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句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句法

相关日志

《语言形式的无中生有:从隐性到显性》
liwei999 2020-5-13 04:51
话说华裔语言学泰斗赵元任先生曾经有过一个游戏名作,通篇只用同一个音,讲了这么个故事,天下人无不叫绝。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是比较浅白的文言文,读起来拗口,看懂这篇并不难。俏皮在通篇只有一个音节 shi,但对应了文言中不同的汉字。文言文汉字基本上就是一个独立语素(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属于孤立语,没有形态,虚字也极少用。文句主要就是靠实字概念之间的相谐(所谓“意合”)以及语序来表达内容,使人看得懂。 如果我们假设每个汉字对应一个确定的概念(多义汉字可以假设通过二字组或三字组来消歧),那么通过这些概念在西方语言中的词汇对应物及其组合成句的对比,我们就可以把孤立语与形态语之间的句法区别凸显出来。想来做一下这个练习会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奥秘之一:无中生有。 这个对比练习最令人启发和好玩的地方,是做文言文与世界语(Esperanto)的对比,因为世界语实词的形态变化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形态词尾不可省略(起码词类词尾对于实词是必须存在的,不允许零形式);第二所有的形态变化是100%规则化的。这就会凸显形态这种词尾形式和小词这种形式怎么冒出来的。 咱们先建一部双语词典,让相同概念的实词一一对应: 石:ŝton / 室:ĉambr / 诗:poem / 士:ist / 施:Shi / 氏:S-ro / ,嗜:hobi / 狮:leon / ,誓:promes / 食:manĝ / 十:dek / 狮:leon / 。氏:S-ro / 时:temp / 时:temp / 适:ven / 市:merkat / 视:vid / 狮:leon / 。十:dek / 时:hor / ,适:ĝust / 十:dek / 狮:leon / 适:ven / 市:merkat / 。是:tiu / 时:temp /,适:ĝust / 施:Shi / 氏:S-ro / 适:ven / 市:merkat / 。氏:S-ro / 视:vid / 是:tiu / 十:dek / 狮:leon /,恃:fid / 矢:sag / 势:potencial /,使:kauz / 是:tiu / 十:dek / 狮:leon / 逝:forlas / 世:mond / 。氏:S-ro / 拾:kolekt / 是:tiu / 十:dek / 狮:leon / 尸:korp / ,适:ven / 石:ŝton / 室:ĉambr / 。石:ŝton / 室:ĉambr / 湿:malsek /,氏:S-ro / 使:kauz / 侍:servist / 拭:viŝ / 石:ŝton / 室:ĉambr / 。石:ŝton / 室:ĉambr / 拭:viŝ /,氏:S-ro / 始:ek / 试:prov / 食:manĝ / 是:tiu / 十:dek / 狮:leon / 尸:korp /。食:manĝ / 时:temp /,始:ek / 识:kon / 是:tiu / 十:dek / 狮:leon / 尸:korp /,实:fakt / 十:dek / 石:ŝton / 狮:leon / 尸:korp / 。试:prov / 释:klarig / 是:tiu / 事:afer /。 我们做语言对比的目的是考察完全不同类型和语系的语言之间,语言形式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在组词造句的句法上,来帮助我们表达、理解和翻译的。因此,我们把多义字(词)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假定只有一个词义。但实际上不少字是有歧义的,即便在本篇中,也还有几个相同的字,意义不同(从而词类和用法也不同)。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用二字组(bigrams)来解决。本篇中需要用到的二字组有5条就够了: 施Shi / 氏S-ro --》S-ro Shi (倒装) 时temp / 时temp --》 tempo-al-tempo;de tempo al tempo 适ven / 市merkat --》 venas merkaton;venas al merkato 十dek / 时hor --》 dek-horon;je la dek horo 逝forlas 世/mond --》 forlasas mondon;forlasas la mondon Ŝtonoĉambre poemisto S-ro Shi, hobias leonojn, promesas manĝi dek leonojn. S-ro tempo-al-tempe venis merkaton vidi leonojn. Dek horon ĝuste dek leonoj venis merkaton. Tiu-tempe ĝuste S-ro Shi venis merkaton. S-ro vidis tiujn dek leonojn, fidis sagopotencialojn, kauzis tiujn dek leonojn forlasi mondon. S-ro kolekt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venis ŝtonoĉambron. Ŝtonoĉambro malsekis, S-ro kauzis serviston viŝi ŝtonoĉambron. Ŝtonoĉambro viŝinte, S-ro ekprovis manĝi tiujn dek leonokorpojn. Manĝtempe, ekkonis tiuj dek leonokorpoj faktis dek ŝtonoleonajn korpojn. Provu klarigi tiun aferon. 实际上等价于: 石o室e 诗-士o 氏o 施/NNP,嗜as 狮ojn,誓as 食i 十/Num 狮ojn。氏o 时时e 适as 市o 视i狮ojn。十/Num 时-on,适-e 十/Num 狮oj 适as 市on。是/DT 时-e,适-e 氏o 施/NNP 适is 市on。氏o 视is 是/DT 十/Num 狮ojn,恃is 矢o势ojn,使is 是/DT 十/Num 狮ojn 逝i 世on。氏o 拾is 是/DT 十/Num 狮o尸ojn,适is 石o室on。石o室o 湿is,氏o 使is 侍on 拭i 石o室on。石o室on 拭inte,氏o 始-试is 食i 是/DT 十/Num 狮o尸ojn。食-时e,始-识is 是/DT 十/Num 狮o尸oj,实is 十/Num 石o狮ajn 尸ojn。试u 释i 是/DT 事on。 Ŝton-o-ĉambr-e poem-isto S-ro Shi, hobi-as leon-ojn, promes-as manĝ-i dek leon-ojn. S-ro temp-o-al-temp-e ven-as merkat-on vid-i leon-ojn. Dek hor-on ĝust-e dek leon-oj ven-is merkat-on. Tiu-temp-e ĝust-e S-ro Shi ven-is merkat-on. S-ro vid-is tiu-jn dek leon-ojn, fidis sag-o-potencial-ojn, kauz-is tiu-jn dek leon-ojn forlas-i mond-on. S-ro kolekt-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ven-is ŝton-o-ĉambr-on. Ŝton-o-ĉambr-o malsek-is, S-ro kauz-is servist-on viŝ-i ŝton-o-ĉambr-on. Ŝton-o-ĉambr-o viŝ-inte, S-ro ek-prov-is manĝ-i tiu-jn dek leon-o-korp-ojn. Manĝ-temp-e, ek-kon-is tiu-j dek leon-o-korp-oj fakt-is dek ŝton-o-leon-ajn korp-ojn. Prov-u klarig-i tiu-n afer-on. 世界语形态很简单: o 名词词尾,e 副词词尾,as 谓语现在时,ojn 名词-复数-宾格,i 不定式,on 名词-宾格,is 谓语过去时,inte 副词-主动-完成体,oj 名词-复数-主格,u 谓语命令式 那这些形态是怎么来的呢? 形态原文根本就没有,这是在翻译过程中“无中生有”的,否则就不符合世界语文法,也无法正确表达原文的结构内容。可以问:中文没有这些形态,不也是一样表达吗?凭什么知道它表达的,正好对应上面的形态呢?答案是,中文用的是隐性形式,而世界语的形态是显性形式。在我们用具体例句讲解隐性形式在文法上是如何工作的之前,我们再看看世界语的另外一种形式,所谓分析形式,是如何表达这一篇故事的。前面译文采用的语言形式是所谓综合语言的形态形式,世界语也可以更多依赖小词,采用所谓分析语言形式来表达,结果大致是这样的: En la ŝtonoĉambro, la poemisto S-ro Shi hobias leonojn, kaj promesas manĝi dek leonojn. S-ro de tempo al tempo venis al merkato por vidi leonojn. Je la dek horo, ĝuste dek leonoj venis al merkato. Je tiu tempo, ĝuste S-ro Shi venis al la merkato. S-ro vidis tiujn dek leonojn, fidis sagopotencialojn, kaj kauzis tiujn dek leonojn forlasi la mondon. S-ro kolekt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venis al la ŝtono-ĉambro. La ŝtonoĉambro malsekis, kaj S-ro kauzis serviston viŝi la ŝtonoĉambron. Kiam la ŝtonoĉambro estis viŝinta, S-ro ekmanĝ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Je la manĝtempo, li ekkonis ke tiuj dek leonokorpoj fakte estas dek ŝtonoleonaj korpoj. Provu klarigi tiun aferon. En la 石o室o 诗-士o 氏-o 施/NNP,嗜as 狮ojn,kaj 誓as 食i 十/Num 狮ojn。氏o 时时/de tempo al dempo 适is al 市o por 视i 狮ojn。Je 十/Num 时o,适-e 十/Num 狮oj 适is al 市o。Je 是/DT 时o,适e 氏o 施/NNP 适is al la 市o。氏o 视is 是/DT 十/Num 狮ojn,恃is 矢o势ojn,使is 是/DT 十/Num 狮ojn 逝i la 世on。氏o 拾is 是/DT 十/Num 狮o尸ojn,适is al la 石o室o。La 石o室o 湿is,kaj 氏o 使is 侍on 拭i la 石o室on。Kiam la 石o室o estis 拭inta,氏o 始-试is 食i 是/DT 十/Num 狮o尸ojn。Je la 食-时o,始-识is ke 是/DT 十/Num 狮o尸oj,实e estas 十/Num 石o狮aj 尸oj。试u 释i 是/DT 事on。 (En la) ŝtono-ĉambro poemisto S-ro Shi hobias leonojn, (kaj) promesas manĝi dek leonojn. S-ro (de) tempo (al) tempo venis (al) merkato (por) vidi leonojn. (Je la) dek horo, ĝuste dek leonoj venis (al) merkato. (Je) tiu tempo, ĝuste S-ro Shi venis (al la) merkato. S-ro vidis tiujn dek leonojn, fidis sago-potencialojn, (kaj) kauzis tiujn dek leonojn forlasi (la) mondon. S-ro kolekt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venis (al la) ŝtono-ĉambro. (La) ŝtono-ĉambro malsekis, (kaj) S-ro kauzis serviston viŝi ŝtono-ĉambron. (Kiam la) ŝtono-ĉambro (estis) viŝinta, S-ro ek-manĝis tiujn dek leono-korpojn. (Je la) manĝ-tempo, (li) ek-konis (ke) tiuj dek leono-korpoj fakte (estis) dek ŝtono-leono-korpoj. Provu klarigi tiun aferon. 其中用到的世界语小词是:en (in),la(the),kaj(and),de(from/of),al(to),por(for,in order to),je(at/in/about),dek(10),S-ro(Mr/Sir),tiuj(these), estas (is/am/are), estis(was/were) 我们以第一句为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相当于: (En la) 石-o-室-o 诗-o-士-o 施/Shi 氏/S-ro,嗜-as 狮-ojn, (kaj) 誓-as 食-i 十/Num 狮-ojn. 好玩吧,概念不变,里面多出了很多文法形式和小词。原文没有,为什么要加?怎么加?为什么加了才是对的? 前面说过,文言是孤立语,缺乏显性形式手段,它的文法关系是隐藏在词内部的“隐性形式”,通过揭示这些隐性形式,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语法关系,到了目标语,又该用什么显性语言形式。 自动句法解析例示如下,第一张是所谓短语结构句法树(PS tree),第二张是分析更加深入的依存关系结构图(DG graph): “石/室/诗/士/施/氏” 这头6个字都是名词 N,虽然没有 -o 这样的形式。怎么知道的,这是词所对应的词义概念决定的。在我们头脑里面是有词典记忆的,如果建立词典的话,N 这样的词类特征就在词典里面了。可见所谓隐性形式,就是词典里面的藏在词背后的东西。词类是一种,更多的词的子类也是隐性形式,也是查词典可以得到的。 下一个问题是,6个名词串在一起,怎么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怎么知道它们在句子中的角色,从而知道世界语该如何合法组织它们呢? 第一条规则是,单字名词与单字名词在一起,经常是先组织成合成词。(这叫词法双音化倾向,当然有例外,但很多时候是这样。)于是,我们把6个字变成三个合成词::石室 / 诗士 / 施氏。 到了世界语,N 与 N 怎么联系为合成词呢,通常加 -o- 连。如果后面的N是后缀,或者前面的N是前缀,则不用加 o,而 -ist(者/士)正是后缀。最后两个字有一个小规则,就是:百家姓(这是隐性形式,查词典可得)+ “氏” 组合成人的专有名词,这种组合到了世界语正好要倒过来: X+氏 --》 S-ro X 为什么两种语言表达人名与称呼的词序不同(词序本身也是语言显性形式)?没有道理,就是两个语言在这方面习惯不同。把它当成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则记住就好了。 这样一来,这6个字的词法(组合成词)都有了表现的形式: 石-o-室-? 诗-士-? 氏/S-ro 施/Shi 前面两个合成词后面的问号表示世界语还需要确定用什么形态(或小词)来把合成词之间的关系,或合成词在句子中的角色搞清楚。通常名词组合的合成词默认就是 -o,但有例外,这个例外也是隐性形式决定的。 这样讲下去太累了,虽然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既简单也能讲清楚语言的奥秘。所有在这里讲的过程,都可以在电脑上实现。也就是说,这里的讲的隐性形式最后转换成世界语的合法的形态和小词形式,都是一个完全透明可以一步步机械实现的过程。句法为基础的“经典式”机器翻译当年就是这么做的。(最新的机器翻译不是这样做的,是用所谓神经网络算法,纯粹从大量的平行翻译语料死记硬背模仿出来的,这话先放下。) 好,运用了专有名词组合的小规则以后,我们就有了: 石-o-室-? 诗-士-? 施氏/S-ro Shi 第一个合成词与第二个合成词可以有三种结合方式:一种是第一个修饰第二个(做定语),于是第一个用形容词词尾 -a,第二个用 -o,这是最常见的默认的“定中式”名词组合: (1)石-o-室-a 诗-士-o 施氏/S-ro Shi 另一种结合方式是, 遇到 “地点名词/时间名词”(这是名词的子类,也是词典里面可以记录的隐性形式)在句首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状语,而不是前面说的默认的定语。状语在世界语有两个形式:一个是用副词词尾 -e表示,一个是用介词 je(或 en ),于是我们有了第二种和第三种译法: (2)石-o-室-e 诗-士-o 施氏/S-ro Shi (3)en 石-o-室-o 诗-士-o 施氏/S-ro Shi 把上面三种译法替换成实词对等物,于是我们有了这个片段的世界语: (1a)ŝton-o-ĉambr-a poemist-o S-ro Shi (2a) ŝton-o-ĉambr-e poemist-o S-ro Shi (3a)En ŝton-o-ĉambr-o poem-ist-o S-ro Shi 如果用分析形式(3a),最好适当加上冠词: (3b):En la ŝton-o-ĉambr-o la poem-ist-o S-ro Shi 冠词怎么加就不细说了,总之有些微妙,好在是可加可不加的。 这句后面还有几个字:“......, 嗜狮,誓食十狮”。 查了词典,我们知道它们各自的词类: 嗜V 狮N ,誓V 食V 十Num 狮N,名词外,也出现动词 V,数词 Num 了。动词后面跟名词,通常就是宾语,要用 -on 或 -ojn;数词(除了1)后面跟名词必须要用复数形式 -ojn。动词本身默认是现在时态 -as(讲故事情节的时候,最好改用过去时态-is)。两个动词连用的时候,后一个动词通常变成不定式 -i(严格地说这是由前一个动词的子类决定的)。于是我们就有了: 嗜-as 狮-ojn ,誓-as 食-i 十Num 狮-ojn 把实词换成世界语的等价概念,于是我们就“无中生有地”生成了合法的世界语翻译: (1) ŝtonoĉambra poemisto S-ro Shi,hobias lionon, promesas manghi dek leonojn. (2)ŝtonoĉambre poemisto S-ro Shi,hobias lionon, promesas manghi dek leonojn. (3)En ŝtonoĉambro poemisto S-ro Shi,hobias lionon, promesas manghi dek leonojn. 后面的句子都可以如法炮制。就是说,词典里面记录的词概念的词类、子类特征越丰富,我们就有了隐性形式的充足依据,拿它作为条件,根据上下文实词的组合,就可以指明世界语需要添加什么形态和小词,就可以用这些貌似无中生有的语言形式,表达隐藏在文言中的句法关系和语义逻辑,从而实现形式不同,但内容一样。 最后说一下,到底是中文文言这样的隐性形式好,还是用形态和小词把关系都挑明了好?当然是后者更胜一筹。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呀。当然你也可以说,对于中文为母语者,也没觉得利用隐性形式,通过头脑里面看不见的词典记忆,组词造句是个负担。的确如此。但是对于其他语言来学中文的人,这不就要人命吗(语言天才例外)。对于机器分析和理解,也难得多。做一套世界语的电脑解析系统,一个星期妥妥的,做一个文言的解析系统,几年也不一定能做好呢。复杂度天壤之别。 好了,这次分享比开始想象的长多了。希望对于感兴趣的同好们,能有个启发。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一下传统机器翻译的背后原理。也顺便普及一下世界语的文法概貌。 【相关】 《 语言形式漫谈 》 世界语论文钩沉:世界语的语言学特点(2/3) Lingvistikaj Trajtoj De La Internacia Lingvo Esperanto 《 立委:一小时学会世界语语法 》 硕士论文:世界语到汉语和英语的自动翻译试验 立委硕士论文全文(世界语版) 《朝华午拾:shijie-师弟轶事(3)——疯狂世界语》 灵感有如神授,巧夺岂止天工 立委世界语论文(1986):《国际语到汉语和英语的自动翻译》 立委(1988)《世界科技:世界语到汉语和英语的自动翻译试验》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中文处理 Parsing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2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日一析:"这帮饿鬼吃一席好菜"】
liwei999 2018-12-3 03:56
【一日一析:这帮饿鬼吃一席好菜表层句法形式变化,深层逻辑形式不变】 这也是老生常谈了,从上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的转换就开始了。但这的确是自然语言最突出的特性:一个意思有多种(几乎)等价的表达。例如: (1a)这帮饿鬼把一席好菜吃得盆干碗净 (1b)这帮饿鬼一席好菜吃得盆干碗净 一字之差,中文句法解析完全不同。 介词“把”字的省略,造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相邻,所以句法解析可能就走不同路径了。这是中文语法学界讨论蛮多的话题句式,第一个NP是话题 Topic,很像一个句子的大主语。第二个NP才是主语,也有语言学家分析说是个“小主语”,它与动词短语结合在一起,作为大主语的大谓语。无论句法上解析为大小主语也好,大小谓语也好,或者话题加单句也好,但是说来归齐,这种省略了“把”的句子与没省略“把”字的句子,说的是一个意思。因此,逻辑语义深度解析还是要统一到同样的逻辑形式(logical form)表达的。这正是我们深度解析(deep parsing)需要做的工作。下图的依存关系图是我们目前中文深度解析器的最终输出结果,就是上述逻辑形式的统一表达。 类似的,“被”字也可能省略。除了把字句和被字句外,其他句法形式还包括重叠式与得字结构。这些都是汉语句法讨论过很多年的语言现象。 (2a)一席好菜被这帮饿鬼吃得盆干碗净 (2b)一席好菜这帮饿鬼吃得盆干碗净 (3a)这帮饿鬼吃一席好菜;这帮饿鬼吃得盆干碗净 (3b)这帮饿鬼吃一席好菜吃得盆干碗净 【图例】 S: Subject; O:Object; B: Buyu; M: Modifier; X: Purely functional; Z: Functional 【相关】 《一日一析系列》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白宋90:语义计算中句法与逻辑与语用的纠缠】
热度 1 liwei999 2018-2-1 15:13
宋: @wei 张三是打李四的凶手。其中,张三一打,是一凶手,两个依存关系交叉,你是怎样处理的? 白: 凶手有个X坑,动名皆宜。 宋: @白硕 这个坑的语义是什么? 白: 使其成为凶手的事件 李: “张三是打李四的凶手”的问题,这是句法与逻辑的纠缠,不在一个层次。“是” (表示上下位关系,taxonomy)与“的”(表示所属或限定的关系)在逻辑上没有节点地位,只有关系意义,纯粹是一个句法形式,是一个小词。因此,逻辑上的关系没有依存交叉,逻辑上,“张三” 与 “凶手” 发生 ISA (上下位)关系,“张三” 与 “打” 发生逻辑主语关系。这不是交叉 而是同一个起点。见下图: 【SV: 张三,打】 【VO:打,李四】 【限定:打(李四),凶手】 【ISA:张三,凶手】 这四个 binary 的逻辑依存关系没有交叉。反映了本句的逻辑语义,“是”,“的”,都是小词,没有作为节点的逻辑地位。 Me: 至于句法的依存结构,那是另一个平面的事体: 白老师所说的“凶手”挖了个【刑事案件】的坑,用得好的话,可以帮助句法消歧:因为 “打李四的凶手” 有一个句法歧义在:“打”的是“李四”,还是“凶手”?从“打人” 的本体知识,可以得知打人属于刑事案件(寻衅滋事),正好填“凶手”的坑,比“李四”更加合适。但其实要真用上这个知识,无论是经过常识推理,还是利用大数据的语义相偕的统计,里面还有不少沟沟坎坎,并不是那么容易。其他的消歧的 heuristics 也有,似乎更好用。 “打李四的二儿子的凶手”,“打” “李四”,“打” “二儿子”,还是“打” “凶手”? 白: 匹配这种X的原则:1、S优先;2、如果是N,表“事件”的类别名词优先。二儿子二者都不是,优先级最低。“打李四的黑社会团伙的凶手”有歧义了。凶手属于团伙、团伙属于李四的可能性存在。这种解释下,“凶手”的坑仍未填上,且处在“挨打”境地。关键是,“黑社会”、“团伙”、“凶手”负sentiment一致,搞成一伙很顺,偏要黑吃黑很拧巴。坑填上了,sentiment却拧巴,这不好接受。 李: 在 “打 【human-1】的…………【human-m】的【human-n】”的模式里面,“打” 最不可能的宾语是 【human-n】,虽然理论上不能排除。排除其他知识,“打” 最可能的O 是 【human-1】,打嘛,打不了那么远。动宾有某种就近原则的 heuristic 在。但是,如果 【human-1】的【human-2】里面,【human-2】有个很大的坑,需要一个【human】所有者,麻烦就来了:“二儿子” 恰好是 这么一个 【human-2】,他一定有个“老子” 的坑。除了孙猴子,没有老子的儿子是不存在的。于是,“二儿子” 要抢“李四”这个可能的老子,“打” 也根据就近原则想“打”这个“李四”。 白: 各种heuristics角力的最佳模型还是神经。 李: 打不赢还是打得赢,天知道。也许“神经”知道,谁知道呢。不知道神经什么时候能够把这些个鸡零狗碎的 heuristics 都考虑进去,省得专家费这个脑子。关键是,费尽了脑力,还是“测不准”。 白: “打李四的二儿子的犯罪事实”:李四占位置优势,二儿子占大坑优势,犯罪事实位置最远,论坑反而要“打”当萝卜,填“打”的坑不占任何优势。这就是角力。任何一种heuristics只是从一个侧面做贡献而已。但自身暴露的弱点也会埋下祸根。是没爹更坏,还是没“爹”更坏? 李: 因素一多,人肯定干不过机器。但前提是不是有一个巨大的标准答案在(带标),数据不稀疏,然后一锅炒去看角力。 白: “的”字的嵌套顺序也很有意思。 李: “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继而被滥用的。古汉语的 “之” 可没有现代的 “的” 这么被滥用。有了 “的” 汉语裸奔性得到极度夸张。修饰语之间的内在次序约束被打破,想到啥(修饰语)说啥 根本不过脑子 直接就蹦出来。蹦出来后加上个 “的” 就齐了,显得符合语法。没有 “的” 的话,一个 NP 的前修饰语 怎么摆弄 很有讲究 各种约束。超过两个 的 以上的 NP 没有好东西。语文老师应该一律打回去重做。 白: 比如“张三打李四的二儿子的女朋友的犯罪事实”。又出来一个“女朋友”是张三的,还是二儿子的,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当量”问题,一个坑顶几个位置。一个首选位置顶几个次选位置。等等。一个反过来抢萝卜的猪队友相当于扣掉几个位置。如此等等。这个“当量”也就是神经里的权值。 李: 想到另外一个语义计算的问题:在句子 “我穿中号鞋大吗” 里面,这个“大”是怎么个说法?“大” 前有四个先行者:1. “我” 2. “穿” 3. “中号鞋” 4. 整句:“我穿中号鞋”。“大” 貌似针对的是 “中号鞋”,这样的话,那就是后置定语或后置补足语了,但感觉总有一点不对劲。比较: (1) 中号鞋大吗 (2)中号鞋穿起来大吗 (3)中号鞋我穿起来大吗 (4)中号鞋对于我大吗 (5)中号鞋对于我的脚大吗 感觉, (5) 具有理解客观性形容词“大”所需要的完整信息:【对象:我】,还有 【小对象:脚】(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也是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中针对主观形容词(如“好”、“坏”)的大小对象的常见形态:“iPhone X 的屏幕很好”,其中【对象:iPhone X】,【小对象:屏幕】)。 “鞋” 可以从本体知识里面引申出【小对象:脚】出来,所以 3和4 在引申以后具有完整的信息。(1) 最差,需要对话双方有相当的默契和 shared 背景和上下文,才可以相互理解,否则就是无厘头,缺省了关键信息。(2) 缺乏大对象(主体),理解也不完整,反问或追问的话,应该问:谁穿“大”呢?“大”对谁而言呢? 郭: @wei “我穿中号鞋大吗?” 觉得你的问题问偏了。 首先,这句dependency parsing应该没问题。那么,问题其实在语用。就是说,你丢给我这句话,我怎么接? 先回想下你自己的逻辑: 1. 中文可用两极对照来指代属性:“大小”就是指“size” 2. 两极中的一极是default:“大小”里的“大”就是这个default. 按此,这样三句,其实等价: “我穿中号鞋 大 吗?” “我穿中号鞋 小 吗?” “我穿中号鞋 尺寸对 吗?” 这样,我已经有理由做一步 reduction,理解你其实要我帮忙回答: “我穿中号鞋?” 或者更简单地: “我 穿 什么尺寸 ?” 这就好办了! 李: 不错,不错。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8052 次阅读|1 个评论
【NLP随笔:词法内部结构休眠,句法可以唤醒】
热度 1 liwei999 2018-1-31 11:03
下班路上有一个关涉词法句法的灵感,有点意思,随笔记下,省得忘了。 开问:对于词典列举了的词条,还要不要记录内部词法呢? 当然,既然列举了,词法应该不重要了,一切都是绑架。(如果要记录词法,所记录的词法也是绑架。)词条就是一团泥巴,爱怎么捏都行,一切看方便和需要。尽管绑架不需要讲道理,自然也就不必讲词法,但是反观人对词条的语言学认知,其实还是在无法有法之间的灰色,并不真地就是一团漆黑,进了词典就都是黑箱子了,其实也有灰箱子,甚至相当白的箱子在内。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灰色的法与非法状态。 “细心” 是一个2词素的词条 在所有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面 通常贴个形容词A的标签。因为它非常典型地起一个形容词的句法作用,与其他形容词同义词“认真”、“仔细”、“刻苦”类似: (1)做定语:细心人。(认真人。仔细人。刻苦人。) (2)做状语:细心做事儿。(认真做事儿。仔细做事儿。刻苦做事儿。) (3)做谓语:她很细心。(她很认真。她很仔细。她很刻苦。) 语义上,“细心”挖了一个【human】的坑,“她”正好跳进去。无论句法上做定语状语还是谓语,逻辑语义上,“细心”都应该挂上这个【human】。 句法语义之下是词法,如果从词法内部看,这几个词条是不同的,而这一点对于人其实并不是黑箱子,而是有相当透明度的,可以轻易认定: “细心”在词法内部是一个名词性结构N(而不是对外的形容词A),词法关系是“细”修饰“心”:细的心。 “认真”稍微模糊一些,但一般人感觉还是词法内部的动宾结构V(而不是对外的形容词A),词法关系是:“认”【这个、一个】“真”。 “仔细”的词法关系应该是并列,而被并列的两词素都是形容词A,倒是与句法A赶巧一致了,说的是“又仔又细”、“且仔且细”。 “刻苦”不太敢肯定,词源上看,“刻”是动词,“苦”是形容词,也可以做名词。内部词法结构是动宾,还是并列,存疑,先挂起来。 总之,同是句法形容词的几个同义词,内部词法结构可以完全不同。回到开题的问题,这种对于人(起码是语言学家)可以看见的词法结构,需要不需要在词典里面标记呢? 乍一看,似乎不需要,因为一般来说词法的目的是支持句法,句法的目的是支持(逻辑)语义,总之是通过形式的表象,解码语义的内涵,这就是 deep parsing 和 NLU 的真义。既然句法词类(A)、句法角色(定、状、谓)、逻辑语义(修饰【human】)都可以清晰地解析出来,回头再去深究词法内部的小九九,貌似无益。就让它深眠在语言结构的层级体系(hierarchy)的最底层,永远不见天日。 但是,既然不是黑箱子,人就不会永远放过,偶见天日还是有的,特别是在段子或俏皮话里面: A:你怎么形容她? B:两只巧手,一颗细心。 see,在人脑的语言认知过程中休眠在词法内部的N,居然冲破了句法A的标配属性浮现出来,成为堂堂正正的句法N,与量词结构搭配构成名词短语,听上去一点也不拗口。为什么那么自然,因为休眠唤醒了,因为他原本就是名词。 看来,休眠唤醒的确是人类认知语言的一个机制。如果我们想要模型休眠唤醒这个机制,那么词法内部的结构作为休眠的种子,就应该先在词典里面埋下来,它才可能被唤醒,发芽成语。 结论:词法内部结构,还是记录下来为好,如果真要做深度自然语言理解的话。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60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白宋毛72:NLP的测不准与追求完美】
liwei999 2017-10-8 11:44
李: 这两天琢磨中文词的扩展中的交叉现象,很有意思: 1. 选择疑问句谓词(P)模式 【P 不 P】: 学不学; 能不能;好不好 2. 动补(V-Buyu)词的可能态模式 【V 得 B】:学得会;可能态否定式【V 不 B】:学不会 12交叉: 学不学得会 ? 回答是:学得会 / 学不会 (或者:能学会 / 不能学会) 上述两个扩展模式也可以倒过来交叉,于是我们有 21 交叉: 学好 -- 学得好; 学不好 -- 学得好不好? 回答是: 学得好,学得不好,而不是 学得好, 学不好 后一种交叉,实际上用的 更多的不是“得”而是“的”: 学的好不好? 谓语重心落在“好”上,而不是“学”上。这与前一种交叉不同。很有意思的现象。 白: 得字后面的补语,有定性定量之分。“接不接得住”可以,“接得住不住”不行;“打不打得倒”可以,“打得倒不倒”不行。所以“住”、“倒”是专司“定性”的,是一个二值的状态,没有程度之分。另一方面,“扎不扎得紧/扎得紧不紧”“拴不栓得牢/拴得牢不牢”都能说,但补语“紧、牢”对应的是一个连续度量,但又有一个预期的极化状态阈值。所以,面临可能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句式竞争时,可能补语占优势。第三种情况是“长不长得高/长得高不高”,补语“高”并不见得一定是预期的极化状态,“高不高”只是一种关于程度的中性的疑问,这时,程度补语就反过来压制了可能补语。第一种,纯定性,只能是可能补语;第二种,强定性弱定量,可以是程度补语但是与可能补语紧耦合;第三种,弱定性强定量,程度补语与可能补语松耦合。 长不长得高,和长得高不高,完全两回事。 李: 长没长高 == 长高了没长高 == 长高了没有 但是: * 长没长得高 白: 长高,相对于自己;长得高,相对于平均水准。程度补语。 可能补语的“长得高”,对成年人是梦想,对小孩是废话,除非侏儒症。所以可能补语义微弱。否定形式“长不高”则信息量大。对小孩,形同诅咒。或者,是成人身份的一种变相认同。 “没”是现时的未然,程度补语无论肯定否定,都是现实的已然,语义上也不相谐。可能补语与“没”结合,参照时点一定移到了过去,如:“谈没谈得拢”。现时已经出结果了,只有过去某时点上这还属“潜在”。 所以,“学得好不好”本来是关于程度补语的疑问,到了“学没学得好”,就变成了关于可能补语的疑问了。 李: 分析得好 细致入理。 谈没谈得拢 只有天知道 谈不谈得拢 就看你本事了。 上次白老师说分词 (大意):分词不仅是切 还要粘。至理名言。 句子就跟西瓜似的 可以拿着刀🔪来切;但字就跟珍珠似的 也可以拿串子来粘它、串它(concatenation)。结果都是 词,我们建筑语言大厦的砖瓦。这砖瓦必须有来路出身 有档案背景,因此目标也算是明确,即,所谓词应该是“词典的词”。词典就是档案 背景全部可在其中绑架,才能支持语言理解。 最有意思的是离合词,因为离合词不仅要串,而且还要跳着串。“谈不谈得拢”, 这个 5-gram,需要分词分出 “谈拢” 来 才算分词到家。 谈不谈得拢 == 谈得拢谈不拢 == 能谈拢不能谈拢 == 能谈拢 还是 不能谈拢 说到底 都是围绕着动补词 “谈拢”。 其他的小词(function words)或重叠(reduplication)手段,不过是给这个核心谓词语义添加语法意义而已: 诸如 疑问(选择问句)、时体、情态。 宋: 年满18岁,具有本地户籍,在本地居住满十年者 汉语的现象说明,词不一定是单向连续的短字符串,不一定边界清楚。非词语素和词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 李: 这个quasi-后缀“者”, 以前论过,它要求的是 VP,而不是 V。严格说不是 VP,而是 谓语 Pred。如果主语 NP 后面接谓语 VP 的话,那么总可以把主语去掉,加上这个“后缀”,来构成一个带有定语从句的 NP:VP者 == VP的人,这个 “的” 带的是定语从句 VP 。 当然实际语料的分布中,会发现 80%(?) 以上的“者”之前的 VP 其实就是一个 V ,所以把它当成英语的 -er (-or)一样看成是词的后缀,可能会带来一些便利,但必须留个 VP 的后门,来对付 定语从句的 VP 很长很复杂的状况。 宋: 手工业者 李: “手工业者” 算是 另一个用法 看扩展性决定是细线条的规则 还是直接枚举入词典。 白: 者---N/S 关键是辖域、分配律。 李: “者” 翻译成英语应该是 whoever+VP,不是简单成为 V-er 就可以顾全的。Whoever 是主语的形式,放在谓语前,与中文的结构关系类同,“者” 不过是放在谓语后而已: 年满18岁,具有本地户籍,在本地居住满十年者有资格报名。 --》 Whoever VP(年满18岁,具有本地户籍,在本地居住满十年) is qualified to sign on 白: “子女不服管教者,配偶不在本地者” 不是主语,是领项,反填至N/N的残坑。 李: fun,then,those who/whose 汉语的大主语(或 Topic 或“领项”)是一个中文里蛮独特的句法语用混杂的现象,对应英语的结构,错综复杂一些。 白: 其实从填坑角度看就是一个纯句法现象:一坨,有个坑,萝卜可填。至于这个坑怎么来的,最初长在谁身上,不重要。其实就是一个纯结构现象,无关语用。只要摆对解读结构的正确姿势,它就自然浮现。 李: “子女不服管教”,这话听上去感觉不完整 虽然主谓齐全 因为有个坑没填萝卜:“【谁(的)】 子女不服管教?” “心脏病不好治。”这话听上去感觉是完整的,虽然也可以问,【谁的】心脏病不好治? 白: 有隐含的logical quantifier 李: “心脏病” 有坑没坑?还是说 这坑有强弱之别? “子女”对 【human】 的坑,强过 “心脏病” 对 【human】 的坑,后者信息量也更大,更需要满足。 宋: 老王的子女不服管教。老王的子女不服管教者被老王打了一顿。 李: 这里,“老王的子女”是全集,“【其中】不服管教者”应该是个子集。 “子女都是不服管教的。” 这话就显得完整了: 因为全称小词“都”虽然 mod 的是 VP,但却作用于 NP“子女”,使得其坑显得没有必要填了,因为隐含的坑就是 “【所有人的】子女”,与 “心脏病” 同:“心脏病”的坑隐含的默认萝卜也是“所有人”。 老年人的心脏病不好治。 心脏病其实不难治,但老年人的心脏病除外。 上句的第一个分句,默认萝卜是 for all human;第二个分句 做了显式的限定,修改了默认值。 回到原问题:到底坑有没有必要区分强弱? 作为对照:及物动词肯定是有强弱的。有的必须要宾语(“善于”,“赢得”),有的最好有宾语(“喜欢”,“看见”),有的可有可无(“呼吸”,“诊断”),没有的话,大众心理就补足了一个默认值,从本体(ontology)来的默认: “呼吸【空气】”,“诊断【疾病】”。 白: “心脏病不好治。心脏病不会治。心脏病不去治。” 谓语不同,对“心脏病”的坑有影响。第三个例子,最不完整。 李: 心脏病不去治,【你】不想活了? == 【你】心脏病不去治,不想活了? 心脏病不去治,【你】治啥?== 【你】心脏病不去治,治啥? 第一个【你】应该是病人,第二个【你】可以是医生。第一个【你】直接填“心脏病”的坑。第二个【你】作为医生,与“心脏病”的坑没一毛钱关系。 白: 是。对举可以削弱“萝卜的坑”。本来有一毛钱的入账,又有了两毛钱的债务。结果欠了一毛钱。成了别人家的坑 李: 最近想,退一步才好进两步,可谓真理。一辈子能够退一步的时机不多,总是忙忙碌碌,随波逐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因缘巧合遇到了退一步的机会,那么一定要惜缘。追求完美,不留遗憾,其实是常态生活的奢侈,但也可以是退一步的境界和机会。 为什么退一步反而可以追求完美不留遗憾呢?因为在高歌猛进的人生中,没有时间喘息和反思,难有机会从根子上改造,肩负的是历史的负担。只有在退一步的时机,才有可能重起炉灶,把历史负担当成经验教训的积淀。虽然慢了一拍,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最终可以更加完满。历史上,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就在乔布斯的指挥下重起炉灶大放异彩。可怜的微软就总没有这样的机会,补丁摞补丁过了一辈子。 胡乱感叹一哈。 量子力学有个测不准哲学,其实对于语言学很适用。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宏观上的可理解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测不准原理表明:从本质上来讲语言学不能做出超越统计学范围的预测。语言理解系统无论怎样逼近,永远也不可能在微观上 capture everything。那天白老师给了一个很妙的例句,是:“马可波罗的海上旅行”,让通常认为非常坚固的 4-gram 词 “波罗的海” 被另一个 4-gram “马可波罗” 遮盖了。可以设想一个分词系统的第一版本是 assume 4-gram 词以上就是正确的(实践中,匹配上 tri-gram词就相当靠谱了,这可算是一个分词的经验公式 heuristic),可以 identify 词及其概念。但对于上例,这个系统从最左向右匹配,赶巧就对了;若从右向左走,就错了。 毛: 有道理。这个例子确实巧妙。 李: 咱们进一步扩大疆界来逼近真实,就算搞定了 6-gram “马可波罗/的/海 (Note: 前一篇李白对话 【李白71:“上交所有不义之财!”】 中说过,其实搞定 5-gram 就可以认为是搞定了汉语分词,因为 5-gram 几乎是 local context 的极限了),咱们这就突破这个极限看看......。我要说的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context,使得以前的任何分词(及其分析)无效。 “我的朋友生了个双胞胎,绰号很奇葩,先生出来的叫千里马,后出来的叫波罗的海。我告诉他绰号也是有讲究的,有的可有的断断不可。千里马可波罗的海不可!(Note: 千里马/可/波罗的海/不可)。” “朋友问为什么,我说因为有个测不准原理。千里马本体毕竟是动物,与人不远,可用。波罗的海本体自然物体,无法联想到人,故不可用。” “马可波罗”乍看何其强大,甚至大过“波罗的海”(毕竟里面藏了一个万能小词“的”,是它的硬伤),也逃不过测不准的限制。最后大胆假设一下,立委牌中文深度分析器(deep parser)神奇地利用 long distance 句法或 休眠唤醒机制 帮助突破 local context,搞定了“千里马/可/波罗的海/不可” 的分析理解,so what?总还是会有“测不准”在,譬如: “我舰/日航千里/马可波罗/的/海/不可/阻挡。(或曰:固有波罗的海,哪里有什么马可波罗的海?曰:先生一叶障目,知其一不知其二。马可波罗的海,乃印度洋别称也。)” 牵强?然而场景合理,语句合法,概率不是0。 想一想测不准,咱们搞AI,搞NLP的,怪丧气的:系统完美,只在梦中。但反过来想,其实是对完美主义者的有益警示:追求系统的完美和静态高指标从来不(应该)是核心目标,领域化能力和动态指标才是系统打遍天下的硬通货。不要想完美的事儿,只是要问:给你领域大数据,你多快可以让系统进入角色,让它上线转起来服务业务,然后对于 bug reports 的反应和修复速度有多快,系统在使用中日臻完善,虽然永远不会完备。 所谓追求完美不留遗憾,正解应该是对于架构和formalism的近乎受虐的追求,为的是到用的时候,到领域化的时候,到修复 bugs 的时候,可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毛: 你这个事情的性质不属于测不准,而属于词法/句法的不完备。测不准是对每个粒子而言的,每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都有测不准的问题。而你讲的这个情况,是说不管什么样的词法/句法都有对付不了的特例,这就是不完备的问题。 李: 资源的不完备(不可能完备),在我就是系统的测不准,貌似也就是原观测对象的不确定性。 白: @毛 是进出不同层次没有违和感导致的。一个字当作一个字,和一个字当作语言中的词的部件,是处在不同层次的。人偏偏要搅和在一起玩。这样会闹出悖论的,不过,NLPer似乎并不关心。 【相关】 【李白71:“上交所有不义之财!”】 【立委科普:歧义parsing的休眠唤醒机制再探】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白69:“蛋要是能炒饭,要厨师干啥用?”】
热度 4 liwei999 2017-9-10 16:23
李: “炒饭” 默认是合成名词,但也可能是动宾结构的 VP,与 “烤红薯”、“学习材料”,甚至“已成事实” 类似,汉语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今天想,从“炒饭”到“蛋炒饭”、“酱油炒饭”,后者的名词性增强,动词性的可能减弱, 但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翻案: A: 我很笨,我不会炒饭,我炒饭不好吃。 B: 你蛋炒饭呀,酱油炒饭呀。你如果蛋炒饭,就不会不好吃了。 “蛋炒饭” 里面的微结构是 clause 不是 VP,“蛋” 是【instrument】or【material(ingredient)】做主语。这不影响它可以从词法(morphology)上带有clause微结构的合成词转化成句法(syntax)中的VP,理所当然地再要一个主语: “蛋能炒饭,肉也能炒饭,菜也能炒饭,没有不能炒饭的。” 白: S降格为N+,需要统计支持,需要字数等条件。 “蛋要是能炒饭,要厨师干啥用?” S自带的S+,先跟S搞定,回头S再降格。微结构分原始结构和定型结构。原始结构没有降格处理,定型结构加上了降格处理。即使降格,仍然存在填坑关系,但是呈环状,降格–修饰–填坑关系呈环状。颠覆,不仅仅是打开微结构,而且要“去降格化”,全面复辟到原始结构。 李: 白老师高大上的思路,隐隐约约似乎看到了端倪,但不敢说真 follow 了。主要是白氏术语多,但没有术语工具书或密电码,譬如: S, S+, 降格,原始结构,定型结构,填坑关系,呈环状,去降格化 …… “蛋要是不能炒饭,啥子能呢?” “蛋不仅能炒饭,蛋黄还能做月饼,蛋清还能美颜,连蛋壳都能做工艺品。” 蛋能着呢,一身都是宝。相比之下,厨师最多就是做个饭,厨师不会美颜,也做不了工艺品。蛋与厨师,谁高谁下,不是一目了然吗?这是大学生辩论乙方的辩路。白老师代表甲方,立论是:“蛋要是能炒饭,要厨师干啥用?” 白: 按构词规则捏出一个有微结构的合成词才是根本。 李: 秀一下 捏出啥样子较好。 白: 上午徒步……方便时画几个图上来。 白天徒步时,多处看到“旅游厕所”的牌子。“旅游厕所”的微结构是啥?与“蛋炒饭”不同,“旅游厕所”并不存在翻盘的可能。 旅游只有一个标配坑,而且subcat是human类型。厕所无法填入。 李: 蛋炒饭的图示,pos 是 N,词法内部微结构就是个【主谓宾】。白老师图示的微结构没看出做主语的痕迹,不知道为什么。是因为主语要查chemistry,蛋不是 human 不够格吗?那个 with 降格 没看懂。 白: 说的对,蛋不是核心成分,是外围成分。用一个虚拟介词拉到动词势力范围来,不够格作主语。 李: 去降格化 回到了这个合成名词的动词 subcat 的潜在能力,it is a candidate 2-arg verb:/2N, 这就为翻盘成为 VP 谓语造就了可能。 翻盘还留有一个 human 主语的坑给句法。 白: 但 蛋还是不够萝卜资格。谁炒?所以那个段子,蛋要是能炒饭,要厨师干啥,之所以好笑,就在于,把蛋和厨师相提并论, 李: “蛋” 在 “蛋炒饭” 里不够格,在 “蛋能炒饭” 里够吗? 白 : 也不能,是穿透的,能用蛋炒饭 的意思。 不够格的和够格的相提并论,核心成分让步,只能是修辞,不能是其他非核心成分。 李: 这是句法主语与逻辑语义错位造成的幽默。的的确确是句法主语 ,符合主语的一切分布,甚至可以放在(状语)从句的分布模式里:如果 S Pred,S 如果 Pred: “如果蛋能炒饭” “蛋如果能炒饭” 【工具】和【材料】 做句法主语在汉语是天经地义,仅次于【施事】做主语,比【受事】做主语还常见。其实英语亦然。 白: 问题是我这没有形式主语标签,句法主语标签毫无意义。我不想沾它,而且不沾也不影响。 李: 句法主语的独立性 总之是有依据的。什么叫 “核心成分让步,只能是修辞,不能是其他非核心成分”? 白: 就是那个角色不是human了,至少也是拟人化的。这才可以当作修辞用法。 李: 哦 那是修辞 ,修辞很常见的。 白: 蛋不是修辞用法,不在此列。 李: “蛋” 从主语坑让一步,自己降格为PP,作状语? “蛋炒饭” 里面, 既然在 v 前有 n,鲁棒的系统默认不降格的,因为选无可选 滥竽充数了。人的语言理解过程感觉也是这样的。 白: 鲁棒的系统应该在语义层面无计可施时,把它加回核心角色,不降格,修辞用法。句法层面作状语,并没走远。 李: 不降格, 到不得已时再让位(主语的交椅),而不是先降格 留个坑,等还不见影子的萝卜。 白: 怕甚?无非是句法功劳少点,语义功劳多点而已。 李: 不太合节省原则。句法存在的认知基础,就是给语义省力。 白: 又没到位,没看出省力了 李: 默认涵盖了多数情形 不费力 不用常识。不得已再用。遇到 n v n 就默认svo,当然省力了。 “鸡蛋拌番茄”,“鸡蛋” 也是降格? 白: 当然。翻译成英文,不也得降格么 李: 鸡蛋用番茄,鸭蛋用土豆 … (as for eggs please use tomato …) 谁用?也是降格。 白: 谁会用谁用。反正鸡蛋鸭蛋不会,除非修辞。但修辞也不是as for的意思。 李: 哈 鸡蛋“能”用 鸡蛋不“会”用。就如乔老爷批判人工智能说 “潜艇不会游泳”。 图中 N+ 怎么回事?S+ 是N因为不够格而降格为状语,哦 N+ 是做了定语,动词委屈降格做了定语。父子翻转。 白: N+是动词不经由定语从句,直接做了定语。 李: 经不经 【定从】 关系不大,为什么又“去降格化”? 其实微结构所谓降格都是做给人看的,讲究一个事出有因,但既然在词典里面 其实不必讲这个合成词内部的故事。就是绑架 洗脑即可。关键在微结构的V的潜在翻盘性。 白: 去降格是源头,降格是过程,N是结果。要想翻盘,就要回到源头,而不是回到过程 李: 那你那图示次序反了,源头弄在中间了。降格那一节 不提也罢。降不降 都是 N 了, 词典规定的默认。汉语词法句法道理相通,但词典词法不必讲理。 句法不讲理就不行。 白: 我没有次序含义,就是一个个罗列出来。 词法捏出未登录的合成词,还是有法可依的。 李: 对 对于open词法 需要捏,open morphology 必须有法 讲理。 降格者何时升格?修辞何时实现?修辞实现用标记吗? green ideas 能 sleep 吗?“小红帽发了一顿牢骚” 怎么弄?还有很多很多灰色地带,资格不好认定的地带。要 【human】 的,【org】 不行吗,【animal】 不行吗? 白: 顺杆儿爬,顺杆儿滑。 李: 不过那个降格而捏的图示 真 implement 还有一些沟沟坎坎。 不过是给了个捏的道理罢了。道路依然不明。 白: 句法上承认不相谐的依存关系,语义上就只有修辞一条退路。但句法上到底承认不承认,有很多策略选择。 李: 但的确有灰色地带 介于修辞和正解之间的。坑与萝卜的 chemistry 是一个 spectrum,不是一个死条件,跟找对象一个德行。凑合事儿的也有过了一辈子的 还不少。 白: 这里问题不是给什么句法标签,而是最终是否碰的上。碰的上就不怕。 李: 碰不上就升格凑合?然后做个标注 这是凑合的修辞萝卜? 白: 不管在二楼碰上还是在三楼碰上都没关系。“蛋炒饭”的例子,“蛋”升格不就成了修辞萝卜了么?这是需要外力的,比如与厨师相提并论。没有外力,升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形式的不算。既然升格,就是冲着逻辑的核心角色来的。“蛋”的工具主语的解释和修辞解释的不同就说明了问题。 李: 工具解释是临时职称,修辞解释是代理主任。临时是没办法 先凑合。乔老爷的名句 都不应该升格。因为没有纯句法以外的外力。“绿色思想今夜无眠”。“绿色思想”只能看成是“今夜无眠”的某种状语? 白: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绿色思想”看成专名。比如酒吧的招牌。酒吧再无眠,就是修辞了。同样拟人,以酒吧拟人就比以抽象事物拟人更靠谱点。 李: 是啊 这是spectrum, 讲的是本体资格距离。 其实还是三角恋力量对比的策略最实用,二元匹配不好对付灰色 三角就容易了。脚踩两只船 不得长久。最后当事人必须选择 是“他” 还是 “他”?凭着感觉就行了 选择通常不难。没有比较的选择就太难了。 王: 蛋炒饭,蛋能炒饭,真是够研究的。看了李白老师关于“蛋炒饭”这菜名讨论,感觉有些菜名无不用其奇,不考虑NLPer的辛苦,NLP很多性能不高,就坏在这“菜”上了,只要能解决就好,本来NLP大山就多,可这零碎的泥坑也不少。 白: “蛋炒饭”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通用能产的构词法问题,一个是特定语境下的反悔问题。通用能产的构词法,就算没有,也可以通过“词典硬性定义+原始微结构”给反悔留出线索。通用能产的构词法怎么才能有?各种在句法层面使用的不太多的“降格”手段,在构词法层面可以有。这是关于“蛋炒饭”讨论的核心。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5805 次阅读|4 个评论
【李白之68:再扯NLP萝卜填坑】
liwei999 2017-8-13 20:37
李: 发现 “引进” 与 “引入” 可能方向不同 虽然应该是同义词。读【 李白之29 】(“ 依存关系图 引入 短语结构的百利一弊 ” ),突然觉得不对劲 这不是我的原意。原来想说的是,“依存关系图 引进 短语结构的百利一弊”,或者,“短语结构 引入 依存关系图的百利一弊”。a 引进 b,语义主体是 a 而 b 是逻辑修饰成分;b 引入 a,a is semantic head while b is modifying element。不知道这个语感对不对 是不是语言共同体的 还是语言学家的走火入魔? 另 并列排比的力量很大 汉语为最 英语也有: “One in the morning and one afternoon” 力量大到了可以生生把 one afternoon 拆散,棒打鸳鸯 可 NLP 界对这种现象研究和应对却远远不够。排比句式的自动处理及其与parsing 的无缝连接 可以做一些博士课题 排比是并列的延伸,而并列现象早就公认为是nlp的拦路虎之一。 白: 何以见得?程序员会首先说,编译通不过 李: 万一编译器鲁棒通过了呢。 两个什么?论最近原则 是两个西红柿。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力量,就是前面说过的排比的力量:一个x ……两个【 】。 白: 通过的那种编译不叫鲁棒叫自作多情。如果论排比,那“一个啥啥”前面也得加“如果啥啥”。 李: 排比的力量真地很大 感觉强过距离 虽然这几句不 make sense. 白: “孩子”是称呼对方还是指称对方子女,这是个问题: 白: “拍的一手好照”……第一次见到这个说法。 李: 洗的一把好澡 吃的一桌好饭 拍的一屁股好马 吃的哪门子醋 吃的一坛好醋 双关 嘲讽 白: 你那些统计频率够高,这个不行 李: 露一手 拍一手好照片 踢一脚好球 踢的一脚好球 想一脑门心思? “脑门” 与 “心思” 搭配,“一手” 却与 “照片” 并不怎么搭,“一手” 与 “拍” 似乎搭。 白: 如果“所”负载“他所说”,那么“他所说的”就是“所”填“的”坑。交叉了不说,感觉有点怪。 “所”是个纯粹的逻辑宾语提取算子,“的”则广谱一些,既能提取逻辑宾语,也能提取逻辑主语,而且接名词能构成定语,不接名词自己就升格而名词化。 李: 小词负载结构 也负载语义吗?我想请问的是 白老师系统如何区别 “所” 提取宾语的标配,与 “的” 既可提取宾语 也可以提取主语?这个区别如何在语义上实现?体现 在 pattern rules 里面的话,这个区分很容易实现。 白: 词负载语义结构,使用的是subcat类型演算。也就是说,“所”和“的”的提取对象,在cat层面不做区分,在subcat层面做区分。“的”提取“剩下的那个不饱和坑”所携带的subcat,“所”提取“代表逻辑宾语的那个不饱和坑”所携带的subcat。如果两个以上坑不饱和,如“卖的”,则取两个坑的subcat的最小公共上位(上确界):sup(human,human,object)=object。等待一旦其他成分做出更加specific的限定,比如“买的不如卖的精”或者“卖的都是假货”,再图改变。 李: 那是 unification 的本来意义:unspecified until more specific 两个小词提取(代表)的不同,在 subcat 演算上实现。这个 subcat 是谁的 subcat,又是怎么做 subcat 演算的?对于实词,cat 决定句法(萝卜与坑 以及 mods),subcat 决定语义(semantic lebaling 解析逻辑语义),我们可以想见。 对于小词呢? 白: 小词要具体分析 李: 从哪里看出来 “所” 指的是宾语。 我的所爱在高山。 我所爱的在高山 我所爱在高山 我所爱的人在高山。 我所爱的东西在高山。 我爱的在高山。 爱我的在高山 *所爱我在高山 白: 上面讲的“所”和“的”,我们用的词是“提取”,意思就是说它的subcat是copy来的,在copy之前,它是一个指针变量。说清楚了,谁填你的坑,你提取谁的哪个坑所要求的subcat 李: “爱我” 只剩下一个萝卜 所以 “爱我的” 就是那个萝卜(代表)。为什么 “所爱我” 不成立?“所我爱” 其实也不成立,只有 “我所爱” 才成立,这个体现在哪里? 白: 我不管什么不成立啊,又不做生成只做理解。做生成也不这么做 李: 哈 这总是少了一个 leverage。赶巧了 词序不对的序列 不会出现 因此把词序 leverage 从 parsing 中扔开 貌似多数时候可行。但总是会遇到某种时候,词序的条件恰好就起到了帮助 parsing 的作用。 白: subcat完全相同才会考虑次序,这时逻辑宾语右侧填坑优先。但是“所”提取逻辑宾语是硬性的,比只是“优先”来得更加强大。所以有了“所”,就轮不上这些右侧优先了。 李: 这种优先度的调整 听上去是宏观算法的考量,而句型subcat里面所规定的词序(如果词典规定的话)则是微观的。后者比前者更加精准。 白: 前者更加robust。我之所以放弃pattern,就是因为它管了不该管的事儿。 李: 动词句型的subcat,管得恰到好处呀,句型里面说在左边,那就一定在左边。 白: 好好说话是生成该管的事儿。而在各种糟糕语序下尽可能猜测对方意思是分析的事儿。 李: 句型里面的词序规定,与对小词的规定,以及对实词的规定(强搭配规定实词本身,弱搭配规定实词的本体)。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分析还是生成,一个句型长什么样子 是植根在句型 subcat 的词典里面的。这是词典内语言知识。至于这个知识用于分析,可以适当放宽而鲁棒,或者用于生成,适当收紧而顺溜,那是知识的实用层面的考量,而不是知识本性发生了变化。 譬如 “邮寄” 带三个坑,其句型就是: 1. 邮寄 2. 把 邮寄 (给) 白: 理想的词负载结构,是可以100%把句型语序再现出来的。使用刚性方式(override)还是柔性方式(优先级),只不过是实施当中的工程选择,与理论无关。如果我愿意,也可以都采用刚性方式。但是我不愿意。比如及物动词六种组合语序,双宾动词24种组合语序,其中有多少种是合法的,我不需要关心。也不会用罗列的方式去挑出合法的组合。 李: 不同策略的选择 如果信息无损 当然无所谓。说的就是,在采用优先级柔性方式对付词序的时候,至少在词典化的句型信息方面,条件是受损的,词序这个显性形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弥补它的手段包括中间件的查询。但是中间件的查询,其本性是隐性形式的使用,而词序是显性形式。 白: 没看出来受损。 李: 受损在:本来是由谓词本身来决定萝卜的词序,作为条件之一来填坑,现在却交给了谓词以外的东西。交给了算法中的优先级 and/or 中间件的查询。这个损失蛮显然的,对于所有把谓词本身与其句型的词序规定分开的算法。 白: 搞混了吧,这是谓词自带的,不是交给了算法。 李: 谓词自带词序?? 白: 第一个坑、第二个坑谓词自己是有指针的,自带优先序。 李: NP1 eat NP2:NP1 NP2的词序是词典决定还是......?至少 S/2N 貌似没反映词序。这个2N 里面没看出词序信息。 白: 说的就是第一个坑优先左侧结合,第二个以后的坑优先右侧结合。句法不管而已,subcat管。但是句法和subcat是时时刻刻互通的啊。不相谐时看后续选择。 李: 第一个坑优先左侧结合,这个东西,是对于所有 2-arg 的谓词有效,还是可以对于不同谓词有不同?如果是前者,就不能说是词典信息决定词序。 for another example: 1. translation of NP1 by NP2 2. translation by NP2 of NP1 这类词序原则上都是谓词 translation 在词典就决定好的,到了具体句子坐实其中之一而已。 白: 比如“饭我吃了”,1、吃是S/2N。2、“我”最先从左侧遇到“吃”。3、“我”与其中一个坑相谐。4、锁定human,留下food。 “我饭吃了”:1、同上。2、“饭”最先从左侧遇到“吃”。3、查相谐性,发现是第二个坑subcat相谐。4、锁定food,留下human。 至于查相谐是否必须从左到右遍历,这纯粹是一个算法问题。数据库还允许做索引呢,我为什么一定要遍历?“饭”都有了,跟“吃”的第二个坑匹配为什么必须先查第一个坑。 李: 句型规定词序的做法有下列特点: 1 在词序占压倒优势的句型里面,根本不用查语义和谐。就是词序绑架。 2. 在词序不能决定语义的时候,可以明确提出是哪两对发生冲突:然后让语义在这两对中去比较力量来求解(消歧)。白老师的上述做法貌似在情形1的时候,不必要地查询了中间件,多做了功来锁定。 白: 总而言之,在部分分析树上匹配目标句型,是我N年前使用的方法,现在已经放弃了。放弃的道理是在分析环节追求更好的鲁棒性。在生成环节,有另外的做法。 李: 在情形2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查询中间件的力量对比(牵涉两个可能的二元关系),还是只查询一个关系? 白: 没有。一步到位。 说的就是没有使用遍历的方法。只有一个匹配结果就是第二个坑,第一个不用出现都。 李: 遍历也不是“遍”历,n个元素并没有理论上的所有词序排列,而是句型决定了哪些词序排列是可能的,哪些排列根本就不可能。而这些决定都是那个词的知识。 白: 白名单制。 有点对不上频道,我说的遍历是查询时对坑的遍历,不是对可能语序的遍历。我的结论就是,不需要遍历。 李: 这二者在句型实现或坐实中是相交的。譬如两个坑加一个谓词,句型的所有排列是: 1. 谓词【1】【2】 2. 谓词【2】【1】 3. 【1】谓词【2】 4. 【1】【2】谓词 5. 【2】谓词【1】 6. 【2】【1】谓词 当然对于一个特定的谓词,其句型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子集。 白: 3! 李: 对。如果牵涉小词,上述句型还要扩展。 白: 我现在是一个句型都不写。 李: 然后加上省略,也要扩展: 7. 谓词【1】 8. 谓词【2】 9. 【1】谓词 10. 【2】谓词 白: 嗯,你这充分说明了我不写句型的优越性。 李: 看上去很多,但第一很清晰,第二具体到谓词,只是一个子集,有些排列被句型一开始就抹去,第三,每一个这种句型排列都可以确定性地决定,是歧义还是不歧义,从而决定是不是要求助或留给后面的语义模块。所谓文法,主体也就是这些句型。没了句型,文法也就差不多消失了。 白: 专制的文法消失了,民主的文法还在。中心化的文法消失了,去中心化的文法还在。拉郎配的文法消失了,自由恋爱的文法还在。 李: 很多年前我们的英文文法大体稳定在 600 条规则左右,其中大约有 400 条就是这些句型排列。400 条还在可以掌控的尺度之内。为什么 400 条就可以包揽呢?这是因为上帝造语言有个仁慈的设计:args 不过三。以前说过这个。args要是过了三,排列就至少是5!,必然引起句型爆炸。自然语言的谓词绝大多是是 2 args or 1 arg,只有少量的 3 args or 0 arg。决定了机器人通天塔并非不可能建造。如果当年设计语言的上帝忘了人脑的有限,弄出不少 4-args or 5-args,就傻眼了。一个事件往往关涉很多成分。但人在描述这个事件的时候,总是碎片化描述,每个句子遵循 args不过三去描述,然后利用冗余和合一,最后在篇章中才拼凑出完整的语义图谱出来。这就是自然语言简约有效、与人类脑容量相匹配的奥秘之一。 白: 这就是老话说的,一碗豆腐豆腐一碗,本来不需要区分的,语序一成刚需,得,不区分也得区分了。 一碗豆腐和豆腐一碗,语义上没差别,差别在语用上。数量词后置,是“报账”场景专用,可以让人联想到饭馆里跑堂的。如果将来都用移动终端触摸点菜,“二者的语用差别”就会成为历史。跟自称“奴婢、在下”一样,只能在文艺作品里看到听到了。用于分析的句法,不适合画“毛毛虫”的边界,画出毛毛虫的“包络”就很好了。 【相关】 【立委科普:及物、不及物与动词subcat 及句型】 【李白董之51:说不完的subcat和逻辑语义】 【Parsing 的命根子是subcat,逻辑的和语言的】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白邢65:“着”字VP的处置】
liwei999 2017-8-8 07:50
【立委按】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对于一个现象的处理也有不同的考量。到了NLP,这就成了不同策略的优劣之争。对于老革命,战略和战术辩论的好处是各自说明白背后的理由,多数时候并不指望谁说服谁,更非争个高下。对于看客,行内人自可各自体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择优而行。对于行外人,看热闹之余可能得到的一个启示就是,世界往往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白: 开着窗户睡觉,开着窗户是状语吗? “砍了一刀没死”,砍了一刀是状语吗? 邢: 我理解您的分析方法中,是不是没有主语、谓语的概念,而是以动词为核心为其填坑,填坑的萝卜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关系不是很大,而与其在语义上的搭配关系更大。 白: @邢 是的 邢: 还有“掌声欢迎”中的“掌声”是状语修饰欢迎,那“鼓掌欢迎”是否也可以理解为“鼓掌”修饰“欢迎”呢? 白: “掌声欢迎”是“(用)掌声欢迎”,有一个隐含介词。所以可以把掌声这个N降格为S+,做状语。“鼓掌欢迎”句法上是两个S的合并,至于语义上是什么,留给语义去处理。合并不是修饰,句法上“鼓掌”不是状语。 邢: 如何实现“降格”这个操作呢?是否也需要大语料的统计做支持 白: 不需要 邢: 那如何区分“同学欢迎”和“掌声欢迎”呢? 白: 欢迎的标配坑有human,没有sound。检查subcat相谐性可以区分。 邢: subcat确实非常重要,谢谢您! 白: 鼓掌欢迎,列队欢迎都是合并。夹道欢迎,其中的“夹道”已经成了专用副词了,不在其列。 邢: 我理解合并是有前提的,首先合并词都是动词,同时合并词共享某个坑 白: 对 述补、并列、连动、兼语、某些缩合复句,都是合并关系。 邢: 很受教,谢谢您! 白: 名词和名词也可以合并 邢: 是的,至少并列结构的词语都可以合并,无论属于何种词类。 李: 为什么不说省略了“用”呢: (用)鼓掌欢迎 (用)列队欢迎 动词也好 名词也好 都是用某种方式,核心还是 欢迎。 “鼓掌欢迎” 与 “掌声欢迎” ,看不出实质区别来。 都有大数据相谐的证据。其实已经接近合成词了。 白: 在句法层面定核心,和在语义层面定核心,是两件事情。 开着窗户睡觉,也是有核心的,但是在句法层面就定,太早了 李: 不早,至少对于这句,句法痕迹还是很明显的。 白: 早不早,这是体系问题。 李: 带“着”的动词做伴随情况的状语,修饰紧跟其后的核心动词。这是一个合适的句法和语义一致的路线。 白: 没必要 李: 英语的 ing 作为伴随情况状语也是如此:He came here running,有某种语言共通性 白: 知道他俩有关系,句法上就够了。 李: “ 走进来” “ 说” “ 恳求他” 这个形式痕迹不用白不用,看不出来推后的理由。需要或必须推后给语义的,是句法上缺乏形式痕迹。句法有形式的,自然是早做强过晚做。 白: 不一样,谁带,谁恳求,这里面首先有坑的共享问题。修饰语出现坑的共享,这是给修饰语找麻烦。 李: 修饰语是第一位的,坑是第二位的。修饰语里面的坑不坑 其实无关大局。从理解和语用看,语义重点不再是补全修饰语里面的萝卜(真要补也可以补,但语用和落地需要它的情形不多)。 白: 放下筷子骂娘 拿起筷子吃肉 开着窗户睡觉 穿了衣服出门 这些都是平行的。光处理“着”,只是图一时痛快。 李: 核心突出了,哪怕只是部分现象,总是好的。 白: 不同性质 李: 其他的句子其实核心开始模糊了,但带“着”的句子,核心基本是明确无误的。 白: 共享坑在机制上要更根本,有没有核心,在其次。共同的机制先放在一起处理,到里面再分道扬镳。不存在不处理或者处理错的问题。 李: 直感上,合并这把伞太大了,罩着太多的不同结构。 白: 这才好,说明共享坑足够根本。 李: 在后一个语义模块的解析策略不太明确的时候,很难判断这样处理的 pros and cons。区分或理解这些不同结构对于多数落地,是绕不过去的。而填坑对于落地有时候反而可以绕过去。 白: 语义上具有向心性,和句法上的修饰关系,是两个概念 李: 譬如说 MT,“着”字动词做状语 可以平移到英语,不填坑也可以平移。 白: MT能绕的不止这些 那都不是事儿 李: 这种语义落地场景就表明 坑里没有萝卜也可以的。可是核心的识别 却是不可或缺的。 白: 不是没有,是两种语言的共享坑机制一致,这不是问题的重点。 李: 一般原则还是,句法管形式,形式不充分的留给语义。为什么介词短语做状语呢?因为有介词这个形式。同理,为什么“着字VP”可以做状语呢?因为有“着”这个形式。 这并不是说,没有介词没有“着”的就不可以做状语。而是说有了这些形式,可以放松对语义相谐的要求,不需要“意合”,也不需要大数据 ,就是根据形态(包括小词)基本就可以确定。 白: 后者可以不叫状语,叫连谓结构 李: “好”的句法,应该把这些形式用到极限。这就好比有格变的语言,要尽量通过词尾格变确定句法关系。只有在格变有歧义的时候,句法确定歧义的边界,然后才把负担留给语义模块去选择。放着形式不用,先用大数据、常识或其他的模糊条件,是舍近求远。 白: 坑也是形式 李: 对,subcat 属于隐性形式。 白: 了和着在形式上也有诸多平行性。一个地方不平行,完全可以揣在兜里,到属于它的角落,掏出来该干啥干啥。那些有平行性的,大家共用高速公路。另外,进入这个车道的“着”,状语的标签已经是鸡肋,在这个形式下可以直接定位到“背景-前景”语义关系 带上水路上喝,带着水路上喝,带了水路上喝。 真的只有第二个才有形式么?每一个都带有形式,都带有时间标签。一旦确定相应的标签,回头再看“状语”这个大而无当的筐,算个啥? 带上干粮饿了吃,带着干粮饿了吃,带了干粮饿了吃。 “墙上挂着画显得很有雅兴。” “墙上挂着画还是仿制品。” “墙上挂着画居然上下颠倒了。” 这三个例子里,“墙上挂着画”都不能说是状语。“这种场合戴着帽子不够严肃。”当中的“戴着帽子”也不是状语。 李: 这些特地选出来的例句 的确具有强烈的平行性。但这只是语言事实的一部分。当我们说 “着VP”可以做状语 指的是另一批现象。“笑着说” 与 “笑了说” 并不平行,前者是【伴随状语】(adverbial of attendant circumstance),后者是【接续】,在“笑了”与“说”之间其实有个停顿或标点。再看,“带着干粮饿了吃” 与 “带了干粮饿了吃” 的确平行。但 “带着干粮去上访” 与 “带了干粮去上访” 就不必然平行。总之,的确有相当部分的“着VP”是做伴随状语(也可以说是做核心动词的背景 都是一个意思)。而这部分现象是可以在句法阶段搞定的。 处理的重要形式依据是 “着”,但也可能需要再附加一些制约做微调。事实上,我们系统有几条带“着”做状语的规则在句法有时日了,经过长时期的考验,发现很管用, 出状况的时候很少。几乎与 PP 做状语的规则一样好用。 汉语的痛点之一就是 动词成串 难分主次 搞不清核心。这与欧洲语言对比强烈 :欧洲语言有 finite (谓语动词)和非谓动词(不定式、分词之类)的形式区分。谓语中心很容易确定 句子骨架一目了然。既然是汉语的痛点,分而治之就是解决繁难痛点的一个不错的策略:各个击破。 自然语言另一个比较普遍的痛点是并列结构,我们起初总想毕其功于一役,但总搞不定。后来探索出来的有效策略也还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白: 伴随关系(前景-背景关系)是时间关系的一种。接续关系是另一种。目的关系,可以看成未然的或可触发的接续关系。平行上路,平行落地。人家自己完全井然有序,用不着这个状语标签分了一块去再横插一杠子。充其量只能说,在这一批从时间内在结构角度而言从句法到语义都充满了平行性的关系当中,伴随关系“碰巧”具有了向心性。但是在这么本质的语义关系都揭示出来的情况下,坑哧吭哧跑过来宣布谁谁是状语,不觉得蛇足么。就好像从集体婚礼中拽出一对儿,然后宣布,这俩是山东人,差不多。 笑着说,笑的区间包含说的区间;笑了说,笑的始点位于说的区间左边(笑的终点不确定)。怎么不平行? 语义计算里面,时间结构是重要的一块。有些动作的时间结构不是区间而是点状的,对其不能用“着”,比如“死”“开除”,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旁证。点状的时间结构不能包含区间状的时间结构,正如0不能做分母。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中文处理 Parsing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