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加拿大皇家“海龟”的照片(原创)
weisman 2009-5-25 09:12
基于ROM调研的海龟问题研究 摘要: 海龟是目前学术界,特别是科学网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中,作者首先到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简称 ROM )参观,然后收集到大量海龟的照片,并上传到科学网上。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如何成为海龟。本文的工作为学术界研究海龟问题提供了参考素材。 一、引言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简称ROM),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中心,是北美洲第5大博物馆。于1912年4月16日由安大略省政府创立,1914年3月19日开幕,至1955年止曾由多伦多大学管理。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址位于女皇公园以北,多伦多大学校园东面,Bloor街及Avenue路十字路口西南角。博物馆收藏展品包括恐龙、近东及非洲艺术品、东亚艺术品、欧洲历史、加拿大历史、文化等收藏,及6百万件各种艺术品、考古学及科学收藏品。 二、海龟照片 三、实例:如何成为海龟 致谢 感谢宇宙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及加拿大多伦多Doors Open 所提供的免费参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的机会。 参考文献 http://zh.wikipedia.org http://www.rom.on.ca 注: 本文将发表于《Science》或《Nature》20009第1期(影响因子250)。 最后祝大家远离Swine Flu,象海龟一样长寿!
个人分类: 其它|5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裸奔”心得
热度 3 xiaotubie 2009-5-11 23:14
你说美国经济不景气也好,中国加大砸钱力度也罢,反正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是,海龟越来越多了,如过江之鲫。甭管是大海龟还是小海龟,同样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婆孩子怎么办?(这里只谈公海龟,母海龟我实在没经验。) 诸位还别笑,我的一位师兄一直在归国问题上摇摆不定,他在国外做得很好,回来也有的是地方抢,他跟我几次越洋长谈,打听国内的情况,权衡两边的利弊。后来有一次我跟他说:别的都别扯了,其实在哪儿都一样,经费啦,学生啦,Politics啦。我只问你一句,嫂子愿意不愿意?大师兄如醍醐灌顶,后来再也没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遗憾的是,他至今未回国。 好,等你挥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老婆孩子(一般而言,五岁以上的孩子比老婆更难说服。)还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就是归国的程序。 我个人的例子是比较罕见的,不过放在这里也许可以给大家一点参考。与绝大多数先出国然后回来讨了老婆带出去,或者一毕业就带着老婆一起飞越重洋的大多数公海龟不同,我老婆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先我出国,而我则留在国内继续读我的北大博士。那时我们刚刚领了结婚证,蜜月也没过。老实说,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同学中一直传言留学生里男多女少,女生特吃香。把老婆送上飞机,我大哭了一场。 跟老婆分开的那几年是我这辈子最阴暗的几年。我几次想退学出国算了,我老婆则多少次抱着电话一边哭一边跟我道歉,宣称要退学回国。(她的电话后来坏了,她说是被眼泪泡坏了。)好容易熬到我们两个都拿到了毕业证。搬到一起住的第一天我们发誓,天涯海角,这辈子再也不分离。 但是几年以后我们就食言了。老婆确信我真的想回国以后,自己到网上订了回国的单程票,她自己的和我十个月大的女儿的。我因为在斯坦福的工作正在关键期,不能马上走开。我担心她一个人带孩子坐飞机太辛苦,而且我也舍不得她们娘俩。她说,没事,你放心, 我Take care 那边,你Take care 这边,赶紧把活儿干完,我们很快就能又在一起了。 于是她一个人带着两个最大号的旅行箱、一个登机箱,背上背一个巨大的双肩包、左右各一个大挎包,推一辆推车,胸前的Sling挂着我女儿上了飞机。(行李超重被罚了好多钱)。我后来听说女儿在飞机上吐得厉害,前后左右的中国大老爷们没有一个问候一声或者伸手帮忙的。 我丈母娘在机场一见到我老婆孩子就哭了。不是高兴的,而是因为我老婆孩子看上去好像三天三夜没睡觉没吃饭了,蓬头垢面,污臭不堪。 老婆在家里狂吃狂睡了半个月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办手续、找房子、找工作,还跑到北大去侦察工学院的建设情况。和我们担心的一样,她跟女儿很快开始生病,而且一场接一场,在回国的前几个月里她平均每个月大病一场,每次闹到非输液不可的地步。而她们在美国的时候几乎从来不生病。 我在斯坦福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深夜回到空无一人的房子就开始打包,把几年积累下来的那点零碎装成一箱一箱的,有些该送人的就送人了,实在带不走的放到网上去卖。每天都干到后半夜一身臭汗,冲个凉,倒头就睡。开始的时候还有床睡,后来就打地铺了。再后来,卖掉了心爱的CR-V,卖掉前照了张相这新车到我手上才一年多,亏了好多钱;另一辆老Camry是挺到快走了才让人拿走的;之后骑了两个星期的自行车,上下班一共要花大约2个小时。 我每天给老婆打个电话,通报各自的进展。老婆坚持认为我们必须尽快买房,事实证明这是非常英明的,否则以当时北京房价上涨的速度,我们恐怕十年八年都买不起房了。她把孩子丢给我丈母娘,到处去看房子,看了大概有十几个小区几十套。 老婆是初夏回国的,等到秋天的时候,我的工作差不多告一段落。老婆电话里说,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办完了,女儿适应得很好,她的病生的差不多了,房子心里也有数了,她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于是在深秋的一天,我把几十个箱子送上货运公司的卡车,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多亏老婆顶着炎炎夏日调研了一个夏天,我们很快锁定了购房的目标,家中长辈们倾其所有,凑钱为我们付了首付我们攒的那点钱大都花在这次搬家上了。现在想到这一点,我还很汗颜。 回国后的这两年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北大工学院实行的是Tenure制,三年一考评,两次考评不合格就走人,毫不含糊。实验室白手起家,除了我都是新上手的学生,我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除了睡觉六七个小时,吃饭一个小时,上下班一个小时,基本上都在工作状态。我很少十二点以前进门,回家后擦把脸喝口水还得接着看文献备课。有几次我十一点多回家,老婆有点紧张地问我,今天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早回来? 老婆善解人意,女儿可就没那么好对付了。虽然睡在一个屋檐下,我经常接连几天看不见女儿。我老婆上班后她特粘她妈,常常逼着她妈讲故事讲到十二点才睡。有一次我回家早点,还听到讲故事的声音,就摸进卧室,想给她们一个惊喜,结果还不到三岁的女儿从床上跳下来,尖叫着出去,你给我出去!拼命把我往门外推,然后把门砰地一声在我面前关上。我在门外呆若木鸡,耳听着门内老婆训斥女儿的声音:你怎么这么跟爸爸说话?爸爸多伤心啊?爸爸很爱你的,跟妈妈一样爱你女儿说不出什么来,就反复嚷:我不要他,我不要他了。第二天我跟老婆抱怨,还被老婆数落:谁让你在家呆的那么少?你怪谁?后来我努力尝试着连着几天多在家呆一会儿,给她讲个故事或者吃顿晚饭什么的,女儿就变得非常粘我,一口一个爹叫得那个亲,指挥我给她干这个干那个。赢得孩子的爱其实很简单。 (我说这些,希望不会被人误解为炫耀。其实跟身边的很多老师比,我绝对算不上工作狂。其实北大、清华、科学院这些老师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大有人在,很多人靠咖啡和浓茶提神,有的干脆靠抽烟。) 再接着说回国的技术程序,我不知道我家这个女士优先的模式对多少人有效。因为我和我老婆两家家境都还可以,老人们年记不太大,身体还过得去,回国等于回娘家,有家里人照顾着。(即使这样,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还是把我丈母娘累得心脏病发作住了半个月的院,赶紧把亲娘叫来顶缸。那一阵子真是昏天黑地,想想也很对不住老人们,在这里说声谢谢,虽然他们并不看我的博客。)所以情况跟我们差不多的海龟可以考虑女士优先,说服老婆带着孩子先回来。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 1.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和道听途说,一般海龟回国需要半年左右的适应期,在国外的时间越长、中间越少回国需要的时间越长,而老婆孩子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一些,所以让他们先回来,等你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少听点抱怨。 2. 增强接受单位的信心,尽快兑现承诺。 3. 要是她坚持说她和孩子呆多久也适应不了,那你还有个大本营可以撤退。大不了就算送老婆回国旅游探亲了一趟。 4. 在某些方面,让老婆给你打前站摸国内的底,比满世界打电话咨询师兄师弟师姐师妹更靠谱。 5. 你留在外面处理房子车子家具电器玩具书CD银行学校保险养老金等等,没有老婆孩子在旁边指手画脚,你处理起来更决断;而且单身汉需求少,你可以把生活变得非常简单,尽快处理掉手上的东西。 6. 能干的老婆会把乱七八糟的事情都给你解决了,把孩子安顿好,把房子弄好,等你回来的时候就可以撸袖子大干一场,少点儿后顾之忧。 7. 最妙的是,万一你们家房子车子买的不满意,孩子学校选得不好,你可以最小程度地减少挨骂的风险,嘿嘿。 女士优先的前提是你老婆回国的决心足够强,而且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足够强,不是那种买瓶酱油还要问你哪个牌子好的那种。最好在你回迁的城市有绝对信任的亲朋好友罩着。要不然的话,大约还是传统的男士优先更保险一点。 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招PI,常常会开出很人性化的条件。除了工作上的Package,对生活上考虑也很周到。比如会指定专业移民律师协助办理全家的移民手续,你只需提供最原始的个人材料;提供数个月带全部家电家具的免费高级公寓;数个月免费租车服务;甚至还有垫付房子首付,无息或者超低息,每月从你工资中扣除。更要命的是,其手续之简单明了,接待之专业和殷勤,连我当年一个受惯了Staff白眼的小小博士后都觉得受宠若惊。我们当年都是三下五除二几天工夫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了,可以立即投入火热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很多人裸奔到国外却不觉得有什么麻烦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国力有限,这样要求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未免不近人情。当然现在很多地方也推出了各类人才计划,但是常常不能兑现。就算兑现了,也是千拖万拖,七折八扣,或者走上一堆繁杂的手续,生上一肚子的气。我知道一些人就因为听说这种事情打消了回国的念头。 我刚回国的时候,一次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另一位海龟教授,说我是刚回来的,开始的时候人家冷冰冰的,也没怎么正眼看我,后来问了一句:老婆孩子在哪里?我说,在我前头就回来了,那位仁兄立刻热情地抓住我的手:这才是同志!老婆回来了那是真回来了!欢迎欢迎! 所以,还真别小看海龟妈妈和海龟宝宝们的意见和感受,她们的三言两语也许抵得上百万年薪。 (注:有网友质疑我的土鳖身份,特此声明,我只是到海里洗了个澡的土鳖。我有朋友说我应该改叫土龟或者海鳖。但是小土鳖的名号已经跟了我十几年,我本科一年级就开始号称小土鳖,我老婆跟了我就是小母土,我女儿是小小土,虽然她生在美国。我从来不觉得土鳖有任何贬义,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在海里洗了个澡就基因变异了。)
个人分类: 唧唧歪歪|158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最近niubious海鳖niubiors开始pk了
冯用军 2009-5-8 19:24
老水牛(older niubior)最近发文对新水牛(new niubior)略有微词,结果,新水牛最紧回文似乎积极了许多,也借此拉动了一大批人参与此事的讨论,直接带动了科学网博客的流量和生气,拉动了科学网 博客经济,一扫金融危机的阴霾,科学网博客生机勃勃,论争热烈。 由此可见,新水牛只回应北美以上正教授影响力还是巨大的,非是我等大国小民所能办到的。 感谢老水牛和新水牛的贡献,希望继续发扬光大!科学网博客事业必然蒸蒸日上、形势大好!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3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老“海龟”们
liudongyang 2009-4-28 20:24
(原文刊载《新西部》2003年8期.作者:王文元) 中国教育史上惟一一所独立的兽医学院,就在西北的兰州。 盛彤笙一手创办的这所兽医学院,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云集了数十位留洋博士和国内兽医学界的权威。 从国立兽医学院到西北兽医学院,盛彤笙 (1911 ~ 1987) 福泽西北,弟子遍布全国。 2002年 7 月 9 日,小西湖兽医研究所院内的伏羲堂要拆除了,人们才发现它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东西。这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二层楼,在今天高楼林立的兰州算不了什么,但在五十多前,它却是同中山堂、致公堂、三爱堂并称的兰州四大堂之一。 五十多年前,盛彤笙一手创办起了我国第一所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这所囊括了国内兽医学权威专家的学校,不仅是当时亚洲一流学府,而且还是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多日的寻访让我终于揭开了国立兽医学院的面纱,打开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扑面而来。 伏羲堂的传说 1945 年抗战胜利后,美国科学考察团来西北地区考察。 1946 年考察结束后,他们向南京国民政府提议应在西部创办一所畜牧兽医教学机构,以适应开发草原资源,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委派盛彤笙筹办学校。鉴于兰州的地理位置,初步决定在兰州办学。经过反复考虑,盛彤笙选准了西郊七里河硷沟沿地区,将此地作为国立兽医学校校址。 此时,盛彤笙已 35 岁,仍未成家。 我们刚来的时候,荒冢累累,满目苍凉,狼群不时在学校周围出没。原国立兽医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 盛先生和其他员工,经过初期的筹划和不断的努力,先后购置了 200 亩地,奠定了办校基础。后来陆续修建了教学大楼伏羲堂、家畜病院、图书楼、教授宿舍楼、学生员工宿舍、食堂、水塔、马厩、牛舍、牧草试验场,至此学院初成规模。 作为当时兰州市三大建筑的伏羲堂,是国立兽医学院的核心部分,不论是过去还是在今天,它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修建伏羲堂时,盛彤笙投入了全部的心血。 据一些老人说,伏羲堂的修建可谓费尽周折。由于是战争年代,经费短缺,交通闭塞,不仅钢筋水泥从南方拉运,就连工地用水也是人挑车拉。一袋水泥的成本相当于一袋面粉。到了后来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修改设计,将原来的钢筋水泥结构改为土坯灰条板内墙结构。 1947 年冬天,占地近 2000 平方米的伏羲堂建成了,整个建筑东西长 80 米,呈横写的亚字型,门楼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水刷石圆柱衬托,体态大方,气势雄伟。门楼上方的伏羲堂三个字,笔力遒劲,颇有气势。门厅还镶嵌了两块碑文。取名伏羲堂的含义是纪念我国传说中的畜牧兽医始祖伏羲氏。 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国立兽医学院也在逐步演变,最后成了甘肃农业大学的一部分。盛先生精心创办的兽医学院也烟消云散了,至今全国仍没有独立的兽医学院。 1987 年盛先生临终前,还给时任甘农大校长的陈北亨写信,要他一定把兽医学院办起来。 留洋博士汇聚一堂 国立兽医学院一起步,盛彤笙就把目标定为世界最好。他一边主持修建工作,一边四处物色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请来十几位留洋博士,几乎囊括了当时国内兽医学界权威专家。 曾任过甘肃省副省长的朱宣人,在国立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他说这些人才有些是抗战时期迁居甘肃的,有些是盛彤笙从国外请来的,还有些是预定的。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杨诗兴就是被盛彤笙从国外请回来的。在小西湖兽医研究所内,我们拜访了年逾九旬的杨诗兴老人,他精神依然矍铄,银发飘飘,时断时续的谈话透露着老人活跃的思维。 1948 年毕业后,杨诗兴就一直在英国汉纳乳牛研究所工作,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他收到盛彤笙的来信,邀请他担任畜牧系主任。虽然英国政府给他们设置了种种障碍,甚至禁止中国留学生到香港,但杨诗兴还是四处选购图书,制作幻灯片 , 为回国准备。 1951 年 8 月的一天,他终于费尽周折回到祖国。 从 1946 年开始,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立兽医院任教。病理学家朱宣人、营养学家杨诗兴、畜牧学家粟显倬、饲养学家卢德仁、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养羊学家张松荫、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草原学家任继周再加上当时在西北兽医防治处的罗清生、邝荣禄、谢丕帕等一大批专家,国立兽医学院可谓是人才济济。 甘肃农业大学的王锡祯教授说,国立兽医学院是全国的惟一一所兽医学院,亚洲学术水准最高的兽医学校。当时国内兽医学的权威专家均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过兼职、专职教授。 全英文讲课,学生留洋 2003年 7 月 10 日,记者采访了王锡祯教授,他是 1948 年考入国立兽医学院的。 我们那时候,从课本到厕所的标志,全是英文。当时我们学校招生时说,毕业后全部出国留洋,报名的人特别多。 按照盛先生的设想,国立兽医学院将建成世界最好的兽医学院,自然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深造,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按理说,这样一个专家荟萃的学院该是学生众多了,但是恰恰相反,国立兽医学院的规模一直都不大, 1946 年第一期面向全国招人的时候,全院师生只有 80 多人。 一方面是校舍不足,另一方面与盛先生的从严治校的观念分不开。兵贵精而不贵多,第一批招生,全国有 500 多人报名,仅仅录取了 48 名,学院施行了两门课不及格自动淘汰,一门课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者即淘汰。在这样严格的教学制度下,第一期学生到毕业时仅剩下 8 个人。当时人们都把他们称为八大金刚。到 1951 年改为西北兽医学院时,共有 34 人毕业。 留学德国的盛彤笙作风非常严谨,尤其是在细节上,更是容不得丝毫马虎。陈北亨说:盛校长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实验室里的东西不能随意放置,而且特别讲究整洁,如果谁穿着背心,趿拉者拖鞋出现在伏羲堂,被他看见非要挨骂不可。 学术上他更是孜孜以求。 1951 年,当时校内刊物上发表了一教授的学术论文,这位兽医内科学教授是湖南人,在文章中将动物耳朵耷拉下来,写成垂起,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旁边写道垂者下也,起者上也,请问垂起是什么意思? 1948 年 8 月,学院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轮到一位助教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时,盛先生也在下面听,听了一会儿,盛先生有些不高兴了,转身出去,回来时他抱了一摞书,然后丢在这位助教的面前,您看看您在胡说些啥! 福泽西北五省 1946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立国立兽医学院, 1950 年 12 月,国立兽医学院易名为西北兽医学院 1951 年,盛彤笙被调到西北军政委员会担任畜牧部副部长,虽然还在担任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院长,但已不再负责具体事务。 经他一手创办的国立兽医学院却没有停步,汇集在兰州的大批知名兽医专家,使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学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这些专家们面向西北五省办起了一班又一班的短训班:新疆班、西藏班、青海班、甘肃班、宁夏班等等,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兽医人才,抽调出一批人成立了青海畜牧兽医学院。 从 1951 年开始,一些在国立兽医学院任职的留洋博士,被抽调到全国各地负责筹建当地的农学院。 此时,国立兽医学院已经成为新中国兽医人才的摇篮。 2003年7 月 12 日,当记者采访结束返回时,已经是暮色沉沉,小西湖立交桥建筑工地上,灯火通明,建筑工人正在乘着太阳落山的凉爽加紧施工,从这里到兽医研究所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米。 五十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以上作者王文元 ) 这些老先生中, 盛彤笙谢世有22年。朱宣人先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166 )已风烛残年,甘农大六十周年校庆,朱先生身体不爽,未能成行。爱丁堡大学博士,动物解剖学家谢铮铭先生06年也已经仙逝。中兽医学家蒋次升几年前于浙江驾鹤归西。兽医微生物学家廖延雄先生文革后调回江西科学院,也入耄耋之年 。 草原学家任继周院士也已八旬。关于西北兽医学院的故事口耳相传,怀念60年前的那些海龟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兽医教育。 甘农大60周年校庆向盛彤笙先生铜像献花 图片来源:http://news.gsau.edu.cn/2006/200610/538.html 廖延雄教授给甘农大校长王蒂的来信 图片来源 http://news.gsau.edu.cn/2006/200610/552.html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9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海龟有什么生活习性(转)
热度 2 jlpemail 2009-3-2 13:18
海龟有什么生活习性 以下有主语的句子摘于参考文献,    ----后为笔者添加 海龟是一种大型的海洋爬行动物          ----大 海龟虽然生活在海洋中,但保持着祖先的繁殖习性。----习惯 海龟每期产卵数百枚,卵洁白而有韧性.      ----能干 小海龟奔入海洋的时候,就记住了老家的气味    ----味道 海龟能记忆其出生地的地磁方向及其磁轴仰角?   ----神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8092.html?fr=qrl 海龟是一种大型的海洋爬行动物,与恐龙几乎是同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后来从陆地迁移入海,凭着一身的铠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生存下来。它在海里游速每小时可达32公里,可潜入水下50至100米深处,每隔十几分钟到海面换一次气。 海龟虽然生活在海洋中,但保持着祖先的繁殖习性。雌雄海龟长到20至25岁时,便到了结婚年龄。雌龟会千辛万苦洄游到出生地,爬上陆地产卵。它们趁着夜色,用前肢在沙滩上挖出一个能容纳自己身体的沙窝,然后爬进沙窝内,用后肢在其生殖孔下方挖出一个30厘米深的产卵坑,然后分2至5次产卵,每次间隔10至15天,每次产卵52至214枚。每当卵产出后,它用后肢把沙子拨在卵堆上,并用前肢在沙土堆上压一压。再爬到另一处用爪把沙土刨起来,也要在上面压一压,以此迷惑天敌。 海龟每期产卵数百枚,卵洁白而有韧性,不易破碎,形状像乒乓球。产完卵后,海龟拖着疲惫的身体重返大海。下一次繁殖的时间间隔2至9年(通常为3年),埋在沙坑里的卵靠太阳的热量和沙子的温度自然孵化。孵化时间大约要两个月左右。小海龟破壳后,从较厚的沙堆中奋力爬出后,便急急忙忙靠大面积的海光信号爬向海中。 成年雌海龟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出生地,爬上当年母亲的产床去传宗接代的呢?有的科学家拿绿海龟做试验,认为它对极稀薄的有机化合物的气味特别敏感,能感觉出老家有一种与海洋不同的气体因子。小海龟奔入海洋的时候,就记住了老家的气味,它们就是靠这种气味来辨认方向的。有的科学家在海龟身上装上发报机和天线,利用遥控技术进行研究,他们认为海龟是利用星空导航来识别回家的路线的。有的认为海龟能记忆其出生地的地磁方向及其磁轴仰角。科学家的说法不一,这个自然之谜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地球上的海龟已不多。由于历年大量捕捉滥杀、掠夺龟卵和破坏产卵繁殖环境,导致海龟登陆逐年锐减,我国已将海龟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个人分类: 资料库|1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龟鳖’之争
wanghongcai 2009-2-17 00:58
上次写完博文,本来我想就此罢笔,休养生息,不再发表什么议论。可是后来发现思想确实是不能不完全自主的,我就是这样,虽然经常提醒自己要管束自己,不要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但大脑就是不听使唤,还是就爱思考一些无谓的事情,而且不说出来还就感觉真难受。我想不少人可能与我有同样的感觉,这也大概就是如我这样的‘穷酸’的脾性吧! 我也是只有在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知识分子非常需要思想自由,为什么他们非常钟爱言论自由,为什么大家拼命呼吁要求学术自由,因为我们的思想确实就是人的思想世界的真实情感反映,是不由自主的,不可能完全由理智控制的,因此就不能由此受到惩罚。因为人的思想是我们自己都无法严格管束的,所以最后想出什么样的结果来也是自己都无法预料的,这样的话要他去为自己的思想承担后果不是太冤枉了吗。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看似不正常的思维可能其中就包含着天才般的创造火花,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重大发明和发现,如果爱因斯坦和牛顿不是胡思乱想的话,重大的科学进步可能就不会出现,如果尼采不是胡思乱想的话也不会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当然马克思的思想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即使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许多人也是非常尊重马克思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真实的思想而受罚。因为我们道德法则告诉我们,人只要是真诚的、没有恶意就可以了。但这个道德原则却很难保证我们思想的效果一定就好。所以当出现了不好的结果决不是什么我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在此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主张思想自由实际上是对人性或个性的解放,而压抑人性或个性是不道德的,因为压抑人性或个性的结果就会出现人的精神不正常的状态,简言之也就是会出现精神变态或精神错乱状态。 也是在此际,我才真实地感受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可怕,感受到历史上的文字狱之可怕,因为我原来就是想,“既然人家不喜欢听,你不说不就是了吗!何必那么较真!”实际上我不知道,有时候人是不能管束自己的,理智是不能指挥大脑的,人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受灵感的驱使还是受良心的驱使,反正不说出来就不痛快。于是现在我就很同情历史上那些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的境遇,有一段时间我还不太理解他们,觉得他们不识时务,觉得他们很傻。现在想起来是自己的幼稚,因为我想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居心并不一定都是坏的,只是发表了不同意见而已,仅如此就得到牢狱之灾或被坑的下场着实地不人道或太残暴了!因此我们必须争取学术自由。 此时我也在设想,如果真的不让知识分子思想,还不等于将一个男人给阉割了啊!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我今天想谈一些关于先前一度大乱的龟鳖之争的想法。 首先我得表明我自己的身份,省得有人怀疑我的用心。我确非海龟,我虽然现在在美国,但仅仅闻到一些西洋气息而已,还没有受到什么真正的学术熏陶或文化熏陶,因此也说不上什么已经洋化。如果说我是个土鳖倒还真有点象,因为我是在真正本土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后来又做了一次博士后研究,也是在本土,至于工作就更不用提了,因为压根也没有离开过本土。虽然之后出过几次国,但都是非常短暂的,多的也就是一个月,少的只是几天而已。算起来这次时间最长,但也不过半年时间。如果说洋人给了我什么刻骨铭心的教育或影响,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不大,因为我在这里只是听课,给他们座谈座谈,再就是找这里的留学生做一些访谈,而他们的作业我是不做的,至于他们的讨论课我主要是作为旁观者。如此我受到的影响就是有限的,所以很难说我是受到了他们的教化和影响。 即使在本土受教育过程中,我一直都不是最好的学生,所以很少获得什么重大奖励之类,可能因为在我的下意识中还有那么一点反叛意识,即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权威,我只相信我自己的良心判断,所以谈论任何问题都从来是对事不对人,所以我也不会去讨好巴结什么人,也不会甚至很讨厌对不喜欢的人就暗下什么绊子等阴损伎俩。如此说来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即我太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只在乎自己心安理得即可。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成为什么红人,也当然不会令别人畏惧我三分,我始终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善良公民。 正是因为我作为一个公民的本分,觉得有的时候还是应该谏言献策。所以我的原则就是“听不听是人家的事情,而说不说是我的事情”。所以,如果我认为是对的那么我就要说,而且有时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因此在很多时候即使别人不喜欢听我说的但也不能奈我何。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只做我自己的人。 关于前一段的龟鳖之争我确实有点个人看法,但当时我看大家都已经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已经够热闹了,因此我就没有参与进去。现在我感到大家开始冷静下来了,所以我也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是赞成引进大海龟的! 为什么我有这个看法呢,我得说说几个重要的原因。 一、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生态都不太好,而引进一些有能力的新人确实能够增加一些新的气象,尤其引进大海龟,还能够造成点影响,因为那些小海龟现在已经不新鲜了,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他们中许多人甚至土腥味都没有去掉,而那些大海龟则不然,因为在海里呆得时间长而海鲜味十足,而且味道也能够保持的持久,换言之也不可能一时半时就土鳖化了的,这样的话海龟和土鳖在一起就容易土洋结合,使中外学术能够共冶一炉。 我想大海龟之能够成为大海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想想,海龟们操着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能够在一个异域或陌生的环境下打下一片天地来还真是很不容易的,只有他们能够吃透洋味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就是要与国际接轨吗?不就是要与国际学术对话吗?不就是要繁荣学术吗?这些海龟回来自然懂得洋人的规则,而且对中土环境也比较了解,他们作为中间桥梁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你找一个洋翻译或土翻译,都未必能够把真正意思翻译出来。这些海龟则不然,他们能够把中洋意思结合得比较好,这样就省却了翻译等一系列的中转环节,这是何等的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呢! 我最想说的是,我们的学术规则还不完善,我们自己内部人又经常看不到这一点,这些海龟有过中西文化或学术对比的经历,从而切身地体会哪些规则是好的,哪些规则是不好的,相对而言容易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当学术规则完善了,我们每个学术人的利益都受到了保护,这不是一件上上好事吗?为什么有些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呢? 再者,这些大海龟毕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那些已成气候的土鳖们自然也不敢太小瞧了他们,所以他们在专注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还得注意点影响,省得让大海龟们贻笑大方,毕竟这些海龟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土鳖们自然也不愿意自己显示出小家子气,这比由小土鳖们自己起哄来制约这些大土鳖们要强多了。我们这些小土鳖们坐守其利何等快哉! 还有就是我们经常在不自觉中思想陷于僵化,如果没有对比和碰撞,没有面对面的互动,只从文献上或网络上寻找刺激,很多重要的信息就感受不到。所以有这些海龟们的行为作为参照,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新鲜花样,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吗?学术不就得有新奇的东西吗?如果是陈陈相因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几点理由,表明我十足地支持引进大海龟! 二、我也谈点引进海龟会带来的实际矛盾。大家都很清楚,从事学术的人也不是什么神仙,也都有自己的世俗之心,也希望有自己的功名利禄。而且大家都希望要自己的公平的一份就可以了,也都不想多吃多占。海龟回来了,不少人觉得他们要来分一杯羹了,有的人认为我们辛苦打江山你们却来坐江山,似乎不太公平。说到底,这是对自己利益的担心。但是大家想到如果都那么保守地过日子,限于自己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话就进入不了工业社会了,因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得考虑到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得考虑到未来子孙发展的需要,说得更高尚些我们得考虑我们民族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甘于现在的小家子过日子,还应该有点大气魄,看到更远的将来。他们来了,我们得欢迎,他们毕竟是游子回来,我们要使他们体验到家的感觉,而且他们真正贡献出了他们的力量,促进了我们的事业发展,我们应当高兴,因为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利或受益,这个获得可能要比你觉得眼前失去的东西多得多,至少当民族事业发展了,你以后出国都感觉扬眉吐气。这种自豪感我想大家都希望有,都不希望自己出去以后被别人当成三孙子看待。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平等地与国外进行交流,还不是因为我们发展了、让别人另眼看待了吗?如果我们仍然想要停留在现在的模样中,你说这能够有什么出息? 所以,我倒是不怕他们回来之后受到重用,而是怕他们不回来,怕真正回来的并非能够成气候的海龟,怕那些在海外呆不住的海龟正好借一阵东风土遁回来了。大家也都清楚,我们的学术环境不宽松,好多山头都已经瓜分待尽,所以即使他们回来后也不会尽留下肥肉让他们啃,可能留下的不少东西都是鸡肋,所以他们回来不回来是要下决心的,如果他们真想做事的话,就得舍去很多东西。 我毫不怀疑他们的爱国心,因为他们毕竟是黄皮肤黑眼睛,他们给谁干不是干啊,能够给自己人干当然应该更起劲,因为他们也知道回来一次不容易,有这么多的眼睛盯着,干不出点名堂来还真是心中有愧。如果他们以爱国之心激励自己,以民族昌盛之心以自省,他们就会鸿图远志,就会忍辱负重,就会不计较眼前的利害得失,就会做出更大的成就,这一点何等高尚!我们大家都知道,爱国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在一定情境下激发出来的,当一个人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时候,就可能以更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这样以避免自己在中途遇到挫折的时候灰心丧气。所以我们决不能错会了这份爱国心,当然我们更不能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如果我们显得大度一点,那么我们做人起来就何等的爽快!如果我们待之以上宾,他们何能不知恩图报!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还有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训言,这当然是一种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风尚,为什么我们不去弘扬呢? 所以,我不担心他们回来,倒是担心他们不回来,特别是担心他们假回来,担心那些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蹩海龟借机回来,从而象南郭先生那样搞一个滥竽充数,以假乱真。 三、我觉得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引进的方式。我觉得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好的,但政策执行方式是糊涂的,甚至是混乱的。因为一个政策下去,许多人就要出来邀功请赏了,他们为了政绩,很可能就会出现病急乱投医,把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招了来,这样来一个以假乱真,南郭先生来了又不敢摆谱,就比较乖,这样双方均得赢利,于是就会上演一出瞒天过海的好戏,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在忠心执行政策呢,其实他们在营私舞弊呢! 为此我就觉得应该实行一个比较明智的办法来预防里外勾结,串通作弊。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官僚玩弄的花样很多,手法也很高明,达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但要相信任何歪门邪道都有破解之术,我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在政策执行时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又把它作为一个什么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相反应该采取一种特殊措施,即象美国许多基金会的配套措施那样,大学引进人才可以,但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所以,对于大学引进的每个人才,国家不应该做什么统一规定,这样大学就必须掂量掂量,只有到感觉‘值’的时候才引进,这样才不会出现大学校长为了自己邀功请赏而让国家或纳税人来买单的情况。这一是一种双向制约机制,不然的话,反正都是国家的钱,我大学也不用负担什么,在不管怎么样的情况下都是只得利而毫发无损,他们当然就会为了自己面子而演出一些把戏来。我的意思是千万别太相信这些官僚了,他们经常会做一些你根本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觉得利益制约机制断不可少,不然就会落得个“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的状况。 四、鉴于国内外的学术环境不同,我倒觉得应该在一些领域进行首先尝试一下去摸索经验,然后再制定一些更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而不是搞什么一哄而上。因为我们的政策制度很不完善,很难保证这些引进回来的人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如果没有这个长久打算,我担心政策执行的结果就会出现按下葫芦又起瓢,导致了内外人才对待不平衡,造成一些无谓的起哄和内耗。 如果对这些没有预见,我怕政策执行重蹈以前不少政策的覆辙,即瞎折腾。 五、我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支持这个政策,是因为这是个提升学术发展的长远战略,是领导人视野远大的表现。但我还是认为眼下政策制定的目标最好是不要对出什么学术成果寄予厚望,而是应该在完善学术制度建设上下工夫。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引进一些治理之才,而不是一些具体操作之才,因为引进人才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仅仅做某点小事情是不解决什么大问题的,而是应该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和所具有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完善学术生态,推进学术结构性改善,打破现在学术缺乏规则的局面,从而奠定学术长远发展的基础。所以如果把眼光停留在什么学术期刊上发表几篇象模象样文章的话,那么这个政策就是不值得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学术繁荣必须走学术开放的路线,必须与国际进行交流对话,必须建立有效的学术体制,而引进大海龟能够帮助这个目标实现,所以我赞成,而且我相信他们回来后不会是来抢夺我们的饭碗的,而是相信他们回来后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学术自治能够贡献更大的力量。因此,我看好这个政策。除此之外,我只是对能否有效执行有些顾虑,我就怕政策在执行中的走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6646 次阅读|5 个评论
原创:一个6岁孩子眼中的海龟
dongping2009 2009-2-15 12:03
如题,这是孩子今天上午花了 一个多小时,画出来的,贴上来,与各位分享! 先引用我在博文“博客头条、海龟、尽孝、馒头皮与基金申请”中的部分文字,如下: 就如同那千年海龟,虽然最初是出生在陆地,但经过大海的一番洗练,大浪淘沙,出息了,要下蛋了,于是又踏上万里归途,回到岸上,去做那下蛋出成果的活儿。并且一开始,到处高呼:我胡汉三回来了,我来下蛋了! 我孩子说,那大海龟的背上,背了两个小恐龙,还有那四个小圆圈,是那大海龟生下的恐龙蛋,不是海龟蛋。 小恐龙与恐龙蛋上面,是蓝天与白云。
个人分类: 至亲至情|47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海龟现象的思考----我尊重事实爱国者
famingkuang 2009-2-14 18:08
对海龟现象的思考 ---- 我尊重事实爱国者 施一公事件,让大家很是热闹了一番,在这里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不过这件事却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事实婚姻。 那么对于爱国者来说,有没有类似于事实婚姻的事实爱国者这样的概念呢? 我认为应该给那些没有爱国者之名却做着爱国者之实的人一个事实爱国者的称号。 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大量的地下党员、地下工作者表面上是在为敌人卖命,但实质上却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工作着,表面上他们是汉奸、走狗、卖国贼,不被国人普遍的承认,但上帝知道他们是爱国的,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不爱国吧?他们虽然背着贼名但他们却做着爱国者之实,他们是事实爱国者。 如今改革开放了,中国正在以令世人惊讶的速度在东方迅速崛起,正是大量需要人才之际。 一切为中国的崛起而工作的人都是爱国者。 身在中国,并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的人当然是名正言顺的爱国者。 身居海外,为中国之崛起而大声疾呼的,并做了大量有益于中国之事的人;身居海外,虽然不声不响,但他的工作却使中国受益了的人,这样的人都是爱国者或是事实爱国者。 在海外求学,学有所成,不管他们之前是如何出去的,如今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毅然回国者、在海外工作不顺回国者、不得不回国者,他们都是祖国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管他们的本意如何,但他们的行为已经使他们成了爱国者或事实爱国者。 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管海龟们是被钓回来的还是自己爬回来的,只要不是回来当探子的,他们就已经成为爱国者或是事实爱国者。 事实爱国者是不被广大国人所认可的,但他们却在做着爱国者同样的事情,所以我尊重爱国者也同样尊重事实爱国者。 ======================================================= 补充 身居海外,名为华侨,但在其有意无意间推广了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的也能算得上爱国者或事实爱国者。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211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博客头条、海龟、尽孝、馒头皮与基金申请
dongping2009 2009-2-13 01:24
平日时光,大家工作上都很不易,大多数时间和情形,都需要严严肃肃、认认真真地对待;如果碰上了一些类型的工作,遭遇到金融海啸的打击,尽管自己工作特别的认真,但最终天不遂人愿,因而没有得到公平的回馈,那确实也有点郁闷。 所以,上上博客,上上科学网,做一些介于严肃与随意之间的事情,这儿评论一把,那儿推荐一下,再码几个汉字,然后一不小心,被上了博客的头条。那个乐儿,屁颠屁颠的,好几天都收不住,一会儿告诉我那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再一会儿忘了,又告诉孩子一次:爸爸的博文上科学网博客的头条了。 我的那篇上了头条的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774 什么是博客啊?什么是头条啊?孩子问。于是乎,又有很多的事情,接着去做了,与孩子解释。 不过,嘿嘿,在这里写多了写长了,就大致会知道科学网比较推崇或重视的文章内容和风格了(陈安博士语),便如同孙悟空,已经钻到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做到投编辑所好,投网友所好,可劲地对着症儿,熬一锅药汤,喝下去,再去码那个汉字,争取上那头条。 于是,头条上了,上的次数多了,严肃调侃之间,那种感觉,那种随意,大概便可能渐渐地远行了吧?那种高兴、发自内心的高兴,大概也可能渐渐地不再那么在意了吧? 唉! 就如同那千年海龟,虽然最初是出生在陆地,但经过大海的一番洗练,大浪淘沙,出息了,要下蛋了,于是又踏上万里归途,回到岸上,去做那下蛋出成果的活儿。并且一开始,到处高呼:我胡汉三回来了,我来下蛋了!如我刚上科学网博客的那几天,在第一次博文上了头条的时候,高兴得无与伦比,到处欢呼一般。 这方面如果你用google搜寻,关于海龟,不出来10万个以上的词条,那才怪呢,但海龟不属于昆虫,那是肯定的。例如翟保平教授的本是同根生,文中对于海龟的描述,我便非常地喜欢,包括那些精彩的图片,还有那些非常有趣的谜语,我还很高兴,很多网友与我一样,都推荐这篇文章,但我则是第一个推荐的,正如我那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段时间,非要缠着我,早上要第一个到学校。 翟保平教授的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47 第一的感觉真好! 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能够将海龟与土鳖绑定到一起,于是我弱弱地问了翟保平教授一声:土鳖是一种昆虫吗? 当然是!翟教授大喝一声。 于是,越发糊涂之际,我也顾不得许多了,便按照我高中时学到的一点生物学皮毛,引用孟德尔定律,今儿个在我的专业外胡说了一把,还列出了自以为得意的公式,如下: 父本的海龟 + 母本的土鳖 --〉海鳖 或 土龟 父本的海龟 + 母本的海鳖 --〉海龟 或 海鳖 父本的海鳖 + 母本的土龟 --〉海龟 或 土鳖 或 海鳖 或 土龟 并进一步评论道:交流最重要,即是说:无论海什么,还是土什么,互相之间的交流最重要,大家先互相交往起来,并且还要持续不断地交往,不能够一代亲本,需要几代亲本的交往,并且这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流动,换句话说,不能够几代亲本都窝在一个地方。要先交往,后流动,然后便海龟、土鳖、海鳖及土龟啥都有了,最后达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 但和谐社会的根基,便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一个家庭的和谐,于是结婚了,于是赡养双方的老人,尽尽儿女的孝心,便也天经地义起来;当然不仅如此,因为我们不是独生子女,自然还需要照顾兄弟姐妹;有了孩子后,事儿便越发多了起来。这方面,如结合我本人的经历,自然可以写出好几个A4长度的文字来,正好迟菲网友的贫穷与不孝出炉,于是也不揣冒昧,在很长的评论之后,加上我自己用前人词汇给出的感悟: 我自小即从我父亲的书中看到如下对联: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少完人 迟菲网友的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449 但我接着就发现,学者杨玲已发有相关对联,并且很显然,百善对仗万恶,显然更为工整,于是怀疑其是否我小时候,一开始记这个对联时,就记错了,以致一错而致如今,还是其它什么问题,但无论如何,杨玲这方面作为我的一字师,那是当之无愧了。 说明经典的东西,自在人心,经久不衰。便如同馒头一般,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正如同那面包存在于西方社会一样,已经深入人心。 由于馒头皮问题的提出, 黄庆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尤其是因为他迄今仍然保持了一份对于自然及我们社会的那份好奇心。因此,他已经具备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所有条件,是的,伟大科学家的所有条件。 黄庆的馒头皮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719 馒头皮形成机理的研究,应该能够成为一份很好的 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当然,其引言部分,一定需要引用杨秀海关于馒头皮形成原理的论述,还有刘玉平关于馒头皮研究的延伸及其与地球科学方面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杨秀海的回答黄庆的馒头皮形成原理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370 刘玉平的馒头、石头、地球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634 仅仅这些,肯定不够,也肯定拿不到那份自然基金! 我的自然基金的主要研究内容,其关键词包括:馒头皮、数值模拟、地震波、有限单元;在我的关于馒头皮的研究中,主要是进行数值模拟,即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还有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将它们应用到研究馒头内部结构方面。 需要用到空间有限单元方法与时间差分方法,用大规模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计算量巨大,可能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 具体包括,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馒头内部孔隙及馒头表面致密层的形成机理,归根结底,此类问题属于典型孔隙介质的热动力学问题,正如科学网中将博客分类所设定的那样,属于前沿交叉! 怎么样,哪位道合者愿意,我们一起申请今年的自然基金?不过说好了,因为这Idea是我的,我来做项目主持人,执笔写这个申请,您做主要参加者,没意见吧?不过,如果您特别需要基金主持人身份来增加学术资历,或需要其增加您个人的短期显示度,我愿意做一片绿叶,条件是您来执笔。 或者进一步,由黄庆牵头作为首席科学家,向科技部提出一份关于馒头皮研究的国家基础研究的973计划,由于牵涉到国计民生,作为863项目似乎也比较合适,杨秀海、刘玉平、五逗先生和我,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同道,作为黄庆的麾下,从各个方面,数理化天地生一起上,组成一个跨国界、跨行业的强大馒头皮研究团队,如何? 愿我们每人的心中,都能够保持一种经典、一种随意,还有那介于经典与随意之间。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6818 次阅读|6 个评论
请王先生三思而后“博”
王铮 2009-2-8 12:12
在土、洋争论退烧之际,王鸿飞先生发表了篇文章叫做《挟土自重与挟洋自重》,文章继续发扬王先生过去文章的特色,不论证提出判断。文章断言 抛开历史上所有有关言辞和宣传的表层,仔细分析后面的逻辑和事实,能够发现的是所谓挟洋自重几乎全是莫须有的构陷,而挟土自重却总是离不开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或政治目的。更为可悲的是,挟洋自重的构陷常常会为人附和,挟土自重的危害却几乎得不到人们的警惕。 王先生这个判断有问题的。第一、科学网有没有谁指责哪位先生挟洋自重,又有谁作了以土为骄傲挟土自重呢?第二、如果没有,王先生何必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些问题呢?如果有,王先生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驳倒别人。这样简短的指责不能以理服人。 王先生是科学网第一博客,我不相信因为你夫人在科学网,科学网就经常推荐你的谣言,你的文章的确写得活泼、知识面丰富,令人喜欢。是这样先生就应该更讲责任心。长期以来,王先生挑起了几场论战,动机可能是好的,可是王先生的几次做法实为不智,几次带来了不和谐而且不解决问题的气氛: 第一次,王先生首先提出国内博士 99% 不合格,国内博导 99% 的命题,有论证没有?没有。王先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样重要的命题,哪怕是用王先生本单位的数据论证都没有。 第二次,王先生把施一公所谓裸奔问题在科学网提出来,本来是辩护,实际上起到曝光作用,王先生博客点击率高了,施一公就沦陷了,按说应该是制度规则受到指责,可是裸奔提出不仅施一公先生说不清了,甚至连累了学生。 第三次,当施一公问题过去时,王先生再次提出蜀犬吠日的故事,把广大博主的的确确打击了一遍。要说挟洋自重,王先生这次实际效果是挟洋自重。还有个女孩子傻乎乎跑出来,弄得私生活问题被人歪曲影射。 今天, 2009 年 2 月 8 日,正月十四,博文周排行只剩下一篇讨论海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需要建设科学网和谐文化时,王先生又石破天惊发表这篇文章。我不知道王先生怎么如此惊世骇俗? 王先生在《 挟土自重与挟洋自重》提出一个观点: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王先生的潜意识观点:自己这样的洋博士是慧心人,其他人是愚昧人,必做仆人。《圣经》的这个观点从根本上是错的。我记得王先生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门上好像就刻了公正(记得不准)。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公正吗?当年殖民主义者就用这个原则掠夺殖民地,帝国主义这就用这个原则侵略中国,公正吗?人类的发展反对的就是一些人用另外一些人作奴仆。无论洋博士、土博士都是中国人,都是博士,只有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中国才能富强。历史证明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也是错误的。成吉思汗当时是文化落后,在西方人、中原人都认为他是愚昧的野蛮人,结果他灭国无数,奴役了多少民族。日本帝国主义当年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是因为日本人比中国人聪明吗?不是。是成吉思汗的民族团结,是中国军阀割据使日本鬼子有机可乘。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这是基督教反人权的理论,我们不能接受,更不能挟这个洋自重。基督教当年提出这个观点有助于当时被压迫的基督徒增强生存信心;在基督教成为西方国家的国教后,它就变得反人道了。 一个民族要发展, 挟土自重与挟洋自重都不是好的东西。毛泽东时代,反右以后,有点挟土自重,越土越吃香,地理研究所有位老先生文章被国际上反复引用,结果落了个里通外国罪名,中国落后了;这几年,反省文化大革命,有点与挟洋自重,科学成果只相信 SCI ,结果没有毛泽东时代那种重大突破了。挟是自重不起来的,无论挟的是洋还是土!我们的邻居俄罗斯是一个学习别人又要民族自信心的国家,我们现在能够说人民生活水平、军事力量、水平超过他们吗?中国的问题要携,不要挟。美国的成功原因不是让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而是美国人的自信、平等。 王鸿飞先生是杰出青年科学家,自诩水平很高,现在成为科学网第一名博,需要在科学网提出的观点搞有根有据,三思而博,三思而批评。 此文可能得罪了王先生,进而得罪个别洋博。实际上科学网有许多洋博,他们都很有协商精神,如李宁、曹聪先生,几乎没有人挟洋自重。科学网的华博,就说陈安博士吧,也没有什么挟土自重的,从来不见他用自己的长比别人的短。科学网挟洋、挟土的问题。个别人想挟,我们需要一致抵制。 此文就王先生的前三次冲击波和这次事情说的,不是针对王先生个人。王先生敢说敢讲,是个光明磊落的人,所以我才觉得值得与他写文章交往。当然,如果没有 愚昧人必做慧心人的仆人这奴隶制时代的原则,也许我就忍住了。 错了,请大家批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336 次阅读|23 个评论
海归真实感受(转载)
刘振辉 2009-2-5 11:06
在加拿大呆了3年以后,非常迫切的想回国发展了。原因如下: 1。不能融入加拿大的文化,在精神生活方面不能的到满足。 2。受不了加拿大的天气,半年的冬天,一想到就很烦躁。 3。饮食水平及其差,很多自己想吃的东西都吃不到。每天只是为了填胃而食。 4。朋友交流很少。大部分人都为了生存而挣扎。每个人都很孤单。 5。工作难找且不稳定。似乎事业上不会有什幺大的发展。 6。医疗水平极差。生病得不到治疗的痛苦无法言表。 当然,加拿大的很多优点也是值得留恋的。 1。自然环境好。到了夏天非常美丽。(但是冬天的郁闷也是很明显的) 2。社会福利好。养小孩,养老人,以后自己的退休都会很舒适。 3。人们非常礼貌,社会治安好。 4。国家民主,言论自由。 5。汽车便宜,养车费用低。 6。国家有很好的credit(信用)。 综上所述,自己毅然回国。回国之后非常兴奋,持续了半年。半年之后,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又加深了。这里再来谈谈中国的情况。 1。首先,让人直接就想到要重新回加拿大。在中国没有安全感。比如,刚刚的房贷加息的问题。明明老百姓每月要多付钱了,却大言不惭的说是为了老百姓的利 益。还有要实行房产税,让那些靠出租为生的人,每年就突然要损失一大笔钱交给国家了。一个政策,老百姓就可以平白无故的被剥夺了很多,而且,这还是无法抗 拒,无法协商的。这个问题让我非常非常的伤心,本来还想再买一套房子。现在也不敢买了。而且有了把房子卖掉,重回加拿大的想法了。 2。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在我的家乡,基本上很难看到蓝天了。不过大城市现在很重视,北京环境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环境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要是北京像我的家乡那样,就真的不可能在北京生活了。不过长期下去,环境不容乐观。中国如果想全面改善环境。难。 3。汽车的问题:虽然一直在降价,还是贵。汽车贵,贵在了花同样的钱,肯定买不到同样品质的车。 当然,国内可以买到廉价质劣的汽车,不过海龟如果这样就太掉价了。养车贵。而且由于政府没有credit,你不知道是不是当大量汽车到了老百姓手中的时候,政府就开始收各式各样的费用了。使得养车的成本加大。以我多年的经验,我想这是肯定的。因此,也不敢买车。 4。房地产:个人感觉,北京的房价并不算高。还是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也是一个我能接受的价位。不过房屋质量差,物业服务差。使得实际上买房子的付出并 没有的到应有的回报。买房子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陷阱。比如,买了房子,拿不到房本。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房本,就说明你没有房子的所有权。政府可以想 收回去就收回去,你没有一点办法。我就奇怪了,既然你政府认为开发商的房子没有资格办房本,为什幺还允许他们卖呢?既然老百姓买了房子,为什幺不给办房 本?总之,无论什幺情况,都是老百姓吃亏。政府不监督开发商,开发商出了问题,老百姓来买单。其实,政府,开发商都是一丘之貉。 5。养孩子问题:对于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养个孩子每月的花销是2000RMB以上。对于海龟,如果是外国国籍,那幺费用会大大的增加。本来想的挺 好,不行就把孩子弄到老家去养。可是,自己都不能忍受老家的环境,怎幺能忍心让孩子在那里?对于养孩子,政府没有一点点的责任心。你会说,养个孩子要 2000,那幺很多人都挣不了2000,怎幺养?其实,2000是一个基本的消费,你当然可以给孩子低消费。可是你不怕孩子吃到毒奶粉吗? 现在也有了再回去的心了,可是想到加拿大也觉得很没意思。我想做海龟真的只是应该两类人, 1。国内有根基,回去创业。 2。国外的Loser。 (引自楠楠)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政府:不审时则宽严皆误
王铮 2009-2-4 10:05
政府:不审时则宽严皆误 去年年初我有篇博文叫《政府:你大胆地往前走》,是保护《劳动合同法》的,因为那是政府(这里是广义的)前思后想的结果。写这篇姊妹篇就是针对政府的另一个决策的。 2008 年有关部门已经造声势:截至 2005 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 125 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 3035 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 4.3 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 80% 。目前,超过千亿元的事业单位退休费令财政不堪重负。这话的意思隐含了保公务员利益,对事业单位人员另行处理。 2009 年 1 月 29 日大年初四,《京华时报》报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下发》。据说改革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要旨在于建立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相对公平体制。号称退休公平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基础要件之一。这里一个问题我不懂,一般大中小学教师是事业单位的,如果是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人数多于公务员人数完完全全是正常的,以世界比例比,还多得少。 今早,从周可真先生博客看到《金羊网》说 任何一个研究机构要称得上智库,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民间性,第二是独立性。民间性有两个含义,一是研究机构是民间组织,而不是官方的分支机构,二是经费要来自民间机构捐款,而不是政府拨款。换言之一些研究机构没有政府拨款了。我没有查到原文,不知道这个政策意图有没有打着和谐的旗号。 与之同时的是政府要引进大海龟,工资强度是多少。我在其他博文提到,以国内一级教授的工资比,已经远远超过民国初年安特生与陈独秀、胡适工资的比,而安特生来华之前是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他帮助中国发现了仰韶文化,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证据。其科学贡献之大是任何一个海龟都比不上的。现在引进人才,应该根据实际需要。 这些改革涉及到一个总体事业单位性质的研究所与大学。 我不去评价公务员与研究所、大学知识分子收入的实质性差距,也不去讨论企业在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同龄研究所、大学知识分子的收入差距,也不理会智库一定是民办的可笑定义。这些正在为中国大学、研究机构敲响丧钟。我只想说的是一个教训。 1988 年,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同时 1985 年建立第三梯队没有进入接班人的官宦子弟迅速的成为官倒即新的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收入拉大而一部分职工下岗。这个时候赵 ZY 实施了大学、研究机构改制,以至于发生中国科学院经费被扣留逼卢嘉锡院长下台事件。大学、研究所知识分子失望了,社会失去了最后的稳定力量。结果进入了 1989 年。 2009 年,中国面临更大的经济危机,社会收入问题、就业问题比 1988 年似乎更为严重,如果再火上浇油失去大学、研究所知识分子的支持和稳定要求,可能麻烦就大了。在技术上,对这些政策,尤其不要滥用和谐的名义,这样出了问题不至于把矛盾指向中枢机构。另外,引进人才,金融管理领域,我们实在陌生,需要安特生级别的人才,需要高额付出,大概引进美国的一个准格林斯潘, 1700 万年薪老百姓也能接受,其他领域应该一一研究了。 我不反对改革,但是改革要有时机。还是那句话:不审时则宽严皆误。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405 次阅读|4 个评论
往日追忆二三事
dongping2009 2009-2-2 18:59
仿佛一瞬间,我呆在这个学校已近20年,期间很多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也有许多温馨的事情发生在我周围,值得回忆。我的许多师长,例如张老师、华老师、孙老师、周老师及石老师等,使我感到很温情的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国家出台了一个政策,学生毕业之后,如果没有直系或旁系亲属定居海外的话,必须在国内工作满5年,才能申请自费出国留学。我便属于那没有海外亲戚的一分子,于是,虽然内心并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便在我现在的单位找了个工作,呆了下来。 这一呆就是4年多,时光如梭,我也完成了从助教到讲师,从单身生活到组成一个小的家庭的过渡。1993年初,考虑到5年服务期限将至,便也随潮流TOEFL与GRE了起来,并遍撒英雄贴至欧美日澳各国之大学,极力地自己推荐并请我的大学与研究生老师推荐自己。终于,1993年暑假间、正值酷暑的一日中午,我在居住的属于单位的的筒子间里,手捧金庸宝书阅读正酣的当儿,一位年轻同事带来了一个从国外某大学发来的传真,传真上的内容显示,我获得了该大学的一个奖学金资助,可以于当年的10月底前,去该大学学习。 但我面临一个难题:我还必须再为国家服务半年的时间,才能够满足五年服务期限的条件。于是,在我老师的建议下,当时非常年轻的我,直接闯进了我们单位最大的头儿张老师的办公室,拿出了那页传真,断断续续、同时也是非常紧张地叙述我的故事,希望出国深造的故事。 张老师非常耐心地听完了我的叙述,在送我出她办公室门的时候,告诉我耐心等待,他们会认真考虑我的情况。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我的小屋,但接下来的故事却非常简单,令我喜出望外。我后来得知,在我所在的部门老师们,特别是周老师与石老师两位的大力帮助下,我被告知:我可以通过单位公派的方式出国,前提是学成以后回来。于是,我按部就班地办妥了一切手续,于当年的金秋时节,踏出国门,开始了我为期四年的留学生活。 但我的公派护照之有效期只有两年,这一晃到了必须办理延长其有效期的时间。于是与大使馆无数次的电话与传真,甚至亲自跑去大使馆交涉等等,那种辛酸与无奈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都怀无限感触,不忍触及。好在,当我使用越洋电话,告知学校人事处的孙老师,以及外联处的华老师,办理护照延期时需要学校准备的一大堆单位证明材料时,就是这两位老师,为我的这些事情,数次跑学校所属的部委,与有关部门联系交涉,很快地将所需全部材料办妥,并分别用快件寄给我本人和相应的我国驻外使馆,又一次让我感到我们学校与老师给予的温暖。 最初大半年留学时间,是我人生当中感到最为无助的一段日子,所在国语言一点不懂,主要的是与我指导老师S教授在沟通方面成了问题,S教授布置的论文研究方向,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惑。于是,我将自己的困境,用写信的方式告诉了我在国内学校的石老师,希望得到一些他关于如何面对留学生活,以及如何与国外指导教授沟通方面的指导,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及时地收到了石老师的回信,并得到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与建议。 于是,我与S教授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及我对其所布置论文研究方向的困惑,以及我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等等,同样非常幸运的是,S教授充分尊重我的意见,并给予我充分的自主决定权,同意修改我的论文研究方向,并在我以后的博士论文工作中,就他所知,给我以极大的指导与帮助。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3月间,我们院系与我原留学研究所签订了一份关于科研与教育合作的备忘录,我代表我们院系,与来访的该所Y所长一起,在我们学校共同签署了这份备忘录,签字以后,我特别提请随团访问的,曾经任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的K教授,首先安排我的指导老师S教授,进入当年度来访的三人教授名单,并给我们学校的研究生们讲授一门讲座课程。期间,我陪同S教授散步在美丽的校园,谈及当年那过去的诸多往事,包括我向他言及修改论文方向的一幕,真有一种往事并不如烟的感慨。 1996年底,经过学习上比较艰难的三年多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我博士论文的答辩。于是,在答应我的指导老师S教授,继续在他的实验室工作半年的同时,开始与我原国内单位联系我回国工作的一些具体安排。时任我们院系副主任的周老师,为我具体联系并办理申请有关部委等的基金事宜,她亲自多次为我去跑相关部门;还有时任我们学校副校长的石老师,在电话及Email中,为我所提的一些要求,例如:安排我太太的工作问题、安排我回国后的生活住房与办公室问题等等,一件一件事情,亲自过问、联系与落实,使我感到非常地温暖。 1997年夏,相别近4年之后,我与太太两人一起,乘上至北京的航班,回到了国内。由于我们携带的行李较多,经过北京机场海关时,受到了海关方面的特殊关照,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对我们进行翻箱倒柜般的检查,加上当天的气温高达40度,于是心中便越发感到极度地沮丧,到了最后,我们所在的那个航班,就仅剩下了我与太太两人。终于,满身大汗且精神非常疲惫的我们,能够被允许推着被翻得非常凌乱的几个箱子,一步一步地走向机场海关的出口。 不过,在海关出口,我们看到了石老师、胡老师与杨老师三位,仍然站在出关口外,一直等在那里,这是一幕我们至今想起仍感极度震撼与温馨的画面,尤其是经过北京机场海关那倍感无奈与屈辱的过程之后! 转眼间,回国之后,我在这个学校又呆了十余年时间,中间又有许多事情,使我难忘。包括当我后来回到学校,一些不是石老师能够控制,甚至不是我们学校能够控制的原因,导致原先似乎已妥的我太太的工作安排,以及我们的生活住房安排,也一件一件地成了永远没有落实、没有任何下文、没有解决的问题。 回国之后学校这十余年的时光,又有很大的变化,例如我所在学院,在2004年分离并重组另外一个独立学院之后,现在仍然发展为教员30余人,学生600余人的规模;在传统的亲和环境之外,通过众多年轻学人的加入,还使得我所在的这个学院充满着一种年轻与奋进的味道。 谨以此一短文,献给我为之工作多年的学校,在她的某某周年校庆之际。(2008年3月定稿,2009年1月再改)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580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诺奖看招多大的“海龟”比较科学
pzsi 2009-2-1 08:55
下表是2008-1992十七年间4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一些信息。他们做出获奖成果的年龄平均为35.9岁,如果考虑到在成果产生前他们已经开展相关工作多年,那么开始做相关工作的年龄应该更小,或许在32岁左右比较合理。如果考虑统计学年龄分布,最具创造力的年龄应该在27-37岁。如此看来物理领域招聘27-37岁的海龟在国内开始工作应该比较科学。如果招不到或许说明国家对人才的看法有必要调整。 (注:时间关系有些数据可能统计不准,欢迎修订补充) 获奖年份 姓名 出生年份 发现/发表时间 发表期刊 发现/发表年龄 2008 Yoichiro Nambu Makoto Kobayashi Toshihide Maskawa 1921 1944 1940 1961 1973 1973 Physics Review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40 29 33 2007 Albert Fert Peter Grnberg 1938 1939 1988 1989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B 50 50 2006 John C. Mather George F. Smoot 1946 1945 1990 1992 Astrophys Astrophys 44 47 2005 Roy J. Glauber John L. Hall Theodor W. Hnsch 1925 1934 1941 1963 1984 1984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Optical Letters? Optical Letters? 38 50? 43? 2004 David J. Gross H. David Politzer Frank Wilczek 1941 1949 1951 1973 1973 1973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2 24 22 2003 Alexei A. Abrikosov Vitaly L. Ginzburg Anthony J. Leggett 1928 1916 1938 1952(57) 1950 1972 24(29) 34 34 2002 Raymond Davis Jr. Masatoshi Koshiba Riccardo Giacconi 1914 1926 1931 1950s-94 1980s 1959-99 36s 54s 28 2001 Eric A. Cornell Wolfgang Ketterle Carl E. Wieman 1961 1957 1951 1995 1995 1995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Science 34 38 44 2000 Zhores I. Alferov Herbert Kroemer Jack S. Kilby 1930 1928 1923 1960s 1955s 1958s 30s 27s 35s 1999 Gerardus 't Hooft Martinus J.G. Veltman 1946 1931 1971 1971 Nuclear Physics Nuclear Physics 25 40 1998 Robert B. Laughlin Horst L. Strmer Daniel C. Tsui 1950 1949 1939 1983 1982 1982 Physical Review B 33 33 43 1997 Steven Chu C. Cohen-Tannoudji William D. Phillips 1948 1933 1948 1985 1970s 1985 37 37s 37 1996 David M. Lee Douglas D. Osheroff Robert C. Richardson 1931 1945 1937 1972 1972 1972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1 27 35 1995 Martin L. Perl Frederick Reines 1927 1918 1974-77 1950s 47 32s 1994 Bertram N. Brockhouse Clifford G. Shull 1918 1915 1940s 1950s 22s 35s 1993 Russell A. Hulse Joseph H. Taylor Jr. 1950 1941 1974 1974 24 33 1992 Georges Charpak 1924 1968 44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2144 次阅读|5 个评论
期待名海龟改进中国的学术制度:兼论施饶事件
jianwu 2009-2-1 04:37
最近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引进了两位著名的海龟任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学术界对他们是否违反中国学术规则、是否值得如此高薪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自然》还专门做了相关报道 (Nature, 457:522, January 29, 2009) 。不管讨论的观点如何,这样的讨论对促进中国的学术规则建设肯定有好处。 高薪引进名海龟, 我们期待他们的不仅是带动本研究领域走在世界最前列,更重要的是,改进中国的学术制度建设。带动本领域的贡献毕竟有限,而改进中国的学术制度建设确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两位海龟以院长之高位、身处最著名的大学最有前景的学科(生物学),完全有可能推进学术制度的改进,哪怕只是一小步。 建设良好的学术制度千头万绪,我认为,当前可以做到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1. 1、进人制度。教授是大学的核心。前人早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招募最优秀的人才是一流大学的中心工作。 我们看到中国很多大学的学院或系,或很多学科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控制。 其恶果不言而喻:压制创新精神、打击不同思想、一人独霸一方。其主要原因是近亲繁殖造成的:教授留下自己喜欢且听话的学生,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发达国家大学选聘教授(含助理教授)的普遍做法是:成立临时招聘委员会,面向全世界招聘,公开面试,全院(或全系)教授投票决定最后人选。原则上,不留本校直接毕业的博士生,更不留本院某一位教授的博士生或博士后。 名海龟对此制度当然很熟悉。但是,我看到,清华大学的海龟院长已经同时引进了自己的学生做教授。希望不会再看到,第二个学生、第三学生被招进自己领导的学院做教授。建立自己研究团队当然是必须的,但海龟们都清楚,在发达国家,自己的团队是包含博士生、博士后、实验员、研究助理。任何教授或助理教授都是独立的课题负责人。招聘任何教授或助理教授都是全院教授的任务,不能招一个服从于别的教授或学院领导的人。 2. 2、留人制度。招募了最优秀的教授,还要留住人。但是,千挑万选也会出错,所以,要留住最优秀的人才,也要解聘不能胜任的教授。终生教授制度帮助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在晋升终生教授之前解聘不合格的人。晋升时也要成立临时的委员会,而且要征求全世界同行的意见(推荐信)并由全院(或全系)教授投票决定。这样,即使有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招聘了自己喜欢的助理教授,在晋升的时候如果该助理教授不合格,也有机会被剔除。 终生教授中也有继续保持领先和业绩平平的。特别优秀可以用讲习教授或特聘教授制度来留住,不让被其它大学挖去。对于业绩平平的终生教授,虽然不能解聘(因为已是终生),但可以通过缩减该学科总人数、减少实验室规模、减少可招学生的人数等办法使其被迫离开或更加努力工作。我看到,北京大学的海龟院长与一位老教授的争执可能就在于此院长用了此办法。这是通用的促进学院发展、引进更优秀人才的办法。 建立良好的进人制度和留人制度在当前的中国是行的。我想,也是海龟院长们可以做到的,如果他们想去做。
个人分类: My Life|8465 次阅读|5 个评论
“海龟”[文言故事]
刘玉平 2008-8-15 13:44
海龟 本故事纯属虚构,权作笑尔,请勿对号入座^_^原创之作,望勿谬传! 东方有国名土,临海之滨,有灵性之物为鳖,是故曰土鳖也。土鳖本众,因之食少。 海之外亦有国,其有几乃泱泱,天美食丰。之国亦有类物,然水土有异,是故甲有纹且厚,称之龟也。 鳖中偶有聪慧者,得风平浪静之时,乃跋洋涉海,达彼岸泱泱之国。 居数年,惯其水土,甲亦厚,愈类龟也。 若斯年,本土亦天美,丰产食多,然鳖仍众,故食乃依甲之厚薄而分。居彼岸之鳖,闻之心戚戚然,其几者乃越海而归。因已类龟,是故曰海龟也。 * * * * * * 本图由网络图片合成
个人分类: 典故寓言幽默|50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工程类海归与强国之路 (转载)
zww8113 2008-7-29 19:13
Part 1: 论宏观形势。 在我看来,过去三十年是中国从弱国成为大国的三十年,未来三十年将是由大国向强国 迈进的三十年,这一观点是我整个思考的基石。回头看过去三十年的历程,可以发现其 是相当混乱和自生性的,这符合由弱而大发展期的特点,那么由大而强阶段的主旋律是 什么呢?我以为是人员素质的专业化,以及社会、经济的有序化和扩张。未来将是掌握 专业知识、熟悉经营技巧、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的时代,而不再属于过去三十年振 臂一呼的草莽英雄(绝无贬低之意)。 中国今天的形势在经济上主要是江朱时代的产物。国家资本退出民用竞争领域,在经济 上游产业组建央企垄断集团,通过削减社会保障开辟房地产、医疗、教育市场,以度过 世纪之交的困局,并且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出口大国。这一战略目前看来是成功的。我认 为未来六七年中国将进入危机和不确定时期,如果安然度过,就能从此走上由大而强的 道路。危机来自于政治、金融动荡,以及能源资源供给。政治方面的对策应该是加大社 会保障支出,重建住房、医疗、教育公共制度,分配更多财富给中低阶层;同时构建基 层政府的民主、议政制度(不是民选,而是当地人才参与地方政治决策),削减地方政 府的垄断权力;在中央强化权力和招贤纳才。金融领域主要是惩治金融买办势力,建立 直属中央的大型金融集团。上游产业的垄断央企将被加强,结合政治外交以保障中国的 能源资源供给。民用领域的竞争政策不会改变,但是政府将通过科技攻关工程以及整合 现有企业的方式促使中国竞争性企业跻身关键行业的上游链。不确定性来自于下一届中 央政府的执政思想。结合近十年积累的人才(大学生潮)、资本(制造业)和技术(引 进吸收),中国将进入民用领域产业升级的时代,这一过程开端于上面论及的危机和不 确定时期,甚是凶险,因此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的基调是必须坚持的。对 于初涉社会的青年人而言,未来七年并非平稳发展期,而是一个动荡的过渡期,这可能 成为青年人的机会,随时而动积累起资本、人际和阅历资源,从而在未来由大而强的时 代脱颖而出。 我以为小布什执政八年的美国的主要战略是:依靠武力以反恐为名控制中东油田,满足 石油集团的利益(因此老小布什两打伊拉克);联合金融集团进行金融资本输出,在金 融市场空手套白狼;产业资本向外转移,压低产品价格满足美国国内生活水准,并试图 控制外国产业经济。下一届美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政策战略将是关键的,如果发展美国国 内产业经济对中国将是不利。此外俄罗斯拜美国所赐赚足石油美元后制订怎样的发展战 略也很重要,中国要提防被俄罗斯诱作垫脚石。 Part 2: 论科技、工程类海归的个人发展。 不要被管理、金融(及其它咨询、法律等)行业的高工资所迷惑,只有科学家和工程师 才是强国之源。我认为科技、工程类海归的个人发展至少有三条路,创业、工程师与转 行。作为高端人才的海归应该把创业作为个人发展的首选。管理金融行业虽然工资高, 但是淘汰率也高,而且金领的称谓固然含金,但永远带领,是打工者。一 个人挣钱永远不及许多人帮你挣钱,所谓剩余价值,因此在概率上产业领域的老板远比 管理金融行业要有钱、人数要多,个人创业固然起步艰难,但细水长流,对于科技、工 程类海归而言日后成家立业的几率大大高于转行。 中国将进入民用领域产业升级的时代,基础人才、原始资本、初级科技都已经齐备,现 在缺少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最后推动力。这一把力是什么呢?就是领先的科学技术、全球 化的市场眼光、深刻的行业前景认识、职业而独特的经营技巧。任何人只要掌握其中一 点并把握机遇,坚持不懈,就有可能成功。只要在某个局部发挥独特的领导作用,那么 科技、工程类海归就能获得自身的价值,这样的领导作用通过工程师和创业两条道路都 是可以实现的。 我所说的工程师道路指加入国企民企担任科技工作人员,也就是给领先的科学技术 推一把力。只要海归能够帮助某个企业在一个局部有所提高就是贡献,并非要好高骛远 。海归的优势来自于业务能力和业务之外。工程师一般并不需要已拥有自己研发的产品 或技术,而只是加入到企业的科研体系中去。海归的业务能力固然受过发达国家学术训 练,但是海归更重要的优势在业务之外,而不是纯与国内科技人员硬拼技术。业务之外 包括对科研团队的领导协调、对关键难题的攻坚、对技术和行业发展的前瞻认识、以及 接触过欧美科研后的信心和见识。我以为领导力、攻坚经历和行业前瞻意识是海归在申 请工程师职位时除业务能力外应该强调的素质,也是海归在实际科研中应该有意识起到 的作用。海归工程师应该努力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导者,而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并非普通 的科研能力。信心对于科研是很重要的,许多时候中国人凭能力本可以取得成功,但就 是没有信心而放弃了。信心不足大多是由于对国际前沿水平的了解不够,国内的科研人 员虽然刻苦,但是周围气氛使得他们一般并不接触国际前沿课题,而这是海归可以弥补 的。 创业道路指自己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创办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创业不一定就要 成为广告媒体中的明星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同样可以生产出世界水准的产品,获得丰厚 的利润。中小企业是各个国家的主要企业形式,也是科技类海归直接的创业目标。大多 数中小企业只需要瞄准产业升级和产品需求,拥有少数几个产品品种以及市场眼光即可 发展,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大学生潮固然汹涌,但是只是当你直接与他们竞争时才 感觉到压力(直接竞争是科技、工程类海归必须竭力避免的),而对于拥有(核心)技 术和产品的海归来说却是一笔资源,因为人才费用低廉,只需要聘用少量能干实事的毕 业生即可从事产品推广、开发。创业的启动资金可以来自于民间资本和投资基金,也可 以考虑各地的创业园区。创业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组成一个创业团队,科研、市场推广、 管理等各施所长。 产业升级的大潮需求大量科研创新的产品,科技、工程类海归基于对国际技术潮流和国 内产业发展两方面的认识,无论走创业或工程师路线都有大展拳脚的舞台。海归在国外 学习和工作期间就应该做些准备,例如熟悉国际技术前沿和国内行业现状,学习创业的 知识和经验,积累科研及产业领域的人际关系(网络、会议、同学等途径),寻找合作 者等。此外我以为大多数人应该关注中近期(例如5到10年)可能出现的热点,有意识 地将热点融入到留学和国外工作,以及回国发展规划中去(无论是创业还是工程师道路 )。 海归回国后要考虑如何利用社会资源(人才、资本、技术、人际关系)和中长期的职业 规划。转行最相关的是管理职位,需要重申的是管理虽然工资高,但长远概率看是不如 创业道路,而且并不适于许多理工科专业的留学生个性。创业、工程师、管理是三条最 容易想到的道路,如何在各条道路以及每条道路的不同方向之间进行切换就构成了职业 规划。我以为职业规划是每个人必须学习的技能,其主要建立于前人的经验和自己对机 会的把握,良好的职业规划可以使个人能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其要点在于提前为下 一步、下下一步有针对地打基础,使得未来的每一步跳跃外表看起来艰难,却由于积久 的积累而水到渠成,同时每一步跳跃都丰富一方面的能力和资历,不做无用功,逐渐靠 近最后的目标。例如理工科专业转管理,首先进入一家知名企业(本科毕业时我与许多 同学都略显幼稚地以为进入中小企业可以锻炼本领和发挥才能,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 下除非有成熟产品,第一份工作加入中小企业并不有利,更好的做法是加入一家知名企 业进行学习和镀金,再谋出路),凭技术成为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努力充当领 导、管理角色以丰富简历,遇到有影响力的人物争取推荐信,提前两年准备GMAT,然后 申请MBA作为跳板。又例如fresh graduate进入咨询行业,在校期间做些问题解决型的 实习(名企),学习case interview,毕业后进入知名咨询公司,工作两三年升一级, 期间做project时积累推荐信,同时断续备考GMAT,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初申请名校 MBA。读MBA的钱可以来自贷款、卖身,近日听闻另一种方法,即考虑三学期MBA,生活 费凭日常打工,第一学期学费自付,同时以一定方法积攒信用记录,第二学期学费全用 信用卡透支,第一年暑假出外打工,积累第三学期大部分学费,毕业后签约立即还上一 年的信用卡欠款。听说这一方法为某些中国自费MBA所用,不知是否可行。我想许多理 工科学生都为职业教育的高昂学费所吓阻,但或许某些技巧可以解决资金问题,既然 MBA可行,自然MFE等也可行。唐骏的跳槽经历也是一个职业规划的范本。上面的例子都 是转行,显然与本文提倡创业和工程师道路的本意不合,只是想说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和价值,以及应对困难可以灵活应变。 原作者加注: 本文只是粗浅想法,请不吝指教,以便更正和丰富使能对留学生个人发展和祖国的强国 之路二者都有所助益。今天国内年长一辈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主动参与或被动经历的沧 桑巨变,而80后一代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人们怎样奋发图强、历经艰辛而有今日的成绩, 身体力行的是怎样在社会中立足、奋斗,为己为家为国。你这样观点的人只不过80年代 内心躁动、以及今天茫然不知所为的少部分半调知识青年,在两个时期他们都只是在社 会的角落自怨自艾,并不知道社会的事实真相,早已从时代的大潮脱落、并会被时代大 潮碾碎而不留痕迹。甚至持无论什么观点的所谓大部分人大多将如此。
个人分类: 生活|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