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教育改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作《中国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
wangyunwu 2019-3-4 14:36
内容简介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者。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引领教育创新与变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与剖析中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40年历程,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分为计算机教学起步阶段、计算机教育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提升阶段、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五个阶段,并展望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本书以教育信息化领域权威性、国际性、引领性和战略性为追求目标,以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根本宗旨,助力实现中国伟大的“教育梦”。 前言 1978 年,我国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教育事业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呈现出从超越到领跑的发展态势。目前,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迈入了世界中上行列,正在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改革开放 40 年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 40 年,是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 40 年,也是教育现代化快速迈进的 40 年。 改革开放 40 年,教育信息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教育信息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不断破解或缓解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教育信息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段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助力提升教育质量,助力提升教育办学水平。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40 年,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历史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是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永恒的追求。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发展,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教育的“三个面向”“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点燃了教育信息化的“星星之火”,开启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 40 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前教育信息化阶段( 1978 — 2000 年)和教育信息化 1.0 阶段( 2001 — 2017 年),正在迈向教育信息化 2.0 阶段( 2018 年以后)。前教育信息化阶段又分为计算机教学起步阶段( 1978 — 1990 年)、计算机教育发展阶段( 1991 — 1999 年),教育信息化 1.0 阶段又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阶段( 2000 — 2005 年)、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提升阶段( 2006 — 2010 年)、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2011 — 2018 年)。前教育信息化阶段,重点关注实践探索,开展了计算机教学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化 1.0 阶段,重点关注物的建设,加强部署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实践了应用驱动的目标,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 2.0 阶段重点关注人的发展,将促进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激发教育系统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 改革开放 40 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纳入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日益成熟,教育信息化建设也逐步纳入了法制化建设中,教育信息化经验正在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信息化之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了良好的基础,数字教育资源日趋丰富,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日益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效果正在彰显。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球 1/5 的人口营造了现代化育人环境,为推动全球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人类终身学习、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正在被国际社会认可和借鉴,尤其可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教育信息化提供模式和路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堪称教育信息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智慧时代的来临,教育的需求将会发展变化,人们期待着更美好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面临很多新的诉求,诸如教育范式从关注目标转向关注能力,教师理念需要与课程教学改革相匹配,师资需要缓解结构性短缺、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改变、信息时代的教学情景变化等。未来的教育,学习的渠道扩宽了,教育培养的目标转变了,课程内容要变,学习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师生关系。教育亟待面向新形势、新需求,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教育机器人、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注重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教育大资源,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激发教育系统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效应,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依托智慧校园构筑的智慧教育系统成为孕育和启迪人类智慧、传递教育智慧的重要变革力量。在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将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包容性发展,为搭建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精准服务。 黄荣怀 王运武 等著,《中国教育改革40年:教育信息化》,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
个人分类: 新书推介|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智慧学会 2014年正式启动智慧教育计划的决定
kingwisdom 2014-1-3 10:40
国 际 智 慧 学 会 国际智慧学会文件总编号: IWS-G13065 2013年12月30日 2014年正式启动智慧教育计划的决定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后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需求日益明显,为了迎接这个挑战,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动教育改革。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最有潜力的方向。为了尽快地将智慧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在经过多年的准备后,国际智慧学会决定,在2014年正式启动智慧教育计划,配合国际智慧日等活动,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智慧教育的新浪潮。 为了落实这个计划,国际智慧学会决定,组建“国际智慧学会智慧教育研究会”(又名“国际智慧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Wisdom Education)来负责将智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智慧教育理论基础并协调智慧教育普及活动的工作。初期该会由国际智慧学会负责管理,适当时机将独立注册成为法人机构。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并将成立“中华智慧教育学会”以负责全球范围内以中文为母语的智慧教育活动。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在2014年推动研究计划,展开“智慧教育顶层设计”、“智慧教育理论框架”、“智慧教育发展战略”、“智慧教育纲要”、“智慧教育学导论”、“智慧教育规范”等课题的研究。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在2014年启动智慧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智慧教育的管理人才。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在2014年不定期发布“智慧教育通讯”并且在适当时机出版“国际智慧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Wisdom Education)。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在2014年启动智慧教育战略伙伴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智慧教育。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在2014年推动智慧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些中小学进行智慧教育教学实验活动。 国际智慧教育学会将成立“国际智慧教育研究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 for Wisdom Education)具体负责智慧教育课程设计和普及推广工作 国际智慧学会 2013 年 12 月 30日 ( 签章 ) 联系: icwisdom5000@yahoo.com
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关注中小学校舍安全鉴定和加固进展
陈龙珠 2010-3-9 08:55
中国教育部也会忽悠了吗? 教育部:我国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问责到底 本博注:目前各省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鉴定工作是否已经全部完成?抗震加固设计和施工时间节点和经费落实了吗?这可是涉及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大事啊,应该向社会公布相关安排以接受社会监督的。 近期全球强震不断,汶川地震灾难还历历在目。当前全国两会期间,共和国的总理、部长整天和民代精英们商议着房价,却很少有人对完成全国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加固工作的时间表要一个国家层面上的公开承诺! 后记 : 福州1所小学黑板报墙体倒塌5名学生死亡 教育部官员称历来不支持文理分科 本博注:这我就糊涂了,教育部主管中国各档教育,高考早是分文理科的,我读高中时学校就分文理班,我想全国高中几乎如此,咋教育部历来不支持,全国的高中竟然都可以这样长期地办呢? 教育部部长周济称小学教师也要招教授 教育部副部长:我国将派上万中小学校长出国学习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39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