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立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汤森路透Cortellis在线大讲堂”第二讲:新药研发的立项和追踪
ningbi 2013-2-22 09:24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lswebinar2013/ 谁 主沉浮 —— 新药研发的立项和追踪 日期: 2013 年 3 月 1 日(周五) 时间:下午 14:30 时长: 1 小时 语言:中文 费用:免费 报名参会 第一季度全部课程 Cortellis在线大讲堂 - 简介 制药行业瞬息万变,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并服务于决策是所有情报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您正在从事药物研发、情报收集工作,如果以上问题对您的工作或您所在的单位至关重要,快来参加“汤森路透Cortellis在线大讲堂”吧! “Cortellis在线大讲堂”是汤森路透针对生命科学/制药行业推出的年度性系列在线课程,旨在帮助国内制药专业人士了解全球制药现状、热点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及如何有效利用数据库及时获取所需情报。自2011年起,汤森路透推出的系列网络课程受到了来自国内广大制药企业/研究机构的认可与好评。各位专家、老师纷纷表示希望我们推出更多、更好的免费在线课程。2013年,汤森路透的在线课程将覆盖更多的话题、分享更深度的信息。作为全球专业信息服务行业最领先的跨国企业,汤森路透集团的目标是为全球专业与商业人士提供整合的信息解决方案,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6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管癌高发人群的微进化机制研究
genesquared 2013-2-6 15:34
题目 XX地区食管癌高发人群的微进化机制研究 立项依据(立项依据需围绕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意义。字数在2000-3500字之间(不包括参考文献)。) XX地区食管癌高发的现象 广东汉族3 大民系, 分别是操潮汕、白话和客家方言的潮汕、广府和客家人。潮汕人居住地潮汕地区地处华南沿海闽粤两省交界处, 广府人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珠三角及周边地区, 客家人主要集中于广东和福建、江西的交界处。据历史记载, 中国南方古老的原住民主要是百越、荆蛮族群 , 而3 大民系都是中原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到广东不同地区后形成的。3 大民系中, 只有潮汕人是食管癌高发人群, 发病风险最高的潮汕南澳岛人群1995~ 2004 年间的食管癌世界人口标化年发病率为109. 28/ 10 万 , 始终徘徊于世界食管癌高发区行列。而且潮汕食管癌发病率、家族聚集现象与病理类型和众所周知的食管癌高发区内陆中原太行山区( 山西、河南、河北交界处)基本类似。这是否提示3大民系虽然都是中原移民后裔, 但遗传背景上存在差异, 潮汕人和中原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间可能存在更近的遗传关系? 本研究选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群进化和遗传关系研究的反映母系遗传背景的线粒体DNA ( mtDNA) 多态性标记, 将3 大民系与中原太行山和南方原住民族人群的母系遗传背景比较, 分析他们的遗传背景差异。 图例、食管癌高发的广东省潮汕地区 XX地区食管癌高发现象的前期研究内容 1 2 3 4 微进化机制的原因 本重大研究计划前面四个方向主要是针对外界环境主导的生物适应性变化。除此以外,适用于各种环境的微进化机制的基本法则,有待深入研究来阐述。例如,1)进化的力量还包括物种内在力量,如性选择、迁徙性和领地性等,它们对于种群分化、变异、和物种形成的作用;2)基因组内部的驱动力,如突变率、重组率、基因组倍性的改变等的进化规律及其对基因组变异的作用;3)进化的基本理论,如溯祖理论等,在不同群体模型下的理论构架和异同;4)生态群落的共进化规律和基因组改变。本重大研究计划在今年增设“微进化机制的基本理论与法则”方面的研究项目申报,以加强对这些基本法则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是申请书的重点,需详细论述针对于研究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的详尽解决方案。字数在3000-5000字之间。) 文昌鱼是现存脊索动物中最古老的一支,其身体结构近似于生活在寒武纪的脊椎动物,且其基因组没有经历过全基因组复制,因此文昌鱼是连接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纽带,也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最重要的模式动物,更是研究人类生理和疾病的最“简化”模型。我们过去十多年的工作表明文昌鱼拥有独特的天然免疫系统,如天然免疫基因的大爆炸、以往被认为仅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的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和非MYD88依赖的TLR通路都在文昌鱼中被发现。由于适应性进化在免疫系统形成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适应性进化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我们打算利用文昌鱼这一特殊模式生物,通过个体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测序及3'UTR测序,揭示文昌鱼天然免疫系统的微进化过程及其分子机制,阐明免疫系统这个生物体内最复杂的生命系统之一是如何在此机制驱使下形成的,并将为研究人类等高等哺乳动物天然免疫系统的形成和致病机理提供崭新的理论。 研究特色(论述研究特色、创新点以及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关系,应简明扼要,不超过1000字。) 1.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999: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Lu, S.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one newly established esophageal cancer cell line CSEC from a high‐incidence area in China. 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2008. 21(4): p. 309-315.
个人分类: microEvolution|0 个评论
企业,安全管理方面该怎样立项?
热度 5 Greg66 2013-1-14 09:47
一些较为“有分量”的企业现在开始追求起科技进步来,企业负责人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发表学术文章、著作、获得科技进步奖、争取推广自己的经验而创造较大影响等等,重视科技,上述都是好事。就安全管理方面而言,笔者看到过(也为他们修改过)企业负责人发表的文章,有的谈安全文化、有的谈安全管理体系、有的谈班组建设,也有论述技术装备水平甚至理论模型等,但在其文章中,很少看到他们谈及自己企业的安全业绩进步,距离国内外最先进企业的差距等,具体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谈及不多。 需知,衡量企业安全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是安全业绩(有否、有几个员工死亡,发生多少次事故,多少人受伤以及误工多少工时等)。建立科技、工作项目时,先不要思考其项目在理论、技术上的先进性,也不要考虑谁做过了、谁没做过,做了能拿什么奖项、出什么成果、产生什么全国性影响等,应该先研究企业有何具体安全问题,所要建立的项目能解决什么安全问题,带来的事故率下降效果如何等。不是针对解决自己安全问题建立的项目,再“好”也不该立。 还有一些企业在建立科研或者工作项目时,特别考虑全国流行什么,哪些领导说过什么、思路是什么,那就立什么项目,这也是不科学、不实际的。不该忘记,你创造了安全业绩,少出事故,那就是给领导们减轻了最大的忧患,也是最大的“政绩”。个别“领导”看了你的企业后,一味地表扬,说你这个好那个好,该好好总结全国推广呀,企业限于自己的了解范围,以为这样的“领导”“专门”表扬了自己的企业,于是就开始在全国搜罗“专家”、花大力气总结材料,想象着如果全国推广了自己的经验,自己该多有影响、多风光。其实企业可能不知道的是,这样的“领导”到了哪个企业都这样说。更何况,有时负责写材料的“专家”已被“御用”,说不出什么真话,最后所总结的“经验”也不可能在全国推广的。 上面说的是项目,其实安全培训的组织,也情况类似。组织培训中请讲师时,不是看那个学者名气大、有多大影响力,而应该注重 针对性 ,切实带来事故率下降效果,这样所花的钱才是值得的。
个人分类: 4|439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医药行业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
热度 1 windlight 2012-9-24 11:27
医药行业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1:07 新浪财经   医药行业是一个产品导向性很强的行业,产品可以说是医药企业的命根子,多少药老板凭借一两个好产品“发家致富”或是 “咸鱼翻身”。因此,药老板们坐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各家的产品。个个都想在成百上千的研发产品堆里挖到一个“聚宝盆”。   既然产品如此重要,筛选新产品的过程,也就是新产品立项自然就是很重要的事了,为此,在药企里,一般都是大老板亲自抓新产品立项。倘若单说挑选产品的能力,经过多年 市场摸爬滚打的老板们,自然是当能不让。可是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他们多半都把精力投入到更为紧急的营销和公关事务之中。而对于新产品立项这一重要工作,老板们一方面是不放心别人,紧抓不放;一方面又是事务缠身,力不从心,于是拍拍脑袋就决定了。这样就引发出很多新产品立项的问题:   常见的是“红眼病”,看到别人开发了一个好产品,口口声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上这个项目!”。于是,不久之后,放眼望去,满市场都是这个品种。要不就是“暴饮暴食”,恨不得从头到脚各科室的药都想搞上几个品种,立项时是“多多益善”,到后期资金、人力严重吃紧,多数项目“搁浅”在临床阶段,严重“消化不良”。还有就是“急火攻心”, 看到有个“好苗子”,便“一见钟情”,不问清对方家底便草率行事,等到申报时才“如梦初醒”:不是尚在保护期,就是原料有问题!   将这些毛病归归类,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职能层面和操作层面。每个层面相应的问题如下:   战略层面   缺乏战略规划,治疗领域过于宽泛,没有整合营销资源   职能层面   缺乏专门管理组织,凡事亲力亲为,要不临时抓个人顶,“爱谁谁”   操作层面   缺乏管理流程及相应制度,想到哪做到哪,“爱咋的咋的”   基于以上的分类,要解决新产品立项的问题就必须从这三层面加以管理。规范化操作是符合管理学要求的,但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是宏观的,只能够规划,而职能和操作层面的问题是相对微观的,是可以规范化管理的。因此,要科学地解决新产品立项问题,首先必须制定研发战略,之后在战略实施阶段对职能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加以规范化管理。很显然,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主要体现在职能和操作层面,同时,也是研发战略实施的工具。   于是,老板们只要在制定研发战略的时候把好关,职能层面搭好班子,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就可以放手了。可是,忧心忡忡的老板们还是不放心:“立项的问题就落实了?谁来对这个事负责?有什么筛选标准?怎么个筛选法?”,这就引发了实现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的三个方面,即立项管理的组织、立项筛选的流程和筛选的指标,那么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也就是这三方面的相应规范化:建立专门立项组织、指标系统化和流程规范化。   建立专门立项组织   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立项管理,不能再由老板一个人拍脑瓜。但是很多企业在建立立项管理专门机构的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新产品立项是研发的事,当然由研发的人负责。”可是研发人员往往精于专业技术而疏于营销知识,研发的产品多半和市场脱节,等到新产品上市阶段营销部门又抱怨:“这样的产品让我们怎么卖?”是的,按照整合营销的理论,研发是营销的起点,因此,作为研发起点的新产品立项应该不仅是研发的事,也是营销的事。因此,在建立立项管理机构(可称作新产品立项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为立项委员会)的时候就应该加入营销部门的负责人,而不能是清一色的研发人员。当然,有一点要明确,立项委员会的负责人应该是主管研发的副总,毕竟新产品立项还是研发的工作量更多。营销副总作为市场专家身份加入委员会,以把握研发的市场导向性。同样,作为专家身份加入的还包括研究所(研发中心)的负责人,以及研发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于是,新产品立项由老板一人拍脑瓜变为科研人员和营销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孰优孰劣,地球人都知道! 新产品立项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图(图1)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研发副总:立项委员会负责人   营销副总:负责主持新产品市场调研分析以及营销战略的把关;   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主持新产品研发技术调研分析;   研发职能部门负责人:如药学、药理和临床等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新产品研发技术调研分析的具体工作。   指标系统化   指标系统化就是要解决拿什么来筛选新产品的问题,即建立评价新产品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不但要客观地评价新产品的开发可行性,重要的是还要有可操作性。好比某人的择偶标准,有硬件要求:身高、年龄、学历;也有软件要求:长相、性格、修养等。硬件要求好办,一目了然,软件要求就麻烦了,本人不在就很难指操作了!指标系统化重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这些软件要求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新产品立项评价指标的6个方面指标是:注册法规、知识产权、战略、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费用和周期,其中,注册法规、知识产权以及费用和周期属于刚性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分析得出的结果是“有或无”的概念,要么就是数字的量化概念;而战略、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是相对柔性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很难用“有或无”或量化概念来评价。刚性指标是相对比较容易规范化管理的,因此新产品立项管理规范化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柔性指标“刚性化”!   将柔性指标“刚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相对主观的指标客观化的过程。我们将主观指标客观化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先将主观指标尽可能分解细化(可采用分级的方法),再将这些细化后的指标按重要性分配权重,这样就行成一个评分系统,主观指标就被量化了。下面是战略、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三个柔性指标分解细化以及相应权重分配的示意图: 柔性指标分解细化以及相应权重分配的示意图(图2)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如上图所示,战略、市场和技术这样相对柔性的指标被逐级分解,分解到哪一级,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每一级的指标都可按重要性的不同予以相应的权重。此外,在这些柔性指标当中也可以提炼出一些刚性的指标作为淘汰项,比如说市场容量小到某个定程度该项目就可以被淘汰,竞争厂家到多到一定数量也可以被淘汰。   于是,注册法规和知识产权两个刚性指标用于解决某个新产品是否能申报的问题;战略、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三个柔性指标经过 “刚性化”处理可以评价一个新产品的前景;费用和周期这个刚性指标可以给出新产品研发的投入成本。当这样包含众多市场和研发信息的指标分析结果摆到立项委员会的面前,相信大家最后做出的决策会比老板一个人拍脑袋强得多。在老板认可这些指标,或者他本人就亲自参与制定这些指标的前提下,老板对新产品的理念就固化到指标体系当中。   流程规范化   流程规范化是要建立一套新产品立项过程所需相应信息收集,分析的操作流程,以及各部门的权责和协作关系。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方面的指标分析调研的顺序,其次要明确每个指标由哪个部门负责分析调研;最后,要明晰各部门的工作交接和协作方式。   在新产品立项选筛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重复性和不必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立项筛选按照以下先后顺序进行:法律和法规-知识产权-市场-技术-费用周期预算。每个部门在完成本部门的筛选工作后应通知下一个部门,并向新产品立项委员会负责人汇报;在紧急情况下,立项委员会可要求各部门同时进行筛选,筛选结果直接向立项委员会汇报,无需按先后顺序筛选、汇报结果。 新产品立项流程示意图(图3)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流程说明   1.立项委员会在有新产品项目需筛选时,将项目的名称和需筛选内容(参见新产品筛选标准)作书面记录(研究中心完成)递交立项委员会负责人并抄送营销副总,由委员会负责人决定启动立项筛选,通知立项委员会所有成员。   2.启动立项筛选后,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通知注册信息部门,进行注册法规及专利的查询。   3.注册信息部门进行注册法规及专利的查询之后得出书面记录并汇报到立项委员会负责人,同时将筛选书面记录递交营销副总并通知(电话,电子邮件,传真)进行市场和战略调研。   4.营销副总接到注册信息部门通知,安排市场部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完成市场调研并作书面记录向立项委员会负责人汇报,同时将筛选书面记录递交研发中心负责人并通知(电话,电子邮件,传真)进行技术调研。   5.研发中心负责人接到市场部经理通知,安排研发人员进行技术调研,完成技术调研并   书面记录向立项委员负责人会汇报,同时安排研发人员进行费用周期预算。   6.立项委员会负责人可依据汇报的筛选情况要求中止筛选、加快筛选(可要求各部门同时进行筛选)。   (完) (稿件来源: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1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所一批新的科研课题通过立项评审
xupeiyang 2012-9-24 07:02
所馆召开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立项评审会议 2012年9月18日,在信息所五层学术报告厅,所馆召开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立项评审会议。郭琳、贾晓峰等23位课题负责人进行了评审答辩。 本次课题立项评审会议分为上午的卫生政策研究与情报调研专场和下午的医学信息研究与图书馆服务研究专场。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陈育德教授,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杨洪伟研究员、毛正中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研究员、刘娅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孟连生研究员,国防科技信息中心陈豫研究员,所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王汝宽研究员以及部分专项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专家评审组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评审。 汇报结束后,与会的评审专家对本次立项评审会议的整体情况作了点评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意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在经费额度不多的情况建议做窄、做深、做具体;立项评审前开展一些预实验,检验数据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恰当性;研究室之间及研究室内部多开展一些课题交流与讨论;各科室主任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指导。 支持年轻人做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14636.html
个人分类: 基金项目|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科研立项审批效率之比较 (个例)
热度 8 jiangjiping 2012-9-6 07:33
中美科研立项审批效率之比较(个例)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5 日 最近读了饶毅教授的 ( 1 )一文,文中提到年度经费据说 5000 万的脑先导专项评审, --- 生物医学处强调脑先导专项经过首席科学家、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近两年十几次会议的讨论这样的内容。 读后我感到很吃惊。 使我吃惊的地方是一个年度经费只有五千万人民币的国家研究项目, 竟然要首席科学家, 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近两年十几次会议的讨论。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 这样的科研立项和审批效率如何在国际上展开有力的竞争? 2004 年的下半年, 我现在的老板 Mark 与公司讨论建立一个研究站, 这个研究站的年度经费是公司年度毛产值的 10% 左右。 这个公司当时的年度毛产值是五亿美元左右, 那么,这个研究站的年度研究经费就是五千万美元左右。 老板和公司最多也只有三次的讨论, 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同意并立即执行这项计划。 2005 年, 这个研究站从规划立项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 在 Mark 的建议下, 我从先正达( Syngenta )来到了利普曼( Lipman Produce ,那时的名字是 Six L’s )产品公司, 与 Mark 一起共建一个崭新的研究站。 这个研究站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验室和其中的一些重要设备, 而这个部分正是我的责任范围。从实验室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购置, 公司派来了首席经济主管(公司的第二号人物),公司采购部主任, 和科研部主任 Mark, 与我一起讨论有关经费需求。我们只用了三个小时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而且我们的讨论是在一个可以移动的简易房子里进行的。 这个项目从 2004 年年底开始立项审批论证, 到 2005 年三月正式通过, 从 2005 年四月开始, 进入实施阶段,是从一片草地上开始的。 我是 2005 年四月一号报到的。上任后的一个任务就是实验室的科研经费预算。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 到 6 月份完成,三个小时就获得通过。从六月份开始建造实验室主体工程, 到 2006 年 10 份正式完工,那时候我的第一批实验已经获得结果。 因而,这个年度经费五千万美元的项目从开始立项到第一批试验的完成, 用了几乎不到两年的时间。 对于我来说, 一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固然需要严肃认真的规划论证, 但是动用许多科学家, 花费很长时间讨论来讨论去, 那是一种不明智的举措, 说得难听一点, 是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行为。 连老百姓都知道, 人多嘴杂,人多主意多。 这个特点用在其他方面是很好的, 可是科研是很专注的事, 人多反而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 进一步来说, 一个科研项目的设想, 多数属于某个人的灵感, 他 / 她的思路最重要, 其他人只要提供一些具体的帮助就行了, 哪用得着这么多讨论。 所以,假如不是我的理解错误, 我认为花两年时间, 动用许多科学家讨论一个科研立项,这样的工作效率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国际上进行对等的竞争。 鉴于此, 我深刻感到中国科研的低效率, 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能力所致, 也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态度所致, 更不是中国科学家的意愿, 而是体制上的因素。 好像行政干预太多太强。 这种行政程序大大地阻碍了许多优秀科学家才能的发挥,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不能充分地利用和展示开来。 为此, 我深深地为广大奋战在中国科技第一线的科研人员感到委屈。 如果我理解错了原文内容, 敬请原谅我的无知。还有, 这仅是一个个例, 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国和美国的情况, 希望大家理解这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608816.html
个人分类: 社会体制|5384 次阅读|17 个评论
面上项目顺利立项
热度 3 fjirsmdqchen 2012-8-22 09:20
经历去年失败后,今年将基金作了下改进,总算顺利拿下,感谢众位朋友的帮忙!
3590 次阅读|7 个评论
20游兵+30归队+40立项+50建团=人生科研轨迹
热度 2 baichengke 2012-8-5 15:59
没事溜达科学网,看到王云才教授的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458-599039.html , 觉得好有意思,呵呵呵。科研做的这么出色的教授,居然依然在思考人生科研,还在“谋算"未来,我等小民,在想什么呢?文中有很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 20岁时,上着大学,准备考研,科学巨匠的伟大发明和里程碑式理论,使我们激动不已,青春的无畏使我们总想着自己有一天,兴许也能站在诺奖的领奖台上,自豪的说一句“我只为人类做了那么一点点,都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遗憾,人生就在于有梦想,醒了还有,只要你敢于睡! 10年大学-研究生-博士生,一路拼杀,终于拿到了一张委任状,成了一名科技大军的士卒,才认识到,想生存,就得自己冲锋陷阵,一路“抢夺”才能不至于当逃兵,不被枪毙。科研立项和国家基金等,成了我们的“最高梦想”,每当交本子的前一个月,每个不眠之夜,买彩票的心态,绞尽脑汁和自我安慰交互折磨。本子交上去了,接下来的半年就成了等待开奖的日子。 30而立,也是毕业建立家庭、抚养子女的而立之年。绝大多数经过幼儿园(2年)、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研究生(6年)的长途征战,本应弃甲归田,结婚生子和修养生息。但事业的刚刚起步,双重压力使30岁而立之年,本应该豪气冲天和自由翱翔的“年青人”却举步维艰。且不说与社会相比,就自己对自己的现状十有八九都不满意。科研项和家庭双重项立的好的,也就很快步入正轨,一路顺达。 转眼已是奔四之人,虽然已从科研光棍的队伍里分离出来,却依然还混迹于游击队行列,科研方向依然是浓雾中的海市蜃楼,时隐时现。何处才是自己未来的方向,似乎依然迷茫。 不敢奢望有王云才教授出色的科研成果和经历,却在幻想,如果时下出现: 20岁学知识打基础(导师的散兵游勇),30岁归队伍和选方向(课题组长PI50岁,建队伍),40岁立项和成顶梁(PI已近60岁,隐身而退),50岁建队伍和独树一帜。 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良性循环,人人尽其才而建其功。对个人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对社会来说,是多么兴盛长久。 遗憾,30岁没入伍,40岁没立项,50岁也就别奢望建队伍,成气候了。 哈尔滨随笔 2012.08.0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5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城市自然地理学
热度 6 王铮 2012-8-1 08:05
什么是城市自然地理学 什么是城市自然地理学 0. 按语 有《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我上次的博文《 北京 721 暴雨间接暴露的中国科研问题 》后,问我要当年的申请书。我想是否立项,可能有许多原因,不宜责怪任何人。拒绝给他,怕被人曲解。事后想一想,应该公开当时的立项学术内容的部分,供学者参考,让他们找到学术症结。这是一个学术综述吧。 当时,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城市自然地理”的提法,这个词是我们从城市管理研究的角度提出的的。最初我随张丕远教授研究减灾管理,认识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灾害影响极大,特别是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城市自然地理与管理。因此我在我 1993 年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中,在《环境》一章列入《城市》一节,把城市灾害和城市自然地理结构写入。后来我兼任了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当时是系为实体,要做实事,我与许世远教授探讨这个系的研究方向,许世远教授提出要研究城市的自然地理学。因为那时候的城市地理学只讲城市经济地理问题。后来在许世远老师的旗帜下,我们布局研究城市气候学(束炯)、城市水文地貌学(许世远等)、城市地球化学(刘敏、陈振楼)、城市可持续管理与信息技术(王铮),我还约请了中山大学周春山教授等从规划和土地利用角度一起研究。可能就因为“城市自然地理学”这个词是中国的“土词”,研究者都是些土鳖,也就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许世远教授一直想组织一个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系统研究,可惜我们这些当年相对年轻的人,只有跟随国际热点才能申请到课题,而只有申请到课题,才能生存。大家都谁都清楚,使用城市环境一词容易获得申请课题,但是“城市环境学”代替“城市自然地理学”,让我们的研究忽视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忽视了基本问题,研究起来巴不得吹糠见米,留下根本后患。日子反正一天一天在过,课题反正一个一个在做,我们都工作着。直到这次北京城市雨涝,我才发现还是我的前辈科学家许世远、张丕远提的城市自然地理学,抓在根本上。 现在,许世远教授在组织出版了一本《上海城市自然地理学地图集》后退休,我、束炯、陈振楼都负责了别的课题,很忙。今天,我把这些内容贴出来,主要是为了警世,让科学界重视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我们不存在为自己炒作课题的必要,不过为天下黎民百姓炒一炒。在全球变化条件下,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条件下,中国需要研究基础性的城市自然地理学。 附: 2005 年的申请书内容 1. 立项依据 城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也是人类经济最为活跃的空间。近 20 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演化,同时也遭遇了资源环境的挑战。以上海、广州为例,在经过 10 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环境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障碍,城市空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制约着城市的产业进步。许多学者认为 21 世纪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城市发展,而要保证城市发展就需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我国著名科学家黄秉维( 1996 )就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对城市的系统科学研究。凭心而论,上海市、广州市政府最近几年为解决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经济问题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兴建了大量工程项目、出台了众多环境管理政策和城市土地利用控制规则。例如过去发生黑臭的苏州河、珠江广州段治理有了成效。然而由于人类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城市表现为复杂系统,形成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的复杂关系,可惜目前对城市的科学治理缺乏基础认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发展在认识城市系统的过程复杂性基础上的城市科学。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型问题来认识。 城市发展的产生的第一问题是城市自然地理过程或者说城市环境过程。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作为地面热源,城市兴建了众多的高楼和交通干道,它们破坏了城市原来的大气环流的下垫面条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原有水系和植被结构,所有这些,使得城市出现所谓“第二自然”。这个第二自然往往导致城市灾害增加、城市污染严重,如北京、成都去冬大雾天气增加、上海、日本以及东南亚城市去年夏季城市暴雨灾害和水污染、疾病增加等等。从机理上看,例如城市热岛环流增加了城市暴雨灾害和逆温层持续时间、阻滞了城市污染物扩散是基本起因。另外城市气候还经常发生复杂现象,例如城市的大气污染经常会产生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 1998 年 11 月 5 日至 11 月 15 日的对上海环境地连续监测表明:这段时间污染十分严重,有些地区一天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可达 1069g/ m 3 ,超过目前国家 3 级标准 2 倍以上,出现了复杂性科学所谓“涌现”特征。同时城市工程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对城市的简单的热岛环流理论上有所认识,但是相关的城市颗粒物的扩散、城市化学气候问题以及涉及地球化学过程的城市一般自然问题,都缺少理论,不能为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城市发展的第二个是城市的空间经济过程。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 空间经济结构的演替,这种演替与城市环境交叉在一起导致城市过程更为复杂,使得问题显示出特有的城市特色而非一般经济问题。例如上海的发展中几期产业发展交织形成多商业带、工业带和居住带混合的替代,它们对城市就业、产业带布局、交通干道建设和设施布局增加了众多的困难。更为突出的是,以广州为例,由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城市向东莞方向延伸,形成城市与城镇混杂的产业带,城市结构的对称性被破坏,城市结构出现更为复杂的演变特点。旧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不能估计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新的工业或者商业区出现了违背经典理论的聚集现象,使得城市规划与控制陷入盲目性。空间经济的发展还由于城市信息业、物流也兴起而提出了城市的新问题,例如城市信息化导致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物流中心的布局,提出了具有算法复杂性的设施区位问题。 城市发展的第三个问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一般可持续发展不同,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地遭遇城市技术生命的挑战而显得更为急切。所谓城市技术生命,指的是城市主要的产业类型形成发展终结的过程。城市一般是作为工业化的产物发展起来的,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存在,城市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色彩,在全国或者全球经济发展后,一方面因为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导致了城市旧有产业落后,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环境供应不足,城市依赖于旧有资源环境的产业难于继续。例如,北京在 1949 年后开始建设生产城市,发展了大型钢铁工业、石化工业,但是最近几年水资源的紧缺已经使这种城市性质开始终结,首钢的搬迁成为了北京的一个大问题。又如上海,在经过 10 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主要由于产业发展带来了上海水环境的污染,联合国已经把上海列入 21 世界上叶世界未来 7 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新近我们的研究表明,到 2010 年上海城市的水质性缺水将使上海经济增长率降低到 3% 以下,如果污染不治理、产业结构不调整,到 2030 年,上海的经济增长将因为水质性缺水而停止,上海的目前的制造业中心单位将会崩溃。 在科学上看,这里的问题难于解决,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但是,对城市环境信息处理是困难也是一个原因。在城市发展中,人类已经获取了大量环境、空间经济数据,然而由于城市数据的多维性、城市信息的复杂性,目前还缺乏对城市信息分析的特有方法,在技术方面,不得不利用了一些简单技术来认识城市时空信息,这就大大削弱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能力。本项目目的之一在于结合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发展具有复杂性特征的信息分析方法,在技术上丰富城市科学。 总之,本项目计划研究的以城市时空复杂性为核心的城市自然地理过程、城市空间经济过程的基本科学问题,特别是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城市“第二自然”的复杂性,认识城市城市空间经济结构演化和城市技术生命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的动态演变规律,并且发展从城市发展数据认识这种规律的信息分析方法。项目的成功,对我国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实行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借助我国城市类型多、发展快的地缘优势,在国际上领先发展了城市科学,形成学术高地。在应用方面,参与解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空间经济问题,为政府提供环境、经济决策支持的科学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也就需要和谐城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谐城市的建立,必须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完成,因此建立高层次的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发展服务的城市科学是一种国家需求。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城市时空过程是一类复杂过程,它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经济、人口机制,它们构成了城市管理的复杂对象,在过去的 10 年中,这项研究在国际上日益成为热点问题。。 城市自然地理的第一个内容是城市气候。在国际上,城市物理气候的研究已经成熟,但是城市物理气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 1990 年代后期以来,作为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基础理论之一的城市生物 - 化学气候学的已经成为了国际热点方向( Desthali , 1999 , Mertens , 2000, Betts , 2001 )。在其内容方面,城市气候在对城市大气颗粒物物理行为了解后,出现了城市清洁行动( Fenger , 1999 )。 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到城市 PM10-PM2.5 大气颗粒物在不同地理环境单元的扩散污染行为和形态特征 ,试图找出城市局部下垫面与颗粒大小和成分的关系 (Hazi, Heikkinen, Cohen,2003, Lestari, Oskouie, Noll,2003, Eberta, Weinbruch , et al ,2004, Boreson, Dillner , Peccia , 2004 , Querola, Alastuey,et al, 2004, Mouli, Mohan, Reddy,2005) 。其原理是城市热力地域单元、湿度单元对城市气候影响不一样,结构城市环流结构也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大气颗粒物运动差异( Wierzbicka , A. et al ,2005,Grntoft, Henriksen Seip , ,2004, 。目前这种工作为许多都市所重视,在欧美国家这项工作在全面展开( Ueda , et al , 2000 , Didyk , et al , 2000, Bari et al , 2003, Villasenor , et al ,2003, Grutter, Flores2004 , Hanninen, et al , 2004 )。更早,美国甚至提出了一个国家行动计划( Lamb , Bowersox , 2000 )。另一方面,城市气候与污染物行为的耦合机制模拟研究成为了重点领域,以期解决类似上海 “ 热岛 - 凉岛交替出现严重污染天气 ” ,多种化学成分复合在城市扩散的时空变化和不确定性问题之类的复杂性的问题 Colvile,et at, 2003, Lewis, Klouda, Ellenson,2004, Duran, Carmona, Monteagudo , 2004 ) 。在应用方面,发展很快,例如 Rothmasted 对气象条件与城市大气中 NOx 关系的研究( Hargreaves , 2000 ), Atlanda 对盛夏城市热岛诱发的雷暴与污染天气的研究工作( Bornstein , Lin , 2000 ),日本开展的城市交通对城市污染气候敏感性的研究( Kioutsioukis, et al ,2004 ), Philadelphia 开展的城市热分布与颗粒物污染物关系的模拟( Fan, , Sailor , 2005 )。经过几年发展后,目前,已经发展起了分析城市化学气候机制,可计算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行为的计算模型,如在洛杉矶大气环境的 PM10 分析中 SAFER ( Kim , Henry , 2000 )和新近开展的城市化学气候分析软件包 CHEMATA ( Frank , 2005 , Junier, Kirchner, et al, 2005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点阶段,例如束炯、乐群开展了城市的能见度模拟研究。 城市自然地理的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水文地貌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持续性的环境污染类型在一起,因此更受重视。在我国一般认为在治理点污染有效后的地区,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严重的起因(杨爱铃,朱颜明, 1999 )。在国际上继单一水质 - 水动力学模型成熟后, 对复杂地理条件中水流的相互作用及水污染控制问题的究兴起 ,涉及分散点源污染、面污染( Hendtry , Wassenaar , 1999 , Ferrari , et al , 1999 )和暴雨面污染的水质控制( Guo , Adams , 1999 ),并把这种污染过程与自然地理界面过程联系起来,例如, Sidle , Lee ( 1999 )通过同位素追踪对城市暴雨下渗径流研究, Rodriguez-Iturbe et al ( 1999 )对植被 - 气候 - 土壤系统水行为的研究。在新的发展中,对污染水的控制成为了主体,例如墨西哥城对城市废水自然处理( natural treatment )用于灌溉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Downs , 2000 ),寻找不可渗透层以指导城市水系优化设计( Ahmadi , 1999 ), 国外普遍出现城市河网优化设计 ( Whitly, Hromadk, 1999, Ahmadi, 1999 )的工作。 实际上城市河网优化问题,还涉及到城市减灾、城市休闲的多方面问题,为了完成多环境控制与河网设计,许多基础研究得到加强,如 Cui et al ( 1999 ), Peckham , Gupta ( 1999 )对河网不确定性和自相似等复杂性特征的研究。在中国,上海普陀区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设计本区河网的问题。 另一方面,继单一水质 - 水动力学模型成熟后,对复杂地理条件中水流的相互作用及水污染控制问题的研究兴起,涉及分散点源污染、面污染( Hendtry , Wassenaar , 1999 , Ferrari , et al , 1999 )和暴雨面污染的水质控制( Guo , Adams , 1999 ),并把这种污染过程与自然地理界面过程联系起来,例如, Sidle , Lee ( 1999 )通过同位素追踪对城市暴雨下渗径流研究, Rodriguez-Iturbe et al ( 1999 )对植被 - 气候 - 土壤系统水行为的研究。 城市自然地理过程城市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实际上也出现在其他国际都市,因此 1990 年代后期以来,对城市发展环境行为的研究成为了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这些研究集中在城市工程作为自然( physical )客体对环境发生作用。诸如,巴黎、 Huddersfield 对城市干道河流污染行为的研究( Touaty , Bonsang , 2000 )。在北美,企业的布局被与城市环境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考虑是最流行的趋势( Barrades , et al , 1999 , Gelinas , et al , 2000 )。在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了典型城市建筑格局与城市污染的复杂性、城市绿地与污染物扩散的复杂性研究( Theurer , 1999 , Kuttler , Strassburger , 1999 )这种研究已经超越了 1990 年代初期对城市街谷风的研究,表现为对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视而不是仅仅把问题归结为城市规划问题( Mertens , 1999 , Pearlmutter , et al , 1999 , Scherer , et al , 1999 )。 在国内我们的研究力图结合城市自然地理内容为一体,例如华东师大 研究了城市热力场变化对颗粒污染物扩散的作用(图 1 ),进而可以实现能见度预报 。研究了上海市中心城区降水径流的污染负荷变化蒋海燕,刘敏等 . 2002 ,王和意,刘敏 . 2003 )。 通过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初始冲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功能区和不同的污染指标其初始冲刷的强弱存在有很大的区别(图 2 )。 城市地理过程的另外一面是城市空间经济过程。在景观结构方面,城市的空间经济过程目前突出的有二个问题:第一是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的演变导致的生态风险。这种经济驱动下的城市景观变化,被称为复杂景观( Krugman, 1994. )……第二个问题是伴随城市物流、救援和城市信息化出现的交通网路配置、通信中心配置和设施区位配置问题( Van Dender , 2004 , Church, Gerrard, 2003, De Palma, Lindsey , 1998 )。其中设施区位( Facility Location )问题是涉及计算复杂性的区位问题。…… …… 3 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思想、技术途径与国内外比较  城市自然地理系统动力学 基本学术思想: 本课题认为城市自然地理过程是耦合的、混杂的。以自然地理角度为中心我们可以从局部地理环境的热力学性质、水文性质对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到宏观的大气水体运动角度来认识具有第二自然特征的城市自然地理时空过程复杂性,全面地考察城市自然地理动力学规律。在这里混杂系统的概念是主要的它强调了不同层次的机理复合。研究重点考察城市化学气候学机制及城市水土气环境与污染物耦合的环节、城市河网非点源污染迁移转化速率和机制,从而纲举目张地认识城市自然地理过程,并且作为全面认识城市环境信息分析与城市环境工程影响分析的基础。 ^......。 与国内研究比较: 本项目研究完全是全新的,国内对城市环境地研究多数局限在对城市环境点源污染物扩散过程的分析上,上海、北京等开展了城市气候、城市水文的现象学分析,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复杂环境或者说环境的复杂性。对颗粒物化学气候及其污染影响,对天津有所研究,但分析模型基本上是统计学水平的。对城市环境中地貌 - 水文 - 土壤系统中迁移转化过程还未见开始。本项研究这种对象的机制,同时引进复杂性科学观点,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城市环境过程。 与国际研究比较: 在国内外研究进展中我们已经看到,国际上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纯环境学角度的。本项目强调从自然地理学角度整合,从而重视城市环境过程的全局性、耦合性、复杂性构成的自然地理时空规律,这种思想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在技术上,项目较多采用混杂系统的模式和数值模拟从而完成微观环境行为与宏观环境现象的分析联系,这种研究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基本一致,因此本课题的技术模式在国际上是先进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71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往坏了说叫“误导”, 回应“一篇牛文”
热度 1 liwei999 2012-1-18 02:48
往好了说叫“影响”,往坏了说叫“误导”。回应“一篇牛文”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17/2012 07:03:03 一篇牛文:投PRL被拒,改投nature中了 。当然这是说五十多年前的事儿。文老师引用了nature杂志的说法: Quote 科学家很难判断他们本身的研究工作的价值或影响(impact),爱因斯坦做不到,梅曼也做不到,因此公众不应期待科学家事先知道他们被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政府更不应该专注于支持那些貌似有国际影响力(international impact)的研究。 这些说法都应该算是 大实话 ,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很有些困难了。因为对科研的投资,实际上与股票投资是一样的。多数人因为没有钱而发愁,少数人因为“有钱”也同样会发愁。因为有钱人不希望钱闲下来,希望有(回报)好的投资对象。投资这类事儿很奇怪:越热的领域越有人投资。比如这些年来光伏发电就算是个“热领域”。能否成事儿镜某持怀疑的态度。有很多电池研究的做法都是“小技巧”,比如薄膜光电池的研究,根本就不能成气候。因为其性能之差使得薄膜光电池与发电的其他部分的匹配不佳。但是由于光电池投入的资金多,不这样做就“消化”不了这些投入。同是人的作为,控制不了经济上投资过热的问题,也就同样无法控制对科研投资过热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光电池是个误导。如果是维持藏族牧民的生活水平,光电池+储电系统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要维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的话,在可预见的近期里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唯一可行的是降低消费水平,这个结果恐怕电力公司不愿意看到。 有一个说法叫 看一个分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已经投入了不少钱了。当然,投入的额度比起核聚变来还差得多。有没有必要看一个分子?看到一个分子结构时是否可信?这类思考在主张 看一个分子 时应该想到。如果不去思考的话,很可能就是在“误导”投资人呢。在分子层次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机能与 看一个分子 是两个事情。包括电子显微镜在内,能够有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与 看一个分(原)子 也是不同性质的两个事情,不可混淆。 假定人们可以 看清一个分子 的结构了,其可信性就会出现问题。为了保证可信性,就要看100个同样的分子。对这样的集团的统计误差大约有10%,比今天蛋白质分子结构的3%要差许多。要达到3%的水平要测1千个。不知道主张要 看一个分子 的人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做东西有个废品率的问题。 看一个分子 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测一千个合格的数据组需要测多少次呢?按30%的合格率就意味着要测3千次。问题是测三千次、计算三千次的时间需要多长?有人“思考”了:单有巨大的”X光显微镜“还不成,还需要有实时数据处理性能的超计算机。事情到此所谓 看一个分子 设想的破绽就比较清楚了。 今天是King牧师的纪念日,因此不能灭了人家的“梦”。但是不妨灭一些人的“蒙”和“萌”。当一个人主张 花更多的钱办更多的事儿 的时候,就要小心了。因为人的“贪心”会令人丧失判断事物好歹的能力。 所谓价值,是说 花更多的钱办更少的事儿 。比如说建金字塔、建颐和园、建皇帝的陵墓,这些都属于 花更多的钱办更少的事儿 “典范”了。同时代的人也许因为这些建设吃尽了苦。但是那一代人死了之后,过几百年,价值判定的标准就变了,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用 花更多的钱办更少的事儿 的思考忽悠人难,因为人们立刻就要思考值不值的问题。因此,人们忽悠往往是用 花更多的钱办更多的事儿 的说法。不幸的是,今天对科学的投入也是 花更多的钱办更多的事儿 思考。但愿科学能成为一个例外。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名声和地位是获取大科研项目的不二法宝!
wya 2011-9-26 10:51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性研究还是感情判断
热度 1 王铮 2011-7-16 06:54
理性研究还是感情判断 方舟子先生提出中国人坐月子是陋习,认为坐月子不洗漱反而容易感染细菌致病。反对者说妇女生育后免疫力下降,坐月子是恢复免疫力所必须的。二者的基本论据是经验事实和理论推测。未见有严密的论证。我认为坐月子是中国人的习惯,涉及全体中国人的健康,应该在现代科学手段和理论思维下做出研究。国外没有这样的课题,但是中国人的人体健康问题绕不开坐月子问题。分析坐月子的科学与否,这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立项的。 “坐月子”的问题告诉我们,中国还有许多根据中国国情需要研究的内容,不要一味套国际动向。我们有许多中国文化的、中国制度的特有的科学问题,应该理性研究,而不是感情判断。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制度设计错误,自律无济于事:科学经费大项目指南是怎么立项的?
热度 6 饶毅 2010-12-12 16:43
制度和自律,相辅相成。但是如果毫无自律,制度作用很小,而有些制度,无论如何自律,都无济于事。 本文以科学大项目的经费指南制定过程,说明自律为什么不能纠正制度的错误,只有改变才能起作用。 科学经费大项目,是指经费上千万以上的项目,这些不一定是大科学,大科学是指需要很多人协同参与的项目,如曼哈顿工程、基因组计划。国内较多的科学大项目,如几个部委主持的大项目,以常规小科学为主,并非大科学。 目前有些部门(特别是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外的、不仅一个部门),在现行体制下,制定大项目的指南是否有较好的途径、有合理的讨论、有公平的竞争,从而使反映国家需求和科学优劣的项目得以立项? 分析立项过程可以发现,在不改变制度设计的情况下,自律只有两种结果:不参加立项评审过程,或参加但并不能做出很好的判断。 对于不熟悉科学经费的人们,必需交代:在大项目指南中得以立项,是获得经费的重要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关键一步。因为,一旦立项后,绝大多数是一对一:一个项目常常只有一个队伍申请(少数项目有两个队伍竞争,三个要么没看过、要么凤毛麟角)。因此,立项在很大程度固定了申请对象。 我们举一个实际发生的具体例子,从事实来看立项是否合理。 目前,司局层面设立的专家组是确定指南的主要机制。如果担任了这样专家组的成员,看起来好像已经是大权在握了。那么,成员是如何参与制定项目指南呢? 我们用一个专家组的为例,虽然专家组间可能有差别,但用真实的过程才有事实依据。本文透露的是过程,不是具体资料,所以,是讨论机制、而没有泄密。 某日,专家组组长通过秘书发给专家组成员们电子邮件,附上一个单子,上面有几十个项目,请成员们打分排名,50多个项目如果排名在前10(左右),有可能就获得立项。 这个单子来源各个部门,他们提交的时候,看到的材料相同于专家组看的。 是否还有人直接给行政领导、专家组领导提交项目建议,局外人就不得而知。假设他们都很自律,那么全部是通过正规途径上名单。如果不自律,恐怕有旁门左道。目前体制设计中,非行政主管、非专家组组长,不可能清楚是否有旁门左道,即使专家组成员也不可能知道。当然,如果专家组成员自己走旁门左道成功,他知道旁门左道存在,如果专家组成员清白且自律,就不知道。 那么单子给了专家组成员,他们可以看到什么?每个项目有两段介绍,国家战略需求分析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每段大约250中文字,共500字,有时还有另外一些文字介绍,不过内容也有限。 单子给了专家组成员,需要他们干什么?是请大家排名。根据专家组排名的总分,给出一个优先的单子。总分是否让专家组成员知道,取决于各个专家组组长和行政 主管自律,并无制度要求。 如果不懂科学,不懂中国科学界现状,可能会觉得这好像真有规则和程序。 我在此要不谦虚地说明,我的知识面要算比较广。但是,如果要我看单子上的文字,依赖如此少的信息,除了对少数一两个有点感觉,对绝大多数项目,我无法知道哪个项目优于哪个项目。因为,很有深度的项目可以体现不出来。而很一般的项目,如果会写短小精悍的标语口号,也能很动听。而实施的可能性,多半也无法比较。 可以说,如果专家组成员自律说实话,自己没有足够资料打分,那么就只能出局。 那么如何排名立项呢?这就是我不懂的学问了。 因为排名决定了哪些项目上指南,哪些不上,而上了指南,又很大程度决定了是否获得经费。所以,指南问题很大。 在立项以后,申请经过评审的过程中,也有设计的问题,最常为人诟病的是:评审组专家(有时包括评审组长)只有打分的任务,却无知情权,他们只知道自己的打分,而不知道整个评审组给每个项目的最后总分,只有行政主管有知情权。为什么大项目的评审专家不能知道分数,而无论是国外科研经费管理机构、还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每个项目、每个申请梯队的分数,对于参与评审的专家都是透明的,这也是制度中巧妙设计的几个步骤之一。 大项目中,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项目,并无绝对明显的国家需要。 当然,有时国家确有突发需求,有些领域确有国家需求。但是,对于多数学科,和平时代国家需要是广义的要发展自然科学,而没有具体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项目要求按照国家需求来立项,难以避免地团队和局部的需求大于国家需求。 这里当然不是说所有立项都不对,而是问,体制、机制设计是否很好、无需较大改善?结论是非得改不可。 怎么改?如果国家有明确需求(而不是科学家提出的需求),比如突发以前没有重视某种传染病、能源需求科学基础等,可以提出国家需求的立项。但是,其他的科学项目,要么不要指南立项,要么指南要很广,不偏向特定对象。是否审定立项的时候要求更多资料可以解决立项时资料太少的问题?可以,但是如果每个项目要求很多资料,那么就等于取消立项而直接进入评审。而采用不要指南明确立项、或者指南广义立项两个方式,其目的是给实际申请带来较多竞争,竞争申请的时候,提供的资料要足够让参与评审的科学家能根据科学优劣进行判断。 当然,这是机制改变。如果从体制上考虑改变,可以将项目形式的科学经费交给管理项目比较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这样改可能导致有些部门,如科技部基础司,不 太管项目。但这并非使科技部基础司无事可做。比如,基础司主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自然科学基金委没有的一项,如果能合理地、较好地管理, 可以增加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做好、做出特色。
个人分类: 科学|29340 次阅读|44 个评论
换位思考:假如您是一名科技官员
nli2233 2010-11-13 00:20
关于国家科研经费分配不公的批判和讨论,重点在于像973这个级别的大项目如何立项的问题。其焦点在于如何确定国家需求,因为973是号称要面向国家需求,确定了国家需求,紧跟着立项就是水到渠成了。 刘立先生在科学网率先提出了国家需求谁说了算的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国家需求,顾名思义,当然是国家(或者是代表国家行使职能权利的行政机构)才有权最后拍板儿。刘立说,尽管如此,确定国家需求的过程,必须有科学家(专家)的参与。刘立也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些分析和讨论。可惜的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自己把那篇博文给和谐了。王铮老师的博文《首先是行政制度其次才是中国文化》(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2544 ),所抱怨的,正是制定国家需求的过程中科技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太重而没有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的问题。施一公饶毅在《科学》上的短文,则指责科技官员只肯倾听他们喜欢的少数专家的意见,造成了科学家们为了拿到项目不惜浪费时间和精力与科技官员拉关系的现象。 对于不利于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的现象,就应该勇于站出来加以批评。批评现行的政策,这没有什么错,批评的目的是要改善现有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过,如果我们想要在改善体制和机制方面多下功夫的话,那么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还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改善973这类大项目的立项机制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更准确客观地确定国家战略需求呢?这些问题,一篇博文是难以回答的。我这里只想从一个换位思考的角度,来提供一些想法。这个换位思考的角度就是:既然大家对科技官员这么有意见,那么假如您坐在他们的位置上,又当如何去确定国家需求呢? 1990年代中期,我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规划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尽管只是个最底层的机关干部,但也勉强算是个科技官员吧。机缘巧合的关系,我参与过不少关于国家战略的讨论。那个时候,科学院差不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定位不清楚,拿不出多少可以叫得响的成果,研究队伍也在萎缩,并总是受到来自产业部门和高校的攻击。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再放个卫星,那么对于改善科学院的地位和形象,应该是大有帮助的。 于是,当时科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指示规划办组织一些战略研究,目的就是找出科学院自身有优势、能突破,同时还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争取一炮打响,最好是能够在若干重大需求方面全面开花。 根据领导指示,规划办开始组织实施这个重大的任务。我们先后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覆盖了基础研究、资源生态和高技术开发的各个方面,不但请老专家,也请青年专家。我有幸看到了当时的国内顶尖专家们的风采。当年被邀请的不少老专家院士,已经作古;那些青年专家,有些已经成了院士,甚至成了国内科技界的主要领导。 座谈会的进展情况跟我们的预期有着不小的差距。每次座谈会开始的时候,领导同志都要讲话,给会议定个调调。大意是说,我们这是务虚会议,不是立项申请,而是寻找科技的战略制高点,以期找准目标,围绕国家目标,解决国家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尽管调调定下来,但接下来科学家们发言的时候,很快就变调了。一般而言,科学家的发言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的:头三五句话,赞扬院领导的这个思路很好,接下来,说自己的领域多么重要,再接下来,则是具体地介绍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如果成了,一定会解决国家这方面的需求的。如果有模式外的话题的话,不外乎就是批评国家的政策,比如不重视科研,经费不足等等。总的来讲,绝大多数情况下,务虚会都成了立项前期会议。这不能怪科学家们,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寻找国家战略需求,就是立项的前期,只有在这个时候挤进去,才有后面通过立项获得科技经费的可能性。 科学家们讨论的重点,还是自己的项目,很少有专家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家需求做一些高屋建瓴的分析。座谈会开下来,我们手里多了不少类似项目建议书的东西。可以想见,如果这些建议变成了未来的项目,项目主持人当然就呼之欲出了。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国家科委(当时还不叫科技部)也在组织二期863 的预研究,大致是要确定在863第一个10年实施后,第二期的主要运行机制和研究重点。我也有幸参与了部分工作,参加了几次科委组织的科学家座谈会。这些科学家的来源,就不限于科学院了,高校和部委研究所也有不少人参与。我的总体感觉,跟科学院组织的座谈会差不多,科学家们大多数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谈话的重点都放在试图让科技官员和同行们相信自己的研究项目才是意义最重大的。自然,如果863项目指南,由这些科学家编写的话,未来他们就是这些项目的主持人。 尽管我的经历是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我估计现在科技部在编制项目指南的时候,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相信,科技部在确定专家成员的时候,并不是以专家跟科技部官员的关系亲疏为最主要的标准的。作为科技官员,他们还是会努力网罗最有名最优秀的专家的。问题是,可以被吸纳进入专家委员会的科学家总是少数人,不能进入这个专家委员会的是大多数。我再斗胆预测一下,就算把这些专家统统换下来,由新一拨专家顶上去,结果估计还是一样,还是会有大量拿不到项目的科学家感到不公平。毕竟,有机会参与编写项目指南的科学家是少数,拿不到大项目的科学家是多数。科学家们,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家们,大多是自视很高的,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项目是最好的,拿不到大项目,批评国家项目管理办法,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这个立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何才能让大多数科学家都感到公平公正呢?我个人认为,在现有的973框架下,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无论在现有框架下怎么做,这个立项指南都不能够让多数科学家满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法改变现有的973框架。 根据科技部发言人回应施一公饶毅的言论,973的框架,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所部署的前瞻性重点基础研究任务,由科学家申报,经过公正、公开的评审程序来确定,所有项目都在网上公示,项目所获支持力度一般比较大,项目数少,竞争性强。 我个人认为,立项原则中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所部署的前瞻性重点基础研究任务可以修改为针对严重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领域,亟需解决而又目标明确的问题,由国家发布指南,科学家申报,经过公正公开的评审程序来确定。 之所以建议把立项的依据改成针对严重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领域,亟需解决而又目标明确的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亟需解决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需要国家意志来解决的问题。至于原来立项依据中所概括的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所部署的前瞻性研究,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运行机制得以解决。 这样一来,能够在973的立项的项目就更少了,但一旦立项,目标需要明确,针对性要更强,这正是利用举国体制解决重大问题的思路。而那些前瞻性的研究,还是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不要由国家来硬性规划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而要让科学家们自由探索,并期待他们的自由探索在未来不经意地冒出很多泡泡来吧。这些未来的泡泡,是对我们今天投入基础研究的回报。 以上就是我把自己摆在一名科技官员的位置上进行思考的心得。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11185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一次尴尬的科研项目申请经历
zzkpumc 2010-11-10 21:09
2002年,自协和基础所流行病与统计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了某市疾控中心工作,屈指一算,8年有余,期间的不如意事,很多,但是,记忆最深的还是第一次申请市级科研课题的经历,每每想起,不能释怀,常常惊叹于自己的忍耐力:竟然甘愿静坐8年! 2004年10月,市科技局通知,各申报人参加市科委组织的统一答辩,初选通过后,才能考虑下一步的资助。10月某日上午9时,按照规定,在该市某宾馆等候室内开始静静等候,期间,有不少熟人,有的进去3分钟就出来了,有的5分钟。大概没有超过10分钟的。这些申报课题的人中,有很多是我的同事,也有几个是我的学生。 终于等到我上场了。按照在协和基础所和英国MRC期间接受的培训,我西装领带,头发整齐,自认为外观形象很严肃,于是,非常自信地走了进去。参加评审的有五位专家,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当地医学界大腕(医院院长们)。彼此客气一番后,开始了课题介绍。无非是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想如何解决,申请人有哪些保证课题顺利实施的条件等等。自认为答得不错。 出来后,其他申请人都非常羡慕地说,你肯定没有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仅仅你一个人是答辩超过10分钟的。我一看表,可不是,从进去到出来,整整13分钟! 我对自己的答辩结果非常自信,因为我申请的课题是高盐摄入-高血压相关的课题,大概思路是通过对比该市沿海居民高盐摄入群体中高血压和血压正常人群的高血压相关位点,调查高血压敏感基因在该地人群的分布频率。我的博士课题、自然基金课题和在英国MRC的工作都与该研究直接有关,不论是技术还是现场,都非常成熟,所需的资金量也不大(我只申请区区的1万元人民币),因此,对于拿到这个课题非常有把握。 全部申请人员的答辩结束后,当天晚上,市科委负责人打电话给我,第一句话是非常抱歉,你的课题没有入选;第二句话是你们单位只能资助一项,其中XXX的课题更有意义,所以,你的课题只能以后再说了。 我也非常绅士地(像在英国的巴士上给年轻女孩让座一样)说,没关系,谢谢。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试图申请过任何科技资助。为什么?我从该市科技局的所作所为中,认识了中国科技界的现状。据说批准立项的课题可以使艾滋病的窗口期提前3个月!连HIV、AIDS是什么都说不清的人,竟然能在04年作出震惊世界的发现,不得了!对于该市科技局领导的鉴赏能力,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8年过去了,当年曾经叱咤风云、红极一时的科技局刘姓处长也告老回家了,不过,她没有错过当处长期间的机会,的的确确为该市科技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不信,你可以看一看她在职期间的年度科技奖名录,最多的是医学科学研究,什么对xxxx的思考竟然也能够获得至少三等奖! 任何一个临床大夫或护士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晋升职称,必须拿钱买一个至少三等奖! 与其说在基层没有科学研究,不如说没有可以拿到桌面上来的科技管理体制更确切。从处长大人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大腕的提成分红,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该市还不必担心出现施一公、饶毅们开展口水战的问题;现任处长们所要担心的是,如何把小打小闹进一步制度化,并为发展到学霸、学阀和进一步的分红提成做准备。
个人分类: 医学笔记|6568 次阅读|18 个评论
弱智提案与科技查新
windlight 2010-3-9 10:09
两会期间,提案是热点话题,对提案的评价也是在所难免的。 弱智提案也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 。 对弱智提案挑战人们常识的底限就毋庸多言了,但反过来想,有些称之为弱智提案的评价似乎也不对,称之为代沟提案可能更有几分道理。 代沟一词表明了代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代际之间不仅仅是代际公平,代际机会的不同,也还是有代际类似的问题,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几十年前的事情,在今天还会遇到,有问题出现了,就要有人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在几年或几十年之前解决的问题,当时有提案了,当时解决了,但不代表今天就一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十几年前,曾遇到一位,有句口头禅,你才知道,你弱智吧这个口头禅是比较伤人的,作为评价者知道的事情,被评价者有权不知道,即使被评价者年长位高学历高等,那么当他了解的时候并表达出来,单纯用弱智来评价有失公平。 科技立项需要有查新,提案是否需要查新机制呢,我看提案大多数要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要把有限变无限,也不是欲望问题,去批判人家的想法不对或弱智,要限制人家无限的欲望变成有限;而资源分配问题最直接的内变量就是讨价还价,政治协商,这个角度的提案可能表现为细枝末节,可能表现为年复一年的月经提案,问题没有解决,矛盾没有化解,那么就是需要重复的提案来解决。新的时间,新的地点,老的话题,是可以成为提案的立项标准,但不应该是科技项目的立项标准。用一句时髦的话,可以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而对提案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科学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也可以对欲望进行批判引导或转移来解决,当然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重新分配资源来解决。不过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知识经济社会尊重原创新,但绝不能否认继承创新和保护期后的创新全民共有。毕竟专利制度的最高目标就是增进全人类的福利。
个人分类: 思辨|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