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秦始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whyhoo 2011-10-3 19:32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跌宕起伏,历经多次国势兴衰、朝代更迭。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自称大清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清军乘机攻入北京,统一全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后平定了各地的武装反抗,收复了台湾,对蒙、藏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经过“康雍乾盛世”,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开始由顶峰向下滑落。乾隆后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期,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热火朝天。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关门当皇帝的清朝廷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化却懵然无知,夜郎自大,被阻隔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之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紧接着,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争先恐后疯狂地瓜分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清王朝的极端腐朽,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曾经雄踞东方、睥睨世界的“泱泱大国”,悲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上至统治阶级中爱国的大臣、将领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下至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都开始寻找救亡图强的办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以农民为主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推不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戊戌维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说明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和洋务运动根本救不了中国。这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创办民报,组织政党,锲而不舍地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造成了革命的气氛,激发了革命志士推翻大清王朝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辛亥革命发生并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孙中山先生说辛亥革命“做成了两件很大的事:一件是把满清两百多年的政府完全推翻;一件是把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国体根本改变。”(《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6页)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头一次受到世界潮流影响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再是脱离世界环境的单独行动。   辛亥革命推倒了清王朝,宣布建立民国,推举孙中山担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成功,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孙中山迫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宣布独立的各省立宪派的压力,特别是国民党内部主张议会道路一派人的压力,于1912年2月13日提出辞职,提名袁世凯继任,此时距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不到一个半月。   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政治代表,他在取得大总统权位以后,废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15年12月12日厚颜无耻地宣布接受推戴,当皇帝。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全国一派反对声中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不久即黯然死去,留下千古骂名。毛泽东曾经说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346页)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陷于军阀的战乱,一部分边疆地区失控,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趁机兴风作浪,沿海、沿边许多地方被帝国主义侵占,民族危亡的局面没有丝毫缓解。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心疾首,他痛陈辛亥革命“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他指出,北洋军阀主宰的中华民国是假民国,只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毕竟推倒了封建皇朝,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普遍共识,它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   辛亥革命过后,民族危在旦夕、国家山河破碎、民众苦不聊生,日甚一日,有加无已。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种思潮蜂拥而起,纷纷亮相。改良主义、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经发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本质是维护封建制度,随着革命的进展,其主张自然被淘汰出局,改良主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张謇等人在革命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迅速黯淡下去。在风起云涌的追求变革的浪潮中,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革命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起点,并以此为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猛烈地抨击尊孔读经,坚决反对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纲常伦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独秀响亮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大声疾呼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唤起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的解放与进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中国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紧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2月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强大的挑战。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文学革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浩荡气势。毛泽东赞扬新文化运动“举起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   1919年5月4日,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会议,幻想着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但是,被英、法、美、日、意5个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没有给中国一点公道,也没有给予中国一点自主和尊严,不要说他们自己不肯放弃在中国攫取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就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割占的土地和殖民地特权,也被日本所攘夺。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赃物和由他们重新分配主宰世界权力的会议。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原来对西方鼓吹的公平、正义、民主所抱有的幻想,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敦促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声讨北洋政府屈辱媚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上距辛亥革命只有8年,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继续觉醒、继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分析了五四运动的队伍状况,指出:五四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0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界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主张“全盘西化”,他们看不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依旧要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另一部分革命的知识分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则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此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发生后,受爱国学生运动的感召,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有力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实现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新建立的国家制度完全仿效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选举大总统、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体制。有些人以为做到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热心于当议员,有的人陶醉于当将军,有的人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瓦解了国民党的组织,迫使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后来的实践表明,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完全没有效力,帝国主义决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封建势力也决不会让人民自由,新老独裁者决不会给各种政党民主的机会。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个得势的军阀装潢门面的政治把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前,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此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统治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其理论也丧失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锐意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平等权利、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历史已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育不良,具有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双重性格,无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只能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开始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被后人称作“南陈北李”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继续革命的正确选择。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大会发布一系列决议案,要求“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进行反对封建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出了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页)同时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115页)这就明确地区分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本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同意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中共发动工农大众造成的革命形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新军阀破坏国共合作,采取剿杀共产党的反动政策,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杀。“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页)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战争及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排除党内“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阶级力量、战略策略的光辉文献,是指导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归国有,则标志着反对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也宣告完成。100多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被彻底推倒,由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演进的。清朝末期,改良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清朝廷办洋务、兴实业、废科举,改变满洲皇家和贵族垄断朝政的状况,任用并支持一批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满汉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说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内外矛盾,没有力量打破封建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的压迫,因而不可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问题,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段历史鲜明地揭示出一个至关重要、至为深刻的道理——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毫不气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赞赏俄国革命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却能先于中国而一举成功。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有一个在列宁领导下的有远大理想的政党,在于这个党得到了劳农大众的支持。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分化,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转变为拥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始终走在民主主义革命前列,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条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轨迹。这条轨迹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9/201109/t20110929_114008.htm
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头鸟
vatang 2011-9-29 16:39
我发现周围的人普遍不爱做出头鸟。老祖宗有训诫:枪打出头鸟。大部分人都很忌惮吃枪子,因为阴毛论充斥了他们的头脑,总觉得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黑枪。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找黑枪,不知道看没看到自己的黑手呢? 因为不爱出头,就爱上了随大流,人生的方向就是看别人如何我亦如何。这是懒鬼们的通用绝招,都说中国人民是勤劳的民族,我咋看不出来呢,我看到得好像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一群。 我看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很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声:“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别看现在一群人天天嚷嚷着民主自由,吼得挺欢,其实丫心里就惦记着秦始皇呢,有个秦始皇替你想事情,搞统一,代表你做抉择那是多么舒心的一件事,不用动脑了,无需烦恼了,有大有小了,有人引导了。 鉴于风险与收益并存,做出头鸟其实收益蛮高的。秦始皇不就是最大的出头鸟么。别看一般人都不愿做出头鸟,但心里却渴盼着出头鸟,有人出头,马上就有人追随,就像阿甘身后那一群毫无方向的长跑者,出头者就像北极星一样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所以你想想,有这么多的人拔剑四顾其实只是心茫然,你还担心谁在背后捅你一刀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以三个代表的精神,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飞上树梢,有人问你:找死啊,鸟人。你就鸟他一句:我出人头地呢。
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春秋故事引起的一些胡思乱想
热度 3 lotusboat 2011-9-10 22:06
先从武王伐纣的大战说起,这一战,双方共约20万人,想想啊,这可是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有大规模的战车对战,不容易啊。好几百年以后的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远征罗马,几次大的战役,双方出动人数也都在10万人上下。而咱们最近看的电影lord of the rings里面,那白巫师造的妖怪兵,才1万人就跑出去征服世界了,可想西方古代战争的规模。这样看来,中国文明在3000年前的人口就已经相当可观了。大战时,“周武王身后的一个史官,回望了一下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古人的天文学真了不起! 周公吐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巧就巧在3000年后,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位周公,古来贤相,最多不过如此罢。 少时政治课学“社会发展简史”,套老马的人类社会发展定式,硬把周朝归到奴隶社会,而秦汉为封建社会开端。实在是生搬硬套之举,周朝之封建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非常想象,构成从最大的领主周王到诸侯、大夫、家层,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现在大概也是小国林立,不知道有多少块。到了现代,或许念着都是一个祖先,成立个“中盟”也未可知。 从烽火戏诸侯开始,先进文明被蛮族周而复始地攻击、毁坏,中外皆不能免。这周平王被犬戎赶出了自己的老窝,真应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自始大周中央丧失根据地,也革命领导权,只能当全国人民名义上的精神领袖。 春秋之前的周代战斗,皆按照礼仪而行,谓之观兵。分出胜负即可,胜方不为己甚。如“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到了后来宋襄公那里,信受老规矩“君子作战,不重伤(不二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大爷)。”实在是贵族气十足,可惜别人不买账反成千古笑柄。这其实亦是一人性残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悲剧一面。贵族战争游戏规则破坏的后果其实是可怕的,到了后来,发展到极端,遂有白起坑赵国40万降卒的惨剧发生。虽然如此,宋襄公以其愚腐的仁义,仍然位列春秋五霸。以前看过有的书上把宋襄公换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仍称五霸。 管仲同志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一个有才华的领导人未必是十全十美的。管仲一生得志时贪图享受、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旧主死后立即效忠新主,如此种种,都不妨碍其治国安邦的大才。管鲍之交,乃千古佳话。我的家乡苏北某县尚有鲍集、管镇,据说是管鲍的家乡,他们哥俩分金子的分金亭也号称尚在,分金亭特酿还成了地方酒的商标。如果真是如此,当年齐国看来势力范围看来还不止于山东,包括现在苏北的徐淮? 春秋故事中,最频繁上演的就是弑君和兄弟手足相惨。那时候做国王可真不是个舒服的职业,权臣弄权固然难免,还随时可能被各类人士、刺客所杀,死法各不相同。搁在现在,就是国土安全没有抓好,恐怖分子横行。后来连秦始皇这么猛的主,还要遭荆柯之刺杀。差不多的年代,凯撒不也是被政敌刺杀?痛定思痛,反恐真可算人类历史文明一个永恒主题了。 五霸特别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频频出动多国联军的作法,仔细品位品位,今日的霸主米国倒是深得其精髓。可见政治里面的把戏,古今其实差不多,旧瓶装新酒而已。 重耳逃难,一批精英长期追随,这赌注下的可真不小,古今流亡者最成功的莫过如此。难得的是他硬是能熬到弟弟晋惠公病亡方回去执政,而且还在高龄执政9年,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自己以文治武功位列五霸。在平均寿命不高的那个年代,单这个保持身体健康的本领,现在很多做出了杰出工作,正在等炸药奖的科学家就应该好好学习。 介子推也算古来少有特行的人物,重耳得志后,作为长期追随的老干部之一,竟然选择了烧死于树林的结局。俺倒宁愿猜想他是被重耳烧林子的烟给熏混了。因为有了介子推重于泰山的死,方有今日的寒食(清明节),如此说来,介子推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在时间尺度上远超过其他老干部同僚。 再看重耳身边的三大精英,数十年内,狐偃、先轸、赵衰三家都遭遇灭族,只有赵氏孤儿赵武一脉幸存,却能熬到后来的三家分晋。虽然这事情都是晋文公的子孙干的,还是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 同样是败军统帅,楚国的规则必须自绝于人民,而秦穆公一再宽待容忍孟明,西乞术,白乙丙这哥仨的态度,就决定了几百年后秦楚争烽的结局。打次败仗就自绝于人民,谁还敢为国为君卖命? 楚庄王问鼎中原之举,只能算是自讨没趣的野心家。但其不计较干部小节,绝缨痛饮的雅量,才是成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在楚晋大战的故事里面有段胜利的楚国军队帮晋国败军推车出泥坑逃跑的典故,看了让人忍俊不已。可见当时春秋末年,人心尚古,比后来战国战争的你死我活是天壤之别。 印象里面,近代大儒粱漱冥有言,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熟透了。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后代能玩的把戏,想的点子,春秋时代大多都尝试过。礼仪道德,也已经具备,甚至因为民心淳朴而胜过后人。可惜单有文化的成熟,距离后来科技的大发展时间上还太远。 这一早熟,竟然早熟了2000年。一叹。故作深层状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在博客发表时有删改】
4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的重新解读
whyhoo 2011-8-8 12:54
儿时曾读过《上下五千年》,那时读史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如黄帝大战蚩尤、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历史的了解只局限于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历史只是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天下百姓都作了陪衬。历史人物会把历史事件串起来,使你能把握其清晰的脉络。后来了解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中兴、康乾盛世,对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先人所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可为今人所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朝代更迭频繁,中国历史上曾有五百多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中明君圣祖、能相贤臣不胜枚举。没有春秋战国、三国两晋的诸侯争霸,就不会有《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三国演义》这样的恢弘巨著,今人更是将这些战争中的奇谋怪略应用到商战中,历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尘封的历史不再久远,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经过现代人的重新演绎又变得鲜活起来。现代史中毛泽东是个神一般的巨人,老百姓将其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他在实战所积累的战略策略、兵法奇谋也为今天的企业家们不断的应用,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于历史,应当汲取精华,取其糟粕,为我所用。
1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寻创作之路
whyhoo 2011-8-8 12:41
挺喜欢看《艺术人生》的,刚看了关于张艺谋的一期,其实我就是想知道这些导演、音乐家、艺术家这些在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如何获得创作灵感的。在《听音寻路》中,谭盾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通往奥斯卡奖之路的,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他花了10天时间就创作出的《卧虎藏龙》插曲的,虽然这展示了他能自由驾驭各种乐器的才能,但这并没有表现出多高的艺术才能。我更喜欢他的音乐剧《秦始皇》,这一由多明戈担纲主角的宏大制作,凸显了谭盾的创作、导演及商业上的突出才能。在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想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双丰收是极其困难的,谭盾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这一才华。我所崇敬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大师,我想知道他是如何演奏出那一首首优美的乐曲的。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演奏才能(也许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艺人),他还改编了很多的流行歌曲,结果他也招来了很多非议,说他改编后的作品是不伦不类的。如果再进一步探究那些音乐天才的创作才能,如莫扎特、肖邦、贝多芬这些音乐创作大师们是如何获得他们的作品灵感的,这的确是一件困难异常的事情。首先他们是非常爱好自己的音乐事业,他们很有热情,勤奋,持之以恒,这些是必要因素。音乐家大多都比较孤独,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也就非常纯净,超脱世俗。所以听藏族民歌也常常会有一种天籁之音的感受。好的音乐在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超然追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梦境,这些都成了创作的源泉。
1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朝的城砖与现代食品
lin602 2011-5-6 22:15
5月2日,闲来无事,登南京明代古城墙,被城砖上的字吸引住了,上面有做砖人的姓名,还有一层一级的官府名字。无意之中,前天看考古的电视节目,秦始皇时代做的物品,上面从当时的丞相吕不为姓名开始,一直到手工业制造工的姓名均历历在目。 这些名字有什么用?追究责任!如果出问题,不但制造人吃官司,一层一级的官员也要爱影响。 看看我们目前的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出了问题,谁负责?大头娃娃奶粉,多少儿童健康出了问题,中国多少奶制品企业受到打击。除了几个倒霉鬼外,有多少管理干部受到处分?日本的地震那么强烈,如果放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高楼大厦要倒下来。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得学学朱元璋的做法。
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热度 9 chrujun 2011-4-30 14:29
看了倪鹏云老先生的博文《 毛泽东故居前的排队长龙 》,感慨万千,特意写了短文《 红太阳只有一个 她就是毛泽东》 。最近很少写博文和发评论,很少阅读和推荐博友的博文,也没指望这篇短文有多少推荐和评论。没想到这篇短文得到了大量推荐和评论,正面意见占了绝大多数。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群众认可毛泽东?而不少精英反毛泽东不亦乐乎?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联想到阿拉伯世界的大变革,就很清晰了。 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为穷人服务的,是穷人翻身的武器。 毛泽东的支持者众多,是因为不平等的事情太多了,大量民众的幸福和尊严得不到保障。相反,富人在天上人间穷奢极欲,为富不仁,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人民群众的心。 秦始皇焚书坑儒,也避免不了秦王朝分崩离析。 无论知识精英如何贬低毛泽东,也压制不了老百姓拥护毛泽东的心。 阿拉伯大变革告诉我们,只有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社会才会稳定和发展,才不会被外部势力左右。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33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
lzxun123 2011-4-7 11:39
摘自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4/06/c_121271498_3.htm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   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某些场合下,毛泽东对批评秦始皇专制、独裁的意见,却明确表示不赞同,并且主张要为秦始皇“恢复名誉”。在将秦始皇和孔夫子进行比较时,毛泽东认为秦始皇要“伟大得多”。   毛泽东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林彪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嘛!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他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同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道:“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用秦始皇的极权政策比喻“集中”。同样的意思,有人记录为毛泽东表示要做“马克思加秦始皇”。(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又说道:“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4页。)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说:“我劝这些省委书记,你们不要怕告土状。秦始皇不是被骂了2000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被骂了1000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3000年了。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97页。)   毛泽东在1964 年前后多次谈到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越来越高。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同年8月30日在一次谈话中说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毛泽东又说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5页。)   历史上曾经有抬高秦始皇的说法,但是毛泽东将秦始皇和孔夫子相比较,公开扬秦抑孔的论点,应当说是最具有历史文化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的。 “焚坑事业要商量”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毛泽东对秦始皇发表了具有更为绝对化倾向的肯定和赞扬。较此前所谓“坑儒”“其实也没有坑光”的说法更进了一步,认为对于秦始皇“焚坑事业”的历史意义应当重新讨论。   1973年7月4日,在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不能大骂秦始皇。他还感慨历史上不少诗人对秦始皇兴趣不大,“就是李白讲秦始皇”。(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第302~306页。)毛泽东的原话是:“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当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当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确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由于该诗后头部分写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之药等事,便引出毛泽东一段对李白很不客气的议论”。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273页。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361页。) “焚坑事业要商量”,或引作“焚坑事业待商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作“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又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他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是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诗句所谓“焚坑事业要商量”,其实在历史上是可以听到思想共鸣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关于秦始皇焚书,还应当注意到毛泽东多次引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59年,他曾经请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诗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主席:关于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几条,但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记差不多,送上请阅。”毛泽东于是又请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报告上写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请查《焚书坑》一诗,是否浙人章碣(晚唐人)写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66年4月14日在《对〈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的批语》中,毛泽东引用了这首诗。“坑灰未冷山东乱”一句,毛泽东写作“坑灰未烬山东乱”。接下来的一句话是:“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5页。)《历代诗话》卷五三《焚书》引录章碣诗句,又引明人有关焚书坑儒诗作。如:“万历中陈眉公诗:雪满前山酒满觚,一编常对老潜夫。儿曹空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天启中叶圣野诗:黄鸟歌残恨未央,可怜一夕葬三良。坑儒旧是秦家事,何独伤心怨始皇?一诘责后人,一追咎前人,各妙。”又:“郑夹漈论秦不绝儒学,有曰: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况叔孙通降汉时有弟子百余人。项羽之亡,鲁为守礼义之国。则知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乃一时事耳。”这些文字,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如世人所传那样残厉。毛泽东对此加了圈点。(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318~1319页。)   毛泽东在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期间有关“教育革命”的谈话中,又曾经提到过秦始皇。他说:“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里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上过什么大学。可不要迷信那个大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9页;《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308页。)秦始皇再次被作为成功人物的典型。   有学者分析说,毛泽东抑秦贬孔的倾向,是在晚年才明显和强烈起来的。从学术上说,毛泽东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孔子都是空话,而秦始皇有无可抹杀的政治实绩。在1974年1月25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说,“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儒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4~1155页。)理解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所说到的“我也是秦始皇”,应当注意到“林彪骂我是秦始皇”这样的具体背景。 秦始皇“耽于泆乐”,“无聊得很”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倾向有所不同。这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而毛泽东出自深心的秦始皇观,经过历史心理多棱镜的折射,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1961年9月22日,熊向晖等到武昌向准备次日会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毛泽东汇报情况。当毛泽东得知蒙哥马利在参观医院时曾经对医生说“你们中医中药很神奇,应该发明一种药,让你们的毛主席长生不老”时,他对熊向晖等人说:“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熊向晖:《关于接班人问题的一次谈话——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毛泽东交往录》,人民出版社,1991,第440页;董保存:《在历史的漩涡中——与毛泽东有关的往事》,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 ,第188页。)68岁的毛泽东,就此发表了对生死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1975年,在批儒评法运动中,全面抬高秦始皇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经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杨修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毛泽东最后的秦始皇评价。其中“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的意见,是符合毛泽东曾经长期提倡的历史主义的原则的。   以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说法,可能并不合于历史真实。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5次出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其实都是有具体的政治目的的。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纪念,所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临察四方”,“宣省习俗”,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所谓“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都说明了这一情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连年万里巡行是十分艰苦的事。我们不必轻信秦王朝当时“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朝夕不懈”,“莫敢怠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政治宣传,但是也不宜得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结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这些议论,其实都是对秦始皇执政后期政治风格的批评,也曲折地反映了晚年毛泽东的特殊的心境。读所谓“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消磨岁月,无聊得很”,可以体会到这时的毛泽东,是在坚持一种急进而更急进,进取又再进取的斗争风格。而通过所谓“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人们似乎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学者引录叶剑英“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的“微妙的诗句”,以为对于理解晚年毛泽东的心态“颇具启发含义”。论者又引范硕《叶剑英在1976》一书中所说,叶帅晚年,几位同志为编辑他的诗集,曾当面请教“刘亭长”指谁,叶帅不假思索地吐出“毛主席”三个字。(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381页。)在晚年毛泽东的心理中读出“苍凉”基调,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一个涵义复杂的政治符号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曾经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比如,在与当权的“腐恶”势力进行革命斗争的年代,毛泽东的立场和情感更为贴近所谓“起兵讨始皇”的“农民的反抗运动”,“农民的革命战争”。而在取得政权以后,则对秦始皇在“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的情况下“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的做法可以有较多的理解。古代政论家所谓“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毛泽东很可能是赞同的。   另外,历史人物秦始皇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象征,本身其实也有复杂的涵义。而兼有历史学者资质的政治家毛泽东观察历史人物,自然又有从政治视角出发的特殊眼光。   1954年1月3日,就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毛泽东曾经向苏联客人谈到秦始皇的事迹。师哲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或许也是国内要出乱子了。自然,我今天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将来情况如何变化,还要等等看。这个乱子的性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秦灭六国,秦灭了楚。秦就是他们陕西(毛用手指着我),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着自己)。这是历史上的事实。那么现在怎么样?还要等等看。’”(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第489页。)秦始皇在这里似乎被看作一种地域政治的代号。
个人分类: 读书|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儒教对中国人的毒害作用
热度 3 xscjack 2011-3-5 21:08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公民与臣民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大的不同,就是公民是诚实的、是宽容的......而臣民是不诚实的,往往不是人不愿诚实、而是因为专制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不允许怀疑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与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公民社会里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诚实基础上的怀疑和质疑精神!!!这使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开展,我们的科研体制分配不公.......这使得诸多社会改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个人分类: 按类别|2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热度 1 xscjack 2011-3-5 20:53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公民与臣民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大的不同,就是公民是诚实的、是宽容的......而臣民是不诚实的,往往不是人不愿诚实、而是因为专制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不允许怀疑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与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公民社会里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诚实基础上的怀疑和质疑精神!!!这使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开展,我们的科研体制分配不公.......这使得诸多关键社会改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个人分类: 按类别|1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热度 1 xscjack 2011-3-5 20:37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个人分类: 按类别|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统一:汉唐盛世的铺垫以及日不落帝国的演变
sheep021 2011-2-6 18:49
东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个鼎盛王朝的背后都有一个短命的王朝为其开路 大统一王朝的转折点 秦朝存在了16年,始于秦始皇。汉朝存在422年。 隋朝 存在了37年,始于杨坚。唐朝存在了289年。 民国(在大陆)存在了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方: “日不落帝国”的演变 西班牙 → 不列颠治 → 美利坚。 东西: 信息化、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东西和合当可期。 美利坚 VS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已经渐趋明朗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1-15 11:19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给孔子塑个像, 应该给秦始皇也塑个像。 孔子有什么功劳? 孔子摆弄文字和舞文弄墨, 完全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爱好, 孔子弄出的那些文字, 既无国家项目批文, 也无政府下达任务, 是完完全全的民文科。 秦始皇就不同了。 秦始皇代表政府, 统一了国家, 这是多大的功劳? 这是天大的功劳, 因为从此中华大地有了真正的天子。 (儒家表扬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秦始皇开辟统一的国家模式, 哪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实践! 秦始皇焚书坑儒, 是为了实现治; 董仲舒独尊儒术, 是为了实现安。 秦始皇和孔子是阴阳图中的黑猫和白猫, 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62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荆轲刺秦
grig 2010-7-7 23:43
荆轲在我们的遥想中,属于“冷酷硬汉”型的大侠。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 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时秦即将伐燕,燕太子丹和田光商议如何抵抗秦国。田光说自己年老,不能成大事,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并决定以自己的性命来激励荆轲,在对荆轲说了把他向太子推荐的事后,就自刎而死。荆轲急去见太子丹,太子丹知田光已死,痛哭不已。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吞并土地,欲望没有止境。不到吞并天下所有的土地使海内所有的诸侯称臣的地步,它就不停止侵略。现在秦已灭韩国,吞并了韩国所有的土地。又出兵南伐楚,北攻赵。王翦带兵几十万攻漳、邺,李信攻打太原、云中。赵国不能支撑,一定会投降,那么接下来就轮到燕国了。燕国弱小,无法抵抗秦国。诸侯惧怕秦国,不敢合纵。我有一条计策,派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诱之。秦王贪婪,一定想得到利益。这时就劫持他,使他归还所侵占的诸侯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齐桓公所作的一样。这样最好不过,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秦国一时无主,一定内乱。这时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国。但我不知派谁合适,请荆卿为我留意。”荆轲想了很久:“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足以胜任。”太子急忙磕头,再三请求。荆轲于是答应,太子马上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最好的屋子,每天问安,供给三牲俱全的食物,车马美女随他享受。 过了很久,荆轲并没有去行刺的意思。时秦将王翦攻破邯郸,俘赵王迁,并入赵国土地,而带兵向北到燕国南界。太子丹恐惧,对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虽然想长久地让您享受,但没有时间了。”荆轲说:“太子的意思我知道了。但一定要有信物,否则秦王不会相信。从秦国逃来的樊于期将军,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他的首级。如果用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是我就可以报答您了。”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他,请您另想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就私下见樊于期,说:“秦国迫害将军也太厉害了,父母宗族都被杀了,又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你的首级,将军怎么办?”樊于期说:“每次我想到这事,就恨透了秦王,但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荆轲说:“现在有一条计策可以解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仇,怎么样?”樊于期问:“什么计策?”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开心地来接见我,这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将军觉得怎么样?”樊于期知道自己的仇能报了,毅然自刎。太子听说这事,急忙赶来,伏尸痛哭,后来用匣子把樊于期的头盛了。 在赵国灭亡后不久,太子派荆轲为正,以13岁的勇士秦舞阳为副,出发去秦国。 荆柯在易县的易水河畔,离开燕国,提一只匕首,赴强秦行刺。   荆轲身后,站着环眼蒜鼻的古代“马加爵”——秦舞阳先生,这家伙十几岁就能杀人,所以能充当刺杀助理,手里端着一个木匣子。身旁流动的,正是秋天的易水河。匣子里边装的,是樊於期可怜兮兮的人头。   给这“刺杀二人组”饯行的,是太子丹及其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冠,是给死人送葬的打扮,为给荆轲催死呢——不要逃跑或者活着回来啊。   荆轲的农贸市场好友高渐离,也来了。他从后背取下自己的小提琴——也就是“筑”,我在博物馆看过,样子和小提琴一样,就是肚子瘦得多——置于白石之上,取了一个弯曲的尺子,敲击“小提琴”(筑)上的弦,曲调悲凉。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宾客闻之,无不悚然垂泪涕泣。   荆轲是怎么唱歌的呢?——古人唱歌跟现在不一样,特点是几乎听不出什么词儿。它要求“声中无字”,吐字完全融合在乐曲中,听不出具体的字。还要“字中有声”,就是每个字要拖长了声变幻着调子唱。总之,你根本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接着,荆轲开始唱到了副歌——所谓副歌,就是前面唱完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最后反反复复的几句很容易流行传唱的段落。比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之类的。   荆轲这回唱的副歌,终于被大家听清楚了,而且跟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样,非常高昂,是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就是这两句,来回重复,慷慨悲昂!   当此之时,易水河畔,白衣胜雪,烈士高歌,秋风横贯,众人无不瞋目裂眦,怒发上冲冠。   荆轲引吭高歌已毕,痛饮一杯,傲然转身,挟秦舞阳登车而去,万里长空秋林,荆轲终已不顾。   荆轲、秦舞阳,这个刺客二人组,最后一次看见日出是在公元前227年某个秋日。金色迷离的阳光从巍峨的咸阳殿角徘徊升起,文武百官和列国使节盛集两列。荆轲的肾上腺激素开始分泌,秦舞阳的力比多也开始比较多起来。   两人在宣呼声中登上大殿的台阶,偷眼向殿上看去,殿上正是terminator秦王政。他脑袋上带着冕,像个博士帽,坐在漆器涂彩的几案之后,胸前抱着剑。   “刺客二人组”中的秦舞阳先生,突然临时掉链子了。他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威武严厉。殿下武士,执戟者甚众,又都是彪形大汉。秦舞阳吓得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小便失禁!   秦国群臣看了,十分诧异。轲回头一看,对秦舞阳微微一笑,示意其镇定,然后跨步对秦王政说:“下臣的副使情商不高,是北番蛮夷的边鄙之人,没见过大世面,请大王原谅,允许他捧物而上,完毕使命于您面前。”(所谓完毕使命,就是上前要你的命啊!)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   荆轲单独上殿以后,他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装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吗?”   荆轲弓身答应:“是。”并且打开。   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樊於期得罪的大王您,逃奔燕国,燕太子丹不敢收留他,于是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   “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我们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服的诚意和决心。”荆轲说。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   荆轲左手突然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刺秦王政前胸。(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挣裂。荆轲匕首刺空。(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   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   秦王政奔走,按剑,剑长,拔之不能出鞘。   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扑在秦始皇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好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有一圈,由于秦王政绕柱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和荆轲迎面撞了个满怀!秦王政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哈哈这一条是我编的。   俩人在乱追过程中,秦王政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和荆轲格斗。荆轲拿着毒匕首,但还是打不过徒手的秦王,划不破秦王政皮肉!——完了,我看也不用打了,抹脖子自谢天下吧!字串8   秦王政接受殿下群臣提示:“王负剑!王负剑!”——遂左手把剑身竖立,平行移动到屁股后面,伸右手成功拔剑而出。   这时候该荆轲逃跑了。荆轲捏着匕首,与举着宝剑的秦王政对决。刚才对方是徒手,尚且不能取胜,现在对方有了剑,更没戏了。宝剑一寸长,一寸强;匕首一寸短,一寸险,其实也是有取胜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秦王政一剑就击断荆轲左大腿——老秦力气很大啊。荆老师站立不稳。   荆轲一看没戏了,飞出匕首抛射秦王。   匕首不中秦王,中柱。(荆轲的准头也很差,第三次失误。总之,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是个四体无力的刺客。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说呢。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双手就已足够杀人了,荆老师拿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三次失误,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另外,荆轲的匕首击中的是柱子,说明秦王政是在柱子附近,说明秦王政非常善于利用掩护物进行逃避和进攻。即便他拿着长剑进击荆轲的时候,一直也没有离开作为掩体的柱子。懂得格斗啊。)  秦王政复从柱子侧出来,连击荆轲。荆轲被八创。   荆轲没戏了,箕踞以骂——又使出了骂太子丹的本事。这次更加厉害,是翘着前腿骂的。当时的下裳类似裙子,人要朝前箕踞(伸腿而坐)的话,则下体无遮拦,容易露点。荆轲杀不了老亲,就箕踞坐着骂老秦,给老秦看看我的下体,这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也算是过瘾了。   荆轲边骂边自我解嘲道:“事所以不成,是因为我想抓活的,挟持你,逼着你退还侵地!可惜最后被你跑掉了!”(这种解嘲也不成立:你绕着柱子追了好几圈,连人家的膀子都抓不着,还挟持什么啊。又,当时图穷匕见,荆轲第一个动作就是当胸直刺,这匕首又是煨了剧毒的,见血则死,这也不是劫持的打法啊。)   从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刺杀环境来看,荆轲的环境是最优越的。当时秦王政和他在殿上对挑,没有别人干涉,他又拿了致命武器,实在是占据优势。而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专诸是被左右武士用两把长铍夹持着前胸,往上端菜,但是专诸仍然抽出菜中的短剑,一击而中目标。聂政进攻时,堂上堂下防暴police甚众,他从大门口一路搏杀到内堂,不但刺了目标,还饶上一个大的(韩哀侯)。豫让则是在赵无恤前呼后拥出行的路上行刺,难度也很大。唯独荆柯是单打独斗。   总之,荆轲的难度最小;算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不多说了,荆轲遂被秦王左右上前杀死,事后肢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惜乎荆轲剑术不精,腿脚不灵。但作为诗人他还是蛮成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写得还不错。   不管怎么样,荆轲视死如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一枚匕首击打秦庭铜柱的声音,永远呼啸响应于历史的时空。   荆轲被肢解于咸阳。消息传来,太子丹黯淡了好几天,最终叹道:“我已经尝试了,我没有遗憾了。”   如果说太子丹没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他同样也没有多少可期待的东西了。就在事发当年,公元前227年,秦国人很赏面子,把燕国攻破了。燕太子丹,被杀死在辽宁省辽阳以北的一条河上。此河由此改称太子河,至今犹在。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击筑的高渐离。   据司马迁说,高渐离同志在燕国破灭以后,去了酒馆当服务生。由于工作太辛苦,改为从事老本行——击筑。后来他眼睛弄瞎了,去给秦王政击筑。高渐离往筑中暗暗灌了许多铅,击筑表演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就往秦王政身上扑去,举起筑来连扑带打。不过他听声辨位的功夫有点差。扑错了位置。举着筑一再扑打的是旁边一个古代沙发。沙发里的鸡毛被打得纷飞。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   直到他打累了,大家才走过去,把他捉住,杀了头。   高渐离可谓能为友报仇者也。 太子丹和荆苛对燕国作了什么 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太子丹同样也是作为燕国在赵国的人质。当是时,太子丹和赢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后来,赢政继承秦国王为后太子到秦国作人质,但是秦王却并不十分的礼遇太子丹。太子丹因此怀恨在心,逃回燕国图谋刺杀亲王。 太子丹的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其一、当赢政和太子丹在赵国的时候,两个之间的关系没有抹上政治的色彩,所以私交就显得比较突出,这一点不能作为太子丹在秦国要求得到同样礼遇的借口;其二、当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秦国对太子丹的态度其实反映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次为狠太显幼稚; 然而,太子丹的逃往并没有导致秦国攻打燕国。原因有三,第一、赢政继位时候的年龄为13岁,并没有执掌国家;第二、燕在现在北京到秦皇岛一代而秦国在今天的陕西一代,两者地域相差遥远,并且有魏、赵和三晋作为屏障,攻打条件并不成熟;第三、或许秦王念记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情谊,不愿意攻打。 这段时间,秦国不断的攻打魏、赵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自顾不暇,因此没有能力吞并燕国,这段时间是燕国修养生息,修德振兵的大好时间。太子丹却浪费这段时间不用,而花费时间报所谓的仇。 太子丹首先收留了秦国的罪将樊於期,然后找到卫国人荆轲。这个时候,王翦已经在中山屯兵,再往东就可以攻打燕国。太子丹因此,更想劫持秦王让秦国罢兵。更加加紧了准备,在刺秦的匕首上上毒,更加丧心病狂的用人试验匕首。荆轲临行前为了使能够有机会接近秦王,取了樊於期的头颅作为见面礼。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是秦王示威。这个时间非常的不恰当,燕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而且王翦的军队已经非常临近燕国的情况下,这样做最终会加速王翦的攻击速度;另外,希望靠挟持人质来解决战争是没有效果的,而且赢政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在攻打下邯郸之后,赢政活埋了自己在赵国时候所有对自己和母亲不好的平民。这一点,太子丹还是在加速这燕的灭亡;最后,太子丹竟然用自己的臣民试验匕首,这样的做法是不爱惜百姓,也是加速燕的灭亡。前面两点,太子丹导致外祸;后面一点,太子丹驱动内乱。凡是一个国家有这两点的,几乎没有幸存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级的‘秦始皇’何时出现?
lin602 2010-4-6 21:29
秦始皇二千多年前,打败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 那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强国打败弱国,将土地并为已有。强弱也在互相转换,当一方军事、政治、经济、人口、外交等大大强于另一国时,这种战胜国与战败国就产生了。最后经过多位秦王长期的积累与战争,最后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了中国。 观察目前世界,好象世界太平,没有大的战争。但这都是建立在许多国家都有核武器谁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保持的相对稳定。因为对方的核武器打过来,谁目前也挡不住,谁也受不了,最多同归于尽。所以谁也不敢乱打,但美国很快将伊拉克打败,就是因为实力相差太大,如果伊拉克象俄罗斯那样,美国敢打吗? 美国这几天航天战机上天了,可以催毁其他国家的卫星及航天器,将导弹防御体系建立到俄罗斯的门前。其他国家也在加强军事,哪天某个国家或军事集团的武器占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的任何重武器打不到他,他能够打倒你,那么世界的平衡还能够建立吗?希特勒及加破仑的目标就是统一欧洲甚至世界,但他们没有达到,那么那一天某个国家或军事集团有这个实力,再出现这样一个强势首脑呢。那就是相当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 国际军事经济实力如果出现绝对优势,难说哟。 这既是说着玩,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术上的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秦始皇兵马俑
xupeiyang 2010-3-11 12:55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8.htm?hh=255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