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秦始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秦始皇

相关日志

杂说“秦”和“陕”
热度 6 fdc1947 2020-2-23 08:16
杂说“秦”和“陕”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10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第二十一節 嗇
guoshubiao 2019-5-31 10:03
第二十一節 嗇(Chapter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譯文: 治理官吏及事奉天下沒有比得上集權。 唯有中央集權制,能令行禁止,令行禁止即所謂威信高。 中央威信高則地方無不聽命,無不聽命則政出一門;權出一者,可享有國祚;持有國柄,可長治久安。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理。 解字: 嗇:收斂,指集中權力。 早服:壓力未施,早已服從,指令行禁止。 闡釋: 老子認為中央集權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起郡縣制,至今二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屹立不倒彰顯出其頑強的生命力。 歌頌中央集權制好,很多人不以為然,其腦海浮現的只有皇帝、獨裁、專制、殘暴等字眼,然而根據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些觀點帶有很大片面性。中國古代朝廷是由內廷和外朝組成:以皇帝為代表的皇室組成內廷,以宰相為代表的政府組成外朝。類似公司組織結構中的董事會和管理層。內廷皇室是核心,是外朝政府的權力來源;外朝政府是管理國家的具體機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載體。根據老子《道德經·有利無用》,外朝政府屬於有,內廷皇室屬於無,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外朝政府是實現社會秩序的利益載體,內廷皇室是提供治理權的功用基礎,兩者呈對立統一關係。 近代,帝制大多從歷史舞臺退下,然而中央集權制並未遭淘汰,而是不斷演化,愈加普及。西方國家出現以某種信仰或理論替代人類作為皇帝,以此構建的憲法替代內廷皇室。《權利法案》是美國政治體制核心,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憲法,具有賦予政府治國權力的功用,屬於無,政府組織是實現社會秩序的利益載體,屬於有,可見《權利法案》的本質是皇帝,總統的本質是宰相。這種新式的中央集權制避免了後宮、外戚或者宦官專權帶來的混亂,也避免了皇位交接帶來的內鬥,更避免了改朝換代帶來的災難,從而奠定了美國長期強盛的基礎。新制度帶來很多益處,也帶來很多新麻煩,比如古代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免和監督,總統(宰相)的產生和約束就比較費勁,要通過全民投票選舉,並藉助三權分立約束。由於《權利法案》對私產的闡釋不到位,保護私產的條例有很多漏洞,給壓力團體上下其手機會,滋生出大量以蠶食社會租值為生的利益集團,使民眾苦不堪言,局部架空了《權利法案》,類似古代權臣架空皇帝的現象。順便一提,民主選舉顯然是替代皇帝直接任命宰相的用人方式,是取締人類做皇帝後的一種制度變通,實談不上什麼普世價值觀。 內廷外朝的組織結構廣泛存在於公司、宗教或社會團體等組織中。常見如董事會和管理層組成的公司架構,以董事長為代表的董事會如同內廷皇室,以總經理為代表的管理層如同外朝政府,董事會屬於無,管理層屬於有;《聖經》、《古蘭經》是其宗教信仰來源,宗教組織是實現宗教信仰的利益載體,前者為無,後者為有。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是解釋力很強的理論。 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道教動輒上千年歷史,為何如此長壽?關鍵是採用某一宗教信仰為無(皇帝),信仰無生老病死之患,因而長壽。信仰是讓人相信某種難以驗證的信念,對錯姑且不論,客觀上很好起到凝聚民心的效果,以此組建的組織有很強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因此歷史上不少起義軍熱衷於此。儘管以信仰為無受益匪淺\,但是維護起來成本極高,讓人長期相信難以驗證的信念實屬不易,因此不如用科學取代信仰,建立科學中央集權制。科學不是求對,也不是求錯,而是追求可能被事實推翻,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被證實了(詳閱《經濟解釋》)。由於科學建立在事實為基礎上,容易取信於民,受到擁護,不但擁有信仰帶來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還有強大的指導實踐價值,因此科學中央集權制比宗教中央集權制有很大的優勢,同時也無君主中央集權制的一些大的弊端。當然天下沒有完美無缺的制度,科學中央集權制也不例外,一是科學理論的創立和驗證很困難,二是科學真理與既得利益發生衝突,既得利益集團傾向壟斷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易行難。 綜上所述,中央集權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科學中央集權制又是最好的中央集權制。好馬配好鞍,最好的政治制度自然要搭配最好的經濟制度—中國的縣際競爭制度。
个人分类: 道德經|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一代人,混搭词也成
热度 1 ncepuztf 2017-8-21 10:15
个人分类: 生活|1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terahertz 2017-7-15 10:00
2017年7月9日参观了位于西安市临潼 区城东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与社会风气
热度 3 shn2010 2017-5-1 22:53
教育,是改良社会风气的最有效、最深刻的途径。接受教育的人在文化熏陶下树立起健全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人生观,在进入社会后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社会中其他未接受教育的人,自然就能够形成美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司马光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吕东来也说过:“尝思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推其病原,皆由讲学不明之故。若使讲学者多;其达也,自上而下,为势固易;虽不幸皆穷,然善类既多,熏蒸上腾,亦有转移之理。” 真正健全的教育,是引领时代思潮,改良社会风气的地方 。西方自从文艺复兴到本世纪初,西方的大学都是诞生新思想、新发现的孕育场所。 上个世纪初期, 中国的大学里, 那些满怀热血的大学生也是在胡适、蔡元培、李大钊等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引导下,树立起怀抱济世苍生的理想,进入社会之后努力去拯救社会。 然而,现在呢?我们的学生在通过大学教育进入社会后,不仅没有在改良社会风气上面有所作为,反而快速地去沾染各种社会的不正之风,甚至成为恶化社会风气的帮凶。为什么而我们的大学生不仅不能在改良社会风气上有所作为,反而对社会风气的堕落推波助澜?为什么当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肩负起改良社会风气的责任?我认为主要由下述两个原因导致。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中,缺乏文化的熏陶。 学生究竟是去改良社会风气,还是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同化,取决于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在大学里经过文化的熏陶而培养起了一身的正气,并形成了自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前,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着重于对受教育者予道德、文化、操守的熏陶,因此,从科举中出来的人,在道德操守方面,总体经得住考验。齐如山在《中国的科名》指出:“明清两朝以来,由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员,不知有多少万了,而大多数都是正人君子,像严嵩那样的败类,确是极少的少数;而两袖清风、坚守正义的宰相大臣,则时时有之。”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到除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外的崇高文化熏陶,所以没有培育自身的“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理想信念。所以,由于内心没有信仰和坚持,所以学生在拿到毕业证进入社会之后,在本能和利益的驱使下,快速而主动地去沾染社会中的各种不正之风,还自诩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强。 另一方面,当下高等教育中,不问是非的“成功学”、“ 厚黑学 ”、“情商论”等概念对大学生树立起健全人格、崇高信仰起到极为负面的影响。当下社会中的 成功学,都是在教育人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所谓的高情商呢,就是教育别人如何更好地去揣摩别人,迎合别人。这样的学生,不是把社会正义放在心里,而是把迎合社会、迎合他人放在心里。 一个没有是非观而一味信奉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的人如果当上官,一定是贪官;这种“高情商”的人如果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一定会最先当汉奸,还自诩最懂得变通;这种“高情商”的人在 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疑地抛弃社会正义而选择个人利益。 岳飞、王安石、苏东坡、李靖、于谦、等等这些名垂青史的忠义之士,在那些信奉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的人眼里,无疑都是低情商的失败者。 然而,这些信奉成功学的人,终究只会是精致的草履虫,卑微的蚂蚁,缺乏脊梁的软体动物,而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综上,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里的主要教育内容,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是转移中国当下大学风气的根本,也是转移中国社会风气的根本。 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拥有了一身正气,坚定的信念,心怀天下,他进入社会后,就能够用他的思想信念去改良社会风气,而不是被社会风气所改变。那些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应当适当地给予遏制。
个人分类: 感悟|331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大秦帝国三部曲(2014)][720p][中国大陆][主演:侯勇]
热度 1 lcj2212916 2017-3-1 21:17
电视剧《大秦帝国》讲述了 战国时代 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 六国 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 秦国 为主要视点来展现 战国 时代 波澜壮阔 的 史诗 。 作品注重尊重史实,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 史料 。为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剧组力邀数位 历史学家 担任历史顾问,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器物、历史事件。向观众展现 秦始皇 能统一中国的原因,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偏蛮小国由几代秦国人奋发图强,历经磨难才实现大国梦,本作就是想拨开历史迷雾,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下载地址:(关注微信公众号“时尚军事”,回复“ 大秦帝国 ”在线看) http://www.yimuhe.com/file-4117679.html
3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劇情] [楚汉传奇(2012)][720p][中国大陆][主演:陈道明]
lcj2212916 2016-6-13 23:37
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禀,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举世无伦的大英雄。刘邦年逾四十,集“草根”与“光棍”于一身,整日游手好闲,不谙劳作,父责“无赖”,然豪爽大度,善于结交,喜好吹牛,常以“龙种”自诩,与县里小吏 萧何 等混的极熟。 秦始皇 猝死,奸臣弄权,二世 继位 ,残暴不仁,滥征民力,民不聊生,流寇四起。恰此风云际会之际,英雄豪杰、蜂起八荒,纷纷下海,群相逐鹿中原。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 恰此风云际会之际,各英雄豪杰,烽起八荒,纷纷下海,群雄逐鹿中原。英雄难过美人关,霸王、 虞姬 、刘邦、 吕后 ,上演缠绵悱恻的传奇爱情。最终 刘邦 得胜,在延续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统治天下达四百余年的 大汉帝国 ,史称“ 汉高祖 ”。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79631.html
1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猛鬼吹灯之寻龙决(2015)][1080p][中国大陆][主演:刘卓]
lcj2212916 2015-12-11 16:34
片  名 猛鬼吹灯之寻龙决 年  代 2015 国  家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5-09-11 片  长 63分钟 导  演 王子 主  演 刘卓       刘依桐 简  介   相传秦始皇寻找的长生不老药被藏于“龙蛋“之内,流传于世,被后人称其为“龙决”。有业内消息“龙决”现世,大批盗墓者慕名寻宝...小龙和喜子多年的好兄弟,倒卖古董为生,对盗墓挖宝略有研究....小龙得知秘密消息“龙决”的位置,小龙与女友迷子约喜子三人寻找“龙决”,喜子却带了陌生人。小龙十分不满,挖掘过程中不断试探陌生人,并让迷子扮鬼吓倒陌生人夺回“龙决”。其后一系列神秘诡异事情在他们身边发生。后由于小龙喜子各有私心彼此背叛,小龙遭绑架,后兄弟决裂,其实小龙身后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388574
2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秦始皇命徐福东渡寻找的长生不老草 --------- 海带!!!
JKelp 2015-2-26 13:37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就是 徐福 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秦时齐地人,著名方士。他头脑聪明,胆大心细,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齐郡方士徐福上书说,他愿东渡海上求取长生不老药献给始皇帝。《史记》是世界上最早记载 徐福东渡 的史籍。其中,《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和《淮南衡山列传》、《封禅书》等5处记载徐福其人其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这里的“成山”,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的成山头。而后,秦始皇“乃徒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巡狩到了山东胶南琅琊。“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来到琅琊找徐福问求药之事。徐福没有得到 仙药 , 害怕秦始皇加罪于他,便对秦始皇撒谎说:他已经登上了蓬莱仙山,看到了仙药,但山上的大神嫌他带的礼物太少,没让他将仙药带走,说要得到仙药,必须选送优秀的男女和工匠来。还说,海中的大鲨鱼太多太大,船下海后受鲨鱼的阻拦,无法航行,所以到仙山去取药有困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发的弓箭杀它。秦始皇于是命令重新选择3000童男,3000童女,又选派了各种工匠手、射箭能手百余名,装足粮食、淡水,择日出海,大船数十条浩浩荡荡奔向东海而去。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和一批工匠去了东方“平原广泽之地”,便在那里自立为王,繁衍生存下来。 据日本史书记载,徐福从成山头出发,先到了现在的韩国南部,后来到了日本。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大约是新石器时代),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最后,徐福死在日本的富士山麓。 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已经无从考证。现代日本的海藻学家、医学博士、农学博士、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大石圭一教授认为,当年徐福为秦始皇所寻找的仙药,其实就是被日本人称为长寿菜的 海带 。1985年,日本海藻学家大房刚博士在《海洋蔬菜——保健海藻指南》一书中也引用过这段话。这一结论,在日本学术界至今没有人提出过异议。 日本是一个海洋群岛国家,日本民族是世界上食用海藻最早、最多的民族之一。从一万年以前的贝冢以及古迹中就发现有几种食用海藻,从岛根县猪目洞窟中发掘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的遗迹中也发现有爱森藻(海带科)、马尾藻等遗迹;在青森县龟冈的泥炭遗迹中也发现有海带、裙带菜等遗迹。这些遗迹说明,日本沿海的先民,在很早的上古时代就开始食用海带了。他们把海带称为长寿菜,并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和神社。此类信息也传入中国。 在海带出产和食用较早、较多的青森地区 , 有关于当年徐福活动的传说 , 当地人把他尊为祖神和药神。那里建有尾崎神社 , 内供金铜制的徐福神像 , 身穿中国服 , 坐波浪台基座。
3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落后何时起步?
热度 6 lin602 2015-1-27 10:45
数百年中国落后于西方?何时起步的? 我认为: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起步! 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乱,战乱是保持整个地区或国家活力的一个残酷外因。要不被灭,必须强,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生生不息。 近代欧洲强,你们看看世界历史,欧洲一直没有统一,欧洲史就是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史。 秦始皇很伟大,统一了中国,人民过上少打仗的生活,但也造成了‘温水煮青蛙’的大环境! 大家都知道,冬至这一天太阳离地球最远,但冬至后三九到四九最冷,这是一个惯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会有个上升期,但过了上升期后就慢慢下降。 中国的统一是伟大的,但也是煮青蛙的温水环境。 看看古罗马与埃及、印度,都没有逃脱掉这种人类发展的规律。
294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余英时:从中国史的观点看毛泽东的历史位置
热度 2 fqng1008 2014-10-15 09:34
历史人物的评价本是一件最困难的事情,而论断一个刚刚走进历史的人物则尤为不易。中国人所常说的“盖棺论定”其实大有斟酌的余地。这句话的本意不过是说人的言行表现至死而告终结,不再能有反复而已。但对于死者的看法则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定论”,而且既“定”之后,仍难保不再发生反案的情况。我首先声明这点意思,以表示本文关于毛泽东的评论只是个人的一种偏见,绝不敢自视为“定论”。 毛泽东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之大已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但这种影响的性质究竟如何则迄今尚在讨论的阶段。回顾自一九七六年毛泽东逝世以来的舆论变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极显著的客观趋势,即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包括中共官方在内)是愈来愈低;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里便透露出一个极值得注意的消息:毛泽东和其他二十世纪的大独裁者如希特勒、斯大林一样,其生前那种使人不可逼视的“伟大”,完全是由现实的权势所烘托出来的。权势随生命以俱去,剩下来的只是一片空虚。不但如此,毛泽东的死后命运较之希特勒、斯大林尚还有不如。 此中关键即在于他是中国人而不是西方人。西方有英雄崇拜的传统,希、史两人虽各在人间留下不少罪孽,而依西方的标准言,终不失为“英雄”,因此自有其可资后市欣赏之风姿。中国的传统则不重视英雄,对死者的情感端视其人是否留有足够的德业可供人去后之思。这恰好是毛泽东生命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思念他的人当然也是有的,像江青、姚文元以至汪东兴、陈永贵之流,凡是在他生前得过好处的人现在自然会对他倍加怀想。但是这些“攀龙附凤”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以中国十亿人口而言,毛泽东最后二十年中对他们所留下的记忆除了灾害与苦难之外实在别无他物。如果我们承认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和绝大多数人心分不开的话,那么毛泽东的终极的历史命运是不能乐观的。 在这篇短论中,我不准备、也不能全面地评论毛泽东的功过问题。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只想是从中国史的观点来估定毛泽东的历史位置。毛泽东在生前一直以“革命”为标榜;通过他的一些极左的言论,他更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一个最彻底的革命领袖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稍稍留心这四年来中国大陆所不断暴露出来的有关毛泽东晚年的言行,我们便不能不承认毛泽东最后并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的限制。而且更不幸地,限制着他的正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那一部分——君主专制。所以他晚年依仗的不再是正式的官僚系统而是相当于传统的宦官、外戚之流的势力:如康生正是魏忠贤型的人物,而江青和她的党羽自然是诸吕、诸武一流的势力了。以行为而论,中国历史上的昏暴之君的特征如远贤臣、亲小人、拒谏饰非之类,毛泽东实无一不备,而且其程度则远过之。因为他所掌握的集权主义的权力结构是传统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我并不是说,毛泽东一切的思想与行为都在中国传统的笼罩之中。他确有其革命性的一面,而且是一个最彻底否定传统的革命者。但这只限于他在自觉的思想状态之下为然。在潜意识里他则不折不扣地是传统的俘虏。传统的一面在他早年的诗词中已有清楚痕迹,不过一直要到一九四九以后才全面地爆发出来。阿克顿(Lord Acton)的名言:“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则绝对腐蚀人”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有效的政治原理。一九四九以后,在绝对权力的腐蚀之下,革命的毛泽东逐渐让位于传统的毛泽东了。这绝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事实上环绕在他周边的几乎没有人不把他当作开国皇帝那样奉承。不说别人,当我们读到许多有关周恩来如何“忠于毛主席”的小故事,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们之间只有传统的君臣关系,而不是革命同志的关系。中国大陆上这几年来才开始反省中国“封建”传统何以如此根深蒂固的问题,实在未免迟了一步了。 目前中共官方对毛泽东的态度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们为了应付党内的困难不得不推崇他,但另一方面为了重新建立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信又不得不批判他晚年的一切作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于是大体上把毛泽东的政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国有功、建国有错、文革有罪。 现在我们先谈谈应该怎样估价他的“开国之功”。今天中共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在内都强调“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正确与否是要看我们如何理解“新中国”这个名词。如果说“新中国”是指中共政权统治下的中国,那么这句话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所谓“新中国”涵蕴着一种价值判断,以为没有毛泽东则中国今天将仍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那么这个论断则是很成问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旧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在迅速的衰落之中,代之而起的是苏俄的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所以,亚非地区大大小小无数的旧殖民地或被压迫的民族都一个个地获得了解放、并建立了新的国家。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一直在寻求国家民族的独立自主之道,毛泽东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人。但是在第二次大战之后,中国事实上已摆脱了旧帝国主义的直接压迫,而且至少在名义上已成为联合国的“五强”之一。毛泽东所建立的“新中国”只有对中国共产党才是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则不过是一个新的政权而已。这个新政权的成立颇藉助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可是中国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却并不是从一九四九年才开始的。从建立现代国家这一方面说,毛泽东的业绩不但没有超越过孙中山,而且也比不上甘地、尼赫鲁在印度独立运动上的贡献。客观地分析,毛泽东的“新中国”在社会革命方面所表现的意义是远大于民族革命的。 毛泽东接受了“五四”以来反传统的思想洗礼;在自觉的层面,他是和传统全面决裂了的。但是,我在前文已指出,毛泽东并没有真的跳出传统的藩篱。以思想的内容而言,他是反“封建”的。但以思想的方式而言,他却把“封建”发展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他所运用的建筑材料全是新颖的,而他所想建造的地上天国则依然是陈旧的。正因为如此,他的“新中国”竟成为“封建主义”无限泛滥的重灾区。这样的国家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是没有“新”的意义可言的。 由此可见,就毛泽东的所谓“开国之功”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官方评价和一般人民的评价是大有距离的。这和汉代朝廷与民间对汉武帝的评价之截然异致,先后如出一辙。汉宣帝要颂扬汉武帝开边的功德,特别下诏为武帝立庙作乐。但是当时有一位儒生夏侯胜竟持异议,他认为武帝虽有广土斥境之实,其代价则是“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总结一句话,武帝“亡德泽于民,不宜立庙乐”。(见《汉书•夏侯胜传》)中国人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向来只注重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人对人民有没有“功德”、是不是“遗爱在民”。让我们再举秦始皇为例。《三国志•王朗传》注引“朗家传”云:“会稽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 经过两汉三四百年之久,何以会稽独祀秦始皇?这当然是因为始皇曾于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一一)上会稽、祭大禹,又在会稽山上留下了著名的石刻文字。始皇和会稽有此一段香火之缘,因此后世民间对他还有所纪念。不过对整个中国而言,始皇毕竟是“无德之君”。王朗为会稽太守而禁民祭祀,其实也还反映了多数中国人的想法。秦皇、汉武诚然“略输文采”,但这两个人在毛泽东的心中仍然占有了重要的位置。 从对人民有“功德”的观点看,毛泽东显然并不能胜过这两人。尤其是汉武帝,晚年曾下轮台诏,自悔其好大喜功、残民以逞的种种作为,这更是我们在毛泽东身上找不到的质量了。 最后我也想略说几句关于毛泽东的“错误”与“罪恶”的问题。这一方面,许多人都已说过了,以后也还会有人继续深入地发掘。我只想把他和另一个历史人物作一对比,这就是他生前曾欣赏过的曹操。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曹操绝不是一个反面人物。毛泽东一度表现过向曹操认同的意味,这大概是因为曹操不但有武功,而且还有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缘故。毛泽东的文学修养自然不能与曹操相提并论,但是他确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性格和才力而言,这两人都有不同。曹操毕竟生在汉末,虽然不信“天命之事”,尚非肆无忌惮之人。他至少还相信历史上尚有周公这种伟大的人格存在(见他的《述志令》)。毛泽东在极端过激思潮的激荡之下,则早已流入虚无主义一路。 据服侍他的人所写的一篇文字,他熟读历史,但是完全不相信历史上有什么光明磊落的一面。他留心的大概都是权谋机诈一类的东西。他以自己的心度古人之腹,因此认为历史记载都是假的,都不足信。史书中当然有虚饰,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可是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发展虚无史观,满眼看去只见到“脏唐臭汉”,那么他便不可能对人性有任何信心,也不可能对人类未来抱什么理想。而毛泽东便恰好是这样一个人。 再以才力言,两人也迥不侔。许子将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大约可算得确评。但毛泽东则只是乱世奸雄而非治世能臣。以奸雄言,曹操远不是毛泽东的敌手;以能臣言,毛泽东却是连影子也没有。但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根本不曾为能臣,他终其一生只欣赏“人与人斗,其乐融融”的奸雄境界。 但是毛泽东和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所造下的最主要的罪恶则属于同一性质的。顾炎武评曹操说:“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观其下令在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道萌生。……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日知录•两汉风俗》条)毛泽东由于无知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炼钢”都还是有形的、也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他为了遂一己夺权之私,不惜玩弄纯洁的孩子们,搞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这一绝大的骗局,使大多数中国人今天都对中共政权基本上失去了信心,更使青年们对一切理想主义都不再发生兴趣,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无可救治的精神崩溃症。 一九四九年的时候,中国人因为望治心切,曾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寄过深望,尤以知识分子为然。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惜牺牲个人的利害、抛弃个人的尊严,以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列。在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之前,中国社会上的一般风气确是比较淳厚质朴的。但是毛泽东却一再地欺骗他们、整治他们,并以搞“阳谋”而沾沾自喜,终于把这样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完全糟蹋掉了。根据我个人这几年来的体察,现在中国老一代的人大多是以平静的心情等待生命的终结,中年一代是有的彷徨苦闷,有的随世浮沉,年轻的一代则或者腐化颓废、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各谋一己的前程。总之,大陆上的中国人显然已失去了中共建国初期的那种共同的热情和理想。不但一般人民如此,中共的干部也不例外。三十年前“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者今天已多堕落成保权保位、有家无国的官僚了。追源溯始,造成这一弥漫在全中国的精神崩溃症,毛泽东是不能辞其咎的。 借用顾炎武的话说,“毁方败常之俗,毛泽东一人变之而有余”。这当然并不是我故意夸大毛泽东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问题: 单从权力的性格来说,毛泽东生前所拥有的威势主要是建立在两个历史凭借上面,一是明、清以来恶化了的皇权传统,一是近代西方传来的极权的政党组织。 前者构成其权力的实质,后者提供了权力的结构。毛泽东既是中共领导阶层中传统观念最浓厚的一个人,又恰好占据了这一权力结构的枢纽位置,他之所以能把中国弄得天翻地覆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以上我从中国史的观点对毛泽东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略作说明。 我所引的秦始皇、汉武帝和曹操三位都是毛泽东生前曾在不同阶段与不同情况中发展了自我认同的历史人物。他与这三人都各有异同,未可一概而论。但大体言之,所同者在过失方面,所异者则在功德方面。从文化精神言,前三人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毛泽东却代表了一种纯否定的精神。 这大部分是时代的悲剧造成的, 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个人了。在结束本文之前,我还要补充一笔,中国史上和毛泽东的形象最相近者则是明太祖。我在七年多以前已一再指 出毛泽东曾有意模仿朱元璋。就性格言,两人尤为肖似,都是阴狠、猜忌、残暴兼而有之。除了语录、红卫兵、整肃干部,以及因自卑感而迫害知识分子等仿制品之外,毛泽东师法朱元璋有时甚至到了亦步亦趋的境地。例如他所提出而在大陆上一度广为宣传的口号:“挖深洞、广积粮、不称霸”便完全是抄袭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按:这是朱元璋克徽州后,由儒生朱升向他提出的。见高岱《鸿猷录》卷二“延揽群英”条)这样明显的模仿颇足说明毛泽东向朱元璋认同的深度远在前三人之上。这为心理史家(Psycho-historian)分析毛泽东的历史人格提供了极有意义的线索。 我很盼望将来有专治心理史学的人在这一方面作深入的探究。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0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统一中国的代价
热度 6 lin602 2014-7-17 09:56
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最出名的人。 许多人反思,相比于西方,为什么现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如此贫弱。这样的文章、电视、书写了许多。毕竟我们是搞理工的,没有花太多时间看与研究。 我的感觉,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虎就被‘圈养’了起来。 山中之王老虎及狮子,当他的领地四周用电网拦起来,没有外界的威胁存在并生活不存在大问题时,这些老虎与狮子就慢慢在生理上、‘思想’上甚至精神上的退化。 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看看东北虎放归山前要野化多长时间,否则这些山中之王是活不了的。 当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敲开中国大门,中国‘虎’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 而且这种文化的惯性就象老虎野化一样,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 三十年前,曾经一直对这地缘政治有兴趣,当时没有网,也借了不少书甚至地图。但理工出身,科研任务不一样,所以无法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写出来了。 以一个搞理工人的眼光,我觉得中国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法估价的。
30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什么是“朕”
热度 25 fdc1947 2014-6-23 07:43
多年来,有关帝王的影视剧总是屏幕上的“常主”(本来想用“常客”一词的,后来想想不妥,便自撰了“常主”),演员们也都可以过一过帝王或后妃的瘾。在剧中,人称皇帝为皇上、陛下,皇帝则自称“朕”。诸如皇上、陛下等称呼的解释,大家都很清楚了。而“朕”,一般的解释也就是“ 先前大家都可以自称朕,到了秦始皇以后只能皇帝专用 ”,而这个朕字到底什么意思,许多人说不很清楚。本文就来说一说“朕”。 图1 朕 朕字的篆字写法如图 1. ,字的左边为舟,右面上部为火,下部为双手捧托。此字现在的“月”字旁是隶书化后所致(相类似的字还有“俞”“服”等)。《说文解字》:“ 朕,我也,阙 ”。一千多年来对该书研究最有成绩的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 我也”二字为“妄人”所加入,这是不懂得许慎《说文解字》全书的体例所致 。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说文解字》在此处所说的,都是该字的本义。朕字的本义在这里已阙(阙就是缺),丢掉了。接着,他引用了另一位清代文字学家戴震在注释《周礼·考工记》中“ 视其朕,欲其直也 ”时的话:“ 舟之缝理曰朕 ”。认为朕字的原义是 做船时木板之间的缝 ,上面所引《考工记》上这句话的直译是说“ 看这些缝,要把它们做得直 ”。这是有道理的,这样也解释了朕字偏旁是舟。 新造船上的船缝很小,不容易看出来,随着船的使用,缝就越来越大。 一开始就看出船缝并知道这缝怎样会越裂越大的人是需要经验的。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词: 朕兆 。朕和兆两个字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兆字的原义是龟甲上的裂纹, 古人占卜的结果,是看“兆”才能够知道的。能够“见微知著”的,就是知道事情发生朕兆的。 朕兆一开始是很小的,一般人看不出来 。《史记 · 李斯列传》说,赵高为了蒙蔽秦二世,把二世架空,对二世说: “ 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 ‘ 朕 ’ 。 ” 他用的就是朕的 “ 一般人看不见 ” 的意思。当然,实际上赵高是故意用片面的解释来蒙骗二世,作为第一人称的朕字并不能这样解释,但是,这也并非一点不搭边,朕字确实有这个意思。赵高在这里玩了一个花招,否则,他怎么能够称得上“奸臣”,一个完完全全的草包也总理不了秦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政。 但是, 朕兆是慢慢会由小变大的 。 由小变大这个意思,后人并不大用了 。朕这个字,后世一般情况下用得很少,由朕字组成的词,除了朕兆以外,在后世基本上没有别的词。我估计谁也不愿意去冒可能得罪“朕”的风险,宁可躲开这个字。因此朕在“由小变大”的这个意思,似乎被后世所遗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先前由“朕”字出发造出来的一系列其他字中间看出来这层意思。 我们看一下这些字:勝、賸、腾、滕、螣、謄、幐、縢、媵、 塍。这些字都是由朕字再加上一个字所构成,它们的篆字写法均见图2.。 图2 十个以朕为声符的字 勝,从力,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胜。本义为胜任,引申为胜利。力量由小变大,就能够勝。 賸,从貝,朕声,现在已经整理统一为剩。本义是物变多了,引申为剩余。貝是钱物的象征,钱物多了才能就有剩余。 騰,从馬,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腾。本义是“传”,略相当于现在的邮递,古代的邮递方式是驰马接力,这个字引申为驰、奔、跃。马由小变大,就能够奔驰。 滕,从水,朕声。《说文解字》:“滕, 水超涌也。 ” 水由少变多,于是就奔涌,就像济南的趵突泉似的。水烧开了,也跟泉水喷涌一样潽出来,称沸滕,后来写为沸腾。 螣,从虫,朕声 。虫(音 hui3 ,不是现在蟲的简化字虫 chong2 ),本义是蛇。《尔雅 · 释鱼》: “ 螣,螣蛇。宋 ·邢昺《疏》: 蛇似龙者也,名螣。一名螣蛇。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 ” 。《荀子 · 劝学》: “ 螣蛇无足而飞 ” 。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了 螣。 謄,从言,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誊。誊写,就是抄写若干份,言(文字)由少变多了。 幐,从巾,朕声,这个字现在人们用的很少。幐,囊也,就是口袋。零碎的东西,两只手能拿多少?用个口袋就能够装得多了。 縢,从 糸 ,朕声。縢,缄也、绳也、约也,就是拿绳子把一些东西捆在一起。其作用与把零碎的东西用口袋装相似,不过,这里能够捆起来的是长条的东西罢了。前面的布(布,从巾),这里换了绳子(绳,从 糸 )。 媵,从女,朕声。古代诸侯通婚,除了嫁出一个,同姓的诸侯或附庸也要陪送一两个小的,当然通常也是地位较低的,这多出来的,就称为媵。 塍,从土,朕声。稻田里的田埂,特指稻田里的。塍,一定高出稻田,当然由土培成。它至少有两个作用,一个当然是人能够行走,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使稻田能够存上较多的水。 上面举出了十个字,都是所谓形声字,都是“从某(如上面的力、貝、馬等等),朕声”。 朕都是表音的,但古代的形声字之表音符,大都同时又有意义。同音的字可以有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个字作为声符?所以所谓声符,不是随便把一个同音字拿来就可以的,古人在这个方面很有讲究。从这十个字可以看出朕在这里都有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这样的意思。这种意思与朕兆还是相关的。从古代形声字的表音符中,可以探究出这些表音字的原义。 《说文解字》说朕的原义已阙,戴震说其原义是舟缝。本文用由朕作声符的字探讨朕字的原义,是支持戴震的看法的。 至于“朕”字作“我”解这个意思,仅是一个同音假借 。古代 表示自称的字,如《尔雅》上所列 卬、吾、台、予、朕、余、我等,都是假借来的 。大概第一人称的字,很难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当然,不但第一人称如此,其他的人称代词也都是假借来的。在先秦时期,确实大家都可以用朕来自称,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才被皇帝所专用。以后也就一直保持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这样假借,不别样假借,恐怕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用好像拿着武器(戈)杀人的字——我,来表示自己?谁能够说得清?而且人称代词又是如此之多,直到如今,南方各处相距只几十里路,我你他等人称代词的表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要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就要费很大的劲。而要弄清古人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弄清他们怎样写已经很不容易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31462 次阅读|47 个评论
写作的力量 文摘四则
xuxfyuwp 2014-4-22 13:35
写作的力量    好的建筑能让人记住它。比如说,长城是谁创意建造的?秦始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一次,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留下像长城、鸟巢一样的建筑,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让我们名垂千古?答案是完全可以。如果我们的文章写得好,就等于用文字盖了一栋房子,甚至是像长城那样伟大的建筑。一千多年前的骆宾王在7岁时就用生花妙笔盖了一栋文字的摩天大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千多年前有一个16岁的人叫白居易。他带着自己写的一本诗去长安找当时特别有名的一个诗人顾况。他对顾况说,我喜欢写诗,我到长安来北漂,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怎么样。顾况一看诗集封面上的字,就笑了,你叫白居易?你想在长安白住房子?那是不可能的。顾况一边笑一边把白居易的诗翻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看了这四句诗后,当时就拍桌子,说你写得太厉害了,像你这样水平的人,别说长安的房子,将来普天下的房子都要请你去白住甚至求你白住。后来,白居易果然名扬天下。   成功的人有四个基本素质,他拥有超级观察能力、超级分析能力、超级判断能力和超级表达能力。而这四个能力用什么方法能训练得特别好呢?就是写文章,哪怕写一篇只有50个字的文章,你也离不开这四个步骤:观察、分析、判断和表达。   我们长大不可能都当作家,会从事不同的职业。有没有一种通用技能,像魔法那样,我们现在掌握了它,长大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和别人竞争时都能胜出?有。这种通用技能的名字是:写得一手好文章。(郑渊洁《广州日报》5.18) 我国“人口红利”期仍有25年     国务院参事马力近日指出,我国人口抚养比有25年“人口红利”期。   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以百分数表示。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为非劳动年龄人口。   马力在“2010中国人口与发展咨询会”上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位。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达最低值38.3%,“十二五”处于发展潜力最大的时期。   她说,2013年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这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她建议,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队伍;完善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扶助失业等系列相关政策等,充分发挥潜在的“人口红利”。 (《新华每日电讯》5.19 周婷玉 文) 北大清华在亚洲排不进前十     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近日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这份在业内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榜单引来中国网民的热议。人们惊讶地发现,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两所高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列第12和第16,均未进前十。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居前三名,而日本则有57所大学进入200强。   QS的排名包括学术同行的评价、毕业生雇主的评价、师生比例、论文被引用数量、师资和学生的国际化等几项指标。   在“同行评价”(即接受QS调查的世界各高校数千名学者的评价)上,北大、清华分列第三(去年是第二)和第六(与去年相同);在毕业生雇主的评价上,北大、清华的表现也相当不错,分列第四(去年是第二)和第11(去年是第九)。   在西方调查者眼中,北大、清华与中国香港和日本等亚洲地区一流高校的真正差距表现在师生比例、学术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上。其中,北大、清华的师生比例分列亚洲的第22、23名;在论文援引量上,北大名列第74(去年是第82);清华大学则根本没有进入前100名。众所周知,被援引的论文,往往是那些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北大、清华在这项指标上的落后,反映了这两所高校在学术水平上的欠缺。   至于师资的国际化,北大和清华则分列93和29名;在学生的国际化上,北大和清华的排名也比较靠后,分列55和41名。(《世界新闻报》5.18 鞠芳文) 北大清华排名为何落后     亚洲不像欧美,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并不多。在这些有限的大学中排名进不了前十,用我们的常识来判断,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二流”。   当然,我并不主张仅仅靠排名来评价大学,更不赞成大学追求排名。但是QS榜单作为最常被引用的大学排行榜之一,其评价多少揭示了大学的一个面向。   北大、清华得高分的地方,一是同行评价,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主要是由声誉决定的,是“牌子分”;另一项则在雇主评价,在这方面,北大、清华具有垄断优势。试想,国家对两校进行倾斜性投资,使其他院校无法与之竞争,最优秀学生都集中在这两校,毕业生当然鹤立鸡群、能获得较高的雇主评价。   反观香港,一流学生往往留学海外,剩下的学生,则有四所比北大、清华好或至少相当的院校可选择。香港的大学从选才率上看,恐怕还赶不上中国普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竞争,自然也不具有北大、清华学生那样的垄断优势。   北大、清华得低分的地方,多是些硬指标。比如,教授学生的比例甚低,说明钱并没有花在教学上;反映学术实力的论文引用率也非常低,在这方面北大排在亚洲的第74,还不如印尼、菲律宾的一些学校;国际化的程度(如国外教师、留学生、国际交换学生等等),也非常之低。   更有趣的是看各校的简介。简介是各大学表达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机会,从中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的目标和学术风气。北大、清华的简介,一上来大谈校园坐落于清代的园林中、在颐和园和圆明园附近,然后就是吹嘘自己的设施、规模,你几乎看不出学校的教育哲学。而香港城市大学(排第15名)的简介,则充满朝气。该校明确提出“全面发展”和“国际视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哲学”、“应用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等等。   很明显,人家追求的不是“世界一流”,不是在基础科学的前沿突破,而是立足于全球化的高科技竞争和文化多元环境,把普通的学生训练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性人才。这种脚踏实地的崛起,给好高骛远地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好好上了一课。 (《文汇报》5.21 薛涌文) (原文写于2010-06-05 07:33:20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活着?谈谈死亡和自杀
热度 8 dulizhi95 2014-2-27 10:05
人为什么要活着?谈谈死亡和自杀 各位,我的博文是什么话题都谈,只要不违法,这次谈谈死亡。 理解不了人为什么本能地都要活着,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病的衰的残的,都还要力争能多一分一秒的活着。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某人死后到了天堂,天堂的圣彼得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遗体现在正安放在床上,你的所有亲人都围着它,这时候,你最希望你的亲人讲一句什么话?回答说:最希望亲人讲:哎呀,他的脚在动! 即使死后进了天堂,依然还想活过来。 上帝在这一点上对所有人都公平,几十年之后都得死,高贵至帝王,富有至比尔盖,都不例外。 喜欢读史的某家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上帝从来不特别宠爱任何一个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有的人都不例外。不妨举几个显著的例子。 气吞山河完成大一统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该是上帝的宠儿吧?然在其弥留之际即遭到小奴才赵高的致命一击,令其抱恨九泉,随后很快,其所建之国,其后代均遭灭顶。 我们的毛呼风唤雨移山倒海,但总有人就是要让他不爽,不仅死后他最引以为豪的那一套让人给从根本上否掉,而且,盛世才杀了他的弟弟,何健杀了他的老婆,美国佬则杀了他寄予厚望的儿子,而他却连复仇的可能都没有。 D 总设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然三起三落的艰辛,至爱的儿子在文革中挨整致残,却是他的永恒之痛。 所以,人,无论什么档次什么境况的人,都没有必要觉得多值得骄傲多值得神气。若你懂得盛时想到不可避免的衰,活时想到不可避免的死,你也就明白,一切的一切也就那么回事。 前些时在湖边散步,遇到一老者垂钓,他自己主动介绍,八十几岁了,身板还很硬朗。正好跟我父亲同年,我父亲已去世几年了。问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说,没什么意思,一辈子奔(读四声)来奔去,都是为了利,到头来却觉得一切都是一场空。问他是否跟儿女在一起,说一个人住,跟儿女在一起搞不好。再问他道:谈这个问题您不会忌讳吧,那一天可能很快要到来,想到这一点您是否也会害怕?回答说,无所谓,不害怕,还发挥了一大通,但语气明显感觉带有低沉和伤感的味道。 就我个人而言,自小就给人以个性强的印象,年轻时一向乐观自信。但我在状况不佳时,也有这样的冲动:人活着真么意思,自杀吧。为何不自杀呢?我想这也应该是人为什么活着的原因: 1, 随众,大家都这么活,也跟着这么活。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在社会上“奔来奔去”,也跟着加入这一行列。 2, 不活怎么办,自杀?自杀有两大坎难过:1)一下子彻底与这个世界割断,绝无再返回之可能,这个从心理上难以接受;2)自杀的过程难以控制,可能长而痛苦,害怕那个痛苦。为什么当今国人跳楼的案例频发呢?从高楼跳下来,接地一瞬间就必死,痛苦的时间最短。自杀还有一个阻碍,就是舍弃不了对某些人和事的牵挂。 从而才有了:一个无聊的世界,一群无聊的生命体,在无聊的活着。有时候我在想,上帝是否智商不够高啊,创造这样一个无趣的世界。
4220 次阅读|9 个评论
长安东望 2007-09-28 08:52
taodeng 2014-2-5 23:51
兵马俑 扫除六国志飞扬,依旧山陵埋日光。 举国黎民同服役,普天珍宝尽收藏。 千军荷戟倍英勇,万马冲锋更悍强。 只惜陶工劳作苦,付之一炬楚西王。 鲸鱼沟 松林绕麦地,竹径接湖滨。 人语小舟过,轻波逐落茵。
个人分类: 行旅之诗|2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6月11日与诸友攀登金山岭长城
kuiyongzhang 2013-6-12 11:13
早上 4 : 40 起床,赶 6 点去金山岭长城的客车,今天是端午节前一天,跟同学去参加滦平县举办的金山岭长城国际马拉松赛。同去者李文念、田汇宝、马永涛和田瑞强诸君。因为之前有半程马拉松的经验,所以体力方面倒没有担心。只是为赶 6 点的集合时间,在 1 号和 10 号线之间不敢耽搁。 5 点从宿舍出, 6 : 03 到农业展览馆会合。 虽说 6 点准时出发,但大多中国人办事的习惯你是知道的。等人,加上点名,约 6 : 20 出发。一路上睡觉迷糊糊的,即将到目的地时,路边山峦叠嶂,郁郁葱葱,时而驶过大桥,时而穿过隧道,一到光明,又是悬崖沟壑。山脚住着稀疏的几家,山上丛林杂生,隧道边又是悬崖林立,你担心石头会滚落下来。 车行到司马台收费站,目的地就要到了。车子开始下高速,下山道路蜿蜒盘旋,呈蛇形,时而 90 度转弯,时而漂移,师傅的技术很好,即使下山也没怎么减速。一下车,就闻到山里独有的味道,空气清新,淡淡的香气扑鼻。往山里走,因为比赛的出发点在山上。一路沿着羊肠小道跟着稀疏的人群前进,国际游客也很多。路边矮丛杂生,也有白杨、燕柳和山杏子,偶尔几朵月季和芍药在绽放。山中刚下过雨,今天也很清爽,此时 8 点光景,太阳没有完全遮蔽山林,只是觉得湿漉漉的,山中十分凉爽,好不惬意。 进了 4A 的金山岭长城风景区。到了一个高台,此地就是今天活动的正式起点,人群汇集而来。大家照相,各种搞怪。此段有个高台的亭子,上面有一尊雕塑,后来知道是戚继光的骑马塑像。该长城是明洪武年间重建,至戚继光经历的时期重修,就是著名的司马台长城段,也叫金山岭长城。来的路上已经断续的看见长城,巍巍的立在山顶,蔚为壮观。该长城在清康熙大帝的谕令下,禁止修复,成了今天的样子。并且在 1933 年长城抗战时,发挥了抵御日寇的作用。 在领导讲话之前,由三位外国人伴着劲爆的音乐,带领我们做热身运动,大家十分踊跃,老外带动的气氛很好。我也跟着做起来,虽然动作有些僵硬,但在这个场合,却不用扭捏。 热身运动进行了两次,为保存体力,第二次我没有参加。滦平县领导发言,运动员代表宣誓后,在 10 点终于出发了。 今天的项目有 5 公里, 10 公里,半程和全程,主线路都在长城上,而且全程是在长城上绕了 2 圈。我们参加的是 10 公里,本来就抱着玩的心态,所以我们开始也没有着急出发。但跑起来时,我有些肚子疼,汇宝和永涛等着我,这样就跟他们俩分散了。大概我们仨是最后一拨,时而超过几位参赛者,时而我们又停下来走着休息了,尤其上坡的时候,就走的多了。这样大概行 2 公里的样子,在山下领了 1 瓶水,沿着石阶向上。石阶较窄,勉强容下 2 人通行。 盘旋向上,一会太阳露出来,一会树荫遮挡着我们,因为出汗了,沿石级而上,山风徐徐吹来,甚是透凉和惬意。石级边很多野草,也有很多山杏子树,偶尔立着 2 颗青桑葚树。不时有一块平地,供游人休息。在树荫下,沐浴裹着湿气的凉凉的山风,披着汗水,喝口矿泉水,回望走过的石阶,山头一个接着一个,似乎与天地都接近了。 这样大约登了 1 公里,终于见到正式的长城,爬上第一个烽火台。此刻,眼前呈现的景色让我惊呆了。山坡连着山坡,山头挨着山头,郁郁葱葱,莽莽苍苍,巍巍峨峨,层峦叠嶂。“自古燕赵多壮士”,想必跟这山水有很大的关联。 此时太阳升起来,但长城上也是湿漉漉的,地上长着苔藓,因年久失修,这一段的城上,段墙残片,脚下的青砖也隆起着,坑坑洼洼,登这段长城如果穿着皮鞋或者高跟鞋,是无法想象的难行。城垛上有三排错开的垛口,每个垛口大约 25 平厘米,城宽不到 3 米,城垛上隆起 15 厘米高的的三角柱体。大概 100 米 1 个烽火台,时上时下,有的平坦,有的 45 度倾斜。外国人很多,也有少数儿童,蓝天救援队服务很热情,唯一不足的是山上没有补给站,而我们的 1 瓶水早喝完了。嗓子很干,随着稀疏的人群时而攀登,时而下去栈道,手扶墙壁。人家说,看景不登山,登山不看景,却是有道理的。所以,驻足观看的时候,我就不攀行。偶尔将头探出城垛,凉风吹来,也是一种安慰。在烽火台里乘凉,也别有一番清爽。山上的一瓶冰水, 5 块钱,永涛买了 1 瓶,我们仨人喝起来。 远处叠叠的山峦,天地的界限不明显,你疑心山里会住着神仙。不时听到过往的游人感叹,修这段长城,需要多少的人力啊!秦始皇修长城,却是耗费了无数人力财力,也开创了城墙和要塞建筑的辉煌。想着万里长城最初的功用,它成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不免让人感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总体说,长城是壮观的,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难怪一位外国名人访问中国时,直感叹中国唯一长城尔。但我怀疑长城的防御作用,大概是求个心理慰藉,或者是划界而治的符号,就如同与邻家拉个院墙,宣誓这边是我的地盘。清兵大举入关,长城发挥的抵御作用就十分有限。难怪康熙帝主张,国泰民安是治本,因此不再允许修复长城。长城上有几段完好的,由某公司赞助重修。 在大自然纯净的怀抱里,在高高的山岭上,四周是云彩,变幻无穷。山峦重重叠叠,好像重现盘古开天地时的混混沌沌的原初景象。 你可以驻足观赏,与友人合影留念,或者搜罗词语,费尽心机,用新奇的语言描述一番,然而它就立在那。千百年来,吹着同样的风,覆盖着白白的雪,有风吹雨打,有电闪雷鸣,可能还要经历自然灾害,但山是万古长青的,无数英雄为其折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歌咏的大概就是这番瑰丽的景象。 立在长城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但语言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你只有折服,折服大自然的浩瀚奥渺。回头一望,人在长城上是多么的小。从秦始皇以来,经历两千多年,每个人,即便是英雄,在滚滚时代中,也有迷茫和无奈,历史的浩浩车轮,谁能力挽狂澜呢?而英雄的出现,又由多少人促成?极少数英雄被留下了名字,不被记住的,不知道有几百千万。每个时代大概都有无奈,痛苦,斗争和希望,而社会依旧滚滚向前,直让人感叹:一个人的声音在大海波涛的回响中能有几个回应?更多的是,后人在岸边捡几块由时间和真话铸成的闪亮贝壳。 长城的北边,令你遐想“敕勒川,阴山下”的北朝民歌,是何等的苍茫和壮阔? 边欣赏风景,边摄影,还不时与过路人寒暄几句,尤其是外国人,也很主动热情与我们打招呼,游人分两个方向,在此时相遇,遇到狭窄处,相互让着通行。大概外国人对长城也很喜欢,我在北京的其他景点,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外国人。 我们忍着饥渴,一边肆意的玩耍,不觉已经回到终点,绕了 1 圈返回到原点。我们佩服那些参加全程的勇者,还有老年人和妇女。因为,此时太阳照射大地,热头威严起来,而且加上体力有限,与攀登的难度。有人说,这段长城,与八达岭媲美,我是赞同的。如果在冬天下雪时节,来到这里,又是什么景象呢? 下山了,找点水喝。我们 5 人会合了,并各自领得 1 包食物充饥,真是好时候。我一口气将领得的东西全吃掉,计 2 个鸡蛋, 1 个粽子, 1 片面包, 1 根香蕉。 大中午,没有地方可去,买了 2 副扑克,在一颗柳树下,农家院的前面玩起斗地主。 5 个青年,在游戏中尽显个人本性。有人说,只有在游戏中,才是真实的自己。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 5 人勾心斗角,战略战术一并用上,几乎是尔虞我诈,争强好胜。如果这种情绪引领到高尚的事业中,也许能做很多事情。但我们的精力和好战的情绪,以及虚荣的心理,促使我们绝大多时候,只有在消磨时间,或者因为无聊,心理没有归属,烦躁不安的情况下,表现的淋漓,而于高尚的事业没有关联。 一直玩到 4:30 ,上车返回。一路上困乏了,睡着回到了城里。我们在山西面馆,每人花费 27 元,大吃大嚼了一番,尽欢而散。借着汇宝的话,感谢文念的组织,我们玩的很愉快,在长城上庆祝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2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人?——读史偶记(11)
热度 24 cswen 2013-5-15 18:57
秦始皇究竟是什么人? ——读史偶记( 11 ) 温景嵩 ( 2013 年 5 月 14 — 15 日写于南开园) 从前年轻时候在上中学时学了历史,就知道秦始皇是个大坏蛋,是个暴君。他焚书坑儒——是个毁灭文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严刑峻法,强逼老百姓做苦力:修长城,修阿房宫,修驰道,没完没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一个惨痛写照;他又收缴全国老百姓的兵器,铸成十二个大铜人,以严防老百姓造反——然而被剥削被压迫得没有活路可走的老百姓,以陈胜吴广为代表还是被逼得揭竿而起,没有兵器还是照样造了他的反,结果暴秦二世而亡,只存活了一十五年。秦始皇所建立的王朝,虽能统一了全国,却是存活周期最短,是最短命的大王朝。他死后就群雄并起,最后的胜利果实,终于落到了小小亭长刘邦之手,刘邦在短命秦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他姓刘的新王朝——汉朝。这就是秦始皇一代暴君的最终下场。 然而到了解放后,学到了毛泽东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才知道对秦始皇还有另外一种完全相反的评价。毛泽东在这首名词中说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而秦始皇就是“为如此多娇的江山而折腰”的第一位大英雄,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五位大英雄之首。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五位大英雄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 一方面有人说他是个大坏蛋,是大暴君;另一方面却有人说他是个大英雄,是英明天纵的大皇帝。秦始皇真是盖棺而论不定啊!究竟谁是谁非?究竟哪一种说法代表真理?结果就弄得我糊里糊涂,不明所以了。 现在我老了,有了时间来重学历史:现在很是幸运还让我能读到了吕思勉,钱穆两位史学大师的名著:《中国通史》和《国史大纲》。这才颇有惊异地发现,原来两位史学大师,却不约而同地都对这位有争议的大人物,持后一种看法。先看看吕思勉先生是怎样说的吧。 在吕著《中国通史》里,吕先生首先谈了秦始皇的伟大功绩,那就是:“秦始皇尽灭六国,事在公元前 221 年,自此再至公元 189 年,到汉朝末年董卓行废立,东方州郡,起兵声讨董卓,海内再次扰乱分裂,前后共计 400 年,这段时间是中国的第一次盛世。”啊!原来秦始皇是我国第一次盛世的开创者。然后,吕先生就说:“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吕先生紧接着指出,当时的“时势”所需要于皇帝的是: “(一)对内能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规模。 (二)对外则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的版图之内;其未能收入的地方则要确立起一条防线来。”(语见吕著《中国通史》) 而后,吕思勉先生再次紧接着指出: “秦始皇的所行所为,正是顺着了这个趋势。” 第一, 吕 先生为此更详尽地论证了当时的中国不再封建各国,而行郡县的必要。他说:“在古代,阻碍“平天下”的最大力量,自然是列国的纷争。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像西周那样行封建,而是设立郡县。所谓“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是也。”“郡的设立,本来是军事上的控制之点。六国新灭,其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后,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再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实际上就是一个不能世袭的大国之君。然后又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一郡再派一位御史去监督他。”(语见吕著《中国通史》。) 第二, 吕 先生又论证了秦始皇没收老百姓手中兵器的必要。他说:“为要人民不能反抗,第一步的办法,自然是解除其武装。好在当时,金属制成的兵器,为数有限,正和今日的枪械一般,大略是可以收尽的。于是秦始皇才尽收天下的兵器,聚之于咸阳(当时秦朝的首都),铸成十二铜人等。” 第三, 吕 先生最后还论证了统一人的思想的必要。他说:“最根本的,莫过于统一人民的思想了。原来在古代社会,社会内部没有矛盾,在下者的意见,常和在上面的人一致。此即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此语见《论语 . 季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原始共产社会了——温注。)然而到了后世,有阶级分化了,内部的矛盾就多了,有利于这方面的人,就不利于那方面的人,自然人民的意见就统一不起来。为政的处置之法,最好的,是使其利害相一致;次之,当求各方面的协调,使其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此即今日的社会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原理。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知此理,他们不知道各方面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不同的见解。认为许多方面,各有其不同的主张,以致人各有心,致使代表全国公益利益的在上者的政策,无法顺利进行。如此,自有统一全国人心的必要。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 . 法禁》和《韩非子 . 问辩》两篇文字中,就提出焚书的主张。到了秦始皇和李斯时期,才把此主张付诸实施罢了。至于坑儒一举,实乃因有人诽谤秦始皇,而非欲尽灭儒生,并不能与焚书之事并论。”(语见吕著《中国通史》) 第四, 至于秦始皇的对外政策,吕先生也做了正面的论证。他说道:“至于对外,则北自阴山以南,南自五岭以南至海,秦始皇都认为应该收入版图。于是才使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之地(今之河套)。又把战国时期秦,赵,燕北面的长城连接起来,东起现在的朝鲜境内,西至现在的甘肃岷县,成立了一道新防线(这就是所说的万里长城吧——温注)。再往南则略取现今广东,广西,越南之地,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大略桂林郡是今广西之地,南海是今广东之地,象郡则是今越南之地了——吕注),然后又取福建之地,设立了闽中郡。至于楚国庄憍所开辟的地方,虽未曾收入正式的版图,亦有一部分和秦朝交往,秦于其地置吏。”(语见吕著《中国通史》) 在叙述完秦始皇的内外政绩后,吕思勉先生做出他对秦始皇的总结评语如下: “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个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很冤枉的。我们看以上所述种种秦始皇的政绩,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然后吕思勉先生也指出了秦始皇的缺点。他说道:“秦始皇的政策虽好,但行之过急。”这“过急”二字,是吕先生批评秦始皇的关键二字。中国老话常说的是:“官逼民反”,秦始皇的“过急”,就逼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最后一旦有了机会,一有火星燃起,老百姓就会起来造秦始皇的反,秦朝的覆灭就是必然的事了。 以下让我们再看看另一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的看法。我在早先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指出,这位学术大师的政治态度是和毛泽东完全相反的。非常有趣的是,他对秦始皇的评价却和毛泽东完全相同。在他的《国史大纲》之中,他也是首先说道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两千年来中国的版图。 二,为中国民族的搏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的局面,逐渐消融。而成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西周以来封建制度的破弃,郡县制度的建立。平民和贵族两大对立阶级的消融。”(语见钱穆书。) 然后钱穆先生又更具体地谈了秦始皇的这一政绩的重要。他指出:废封建,行郡县之趋势,虽自春秋战国以来即然。然而明白地肯定地废封建行郡县则是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开始。是时丞相王绾即请立诸子,封王于荆,齐,燕诸地。廷尉李斯则不以为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之故。现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卒从李斯之议。其后博士齐人淳于越又主封建,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此时之丞相李斯则再次力斥之,且请而焚书。封建和郡县两种政体之争,乃当时政治上最重要的大事。李斯学术上秉承荀卿,始皇则本于息战弭兵之见地,不复封建。钱穆先生对始皇君臣间的这一番关于是搞封建,还是搞郡县的议论特持有一段评语,他说道:“行郡县,则天下为一家,可望永久和平。行封建,则依然列国林立,难免兵端。此实乃当时的极纯洁伟大的理想,所谓平天下是也。始皇和他的大臣对此事的议论,于中国历史上政体之跃进,实有最大的功绩,后人空以专制讥秦,殊欠平允”。然后钱穆先生对于秦始皇的收兵器,铸铜人,移东方豪家十二万户于咸阳,兴建筑,筑驰道,统一度量衡制度,开拓边境,防御外寇等等,皆有钱先生自己的肯定和赞语。至于秦朝政治的失败,钱穆先生则认为是:“最主要的在于其役使民力之逾量。如五岭戍五十万,长城戍三十万,阿房宫役七十万等,此等劳役皆是苦力,与以前服兵役可得军功封爵不同。民间遂以为莫大的苦事,最后陈胜吴广起义即由此而起。” 看来,钱穆先生在批判秦始皇之缺点时的用语,和吕思勉先生的用语很为相似。吕思勉先生说,秦始皇的问题在于“过急”二字;钱穆先生则说,秦始皇的问题是在于“逾量”二字。总之,秦始皇是太性急了,平稳一点才好。实际上,两位先生都是认为秦始皇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的。 * * * * * 然而我却还是没有被两位史学家说服,于是我再度去互联网上寻找答案。不料这一次却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历史已经过了几千年,到了现在,秦始皇在网友们的心目中,却仍然是位有争议的人物。对于秦始皇究竟是什么人的问题,在网上不是有两种答案,答案竟然多了一个,现在网上有三种不同的答案。现在且让我简单地列举如下: 第一种答案认为秦始皇仍然是暴君; 第二种答案则认为秦始皇是明君; 第三种答案则是个折中的答案,这种答案认为秦始皇是个兼有暴君和明君两重性质的的君王。 * * * * * 看来秦始皇的问题很复杂,需要我自己来独立思考一番了。经过一番思考,我现在初步有了我自己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还仍然是从黄炎培的历史周期律开始的。 黄炎培 先生说我国历史有个周期律。一个王朝的存活周期或长或短,总不会存活万世,所有王朝最后的结局总是要被老百姓推翻。如果一个王朝搞的是良政,在这个王朝的统治下,老百姓活得还算比较自在,自然它的存活周期就能长一些。反之,如果一个王朝行的是恶政,这个王朝拼命地压榨老百姓,自然就会逼得老百姓早早地起来造这个王朝的反,把这个王朝灭掉。而秦始皇所建立的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所有能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中,存活周期最短,只有一十五年。连游牧部落少数民族的蒙族建立的元朝,都能存活到近百年;而他这个秦朝却只存活了一十五年,老百姓就感到受不了了,不冒死把他推翻,老片百姓就没有活路。所以才群起而攻之,灭掉了这个秦王朝。这正是秦始皇实行恶政,残酷压榨老百姓必然会得到的一个恶果。老百姓是一个王朝好坏与否的,最终的也是最好的裁判员。因此毫无疑问,秦始皇就是个暴君,他就仍然一个大坏蛋,这就是我的结论。 以上看法,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132 次阅读|29 个评论
【隋炀帝】与【秦始皇】
热度 3 outcrop 2013-4-15 15:57
他们都有伟大的文治武功,不过很多时候还是选择性的忽略了,为什么呢?有必要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4 次阅读|5 个评论
秦始皇的著作即将面世
热度 3 BMK 2013-4-10 23:42
据报载,秦始皇的著作即将面世。当然,这个消息是隐藏在报缝里的,否则还要我说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A3版刊登《竹书老子揭示古书版本演变复杂性》,副标题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卷)上海首发。文章透露,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中期竹简文献,包括《赵正书》在内。“力争近期问世”。什么是《赵正书》呢?《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上述文章没提,我认为就是秦始皇的著作。秦始皇名为赵正,(2010年9月,我曾在新浪博客上传过一篇名为《秦始皇叫什么名字》的短文,附本博文后,可以参看)所以他的书叫《赵正书》。这是古书命名的通例。 署名毛的一首词说秦始皇和汉武帝“略输文采”,汉武帝的诗篇估计能传几千年(前提是中国文化不完全毁灭)。秦始皇的著作能否比帮主的词流传得长些,要材料公布了才好说话。   附:《秦始皇叫什么名字》 如果问大家“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多数人会回答说:“嬴政。”因为一般历史读物及通行教科书中都是这么说的,然而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秦始皇叫什么名字呢?正确的回答是“赵政”。   有关秦始皇履历最权威的文献是《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开头就说他:“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古人在为《史记》作注解时,已经注意到关于秦始皇姓名的来由。《史记》裴骃《集解》说:“徐广曰:‘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司马贞《索隐》说:“生于赵,故曰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根据前述《史记·秦始皇帝本纪》及《史记》最权威的注释“三家注”,可以知道秦始皇姓赵名政(正)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真正理解这一问题,其实并不简单。比如,为什么说秦始皇“姓赵氏”?“姓赵氏”是什么意思?包括前引司马贞的《索隐》对此都说得游移不定。其实,《史记》关于这一问题说得十分清楚。   《史记·秦本纪》叙述秦人先祖的历史,说:“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早)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秦始皇家族发展史上有名的人物非子为造父的直接后裔,秦始皇家族的源流十分清楚。   从古史记载来看,秦始皇生前从来没有自称为嬴政,别人也没有用这一称谓来为其命名,为什么现在的人们称秦始皇为嬴政呢?这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先秦时期姓氏制度及其变迁的缘故。   先秦时期人们有“姓”有“氏”,“姓”与“氏”有联系也有区别。姓和氏都用于标明根据一定的世系所肯定的血缘亲属关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姓一般来说比氏要古老,姓所包括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族群比氏要大。姓一般来说是不变的,而氏则往往随着历史的发展、缘各种情况而发生变化。一个氏可以派生出许多其他氏来。    姓的产生缘由相对比较简单。虽然人类学家对其有多种解释,但中国学者传统来说往往围绕《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来讨论这一问题。氏的产生就复杂多了。郑樵《通志·氏族略》归纳氏的产生之由有34种之多,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以封邑为氏、以官守为氏,以爵称为氏、以先祖名讳或谥号为氏等。   以秦始皇所持有的姓和氏来说吧,先秦时期的嬴姓诸侯国很多,仅《逸周书》所提到的就有十七个。嬴姓各支中,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只有秦国和赵国的国族以“赵”为氏。他们都是“造父”的后裔。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秦始皇的“姓”是“嬴”,而“赵”只是他的家族“氏”,司马迁为什么说他“姓赵氏”呢?这可以分两层来说。   其一,先秦时期的“姓”原只用在女人的私名上。从古代礼制来说,这是为了“别婚姻”,即实行“同姓不婚”的古制。而男子的私名只系以氏而绝不称姓。张淑一博士的《先秦姓氏制度考索》一书对此有详细的讨论。   其二,我们现在习惯上所说的“姓”,是在战国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并在秦汉时期成为定制。这种我们现在习称的“姓”,主要是以战国的“氏”,加上古“姓”及新产生的“姓”集合而成。换句话说,可以认为我们今天所习称的“姓”,其实就是战国时候的“氏”。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知道,称秦始皇为嬴政完全是一个误会。再说,我们中国人有“名从主人”的习惯,人家自己不这么称,硬要给人家强加一个称呼太不合情理吧?
355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游西安必做的事
byronzhao 2013-1-27 23:49
1逛粉巷、回民街品小吃;2秦始皇兵马俑(虽坑爹,但不来还遗憾一次足矣);3茶社品秦腔;4走一段西安城墙;5游华清池感受唐朝帝王邂逅(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自己看一次);6静坐于法门寺;7大唐芙蓉园的烟火、水秀表演; 8陕西历史博物馆; 9晚九点看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热度 1 zjzhang 2013-1-25 23:08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 以一当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沐猴而冠 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锦衣夜行 楚霸王 项羽 攻占 咸阳 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根据最新版《 新华成语词典 》,把“衣”字读音做了修改,“衣”发第一音。
个人分类: 文学|47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血沃中华——中国历史上的14次人口大灭绝
热度 2 jlrlmylt 2012-12-16 12:24
长期的独裁统治,使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在血雨腥风中飘摇,每一个心灵在皮鞭和饥饿的恐惧中颤抖--于是,每一个救世主先后揭干而起了。中国的主义诞生于中国的灾乱之中。仅以战争为例,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岂止春秋!2500年来,哪一场自相残杀,谈得上正义?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人口死亡过半?   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万2千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尽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前207年项羽坑秦降兵20万。   战国末中国人口2千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人,修长成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人(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颗流星落下,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陨石周围居住的人,全部杀了。   秦始皇的后宫姬妾,凡没有儿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礼完毕之後,20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以后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样悲惨的下场。   到胡亥时,赋税甚至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2/3。    1)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汉建国初期,共历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人,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后赵帝国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姬妾。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高达3千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铺天盖地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帝国进围邺城,那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再拔掉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五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琏都被拉断,但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儿子杀掉。   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齐代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宋代有469万人,到南陈灭亡时只有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   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   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后八十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后的所建立三十余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游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之间的开国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无赖、流浪汉,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10)金、元灭两宋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寻思干(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口;灭西夏,屠八十余万。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帝国在中国境内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记录放在《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杀蒙古人偿命,杀回回罚银八十两,杀汉人罚交一餐头毛驴价钱。汉人村里新媳妇的头一夜一定要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    11)元末混战   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这个吃人上瘾的军队,何尝考虑过民意。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生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他却忘恩负义。朱元彰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136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势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十万之多。在位三十年,杀了二十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酷刻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块弄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揎草”,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皇帝竟对此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需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用了46个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毫不逊色。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方孝儒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20余男子的凌辱。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300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公元1424年)的当天,30多名宫女都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12)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壶食浆,以迎义师。一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个大顺军战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1644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陷成都,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馀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升。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咪咪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中国史上想改朝换代的流氓军阀,互相残杀起来比任何人都厉害,就是为了不让对手获得土地与人民,不让对手比自己更强大,宁愿一切都毁灭!   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努尔哈赤的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民基本殆尽。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   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近五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无一人敢反抗,甚至没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1649年占领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运动,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附逆抗拒”州县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   张献忠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此外,满清又杀苗民一百万,杀回民数百万,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   满清入关后,对朱家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帝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第二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后,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14)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不过牺牲4千余人;然而内讧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厉害之至。“洪杨之变”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的生命;整个天京城3万多战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曾剃头杀过10多年后,到光绪登基时,南京也还不到50万!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 ,这是何等的残酷!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254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历史风云:毁掉了中国文明领先地位的7次事件
热度 3 jlrlmylt 2012-12-16 12:18
中国古代文明遭遇过七次重大打击,如果不是这几次巨大的打击,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甚至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欧洲的教士们还在几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样的方式在纸草和羊皮上记录时,就突破到近代文明上来。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来看一看,这七个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挡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车轮,甚至于将文明的发展倒车回去的。   第一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  据说在公元213年,当时有个儒家的学者在宴会上批评秦始皇设郡县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断议论对秦始皇的政策不满。丞相李斯是恐怕这些反对他的人危害国家统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史书除《秦纪》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烧掉;《诗》、《书》、百家语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书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不在禁列;于是在全国各地都燃起了烧书简的熊熊大火,过去东周时期几百年逐步累积起来的诸子百家学说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很多就此失传。更为严重的是,焚书坑儒事件,彻底结束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独立的学术思想。自此,中国的科学和文明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第二件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由于秦朝的迅速崩溃,取代的汉朝吸取了秦的教训,要寻找一条不同于秦的发展道路。汉武帝的老师丞相卫绾,说使用韩非,商鞅的学说的人只能乱国,不能治世,于是汉武帝废弃了秦朝法家的理论,转向儒生董仲舒的学说,即所谓的“抑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采取,一方面使以法治国这样的概念,再也没有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主题,现在社会上,我们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断有人以权盖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从这件事种下的根。另一方面,严重禁锢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明进程。 第三件事金元入侵 宋代的封建文明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司马光慨叹: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宋代的科学文化也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頤的“格物致知”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金元等原始游牧民族的入侵,使中国北方人口锐减,生产力大大后退,使这个时机被错过,否则中国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这个时机的错过,导致中国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时期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时机,而中国封建文明也因此开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第四件明朝的封建理学 明朝几代君王里除了明成祖万历帝外,其他的君王都基本可算是醉生梦死的昏君,整个国家在昏君统治下,生产落后,毫无朝气,到处是密探的恐怖统治,可说是最差的封建时期了。由于刚刚从蒙古统治压抑下,明朝的统治者对于传统特别着重,南宋程朱理学这时候发展成为用儒学中的伦理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基本理论。而这样的理论宣扬的不是发展,而是禁欲,只要维持原始的农业自然经济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简朴的道德风范。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完全走回封建社会初期的形式去了,因此在明朝后期,导致粮食供应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从而引发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明朝的理学家们已经完全脱离了宋朝理学初创时寻求天地间真理的初衷,变成完全僵化的统治阶层的工具,同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现,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整体被僵化,从而使得科学文明再一次停步了。 第五件明朝的八股文 出生佃农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纠正大臣奏章中浮夸的文风,钦定了奏言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又规定在科举中,应试考生也要按八股文体做文章,后来连字数都有了限制。这种文体格式死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思路。可是读书人为了考功名,都只好学习八股文,很多人连书都不读了,只研究怎样写好八股文,于是这样发展出来的知识分子,很多也是毫无思想,可见对文明的发展八股文起了多大的破坏作用。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說:“八股之害,甚於焚书。”当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始沉迷在八股文里钻营时,整个国家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便陷于停顿了。 第六件事明清的海禁  郑和七次下西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明朝后期,日本的倭寇开始骚扰中国沿海,明朝便禁止了民间出海。清康熙年间,为断绝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经济来源,迫使其就范,康熙帝颁布了禁海命。对于违禁者及私行放禁的滨海军卫官兵,都要处以严刑。明清海禁,使唐、宋、元以来的海外贸易遭到沉重打击。就这样由于国家的海禁,就此扼杀了我国当时还是最领先的航海事业,中华日不落帝国就此成为泡影。更主要的问题是,明清两朝由于禁止民众出海,而当时又不象汉唐一样和西域各国通好,这样在陆地和海洋上都把国门关闭起来,形成了闭关锁国的状态,由于那时侯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起步,中国的故步自封便失去了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的机会,一直到被炮火打开 第七件事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成功而明智维新却成功了。 这个问题很多历史学家都有过论述,蒋介石也曾经评论过,他认为关键是双方领导人的认识不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着眼点,在于政治、宪法、军事的制度,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所以日本的建国建军,自始即着眼于基本制度框架建设,故其维新的基础颇为深厚。相反的是,清廷李鸿章则是深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而对于立国建军的大政方针和科学文化的根本之图,尤其科学的基本精神,则不闻不问。其结果,海军毁于中日黄海之战,陆军败于中日朝鲜之役,关税主权旁落于外人之手,内忧外患,祸乱纷乘。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优劣,即于此判若云泥了! 反观日本由于过去从来没有达到过文化的领先,从唐朝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开始,日本就开始在学习中国,在发现西方的先进后转而学习西方列强,相对中国来说,文化的失落比较少,因此能十分彻底地学习,并掌握到西方的基本精神,而中国几千年的老大架子是很难取掉的,因此即使开始学习也能难作到虚心。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之后由光绪皇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试图实行的更彻底的改革时,只经过了短短的一百天,便遭受到保守派和洋务派的阻挠而夭折了,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公元前18世纪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取代,公元前1600年赫梯人入侵,古巴比伦灭亡。公元前6世纪,古埃及被波斯灭亡,惟有华夏文明以其巨大的生命力持续了下来,即使曾经被游牧民族统治,却仍然以其强大的同化力量将之溶入了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只要我们能吸取前代的教训,将这类损害民族和文明的事件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并转化为动力,中华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顶端是我们完全能实现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250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热度 2 Lande 2012-11-21 10:06
千里修书只为墙 退让一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专注自己的事情,不去计较一些小事,适度豁达和忘却,用有限的精力专注重要的事情。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247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走的是‘秦始皇’还是‘希特勒’之路?
热度 3 lin602 2012-11-14 07:46
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挑动亚洲国家互相‘争吵’。近期希拉里访问澳大利亚,过段时间总统访问泰国等几个亚洲国家。 美国已经开始了统一世界的步伐,而且步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明显。当然,这种统一,不要完全理解为古代战争中的领土侵占,而是在全世界的领导权,控制权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当他们要做什么事情时,在‘联合国’不会再有否决票,阻挠他们想做的事情。美国是世界的‘皇上’。 美国之路结局是什么,一是‘秦始皇’之路,最后实现对全世界的‘统一’,二是‘希特勒’之路,最后全盘失败。 美国的武器越来越先进,他们的反导装置也越来越灵,如果美国能够将武器打到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的武器被‘反导’,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清朝时期的‘中国大刀’对‘列强的长枪’的实际状况在全世界的重演? 不过,有时候也难说,当时希特勒及拿破仑也够狠的,他们以为世界将统一在他们手中,最后一把牌没有打赢,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美国太急,下手太狠,在时间上没有到火候,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如果慢慢来,将时间拉长,更加人性化,动机也不要太狠,可能全世界的统一在美国手中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的国际形势真象中国的‘春秋战国’ 。 今天看央视电视‘美国重返亚太’节目随写。八卦一下,马上出差了,哈哈。
2748 次阅读|8 个评论
日本应该属于中国,为中国的一个省,应该命名(改名)为东瀛省
physics100 2012-10-9 16:25
据历史记载,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秦始皇期间,曾派500童男500童女,从秦皇岛出发,到东海为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这些人到达日本后,建立了日本。据说,日本历史是公元57年以后才有的。秦始皇派人过去后250-270年后,日本才有历史记载。 为此,日本应该属于中国,为中国的一个省,应该命名(改名)为东瀛省。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烟台养马岛的岩石
热度 7 wangxh 2012-10-6 09:31
烟台养马岛的岩石
说起烟台牟平的养马岛,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公元前219年的秋天,秦始皇东巡,经芝罘岛沿海岸东进。一天,当皇家大队人马行至牟平城北时,已是烈日当空,人困马乏,秦始皇下令在此稍微休息片刻。骄阳似火,人们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忽然一阵海风吹来了浓润的芳草香,秦始皇及众将官好生奇怪,抬头四下寻找,他们登上高坡向北望去,只见远处的海面上峰岭巍峨起伏,绿树成荫,草沃泉碧,空中祥云缭绕,凤翔鹤鸣,一群群宝马良驹在欢腾跳跃,或低头牧青,或追逐嬉戏。在这晚秋季节,竟出现这般奇景,秦始皇不禁喜出望外,连声叫好,他兴奋地说:好一片养马宝岛!并立即下令将此岛作为皇家养马基地,随后秦始皇又封此地为皇家养马岛,每年从各地挑选良马、马师爷和健壮的骑手进岛受训,专为皇家养马和培训骑兵。从此,养马岛的名声便流传下来。 上学时虽然学的属于地学,但工作却没去研究岩石矿物。但无论走到哪里,看见它们却感到无比亲切,拍点照片,以资纪念。
49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秦始皇是成功者吗?
热度 10 lin602 2012-9-2 22:46
秦始皇打败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事件大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他的‘大名’。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他就死了,他的儿子秦二世接班,秦二世杀死了秦始皇生下的所有其他孩子(都是秦二世的兄弟姐妹),后来秦二世也被杀了,秦始皇全族被灭。秦朝的江山也被刘邦推翻了,改成了汉朝。 仔细分析来看,秦始皇最后得到了什么?全家被灭,江山被丢。 如果一个人事先知道这样的结果,他还会干吗? 再推论一下,如果某个人拼命干,得到了许多许多钱,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死后全家被灭了,钱也没有了,他事先知道这样的结果,他会走这路吗? 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了名,但他的结果与得家天下江山为目的的统一战争的初衷相吻合吗? 有时候想想,这之间好象有点想不明白。
3599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的永生之道
benlion 2012-8-25 19:42
秦始皇寻找仙丹的不老药来到泰山,东渡大海的徐福到了日本。 中学时代,喜欢的书籍,一是科幻小说,二是推理小说,喜欢的知识,一是仿生工程*,一是遗传工程。如何将爱好的不同方面整合起来呢?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历史的宗教、现实的科学与未来的艺术结合,而贯穿剧本的思想,那就是科幻电影。冰冻人体,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美国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了,飞越漫长的太空航行,穿越时间的过去与未来,凝固的历史记忆等。 离开一个城市,中间长达十年,如果变化眼花撩乱,突然回来,那种努力寻找记忆和焊接时空间隙的感觉,确实不是未从经历过的人能够体味。 如此,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生物就是一架化学分子机器,那么,在死亡之时,立即冰冻,直到有一天地球科技能够使生命起死回生,修复这架机器的部件。 至于克隆人,那只需要有一个冻存的细胞即可,然而,这个克隆人不可能是原来那个人的灵魂,整个人脑的冻存则有可能使记忆得以保存。 *, 参见哈佛大学( http://www.harvard.edu/ )机器人技术新闻( http://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2/08/soft-robots-go-for-color-camouflage/ )。
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品‘春秋战国’,看当今‘世界’
热度 5 lin602 2012-8-15 22:11
这段时间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播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的‘战国七雄’节目,隐隐地感觉到,当今的世界,何偿不是‘世界战国’呀。 中国的战国时期,齐国、赵国、楚国等国家都曾经非常‘耀眼’,但最后秦国统一了中国。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可以看出: 1 国家必须要强大,落后就要被吃掉。当今世界也是这样,弱后的国家经常是被动挨打。 2 变法使国家有生气,秦国的商鞅变法及其他一系列的变革,让秦国获得了强有力的竞争力。英国、法国的大革命给西方赢得到现今的先进与强大。因此,我们国家也应该进行改革,改革掉不好的东西,让正气得到发扬光大。 3 能人在战国中得到了重用,不重用能人,国家都落后,就有被吃掉的危险。现在全世界也在争夺人才,重用人才,有一个很好机制让人才得到重用,让人才站在‘主角’的位置上。 4 齐国不是被外国打败的,是自己瞎折腾导致自己虚弱而被灭亡。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人经常是自己虚弱而失败的。 5 战国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纵横战略家,他们的大智大勇,让一个国家能够勃勃微生机,欣欣向荣。当今的各国,也需要让高级决策‘智囊团’中有高超的‘智慧’之人。而不是有‘教授’‘专家’头衔‘庸人’。 当今国际形势多么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以中国研究国际政治军事的‘专家’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中得到启发,结合现今的武器、通讯及现代化装备及世界的现状,指导我国的国内与对外关系的策略。 谁是世界级的‘秦始皇’?
4664 次阅读|7 个评论
身体养生术与精神养生术——疯狂的养生与疯狂的“成功”
hillside 2012-7-5 11:30
中国历代皇帝除了威镇天下、蓄养后宫、鱼肉百姓等兴趣之外,最大的爱好应属追求长生不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概莫能外。随着中华文明的日新月异,这种养身文化从贵族普及到民间,一时之间,各路养生“大师”应运而生,纷纷立起山头,指引我们通往“长生”之路。尽管有一些清醒之士的一针见血、善意提醒,但中国人的身体养生需求在21世纪的火爆似成不可阻挡之势。 2010年,作家贾鲁生在各路养生大师锋头正健之时,横空杀出,凭借一本《疯狂养身》,对一干养生大师进行了戏谑式笔伐——妙手回春未可信,灵丹妙药成笑谈。   其实,除了身体养生的强烈追求外,国内的精神养生也需求强劲。包括励志类在内成功学书籍现在也已成铺天盖地之势。各路成功学大师也长纷纷登场。暂且不论成功学本身是否称得上一门专门学问(早些年,《人才学》曾引人注目),伪成功学也层出不穷,大多传授所谓速成之法、必成之法。 比起身体养生术,精神养生术的副作用似乎比较隐性,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不知贾鲁生等作家们是否有人酝酿写作《疯狂的“成功”》,让各路成功大师们也接受一下检阅? 大师之外,高考状元、美国名校、美国“虎妈”、中国“狼爸”之类的育儿宝典似乎也未可轻信或轻用。 前两年,人为炮制的“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在网络上到处流传,甚至有国内出版社出版了将谎言当真经进行包装、兜售的专门书籍。据新闻出版署等公布的消息:近年成功类、励志类的伪书、假书、劣书层出不穷、打不胜打。有一文化产品企业家甚至长期自费进行文化领域的书籍打假。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岁肉灵芝 新闻,新闻,真新闻
热度 2 xupeiyang 2012-6-19 20:19
《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 泽漆 ,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传说中秦始皇寻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太岁同时在提高免疫力、抗疲劳、调节身体素质等方面效果明显,对一些疑难杂症有特殊的疗效,更是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抗癌方面,太岁有着超出其他药物的非一般的价值,并已治愈众多癌症患者! 太岁肉灵芝 的最新相关信息 【 太岁肉灵芝 】西安零距离亮了:性自慰器被当做太岁... 华讯财经股票频道 7小时前 西安电视台新闻节目《西安零距离》6月17日播报了一条新闻,转眼成为大笑话。电视台记者直击报导中,将“ 太岁肉灵芝 ”捏来捏去,又拿尺来量,更认真... 太岁肉灵芝 事件 电视台道歉:女记者不谙世事 湖南在线 4小时前 "最萌女记者"将男用自慰器当 肉灵芝 网友羞红脸组图 水母网 5小时前 将自慰器当 肉灵芝 西安"最纯情女记者"走红 中国日报 8小时前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313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来谈天说地吧!
热度 17 saraca 2012-6-14 09:18
小女在饭桌上,讲个不停,一会儿问我到过长城没有?长城上的烽火台有什么用?当提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时,我们争论起孟姜女的丈夫到底修了3天还是3年的长城时,小女坚定地告诉我,只修了三天就死了。她一边吃,一边有头有尾地讲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结尾竟然是我从未听说过的秦始皇要娶孟姜女,孟姜女说要秦始皇满足3个要求才能答应的故事:要替喜良戴孝、厚葬,最后是旅游一圈。周游江河时,被龙王发慈悲将孟姜女收入龙宫,做了一个美人鱼!整个故事版本都是新的,以前都没听说过。 小女看我没听说过,又问听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吗?听过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吗?问了一大串,我生怕她一旦讲起来,就忘了吃饭,就不住地点头,最后我不说话,在一旁安静地等她吃饭。结果,小女冒出了一句:“妈妈,你说说话嘛!你看我,独自一人叽里咕噜地讲个不停,就想打破饭桌上的沉默,可你偏偏不配合一下。”这话引得我捧腹大笑,小女也喜笑颜开地吃起饭来。 过了一会儿,小女笑嘻嘻地说:“妈妈,等我吃完饭,我们坐在沙发上好好地聊聊天,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呢,不然,这些饭吃下去也没地方放啊!”听她说得这么有趣,我笑呵呵地答应了。 谈了两分钟,看时间都快九点了,作业还没做完呢!小女看着我写了家有小女的博文后,就跑到书房写作业去了。等书法作业做好后,小女跑过来报告作业进展。她边说边趴在沙发上,眼巴巴地对我说:“你知道我今晚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讲故事、看书、弹琴等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见我摇摇头,她认真地说:“我想和你谈天!”我笑了,说:“那赶快把作业做完,咱们就谈天吧!” 能和妈妈谈天,这是小女最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了。别看她小小年纪,还学会了看星座,她总笑称自己是处女座,最喜欢的事就是有人能倾听她说话。看来,我得好好和我的处女座小女认真谈天了。 早上送小女上学,看到很多面熟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只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路段,总能碰到特定的家长送孩子去学校。要么是父子,要么是母女,或父女,母子组合的,大部分都骑车,有的安安静静,大手牵小手,有的边走边教育,有的就淡淡地聊着天。我和小女在路上要么聊天,要么听她背诵课文。我很享受这段上学时光,尤其是骑车经过理工大学校园的绿荫大道时,凉爽的晨风轻轻拂面而来,身后是小女悦耳的背诵声,声声入耳哪! 回来的路上,想起了一本书《傅雷家书》,记得上中学时就看到这本书了,每次放假都会从姐姐家拿来翻看。每当看到傅雷、傅聪父子俩像朋友一般书信往来时,就会感到亲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种感情。而父亲对待儿子的亲切,细致入微的关心,一直沐浴着傅聪的成长! 上大学前,我的父母都忙于生计,书信往来很少。但父亲每次寄生活费时,总会写一封家书给我,我也会回父亲一封稚嫩的书信。我当时常想,如果以后我也为人母了,我会不会也像傅雷先生那样和孩子有着挚友般的交流呢!我希望自己能够如此,那么也不枉为为人母一次了! 看小女伏案做作业的认真样儿,我期待着:小女和我谈天说地的内容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家有小女|3358 次阅读|18 个评论
秦代巨人
xupeiyang 2012-6-10 05:18
秦代巨人
“巨人”俑非常夸张,不算头部,仅身高为2米2,脚长32厘米。“如果算上头部高度,这个陶俑身高就要达到2.5米,堪称秦代的巨人。” 视频: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发现彩色陶俑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2-06-09/071161773111.html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是秦始皇,CNS是秦二世
热度 18 laserdai 2012-6-7 17:15
题目太过简洁,全称应该是: SCI论文考核制度是秦始皇时期,CNS 论文考核制度相当于 秦二世 SCI论文考核制度1990前后 被 某个大学以始作俑者引入以后,相当于春秋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该大学客观上的确受益,之后猛吹论文数量,引得诸多单位纷纷效仿,随即 SCI论文考核制度盛行并风靡全国,一切以 SCI论文为准,不管职称,基金,房子,车子,位子甚至婊子,领导政绩等等。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非常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 SCI 术。这种考核制度的弊端,科学网上经久不衰地一直在讨论,还会一直讨论下去。 SCI论文数量上来以后 ,怎样更好地考核研究成果的问题浮现出来, CNS 论文考核制度,这个秦二世开始执政。比以前的 SCI更加残酷,更加变本加厉。君不见,一个Nature出版社的小不点, nature communication成了面向中国人中国钱的期刊 ,赚得盆满钵满,目前正在抓紧时间建立金库,因为更多的中国人的热钱还在源源不断的涌来,队伍之长,看不到尽头。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在于结束了统一的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分裂状态,重新统一了国家,但是其施用了暴政,激起了普通民众的反抗,因此注定短命,大概三四十年,之后迎来了汉朝的盛世,绵延千年,成为中华历史是上非常辉煌的一段:汉唐盛世。 毫无疑问,SCI和 CNS 论文的考核 就是秦朝的暴政,无数科研人员在这样的暴政下,艰难的生活着,苦不堪言,思变之心,人皆有之。 因此注定必然又是一个短命。 自大概1990年起,SCI- CNS 暴政至今已有20年,相信还有大概10年不到20年的光景,必将被 论文考核制度的新朝代所取代,那时候,原创的科研成果受到推崇,尽管不会发表到高引用率期刊杂志上,这些保证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的世界领先。 CNS 论文成了货真价实的哗众取宠 ,科普成分非常明显。 SCI 论文的就不再有人认真看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丑闻|7870 次阅读|46 个评论
[转载]博克文摘10:中国户籍制度略史
laserdai 2012-5-10 05:24
我又联想到前几天争论的中国户籍制度。 据说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和贝宁三个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不错,户籍制度就是对农民专政,它剥夺了农民的基本权利,使农民成了二等公民。 其实,批判户籍制度的朋友还没有意识到另一涉及更广的问题:户籍制度影响的不单单是农民,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是不可以跨省市迁徙的,一个户口本就决定的你的命运。 可惜中国的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简单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大脑。 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知道中国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的记录从商代就开始了。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登人”的字样,就是登记人口的意思。 至秦代变法之后,秦的户籍制度即规定“(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伍”,大约是按五家为“伍”编制户口册,“伍”也是当时户口编制的最基层单位。至此,户籍制度成为秦国作控制社会,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朝历代,户籍记载各民户的人口和土地,凡稽查人口、征集兵丁、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皆以户籍为主要依据。这种统治手法一直延至明清。历代帝王对户籍都十分重视,把它作为统治、剥削、奴役人民,维护专制的重要工具。 当然,专制社会的户籍制度并不仅仅是一个登记名字的花名册,它实实在在地控制了人口的自然迁徙和流动,尤其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保障赋税和兵役的顺利进行。 秦汉魏晋时期实行乡里制。“乡间居民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 “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北魏时实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为了防止脱籍,政府严禁自由迁徙,规定未经乡亭批准、结清赋税,不得迁徙更籍,违者受罚。这种“街道居委会”的基层组织无形中就有了控制农民迁徙自由的权力。 唐朝实行乡保制,五家为一保,四家为一邻,百户为一里,五百户为一乡。每里置正一人。里长的职责是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伪,催驱赋役。”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育民先生曾对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作了多年研究。他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自唐朝开始完善,唐代的“貌阅”制度就是按其年龄、相貌对男丁逐一核对,规定“每岁一团貌”,连脸上的疤痕和记痣等都要记录在案。所以,户籍关系到社稷的兴亡,朝廷对于户籍的管理以及对这一制度的违反的惩罚也是异常严厉的。《唐律疏议•讼律》载:“同伍保内在家有犯,知而不纠者,死罪,徒一年;流罪,杖一百;徒罪,杖七十”。 到了元代,在登记鼠尾簿(户口)时,“凡丁口死亡,或成丁,或产业孳畜增添消乏,社长随即报官,于各户下令掌簿吏人即便标注”。并规定“邻佑、主首、社长互相保结,不实者罪之”。 朱元璋推行的“户帖制度”,则是今天户口本的原型。 洪武三年,明政府开始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明太祖实录》卷58记载: 洪武三年十一月,明太祖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于是户部制户籍、户帖,各书其户之乡贯、丁口、名、岁。合籍与帖,以字号编为勘合,识以部印,籍藏于部,帖给之民。仍令有司岁计其户口之登耗,类为籍册以进,著为令。 为保证户帖制度的顺利推行,订有严格的惩处条例:“令有司点闸比对,有不合者,发充军,官吏隐瞒者处斩。” 在推行“户帖”时,朱元璋更是利用大军“点户”和严刑酷法,以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 明朝法律规定:“凡民户逃往邻境州县,躲避差役者,杖一百,发还原籍当差。其亲管里长,提调官吏鼓纵及邻境人户隐蔽在己者与罪。”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又颁布榜文:“今后里甲邻人、老人所管人户,务要见丁著业,互相觉察。有出外,要知本人下落,作何生理,干何事务。若是不知下落及日久不回,老人、邻人不行赴官首者,一体迁发充军。” 清朝的户籍成为保甲制,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户部》规定: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一张,备书姓名丁数,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来路不明者,就要捉去治罪。户有迁移,随时报明,换给门牌。 到了民国,“户籍”有“法”可依了,国民政府推行《户籍法》,1937年,又颁布《保甲条例》,在全国建立保甲组织,实行“联保连坐”制。即使台湾,自1945年一直沿用日治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 直到取消戒严之后,台湾的户籍才实现了户警分立,民众迁徙才有了真正的自由。 当然,国民党在大陆时代的保甲条例很长一段时间是一张废纸,但这并不说明国民党愿意给民众迁徙的自由,而是因为它自己连首都都一路从南京“迁徙”到了重庆,还有神马本领管住百姓不叫他们迁徙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民众最具迁徙自由的有两个时代,一是北洋军阀混战时代,军阀们打的不可开交,老百姓躲避战火四处逃窜;另一个是共产党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自由迁徙”,就是死路一条了。 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历史,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户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户籍制度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理念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取消户籍制度背后真正的动力和原因是什么,通过取消户籍制度,我们又如何进一步的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具体来说,从户籍的取消,对于我们今天讨论的承认双重国籍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影响?既然一国国民可以在本国之内自由迁徙而和他人享有同样权利,那么移居他国之后“祖国”为啥就把这些人当抹布一样扔了呢?中国究竟应当实行双重国籍吗? 骂娘是不管用的,愤青们,咱一起来学一点中国历史,理性地审视一下中国的现实不是更好? 最后,我想请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 今天,中国的许多地区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人民,主要是农村人口可以自由迁徙了,但是,当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尽管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尽管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去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可是,他们最大的无奈和痛苦来自哪里?那些“城里人”有几个把“外地人”、“乡下人”当人看的?那些“上等人”、“有钱人”有几个在人格上和精神上平等对待那些普通的“乡下人”清洁工,钟点工,保姆和服务员的? 比起“户口制度”,这种无形的枷锁和桎梏来自何方? 由悟空孙张贴 @ 2012-05-09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
gisbase 2012-4-7 00:00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一)荆轲刺秦王(2008.06.08)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穆公东扩(2008.06.21)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四)——商鞅变法(2008.06.22)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六)——昭王争霸(2008.06.29)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五)——合纵连横(2008.06.28) ...... http://space.tv.cctv.com/act/schedule.jsp?scheduleId=SCHE1214445308327119
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我参加的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中医学讲座” 。
zhanghuatian 2012-3-23 17:13
前日,张某有幸参加留日华人学者、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日本安徽联谊会会长汪先恩博士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中医学智慧和改善过敏体质”讲座。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汪博士对中医的观点和思想。 汪先恩博士首先是一名优秀的西医,他从历史、天体、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医学作了精彩论述。 他指出,中医学是超越理科范畴的自然医学,也是哲学和方法论,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医学在华夏文明的背景下诞生,同时承载着其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其合理部分往往浓缩储存于中医学中。例如,秦始皇焚书以统一思想,也明确保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历代如此。因此从中医学中,可以看到《易经》,也可以看到老子、孔子、孙子、阴阳家、法家等诸子百家。 汪先恩还系统阐述了中医思想。他说,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平衡”理论,生命就是在不太热也不太冷的相对平衡环境下诞生的,生命体的健康就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即身体的机能既不过度亢奋也不过度抑制,物质既不过多也不过少。疾病就是平衡失调状态,而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平衡。 汪先恩认为当今难治性疾病,其实用中医治本的方法有不少能治好。他以疑难病症之一的过敏性皮炎为实例,西医的止痒消炎和避免过敏原等措施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受到中医治本和重视内因等思想的启发,从改善过敏体质入手,终于使许多人彻底摆脱了痛苦。许多朋友感谢东京文化中心举行有实际意义的健康文化讲座,深谷忠志社长表达了大家的心声,他说:“十几年前苦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经过汪先生开发的中药产品调养之后,现在完全正常了,是中医学使我恢复了健康。希望多举行这种讲座,让更多的人受益。” 日本人对中药的研究早就超过中国了,他们的优势在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比中国人差,又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最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非常善于整合科学和文化经验的资源,并不像国内的某些半吊子博士简单地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看来很多媒体人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当今世界“中药的第一大原料提供国”的言论并不是空穴来风。 前些日子在浏览某博士主管的骗子网站新语丝中介绍的关于日本中医的内容,还以为日本人早就废除中医了。对此张某现场请教了几位日本学者,他们说:“中医理论一直是日本医师资格考试的必修课。”骗子网站真是名副其实,没有一句真话。
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统一好象只是时间问题了
热度 9 lin602 2012-2-6 10:03
从近几年特别是近期的国际情况来看,全球统一的进程在加快。国际政治中的强者统吃步伐逐渐显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翻版在国际舞台上将会出现。 现在处于全球的‘春秋战国时代’!
27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秦始皇那一套延续2000多年[转载]
热度 1 halcon 2012-1-25 01:20
先说小品中一些角色的象征意义。一、黄宏,送盒饭的,象征劳动人民。他为整个剧组送饭,是邵峰的“亲爹”,寓意“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二、剧组,具体代指哪个群体不好明说。这个群体受衣食父母的供养,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演戏,他们是表演艺术家。他们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随便赏赐几个小钱(一盒饭12块),就这还要摆脸子,嫌“父母”送来的饭“有一股大衣味”。并且,如果没有关系,普通人还得不到为剧组供奉盒饭的机会和光荣呢。三、导演。用小品里的一句台词来说,“剧组里导演就是爹”,他指引和掌控着整部戏的方向,他决定着剧组的资源分配和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四,邵峰,他客串的“太监”代指社会上某些有一点文化、有一点小聪明的“帮闲”。他们奴颜婢膝惟导演的马首是瞻,为维护导演的权威和剧组的既定秩序,不惜充当太监和马前卒。为了生存和利益,这些太监经常忘了亲爹是谁。   再说小品中的一些细节。一、黄宏本来是送盒饭的,却被拉去客串皇帝。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于剧情需要,劳动人民常常在名义上被捧到云彩眼里,连“导演”都要装模作样“诚惶诚恐”一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流传了很多年,甚至还有“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经典台词。其实,都是演戏呢。劳动人民名义上被捧得再高,也不过是“群众演员”罢了。二、黄宏在戏里说的几句台词,比如“下站者何人”之类,都是事先定好了的。他不过是个道具、是个傀儡,剧情怎么发展、演员怎么说话全由导演说了算而导演的“精神实质”,自然有太监来传达。三、剧本吸纳了穿越元素,一会儿穿越到宋朝,一会儿穿越到清朝……这个细节最深刻,暗指这场戏从秦代开始已经演了2000多年了,虽朝代更替、皇帝轮流做,但本质上却换汤不换药,不仅内核不变,连剧情都差不多。这个所谓的“内核”,就是秦始皇那一套,就是商鞅那一套,就是《商君书》那一套。当然,后来为了增强迷惑性,又在外边披上了一些“仁义道德”或其他更冠冕堂皇的外衣。   小品中耐人寻味的地方还有不少,只不过需细品方能领会。这个深刻得令人发指的小品能在春晚上演,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
34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晚一句评7】秦始皇是大(Da)王还是大(Dai)王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1-23 05:47
  黄宏、邵峰、沙溢的小品中   荆轲好像喊的大(dai)王   俺的理解,应该是大(Da)王啊   山大王的时候应该念大(Dai)王,作为一国诸侯的时候应该是大(Da)王啊
个人分类: 史论|449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经络专家”与秦朝“术士”
热度 1 wliming 2012-1-3 21:16
博主评:谁找到经络,一定可以得诺贝尔医学奖!发现经络的 祝总骧院士怎么悄无声息呢?至少可以得一个拉斯克奖吧? “经络专家”与秦朝“术士”   作者:王献章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自封为“始皇帝”,至高至上至尊至圣的心理无限 膨胀,于是就导演了一幕人可以长生不老的闹剧,成为千古笑柄。   故事的起因是秦始皇巡游到泰山遇见一个叫徐福的人,他告诉秦始皇人们在 山东半岛的蓬莱与长岛之间的海域看到了(当时人们还无法理解的光学现象的) “海市蜃楼”,并以此说服了秦始皇相信人间仙境的存在。并许诺为秦始皇寻找 长生不老药,服用后就能长生不老成为神仙。这正迎合了秦始皇长生不老、长期 统治天下的愿望和心理。于是,徐福在秦始皇手中淘到了第一桶金……直到九年 后,怕死的秦始皇仍执迷不悟,又被徐福忽悠成功淘到了政府资助的“科研”经 费——第二桶金。一瞬间,咸阳城内搞长生不老药靠此维持生计的“术士”比比 皆是。谎言早晚会被揭穿。秦始皇多年见不到长生不老药,并日渐衰老,终于悟 出了其中的端倪。几百位靠招摇撞骗的“术士”被秦始皇活埋成为了历史事实。 从中我们看到了秦始皇的残暴和愚昧,也看到了秦朝“术士”的可憎、可悲和可 怜。   那么,2200年以后,这样的历史悲剧还会在中华大地上重演吗?我郑重的告 诉大家,人物虽然没有了,故事还在上演着,只是几处的名目要修正一下:秦朝 “术士”应该改为“现代经络专家”;长生不老药应该换成可以医治百病的“经 络”;寻找长生不老药就是寻找“十二经络”;他们一个是去海外找,一个是在 人体内找,都总是找不到;虽然他们都淘到了金,得到了政府的资助,“经络专 家”的淘金能力显然是比古人略胜一筹。   秦朝“术士”的结局是被秦始皇“坑”了,那么“现代经络专家”的结局应 该如何呢?大家拭目以待——当然我们期待的不是悲剧,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悲喜 剧。不管如何,前景不容乐观,因为“经络专家”的致命要害是“经络”永远也 找不到,而结局迟早要发生。 (XYS20120101)
个人分类: 伪科学|1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茅台五粮液都是谁‘喝’的?
热度 6 lin602 2011-12-25 16:53
茅台酒、五粮液及一些高档洋酒,价格越来越贵,一瓶酒,就是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当然与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比起来,那就不好说了。 这些酒都是自己花钱买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自己花钱的数量只占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 一桌饭,喝掉三、四瓶甚至五、六瓶茅台正常,几万元一桌的请客屡见不鲜,特别在北京请客,要注意自己卡上有多少钱,要注意跑什么餐馆,特别要注意请什么人吃饭。 喝这酒的人不花钱,花钱的人不喝这么高档的酒!我们做项目,许多老板请我们喝的也都是普通的酒。 君不见,在中国出现一个新的行当,回收高档烟酒店。只要走在城市的街道中,这种店就出来了。还不包括暗店。有个说法,不收钱收点烟酒及礼品不算腐败,所以许多官员家专门有个房间放这些高档礼品的,哈哈。 电视新闻及网上随便出了一个照片,某官员手中拿着高档烟,就成为这个官员倒台被刑事处分的导火线,仔细查一下,他们收的钱几辈子都用不完。 腐败,从烟酒吃饭开始,逐步用钱、金条、卡及女人作为礼物。 近期看百家讲坛‘秦始皇’,发现上面讲的这些不是现代的产物,赵高早就会高超地用这种技巧了。 看电视,印度近期出现了假酒案,死了百多号人,看看他们都是最底层的穷人。中国最底层的普通人喝什么酒?能不能喝得起酒?其中许多人一辈子喝的酒钱都达不到一瓶茅台。
18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郝柏村:李光耀先生的正确语文政策
whyhoo 2011-12-4 19:15
语言自始是人类沟通的智慧表现,“爸爸”、“妈妈”亦全人类自幼的共同发音。世界各种文字,多由语音的符号(字母)构成,故不同的语音发展出不同的文字;如果不能由语音发展出族群的文化,这个族群的语音,会在历史中消失。   中国的方块字,是文字创造的特例,因为方块字与语音,几乎毫无关联。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厉行“书同文”,在500万至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域里,开成大一统的历代王朝。但是,秦始皇未能统一语音,以致虽用同一文字,却语音各异;方言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一个因素。   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后,吴稚晖、章太炎等学者,努力推行共同语音,制定汉语注音符号。可惜的是,1949年以前,政府并未全力施行,像我虽出生于1919年,但在就读小学时,并未学到注音符号,直到现在,我这一代的中国人,大都不识注音符号。   1950年,蒋介石总统在台湾复职,以建设台湾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为目标,使之成为全中国的缩影,亦为未来全中国的样本。由于台湾受日本50年的统治,知识分子都通晓日语,而多数人的母语是闽南语,蒋总统乃以推行标准国语,亦即依汉语注音符号发音的普通话,为首要的教育政策,政府规定在学校内禁用方言,但不禁止在家中使用母语。   经60年的教育,60岁以下的台湾人民,都会说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台商走遍全中国大陆,毫无语言障碍。 统一语言需要智慧和毅力   中国大陆1960年来,也推行普通话,但在1950年代中期,废除汉语注音符号,改用罗马拼音。其实,罗马拼音永远不能使中文罗马化。   近年来,我在大陆各地旅行,从海南省到新疆、西藏,所接触的当地青年,都不说方言,中国各省方言的逐渐式微,也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语音必须在幼儿时期培养,我这一代的中国人,虽都讲普通话,但改不掉幼儿时期的乡音,江泽民先生和我所讲的普通话,都带有苏北(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县市)口音,可见推行全体华人都懂的普通话,并非轻而易举,须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以智慧和毅力,经30年以上的努力,方能收效。   新加坡在建国以前,本是多族群的移民社会。新加坡共和国的创建者李光耀先生,本受西方教育,但亦深受中国家庭的传承影响。新国初创,他面临两项族群融和的挑战,一为百分之七十六的华人、百分之十五的马来人、百分之七印度人三种民族,乃订英语和马来语为新国国语,消除华人沙文主义的疑虑。二为面对百分之七十六的华人中,闽南人、广东人、潮州人、客家人几个主要方言族群的融合,自然以推行普通话为首要。   李光耀先生幼儿时期,学习华语的过程是曲折的,直到19岁,才体会华语的重要而认真学习,能认识1500个方块字,大概和我中学时期的英文程度差不多。不过,就华语而言,大概要认识3000个常用字才够。   英语和华语,后来不仅是新加坡的基本语文政策,也是台湾和大陆的基本语文政策。随着大陆硬体建设的突飞猛进,与市场经济政策的成果,无论生产力与消费力,在可见的将来,华人经济体必跃居世界第一。李先生重视华英双语远见,和学习华语的毅力,是令人钦佩和尊敬的。40年来,我每次与他见面,几全用华语交谈,可以沟通意见,彼此认同,经验都是愉快的。   英语已是普世的语言,华语必将成为仅次英语的语言,且为全球五分之一人口沟通与情感的桥梁。这是今后必然的趋势,说明英语和华语双语教育的重要。   汉字无法用拼音取代,因此标准华语的推行,必须确立根本性的持久教育政策,新加坡的英语环境比台湾好,而台湾的标准华语环境比新加坡好,新台的双语教育,要使年轻华人的英文与中文,具有相同水准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言与文化是相依的,华语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李先生虽受西方教育,但认同中华文化的优质传承,中国自古的格言,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业精于勤”、“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知足常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充分代表中华文化的民主、创新,勤俭等特质,益以西方的法治与科学精神,则能成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大同社会。   我每次到新加坡,都感觉来到一个有法治的民主,有秩序的自由,以及和谐、安定、富足而充满活力的国度,李先生的历史成就,为台湾海峡两岸的年轻世代领导人,立下了不朽的楷模。   当英语和华语普及于全球华人时,对于中国长期的政治发展,全球华人经济体的竞争力量,以及中华文化的优质传承,都将影响无比,李先生的新书,印证了这样的事实,我在赞叹之余,重申无限的敬意。 作者曾任台湾行政院长和国防部长,本文是作者对李光耀新著《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的读后感。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hotspot/pages1/hotspot111202.shtml
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历十二个月的古称
热度 1 zhoujy 2011-11-20 15:45
大家较熟悉的,节气名:1月正月;2月仲春;3月上春;4月孟夏;5月仲夏;6月伏月;7月孟秋;8月仲秋;9月凉秋;10月孟冬;11月冬月;12月腊月。 花名或传统名:1月柳月;2月杏月;3月桃月;4月槐月;5月蒲月;6月荷月;7月兰月、巧月;8月桂月;9月菊月;10月小阳春;11月葭月;12月腊月。 一月 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 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 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 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麦月、梅月、纯月、清月和、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 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 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 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 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十月 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 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 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个人分类: 文学常识|4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伟大的发现是否一定要给个院士当当?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dongzg101 2011-10-25 12:16
伟大的发现是否一定要给个院士当当?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已有 436 次阅读 2011-9-13 20:48 |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院士 伟大的发现,不论是必然还是偶然,对人类社会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发现者,除了给予我们的尊敬之外,还应该再给予什么名头比较合适呢?教授,还是院士?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 1974 年 3 月,在秦始皇陵东的一个村子的四个村民抗旱打井时 ,负责在井底挖土的杨志发一?头下去,发现个兵马俑的头。这个农民赶快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政府,由此拉开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挖掘大幕。 杨志发受到的直接奖励是文化馆当时给的 30 元钱。名誉上,他后来被聘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政治上,他作为特邀嘉宾,接见过美国总统克林顿等政坛要人。经济上,兵马俑博物馆允许他在门口签名售书,前几年是签字一次 10 元钱,不知道现在涨价了吗? 实际上,当时见证兵马俑出土的,还有杨志发的几个同村老乡,不过当兵马俑的头被运到井上时,这三个农民感觉不吉利,都索性不再挖井而是回家了。只有杨志发感觉这个黑乎乎的头像有点意思,把它送到了县城的文化馆。杨志发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被称为兵马俑第一发现人,不过那三个当时同时挖井的农民选择打官司争第一发现人的名誉,最后经过最高法院裁决,四个人都是第一发现人。 据说最近几年,虽然杨老还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去兵马俑门口签名,但对 签名的游客比过去更是一脸的不耐烦,不知道是签名签烦了,还是觉得回报太少了?
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whyhoo 2011-10-3 19:32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的辛亥年,这一次革命被称作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伟大革命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000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跌宕起伏,历经多次国势兴衰、朝代更迭。明朝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自称大清皇帝。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清军乘机攻入北京,统一全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先后平定了各地的武装反抗,收复了台湾,对蒙、藏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经过“康雍乾盛世”,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开始由顶峰向下滑落。乾隆后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时期,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热火朝天。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关门当皇帝的清朝廷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化却懵然无知,夜郎自大,被阻隔在世界进步的洪流之外。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紧接着,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争先恐后疯狂地瓜分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和清王朝的极端腐朽,中国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拥有数千年古老文明、曾经雄踞东方、睥睨世界的“泱泱大国”,悲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上至统治阶级中爱国的大臣、将领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下至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和劳动大众都开始寻找救亡图强的办法。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以农民为主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推不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戊戌维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说明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和洋务运动根本救不了中国。这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先生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纲领,创办民报,组织政党,锲而不舍地先后发动了10次武装起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造成了革命的气氛,激发了革命志士推翻大清王朝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辛亥革命发生并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原因和前提。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孙中山先生说辛亥革命“做成了两件很大的事:一件是把满清两百多年的政府完全推翻;一件是把中国数千年的专制国体根本改变。”(《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16页)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大起义和改朝换代的战争相比较,辛亥革命的斗争场景并不是特别的壮观与惨烈,但它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却不同寻常。辛亥革命的目标不只是推翻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一次试图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攻击、用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革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基本上都是中国本土阶级斗争的反映,而辛亥革命是中国头一次受到世界潮流影响的革命。从此以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再是脱离世界环境的单独行动。   辛亥革命推倒了清王朝,宣布建立民国,推举孙中山担任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成功,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孙中山迫于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宣布独立的各省立宪派的压力,特别是国民党内部主张议会道路一派人的压力,于1912年2月13日提出辞职,提名袁世凯继任,此时距他就任临时大总统还不到一个半月。   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政治代表,他在取得大总统权位以后,废除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15年12月12日厚颜无耻地宣布接受推戴,当皇帝。袁世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全国一派反对声中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不久即黯然死去,留下千古骂名。毛泽东曾经说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346页)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陷于军阀的战乱,一部分边疆地区失控,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趁机兴风作浪,沿海、沿边许多地方被帝国主义侵占,民族危亡的局面没有丝毫缓解。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失败痛心疾首,他痛陈辛亥革命“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04页)他指出,北洋军阀主宰的中华民国是假民国,只有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   尽管如此,辛亥革命毕竟推倒了封建皇朝,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普遍共识,它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经验教训。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   辛亥革命过后,民族危在旦夕、国家山河破碎、民众苦不聊生,日甚一日,有加无已。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种思潮蜂拥而起,纷纷亮相。改良主义、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经发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本质是维护封建制度,随着革命的进展,其主张自然被淘汰出局,改良主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张謇等人在革命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迅速黯淡下去。在风起云涌的追求变革的浪潮中,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革命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起点,并以此为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猛烈地抨击尊孔读经,坚决反对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纲常伦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独秀响亮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大声疾呼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唤起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的解放与进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中国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紧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2月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强大的挑战。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文学革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浩荡气势。毛泽东赞扬新文化运动“举起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   1919年5月4日,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会议,幻想着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但是,被英、法、美、日、意5个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没有给中国一点公道,也没有给予中国一点自主和尊严,不要说他们自己不肯放弃在中国攫取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就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割占的土地和殖民地特权,也被日本所攘夺。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赃物和由他们重新分配主宰世界权力的会议。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原来对西方鼓吹的公平、正义、民主所抱有的幻想,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敦促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声讨北洋政府屈辱媚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上距辛亥革命只有8年,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继续觉醒、继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分析了五四运动的队伍状况,指出:五四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0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界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主张“全盘西化”,他们看不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依旧要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另一部分革命的知识分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则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此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发生后,受爱国学生运动的感召,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有力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实现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新建立的国家制度完全仿效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选举大总统、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体制。有些人以为做到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热心于当议员,有的人陶醉于当将军,有的人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瓦解了国民党的组织,迫使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后来的实践表明,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完全没有效力,帝国主义决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封建势力也决不会让人民自由,新老独裁者决不会给各种政党民主的机会。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个得势的军阀装潢门面的政治把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前,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此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统治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其理论也丧失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锐意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平等权利、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历史已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育不良,具有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双重性格,无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只能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开始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被后人称作“南陈北李”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继续革命的正确选择。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大会发布一系列决议案,要求“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进行反对封建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出了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页)同时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115页)这就明确地区分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本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同意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中共发动工农大众造成的革命形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新军阀破坏国共合作,采取剿杀共产党的反动政策,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杀。“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页)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战争及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排除党内“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阶级力量、战略策略的光辉文献,是指导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归国有,则标志着反对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也宣告完成。100多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被彻底推倒,由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演进的。清朝末期,改良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清朝廷办洋务、兴实业、废科举,改变满洲皇家和贵族垄断朝政的状况,任用并支持一批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满汉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说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内外矛盾,没有力量打破封建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的压迫,因而不可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问题,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段历史鲜明地揭示出一个至关重要、至为深刻的道理——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毫不气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赞赏俄国革命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却能先于中国而一举成功。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有一个在列宁领导下的有远大理想的政党,在于这个党得到了劳农大众的支持。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分化,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转变为拥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始终走在民主主义革命前列,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条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轨迹。这条轨迹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9/201109/t20110929_114008.htm
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头鸟
vatang 2011-9-29 16:39
我发现周围的人普遍不爱做出头鸟。老祖宗有训诫:枪打出头鸟。大部分人都很忌惮吃枪子,因为阴毛论充斥了他们的头脑,总觉得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黑枪。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找黑枪,不知道看没看到自己的黑手呢? 因为不爱出头,就爱上了随大流,人生的方向就是看别人如何我亦如何。这是懒鬼们的通用绝招,都说中国人民是勤劳的民族,我咋看不出来呢,我看到得好像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一群。 我看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很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声:“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别看现在一群人天天嚷嚷着民主自由,吼得挺欢,其实丫心里就惦记着秦始皇呢,有个秦始皇替你想事情,搞统一,代表你做抉择那是多么舒心的一件事,不用动脑了,无需烦恼了,有大有小了,有人引导了。 鉴于风险与收益并存,做出头鸟其实收益蛮高的。秦始皇不就是最大的出头鸟么。别看一般人都不愿做出头鸟,但心里却渴盼着出头鸟,有人出头,马上就有人追随,就像阿甘身后那一群毫无方向的长跑者,出头者就像北极星一样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所以你想想,有这么多的人拔剑四顾其实只是心茫然,你还担心谁在背后捅你一刀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以三个代表的精神,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飞上树梢,有人问你:找死啊,鸟人。你就鸟他一句:我出人头地呢。
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春秋故事引起的一些胡思乱想
热度 3 lotusboat 2011-9-10 22:06
先从武王伐纣的大战说起,这一战,双方共约20万人,想想啊,这可是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有大规模的战车对战,不容易啊。好几百年以后的古罗马时代,迦太基的汉尼拔将军远征罗马,几次大的战役,双方出动人数也都在10万人上下。而咱们最近看的电影lord of the rings里面,那白巫师造的妖怪兵,才1万人就跑出去征服世界了,可想西方古代战争的规模。这样看来,中国文明在3000年前的人口就已经相当可观了。大战时,“周武王身后的一个史官,回望了一下天际渐渐淡去的星影,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天空上的星座和月相”,古人的天文学真了不起! 周公吐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巧就巧在3000年后,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位周公,古来贤相,最多不过如此罢。 少时政治课学“社会发展简史”,套老马的人类社会发展定式,硬把周朝归到奴隶社会,而秦汉为封建社会开端。实在是生搬硬套之举,周朝之封建制,实在与欧洲中世纪非常想象,构成从最大的领主周王到诸侯、大夫、家层,金字塔型结构。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现在大概也是小国林立,不知道有多少块。到了现代,或许念着都是一个祖先,成立个“中盟”也未可知。 从烽火戏诸侯开始,先进文明被蛮族周而复始地攻击、毁坏,中外皆不能免。这周平王被犬戎赶出了自己的老窝,真应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自始大周中央丧失根据地,也革命领导权,只能当全国人民名义上的精神领袖。 春秋之前的周代战斗,皆按照礼仪而行,谓之观兵。分出胜负即可,胜方不为己甚。如“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到了后来宋襄公那里,信受老规矩“君子作战,不重伤(不二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势的敌人),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大爷)。”实在是贵族气十足,可惜别人不买账反成千古笑柄。这其实亦是一人性残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悲剧一面。贵族战争游戏规则破坏的后果其实是可怕的,到了后来,发展到极端,遂有白起坑赵国40万降卒的惨剧发生。虽然如此,宋襄公以其愚腐的仁义,仍然位列春秋五霸。以前看过有的书上把宋襄公换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仍称五霸。 管仲同志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一个有才华的领导人未必是十全十美的。管仲一生得志时贪图享受、和朋友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旧主死后立即效忠新主,如此种种,都不妨碍其治国安邦的大才。管鲍之交,乃千古佳话。我的家乡苏北某县尚有鲍集、管镇,据说是管鲍的家乡,他们哥俩分金子的分金亭也号称尚在,分金亭特酿还成了地方酒的商标。如果真是如此,当年齐国看来势力范围看来还不止于山东,包括现在苏北的徐淮? 春秋故事中,最频繁上演的就是弑君和兄弟手足相惨。那时候做国王可真不是个舒服的职业,权臣弄权固然难免,还随时可能被各类人士、刺客所杀,死法各不相同。搁在现在,就是国土安全没有抓好,恐怖分子横行。后来连秦始皇这么猛的主,还要遭荆柯之刺杀。差不多的年代,凯撒不也是被政敌刺杀?痛定思痛,反恐真可算人类历史文明一个永恒主题了。 五霸特别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频频出动多国联军的作法,仔细品位品位,今日的霸主米国倒是深得其精髓。可见政治里面的把戏,古今其实差不多,旧瓶装新酒而已。 重耳逃难,一批精英长期追随,这赌注下的可真不小,古今流亡者最成功的莫过如此。难得的是他硬是能熬到弟弟晋惠公病亡方回去执政,而且还在高龄执政9年,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自己以文治武功位列五霸。在平均寿命不高的那个年代,单这个保持身体健康的本领,现在很多做出了杰出工作,正在等炸药奖的科学家就应该好好学习。 介子推也算古来少有特行的人物,重耳得志后,作为长期追随的老干部之一,竟然选择了烧死于树林的结局。俺倒宁愿猜想他是被重耳烧林子的烟给熏混了。因为有了介子推重于泰山的死,方有今日的寒食(清明节),如此说来,介子推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在时间尺度上远超过其他老干部同僚。 再看重耳身边的三大精英,数十年内,狐偃、先轸、赵衰三家都遭遇灭族,只有赵氏孤儿赵武一脉幸存,却能熬到后来的三家分晋。虽然这事情都是晋文公的子孙干的,还是让人感慨伴君如伴虎。 同样是败军统帅,楚国的规则必须自绝于人民,而秦穆公一再宽待容忍孟明,西乞术,白乙丙这哥仨的态度,就决定了几百年后秦楚争烽的结局。打次败仗就自绝于人民,谁还敢为国为君卖命? 楚庄王问鼎中原之举,只能算是自讨没趣的野心家。但其不计较干部小节,绝缨痛饮的雅量,才是成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在楚晋大战的故事里面有段胜利的楚国军队帮晋国败军推车出泥坑逃跑的典故,看了让人忍俊不已。可见当时春秋末年,人心尚古,比后来战国战争的你死我活是天壤之别。 印象里面,近代大儒粱漱冥有言,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熟透了。仔细想想,还真是如此。后代能玩的把戏,想的点子,春秋时代大多都尝试过。礼仪道德,也已经具备,甚至因为民心淳朴而胜过后人。可惜单有文化的成熟,距离后来科技的大发展时间上还太远。 这一早熟,竟然早熟了2000年。一叹。故作深层状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在博客发表时有删改】
44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的重新解读
whyhoo 2011-8-8 12:54
儿时曾读过《上下五千年》,那时读史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如黄帝大战蚩尤、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对历史的了解只局限于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历史只是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天下百姓都作了陪衬。历史人物会把历史事件串起来,使你能把握其清晰的脉络。后来了解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永乐中兴、康乾盛世,对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先人所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可为今人所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朝代更迭频繁,中国历史上曾有五百多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中明君圣祖、能相贤臣不胜枚举。没有春秋战国、三国两晋的诸侯争霸,就不会有《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三国演义》这样的恢弘巨著,今人更是将这些战争中的奇谋怪略应用到商战中,历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尘封的历史不再久远,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经过现代人的重新演绎又变得鲜活起来。现代史中毛泽东是个神一般的巨人,老百姓将其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他在实战所积累的战略策略、兵法奇谋也为今天的企业家们不断的应用,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于历史,应当汲取精华,取其糟粕,为我所用。
1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寻创作之路
whyhoo 2011-8-8 12:41
挺喜欢看《艺术人生》的,刚看了关于张艺谋的一期,其实我就是想知道这些导演、音乐家、艺术家这些在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是如何获得创作灵感的。在《听音寻路》中,谭盾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通往奥斯卡奖之路的,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他花了10天时间就创作出的《卧虎藏龙》插曲的,虽然这展示了他能自由驾驭各种乐器的才能,但这并没有表现出多高的艺术才能。我更喜欢他的音乐剧《秦始皇》,这一由多明戈担纲主角的宏大制作,凸显了谭盾的创作、导演及商业上的突出才能。在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想在艺术和商业上都获得双丰收是极其困难的,谭盾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这一才华。我所崇敬的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大师,我想知道他是如何演奏出那一首首优美的乐曲的。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演奏才能(也许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杰出的艺人),他还改编了很多的流行歌曲,结果他也招来了很多非议,说他改编后的作品是不伦不类的。如果再进一步探究那些音乐天才的创作才能,如莫扎特、肖邦、贝多芬这些音乐创作大师们是如何获得他们的作品灵感的,这的确是一件困难异常的事情。首先他们是非常爱好自己的音乐事业,他们很有热情,勤奋,持之以恒,这些是必要因素。音乐家大多都比较孤独,好的音乐作品往往也就非常纯净,超脱世俗。所以听藏族民歌也常常会有一种天籁之音的感受。好的音乐在于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超然追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梦境,这些都成了创作的源泉。
1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朝的城砖与现代食品
lin602 2011-5-6 22:15
5月2日,闲来无事,登南京明代古城墙,被城砖上的字吸引住了,上面有做砖人的姓名,还有一层一级的官府名字。无意之中,前天看考古的电视节目,秦始皇时代做的物品,上面从当时的丞相吕不为姓名开始,一直到手工业制造工的姓名均历历在目。 这些名字有什么用?追究责任!如果出问题,不但制造人吃官司,一层一级的官员也要爱影响。 看看我们目前的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出了问题,谁负责?大头娃娃奶粉,多少儿童健康出了问题,中国多少奶制品企业受到打击。除了几个倒霉鬼外,有多少管理干部受到处分?日本的地震那么强烈,如果放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高楼大厦要倒下来。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得学学朱元璋的做法。
2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热度 9 chrujun 2011-4-30 14:29
看了倪鹏云老先生的博文《 毛泽东故居前的排队长龙 》,感慨万千,特意写了短文《 红太阳只有一个 她就是毛泽东》 。最近很少写博文和发评论,很少阅读和推荐博友的博文,也没指望这篇短文有多少推荐和评论。没想到这篇短文得到了大量推荐和评论,正面意见占了绝大多数。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群众认可毛泽东?而不少精英反毛泽东不亦乐乎? 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联想到阿拉伯世界的大变革,就很清晰了。 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为穷人服务的,是穷人翻身的武器。 毛泽东的支持者众多,是因为不平等的事情太多了,大量民众的幸福和尊严得不到保障。相反,富人在天上人间穷奢极欲,为富不仁,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人民群众的心。 秦始皇焚书坑儒,也避免不了秦王朝分崩离析。 无论知识精英如何贬低毛泽东,也压制不了老百姓拥护毛泽东的心。 阿拉伯大变革告诉我们,只有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社会才会稳定和发展,才不会被外部势力左右。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33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
lzxun123 2011-4-7 11:39
摘自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4/06/c_121271498_3.htm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   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某些场合下,毛泽东对批评秦始皇专制、独裁的意见,却明确表示不赞同,并且主张要为秦始皇“恢复名誉”。在将秦始皇和孔夫子进行比较时,毛泽东认为秦始皇要“伟大得多”。   毛泽东1958年5月8日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时站起来讲话了)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讲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引秦始皇。(林彪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分子嘛!我与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了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他们说的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大笑)。”同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说道:“要马克思与秦始皇结合起来,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用秦始皇的极权政策比喻“集中”。同样的意思,有人记录为毛泽东表示要做“马克思加秦始皇”。(陈登才主编《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1958年11月,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又说道:“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4页。)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说:“我劝这些省委书记,你们不要怕告土状。秦始皇不是被骂了2000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被骂了1000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3000年了。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第297页。)   毛泽东在1964 年前后多次谈到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越来越高。在1964年6月24日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认为应该讲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夫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同年8月30日在一次谈话中说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毛泽东又说道: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460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5页。)   历史上曾经有抬高秦始皇的说法,但是毛泽东将秦始皇和孔夫子相比较,公开扬秦抑孔的论点,应当说是最具有历史文化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的。 “焚坑事业要商量”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毛泽东对秦始皇发表了具有更为绝对化倾向的肯定和赞扬。较此前所谓“坑儒”“其实也没有坑光”的说法更进了一步,认为对于秦始皇“焚坑事业”的历史意义应当重新讨论。   1973年7月4日,在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不能大骂秦始皇。他还感慨历史上不少诗人对秦始皇兴趣不大,“就是李白讲秦始皇”。(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第302~306页。)毛泽东的原话是:“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当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当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确实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由于该诗后头部分写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之药等事,便引出毛泽东一段对李白很不客气的议论”。   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273页。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其中涉及对秦始皇的评价:“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361页。) “焚坑事业要商量”,或引作“焚坑事业待商量”,中央档案馆保存的铅印件作“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又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1973年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又说到秦始皇。他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是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毛泽东诗句所谓“焚坑事业要商量”,其实在历史上是可以听到思想共鸣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   关于秦始皇焚书,还应当注意到毛泽东多次引用唐人章碣的《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59年,他曾经请康生查核章碣生平以及此诗是否其作品。康生在12月8日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主席:关于章碣的生平材料很少,查了几条,但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记差不多,送上请阅。”毛泽东于是又请林克再查。12月11日在康生的报告上写了致林克的信:“林克:请查《焚书坑》一诗,是否浙人章碣(晚唐人)写的?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66年4月14日在《对〈在京艺术院校试行半工(农)半读〉一文的批语》中,毛泽东引用了这首诗。“坑灰未冷山东乱”一句,毛泽东写作“坑灰未烬山东乱”。接下来的一句话是:“有同志说:‘学问少的打倒学问多的,年纪小的打倒年纪大的’,这是古今一条规律。经、史、子、集成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状况,就宣告它自己的灭亡,只有几十分之一的人还去理它,其他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这是一大解放,不胜谢天谢地之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5页。)《历代诗话》卷五三《焚书》引录章碣诗句,又引明人有关焚书坑儒诗作。如:“万历中陈眉公诗:雪满前山酒满觚,一编常对老潜夫。儿曹空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天启中叶圣野诗:黄鸟歌残恨未央,可怜一夕葬三良。坑儒旧是秦家事,何独伤心怨始皇?一诘责后人,一追咎前人,各妙。”又:“郑夹漈论秦不绝儒学,有曰: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况叔孙通降汉时有弟子百余人。项羽之亡,鲁为守礼义之国。则知秦时未尝废儒。而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乃一时事耳。”这些文字,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并不如世人所传那样残厉。毛泽东对此加了圈点。(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318~1319页。)   毛泽东在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期间有关“教育革命”的谈话中,又曾经提到过秦始皇。他说:“真正的本事不是在学校里学的,孔夫子没有上过大学,还有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曹操、朱元璋,都没上过什么大学。可不要迷信那个大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9页;《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308页。)秦始皇再次被作为成功人物的典型。   有学者分析说,毛泽东抑秦贬孔的倾向,是在晚年才明显和强烈起来的。从学术上说,毛泽东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孔子都是空话,而秦始皇有无可抹杀的政治实绩。在1974年1月25日召开的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上,谢静宜说,“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的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噢,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儒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林立果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154~1155页。)理解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所说到的“我也是秦始皇”,应当注意到“林彪骂我是秦始皇”这样的具体背景。 秦始皇“耽于泆乐”,“无聊得很”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倾向有所不同。这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而毛泽东出自深心的秦始皇观,经过历史心理多棱镜的折射,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色彩。   1961年9月22日,熊向晖等到武昌向准备次日会见蒙哥马利元帅的毛泽东汇报情况。当毛泽东得知蒙哥马利在参观医院时曾经对医生说“你们中医中药很神奇,应该发明一种药,让你们的毛主席长生不老”时,他对熊向晖等人说:“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熊向晖:《关于接班人问题的一次谈话——毛泽东和蒙哥马利》,《毛泽东交往录》,人民出版社,1991,第440页;董保存:《在历史的漩涡中——与毛泽东有关的往事》,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 ,第188页。)68岁的毛泽东,就此发表了对生死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做法颇不以为然。   1975年,在批儒评法运动中,全面抬高秦始皇成为一时风气。当时在毛泽东身边为他读书的芦荻曾经就秦代政治史和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请教毛泽东。毛泽东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杨修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所知毛泽东最后的秦始皇评价。其中“要一分为二地评论”的意见,是符合毛泽东曾经长期提倡的历史主义的原则的。   以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说法,可能并不合于历史真实。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曾经5次出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其实都是有具体的政治目的的。秦始皇在各地刻石纪念,所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临察四方”,“宣省习俗”,以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所谓“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都说明了这一情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连年万里巡行是十分艰苦的事。我们不必轻信秦王朝当时“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朝夕不懈”,“莫敢怠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政治宣传,但是也不宜得出秦始皇“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的结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这些议论,其实都是对秦始皇执政后期政治风格的批评,也曲折地反映了晚年毛泽东的特殊的心境。读所谓“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泆乐,求神仙,修宫室”,“消磨岁月,无聊得很”,可以体会到这时的毛泽东,是在坚持一种急进而更急进,进取又再进取的斗争风格。而通过所谓“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人们似乎又可以隐约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有学者引录叶剑英“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的“微妙的诗句”,以为对于理解晚年毛泽东的心态“颇具启发含义”。论者又引范硕《叶剑英在1976》一书中所说,叶帅晚年,几位同志为编辑他的诗集,曾当面请教“刘亭长”指谁,叶帅不假思索地吐出“毛主席”三个字。(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第381页。)在晚年毛泽东的心理中读出“苍凉”基调,是有一定道理的。 秦始皇:一个涵义复杂的政治符号   我们看到,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曾经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多种因素。比如,在与当权的“腐恶”势力进行革命斗争的年代,毛泽东的立场和情感更为贴近所谓“起兵讨始皇”的“农民的反抗运动”,“农民的革命战争”。而在取得政权以后,则对秦始皇在“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的情况下“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的做法可以有较多的理解。古代政论家所谓“始皇所坑者,盖一时议论不合者耳”,毛泽东很可能是赞同的。   另外,历史人物秦始皇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象征,本身其实也有复杂的涵义。而兼有历史学者资质的政治家毛泽东观察历史人物,自然又有从政治视角出发的特殊眼光。   1954年1月3日,就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毛泽东曾经向苏联客人谈到秦始皇的事迹。师哲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说,‘我们党内,或许也是国内要出乱子了。自然,我今天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将来情况如何变化,还要等等看。这个乱子的性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打倒我。我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秦灭六国,秦灭了楚。秦就是他们陕西(毛用手指着我),楚就是湖南(毛用手指着自己)。这是历史上的事实。那么现在怎么样?还要等等看。’”(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第489页。)秦始皇在这里似乎被看作一种地域政治的代号。
个人分类: 读书|2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儒教对中国人的毒害作用
热度 3 xscjack 2011-3-5 21:08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公民与臣民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大的不同,就是公民是诚实的、是宽容的......而臣民是不诚实的,往往不是人不愿诚实、而是因为专制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不允许怀疑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与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公民社会里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诚实基础上的怀疑和质疑精神!!!这使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开展,我们的科研体制分配不公.......这使得诸多社会改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个人分类: 按类别|2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热度 1 xscjack 2011-3-5 20:53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公民与臣民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大的不同,就是公民是诚实的、是宽容的......而臣民是不诚实的,往往不是人不愿诚实、而是因为专制社会里广泛存在着不允许怀疑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与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公民社会里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诚实基础上的怀疑和质疑精神!!!这使得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开展,我们的科研体制分配不公.......这使得诸多关键社会改革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个人分类: 按类别|1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热度 1 xscjack 2011-3-5 20:37
论儒教对国人的毒害作用 一、形成中国群体人格的思想渊源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沉闷的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王朝更迭,皇帝轮坐,但专制依旧,是那么地稳定、持久、沉 重、缓慢,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皇权专制的历史就长达2132年,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人,但对皇权崇拜、轻信、期盼的心态,至今不都还残 留在许多人心中吗?“清官”的思想、“爱民如子”的思想、“做父母官”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皇权专制意识有如此悠久的影响呢?究竟是什么魔力,使皇 权专制思想阴魂不散呢? 魔力来自皇权专制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儒教。当大家一边忍受着别人的奴役,一边又享受着奴役他人的乐趣时,一边悄悄地往上爬、一边又担心有人爬上 来越位时,可能都没想那么多:主奴身份型等级制合乎人性、人道吗?合理合法吗?怎样让在上者永享特权在下者永不反叛呢?如何使等级金字塔结构的社会保持稳 定、大家都“安分守己”呢? 儒教把等级制说成神圣不可侵儿的天条:“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周易*系辞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君子治野人,野人养君子”(《孟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论语*阳货篇》)、“尊卑贵贱,不逾行 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家无二主,国无二君,天无二日”、“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 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仪礼》)……这些理论,被上升成天经地义的法则,使人不敢怀疑。而且,还不会让 人所有的人反感,如一句“父,至尊也”,就让天下掌管家庭大权的的父亲们自豪万分;再一句“夫,至尊也”,又哄得天下做人丈夫的男子欣慰万分。如此一来, 社会就不易发生动乱了。由此可知,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得到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觉的、有力的支持。家长制的形成,构成皇权主义最深厚的根基,所谓“孝以治 家,忠以治国”是也。 父家长制下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个小朝廷,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父要子亡,子得不亡”,家长虽无皇帝之名,在家中却享有实实在在 的独裁统治权。拥有绝对的权威,是一个说了就算、掌有生杀大权的角色。中国的皇帝们特别重视“孝”,大力提倡“百善孝为先”,因为他们清楚,孝子必是忠 臣。表面上看他把孝提到忠君之前,其实是在培植忠君的人格。久而久之,“孝”就成了儒教驯化下的中国百姓们的共识。皇帝们以及皇权主义的帮凶帮闲们都深 知,只要所有的人做到了对父亲的“孝”,孝则顺,人格就慢慢定型了,一个人在家庭中被孝这根大棒打断了脊梁骨,就很难在社会上挺直腰杆了,即使有人唆使他 不顺也可能了。如此一来,皇帝们君临的虽是天下万民,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们自觉帮助他维持等级秩序,因而万民驯顺,治理起也就顺利多了。由此可 知,“皇权主义”最有力的维护者就是“家权主义”,皇帝最得力的拥戴者就是成千上万个小皇帝—家长。“家权主义”经长期发育,孕育了“皇权主义”,“皇权 主义”又反过来大力扶持“家权主义”。“家权主义”是专制社会之树,“皇权主义”便是这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家权主义”自始至终都是滋生“皇权主义” 的肥沃土壤,这就是皇权主义长盛不衰的心理原因,也是皇帝没了但百姓依然崇拜皇权、期盼皇帝的心理原因。只要“家权主义”没彻底消失,皇权主义就有萌芽的 可能,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习惯于慑服家长统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趋向于接受皇权的治理。而中国的家长制遗风犹存,所以中国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就依然存在,风 光虽难再,偶尔露峥嵘。 二、中国群体人格的特征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在其影响下的人格特征就是: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所造成的主奴性人格。 所谓主奴性人格,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支撑这一人格的就是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浓重的尊卑心理,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在专制社会中,等级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是由等级链条串起来的。在这个等级链条中,每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 的奴隶;对下是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唯我独尊;每个都不由自主地被戴上别人加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 唯一可以不受欺压的,只有皇帝一个,他是所有人的主子,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自命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享受最高特权。不过,中国专制社会没有世袭 贵族制度,皇帝人人都可以向往,所以,今日之皇帝也可能沦为他日的阶下囚。 皇帝同样有可能随时沦为弱势群体的一员 。于是乎,新登基的皇帝为了稳坐江山第一把交椅,往往会大杀功臣,耍尽各种残酷手 段,使尽各种阴谋诡计,使专制更加野蛮、黑暗。在理论上,儒教等级森严的“三纲五常”忠孝思想,就是专制者的帮凶,让中国人从灵魂到肉体都深深浸透了主奴 意识,形成了固定的心理结构,一代代遗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人格。 主奴性人格体现了中国人格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正是扭曲人格的表现。体现主子性人格的有:称王称霸、装神作圣、专横残暴、狂妄自大、谄上欺下、无法 无天、顽固不化。体现奴隶性人格的有:忍从驯顺、虚伪狡诈、依赖无赖、散漫懒惰、自轻自贱、轻信迷信、封闭保守。主奴两方面的人格特征相反相成,非常矛盾 又统一地体现在同一个人的同期中或同一个的不同时期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他会表现主奴性人格中不同的方面。在某群人面前占上风时,他就更 多地显露出主子的人格;在某人面前占下风时,他就更多地显露出奴隶的人格。 由于在中国等级制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兼有着主奴双重身份,而儒教理论恰好满足了每一个人作为主子身份的心理需要,所以能得到自上至下的一致拥护和贯 彻。每一个人都希望这套理论能让其奴役下的人安分守己,好守住自己的主子地位,又可怀一怀往上爬的野心,不妨碍自己有朝一日越越位,做更高一级的主子。人 人只想别人都安分守己,自己却并不安分守己,所以中国人表面看起来一团和气,实际上则是勾必斗争、互相猜忌、彼此防范的伪君人。 三、告别臣民社会,用公民精神重建中国社会的群体意识 “要想将奴仆意识变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中国宪政三步走之“训政”阶段,就是要通过系统的公民教育,改掉国民身上的主奴性格,让4万万同胞自己起来当皇帝。因为当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大的理由就是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人民对帝制都很适应、很熟悉,有皇帝人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循规蹈矩,没有皇帝,人民却不知如何是好,天下大乱?!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是皇权思想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脑子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奴皇权思想至今任深深植根于大多数国人的脑子里。 中国这几千年只有发展,没有进步。这长达2100年的社会可称为臣民社会,或子民社 会,价值理论的核心就是“尊卑贵贱,天然合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是不平等的,等级差别是制订社会制度的出发点,其社会制度是强化这种不平 等,其意识形态是鼓吹这种不平等,不平等几乎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 臣民社会中的百姓,一无生命保障,二无财产保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拥有者,随时随地可以侵犯百姓的财富;三无人格独 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不是根据契约受雇于国家,而全都是国家的仆人、皇帝的奴隶,只有服务的份,没有任何权利,荣辱兴衰,生杀予夺,听任国家 与皇帝的处置,帝王的喜怒爱憎,转瞬间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命运;四是高度人身依附:子女依附于家长,家长依附于官员,小官依 附于大官,大官依附于皇帝;五无言论自由,因为儒教那一套尊卑贵贱的等级理论本就骗人的,经不起推敲的,但对于维护等级秩序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故特权阶 级会不惜一切代价加以捍卫,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容许人们思考,不容许言论、自由,结果便是长达2100多年思想的荒漠。 近代中国社会的改革者以为我们的落后只是经济问题,希望“洋为中用”。想以实业兴国以富强国家,以挽救专制帝国于将倾。想“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 政策来实现民族的中兴。但是,我们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真正原因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因为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核心 与臣民社会恰好相反,是——平等。平等是公民社会制订一切社会制度的出发点,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法律所捍卫的、追求的社会准则。 公民精神,是以平等为核心价值观并由此生发的代表人类先进文化方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精神。
个人分类: 按类别|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统一:汉唐盛世的铺垫以及日不落帝国的演变
sheep021 2011-2-6 18:49
东方: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个鼎盛王朝的背后都有一个短命的王朝为其开路 大统一王朝的转折点 秦朝存在了16年,始于秦始皇。汉朝存在422年。 隋朝 存在了37年,始于杨坚。唐朝存在了289年。 民国(在大陆)存在了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方: “日不落帝国”的演变 西班牙 → 不列颠治 → 美利坚。 东西: 信息化、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东西和合当可期。 美利坚 VS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已经渐趋明朗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1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1-15 11:19
秦始皇和孔子:不但对称,而且和谐 给孔子塑个像, 应该给秦始皇也塑个像。 孔子有什么功劳? 孔子摆弄文字和舞文弄墨, 完全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爱好, 孔子弄出的那些文字, 既无国家项目批文, 也无政府下达任务, 是完完全全的民文科。 秦始皇就不同了。 秦始皇代表政府, 统一了国家, 这是多大的功劳? 这是天大的功劳, 因为从此中华大地有了真正的天子。 (儒家表扬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秦始皇开辟统一的国家模式, 哪有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实践! 秦始皇焚书坑儒, 是为了实现治; 董仲舒独尊儒术, 是为了实现安。 秦始皇和孔子是阴阳图中的黑猫和白猫, 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6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荆轲刺秦
grig 2010-7-7 23:43
荆轲在我们的遥想中,属于“冷酷硬汉”型的大侠。 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 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时秦即将伐燕,燕太子丹和田光商议如何抵抗秦国。田光说自己年老,不能成大事,于是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并决定以自己的性命来激励荆轲,在对荆轲说了把他向太子推荐的事后,就自刎而死。荆轲急去见太子丹,太子丹知田光已死,痛哭不已。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吞并土地,欲望没有止境。不到吞并天下所有的土地使海内所有的诸侯称臣的地步,它就不停止侵略。现在秦已灭韩国,吞并了韩国所有的土地。又出兵南伐楚,北攻赵。王翦带兵几十万攻漳、邺,李信攻打太原、云中。赵国不能支撑,一定会投降,那么接下来就轮到燕国了。燕国弱小,无法抵抗秦国。诸侯惧怕秦国,不敢合纵。我有一条计策,派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诱之。秦王贪婪,一定想得到利益。这时就劫持他,使他归还所侵占的诸侯土地,就像以前曹沫对齐桓公所作的一样。这样最好不过,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秦国一时无主,一定内乱。这时诸侯合纵,一定能打败秦国。但我不知派谁合适,请荆卿为我留意。”荆轲想了很久:“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足以胜任。”太子急忙磕头,再三请求。荆轲于是答应,太子马上尊荆轲为上卿,安排他住最好的屋子,每天问安,供给三牲俱全的食物,车马美女随他享受。 过了很久,荆轲并没有去行刺的意思。时秦将王翦攻破邯郸,俘赵王迁,并入赵国土地,而带兵向北到燕国南界。太子丹恐惧,对荆轲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虽然想长久地让您享受,但没有时间了。”荆轲说:“太子的意思我知道了。但一定要有信物,否则秦王不会相信。从秦国逃来的樊于期将军,秦王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他的首级。如果用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是我就可以报答您了。”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他,请您另想办法。”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就私下见樊于期,说:“秦国迫害将军也太厉害了,父母宗族都被杀了,又悬赏金千斤邑万家来要你的首级,将军怎么办?”樊于期说:“每次我想到这事,就恨透了秦王,但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荆轲说:“现在有一条计策可以解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仇,怎么样?”樊于期问:“什么计策?”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开心地来接见我,这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将军觉得怎么样?”樊于期知道自己的仇能报了,毅然自刎。太子听说这事,急忙赶来,伏尸痛哭,后来用匣子把樊于期的头盛了。 在赵国灭亡后不久,太子派荆轲为正,以13岁的勇士秦舞阳为副,出发去秦国。 荆柯在易县的易水河畔,离开燕国,提一只匕首,赴强秦行刺。   荆轲身后,站着环眼蒜鼻的古代“马加爵”——秦舞阳先生,这家伙十几岁就能杀人,所以能充当刺杀助理,手里端着一个木匣子。身旁流动的,正是秋天的易水河。匣子里边装的,是樊於期可怜兮兮的人头。   给这“刺杀二人组”饯行的,是太子丹及其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冠,是给死人送葬的打扮,为给荆轲催死呢——不要逃跑或者活着回来啊。   荆轲的农贸市场好友高渐离,也来了。他从后背取下自己的小提琴——也就是“筑”,我在博物馆看过,样子和小提琴一样,就是肚子瘦得多——置于白石之上,取了一个弯曲的尺子,敲击“小提琴”(筑)上的弦,曲调悲凉。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宾客闻之,无不悚然垂泪涕泣。   荆轲是怎么唱歌的呢?——古人唱歌跟现在不一样,特点是几乎听不出什么词儿。它要求“声中无字”,吐字完全融合在乐曲中,听不出具体的字。还要“字中有声”,就是每个字要拖长了声变幻着调子唱。总之,你根本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接着,荆轲开始唱到了副歌——所谓副歌,就是前面唱完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最后反反复复的几句很容易流行传唱的段落。比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之类的。   荆轲这回唱的副歌,终于被大家听清楚了,而且跟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样,非常高昂,是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就是这两句,来回重复,慷慨悲昂!   当此之时,易水河畔,白衣胜雪,烈士高歌,秋风横贯,众人无不瞋目裂眦,怒发上冲冠。   荆轲引吭高歌已毕,痛饮一杯,傲然转身,挟秦舞阳登车而去,万里长空秋林,荆轲终已不顾。   荆轲、秦舞阳,这个刺客二人组,最后一次看见日出是在公元前227年某个秋日。金色迷离的阳光从巍峨的咸阳殿角徘徊升起,文武百官和列国使节盛集两列。荆轲的肾上腺激素开始分泌,秦舞阳的力比多也开始比较多起来。   两人在宣呼声中登上大殿的台阶,偷眼向殿上看去,殿上正是terminator秦王政。他脑袋上带着冕,像个博士帽,坐在漆器涂彩的几案之后,胸前抱着剑。   “刺客二人组”中的秦舞阳先生,突然临时掉链子了。他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威武严厉。殿下武士,执戟者甚众,又都是彪形大汉。秦舞阳吓得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小便失禁!   秦国群臣看了,十分诧异。轲回头一看,对秦舞阳微微一笑,示意其镇定,然后跨步对秦王政说:“下臣的副使情商不高,是北番蛮夷的边鄙之人,没见过大世面,请大王原谅,允许他捧物而上,完毕使命于您面前。”(所谓完毕使命,就是上前要你的命啊!)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   荆轲单独上殿以后,他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装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吗?”   荆轲弓身答应:“是。”并且打开。   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樊於期得罪的大王您,逃奔燕国,燕太子丹不敢收留他,于是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   “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我们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服的诚意和决心。”荆轲说。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   荆轲左手突然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刺秦王政前胸。(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挣裂。荆轲匕首刺空。(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   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   秦王政奔走,按剑,剑长,拔之不能出鞘。   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扑在秦始皇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好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有一圈,由于秦王政绕柱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和荆轲迎面撞了个满怀!秦王政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哈哈这一条是我编的。   俩人在乱追过程中,秦王政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和荆轲格斗。荆轲拿着毒匕首,但还是打不过徒手的秦王,划不破秦王政皮肉!——完了,我看也不用打了,抹脖子自谢天下吧!字串8   秦王政接受殿下群臣提示:“王负剑!王负剑!”——遂左手把剑身竖立,平行移动到屁股后面,伸右手成功拔剑而出。   这时候该荆轲逃跑了。荆轲捏着匕首,与举着宝剑的秦王政对决。刚才对方是徒手,尚且不能取胜,现在对方有了剑,更没戏了。宝剑一寸长,一寸强;匕首一寸短,一寸险,其实也是有取胜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秦王政一剑就击断荆轲左大腿——老秦力气很大啊。荆老师站立不稳。   荆轲一看没戏了,飞出匕首抛射秦王。   匕首不中秦王,中柱。(荆轲的准头也很差,第三次失误。总之,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是个四体无力的刺客。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说呢。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双手就已足够杀人了,荆老师拿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三次失误,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另外,荆轲的匕首击中的是柱子,说明秦王政是在柱子附近,说明秦王政非常善于利用掩护物进行逃避和进攻。即便他拿着长剑进击荆轲的时候,一直也没有离开作为掩体的柱子。懂得格斗啊。)  秦王政复从柱子侧出来,连击荆轲。荆轲被八创。   荆轲没戏了,箕踞以骂——又使出了骂太子丹的本事。这次更加厉害,是翘着前腿骂的。当时的下裳类似裙子,人要朝前箕踞(伸腿而坐)的话,则下体无遮拦,容易露点。荆轲杀不了老亲,就箕踞坐着骂老秦,给老秦看看我的下体,这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也算是过瘾了。   荆轲边骂边自我解嘲道:“事所以不成,是因为我想抓活的,挟持你,逼着你退还侵地!可惜最后被你跑掉了!”(这种解嘲也不成立:你绕着柱子追了好几圈,连人家的膀子都抓不着,还挟持什么啊。又,当时图穷匕见,荆轲第一个动作就是当胸直刺,这匕首又是煨了剧毒的,见血则死,这也不是劫持的打法啊。)   从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刺杀环境来看,荆轲的环境是最优越的。当时秦王政和他在殿上对挑,没有别人干涉,他又拿了致命武器,实在是占据优势。而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专诸是被左右武士用两把长铍夹持着前胸,往上端菜,但是专诸仍然抽出菜中的短剑,一击而中目标。聂政进攻时,堂上堂下防暴police甚众,他从大门口一路搏杀到内堂,不但刺了目标,还饶上一个大的(韩哀侯)。豫让则是在赵无恤前呼后拥出行的路上行刺,难度也很大。唯独荆柯是单打独斗。   总之,荆轲的难度最小;算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不多说了,荆轲遂被秦王左右上前杀死,事后肢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惜乎荆轲剑术不精,腿脚不灵。但作为诗人他还是蛮成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写得还不错。   不管怎么样,荆轲视死如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一枚匕首击打秦庭铜柱的声音,永远呼啸响应于历史的时空。   荆轲被肢解于咸阳。消息传来,太子丹黯淡了好几天,最终叹道:“我已经尝试了,我没有遗憾了。”   如果说太子丹没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他同样也没有多少可期待的东西了。就在事发当年,公元前227年,秦国人很赏面子,把燕国攻破了。燕太子丹,被杀死在辽宁省辽阳以北的一条河上。此河由此改称太子河,至今犹在。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击筑的高渐离。   据司马迁说,高渐离同志在燕国破灭以后,去了酒馆当服务生。由于工作太辛苦,改为从事老本行——击筑。后来他眼睛弄瞎了,去给秦王政击筑。高渐离往筑中暗暗灌了许多铅,击筑表演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就往秦王政身上扑去,举起筑来连扑带打。不过他听声辨位的功夫有点差。扑错了位置。举着筑一再扑打的是旁边一个古代沙发。沙发里的鸡毛被打得纷飞。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   直到他打累了,大家才走过去,把他捉住,杀了头。   高渐离可谓能为友报仇者也。 太子丹和荆苛对燕国作了什么 秦庄襄王,子楚,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太子丹同样也是作为燕国在赵国的人质。当是时,太子丹和赢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后来,赢政继承秦国王为后太子到秦国作人质,但是秦王却并不十分的礼遇太子丹。太子丹因此怀恨在心,逃回燕国图谋刺杀亲王。 太子丹的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其一、当赢政和太子丹在赵国的时候,两个之间的关系没有抹上政治的色彩,所以私交就显得比较突出,这一点不能作为太子丹在秦国要求得到同样礼遇的借口;其二、当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秦国对太子丹的态度其实反映了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次为狠太显幼稚; 然而,太子丹的逃往并没有导致秦国攻打燕国。原因有三,第一、赢政继位时候的年龄为13岁,并没有执掌国家;第二、燕在现在北京到秦皇岛一代而秦国在今天的陕西一代,两者地域相差遥远,并且有魏、赵和三晋作为屏障,攻打条件并不成熟;第三、或许秦王念记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情谊,不愿意攻打。 这段时间,秦国不断的攻打魏、赵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自顾不暇,因此没有能力吞并燕国,这段时间是燕国修养生息,修德振兵的大好时间。太子丹却浪费这段时间不用,而花费时间报所谓的仇。 太子丹首先收留了秦国的罪将樊於期,然后找到卫国人荆轲。这个时候,王翦已经在中山屯兵,再往东就可以攻打燕国。太子丹因此,更想劫持秦王让秦国罢兵。更加加紧了准备,在刺秦的匕首上上毒,更加丧心病狂的用人试验匕首。荆轲临行前为了使能够有机会接近秦王,取了樊於期的头颅作为见面礼。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是秦王示威。这个时间非常的不恰当,燕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而且王翦的军队已经非常临近燕国的情况下,这样做最终会加速王翦的攻击速度;另外,希望靠挟持人质来解决战争是没有效果的,而且赢政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在攻打下邯郸之后,赢政活埋了自己在赵国时候所有对自己和母亲不好的平民。这一点,太子丹还是在加速这燕的灭亡;最后,太子丹竟然用自己的臣民试验匕首,这样的做法是不爱惜百姓,也是加速燕的灭亡。前面两点,太子丹导致外祸;后面一点,太子丹驱动内乱。凡是一个国家有这两点的,几乎没有幸存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级的‘秦始皇’何时出现?
lin602 2010-4-6 21:29
秦始皇二千多年前,打败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 那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强国打败弱国,将土地并为已有。强弱也在互相转换,当一方军事、政治、经济、人口、外交等大大强于另一国时,这种战胜国与战败国就产生了。最后经过多位秦王长期的积累与战争,最后在秦始皇手中统一了中国。 观察目前世界,好象世界太平,没有大的战争。但这都是建立在许多国家都有核武器谁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保持的相对稳定。因为对方的核武器打过来,谁目前也挡不住,谁也受不了,最多同归于尽。所以谁也不敢乱打,但美国很快将伊拉克打败,就是因为实力相差太大,如果伊拉克象俄罗斯那样,美国敢打吗? 美国这几天航天战机上天了,可以催毁其他国家的卫星及航天器,将导弹防御体系建立到俄罗斯的门前。其他国家也在加强军事,哪天某个国家或军事集团的武器占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的任何重武器打不到他,他能够打倒你,那么世界的平衡还能够建立吗?希特勒及加破仑的目标就是统一欧洲甚至世界,但他们没有达到,那么那一天某个国家或军事集团有这个实力,再出现这样一个强势首脑呢。那就是相当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 国际军事经济实力如果出现绝对优势,难说哟。 这既是说着玩,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术上的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秦始皇兵马俑
xupeiyang 2010-3-11 12:55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8.htm?hh=255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