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沟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沟通

相关日志

写给每个人的现场演讲急救方案
wshuyi 2020-9-22 16:36
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一场无可避免的演讲时,如何才能保证正常发挥呢? 看了这个题目,也许你会觉得好奇——演讲的技巧,已经出了书、录了课,文章更是汗牛充栋。你拿这个主题来说事儿,还能有什么新意吗? 当然有。否则我就无须动笔了。 这个题目最大的差异,在于写给谁。 写给谁 不瞒你说,我也看过不少的演讲教程和介绍文章。我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大的漏洞。许多人却似乎都没看出来。 有关演讲的书籍、教程和文章,往往都会告诉你一个最为重要的技巧——明确你的受众是谁,并了解它们的需求,没错吧? 但是我发现,这些「演讲大师」谈起来这个理论条条是道,可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也就是写书、写文章时——却显然没有真正调查清楚, 他自己的读者是谁 。 他们往往花了大量的篇幅,给你介绍积累素材、打造风格、演练迭代和制造幽默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如果你 日积月累 ,把这些工作做到极致,你的演讲能力一定可以获得提升。 问题在于,你真的以为来看书或者搜文章的,都是一些关注于 在长期 如何提升演讲能力的「闲人」吗? 不,当然不是。 如果你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唤,应该是这样的: 明天就要上台演讲了,我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啊!谁来告诉我,怎么能够讲好?挺急的,在线等…… 你可能会纳闷儿:这不应该啊!演讲之前,往往应该有充足的准备时间的。怎么会明天要讲了,今天才接到通知? 当然不是今天才接到通知。而是因为一直拖延,直到了演讲的前夜,才不得不开始认真准备。 拖延症没听说过吗? 越是缺乏信心,越是恐惧,就越会拖延。 别着急。你根本就不是什么「拖延癌晚期」无可救药的特例。你只是一个 普通人 。 对,普通人。你不是一个演讲的专家,也不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 你也许还是个学生,是个程序员,或是个设计师。你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忙,没有多少机会站在这么多陌生人前面去讲话,更别说是演讲了。况且,你也不准备把自己打造成乔布斯或者老罗第二。 你只是想明天的演讲能正常过关,别丢人现眼,就谢天谢地了。 放下你的焦虑,放下你的恐惧。 咱们直接来说说 怎么做 。 怎么做 面对明天就要到来的演讲,请你 立即做以下这三件事儿 。 调心态 救急方 练一次 咱们下面一一来说说看。 调心态 首先,调整好你的心态。 我来说说你怕什么:你准备不充分,本身又没有突出的演讲天赋,但是你却希望自己在人前获得赞扬、肯定,甚至是大家的佩服。 然而你内心中明明清楚,那不怎么可能发生。当你一力维护的内心个人形象,眼看就要坍塌。你怎么能不怕? 你紧张焦虑到一晚上睡不着,明天的太阳也照样会升起,你依然躲不开这次演讲。所以 怕没有用 。 你需要深呼吸。 之后,告诉自己,别妄想了,这不可能是一次令人惊艳的演出。这只是一次演讲而已。能把演讲本身要达到的目的完成,就算是胜利了。 至于你不愿意看到的状况,估计八成都会出现。包括但不限于口误、包袱抖不响、有些内容观众无法当场理解消化,甚至可能有人睡着…… 但是,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当你想好了这些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应对就是了。 其实,你知道吗?当你把不切实际的妄想抛弃掉,轻装上阵的时候,你反倒有可能发挥得更好。 救急方 当然,你无法仅仅凭借阿 Q 精神来获得演讲的成功。 你需要一套救急方,它包括以下三个锦囊。 锦囊一:认知差 演讲是一种沟通和信息传递。你需要和观众保持 认知差 。认知差可以理解成一种认知上的势能,因为你具备某些认知,所以在高处;而对方因为没有这些认知,在低处。因此,你才有机会,站在讲台上把认知「灌」给对方。否则,人家凭什么坐在下面听你瞎白唬,浪费时间? 你应该坐下来,找出一张白纸,认认真真梳理你演讲的目的。你是想介绍一个项目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是想说明一个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搞清楚大多数观众对于这个事儿究竟了解到什么层次?哪些才是必要介绍的,哪些可以算作默知默会的常识,而必须忽略掉? 当你找出一个或者多个认知差的时候,你要把全部的演讲篇幅至少 90%分派给这个认知差的弥合。你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怎么能让观众在听你演讲之后,这个认知差不再存在。 唯有 服务于这个目的 的,才是你应该讲的内容。其他部分,一律砍掉,不要手软。 千万不要因为你对某个概念或者内容熟悉,就讲起来没完,而忽视了本应聚焦的认知差。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那些与演讲主旨相关的认知差,才值得保留。你就算是对烹饪再有建树,如果演讲的主旨是动物保护,你还是忍住了别乱讲为好。 锦囊二:三分法 有了认知差,以及你打算介绍的内容以后。你不要一股脑说下去。 你需要做出 切分 。 人的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这么长的时间。一旦观众感觉自己失去了方向,就会走神,低下头看手机,甚至开小会聊天儿。 所以,你必须牵引观众的注意力。方法就是把你的演讲内容,切分成不超过 3 个组块。这样一来,观众就会清晰了解到,自己在演讲时间线的哪个位置,从而不容易跟丢。 你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切分。时间的、空间的、逻辑的、戏剧的,都可以。但是切分尽量不要超过 3 个。 古人说「事不过三」,是有道理的。你一上来就宣称,要讲以下 19 点内容,估计观众内心会陡然崩溃的。 当然,其实你可以介绍更多的内容,但是你可以通过逐级划分的方式。例如第一个方面,讲 3 个小点,第一小点,包含了 3 个重要事项…… 具体样例嘛,等你 第二遍读我的文章时 ,就一清二楚了。 不过尽量别没完没了这么玩儿,因为你把原本线性的演讲时间线,弄成了一个二维树状结构。观众离走神乃至溜号,已经不远了。 锦囊三:故事会 千万不要高估了观众的接收信息能力。 这句话你自己重复 3 遍,因为很重要。 我不止一次见过有人在演讲的时候,在幻灯上放一堆公式,或者是非常繁复的架构图。然后还轻描淡写地来上一句:显而易见…… 演讲不是一个秀优越感的时候。观众可能会保持表面的礼貌。但你不要浑然不觉,人家心中已经一万只羊驼在奔腾了。 实际上,不同的观众群体,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好在我们都知道有个表达方式可以在几乎所有人群里面通用,那就是 讲故事 。 把你所有要表述的证据,都一一过滤,看有没有可能用故事的方式来表述出来。 这里不需要有什么幽默滑稽的笑料,发人深省的金句,和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反转。你只需要保证它们是符合逻辑和尝试的故事,就比干巴巴去罗列数据,或者讲道理要好。 例如说,我上课给学生讲密码设置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介绍说「密码要足够复杂、勤更换」,他们是没有什么触动的。相反,我介绍一个亲身经历过的邮箱暴力破解的故事,学生们立刻就瞪圆眼睛伸着脖子来听。然后,你不用嘱咐,他们下课之后会记得换密码的。 练一次 如你所见,演讲的救急方,没有多么炫酷的内容,就是这么简单直白。 你也许会很焦虑:为什么不讲讲着装?为什么不说说幻灯模板的选择?为什么不介绍开场怎么镇住观众?为什么不…… 再说一遍,咱们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一场无可避免的演讲时,如何才能保证正常发挥。却不是把你引向演讲大师之路的指南。那些内容,网上随意搜索,都能找到。但是你真的有时间照做,甚至是看完吗?你难道不需要早些昨晚准备工作,好好休息,迎接明天的挑战吗? 不过,你还真不能马上睡。 因为你还得在正式演讲之前, 练一次 。 你不需要像乔布斯一样,提前两个星期包下马士孔尼会展中心,带队进驻实景排练,打磨每一个细节。 你连学校教室或者公司会议室可能都包不下来。 但是这不要紧,你可以找个朋友,让他 帮你计时,听你从头到尾讲一遍 。 你不需要他像教练一样具备专业能力,给你提出一针见血的批评与指引。你需要的,只是一次从头到尾的实践,以及 对方的一些肯定 。这些,会给你提供自己对着镜子练习许久,也无法获得的信心。 极限示例 我说过,只介绍观点,没有故事是不可以的。因为显得干瘪。 这里,我给你放一段我演讲的样例。 这段样例,可以用「极限示例」来称谓。因为这不是一个精心准备的作品,也不是我拖延到最后一刻的「杰作」。 2019 年 10 月,我回母校南开大学参加百年校庆。下午系里的庆祝活动,都已经开始了。突然主办方微信通知我,要代表优秀博士毕业生讲话。这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我连讲的主题是什么都不知道,却还是在师生代表发言之后,走上了讲台。 我应用了咱们前面提到的救急方。但是时间过于紧迫,我只来得及打了腹稿。没有任何的准备时间,和视觉呈现的辅助,更没有预演的条件。 效果怎么样?你看看就知道了。 这里是视频链接 。 看过之后,我想问问你:以咱们前面介绍的标准来评判,这段演讲有哪些明显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面临这种场合,会展现怎样的认知差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祝你演讲顺利!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如何用内容分享打造你的影响力? 如何科学地获得成功? 如何高效做本科毕业答辩幻灯? 如何用 Markdown 做幻灯? 如何用 Roam Research 备课?
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做一份合格的毕业论文选题报告?
热度 2 wshuyi 2020-7-2 12:21
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的毕业论文之路会轻松愉快许多。 题图: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痛苦 每年一到毕业论文季,就可以看到朋友圈里大学老师们「比惨大赛」。 单从老师角度看来,你会觉得如今这些学生怎么变得这么过分?都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可是如果你趴在学生的朋友圈,那看到的就是另一番场景了。 那种抱怨,仿佛老师们一个个都是「周扒皮」一般。 我不愿意去参加具体事例的争论。因为大部分群体其实都是正态分布。 「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学生当然有,但是也有佛系到放弃治疗的。 老师自然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一直玩儿消失的,但是肯静下心来给学生认真辅导批改,满纸都是红字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拿苹果和橘子比,没有可比性。 况且大规模的毕业论文写作进程出现问题,恐怕不能只按照个体特性来找原因吧?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提交初稿的截止日期那几天(尽管大家都默认「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而是在 选题 的时候就注定了。 如果你选了一个不合适的题目,那么这后面一定是个悲剧或者闹剧。 那个题目,你没兴趣,根本做不进去;或者以你当前的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出来;更可怕的,是 题目本身就是个错误 。 想想看,一旦给你布置了错误的、不感兴趣的、超乎寻常困难的任务,你会怎么做? A. 咬牙做完 B. 拖延到最后一刻 C. 干脆放弃 欢迎把你的选择在留言区告诉我。 但甭管你选的是哪个,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都 不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了。 选题 要避免写作环节的大坑,你就需要在 选题阶段 充分下好功夫。 毕竟,你对什么题目感兴趣自己最清楚吧?不沟通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凭什么未卜先知? 一个好的题目,放到一个不合适的人那里,也是个糟糕的选择。 但是,你凭借兴趣选出来的题目,却未必合适。 我之前在《 什么样的开题报告会被毙掉? 》一文中,给你提到过三种悲惨状况: 没价值 没必要 不靠谱 之后,我又在《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一文里,给你补充了该如何通过选题报告的模板,跟指导教师高效沟通选题。 不过不少读者和学生表示,仅仅通过这些原则的学习,还是难以有效应用到自己的选题中。 于是,这次我想了个新办法。 案例 办法就是把我给学生批改选题报告的样例,录了个 视频教程 。 当然,为了能够帮你把一些概念厘清,也为了案例里面的内容可以更为通用,我讲得比平时给学生批改选题报告,更加细致一些。 好处是这不仅可以帮助你提高吸收的效率,也可以帮助我自己节省时间。 我已经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群里发了这个视频,要求自己的学生看。在撰写选题报告的时候,不能再出现视频里面已经列出和讲解过的错误类型。 批注的过程,如果只是把最后的大花脸结果反馈回去,还真不如视频讲解来得生动、透彻和细腻。 这样一来,很多无用功,就可以省下了。因为言语的说教,比不上行动的示范。 这里是视频的播放地址 。希望你看后能把感受和疑问反馈给我。 后文部分,是 给你复习用的 。 我把视频里面口语化的内容,用书面方式重新进行了梳理和调整。这样后面你回顾复习的时候,就不需要把一段视频从头播放到尾了。 特别感谢我院信管 17 级本科生李孟儒同学帮我转录文字版初稿。做得很认真。谢谢! 题目 这个选题报告中题目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文娱类股票预测研究」。 这个题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大。选题一定要做的小一些。 要做股票预测。预测什么? 是预测它的存活时间?预测它的价格变化?预测它的成交量的变化?…… 而且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文娱类股票”,要看哪里的文娱类股票?是研究美国的文娱类股票,英国的,还是在新加坡上市的?即便研究国内的股票市场,还分成了沪深两个市场对吧? 这些你要研究的股票,在哪个板上市的?主板?创业板?新三板?要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细分的选择,一定要记住细分。比如说,在深圳股票交易市场某个板的文娱类股票的价格变化。 这个变化还包括一个问题,就是要预测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范围? 是预测下一分钟?还是下一小时?下一天?下一个月?…… 这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涉及到你的模型究竟有没有能力对它进行预测,它背后是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到底能预测多长时间?现在基本都是 3 天左右,至多一周。 为什么是一周?为什么不直接预测一个月出来? 因为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后的预测基本上就跟扔硬币没什么区别。那就不叫预测了,叫瞎猜。 同样的,做价格变化预测,首先应该把自己放到一个时间范围里面。到底是做短期,中期,长期,这个是一定要有分界的,不要把它混为一谈。 刚才讨论的是题目的后半部分,就是得把题目缩小。 再看前半部分。 “基于”一般就是方法、模型、工具。这里“深度神经网络”原本可以当成模型,但是没有提到底是哪一种模型。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是有若干种的。 一般做视觉,可以用 卷积神经网络(CNN) ;做文本常用 循环神经网络(RNN) , LSTM 这些架构。当然,不限于文本,类似于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方面的预测, 只要它是一个时间序列,都可以用循环神经网络(RNN 模型) 。 后来又出现了 Transformers 等新的东西,例如 BERT,Roberta 等,都可以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现在一般文本的相关操作,不光是分类,上下文问答等一般都是 Transformers 。这指的是一些大类,它有若干变种。 你看,深度神经网络有这么多的架构,你若不挑出来一个,就把它叫当成「模型」,这不可以。 如同我近期在微信视频号里面讲的,选题时创新应该来自于哪? 作为新手,最好让你的创新点来自于「上下文」。 如果把题目做得很大很笼统,便没办法在「上下文」跟别人有区别。 认知差 你这份文稿里,定义「认知差」为增加型。这不合适。 一般增加型,是指没人研究过。 第一个提出来原子弹可以造的,叫增加型。因为之前谁也不知道这种可能性存在。 可是你的问题里,有没有人用深度神经网络做过股票预测研究? 根据我刚才在循环神经网络应用部分的描述,你应该已经清楚——不仅有人做过,而且有很多人做过。 如果股票价格预测准确率足够高,那么就会带来 直接经济效益 。因此有很多人实际上已经研究过它了,这时候你说是一个增加型,不可能。 所以如果坚持继续这个研究方向的话,你能做的就是尝试在其中进行 删减 或者是 改进 。 再强调一下,「用一定的方法去预测股市的涨跌」这事儿有人已经提出。不管他提的解决方案对不对,或者效果好不好,你对这个事儿的进一步研究,就一律都不能再叫做「增加型」认知差。 不要嫌我啰嗦。论文里面,把认知差搞错了,你后面写作的时候,行文就会有显著区别。要么你中途写不下去,要么就是写出一篇不符合实际的文章。 这在学术界,是非常严重的忌讳。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投稿或者送审的时候,如果落在了之前已经在这个方向有建树的学者手中(大概率事件),你却说这个事儿之前没人研究过,你是第一个……自己掂量一下后果。 所以,你得把注意力集中于能不能删减,能不能改进。 这里回应一下前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让你把题目弄得精细,进而「小题大做」?因为题目若是越大、越笼统,就越有可能跟别人 重叠撞车 。 文献 你对文献做了可视化分析,这很好。但是一张漂亮的分析结果图,还是远远不够的。让你做这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找 Gap 。 所谓 Gap ,就是间隔。有两种明显的表示。 假设这张图是整个文献分布的样子,在外面画一个圈套住已有研究,你研究的问题在圈外。那这个 Gap 非常显著,因为现有研究和你的目标之间没连线。 如果画出来 Gap 是这样,有两种可能。 一是你的运气非常好。灯下黑,别人睁着大眼找,硬是没有看到这个低垂的果实。 或者,另一种情况,很糟糕。这是一条根本就走不通的路。 一般来说,后一种情况更常见。 因为你得明白,已经发表出论文的这些研究者,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你一个新手都能看得见的 Gap ,他们看不到吗? 所以,一般而言,你更应该关注下面这种类型的 Gap 。当我们发现有一个区域,周围都是非常的密集,说明被别人往复探索。而唯独在这个区域里,出现了一些非常稀疏的网,甚至在这个位置上连接点都没有。 这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在这个位置上,有没有可能通过上下文的交叉,形成一个独特的选题赛道。 「众争勿往」,这句话很重要。别跟着他人一起凑热闹。你是新手,找好了赛道,没啥竞争你就可能直接胜出了。 非要跟别人往大道上挤,不是没有可能「逆袭」,但是概率太低。大概率是给别人当分母,甚至干脆被碾压掉。 论证 当你好不容易找到了某个 Gap 时,得把这个结果跟指导教师沟通。否则你做论文还要导师干嘛? 但是就如同我在《 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你的论文选题? 》一文里跟你提过的。你必须自己先做验证。小学做数学题时,你应该就知道交卷之前得验算一遍了,对吧? 首先你的问题变化了。这不是最初你关心的那个大问题,而是你找到的独特赛道,它因为各种上下文的限制,肯定是个相对「小」的问题。那么这个「小」问题是不是依然具有重要性?那可不一定,你得论证。 你得论证出,这个小问题的解决,将直接促进大问题的推动。或者反过来,若是能够说明这个小问题是解决大问题的 必要条件 ,那就更好了。 其次是必要性。一个东西重要,却未必必要。 轮子很重要,没有轮子就不可能有车。但是「重复发明轮子」 不必要 。因为轮子发明一次就够了。你得证明,在这样一个小的研究空间里,别人忽略了什么。补足别人忽略的那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必要性。 第三个是“靠谱”。 想想看,一个小问题,它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别人又没把它做出来……会不会它本身从原理上就做不出来呢? 例如永动机? 结合你的选题来看。研究股票价格预测,你的来源数据是什么? 如果来源数据是根据以往它的价格历史,推测后面价格变化。这个事儿是不是靠谱呢? 看着 K 线图,你可能觉得挺靠谱的。 但是不是这样。 利用历史来预测未来,认为历史上出现的事儿,未来就一定发生,这就是「看着后视镜开车」。 例如说,你根据去年某旅游公司的业绩预测其今年业绩,能成吗? 黑天鹅,灰犀牛……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不能臆想所有的变化都是连续的,都是按照原先的趋势来运行,进而叠加一些随机波动。 所以,真正的股票价格预测实践,早已加入了很多外部信息。例如好多年前,就有人尝试把 Twitter 数据加入,利用大众情感来预测走势。 效果未必多么完美,但是至少看起来比单一的根据历史价格预测未来价格好许多。 但是这样看起来,你得找多少外部数据灌进去啊? 新闻、社交媒体、分析报告、公司公告…… 这好像是彭博社的活儿吧?你一个人替它全干了? 再说,即便有了上述全部数据,你也依然没有创新。因为别人都做了。 那你得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架构上,有自己的变化和改进。 这……似乎更不靠谱了吧? 即便有了上述的数据和新的更巧妙的深度学习模型架构,你有那么多 GPU 帮你算吗? 要靠谱啊。 参考文献 前面相关的分析结果,你倒是未必非得要用 Vosviewer,即便手绘也可以。 但是要注意数据和结果的 对应性 。 你此时分析的来源数据,就是参考文献。 这里你给出的文献分析结果图是英文的,但参考文献全是中文的。这怎么回事儿? 参考文献应该是分析的数据来源和支撑,来源要扎实,分析也要扎实。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让你把所有的分析图都变成中文。 如果某个领域,最前沿的成果在中文文献,你就找多中文文献;反之,如果最前沿的成果在外文文献,你也不应该忽略。 以你的选题而言,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目前主流前沿的研究在英文期刊与会议上。所以还是得多找一些英文文献。 做文献分析,最好是能够综合起来,一起看。这样比较全面,尤其是 避免忽略重要的文献 。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环节,写的时候不要把「非研究方法」写上。 例如说有的同学做了文献回顾,就写「文献分析法」,要不得。因为那是一个必要步骤,不是你文章主要的研究方法。 有的同学写「实证研究方法」,这也不对,因为实证研究是一套方法论。你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例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仿真?数据挖掘?案例研究?…… 你做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那就写「机器学习」就好。最好稍微提一下,机器学习应用在了哪些主要环节上,以便让人一眼看出,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之间是否匹配。 格式 另外多说一句,我希望你后面再提交文稿时,直接提交 PDF 版本,因为 word 版本,是易于多人合作进行编辑。但是,如果希望别人在不同设备上打开,显示效果能够保持一致,避免出现格式错乱的误会。 PDF 会更好些。 小结 通过这份教程的学习,希望你了解以下几个选题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是题目太大。太大的题目,往往都被别人触碰过,因此不利于你找到自己的独特赛道,很容易被大牛碾压。 其次是认知差定位不当。这会导致你的叙述,与真实的情况不符合,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 第三是选题验证不完整。一定要从「价值」、「必要性」与「靠谱程度」三个维度入手,说服你的指导教师。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就改吧。 第四是参考文献不完整,不系统,特别是对前沿优质研究成果有重大遗漏。 最后是列出的研究方法不符合规范。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列出主要研究方法即可,不要为了数量多好看,而随意添加。 欢迎你把观看视频和阅读图文教程的收获,在留言区反馈给我。 祝选题和论文进展顺利! 喜欢别忘了 点赞 ,并及时写下你的感受与 评论 。 也欢迎你 转发 给有需要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加入咱们的讨论中来。 别忘了 关注 我的专栏“玉树芝兰”,以免错过更多的更新推送。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如何高效读论文? 如何快速写作论文初稿? 文科生用机器学习做论文,该写些什么? 如何用人工智能帮你找论文? 如何选研究题目? 如何高效学Python?
648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亲密关系密语知多少
Rainbowcn2018 2019-8-18 22:26
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天生不同,二者的语言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找到适合的沟通方式,是 维持和谐婚姻关系的关键。 男人用话语 传递信息,表述事实;而女人则用不同, 女人是天生的修辞家,尤其擅长运用各种夸张、隐喻和归纳的手法,来抒发心中的所思所想,其实更多地是在抒发情绪。 然而,男人 面对女人含蓄和戏剧化的语言表达时,习惯性地从字面上理解女人的话,很难听懂女人话语背后的含义,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回应,从而导致 就 像 陈瑞的《女人心》这首歌里所唱的那样:“你说我有一颗神秘的心”和“别说女人心是海底针”。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弄懂女人话语中的真实意思,你就会发现,女人心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海底针。看看下面三个对话场景,也许你就会脑门 一拍 ,幡然醒悟: 密语1 : 女人说:“我们成天宅在家里,都要发霉了!” 男人说:“谁说的?我们上周不是刚出去过吗?” 解密:不管男人的回答是不是客观事实,但都不是女人想要的回答。她其实并没有抱怨,只是想表达:“亲爱的,我想和你出去转一转,做点有意思的事。我们在一起总是特别开心,我也很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你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出去吃顿饭怎么样?我们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饭了。” 密语2: 女人说:“你从来都不好好听我说话!” 男人说:“ 谁说的?我现在不是正在听吗?! ” 解密:女人说 “从来不”时只是她表达内心沮丧感受的一种夸张的方式,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男人要是较真地抠字眼,不仅会曲解女人的意思,还会感到委屈、窝火 。其实,她是想表达 :“亲爱的,我觉得你刚刚不太理解我说的话,也不太关心我的感受呢。你可不可以更认真地听听我想说的话呢?” 密语3: 女人:“今天累死我了,好多事儿,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男人:“我看你辞职算了,找点你喜欢做的事儿吧。” 解密:女人 的初衷是想通过倾诉排解心中消极的情绪,希望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而不是字面上听到的抱怨和烦恼,也不需要男人帮忙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 男人应该多去倾听,先满足女人的情感需求。 总之,女人说话就是一种情绪表达,并没有男人从字面上所理解的某种抱怨。男人要学会适应女人夸张的表达方式和戏剧性的语气,尤其是要学会倾听, 才能够 听懂女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果男人做到了这一点, 女人也会十分感激男人认同她的内心情绪和感受,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这样,不仅避免了争吵,还加深了彼此的爱和认可。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导关系并非水火不容 五步法教你水乳交融
热度 1 EditSprings 2019-8-2 09:42
当站在博导面前时,你是否会感到不自在? 当你需要寻求他们帮助时,你会觉得自己是个loser吗? 你希望与博导的关系得到长期改善并维持良好的沟通吗? 艾德思对此给出了几点建议。 特殊的师生关系 许多博士生与导师相处不融洽,博士生因心理压力太大而产生抑郁症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教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教授既是博士生的导师,同时也是他们工作的评判者。因此,博士生很多时候都不太敢跟导师谈内心的真实想法。本文讨论了博士生应该如何为自己争取权益,从而调节心理状态并提高科研生产力。 与博导沟通为什么很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对你进行科研指导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的沟通程度。博士生应该主动迈出改善关系的第一步,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学术指导和学术资源。当然,博导也应该改善他们的指导与沟通方式,但这胡思超出了导师的职责范围。学术教育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因此许多博士生面对导师会感到不自在,并且不愿意对导师坦诚。 你并不是唯一觉得与博导沟通困难的人 与博导沟通会很困难,你不是唯一受此困扰的人。事实上,只有少数博士生与他们博导交流时不会感觉不自在。 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 表达情感和需求是一门艺术,能够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情绪激动容易产生误解,从而破坏人际关系。要给导师提供坦诚的、建设性的、积极的反馈,你可以按照以下5个步骤进行非暴力沟通。 改善与博导沟通的5个步骤 第一步:观察 从你的所见所闻中描述身边对你产生负面情绪的行为。你的描述必须是客观的,其他人也应该有相同的感受。 不要对这些行为进行评判、比较或解释。当你能够表达出你的观察结果,你也就可以描述出这些行为对你产生的影响,以及导师带给你的感受。 第二步: 感受 描述你对这些行为的感受,这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的需求。即使是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也会有很大帮助。 但并不是所有能够表述出来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因为感受是反映你的潜在需求,而表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真正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非常重要,所以要花点时间了解自己。 第三步: 需求 描述你内心深处的感受所反映出的需求。需求是一种需要释放的状态(如果是积极的)。每个人都有需求,只是因为不经常表达,所以往往被忽视。而表达出来的需求也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 导师理解到你的感受及其缘由后,下一步就是询问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第四步: 询问 询问导师是否意识到你所描述的那些行为。导师会对此发表看法,这时要抓住机会与导师积极沟通。 对导师的回答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当他没有意识到那些行为时,不要停止对话,而是继续交谈。 最后就是请求导师满足你的需求。 第五步: 请求 请求导师改变某些做法,从而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 你的请求应该清晰明确,并且给对方留有拒绝的余地。请求和要求的差别非常小,所以要注意你提出请求的口吻是不是像在提出要求。 当你表达了请求之后,需要仔细倾听导师的回答。即使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可能对你造成影响,或者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但你们仍然可以继续沟通,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在和导师沟通之前,你最好先规划一下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花点功夫找一些合适的表达记下来。本文也提供了一些模版供参考。 以下有三个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来调整和采纳。 例1 您记得我们上次见面是在五个星期前吗,这令我不安,因为我需要您的支持。 我知道与其他研究人员分享研究成果非常重要,我也理解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指导临近答辩的同学。所以,要是这个星期您没有时间,我也能理解。 例2 按照您提出的指导意见,我已经对论文修改了上百遍,论文现在还没有发出去,而我现在迫切需要一篇论文。 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努力修改,但一直得不到正面反馈,这让我逐渐失去自信,很没有安全感。 这周您愿意和我坐下来一起探讨这份文稿并给出一些正面的意见吗? 例3 我的实验又失败了。 研究停滞不前,实验毫无进展,我的工作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您能给我更换一个研究项目吗? 如果这些请求不起作用怎么办? 你可能会想,要是这些方法对别人有效,但对你不适用怎么办? 不幸的是,成功从来都没有保证。 不能与博导沟通怎么办? 你的博导会以他的方式来处理你的情绪、需求和请求。尤其是当你第一次使用非暴力交流的时候,他可能会感到惊讶甚至目瞪口呆。也就是说,不要放弃!就像你在生活中学习其他技能一样,熟能生巧是永远适用的原则。给自己和导师足够的时间来探索如何有效沟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非常必要。凡事都有第一次,要勇敢迈出为自己争取的第一步。 专业 SCI论文润色 认准 艾德思 母语润色 ¦ 专业翻译 ¦ 论文预审 ¦ 修改指导 ¦ 图表服务 ¦ 基金标书 ¦ 用户评价 ¦ 联系我们
64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趣谈协调工作之“难”
wusaite 2019-7-30 11:13
对“协调”一词可定义为“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好上级、同级、下级等各种关系,使其减少摩擦,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看似简简单单两个字,但是实施起来却多有不易,对管理者的沟通及抗压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非任何人都能担任此类职责。但除此之外,光是沟通能力强,就一定能起到较好的协调效果吗? 非也,在实际协调工作中往往不难发现,你个人协调能力强不强是一回事,你协调了人家听不听你的是另外一回事。协调工作必须起到一定的效果,往往协调人员的职级或话语权比协调人员自身的协调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协调工作对于处于职级底端的基层人员而言,尤为困难,如要实现“跨部门协调”等“战略指标”,更是难上加难。因而通常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往往需上升至领导层面,由领导出面进行沟通协调。 同时反言之,如果仅仅因为基层人员的协调工作并未起到和领导一样出色的效果,即为其扣上个“协调能力差”的大帽子,也是武断、粗暴且不合理的。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机接口”的遐思、期待与隐忧
lvnaiji 2019-7-3 20:15
吕乃基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VUflljLiEM05my8CfHx_PQ 文章的标题是:美国突然宣布!全球屏息,谁也没想到,来的如此之快。 然而且慢。 1. 文中述及“脑机接口”改造人类的“四层金字塔”:修复、改善、增强、沟通。 修复 : 通过意念操纵机器替代人体的一些运动机能,修复残障人士的生理缺陷。 这一点以往已经有过报道,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瘫痪的青年利亚诺·平托就是通过脑机接口踢出了当年世界杯的第一球。 问题是,意念操纵机器,谁来操纵意念?意念来无踪去无影,加之杂念丛生,挥之不去。在一句话说出口写下来之前,会有十种或更多可能性,这就是不确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皆有犯罪动机,但大多数人遏制了这一动机。意念操纵机器,操纵机器的究竟是哪一个意念?心想,是否等于事成? 即使明确是往前踢球,又能否踢出贝克汉姆的圆月弯刀,踢出世界波? 改善 大脑运行,时刻像刚睡好觉醒来,精神抖擞、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清醒高效地去做事情。 鲍捷论及人的四套认知系统:哺乳动物认知系统、与语言相适应的认知系统、与文字相适应的认知系统,以及科技认知系统。大多数人醒着的大多数时间使用的是哺乳动物认知系统。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所处理的绝大部分事务均需要用到科技认知系统,这对于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笔者不从事科学研究,偶尔写篇论文,也时时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在伏案一段时间后,不由自主下滑到哺乳动物认知系统,看看金庸,或者007。 脑机接口究竟如何提升人的认知系统? 增强 :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知识和技能,获得一般人类无法拥有的超能力。 重点是记忆移植,或把大脑的意识上传到计算机,最终实现人类意识和记忆在计算机世界的永生。 记得若干年前的语文高考有这样一个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位年仅18岁的考生在分析了全部利弊之后,异常老辣地写下最后一句:50年后再议。 眼下虽没到50年,但“假如”正在成为现实。 沟通 :不用语言,仅靠脑电信号彼此沟通,实现“无损”的大脑信息传输 。传递的本质是神经元群的活动。不像语言的模糊和词不达意,是100%毫无信息扭曲的心领神会。 就“正能量”而言,说不清道不明属于个人的意会知识,从此可以共享。 想想《三体》吧。如此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一次又一次毫无征兆降临的灭顶之灾,三体人竟然在科技的发展上远胜生存环境优越得多的地球,何也? 字幕:我们没有交流器官,我们的大脑可以把思维向外界显示出来,这样就实现了交流。“想”等同于“说”。 伊文斯:就是说,你们的思维和记忆对外界是全透明的,像一本放在公共场合的书,或者说是在广场上放映的电影,或者像一个全透明鱼缸里的鱼,完全暴露,可以从外界一览无遗。 字幕:我害怕你们。 字幕:在我们世界的战争中,敌对双方也会对自己的阵地进行伪装,但如果敌人对伪装的区域产生了怀疑,直接向对方询问,那他们一般都会得到真相的。 字幕:这种思维透明度的差别,使我们更坚定了消灭人类的决心。请你们帮助我们消灭人类,最后我们再消灭你们。 三体人之所以超越人类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但思维的“透明”,无疑是关键之一。 反观人类社会,人心隔肚皮,听起来不舒服,却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写下来的5个字是中文,说的可是人类。就人类的认知系统而言,从哺乳动物认知系统到与语言进而文字相应的认知系统,是两次巨大的质变,每一次都是由不确定到确定,薛定谔猫由不知死活到只有一种可能。看来,三体人在认知系统的演化上领先人类。 问题还在于口是心非,这就不是事实判断,而是涉及价值判断。 想想吧,要是“想”等同于“说”,且不说世界将会怎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某些国家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00% 毫无信息扭曲的心领神会 ”,还是不是“正能量”? 2. 文章最后预期, 以前的技术进步,让“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脑机接口,让富者愈聪明、博学、健康,贫者越弱小,最终出现超级人类。 最终不是,或不仅是贫富差距,而(且)是愚蠢与聪明的差距,而且大多数或绝大多数人将处于未来的愚蠢行列,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得以进入聪明一族。 为什么 “富者愈聪明” ? 什么是现状与脑机接口之间的“接口”,是“钱”吗? 在人工智能界还有一个重要概念:人机回圈。有必要关注脑机接口与人机回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脑机接口关注存在,人机回圈侧重过程。 问题是,人机回圈中的“人”是谁,是一小部分得以脑机接口“由富达智”的人吗?问题还在于,在一次次人机回圈中,人的因素可能越来越少,最终是机机回圈,由阿法狗到阿法元便是一例。脑机接口,是否可以避免人类出局的命运?
个人分类: 科技|2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一定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
热度 16 fdc1947 2019-2-24 07:56
研究生一定要主动多与导师沟通 昨天( 2月23日)的 《科学网 ·新闻》头条转载了《中国青年报》 的文章《 博士生网上找人发表论文被骗 2.5万 》。文章说, “ 陈同学在武汉一所高校攻读工科博士学位 , …… 废寝忘食完成了两篇论文,准备发表。当她在网上寻找期刊投稿时,看到了一个弹窗广告,称可以可快速发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同学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与对方取得了联系 ”, 结果被骗走了 2.5万元。 看到这则新闻,我除了为这位陈同学惋惜之外,感到很奇怪:这位陈同学没有导师吗? 博士研究生为了得到学位而发表论文,文科的情况我不了解,工科的情况,我想应当与我们理科相似,总应当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才可以去投稿的。难道这位陈同学没有指导教师吗?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她的导师哪里去了?为什么陈同学自己去寻找刊物投稿呢?这违反常理,绝不是正常的情况。 一般来说,做到了博士生指导教师,他(她)总应当熟悉自己学科范围内的主要学术刊物有哪些,对于自己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水平的高低也应当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因而对自己博士生的文章往什么刊物投稿,总会拿出一个意见。而且自己一定要对博士生的论文仔细审查后才可能拿出去投稿。正常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研究生不闻不问,让博士生自己去网上乱找一气而上当受骗。 但是,这位陈同学的情况却似乎不是如此,而是由陈同学自己去处理了,而且不是经过正规的投稿程序,而是想 “走捷径”,结果是上当受骗。当然,也可能是这位陈同学的论文已经“迟到”了,她又不想延期毕业,结果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相信交了钱就能够“用钱摆平”,最后闹得“时财两空”。 博士生做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事先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什么困难,最有希望能帮助博士生的只有他的指导教师。即使学生与导师之间有什么矛盾,只要仍然还是这位导师指导的博士生,那么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博士生与导师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研究生才能够完成学业,顺利取得学位而毕业。在这个框架内,除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解除指导关系,另外找一位导师 ——那就打破这个框架了。 天下做博士生的,都希望做出好的工作,按时毕业。同样,做指导教师的也都希望自己的研究生能够做出出色的工作、顺顺利利毕业。只是在如何达到这一共同目标的做法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现在,有些导师不很负责,对于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指导,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有些导师工作很多,忙不过来,对于研究生照顾不够,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而学生学习和工作不刻苦,不认真,马马虎虎,想混个文凭,早早毕业,这种情况更是相当普遍。但是,不论什么所说的哪一种情况,最后做不出工作、不能按时毕业的是学生。 所以,学生即使只为自己着想,也应当多向导师请教。在入学以后就多与导师沟通,多请示、勤汇报。成年人一定要对自己负责,研究生多与导师沟通就是对自己负责。实际上,师生之间出现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与缺乏沟通有关。而缺乏沟通的后果,虽然说是两败俱伤,但是研究生受到的伤害更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现在有些学生,从小就是被别人关心惯了,自己完全不关心自己的进步。在家里,读书是为家长读的,在学校(特别是三年高中,那是一个人养成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关键年代)读书是为了老师。要家长和老师逼着、什么事情都安排妥当,才能够勉强用功一点学习。这样的年轻人,做了研究生,如果这样的少爷脾气没有改变,十个有十个要吃亏的。研究生导师像中学教师那样督促着、伺候着的人也不能说没有,但那样 “老好人”绝对不会多。遇到这样的导师,学生看上去是难得的幸运,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改掉自己的惰性,总有一天会吃大亏,跌大跟斗。 大多数导师都不会像中学教师那样时时刻刻地督促学生,也不会像家长如老仆人那样伺候着。很多人(包括学生家长)不了解大学教师,以为大学教师也就上上课,做研究去赚些外快。完全不是的,每一位博士生导师都有自己的很多工作任务,又要做研究(所谓做研究绝不是轻松的事情,什么事情要做到全世界第一都不容易)、又要上课、要申请经费、要不断学习,要指导多个研究生(即使每年招一个研究生, 6年也有6个),所以非常繁忙。为了自己的进步,研究生就必须主动与导师沟通。打一个比较“俗”的比方,一头母猪,生下了那么多小猪仔,主动上去抢奶吃的小猪仔,就能够长得健壮。不肯主动去吃奶的猪仔,难免饥饿而亡。 当然,学生找导师汇报,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往导师面前一摆,而是要做好案头准备,把你的看法、已经做过的工作、存在的问题等等向导师汇报,争取导师的帮助。当然,导师也不是神仙,做研究工作,你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导师也不知道,只是导师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一些,听了你的汇报,可能有一些好的看法,最后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的。 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也一定要找合适的时机,不是随便想什么时候找导师就什么时候就相见。很多研究集体都有集体汇报的 “组会”,一定要抓紧这样的好时机。有的研究生在组会上一言不发,或者只轻描淡写说几句,怕说错了在师弟兄面前丢脸。导师不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得不到导师和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帮助,问题放在那里一点没有解决,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在投稿的问题上,一定更要多向导师汇报,在导师的指导下行动,不可以自说自话,私自处理。因为这是对外的交往,直接影响到本研究集体的声誉。像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陈同学那样的私自行动绝对是不允许的。 希望所有的博士生,从确定要读博士生时候起,就很好地与导师沟通。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得好的,可以做到一辈子都师生两利。
个人分类: 教育|21854 次阅读|31 个评论
研究人员的10个沟通技巧
Enago 2018-7-6 18:11
即使是终日在实验室中忙碌的研究人员,也需要时间与他人社交和沟通。很多人都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比如无法通过轻松随意的对话来清晰地表达观点。其实,日常闲谈可以变得很有意义,只需要一点点技巧与自信,它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并为未来的合作机会搭建桥梁。 希望以下的10个沟通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n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9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难沟通的是满脑子标准答案的人
热度 9 pinjianlu 2018-6-23 11:25
在和一些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最难沟通的,往往不是书读得不多、没有什么思想的人,反而是那些读书不少、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人。 书读得不多,平时懒于思考,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不少。你跟他讲大道理、讲理论,他都懒得理你,甚至讲多了他还会冲你发脾气。但倘若你换一种方式,跟他讲讲常识、剖析一下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你就会发现,他还是可以沟通的。 怕就怕遇到这样一种人:年龄不小、书读的不少、也有一定的学历,却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无论你跟他讲道理、讲理论,还是谈常识、谈逻辑、分析具体事例,他都是能调出脑子里的标准答案来应对。 而这些标准答案听起来、看起来却是那么熟悉,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些标准答案从何而来呢?都是从一些课本上来的。你平时偶尔提到某个常识性问题,但凡脑子稍微聪明一点的,都知道这些常识有成立的条件,人家不提,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那些所谓的高学历人才,往往会马上调出自己在某某课本上所看到的标准答案去反驳别人。攻击别人忽视了什么东西,总是自以为地认为自己是最聪明、学识最渊博的。但是,你难道不知道,这些知识真的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别人都不懂了吗?事实上,这一类人很少真正去深入思考问题,凡事看问题都只看到表面一层,却总喜欢不懂装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98 次阅读|31 个评论
导师不导,学生不学,何解?
热度 4 ncepuztf 2018-2-5 20:25
常见到:导师批评学生不学,学生埋怨导师不导。 “学生不学,导师不导” 由此广为传诵。 其实这其中有导师和学生自身水平的问题, 也有沟通不畅和理解偏差的原因。 很多导师知道干什么不行,但不知道干什么行,尤其不知道自己带的学生干什么 和怎么干能成。 研究生想让导师告诉干什么行,怎么干行,但希望经常落空。 这是一对矛盾,隔阂由此而生。 后来想明白了(纯属个人观点, 不代表系部,不代表学校,不代表其他导师 ), 导师是担心说了后万一按他说的做不出来落埋怨,自己的权威被动摇, 而且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于是装作很懂的样子批评学生,学生也不敢说什么。 当然,这主要说的是中国的导师,给的多是 意见 。 外导感觉差些,相对比较坦诚,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多给些 建议 。 矛盾的解决只能是: 平等互助,共同进步,多沟通理解。 导师尽心一些,指导的尽量具体,学生要努力一些,尽力主动思考。 既然似两个“量子”,不幸“纠缠”一起,也算缘分,佛说:要结善缘,勿结冤。 科学研究这东西,本来就是 反复查找 ,所以英文是 Re-Search ,没有标准答案。 谁也不敢说怎样怎样就一定行, 成功全靠努力 + 运气 。 好多人看上去成功了,也只是看上去( 因为我们不允许失败 ),真正成功的很少。 要不然也不会高比例的论文专利是灌水,作 水中花,镜中月 。
个人分类: 科教|27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心科研为了啥?闲时写博有用吗?
热度 5 ncepuztf 2018-2-4 11:19
有人说:搞科研要“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 有人说:搞科研要“ 顶天立地 ”或“ 上天入地 ”,既要理论又要实际; 有人说:搞科研“ 不只基金和论文,还有技术和应用 ”; 习总书记 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意即“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 我说:你们说的都有理,但说到底,无非就是名和利; 我们要搞清:何为名啥为利?为了谁的名?谁的利? 名,精神层面,就是荣誉,让人记住你,认可你,时间越长越好 ; 利,物质层面,就是财物,可改善生活,使宽裕,数量多多益善; 为了谁?从小往大说: 为个人,为集体,为国家,为人类 。 我们喜欢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所以用歌声来赞美: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而更多的时候,情况是: 我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为了谁! 对于高校的相当多老师来说: 你的星空,就是职称! 它是名利的耦合器!它是你科研的推进剂! 其实,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在流行佛系,就是要淡薄名利这种让人急躁的东西。 很喜欢 胡耀邦总书记 题于南阳武侯祠的楹联: 心在人民 原无论大事小事 利归天下 何必争多得少得 有此胸怀,便可如 毛主席 所说: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我是一枝花,哪里需要哪里插! 还有人问: 你写博客有用吗? 其实,他所说的“有用”就是类似教育部把科学网博客像 ESI 一样列入大学评估指标,那样就“有用”了。 在我看来, 科学网写博要比“编造”论文有意义的多。 列与不列, 科学网博客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讨论问题、 分享知识的手段, 学者交流沟通的平台,明辨是非和真理的途径!
个人分类: 科教|23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人类简史(57)
罗非 2017-7-26 10:20
  让羔羊变得沉默   在过去以泛神论为主要信仰体系的时候,人类的规范和价值观不能只想到自己,还必须考虑其他动物、植物、精灵和鬼魂的想法和利益。像是在恒河流域的某个采集部落可能会禁止砍倒某棵特别高大的无花果树,以免无花果树的树神生气报复。但在印度河流域的另一个采集部落可能会禁止猎捕白尾的狐狸,因为过去曾经有一只白尾狐狸带着部落的先知发现了珍贵的黑曜石。   像这样的宗教往往单纯以地方为考虑,只着重当地的位置、气候和现象。毕竟,多数采集部落毕生的活动范围不会超过1000平方公里。为求生存,住在某个特定山谷里的居民,需要了解的就是关于这个山谷的超人类秩序,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试着说服某些遥远山谷里的居民遵循相同的规则。像是印度河部落的人,就绝不会派传教士到恒河部落去鼓吹别猎捕白尾狐狸。   农业革命开始,宗教革命便随之而来。狩猎采集者采集植物、猎捕动物,但认为动植物和人类拥有平等的地位。虽然人类猎杀绵羊,但并不代表绵羊就不如人类;就像是老虎猎杀人类,但不代表人类就不如老虎一样。所以,万物众生都是直接与彼此沟通,协商关于这个共同栖息地的种种规则。相较之下,农民拥有、控制着农场上的动植物,可不会纾尊降贵去和自己的财产沟通协商。因此,农业革命最初的宗教意义,就是让动植物从与人类平等的生物,变成了人类的所有物。   然而,这又造成了一大难题。农民希望能对自己的羊有绝对的控制权,但他们也很清楚,自己的控制十分有限。虽然他们可以把羊圈起来,可以把公羊阉了,可以强迫羊配种,但还是无法保证母羊能怀孕、生下健康的羔羊,也不能够阻止致命流行病的爆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确保羊群繁衍壮大?   讲到“神”这种概念的起源,一种主要理论就认为,神之所以重要,就正在于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在人类不再认为可以和动植物直接沟通之后,就开始出现掌管生育、掌管气候、掌管医药的各种神灵概念,好替人类和这些沉默的动植物沟通协商。很多古代神话其实就是一种法律契约,人类承诺要永远崇敬某些神灵,换取人类对其他动植物的控制权;例如《圣经·创世记》第一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农业革命几千年后,宗教礼仪主要就是由人类将羔羊、酒、糕点牺牲献祭给神灵,换取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一开始,农业革命对于泛神论系统的其他成员(像是石神、水神、鬼魂和恶魔)几乎没什么影响。然而,随着人类喜新厌旧,这些神也逐渐失去地位。过去人类一辈子的生活范围大概就是几百平方公里,多数需求只要靠着当地的神灵就能解决。但随着王国和贸易网络开始扩展,光是地方的神灵已经力有未逮,人类需要的神力必须涵盖整个王国或整个贸易网络。   因应这种需求,多神教(polytheistic)信仰便应运而生。(polytheistic为希腊文,poly=多,theos=神)这些宗教认为世界是由一群神威浩荡的神灵控制,有的掌管生育,有的掌管雨水,有的掌管战争。人类向这些神灵祈祷,而神灵得到奉献和牺牲之后,就可能赐予人类健康、雨水和胜利。   多神教出现之后,泛神论并非完全消失。几乎所有的多神教,都还是会有恶魔、精灵、鬼魂、圣石、圣泉、圣树之类的神灵,虽然这些神灵的重要性远不及那些重要的大神,但对于许多一般人民的世俗需求来说,它们也还算实用。某个国王可能在首都献上几十只肥美的羔羊,祈求打败野蛮人、赢得胜利;但同时某个农夫是在自己的小屋里点根蜡烛,向某位无花果树仙祷告,希望它能治好儿子的病。   然而,出现了大神之后,影响最大的不在于羔羊或恶魔,而在于智人的地位。对泛神论者来说,人类只是地球上众多生物的一种。但对多神教徒来说,整个世界就像是反映了神和人类的关系。人类的祷告、献祭、罪孽和善行,就会决定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所以,光是因为几个愚蠢的智人做了些让神生气的事,就可能引发大洪水,消灭了数十亿的蚂蚁、蝗虫、乌龟、羚羊、长颈鹿和大象。所以,多神教提高的除了神的地位,更有人的地位。至于远古那些泛神论的神灵,有些比较不幸的就失去了它们的地位,在这场人神关系的大戏里成了临时演员,甚至只是沉默的装饰品。
个人分类: 科普|1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内心世界就是一个大宇宙
热度 1 xuhf 2017-4-11 13:39
……其实你们的“元神师父”是谁,同样也是我的子孙后代,是我繁衍出去的另外一个自己;其实你们就是我的一份子,我就是你们的根源。如果你们能了解我这句话的含义,我相信你们非常的清楚,能跟自己的“高我”对接沟通交流的,都可以跟我——造物主沟通交流,这是一样的道理。 只是你们有这个担忧,没有这个勇气,怕找不到我,这怎么可能?我是无处不在!只要你们在清静的状态和最佳的状态下打开你们的心门,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我,跟我对话沟通交流。我会不断地指导、指引你们,让你们不断地提升、前进,告诉你们更多的宇宙知识,让你们懂得更多,你们才有更大的能量和更大的愿力去承担这一切的责任。你们明白得越多,你们使命感当然会越来越强烈,这就是我培养我子孙后代的一种方法。 但是太多太多迷惑的子孙后代们,他们不清楚,也不相信我就在你们自己的内心深处,所以他们不断地往外求,不断地膨胀自己的内心,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即使得到满足,也是暂时的愉悦与快乐,哪有向内追寻自己灵性的那一份清静与宁静而得到的永恒的快乐? 这就是整个宇宙的真相。真相就在自己心中,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一个大宇宙。只要往自己内心不断地寻求,打开那道心门,你们有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得不到满足?为什么往身外找,得到越多,但是越不满足,越来越空虚?这就是现在这些迷惑的子孙后代们大多数人走的路,也等于是不归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这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悲哀!也令我非常的痛心!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不相信我,没有来寻找我,不相信我的能量与法力,不相信我的存在,不相信他自己本人是我造物主的一份子。 所以为什么要扬升整个人类,扬升这些人心?其实就是净化人心,净化整个人类的灵魂。 那些不合格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如果他们不能达到一定维次空间的频率,他们也没有资格居住在这个宇宙空间,就让他们自动消失吧!我也不用去管他们了,因为也管不了,没办法管! ……孩子们,你们要坚信我们就是一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园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更加和谐,让我们整个宇宙都能得到更高的净化,让我们这个宇宙不断地扬升、不断地提高;也就是靠我们每一个人去奋斗、去创造,把我们这个宇宙提升到更高的维次空间,让这些子孙后代,所有的亲人们,能在更好的环境下快快乐乐地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与职责。 我相信,只要是觉悟的人,都应该肩挑起这个责任,去帮助那些还没有觉醒的亲人们,让他们明白、让他们觉醒,让更多的人加入你们这支团队,让更多的亲人们回归,回归到整个宇宙大家庭,让他们不断地成长,为整个宇宙大家庭服务。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去度化更多的子孙后代?为什么我们会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度、去度化更多的子孙后代,让他们回头?因为他们也是我们的一份子。每一个人的觉醒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我们整个宇宙大家族增添了一份力量,我们整个宇宙就得到一份扬升的机会。 所以,希望你们能真正做到有包容心、大爱心,有更大的心量与胸怀去包容所有还迷惑的那些亲人们,去爱护他们,去感化他们,去救度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 ……每个人都可以跟我对接,要有这份勇气与胆量,我就在你们内心深处。只要你们清静,只要你们放下自我,你们都能找到我,……
个人分类: 天书|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投稿的咨询与沟通
jlpemail 2017-1-24 08:31
学术期刊论文的作者,在向目标期刊投稿前,最好进行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咨询。后者,可能更佳。文字的答复有利于您反复阅读编辑的投稿意见。如果是电话咨询,如果是通电话的任何一方有口音,就不利于实时交流与记录。 正规的期刊,都有官方网站,浏览其对稿件的要求,非常必要。最有必要的是找到最新的期刊进行阅读,那些各种要求,是很具体地体现在论文里的。 投稿半到一个月后,询问稿件的审稿进度,也是必要的。有人以为,月刊的审稿进度应该比双月刊和季刊快。实际上,未必如此。季刊的稿源少,往往是审稿进度不亚于月刊。当然,在刊期的安排上,月刊的自由度更大一些。 论文发表以后,还有没有咨询的必要呢?有。 实际上,论文发表后,不是万事大吉了。仅仅是一种开始。论文的被摘录,转载,评价和引用等,作者都需要关注。论文的责任编辑会和作者一样,关注这些情况的。如果,论文的责任编辑已经署名,那么作者和编辑的发表后沟通,很有必要。 (如果联系到七十二策,此着可以归为投石问路。)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学,请不要把说脏话当作时尚
热度 10 张海霞 2016-9-24 13:49
昨天回来的飞机上,坐在旁边的一位美女(真的长得比较漂亮)跟她的一位男同事聊天,张口闭口的脏话和口头禅,让人大跌眼镜,瞬间感觉很粗鄙,整个人都失色很多。 这不是第一次了,若干年前在飞机上给说脏话的女士递过纸条,暑假期间还说过一个女生,也是参加一个集体活动的时候,一个在我心里本来很有品味的女学生跟小伙伴说话时脏话连连,忍无可忍,只好拉到旁边说了几句。 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口就避免不了脏字和粗鄙语言的人开始递增,以前男生多,解释为粗放、不拘小节也就罢了,可是现在女孩子也开始了,而且有低龄化、普及化的趋势,甚至感觉她们还有说脏话赶时髦的心理,真的很难以忍受,这种粗鄙张扬的俗化实在不应该任其蔓延下去,我很难想象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说话时不时蹦出脏字会吸引有品质的男生,或者动辄就脏话连篇的男生会让别人觉得有品位。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用文明的语言、得体的姿态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场合都非常重要,都是对人对己的尊重,反之依然,粗鄙的语言、不当的姿态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跌的是自己的份儿、丢的是自己的人。 同学,请不要把说脏话当作时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62 次阅读|9 个评论
今晚20:00木虫讲堂 | 聆听理文编辑高级科研顾问的分享
liwenbianji 2016-8-10 19:04
Communicating your research in journal articles 今日开讲 今晚20:00木虫讲堂 聆听理文编辑高级科研顾问 的分享 讲堂最后留有提问答疑交流机会 Dr.Lane Dr.Lane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背景,于1995年取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和化学药理学硕士学位,并攻读了癌症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 曾在香港从事临床肿瘤学和微生物遗传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此后开始担任过各种学术、科研和出版领域的编辑角色,包括亚洲几家综合和专科医学杂志的主编、美国两家社科杂志的高级编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感染杂志》、《口腔颌面外科,内科和病理学》、《台湾医学会杂志》、《性与生殖健康展望》、《生殖健康国际观点》、《香港医学会医刊》。 之前,他也曾在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教授科研传播课程。 Dr Lane是世界医学编辑协会和出版伦理委员会的会员,持有伦敦圣三一学院颁发英语教学证并获得了雷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生证书。 他于2015年加入理文编辑日本福冈办事处,任高级科研顾问和培训主管。 课程介绍 Be an effective communicator: 1、Prepare well (1)Learn skills for the path to publication success (2)Publish ethically (3)Select your journal early 2、Improve your writing skills (1)Improve readability (2)Use simple language (3)Avoid common mistakes 3、Logically express your ideas (1)Improve text structure via topics and logical connectors (2)Match your text to “IMRaD” (3)Link your ideas 今晚20:00, 准时开始
个人分类: Campaign|3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尺讲台的内涵(二)
热度 9 uestc2014xiaoyu 2016-7-30 15:33
这是我正式工作后的第三个暑假,其实也算是具有教学资质的第二个暑假吧,看看如何界定。 2014 年的暑假,博士刚刚毕业,主要是进行岗培、挂职锻炼等工作,并未真正开始教学工作,但是身份确是一名人民教师。彼时的我,对于三尺讲台,如何授课,其实是有点茫然的。 2015 年暑假,比较忙碌,完全进入了角色,学生指导、项目、科研、教学的备课工作等等。虽然,也处在困惑期,但是经过一年助教的锻炼,开始有点儿小激动,憧憬在讲台上把自己领悟到的上课精神和技巧,一展身手。 2016 年暑假,绝无仅有的安静和清闲,开启暑假模式的时候,已经在家修养近两个月的时间,自然延续了生病修养的节奏,所以心里是格外的轻松,轻松到感觉有些“无聊”,:) 另外,按照原计划我的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将于下学期一开始授课,但是后来学院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微调,就把 DADM 调整到了 2017 年春季。我就感觉给自己预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把 2015 秋 DADM 的课程进一步完善,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 2015 年第一次全英文授课,自己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那么今年就可以用半年的时间,再把第二次的授课好好完善。 回想,第一次登上真正意义上的三尺讲台,初次备课的各种酸甜苦辣,专注于课程内容自身却兼顾不到学生的表情和反映时的无奈,英文口语表达简洁明了的宗旨(而不是书本语言的优美和规范)…… 其实,自己想想也会默然微笑,这就是经历成长!没有自责与不满,只是很淡然回望去年的自己,感谢第一次的勇气与责任心,以及当时的细致与耐心。在翻看去年的课件资料、课程学习路径、与学生的互动反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写给中国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一段 QQ 留言,不自觉笑出了声,甚觉可爱,是过往岁月的一个见证,今天分享出来给各位同仁。 ****************************************************** To Chinese Students: “虐虐更健康 ” 经过一段时间和大家的磨合,我发现大家都很积极进取,同时又有些茫然。 对于自己的学习,对于研究方向,对于人生的规划 … 不过,这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学生都有的困惑。 抛开其余的高谈阔论,单说一下咱们的课程。 可能很多同学觉得课程的压力有点大, Presentation 比较多, homework 比较多, and so on. 但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 首先,本门课的 homework 只有三次, Presentation 只有三次。所以到目前为止,每一样都还只剩 1 次哦 ~ 这样一想就比较轻松了,是吧? 其次,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本身是偏数学、偏统计的,我尽可能的为大家做引导,让你们听着简单易懂,但是很多事情没有捷径,需要被“虐虐”,才可以“涅槃”。 所以我尽力让大家对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感兴趣,至于真正的“修行”还是要靠大家自己。 第三,有很多同学给我反映,课程学东西固然好,但是现在的风气,都是很多老师带着大家像看电影一样,被动传授些知识,然后轻松无压力,拿到学分。建议我也“轻松”些,其实,我也想“轻松”些。但是,我的内心总是告诉我,“教书育人”是个 Reinforcement Processing ,我要对自己和学生负责。所以我没有过于轻松。这就涉及到“坚守”还是“迎合” ~ 最后的决定,我还是想认真的活,认真的工作,认真的交朋友 ~ 但是我会按照自己的 Style ,保证一定的舒适度。 :) 最后,希望通过 DA DM ,大家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主的人生思考。 Have a Nice Day !! ***************************************************** 备注: 当时我的这门 DADM是一门大课,全英文授课,面向对象是研究生、博士生共选,中国学生和国际留学生共选,所以很多中国研究生或者听力和口语相对薄弱的博士生会稍感吃力,很多中国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今天回看当时给这些孩子们的话,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已经不能十分清晰了,但是我想应该是很迫切希望大家能觉醒吧!哈哈哈 ~ 不得而知了 ~ 其实我第一次上课的时候,不知道学生们是在结课前给老师评教的,这就意味着,你在上课中间给学生这些文字,无异于降低大家对你的好感,可能会面临被打低分的情况,但是当时可能也是“无知者无畏”吧!没多想,就做了,因为是打自内心想要去做的。:) 去年年底放假的时候,研究生科的周老师给我发邮件,把综合评教成绩给我(因为留学生的教务系统我们是看不到的,只有研究生科才有权限进行操作),说是评教为优,综合 95 分,有奖励!我这才知道最后大家的反响如何。随后,过年的时候又收到很多留学生、中国学生,数十位的新年祝福,关于上课学到知识的感谢,关于授课技巧的认同,关于我自己个人风格的认同,等等。至此,我方才觉得我的“坚守”是正确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在想,其实要站好这三尺讲台,只要你是用真心、肯花时间和精力,你肯定能无愧于心! Yes , come on !:)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5818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44社交-管理能力参考素材--24沟通416学导式五元智能研发者 采育
ljkf 2016-4-24 21:10
44 社交 - 管理能力参考素材 --24 沟通 416 学导式五元智能研发者 采育 从微信选载 416 1 声音是人类交流中最有力的乐器   一个动听声音应该是饱满的,充满了活力,能够调动他人的感情深厚、宽音域的迷人声音能够强化你的美好形象。 富有磁性的、可信、响亮、有力的声音并不是来自喉咙,而是需要腹腔的支持。 2 闲谈中的形象 --- 闲谈的目的为的是找到双方更多的相似之处,没有比谈论别人的缺点更破坏自己形象的了。 3 先学会听,再学会说 不要让你的舌头超越你的思想,愚蠢总是在舌头跑得比头脑还快时产生的。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听众。一个优秀的听众,能激起谈话者的情绪、思维,甚至开阔谈话者的创造力。 4 公众讲话是引人注目的最好时机   一个不能够站在众人面前讲话的人,就不是一个真正引人注目的人。 一个人都不能描述自己的梦,怎么能有人相信你有一个目标?开会演讲才是引人注目、树立自己形象的最好时刻。 5 电话中 “ 听 ” 出了你的形象 每一个电话,都要努力展示给对方一个有高度职业经验、可以信赖的形象。 笑起来,让你的声音在电话里传达着笑容。 6 喜爱并赞扬别人是人际相吸引的原则   你期待别人怎么对待你,也要那么对待别人。攻击和批判别人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无论你的用意是多么的诚恳。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灾自述
dfedhw 2016-3-1 00:08
我是一种持续了上千年的自然现象,人们需要我时称我为燃烧,不需要我时就称我为火灾,其实我与平日里做饭、烧烤、冶炼所用的火没什么两样,或许只是我的出现不合时宜、不分场合,除了会吞噬财物,还可能伤及人命。 我的发生和发展完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只要有足够的热源、可燃物和助燃剂,我就会一条路走到黑,直到其中任一条件被破坏。现实生活中,可燃物客观存在,助燃剂挥之不去,通常的把火灭掉也就是彻底熄灭了热源,从而让我销声匿迹。 “黄金救援三分钟”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这三分钟并非指人们发现我之后三分钟,而是指从我生成之后的三分钟,很多情况下,这点时间尚不足以让人们发现我,即使立刻发现了,三分钟之内,所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也不多,更多的反应则是惊慌失措,四下逃散,于是就这样,三分钟乃至于更多的有利时间反倒留给了我。 平心而论,时间给与我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而空间距离又给予我更多存续壮大的时间,从而让我愈演愈烈。同过去相比,由于建筑空间横向纵向地不断延伸,建筑外壳保护我不易自熄,再加之密集分布的可燃物,则使得空间距离对我愈发有利。 除了时间空间上的优势,我还有保护自己的利器——热辐射、浓烟以及随时可能的爆炸、触电,甚至是间接引发的坍塌,从而让人们更加不敢靠近我。 每次当我睁开眼睛,看见四下无人,分布有限的自动灭火系统卡壳或行至半路掉链子,又或是青黄不接的灭火剂导致人为救援效率低下,不由得一声叹息。 说到底,我绝非完全想象之中的天灾,我与人类一切的生产生活相伴相生,我之所以能够生发和扩展,更多的还属人祸,又或许是我的面目略显狰狞,寂然无声,使我们之间从未 真正 有机会尝试过有效的连接、对话与沟通。
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026创造一个没有唠叨的家庭
ggjjhh 2016-1-16 09:50
创造一个没有唠叨的家庭 〔美〕戴安娜·黑尔斯 著 高金华 译 自来水龙头滴了三十多天,圣诞节的装饰品一直挂到复活节,鞋子被它们的主人随便放在任何地方。作为一个有自尊心的妻子和母亲,我用一种历史悠久的方式进行反抗:唠叨、再唠叨、不停地唠叨。什么事情也没有改变,倒是我厌恶了自己的嗓门。我不明白,是否有别的办法,能能创造出一个没有唠叨的家庭。 绝对能,我所求教的专家们确认。《积极惩罚》一书作者、教育学家简·纳尔森说,“唠叨张口即来,非常容易。因此有人总是愚弄自己,以为它能创造奇迹,但实际上它无能为力。” 唠叨具有性别特点。圣弗朗西斯科的诊疗专家梅洛迪·洛曼认为,“丈夫的唠叨恰恰和妻子一样多,但方式不同。”妻子们唠叨希望丈夫去做的事情。例如,“该剪草坪了”,随后她们却自己干了起来。丈夫们往往是事后唠叨。他们会说:“你把我的汽车弄得一塌糊涂”或者“你花钱太多了”。 人们为什么要唠叨呢?“无论何时,只要一个人在某方面比另一个人有更高的标准,唠叨就会产生。”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奥尔森说,只有少数人意识到唠叨其实是一种掩饰责备的方法。 唠叨具有消极性。洛曼认为,它“烦扰着亲人的心境”。但这种消极作用未能阻止人们去唠叨。 令人宽慰的是,如果唠叨具有普遍性,那它尚不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这里有些建议可能会使你家成为没有唠叨的乐园。 一、直接了当。我家厨房十英尺高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灯泡烧坏了,我想这是身高六英尺的丈夫该干的活。星期天吃晚饭时我宣布:“厨房水池子上面的灯泡烧坏了。”整整一周我不停地重复“灯坏了”,我甚至要用下巴夹着一个手电筒刷碗。最后,我吼了起来,“你为什么不换灯泡?”结婚18年的“老伴”鲍勃却回答说“你没有告诉我要换灯泡。” “如果她不提出明确要求,男人很难弄清楚女人想要干什么”,洛曼认为。如果先说一句“我有一个问题”,丈夫知道他不会又要挨批。向他说明你为何不安(例如,积雪太多,你怕伤着小孩),你想让他干什么(把人行道铲干净)以及什么时候干(现在--有人受伤之前)。 对自己的孩子也要直接了当。取代这类陈述--“别搞得乱七八糟的”,指出他应该干什么--“把你的上衣挂起来”。与其说“别晚了!”,不如告诉他当时准确的时间。 二、禁止责备。圣弗朗西斯科的一对新婚夫妇共用一个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户头。丈夫是一个认认真真的会计,记下了他的每一笔花销。妻子却很少想起记下开出的支票。每当收到银行透支通知时,他就唠叨。他发誓要更加努力地去做记录,但到时候又忘了。到月末仔细检查帐单时,他们总是要展开一场相互指责的竞赛。 很多人象这对夫妇一样经常陷入没有赢家的争论。这对夫妇必须把注意力从反复述说问题转移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来。一位银行出纳员建议他们改用复写支票簿,它能形成一个副本。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不停的唠叨。 当某个问题困扰着整个家庭时,避免集中责备的方法是把每个人召集在一起,确认引起唠叨的行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假定一位母亲总是抱怨洗澡间太乱,通过讨论可能都会同意把湿毛巾挂起来、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或者大家轮班清理洗澡间。 三、保持焦点。纽约有一位妇女告诉正要出门上班的丈夫:“今天晚上我要烧些好菜,请在七点钟以前回家。”晚上八点钟,他才慢悠悠地走进家门。“你总是晚回来!”她充满责怪。“你老是不停地唠叨!”他针锋相对。 盐湖城的一位诊疗专家乔·安·拉森认为,唠叨导致一种不断产生消极循环的家庭关系。” 更糟糕的是,唠叨转移了人们对根本问题的注意,本身又成为问题。那些未换灯泡或不遵守时间的人往往要抱怨被人唠叨。 拉森建议,“把焦点定在问题上。要说‘这不是唠叨的问题,而是回来晚了的问题,我们怎样做才好呢?’”关键是要进行对话,而不是轮流唱独角戏。 四、相互商量。马里兰州有位妇女,家住市郊。每次把汽车开进车库时,她总要叹气。破玩具和工具堆满了工作台,旧油漆桶和破木板挤靠着一面墙。几个星期以来,她一直唠叨丈夫“干点活儿”。最后,她改变了主意,让丈夫想想应当怎么做。 “我们需要扔掉一些东西,”他回答。 平时他对杂物的态度与她大相径庭,认为任何东西都有用。妻子趁机建议:“你清除油漆桶和木板,我清理工作台好不好?”于是这对夫妻确定了一个时间表。 “唠叨者采取的态度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应该立即发生,”戴维·奥尔森说,“被唠叨者想的却是一星期左右把它完成。他们必须商定一个现实的目标。” 由于丈夫上班太累,这对夫妻决定星期六行动。没用多长时间车库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妻子愉快、丈夫高兴,因为唠叨消失了。 诊疗专家梅洛迪·洛曼认为,“婚姻美满的人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比别人少,但他们懂得如何更有效地解决矛盾。” 五、求得共识。每天早晨,圣路易斯市的一位妇女都要在洗澡间的水池上梳头,脱落的头发掉进水池里。丈夫警告说“你的头发会堵塞排水管。”她回答“我一定弄干净。”匆匆忙忙地帮着孩子准备上学然后自己披上外衣去上班,她经常忘记捡头发。只要水流不下去,愤怒的丈夫就会不停地唠叨。她觉得这种谴责既不公正又伤感情。 这位丈夫所形成的误解具有普遍性。“以为只要告诉别人做什么事情,他就会去干这件事。其实这不并是人类的行为方式。”简·纳尔森说,“我们认为对家人唠叨的事情是重要的,而他们并不这样认为。”要达到目的,必须促使人们分担我们的忧虑,而唠叨只是一种拙劣的推进器。 怎样才能让人们自觉地把水池擦干净或把牙膏盖拧上?拉森认为,“与其强求不如学会提出能改变现状的请求。”取代威胁或让人厌烦的口气,说一声“请”或“谢谢”,避免使用“不能”、“不该”等消极词语。 在重要的事情上求得共识的另一种方法是事先说出后果。例如,要让孩子们知道,如果他们不把盘子送回厨房,以后就不许他们把快餐带回家来吃。 六、尽量少说。那些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的男人往往不会去干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至少不会立即去干。语言学家德博拉·坦嫩在《你恰恰不了解》一书中写到:有些妇女总是重复她所提出的要求,“因为她以为只要丈夫知道她想干什么他就会去干什么。”然而每当她提出要求时,他极少爽快地答应,因为他想避免让人以为自己正在执行命令。 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有一位房地产代理商,每当她唠叨自己十岁的儿子做家务时,他就搪塞。于是她决定给他写一张便条列出需要干的事,然后把它贴在冰箱上。“现在我回到家时,”这位女商人说,“他总是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 七、顺其自然。犹他州的一位母亲,曾经录下了星期六一天她对十岁的女儿说过的每一句话:“你还想睡一天哪!”“你的壁橱里一团糟!”“站直喽!”仅仅是22次喋喋不休的抱怨中的三句话。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听起来会很熟悉。我们不是唠叨自己孩子的每一个缺点,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使自己气恼的事情上。缺乏反思的问题是:这种行为会引起什么后果?我们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是他们的过错还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续,”拉森解释说。一位父亲唠叨他的孩子要迟到了,因为他为自己总是准时而自豪。“当他们不按我们的标准生活时,我们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失败了。”拉森认为,“就我们所爱的人来说,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控制更不该试图控制。尽管承认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把焦点从家里什么事情是错误的转移到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只要你能说明家人的什么行为是你所喜欢的”,拉森指出,“他们就会更经常地表现出这种行为。”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6年第 9期第21~26页。 原载:《女性研究》1997年第4期第30~31页。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人要哄!
热度 17 xcfcn 2014-11-26 14:10
我这次学习一下陈安的写法。 一 貌似有一本书叫《女人要哄男人要捧》,女人要哄貌似是很多早已过了七年之痒的老男人喜欢说的话,听起来貌似男人对女人很好,但是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蛮悲观的:女人不可沟通,甚至不可理喻,你不要试图跟女人沟通,更不要扯什么相互理解。不要太在意女人,女人不开心了,你哄哄她就是了,总之,一切不必太认真。 二 记得有一次我看电视访谈节目,好像是一个剧组宣传自己的电视剧,演员中,有一个老男人(忘记是谁了,貌似是公认的好男人好丈夫),还有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妻,所以难免要谈到婚姻中夫妻相处之道。新婚夫妻当然认为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甚至合为一体。那个老男人很淡定的嗤之以鼻,老男人更多的表达的是女人哄哄就好了的观点。而这也正是我的观点。 三 记得没结婚前,我看过费孝通的《生育制度》,里面讲了婚姻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体,男女分工在里面非常重要,但是男女之间试图理解却是相当困难的,一般来讲,都是女人们相互理解,男人间相互理解,所以现在搞基这个流行或许是有道理的,或许这就是YC说的男女思维不在一个时空上?我当时看了之后相当震惊和难过,婚姻如此,还有啥意思? 四 我曾经说过,地球上有两个最大的事实,一个是光合作用,地球接收储存太阳能量最大化;另外一个就是性别了,在没有恋爱之前,你居然有另外一半的世界你完全不了解,恋爱时,你疯狂折腾,试图了解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要么你遍体鳞伤乃至爱得死去活来,要么你用婚姻去埋葬所谓的爱情,激情退却,七年之痒之后,你会不得不承认,其实,试图理解对方的行为是徒劳无功的,大家分工合作,相互忍让一点,平安无事就好了。 五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对村子里所谓美好家庭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要么男方强势,要么女方强势,两者相仿的家庭反而是悲剧。我不知道城市里的家庭是否如此,但这个现象现在可以很好的用费孝通的理论去解释。另外,根据北大吴飞的调查,现在农村妇女的自杀率非常高,不是日子苦了,而是日子好了,反而自杀率出奇的高,而自杀的理由也非常的简单,经常是一句话不合就要死要活。吴飞给出的解释是,现在生活好了,夫妻之间追求高质量的爱情生活了,而男女之间的沟通却异常艰难。用YC 的话来说:“对一件事的认识,女人觉得特别重要的,男人觉得不重要;男人觉得特别重要的,女人觉得不重要。就比如女人特别在乎一些纪念日,而男人觉得那可有可无。女人觉得被疼爱非常重要,男人觉得被尊重非常重要。都不在一个时空上,各想各的。”所以,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六 对话和沟通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或许这样能减少误解和摩擦。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对话和沟通却是异常困难的事情。李侠老师就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悲观态度:“ 对于辩论我是深知其奥妙的:你永远无法说服任何人?这也是科学哲学中不可通约性的简单翻版,因此,前几年曾写博文:我不想说服任何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普朗克定律也是讲这件事情的:“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其反对者让他们明白过来而实现的,而是由于其反对者最终死去,与此同时熟悉这个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 而我,作为过了七年之痒的男人,对于男女的沟通是报以悲观态度的,但同时我又是谨慎乐观的,我想这样的家庭至少应该是和谐的。
个人分类: 杂论|3624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不同
热度 47 janenana 2014-11-21 06:34
来美国的一年多来,让我对自己过去的科学教育和思维方式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经历和刚刚了解美国科研领域的经验,这个经验基本还很新鲜,属于还看不到海只听到潮汐声的阶段。认识还比较粗浅,有不妥之初请大家见谅。也请大家补充。 1. 科研预期( expected output )不同; 做一个科学研究对预期结果不同。中国科学家最先看到,或者是科学界最先期待或者最先获得资助的项目是:你的研究能够带来什么效益,最好是有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且对国家未来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最好。美国科学界看得比较具体,比如你的研究能够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 “ 有趣 ” 似乎就是他们的期望。所以美国科研的预期结果会特别具体。因此中国科学家做科研都带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但是美国科学家却感觉在玩有趣的游戏。现在美国科研经费也被砍得很厉害,所以这里的前提假设也是在经费充足的时候。 2. 科研结果沟通; 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把好的实用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为政策决策都应该搬上科学家们的议程。中国科学家对外,特别是科普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科普的作用就是把科学发现用大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出来。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国内收到正统的教育的科学家,沟通这个能力就没有被正式的训练过。所以不能简单的说成中国科学家本身做的东西高深,或者喜欢玩晦涩难懂这样的游戏 --- 是中国科学家真的不懂和普通大众的沟通,科学家自己也很少坐在一块沟通。近年来有点改观,不过应该也是申请研究经费的需要。在美国特别是大的靠不同的资金来源资助的 NGO (非盈利机构), IGO (国际政府间机构),都会设有一个对外沟通专家(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这样一个职位。这些人是负责把机构做的晦涩难懂的科研结果和发现做成普通大众能够懂得的、获取和理解的知识发布出来。美国的科学家本身被聘用的时候就已经要求具有写作和沟通的能力,所以沟通这个能力基本上是默认的。其实,大众的科学品味是被培养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特别晦涩难懂,而且特别没有意思怎么可能有人看呢,所以科研沟通这个能力很重要。 在国内现比较受欢迎(或是在风口浪尖)的比较有趣且能够科普的教授,似乎都是在美国受到至少博士教育和工作的经历。 3. 对科研的忠诚度; 在美国我见到了一个 “ 中国科学家 ” ,打引号是因为这个科学家在国内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在美国读博士后留在美国做教授做了 20 多年。我向他说明我来访问的目的之一是想找一份 research position ,他先和我提起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家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博学。意思是美国科学家阅读量非常大,什么都学,什么都看看玩玩,所以相应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在美国定义这个人特别 “ 有趣 ”--- 就是这个人很博学并且想法新颖。中国科学家似乎更偏 ” 专 “ 这个方向。我认为 ” 专 “ 是专业领域和专一似的忠诚,就是中国科学家对于自己领域的东西可能了如指掌,并且认为非常特别,但是可能对其他东西可能就不太懂或者完全不懂。 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对自己的科研领域了如指掌,对别个领域不太了解,又不太会沟通或者说不太科普 --- 这些特点加在一块儿,似乎对大家来说最好的安全感( comfort zone )就是 ” 清高 “ ,就是演变为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没办法和大众沟通这样的局面。 4. 对于知识吸取方式的不同; 中国科学家中似乎‘能够有想法’的都是那些能够申请到国家重要科学经费的人,这些人要爬到那个程度也是不容易的。普通一些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充其量就只能当一个科研打工者。就是要全盘接受既定的科研项目思想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通常做科研的人因为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向或者提不起兴趣的,所以说,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还是挺难的。在美国也有类似的项目,就是项目很大,经费足,所有的研究方向是既定的,这些项目的项目负责人( principle investigator -PI )也很喜欢招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因为这些人往往能够干活且听话。美国科学家或者普通的美国人(这里主要指美国白人)似乎都有批判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接受一个知识首先会问为什么。批判就是批评和判断,不只是中国科学家,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似乎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即你根本不可能批评一个被教授的知识点,更不用说进一步的判断了。 5 .关于“有问题”; 我个人认为科研的开展方式是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的。“问题”这个词在英语里面可以是 question 也可能是 problem 。但是在中国你要是“有问题”就惨了,似乎就是麻烦的制造者( trouble-maker )。但是科研就是提一系列问题和追根究底的过程。我自己就太爱提问题,在国内还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麻烦似乎因为我是少数民族,大家以为我提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语言理解能力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宽容的。中国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就不太会提问题,所以就更应该特意的培养批判和提问题的思维。在美国,你要是有问题会提问题那教授可就高兴死了。 如果用“按图索骥”这个词“问题”似乎就是这个科研蓝图中的“图和路线”。有问题才会有解决方案和答案。 大家说呢? P.S.: 请注意这里说的有问题和会提问题是两个层次。并不是说有问题就一定要问别人。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是你针对自己应该懂和理解的部分一直向你认为可以回答问题的人提问而选择逃避自我找寻答案,我个人认为是智商和情商问题。 中美国教授都一样,能够成功的那些也是踏实工作的人,所以这些人最后也会被归类为是 ” 那些 有趣的科学家 “ 。这里也并不是说谁好谁不好,只是因为我对中国的体系似乎了解得相对美国多一些所以更容易看到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发现|26233 次阅读|70 个评论
逃离心理危机的技巧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1-24 09:05
癌症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都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对此,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形式须轻松自然 不可以是说教式的,或者不疼不痒。比如,我们圆桌诊疗上常以不经意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这样使他们更容易接受。 2.须前后一致 特别是医院,牵涉很多部门,要保证患者获得的信息是统一的,这点非常重要。 3.讲究不经意中透露出最有意义的信息 因为这时候患者没有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容易获得认同。 4.善于寻找“同盟军” 这个“同盟军”可以是找老患者支持,也可以是家属,甚至是护工,还包括使用相应网络、书籍等工具进行支持。 5.讲究“全天候” 可以动员医院各科室力量、社会的力量,或者借助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们。 6.建议其参与相关的非正规团队 如癌症康复俱乐部、民生健康家园等。借助组织的力量,帮助患者自己更好地应对困境。 总之,特别强调几点:对癌症患者,基本人性要求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对家人来说,哪怕患者是姑息治疗了,都不应该抛弃他!对医生及患者本人来说,则也应该强调不放弃。 选自新书《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285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好的研究生:动嘴与动腿,缺一不可!
热度 79 张海霞 2013-12-2 14:51
上午十点左右因为有些事情要找学生,去了学生的办公室,本来闹翻天的大办公室,确实寂静无声,敲门进来,没想到只有两位同学!找不到要找的人,去实验室转了一圈儿,仍然是看不到人影!回来禁不住发怒,给学生们发了封信:工作时间与工作态度,也转发了清华同学的那个发言贴,希望大家以后不要懈怠。其实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也不是那种特别强调每天要8点钟来打卡上班的老师,知道大家都习惯熬夜,但是也不代表你10点钟还没到办公室是有道理的,更何况很多人的工作时间要是老师不要求他是绝对无法保证的。不能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在大多数强调实验的学科里做不出好工作的,这是真理,“妙手偶得”是文学不是科学。这是工作时间问题,当然你每天都呆坐着实验室里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态度和方法问题,也是这次要说的重点。 中午上来就看到方老师的博文“要研究生主动一些”,然后是“动脑与动手”,与我心有戚戚。学生和老师,本来就是科研的共同体,必须要互动才行,注意是“互动”,不仅老师要尽心去指导,学生更要主动去参与讨论和实验以及总结,这里面很多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动手动脚”的实验,是在“动脑动嘴”交流中产生的“头脑风暴”,这是非常必要的,都很多学生不注重后者,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耽误事,这里举一个我的研究生的实例。 这是一个很腼腆的男生,说过很多次了,要交流要交流,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就是没有动作,很多事情都在他的沉默和腼腆中错过了,甚至产生了很不好的效果。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事件是去年组织小组去秋游,爬金山岭长城,因为是爬野长城,路途又很遥远,所以每个人的背包里有水和食物,比较重,他也是好心,主动要求帮我背包(当然我的背包里还有钱,我要给全体人民买票和吃饭)。他一开始还走在我的前后不远处,后来路途实在太长,我这老同志逐渐就落到了队伍后面,就看不到他了,也好,周围还是有不少人,喝水不是问题,后来大家在山顶上集合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他,原来他已经和先头部队先下山了。也没问题,我们继续慢慢下山。等到出口的时候,大家要买门票(我们早上上的太早就没买票,现在下山了要补票),钱都在我钱包里呢,这下可是急死人啦!他已经跟第一拨人回到我们住宿的农家院啦!距离很远,也赶不回来,这可抓瞎了!后来大家凑钱总算是下了山!到了农家院,早早就看见他站在那里拿着我的包,真是气人!“你背着包瞎跑啥?!你怎么就忘了你背着的是我的包呢?!你怎么就不打电话呢?!”他一脸的委屈,也是:他一路上背着这沉沉的包走在最前面,水一口都没喝,照样给背下来了!不知道交流,不动脑筋,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及时沟通,以至于吃力不讨好!当时就说他:以后工作中要及时多交流,不要干这样的傻事儿!可是没有用,工作中他依然是这样的风格,你问他从来都不说话,有问题吗?没有,可是干起工作来却是没有一件事情能够顺利进行的,每次都因为他的不积极沟通和交流带来了巨大的滞后,做了很多无用功,你一批评他,他也从来不回嘴,还是那样的腼腆和一脸的虔诚,真是让人无奈!很多时候气得够呛,连冲他发火都懒得发了,不交给你做了,换人啦! 交流很重要,互动很重要,无论是跟老师还是跟其他人,一个闷葫芦是干不出好工作的!自己闷在那里做的很多是无用功、浪费时间和精力,把嘴动起来,清楚地表达自己、及时交流和沟通,不但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也有助于自己把思路理清楚,再配上很好的执行力,那就会做得更快更好、也让更多人开心。所以,每个人,不仅是研究生还是老师,要想做好的工作,记住:动嘴和动腿一样重要,缺一不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23 次阅读|81 个评论
[杂类]另解“沟通”
htrmt 2013-11-13 15:37
“沟通”这个词通常是用来形容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一种方法。常坐火车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在少雨的北方,直接在地里挖个通道就可以实现铁路两侧的“沟通”。可是在多雨的南方铁路上这样的“沟通”方式则很少,而大多使用的是高架桥。这是因为往地里挖沟的“沟通”方式不适合南方。大雨时节,采用“沟通”的做法常常会出人命,如 2012年北京暴雨,广安门立交桥 淹死人的事件,这时的“沟”不但不通,而且“沟”中积蓄的雨水反而封住用于“沟通”的通道,将试图蛮力通过及滞于其中的人淹没。由于沟渠、涵道、阴河、暗沟等方式的“沟通”易于淤积泥沙且通的内容不得见,以及在“沟通”时因个人立场等原因难免夹带私货或其它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极 易 使“沟通”异化成“同流合污”。鉴于此,应大力提倡阳光下、众人都能看见的立交桥式“交流”,使阴暗、闭塞 、肮脏 、不雅 的“沟通”见光死或至少得到些许净化。 亲,看到这里,您以后还会随意使用“沟通”一词么?
个人分类: 杂类|3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板都是易怒的吗?——与导师沟通的一些困惑
热度 17 liwei014 2013-9-18 21:12
构思这么一篇博文源于今天受老板的一顿批评,这一年来发生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每次都让我觉着有些无所适从,好像不太会处理这种情况,不擅长与国外的老板们沟通,写出来求一些真知灼见。 细细回想我所接触的导师,从大三开始在实验室帮硕士生做一些打杂的工作(美其名曰大学生创新课题,还有比赛一说)算起,到目前为止先后呆过五个不同的实验室,同时也就接触了五种风格迥异的老板。之前在国内的四个实验室中,有待的比较如鱼得水,觉着很有归属感的,也有些不太愉快,恨不能早点离开的。因此,我想这个与老板如何相处沟通的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而是早已存在,只是在这个语言文化都有很大差异的国度,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而已,说到这我就想起在某部美剧中说:我要是用母语跟你吵,你肯定吵不过我。 本科时的第一个实验室纯属打杂性质。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系主任做所谓的“合作导师”自然是有些受宠若惊,再加上他本就是一个十分严厉,经常随时随地斥责犯错的同学甚至老师的人,就更加深了距离感,甚至有些害怕,所以对于这第一个所谓的导师基本也就很少有交流,现在想想都觉着我那时是不是对他唯唯诺诺?这段不太好的入门经历或许在我心里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阴影。 大四时挑选做毕业论文的合作导师,机缘巧合之下我得到了去其他学院做毕业论文的机会,而且还是一个省部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大老板是学校的大牛。受了第一个实验室的压抑,自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去这边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合作导师是刚从香港毕业回来的年轻老师,刚来学校就投在了大牛底下建实验室,做一些交叉课题,这才使得我有了机会。可能是由于在香港待过的缘故,感觉这个导师和我之前接触的一些老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也相处的很愉快,加上我本身也还是比较勤奋的孩子,于是连大老板都表扬过我好几回,这段美滋滋的经历让我悟出来可能勤奋好学一些就会深得老板心吧! 后来开始硕士学习的时候,头半年被派到一个单位做半年的合作研究,这段时间的经历又颠覆了我的想法。这个单位的老板风格完全不同,我至今的印象都是他每天都呆在办公室里忙,一个月都见不到一回,偶尔的有两次去他的办公室见他,每次都是进入了一个青烟缭绕的幻境,在朦胧的烟雾里找寻他的身影。自然这样的导师就没有交流一说,主要的沟通都是通过他下面所谓的小老板。这里从老板到学生都是一副高压态势,工厂一样的生产着论文,你是不是勤奋好学没人关心,唯一关心的是你实验进度在哪了。这段时间和老板的沟通是最糟的时候,也是我恨不能早点离开的时候。 总算回到自己组里开始自己的研究,老板是个很随和开朗的人,从一开始交流就没有任何问题,虽然每周的组会老板会照例的“开骂”,但是基本三年都没有什么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有一种归属感,一种融洽和容易沟通的氛围下很多小矛盾和情绪也都会马上烟消云散。 遗憾的是在国内那些年接触的不同导师,并没有让我总结出来和导师相处的好办法,感觉不同的性格的人差别较大,对于控制欲很强的导师,我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来到我目前的这个组,悲催的遇到的老板刚好控制欲很强,而且还是个女老板,于是过段时间就有一种面对灭绝师太的感觉。加上语言上多少有些影响,有时候多少会产生一些误解,这时面对老板的批评就会手足无措,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总是揣摩不透她在想什么,对我及对那些事有什么看法,或许有点“想多了”的状态。私下里茶余饭后时我也向德国同事取经,他们的答案多少有些意外:我们其实也和她没法沟通,而且你不用绞尽脑汁去想了,你不会从一次批评里学到任何经验,这次她说是错的下次就变成对的了。平时他们也经常背地里说各种老板坏话,可能是因为语言不通没看出他们的矛盾的原因吧!看来语言不是唯一的沟通障碍。 回顾了一些我经历的老板,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理出一个一招半式能够让沟通更有效,虽然感觉这与不同老板的性格关系很大,但应该还是有些普适性的东西可以需要注意的吧?尤其在与国外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有些拿人手短的弱势心理,不像是做学生的时候。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呢?
16070 次阅读|41 个评论
儿子:我拿什么给你呢?
热度 2 tt52dj 2013-8-20 13:51
2011年3月8日,伴着一声啼哭,我的儿子(唐菲芃)来到这个他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毋庸置疑,他的降临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如今,他已经有2岁5个多月了,即将步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前,我一直鼓励妻子:对于儿子的教育问题,应该不能计算成本(因为她辞职在家照顾儿子,每年因此在收入方面损失不少),哪怕是你陪伴着他,获得一丁点的进步,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因此,绝大多数时间是她们娘俩在一起。然而, 我和儿子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的时间却很少,甚至每天累计不到2个小时。诚然,一方面原因是此前我在京攻读博士学位(2009—2012),而没有时间陪伴着他。另外一方面是我还完全准备好合适的思路与策略,去思考如何与他进行有效、平等的交流。每每妻子与我谈到儿子的教育问题,我都爽快地答应:这个问题,肯定需要重视。然而,事后因为其他的事情而耽搁或者遗忘了。 昨晚,在一个杂草科学会议的晚宴上,我遇到久违的硕士同学以及母校的老师,期间我与他们叙旧,难免又多喝几杯。由于不胜酒力,再者儿子和妻子还在外婆家,等着我去接他们,结果席间,我先回来了。回家后,我陪儿子玩了一会,然而由于胃不适,先睡着了。凌晨醒来,发现妻子还在电脑旁浏览网页,我猜想是因为 儿子的教育问题,她又在发愁和在网上搜索资料以寻求对策了。原本想对她说:早点休息,可看着她那份对儿子的痛爱之心,不忍打搅。 刚才,上QQ时,看到妻子给我发的信息(几篇儿童教育的相关文章)以及一封邮件(自从我们结婚后,我们之间几乎没有通过邮件来交心了),看来妻子真的对我此前的行为感到沮丧和无奈了。我也不记得这是第几次妻子勒令我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但我清楚这次她是动真格了。抑或,正如妻子所言,由于工作压力大,因此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渐渐变少,每次也就是因为儿子的问题而各抒己见;尽管目的一致,但往往在具体方式上存在分歧,因此大多时候闹得不愉快。 或许,是我一直想找寻“教育上的平衡点——度”,往往到了具体问题,却不知如何适从?又或者,是我太想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儿子,让他学习到我身上的正能量,可事实上我又不够耐心。或许,是我的情商比智商低得太多,不懂得如何与儿子交流。又或者,是因为作为母亲的妻子,对他的那份爱过于急切,让她心急如焚,毕竟在她看来:三岁(的性格)(决)定八十(之后的成长)。每每想到此,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失败和无能。然而,换种角度去思考,又不难发现:其实,儿子的成长如同其他人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甚多;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引导和耐心地予以解答,同时也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其交流,而不是以一种长者的姿态予以不屑甚至严厉指责。 儿子,我该拿什么给你呢?我能拿什么给你呢?今后,这两个问题,将时刻提醒着我:多陪伴你,多呵护你,多激励你。诚然,我有的是一颗天下父母同样的心:渴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PS:其实,尽管我陪伴儿子的时间远远少于妻子,然而他却最喜欢和我亲近,也最痛我。
个人分类: 育儿经|3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生“不会说话”加剧医患矛盾
热度 29 何裕民 2013-7-15 14:44
医生“不会说话”加剧医患矛盾 12位著名专家联合倡议:医生先交心后给药 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等联合举办,国内首届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昨天在哈尔滨召开。会上,吴孟超、汤钊猷等8位院士,何裕民等4位著名医学专家联合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为近几年关注度持续上升的各类医患纠纷事件把脉。院士们倡议,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关爱病人、呵护病人,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在诊疗上尽量避免创伤性治疗,注意扶植病人自我康复,尤其要防止过度治疗。 医生应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倡议由国内医学界德高望重的临床专家向各级医疗单位和全体医务工作者发出,包括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钟南山院士、樊代明院士、吴咸中院士、郎景和院士、赵玉沛院士、卢光琇教授、胡大一教授、凌锋教授、何裕民教授。会上,12位专家针对医学人性化展开热烈讨论,提出独特见解。 倡议共十点,着重医学临床、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倡议首先要求以“人”为本,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关爱病人、呵护病人,对病人投入足够关心,尽可能提供低成本服务。在诊疗上则尽量避免创伤性治疗,注意扶植病人自我康复,尤其要防止过度治疗。专家们认为,医生自己也应有意识地提升人文素养。 倡议还特别提到将医学人性化融入日常教学,在教材中特别加入医学伦理的课题,给予学生深刻思考。媒体开辟人文关怀专栏,学术会议中设置人文论坛,以深化各级医生对医疗人文的关注。学校里,通过举办人文专题讲座、临床病例解析及教学指导提纲等方式,丰富医学人性化教学。 九成以上纠纷因沟通不当 近几年,由于人文精神的消退,医学领域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其中以病人与医生的纠纷为最。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导致的,当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 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曾在门诊时遇到过这样一对中年夫妻,丈夫是位晚期肝癌患者。初诊时,丈夫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任何治疗都没有意义,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说完,便拂手示意他们离开。然而,何教授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不断与病人谈心交流,给予他生活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最终这位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了整整两年。 何裕民教授指出,其实,当初那位断言“最多两个月”的专家并没说错,因为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90%是在三个月以内。但两个月与两年,却体现只讲求科学性与兼顾人性的医学,它们本质上的差异所在。到底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也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 生存期预测不人道不科学 当人们有执着与过度的心理期盼时,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会影响到最后结果,这是心理学上经典的“皮克马利翁效应”。何裕民教授说,所谓依据以往经验所做的 “科学预测”,既不科学又不人道,且完全没有必要。很多情况下,在医患和家属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何教授表示,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病人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 “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看到在疾病状态下病人躯体和心理对情感的需求。心病不去,大病不愈。要去其心病需要氛围,需要适宜的语言、榜样,更需要医生‘掏心’、‘交心’。 ”何教授说,医生需要在认真倾听对方诉说,给予患者精神感情支持,以合适语言告诉病人良好的康复前景的同时,尽可能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十分重视他的病情和心身痛苦。“面对病人能否为他作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首先取决于医生的文化底蕴、道德良知,其次才是专业技术水平。” 跳出利益帮病人分析病情 患者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当医生的诊疗意见与病人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何裕民教授建议,当患者选择面对分歧或举棋不定时,医师应跳出利益,尽可能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探讨性、分析性的口吻对这些疗法进行排序,便于病人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据了解,许多医生因认识与观念问题,习惯对肿瘤患者施行反复化放疗等。何教授表示:“这是观念认识与经验的差异,也许我们之间更需要加强相互沟通,互补长短,在这两种做法之间寻求其中最佳的结合度,以利于患者利益最大化。 ”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行医中必须恪守的底线。何教授说:“医生不妨把年长的病人看做自己的长辈,年龄相仿的看做平辈,年幼的则看做晚辈,设身处地地从病人角度考量会如何处置?”他指出,作为医生,至少应追求施行相应的医疗措施后自己内心的坦荡、平静,而永远不会因为非技术能力即非医疗因素造成对方不必要的伤损而感到内疚万分。 【相关链接】 临床医学人性化十倡议 医学的崇高使命是治病救人,增进人民健康,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由于种种原因,医学人文精神在近些年来有所消退。为使医学回归人文,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性化,我们发起如下倡议: 一、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诉求不应损害病人利益。 二、大力提倡全人医疗和整体医疗,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时处处关爱生命,呵护生命。 三、不断完善诊疗技术,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注意扶植机体自组、自稳、自增的自然力。 四、为病人提供适宜和最佳的诊疗服务,谨慎使用高新技术,力避过度诊疗。 五、在不影响病人健康的前提下尽力为病人提供低成本的服务。 六、重视对病人的照料,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减轻病人疼痛和痛苦。 七、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切实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尊重病人自主权,倾听病人诉求。 八、履行各种医学道德伦理规范,遵守医学法规和相关卫生政策。 九、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注意提高个人人文素质修养。 十、营造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结合的平台。 本文来源:2013年7月15日《新闻晚报》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2746 次阅读|30 个评论
It's a good question?
热度 8 JRoy 2013-6-29 22:50
刚看到嵇老师的博文《 你有没有用对 It's a good question? 》 一下子,咋有点三观尽毁的感觉?貌似这句话太常见了。到底什么时候用 It's a good question?或者说,学术会议上 It's a good question啥意思? 这个问题本身 is a good question! 好在我基本不用这个,上周学校的summer school就听到各种颜色的人的不少的good question。我一般都是理解成一种语气缓冲,并不一定是表扬,而是像一种客气用语。我个人更多的用well,昨天的答辩我觉得就用了不少的well~ 因为examiner问了问题之后,往往需要整理一下思路/语气回答。所以well一下,也好接话。我很少用it is a good question, 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太长了,而且有点语气大的感觉(至少不太适合对examiner来说)。再者不管怎么地,还是有点夸赞味道的,你老是乱七八糟的夸别人能不让人家觉得烦嘛。事实上,任何语句一次交谈中反复说都不妥(要不别人理解成你的口头语了)。只要用的频率不多,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当遇到难 的 问题,需要找些找些中间话来说(调整思路,思考答案),比如:(well) that/it is a good question, I confused myself even severals times ~~~~ 巴拉巴拉的讲,意思 你说的问题很好,我能明白,我之前也常常迷惑,甚至说到上周有个人还问我这个问题来着,说来话长之类,然后话语一转: please allow me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shortly。等等吧,有些人为了思考答案,峰回路转好几句在哪儿找话,一来避免冷场,二来也显得自己不是很笨一下子答不上来(暗示:我不是答不上来,我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的,让我先说明一些情况)。 反正,总之英国佬说话客套的地方很多,虽然很绅士显得polite,都成'毛病'了。听他们讲话,你要知道重点部位否则你不懂什么意思,其他的可听可不听。比如我在这边监考的时候,有几次本土学生举手示意我过去问啥事,他们一顿说自己的情况,比如:他的视力不是太好,因为什么什么;或者,他的今天少带了一只笔,现在的这支笔没有水了写不清了..... 最早的时候,我心想,你举手示意让我过来就告诉我这个事吗?我可以说句我知道了然后就走开嘛? 其实那孩子的意思是:你能帮他打开灯或者窗户,甚至调动座位吗?或者,你能提供一支笔或帮他借只笔吗? 我最早的时候不习惯,甚至不知道如何应对,常常直接问:what can i do for you? 心想,哥哥你就说你想干啥吧,别绕圈子呀(事实上,想想咱们跟老外讲汉语岂不也是这样,你想表达’学校新建的篮球场很不错,下午玩玩去‘等地道的意思,你最好还是直接问:下午打篮球,篮球,好不好? 哈哈哈~~ 就跟当年日本人讲:八路,八路的有?!部分用词最好强调一遍)。。 但是在一个礼貌的角度来看,直接要求别人帮你开灯或者借笔并不礼貌(毕竟你是监考官嘛,所以跟上面的问题一样说话还跟身份有关),至少英国文化里面是这样不能轻易要求别人做什么,一定是请求。他们更愿意听到你先问:may i switch on the light 之类的反应之后,他们来一句很干脆的: yes please。 丫的绕弯子,想让'老子'开灯还不直说, 这不是特例,很普遍。~~就是英国人直接说话,有时候也加个冒,比如让走的时候把门带上,常说一句:can you help me close the door please 其实这句话直接说,can you close the door, please? 就可以了,跟help you 有啥必要关系吗? 哈哈,最后来个经典的英国笑话,看看绕弯子的英国佬。 一个英国人    一天晚上,一个英国人从他住的旅店房间里走出来。来到走廊上,叫旅店的服务员给他拿一杯水来。服务员按他的要求做了。英国人回到了他的房间里,几分钟后 他又来到走廊上,让服务员再给他送一杯水。服务员又给他送了一杯水。每隔几分钟。英国人就走出房间重复他的要求。 半小时之后.这位感到惊讶的服务员决定问问房客要这些水干什么,英国人不谎不忙地回答:”没什么.只不过是我的房间里起火了。“
个人分类: 知识杂谈|735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热度 11 张海霞 2013-3-30 17:41
前几天一位博友徐大彬写了一篇很好的博文 “ 别总给我你想给的 ” ,今天看到孟津博主的“ 知识如食,思想如丝 ”,其中有一段话很好, “要让小鸟长成鹰,需要喂食物,那是必须的。小鸟长大了,成了鹰,和爹妈一个样,甚至还不及。尤其是现在有各种污染,吃了太多添加剂的食物,小鸟长成了鹰也飞不起来、飞不高,还下软蛋。”这段话很经典,是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的典型写照,“下软蛋”已经是常态了,可是很多人还困惑地找不到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可以和徐大彬博主博文中的呼吁相呼应:“别总给我你想给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里有我和女儿的真实的故事。 虽然不是和女儿朝夕不离的那种妈妈,可是我一直和女儿的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先生想要讨好女儿是一定要征求我意见的(否则总是做不到点子上),我也常常以此为自豪。可是去年的某一天,女儿放学回家一下子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小脸阴沉着不说话,不对呀,以前都是快乐的小鸟一样就扑过来啦!我立马就奔了过去:“宝贝儿,怎么啦?谁欺负你啦?”刚刚上初中的她,难免有些小摩擦。“可不是嘛?我的同桌**……”一听就是孩子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立马打断:“这是个啥事儿呀,不就是玩得嘛!”我这一说不打紧,本来还是阴沉的小脸立马下起了小雨:“妈,不是这样的,某某特烦人……”,我一看孩子哭得伤心,这还了得!立马改变语气:“宝贝儿,别怕,我现在就给你们老师打电话……”,没想到,这下子孩子变成大哭了!“妈,你别说了,你先出去!”天呐,要把我轰出去!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我被轰出来!我当时一下子就傻了,这是怎么回事?我哪里做错了,不就是想哄她开心吗?!我做错什么了?!我也不禁掉了眼泪,可是,一想也不能给老师打电话呀,因为本来也不是个什么事!过了半个小时,女儿自己从房间里出来了,眼睛都哭红了,看着郁闷的我,说:“妈,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是你不懂我的心!”我当时一下子就明白了: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事,她只是想跟你说说,宣泄一下,可是你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下结论,正好就触错了,越说越错,其实这种时候,你不要说什么,安静地听就够了,因为她就是想跟你说说话!从这次以后,我就知道该怎么跟成长中的女儿相处了:多听,少说,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严肃的话题用调侃的语气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效果可以更好。 譬如骑自行车这事,她一直不敢上路,旁敲侧击了几次都没效果,昨天晚上我去接她放学,我戴着头盔骑着自行车去的,她放学出来,在一大堆家长里一下子就找到了特特的我:“妈,你好酷呀!”“可不嘛,我现在戴着头盔骑自行车上下班,回头率高着呢!”“那我今天也试试?”语气中带着兴奋和试探,不是很自信,毕竟她还没有在小区外骑过自行车,可是已经拿着我的头盔开始往自己头上戴了,“可以呀,现在路上车不多,这一段还有自行车道,问题不大。”“那好,我试试。”“好啊,你骑,我跑步,正好锻炼身体。”戴好头盔,背好书包,骑上车子出发!她骑得很慢,我在人行道上跑步跟着,到了红绿灯就早早下来等着安全再通过,正好,这一路车不多,人也不多,过了第一个红绿灯,女儿信心大增:“看来我第一次上路表现还不错。”可不是嘛!骑了大约2公里,我们两个交换,我骑她跑,还真是长大了,跑得还挺快的!最后一段接近小区了,再换她骑,我说:“给自己个目标,不下车骑到家!”没想到,这一公里她真的坚持住没下车(中间躲了几次机动车)!回到家,没到门口,女儿就兴奋地喊起来了:“姥姥,快开门呀,我们骑自行车回来的!”妈妈开门的时候特别地吃惊:“刚才你爸爸还打电话问呢?怎么还没到家,原来你们俩骑自行车呢!”放下书包,就听女儿在房间里给她爸爸打电话:“老爸,我今天骑自行车回来的!你想不到吧?!”语气中满是自豪!于是,这骑自行车上路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我们约好下周还继续骑车! 这虽是一件小事,可是足以说明,在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地尊重被教育者,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和需求,而不是一厢情愿地给予你想给的,要懂他的心,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把他的需求和你的给予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大家都希望的效果,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小鸟成长的过程中,根据生长的需要喂食物,不是滥塞营养品和各种添加剂,及时地训练小鸟自己掌握飞和捕食的本领,这样,等小鸟长大成了鹰,它一定不仅会飞而且会飞得很高很远,而且知道该怎样帮助他人和抚育自己的后代,做一个“不下软蛋、不做燕雀”的雄鹰!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7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钱学森离开美国真相:保密许可证被收回伤自尊?
dongzg101 2013-2-26 14:47
钱学森离开美国真相:保密许可证被收回伤自尊? 2013年02月26日 07:58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张纯如 分享到: 更多 2603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60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1 2 3 4 … 9 10 11 12 高清图集 一张黑白老照片,定格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照片上,一位慈祥的老人,身着戎装,面带笑容地向周围的人们致以军礼。他,就是钱学森。(图片来源:中国解放军报)图为1980年6月5日,钱学森… 1945年四五月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讯问冯卡门的老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这是钱学森(中),冯卡门(右),和普朗特(左)三人会见时的合影。图片这张照片是世界气体动力学三代掌门人 钱学森上校、冯卡门将军与普朗特教授。照片这张照片我不太能确定地点,应该是德国的哥丁根大学——普朗特执教的大学,也是冯卡门的母校。右边算起,第一人是钱学森,第二人是冯卡门,第三人是普朗特点击详细关注凤凰网历史官方微博。' 核心提示: 多年以后,他的朋友们记得,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对成为这样一条“指控”的对象大惑不解,而且感到被深深地伤害了。这种伤害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两个星期后,钱学森发表了一个令?震惊的声明:他将从加州理工学院辞职,返回中国。 本文摘自《钱学森传:蚕丝》,作者:张纯如 翻译:鲁伊,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赴美留学的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五年后,钱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于28岁那年成为声名卓著的科学家。 1950年9月7日,美国移民局派出两名特工,在钱学森家中逮捕了他。理由是,移民局怀疑他在1930年代曾经参加过美国共产党。他们手头的证据之一是,有人提供了早年美国共产党内部的新发展党员名单,上面有钱的名字。而钱对此一无所知。 二战后的美国,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美国一方面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另一方面在国内清除“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排外运动,这一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1950年代,有过与钱学森类似经历的人成千上万。即使伟大的爱因斯坦也不能例外,在联邦调查局留下了长达数百页的被监视记录。这段往事,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页。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一年中,钱学森做过更大胆的预测。他表示,飞往月球的目标不出30年即可实现,而从地球飞往月球只需一个星期。1950年5月,《大众机械师》杂志的封面上画了一个宇航员的形象。这本杂志引用钱学森的话说,工程师们很快就将着手建造登月火箭。 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钱学森确立了自己作为所在领域主要发言人的地位。他有可能变得像沃纳·冯·布劳恩一样出名。看上去,没有什么能够阻止钱学森在美国迅猛发展的火箭项目中发挥作用,有朝一日,他将和其他科学家一道,将人类送往太空。 然而,一件小事却无可挽回地改变了钱学森的一生。1950年夏天,联邦调查局的人找上了钱学森。两名特工的来意很简单:钱学森是不是或是有没有加入过共产党? 联邦调查局宣称,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过从甚密的好几个人都是共产党员。在威因鲍姆家中举行的社交聚会,实际上是美国共产党帕萨迪纳支部教授小组的集会。钱学森的名字出现在一份1938年的党员名单上,并与一个化名“约翰·德克尔”有关。联邦调查局特工向钱学森调查了他与美国共产党和威因鲍姆的关系。钱学森否认所有“指控”,他不承认自己曾经加入过共产党。至于他的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共产党的花名册上,钱学森说,他对此毫不知情。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约翰·德克尔这个名字。 此外,钱学森对联邦调查局特工表示,他相信威因鲍姆是忠于美国政府的。与钱学森其他的朋友一样,威因鲍姆或许偶尔会表现出一些左翼倾向,但钱学森并无法确定他们就是共产党。联邦调查局的报告称:“钱学森说,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衡量一个人是否忠诚的唯一标准是事实,但对于一个人的忠诚或政治信仰这种无形的东西,事实的标准又不能适用。因此,他拒绝怀疑他的那些朋友。” 但是,美国政府已经对钱学森的忠诚产生了怀疑。钱学森的保密许可证被收回。就在联邦调查局找钱学森谈话的那一天,加州理工学院校方收到了一封来自驻扎在旧金山的美国陆军第六军总部的信件。信上说,钱学森不再被允许参与机密军事项目。对于钱学森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按照计划,他本来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和美国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担任顾问,而且经手加州理工学院的保密国防合同。现在那些都变得不可能了。鉴于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项目的90%都属于保密范畴内,保密许可证几乎是在这里工作的必要条件。然而,钱学森知道,政府的行动并不会妨碍他的理论研究,这并不需要保密许可证。 加州理工学院的教职员工听到这条新闻时都感到不敢相信。钱学森,一个共产党员?在有些人眼里,钱学森可能是他们认识的人中贵族气最重的了。而且他不是娶了 蒋介石 军事顾问的女儿吗?不可能。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里,钱学森可能是最不像共产党的人了。 多年以后,他的朋友们记得,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对成为这样一条“指控”的对象大惑不解,而且感到被深深地伤害了。这种伤害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两个星期后,钱学森发表了一个令?震惊的声明:他将从加州理工学院辞职,返回中国。 当联邦调查局通过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情报员获知此事时,他们又找上了钱学森。这一次,是电话问讯。钱学森说,他觉得“除此以外,他已别无选择”。但他同意与联邦调查局的人再次见面。 6月19日,钱学森向联邦调查局递交了一份事先写好的声明文件。他说,在过去的10年里,在美国,他一直是一个受欢迎的客人,而他也生活得很好。他相信,这是一种互惠的关系,因为在“二战”期间,他为美国的科学进步贡献良多。既然现在这种受欢迎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而怀疑的阴影也在他的头上盘旋,那么,最绅士的办法就是离开。 没人知道为什么钱学森决定在这时候离开。关于他的动机的种种猜测在加州理工学院流传多年,而他后来的行动也令这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令事情更加复杂的是,在钱学森返回中国后,在许多事情的叙述上,他都改口了。回过头来看,在当时,这种突然决定离开的做法,只有证实了联邦调查局最初对钱学森的猜疑:他就是一个共产党,或许还是一个间谍。 必须考虑到,钱学森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而一连串的成功又助长了他的傲慢,使得他有些时候甚至表现得令人无法忍受。他把剥夺了保密许可证这件事当成一种巨大的侮辱,觉得自己“丢了脸”。 钱家的第二个孩子、女儿钱永真出生后不久,钱学森就开始公开地为离开作准备。他写信给美国国务院,甚至亲自造访华盛顿,以获取官方的离境许可。他试着预定返回中国的船票,但却被告知,预订无法被确认。7月初,在加州理工学院其他一些中国学者的建议下,钱学森写信给国际商业联合会,由这个组织出面帮助钱学森订好了飞往中国的加拿大航班。钱学森计划从温哥华离境,乘飞机直抵香港。 钱学森的朋友对他真的决定要离开都深感震惊。当钱学森在古根海姆大楼的楼梯间对汉斯·利?曼教授漫不经心地提起他将回到中国时,利普曼认为他“疯了”。钱学森的老朋友威廉·西尔斯曾经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接触到那些机密材料。钱学森回答道:“不这样的话,我就无法完成我作为古根海姆教授的职责了。”西尔斯觉得钱学森有点过于夸张,但也理解,“撤销保密许可证这件事伤害到了他的自尊”。 标签: 钱学森 张纯如 美国 分享到: 更多 【钱学森离开美国真相:保密许可证被收回伤自尊?】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对成为这样一条“指控”的对象大惑不解,而且感到被深深地伤害了 2603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60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相关新闻: · 钱学森生前谈“宣传钱学森”潮:我还没死 急什么 · 1986年钱学森发言:人体科学与共产主义有相似处 · 钱学森:特异功能是比相对论更大的科学革命 · 钱学森另一面:为卫星能播《东方红》砍实验项目 · 钱学森夫人蒋英2012年2月5日逝世享年95岁 · 钱学森谈文革:没有总理保护 恐怕我早不在人世了 杨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个人分类: 退休生活|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沟通
热度 1 wumingdl 2013-1-6 16:45
沟通
工作和生活中,大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沟通了。倘若不能有效的沟通,其结果是可怕的。比较极端的情况就是那些自闭症患者了,他们活在非常痛苦之中。 看了一下WIki,说有一个Model,就是SMCR,Berlo's Sender-Message-Channel-Receiver Model of Communication。 就好像是拍照取景,看你所想要看的东西,其他的东西是可以忽略的。沟通,为的是准确获得有关的信息。否则,虽然你有了听说写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传递的却依然是垃圾,这就是所谓的对牛弹琴了。 我们经常要犯的错误就是以为我们能够有效的沟通。 以下照片用微单拍摄。 以下图片来自Wiki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分享|3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痛苦!我没看见过这样的大学校长。
热度 1 huangsz759 2012-12-14 18:40
痛苦!我没看见过这样的大学校长。
大学校长应该是有道之人,为无为,事无事。但怎么样才算有道之人呢?琢磨半天,最基本条件大概是淡泊名利吧,“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古人又讲“不知易,不可为将相”。但是易经的精髓在哪里?怎么学?谁教?恐怕这套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遗产已经失传了吧?什么“世外高人”还有吗?所以现在好多大学校长都是“学而优则仕”,但遗憾的是他们学的只是“科学”知识,为官之道并没有学到多少。 大学校长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应该平等交流、高效沟通、广开言路、任用贤良。下属找领导沟通困难很大,领导找下属沟通相对比较容易,所以校长应该放下架子,不论资历、年龄、性别,与大家平等交流思想,高效沟通,在多次的思想碰撞、融合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校长也是人,由于特定、有限的经历,不可能一点瑕疵没有,“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以人为镜,才能逐渐扫除错误的思想、落伍的观念,达到完善的人格。因此,一个好校长,常常也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或者哲学家,比如蔡元培、竺可桢。 大学校园里常见的几幕场景有:校长演讲,或者称为训话,时间可能半小时,也可能一个小时;校长看望学生,“亲切交谈”;副教授、副处长以上教师座谈会,一边小心翼翼的讲,一边正襟危坐的听。注意没有,这些场景里面并没有形成高效沟通。 我试着设计一个方案。每天下午 4:00 到 5:00 ,随机抽取学校教职员工三、五人与校长交流,一个适当大小的房间内,中间摆上圆桌、凳子,边上放几个白板,众人坦诚表达、校长虚心接受,大家畅所欲言,嬉笑怒骂,无拘无束,岂不快哉!交流过程全程直播,结束后还可在网页上回看录像,所有教师可实名留言,校长回复留言。如有人确实有紧急重要议题需要讨论的,可以申请第二天参与,一般会予以批准。 开会很重要,但注重开会效率更重要。在我的印象中,招商银行、三一重工,发展得非常快速,大概跟高效的开会有关吧。也是啊,每天都有瞬息万变的事情和苗头,不开会怎么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呢?有的学校,一些规章制度十几年都没有任何改变,真是无语。
24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工作中的沟通
bewinner 2012-9-22 21:43
之前提到工作中的沟通只是稍微展开了下,并没有深入的进行探讨,今天想仔细的深入想想怎样才能有效沟通,虽然自己也只是个学生,但至少先将目前工作中想到的写下来,逐渐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相信有一天一定能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 1. 要保证有效沟通, 首先一定要主动 。主动出击,不要被动的等待。被安排着干活固然很舒服,不需要动脑子,人家让干什么干什么,完成工作即便捷又轻松,但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成长就会很少,永远是被动的角色,永远是被管理者,无法得到重任,反而去抱怨公司不给于成长的环境。机会是自己打拼出来的,相信自己的努力终会有人看得到。养成主动的思考将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主动式思考应该为一个大的体系,里面就包括了主动的沟通。如被安排给一个项目,自己一定要对这个项目的定位,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这就需要自己主动去和领导沟通,不要等到领导亲自来问你,而你自己却无法清晰的回答。自己在这个方面实在需要提升,经常有懒惰的被动等待心理。尤其当自己是提供服务的乙方,面对客户甲方,更是要保持及时到位的沟通。不要在最终造成反攻,事倍功半。现在,我面对自己的客户,总是每天一个电话,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力争和客户能站在同一层阶梯上,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2. 要弄懂对方的意思。这就要求 自己能形成结构化的思维 ,可以到位的合理的解释客户的需求,这其实也是主动式思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这一块自己也需要提升。以前的工作中,经常对对方表达的意思一知半解,却不会直接表示出自己的疑惑,造成工作中做了一些无用功。这里首先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明白就是明白,不懂就是不懂,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尝试总结别人的观点,这一点不容易做到,需要一边尝试一边总结,经常练习必然可以提升,因为这些技能属于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和人的天质真没多大关系,需要的只是用心的总结。可以尝试在别人说完之后,告诉对方“我的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对方的观点 1,2,3 罗列出来。 3. 时常思考下,如果让你去评核一个员工,你会如何做?你会关注他什么?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案:两种方法,一是结果导向,二是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就是验收工作成果,看工作完成如何,有没有达到甚至超过预期。这里就涉及沟通,你要明白工作的成果是什么,领导给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努力的方向才不至于出现过大的偏差。二是过程导向,就是看这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整个组织的架构和流程,从而能提出优化组织的方案。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然需要你主动的和周围的同事沟通交流,努力理解现行架构,在自己主动思考和与人沟通过程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提的一点是: 千万不要闷头苦干,一定要时常抬起头来,要让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对你在做的事情有比较清晰的把握和认识 。实际上,在和同事交流想法的时候,说不定就可以迸出来以前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火花也许就会成为引爆点,好想法接踵而来。 最后,一定要认识到,同事不仅仅是一起共事的一群人,同时也是你现行生活中可能是最多时间和你待在一起的人。 事情永短暂,人情恒久远 。沟通中要照顾到对方的感受。所谓的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我是不赞成的。怎末可能那么机械的将工作和生活完全剥离开?应该的是两者起头并进。在紧张的工作中之余也要把生活搞好。扯远了,今天到此为止。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以为研究生们依偎在TA的周围,怎知道TA们的心在不在彼岸?
zcgweb 2012-9-8 22:50
看到了以下的新闻,对于新闻主体内容了解了一些信息,但是更让我沉思的是该新闻的最后一段话‘几天时间,对了解一个国家是非常有限的。但各种迹象表明,这里相当多的普通民众,都没有像他们的领袖所期望的那样,把领袖的教导当成自己的信仰,尽管这教导无处不在。这让人不由感慨:信仰这东西,有时你越是想强有力地推动它,它就越和你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你以为人们是幸福地依偎在你的周围,怎知道他们的心却在彼岸。’读完这段话,感觉到最后的一句话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刻画人际关系,包括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评委和被评价人员的关系。例如: ‘导师以为研究生们是幸福地依偎在导师的周围,怎知道研究生们的心却在(找工作的)彼岸。’ ‘答辩人员(例如研究生或者职称申报者)以为评委们幸福地理解了答辩人员的内心世界,怎知道评委们的心却有可能正在琢磨答辩内容的逻辑(因为你没有讲清楚)。’ CZ @ 2012.09.08 23:15:22 引用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120904/6981902.shtml 个性伊朗的个性国民 2012年09月04日 02:14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牛华勇 德黑兰是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城市。这句话既可以应用于她华丽的外表,也适用于她充满渴望的内心。 我一不留神成为德黑兰一个学术会议的嘉宾,和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其他5个人一起,在德黑兰一个会议中心的豪华大厅里聚在了一起。 “报复美国” 我对伊朗的了解,是碎片式的,《倚天屠龙记》中有几个高手来自伊朗——当时的波斯。其他所有了解则来自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这个政教合一的革命政权成为和西方对抗的桥头堡之一,与另外几个政治强人占尽了国际媒体头条。尽管伊朗不是经济大国,却经常可以在漩涡的中心发出独特的声音。与众不同的政治体制、持续的地区战争、藐视国际霸权的话语能力使她成为人们眼中值得重视的国际参与者。 飞机降落在德黑兰国际机场时夜幕已降临,比起北京首都机场的宏伟,迪拜机场的奢华,德黑兰机场简朴而安静。只用了几分钟时间,我就顺利办妥了通关入境手续——第二天才知道,我的美国同行,同样的手续大约用了近一个小时,包括我所不知道的文件审查、口头询问以及行李检查。两个美国教授为此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一个坚持认为这是对美国人的歧视,是当地政府有意为之;一个揶揄说这是当地政府对美国政府态度的一种对等报复,要怪只能怪他们自己的政府,美国的国际警察角色,是他们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主办方从美国、欧洲和中国邀请了6位学者和商界人士,给来自全伊朗近300人讲述自己国家或者企业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作为其中唯一一个不是来自西方的学者,我隐约感觉到,伊朗社会对于西方的认识,同他们的政府对西方的态度,有着遥远的距离。 是伊斯兰,不是阿拉伯 接下来三天内发生的事情,完全证明了我的猜测。 会议开始,有一个庄严的宗教仪式,完全用当地语言进行。仪式开始,几个外国人出于对宗教习俗的尊重,第一反应就是拿起同声传译设备,听一听仪式所传递的信息和内容,遗憾的是,没有英文传译。会议主席悄悄走过来,用英文和我们解释,这个仪式是上面要求的,他必须弄,否则会有问题,我们不需要知道说的是什么,因为那些都是废话——我必须强调,他在此处用了英文的“nonsense”。 几个外国人面面相觑,要知道,对这个人来说,用这个词来形容宗教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陪同我的翻译,是一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不久的英文系高材生。他一再向我强调,他们虽然笃信伊斯兰教,但不是阿拉伯国家——在这里,女性可以很随意地用一块头巾搭在头上,而鲜有人戴上面纱。显然,他希望我能全面地看待他们的宗教和国家。看来,伊朗年轻人的想法,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两样。翻译更主动举出了我并没有询问的例子——尽管按照宗教习俗,男女青年正式婚姻之前偷尝禁果是很严重的问题,但事实上,在这座繁华的城市,婚前的各种尝试已经非常普遍,包括他自己在内。但是,他有一个巨大的遗憾——作为一个外语专业毕业生,他不能随意地申请一本护照,和我一样到其他国家旅行,这是他最大的遗撼。 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会后的参访行程中。主办方带我们到古城区体验古老的文明。我们正在欢声笑语,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女孩,忽然冲到同行的美国教授面前,用流利的英语问道:“作为一个西方人,你有感觉到自己在德黑兰的活动受到监视了吗?你在这里的人身自由有没有受到限制?”在场的人都呆住了,陪同人员反应快,用当地语言礼貌地请她赶紧离开,美国教授则非常配合,高度赞扬了他们受到的热情接待。 几天时间,对了解一个国家是非常有限的。但各种迹象表明,这里相当多的普通民众,都没有像他们的领袖所期望的那样,把领袖的教导当成自己的信仰,尽管这教导无处不在。这让人不由感慨:信仰这东西,有时你越是想强有力地推动它,它就越和你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你以为人们是幸福地依偎在你的周围,怎知道他们的心却在彼岸。 (与作者互动:weibo.com/niuhuayong)
个人分类: 生活态度|2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直觉的失败
热度 6 Lewind 2012-7-26 10:46
  朋友推荐了一篇文章,谈科学家与公众进行科学沟通的问题,指出科学家对于这方面的很多看法其实是错误的直觉,说白了就是自以为是。作者本身是做科学沟通研究的社会学家,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其结论。科学家的态度显然是站在自身立场上的片面想法。   当然,美国的国情与中国的相差很远。不过我还是觉得其中的观点很有借鉴意义,所以把全文翻译了,供有兴趣的人参考。只是不知道中国有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有的话,真应该把数据拿出来让大家(特别是科学家们)看看真相是怎样的。   原文链接在此: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7/23/opinion-scientists-intuitive-failures/ ~~~~~~~~~~~~~~~~~~~~~~~~~~~~~~~~~~~~~~~~~~~~~~~~ 如何面对公众并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长久以来,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都在为与公众沟通的问题感到忧心忡忡:公众对于科学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媒体是否给予了科学足够的报道;对于科学相关的复杂政策问题,公众如何做出自己的决定?不过,诸如此类与普罗大众沟通科学问题的最佳方式的讨论,大多基于科学家自以为是的直觉,而非基于在该领域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方兴未艾的社会科学研究。以我们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今天 5 月,超过 500 名研究人员、媒体人士,以及政策专家,齐聚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学院,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的论坛:“科学沟通的科学”。这次论坛消除了一些关于科学、媒体,以及公众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源自于臆想,却顽固不化。下面列出其中五条与我们的研究工作最为相关的: 1 、美国人不再相信科学家了。 有著名科学家警告说: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公众不再相信科学领域的专家了。的确,在过去一二十年间,公众对于个别研究机构的信任跌入谷底的情况并不鲜见。但是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开展的一项调查,公众对于科学界整体的信心仍旧坚挺,显著高于对政治家、媒体人士,以及商业领袖的信任程度。 不过,根据另一项研究结果,保守人士对于科学界的信心已经大不如前。这项研究称之为保守人士“对科学宣战”的证据。但是,对于这种信心下滑的原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单一的原因,只会令全面理解这一复杂趋势的努力付诸东流。 2 、科学媒体已死。 虽然科学家们常常批评新闻媒体,让公众注意到媒体的偏向性问题,但科学家们同时又害怕新闻机构缩减预算,彻底扼杀科学报道。然而,事实上科学媒体的生存状态仍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并未死亡。正如笔者之一( Nisbet )在最近一项共同署名的研究中所描述的:记者通常不再是科学领域爆炸性新闻的来源,而科学博主们和大学的新闻版面在这方面已经参与得越来越多了。但是,在针对复杂研究领域的综合报道和解读方面,科学记者仍然是主要力量,特别是当科学关乎政策问题的时候。像《纽约时报》的 Andrew Revkin 这样的资深科学记者已经开始以专业人士的身份撰写评论,评估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报道科学家的工作。 3 、娱乐界推广一种反科学的文化。 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科学家们就已经在担心电视电影正渐渐地破坏着公众对于科学的信任。然而直到今天,研究表明科学家在大众文化中仍然是非常正面的形象。科学家们常常是好莱坞大片和热播电视剧系列中的英雄。 的确,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显示,虽然科学家的角色很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但只要出现就几乎全是正派角色。当下黄金时间正在播出的节目中, 81% 的科学家角色是“好人”, 26% 亦正亦邪,只有 3% 是纯粹的“坏人”。我们的研究还证实,观看电视对于人们对科学的态度所造成的影响很复杂,随着观众背景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举例来说,观看科幻类型的节目能促进观众对有争议领域的支持,而非培养对立的情绪。这类领域包括干细胞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4 、问题出在公众身上,而非科学家或政策制订者身上。 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相信:当公众在政策问题上与他们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受责备的是公众的无知。科学家们认定,只要给公众普及了知识上的漏洞,公众自然就会在气候问题这类事情上同意科学家的意见。可是研究表明,具备科学知识与否跟公众的态度之间的关联很有限。与之相反,信任、情绪、社会身份,以及事件本身是如何呈现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因而,科学家们和他们的研究机构对于有效沟通的担子就更重了。 不幸的是,一种普遍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保守人士已经对科学开战,这分散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力。他们不再关注于公众在知识上的欠缺,而是更关注“思想体系上的鸿沟”。这种观念把公众简单地一分为二,让思想开放者与保守者对立,让相信者与否认者对立。这样的立场不仅忽略了公众之中占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他们仅在某个科学问题上犹豫不决、心存矛盾;另一方面,也令科学界和政策制订者不再去寻找更易于让保守人士接受的政策手段和沟通策略。 5 、政治观点不会影响科学家的判断。 在讨论科学相关的政策问题时,我们倾向于认定科学家们不会受他们自己的政治观点的影响。然而在笔者之一( Scheufele )共同署名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便去除了科学判断的影响,科学家们的政治意识形态仍然显著影响着他们对于讨论中的调控政策的偏好。正如笔者之一( Nisbet )在另一项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意识形态在形成科学家的观点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很可能会被放大,特别是当他们想要弄清楚一些充满对立政治观点的问题时,比如气候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影响着公众观点的类似背景因素也同样影响着科学家的政治判断。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本文中提到的几种错误观念会一直存在着。 Mattew C. Nisbet 是美国大学公众沟通领域的副教授,同时也是 5 月 21 日 22 日两天在华盛顿举办的美国国家学院 Sackler 论坛“科学沟通的科学”的专家组成员。 Dietram A. Scheufele 是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科学沟通领域的 John E. Ross 主席,同时也是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 DAAD 访问教授。他是这次论坛的组织者之一。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03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快速打造职场社交高手
邵刚锋 2012-7-24 15:43
快速打造职场社交高手 2012-07-09 17:41 到这个题目,您眼前是否出现一个自信满满、面带微笑、沉稳世故、游刃有余的与人交流的职场人形象?您是否发现自己在听过很多社交课程,看过无数本社交书籍之后,仍然在职场上没有太大的转变? 无论是巧言妙语说“动”人心的技巧,还是“赞美他人”、“察言观色”的切入方法,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职场社交宝典里,您是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呢?这个过程中您是否停下来思考过,职场社交究竟是怎么回事?面临的自身阻碍在哪里?如何与不同交往模式的人进行交往? 就在这个浮躁的一味寻求变身职场社交高手的方法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职场社交的四大缺失: 缺乏倾听,急切的想要让对方听懂自己所推广的产品优势,却忘了询问对方的需求;很想抓住机会向上司表达自己,却忘了在日常工作中听懂他所说的公司理念和发展方向,因此急于在上司面前表现的几句话与这些理念差之甚远;想要与同事有深入的交流,以便更好的合作,却不知从何入手,忘了在平日里多倾听对方的声音,拉近距离…… 缺乏发现,职场里每天都是匆忙的脚步,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会偶尔给人很疏离的感觉,认为它缺乏人情味。看着那些在职场里就算没有合作关系依然有得聊,有得交流,有得机会的人,很多职场人会油然而生羡慕之心,并苦恼于自己社交状况迟迟没有进展。殊不知,很多工作契机和合作关系都是从发现开始的,不发现就缺乏交流沟通的可能性,更谈不上合作…… 缺乏信任,在职场里,无论是与客户相处、同事相处还是上下级相处,都存在着很多的猜忌,也就是不安全感,猜忌其他客户抢了自己的风头而忘了自己切实能提供的优质服务;猜忌同事之间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而在同事关系里变得小心翼翼;猜忌上级会不会在繁复的内部信息中影响对自己的工作认可,或担忧合作事项的不同理念会导致更大的隔阂,于是变得缩手缩脚…… 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我们都在谈职场交往的关键就是做好沟通,然而,大多数人聚焦于沟通的方法,却忘了沟通背后的东西——对关系的理解,自己的定位,表达能力,沟通切入点,对所谈事项的把握,还有家长里短的那些生活乐趣…… 面对这样的情形,打造职场社交高手面临的阻碍又在哪里? 好人生健康风险管理专家指出,根据心理学理论,生活或是职场中与人建立关系是受到早期依恋关系的影响,依恋关系与人处理关系的两大表现紧密相关:一个是对人的信任程度,一个是自信程度。依此可以分出四类人,不同类型的人处理社交关系、提升社交技能的切入点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类是怀疑他人又没有自信的职场人,这类人会害怕亲密关系,在职场里会发现这样的人会刻意躲避与同事相处,采取回避的态度来应对工作和同事的关系,这类人学习职场社交技巧之前,更需要先修炼内心,突破自我,学会转换视角,发展正性的能量,毕竟在职场里的交往更需要正性的去看待人与事物。接纳是交流的前提,无论是接纳他人,还是接纳自己。这类人需要注意几点: 1、多发现与同事的话题,可以从日常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开始,扩大职场交流面; 2、在交往中多与同事和上下级进行主动沟通,很多阻碍实际上是内心的阻碍; 3、学会正确判断事物,倾听多方意见,仔细的体味自己对事物是否存在负性偏见,并加以改善。 第二类是怀疑他人但有自信的职场人,这类人容易在职场里显现得比较偏执,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易产生与人不一致的想法,特别是与合作伙伴或者是与同事交往之间,沟通不好容易引发客户冲突与同事矛盾。这类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经常以不悦、不耐烦并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2、切忌在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打断别人的话; 3、多用“您”而少用“我”,增强沟通的亲近度和接纳度。 第三类是职场中相信他人却没有自信的人,这类人容易与人产生过度的亲密关系,与人特别容易建立关系,在职场中会寻求人的关注,担忧受到他人的批评或遭受到拒绝,容易犹疑社交对象对自己的看法而丧失沟通良机,这类人需要关注的是: 1、多倾听别人口中对自己的客观评估,列出自身的优势,多肯定自己; 2、职场社交可以从训练语音和仪态开始,大方并清晰的与人进行言语交流很重要; 3、更加开放的去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寻找事物的正确处理方式。 第四类是相信他人且有自信的职场人,这类人容易建立良好的职场社交关系,无论是书籍还是社交课程的信息也更容易被接纳。并不会因自身问题而停下成为职场社交高手的脚步。这类人如果一旦找到了职场的归属感,并积极学习、努力发展的话,加以时日,一定能成为职场社交高手。 最终,我们强调的是打造社交高手,切勿盲目追求沟通和社交能力而忽视了内心的提升。如果说学历、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外语能力等是一个人的“硬实力”的话,那么态度、经验、人脉、个人形象、关系处理能力、情商等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我们相信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一个能够很好的胜任工作的人,是懂得培养并发挥职场社交的“软实力”,更好的凸显个人“硬实力”!
个人分类: |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科学网博主指点:为什么科研毫无进展呢?如何跟国外大牛沟通?
热度 2 lieyingyihao 2012-5-18 10:40
最近几天一直在推导磁场的公式,可惜进展缓慢,真是受打击啊。一上午的时间自己感觉一点也没前进,老是停留在原地,被某个问题卡住,一点也进行不动,郁闷,而且这个还有时间限制,还要抓紧做,哎,压力大啊!科研的孩纸伤不起啊! 给国外的大牛发email,结果都没人回,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我写的不好?是国外的人太忙?天知道。要是科学网上牛气的博主懂得如何跟国外的作者沟通,我诚恳的希望能教我几招!多谢多谢!!是不是我的要求不合适(我就是说想看一下他们的博士论文还有请他们推荐几本本专业方面的书籍)。
351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之先导、沟通之桥梁——话说《科技导报》
hcrm 2012-4-26 11:17
作者按:《科技导报》2012-09读者之声刊发了此文,现亦发表如下与大家共享: 科技之先导 沟通之桥梁 ——话说《科技导报》 我和《科技导报》的缘份,起于张杰青编辑的约稿,源于投给“读者之声”栏目的那篇《十问科学研究》。 当年,《科技导报》这本“不是报纸”的刊物在美国创办时,我才步入小学的门槛。至1984年“导报”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我仍在小学学习。那时我已然知道中国有个张衡,外国有个牛顿,只是还不知道爱因斯坦。时光流转,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而《科技导报》依然年轻,且愈加“精神焕发”了。 我知道,1980年《科技导报》创刊时,曾被赋以“科技之先导”的寓意。当年的创办者们希望这是一本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刊物,而这些年来,“导报”也一直都在为此努力。譬如“读者之声”这样的特色栏目,就能够由“一”生发出“二”,使导报唤起更多的“声音”,并且不拒绝来自“民科”的争鸣。须知科学面前的平等,比法律的平等更具启蒙性,它是我们走向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 我还知道,“导报”设有“主编心语”和“走向职场”这样亲近读者的专栏。这都无形中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不过,我仍然希望能设一个“科技物语”这样的栏目,将那些或许不太专业的科技文章(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来。要知道,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远比一篇规范的论文重要。 我爱科学,因为它拥护真理。我爱“导报”,因为它予我力量。用更加开放的思维办“报”,更能挖掘出科学的真谛。希望每当打开“导报”,就像打开一扇窗,吸引着你、我、他继续探索,发现一个更加新奇的世界。 《科技导报》2012-09读者之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6909do=blogid=560344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3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才能有效沟通
shuhualu1016 2011-11-29 10:17
文\舒化鲁 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 首席专家 有效的沟通是提高企业组织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管理沟通规范化,也就是通过把一种高效、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作为一种管理人员的具体管理行为规范确立下来,让每个管理人员都遵照执行。 认为沟通是很简单的事,从而在管理沟通中不愿花精力、投入时间,准备不充分,实施沟通不慎重,必然不会有良好有效的沟通。 沟通本身就是与他人进行深层交往,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是要通过沟通解决特定的问题。而任何一个沟通对象都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意志的人,投入精力,慎重地实施沟通,还不一定能够达到理解和认同的目的。不慎重对待,这就必然难以获得良好有效的沟通效果。所以,首先要有积极而慎重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准备、严肃实施、艺术表达、用心倾听和积极反馈。 认真准备的五个要求。 这是强调在进行特定的管理沟通时,要有充分的准备。其内容包括: n 分析确定沟通对象的个人特征,包括利益特征、性格特征、价值特征、人际关系特征等,并把握其可能的态度; n 认真准备沟通表达内容,尽可能做到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用语通俗易懂,并拟写沟通表达提纲; n 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即使是选择面对面的沟通,也要事先确定沟通的方式,是直接告知,还是婉言暗示,是正面陈述,还是比喻说明,都要事先进行选择和设计; n 事先告之沟通的主题内容,让沟通对象也为沟通做好准备; n 在与沟通对象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共同确立沟通的时间、时限和地点。 严肃实施的八个要求。 准备工作做充分了,也就为有效的沟通奠定了基础。但要保证沟通的效果,在实施沟通的过程中还必须严肃对待,尤其是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的发生: n 高高在上,难有平等的心态对待沟通对象; n 对沟通对象不尊重、不礼貌; n 以冷嘲热讽的语气与沟通对象讲话; n 正面反驳对方; n 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 n 心不在焉地听沟通对象讲话; n 过于夸张的手势; n 否定对方价值的用词。 艺术表达的 11 个要求。 所谓表达就是向你的听众阐述你的思想、主张、要求、建议,意在推销你的观念,发表你的见解,提出你的要求。 沟通不是简单地用逻辑分析来说服对方,而是要用沟通对象自己所提供的事实,以及对方不能否认的事实,与对方个人的利益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以诱导对方。在这里要绝对避免的问题是,把自己的观点以雄辩的方式强加给对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弱智或者输理。 沟通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向沟通对象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就决定了表达是沟通的最重要环节,因而使表达方式的选择就显得极度为重要。没有艺术的表达方式,要达到良好有效的沟通结果也是不可能的。 艺术表达的要求如下: n 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n 从对方可以认同的话开场; n 紧紧围绕对方的利益来展开话题; n 多提问,诱出对方的想法和态度; n 以商讨的口吻向对方传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n 以求教、征求对方意见的方式来提出自己的建议; n 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可能多地与对方进行目光对接交换; n 运用动作适中的身体语言辅助传达信息; n 借助有情节的表达,比如讲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n 避免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 n 适当地重复以强调沟通要点。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什么惹怒了工人?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7-8 10:14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记得一年春节前,我应邀到一家煤炭企业作项目咨询前的调研诊断。他们上了 ERP 信息管理平台,花了一百六十万,可运行效果不行,系统提供的信息与眼见的现实有明显的差距。座谈会由分管副总主持,三个关联部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的三个部长都参加了,总共十多个人,地点就在他们办公楼的一个小会议室。 座谈会刚刚开始一会儿,就听到外边人声嚷嚷。这个副总说有点急事要处理一下,让财务部长主持座谈会,他和企管部长、人力资源部长,另外还有三个人,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外边人声升级了,由嚷嚷声变成呼喊声。我们听不清外面呼喊的是什么,我问财务部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没什么。参加座谈的人还有八九个人,可人们都有些心不在焉。我问了一些问题,他们不知可否地作了回答。他们都有心事,上午的座谈会开了两个小时就草草结束了。 后来明白了,原来是工人闹事,把办公楼大门给堵住了。我们出不去,企管部的一个专责陪着我,就呆在小会议室。我说,我们去看看。他带我来到一楼大厅的侧房,隔着玻璃从窗子向外一看: 哇!真还很有几分壮观。大门口足足堵了两三百人,大都是壮年男人,好多脸上还有煤灰没有洗,偶尔夹杂着几个女人和老人。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表情冷漠,但都配着冻得发红的脸。公司保安有十多个人,他们用肘弯相互扣在一起,拦在大门口,都木着脸,堵着不让闹事的工人进入。 天空零零落落地飘撒着雪花,有一片没有一片地从高高的天空落下。透过窗子玻璃向天空望去,天色也很冷淡,灰灰的。可能是僵持的时间已经久了的缘故,再也听不到吵嚷声了。紧靠大门门柱,停着一辆黑色的奥的,车窗玻璃打碎了,散落在地上,粼粼点点反射着冷冽的光。估计是刚才有人激动给砸碎了。 一会儿,一阵清脆的警笛声打破了僵持的沉寂。两辆警车喀地停在正对大楼大门的柏油路上,从车上跳下七八个手执警棍的警察,边挥舞着警棍,边么喝: “都散开!都散开!上班的上班去!不上班的回家去!” 人群开始散了,有人在解释什么,没有人与警察作对。有个保安对着一个警察的耳朵咕噜了几句,这个警察用手指指了指几个工人,其它几个警察走过去,打了一下手式,有三四个人被带上警车,咔地一声关上车门,走了。 直到下午,我才弄明白,这场紧张对阵发生的原因。 公司实施目标管理,每个生产岗位都订立了目标责任,并且从每个工人的月工资中扣下了 20% ,作为责任保证,说到年底发给工人过年。只要达成了生产目标,会一分不少地发给工人,工作出色超目标还有奖金。可年终总结,有好多人没有达成目标。当时扣下的 20% 的工资,说年底发给,现在说是没有了。原因是没有达成生产目标。而没有达成生产目标的原因却是矿井发生透水事故,停产 40 多天。 快过年了,人人都巴望着把扣下的 20% 的工资拿回家过年。可在信息栏公布的结果是:他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这部分钱了,更不用说奖金。一些工人心酸了,家里老小还盼着他带回大把的钱解决好多要急花钱的问题。一些人激动了,在下面找区队长闹。区队长说是公司在十个月前就定好了的目标责任,现在不能不兑现。公司不给钱,杀了他也没有多少肉。一些工人更激动了,不自主地结伙来到公司办公大楼前,有的还带上老婆和年迈的父母。本是想讨一个说法,结果就发生了上午的一幕。 有人说,“绩效管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目标加沟通。”这种沟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设定沟通,二是绩效辅导沟通,三是绩效评价沟通,四是绩效改进沟通。可在现实中,就有人总是忽略沟通问题。前例就是如此。 绩效目标设定沟通不充分,没有界定清楚岗位员工个人要承担什么样的绩效目标责任。每月扣下的 20% 的工资是作为目标责任保证金的,达不成目标就扣掉的政策,很多人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绩效辅导沟通没有,因为透水事故导致的生产目标达成发生困难,这该如何进行责任分摊,如何把生产任务赶上去,没有人向工人作说明,更没有措施办法的交流。绩效评价沟通简单化,上司与下属岗位员工的直接沟通对话没有人作,仅仅通过一张公告,告诉工人谁达成了目标,可得到目标达成的回报;谁没有达成目标,原来扣下作为目标责任保证金的 20% 的工资要扣掉多少多少。这放在谁身上,谁也不会不激动起来,而且还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激动,更可能是激愤。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23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餐桌上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1-7-7 07:38
p { margin-bottom: 0.08in; } 在餐桌上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6 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一些国际会议, 或者商务谈判期间, 与外国人在同桌上一起用餐的情况已经成为一件很普通的事。 可是, 由于世界各国的民风民俗不一样, 文化背景不一样, 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 如何在公众场合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难为的事。 我在西方世界已经生活了 25 年以上, 由于职业上的需要, 经常出差在外, 因而接触过许许多多多世界各国的人, 对在公众场合人们比较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一点个人体会, 在此与大家分享。 体育运动的话题。 这是最受欢迎的话题。 在西方国家, 不管男女老少, 一般都比较关注体育运动,尤其是足球和篮球。 要是您稍微懂得一点儿其中的道道, 说个一二三来, 同桌的人肯定会对您刮目相看。 不过, 您还得注意身边的外国人到底是从那里来的。 要是您的同桌客人是从印度, 巴基斯坦, 或者中东一些体育弱国来的, 那您最好避免谈论体育运动的事, 要不然, 人家会觉得很尴尬。 宗教信仰的话题。 这是比较容易产生共同语言的话题。 因为大多数西方人都有一种宗教信仰, 所以, 利用机会谈谈宗教信仰可能会得到正面的回应。 当然, 这也要充分考虑到客人的身份。 要是客人是从美洲和欧洲来的, 那么谈谈基督教比较妥当。 要是客人是中东人, 那么伊斯兰教可作为一种选择,对于南亚来的客人, 最好选择彿教作为突破口。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食粮, 在大家品酒尝菜的同时, 进行一些精神上的交流, 更显得高雅别致。 知识学问的话题。 这尤其在同行中是比较常见的话题。 这个话题可能涉及到某某学科的最新进展, 某某著名科学家的最新动态, 等等。 不是同行的话, 话题可以选择在对他国国情的一些基本了解, 尤其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 可能会加深您与客人相互之间的亲切感。 人生百态的话题。 这是最为有趣的话题。 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 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到底如何,所以,大多数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 人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动态, 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 说到这里, 我想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一个多星期前, 我到甘肃酒泉出差, 因为火车晚点一个多小时, 让一些老外整整地等我一个多小时才一起去吃晚饭。 在酒席上,面对满桌子的外国人,我深感歉意。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 很少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交流。 因而, 宴席的气氛比较冷淡。 不知道谁提出了让我猜猜这些客人来自于哪些国家。 我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其中的一位德国人, 一位日本人, 一位墨西哥人, 当然, 我已经知道餐桌上有一位是美国人, 一位是法国人,还有两位是台湾人。 很快, 我知道这个餐桌上有来自于美国, 法国, 德国,荷兰, 墨西哥, 日本, 意大利, 台湾和中国内地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 由于我准确的“看面相”, 大家对我心服口服。 于是,宴会的气氛随之活跃起来。 借此机会, 我为了表示对大家久等的歉意, 答应第二天晚宴时愿意为他们无偿“看手相”。 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 第二天晚宴前, 那个德国人首先让我读了他的掌纹, 要我告许他, 他从前的命运如何(他是在试探我)。 当我如实地告许他有关情况后, 他心服口服, 并且在餐桌上向大家推荐我的“读掌纹”功能。 结果,在整个宴会期间, 我一直忙着给各位客人看手相, 连吃饭喝酒的机会也很少。 餐桌上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伸出他们的手来让我看。 因而, 要是您懂得一些小魔术, 或者知道一些看面相, 看手相之类的小把戏,可以在这种场合大显身手。 另外, 谈谈家常, 尤其是子女的情况, 也是适当的话题, 但是, 绝对不要问别人的工资收入等个人隐私方面的情况, 也不能问女士们的年龄。 简言之, 要在餐桌上与老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 首先要了解他们的身份, 爱好和信仰等个人兴趣, 同时, 掌握人类的共同心理特征, 抓住机会, 借题发挥, 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8745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上下级之间的矛盾须沟通来消除
shuhualu1016 2011-7-5 10:3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在上下级之间,往往总会因为权力、地位的差距,而导致误解,发生上下级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或者表现为上司对下属某个方面的不满,或者下属对上司产生一定形式的怨言或怨恨。而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可能与工作的安排、考核的实施、酬赏的兑现相关。但其矛盾又总是超越工作本身的,甚至是工作之外的某种利益关系或情感亲疏关系引起的。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矛盾,一旦矛盾发生,就必须即时通过沟通来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以防扩大和漫延。 这一沟通的范围主要是矛盾的双方。其目的是消除分歧、统一行动,维护团队利益,进而提高企业组织或者单位、部门的整体运行效率。因为任何形式的矛盾都会造成矛盾的双方在行为上的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是相互拆台,出难题,进而导致组织内耗的发生。因此,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矛盾的任何形式的发展或升级,都会降低企业组织或单位、部门的效率,甚至摧毁这个企业组织。 上下级之间矛盾化解沟通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 12 个方面: 1. 在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中,上司主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动的地位。上司主管必须及时分析发现可能发生的矛盾,并及时与可能存在矛盾的另一方约定时间进行沟通,以寻求矛盾的解决。作为上司主管必须有预见性。凡是预见可能造成误解和矛盾的问题,必须自主安排,在误解和矛盾已明朗公开化之前进行沟通,以把误解和矛盾化解在萌芽之前。 2. 如果对方已经形成抗拒心理和激动情绪,必须在对方的抗拒心理和激动情绪有所缓解之后安排沟通。 3. 这类沟通的形式以面对面交流为宜,时间、地点都必须事先与对方商量约定,选择对方乐意接受的地点和时间进行。 4. 沟通之前必须认真准备,尤其要仔细分析误解和矛盾产生的原因,预测对方可能的态度和反应。不仅要对对方的过激言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要事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应对的措施和办法。 5. 上司主管必须有一个高姿态,无论是否在矛盾的发生形成中有自己的过错,也都必须以勇于自我批评的高姿态,主动承担造成矛盾的责任。一般而言,在上司与下属之间产生的矛盾,其主要责任本身就在上司。或者是沟通不够,或者是利益冲突。无论何种原因,上司主管都有主动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责任和义务。 6. 在这种内容的沟通过程中,上司主管必须首先通过主动承担责任来表示缓解矛盾,消除误解的诚意,尤其要避免以我为尊的态度。绝不允许指责对方,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7. 上司主管必须认真地分析确定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尤其是要自我反省:矛盾的产生是不是由自己的不当行为引起的?是,则必须向对方致歉。不是也必须做出明确的解释,消除对方的误解和不满。 8. 如果矛盾是因为有人故意造谣,或误传小道消息所致,上司主管不用追究这种挑唆和谣言,而是要开诚布公地把真实情况告知对方,并用一定的具体事实来说明自己所告知的情况的真实性,以消除对方的误解。 9. 上司主管要充分地尊重下属,并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分析导致矛盾的误解可能给对方带来的不愉快和伤害,并主动解释说明,以达到双方能在心理上沟通的目的。 10. 在这一沟通过程中,作为下属员工的一方,也不能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当上司主管主动就所发生的误解进行沟通时,必须给予积极的回应,并从上司主管的这种主动积极态度中受到鼓励,对上司主管给予信任。尤其是不能把上司主管对误解的解释当作一种辩护,以一种敌对的心理来对待上司主管的积极表示。 11. 下属员工要用美好的愿望设想上司主管,直接就矛盾主动找上司主管沟通,并直接以“我感觉到可能存在误解”这样的话来打破不应该有的沉默,从而达到缓和彼此之间可能已经存在的矛盾的目的。或者通过书面陈述自己的意见,并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误解,但必须诚恳,用语谦虚。 12. 把化解矛盾的沟通列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内容。对于主动进行沟通的一方,要对其绩效成绩加分。保证企业组织的团结、统一和效率,这本身就是一种绩效贡献。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巧妙下达指令,员工甘之如饴
热度 3 shuhualu1016 2011-7-4 10:5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工作指令沟通,不仅仅是告知下属要做什么,而且是把要求下属承担的工作内容、标准要求、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奖励承诺,通过沟通传达给下属。这一沟通与决策传达沟通有联系,但又不完全一样。决策传达沟通的重点是放在对决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工作指令沟通则是要让对方明确,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它是对决策贯彻过程的具体分解,其重点在于激发对方所要采取的行动上。 这种沟通所传达的信息是具有刚性的,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怀疑,接受工作指令的人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在这种沟通中,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单向传递工作的内容和标准要求。即使是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的人进行这种沟通,也不能过多地运用艺术,以免让接受指令的人在理解上发生偏差。 工作指令沟通,从相对关系分析,可分为下达指令和接受指令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就其具体要求,作一分析、讨论和界定。 下达指令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 14 个方面: 1. 工作指令的下达必须逐级进行。只要没有发生无法预测的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就不允许有越级指挥的工作指令。上司主管只能给直接下属下达指令,不能直接给下属的下属下达指令。 2. 在下达指令前,必须把要通过沟通下达的指令内容全面系统地列成清单,以避免沟通漏掉相关内容,给指令的执行带来不便。 3. 必须在下达指令之前一定时间,比如 4 个小之前,与接受指令人商议确定沟通的时间、地点,并说明是有工作问题要沟通,以让下属有思想准备。尤其要尽可能避免没有事先约定就突然把下属招去下达指令。 4. 下达指令,除了要明确说明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之外,还必须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即与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以使对方充分理解所要承担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能自主地判断和修正工作指令的口误和笔误。对方不理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产生积极努力工作的热情,更是无法判断和修正工作指令的口误和笔误。 5. 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方式说明,让工作指令接受人知道会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如何进行考核。其内容包括以什么方式考核、由谁考核、考核的具体指标包括哪些内容,等等。 6. 指令下达人必须对指令有全面、准确的界定。其内容包括:指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下达这一指令?指令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由谁监督指令的实施?什么时候对指令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验收结果?对指令的实施有什么方向性的思路? 7. 态度要和蔼,关系要平等,用语要礼貌。不要以为是下达指令,就可以盛气凌人。必须多用“请”、“我们”等用语,避免用“你应当怎么样”、“你只能怎么样”、“组织限制你怎么样”等用语,以使对方感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执行工作指令的积极性和责任性。 8. 要尽可能激发对方意愿,让对方自己承诺,主动请缨,避免简单地让下属被动地接受指令。不要以一种绝对不容置疑和不可挑战的组织原则,强制性地让下属接受工作指令。 9. 必须明确告知自己能为下属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以使下属自主权衡资源的使用,并自我寻求保证工作圆满完成的途径和措施。 10. 必须给予下属就工作指令落实执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的机会,并给予正面解答,以消除对方受压迫、被压抑的情绪。 11. 指令下达完毕后,要让下属复述一下所下达的指令的要点,以检验下属是否准确无误地理解了指令的内涵和要求。 12. 指令下达完毕后,必须询问下属在落实工作指令上是否存在困难,并指明解决困难的途径,帮助下属树立完整地落实工作指令的信心。 13. 如果指令下属承担的工作存在与其它单位或部门的配合问题,必须明确提出要求,并让对方就配合问题自主进行承诺,以实现整体工作的协调。 14. 下达工作指令,必须有完整的沟通记录。其内容包括工作指令沟通的方式、地点、时间。重要的工作指令沟通还必须有工作指令接受者的签字认同。 接受指令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 上司确定了下达指令沟通的时间、地点后,要事先问一问工作指令的大体内容,以便作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拟订贯彻指令的思路。如果上司不愿即刻告知,就不要反复追问。 2. 如果没有事先的约定,被上司突然招去后才知道要接受工作指令,无论工作指令内容是什么,都必须保持冷静,让上司把指令内容下达完毕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在接受指令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倾听,并对指令要点作好记录。当上司指令下达完毕之后,还要把所记录的要点和重点复述一遍,以让上司给予澄清和确认。 4. 上司指令下达完毕后,无论有无不同意见,必须通过发问,以明确三个问题:( 1 )指令的目标要求是什么?明白了这一问题,才便于自己对行动路线进行选择。( 2 )指令的依据是什么?明白了这一问题,才能提高贯彻执行指令的能动性。( 3 )落实这一指令,上司有何思路?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准确地贯彻执行指令。 5. 如果对上司的指令没有不同意见,可简要地把自己贯彻指令的思路和办法提出来,请上司指示,以便尽可能多地争取上司在指令贯彻上的指导,以使指令的贯彻更全面,更准确。 6. 如果对上司的指令有不同意见,也不能匆匆表达,更不能与上司进行针锋相对地争论。是接受指令,就必须首先将指令接受下来。待上司把话说完之后,可以按照上司的思路,以假设的口吻提出异义,让上司思考后做出解答。或者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概括出来,让上司确认时间、地点,再进行沟通。 7. 下属员工不能无条件地接受隔级上司的指令。当接到隔级上司的指令后,必须及时与直接上司进行沟通,以反馈信息。只有在对自己的常规工作和直接上司交付的工作没有任何妨碍的情况下,才勉强可以不经直接上司的认可,就执行隔级上司的指令。否则,没有直接上司的认同,就不能擅自行动。更不允许自以为是,用隔级上司的指令来反驳直接上司的已有安排。如果一时无法与直接上司联系沟通,则必须向隔级上司明确说明直接上司已有的安排。若隔级上司仍坚持要执行他的指令时,才能执行。隔级上司比直接上司有更大的权威,隔级下属不能抗拒其指令,但必须让隔级上司权衡这不同指令之间的优先性,下属不能自作主张。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285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回家吃饭何时变得这样难? 透视国人"饭局社交"
brbaba 2011-5-20 21:31
从“鸿门宴”到“杯酒释兵权”,“饭局”在 中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源于宋代、充满刀光剑影的词汇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流行于各个阶层 “饭局”之疲     编者按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饭局,更趋普遍性。从出生、升学到开会、开业,披着人情外衣的饭局堂而皇之地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主角,并迅速被复制、传播。置身其中的人们在“享受”饭局的同时,也在“被饭局”。长此以往,在这个方寸之地上轮番上演的各种“局”也让绝大多数人疲于奔命。   觥筹交错间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于今更甚。人们不仅患上了社交疲劳症,也吃出了一身的毛病,更让人忧心的是这种极具传播性的畸形“病毒”,在扭曲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生活态度的同时,也冲击、影响着社会的价值体系。    A 一半清醒一半醉   关系、资源、人脉?这是时下一些人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标志,当这种病态的思维方式遭遇餐桌文化,“饭局”也成为现阶段国人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王冰(化名),某公司的区域经理,在圈内,是个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多年的从业经历,从一开始的滴酒不沾到现在的“海量”,随着酒量的见长,王冰的业务也蒸蒸日上。   圈内的朋友、公司的领导、业务对口单位的领导、跟他业务有关联的相关人士,统统都在他的应酬范围内。他每天的工作重点就是陪吃、陪喝、陪玩,省城各个饭店的特色、价格在他心里有个小账本。而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无酒不成席,这是饭局中的铁律。酒是饭局中的 “杀手锏”。“饭局开始,大家共饮三杯,之后便开始轮番劝酒。”混迹于各种饭局的王冰深谙此道,“为了使对方多喝,劝酒的理由稀奇古怪,罚酒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总之一句话,饭局上不把你喝好了誓不罢休。这里的好,多数情况下都得别人搀扶着才能回家,直接醉倒在酒桌上的更是见怪不怪。“前几天,一晚上赶了三个饭局,晚上回去胆汁都快吐出来了,幸好朋友把我及时送到医院打点滴。”这件事让王冰很没“面子”。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钱钟书对此有精辟的见解。而这样的饭局每天都在各个酒店上演。   曾经发布的 《中国居民沟通指数》总结了中国人最新的社交趋向,其中,“饭局社交”仍是中国人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受访者中有一半参加过饭局社交。在这项 调查 中,选择 “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逢年过节期间,饭局更为频繁,省城某机关的潘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有单位间互请的,下级请上级的,企业请的,内部科室互相请的……无非是联络感情。天天都有饭局,每晚都应酬。”   最为尴尬的是,他的酒量有限,胃也不争气,就喜欢吃点家里做的粗茶淡饭,在酒店吃饭总觉得不合胃口,还得喝酒,最后饭菜没吃几口,酒倒灌了一肚子。“说归说,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去吃请。不管在哪里,人情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至少你不能让人说你不近人情吧,否则还怎么在社会上混。”这种类同于大多数人的想法,让他很累、很无奈。   太原市府西街某酒店是省城比较高档的饭店。这里是一些单位举行大型会议、宴会的定点酒店。   “一般的酒席并不是很奢侈,大多属于工作餐的标准,”酒店工作人员说,“而豪宴多是一些企业的饭局,一桌饭菜至少是几千元,几万元一桌的也很平常。”   饭局上,请客的、被请的实属无奈,而跟着“蹭”局也挺累。   张丽(化名)也是个“老江湖”,曾多次跟着父亲参加各种宴会,一路下来,各种美味佳肴已经变得模糊,而饭局上各种名目繁多的规矩倒学了不少。   “每次都得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出丑,说话得轻声细语,吃饭得细嚼慢咽,还不能出声,这事关自己淑女的形象。一顿饭下来,浑身的毛孔都觉得累,爱吃的菜不能多吃,多会儿都得赔着笑脸,还吃不饱。”这样的饭局,让她觉着自己都不是自己了,从头开始就在“装”。“也不知他们天天吃饭,吃个啥劲,远不如自己在家吃的舒服,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干啥就能干点啥。”   现在,饭局已经无孔不入,学校也未能幸免。 学生 考试不及格、迟到、旷课次数过多、打架等等,只要犯了事亦靠饭局摆平老师,免受处罚。   “饭局的档次往往跟事情的轻重、被请者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越紧要的事情、越重要的客人,饭局档次也就越高。”太原市某饭店负责人笑谈,“朋友聚餐,一般会选择经济实惠的小饭店,大家吃的比较舒心。”       B “赶”局真的挺累   “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首清末吾庐孺的《京华慷慨竹枝词·饭局》同样也道出了现代人 “赶”局的无奈味道。   “70后”的刘明是 公务员 ,他认为,饭局累,累不在饭,累在局。刘明说,目的单纯仅吃个饭,这饭吃的就叫“饭”,而如果请客吃饭带有目的性,这个饭就叫“局”。在这样的饭局上,通常并非都是熟人、朋友,与饭桌上不相熟的人一起吃饭,琢磨着该说什么话题,说什么话合乎时宜,吃着饭还得考虑礼数周到,这个过程确实很累。再加上自己不胜酒力,不想喝,有时还得违背自己的意思喝,喝了又极其不舒服,非常后悔。但下一次遇到类似的场合,又必须得喝。即便自己不喝酒,看着别人推杯换盏,一顿饭几个小时也吃不完,也是非常累人的一件事情。   在省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国栋,最发愁的事是中午有人请吃饭。他的孩子正读高三,为了保证孩子能吃好,每天中午他都要回家给孩子做饭。有时朋友相邀,他实在推不过,就提前回家把饭做好,再匆匆忙忙往饭店赶。坐到饭桌前,少不了因为迟到轮番罚酒、敬酒,吃饭间还惦记孩子有没有午休,午休有没有睡过头,饭后又得赶到单位上班。张国栋说:“比起自己做好的香喷喷的饭,比起饭后还能轻松午休,在外参加个饭局,实在是累,但还必须去,俗话说‘请客不到羞主呢’,说啥也得给人家个面子。”   饭局本身就很累人,如果遇到“赶”局,更累。太原 市民 郝小龙性格豪爽,人缘不错,常常奔波在饭局中间。郝小龙说,遇到有和自己关系都不错但又是两个 “圈”里的朋友,如果自己做东,就错开时间,错不开时间就安排在一家酒店的两个包间,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一次,同学的聚会刚开场,他还没吃两口,就赶紧敬酒告退,赶到朋友的饭局中,又喝酒认“迟到”之罚。至于吃饭,朋友这头已是残羹冷炙,没吃几口,大家又去K歌。半夜回到家,才觉得晚上吃了两顿饭都没吃饱,最后还是煮了包方便面。郝小龙无奈地说:“没办法,都是朋友,哪头都要照顾到。”   对于饭局 现象 ,太原市民魏俊才认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比较讲究吃的民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该有相应的改变。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富足,肉食多了,营养多了,肥胖症等各种病症也多了。科学限定每日的饮食需求是健康的保证,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饭量、酒量究竟有多大,自己的极限是多少。劝酒是中国饭局的特色,时下,在一些地方,喝酒已不再强劝,听随其便,这也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   针对大多数人在饭局中的面子心理,山医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罗锦秀说,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事实上,去不去吃饭,喝不喝酒,不应该成为衡量对人尊重、重视与否的惟一标准。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足了,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应该有相应的转变。应倡导文明健康的饮食文化,学会在 如何 不伤害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前提下,慢慢地享用美食的味道,品味美酒的醇香。       C 回家吃饭本不难   人人都会这样自嘲,“身在江湖,‘胃’不由己。”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吃饭,这原本是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儿。可在我们家,这似乎成了件奢侈的事。”见到 记者 李彩虹直言,自从爱人薛小军开办公司后,他与家人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   对此,薛小军也颇为无奈。陪客户成了他生活中的“重头戏”。他说:“我一次次舍弃了回家吃饭,少了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虽不情愿,却不得不为。”   生活中,像薛小军这样为了 “公事”,舍了家人的不在少数。“饭局”泛滥给家庭维系和子女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是社会学家担忧的问题。   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全国上瘾与物质滥用中心”针对12岁~17岁孩子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只和父母一起吃晚饭不到2次的孩子,与每周能与父母共进晚餐5次以上的孩子相比,接触香烟、酒精和毒品的可能性要高得多,全家共进晚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28岁的杨波,在一家企业做了几年销售主管,让他感到最累的还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辛苦,为了稳固客户群,陪请吃饭也是他要做好的“功课”。“每次陪客户,吃饭时总免不了要喝酒,遇到爱喝的客户,那真是豁出命地喝,不喝就显得咱不真诚,事儿就没法谈。去年有段时间,我常常感到疲劳,去医院检查,发现,竟然得了俗称的‘酒精肝’。”   据某肝病研究所对3000多名患者的调查显示,近年来,“酒精肝”的发病率明显呈年轻化,占新发肝硬化的六成左右,其中80%的患者在40岁左右,最年轻的“酒精肝”患者仅25岁。 专家 称,酒精已成为导致肝硬化患者发病明显低龄趋势的祸首。   “在温暖的灯光下,品尝着家人做好的热气腾腾的饭菜,看似简单,却是家的温馨。”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营养师郑文霞说,“吃饭要讲究心情,回家吃饭其实很简单。心情好,吃饭就香,也更有利于吸收营养。”   省政协委员吴潭龙告诉记者,经常在外吃喝,本来是小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从个体来说,影响家人的感情交流,同时也会带给孩子不良的示范效应;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助长了公款消费的不正之风,“请客风”也影响了社会风气。   近日,记者就“回家吃饭”的话题,对35人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对“您是更愿意在家里吃饭还是在外面吃饭”的选项,有28人选择在家里,只有7人选择了外面;对“您的父母、妻子、孩子对您不回家吃饭是否对您有过怨言”的选项,选择常常埋怨的有10人,有时候有埋怨的18人,剩下7人觉得无所谓。   今年全国“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和 网友 对话时说:“我和大家一样,也有一个家,上有90多岁的父母,下有儿孙。我喜欢全家人一起吃饭。”   一曲《回家吃饭》耳边响起:“回家吃饭回家吃饭,不管你离家多么远,回家吃饭回家吃饭,妈妈捧着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导师如何面对女研究生?
热度 57 qpzeng 2011-3-19 22:22
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未婚男导师(如清华的副高博导)与慕名而来的女研究生之间“擦出点火花”,本属“郎才”遭遇“女貌”而“水到渠成”之事!然而,如今男老师与女学生之间的“师生恋”,难免让人感觉有“胁迫”或“利益交换”的嫌疑! 按照“象限论”,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有以下四种: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师生恋);老师爱学生,学生不爱老师(单恋);学生爱老师,老师不爱学生(单恋);老师和学生不来电, 等等,不一而足! 今天我不想谈“师生恋”或“单相思”之类的师生关系,而是想谈谈父亲辈的男导师如何面对女儿辈的女研究生。这种关系看似简单,但有时也很棘手! 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很重要,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层面的沟通和融洽!简单、粗暴不行,指责、辱骂更不可取! 假如男导师手下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一切都好办,重活、脏活都让男生包办了,女生当然没什么意见!男女生之间也比较好相处,不会相互攀比,也不会彼此嫉妒。 最难办的是手下同时有两位女生,导师时时刻刻都在“走钢丝”,玩平衡,稍不注意就有得罪其中一名女生的风险! 平日里,像跑腿、代劳之类的事好安排,大家轮着来。打牙祭啊、发补贴啊,大家也都一样,没什么大问题! 关键在于一个脸色、一种暗示、一句话,对待男生可以“随意”,对待女生就要“注意”!因为女生感情细腻、心思敏感、情绪多变,需要小心呵护! 她们既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和激励,更希望精神上的抚慰和关爱,尤其希望导师对待她们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不要“偏心”! 在女导师手下,女生内心世界发生什么状况,也许会直接跟导师说清楚,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可是, 面对男导师,即使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也不好意思说出口,结果憋在心里,很不开心,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因此,师生之间除讨论研究工作之外,也可以拉拉家常。 作为父辈的男导师,应该像关心亲生女儿一样关心女研究生 ,有时不妨主动询问她的生活情况,适当表示关心,并及时排忧解难,使她平稳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时期。 我在这方面应该是个“弱智”导师,由于平时不太留意他人的观感,也可能曾经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偏心”的言行,结果让个别女生心存芥蒂,最后得知真的得罪了她! 回想起来,无非是安排某位女生的实验较容易,毕业前就出了一篇SCI论文,拿了奖学金;另一位女生的实验做起来比较难,直到毕业也出不了论文,自然拿不到奖学金。问题在于我没意识到她们之间在攀比,而事后我又没能及时进行疏导,更没采取合理的应对之策! 因此,我在这里现身说法,希望带女研究生的男导师们,要根据女生的特点,多从小处着眼考虑问题,否则你冷落了某位心思缜密的女生,可能此生再也赢不回她的心!在校期间这种矛盾也许不会暴露出来,女生伤心的泪只能往肚里咽,但毕业后师生缘尽,师生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最伤心的莫过于导师了!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20597 次阅读|151 个评论
导师的白银法则:为学生改论文
wujingzhi 2010-12-29 21:29
王老师认为 研究生的黄金法则 是:为导师 写论文。这个观点非常好,为广大研究生同胞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虽然我还没做导师,不过本着发挥想象力的原则,加之假期闲的没事,本人也提一个观点,号称导师的白银法则:为学生改论文。(至于什么是导师的黄金、白金乃至钻石等等法则,俺就不知道了有待将来去探索)。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学生总是要写论文的。这个论文应该包含两种:一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二学位论文。对于导师而言,这两种论文,学生写好之后,都需要导师做一些修改,至少提出修改意见。 导师为学生修改论文其实是个很好的相互沟通了解的过程,更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导师日也忙,夜也忙,一年到头十二月忙,学生学习上的事很难了解的那么全面,修改论文正是体察民情的好时机啊,也是贯彻自己理念和设想的关键时刻,说不定哪篇文章发出去就奠定了自己在圈子里的位置了。另一方面,学生是做具体工作的,虽然细节知道的很清楚,但是扎的太深,常常不能把握全局和方向,难免犯以偏概全一叶遮目的偏失。另外,一些道上的规矩还是要传给徒弟们的,免得将来出了师门,败坏名声,闯下乱子。 改论文还有个重要的问题:一锤定音。大部分学生是不敢轻易定音的,而且一般而言也没那水平。这个就需要导师展示自己水平了,大手一挥:我们的工作较某某提高了N个数量级等等之类的豪言壮语一写,学生辛苦多少个日日夜夜也算劳有应得了。 可如果导师不屑于为学生修改论文的话,那后续的可能结果就不好预测了。现在风声这么紧,上面查下来,或下面网上发出来,事情就比较烦心了。特别是对一些胆大的、语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吹牛说瞎话的、做事马虎的、着急毕业的等等同学,更要特别关照一下,说不准论文里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呢。 总之吧,改论文是很重要的。不能学生写好了,导师写个阅就完事了。论文是学术成果,是要公开让人们参考的。学生写论文毕竟和写作文不一样。玉不琢不成器,更何况我们没那么多玉。导师通过改论文来修正学生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为导师写论文的全部原因。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3493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培养之小结
neurojun 2010-12-6 12:46
从做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经历了抱怨导师到督促学生的过渡,颇有些感受,也有不少体会与心得,拿出来与同道交流,借各位的反馈提高自己的mentorship。 1. 背景分析: 现在研究生清一色80后,衣食无忧占大多数,所以愿意选择读研,除了工作职位问题,多少还是有求上进之心。所以,有此共识,掌握合适的指导技巧比较重要。因为,win-win是努力的方向; 2. 过程: 1). 观点的提升:有的研究生,习惯了被催促,很容易从自己角度得出类似的观点:我不需太努力,就能混到文凭;我要保证饭碗,所以面试找工作第一;文章实验课题神马都是浮云,做得越多老板剥削的越重。所以,将个人事业规划,和团队的进步结合起来,采用绩效考核方式列清楚,纠正谬误,多数情况下有效; 2).良好关系的建立:作为指导老师, 判断和分析要客观,公正,如同做实验,不以一次错误行为定观点,更不能忽冷忽热,定期沟通,切身处地的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坚决制止,强化规诫也是重要的预警手段; 3. 考核与总结: 在设定的毕业目标上,反复强化,适度调整时必须的,毕竟作为低年资的硕士导师,既无鬼斧神工之妙手,也无偷天换日之手段,只能采用三级法来模糊界定: 1). 最低要求(average):正直做人,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仍然保持一定的事业心态,达到硕士培养的大纲要求; 2). 合格要求(good):具备科研的基本综合素质,善于沟通,有一定的事业规划并按计划进行,对所选择专业的研究进展有初步认识,有自己的兴趣领域; 3). 优秀水平(outstanding):综合素质过人(5%),有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善于开拓及创新,志向远大且性格坚韧,做事低调。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狐狸和鹤的酒宴
anan 2010-12-3 21:05
有一天,狐狸送了一张邀请函给鹤:晚上请来舍下用餐。 哇!真罕见!狐狸先生会准备什么酒菜招待我呢? 鹤很高兴地前去狐狸的家。 呀!鹤先生,欢迎!欢迎!请不要客气!狐狸取出的酒菜只有放在大平盘里的汤而已。 我最喜欢喝汤啦!谢谢你呀! 鹤很想喝汤,可是,因为自己长着一个长嘴巴,所以费了好大的劲,也只能闻到味道而已。盘内的汤,一滴也喝不到。 可是狐狸却叽哩咕噜地一下子就把汤喝完了,而且嗤嗤地笑着,觉得很有趣。 真不够意思,你在捉弄我!鹤恨恨地回家去了。 不久,鹤也送邀请函给狐狸:晚上请客,请你一定要来喔! 狐狸是个贪吃鬼,是什么样的食物呢?狐狸暗暗地想着,连不久以前的事,狐狸也忘得一干二净,高高兴兴地到了鹤的家。 狐狸先生,欢迎!欢迎!别客气,尽管用吧! 鹤拿出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原来是装在细颈水瓶里的汤啊! 谢谢!狐狸将嘴伸进水瓶里,但是怎么喝也喝不到一口汤,只能闻到鲜美的味道。鹤则将长嘴巴轻轻松松地伸进瓶底,津津有味地喝着呢! 狐狸肚子饿坏了,眼前的美食却一口也吃不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狐狸捉弄鹤,鹤也会想办法以牙还牙。作为企业的部门经理,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企业组织的一个职能部门,虽然有着自己的职权范围,但是部门运作必须服从于企业全局需要,切不可搞诸侯割据,如果人事经理面对财务经理的协作邀请不闻不问,或者口头支持,行为上不落实到位,财务经理尴尬。但是山不转水转,人事经理总有要求财务经理协作配合的时候,一旦财务经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人事经理又作何感想呢?最终是两败俱伤。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41005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短四寸的裤子
anan 2010-11-24 17:23
小宏明天就要参加小学毕业典礼了,怎么也得精神点把这一美好时光留在记忆之中,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小宏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 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大作,窗户哐的一声关上把嫂子惊醒,嫂子猛然醒悟到小叔子的裤子长两寸,自己辈分最小,怎么着也是自己去做,于是披衣起床将裤子处理好才又安然入睡。老奶奶觉轻,每天一大早醒来给小孙子做早饭上学,水未开的时候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快刀斩乱麻。最后小宏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一个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并*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管理一个项目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团队协作需要默契,但这种习惯是长期的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在协作初创时,还是要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不达。领导的权力不是指挥棒,而是杠杆。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26854fpage=1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与交流沟通
wujingzhi 2010-11-22 10:56
我们大部分人学过英语,很多人工作中在用英语,不少人日常生活中也使用英语。然而,能使用英语实现流畅交流,达到沟通目的的人数可能并不很多。 我自己05年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第一次用英语给别人讲说自己的东西。讲完之后,我们那个小组的主席还鼓励我说:嗯,讲的不错,就是有点紧张,多练几次就好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有几个人听懂我说的英语。反正我自己也听不懂别人的英语。后来也陆续参加过一些会议,能听懂的英语也没多少,因为即使别人用中文讲那些内容,我也听不懂。 俗话说:人都是逼出来的。到了人人都讲英语的地方,再也糊弄不过了。原以为还不错的英语,老外几乎听不懂。老外讲的英语也和我们的英语老师讲的不大一样。交流障碍就这么出现了。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同学和我说几次话后,我总是一脸茫然,他就无奈地说:唉,我们之间交流被blocked让我更是郁闷。过了一年之后,慢慢发现我也能听懂老外说的话了,我说的虽然很不英语,他们也大概知道我说什么。终于可以进行简单交流了。可是能交流之后,却感觉和老外之间的距离更大。 原来交流不等于沟通。就像我们说话彼此都能听懂,但有时就是不理解,或没感觉。如果用通信的原理理解,交流就像建立了通信通道,而沟通则需要发信方和接收方同步,经过编码、解码,然后才能实现通信沟通。而英语则仅仅起沟通媒介的作用。这一点上说,我们或许太过重视英语作为媒介的作用,而忽视了语言要实现沟通这个目的。一次会议上,有一个是其专业领域顶尖学者的日本人(众所周知英语说得好的日本人极少),做报告时几乎没有肢体语言,基本是照着讲稿念下来。但是他做的东西很好,英语也算流畅,观众能理解他的内容。沟通效果很好。 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英语,从小学开始到博士,到工作之后,英语几乎比任何一门课程占据的时间都要多(是否多于政治课?)。可是使用英语的效果如何呢?大部分人离开学校就不用英语了。少部分人使用英语,不过可能是Chinglish,中国人都理解而老外不理解的英语,真正能用英语交流沟通的人可能没机会给中国的建设服务。由此,在推动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或许应该考虑沟通的重要,以免买椟还珠,削足适履,舍本逐末。
个人分类: 格物致知 R & D|1527 次阅读|5 个评论
尊重与沟通:五元与五十元有区别吗?
热度 27 何裕民 2010-9-23 13:39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医院协会着手制定了《患者权利典章》, 80 ~ 90 年代,维护患者权利成为颇有影响的社会运动。患者权利是否受到尊重与维护,不仅是涉及患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很多情况下也会成为诱发心理危机或情绪波动的重要因素。而注重患者权利的维护,又是纠治或解决患者心理危机的重要一环。 癌症患者有尊严吗? 《患者权利典章》第一条就强调:患者有权利接受关怀和被尊重的照护。肿瘤患者首先是一个健全的人,有权受到尊重,其尊严应受到维护: 一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女性老患者, 90 年代初患甲状腺癌,手术后中医治疗,我们常昵称她老兵。十多年来,她一直耿耿于怀一件事。由于是老同志,她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在上海某著名大医院求治。她 98 年怀疑妇科肿瘤,住院治疗,做术前皮肤准备时,门半开着。她向护士提出:能否把门关上?没想到护士似笑非笑地说到:你们这些生了癌的人,躺在这里(指肿瘤科)的床上和猪有什么两样?何必在乎呢? 这个老兵当场气得脸发青。考虑到这个护士比她孙女大不了多少,才强忍着未发作。但从此以后再也没踏进这家医院的门。每当有人议论该医院时,她都会条件反射似地情绪激动,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说这样话的护士,也许是少数!但没意识到要尊重患者的做人的尊严,学会尊重每位肿瘤患者,却是十分常见之事。 又一案也同样有醒世意义。某平滑肌肉瘤患者,慕名求治于某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家属头晚即排队。轮到患者诊治时,专家无意识地一手切患者的脉,头却转向旁边的抄方助手,与他们讨论家里的猫用哪种猫粮?讨论完毕后,仅三言两语,即开完了处方。患者及家属当时就气愤不已,但碍于医院氛围,未敢发作。当然,也未敢服用他的处方。此后,她一有不舒服,就经常会想起这不愉快的经历,愤愤不平。自然,对这位名医,她也到处散播负面消息,认为在有些医师眼里,肿瘤患者还不如他家里的猫重要。我理解那名医谈论猫食,完全是无意识行为,并不想羞辱或蔑视患者。但他的医师意识里缺乏患者权利维护,却也是深层因素。 这几个案例都已过去了多年,但在患者的心里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成为真正的负性情结。因此,注重患者权利的维护,应是所有医师必备的基本意识之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患者享有同等权力 历史上,伟大的外科医生西奥多比尔多恩曾告诫后学:作为外科医生,对于患者,他只实施那些愿意用在自己身上的手术。 其实,肿瘤治疗何尝不应该如此? 有位同仁是某部队医院肿瘤科主任。97年来找我,开门见山地说其母 70 多岁,患了胃癌,希望我给她中医药治疗。我关心地问了一下,开了吗?没有,化疗几次了?没有化疗。我纳闷地说:你为什么不给她化疗啊?平素您不是很主张患者都要化疗的吗?他很尴尬地说:组织上安排我做化疗科,所以我才至于我妈, 70 多岁了,我坚决不给她化疗。她妈经中医药治疗后,活到了 2003 年底他退役,因其离开上海,失去了联系。 就这位主任对待他母亲的态度,我们完全赞同,因为这的确考虑了他母亲的最大利益所在。然而,对于他的内外两重标准,对自己的母亲,把呵护生命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对他人,却只知征服,一味化疗,不顾其他!体现出对立的做法,却表示蔑视。许多医师,因认识与观念问题,看重传统的化放疗,习惯于对肿瘤患者施行反复化放疗等,我们表示可以理解。这是观念认识与经验的差异,也许我们之间更需要加强相互沟通,互补长短,在这两种做法之间寻求其种最佳的结合度。以利于患者利益最大化。 而对于这位医师,性质却截然不同。孔子有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成为中国人行事的标准。而他却好,母亲不可行;他人却极力推荐干。不管是经济利益驱动,还是其他因素促进,这样做法,至少伤害了患者本应享有的同等权力,也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 我们认为:作为肿瘤科医生,不见得一定能救所有的肿瘤患者。但至少应追求施行相应医疗措施后自己内心的坦荡、平静;不会因为非技术能力及非医疗因素造成对方不必要的伤损而感到内疚万分?而所谓的内心的坦荡、平静,就是遵循中国传统的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原则,或遵循西方强调的维护患者的基本权利,应感同身受地考虑患者需求与最大利益。或者把他们视同自己的亲属,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考虑,这样也求得了自身内心平静。 适当尊重患者的选择权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可能会引起争议。 陈工是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求治时年六十五岁,稍通医学。 2004 年 2 月的一天,晨起咯出大口痰血,紧张不已。 CT 一查,左下肺有个 3 厘米的占位,边缘呈毛刺状,被确诊为肺癌。他与儿女辗转找到我,请我帮助会诊一下。我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医师都要我开刀?我能不能不开刀?我有没有选择不开刀的权利呢?我无言以对。只能说:开刀也许对您来说,是最佳的选择。两天后,他被子女强行送进了一家专科医院,在医师会诊后,决定准备动手术。老人倔强地说,我就是不开刀。医师说,那只能用化疗了。老人又坚决地说:我也不化疗医师愣住了,又问到:你不开刀,不化疗,住医院干什么倔强的他,等医师一走,就独自逃回了家。再次找到了我,恳切地对我说:我只选择中医药治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您放心地治疗吧。类似的不愿接受手术、化放疗的患者,我们倒是见得不少,但大多属文化层次不高者,而知识分子却很少很少。他的理由不是畏惧,而是认定西医治疗五年生存率最多也只有 10% ~ 20% ,中医治疗或许还不至于低于此。病生在我身上,开不开刀,关系到我的大事,难道我没有权利选择吗?以此方式诘问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倒是生平第一次碰到。其结果十分喜人,以中医零毒抑瘤治疗一周后,咯血便止, 9 个月后, CT 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目前已过了 6 年多。近两年来还经常郊游、垂钓、参加舞会等,一如常人,活得有滋有味。中医药也已基本不吃了。 此案例给了多项启示:其一:患者有没有选择疗法的权利?有的话,医师的决策(诊疗意见)与患者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取舍?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对此,我们认定:意识清晰、有文化水平且获悉了病情及各种疗法利弊者,应该有这么一个不容剥夺的权利。医师这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他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利于他做出理性的选择。 其二:违拗了患者的意愿,强行实施,有好的动机一定就有好的治疗效果吗?对此,我们持基本否定态度。近来,我们治疗一个瘦弱的 72 岁老妇人,怀疑肺癌,无特殊不适,老人反对手术,家属却特地从北京请来医师主刀,结果,病妇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绪,何从谈及康复?过了 3 个月而亡。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认可患者有自我选择的权力,应在一定程度尊重患者的意愿,这才是人性化的医疗。 《患者的权利典章》中有一条指出:患者有权利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拒绝接受治疗。我们认为,肿瘤患者至少在知晓了各种后果的前提下,参与选择确定自己的治疗方案,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力之一,不能简单加以剥夺。 患者有要求沟通的权利 癌症患者要求沟通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例如,北京有关机构对 800 多名癌症患者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有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意愿。其中, 98% 的癌症患者愿意与医生护士交流想法; 78% 的癌症患者愿意与亲戚、朋友谈论病情;更有 96% 的癌症患者表示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也属于他们的基本权力之一。 有一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某离休老同志,一个月求诊一次,开同样的药。他有三种选择:五元普通门诊号,全部可报销;十五元专家号,自已承担一部分;五十元特需专家号,全部自理。由于他病情已稳定,故完全可以只挂普通门诊号。但他每次挂特需五十元的号。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五元钱的普通门诊号,医师说不让我说,也不和我说;十五元钱的专家号,医师听我说,却不与我说;五十元的号,医师让我说,听我说,也和我说凡人都有沟通的欲望和权利。忽略了这一点,亦属对患者权利的忽视,会引发一些负面的结果。
个人分类: 何裕民文集|338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嗨 大家好
nyf 2010-9-10 10:25
关注科学网很久了,申请科学网博客也很久了,本来以为没希望了,昨晚突然收到通过的邮件,欣喜若狂中....... 首先向各位科学家和未来的科学家问个好。我从事的工作是工程技术类科技专著的出版,做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科技信息,与科学网各位博主沟通就是获得科技信息的最佳途径。希望和各位教朋友,恳求各位不吝赐教,多多提供各种信息,先谢过了。如果各位有关于出版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联系: msn: nyf1974@hotmail.com email: niuyufeng@mail.sciencep.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初来乍到
nyf 2010-9-10 10:0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绕过“想当然”的暗礁
jhongbing2 2010-9-2 17:37
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很多时候应归因于想当然。 想当然的事情未必然。特别是与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表达信息。一定要多问几个你的意思是...,一定要多想想具体的步骤。
个人分类: 随笔|3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放下这八事,你会更快乐(五)
热度 1 hjf306 2010-7-20 15:28
5 、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 最好的自己 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 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博主按:一提到消极二字,大部分人都会将其当成贬义词。等同于否定、反面、不求进取、思想沦落。然而,消极这个词在古语里却可理解为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消极是一种暂停,也就是不动,不褒不贬。把它解释成否定的、反面的不太正确。解释成不求进取的,这个可以接受,也就是被动的概念。 若是望文生义,则消极有消除极端之意,不正是古人的中庸追求吗?积极则有积累极端之嫌,不正是古人所排斥的走极端吗?呵呵其实也无需执着于字面意思,消极与积极不过是心理学中对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的指代而已。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要是对生活失去热情,消极面世自甘沉寂,那是何等的悲哀啊!可惜人生不如意,十有七八九,少年有少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压力,老年有老年的失落,似乎正应了佛家的观点:人生皆苦。不过细细想来,生活还不至于如此。柴米油盐酱醋茶,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亲情友情爱情,即可满足物质需求又可充实精神,人生在世也不至于白活一场。 遇到不如意之事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应该可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吧,是否也是身体的自保功能呢?我们不拒绝消极,拒绝的是过分消极,习惯性消极,沉溺于消极而无法走出自设的困局。天地间从未有完美,人虽贵为万物之灵亦是如此。譬如一个人陷入消极情绪之中,若不有意识改变,则可能越陷越深。如何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呢?有自我美化法 、自我暗示法、宣泄法、转移法、冷静分析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70318.html )。 人是可以和自己沟通对话的,用自己的意识和理智去暗示、说服潜意识,从而不断给潜意识正面的刺激,也许对摆脱消极情绪有不小的益处。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22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研工作中的“被需要”
huanglu 2010-5-26 10:55
科研工作是由一群忠于某个共同目标、一起愉快工作、并且形成高质量成果的团队成员完成。欲形成一个真正有效的团队,每个成员都需心甘情愿地做贡献。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1 关注 WIIFM 我们必须了解每个成员最关心的是什么呢?即 WIIFM :其中什么同我有关, Whats in it for me ?每个成员都想知道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要做什么,能从这种经历或自己所做的贡献中得到什么。如果只是盲目地进行科研工作,则无异于瞎人摸象,每个人只是在自己狭小的视角内被动地接受任务。当我们以任务式心态完成某件事情时,结果肯定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缺乏创造性与创新性。 科研工作的目标设定应与团队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通过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科研工作能够逐步走向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中,每个团队成员是必不可少部分。只有每个人尽可能多地做出贡献,引导团队走向光明,才会触发新的光线。这就如同玩拼图游戏,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块拼图,丢失其中的任何一块,总体画图都不可能完整。科研工作便是在这一块块的拼图工作中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 建立核心竞争力 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成为所在科研团队的重心。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投入,在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同时,发现科研工作的意义,从而投身其中。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成员或其贡献都是重要的,我们处于下列被需要的哪种象限呢?当我们感到被需要的成就感或满足感时,我们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当产生危机感或愧疚感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欠缺之中。 当我们有能力主宰周边的各项事务,当我们能够利用已有资源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必要支持时,我们便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从而产生相应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是,当我们感到被别人控制,当我们认为自己缺少支持或者资源时,我们便会感觉到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这时只有努力奋斗以追求卓越,才会改变现状。 但是,危机感与愧疚感的存在并不代表你一定不行。在被需要去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是提高自己各项能力的一种方式。因为解决别人的困难也即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是否具备相应能力,也许会让我们当时产生危机感及愧疚感。可正是这些不断获得的危机感与愧疚感才是促进我们保持科研工作持久动力的唯一来源。 3 替代性学习 生活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实践学习保证工作中不出现任何疏漏。但却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避免问题的发生,那便是通过咨询别人进行替代性学习。在科研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分清事情的重要度、紧迫性,同时还需学会利用身边可借用资源。人都有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工作中我们应具备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的姿态,这样才会借东风之力直达青云。在请教别人前,我们需要注意先将自己杯子里的水清空。很多人都只是一方面不断地往里面注水,而另一方便却又不愿倒出原有的污浊部分,这样只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并无任何意义。 在请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感恩。科研工作中,无论遇到困境逆境,持之以恒地不忘感恩便是对待生活最好的回馈方式。在《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也提到:每个人都要心存有爱。对于师兄师姐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欣然接受。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行动中有所改变,同时还要将这种帮助所获的收益传承给其他人。这样,才会保障科研工作中持久不断的源泉流淌。 科研工作的完成并不是简单地达到既定目的。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地进行交流沟通,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当我们由暗淡无光逐渐走向一片阳光时,将会发现其中被需要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多东西便会不期而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11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境界
JYH64J98Y99H 2010-5-3 21:21
不久前,一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学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因为一篇稿件的处理而引发了一场争论。想必他们一定都气愤得不轻,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大动肝火。对于他们的争论,我很感兴趣,也很乐意发表看法。鄙以为,我们每一个学界中人,一定会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身份,发生或强或弱的联系,他们的论争具有警示与借鉴意义。 我不想根据他们呈现的事实与理由作非常具体的点评,他们姑妄说之,我们姑妄听之,太具体了容易给人以拉偏架之嫌。尽管说了公道的话容易得罪不公道的人,我们还是尽量大声一点说,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公道的、正确的,不正确的在于对方。在事实层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态度一定要明朗,是非一定要明晰,责任一定要明确。毋庸讳言,现在,作者与编者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表现方式各异。直截了当地说,在实际工作中,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现象客观存在。相互误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编辑职业的价值,至少包含这样一个层面:不论作者是什么人,不论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不论他是否遂愿,本质上,都需要编辑及其工作团队所天然保持的批判的张力参与其中,批判是编辑工作的制度安排,批判是编辑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批判也是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编辑岗位客观要求编辑 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 编辑出版事业,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不卑不亢地接待来访作者、不偏不倚地审读学术稿件、不依不饶地纠正错字别字,发扬光大取弘用精、见微知著、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职业精神。 在实干的意义上,学术期刊编辑堪称学术田野的农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面临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生存窘境;在劳动价值格局上,近乎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意义追寻上,更像是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现在,学术期刊流行以刊论文,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它又如此地受到众人的欢迎与追捧呢?我想,它至少包含了概率论的道理。众多的学者挤着在极少的期刊上发表,能够被发表的,肯定是规则甚至潜规则的胜利者,这个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它从不同侧面证明了作者的实力。属于物以稀为贵,属于凤毛麟角,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获得了一种学术认证。一旦出现了大家公认的刊物,随之也就有了大家公认的一种编辑质量认证。当一个又一个认证被作者拿到的时候,学术评价部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承认作者呢。这颇有点像在一场又一场比赛中胜利的选手,胜利者是值得尊重的。当然,失败者也是需要尊重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如自身的不足,如规则的不利,甚至如遭遇了黑哨。冲锋在前的可能是胜利的勇士,也可能是殉道的烈士。 有一种价值叫牺牲,有一种积累叫奉献,有一种荣誉叫默默无闻。当我们讴歌一场伟大的胜利之时,它的旁边总有一个无名英雄纪念碑。 作者、刊物、编者就天然地联系到了一起。因为理解、因为价值取向的相同、因为是学术的知音而惺惺相惜,因为误解、因为价值取向的背离、因为是欣赏趣味的相佐而形同陌路。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职业需要体现对学者热情的欢迎、体贴的服务和虚心接受批评的诚挚的态度。 正像医院的体格检查一样,病人需要,健康人同样需要这一过程;正像外来的文件需要杀毒软件的查杀一样,有毒的文件需要,无毒的文件同样需要这一步骤。经常听到一句话,编辑职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其实,什么职业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个他人,首先表现为服务于作者,而作者作为选拔出来的优胜者,他们已经成为学术的代名词。服务于作者就是服务于学术。学术是人民事业的组成部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与服务人民是有机的统一。学术是人类的智慧宫殿,对于小人物,需要门卫来看守,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对于大人物,同样需要警卫保护,需要保镖贴身护卫,不是谁都可以随便靠近的。在这层意义上,编辑就是门卫、是警卫、是保镖。有时需要奋不顾身地阻挡,有时需要毕恭毕敬地敬礼。这是职业的角色,岗位的需要,学术的使命,也是价值的实现与担当。 批评是一柄双刃剑。只有经历学术的刀光剑影,才能够锤炼学术的真功夫,才能够修炼出学术的真境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毫无疑问,作者的水平悬殊很大,编者的水平也悬殊很大。学者的水平确有高低之分,但学术的分工、人格的尊严实在无贵贱之别。密切的联系与批判的审视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缘千里来相会,另一方面,不是怨家不聚头。 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统一于编辑活动之中,它很难、很苦,但什么不难、不苦?去问问田间插秧的农民,去问问矿井作业的工人。面对网络空间,学术期刊何去何从,人们见解不一,它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甚至根本就不是产业,真的管不了这么多了。它是一块弱肉强食的殖民地还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实在无心、无力追问下去了。那些吞噬巨鲸僵尸的一群棕熊活灵活现,那些光鲜景观滋养的蚊蚋几乎无处不在,高度抽象而又十分具体。在精神的层面,他们堪比混迹学界的文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面目狰狞,一个一个值得接受正义的审判,判处死刑,按程序执行。在学术的入口处,正如是在地狱的入口处,守望一个工作面,萦绕在心头的《浮士德》式的疑问挥之不去: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时有发生。仔细分析矛盾的产生,会从另外一个维度寻找到编辑活动的规律。我们就会在貌视寻常的编辑活动中发现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一种超越的追求。这种超越,要求作者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要求编辑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也必然要求刊物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这样,我们对学术的肯定的理解也就必然地包含着对刊物的否定理解。所以,正因为期刊天然地保持了对作者的否定,编辑及其工作团队天然地保持了对作品的批判,我觉得,充分的沟通与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 必要的学术沟通,充分地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顺利出版的重要保障。这里面,包含对同一个事实的认定,包含对同一个规范的遵守,也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同一个角色的尊重。否则,编辑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相对于宏大的作者群体,编辑其实是个需要理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原理可以很抽象,应用却可以很具体。有时,编辑可以在具体的技术处理上、沟通的技术上再下工夫。 学术期刊本来就是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表前期的沟通与交流断不可少。学术编辑、学术审稿人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本人也会有一段时间自我完善,一个学者如果不是有太浓郁的自恋情结,一定会对善意的批评持欢迎的态度。学术沟通、 学术交流是激励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学术沟通、学术交流越自由、越开放、越频繁,对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术刊物质量的提升越有益。如何让策划方案更加细致具体,沟通交流更加充分流畅,栏目内容既有时效又从容自然,确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必须指出,学术见解各有不同,我们既不可以将学术神秘化,更要防止将学术庸俗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方针,当努力遵守。明代洪应明先生说得好:道是一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是学术论文发表的理想结果。反观争论,沟通交流的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从论争中汲取营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能更是学术期刊工作应有的生存智慧。广义地看,论争只会让学术及学术编辑、学术期刊甚至作者学习更多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口号,如果放在学术研究上,放在办刊上面,同样也很贴切。既然邀请了贵宾,就要把客人伺候好一点,至少也要解释得充分一点,期刊多一点反躬自省不是坏事,目的在于努力把好事情办得更好一点吧。同时,我也善意提醒有关机构与个人,也不要过于苛求学术期刊编辑,用一个农民工的工钱打发一个学术编辑,要求他们最好是文理兼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希望他们宏观在宇,微观在握,近乎既要让马儿跑得快,又要让马儿不吃草了。还是多一点性价比的概念吧。其实,学术研究也是个遗憾的艺术,这一次没有做好的事情,下一次再接着做吧。学者如此,编辑也如此。多一点设身处地,多一点推心置腹,对一点反躬自省,毕竟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何必非要毕其功于一役呢。 学术期刊,在舍中有得,在得中有舍。它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当今的面貌。它的今日抉择,又决定了其未来走向。学海茫茫,何为方舟?书山巍巍,路在何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需要脚踏科学研究的实地,仰望道德与学术的浩瀚星空。一切骄傲自满的观点,一切刚愎自用的态度,一切故步自封的行为都是幼稚而可笑的。 学术期刊需要与学术研究同步,甚至需要引领学术研究。个人的积极见解需要融入到学术的团队之中,化作学术进步的不竭力量。犹如一名棋手,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有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时,掷地有声,棋局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编者如棋手,见胆略,见智慧,更见功力。平庸的棋手往往将棋局引入死胡同,善弈者常常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国维的人生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但他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常常为学界所引用。他说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定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特别是那种苦尽甘来,那种豁然开朗,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远远超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欣喜,且境界更胜一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是一种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后者虽出自儒家之口,实则充满了仙风道骨之气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财富是一种收获,获得荣誉是别样的收获,获得境界则是更为高远的收获。那里有蓝天白云,有碧树芳草,有阳光月光。平凡的入口可以曲径通幽,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通往境界的钥匙。我们有时需要大大咧咧、毛毛糙糙,有时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有时需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有时需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我们有时需要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有时需要装聋作哑、难得糊涂。时时刻刻要牢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同时,也会有两三学界挚友,无所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的挑战,此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恰当的拿捏和正确的处置,我们应该保留一分智慧给自己。同时,我们应该对周围保留一分必要的警惕。譬如,我们要警惕野蛮的醉驾和危险的狂犬对我们安全的威胁,我们要防止细菌与病毒对我们健康肌体的危害。天赋人权是人类伟大的思想,我们既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在学术的大道上打扫卫生,又要对势力小人高昂我们的头颅,仰望学术广袤的星空。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我们希望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境界;我们希望能够达到躲闪腾挪、笑傲江湖的境界。那才是一个学术期刊职业编辑应该努力修炼的境界。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5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人际交流的模式: 何时需要较真?
fouyang 2010-2-5 08:46
人们沟通时有不同的模式,即沟通的目的。是不是应该较真,就和当时的目的有关。在我看来,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闲谈:谈话的目的不是交流信息,而是表达双方的good will。这时就根本不应该较真。如果对方说今天天气很好,你说看你怎么定义今天。早上一点至两点之间曾下过阵雨,那就不好玩了。  教育:谈话的目的是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对方。那么是不是较真就要看对方的情况。既要足够较真免得对方误解,又不能太较真反而把对方弄糊涂了。很多人犯错误就在这一点,特别是教孩子时。有时追求概念绝对严格,绝对全面,反而把对方turn off。 显摆:谈话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知识,比如在面谈时。在社交场合也有这种需要。这时是否较真,就看自己的感觉和需要了。 抬杠:谈话的目的就是看谁赢得争论,真正的是非倒不是主要的。这时不但要较真,而且还可以强辩,狡辩。其中的乐趣就在于思辩练习。 以上几种沟通模式都是可以接受的社交行为。但是如果双方处于不同的模式,就会造成问题。最明显的是一方在抬杠模式,而另一方在其他模式。 另外,教育和显摆之间也常会混淆。比如一方说:这个很简单,你自己去查一下吧。这是在显摆:我是知道答案的,但我没有兴趣帮助你知道。如果对方是在教育模式,确实想学习,就会有挫折感了。有一次我访问一个教授,他对我解释他的研究。我听了想用自己的话重复一遍。我开始说So what you did is just ...谁知他不等我说完就勃然大怒,差点拂袖而去。我连忙解释我用just这个词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才算把谈话继续下去。现在想来,其中问题就在于沟通模式不同。我是在教育模式,把确认自己的理解正确看得比show respect更重要。而教授是在显摆模式,而认为我的反应一定是评价,而不是讨论。 而且,模式在沟通过程中还会变。经常是在教育和显摆之间。如果本来的目的是教育对方,而演变成了显摆,那就叫carried away,而对方就难免一头雾水了。 所以要有成功的沟通,一定要对当前的模式有敏感的理解。把握较真与装闷的尺度,关键也在于此。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3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What’s Matter ?!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9-2-28 02:32
Whats Matter ?! 最近贼忙 ! 索马里海盗刚刚领了天狼星的赎金开始放长假 , 塔利班刚刚放了那个幸运的中国工程师且愿意停火一会儿好去整顿其自治的部落地区 俄罗斯就开始炮打中国渔船 , 小日本总理大臣就扬言钓鱼岛是他家的 , 法国佬更是把从中国抢去的东西卖了个天价 ! 多年占据世界 500 强第一名的美国通用汽车的股价竟然跌到了 1934 年的水平 ! 而土耳其飞机楞是摔成三节也没几个人死伤 !! 一定有问题 ! 而且问题很大 !! 所以天狼星特使二傻也很忙 ! 忙着研究大概率事件 , 也忙着研究小概率事件 直忙得颠倒黑白 ( 全球乱跑 , 时差无法调 ), 更忙得心如死灰 ( 心死 谓之 忙 ) 于是想偷偷跑回科学网 , 欣赏 神人们的痴人说梦 , 享受雅士们的风花雪月 , 偷学 术士们的炼金大法 可惜 ! 发现最近科学网狼烟四起 , 乌烟瘴气 ! 这个说要揭发腐败 , 那个说告你没商量 这个说我要话语权 , 那个说封你没商量 !... 吵死人啦 !!!!! 这个世界太吵 ! 我使劲听 , 也听不见自己心跳 所以 , 我死了 ! ... . 其实天狼星人不会真死 , 嘿嘿 ! 有些地球人也会 龟息大法 如功夫熊猫里的那个 残豹 于是 , 二傻的灵魂幽幽地 , 幽幽地 , 来到了师傅在天池的逍遥宫 , 想问问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啦 ? 由于近来喝了太多洋汤 , 二傻开口便问师傅 : Whats Matter ? 倒把师傅吓了一跳 ! 急问 : 二傻的脑瘫病又犯了 ? 还是已经开始研究宇宙的根本了 ? . 你要想知道 Whats Matter, 首先要知道 Whats Time! 二傻裂嘴傻笑 : 师傅的英文不太过关吔 ? 我是问目前这个世界怎么会这样 ? 到底出什么事了 ? 师傅摇摇头 , 说 : 最近发生什么意外之事了吗 ? 没有啊 ? 宇宙运行自有其天道 , NEVER MIND ! 回去休息休息就可以了 , 可能是疲劳综合症初期吧 ? 或者是最近你的心累了 心累了 ? 心怎么会累 ? 心又是什么 ? 英语没学好的 , 会把这个 心 译成 HEART, 即心脏的意思 . 有谁认为自己的心脏从小到老整天跳个不停而觉得累了需要休息了 ? 二傻号称金刚不坏体 , 心脏肯定更不会累啦 其实这个 心 指的是心智 , 洋文里就是 MIND! 可惜 , 问题还在 : Whats MIND ? 师傅听了这个问题 , 还是直摇头 : 没关系的啦 ! NO MATTER 的啦 ! 为何二傻总是如此一根筋 ? 二傻突然觉得师傅最近有点颓废 , 是非不分 , 和稀泥 , 老好人 问了半天 , 什么答案也没有 ! 估计这次白来天池逍遥宫了 于是怏怏然告别师傅 , 独自下山去了 路上 , 郁闷难言 ! 心里突然冒出几句刚学到的法语 , 是那些为中国国宝状告 佳士德拍卖行 的业余律师教的 : 见到法国人第一句话就说他 傻娃 (SAWA) , 他们保准高兴 ! 如果他们也回你一句 傻娃 , 那你就再说他 笨猪 (BONJOUR) , 当然要笑着说哈 绝大部分法国人一定爱死你了 !... 可能也有少数牛 X 的 , 竟然不领情 , 您只要再更大声一点说 傻驴 (SALUTE) , 嘿嘿 , 没准他真会请您喝法国葡萄酒 !...... 正一路苦练法语 , 突然见到大傻急急然赶到 , 伸手直摸俺的海马体 , 看看是否出现分裂 ? . 正常啊 ? 没事啊 ? 为何师傅唤俺来救你 ? . 于是 , 俺含泪跟大傻讲了此次上山的原由 , 以及对师傅的失望 云云 . . 结果 , 大傻高兴得手舞足蹈 ! 并耐心解释说 : . 哈哈哈 ! 看来二傻是学法语给学傻了 你仔细回忆师傅对你那两个问题是如何回答的 : Whats Mind? --- No Matter! Whats Matter? --- Never Mind! 按咱师傅这种半吊子洋文水平 , 他其实是在说 : 心为何物 ? --- 无物 ! 物为何物 ? --- 无心 ! 啊 ?! 真该死 ! 这才是师傅要说的啊 ! 记得有一次 , 二傻寂寞 , 想去练 欢喜佛密宗 , 跟师傅请示 , 结果他说 : Go Ahead! 二傻大喜过望 ! 结果 不说了 , 反正小鸡鸡差点被师傅给割了 ! 俺怨啊 就说师傅您不是让俺 Go Ahead 吗 ? 怎么又反悔了呢 ? 结果师傅大骂 : 你到底懂不懂国语啊 ? 我说 去你个头 ! 是表示坚决反对啊 ! 知道不 ? 唉 ! 不理解领导意图 还妄想学真经 ? 去你个头 ! 看来 , 语言和沟通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鸡与鸭说 , 牛头不对马嘴 之事常常在周围发生啊 ! 最近科学网的一些口水战 , 基本属于该类沟通问题 不过 , 却有人声称要罢写博客 , 直以为能将科学网闷死 还真当自己是棵葱哈 ? 啥葱 ? 人家说 : 洋葱 呗 ! 咱新疆人叫它 皮鸭子 鸭子要飞就飞吧 ! 反正 海阔凭鱼跃 , 天空任鸟飞 据说飞得最高的是野鸭 , 迁徙时能飞越喜马拉雅山 ! 为此 , 特送一首诗 , 给迁徙中的、反季节地飞向远方寒冷国度的鸭子们,希望你们越飞越高( 注:二傻绝对没有恶意!不信问李淼去? ) : 梦醒十分 她来了 , 她又走了 . 我来了 , 我也走了 . 我的她 , 离我十万八千里 , 她的我 , 离她二万五千里 ! 雪山 , 美 ! 草地 , 湿 ! 泰山 , 雄 ! 昆仑 , 险 ! 高山流水实在累 , 举案齐眉嫦蛾泪 ! 红楼一梦春风度 , 黄粱梦醒一锅粥 ! 梦已经醒来 , 心不会害怕 ! 哦 , 嘛尼嘛尼嘛尼吽 哦 , 嘛尼嘛尼嘛尼吽 哦 , 嘛尼嘛尼嘛尼吽 哦 , 嘛尼嘛尼嘛尼吽 。。。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7390 次阅读|19 个评论
沟通还是对抗---顺便帮共产党说句公道话
famingkuang 2009-1-19 00:24
沟通还是对抗 --- 顺便帮共产党说句公道话 我在周可真老师的博文《 引 进西方 三权分立 体 制是一种政治幻 想 》中作评到:很多人对发发前几天的一篇博文 爱 国首先要爱共产党 很不理解,说发发叛变了,我得承认自己的思想和以往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了,看问题更加深入了。作为普通的大众,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受到某个政府和某些党派的统治;这好比做一个打工者,总要投奔一个老板一样,你现在的老板也许对你不够好,但你能保证下一个老板就一定对你好吗?你花那么多心思去了与现在的老板作对,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花同样的心思去试图与现在的老板沟通,说不定效果更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都爱共产党了,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真正的民生问题了,而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防止被别人推翻之事上了。 周可真老师回复: 妙论也!我赞同! 周可真老师在同一篇博文中对另一博友的评论的回复: 在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下,反对党天下 的人自身也只能搞这一套,除非根本没有执政的机会。现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有讲民主的领导,决不会被众人评论为他是讲民主的,而往往会被认为是软弱无能或优柔寡断的表现;相反,强权者(只要不是过分蛮横或霸道)反而要么被认为是有领导魅力、能力等等,要么会让在他领导之下的众人感到畏惧。中国人绝大多数是欺软怕硬者,故凡讲民主者往往没有权威,倒是强权者有权威,而不管这权威是真或是假,反正众人就服强权者。这种现象在中国比比皆是。你不能不 服 !我至今尚未见到一个在群众中颇有权威的领导是讲民主的领导,这样的领导至少至今尚未在中国出世 其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中国至今尚缺乏民主的政治文化土壤。 这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感觉到犹意未尽,有再多说两句冲动。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很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公正的看问题,很容易被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迷失了心性。 就说腐败问题,中国这几千年来从来就不能根治过腐败的问题,但现在大家却把腐败当成了共产党的本质问题了,我认为有片面夸大的可能。说实在的没有人不痛恨腐败,但大家有没有认真的想过,腐败真是共产党一手造成的吗?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腐败了吗?我想没人敢打保镖吧!!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嘴巴里喊反腐败喊得最响的人一旦掌握了实权一样也是最会搞腐败的人,这是中国这块土壤出的。中国几千年来培养的就是腐败文化,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根治吗? 所以把腐败的责任完全怪罪在共产党头上,我想也不是很公正的。 还有一点是,腐败的根源不是一党专政造成的,是科学发达造成的,中国是一个没有很深的宗教根基的国家,科学的发达,让中国人对鬼神的一点点敬畏化为乌有,再加上全人类理想的丧失,使得中国人除了物质享受外别无他求,在这一大趋势下,谁又能完全阻挡得了腐败的洪流呢? 如果说共产党错了,那就是共产党竟然打开大门让大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做为一个家长的我,起早贪黑的干活,为的是想让这个家走上富裕之路,可是却真的很难让这个家走上繁荣,小小的一个家尚且这样难以改变。何况大大的一个国乎? 共产党带领大家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说也是不容易吧?本人认为大的方向是走对了,腐败是细节问题,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共同探讨和实践强国富民之路,中国还是很有希望的吧? 说句实在的话,现在大家这样闹哄哄的与共产党唱反戏,不但不能反腐败,相反的更有助于腐败的生长,因为腐败不会让共产党一天两天就灭亡,但叛乱却能!所以这样做必然让共产党分出更多的心思来巩固其政权上,反腐败的力度自然就少了很多了,腐败也因之更能盛行一时了。 所以发发再次呼吁大家再多点理智,不要被他人利用了还不可知。我们的目的不是推翻共产党,是反腐败,所以就要做对反腐败有真正意义的事,尝试多与政府沟通少与之对抗。多给政府一些自我改正错误的时间,多给共产党一些自我完善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对政府和共产党最大的宽容。如果我们国家能和平的发展几百年,我想我们国家一定能比西方世界更让人神往。 多一此宽容,少一些对抗,才是中国的出路。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大家都喜欢为什么别人不先宽容我?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都能先从自身出发,要求自己先宽容别人,那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了。
个人分类: 反思|2046 次阅读|27 个评论
节日病毒,都是沟通惹的祸
wyf 2008-12-25 18:49
一过节,大家电脑中病毒的就相对多些,这个时段网络互致敬意、互传MSN的次数多了不少,病毒也就传得快,来得凶。这么说来,都是沟通惹的祸了。 沟通,不仅仅是生活所迫、工作所需,也是人们的精神需要。节日的沟通便是如此,逢年过节,短信也好、邮件也好,总是少不了的。沟通的总次数上去了,病毒传播就有了市场,一个大型的网状结构体系下,节点多、通路多,能染毒的节点多,能供毒散播的路也广了,病毒的路由也变得丰富起来。 节日病毒折射出三个互联网沟通特点: 1、快速。要是不快,病毒不会这么祸害的。一个新病毒出来了,从美国到中国,MSN的速度远比飞机导弹要快的多。 2、实时。MSN一挂就是一整天,想说就说,想唱就唱,也正是这般频繁,让病毒实时到达,想挡也挡不住。 3、多媒体。要是一堆字符的简单传输,或许大过节的也没多大劲,就是这图啊、视频啊、音频啊、flash啊的,传着开心,病毒跑着也顺心。 应对节日病毒,自然不能减少沟通,那是因噎废食。个人稍作注意,还是能够把病毒较好的控制住的,其实还是那很简单但很受用的几条: 1、打好电脑操作系统补丁。如果说杀毒是吃药,打补丁就是健身养生了,笔者《安全建设三分治,七分养》(http://fwrh.blog.sohu.com/106841531.html)中已经谈得很清楚了。 2、装杀毒软件并及时升级。要吃好药,吃没过期的药,过期药,只能自欺欺人。 3、对互联网传递来的文件、链接要仔细甄别,不要轻易点击。鼠标点下前要慎重,不然,中了招就晚了杀不掉,隔离也不成,可能让你束手无策。 个人上网沟通,有时不仅在家,可能会在单位的局域网使用,这时,局域网的管理者需要有所作为,以宏观管理的角度整体出手,把单兵作战改为集团军,笔者《网络AV之惑现代企业反病毒难点解析》( http://fwrh.blog.sohu.com/106841454.html )在这方面有所论述,可以供感兴趣的同志参考。
个人分类: 评论杂议|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热度 1 考槃在涧 2008-12-2 14:52
回想我职业生涯 6 年,换了好几家公司。我从心里不觉得在人 35 岁以前应该在一个地方呆 10 年,也许你会因此获得较高的职位,但是你会错过很多东西,还会被洗脑。而一当你想换个环境时,你会发现你的思维已经固化,你也只能呆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行业里,行业荣则己荣,行业衰则己衰。所以我倒是建议年轻人多闯一闯,只是别半年换一个地方就行了。另外,在职业生涯初期,在一个地方呆 3-5 年,在职业上获得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很多人的思维固化不自知,还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即便他取得一些成功,也只会是暂时的 。 只要换地方,就会涉及到融入新环境的问题。而应届毕业生更是以全新的身份面对全新的环境,因此我想放下我的写作计划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对那些应届毕业生和即将面临新环境的人能够有所帮助。 我换过好几个公司,有得也有失。我在前一家公司的融入是失败的,而在雅虎的融入即便不是成功的也是及格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融入前一家公司的动机非常强烈,而融入雅虎的动机非常淡薄。用我自己的话说,我来雅虎就是要隐居的。这充分说明,很多时候是技巧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动机,或者说感情。因此我后面谈到的,既包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又包括我自己的感悟以及实践。 注意到我用的是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而不是更快,因为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多快好省同时发生的事情。高速度通常意味着高成本和高风险。很多时候希望很快融入环境正是不能很好融入环境的罪魁祸首。不要奢望一个月你的同事就认可你,对一个人的认可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情,又尤其是在和同事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的情况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尊重新环境的文化和既有工作方式。 强龙不压地头蛇,很多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刚一上马就大刀阔斧的烧三把火,大多最后引火烧身。两年多以前一个空降的 IT 界名人接任雅虎中国的 CEO ,一上来就鼓吹他的逻辑和工作模式,搞得天怨人怒,结果最后下属联合造反把他做掉,教训深刻。也许你是对的,但是文化是有惯性的,几百人很难因为你一个人马上改变心态和做事方式,即使你是大牛。 而对于那些普通的职业人来说,更应该尊重新环境的文化。这表现在不要轻易地去批评乃至评判新环境的文化和做事方式。一般来说,要真正理解一个新公司起码也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呆一个月就说这不好那不好,只能招人厌,同时让自己心里更难受而又于是无补。我建议新人如果要批评新环境,起码过半年再说;一是真正的了解环境了,二是别人认可你的为人和能力了,这样大家都能在客观的基础上去看待和讨论问题。如果觉得真的不喜欢新环境的文化和做事方式,我倒是建议你直接离开,用脚投票、抗议。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察为主,少说多想多做。 很多人为了融入环境,一来就高调出手,把自己所有的本事、观点都和盘托出,其实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先是锋芒太露易招人妒,更重要的是,也许你过去是成功过,但把以前的成功复制到新环境有极大的风险。就好像美国式民主不能简单用于中国一样,文化和做事方式不可能像物理定律一样是普适的。很多人到一家新公司就风风火火的推广自己以前的成功经验,大部分招致失败。 到了新环境,聪明的做法是观察为主,少说多做,用行动代替言语。先仔细看看周围的同事是怎么工作、怎么说话的,思考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要推行新方法可能遇到哪些阻力,有什么风险,如何应对,等等。等到把这些东西都想清楚了,并且自己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再把自己的逻辑推介给大家,则可一鼓作气地解决问题。冒然出手只会自废武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任何人、任何公司、任何单位都会有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没有人喜欢做的。如果这些事情正好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那么主动把它们做好,容易获得同事的认可。有些事情是既容易做,又容易做出成果被认可的,但这些事情谁不想做?不要一上来就跟老员工去抢这些事情,也许你会很快被同事和老板注意到,但接下来你可能会面对更加恶劣的环境。 到了一个新环境,就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过去的成功只是帮助自己在入职博弈中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水,如果把自己过去的成功当成资本而不愿意善利万物,最后很可能会被联手做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空杯心态,从头做起。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同事同等对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意思不是说圣人不仁义,把百姓当成草狗,而是说圣人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很多人很会拍马屁搞关系,但其实这样只能给自己争取短期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一到公司就对同事区别对待,拍上欺下,不但会招致绝大多数同事的反感,更容易站错队。尽管我个人不屑为之,但我知道拉帮结伙这样的事情还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不会劝阻你不要站队,但起码你不要站错队。避免站错队比较好的办法是在搞清楚状况以前,对所有人同等对待。非要站队,也要看清楚形势再说,否则稀里糊涂的做了替死鬼都不知道。 真正的王道还是对所有人都保持同等的尊重,对所有人的观点保持同等的怀疑。如果对领导的观点格外重视,看起来是迎合了领导,其实会让自己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你会发现自己在领导那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少,最终成为一个奴才和传声筒。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保持稳定性,不要朝令夕改。 这主要是给那些职位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说的。新到一个环境,最好还是萧规曹随。有的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先把前任的工作批一通,然后颁布自己的新法令。其实,前任的法令再糟糕,能够存在很久,也一定有其合理性。同事已经熟悉了以前的法令,马上更换新的游戏规则,肯定会不适应。于是新法令通常会面临大量的问题和质疑。如果新法令能够取得成功,大家都会闭嘴,如果不呢?这个时候的解决办法通常是要么强制执行,要么进行改良。强制执行的结果要么是非常成功,要么是非常不成功,风险极大;改良的结果就是朝令夕改,政策没有延续性,使得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乃至工作效率下降。 烧小鱼的时候,只需要中途翻一次,让鱼的两面均匀受热、入味,鱼最好就会保持完整的形状并很好吃;如果经常翻动,鱼就烂了。所以新到一个环境,稳定是最重要的,等到想清楚了再出手,一步到位,才是王道。 其实这也同样适用于普通员工。最好不要一上岗就跟上司提意见,提了多半也是不得要领,要提可以,半年以后再提。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增加无谓的工作和沟通。 有时候我们为了尽快被同事认可,经常给自己找事。这是画蛇添足。新到一个单位,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到 80% ,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主动去挑事,一是容易给其他同事带来麻烦,二是把同事的胃口吊得很高,会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三是挑的事可能实际是你无能为力的,最后搞得自己无法收拾。 所以到新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无为。如果确实有精力的话,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 120% ,反而更容易获得大家的注意和认可。 我们常谈在工作中主动付出,那也是你熟悉了环境和工作后。愣头青一样的蛮干大干,最后发现自己付出了感情和汗水,收回的却是怀疑和抱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以德服人。 在工作中肯定会有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一些强势的人总是希望去说服对方,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无知。人是很难被道理乃至数据说服的,尤其是这些高学历、或者已经工作好了几年,取得了一定成功的人,他们的思想通常比较固化。当他们抱定了某种观念的时候,你很难通过语言和 PPT 去说服他们。每个人都会抱定一定的固有观念,而人总会不自觉地对新人持有怀疑和排斥的眼光,如果新人妄图去说服老人改变看法,其实是自取其辱。 聪明的做法不是想尽办法说服他人接受自己和自己的观点,是在和对方尽可能通过各退一步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让结果说话。如果双方确实存在重大分歧而无法妥协,那么就让有裁决权的人来裁决,让时间来证明谁是对的。 而如果一旦事情证明自己是对的,也不要得理不饶人,起码不能伤害他人。用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之类客气而实在的话给对方留点面子,让他自己去反思对错,起码以后大家都还能愉快合作。 当然以德服人不是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只不过感召他人的往往不是能力,是品德。忘掉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品德让他人心甘情愿的帮助你,才会走得更远。那些过分相信自己能力的人最好去搞文学艺术创作,因为相对来说,这些工作需要他人的协助更少。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主动沟通。 很多时候矛盾是因为沟通不畅引起的。一件事情,张三认为李四做了,李四认为张三做了,如果双方互不通气,最后工作没人做、没做好,就容易相互埋怨。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沟通上。那些老人的行为模式已经比较固化,他们很难主动找你沟通。新人不妨多找老人沟通,请教一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请他们提供一些不那么麻烦的小帮助。 不要小看求助他人的作用。人皆好为人师,只要这个事情不棘手,不是你故意推卸责任,一般人还是愿意对他人施以援手的。而你在找他人沟通和帮助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介绍自己,让他人注意你,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老人难免对新人有误解,沟通最大的作用就是不让别人误解你。误解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消除,因为人往往会固执于自己的第一印象。在误会形成的初期还是可以解释的,如果过一两周后再去解释,这种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就很难消除了。 总之,不要让矛盾积累到最后需要靠武力和怒来解决,主动和他人沟通,消除误会和疑虑,把矛盾扼杀在摇篮中,乃圣人之道也。 抱歉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跟大家讲讲道理,不去花时间找案例了。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要教大家一些人际技巧然后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我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的陋习和一些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阻碍了自己施展才华,不要让不适应环境和低效的人际沟通成为自己的阿喀琉斯之踵。 下面这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第五章 融入新环境,主动空杯 职场新人如何融入新环境 这些 PPT 供大家参考: 人人都能成功 聆听技巧,沟通高手 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 商业和科学研究有差异,我说的主要是在商业中的生存方式。不过科学研究中大家反对近亲繁殖,希望学生不要从本科到博士后一直呆在一个地方,我想其中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专注而专一,因此这一段里的观点对于那些已经 35 岁以上的朋友并不适用,主要是用于 30 岁以内还不很成熟的职业人。 道德经第三十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第六十章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个人分类: 入世|947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做工匠——沟通、帮助和安慰,同样重要
热度 25 何裕民 2008-10-9 21:18
作为一个有大半时间与病人接触的临床医生,笔者第一次知晓前所提到的 那段格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时,感受到的是震惊和深刻,它点出了临床工作的真正旨趣所在。至少笔者强烈体会到临床接触病人过程中,纯医学手段、方法和药物等有时仅仅起着部分作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接触初诊癌症等重症病人时),善于 沟通、帮助和安慰更有先导性作用。下述案例很能说明些问题: 一位京城从事管理的朋友告诉我们他的求医体验。因怀疑自己有糖尿病,去某赫赫有名的医院,找到了这方面的权威,先后两次。第一次,该医生与他晤面约十分钟,对话时间大概30多秒,简单地问了些问题,然后填了20几张化验单,关照他怎么去做化验。第二次,求诊时间大约12分钟,医生用了近10分钟看化验单,一边自言自语,然后约1分半钟在写处方,开了四种药,又用半分钟简单介绍了服用方法,整个治疗结束了。两次共对话约10来句。整个过程中,权威态度和谐中带有一种威严的冷峻。一般看来,这位权威所做的,非常符合医疗规程。医学就是科学,既然要作出明确诊断,就需要充足的证据,需要尖端诊疗技术和尽可能多的检测。非常合理,无可挑剔。然而,总觉得在这一过程中少了些什么,而少的也许正是医学的核心内容。至少,这位求医者感觉到很不满意。 很显然,缺乏沟通、帮助和安慰,人的医学就抽去了她人性的一面,抽去她活生生的灵魂,这与兽医和修机器的工匠又有什么两样呢?
个人分类: 医学与人文|418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的孤独感来自于没有能够跟自己心灵沟通的人
cutefay 2008-9-28 21:19
人有时候会觉得孤独,我觉得孤独的主要原因不是周围没有朋友或者没有恋人陪伴,而是周围没有能够和自己心灵沟通的人。 当一个人遇到一些高兴的事情的时候,他希望有个人能够跟他分享快乐;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当自己有些想法的时候,就希望能够找个人聊聊,看看有没有人和自己想法一样;当自己在抉择的时候,希望有个人能够给自己一些建议。上述所说的这样的人,是最能够和自己心灵沟通的,他能够了解自己的心里在想什么,也能够真正帮助自己。而往往是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人充当这样的角色,他一定是跟你有类似经历或者是能够将你做的事情看在眼里,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你;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如果两个人的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个人可能就不是你倾诉的对象了,但是他仍然会关心你,当你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还会尽力帮助你。 当身边有这样的人的时候,自己就不会孤独,这样的人,可能是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恋人。当有这样的人在身边的时候,人就不会觉得孤独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人的“战争”--生活感悟杂想
秋天的布鲁斯 2008-9-20 11:06
前几年,有人邀请克林顿评价布什的对外政策,克林顿说,如果你手里的工具只有锤子,那你看什么都像钉子。我以为这是对共和党人尤其是其右翼强权政治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月初在南宁参加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500多人参会。在我看来,会议的组织安排、会场标识非常清晰明了。可偏偏就是有人办相关手续时稍等一下就开始抱怨服务不好,还有人在宣布注意事项时闲聊,关键信息没听到就抱怨没讲。真是应了古话,大凡烦心事,十之八九是庸人自扰。一个人想定对方与己对立,然后就在这种假想下开始烦心、反击,拉都拉不回来。 联想到去年身边发生的一些事,如出一辙。本是好意要求员工参加有考试要求的继续教育培训,希望大家能够更有效地学习,结果部分人认为这是在整治她们,并在此假想下单方面开战。其实作为一个负责人,我希望每个员工人尽其才,不断发展提高。还好,多数人从正面理解我的好意,都能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和同时参加南宁会议的其他编辑部负责人聊起这些,她们说我是在让这些员工脱胎换骨。其实,脱胎换骨倒说不上,不过我的确希望改变些内涵。希望我们的编辑部积极进取、追求卓越,每个人也阳光向上、不断进步。 正如没有人能停下布什的战争机器,要抱怨的人还是照常抱怨,我的好意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从正面理解,否则,我也会落入一个人的战争的境界而自扰。我会继续努力,加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72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两则笑话看东西方文化中沟通的责任
秋天的布鲁斯 2008-7-30 18:32
第一个笑话是在美国上口语课时,老师一开场时讲的。 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位美国游客从机场出来,上出租车后说出了要去的酒店。一路驾驶,停下下车后发现不是游客要去的地方。美国游客鞠着躬道歉,对不起,我没有说明白。出租车司机与之相对,也鞠着躬说,对不起,我没有听明白。两个人就这样在酒店门口对着鞠躬道歉。 第二个笑话是刚刚出差时听到的。 话说某位老领导接待外宾。老外讲完一句英语,领导来了一句:Pardon?老外又讲了一遍。领导又来了一句:Pardon?老外再讲了一遍。等到领导第三个Pardon?出口时,老外非常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的英语实在是不好。 笑话说完一笑,实际上,这背后隐藏者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即:西方把沟通的责任赋予讲话的一方,而东方则把沟通的责任加在听话的一方。正是这样,东方人会说,你听懂了吗?甚至责备时会说:你怎么连这也听不懂!在美国生活中,从没有听过或读过这样的英语语言。英语中,写作者或说话者负担着把话写清楚(说明白)的责任。因而,英语写作的三步曲是:Say what you are going to say; Say it; Say what you have said. 讲演中也要先亮明观点,提供论据、细节,最后还要小结再把重要信息重述一遍。记住这个差异,写英文文章时就不会太难了。
个人分类: 英语角|92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