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说文解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说文解字

相关日志

[转载]「师姐说文解字:“象”和“像”的困扰」
热度 1 liwei999 2011-7-4 17:02
“象”和“像”的困扰 Posted by: shijie Date: August 26, 2007 09:06PM “象”和“像”的困扰来自于简化字的分分合合。 汉字史上,战国韩非子以前有“象”没有“像”,韩非子小篆出现“像”,用于比拟、描状之意。《韩非子》:“人希见生象,而按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以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古汉语中,"象"和"像"分工基本是明确的,用法也并不混乱。后来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这两个字同其他字构成双音节词,在意义上有些重合了。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规定以“象”取代“像”。1964 年正式公布的 《简化字总表》将“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并在脚注中注明“在‘象’和‘像’意义可能混淆时,像仍用像”。此后所有的教科书、辞书都按这个规定处理。但是社会用字并不买账,坚持用“像”的大有人在。经过二十多年的混乱之后,1986 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终于确认“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此后,“象”和“像”的使用又有了分工。但是,因为以“象”代“像”使用了二十多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后来又恢复“像”的合法地位,人们又感到不习惯了。这也就是一玲妹妹的“不顺眼”原因所在。 在实际应用中,“象”有一个意义不会混淆:大象、象牙、非洲象。  除此以外,“象”和“像”的用法需要辨别。 1.作为动词,“象”是“模拟”的意思。例如: 象形指事、象声、象形字、象征 “像”表示“如同、仿佛”“类似”“举例”的意思。例如: 像雄鹰一样翱翔/小明长得像他哥哥/他俩的字很像/他好像没有听到一般/像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需要人工保护/一玲妹妹好像很固执,坚决要用“好象” 2.作为名词,“象”表示的意义往往是抽象的,“像”是具体的。 A.“象”指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样子。语词搭配实例: 现象、形象、印象、意象、迹象、假象、表象、物象、景象、气象、天象、星象、包罗万象、危象、心象、想象、构象(conformation)、磁象、观象台、天象仪等。 B.“像”指用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也包括光线经反射、折射而形成的与原物相同或相似的图景。语词搭配实例: 人像、画像、肖像、遗像、图像、实像、虚像、正像、反像、逆像、倒像、阳像、阴像、鬼像、伪像、映像、镜像、影像、潜像、叠像、原像、前像、后像、余像、双像、网像、成像、音像、声像、摄像、录像、放像、显像、视像、像章、像片、像差、像散、像元、像素、像距、构像 (imaging)、显像管、录像机、摄像机等。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29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师姐说文解字:封建
热度 1 liwei999 2011-7-4 16:59
泡泡和师傅请进: (103267) Posted by: shijie Date: August 14, 2007 08:32AM 休假。回来一看,缺课太多,补不上了。挑一些眼熟的帖子看,发现泡泡和师傅给布置作业了。赶紧答题,交作业。 一、 师姐能不能给严谨的解释一下“封建”是什么意思?词源是什么?(101654) Posted by: bubble Date: August 03, 2007 10:34AM “封建”从词源上说,本义是指“封邦建国”。中国周朝共“封建”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大多是姬姓(周王室)诸侯,也有近二十个异姓诸侯。周朝“封建”的目的是“封爵建藩”“以藩屏周”。也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屏障,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可见,周朝的“封建”与今之所谓自秦至清的“封建社会”根本不是一回事。秦始皇建立秦朝,用“郡县制”取代了先秦的“封建制”。在中国古人眼中,“封建”是先秦,即周朝那样的社会形态,而不是郡县制。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封,爵诸侯之土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建,立朝律也。”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包括今日本、韩国、越南等)都在此意义上使用“封建”一词。 而现代汉语中,与feudal,feudalism相对应的“封建”一词,其实是来自日语的借词。 日本民治维新开始大量译介西学,新名词层出不穷。日本人是很能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汉、唐时代他们从中国搬走了不少文化的东西,包括汉字。近代,又以西方为师。用从中国搬去的汉字对译、描述西方的新名词,自然也就顾不上古汉语的意义了。 日本人大概觉得他们的幕藩制与欧洲中世纪的feudal,feudalism以及中国周朝的“封建”形态相似,就借用了古汉语的“封建”一词对译feudal,feudalism。于是,封建主义、封建社会等新词也就随之出现了。清末民国初年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精英、才俊渡东洋学西洋,便从日本接受了大量的西学译词,并针对近现代社会现象“对号入座”,并不考虑其在古汉语中的本义。于是,也就出现了后来半个多世纪“糊涂”的“封建”之争。 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文化、文明、道德、革命、经济、精神”等,它们虽然在古汉语中存在,但现代汉语词义却是日本借词,与古汉语意义并不相干。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2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文解字:躬,应该是弓身
yue 2011-7-2 11:19
躬,应该是弓身的简化。 确定一个问题,最终只能用直接证据。我也没有直接证据,只有许多间接证据,即佐证。 但是,否定“躬的本意是弓身”,也没有直接证据。 鞠躬的躬,应该也有弓身的意思。 躬亲、躬自,也是这样。 弓身本身的意思是认真、勤苦的样子。古文中躬的用法一般都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要处理躬的含义,或许还需要澄清鞠的含义。鞠,应该是拘束的意思。当然,工具不同。拘束的工具不限定,而鞠的工具是革。 也就是说,鞠与躬含义是有差别的。鞠是横向约束,躬是纵向约束。 论语里面有三次用法。都是“鞠躬如也”。 后世之人为何把躬的本意丢掉,大概是因为后世之人,逐渐变得无礼,逐渐忘记了弓身。也就是因为无礼,而逐渐淡化了躬的本意。 论语的用法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 以上认识都是思考,不是断定。
个人分类: 论语百读|6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词解说:材料
热度 2 liwei999 2011-6-11 15:19
名词解说:材料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0/2011 11:04:45 利用其某种(些)物质的特性 ,用于制造产品的 初始凝聚态物质 。材料与原料的区别在于:加工后,依然保持初始物质的可识别性的,一般称之为材料;未能保持初始物质的可识别性的,一般称之为原料。 有感于 快乐的材料科学-(1)什么是材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对于“可识别”的说法,原帖陈老师提出了“直接/间接”的说法。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0/2011 18:55:52 Quote 原材料与材料的区别在于, 后者可直接用于制造特定的元件/器件/零件/部件/部件/结构/生物组织/器官等最终产品, 而前者不能。 镜某以为,从人的感受看,用料的直接/间接在此很难区分。做米饭,材料显然是大米。但水是什么“料”呢?说是材料有些别扭。用土豆生产淀粉,也应该算是直接的了。但是因为淀粉不再保持土豆的原形,因此土豆通常被称为“原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说文解字:一对 vs 一对儿
热度 1 liwei999 2011-5-11 18:53
“心态”不好,很不好。一听说“一对”就去想“一对儿”,还要异性,不好。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09/2011 20:56:16 “一对”最单纯、最纯洁的理解就是“两个”。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字一春秋——蚕为天下虫
热度 3 sheep021 2011-5-10 22:06
一字一春秋——蚕为天下虫
鸿是湖边鸟,蚕为天下虫。一个蚕字,说出中华数千年历史。 蚕,《爾雅·釋蟲》螼蚓,蜸蚕。《篇海》俗用爲蠶字,非。 (蠶)絲蟲也。《說文》任絲也。《詩·豳風》蠶月條桑。《書·禹貢》桑土旣蠶。《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絃絕。《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爾雅翼》蠶之狀,喙呥呥類馬,色斑斑似虎。初拂謂之蚝,以毛掃之,蠶尚小,不欲見露氣。桑葉著懷中令暖,然後切之得氣,則衆惡除也。《酉陽雜俎》食而不飮者蠶。  《说文》中有:“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像蜀头,中像其身蜎蜎。”《尔雅"释文》中则引作:“桑中虫也”,因此认为“葵”应为“桑”字之讹。同时,《诗经"豳风"东山篇》则有“蜎蜎者蠋,蒸在桑野。”由此看来,蠋也许就是一种野蚕。此外甲骨文中的蜀字,就像蚕吐丝的形状。而继蜀山氏之后的蜀王名为蚕丛,也是一个佐证。这样,即使是从稍后的蚕丛时代算起,古蜀种桑养蚕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了 甲骨文的蚕字及其变体 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史书载,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黄帝得以“垂裳而治”。这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古时的“丝绸之路”就是个明证。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至少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而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关于“丝绸之路”,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我国古代生产的美丽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 蚕的起源 四川古称"蜀",在天府的记忆里,蜀的写法上的"四"犹如眼睛一般,在一些资料中说蜀跟蚕有关: 关于蚕的起源,仅我知道的,除了马头娘的故事外,我国还有“伏羲”化蚕的传说等。大量的传说故事,起源故事结合蚕农养蚕的许多禁忌,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地域关于“蚕”的说法也就不一样。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古代封建社会,耕织是社会生存的基础,所以在供奉蚕神的问提上也有一定差异,一般常见供奉的蚕神有嫘祖、青衣神、马头娘(又称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马鸣(明)王菩萨等等,这个马头娘,多见于南方蚕神庙中,有的塑为一女子戴马头、披马皮、手捧茧子,有的塑造成古装女子,骑在马上手捧一盘茧子。而多为我们知晓的嫘祖,旧时多被朝廷进行供奉,《路史·后纪五》也说:“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通鉴纲目外纪》说: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先蚕。”这里的“先蚕”意思就是蚕丝始祖。传说黄帝的妻子叫西荫氏,她看见百姓无衣挡寒遮风雨,苦思办法,历经千辛万苦,在东海遇到两位神人,给了她两包东西:一包是桑树种子,一包是蚕茧种子。有了桑树,又有了蚕茧,西荫氏回来教人养蚕、抽丝、织布做衣裳,从此人们再不受冻了。还有的传说:嫘祖帮黄帝治天下,整天忙着用麻、树皮、兽皮,来做衣服,但供不应求,她连累带急便病倒了。同部落的妇女采药治病,又采树上的果子给她吃。一次误采了些白色的茧子,嫘祖咬也咬不动,就用热水煮,用棒子一搅,还抽出不少丝来。聪明的嫘祖,受到启示,这才发明养蚕抽丝织绸,从此人们便可以穿上漂亮的丝绸衣服了。青衣神喃,多见于我国南方的民间供奉。传说他是蚕丛的先祖,李白《蜀道难》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华阳国志》说他一目纵,发明养蚕与蚕市,死后葬于瓦屋山东岩,与其家乡青神县遥望。(说到这里,提到一目纵,就有点眉目了。暂时又转一下话题哈!)话说到几年前我自己带团的时候遇到客人问这个问提,当时问了一个老乡,他告诉我了一个传说, 说蚕 又叫“ 天虫 ”,在很早以前,蚕是天庭上的白龙大仙,并共同与灰牛大仙威镇南天门。因拂尘仙子只顾在王母娘娘面前周旋拍马,致使南天门长期无人拂拭,白龙大仙看不过眼,吸来天河之水将南天门冲洗一净,拂尘仙子不但不感谢,反而在王母娘娘面前告状,说白龙大仙越俎代庖乱了天条,结果玉皇大帝将白龙大仙贬为 天虫 ,罚吃五千年桑叶,白龙大仙不甘受罚,便下凡化作蚕,吐出洁白晶莹的丝为人类造福。 关于蚕的传说,故事暂时就说这些,再来说说你说的“蜀”与“蚕”。。“蜀”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 是“虫蜀”野蚕的象形字,古蜀国四川简称“蜀”字的来历,人们历来认为与蚕事有关。《韩非子·说林》中说“蚕似虫蜀 (蜀)”,许慎《说文解字》说是“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蜀头形中象其身。注曰:蜎,蜎蜎者蜀。《淮南之·说林训》说:“蚕与蜀状相类而爱憎异也”。《玉篇》更称:“蜎蜎虫蜀貌, 虫蜀即蜀也。”《尔雅释虫》也说:“蚅鸟虫蜀。”注曰:“大虫如指似蚕。”由此可见,既然“蜀”的本义,原指的是野蚕,这说明古蜀国在蚕丛氏时期便已开始养野蚕作茧制丝,兴起了原始的丝的纺织手工业。所以古蜀氏以“蜀”为其族徽,并名其国。以上史料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四川丝绸的悠久历史。 蜀字 Seal (說文解字裏的篆體字) S09903 LST Seal (六書通裏的篆體字) Characters IMG height=50 hspace=20 src="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CharacterImages/Lst/L20000/l25400/L25494.gif" width=50 align=bottom border=0 L37547 L37548 L37549 L25491 L25492 L25493 L25494 Bronze (金文编裏的字) Characters B18534 Oracle (甲骨文编裏的字) Characters J28007 J28008 J28010 J28011 J28012 J28013 J28014 J28015 J28017 “蚕丛”和“鱼凫”。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蚕丛 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鱼凫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注意到了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另外,还有“鱼凫架桥”,“大战饮马河”等传说,你也可以去看看。 “蜀”“蚕丛”“青铜立人”新释 蜀字并不是像童恩正先生所说:“是对蜀人的一种贱称。”应该说一种礼貌的称呼,并且是对蜀王蚕丛的礼称。   以“蛮”、“闽”二字为例。很多人认为蛮闽是对居住在南方少数民族的贱称。《尚书禹贡》王肃注:“蛮、慢也,礼仪简幔。”《周书职方》孔注“闽、蛮之别。”甲骨文无蛮、闽之字。金文蛮作“蟲”,字貌象南方部族的首领,戴冠,长辫,为象形(虢季子盘)。《说文》“蛮、南蛮蛇种”。闽,《说文》录作闷解:“闽东南越也,蛇种。”楚先祖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在楚蛮之地,姓芈(mǒ),芈当于蛮,闽音义相关。《说文段注》引《国语》:“闽、芈蛮矣。”闽、蛮从虫,则表示南方民族部落以蛇为图腾。从早期文献看,蛮、闽文字记载均在蜀之后。所以蜀与蛮、闽一样实指地望和民族,非贱称。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的衣饰上有一组虫纹,单个图象的画符为,很像甲骨文的字,说明殷商甲骨造蜀字是依为据,并非臆造。从这一点看,古蜀国是个文化输出,又是一个文化输入的国家。殷商用目和虫创造出的蜀字,最早的读声可能是双音,读“蚕丛”。亦可能是古蜀人最早的徽号。   在三星堆发掘中出土了四件很重要的文物,即神树、金杖、纵目面具和青铜大立人。其中纵目面具和青铜大立人为蚕丛之说,学术界有很多见解。《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谓纵目人冢也。”纵目成为蚕丛的特征。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青铜面具,为解蚕丛之迷提供了实物佐证。纵目实际上是蜀人对蜀始祖王蚕丛在面具上的神灵化。纵目青铜面具从造型上看,除了方型脸与人脸有相似外,而其他方面,人的成份就几乎看不见了,但兽类的标志却十分显著。如长而尖的兽耳似大象耳朵,口缝很深,吐舌,鼻翼成漩涡卷起的牛鼻,下颌向前伸长等。这些都是兽类特征。至于眼睛成柱状向外伸出,却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怪兽形眼睛。结合脸部造型略似人脸来看,所谓“蚕丛纵目”只不过是描绘蜀人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向似人形态的社会神过渡的中间形态的“图腾物”。 据目前的考古成果说明,古蜀国作为独立的政权实体,与夏商王朝并存。殷商卜辞中有许多蜀商往来的内容。据《山海经·海内经》、《蜀王本纪》以及《史记·五帝本纪》等文献记载分析,蚕丛来自黄帝血统,他可能是黄帝二儿子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的后人。传说黄帝娶西陵氏嫘祖为妻,生二儿子昌意。昌意被分封到若水,即现在的雅砻江流域,娶蜀山氏为妻,生高阳,即后来的颛顼。颛顼“封其支庶于蜀”,而后才有了蚕丛“始称王”。由此可证,蚕丛与黄帝的后裔高阳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同时也说明蚕丛大概生活在尧舜之前的颛顼——帝喾之间,那个时代距今约4500年。这一时代明显早于广汉的三星堆文明,更早于成都的金沙文明。 蚕丛纵目:是地域化的病态,还是先王崇拜的神化? 从古史资料分析,蚕丛长相奇特。如上述的“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谓纵目人冢也。”《十三州志》也有蜀王蚕丛纵目的记载。 那么,“纵目”的蚕丛是什么样子?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中的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之前,历代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出土的纵目青铜面具和青铜大立人,据考古学家论证,就是蚕丛的形象。这使得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也为蚕丛纵目的传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至于蚕丛为什么是“纵目”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目前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是蚕丛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甲亢病患者,因缺碘而引起眼睛突岀;二是蚕丛最早发明了或从别的部落获得了望远镜,并由于拥有了这种神奇的法宝而称王,“纵目”表示古蜀人对望远镜的崇拜;三是蚕丛“纵目”缘于古蜀国的鸟图腾文化,远古蜀民对鸟十分崇拜,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仿照的是鸟面部的样子,纵鼻、纵目、耳朵的形状也很奇特;四是“纵目”蚕丛是人神合一的艺术再现。据《山海经》记载,位于西北地区的钟山之神是“直目正乘”的烛龙,而“直目正乘”就是“纵目”,烛龙也是远古“蜀人信奉的祖宗神图腾”,直到现在,川滇一带的彝族中仍保存着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类似的凸目面具…… 更多: 说蚕1-2 古蜀千古之谜:探访蚕丛故里寻迹古蜀文明(组图) 见: http://www.ce.cn/culture/list02/03/news/200910/22/t20091022_20251040_3.shtml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统一的说文解字:只有 vs 只要、才能 vs 将能
热度 1 liwei999 2011-4-30 18:44
回答: 也谈“胡宋会谈公报中的一处语病” 由 Yush 于 2005-5-23, 04:36:19 不算语病。 “只有”是升触发,“只要”是降触发,都是“触发”条件。 “才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台词是达成和平统一,“将能有效避免台海军事冲突”的潜台词是卖出个最好的价钱。 在统一问题上,双方扮演的“角色”不可能一样。当年“边区”向“中央”要的条件,如果老蒋给了,也就没有内战了。如今的“中央”给的价不比其当年在“边区”时要的价低,统一还是有望的。关键在于实现统一的“时间”。对大陆和台湾“时间”都是重要的、并不宽裕的。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9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文解字:古,史
yue 2011-4-8 11:34
论语“好古”,字面上很好理解,但是这是按照现代汉语去理解。在当时,“古”到底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根据语感,我的解释是:历史、经验。 根据字形解释,或许是:经验。 为什么这样解释,今天想到“古”和“史”字形非常相似,都有口字旁。 不知道甲骨文等怎么写,现在先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史”,有口字旁,但是不影响标记客观经验的功能,所以,“古”或许也是指客观经验。 区别只是一个是关于国家的经验,一个是关于个人的经验。 历史,要经过口说出来,自己的历史,也是这样。 最后,敬请斧正。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文解字:贤惠
liwei999 2011-4-5 17:48
婚姻介绍的“说词”是个宝库,值得发掘。 (106613)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4, 2007 03:54AM “厚道”究竟如何被使用的?一群大老爷们也论不出个子丑寅来,很需要有个“柯湘”来指导。 男人的厚道且不论,女人的“贤惠”确实是第一位的。但是这个第一位是个生涯平均值的概念,年轻时代的男女双方都很难认识到女人“贤惠”的重要意义。贤者,这里是得要领、麻利的意思。惠者,就是智慧了。操持好自家靠贤,摆平娘家和婆家,就是惠了。 贤惠的惠一般当“温顺“用。贤有刚的成分,惠就是柔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再顶镜大师说文解字。 (106629) Posted by: shijie Date: September 04, 2007 09:54AM 引用: 惠就是柔了 引用: 惠者,就是智慧了 在古汉语中,“惠”字有镜大师所解这两重意思。镜大师高见于古有据。 1.柔顺、柔和。《诗经·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2.通“慧”。《论衡·辨祟》:“巧惠生意,作知求利;惊惑愚暗,渔富偷贫。”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见笑了。这些事情要文科的做才是。 (106634)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4, 2007 10:13AM 如何才能贤惠?“唯物论”认为是基因定的,“唯心论”认为还有施教的余地。到了外、内因说,就是辩证法=匝说都有理了。 结果还是时间解决问题。婆家人、娘家人都死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智慧之一就是“熬年头”。活得长才是硬道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又绕到哲学上去了? (106636) Posted by: shijie Date: September 04, 2007 10:22AM 如何贤惠,大概跟“唯物”“唯心”一联系就糊涂了。 贤惠应该是一种胸襟,一种能力。 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自然不“贤”;愚昧无知,能力不及,自然不“惠”。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没经历过19世纪,如何知道? (106638) Posted by: shijie Date: September 04, 2007 10:31AM 我认为,21世纪的妇女更贤惠。一是有了更多的知识,胸襟开阔了;二是有了独立的经济,有能力支配自己了。 -------- 偶向忙中作小闲,喜会旧知结新颜。——李双双自题 觉得你把贤惠两个字弄反了。 (40 字节) - fuzzify 07-09-04, 08:26AM (106623) 在镜子,无所谓正反。 (230 字节) - liwei999 07-09-04, 08:55AM (106626)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字集与真
yue 2011-3-3 09:01
1,直指人心 2,直观本质 3,直抒胸臆 直与真,形似意近。大概直就是真。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棚还是篷?
热度 1 liwei999 2011-2-23 06:30
是棚还是篷? (100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2, 2011 07:47AM 这也是个辨词的课题 。 引用: 小学课本 雨已经下了很久了。 淅淅沥沥打在 篷 顶的波浪板上, 滴滴答答打在树林里的叶子上, 叮叮咚咚打在铁皮屋顶上。。。。。 杨老师认为这个 篷 顶应该是 棚 字。很多人从材料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有些侧重于走“技术路线”。镜某很不看好这样的做法。人们在区别 篷 和 棚 的时候,更看重是“感觉”。蒙古包的感觉是“篷”而非“棚”,牛peng也是要用“棚”而非“篷”。其中的差异在哪里呢?“棚”的一个意思是架子,比较稀疏的骨架,很有些临时凑合的意思。而“篷”就不然了,有些为了某种效果特意制作的、不太具有透亮感觉(因此也就不大透风)的一种物件。 如果说是淅淅沥沥打在 棚 顶的波浪板上,说明这个建筑物很简陋,顶板直接就是波浪板。而说 篷 顶的波浪板上的说法,结构就比较讲究了。 显然peng顶的波浪板上与铁皮屋顶上在这里是有些区别的。如果是用棚顶的话,与铁皮屋顶的区别就不明显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6333,76333#msg-76333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的解读
liwei999 2011-2-12 18:54
“教学”的解读。教有两个发音,jiao1和jiao4。 作者: mirror (*) 日期: 02/11/2011 22:23:08 从词组的结构上看,属于“借贷”的结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蒋老师 “提倡”繁体字,还是很有道理的。学的繁体字是“學”和“敩”,后边的学字就很像“教”的样子了。教的繁体是“敎”,与学的字头有个“⽘”的字头。 “教”的本意里也有“学”的意思,而且是强制性的“学”。这个意思在“信教”的说法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强制性的、不信都不成。“教学”因此也被理解成“叫学”=让他(们)学的状态。学校的说法与猪圈、羊栏的结构是相仿的。“校”就是个强制性的、让孩子们“学”的地方。 “教学”通常发音“教(jiao4)学”。这个“学”是指既成的学问体系,强制性地让孩子们去掌握这些东西。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教学”还可以发音“教(jiao1)学”,讲授如何去“学”的事情。前者是说鱼,后者是说“渔”。大学的老师们需要做的事情是讲“渔”。 问题是如今的大学也有些“幼稚化”的倾向。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的“幼稚化”。“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说经济不发达时代孩子们虽然少营养,但精神上早成熟。如今是过营养而精神上晚成熟。老师如何能够做到“教(jiao1)”孩子们“学”?首先老师自己要“学”,从自然里“学”,从实验中“学”。之所以大学老师要搞研究,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去学,才能让自己昭昭,然后才能让弟子们明白。 要做到“渔”的学,最有效的办法是少人数的讨论。所谓擦出火花来就是指通过讨论,大家都开窍的情形。很有些像“读经班儿”的那种状态。学什么?读经班是讲已经完成了的体系,而学术上则需要讲究更高级的形式。同样是学物理,一组搞过He的液化、用过液氦,一组没有,那么两组人之间就会有个很大差距。用到液氦,就是一个档次,液氦的使用量就如同GDP值与石油消费量一样。 国内大学的授课中,有多少是“读经班儿”的那种状态呢?不妨看看那里对“教学”的读法。镜某的理解是jiao1-xue=教人如何学=授人以渔。而授人以鱼,即便是再大的鱼,也有吃完的那一天。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媳妇”和“媳妇儿”的辨别
liwei999 2011-2-9 17:11
“媳妇”和“媳妇儿”的辨别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9/2011 02:23:25 也谈探伤与检测 中,金老师谈到了“媳妇”的说法。自己的配偶叫“媳妇儿”,儿子的配偶叫“媳妇”。因此,“媳妇”对应的说法是姑爷、女婿。这个用法显然不是按人数的多少来定。所谓“普通话”的用法就是这样定的。因此即便是 Quote 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甚至是全部的汉语词典,都说媳妇是儿子的妻子 ,也改变不了“普通话”中媳妇的定义。 金老师说:很惭愧,至今我都不能区别“检测”与“检验”两词。这只能说国人的国语教育的不到位。“检验”的视点是在某个体系之外的,而“检测”则模糊一些,也许是在体系内的视点。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验货”的说法。这是收货方来作的事情,不能由供货商来作的事。供货商做的事情只能叫做“检查”。“验枪”、“验伤”等的用法,都是隐含着第三者的视点。因此“检测”与“检验”的区别并不在于范畴的大小,而在于视点、立场的不同。 探伤显然是没有把分析(化学分析)包括进去。然而有时候所谓的“伤”并不表现在物理的缝隙,而是反映在(元素)成份的偏析上。因此,“探伤”需要改变说法进化到“检测”的说法上去。说到“评价”,那就是再加上一个主观意见。 这种辨词的事儿,应该在中学里讲一点儿为好。比如说超和越的区别,国人不敏感,而把汉语当外语学的人就要问了,什么叫做“超”?什么叫做“越”?什么叫做“道”?什么叫做“路”?这都是师姐的专业应该给出答案的。如果多数人不知道,那就是师姐们的“渎职”了。当然另外的观点就是这就是“学问”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看到师姐的“贡献”的说法,来了些灵感。 作者: mirror 日期: 02/09/2011 02:39:49 “贡献”与“借贷”有些相似,是对一件事情当事人双方不同的看(说)法。不过人们把汉语当作母语,不太 介意罢了。“贡”是说接收方的视点,“献”则是提供方的视点。“借”是负债人的视点,“贷”则是债权人的视点。 这样的组合可以称为“矛盾”组合,或者叫“配偶”组合。分析这样的现象应该是个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几个人(5-10)凑在一起,一月一次例会,一个人值日坐庄。 纳-赋税,一个是缴税,一个是征税的视点。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文解字:波为水之皮,滑为水之骨
sheep021 2011-1-12 13:24
汉字可解,乃一奇观,世界任何其他文字望尘莫及。 宋朝王安石的《字说》中即有波者,水之皮也之解。封建社会的文化人所极力推崇的,是道德和学问两个方面。王安石能够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学问水准。然而,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叙述的一个小故事却让人忍俊不禁:王安石喜欢运用臆想 ( 《幻想字源学》 ) 来诠释汉字结构的渊源,并且把它看作是独到之秘,是对学术上的不朽贡献。比如,对波字的解释,他给学生的说法是:波者,水之皮也。东坡当面笑诘: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林语堂显然是在讽刺王安石,然而,仔细想想 滑解释为水之骨也许解释得通。 骨气骨干铁骨。。。诸如此类的词,骨给人一硬气,阳刚的感觉,常指一种精神, 一种气质。水为阴,水至柔,滑若丝,其精神不是可用滑字么?如此说滑就是水之骨了,也是可以说的过去吧。 滑, 利也。从水,骨声。表示一种光滑流利之象。 波 bō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波,水涌流也。《说文》 表示一种动象。 水以气行,气足则水滑,气不足则水涩。气足则水可无往不利,无坚不摧。水虽至柔,然气足则至坚。故气可为水之骨。气足则水滑。故滑可为水之骨象。 中医治病,以通为顺。滑则通利,通利则不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夏秫米汤赏析 一文中介绍,古人为了治疗因阴阳之气不通而导致的失眠,围绕着滑字,做足了文章,可谓不遗余力,无不用其极。
个人分类: 文字乱弹|0 个评论
说文解字:通讯和甘甜
liwei999 2010-12-18 10:05
立委按:通讯的词法分析,通常是说动宾结构(通动讯宾)做名词。镜子解说是双动并列结构做名词,这样的说文解字语言学界也许通不过。不过,看镜子的《说文解字》,不是究其语言学上的支撑点(镜子爱说投影),否则不如去看辞典辞源好了。虽然高人如镜子也免不了有牵强附会之处,镜子的《说文解字》自有其独特的角度可以领略,譬如本帖中甘与甜的解读。 语言固然是用出来的,但是也是有章可循的东西。 (144541)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11:44PM 如何寻?这就是学问了。 通讯中的讯是否当名词也是个值得商量的问题。质问、讯问中的两个字都是动词的用法,通讯大约也是两个动词的用法:通者=中转,讯者=发出。然后才是合并成一个词组作名词的通讯用。 喜讯传遍的用法中,传遍的代替可以用波及。而波及者,就是波面的扫荡范围。国语中波浪浪字,可以认为是wavefront。中医思维就是如此。甘甜并不是单纯的甜甜,也不是甜蜜。甘在此是个有心理快感的状态,甘心的状态。而甜则是舌头的感觉。因此是甘甜不是鼾甜,不是单纯的甜,甚至可以与甜没有关系。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通信和通讯怎么区分 首先是字旁不同。 (144317)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4:01AM 其次是矢量的不同,如同借和贷。 讯指从某个原点发出的信号,信指从某处发出在原点接收的信号。这个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是有共性的,比如来和去,收和发,问和答。讯的另一个意思是问,是发出的形相。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搞玄了。不是字旁不同,是字形不同。 要有品的境界才是。言字旁就是要询问、讯问、寻问。 (144483)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9:39PM 就是要发声,就是有个起点意境。 而说 引用: 是字形不同 就是大白话了。两个汉字不同,当然是字形不同了么。 信字中的言在另一边,不再是表示单纯的发音、说话了。三个询问、讯问、寻问都是与问搭配的动词。但也有区别。镜某理想中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说明三者的不同。《金婚》中文丽就是不善于区别各类感情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幸。女性往往是如此。这并不是歧视女性,就好比讲有些地区的人是n、r、l不分一样,是脑发育的差别。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通信指内容,通讯指手段 (144332) Posted by: 吴礼 Date: March 25, 2008 08:38AM 我从与XX的通信中得到很大的乐趣。我和XX的通讯方式有很多种。 当然通讯还指一种新闻形式。 关于讯有个波面含义,而信指波本身,镜老欠师姐定义和解释。。。 nlr的问题是脑的问题,这已经是学界的主流意见。 (144512)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10:48PM 用SQUID、fMRI看脑功能可以知道一个人能否区分这几个音。 说国人的词典编得不好的原因也在于此。以前讲过座谈的事例:几个人,定期地不定期地讨论这些个常用词的区别、辩意的问题。只是国人很少有看汉语如看洋文的习惯,以为不必要,以为都懂了。 中医思路是个比较妥当的说法吧。因为创造中医的人的精神同样会反映在创造汉语、汉字上。 镜某是不相信组织,也不大相信常识。比如天平的平等问题,水平了就平等了是个常识了。但是对此常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出个为什么来。10人有九错吧,因为教科书基本上就是错了。错的原因就是人们并不深思自己思路中的秩序。一深思,一个宗教也要分几派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通信通讯 (144451) Posted by: shijie Date: March 25, 2008 08:00PM 从前,在表达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这一意义时,通信、通讯两个词是混用的,通讯是通信的异体词。后来,国家语委颁布异体词规范,上述这个词义完全由通信承担了。通讯让位于通信,只作为这一意义的旧称存在。现在通讯的词义很单纯:一种新闻体裁。指真实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文章。比如:新华社通讯稿、通讯社、通讯员、通讯录。 通信通讯,这一对词用错,多半是通信错用作通讯,比如:*微波技术应用于军事通讯。(应是通信。)还有:通信兵、通信技术、通信设备等也会错用作通讯。 对了一半儿。通讯社中一定要用讯字,因为那是个发信的机制。 (144475)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25, 2008 09:22PM 而如果是通信社就是个单纯传递的机制了。 通讯有个首发的含义,而通信则没有这层含义。往返的用法当中,往要多于返。因为话语者往往要以自己为中心。无音信与无音讯基本上没有区别。但是后者要强调没有本人的发信,而前者还包括了没有经第三者传递过来的消息。 讯有个波面(wave front)的含义,而信则是指波本身。以为 引用: 现在通讯的词义很单纯 的认识等价于认为自然很单纯的理解。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文解字:痛快/不痛快/好痛快/好不痛快 / 组织上 / 中央
liwei999 2010-12-18 10:04
接着来:痛快/不痛快/好痛快/好不痛快的说法中, (145357)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rch 30, 2008 07:05AM 好不是一个定式的用法。一会儿/不一会儿中的不大约是省略了的不大一会儿的说法。有一小会儿的用法,对应着不大(小)一会儿。 坛里常有组织上如何如何的说法。组者是拼凑在一起,织就要有个交叉(立体)拼凑在一起的概念了。 中央也是个常用的词。中好理解,里面,也是个左右(水平)的坐标位置。理解央字就有些难度了。从中医的思维看,这应该是个上下的概念。央者,终极也,也就是核心了。如此一来,以某某为首的档中央就是个很有联想的说法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