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说文解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说文解字

相关日志

从消声和销声匿迹说起
热度 9 fdc1947 2017-8-15 07:57
从消声和销声匿迹说起 消声就是消除声音,消声器是降低或消除噪声的装置。同样是不出声,有一个成语“销声匿迹”, 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却很少有人写作“消声匿迹”。人们用字、词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是语言的规律。 消,就是失去,所以称消失。《说文解字》把消解释为“尽”,清·段玉裁解释这个“尽”应当是“未尽而将尽”,那就是成语消失殆尽的意思了。 消失可以是主动的,比如,洪水的消退,冰雪的消融,烟消云散等等。也可以说被动的,那就是灭,称消灭,称消除。 现在所使用的词,大概被动的为多,也就是人为主动,把某一样东西消除了。消遣是人把自己的时间消除了,消费是消除了自己的钱财,消耗是消除了某一样东西,消防是对火灾为主的灾害的消除和预防,消毒是消去某些致病微生物,消化是把吃下去的食物消掉化掉。 销的原义是把金属熔化了,引申义与消差不多,也是除去。如今常用的词如撤销,把某人职务除去称撤销职务;一个案件办完了就可以销案;请了假,到时候就要销假;发生某一种财务往来要建账,完了之后要销账;报领导批准销账就是报销(这是如今许多高校教师常抱怨的事情),如此等等。 这些词中什么地方用消、什么地方用销,大多数情况下纯粹是习惯,前人怎么用,大家怎么用,我们也就这样用,这就是语言。 消是三点水,水退了、少了,称消。销是金字旁,金属熔化了,原来硬硬的固体变少了、消失了。 它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变少了,表示这个功能的部分应当是这两个字的右边部分——肖(当然,肖还是表音的)。 说起“肖”,人们往往会想起姓肖的很多名人。年龄大一些的朋友都能够记得解放军的好几位开国高级将领,大将肖劲光、上将肖华、中将肖望东、肖向荣等等,80年代上大学的会知道作家肖复兴,喜欢体育的朋友会知道体操世界冠军肖钦,炒股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做过证监会主席的肖钢等等,名人多多。然而,翻开《百家姓》却没有一个“肖”姓。 原来,这些人都应当姓“萧” (历史上也有极个别人姓肖,但人极少,故而姓氏不入《百家姓》)。从月下追韩信的萧何开始,两千多年来,萧姓名人不计其数。但是,民间流行俗字,到了提倡写简化字的时代,不少人就把萧写成了肖,当时的《新华字典》就把肖作为“萧”的“俗字”而收录。到了1975年,《第二次简化汉字方案》推出,就正式把萧简化为肖。不久,这些“简化字”就被废除了。但是,有些姓“肖”的朋友以为既然已经用了这么多年了,肖字写起来方便,户口簿上改起来也麻烦,索性仍然写肖吧。于是,如今不少人还是姓肖,并未“复姓归宗”。 肖字,上部为小,下部为月。这个“月”是肉的意思,所以,过去的字典里肖字在“肉部”。肉部的字,都属于人体(或动物的身体)。“小肉”是新生儿,父母的骨肉。由于遗传法则,儿女总是像父母。于是, 肖的意思就是像、相似 。画人的像,称肖像。某人很好,他儿子却不好,不像他爸爸,于是称不肖。 《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 丹朱 之 不肖…… 授舜以天下。 ” 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第一等的大圣人,他说他儿子丹朱不肖,这个案子也就板上钉钉了。所以, 不肖就是不好,是一个贬义词,不用作褒义或中性义。古人把“贤”与“不肖”作为相对的两个词。这里的肖读作去声( xiào ),不作阴平。 肖既是小肉,也就是小。汉·扬雄《方言》:“ 肖,小也 ”。《庄子·列御寇》:“ 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 ”( 通达生命实情的就心胸广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狭小 )。 傀,伟也,大也;肖,小也。 以肖为偏旁的字,其中的肖基本上都是从小这个意思上引申出来的 。 于是,如前面已经说的, 水小了便是消,金化了便是销 。这是他们的原义,消除、消灭、撤除等都是引申义。 树干越往上越细小,所以称树“梢 ”。梢字又引申为尾部,如今我们还说喜上眉梢,跟在后面监视称盯梢,北方人炕尾不容易烧热的地方称炕梢,我们神经的末梢称末梢神经。船的尾部是船梢,由于船用的多, 后来又特意造了一个艄字,专门表示船艄。 稍,是禾旁,原义禾末 。禾是粮食粒,禾末是谷物的尖头,非常之小。所以,稍字的意思就是微小,称稍微。稍稍,就是一点点。 哨,本义是口小 。口小,就装不进东西。《说文解字》:“哨,不容也”。《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投壶是古代 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枉矢是歪杆的箭,哨壶是口小而歪的壶。 主人拿出箭和壶,说“某有枉矢哨壶”, 那是主人说的客套话。口小,一吹,便呜呜作响,这就是哨子。 霄,本意是米雪 ,近似于如今所称的霰,是极小的冰粒,肖还是小的意思。霄出自云,后来指云,称云霄,又引申为天空。 削,当然是用刀,越削越小 。此字虽然看起来很新,现在也用,但实际上很早就这样用。《墨子》:“公输般削竹木以为鹊”;《礼记·曲礼》“为天子削瓜”,削字都与现在的意思一样。 捎,看上去又像是后起字,其实不然 。《说文解字》:“ 自关以西,凡取物之上者为挢捎 ”,清·段玉裁对此的解释是:“ 按今俗语云捎带是也 ”,捎带的当然是相对小的物件了。 悄,原义是忧愁,又一个意思是动静小 。《诗经·柏舟》:“忧心悄悄”;《月出》:“劳心悄兮”说的都是担忧的样子。忧愁和动静小,也就必须小心谨慎。 筲,是盛饭的竹器,由竹丝编成 。我小时候南方家家户户必有,称筲箕。饭做好了,盛在筲箕里,一方面是竹编器透气,不易馊败,另一方面也好携拿。这是一个不大的器皿。孔子不被当时的掌权者重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也难免发牢骚。子贡问他: “ 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之人,就是气量只有饭筲箕那么大的人,也就是小人。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来一些,从中都可以看出,肖在这些字中间的作用,除了表音之外,都包含有小的意思。 还有一些字是后起的,例如化学中常常使用的“硝”字。古人的所谓硝,实际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硫酸盐,硫酸钠为主;一类是硝酸盐,硝酸钾为主。 古人一开始都写消石 。 硫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都很大, 南朝 陶弘景引东汉皇甫谧的话说:“投水中即消,故名消石。”宋代的药学家马志说:“盖以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炼时有细芒而状若消,故有芒消之号。”芒硝主要是硫酸钠。由于常写消石,写多了便又造了一个硝字。芒硝很早便用作泻药,现在还常常作兽药,让家畜迅速排便。注意不可误食,不然,肚肠里的东西,统统很快就全部“消”得光光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10309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腊八”扯到“八”
热度 9 fdc1947 2017-1-6 08:36
从“腊八”扯到“八”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腊八,今年的天气到现在还没有怎么冷,雾霾倒是不少,我怀疑这与天气不冷也有关系。往年冬天,只要西北风一刮,就立马晴空万里,今年好像北冰洋的动力不足,似乎一次北风怒号都没有,不知道与全球气候变暖是否有关。但是不管天气怎样不冷,雾霾怎样不肯散去,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去了,腊八粥还是要吃的。 吃腊八粥,是与佛教有关的习俗。腊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终于成道。 佛教徒称此日为成道节,以乳糜供佛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佛教徒定此日为夏历腊月初八,乳糜并不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于是把供佛的乳糜改为用米和果物煮成的粥。任何宗教要想在中国扎下根,就要作一定的变化以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中国特色,才能够传得下去。 腊月初八,人们不但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也向广大信众或百姓施粥,这一方面是散福,一方面是积功德。所以,腊八节各个寺庙都非常热闹,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大家都纷纷前去吃粥,以分得一些福分。过去寒冬腊月,有些穷人身单衣薄、腹中饥饿,到那里吃得一碗热粥,也可多苟延一天。当然,现在一般人无非是去凑个热闹,图个吉利。 我小时候看当时的儿童读物,称吃腊八粥的习俗系劝人节俭、不浪费粮食 。说是有富贵人家平时浪费粮食,每天淘米洗菜时扔掉不少米屑菜皮,被邻人拾起晒干。后来富贵人家因故家道中落,贫穷到冬天无粮可食,邻人将历年捡拾起的粮食菜品煮粥奉还云云。我想,这类民间故事当为中国的正统人士所编,以“抵制”佛教的影响。一些人想扩大佛教的影响,另一些人想抵制,这也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传统。 佛教毕竟是宗教,宗教的事情与我们凡夫俗子总是不同,他们那里发生的事件都是很“巧”的。例如,观世音菩萨的生日是二月十九,出家日为六月十九,成道日为九月十九,一般的信徒都称之为“观音诞”。这三个日子都是十九。又如,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四月初八,成道则是十二月初八,都是初八。这种事情也只有发生在宗教里面。 最近几十年来,在所有的数字之中,八可能是最受人青睐的数目字。其原因大家都知道,那是受广东人、香港人的影响,把八与发财联系在一起的缘故。那里的商人最为迷信,喜欢讨得“口彩”。 汉字八的写法,一撇一捺。“ 为什么数字“八”要这样写?” 我还没有看到现在有什么人提出这样的看上去有点傻乎乎又有点新奇的问题。 古人数字的写法,一就画一道杠,二就画两道杠,但是,画到四道杠就已经很多了,不能继续那么画下去,总要想个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古人惯用的“假借” 。所谓假借就是借一个相同读音的字来表示想表达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写一个“别字”。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写东西,不会写就用汉语拼音写,就是假借汉语拼音字母,这是与外国人差不多的办法。中国古人就是用同音字来表示一个没有的字。数字“ba”没有这个字,就借一个“八”来表示。 “八”字原来的意思是“分、别”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一撇一捺,像背对背,表示分、别。八字的这个意思现在很少用。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现在江浙俗语把“给人东西”称“八”,把东西给人了,就是与东西分别了(“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给你就是分你。如今上海话说“给你”的语音还是“八侬”(江浙都基本相似,包括江淮官话像扬州话也说“把你”)。 虽然现在我们单说一个“八”已经想不到“八”是“分别”、“相背”的意思了,但是很多字在造字的时候都用到了这个意义上的“八”。我们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 “ 分 ”字,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刀”,刀一拉,就分开了。 “ 小 ”字,中间一竖,把“八”分在两边。东西一分,就分小了( 《说文解字》: “ 丨见而分之” )。 “ 半 ”字,其篆字上面是“八”,下面是“牛”。原义是把一物从中间分成两半( 《说文解字》: “物 中分也”,以牛象征大物 )。后来“半”仅表示“一半”,而把“将物中分”的意义加上一个“立刀”,强调用刀一分两半,另造一字“ 判 ”(如判若两人、判若鸿沟等),引申为“区分、分辨”(如判别是非、判断),又引申为“裁定”(如评判、审判)。 “ 公 ”字,原义是平分。现在说公平、公正,仍然有这样的含义。上面是八,下面是厶(私的古字)。《韩非子》:“背厶为公”。与私相反,就是公。上面的八就“背”(反)的意思。 “ 介 ”字,介字的篆字,中间是人,把“八”的一撇一捺分在两边。介字的原义是画分(“画”繁体字为“畫”,俗又加立刀,写为“劃”,如今简化为“划”),古人要划分的最重要的东西当然是田地,于是,把这个意义上的 “介”写为“畍”又写为“界 ”。而介字则专作“中介”用(如介绍)。 还有不少这样的字,不过,我们必须打住了,再说下去,要“味同嚼蜡”了。拉拉扯扯,从“腊八”扯到了“八”。至于腊八的“腊”,我在2016年1月11日写过一篇《腊月说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49541.html ),可能就说得有点像“嚼蜡”了,不过那里的几个字也确实麻烦,不容易说清楚。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041 次阅读|16 个评论
闲说“主”义
热度 1 fdc1947 2016-12-3 08:08
闲说“主”义 前几天与一位朋友闲聊,说起来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之类的词,近些年来比起上个世纪用得少了,又讨论起为什么称“主义”。 现代的“主义”一词,与许多现代名称一样,是从日本“进口”来的。 日本人用“主義”两个汉字来翻译英语principle ,以表示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某些学术问题所持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又用以表示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经济体系。我们把“主義”这个日本词直接拿过来了(义为義的简化字)。在日本人用主、义这两个汉字组词来翻译principle的时候,主字的意思当为“主要的”。 主、义两个字放在一起的用法,我国自古就有,最有名的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汉代晁错“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但是,“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跟现代的某某主义并不相干 ,它只是说“不顾别人的反对(敢犯颜色)而使主上的作为合乎道义(达主义)”罢了。这里的“主”是“主上”的意思,在这里指皇帝(汉景帝)。 主字的原义,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是灯心:“主,灯中火主……象灯形”。篆字的写法为: 真是像一盏油灯的样子,中间粗粗大大的一点就是主字所强调的灯心,这是这个字的主要部分。实际上, 中间这一点,在《说文解字》中就是一个字 ,也读“主”。据《说文解字注》说,这才是主要的主人的“主”字原来的写法。大概由于写汉字只写一点不像个字,又要与相当于标点符号的“句逗”相区分,所以就把“主”字代替那一“点”来表示主人、主要等义,而另造一个“炷”字来代替灯心这个意义上的“主”。 这样,经过很多年的积累, 主字的基本意义早就确定,那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处于中心地位的 。 在人群中,主人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处于最中心地位的人。 他可以是某一物拥有者,如房主、车主、地主、店主、厂主、业主、货主、债主等;他可以是一国或一地区、集团的拥有者或领导者,如国主、君主、主公、教主、盟主、寨主、户主、家主(家主婆)等等;他可以是事件的当事人,如买主、卖主、失主、施主、事主、苦主、火主等等,当然更有大名鼎鼎的造物主。 主人与客人相对。处于中心的为主,外来的为客、为宾。 外来东西的寄附者,如被寄生虫寄附的人为寄生虫的寄主,或称宿主。灵魂、鬼魂、妖魂等当然也是可以附体的,也必定有一个寄主,形容失去了魂魄称魂不附体。人们把牌位称为 神主 ,就是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寄附在这块木头上,这块牌位(又称木主)就代表着死者。 古人又认为,人的心、肝、肺、肾、脾和胆六种内脏各有神灵,称为六神,这些神通常就在我们身上,这样我们才能够“神气活现”地活着,一旦这六神离开了我们的身体,那就大麻烦了。有一个成语“ 六神无主”就是夸张地形容这种情况 。 “百科百度”上这样解释“六神无主”:“ 道家指主宰人的心、肺、肝、肾、脾、胆的神灵;无主:没有主意。形容心慌意乱,拿不定主意。 ”它把“无主”解释为“没有主意”,实在是很不对的。东汉·张衡的 《髑髅赋》里用到了《庄子·至乐》中的寓言,说庄子要让髑髅复活,“五内皆还,六神皆复” 。这“六神皆复”也可以作“六神无主”的注解,从反面说明六神无主的“主”就是指那个心慌意乱的人。 其他我们常用到的以主字开头的词如主编、主笔、主办、主持、主导、主犯如此等等,绝大多数都是以“主”为最重要、最基本等义而组成。这里不再一一细述。 上面说到“主”字的原义为“灯芯”即现在的炷。不过,按照现在有人的看法,又有些不同。他们的根据是,甲骨文的“主”字有以下的几种不同写法: 在这几种写法中,强调的是中间那一竖,表示的是“柱子”的“柱”。因此,主字的原义应当是“柱”。后来主字用来表示主人、主要等义了,才另造了一个“柱”字,以表示柱子 (拄是一个后起字,是柱字作动词用时的变形) 。 实际上,当代人根据甲骨文的考察,许多汉字的起源都会与以篆字为出发点的《说文解字》的说法不同。有人便常常说《说文解字》错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文字的应用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应当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的便是真,否则便是假。语言文字的应用则不同,它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也就是大多数人说了算,大多数人这样用就是对的。从汉代到近代的两千年里(还可以加上汉代以前的年代),人们不知道甲骨文,人们就是根据像《说文解字》里那样的理解、应用汉字,并据此不断地发展着的。所以,我们今天解释这两千年来的汉字的状况,还是应当按照历史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最新的“科学发现”。 即使按照甲骨文的解释,主的原义的柱子。古人最早的房舍就是像后世的一把伞似的,中间用柱子顶着房顶。它引申的意思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最中心的。灯芯是最中间的,最早的柱子也是最中间的,所以“主”都含有“中间”的意思。 这一点,我们从除了炷和柱以外的若干有“主”字成分的字的字义也能够看出来。 注,是往中间灌水。 住,是在里面居住、歇息。 驻,不但住人,而且住马。 蛀,虫子咬到中间去了。 宔 ,古代宗庙藏神主的石函。 这些形声字中的主,不但是表音的,也有一定意思在里面。 可能有人要提出“往”字,它可没有“中间”这样的意思。实际上,往字的右边部分过去并不是主,它的篆字是: 这个字的右边在隶化和楷化的过程中简化了,就像现在的“爱没有了心”一样,不过,这样的简化发生在两千多年前。
个人分类: 汉语言|38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点之差与一点也不差
热度 8 fdc1947 2016-10-15 08:45
一点之差与一点也不差 现在人们写字越来越少了,大多用电脑打字。这样,像过去用笔写字时多一横少一横或多一点少一点的错字就不大可能产生了。长篇大论可以用电脑写,但是,总有时候还是要用笔写字,比如写一个便条之类的东西,由于写的字数少,一旦出了错,看上去错字的百分比显得更大,更显得不大好看。所以,正确写出字的笔画还是必要的。即使不管别人的看法,只是自己作为自我修养,搞清楚一些字的结构也应当是有趣的事情。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写“染”字,在其中的“九”上多了一点,成了丸。语文老师就在课堂上说,“染坊”里是不卖“丸药”的。这个事情我牢记近六十年了,写染字从来不会多一点。可是,最近写到一个“轨”字时,突然狐疑起来,这个九字上有没有一点? 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因为在这个位置上的好几个字如執(执)熱(热)、孰、熟等——括号里的是简化字——都是带点的丸,就好象在那个位置上的都是丸而不是九似的,有点习惯成自然,就想点上一点。 当然, 轨的右边是一个九,不是丸。从字源上看,这是一个形声字,九是音旁。 现在轨的读音与九差别很大了,但是,很多如今发音为“gui”的字,历史上都近乎读“ju”。比如,櫃字简化为柜,这是形声的简化,历史上櫃字曾经读如ju,而柜字到如今另有一个读音就是ju3,柜柳 是一种树,与柳树同一个科。龟裂的读音是 , 龟字仍然残留一点ju的音。至于在南方的许多方言中,更是留下了古音,如鬼、龟、跪、鳜、柜在苏州(上海)、温州等地的口语中都仍然读为近似于ju。 类似的,以九为音符如今较常使用的字还有: 究 。这个字不用说了。 宄 ,注意这个字与究不同,音 guǐ ,奸宄,违法作乱的事或人。很多人知道这个字而不知道读音。 匦 ,音 guǐ ,小箱子,盒子。比如选举投票时,盛票的箱子往往称为票匦,过去朝廷放置一个箱子,接受臣民的意见建议,称为匦函。 氿 ,音 guǐ ,氿泉是从侧旁流出的泉水。春秋时代谭国(就在我们济南地区)大夫所写的著名诗篇《诗·小雅·大东》中就有“有洌氿泉”的句子。如今江苏宜兴还有东氿、西氿等名胜地,而其读音仍然是它的古音,九。前些年,曾经有人想把氿作为酒的简化字,不过没有成功推行。 旭 ,这个字大家都熟悉,九也是音旁,不过现在读音离开“九”比较远了。 真正以丸作为偏旁的字很少。最常用的一个是纨 ,有常用词纨绔子弟。纨的原义是白色的绢,后来指精细的丝织品。以纨制作的绔(裤),就是纨绔,象征着富贵。纨绔子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后又专指富贵人家游手好闲、专事享受的子弟,而把他们专事享受、游手好闲的行动也称为纨绔。 另外还有 芄 ,古时的一种香草,芄兰。《诗经·卫风》有诗篇名《芄兰》。 上面说到的 執(执)、熱(热)、孰、熟以及勢(势)、埶、蓺、藝(艺)等字,其中都有“丸”,但是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丸” 。 執(执) 字的原义是抓捕罪犯。其右边本来从“ 丮 ”。丮(音 jí )字的意思是抓握,其篆字是: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丮, 持也。 持握也。 象手有所 丮據也。外象拳握形。 ”在从篆字变化到隶书再到楷书的过程中,執字中的丮被写成了丸。其实,它跟“小圆球”一点关系都没有。 汉字的演化就是符号化过程,汉字从象形、会意等变成人们约定俗成的一个符号。 有人如今说爱字没有了心,算什么爱?我们假定这样的人没有别的用心,他也是不懂得汉字的演化规律。 “ 執 ”字的隶化、楷化,字中间已经看不出来有用手抓握的成分了。如今把左边的幸变成了提手旁,那是草字的楷化,碰巧弄成了“手”。 熱、勢、蓺、藝等字中间都有一个“埶”。 埶 音 yi ,从 坴 从 丮 。坴 ( 音lù)是土块的意思(陆的繁体字陸字的右边)。这是一个会意字, 用手去拿土, 埶字的意思是种植。《诗·小雅·楚茨》有诗句:“我埶黍稷”,这句话后来写入《千字文》中。因为是种植的意思,后来这个埶字被加上了草字头,写成了“蓺”。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种植当然是最重要的手艺了,能够种植就使人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这是我国古人一件最要紧的事情。以后,这个字就写成了“藝”,而且不光是种植,把所有的有用技能都称之为藝。孔子所教授的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被称为六藝。掌握技能(藝)的方法被称为“藝术”。现在藝字被简化为艺。 埶下面加火,楷化后“火”变成“灬”,这就是 熱 。后来根据草字再楷化,把坴也简化为提手,就成了今天的热。这样,虽然简化字的热的上部与执一样,但是,它们的繁体字是不同的。他们的提手分别由坴和幸简化而得。 把 埶字的下面加上“力”,就是“ 勢 ”。与热相似,它被简化为势。 孰字的右边也是一个丮 ,手拿的意思,左边是一个享,本来享的下面还有一个羊字。在上古,享和烹是同一个字,手拿着羊在烹,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烧熟或者熟的食物。上古时代没有熟字,生熟的熟就写为孰。孰字又假借为“谁”。后来人们感到孰字又表示“谁”、又表示“熟”,很不方便,于是就在孰字下面加了一个火(灬)字,新造出来一个“熟”字 ,而让“孰”字则专门表示“谁” 。到南北朝的时代的字书《玉篇》里就有这个熟字了。 这样,我们知道孰、熟的右边的“丸”,也不是“小圆球”的意思,而是丮,用手抓的意思。 最后,总结一下: 轨、匦、氿、旭、究等字是属九的,九是他们的音旁。 纨、芄是属丸的,丸是它们的音旁。 執(执)熱(热)、孰、熟、勢(势)、埶、蓺、藝(艺)等字,虽然在楷字中都有一个丸,但那不是“小圆球”而是“丮”的变体,其义为“手持”。它们的音多为i或u,音调多短促,为入声或去声 。 看起来只差一“点”甚至一“点”都不差,实际上的意思却相差不少呢。
个人分类: 汉语言|9225 次阅读|13 个评论
重阳说“阳”
热度 10 fdc1947 2016-10-9 09:00
重阳说“阳” 一年一度,又到了重阳日。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最,九月九日就称为重阳。如今,国家又把此日定为老年节,以示尊老之意,不过,从节日说,人们仍然多称重阳节,因为重阳节的习俗并不只是尊老。 小时候认识重阳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一首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知名度极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而反映民俗的是“登高”和“插茱萸”。如今,往头上插茱萸的人恐怕不会多了,但是,登高者却越来越多。现在丰衣足食,讲究身体健康,平时锻炼身体的人就越来越多,重阳登高者更是人山人海。我们山东泰山还要举行登泰山比赛,大家奋勇争先,都要去领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 登高有一个高,尊老也是因为人寿年高,二者都有一个高。那么为什么重阳要登高?重阳与登高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传说和考证大概已经有许多了。我们试着从另一个方面即文字的演化方面去看看。 阳,《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 阳是一个简化字,繁体字也就是过去的正式写法是“陽”,同样,阴的繁体字写法是“陰”。其实, 在陰陽这个意义上的陽字,古人更早的写法是“昜” (注意,不是易,比易中间多了一横)。《说文解字》上说它“从日一勿”,中间是一,上面是日,太阳,下面是勿,勿的原义通俗地说是“彩旗飘扬”。 您看, 太阳高挂当空,下面彩旗飘扬,是不是很阳光、很向上、很健康的样子。所以,纯阳的卦是“乾”,乾象征着天,《周易·乾卦》说:“天行健”。这就是上面所说“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昜”(与“侌”相对) 。 《说文解字》:“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貌。”《周易·系辞》“辟(闢)户谓之乾”,把门打开,阳光进来,这就是“昜”。阳光灿烂,彩旗飘扬,就是“飞扬”。长、强、多,这些都标志着“昜”。 最最“昜”的东西称为“大昜”(太阳),也就是“日”。古人只称日,“太阳”是阴阳学说出现后,阴阳家们对于日的称呼。后来也不晓得什么原因,就流传下来了。后代语言中除了固定的词语之外反而很少称太阳为“日”了,只有口语中还保留着“日头”、“日头爷”的说法(实际上,很多口语都是非常古老的,无论的发音还是字义都保留下古人的遗迹)。相反,阴阳家称“月”为“太阴”的说法却并没有在口语中流传,人们只称“月亮”(也有的地方称“亮月”)。 陽和昜最早并不是同一个字。陽多了一个“阜字旁”,阜表示高高的土山。所以 陽的意思是“高明也”,又高又明亮,与“闇”(暗)相对 。 所以, 山的南面被称为“陽” (由此引申至“水之北”也就是河流的北坡)。如衡阳在南岳衡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水之北。 所以, 凸出来的东西称为陽 。例如,我们在石头上刻印章,突出的字称为“陽文”,凹下去的文字称为“阴文”。由此,又可以引申出 显露在外的称陽 ,隐蔽在下的称阴,如有成语阳奉阴违。 总之,昜是哲学概念,与阴相对,又有飞扬、长、强、众等含义。而陽是高而明亮,又是突出的。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个字就合二为一了,昜字基本上没有人用,都写为陽,最后简化为阳 。 这样,陽字本身就都含有了“高”、“明”、“飞扬”等等意义,古人登高,就可以追求阳光,就以为可能更接近太阳(比较夸父追日,登高似乎更现实)。所以,登高求日,实际上就可能隐含在造字之初。而重阳登高的历史也可能是非常非常悠久的。 昜字现在已经没有人单独用它了,但是,历史上人们用昜做偏旁,却造出来了不少字。 第一个上面已经说过,就是陽,不再重复。 加一个日子旁, 暘 ,表示太阳升起来了,晴天。太阳升来的地方称“暘谷”,《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暘谷”。《尚书·洪范》:“曰雨曰暘”,就是雨天和晴天。与陽简化为阳不同,暘字根据草写的楷化,简化为旸。 加一个提手, 揚,简化为扬 。表示向上飞举,向上扬。农村里收获了谷物,要“扬场”,就是在场院上把谷粒往上扬,让风吹去秕谷和灰土,得到好的谷粒。我们现在说表扬,那就是抽象地把人的好名声扬播开来,让大家都知道。 加三点水, 湯,简化为汤 。汤的原义是开水、热水,温度高。《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要像手躲开开水一样,避开“不善”。又有成语“赴汤蹈火”、“扬汤止沸”等。 加火字旁, 煬,简化为炀 。放在火上烤,称为炀。《庄子·盗跖》:“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 ”炀旱,表示炎热干旱,像烤一样。烧烤金属把金属熔化,也称炀。隋朝有隋炀帝,看这个“谥号”,就知道后人认为他残暴了。 加木字旁, 楊,简化为杨 。杨树,往上长的很快。古代杨、扬常常相通假,扬州常常写为杨州。《诗经·郑风》有诗篇《杨之水》,又作《扬之水》。 加土字旁,場,简化为场 。原义为祭祀的坛,即一块较高的平地。 加金字旁,鍚,简化为 钖 。意思是“马额头上的一种金属饰物,马走动时丁丁作响”。这个字现在很少用了。 加风字旁,颺。简化为飏 。风把它吹起来,吹得飞扬。毛泽东有词句“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加肉字旁,腸,简化为肠 。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十二经脉中,经过肠子的经脉有两条,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都是“阳经”。 以上这些字, 都由昜做偏旁,既表声,又表意。这些字都有高、上、阳、火热的含义 。除了陽简化为阳以外,剩下的各个字,都依照“揚”简化为“扬”的模式来简化,都是草字的楷化。 但是,还有一系列字,由于 “昜”被遮盖,情况就不妙了 。 傷,如今简化为伤 。过去还有一个字,把傷字的人换成矢,那就更直接地说出因被弓箭射中而受伤了。 慯 ,表示忧思。古代常常用傷来假借。这个字现在不大用了,而创造一个词,伤心。 殤,现在简化为殇 。古人未成年而死称为殇,死难在外也称殇。东汉郑玄说“ 男女未冠筓而死。”男人二十岁而行冠礼,女子十五结笄,表示成年。未冠笄就是未成年。屈原有诗《国殇》,就是悼念楚国的为国捐躯的战士。 觴,如今简化为觞 。觞为酒器。酒多也伤身,乙醇实际上也是毒品,但是人们往往不理会,还是作为好东西而互敬。古人造出觞字的良苦用心不能为后人所理解。 您看,当昜被掩盖之后,字义就完全不同了。 在茶余饭后,品味我们所用的汉字的含义和演变,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7285 次阅读|21 个评论
从山东大煎饼说起
热度 43 fdc1947 2016-6-28 08:39
从山东大煎饼说起 说起山东人的饮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煎饼。煎饼卷大葱给人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我第一次见到煎饼是在东北,那是在70年代初,我在东北工作,一位老同学的父母亲都是山东人,当年闯关东去的东北。70年代在辽宁生活比较困难。每月的粮食供应除一、二斤面粉一斤大米之外都是粗粮,肉则每月或半斤或一斤,油则只有三两(老百姓为此称陈锡联将军为陈三两)。这位老同学便常常请我们几个到他们家“改善生活”。有几次,他的母亲给我们“摊煎饼”。 制作饼的动词往往用烙,可是制作煎饼却用“摊”。那“锅”是没有“锅沿”的,只是基本上平坦的大大的一块圆形厚铁板,直径约六七十公分,中间略微突起,称为煎饼鏊子(鏊音ao去声)。底下烧火,所用柴火都是不经烧的细碎柴草,烧起来没有多大“劲”,以免使鏊子的温度太高。当温度合适时,舀一大勺稀溜的玉米面浆在鏊子中,然后用“木耙”把玉米面浆摊开成薄薄的一层。由于面浆非常薄,刚摊开便“煎”干了,于是,用专门的铁片往煎饼的边缘一铲,一张薄如纸片的煎饼就可以掀起,就很快做好了。 刚“摊”出来的煎饼,很香,很好吃。同样是玉米面的食品,与食堂里卖的窝头那就没法比了。我猜想也可能是那位老同学家里“小开荒”中出来的玉米,新鲜粮食,与国家供应的陈粮不一样。后来那里的国营粮店也卖过煎饼,那是矿里的“三八大军”(矿工家属的组织,小集体企业)生产的,吃起来口味就差得多。 真正的看到吃“煎饼卷大葱”那是到了山东工作后很多年的事情。“煎饼卷大葱”就是抹上“大酱”、整段像擀面杖似的的章丘大葱卷在煎饼中间,一口咬上去,葱气直通鼻窍,看上去也很粗犷、豪气。 至于在济南的商店和各旅游景点所卖的“糖酥煎饼”,那只是“糊弄小孩子”的“点心”,又甜又酥,与上海的饼干厂生产的鸡蛋卷差不多的味道,虽然好吃,却没有了山东大煎饼的“气派”。 有人会问,山东煎饼为什么称为“煎饼”?据《新华字典》,“把食物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称为煎,这里的整个过程,没有放一滴油,怎么称煎?是不是有“假冒伪劣”之嫌? 答案当然是非也!决非也! 因为煎的本义就是用火把食物烘烤干、烤熟并去掉水分 。《新华字典》所说是后起之义,从这一点看,煎饼一词就有了相当古老的历史。 《说文解字》:“煎,熬也”。段玉裁注:“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西汉扬雄所作的《方言》说:熬、(上取下火)、煎、㷶、巩,这几个字都是“火干也”(一般认为,上取下火这个字就是后来的煼字,也就是如今的炒字)。 这里,又牵扯到一个“熬”字。《说文解字》:“熬,干煎也”。熬、煎这两个字是互注、同义的。段玉裁注:“《方言》,熬,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 所以,在古代, 熬就是煎,煎就是熬,煎熬放在一起仍然是这个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所说的熬就是“把蔬菜放在水里煮”、“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都是现代的用法。《百度百科》及《搜狗百科》说“煎熬”的“本意为长时间用水煮,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其中 “本意为长时间用水煮”是错误的 。放在水里煮,一下子就完蛋了,只有放在火上烤才可以“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就像《三国演义》中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不过,古代没有“烤”字,与烤相对应的古字是炙。 煎、熬的本义都是用火加热把食物弄熟并去除其水分。与炙不同,炙是直接放火上,而煎、熬都是在“锅里”。在这个意义上,煎、熬与炒倒有相近之处。不过,炒是一个后起的字,一般人认为上述《方言》中所说的那个(上取下火)的字就是炒的本字。 另外,上面所说摊煎饼的那个“锅”被称为“鏊子”,我认为也应当是非常古老的名称,我猜测它的本字很可能就是熬。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分别作动词与名词时,往往有一个声调的差别。 读古书,对于古今的字,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看上去意思差不多实际上却有差异的情况。 例如,臭字就有这种变化。臭字上面部分是自,自的本义是鼻子(如今说自己还往往就指自己的鼻子),下面是犬。狗鼻子灵敏,这样,臭字的本义是有气味,可以说香味,也可以是臭味。古人在上古时很多情况下指香味,如《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现在则只是指臭味了。 正因为臭是指香味, “糗”就是把米炒香了,这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干粮也就是炒米、炒面一类的东西 。古人这样做,是便于携带,不容易变质。直到现在,蒙古族兄弟出去放牧,就在家里把糜子米炒好,放在布口袋里带在身上,到地方只需要挤上牛奶,就可以在放牧地点解决很多天的吃饭问题了。书报上记载,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也就曾经用冰雪和炒面充饥,很是艰苦。这炒米、炒面就是糗。有人看到《说文解字》上“糗,熬米麦也”,就以为是用米麦加水做成的饭或粥,这就是“望文生义”,没有弄懂“熬”字的意思,这里的熬就是炒、焙烤。(至于如今网上流行的“糗”,大概是看中了右边的那个“臭”字,来表述“出丑”、“臭了”等意思。这里不再讨论。) 实际上,上面所说的 山东煎饼就是一种糗 。与我年龄相仿的山东籍同事告诉我,他们年轻时,上学时就是背着家里的一大摞煎饼到学校,作为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的干粮。 在古人那里,煎、熬、炒都是用火加热去除水分,把食物加工成熟食。 如果是把食物加水,在水里煮,则称煮,更多的情况下称烹。在古人那里,烹就是煮。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就声称要把他“烹”了,也就是煮了。“狡兔死、走狗烹”中的烹,也就是煮。在水里加工则可以加工成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即可以调味,所以有“烹调”这个词。到了现在,单独用一个烹字,其意思也发生了变化,不是简单地煮了。往往成了先在热油中翻炒,然后迅速加入酱油等调料后翻炒均匀就出锅了。 而 古时候意义上的烹,现在北方人多用炖(炖肉、炖豆腐),南方人则仍然用煮 。在我的家乡,煮字读音如“笃”,与赌、都、堵、睹、阇等以者字为音旁的字读音相似而仅声调略有差别。如今则往往被人讹写为“笃”,如“腌笃鲜”(把鲜肉、咸肉与竹笋等放在一起煮)。 总之,看看古今的字义变化,仔细分辨,也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个人分类: 汉语言|16495 次阅读|109 个评论
闲说草字头
热度 23 fdc1947 2016-6-4 08:12
闲说草字头 草字头是“草”字的顶上部分,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今的写法是一横两竖。根据如今的规定,它的笔顺是先写一横,然后写两竖。 现在这样写的草字头是简化字,过去繁体字的草字头的一横是中间断开的,印刷字体是并排的两个十字(计四画)。 1. 先说一说“草”字 有人看不起如今的简化字,说过去的繁体字是正体。其实,过去的繁体字也简化而得到的,例如,草字头更早的写法是“艸”。由两个屮组成,所以,查《康熙字典》以及《辞源》等字典、词典时,草字头的部首是六画。 屮,音 chè ,这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它是“草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两个屮并在一起,就成了艸。 艸是草木的草字原来的写法 ,也可以说是它的“正体字”。过去有些文人是坚持用艸,不肯用草的,他们认为草是“俗字”。 草,原来是意思 “橡子”(是橡树即栎树、柞树的籽粒),后来人们用“草”假借为“艸”,写作“草木”。但是借出去时间长了,就“不还”了,又新造出一个 皂 字(近似把草字的尾巴卷起来),来表示上面所说的“橡子”。橡子的壳可以把白色的织物染成黑色,所以“皂”就引申为黑色,如今还说“不分青红皂白”。这样,草就“一心一意”成了花草树木的草,而原先的那个艸字,却被扔在了一边,除了几位“老古董”之外,没有什么人用这个字了,等于废了。 2. 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草字头的字,从原则上说,都与草有关。 有的是草的组成部分,例如 茎 (莖)就是草梗, 花(華) 是草的繁殖器官,上古的时候写成華,后来造出来一个花字,而華则表示光彩、繁盛、中華等意思,并把它简化为华。又如 芽、英 (也是花)、 苞 (花骨朵)、 芒 (草尖)、 苗 等。 有的是草的名称,当然,古人的分类不像如今那样科学,只是指与草类似的植物或像上述植物样子的生物。如 芦、苇、芝、茅、蒿、萍、苔、艾、藻、菅、萧、菟、荼、茶、荷、莲 等等。这类字最多。 有的则由草而引出的某些性质,如 莽、茫、荒、芬、芳、苦 (苦本来是植物名称,后因其味苦而强调其味)等等。 总而言之,凡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3. 少数字不是真的草字头 但是,有些字如今看起来像草字头,在《新华字典》中查部首索引也放在“草字头”的部首中,但它们却不是草字头。这些字大概有这样几类: 像 荣、营、莹、萦、萤 等模样,即凡是“草字头”下面连“秃宝盖”的所有字都是因简化而得到的 假草字头 。例如上面几个字的繁体字分别是榮、營、瑩、縈等,都是上面两个火下面秃宝盖,由于写草体字,上面两个火就“草”成了草字头的模样。 共、恭、巷、黄 等字的上方,最初是一个廿,不是草字头。 夢(梦)、薨、蔑、敬、舊(旧)、護(护)、蠖、獲(获)、獾、灌、罐、鹳、權(权)、颧、勸 (劝)等字上方也不是真的草字头,它们与芈(前些时候有电视剧很盛行)上面两个角上的部分是一样的,都是“羊头”,都与类似羊角那样的东西有关。 至于 节 ,这是節的節化字,竹字头的草书许多都写成草字头。 这些假的草字头的字,并不多,而且很有规律,很容易看出来的 。 顺便说一下,由于简化字的缘故,也有几个真的草字头却弄得不是草字头了。如, 兰 ,这是兰花的兰,繁体字是 蘭 ; 盖 (原义是用草苫上、盖上),繁体字是 蓋 。 4. 一些字有草字头但现在的意思好像与草无关 有些字是草字头,本义应当与草有关,但是在长期的文字演变过程中,它有了别的引申义,其本义却被人渐渐地忘却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艺 ,看到艺字,令人想起来的是艺术、文艺、技艺、工艺等意思。但是,它的本义是种植,一开始写为 𡎐 ,后来写为 蓺 ,园 蓺(艺) 还有种植的意思,有园 蓺引申到技艺、工艺、艺术等,字体也变成了藝。最后,老百姓嫌这个字太 繁了,就把藝简化,写成了艺。《诗经·小雅· 楚茨 》:“ 我艺黍稷 ”中的艺就是种植 , 这句话后来也写到了《千字文》里 。 若 ,现在一般与“如”相同,常常说“如若”,但是,《说文解字》说这个字的原义是“择菜”,上面是艸,下面右表示手,表示用手摘菜。引申为选择,《国语·晋语》中秦穆公对他的两位大夫子明和公孙枝说 :“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 若 夫二公子而立之?”这里的若就是选择。不过,人们一般实在极少这样用了。现在的“如”,是假借。还有的意思是“你、你的”,《史记》中记载,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要“烹”了他,刘邦说,我们 约为兄弟, “ 吾翁即 若 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说“我爸就是你爸”,碰到这样的刘邦,以流氓对流氓,项羽真是没有办法。这里的若,也是假借,借为“乃、尔”,也就是你。现在人们大多只记得 如若 ,借出去太久了,本义人们已经忘却了。 莫 ,现在人们的印象就是“不、不要”,看不出与草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上面的草字头是艸,底下的“大”原来也是艸,中间的日(太阳)落到草叢中间去了,也就是太阳落山了。“莫”(太阳没了)又引申为无,勿、不等表示否定的意思。后来,莫就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了,而在原来的“落日”“天黑了”这个意思上的莫被写成了“ 暮 ”。这个新造的字,下面多加上了一个日,有点重复,但是大家也都接受了。以“莫”为音符,所造出来一些字,都有被盖掉、没掉的意思: 墓 (藏地下了), 幕 (用巾围上了), 慕 (在心里面向往、思念)。 苛 ,原义是小草。引申为琐碎的,细小的、繁琐的。例如, 苛法(烦琐严厉的法令);苛求(过于严厉、琐碎地要求), 苛刻(过于严厉、刻薄)。 董 ,古人称某种水生植物,像蒲草而较细,也有人说就是藕。但是,这个意义人们已经不用了,人们只把董用作统率(董统)、管理(董成)、守正(董道)、监督之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赞扬袁绍“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率领大军,扫除凶逆)。屈原《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将守正道而不犹豫,即便终身处在黑暗之中)。如今还有“董事”一职,“董事会”的组织,说让某人“董其事”,董都是管理、负责、监督的意思。 荐、薦 。现在一般认为,荐是薦的简化字,现在是推举、推荐、举荐的意思。古时候,荐和薦是不同的两个字。薦是一种草,据说是能够分辨是非的鹿类神兽廌所吃的草。荐是一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荐就是垫在下面的草席。引申为垫在下面,又引申为进献、再引申为推举。由于荐、薦同音,古人多假借,以后很多人就认为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了,最后把薦简化为荐。 藐 ,原义是茈草,也就是紫草。后来假借为眇,眇是眼睛小,引申为小、小看。《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如今也多用藐视。本来都是用的用眇字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用藐来假借。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藐的原义。 这样的字,当然还有不少,如今看这些字,不容易看出它们与草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本义都与草有关。 5. 化学家创造的带草字头的字 在近代产生的汉字中,化学家是造字的“大家”。近代大多数的新字是他们造出来的。一方面,他们造了一些新字,另一方面,他们是利用了一些死亡的或接近死亡的汉字,对这些字赋予了新的字音与字义。其中有草字头的化学用字主要有: 苯、萘、芘、苄、苊、茚、萜、蒽、菲 等(菲字的其他意义也还常用)。 这些字都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除了草字头部分的那个字的读音就是拉丁语术语中开头音节的读音。 在这些字中,最早音译的字是 苯 。英语为benzene,此字来源于benzoic,又源于法语benjoin,意大利语benzoino,意思是安息香。这是安息香树分泌的树脂,中国古代就从南方或南洋得到。这样,在翻译的时候,由于benzene这个词的来源与植物的分泌物有关,又是从芬芳这个意义上来的,于是就翻译成了带草字头的苯。苯是一个古人不用而接近于废掉了的汉字,化学家利用了起来,读音没有变。 萘 是并在一起的两个苯环, 苄基 是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所取代,剩下的那些带草字头的基团或化合物都带有或并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至少在初始命名的时候是这样),他们都可以看作是苯的衍生物,被称为芳香性化合物(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有真正悦人的芳香味)。在翻译他们的名称的时候,也就都随着他们的“前辈”——苯,都带上了草字头。 这些字,都是近代才由化学家们新造的或者是“废物利用”翻新的。由于它们的根基,苯,是从与植物有关的词翻译过来的,这些字都带草字头也都可以理解了,对于草字头的字义来说,也还算有个来历。为了翻译这些词,造出来这些字,早期的这些中国化学家真是煞费苦心啊。 然而,先辈化学家的这种苦心,如今人们大都不知道了。我们的化学教科书上不说这种。不单是化学用字、词,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的教科书应当包含一些科学史(包括中国科学史)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讲授,学生自己一看便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今有些知识却日益被时间所湮没,知道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如果再不努力发掘和记录,恐怕以后“考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这些问题目前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
个人分类: 汉语言|45350 次阅读|50 个评论
杂说“颜值”
热度 7 fdc1947 2016-3-11 09:28
杂说“颜值” 颜值是最近一些年流行起来的词汇。如今什么都讲究量化,什么要得到一个数值,颜值便是“颜”的值。什么是“颜”?用北方话说,颜就是脸,用南方话说,颜就是面孔。 现在我们一般说,汉字颜的原义就是面孔,就是脸。更准确一点地表达古人的说法, 颜最早是指两条眉毛之间的那块地方 。《说文解字》:“颜,眉之间也”。西汉学者扬雄的《方言》则认为,颜就是额,位置略高一点,两种说法大同小异。《史记》中,司马迁说汉高祖刘邦的长相是“ 隆准而龙颜 ”,隆准就是高鼻梁,龙颜就是眉骨圆圆的,额头很高(如今吴方言“额骨头高”还是“非常幸运”的意思),司马迁在这里用的是颜字的本义。 《说文解字》:“面,颜前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中间也。颜前者谓自此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乃正向人者。”这就是说,面的本义是额头往下的部分的意思,包括眼睛、鼻子、脸颊等(注意,如今的面粉的面是麵、麪的简化字,与脸面的面完全无关)。 在以后的发展中,颜和面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颜就是面,面就是颜,都是指人们头颅的正面即如今所谓的脸或面孔 。老年人头发白了,但是脸面仍然少相,就称为“ 鹤发童颜 ”。汉高祖的长相龙颜也就变成了一切“真龙天子”的颜面了,他们高兴起来,就称为“ 龙颜大悦 ”。普通人高兴的样子,称“ 和颜悦色 ”,更高兴些那就要“ 笑逐颜开 ”。很惭愧、羞愧得脸上都出汗了,称“ 汗颜 ”。而那些脸皮厚、不知羞耻的人则被称为“ 厚颜无耻 ”。而那些家伙 谄媚讨好,卑躬屈膝的奴才相 ,就称为“ 奴颜婢膝 ”。 我们中学的课文《五人墓碑记》中说道五位英雄被砍头后,“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颜色就是脸色,“ 颜色不少变 ”就是脸色一点都不变。《长恨歌》中说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无颜色的原义就说脸上的没有色彩了,引申为人没有姿色了。由于颜色是指脸上的色彩,而产生这种色彩的材料便称为颜料。 最早的颜料是指作为化妆品往脸上涂的带色彩的材料 ,但是到了后来便不管什么色彩都称为颜色,产生这些色彩的材料都称为颜料了。由于现代汉语中人们看到如“颜色”、“五颜六色”这样的用法太频繁了, 以至于有人一看到颜字想到的便是颜色,而忘记了它的意思是脸、面孔。实际上,“页”字的意思是头颅,所有带页字旁的字都与“脑袋”相关。 上面所说的这些例子中的颜字,都是脸、面孔的意思。有的年轻人看日本的卡通片多了,他们看到“颜值”中颜字的意思是脸,就以为颜的这种用法是从日本传来的,是日本的用法。这真是数典忘祖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日语中的颜字的意思,在日本人从中国学去了以后,倒是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由它组成的日语词汇中间,基本上都是脸、面孔的意思。 顺便要说明是,我们现在用的多的“脸”字倒是一个后起的字,在“汉字”即“汉代的字”中间似乎还没有找到这个“脸”字,它大概是在魏晋时代出现的, 这个字本来的意思也并不是指现在的“面孔”,而是指眼睛下面一点、脸颊的上方 (“ 目下颊上 ”)。白居易的诗《昭君怨》说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这里的脸就是指脸颊。它的读音也不是 liǎn ,而是jiǎn(音检),我们听旧唱片,可以发现那些京剧或昆曲老艺术家在唱戏的时候仍然把它读为jiǎn。但是,慢慢儿的,脸字的意思就变化了,变成了“面孔”。如今,北方人大多说脸,很少有说面的了。而在南方话中间(至少在吴方言中),却还很少说“脸”,仍然说“面”。例如,洗脸,上海话称“揩面”,苏州话则称“敷面(音bu面)”;北方人说脸皮厚(或薄),吴方言则称面皮厚(或薄)。 这样, 所谓颜值就是面部长相的值了 。谁来定义标准的面部长相是怎样的?《庄子》中说: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人、鱼、鸟、和麋鹿的美的标准不同, 各人心目中有各人的美人。 但是,还是有人会引领舆论,引领风气。古人说:“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又说:“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自古以来,所谓时尚就是对财富和地位的模仿。时尚推广的路线在古代女人之间往往就是“宫中”——“妓女”——“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为了时尚,即使是对于身体有伤害也在所不辞,如中国古代的缠足,西洋女人的束腰。如今流行的锥子脸也是如此,那些所谓美女,为了得到一张锥子脸,不惜动手术削小自己的下颌骨,丧失自己的天然美。 在今天,时尚是所谓时尚界制造出了的。时尚界的这些人以推出时尚为生,组成专业集团,其实质仍然是为了迎合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模仿。今天的所谓“颜值”也正是这种商业活动的产物。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是,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事情往往走向反面,古人称之为“淫”,淫就是过度的意思。“颜值”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颜值”,强调人的外表是否美,而忽视了的人的道德、能力,这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70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腊月说腊
热度 2 fdc1947 2016-1-11 08:08
腊月说腊 时间又到腊月了。大家都知道,腊月就是夏历十二月,那么,夏历十二月为什么称腊月? 《新华字典》说, 腊是古代在夏历十二月举行的一种祭祀 。祭祀什么神祇?《古代汉语词典》说的略详细一点: 腊是“年终总祭百神” 。古人多神,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禽兽鳞虫、草木菌苔,莫不有神。到了年终,把这些神祇全都请来,好酒好肉招待一顿,这就是“腊”。东汉的《说文解字》更说出了祭祀的日子:“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冬至以后的第三个戌日,这就是汉代的腊日。《左传》上记载了有名的晋国“假途灭虢”的故事。说晋国以宝马和玉璧贿赂虞国,要借道虞国伐灭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上谏虞君,表示反对,说“唇亡齿寒”,可是虞君不听。于是,宫之奇只有带着他的家族离开虞国,他说:“虞国等不到年终的腊祭了( 虞不腊矣 )”。最后的事实证明了宫之奇的话。 正因为年终的祭祀称腊,年终的那个月就称为腊月,腊有时也就成了十二月的简称。众所周知,十二月初八称腊八,过去北方有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在腊月里腌制的肉品称腊肉,灌制的香肠称腊肠(过去没有冷冻冷藏设备,在冬天腌制肉类不容易腐败)。元稹有诗句“腊尽残销春又归”,苏轼有词句“今年春浅腊侵年”,腊字都是这个意思。 再继续问一下,为什么年终的祭祀要称为腊呢? 汉代人是这样解释的:郑玄说“ 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 ”,田猎就是打猎、围猎,用猎得的禽兽来祭祀,所以称腊。应劭的《风俗通》也说“ 腊者,猎也 ”。郑玄和应劭都是东汉的大学者,他们的说法应当是历史上较为权威的观点。 如今的腊字是简化字,它的繁体字是臘,篆字的写法是 左边是肉字旁,右边是巤。巤字普通话今音 liè ,意思是哺乳动物的头和颈部的长长的毛发。这是一个象形和会意的字,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囟,表示头颅,上面的部分是长在头顶的头发,底下部分是颈部的长毛。后来,人们把它写成鬣字,加上了一个表示毛发的部首“髟”。有人批评说,这样的繁体字太重复了,已经有了上下两个不是毛发的象形部分,再加上一个髟,是架屋叠床了。但是,文字既被大家使用也就公认了,无所谓合理与否。 反犬旁加上巤,就是獵,打獵、獵物的獵 。獵物是自然生长的动物,有长长的毛是自然的事情,大概也与生殖竞争有关。 与臘简化为腊相似,獵字如今也简化为猎 。上面已经说了,汉人以为把獵得的禽兽祭祀百神,所以称为臘祭。实际上,古代臘、獵这两个字的音也是相协的,并不像如今那样不同。北方官话中两个字发音的不协是元明以后的事情。在如今的许多方言中,这两个字仍然同音。 以巤为音旁的字还有蠟。蠟与臘音同,如今简化为蜡 。在冬天所开的花,有蜡梅,由于往往在腊月开放,所以 俗称腊梅 。它的正式名称是蜡梅。蜡梅并不是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文人们咏梅诗词,并不是植物分类,所以大都不分蜡梅和梅,反正都是称颂她们的美、香、耐寒等品质,都称梅也没有关系。 臘、獵、蠟,三个字,如今分别简化为腊、猎、蜡。但是, 腊和蜡两个字是古代原先就有的,它们的音和义都与臘和蠟不同 。有些古字,本来就很生僻,如今给它赋予了新的音和义,废掉原来的,那倒并不可惜,原来的音义都可以不去管它。例如锌,古代也有这个字,音子,刚、硬的意思,可是很生僻,也没有什么人用它,于是,如今把这个字形给了外国人发现的金属元素锌(外语zinc的音译),把原来的音、义都作废,这就很好,如今谁也不会再去想起那个音子义刚的锌字了。 但是,腊和蜡这两个字在古代不算生僻字,在古代文献中常常用到,以至于在服务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新华字典》中都收录了。所以,我们还是应当知道一点。 《新华字典》中收录的 腊字的另一个读音是 xī ,意思是干肉,这就是古代的腊字,并非简化字 。《易经·噬卦》有“噬腊肉”,就是咬吃干肉。腊字作动词用就是做干肉,中学语文课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的句子,是说把蛇做成干蛇肉。 其实,考根寻源,这个“腊”字就是“昔”字。昔字的籀文和小篆分别为 上部的仌是肉的内部,还表示肉,中间是日,太阳,籀文的底下再加一个“肉”(籀文和篆字中的“肉”与“月”形状差不多)。几块肉在晒太阳,就是晒干肉的意思,这就是“昔”字的本意。晒肉干至少要过一天,所以昔就引申为昨天,《庄子》中有“ 今日适越而昔至 ”(今天动身去越国昨天就到了)的句子,由“昨天” 又引申为“过去”,后世人们用得多的是最后的引申义。这样,昔字的意思主要作引申义“昨天”和“过去”了,而它的本义(干肉)就用楷化的籀文来表示,就写成了腊。 这样,古书上的腊( xī )肉是干肉的意思,与今天的腊( là ) 肉还不是同一个东西,像这样古今又相似又有差别的东西,还是很容易混淆的。 《新华字典》中收录的 蜡字的另一个读音是 zhà ,这也是 古代祭祀的名称, 即周代年终的大祭百神,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臘祭”。同样一个祭祀百神的仪式,在周代称为蜡( zhà )祭,到了秦代、汉代就称为臘祭。蜡祭就是臘祭。后代的人们又把臘字简化为腊,这样,用简化字写,腊( là )祭实质上就是蜡( zhà )祭。用如今的简化字来说这些,真是有点像说绕口令那样绕,看得人也要仔细些才看得清楚。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蜡( zhà )与繁体字蠟不是一个字,如果要写繁体字,那么千万不可把蜡祭写成蠟祭。同样,也不可以把古代的腊 ( xī ) 肉写为臘肉。如今我们认识繁体字很容易,把繁体字化简也不难,但是,要把简化字翻成繁体字在某些情况下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繁体与简体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候是N对应1的关系,所以翻的时候要弄清楚字词的意思才能够不翻错。 以巤为音符的臘、獵、蠟三个字分别简化为腊、猎、蜡了,可是,还有一些以巤为音符的字并没有简化,有几个字如今也还常用。如 邋,只用于词“邋遢”,即不干净、肮脏之意。有时候口语中说邋里邋遢。 镴,铅和锡的合金,又称锡镴。铅和锡都是低熔点低硬度的金属,其合金熔点更低,更软,过去常用以焊接金属的接缝。由于《西厢记》中有“银样镴枪头”一语,形容中看不中用,而以后此语又被《红楼梦》中所引用,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林说贾宝玉是“银样镴枪头”,这个字就更为人知。 躐,音 liè ,践踏、超越的意思。常用的词是“躐等”,超越等级,不按次序办。《礼记·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的话,是说学习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以逾越必要的学习阶段。古人的这种教导至今还是很有意义的。
个人分类: 汉语言|7268 次阅读|4 个评论
冬至说“至”
热度 12 fdc1947 2015-12-21 08:27
冬至说“至” 冬至节气到了,今天已经是冬至前夜。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称冬至?是冬天到了,还是冬天到头了?好像都不对啊。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听我从头说起,而且说得略多些。 至,我看它的篆字是所有文字中最漂亮的文字之一。 《说文解字》中把它解释为是一只鸟从空中下落到地面,底下的一横表示地面,其余部分象征一只鸟。 我们如今口语一般说到,或者说到达。到就是至 ,到字的“立刀旁”是表示声音的。 至字如今一般用的最多的,就是到、到达这个意思。如从古至今,从北京至上海,自始至终,等等。如果分得细一点,上古用“到达”这个意思即作不及物动词用较多,如《诗经·小雅·天保》:“如川之方至”、《论语·子罕》:“凤鸟不至”。要说“到什么地方”,则用一个介词“于”,即说“至于”,如《尚书· 牧誓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但是后来,慢慢的,这个“于”就省掉了,至也可以作为及物动词了,就如前面所说的从古至今,以及如今火车站告示牌上的“北京至济南”。 到、到达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就是“到头”,也就是“极” 。《论语·雍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当然,也可以做定语或状语,《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用“至”,而现代人则好用“最”、“极”。 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些固定的词汇,如至友、至交、至亲、至诚、至尊、至高无上、至理名言、至圣先师(指孔子)。 冬至、夏至的至,也是这个“极”的意思。不过不是指气候,不是指气温,而是指太阳和地球的关系。由于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绕太阳公转的平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在夏至那天,我们北半球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物体的阴影最短;而在冬至则相反,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物体的阴影也最长。这样的现象被古人观察得到,因而称这两天为“至日”。在夏天的至日就是夏至日,在冬天的就是冬至日。《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易·复卦》就有这样的文字:“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当然,中国古人并不懂得地球、赤道、公转这些道理,他们的解释只是阴和阳的彼此消长。在冬至之前,阴影一天比一天长,夜晚一天比一天长,那便是“阴”在一天天长,阳在一天天消。在冬至日,阴之至,过了冬至日,阴便一天天消,阳则一天天长了。同样,夏至日是阳之至。 我们如今已经知道了,两个至日不过是地球在运行轨道上的两个特殊的点罢了,与其前两天、后两天相比,对于气候、对于我们的身体、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所以,所谓冬至、夏至要吃什么东西之类的传说,只是应当作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去欣赏、去享受罢了,用不着较真地认为非得这样做才能够“养生”。 至字的基本意思就差不多就是“到”和“极”这两个,包含至字的其它汉字的意思也差不多都是从这两个意思中引申出来的 。 例如“ 臻”,本义也是至,与到是一个意思 ,边上的秦是表音的。臻这个字在现代口语和白话文中用的很少了,只有写文绉绉的文章有时还用到,比如,说“日臻完善”等等。大家都知道共和国的一位元帅名“荣臻”,荣就是繁荣,臻就是至、到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名字。 例如“致”,致字的左边是至,右边现在的楷字写成“反文”,其实是个“夊”,这个字音 suī ,意思是慢慢行走。因此, 致字的原义是送到 ,我们如今用的多的如致敬,致意、致电某某人,都还是这个意思。其它的意思如招致、导致、致使等等都是其引申之义。 又如“窒”,上面是穴,洞穴,至是到。 “到”穴中把“窟窿眼”堵死了,就是窒 。有窒塞、窒息、窒抑、窒滞等词,均有阻塞之义。 又如“室”,上面是“宝盖头”,是房顶。 到了房顶之下,总是要待在那里(古人所说“至,所止也”)。这就是“室”字的会意 。古人的房子,前面是堂,后面是室。内室是住人的,有登堂入室的词语。孔子批评子路弹瑟的水平不高,其它弟子门人有些看不起子路,孔子为子路辩护: 说仲有(即子路)已经登堂了,只是没有进入内室罢了(“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也就是子路已经不错了,只是没有做到极致罢了。入室是高水平的,说某甲是某某名人的入室弟子是一个对某甲的很客气很推崇的说法。如今有些文人,自称是某某名人的入室弟子,其实是很不通的。 “屋”、“臺”(如今简化为台)底下也有一个至,这与室字有“至”是相同的意思,都有人到了要待在那里的含义。 那里的至都表示“到” 。臺是高而平的建筑,往往是四方的。老子说:“千层之臺,起于累土”。燕昭王作高臺招贤,后世称黄金臺,也就是陈子昂在那里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幽州臺。如今还有戏臺、讲臺、主席臺等词,都是人待在那里。 侄字中间的“至”则不能解释为“到”了。侄字过去正规的写法是姪,这个字的本义是女子的兄弟的儿子,也就是与“姑姑”相对称的“姪儿”。 他是女子在娘家的至亲,即最亲近的人,所以写为“姪”。这中间的“至”就是“极”的意思了。 这不单是形声也是一个会意。 后来,把男子的兄弟之子也称为姪儿,即把“叔、姪”也对称了。这样,姪字也可写为侄,到如今,中国大陆就索性“反客为主”,把“姪”字废掉了,都写成“侄”。文字的演变是约定俗成,往往并不讲理。
个人分类: 汉语言|7534 次阅读|33 个评论
说“教师”
热度 25 fdc1947 2015-7-22 07:55
说“教师” 在科学网上说“教师”好像有点多此一举,因为这里的博主大多数都有教学的任务,即使是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广义的教师。但是,我猜想,真正了解“教”和“师”这两个字的人恐怕不会很多。 “你是不是低估了大家?”也有可能,但是我说此话并非毫无根据。 一位在《百家讲坛》说玄奘西行说得蛮好的教师,后来还是在该讲坛讲《三字经》,说到“养不教”时,声称“教者,孝之文也”,还特意声明不是乱说的。但是,这可是真正的乱说了,他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字右边的部分是反文,不是文,而反文是“攴”,音 pū ,表示以手持杖击打(说句笑话,所谓反文,就是要动武)。那么,教是不是用杖击打,让人尽孝呢?也不对,左边也不是孝的意思。《讲坛》上那位先生把这个字的左右两边都弄错了。 教字的篆书如下: 左边上方是爻,底下是子, 这个字音交, 《说文解字》说, 它的意思是仿效。它与下面孝字的写法明显的不同(孝属老): 由此可见,虽然在如今的楷书看来,教的左边也写成孝字,但是从文字的来源看,教与孝并没有什么关系。 如上面已经说的,教字的右边看得很清楚,是下面的一只手(又)拿着上面的一根杖(卜),这是一个攴字。用杖击打,凡是反文旁的字都含有这个意思,攻、放、牧、敬、政等等。 所以, 教是一个会意字,是在棍棒威胁下的效仿 。实际上,在古代,教育也确实是一种棍棒下的教育。《尚书·舜典》有“扑作教刑”的说法,这在几千年的中国教育中是经典的教导。扑,就是用楸树枝条或荆条打。《礼记·学记》说得更清楚:“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就是榎,也就是楸树,楚就是荆条。对于不听话的学生,伺候他的就是“夏楚二物”,学校和教师必须有这样的威严。旧时代的学生,许多人都被先生用戒尺打手心。当然,这样的体罚在今天是不允许的。但是,在幼儿及少儿期,家长和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权威,给孩子立下一定的做人的规矩即进入社会与人交往的准则,这是很有必要的。像今天有的家庭里,一点规矩也没有,听凭孩子胡闹,总归不行。学校的教师,没有尊严更不行。 还是这个教字,略微加上一些笔画,变成: 左边底下的子字被“蒙上了”,表示这是一个尚未有多少知识的“蒙童”,爻字的两边被两只手搀扶住了。后来,人们对这个字进行了简化(对于文字的简化,并非始于共产党,也不是始于国民党或民国,在没有楷书、没有隶书之前的先秦时代就在简化),拿掉了右边的攴,成了下面的模样: 这个字楷化后写成了學,这就是今天简化后的学字。人们偶尔也还用到那个没有拿掉反文的字,读为 xiào ,写作敩(右边或为攴),其义为教导、使觉悟。 教和学,本来就是分不开的。《礼记·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这两个字的来源也密不可分。同时,我们再一次看到, 教和孝字本没有什么关系,它与学才是天然的一对 。大家再也不应当以讹传讹了。 教学生的人,便是师(繁体为師)。可是,師字的本义并不是教师。師字的左半边是“堆的本字”,是 小山包的意思,右半边是个“ 帀 ”(音 zā ),周围的意思。所以 師字的本义是人多,《尔雅·释诂》“众也” ,这是一个会意字。 古人绝没有今人那样文明,把古代社会说得比后世的王朝甚至比今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好,那是儒生们的痴梦。人多,聚在一起,是为了抢东西,为了打仗,所以,“师”便有了“军队”的意思。《说文》:“二千五百人为师”。《辞源》说:“古代军队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后泛称军队为师。”我看这句话似乎把时间过程弄颠倒了,应当是古代称军队为师,后来才定制以二千五百人为师。 人多了就要有人指挥,要有一个头儿。师便有了“官、长”的意思。东汉大学者郑玄说:“师,长也。”《周礼》中有《党正》、《族师》、《闾胥》等篇目,古代二十五家住在一起的称闾,“闾长”称为胥。四闾称族,“族长”称师。五族称党,“党长”称正。这里的胥、师、正都是官长的意思。 头儿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当的,应当有点本事才好。所以师又是有本事有道德的人。这才有点如今教师的意思了。《周礼》有《师氏》篇,说到师的职责是:“掌以 媺 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媺,善也——博主注)。郑玄对此的注解引用了《礼记·文王世子》的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不过,这里的师是君主及其后代的师。国君有师,也有保、傅。太师、太保、太傅就成了最高级的官员,称三公。除了太师、太保、太傅,还有少师、少保、少傅。辅佐太子的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但是,后来这些官职都成了虚衔。 不但教君主及其子弟的称师,宫廷里掌管医药的长官称医师,掌管国学教子弟们礼乐舞蹈的称乐师等等,他们既是“官长”又有“专长”。 到后来,能够教授专门知识的人都称为“师”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都是《论语》里的句子。 最早,师都是为君主们服务的,都是“公职”,大概到了春秋时期,孔夫子这个时代,才有了私人教育。孔子大概是最早出名的教师。 不过,“教师”这个词出现的很晚,似乎已经是宋元时代的事情了。而且,一开始似乎也并不是指教书的,很多情况下指教授音乐、曲艺、武艺等杂艺的人。 以教书为职业的人是塾师,称呼则称先生 。而 在官方学校的则称“教授” ,教授在那时候也算一个官职。所有这些师的实际地位都很低。塾师是很多读书人没有官做、没有其他出路时的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民间有“家有五斗粮, 不做孩儿王 ”的谚语。在学校里供上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不过是儒生们为了抬高自己地位的自我安慰罢了。 把学校的教学生者称为教师,是近代的事情 。这可能又是一个“出口组装而再进口”的词,即由日本人把两个汉字组成新词来翻译西方的名词,如化学、物理、政治、经济等,我们再直接引进。 如今,除了正式文件里,人们口头上很少用教师这个词,大多数人都称老师。在古代,只有年高德昭的学者才被称为老师, 如《史记· 孟子 荀卿列传》:“ 齐襄王 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了明清时期,人们要科举考试。考上的这些读书人就把主持考试将他们录取的官员敬称为老师,自称是这些官员的学生。那是恭维这些官员的称呼,是“谀称”即拍马的称呼。据说,这件事是从明代的严嵩那里起的头。当然,语言也在变化,很多人如今自称老师,人们也见怪不怪了。 教师,不管是大中学校还是小学直至幼儿园的教师,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下一代的命运。一个好的教师,不但要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洁身自好,好教师的人格力量将影响学生一辈子。当然,反过来也很可怕。我祝愿大家都做一个好教师。
个人分类: 汉语言|12075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说“伏”
热度 11 fdc1947 2015-7-18 07:42
说“伏” 暑伏天,过去晚上都要到室外乘凉,大家在一起聊天。如今没有了乘凉的习俗,那就在博客里随便聊天,也算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吧。入伏好几天了,就说一说“伏”字。 伏字,单人旁一个犬。伏跟犬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就是人像狗那样趴着,这或许有道理,但那是今人说的。我们说汉字,还是应当看看古人特别是汉人(汉代人)怎么说的。东汉的《说文解字》:“伏,司也”。南唐人徐铉注:“司,今人作伺”。这是说,这里的司就是伺。伏就是伺候的人在一旁低头哈腰地待着,就像狗老老实实地候着它的主人。“伏伺即服事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服侍。我们如今有时还骂某人是某某人的狗,这能够让人想象出这个伺字的含义。“引申之为俯伏”。当走狗的常俯伏于主人的脚下,所以引申为俯伏,也就是“趴着”。用古人的话,就是“伏,覆也”(《释名》)。这才是我们如今常用的伏的意思。 趴着睡觉影响呼吸,对身体有害,所以圣人告诉我们:“寝毋伏”(《礼记·曲礼》)。 当然,趴着并不一定是睡觉。说一个故事吧。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说的是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受到楚成王的优待。以后晋楚交兵,晋文公后撤三舍,以示报恩,后来晋国大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实际上,据《左传》说,临大战时,晋文公还是胆怯的。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与楚成王打架,“ 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就是梦见楚成王把他打翻在地,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浆子,于是很害怕。而他的舅舅子犯却说:好兆头!“ 我得天,楚伏其罪 ”。你朝天躺着,看着天,就是得了天意,楚王趴着,表示“伏罪”。您看,这里同一个伏字,得到了另一种解释。 古人伏地表示畏服,伏和服是同一个意思,同音同义。我看服字还是因为与伏同音才有了“信服、顺从”的意思。再讲一个故事,还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借口许国朝贡周王不及时,找来鲁国、齐国一起讨伐许国。郑国的将军颖考叔十分勇猛,率先举着郑庄公的大旗冲上了许国的城墙,但是,另一位将军子都嫉妒颖考叔,就放暗箭射死了颖考叔,但是联军还是攻下了许国。京剧《伐子都》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战争胜利以后,“赃物”许国怎么处理?鲁隐公明知自己出力不多,也就乐得谦虚一下,说,你们说许国不及时朝贡,我才跟你们一起来讨伐它,如今“ 许既伏其罪矣 ”,“寡人弗敢以闻”(许国既然已经伏罪,我就不要什么战利品了),“乃与郑人”(让郑庄公处理了)(《左传》)。这里的伏罪,也就是服罪。实际上, 这个服是制服,(强迫)使服从的意思。 类似的词,还有“伏诛”、“伏辜”、“伏法”等等词,其中伏与服都是一样的意思。 当然,需要说明“服法”一词。这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新的用法,就是表示违法者服从有关方面的法律判决,所谓“认罪服法”。这才与“伏法”一词意义不同。这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伏,是趴着,于是“引申之为隐伏”,也就是藏起来,伏藏 。打仗的时候,便是埋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那是《老子》上的话,这个伏字也是伏藏的意思。把伏字做声旁的字,也都是这个意思。例如,袱就是包袱,是把物件包藏起来的布单。茯苓,是藏在地底下的菌类,过去的“仙人”就挖那东西吃。现在正是 伏天的伏,也就是伏藏的意思。夏属火,秋属金,火克金。在夏火太盛的时候,秋金要伏藏起来,以免受到伤害。 前些天,有人说今年的伏天有四十天之久,热的时间更长。这是没有道理的。一般地说,气温的高低与节气即阳历有关,7月前后总是最热,到了8月中旬,大多数地区便开始凉爽了。而伏天的开始和结束是与所谓“庚日”相关的。六十甲子,一天换一个,日复一日,每十天一个庚日,周而复始,它与月、与年、与节气都没有关系,与天气更是完全无关。哪一年夏至以后庚日早一点来,就有可能伏天就四十天。像今年,6月22日夏至,23日就是一个庚日(庚午),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便是7月13日(庚寅),就入伏了。立秋后还有一伏,到8月22日(又是庚午)结束。这样就是四十天了。如果哪一年夏至以后七八天才是庚日,那不用说,伏天就一定是30天了。所以,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与天气热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 如果要说在一百多年以来的中国人中间,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姓伏的人,我看当数伏皇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知道她的。这是汉献帝的皇后,她勾结她的父亲,企图发动政变除掉曹操,结果满门被曹操所杀,连汉献帝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幸免。京剧《逍遥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其中的高派唱段十一个“欺寡人”排比句,当年是风行全国的“流行歌曲”。戏曲和曲艺是过去老百姓得到历史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可是也给老百姓留下了不少误会。一个是科举考试,好像谁都可以随便到京城考试,于是金榜题名似的——这个今天不说,以后有机会再说。另一个是皇后,似乎谁漂亮、能够得到皇帝的欢心就可以做皇后。其实完全不是的,皇帝讨一个小老婆,立一个妃子较为容易,立皇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立皇后通常是一个政治行为,皇后家族通常是名门贵族。拿伏皇后来说,她家族是随着汉代的兴起而兴起,到她这一代已经是连续十六代兴旺发达的望族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天下,要治理国家,还是要靠“文治”,可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特别是秦末多年战乱,古代的文献流失殆尽。《尚书》是 历代传下来的官方历史文献,却找不到了。汉文帝听说有一个原秦朝的博士,济南人伏生,熟悉《尚书》,就派了晁错去向伏生学习,这才留下了一部残缺不全的《尚书》。《尚书》在汉代是官学,伏生的再传弟子们许多都成为帝王之师,位列公卿。他的后代也多为经学大师,出仕做官而有名的有:伏理(成帝时高密王太傅),伏湛(光武帝时大司徒,封不其侯),伏隆(光武帝时大中大夫),伏无忌( 顺帝时侍中 ),一直到大家熟悉的伏皇后之父伏完,四百多年家族兴旺发达。最后因政治斗争,家族凋零。 这个济南伏生的祖上,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弟子之列的宓子贱。据说他在单父做宰(如今山东单县的一把手)的时候,只是天天在大堂上弹弹琴,就把单父治理得好上加好。于是,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成语“鸣琴而治”就被用来颂扬最优秀的县令。 宓在这里读伏 ,也有人说应当是虙子贱,大家弄错了,写成了宓,也有人说没弄错。究竟有没有弄错,我也不好说,因为那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所说。反正两千年来大家都这样混着用,宓、虙、伏,没有什么差别。 再往上推,就推到了“人文始祖”伏羲那里去了。这个人(神)的名字,伏羲、包羲、宓羲,两千多年来,各种写法都有。照我看,伏、包、宓,不但字音相近,字义也差不多。古代没有声母f,声母为f的字,古代大多为声母b。古人说鸡伏卵,今人说鸡孵蛋。南方人至今把孵读成bu。据王力先生说,韵母ao在上古当发o,这样伏和包的古音就极相似。伏为伏藏,藏起来。包也是包藏起来。因此,包就是伏,包袱的袱的衣旁是后加的。宓,《说文》称“安也”。伏藏起来就安全、安宁了,后来加一个山,成为密,藏在山里,那就更加安全、秘密了。所以,伏、包、宓,本来就是一回事情。当然,我不是文字学家,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189 次阅读|23 个评论
说“谎”(1)——说文解字
热度 4 fdc1947 2015-5-23 07:37
说“谎”(1)——说文解字 谎是一个常用字,也是某些人习惯。在说那些人的习惯之前,有必要先务一务虚,对这个字本身说几句,解析一番。 谎的繁体字是謊,据《康熙字典》,这是一个俗字,正字是詤。《辞源》也是这样说的。 《新华字典》中,谎字有两个义项:1.谎话,不真实的话;2.说谎话。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谎字有三个义项,后两个与《新华字典》一样,多了第一个:“梦言。《说文·言部》:‘詤,梦言也’”。《辞源》则在“詤”字下说:“梦言”,注音为huang1,又说:“后称假话为谎,读为huang3”。 照《古代汉语词典》和《辞源》的说法,詤字的第一个意思是“梦言”,严格地说,这样的解释是不合适的。 而《说文·言部》:“詤,梦言也”,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有人一定要质问我:《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说:“詤,梦言”是不合适的,而《说文解字》说:“詤,梦言”是正确的,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这需要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字典(词典)都是用今语即当代语言来解释字(词)的。《辞源》和《古代汉语词典》都是写给现代人看的。两部辞书说:“詤,梦言”,其中的梦言,应当也是用的当代语言。梦,就是我们睡觉所做的夢,“梦言”,就是“梦中所言”,也就是“梦话”或者“说梦话”。我想,我们这样去理解,应当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而《说文解字》中的“夢言”却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做梦时所说的话。因为在《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夢字的意思不是做梦的梦,而是“不明”。如今我们所说做梦的夢,在《说文》中写为㝱。也就是说, 在许慎的《说文》中,夢和㝱是意思不同的两个字。夢的意思是“不明”,㝱的意思才是我们如今所说的梦。 《辞源》在解释詤是“梦言”后,引用了《吕氏春秋·知接》中的话:“ 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詤 ”。这是对的。闭着眼睛而说能够看得见,就是“詤”,就是许慎所说的“夢言”即“不明之言”,就是“瞎说”,也就是说“说假话”。这里的詤就是如今意义上的说假话,而不是梦话。 段玉裁注解《说文》时说:“夢之本意为不明,今字假为㝱寐之,夢行而㝱废矣”。如今用夢字代替了㝱字,而夢的本意不明反而不为人知了。 所以, 《说文》中的“詤,夢言”,夢言不是如今的梦话,而是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瞎说”(不明之言),即说假话。 《古代汉语词典》所说的第一义项(梦言)实际上与后两个义项(假话、说假话)一样,并不构成新的义项。 为什么我要这样强调《古代汉语词典》中第一个义项不成立呢?当然,做学问要实事求是,这是最主要的。另外,这里有一个原则性的区别:如果詤字有说梦话这个义项,而说梦话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詤”的错误程度就轻多了;实际上,成年人的谎话都是有意识的,故意而为之。 詤字的篆字写法如下 左边为言字旁,右边为巟。巟字上方为亡,逃亡之亡,亡的本意是逃 (从篆字上可以看出,亡字从入,从乚 音yin3,隐蔽藏匿之处也],逃亡必入于隐蔽之地) ,可引申为到处乱窜。下方为川,水流的意思。巟字系会意,水到处乱流乱窜,就是“水广”、“水大”,引申为大,就像洪字引申为大一样。此字后来被荒字 (本义为荒芜) 所假借 (所以詤字如今写为谎) 。巟为大,荒也就有了大的意思。正如段玉裁所说:“传曰:荒,大也。凡此等皆假荒为巟也。荒,芜也。荒行而巟废矣”。随便说一句,《千字文》第二句,“宇宙洪荒”中的洪荒两个字,都是大的意思,并没有荒芜之意,许多解释《千字文》的文字在这里都是望文生义。 这样, 詤字为一个会意字。巟言,即“大言”, 也就是“不经之言”、“假话”或“说假话”、吹牛。
个人分类: 汉语言|7021 次阅读|6 个评论
模子、码子、貊子?
热度 1 fdc1947 2015-5-7 08:29
模子、码子、貊子? 吴方言有“mo子”一词,其意思是带贬义的“人”。这个词可以单独用,其意义与“家伙”、“户头”相类似,如“搭格种‘mo子’是呒缠头葛”(跟这种家伙是没有什么好扯的)。它也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如寿头mo子(不识好歹的家伙),刮精mo子(精于算计又贪吝的家伙)、阴刁mo子等等。 我的问题是“mo子”的mo应该怎么写?为什么称mo子?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知道了怎么写,其意义也出来了。 清·李伯元 《文明小史》:“有个寿头模子,要买一只钻石戒指,一只金打簧表,你可有这些路道?”这里写成了模子。模子就是模型,按照模子复制,复制品与模子一样。 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寿头码子’虽然已经是‘猪’的隐语,然而究竟还是隐语,含有宁‘雅’而不‘达’的高谊。”这里写成了码子,模和码两个字在吴方言中是同音字。码子就是筹码,如今赌博时,仍然用码子代替金钱。这里用码子,似乎只是用一个表音的词,没有很深的意思。 前几天, 在博友“朱小飞谈淮安方言”的博文中看到引用章太炎先生《新方言·释言第二》的话:“ 今江南运河而东相轻贱则呼貉子,貉音如馬 ” 。我恍然大悟,如今吴方言中人们所说的mo子不就是这个字吗?(吴方言中马音mo,与模、码同音)我上面所说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里, 我们之所以会有问题,人们之所以会写模子或码子,只是人们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太炎先生的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貉,北方豸种。从豸各声。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莫白切。”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西方羌从羊,北方狄从犬,南方蛮从虫,東南闽越从虫,東方夷从大,参合观之。郑司农云,北方曰貉,曰狄。” 貉,是古代中原人对北方民族的蔑称,俗作貊 。 后来,这些称呼大多都“泛化”了。蛮、夷、貉(貊),不但指南方人、北方人或东方人,也可以指其他地方的民族,也可以指远来的西方国家,甚至少数民族也称中原人为蛮子。这些字也被应用于同一个民族的人相互蔑称,章太炎先生所言“今江南运河而东相轻贱则呼貉子”正是这种相互蔑称的一种。 如今这个貉字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为he2或hao4,意思也是一种动物,主要用词为一丘之貉,其“对北方民族的蔑称”这个意义的用法则由貊字来承担。这里的mo子,可以写为貊子。 寿头模子等理应写为寿头貊子等等 。 貊子是蔑称,但是有些人就是以丑为美的,在有些情况下,蔑称也可以变成骄傲的称呼。过去有些黑社会分子称最厉害的人为大mo子。 文化革命中有些小青年学黑社会的样,去“配模子”, 打一架, 比一比,到底哪个才是大模子。他们所谓的模子,实际上也应该就是这个貊子。 不过, 在语言的使用上是没有“理应”的,从众是语言的最高准则,人们习惯怎样写就必须怎样写 。所以,人们恐怕还是会写寿头模子或寿头码子,我在这里所说“理应”写“寿头貊子”不过是寻根推源罢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4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闲说“蠢”
热度 4 fdc1947 2014-10-15 07:31
闲说“蠢” “蠢”是到了上学以后才学到的词。我的家乡方言里并不说蠢,而是说騃或獃,这两个字现在都不用了,简化成呆。过去的字典上都注音为ai2声(大概台湾还是这样注的,当然,他们用注音符号),现在注为dai1声。与之类似的字还有戆(戆徒,南方话,许多人把它写成戆大)、痴、愚、笨、傻(傻瓜,北方话)等等。 蠢是智力发育不好。把它作为骂人的话,在严格的意义上说,这是不对的,有轻视、侮辱残疾人的意思。但是,语言已经流传了不知多少年,我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要用这样的语言。比如,我们常常说我们的敌人做了蠢事,或者自我解嘲说自己真蠢等等。 大家都知道,教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批评的时候一定不要随便说他们蠢、笨,那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蠢字的写法是一个春底下两个虫。我们人类的愚蠢与虫子有什么关系? 我们人类的愚蠢与虫实在没有关系。 这个蠢字是说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各种虫类恢复的活动,是虫类活动的意思 。这里所谓的虫类并不光指我们所谓的昆虫,而似乎包含了所有陆生的非恒温动物。节气惊蛰的意思就是天气暖和了,虫类惊醒了,开始恢复活动。有成语“蠢蠢欲动”。这个成语里的“蠢蠢”是爬虫蠕动的样子,原义中没有愚蠢这样的含义,最早也并非贬义,是一个中性的语汇。 愚蠢的蠢字实际上是与上述“蠢蠢欲动”的蠢没有任何关系的另一个字: 憃,上部是舂米的舂,下部是心。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憃,愚也,从心舂声。 这才是愚蠢的蠢应当写成的样子。但是,这个憃字和另一个字“ 惷 ” 长得太像了,只是在中间差一点,一个是臼,另一个是日,读音也有点相近。《说文解字》对 惷字的解释是:乱也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有一句“王室实惷惷焉”,晋·杜预对“惷惷”的注解是“动扰然”即“动乱的样子”。由于两个字实在相像,古人有时把憃写成了惷。到后来,书上的字到底是憃还是惷,人们也搞不清楚了。于是,惷字就也有了“愚惷、痴 騃 ” 的意思,并有了愚惷、惷愚这样的词。 但是,由于惷原来就是动、乱的意思 (春天来了,心也蠢蠢欲动) ,其发音也与蠢完全相同,它与蠢原来就相互“假借”或“通假”,于是,蠢也用来表示愚蠢。现在,我们索性把蠢和惷都统一起来,一概写成蠢。这样我们写“愚蠢”、“蠢蠢欲动”都是这个蠢字了。由于在人们的意识中,蠢就是愚蠢,“蠢蠢欲动”便成了完全的贬义词。 至于那个“ 憃”字,写起来又麻烦,意思也早已被惷所“篡夺”,人们已经用得很少了,以至于很少见到它的影子。 憃字的读音 有至少三种,书容切、音舂;丑江切、音 䚎;昌容切,音衝。 《辞源》上用的 汉语拼音是根据书容切,chong阴平,与舂字一样 。 舂字古人的读音是书容切 ,也就是把书字的声母sh配上容字的韵母ong。在普通话中,没有sh与ong拼起来的字,这样的字已经读成了chong。随便说一下,在普通话中,许多古代的si音、shi音变成了ci和chi,如赐、伺等原来读音是si,现在都读ci;弛原来读shi,现在读chi等等(几十年前的字典上还是老的读音)。 憃字照书容切读成舂,舂在南方的方言如吴方言中读为song (吴方言中s与sh几乎合并不能够分辨了)。过去在虎丘、灵岩山等地都有卖一种供儿童“过家家”即“做小人家”用的带盖的“木臼”,小孩子把花生米(长生果)放在里面“舂”成花生酥,称“舂(song)长生果”。 憃字如读成舂(song),我想起来一个词:弄song 。弄song就是作弄, 写成汉字就是 弄送 。《儒林外史》第四回,说范进中举后,请和尚给母亲做佛事。僧官与张乡绅有矛盾,被张乡绅捆绑,求范进解救。那僧官说:“…就是他的佃户,商议定了,做神做鬼,来 弄送 我…”。如今,吴方言区的人还经常用“弄送”这个词。 弄,就是把玩,我们常说玩弄;憃,就是愚、傻。 弄憃,就是玩弄傻子 。这个“弄憃”,是否就是“弄送”的本字?我看是可能的。
5640 次阅读|7 个评论
“鸡头晕”小考
热度 1 fdc1947 2014-10-11 08:06
“鸡头晕”小考 什么是鸡头晕? “鸡头晕”是吴方言语汇。晕在吴方言中的读音接近于汉语拼音wen。 《苏州方言词典》载“鸡头晕”条,把它释为“头脑一时不清”,例句:“题目亦不难,一个鸡头晕,才忘记光”。例句中的“才忘记光”就是“都忘记光了”。 “头脑一时不清”应该是人头晕,为什么称鸡头晕?为什么不称鸭头晕、狗头晕、猪头晕?这里有什么讲究?想不通。 近日看到汉·许慎《说文解字》頁部有“䫒”字:“䫒, 繫頭殟 也。从頁昏聲 ”。清·段玉裁注曰:“ 歹部曰。殟者,暴無知也。……《集韵》、《類篇》引此條有‘謂頭被繫無知也’七字,當是古注語。《玉篇》引《莊子》云,問焉則 䫒 然。 䫒 ,不曉也。按與心部之惛音義略同。 ” 又据《康熙字典》:“ 殟,… 《唐韻》烏渾切,《集韻》烏昆切,並音溫。” 有些朋友不大习惯看文言文,我把这些话用白话重新解释一下。 《说文》对䫒字的解释是“ 繫頭殟 ”。 繫,简化字为“系”,音ji,我们系鞋带、系裤带,都是这个ji字。殟,音温,是“暴無知”,暴就是突然。《集韵》和《类篇》引用《说文》说“系头殟就是头被系住失去知觉”。这是“古注语”。 这样,䫒的意思就是头脑不清楚,与 惛字的音和义都差不多。而惛,音昏,心不明也(《正韵》)。也就是糊里糊涂。 因此,“系头殟”,就是“ 䫒 ”,就是“惛”,也就是糊里糊涂。上面所说的“头脑一时不清”正应当是这个“ 䫒 ”。 所以,所谓“鸡头晕”者,实际上应当是“系(ji)头殟”。 《说文解字》是过去读书人的常用书,也是那时候的权威字书。读书人用《说文》中的语言来说话是理所应当之事。当说某人昏头昏脑的时候,用“鸡头晕”来谐音“系头殟”也就是说某人“ 䫒 ”,那是很合理的。 传来传去,一代又一代,人们光知道了“鸡头晕”,忘记了其来历是“系头殟”。这就像文人们开玩笑把《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用来说某人逃跑了,最后真的弄成了“逃之夭夭”。 当然,人们不可能再去写“系头殟”了,但是我们知道了它的来历,就不会再有“为什么不是鸭头晕”的问题了。您认为是不是这样?
个人分类: 汉语言|47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触祭”小考
热度 3 fdc1947 2014-8-13 07:50
“触祭”小考 吴方言有音“触祭”者,“触祭”者,吃也。无论是苏州话、绍兴话、上海话都用这个词。不过,这不是一个好词,是一个詈词。当然,这种詈词不像如今的国骂那样粗野,不堪入耳。 比如说,过去骂小孩子光想着吃(那时候整个社会都穷),会说:“倷个小赤佬,一日到夜想‘触祭’”(你这个小东西,一天到晚想着吃)。又有俗语嘲笑那些细脖子的人:“头颈绝细,独想触祭”(脖子细细,光想着吃)。 这是一个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沿用下来的词语,到底为什么叫触祭,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好像没有什么人能够说得清楚。现在的字典上也不收这一类方言俗语。 吴方言是一种古老的方言,在那里的文人很多,一般地说,像这种用得很多的俗语通常都是有出处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权威的文字著作,可以说是字典之祖。近来读此书,得到一点线索。据《说文解字》:“ 酹,餟祭 ”。 酹就是餟祭,餟祭也就是酹 。 餟 ,餽也(《玉篇》),也 就是送吃的,有辍、缀二音,《辞源》上注音为 chuò 。 而 酹就是祭祀时“ 以酒沃地 ”(《广韵》)。把酒浇洒在地上,老百姓的俗话,那是给鬼吃的。 “餟祭”可由此而得其引申义:鬼吃。而 说让人“餟祭”,就等于骂人是鬼 。这是拐着弯儿的骂人,如此而已。 由此可见,这个词不应当写成“触祭”,其正确写法 应该是“餟祭” 。看来这个词的历史也是够悠久的了,一下子捅到了近两千年前的汉朝。现在,餟字被许多人写为啜,这样, 这个词似乎也可以写为“啜祭”。
个人分类: 汉语言|9766 次阅读|6 个评论
壳,搉和毃
fdc1947 2014-8-7 09:25
壳, 搉 和 毃 吉先生前些天说起来“壳”字,说苏州话中把某易碎的物件“打”碎了称为“壳”脱了。他把薄壳与容易打碎联想在一起,这实在是一个聪明的联想,体现了他的智慧。吉先生的这个猜测实际上是正确的,是有依据的。 在古汉字中,语音为“哭”,意思为“打击”的字至少有下面三个,下面分别叙述。 第一个便是“ 㱿 ”。这个字后来被写为“殼”,在过去的岁月里,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写的,后来有人简写为壳。现在已正式简化为“壳” 。 《说文解字》:“ 㱿,从上擊下也。一曰素也。”两个意思,本义是“从上击下”,另一个意思是“素”,素就是空。段玉裁注,“俗作殻,今吴会间音哭,卵外坚也”。卵外坚就是蛋壳。《康熙字典》也说 “卵甲亦曰㱿” ,“又作殻”。 殻字的本义是“从上擊下”,后人写文章极少用到这个意义上的殻,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字的本义。但是, 这个原义使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殻是殳字旁 。 殳是一种打杀人的兵杖,字典上凡是殳部的字都与击打有关。 第二个是搉 。《说文解字》:“搉,敲擊也”。《集韻》《韻會》:克角切。《汉书·五行志》:“ 高后鸩杀如意,支断其母戚夫人手足,搉其 眼, 以为人彘。”注: 搉,謂敲擊去其精也。精通睛。现在这个字的读音与“榷”相同,也往往做“商榷”用。 第三个是 毃 , 《集韻》《韻會》:克角切。与搉字读音相同。《说文解字》:“ 毃, 擊頭也。” 《吕氏春秋·当务》:“故 死而操金椎以葬, 曰:‘下见六王五伯,将 毃 其头矣。’”传说盗跖下葬时手持金椎,说到了地下遇到六王五霸,正好可以用以敲击他们的头颅。 这个 毃字,有人说就是敲。在《说文解字》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解字》:“敲。 橫擿也。 ” 在《集韻》《韻會》上,其读音为“丘交切”。也就是现在的qiao。虽然 毃和敲 这两个字在古字书上并不相同,但是实际上人们早就把它们混在一起,搞不清楚了。 那么,吴方言中把饭碗、瓶瓶罐罐等打碎的那个“哭”的本字应该是哪一个字呢?我看,这三个字都有可能,因为他们在古时的读音基本相同,意思也非常相近。 所以,现在已经不可能考察出来究竟是是从那一个字转来的了。 如果现在去写“苏州话”,那么用那一个字比较好呢?我看三个字各有长短。 写“壳”字的好处是大家都认识,读音也不会错,缺点是一般人看到壳字头脑里反映出来的第一印象是“外壳”而不会往“击破”。 写“搉”字有些人不认识,即使认识也读音也是现在的“确”而不是“哭”,头脑里的第一反映可能会是“商榷”。 第三个字 毃虽则大家可能不认识,不过从本能上能够反映出来一个“敲”,意思一般不会错,但是读音也一定的“敲”,但这样给读者的印象就不是十分地道的“老苏州话”。 所以, 如果仅仅为了强调写苏州方言,从表音的角度说(三个字意义一样),那么,写他把“饭碗头‘壳’脱哉”还是比较合适的。一般懂得吴方言的人会比较认可,似乎比写其他两个字更好一点。
个人分类: 汉语言|4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朕”
热度 25 fdc1947 2014-6-23 07:43
多年来,有关帝王的影视剧总是屏幕上的“常主”(本来想用“常客”一词的,后来想想不妥,便自撰了“常主”),演员们也都可以过一过帝王或后妃的瘾。在剧中,人称皇帝为皇上、陛下,皇帝则自称“朕”。诸如皇上、陛下等称呼的解释,大家都很清楚了。而“朕”,一般的解释也就是“ 先前大家都可以自称朕,到了秦始皇以后只能皇帝专用 ”,而这个朕字到底什么意思,许多人说不很清楚。本文就来说一说“朕”。 图1 朕 朕字的篆字写法如图 1. ,字的左边为舟,右面上部为火,下部为双手捧托。此字现在的“月”字旁是隶书化后所致(相类似的字还有“俞”“服”等)。《说文解字》:“ 朕,我也,阙 ”。一千多年来对该书研究最有成绩的清代大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 我也”二字为“妄人”所加入,这是不懂得许慎《说文解字》全书的体例所致 。他这样说是有道理的,《说文解字》在此处所说的,都是该字的本义。朕字的本义在这里已阙(阙就是缺),丢掉了。接着,他引用了另一位清代文字学家戴震在注释《周礼·考工记》中“ 视其朕,欲其直也 ”时的话:“ 舟之缝理曰朕 ”。认为朕字的原义是 做船时木板之间的缝 ,上面所引《考工记》上这句话的直译是说“ 看这些缝,要把它们做得直 ”。这是有道理的,这样也解释了朕字偏旁是舟。 新造船上的船缝很小,不容易看出来,随着船的使用,缝就越来越大。 一开始就看出船缝并知道这缝怎样会越裂越大的人是需要经验的。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词: 朕兆 。朕和兆两个字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兆字的原义是龟甲上的裂纹, 古人占卜的结果,是看“兆”才能够知道的。能够“见微知著”的,就是知道事情发生朕兆的。 朕兆一开始是很小的,一般人看不出来 。《史记 · 李斯列传》说,赵高为了蒙蔽秦二世,把二世架空,对二世说: “ 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 ‘ 朕 ’ 。 ” 他用的就是朕的 “ 一般人看不见 ” 的意思。当然,实际上赵高是故意用片面的解释来蒙骗二世,作为第一人称的朕字并不能这样解释,但是,这也并非一点不搭边,朕字确实有这个意思。赵高在这里玩了一个花招,否则,他怎么能够称得上“奸臣”,一个完完全全的草包也总理不了秦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国政。 但是, 朕兆是慢慢会由小变大的 。 由小变大这个意思,后人并不大用了 。朕这个字,后世一般情况下用得很少,由朕字组成的词,除了朕兆以外,在后世基本上没有别的词。我估计谁也不愿意去冒可能得罪“朕”的风险,宁可躲开这个字。因此朕在“由小变大”的这个意思,似乎被后世所遗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先前由“朕”字出发造出来的一系列其他字中间看出来这层意思。 我们看一下这些字:勝、賸、腾、滕、螣、謄、幐、縢、媵、 塍。这些字都是由朕字再加上一个字所构成,它们的篆字写法均见图2.。 图2 十个以朕为声符的字 勝,从力,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胜。本义为胜任,引申为胜利。力量由小变大,就能够勝。 賸,从貝,朕声,现在已经整理统一为剩。本义是物变多了,引申为剩余。貝是钱物的象征,钱物多了才能就有剩余。 騰,从馬,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腾。本义是“传”,略相当于现在的邮递,古代的邮递方式是驰马接力,这个字引申为驰、奔、跃。马由小变大,就能够奔驰。 滕,从水,朕声。《说文解字》:“滕, 水超涌也。 ” 水由少变多,于是就奔涌,就像济南的趵突泉似的。水烧开了,也跟泉水喷涌一样潽出来,称沸滕,后来写为沸腾。 螣,从虫,朕声 。虫(音 hui3 ,不是现在蟲的简化字虫 chong2 ),本义是蛇。《尔雅 · 释鱼》: “ 螣,螣蛇。宋 ·邢昺《疏》: 蛇似龙者也,名螣。一名螣蛇。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 ” 。《荀子 · 劝学》: “ 螣蛇无足而飞 ” 。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了 螣。 謄,从言,朕声,现在已经简化为誊。誊写,就是抄写若干份,言(文字)由少变多了。 幐,从巾,朕声,这个字现在人们用的很少。幐,囊也,就是口袋。零碎的东西,两只手能拿多少?用个口袋就能够装得多了。 縢,从 糸 ,朕声。縢,缄也、绳也、约也,就是拿绳子把一些东西捆在一起。其作用与把零碎的东西用口袋装相似,不过,这里能够捆起来的是长条的东西罢了。前面的布(布,从巾),这里换了绳子(绳,从 糸 )。 媵,从女,朕声。古代诸侯通婚,除了嫁出一个,同姓的诸侯或附庸也要陪送一两个小的,当然通常也是地位较低的,这多出来的,就称为媵。 塍,从土,朕声。稻田里的田埂,特指稻田里的。塍,一定高出稻田,当然由土培成。它至少有两个作用,一个当然是人能够行走,另一个更重要的是使稻田能够存上较多的水。 上面举出了十个字,都是所谓形声字,都是“从某(如上面的力、貝、馬等等),朕声”。 朕都是表音的,但古代的形声字之表音符,大都同时又有意义。同音的字可以有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个字作为声符?所以所谓声符,不是随便把一个同音字拿来就可以的,古人在这个方面很有讲究。从这十个字可以看出朕在这里都有由小变大、由少变多这样的意思。这种意思与朕兆还是相关的。从古代形声字的表音符中,可以探究出这些表音字的原义。 《说文解字》说朕的原义已阙,戴震说其原义是舟缝。本文用由朕作声符的字探讨朕字的原义,是支持戴震的看法的。 至于“朕”字作“我”解这个意思,仅是一个同音假借 。古代 表示自称的字,如《尔雅》上所列 卬、吾、台、予、朕、余、我等,都是假借来的 。大概第一人称的字,很难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当然,不但第一人称如此,其他的人称代词也都是假借来的。在先秦时期,确实大家都可以用朕来自称,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才被皇帝所专用。以后也就一直保持了下来。 至于为什么这样假借,不别样假借,恐怕这是一个永远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用好像拿着武器(戈)杀人的字——我,来表示自己?谁能够说得清?而且人称代词又是如此之多,直到如今,南方各处相距只几十里路,我你他等人称代词的表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要弄清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就要费很大的劲。而要弄清古人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弄清他们怎样写已经很不容易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31469 次阅读|47 个评论
从狗肉说起
热度 9 fdc1947 2014-6-10 06:45
从狗肉说起 本文题为“从狗肉说起”,但是与现在人们争论的是否应当爱狗、残狗、吃狗肉以及保护动物之类的事情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说文字。今人称“狗”,古人称“犬”,一般地说,犬就是狗。但是,中国的古人要分得细一点,犬是总名,狗是小犬,现在就不分了。从狗肉说起,就是从犬肉说起,本文 只是从犬和肉两个字说起 。 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是所谓“楷书”(印刷的宋体、仿宋体等都属于楷书的范畴),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篆书则是隶书的基础。从篆书到隶书,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从此,汉字脱离了象形。我们讨论字形的变化,往往从篆字开始。 肉字的篆字见图 1. ,这是一个象形字。隶化以后,肉字旁与月字旁就差不多了,现在的楷书就一模一样了。一个肉字,旁边放一个犬字,就是一个 肰 ( ran2 ) 。 肰就是狗肉 (图 1 )。 古人很喜欢吃狗肉,大概除了猪肉之外,就是吃狗肉了。《礼记·王制》“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这说明牛羊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并非一般人可以 顺便 享用。《孟子·梁惠王上》“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彘,猪;豚,小猪;这句话的意思是:及时地饲养鸡、狗、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肉吃了——博主注),《国语·勾践灭吴》“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丈夫,指男子,男孩;这是勾践奖励生育,多生孩子,长大报仇——博主注)。孟子说的七十岁老人可以有肉吃了,吃的是鸡犬猪,勾践奖励百姓生育用的是猪和狗。因为吃狗肉的人多,杀狗的便成了一项专门的职业。战国时有名的刺客聂政以及刘邦的连襟樊哙等不少名人都是从事这个行当的。 图1. 肉、犬、甘、厂 等 狗肉好吃不好吃呢?当然是好吃的。于是在 肰字上面加一个甘, 就成了 猒 ( yan4 )(图 1 )。《说文解字》: 甘,美也。就是味道好 。这个甘,在隶化的时候,简写成“曰”字的模样。 猒字 的 意思是满足,引申为吃饱 。有美味的狗肉吃,还不该满足吗?还不吃个饱吗?《孟子》中说过一位 齐人,有一妻一妾。他自己每天出去,“ 必猒酒肉而后反 ”。但他实际上吃的是别人祭祀的酒肉,很不光彩。《千字文》中有一句“ 饥猒糟糠 ”,是说肚子饿的人,有“糟糠”吃也就满足了。 但是什么事情满足过了头就厌烦了,于是 猒字又引申为厌烦、厌倦、讨厌的意思 。 后来人们又造出一个 厭 字, 上面是 山崖 (厂 han4 ),底下是 很好吃的狗肉 (猒) 。这个 字的意思是压 ,把猒压在山崖下。《说文解字》“ 厭, 笮也。从厂, 猒 声 ”。这个“ 笮 ”,说文上的解释是“ 迫也 ”,徐铉的注解是“ 镇也、压也 ”。所以, 厭 字的意思就是压。 人过于受压,晚上睡觉就成问题,就会做噩梦,这就引伸出厭字的另一种意思。《山海经》里有这样一句:“ 服之使人不厭 ”,郭璞注:“ 不厭,不厭梦也 ”。厭梦,就是梦厭。在这个意义下,后来新造了一个“ 魘 ”字。把 这个意义上的厭 写为 梦魘的魘 。总之, 厭 字的两种主要的意思: 一种已经 分了出去,写为 “ 魘 ”;而在 “镇也、压也”的意义下,还派生出好多字 ,我们仅例举如下六个: 懕、 厴、 靨、 擪 、嚈、壓 。 第一个是 懕 ( yan1 )。《说文》:懕,安也。 把心按压住,岂不是安稳了 。《诗经·小雅》:“ 懕懕 夜飮 ”,就是很安逸的喝酒。后来这个字也把心写成竖心旁, 懨 ,又简化为 恹 。 懕懕原来是很安逸的样子。安逸就是慢腾腾,以后转化成了病怏怏的样子了。王实甫《西厢记》:“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 ”。 第二个, 厴 ( yan3 )。甲,就是甲壳,压住甲壳。这个字出现略晚,表示螃蟹身子底下的那片甲壳。现在, 厴 简化为 厣 。 第三个, 靨 ( ye4 )。 面就是面孔、脸面。 在脸面上压一下 ,当然出来一个窝, 嘴两旁的小圆窝儿,人称 酒窝儿 。妇女在脸上点搽一些装饰,也称 靨 。 靨 现在简化为 靥 。杜甫有诗句:“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 第四个, 擪 net 典 】 ( ye4 )。这个字也可以写成提手旁, 擫。擫 就是 用手指按压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如人以手指擫之 ”。 第五个, 嚈 ( ye4 )。把 口(嘴)按压住了,人就呜呼哀哉 了。《红楼梦》十三回,贾宝玉听说秦可卿死了,要过去看,贾母不让,说:“ 才嚈气的人,那里不干净 ”。 第六个, 壓 (ya4) 。 土坷垃一压就坏了 ,所以这个字的原意是坏了。《说文》:“ 壓, 壞(坏)也。 ” 类似的字,还有一些,我们不一一列举了。 古人写字喜欢“假借”,假借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实际上就是写一个“别字” 。上面我们说过的 猒 字,就被写成了 厭 。您要问为什么写成 厭, 不写成别的?除了同音以外,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再说出什么道理,反正古人就是这样“假借”了。而且, 时间一长,猒字反而没有什么人用了,甚至许多人都不认识这个字 了。于是 厭 就 又有了吃饱和讨厌这两个意思。吃饱和讨厌虽然从根上说有相同的地方,但两个字的意思毕竟还是有些不同。于是,在满足、吃饱这个意义上的厭,人们又造出来一个新字—— 饜 。这样, 厭字 主要 就只用来表示讨厭、厭烦等意思 了。人们总是喜欢偷懒,少写一点笔画。这样, 厭 就被人们写成了 厌 。由于 厭 简化为 厌 ,饜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简化成了 餍 , 魘 简化成 魇 ,如此等等 。 如上所述, 厭 字已经被 猒字的意思所“入侵”,成了满足或讨厌的意思 ,这真是鸠占鹊巢啊。 但是, 我们千万不要忘了, 厭 是一个原来就有的字,它的本意是镇、压 ,既然鸠占了鹊巢, 鹊只有再去找一个窝里。而 这个鹊又去占了别人的窝 。占了谁的窝呢? 壓 字的窝。时间一长,壓字原来的意思(“ 坏也 ”)人们已经不用了,而且简化成了现在的 压 。我们现在所用的 压 字,原来就是这样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依次替代出来的。费了这么大的劲,真不容易。 我们先把上面这一大段所说的字做一个小结: ( 1 )原来的 猒 字,现在不大用了。它的意思,转给了两个字, 厭 和 饜。 厭 字的意思,成了讨厌、厌烦,而且简化为 厌 。 饜 字的意思是吃饱,满足,简化成 餍 。 ( 2 ) 厭 字的本意,也 转给了两个字,一个是 梦魘的魘 ,简化为 魇 ;另一个 为 壓 ,简化为 压 。 ( 3 ) 懕(恹)、 厴(厣)、 靨(靥)、擫、嚈 ,这些字现在看上去都像 “ 形声字 ” ,其中厭似乎是表音的音符,但实际上都有 “ 会意 ” 的成分,而且其 “ 意 ” 都是厭字的本意 —— 压。 图2. 肰 、火、然 现在,重新回到一开始所说的狗肉,就是那个 肰 ( ran )字。上面已经说过 肰就是狗肉 ,狗肉可不好生的就吃,这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习惯。要烧着吃。烧要用火,肰字下面加个火字,凡火写在字的底部,楷书就写成四点,这个字就成了 然 (图 2 )。 然 ,最早的意思就是 烧狗肉 ,以后就引申为 烧 。烧什么都叫然。《说文解字》: 然,烧也 。 造汉字最原始的方式是象形,日、月,都是象形。有的抽象一点,可以“指事”,就是指示一个大概,如上、下,在一横之上的便是“上”,在一横之下的便是“下”。用得最多的是形声,如江、河之类的。有些实在不好用上面的办法,就只好借一个字来表示,例如,一些感叹词,语气词等等。 “ 然 ”这个字就被假借来表示“ 这样、如此 ”等等意思。 同意别人的说法,说“ 然 ”、“ 然也 ”。西面怎么样怎么样,东面也是如此,说东面“ 亦然 ”。很大的样子,说“ 庞然 ”。很惊慌不安的样子,说“ 惶惶然 ”。用“ 然后 ”表示“如此以后 …… ”。用“ 然而 ”表示“是这样,但是 …… ”(仔细分析这种转折,也可以体会古人说话的委婉)。用得多了, “然”字差不多都是这类意思了 。 而 然 字的原意是“ 烧 ”,却被人新造了一个字“ 燃 ”来替代。很多文人批评这个燃字,说有了一个火在下面,又加一个火在边上,实在是重复了,不合理。但是。批评归批评,文字是老百姓使用的,你说“俗字”也罢,“非是”也好,大家还是这样用,用的人多了,最后只有承认,现在大家都不写“然”而写“ 燃烧 ”了。这就是约定俗成。 好了,一个犬,一个肉,引出了这么一大堆的字。看来,在中国古人那里,狗肉还真是个好东西。 说文字好像有点枯燥,最后说一段我小时候说的儿歌轻松一下吧。 吴方言有古老的儿歌曰:“ ‘ 共隆共隆 ’烧狗肉,狗肉香,请先生,先生吃仔(了,音 zi )烂肚肠 ”。儿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就是让小孩子听着顺耳, 合辙押韵 ,跟着学说话而已。“ 共隆共隆 ”即轰隆轰隆,是火烧的声音。先生,塾师。旧儿歌中多有揶揄塾师者。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9471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