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兴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日杂感
xu782219 2009-9-30 21:44
生日杂感 人生,喧嚣,匆忙,航程。 徐渡,平和,安静,缓行。 广交益友,远离奸佞。 勿与人比,自路自行。 保持兴趣,享受成功。 捍卫理想,奋斗终生。 淡薄名利,心态和平。 追求事业,灵魂安宁。 诚对自己,忠于爱情。 积蓄精神,战胜重重。 活在当下,享受眼前。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善待自己,和谐心灵。 敬畏上帝,热爱生命。 追求幸福,享受人生。 世界美好,快乐无穷。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想法的来源,文献?
firefive 2009-9-2 16:19
  近来看文献,感觉很没意思,来回就那些东西,说实在也根本不想那样做。想法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就是换个试剂,改变一下条件,评价对象也就是蛋白水解物什么的,反正搞来搞去,文章很多,但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子。   自己的实验,说白了有点瞎搞的味道,想法来源跟文献没什么关系,只是想出来后再看看有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一个想法做出来后本可做些后续的工作,让原来的工作看起来更丰满一些。但老感觉这样做没意思,花的时间倒是不少。   近来仪器坏了,想看些东西,可是没看到什么能提起兴趣的,有点厌烦的感觉。有时候想,要是我再会点什么,可能会有更多有意思的想法,可惜没时间去尝试。   现在感觉不缺想法,可惜实验进度赶不上想法,一个想法没做完又有了新的想法,没能静下心来把一个想法做完整。。。性格使然?
个人分类: 学术相关|3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刚成功的背后
热度 1 cwhm 2009-8-7 08:15
昨天看了楚天都市报关于陈刚的报道,陈刚是华科的校友,也是通过这个报告更知道了陈刚还是我的老乡,都是襄樊人。 看完报道,似乎也寻到了陈刚成功背后的那些因素: (1):对科学的热爱,从小爱问问题,自学能力强,当然人也很聪明,不然也不可能考上襄樊五中(高中很厉害的)。 (2):对机遇的把握,一次机遇让他做了伯克利的校长田长霖(祖籍湖北黄陂)的学生,开始了自己传热学的研究生涯。 (3):陈刚以前都是早上4点起床,现在也一般在5点10分起来。起床后,会去游泳、跑步,然后就到实验室工作,一周工作约70个小时,早上4点起床,相信现在的大学生没几个能做到??!! 更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陈刚 (1)作为导师,他也要为基金项目发愁,为项目组学生争取经费。 (2)作为儿子,他坚持每周给年迈的父母打越洋电话,每年还回国两三次看望父母。 下面附楚天都市报报道: http://hb.qq.com/a/20090804/000084.htm 楚天都市报 8 月 4 日报道 前日,华中科大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华裔教授陈刚打破百年物理定律黑体辐射定律的消息传到国内(本报昨日A13版曾作报道),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在异国取得如此成绩,经历了多少艰辛?美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他怎么看国内高校的发展状况?前日晚11时30分,记者再次拨通陈刚教授美国实验室的电话,对他进行了越洋专访 每个系基本上都有中国教授 美国科学界有蛮多华人科学家。在 MIT ,基本上每个系都有华人教授,我们机械系 70 多个教授中,大陆来的有两个,香港过来的也有两个。 陈刚向记者介绍,不过,也许是对政治不关心的原因,华人教授埋头做学问的多,可当领导的不多。陈刚认为,这两方面的人才都需要。 在陈刚团队的照片上,有不同肤色的各国面孔,陈刚告诉记者:实验室有 25 个人左右,而这次科研论文的作者之一,就是他的一名中国学生,也来自华中科大。 教授得像 说客 一样找经费 目前,陈刚带有十五六名学生。他说: 因为这里的导师得支付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有研究经费的导师才有学生,有的教授找不到研究经费,一个学生都没有。 在美国, 教授也得像说客一样到处找经费 ,例如,作为教授得申请一些政府立项的科技项目,可竞争非常激烈,大概 10 %的成功率,像中奖一样。陈刚说着,呵呵笑起来。 但 游说 ,还是要以实力为基础。陈刚以前都是早上 4 点起床,现在也一般在 5 点 10 分起来。起床后,会去游泳、跑步,然后就到实验室工作,一周工作约 70 个小时。 鼓励中国学生闯出去 回忆起 20 年前留学美国的机会,他感叹: 能到美国做田长霖先生的学生实属幸运。田先生祖籍湖北黄陂,当年他在华科讲学时,决定挑选一个中国学生,学校推荐我去面试,结果他就选中了我一个。田先生的一些教诲使我终身受益。 陈刚鼓励中国学生多出去闯一闯。不过, 不少学生都考 GRE 等,但不是考得好就是好学生。我选学生第一是要看他有没有研究的决心;第二则是看他除了成绩好,是否思维开阔,能否主动去学、去思考。 如 今,陈刚和妻子都已在美国定居,并加入美国国籍,有两个孩子,女儿 15 岁、儿子 9 岁。但作为湖北襄樊人,陈刚仍忘不了家乡的一山一水, 我经常回国,每年 都有两三次,讲学或做学术交流。父母和妹妹还都在襄樊南漳的老家。 陈刚表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回家看看。(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陈博雷) 昨日,本报 A13 版报道了《华科校友打破百年物理定律》。南漳县城关中心学校中学高级物理教师江明清来电反映,陈刚系襄樊南漳人,他认识陈刚一家人,并与陈刚父亲共事过。 据介绍,陈刚的父亲陈文朝是南漳县党校退休教师,母亲李家玉是县实验小学退休教师。他的妹妹陈红现任肖堰镇党委书记,以前也当过教师。 陈刚高中就读于襄樊五中。 2004 年 8 月,曾回南漳探亲。 从小就爱刨根问底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漳县县委大院,走进陈刚父母的家,宽敞明亮的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眼处,摆放着陈刚一家和父母、妹妹一家人的合影。 据 介绍,陈刚于 1964 年 6 月 20 日出生在南漳县城关镇。小时候的陈刚, 头大身小 身体瘦弱。熟悉他的人常夸他 头大聪明 ,父母也希望儿子长大成才。 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陈刚从小就爱问问题,看到什么都好奇,非要刨根问底。 母亲李家玉告诉记者,有时她都不知该如何作答。 父亲陈文朝称,陈刚 3 岁时,他就开始教他认字、数数。每天教他认 5 个字。他发现陈刚的记性特别好,学过的字都能认出来。 上小学时,陈刚已经能认 200 多个字,也能从 1 数到 100 ,还会做简单的加减法。 爱看书爱打篮球 1970 年,陈刚上了小学。 李家玉介绍,陈刚从小就爱看书。故事书、连环画都是他的最爱。 初中毕业后,陈刚以优异成绩考入襄樊五中。李家玉称,当年,襄樊五中在南漳县招生名额只有 10 个。 高中时,陈刚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泡图书馆。 一次,学校放假三天,他用两天时间在图书馆完成了 100 道立体几何题。 陈刚不但学习认真刻苦,也很喜爱体育运动,擅长打篮球。 小学时,经常参加文艺活动。 两周自学一本书 陈文朝介绍,陈刚从小喜欢动脑思考问题。 初中时,他学了物理电学知识后,就自己买回一些小零件,动手缠线圈、拼装了一台电风扇。 高中时,他感觉椭圆切线公式用起来太复杂,就自行对公式进行推理,整理出一个简单易记的公式。 1978 年夏天,陈刚初中毕业。由于李家玉要参与阅卷工作,只好由陈文朝照顾他。 陈文朝说,他当时在教高中,没时间照顾陈刚。只好把一本高一上学期的《三角》教材拿给他看。 两个星期后,陈刚居然把这本教材自学完了,书上的练习题也都认真完成了。他画的图都很正确。 为了考查陈刚是否真正掌握了书上的知识。陈文朝随口问了几个公式,他都能对答如流。 每天 4 点半起床 陈刚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终身教授,两次荣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基金奖(原总统奖),一次荣获有成就的学者奖。 陈文朝介绍,陈刚的工作特别忙,他每次乘飞机、坐火车,甚至回家来都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忙科研。 李家玉说,陈刚最近一次回家是今年端午节后一天,只呆了 13 个小时。晚上 12 点到家,次日下午 1 点就匆忙走了。 1994 年,为了照顾孙子,陈文朝夫妇去美国住了一段时间。因为上班时间堵车严重,为节约时间,陈刚一般早上 4 点半就起床了。 陈刚出门前,李家玉会给他做两个三明治带上。但陈刚每次回来时,总还剩一个。因为工作繁忙,陈刚一般只吃一个。 每周打电话报平安 陈刚父亲患有癌症,母亲心脏也不太好,陈刚却因身在异国他乡,不能常回家陪伴父母。 李家玉说,虽然不能经常回来,但陈刚每周都会给他们打电话报平安。每次打电话,陈刚会专门选父母这边白天空闲时间。 陈文朝还特意拿出陈刚专门给他们买的深海鱼油给记者看。 期待陈刚摘取诺贝尔奖 江明清说, 1900 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 ( 威廉 汤姆逊 ) 在一篇展望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文章里说: 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物理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指的是当时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实验,其中一个就是黑体辐射实验(也称热辐射实验)。 由黑体辐射研究派生出来的就是量子物理。量子物理现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光电池、光纤通信、半导体、手机、电视、核武器等等。现代人离了量子是无法生活的。 江明清说,普朗克因发现黑体辐射定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在研究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电效应定律,也获得诺贝尔奖。他相信陈刚也会因此摘取诺贝尔物理奖。(荆楚网 - 楚天都市报 邹琪胡传林 熊莹 魏祖华)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3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信VS泊松: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大毛忽洞 2009-8-2 03:37
韩信 VS 泊松: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由于偶然的机会,韩信成了将军。 由于偶然的机会,泊松成了数学家。 纵观( 5000 年)历史,中国有无数的将军,而数学家却寥寥无几。 韩信为什么不会成为数学家? 这个问题与时间( t )无关,与文化习性有关。 历史证明:当个将军容易,而当个数学家却很难。 中国历史上有无穷无尽的将军和寥寥无几的数学家就证明了这一点。 韩信曾经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 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民间故事说: 有弟兄二人由于吵架而在路边闹着分家。兄弟二人的共同资产是 10 斤油和三个盛油的容器(一个 3 斤的油葫芦,一个 7 斤的油罐子,一个 10 斤的油篓子),此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 兄弟俩吵闹了半天,也平分不开 10 斤油。 韩信正好路过,问吵嚷什么? 兄弟二人答曰:如何把 10 斤油平分开。 听完兄弟二人的叙述,韩信在马上说: 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这就是民间的 韩信立马分油 的典故。 韩信立马分油流程图 油篓( 10 斤容量)油罐( 7 斤容量)油葫芦( 3 斤容量) 10 0 0 7 0 3 7 3 0 4 3 3 4 6 0 1 6 3 1 7 2 8 0 2 8 2 0 5 2 3 5 5 0 无独有偶,泊松也遇到了同样有趣的问题。而且这个有趣的问题促使泊松成了数学家(参见译本《数学的奇妙》, The Magic of Mathematics by Thoeni Pappas )。 泊松( 1781 - 1840 )曾经艰难地试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他的家庭要他学习医学或法律,但是他似乎缺少这方面的天才和(或)欲望。一道类似于韩信立马分油的趣题,使泊松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泊松遇到的问题是: 卖牛奶的人有 2 桶(容量为 10 夸脱 )牛奶,而来的两个顾客要各买 2 夸脱 牛奶,他们的容器分别是 5 夸脱 和 4 夸脱 。 泊松分奶的流程图 桶 1 ( 10 夸脱) 桶 2 ( 10 夸脱) 容器 1 ( 5 夸脱) 容器 2 ( 4 夸脱) 10 10 0 0 5 10 5 0 5 10 1 4 9 10 1 0 9 10 0 1 4 10 5 1 4 10 2 4 8 10 2 0 8 6 2 4 10 6 2 2 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泊松意识到自己的习性和兴趣倾向于数学方面,从而发现自己有从事数学工作的愿望。 泊松究竟发表了几篇( SCI )文章,也许鬼才计较这些问题呢! 活着的很多人都知道科学里有个泊松比,有个泊松方程,有个泊松分布,等等。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政治犯
whitesun 2009-7-4 13:21
常常有同学开玩笑说,要想惩罚死刑犯,不如让他去上博。这话只是表达出一些博士生上博的痛苦。然而,真正认同这种看法的博士生,一般来说是追求名利来上博士的,估计兴趣不大。其实,上博最痛苦的是另一种情况,真正有兴趣点,而且对科研较高追求,但偏偏遇到了指导和管理都低能的导师,让做一些无聊且没有价值的课题,而且还是强迫做,完全按 导师的想法做。那这个博士生将如同当政治犯,来自肉体的痛苦自然不少(被强迫干这个干那个),来自精神方面的洗脑以及侮辱、歪曲,那将是越坚定越痛苦,弄不好最后只能被枪毙。
个人分类: 上博心得|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兴趣主导你的研究方向吧
wangdh 2009-6-8 00:33
让兴趣主导你的研究方向吧 (王德华) 今天读到博文 年轻的研究者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看博主名字应该是我认识的那个小董吧,感到亲切了些。本来只是浏览一下的心情,突然有想写几句的欲望了。人的决定就是这么善变。所以,我对一些没有认真思考的随便承诺一直不是很看重的。承诺的人不当真,你当真可就苦了。一诺千金很不容易的。 小董的文章,列出了 4 个问题,征求回答。我试着回答一个吧,其他的有时间再写几句。 第 4 个问题:兴趣还是资助哪个是研究方向的主导? 有时候自己喜欢做的一个事情,总是得不到资助,而不得不变成 有奶就是娘 ,只要有钱就干,不论什么方向,谁给我资助,我就给谁打工。这样虽然可以不愁没活干,但是却会变成一个 杂家 ,什么都做,就是没有一个持续的研究方向,没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没有深入到机理去阐明一个问题,总是浮在表面,失去了和国外同行在某一领域 PK 和叫板的实力。 这个问题有普遍性。原因很多,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研究生培养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从小就没有受到培养个人兴趣的教育,也没有人注意挖掘和启发你的兴趣。我们记住的雷锋的名言也是干一行,爱一行。在今天的就业形势下,还妄谈发展个人兴趣必定会引起争议的和笑话的。学习生物学的人都很清楚:生存是第一位的。适应环境是生存下来的前提。 按照正常的人才成长规律看,硕士、博士毕业后,要做 1 - 2 期博士后,在博士的基础上进一步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进一步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潜能。有了好的积淀,机会就会光顾你,很快就独当一面了。一旦开始当 PI ,慢慢就开始发展自己的领域了。 即使没有经过博士后阶段,经过博士阶段,一定会有一些自己曾经深入思考和喜欢的问题;经过博士阶段的培训,也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是个小专家了,科研视野独到而深入。 国内的情况有些复杂。所以产生一些问题也很自然。有时候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很好定位,也会出现一些烦恼。不讨论这些了。但我想说一句:博士和博士后不是技术员,不是实验员。 昨天(周六)上午在研究所里给研究生讲授《现代动物学》课程中的动物生态学部分,在结束的时候,我借用国外学者的经验和观点,强调了从事生态学工作的几个规则,最后一张片子的内容是: 所以我的观点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工作,能挺多久就挺多久,不要轻易放弃!记住: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只有喜欢你的工作,你才会成功;只有享受你的工作,你才会有更大的成功! 今天又是举国考试日。不知道这些学子们,心里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兴趣,也不知道他们对学问还有没有兴趣。更不知道将来是否还能培养起来他们对学问的兴趣。今天有点吃多了。 (王德华 2009.6.7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94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读书,当年是兴趣还是为了谋生?
陈龙珠 2009-5-18 18:08
最近读了王鸿飞先生关于导师和博士生的系列文章,有所启发,令人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我在相当长时间以来,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职业培训:通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训练,掌握自己专业相关的既有基础和专业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和技能,为今后从事科研或专业工作创造新知识和财富做好准备,为在社会上谋求生存和贡献于社会的空间奠定基础。 记得我在读博士生时,教研室一位很熟悉的老师夫妇请我为其上高中的儿子辅导功课。这男孩象他父亲那样很健谈,在周末辅导功课空隙中喜欢与我闲聊,我也乐意有问必答。有次他父母见到我责怪道,小陈啊,你怎么能对我们儿子说你用功读书是为了谋生呢?就我们家的条件,儿子是不会出现生活困难问题的,他想还那么认真读书干啥?可我们平时对儿子说你那么用功,是因为对读书很有兴趣和快乐的啊! 因为与他们平时很熟悉,我便嘿嘿地反问道,要不是谋生需要,世上有多少人真会愿意整天整年地呆在室内读书,而不出游或喝茶聊天啊?而且我说的谋生,也是不能仅看成是能挣到钱吃饱饭的那种啊! 说实在话,若不是当年及时地恢复了高考并对高校贫困学生施行全额助学金制度,我高中毕业后回乡还真会面临谋求基本生活条件的困境呢!将读书和科教工作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和兴趣,那也是在基本生活得以安顿、在社会谋求到一定的条件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位母亲的英语教育经验--转载
liudongyang 2009-5-14 17:15
作者:朝晖( 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 ) 我女儿今年高考以 692 分的成绩名列北京市理科第二名,顺利地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愿,其中英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信对于孩子的英语学习每一个父母都会非常 重视,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够学到最标准的发音,最地道的句子,那对孩子将来的英语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据专家介绍,2岁到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智力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大脑皮层发育迅速,不仅需要营养,更需要来自外界的丰富刺激,科学、系统、多方位地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开发大脑左半球,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 让孩子学 英语 ,如今成了年轻家长们最热衷的一件事;如何让孩子学好英语,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病。孩子们在家长高期望值的强迫下,能有多少学习语言的乐趣?不少专家提出: 儿童学英语 ,快乐的过程比记住多少单词重要得多。 和很多家长一样,在女儿小的时候我让她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弹琴、舞蹈、武术、游泳等等),可是,直到她小学毕业,我也一直未让她上英语班。因为我一直在搞英文图书出版工作,和许多英语专家都是好朋友,对中国当今的儿童英语教育状况非常了解。受我的影响,我的两个弟弟英语都非常好(一个在 94 年出国之前就曾和著名语音专家屠蓓教授一起录过英语语音音带,他到美国以后语言没有任何障碍,完全能溶入到美国社会中。另一个就是现在国内比较有名的英语学习和考试辅导专家 考试虫 王若平)。他们学英语的过程历历在目,英语使他们成功的经历我最清楚。 我深深地知道,一口不地道的口语,改起来是多么痛苦,因此我对英语教师、教材、教法的要求很高。女儿上小学后,我一直为她寻找儿童英语班,可是直到她小学毕业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儿童英语班。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我心里越来越着急,而且更糟的是她对英语并不喜欢,甚至讨厌学(她语文、数学都很优秀)。情急之下,我在优秀的作者队伍中找了一位语音很标准的外教和一个中国老师,自己办了个儿童英语班,学生就是我女儿和朋友们的孩子。 我们选用了最标准地道和有趣的教材,这是最关键的 。这个班开始时,女儿已经读初一第二学期了,她原本就不喜欢学英语,表现了很强的逆反心理,我每周都要强忍怒火送她去学,一有机会就多加些英语课和活动。当时女儿很不理解,用英语对外教说: IhateEnglish.IhatemyMombecausesheforcesmetolearnEnglish.( 我讨厌英语,我讨厌我妈妈逼我学英语。 ) 我听后却很高兴,不管怎么样,女儿能用英语来表达她的思想了,她的英语有进步了,而且语音很标准,语言也地道。就这样我女儿从初一第二学期开始了真正的英语学习。正是以下的一些教材和 方法 陪伴着她并帮她获得成功。 主要使用的教材: 1 、歌曲 《最好的儿童英文歌曲》、《最好的儿童英文歌曲》(二)和《英文金曲赏析》( 1 ~ 9 集)(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选曲好,里面还有英文歌词朗诵)。 2 、故事 最好的儿童英文故事 ---- 《猫咪凯蒂和小老鼠》《兔山》《爸爸和我》《又来一只狗》《数字和动物》(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每次课学一部分,先用录音机放一段,外教再一句一句念,中国老师再告诉孩子们是什么意思,外教再讲(表演),学生再跟着学。当时的外教是美国教育家丹尼斯,他是这套丛书的主编。他很强调的是:在没听够 5 次之前,不要跟读。听 5 次以后,这个语音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信号,跟读时也一定要尽量模仿老师的语音。《最好的儿童英语歌曲》是丹尼斯录的歌词朗读,语音标准、清晰、缓慢,最适当儿童模仿。每次课后回家要听 10 遍以上。 3 、小对话 《英语小对话》(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丹尼斯、景黎明编)也就是口语教材,这本书选取的语言地道、现代,是美国人天天用的。本书每次课学一段,其教法和故事一样,只是每次课外教和你亲自对话。 4 、歌谣 《最好的儿童英文歌谣》(丹尼斯、景黎明编,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 5 、短剧 《最好的儿童英文短剧》(即将出版) 几次课加一个短剧,最后让孩子表演。 6 、英文电影 有了一定基础后开始看英文电影(由最简单的开始)。这些内容,故事是最根本的。 我女儿学了一年以后,对英语的抵触情绪减弱了。她用一个暑假时间,读了二十多本故事书:《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中的《鲁滨逊漂流记》《大战火星人》《巴斯克维尔猎犬》《时间机器》《远大前程》《彼得 潘》《格列佛游记》《黑骏马》《汤姆 索亚历险记》《杨柳风》之类的书,到目前为止她已读了 300 多本英语读物,可能最喜欢的还是原版《哈里波特》 1 ~ 5 集,读了好几遍。 方法 :这些内容刚开始时都要精听,要听二十遍左右,中间的过程有些艰苦,家长首先要坚持住。当时我女儿在刚开始学英语的一年时间里与我的关系很紧张,好多天都说不上几句话,她认为学英语是给我完成任务。你说学英语有用,她说我不出国。所以我也就不给她讲道理了,只是每周你都得按计划给我完成任务,这段时间是对家长毅力和耐力的考验。到了初三时,她有一天从学校(人大附中)回来后对我说: 妈妈,我们英语老师表扬我了,说我英语发音好。 在人大附中有很多英语优秀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得到老师的表扬比较难得。这时人大附中的英语教学也很好了,请了很多外教,最重要的是我女儿英语基础差不多了,学习兴趣有了,可以充分利用人大附中和家里的教学条件了,加之中考紧张,我们历时二年的儿童英语班便结束了。 我女儿在给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材料中写到: 是妈妈的一百多次押送 , 使我对学英语产生了兴趣 , 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 , 使各科得以全面发展。试想在高考时如有一科瘸腿,你很难考出好成绩。 我女儿现在非常喜欢英语,她的语音、口语令很多老外惊讶。有一次我带女儿和一个美国专家一起用餐,她问我女儿在美国生活了多久,我说从来未去过,她马上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连连说不可思议。 我女儿在高中时参加的各类英语竞赛中,均获得了一等奖。刚刚我又收到了她发给我的短信: 妈妈,清华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出来了,我 94 分,可能又是第一。 回想我女儿学英语的过程,最重要的是: 1 、要选一些好的教材(书、音带、 VCD 等)。 2 、有条件的话参加一段时间儿童英语班,但一定要找发音标准的老师,否则学一口不标准的英语,改起来就更麻烦了。如果没有合适的班,跟质量好的磁带学也很好,但这种情况更需要家长和孩子的毅力(我大弟弟就是跟广播和录音磁带学的)。 3 、要有一定的量。不花功夫就想学好英语那是不可能的。何谓捷径?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所谓弯路就是你学的英语不标准,甚至有错误,和外国人交流时人家听不懂,那你就得改掉原来的,再学标准的,岂不事倍功半。 4 、要培养学英语的兴趣。我们选的这些教材都是非常有趣的,语音标准、漂亮,语言优美,孩子们经过两年左右的训练就能有一个较好的基础和学习兴趣,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 方法 , 让学英语变成一种习惯。我女儿在高考前用来调解紧张学习生活的娱乐就是看英语电视片。 5 、学习毅力。孩子在刚开始学的头两年时间会出现很多困难情况,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好玩的事太多了,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一定要坚持住,有时成绩上下波动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长坚持不住了,认为学了几个月也不太见长进,算了,那这事就半途而废了。而出现困难时你闯过去,坚持两年你再看看,一定比二年前有很大进步。这两年对孩子的一生是有深远影响的,因为可以使她认识到一个道理,只要肯努力,就会有收获。如果半路家长先退了,孩子就会认为:做什么都可以半途而废,无所谓。小孩学汉语大概两岁时才能说比较标准的句子,实际上她默默听了两年时间。中国人在汉语环境中学英语如果没有两年的时间怎么能入门呢? 6 、素质教育和应试。我女儿学英语从使用的教材和学习 方法 上看完全是属于素质教育,但她在各类英语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她学的是真正标准的英语,基础较好,所以怎么考都行。 以上是对培养孩子和进行英语教育研究的体会,但愿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乡情家事|125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与性趣无关,而与兴趣有关
大毛忽洞 2009-5-14 08:31
科学研究与性趣无关,而与兴趣有关 古人云 : 书中自有颜如玉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颜如玉也好,黄金屋也好,说到底都是性趣代名词。 读书读到研究生,就是:读书=研究。 如果期望研究中自有颜如玉 ,研究 中自有黄金屋 。 这种期望不是水中捞月,也是大海捞针。 通过科学研究而实现 81 岁娶一个 18 岁的老婆的梦想,这种几率比买彩票中头等奖的几率要小。 因此,科学研究和性趣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除非你的研究方向本身就是性趣,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是奔性趣才去搞科学研究,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了,先弄个学位和文凭再说,这倒是一个策略! 《杜十娘》里的杜十娘每天接客,那是为了生活,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杜十娘对她的工作既无性趣,也无兴趣。 如果搞科学研究没有兴趣,那肯定是另有所图。 图什么呢? 科学是个万能的招牌,招牌后面什么都有!
个人分类: 时评:无刺儿非玫瑰|46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满足他人需求
ajian 2009-4-23 20:40
钓鱼的时候,我们知道用蚯蚓、蚱蜢等虫子去当诱饵,而不是拿可口的奶油草莓去吸引它们; 圈鸟的时候,我们知道用谷子放地上去当诱饵,而不是拿香喷喷的牛排去诱惑它们。 然而,在当与人交往时,却只记得想要他人为我们做些什么,忘记了他们需要什么!只知自身的需要,满足自己的意愿,除了你,可能没有其他人感兴趣,仅仅注意自己的需要,并不能获得他人给于的帮助, 所以,天底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影响人,就是提出他人的需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而不是唠唠叨叨讲一番大道理。哈里-欧佛瑞曾讲过:首先要引起别人的渴望,凡是能这么做的人,他就能永不寂寞。卡耐基这样说: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再就是你能兼顾你和对方不同的需求角度。 一个人只想别人帮他的忙,而不想如何帮别人的忙,是难以得到尊重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利益支配科研”是科学研究的悲哀!
王惜宝 2009-4-19 13:36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求真求实,只有那些清心寡欲,兴趣之上的人才能真正做好科研。 社会活动的本质则是人们利益博弈的一种形式,见仁见智。社会活动家是对善于利益博弈人们的尊称。 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两者对人性的要求截然相反。真正的科学人性格上大都不善社会活动。 在科学研究领域应该严格排斥社会活动家,才能真正让科学人有钱去做科研,才会有真实和公平。 如果允许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就不会有真实和公平,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包装都由此而来。国家的投入、科研经费只会流入社会活动家的口袋,因为社会活动家就是奔钱而来。 目前这种结合越来越紧密,大项目的主持人大都是领导;身兼几千万项目的负责人,根本不会在实验室做研究,项目申请讲究大气的包装。。。可见一斑。 这是利益支配科研的一种表现,这是科学研究的悲哀! 这可能也是科研管理部门某些人下放经费支配权的一种形式,让有(社会活动)才能的多劳吧。 殊不知,社会活动家博弈的是(短期)利益,交差时的各种包装不足为怪了。 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让每一个对科学有兴趣的人能专心深入做好每个课题,让每一分钱都能发挥价值是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最需要的。 让每一个清心寡欲,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之人能得到资助,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自然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是建立在兴趣和求知欲之上,而不应该作为任务。 只有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项目,与国民经济发展直接关联,才需要成为任务,需要考核。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Game Over
dun 2009-3-29 21:20
突然觉得写博的兴趣全无,真的好没劲; 想起老大说的话,形势很严峻,老大也很久没写了,同时自己也心有所悟; 也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井底的蛤蟆,什么也不懂,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望科学网的编辑消掉我的号,以后只有潜心学习的份儿。 谢谢大家,祝科学网越办越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莎士比亚是程序员?
furaibo 2009-3-4 16:53
刚刚在 Sourceforge 上发现了一个称为莎士比亚的程序设计语言,感觉挺有意思的,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这个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源代码看起来象莎士比亚的剧本。它的所有变量必须是莎士比亚剧本中出现的人名(比如, Hamlet 等),操作符和控制语句也是剧本式的。编程的过程好像是模仿莎士比亚编剧似的。 呵呵,这样的语言用来做应用系统,估计比汇编语言的编程效率都低,有谁会用呢?可是,这种自娱自乐的心态还是值得肯定的。过一把编剧的隐吧。 如果您还有兴趣,请看: http://shakespearelang.sourceforge.net/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40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十分耕耘,十分收获
汪思源 2009-2-21 20:05
有感于这样一句格言: 十分耕耘,十分收获。 品味后发现,如此表述确实比我们常听到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接近人生的真相。无论是做企业也好,做学问也好,通常就是不会投入一点就有一点收获。俯拾皆是的现象为投入一点,没有一点收获;投入两点三点,可能还没有任何收获;可能投入九点,也还是收获了了。只有当你投入了全部,才能得到全部的收获。冠军,通常是投入了全部,坚持到最后,才被幸运女神眷顾的人。类似于有人提出的 99 度 +1 度的理论,只有达到 100 度,水与汽才会发生相态的变化,前期的工作只能是能量的积蓄和储备。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有小麦之父美誉的李振声院士曾说,科研工作需要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在教学中也需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逐步上升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乐学境界。 没有兴趣,就不愿意做第一第二分的耕耘,没有毅力,也就没有第八第九分的努力,也获取不了最后的收获。胜利往往在于最困难时候的再坚持一下。
个人分类: 教学思考|4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曲水流觞——灵动与严谨
dnastar 2009-2-5 08:48
因为市场上没有现场设备可购,准备设计一个催熟自酿果酒的装置,心里大致有了个雏形,于是查了许多温度调控器,变压变频器,玻璃钢加工,机械加工、卫生管泵、钛钢电极板等的资料,看看可行,就开始琢磨怎么节省时间把它造出来,而且还要让它如机械表般内部工作运行一目了然,已是子夜了,眼睛实在发胀。 早上六点一觉醒来,刚开始是昨晚一份SCI期刊邀稿的事,还没来得及细构思这文章怎么布局,脑袋瓜子就一下子冒出几个大字找机械学院的学生!!! 对啊,通过创业杯大赛和新苗计划,让机电学院的学生来做这个设计和加工,一定会很不错的,对开学就找他们的辅导员推荐几个。哟,还有美术学院的也邀来几个参加,可以让设计更美观些,没准心灵美外表也美呢。 设备的名字呢,想起前日中央十台百家论坛马未都老师讲到的漆器,里有个曲水流觞的故事,不仅五代的人爱玩,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描述,连乾隆老爷子都在故宫建了个亭台专门玩个风流。就叫 曲水流觞 吧,好像雅的不行了。 图片出处 http://www.pub.work.zjol.com.cn/txnews/system/2007/10/29/010217762.shtml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7%FA%CB%AE%C1%F7%F5%FCin=16232cl=2cm=1sc=0lm=-1pn=11rn=1di=2092428924ln=739 http://news.zj.com/detail/1057075.shtml 中央儒雅老者,王羲之也,正在重温兰亭序曲水流觞 寿山石雕曲水流觞 一则小故事:王羲之曲水流觞   引自http://www.sx.gov.cn/sxweb/jg/article_list.jsp?catalog_id=20050411000633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 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传说王羲之以后曾多次书写《兰亭集序》都不能达到原来的境界,这不仅表现了艺术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环境下造就的,也表明了酒的神力 和作用。 现代金属工艺品-觞 两个青铜器-羽觞耳杯,年代不详,看铜锈,开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学往教》------学生交流:不是人才太多,而是人才太少
热度 1 freefloating 2008-12-25 17:38
从这学期第十周的时候,我跟我的学生们说:一个人的成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但可惜我们的以往的教育给我们的评价主要是考试和分数,而来到潍坊学院,在绝大数同学心里是又一次比较大的失败的体验。这就是我平常感到大家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但这半年多我感到你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我希望你们能够将自己的优势长处展现出来,挖掘自己的兴奋点,我会给每个人真诚的评价,好的作品可以在期末成绩加分,我希望每个人在我这里感到成功的体验。作品内容不限,形式不限,也不必担心水平不高,因为除了应试学习,我们并没有经历什么像样的专业化训练,我们只是要找到你们身上的点点星光,一起思考它们能不能在大学时间里得到共振增益。 给了大家五周的时间,可惜交给我的并不多,于是我将作品要求进一步放宽,可以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可以是交流困惑、提出疑问、可以作为交流的机会。于是哗啦啦交来了很多,最初的 20 份我是逐一认真评价的,但现在我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回复,我选择将个性化的问题单独回复,同时就普遍性的问题统一回答。并拿到科学网上和大家交流,也算是对我一年教学工作的总结。 问题一: 我的兴趣在哪里? “大学生活平淡如水,枯燥乏味,有时候真怀念高中时期的的充实生活,我也试图改变这种生活,我试着培养自己的兴趣,也想把兴趣变成热爱,然后成就一番事业,结果我以为的兴趣并非我真正感兴趣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不了了之。”“既然不知兴趣是什么,那就认真学习吧!可是除了高分通过考试,实际运用又一窍不通,走入社会又会有什么作为?” 学生描述的这个状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状态,当我们的孩子背负了 12 年的应试教育,在老师的填鸭式教育下自感充实的而无需思考的成长起来,其实已经压抑和空耗了学生可能的激情和精力,家长和老师总是将很多学生的与考试无关的兴趣打击殆尽,而一个模子出来的学生却实际上很容易一无所长。那么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是自我寻找和培养我们的兴趣和激情。 我举一些大家都有的例子来试着说说兴趣。 1. 在兴趣之前的应该是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 还是从我的感受说起:我可能好奇心偏重,同时不愿损失掉对快乐和美好的欣赏。因而若是遇到别人哈哈大笑,我定会非常羡慕,想知道人家因何如此快乐,惋惜可能失掉一次听笑话的机会。如果别人痴迷狂热,我也非常想陷进去试试,认定其中必有值得痴迷的美好。 举个例子:女生喜欢足球的不多,我却在 90 年代初迷了一阵子,主要是因为弟弟迷恋,班级里男生也都迷恋,电视上的球迷都超级狂热到我认为不可理喻,于是我就认定其中必有值得痴迷之处,若是人生在世不懂得欣赏第一大球的魅力,我认为是一大遗憾。还有就是电脑游戏。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can survive formal education. 我希望至少我们还能找到好奇心或者对美的感受。 2. 兴趣需要知识技巧的培养和成功激情的体验得以坚持 虽然我打算迷足球,但我还是看不出它有什么可迷的,所以我很惭愧,大学北师的女足很牛的,所以我们也会有足球的选修课,于是我们就去选了,然后耳濡目染,知道了什么越位、角球、点球、巴西、意大利、马拉多纳、三剑客 …… 然后就可以有自己喜欢的球队球员(我最喜欢的是阿根廷和风之子),然后就可以讨论争执,然后就开始关注联赛世界杯,也会彻夜不眠,也会兴奋流泪。 不过现在我对足球一点都不感冒了,因为这东西不能满足成功和激情体验了。老弟老爸同学同事现在都看篮球了。我现在不知道几个球员,也不知道哪个俱乐部趣事糗事,唯一的乐事就是原来中国足球也可以用骂人来狂欢。这件事说明:兴趣不是凭空而来,当你想和别人一样因为某件事感到痴迷的快乐时,你需要周围有这样的圈子,有你要想要的信息源,你需要有人和你同喜同乐或者对立对抗,需要技巧去领会掌握,需要成功和激情的体验加以培育,才能持久。 对于锻炼,我曾经与同学一起迷恋过羽毛球和长跑,当感觉自己竟然可以超越自己年轻时期的精力和能力时,这就是最好的成就感和得以坚持的动力。 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兴趣有一些,读书、听音乐、摄影、绘画,可惜都不能安身立命,没有用的。运动当然可以保证身体健康,但是不能带来财富。我们现在是没工作,不是没兴趣。 3. 兴趣无所谓有用没用,但却有专业业余之分 其实还是兴趣不够浓,所以总不肯往专业水平上发展,当然不可能用来安身立命。 我倒是认识很多靠兴趣养活的自己很好的人,而且觉得这样的人太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几天儿子国学老师让孩子们背三字经,却竟然没有给孩子讲过其中的典故,我觉得简直是大大的浪费,国学博大精深,若是能像科学网的博主的水平讲故事,评古今,学生定时受益匪浅,这样的老师就是自己办个兴趣班,养活一家人也没问题,到学校里兼课,家长反映好,估计也能转正,可是现在哪有多少合格的好老师啊? 例子一:喜欢打扮的女生开个服装店,毛衣编织店,自己设计水平不高,就去商场里买人家成千上万的衣服,回来照着做了再退回去,你先别管这种做法是不是地道,起码人家能吸引很多没有很多钱但想穿品味的人,足可以安身立命,而且做得多了,研究的多了,也能合理改进,自行设计啦。 例子二 儿子的围棋老师,喜欢围棋,考了四段,辞了工厂的工作,节假日在家里办班,平日里到学校兼兴趣班的课,收费比一般的围棋学校低很多,自诩喜欢做古代的隐士,不靠围棋发财,安身立命自得其乐足可以了。关键人家专业啊。 例子三 谁说运动不能赚钱:现在经济危机,不敢折腾赚钱,所以健身的人估计能多起来,健身俱乐部里好多教练,但我觉得大部分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比较欣赏的是一对年轻教练,男生原来是学篮球的,后来迷上了街舞,在健美操中假如街舞的成分,跳起来激情四射,大学期间辗转几个健身房带健美操课,大学期间就没用家里一分钱,上课非常敬业,经常自己编排新课,研究怎么教这些大叔大妈大哥大姐,音乐选得也特别好。女生专业舞蹈,跟着导师学瑜伽,也相当专业,声音特别柔和,加上背景音乐简直是一种享受,而且每当会员讨论喜欢哪个老师的课,她总是问:你们觉得她的好在哪里?学习进步的念头很足。俱乐部里向会员做调查,喜欢他们课的人最多。两个人打算自己挣房子买车,我真心的祝愿他们。 而能达到这样水平的教练,我感觉不多,如此敬业的,也不是很多。为什么总是埋怨社会不给你很多机会,不想自己努力创造机会呢? 例子四、认识一个朋友很喜欢车,业余时间把有关车的问题搞得超清楚,然后参与了几次电台组织的活动,然后被邀请到电台嘉宾主持,他是有事业编制的人,无所谓这个玩的活动,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可以走进这样的节目,他就可以走进这样的一个职业。 总而言之,杨玲那句话: 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处女地,只不过现在大部分人的想象力和能力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已。其实即使不是处女地,你也可以再开发,再利用,也能发现宝藏,至少可以养家糊口啊。 这种例子海了去了,科学网里的博导教授其实感觉也一样,一方面慨叹的学生毕业工作难找,一方面感叹根本学生不成才。你说博士毕业能干什么?项目不会做,上课不会上的占绝大多数。你真要能干,老板肯定给你铺路,让你能绕一圈回来。 其实我的感觉一直是:工作机会还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最近经济危机可能有所影响),所以好学生的奖学金越来越多,出路越来越好,但不好的学生当然机会就越来越少,不象以前国家分配,好不到哪去,也差不到哪去。所以还是努力使自己做个好学生,关键埋怨不管事。 4. 兴趣里面就有商机 很多学生说自己做不了科研,也做不了技术,所以打算去经商了。经商很好,但你去做什么呢?其实兴趣里面就有商机,喜欢邮票的才能炒作邮票,喜欢吃喝的才能开饭店,喜欢健身的才能开健身俱乐部,喜欢衣服才能去卖衣服,你只有在你喜欢的生活中认认真真的生活过才能发现缺少的和需要的,才能将他们转化为商机。 xcfcn说: 我们活在世俗里,没有稍微的想象力,没有自己真正的兴趣。 我们活在亲朋的期待中,所谓最终的成功是我们生活唯一的动力,我们活得太累。 我们其实可以试试另外一种活法,我们可以打开一下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尝试着发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总之,我们可以尝试着做回自己。 明天要去青岛向导师做年终总结,先简单写到这里,我先随便贴上,大家补充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7328 王宝山:中国大学最缺的是什么?
个人分类: 来学往教|7176 次阅读|27 个评论
看了一天博文的博友们,休息会!
buffer 2008-12-20 19:33
今天没有出门,上了一天的科学网,看了一天的博文。有所收获。 感觉施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感兴趣才去做的,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也非常满意,同时也感觉到了他对拥有一个实验室的渴望。祝愿他早日实现这个愿望,并且在有了条件后继续做出好的成绩。总体觉得施老师的文章很耐读,有趣。估计和他选题做科研一样,别人觉得不屑的或者司空见惯的事情,现象都能被描述得惟妙惟肖!科研也许也是这样,抓住一个问题,深入细致的挖掘下去,会看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科学和政治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吧?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因为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政治是什么。有时候同一个人既是政治家又是科学家。只是能感觉得到资源的分配是受一些人的影响的,领导的实验室条件是比较好的,资源也是丰富的,学生趋之若鹜的。 这段时间我感兴趣的问题是植物的多年生和一年生问题。最新报道,两个基因功能缺失后,一年生的植物可以有多年生的特性;多年生的植物转基因后,可以很快的开花。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茄子,辣椒也能也能长成大树,但大多在温室里,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像树一样,年复一年的生长,开花和结果。当然,有些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地方生长习性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有对这些问题也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一起探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科研是否有兴趣往往和做的课题有关
cutefay 2008-10-5 12:48
我自从上研究生以来就一直对科研兴趣不大,就想混个毕业就 ok ,以后再也不想搞科研了。因为我原来的课题进展一直不顺利,后来老板只好给我换了一个新的课题,虽然新课题也不是很容易做,但是我对这个课题的兴趣比原先那个课题大多了。原来的那个课题是搞酶学研究,是生物技术上游科学,说实在的,原来那个课题让我看不到研究前景,虽然我研究的酶很有特色很有创新性的,但是那个酶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生产力,我不清楚,也有很多人研究类似的酶,但世界上目前还从未有人把那种酶进行利用的。换了工科的课题,虽然发文章不如理论性的课题容易,但是这个课题能够让我看到我研究的东西的价值。有一次我们老板同一个公司谈项目的时候向对方推荐了我的课题,对方很感兴趣,有可能会用我做的东西进行中试并投入生产。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博士的价值所在。 在中国,做出来的科研东西绝大多数搁在一旁,没人去用。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科研体制使产学研脱节。实验室里研究的东西只是为了发文章,发了文章之后是否能够真正利用,搞科研的人往往不 care 。而中国的企业又很难有那么多财力和精力来投资自主研发。结果国家为科研投资了那么多钱,但是回报率却不高。现在的科研情况往往是重理不重工,理论研究得不错,但是偏向应用型的不多,有一小部分科研院所在做工程性的应用研究,但是研究出来的东西往往离产业化也差得很远。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3974 次阅读|3 个评论
锤炼思想(1)——启动
钱金凤 2008-7-30 22:25
此文系回复杨玲之大作《 民间思想者的思想源泉 》 引子 前些天在和人讨论中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那天和仅弱我两岁的妹妹在一些关于宗教,人生和处世方面的问题上,发生了很激烈的争论。虽然年龄相近,但因为性格和经历的差别,我们对很多信仰和人生的问题都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在争论中我们都很坚定,想极力驳倒对方。但结果却令我俩都很惊讶。通过讨论我们对很多问题都有了全新,一致的结论。而让我吃惊的是,期间我很多被她认为是很精辟,有哲理的论点竟是我之前所没有的。 事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才能有如此璀璨的智慧火花迸发?难道为了发掘这些智慧我们要终日争吵吗?问题是我们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次,也不能见面就吵啊。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科博上辛勤的思想者杨玲,他那些智慧的认识是如何炼成的。所以引来玲君 这篇精彩非凡的新作。 有思想,会思想 我曾发出有思想,才有博客的感慨。我要成为有思想会思考的人,当然不光是追求精彩的博客。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者,比别人看到得更多,他们的世界要远大于他们用眼睛所看到的。他们能把自己从当下利益,眼前磨难中拯救出来。而事实上他们是真正清醒的人,他们懂得人生的使命,生存的价值,和追求真道的方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这样思考的头脑。 他们同样明白入世和出世的关系。这点我很敬佩隐士居者,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是那么一尘不染。他们的智慧又为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所折服。不管他们最终是否追求到了真道,也许他们大多的人生是夸父逐日的一生,但仍值得尊敬。 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有思想,而有思想的人一定有信仰。 有很多人,包括相当的宗教信徒,他们的信仰是盲目的,甚至是狭隘的(追求福乐而非真道 )。他们的思想是孤单的,如我师傅所说。刨除这些有人以为自己有信仰,但其实不过自欺欺人,他连信仰的原由都说不清,甚至信仰什么都说不出。如果你问,没有信仰又能怎么样? 我说,不能怎么样。但可能你的生命不过几十年就消逝殆尽,而不会有外延。因为信仰可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起码可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和为人原则。如果连这些都没有,生命就只是个消费的过程了。 而另外一些人,是我所敬仰的。他们通过积累,长年累月的思考,不断的学习和吸星将思想的成果升华成他们的信仰。你问他的信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形成的?他们的答案决不会让你失望,而只能让你敬佩。 理论有实践才能生存 您的吸星大法九式着实打动了我。尤其是饱览群书,而暂不计思想深刻与否。 首先要做的是开阔视野,而后发现兴趣所在。从前不管什么书,我都像看专业课本一样读。因为我有个原则,认真求实。可是把这个原则放在阅读中,尽管读一本是一本,收获不浅。但有时让阅读变得枯燥,而又严重的限制了阅读的数量和广度。 兴趣是阅读的向导。但是当你不很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时,就像在海里捞鱼。鱼在哪呢?没有经验的渔夫不知道。所以开始只能撒大网,多撒几次就能差不多摸清鱼儿经常出没的地方了。以后就直接往那些地方撒网了。 其二,您建议我用写长文章来锻炼思想。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写下五六百字的文章不难,可是那大多是些零散的珍珠。而真正会思考的人,能学着用丝线将他们串起来,形成美丽而昂贵的项链。而且量的积累可以达到质的飞跃。 一周写一篇 1000 字以上的高水平文章估计我可以办到。事实上,我写东西的第一个高峰在高中时。那时除了课堂习作,经常有各种征文比赛。不好意思的说,俺的拙文总能拿一等奖。可是上大学以后,忙着专业课,除了极郁闷时写写外,很少动笔了。 而仨月前发现这块宝地,再次燃起了我写作的激情。修炼至此,功力已恢复大半。况今又得玲君如此真传,想必日后定能迎来涂鸦的又一高峰。 其三,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其实很多人与卓越无缘,并非因时运不好,智商不高。而真实原因是缺少坚持的态度。睡前读几页书,思考片刻,洗洗脑子,很容易做到。但难就难在坚持不懈。而这种坚持,来源于对自己负责的严格要求,以及对信念的坚定态度。 一个不能律己的人,不会轻易成功。人生来就是有惰性的,而我们要做的正是用顽强的性格把这种惰性赶走。但当你意志薄弱时,他又会回来欺负你,让你重新成为他的奴隶。学会让意志主宰自己,我们需要不停的锻炼。 最后,虚怀若谷,融入集体,爱上讨论。我把这定义为,给思想补钙的过程。思想就像自己的孩子,为了让他营养均衡不缺钙,就要对各种食物都有摄取。而讨论正提供了这种非富饮食种类的机会。集体中的讨论,是建立在虚己纳新的态度上的。有了这样的态度为前提,我们才能实现彼此增益的目的。 我之所以选择来科院读研攻博,是我在大学近代物理实验中,爱上了这种老师同几个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的方式。当时虽扩招席卷华夏大地,而我们系的近代物理实验室依然保持小组教学,每组最多不能超过 3 人。这让我对实验室研究生活很期待和向往。在讨论中,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让自己的逻辑起码自圆其说。同时,聆听别人的观点发现自己思想中的死门。忘了哪位名人说过:科学建立在讨论之上。 此外,对知识,信息的饥渴是我们思考的动力。您说将整个宇宙吸干,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但思想像一泓清泉,要不断流淌才有生气。就是说思想要有交流和传播,这样我们永远无法将整个宇宙吸干 。我觉得这样的表达也许能更好的诠释您的意思:如果可能的话,他想成为整个宇宙信息的中继站。 我们惟有卓越 选择治学为业的人,若想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卓越。您能理解我指的生存。尽管有思想不等于成功,但思想能给我们的工作插上翅膀。而这时人们口中的成功与否就不重要了,因为思想者们,有他们更高的标准。 眼下,广泛阅读是路线,定位兴趣是方针,培养思考习惯是最低纲领。 深谢先生悉心教导!小钱定熟记吸星大法之要义,潜心修炼。请您作壁上观,看我七十二变:)
个人分类: 锤炼思想|3922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