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长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高效写长文?
热度 1 wshuyi 2019-11-18 18:26
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太多,写起来很苦恼?把我新发现的写作利器分享给你。 非线性 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一书中提到: 写作之难,在于把 网状 的思考,用 树状 的语法结构,转换成 线性 字符串。(“The Web, the Tree, and the String”)。 你看,思维是 网状 的,语法结构是 树状 的。可我们起草稿件,总是直接用 线性 的文本方式,这对吗? 这种不自然的方式,你却早习以为常。 不少同学,接到长文写作任务,就打开 word ,从第一个字开始写。 写到 文思枯竭 ,写到 头痛欲裂 ,写到 生无可恋 。 许多大作家,却早早掌握了 诀窍 ,写得轻松愉快,质量还高。 《 你一写长文章就焦虑拖延? 》一文里,我给你推荐了 非线性卡片式 写作。 这种写作方法,使你不必瞻前顾后。无须管那些框定头脑的纲要,让思维飞跃浮动。 你偶然想到的点子,也 不必 立即放到某个最后呈现的 固定 位置。只需要不断堆砌积累就好。 你知道它是拼图的一角,最终总会有合适的位置。 头脑风暴 和 燕子衔泥 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帮你快速延伸整理思路,积累资料。 写作的 草稿建构 过程,从一种折磨,变成了一个游戏,一种享受。 纳博科夫,就是此中高手。他不无骄傲地和记者谈及这种写作的手段,让无数人羡慕和受益。 但问题是,如今我们的写作,从材料积累开始,便已经是数字化。让你退回到索引卡片年代,你恐怕很难适应。 按照卡片为单位写作,太过凌乱。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方式,这些卡片,当你真的需要拼装的时候,往往根本不胜其烦。 况且,你还需要把写出来的内容,再次数字化,也就是敲到计算机里。 纳博科夫能够优雅地面对这种境况,是因为所有的整理、校对和打印工作,都是 他太太 帮助完成的。 那时候也没有 个人电脑 。所以,老先生完全不必纠结编辑工具的选择。 而今天,我们活在一个不得不加速变化的数字年代里, 效率 很重要。 痛苦 我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卡片式写作应用。但是实话实说,效果都不好。 例如 Milanote ,最大优点在于灵活。你可以在一张很大的画板上,随意摆放排布文字、图片、链接。这在内容搜集阶段,很有用处。思考和积累素材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许多设计师 大呼过瘾 。 但是它的问题,也出在 太灵活 。最终,当你需要梳理逻辑的时候,还是得 手动 把一堆卡片用框子框住,以防止到处乱飞。否则导出的时候,我至今也没有搞明白,自由的卡片们,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两个方向,究竟哪个优先级更高。 而且一旦框定了,你恐怕也懒得将其在不同分组之间进行挪动了。架构调整的灵活性于是大打折扣。 要价不菲的 Scrivener ,允许你把卡片二维排布起来。我花钱购买,原本就是看中了这个卡片板(corkboard)功能。但是如果你需要实现逻辑上的嵌套和组合关系,还是需要跳来跳去的。 而且导出最后的文稿,还得设置一堆烦人的参数。我这个人比较懒,着实受不了这种虐待。 Workflowy 这样的树状大纲工具挺好用。把不同分支进行挪动也很便捷。可一旦你列出一棵树状大纲,你的思维也就跟着这棵树在走。 不知不觉地,你会在搜集材料阶段,因为内容与当前体系不兼容,直接抛弃掉,错过很多 远程联想 的机会。 一款真正好用的创意写作工具,应该是让你在网状、树状和线性结构之间游刃有余,迅速切换。从而让你的写作行云流水。 只可惜,原本我就没有找到这样的工具。于是写了《 如何高效写作公众号文章? 》一文后,有的读者就很不满意地吐槽: 写个公众号还得用这么多工具,那我还是不写了吧。 作为懒人,我很能理解你的想法。 我也知道工具的切换,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认知负荷,同时也会降低写作的积极性与愉悦感。 但在当时,我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两害相衡取其轻,以不同工具的组合,达到一种让人尽量满意的写作效率。 今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找到了这款 一站式 非线性卡片写作工具。 它的名字,叫做 Gingko。 特色 见到一款新软件,至于那么兴奋吗? 听我给你说说它的特点,你就明白了。 二维树状结构 树状结构,会比直接码字儿,更能有效积累和梳理你头脑中不同模块的非线性关系。 但是,传统树状结构编辑工具,会让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这棵树以外的世界。 Gingko 的做法,很有新意。就是把树用 二维方式 展示。 而且,还用分栏帮你区分了树的层级。 你不需要在一开始,就逐渐展开树枝树叶,把思维框定成自顶向下模式。 哪里有话,就先写哪里。没话的地方,先跳过,等着后面再补充。 分类的逻辑,也不用吹毛求疵。如果一开始,你分类不是很恰当,那是 再正常不过 。 一旦写了很多字儿,你恐怕就懒得在编辑器里变动架构了。因为伤筋动骨, 成本很高 。 Gingko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这个二维平面上直接拖拽,后续下级节点都跟着一起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使你更愿意仔细端详逻辑架构,做出调整。 这样,大部分材料都 不会写废 。 因为所谓的废品,就是摆在不合适位置上的资源嘛。 调调位置,每张卡片的价值,也许就会大有改观。 Markdown 格式 许多在线的写作工具,都把最小的单位定义成一个组块。这个组块,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像,也可以是代码块。但往往不能同时既包括图片,又包括图像。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对于图文创作来说,最小的写作单位就不能放在一张 “卡片” 上。不管是组合,还是移动,都给创作者带来额外的负担。 Gingko 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每一张卡片,都是一个 HTML 单元。编辑的方式是 Markdown 。这样一来,别说你想在一张卡片里面混合图文,就是打算把一本书放到一张卡片上,也毫无问题。 对每一张卡片,都可以用 Cmd + Enter 键,进入编辑模式。 可以插图,可以外链,只要 Markdown 能支持的功能,在一张卡片的小小天地间,你可以尽情挥洒。 编辑好之后,只需要再次按下 Cmd + Enter 键,这张卡片就变成了浏览模式,效果一目了然。 Gingko 的全文 Markdown 输出,也就顺理成章。你不用担心软件自动帮你把输出,定义为 Markdown 的 某种方言 ,还得需要你自己进行手动转化。 颇有意思的是,因为加入到 Gingko 里面正常显示的图片,本身就已经都是在线版本了。发布到写作平台的时候,连 “上传图片到图床” 这个流程,都 可以省略 。 沉浸写作 跟你一样,我在写作的时候,也希望可以专注,避免其他应用提示的打扰,以便迅速进入心流状态。 Gingko 的每张卡片,都可以采用这种全屏沉浸模式来编辑。你只需要用 Shift + Enter 组合激活编辑功能,就可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张卡片的修订上。 写作之后,依然是 Cmd + Enter ,回到预览模式。 全键盘操作 前面我给你演示了用鼠标拖拽,便可以让卡片自由游动,拆分组合调整逻辑结构。 但是,手离开键盘这件事儿本身,有时候也比较让人烦恼。因为思路容易被打断,灵感可能转瞬即逝,再也找不回来。 好在 Gingko 的操作上,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在浏览模式下,你可以用方向键直接在结构树上游走。甚至,如果你足够极客,还可以选择用 vim 模式的 hjkl 方向键。 同样,不论是拖拽着一整棵树杈满屏乱跑,还是把节点与前后内容合并、拆分,全都可以用快捷键完成。 当你很快熟悉了按键组合后,文稿在你手里就像一个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架构也会锤炼迭代得越发合理。 结构化导入 我原来是比较害怕在卡片式写作中导入外部文稿的。因为我必须在导入内容时,对大段内容进行拆分,并且按照逻辑顺序重新组装。否则,跟原先的大纲逻辑树难以兼容。 而 Gingko 中导入 Markdown 格式的内容,就很有意思。你只需要在一张卡片上粘贴全部内容后,使用 Shift + Cmd + Enter 键,这张卡片里的 Markdown 内容,就会根据标题的结构,自动排列成合适的若干卡片,组合在一个新枝杈上面。 这样,你把不同文档内容揉捏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省去重新识别和排布层级。对于多人分工或者迭代升级的写作项目,非常便利。 协作 提到分工协作, Gingko 的功能,远不止融入外部文稿那么简单,而是可以直接支持多人在线协作。 当然,实践之前,你需要点击项目标题,然后选择协作者。 这里你可以通过链接或邀请方式,把当前文档分享给协作者。你们就可以一起写,一起改了。 为了给你演示,我这里用自己的另一个邮箱注册了账号。自己邀请自己。 于是,在我的教育网邮箱看来,主用邮箱就在编辑内容。 而主用邮箱那里,编辑完成之后,也会看到教育网邮箱正在浏览自己编辑的内容。 这样一来,同事、同学、师生之间协作写稿,就容易多了。 支持 Latex 因为每张卡片,都是一个 HTML 网页。因此内容里面,可以内嵌 Latex 公式。这意味着如果你是学术界的用户,写作和编辑公式,都不需要另外打开其他工具了。 例如这里我们写一个 Latex 公式: $$A\\bowtie{B}$$ 显示出来的效果,就是这个样子: Gingko 不但支持卡片写作中融入 Latex 数学公式,就连整个儿文档,都可以用 Latex 来导出。 这就意味着你可以用它写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 甚至,在 Gingko 默认的内置模板中,就给你提供了一个学术论文的样例。 Web 应用 Gingko 目前的主版本是个 Web 应用。这意味着只要你记得住账号密码,打开任何一个浏览器就能用。这样一来,不管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宿舍,你都可以随时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者公共计算机来编辑和完善文稿。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 Gingko 的每一张卡片,本身就是 HTML ,所以很多浏览器上可运行的在线工具,都是默认支持的。例如学术写作神器 grammarly ,就可以在写作的时候,帮你检查每一张卡片上的英文语法和拼写。 当然,我不大推荐你在公共计算机上编辑你的毕业论文,这里有个安全性问题。但是下面这个场景中,Web 应用的特性就很有用了。 幻灯 在《 如何用 Markdown 做幻灯? 》一文中,我给你讲过,如何把 Markdown 内容 转换 成幻灯。 但是对于 Gingko 来说,你还转换干什么? 它的默认导出形式之一,就是 impress.js 幻灯。 而且可以在新标签页里打开,直接开始幻灯播放。 于是,简单用 Markdown 组织思绪,写好一个框架之后,你可以直接放映,特别霸气。 出门做演示,只要有网,你连优盘都不用带。浏览器打开链接,轻点两三下鼠标,就可以播放了。 版本 对了,这里我得提示你一下,目前 Gingko 有两种不同的版本选择。 1.x 版本,就是我在文中给你演示的线上版本。各种写作和导出功能齐全,缺点是必须在线使用,而且没有版本管理与控制功能。 2.x 版本,目前提供了客户端。你可以离线使用,而且自带版本控制。 但请注意,目前 Gingko 2.x 只在后台记录版本,却没有给用户提供版本浏览和回退操作。而且这个版本也不支持 Latex 等附加功能。 我个人比较推荐你先使用 1.x 在线版本,等到 2.x 版本成熟时,再做切换。针对版本管理上的缺陷,你可以选择一键导出 JSON 的功能,把项目以纯文本方式,存储到本地,进行备份。 小结 这篇文章,我为你介绍了 Gingko ,一个在我看来很好用的非线性卡片写作工具。它包含了以下特色: 二维树状结构。有效帮助你在网状思维、树状语法与线性文本之间转换; Markdown 全面支持。你不需要去了解奇怪的新语法,或者只有导出后才能回归熟悉的 Markdown 格式。图片本身在线,无须上传图床发布; 沉浸写作。让你免除打扰,享受心流; 全键盘操作。焦点自由游动,卡片组合拆分简便; 结构化导入。把外部 Markdown 文稿直接以树状结构链接到原先大纲上,不用重复拆分排布; 多人协作。可以集思广益,一起同时码字儿; 支持 Latex 。满足科研工作者和数学爱好者们的表达需要; Web 应用。可以与第三方工具集成,例如在每张卡片上用 Grammarly 直接检查语法; 幻灯播放。默认支持 impress.js 格式导出。写完大纲,幻灯自动生成。 这些功能,在我看来,很好地解决了许多长文写作者的痛点需求。 我唯一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没有早点儿听说过它?害得自己在工具选择上走了这么多弯路? 感谢读者 dujiahei 。他在我那篇《你一写长文章就焦虑拖延》后留言,才让我第一次听说这款工具。 愿你也能利用好这款工具,愉悦书写,高效创作! 读过本文,如果觉得有收获,请 点赞 。 要读更多的文章,微信关注我的公众号 “玉树芝兰”(nkwangshuyi) 。别忘了 加星标 ,以免错过新推送提示。 如果本文对你身边的亲友有帮助,也欢迎你把本文通过微博或朋友圈分享给他们。 延伸阅读 你可能也会对以下话题感兴趣。点击链接就可以查看。 如何把 Markdown 文件批量转换为 pdf? 如何用 iPad 运行 Python 代码? 如何用 Sikuli 自动录入成绩? 如何高效学 Python ? 《文科生数据科学上手指南》分享 题图 Photo by Lukas Blazek on Unsplash
4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研究从写长文开始
热度 1 ljxue 2015-2-9 02:05
科学研究从写长文开始 科学网上是很喜欢长博客的。君不见精选或置顶的博文都很长很长,字少的博客肯定有大量精美的图片。 这一点在科研领域也一样,写的少基金本子是不怎么让人待见的。 之前收到一些教授的email,洋洋洒洒,娓娓道来;只让人觉得,就那么点事儿,有那点功夫,还不如写点更有意义的东西。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教授们写这些内容是不需要很多时间的,至少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人家很professional. 大家为什么喜欢读长的文章呢?其一,长文有质量。写得长,说明作者是经过思考的。他/她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至少关于这个话题做过不少研究,在成为专家的路上。 其二,作者态度端正。要写得长,怎么都要花一些功夫,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刷微博,编段子。写长文,需要克服的熵增还是很大的。其三,长文很唬人。不少人还是很喜欢,自己看不懂,但看上去很fancy的东西。之前不是有人建议说,要想在 Nature and Science上发文章,做图要用最可能多的颜色,这点是一个道理。 可是,大家又为什么不写长的文章呢? A. 太花时间。一篇文章,要讲的点可能就一两条,简单列出来就行了,没不要铺陈开。B. Handle不住。之前,洒家读本科的时候,在体育课上不知为啥竟选了足球课,可是身体平衡能力太差,球到脚下,没几下就把自己绊倒了。后来, 老师就让去我踢后卫,还说,拿球就大脚踢开,只要别向后,哪个方向都行。同样。只列要点,就可以避免说着说着就把自己“饶”进去了。C. 作者是高人,怕被过渡解读,此点尚不在讨论之列。 年轻人要不要写长文?答案大家都知道。悉数原因不过如此: 甲,不写,别人怎么知道你牛呢。乙,锻炼写作能力。 很多老师不希望学生写综述,其实是不希望学生发表质量不高的综述。 不发表可以,还不让我们写吗?科学网上,可以读到一些故事,说牛人们,熬了几个夜,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就发到Nature之流(类)的杂志上了。可是,这些技能肯定不是一天养成的。Practice make perfect. 可能,大家目前还没有多少能撑起一篇鸿篇巨制的材料,可是鸡毛蒜皮的事也可以用来练手啊。就像打这篇博文,至少打字速度提高了不少。丙,积累素材。先写好,到时需要材料时,就信手拈来了。 这里要区分好直接拷贝的材料和自己总结的材料,要相信Google大部分时候是很强大的。 总结 写长文,可以锻炼写作技巧、梳理知识脉络、积累论文素材,何乐不为呢?之前在twitter上看到提问: 为什么我们的基金申请要写足页呢?这个答案很有趣: 因为不写足页,回复评语的时候就不能写:由于篇幅限制,原稿中没有解释清楚。。。 (附) 其实,写长文和写短文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要点和阐述的比例, 无非是这比例产生的篇幅差异 无非是这篇幅差异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和大牛更接近了 。。。 (摘自《 穿过大半个地球去写论文 》)
个人分类: Laugh|3514 次阅读|2 个评论
好文章不论长短
nianfz 2010-4-19 10:45
先说一些人的观点: (1).短文不如长文好。 (2).Letter不如article好(因为他们认为Letter短,所以还是第(1)条)。 (3).中国人大都发短文和Letter,而外国人都发长文和article。原因就是前两条加中国人水平低。 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认为,今天早上又听见有人这么说。真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 好文章不是用长短来衡量的。Watson和Crick发表在Nature上的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不到两页,而他们就凭这篇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波粒二相性)只有一页纸(如果在中国他别想毕业),却因它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谁敢说这篇短文价值不如长文? PRL是地地道道的Letter(一般只有4页),中国人在上面的论文比例也很小,不是他们不想发,就算美国科学院院士也不是想发就能发的。所以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Letter也不一定是短文,如PLA,好像并不限制论文长度,它上面的论文二十页左右的很常见,三四十页的也有。应该不算是短文吧? 再说,一些影响因子很低,甚至很多年来一直进不了SCI的杂志上也经常发三四十页的论文。他们不会是不喜欢把论文发到著名杂志上吧?显然,文章并不是越长越好,因为好多论文都是为了长而长的,并不是必须长而长的。 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人常有这样的观点,这也是有原因的。在IEEE Trans. On系列上,常常把长文(一般限定为大于6页)和短文分在两个不同的杂志上发表。而且往往发表长文的期刊影响引子要比发表短文的期刊高。于是好多人就认为长文比短文更有价值。但是,就算这种认识是对的,也不能由此推而广之。 另外,好文章也不一定都发在好杂志上,好杂志上发的也不一定都是好文章。这个不用我举例子,你只要上网搜一搜论文的引用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个人分类: 原创|7534 次阅读|7 个评论
文章就像女孩的裙
nematodes 2008-7-31 10:29
林语堂 先生有一句妙语:演讲就象女孩的裙子,越短越好。我这里套用一下:写文章就像漂亮女孩穿裙子,能短则短。 写长文章未尝不可,只不过长文与好文、妙文实在没有必然的联系。长文章可以是珍珠项链,但未必一定是。如果 1000 字能说清楚,千万不要用 1001 字;如果 100 字能说清楚,不要用 101 字。 没有刻意的批评写长文章的学者,如果非要 10000 字才能讲清楚,不要用 9999 字。但,短文章好处颇多:第一,节省了大家时间,第二,节省了资源,第三,让阅读者轻松,第四,便于记忆、流传,等等。 如果说短的文章不能蕴含深刻的思想,那,流传了几千年的诗、词、歌、赋岂不要被打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因此,文章长短,还是不要过分强求为好。
个人分类: 随想笔录|6106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