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近亲繁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近亲繁殖

相关日志

高校近亲繁殖
热度 1 Gaub 2014-5-14 11:40
刚看了新浪的一篇关于博士近亲繁殖的论文。 难道近亲繁殖没有优点吗?弊大于利?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4-05-07/1055417501.shtml 个人愚见,如果能够留校继续已有的研究,不是更好吗?
个人分类: 讨论|2994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切体验到大学内的近亲繁殖
热度 2 panfq 2014-5-11 21:04
最近湖南大学不准博士毕业生直接留校任教,以防高校的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加上过度的行政化氛围,成为大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重点大学认识到这一点,省属地方高校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重点大学可能产生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进而延伸到行政领域;地方大学可能通过行政上的近亲繁殖,进而延伸到学术领域。 近十几年来,一些跨省流动的博士恐怕能深切体验到一些省属院校的近亲繁殖,简直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程度。 查一查学校的书记校长们的简历,会发现大部分校长、书记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自然,一大批处级干部自然也是从留校生中产生的。而且这一股地方势力的影响几十年内是很难消除得了的。也就是说近亲繁殖在中国高校一时很难改变。 岗位有限,资源有限,自然,外来的博士出来扮演打工者的角色,很难觅得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 我估计党委书记、学校组织部从来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以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什么岗位管理,也不考虑学科差异。 干了多半辈子,你才体会到,同年龄的行政人员都晋升到处级了,甚至自己的从政的学生也高就了,你还留在原处。这不,这些分配完了岗位的处级干部们又找到了管理的灵丹妙药,量化管理。许多副教授们因少了一篇核心文章而被低聘。年轻的时候写了那么多文章,却不如没几篇文章的行政人员职称晋升得快。如今又到了“胁迫论文”的时侯了。早知如此,不如当年干点行政稳妥。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高校党组织本身就给高校行政化贡献了一半的官员,如果再组织不得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学科发展的桎梏,它总会自上而下弄一些与学科不相干的人来驾驭学科教师。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3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要把学生当儿女:兼评贾伟与张海霞老师的博文
热度 1 arithwsun 2013-12-18 11:54
不要把学生当儿女:兼评贾伟与张海霞老师的博文 ----- 张海霞博文 ----------- 昨天是我们去哥伦比亚大学参观交流的日子,一大早我们就准备集合出发,可是一个同学还没来,怎么回事?“他请假了,说发烧”,“他跟谁请假了?我怎么不知道?”“他说跟您说了”我是带队老师,我根本不知道这回事,你马上把他叫下来!一会儿这个睡眼朦胧的同学下来了,“我真的发烧了”,“胡扯!这一点儿小烧能算是个事吗?!”我们大家出发,你自己在家里烧吧!一个美好的大晴天,一天紧张的访问日程,我们不但了解了学校的教学、课程安排,还在课程的结课活动中和同学交流,在不同教授的实验 室里与教授和研究生交流,交流的收获颇丰,可是,他还躺在酒店的床上发着“37.8的高烧”!我愤怒!这样的学生要来何用?这样的年轻人要来何用?! ------------------------ ----------------- 贾伟博文 文摘----------------- Bob 曾是华尔街一员,后到工业界担任企业高管,五十多岁时老来得女。前几年他一直有个心病– 如何把宝贝女儿培养好。他见了我总是感慨:世风日下,我这个小公主长大后千万别找个社会上的不良少年,现在来看,这种可能实在是太大了。我愿意把我所有家财拿出去,换她未来一个好家庭。 记得 Bob 在我耳边第三次唠叨同样的话时,我终于明白这个老男人不是嘴上说说的。。。 做父 母的,也没有太多 的教育良策来有效地 改变孩子的行为。但我 们能做的一件事是,做好自己,做一个勤奋的、负责任的、宽容的、讲道理的、愿意和孩子做朋友的人,孩子在一个这样的父亲的引领下,会逐步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人,而这也许是最有效的影响孩子的办法。如果让我来给你的小姑娘预测未来的话,她未来找男友,多半会喜欢年龄偏大些的,真心爱她的、工作努力勤奋的、有品位的男生。因为你不酗酒不赌博不吸毒,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你女儿也多半不会喜欢上一个什么都碰的混混。价值观的传递是无形的,也是最恒久、最深入人心的。 从那一席话后, Bob 再没有唠叨,这过去五年里他一有机会便找我成长中的女儿聊天,从侧面验证我的话是否有道理,最后他十分肯定地跟我说,他不会再焦虑了,他女儿未来一定不会差。 转载贾伟,如何解决爸爸的心病:怎样把宝贝女儿培养好 我转载到我们家庭教育联合自治工作坊的新浪博客上了。 --------------文摘结束------------ -- 贾伟老师的案例选的很好,不过跟张海霞老师的怒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对待学生,我们不可能像对待子女那样从小教起。 贾伟老师比较风雅,风雅的人不太在意逻辑严谨,意会可也。后面也是类似,他先说『 同样,做父母的,也没有太多的教育良策来有效地改变孩子的 行为。 』,后又说『 不会再焦虑了,他女儿未来一定不会差。 』,说到结果,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来教育子女。 博文的题目,是我心中一直想感叹的,觉得见到的很多事情,都跟此有关,张海霞老师的怒火,与贾伟老师故作风雅的宽容,其实本质都在于此,自觉不自觉的,都有点把学生/研究生当作自己儿女的感觉。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也花了些功夫,对待本科生们,因为中国国情,就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一样来看,来教,但这个界限还是牢牢把握住的,我劝诸位中国科学家,也牢牢地把握住这个界限,有足够多的人和事说明,这样子,对中国学术界更好。 中国学术界,为什么会盛行近亲繁殖现象,归根结底不光是权力使用的问题,而是有太多的导师们,太拿自己的学生当儿女,这个态度,要从根子上改正。 别跟古代人的心理一样“养儿防老”。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395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21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8-2 15:28
扶上马,送一程 高校“近亲繁殖”问题曾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从诸多方面声讨了近亲繁殖的各种弊端,例如,会导致学术方向的单一、破坏学术多样性,会形成天然的利益共同体、破坏公平原则、劣化一个学术单位的人文环境,等等。我相信,各高校的领导者也深知近亲繁殖的危害,也正在逐步采取措施改善这种状况,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明文规定:“严禁本校应届博士毕业生留任”,严格废除了本院博士或博士后“留校”的做法,明确本院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必须在院外工作两年之后才能受聘学院教师。但是,造成近亲繁殖的局面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对此,大家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我这里不再赘言。我想由此谈谈对于我们自己培养的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的“扶持”问题。 目前的形式,对于国内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来说,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严峻。外有大批海归“虎视眈眈”,内有不断扩招、“批量生产”出来的同门兄弟的激烈竞争。更严重的是,许多高校采取的“本科非‘211’,一律不予考虑”的一刀切政策,严重挫伤了广大“本科非‘211’”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项极其不公平、也极其不科学的政策,和“文革”时期的“唯出身论”有什么区别?本科能进“211”,只说明他/她高中成绩好或高考成绩好,那么广大的“本科非‘211’”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后来自身的刻苦努力都可以视而不见、一笔抹杀吗?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无论本科来自哪里,同台竞技,然后择优录用。 我们自己培养的刚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部分是选择去了普通高校。虽然这些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但是勿庸讳言,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对于热爱科研、希望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要实现他们的梦想,难度是很大的。每周要上3—4天的课,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再去关心科研;学校硬件设施缺乏,根本没有搞科研的条件。当然,如果学校能够制定一些政策,鼓励这些年轻教师安心教学、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也很好;可偏偏有些不具备科研能力的高校的管理者却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全然不顾学校自身的条件,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苛刻条件,什么“必须有出国(境)的经历”,什么“必须发表影响因子大于X的SCI论文N篇”,什么“必须主持一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等等。在这样的学校,我们的学生就非常可怜了。作为曾经的导师,我觉得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他们一下。 对他们的扶持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文献(有些学校大楼盖得那是相当的气派,可是却舍不得资金购买网络文献);经常与他们交流相关领域的进展;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室做一些他们喜欢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虽然他们已经毕业不在身边,仍时时关心他们的研究工作等。我同意给年轻学者独立的学术地位这个观点,但我认为这和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并不矛盾。是否给年轻人独立的学术地位,甚至和是否“近亲繁殖”无关。学生在你的身边,你也可以鼓励他有独立的思想、开展独立的研究,鼓励他创新,鼓励他不做你的课题而另外开辟新的领域。对于那些不喜欢学生独立的导师来说,即使学生没有留在身边,他仍然会“远程遥控”的。 “扶上马、送一程”,如果每个导师都能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他们早日羽翼丰满,早日自由翱翔!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钟伟 我是这样指导硕士生的 关于如何指导硕士生,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一套清晰的管理理念,只是有些方法似乎在我这里“水土不服”,无法照搬实行。我接触的课题组大部分都是每周进行一次组会,集中汇报;但是由于我的实验室表征条件实在有限,许多测试要在外单位进行,周期较长,如果每周都要求口头汇报,估计效果欠佳,最重要的是浪费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周五上交一份本周实验总结,每双周末集中口头汇报一次。由于我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和学生交流,所以口头汇报也不用做到完全准时,我却也能比较及时地掌握每个学生的试验进展动态。当然,及时地阅读浏览最近的文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在文献更新非常快,大部分文献要略读,重要的以及与自己课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要精读,不厌其烦地阅读,以期有所发现和获得突破。每个新进实验室的同学,我都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教他(她)实验仪器的操作要领、实验室规章制度如何遵守、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有效阅读文献的技巧。对于研一下学期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撰写论文、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常用的一些作图工具也是要求他们务必掌握的。 我谨遵自己导师的教导,一再向学生强调“若做学问先做人”。我要求实验室每位同学都要相互交流,和谐融洽地相处。我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师生界限,真正做到像好朋友一样,平时交流也很放松。同学之间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汇报时鼓励大家不要刻意隐藏自己的实验想法,但也不允许散布一些消极的言论和个人想法。每个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小的研究方向,但大家不存在恶意竞争,只有相互激励、你争我赶的情况。没有实际的贡献,不允许师兄弟(妹)之间相互挂名,从源头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在论文署名方面,如果是学生做的工作,学生永远是第一作者,即使有些工作学生贡献较少。发表SCI收录论文达到课题组要求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申报各种奖学金和相关奖励。 我由衷地希望在学生们真正走向社会之前,培养出他们对待新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也是我在他们三年学业生涯期间所作的最大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武祥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3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和医院的近亲繁殖是不进步的关键所在
热度 2 zls111 2012-6-15 22:32
前几天看到 杨志 同学的“ 中国大学师资的差距-以食品学科为例 ”文章,看到之后还是蛮惊讶的,高校里近亲繁殖真是厉害,虽然经常耳闻,这个还真是恐怖,怪不得我们与别人差距那么大,凭这一条,就永远竞争不过人家。 翻翻各大医院的各个医生的简历,一个医院差不多出自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学校,与高校近亲繁殖蛮类似的,可能比高校更厉害。如果真是那样,那是更可怕的事情。相对于高校,对医院更不熟悉,不过也没听说医院医生流动厉害,也就是竞争不厉害。也许或多或少与高校类似,大部分权益被某些人掌握,医生如高校的老师,都是棋子而已,那真是恐怖的事情。 教育和医疗是当下最被诟病的地方,从眼下来看,体制是矛盾的集中地,只有改变体制,使教师和医生流动起来,竞争起来,使他们成为主人公,才是关键所在,坚决不能“近亲繁殖”。
326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党委书记主导下的大学行政化体系
热度 2 xuecw 2012-5-20 11:48
合并改名称为“大学”十几年了,该学校还改不了旧有的劣习。 看看某学院所谓的院长兼教授,没听说怎么搞学术,不过他所搞的领域倒是很广泛的,尤其突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到那个文科学院,都能就那个学院的研究领域和别人合作发表一两篇文章。搜索CNKI数据库,只有可怜的靠花钱发表在《教育与职业》上的几篇东拉西扯的短文。之所以成为教授,得益于本校本科毕业后留校,从事了多年的书记类的行政工作,转眼之间又转移为这个学院的院长。 可惜该院有多名长期从事专业研究、在本专业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等研究成果的博士,要么连副教授也不是,要么多年的副教授再一直没有机会晋升。 继续往上看,原来该校具有所谓的“组织”能力的党委书记,本校本科毕业后,一直占据着书记岗位,从上到下,组建了一批属于自己势力的行政团体,其成员大多是本校毕业留校的。 党委书记领导下的行政体系,加上本校留校生的近亲繁殖,全然不管学术的生长点出自哪里,使学校的学科发展滞后。这种体系不改,学校的前途无望。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430 次阅读|3 个评论
近亲繁殖何时了?关于中国高校体制弊端的思考
热度 5 dxk990720 2012-5-7 07:36
看了博主 闵应骅先生的加精 博文 “学术界的近亲繁殖”,感觉很有意思,顺便也想聊两句,凑个热闹。 闵先生提到了学术界的 近亲繁殖问题,提的太好了,也提的很及时。 我想补充的是:学术界近亲繁殖问题在高校尤为严重,并且这个问题自中国大学的成立之初就有,这个很有中国特色的顽疾是需要治疗一下了,但估计难度会很大。因为,这种变革涉及的往往是当权者的利益,正如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为什么这么难?我认为还是与高校的当政者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以及利益有很大关系的,中国人喜欢内斗,内斗就必须有自己的地盘和队伍,如果不搞近亲繁殖,如何确保这些?另外,很多当权者也是教授,博导,院士啥的,承担的都是国家级大课题,为了争取课题,这些大牛们整天地忙于开会,搞公关,哪有时间忙着做课题?为了要交账,就需要一大帮人做这个事情,关键是问题来了,谁来做这个事情? 人的本性都是想当老大,谁愿意受制于人呢?如果不近亲繁殖,那些外来的和尚会那么听话,主动替他们承担的繁重教学科研任务吗?呵呵,这时就需要依靠那些近亲繁殖的徒子徒孙了。那些徒子徒孙们也很幸福,他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有的是资源,有的是机会,永远都不愁没课题做,没钱花,因为他们头上罩着一把大伞,这让那些没树可靠,没饭可吃的青椒们多么眼馋啊。 高校近亲繁殖的产物是一个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分工明确,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倒也其乐融融,歌舞升平。呵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嘛 当政者脑子里也在想如何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教学科研水平,但关键是,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说他们会怎么做呢? 有了近亲繁殖,就有了自己的人,就不愁没人为自己服务,就不愁自己的利益被侵占。。。。。。唉,一旦有了这种私心,你让当权者主动去消弱自己的队伍,缩小自己的地盘,你说那不是异想天开吗? 呵呵,要治疗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的顽疾,非得动大手术不可(休克式疗法? ),必须彻底切断这根利益链条,铲除这种弊端的滋生土壤。 杂交固然是一种重要思路,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度建设才是王道。
2751 次阅读|13 个评论
没有近亲繁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的原因之一
热度 31 陈安博士 2012-5-7 04:40
【此为“正襟危坐”版】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闵应骅研究员是我尊重的科学网八老之一。   “八老”云云,并非是真老,只是指德高望重在科学网上写博客的几位教授而已,年龄多在60岁左右。   闵老师最新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567817.html )涉及到了一个古老的问题,但也是我们国家科学界尚未很好解决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完善解决的一个东西:学术界的近亲繁殖问题。   近亲繁殖,生物学术语,指亲代间的配对繁殖,一般地,这种配对后繁殖的后代不具备遗传优势,甚至出现各种病症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乱伦的文章,是借用电影《匿名者》中所指的莎士比亚本人和自己母亲——伊莉莎白一世交媾生出一个儿子的故事为引子阐发的,分析了在古代对遗传学尚未认知的情况下,人类始祖是有近亲繁殖现象广泛存在的,西方的亚当夏娃和东方的伏羲女娲都一样,算得兄妹。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近亲结婚是越来越需要规避的一种人类不当行为方式了,虽然现实中还有“姑表亲格外亲”的婚姻模式,而且从个例上看似乎也没有造成多严重的后果,但是大范围的统计规律告诉我们这样做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的方式。所以,大家没有必要非要选择风险过大的婚姻方式。而从法律上也规定了究竟在多深范围内的近亲是不可以结婚的。   学术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本科、硕士、博士都在一个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再留在同一个大学工作,则很可能造成眼光局限或者发展乏力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在博士毕业离开所在大学而更换一个机构的则少很多。   如果我们留心,会发现其实很多大学已经制订了防止近亲繁殖的机制,如不留本校的博士,但是你可以在外面混几年再重新回来应聘,兴许能够带来很多的新鲜思路和成果呢。   我国的大学近亲繁殖现象总体如何不好放言,而从我个人的视角观察,还是相当严重的。我见过不少本科、硕士、博士在同一个大学,然后博士后还在同一个导师那里继续做的情况,而所谓博士后的流转可能是通过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到系统工程实现跨学科,而导师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导师,同时也是系统工程的导师,于是,实现了在同一家的所谓跨学科流转。   可笑吧,而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是一个,而是一批。博士后出站工作,依然还是这个老地方。如此,其实已然五朝元老了。非但近亲,而且是多轮近亲,各种稀奇古怪的病症早就发作,怕都难以治愈了。   中国科学院在国内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科学院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虽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大学,但是,由于科大的毕业生出国留学的相当多(科大招生规模是北大清华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但是每年的出国总人数却大致相当,就足可以说明问题),到国内其他大学的也不少,所以,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学生组成反而不是科大的占优。   当年中国科大建校时提倡的“所系结合”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在今天已经大大式微了,这样,各所的导师们也只好五湖四海地招人,我本人就带过中国科大、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等来源的弟子。在职的MBA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来源更是繁杂。   近亲繁殖有如下的几个便利性:   1,了解。团队领导和留下来的“新”人早就经历过磨合期,相互了解对方,容易合作。   2,持续。之前工作还可以继续进行。   3,放心。也容易领导。   但是,科研的最终指向是创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需要激发,而不仅仅是积累,原始创新更是如此,所以,对于一般性研究工作而言,近亲繁殖有其优势;但是,对于0阶创新工作而言,近亲繁殖导致的是种群的整体丧失活力,甚至不再有继续升级的空间。   凡是近亲繁殖比较厉害的机构,多是短期行为,领导者的眼光就在眼前那一米见方的小地方。虽然这个团队或机构最近似乎还挺有热乎气,可是,科研岂是三年五年的事啊,往往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见成效的事情。如果相互之间早就有些疲沓了,就如两口子之间的爱情一般,七年之痒后就很容易没有了什么火花,还谈何创新,能维持住夫妻关系就很勉强了。而即便不从本科算,硕士生到博士生的时间也有6-7年了,该烦了,该没有激情了,可是,还是会因为习惯而继续,让人想到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那首歌——   对你,不知道是习惯还是爱   当初所坚持的心情,是不是还依然存在   眼看这一季就要过去,我的春天还没有来.......   【看见没?当双方只是被对方“习惯”之后,连本来激情四溢的春天都不再到来】   我们国家很多大学的学者或者领导者,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短期内用着方便,"习惯”即可,爱不爱,激情不激情,都无所谓了,也许团队或者机构的领导内心里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过一生激情的科研时光,也就凑合着能维持一个摊子就算了。   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本科,所以必须依赖于五湖四海,而真的实现了五湖四海之后,想不交流交叉都不可能,如此,即便中国科学院没有主动创新的意愿,最后结果依然是做出了在国内一流的创新成果。   科学真正的春天,由中国科学院率先感知到,难道不是很显然的事吗?!
个人分类: 物论|6484 次阅读|56 个评论
学术界的近亲繁殖(120506)
热度 57 ymin 2012-5-6 16:45
学术界的近亲繁殖( 120506 ) 闵应骅 最近由于基金评审,好久没写博客了。但是,看了几个自由申请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关于近亲繁殖的问题,实在是有话不得不说。 许多基金项目申请人在同一所大学读学士、读硕士、读博士,然后留校当教师。他的团队里面也基本都是这样。这种近亲繁殖的结果是:同一所大学,基本是同一种风格,因为都是某已故或仍健在的老教授的传统。有的善于搞理论,写下好多符号、算式,搞得很学术;有的喜欢搞开发,动不动就做出一个什么系统;有的喜欢搞综述,天南海北的把许多材料收集起来,来个大杂烩。当然,他们各有各的长处。但是,由于近亲繁殖,这些风格就一直保持下来,难以突破。他们许多人也有在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到国外做高访学者的经历,但是,短短一年,很少有与国外学者合作的论文。因为他们在国内还有课题,还指导研究生。他们一般要遥控这些学生的研究,自己也就踏不下心来,与导师合作做研究了。再加上有些学者还要带妻子、孩子到国外转一圈,也要花相当的时间。 网上,我曾看到,许多人对研究生从那所大学毕业很在乎,不太满意。可是,从基金项目申请来看,不同的大学,申请书写得就是不一样。近亲繁殖更加剧了这种情况。比较好的大学出来的申请,提出的问题就比较靠谱,叙述国内外情况也比较明确,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的会议和杂志的文章,他们的研究基础也比较好,他们自己发表的文章也都发表在国内外比较上档次的会议和杂志上。而一些比较差的大学出来的申请书,却不然。他们的参考文献甚至出自不知道谁组织的会议,什么出版社出的杂志,而他们自己发表的文章大都发表在他们自己的学报,或者不知名的同一个杂志,网上说,那杂志是不审稿的。 别 看我说了这么多负面的东西,我当然看到了许多很好的申请。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差距,在二、三流大学的同志们也不要有怨气。大家同心协力,改变现状。首先就是去掉近亲繁殖,让教师流动起来,博士们互相穿插,加强学术交流,才能使我们学术界活动起来、活跃起来,科研的气氛也就会好起来。最近,吉林大学的教授休假制度,如果不变味的话,应该对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起很大的作用。
17798 次阅读|129 个评论
[转载]胡乐乐:要用制度遏制大学师资“近亲繁殖”
xupeiyang 2012-5-2 15:50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5-02/153524357956.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会近亲繁殖?
热度 9 zls111 2012-2-12 21:57
刚才看了 为什么大学/科研院所愿意要本校博士?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哪呢?就我对生物学科的了解。看看高校招聘计划是怎么出来的,大概就知道问题。除了PI及学术带头人以及更高级别的,招聘人数是由底下各个老师的需求来招的,差不多与招博士生类似的,但不像博士生那么自由,学生还得走。也就是一般的招聘不是学院的计划,也不是学校的计划,而是各个老师的计划。在这样的招聘机制下,不近亲繁殖都难。看来美国的tanent制度还是蛮合理的,国内很多学校已经在学习这种制度,是个蛮好的进步,希望快速跟上,我们年轻人头就能抬得更早。 象招聘这种这么重要的事情,不由学院/系来决定,而是根据各个老师的需求来,本来是学院踢皮球,更是一种虚弱的表现。招进来什么样的教师,就决定了学院的档次,学院不来把关,谁来负责呢?有的时候听说某个学校某个系一次招进来很多人,后来就发现人招多了,这种八九不离十是拍脑袋干得事情,领导意愿,最后坑了学院,更是害了那些进来的教师。 学院在招聘教师要把关,其实更需要栽培,大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大学是教育的地方,更需要培养老师。 要想不近亲繁殖,只有在体制上进行改革,把招聘权利拿到系里来,根据系里统一安排来招聘,而不是由底下老师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7 次阅读|27 个评论
科教领域“近亲繁殖”的困惑
热度 1 sunapple 2012-1-24 16:55
“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在生物学上早已引起人们的警惕,为了防止“种群退化”,必须避免“近亲繁 殖”。一般而言,扩大开去,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近亲繁殖”也往往会引起“种群 退化”。“任人唯亲”的留人用人做法,会直接导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很容易被一帮所谓“嫡系”的“徒 子徒孙”所占据。“近亲繁殖”叠代几代后,迅速引起“种群退化”,使得“种群”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生 命力,开创者建立的事业成为“徒子徒孙”的“福利”,在“种群退化”的过程中走向衰退。 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无人不懂,尤其在科教领域,知识分子扎堆,小到一个实验室、一个系、一个所, 大到一个学校、一个研究院,其领导者和开创者没有真才实学是站不住脚的,但“站住脚”后,在队伍建设 和用人方面,换用时下“正确的”话语,培养“帅才”和“领军人物”、提高和壮大的过程中,几乎很难避 免“近亲繁殖”。“有利可图”的单位往往很快就会被各种形式自产自销的“徒子徒孙”所填满,“外人” 很难进入,并且使得人才招聘“流于形式”,求职的年轻人很多时候成为了“陪太子读书”的直接受害者。 这种“用人方面的腐败”,问题显而易见,为什么还会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呢? 据说,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大学,在用人招聘方面有一条规矩,就是自己的毕业生一律不要,为了学科 发展“不得不”招聘在其他单位已经“功成名就”的自己学校毕业的校友时,也设立了严格的进人程序,防 止“近亲繁殖”引起“种群退化”,同时创造公正的用人氛围。 我们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何时才能实现真实的“五湖四海”的用人局面、避免“近亲繁殖”,是一个大 问题、也是一个急迫的问题。如果不能破解这种局面,“种群退化”就不可避免,“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希望我们这个“转型”时代能够尽快摆脱“拼爹”的魔咒、“拼师爷”的魔咒。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