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紫外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紫外线

相关日志

冬天里说晒太阳(2)高能射线为什么会被拦
fdc1947 2017-12-22 08:32
冬天里说晒太阳(2)高能射线为什么会被拦 老华:嘿!老温! 老温:你好!老华!请你继续说晒太阳的事情吧。 你上一次说到太阳辐射中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电磁波成分,从能量的多少看,太阳辐射中间,可见光大概占一半,红外部分占大约43%,紫外部分约7%。 但是,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时,在 太阳光谱 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小了许许多多,在 可见光谱 区减少至40%,而在红外光谱区增至60%。 我后来想了想,这些电磁波穿过了大气层就在成分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定是电磁波与空气的分子发生了作用,而这 还是跟空气中这些分子的内在性质有关。 老华:老夫子很有些哲学家的眼光。事情正是如此。 我们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大气层,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 氮气 (N 2 ) ,约占78%;氧气(O 2 )占不到21%; 氩气 不到1 %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 碳、 水蒸气 以及其他气体。太阳辐射的电磁波穿过大气层,各部分的百分比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确实是电磁波与大气中分子产生相互作用的缘故。而电磁波与分子的相互作用,依靠传统的力学和电磁学理论来解释就不够了,需要涉及到一点量子力学的知识。 老温:量子力学的理论听说很深奥,我能够理解吗? 老华:没有问题,并不深奥,况且我们也只是涉及一点皮毛。 我们上一次了解了电磁波,根据量子理论,电磁波可以认为是由光子组成,光子的频率对应于光子的能量,频率高的(也就是波长短的),能量就高。这样,对于一个光子而言,伽玛射线的能量最大,X射线次之,紫外线再次,可见光再次,红外线再次,如此等等。 为了了解 太阳辐射与大气分子的作用,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些分子的结构。 老温:这个我还能够记得一些,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氮气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老华:好了,我们先说这些。就先拿氧气作一个例子。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每个氧原子由氧原子核和8个电子组成,这样,一个氧分子就是两个核以及16个电子。在正常的情况下,两个氧原子核相距约0.121纳米,电子在两个核周围的分子轨道上运动(当然这个轨道只是借用了像太阳系中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这个词,实际上并没有轨道,而只是指电子所处的状态)。这些轨道有不同的能量。打个比方,从能量的高低看,这些轨道所具有的能量,就好像一个梯子一样,一级一级的,底下的能量低,上面的能量高,称为能级。每一级上最多只能占两个电子。显然,分子体系的最稳定也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电子占据着能量最低的那些轨道。当然,不同的分子就有不同的“梯子”。拿氧分子来说,它的最稳定状态,就是16个电子从“梯子”的最下面一级占起,每一级都占两个电子,但是,有点特殊的是,它的第8级与第9级能量一样,于是就在第8级和第9级上各占一个电子。 老温: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外面运动,不会发射出电磁波吗? 老华: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就是传统的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不同之处。量子力学认为,原子、分子处在一定的能量状态之下,电子的运动不会发出电磁波。只有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时,才需要吸收或发射电磁波。 比如,上面所说的能量最低的氧分子,如果其中一个电子接受了某一个能量合适的光子,就能够“跳”到“梯子”的一个较高的还空着的一级上去(比如,“梯子”的第8级本来就有电子,而第10级是空的,那么第8级上面的一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光子而跳到上面的第10级,但是要求这个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两级之间的能量差)。同样,如果“梯子”上较低的一级上还有一个“空位”,那么较高位置上的电子也可以“跳”下来占据这个空位,由于是从能量较高的位置上跳下来的,于是就会放出一个光子,这个光子的能量恰好就是两级梯子的能量差。电子在“梯子”上跳来跳去,称为在分子轨道间“跃迁”。 老温:“跃迁”,就是跳来或跳去,这个名词很有些文绉绉。 老华:电子在不同能量的轨道间跃迁,一定伴随着吸收或发射光子。但是,当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轨道后,分子体系的状态就变得不稳定了。 老温:为什么? 老华:打个比方,地上有相邻的两个凹,一个深一个浅。玻璃球放在较深的凹里,不容易跑出来,它的势能低;放在较浅的凹里,它的势能高,就比较容易滚到较深的凹里。所以,势能较高的状态就相对不稳定。 老温:哦,是这么个道理。 老华:越是稳定的分子,要让它的电子激发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也就是说,需要吸收频率较大的电磁波(还是打比方,地上的凹越深,要把凹里的玻璃球拿起来,就需要越多的能量)。 组成空气的主要分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等等,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非常稳定的分子,所以,要让它们的电子产生激发跃迁都需要很高的能量,一般都在紫外波段(可见光与红外线都不行,它们的能量太低)。也就是说,“梯子”中占有电子的轨道与空轨道的间隔很大,电子要想跃迁上去不容易,除非有合适频率的紫外线照射。 另一方面,“梯子”的顶部那些轨道的间隔却越来越小,最后是密密麻麻,当然,如果电子能够跳到那里,就容易脱落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剩余的分子就成为了离子,这种小分子的离子也是不稳定的。当然,要想让电子一下子跃迁到很高的能级上去需要得到很高的能量。 跃迁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上面说过的,引起跃迁的光子的能量必须与“梯子”上这两级的能量差相等,太多太少都不行,能量太多或太少的光子,都不能被分子吸收。但是,考虑到“梯子”上端的级差很密,所以高能量的紫外线和能量更高的伽玛射线和X射线都容易被分子吸收,把电子跃迁到很高的能级上去。 老温:那我看出来了,太阳辐射中那些高能量的电磁波就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截留,是不是? 老华:你说的对,正是如此。这样,高空中的一些氧分子就会吸收太阳辐射中那些能量较高的电磁波,即伽玛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 如果能量足够高,那么氧分子就会分解成为两个氧原子。这样,在高空中就会出现一些氧原子。 如果氧原子再遇到一个氧分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就会生成一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O 3 )。而臭氧分子又会吸收另一种频率较低的紫外线,分解成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分子。 经过千万年这样的反复循环,其结果是:一方面,在离开地面 20 —25 公里的高空,形成了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称为臭氧层;另一方面,臭氧层又会吸收和消耗了大量的紫外线。 就这样,经过了大气层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相互作用,特别是穿过臭氧层之后,那些很高能量的太阳辐射,基本上被挡住了,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主要是能量较低(即波长较长)的紫外线能够到达地面。 老温:哦,这样我就有点清楚了。紫外线被挡住了,就减少了对我们生命的危害。据说紫外线对生物有伤害作用,医院里和一 些公共场所常常有紫外线灯,用来杀菌,开紫外线灯的时候,总是要求人们离开。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个饭店里忘了关紫外线灯,使得在那里吃饭的人受了照射,报纸上报道过这件事情。 老华:你知道为什么紫外线会对生物有伤害作用吗? 老温:这倒不很清楚。 老华:我们的生物细胞都是由各种分子构成的,除了水以外,这些分子包括蛋白质、DNA、激素、脂质等等,都是有机分子。这些分子虽然比氧气、氮气分子复杂得多,但也还是分子,也是由各种原子核和电子构成,那些电子也在各自的分子轨道上运动。在一定频率的紫外线照射下,会引起蛋白质、DNA等分子的电子激发跃迁,使分子变得不稳定。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分子会发生重构或者分解。如果照射强度大或时间长,就有可能引起细胞的遗传变异甚至细胞的死亡。这就是紫外线杀菌或引起癌变(皮肤癌等)的根本原理。我们把塑料绳子放在室外,有光的照射,不多天以后,原来很结实的绳子就“粉”掉了,用手一捻就成了粉末,这也是紫外线把塑料分子中的“化学键”打断了的结果。 老温:照你这样说,我们应当避免紫外线的照射了。 老华:不能机械的理解。要达到杀菌的效果,紫外线的能量要比较大(波长短)、照射时间长。至于致癌的问题,对于波长比较长的紫外线的照射,我们人体有一定的修复的功能。受到照射之后,皮肤会产生黑色素,防止紫外线的深入。当然,我们也一定要防止过量的照射,需要长期在阳光下工作或生活的人们应当避免阳光对皮肤的直接照射,或者在必须暴露的皮肤上涂防晒霜。 另一方面,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我们皮肤里的一种类固醇会转化成维生素D,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维生素。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我们的小肠才能够把食物中摄入的钙元素吸收进体内。缺乏维生素D,就一定会缺钙,吃再多也没有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是要经常晒晒太阳,特别的老人和小儿。小孩子在长身体长骨头,需要最多的钙质,所以更要晒晒太阳,不要因为冬天天气寒冷,只是在家里“捂着”,那样是要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的。老人们钙的流失大,容易骨质疏松。所以,除了多喝奶补充钙质之外,也要多晒太阳。晒太阳,要尽可能把手、脸、头露在外边。带着手套、帽子,把围巾捂着脸,紫外线透不进去,晒的用处就不大了。 老温:看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晒,又不能过头。古人所谓“过犹不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老华:哲学家说得极是。 老温:哎,我突然想起来,你刚才讲的紫外线被大气中分子阻挡的原理,说紫外线被分子吸收,引起分子中电子的激发跃迁。这里,好像有一个漏洞,那就是跃迁上去能量高的电子不也可以再跃迁回来而放出紫外线? 老华:老夫子厉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们今天讲得又太多了,该回家了,这个问题下次再讲吧。 老温:好,下次再说,再见。 老华: 再见!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5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光紫外线有助于阻止水痘病毒的传播
qujiangwen 2017-9-5 17:43
Ultra-violet radi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s in global epidemiology.pdf 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院的病毒学家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目前的证据的话,太阳紫外线能够使皮肤表面的水痘病毒在传染给其他人之前灭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热带国家水痘的传播较弱的原因。上周 PhilRice 博士在面对采访时告诉媒体他希望他的发现能够为水痘和带状疱疹的预防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带状疱疹与水痘关系密切,且比水痘更严重。紫外线能够灭活病毒并不是一个新的观点,但这项研究首次对紫外线灭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得出确切的结论,疱疹病毒是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体。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今年早期的病毒学杂志。Rice 阐述了与紫外线强度较低的地区比较,紫外线强度较高的地区水痘流行的减弱的程度,以及为何在温带地区水痘的流行高峰分布在冬春季节,而此时紫外线强度是最低的。这项研究结果对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目前认为水痘流行的地区差别其他一些因素引起,包括由于人口密度、温度、湿度以及感染其他能够免疫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毒。在研究中,Rice 对 25 项关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患病率的研究所得出的证据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水痘的疾病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对水痘流行模式中与气候相关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找哪一个因素与他们相关性最强。在排除其他因素后,他发现在每个被研究的国家,只有紫外线与水痘的感染模式高度相关。 Rice 指出:“之前没有人认为紫外线是水痘流行的一个影响因素,但当我们对流行病学研究进行评价时,这些研究表明纬度和病毒的存在高度相关。”他说促使他相信上述结论的原因是无论在何时在数据中发现异常,总能找到一种言之有理的解释。例如,印度和斯里兰卡水痘的发病高峰是在炎热、干燥、日照强烈的季节。起初你可能认为此时紫外线强度最大,进而否认上述关联,但实际并非如此:“... 实际上与季风季节相比,紫外线强度在干燥季节明显降低,大气污染将紫外线接触我们之前将其反射或太空。但在季风季节,降雨将污染物清洗,这也就意味着紫外线可以通过大气,”他解释道。Rice 的发现似乎也阐明了为何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基因型:一种适合温带气候,而另外一种适合热带气候。他发现在温带流行的病毒基因型只能在紫外线强度减弱或受到屏蔽的情况下才能传播。例如,在室内可以传播,但在户外并不传播。但即使在紫外线存在的情况下,在热带流行的病毒基因型似乎也能传播。Rice 认为热带基因型病毒已经对紫外线产生抗性,并且这种抗性在温带区域已经消失,这使得之前就已经阻断了从热带向温带的传播。但除非病毒在失去一种优势时能获得更多好处,否则他们不能生存。Rice 猜想热带病毒在失去紫外线抗性的同时也变得更易复活,正如带状疱疹一样。他认为:“病毒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优势,只能具有其中一种。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热带地区人群中带状疱疹流行强度更弱,而在温带地区的病毒较热带病毒更易复活”目前的水痘疫苗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研制成功的,当时我们并知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两种基因型。 Rice 相信这些结果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水痘和带状疱疹的方法,并且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来分析紫外线灭活病毒的根本机制。得过水痘的人仍可能得带状疱疹,这种疾病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尽管带状疱疹多发生于 50 岁以后,此时免疫系统可将病毒局限于颈部使其致病性降低,但目前认为约 1/5 的曾经得过水痘的人以后仍会发展成带状疱疹,在时时间较长的疾病后或精神压力较大时可引发带状疱疹发作。 http://infect.dxy.cn/article/17101?keywords=核酸紫外 论文全文: Ultra-violet radi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s in global epidemiology.pdf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震后地上竟出现神秘白毛:地震阻挡光照和紫外线
杨学祥 2017-5-17 05:53
地震后地上竟出现神秘白毛:地震阻挡光照和紫外线 杨学祥,杨冬红 前人对史料的分析显示,地生白毛的时间通常在地震后的次日或数日后出现,一般都是弱小的有感地震或大地震的有感区。从这大量的记载来看,震后白毛异常的现象并非无因。 那么这种白毛究竟是什么呢?又和地震有怎样的关系呢?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 真菌是前人主要的推断方向。我们知道,在种植一些特定作物或施用肥料后,农田和花圃的土地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白色的菌丝。 另外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和食品上也会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霉菌菌落,我国安徽著名的美食虎皮毛豆腐,就是先使豆腐发霉长出白色菌丝再进行煎炸。 如果震后白毛是某种或者某几种真菌,其可能的产生原因应和地震后温度和湿度的快速改变有关,另外,震后放气导致当地空气组分的改变也是真菌突然生长的可能原因。 总体来讲,霉菌的生长受霉菌种类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影响,环境因素中温度,湿度,营养和光照比较关键。 地震不仅能造成霉菌生成的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而且地磁变化、地电变化、地气和地尘可以阻挡太阳的光照和紫外线,有利于霉菌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报道 地震后地上竟出现神秘“白毛”:科学家挠头 2017-05-16 17:53:31 出处: 科普中国 作者:鲁凡英 编辑:上方文 600多年前,元朝诗坛领袖杨维桢的地震谣记录了 1303年(元成宗大德七年) 的全国性的地震群,他写道:“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 这是地震白毛异常现象第一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图片来源网络 实际上,早在汉朝时期,我国就有地震后地生白毛的记载。李善邦教授所著《中国地震》中有详细总结,这本书中共收录了53次历史地震中有地生白毛的记载。 例如, 535年12月“都下(南京)地震生白毛,长二尺”;788年3月“京师(长安)地震生毛,或黄或白,有长尺余者”;1505年10月9日“夜半海盐地震栋鸣,先是有黑气从东来,地出白毛,长有一二尺如马尾者”;较近的记载是1691年4月,“福州地震,泥土生毛”。 震后地生白毛的记录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四川、甘肃、陕西、湖北也有记录到地生白毛的现象,而北方的记录相对较少。 其中以1668年郯城8级大地震的记载最多,皖、苏、鲁、浙和上海等广大区域39个府县都在震后有此现象的记录,时人有诗云“鼓妖中夜西北起,须臾恶砜扬尘沙,迩来白毛生一地”。 国外也有过相关报道,Macgowan.D.J记载我国1878年6月无锡地震时写道:“6月12日下午发生一个地震,持续几分钟,晃得很厉害,使人难以站立或坐稳,没造成伤害。两天之后的夜里这里又发生了一个强震,在城墙的内部和外部都长出了银须那样的白发,有3至4英寸长,小孩们拔出来,很快收集了一把。” 1848年9月14日新加坡《自由论坛报》报道:“1847年5月13日在泰国东部的坎底邦发生了一个强烈的地震, 当地震时地面上忽然长出像人头发那样的毛,在集市、道路和野地里及最硬的地方到处都是。 这种毛发相当长,牢固地竖立在地面上。用火点着后,像人的头发那样卷起来并发出臭味,使人们相信和人的头发没有区别。这些毛发是在地震时一瞬间就出现了。” 探秘“白毛” 前人对史料的分析显示,地生白毛的时间通常在地震后的次日或数日后出现,一般都是弱小的有感地震或大地震的有感区。从这大量的记载来看,震后白毛异常的现象并非无因。 那么这种白毛究竟是什么呢?又和地震有怎样的关系呢?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 下面就以地质学“将今论古”的思维方式,在此提出几种震后白毛可能的物质组成和成因: 1、真菌 真菌是前人主要的推断方向。我们知道,在种植一些特定作物或施用肥料后,农田和花圃的土地中常常可以观察到白色的菌丝。 另外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和食品上也会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霉菌菌落,我国安徽著名的美食虎皮毛豆腐,就是先使豆腐发霉长出白色菌丝再进行煎炸。 如果震后白毛是某种或者某几种真菌,其可能的产生原因应和地震后温度和湿度的快速改变有关,另外,震后放气导致当地空气组分的改变也是真菌突然生长的可能原因。 根据记载,有些白毛可以收集和点燃,并且产生臭味,这是有机物的基本特征,这和真菌说的推定是符合的,真菌和毛的质感也比较相似。 苗期菌核病菌丝 农田中的霉菌菌丝 2、根须 1976年,江苏海安县发生了一起十分轰动的地生白毛事件。 据江苏省地方志网站中《二、异常识别》一文,海安县曾经发现的“白毛”,被解释为:“ 白毛在几户农民的屋里,屋基是在原先的稻田上,比较潮湿,房屋周围种了许多蔬菜和向日葵。这些植物的部分根系伸到屋子里,由于屋内土壤中水份多,空气潮湿,有的根向地面上生长,像白色的毛,长的达一二尺。 ” 另据祝允明《志怪录》载:“成化乙未春四月吴城地大震,旦视之遍地皆生白毛,正类猫须,长数寸,风过冉冉而动,两日忽无有,余家收得几茎,历久不变,今尚存焉。” 我们认识到某些白毛是可以长期保存的,而真菌是不可能长期保存的,所以植物根茎的说法也有其合理性。 3、蛛网 据《每日邮报》报道,2016年夏天,澳大利亚维州连降大雨,洪水将数百万的蜘蛛逼得织网逃生,在Gippsland的Yinnar的一处公园里,蜘蛛网铺天盖地。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无论是白毛的质地,出现的速度或者白毛的位置,都与记载非常相似, 地震发生时昆虫大规模的迁徙和逃离,的确有可能是部分白毛的成因。 另外蛛网也是一种蛋白质,点燃后的确会产生臭味,虽然昆虫的网往往倒伏交错,但在震后的静电作用下可能会竖起如毛。 4、凝华 根据北京大学闵阁同学的想法,地震时,低温升高,并常常伴有复杂成分的气体溢出,其中 某些升华点低的单质和化合物,可能在低温的地表凝华,形成各种颜色的丝状晶体,被误认为是毛。 部分白毛有可能是类似的成因,然而晶体恐怕很难形成长达数尺的丝状物。 咖啡因晶体丝 地震科学之所以吸引四代地震工作者前赴后继地投入时间和智慧,正是因为它充满了奥秘,包含着许多未解之谜。 单以地震监测科学而言,就分为测震、形变、地球物理场和流体四大学科,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又总结出微震、强震、地磁、地电、地形变、地应力、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化学八种手段,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中国地震学者、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于学科最前沿寻幽入微,钩深索隐。 我们相信,经过地震工作者每一次及时细致的震后现场工作和研究,总有一天,我们将真正破解“地生白毛”之谜。 http://news.mydrivers.com/1/532/532528.htm 霉菌的生长条件,你不得不知! 2016-10-27 爱畜牧会员推荐 爱畜牧 总体来讲,霉菌的生长受霉菌种类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影响,环境因素中温度,湿度,营养和光照比较关键。 1 、水份 。霉菌生长繁殖主要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份,一般来说,米麦类水份在 14% 以下, 大豆类在 11% 以下,干菜和干果品在 30% 以下,微生物是较难生长的。食品中真正能被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份又称为水份活性( Wateractivity 缩写为 Aw ), Aw 越接近于 1 ,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食品中的 Aw 为 0.98 时。微生物最易生长繁殖,当 Aw 降为 0.93 以下时,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但霉菌仍能生长,当 Aw 在 0.7 以下时,则霉菌的繁殖受到抑制,可以阻止产毒的 霉菌繁殖。 2 、温度。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及产毒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霉菌其最适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多数霉菌繁殖最适宜的温度为 25 ~ 30 ℃ ,在 0 ℃ 以下或 30 ℃ 以上,不能产毒或产毒力减弱。如黄曲霉的最低繁殖温度范围是 6-8 ℃ ,最高繁殖温度是 44 ~ 46 ℃ ,最适生长温度 37 ℃ 左右。但产毒温度则不一样,略低于生长最适温度,如黄曲霉的最适产毒温度为 28-32 ℃ 。 3 、食品基质。与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一样,不同的食品基质霉菌生长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营养丰富的食品其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大,天然基质比人工培养基产毒为好。实验证实,同一霉菌菌株在同样培养条件下,以富于糖类的小麦、米为基质比油料为基质的黄曲霉毒素产毒量高。另外,缓慢通风较快速风干霉菌容易繁殖产毒。 4 、霉菌种类 。不同种类的霉菌其生长繁殖的速度和产毒的能力是有差异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黄绿青霉素、红色青霉素及青霉酸。 5 、光照,较强的阳光或紫外线会抑制霉菌生长。 http://mp.weixin.qq.com/s?src=3timestamp=1494969870ver=1signature=baBF3HsuzYynmAJxw3pk2kOiwwF4eaV1RH5F5MiB09pOqdW3GHANEt4DpNEPhtsPVZk51XU5QDtx9kjTSsKfsgsmVtUFObbTRMiGSl5*olW8B3xxN3GlCoilbK*Mir60y74hWmqbjLiXtjiBgTGLTaWR7YE936KTe-KMFaZiAxc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进展】Cell〡华中科大发现线虫中新型高效可特异吸收紫外光
Fanxia 2016-11-23 22:15
光是对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生存、行为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的环境因子,所以从细菌到人类,感知光的能力至关重要。生物体通过光受体来感知光信号,光受体一般由蛋白质和假生色团两部分组成。植物和微生物中光受体的种类很多,但动物中目前只发现两类,即视蛋白和隐花色素。因此,科学家们试图了解,动物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未知的光受体。 最近,华中科技大学刘剑峰教授和密西根大学许献忠教授的合作研究小组在秀丽线虫中,发现了一种高效的、与味觉受体同源的新型光受体 LITE-1. LITE-1 吸收光的能力很强,比人眼中的光受体—视网膜蛋白强 50 倍,比植物和微生物中已知的光受体强 10-100 倍。 LITE-1 能直接吸收紫外光 UVA 和 UVB ,意味着无毒副作用的 LITE-1 及其类似物可以被开发用作防晒霜添加剂,该项成果目前已在线发表于 Cell 杂志上 ,题为 ”The C. elegans taste receptor homolog LITE-1 is a photoreceptor”. 味觉受体同源体LITE-1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光受体 (Gong et al. , 2016) 因个体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于饲养、遗传操作简便、基因背景及细胞谱系清楚等优点,自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秀丽线虫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为人们理解复杂的细胞生命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没有眼睛,科学家们发现线虫能够感知光,特别是短波的紫外线,因此线虫能够避开强紫外线照射 ,这种负趋光性为线虫提供一种保护机制。之前, Miller 研究组和许献忠研究组分别发现 ,秀丽线虫的光传导是由 LITE-1 介导的。但由于 LITE-1 是味觉受体 Gr 家族的一员,所以 Yau 和 Hardie 曾在 Cell 杂志的综述文章中 推测, LITE-1 是作为化学感受器起作用,即 LITE-1 感受的可能是光照射后产生的化学物质,而不是光本身。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线虫肌肉组织作为生物反应器,过量表达了 LITE-1 蛋白, 然后进行了纯化 ,发现纯化后的 LITE-1 可以直接吸收紫外线,直接证实了 LITE-1 确实是一个光受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LITE-1 与已知的光受体有很多不同: LITE-1 与其他任何已知的光受体都没有序列同源性;其 7 次跨膜结构与视蛋白有着相反的膜拓扑学结构; LITE-1 具有非常高的光吸收效率; LITE-1 吸收光子依赖于其光吸收的蛋白构象,而不像其他光受体那样依赖于生色团; LITE- 能够感受紫外线 UVA 和 UVB 。 本文 还发现,在这种完全新型的光受体中,两个色氨酸( W77 和 W328 )对光吸收能力非常关键。在能感受 UVB 的植物特异性蛋白 UVR8 中,色氨酸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 UVR8 中没有假生色团。鉴于像 LITE-1 这样吸收光子严格依赖于其蛋白构象的情况非常少见,作者推测 LITE-1 可能也没有假生色团组分,而是由两个色氨酸参与形成高捕光效率的生色团。此外,实验结果显示,引入色氨酸可以提高其他味觉受体家族成员的光吸收能力,所以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将来很有潜力应用于基因改造光受体。 LITE-1 对 UVA 和 UVB 的强吸收能力,及其对抗光漂白的能力,也使得它有望应用于防紫外线的护肤产品中。 注: 国内有一批使用线虫为实验材料的活跃的科学家,今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与北京细胞生物学会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了 “第七届亚太地区秀丽线虫学术研讨会” ,详情请点击 这里 )。 参考文献 : Gong J , Yuan Y , Ward A , … Liu J , Xu XZ . (2016) The C. elegans taste receptor homolog LITE-1 is a photoreceptor. Cell 167:1252-1263 Ward A, Liu J,Feng Z, Xu XZ. (2008) Light-sensitive neurons and channels mediate phototaxis in C. elegans . Nat Neurosc i 11, 916-922 Edwards SL , Charlie NK , Milfort MC , ...Miller KG. (2008) A novel molecular solution for ultraviolet light detec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 PLoS Biol 6:e198. doi: 10.1371/journal.pbio.0060198 Liu J, Ward A,Gao J, ... Xu XZ. (2010) C. elegans phototransduction requires a G protein-dependent cGMP pathway and a taste receptor homolog. Nat Neurosc i 13, 715-722 Yau KW, Hardie RC. (2009) Phototransduction motifs and variations. Cell 139, 246-264 本文来自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信公众号(ID: BPSC1979)
1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ffects of UV light, HPP processing on cold-pressed juices
sqzhang 2016-6-29 09:32
An article published in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UV light and HPP processing on nutritional and quality-related compounds in juice products. For a fast growing category of premium juice products such as cold-pressed juices, minimal-processing nonthermal techniques such as ultraviolet (UV) light and high-pressure processing (HPP)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to extend shelf life while retaining physicochemical, nutritional,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with reduced microbial loads. Also, UV light and HPP are approved by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simplest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ways to destroy pathogenic organisms. However, a limitation to their more extensiv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lies in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effects on nutritional and quality-related compounds in juice products. In this review, the authors provi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sing 92 studies (UV light: 42, HPP: 50), published between 2004 and 2015,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reported UV light and HPP processing conditions on the residual content or activity of bioactive compounds such as vitamins, polyphenols, antioxidants, and oxidative enzymes in 45 different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low-acid, acid, and high-acid categori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summarize and discuss the effects of UV light and HPP on color and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juices. Through their review 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at both processing methods—UV light and HPP—showed only minor degradation of juic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vitamin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at conditions required to achieve 5-log reduction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However, over-processing was common among all the studies—often leading to an unnecessary decrease in quality and nutritional parameters.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DNA修复获得2015化学炸药奖:研究它的局限性很有意义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5-10-7 18:29
颁奖典礼上,几个北欧人好像把DNA修复说成很简单的事情:无论是紫外,还是吸烟带来的DNA破坏,人体都有机制修复它。问题是,很多人就是因为紫外或者吸烟获得皮肤癌或者肺癌。 他们的视频可能误导多少烟鬼啊! DNA修复的局限性没有被观众问到,而2个来自中国的记者浪费时间问了2个答案明显的问题。哪个单位的? 对DNA修复机制的局限性深入研究,也许能帮助人们寻找治疗癌症等疾病的良药。或许导致以后获得炸药奖。 【补充:倒是其官方资料提及DNA修复的局限和相关的药物研发。】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5/popular-chemistryprize2015.pdf 。。。 Our genome would collapse without these repair mechanisms. If just one component fails, the genetic information changes rapidly and the risk of cancer increases. Congenital damage to the 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process causes the disease xeroderma pigmentosum; individuals who suffer from this disease are extremely sensitive to UV radiationand develop skin cancer after exposure to the sun. Defects in DNA mismatch repair increase the risk ofdeveloping hereditary colon cancer , for instance.In fact, in many forms of cancer, one or more of these repair systems have been entirely or partiallyswitched off. This makes the cancer cells’ DNA unstable, which is one reason why cancer cells oftenmutate and become resistant to chemotherapy. At the same time, these sick cells are even more dependenton the repair systems that are still functioning; without these, their DNA will become too damaged and thecells will die. Researchers are attempting to utilise this weak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ncer drugs.Inhibiting a remaining repair system allows them to slow down or completely stop the growth of the cancer. One example of a pharmaceutical that inhibits a repair system in cancer cells is olaparib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aparib )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285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最新研究发现即使避开阳光,紫外线损伤仍会持续数小时
medjaden 2015-4-7 14:37
在众多癌症类型中,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美国人一生中患皮肤癌的风险几率高达20%。大多数皮肤癌是由太阳光紫外线直接损伤DNA,引起C→T和CC→TT突变,形成环丁烷嘧啶二聚体所造成。 传统认为,环丁烷嘧啶二聚体中胞嘧啶或5’甲基胞嘧啶迅速脱氨基形成尿嘧啶或胸腺嘧啶是皮肤癌基因突变的机制;而且普遍认为一旦离开太阳光,紫外线的损伤就会停止。 但是,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在《科学》杂志3月份刊出的最新研究结果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即使避开阳光,紫外线通过其他途径,仍然持续损伤皮肤细胞的DNA。这一重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黑色素瘤的形成机制。 美捷登:Mike 原文信息 Chemiexcitation of melanin derivativesinduces DNA photoproducts long after UV exposure Science20 February 2015: Vol. 347 no. 6224 pp. 842-847 Mutations in sunlight-induced melanomaarise from 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 (CPDs), DNA photoproducts that aretypically created picoseconds after an ultraviolet (UV) photon is absorbed atthymine or cytosine. We found that in melanocytes, CPDs are generated for 3hours after exposure to UVA,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radiation in sunlight andin tanning beds. These “dark CPDs”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CPDsand include the cytosine-containing CPDs that initiate UV-signature C→T mutations. Dark CPDs arise when UV-induced reactive oxygen andnitrogen species combine to excite an electron in fragments of the pigmentmelanin. This creates a quantum triplet state that has the energy of a UVphoton but induces CPDs by energy transfer to DNA in a radiation-independentmanner. Melanin may thus be carcinogenic as well as protective against cancer.These findings also validate the long-standing suggestion that chemicallygenerated excited electronic states are relevant to mammalian biology.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7/6224/842.abstract 美捷登版权www.medjaden.com欢迎转载,转载请勿修改内容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
个人分类: 美捷登观点|3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洲严防埃博拉:安全状态会持续多久?
杨学祥 2014-11-2 05:34
亚洲严防埃博拉:安全状态会持续多久? 杨学祥 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北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西班牙相继失守,先后出现本地感染个案。虽然亚洲暂时仍幸免于难,但分析认为,亚洲国家大多人口稠密,若未作好准备,一旦爆发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朝鲜已宣布将对所有入境的外国人实行隔离。而在专家看来,目前印度的状况最令人担忧。 埃博拉爆发疫区与非洲磁异常增强、西半球地磁场强度减弱、磁赤道在非洲北移一一对应,是地磁减弱带来的灾害。这可以解释,埃博拉疫情为什么没有向非洲以外地区快速扩散。 美国在西半球,美国首次埃博拉病例的出现也表明这一推测的可能性:西半球是最可能被扩散的地区。 有证据表明,地磁长期减弱将带来极端灾害频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3117.html 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使埃博拉病毒完全灭活。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在无药可医的条件下,射线疗法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 环境改善:病房内缺少紫外线,给病毒存活和繁殖带来机会,利用紫外线和γ射线定期消毒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10月24日,美国宇航局探测到太阳表面发生较大规模的耀斑事件,其来自太阳巨大的黑子群,这是科学家在24年内发现的最大太阳黑子群,图中显示了科学家观测到X3.1太阳耀斑的爆发,这也是2014年来太阳表面发生的一次超级大耀斑事件。 http://news.mydrivers.com/1/326/326330.htm 太阳活动增强可以抑制埃博拉病毒的扩散。 央 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世界卫生组织10月31号发布了关于埃博拉疫情的最新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号,各国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3567例,其中4951人死亡。   世卫组织的报告称,与上一次的数据相比,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上升了31人,但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总数下降了136人,这主要是几内亚的一些疑似病例被最终排除。世卫组织同时表示,利比里亚新增死亡和入院病例数量都有所减少,新确诊病例数量也呈平稳趋势。   联合国埃博拉病毒问题特使纳巴罗10月31号在纽约也表示,部分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缓解的迹象,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得到了控制或是正在结束,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同一天,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在首都蒙罗维亚主持了一座“埃博拉治疗中心”的揭幕仪式。这家治疗中心由世界粮食计划署和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助建立,拥有两百张床位,预计最多能同时收治三百名患者。 http://news.cntv.cn/2014/11/01/VIDE1414841429424356.shtml 亚洲严防埃博拉:朝鲜搞隔离印度没底气 2014年11月01日02:59 钱江晚报   据新华社、中国日报   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北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西班牙相继失守,先后出现本地感染个案。虽然亚洲暂时仍幸免于难,但分析认为,亚洲国家大多人口稠密,若未作好准备,一旦爆发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目前朝鲜已宣布将对所有入境的外国人实行隔离。而在专家看来,目前印度的状况最令人担忧。   朝深夜向驻朝使团普发照会   据法新社10月30日报道,朝鲜宣布,无论入境朝鲜的外国人来自哪里,都将被隔离21天,以防控埃博拉。   朝鲜非常设国家紧急防疫委员会10月29日深夜向驻朝使团普发照会称,为防止埃博拉病毒传播,非常设国家紧急防疫委员会将采取紧急措施,要求所有自国外入境的外国公民到指定地点接受21天的隔离及卫生人员的医学观察。   根据朝方安排,来自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公民,入境后将在平安南道安州市清川江旅馆和平安北道新义州市鸭绿江旅馆接受隔离及医学观察,来自非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公民,入境后将在邀请单位指定旅馆接受隔离及医学观察,外国驻朝外交人员和国际机构常驻代表将在所在机构接受隔离及医学观察。   中国驻朝鲜大使馆10月31日表示,使馆已向在朝中国公民和机构发出领事提醒。据了解,近日中国公民来往朝鲜照常,没有中国公民被隔离。   印度专家对防疫抗疫没底气   在最多非洲人士前往的20个目的地中,亚洲国家有中国和印度,排名分别在第10和第13。但专业人士认为,比较幸运,中国的公共卫生系统已经通过2003年SARS疫情学到了足够多的预防知识,而相比之下,如果埃博拉病毒抵达印度,将比在中国构成更大的挑战。   在西非疫情爆发后,印度各大国际机场就发布了预防疫情的警戒,监测西非来访游客情况。印度卫生部指定位于新德里的一家医院作为防控中心,并建立了专门的隔离病房和重症监护室。但即便如此,印度卫生专家仍然对于防控疫情信心不足。   “这是一个很难治愈且致死率极高的病。即使是美国都无法完全控制它”,新德里一家医院的急救护理专家亚丁·梅塔表示,“政府现在正在尽一切努力,但从过去的记录来看,我们应对这种灾难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印度前卫生部部长苏嘉达·拉奥也承认:“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即便如此,每个国家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准备”。   印度目前仍在艰难地应对登革热的爆发。这种以蚊子传播的疾病在印度已经达到了流行病的程度。《柳叶刀》刊文称,印度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此外,印度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量也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 (原标题:防堵埃博拉,亚洲严守净地) 编辑:SN020 http://news.sina.com.cn/w/2014-11-01/025931078129.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能机器人2分钟可杀死埃博拉病毒:病毒流行的环境疗法有希望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10 19:43
智能机器人2分钟可杀死埃博拉病毒:病毒流行的环境疗法有希望 杨学祥 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使埃博拉病毒完全灭活。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在无药可医的条件下,射线疗法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 环境改善:病房内缺少紫外线,给病毒存活和繁殖带来机会,利用紫外线和γ射线定期消毒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2281.html 智能机器人竟然2分钟可杀死埃博拉病毒 2014-10-10 18:15:00 作者: 李鑫 | 责编:李鑫 近日,美国已有250家医院开始使用一种能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房内一切病毒的机器人。这无疑给当下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带来了有效的打击。报道称,这台机器人名叫“小莫”,它使用氙气产生紫外线脉冲的原理,破坏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小莫”每秒钟能在半径为3米的范围内产生1.5次脉冲,可杀灭各种病毒,包括埃博拉。它发出的紫外光强度是太阳的2.5万倍。 代号小莫的埃博拉病毒机器人每台造价10.4万美元 报道指出,这种机器人于2010年首次面世,每台造价约10.4万美元,该机器人的制造商赛诺费克斯的发言人表示,这种机器人可以杀灭一般医护人员无法清理到的角落、裂缝中的细菌和病毒,这样就能为下一个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住院空间。 小莫在杀菌状态下放射强烈紫外线 报道称,相比变异且对消毒剂有抗体的超级病毒,埃博拉是一种很容易杀灭的病毒。只需2分钟,“小莫”就能杀死物体表面的埃博拉,而其他病毒则需要5分钟。 恐怖的埃博拉病毒病原体 目前已感染埃博拉病毒人群分布图 报道指出,虽然用紫外线给病房杀毒的方法已经沿用了数十年,但“小莫”无疑加速了杀菌过程。普通的水银紫外灯需要约1小时才能完成对一个普通大小的病房杀菌。 全球感染埃博拉病毒分布图 埃博拉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感染者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http://nb.zol.com.cn/483/483480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1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病毒流行的环境疗法:填补自然射线的不足
杨学祥 2014-10-1 12:37
病毒流行的环境疗法:填补自然射线的不足 杨学祥,杨冬红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目前埃博拉疫情已造成西非 6000 余人感染, 3000 多人死亡。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塞拉利昂再次采取封锁措施。 根据世卫组织在 9 月 27 日 公布的最新数据,在西非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已经导致 3091 人死亡,超过 6500 人感染。在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已经有 1830 人死亡。世卫组织在通报中警告埃博拉疫情仍在继续扩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907.html 太阳活动异常低值导致病毒群发 统计分析指出,从 2000 年至 2030 年,埃博拉病毒进入特殊活跃期,这一活跃期的特征是三大低温期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97-2067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30-70 年)和 1997-2013 年全球变暖停滞 16 年的叠加时期。这个叠加时期的最大特征是:低温、低射线和低紫外线。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 4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37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3706.html 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低紫外线和低辐射是埃博拉病毒活跃的主要条件。图 1-4 给出了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太阳黑子活动强度、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埃博拉病毒的猛烈爆发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1976 年扎伊尔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疫情,接下来 1977 年和 1979 年都有不同规模的暴发,而自 1980 年开始,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丛林沉寂了 15 年,一直没有向人类发起进攻。直到 1995 年扎伊尔型卷土而来,一下子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致死了 254 个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埃博拉病毒给了人类 15 年的休战期。 http://www.tynews.com.cn/lf/c/2014-08/13/content_277551.htm 我们认为 1980-1994 年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之中,气候温暖,冷冬消失,是太阳活动较强烈的时期,连续出现 1980 年和 1990 年两次太阳黑子峰值的高水平,超过太阳黑子相对数的 150 (见图 3 ),过多的紫外线和高能射线阻止了埃博拉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1996-2008 年处于全球变暖停滞 16 年时期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太阳活动异常低迷, 2000 年太阳黑子峰值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低于 125 ,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低于 100 (见图 3 ),超常的低紫外线和低高能辐射导致病毒活跃,病毒疫情频发。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昨日通报, 2014 年 9 月 29 日 ,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1587 例。截至 2014 年 9 月 30 日 零时,全省共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13449 例,较去年同期 (694 例 ) 上升 1837.90% 。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01/021930940764.shtml 广东登革热病毒活跃也在 2014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有关。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637.html 中国日报网 9 月 20 日 电(信莲) 据俄新网 19 日报道,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太阳系宇宙空间研究室主任哈比卜拉·阿卜杜萨马托夫表示,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太阳辐射的强度最近几年有所减弱,这将导致近期全球变冷,也就是进入小冰期时代。   阿卜杜萨马托夫表示,“近 17 年来全球温度没有上升,气温正趋于稳定。自 1997 年开始的变暖过程中断了!太阳辐射强度自 1990 年逐渐减弱,且至今持续加速减弱。太阳不再如以往一样给地球供暖。” 他认为,今年底至明年初将进入小冰期时代。他说:“小冰期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有关,这一时期将持续约 200 年,浮动可达 70 年。” http://gb.cri.cn/42071/2014/09/20/7371s4699412.htm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6 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 17 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尽管磁场降低的原因至今未明,但据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国家太阳天文台威廉·利文斯顿 推测,按目前的趋势一路发展下去,不用到 2016 年,太阳黑子磁场就会跌至 1500 高斯。因为 1500 高斯已是产生黑子的最小极值,届时,黑子们恐怕将不复存在。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409/70186.html 我们必须做好多种病毒群发的长期准备 。 病毒流行的射线疗法 美国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很有可能与生物物种的灭绝与出现有关。他们认为,某一阶段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很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并且增加地球环境的放射性,导致物种的变异乃至于灭绝。另一方面,这些射线又有可能促使新的物种产生突变,从而产生出全新的一代。这种理论同时指出,某些生活在岩洞、海底或者地表以下的生物正是由于可以逃过大部分的辐射才因此没有灭绝。从这种观点来看,宇宙射线倒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飞弹”。 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埃博拉病毒完全灭活。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在无药可医的条件下, 射线疗法是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 环境改善:病房内缺少紫外线,给病毒存活和繁殖带来机会,利用紫外线和 γ射线定期消毒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太阳活动变弱病毒活跃
杨学祥 2014-9-26 10:44
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太阳活动变弱病毒活跃 杨学祥,杨冬红 南方日报讯(记者 / 骆骁骅) 24 日晚,省卫计委通报登革热最新疫情, 23 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 881 例,截至 2014 年 9 月 24 日 零时,今年全省共有 17 个地级以上市报告登革热病例 7497 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 1263.09%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4194.shtm 紫外线可杀灭病毒 登革热病毒不耐热, 50 摄氏度 30 分钟, 70 摄氏度 10 分钟, 100 摄氏度 2 分钟即可将病毒杀死。但能耐受干燥、低温。一般消毒措施如乙醚、甲醛、紫外线、酸、洗涤剂等均对登革热病毒起灭活作用。紫外线杀菌灯对登革热病毒有直接杀灭的作用。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8 周滴度降至一半。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 — 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 — 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2014 年太阳紫外线减弱 2016 年太阳黑子消失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1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6 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 17 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尽管磁场降低的原因至今未明,但据利文斯顿推测,按目前的趋势一路发展下去,不用到 2016 年,太阳黑子磁场就会跌至 1500 高斯。因为 1500 高斯已是产生黑子的最小极值,届时,黑子们恐怕将不复存在。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409/70186.html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病毒群发 全球登革热进入高发季节,亚洲、南美、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大量报告相关病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今年 7 月,马来西亚登革热病例已累计登记 50804 例, 94 例死亡;斯里兰卡今年共确诊 23355 例;巴西今年共确诊 659051 例。 http://news.sina.com.cn/c/2014-09-26/011030915693.shtml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365.html 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敲响了病毒群发的警钟! 广东 1 日新增 881 例登革热病例 总数突破七千 作者:骆骁骅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 2014/9/25 9:55:52 南方日报讯(记者 / 骆骁骅) 24 日晚,省卫计委通报登革热最新疫情, 23 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病例 881 例,截至 2014 年 9 月 24 日 零时,今年全省共有 17 个地级以上市报告登革热病例 7497 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 1263.09% 。 其中本地病例 7465 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 32 例。病例分布在广州 6361 例、佛山 789 例、中山 141 例、江门 92 例、珠海 63 例、东莞 15 例、深圳 10 例、清远 8 例、阳江 4 例、肇庆 3 例、汕头 2 例、茂名 2 例、揭阳 2 例、汕尾 2 例,湛江、惠州、河源各 1 例。 另悉,全省累计报告死亡病例 3 例,其中广州 2 例,佛山 1 例。(原标题:广东登革热病例突破 7000 波及 17 个地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4194.shtm 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 长假存扩散风险 2014 年 09 月 26 日 01:10 京华时报 我有话说 (37 人参与 ) 收藏本文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25 日通报全省登革热疫情,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 8273 例,仅 24 日一天,广东省报告新增登革热确诊病例 791 例。疫情呈现出“多点开花”暴发态势。专家提醒,随着国庆长假的来临,防止疫情因人员流动转移、扩散十分必要。   □疫情 十余年来最高峰年份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9 月 25 日 通报全省登革热疫情,截至当日零时,共有 18 个地级以上市报告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8273 例,累计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 1341.29 %。其中本地病例 8241 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 32 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 3 例,其中广州 2 例、佛山 1 例。   病例分布以广州为主。据介绍,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已在 12 个区出现,目前共报告登革热病例 6986 例。广州疾控中心主任王鸣表示,目前数字仍在增加,且陆续出现危重病例,“可以说,今年是最近十余年来登革热疫情最高峰年份。”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是专门收治全市登革热重症病人的医院。该院院长、传染病防治专家尹炽标表示,“广州的登革热疫情已经呈现多点开花,到处出现病例,成为疫点的局面。”   目前,广州已有两名高龄登革热患者死亡,这也是近十年来广州首次出现死亡案例。据广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传染病防治专家唐小平介绍,两名患者一名约 70 岁、一名超过 80 岁,都有较多的严重基础病,加之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减弱,出现肝肾损害后,治疗的难度很大。   跨境、跨地区转移是本次登革热疫情的又一特征。截至 17 日零时,中山共确诊 92 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 20 例。同时,广州登革热开始向周边城市输出。   □解读 多种因素导致大暴发   今年广东登革热来势汹汹,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全球登革热进入高发季节,亚洲、南美、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大量报告相关病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今年 7 月,马来西亚登革热病例已累计登记 50804 例, 94 例死亡;斯里兰卡今年共确诊 23355 例;巴西今年共确诊 659051 例。   其次,广州阴雨天气增多也致使疫情传播控制难度加大。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说,阵雨天气多,很难清理积水,今年清理孳生地工作难度特别大。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刘起勇表示,除了气候环境方面的因素,广东的国际交往比较频繁、人员交流多,特别是邻近的东南亚是登革热常年流行的地区,因此输入病例的压力就非常大,而且是多点输入引起多点暴发。另外,登革热有很多隐形病例,这也增加了大暴发的风险。   此外,相关社区、单位、工地、居民不配合。广东省疾控中心在 22 日集中通报了一些单位、工地、居委会不配合灭蚊、阻扰登革热控制的典型案例。有的地方有人从二楼扔砖块砸消杀车,甚至出现防疫人员到住户家帮助清倒花盆积水被人从后面拍砖的情况。 (原标题: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 http://news.sina.com.cn/c/2014-09-26/011030915693.shtml 登革热疫情需重视,市民防范各有高招 发布时间: 2014 年 09 月 18 日 15:45 来源:   由于近期登革热在广东省迎来爆发期!不少惊慌的市民纷纷抢购所谓的预防药物,杀菌产品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睐”。   每年夏秋都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今年疫情较往年来得早,局部暴发明显,而且疫情蔓延快,势头猛,广东流行风险评估等级为“高”,关注程度为“重点关注”。据了解,自登革热疫情爆发后,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逐渐沦为重灾区,广州、佛山、中山、江门等地首当其冲,成为珠三角疫情较为严重的城市。目前,珠海市已经出现 3 例输入性病例,登革热疫情正从珠三角扩散至整个广东地区,形式颇为严峻。   伴随着登革热疫情高发期的到来,市民防患意思有了更显著的增强。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要做好翻盆倒罐、清理积水、喷杀蚊虫等防控措施,如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与此同时,不少市民纷纷选购紫外线杀菌产品杀灭生活环境中的细菌,减少蚊虫滋生,而且紫外线杀菌灯对登革热病毒有直接杀灭的作用。专家提醒,选购时应尽量选择诸如雪莱特等大品牌的消毒台灯、一体化杀菌灯等产品,确保杀菌效果。 ( 雪莱特紫外线杀菌灯天猫商城 ) 。   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曾对广东登革热疫情的发展趋势作出研判,评估认为 10 月至 11 月将进入登革热病例高发期。我们也提醒市民,尽早做好防患措施,在登革热高发期有效保护自身及家人健康安全。 http://www.hb.chinanews.com/news/zxzl/2014/0918/6219.html 多种病毒爆发可能源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已有 298 次阅读 2014-9-9 17:16 多种病毒爆发可能源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学祥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下加热 10 分钟, 65 — 70 摄氏度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 — 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1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判断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第二种方法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谷值,历时 12.4 年,大于 11 年的标准,表明 1996 年开始地球已进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火山活动的加剧也是气温变低的一个原因(见表 2 )。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⑨。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热度 2 杨学祥 2014-9-10 15:19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 西非地区自 2014 年 2 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越演越烈,世界卫生组织 9 月 9 日 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 2300 人丧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 2296 人死亡,病例数达到 4293 例。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10/015330815924.shtml 人们大大低估了埃博拉病毒的危险性,麻痹大意可能造成历史性的大事件。确切地讲,与其说麻痹大意是无心而为,不如说是全球变暖浪潮蒙蔽了大多数公众:埃博拉病毒会在全球变暖中爆发吗? 你知道埃博拉是热症还是寒症?是在变热条件下容易爆发,还是在变冷条件下容易爆发?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迅速变暖, 21 世纪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是气候变冷的准确标志:在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瘟疫横行,灾难频发,对应紫外线变弱的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埃博拉病毒喜冷怕紫外线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8 周滴度降至一半。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有利条件。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图 1-2 是 1976 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对比,初步结论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低值期活跃 埃博拉病毒与太阳黑子极值关系可从图 1-3 明显看到:在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中,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低值对应 2014 年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 196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次低值对应 1976 年埃博拉病毒第三位爆发( 1969 年无资料); 2000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第三低值对应 2000 年埃博拉病毒第二位爆发;而 197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低位爆发,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没有爆发,即 1979 年和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80-1993 年长达 13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间歇期。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见图 4 )。 图 4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流感爆发的历史借鉴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和借鉴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对预测未来很有必要。 表 1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流感、瘟疫、气温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 流感 瘟疫 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14 世纪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1510 , 1580 持续 300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1675,1733 1742,1743 1665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1889-1894 1894 小冰期 21 世纪极小期 1996- ?? 1974 2009 ?? 变冷?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3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判断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第二种方法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谷值,历时 12.4 年,大于 11 年的标准,表明 1996 年开始地球已进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⑨ 。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埃博拉病毒在 2014 年猛烈爆发,这是大自然对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回应,是气候变冷和灾害频发的警报。人们已经忽视了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的警告:全球已进入变冷周期。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 . 给 全球变暖说 泼点冷水 . 世界环境 . 2007, (2): 60-62.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6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药发现史话(三十二)维生素 D 的发现
热度 3 自我源于思考 2013-8-5 15:50
新药发现史话(三十二)维生素 D 的发现(Brief History of Drug Discovery 32) 本文不允许转载! 一、佝偻病的发现与光疗法 公元1世纪,古罗马医生们(如Soranus)就已经注意到了佝偻病的存在,但直到 17世纪中叶,因为英国出现佝偻病的区域性流行,医学工作者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这种骨骼疾病。Daniel Whistler(在1645年)与Francis Glisson(在1650年)分别对这一疾病症状作了描述。而 1824年,D. Scheutte 开始为佝偻病患者开出鱼肝油这一处方。 1903年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 Niels Finsen 在 18世纪晚期 使用阳光治疗狼疮,还开发出了人工光射线作为治疗手段,结果引起科学界对阳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19世纪末,一些医学专家就提出一种观点,认为高纬度地区的许多疾病包括佝偻病,是因为阳光照射不足引起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鱼肝油是一种很好的预防佝偻病的健康食品。另外也有试验表明,照射阳光与食用鱼肝油可以起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Alfred Fabian Hess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光同等于维生素。 1919年,Huldschinsky提出,如果阳光可以治疗佝偻病,那么人工的光线在理论上也能治疗这一疾病,他使用石英-汞灯发出的紫外线治疗佝偻病儿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21年,Hess and Unger通过对佝偻病的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这一疾病与季节性的阳光变化有关系。 二、佝偻病动物模型与维生素D的发现 1919至1920年间, 英国医生Edward Mellanby 在室内 用低脂奶和面包喂养小狗 ,由于接触不到光照,狗身上出现了佝偻病症状。 就算给小狗吃含维生素B、C的食品,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善症状。 但 他 发现 患病的 狗被喂鱼肝油(cod liver oil,鲟鱼或海鱼肝油)后, 就会痊愈,并且鱼肝油还能预防 佝偻病。于是他认为,维生素A或者是一种相关的物质 (存在于鱼肝油中) 可以防止佝偻病的发生。 由于 Elmer McCollum在维生素A研究上的成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1917年邀请他加入,主持新成立的化学保健系。有人戏称那时的他又矮又瘦,看起来非常不健康,因而不被面试官们看好。 第二年,霍普金斯大学的儿科学教授 John Holland向他咨询是否有佝偻病的动物模型。McCollum向他展示了几个患病的大鼠,并与他探讨佝偻病的机制。两人通过交流,很快开始协作这方面的研究 。而两位骨科研究者 Edward Park 和 Dr Paul Shipley 也很快加入团队。在开始的几个 钙和磷不平衡的膳食实验中, McCollum 发现缺乏一定的动物脂肪就会得佝偻病。 他和团队成员谨慎地认为佝偻病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A或缺钙引起的。 但是后来,他们发现了 Mellaby等人的研究结果,于是开始重复鱼肝油对于佝偻病的作用。 在 1922年, McCollum做了另一组膳食试验。他 首先把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破坏掉,然后喂食佝偻病的狗,结果仍然可以治愈。这意味着其中含有另外一种脂溶性物质,这是一种不同于维生素A的物质,他把这一物质命名为维生素D,因为这是第四个被命名的维生素。 三、早期工业应用:食品的紫外照射 192 3年左右 , 伦敦的 Hume和Smith团队,及 纽约的 Alfred Fabian Hess 和Weinstock团队分别发现了被紫外线照射的食物可以治愈佝偻病。 并且,由于饲养员不按方案操作,Hume和Smith发现 大鼠照射紫外线与食用照射紫外线的食物 对于佝偻病的治疗 具有同样的效果。 同 期,Goldblatt和Soames团队发现照射紫外线的大鼠肝脏,可以治愈患佝偻病的大鼠。 1923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化学家Harry Steenbock发现,对食品或其它有机材料照射紫外线,会增加其中的维生素D含量。在对鼠、狗类动物的食品照射紫外线后,这类食品可以治疗动物的佝偻病。于是Steenbock自己花了300美元把自己的发现申请了专利。紫外照射技术在食品行业,尤其是奶制品行业流行起来,到了1945年,美国的佝偻病几乎 全部 被消灭了。 四、维生素 D的结构确证 一些科学家 认为是皮肤中的胆固醇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而转变成了体内的活性成分 , 因为活性成份被鉴定为胆固醇 。 但未被紫外线照射的胆固醇却没有效果,而照射后的胆固醇结构也没有发生改变。 曾在洛克菲勒大学工作过的 Alfred Fabian Hess 还认为阳光可以起到维生素的作用,他于1926年 邀请德国的胆固醇专家Adolf Windaus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后者 是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位专业研究甾醇类物质的专家 。 在伦敦的O. Rosenheim也加入了这一团队。 他们认为,以前人们通过以前的皂化、重结晶等方法所得到的“纯化胆固醇”其实并是纯,而是含有一定的“杂质”,正是这种杂质,在被紫外线照射后,转化成了治疗佝偻病的有效成份,即这种杂质是维生素D的前体。Rosenheim等人推测,这种杂质的含量可以只有2000分之一左右。 经过讨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把胆固醇二溴化、重结晶,然后再通过处理转化为胆固醇。这个时候, 其中已经不再含有原来的“杂质”了, 即便通过紫外线照射,也不能产生治疗效果。这就证明了他们的推论。 Heilbron等人发现,普通的纯化胆固醇的紫外吸收峰有三个(269, 280, 293 nm)。这一发现给Windaus以很大启发。他一方面通过真空干燥、炭吸附等方法得到了胆固醇中的“杂质”,另一方面,他与同事筛选了几十种激素,通过紫外吸收、颜色反应、易氧化特性等三个方面的对比,他们认为这种杂质可能就是麦角固醇,而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确实表现出了治疗佝偻病的作用。Rosenheim等与Windaus等人经过交流,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1927年,他们发表了这一发现,认为这一杂质是麦角固醇。1928年 Adolf Windaus 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而他认为没有 Alfred Fabian Hess ,自己不可能获奖,所以他 把自己的资金分给了 Hess 一部分。 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物质很快于1931年被伦敦及丹麦等地的团队分离纯化,并命名为钙化醇。研究显示,0.01μg/d 剂量的钙化醇就可以短期内治愈佝偻病大鼠。 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的 Adolf Windaus 再接再厉,带领 55位博士和博士后,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来 研究维生素D的结构 的研究。 1935年, Adolf Windaus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了7-脱氢胆固醇。1936年,钙化醇的结构被 这一团队 研究得到,它是麦角固醇的同分异构体,有一个羟基,三个共轭键。 钙化醇被发现了,但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因为钙化醇可以通过麦角固醇照射阳光转化,那么没有阳光时,人体又如何摄取这一物质? 1937年,他和同事在多种动物和人体的皮肤内,以及一些食品中分离鉴定7-脱氢胆固醇,而它的紫外照射后的产物也具有治疗佝偻病的疗效,于是他分别把钙化醇和后7-脱氢胆固醇的紫外照射物称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图1: 麦角固醇( A ), 维生素 D-2 ( B ), 7-脱氢胆固醇 ( C ), 和维生素 D-3 ( D )的结构. 五、维生素 D的代谢及生理活性 1955年,Velluz等人完整地阐述了麦角固醇如何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钙化醇。 1971至1972年左右,Michael F. Holick的团队发现了维生素D活性结构的代谢机制。在肝脏,维生素D被发现转化成为骨化二醇(calcidiol),部分骨化二醇又被肾脏转化为骨化三醇,这才是维生素D的活性结构。骨化三醇作为一种激素在血液中循环,发挥调节体内钙、磷平衡的作用,从而促进骨骼正常生长。 在工业上,维生素D3通过用紫外线照射7-脱氢胆固醇来生产。后来是一种天然物质,在羊毛脂。维生素D2(钙化醇)通过同样的方式,从酵母或蘑菇中的麦角固醇来生产。 附: 维生素在医学和药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与维生素相关的研究获得了 20 多次诺贝尔奖,充分说明了维生素研究在科学界的地位。本《新药发现》系列目前仅纳入以上几种维生素,对于其它如维生素K、E等的发现不再讨论。 下节《新药发现》将继续药物的发现。
个人分类: 医药|13541 次阅读|6 个评论
含氢气水沐浴可对抗紫外线
孙学军 2013-4-9 11:20
ThebalneotherapyeffectofhydrogenreducedwateronUVB-mediatedskininjuryi.pdf 紫外线可以导致皮肤损伤,并可以导致 DNA 损伤甚至可以诱发皮肤肿瘤,由于紫外线引起的皮肤损伤主要是紫外线引起的氧化损伤和局部炎症反应,因此采用抗氧化物质治疗紫外线皮肤损伤是一种治疗选择,但是一般抗氧化物质难以进入细胞内所有部位,限制了许多抗氧化物质的作用。氢气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性抗氧化物质,使用呼吸、注射氢气溶液和饮用的方式可以治疗多种氧化和炎症相关疾病,来自韩国的一个小组最近报道了使用氢气水沐浴对紫外线引起的小鼠皮肤损伤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作用和减少氧化损伤、炎症反应有关系,而且发现可以增加皮肤本身的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含量。韩国学者曾经报道过氢气水沐浴对人类皮肤皱纹产生具有对抗作用,这里采用动物模型,进一步证明这种作用,并探讨了部分分子机制。 该文章最近在线发表在 MolCellToxicol(2013)9:15-21 ,前几天,来自国内南京医科大学的小组也证明采用注射氢气生理盐水对这类损伤的治疗作用。虽然从本质上研究都是探讨氢气对抗紫外线皮肤损伤的研究,但通过沐浴的方法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研究中设计了三种治疗组,分别是普通硷性电解水,低浓度氢气水和高浓度氢气水,虽然低浓度氢气水的还原性( ORP )比普通硷性电解水低,但从各类指标上看,氢气水的效果比硷性电解水更理想。研究缺少应该有的对照,例如非紫外线照射组、单纯沐浴组。限制了该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ThebalneotherapyeffectofhydrogenreducedwateronUVB-mediatedskininjuryinhairlessmice RosaMisticaIgnacio 1 ,Yang-SukYoon 1 ,Ma.EasterJoySajo 1 ,Cheol-SuKim 2 ,Dong-HeuiKim 1 ,Soo-KiKim 2 Kyu-JaeLee 1,3 Received:23August2012/Accepted:8February2013 � TheKoreanSocietyofToxicogenomicsandToxicoproteomicsandSpringer2013 1 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MedicalBiology,WonjuCollegeof Medicine,YonseiUniversity,Wonju-si,Gangwon-do220-701,Korea 2 DepartmentofMicrobiology,WonjuCollegeofMedicine, YonseiUniversity,Wonju-si,Gangwon-do220-701,Korea 3 InstituteforPovertyAlleviationand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YonseiUniversityWonjuCampus,Wonju-si,Gangwon-do220-710, Korea Correspondenceandrequestsformaterialsshouldbeaddressedto K.J.Lee(medbio9@gmail.com) S.K.Kim( kim6@yonsei.ac.kr ) 相关研究资料 MaterialsMethodsPreparationofHRWandARWHydrogenreducedwater(HRW)wasgeneratedfromelectrolyzingapparatus.pHandoxidativereductionpotential(ORP)valuesofHRWwereadjustedtoobtainweakHRW(w-HRW)andstrongHRW(s-HRW)asseeninTable1.Alkalinereducedwater(ARW)wasproducedbythecontinuouslyelectrolyzingapparatus(HDrCo.,Ltd.,Korea).Mainsourceofwaterwasatapwater.ARWwaspreparedbyphysicalfilteringfollowedbyelectrolysisandcollectedinacellequippedwithacathodeplatinum-coatedtitaniumelectrode(0.9±0.1A,1-2L/minat2kgf/min).Weusedtapwater(TW)forpositivecontrolgroup.ThecharacteristicsoftestwaterswereadjustedintermsofpH,oxidation reductionpotential(ORP)andtemperature(Table1). Animals Six-weekoldmaleSKH-1hairlessmiceweighing25 ± 2gwerepurchasedfromOrientBioInc.(Korea).Miceweremaintainedinstainlesssteelcagesinacontrolledenvironmentwithtemperatureof22 ± 2�Cand40-60%humidityundera12:12hourlightdarkcycle. After1weekofacclimation,thehairlessmicewererandomlyassignedtofourgroups:TW-bathinggroupbathedwithtapwaterafterUVtreatment(control,n=12),ARW-bathinggroupbathedinARWafterUVtreatment(n=12),w-HRW-bathinggroupbathedwith weakHRWafterUVtreatmentands-HRW-bathinggroupbathedinstrongHRWafterUVtreatment.TheanimaluseandcareprotocolforthisanimalexperimentwasapprovedbytheInstitutionalAnimalCareandUseCommittee(IACUC)atWonjuCampus,YonseiUniversity,Wonju,Gangwon,Korea. UVBirradiationandbathing UVBfluorescentlamp(TL40W/12RSPhilips,NetherlandHolland)emittingacontinuousspectrumbetween290-320nmwasusedtoinduceskindamage.TheintensityofUVBlampwas0.10-0.15mW/cm2andthetotalcumulativedoseenergyofUVBirradiatedwas360-540mJ/cm2(UVlightmeterYK-34UV,LutronElectronicsInc.,Taiwan).Thelampwasmounted30cmabovesurfaceofthebathingcage.TW-bath-MolCellToxicol(2013)9:15-2119 Table1.Preparationoftestwater. TestwaterpHORPTemperature w-HRW7.33 ± 0.53-83.3 ± 44.830.0 ± 0.3 s-HRW7.32 ± 0.34-481 ± 41.430.0 ± 0.4 ARW9.88 ± 0.28-225 ± 11730.5 ± 0.4 TW6.90 ± 0.35410 ± 16629.9 ± 0.1 Abbreviations:w-HRW,weak-hydrogenreducedwater;s-HRW,strong-hydrogenreducedwater;ARW,alkalinereducedwater;TW,tapwater;ORP,oxidationreductionpotential 类似研究: 氢气生理盐水对紫外线B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3-04-06 氢气的抗皱美容效果研究人体实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99940.html
个人分类: 饮用氢气水|4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氢气生理盐水对紫外线B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
孙学军 2013-4-6 07:23
氢气生理盐水对紫外线 B 皮肤损伤的保护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最近的研究发现,氢气可以对抗紫外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文章发表在 J Biomed Res. (原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上。 众所周知,太阳来源的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损伤,其中紫外线 B ( UVB )辐射诱导皮肤产生的活性氧( ROS )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原因,氢气具有抗 ROS 氧化损伤和抗炎症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证明,富氢生理盐水是否具有保护紫外线辐射皮肤损伤的效果。 选择 C57BL/6 雌性小鼠,经 UVB 辐射照射引起皮肤损伤为疾病模型。给予小鼠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和富氮生理盐水。显微镜检测伤后皮肤损害。 UVB 辐射后肿瘤坏死因子 α ,白介素( IL ) -1β 和 IL-6 等炎症因子显著升高,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丙二醛和一氧化氮的活性升高。富氢生理盐水通过改变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和改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富氢生理盐水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和氧化应激保护皮肤对抗紫外线辐射损伤。 J Biomed Res. 2012 Sep;26(5):365-71. doi:10.7555/JBR.26.20110037. Epub 2012 Apr 24. Hydrogen-richsaline protects against ultraviolet B radiation injury in rats. Guo Z , Zhou B , Li W , Sun X , Luo D . Source Departmentof Der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 Exposureof skin to solar ultraviolet (UV) radiation induces photo-damage. Ultraviolet B(UVB) i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UV radiation which induces the production of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hoto-damage.Hydrogen gas reduces ROS and alleviates inflammation. In this study, we soughtto demonstrate that hydrogen-rich saline has the effect on skin injuries causedby UVB radiation. UVB radiation was irradiated on female C57BL/6 rats to induceskin injury. Hydrogen-rich saline and nitrogen-rich saline were administered torats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Skin damage was detected by microscope afterinjury. UVB radiation had a significant affection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terleukin (IL)-1β and IL-6 levels, tissue 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 and nitric oxide activity. Hydrogen-rich saline had aprotective effect by altering the levels of these markers and relievedmorphological skin injury. Hydrogen-rich saline protected against UVB radiationinjury, possibly by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KEYWORDS:
个人分类: 氢气生理盐水|5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处复杂社会,必须“偷师”生存技巧
热度 6 qpzeng 2012-11-5 23:10
逆境又叫胁迫或压力,英文用stress表示。我研究过植物对逆境的反应(response),当植物面对温(寒、暑)、光(紫外线)、水(旱、涝)、气(臭氧)、化(毒物、药物)、生(病、虫)等极端自然条件时,表面上似乎看不出它们做出任何反击动作,但实际上它们几乎调动了身体内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进行有效防御。在一定的耐受范围内,植物对逆境可以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制胜法宝就是靠自身的“内力”! 动物遭遇逆境则以行动见长,靠的是“外功”,要么迎面回击(战斗),要么退避三舍(逃跑)!据说动物在行动之前会分泌一种“行动激素”——肾上腺素,而且激素分泌后必须有相应行动才能使激素灭活,否则会对生理产生不利影响。难怪我们经常见到动物之间为争夺地盘、配偶等“打架斗殴”,原来这种打斗还是动物生存的“健康”行为哩! 人类遭遇的逆境与动植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有类似于“非生物胁迫”(abiotic stress)的天灾,而且有类似“生物胁迫”(biotic stress)的人祸,导致人的身体受到创伤以及人的精神受到打压。面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天灾以及侵略和战争,人的行为更接近于动物,所以常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说法。国家与国家之间,常常发生战争;人与人之间,也屡屡发生摩擦。对于战争这样的“大”人祸,人们当然要义无反顾地采取动物的行为模式——靠外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而面对摩擦这样的“小”人祸,不妨多采取植物的行为模式——用“内力”。不宜强攻,只宜智守,跑不掉,可以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个意思。若应用得当,亦可收不战而胜之效! 首先,要知己知彼。自然界存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每种生物既能“吃”,也要“被吃”!就拿作物害虫来说,吃它们的是天敌,它们吃的是庄稼。害虫的痛苦是天敌带来的,庄稼的痛苦则是害虫带来的。人在食物链上处于顶端,按理应当“通吃”,可是在小小的艾滋病毒面前却也难逃“被吃”的命运!同样,在生活和工作中,作为受压方,你无时无刻都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施压方处处打压你,让你不好过,心情郁闷,怒火中烧!你却不容易明白,施压方也跟你一样内心充满怨恨和烦恼,因为他也是上一级施压方的受压方!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其实人人都是别人的“出气筒”,那么你还有必要跟别人斗来斗去吗?痛苦的人各有各的痛苦,只是痛苦的层次和程度不同而已! 其次,要以静制动。植物遭遇逆境,既不能躲避,也不能逃亡,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其秘诀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它们将所有逆境都转化成氧化胁迫(oxidative stress)信号,从而以抗氧化这个“杀手锏”来对付形形色色的外界刺激。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不正之风,贪官以权谋私,学霸弄虚作假。若以权谋私者够不上犯法,弄虚作假者还不到治罪的程度,你应该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第三,要独善其身。植物为了抵御氧化胁迫可能造成的危害,不仅要合成各种小分子的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抗坏血酸等),还要积累各种大分子的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同样,你要加强个人修炼,努力做出蜚声国内外的突出成绩,让自己“墙内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社会自有公论!缅甸民权领袖昂山素季,若不是她在民众中的威望及在国际上的声誉,早就被军政府迫害致死了! 第四,要自得其乐。植物表面上虽然看不出喜怒哀乐,但它们也不那么容易被挫折所击倒,据说植物还能哼歌唱调哩!面对顺境时,我们要不骄不躁;遭遇逆境时,也要不卑不亢!最好的情形是善于一切朝好的方面着想,也就是尽量从“坏事”中寻找“好处”。听说更有甚者连被判入监也被有些人认为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静下心来写部小说了!假如你能这样想,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烦恼事呢?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遇到烦恼的事,要在一秒钟之内抛到九霄云外,并立即让一件你觉得最愉快的喜事或幸福经历占据你的脑海!你信吗?很灵的! 有了以上从植物“偷师”来的招术,不管遭遇到何种逆境,我都包你能应付自如、不战而胜了。呵呵,也许我在吹牛吧,信不信由你!Anyway,祝愿你在生命的旅途上从此顺风顺水,尽享一段最美好的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35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揭示当代《画皮》(胆小莫看)
热度 2 laserdai 2012-10-22 22:01
《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画皮 》,相信大家都知道,故事情节很跌宕起伏,拍成的电影其级别数字直线上升:恐怖,惊险,武打,成人镜头等等。 其实,当年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手段,连老花镜都没有,只能依靠道士的察言观色。现在就不同了,依靠高科技手段,很容易识别出《 画皮 》。你看大街上那么多走动的美丽漂亮,其实很多是当代《画皮》,专门去迷惑某些有钱男人的心,恨不得拿出来煎着吃。岂不知,美丽衣服和化妆品下面的皮肤的确是《画皮》。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揭示《画皮》下的日晒危害真面目 左边的图就是正常情况下(日光下或者普通灯泡灯管 照明下),王生等常人看到的那位美女的漂亮面孔,魅力无边。怪不得王生手把手往家里牵,偷藏了很多天才告诉他的妻子。 右边就是这位《画皮》美女在 紫外线皮肤扫描仪 下的尊容(用人眼看不到的紫外线灯照射)。面孔上的众多黑点,是由于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或者某些化妆品造成的危害。 在日光下暴晒时会受到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破坏皮肤的DNA,日积月累就可能导致皮肤癌, 即使不引发癌症,也会造成皮肤粗糙、硬化、多皱。这时候,就需要每天进行《画皮》了,但是一定要在趁王生不在的时候,反锁了门进行。这样,王生回来一进家门,立马光鲜地一出现,自然又是一番恩爱。 如果《画皮》的时候,不巧被王生撞见,见到右面这幅尊容,估计王生要被立刻吓死过去。那就需要白娘子和小青一起去偷盗灵芝草了。 不过,相信当代的《画皮》不会这么傻,吓死一个王生,后面还有很多张生,李生,赵生,刘生 等等等等等着了。 这就是紫外线皮肤扫描仪的妙用,不管你脸上皮肤上的化妆品多么厚,只要这么一看,是人是鬼立刻原型毕露。建议当代王生们,带美女回家窝藏的时候,一定到去医院这么体检一下。
个人分类: 科普|467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国九岁女孩患罕见肝病 每天靠紫外线维持生命
热度 2 crossludo 2012-10-18 04:43
美国九岁女孩患罕见肝病 每天靠紫外线维持生命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9岁的女孩布丽安娜·明尼克因患有罕见肝病,导致皮肤变黄,每天只能在紫外灯的照射下维持健康。   勇敢的布丽安娜每天最多有12个小时都是在这样明亮的紫外线灯下度过的,这种光线能够帮助她抵御病魔对大脑的伤害。布丽安娜从两周半大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这种治疗。当她 处于生病、受伤、压抑或者与他人争吵时,她的眼睛和皮肤就会变成黄色 。但布丽安娜并没有因为病痛放弃生命,她还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明星。   据悉,世界上大约只有200人患有这种名为克果纳杰氏症(Crigler-Najjar syndrome)的肝病,这种病症是由于身体 无法分解胆红素 而引起的。布丽安娜的父母曾考虑器官移植,但因为移植的风险太大,一直没有实现。   小女孩的父亲鲍勃说,每天在紫外线灯的长时间照射使得布丽安娜很难与他人接触,并且在冬天的几个月中产生紫外线的太阳光源不易采集,会对治疗产生困难。不管怎样,家里人还是尽可能地鼓励布丽安娜,希望她不要失去信念,勇敢的活下去。   相关阅读:    都灵裹尸布被证非耶稣寿衣 人像来自紫外线辐射    研究发现驯鹿可看到紫外线 助其更好在极地生存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4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DNA电路可检测导致疾病的基因损伤
crossludo 2012-9-26 21:59
DNA电路可检测导致疾病的基因损伤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美国化学协会第244届全国会议与博览上,一项关于DNA电路的研究颠覆了公众对“电路”的认知。这是一种利用电路导电性变化来检测基因损伤和错误的生物传感器,如果基因复制发生错误而不及时纠正,会导致癌症、生理与精神类疾病。“DNA电路及其在识别人类患某种疾病风险方面的潜在应用”也是当天全体参会人员讨论的焦点主题。 “DNA电路非常脆弱,不能装在房间里用于常见的公共电子设备。但这种脆弱性让它极为敏感,能作为一种识别DNA损伤的电生物传感器。”加州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分部主席、化学教授杰奎琳·巴顿说。巴顿由于发现DNA双螺旋链就像一条信号线,可用于探测及修复基因损伤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巴顿解释说,DNA在不断地损坏,比如阳光紫外线会损害皮肤细胞,香烟中含有的致癌物会损害肺部细胞;但细胞也有一套天然修复系统,其中有一些特殊蛋白质就像巡查员,在建造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不断地巡查,监控着细胞DNA中大约30亿个碱基对,寻找并修复致癌物造成的损伤。 在化学性质上,DNA跟晶体管和一些电子元件所用的固体材料很相似,它们的碱基互相堆积在彼此的顶端,这种排列方式是能导电的。巴顿说:“这就像把一堆铜币堆在一起,恰当对准的话它们就能导电。如果这堆硬币中一个出了差错或放得不好,导电性就会下降。如果是碱基对搭配不当,或出现了可能致癌的损伤,线路就会被打乱,电流就不能畅通。” 巴顿小组通过研究发现,电子能从一条DNA链的末端流到另一条,就像在电线中一样。DNA的这一电学性质能提供一种强大的信号平台纠正蛋白质,修复DNA损伤。如果DNA突然导电不良,这就是有蛋白质需要修理的信号。在最新进展中,他们让电流通过了一段34纳米长的DNA片断,这一长度对医疗诊断设备和生物传感器来说正合适,能良好检查DNA中的突变和变化,这些改变可能导致癌症或其他疾病。 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DNA芯片”设备,利用DNA天然的导电性和它们能跟互补碱基结合的能力,探测DNA序列中的损伤。
个人分类: 仿生科技|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11年《从紫外线杀菌鞋引发的》
mybugeye 2012-8-2 09:02
今天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科学家最新发明紫外线杀菌鞋 99.9%消除臭味 》,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科技创意,紫外线能杀菌,这是常识,所以医院是生活中紫外线最常用的地方。但把紫外线用于鞋子的杀菌、除臭,还是头一遭付诸行动。 这杀菌鞋看起来挺有高科技味道,形状似鞋楦,插入鞋中,便可以开始杀菌处理,要45分钟,可以杀99.9%的微生物。 说实在话,脚气和脚臭要分开讲。脚臭应该是因为人产生的脚汗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臭味,这微生物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真菌。而脚气更多地是因为真菌,所以多用达克宁之类的杀真菌药物,比较难以根治,容易反复。 脚气容易反复,因为即使你一朝消除,说不定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又会沾染上。二来,其实用药的时候,真菌可以在其它地方少量隐藏,譬如腹股沟淋巴结,不用药后就会卷土重来。 其实,仔细想,这杀菌鞋也还没有十全十美,因为既然是用在鞋子上的,也就是说脚上还是会有菌的。可能要和常清洁脚部以及使用达克宁,三管齐下,效果更好,尤其是刚开始用的时候。保持脚部清洁干爽也是很重要的,个人经验,可以使用痱子粉(还可以用于治疗湿疹)。 最后,说开来,普通家庭,其实也可以普及紫外线灯,可以定期杀菌,尤其是感冒流行时期。但也不能太过,生活在太干净的环境里,抵抗力会更差。
个人分类: 健康人生|5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