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大学校长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大学校长

相关日志

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
热度 25 fdc1947 2016-9-9 08:13
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 人们要交流信息、交换看法,于是就要说话。说话用文字表达,就成了文章。我们从小就要学讲话,到学校开始学写文章。如果讲话讲错了,家长就要纠正,文章用字不对,老师也要改错。长大后,如果满口粗话,人们背后就会说,这个人缺乏家教。如果文章尽用错字词,人们也会说此人没有得到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与人说话,看人的文章,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人家庭和教育背景。 社会环境也会对人的语言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要与社会上的人们交流,总需要用大家熟悉的语言。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交什么朋友、看什么书,也会对他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产生巨大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就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极左思想统治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时,人们狂热地“继续革命”,片面相信“不能那样雅致,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所以,文明这个词也带上了贬义,相反,粗野却成了革命的象征。那时候,不但物质极端缺乏,语言也极不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财富比过去增加了不知多少,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三十多年前无法想象的,社会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极左时期的思想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随着网络通讯的兴起,虚拟世界中,下流语言大泛滥。造成了如今我们的语言却并不见得比过去有多少进步,单从媒体、书刊的书面语言来说,在有些方面甚至退步了。特别是在网络上的许多文章,其语言比过去的书面语言退步多了。有些人的书面语言甚至与过去下流的流氓无产者的口语可以有得一比。 我看如今的媒体语言,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严重问题。 首先是污言秽语盛行,这一点早已由许多人指出过。如果说,这些年我们在语言方面有所“创新”的话,那么,“创新”最多的就非污言秽语莫属。这些污言秽语首先从网络上匿名使用,因为是匿名,说粗话、骂街、耍泼也并不对自己的名声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下流话就随便说。说得多了,似乎也就不脸红了。看得多了,也不以为下流了。用得多了,便传染到正式的媒体和书刊,有些人以为好玩、有趣,有些人不明真相,还以为是好话至少不以为是亵语(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致使这些秽语流行。有些人成天生活在满是粗话的语言环境中,说粗话就不被当作羞耻之事,反而成了很时髦、很光荣的事情。 我看过网络上的一些科普文章,从内容上说,还是不错的,宣传科学,甚至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像引力波的探测之类的。总的看,写的还是不错的,但缺点就是污言秽语太多。看得出作者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好像不用些亵语就不会讲话了,或者他们以为在文章里用了这些亵词就更加风趣一点似的。其实,这些亵词正好比是叮在食品上的苍蝇,令人恶心。正常的文辞,应当是可以给家里的父母或子女看的。我不相信他们在家里跟父母或子女(如果有的话)讲话也会这样。我相信这与他们长时间在匿名的自媒体上阅读和聊天有关。 第二个问题是在正式的场合,不使用正式的语言。有些人平时在网络上随便说话,用不规范的语言习惯了,时不时就会不适当地蹦出几个网络用词 一个例子,前几天G20峰会时,央视中午的新闻30分,央视记者在萧山机场直播外国元首到达的消息。当时是老挝国家主席 本扬·沃拉吉 的飞机到达,央视记者称来了一个“小伙伴”,在解释中屡次称老挝和东盟这些“小伙伴”如何如何。几分钟后,非盟轮值主席乍得总统的专机又来到机场,央视记者称那边又来了一位“小伙伴”。这一口一个“小伙伴”哪里有对于远道而来客人的半丝尊重之意。即使在这位记者的心里并没有轻视这些小国领导人的意思,只是习惯于所谓“卖萌”,那也是极端错误的,这种正式的新闻节目绝不是“卖萌”的场合。在这些节目中说话应当庄重,怎么能够如此轻浮和无理? 还有的人,故意在某些场合不适当地用词,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份。例如,我们的大学校长或者教授在庄严的开学或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说,用一些听上去很时髦而实际上很粗俗的网络用语跟学生套近乎,惹得幼稚的学生差点儿山呼万岁。须知,大学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雅文明之人的地方,大学校长或教授的演说,应当是用自己演说中深刻思想和文雅高尚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师长们的文明举止和语言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师长们必须自己有深刻的思想和高雅的举止,然后才能用他们自己的言行表率去影响学生。现在年轻人的低俗和下流,虽然与浮躁和粗俗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以及网络有关,实际上也与学校这个环境和教育不当有关,与师长们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有关。 第三个问题是媒体上有些文章为了所谓“吸引眼球”,为了点击率,故意用些不雅的字词,或者故作新奇,或者正话反说,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 还是举一个例子,微信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真想在文章两个字前面加上一个粗俗的词作定语),为了“吸引人”竟然用很无耻的字眼对我们的英雄“正话反说”。 为了说明问题,我很不情愿地引用它的几句原话: “ 这是一个渣男,十足的渣男!!他抛妻弃子28年!他到底有多“渣”? 结婚才6年,他就按耐不住了,抛弃家庭,抛弃如花的妻子,抛弃两个孩子,逃了,留下30岁的妻子独守空房,还得照顾孩子,照顾他的父母。” 下面还有很多更恶毒的词语,文章就用一千多字的这样极其恶毒的语言“谴责”了这个所谓的“渣男”,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它是正话反说,居然是宣传邓稼先先生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的英雄事迹。 中国有一个成语:肆无忌惮。忌惮就是由于畏惧、憎恶而不做某些事情。古人害怕的是上天的惩罚,今天我们仍然要害怕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像那些恶毒的词汇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在我们的英雄头上的,正话反说也不行。 现在有些人,为了点击率真是肆无忌惮了。看看很多微信文章的题头,往往用一些下流色情的语句或图案或者与正文毫无关系的专门赚人耳目的词语。真像上面所说的,这些人的作品,能够坦然面对他们的父母子女吗? 还有些所谓的“名记者”、“著名媒体人”,在他们的自媒体上相互争论时,不惜造谣污蔑、人身攻击,有人连人民法院的判决也全然不顾,继续骂架。 可以这样说,如今有话不好好说已经成了一种公害,严重地妨碍了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公害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毒害着青年甚至少年,而青少年养成的习惯,往往影响终身。因此,如果对于这种公害不加重视,不作清理,若干年之后,我国的语言环境将更加恶劣。 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语言,反过来,语言也会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灵产生反作用。在一个满是污言秽语的社会环境中,很难想象人们会道德高尚,行为举止文明。相反,文雅、高洁的语言环境,也会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的社会真要现代化,真要成为高尚文明的社会,我们的语言环境也必须要有大的长进才是。
个人分类: 汉语言|8168 次阅读|64 个评论
大学校长能否创业?
热度 28 weijia2009 2016-3-27 11:14
大学校长能否创业 ? 贾伟 十多年前我还在上海交大工作时,有次接待来访的德国一家大学的副校长。当聊到技术产业化时,我告诉他我曾经办过企业,只是后来到大学工作时退出了,这样可以安心做科研。他很惊讶,认为我没有必要完全脱离公司,他告诉我他自己目前就有一家公司,主要经营的就是他自己发明的几项技术,现在一面做着大学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业余时间打理自己的公司,两边工作互不冲突。 前两天在台湾学术交流,晚餐的时候和中央研究院的几位同仁聊天,聊到了近日台湾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中研院院长翁启慧涉嫌在生物技术企业谋取私利的事件。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998年翁启慧通过技术入股与他人合伙创办Optimer,2002年该公司成立浩鼎生物技术;2012年该公司发行股票,翁启慧“婉拒认股”,而同时其女儿以较优惠价格购买了公司300万股,成为第十大股东;后浩鼎上市,翁女儿拥有超过10亿台币市值的资产。 就翁启慧事件,公众舆论倾向于认为他未能做到利益回避而在道德或者至少是职业操守上出了大问题! 我这个局外人倒是很有点不以为然。翁启慧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具有技术发明并将其进行产业化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作为经济和科技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台湾,迄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来协调好科学家的科研活动、社会责任、和创业活动等各种角色,以致于像翁这样的大牌科学家需要偷偷摸摸地让女儿在公司持股,而自己作为技术发明人要不断撇清跟公司的关系,向外界表明清白,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大学教授或管理者在企业持股或兼职也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一个部分。国外大学对教授企业持股和校外兼职秉持有条件的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大学在两个举措上保证其健康运行:严格的申报和严谨的审批、评价。申报和审批程序透明、公开,管理原则强调自律和他律结合,并根据潜在的利益冲突、责任冲突的严重程度,对各种产业化和校外兼职活动进行分类管理。教授在职发明的专利许可收入分配既发挥对专业人员的激励作用,又照顾到校、院、系、实验室等各方利益。也就是说这种公开和严谨的报告和审批程序最终演变成一种阳光性的高校文化习俗,避免了很多灰色地带和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现任斯坦福大学校长 John Hennessy(亨尼斯)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大学基础的一部分。他认为斯坦福校园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就,归功于加州相对宽松的创业风气和行业限制。亨尼斯本人是个学术大家,但还是个创业高手,1984年,他利用一年的学术休假与其他人创办了MIPS计算机系统公司。1992年,MIPS以3.33亿美元卖给了硅图像(Silicon Graphics)公司。MIPS公司并不是亨尼斯创立的唯一的公司。上世纪90年代末,他和同事共同创立了Atheros通信公司,该公司2004年上市,2011年出售给无线芯片巨头高通,售价为37亿美元,这个价格比当年MIPS市值高出10倍。 如今作为斯坦福校长,亨尼斯的薪水大概在 70万美元左右,在美国的大学校长薪水榜上排在35名开外。当然如果算起他作为谷歌和思科董事会成员以及其他企业的股东所得的收入,这个薪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也正是由于这样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术领袖和校园文化,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公司都得益于斯坦福大学的原创想法或大学成员的早期参与,包括惠普,雅虎,思科系统公司,Sun微系统,易趣(eBay),Netflix公司,电子艺术(ElectronicArts),Intuit公司,仙童半导体,安捷伦科技(AgilentTechnologies),硅图像(Silicon Graphics)公司,领英(LinkedIn), 电子交易(e*Trade),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Motors),以及Instagram和SNAPCHAT。 亨尼斯在一次演讲中就“斯坦福大学如何对待教授在外面兼职,如何保证教授们在上班时间专注学术”的问题说:“教授的角色与他们在公司中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学校基本的做法是,如果是教授,我们不允许他们在公司中担任管理职务。否则会影响科研。我们认为教授在大学教书是他们的主职所在。但他们可以每周有一天在公司从事咨询活动(这就是美国高校所谓的五分之一原则)。” 高校校长能不能创业其实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核心,事实上你没有学术水平和创新技术,而在当上院校领导后有了很多企业兼职或股份的机会,多半是一种腐败现象!我想说的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负责人往往是在本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很可能是本单位技术产业化的骨干力量。针对这样的职位所产生的发明和创业,搞一些行政性限制或道德舆论的约束是不够的,约束得有效(不让他们创业)则可能导致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约束无效则会产生一个经济和法律的灰色地带而带来科技领域的腐败!我们必须为在校科技骨干制定出一套张驰结合、行之有效、单位个人企业三赢的创业规范出来,否则我们举国推动的创新和创业事业可能缺乏力度和高度! 为了防止从事管理的官员因为涉及商业而发生利益冲突,西方国家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 包括申报、资产处理和回避制度,要求官员在参与决策之前首先说明拟决策事项是否关联到个人利益,利益内容包括个人在公司或社会上的任职兼职情况、所加入的政党及社团、个人资产及所持公司股票、配偶及子女的任职情况等。这个规范还包括官员离职后的行为限制,对政府公职人员退休或辞职后的从业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台湾中研院的翁启慧曾经在浩鼎新药临床数据解盲未达预期时出声力挺,这样的行为就违规了! 我并不认为在科研院校建立并实施一套完善的创业规范有多难!如果我们真的没把各大校长、院长、所长当做政府官员的话,就应该在法律上把他们和每一个公民等同起来,让那些真正具有好技术好想法的学术骨干勇于试水,身体力行地带动科技的产业化。科学网上曾经有一句名言:看我们的管理者是否重视人才,一个试金石是要看它如何对待本土人员,而不是看它如何对待引进尤其是海外引进人员的。这句话可谓入木三分、意味深长!我们应该看到,高水平的创新和创业其实是少数人的事,我们这里也同样说一句:衡量我们科技界的双创,不能光看普通教师和大学生,首先要看我们的科技领袖们能否成功创业! 此文同时发送公众号: 大学校长能否创业?
13196 次阅读|27 个评论
这一轮大学新校长为什么不提“三不”、“四不”了呢?
热度 30 mdzhao 2015-3-27 15:10
记得2011到2012年期间,有多所大学更换了掌门人。包括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著名高校,而当时新校长上任时一个非常热的话题是高校的去行政化,大学校长的职业化。 针对许多人对高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高校的教授抢着当官,当了官可以抢资源、好处通吃等问题的批评,有的校长在上任之初就做出承诺,在任期间专心做好校长的角色。其中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率先作出“两不”承诺,表示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赵跃宇说,当校长责任非常重大,工作千头万绪,全身心扑上去还不够用,又做课题又带学生,精力无论如何也顾不过来。而他做出“两不”承诺,是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的校长。他表示,不亲自带学生,是为了带好全校所有的学生;不做课题,是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长韩震声称要做“三不”校长:不做学术研究、不申请课题、不任课,此后韩震对他的“三不”承诺还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不研究自己原来比较狭窄的纯粹专业的学术研究,并不是不研究问题,而是要研究更为广泛的、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规律紧密相关的问题;不申请原来自己研究领域的课题,并不是不申请任何课题,而是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有关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有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课题;不再上专业课,并不是一点课不上,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基点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强化育人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就任校长的发言中更进一步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 董奇的 “四不”承诺及此后的一些去行政化举措更加受到了广大师生、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董奇表示,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中国高校的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投入管理。 从“二不”到“三不”、“四不”,当时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中国高校的去行政化已经开始迈出了扎实的脚步。不过此后却似乎没再见有新任校长有过这样的承诺,倒是看到贵州大学的明星校长郑强在两会期间表示:“大学内部的行政化并不严重”,认为大家都在瞎起哄。“天天说去行政化,能去吗?去了行政化,我能怎么办啊?大学教授当校长、教务处长就是行政化吗?这不是笑话吗。在一些发展不够高的大学,的确存在一些做学问的教授选择做行政的兼职。但即使当了科研处长、教研处长,也有很多人同时在搞学术啊”。 郑强也承认担任行政职务对教学科研是有影响的。“我就是兼职啊,搞学术,又当校长,也带学生。我是坦白,一个人精力有限,当了校长,怎么可能像当教授时对学生投入一样的精力?实事求是嘛。”但他表示:大学总要有行政人员,不让教授来当,让谁当?让官员来当吗?他不懂教育啊。 应该说,郑强其实还是比较坦率的,或许在贵州大学这样的学校,如果不是他自己亲自挂帅,大概是很难申请到有较多经费的大项目的,如果做出这样的承诺,恐怕损失的不仅是他个人,还有整个学校。但这不正是高校行政化弊病的体现吗?可悲的是,赵跃宇、韩震、董奇之后,高校校长们再无跟进,可见大多数大学校长还是很能看清目前的形势的。 今年,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换帅潮,从北大开始,清华、浙大、北航、科大等学校新校长都陆续上任,看了下这些新校长的就职演讲,再也没见有类似“三不”、 “四不”的承诺了,倒是清华的校长针对被问到的“你还给本科生上课吗?”的问题时,很直接的回答“上”,并表示原来的一学期32学时可能保证不了了,但参与是必须的。无疑,这也意味着带研究生、科研,一样也不会拉下。 其实,这篇博文并没有要指责新任校长的意思,而是想说,高校的去行政化不是靠几个校长作个表率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整个大环境形成一种气候。如果面对的现实就是没有官位在手就很难申请到课题,那么那些不申请课题的校长所在的学校都可能由此蒙受损失,毕竟有课题才有经费,到时候哪怕校长不亲自做,也是可以让其他老师来做的,经费到学校了,最后的成果也是学校的,说不定还可以得个大奖呢?只是,如果校长自己一大把课题在手,又有多少底气要求手下的处长们专职去干管理呢?则高校仍然只能在行政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现在赵跃宇们是不是会有点后悔当初的承诺呢?查了一下百度,赵跃宇,国内著名的力学专家,35岁晋升为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10多篇,先后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董奇,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可见,他们要是作为校长去争取一些项目还是很有优势的。但愿这些先行者别最后成为牺牲者,非但没有对改变高校的行政化有所推动,反而成了别的学校别的校长的前车之鉴。
个人分类: 杂谈|18232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刘忠范院士:大学校长更换得太频繁
redtree 2015-3-10 06:47
刘忠范院士:大学校长更换得太频繁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15/3/9 14:13:46 刘忠范 中安在线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但是不少教育科研行业从业者认为,如今的教育科研体制行政色彩太浓,束缚了活力。近日,在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代表们提出了许多建议,希望高校校长不要更换太频繁、对高校人才的评估不能过于数字化、简单化。 中科院院士刘忠范: 大学校长更换得太频繁 在安徽代表团分组讨论上,科技教育行业简政放权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纳米科技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刘忠范第一个谈起了教育体制的简政放权问题。刘忠范认为,如果不从机制体制上做出改变的话,很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但现在,政府对科技教育界的干预还是太多,不利于释放创造力。 “国家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十几二十年前开始实施‘211工程’计划、‘985工程’计划,,最近又开始实施‘2011计划’,应该说客观上带来了许多好处。”刘忠范说,但是建设一流大学不是隔一个时期就搞一个花样繁多的做法,每一个“工程”“计划”,全国大学都要参与,涉及到很多评审、评估,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政府过多参与学术界的评价,是外行评价内行,只好靠数字说话,因此对人才的评价只看发了多少文章,被引用多少次,对大学的评价同样如此。刘忠范认为这种评价体制可能偏离了学术,例如上个月网上热议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涉嫌抄袭的问题,就和外行领导内行的评价体制有关。 “搞的人仰马翻,成本极大,容易滋生腐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翠凤说。刘忠范的发言引起了不少代表不少共鸣,不时有代表发表赞同意见,本来有些沉闷的会场顿时热闹了起来。“还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该不该在这里说。”刘忠范打开了话匣子:“北京大学刚刚换校长,许多大学都在换,每个校长平均时间非常短,北大不到两年。”“频繁地更换校长,换之前甚至本人都不知道,学校没有一点参与的余地,我觉得这个不正常。” 刘忠范搬出了一组数字。北大117年历史,有27任校长,平均每个校长在任4年多,“实际上在建国前,那时候校长很长的,蔡元培10年左右,蒋梦麟15年左右,清华大学的梅贻琦18年,哈佛大学380年历史,28任校长,平均每任14年,最长的40年。”刘忠范认为,科技教育毕竟是个长期的战略工作,校长和形成特色办学理念密切相关,频繁更换“头人”显然不是个好事,因此呼吁政府不要频繁换校长,把校长过多官僚化、官员化。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杨亚达: 一个副处长,20个博士、副教授去争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想当官的老师还是个好老师吗?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杨亚达认为,现在的大学老师许多都想着当官,教育行政化色彩现在越来越浓了。 “现在特别强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两年一换,而且都是从行政岗位换到教学岗位,我觉得他们领导能力不差,但教育规律和其他部门是不同的,对书记、校长的专业水平都有一定要求。”杨亚达曾是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如今已退了下来,她拿自己举了一个例子。一般来说,院系领导换届之后,如果没有合适的位置就去做一个普通教师,“这是大家几十年来都已经达成的共识,现在变成你如果自己不想干(领导),或选拔没有用上,就把你安排到非领导岗位,拿待遇占用办公室。”杨亚达说,“领导找我谈话,我说不愿意,我也不想拿那个补贴,谢谢领导对我的关心。”不过,让杨亚达惊讶的是,全校没要非领导待遇的就2个人。 杨亚达说,她曾见到一个副处长职位,有20个博士、副教授去争,“现在当教授不容易啊,他们都要先当官后当教授,这是为什么?教育去行政化实在是迫在眉睫”。 “我提个建议,以后我们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请教育部人一定要列席。”一位代表说。 “教育行政化问题非常多,甚至比其他部门还严重,但是没人管,真是这样。”刘忠范补充道。 三联学院院长金会庆 高校评估造成浪费 “今年5月份,我们学院评估,我硬盖了3万平米(建筑面积),盖完就没用。(实验)设备买来一年用一次。”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三联学院院长金会庆说,每次评估都有几十个标准,如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的设备值、生均图书的拥有量、生均实验室面积等,完不成就扣分。金会庆表示,评估的政策还是老方式,造成了许多浪费。 “学校好不好,不是一两天的事,不是简单改变硬件设施就能改变的,最后结果还得由学生判断。”刘忠范插话道。“不好人家不报你学校不完了吗?”金会庆说。(北京报道组:徐晓景、黄娜娜、杨玥玥、唐进民、赵孝刚) (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呼吁:高校应去行政化 校长不能官员化)
个人分类: 教育|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揭秘:2013-14年度英国大学校长工资前十名
热度 4 laserdai 2015-3-4 23:58
以前关注过: 揭秘:英国大学校长高工资到底是多少? - 科学网—博客 英国《卫报》称,校长及高管薪资最高的院校包括:伦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利物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诺丁汉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伦敦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 最新资料: 2 013-14学年度英国大学校长工资前10名: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校长Neil Gorman:62.3万英磅。 伦敦都会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校长Malcolm Gillies:45.3万英磅。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校长Andrew Hamilton:44.2万英磅。 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校长Andrew Likierman:41.9万英磅。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校长Martin Bean:41.2万英磅。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校长David Eastwood:41万英磅。 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校长Steve Smith:40万英磅。 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校长Glynis Breakwell:39.5万英磅。 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校长Craig Calhoun:39.4万英磅。 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校长Christopher Snowden:39.2万英磅。 资料来源:大学学院工会(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31715020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2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某国教育部长跟某大学校长顶起来了
热度 41 laserdai 2015-2-10 22:37
某国教育部长几周前说,大意是, 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某国高校的课堂。 他当时还提出了了三个“绝不允许”,包括“绝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绝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绝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科学网上这里讨论得很热闹,连马克思主义是不是西方价值观都端出来了。 天津有位985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言论不干了,这难道是要清理大学教师队伍吗? 于是他说道: “最近我在网上看有人讲要全面清理、纯洁、整顿教师队伍,这个我不能同意,这是1957年的思维或者1966年的思维。” 他还说,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时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不能重蹈历史错误。 他还补充说,“我们这支队伍中有些人政治观点有问题,有些人的生活作风有问题,有些人可能经济上有问题,学风上有问题,这些确实都有,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用他们来代表我们整个教师队伍,或者代表我们这支思想工作队伍的全部,这个非常重要。” 他表示,做教师工作要相信、依靠,要教育、引导,也要关心、爱护、解决实际问题。 这番话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旗下网站,人民网首页上已经看不到了有关报道。在人民网教育频道上仍能找到这篇报道。至于新浪网、凤凰网等网站曾一度转载人民网的有关报道,但现在相关页面上的内容也已被删除。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576 次阅读|83 个评论
从“取消211、985”的张校长讲话所想到的
热度 52 fdc1947 2014-11-18 07:47
从“取消211、985”的张校长讲话所想到的 前几天,由于中南大学校长的一篇讲话,引起了一番关于废除211、985的流言和议论。我对于是否废除211或985并不很感兴趣,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总不可能对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看待,一样拨款。国家永远有国家的重点。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不同,并不是全民的义务教育,所以,不能说有211、985工程就是对其他学校、对学生有歧视。国家和老百姓不可能把北大、清华与蓝翔或者某某地区的什么学院一样看待,这是很显然的事实。 我感兴趣的是中南大学 张尧学校长的讲话,科学网新闻上转载的《新京报》的报道这样说: 张尧学在谈到该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太少时,提到为何要重视ESI表示,“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法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 “去年(学校的)‘985’已经到期,新一轮建设还没有启动。”昨日,张尧学接受新京报记者电话求证时指出,目前,教育部和财政部在研究制定相关规定,“可能会按照国家需要、学校办学好坏拨款。” 上面两段话中第一段引号中的内容确实是张校长的讲话,与中南大学网站上登载的全文是一致的,包括不通顺的地方,也一字不差。为什么在教育部网站明确表示211、985工程不会废除之后,我还要把这段话拿出来说事呢?因为这段话反映了我们的大学校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方针。 张校长说,中南大学“ 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太少。 为什么要重视ESI呢? ”因为 在211、985之后,教育部对大学的考核将有“ 几个要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 ”因此,学校必须对此作好准备。 在这里,学校的工作似乎并不是本来就应当做些什么,而是随着教育部或其他领导部门的考核指标而变化的。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就是为了实现教育部或其他领导部门的考核指标。大学校长们的工作就是对于上面已有的或可能将要有的政策,也就是这些考核指标,作出对策。但是教育部和其他领导部门的这些考核标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 学校的校长们就很辛苦了,他们都必须派人打听到教育部和其他领导部门的各种动向,然后对于这些人传回来的大道或小道消息进行分析,以确定学校的工作重点,争取在这些考核指标上得到好的成绩 。 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中南大学一个学校才有呢?显然不是,我们每一个在大学里工作的人都知道,每个学校都是如此,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中南大学的张校长只是我国大学校长的一个典型或曰一个典范。“典”,就是标准;“型”,或者“范”就是模子。 校一级是如此,校以下的“院、系”也是如此。院长、系主任也在随时揣摩着学校一级制定或可能要制定的政策,然后商量出自己单位的对策。 日常工作是如此,而轮到申报什么重点(从国家、省部到学校的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等等)、什么奖励(同样从国家到省部到学校的种类繁多的各种奖励)以及迎接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的时候,更是使出全部解数,去“实现”更准确地说是去“凑出来”甚至“造出来”各种数据,去“达到”先是预测的然后是正式公布的各种规范、标准或指标。 总而言之, 我们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得到”一系列数据,去“应付”或者“对付”上面的各种条条,力争出色地“达标”。 多少年来,我们对于这一套已经看惯了,许多人也已经干惯了。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感到无所措手足:“我们难道不应该做这些吗”? 我想,我们也应当问一下: 我们的大学是不是一定要被种种指标牵着走?是不是一定要被一次又一次地考核?我们的大学校长是不是一定要像小学生那样的被管理?他们能不能不去窥测“上意”从而专门去应付,去搞对策?——所谓钱学森之问是不是就就在上面的这些问题之中?
个人分类: 教育|41455 次阅读|60 个评论
海归与国内环境
热度 22 fdc1947 2014-9-1 07:34
海归与国内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说起国内的高等学校校长院长最近很有些烦恼,说是“ 花大力气引进的海归人才,水土不服的情况并不鲜见,如何让海归们接地气,着实让校长们伤脑筋 ”(见柯国笠、徐鹏:《 高校校长院长:让海归教授尽快适应国内环境 》,《科学网·新闻》8月29日转载)。该文指出: 近日,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及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教育改革校院长交流研讨会上,全国多所高校的校长及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道出上述苦恼。 首都经贸大学校长王稼琼坦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海归人才不接地气,不了解实际情况。”一些海归教师进入国内院校后,发现在国内发展空间不足,不适应国内的管理体制,甚至一部分海归教师因为户籍、家庭等原因又离开了中国。 海归本身就是从国内走出去,学成后又回到国内的一个群体,对于国内各种环境的认识应该要比在华外国人更清楚。 然而,学术型海归进入高校之后,无法迅速建立起因留学生活而中断的人际关系,缺少与同事和社会互动的共同话语;难以适应工作应酬与个人生活的过度交叉而产生抵触情绪 ;还有一些人习惯了国外相对自由和松散的生活方式,回国后新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的工作让他们对曾经熟悉的环境难以适应。 这真是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值得花时间写几句看法。 人与环境的关系确实很重要,但是, 是不是一定要人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那可不一定,要看周围的环境好不好 。比如说,新搬一个家,如果周围环境很优美,山清水秀,当然很好,应当要适应这个环境,如果自己有些不讲卫生之类的不良习性,还一定要改掉。如果新的环境很乱,脏水满地流,蚊蝇到处飞,如果也去适应那样的环境,也去到处倒脏水、随地大小便,那就糟糕了。相反,应当打扫环境,搞好环境卫生,不能同流合污。 我们现在高校的环境好不好呢?生活和居住环境当然非常之优美了,往往是青山绿水、草坪假山。但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环境呢?恐怕分歧比较大,看法往往大相径庭。就拿上面所引用的那两段话中说到底几个问题的先后次序来说说看法吧。 “ 一些海归教师进入国内院校后,发现在国内发展空间不足,不适应国内的管理体制 ”。国内的管理体制有哪些好的地方,哪些不好的地方?校长、院长们的看法与普通教师的看法就恐怕不大一样。我们这里是带长的通吃,什么项目啊、基金啊、发表文章啊、得到奖励啊、晋升职称啊,带头的都是带长的,一把手负责。当然,凡是听话的、有用的,按听话和有用的程度,适当分配。这样的管理体制,校长、院长们当然认为很好,至少在他的治下,是好的地方多,至于不足的地方么,啊。一分为二嘛,总是有的。许多海归还是非常识时务的,迅速加入到这个体制中间,而且分得了一杯羹。当然,如果个别海归们不适应,那对于领导来说,那就比较麻烦,毕竟不能与对待“土鳖”一样,他们是“花大力气引进的”,要考虑影响啊。 “ 然而,学术型海归进入高校之后,无法迅速建立起因留学生活而中断的人际关系,缺少与同事和社会互动的共同话语;难以适应工作应酬与个人生活的过度交叉而产生抵触情绪 ”。请注意这里的几个关键词: 人际关系;共同语言;工作应酬 。这是这些校长、院长们最重要的工作中的关键词。他们靠什么来维持这种“人际关系”?他们的“共同语言”是什么?他们就靠这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工作应酬”。 什么是工作? 工作就是应酬。那些地方有“人际关系”,需要用“共同语言”去维护,需要他们去应酬,越是要应酬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应酬”这个东西,已经“ 与个人生活”“交叉”在一起了, 真是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应酬真的是校长、院长们不可须臾以离的法宝。海归们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岂不是太煞风景了。幸而,大多数海归们并非如此,海归毕竟大多数是极聪明的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些海归善于学习,他们应酬的功夫不说出神入化,也已经相当上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在各种奖励、科研立项、各类人物和各种机构的政策待遇等等都是分级分类的,各类之间彼此差别很大很大,这样就使掌管这些分类的的官员和参加评审的“科学家”手中握有了极大的权力。如果与他们有了“铁”的关系,这些人就可以在评审时昧着良心,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 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不管是海归或者非海归,主要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他们对于可能为他们所用的对象,利用本单位的公共资源,到处请客送礼,变相甚至直截了当的贿赂,以达到所谓搞好关系的目的。而搞好关系的首要受益者,就是他们自己。尚未弄到“杰青”的弄个“杰青”,地位更高一点的想办法向院士进军。不论什么桂冠或实惠,凡能够弄到的,大小不限,都往自己脑袋上面放(当然,拿出一部分来敬奉上面的有关人员是必须的)。这是许多单位学院一级领导特别是年轻领导的常见病。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给本单位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 由于很多单位都在这样做,能够给单位带来的好处实在有限,吃肥了的只能是掌握着权力的那极小一部分人,同时惯坏了或引坏了一部分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的科学家。 而这样做的年轻领导,大多数本来还是个聪明人, 如果引导得好,是有可能为科学事业多多少少做一点贡献的,现在把他们放在这样的位置,实在是害了他们自己 。这样恶劣的关系学实在是中国学术界的毒瘤之一。 上面说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好不好?不能说全都不好,但是不好的地方相当多,需要改革的地方相当多。 我们“花大力气”引进海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他们适应这样的环境?就是拖他们下水、让他们与我们的领导一起在脏水里游泳戏耍? 常言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在这种环境里呆时间长了,有些臭味真是闻不出来了。好不容易请回来的“海归”,不让他们嗅嗅我们这里的臭味,争取改掉一些臭毛病,至少也要指出来发臭的地方,可以慢慢地去改掉。这才是海归们归来的真正意义。 有的海归就是这样嗅出来、指出来的,他们是海归们的骄傲 。 事情是要一件一件地去做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但是,如果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没有人听就不去说,一个人的力量无足轻重就不去做,如果大家都那样,那就真的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众海归们,该说的还是要说,该做的还是要做,该给领导们找麻烦的地方还是要找麻烦,让领导们去“ 伤脑筋 ”吧。只有这样,我们的环境才能够真正的好起来。
个人分类: 教育|13366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一个没有机会演讲的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4-7-18 02:51
一个没有机会演讲的大学校长的毕业致辞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18 日 前段时间, 正是学校的毕业季节, 这给各个学校的校长们提供了毕业致辞的机会。总的来说, 这些校长们的毕业致辞还是有相当水平的, 尤其是那些明牌大学的校长们的演说, 更是一流水平。 不过, 据说这些毕业致辞大多数是有秘书班子写的, 不是校长本人的心里话。 阅读这些充满激情的演讲,触景生情, 我想起了自己当校长时准备的一篇毕业致辞。 可是, 因为某种原因, 我提前主动辞职, 因而 , 没有正式演讲的机会。那是几年前我在中国新闻网社区论坛担任网络虚设的中国军事大学的校长的时候准备的(哈哈, 不是正式的国家任命的校长)。现在继续借用网络交流平台与大家分享。 尊敬的各位同学, 家长们, 全体教职员工们, 和到场的各位领导们:大家好! 首先让我真心地祝贺各位毕业生, 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 达到各自阶段性的人生目标,成功地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标记。 其次, 让我代表你们向你们的家长和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他们为你们的学习提供的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和由此付出的心血。 再者, 让我代表你们,家长们, 全体教职员工们和我自己向今天到场的领导们表示礼节上的感谢, 感谢领导们为我们学校提供正常运作必须的资源。 各位听众, 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 我今天的演讲没有任何稿件, 只是一个即兴演说, 所以, 我的演讲不是秘书们的杰作, 而是我的心里话。 可是, 因为没有讲稿, 我是想到那, 讲到那。 因而, 我的发言可能语无伦次,一派胡言。 鉴于此, 如有不当之处, 请大家原谅。 在这样的场合, 我的心情是及其复杂的,好像有千言万语,可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而且不知道说出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我的复杂心情首先体现在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校长, 我亏对你们这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在你们处于求知的最佳年龄段,我为了自身的利益, 给你们制定了一个固定的生活环境。 这个固定的生活环境就是按照上级领导的人生价值观塑造你们的人生价值观。 说得更明确些, 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和目的, 一切都是用统一的理论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来塑造我们的年轻一代, 也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接班人。因而, 借此难得的机会, 我向你们当面道歉。 从我自己的良心来讲, 我自己也不愿意如此做。 我知道这样做是扼杀人性的一种做法。 但是, 社会大环境就是如此, 这是个现实问题。 要是我不安照上级领导的意图办, 那么, 我很可能在获得必要的运作资源上遇到困难。在权衡利弊时, 我一方面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的利益,为了使我们大家不受到利益上的损害, 我只能屈从于大环境。 我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大环境, 那么, 要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 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 使自己适应这个大环境。 这是一个服从的问题。 服从也可以理解为传承。 就是把已经有的东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没有变革, 没有创新。 这样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比较可靠, 没有风险。可是, 这样做的一个明显不足是没有新意, 一派死气现象, 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唯一的做法是变革, 是创新。 可是, 变革和创新具有极大的风险, 其成功的概率也往往不高。 同学们, 你们一定从我的讲话中体悟到传承和变革是一对纠缠的矛盾。 走传承之路, 稳当可靠, 走变革之路, 风险很高。 你们中一定有一些人希望稳当, 而另一些人喜欢冒险。 但是, 我不知道这个比例多大。 从历史的角度看, 传承是必然的, 从发展的趋势考虑, 变革和创新是必须的。 同学们, 你们如何正确地来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 你们有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 就像是一部机器, 专门按照一个模型, 制造大批具有现代知识, 但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作为的机械般的专业人士。 这种模塑型的教育方式, 使人觉得很无聊。 同学们, 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时刻, 你们即将奔赴新的岗位的时候, 你们是否觉得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你们问过这个问题吗? 我要进一步提醒大家的是, 大学是相对单纯的地方,你们即将走出这个单纯的环境, 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 社会是一个远比大学复杂的体系。你们在这个统一模式下培养成的人格, 能否适合社会不同的体系呢?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你们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了吗? 作为一个校长, 也算属于你们的老师, 我真心希望你们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 充满激情地走向社会,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可是,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想各位自有自己的打算。 从我个人的价值观来看, 我认为要充分地展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作为男人, 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丈夫, 好父亲和好儿子, 同样的道理, 女人应该是一个好妻子, 好母亲和好女儿。这是第一位的。我当然乐意地看到你们中的一些能够成为英雄模范或者权高望重的领导人和学者, 但是, 那是次要的。反过来思考, 当一个社会的英雄很多时, 那么这个社会可能犯罪率也很高。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自动地成为一个好人, 那社会就不需要英雄了, 是不是? 我敢肯定, 对于你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你们走出校门后面临的一个人生课题是成家立业。 因而, 成立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创立一个怎样的事业, 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个当务之急, 我想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因而, 需要每个人自己来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现在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 与大家分享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假如有一些参考价值, 算作我送给大家的最后一份薄礼。 我的人生经历告许我, 社会是复杂的, 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 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 夫妻之间也会出现意见分歧。有一次, 我与太太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闹的很不愉快。 在这个时候, 我找到女儿, 问她如何看待这个事件。 天真无邪的女儿不加思索地立即反问, 你自己有没有想想你自己做得对不对 ? 听到女儿的回答, 我惊呆了。 同时, 我也清醒过来了。女儿 一个简单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彻底地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从此以后, 凡事我都会先从自身方面反审一下。这种自我反审的习惯很有好处, 它往往可以起到体谅别人处境的效果。 我好像感觉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缺乏一种自我反审的因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成见。 不管怎么说, 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 在你们将来的人生旅途中, 遇到各种矛盾纠纷时, 能够冷静地先进行一些自我反审。 具体地来说, 作为丈夫的话, 能够站在妻子的立场来思考一下, 同样, 作为妻子, 应该站在丈夫的角度审视一下, 作为下级,帮领导思考一下, 作为领导, 站在下级的立场来体验一番 。 我相信,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对当前官场的腐败非常痛恨。 可是, 我们自己一旦也拥有这样的权利, 我们会如何做呢? 你们有没有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我还有好多话要说, 可是我又不想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 因而, 我准备就此结束我的演讲。 最后, 我希望所有的同学们带着学到的知识, 怀着自信,拥有一个抱负, 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这个令你们既留念又想尽快解脱的校园大门。我更冀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能够冷静地处理, 先进行自我反审, 尽心尽责, 体谅他人的处境,熟练地应用 学到的知识和技术, 在传承和变革中找到平衡点,不一定要成为极其卓越的人物, 但是, 最起码要能够保持一个公平正义的底线。 利用这个最后的机会, 我真诚地祝福各位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最终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家庭, 为社会, 为国家, 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教育|19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校长焉能进教工食堂?
热度 42 Majorite 2014-7-12 19:54
大学校长焉能进教工食堂?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曹广福院长说:大学校长“除了某个特殊时期装模作样地到食堂作作秀,大多数时间大概有自己固定的吃饭地方,休说同桌吃饭,老师们连见面的机会都不会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厦大校长能亲自到餐厅大堂吃饭,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 ”。曹大院长接着说:“我知道有些学校的领导即使在食堂吃饭,一般都会有自己固定的房间,根本不可能发生与师生产生纠纷的现象,试想如果领导到大堂用餐,他是排队还是不排队?如果排队,也许他有很多事情等着办,如果不排队,师生势必像那个谢老师一样对领导发难。可见别说食堂等领导来再上菜,就是为领导开小灶也不足为奇”。 上次,曹院士扣压小女生档案,俺不同意,冒犯了曹院长。这次曹院长极力主张校长吃小灶,我却完全同意,而且建议各大学把吃小灶的特权扩大到曹院长这样的学院院长、处长一级。曹大院长的这篇博文看似老调重弹,实为制度创新。为了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节省学官们就餐排队的宝贵时间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每个大学都要设立专用餐厅,门口有保安站岗,确保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与狗不得入内。只有下列人员可以进:( 1 )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等;( 2 )各处处长、副处长、各学院院长;( 3 )两院院士。其实,有些单位早就这么干了,也没见一线科研与教学人员如谢副教授那样有一句怨言,毕竟谁敢呢? 蔡元培没小灶吃,却在乎大学有无大师。当下大学,不在乎大师,而在乎校长院长是否有小灶吃!君不见,几十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副处长,为的就是享受诸如吃小灶的特权? 那种小灶,二级教授无权吃,除非你当上院士,院士不是官,但毕竟少, 还能为大学装门面。所以, 大学办学官小灶餐厅,有利于把最优秀、特别是听话的人才吸引到管理阶层, 形成百舸争流、人人争搞行政的大好局面。中国大学科研上不去,实在不是因为没有一流科研人才,而是因为没有好的管理人才。 此外,大学办学官小灶餐厅,有利于提高校长院长的尊严与权威。古时候,普通百姓怎能看到皇帝的 尊 荣?即使皇帝出巡,“回避”与“肃静”两块大牌子之下,百姓跪倒一片,头也不敢抬。如今, 校长院长虽然不同古代帝王,但是亦不能整天与普通教授同吃、同乐、同劳动,否则谁还尊敬他们?甚至反倒认为他们的素质与人品还不如自己,怀疑领导的 合法性以及提拔他们的领导的 正确性。 校长院长 的权威如何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又如何通过他们传达与落实于教师群众? 大学的学官小灶餐厅应选在避静处,适当远离大学生食堂、教职工食堂,这样可以避免拦轿伸冤、倾诉委屈的谢副教授们。教育部可以组团到欧美著名大学考察其办学官小灶餐厅的经验,加深理解学官小灶餐厅与得诺贝尔奖的必然联系。大学对学官小灶餐厅一律实行财政补贴,要体现社会主义办大学的优越性,欧美办不到的事情,我们一定到办到。各大学学官小灶餐厅的饮食质量一定要保证,厨师要请好的,要让学官们吃出水平、吃出健康、吃出身心愉快精神焕发来,这样才能正确领导赶超世界一流的大学的科研教学。只有办好学官小灶餐厅,则中国大学有救也!中华民族才有发达之机会也! Lunch meeting between Mr Obama and Russia's Dmitry Medved。看人家吃的啥? Obama去中餐馆买饭菜, 自己亲自提袋子。在曹院长眼里,中国大学校长比Obama忙多了。 Obama 去快餐店买外卖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5081 次阅读|48 个评论
中国的大学校长有作为空间吗?
热度 1 wangdongsheng 2014-7-12 17:36
最近学校的校长和书记同时做了调整。我大概同校长一同进入大学,在这十年间并没有很好的思考“大学校长到底有多大的作为空间”这个问题。 中国大学发展缓慢已经众所周知,其核心原因也是众说纷纭。若仔细从更微观的方面考虑,我认为是长期近亲繁殖的结果,曾仔细观察了中国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也有博友的博文讨论过),基本都是“师傅+徒弟”的作坊模式。这样条件下学校的新老更替必然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就必然决定了其缓慢的步伐。同时作坊能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也是可以预期的。 中国大学校长若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在现行制度和法律框架内打破这种模式。近些年不同学校的尝试可能包括两类,一类是向小的开刀,就是所谓的非升即转;一类是向老的开刀,就是到点退休制度。但尝试起来似乎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并且似乎向小的开刀更容易些,所以更多的观点认为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弱势群体。 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要教育部批准,实际上莫不如说是受制于现有校内的师资,长期以来因人设课遍地可见。大学宁愿培养失业者,也不愿拓展新兴的专业。不过最近好了,当学校生源受到制约时,这种强迫调整就变得必须及可能。大学校长要作预见者及先行者,而不能只做“肉食者”。 应该看到:目前的形势及法律制度已经给了大学校长拓展的空间。
38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高校领导民众满意度低拟可直接免职”有感
毛宁波 2014-1-9 07:36
最近看到一篇2012年8月17日新华网的一篇文章,觉得蛮好,推荐给大家学习!今天是2014年1月9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校长因为民众满意度低而被免职的? 高校领导民众满意度低拟可直接免职 http://gaokao.eol.cn/gxph_2922/20120817/t20120817_829510.shtml 高校领导干部学术、管理“双肩挑”好不好?怎样确保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办学治校?怎样推进高校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高校管理机制面临的热点难点。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2012年16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指出,近年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些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人”的因素正在逐渐突破,有益于高校科学发展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正在不断推进。    校长全职投入: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管培俊指出,本次通气会一个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动高校领导班子职业化意识,引导和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   与这一主题思想相呼应的是今年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走马上任时的“四不”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董奇说:“我提出‘四不’,就是希望能够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确保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切实加强和改进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在教育部人事司主管同志看来,既然担任校长,就应该拿出全部时间和精力履职尽责,像董奇一样提出“四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办学对大学来说,核心是育人,教学和科研是两项重要任务。我们强调高校校长要有职业化意识,也就是说,大学校长应该是教学和科研领域的专家,这毫无疑问,他要懂得教学、科研和育人的规律,如果不懂得,是有欠缺的。强调高校校长要有职业化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院士或者是具备科学家潜质的人来担任校长,他们担任校长对于提升学校的学术品位,按照教学科研工作规律办学治校是有利的。但是既然担任了校长,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办好一所大学、管理好一所学校所产生的意义,远远比他们自己担任院士的社会评价更高,师生员工更认可,人民群众更欢迎。 巡视评议:加强对高校领导班子的各项监督   如何避免高校管理工作“少数人说了算”?如何保证高校中层管理人员任免公开透明?如何让能者居其位,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效应……针对这些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热点,教育部自2006年开始实施巡视工作制度。   据管培俊介绍,高校巡视工作为期一个月,组长和成员由曾在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在总结各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帮助各高校厘清在办学定位、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党风廉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高校进行反馈,同时相关问题交由有关方面分头研究解决。   巡视制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听取被巡视高校党委工作汇报,二是列席班子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三是与被巡视高校班子成员及有关人员个别谈话了解情况,也可召开不同类型的教师座谈会,此外巡视组还要公布联系电话,接受教师干部反映情况。完成巡视后,还要向教育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巡视中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交由中纪委驻部纪检组处理。   截至今年上半年,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已全部完成巡视工作。除巡视外,教育部党组还采用年度考核的形式对各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及成员进行考核,年度考核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请干部教师代表对他们的履职尽责情况做出评价。去年以来,教育部人事司还配合中组部有关部门完成了26所高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项检查。   此外,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结合换届积极推进高校干部的“能上能下”,一些领导干部重新回到专任教师岗位,继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贡献才智。 校长薪酬体系:既要讲奉献,也要看贡献   当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高校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并建立大学校长薪酬体系已成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内在规律、提升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有力保障。”管培俊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薪酬机制上提倡“讲奉献”,对管理人员乃至广大教师的“贡献率”关注不高。近年来,通过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高校内部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   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目前我国高校领导的薪酬体系与一般意义上的年薪制还有区别,必须通过调研,建立符合高校特点,与书记校长工作相匹配的薪酬体系。这个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很关注,高校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队伍的薪酬如何确定,必须经过深入调研。   据透露,教育部已着手开展高校主要领导薪酬制度的课题研究,同时开展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高校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工作。   “应当看到,实现高校领导干部职业化管理高校,就必须有考核、任用、薪酬体系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于法周严、于事简便,最终使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精力更加集中,更能全心全意投入学校管理工作,这既是激励机制,也是保障机制。”教育部人事司有关负责同志说。   据悉,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直属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形成正确导向,教育部将着力开展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配合中纪委、中组部开展专项培训,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主题教育;二是突出强调党委书记校长要“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三是高度重视师生员工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评价,群众满意度低的进行诫勉谈话直至免去职务;四是结合巡视、年度考核以及重大活动和平时表现,综合考核评价干部,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拔任用。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同意吗?---我给‘大学校长’的身份定义
热度 11 lin602 2013-12-26 14:34
‘大学校长’的身份到底是什么?现在非常乱。 官?学者?等等。 刚刚突然想到,我认为大学校长的准确定位:‘职业经理人’! 只不过是,校长管理的是学校而已。 与许多企业接触,不少老板自己任董事长,但自己不经营,聘请一个‘总经理’,他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特大事情经过董事会或董事长,其他事情全权管理。他需要向董事会或董事长负责。如果董事会或董事长不满意,‘换人’! 这个职业经理人不能有自己的企业做与管理的企业相同的业务,不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自己企业甚至亲戚企业的产品,防止以权谋私,不能自己还做第二职业,不能用权为自己的人服务,更不以将公司的利益变成自己的好处。 大学的校长也应该是‘职业’的,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管理上,不应该边做管理边做自己的‘自留地’‘一心二用’,不应该花大量时间做学术,他应该向学校的董事会或全体教职工负责,特大事情应该由学校的董事会或教授会讨论并同意,如果不称职,也可以‘换人’。 大学校长的真实身份应该是: 大学的职业经理 !
36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刘人怀院士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sunbohua 2013-7-3 13:52
刘人怀院士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祝贺刘人怀院士从教五十周年 孙博华 2013-4-28 刘人怀先生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和教育管理家,今年在庆祝从教50周之际,特别向刘院士致敬!为了号召向刘院士学习,这里回忆与刘先生交往的经历。从我与他的交往过程中,体会到他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有创新的大学管理者”。 一、 在读研究生时就知道刘人怀先生的大名 1983 至1986年我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读硕士期间,由于开始从事壳体研究,在阅读文献时看到刘人怀与叶开沅合作的许多论文,那时就知道刘人怀先生的大名;后来到兰州大学在叶开沅先生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壳体非线性问题,更进一步学习了他与叶先生合作的论文,同时也知道了他是叶先生的高徒,其大学毕业论文就已经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 二、第一次见面:在钱伟长先生75岁祝寿会-上海松江(1987年) 那是1987年10月在上海松江县召开的现代应用数学与力学会议(MMM),作为博士研究生我当时有幸参加这次会议,记得我提交的论文是关于《组合流形上的非线性椭圆方程与组合结构》方面的工作。这次大会上有幸聆听了钱伟长先生讲的现代力学与数学方面的演讲,情景至今难忘。当时钱先生刚好七十五大寿,所以会议期间他的学生好友等为他举行了祝寿活动。由于叶开沅教授当时没能来参加祝寿活动,叶先生就让我代表他去给钱先生祝寿。真是非常幸运。但我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到达时每人要使用毛笔签名,记得当时由于突然,毛笔字没有写好。来祝寿的除了钱先生的学生好友外,还有上海工业大学的一些领导,如常务副校长徐匡迪教授。会议之后我住到上海工业大学宾馆乐乎楼,陈至达教授也转到这里(陈先生是钱伟长的早期研究生)。非常幸运的是钱伟长先生也住在这里,我和陈先生在楼梯处见到钱先生,然后就来到钱先生的房间听钱先生讲了很多事,非常受启发。这次会议是中国力学界的重要会议,大会邀请报告除了有波兰的著名学者,刘人怀先生是一个主要报告人,我认为这是一个极高的学术荣誉,当时年轻人议论看来刘人怀是钱伟长学派的可能接班人。 三、 第二次见面:德国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t Bochum)-1993年 我于1991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就到荷兰的TU Delft大学航天学院工作一年,之后有机会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资助到鲁尔大学工作。其间高兴见到刘人怀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是最早到这个大学做洪堡学者的中国人。他1993第二次来德国是作为高级洪堡访问教授从事短期的学术研究,那时他已经是暨南大学的副校长。1981年他第一次到鲁尔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在世界著名力学家Wolfgang Zerna教授的研究所工作。由于Zerna教授是壳体张量表示的先驱,他与英国的A. E.Green合著的Theoretical Elasticity (1954)是用位移作为基本变量壳体张量理论最早的文献之一,享誉世界。名师出高徒,刘人怀先生在这个研究所工作,使他直接接触到壳体主流的成果,为他今后的研究建立了国际桥梁。他1993年再次来到鲁尔大学,那时Zerna教授已经退休,不过其研究所由Zerna教授的学生和长期助手著名力学家Wilfried B. Krtzig担任所长。Krtzig也是世界著名的壳体理论学者,其主要成果是壳体大变形和大转动的有限元计算。由于我近来参与为导师张维院士的传记做些文字工作,发现张维在德国TU Berlin(柏林高工)的导师Franz Dischinger和Friedrich Tlke,也是Wolfgang Zerna的老师,大家知道TU Berlin(柏林高工)曾是世界的壳体研究中心。 四、第三次见面:暨南大学(1999年) 作为海外华侨我有幸被邀请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参加活动后刘先生得知我在国内并且从来没有到过广东,他就热情邀请我到广州看看,刘先生那时已经是暨南大学的校长,他给了我热情的接待并特别派他的司机开车送我到暨南大学深圳学院和蛇口参观。 五、第四次见面:暨南大学95周年校庆(2001年11月17日) 之后与刘先生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2001年11月暨南大学庆祝95周年校庆,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庆典动。11月17日参加“大学校长论坛”,我简短发言说,大学要国际化、教材国际化等,期间被聘为”特聘一级教授”并作了“力学的应用”的学术报告。特别值得纪念的是在庆典晚宴上,我又有幸见到钱伟长先生。 六、第五次见面:南非开普敦(2003年) 2003 年3月份刘先生带领暨南大学代表团访问南非,期间我带领他们拜访了开普敦大学和开普半岛科技大学,还参观了Stellenbosch大学美丽校园以及好望角等名胜。在访问期间与刘先生的交流过程中,他提到为了招收不会中文的华侨子弟,准备组建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学院希望听听我的想法,我表示组建国际学院是个好的战略。在他们来南非访问前,汕头大学校长给我发来信函通知我学校已经通过决定聘我为工学院院长,为此我特别咨询了刘先生的意见,他为我分析了利弊对我启发很大,从与刘先生的交流中得知组织曾把他作为汕头大学校长的入选。他们访问结束离开南非后,我就只身到汕头大学报到,受到校长等同志的热情接待,得知工学院是汕头大学一个比较大的学院有几个系约一千多学生。我在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待了几天并了解了汕头基本情况,最后觉得汕头地理位置不够理想,就婉言谢绝了正式入职汕头大学又回到了开普敦。 七、组建国际学院(2003-2008) http://ischool.jnu.edu.cn/default.asp 我从汕头回来后,就一直思考刘先生提到的国际学院,努力为他提一些有用的建议,我曾给他写过一个几页的传真,积极支持他开办国际学院建言献策。没有想到的是,2003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刘先生从国内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暨南大学希望聘请我担任国际学院的首任院长,我首先表示感谢但觉得从头组建一个新学院是件很难的事,我说可以试试如果不行我会自己离开。我于2003年圣诞节乘机离开开普敦飞向广州,开始了一段与刘先生共事的5年时光。记得2012年12月31日刘校长带我到国际学院宣布我任院长时,吃惊的看到学院一共只有6个职工其中一位还是兼职,我当时有些后悔在没有了解国际学院的情况下提前答应来暨南大学,但既然已经应承了就必须做好。我全力投入,首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总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供学校参考。国际学院的主要问题就是英文授课师资不足,满足不了学院发展和学生的要求,压力非常大,许多人对于国际学院是否能生存都表示极大的怀疑。为了实现刘先生开办全英文授课国际学院的战略,我决心一定努力把国际学院办好,经过一年的努力,工作有了较大起色。在一年试用期满后我表示如果学校对我的工作不满意会主动辞职,经测评学校对我的工作是满意的,决定继续聘任我为院长。在刘校长的支持和领导下,我们经过了许多艰难困苦,不断的增加专业,扩大学院规模,到2008年我主动离开暨南大学时,国际学院已经发展到有7个专业一个医学留学生班用学生近1500人。记得在我离开暨南大学前拜见刘先生说“国际学院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不会消失了,会发展壮大,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在任国际学院院长期间,有一天刘先生说他决定要组建艺术学院,问我的意见。我说组建艺术学院非常好,最重要的是聘请一位有能力的院长。之后我与友人交流此事,觉得演艺界的张铁林科班出身又有留学英国的经历,是位理想的候选人。向刘先生推荐后,他特别到北京拜见了铁林,盛情邀请他,但当时铁林还比较犹豫,我后来鼓励铁林认真考虑并尽快提交简历,后来铁林被聘请为艺术学院的创院院长。我顺便介绍这事是想说刘先生是一位“伯乐”,我亲眼见证他如何登门聘请铁林的情景,希望大学校长都能象他那样“三顾茅庐”亲自聘请专家学者,而不是完全通过人事招聘的唯一渠道,不能是谁申请就面试谁,有时一定要亲自出来做邀请知名学者的猎头工作。 过去的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是聘请名家,现在的大学校长有哪些是在做这个工作。 八、刘先生做出了傲人的成就 力学上板壳的大挠度问题的控制方程是Karman方程,非线性非常难求解,钱伟长曾提出以位移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刘人怀先生与叶开沅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其成就在其同代人中特别突出。 刘先生担任许多的学术组织的领导职位,在此提二个学术兼职。就力学学科而言,教育部力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头衔,这个职位最早是有本人的导师清华大学张维院士担任,后来是清华大学的黄克智院士和杨卫院士担任,好像从来没有出清华园。刘先生是担任这个主任的第一位清华园以外的学者。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兼职是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是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结构的最高学术组织,其第一届理事长是胡海昌院士。
6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知识”的人和有“意见”的人——兼谈校长任命的讨论和争论
热度 6 qyu111 2013-6-25 09:22
最近一直在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记录片,因此在不断地学习“社会主义”。 “言必称希腊”,谈“社会主义”就不能不读希腊人柏拉图的经典著作《理想国》。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把人分为“有意见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我不懂希腊文,只能按照中文的翻译来理解。理解下来觉得这个分法很有意思。 “有意见的人”和“有知识的人”都是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的人。但这两种人思考的方式和表达的内容不一样。 什么是有“意见”的人?有意见的人思考和表达的是“意见”,是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主张。这个意见、看法和主张往往是结论性和指导性的,因此有许多的主观和情绪的成分。比如我们常见的牢骚、抱怨、批评、训导、指示,就是属于“意见”。 什么是有“知识”的人?有知识的人思考和表达的是“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介绍,尽量客观全面地把事物的方方面面表述清楚,让看和读“知识”的人自己去做判断和结论。比如科学论文,就是属于“知识”。 我们是应该做有意见的人呢,还是做有知识的人?还是两者兼做? 这两天看到科学网上就大学校长的任命问题开展了讨论,就在想:哪些是意见?哪些是知识?有意见的人应该怎么做,有知识的人又该怎么做? 和校长任命相关的知识是什么? 校长的职能是什么?不同学校的校长是否有不同的职能? 校长的标准是什么?有多少种?各有什么利弊? 校长的任命方式和过程有多少种?各有什么利弊? 如何衡量一个校长的成功? 意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和利益有关吗?知识和利益有关吗? 把校长和校长任命的相关知识都了解清楚了,校长的任命也许就相对容易了。 多一点知识,少一点意见。(是自勉,不是指示)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37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教育家素描-1:蔡元培,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热度 29 sqdai 2013-6-12 05:39
楔子 身处教育界,应该对古今教育家有所了解。说来惭愧,过去我对他们知之甚少,实在很不应该。近年来有点醒悟,茶后饭余,从书上和网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一些搜集、分析。我的关注点是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治学理念,当然必须稍稍知道一些他们的生平行止。这里,就将我获得的资讯做一些白描式的勾画,作为跟大家一起学习的 “ 引子 ” ,至少可以省去各位朋友搜集资料的时间。 八年前,“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由中国博客网站发布,得到广泛响应。我在 2009-11-08 的乐乎博文里提到了这一问卷调查,转载了相关新闻报道(参看参考资料 和链接 2 )。无论从问题的设置、调查对象的选择和调查结果的分析看来,此次调查的可信度和准确度较好。海选结果,有十位老校长成了“最受推崇的大学校长”,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名列榜首,跟在他后面的依次为胡适、马寅初、梅贻琦、苏步青、茅以升、蒋梦麟、匡亚明、李达、吴玉章。因此,就从蔡元培这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写起吧! 上回见到武际可学长时,他提及他有一篇关于蔡元培先生的博文,发布于前年年底,而且立即从所带的笔记本电脑里调出来让我瞄了一下,我回家后又细读了此文(见 )。原来,他推介了蔡元培先生的四篇精彩文章,并给了一个前言。我这位学长博览群书,目光敏锐,而且历来一语中的,我完全赞同他在前言中的观点。关于蔡元培先生的记叙、评述极多,我以为写得最好、最有可信性的是参考资料 中的相关章节。至于蔡元培先生的较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可参看从网上下载的材料(见链接 1 ,曾稍加编辑)。 成长背景 蔡元培( 1867 ~ 1940 )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山阴。父蔡光普,钱庄经理,英年早逝。自幼受其叔指导学文,后受名师指点。 21 岁中举, 24 岁出任上虞县志局总纂, 25 岁成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补编修)。性恬淡,好读书,不求仕进。戊戍变法后,认定:想要改革社会,应从教育入手,遂弃官从教。历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教习,爱国女子学校校长,中国教育会事务长。 1916 至 1920 年间任北大校长(余见链接 1 )。 教育宗旨 蔡元培 先生明确地提出如下的教育宗旨: 1. 办大学要有正确的目标 。他在 1918 年的北大开学式上发表演说,称: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2. 造就身体强壮做事敏捷而又责任心的人才 。他在《怎样才配称作现代学生》一文中说:“现代学生应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的敏捷,骆驼般的任重。”这一名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大中小学的校园里广为传诵。 3. 给予军国民主义和世界注意的混合教育 。 1912 年他任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以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应取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超轶政治之教育,应取世界观与美育主义,五者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也就是说,他认为,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具有世界观的社会主义;而军国民主义为应付目前的需要。 4. 养成个性与群性互相调和的人格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应该脱离政党宗教而独立,同时并重个性与群性的发展。他说:“盖群性与个性之发展,相反而适相成;是今日之人格,即新教育之标准也。持个人的无政府主义者,不顾群性;持极端的社会主义者,不顾个性,是为偏倚之说。言教育者慎之。” 教育实践 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者,蔡元培先生居功至伟。我们这里概要地综述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业绩。 • 推行学制改革 • 蔡先生两次担任教育方面的公职:民国元年( 1912 年)任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民国十七年( 1928 年)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兼科学院院长兼社科院院长),先后两次进行了全国的学制改革,后一次学制改革所建立的框架,基本上沿袭至今。对于大学,他认为应为专门学理之所,止须设文理两科,其余医工农法诸科设为分科学校(如工科大学、医科大学等),偏于 “ 术 ” ,这种架构类似于解放后的前 30 年的仿苏体制;他主张沟通文理二科;在北大率先实行了选课制(时称 “ 选科制 ” )和学分制(时称 “ 单位制 ” )。 • 实行学生自治 • 他任北大校长后,主张并极力推行学生自治制,由学生会里组织自治会,准许学生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成立各种团体(如研究会、讲演会、杂志社、游艺社、体育队等),且可过问校政。他认为,学生自治有利于实现他的最后教育目的 —— 具有世界观之社会主义,锻炼学生工作能力,打破自治与被治界限,激发国民自治精神。至今,北大始终有那种与众不同的民主自由校风,率先倡导者,蔡元培先生也! • 力主兼容并包 • 在用人方面,尤其是延聘讲授方面实施兼容并包主义。他在致林琴南函中说: “ 对于学说,仿世界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然发展。 ” 于是北大延聘了当时的 “ 国故 ” 和 “ 新潮 ” 两大派的教授,前者以刘师培、黄侃为领袖,后者由陈独秀、胡适举大旗,而 “ 新潮派 ” 中,陈独秀和胡适又分别主张共产主义和实用主义。各派各执己见,争论得不亦乐乎,先生则兼容并包之,毫无左袒某派之嫌。 • 主张教授治校 • 在蔡先生主张教授有权公举校长和各科学长(相当于学院院长),他提议仿效德国制度,校长、学长每年更迭一次(此点似乎未完全实现);教授派代表参加评议会(议决学校立法)、各门(即各学院)教授会(研究教务)、行政会(研究教务之外事项)和各种委员会(细致研究各种教学事务)。其中大部分主张在北大得到贯彻。 • 倡导学术活动 • 在蔡先生倡导下,北大校园各种研究会如雨后春笋,最有名的当推 “ 国故社 ” 和 “ 新潮社 ” ,各自开展活动,宣传自己的学说。此外还有音乐研究会、画法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文学会、哲学会等等,分别组织自己的学术活动,师生研究学术之风盛行,北大的这种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延续至今。 • 破除官僚恶习 • 他呼吁破除从清华大学堂就开始有的官僚化制度,废除 “ 呈文制 ” ,反对文牍主义;学生对校政有建议权。力主在各类教职员工中实现平等。 • 注重学生道德 • 蔡先生强调学生要有道德,以为私德不修,必祸及社会,故令学生组织道德会,并以三六九 “ 戒 ” 为标准,分出甲乙丙三种会员,并公定罚章,选纠察员若干人监督执行。他还主张学生应 “ 工学并进 ” (相当于现在的半工半读),严格自律。因此,北大学风日趋纯净。 精辟名句 这里摘录蔡元培先生有关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精辟名句,从中可以体会他的上述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时下人们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一些问题,这位教育界先驱早就有明确的主张了。 蔡元培 先生说: “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 “ 现代学生应有狮子般的体力,猴子般的敏捷,骆驼般的任重。 ” “ 以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应取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超轶政治之教育,应取世界观与美育主义,五者应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 “ 盖群性与个性之发展,相反而适相成;是今日之人格,即新教育之标准也。持个人的无政府主义者,不顾群性;持极端的社会主义者,不顾个性,是为偏倚之说。言教育者慎之。 ” “ 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 “ 对于学说,仿世界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然发展。 ” “ 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 “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 “ 我们既自认是人,尊重自己的人格,本无须他人代庖。 ” “ 文化进步的国家,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 “ 我理想的世界,就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合于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公则,尽所能的便是工,不管他是劳力是劳心,凡是有益于人类的生存,文化的进步的都是。 …… 就要实行工学并进的生活。 ” 彪炳史册 蔡元培 先生对我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举其要者,有: 1. 自蔡元培先生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 他的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 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本段从链接1中照录)。 参考资料: 1、 陈敏,谁是最受推崇的大学校长, www.XINHUANET.com , 2005 年 07 月 08 日 14:03:49 来源:《南方周末》。 2、 武际可,看看蔡元培对教育是怎么说的,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523755.html , 2011-12-30 。 3、 程俊英,中国大教育家,教育寻根丛书之四,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 4、 钟叔和、朱纯(编),过去的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初稿: 2009 年 11 月 11 日晨 二稿: 2013 年 6 月 12 日晨 【链接 1 】 蔡元培生平 蔡元培 ( 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汉族 ,原籍浙江 诸暨 ,民主主义革命家和 教育家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 留学 、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 封建 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 北京大学 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 “ 学界 泰斗 、人世楷模 ” 。他提出了 “ 五育 ”(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 并举的教育方针和 “ 尚自然 ” 、 “ 展个性 ” 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 “ 美育的专题 ” 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 “ 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 其 74 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生平 少年时曾在 绍兴 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 光绪 十五年 (1889) 举人 , 1890 年会试 贡士 ,未 殿试 。 1892 年补殿试,为进士,授 翰林院 庶吉士, 1894 年补翰林院编修。 甲午战争 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1898 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1 年 7 月奔赴 上海 ,出任 南洋公学 教习。 1902 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 1904 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 光复会 ,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 1904 年赴 德意志帝国 留学。 民国元年 (1912) 任 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 1916 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实行教授治校。 “ 五四 ” 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被迫辞职后,多次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 1927 年后担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1927 年 3 月 24 日 ,北伐军攻占南京,与当地外侨发生冲突。有看法认为是共产党着意挑衅所致(事实证明此说法无法成立)。蒋介石下令追查负责任者, 25 日,程潜指责为共产党员较多的第 2 、第 6 军所为。英美军舰以此为理由炮击南京,遂形国际冲突,是为 “ 南京事件 ” 。蒋严电阻止事态扩大,静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决。在蔡元培等国民党元老举发 “ 共党破坏革命,危害国本之逆谋 ” 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决议通过 “ 非常紧急处置案 ” 。 1927 年 3 月 28 日 ,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 吴稚晖 提出发动 “ 护党救国 ” 运动。 4 月 2 日 ,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参加者包括蔡元培、蒋介石、 李宗仁 、白崇禧、 黄绍竑 、 李济深 、 张静江 、吴稚晖、 李石曾 等人,在上海会 议中提出检举 “ 共产党连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 ” ,吴稚晖呈文控告共产党且谴责鲍罗廷,阴谋使中国变成苏联殖民地。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李济深首先发言赞同。会议订立 “ 清党原则 ” 及组 “ 清党委员会 ” ,进行反共清党准备工作。 3 月 29 日 ,中共请示苏联,强调准备抵抗。 4 月 1 日 ,汪精卫穿越西伯利亚再转苏联邮轮,从欧洲赶回上海。蔡元培与蒋介石、吴稚晖、等向汪投诉中共问题。 “ 九 · 一八 ” 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 (1932) 与 宋庆龄 、 鲁迅 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共产党员。 1940 年 3 月 5 日 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教育部北大在诔词中有 “ 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 周恩来 送挽联: “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 毛泽东 特发唁电: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 蔡元培培植家乡青年不遗余力,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越郡公学、明道女校,曾任稽山中学名誉校董。绍兴城区笔飞弄有蔡元培故居,今建为纪念馆,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新建 “ 元培小学 ” 、 “ 元培中学 ” 以示纪念。遗著辑有《蔡元培全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有录。(中共绍兴县委宣传部供稿) 蔡元培是 20 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 “ 学年制 ” 改为 “ 学分制 ” ,实行 “ 选科制 ”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 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 他的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 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大事年表 1868 年 1 月 11 日 :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71 年:同治辛未十年 4 岁的蔡元培入家塾。 1878 年:光绪戊寅四年,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时蔡元培 11 岁,长兄元金 13 岁,小弟元坚 9 岁。 1879 年:光绪五年蔡元培 12 岁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1880 年:光绪六年蔡元培 13 岁时由姨母家转到李姓塾师家读书。 1884 年:光绪甲申十年蔡元培 17 岁时,考取秀才。 1885 年:光绪十一年蔡元培 18 岁时,设馆教书。 1889 年:光绪己丑十五年蔡元培 22 岁时中举人。 同年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1890 年:光绪十六年,蔡元培 23 岁时,进京会试得中成为贡士,未殿试。 1892 年:光绪十八年蔡元培 25 岁时,经殿试进士及弟,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 年:光绪甲午二十年蔡元培 27 岁时,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受到毁灭性打击。 1898 年:戊戌二十四年,蔡元培 31 岁,当在朝廷上无法说服统治者革新图强之后,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同年六君子被害 , 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所有百日维新产物均遭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迫害。 1900 年:庚子二十六年蔡元培 33 岁,由于他的妻子受封建思想约束使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处在不和状态,而当他逐渐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后,便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于是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之后两人关系转好,但同年夏天,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也就是在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1 年:辛丑二十七年,蔡元培 34 岁时,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 1901 年 9 月:被聘为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总教习。 1902 年 1 月 1 日 :壬寅二十八年,蔡元培与他往日的学生黄仲玉女士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 1902 年:蔡元培 35 岁时,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 1903 年:癸卯二十九年,蔡元培 36 岁时,爱国学社的活动引起清政府的警觉,下令侦讯。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一方面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以躲避风头,一方面仍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03 年:蔡元培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 1904 年:甲辰三十年 37 岁时,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5 年:乙巳三十一年 38 岁时,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 年 5 月:丁未三十三年 40 岁时,他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一面学习,一面做教授唐绍仪 ( 后任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 )4 个侄子的中文教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 4 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 4 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1 年 11 月上旬:宣统三年辛亥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 1912 年 1 月 4 日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教育部在蔡元培领导之下对公众征求可能的国歌,后来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歌名《五旗共和歌》(中华民国国歌) 1912 年 1 月 19 日 :民国元年,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键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 1912 年 2 月:鲁迅被他邀请到教育部任职。 1912 年 7 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 1913 年:民国二年蔡元培 46 岁时,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5 年 6 月:民国四年,蔡元培 48 岁时,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倡勤勤工俭学,希望以次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的帮助后顺利在法国进行学习的。 1916 年夏:黎元洪的北京政府终于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一些浙江籍议员还发电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说是要推选他当浙江省督军。 1916 年 11 月 8 日 :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1916 年 12 月 26 日 :民国五年,蔡元培 49 岁时,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7 年 1 月 9 日 :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 “ 抱定宗旨 ” 置于首位。 1917 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 “ 新派 ” 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的办学方针,实行 “ 教授治校 ” 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7 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1917 年: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7 年 7 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1917 年 7 月 3 日 :蔡元培在北大发表热情洋溢的就职演说的余热未散,就向黎元洪总统提出辞职了,措辞委婉,但动因沉郁,那就是抗议张勋复辟。 1917 年 10 月:民国六年,蔡元培 50 岁时,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议决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个单位,本科应修满 80 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 ( 理科酌量减少 ) ,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 40 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 1918 年:他更明确地指出: “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 1918 年 5 月 22 日 :蔡元培为 “ 中日防敌军事协定 ” 这个破事,反对政府变相卖国,又向大总统提出辞呈。 1918 年 11 月 16 日 :民国七年蔡元培 51 岁时, “ 一战 ” 刚结束 , 在天安门前组织集会庆祝 , 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 “ 认识劳工的价值 ” ,并喊出了 “ 劳工神圣 ” 的口号。 1919 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 14 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 ( 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地区 ) ,不代表一级机构。 1919 年 5 月 8 日 :五四运动爆发后,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 5 月 8 日 提交了辞呈。并于 9 日悄然离京。 1919 年 5 月 13 日 :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于 5 月 13 日 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 1919 年 6 月 15 日 :民国八年蔡元培 52 岁时,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 “ 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 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1920 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 1920 年 2 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 3 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20 年 5 月:蔡元培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回国任北京大学文学教授, 8 月,聘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 1920 年年底:民国九年 , 蔡元培 53 岁时,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 (Herriot) ,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 (Lepine) 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著作目录 1 蔡元培自述 ( 蔡元培著 )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 2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 3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 蔡元培著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 蔡元培 先生全集 . 续编 ( 蔡元培著 )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91 5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上海书店 1984 6 蔡元培自述 ( 蔡元培著 )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67 7 蔡元培语萃 ( 蔡元培著 ) ,华夏出版社 1993 8 蔡元培随想录:人生的启示 ( 蔡元培著 ) 。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 ( 蔡元培著 )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10 蔡元培文集 ( 蔡元培著 ) ,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选集 ( 蔡元培著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12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东方出版社 1996 13 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 ( 蔡元培著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14 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 ( 张元济 / 蔡元培著 ) ,商务印书馆 ( 香港 ) 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 ( 蔡元培 / 蒋维乔 / 庄俞著 ) ,商务印书馆 1987 16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 ( 蔡元培著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17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 ( 蔡元培著 ) ,三联书店 1990 18 蔡元培选集 ( 蔡元培著 ) ,中华书局 1959 19 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 ( 蔡元培著 )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0 蔡元培全集 ( 蔡元培著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 蔡元培卷 ( 刘梦溪主编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 蔡元培学术论著 ( 蔡元培 , 著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23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101, 美育代宗教说 ( 娄子匡编 / 蔡元培著 ) ,东方文化书局 1973 24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121, 妖怪学讲义 ( 娄子匡编 / 蔡元培著 )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5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 .141, 中国伦理学史 ( 娄子匡编 / 蔡元培著 ) ,东方文化书局 1974 26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专号 .(2), 民族篇 ( 娄子匡主编 / 蔡元培著 ) ,东方文化书局 1976 27 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 ( 蔡元培 / 张元济著 ) ,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1980 28 蔡元培美育论集 ( 蔡元培 / 高平叔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9 蔡元培哲学论著 ( 蔡元培 / 高平叔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30 蔡元培美学文选 ( 蔡元培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1 蔡元培全集 ( 蔡元培著 / 高平叔编 ) ,中华书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论著 ( 蔡元培 / 高平叔 )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33 石头记索隐 ( 蔡元培著 / 胡适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 ( 蔡元培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35 蔡元培美学文选 ( 蔡元培著 ) ,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 商务印书馆 1998 37 未能忘却的忆念:《宇宙风 · 自传之一章》《人间世 · 名人志》合集 ( 蔡元培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38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商务印书馆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学论著 ( 蔡元培著 ) ,台湾中华书局 1962 40 蔡元培教育论集 ( 蔡元培著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41 简易哲学纲要 ( 蔡元培编 ) ,商务印书馆 1923 42 哲学要领 ( 科培尔著,蔡元培译 ) ,商务印书馆 1909 43 哲学大纲 ( 蔡元培编纂 ) ,商务印书馆 1921 44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45 美术的起源:学术讲演录 ( 蔡元培著 ) 1914 46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编 ) ,商务印书馆 1927 47 石头记索隐 ( 蔡元培编纂 ) ,商务印书馆 1934 48 伦理学原理 ( 蔡元培编译 ) ,商务印书馆 1919 49 张菊生 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 胡适编辑 / 蔡元培 / 王云五编辑 ) ,商务印书馆 1937 50 蔡元培书信集 ( 蔡元培著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唤 : 蔡元培文选 ( 蔡元培 , 著 / 聂振斌选注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52 大学精神 : 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 ( 蔡元培 / 胡适著 ) ,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 53 哲学大纲 ( 蔡元培编纂 ) 商务印书馆, 1926 54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编 ) 商务印书馆, 1928 55 现代教育思潮 ( 吴敬恒主编 / 蔡元培主编 / 王云五主编 ) ,商务印书馆 1931 56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 蔡元培 , 著 )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57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 ( 蔡元培著 ) ,良友图书公司 1945 58 蔡元培讲演集 ( 蔡元培 , 著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国维 蔡元培 鲁迅点评红楼梦 ( 王国维 , 著 / 蔡元培 , 著 / 鲁迅 , 著 ) ,团结出版社 2004 60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著 ) ,商务印书馆 2004 61 蔡元培自述 ( 蔡元培著 )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2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 蔡元培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3 蔡元培自述 ( 蔡元培著 )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 传世名言 “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 三次婚姻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蔡元培一生经历了 3 次婚姻,这 3 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 性格不合 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 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 1900 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 33 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 1902 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 “ 孔子 ” 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 1907 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 4 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 4 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20 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 第三次婚姻 相差 22 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 54 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 33 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 22 岁。 1923 年 7 月 10 日 ,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 ——— 《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 “ 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 。 1940 年 3 月 5 日 ,也就是离周峻 50 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 突出贡献 蔡元培 先生被毛泽东同志誉为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 。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 “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 ” , “ 学为基本,术为枝叶 ” 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指出: “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 ” 刘晓钢 先生在实用文源流的研究中说: “ 到蔡元培的《论国文之趋势》、《国文之将来》,便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 ( 即艺术文 ) 两大类,开始创立独立的实用文理论了。 ” 蔡元培 先生明确指出:国文分两种:一种实用文,在没有开化的时候,因生活的必要发生的;一种美术文,没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时候不能不有的。 ( 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的关系 .1920.10) 我国自古不区别科学与文学,一些宝贵的科学思想都淹没在杂记体著作中,且缺乏一套便于演算的记载方式,致使先民很多创造与发明不得传世。五四时期随着西方科学观念,科学知识的输入,特别重视科学记载方式的研究,将应用文特立为一科,放置恰当的地位,其眼光当然是远大的,而蔡元培先生是最得力的倡导者和实施的组织者。(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 1997 年第 3 期《蔡元培:建设应用文体学的先驱》) 著名著作 百年老课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 “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 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 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 1912 年 2 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 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它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 “ 今日所不能不采者 ” ,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 “ 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 “ 全国中特别之阶级 ” 的局面,就 “ 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 。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 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 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 “ 教之以公民道德 ” 。 “ 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 由此可见, 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 “ 自由、平等、博爱 ” 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 “ 义、恕、仁 ” 。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 “ 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 ” ,并且 “ 必须以 “ 我 ” 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 ” ,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 “ 即弃捐其 “ 我 ” 而同化于外人 ” 。 5. 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 .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 “ 唯一的中坚任务 ” 的第一人。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 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 ” 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 “ 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 ” ,人进入这种境界则 “ 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 ” ,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 “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 “ 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 。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 “ 应特别注重 ” ,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 “ 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 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 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 。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 “ 不可名言 ” ,如果 “ 不得不强为之名 ” 则 “ 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 ” 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 “ 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 ” ,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1 .关于大学性质的探讨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早在 1912 年 5 月 16 日 ,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 “ 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 ” 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 1917 年 1 月 9 日 ,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 “ 诸 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 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 。当时学生入学 “ 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 “ 著名腐败的总因 ” 。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 “ 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 “ 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 ” 。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 “ 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 二是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2 . 办学原则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 .学科设置 —— 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 “ 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 ” 这一思想出发,主张 “ 要偏重文理两科 ” 。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 “ 学术分校 ” 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 “ 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 ” 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 “ 学 ” 与 “ 术 ” 可分为两个名词, “ 学 ” 为 “ 学理 ” , “ 术 ” 为 “ 应用 ” 。文、理是 “ 学 ” ,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 “ 术 ” 。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 “ 沟通文理 ” 。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 1919 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 14 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4 . 教学制度 —— 选课制 与沟通文理思想相联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课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 “ 专己守残之偏见 ” ,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课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 同时,他还指出,选课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课精神,而不能行选课制。 5 .行政管理 —— 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 “ 沟通文理 ” ,以及 “ 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 ” 等等 不肯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本文系蔡元培校长 1919 年 6 月手写的辞职声明。 (一) 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 。为了北京大学校长是简任职,是半官僚性质,便生出那许多官僚的关系,哪里用呈,哪里用咨,天天有一大堆无聊的照例的公牍。要是稍微破点例,就要呈请教育部,候他批准。什么大学文、理科叫做本科的问题,文、理合办的问题,选科制的问题,甚至小到法科暂省学长的问题,附设中学的问题,都要经那拘文牵义的部员来斟酌。甚而部里还常常派了什么一知半解的部员来视察,他报告了,还要发几个训令来训饬几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进去么? (二)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 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哪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 洪水猛兽 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三) 我绝对不能再到北京的学校任校长 。北京是个臭虫窠(这是民国元年袁项城所送的徽号,所以他那时候虽不肯到南京去,却有移政府到南苑去的计划)。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 我想有人见了我这一段的话,一定要把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的话来劝勉我。但是我现在实在没有到佛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程度,所以只好谨谢不敏了。 附:爱蔡孑民者启 右宣言闻尚是蔡君初出京时所草,到上海后,本拟即行宣布,后因北京挽留之电,有友人劝其婉复,免致以个人去留问题与学生所争政治问题,永结不解之缘,故有以条件的允任维持之电,后来又有卧病不行之电,均未将真意说出。闻其意,无论如何,决不回校也。鄙人抄得此宣言书,觉与北京各报所载启事,及津浦车站 告友之言,均相符合,必是祭君本意。个人意志自由,本不可以多数压制之,且为社会上留此一个干净人,使不与政治问题发生关系,亦是好事。故特为宣布,以备挽留蔡君者之参考焉。爱蔡孑民者启。 http://baike.baidu.com/view/2008.htm 【链接 2 】陈敏:谁是最受推崇的大学校长 谁是最受推崇的大学校长 《南方周末》记者:陈敏 百年历史上,中国 “ 大学校长 ” 曾经是一个星光灿烂的群体。近代之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等已因其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卓越贡献而垂诸史册,风范千秋;当代之马寅初、谢希德、江隆基等同样以其丰富的人性遗爱人间而一直为后世怀念。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航标灯,那么大学校长则应该是现代文明的守灯人,其于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无可争辩。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中国现代大学的成长、对中国大学校长的成长一直抱有特殊关怀。 跟整个中国社会一样,处在转型期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校长,面临着太多的矛盾和痛苦;但同时也面临着太多的机遇和幸运。须知,一马平川从来不是成就历史人物的大舞台。只有在激荡中,在迷茫中,在艰难困苦中,才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大机会。过去那些伟大的校长,没有一个是在顺境下、在什么条件都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开辟自己的时代的,今天的中国大学校长要想不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同样没有理由也没有时间来抱怨自己所处的时代。你站到了那样的位置上,你就肩负了那样的使命,你没有借口,你别无选择! 但是,当下中国大学校长们意识到了这点吗?他们准备好了吗?为此本报聚焦大学校长,追问大学校长,希望这种聚焦和这种追问,能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大学校长的成长。 “ 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调查问卷 ” 由博客中国网站发布。在关于中国大学校长的系列传闻不断翻新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对教育改革滞后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滞后的焦虑,均通过这次民意测评得到展现。 本次调查始于 6 月 8 日 ,止于 6 月 23 日 。共收集有效样本 3311 例,其中男性占 91.0% ,女性占 8.9% 。有 45.1% 的调查对象年龄在 21-25 岁之间, 68.4% 的调查对象年龄在 21-30 岁之间,平均年龄 28 岁。从学历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有大学就读经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信度。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想。有 69.87% 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认为更接近教育家的则不过 6.54% ,认为更接近专家学者的也不过 9.98% 。显然,这一公众形象定位,与其首先是一个教育家的角色有一定距离。 另外几组数据说明同样问题。虽然 “ 记得自己在校时的校长 ” 的比例偏高,达 77% ;欣赏和支持的比例却很低 —— 很欣赏很支持以及比较欣赏比较支持的两项相加不过 20.77% 。无所谓的达 33.3% ,不欣赏不支持的达 33.37% 。讨厌和反对的也有 12.57% 。对在校时的校长没态度和态度较对立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堪忧。 大学校长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被公众寄予特别的期望,是一点不奇怪的。对公众而言,大学校长不仅仅是一个团队的领袖,一个机构的管理者,他更是一种力量的代表,一种价值的守护者。换言之,他不仅负有世俗的责任,更负有超乎世俗之上的,纯粹文化的、精神的使命。他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上和精神上的高度。 总之,大学校长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特殊的气质。这样的逻辑在公众中早就约定俗成。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回答哪些素质对大学校长最重要时,有多达 62.53% 的受访者首先选择人文素质。 大学校长的人文素质最被看重。用这把标尺来丈量,当下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偏低。人文素质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有其具体内涵。丰满的人性,丰厚的学识,坚韧的信仰,对公正公平的不渝追求,都应该是构成人文素质的基本要素。但调查表明,在这些方面,当下大学校长恰恰难于满足公众的期望。在受访者中,认为大学校长最欠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受访者达 38.27% ;而认为大学校长已经具备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受访者则不过 17.33% 。认为大学校长作风民主的只有 27.24% ;认为大学校长具备恻隐之心、关怀人尤其是关怀弱者的只有 22.57% 。 “ 大学校长是否了解中外教育大势 ” 这个选项的数据较为乐观,选择肯定回答的受访者首次也是惟一一次超过半数,达 50.53% 。可见对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知识水准,相对而言,公众还是高度评价,认可度不俗。 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尽如人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与公众的预期还有相当距离。问题如何解决呢?本次调查的数据或许可做一些提示。在问及大学校长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时, 87.25% 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个教育家, 76.42% 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长需要职业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赞成大学校长归位,即回归到职业教育家的本色上来。 这个判断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切中中国大学的积弊的。只有从职业教育家的生涯中,只有从众多职业教育家充分的博弈中,才可能诞生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的大学校长,也才可能诞生真正具备人文氛围的现代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方向很清楚。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敢不敢想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只是敢不敢做的问题。身处最前沿的大学校长们敢不敢做、敢不敢突破体制围城,更是关乎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最关紧要之处。 ■ 最受推崇的校长 1. 蔡元培 2. 胡适 3. 马寅初 4. 梅贻琦 5. 苏步青 6. 茅以升 7. 蒋梦麟 8. 匡亚明 9. 李达 10. 吴玉章 www.XINHUANET.com 2005 年 07 月 08 日 14:03:49 来源:南方周末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16334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张楚廷报告名录
carldy 2013-5-16 11:57
这里引录的是湖南师大原校长 张楚廷的报告《 一所大学的命运是怎么改变的》部分言论。 报告人:张楚廷 2007年5月4日 出处: http://tieba.baidu.com/p/242919133 广播站是侵犯人权的地方 广播站是个侵犯人权的地方,你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仍得听。 我做事情,绝不靠动员,不搞发动;也不靠贴标语,喊口号;我靠的是校长心目中凝聚的能量;靠校长心中的火焰能够燃烧多久;靠校长的意志和信念;靠校长是否聚集了多少持续奋战百折不饶的将士。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学校的命运不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动起来没有,而在校长领导们动起来没有;不在于你现在有多么落后,而在于你的思想观念现在有多么与众不同; 你看到机会了么?看到机会你抓住机会了么?没有机会你能创造机会么?(个人感想:机会不是稍纵即逝的,机会只是转了个弯或者暂时转移,机会无处不在) 我从不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我只调动我自己 经常逼着自己的人也是可以逼得自己更聪明的人 谈到如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时候,张校长谈到以下几条原则: 我们有一个 “财从材来” 的观念;是因为我们没有人材,所以我们穷,而不是因为我们穷,所以没有人材;因此,钱财是从人材那里来的; 我们有广为开放的系统;(广开渠道引进最优秀人才) 我们奉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尊重人材的自由选择权) 我们有教师第一的校风;老大是教授,行政人员是老二;最好的房子是教授们住,领导们只住三四流的房子;最好的车子是教授们坐,学校最好的皇冠车在我任职期间只坐过一次;最好的位置(开学典礼)是教授们的(开学典礼先介绍教授,后介绍校领导);面子也是教授们的(政协和人大都是教授去);票子最高的也是教授们拿。 情感也是一种富有;和教授们搞好关系可以留住他们;注意一点,我和他们是自然地成为朋友,没有功利。 我们有高度包容的气度;(问题教授要不要?)人是因为骄傲了才水平高,所以我喜欢骄傲的人;一个没有真正骄傲过的人是不懂得谦虚这个道理的,爱因斯坦就是这个例子,虽然他谦虚,那是他骄傲完了才开始谦虚的. 废止消极平衡,以积极平衡作为推动力。 不怕在别人面前尴尬,就怕在自己面前尴尬 命运的改变靠突破;我不相信模式,也不相信定位;我没有位,我时刻往上跳 成功的方向是多维的,成功没有模式 我非常愿意了解别人,但不愿意学别人;不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话,不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 必须自以为是 不怕不智慧,就怕去模仿 当得不像校长了,才能当好校长 教育工作者最神圣职责是教育,但 “教育”如此神圣的字眼绝不可轻易说出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公开选拔三所直属高校校长面试人选公示公告
热度 2 毛宁波 2012-12-25 22:48
教育部公开选拔三所直属高校校长面试人选公示公告 《教育部公开选拔三所直属高校校长公告》自2012年12月 4日发布至23日报名结束,共有55人报名。经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工作办公室资格审查,报名人员中有36人符合报名条件。36位人选中,16人申 报北京科技大学校长职位,18人申报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职位,17人申报中国药科大学校长职位(含兼报)。根据公告规定程序,教育部公开选拔校长遴选委员 会对符合报名条件人选进行了职业素养综合评估,确定下列14位同志为面试人选,现予公示。   北京科技大学5人(以姓氏笔划为序):   刘炯天,男,汉族,1963年1月生(49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入党。2007年8月至今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刘炯天同志有关情况 )   张欣欣,男,汉族,1957年12月生(55岁),教授。法国洛林理工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2月入党。2004年6月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欣欣同志有关情况 )   邹采荣,男,汉族,1963年11月生(49岁),教授。东南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12月入党。2006年5月至今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邹采荣同志有关情况 )   谢建新,男,汉族,1958年6月生(54岁),教授。日本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2004年7月至今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谢建新同志有关情况 )   潘一山,男,汉族,1964年5月生(48岁),教授。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1月参加工作,1986年11月入党。2008年6月至今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潘一山同志有关情况 )   北京中医药大学4人(以姓氏笔划为序):   石岩,男,汉族,1963年7月生(49岁),教授。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入党。2001年6月至今任辽宁中医大学副校长。( 石岩同志有关情况 )   张灼华,男,汉族,1963年9月生(49岁),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分子病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农工民主党成员。2010年12月至今任中南大学副校长。( 张灼华同志有关情况 )   张俊龙,男,汉族,1963年6月生(49岁),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入党。2011年12月至今任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张俊龙同志有关情况 )   徐安龙,男,汉族,1963年6月生(49岁),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分子免疫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入党。2008年3月至今任中山大学副校长。( 徐安龙同志有关情况 )   中国药科大学5人(以姓氏笔划为序):   来茂德,男,汉族,1960年6月生(52岁),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吕贝克医科大学病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3年1月参加工作,1982年10月入党。1998年9月至今任浙江大学副校长。( 来茂德同志有关情况 )   屈凌波,男,汉族,1963年6月生(49岁),教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入党。2007年8月至今任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屈凌波同志有关情况 )   姚文兵,男,汉族,1962年6月生(50岁),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民盟成员。2006年1月至今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姚文兵同志有关情况 )   娄红祥,男,汉族,1965年3月生(47岁),教授。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入党。2005年11月至今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娄红祥同志有关情况 )   熊思东,男,汉族,1962年10月生(50岁),研究员。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1年12月参加工作,民盟成员。2009年9月至今任苏州大学副校长。( 熊思东同志有关情况 )   公示期限:2012年12月25日至27日。   在此期限内,如对面试人选持有异议,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工作办公室或监督组反映意见。   监督电话:010-66096271\66096864\66097794   电子邮箱: xiaozhang@moe.edu.cn 教育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工作办公室 2012年12月25日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744/201212/146125.html 才公示三天啊。。。。是不是有点让人浮想联翩啊?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7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让外国人当大学校长又何妨
热度 10 fdc1947 2012-12-10 08:01
继去年全球公开选拔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后,教育部再次 面向 海内外公开选拔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校长。 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大学校长,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一件好事。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第一流校长,这是一个必要条件。第一流校长从哪里来?不在中国就在外国,于是乎“海内外公开选拔”,看上去顺理成章。 然而,教育部又规定“报名者必须是中国公民,并且没有国外的永久居留权,或者当选校长之后自愿放弃国外的永久居留权”,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首先,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个踏踏实实干活的人,对于教育部所属高校来说,校长是教育部的一个雇员。他只是管理一个学校,对于一般的学校,并不涉及国家的很多重要秘密。只要他有真才实学,能够把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好,与他的国籍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请国外的优秀体育教练主管国家的运动队,而不计较他们的国籍。我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一个高水平的教育管理者来管理我们的一个学校。 其次,大学校长与院士不同,不是一个荣誉职务。如果是一个荣誉称号,怕国内、国外人员不好分,才有必要分清是否为真正的中国公民、或者是否在中国居住。 众所周知,英国的诺丁汉大学请了中国人杨福家做校长。诺丁汉大学大概不会比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差,可以算得一流大学,大家也为有杨先生这样一位能够到世界第一流大学做校长的教育家而骄傲。我想,杨福家先生大概至今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诺丁汉大学方面大概也没有要求杨福家先生放弃中国国籍。 如果有哪一位真正有领导能力的外国教育家愿意来中国管理好一所大学,我们也应该有这么一点点胸怀,允许他保留自己的国籍。如果为了到中国来做四年大学校长而必须放弃自己的国籍,我看即使白求恩再世,也难。 当然,如果对于现在中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不加大的改革,再有本事的教育家也难以有大的作为。但是,反过来说,没有很有本事的教育家,中国的大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我们正是像体育运动队一样需要有高水平的洋教育家来推动中国大学的改革,至少作出一点努力。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别人发挥其聪明才智、管理好一所大学,却要求人家破釜沉舟,放弃现在的国籍或永久居留权,这分明是对别人的不信任。 总而言之,教育部的这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我看不过是说说罢了,不可能“选拔”到甚么优秀教育家的。 如果真的能管理好一所大学,召一个真正的外国人又何妨? 也许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开门引进一位大学校长的条件,但是,我们应当留下这个门。 相关博文: 1. 《 大学校长和系主任应当“ 年老化” 》 2. 《 大学校长应当见过大世面 》
个人分类: 教育|47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职业教育家不是“承诺”出来的
张显峰 2012-9-4 13:27
《中国教育报》最近搞了一个“聚会”,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五所高校的校长聚在一个版上谈“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读后有一个感觉:这不太像是几位教育家的对话,官话、套话、空话多于真话,更像是一群官员在学习领导的报告。 倒是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的一句话,对我有一丝触动。他说,校长是大学逐梦的领跑者,他不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但他的首要角色一定是能够领导大学科学发展的懂政治的教育家。 当下中国缺乏职业教育家,大学大抵是由两种人当家:官员和专家。官员当校长,自然喜欢“政治挂帅”,头戴副部级、厅局级的乌纱帽,除了讲“拥护”“贯彻”之类的“八股”调调,对教育的事情不懂行也不上心。专家当校长倒是不一定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事,但很多人放不下名利诱惑,还想报项目、评院士、拿大奖,结果没精力也没心思考虑学校发展的大问题。 当然也有一种现象,有些官员出身的大学校长,当着当着就成了“专家”,有的专家出身的大学校长,当着当着就官气十足。你很难说,是大学的气场重新塑造了某些官员,还是官本位的文化改造了这些专家。但显而易见的是,很少有人真正用心去研究“怎样才能当好大学校长”。 耶鲁大学第 22 任校长理查德・雷文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学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并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他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期间,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只出过唯一的一本专著——《大学工作》。在 “ 序言 ” 中他这样写道:“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来说,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在他看来,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他的事情。他领导下的耶鲁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地位,想来不必我赘述吧。 我们缺少这样“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教育家。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教育部对在京 24 所直属高校近 3 年学校领导班子专题讨论本科教学和校领导听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不理想。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从来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一次课也没有听过。假如让我们的校长写一本《大学工作》,不知他们会怎样写? 当然,我们的大学校长中也不乏有识之士。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他们上任伊始,均以个人名义“承诺”任期内不申报项目、不评选院士。这让媒体和舆论大感惊艳——因为环顾我们四周,有这般追求的大学校长实在不多。甚至有大学中人惋叹:“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太可惜。”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勉为其难。职业教育家不是“承诺”出来的。与其让学者心怀遗憾去当校长,不如让真正懂教育的人通过科学的程序走上校长岗位,让有学术能力和成就的人继续他们喜欢的科学研究。靠一两个大学校长的个人垂范,出不了职业教育家,应该有好的制度让他们各得其所。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校长致词的腔调演变
eduman 2012-8-3 15:06
 腔调演变:从革命鼓动到领导指示    “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   与其说校长变了,不如说外界希望校长们有所改变,哪怕只是换几个词、多用几个排比、多发一点温情。大学校长们别扭的腔调,大家早就听腻歪了。那么,中国大学校长们的致辞腔调是如何演变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革命斗志与热情之下,开学典礼听到的大都是战斗的号角。   1958年9月17日,郭沫若向总理周恩来汇报了他亲笔起草的中国科技大学开学典礼致辞内容,周恩来说:“可以,是施政方针了”。   参加当年开学典礼的学生史济怀曾回忆,当天他看着郭沫若校长陪着聂荣臻元帅往礼堂里走,他是跟在后面一起走进去的,听完聂元帅和郭校长致辞,从那一刻起,他认识到,“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是中国科大与生俱来的使命。”   聂荣臻说,中科大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郭沫若在致辞中谈了对中科大的定位:“是一所尖端科学加共产主义的大学,也就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大学”;他还对学生提了一个特别的希望,“本校值得夸耀的是,在1600名同学中,党团员占84%,同学们的政治品质和思想水平是有一定的高度的,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成为党团员,随着年龄和思想的成长都成为党员,使我们的学校成为百分之百的党校。”   在那一年人民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吴玉章也谈了红与专的问题:“只专不红固然不对,只红不专也是无用的。只红不专,便是空头政治家;只专不红,就会迷失政治方向。”   这些话现在听来有些政治说教的味道,在那个时代却都受到学生的激赏。   一方面,这些大学校长都是老革命,本人具有相当高的威望,他们的发言甚至能走出校园,对整个社会甚至大政方针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马寅初的团团转理论,就是他作为北大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二来老革命家的讲话都各具个性。后来的毕业生回忆,马寅初每次演讲时说到自己,都不说“我”,只说“兄弟”,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发言让学生饶有兴趣,每次校长讲话,都搬着凳子争相去听。   学者丁东说,当时的大学校长讲话,必须紧扣国家的任务,但是他们有相当的办学自主权,保有教育家的气质,“他们很想办好教育,不是想着做官”。   但饱含激情的号角声逐渐变成了面目模糊的官样文章。1980年代后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开始确立,之前试图给大学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暂停,大学校长们做起了官样文章,开学讲话也无限趋近于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在大学的党委宣传部工作过十几年。他回忆说,校办甚至有个讲话稿库,每年开学时,工作人员会从讲话库里调出那篇用过很多次的文档,“年年第一句话都是‘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有一次,他想给校长写篇有个性一点的致辞,校长觉得不习惯,讲稿最后被扔进了垃圾桶。   陈俊明总结出过去三十多年大学校长们致辞的模板:开学典礼就是“欢迎加几点要求”,毕业典礼是“欢送加几点希望”,年年如此,校校相同。校长们的腔调总是居高临下,一上来就是要求学生要如何如何。   在过去的十年里,校长腔调的变化是加入了“竞争意识”:自从高等教育资源开始整合,打造巨无霸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后,十年中的致辞模板加上了一项:炫耀家底。比如,学校现有教授院士多少、实验室图书馆教学楼几何、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全国第几,等等等等。2008年,北京一所大学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还细数了当年参加奥运火炬接力的校友人数。   四川一所高校的校长在2010年开学典礼上,对新生们提出的希望更加直白:四年后,有更多的同学走进中国科学院以及 清华大学 和北京大学等国家“985”高校研究生行列,有更多的同学考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各级党政部门成为公务员,有更多的同学进入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对此 厦门大学 校长朱崇实的原则是:一般不讲就业话题,“这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   今天,问遍周围在过去30年读过大学的人:你还记得大学校长的开学致辞吗?很多人一开始是迟疑,然后摇头。对于他们来说,大学校长的开学讲话就像开学典礼上主席台那排面无表情的校领导一样,面目模糊。   有几句话倒是始终似曾相识:“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光阴似箭时不我待”;“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不过,没人说得清这是在别人的开学典礼上听到的,还是在中学开学典礼上听到的。   奥威尔曾经预言,如果一个人惯于说套话,他付出的代价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自我表达,他先是简化自己的言论,尔后导致思维的退化,最后是个性化的表达能力丧失殆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预言在中国的大学校长们身上不幸应验。   校长之言:实关“何谓大学”    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   按照学者丁东的判断,八股也好,八卦也罢,千人一面、肤浅庸俗的腔调背后,是校长们对于大学独立、学术自由精神的偏离。“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9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用词朴实,修辞简单,却成为关于大学理念的世纪之言。   史料上说,梅校长并不热衷于讲话,相反,他话很少,但一旦发言,必是侃侃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溢。学者谢泳说,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说话不刻意挑场合,少事先备稿,言语所及,意味盎然。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胡适,这几位备受尊崇的校长,都在开学典礼上留下过隽永的言论。这些言论,又都跟“何谓大学”有关。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张伯苓把自己办学的目的明确规定为培养学子“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他们的话往往抱定宏旨,切中为学之根本,因而有流芳后世的启示力。   综观老校长们的讲话,文辞每有新意,宗旨却抱定不变,谆谆之言总是不离两个主题:如何做好学问,如何为社会与国家服务。   在老校长们看来,校长为指导,为楷模,也为服务,讲话的方式自然言之有物又平易亲切。   这与欧美名校典礼上的致辞颇有相通之处,校长们可以讲笑话,但并不追逐潮流,相反,他们更关注亘古既有的传统价值。在2008年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Drew Faust开篇即言:“我应该站在这儿,告诉你们那些永恒的智慧”。她说,哈佛让学生们一入校就以精英自居,就以毕业后的高薪和伟大责任为期待,实在是学校的过错;她只是希望接受过哈佛教育的人“自觉地生活,在所做的一切中寻找、定义价值,成为一个自我的分析家和批评家,从最高水平上掌握生活的展示方式”;她也要求学生们“牢记那些我们告诉你们的远大理想,就算你觉得它们永远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可以指引你们,让你们到达那个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   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大学校长致辞,都是纯然发自内心,口吻亦师亦友。香港学者蔡子强向本报记者推荐了一篇香港学界公认的好致辞——2008年 香港中文大学 逸夫书院院长沈祖尧在就职典礼上的发言。其中沈院长说道:教育关乎帮助青年人的成长,使其成为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他从事这项事业的梦想,恳请同学们分享他的梦想,并使之成真。如果沈院长抱着官员的心态,恐怕说不出“恳请”和“感谢”同学们的话来。   正因大学是青年人成为成熟的成年人最重要的阶段,大学校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时难以估量。一位资深媒体人说,1994年他进入 中国政法大学 读书时,开学典礼上老校长江平的一席话对他日后的人生影响至深。他记得,江平当时说,现在的领导人主要是学理工的,但是我相信,学习人文科学的人,迟早要担负领导国家的责任,末了,还说,我们要有信念,做到只向真理低头。“这句话过后,全场掌声雷动,这么多年了,当时的场景还很清晰。”   作为一个社会中应该是人文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校长的腔调还传达出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有学生在听完根叔的演讲后说,根叔说得很好笑,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一样搞笑。既然如此,有人提议,中国的大学校长与其再费尽心机搞新腔调,不如“取法祖宗,师夷长技”。例如清华大学的校长明年开学致辞,不必绞尽脑汁想讲稿,直接把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的碑文读一遍,比什么都好:“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南方周末记者 赵蕾 实习生 雷磊 李顺 梁琪 于梦溪 彭彭 钱小敏)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大学校长开会玩牌是创新
热度 5 曹聪 2012-7-25 19:25
浙江大学校长在开会/或开会休息时玩牌,被好事者拍个正着,舆论哗然。但俺认为,这正是创新的表现! 所谓“创新”就是要think outside the box,就是要不按常理出牌。大家对大学校长的期望是开会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孰不知,大学校长有时也不得不参加那些无用和无聊的会,现在校长有勇气用玩牌来表示他的无奈,俺们应该为此叫好。 如果校长玩牌能引起国人对领导讲话、群众(校长也是群众的一分子)学习的会议文化的反思,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微博|3805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报随想-3:关于大学校长的思考
热度 4 sqdai 2012-7-3 05:29
大学校长及其教育理念对一个大学的成长和发展起一种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常在思考:我们的大学需要怎样的校长?读到《中国科学报》上郭英剑的文章《中美大学校长有何区别》(载于 2012 年 6 月 20 日 第 7 版),颇受启发。 此文在概述中美大学校长的三大区别后,提出如下基本观点: “ 要使大学校长放弃学问或者减少学术时间,其实并非难事,但这并非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高校制度建设问题。高校应该建设怎样的制度和规范,从而保障大学校长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为教育家的作用,这才应该成为人们关注好研究的焦点。 ”博主很认同这一观点。 文中以翔实的资料和分析,列举了中美两国大学的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 美国高校校长的年龄都较大,任期也较长。 作者罗列了 8 所常青藤盟校校长的年龄和任期,其中有七位的年龄在 65 岁左右,迄今的平均任期为 10 年,现年 64 岁的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已任职 19 年。中国的大学校长任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第二.美国大学校长的权限较大。 大学校长是学校的象征和最高代表。在美国,拍在校长之后的是管理各个学院的院长,副校长一般不多,大都与学术无关。各大学的体制有所不同,但有一点趋同,各校的学术发展主要依靠校长、教务长及其所领导的学院院长。国内大学则校领导人数众多,分工明细。 第三, 美国高校的校长以职业化为主。 美国的校长大都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有较长期的管理经验,原意奉献,并能为大学师生、校友乃至社会各界所接受。 他们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上任前大多当过学院院长甚至教务长,若无意外,担任校长到退休为止;二是任期内一般会专注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为此放弃自己一流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例外,但任职后的学术成果定会减少,大学师生也能接受这种状况。 与之相比,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别强调所谓“双肩挑”。 以上引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若有理解失当,有博主负责。此文只给出了一种对比,而对今后如何改革,并无直接建言。 这里,想举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看一看上海大学的老校长钱伟长。 如所周知,钱伟长先生入长上海工业大学及新组建的上海大学以来,学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从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大学,成长为许多人知道的“ 211 ”大学,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相当有力,经常开全国高校的风气之先。 缘何如此?因为有了钱伟长先生那样独特的校长。他的特点是: 1) 年龄大,任期长 。他 70 岁就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98 岁时辞世在上海大学校长任上,历时 28 载,其中真正发挥实质性作用计有 20 年。 2) 权限大,自主性强 。因为他的社会地位高于上海市领导,历届上海市市长都是登门拜访钱校长。他可以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法的指导下自行其是,他的改革措施好重大的办学要求一般能得到领导的积极支持。 3) 职业化,办学理念优秀 。 1983 年到上海履任后,他专门从事校长工作,只是“业余”做一些科研、教学工作,由于他一直奋斗在高等教育战线,当过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教务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所以把上海大学办得有声有色。 人们会说,钱伟长老校长是个别案例,具有不可复制性。然而,从这个个例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校长的任期不必受年龄限制;校长应该职业化;校长必须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什么时候在校长的任命上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则中国的高等教育幸甚! 写成于 2012 年 7 月 3 日晨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4753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沉思录之八:如果我是一流大学的校长
热度 22 yanjundu 2012-3-23 20:20
说明:该文后来刊登在《中国科学报》。 刚读了今天科学网置顶博文“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50751 )。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是一流大学的校长。 大学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思想”。作为一流大学的校长,我会创造一切有利于“思想”产生的环境和氛围。 1. 給大家营造自由和宽容的氛围。我会保持一种开放思维,允许不同观点的两派人争锋相对,形成派别,我相信不同派别在争辩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好的 idea ,有利于新思想的诞生,最终有利于创新。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任何问题,并鼓励师生一起解决。鼓励大家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大学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正如作家王小波所说,要成为“思想的精英”,而非“道德的精英”。以前的中国学生,就是太受儒家所谓“道德”束缚,君臣、父子、师生之礼,使得大家不敢太有自己的思想,不敢反驳和批判,何来创新? 2. 尊重个体,不再是集体至上。过去几十年,政府提倡大家一切都以集体为上,要牺牲个人,来为大家考虑。我的理念是反其道而行之,尊重一个一个的老师和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鼓励大家释放自己的个性,不要不好意思。当一个集体中多数人为少数人考虑并尽量提供方便时,说明这个集体的文明水平到了一个高度。 3. 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中国目前的科研水平离国外差距很大,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校经费资助,让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即便最后只有少数人回国效力,我相信这少数人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只要利大于弊的事情,就去做。 4. 吸引留学生。让留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至少 10% 。多样化的环境,有助于彼此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同时也锻炼了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5. 教材的选用,一般不再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由上课教师自己做课件;或者让老师讲授自己探索式的观点,一些不确定是否正确的观点,都可以讲給学生。这点要像费孝通先生当初在西南联大授课,不用教材,讲的都是自己探索式的观点,尽管那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开启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题也一定要改革,不能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而是让学生思考或创造的内容。 6. 重视数学,特别是理工科。科学最终还是数学,中国科研与国外差别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太差。要把数学这门课提高到非常非常重要的程度。 7. 请一部分能用英文授课的教师。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以及其它名校,之所以能出很多人才,就是有那么一批能用英文授课,掌握着前沿科学或人文知识的教师。 8. 鼓励理科生多读人文和历史方面的好书,当然是有趣的书,不是那些乏味的专著。 9. 不扩招,提高研究生待遇。不随意增设当下一些时髦专业,如影视、什么 M*A 之类的。一个大学校长,应该专注于让现有专业深入发展,取得国际上公认的学术成就。 10.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暑期假期,去做社会实践和打工,让学生多与外部世界接触。目前,各个高校对这方面远远不够重视。 11. 鼓励老师和学生多有轻松和家常式的实质交流 。我感觉中国高校,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鸿沟,没有足够的交流时间,老师上完课,就收拾东西走人,讲台成了一个分界线。我会这样规定:每个学院每周派 2 名副教授或教授,每天午餐或晚餐与学生一起在食堂吃,鼓励学生们与当班教授多交流,不论是科研还是生活方面的。 12. 协调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将定期拜访相关官员,比如教育部长(或局长),省府或市府相关领导,同时向知名企业家等融资,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争取足够的科研和教学经费,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学,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做自己的研究。 13. 在处理事情时有魄力。只要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面对大多数人的质疑,也要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作为校长,得有这种能力――多数时候事后证明你是正确的。 14. 设立一个真正能否反应学校师生民意的信箱,让大家的建议真正能够到达校长手里。尽管很多领导不喜欢建设性的意见,但我喜欢。一个校长,再怎么有思想,也不大可能把每个问题都考虑到,通过民意信箱,和师生一起共同把大学建设好。 P.S. 刚花了 1 个多小时写上文,只想起来这么多,很多还不全面,以后再思考完善罢!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711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对置顶博文“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有两点不同看法
热度 13 pukin 2012-3-23 17:46
对置顶博文“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有两点不同看法
刚才看到科学网博客蒋继平老师的置顶博文“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点进去饶有兴趣的拜读了一下。对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蒋老师提出了五条标准,简称蒋五点。 我对蒋老师提出的这五条标准,对其中第三、第四两条标准不认同,原因如下: 1、【 第三.经常听课,掌握实情。 虽然自己不当教授,不亲自给学生上课, 但是,要经常下教室听听教授们的课, 以便了解教授的水平和学生的反应。虽然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可是到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和有效的途径。进一步来说,到教室听课可以起到给上课的教授一些人为的压力,这是他们上进的动力。 】 评价一个老师上课的质量,还是应该交给学生和同行,校长未必就有能力和水平来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给教师压力以外。 2、【 第四.跟踪科研,严格审查。 尽管自己不亲自搞科研, 但是,对于学校的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的进程都要赋予及时的关注和跟踪,必要的时候要亲自到相关实验室察看试验的进程和数据。对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不要轻易相信和下结论,一定要亲自严格审查 。 】 假如一个文科背景的校长去严格审查邢志忠老人家测量到的最小的中微子混合角theta(13)是否正确,刘路小童鞋的“西塔潘猜想”解决的是否圆满,其结果就是这位校长被人贻笑大方。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9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热度 30 jiangjiping 2012-3-23 07:10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的话 蒋继平 2012 年 3 月 23 日 说到大学的事, 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说中国的大学目前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 究其原因, 大多数归咎于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也有的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家, 他们认为大学应该有教学家来领导。 言下之意是大学校长应该有教学家来担任。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合情合理,更不知道如果让教学家来担任大学校长就一定能改变中国大学的面貌和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优秀人才。 不过,就我个人的有限知识来看, 目前世界上综合性大学一般已经具有双重功能, 一是教书育人, 二是科学研究, 这样的大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家, 而且还是科学家。 实际上,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战略家。这样的战略家必须兼具教育家, 科学家, 金融家,和领导者的才能。 当然,很明显,以上我的标准是太高了点, 世界上这样的人恐怕很难找到, 所以,这样的标准也许是不现实的。 因而,让我面对现实来谈谈我对大学校长的标准要求。 换句话说,假如我是大学校长的话, 我将做到以下五点。 当然, 这仅是个假设而已,能否供现任大学校长们参考,我心里也没数。 第一. 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就是要做到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管理好这所大学上。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拒绝各种诱惑, 在外面不兼职, 不管是名义上的,还是实质性的, 一律谢绝。 当然,更不能自己亲自上课当教授, 也用不着自己做科研。 唯一的职责是做好管理, 极尽全力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 为他们提供最佳环境条件。 第二.情法分明, 从严治校。 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条例条规。当然也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符合。 这些条规建立后, 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员工都必须一视同仁, 任何违规者都必须依法受到严格处理。 要坚定地把情与法分开来对待。 情归情,法是法, 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要不然, 优秀的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具体地来说,对于有困难的师生和员工要给与物质上的关照, 要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尽力给与一些帮助, 让他们可以安心工作和学习。 但是, 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和员工要及时地提出警告和教导,对于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者, 坚决清退, 决不留情面。 同样,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和做实验,达不到学校要求的学生也要坚决拒绝发文凭。 第三. 经常听课,掌握实情。 虽然自己不当教授,不亲自给学生上课, 但是, 要经常下教室听听教授们的课, 以便了解教授的水平和学生的反应。 虽然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可是到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和有效的途径。 进一步来说,到教室听课可以起到给上课的教授一些人为的压力, 这是他们上进的动力。 第四.跟踪科研,严格审查。 尽管自己不亲自搞科研, 但是, 对于学校的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的进程都要赋予及时的关注和跟踪, 必要的时候要亲自到相关实验室察看试验的进程和数据。 对于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不要轻易相信和下结论, 一定要亲自严格审查。 第五. 广收情报, 提供指导。 作为一校之长, 好比是军中统帅, 一定要对战情有具体的了解, 才能在战争中取胜。 因而,校长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要广收情报, 及时地跟踪世界科教战线的最新进展,并为学校的教育队伍和科研团队提供及时的指导。 从这点上讲,校长必须是既懂科学,又懂谋略的人士, 还要有远见的眼光, 更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 也就是, 摸清情况, 掌握动向,积极行动, 果断指挥! 以上的五条是不难做到的, 是很实际的, 是不是?我可以相当自信地说,要是一位校长能真正做到以上五点, 那他很可能在六到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他领导的这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或者为世界培养出几个一流的人才。 不过,实话实说,在目前中国的科教体制下, 要使以上五条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 那就是校党委全体成员必须无条件地与校长一起努力和站在一边, 要不然,所有的方略都是空话。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 附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并不是一件难事,以上五条中的第二条是关键因素。 由于篇幅关系和涉及到智慧财产权的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谈及具体的细节。 实事求是地说, 要是让我来当校长的话, 我确实有一套策略可以马上改变一所大学的科教现状, 使学校, 教授和学生们大大地受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9832 次阅读|66 个评论
[转载]71.5%受访者认为大学行政领导兼做科研弊大于利
panfq 2011-12-13 13:31
2011 年 12 月 13 日 07:16: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91.6% 的人期待大学进一步去行政化   日前,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正式对外宣布,在自己任校长任期间,将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他解释此举是为了给全校师生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不亲自带学生,是为了带好全校所有的学生;不做课题,是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 他的这番表态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反对者质疑,不带头做学术的校长不是好校长;支持者认为,目前大学行政领导兼做教学科研,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赵校长的做法值得肯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 3010 人进行的一项名为“你如何看待大学校长兼做科研”的调查显示, 74.3% 的人支持赵跃宇校长的做法。在自愿参加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高校教职人员占 36.5% ,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占 8.7% 。 “评价一个大学校长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他管理的大学的业绩优劣”   最近,江苏省某高校教师张力(化名)正为课题的事情发愁。他去年拿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因为任务繁重,需要吸纳其他老师作为课题研究成员。可他每次提出申请时,都被以可能影响学校正常教研秩序为由拒绝。张力认为,这个理由只是托词。他觉得,自己的课题之所以得不到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校领导没有参加。   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义(化名)告诉记者,当下高校行政领导运用权力谋取学术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他看来,学校内部分配研究项目等学术资源已经成了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其中“最占便宜的”是那些既有学术身份,又掌握行政权力的人,“他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想不得到好处都难”。   刘义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聪明”的老师很愿意去做行政职务,因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行政领导,情况就会大不一样。而一些一心只想做学术的“清高”的老师,就很难拿到与自己学术能力相匹配的学术资源。   “我身边有不少同事抱怨过学术资源分配不公,可是抱怨有什么用呢?行政领导在学术资源分配中占得先机成了潜规则。要么屈从于这个规则,要么就被规则所淘汰。”刘义无奈地说。   调查中, 85.4% 的人感觉,大学里行政领导兼做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 71.5% 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行政领导兼做科研弊大于利。 83.1% 的人担心会导致行政权力影响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 70.4% 的人担心会加剧大学官僚气息,影响学术自由; 60.2% 的人担心领导精力有限,两头难以兼顾; 47.4% 的人担心影响科研质量; 46.4% 的人担心影响其他大学老师的发展机会。   “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对个人而言是‘灾难’,对学校而言则是‘福祉’。”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洪成文教授说,湖南大学校长的这一做法乍一看好像是作秀,但实际上他是在个人前途与学校发展间作出了重大抉择。作为学者型校长,放弃科研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众多奖项的角逐,放弃了当选院士的机会,是事关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但是,这样的选择却能让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服务学校发展上去,整个学校最终会因此而受益。   对于大学校长是否应该放弃科研,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则持保留意见。他说,对于一般院校而言,校长专注于管理而放弃科研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校长如果几年都不做科研,不了解学术的基本发展情况,又怎么能做好管理呢?   “当今社会对校长这一岗位性质的认识出了问题。”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是学术上的佼佼者。但问题是,学校的管理与做学术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很难同时把两方面都做好。更重要的是,校长等学校行政领导做学术,可能出现通过行政权力谋取学术利益的现象,从而导致政学不分、权力通吃,最终败坏学校的学术风气。“评价一个大学校长好坏的标准,不应该是学术做得好不好,而应该是他管理的大学的业绩优劣。” 91.6% 的人期待大学进一步去行政化,还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   刘海峰认为,大学校长是否愿意继续做科研,本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由于大家对大学去行政化的期待很高。   调查中, 91.6% 的人期待,大学能进一步去行政化,使行政权力与学术分离,还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   “去行政化”一直是当前大学改革的主题词之一。 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 》中明确写道,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大学“去行政化”的实践。   时至今日,大学去行政化的效果怎么样?调查中, 93.4% 的人认为,当前我国大学中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学术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身份为高校教职人员的受访者中,持这一态度的人员比例多达 94.1% 。   刘义坦言,虽然大学去行政化的口号不绝于耳,但就他的实际感受而言,大学行政化的“病症”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了。在他看来,没有具体可操作制度的跟进,所谓的规划免不了成为摆设。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决不只是校领导不进入学术委员会那么简单,关键要看学校的权力结构有没有发生改变,校长等行政领导权力通吃的现象有没有得到遏制,教授、学生的自主权利有没有得到提升。”熊丙奇认为,真正的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要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避免行政权与学术权纠缠不清。   熊丙奇指出,去行政化改革针对的群体就是当前的高校行政领导。他们是当前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掌握着巨大的资源与改革话语权。湖南大学校长能够“向自己开刀”,的确值得钦佩。可是,对于那些不愿意“向自己开刀”的大学行政领导又怎么办呢?这毕竟只是个人选择,缺乏制度保障。“所以,高校‘去行政化’的阻力非常大,很容易沦为表面上改革、实际上不改革的‘改革陷阱’。”   大学“去行政化”关键需要做些什么?调查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教授治学,行政权力不插手学术事务”( 77.4% )与“行政权力不干预学术资源的分配”( 77.0% )与。接下来还有:取消高校各级领导的行政级别( 59.5% )、行政领导不兼做科研( 57.6% )等。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2/13/c_122412306.htm 相 关链接 尤其建议省属高校的校长书记们向湖南大学校长学习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尤其建议省属高校的校长书记们向湖南大学校长学习
panfq 2011-12-1 08:39
许多大学校长是学者出身,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当上大学校长后不是不可以搞科研,而是在中国目前大学发展面临的特殊时期,即“学而优则仕,仕官大则学优”比较流行的时期,造成官学不分,诱导一些地方高校官员也利用自己管理学术资源的便利捞取学术声誉,从而造成中国高校内流行起一股过分行政化的风气。在这一特殊时期,湖南大学校长宣称任内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建议其他大学的校长,尤其是省属高校的校长书记们,向湖南大学校长学习。 湖南大学校长宣称任内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引热议 作者:李伦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11-11-29 一条新闻近日在湖南的高校不胫而走:上任才一个多月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 3000 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 赵跃宇的“两不”承诺,在校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985 ’高校,研究型大学,校长不带头搞科研,怎么能这样?”“不搞业务的校长会是好校长?”有人甚至因此怀疑新校长的科研能力。而赞赏声更是不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校长!” 其实,作为著名的力学专家,赵跃宇 35 岁就晋升为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 110 多篇,先后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他说,之所以宣布在任期内不以个人名义申报新的科研课题,也不再新招收研究生,是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的校长。他表示,不亲自带学生,是为了带好全校所有的学生;不做课题,是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 “关于这‘两不’,我想了一个多月,是认真思考后决定的。”赵跃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前已任湖南大学副校长 10 年的他,对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清醒的认识。他说,组织上把一所这么大的高校——在校生近 4 万人、在职教职工近 5000 人交给他,责任非常重大,工作千头万绪,全身心扑上去还不够用,又做课题又带学生,精力无论如何也顾不过来。他说,当 校长就得全心全意,应该在明确办学理念和目标,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学校机构设置、人员聘任以及教学科研的管理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同时,湖南大学除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直接与教学科研相关的部门外,所有处室的负责人一律不得在 8 小时工作时间内兼任教授工作,“都要全心全意做好管理服务工作”。赵跃宇说,要上课带学生做课题者,可以不申请行政岗位。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赞成大学校长自废科研武功
热度 22 SoSoliton 2011-11-30 10:42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大学校长宣称任内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引热议,“上任才一个多月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面对 3000 多名学生正式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闻听此消息,本博主作为湖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第一感觉就是:理应如此! 大学校长不报课题不带研究生,等于武林高手自废武功。(这也是本博主的第一感觉)武林高手甘愿自废武功者,往往并不是坐以待毙或缴枪不杀,而是要修炼更高境界的新武功。如金庸先生小说《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顶级武功之一北冥神功,“适与各家各派之内功逆其道而行,是以凡曾修习内功之人,务须尽忘己学,专心修习新功,若有丝毫混杂岔乱,则两功互冲,立时颠狂呕血,诸脉俱废,最是凶险不过。”可见要想修炼北冥神功就必须把以前所练的内功全部废掉。 大学校长是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在高校行政化的当下,也算得上是一个官员。无论是政治家、教育家还是官员,其“武功”都是与科研之“内功”“逆其道而行”的,要做好前者,“务须尽忘己学,专心修习新功”。正如 湖南大学校友 兼 名誉 校长 周光召 院士所说:“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因此,“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赵跃宇校长表示要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的校长,“不亲自带学生,是为了带好全校所有的学生;不做课题,是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他作为一位力学专家,看来是深谙“武功相克”原理的。 本博主注意到绝大多数网友赞同赵跃宇校长“自废科研武功”的举措,有网友甚至倡议所有大学校长都应该这么做。本博主个人认为作为一项“敢为人先”的创举,理应得到鼓励和支持,至于推广,应该因人而异、因校而异。《道德经》将管理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一所“太上”的大学,风气纯正,规则明晰,师生员工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互相谦让,互不干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伙感觉不到校长的存在,谁当校长、校长做不做科研等都无关紧要。在这样的大学,要求任何一个人放弃一生修来的功夫,本身就不是以人为本,也并不一定有利于大学的发展。 PS: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7日发表柏木钉的文章“大学校长不做科研行不行”,把大学校长不做科研也比喻为“自废武功”:“他敢于主动‘自废武功’,其心可鉴、其意可嘉。”不知柏木钉同志是否受本博文启发?哈哈!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12770 次阅读|45 个评论
[转载]举报石元春学术腐败,何以成“社会上的毒瘤”?
热度 1 zbt92 2011-9-20 15:07
 作者:潮白   2011-09-16南方日报   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先生近日在微博爆料称,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 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并张贴了6人亲 笔签名信。旋即,我们听到了被举报者的回应:“这纯粹是诽谤和捏造,恶意诽 谤和捏造事实。”不能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已然令人有些不可思议;更加令人 不可思议的是,石元春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把举报者称作“社会上的毒瘤”。   倘若石元春先生确因学术腐败而跻身“三院院士”,那就绝不是一件小事情; 同样,倘若带头写实名举报信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季伦先生等人因为举报而 成为“社会上的毒瘤”,更要惊天动地了。可惜,两个倘若,二者必居其一。无 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我觉得石先生的言论都显得失去了理智。如果是一封匿名的 帖子,不敢露出面目,只在暗地里施枪放箭,或有“诽谤和捏造”的可能;如今 人家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亮开了刀枪挑战。并且,长达9000余字的举报信, 以“论文”的形式逐一摆出石先生“学术腐败”的论点和论据,附录中还列出了 25篇可供参考的资料及具体时间,方式方法上属于“摆事实讲道理”。石先生能 表现出绅士风度的话,就应当像西方决斗时的被挑战者那样积极应战,以同样的 摆事实讲道理反证你们那些指摘我的所谓论点、论据的荒谬,辱骂和恐吓决不是 战斗。石先生讲出那些不合身份的话,究竟是心虚还是不屑?   有心虚的可能,因为心虚的人往往会放出狠话,在声势上抢占制高点。但在 这里石先生也可能是不屑吧,他不是说了嘛,他不怕,“真金不怕火烧”。那么, 有关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该了却他老人家的心愿,一定得把问题弄个 水落石出才行。甄别学术成果的剽窃与否,没那么难吧?诸如石元春先生在《黄 淮海平原的水盐移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一书中所表述的“新理论”,与 1962年粟宗嵩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综合防治盐碱化的一些问题”一文 如何非常相似之类,我们普通人固然不懂,但是有人懂,至少业界的人懂。总之, 这件事弄到最后,不能像许多应该弄清也不难弄清的事情那样成了一团浆糊。这 涉及到“窦娥”和“毒瘤”的帽子“归属”问题,因为当事双方都有耀眼的院士 头衔,就使问题的性质有了那么点儿大是大非的意味。   丑话说在前头,倘若李季伦院士等人的举报属实,则我们得拿出点儿勇气, 人家韩国前几年不是把自己那个造假的“最高科学家”黄禹锡也拿下了吗?我觉 得,韩国的科学界虽然难堪于一时,国民的心理虽然重创于一时,并没有因此而 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反而因为挖出了真正的“毒瘤”,肌体变得更加健康,更 能够赢得公众的信赖。在我们这里,此事倘若只是在媒体上热闹一时,且热闹归 热闹,最后仍然墨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古训,但求顾全颜面,息事宁人, 则除了对职司监察的部门再增添几许失望,我们也无可奈何。中国农业大学先摆 出了事不关己的架势,其宣传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的人均已退 休,所涉及的举报信内容属于他们个人的事情,中国农业大学目前还不掌握任何 信息。但是,中国农业大学撒手,就没哪个部门管了吗? (XYS20110918)
21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热度 1 zxj368 2011-9-5 10:35
蔡元培:   1917年4月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 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已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偶然看到近百年前蔡校长的演说,颇有感触,转发于此!中国教育系统,中国的大学校长,真应该好好学习此文!
个人分类: 杂谈|15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校长应不应该保护本校的教师?
majorite 2010-11-27 10:53
大学校长应不应该保护本校的教师? 嵇少丞 大学校长对待教员就应该如同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外犯错,是要教育,但亦要保护。大学校长如何保护本校的教师?请看看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如何多次营救陈独秀教授的就知道了。哎,当今社会,像陈独秀那样的案犯谁敢保?更营救不了。 读者,如果有一天您不小心犯下什么事了,您的大学校长会像蔡元培营救陈独秀那样对待您吗?如果是的,这样的大学就值得您为之服务终生。 在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都承认孔子的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很长一段历史中,父子之间互相包庇都不算犯罪。师徒关系亦如同父子关系,师徒互相包庇亦还认同。到了近几十年里,提倡大义灭亲,子女揭发父母,妻子检举丈夫,学生批斗老师,伦理道德,一败涂地。 本人看《三国》《水浒》看来看去就看到一个字大写的义。人不仗义就不如狗猫。本人平生最不喜欢的就是不讲义气之人,把川剧的变脸艺术应用于人生,翻脸就不认人,有求于你时对你笑脸相迎,或在你处于人生或事业低潮时落井下石,或逢蝇头小利或忧其利益受损立马背叛出卖对其付过真心热血的朋友,又是另一副面孔,世态炎凉之极,回忆诸事,心肺流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生何求? ----------------------------------------------------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多次营救陈独秀教授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56689_48925.html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胡适利用在京的安徽名人与时任警察厅长的皖人吴炳湘的同乡关系,去打通关节。他给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写文披露陈独秀在狱中受到的非人道待遇。在《每周评论》发表《威权》一诗,抨击北洋政府无视人权的专制统治。在强大舆论压力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陈独秀。 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租界当局逮捕。胡适知道后请蔡元培向法国驻华使馆交涉,设法救出陈独秀。那天,胡适越想越气,在日记中写道:法国人真不要脸!随后胡适与蔡元培领衔,知名学者、教授签名,给上海法国领事馆发电报,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经各方人士合力多方奔走,法租界最终以罚洋100元,销毁查抄书籍结案,陈独秀获释。 1922年8月9日陈独秀又在上海法租界被巡捕房逮捕。胡适在陈被捕的第二天晚上得到消息,便找到李大钊商量营救的办法,又找在外交部任职的顾维钧,请他无论如何要为陈案出点力。胡适还软中带硬地暗示法国公使不要惹出思想界的排法情绪。胡适声明:我不是为独秀一个人的事乞援;他曾三次入狱,不是怕坐监的人;不过一来为言论自由计,二来为中法两国国民间的感情计,不得不请他(指法国公使)出点力。顾维钧不敢怠慢,即派刘秘书到法国公使馆疏通。19日,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罚陈独秀400银洋了结。 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被工部局逮捕后,就被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开动所有的官方宣传机器,竭力主张迅予处决。胡适不顾压力,一方面联合好友翁文灏、丁文江、傅斯年、任鸿隽等学者名流联名向国民党当局请求将陈独秀一案由军事法庭移交民政司法审判,好使案子公开化,请律师申辩。另一方面,他请私交笃契,时任外交部长的罗文干与国民党上层人士沟通联络,并与蔡元培、段锡朋(国民党中央执委,胡、陈在北大的学生)等磋商请有名望的律师为陈出庭辩护。 1937年8月,胡适在赴美前夕,给当时的行政院长汪精卫去信,请汪出面同蒋介石商谈,释放陈独秀。8月19日,汪精卫给胡适回信表示请司法院设法开释陈独秀。4天后,陈独秀获释出狱。陈在狱中时,胡适多次前去探视。陈感动地说:此次累及许多老友奔走焦虑,甚为歉然。胡适对陈独秀的友谊,使陈颇有鲁迅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晚年,陈独秀避难四川江津乡下,贫病交加,胡适曾联络安排陈独秀去美,因陈不肯而作罢。
个人分类: 论大学|29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某大学校长:我爹是力钢,抄袭又怎样?
大毛忽洞 2010-10-29 09:15
某大学校长:我爹是力钢,抄袭又怎样? 搞电报的人,使用一种故意不让人看明白的语言,即各种电码。 俺下面用魔方码写了篇博文,要想看懂俺的意思,先要学点魔方码。 魔方码和 DNA 码差不多,就是看图说话。 实际上,生物的表象功能就是看图说话,那图就是 DNA 中碱基的排列图案。 下面的图案可以转化为魔方的旋转动作,然后再使用人类的肢体语言就可以翻译为各种普通人说的语言了。 请网友试试看!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R G B Y B S S S Y B Y R G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R G B Y B S S S Y B Y R G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R G B Y B S S S Y B Y R G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W W G R G B Y B S S S Y B Y R G R W W W G G G B B B S S S Y Y Y R R R W S W G R G B Y B S W S Y B Y R G R S W S R R R Y Y Y W S W B B B G G G W S W G R G B Y B S W S Y B Y R G R R R R Y Y Y W W W G G G S S S B B B R W R Y R Y W Y W G S G S B S B G B R R R Y Y Y W W W G G G S S S B B B Y Y Y W W W R R R B B B G G G S S S Y W Y W R W R Y R B S B G B G S G S Y Y Y W W W R R R B B B G G G S S S R R R Y Y Y W W W G G G S S S B B B R W R Y R Y W Y W G S G S B S B G B R R R Y Y Y W W W G G G S S S B B B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4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校长涉嫌抄袭 教育部竟无动静
chrujun 2010-10-28 11:54
最近,河北大学校长被曝光其博士论文和著作存在大量抄袭和剽窃行为。这种连小学生都可以看出的抄袭行为,教育部竟然没有任何公开反应。我们想问一下,这算不算学术腐败?算不算学术造假? 如果算,公开表示对学术腐败零容忍的教育部为什么不调查处理? 为什么毫无作为? 本科教育评估,教育部搞得轰轰烈烈。面对大学校长被抄袭指控,教育部却静若处子,毫无声息。不知教育部的学术腐败标准是什么? 是不是某校长的行为不算学术腐败? 有贪官被举报造假,反贪部门往往积极介入,或抓获贪官,或给被举报者一个公道。大学校长被举报造假,教育部却毫无作为,岂不是怪事? 如果教育部不处理学术腐败,干脆公开宣布算了,免得被公众期待、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4887 次阅读|19 个评论
985大学的校长的确太累了(看两条新闻有感)
pukin 2010-10-22 09:54
最近看到两条新闻: 1、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10月13日举办的首批985大学校长联谊会上有一个发言,题目就是 中国大学校长太累了 。 顾校长在发言中指出: 【 中国的大学校长可能是最累的校长。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组织制度、决策过程不明晰,很多事情都需要讨论。 如果哪一天校长也可以去打打高尔夫、喝喝茶,学校也就治理好了,因为那就意味着有了明晰的规则 。 我们现在的体制设置是:谁的权力大,就眉毛胡子一把抓, 校长整天忙于处理具体事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时间从长远需要、持续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 。】 2、科学网头条新闻 科技部发布973计划2011年项目立项通知 打开浏览了一下立项名单和973首席,看到好几个校长、副校长、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的大名,其中至少有3位985大学正校长的名字: 中国的大学校长能不累吗?他们既要带领中国的一流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还要亲自冲锋陷阵带领中国的科技攀登世界高峰!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55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大学校长只宜为三件事
lgmxxl 2010-10-5 09:25
在西方大学校长的应为事项中,主要的工作有二项:找人和找钱。校长事务千千万,但中心的、处于校长主导矛盾的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流人才,寻找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二是创造各种途径,寻找办学的经费。在中国大学里,我认为大学校长的应为事件主要有三项:一是提供大学发展的科学愿景;二是科学授权、科学监督;三是广交朋友。 什么是大学发展的科学愿景呢?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可以称为科学愿景。第一,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学是一种学术性组织,其运行有其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的中心含义是学术自主、学术自由、学术真诚。在这些内在逻辑的作用下,大学才能科学实现其应有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洪堡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范海斯的 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她和州的紧密关系中。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 朱九思的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等等,都是当时其大学发展中的科学愿景的典范。第二,切合大学本身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各个大学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一味模仿其它大学是没有出路的。这就需要大学校长提供的愿景必须切合自己学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只有提出的愿景结合了本校历史、现实和未来,才能成为科学的愿景。大学校长在这方面的一个主要工作是提出本校发展中的学科发展愿景,构筑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科发展战略,培育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塔尖。没有学科塔尖的大学不可能是一所好大学,乱设、乱培育学科塔尖的大学也一定不会成为好大学。第三,满足广大师生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愿景的执行者主要是大学教师和大学学生,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能动工作,再好的大学愿景也是废纸一张。这就要求,大学校长在制定愿景时必须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只有广大师生满意、认可的大学愿景才是科学的愿景。 其次,大学校长还必须学会科学授权,科学监督。校长也是一个凡人,他不可能事事都懂,事事都是内行。所以聪明、睿智的大学校长一定是宏观管理的,一定是超脱于具体事务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抓大事、抓愿景。这时校长应该做的就是科学授权。纵观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实践,科学授权的基本方式是把一些事务授权给由专家组成的各类委员会。由各类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的调研、分析并提出对策,校长只负责对委员会的决定进行科学甄别,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落实即可。当然,校长在授权的同时,也必须做好科学监督。没有监督,再好的委员会也会流于形式,再好的决定、决策也会走样。当下中国校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授权,特别是一把手不会授权,把所有的权力都揽在自己手里,甚至副校长都没有多少权力。长此下去,不仅大学校长自己的身心受不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会受挫,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再也不用动脑、用心了,因为所有事项校长都有自己的主意。 第三个大学校长宜为的事项是广交朋友。对外,大学校长要和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社区各类人员广交朋友,大学校长要成为他们行为的支持者、难事大事的帮助者。只有如此,大学才会有最好的外部空间。对内,大学校长要和广大教师、管理工作者、职工和学生等广交朋友,要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事业的支持者、生活上的关心者、情感上的寄托者。只有如此,大学才会有安稳和谐的内部环境。当然二者关系的性质不同,对外,校长要把握的一个关键词是作为,即以大学整体之力为政府、企业和社区做好服务;对内,校长要把握的关键词是尊重,即以师长、朋友的身份关系每一位师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学术,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提供科学愿景可以凝聚人心,使大学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学会授权监督可以放大人力,使大学充满活力;广交朋友则可使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共同体特质显现。把握此三者,则大学不仅有方向,而且有气氛,有活力。把握好此三者的校长,也注定会成为笔者所谓的大校长,成为中国大学校长的英雄。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31 .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3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校长应强化之办学理念
lgmxxl 2010-9-15 14:47
中国大学校长并不是合法意义上的一把手,但我们姑且用国际惯例的大学校长代表之,在理解中应该把它理解为大学校长和书记。本文中的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指大学校长关于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的基本看法与办学思路,包括内部办学思路和外部办学思路两部分。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决定大学的盛衰与成败。威廉冯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 1767 - 1835 )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办学理念使世界大学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也成就了柏林大学;范海斯 (Van Hise, Charles Richard , 1857-1918) 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时,他是在用语言来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创举。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改革。其它国家现在已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美国模式。 威斯康星大学也因之由一所赠地学院变为世界一流大学;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则直接造就了西南联大的辉煌;朱九思的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也使昔日的华中工学院变成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那么今天的大学校长应该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呢? 一、内部办学理念 内部办学理念是大学校长对大学内部办学规律的认识。这其中最为关键是应该包括: 1 、质量第一的理念 大学虽为学术性机构,但它也有其产品,其产品质量必须满足其用户当下的和潜在的需要,否则就不能说办学成功。这其中的关键产品包括人才、科研成果等。大学校长必须明确的是自己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同时在培养这样的人的同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要在培养合格人才基础上,培养一批精英人才,使这些精英人才成为其服务面向行业的领军人物。大学的成功与否,最终的判别结果是其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精英人才的数量多少。 2 、教师至尊的理念 大学教师是大学运行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大学校长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理念。在各行工作中,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只有广大教师感到是学校主人时,这所大学才会成功。这个理念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大学中,大学校长更为倚重的是大学的各类官员。大学教师基本处于边缘化位置。何时一所大学的青年教师感觉到校长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年教师得到校长的重用和赏识;大师得到校长的理解和尊敬,这所大学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3 、学生至上的理念 这个理念树立起来更难。我们的校长平时都说学生重要,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但真正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往往是校长下面之下面底层的辅导员管理的对象。学生在大学办学中基本没有什么权力。他们不能在入学一年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便能选择,也往往限制了很多条件);不能选择自己的课程;对大学事务没有发言权。校长把安排学生接待日当成对学生的恩宠。这与国外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形成天壤之别。 当然,还会有很多的内部办学理念,如对学风、校风、学科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等。但如果校长能够把以上三个理念发挥好,那么,其它的理念也会顺利完成。 二、外部办学理念 外部办学理念是大学校长对大学外部有关系规律性的认识。这方面关键的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积聚社会资本的理念 本文中的社会资本是一所大学为了发展自己所建立的可以为己所用的各类关系网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大学与其它大学的关系。在中国负责与政府联系的主要是大学校长和书记,那么,大学校长也就应该把此当成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当然,与政府搞好关系,并不是让大学校长请客送礼,而是需要大学校长委实为政府着想,急政府所急,利用大学的学识和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难题。就像 20 世纪初的威斯康星大学一样,教育全州男女公民,发展对本州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以学识专长为州做贡献,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在美国的其他州里,没有任何大学为社会做过象威斯康星大学在威斯康星州所做的同样工作。 其它方面的关系建立也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之上。 2 、拓展办学空间的理念 在知识社会,大学必须尽情用尽网络之优势,开放办学,拓展大学办学的空间。大学办学决不只是在校内,而是在整个社会之中。大学要把社会、社区、企业、国内外名牌大学当成自己的办学空间,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开学平台,以使社会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具体来讲,就是把社会当成自己大学的校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有机会去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帮助社会;使企业成为大学育人的平台,实施实质性的产学研相结合;使国内外名牌大学成为自己的办学资源,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课程互选、共同上课、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交流等。 3 、共享办学资源的理念 共享办学资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大学资源向社会、社区开放;二是积极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在这两方面,我们现在的大学都办得不好。首先,校内资源不向社会开放。我们经常以资源紧张为借口,禁止社会人士利用大学的资源。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均不向社会开放,甚至与大学周边的社区也没有什么联系。当年的威斯康星大学向社会免费寄送了大量资料,时至今日仍然经常派出专家去服务社会;当年的康乃尔大学向社会开出了数以百计的免费课程。其次,与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把周边社区当成负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社会、社区当然也不愿意对大学伸出资源援助之手。 总之,办学理念乃组织之最高领导原则,行诸于外在环境,及内部优势所建构宏远、正确及前瞻之目标。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适切的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大学成功的基石。 徐小洲.博克论大学的社会责任 .比较教育研究. 2002 ( 8 ): 23 . 梅贻琦 . 就职演说 . 杨东平。大学精神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236. 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 187 . 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9-70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校长:受惠=受罪;受用=受困
大毛忽洞 2010-8-14 07:30
中国大学校长: 受惠 = 受罪;受用 = 受困 中国大学校长:既受惠,也受困;既受用,也受罪 作者:陈薇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 2010-8-13 9:42:33 科学最需要考虑的一个坐标,就是时间。 中国新闻网的文章表明: 中国大学校长有四受,其关系为: 受惠 = 受罪;受用 = 受困 是先受惠了,还是先受罪了? 是先受用了,还是先受困了? 这个次序是非常关键的! 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先受惠者,后来难免受罪。 如果能做到先受罪, 受够了罪,受惠才会开始, 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受用也是一样的。 如果是先受用, 毫无节制地受用, 犯困是必然的。 例如,有的人在性方面开展毫无节制的受用, 最后却被性事(的副产品)所困。 如果是先受困, 前进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非谓大师之谓也,有大校长之谓也!
lgmxxl 2010-8-7 09:21
孟子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梅贻琦校长仿照引说在其就职仪式上讲了这样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我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小兵,想把梅校长的话作些改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师之谓也,有大校长之谓也! 为何这样改呢,我认为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大学,有了好的大学校长必然可以引来优秀的大师;而没有好的校长,有了好的大师也留不住、用不好。我们可以随意找出世界上被公认获得过跨越式发展的大学作为我这个立论的佐证。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到来之前,是一所官僚制机构。而 1917 年蔡元培到校履行校长职务后,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北京大学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浙江大学由于竺可桢校长在 1936-1949 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浙江大学在抗日的连年烽火中,在学校频繁搬迁、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从一所不起眼的地方大学,迅速崛起为国内有影响的几所大学之一,被人誉为东方的剑桥。西南联大的发展,离不开三人领导小组、特别是梅贻琦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的跨越发展也离不开老校长朱九思的贡献。上海大学能够进入 211 工程大学也离不开终身校长钱伟长的贡献。国外大学同样如此。柏林大学离不开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的贡献,虽然他不是校长,但是他直接筹划了柏林大学,他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柏林大学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离不开校长范海斯 (Charles Van Hise) 的贡献,是他把大学的边界延伸至州的边界,从而改造了威斯康星大学。洪堡、范海斯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大学理念发展的两位最为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办学理念被誉为大学史上的两个丰碑。斯坦福大学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特曼教授 (Frederick Emmons Terman) 的贡献,他的硅谷不仅使大量孔雀东南飞的大师回归大学,也强化了大学与工业企业的关系。沃里克大学离不开巴特沃思 (Lord Jack Butterworth) 的个性与执着,他几度面临被赶下台的风险,立志践行自己的办学思想,终于使这所 1965 年才建校的大学步入英国一流大学行列。 笔者所谓的所谓大学者,有大校长之谓也中的大校长就是这样的校长!这些大学校长的共同品质和特点是:他们具有教育家的素质与追求;具有锐意创新的品格与胆识;具有良好的个性与权威。 作为校长,他们认真研究过如何发展问题,熟知教育教学规律;他们明白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好大学,大学如何发展,能够按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大学;他们能够与大学的教授甚至一般的师生分享权力,能够让全体师生的能量、才干发挥到最佳状态;能够在大部分师生不想或没有想到要做某件事时,他们能够成功说服师生去做,从而引领大学向前发展;他们具有高尚朴素的教育情怀,视教育为生命,以育才为乐,并把育天下英才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他们对待教育不会有任何的功利思想,他们不会与教师争课题,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 作为校长,他们锐意创新,不畏艰难,敢为天下先。蔡元培当校长时北大是一个旧式官僚机构,他的很多朋友都劝他不要去当校长;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是一所不为人知的地方性小大学,而且正赶上内忧外患的时代,可他硬是在流亡中把这所大学变成全国知名的大学;西南联大也是如此;华中科技大学的朱九思在 1972 年到 1979 年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 家 教授六百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华工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文革刚刚结束,他就大胆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前面,这是何等的胆识;洪堡的柏林大学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但他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威斯康星的范海斯更是大胆提出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沃里克的巴特沃思险些被他的反对者灭掉。正是他们大胆的坚持,超人的胆识,为他们领导的大学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除了这些品格与胆识,他们良好的个性与个人权威,也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们都是真正的教育家,具有领导大学的方向感,能凝聚人心;他们是学术上权威,有容人的品格,为人所敬仰。总之,他们可以领导大学走向特定目标。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的性格,是大学的品牌,是大学的动力。一名优秀的校长,可以把一所大学带入科学发展的坦途;而一名平庸的校长,则会使一所大学错失良机。我坚信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师之谓也,有大校长之谓也是真理! 梅贻琦 . 就职演说 . 杨东平。大学精神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236.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3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国青年报也可以这么不负责?
tianfei906 2010-7-19 19:52
今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生典礼上讲话,由于有媒体报道,特别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可以说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并被赋予‘根叔’雅称。岂止2010年7月19日19:23分,在百度上搜索‘根叔’,共计149万多条相关网页信息,百度百科还出现了‘根叔’这个词条,可见其影响深远。 从‘根叔’出名后,一些地方小报也挖掘当地有类似‘根叔’毕业赠言风格的校长、院长等讲话,其中成都商报就有报道“ 成都一高校院长毕业演讲写首打油诗 比根叔还放肆 ”,该报道被袁岳看见,并写成博文“ 今日感慨:校长毕业致辞没水平 ,随后被中国青年报全文转载,题目改为“ 大学校长毕业致辞没水平 ”。该文中的一个致命错误认为成都商报报道的那位院长是跟风‘根叔’,原文中一句话可以验证: 我在成都的某报上也看到登出了一堆大学校长们跟着根叔风格整的毕业致辞 。这应该不是我理解有误吧,请看 中国日报 转载中国青年报后,将名字改为“ 校长跟风学“根叔”真够寒碜的 ”。 袁岳在博客上写该文观点虽有错,但他是在个人博客上写,有所偏颇,在所难免。袁岳在没有仔细看成都商报的那篇报道,也没有去核实文中主人翁陈老师的相关文章而写成的博客,却被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上全文转载的,不知纸质媒体上有没有)不经核实全文转载,而后被中国日报、腾讯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这相当于指名道姓说成都那位院长的讲话是在跟风‘根叔’。其实,成都那位院长本人早有耳闻,曾记得也听过他的报告,也见过2008、2009、2010年他在他们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在一些同学、老师的QQ空间有所转载,在他本人的博客(博客地址: 井民blog )上也有记载,他的上课、讲话的确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应该也是独具一格吧。可怎么在中国青年报上就成了他是跟风‘根叔’呢?而刚看了他的博文,就是他所在的校领导都开玩笑的说:他是‘根叔’第二。该老师在新博文中写下这样的话“ 在此起个誓:包括袁姓写手在内,哪位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从中找出一丝“根叔”风,井民愿拿这副细皮嫩肉的手板心,滋滋地煎条鲫鱼给他享用。 ” 其实,促使我写这篇博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成都的那位院长平反:他不是跟风‘根叔’,而是使我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媒体的良知和职责 。中国的媒体,在一些人看来是为有钱有势的人说话,而中央大报,如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在很多问题上是被人们视为圣旨,是国家和党政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风向标,理应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而从以上的这个报道中,我们看出:中国青年报并没有落实新闻媒体应尽责任——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而还大言不惭的在网站有免责声明: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你的这个网站不是博客、不是论坛等公众灌水的地方,也不是娱乐八卦期刊和报纸,因此,不管你内部的写手写的、还是转载的文章,至少在事件或观点的真实性上要负责。不能见风使陀,捕风捉影,在没有核实情况下,就发表或转载文章。如果不对文章真实性负责,那有人声称在中国大陆某人获得了诺贝尔,或者中国国家足球队获得了世界杯冠军,是不是你也会豪不犹豫的全文转载? 作为国家的权威报刊,新闻的真实性是首要的 。如果这些权威都不权威,而新闻只是传播个人带偏见思想的阵营,我们还去相信哪个?普通老百姓还会对党和国家信任吗?中央的报刊、杂志更应负责将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认真核查后,再发表和公布。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0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校长仅秀“潮语”是不够的
lgmxxl 2010-7-11 10:10
七月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月份,按惯例也是校长在大学生毕业典礼上作最后讲话的时候。不过,今年的七月,校长们多了一些潮语: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姐的娱乐、哥的寂寞、杜拉拉、灌水等网络流行语进入了大学校长的讲话稿。一时间,媒体追捧如潮,似乎中国大学校长一夜之间会当校长了,校长亲民了,校长成为好校长了。对此,我想说的是,大学校长光有潮语是不够的! 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符号,更是一所大学的性格,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校长就是一所大学的代表。如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竺可桢与浙江大学、梅贻琦与西南联大、朱九思与华中科技大学、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与柏林洪堡大学、范海斯 (Charles Van Hise) 与威斯康星大学、特曼 (Frederick Terman) 与斯坦福大学等。这些校长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具有教育家的素质与追求;具有锐意创新的品格与胆识;具有良好的个性与权威。作为校长,他们能认真研究过如何发展问题,熟知教育教学规律。他们明白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好大学,大学如何发展。能够按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大学。他们能够与大学的教授甚至一般的师生分享权力,能够在大部分师生不想或没有想到要做某件事时,他们能够成功说服师生去做,从而引领大学向前发展,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教育家。 在对待学生问题上,他们真正地视学生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他们这里有了最佳的注解。 他们关心学生平时的成长与环境。在这些校长的眼中,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是校长最大的心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成才条件,配备最优秀的教师是校长们最应该做的事情。蔡元培支持学生成立了各种社团,活跃了学校气氛;朱九思在学生反映学校水房烟囱的煤灰影响图书馆环境时,第二天就安排人给拆除了;竺可桢为了保护学生,多次学生游行他都走在学生最前头;梅贻琦救助被抓捕的与自己有过过节的学生;特曼支持惠普创业因之成就了今天的惠普公司;范海斯的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 无不把校长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成长关怀、成才关怀、成人关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而我认为,大学校长秀潮语,有时甚至是一种媚俗。大学校长应该做的是时时、事事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放在心上,把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关心放在平时,放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当然,最后的告别也是特别重要的,但我们强调的是,最后的毕业典礼、校长讲话,能够更多些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内涵。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31 .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5223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周其凤校长在北京大学201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buffer 2010-7-8 21:54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0-07/08/content_179369.htm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海选“土鳖千人”不如海选大学校长
chrujun 2010-6-29 21:10
在这里和黄老邪唱一个反调。黄老邪建议海选土鳖千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9863 )。我觉得这是折腾老百姓的一种做法,最好的办法是海选大学校长。 选群众没有多大意义,只有选领导才有真正价值。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表明了这一点。 每个人才的专业领域不一样,他们(她们)之间是无法对比和海选的。只有本领域内的人,才能作出专业的判断。但大学教育不同,人才培养领域有本质的共有规律。 选一个懂教育规律的校长比选1000个土鳖人才强。现在大家都景仰蔡元培,就是这个道理。 在西方七大强国中,只有美国是海选总统,其它国家是间接选择。 美国能够做到世界最强,与群众海选最高领导是分不开的。 海选耗资巨大,用来选群众得不偿失,只有领导,才是物有所值。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6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记忆》
eagerss2008 2010-6-28 17:22
亲爱的 2010 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 08 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 什锦八宝饭 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 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 绝望坡 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 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 ,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 张妈妈 ?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 雨 ,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 雨 ,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 不为排名所累 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 俯卧撑 、 躲猫猫 、 喝开水 ,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 打酱油 和 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 无语 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 常青藤 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 学位门 、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 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 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 吉丫头 ,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 校歌男 ,记得 选修课王子 ,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 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 ,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 也许你会选择 胶囊公寓 ,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 被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 被就业 、 被坚强 ,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 被 ,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 被 :你们的未来 被 华中大记忆! (来源:腾讯大楚网)
个人分类: 美文趣事|2002 次阅读|3 个评论
是大学校长还是博导?
lgmxxl 2010-6-4 10:05
昨天河南某重点建设高校的一名研究生找到我问研究生应该如何学习。因我们都是山东人,所以经常是谈得比较深入。这次他给我讲了自己的很大困惑:他入学一年了,只见过导师一次!一年来他的导师也从来没有去过实验室!我听后大吃一惊!天呢,还有这种事!但这是真事! 他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理工类学校,他所在的学科是河南省的重点学科,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他们学院有国家特色专业二个,国家精品课程二门。他的导师是该学院的学科带头人,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对外合作、图书馆等工作。他的导师是 80 年代留美回国专家,是某 211 工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是这样一名专家,一名大学中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竞然一年只见学生一次(入学时的导师见面)。一年中不去实验室,我想对理工科的人来讲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为何会这样呢?他是大学校长还是博导呢? 是校长吗?答案肯定应该说是,但实际上应该不是! 为何这样说,因为他的校长职务是上级任命的,是合法的,是名符其实的。说他不是,是因为一个大学校长本应该以身作责,为何对自己的研究生就不管不问呢?这样的人配当大学校长吗?能当好学校校长吗?从他对自己学生的作为,就可以看出该校学生的质量。这样的人主政一校教务工作,真是误人子弟呀。从此意义上讲,他应该不是大学校长。 是博导吗?答案肯定应该说是,但实际上应该不是! 同样的原因,说他是,是因为他的博导也有合法的证件,现在也在联合带着博士生(据说就是自己的研究生考上了聘他的大学的博士,实际上是他的研究生再多跟他三年)。说他不是,是因为他没有尽到博导的职责。一个一年不进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我不相信他有多高的水平,能维持他原来的本领就不错了。 由此,我真的有衷地佩服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了,他当校长 12 年没有带一名研究生、博士生,没有主持一项科研项目,只写出了一本《大学工作》!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校长。 为此,我想到,我们中国大学必须在行政和学术之间划出一个边界。 担任行政工作的,就不要再做学术性工作。大学校长更应该如此。因为中国大学的校长委实有太多的行政工作,太多的应酬,太多的会议,太多的汇报和被汇报他们何来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学术工作呢?如勉为其难,只能是应付。但中国的事好像就是怪,他虽然不亲自做学术工作,可学术成绩却一点不少,如此则带动了行政化,带出了学校的学术腐败。校长如此,如何管得了下级和下属呢? 再一个想法就是,地方性大学( 211 工程以外的大学)要大幅度地缩减研究生规模,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 否则,真是耽误人呀。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780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刘谦当校董与校长出国培训
张显峰 2010-5-25 10:44
最近有两则新闻,放到一起读很有些意思。 一则说,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选派 100 名大学领导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的著名大学,学习人家的成功办学经验。一则说,魔术师刘谦受聘为苏州大学的荣誉董事。 送校长出国学习,据说是为了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这大概也算是新时期的师夷长技吧。而聘刘谦做一所百年老校的荣誉董事,据说是为了增添活力,这一举动连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做些什么的刘谦都说:我也觉得苏州大学的校长很有创意。 对这两件事,舆论的批评很激烈,尤其前一件,恨不得不能成行。我倒是觉得,去也不妨去,去看看人家怎么当校长,或者听听人家大学和老师、学生的相处之道也好。而后一件,演艺明星当教授、办教育这类新闻已经让人有些视觉疲劳了,骂也骂不出新意了,却也能说明校长出国学习之必要性,出去学学人家国外大学的骨气,别动不动就请个魔术师或者演员回来。 不过这也可以不用专门出国培训的,只要教育部发个通知不许大学与明星攀亲不就行了么。送校长出国培训这件事,颇有点头痛医脚的意味。我怀疑教育部的官们肚子里是有另一副算盘的。你想,这一系列的潜台词,无疑是说现在的大学教育质量提不上去,是校长们不会办学,缺乏国际视野,与我教育部无干我还组织他们出去学习呢! 其实怎么能与教育部无干呢,那些个副部级、厅级的大学校长不都是您给任命的吗?谁都知道,中国大学眼下的问题,病根在行政化。我们的大学中有多少校长和教授都是喝过洋墨水儿的,在国外的著名大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一回来不照样泥牛入海,不见作为么? 要我说,最该接受培训的是教育部门的官员们,他们倒是应该开阔一下国际视野,学学人家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管理大学的。 如果教育行政化的魔咒不除,再多这样的研修只不过是官方的政绩秀;校长们就算学成归来,也不过如宫里的太监,纵有啥想法,也只是想法而已。所以他们也就只能玩儿点聘刘谦做校董这样的创意了。 不过,窃以为魔术师刘谦受聘苏州大学的意义,和其他演艺明星当教授有所不同,且其价值也不可估量。如果这些大学校长出国培训归来,未能完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使命,没准还得请刘大师变它几个世界一流大学出来呢。这么看,给他多戴几顶校董的帽子也值了。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4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学校长西天取得“真经”又如何?
lgmxxl 2010-5-20 10:43
据新京报记者郭少峰报道,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 100 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文中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今年将启动实施《规划纲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组织高校领导海外培训,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增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这一件好事一出来就广受诟病。有人说这是花钱搞公费旅游,有人认为我们的教育部领导到目前为止都不明白办大学的几件事是什么。总之,好评不多,负效不小! 实事求是评价这件事,我还真认为这次校长海外学习没有必要,其一,可能学不得真经,其二,即使学得真经又如何,同样救不了中国大学。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和耶鲁大学进行过相似的培养。自 2004 年以来中国已有近一百名副部级高官和 14 所大学校长及副校长曾到耶鲁大学接受培训。 中国 - 耶鲁大学领导暑期研讨班也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受训校长几乎包括了国内所有 985 工程大学的校长,可结果如何呢?南京大学的精品课程案照常发生,行政代替学术的现象、大学的学术失范现象、学术潜规则成为显规则的现象照常存在。大学校长的真经仅限于论坛上高唱,限于杂志期刊上发表,却基本上进入不了大学的实践领域。 剑桥大学原副校长阿什比( Eric Ashby )曾说过 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由此观之,我们大学校长主要学习了大学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中国现有高等教育环境下却不能成长,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与其大张旗鼓地让大学校长外出学习,不如改变中国大学的生存环境。何时大学校长不由上面任命、大学资源不再采取竞争方式下派、大学评估不再有官方色彩、大学的学术不再由政府命题和支持、大学的课程由大学决定、大学的院长由教师决定等等,大学才会有大学逻辑运行的土壤,否则大学校长学习再多真经也没有用。 新京报 2010-5-18 http://www.chinadaily.com.cn/jjzg/2006-11/22/content_739811.htm 阿什比著 , 滕大春等译 .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178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学家应该当大学校长
fengzhigu123 2010-5-5 19:54
文得按: 近日由于考试诸杂事让文得分身乏术,而内心又不想让博客荒芜了。因为既然要参加博客大赛,既然要 骚 ,那就最好一骚到底,否则岂不有些虎头蛇尾了。好在文得自大二以来一直还算勤快,读了点书,积累了些文字,可以抽空贴上来。而即便如此,众网友的来访、顶贴、留言,我都未能在第一时间回复、回访,感觉甚是抱歉。在此向众位网友致歉了。 今天终于解决了一门考试,下周还有一门,待到考完试之后一定要好好的创作,多写点好的文字出来,才能不辜负各位老师、前辈、朋友、同学的支持和厚爱。并且文得在此 声明:以后凡是顶了我、给我留了言的博友,文得一定会做到回访。 在曹广福老师和周可真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他们在讨论中国大学的校长应该谁来当的问题,文得一时起了兴趣,加上今晚又有一点时间,就也想跟两位老师一起玩笑玩笑。 文得给自己定的题目是:《文学家应该当大学校长》。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呢,我这是为胡适先生起的,而我自己也是学工科的,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实胡适先生也是个哲学家的,但因为先前在曹广福老师那里留言说要写这样的一篇文字,所以只有接着侃下去了。 文学家应该做大学校长 作者:曹文得 就在落笔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刚好看到了科学网侯成亚先生博客上的文章《什么是五四精神?》(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825 )。侯先生在 文章结尾时如是说:五四精神,首先和根本的不在于进步和爱国,而在于科学与民主。科学和民主的精神,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全世界也没有过时。但是,有人却不喜欢这种精神,并且千方百计要用其他的那精神、这精神来贬低、冲淡、阉割和抹煞五四精神,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的却,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无论是在那个国家、无论是在那个时间都不会过时。但若要追问科学和民主思想的产生,文得却不得不大声高喊:自由,为了科学和民主,首先要为自由歌唱。 唯有充分的个体自由才能保证民主,从而最大化科学。因为所有的科学要么都是建立在对经验的总结、归纳之上;要么就是建立在打破旧有框架,跳出枷锁重新创造之上。唯有充分的自由才能更加多的给人以该种禀赋和冲动。 回归到一个大学的层面,大学校长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象征。他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大学,但他的风格长久的看却会内嵌入这所大学的血脉。 可以办一个严谨有序,有条不紊的大学的人是很多的,因为建这样的大学只是需要一个管理者而已,不太需要创新,按章办事、照方抓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这个能力的。而要办一所充满活力、富于革新精神,有时候甚至有点不太出常规牌的大学,却是很难得。 在我的眼中,胡适先生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大学培养杰出人才方面,那时候的北京大学自是无需多言。而胡适先生身上透露出来的另一种精神却让人感叹,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中回忆说胡适先生在开会的当儿由于听人说起《水经注》便跟人大谈不止,直到会议开完了依旧在讨论,而这就是真正的忠于学术的精神。不仅如此,在季羡林先生的认识中,胡适先生一生所做的事情最让他感动的便是毕生奖掖后进,这样的人在掌握权力的时候,一直不忘提携后进,让道有人所继,不正是和大学的本质相协吗? 所以要让大学充满活力,文得以为有一真文学家最好了。因为文学家的身上大多有一种酸腐之气,这种气息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是这种酸腐却是能保证他们淡薄钱财和功利束缚的基本条件。他们也正是最能够把握追求真学术内涵,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烂漫幻想的人,这种精神却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大学所缺少的。 只要有了这样的一个文学家校长,学校便沾上了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无声无息把自由播种,收获一个充满理想和思想的大学,进而收获科学和民主,这也正是大学之道。而具体的制校措施,集堂堂一大学之智慧,我想总会有人提出和想出合理的制度和方法来的。 胡适之先生 胡适之先生 季羡林先生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25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学校长那天能够不由政府任命?
lin602 2010-5-3 11:10
大学的党委书记应该由党的组织部门(中央组织部及省委组织部)任命,当然还有党代会的投票,这是党对高校领导的一个程序上要求。党委的作用不是管理学校的具体事务,而是对高校代表党来进行监督。我觉得学校大事小事由党政联席会议来决定是不合适的。书记们也参预决定事情,谁来监督呢?行政事务及学术,书记们不应该参加决策,而是列席旁听并不参预决定。 但大学校长不应该由政府任命,校长是领导与管理学校的学术与教学工作的,应该由教授会或学校董事会面向社会进行招聘、推荐、投票来进行确定。校长不是对上级部门负责,不是对上级领导负责,而是对全体教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如果上级来决定校长的任命,可以想象,校长们不让上级领导们烦心是必须的,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到领导们的意图,对上级的任何指示都坚定不移地执行。你说,校长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被不懂学术整天忙于管理事务的领导们所压制了。 副校长由校长提名,董事会或教授会投票通过。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但责任是校长负!!换校长时副校长跟着换也是正常的呀。 校长不当了,再做自己的学术或其他工作,不是挺好的嘛。为什么不犯错误不下台呢,为什么一定要年龄到了才必须退呢?为什么只能上不能下呢?为什么教师们意见很大,但一点办法没有呢?克林顿不当总统的时候也没有到60岁呀。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等教育●去行政化●钱学森之问
zhumengjin 2010-3-29 01:16
大学去行政化的话题吸引了科学网的很多博主,讨论非常热烈。尽管大学行政化已经衍生出了诸如学术腐败等多种弊端,但现阶段要在大学实施去行政化基本上是不现实的。大学去行政化你可以提,但绝对执行不了。为什么中国大学去行政化实施不了?从包括反面教材同学所写博文在内的多篇博文所阐述的观点来看,不少人把症结归咎于大学校长们的官瘾。大学去行政化的阻力真的来自大学校长们的抵制么?窃以为这种答案流于表面而未触及问题的实质。高校行政化的去留决不是大学校长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压根就与校长们无关。下面就来谈谈具体的理由。 先谈谈大学的职能。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是学术的殿堂,那么学术又是什么?按照定义,学术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更准确地讲,学术包括学与术两层内涵,学是指通过教育提供孕育新思想的土壤,让学生成长为有独立思想、有理想诉求的人,术则指在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从事学问的研究和求索。兼具学与术的是人才,只具术的是匠人。不谈职业院校,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言,其根本职能是培养学、术兼备的人才。顺便延伸一下,从学术内涵的全面性上看,中科院虽擅长于科学研究,但它只与术有关,与学无关。相比之下,只有大学才是真正的学术殿堂。这也是中科院要大兴土木修建研究生院本部、营造高校人才培养氛围把在读研究生集中起来的重要原因。中科院模仿高校集中教育模式的深层原因实际上就是在弥补所缺的学的内涵。 扯远了,还是回到大学上来。 在历史上,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代表了中国大学的优秀传统,曾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殿堂,也培养了大批世界级的学术大师。因为那时候大学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自由的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火种也由此而点燃。然而,后来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却与曾经的大学传统背道而驰,全面实行乖孩子奴化教育。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可用一句话概括:肢解学术,去学留术!而大学行政化正是达到和强化去学留术目标的最根本的制度性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抛弃我国大学曾有的优秀传统,以尽可能地掘除孕育独立思想的土壤。只要这种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不改变,大学行政化就必然存在。目前,缺乏独立思想、丧失理想诉求的教育改革早已让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高校尽失大学的传统,丢弃了学术中学的内涵。当今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已经是不再具有独立思想诉求的匠人。继西南联大之后,中国高等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世界级大师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这也是钱学森之问最为正确的答案。 现在明白没有?不能拿校长们的官瘾说事,所谓的部级、副部级、厅级虚衔只不过是给校长们戴上便于使唤的紧箍咒而已。在现行体制下,校长们不听上面的话、不自欺欺人地拿自己当干部还真的就是不行,刘道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民主和法治理念尚未实质性地植根于多数行政官员脑中之前,大学去行政化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本文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587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为人群服务到LEADERSHIP教育,从志愿者到社会工作者
longfo 2010-3-28 09:44
我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有三个年头了 , 在这期间我在重庆呆了近一年 , 作为一个大龄青年 , 很多人都会选择着一份好的工作 , 我其实也是不例外的。来重庆作志愿者的有很多种人 , 大部分是找不到工作的本科毕业生 , 还有文科、管理学科那些课程比较轻松不需要延期的硕士生,我算是个例外,本身科研任务比较重,但是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来到西部。 之所以有这个冲动都是源于上医的优良传统。我开始入校的时候就接受了严格的校史普及,了解到我们学校原来的校训为人群服务主要的意思就是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群,解决社会健康问题。这个是老校长颜福庆提出来的口号。 后来我就开始接触现时代上医的一些口号,提的比较多就是 LEADERSHIP 教育,对于这个我一直是比较反感的,什么领导力啊,领导谁去呀。直到重庆,我才慢慢体会到这个口号和为人群服务的一致性和承袭性。 为人群服务是医学生的工作目的和终极目标, LEADERSHIP 培养是要求上医学生能够发现社会问题,确立项目去解决问题,既然项目是由上医学生提出并且实施的,那么上医的学生必须就要有领导力。没有领导力的话,社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为人群服务和 LEADERSHIP 教育都是要求学生从社会问题入手,解决社会问题,我就把这种教育出来的科学家称为社会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和孔子有相同性,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上海医学院毕业生就有一些人具有这样的天赋和禀赋,比如,闻玉梅,主要贡献是解决国人乙肝问题;汤钊猷,解决肝癌问题;李鹏,中医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具有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医学价值和科研价值。还有一些科学家就是老子式的人物,无为自然,主要满足自己对于科研的欲望,当然也有社会价值,但是他的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延续科研。 我想就现在国内的状况而言,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大于科研本身的价值。所以我认为无论是为人群服务还是 LEADERSHIP 教育都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方向和趋势,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到社会里面,真实的感受社会的需要。 做学问和做事。有很多人喜欢做学问,不喜欢做事。但是做事里面也包含了做学问。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做百件事,作百件事不如努力一次。我认真看了颜福庆的传记,我觉得颜老校长一直去做事,在事情里面寻找学问,这才是真学问,比现在那些坐在实验室看小动物的大科学家要好一些的,即便我们是研究基础的也要走出来,看看社会。 不要老谈自己的工作问题。我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我也很着急,天天在想,老天不公啊。后来我到了重庆,发现很多人其实需要我们的帮助。紧紧盯着自己的利益不放,永远都是窝在一个小圈子里面不能自拔,这就是钻牛角尖。我们的知识大有用武之地,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罢了。 为人群服务和 LEADERSHIP 教育讲究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这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是很恰当的定义和限定。所以我们就要摆脱志愿者这个范畴,积极的进入社会工作者这个范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学校的时候也是埋怨国家政策,我们家很穷,从来没人救济过我们,我从小都是一路拼命走到这一步的,身体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但是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要介入改变这个现实,一直在唠叨和埋怨。出了问题,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为什么不积极的去面对和尽力去解决呢。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要积极的像一个社会工作者,而不是跟在后面唠叨的志愿者。 我还是喜欢说,为人群服务,同时希望 LEADERSHIP 教育能够更好更深入的进行下去,不要仅仅是喊个口号,也希望各个大学的校长多看看颜福庆老校长的传记,也许会打动你,作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校长,别去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垃圾勾当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题出偏了——与中国青年报刘健先生商榷
hanzs 2010-3-27 20:10
文/乐水老汉 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0日的教育版刊出了刘健先生(副主编?)的考题考大学校长三道题,号称要从校长们的回答中,判断校长们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什么考题这么厉害,三道题就能判断是不是能当教育家的料。且看题目: 题一: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题二: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题三: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吗? 老汉我虽在高校工作也二十多年了,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也读了不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简便速成的测试方法,来甄别你是不是教育家的。说是命题来测试校长,读了文章后才发现其实就是刘先生自己提问,自己替他心目中的校长回答,这种捉刀手法似乎与当前学术界为人诟病的学术不端行为颇为相似假冒校长嘛。 在我看来,刘先生的这三个自问自答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题出偏了。这三个一般疑问句,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否。可能的答案组合共有2*2*2=8种而已。本人愚钝,怎么也分析不出这8种答案组合中,哪一种(或几种)属于有教育家潜质的。按说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温总理说: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可这三道题对是不是热爱教育,是不是懂教育能做出准确判断吗?显然,不能。这三题出的是文不对题。 二是,涉嫌偷换概念。比如第一题,刘先生判断校长们肯定都答是。于是就批驳这个是有多么的不是。他的理由: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不公平。且慢!问的是自主招生好不好,答的却是在只在大城市组织面试好不好。如果是小学生回答成这样,也不会得分的,因为答非所问。其实,刘先生想要测试的是大学校长们对招生过程公平性是怎么看的,直说不就得了。可我怎么也得不出来不赞成自主招生就能体现招生公平的结论啊。也许刘先生是当下颇为流行的裸考论调的支持者,干脆就只看一个分数,而且最好全国考一个卷,全国考生都平行志愿大排队。如果哪个校长真是这个观点,那我看他离教育家至少还差十万八千里。 三是,把去行政化争论焦点放在要不要级别上实属肤浅。这里要借用同样是中青报的一片文章来阐述:任何组织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层级权力划分,这是组织和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保证。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自然也不例外。大学的行政级别可以取消,但校、部处、院系的层级划分和权力分配却无法取消。可见,大学的行政级别取消也好保留也罢,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行政化的积弊。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减少对大学的行政干预,在于大学本身要遵循学术规律,让行政权力增强对学术权力的尊重和服务。(2010年3月17日,中青报) 四是,关于大学董事会(理事会)制度。刘先生在这里犯有多重错误。(1)有董事会,就等于校长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这显然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董事会与校长关系的曲解。篇幅关系,不再赘述,请刘先生最好读读原始文献。(2)愿意交权的,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荒谬的逻辑!因为刘先生在文中从来没有就他说的权指的是什么做过进一步阐述,好像压根就不知道大学这个组织 属于典型的分裂型组织( fragmented organization ),其中 有多种类型的权力并存。要大学校长交出的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还是中国特有的政治权力,或者都交出来?我们怎么从逻辑上也想不通:不想要权力的校长,离教育家的境界就近一些?其实,这也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而已。当然,我也没说死把着权力的就是教育家。实际上刘先生的第三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即没有说清楚大学都存在什么权力,怎么让人回答如何分配这些权力。再者,与董事会制度相比,在现行的以政府直接管理大学的体制下,难道大学校长的权力更大吗?那还老说要办学自主权干嘛?看,又是一个逻辑错误,刘先生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 以上也算是一个不起眼校长的答卷吧。答是答了,但无关乎教育家。 附录: 刘健:考大学校长三道题 中国青年报 2010/3/20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学。我给大学校长们出三道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或许能够显露其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 第一题: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都答是。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这个。按照育人规律,大学当然应该享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仅仅死咬着这么一份权力(也是权利)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份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的回答,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教育家的境界。 2005年以前,该校在内地招生不参加统考,是完全彻底的自主招生。因为人力有限,生源基本局限在几座大城市,招生的老师一般也都住在五星级饭店里。有一年,他们甚至动用了上海一家五星级饭店的电视直播系统,让香港的老师通过这套系统当场面试内地的学生。但2005年之后,他们自主地放弃了自主招生的权力,改为参加全国统考,并且向各省基本平均地投放招生名额。 面试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机会。这不公平。刘遵义校长的助理苏基朗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 真正的教育家是这样想问题的香港是个商业社会,香港中大的不少毕业生从事商业或者金融业。如果一个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又一辈子在金融界生活,那他的视野肯定会受局限;如果这个学生的舍友是一名来自贫困地方的人,那他的视野可能就不一样了。因此他们认为,学校帮助这些贫困学生,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校自己。 我们的校长有多少人会以这样崇高的心态审视自己拥有的招生权力?有多少所大学利用这份自主权,对自己所办附中的学生(本校教职工子女基本全伙儿在此)搞了降分录取? 第二题:你赞成取消级别吗? 不赞成的当然不是教育家,因为古今中外,带级别的教育家还一个都未曾有过。 只想要权,不愿限权,光赞成自主招生,而不赞成取消级别的,与一个教育家的距离更是不下十万八千里。 有人担心没了级别会受到怠慢甚至贬低,似乎校长的社会地位就维系在这个劳什子上。可是别忘了,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不受人待见,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恰恰是中国第一个大教育家,万世师表。见人就磕头的叫花子武训,也算得上一个平民教育家。而出入乘坐3.0排量(副部级标配)亮黑奥迪的,一个教育家没有。 今天当一个大学校长,还不至于像孔子那样四处碰壁,所谓级别高低,也只是酒桌上多俩菜、少俩菜的差别。北大清华的校长,想见总理都不难,到外地去书记省长均恭而敬之。其他同样副部级的校长们则差点事儿,哪怕你学问比周其凤、顾秉林还大。学问不抬人,级别不抬校,这不难理解。朱镕基曾兼了17年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当年社会上一般观感,并没有觉得这就特别抬举了清华。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社会声誉的差距,也远没有从正国级到正处级那么大。 学校里的人爱说我们四五十年前的校长是什么级,过去都是由周总理亲自给我们校长签发任命状。新中国60年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校长应该算武汉大学的李达,一大代表,建党元老。但那时的武大,比小字辈蒋南翔长校的清华地位高吗?实际上,当年那批级别超高的大学校长,如李达、吴玉章、华岗、成仿吾等,在党内基本上都是爵高禄重的边缘人,安置在大学里,肯定不能算重用。 说句到家的实话:大学里的级别没什么油水,不要也罢。曾有某省机关正厅级官员到一家二本学院公干,院党委书记觉得自己跟来客平级,于是在应酬时就直呼其名而不称职务。官员大怒,当场拍了桌子:我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这个正厅级有什么了不起?我派两个处长来就整死你!举座愕然,咸以为其粗鲁,但并没人觉得他吹牛。 第三题:你赞成建立规范的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吗? 这个问题目前不热,但很致命。说透了,我真正的问题是:你愿意交出决策权,只保留执行权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在谈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时,提出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如果探索中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只是如目前一些学校搞的那种荣誉机构或咨询机构,请大官大款校友或捐资企业老板来挂个名,有没有都无所谓。如果真要搞规范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那就将是校园里的一场革命。 不要太在意书记、校长谁权大权小的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曾经对笔者说,实际上,因为决策和执行不分,这两个人的权力都太大了。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我一个人说上就上了,哪个国家的校长权力能有这么大? 但是,如果把学校重大决策的权力交给理事会或董事会,自己只做首席执行官,那今后校长当得也就很没有滋味了,不是吗?然而,这正是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认为,能勘破这一点的,如王树国校长,就离教育家的境界近一些。死把着权力不撒手的,肯定成不了教育家。 各位校长,yes or no?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也来了个“八大军区对调”
liuguangnan 2010-2-24 11:47
中国大学也来了个八大军区对调 http://sunjinping.blshe.com/post/1214/283722
个人分类: 生活|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式微”的大学英雄——遭免职的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lgmxxl 2010-2-23 08:48
郭秉文( 1880-1969 ),字鸿声,江苏江浦人, 1896 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和哲学 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其导师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孟禄。 1915 年,郭秉文归国后即参加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筹建工作,初任教务长, 1918 年代理校长, 1919 年被任命为校长。在担任南高师校长期间,郭秉文即运用他在美国学到的知识,重视学科建设,广延留学欧美师资,提倡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培育诚朴和止于至善的校风,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设科办学,使学校校业日宏,声誉鹊起。待 1920 年南高师升格东南大学以后,郭秉文更根据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全力实践他的办学主张和教育思想。但因生不逢时、性格平和之原因,终壮志未酬,在 1925 年的易长风潮中黯然离去。 我一直把郭秉文校长作为一个大学英雄式的校长(详见大学英雄校长篇)。但对比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郭秉文在大陆的知名度则远逊于前四人。实际上,在我看来,郭的成就应在蔡元培一从之下,其他三人之上。那为何有很大成绩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呢? 郭的成功与成绩: 第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校董会,首开政府、社会、市场办学的新理念。 东大设校董会始于 1920 年,当时东大尚处于刚刚筹建阶段。设立校董会初始目的是求得社会之赞助,谋求舆论上、经济上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赞助。故校董会刚成立时,只是一个议事、咨询性质的机构,其职能为:帮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和保管私人捐助的财产。但是,在南高师改为东南大学过程中,校董会做了大量的工作。郭秉文建议学校应该重新认识设立董会的意义,扩大校董会的职能,更好地发挥校董们在办学方面的积极作用。 1924 年,修订后的校董会章程规定,校董会的职权为:一、决定学校大政方针;二、审核学校预决算;三、向教育部推选校长;四、议决学校科系的增加、废止和变更;五、保管私人所捐的财产;六、议决学校其他重要事项。自此,东大校董会开始成为学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在中国大学中增设校董会,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东南大学董事会为东南大学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东南大学董事会不仅使东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不拖欠职工工资的大学,而且在此期间,东南大学利用社会董事会的力量建设了堪称当时中国大学一流的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 1924 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正式将此列为法定条文。 第二,把东南大学办成与北大齐名的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范式。 1917 年,蔡元培遵循德国洪堡传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系统改革,使北大老树逢春,生机勃勃,取得了圆满成功。 1919 年,郭秉文以美国大学教育制度为蓝本,在东南大学进行探索,使东南大学,充满朝气。可以说,在 20 年代的中国,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基地是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地是北大,东南大学是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之阵地,二者齐名。北有北大,南有东大,一个使北大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一个创新开拓,努力使东大赶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921 年 9 月至 1922 年 1 月美国教育家孟碌在对中国的教育考察后,认为东南大学将来可能成为东方教育之中心,是中国最有希望之大学,将来该校之发达,可与英牛津、剑桥两大学相颉颃。 在办学上,郭采取的方式基本上与蔡元培相同。 ①广延名师,以美国毕业的硕、博士为主。同时积极吸引外国学者来校讲学、讲课。这其中有名的杜威、罗素、孟碌等;②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三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方针。北大蔡元培实施的是五育并举(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民主共和国的教育方针应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个方面。);③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在这方面,东南大学是发起者。在 1920 年东南大学招收了 8 名女学生,北京大学只招收了 1 名女学生;④推行选科制,对人才进行人性化培养;⑤主张面向社会办学。郭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暑期学校,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依社会需要而设。蔡在北大同样提出服务社会的理念,只是两者略有区别。前者注重课程、专业的社会服务,后者更注重精神、人格上的人才培养;⑥在治校模式上,均主张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实施委员会化的民主管理。 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①郭主张学与术相结合,实施多学科办学。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互相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所以当时的南京高师竞是中国学科门类最全的大学。而蔡元培则主张学与术相分离,学是学理,术是应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郭明显在理念上高于蔡。②两人的治学理念不同,郭秉文可以归为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范围,追求的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效仿的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蔡元培则可以归为高等教育认识论哲学范围,追求的是德国思辨主义传统,效仿的德国洪堡大学模式。 郭秉文的失败与不足: 说郭秉文失败并不是说他没有把大学办好,则是说他因为个人原因,没有把东南大学带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最后,于 1925 年在他被教育部免职后,东南大学内部分成两派,三分之二的知名教授调离,学校进入了一个混乱期,错失了发展的良机。这方面他的不足也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人治代替委员会制 在大学治理上,郭与蔡有明显的差距。蔡元培坚定地实施教授治校的制度,实施委员会制度。各类事情基本上通过教授会和评议会。而郭则与此相距较远,东南大学也有教授会,评议会,但这基本上是摆设。郭秉文主要依靠的是人治,他所依重的主要是两个人:副校长刘伯明,教务长陶行知。在其校长的中前期,他尚能作风民主,为人谦和。但随着学校规模增大,声誉昌盛,他逐步脱离了教授治校,独断专行日浓。以致于招到评议会、教授会的批评。特别是杨杏佛对其批评格外尖锐。但在处理他与杨的关系上,他又一次犯了人治的错误。他竞然在 1923 年 6 月刘伯明代理校务时,暗令刘辞去杨杏佛的教职。在目的没有达成后,他又提出东南大学停办工科,虽然其中有经费之原因,但却让大家理解为对杨杏佛的釜底抽薪。在其提议招到以工科主任茅以升等教授、教授会、评议会的反对后,郭竞然于 1924 年 6 月以教授会、评议会成员大多重复为由,通过校董会撤销了评议会。这实在是失人心、失教授心的一件事,这件事也直接为他日后被免职埋下了种子(杨杏佛离职后追随孙中山,任孙的秘书。郭的后任者是胡敦复,正是杨杏佛的密友。)郭被免职的另一个理由是他因为筹款与江苏督军直系的齐燮元关系好有关。这虽然是一个理由,但不应该归为郭的失败,在当时的情况下,找父母官要钱应该是无奈的选择。 第二,性格上的平和中庸 郭秉文虽然受到了西方的高等教育,但从骨子里面,他还是一个十分中庸的人。他主张为人平和,主张为事平和,主张教育独立。他也是这样做的。孙中山曾约他参加国民革命,他希望保持中立。当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大学生集体走街头,东南大学的陶行知、杨杏佛对学生运动积极支持时,他却无动于衷。在 1921 年东南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他说我一定要永远保持住南京泩的优良传统埋头用心读书,不问政治。(冒荣 . 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 --- 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这与蔡元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19 年 5 月 5 日 ,在得知至少有 30 多名学生被捕后,蔡先生面对北京大学请愿的学生说: 30 多人, 30 多个我的学生, 30 多个国家的栋梁,他们怎么下得去手。现在,这不再是学生们自己的事了。现在,这是学校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了。我做校长的有责任保护我的学生。我要救出这 30 几个学生来。你们现在都回教室,我保证尽我最大的努力。在想方设法保释出所有学生后,身心交瘁的蔡元培选择了辞职。(中国教育报, 2008-8-29 ) 郭秉文在东南大学的成功与失败,似乎在预示着,大学需要教育家办学,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熟知教育规律。但同时也告诫我们,教育家办学也必须依托合理的制度,科学的治理模式。二者缺一,都不可能长久。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6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英雄:校长篇
热度 1 lgmxxl 2009-12-5 08:31
大学英雄:校长篇 近些日子,我一直受一些问题的困扰:什么是中国大学制度改革的动力?中国大学制度改革为什么这么难?今天我们为什么出不来一个类似蔡元培校长的人物?我经常为此夜不能寐!我想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一批大学英雄!他们推进中国大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中国大学的发展。受刘海峰先生《最著名的校长》一文(中国教育报2009-11-23(5))的影响,我想先写一篇大学英雄的大学校长篇。终归,大学校长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那么,哪些校长可以称得上大学英雄式的校长呢?应该以那些条件来界定大学英雄们呢?中国从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以来,有哪些英雄式的校长呢?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作为大学英雄的校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第一,是个人的素养。它包括个人的人格品质、深厚的人文底蕴、教育家的情怀、国际化的视野。人格品质,主要讲的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独立的人格;人文底蕴,主要是中西文化的融会;教育家的情怀,主要是指能按照大学规律办学;国际化的视野,是指了解世界大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并能积极地融入这种趋势。第二,是当校长的业绩。它包括制度上的创新、学术上的进步、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大学视野的拓展等。制度的创新,是指创新产生了新的大学制度;学术上的进步,是指学校在其领导下取得了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杰出人才培养是指综合利用各种条件,培养了世界级的大师级人物;大学视野的拓展,是指引入了大学的新活动,拓展了大学的活动输入软件。第三,对中国乃至世界大学发展的影响。是指其业绩影响了中国大学的进程,对世界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是观之,我推荐的中国大学校长英雄包括以下人员:建国前的蔡元培、梅贻琦、郭秉文;建国初期的马寅初;改革开放初期的朱九思、刘道玉、835建言群体;1990年以后的校长很难推荐,我估且推荐朱清时。 蔡元培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校长!他改变了北京大学的发展真迹,开创了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好风气,他影响了中国大学的进程。 梅贻琦实际领导了西南联大。他把校长定义为王帽、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的人。对很多人来说,西南联大是一个传奇,被称为办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一个在战争年代临时组建的大学,不到9年的办学时间,培养了8000名学生。其中,在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6位是联大校友;2000年以来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3位是联大毕业生;解放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学生90人;而联大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则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中国人。 郭秉文开创了大学开放办学的新趋向,他192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大学董事会东南大学董事会也为东南大学渡过难关立下了大功。东南大学董事会不仅使东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所不拖欠职工工资的大学,而且在此期间,东南大学利用社会董事会的力量建设了堪称当时中国大学一流的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 建国后的北大校长马寅初。他在当时政治运动遍布中国社会每一角落时,他在北京大学坚守着最后一刻的自由。他当过北大的教务长,是北大最为著名的教授之一。1958年《新人口理论》的出版,既体现了这位校长的科学预见性,也充分体现了他维护真理的坚定品质,突显了这位大学英雄校长的人格光辉,他自己也成为北大精神的坚强捍卫者。 华中工学院的朱九思院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护、收容了600余名臭老九,提出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三个转变(工科向综合大学、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科研并重、本科生为主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并重)。充分显示了教育家的情怀。华中科技大学的今天,有他的一份功劳。 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在上世纪80年代,他积极建议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他主政武汉大学7年,提出金牌精神的办学理念,试行了学分制、转学制、插班生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一系列改革。他主政的武汉大学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深圳。他领导下的武汉大学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835建言群体的天津大学名誉校长李曙森、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和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屈伯川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这份建议成就了一段知识分子上书建言、形成高层决策的佳话。实际上成为后来国家支持高等教育的两个重点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核心精神。这项决策已经影响了中国大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 现代当下的校长英雄很难推荐,主要是没有耀人的成绩。估且推荐朱清时吧。他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时,按教育规律办大学,没有跟风扩招,没有跟风搞形式主义的评估接待。被选任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后,他提出了大学的去行政化问题和教授治校举措。应该说这都是当下中国大学最为迫切需要的。我期待着朱校长的成功,期待着朱校长成为当下的大学英雄!
个人分类: 大学英雄|43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聚焦点上的大学校长
rbwxy197301 2009-10-2 16:34
以下资料摘自 《南风窗》 2009年 第 13 期 聚焦点上的大学校长 作者:赵 义《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无论中外,大学性质的机构都是一个社会超越性追求之所系。希腊宪法禁止警察和政府武装进入校园,去年底的骚乱事件中,校园就曾是抗议政府的骚乱人士的庇护所。中国远在汉代就设立太学,作为教化之本源。 20 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大学在数量上从未达到过大众化的程度,却也涌现了一批在世界上都声名显赫的教育大师、杰出的校长和大学,其思想和精神遗产至今仍让我们受益。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校,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香港科技大学朱经武校长在担心只有一批社会精英能进入大学,中间一条大沟,对社会稳定发展不利。对于内地而言,难道,进入了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迎接的却是梦醒时分 ?   如今从高校里流淌出的不仅仅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社会思潮,更有各种各样的丑闻。人事争斗比思想更能吸引社会的注意力,学术造假也成了腐败重灾区,能搞到钱、拉到课题似乎比学术贡献更重要,一次自主招生不慎暴露出权、钱、学交易也不稀奇。   时间会改变这一切吗 ? 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后,也许会重现当年 IT 行业大规模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情景,但我们显然已经面对一个疾病缠身的高等教育现状。我们的高校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悖论:高校具有社会普遍出现的丑恶现象和潜规则, 但高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比如像美国芝加哥大学参与改进周边社区治安的成功典型,却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 他们的作为空间到底有多大 ? 这取决于人们从哪个角色看待大学校长。有的人觉得是官,有的人觉得是社会贤达,或者是教育家。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不会只满足于中国的大学校长是一个合格的 CEO ,争取资源,搞好管理。他们需要对于教育改革有所作为,哪怕只是务实的改革者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 教育规划应少些功利 作者:陈统奎《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希望到 2020 年的规划能够引导我们中国的未来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远,怎样培养人才,怎么样推动国家发展,多一些这样的思想,少一些功利性的,短期的指标,但是我知道很难。   当时我也没报中科大,是调剂过来的,但当时也被中科大的名气所吸引。如果问我今天为什么来中科大,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这个学校能让你受到最好的教育,上一个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是受这个大学的文化熏陶。每一所好的大学出来的人应该都有好的个性,而中科大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可能平时不显示出来,但在遇到重大事件时会显示出来。美国的一些教授跟我说他们很喜欢科大的学生,只要接触过几次,他就知道 you come from USTC ,他能看出科大的烙印,这个 LOGO 是非常强烈的。   《南风窗》:现在有一种声音可能你也不爱听,他们说投到铁路、汽车等能拉动内需,投到教育好像没有。   侯建国:见物不见人,这是一个最可悲的观点。高速铁路建起来还得有人去开车吧。再说,高速铁路以后总不能老买德国的机器吧,否则高铁赚的钱,拉动内需赚的钱又被别人拿走了。还有管理,如果高铁长度达到 300 公里 以上,整个的管理是不是需要一流的人才 ? 还要保证效率,保证能赚钱,哪一样缺了人才都做不到。单单一个高铁的链条就需要全民职业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国家,要培养出一批职业领袖,由他们来引领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前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 重塑精神,重扬理想 作者:徐 瑗 陈统奎《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作为大学理念来讲,高扬理想的旗帜是永远的,只是这个问题这些年来似乎不谈了,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社会价值观似乎变得越来越现实,但是一个社会没有理想不行。回顾过去 20 年,我们曾经风行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风行过萨特主义,还讨论过新权威主义,各种主义都没有真正扎根,最近几年又开始国学热。我们在探索,但探索的过程实际上表明我们面临着一定的迷惘。实际上,我们缺少了一种东西,即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缺少了这个,你再去寻找什么东西似乎都不是你所需要的。   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性非常清晰。最近的金融风暴,给很多信奉自由资本主义的人狠狠打了一棍子,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手的话,出现了极度的贪婪,暴露了人性中极度无耻的一面。所以在西方《资本论》热销,人们都在反思。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的不完美,尽管我们改革开放 30 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问题还是存在。   杨玉良:眼下,大学承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中华文明向整个世界的传播和交流。中华民族当前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全人类和全球的视野下,要构建一个宏大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个战略的构建和实施,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就是大学,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学。   我在德 国做 博士后的时候,德国的一个教授就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会说德语的地方,就有德国的利益。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人知道康德和黑格尔,那么他们就懂得我们德国人是怎么思考的。非常精辟 ! 为什么外国人对中国处理达尔富尔问题指责那么多,其实中国人已经做得很好了。你不能认为他们全都是反华的。我再引用一个人的话,撒切尔夫人博客里的话,她说你们都鼓吹中国威胁论,但是我要告诉你们,中国没有什么可以威胁世界的,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输出过思想和主义。你想想,我们应该做什么 ?   我们研究。下美国大学的历史,尤其是私立大学,你吃人拿人的你就不自主。美国私立大学到二战之前,是非常自由的,到了二战的时候,为了反法西斯,所以美国政府就安排了大量的资金,要开发新的武器。给了钱就得按政府的指示做啊,所以它失掉了一部分自主权。二战胜利了,它就反弹了,这些学校就强调要自主权,要学术自由。到了 60 年代以后呢,工业界介入了,工业界给钱建了很多研发中心,又不自由了吧。由于冷战,军方又给了钱,又不自由了。所以到了 60 年代末,又一次反弹。永远在这之间拉锯。   关键在于,在这中间要构建一种非常好的机制,就是大学内在基本的教育和科研规律要得到保持,然后满足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有很好的弹性。就像我们以前说的,政治也不要冲击业务。但也不是提到大学自主权就是不要管什么外面的事情,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不可能的,否则,办大学干嘛 ?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教育是最高的善 作者:章剑锋《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纪宝成:对,大学不能太功利。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是大学不同于政府、企业等组织的最本质特征。没有知识创新,可能就是中学、小学了;没有人才培养,可能就是研究院了。   那么大学精神是什么呢 ? 我认为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如果大学没有了这种精神,没有了这种灵魂性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大学,就不可能有创新,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前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广大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句话语重心长,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浮躁和急功近利的风气背离了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我曾经发表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叫做《变革的时代呼唤宁静校园》,我们也努力争取在坚守大学使命、守护大学精神、营造宁静校园方面起排头兵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我们还是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作者:章剑锋《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南开特别重视本科教学。最近美国有个统计,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得博士学位最多的、拿到美国永久教职的,其中南开出去的学生大概排在第四位左右。要是用这种排位,南开大学进前五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的排名有片面性,可能会把我们排在后面。   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但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所推动。有些学科是不能丢的。比如我们的历史系是全国最好的历史系之一,学生出来当 历史学 教授、历史学家是有限的,但历史系有些学生出来往往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当部长、省长,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就是历史系本科毕业的。   所以说要考虑就业,但不能片面追求就业率。同时还要防止一种倾向:把一些比较基础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应该办的学科砍掉,这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坚持。   饶子和:我这个校长主要工作就是找钱、找人,特别是要找人。一校之长,是要引进优秀人才的,我们现在有最好的学生,还要有最好的师资,这样才能形成一所最好的学校。拔尖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根本。但是如果没钱,那也不行。可能有人以后也就有钱了,有了钱之后也有人了。   我现在最大的任务还是找人。在现有体制下。找钱这种事儿受限制比较大,难度很大。因为国家对于募款没有减免税费,也没有捐款法,那些对学校的各种捐赠由此会面临一些问题。   财政拨款和学费在我们的经费支出中占主要比例。当然,财政拨款基本上只用于维持教职员工 ( 包括退休员工 ) 的生活,发点工资、补贴就差不多了。财政拨款一般按照学生人数确定。因为我们学校没有扩招,坚持不扩招,所以人数相对要少一点,相比于别的学校,能得到的经费拨付就少得多。   《南风窗》:南开大学的首任校长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现在你接棒出任校长,你怎么理解校长这一角色 ?   饶子和:要做好这个校长,我想我还是有信心的。我是一位科学家,有人问科学家能不能做好一校之长 ? 科学家当校长在历史上大有人在,做得好的也大有 ^ 在。学者的特点是要追求完美,在每个位子上都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   我不敢和张伯苓公相比,他是老前辈。他曾同时担任 5 所学校的校长,照样干得很好,很出色,他的理念和作为,对南开影响深远。我是在学习。   人们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但我认为我们的学校还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大家都在努力做事,各有分工。光靠一个人是不能做好的。学校如果只靠校长一个人,那这个学校就完了。学校是一个集体。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 世界一流大学之梦 作者:陈统奎《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穿过诚朴雄伟的校门,是一条阔气的校道,栽着两排葱郁挺拔的梧桐,遮天蔽日。两棵梧桐树之间,拉了一条红色横幅,热烈 庆祝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 60 周年。就在数天前, 5 月 31 日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教学楼后面的礼堂里,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9 年对南京大学来说,实在是一个拐点之年,一是它公布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二是启用现代化的仙林新校区,三是全面启用本科生培养方案。   《南风窗》:从 2009 年秋季开始,南大将全面实施本科生新教改方案,请问改革的动机在哪里。为什么在 2009 年推出 ?   陈骏:过去在工业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向苏联学习的,培养工业化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性人才。现在是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专门化人才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进入本世纪以后,西方高等学校,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总体趋势就是向通识教育方向发展。这便引发了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形成一股改革的潮流。   我们从 2006 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研究、讨论,我们认为,首先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说,你到工厂去,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是南大毕业的,但厂长往往是其它学校毕业的;南大培养的学生当厂长、局长、领导的不多,这和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关,过去我们以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为我们的学生打下了烙印,就业以后基本上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提出新目标,要培养各行各业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我们发现 50 %的学生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出国留学,跨专业继续深造占 25 %,余下 25 %直接走上社会就业。这便启发我们形成了三三制新教改方案,第一个三指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识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化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多元培养阶段。第二个三指多元培养阶段分三类,一是继续本专业深造,在大四继续学习本专业更高深的学问;二是跨专业继续深造,到其它院系去选修课程;三是直接就业者,安排就业创业的辅导,为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南风窗》:何谓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如何培养 ?   陈骏:他们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是要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具有开拓进取的业务能力,三是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四是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五是要具有未来领袖的综合素养。   今年秋天进入南京大学的 2009 级本科新生,将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课程和发展的选择,享受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新教改还增加了教学计划的弹性,通过精简课内、强化课外, 4 年制本科生的总学分由原来的 160 分压缩到 150 个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依据兴趣开展更多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新教改方案的本质是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权利,完全以学生为本。   今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出新招生方案,按院和类来招生,不再按专业招生。学生入校后,第一年接受第一个阶段的通识教育,文理工医学生在一起学习。大二再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哪个专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大四时,又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这都是选择机会,即刚才说的三三制。   针对 2009 级新生。我们还会组织全校名师开出 100 门研讨课,即研究性课程。以小班教学为特色,面向全校公选。 《南风窗》:南大跟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 ?   陈骏:南大距离真正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南大进入 ESI 世界前 1 %的只有 7 个学科,而耶鲁大学就有 22 个。普林斯顿大学学科规模不大,但有 19 个学科进入。而且,这些老牌大学还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自身的发展。耶鲁大学正在继续推进其建设全球性大学战略,并已启动耶鲁明天 (Yale Tomorrow) , 5 年内投入 35 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投资 17.5 亿美元加快学科发展。哥伦比亚大学将在 2010 年完成一座 14 层、包含 21 个实验室的多学科科学大楼。德国在推进精英大学计划。亚洲的日本在推进 GLOBALCOE 计划,韩国在推进 BK21 计划,它们计划在未来 10 年内分别使 15 所和 7 所大学跻身于世界前 200 名。   在 2007 年和 2008 年的英国《泰晤士高教增刊》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南京大学分别名列 125 和 143 名。差距巨大,南京大学的发展可谓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得慢就是退步。 《南风窗》: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薪水很低,如果没有理想主义在背后推动,他们会去吗 ?   陈骏:我们承认,现在学生变得更现实了,但南大人历史上就是有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一代一代的学子继承下来了,其实就是传承问题,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一直是南大人的精神。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权力的行使,要在阳光之下 作者:田 磊《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从光绪帝御批开始,山东大学建校已近 110 年历史, 1930 年代的山东大学曾享誉远东, 1950 年代的搬迁、 2000 年的三校合并,几度变迁,今天,这个老牌名校悄然间成了中国规模最为庞大的大学,躲在孔孟之乡,默默无闻、踏实为学。   《南风窗》:在上世纪 30 年代,山大曾经出现过一个臧克家,当年他数学考零分,可是闻一多也能把他招到中文系来读,如果这样的学生出现在今天的考场上,你认为还会出现当年的结果吗 ?   徐显明: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话,我们会让山东大学产生第二个臧克家,但高考现在还没有结束。 30 年代的体制,每个院都可以进行自主招生,当时闻一多是山大文学院院长,是他去说服校长一定要录取的。   今天,事实上,各大学的校长,对于自主招生权都非常慎重,我也一样,一直要求学校慎用此权。招生的根本目的就是选拔最好的学生,招生无论怎么改革,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保证机会均等,一个是保证优秀的生源不被改革所忽略,改革的目的也是寻找优秀的生源。   《南风窗》:现在公众对于大学的批评,似乎集中在高校的行政化,校长的官僚化日益严重,你认为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最大的积弊吗 ?   徐显明:一所大学里有四种公共权力,第一种是政治公共权力,也就是大学的决策谁来做出。中国大学大多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集体决策。第二个公共权力是行政权力,由校长来行使,对内行使管理权,对外代表学校。第三个是学术公共权力。由学术权威来行使,一个大学里面一定要有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由教授组成的一个公共权力。第四个是民主功能权力,每个学校都有教代会,教代会行使权力的主要方式是对大学运作过程实行监督。   体制上的重要问题,现在大家批评得比较多的确实是高等教育的行政化,但是高等教育还有一个功利化的问题,在一些低层次学校里面还有一个世俗化的问题。 大学排名很荒谬      《南风窗》:最近这些年,各种版本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从政法大学到山东大学,作为一个校长。你通常如何面对这些排名 ?   徐显明:我是不赞成大学和大学之间进行对比的,大学之间唯一可以比较的是学科,比如说单科性的大学就像苹果和橘子,多科性的大学就像香蕉,而综合性的大学像葡萄,把苹果香蕉葡萄放在一起,谁是第一,这个命题是很荒谬的。   另外,有的大学是提供经济服务的,有的是法律服务,有的学校是提供原始创新,有些大学是提供方法改进的。你说哪一个第一,这个命题同样是很荒谬的。所以。大学有他的不可比较性,这个不可比性就在于每个大学都有他鲜明的个性。   《南风窗》:排名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特色不是很鲜明,办学同质化的情况比较严重。   徐显明:大学排名是美国人的发明。我叫它美国主义,美国主义是科技主义,而科技往往都会变成数量,成为数量主义,导致对大学无尽的伤害。因为在排名中,大学最宝贵的几个东西被排掉了,第一是大学的德性,表现在责任感,你这个大学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承担了多少责任,师有师德,生有生德,校有校德,但道德不能数量化,排名当中没有哪一所大学的道德被算在里面。   第二点,美国主义最不科学的东西,就是美国的大学很少注重思想,你看这一两百年里面,美国产生了多少个思想家,是很少的。像欧洲产生福柯的大学,产生哈贝马斯的大学,这些大学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产生诺贝尔奖的大学。思想是不能排名的,可思想恰恰是一个大学最本质的特征,没有思想的大学叫做大学吗 ?   第三,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现在的大学排名缺乏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计算,就是这个大学的成材率没有被统计出来,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材率吗 ?   再有,排名把特色给灭失了,特色是不能排名的,一个大学最宝贵的这四样东西,在大学排名里面是得不到体现的。所以说大学排名是一个只有商业价值而没有科学价值的东西,而且会对社会产生贻害无穷的误导。  《南风窗》: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性的增加,中国高等教育校际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那么,你希望在社会公众和广大高考学生中,山东大学保持一个怎样的形象 ?   徐显明:山东大学是一所不善于张扬自己的大学,校风之一就是低调,踏实做事,这和整个山东的文化是一致的。山大学生的后劲很足,三五年之后才知道,作风的朴实,做人的老实,做事的踏实,还有对事业的忠实,山大以实为自己的特色。   如果要表现一生的厚重的话,就来山东大学。山大人文社会科学教授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北京那些天天在各种讲座上客串的学者差,他们都在校园里做扎实的学问。   有句话叫京华多浮尘,很多学者,人到了京华之后,道德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京外学者是要做十分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分的成绩,对于北京有地缘优势的那些大学,做一分的努力,就有十分的收益,他不做学问,但地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天然的优势,进行学术信息的批发,国家的某一个决策他最早获得,获得这个信息后,虽然不是他原创,他只是个传播者,他也到其他大学演讲。他把信息的散播过程当成提升和巩固自己地位的过程,我把他们都叫做信息批发者。这些人,当沉下来追问他对社会贡献了多少思想的时候,很可能是零 ! 过去总讲,学者还要保持适度的清贫,适度到能够维持自己的尊严就可以了,维护尊严的主要责任在学校,学者过度富有,把学术当饭碗,用学术来牟利,追求奢侈浮华的生活,是灾难。学者一旦过度富有的话,他一定丧失思想,因为他的批判力已经没有了。 中国历史上的士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清而高,清才看得远,所以他的见解是高远的,今天山大有一批这样的教授。我相信,有什么样的教授,就会有什么样的大学。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 我为什么倡导精英教育 作者:钟岷源《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朱崇实于 1978 年考入厦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其后由国家公派赴南斯拉夫等留学,并获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一直在厦大从事教学,先后任厦大 8 年的副校长, 7 年前出任校长。他说,我在厦大整整 32 年了。 32 年里,我走过许多地方、许多大学,可最让我珍惜的还是能够在厦大美丽的校园里,安安静静地做学问做事业。    1 %的大学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南风窗》:在社会强调教育公平的语境中,你却倡导精英教育,为什么 ?   朱崇实:我想首先应对什么是精英要有准确的理解。现在有人把精英等同于贵族,把精英理解为高高在上、和人民大众相对立的群体,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什么是精英 ? 我的理解:精英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愿意为社会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仅有理想,而且能够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并能以自己为榜样带动自己周围的人去为理想而奋斗。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紧紧地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办学,但千万千万要注意,我们的教育不能完全跟着市场走,甚至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就是我理解的精英教育,它既要根植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   《南风窗》:记得你说过,中国至少要有 1 %的大学为未来培养领袖型的人才。   朱崇实:没错。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目标。我觉得,中国现在有 2000 多所大学, 99 %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毕业生将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但是至少要有 1 %的大学或是四五十所高水平的大学,目标要和国外那些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样,志在培养领袖型人才。   《南风窗》:全世界的大学都在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怎么理解创新的概念 ?   朱崇实: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创造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突破,包括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作出创造性的应用。创新包括两种类型:发现和发明,即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事物和创造过去不曾存在的事物。也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作品。   应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并按新关系,创造形成新的成果的素质和能力。   《南风窗》:有量化的标准吗 ?   朱崇实:当然有,具体到本科生培养层面,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本科毕业生 12 项标准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的本科毕业生 5 项标准,都蕴涵着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   《南风窗》:这些指标对中国高校有何借鉴意义 ?   朱崇实:归纳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标准,可以认为,我国大学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起码应该具备这样五项基本特征:一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二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三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四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五是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南风窗》:为什么说厦大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高校 ?   朱崇实:是这样,前些年厦门市举行的十大城市名片的评选中, 陈嘉庚 先生和他一手创办的厦大都榜上有名。很少人能像陈嘉庚一样,能在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里,留下自己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   因为厦门只有厦大这么一所重点高校,厦门市政府和人民是真心实意地把厦大当成了自己的学校,把嘉庚精神和厦大当成了自己的宝贵财富。正因为如此,厦大也就成了这座城市里一座没有围墙的高校。普通市民可以在厦大图书馆里看书,可以在校园里散步,可以旁听各类专 家 教授的讲座厦大以一种平和、开放的胸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不期望世界一流遍地开花 作者:甄静慧《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校长就是拉拉队长   《南风窗》:近来内地针对学术自由问题的讨论很多。你觉得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比较健康的 ?   朱经武我觉得学校应该是相当自主的。关于学术自由,不但政府不应该干预,连学校里的校长也不能干预。学术范围的工作 应该由 教授们来决定。反过来行政上的职责是学校行政部门负责的,教授 和 老师们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因为最终对外负责的人是校长。   所以。香港的校长也是挺有权的,不过权与责往往要挂钩。据我了解内地的大学现在并没有董事会这个角色,但是在香港,假如我做不好校长这个角色,学校董事会是可以把我裁掉的。 教育经费是政府的责任    《南风窗》:内地关于教育经费的争论很多,香港公立大学的经费来源情况是怎样的呢 ?   朱经武:香港的大学经费基本上都直接由香港政府给。   香港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公平,为什么美国州政府只需要给公立学校 30 % -40 %的经费,而香港政府需要给到 80 % ( 不算学费 ) 。香港的老师和校长为什么不积极去找别的钱。   那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美国除了州政府外,还有联邦政府。虽然州政府基本上只会供给大学进行基本设施和基本教育的经费,但联邦政府给学校的钱是非常多的,而且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可以申请它的经费。   除了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其他政府部门也会给学校钱。几年前,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的校长到这里来,说起州政府给他们学校的钱不到 30 %,相比之下香港政府负担很大。但我再详细地问他。原来他们还有来自美国国立卫生院、能源部、国防部和国际自然基金会的钱,这些全是政府部门,其实仍然是政府的钱。另外州政府还划拨给他们一大笔额外的研究经费。 在香港,差异没有美国那么大。香港最好的 3 所研究型大学香港大学、中文大学和科大只在研究制度上占一点便宜。所以现在香港和内地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应该划分不同类型的大学,不要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发展。有时我开玩笑说,如果所有大学都培养出我这样的人,都去做物理,做超导,那这个国家连饭也没得吃了。   《南风窗》:你说的类型分开是指从专业上去划分吗 ?   朱经武:不是,是从目的去划分。你看加州的大学是分成三类型的。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 4 年大学,叫加州州立大学,是以教育为主的,偶尔也做点研究;第三类叫社区大学,这一类大学占的比重非常大。因为一个社会需要很多受不同教育的人来维持。   据我了解,有一阵子内地很多学院都一窝蜂要变成大学,甚至都想变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愿望是很好的,但不是很实际。一个社会是非常需要教育普及的,所以中国确实需要很多学校,但不需要全部都是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这是做不了的。   做研究型大学第一要有钱,办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成本花费非常高。中国这么大,如果所有大学都要当第一流的,这个经费不得了。   作为研究型大学,要到全世界去竞争,寻找优秀的老师,工资、资源等付出肯定要大很多。教授要做研究,学校要给他房子、实验室,更重要的是给他时间,不能让他每天教 8 小时书。   而 4 年大学的老师花在研究上的时间少一些,一个老师可以教 3 门课,意味着它成本低些。到了社区大学的话,老师根本一点研究都不做了,只教一些很基础的课,课教得多,加上他不是世界的大学者,薪水也不一样,办学成本自然就更低。    第二,研究型大学需要有大量人才,内地有人才优势,而这方面香港则比较缺乏。   所以我觉得内地首先需要设置不同的分工,香港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虽然香港的大学经费非常充足,但香港现在一共有 8 家公立大学,如果全部都想变成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   现在香港基本上只有 3 家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科大当然是研究型大学,但我们也不是综合性大学,主要有理工学院、商学院,虽然也有社会科学学院,但规模比较小。另外两家就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他们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南风窗》:那对于内地的教育体制改革,你有什么期待 ?   朱经武:我希望政府认真想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富更强。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假如目的很清楚,方法是可以商讨的。   在大原则上定了以后,其他应该松绑、宽松。每个地方、每个学校走的路子可能都不一样。让他们自己找路子走,远比规定他们怎么走要更有效。   所以,首先是大原则大方向一定要定下来,然后一些次要的细节,要尽量放松。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 打造名校品牌的五要素 作者:沈惠娜《南风窗》 2009 年第 13 期   好的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品牌,表示这个地方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这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台湾第一学府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话开门见山。 今年 57 岁,祖籍河南的李嗣涔自 2005 年 6 月起担任台湾大学校长,他是台大电机系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硕士、博士。   学校品质,从注重通识教育做起   台大为何重视通识教育 ? 李嗣涔的说法是:学校不应该仅重视知识的传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人质量、个人特质的培养,即所谓的通识教育。在未来的社会里,单纯依靠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是不足以成就一番事业的。他说,正因如此,我们特别强调通识教育,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与参与,培养台大学子服务社会的情怀。   学生品性,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   大学是社会良心的最后堡垒。他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面临压力,而大学从理论上来说则相对自由和宽容。实际上,从台大的老一辈校长傅斯年开始,就开始把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理念当成学校最高宗旨。大学不只是象牙塔。社会的公共一体化、社会公平性等都是大学师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社会责任感。因而,台大的师生才能够总是积极地参与政府改革和民主活动。   教育不只是为了提供社会需求,只考虑社会供求,那是职业培训,不是教育的目的。李嗣涔所推崇的高等教育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说:这就要求学生们要有宽广的知识背景,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素质教育,扩张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性,社会的良心堡垒就更加坚固。      强势师资,培养和挖人并举   作为名牌大学,争取人才是第一要务。李嗣涔毫不忌讳地谈到了台大如何获得世界顶尖人才的两道诀窍,通常是将世界上好的人才挖过来。另一种做法,就是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加以培养。   专业优势,树立和坚守学术权威   用心打造名校品牌,在专业领域,你要占据优势,要树立和坚守自己的学术权威。   我们打算再找出 10 到 15 个领域加强研究,尽量在 2010 年前,达到世界一流的境地。李嗣涔非常自信地解释说,我们会用经费去补助那些已经在世界上接近一流的领域,希望再加把劲,达到世界一流。比如说在系统芯片方面的设计,我们的电机系在世界各大学中是第一的。世界上有一个关于芯片设计的最好的会议 ISSCC ,过去 5 年,台大的论文是世界所有大学中被接受得最多的,而 2007 年台大被接受的论文,甚至比所有工业界都多。毫无疑问,台大在这个领域,世界第一。   文化积淀,一切需要时间检验   李嗣涔强调说,品牌代表着高校良好的办学质量,代表某种成功的文化气质,预示学生今后的社会地位,昭示着高校悠久的历史,是高校经年积累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也是事关自身长足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高校品牌是高校的名称、标志和为教育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的总和,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李嗣涔做出专业的解释。   高校的品牌战略,是通过对学科设置、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配置、校园文化的培养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自己的品牌资产。尤其是名校的形成除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外,还需要长期的校园文化积淀,需要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支持,而这一切都要时间的检验。   对此,李嗣涔认为,一所大学的气质塑造直接影响学生的成才情况,在他心目中,一个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格及品德。   针对目前冒出来的许多定量的对大学的排名体系,李嗣涔觉得难免会有偏颇,对于这些排名体系,我们不能太认真,否则就容易产生偏向。我们采取的原则是不管你用什么指标,我们都在追求全面性的进步。高校的品牌文化是依靠长久积淀的,并非几项指标所能概括的。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剽窃丑闻的“智勇仁义”
冯用军 2009-7-29 23:02
来源: http://china.jyb.cn/high/gjsd/200906/t20090617_283401.html 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欢迎学术讨论,谢绝人生攻击。 www.jyb.cn 2009年06月17日  1){document.write('作者:谢浮名 ');} 作者:谢浮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论文抄袭丑闻有了最新说法:该校党委书记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陆杰荣的学生杨伦剽窃他人论文,为了能在核心期刊发表,需要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征得陆杰荣的同意后,该论文发表在《哲学研究》杂志。因此,陆杰荣不负直接责任云云。(《广州日报》6月16日)   笔者老实,对官员面对大庭广众敢于侃侃而谈的说辞,总是不敢轻易怀疑,虽然屡屡上当,依旧不改初衷。而这一回辽宁大学当局的说辞,启人疑窦之处太多,暂且不去管它。笔者只想就这一说辞,谈点最粗浅的感想。   惭愧得很,由于孤陋寡闻,我不了解陆杰荣先生的学术成就究竟如何。然而,从文章没有他的署名,就无法在权威杂志发表这点来看,声望该是相当尊崇。照理说,一个有着如此学术声望的学者,应该具有极严谨的学术态度。可是,陆杰荣先生评断一篇论文是否抄袭,连最简单的网上搜索都不屑为之,只是随便问问抄袭者本人,就同意自己署名该文第一作者。这样的学术态度,叫人无法相信其会有出类拔萃的成就。称他不智,不算厚污。   我们了解到的著作权法的常识是,不管著作是如何出笼的,著作的第一作者就是第一责任人,既享受该著作能带来的最大的那一份名利,也承担着该著作可能导致的最大的那一份责任。如今,剽窃丑闻曝光了,陆杰荣先生作为第一作者,是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承担第一责任的。可是,陆杰荣先生不吭一声,做了缩头乌龟,运作出学校当局出头为他辩解,实在够不上一个勇字。   大事上不智不勇,小聪明倒相当叫人钦服。陆杰荣先生的学术地位是如何奠定的,笔者不得而知,可是,从此次抄袭案来看,很叫人存疑。不免揣测,他的所谓著作,大多由人家写好,他来个第一作者的署名。果真如此,实在算不上仁吧。   和他人合伙剽窃,从常理推断,案件曝光,该同甘苦、共患难才是。可是,陆杰荣先生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合伙人杨伦,反倒把自己打扮成了关心爱护学生的忠厚长者,甚至成了剽窃丑闻的受害者。不知道合伙人杨伦会怎么想。总之,作为旁观者的笔者,很为杨伦寒心抱屈。如此对待合伙人,哪里够得上一个义字!   辽宁大学面对丑闻,第一闪念是撇清,不足为怪。不过,撇清的最好方法似乎不是为剽窃者辩护,而是大刀阔斧、严厉处置剽窃者。如此,学校清誉大概更能得到维护。(谢浮名)       辽宁大学初步确认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记者15日从辽宁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事件的有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辽宁大学抄袭事件基本属实 但抄袭系学生所为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余热未消,辽宁又一所高校陷入抄袭门。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哲学文章涉嫌抄袭,引起公众关注。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时报:大学校长的有为与无为
machangle 2009-7-28 14:24
科学时报:大学校长的有为与无为 作为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应该修炼教育家的品质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6/220932.shtm 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一位国内高校校长曾说,校长什么事都要管,这样分散了我们很多精力;也有校长说,校长要管学生生活、学生住宿、学生食堂、教师住房、教职员工子女入托,这些必须得管,不然可能就会出现不利于学校发展的事件;更有校长戏称,校长除了火葬场,什么都要管。这些抱怨应该说是我国大学校长工作的真实写照。然而,是谁把校长搞得如此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作为教育家的大学校长究竟对什么应该有为,对什么又应该无为。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文《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做大学校长是项美妙事业》介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谈起自己12年校长生涯只出过一本《大学工作》的专著时,没有一丝底气不足,而是沉浸在最美妙者从事最美妙事业的幸福和自豪感中。雷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带研究生、搞研究成果,那就是与校长的大学工作背道而驰,是没任何美妙可言的。 这种美妙,在雷文的体会是单纯的:其实当好校长很简单,只须做到两点:选贤任能、确定当务之急。这种美妙,在雷文体会又是一种权威感和成就感。好的校长,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校长必须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力。这种美妙,在雷文体会还在于一种不是清闲官的清闲。不是清闲官,大到引航向前、运筹帷幄,小到体察学生宿舍、与学生聚餐,极尽校长之职责。而当我们仔细查看国外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的身份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身份都很单纯,校长就是校长。 《工人日报》曾经刊文《中国大学校长累从何来?》认为,我国大学校长的身份很复杂,除了校长之外,他们还是博导、院士,在政府的行政编制序列里又是正厅级、副部级的官员,几种身份集于一身。身份的多样、行政级别的优越,说明这些校长的担子重、责任大。然而,既然各位校长都享有着一定的行政级别待遇,那么为民服务就是当官者的本职,对本职工作何苦要抱怨多多。如果当校长不能为教职工、学生服务,又凭什么要行使行政权力、享受行政待遇?从这一点来讲,这些校长的抱怨毫无道理。 雷文校长何来清闲?因为他不需为副部级、正厅级校长的名头座次斤斤计较,不担心没有成果被同行笑话,不为有名无实的博导头衔背上良心债。那么,我国的校长为什么就不能单纯一点,卸掉学术科研的担子,别再追求行政待遇,专心当好校长呢? 克拉克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认为,校长是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既是领导者、教育家、创新者、教导者、信息灵通人士,又是官员、管理人、继承人、寻求一致的人、劝说者、瓶颈口;但他主要是一个调解者,作为调解者的头等大事就是相安无事如何使七十二行不和谐的派别相调和。校长是大学这一教育组织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笔者认为,大学校长之能否胜任,本身的品质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作为教育家的大学校长应该修炼教育家的如下品质。 第一,要有理想追求,有承前启后的使命感,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大学校长要体现大学理想、使命,体现大学维护社会公正、彰显社会良知等所有当代文明社会的价值和品质。大学校长应成为时代的良知和智能的火把,以及社会良心或良心的守护者,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 第二,应有一种英雄气概人不敢言,我则言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这不仅是指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同样应如此。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航标灯,那么大学校长则应该是现代文明的守灯人。谁站到了大学校长的位置上,谁就应肩负起大学的使命。 第三,应该是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象征。大学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知识的创新、增长。因为大学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机构,知识是人类对未知王国探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种种曲折、失败和错误,知识的探索者必然要彼此平等地讨论、交流、批评和争辩,形成一种知识共同体。只有在这种知识共同体内的百家争鸣中,才可能有知识的发现、发明、积累和进步。所以大学校长必须像蔡元培那样,将大学营造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园。 第四,应该以爱护学生和教师为天职。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教师和学生又是这个家园中的主体,是最应该受到尊重的。大学校长应当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与教师和学生相通。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即成为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一个正义的、有思想的、优秀的大学校长,必然会创造条件还权于师生,让师生获得权利意识并运用自己的权利,而不是让师生处于无权的被行政人员管理的状态,难有主体身份的认同感。 《科学时报》 (2009-6-30 B4 视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时报:大学校长的蜕变
machangle 2009-7-28 14:23
科学时报:大学校长的蜕变 在当今情况下,什么人愿意当大学校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7/221845.shtm 中国教育问题重重,当下几乎被国人万炮齐轰。大学因此也成为众矢之的,而大学校长则是首当其冲。因为,人们总是想起当年的蔡元培、胡适、梅贻琦、蒋梦麟、张佰苓等人,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校长之中,就没有这样一些给大学以精神的校长呢? 其实,现在的大学校长也是有苦难言。他们虽是堂堂一校之长、法人代表,但是在自己的校园内究竟能有多少作为,是说不清楚的。 首先,每个大学有党委书记。党委书记与校长是什么关系?没有人明确知道,不像校长与副校长、校长与处长,那种关系是十分明确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可见,校长不是大学的最高长官,但负最高责任。大学的最高领导是党委,党委书记是党委的召集人和党委会议的主持人,对于党委会议具有首席长官的地位。有些书记常常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变成了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际上成了大学的第一把手。然而,书记却不具有法律上的责任人地位。于是在中国的大学中就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书记排名一般在校长之前,但对于大学却没有法律上的责任。校长不是第一把手,却要对大学全权负责。校长在这个法律框架下,与书记的关系就比较暧昧,无法较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校长心里没底。校长与书记之间的权限和义务常常是由个人的能力或性格来决定,而非由法律或法规来确定。有些大学里是校长领导书记,有些大学是书记领导校长。这是中国大学特有的风景。 其次,中国大学是教育部的下属机构,大学里的基本事务都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计划、指令执行。比如,每个大学每年的经费,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名额,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的比例)的编制,博士后的人数等等,都是教育部的计划安排,铁板钉钉,大学不能越雷池一步。国家推动985工程之后,有大量的教育经费转变成教育部的项目基金,让各个大学去竞争,其实是让大家去搞公关,所谓评委专家,也是教育部指定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在教育部手中。甚至学术和教学评奖,也是教育部分配名额给各个大学。大学的校长实际上只是教育部这个磨上的一头驴,睁着眼是这样走,闭上眼睛也是这样走。因此,中国大学里的一些怪事其实一点也不怪教育部的领导,不用说部长、副部长、司长、副司长,就是一个处长、副处长来到一所大学,也是颐指气使、八面威风,大学校长们能奈他们几何! 此外,中国的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党、政、军各个部门一应俱全,除了教学科研的行政机构例如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等以外,还有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等,安全保卫、道路交通、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居民委员会等等亦有常设机构。学校每个人员的生、老、病、死也依赖学校,还有附小、附中、医院,加上校办产业、公司宾馆等等。所有这些部门每天的上传下达、迎来送往,其工作量可想而知,每个大学校长无不对此感到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至于每年的大学招生、毕业生就业,教师的职称评定,干部的考核升迁,这都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校长们不仅要在媒体登台亮相,激情演讲,比试魅力,还要像居委会的老太太,春风化雨,做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例如征地造大楼,引进人才,制定规划等等,无不让人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想一个大学校长的境况是何等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人愿意当大学校长,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学者肯定不愿蹚这个浑水。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只会用于科学和学术研究,而不会消磨在这些繁琐的事务上。至于用大学校长的头衔来谋求学术界和科学界的虚名,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和科学家。一个有抱负的教育家也不会担当,因为他深知这样的环境和情况只能无所作为,不仅让他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还会使他的英名毁于一旦。那么,大学校长其余的人选就可想而知了。 当下的大学校长,实质上已经蜕变为一个官。一个在仕途上有追求的人,可以由此而获得副部级、司局级的官位,因而可以获得相关的利益,而其他的理想、抱负则无从谈起。而一个官员来做大学校长,却会获得很多官场之外的好处,例如教授、博导等专家学者的名头。当然,不能否认,在中国现在的大学校长之中,确实有人在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干和年华。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大学里蔡元培们已经难见踪影。 对于中国大学校长的清醒认识,可以让我们对于很多事件释怀。比如,为什么很少见到大学校长们对于教育的真知灼见?虽然作为一校之长的大学校长实际上难有作为,但为什么人们趋之若鹜,梦寐以求? 浮在表面光怪陆离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的教育灾难之深、之重。如果我们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没有危机意识,不下决心进行根本的制度性改革,培养尖端人才就只是梦想。 《科学时报》 (2009-7-28 B1 大学周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
zcgweb 2009-3-18 00:28
个人觉得大学校长应该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需要在制度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精神内涵,尤其是鼓励和激励教员和学生能够从现实的、物质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引导教员和学生从基本的生存观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内涵,从动物化的人升华到智人化的人。这应该是一所大学、一个集体的核心之所在,也是精神依托之所在。一旦达到这个层次,那么,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就会象蝉壳一样被剥离躯体,而人类的真正的精神就显现出来。当社会还被蝉壳一般的物质需求所缠绕和困扰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很难形成原创性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换言之,物质层面是表观的,精神层面是深层的。当一个人、一群人持续在表观层面纠缠不清的时候,这个人、这群人在精神层面就会长期被抑制。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要尽快让我们整个社会从这些表观的、浮华的如浮尘一般笼罩在社会上空的薄雾中解放出来,高层导向、舆论监督应该着力于此,这样中国的长线创新、持久创新才有可能实现。一句话,物化的人还是物,只有精神化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以上琐碎思想,见仁见智。
个人分类: 社会责任|3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大学校长轮换制度
wanghongcai 2008-11-25 01:01
近来由于有几个重点大学的校长的调动引起了人们的一些议论,我起初对这个问题不关心,后来想想也应该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是对大学校长轮换制度是持赞成意见的,这可能不同于许多人的意见。我认为不同意大学校长轮换的尽管有一些道理,但是非常不充分。为什么呢?我说说我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时间长短并非一个校长是否有作为的指标。国外是有许多大学校长任期非常长,而且可能是终身的。但这要看是什么时候,你不能拿今天的情况与100多年前比。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学的发展环境已经变化了,不象当初那么单纯了。但是你硬要说没有什么差别,我也由你。 第二,国外大学校长任期长是在慎选的基础上的,而且有一个明确的制约机制,这个制约机制是直接的,而不是遥远的。我们的大学校长选择不能说是草率,但是很难说经过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经过了教授们的认可。根据各方面的反映,能够成为校长的只是一些被青睐的幸运儿(其幸运可能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比较乖),甚至在他出任校长时教授们都不知道他是谁。不仅上任之前大家不了解,而且上任之后大家仍然不了解。你说这样的校长任期长短还有什么不同。 第三,真正能够作为长期校长的是因为有校长负责制。我们国家那个校长能够真正负责?而且他向谁负责?不能真正负责的校长要他做了长期的有什么用? 第四,真正能够作为长期校长是有自己坚定的信念的,知道大学该向什么方向发展的,知道该怎么引导大学的,你问问现在的我们的校长,他们有几个真正知道的?当然也很难保证他们不胡说一起的。如果没有强烈信念的引导,仅仅知道忙于日常事务,这样的校长谁不能当啊!所以长点短点都无所谓。 第五,真正的长期校长是因为教授们留恋,是因为他有感动教授们的人格品质,你调查一下现在的大学校长有几个教授说他们真正好的(当面奉承的除外,特别的利益关系的除外)。所以这样的大学校长早走也好,说不定新面孔做事情更谨慎一点,更忌讳一点,不会乱来。 其次,我赞成大学校长轮换是因为轮换制度能够带来活水,免得陈陈相因,免得形成地方势力。 在今天中国大学,学术风气显然还没有达到非常好的状态,此时学校官方的意见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发展影响非常大的,一旦时间久了校长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也要争夺专业的话语权力,因为我们的大学校长还不是全职,都是业余校长,所以不要指望他们会对学校发展有多大贡献,只要他们不损害学校长期发展的利益和不形成内讧就好了。我们知道,许多校长还没有到退休就开始为自己的退路着想了,就要求学校为他们留下一块保留地。实际上每个学校都有许多这样的保留地,当然这里也是一个个小王国,是别人不能染指的。在中国你让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久了,就必然形成一些复杂的关系网,因为中国还基本上是一个人情社会,既缺乏自觉,又缺乏监督,大家都好面子,你把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比,这就有点不伦不类。所以,不要把美国大学任期长,特别是私立大学的任期长作为范例来说明中国的问题。你为什么不拿中国的私立大学校长情况来说呢?中国的私立大学校长没有几个经常换的,因为它们有很好的负责机制,中国的公立大学校长向谁负责呀? 再次,我赞成大学校长轮换,也确实是替大学校长着想的。想大学校长都有一个摸索期,这个摸索期一般都需要3-4年的经验,但是当他的成熟时他的经验又不能用!为什么?因为他的办事作风是他一开始就形成的,也是大家接受的,他也不可能中途改变的,否则就会让大家发生认同危机。所以初任校长只是积累经验,当他形成新的经验后只能去新的大学来实行,不然的话他得自己推翻自己以前的作风,这何其苦痛! 再其次,我赞成大学校长轮换,还是从领导班子集体考虑出发的。一般来说,没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是很难建立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的。作为校长你只能偶然利用的职务权威,如果你经常运用你的职务权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当校长既没有付出超强的努力,又没有过人的本来的时候,只懂你自己专业的一点东西,想让大家都听你的是不可能的。而你又急于建立自己的政绩,树立自己的威望,那样就不免与班子成员发生纠葛。特别是书记的资历比校长老的很的时候,要让书记充分尊重你的意见或服从你的权威,那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在一个集体中不能发挥领导力时,也许换一个地方,总结一下经验,可能就是对领导集体和校长个人都有好处的。 最后,我赞成大学校长轮换,还是从打破终身制角度出发的。不要认为一切都是越老越好,因为时代是一个变化迅捷的时代,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跟上时代变化的。我承认有人是能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这些人是伟大的,但只是极少数的。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没有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和组织才能的话,你给他再多的时间都无济于事。打破终身制就能够鼓励人才辈出,在变革的时代,尤其需要有胆识的人,不是一切都是经验越多越好,要知道,经验有时是个包袱,会束缚人们手脚的,会成为人们洋洋自得的资本的。而大学发展一刻也不能松懈,它很多时候不是按经验办事,而是要求去创造,这是全新的,需要有胆略的新人出现。你如果坚持长期制或终身制,岂非在扼杀新的成长机会? 当然,我不否认应该有例外的情况,但这些也必须是在规范之中的,必须经过特许程序。所以,我并不主张什么都一刀切。 综合上述,我是支持轮换制的,我认为这对大学和对校长而言都是机会,因为新人才能带来新希望,才能使人尽快地告别失望。你说这不是好事情吗?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6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短命”的校长如何成就常青的大学
张显峰 2008-11-19 14:50
关于北大换帅的消息传了很久,近来终于成了事实。老掌门许智宏唱着隐形的翅膀悠然谢幕,从媒体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得出,这个和蔼老头和北大师生的相互依恋之情。 许 先生是终究要卸下重担安享晚年的,所以我以为不必太过留恋也罢。内心更为纠结的,应该是那些因为 许 先生的起身离开而不得不面对新的境遇的一些大学和师生们。 因为 许 先生的卸任,因为有人要接任北大,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掌门人好似排座次一般,次第前移一位。这种移位几乎是在瞬间完成,而且是在行政命令之下。其中在位最长者也不过七八年。 这倒让我想起一年前的一项调查来。说是我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 4.1 年,北大、清华等著名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稍长一点,平均为 5.9 年。很多大学校长往往在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期就离开了岗位。 我们一直在神往着世界一流大学,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但名闻世界的大学没有哪个是频繁换校长换出来的,相反是因为有了长任期的校长才成就了常青藤 的大学。有调查表明,美国著名的大学的校长平均任期为 12.2 年。 早在六年前,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莫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就说,我坚信,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原因之一就是实行校长长期任期制,由颇具魄力的领导长期任职能使学校更为适应变化的新时代的需要,而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改进,这是哈佛办学的悠久传统。 哈佛大学的 26 任校长平均任期达 13.9 年,其中查尔斯更是将哈佛大学校长的位子占了 40 年之久,这正是哈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抛开国外的不说。清华大学最辉煌的时期是在梅贻琦治下,有史家评价,在此期间清华大学一跃成为一所国际闻名、国内一流的大学,极大地缩短了我国大学与国外著名大学之间的差距,标志着我国的学术与教育开始走向独立。而他的任期是 17 年。北大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是蔡元培和蒋梦麟在任时,他们也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两位校长,一个是十年零八个月,一个是十五年零九个月。 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但是每个人的理念、秉性和人格终究有所不同,三五年一个校长,短命的灵魂怎样成就得了一所常青的大学? 这样说的意思自然不是要复古,要反对合理更迭。但太过短的任期,会有几人愿意而且来得及为一所大学的未来计议?既如此,还不如好好侍弄头上的红顶子,这站到点儿了好往下站去。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31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中国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展望
wanghongcai 2008-11-15 00:34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新一轮的大学校长轮换问题,有的人提出了大学校长是否用公开招聘的办法来代替目前实行的任命制办法,或者走象副校长人选那样的公开招聘试验。我感觉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在近期看太不可能。原因有以下五点: 一、大学校长与副校长职责是不一样的,副校长更讲求专业性,不是总体负责,而校长的职责则是全面负责的,所以大学校长的资格是难以具体规定的。显然没有具体要求就很难进行招聘; 二、大学校长直接面对的上级领导,只有知人善任才能做到上行下效,招聘制度没办法保证这一点,而且在完全陌生的状态下是没办法与上级要求进行配合的; 三、大学校长是把握全局的,并不是贴一个招牌,并非越是有名气越能够胜任,它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这意味着即使在美国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未必能够行得通; 四、中国大学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是一个合作关系,不是一个聘任关系,因为大学校长、副校长之间有很大的相互独立性,所以协调能力是大学校长的第一位品质,如果不改变整体的官僚体制,根本无法推行大学校长聘任制; 五、实行招聘大学校长必然要求很大独立性,这是大学校长必然的要求,不然他来应聘大学校长就失去了价值,而这一点正是中国的制度环境无法给予的。在中国大学校长很大程度上只是教育部的代言人,既不是学术的代言人,也不是大学自身利益的代言人,当然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代言人,所以即使招聘精明强干的大学校长也是无用武之地的。就目前而言,比较听话的、善于协调的、有一定的专业资力的校长就足以胜任,并不需要多大的管理才能和如美国校长那样的筹划能力。可以说中国的大学校长是比较容易当的。这样的话招聘大学校长是多此一举。 以上几点理由不是非常成熟,但归结一句话,中国目前推行大学校长招聘制还不是时机。至于将来的某一天是否要这样就很难说了。 但从逻辑上说,中国要建立一流大学,就必须让大学校长独立行事,伸张自己的办学主张,而不是一味的听话型的。但这个校长可以是通过久经考验的模式来发现(教育部决不敢把一所大学交给并不熟悉的人来掌管),也不一定要通过招聘的路径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招聘的路径会快一些,能够加速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出现,不过也容易出现一些乱象,这一点也是中国大学校长选拔制度改革中最为担心的。
个人分类: 热点讨论|5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群论的思想管理了中国大学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8-11-9 18:51
用群论的思想管理中国大学 民间置换循环群: 老虎吃鸡,鸡吃 虫子 , 虫 咬 棒子 ,棒打老虎; 鸡吃虫子,虫咬棒子,棒打老虎,老虎吃鸡; 虫咬棒子,棒打老虎,老虎吃鸡, 鸡吃虫子; 棒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咬棒子。 以上群的另一种表示: ( 1234 ),( 2341 ),( 3412 ),( 4123 ) . ,这就和教科书一样了。 没错,这就是一个群,而且是 4 阶群。 如果鸡不去吃虫子,而是直接去吃(啄)棒子,这就构成一个子群,而且是真子群(满足群的定义): 老虎吃鸡,鸡啄 棒子 ,棒打老虎; 鸡啄棒子,棒打老虎,老虎吃鸡; 棒打老虎,老虎吃鸡, 鸡啄棒子。 也许有网友会质疑,鸡怎么会啄棒子呢? 俺答曰:鸡的亲戚啄木鸟不就是每天以啄棒子为生吗? 好了,咱们看看群论是如何用来管理中国高校的。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到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校长到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校长到北京大学, (如果)北京大学校长到 中国政法大学。 这就构成了一个数学上的群,这个群和老虎吃鸡的群是同构的,即两个群的乘法表是一样的,特征表也是一样的。 如果北大校长不去 政法大学,那么,剩下的三个元素就构成一个子群,但是这个子群是个假子群(不满足群的定义)。 假子群是不闭合的,就相当于是从一个闭合的链条上取下了几个环节,但是从这几节链环可以获得关于整个链条的足够的信息。 魔方复位后期,那些操作都是假子群循环。 用群论的思想管理中国大学,其妙处在什么地方呢? 这问题还是去请教社会科学工作者吧。 俺只对事物的数学原理感兴趣。 参考文献: 评论:大学变革岂能寄望于换校长 日前有关负责人宣布,徐显明任山东大学校长,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调任吉林大学校长,而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另有任用。有消息称周其凤将调任北京大学校长 (11月8日《新京报》)。 http://159.226.26.14/htmlnews/2008/11/213022.html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424 次阅读|5 个评论
院士校长的优势——北京理工大学王越校长访谈录
suqing1961 2008-8-1 13:02
旧作: 刊载于《中国大学生》 1996 年 5 期 据了解,在目前全国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同是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头衔的校长,可谓凤毛麟角。而接受采访的王越校长,却恰好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围绕着怎样当好大学校长这一话题,记者与王越校长进行了如下对话。 问: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您作为这所全国重点大学的校长,对办教育、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是怎么认识的? 答: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自然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就得接受教育。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得以持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同样离不开教育。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和肩上责任的重大。 回溯到 1940 年,老一辈革命家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形下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科教的发展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我认为这就是我党对科教兴国最早的一种设想,或者说是科教兴国思想在当时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从延安自然科学院发展而来的高等学校,北京理工大学理应为贯彻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贡献需要靠学校一代代的领导者去组织完成,这就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 中国有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理解,这里所说的百年树人,不光是指培养单个的受教育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指:高等学校需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去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优良的办学传统,使得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稳定地提供一批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乃至北京大学成为世界名校,无不是经历了上百年或近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因此,办好一所大学,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事情,大学校长一定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在任期内搞短期行为。这是校长对后人负责应具备的起码的德行和操守。 问:作为全国大学校长中屈指可数的双院士,您的身份对于办好大学具有什么优势吗? 答: 我认为,党和人民授予我院士学衔,既是对我科研工作水平和能力给予的肯定和授予的荣誉,更是寄予的一种期望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希望院士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挂两院院士头衔,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责任。大学具有知识分子集中和高科技密集的特点,因此,社会和人民对大学在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方面所起作用的期望值自然很高,当然也希望大学的校长具有更高的学术号召力。我和其他一些院士之所以被推上大学校长岗位,我想也可以说是社会和人民对高校的高期望值的体现。 我个人并不看重院士这个头衔,但客观地讲,院士这个身份对于大学校长而言,确实能给办学带来一些优势,能在办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首先,作为科学家群体的杰出代表,院士校长可以更为广泛地用他成功的学术经验、良好的学术作风以及出众的学术成就,影响和带动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或者说是润物细无声的。其次,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院士校长由于其交往与合作对象的层次较高,使得学校的科技工作者能有机会与更多的院士交流与合作,使得学校能得到更多院士的了解和关注,这对学校教育、科研诸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近三年来,每年的春节前夕,我都要邀请二三十位院士来校与我校的部分专家学者联欢、座谈。这样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肯定是有帮助的。第三,利用院士校长这一身份,便于集合更多的科学家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继而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和知名度。比如,在去年我校举办的院士座谈、联谊会上,我和其他三十几位院士联名向外交部、统战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部门提出倡议,呼吁加强对海外留学生的子女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这个倡议得到了这些部门的重视,由于是我们学校发起的,因而对学校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问:英美大学校长有一句格言:不做其他人可以胜任或做得更好的事情,对此您有没有同感? 答: 我认为,当校长和搞科研有很多类同之处。在做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之前,我长期在一家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科研工作需要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的合作,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显得日益重要。每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开展工作,承担责任,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校长和副校长各有各自的位置,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当然,我要承担作为校长的全部责任)。因此,我和副手之间也是一种合作关系,既要充分信任他们的工作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也要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相互进行忠诚的合作、商讨和帮助。合作,这是我奉行的重要工作准则。 问:您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目前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答: 是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终依靠的是产品的质量,高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依靠质量,即入才培养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管理的高质量。高校也要有创名牌的意识,不能为蝇头小利干自己砸自己牌子的蠢事。不讲质量,终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因此,要培养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作风,做老实人,干老实事。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侵蚀进了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教书育人中的敷衍了事,管理中的马马虎虎等不良现象,在各个高校时有发生。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醒。 问: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我国 4 位交通大学校长时指出,大学校长应该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家。对此,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答: 我认为江总书记讲得非常对。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校长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认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爱国心,要有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贡献的真实本领,每位校长都要用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去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是政治。谁在这方面实践成功了,谁就是政治家、教育家。当然,这里所说的政治家,不是我们过去厌恶的那种空头政治家或政客。 问:您当校长已经三年多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回首走过的历程,您认为在学校这个重要的岗位上,您的学识、经历等方面还有没有让您感到缺憾之处,从而使得您工作并不完全尽如人意? 答: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而要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又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所重点大学的校长,我有责任理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思路,我常常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北京理工大学的建设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我去认真思考和重新学习。 我们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的高校,学科专业面非常宽。我主要从事通讯与电子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领导这样一所多学科的大学,学识自然受到限制,而作为学校最顶层管理的设计者,我的任何一项决策失误,都有可能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校长的工作又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好在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我具备了与别人忠诚合作的素质,这又是我的优势。因此,工作中我可以通过合作来弥补学识上的欠缺,通过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来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03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