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大基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上海西区作为微小创新集群配置空间的设想
acthinker 2015-5-31 17:58
科技和新兴产业的线性演变和非线性突变呈螺旋共振催化态势。线性演变指的是在某一个技术和理论框架下,新概念、新技术在既有产业内的延续性创新和完善过程,而非线性突变指的是突破原有理论和技术框架,基于新的范式和构造形成的新的思想创新点,并由此产生新的技术系统和新兴产业板块的过程。按照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逻辑,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育相辅相成,有的时候创新的突破点不是来自于板块内,而是发源于边缘或者外围的技术和产业突破。 当前上海的创新资源主要围绕大创新来布局,而在微小创新生态构建方面空间依然很大。所谓大创新,是指现有科技产业巨头在上海设立的研发中心,包括跨过公司和国内优秀的科技企业,著名高校和和中科院的院所。所谓微小创新,更多的指的是来自边缘和民间小团队发起的创新行为及其作为载体微小科技创业公司。企业的大创新往往以线性创新为主,而非线性创新基本上是由微小创新推动的。不论是美国的科技产业,还是中国深圳,都非常明显的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有很多大企业做大创新,但是硅谷的未来其实是公众视野之外的微小创新。谷歌颠覆了雅虎, facebook 颠覆了社交。如今很多云计算,大数据公司正在颠覆原来的巨头,包括甲骨文这样的公司也面临严峻挑战。美国科技企业发展规律说明,新兴产业的龙头从来不是延续于原有技术系统下的龙头企业,而是发轫于基于新兴技术体系构建起来的新兴企业,这些企业在开始时都是比较小的。因此,上海市政府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中,除了要继续做大大创新,更要注重微小创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培育。我甚至认为微小创新生态的构建是决定科创中心是否成功的最重要考量。 抛除互联网和金融企业,深圳创新的两个样本:华大基因和光启科学,分别代表了我国生命科学技术和材料技术研发产业化的新路子。深圳市政府能够高效的帮助初创企业很快的成长起来,并成为行业龙头和规则的制定者,这里面有很关键的逻辑。这两个样本代表的是:私人资本资助的科研机构在推进应用科技产业化上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效率,这一结论与美国创新文化是高度吻合的。硅谷的最大影响者斯坦福大学是私立大学,硅谷的创新基本依赖天使和风险投资,加州湾区的城市群除了很多公立大学,也有很多私人基金会资助的研究机构。同时,该区汇集了美国最具科技冒险精神的人士和最高效的风险投资团体。因此,我认为上海在推进科创中心的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大创新和微小创新的环境培育的差异性,同时要注意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文氛围的路径依赖问题。既要在存量空间和存量体制上做出改革的魄力和创举,也要非常重视在增量空间和新制度框架下的野蛮生长生态(研发和产业化更加紧密)的培育。 深圳现在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龙头。在竞争大创新方面深圳不能和北京上海比肩,因此深圳市在发展过程中其实是通过大力支持微小创新而强大起来的。所以上海推进科创中心不能忽视借鉴深圳的经验。那么,支持微小创新,最基本的空间配置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除了在张江板块构建支持微小创新的生境( niche )外,同时应该注重其它区域的空间配置。这个空间配置有两个策略,一是基于分布于上海各区原有研发资源就地优化微创新的发展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比如徐汇区东部的医学与生命科学板块。二是在新的大空间内集成微小创新活动,让投融资体系在与微小创新企业的合作中更加高效。下面谈谈我对于这个大空间选择的看法。 上海市区西部,目前规划比较欠缺的就是七宝到佘山一带及其南部区域了。这个地方好比上海西部的肚子。现在这个肚子是空的。空的肚子没有力气和营养,导致现在的松江城区和嘉定新城发展的不好。另外,佘山这样的生态环境也只为豪宅的富人服务。我在美国考察时发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感觉,不论你是站在岳麓书院的石台上,还是站在 MIT 的查尔斯和边上,都可以很清晰的体会到,因为天人合一这个最基本的规律再起作用。人的灵感,需要自然生态的培育和启发。钢筋混凝土会抑制这个东西的生长。 从空间上讲,从佘山到七宝这一带是非常好的。在风水角度看,这一带属于风水宝地。这里有七宝千年古刹,历史人文源远流长。其次这里有佘山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旅游区,上海除崇明岛外最大的天然氧吧。其次,这里西接杭州,淀山湖太湖,东临上海内环,南面广大的浅开发区。北临大虹桥枢纽。可以说风水非常好。北京西郊是圆明园所在,那里是皇家园林所在,如今还有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而靠近西郊的北郊,则是上地高科技园区。所以,北京西郊是风水宝地,七宝到佘山一带也是风水宝地。北京西郊的风水宝地孕育了乐视,小米,百度,京东这样的时代领先公司。这说明环境对科技产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这一带属于浅开发区域,可开发空间广阔,并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现在松江区的发展以松江新城佘山以南为主要拓展空间。闵行区则主要发展漕河泾、莘庄和浦江镇。现在的漕河泾开发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差了好远。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又和深圳、北京的科技园区差了好远。现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是国内外大公司的一个分部,这种大公司云集的地方不利于创业公司的生长。这也是为何上海难出阿里巴巴、小米,百度这样的公司的一个原因。而七宝到佘山一带的空间广阔,土地成本比其他地方低,同时靠近大虹桥枢纽,与全国各地交流非常便捷,这一点会很好的促进信息和创新资源的交流。 同时这里聚集了上海优等教育研究资源。目前这个区域难有交大华师大,东有华东理工和上师大,中科院的科研院所也比较密集,研发资源雄厚。我认为佘山这样钟灵毓秀的地方用来建设豪宅,是非常错误的决定!佘山森林公园面积要扩大,要从佘山到七宝建设人工的森林长廊。然后将交大、复旦,上海科大等部分研发资源集中在佘山东边。重新规划泗泾和洞泾,九亭和七宝,让他们和漕河泾开发区打通。将现在的漕河泾开发区拓展,吸纳松江区洞泾以东到莘庄的空间,用这一块扶持创业型微小民营科技公司的发展。在区域内深化微小创新的知识产权交易和投融资体系的建设。这样一个配置,将填补目前上海西区在佘山东边空心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一空间配置让上海形成一东一西两大创新集群中心,让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能够展翅翱翔。 希望这个观点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上海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升级,上海的科技驱动,需要一个新的空间来配置。这个地方就是佘山到七宝及其南部片区这个地方。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大基因为何能在竞争中胜出?
热度 7 qpzeng 2014-8-16 06:53
据公开报道,国内无创产前基因诊断的竞争对手至少有3家: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但仅有华大基因在竞争中胜出,从而使其诊断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盒一举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 此后,华大基因不仅可以利用这个“唯一合法性”独自开展基因诊断服务,也可以通过其产品的“独占性”卖仪器、卖试剂给全国的各大医院,从而“垄断”基因诊断市场。其他竞争对手却只能申请临床试点“小打小闹”。 为什么华大基因具有如此强劲的竞争力?本人认为,这无疑与其著名的国际声誉、雄厚的经济实力、扎实的业务基础密切相关,而其他竞争对手无论“硬件”和“软件”都不可能与华大基因媲美。 首先,华大基因从 1999年 成立起,就先后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的主要完成单位)、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10%)、亚洲人基因组图谱(炎黄一号)和水稻基因组计划等多项享誉世界的高水平基因组研究。 其次,华大基因在2013年收购了美国Complete Genomics测序仪生产商,其生产的测序仪就挂上了华大基因的牌子——BGISEQ-1000。同时,华大基因也基于Life Technology的Ion Proton贴牌生产了另一个华大基因品牌——BGISEQ-100。 第三,华大基因已与全国200多家及全球52个国家的近900家医院开展无创产前基因诊断合作,目前已经成功完成30万例检测任务。 更幸运的是,华大基因自产测序仪“绕过”了进口医疗器械注册必须先在原产国临床应用的门槛,而其他竞争对手使用的国外测序仪都没有在原产国临床应用。比如,Illumina公司生产的Hiseq测序仪就未获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批准临床应用。 在商业竞争中,“一家独大”都是不好的,肥了商家,苦了百姓。因此,呼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加速批准其他竞争性基因诊断产品的临床应用,以便让民众“货比三家”,明白消费。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技术进步,降低服务价格,这样既能确保民众实惠消费,又能让商家合理赚钱。 最后我想强调, 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用于染色体病风险评估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正如有人戏言其为“高射炮打蚊子”。不过,我相信,这只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大规模、全面介入人体健康检查这一庞大市场的前奏,标志着生物技术的应用正在进入一个新纪元,相当于手机的3G 时代,让我们期待4G时代的迅速来临! 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原理 生物通: 产前诊断是防治出生缺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目前的许多方法都无法精准进行产前诊断,贵司这项重要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呢? 华大基因: 1997年,科学家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含有胎儿游离DNA,而随着目前DNA测序的成本降低,一门新的产前检测技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发生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风险率。 具体可以参看下图,这是以21号染色体为例进行的说明。 假设每毫升母体外周血中的染色体有1000份基因组当量,母体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900份,胎儿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100份。对于怀有正常胎儿的孕妇,胎儿的100份中含有2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母亲的900份中含有18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两者相加,共有21号染色体单体2000条。而对于怀有21-三体胎儿的孕妇,由于胎儿的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则胎儿的100份基因组当量中含有3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母亲的900份基因组当量中含有1800条21号染色体单体,两者相加,共有21号染色体单体2100条。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和基因测序的结果,可计算出孕妇怀有“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指数。 这项技术对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DNA进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并将测序数据比对到人类相应的染色体参照序列上,结合华大自主研发的信息分析方法,评估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风险率。 生物通: 这种技术服务操作是需要多少天能得到结果,诊断有效率是多少?假阳性率是多少呢? 华大基因: 一般15个工作日后可以得到结果,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将会缩短。检出率和特异性均达到99.9%以上。临床试验阶段假阳性率为0.08%,假阴性率为0.00%,正式临床应用阶段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均为零。 具体流程图如下: 生物通: 目前这一产前诊断方法是否还只是针对唐氏综合症?对于其它的13号,和18号染色体遗传疾病是否也可以进行检测? 华大基因: 目前所有染色体的数目异常也即染色体非整倍体,我们都会同时检测。其实每条染色体的检测技术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每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病率各有差异,目前除21以外的其他染色体阳性病例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本着科学、严谨,以患者为本的态度,针对这些孕妇,是会给医生有提示的,医生会根据提示进行下一步处理。 请注意:目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价格尚未制定,此前的试行价格是3000元左右,提供的“风险程度”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终止妊娠依据。 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凤凰传奇原唱,曾庆平翻唱)
个人分类: 生活杂感|119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华大基因华丽亮相美国《纽约客》
热度 8 wsyokemos 2014-1-30 09:30
昨天一位同事给我看了 2014 年最新一期美国《纽约客》( New Yorker ),上面一篇标题为“ The Gene Factory ” ( 基因工厂 )的报道 是她强力推荐的,这是一篇长达 10 页有关华大基因的深度报道 ( 1 ),我对华大基因已关注多年,根据我的了解,该报道是深入、全面而又客观的,套用时髦的话说,也可以说充满了正能量的文章。这篇报道, 对华大基因而言,不夸张的说,可以说是在美国知名媒体的一次华丽亮相。本来春节临近,事情很多,不打算写博文了,无奈看完这篇,感想不少,不吐不快,加之该报道不能在网上免费阅读,所以就急就本文,权作读后感。 《纽约客》是在美国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中相当有影响的杂志,仅纸质印刷品的每年订量就超过了一百万订户。该文作者 Michael Specter 也是《纽约客》的资深作家,专注于写科学、技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报道,此前就职于美国《时代》杂志。该报道内容很丰富,我无法、也没有能力一一评论。下面就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几点做点浅见。 华“大”基因有多大? :华大基因号称是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 / 公司,并非是自吹自擂。该公司有 178 台先进测序仪器,每年产出的基因组数据,超过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在 2011 年时,其雇员就超过了 4000 人。除了深圳总部外,还在中国香港、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大城市有分公司,更在美国和欧洲开设了分公司。说到华“大”之大,还有该公司的许多大手笔,其中之一,就是一次就从最世界最牛的基因测序仪器公司 Illumina 购买了大约 130 台最先进的测序仪,而一台的价格就超过了 50 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时间在华大基因发展历程中似乎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记: 1999 年 9 月 9 日 9 点 19 分,华大基因将公司总部转到深圳; 2011 年 11 月 11 日 ( 对欧美人,该日子就是 11/11/11 ,也是我国的超级光棍节 ) 在上海开设分公司。 华“大”基因靠什么赚钱? :文章列了许多门路,其中包括: 1) 给药物公司提供基因数据分析; 2 )为科研人员提供的样品进行测序; 3 )为美国一自闭症机构 / 组织 (AutismSpeaks) 进行测序服务,为一万人(来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测序 ; 4) 产前诊断,目前主要是对“唐氏综合征”筛选,最早可在孕后第 10 周检查出(当然还是靠测序)。等等。 华大基因的在研项目 : 主要集中于人类基因组测序、动物基因组测序和植物基因组测序。这些项目大手笔不少。该报道作者采访公司的一位高管(记得姓王)时,该高管说了一句很提气的话“ For the last five hundred years, you have been leading the way with innovation. We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following ” ( 在过去 500 年,你们(指西方人)一直引领创新,我们(指华大基因)不想再亦步亦趋了 ) 。华大基因近几年在高端期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最为抢眼的是仅在 2012 年一期 Cell (生命科学顶级期刊)上就同时发表了该公司的两篇论文。尽管这两篇文章都是作为合作单位发表的,但是也是增加公司知名度的很好方式,也是公司科研实力的表现。当然我也在网上看到喷华大基因的,说他们干的就是科技民工的活,给人家免费测测序,文章挂个名。我个人觉得,在没有真正了解真相之前,最好不要无知无畏。我和华大基因没有半毛钱关系,无意为其做广告。在华大的在研项目中,最为著名、也最有争议的要算是认知基因组 (Cognitive Gemomics) 项目了,下面多说一下这个项目。 认知基因组项目 :华大的高层认为人的智商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基因不同而导致的,所以他们要在全球筛选多达 2 万个智商超过 150 的天才,为这些人进行测序,力图找出“天才基因”(这个是我的理解),这个项目在讲究人人生而平等的西方国家显然是看上去有违伦理的,项目刚一提出,在我国也立马引起很大争议。这个项目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其中,美国的一个关键人物是 Stephen Hsu, 现在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副校长,主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他虽然是物理出身,但其科研兴趣也涉及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华大选此人做该项目的领衔人物显然是精挑细选的,除了他的头衔、科研背景外,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他此前曾在美国硅谷创办了两家公司,对于公司的运作显然也很有经验,所以华大聘请他做公司的高级顾问。 Stephen Hsu 看名字和照片应该是华裔,但是从其姓来看,应该不是来自中国大陆,像他这样做到美国知名大学副校长以上职位的华裔并不多见,此人也积极为在美亚裔(尤其是华裔)争取权益( 2 )。 关于华大并购美国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 :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是另外一家测序仪器生产商,是 Illumina 公司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华大并购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后显然想以后不用 Illumina 公司的设备了,以后就用自己的了。这当然不符合 Illumina 公司的利益,所以该公司的老总在该并购最后获批前,极力阻挠,无奈最后美国政府还是批准了。现在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已经正式是华大的一部分了。 Illumina 公司老总认为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被华大收购后,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华大在并购后就可以获取该公司的测序仪器的整套技术。这就像美国卖可乐一样,卖到全世界都没有问题,但是配方不能卖。 Illumina 公司老总认为 Complete Genomics 公司卖给中国的公司就相当于将配方给卖了。 关于华大基因的争议 :关于华大的争议,这些年一直不断,即使在科学网也有不少,比较有影响的就有饶毅的一篇博文。《纽约客》的这篇报道也不回避这些争议,用了不少篇幅讨论了这些问题,比如该公司的性质,是非盈利性组织,是政府机构还是私营企业?华大高层认为,他们都是,公司具体什么性质,这些在欧美很重要,但是在中国不重要。另外还有:从中国发展银行贷款 10 亿人民币;将华大比作生物领域的“富士康”等。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不敢断言华大是否是“富士康”,但华大和药明康德在生物医药领域无疑是中国大陆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两家公司,两者成长速度都很快,后者也兼并了几家美国生物公司,目前是已经上市的 CRO 公司中(合同研究机构)世界老大,市值近 90 亿美元。这两家公司都是服务型公司,这一点倒有点像富士康,但是限于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基础、国力、财力、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目前还无法在创新药物研发上和国际著名药企相 PK, 华大和药明康德这类的服务型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有偶然,更有许多必然因素。无论如何,两家公司在各自领域做到全球最大,我个人觉得,这本身就令人尊敬。 最后,再次声明一下,我与上面提到的所有公司均无任何利益关系。 主要参考资料 1 THEGENE FACTORY , 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ng/2014/01/06/140106fa_fact_specter 2.What Harvard Owes Its Top Asian-American Applicants: Stephen Hsu , ://www.bloomberg.com/news/2012-02-03/what-harvard-owes-its-top-asian-american-applicants-stephen-hsu.html
个人分类: 生物制药|1127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你是科学家吗?-北大饶毅PK华大青年领袖王俊
热度 2 ssg334 2012-11-4 15:17
本周日(10-27)去参加了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当听完北大生科院饶毅院长开场致辞的最后一句话时,我惊呆了。但随后两位大牛间十分钟的赤膊之战,让我彻底埋在了炮灰下... 还好,本想录制王俊老师的演讲报告回去仔细研读,没想却把这千载的一幕记载了下来。饶毅院长招招致命的出击,与王俊老师雄霸天下的气势,这精彩的一幕有幸被我录了下来,与草根们一起欣赏两位大牛的巅峰“对决”。 下面来概括一下:这次“论战”大致主要分四场,分别是: 论战一: 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论战二: 华大只会拿别人的idea做学术吗? 论战三: 王俊,你是科学家吗? 论战四: 华大是造福老百姓的吗? 下面分开而谈! (注以下声音来源于 2012年10月27日 “北京大学第二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论战一: 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饶毅: 我不是说他是流氓科学家,而是说他是流氓企业家,(地位)更糟糕一些!他还不是最糟糕的(流氓商人)。他的问题在不在于测序,而在于整个的操作,贴了中国的钱为富裕国家做事。 王俊: 打断一下,华大三分之二的收入是国外的 ... 饶毅: 但是这些(收入)有没有 cover 那 128 台机器( Hiseq2000 )及运行成本?? 王俊: 这我有发言权,绝对 cover ! 饶毅: 好吧,这是内部的事情 .... 论战二: 华 大只会拿别人的idea做学术吗? (话筒突然不出音了 .... ) 王俊: 看看吧,话筒都不想让你再说话了 ... 饶毅: 从来没有人说过测序没有用,也从来没有人说过全基因组测序没有用。而整个分子生物学,从 sanger 发明测序仪就是为了希望有一天能够对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的意义是看它的作用有多大,而不是像 XXX 说的为了揭示人类的奥秘,这是瞎吹!这种 ( 当前技术)通用可以拿来忽悠别人,但不能忽悠自己 ... 要判断是否真正把握住对这个技术的认识;作为一个测序公司,第一,要看有没有发明测序的 ... ,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仪器、还可以是测序技术;第二,对于分析测序的方法能有多大贡献;第三,即使前两个都不会做,也要在价格及客户服务上有所优势。 对于测序的用处,这些都不是你们的方法(和思路),而是合同方给出来的。比如糖尿病人肠道的微生物菌群 ...... 这问题不是你提出来的 ...... 王俊: 说这话要小心!!这个课题没有任何第二家单位参与;是我王俊在 2009 年提出,王俊结合三个组共同做,经费是从王俊自己的 973 经费里面出的 ... 这个绝对 100% 是本组原创,我这个组做的!! 饶毅: 大量的课题都是别的组发起做的 .... 王俊: 我、 我、我、我、我 ....... 我必须要打断,单细胞的癌症基因组测序完完全全是我提出来的,完全在组里面独立做的,你看见的那两篇 cell paper ,糖尿病微肠道菌群 ---nature cover ,完全是华大自主产权,你看见的这些生物信息软件是没有人合作跟我做。我要把这点说清楚 .... 论战三: 王俊,你是科学家吗? 饶毅: 我的意思说是,一般人的想法是说,一个科学家要做的科学是要在一个领域有深刻认识 .... 测序可以帮助这些人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所以如果当你认为所得东西你都做过,那你一定不够格! XXX 发明了 PH 试纸 , 如果他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用了他的 PH 试纸都算是他做的,那么全世界的 nature 和 science 那都是他做的。现在因为是测序价格比较高,所以你们利用这个换取自身的价值。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关键的你们真正做的那一部分工作是什么。测序只是你们能做的 ...... 被王俊打断(王俊:谢谢大家啊!) 王俊: 今天完成的所有项目都是我王俊经历、亲身参与。王俊从来不屑于、也不需要去拿一个我跟别人合作、别人出的结果,去要一个作者,王俊不是那种人。如果王俊在里面的贡献不足以当一个作者的位置,我绝不会要!这一点咱们北大人出来的一种傲气还是有的!我首先要把这一点给讲清楚。 这里边,几个组要强调的地方,从一开始的组装技术,到后来的人工选择的相关一部分农业发展,到后来的千人基因组计划, 千人基因组计划是我和 XX 在西藏的温泉池子里光着身子提出来的 , 我可以明确的这么讲;第四条的 single cell 的癌症,第五条糖尿病和肠道微生物群种的研究完完全全都是我自己的研究小组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原创性的提出,我是不会拿别人的东西来讲,这一点自信咱们还是有的啊 ..... 论战四: 华大是造福老百姓的吗? 王俊: 我认为华大本身不是一个科学体系,也不是一个测序机构。华大本身要解决一个问题,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用“ Omics 组学”的技术来做一些老百姓能用的,这是我真真正正想做的。不是说我做的测序方法或(对物种)的测序成功怎么样。我为什么一定要讲将糖尿病 .... 这是因为通过 Omics 技术我能发现一种新的益生菌,这种益生菌如果能把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 5% ,我认为我是成功的。我就是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想说第二个问题,我讲肿瘤的发生,为什么没讲基因组,我讲的是前列腺病,我如果能把中国的肿瘤病人, 10% 的肿瘤病人能通过 Omics 序列测定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法,能够治愈并且延长寿命五年,我觉得我这辈子没白活。如果我能再解决几个物种,像谷子那样,让它能长在沙漠里面,我在做几个东西,让它长在非洲的沙漠里面,而且收量能增加一倍,我认为我没白活,而所有这些东西里面 Omics 技术是最核心的。 饶毅: 你前面说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对的,这些问题都是巨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没有一个工作能一次解决,别说 Omics 不能解决,就是用一系列的东西都不能解决。你不可能说我把 Omics 插到每个领域 ...10 各领域都插进去,每个领域贡献最大的核心都是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插 100 各领域,如果插对了一个你是核心,这是因为你有好运气,其他 99 个不可能 ...... (被王俊打断) 王俊: 我再讲一遍,对于糖尿病肠道的贡献 90% 都是华大的工作,(饶毅:这很好,省略 15 个字 ... ),对于单细胞肿瘤研究一样、对于农业发展也一样。我知道我今天在这对于饶老师的说服没有意义。我必须要说服你! 主持人打断,平息了论战! 转自:中国测序论坛 http://seq.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20
42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杨焕明这个流氓,有着不同寻常的杀伤力!
热度 2 sheep021 2012-11-2 14:05
一觉醒来发现有人说杨焕明是流氓。 杨焕明者,何许人也,俺还真不知道,赶紧百度一下(本来喜欢用狗,但狗已经死了),才知道这个所谓的流氓竟然是 华大基因的董事长。 最有意思的是,《生命世界》2012年第10期,也就是最新一期的封面内容就是介绍华大基因的,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内容很多,俺记性不好,印象深的有两点: 1、某年月日,主力南下,在深圳成立 华大基因研究院 2、某年月日,完成炎黄一号基因测序(印象深主要是担心他这个结果会不会被人利用,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儿) 而说到华大基因,俺还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刻: 深圳 华大基因 等中德机构合作“ 毒黄瓜 ”疫情原因破解 _魅力深圳_深... 2011年6月4日 - 华大基因研究院表示,德国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后,该研究院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对该细菌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便尽快寻找到致病机理。在获得病毒样本后三天的时间内,华大基因完成了对该新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组测序。经过初步信息分析,发现该菌株是一种新的兼具侵袭、产毒、肠出血等特征的大肠杆菌 当时很奇怪,德国为啥要跟中国的华大基因合作破解毒黄瓜难题,而不是某些基因技术更先进的国家。 后来才知道,中国的基因研究水平早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了: 在抗击非典行动中,带领年轻人团队,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在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及建立诊断方法上又做出了贡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走向了世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与有关部门的肯定。   杨教授及其团队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以及家猪、家鸡、家蚕基因组等重大项目使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得以跻身于世界前沿。 其实,说一个人是流氓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起码,说明他有实力。没有点实力,敢做流氓吗? 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其人品不好、或有作奸犯科之事的话,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流氓的,呵呵。如果再多一些这样的流氓,世界列强也不敢随便欺负中国了不是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公私同行”的疑问:基因组所和华大基因公司
热度 73 饶毅 2012-11-1 09:39
2003年至2007年,杨焕明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和华大基因公司董事长。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是国家事业拨款单位,其所长不仅是国家正规行政体系的厅局级,而且是法人。华大基因是盈利性私人企业,杨焕明也是其法人。 公私两个机构做同一件事情:基因测序。 对“公私同行”现象有所评论可能不是多余。总结经验教训对后来者有借鉴意义。如果是好事,应该树立为榜样;如果可行,会有更多的人争相仿;如果有问题,要避免后来者重复,而且国家需要建立规范。如果发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本文主要在于科研人员与公司的关系。这并非一个公司的问题,而是高科技企业中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不过杨焕明和华大基因较为引人注目而成为了近年生物医药方面的范例。国外已有公私分离的规范,国内有必要亡羊补牢。 “公私同行”是顺应改革、还是逆改革而动? 我国有过从国立机构转为私营的企业,因为这些国立机构是1950到1970年代计划经济时代产物,其转型伴随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但转型一般发生在200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后,我国成立很多独立成立的私营机构,可以说是蔚然成风。在2000年以后,成立新的、与私营公司同行的国立机构,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因此,杨焕明任公私两个做同类工作机构的法人,引人注目。 在中国因为经济发展幼稚阶段而规则比较混乱的时候,并未出现过大学校长开与大学分不清的公司,也没有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私人拥有与研究所分不清的公司。所以,一般认为,杨焕明开创了国家层面研究所的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让一套领导班子同时领导了公私两个牌子,让一个国家事业单位和一个私营盈利企业“公私同行”。 中国研究所或大学领导并无担任双重法人、领导“公私双肩挑”的成规,而西方国家禁止国立机构领导涉及“公私同行”。在杨焕明留学过的美国,一般科学家的公私很分明,校长、所长就更必须公私分明。在杨焕明进入的基因组领域,前面已有世界领先的基因组机构,如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基因组研究所,其所长不能参与组建基因组相关的公司;而美国有很多私立的基因组公司,其负责人不能担任国立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美国一般教授可以开公司,但其实验室中由学校或研究所付工资的人员不能为公司工作,其实验室由学校和研究经费购置的仪器、财产,不能用于其校外公司的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杨焕明回国后同时任基因组所和华大基因的法人,自然在很多人心里引起了疑问。 “公私同行”带来的疑问 “公私”如何分开? 如果两个机构的法人是同一人,当出现矛盾时,谁代表研究所、谁代表公司?同一套领导班子领导的两个机构,是否签订合约明确财产和分工?在谈判和签约时,谁代表研究所利益、谁代表公司利益? 从所领导到研究生、技术员等,国家已经支付了其研究所的在编人员的工资,如果这些人中有一些同时是公司的雇员、或为公司做项目,那么是否出现拿国家的工资做公司的事情? 如果公私两套机构共用同一套领导班子,在研究所和公司向国家、向其他经费结果申请经费时,公私如何分开?如果经费以研究所申请,公司是否参与应用?谁决定?如果经费不以研究所申请,主要以公司提出申请,是否导致人们疑问领导班子比较关心公司的经济利益、而忽略研究所的经济利益和稳定发展? 申请经费后购置的仪器等财产,是研究所的、还是公司的?如果是研究所的,谁决定公司能否用?如果是公司的,是否导致人们疑问领导们比较照顾公司、不太顾研究所? 杨焕明等作为国立研究所的研究生导师,获得教育部和科学院批准的研究生指标和经费。这些研究生从事研究所的课题、还是公司的项目?如果从事公司的项目,谁批准?研究生用国家的工资为私营公司工作,谁批准?是否我国的大学校长都可以仿效,把研究生变成公司的劳力? 领取国家工资的人员,从所领导到研究生,在同时为研究所和公司工作时,其测序服务带来的收入,归研究所、还是公司?其工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研究所、还是公司?谁决定? 2007年,杨焕明被中国科学院撤职,其前后有一些人离开基因组所,去深圳的华大基因公司。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生在带国家薪酬的情况下到华大基因工作,有些到2012年才以在公司做的工作而毕业。这些工作,如何界定是国家出工资的人员给公司打工?谁来界定? 2008年,科学院基因组所更换领导班子。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听说,研究所认为资产很少,使中国生物界和中国科学院内部很多人奇怪,因为此前基因组研究所从外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很热闹,所以一般人不太能理解其仪器和财产并不多的情况。本文假定国家进行了很严格的审计,确实无资产转移,那问题就是:在研究所和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期间,领导班子在照顾公司还是研究所?还是从来就是以公司为目的,以研究所为桥梁、或附属品? 如果中国大学、中学、小学的法人校长、研究所的法人所长,都同时开平行的公司,其公司服务方向和内容与学校、研究所几乎完全重叠,校长、所长任期内获得经费、订单时,外界认为有国立机构撑腰,而到校长、所长公职下台的时候,其任期内积累的财产很少留在其原领导的国家机构,一定会带来很多质疑。 目的和结果 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国家、地方和私人投入杨焕明名下基因组测序的钱,成果是什么? 杨焕明和华大基因给外界的印象是为国争光,而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是公司做大了。这两种不同估计,明显差别在于判断实际得益方。 杨焕明和华大都经常公开宣称自己的工作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中国争一席之地,特别被渲染了当年克林顿总统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时,中国做了1%的工作。如果这是为国争光,可能会有异议:中国做的是美国的几十分之一,低于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比例,低于中国很多行业与美国相应行业的比例。华大近年购买大量测序仪,成为国外测序仪厂商最大买主。这类工作,可类比我国民航业。我国可能购买客机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民航载客量增加最快,但他们只是认为自己顺应了国内民众的需求,没有以买客机为自豪,而希望自主研发客机。而测序是无国度的,并无国家和民众需求,美国解的密码本全世界用,无论哪个国家测人类基因组序列也是给大家用,杨焕明用民族主义渲染需要中国做测序工作,可能是公司给自己贴国家需求的标签。人们推测,正是因为难以用科学理由解释为什么要用中国的大量经费和人力做需要重复购买昂贵的、不断更新的外国仪器和试剂,才用民族主义牌,以获中国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要与国外竞争,自主研发测序仪才是,而杨焕明无此实力、至少比忽悠国内经费买国外仪器难很多。 认为华大基因公司迄今成长是企业商业成功,得利的是华大创始和持股人,“公私同行”有利于私人。杨焕明开始基因组研究时,并无技术专长、也极少基因组研究背景,华大基因同样是无实力的草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杨焕明个人、或华大基因公司到国际上,不可能拿下1%的“任务”。杨焕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任职,是他自行代表中国领1%的必要条件。虽然他的国家代表权没得到遗传所、更未得到科学院的同意,但国际上不知道、也没有想到有个人敢自作主张代表国家。如果杨焕明只是华大基因公司的代表,国际上不可能相信一个无技术、缺人才、少资金的公司代表一个国家。杨焕明和华大基因对“冒领1%事件”一直引以为豪。这对华大基因,肯定是好事。用冒领的1%大旗做虎皮,杨焕明和华大基因才能在中国要钱、要地皮,有资源买仪器、招兵买马。也就是说,杨焕明创业华大不是明明白白地说要创业办公司、请国家投资和地方帮忙,而是以他们带着国家已经对国际的承诺、为国家负责等口号,在当时大家不少人能判断杨焕明背景很差的时候,被迫支持他强行上马。 私人到国外去制造国家承诺、反过来要求国家负责的做法,自然引起人们疑虑:这是为国家、还是为了公司而挟持、甚至绑架国家? 如果华大基因作为企业成功了,那么国家多年支持其基因组测序的钱很重要。如果一直是私营机构单独运行,国家、地方每次都是明确投资私营公司,可以占股份。但如果公私不分明,那么,就会引人发问。从1990年代后期杨焕明自己在未获中国任何机构授权情况下向国际“代表中国”冒领1%开始,到创立科学院基因组所时国家和地方对基因测序的支持,到深圳的华大基因茁壮成长,都是企业行为。十几年来,中国国家和地方对华大基因公司的投入,是否有国家和地方的股权?还是投入经费的人都认为是投入研究所的而忽略了对公司投资的可能? 如果权力更大的省长、市长、县长、厅长、局长都同时开一个公司,他们的公司是否成长会高于华大?这些公司的董事长在世界上可能比杨焕明更显得成功,中国立即产生世界五百强中一半以上的公司。如果中国提倡这样做的话,恐怕无数的人会焕发空前的创造性… 公私分离 对“公私同行”模式的评论虽然具体用了引人注目的杨焕明和基因组所,而更广的意义在于:1)其他人,特别是青年和学生,以后是否仿效这一广为人知的“成功”例子,创造机会建立多个公私并行的机构,还是自己思考国家的发展和制度的健全,顾虑人们公德水平的提高,而不步杨焕明的后尘;2)国家各级机构应该积极考虑建立机制,解决目前还有的其他类似案例,防止今后发生更多问题,以保证国家利益,也使私营公司免于人们满腹疑虑而能够顺利发展。 有些公司,包括华大,也可能有时感到与国家机构同行其实影响公司按市场规律运行、影响公司的决策,因此并不认为公私同行是好事,至少不是所有时期都是好事。今天,华大基因公司已与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剥离,如果公司现在也认为不与国家机构同行是好事,可能后来的创业者知道可以避免走“公私同行”的曲折道路。 公私清晰分离的情况下,也许公和私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本文内容含有质疑和批评杨焕明和华大基因公司,但并非批评仅参与工作、而不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其他华大基因员工。华大众多一般青年员工中应该有认真诚恳为理想而工作的人)
个人分类: 社会|58634 次阅读|83 个评论
[转载]饶毅PK王俊:华大基因有自己的idea吗?
热度 1 genesquared 2012-10-30 09:02
饶毅PK王俊:华大基因有自己的idea吗? 发布:21 小时前 来自:生物探索 阅读数: 606 导读 2012年10月27日,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祐才报告厅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二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上,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与华大基因执行总裁王俊就华大基因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自己的idea、是否在为百姓造福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2012年10月27日,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祐才报告厅举办了北京大学第二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联合指导下,邀请来自国内外著名的交叉学科领域学者,为北京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为促进北京地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平台。 这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等各高校和中科院系统的著名学者,如北京大学生科院院长 饶毅 教授,也邀请了在生命科学产业非常活跃的科学企业家,如深圳 华大基因 执行总裁 王俊 。这两位分别作为中国生物学科研界与生物产业界的风云人物,在这次活动的一开始就以 华大基因 目前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自己的idea、是否在为百姓造福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测序中国论坛整理记录了这次精彩PK,生物探索转载分享如下。 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饶毅 : 我不是说他是流氓科学家,而是说他是流氓企业家,(地位)更糟糕一些!他还不是最糟糕的(流氓商人)。他的问题在不在于测序,而在于整个的操作,贴了中国的钱为富裕国家做事。 王俊 : 打断一下,华大三分之二的收入是国外的... 饶毅 : 但是这些(收入)有没有cover那128台机器(Hiseq2000)及运行成本?? 王俊 : 这我有发言权,绝对cover! 饶毅 : 好吧,这是内部的事情…… 华大只会拿别人的idea做学术吗? 饶毅 : ……(话筒突然意外未发音……) 王俊 : 看看吧,话筒都不想让你再说话了…… 饶毅 : 从来没有人说过测序没有用,也从来没有人说过全 基因组测序 没有用。而整个分子生物学,从sanger发明测序仪就是为了希望有一天能够对全 基因组测序 ,测序的意义是看它的作用有多大,而不是像XXX说的为了揭示人类的奥秘,这是瞎吹!这种(当前技术)通用可以拿来忽悠别人,但不能忽悠自己... 要判断是否真正把握住对这个技术的认识;作为一个测序公司,第一,要看有没有发明测序的……可以是思路、也可以是仪器、还可以是测序技术;第二,对于分析测序的方法能有多大贡献;第三,即使前两个都不会做,也要在价格及客户服务上有所优势。 对于测序的用处,这些都不是你们的方法(和思路),而是合同方给出来的。比如糖尿病人肠道的微生物菌群……这问题不是你提出来的…… 王俊 : 说这话要小心!!这个课题没有任何第二家单位参与;是我 王俊 在2009年提出, 王俊 结合三个组共同做,经费是从 王俊 自己的973经费里面出的...这个绝对100%是本组原创,我这个组做的!! 饶毅 : 大量的课题都是别的组发起做的…… 王俊 : 我、 我、我、我、我……我必须要打断,单细胞的癌症 基因组测序 完完全全是我提出来的,完全在组里面独立做的,你看见的那两篇cell paper,糖尿病微肠道菌群---nature cover,完全是华大自主产权,你看见的这些生物信息软件是没有人合作跟我做。我要把这点说清楚…… 王俊 ,你是科学家吗? 饶毅 : 我的意思说是,一般人的想法是说,一个科学家要做的科学是要在一个领域有深刻认识……测序可以帮助这些人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所以如果当你认为所得东西你都做过,那你一定不够格! XXX发明了PH试纸,如果他认为任何一个领域用了他的PH试纸都算是他做的,那么全世界的nature和science那都是他做的。现在因为是测序价格比较高,所以你们利用这个换取自身的价值。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关键的你们真正做的那一部分工作是什么。测序只是你们能做的……(被 王俊 打断, 王俊 : 谢谢大家啊!) 王俊 : 今天完成的所有项目都是我 王俊 经历、亲身参与。 王俊 从来不屑于、也不需要去拿一个我跟别人合作、别人出的结果,去要一个作者, 王俊 不是那种人。如果 王俊 在里面的贡献不足以当一个作者的位置,我绝不会要!这一点咱们北大人出来的一种傲气还是有的!我首先要把这一点给讲清楚。 这里边,几个组要强调的地方,从一开始的组装技术,到后来的人工选择的相关一部分农业发展,到后来的千人基因组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是我和XX在西藏的温泉池子里光着身子提出来的,我可以明确的这么讲;第四条的single cell 的癌症,第五条糖尿病和肠道微生物群种的研究完完全全都是我自己的研究小组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完完全全原创性的提出,我是不会拿别人的东西来讲,这一点自信咱们还是有的啊…… 华大是造福老百姓的吗? 王俊 : 我认为华大本身不是一个科学体系,也不是一个测序机构。华大本身要解决一个问题,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用“Omics 组学”的技术来做一些老百姓能用的,这是我真真正正想做的。不是说我做的测序方法或(对物种)的测序成功怎么样。我为什么一定要讲将糖尿病……这是因为通过Omics技术我能发现一种新的益生菌,这种益生菌如果能把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5%,我认为我是成功的。我就是想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想说第二个问题,我讲肿瘤的发生,为什么没讲基因组,我讲的是前列腺病,我如果能把中国的肿瘤病人,10%的肿瘤病人能通过Omics序列测定找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法,能够治愈并且延长寿命五年,我觉得我这辈子没白活。如果我能再解决几个物种,像谷子那样,让它能长在沙漠里面,我在做几个东西,让它长在非洲的沙漠里面,而且收量能增加一倍,我认为我没白活,而所有这些东西里面Omics技术是最核心的。 饶毅 : 你前面说的美好的愿望都是对的,这些问题都是巨大的问题。这些都是没有一个工作能一次解决,别说Omics不能解决,就是用一系列的东西都不能解决。你不可能说我把Omics插到每个领域...10各领域都插进去,每个领域贡献最大的核心都是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插100各领域,如果插对了一个你是核心,这是因为你有好运气,其他99个不可能……(被 王俊 打断) 王俊 : 我再讲一遍,对于糖尿病肠道的贡献90%都是华大的工作,( 饶毅 : 这很好……)对于单细胞肿瘤研究一样、对于农业发展也一样。我知道我今天在这对于饶老师的说服没有意义。我必须要说服你! 主持人打断,平息了论战! 人物介绍 王俊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 华大基因 执行总裁,深圳 华大基因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南丹麦大学人类遗传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从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组织实施了家蚕、家鸡、家猪、水稻、炎黄等多个重大基因组计划,在基因组组装,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基因进化,表达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杂志上。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丹合作科学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饶毅 ,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 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现场录音及文字整理来自测序中国论坛)
个人分类: BGI|33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火爆:王俊,你是科学家吗?-北大饶毅PK华大青年领袖王俊
热度 1 bioseq 2012-10-29 10:54
转载一个很刺激的帖子! 本周日(10-27)去参加了北大举办的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听完饶毅院长开场致辞的最后一句话时,我惊呆了。 随后两位大牛间近十分钟的赤膊之战,让我彻底葬身在了炮灰下... 还好,本想录制王俊老师的演讲报告回去仔细揣摩,没想却把这千载的一幕录了下来。饶毅院长招招致命的出击,与王俊老师雄霸天下的气势,这精彩的一幕有幸被我录了下来,能与草根们一起欣赏两位大牛的“对决”。 下面两句话的印象尤其深刻! 开场致辞中, 王俊宣称“千人基因组计划是在温泉里光着膀子提出的!” 概括一下:这次论战主要分四场,分别是: 论战一: 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论战二: 华大只会拿别人的idea做学术吗? 论战三: 王俊,你是科学家吗? 论战四: 华大是造福老百姓的吗? 下面分开而谈! 论战一: 华大你拿中国的钱为外国做事? 饶毅: 我不是说他是流氓科学家,而是说他是流氓企业家,(地位)更糟糕一些!他还不是最糟糕的(流氓商人)。他的问题在不在于测序,而在于整个的操作,贴了中国的钱为富裕国家做事。 王俊: 打断一下,华大三分之二的收入是国外的 ... 饶毅: 但是这些(收入)有没有 cover 那 128 台机器( Hiseq2000 )及运行成本?? 王俊: 这我有发言权,绝对 cover ! .................................... 注:由于字数所限不能全部贴过来,而且现场录音没发下载,感兴趣的童鞋去听。 火爆:王俊,你是科学家吗?-北大饶毅PK华大青年领袖王俊 http://seq.cn/6020-1 有图有语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华大基因业务可能会显著提高中国基因研究的贡献
editage 2012-10-2 18:23
  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收购要约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Inc.,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的消息在 国际 与 国内 造成热议,此项交易预计在 2013 年初完成。   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的领先国际公司,已发表超过 250 篇研究在顶尖期刊如《自然》和《科学》等。除了人类基因外,华大基因还提供全球研究人员服务及各式病原体与动植物基因测序,同时提供提供生物信息学服务于医疗、农业和环境应用。   美国基因测序公司是第一个将基因测序从制造给研究单位购买的模式变成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项目是人类基因。最近美国基因测序公司的研究人员 在《自然》发表的一篇研究 探讨在小样本数实现精确测序的一项技术,据信可以达到最精确的测序(精确度99.99%)。   因此华大基因与美国基因测序公司的结合被视为是基因组研究的重大突破。华大基因 Wang Jun 指出:「美国基因测序开发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华大基因目前使用的其他测序平台相结合,非常符合我们的研究和业务需求,也将会使美国基因测序成为一个更成功的全球性的创新者。我们期待业务的成长以提高医疗研究和支持医生医院更好的疾病诊断工具治疗病患。」( The Pharma Letter 新闻稿 )   这个收购案是中国及医药研究人员全球化的一大步,我们期待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在未来带来更快更准确的医疗诊断。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学术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来自Eddy博士的发表专家的信息|4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大基因收购Complet Genomics
fredmann 2012-9-22 07:52
9月国内生命科学领域最为
个人分类: 行业发展|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方中国梦,西方美国梦
热度 1 liuhuan0216 2012-9-1 22:45
古:“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 ,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郑思肖。 今:“ 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 ”——李源潮 “对于全球顶尖技术人才来说, 中国 将是他们 实现 技术改变世界 梦想 的一个最佳 舞台 。”——李彦宏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同时美国成为大家追求实现梦想的地方。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郑思肖, 中国梦(China Dream)。这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希望君主贤明,统一中国的期望。 现在的“中国梦”是效仿“美国梦”的意思,指人们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其用在知识分子身上比较恰当。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策放开,很多知识分子留学归国之后,将西方学到的科技知识在中国发展壮大,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个梦想。 2012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国际人才交流》发表文章叙述“开放的中国机遇无限,发展的中国希望无限。现在世界上不仅有 一个西方的美国梦 ,也 有 一个东方的中国梦 。我们热忱欢迎世界各国的专家来华工作,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人才的国际交流为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解决现在世界上的一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前景。被称为20世纪三大科学计划之一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的。” 十多年前从美国回国创业的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有句话,“对于全球顶尖技术人才来说, 中国 将是他们 实现 技术改变世界 梦想 的一个最佳 舞台 。” 《东方中国梦》创业电影以李源潮部长《中国也有一个可以追求的梦》讲话为指导,反映了李源潮部长指出的中国科学家参与完成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创新创业历程。该影片将以华大基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华大基因青少年科学家风貌和在世界科研领域作出的贡献为剧本原型,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支持,剧组主创由华表奖杨真导演和华表奖影帝果静林等担当。 该部创业电影于2012 年 9 月 1 日在华大基因深圳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林耀、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伟、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项目开发部主任孙万松、北京富宇世纪传媒文化公司董事长付兴勇、华大基因行政院长龙岳华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导演杨真、主演果静林、王千友、马可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师、制片人李娜、执行制片人李晟烨等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林耀理事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东方的中国梦》创新创业主题电影系列片的发起方——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向一直以来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各方表示感谢,他指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参与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创新创业历程,正是中国梦的成功典范,这个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成功和喜悦,凸显了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在中国将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中国发展、造福世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事迹,也证实了这个东方的中国梦是真实、进步和长久。首部电影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为故事原型,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能够大力宣传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的成功事迹,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无论是留学人员还是外国专家来华创新创业,实现其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孙万松主任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项目的相关进展情况、重要意义作了详细的解说,提及对华大基因的感想,他说,华大基因团队不仅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更登上了科学的珠峰,这是超越梦想、追赶梦想的精神,这一团队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华大基因承载着国家的梦想,承载着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更承载着中国青年一代的梦想。 杨真导演代表《东方中国梦》剧组全体人员向中国人才基金会、商务部及华大基因对剧组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媒体对剧组的关注,他说,深圳是一个创造梦想的地方,因为华大基因在深圳生长、壮大和成功,这部电影也在深圳出生,希望它和华大基因一样成功壮大;电影主演果静林很庆幸自己能饰演汪建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说,华大基因从一个事业的小的基因发展成一个细胞群,从一个细胞群发展成一个健康结实的新生命,他表示,通过基因的研究能将人类生命的未来更加的延续,延续到一个未知的空间去,同时也可使演员及艺术家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最后祝华大基因好运、祝影片好运。 影片筹备期间得到了 中央组织部、国家商务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广电总局、中央戏剧学院 等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电影定于 9 月 1 日在深圳正式开机,预计 11 月完成前后期。 这是一部专门反应中国科学家在中国土地上用科学知识实现自己梦想的一部影片,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不是“ 百人 ”,也不是“ 千人 ”,不是“ 青千人 ”,更不是“ 万人 ”,而是只有自己自发的“ 四人 ”,无论各界对华大基因有什么样的声音,但是华大基因毕竟已经成为生物领域内的一个“研究院”或者“企业”,今天如此多的“百人”“千人”“万人”,希望也能够不断的创造出华大基因“四人”这样的成绩来。 深圳确实是一个体制创新的地方,不愧是中国体制的试验田,深圳拥有IT界的 华为 ,互联网界的 腾讯 ,生物界的 华大基因研究院 ,理工科界的 光启理工研究院 ,这些都是非国字头的科技型的 民 字头的企业,这些就是最好的中国梦的诠释。 希望我们每位科学人都能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我们的东方中国梦。让太平洋西岸有一个美国梦,太平洋东岸有一个 中国梦 。让太平洋东西岸共同点亮地球,
个人分类: 评论|2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之行(二) — 参观华大基因
热度 6 xucq45 2011-12-17 16:13
深圳大学附属医院和深圳华大基因集团有长期的合作关系,有 2 个人长期派驻华大基因。经院方联系,我们得以参观了深圳华大基因。 我们在华大基因听取了医院派驻代表的有关情况介绍,隔着窗户观看测序中心的工作状态,并参观了展示大厅。尽管是走马观花,但还是深深感受到了华大基因的发展模式和特色。 华大基因是个私人企业,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坚持 “ 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 ” 的发展模式,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 中国部分 ” ( 1%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 10% )、 水稻基因组计划 、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 SARS 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 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 深圳速度 和深圳奇迹。 深圳之行(十) - 滨海明珠光闪闪(结束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30460 深圳之行(九) - 晴雾观海别样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30052 深圳之行(八) - 今夜星光灿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9476 深圳之行(七) - 激浪拍岸心潮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6927 深圳之行(六) — 瑞云飘飘丰年临 (诗配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6268 深圳之行(五) — 剑指蓝天花更艳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0847 深圳之行(四) —深圳市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20419 深圳之行(三) — 参观关山月美术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19541 深圳之行(二) — 参观华大基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19375 深圳之行(一) — 学术报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519215
个人分类: 科海浪花|705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华大基因联合霍普金斯开展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
nooney1986 2011-11-17 16:57
2011 年11月14日 ,在第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6)上,华大基因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署了《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与教育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联合开展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研究,并希望能在人工酿酒酵母基因组的构建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据协议,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还可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实习培训,学习合成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席杨焕明教授、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生物学系Jef Boeke教授、霍普金斯大学高通量生物学中心Joel Bader副教授和蔡毅之博士、华大基因合成生物学平台负责人沈玥、美洲华大科技合作副总裁Ruth Kaucher博士、美洲华大市场部总监Joyce Peng博士等人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合成生物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现代生物科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早在本世纪初,它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2004年《技术评论》认为“合成生物学”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2005年《自然》杂志又刊发专刊介绍生物合成学科的进展。2010年《科学》杂志刊登了题为《首个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被合成》的文章,文章作者克雷格·文特尔还曾预言合成生物学可以直接带来亿万美元的生物产业。目前,合成生物学在药品、能源、食品生产等方面的产业化应用已初现端倪,美国两家企业已开始使用人工细菌生产生物燃料,制药公司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已经获准使用合成生物学改造的啤酒酵母生产青蒿素。 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酿酒酵母基因组人工合成计划(SC2.0 Project)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和从头合成真核生物。研究人员把经过设计的人工合成染色体导入酿酒酵母中,并保证带有人工合成染色体的酵母菌仍能够正常存活。该项工作的完成将阐明一系列如染色体基本特性、RNA剪接功能以及其基因组构成和进化等科学问题。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最简单和第一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是人们了解得最全面的生物系统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降解、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这使得它成为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最理想的模式生物。 “通过SC2.0这个项目,我们不仅能够尽快地了解合成生物学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更加透彻地了解机体的生命系统,如生物学机制、生物学反应、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进化过程等。目前,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更快、更有效地检测及鉴定各种合成生物和合成系统,这对基因工程在化学的应用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大基因沈玥指出。 华大基因主席杨焕明院士说:“合成生物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为研究人员深入探索生命科学发展新思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华大基因则具有世界领先的基因组学研究实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合成生物研究中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1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圳华大基因公布最新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O104菌株的基因组序列
vetmicro 2011-7-16 19:44
今年5月中旬,德国爆发大肠杆菌疫情,为了控制疫情的恶化, 华大基因和德国汉堡 — 埃普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致病菌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并向全球免费公开所有数据,并声明在公共领域许可证范围内,所公开的数据没有使用限制。 基于之前的研究发现,华大基因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迅速研发了针对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 2011 年 6 月 16 日深圳华大基因公布了最新版本的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 O104 菌株的基因组和质粒的序列。参见http://www.genomics.cn/en/news_show.php?type=showid=660 经分析,德国致死性大肠杆菌不是一种全新的细菌,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杂交的细菌,是EAEC整合噬菌体基因后获得产生志贺毒素的能力,暂时命名为 Shiga toxin-producing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STpEAEC). (资料来源于华大基因网页)
3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大基因2011年基因组研究系列成果
nooney1986 2011-7-11 14:53
作为测序的排头兵,华大基因不仅在中国序列研究领域占据首要地位,更是在全球基因组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伴随着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正式启动的华大基因研究院不仅顺利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而且在这几年里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进入2011年华大基因在基因组研究中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得了世界的瞩目。 1.致死性大肠杆菌基因组测序 6月2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联合研究揭示德国疫情是由一种新型具有超级毒性的大肠杆菌引起的,该新型菌株携带多种耐抗生素的特异基因,致使其难以治疗。德国大肠杆菌疫情爆发之后,华大基因立即建立联系开展合作,自发地加入到这场与疾病的研究中,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对该细菌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便尽快寻找到致病机理,研发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有效的控制疫情的蔓延。在获得病菌样本后三天的时间内,华大基因完成了对该新型大肠杆菌的基因组测序。经过初步信息分析,发现该菌株是一种新的兼具侵袭、产毒、肠出血等特征的大肠杆菌。华大基因利用第三代测序仪——Ion Torrent进行了该大肠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索取Ion Torrent测序仪的更多资料),初步组装结果预测的菌株基因组大小为5.2Mb。通过对序列的分析发现该菌株属于血清型O104,但O104型大肠杆菌以前未见引起人类感染大规模爆发的报道。通过进一步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2002年从中非艾滋病患者腹泻标本中分离的肠侵袭性大肠杆菌55989菌株的同源性超过93%。根据对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疫情爆发的菌株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和毒力相关质粒,可能与该菌株强毒性和重症感染有关。研究还发现,该菌株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导致抗生素治疗无效。 D. Li, et al., “Genomic data from Escherichia coli O104:H4 isolate TY-2482,” BGI Shenzhen, doi:10.5524/100001, 2011. 2.切叶蚁基因组测序 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国际研究小组共同主导完成了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工作。通过与其它已知蚂蚁基因序列比较及分析发现一些特定基因与切叶蚁社会行为及共生方式具有重要的关系,此成果为社会行为学等研究奠定了重要的遗传学基础,并使人们对切叶蚁这种特殊的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该研究成果于6月30日在国际知名杂志Genome Research ( www.genome.org )上在线发表。 Sanne Nygaard, Guojie Zhang, et al.The genome of the leaf-cutting ant Acromyrmex echinatior suggests key adaptations to advanced social life and fungus farming. Genome Research, June 30, 2011, doi: 10.1101/gr.121392.111. 3.香港猩红热疫情 6月24日,香港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发布对香港猩红热致病菌株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及多种抗生素的抗性基因。该研究小组发布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链球菌M12血清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此次香港流行的菌株与该血清型的其他菌株相比,获得了一个编码超抗原(superantigen)的毒力基因,该基因以前只在引起重症感染和高致死率的M3型化脓链球菌中发现过,研究人员推断该基因可能是通过噬菌体被转移到香港爆发菌株中(类似此次德国爆发的大肠杆菌获得强毒性的机制)。超抗原可以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激活大量T细胞(免疫细胞)并产生应对机制,可能引起机体发热、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该血清型菌株获得外源毒力因子可能是这次猩红热广泛流行,且出现重症及死亡患者的原因之一。研究人员调查还发现,该菌株携带了一些抗药性基因,其中包括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若酮类抗生素的抗性基因。这些抗药性基因的存在可能会对抗生素治疗造成一定困难。该研究小组还将继续对该病菌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研究,找出此次病情的爆发原因和病菌的进化变异机制。 4. 近视致病基因 2011年6月9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杨正林教授科研团队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在国际知名期刊《PLoS Genetics》上发表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鉴定高度近视患者的ZNF644基因突变》(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ZNF644 Mutations in High Myopia)。这是我国科学家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单基因病致病基因研究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将为近视相关的医学研究奠定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ZNF644 Mutations in High Myopia PLoS Genetics: Research Article, published 09 Jun 2011 10.1371/journal.pgen.1002084 5.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象山县浙东白鹅研究所和华大基因共同主持完成了世界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基因组大小约为1.2Gb。该项目采用目前最先进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GS)策略,分别构建了170bp、500bp、800bp、2kb、5kb、10kb和20kb等不同插入片段长度的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数据总量约为139Gb的原始数据。华大基因通过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进行了拼接组装。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GS)策略具有速度快、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的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动植物基因组序列,如水稻、熊猫、黄瓜、牡蛎、半滑舌鳎、石斑鱼、朱鹮等。进一步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将对揭示中国家鹅的起源、地理迁徙、生态演化提供直接重要的科学证据,同时也对从基因组分子序列、基因层次研究家鹅物种改良、肉质改善、适宜饲养条件的探索奠定基础。 6. 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 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主持完成了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该项目采用目前最先进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WGS)策略,对样品分别构建了180bp、500bp、800bp、2kb、5kb、10kb和20kb等不同插入片段长度的文库,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数据总量约为204Gb(原始数据)/141Gb(过滤后数据);使用自主研发的SOAPdenovo软件进行拼接组装,朱鹮基因组大小约为1.37Gb;拼接组装所获得的序列Contig N50的长度为22.2kb,Scaffold N50的长度超过5.09Mb。朱鹮基因组图谱是进行朱鹮基因组研究的基础,通过测序及相关研究掌握朱鹮基因组信息并探索与生物进化相关的重要基因,重点搭建数据库及分析平台是后续朱鹮功能基因组与生态学研究的科学保障。通过该研究可以从基因角度破解朱鹮繁殖能力低下、朱鹮幼鸟的高死亡率等问题,此外,还可以进行野生种群和培育种群基因筛选和遗传标记研究,从而实现朱鹮疾病预警和发掘健康培育新技术,进一步全面提升朱鹮研究和保护方面的总体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注释动物灭绝这一生命现象、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展珍稀动植物司法鉴定奠定基础。 7.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基因组测序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GT(GT Life Sciences)公司首次完成了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提供对其基因组序列数据的优先访问途径。此成果对优化哺乳动物细胞系研究,促进重组药物蛋白的表达,提高蛋白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个人分类: 国内医药行业观察|1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通量测序纪元下的水稻起源斯芬克斯之谜
oyjenvol 2011-6-13 23:58
聚焦:水稻 参战双方:(中山大学和北京基因所)VS (纽约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大学) 争议:单系起源OR多系起源 Citation: Ziwen He, Weiwei Zhai, Haijun Wen, Tian Tang1, Yu Wang, Xuemei Lu, Anthony J. Greenberg, Richard R. Hudson, Chung-I Wu, Suhua Shi (2011). Two Evolutionary Histories in the Genome of Rice: the Roles of Domestication Genes PLoS Genetics : 10.1371/journal.pgen.1002100 ; J. Molina, M. Sikora, N. Garud, J. M. Flowers, S. Rubinstein, A. Reynolds, P. Huang, S. Jackson, B. A. Schaal, C. D. Bustamante, A. R. Boyko, M. D. Purugganan. Molecular evidence for a singl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1; 108 (20): 8351 DOI: 10.1073/pnas.1104686108 ; 【 Huang X, Wei X, Sang T, Zhao Q, Feng Q, Zhao Y, Li C, Zhu C, Lu T, Zhang Z, Li M, Fan D, Guo Y, Wang A, Wang L, Deng L, Li W, Lu Y, Weng Q, Liu K, Huang T, Zhou T, Jing Y, Li W, Lin Z, Buckler E, Qian Q, Zhang Q, Li J and Han B (2010)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of 14 agronomic traits in rice landraces. Nature Genet 42, 961-967. (Commentary in News and Views: Nature Genet 42, 926-927)】 感慨: 水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孜孜追求的,最近几年关于水稻的大文章国内也有不少,桑涛教授的“SH4"和qsh1,张启发教授去年关于水稻脱粒基因”GS3"等等,但是这些优秀的研究并没能回答水稻起源的问题。而华大基因的扩张之路毫无疑问还是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基因组学研究的风潮,我们也毫无疑问,这股风潮不仅仅在给中国带来新的生物学研究契机的同时也将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向前推进了5-10年。只是我们不能忘记一点,如何让先进的测序技术高效地解决科学问题?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科学研究的白热化竞争。
个人分类: 叶绿体的能量团|11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基因产业从哪里起飞?
cherrylu1960 2010-11-22 00:08
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为题,为我们描绘了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包括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也预示着,新一轮科技研发资源争夺即将进入白热化。但应该面对的是更多理性的思考和发展的对策。 本期焦点访谈,以醒目的篇幅报道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利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高分辨分型技术解决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配型率低的难题,报道中提到,他们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新技术,不但使白血病骨髓移植供者和患者之间 HLA 配型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检测费用,从几万元降到了 500 元左右。 如此,的确是一个好消息,毕竟给千百万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据说大约十年前他们已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华大有专门的健康事业部,许多拓展项目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他们也很重视这方面的研发宣传。为白血病患者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无疑是基因研究和测序技术受益于民的一个实例。 比较一下十年前人类基因组破解之时有关基因产业的宣传攻势,再看看这十年的发展,得益于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多方面的合作,有人在基因产业圈地运动中似乎已初战告捷,华大应该算一个。该机构 2007 年主力南移深圳之后,似乎如鱼得水,当年 10 月就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又在 2008 年 1 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 2008 年 3 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 2008 年 10 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 2009 年 4 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 2009 年 8 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2009 年 12 月与国家农业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 作为一个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看来,华大既不缺国家的研究经费,也不缺市场的支撑。 一直比较关注华大。记得 2002 年左右,因与华大的杨焕明院士合作编写《破解遗传密码》(谈家祯院士曾上书中央,呼吁加强生命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为此由中国科协牵头,组织编写《解读生命丛书》,此为其中一册。这套多少有点政治任务色彩的科普丛书,采取了科学家和科普作者合作的编写模式),当时杨院士正忙于华大的创业发展,忙得不亦乐乎,未曾谋面,但却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北京顺义空港工业区的华大本部。印象那里的研究条件先进,有最先进的曙光计算机,昼夜不停地运转,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华大的管理也很规范,员工非常敬业。 在基因研究的许多方面,华大的确抢占了先机。走资源集约利用、充分服务于科研,兼顾市场之路,创出了一条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新路。现在,他们走的是一条国际化的道路。 华大,从他们的临床检测服务、司法物证鉴定,到体外诊断试剂开发,等等,的确拉近了科研与生活的距离,为点燃基因技术产业化的星火加了一把柴。 即使有华大的成功,关于中国的基因产业,仍然有许多困惑。 十多年前,随着人类基因草图绘就,关于基因技术产业的神话已经被充分放大,基因专利,基因圈地运动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好像拥有了基因,拥有了基因专利,就占据了生物医药开发的至高点。人们争先恐后研究基因、测基因,特别是加大与疾病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力度。当然,在可预见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中国也不想落后,因为落后就意味着挨打。 我不知道国家在有关基因研究上前几个五年计划到底投入了多多资金,想必也不是一个小数。但仍然远远赶不上科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小半。基因这东东,毕竟是有钱人才玩的起的。在基因工程新药开发上的战果,就更不用说了。基因基础研究用于新药开发,更直接地造福百姓,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方面,中国能有自己的突破吗?我们有多少能力拿到自主开发的基因新药,获得专利,也拿鬼子们一把?毕竟,我们在相关基础研究方面还是落后很多。许多所谓可用的基因专利都在人家手里。 一方面,基础研究需要投巨资,另一方面,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尚需时日,就人类疾病相关蛋白质的基因研究,进展好像并不那么顺利,在对疾病相关基因研究难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大规模开发疗效可靠的基因工程新药,也不太现实。 仅仅停留在测序上吗?看起来用途多多,实质性的却大打折扣。如名不副其实基因体检据说已经叫停,有时用未知去解释未知,无疑是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 靠生物疫苗产业?基因食品产业?来自于技术的、市场的、政治经济的,伦理的,难题多多,看来,在中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相比其他战略性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中国政府深知差距,引进人才,加大投入,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效果并不理想。在基因研究等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上,与其它方面的基础研发一样,各自为战,重复研究,似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集团优势。 还有一点,也许越难搞明白的东西,越容易迷惑人。看看近年来市场上有多少打着生物高技术产品的迷人幌子骗人的产品?目前,恐怕最良莠不齐的高技术产品,就是生物技术产品了,最说不清,准入门槛最没个准儿的也属生物技术产业了。 这是一个强调技术快速扩散,强调科研产业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浮躁、假冒伪劣生物技术产品的时代。看看我们的保健品市场,可见一斑。 中国的基因产业肯定玩不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家起步多早啊,而且已经形成集群效应。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大举进军中国,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比如转基因食品。如何低档来自国外的强大冲击?这无疑会使我们本来就不强大的产业化基础雪上加霜。 中国的基因产业从哪里起飞,还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政府在相关方面的投入和政策导向上,是不是应该加大论证,减少盲目性,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个人一点愚见,欢迎各位高手指正。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9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华大基因为什么大发?
热度 3 xupeiyang 2010-11-1 08:13
华大基因的吸引力 韩健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9172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前沿科学研究是否只有研究生才能担此重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876 深圳的华大基因(前身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 学术培训 领域作出了大胆的创新。传统观点中,要成为前沿科学的主力研究成员,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后学历是必需的。华大基因正在尝试聘用本科生并就全球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加以培训,力图把他们打造成生物信息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与其他研究人员一样,他们也会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与其他一流的国际机构共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并接受采访。行业内部培训的优势是否会超越研究生教育?华大基因的举措是否是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2010年的科研进展:   2010年1月,华大基因购买了Illumina公司的128台HiSeq 2000测序仪   2010年1月21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于以封面故事发表于《自然》杂志。   2010年1月,华大基因启动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计划在未来2年内为1千种重要动植物进行测序,并从科学界征集测序物种的提案。   2010年1月22日至23日,国家863重大专项癌症基因组研究项目启动实施及工作研讨会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召开。   2010年1月28日,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承担并完成的三篇论文《Complete resequencing of 40 genomes reveals domestication events and genes in silkworm (Bombyx)》、《The genome of the cucumber, Cucumis sativus L》、《The sequence and de novo assembly of the giant panda genome》近期被《自然中国》选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突出科学研究成果。   2010年2月11日,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近日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这一历史性成果以封面故事发表在2月11日出版的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上。   2010年3月4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   2010年3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原商务部部长助理徐秉金,深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一行参观华大基因。   2010年3月18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技术平台获得SGS签发的ISO9001认证证书。   2010年3月19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该计划将对海蛤蝓(又称绿叶海蜗牛)Elysia chlorotica及藻类饵料Vaucheria litorea进行基因组测序。
个人分类: 生物科学|6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个“博士怪胎”诞生
liuhuan0216 2010-9-12 13:28
深圳中国最具创新的城市,是一块改革试验田,具有很多新创举。南方科技大学摒弃教育部以深圳政府为后盾,要作为综合性大学直奔亚洲一流,其成立过程及与否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比南方科技大学还牛,摒弃所有政府部门以自己为后盾,直接跨步博士培养,直奔世界一流。 昨天,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签订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联合培养! 是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哥本哈根大学,还是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华大基因研究院了?将来颁发的文凭是哥本哈根大学的,还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了?如果说将来的文凭颁发的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那么华大基因具有颁发博士文凭的资质吗?如果说文凭颁发的是根本哈本哈根大学的,也算是一个洋博士文凭,那么怎么又说课程实验几乎都在中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了? 我想,如果颁发华大的文凭的话可能很难被社会认可,如果颁发哥大的文凭的话,请问质量如何保证。还有就是文章不能代表一切,如果总说本科生就发Nature、science,那么请问他们真的具备自然、科学的水平了吗。博士最主要的应该是系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锻炼。这些都值得举办方思考。 华大基因的报道如下 签约仪式的圆满结束,标志着两个世界一流的科研教育机构将采用适应现代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特点的创新方式,正式启动联合培养基因组学前沿领域高端人才项目。此联合培养项目旨在选拔极具科研潜力的高素质学生,培养基因组学领域的世界级后备领军人才。他们被形象地比喻为世界基因科学界的 尖刀班 。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除了完成必要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外,还将全面参加国际型大项目、攻克世界前沿科研难题实战锻炼,在世界最前沿的基因组学科研和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并以在世界顶尖杂志(如:《 Nature 》和《 Science 》)上发表至少一项科研成果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 为挑选拔尖学生进入该 尖刀班 培养, 9 至 10 月,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将亲自带队前往全国名列前茅的高校挑选 10 名优秀学生作为联合培养对象。这些候选学生必须具备极为出众的思维能力、科研潜力及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另一方面看,这对各地优秀学生来说,也是一次登上世界级科研舞台的难得学习与发展机会。 华大基因简介: 华大基因自 1999 年成立以来,坚持 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 ,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中国部分 ( 1% ,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 10% )、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 SARS 研究、 炎黄一号 ( 100% )、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在 Nature 和 Science 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世界领先。 哥本哈根大学简介: 哥本哈根大学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具有 530 年历史,是丹麦规模最大、最富盛名的综合性大学, 2010 年全球大学学术排名第 40 位,先后产生过 8 位诺贝尔奖得主。哥本哈根大学现有 3.7 万多在校学生和 7000 多教职员工,共设八个大学院,分别是神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健康学院、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学院下共 100 个系和 6 个中心,开设 100 个学科的教学。 http://www.genomics.cn/news_show.php?type=showid=846
个人分类: 评论|5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和大家探讨的三个问题
liwenbianji 2010-3-17 18:53
本周,有几条新闻引起了我们的质量控制编辑 Stewart Dods 先生的注意,下面列举出三条,每条新闻都给出了开放的结尾,他希望借此平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A number of news stories arouse my attention this week that I wish to share with you all. Below I have left some questions for topics of discussion: Are Chinese researchers under too much pressure? A recent study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ISTIC) suggests that China suffers poor global science impact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getting research published, arguing that the current systems of funding allocation emphasize publication quantity over publication quality. One of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research struggles to impact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is researchers unfamiliarity with the publication industry. Another reason is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the most common in journals, which is an additional obstacle for researchers whose native language in not English. Will the current systems in China allow for scientific indicators, such as the one from the ISTIC, to help decide on how funding is allocated? Is a leading edge scientific career without postgraduate study possible? The BGI in Shenzhen, formerly known as the 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 has undertaken a brave new initiative regarding scientific training . Conventionally, to become a principal investigator in cutting edge research, a scientist will need to finish post-graduate, and even post-doctorate, studies. The BGI are aiming to take on board graduate students and train them up using some of the most advanced genomic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o become high class investigators in bioinformatics. As such, they will be expected to publish as first authors, collaborate with other lead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es, attend conferences and give interviews. Is the BGIs undertaking a sign of things to come, where in-house industrial training becomes more suitable than post graduate study?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releases the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South Asia spreads from India, goes up to China and Japan and all the way down to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accounts for about one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n 1998, only Japan and Australia had published more than three articles in the NPG family of journals. Last year, that figured had considerably increased. As such NPG have released the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 offering details by country, institu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as well as historical data, as a gateway to some of the best basic research coming out of the region. Will the Index will be a useful tool for identifying key research papers from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or a distraction from the real issue that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researchers struggle to get published in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s? 下方中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科研人员是否压力过大?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ISTIC) 最近的一项 研究 显示,由于过度重视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力不尽人意,这表明目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系更倾向于量而不是质。中国的科研成果冲击国际学术界倍感艰难的原因之一是科研人员对出版业的陌生,而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期刊普遍采用英语作为文章发表的语种,这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作者来说又是一道额外的障碍。中国的现有体系是否能允许科学实力指标 (如 ISTIC 的研究课题) 来决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呢? 前沿科学研究是否只有研究生才能担此重任? 深圳的华大基因(前身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 学术培训 领域作出了大胆的创新。传统观点中,要成为前沿科学的主力研究成员,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后学历是必需的。华大基因正在尝试聘用本科生并就全球最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加以培训,力图把他们打造成生物信息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与其他研究人员一样,他们也会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与其他一流的国际机构共同合作,参加学术会议并接受采访。行业内部培训的优势是否会超越研究生教育?华大基因的举措是否是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自然出版集团推出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亚太地区包括南亚的印度,北至东亚的中国、日本,并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二分之一。1998年,只有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作者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中的发表了三篇以上的文章。去年,这一数字有了明显的改观。鉴于此形势,自然出版集团推出了 Asia-Pacific Publishing Index ,可以根据国家、科研单位、期刊以及历史数据提供相应信息,为亚太地区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的面世提供了途径。这一索引的出现是否成为了筛选亚太地区重要科研论文的有效解决方案,还是对母语非英语研究人员很难在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中发表文章这一根本问题的回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