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思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永远的北京城
热度 1 liwei999 2014-8-1 11:39
这一辈子无论流浪何处,内心深处却总有几个地儿给人有归宿的感觉。皖南家乡小镇是一,那里满载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和少年困惑。加拿大温哥华是第二故乡,那是女儿的出生地,生命奇迹的起点。连接二者的是北京,我青春事业和爱情的摇篮。喜欢李谷一唱的一首京剧味儿的老歌,“ 走遍了南北西东, 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的想一想 ,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可是,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我的北京已经面目全非,惊喜中夹有错愕和惆怅。以前的博文中记录了我第一次回国感到的震撼: 四年前第一次回国探亲,才猛然发现又一次时空错置。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可救药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然与我无关。这就是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温馨回忆的城市么?我梦牵魂萦的北京,如今形如陌路!在我引为自豪的故都,我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from 《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后来几次回京,也是来去匆匆。北京的新气象和陌生感与日俱增。直到最近的中国之行,虽然正值酷暑,我还是找到一个上午,乘地铁来到天安门广场,不顾汗流浃背,从小贩处买了一顶怪怪的阳伞状遮阳帽戴上,步行在长安街上,重温青春的足迹和爱情的旅程。过大剧院(这好像是北京中心的唯一的新地标),中南海,北京音乐厅,一路走到东单,再转公车到北海公园和景山。这才是我梦中的北京,30年岁月,没有一丝改变。 物是人非 人民共和国卫士还是那么雄赳赳 国家大剧院几乎是十里长街上唯一的新地标 中南海还是那么森严,以前在花开的季节常骑车来看中南海墙外的白兰花 大剧院不远处的北京音乐厅相比之下显得小多了,可那里面有青春的故事 不变的北海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0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夜晚打狼
xiaopang1224 2014-3-24 00:56
夜半三更冷呵呵,头晕脑胀胡琢磨。 思乡念子心尤切,只因梦乱事情多。 黑土地里长庄稼,白沙堆上树几何? 长白山下学本领,辽阔草原赛血热。 身处一地只几载,作为家乡应建设。 身在曹营心在曹,怎管异国金银多。 不怪众人多想法,各有长短都懂得。 多种生活真精彩,我行我素过生活。
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年回家待何时?
热度 1 libseeker 2013-2-8 23:51
年近不惑,已有多年未回家过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尚不知过年回家待何时? 为稻梁谋之故,自个成家在工作的地方。距离故乡1092公里,距离爱人的故乡788公里,这两个“故乡”有双方的父母还有更多的亲人,相隔1553公里。那是“百度地图”获得的里程,实际走一趟,要转若干次车,在路上的时间一个来回得跨四天。我和爱人在同一所高校,有寒暑假,时间本不成问题,但那个时间点的交通确实是个问题。我的故乡,算来已有十年未回家过年。我同爱人暑假回过两次家,在家呆的时间不长,爱人从未在我的故乡过年,未体验过故乡的年味。 今年不回家过年的理由是,小孩小,不便折腾。不仅如此,母亲帮着照看小孩,希望能帮至小孩开始上幼儿园,母亲也没能回家过年。这可忙坏了父亲,70多岁的父亲。通过电话获悉,故乡年前年后各种喜事多,亲戚多,同事多(父亲从事中小学教育42年,多半时间但任一定职务,退休之后亦较受尊重。),应酬多,方方面面不敢怠慢,分身乏术。年龄比较大,交通不方便,有的亲戚家得走10华里以上的路,有些路还相当泥泞。有时一天去三家,每家吃一顿(老家的习俗,通常是两顿甚至更多),就是这样也应付不过来。父亲不抽烟,戒酒已很多年,去人家吃饭更多的是出于礼节需要。其中有不少,原本是我等做子女的该行的礼节。据说在县城工作的大哥一家回家过年,虽然也呆不了几天,按习俗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戚拜年,多少年味更足一点,稍感欣慰。 岳父母及我的母亲有两年是同我们一起过年,那是帮我们带孩子,谈不上“享福”,相当受累。孩子今天满两周岁,父亲尚未能抱抱孙子。种种原因,父亲离不开家,他还是老家的脊梁,我那四十出头便中风十余年的二哥更需要他。二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中风后离婚,其子方5岁。侄子的抚育基本皆由爷爷奶奶代劳。这个寒假,上高职的侄子自作主张与两位同学一起去上海郊区打工,说是自己已长大了,请爷爷奶奶少操点心。据说那份工挺辛苦的。上的是晚班,晚上8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8点,时间超长(工作强度一般,但超难熬,侄子说是实在坐不住),工资超低(只有千把块钱),只放三天假。打算元宵节回趟家,据说还要扣工资,具体怎么扣法还不了解,侄子打算坚持到底。我爱人原本打算让侄子到我们家过年,了解了这般情况,只好作罢。岳父母那边,因为儿媳于春节前后临产,够忙乎的了。 作为儿女,“常回家看看”,于我们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虽已中年,而且接下来的若干年,家庭中心任务似乎仍是围绕“学位”、“职称”、“孩子”、“房子”之类折腾不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辈们非常理解我们,亦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能够“走得更远”,甚至“飞得更高”。 我是飘啊飘着的云,飘走了我的人却飘不走我的心。希望小孩上幼儿园之后,能够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尽点“人事”。祝愿我的父母及岳父母乃至普天之下的父母——幸福安康,新年吉祥!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3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赏雪思乡忆童年 - 为张玉秀老师图文配诗
热度 2 xucq45 2013-1-3 19:27
张玉秀博文“这儿有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649089 赏雪思乡忆童年 - 为张玉秀老师图文配诗 寂静空旷雪茫茫,唯有喜鹊在歌唱, 浮现儿时欢快事,身居南国常思乡。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5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喧嚣中的孤独
热度 5 ywang69 2012-10-15 14:16
国庆大假前,和曹同学一起去看硕士阶段的导师,导师已经83岁,师母也已经70好几了。虽然都在成都,由于大家都很忙加上曹同学小孩才两岁,很难凑到一起去看导师。 那天电话中就听得出导师老两口特别高兴,家里也许很久没有客人了。由于一路堵车以及曹同学下午2点就得赶汽车回老家,其实我们俩在导师家待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 导师的大女儿全家在美国,小女儿安家在龙泉驿,平素都是老两口在家,早上起来散散步,然后到菜市场买菜,回来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接下来就做饭。据说导师退休前很少做饭,如今已经成为烹饪高手。 那天除了聊了家常,自然而然就提到了钓鱼岛争端,老人家很有看法且很愤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临走的时候没想到师母给了我们一人一个红包,说是给小孩买点东西,推辞再三只好收下。我们告辞时,老两口依依不舍。 看到导师送我们出门期待我们留下吃饭的眼神,我突然觉得: 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的明天。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种数码设备每天陪伴着我们,填补了原本用来空虚、无聊的时间,甚至侵占了原本应该用来工作、交谈、睡觉的时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在《一起孤独》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然而众声喧嚣之中,我们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微博看好友在干些什么,邮件没有被立刻回复就感到沮丧不安 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似乎左右了我们的情绪,饭桌上,地铁上,公共汽车似乎。每个人都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 是该抽时间回老家看看母亲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12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七绝 (思乡)——拜读钟炳佳作《南歌子 大连行》有怀
热度 3 pww1380 2012-6-26 17:52
七绝 (思乡) ——拜读钟炳佳作 《 南歌子 大连行 》 有怀 杨文祥 (拜读钟炳吟咏大连海景的诗词佳作 《 南歌子 大连行 》,“读景生情”,一缕思乡的愁绪倏然涌上心头,故乡莱州湾那令人魂牵梦萦的醉人景色顿时浮现在眼前 …… ) 十里长滩无尽愁, 波光鸥影伴轻舟。 渔灯海月悄声语, 烟水一湾到 莱 州? 参见:钟炳《 南歌子 大连行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25do=blogid=585242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36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莼鲈之思
热度 9 geobob 2012-5-26 23:08
莼鲈之思
“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 ”------击壤歌 西晋时期,有个叫张翰的人,江苏吴江人,他曾官居大司马东曹椽,位高权重,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中组部高官。某天,因见秋风起,草木零落,突然无法遏制地思念起家乡的美食---菰菜羹和鲈鱼脍,仰天叹曰: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恋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于 是吟了那首有名的《思吴江赋 》: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之后挂印而去,命驾归吴。张翰成为因为家乡美食而弃官归乡之第一人,后来‘莼鲈之思’便成为游子思念故乡的典故。 鲈鱼也因此沾了光,在我看来,鲈鱼美味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而非其肉也。 张翰洒脱豁达,是个大才子,名垂千古,受到李白和欧阳修等人的赞美与仰慕。如今《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很多人看毕惆怅岁月渐长羁留他乡,不禁思念起小时候家乡的种种美食而热泪盈眶,只是不知道其中可有人像张翰那样猛然‘顿悟’而飞返故乡,探寻内心之自由境地? 事实上,张翰思念家乡美食只是个由起罢了,当时正值晋惠帝在位,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天下大饥因为那句‘何不食肉糜乎’而名贯古今。他在位期间爆发了‘八王之乱’,骨肉相残,为政者朝夕不保,张翰审时度势,目睹时局艰难,辞职归隐,回到故乡过着‘ 扁舟一叶泛平湖,郎采莼丝妾钓 鲈 ’的田园生活。不久之后,齐王果然兵败,他的幕僚个个罹祸而亡,而张翰躲过一劫,《资治通鉴》因此特意记录了张翰的故事。这个‘莼鲈之思’虽然是件小事情,却完全改变了张翰的人生轨迹,可谓一念之间而人生迥然不同。有时候,生活中某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可能导致此生轨迹的完全改变,另一番人生景况,事后来看,这件小事情便是人生轨迹的拐点了。 东汉时期,班超曾经很穷,为别人抄书而谋生,天长日久平平淡淡。某天,突然不可遏制地厌倦了自己所从事的不入流职业,把笔一丢,叹曰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于是不顾旁人的嘲笑讥讽,毅然投笔从戎,历尽艰难,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样地,投笔一叹,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班超的人生轨迹由此发生根本改变,也是他人生轨迹的拐点。而这种促成拐点的小事或者一念,往往是瞬间脑海里一闪,便强烈到不可遏制必须要践行的地步,这样的小事究竟是必然性事件呢,还是偶然性事件? 眼下又到了毕业时节,成群的毕业生将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或固守京沪,或进驻二线,或毅然回国,或决然留于海外,或去高校,或去研究所,或去公司企业,云云。不知这些纷乱形色的抉择之中,可有某些毕业生会产生‘莼鲈之思’的想法,突然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新的想法而一改初衷?而这些小事可能改变一生的轨迹。 记得两年前,黑面书生一贯的想法是毕业之后留在北京,事实上脑海里从来没有思考去向的问题,默认就是留在北京,想当然地认为留在北京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为何留在北京,则矮子看戏,人云亦云有诸多的好处,却从未考虑这些‘好处’和自己有何关系? 可是即将毕业,面临选择的时候,突然扪心自问北京真的那么好么?所谓‘创新’的科研真的是应该付于一生追求的事业么?我‘命令自己必须俯身于大地’,独立地思考和行走。细细一想,发现我心中更愿意居于江南诗酒之地,于是我瞬间豁然开朗,迷雾尽散,心中不可遏止地产生了一个念头: 我要回到江南去! 于是两天之内,我推翻了过去五六年累积的想法,事后来看,显然这件小事一念将会对我的人生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完全改变了人生轨迹。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虽深知前方会有诸多困难,我依然坚信‘莼鲈之思’,我愿在江南诗酒之地继续追寻我的梦想。 梦里江南 (图片引自网络无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生活点滴|8720 次阅读|23 个评论
江南烟雨
热度 3 ywang69 2012-2-9 12:21
江南烟雨
江南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温婉秀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但对该词的定义从未统一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常与山明水秀、文教发达、美丽富庶联系在一起。 一般认为,广义的江南涵盖了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地区, 也即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相当于唐代江南道 的范围;狭义的江南与宋代江南东路及两浙路所辖范围略同,也即 浙沪全境 、苏皖长江以南部分、赣北濒临长江鄱阳湖的地区及赣东北;纵观整个历史,狭义江南的代表城市为 绍兴、南京,以及明清的后起之秀苏州、杭州。 在草长莺飞的时节游览杭州一直是我的梦想,可惜造化弄人,去过几次都是冬天,在西湖上泛舟本是件让人惬意的事情,可是大家一会儿就受不了湖面的寒风,吩咐船家赶紧靠岸。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在杭州俏江南餐馆,靠窗的位置和几位老友点上一壶绍兴老黄酒, 窗外,亭台楼榭若隐若现在氤氲雨雾中,耳边传来林俊杰的《江南》。 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 。
个人分类: 心得杂谈|5372 次阅读|3 个评论
摄影配诗——五绝《咏雪》
热度 3 dmi2007 2012-1-1 13:46
摄影配诗——五绝《咏雪》
俺好摄——看官请濡目,莫染耳,要不被听成个“好色”岂不大窘。 去岁冬隆,瑞雪连连。某日外出踏雪撷影,拍得此片。诌成五绝一首,聊以咏雪抒怀乡之情。 琼碎堆甍宇,风疾落暮鸦。 愁云千里暗,孤客倍思家。
个人分类: 诗词|7529 次阅读|7 个评论
词——《忆秦娥 雁南飞》
热度 5 dmi2007 2011-12-27 16:51
词——《忆秦娥 雁南飞》
又到岁末,天寒夜长。 在人们忙着欢度节日的时候,游子心头却是思乡之情不断。 秋后某日晨早难眠,披衣起床,推开阳台门呼吸清新空气。见晨曦微露,新月如钩,时有鸿雁飞过。回身取来相机,居然拍到难得的雁阵护月图。 拟忆秦娥一阕配图。 鸿声脆,唤来晓月随行队。随行队,碧天如水,西风逐喙。 偶思父老难成寐,乡愁一枕巾沾泪。 巾沾泪,倚窗遥望,归心含愧。
个人分类: 诗词|33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花好月圆家乡好 - 读赫英新作“游子思乡曲”有感
热度 3 xucq45 2011-9-20 20:01
赫英是我尊敬和欣赏的科学网诗人之一,他的诗词感情充沛,描写细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近来一段时间在科学网未见他的身影,令人有些想念。很高兴的是,今天这位多产诗人一下子就抛出 4 篇佳作,其中一篇为“ 游子思乡曲(七绝二首) ”: 酒醉 他乡异国孤独夜, 悬月悠灯寂寞窗。 浪迹狗儿摇尾唤, 沟中人是泪汪汪。 夜雪 辗转难眠坐待明, 风吹屋脊问寒声。 异邦一夜添银发, 人有相思物有情。 读着读着,一首顺口溜就出现在脑海,题目就叫做“花好月圆家乡好” : 花好月圆家乡好 醉酒他乡望孤月,夜雪辗转思故乡, 普天同饮桂花酒,风物长宜放眼量。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847 次阅读|5 个评论
春节小诗一首,向各位拜年好!
热度 1 censambao 2011-2-2 10:39
春节思乡 鲍锟山 大地回春满堂花, 玉兔送福百姓家。 多情何止春庭月? 但坐窗前向东斜。 2011-02-02 于Ottawa,Canada
个人分类: 诗词散文|4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节日歌
nightreading 2011-1-22 08:32
天涯羁旅天涯客 万里清风千山过 爷娘一叹相思情 游子抬望长空月 西湖断桥江南雪 天山牧场北岭鹤 桂子茶香瑶琴起 听我吟咏节日歌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乡魂曲
hxdai2008 2010-12-24 19:59
群峰著绿,旭日轻照,深涧流翠碧空燕。 佳时江南,烂漫千里山花,蜂蝶忙。 褴褛牧童,放歌长天,百鸟和声荡山谷。 芳菲世界,东风吹度桃源,无忧念。 经岁烛台,几多夜、残月孤影。 惟怨切切情愫,翻乱心绪慵理。 念羁旅,回望万山水,撩惹平生心事。 遥想当年,少俊辞乡,黯归满霜。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念遥远的地方
热度 1 cunyp 2010-12-14 22:24
昨晚下了一夜的大雪,让办公室外的小草坪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 不知为什么,突然间想起了很多云南的人和事,思乡的情绪一下子自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的昆明应该是暖暖的阳光吧! 想起那个冬天,一个人在空空的生物西馆三楼, 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那个空空的大办公室依然是那么的安静. 窗外阳光明媚,窗外有这个蔚蓝的天空,窗外有着从翠湖偶尔飞过的红嘴鸥..... 既然不能自我,那就那思绪向无边无涯的远方扩散吧。 (照片是老师的,后面的文章是另一个老师的) 从翠湖北路进去爬上九五个台阶就到会泽院了 会泽院 会泽院近景 上个世界50年代末建的物理馆 物理馆和生物西馆之间走廊 银杏道上的参天大树 彭守礼:彭桓武与云南大学 1993年春云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彭桓武先生曾填《如梦令》词祝贺,词曰: 三七,四八年度,执教两番来去。 战乱认家乡,胜利屡曾回顾。 多祜,多祜,母校育才功著。 彭先生在这首词中简洁地勾勒了从抗战初期和抗战胜利之后他两次在云南大学任教的难忘岁月,高度慨恬了他与云南大学的深情厚谊。 1937年日寇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华北危急,国难在即,清华更无平静。6月,年青的彭桓武离开北平,只身沿津浦线南下,登泰山以避战乱。七月在山东泰安境内闻知发生七七事变,心悸茫然。一位東北人南行,身向何处?先生想起曾经在清华当过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先生新任云南大学校长,遂鸿雁投书,寻觅前程,问熊先生可否投身云大教书?熊先生当即复函,邀请彭先生前来东陆执教。彭先生在上海姐姐家接到熊先生来信,喜悦有加,于8月海陆兼程经越南赴昆明到任。熊、彭两位先师的親密交臂,孕育了云南大学与彭桓武先生往后这段揮之不去、懈逅难忘的历史。彭先生之深念云大的情怀不止有他和熊校长在清华的师学渊源。更为感人的是,二位先辈导师之间崇高的友谊,白璧无瑕,光彩照人。记得友人刘寄星告我,熊先生塑像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落成后,年届八十高龄的彭先生曾约他陪同前去膽拜,向塑像三鞠躬,以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后来同样令人难忘情景也重现在彭先生拜望云南大学熊庆来故居的纪念銅像前。两位开创中国数学和理论物理之业先辈导师的难忘友谊,正是我辈后学者们的楷模榜样。 彭桓武先生1937年9月在云南大学理化系执教,他教学勤奋,深受同学,老师们的爱戴。在教授普通物理中,他与由北师大毕业早来云大的顾建中教授友情甚笃,经常切磋普物教学中的问题。他们一起筹备力、热、光学等的物理实验室,有时常常奋力直到深夜。此时两友结伴去昆明(文明新街)正义路,用少许甜点恢复疲劳,再回实验室将实验筹备完成,时已东方晓白,为第二天学生的课程作好了准备。nbsp;先辈们的忘我精神,在现今的校园仍是照人的榜样。 1938年清华吴有训先生前来昆明筹办西南联大迁云南事宜,告诉彭先生有一个中英庚款留学机会,先生报考时值秋月,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唯一理论物理留学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英伦。他在爱丁堡投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两年后不负众望,以固体理论专业论文获取哲学博士。1941年在玻恩的力荐下前往由波动力学创始人薛丁谔领导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用量子阻尼理论与海特勒,海密尔顿合作,创立名扬国际的HHP介子理论。在这段时间内,他穿梭于爱丁堡和都柏林两地,交织于国际蜚声的波恩,薛丁谔及海特勒等物理学界大师之中,学术讨论、研究、学習、相互启迪。理论修养和研究贡献渐达9年间的高峰。 1946年夏彭先生赴剑桥大学出席二战后首次国际基本粒子会议。会后虽收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聘书,但先生珍惜人生危难时熊先生与他结成的宝贵情谊,记得微时人,相惜恋故枝,又致书熊师,欲来云南大学实践自己回归祖国不需要理由的名言。熊校长当即回信,并寄来路费并嘱他以云南大学教授身份出席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大学教授会议。1947年底,先生离英伦,踏归途,经香港,转上海,回到阔别9年的祖国。谦辞南京中央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邀请后,先生于1948年2月逕直由沪赴昆二次来云南大学任教。熊庆来校长举行了隆重热情的欢迎会。除物理系全体师生外,熊校长亲率数学系的教授们出席,在当时由云大委管(数学讲师白世俊负责)的凤凰山天文台隆重欢聚整天。彭先生此次执教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物性论、高等电磁论nbsp;两门课程,另外主持了一个老师们关于量子力学的讨论班。据听過彭先生主讲量子力学的前辈老师回忆,他的讲解语言简明、概念深入、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彭先生在量子力学的内容上插入了当时先进的辐射量子场初步,这是先生与海特勒合作研究介子场辐射的结晶。我至今还保留着先师杨桂宫教授听先生讲课后讲授理论物理的珍贵的草纸本讲义,其中包含着彭先生与海特勒合作研究的辐射量子场的多粒子理论。彭先生的努力,为边陲大学的物理理论教学和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年先生当选爱尔兰科学院院士(中美建交后才收到通知)。 1948年的昆明发生了7.15争民主、反内战的学生运动,炽热如潮。国民党大批特警进入云大,中断正常教学秩序,镇压学生运动。特警逮捕东宿舍(贡院)学生,围困数百学生于会泽院顶楼,而物理系恰在一楼,大批仪器设备被特警破坏。这些情况就发生在彭先生身边,使先生悲愤不已。先生此时感到学校已成为旋涡中心,今后必有许多不测事件发生,云大也无平静。1949年4月南京解放,先生毅然决定北上北平解放区。物理系内多位同仁,张其浚,杨桂宫、顾建中、唐懋荧、李德修,nbsp;王光诚,黄炎等先生在泽清堂组织了小型欢送会,依依不舍欢送彭先生。友情不断滇池水,依依惜别话短长。先生身将离昆,心仍卷恋着云大的师生,除开和老朋友,同事互道珍重外,就在离昆的前一天还约了一位优秀学生去文林街小酌。先生亲切叮嘱和勉励学生毕业后牢记坚守固体物理专业,以渡过当时毕业即失业的难关,眷顾学生之情溢于言表。就是这位学生李德修先生,后来与杨桂宫系主任一道创立了云南大学第一个物理专业金属物理,为云大保留了人才。当年5月初彭先生再绕道香港回到北平母校清华执教,完成了一个从南到北的轮回。这是先生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为投身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准备了条件。nbsp;1955年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胜利屡曾回顾,每念云海未能忘。1957年隆冬先生带领中国代表团前往印度参加亚洲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庆典,会后先生专程取道昆明访问云南大学,看望老友杨、顾,唐诸位同事和先生,互问寒暖,这是先生1948年离别云大后的笫一次回顾,畅叙8年阔别深情。 1980年,神州走出了文化革命的动荡阴影,科学春天来临,中国物理学界在广州召开国际基本粒子会议。先生在参加会议后,抽空再度取道昆明访问云南大学。那时离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已经十多年了,胜利重又回顾。这次访问时他的挚友杨桂宫先生已是云大付校长,看到云大物理系的迅速成长,先生感到了由衷的喜悦。 时光飞逝再过七年,1987年4月彭先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但梦绕边城月,心系故园楼。先生不辞长途劳顿,从北京乘火车来昆明,笫三次回访云大。一来到云大,他就住入老朋友顾建中家中,先生说这样比住宾馆更自由自在,更像在自家一样,老友们思绪可以自由飞翔,重温在四十多年深夜共同挑灯筹备物理实验的金色年华。,两位古稀老人真的一起去正义路怀旧,但滄海桑田,早已人是物非。他们边走边讨论物理问题,回忆几十年前亲密合作的往事。先生每次访问,必做学术报告,这是他的一条学人定则。杨桂宫副校长主持了彭先生的学术报告,题目为《变质量振子的正则量子化》。这个题目对那时的我极为新鮮,富有吸引力,感到以往未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报告的结论十分新颖,经过特殊正则变换,归结为与量子阻力有关的问题。这个报告,充分体现了彭先生治学锲而不舍的精神。若注意到在先生1943发表的HHP理论,其中难点就是量子阻尼项,这是一般哈密顿系统难以处理的。彭先生自如的处理这个问题,高超基本功令人赞美。在讨论会上我和赵树松等晚辈提出一些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给以精辟解答,使我们获得了极大的收益。我们初识先生就是在这个学术报告的讨论会上。 先生每次回访云大,都会为云大的建设献计献策。此次回访,在欣喜之中,他挥笔为云南大学六十五周年纪念题写了我爱云大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倾注了先生对云大的无比热爱。彩云之南是故乡,云南大学是家园,先生怎么不心系故园情呢!在访问云大后,先生才专程为五姐扫墓,难得挥泪纪凋谢,深情怀念姐弟情。先生的五姐彭楚惠(法名道立师(掌管全寺佛灯))在昆明著名的筇竹禅寺圆寂多年、墓葬于该寺。先生的五姐与虔诚信佛的熊校长夫人,杨桂宫夫人的在佛事上友情深笃,她身前身后相继受到熊校长,杨先生的关怀和照料。这段往事,在三位科学家朋友的交往中增添了亲情的温暖。 1987年我认识彭先生之后,nbsp;每次去京开会或办事,例行都要去看望先生。1994年有关生物复杂性的香山会议后,以及邹承鲁和郝柏林两位院士在1995年彭桓武80华诞之际,为推动先生十多年前就倡导的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召开以《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为题的香山会议。会议特邀黄祖洽院士就彭先生对我国科学的教育事业贡献作主题发言,表达对彭先生促进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结合所作特殊贡献的感谢。云大方面,我和刘次全教授参加了这个庆祝会。会后我们专程去彭先生家中,邀请先生再来云南。先生欣然答应待健康状况达到最佳时机成行。1997年我和洪品杰副校长等去南开大学为在云大建设有先生传统的理论物理学科,与葛墨林院士商议申请省院省校合作事宜。返回北京,洪副校长与我再去邀请彭先生,那时彭先生不顾82高龄,兴致勃勃应允。由于考慮先生健康状况,此次由彭先生爱子彭征宇陪同。年迈很少乘坐飞机的彭先生在征宇的说服下,1999年9月以84岁高龄第四次南访昆明。洪品杰副校长与我及云大的老师们去机场迎接,先生表示只愿下榻云南大学。13日上午,彭先生与物理系教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下午不顾疲劳,又向会聚一堂的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师生讲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治学经验。会后欣然题词,祝云南大学再创辉煌,祝非线性中心人才辈出,永攀高峰。 在南学楼物理系办公室与物理系教师进行的两个小时的座谈中,先生关心地询问物理系的建设,现状,与成长规模。他在座谈中一再强调,物理要与实际、实验结合、研究问题要有物理概念和直观图像。彭先生与47年前的助手唐懋荧先生会面,场面感人。唐先生是彭先生回国后培养第一位年青人,彭先生指导他用变分法以摩勒-罗森费德原子核位能为基础,研究氢、氦等原子结合能,着手探索核力,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培养人才和组织人才,走了第一步。先生高瞻远瞩的把握科学方向的能力,不愧大家风范。 彭先生第四次访问云南大学时,专程去杨桂宫先生家探望。那时杨先生已仙逝,杨师母健在,但眼力模糊半失明,彭先生紧握着师母的手相视良久,殷嘱杨师母多多保重,师母更频请彭先生多保重,为国多做事。白发老人的纯真情谊,令在场的人感动不已,一二分钟内竟未有声语。第四天,高龄的彭先生还专程抽半天时间,由刘洪章,陈中轩和我陪同,去看望熊校长在昆的第三子熊秉衡教授。先生先参观秉衡主持的激光研究所后到熊家,他的到来使秉衡全家沉浸在幸福之中。童年记忆中的彭伯伯就在身旁,心情何不激动?秉衡夫人丁中慧特做了无盐的晚餐以适应先生的身体。饭前彭先生又一次表达了对熊先生的敬意和感谢之情,晚餐上充滿了温馨和友爱。先生特别关怀地询问秉衡的姐、兄近况可好,秉衡充满感激地回应:她(他)们都好,谢谢伯伯。四年前八十高龄的彭先生荣获第二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后,分做多份,馈赠当年的共同贡献者或其后代,先生也挚意要馈赠一份给熊校长的后代熊秉慧女士。熊姐原感受之有愧,但却之不恭,在友情劝说领受了老人的心願。回忆先生念友惠及其后代之深情,好似蓝天白云,朵朵无瑕,先生对昆明的第四次访问完全沉浸在友情的追忆之中。 先生晚年喜欢梅花,在卧室伴有古朴、苍劲的松、竹、菊、梅四君子铁屏画。在过去的闲谈中先生曾告诉我他有个小愿望,想在古稀之年去看看云南大理和江南苏州两座古城和那里的高原菊、水乡梅。我们早按先生愿望订好了去大理的机票,时间也正值中秋,由征宇和我陪同,一切都在顺利进展之中。不料先生畅游石林之后,第三天我们就要起程之前,却突然收到理论物理所欧陽钟灿所長的一封急电。彭先生告诉我,院领导电告要他回京。我心急地问:北京有什么重大事情请先生会商吗nbsp;答曰:电中未说。nbsp;是否回电询问?先生严肅而简短地回答:不用了。我又追问:我们还去大理吗?nbsp;先生从容笑答:当然不去了。nbsp;我心里一时都转不过弯,第二天决定退票改机前,我还私下问征宇不去了吗?不去了,按父亲意见办。第三天我和洪付校長,洪章等八位同事在机场欢送先生返京,望着父子远去候机厅的背影,大家由衷的敬佩老一代的科学家服从組织安排的情操,又为未酬先生心愿惋惜。此后我心里的謎团一直未解。一周后的9月18日,大家欣喜奔告,从电视得知:彭先生受奖了,出席了中央召开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表彰大会,江泽民主席亲自授予彭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我喜悦地给彭先生打电话祝贺,並说謎团终于解开了,重邀先生去大理,先生答曰要看征宇何时能回啊?nbsp;何时能回啊?如今已成老人的一个双重期望了。今年六月来京提前给先生祝寿,我专问欧阳所长为何他的电报不透一点消息。欧阳笑答:那是中央安排。怕老人们先知后,过喜激动有异外,提前一周来京作疗养准备,共赴宏大喜庆的授奖场面,这是中央的关怀。謎团既解,大家都笑了。 2003年春云南大学80周年校庆,吴松校長特邀彭先生出席庆典。88岁高龄的先生欣意回函前往,将第五次再访云大。然而肆虚的非典又让愿望挂空。彭先生在回函推迟校庆时,向吴校長提出由他捐赠,以杨桂宫,顾建中教授冠名在云南大学设立奖励基金,勉励后辈。校方希望用彭先生的名义共同设立,先生坚持不肯。这一感人事迹,已在云大传为佳话。2004年7月1日,李作新先生和我应约出席首次颁奖仪式,云大数理,资环,信息nbsp;化材四学院的五名优秀生获此荣譽。当他们了解到前辈先生们纯洁的友谊时,对彭先生这位功勋科家的捐赠,充满感激之情。 回想先生执教时为云大物理学科发展倾注了巨大心血,使云大物理学科在当时学界声名鹊起。彭先生一直视云大为母校,认彩云之南为故乡,在半个世纪内,大约10年一次,不辞长途劳累,四次访问云南大学。彭先生给予我们的纯真友谊和深切关爱,正如陈世波副校长代表学校在六月祝寿辞中所说:云南大学要深深感谢先生的厚爱,千秋铭记。我们应铭记的不止是先生的科学上的隽永大智,更有先生心中的纯真大爱。 梅老愈芬芳清冽,松寿更苍劲挺拔。恰此九十华诞之时,衷心祝福我们的彭先生健康长寿! *nbsp;我为本文题目史实之厚重,特专访我的老师唐懋荧、李德修和李作新三位先生,以及熊秉衡教授。承他们提供了珍贵历史素材、资料,特别是李作新先生的类题短文给我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个人分类: 文化点滴|57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过钱塘江有感
angelfish512 2010-11-24 22:18
初冬的杭州寒意已甚浓,晚八点由钱塘江南岸过江,看着墨色深沉的钱塘江和江两岸如念珠一般的路灯,不由想起长江,想起长江大桥,想起故乡。思乡之情骤生,遂记小诗一首,以抒怀。 过钱塘江有感 戌时钱塘水如砚,氤氲霜气雾连连。 凭栏似见长江水,刹那如回故桥边。 (十一月廿四日作)
个人分类: 小诗怡情|3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放我下来好吗?
houyang 2010-9-3 22:08
我是一只风筝, 线拽在家人和朋友手中, 他们将我放飞 努力奔跑,助我越飞越高。 我是一只风筝, 梦想在蓝天和白云外, 他们吸引我飞翔, 奋力向上,等我九霄云外。 我是一只风筝, 将远方的风景传给线的那一头, 我听到了欣喜和自豪。 风景很美, 然而飞过了大江南北, 我觉得还是家乡最美。 我累了, 我想拥抱线的那头。 可以放我下来吗? 谁可以放我下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故乡的那片云
cunyp 2010-3-17 23:22
彩云之南是故乡,那里有着我勤耕雨读的梦。 故乡的那一片云彩 高原的云里地面是那么近,也许这也是我老爱幻想的根源吧 春节前的丽江,人还不是那么多 可以静享少有的安宁 鹤庆的母亲河,漾弓江,金沙江上流的支流之一 来一张漾弓江的特写 漾弓江边的一个小水潭 风景秀丽的小村落 大年初一晚上的烟花,绽放在石寨子上空 从家里的楼上看着不是很宁静的村落 从远处眺望凤凰山下的石寨子,在群水的环绕中,这就是我的家乡,新华南 邑村。 高原的黄昏来得很慢,可却消失的很快,一刹那间,那片金色的云彩便消失在星光斑斓的夜色中 漂 看到这些在草海度假的候鸟,我就想起了一个彝人乐队曾唱过的一首歌,《漂人》。是啊,鸟飞离开窝久了,都会想到回家的,更何况我一个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白子呢。 每次回家,内心深处的那潭死水,又能随着心事慢慢的游弋着 小时候,听费翔的故乡的云,现在才深深地体味到其中的那份思念和无奈之情。 ----------------------- 漂人 【山鹰组合】 为了拥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我把自己当成了一只远飞的雄鹰 他们说自由的天堂 就在那漂泊的岁月里 又有谁能知道 流离失所的酸楚 告别了心爱的姑娘 踏上一条不归路 我把她那纯真的爱情 倒进漂泊的酒里 她们说幸福的爱情 都需要常常相依 谁知道漂人的爱情 都在酒后的言语里 啊..............远飞的雄鹰 啊.............. 孤独的背着 (彝语) 啊.............. 远飞的雄鹰 啊..............孤独的背着 我想要找回最初的泪 我想要回到古老的地方 我想要找回最初的泪 我想要回到古老的地方 music 啊.............. 远飞的雄鹰 啊.............. 孤独的背着 啊.............. 远飞的雄鹰 啊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63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