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内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目——《黄帝内经》选释
热度 14 张三火 2011-9-3 13:25
目 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 ① 也。目者,心使 ② 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①精明:指眼睛。 ②心使:指眼睛视物的功能是由心所指使的。 人的两目,是五脏六腑的精气所注,是营、卫、魂、魄经常营养之处,是反映神气状况的地方。所以,人过度劳伤精神,就会出现魂魄散乱,思维意识失常的表现。因为瞳孔和黑睛是属阴的,白睛和赤脉是属阳的,所以阴阳之精相合,才会使眼睛发挥正常的视觉功能。眼睛的视觉功能,是由心来指使的。而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人的神气、精气损伤时,眼睛就不能正常发挥视觉功能,出现突然产生幻觉,精神魂魄散乱而不安等异常情况,所以就会发生眩晕迷惑的病证。 本段原文选自于《灵枢·大惑论第八十》篇,论述了人眼睛的生理功能与五脏六腑精气状况是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后世中医眼科学提出的“五轮学说”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目者,心使也”,说明眼睛的功能,与心神密切相关,因此,后世有“眼睛是心灵之窗”的说法。透过人的眼神,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活动,还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情况,诊断疾病。 中医养生学家据此提出“闭目养神”的著名养生法则。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6269 次阅读|40 个评论
黄帝——真正的伟哥
热度 5 sheep021 2011-5-12 09:46
轩辕黄帝,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上古时人们在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 节日 。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黄帝”的说法。 1, 传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2,伟绩 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3,著作(论文)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黄帝天机经》(《阴符经》,《黄帝阴符经》《轩辕黄帝阴符经》) PS: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托名之作,非黄帝亲笔。为啥要托他的名呢?因为他有则合格资格。再说了,当今社会,有几个领导的大作(甚至发言稿)是亲自动笔的? 4、能力 五千年不倒,子孙十亿 5 结论 黄帝,真正的伟哥,自古及今,无出其右。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3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及经典著作
热度 3 sheep021 2011-4-8 21:24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是谁? 俺放狗搜了一下,没发现答案。不过,没有答案是最好的了,因为俺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才去搜的。 应急管理专业的鼻祖,首推黄帝,其次是仲景。 因此,应急管理专业的经典著作理所当然是 《黄帝内经》 、《 伤寒杂病论 》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 《黄帝内经》 是一本什么书。 你可能会说,那还用说,肯定是医书了。如果这样说,可就贻笑大方了。因为 《黄帝内经》 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本管理学著作,特别是一部应急管理学著作。 在商代,及商以前,一个国家的国相和国医是同一个人执掌的。位居“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首的伊尹,是商汤一代名厨,为商朝辅国宰相,同时也是中国中药方剂的,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伊尹汤液经》是一本传说中他写的书。不过不是食谱,是药品学著作。传说中发生在他身上的典故很多,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伊尹还被民间尊为厨神。正是他撰写的《汤液经法》,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被尊为“亚圣”,现在我们仍然在学习和使用的“经方”就源于此。 范仲淹在浙江宁波任刺史时曾说:“ 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 ”,显然是有感而发。他还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这样的妙句。笔者认为,此句做互文结构理解最妙“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忧国忧民。”这正好也与“:“ 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 ”的理念一致,即“既要能做良相,又要能做良医。”做良相是为国分忧,做良医是为民分忧。 为何良相和良医可以是同一个人呢?因为,相,处理的是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也是由人组成的);医,处理的是人体系统。这两者都是复杂、非稳态、非线性、不可逆、自组织的生命系统。西方知识分子中,没有听到类似说法。 说到应急管理,人命关天,啥事能有比救人更急呢? 所以,医生从事的工作,首先是一份应急管理的工作。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从行文不难看出,本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显然不只是治病,还有治乱。而且境界还很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并认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与科学网上的应急管理专家陈安博士的观点截然不同——陈博士认为:大乱之后,才是应急管理的开始。哈哈,不亦晚乎? 就像日本的核泄漏,你现在就是有再完善的应急方案,也已经对全球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伤! 所以,搞应急管理的,必须耐着性子好好研究一下《黄帝内经》,这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啊。 至于 《 伤寒杂病论 》, 更是古人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作者张仲景在 伤 寒杂病论序中可写到:“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 由此可见,此书是作者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结晶。当然,该书是中医操作层面的著作,单单搞应急管理者就不需要认真研读了,有空翻翻倒是一个不错的参考资料。艺多不压身,一通百通嘛。 陈安博士反中医,这个? 有点说不通吧。呵呵。 相关链接: 《黄帝内经》或为最早涉及企业信息化专著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真实含义 《 黄帝内经 》背后的故事 《 黄帝内经 》是一部什么书 附件: 《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个人分类: 古籍经典|167 次阅读|3 个评论
阴阳离决
热度 5 sheep021 2011-3-22 16:14
阴阳离决
一 缘起 问:中医对于同性恋是怎么看的?是认为病态呢?还是像现在西方人那样认为一切正常?有治疗调理的方子吗?不敢公开问,否则被认为是歧视同性恋,挨人骂。 答:是病态,我似乎看过相关分析。有答案就告诉你。您没这癖好吧? 问:俺目前还没有,哈哈哈。你居然这样怀疑我,该打,我说了,要公开问,会挨板砖的。因为,西方现代主流的观点是不能歧视同性恋,就像不能搞种族歧视一样。所以,没有人敢说同性恋是病。 我想要研究女性主义、同性恋文化与科学的关系,没有看过中医的说法,所以向你请教。 答:那就好。俺可以慢慢查。否则,就要加班查了。呵呵。人数多了就正常了,科学的观点总是基于统计结果。粗浅啊粗浅。 就像乙肝病毒携带者。多了,就不要检查了,哈哈。如果 90% 的人都是同性恋。那么剩余的 10% 肯定是有病了。有一次体检,做 B 超时,一个医生说俺是肝下垂,另一个说细长条的人都下垂,不算病,正常。 口腔检查时,医生说俺有轻度牙龈炎,但又说 90% 的人都这样,不算病,不用治疗。俺就不理解了,为啥大多数人都有的病就不算病了呢?这就是科学。但是俺知道,中医可不这么认为,牙龈出血肯定是不正常的,现在,经过调理,俺的牙龈已经不出血了,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调理,俺的肝脏也就不下垂了。哈哈。这就是中医。 问:是啊,如果大家都感冒了,不感冒的就算有病。感冒药那是就成了正常食物了,哈哈哈哈。 二、文献探源 注意:为了不造成同性恋歧视,俺这里用现象,而不用病字。而且,这是笔者的个人分析,不代表中医水平。也不作为治疗依据。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男女,相互吸引,相亲相爱,再正常不过了。为何会出现同性相互吸引,甚至排斥异性的现象呢?首先,请从其定义谈起。 1 定义: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 性爱 、心理、 情感 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 性别 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 性欲 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 (homosexuality) 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 Benkert 于 1869 年创造的 (Plummer,1984) 。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Benkert,1869, 引用于 Bullough,1976, 第 637 页 ) 。 2 探源。 此现象自古就有,中外都有,并非新生事物。 在古希腊是很普遍的。 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同性恋影子的记载。例如:《汉书 · 佞幸 传》。 汉哀帝 与 董贤 共寝,董贤压住了 皇帝 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战国策 · 魏策》中记载 龙阳君 为魏王拂枕席。 “ 余桃 ” 、 “ 分桃 ” :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韩子高 与陈文帝 陈蒨 (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 陈子高 ,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在 红楼梦 里, 贾宝玉 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 3 从违法到合法,从病态到常态 在 Benkert 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 1973 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 2001 年 4 月 20 日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 20 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 道德 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3 原因初探 经过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缘由: 遗传因素   携带有 同性恋基因 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 70% 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 结果 。 性激素影响   胎儿的 大脑 受何种性 激素 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 睾丸 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 卵巢 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 . 三、笔者对同性恋现象的分析 笔者认为, 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虽然有二 遗传因素和激素影响 ,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视角不同而已。一个是从基因上看,一个是从激素看。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现象。 笔者采用的则是另外一个视角。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易经 · 乾》: “同声相应 , 同气相求 。 水流湿 , 火就燥 。 云从龙 , 风从虎 。 圣人作而万物睹 。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 阳升阴降,自然之事。阴性本降,三阴之升,阴中有阳也。阳性本升,三阳之降,阳中有阴也。 如上图所示,坎为水,居下,坎中一阳,本乎天,故亲上,有上升的动力。离为火,居上,离中一阴,本乎地,故亲下,有下降的动力。 坎离者,男女也。故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和合,自然之事也。 如果,坎中一阳变为阴,离中一阴变为阳,则成了乾坤之势,其运动之势变为直上直下,成离决之势力。如下图 此图即是天地初开之时,一画开天,阳升阴降,清阳上升以为天,浊阴下降以为地。天地分离,各归其类。这不正是非同性恋之象吗? 因此, 治疗之法,男子补肾中之阳,女子补离中之阴可也。药方就在 七损八益,阴平阳秘 一文中。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前文的方子仅表示一个治疗思路,而不是最终用药。需要者请找中医开方,不要自己用药。 笔者的本文说法与基因说、激素说并不矛盾。唯一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无法治疗。而笔者认为可以治疗。 上图即是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的简化版,原图含义更丰富,步骤更详细。 透过秦可卿之病和贾瑞之命看中医 中医文化随笔64·同性恋 关于同性恋,中医应该是否定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黄帝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提出了人仅仅有阴阳两种,而不应该阴阳不分。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a226e0100cm2o.html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05 次阅读|8 个评论
巨阳出地下
热度 1 sheep021 2011-3-8 09:47
夏威夷岛火山口崩裂 岩浆喷射 3月6日,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Pu'u O'o火山口当日出现崩裂,喷射出的岩浆冲到了约20米的高空。 // 夏威夷岛火山口崩裂 岩浆喷射 见: http://pic.news.sohu.com/group-256078.shtml?pvid=tc_newsa=11b=%E5%A4%8F%E5%A8%81%E5%A4%B7%E7%81%AB%E5%B1%B1%E5%B4%A9%E8%A3%82%E5%B2%A9%E6%B5%86%E5%96%B7%E5%B0%84#0 评论: 看到此图,想起以下语句: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阳 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 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对有意思的关系——七损八益、黄钟大吕
sheep021 2011-1-20 20:35
1内经“七损八益”与律吕“隔八相生,逢三损益”的关系 2 “钟、吕”两位神仙与两个音阶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道家两位神仙 钟离权和吕洞宾,一授一受 一钟一吕 钟吕金丹道,即道教宣称为仙人的钟离权、吕洞宾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 黄钟大吕 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远溯高古看《内经》,华夏文化万古流
sheep021 2011-1-5 17:01
远溯高古看《内经》 这是一本书的书名:《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著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也是一个重要信号——疑古学派寿终正寝- 曾记三十余年前,学医伊始,得见一书,将多部医典,尽斥为“伪书”,疑古派早期“名作”《古今伪书考》也,手捧经典,心怀隐痛,熟读背诵,竟是“伪”种?其中滋味,一时难清。稍长,虽有识辨,然迟迟不见平反昭冤,长时块垒于胸。时不时又刮“废”,“伪”之风,酸苦又合咸辛。丁亥初春,在书店转,忽见此新著,如获至宝,如沐春风,回家捧读,块垒一清。。。。。作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这位首席科学家撰此《走出疑古时代》,是一个重要信息---疑古学派寿终正寝。---“疑古思潮在思想史上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因怀疑过度,难免造成古史的空白,这一思潮影响深远,要对古代历史文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不摆脱有关观点的约束”。(自序)走出疑古时代,还我文化清白!还我经典晶莹!所谓“远溯”就是要放开眼界,充分利用最新考古成果,比如,对华夏文明史的认定,过去讲三千年,五千年,现在看来至少七千年,还有讲一万二千年。 《内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华夏文化,哲学,医学等多种自然学科的智慧结晶。 ----- 杂记: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玛雅人也是亚洲裔的系统,当玛雅人跟中国人的祖先分手后,为了心中的理想一直东去(经白领海峡)追寻神圣的太阳神,大约12,000年前就来到了美洲大陆。 这样推测的话,河图问世的早于12,000年了 世界古代文明同出一源,即是华夏文明 本世纪80年代晚期,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发现了彝族十八月历,研究证明此十八月历乃产生于远古伏羲母系氏族部落时代。 彝族十八月历是一个月20天、一年18个月,另加5天“祭祀日”,全年365天的太阳历。 玛雅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氏族部落之一,美国学者认为:“印第安实在几乎就是横渡重洋过来的中国人。”墨西哥大学基奇霍教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墨西哥研究工作者大会上说:“当地居民在欧洲入侵之前用的所谓阿兹特克历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云南省楚雄彝州十八月历。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2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冬 藏 北 水——冬天的故事
sheep021 2010-11-2 10:16
冬: 【說文】四時盡也。【禮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樂記】冬,藏也。【前漢律歷志】冬,終也。【鶡冠子環流篇】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冬:天冷了,把绿苗保护起来吧,这可是明年的希望啊。 (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 从冬字的结构看,古人可能已经拥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了,如现在的塑料大棚、温室等。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温室种植技术。 这个大棚,可比现如今的塑料大棚更科学,现在的塑料大棚,一般是简单的抛物面,上大下小。截面象一个倒扣在地的西瓜皮。而这个冬则是双曲线结构如火电场的冷却塔。顶部宽阔,便于通风。腰部还有一个紧固件。 藏: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也不能跟天对着干,臣服自然,建一个安乐窝,钻进去好好休养一阵吧:上覆干草,周围是坚固的防野兽栅栏,手边还放着武器随时准备防范野兽、敌人来袭。 (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 北:兄弟们,放下手中事,回家歇着吧。 水: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吧,现在不是拼搏的时候。爱咋咋地吧。 ( 使志若伏若匿,若私有意,若已有得 )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私有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耳聪目明:床下牛斗,水明内视
sheep021 2010-9-3 16:21
按:现代人看来,耳聪目明,内视反观,似乎是不可能之事,然既有病人如此者,先古圣人何尝不可如此? 耳不聪者,窍不虚也。不能内观者,水不 明 也。窍虚则耳聪,水明则内视。 有人可能会说,你整这些奇病怪症,不怕反中医者给你扣帽子。我认为,这些症状本是自然而然存在之事实。反中医也不能否是事实吧。要想反中医你先用别的方法把这些病解释清楚,治愈再说也不迟。 科学不就是实事求是嘛,如果科学否认事实,乱扣帽子,那还要科学干啥? 床下牛斗 典故: 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 出处: 《晋书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奇症汇》: 《枫HT 别记》云∶毁仲堪父,患耳聪病,闻床下有牛斗声。仲堪视之,有两蚁相斗耳。 (源按)修道之士,一旦得道,不特闻蚁斗有声,即纤尘飘落,亦能闻之,并能闻极远之声,谓之耳通。即《内经》所谓∶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为神全。因心气下降,百脉开通故也。若病闻蚁斗如牛,而名耳聪者,良由内火衰微,正气下陷,因窍虚反聪其耳。犹心气下降,以通其脉也。 治宜补中益气汤、八味丸 。 水明内视症江苏名医吴安庆 张女,住崇明亦新镇东北1.5公里,靠近长江边头圩内.父母双亡,遗雏成群,遗产本为可观,奈因3次海潮,没有收入,而筑岸防洪费用浩大,春间又为土匪洗劫,惊慌忧闷,萃于一身,遂得一奇疾: 病者合目,则能自见五脏六腑之位置与血液之运行,此女本无生理常识,而所谈之内脏历历不差 ,遍延中西药治,悉无寸效,卧床半截,痛苦万分 来延余诊,脉舌平整,饮食尚可,二便俱调,经水按月而至,检前医所用之药,皆安神宁心补肾之品,西医断为神经官能症,中医不曰神不安舍,即曰心肾不交,无可借镜. 沉思良久.忆及《内经》有水明内视之文,此既内视症乎?盖人之两目只能外视,今合目而能见脏腑,非内视而何?又思内视之上,冠以水明二字,则水明既是内视之病理.欲治此症,当先使水不明而浊.又思欲使水浊,莫如扰之以土,所谓土能克水是也.又思培土究以何物为佳,甘为土味,黄为土色,药之色黄而味甘者,甘草为上,且甘草有国老之称,施于一切之病,可以泛应无穷,惟中满与酒客忌之.今既不中满,又非酒客,虽不合证,谅亦无碍.然历时半载,数剂汤药,断难获效,不如改汤为丸,嘱其尽剂,亦可坚病者服药之心理. 乃为之立案曰:目甫交睫,既能自见五脏六腑之位置与血液之运行,甚为清晰,遂至惊慌恐怖,心悸失眠,淹卧床褐,五月于兹.人必以怪病目之,病本不怪,以少见故为多怪耳.此症之病名,病理载在内经,苟能服完此药,或可复尔康宁. 药用生甘草240g,研末糊丸,嘱其每服6g,日2服,白汤送下,20日服完. 余立此案,故作解人,其实平生未遇此症,亦不过作探索性治疗而已.诊后半载未邀复诊,远距百里,无以探询,邂逅病者之亲戚施某曰:病者自服先生方后,约两周左右,舍目不再见内腑,遂得安卧半月,即能起床,今以操作如常,丸未服尽,尚有少许,故未请复诊. 余不禁为之舞蹈,际此科学万能之世,谈及哲理,辄目为荒诞,请观此症之获效,则五行之理,有未可厚非者. 窃尝谓《内经》一书,苟能细细探讨,必能获得无限之宝藏,惜为秦汉之文,言简意赅,人每以艰涩难读而弃之,不然定可于世界医学中独标一帜,政府将发皇之不暇,决不忍其自生自灭矣! ---------------------------- 夜间视物 《眼症论》 云∶有人黑暗之夜、两目倏忽见物,如日中一般。此水火不交,精华关格,乖乱不和之甚,而阳光 飞越之害,不能摄养阴精,阳光无制使然。服加减八味丸乃可。 更多奇闻: 颠倒的世界
个人分类: 奇闻怪病|1027 次阅读|7 个评论
内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们
张三火 2010-6-3 19:55
近年来,不断有中医养生专家出现,这些专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打着《黄帝内经》的旗号,好像对中医的经典理论《黄帝内经》研究有多深入似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假专家迟早是要露出马脚的,也会惹出大麻烦的。今天,看到网上列出那么多中医养生专家骗子,心里真是不好受!可怜那些无知的百姓上当受骗,可恨那些媒体、出版社黑心赚钱炒作。 为了防止大家再受骗上当,帮助大家识别真假,特将当前国内外有真才实学的从事中医养生研究与内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一下真正的专家都姓甚名谁,呵呵。请看下面的这组名单吧!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顾 问 :高思华 区永欣 王庆其 赵明山 迟华基 烟建华 张登本 邱幸凡 熊继柏 主任委员 :翟双庆 副主任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 王平 王小平 苏颖 鞠宝兆 黎敬波 贺娟 邢玉瑞 周国琪 周发祥 秘书长 :贺娟 副秘书长:张新渝 王玉兴 纪立金 常务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键 ( 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 (湖北中医学院)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苏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 (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国琪 (上海中医药大学) 周发祥 (河南中医学院) 张新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纪立金 (福建中医学院) 王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齐南 (江西中医学院) 吴润秋 (湖南中医学院) 王玉兴 (天津中医药大学) 郑红斌 (浙江中医药大学) 穆俊霞 (山西中医学院) 赵博 (贵阳中医学院) 邢玉瑞 (陕西中医学院) 王志红 教研室主任(云南中医学院) 丁彰炫 (韩国庆熙大学) 委员: 翟双庆 教授 博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娟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金光亮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曾风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会南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杰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 王键 教授 博导( 安徽中医学院) 沈津湛 副教授 ( 安徽中医学院) 王平 教授 博导(湖北中医学院) 王进 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 陈刚 副教授 (湖北中医学院) 邢玉瑞 教授 博导 (陕西中医学院) 孙理军 教授 博导 (陕西中医学院) 张景明 副教授 (陕西中医学院) 雷瑗琳 副主任医 (西安市中医医院) 周国琪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晓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 苏颖 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张焱 副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 鞠宝兆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张明雪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峰 副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徐月英 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 黎敬波 教授 博导(广州中医药大学) 古继红 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 杨运高 教授 (南方医学大学中医学院) 王小平 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鲁明源 副教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丁元庆 主任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宋艾云 副主任医 (山东临沂人民医院) 吕慧青 副主任医 (青岛市中医院) 周发祥 教授 (河南中医学院) 张明利 副主任医 (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 司富春 教授 (河南中医学院) 蒋应时 教授 (广西中医学院) 张新渝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陈钢 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周宜 副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 唐雪梅 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 郁斌 副主任医 ( 江苏省中医院 ) 纪立金 教授 (福建中医学院) 申秀云 教授 (福建中医学院) 魏仲南 主任医 (福建中医学院二附院) 李学麟 主任医 (福建中医学院附院) 余天泰 主任医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王菲 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李铁男 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张志武 副主任医 ((黑龙江中医药学校) 齐南 教授 (江西中医学院) 刘凯军 副教授(江西中医学院) 吴润秋 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 赵建新 副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玉兴 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于铁成 教授 博导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云刚 教授 (内蒙古医学院) 王滨 教授 (内蒙古医学院) 郑红斌 教授 (浙江中医药大学) 王建康 主任医 ( 宁波市中医院 ) 钱荣江 主任医 (浙江宁海县中医医院) 王芳 主任医 (宁波市李惠利医院) 穆俊霞 教授(山西中医学院) 陶功定 教授 (山西中医学院) 尤舒彻 教授 (山西中医学院) 赵博 教授 (贵阳中医学院) 倪祥惠 副教授 (贵阳中医学院) 王志红 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 徐志明 副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 陈阳 副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王静 教授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 孙立亭 (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丁彰炫 教授 (韩国庆熙大学) 上述名单背景: 2009年7月20日上午8:00,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内经高层论坛开幕式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全国各中医院校的领导、老师、临床医生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贺娟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孙永章,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马骥、副校长康廷国,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健,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陶功定,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以及内经界老专家李德新教授、赵明山教授、区永欣教授、迟华基教授、熊继柏教授、关洪全教授等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孙永章宣布当选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新当选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翟双庆进行了讲话,强调了发展内经学的重要性;区永欣教授作为顾问代表也讲了话,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最后高思华校长进行的总结发言,对《黄帝内经》研究的重要性、本次成立大会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132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巫的踪影:《内经》背后的感叹(聂凡)
fqng1008 2010-4-4 07: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肝主目。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在志为怒。所有这些,都有木的属性。通过木作为中间的媒介,天地万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表现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从逻辑的角度来讲,我们很难去解释这些名词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法联系。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讲,这种思维是很荒谬的。但是从古人的思维角度出发,古人显然并不关心事物与事物是否存在客观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是事物和事物之间是否发生了某种神秘的联系,抑或在他们看来,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将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黏合在一块。比如,我所举的这段文字,木可以无限的衍生,衍生到大至天地,小至脏、色、时、音、味。换个角度说,木是一个核心,绕着它,一圈一圈,越转越大,大到宇宙天地;也可以绕着这个核心,一圈一圈,越转越小,小至声音和味道。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看到一种同心圆文化的存在呢? 其实,这种神秘的联系和同心圆文化正是巫文化力量的体现。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了解一些原始社会关于禁忌、占卜、崇拜的知识,就会知道天人相感、万物相应是一种很普通的常识,而巫术又能将很多相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木的衍生和这种相感确实太类似了。这使我不得不想到,木很可能具有巫的色彩。实际上,不单单是木,《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五行生克理论都普遍存在神秘的、内在的感应,甚至包括整体观念。 然而,从中性的角度讲,巫并不是被否定、被批判的对象。而且,它甚至可以升华为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和在思维上为了获得更清晰的认识而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再比如,《内经》中对人病理化描写的细致和准确性,如果不是建立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对人体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很难得出精妙的类似于解剖学的认识,哪怕有些在今天看来并不确切。由此也可窥见古人在适应大自然过程中对未知事物求真的渴望。就类似的例子,在《内经》中还有很多,比如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此外,对于理性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理性,是获得知识和认识的一种很重要的途径。而阴阳五行的概念以及内容就是先哲(远古的巫师)为了认识这个世界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尽管从科学性的角度,阴阳五行的学说还很粗糙,但是从自身的角度讲,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自圆其说的,甚至是比较成熟的自圆其说。从分类的角度讲,阴阳五行学说把整个世界分为七类:阴、阳、金、木、水、火、土。这种分类的方法使古人在混混沌沌之中对世界开始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是了不起的进步! 可惜,巫的力量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从五运六气到针灸刺穴,关于禁忌的描写数不胜数,无处不在。尽管中间不乏合理的成分,如针刺需要注意五脏气伤的禁忌。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内经的作者的确想得很周全;但从中医发展的角度,它在某种意义上禁锢了人们进一步对自然、对人体有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也束缚了人的求知欲。尽管,我对《黄帝内经》的时代背景认识的不是很不清楚,但从其中的文字描述来看,《内经》的时代是一个巫教主宰的时代。如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写则写,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等等。 实际上,从今天的视野看来,这种针时相应的思想是不足取的。因为患者才是决定针刺或其方式的关键所在,而非完全是天时。医学发展的艰辛和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再比如,《灵枢热病》中写到,热病不可刺者有九。是真的不可刺,还是当时的人对人体了解的不够?在我看来,由于当时的人们对人体的奥秘知之甚少,当他们无法用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一些棘手的症状时,禁忌成了唯一的解释。这在当时可以理解,但如果这些禁忌就这样一成不变的流传下去,那就是医学的悲剧了。 在后《内经》时代,东汉的张仲景,对于巫的毒害,就在《伤寒论》序中作了沉痛的描述: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机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然而,就是张仲景本人,也无法完全突破巫的藩篱,彻底告别巫去科学地认识医学。他在《序》中写道,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腧,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这种原始的感应的思想竟然从先秦一直存在到了东汉末年,这难道不值得人深思吗(注:科学并不是按照西方人所认为的去定义,而是去拨开层层迷雾,认识事物本身和内在运行的规律)?连张仲景这样的大医家都尚且如此,其他的医人者就更难说了。回到主题,我们可以想见,《黄帝内经》能够保存下来,一方面是很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大众膜拜巫的心理的迎合。如若不然,《内经》生命的延续该是怎样的艰难呵! 总之,巫的力量是《内经》背后一只看不见的手。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3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慢生活”,慢慢进入视野
sheep021 2010-2-10 09:58
首先,祝大家新年慢乐。(慢慢乐,才能常乐。) 选择快乐或者慢乐,是一个恒古不变的话题。但是,快与慢又是相对的,追求快乐这早死,追求慢乐者长命,实在是个有趣的事情 《黄帝内经 素问》 开篇即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发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目前来说,追求快乐是主流。但是,物极必反,走得太快,容易累,终归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最近,慢乐之风又逐渐抬头。慢生活,慢慢进入视野 附:慢生活:平凡而从容地活着 王大庆 刊发时间:2010-02-08 光明日报 慢生活这个词近来在媒体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有关的图书也已经出了若干本。   慢生活一说据说源于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慢食运动。提倡慢食不仅仅是因为细嚼慢咽有利消化,更因为只有慢下来才能用心体会生活、关注精神世界。慢生活被很多人认为是现代社会最应提倡的新健康生 活模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健康方面的促进项目之一。在一本关于慢生活的书里,作者倡导了九慢: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运动、慢读书、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慢情爱,以达到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的目的。作者提出的口号是:工作再忙心不乱,生活再苦心不累。总结起来,关键还在心态,简单说就是两个字:从容。   但世上的事大都是知易行难,真的让心态从容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几年前有关方面曾经发布过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调查,结论是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虽然这一调查结论引起了不少争议,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幸福更是一种自我感觉的东西。以我对农村生活的有限了解,农民之所以比城里人更觉得幸福,有以下两点很重要:   一,物质欲望不高。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大多数农民都在为衣食发愁。这让他们特别容易满足。当然,会有人批评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然而,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的这句话从另一方面给了我们提醒,不知餍足的物欲才是生活慢不下来、心态难以从容的真正原因。   二,人际关系亲密。对于住在村里的农民来说,从村东到村西,不是朋友就是亲戚。这与城市的情形有着巨大反差,以《瓦尔登湖》一书闻名的美国人亨利大卫梭罗有句名言: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被亲情友情包围着的人无疑是幸福的,而城市中人际关系的陌生疏离正在成为精神压抑、孤独抑郁的源头。   简单的物欲、亲密的人际让农民们虽然活得平凡,却经常能够保持从容。   中国在30年中走过了别的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也承受着数百年被压缩了的焦虑?若果真如此,慢生活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就更有了特别的意义。   最后,请允许我再引用亨利大卫梭罗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难以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 ,sim plify ,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统计学看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热度 3 sheep021 2009-10-20 10:26
统计了下《内经》中几个常见的字的出现次数: 气3054个 血 701 个 神 239个 精225个 阴1812 阳1973 经 501 脉1161 道 287个 德64个 心558 肾305 肝261 脾247 肺313 天739 地414 排前三名的是: 1 气 2 阳,阴 (并列第二名) 3 脉 是不是有点意思,学习内经,不仅要紧紧抓住气血精神,更要以气为纲,不离阴阳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969 次阅读|7 个评论
吃出健康——《内经》饮食五味入养五脏论
张三火 2009-8-26 13:57
《内经》中提出许多关于饮食五味内入五脏各有所宜的著名观点,五味入养五脏的理论,是中医指导临床治疗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素问宣明五气》)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上述原文论述了胃是五脏六腑精气的来源,饮食物首先进入胃中,五脏六腑都要接受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濡养。饮食水谷中的五味各自归属于所滋养的五脏:味酸的,先入肝;味苦的,先入心;味甜的,先入脾;味辛的,先入肺;味咸的,先入肾。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营养物质,充养布散于周身,使营卫之气运行畅通。其所化生的糟粕部分,按照六腑的传化次第下传于大肠、膀胱,变为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指出饮食五味入于体内后,各自内养于所属的五脏,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的密切关系。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能够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哪一脏,就会对那一脏发挥有益的滋养作用。无论药物,还是饮食物,都可以用酸、苦、甘、辛、咸五味进行分类和概括。五味对于人体五脏,各有所喜,可起到滋补、治疗的作用。例如:肝虚血枯者,喜酸味,因酸能补肝;脾虚者,喜甘味,因甘能补脾;心火盛者,喜苦味,因苦能泄火;肺虚有寒者,喜辛味(如辣椒、生姜、大葱、花椒等),因辛能宣肺去寒;肾虚者,喜咸味,因咸能滋肾。这种药食气味与五脏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异性联系的观点,为中医药理学和食疗学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昨天,在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在秋天吃一点辣味食物,可以补益肺气,抵抗秋凉。有读者反映:有养生学者说秋不食姜,在秋天禁止吃辣。如果说,在秋季里防止过食辛辣,以免助热,这是正确的。可是,说禁止吃辣,因为辣的都是辛辣燥热之品,助燥伤肺,就是不正确的了。中医药的理论是精深的学问,是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科学总结,决不是想当然的。其实,生姜、葱、生蒜、鲜辣椒等,没有一个是燥热的。辛味,不一定就是燥的,伤阴的,只有辛热的食用过多能够助热伤阴,比如白酒、干姜等。相反,中医认为,辛能养血润燥,如当归。 日常工作中,我们常食用的辛味食物有: 生姜:性味辛、微温。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能够解除诸肉的腥味,所以是烹饪最常用的佐料。古代医家有夜不食姜的说法,因为生姜辛散,夜晚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所以不适宜在晚上食用。 生葱:白:辛、平;叶:辛温;根须:平。葱味辛、性温;能通阳活血、驱虫解毒、发汗解表;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痈肿疮毒、痢疾脉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对感冒、风寒、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痢疾等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蒜:味辛、甘,性温。能温中健胃,消食理气,解毒杀虫。用于脘腹冷痛,饮食积滞,饮食不洁或食物中毒,呕吐腹泻,肠胃不和,痢疾;蛲虫病,钩虫病;肺痨(肺结核),百日咳。现代又用于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流感,流脑等。生食、煨食、煮粥、煎汤,或捣泥、为丸服。生食有明显的刺激性,可引起口、舌灼痛感、恶心等。吃蒜还能产生口臭。大量服用,可减少胃液分泌。抗菌、抗原虫的作用,一般以紫皮蒜强于白皮蒜,生用强于熟用。凡肺、胃有热,血虚目昏,以及狐臭病人均忌用。 辣椒:味辛,性热。能温中健胃,散寒燥湿,发汗。 含辣味成分,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另含挥发油、蛋白质、钙、磷,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辣椒红素。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腹部有冷感,泻下稀水;寒湿郁滞,少食苔腻,身体困倦,肢体酸痛;感冒风寒,恶寒无汗。煎炒,煮食,研末服或生食。 食用宜选味不甚辣、辛香而油润多肉者。不宜多食,过食可引起头昏、眼干,口腔、腹部或肛门灼热,疼痛,腹泻,唇生疱疹等。凡阴虚火旺、咳嗽、咯血、吐血、便血、目疾、疮疖和消化道溃疡的病人不宜服用。 五味对人体五脏有补益作用,但是嗜食过多,就会导致脏气偏胜,阴阳失调,引发疾病,故《内经》中强调指出气增日久,夭之由也。告诫人们:如果过食某种气味日久,就会引发疾病,成为导致人生命夭折的主要原因。 以《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为指导,引领人们吃出健康,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医的重要职责。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7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学生说:不读《内经》不入杏林
张三火 2009-7-9 11:41
《内经》我感 杏林之门 不读《内经》不入杏林。本学期有幸随焱师学习《内经》,可谓幸运备至。 凡事皆有源,《内经》即为吾辈习医之源。千古医家皆尚《内经》,拜为先师而后攻习之。历数代人之传承遂育成此杏林,遂有后世之万千子弟。 一本《内经》演化出无数不朽之医书,育化出无尽之理论,凡此一点,可谓之圣。 与凡人交亦凡,与圣人交可仙。 初习我中华之古医学,何以寻其主旨,觅其要义。此问简单,拜读《内经》是也。我一凡俗白丁,初习古医,《内经》绝妙之内涵在我尚无力探及,但其高妙之种种我却晓一二。《内经》乃圣书也,习《内经》可携人至仙之境,虽寿不可比及仙神,但思想之魂魄可随仙赴神达及非凡之高境界,即谓之可仙。 奉医仙医圣于庙堂,不如捧半卷《内经》于手中。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于《内经》中单非如此,其中亦有大千世界,亦有无尽道理。 《内经》, 杏林之门。 《内经》,可度我为仙。 学生:赵奂
个人分类: 教与学|5658 次阅读|4 个评论
各地手足口病的消息让我想到“远近咸若”
张三火 2009-4-8 13:03
各地手足口病疫情: 浙江宁波首次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 河南累计报告手足口病患儿19922例 死亡18例 山东今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1489例 死亡15例 江西手足口病前3月报告1217例 患儿散居 北京手足口病上周报告病例451例 环比翻番 打开电脑,看到上面的这些消息,心中很不轻松,禁不住就想起《内经》中的相关论述。我在先前写的博文春分时节话养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717 )中提到: 从春分开始,进入六气中的二之气,今年六气中二之气的客气是少阴君火,此年主气与客气同为少阴君火,为同气相助。此时 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热相薄,雨乃时降。 可知,在春分至小满这段时间内,气候温暖,万物生化正常,人体气血调和。但是,由于气候炎热,加之湿气较胜,可能会有传染病大面积流行,无论远近,症状相似。在气候变化上,主要表现为湿热互结,雨水不断。 远近咸若,意思就是无论东西南北远近方位,所流行的疾病症状相似,说明这种传染病的传播能力很强,涉及范围很广。这就自然会让人想起当年SARS流行的情景。两个年份相似,是因为用干支纪年法,地支有十二个,两个一组来纪六气,而未(03年)与丑年(09)都是太阴湿土司天,这样的年份的二之气里气候变化、疾病流行情况,就如上述引文中所述。当然,若是在一般的年份情况不会很严重,恰逢己丑年是太乙天符之年,全年气候变化特别剧烈。这样,情况就会复杂一些了。参考古训,感到情况不容乐观。但愿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有力切断传染源,保护孩子们的健康。 祈祷中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6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深感恩
张三火 2009-3-25 21:14
我的同事兼新浪好友哲明是教中文的老师,她听过关于《黄帝内经》的讲座,并提出了一些问题,让我回答。呵呵,看来,她还真的很认真呢! 真希望《内经》中的那些关于生命与健康的高超理念,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深入人心。 (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特隐去相关人物的名字,见谅!) 哲明 : 2009-03-25 20:05:35 我知道***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也听过她讲的《黄帝内经》。 对心者,君子之官她这样解释,这是把五脏六腑用政治上的功能来打比方; 还这样解释心主血脉中的血的真正含义就是人吃下去的东西的精华变化来的。 她认为,要读懂《灵兰秘典论》需经过斋戒、洗涤; 她解释灵既是灵台,也就是心的象征;兰既是兰室,也就是君子所居之室 是这样的吗? 博主回复: 2009-03-25 20:25:14 呵呵,你记忆力真好啊,记住这么多! 心者,君主之官,这是用一个国家来比喻,是指心在人体当中的主宰地位,像一个国家的君王一样重要。一个圣明的君主可以使整个国家昌盛,一个昏君可以导致亡国。所以,调整人体就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心的功能是最重要的。由此你可明白为什么自古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了。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运行血液,通行气血的循环系统功能。血的生成,是从饮食水谷等所化生出的精微物质中提取富有营养的物质,入心脉后经复杂变化而形成红色的液体(结合血红蛋白等),流注于血脉之中。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黄帝与岐伯论述五脏六腑功能及脏腑之间相互使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关系的篇章,其中特别强调了心的重要作用及主宰地位。在篇末,黄帝认为所论的内容非常重要,十分珍贵,为了表示郑重,所以,提出要把这些理论刻在玉版上,择吉日、斋戒淋浴后,举行仪式将其收藏在灵台兰室之中,目的是要永远保存下来,世代相传,造福于子孙万代。 灵台兰室是黄帝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皇家图书馆。 在教学中,每当学到这一篇时,我都要和学生们一起,告慰我们的祖先,感谢黄帝的宏大慈悲和佑护!深深感恩!
个人分类: 教与学|4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经》中记载的至人及其养生水平
张三火 2009-3-1 14:33
至人,古时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而长寿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记载了在中古(与上古相对而言)时期,有道德修养极高的至人,他们在道德上,品德修养极高,并且全面掌握养生之道,懂得调和与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适应四时气候的更迭变迁。在行为上,能够摆脱世俗习气的干扰,颐养精气,保全神气。在身体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内在的潜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强捍的体力。在器官功能上,能够使身体各部分器官功能发挥到极限,常遨游于天地之间,并且耳聪目明,视听功能可以远及八方之外。由于至人掌握并实施了高超的养生方法,所以他们能够得以始终保持身体强健,使寿命绵长。《内经》中说,至人亦归于真人。将至人也归属于真人之列。 《内经》中对至人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中古时期那些具有很高养生水平之人的生命境界。《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家认为至人是超凡脱俗 , 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是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那么,在今天看来,我们能够理解的至人境界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呢?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至人存在过呢? 根据《内经》的记载,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这样的情况: 首先,至人 去世离俗,应当是所谓的世外高人,超凡脱俗,远离人群而过着隐居生活。似乎属于中国古代修佛、修道的清修之人。 其次,至人具有超常的人体功能和超凡的生存能力,应当有类似于轻功那样的超强武功,才能够实现游行于天地之间,说明人体通过修炼可以调动自身的巨大潜能,从而达到超常的境界。 第三,至人的视听等感觉器官相当敏锐,似乎具备遥感功能。 第四,至人的寿命很长,但身体始终保持强健,类似于中国古代记载的神仙。 这些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至人养生做到了在内修养心性,在外保全形体,让人体通过修炼养生,可以发挥潜能,出现超常的功能表现和状态,并使生命达到很高的养生水平和飘然若仙的人生境界。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3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帝内经》中关于人类健康的标准
张三火 2008-10-26 16:02
在《灵枢本藏》篇中提出了关于人类健康的标准,指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这段原文论述了一个健康无病的人,在身体及精神方面所表现出的正常功能活动情况,包括人的经脉运行正常,将气血营养物质输布于全身各部,从而达到滋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人的卫气功能正常,能够温煦肌肉,充养皮肤和腠理,调节人体腠理和汗孔的开合,起着强大的保护机体、抵抗外邪的作用;人的神志功能正常,不仅能够调节、控制精神思维意识活动,还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适当调节机体对外界寒温等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中可以看到,《内经》关于人类健康的标准有三条: 1 、人体机能活动正常:即血和、卫气和,以血气运行畅通为标志。具体表现在身体无痛苦,肢体功能活动正常。 2 、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以精神和谐,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为标志。 3 、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为根据外界环境、气候变化等情况来适当调节生活起居、衣物和饮食,不因为外界气候变化而引发疾病。以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为标志。 上述三条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类健康的定义:一是躯体无异常;二是心理活动正常;三是适应外界环境。二者比较,是完全相符的。可见,《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着的关于人类健康的标准是准确而全面的。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7695 次阅读|7 个评论
《黄帝内经》告诉人们的养生法则包括哪些方面?(一)
热度 2 张三火 2008-8-1 21:05
可以说,《黄帝内经》全方位的提出了关于人类养生的重要法则,认为 养生要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 素问上古天真论》),这些法则紧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到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一) 法于阴阳 : 即养生首先要懂得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自身的阴阳。这是在中医天人相应观指导下提出的整体调摄原则。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高级智慧生命。 中医强调: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和协统一的整体,互相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总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会相应地反映出来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这种自然变化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就叫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人类要不断的认识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态节律,认清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顺利的生活、生存下去。然而,无论自然现象如何复杂多变,自然规律如何不以人的意识转变,大千世界万物如何纷杂多样,却都不出阴阳之理。一切都可以用阴阳来统括。中国古代创立阴阳学说,并以此解释自然规律及世间万物,实在是中国古代先贤的重大发明和学说创见!是用归纳法从宇宙形成、万物初始的至高至宏高度一直到构成万事万物的至精至微过程的全面概括! 认识到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阴与阳是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运动、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源。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对立、互根互用、互生互制、相互交感、相互转化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内经》所阐明的阴阳基本概念,并且成功地将阴阳学说引入医学,提出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的基本原则,从而使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1、用阴阳学说来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提出 人体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归纳,即外为阳,内为阴;人体外形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人体中的脏腑分阴阳,则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 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而人的形体及脏腑组织之间,无不存在着既对立又互根的阴阳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结合人体五脏各自的位置、通应关系及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了阴阳定性。强调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并由此阐述人的气质等,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并在《灵枢二十五人》中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把人的气质分为二十五种,分述人体不同的体质与性格。这种用阴阳气多少概括人体气质类型的方法,为中医学中的体质学说的形成及因人制宜的治疗思想奠定了基础。 2、运用阴阳学说来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的各自所主的功能,叫做阳化气,阴成形,即阳性升散、主动,能够产生一切功能活动;而阴性凝聚、主静,能够生成一切有形的物质。《内经》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机体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以人体的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为阳,物质为阴。而人体功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同时,功能活动又是物质能量的动力,体现了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等过程。说明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阴阳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则是体内物质代谢的主要形式,阴阳平和协调是人体健康的象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就是机体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为消长和转化的过程。 而人体中最重要的是体内的阴精和阳气相互作用协调平和,这样,才能共同保护着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入侵,生命才能维持正常。强调人体阴阳要与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协调一致,体现了《内经》 重视人体自身阴阳协调 、 人体与自然界内外阴阳协调统一 的整体观念,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于 1948 年提出的关于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康宁的定义相比,其内涵完全相同。 3、用阴阳学说来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及指导诊治:《内经》认为阴阳消长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健康的保障,而阴阳消长失调,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和基本机制。首先对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的病邪进行阴阳划分,认为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异常气候变化、瘟疫病毒、病原微生物等都是属于阳,伤人也容易伤及人体的上部或外形等阳分;而由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过激引发疾病的内在因素应属于阴,伤人也容易伤及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 其次是概括疾病发生的病理变化,体内 阴寒胜则阳气不足而致阳虚病,若阳热胜则会导致阴精不足而成阴虚病。体内阳胜,就会表现为发热,体内阴胜,就会表现为身寒,这是对疾病复杂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说明人体内阴阳的偏胜或偏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上,经常看到有的病人很容易上火,常表现为口腔粘膜溃疡、面背部痤疮、小便时灼热尿色黄赤、大便干燥、口干目赤等,问其饮食习惯,多与长期过食、嗜食辛辣等高热量食品有关,因为过于辛辣等大热食品均属阳,食入量过多就会导致人体内阳热偏胜,相对而言阴精就会不足,况且辛热食物也容易导致出汗而损伤津液,由此造成阳胜阴虚,导致体内的阴阳平衡破坏,表现出各种病症。尽管症状、脉色等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是都要依靠阴阳来概括,因此阴阳是中医诊察分析疾病的总纲领,并据此 确立治则和治法。一方面要顺应四时阴阳对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因时制宜;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其次,还要根据人的体质、性格、禀赋等不同,因人制宜。强调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协调阴阳,以恢复阴阳的平和协调关系。 4、 运用阴阳学说 指导养生 : 养生的目的,就在于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被破坏 。一方面强调要法于阴阳,顺应天地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人体的阴阳以保持平衡状态不被破坏;另一方面强调要通过调摄精神、节制饮食、起居作息有规律、减少嗜欲等养生方法,保持人体自身阴阳的协调平衡以实现健康长寿,祛病延年。 到底如何做到法于阴阳呢?首先,必须客观正确的认识自然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及寒暑季节的更替,适时养生,才能够有效的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根据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分别论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养生法则。(待续)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1041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