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引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随笔]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热度 10 zlyang 2019-12-2 15:24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科技 “ 同行评议 ” 引发 美国《 大停滞 》? 同行评议扼杀大创新 → 科技回报率下降 → 美国经济大停滞 Tyler Cowen: We are really sorry, but the page you requested cannot be found。 缘由在于,考恩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读者——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对经济状况略知一二的读者——大为咋舌的观点:美国的经济已经陷入停滞,这不是源于众所周知的金融危机, 而是自1973年以来,经济就已进入了增长乏力的阶段。 过去的高速发展已经耗尽了已有的生产力, 1970年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停滞是导致今天经济大停滞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要想摆脱经济停滞的泥沼,最重要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速度! ——Tyler Cowen 《大停滞》一书的作者考恩(Tyler Cowen)认为,作为世界科技领头羊的美国,自从1973年以来人民的中位工资没有实质增长,经济已经进入了停滞。究其原因,他认为到197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摘取了“低枝果实”,包括: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红利,大幅提升受教育人口的比例红利,最重要的是,目前 支撑经济的主要科技都是1940年前发明的 ,在这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只有计算机,其他乏善可陈,技术领域形成一种“高原平台”的停滞景观。——董洁林 布希纳的研究表明, 1955年之后,创新率几乎是骤然下降 ,这就是技术创新速度开始放缓的征兆。相对于国民收入水平或者教育支出,我们所进行的创新比19世纪要少,有意义的变革越来越难出现,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钱去实现那些真正的创新,这就意味着科技回报率走上下坡路。——布希纳 “2017年《Nature》的‘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该文认为, 大家嘴上都鼓励高创新的研究, 而评审过程却是鼓励保守的、安全的研究。 高创新性论文也倾向于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上。 ” 对照科技“同行评议”在二战之后盛行,再到1970年代社会化的发展历史,这些时间明显与“1955年之后,创新率几乎是骤然下降”、“1970年代,美国已经基本摘取了‘低枝果实’”几乎重合! 科技“同行评议”具有“鼓励微创新、扼杀大创新”的天然特征。所以, 美国的 《大停滞》,根源是科技“同行评议”? 参考资料: 2015-05-07,他的观点,会改变你三十年来的思考方式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5ODg1Mg==mid=205241969idx=1sn=536a8ea78665e4041ae24e488c8d8aa0scene=5#rd 繁荣与衰落:未来科技创新的真实处境 ,董洁林,科技导报,2015-07-13,2015,33(13):102-103 董洁林,2015-06-05,创新与未来:大繁荣还是大停滞?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8744-895630.html Csiszar A.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 . Nature, 2016, 532(7599): 306-30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32306a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历史演进 ,张彤、云霞、蔡斐、张蓓,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6-15,2019,30(6):588-595 Stephan P, Veugelers R, Wang J. Blinkered by bibliometrics . Nature, 2017, 544(7651): 411-41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44411a 同行评议的局限性和改进之策 ,真傻,科技中国,2019-11-19,2019,(11):34-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6879.html 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7562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9641 次阅读|42 个评论
对数函数 log 引发的悲剧
zlyang 2019-2-26 19:44
对数函数 log 引发的悲剧 把比“指数函数”增长慢的函数一律压缩成一类。如 x 、 x 2 、 x log x 等“多项式界”的诸多函数,被错误地强制为 0 了。 造成诸多事物之间原本不相等的性质,被强迫地相等了。 换言之,指数、对数,是一把过于“大”的尺子,用它们来测量世界的时候,会造成一定的系统误差。 经典的微积分里,无穷大、无穷小是更精细的刻画,如( x /log x )、( x / x 2 )是更精确的刻画。 结论: 看来《集合论》大约的确需要进一步修改了。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
2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文新篇:北大馒头引发的血案
热度 1 lbjman 2013-9-26 21:32
杂文新篇:北大馒头引发的血案 某国,北XX大学,简称“北大”。A 年 B 月 C 日《 XX 京报》第 D16XX 新闻·关注 ----- 《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发表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随着该新闻产生的负面效应的不断扩大,最后竟然引起种种血案,是《 XX 京报》记者没有想到的! 第一类血案: 《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发表引起了社会种种猜想,其中猜想之一是: 北 大馒头质量实在太好,其他高校馒头的质量都不行。猜想理由是: 北 大是某国未来社会精英云集之地,所以国家举全国之力为这些天之骄子提供最好的条件。于是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示不满。在群众路线座谈会中,不少情绪激昂的学生从座位上跌下来,或擦破头皮,或擦破膝盖,引起家长担忧,纷纷到相关部门报案,相关部门根据报案条件,考虑到复杂的环境,避免不作为指责,给予立案,于是第一类血案就这样发生了。 第二类血案: 《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发表引起了社会种种猜想,其中猜想之二是: 北 大馒头添加了特殊的益智成份,吃了这些馒头将更加聪明。猜想理由是:遥想当年 XXX 大学成立 XXX 少年班,各方面创造条件,目的是培养某国的诺贝尔获奖者,如今 北 大是某国的顶级名校,培养的是未来世界顶级的 XXX 家,所以 北 大馒头也是需要特制的,当然益智成份是少不了的。某父亲面对不争气的儿子,“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父望子成龙”的父爱驱动下,深夜翻越 北 大围墙,到 北 大饭堂偷出 18 个馒头,不小心被挂钩勾住脚踝,鲜血直流,被保安发现,保安立即报案,于是第二类血案就这样发生了。 第三类血案: 《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发表引起了社会种种猜想,其中猜想之三是: 北 大馒头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属于特殊群体的“特供”,是为了延续某国精英的龙种。最近 XX 部像农业市场推销员一样喋喋不休的向全国民众推销转基因作物,有关人士甚至提出主粮转基因化的主张。反转基因人士不明智的言论或激进的言论引起了不少民众对转基因食品产生恐慌。而挺转基因人士的语焉不详或过度自信等拙劣表现,更让民众对转基因食品产生进一步恐惧。于是好事者在网络造谣,说 “ 北 大馒头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是为了延续某国精英的龙种”等谣言。于是不明真相的民众纷纷到 北 大抢购馒头,黑市贩卖“ 北 大馒头”风起云涌,出现群众抢购踩踏事件,于是第三类血案就这样发生了。 第四类血案: 经过 专家 严格调查认证认为:由于民众科学素养低下,造成 封建迷信思想和各种伪科学流行,并导致 第二、第三类型血案持续发生 。于是 《 千余院士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 全文隆重推出,呼吁回归“科学精神”,倡导“科学信仰”,一致 推举某资深院士对北大馒头进行科学认证,进行辟谣。该院士深感责任重大,亲自到北大食堂买了一个馒头带回分析研究,最终报告出炉:本课题组认为,北大馒头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营养成分符合人体吸收需要,无任何转基因成分,请各位以平常心态食用北大馒头。而后,食堂为了提高卖相,增加泡打粉(含铝)用量,造成学生骨质疏松。经媒体披露,群众哗然,纷纷质疑该院士的学术品质和利益驱动,甚至有人喊“你是院士,你全家是院士”,造成该院士心神不宁,在骑单车上班途中撞上大树,擦破头皮,鲜血直流,严重脑震荡,弥留之际,感叹“为何一个馒头,引发院士血案?”黯然离世,史称“院士之问”。该血案就是著名的第四类血案。 第五类血案: ............................................................ 鉴于《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新闻稿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负能量”,导致社会血案频发,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于是,《 XX 京报》主编连夜召开内部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北 大馒头限购,难挡 抢粮 大军》是新闻界的耻辱之作,是新闻负面效应的典型范例,大家应引以为戒,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时刻严防死守,维护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 博文注明:本博文属于“杂文文体”,纯属文学创作,请勿对号入座,仅供阅览,禁止转载!杜绝“涉”造谣行为!
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
热度 1 yaoronggui 2011-10-9 10:22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黄宜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 , 1-2 , 46-47 内容概要: 在组织高考复习时,遇到一些复习丛书对某些化学问题凭空臆测,想当然地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往往发生错误,引起教学的混乱。在此给出几个例证,希望与广大化学教师共勉。 一、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塞,会有白雾吗? 二、 Na 2 CO 3 溶液和 NaHCO 3 溶液果真能用 BaCl 2 溶液鉴别吗? 三、浓硝酸使紫色石蕊试液最终褪为无色是因其强氧化性吗? 四、镁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较多量的氮化镁吗? 以上所举的几个例证,在现行的教辅中比较普遍。它们所带来的错误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犯法,在教学中既要善用又要慎用。善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可使学生把未知变为已知。如,氯气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知识迁移为溴单质也可于水反应生成溴酸和次溴酸。但又要慎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因为它的结果有局限性而往往是不可靠的,正如本文所举的几个例证。 文献下载地址: 高三复习中遇到的由知识迁移而引发的几个错误.pdf
个人分类: 精读资料|4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食与余震关系的新闻误导:一篇文章两种报道
杨学祥 2008-8-3 06:38
2008 年 8 月 1 日 我国迎来 21 世纪首次可见日全食。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 16 时 32 分发生 6.1 级余震。这是观测日食与地震关系的最好时机。 以成都的日食时间计算, 18 点 32 分为初亏时分, 19 点 57 分为复圆时分,历时 1 小时 25 分。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的余震,从 2008 年 8 月 1 日 16 时 32 分 开始,到 23 时 11 分结束,历时 6 小时 39 分,先后发生了 6.1 、 3.7 、 3.2 、 3.1 、 3 、 3.2 、 3.6 、 3 级共 8 次余震。相比之下,余震时间提前 2 小时,滞后 3 小时 14 分,日食激发时间包含在其中,有很好的对应性。特别是在食甚时分(引潮力最强的时刻) 19 点 27 分之后,激发余震一个新高峰( 3.2 级和 3.6 级余震)。强度起伏的一一对应,为日食与余震相关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 可是,与事实相反,新闻媒体的报道大部分是余震与日食无关。违背事实的报道源自何处? 西安晚报 8 月 2 日 的报道题目是四川昨 6.1 级余震与日全食有关,小标题是■平武北川 231 人伤,西安有震感 ■专家称日食激发地震活动的观点值得关注。济南新闻网 8 月 2 日 的报道题目是四川6.1级余震231人伤 专家称与日食无关。大相径庭的观点却来自同一篇新闻报道文章,而且都来自西安晚报(见附文) 。 一个事实,两种结论,网民和读者如何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新闻报道? 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简单介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两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不等于日全食与地震并无联系。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这就是联系。由此推出专家称与日食无关是曲解了专家的本意,误导了读者和网民,使本来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烟消云散,变为笑谈。这是中国网民和读者科学观念淡漠的原因:只求权威结论,不问事实原因。 王思潮研究员认为,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个一两岁小孩稍微碰了一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潮力推了一把 。 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除了引发大气潮和海洋潮外,同时引发固体地球的固体潮。海洋潮汐起伏约 60 厘米 ,固体潮起伏约 20 厘米 ,大约比例为 3 : 1 ,与物质的密度有关。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讲,日食引发的固体潮不可忽略 。 当然,在月球,潮汐力很大,潮汐引发周期性的月震;在地球,潮汐力很小,潮汐只能触发或激发地震,王思潮研究员触发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只不过被媒体曲解了。 地震与日食的关系就像炸药包与导火索的关系:导火索不能使石头爆炸,而能使炸药包爆炸。炸药包中的炸药是爆炸的内因,导火索是外因,外应通过内因起作用。 专家称余震与日食无关是无中生有,毫无根据的。打着专家的旗号,宣传错误的观点,媒体的科学素质值得关注。 原文一:西安晚报 封面新闻 。 2008 年 8 月 2 日 四川昨 6.1 级余震与日全食有关? ■平武北川 231 人伤,西安有震感 ■专家称日食激发地震活动的观点值得关注   本报讯 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 16 时 32 分发生 6.1 级余震。   昨晚,央视主持人海霞连线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作了采访,他简单介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实际上,在记者的资料中,日全食这一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出现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个巧合。当时,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这一时候,正好太阳、地球、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因此,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果说是日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   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个一两岁小孩稍微碰了一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潮力推了一把。 《金陵晚报》供稿 http://news.idoican.com.cn/xawb/html/2008-08/02/content_8997653.htm 原文二:济南新闻网 。 2008 年 8 月 2 日 四川6.1级余震231人伤 专家称与日食无关 http://www.e23.cn 2008-8-2 新华网 关键词:四川6.1级余震 日食与地震 四川地震 四川余震 8 . 1余震 8 . 1地震 摘 要:记者从绵阳市政府应急办了解到,截至发稿时为止, 1 日发生的四川余震已经造成平武、北川两县231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目前伤员已经得到妥善救治,当地政府正全力安置受灾群众。 舜网 8 月 2 日 讯 四川余震造成平武北川 231 人受伤 其中重伤 4 人 新华网成都 8 月 1 日 电(记者江毅)记者从绵阳市政府应急办了解到,截至发稿时为止, 1 日发生的四川余震已经造成平武、北川两县231人受伤,其中重伤4人。目前伤员已经得到妥善救治,当地政府正全力安置受灾群众。 当日16时32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地区(北纬32 . 1度,东经104 . 7度)发生6 . 1级地震。 天文专家称日全食与四川 6.1 级余震无直接联系 在日食进入中国境内之前,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与北川县交界地区 16 时 32 分发生 6.1 级余震。 昨晚,央视主持人海霞连线中国地震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作了采访,他简单介绍,这次地震与日全食天文现象有一定关系,主要表现在突发因素上。 实际上,在记者的资料中,日全食这一比较罕见的天文现象,在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出现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个巧合。当时,印度洋发生特大地震和海啸,这一时候,正好太阳、地球、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因此,记者联系南京天文专家王思潮研究员,他进一步向记者介绍,这个一定关系不是太明显,如果说是日全食引发地震,那也是无稽之谈。他说,因为天文对地震只起触发作用,地震是否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地球的内部。 王思潮告诉记者,太阳对地球主要起到潮汐效力,在日全食的时候,地球上的水体,特别是海洋,会出现潮起潮落的变化。从科学角度讲,日全食与地震并无直接联系。他说,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地球本身,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只起到触发作用,这好比一个身体很弱的人,被一个一两岁小孩稍微碰了一下,就倒地了。因此,某地本来就快要发生地震,可能在朔望月时,被月亮的引潮力推了一把。西安晚报 网络编辑:孙之轩 http://news.e23.cn/Content/2008-08-02/200880200100.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日食激发余震的证据:余震与日食的时间对比 . 发表于 2008-8-2 18:14:4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024 2. 四川昨 6.1 级余震与日全食有关?。西安晚报 - 封面新闻。 2008-8-2 《金陵晚报》供稿。 http://news.idoican.com.cn/xawb/html/2008-08/02/content_8997653.htm 3. 四川6.1级余震231人伤 专家称与日食无关。济南新闻网。 2008-8-2 新华网。 http://news.e23.cn/Content/2008-08-02/200880200100.html 4. 杨学祥 . 关注强固体潮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 8 月 1 日 将出现日全食 . 发表于 2008-7-31 0:19:3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774 5. 杨学祥 . 关注 8 月 1 日 日食影区的球对称区强固体潮集中 . 发表于 2008-7-31 9:36:3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798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82 次阅读|5 个评论
日食激发地震:8月1-2日地震目录
杨学祥 2008-8-2 07:40
四川在线消息 据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8 月 2 日 02 时 12 分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 ( 北纬 32.5 ,东经 105.2) 发生 4.9 级余震 。 表 1 8 月 1-2 日四川余震(截图自四川防震减灾网)    新华网台北8月1日电 台湾花莲1日清晨连续发生4起地震。来自岛内地震测报机构的消息称,首次地震于清晨5时1分55秒在花莲西林地震站东偏南方15.4公里处发生,震级达4.7级。 在主震发生后40分钟内,当地又接连发生3次小区域地震,依序为3.9级、4.1级、4.2级,但仅花莲矶崎和花莲市受到影响 。 据 IRIS 国外网站报道, 7 月 29- 8 月 1 日 发生如下地震: 08/01/2008 M 5.5, Mindoro, Philippines (菲律宾) 08/01/2008 M 5.8, Sichuan-Gansu border region, China (中国) 07/30/2008 M 5.6, South Sandwich Islands region (南桑维奇群岛) 07/29/2008 M 5.8, southern East Pacific Rise (东南太平洋脊) 07/29/2008 M 5.4, Greater Los Angeles area, California (美国加利福尼亚) 7 月 29 日 - 8 月 1 日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 。 日食区及其球对称点不会处处发生地震,具备地震条件的日食区及其球对称点会在日食激发作用下逐次发震,潮汐、月食和日食是激发因素 。 空谈激发因素,而不总结规律应用于预测实践,这样的研究背离科学目的和学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8 月 2 日 2 时 12 分 广元青川县发生 4.9 级余震。时间 : 2008-08-02 05:56:30 来源 : 四川在线。编辑 : 廖亚平。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8-08/02/content_1333375.htm 2. 台湾花莲发生 4.7 级地震。 2008 年 08 月 01 日 10:42:54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8/01/content_8888471.htm 3. IRIS 地震网站。 http://www.iris.edu/hq/audience/public/earthquakes 4. 杨学祥 . 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发生6 . 1级地震: 7 月 29 日 - 8 月 1 日 强潮汐 . 发表于 2008-7-29 10:09:1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589 5. 杨学祥 . 关注 8 月 1 日 日食影区的球对称区强固体潮集中 . 发表于 2008-7-31 9:36:3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798 6. 杨学祥 . 2006 年 3 月 29 日 日全食与东北亚 2 次 8 级地震 . 发表于 2008-8-1 7:37 :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76 7. 杨学祥 . 2006 年 3 月 29 日 日食区球对称点及其地震响应 . 发表于 2008-8-1 10:01: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87 8. 杨学祥 . 四川平武县发生 5.8 级余震: 8 月 1 日 日食激发余震 . 发表于 2008-8-1 17:25: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3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