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物研究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喜新恋旧:怀念在老动物研究所的日子
热度 6 wangdh 2018-12-26 12:25
喜新恋旧:怀念在老动物研究所的日子 王德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 2007 年元月份搬迁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旁边的北郊奥运科学园区。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邮编 100101 )。对面是砖红色建筑的枫林绿洲,广场前面是国家前副总理李岚清题词、还没有开馆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据说由于当年李副总理视察动物所的时候,发现原来堂堂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象一个乡镇企业”,在他的关注下,才有了动物所新园区建设的事情。新的园区,新的楼房,很是气派壮观。国内外的朋友来到我们的新所,都会不由赞叹、羡慕。中国科学院路院长视察我们所时也说,(大意是)新楼很豪华,希望动物研究所在华丽的园区内,做出辉煌的成绩。 搬入新所,自然是兴奋的。喜新也恋旧,还是留恋那工作多年的老动物研究所。老动物所位于早期的北京市中关村路 19 号(从我的经历,动物所更早些时期还有几个所址),后来北四环路通车后,又改为北四环西路 25 号。 我最怀念的还是中关村路 19 号。记得当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关村路公司林立,各种软件、电脑配件的公司遍地都是。动物研究所的门口两边也是公司,好像还有动物研究所自己的什么仪器公司、什么杀虫剂(老鼠药)公司等。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闻名全国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又被戏称为骗子一条街)。还有当时的中关村操场,那操场大着呢,周末有跳蚤市场,还经常放露天电影。现在的操场也变小了,部分地盘建立了科学院的新的图书情报中心。那个时候一进动物所的大门,不宽敞的院里还有一棵松树呢。后来啊,中关村路没有了,路两边的公司也没有了,动物所门口新盖了两栋研发楼,一出门就是四环路了。 2008 年 4 月 29 日,研究所为了照顾我们这些超过 40 岁的职工的身体健康,在每年一次体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体检。体检地点在老动物所的研发楼。体检结束后,与一位老师(许教授)又到老所内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照片(见下面的照片)。回忆着那些高兴的时刻,苦闷的日子。许教授说,我在这里快 30 年了,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不得了,我是看着动物研究所走到今天的。他也专门留了影,特意叮嘱我要照好。我是 1993 年 7 月进入动物所的,想想当年,掰掰指头,似乎一眨眼的功夫,各种往事向心头,感慨万分啊。 在这个院子里,我的科研艰难起步。我结束了两年的博士后岁月后,有幸留所工作。在我的前辈钟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组建了“动物能量与生理生态学研究组”,任研究组长(组员是时任研究所所长的王先生) 。在这里,我受到老师们的厚爱和关照,当上了原“动物生态学研究室”的学术秘书,后来还是在老先生们的大力推举下,又当上了研究室的副主任(后改为“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再后来根据研究所的学科布局和调整,我的研究组被组阁到“农业有害生物研究中心”(后改名为“整合生物学研究中心”),继续担任中心副主任,还被任命为“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教育工作。 在这个院子里,我晋升副研究员( 1995 年)、研究员( 2000 年),我成了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实验动物饲养房,建立了能控制温度的冷库,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工作逐渐开始有了起色。在这里,我的实验室买了生平第一台大设备海尔冰箱,买了第一个电子天平,买了第一个两头沉的写字台,但一直还没有一间自己独立的办公室… … 我在这里做过博士后进站报告、出站报告、留所竞聘报告、副研究员晋升报告、研究员晋升报告,还在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年会上应邀做过两次学术报告 ... ... 也是在这个院子里,我当年周末一大早从位于新街口的北京师范大学骑车赶过来,参加当时还很稀罕的王先生组织的 Seminar… …. 我们在院子里走着,一幕幕往日的景象就象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晃着。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长大的地方,这里有太多太多很深的记忆,怎么能不让人留恋呢。实际上去年 10 月份也是体检的时候,我体检完后,就独自一个人在院子里转了好长时间,在那棵石榴树下望着刚开始饱满的石榴发呆,到我的动物饲养房看那空荡荡的房子,看到地上还有几个熟悉的老鼠笼的盖子,我还捡起来看了看。看着那几棵刚长大的银杏树,还有电工房前的那棵枣树和那棵柿子树… … 老动物所食堂的饭菜一般,饺子不错,那饺子个头那个大啊,还有四喜丸子... ... 搬到新所,每天要坐所里的班车上下班了。怀念在老动物所步行上班的日子,怀念晚上周末节假日在办公室加班的日子。现在周末节假日去办公室不方便了,晚上在办公室读书更是一种奢想了。说来也奇怪,不在办公室,感觉看业务书和文献资料效率就不高,好像找不到感觉,不知什么时候养成这个坏习惯了。也好,看看电视,写点博客吧。 据说所里还拍摄了具有纪念意义的记录片《中关村路 19 号》。我们会怀念曾经奋斗过的中关村路 19 号,留恋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快速发展的北四环西路 25 号,享受充满奥林匹克热情的朝阳区大屯路,相信明天会更好。 祝福动物研究所! (王德华 2008.8.1 ) 物是人非了 这两棵树熟悉吧?这牢固的苏式建筑可是冬暖夏凉啊 曾在这里留过影 对面是科学院的图书情报中心 好熟悉的小道,前右侧有几棵银杏树 前面是食堂和多功能厅 小槐树旁边是宣传栏 新动物房不见了,第一次看到这棵杨树的全貌 前面左侧有几棵石榴树 人家声学所要建新所了 是不是还是很眼熟啊 生物楼 (照片来自网络) 看着院内的山楂花,也觉凄凉 位于朝阳区大屯路奥运科学园区的新动物研究所 (2008.4) ( 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现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797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热度 10 wangdh 2015-12-19 17:06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王德华) 2015 年 12 月 4 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马世骏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 12 月 5 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马世骏院士学术思想纪念会”两个活动。 参加了这两个活动,听了会议安排的报告和马先生的学生、家人和同事等的回忆,心理上有不少触动。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和追求,后辈们自叹不如。 马先生是中国生态学会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第一任和第二任理事长。他是《生态学报》的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马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有很多第一,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也有很多第一。这就是大家风范。 马先生为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胸怀,他的胆略,他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今天的生态学人。 今天我们纪念他诞辰 100 周年,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着特殊的意义。 马先生是自己一直敬仰的科学家。纪念会期间有朋友问,你见过马先生吗?我脱口而出“见过啊”。过后静下来细想,真不敢肯定是否见过他了。自己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好像是见过的。我还给人描述马先生当时的办公室在老动物研究所(中关村路 19 号,后改为北四环西路 25 号)主楼一层东头,瘦瘦的,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眼镜,给人感觉非常智慧精干。再仔细想,似乎没有见过他,我是1993年到的动物研究所,马先生于1991年突遇不幸。那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一个印象,就是我在西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申请国家开放定位站,记得马世骏先生是专家组的。好像是见过他的,再仔细想,就又模糊了。 我的硕士导师是当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后调任北京动物研究所所长的王祖望先生,博士导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孙儒泳先生。孙先生应该是接替马先生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的理事长,后来王祖望先生也担任过中国生态学学学会的理事长。由于这些原因,听两位先生讲马先生的次数比较多。这也是我一直向往和积极参加中国生态学会学术会议的原因之一。记得前几年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生态学会的学术会议上,我在理事会会议上汇报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的时候,还专门回顾了一下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发展历史上的贡献和学术地位,强调说动物生态学在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位著名动物生态学家担任过学会的领导职务。 作为一名动物生态学界的后生,对马先生的学术思想有多少了解呢?印象中马先生的文章很多是关于生态学的新思想和新领域的,很多新的名词都是陌生的。记得做学生的时候捧着《现代生态学透视》、《中国生态学发展战略》等这些马先生主编的学术著作一字一句精读,尽管有很多学科领域也看不懂。马先生关于“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的理论,关于生态经济、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创见,对于生态县 ( 村 ) 建设的实践,对中国生态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关于马先生的学术贡献,在怀念他的纪念文章中,已经有很好的总结了 ( 见后面的附件 ) 。现摘录马先生生平中的文字: “马世骏先生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 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一生都在赶路、开路和引路。从研究昆虫到人类,从经典的实验科学到现代系统科学,从生态科学到环境科学,从人类到社会,马世骏先生在 40 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永不停歇地探索了不同的新思路,开创了不同的新领域,发展了现代生态学。” “作为一位才思敏捷的思想家,他将中国传统的系统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将科学、哲学、美学与工艺相融合,奠定了中国系统生态学的基础框架。他一生穷根究底探索的是那个古老而又艰深的有关有限与无穷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生与死之间,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系统方法的科学议题。他从时、空、量、序四个方面,技术、体制、行为三个层级独辟蹊径,创立并发展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控制论方法,摸索了一条从生态关系的系统分析出发去掌握人与自然关系奥秘的新思路 。” “ 他是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典范、年轻科学工作者的楷模。马世骏的爱国情怀、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生态学工作者去进取、攀登、继往开来,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做出贡献。” 链接: 马世骏 院士 诞辰 100 周年 纪念 活动 成功 举行 : 附件: 1、马世骏教授对生态学科的重要贡献 2、深切悼念马世骏教授 3、勇往直前 锐意进取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126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我们组来了大学生夏令营学员
热度 15 wangdh 2015-7-19 06:56
我们组来了大学生夏令营学员 (王德华) 今年是研究所举办第三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我一直认为让热爱科学的优秀大学生走进科研院所,与科学家面对面,亲身体验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有条件的单位,都值得和应该去做这件事情。 尽管这些年来,夏令营主办单位和作为营员的大学生们都有一个很明确、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大学生们希望更多了解研究所和所喜欢的专业、导师,为日后的读研做准备,研究所则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毕业后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但夏令营的意义及其深远影响远不止这一点。让大学生们了解研究所,了解研究室,了解研究组,了解导师,了解专业,了解学科前沿,对这些大学生们的日后影响无疑是很大的,有些潜在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 研究所为了办好每年的夏令营,研究生招生部门和各实验室的秘书们,都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劳动。夏令营活动的宣传、营员的选拔、接待、食宿安排、学术活动安排、师生交流安排、问题咨询等等,都是很琐碎但却需要细心的事情。孩子们的事情没有小事,安全更是一个大事,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这就是责任。当然,不能由于会有意外,或者有些困难,有些繁琐,有意义的事情就不去做。这又需要一种奉献和胸怀,需要一种爱心和耐心。 研究所对夏令营活动高度重视,开幕、闭幕都很隆重。院领导、所领导、实验室领导等都专门到场助威加油。院领导给大学生营员们强调和诠释了 learning science by doing science (通过做科学来了解科学)的学习理念。 据我掌握的信息,研究所精心安排了各个领域的大牌科学家的前沿学术报告就有 7 场,且多在晚上进行。这种规模在研究所每年的学术活动中是少见的。甚至研究所的研究生每年举行的学术活动,也没有这么隆重过。 今年研究所对夏令营活动进行了新的尝试,活动分研究所、研究室、研究组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所组织全体营员的前沿学术报告会,参观动物博物馆等活动。研究室组织师生交流会,参观实验室等活动。营员们走进具体的研究组,在研究组参与具体的科研活动,与导师、师兄师姐进行面对面交流,亲手操作仪器设备,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全方位体验科研活动,领悟探索未知的魅力,感悟创造知识的趣味。 这次夏令营全所共招收了 75 名自全国各地的营员,我们研究室接待了 15 位营员。在研究室组织的师生交流会上,我们的室主任充满激情地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研究领域、师资、仪器设备、科研进展、研究生培养等等方面。让人感动的是导师们的热心,他们都积极参与接待活动。每位导师用不同的风格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科研理念、科研体会和对营员们的希望。营员们也很有风采地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校的科研活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等。营员们略显紧张,导师们稍显激动。气氛融洽热烈,很是温馨。 我们的实验室秘书对这次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们的相互了解,专门收集整理了导师们的信息,大学生营员们的信息,为导师们编辑制作了每位大学生的详细信息介绍,为营员们编辑制作了各位导师的详细介绍,以及各个专业方向的更加科普化的介绍。 大学生营员走进研究组参与和体验学术活动有 3 天的时间。 我们研究组的接待工作是这样安排的:要求研究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花费一点时间,用通俗的语言,给营员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自己的工作计划,获得的研究结果,尤其是要讲清楚自己课题和科学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介绍自己的科学体会。安排正在做实验的研究生对营员进行具体的实验指导。 营员早早就来到研究组报到。我首先与学生进行了交谈,询问了学生一些学习情况,给学生介绍了我们研究组的大概情况、研究领域和科学问题、研究生的情况、研究组的文化,以及研究组的氛围等等。给了学生一本我翻译的小册子《如何做生态学》,给了 3 篇介绍我们学科领域进展的学术论文。 研究组成员都很很认真对待这件事情。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我对研究组成员的希望是: “谢谢大家花费时间指导夏令营学员。 希望大家认真指导她,多关心她,问问她的需求和困难。如果学生不问,大家可以多问。 我们组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研究组的气氛、文化和传统,不管她将来如何,希望她能在我们组的时间里快乐,希望她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分享给她的朋友和同学。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功利性太强。有用就做,没用就不做,这不好,这样的日子,会很累,很无聊。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大家要以健康的心理,快乐的心态,充实生活每一天。 也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个生活基本原则。对大家的生活应该是有帮助的。” 周五下午是我们研究组的例行组会。夏令营学员也参加了我们的组会,这是另一种体验。 组会后,学生专门到我办公室给我汇报她在我们组这几天的收获和感想,拿出她的记录本,一点一点给我介绍着。看得出,过得很愉快,收获也不少。我说,这就足够了。过得愉快,收获不少,是我们最希望的。 今天上午(周六)是夏令营闭幕式。由于有其他安排,很遗憾没能参加。下午就收到了我们组学员的邮件: “王老师:您好!今天上午我们举行了夏令营闭幕式,现在即将踏上返程的路。在动物所夏令营这几天的生活收获颇多,不仅仅是感受到前沿科学的魅力,更荣幸的是有这个机会与老师如此近距离交流,并受到老师对我的指导,这是自己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学生在此也记住了老师的教导。更珍贵的是与实验室各位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交流学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研事业的热情,同时也深深地启发了我自己。 即将离开北京,再次感谢老师! ” 很高兴的是,这期间还接待了 3 位其他实验室的营员来访。他们说想了解一下我们研究组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我们海阔天空地聊了不少,聊专业,聊人生,聊理想,聊追求,聊现实,聊大学,聊考研。我说,读研,心情要愉快,心情要放松。生活,要充实,有意义。优秀的学生应该到合适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才华。师生在很多方面要做到相匹配,要对眼,要相互欣赏。末了,有学生看到我柜子上贴着乔布斯的“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问我为什么会贴这个。我说我喜欢,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我们经历了这个残缺苹果诞生的时代。我的理解,保持饥饿,就是永远不满足。保持愚笨,就是永远有一颗谦虚包容的心。要倾心听对方讲,不要随意否定别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现在的大学生机会多,真是太幸福了。这就是时代。 (照片来自研究所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生态学科研入门|11302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与夏令营大学生的交流记录
热度 12 wangdh 2014-7-20 09:04
与 夏令营大学生的交流记录 (王德华) 2014 年 7 月 15 日 到 7 月 21 日 ,是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时间。 夏令营期间,主动、直接走进导师办公室的营员,我不知道有多大的比例。直接敲门到我办公室的只有一位同学,说是师姐给她推荐的我。 学生想了解我们的学科方向,咨询了一些个人关心的问题。学生主动,老师自然会喜欢,研究生学习本来就是自主性很强的,甚至主要依靠自觉和自控。 学生说,她的有些同学由于了解基因组等微观生物学,或做过一些微观生物学实验或科研活动,就去联系相关的老师。她对这些领域不是很熟悉,感觉更喜欢宏观一些的领域,但对于有些学科也不是很喜欢。 懂与不懂,懂得多与懂得少,这些看似小事,当影响行为决策的时候就不是小事了。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早知道好,还是晚知道好呢?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自然是早知道好,否则怎么能长大呢。在学术上,不懂不见得是坏事,懂得早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关键要有自己的一个判断,一个基本符合事实或相对正确的判断。在没有了解一个学科领域的全貌时,靠道听途说,靠自己的短浅认识,靠世俗的一些观念的影响,反而不好,有时候还会延误自己一些重要的选择,甚至错过一些重要的机会。所以,要多了解,多交流,多思考,靠自己的认识做出判断。很多事情,不去践行,就理解不了,或理解很肤浅,或完全是误解。昨天跟几位大学生交流的时候,我也提到了这一点。如现在的 Zoology (动物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Zoology 了。动物学也不只是分类和解剖,动物研究所也不只是分类学和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现代 Zoology 是广泛意义上的 Zoology ,是整合意义的 Zoology ,包含了从分子到生态、进化尺度的 Zoology 。动物研究所的内涵,也自然不是字面上的含义了。大学生在所里一周的时间,我想一定对动物学和动物研究所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些认识可能对于自己以前的认识是颠覆性的。 做过的内容,就是自己的主要选择吗?自己实践过的,可能相对比较熟悉,但不见得就是自己特长的。没有接触过的,也不一定是自己不擅长的。大学生应该知道这一点。走出校门,走进中国科学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思考,使自己更加理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大学生读研的一些选择一定是有益的。 生物学本质上属于一门实验科学,动手能力是很关键、很重要的,细心、耐心、勤快是很需要的。喜欢观察,会观察,喜欢思考,这都是很好的科研素养。现代生物科学的一些科学问题,已经很难区分出宏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生物科学问题,有行为学问题,有生态学问题,有生理学问题,有遗传学问题。生物学组织层次从分子到群落生态系统,不同的组织层次,现象和机理都不同。不同组织层次的问题是独特的,各层次间的问题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家的精力和兴趣爱好是受一些条件约束的,喜欢大自然,喜欢显微镜下的微观生物世界,选择的方向和领域应该是不同的。 所谓的兴趣和爱好,大家都很强调,我以前也很强调。我的理解是,兴趣和爱好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看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度等等因素而变化的。每个年龄段,每个时间段,兴趣和爱好是不同的,成年人也一样。很多想法,开始是很不成熟,甚至是很幼稚的。所以,幼儿园的兴趣,小学时期的兴趣,中学时期的兴趣,往往不会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选择。很多大学生,高考时填报志愿都是盲目的,或者父母或老师帮助决定的。但是进入大学后,尤其是经历过大学阶段后,应该能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等,对自己的未来追求有一个规划。这个时期,再不能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了。这就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 成年人的学习很多方面取决于主动。读研究生很重要的一点是 motivation , self-motivation 非常重要。主动性,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就决定了一个研究生的很多重要的方面。聪明,智慧,能力,悟性,自觉,主动,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是很关键的。 学生问,动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生理生态学是生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用生理学的手段和思路研究生态学问题,用生理学的数据阐述生态学问题的机理。动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机理,有很多是生理学问题,如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能量代谢、水分代谢、消化吸收、繁殖方式等。生理生态学,也称生态生理学,很多方面与环境生理学、比较生理学、进化生理学、野外生理学等有些重叠,名称不同只是显示科学家对科学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很多机理性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生理学重视功能,整体水平的功能。很多参数在野外测定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发展受到一些影响。生理学的地位,生理功能的重要性,科学家们心里是很清楚的。基因组学时代,同样需要重视和强调生理功能。生物的存在形式是个体,不是分离的细胞、离体的基因,生命现象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和分析,功能性分析是体现在整体水平上的。个体水平,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次。所以,这个学科是实验室研究和野外研究相结合的,实验对象是野生动物,不是实验室模型动物,解决的问题是野外生态学问题,是动物生存适应问题。 我跟学生讲,我们研究组的培养理念是:生活快乐。研究生生活应该过得充实,过得快乐,过得舒坦。那么,怎么理解充实、快乐、舒坦呢?朝九晚五的生活、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的生活,是快乐、舒坦的吗?充实,是在过程中,快乐和舒坦也在过程中。很多时候,快乐和舒坦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五味杂陈的一个阶段性的加减法。所以,所谓的幸福和快乐,是需要计算总帐的。也许一个事情很是悲伤,也许一件事情很是兴奋,把博士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的话,最后计算一下,是幸福多、快乐多,还是郁闷多、痛苦多?你说天天快乐,到终点站了还没有完成学位论文,还没有获得学位,还快乐的吗?学位、论文都齐全了,身体垮了,个人大事、父母亲情都耽误和遗忘了,你还快乐的吗?所以,这个加减法需要自己去计算,他人是无法计算的。 学生问,她做过学生干部,在实验投入上没有其他同学多,在复试的时候是不是不占优势?我说不见得。首先自己一定要有理性的自信,对自己有个理性的分析,长处有哪些,弱点有哪些?这也是一个加减法,实事求是对待自己是有好处的。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有机会而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没有遗憾,就很好了。其他的,不是自己所掌控的。把自己能够掌控的方面做好,是很重要的。 专业化对于从事科研的人是必须具备的,也是必须意识到的。自己的领域,一定做到专业化。什么叫专业化?专业化就不是大众化,就是高人一筹,知识专业化,技术专业化,思想(思维)专业化。有些人有独特的慧眼,有些人有独特的感悟,有些人有一双“魔手”。技术手段做到专业化,只有熟练、熟练、再熟练,做到极致,也就是我们说的精益求精。每个人的专业化程度不同,熟练程度不同,经验造诣不同,这就造就了结局的不同。做到精益求精,是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的,是需要有心、有意识训练的。 研究生最重要的方面是直觉的感悟能力,捕捉问题的敏锐程度,思考问题的洞察能力。还有学习和掌握实验技术的能力、悟性、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对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0163 次阅读|21 个评论
如何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大学生夏令营
热度 10 wangdh 2014-7-19 23:09
如何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随记 (王德华) 世道变了。变得自己都糊涂了。尤其是身在其中,一些事情就更是不明白了。 单说报考研究生这事。我做学生的时候,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这样的单位,作为想学习动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学生,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能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单位,那绝对是一种梦想。我当时就没有这样的胆量和信心。要不是我的导师帮助,使得我有机会进入动物研究所做博士后,恐怕我也没有机会在动物研究所工作。 这一周是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时间,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 60 多位大学生有机会走进动物研究所,进入每个研究室,参观、观摩,与导师和研究生们进行交流。研究所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每个研究室都做好了接待工作。开幕式占了一天的时间,研究所派出了高水准的导师阵营,给这些青年学子们做学术报告。院士所长也亲自上阵,给大学生们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大学生们也真是活跃,提问踊跃,初生牛犊,硬是跟院士交锋了半个多小时。从蝗虫聚群行为的奥秘、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到动物的第六次大灭绝,大科学家们充满激情,充满热情的演讲,真的是给大学生们一次高档次的学术盛宴。我认真听完了三个学术报告,受到了很多启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激发了一些相关的思考。 今天是大学生们走进我们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少老师们也到了现场跟大学生们交流,还有毕业的和在学的博士、博士生们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实验室办公室的老师们更是很早就开始安排接待工作。也许是连续 5 天的知识轰炸,大学生们已经开始疲劳,兴趣点逐渐降低,也许是其他原因,提问环节显然没有第一天那么踊跃了。可喜的是,开幕式一天的学术报告,今天我们上午的学术报告,大学生们没有打瞌睡的,几乎没有玩手机的。这是很难得的现象。在与导师面对面交流环节,大学生们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气氛又活跃了起来。也看得出来,对于考研,对于读研,对于将来,大学生们的困惑和疑问是很多很多的,真的需要多多交流。当然是需要正确的引导。所以,当你面对眼前大学生们的困惑时,你就会觉得大学教师们的责任,感到作为一名导师的责任,真的很重。不是说要去做人生导师,青年导师,总是感觉自己知道的那点知识、自己对学问的理解和感悟,应该告诉这些孩子们,他们需要,至少在你跟前的时候,很渴望你回答他们的一些疑问和困惑。 从大学生们的提问看,有些问题很有水准,有些问题则需要知识补充。他们对科学与应用,科学与医学,人类与进化等问题,还是有很好的思考的。有不少大学生已经走进了实验室,开始接触科学研究工作,对科学已经有些感觉了。有些大学生读了不少书,看了一些文献,也有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凭记忆,记录几个大学生们的问题: 问题一、有大学生问道:她留意过一些城市的地铁乘客的行为,发现大城市里,人们相互交流的少,独自看手机的多,中等城市里,人们交谈的现象要多一些。这是否与地铁里乘客的数量多有关呢? ( 我:这还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看手机已经是城市里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了,不只是地铁,公交车上也是一样的。文化问题,习惯问题,性格问题,心理问题等,都有重要的作用。熟悉与陌生,现实中人类交往中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 问题二、有报道,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女性的生理和生殖功能(怀孕率),这样长期下去,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进化方向? ( 我的理解:进化没有方向。人类性状的进化的时间尺度应该不是几十年的事情,进化的时间尺度有时候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生理学的问题,有进化的基础,短时间内不好说是否会影响进化问题。有些性状的变化是表型可塑性问题。 ) 问题三、在细胞世界里,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如果单细胞生物放弃单细胞生活,趋向与多细胞生活,那么未来的生物世界是否就只有群体生活方式了?如果扩展到人类的话,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结果? ( 所长的回答很好:大自然不会有一个单一的进化方向,多样化是必然的。我很同意这个回答,生物的进化是没有一个方向的,完全是随机的现象。进化有方向,就很恐怖了。 ) 问题四、关于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我们人类所做的一些努力是不是违背了大自然的选择?(反自然规律) ( 蒋老师的回答很好:进化濒危和生态濒危是很重要的两个概念,现实中很多管理人员不理解这两个概念,很多时候也不容易区分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 问题五、对于物种保护的努力,有学者说坚持比智力更重要,这该如何理解呢? ( 我的理解: 作为一个物种的保护,有些影响因素是很显然的,在没有灭绝之前,坚持要比智力重要。行动比等待要重要。 ) 在今天我们实验室的单独交流环节,有几位同学的问题: 1、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如青藏高原的动物,是不是有一些很特殊的适应特点? ( 我:回答是肯定的 ) 2、 如何发现我个人的兴趣?如何坚持我的兴趣? ( 我 : 学中发现,做中发现。 ) 3、 如果一个科学问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怎么办? ( 我:科学问题重要不重要,需要视野和判断力。登高望远。 ) 4、 如果我过几年发现我不喜欢现在的方向怎么办? ( 我:年轻,有很多选择的机会。 ) 5、 我想做科研,可是我如果买不起房子、娶不上媳妇,怎么办?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 我:幼儿园就想将来找个漂亮的女朋友,可能有点早了。四十岁才对女性有兴趣,也有点太晚了。有些时候,需要面对现实,做好当前的事情。 ) 6、 我如何挑战自己呢? ( 我:知道自己的长处,清楚自己的短处,扬长补短是一个好方式。人有智力上的差异,但是很多差别是机会和机遇导致的。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有道理的。 ) (照片来自研究所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65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与大学生交流:数学不好可以做好动物学研究吗
热度 6 wangdh 2014-3-1 18:23
走进动物所,了解动物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 (王德华) 大学生冬令营上的问题: 1)组学时代,数学基础不好,可以做好动物学研究吗? 2)如何理解和选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出国读博士与国内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4)考研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可以联系吗? ... .... 三月的第一天,周六。天气不错,没有雾霾。 准备了很久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大学生冬令营今天开营。第一天由我们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待。接待阵营很壮观,有导师、研究生、仪器管理工程师,还有每个研究组的老师和研究生。 这次冬令营主要是面向北京高校的大二、大三的大学生。从全所的报名的情况看,北师大、中国农大、首都师大等高校是主体,其他院校如北林、北航、北京理工、清华、北大、民族大学等。一个很振奋的现象是,男生比例很高,达四分之一。 跟大学生在一起,总是有年轻的感觉。大学生的朝气,追求知识的欲望,对大自然的兴趣,都会给老师们以感染和印象。从大学生们对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蝗虫暴发之谜”的提问,说明不少大学生思考问题很深,有较好的知识面。 从与大学生们的交流中,发现有些共性问题。这里记录下来,也许对其他大学生有些启发和借鉴作用。 大学生要喜欢问问题,要勇敢提问题。喜欢思考问题,敢于提问题,是很好的科研素质。今天在集体交流的时候,大学生的提问不是很踊跃。但在自由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学生们都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 1 :组学时代,大数据时代,需要一些计算和程序,数学基础不好,是否可以从事这些研究? 回答是肯定的。当今的研究不是单干的时代,需要合作,需要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只要喜欢,只要获得好数据,分析是有办法的。 很多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数学比较头疼。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在美国的大学生中也比较普遍。生物多样性之父,著名科学家爱德华 . 威尔逊 (EO Wilson) 对此问题很关注,他注意到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由于恐惧数学而离开了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在去年出版的一个小册子《给一位年轻科学家的信》中 ( 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 ,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那些喜爱生物学的年轻学者,“(生物学)科学家要找到合作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要远比数学家或统计学家找到合作的生物学家,要容易得多得多”。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科学问题有趣,有意义,有价值,需要数学家或统计学家的帮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威尔逊本人在上世纪 60 年代与数学功底非常深厚的年轻科学家 R McArthur 合作,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现在保护区的物种数量与面积大小的理论基础就是这两位科学家合作提出来的。 特别说明的是,今天的动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生物统计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数据没有生物统计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是有缺陷的。 问题二:如何理解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有如何影响?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当今大学生比较模糊的,急需澄清的。有些专业或方向,是有明显应用性的,如化工、机械、工程、建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高考选择志愿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好和兴趣。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总是什么样的工作。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找个答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专业理论性强一些,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基础,如数学、物理、生物学。如果发现自己喜欢动手,像爱迪生一样,喜欢创造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有这个天赋,喜欢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物(产品),喜欢“手艺”“技艺”“技术”“技巧”等,从事应用性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喜欢想象,喜欢思考,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对于鸟语花香、大雁迁徙、家燕南飞等等大自然现象喜欢探个究竟,喜欢跟爱因斯坦一样思考问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不错的选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很难分家的。没有强有力的基础理论的支持,应用研究的发展是受到制约的。大的有远见的公司和企业,都是很注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的,这些需要创意,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持。很简单的道理,没有精密、创新的计算方法,只有技术精良的工程师,神舟上天是很难的。关键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到真正自己喜欢的方向,真正发挥自己才华的方向。 问题三:现在我国的仪器设备都跟欧美国家一样了,是不是出国读博士就没有必要了?在国内读博士和出国读博士有哪些区别? 这也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很模糊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有经历的与没有经历的,体会和看法也有差别。当今,要认识到中国的一流科研与世界一流科研的差距,要承认这些差距。不是所有的专业,我们都差,但是很多领域是有差别的。另外,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国外的学术氛围,是有区别的,在今天的差异,尤其甚。培养系统的完善和保障,师资水平和责任心的保障,研究生整体对学术的追求和认识水平,助学金的保障,等等因素都是存在差异的。出国有优势,有挑战。记得有一次一位在国外工作了几十年的教授对大学生说,以他自身的经历看,出国留学如果到二三流大学去,不如在国内到中国科学院来完成学业。我没有在国外读学位的经历,以我个人的阅历,我认可这种说法。下棋要找高手。做科学要到最好的实验室去,到最优秀的导师手下。这些都是指导思想,如果连这种想法都没有,连这个勇气都没有,选导师、选实验室都很随意,只要录取就满足,那不是追求学问,明显是为了学历而去的。没有真才实学的学历证书,不如没有。当今很多年轻人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艰难,抱怨那么多?实际上有些人或许已经意识到了,有些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关键自己走错了路。拿到博士学位,不意味着可以成为科学家,也不意味着可以找到很安逸的工作,更不意味着你生活得一定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好。学习是一种经历,一种历练,一种武装,一种充实。真正养家糊口的,还是靠本事,靠真才实学,靠真枪真刀练。读书,滋润的是自己的大脑,装进去的应该是智慧。到哪些学智慧,学思想,学思维,到哪里感受人格魅力?最终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这个问题太大,不说多了。 问题四:我们在毕业前可以到动物研究所来学习吗?有机会吗? 有,一直有。大学生,尤其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科学院各研究所的大门一直是开着的。每年的科普周,平时的学术活动,大学生们都是可以参加和有机会接触到一线科学家的。时间较为宽余的假期,也可以联系到某个老师的实验室去做些实验工作,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更欢迎优秀的大学生,尤其是想到动物所生活几年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室和导师,到他们的实验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每年动物研究所都有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在这里做毕业论文,也有不少大学生就是由于这些经历而来到了动物所。 问题五:在免推研究生的时候,或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需要联系导师吗?可以与导师面谈吗? 无论是免推,还是报考,还是复试,都鼓励与具体的导师联系。有些单位可能第一年没有具体的导师,有轮转机制,但是如果自己有了想法和兴趣,还是建议联系导师。如果没有轮转机制的单位,学生就更应该联系导师了。有些导师可能没有招生指标,有些导师可能已经接收了免推生,等等。与导师联系,与导师面对面交流,会消除很多疑惑,也会增加一些机会,避免一些被动。有些学生就是由于报考的盲目性,没有咨询,没有查阅网上的招生简章,而选择了已经接受了免推生的老师,考生成绩还不错,复试的时候就有些被动了。 问题六:我喜欢动物行为学研究,不喜欢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技术,可以从事单纯的行为学研究吗? 回答:可以。动物学研究分很多层次,可以在不是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其生态学规律,可以研究其行为学和形态学特征,可以研究其生理学特征,也可以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层次,还可以进行神经生物学机理分析。只要有好的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来设计。自己不擅长的,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方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和技术,是现代动物学(生物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方法,最好不要排斥它们。一个学者,有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和研究领域是很重要的,但对于研究方法和技术不应该有排斥。 问题七: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什么的?在野外如何进行研究?野外工作时间长,还是室内工作时间长? 回答:生理生态学是生理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科普点说是在野外从事生理学研究,或者研究野生动物的生理学。解决的问题是动物对不同环境、变化的环境,如何适应和进化的。研究的层次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可以从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水平阐述行为和生理学特征的调控机理,可以用神经生物学的方法技术阐述其调控机理,可以从不同层次整合阐述生理系统的适应性功能变化。生理学问题有三个层次:行为和个体水平对环境的反应(表型)、细胞学机理和遗传学基础。在野外可以进行动物的活动性、体温等特征的测定,可以测定体重、生长等参数,可以取血样、组织等(低温保存),然后带回实验室分析。严格的控制实验研究,多是在实验室内进行。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分配,根据具体的实验来确定。 问题八:以往有研究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而更换导师和方向的吗? 回答:有,但不鼓励。如果真的是由于兴趣转移,且理由充足,研究所有政策,按照程序办理。 问题九:来所里做本科论文有要求吗?能发表论文吗? 回答:有要求,也没有要求。开始接触科研,一定要严格和认真,这对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研究组接收大学生做本科学位论文,主要是鼓励优秀的大学生尽早接触到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同时也发现有潜力的科研苗子。培养技能、开阔眼界是主要目的,发表论文不是目的。 这些问题主要是集体交流时的几个问题,还有大学生与我交流时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单独交流的问题,我就不知道了。还有一些问题,就不一一细说了。 最后想给大学生们说,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只要有心的话,收获一定是很大的。通过实验室介绍报告、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参观、研究组的讲解,还有年轻科学家的学术报告,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至少可以对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一些学科领域也会有新的认识,对于宏观生物学、微观生物学的研究及其二者的结合,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通过与现场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到答案,除了学术问题,还可以咨询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其他的问题。导师们有刚回国不久的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有刚晋升研究员国内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有多年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科学家,还有年轻漂亮的女科学家。他们肯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乐于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是很难得的机会。除了提供可口的午餐、自由参观动物博物馆,研究所还给大学生们准备了一把很有纪念意义和实用价值的“金钥匙”。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经历,需要去参与,需要去践行。大学生,青春阳光,朝气生机,真是让人羡慕。今天的年轻女科学家说的很好,大学生的青春一定要珍惜。实际上大家现在对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可能还不是很明白,还不知道。有些兴趣和爱好,是边干边形成的。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发现了。有些是经历了以后才思考的。年轻,是最大的本钱,最大的优势。年轻,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可以从事自己擅长的,可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可以回头,可以等待,只有年轻。同时,年轻,是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最有精力的时候,最有想象力的时候,最富于幻想的时候。所以,当珍惜。 当问到,今天看到的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跟自己想象的一样吗?回答: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答曰:想象中的科学家很严肃。我想,更多的不一样可能是对于“农业虫害鼠害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了解,以及对于实验室的各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的了解。大学生们对“农业”有些误解,对“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有些误解,甚至对“动物研究所”都有些误解,至少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我在报告的开始,就跟大学生们说,做与“农业”相关的研究,不是说大家毕业后再回去跟农民一样种地 (实际上你也做不了,也没有农民种的好),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也不是让你去撒老鼠药灭鼠、去喷农药灭虫。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眼光是放眼全国,具有国际视野,胸怀是国家的农业。我们这个实验室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和实践,包含了从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到动物行为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组织层次,主要的实验动物(模型)是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当今的动物学研究(Zoology)早已不是传统的分类、地理和形态解剖了,包含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真心感谢参加今天冬令营宣讲团的各位导师,感谢研究生志愿者团队的服务,感谢开放实验室办公室老师们的精心和周密安排,感谢研究生部老师的支持。 走出大楼,暮色中昂头看见了天上亮晶晶的星星。雾霾时代,看见星星也会感动一阵子。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403 次阅读|9 个评论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我想跟你们说… …
热度 25 wangdh 2013-6-19 13:59
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我想跟你们说 … … (王德华) 昨天下午,所里举行了 2013 年研究生毕业典礼。 在新园区,这还是第一次。 当着导师服走进会场时,我都有点激动。 着学位服的研究生们都静静坐在会场了。屏幕上在轮回播放着研究生们生活和实验的照片,配着好像是“光阴的故事”的音乐。当看到第二遍的时候,我发现了还有我们组很早的一张照片。听着,看着,想着,心里还是有点酸。 很高兴能有机会给毕业研究生们颁发证书和扶正流苏。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又激动了,以至于为第一个学生颁发证书后,忘记了扶正流苏。学生站在面前静静等着,我也站着静静闲着,幸亏旁边的老师提醒,我才慌不迭地为学生扶正流苏。 几天前,研究生部给我一个任务,也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委托我代表导师在毕业典礼上给研究生们说几句话,时间是 5-8 分钟。我很认真准备了,也认真讲了。到最后,我真的激动了。有老师问,你是不是激动了。我说有点,尤其是给学生们说“记住你的导师,记住你的同学们,记住动物研究所”的时候。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时代,是一个不能公开谈理想的时代,也是一个很容易误导年轻人的时代。我知道自己的导师身份,只能是给学生说几句自己的心里话。酒会的时候,导师们也跟我说,你讲得都是真心话。在这个很少听到真话的时代,很难得。我就不谦虚地把这些作为一种肯定和鼓励吧。 谢谢给我这个机会。也谢谢研究生部的老师们组织的这次典礼。 毕业典礼,组织得井井有条,很圆满。 下面是我的发言稿。想了一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对你说。 ********************** 亲爱的各位毕业生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祝贺大家顺利毕业,顺利获得学位! 祝贺你们的导师,祝贺你们的家人! 说顺利,有些同学一定会不同意。是的,看起来顺利的结果,一路上必然有过程中的各种坎坷。 有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周末,你曾在实验室里度过。有多少个假期,你是在野外考察和实验中度过。多少个日子,你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你曾为开不了题而愁眉不展,曾为实验没有进展而懊恼心烦,曾为论文被拒稿而暗自心伤。你一定会记得你的第一次组会,你的第一次报告,你的第一篇论文。你可记得这几年,你在这里悄悄流过多少泪水,抛洒过多少汗水,也一定不会忘记多少次那些爽朗开心肆无忌惮地大笑吧。 你曾怀揣理想而来,怀揣抱负而来,为追求学问而来,为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来。希望你学到了该学到的,掌握了该掌握的。从动物所走出去的你,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你,自信的你。这几年,你把美丽和欢乐,留在了这里。动物所的今天,也刻在了你的脑海里。今天的你,是小心收藏起同学和老师们的那份情谊呢,还是一直记恨那一次导师的严厉批评,甚至对同学间的那些小摩擦还耿耿于怀呢。 我一直相信缘分。缘分,使我们成了师生。师生还有一种情分。情分,伴随我们一起走到了今天。今后的岁月里如果有什么能把我们牵连起来的,就是那份情。把我们隔不开的,是那个缘。这情缘,是我们师生之间永远扯不断的那根红线啊。 这里的一切终将成为你的记忆,也会让你留恋。这里留下了你青春的足迹。青春,是闪光的。 青春 , 一生只有一次 。 青春,稍纵即逝。 青春,注定就是要怀念的。 今天我还想借机跟大家分享一点个人的生活体验:让爱心和美贯穿在你的生活中。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爱包围着,被美包围着。 很多时候是我们享受着却浑然不知,身在其中却熟视无睹。 爱,有多种类型,多种方式,有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从幼儿园、小学、大学,到研究生,到社会,我们一直都沉浸在父母、同学、朋友和老师们的关爱中。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美,有多种形式,人有形体美,思想美,心灵美和语言美。还有各种生物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一颗欣赏美的心。发现美,需要直觉,需要想象力,需要兴趣。我们知道,直觉、想象力和兴趣是做好科研的催化剂和助力器。 爱心能够促进责任,爱心可以促进宽容。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责任,对单位的责任。我们应该有责任意识。宽容的胸怀,会使我们生活得很愉快。 爱,伴我们成长。 美,伴我们成熟。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爱,需要美。 一个有爱心,追求美的人,一定会珍惜生命,爱惜生命,尊重生命,敬仰生命,热爱生命。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面临不同的选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没有回头路,生活中最大的动力也是因为人生是一条单行道。长大了,就回不去了。 你可以做很多事,但不可以做一切事情。 所以,一个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跟随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除了运气,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希望大家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有思想的人,有责任的人,有奉献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幸福的人,快乐的人,阳光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博士的头衔,很自然赋予了你对于个人更高的要求和对于社会更多的责任。博士也是常人,是没有第三种性别的。如果你在这里也收获了爱情,那是你做得最正确也最值得祝贺的一件事情了。梁晓声说,世界上的一切美,都首先是因为女人的存在而被发现,而被创造,而被欣赏的。 年轻人,要有朝气,更要有精神。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了追求,缺少一种精神。浮躁的社会里,难得有一段安静的生活。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对中国青年如何寻求自身定位时提出过忠告:“现在的青年对实际利益看得过重,不够浪漫、理想。我不提倡吃苦,但年轻人要经得起吃苦,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 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 ” 由于智慧,博士的人生会有不同的色彩。动物所的博士,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色彩。我们希望在国际动物学舞台上,能够看到动物研究所学子们的风采。在国际动物学事业的发展史上,应该有我们动物研究所学子们的贡献。希望以后的你, 学术上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当仁不让,生活中彬彬有礼、宽以待人、温文尔雅。 亲爱的同学们,还记得每年的早春我们院子里飘着的那淡淡的丁香花香吗,还记得每年的深秋我们主楼前那片金灿灿的银杏树吗?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你开着,动物研究所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永远是你的家。等你疲惫的时候,困惑的时候,发迹的时候,有重大发现的时候,获得荣誉的时候,我们都会认真倾听你的讲述,分享你的喜悦和快乐。 我们从送走你的那一刻起,我们会一直在等你,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这个院子里等你,等你的到来,等你的各种消息。同学们,不知道能不能给你提一个很奢侈的要求: 记住你的导师,记住你的同学们,记住动物研究所。 在今天这个时刻,作为导师,只有衷心的祝贺,衷心的感谢,衷心的祝福。 祝贺你今天获得的成绩。 感谢你对动物所贡献的才华。 祝福你,一路顺风。 祝福你,展翅高飞。 祝福你,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12年毕业生,奥林匹克园区) (2006年 毕业典礼,中关村路19号。)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祝你一路顺风 光阴的故事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2510 次阅读|48 个评论
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热度 11 wangdh 2012-9-28 23:42
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加研究所研究生学术论坛有感 (王德华) 研究生期间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很多,学术交流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研究生们要重视训练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了解学术活动的相关规范和内涵,这对于自己的学术生涯是很有帮助的。 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建议研究生们要发挥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的优势,充分展示他们学术上的聪明才智。当今研究所有 500-600 名的研究生,可以想象这个队伍会有多少智慧,如果这些智慧合在一起,会创造多少奇迹呢。我的研究生也曾担任过研究所、研究室的研究生会的领导,我记得多次建议他们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每年举行《研究生学术周》,创办《研究生通讯》等等。也许是有些具体困难吧,总是没有看到最后的结果。我也知道,做一件事情,做好一件事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也会遇到各种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 很高兴前些时间研究所的研究生会举行了研究生首届摄影比赛,也读到了有的研究室的研究生会编辑的《研究生通讯》。今天又应邀参加了研究所研究生会举办的“ 2012 年度研究生学术论坛”。很是兴奋,也就有了这些文字。 研究生学术论坛安排了来自全所 5 个研究室的 9 位研究生代表在论坛上做口头报告,其他参会者以墙报的形式进行交流。早上走进研究所大楼,满楼道的 Poster ,展示着研究生们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学术氛围就浓了很多。每位报告人的报告时间是 15 分钟,讨论 5 分钟,专家点评 5 分钟。报告内容涉及干细胞、生殖生物学、生长发育、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价、化学通讯、野生动物行为学、动物系统分类等。 我很认真地听了 7 位同学的报告,很有感触。总体看,研究生们的演讲水平都很有水准,报告时间的掌握都很好,讨论也很踊跃,这都很难得。报告人对学科概念和背景的介绍、研究内容的意义、学术假说的提出、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分析和应用前景等,都阐述很清楚; PPT 做得很漂亮,身体语言的运用,科学故事的构思,都各有特色。从研究生自己的介绍看,有的研究生已经在 Nature 、 Blood 等学术期刊上上发表了论文。尽管不能完全明白研究生们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认真听下来,也会有些收获。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多数学术报告,我当属于看热闹的阶段,感觉也不错。 对于这次研究生论坛,我也有些个人建议,作为交流,不当之处希望研究生们不要在意。 几点建议: 1、 作学术报告要清楚听众的情况。动物研究所这样的综合研究机构,学科多,领域广,宏观生物学和微观生物学齐全,研究内容更是广泛。面对这样的学术群体做学术报告,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听众。报告的内容最好是有专业的,有一般的,有科普的。对于多数外行来说,花费点时间科普一下还是有必要的。研究生要学会科普,有意识科普。让不同层次的听众都能从自己的报告中有所收获,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看研究生的智慧了。我个人感觉,有些报告如果在进入自己的研究内容前,花费几分钟从大的范围内阐述此类研究的背景和价值,尤其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价值,对于提高听众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生命是美丽的,生物学研究应该展示生命的美丽,生命的奥秘。枯燥的数据,最好能让它们鲜活起来。我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实际上,自己做不到的,往往是最希望的。 2、 中文是否还适合做学术报告?答案是肯定的。这次研究生论坛,口头报告基本都是讲中文,但 PPT 和 Poster 几乎都是英文。我不知道哪种形式更好,更有效,如讲用中文,图表文字也用中文,或用英文。我总是感觉,听着中文,看着英文文字,有点“脱节”,也许是英文水平的问题。在其他全国的学术会议上,也有学者建议在国内做学术报告,应该尽量用中文,这样交流效果会更好。哪种交流效果好,就应该采用哪种方式,毕竟学术交流是看效果的。学术交流的目的很明确,大家都有收获。学术交流不要做表面文章,要讲实际效果,不作秀,研究生尤其要避免表面文章。 3、 研究生要有意识改变学术环境。学术交流,要平等,不要人为造成一些不公平。研究生是最有智慧的,说句玩笑话,研究生只要把对付导师的智慧拿出一点来,就可以想出很多高明的招数来。我注意到,中午午餐的时候,有的同学有午餐,有的同学没有,据说是发餐票的。这就体现了不公平,到了午餐时间,为什么就有了区别呢?如果经费紧张,取消午餐要比这样效果会更好。我也注意到,每个实验室选拔的代表层次不一,这里面也存在选拔方式的问题,机会平等和公平的问题。做事情,要先有原则,按照原则进行可以避免一些问题。还有,主持人为了照顾参会的导师,在休息的时候特意提醒大家让老师们先出去茶歇 (怎么感觉"茶歇" Tea Break 这个词有点那个啊,"会场休息"多好啊)。导师们一致反对,提议按里外顺序就可以了,这就是平等。尊重老师没有错,但不是刻意的,是发自内心的,那才是真的情感。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 学术论坛应该有一个会议日程,这样参会者会知道会议的安排。如果能够花点时间编辑一个论文摘要汇编,就更圆满些了。研究所的研究生论坛,是全所研究生的事情,要动员全所的研究生参加,各研究生分会有责任和义务去组织。这里面有组织的技巧问题,有号召力和宣传问题。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术交流应该是自愿的,有兴趣的,不是强迫的,被迫的。科学的美丽,只有有兴趣者才能体验到。 2、 如果论坛决定邀请导师们参加,设立专家点评,最好尽量多邀请一些导师参加,尤其是海外回国的青年导师,他们有很多丰富的实战经验。安排点评的专家,要安排到具体的专家,这样效果就会好多了。 3、 墙报展示。 Poster 展示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方式,可以面对面交流,交流也会充分一些。论坛组织者应该安排专门的时间,要求 Poster 展示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守在自己的墙报前,回答来看Poster的参会代表的问题。我没有发现这一场面,大家花费了精力,如果没有效果,感觉有点遗憾。 几点有趣的问题: 1、 学科与水平。有些学科是热点,有些领域是热点,有些学科和领域可以发表点数高的文章。有些学科和领域,尤其是传统的经典学科,突破很难,发表高点数的文章很艰难。发表高点数的学术论文,会受到他人的羡慕和赞美,自己也很满足。我觉得,研究生做自己喜欢的科学问题,从事自己热爱的学科,这是最重要的。文章的点数高低,是学科和领域问题,不能代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问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展现在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对科学问题的视野和把握,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和进展的把握,这从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就可以反映出来。有些研究生有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也有宽泛的基本知识背景,包括文学素养。这就是我说的学者的“品位”还有老师说:“我觉得科研的品味就是,有些问题你不能去做,做了准丢人;有些想法特别上档次,也亏你想得出;有些论文让人看了就知道是好东西,低调的高贵。” 2、 什么样的研究是最有趣的,最有用的,最重要的?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重要的,有趣的,有用的,时尚的,经典的,不管什么问题,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有把握的。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小家碧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次论坛有一个灵长类行为学的报告,内容很简单,报告者在野外观察到母猴会抱着自己已经死去的小猴的尸体一段时间。为什么母猴会表现出这种行为呢?是母子感情?是繁殖需要?是环境(如温度)需要? … 学界有很多解释。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这个报告讨论最热烈,提问者最踊跃,亮点问题也多。似乎每个专业的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母猴的神经生理学变化?小猴是如何死亡的?(幼猴不同的死亡原因自然会引起母体不同的行为表现),野外能否使用无线电追踪?(对野生动物的研究是有章法的,不能随意) ….. 这次学术论坛很成功,也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希望研究生们以后多组织这样的学术论坛和活动,研究所也应该多支持这样的学术活动。研究生们应在享受学术研究的同时,长大成熟起来。我们已经看到,有的研究生的演讲很有范,很有风采,有的研究生的提问很有底蕴,很有内涵,知识背景和专业背景都很厚实。研究生的生活就应该丰富多彩。谁说学术没有色彩,没有魅力呢。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52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深切怀念庄临之先生
wangdh 2010-9-30 23:18
深切怀念庄临之先生 ( 王德华) 今天看到所里网上的消息:庄临之先生走了。消息来得很突然,很吃惊,很是让人伤感。 最后一次见到庄先生是在所里从中关村到北郊的班车上,很清楚记得刚上车时庄先生那声和蔼亲切的问候您好。这应该是不久前的事情,怎么这么匆忙,她就离开我们远去了。 庄 先生曾经给我们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的研究生们做过激素测定的讲座,先生耐心的讲述还历历在目。先生也曾多次为我们的学报《兽类学报》审阅稿件,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十分让人敬佩。也清楚记得退休后的庄先生为研究所举办的歌咏比赛和多次文艺活动中,操琴伴奏。曾经潇洒庄重和蔼的她,昨天中午走了。 庄 先生的遗嘱里要求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谢绝奉送花圈和挽联等,并将其眼角膜和遗体捐献给需要的患者和医学研究。感动先生的这种胸怀和精神。 人都会有这一天,可这一天对庄先生似乎来得过早了。 77 岁的她过早地结束了她的人生旅程。她把思念留给了我们,把美好苦涩的回忆留给了我们,把和蔼庄重的形象留给了我们,把爱心和精神留给了我们。 向庄 先生鞠躬! 向庄 先生的家属问候,望节哀! 祝庄 先生一路走好! (王德华 2010 年 9 月 30 日中午 ) 庄临之先生生平简介 (摘自动物研究所网站) 庄临之先生生于 1933 年 6 月,江苏常州人。 1951 年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 1953-1956 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学研究所从事湖泊调查和藻类生态学研究。 1957-1960 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水库生物学和浮游生物学研究,任三门峡工作站浮游生物研究室室主任,兼工作站业务秘书。 1960-1999 年 11 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研究室业务秘书、内分泌室副主任、主任、中科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9-1982 年曾先后在美国纽约人口委员会生物医学中心作博士后进修和 San Diego 加州大学生殖医学系作访问学者,从事睾丸细胞分离、无血清培养建系工作,并研究生长因子和棉酚对细胞增殖和激素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激素合成的旁分泌和自分泌的调控机理,这些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1985-1986 年在日本东京合作研究麝鼩香腺细胞系的建立工作。 回国后,发展了人早孕胎盘滋养层组织和细胞的无血清培养方法,同时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建立了国际上唯一来源于人正常胎盘并保持原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滋养层细胞系 NPC 细胞,并进而通过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转染的手段促使 NPC 细胞永生化,建立了永生化的人正常滋养层细胞系 B6Tert 。利用这些细胞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细胞增殖、激素分泌和分化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 在 七五 和 八五 期间曾主持国家攻关和院重点项目 4 项,曾任 九五 攀登预选项目建议人,国家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北京细胞生物学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生殖生物学会理事长;《动物学报》、《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学报》 编委以及 Cytotechnology 国际顾问编委等职。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30 余名,博士后 2 名。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主持《生殖生物学》课程达 21 年之久。 庄先生退休后,仍然十分关注动物所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积极参加《中科院动物所所史》的编撰工作,为研究生修改论文,为国内多个杂志审稿。庄临之先生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7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迟到的生日祝福
wangdh 2010-4-26 00:25
迟到的生日祝福 2010 年 4 月 15 日 是我的导师王祖望先生 75 岁生日。 早就计划师兄弟妹们与老师欢聚一堂,热热闹闹给先生祝寿。一则祝贺他获得首届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再则学生们给他汇报一下这些年来的工作。先生得知后,坚决反对,调侃说他活到 80 岁是没有问题的,并坚持他摆桌宴请在京的学生们,过一个简单的生日聚会。 很遗憾,由于参加国际会议,缺 席了 先生的宴会。 后来 先生说生日过得很愉快,并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这实在是让我有点冒汗。 众师兄弟都同意给先生一个学生通讯录,并希望每个人写几句与先生相处印象最深的事情。我在参会前,匆匆写了几句。今天贴出来,算是对先生 75 岁大寿迟到的祝福。 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 王祖望 先生是我一生的幸运。还清晰记得刚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 时 先生给我和德夫师弟展望中国小型哺乳动物生态学的发展蓝图,给我们研究生讲授论文撰写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给我们做国际上的学科发展最新研究报告。也记得先生为了修改我写的第一篇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研讨会的论文摘要,在周末到宿舍没有找到我而在宿舍门上贴的那张留言条,还有他到我的实验室顺手在实验桌上一抹,给我看他指头上的灰尘时我的狼狈状态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体验了先生的严格和认真。当然忘不了与德夫师弟 周末到 先生家里汇报工作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忘不了先生对我们做学问和做人等各个方面的教诲和训导。更忘不了我们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做学位论文时,先生一次次到野外看望我们的情景,忘不了先生一遍遍修改我们的论文和答辩前天晚上先生听取我们的答辩试讲 。一晃二十多年了,就这样一 步步在 先生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不会忘记,先生为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从北京奔赴西宁进行周密地安排;为了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多次协调研究经费;为了我在动物研究所的业务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支持和鼓励;直到今天仍是时刻惦记着我们研究组的发展和生理生态学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研究生继续着他那谆谆教诲和慈爱的关怀。要说先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是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个性和胸怀,他的正义和仁慈,他的宽容和豁达,他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和激情,他对学生的百般呵护和热心帮助。谁能想象不会汉字输入的年过 60 岁的他,硬是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通过翻阅新华字典而熟练掌握了计算机汉字输入法,这无疑为他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新的翅膀。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和蔼的导师,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全身心投入的优秀的管理者,值得爱戴,值得尊敬,值得敬佩。先生退而不休,今天还在忙于中华大典(生物学卷)的编写工作,继续关心着学界事业的发展,在他身上投射出一种责任和一种精神。生活上,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事业上,先生是我(们)的楷模。 感谢众师兄弟们,感谢我的学生们,他们替我做了很多。 祝福 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谢谢张师弟)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8794 次阅读|9 个评论
祝贺我的老师们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
wangdh 2010-2-1 05:26
祝贺我的 老师们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 (王德华) 刚收到学生发来的消息,是个喜讯,着实兴奋了一阵子。 ************************************** 按照《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管理办法》(动内字 20 号)文件规定的程序,经推荐人实名推荐、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无记名投票,评选出: 王祖望、陈大元为我所首届杰出贡献奖获奖人。 *************************************** 王祖望和陈大 元两位 先生,现都已是 70 多岁的老人了,但都退而不休。荣获研究所首届杰出贡献奖,是众望所归。 特 向两位 先生祝贺! 2009 年下半年,动物研究所领导班子决定设立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奖项的目的是 为表彰对动物研究所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 , 杰出贡献奖 候选人的产生采取实名推荐制,由研究员、管理及支撑部门的中层干部实名推荐产生。 我个人认为这个决定是一个善举,对于延续和发展一个研究所的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在物欲横流、个人为上的今天,在以论文点数定乾坤的时代,更具有实质性意义。我十分欣赏研究所的这个决定。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会经历一个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由于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人生观念和人生目标,所以在社会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作为,自然也就会留下了不同的东西。有些东西是能够被人记住的,被记住的有善的有恶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过客,在缺乏文化传承的时代里,也很容易被遗忘。所以,我们更需要记住一些人,我们需要记住他们为我们的今天曾经付出的劳动,需要记住他们为了我们的今天所做出的贡献。 我相信,研究所还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记忆,我们也应该记住他(它)们。 不会忘记,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胆识。 记住我们应该记住的。 我们更要相信群众的眼力和记忆力,该记住的他们不会忘。 附:我对 王祖望 先生的实名推荐意见: 王祖望 先生自 1991 年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担任动物研究所所长,连任两届。他在任期间,全力进行动物研究所的改革,一心扑在动物研究所的发展和建设上,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没有建立自己的研究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动物所和科学院都处在改革动荡时期, 王祖望 先生锐意改革,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稳定队伍等各个方面,为动物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年轻人的成长方面,不拘一格,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培养和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干部,现在很多的院所领导骨干都是他那个时期培养成长起来的。由于他的胆识、他的眼光和贡献,极大地稳定和发展了动物研究所的科技队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个传统学科为主的研究所,实属不易,这也使动物研究所在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时候,第一批作为试点单位进入,也是第一批被批准进入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单位之一。他建议创建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和动物行为生态学等发展方向,在我国已经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学科优势。他的这些贡献为动物研究所的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 王祖望 先生敢为人梯,热心培养年轻人。他精心培养的研究生、博士后在全国、在动物研究所,很多都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王祖望 先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卸任所长职务后,曾先后担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动物学报》主编、《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史》编写小组组长、《中国生态学名词》编辑委员会主任,现在还在继续承担国家的《中华大典生物卷 - 动物卷》等工作,可谓老骥伏枥。 总之, 王祖望 先生从人品、贡献、学识等各个方面,都完全符合动物研究所杰出贡献奖人选。我极力推荐他作为候选人。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5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自王德华:给研究生新生讲几句话
woodenson 2009-9-20 17:59
开学了,我也开始带研究生了。这里看到了王德华老师的博文,很是赞同。转过来,自己学习,也给我的学生学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670 给研究生 新生 讲几句话 (王德华) ( 说明 :这是为了动物研究所原定在 9 月 14 日 举行的 2009 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准备的发言初稿。由于研究所因故将开学典礼改为 9 月 16 日下午 举行,我 16 日下午在研究生院恰巧有课。很抱歉,只好请假,没有完成研究生部交给的任务,让人家失望了。很有戏剧性的是:我请假去研究生院上课,我们所选我的课的研究生则是请假回所里里参加开学典礼。 本来想在正式发言前,再认真润色一下。但事情过去了,也不愿意去再劳神了。今天放在这里,也许对有些研究生(尤其是我自己的研究生)有益。由于没有很好润色,大小错误一定难免,在逻辑上估计也有些问题。只能希望读者谅解了。其实每次发言也都是这些内容,也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内容、新花样了。只能抄剩饭了。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首先欢迎新同学来到动物研究所,欢迎大家成为动物研究所的一员。 研究生部的老师让我代表导师说几句话。我很迟疑,我没有去征求各位导师的意见和想法,也没有去综合一些导师的观点,没有来得及细想,所以我不能代表各位导师,尽管研究生部赋予我这个代表的权力。那么我今天说的话,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 谈几个方面吧。 第一个方面,属于老生常谈: 1. 既然选择了动物所,希望大家要了解动物所,热爱动物所;熟悉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热爱;不喜欢,也就很难做出成绩来。 2. 调整心态,定位自己。研究生是学生,是比大学生高一个层次的学生。既然身份是学生,但是学习如何做研究的学生,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学习。学习如何工作,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科学家。地位是被教育者,不是指导者。我们常说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 3. 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研究生是科研道路上的新兵,刚开始爬坡。越走会越艰难,越爬会越吃力。当然越走也越靠近果实。科学没有终点,但科学的路上会有驿站。路,需要自己走,需要不停地走;坡,需要自己爬,需要坚持不懈地爬。你也可以停下来修正,但大家都应该熟悉和理解龟兔赛跑的道理,也知道笨鸟先飞的智慧。 第二个方面,属于基本要求。 1 、树立正气,抵制歪风。行的正,走得直。道理不需要多说。人没有正气,活得没有底气。人没有正气,一生会被人唾弃。尔虞我诈,不是君子。 2 、树立诚信、建立信誉。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流的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互相信任的基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相处。诚信和信誉是靠自己建立的,是建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基础上的。有诚信,守信誉,我们的生活都会很愉快。 3 、树立理想,明确追求。青年是理想的年龄,这个阶段如果没有梦想,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你妄为青年,你实在是浪费青春。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注定你在学术的道路上会碌碌无为,甚至一无所获;也注定你的生活里少了浪漫,少了诗意。注定你会多了些烦恼,多了些羡慕。 也许你会说我将来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教授,我对科研不感兴趣,说白了我就是喜欢那张证书。那你来动物所干什么呢?那张没有经过汗水浇灌、没有任何含金量的证书,如果你得到的话,对你有什么用呢?以当科学 家和当 教授的态度和目标来要求自己,对你肯定没有坏处。 4 、树立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团队精神,这对于在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你们尤其重要。 第三个方面,算是基本态度吧。 1. 要享受生活。享受研究生的生活,享受研究所的生活,享受科研生活。如果对工作没有兴趣,生活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有个生物学家的传记,书名就是: Enjoy life in Science 。作为学者要学会在学问中享受生活。 2. 要有责任感。责任有多个层次,有个人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研究组的责任,研究所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不同层次的责任,有不同的义务和准则。要有责任意识,要培养责任意识。 3. 要完善成人精神。(本来这一部分可以重点说说的,我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论述了成人精神,这里就省略了吧。链接: 80 后研究生要完善 成人精神 )。 4. 要行动起来。实验科学需要动手做,手要勤快;思想是必要的,但空想是不现实的,只有行动是实际的。数据靠实验获得,文章需要花费时间来写作。在网络世界里完不成实验,在花前月下也写不出论文。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如果不劳而获,要么违规,要么违德。 5. 要心理健康:你也会说,我的青春我作主,我就这样,怎么着吧。你可以作主,但你应该尊重青春,珍惜青春,热爱青春,阳光青春。青春开出的是艳丽的花朵,青春绝不是枯萎的花蕾,也不是温室里的娇艳一时不不堪风雨的鲜花。说句大实话,就是希望你们在我们这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度过你的研究生生活。你可别说生活真没有意思,你也别到楼顶上去溜达,也别去高速路上徘徊,更别在深夜一个人流着泪在小路上没有目的地转悠 第四个方面,希望大家学点东西。 1. 学会读书。信息时代,文献浩如烟海,怎么读,读哪些?我劝大家勤动手,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和文献都要理解和处理专和博的关系。还是借用一句英文: Know everything for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for everything 。 我想说的应该就是这个关系吧。 2. 学会规矩。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的道理。社会需要规矩,也充满了规矩。作为研究生还要继续学会规矩,学会实验规矩,学会学术规矩。人的一生都在学习规矩,也在实践和遵守规矩。 3. 学会交流。孤独和寂寞,是很痛苦的一种状态。新的时代,大家喜欢回避现实,喜欢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人与人之间需要真实的沟通,需要心灵的碰撞。我们要学会沟通。 4. 学会基本技能。学会综述文献,学会撰写论文,学会撰写基金申请书,学会做学术报告 . 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要熟悉和掌握。 5. 学会独立。大家要在思想上逐渐成熟,心理上逐渐成熟。 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有不明白、不理解、不会、不懂的问题和技能,都不是问题。要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就不用读研究生了。我们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还要提醒大家,要学会流汗,学会付出,学会劳逸结合。 真正做到:业务上成才,精神上成人。 当老师的就是喜欢教训人,也喜欢师道尊严。我今天又是通篇教训的口气,没办法。你说我们人格要平等,我特别同意,也极力提倡。咱们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每个人的人格。我们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多读了几本书的农民,多了几份理性的工人。我们的父母也许没有我们的学问大,但是他们的地位永远比我们高。我们尊重他们,不是父母逼迫的,是我们心底里呼唤的。知识多,应更明事理才是。师与生,也就是暂时的工作分工不同罢了。我们不是敌人,不是对手,我们是朋友,是同盟,是缘份让我们走在了一起。 生活是美好的,青春是阳光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开始,打开窗户,迎接阳光,微笑着开始一天的生活。 最后还是用我喜欢的马克思的那句名言来结束我的啰嗦: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祝大家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王德华 2009.9.14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670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遥祝我的老师生日快乐
wangdh 2009-4-15 00:48
遥 祝我的 老师生日快乐 今天( 4 月 15 日 )是我的导 师王祖望 先生 74 岁生日。 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 从 1985 年那个春天,我穿着借了同学的一套西装风尘仆仆赶到西宁去参加研究生复试,认识 王 先生至今已经 24 个年头了。回想起自己的成长,永远与老师的身影分不开。 近些年来,每年的这个日子,我们都会给 王 先生祝贺生日。刚开始的时候,他很不情愿的。记得第一次给他祝寿大概是他 60 岁生日吧。那个时候学生少,我们是到他那还不是很宽敞的家里去祝贺生日的,是晚上去的。我们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吃生日蛋糕。后来我也开始带学生了,这样毕业的学生,在学的学生,还有学生的学生,数量就多起来了。有时候就是简单聚在一起与先生共享生日蛋糕;有时候会买点水果大家一起共唱生日歌;有时候大家也趁机搓一顿,畅谈人生趣事。这样逐渐地给先生过生日成了研究组的一个传统了,大家就每年都等着聚一下,叫生日 Party 了。师生三代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确是个快乐的时刻。听着老师讲过去的事情,听老师对研究组的展望,听着老师对学生们晚辈的希望,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师生就是这种关系吧,没有比这种关系再纯朴的了。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就想起老师当年是如何扶着自己上路和爬坡。那些鼓励的话语,那些温暖的眼神,那些善意的提醒,那些满意的赞许,还有那些委婉的责备,都成了自己美好的回忆了。老师从来没有要求学生感恩,老师也从来没有从学生身上索取过什么。可是学生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留着当年老师耐心栽培的手香。老师逐渐年龄大了,突然发现老人的胸怀愈发宽广了。老师身上有学生享不完的养分,学不尽的风范。老师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越来越普通,也越来越高大。不再有当年的那种胆怯,不再有当年的那种陌生,有的是说不出的甜蜜,有的是享受不尽的笑声,有的是聊不完的那份情。 今年我不在国内,不能参加 王 先生的生日聚会了。 我今天依然为他唱响生日歌:祝您生日快乐! Happy Birthday to You! 亲爱的老师:生日快乐! 又:刚收到学生发过来的照片,贴几张。 (王德华 2009.4.15 ) 相关阅读: 老师,让我们为您唱响生日歌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8441 次阅读|3 个评论
今天中科院动物研究所80岁生日
wangdh 2008-12-25 13:52
今天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80 岁生日 今天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所 80 周年,研究所上午举行了庆典。 动物研究所的前身是我国近代生物学、中国动物学会、动物研究所的奠基人秉志先生于 1928 年创办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时的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动物园内。建国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诞生。不久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动物部、国立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与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的基础上进行改组,分别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虫研究所各自的前身,并在 1953 年与 1957 年先后发展成昆虫研究所与动物研究所。 1962 年两所合并,成为现今的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简史, 2008 ,科学出版社)。 动物研究所历史上共产生了 12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们是我国动物学、生态学、生殖生物学、动物分类学、动物遗传学、昆虫学、鸟类学、兽类学、昆虫生理学等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动物研究所的先辈们在反细菌战、东亚飞蝗治理、保护区设立、细胞核移植研究等方面曾作出重大历史贡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简史, 2008 ,科学出版社)。 秉志先生提倡的做科学研究要坚持的三老四严: 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严肃,严密,严格,严谨。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动物学历史上,需要记住的名字有许多: 秉 志 ( 1886 - 1965 ):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创始人。 陈 祯 ( 1894 - 1957 ):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遗传学创始人。 刘崇乐 ( 1901 - 1969 ):昆虫学家、教育家。中国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倡导者和先驱。 童第周 ( 1902 - 1978 ):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蔡邦华 ( 1902 - 1983 ):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昆虫生态学奠基人之一。 陈世骧 ( 1905 - 1988 ):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 张致一 ( 1914 - 1990 ):生殖生物学家、内分泌学家、胚胎学家。中国生殖生物学创始人之一。 郑作新 ( 1906 - 1997 ):鸟类学家。中国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鸟类地理学的开拓者。 钦俊德 ( 1916-2008 ): 昆虫学家。中国昆虫生理学开拓者,创办我国第一个昆虫生理研究室。 马世骏 ( 1915-1991 ):生态学家。提出东亚飞蝗系统防治新观点。 寿振黄 ( 1899-1964 ):动物学家,我国脊椎动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兽类学的奠基人。 还有许多,许多。 祝福动物研究所,祝福动物研究所人! 今天是圣诞节。 祝福各位朋友圣诞快乐!预祝新年快乐! (王德华 2008.12.25 ) (周恩来总理与秉志先生) (秉志先生) (童第周先生) (郑作新先生) (照片来自研究所所内网,特此说明和致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9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要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外宾、司机、中国
wangdh 2008-8-10 00:15
要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 象征平等、和平、世界大团结的盛大体育盛会已经揭开了序幕,各国的体育精英正在北京展开角逐。来自世界五大洲 200 多个国家的朋友和政要汇聚北京,他们将体验北京的生活,体验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有些朋友说得好,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折腾了这么久,花费这么大的财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让他们认识咱们真正的中国人民。 我十分同意一定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我自己有亲身的经历。在业务上我有一个英国合作伙伴,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 John 教授。他 2003 年曾联系我要访问中国,当时由于非典而取消行程。一直到 2005 年他第一次来到了中国。从此以后, John 和家人每年夏季都要来中国,他们已经真的喜欢上了中国。 John 是个很细心的人。他们在来中国前,都会先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也查阅相关资料。实际上,他们没有来中国前对中国还是有很多误解的。后来熟悉了, John 给我讲了一些事情,我也真心理解了让世界了解我们是多么得重要性。 2005 年他们全家第一次来北京,并特别说明真得不需要我去机场迎接他们,他们早已经预定好了旅馆(是国际连锁的,看来对中国得旅馆还是有顾虑)。他们一出机场,热心的出租车师傅们相当热心(他们说热情得有些害怕),他们被拉上了一辆车,转了不少路,最后付费是上千元。 John 说当时他粗略计算了一下,比伦敦的贵一些,跟日本东京的差不多。他在东京曾有过从旅馆到机场车费高达 200 多美元的经历。我一直不知道这件事情。第二年他们全家又来到北京,他们还是自己从机场去预定好的旅馆。后来聊起了出租车的价钱, John 问道为什么两次价钱不一样,我问是多少?他说今年是 800 元,去年是 1000 多元。我当时大吃一惊,当我告诉他,一般价钱是 100 元左右时,他也很吃惊。我忙解释说这可能不是正规的出租车,我还特意找个机会现场给他讲了如何识别正规出租车,一是要看牌子是京 B ,二是车顶上要有出租车招牌。当他们全家后来再来北京时,出租车司机还是喜欢多要价,当一位司机说 200 元是否可以时,他的女儿脱口而出: No, Ninety (90 元 )! 最后司机只好打表。看得出他们感到中国的一些事情很不理解。 2005 年 John 在北京期间,每天从旅馆打车到我们所进行学术交流。有一次回旅馆时,他将自己的相机忘在车上了,很是着急和懊恼。但第二天早上他就感受到了惊喜。当他走过旅馆前台的时候,服务员叫住了他,问他是否有东西丢失。当验明正身后,服务员告诉他,昨天晚上出租车司机就将相机送过来了,怕影响他休息,昨天晚上就没有通知他。还说司机是凭着记忆将相机送过来的。 John 第一次在中国体验了感动。 2006 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一回。他从旅馆到我们研究所,下车时将笔记本电脑的电源线等遗忘在了出租车上。自然又是一阵遗憾,怕是后面的日子无法使用笔记本电脑了。让他吃惊的是,当他下午返回旅馆时,刚进大厅,前台的服务员就喊住了他,问他是否丢失电脑的电源线?他检查了一下,发现电源线正是他上午遗忘在出租车上的。自然又是感动! 2007 年,不知咋的,类似的事情又发生在了他身上。 John 来北京的第二天,按照常规,还是到我们所进行学术交流。由于他喜欢茶,下午我将朋友送给我的云南普洱茶专门送给了他。没有想到,他下午回旅馆的时候,将茶和装有茶的纸袋子全部遗忘在出租车上了。又是同样的经历,第二天早上,前台服务员就将他遗忘的装有茶叶的纸袋子还给了他。 John 自然很吃惊。一到我们所里,就急忙将这个兴奋的消息告诉了我。 这几件事情,令 John 对中国、对北京、对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的印象,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他说这几次经历即使在伦敦也不可能将丢失的物品找到了,更奢谈司机们还主动送回来。这些经历让他永远难忘。 还记得有一年他们要去西安,问起我有关西安是否安全等事宜。我告诉他,陕西的老乡们纯朴的很,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但还是要小心自己的钱包、相机等贵重物品的安全。还告诉他临潼兵马俑等地方,老乡们还会讲英语呢,数字说得蛮溜的。他 和他 太太后来告诉我,他们去西安时问我安全情况是因为他们读了旅游指南书上的有关内容(英国出版的),书上说西安偷包和抢包的事情时有发生。当他们全家达到西安时, John 命令每个人将自己的包紧紧抱在胸前。但是第二天他们就发现,书上写的与他们所看到的和经历到的完全不同。西安人是那样得好客和亲切,有求必应,即使语言不通,他们也一路绿灯,没有碰到任何麻烦。后来他们到上海,到庐山,到桂林,到九寨沟 都没有遇到任何麻烦,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印象,和蔼可亲的脸庞,漂亮的景色。今年夏天,他们全家又去了西双版纳,还去了野象谷,准备在树上旅馆住上一夜。 John 一次在阿伯丁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前他利用 PPT 展示了许多漂亮的照片,介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美丽景色,风土人情等。报告结束后是提问时间。有人提问,中国政府或者旅游公司给了你多少钱?你是否在为他们工作?(中国话就是托)。 John 在给我讲述这段故事时,特别自豪。他说他会利用一些机会向他的朋友和同胞介绍中国,让他们真正认识中国。他和他的家人的确是喜欢上了中国,在北京时几乎所有的长城他们都游览过了,每次回国相机里都是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照片。 2007 年 John 在他家里向我展示过他那一架子的影集,影集里面全是他们全家在中国的踪迹和那些美丽图片。他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托儿。听说当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开始也是极力反对中国,当他一旦进入中国,就成了中国迷。昨天晚上看到了他与他的家人出现在奥运开幕式的看台上。 奥运会是我们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绝好机会。尤其是今年还有许多奥运家庭承担了接待国际友人的任务。国际朋友吃住都在这些家庭里,饭后茶余,自然是介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敞开心扉,交四海朋友。开放的中国正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近距离感受着、体验着。他们在感受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和热情,体验着中国人民的刚强和执着。我们真切希望世界来了解中国!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 (王德华 2008.8.9 )
个人分类: 北京奥运|687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的“老王”称号的历史变迁
wangdh 2008-8-5 23:41
我的老王称号的历史变迁 凌峰 先生在我的博文: 要离开母校去读研究生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672 )下留言: 王老师为什么年轻时就被称为老王了啊 。这到真不是我的笔误。一句玩笑话倒勾起了我一连串的回忆。我回复说: 为什么?一言难尽啊。周末写点回忆吧 。 如果您有耐心的话,就听我唠叨唠叨吧。 我从小学到高中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跟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凡事情都要倍加小心,由于是家里的独子,还是老生子 (母亲在 42 岁上生了我,要是赶上今天的计划生育政策,咱早就给计划了),无论在哪里都受到特别得关注。记得小学的时候,放学后小朋友们一起去河里游泳(农村里一到季节,上游的水库就会放水浇田,或者遇到暴雨,这个时候的河水猛涨,水流很急,常夹杂着树枝、木棍等各种赃物,很危险的。每到这个季节,时常听到有儿童溺水的事情发生),第二天到学校的时候,有小朋友告了密,在课堂上老师要审查。在河里玩水的都主动站立起来了,最后老师狠狠训了我一通,只记得老师说你跟人家不一样,你不能出任何问题。还记得老师狠狠踹了我一脚。这个时候我就记住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不能出问题,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不一样。当时我一直认为,家里没有哥哥,一旦跟小朋友闹矛盾了,姐姐们是不能保护我的。我还真被家里弟兄们多的小朋友欺负过呢。因此,从小不惹事,这样平安度过了初中(当时还是文革时期呢),后来在县第一中学首次全县恢复招生时,考入了安丘县第一中学。还记得那年是排名第八(老师说的),因此报到时,在张榜分班名单上,没有在一班发现我的名字(当时的观点一班、二班可都是重点班),二班也没有,三班也没有 我 心里发毛了,不会吧?都不敢向后看了,接待我的老生极力在安慰着我,让我细心看,我找到四班后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就又从一班开始一个一个名字仔细找(我不相信会排到四班以后),最后彻底失望了,最后终于在八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失望透了!)。当然后来才知道,学校为了消除重点班的问题,分班时根据学生名次按照之字型循环排序,第一名在一班,第二名在二班 第八名在八班,第九名也在八班,第十名在七班 上了大学,开始也没有异样的感觉。直到第一学期有一次党史课小考后,辅导员将我叫到他办公室里去问话(那个时候特 别害怕 老师,实际上辅导员当时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没有结婚呢),说你们宿舍( 326 宿舍?)这次党史的成绩都不是很好,都是刚及格,你是咱们班年龄比较大的,应该起带头作用嘛,啊。我当时一头雾水,我既不是舍长,也不是组长,也不是课代表,更不是班干部,整个宿舍的考试成绩不好还要我负责(要知道当时我们宿舍还有团支书呢),敢情是我年龄最大啊,乖乖,我咋不知道?其实我们班的老大哥老大姐还不少,我想当老大都轮不上呢。 大学期间,每周检查宿舍卫生是常规项目,还有模范宿舍的流动红旗呢,那个时候大家可看着集体荣誉了,得到流动红旗的宿舍,将小红旗还特意挂在宿舍门上,得意着呢。每到周末,舍长就号召全体宿舍成员整理房间、擦窗子,做到窗明几净,床铺整齐,还要用报纸擦玻璃窗子,这样显得亮堂,午休自然就免了,床单不能有褶子,整理好了后,坐都不赶坐,一直等到领导们莅临视察指导。开学不久的一次检查,系党总支书记带队,仔细检查了我们的宿舍后,最后发现我床头上的毛巾没有挂整齐,还挂着一条衬裤,就问:这是谁的铺啊?当时的舍长小傅回答说:不知道。简直是胡说,我们两个天天头对头睡觉,你不知道?中午饭还是我给你去食堂打的呢。我赶紧低头哆嗦着说:老师,是我的。叫什么名字啊?答:王德华(可惜那个时候刘德华还没有出名呢)。书记老师指着毛巾和衬裤,面带笑容,对着忐忑不安的我,说话了: 老王啊 ,你的铺可不怎么整齐啊,啊!当时只感觉晴空一声霹雳,一则平生第一次有人叫我老王了,还是系里的最高领导;二则我们宿舍的优秀没戏了,那小旗是甭想在我们宿舍门口飘扬了。当时的小傅舍长后来就成了我的至交,我们俩至今还笑谈当时这段故事呢。就这样老王的称呼就传出去了,当然一叫就是四年。 后来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跟导师一起在冬天去野外取样。当时导师刚从美国回来,特别渴望我们能与美国的实验室同步前进,满怀激情给我们展望着未来,当时的设想是十年内建成亚洲的小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我们在野外,记得当时是要解剖动物看看是否有褐色脂肪组织(动物产热的一种脂肪组织,跟白色脂肪不同),同时解剖动物的整个消化系统。整个胃肠道要仔细解剖出来,结缔组织要剔除干净,导师先作个示范,一会儿功夫,一个完整的消化道就解剖出来了,干净利索。然后,导师站起来,望着我们师兄弟两个,问道,谁来试试下一个啊,接着朝我说: 老王 ,你来试试吧。当时的所办公室主任、定位站的老站长都在场,我的导师时任西北高原所的副所长,就这样,老王的称呼又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内传开了。 再后来到了北师大求学,开始还没有喊老王的。由于我们 那一批 博士生年龄大的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四十好几的多着呢,我当时在圈内算年轻的了。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细胞生物学的超微切片培训班,与一帮子真正的年轻人在一起了,他们都很照顾我。由于是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我与一位黄姓女同学一组。平时大家都客客气气,我喊她为小黄。有一次她突然喊我 大老王 , 喊了几声,我才意识到是喊我呢。哇,我成了大老王了。巧得很,没过几天,在系里的楼道里碰到了低我一级的一位女同学,她大方地喊道大老王,我还没有楞过神来呢,人家手已经伸过来了,还认识我吗?我是 ,刚到系里报到... , 原来在济南的时候,人家早就背后喊我大老王了。就这样,在北师大的三年也就除了老王,就是大老王了,在当时研究生楼男生楼 13 楼的 6 层,一旦谁在楼道里喊老王, 我一定是第一个跑出来迎接的 再后来,就真得成老王了,人家一见面就喊老王就不感到奇怪了。 关于老王的故事还很多,以后慢慢聊吧。回忆是件美好的事情,喜欢回忆也就意味着老化严重了,也喜欢说想当年 , 开口就是我年轻的时候 , 学生们一定烦透了。火炬终于明天一大早就到北京了,奥运马上就开幕了,咱们折腾了这么久,还是好好休整休整,养精蓄锐,准备看电视吧(在家门口比赛也不能去现场观看,真是遗憾!)。还好,这次我们再不用半夜五更爬起来看决赛了,让西半球的人们熬夜吧。 (王德华 2008.8.5 修改补充) (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24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喜新更恋旧:怀念在老动物研究所的日子(图)
wangdh 2008-8-2 09:19
喜新恋旧:怀念在老动物研究所的日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 2007 年元月份搬迁到了奥林匹克公园旁边的北郊奥运科学园区。新址是: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邮编 100101 )。对面是砖红色建筑的风林绿洲,广场前面是前副总理李岚清题词、还没有开馆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就是由于当年李副总理视察动物所时,发现原来堂堂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象一个乡镇企业,在他的关注下,才有了动物所新园区建设的事情。新的园区,新的楼房,很是气派壮观。国内外的朋友来到我们的新所,都会不由赞叹、羡慕。科学院路院长视察我们所时也说,(大意是)新楼很豪华,希望动物研究所在华丽的园区内,做出辉煌的成绩。 搬入新所,自然是兴奋的。但还是留恋那工作多年的老动物研究所。老动物所位于早期的中关村路 19 号(从我开始有印象开始),后来北四环路通车后,又改为北四环西路 25 号。我最怀念的还是中关村路 19 号。记得当时的中关村路公司林立,各种软件、电脑配件的公司遍地都是。动物所的门口两边也是公司,好像还有动物研究所自己的什么仪器公司、什么杀虫剂(老鼠药)公司等。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闻名全国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又被戏称为骗子一条街)。当时的中关村操场大着呢,周末有跳蚤市场,还经常放露天电影。现在的操场也变小了,部分地盘建立了科学院的新的图书情报中心。那个时候一进动物所的大门,不宽敞的院里还有一棵松树呢。后来啊,中关村路没有了,路两边的公司也没有了,动物所门口新盖了两栋研发楼,一出门就是北四环了。 2008 年 4 月 29 日,研究所为了照顾我们这些超过 40 岁的职工的身体健康,在每年一次体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体检。体检地点在老动物所的研发楼。体检结束后,与许教授又到老所内转了一圈,照了几张照片(见下面的照片)。回忆着那些高兴的时刻,苦闷的日子。许教授说,我在这里快 30 年了,一草一木都熟悉得不得了,我是看着动物研究所走到今天的。他也专门留了影,特意叮嘱我要照好。我是 1993 年进入动物所的,想想当年,掰掰指头,似乎一晃的功夫,各种往事向心头,感慨万分啊。 在这里,我艰难起步。我结束两年的博士后岁月后,留所工作。在我的前辈 钟 先生的帮助下,我组建了动物能量与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尽管自任研究组长(组员是时任所长的 王 先生),但很长时间没有享受到当时研究组长每月 50 元的补贴(不合法?至今不解)。在这里,我受到老师们的青睐,当上了原动物生态学研究室的学术秘书,后来还是在老先生们的大力推举下,又当上了研究室的副主任(后改为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后来根据研究所的学科布局和调整,我的研究组被组阁到农业有害生物研究中心(后改为整合生物学研究中心),还是担任副主任,还被任命为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在这里我晋升副研究员,研究员,我成了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实验动物饲养房,建立了能控制温度的冷库,有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工作逐渐开始有起色,我买了生平第一个海尔冰箱,买了第一个电子天平,买了第一个两头沉的写字台,但一直没有一间自己独立的办公室 我在这里做过博士后进站报告、出站报告、留所竞争报告、副研究员晋升报告、研究员晋升报告,还在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上应邀做过两次学术报告... ... 我们在院子里走着,一幕幕景象就象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晃着。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长大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留恋呢。实际上去年 10 月份也是体检的时候,我体检完后,独自一个人在院子里转了好长时间,在那棵石榴树下望着刚开始饱满的石榴发呆,到我的动物饲养房看那空荡荡的房子,看到地上还有几个熟悉的鼠笼盖子。看着那几棵刚长大的银杏树,还有电工房前的那棵枣树和那棵柿子树 搬到新所,每天要坐班车上下班了。怀念在老动物所步行上班的日子,怀念晚上周末节假日在办公室加班的日子。现在周末节假日去办公室不方便了,晚上更是一种奢想了。不在办公室坐着,感觉看业务书和文献资料效率不高,找不到感觉,不知什么时候养成这个坏习惯了。也好,看看电视,写点博客吧。 据说所里还拍摄了具有纪念意义的记录片《中关村路 19 号》。我们会怀念曾经奋斗过的中关村路 19 号,留恋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快速发展的北四环西路 25 号,享受充满奥林匹克热情的朝阳区大屯路,相信明天会更好。祝福动物研究所! (王德华 2008.8.1 ) 照片为王德华拍摄,注意版权(2008.4.29拍摄)。 物是人非了 这两棵树熟悉吧?这牢固的苏式建筑可是冬暖夏凉啊 曾在这里留过影 对面是科学院的图书情报中心 好熟悉的小道,前右侧有几棵银杏树 前面是食堂和多功能厅 小槐树旁边是宣传栏 新动物房不见了,第一次看到这棵杨树的全貌 前面左侧有几棵石榴树 人家声学所要建新所了 是不是还是很眼熟啊 生物楼 (照片来自网络) 看着院内的山楂花,也觉凄凉 位于朝阳区大屯路奥运科学园区的新动物研究所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40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