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打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1年最流行的善举】这个真的可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wuyang2468 2011-11-2 15:55
2011年最流行的善举: 1、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养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 2、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3、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4、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人家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谦,把钱还给人家; 5、遇到迷路的人打听某个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6、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太,为了自己的安全,不要直接送回家。送到派出所就行; 7、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8、上车遇到老弱病、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9、不要对有精神信念的人,用猥亵言词,要知道中国人穷就穷在没有信仰,这世界什么都在变,什么都不可全信,唯有信念不变、不动、永恒; 10、如果您的时间还宽裕,不妨把这些话多转几个地方,会有人乐意看,转了心里舒坦。
3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上 清华后的面试(2000年面试) (一)
dongzg101 2011-10-23 03:26
不记得准确的时候,有一天,玉泉路本科上海交大的同宿舍的同学突然找到我,问我打算硕士毕业后干么,我说打算找家生物公司去打工,听农大的研究生说,他们学校旁边就有,他们半天在公司打工,半天在学校学习,他们不少同学是北京的,有空宿舍。他自己介绍说他老爸要他考清华的,他不打算考了。去亲戚家开的一家小IT公司打工。要我 去考,想想也没想好在北京打什么工,也就考考吧,喔实验太忙了,一周三个通宵,没时间看专业课。他就把他准备的复习资料都给我了。结果,还没报名,清华考博就 改革了,只考英语。我强项。考高分不行,考个及格没任何问题。新东方都参加了好几门培训,什么GRE、托福啦、电影班啦等等。
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daodezhenjing 2011-10-20 00:04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最大的的问题不是薪酬的多少,而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不平等。一方面是老板认为员工给自己打工,没有企业,你就失去饭碗,这种上位思想屡屡作崇,尽管极少流于言表,但于无声处的流露却是杀机无限。同样的道理,员工内心也觉得自己是给人打工,无论你被赋予了多高的职位或头衔,都是为人作嫁衣裳,被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所以心理上就矮了半截,因为心理上的下位,很多时候自然就底气不足,也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心理,使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怎么才能解决这种两难的处境呢?这就是制度的建设。 因为只有上上下下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才能够让员工相信,我的努力确定是有等比回报的。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暖。。。
zhangyanlei 2011-10-5 22:38
有个在厦门的小妹妹要加我QQ 我说为什么 她说因为大家都是云南人 我没有纠正她 我没有说我是陕西人在云南大学读了三年硕士而已 但是她是云南人 第一次出门打工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很多人只需要一点点温暖 于是我跟她说了很多云南的东西 她很开心,这就是温暖, 我们皆需要、、、、、 想起自己当初去云南的另一个初衷 听许巍唱了一首《温暖》 后来我真的就到了云南 去了洱海 也见到了许巍, 云南对我很慷慨、、、、、、 太多的温暖来源于过去的回忆 那么现实怎么了? 。。。。。。。。。
2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一篇博文:做生意和打工的区别
skyfmr 2011-10-3 19:25
做生意和打工的区别 今天看了一个客户的日志,感触很深,所以转到我的空间,和朋友们一起来分享。 发现很多朋友创业的心里很矛盾,既有创业单干的激情,同时又有担心失败后悲惨的命运!  所以很多朋友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等等再看,一月过了一月,一年过了又一年,岁月流逝,光阴不再,沉浸在打工的生涯中难以自拔,结婚供房,身上的经济枷锁日益沉重,无力再搏,最后只好认命,打工一辈子。      中国温州人号称中国最富有的人群,我认识好几个温州的年轻朋友,在她们还在上大学时,理念就与众不同,最喜欢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宁愿睡地板,也要做老板”或者“宁愿做生意一个月只赚1000元,不愿打工一月赚3000元”。   这些原则就是一些理念,这种理念与其他众多地方的思维理念有很大差别的,即便现在有类似的选择,我估计很多朋友恰恰与他们的选择相反。   但是这种理念却是很先进的,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温州人与众不同,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群。     “思路决定出路”!!!         浙江人中出了一个经济学家,很了不起,他总结了浙江人的工作哲学:“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当然这话说的很极端,很多打工的朋友都不乐意听,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位老兄的话还真有点道理呢。    狼为了寻求自由,宁愿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天天奔跑在大草原上,肆意的猎杀牛羊,尽可能的享受大自然提供的一切美味,吃饱后就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想,享受阳光和自由的空气,他们是草原的主宰,他们有的是尊严。   不过当严寒来临时,他们必须学会抗拒暴风雪的寒冷,学会在厚厚的雪堆下面寻找猎物,时常忍受饥饿的痛苦,随时担心自己冻饿而死。狼的生活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狗的生活恰恰相反,平时狗只能吃主人剩下的残羹冷炙,被主人吆喝着到处忙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只有摇尾乞怜,狗的生活是有保证的,虽然从来吃不到什么美味,但是冬天到来时也不担心挨饿受冻,有主人的屁护,狗们感恩戴德,发誓下一辈子依旧为主人效忠,即便主人肆意的打骂狗们,狗们也多半不敢吭一声,因为听话和驯服是狗们的标志。   委曲求全是狗们的标签,为了稳定的饭碗,为了自己老时有一份固定的口粮,一切都认了!    如果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进行比较,估计我们大多都是过着狗的生活,稳定安逸,但是永远吃不饱,想离开主人家的狗窝,但是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    我感到现实中的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大多是做打工狗,而不是做创业狼。可能很多朋友会说,刚出校门的学生,哪里有资本和经验去创业呀?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公司打工几年,储备点经验和资金,然后几年后有机会的话再自己创业。    其实这样的想法证明是很错误的,一个大学生单位工作几年后,不但赚不到创业所需要的钱,更是无法学到创业的经验与技能。   打工生涯学到的东西对创业基本上是没有用的,因为两者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得到的经验体会也不同,只能这么说,打工几年后你唯一获得提高的是打工的技术技能,而创业最不需要的就是技术技能了。    更可怕的是,打工几年后,年轻人普遍会丧失创业的激qing,丧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越来越沉湎于单位之中难以自拔,后来创业的念头只能永远的留在心底,成为永久的遗憾。   等到年龄到了40多被老板辞退的时候,才后悔20年前为什么不出来自己创业呀! 那么做创业狼的要求究竟高不高?    我的答案是:只要有做创业狼的理念,哪怕口袋里只有100元,照旧可以创业成功!    人家早一辈的温州人出来做生意口袋有几个钱?不是靠换鸡蛋换铁锅赚的第一笔钱嘛。你口袋里只有100元,至少可以在街边摆个地摊,冬天卖点袜子手套什么的,夏天卖点菠萝什么的,资金充足一点后可以搞个烧烤之类的,反正,钱再少,也能走上创业的道路,关键看你想不想做创业狼?   打工人生与创业人生一定是不一样的。   时间长了,打工者的性格与创业者的性格会有越来越大的差别。   我们扪心自问,打工时间长的朋友时不时觉得更加患得患失,害怕外面陌生的世界,害怕失业的危险,心灵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   心态不仅逐渐的疲惫和懒惰,整个人也没有了锐气和精神,只好安慰自己知足长乐,淡漠名利。   但是生活变得越来越平庸,家庭的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房子和孩子教育日渐成为自己脖子上的经济绳索,勒的越来越紧,透不过气来,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逐渐适应城市小爬虫的定位,自己本来就是庸人,庸人何必自扰之,发财是人家的事情,咱没有那命。   最恐惧的第一件事情莫过于听到公司效益不好,要裁员的消息,最要紧的事情和领导搞好关系,坚持学习恭维逢迎拍马屁,入乡随俗嘛。   思想麻木了,只好随大流,毕竟饭碗在领导或老板的手心里面,想让你滚蛋,就得滚蛋。   最恐惧的第二件事情,是看到自己年龄的日渐增长,可是自己的工作技能却没有获得任何提高,虽然靠着资历老工资也越来越多,可是看着那些新进来的年轻大学生,生龙活虎的干活,却只要那么一点的工资,老板的敲打在耳边响起,看人家年轻人吃的少干的多,你们这些老革命越老越不行了。   难怪,打工生涯的结果是越老越贬值,尤其到了40-50年龄段,简直是事业最悲惨的阶段,时刻濒临深渊,如同趟地雷阵,动辄下岗失业。   有人说过去10年是蓝领工人下岗的高峰期,未来10-20年将是白领工人下岗的高峰期,你一位自己曾经读个大学就是精英了?   社会不断进步,你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职业理念早就不如人家刚毕业的大学生了。老板是现实的,肯定率先在遇到危机时裁掉那些40-50年龄段的白领工人。   所以说你现在有个稳定的工作,你觉得安全,其实等与在你身边按了颗定时炸弹,等到10多年后,它会爆zha,你那时失业的痛苦与代价恐怕要比现在残忍100倍。   那么创业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呢?   我有一个私人关系很好的亲戚,目前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他今年39岁。原来是退伍兵,后来专业进入一个国营单位一开始老是受气,个性强的他立即辞职选择下海闯荡。   十年后已经家产上亿,春节我们亲戚聚会时他告诉我:“XX,你是咱们家族中学历最高的,又在大学教书,告诉我年收入是多少”   我老实的回答:“年收入不足5万元”。   他继续说:“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公司里为我打工的那些职员中学时代学习都比我好,所以学历最差的也是中专,我当年高中三年真是拼了老命,但是连了中专也考不上,只好去参军,所以一直对那些有学历的文化人很尊重,觉得他们智力高,工作能力强。可是现在我竟然是他们的老板,给他们提供饭碗,这个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他接着分析:“我认为一个人失业的成功取决于三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智商,情商和胆商,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他的三商重要性应该这样排列:胆商第一,情商第二,智商第三,目前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是很片面的,仅仅在智商上优人一等,可是情商与胆商根本没有包含在内。    我听完我亲戚的话,大吃一惊。他的话好像真的很有道理呀!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现实好像确实是这样,胆子大的在生存竞争中往往比聪明的人有优势呀。   而聪明的人往往胆子小,而胆子大的人往往不是太聪明。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读书越多的人越聪明,可是书读的越多的人,往往胆子越小,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三思而后行,凡而是那些读书少的人喜欢先行动后思考,但是这些行动力强的人往往率先成功。   从智商角度来衡量,中国目前智力水平最高的一群人,往往是所谓的硕士博士,教授群体,他们大多在高校里工作和生存,但是这些所谓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整体收入水平却不高,现在一个高校的博士年正常收入5万元,硕士4万元,教授也多半不会超过8万元(这是我所在的江苏地区的高等院校)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最聪明的群体收入却远远不是最高的,甚至连公司打工的高级白领都不如。   最后我想得出一个结论:学习好没有什么用!   创业的风险是失去近几年的预期打工收入,甚至破产后还得赔进去自己借的一部份钱,但是毕竟年轻,能够屡败屡战,从失败中汲取养分和经验,经商水平与能力一次比一次高,逐渐融入经商人士的群体后,眼界和经验日积月累,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只要真正的跨入了生意门,将来的事业基本上一片坦途。钱也越赚越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自身的价值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理念决定了你如何选择,选择决定了你踏上哪一条路,走上哪一条路决定了你将来的人生过程和结果。   古人还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其实很深刻。天下365行,其实行行都能做,但是同样一个人,选择了做生意和选择了上班,将来的区别就很大,真的太大了!   如果你选择了创业生涯,可能你绝对的幸运,将来可以做中国富豪级人物,可以动辄捐助几个希望小学,时不时的享受高尔夫和私人游艇。
1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由国际评审机构重审,中国的院士还有多少?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9-28 08:41
  中国的院士的争取,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为了争当院士,科学家们吃奶的本事都拿出来了,不仅拼成果,而且拼关系,更重要的是拼金钱的多少。   看看吧,为了拼成果,他们不择手段,把自己的下属成绩都拿出来拼凑,一点都不脸红。也难怪,他们的时间都用来争名夺利了,哪有时间搞科研啊!于是,利用国家的钱,圈养一批自以为有能力的人为自己打工,成果归自己,便成了科学界心照不宣的事,石元春事件不过是它的一个缩影,见怪不怪。   现在院士的竞争,不仅靠搜集下属的成果,而且靠搜集各种社会关系。钱学森之问中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为什么多年来国内就出不了什么大师?说到底,就是现实中无法回避的、也必须搞的关系所“闹腾”的。科研人员如果不会“搞关系”,不仅会受到同事和上级的排挤,就连一些科研课题也争取不过来,更遑论“闯”过那个“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评定职称的关系网,中国,没有关系,难以上青天。你看那些评出来的院士,绝大多数都是杂家,关系学基本上都是一流。所以,北大院长才说,要当院士,搞研究不如拉关系。   说到底,院士的竞争最关键的要有钱,为什么企业老总也来挣院士啊,就是他们有钱啊,没有钱就不要想当院士,君不见,不少“准”院士拿国家的钱不是用来搞科研,而是用来拉关系,送礼,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上光宗耀祖的院士。相比于他们,还是企业家有钱啊,看看中国工程院25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就知道了,名单中出现了多位在职或卸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科学家们与他们比金钱差远了,输给他们理所当然。于是就出现院士中特殊的一个群体--老总俱乐部。这真是中国的一大奇事!   什么样的科学环境造就什么样的科学家,说句实话,科学家们也不想这样,但环境就是这样,不这样做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淘汰,为了生存,这也是不得已所为。谁让这是中国呢?人不能只靠科研,那样的人都会饿死,只有顺应时事才是真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段,当上院士才是真本事,于是,不择手段便成了首选。   我现在怀疑,如果让老外来做中国的院士评审,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估计有一半的人都当不成院士吧!建议,在中国评院士的时候,也来些外国评审作为参考,花这点钱不怨,能给中国的院士评审带来一点春意。
3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节日里沉重的话题
热度 5 powerlight 2011-9-11 19:24
刚刚读了本校一个研究生发表在QQ的日记,感叹他的父母为他们哥儿俩读书付出的的辛劳,父母在外打工曾经五年没有回家。在日记的最后,他写道:“ 现在要毕业了,读书为什么,我也不明白!一个大学生拖累一家人,两个大学生拖跨一家人。幸好他们还活着。我的未来应该由我来造化! 阿爸 --- 妈妈 --- 读书, 我模糊了我的双眼, 马上就是中秋节了,阿爸,妈妈,我想您们!” 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如果他们的家境好些,这些学生也许会更专注学习和研究,可是社会的两极分化让他们的父辈付出的太多,太多,生活的负担太重了。他的父亲累出了心脏病,做了手术,仅休养了不到三个月,就又去打工。 教师节,中秋节,沉重的心。
3339 次阅读|8 个评论
关于农村贫困学童现况的一些感慨
热度 2 lotusboat 2011-9-10 21:42
这个周末得闲,根据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分派的任务,评审了来自山西吕粱地区某县某学校(小学+初中)30份困难儿童的资助申请表。忙乎了一个周末,总算基本完成学生情况复核与基本情况录入,松了口气。看到一份份原始资料,一家家各不相同又颇多类同的困难情况,实在感慨良多,在坛子上说几句。 这30个孩子,在贫困的山西吕粱地区,也算是学校里面最困难的。因此有的家庭家境之惨(例如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反欠大量外债),实在是我们这些惯于“幸福生活”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总结这些困难家庭,大致特点有以下几个: 1)父母至少一方去世或残疾(致残的原因有外出打工的事故,也有车祸和其他事故),丧失劳动能力; 2)家庭子女多,独生子女很少,往往是三个孩子同时上学,使本来收入微薄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 3)家中有亲人生病,医药费开支巨大; 4)除务农外无经济收入,少数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收入也有限; 5)父母年迈或体弱多病。 6)父亲去世的家庭,往往出现母亲改嫁,孩子由祖父母抚养的情况。 让我颇为感动的是,孩子们虽然家庭这样困难,但是多数学习勤奋刻苦(根据班主任评语),成绩都不错,30个孩子,成绩最低的平均分也接近80分。更加令人敬佩的班主任们工整的评语,不少充满真情实感,读来令人心酸。另外一点就是,虽然如此困难,辍学的情况还是很少。一些特困生提出退学,学校、老师和同学,会以各种方式设法挽留。 现在农村的情况,虽然很多地方还很穷,但是吃不到饭饿死人的事情应该基本不存在了。这上面最困难的无收入家庭,总也有亲戚周济和政府救济。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OCEF的帮助,最多也只能使他们完成初中的教育,并不能改变更多的事情。这一个个家庭悲剧已经发生了,作为政府,如何减少这样的困难家庭,减少社会负担呢? 我觉得关键是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这多数的困难家庭,都是因为家庭成员生病死亡而引起的家庭经济崩溃,甚至出现家破人亡。在农村吃饭问题已经解决的今天,减少农村贫困家庭的办法应该是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医疗保健体系,使农民不至于因一场疾病导致家破人亡。另外一个问题还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这么多年了,多数农村家庭还是生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经济负担重也是可以想象的。而人口压力,进一步加剧人均资源(以土地为代表)的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计划生育还是要抓。目前很多地方罚超生款的办法不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拿出更有限的限制办法,宣传也得跟上。 就基础教育而言,国家还是应该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不光不收学费,而且不收杂费和书本费。学校的费用和老师工资完全由行政拨款。相对目前的国力,这笔费用不算小,但是也还承受得起。而这样举措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益处,却是大的难以估量的。 我们中国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确实是超强的,无论怎么说,这些孩子都将长大成人。希望基金会资助他们完成的初中教育,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这少许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一点温暖,未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原文2003年发表于虹桥科教论坛】
32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老大
emma09 2010-8-21 16:06
但愿这不是什么坏毛病:凡对年长我不多,又颇有些好感的人,都会尊称一声老大。 他漂泊忙碌 8 年,带着二十多兄弟,第一次踏上回乡的火车。 这人,是实实在在的老大。 老大是彝族,来自偏远的小凉山。人长得高大挺拔,眉目端正而棱角分明,很有男子汉气概。人朴实善良,爱开些玩笑,但并不惹人烦。爱说话,也不忌讳跟我们说起他的身世经历,他的家长里短。 他 18 岁当兵,入伍前已婚。 妻子很是漂亮,用他的话:我们彝族女孩儿都很漂亮。婚后生有两子,相差一岁。父亲有正式的工作,他打小没认真学习,接不了班,机会给了兄弟。地方偏,收入形式少,孩子长大了,要吃要穿要上学,他是家里的男人,必须得出来谋生路。 刚开始,只一个人。奔忙的苦,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实在难以体会。年轻体壮,给人拉线,埋线,做些零碎活儿,按天拿工资,领了今天的工钱,还没找到明天的活计,不够回家的路费,更不够向父母妻儿交待,只好继续漂泊。在一个个陌生而冰冷的城市,花着昨天的血汗钱,期待着明天的太阳和工作。真正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辗转南北,生活并没有生出什么新花样儿。 落脚京城,开始带上了老家的兄弟。自己升了工头。工资涨了些,日子却没多大改观兄弟们要抽烟,他就给买烟,兄弟们要喝酒,他就买酒。兄弟们的钱,是要寄回家养父母妻儿,他的钱,则是用来养活兄弟。 他也有点积蓄,只是,从来也没往家寄过。开始,是赚得少,不够往家寄。后来,是不愿往家寄。他说,她开始还接我电话,叫我不管赚没赚到钱,年底就回去,我两年没回,三年还没回,她以为我在外面有人,就再也不接了。邻座年届五十的阿姨看他说话也是嬉皮笑脸没心没肺的样子,就打趣他:说不定你老婆早就给你儿子找到新爸爸了。 他并不恼,用略微有些慨叹的口气,像对自己说,也像是对我们说:我带着钱和我的兄弟回去,她如果还接受我,我就把钱给她,如果不接受,我就还带着兄弟们走。 从一开始就奇怪,怎么会有人 8 年都不回一趟家!他说和妻子感情不好,又说他赚不到钱不能回去;他说她不理他,又说她很漂亮,他说 `````` 他什么都说,只是没有说,他是多么想回去,多么想回到那个人的身边,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 我们和他的兄弟们聊天,那些二十开外的年轻人,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他们零零散散地和我们讲起了老家的情况:现在回去正是采八月笋的时候,打竹笋,是除养猪放羊外,当地一般人唯一的收入方式(这些可爱的人,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交易习惯) `````` 乡里太难了,彝族姑娘们都往外嫁,没有汉族人愿意去他们那里 `````` 地区进行了旅游开发,却只肥了政府和承包商的腰包,和他们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大人小伙儿都没任何出路,只得往远了走,离乡背井三年五载是常事 `````` 学校太小了,小到只有一个老师,小到只有一个不知道什么学历的老师 `````` 学生们吃不上饭,谁还顾得上念书 `````` 我们在说,他在旁边走来走去,也不插话。 他在车箱里抽烟,列车员管不住,可是我们这些邻座的女同胞一发话,他就出去了;他在车上喝白酒,喝完就借着酒劲堵售货的小车,和售货员斗气;他或许有点故意捣乱,可是人并不坏,有老人小孩和带小孩的女人走过,他会吆喝自己人和旁的人让道,甚至亲自开道;有人上车带着大重的行李,他就赶紧上前帮把手 `````` 他同我们说话,依旧事不关己地笑着,像诉说旁人的故事一样讲着自己。三十五六的汉子,带着军人特有的爽朗的笑声,开口就是:我们彝族人 `````` 只怕,心底是说不清的悲喜交加 `````` 这八月,不知收获几何 ``````
个人分类: 点滴生活|3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导师在什么情况下应支付其研究生以报酬(工资)?——答网友
周可真 2010-7-24 00:19
发表评论人: fierykylin 删除 回复 研究生不仅仅是学生,也是科研人员,从事导师领导的科研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学习,也是创造,应该有所报酬。 周老师,您同意么? 博主回复 : 如果是为导师私人打工,导师理应支付打工者以相应的报酬,不管打工者的身份是学生还是其他人;如果是作为导师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导师理应按照项目来源单位的有关规定给予参与者以一定的项目经费,但这不是报酬,而是从事其项目研究所必要的经费。至于研究生参与导师的一般科研活动,这是研究生学习所必需的,是学习性行为,对于这种学习性行为,无论其有没有创造,导师都没有义务要支付给学生以报酬,因为学习性行为与打工行为完全是两回事。
个人分类: 教育|5080 次阅读|4 个评论
像打工一样做研究
热度 4 SoSoliton 2010-5-31 18:09
我对打工仔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一直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他们很辛苦,直到去年底我到广东美的集团现场考察了一回才知道,流水线上的打工仔其实是整个制造系统的一部分,用我们的行话来讲,就是系统的一个元器件。 今年富士康接二连三出现跳楼事件,媒体的报道和分析,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打工仔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我不是郭台铭,我不会也不敢像他那样去管理我的学生。但我想, 如果我在做学生阶段也能像在富士康打工那样学习和研究,我今天肯定也成郭台铭了 。可惜,我已走过了学生阶段,这辈子不可能做到郭台铭那种地步了。这里说说我的观点供后学们参考,对不对没关系,你不跳楼就行。 富士康工人李祥庆说:“就站在机器前,‘罚站’ 8 小时,一直工作。站着的时候,有个东西掉了弯腰去捡,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尽管这么辛苦,但 一位员工说: “ 我们的基本工资就比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高一点 , 想多挣钱 , 必须要加班。 ” 有评论说: “他们每天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 —— 而这种钟表一样的生活,反过来压缩着他们社交的私人时间。”还有评论认为,“在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泰罗制的工厂已经变成了生活本身 —— 如果说 8 小时工厂工作还是必须忍受也可以忍受的赚钱工具的话,中国制造却将泰罗制变成了无法逃避的生存‘城堡’。在这个城堡里的人,被判如西西弗斯般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却享受不到生命的乐趣与自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就是尽快逃离这个城堡回到家乡。” 我看,富士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科研的状态,或者说, 科学研究需要富士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 一是专心致志。整天甚至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几年都干同一件事情,任何科研堡垒都能攻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王蒙说: “天才就是集中精力的本领。” 二是连续作战。休闲式、零碎式工作对科研不起什么作用。科研跟愚公移山很不一样。愚公移山,今天移了一部分,以后就少移一部分,吾辈移不掉,儿辈孙辈总会把它移掉。用愚公移山的方式干科研就不行,今天狠狠地研究一把,明天好好地睡一觉,后天再干,你前天的理解和认识就损失了大半,若再过几天接着干,那你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必须重来。做研究,一旦有了目标和任务,就要像富士康的打工仔那样,每天站在机器前,‘罚站’ 8 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一直工作,天天如此,上班,下班,睡觉,上班,下班,睡觉,直到彻底干出结果。 科研就像烧开水,你必须一鼓作气烧到 100 度让它开,否则,你烧到 80 度又停一下,它马上又退回到原来的温度了。 三是没日没夜。 做科研不加班绝对做不到高水平,不加班充其量只能做到入门级水平,懂点皮毛,就像打工仔如果每天只工作 8 小时,收入 “就比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高一点”,“想多挣钱 , 必须要加班”。 8 小时工作制不适合科学研究! 四是甘愿寂寞。科学研究实质上需要富士康那种泰罗制,要心甘情愿地如西西弗斯般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不要去追求所谓生命的乐趣与自由。 王选说他最喜欢的格言是:“ 当你决心献身科学时,就没有权利享受普通人的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乐趣 。 ”“泰罗制的工厂已经变成了生活本身”。同样的,科学家的乐趣与自由就在科学研究本身,爱因斯坦的乐趣与自由在公式,居里夫人的乐趣与自由在实验室,袁隆平的乐趣与自由在田间地头。爱因斯坦说:“ 对于一个毕生努力追求一点真理的人来说,如果他看到有别人真正理解并欣赏自己的工作,那就是最美好的回报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是一个道理,听起来好像是读书人的阿Q精神,但这种阿Q精神很重要。 五是挑战极限。科学研究折磨人,也锻炼人,但使你跳楼的想法不会得逞。 科研成果都有一个阈值,你没有努力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被折磨到一定阈值,它是做不出来的 ,否则,做出来也是一个芝麻大的成果或者叫阶段性成果。但你要有信心,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你感觉绝望了,想跳楼时,你也许就豁然开朗了,胜利在望。想想我们有没有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到身体将要跨掉,接近死亡期限的时候,如果一生中我们有那么几次,那么我们肯定成牛人了。老祖宗早就告诫过我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天天在外游荡,尤其是天天沉醉在虚拟世界的学子们,以后十有八九都是郭台铭的员工。今天像打工一样做研究的人,明天很有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至少是个郭台铭。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75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收藏王鸿飞-“研究生以及富士康打工仔之别无选择”
sunapple 2010-5-31 08:56
研究生以及富士康打工仔之别无选择 研究生以及富士康打工仔之别无选择 2010.05.29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这一点,以前在《学会选择》博文中我说: 其关键之处,不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在于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有分辨善与不善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善的人或思想作为自己的老师的机会是三分之二。 《学会选择》博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744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别无选择,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哪个时代的人都碰到。比如以前(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拿到今天来看,相信很多还在做学徒的人会有共鸣。 百度知道《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故事梗概》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58006 OK,为什么别无选择? 研究生的问题我很清楚,那是因为99%(有人对这个数字有意见)的导师用美国的标准来看都不合格。绝大部分导师不合格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过去30年博士导师增加幅度太快,第二是研究生数目也增加太快。相辅相成,雪球越滚越大。 众多在国际学术界无法独立成军的胡传魁和刁德一,拉起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摇身一变都成了学术界的忠义救国军。大批的研究生能加入这忠义救国军,已经算是最好的选择了,难道不成还加入汪精卫南京政府的伪军(比如井冈山大学的那些弄虚作假的伪军)不成? 打工仔的问题我不太清楚,但也略知一二。原因在于缺乏创新的中国产业界选择其实不多。 共军这边的国有企业,效率一直不高,前些年除了关键产业的大企业之外,企业纷纷转制,工人纷纷下岗。现在剩下的那些央企倒是看起来很美,可惜那是国家主人才能进去的地方,哪里有农村来的打工仔的份儿? 国军那边的私营和合资外资企业。像富士康这样大规模的高科技代工企业,应该说算是过去三十年里面中国企业界最好的王牌嫡系。替Apple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代工,不知道比那些生产玩具更低端的产业已经要好多少倍,就更别提山西的那些黑煤窑的包身工了。所以,大批的打工仔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可惜的是,随着国有企业和公务员系列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物价的持续上涨,现在连打工仔们的最好选择也辉煌不在。 研究生的情况也是一样,和七八年前相比,简单地讲就是四个字:辉煌不再。 为什么辉煌不再? 道理很简单,胡传魁和刁德一领导下的忠义救国军怎么可能辉煌嘛?胡传魁土鳖一个,刁德一和东洋人还暗中勾结。短时间看起来很美,时间长了,您还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啊? 国军的洋枪洋炮都是美国人提供的,美国人要是不高兴,忙着对付国内或者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或者对共军报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国军就算拿着过时的全副美式装备却没有没有足够的弹药,当然连小米加步枪也搞不过。 那怎么办?那就搞社会主义吧。别无选择的时候,当然看起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让不是公公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组织工会,学生会,游行,罢工,唱青春之歌,幻想自己是明天八九点钟的太阳,让我们走在大路上,向前!向前!向前! 问题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行为艺术之后总要吃饭吧?现在可是二十一世纪了嘢?还能像二十世纪一样狂欢吗?在事关社会和历史的大事上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还是得有点长进? 今天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如果创造不出新的知识和技术,就没有未来产业中的剩余价值。没有未来产业中的的剩余价值,未来的工厂还是只能替别人代工,打工仔们也就只能靠已经很微薄的剩余价值中的微薄部分过日子。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的未来更多依赖于有创造性的相信科学和知识救国的专业知识分子,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好像很有社会良心的其实只对权力和分配感兴趣的二吊子公共知识分子。 真要拯救那些可怜的打工仔,就多去创办几个剩余价值高点的企业,既有更多的利润分给员工,也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用来推动社会往前发展。 要不然,就算口号喊得震天响,能指望那些不是公公的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真心关心民众的国家公务员能创造出什么剩余价值和工作机会来吗? 人人都吃公共食堂,把黑心的资本家和包庇他们的腐贪政府踩在脚下,多美好的一幅画啊! 不过,如果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们梦寐以求的工会运动要是真给煽动起来了,就等着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有种的公共知识分子来收场吧。 Quo Vadis?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兼职打工与兼职‘三陪’
lin602 2010-5-26 08:11
前段时间到我校二个附近的餐馆吃饭,与餐馆服务员聊起来,二个年轻人都是附近的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餐馆服务员,其中一个是用星期六与星期天,一个是做下午班到吃饭的人离开收拾好结束,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听到她们的叙述,心里有种尊敬她们之情。 近期网上看到几个帖子,目前不少学校的大学生到外面夜总会做三陪,还有拉皮条的人专门找女大学生与外面人进行色情服务。北京的天上人间中三陪女,许多还是在校女研究生。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天的了,许多年前就有不少这种现象。其中有些女大学生是经济所迫(家里实在太穷无法支撑上学),还有些大学生家里也不是太贫穷,支持其生活费与上学费用还是可以的,但高档消费家里支持不起。 我的一位女研究生家里也非常非常穷,好不容易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最后又是自费。但她从银行贷款,加上自己省吃俭用,再有点助研费,顺利毕业了。目前在一企业上班,来过几次学校,基本上还清了银行贷款。目前工作生活都挺好的。 不同的生活观,有不同的作为也有不同的结果。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2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乡村女孩,谁来拯救你
liudongyang 2010-5-4 13:38
题记 谨以此文献给2010年的母亲节. 引子 二零零九年腊月二十九,临近春节,归乡的人流仍旧汹涌。南阳火车站,我到售票厅提前购买节后的火车票,打算年后初六回实验室。出乎我的意料,购票的队伍排到了大门外边;订票人以年轻人为主,留着黄色长发的小伙子,衣着鲜亮的小姑娘,三三两两的散布在队伍中。他们提前购票,准备来年坐上火车到遥远的广东打工。家,是一个客栈,在这里吃个年饭,见一见亲友;最重要的联系好伙伴,买到车票,为下一年出卖时间和身体做好准备。回家的公交车上,我是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观察他们的衣着,偷听他们的谈话,扫描他们的神情。我也是他们的一员,没有什么两样。 老家农村对于年轻人打工已经司空见惯。见面的寒暄就直奔主题:在哪里打工?一个月挣多少钱?工资发的及时吗?这里的打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农村青年初中/高中毕业以后没有经过技术培训,在亲友的帮带下到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简单的电子器件安装,针织,五金等)。特点是:技术含量低,以出卖时间和身体来换取报酬。很多年轻人在初中毕业 或者肄业就加入了南下的大军,这其中女孩子占了大半。 农村是根,却承载不了她们的梦 南飞打工为何故? 1.求学无望。成绩一般,与其到高中受三年罪,上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三流大学,不如早一点加入谋生的队伍,每年还可以挣个1-2万元,可以补贴家用,也为以后嫁人作准备。 2.农活减少。随着机械化的加速,耕地的减少,农活需要的劳动力在减少,一些重大的生产活动基本不需要女孩子的参与。这些女孩子的出路就是涌向城市,涌向沿海地区打工。 3.生存压力。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孩子上学是问题,女孩上学到初中而已,打工挣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青春易逝,我的未来在哪里 心在飘泊,找不到归路。 打工,一直在打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要么和打工工友相识而成家,要么由父母做主听媒妁之言找一家嫁掉。结了婚,要生孩子,在家呆上2年,待孩子可以下地行走,托付给年迈父母,继续打工。看到这里,您也许会问,难道守在家中相夫教子不行吗?答曰,行。但日子很窘迫。土地的减少,农资的连年上涨,种地已经是一个赔钱的买卖。国家给的那点粮补,是象征性的关怀而已,杯水车薪。从田间得不到收益,从事副业可行吗?可行,从事养殖业,担风险,投入大,收入不稳定。权衡利弊,夫妇出门打工是个最优的选择。从16岁到40岁,只要身体健康,在沿海打工都可以赚取到比种地多几倍的薪水。土地不能自由流转,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但是也成了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最后底线。出门打工看的是眼前的利益,可以让自己的日子过得顺利,过得滋润。活在当下,并非是哲学上的顿悟,而是一种生存的选择。 孩子渐长,让他们接过打工的接力棒 母亲,孩子梦中的一个背影。 妈妈打工了,孩子怎么办?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爷外婆,让老人们在发挥一把余热。就这样,伴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在中西部的乡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我的周围比比皆是。孩子们想念父母,你问他妈妈哪里去了,他会以迷茫的眼神或者低着头,说去广东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妈妈爸爸是遥远的广东,是在冬天回来给自己买一些新衣服买一些小吃的陌生人,他们在家几天,就又匆匆而别。这样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们会怎样?任性,孤僻,胆小,坚强( 请不要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 )。这些孩子的求学是一个大问题,爷爷奶奶以宠为主,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孩子上学不成或者较差,未来的一个最好的选择在等着他们----辍学打工,接过父母的接力棒,为中国的GDP加油。 尾声 我们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美其名曰接班人。每个阶层的班是不同的,孩子们生下来几乎就定下了他要接什么样的班。农村女孩,因为历史的地理的家庭的性别的原因,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她们除了是女孩子,她们在未来还是孩子的母亲,母亲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了下一代的面貌。下一代的面貌又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面貌和未来。我们希望芝麻开花节节高,希望一代胜过一代,这些愿望在母亲身上承载太多。 未来的母亲们在血汗工厂内劳作,在职的母亲们为了生存而离别孩子,老年的母亲们在抚养孙辈后人, 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过分的强调个人的奋斗,让个人来承载国家应该提供的福利与服务,是否本末倒置?国家不差钱,未来的现在的乡村母亲们差钱,不单为个人,为一个家庭,一个阶层的未来,她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目前针对女童和贫困母亲的计划: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春蕾计划” 王光美女士发起“幸福工程”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3710 次阅读|28 个评论
打工者歌集
zhguoqin 2009-2-3 15:20
打工者歌集 希望大家搜集、完善 买票难-苍郎 点击欣赏 : http://www.tt78.com/player/5020/226440.htm http://www.1ting.com/player/c1/player_310956.html 打工人儿难 打工人儿难 正月里离家十二月往回返 受的是牛马苦 工钱少的可怜 眼看就过年了 我来到了火车站 买票的人儿挤下了一河滩 排了三天队 还是靠边站 飞机票太贵 我打工的坐不起 机场要打的去 还要附加费 投靠咱铁老大 又被票贩子欺 问一声苍天 你睁一睁眼 常说人人平等 我的那老天爷 为何到今天 我依然在受可怜 为何到今天 我依然在受可怜 小时工 - 北京姐妹行 不敢抬头看,数落在墙角间, 趴在地板上,埋头把活干 从里到外,从上到下, 拧的抹布瘦了一圈又一圈 我们的自行车穿越在小区间, 我们走出这家去那家 来来回回就奔波在这高楼大厦间, 我们出了卫生间还要擦地板 太太给我一个笑脸, 我乐得把地擦了一遍又一遍 太太说:辛苦了,很感谢! 我狠不得天天都来干。 太太给我一个苦瓜脸, 我急得一身汗 连爬带跪就为了六块钱, 太太您有什么要求就说出来 我感到生活很艰难, 因为还要擦地板打扫卫生间,回家还要做饭洗衣供孩子把书念 就为孩子不再和我一样在脚下挣点钱 我感到生活很愉快,虽然很辛苦 , 还是有人把我谢 我的生活全就在这抹布间,感谢社会能让我生存下来 电梯工之歌 - 北京姐妹行 我不是老板 我只是电梯工 我象蝼蚁生活 没有人关心 我不是业主 我只是电梯工 在昏暗的角落 枯燥按数字 从乡下到沁春 为糊口而努力 想不到社会主 义 也有人蛮不讲理 虽然我穷过你 但我们是平等的 亏你还受过教育 习惯狗眼看人低 没天理 我不是女佣 我只是电梯工 但现实的压迫 让穷人伤心 我不是闲人 我只是电梯工 我能开电梯 劳动最光荣
个人分类: 发展学|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工 老汉
泰山 2008-8-2 10:07
打工老汉     ??我家的附近有个很大的工地,一边是在修路,一边是为城里发财的人修建豪华巨宅,每天天不亮,修路的民工就会从住的简易工棚里出来,洗漱完后,就蹲在路边,一人抱个大海碗喝稀饭,这群老汉大多在 50 岁以上,一个个白发苍苍,也有的似乎在七十上下,使人想起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吃完饭后,就见他们抗着铁锹,干活去也。 ??他们每天都是如此,从天亮开始,一直到晚上,无声无息的在工地上来往,大概除了老板,没有人注意他们的存在,就像一群小蚂蚁。可就在这无声无息的工作中,这条公路也在无声无息的向前延伸,主干道修好了,路边也铺设了彩色的地砖,一条原是荒芜的乱石岗登时成了美丽的风景区,可是这群老民工仍是住在工棚里,早出晚归。 ??老汉们住在几个简易工棚内,一间十平米大小的屋子要挤上七、八、头十个人,也就是一张简易大铺上,要睡那么多人,那一定是极不舒服,特别是老人们。 ??一天老汉们在路边等待老板分配活时,就在一边看建筑豪华巨宅的民工在一个几百平米的大土坑里向上运土。一边看,两边干活的人聊起了天。 ??先是修路的一个老汉搭讪着与同样也是白发苍苍的修巨宅的老汉说话,此时,那老汉正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中装满的黄黄的土,老民工调侃道:小车不倒只管推。那边推车的老汉笑笑,于是老民工以为有了说话的机会,又加了一句道:咳!你们干一天拿多少钱!那个人头一扬道:你们拿多少?修路的答道:俺们一天二十。你们呢?那人笑笑道:五十。 ??旁边修路的老汉一起羡慕的道:那你们划来。又有人问下边干活的道:你们哪来的?回答:砀山的。 ??这时其他的修路老汉们聚拢来,一起看下边的人干活,不干活的人看干活的自是一份悠闲。还是那个问话的老汉坐到一堆黄土上,说道:砀山,砀山梨,想起来了,这工地上有个老李,外号叫气蛋,他那胯子上的玩意就像腿胯上吊着两个砀山梨,不知今天来没来。旁边有人笑道:你没有看到他坐下来,那玩意就像女人的大奶,淅沥哗啦一嘟噜,他要用手托着,慢慢才能上去。另外一个老汉笑道:你没看到俺乡里一个气蛋,胯上像挂了个油瓶,走路都不敢走,一走路,两腿张着,任事都不能干。正说着,一个人手指着下面一个推车的汉子道:这不是老李来了。只见老李推着一辆装满了黄土的小车慢慢往上坡爬,一个人从上面下来,把肩上的一根绳子套住小车的前部横杆,用力把车拉了上去。 ??这时一个带着蓝色安全头盔的人,提了一把茶壶过来,那修路的老汉道:看人家老板多好,还烧的开水,俺们老板只会让俺喝冷水。那老板提了水壶下到工地上。众人都看着那老板也抗把铁锹干了起来,不由的又赞叹两句。 ??那修路老汉嘴里哼哼着:老板好,干活都带点劲。有人在一边说道:俺们这活,年轻人叫来也不愿干,俺村里小黑来干了一天,看俺们从早干到黑,吃完晚饭,还要加班到十点,第二天就吓跑了。老汉道:可不是,哪一晚上要填一百多米沟,他就问,你们天天这样干,我说,不错,天天这样干,第二天他不就日了。 ??众人还要聊,外边有人叫:别坐着了,干活。只见外边一个年轻人,穿着一套西装,梳着二分头,对那些老汉叫道。 ??老汉们赶紧站了起来,把裤腰往上提提,把晒的已经变白的蓝帽子正了正,走到老板那儿,,等着老板分活儿。一会儿抗着铁锹,推着小车走远了。 ??说实话,过去,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来城市打工的打工妹,打工小伙子,像这样大群的打工老汉确实不多。从他们讲话中,只知道他们来自长丰,肥东,淮北一带,就像一般的打工者一样,他们成了城市的边缘人,一个地方开发好了,变得漂亮了,于是富裕的城里人搬了过来,他们就离开了。而城里人对他们的冷漠,好像他们本来就不属于城市,只不过在城市需要他们时,他们才会来这里,这就是安徽的农民,来自贫穷而落后的安徽的农村,而那个老李,既然有着这种病,是极不适合干这一份重活的,可是为了生存,不干又怎么办? ?? ??老汉们走了,他们的微带幽默的谈话还留在我的心里,人在任何环境中都离不开幽默和调侃的,打工老汉幽的那点默,实在是从这艰苦的生涯中找点儿乐,感受点儿生活的趣味。和年轻的打工者不同的是这些年龄大的打工老汉会从这枯燥,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体会一丝幽默,从苦涩里再咂出一些甜味,这或许就是年龄大些,生活经验丰富特有的一点财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