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旧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有关媒体未经同意私自转发笔者旧文的声明
热度 2 蒋高明 2016-8-27 22:54
关于有关媒体未经同意私自转发笔者旧文的声明 蒋高明 最近,网上和微信公众号上再次转发我去年发表在《环境教育》上的一篇旧文《调查:千疮百孔的中国农村》 (2015 年 8 月发表 ) ,且多家媒体互动,影响面大,对本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特声明如下: 第一,这次转发,笔者没有授权任何一家媒体转发,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二,文章介绍的有关环境问题,经山东省有关领导批示,已得到整改,已经成为过去式。 第三,笔者发表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政府重视,对环境污染痛心疾首,大声呐喊,不惜让家乡人民蒙羞。但有破有立,文章已经引起多部门高度重视,甚至治理效果突出,对此笔者是非常欣慰的。 第四,笔者支持中央环保督查组的环保执法检查,支持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的有关论述,支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明论断;任何试图利用本人文章攻击政府、不作为都是违法的,是徒劳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五,任何打着“中科院博导调查”之类旗号,用个别否定全局的媒体宣传都不是本人本意,对于未经我同意私自转发博文,为此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旧文重温:端午
热度 10 dmi2007 2016-6-9 11:37
越来越懒,应景写作的冲动越来越小......。 学一个YC笔法,且做一些截断,拿旧文中的诗词纪念一下端午。 2012 端午节——本应是理想主义者的节日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在我看来,端午节本来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节日...... 渔家傲《端午》 五月菖蒲香四溢,幽幽楚曲悲天泣。角粽颗颗屈子祭,龙舸弋,湘江水恨遗罗汨。 望断重洋无返计,孤舟苦旅任随意。旧梦依稀因何涕,千古忆,人间万事一台戏。 2013 七律 癸巳端午杂感 年初京城雾霾,四月雅安地震...... 这几年过端午节总是快乐不起来,也许是飘泊多思易纠结的缘故...... 每逢端午应多情,域外谁知百感生。 酒绿灯红嘲习俗,天灾人祸话升平。 长吁故里何如故,短叹明空却未明。 屈子若知今日事,楚江浊浪透新嘤。 2014 献给六月的诗 六月,节日多多。儿童节,端午节,...,父亲节,...。 六 月八风热,节庆心难闲。 芒种送端午,夏至忆童年。 有父须奉孝,无亲自可怜。 光阴难再续,惜福方知甜。
个人分类: 诗词|6928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01旧文重贴】:搜索引擎界的革命:Google
热度 2 lionbin 2013-3-28 14:59
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忙碌之中我似乎还能匀出许多的空闲时间。经常会写一些有关电脑知识的小文章,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到一些报纸上。许多年过去,google发生了许多变化,也有了更多的故事。今天在网上偶尔看到了自己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甚是有趣,于是想重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21世纪元年(2001年,应该算新世纪的开始)第一期,《电脑报》发表了我的这篇文章“ 搜索引擎界的革命:Google 。 现在虽然google已经家喻户晓了,但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知道Google的,大家仅知道一个搜索引擎,那就是Yahoo。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属于通过传统媒体发表的第一篇有关Google的中文文章,至少我记得当时要查询有关google自己更多的中文资料,是几乎没有找到的。刚才也找到了一些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正式文章,引用我这篇文章的。 搜索引擎界的革命:Google 赵斌 《电脑报》2001年1期 茫茫网海,获取有用的相关信息犹如大海捞针!网络使用者强烈需要一种优异的搜索服务,将网上繁杂的内容整理成为唾手可得的信息。互联网商业化至今,搜索引擎始终成为网上被使用最多的服务项目,然而,随着网上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和内容形式花样的不断翻新,搜索引擎越来越不能满足挑剔的网民们的各种信息需求。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搜索工具,在网络上找寻某一相关内容的网站,其难度好似在一个没有卡片目录、没有分类标准、藏书方法完全随机的图书馆内寻找某一本书,甚至要更难一些。 在这种强烈的用户要求下,一个优秀的、高效的网上搜索工具诞生了,这就是由LarryPage和SergeyBrin设计,1998年9月开始测试的Google搜索引擎,今年它已经正式开始商业运营,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了一个正在快速增长的忠实用户群,其中一半以上是国际用户。由于Google致力于提供全球最优秀的搜索引擎服务,通过其强大的、迅速和方便的搜索引擎,Google每天为全球上百万的用户提供准确详实、符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已经为Google带来了多项荣誉,如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1999年度十大网络技术”之一、《个人电脑》杂志授予的“最佳技术奖”、TheNet授予的“最佳搜索引擎奖”等。 Google的好处: (1)Google采用新一代的先进技术,依据网络自身结构,根据互联网本身的链接结构对相关网站用自动方法进行分类,清理混沌信息,缜密组织资源,使网络井然有序。Google以其独树一帜的网页级别(PageRankTM)技术,打破了传统网络分类概念。该技术是基于网页的自然结构,即任何网页均可迅速直接地链接到另一网页,而无须任何媒介。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链接结构自动地推动了互联网的民主化,消除了等级,从而使信息与观念在站点与站点之间畅通无阻。以前的许多网站的搜索引擎功能,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而是基于网站目录的搜索或是某一特定网站里有限内容的搜索。这种简单的信息目录,最后甚至蜕变成变相的商业广告。 (2)Google将多国语言的搜索引擎整合到同一个界面,而不是象Yahoo那样,要搜索不同语言版本的网站,必须先进入相应语言的网站。而且在这个界面下,你可以定制语言以及到何种网站中去搜索,一般情况下,Google可以自动根据用户所使用的浏览器设置相应的语言界面。目前,Google的用户已经可以使用包括简体中文简体、中文繁体、丹麦文、荷兰文、英文、芬兰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挪威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字进行搜索。 (3)许多人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一般都没有拟定搜索策略的动机,也不愿意尝试了解复杂系统的使用方式与规则。他们常常只会以单一关键字作查询,不知道如何使用逻辑运算符;甚至有人根本连搜索引擎与分类目录的差别都搞不清楚。因此针对同一项主题,许多人总是做出重复而且无用的查询。如果查询结果与查询项目不匹配,再重要的网页也毫无意义。Google虽然也是必须由用户输入关键字,但是它不仅会去搜索包含关键字的网页,同时还会考虑网页间彼此的连结关系,并把一篇网页被连结数目的多寡视为相关性的一项指标。因此通过Google所查到的搜索结果,通常都会比其它搜索引擎来得更加准确。如果你面对一个全新的主题,而且不知道有哪些代表网站时,可以尝试让Google帮你查查哪些是排在最前面的网络资源。因为相较于由少数人筛选的分类目录,集合众人意见的Google搜索引擎往往会有更高的精准度。 (4)如果在查询时,用户同时提供了多个关键字,Google将只提供包含所有关键字的网页,其正文或指向它的链接包含用户所输入的所有关键字,而无须再受其他无关结果的烦扰。而且,Google遵从关键字的相对位置,它不仅搜索出包含所有关键字的结果,并且对网页关键字的接近度进行了分析,按照关键字的接近度区分搜索结果的优先次序,筛选与关键字较为接近的结果,这样可为用户节省时间,而无须在无关的结果中徘徊。在显示的结果中,不同于那些老生常谈的网站简介,Google只摘录包含用户查询字串的内容。为了便于查阅,用户的查询字串被醒目的高亮显示,而不必为下载和阅读冗长的网页简介而劳神费力。 (5)中文网站的搜索在互联网上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中文搜索引擎的相关性也无法与英文比美。中文与英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文搜索引擎中没有词的概念,检索字串与网页中文字的简单匹配并不见得就是语义上的匹配,一些先进的算法,如超链分析等都是出自英文,但所有著名的搜索引擎也大都不支持中文或是对中文的支持极弱。在过去几年中,国内对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也作过一些研发的尝试,例如北大的天网,清华的网络指南针等,但检索效率始终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中英文混合检索词也是不被支持的。当用户输入“MP3”时,有些网站会认为他在查找英文网页,进而自动将结果送到一个英文搜索引擎上;更多的网页搜索服务不能对“甲A”、“F-1一级方程式”等中英混合查询作出恰当的反应。传统的搜索引擎也不能支持多种编码,如“朱镕基”的“镕”字不在GB2312的字符集中,但是却在GBK编码中可以找到,许多搜索引擎由于不支持GBK,因而无法找到有关“朱镕基”的网页。而这些问题,在Google上搜索都变得迎刃而解了,Google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目前收集亚洲网站最多的搜索引擎。而且,用户输入的任何中文关键字,Google都尽最大可能地帮你找到,她不仅可以找出简体中文网站,而且还会找出相应的繁体中文网站,甚至日文网站。 (6)另外,Google还提供了一些全新的功能,比如“手气不错”和“网页快照”功能。有时候,用户所要查询的目的可能是进入一个特定的网站,比如,用户要查询某一个公司的产品,但他可能只知道这个产品的名称,而并不知道网站的地址,这样,他可以输入他所知道的产品名称和尽可能多的关键字来试试“手气不错”,一般Google总会直接带他进入最佳网站。由于数据库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Google中检索的网页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存在了,或者网页服务器暂时中断而找不到服务器了,则Google的“网页快照”中暂存的网页也可解用户的燃眉之急。而且,从贮存网页快照中找寻资料要比常规链接快得多,尽管所获取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但至少很多情况下可免受兴致勃勃地进入某一网页时“404NotFoundError”之苦。 (7)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并不需要自己到Google上登记,只要网站在互联网上能够找到,Google一登记,网站在互联网上能够找到,Google总是会忠实地为大家服务,并把这个网站加入到其数据库中。 当然,Google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其它搜索引擎所遇到的一类关键问题在Google上还是依然存在。比如,由于数据量的庞大,搜索引擎数据更新最快要不天,Google目前也无法突破这个瓶颈;不能查找动态生成的网页,当然目前世界上没有一家搜索引擎支持动态网页,因为大多数负责搜索网页的蜘蛛软件都不敢去碰动态网页,怕被变化无穷的动态系统黑洞吸进去出不来,虽然Google在这方面有一些突破,但离真正的实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虽然如此,Google的全新搜索已经满足我们大多数网民的日常查询需求了。当然,大家一定知道,本文所介绍的搜索引擎就在 www.google.com 。
个人分类: 其他杂项|34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工科男生的草稿(五)旧文:写在岁末年初
zhangjinfang 2012-4-14 10:49
岁末年初 (12.01.10) 玉兔将归重捣药, 辰龙祥跃欲凡尘; 故国春秋又一度, 似火年华别旧身; 而立已望崖边草, 前路荆棘待足征; 梦里阑珊心犹在, 不负花期不负盟。 岁末年初 (12.01.11) 云中忽传音, 百里路遥话归程; 何事苦蹒跚, 二十年来梦作空; 桥头山前怯问声, 花明柳暗何处寻? 将去也, 留醉到明朝。 岁末年初 (12.01.18) 冬日雪初霁,丘山裹素妆; 玉兔留地白,祥龙跃鳞银; 千家炊烟紧,万户扫雪忙; 忽闻炮竹声,岁末年来正。
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重温:“9·11”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 2010-9-11 09:31
旧文重温:911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9月11日发布 今天是911事件九周年, 最近因佛罗里达州一所仅约 50 名教众的教会牧师提出用焚烧《古兰经》来纪念 9.11 的火上浇油做法已经引发了美国国内轩然大波和全球穆斯林的强烈抗议,整个美国社会精神紧绷。笔者七年前撰文《 911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收录在《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84-86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发布在2007年7月2日我的博客上,现在重温旧文,发布如下: ***************************** 9 11 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文 发表:2007 年 7 月 2 日  (按:据多家媒体报道继英国警方6月29日挫败伦敦市中心汽车炸弹袭击阴谋之后,30日发生的格拉斯哥机场汽车撞击事件再次将一个事实呈现在英国公众眼前英国正在面临新一轮恐怖袭击。(新华网伦敦7月1日电)国际恐怖主义将目标瞄准英国已经不是第一次,2006 年 8 月 10 日,伦敦破获了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炸毁由英国飞往美国几架飞机的阴谋活动,避免了又一起 9 11 事件。这次选择英国首相新旧交替恐怕并非偶然。以为国际恐怖组织的目标仅仅是美英恐怕估计失当,防患于未然是当务之急。 《9 11 事件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一文,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9 月 11 日首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8 月 16 日再发。) (2006 年 8 月 16 日学术交流网主持人按: 2006 年 8 月 10 日,伦敦破获了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炸毁由英国飞往美国几架飞机的阴谋活动,避免了又一起 9 11 事件,这一事件再次说明:国际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极其不得人心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害人害己但动摇不了霸权主义的统治,霸权主义的反恐战略也平息不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基本人权正在遭受国际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蹂躏。) 有关本拉登图谋进行恐怖主义袭击的传闻早就存在,1999 年 12 月 15 日我的日记中有如下记载: 1999 年 12 月 15 日 最近新闻媒体频频发出警戒信息,恐怖主义头子亿万富翁本拉丹扬言 , 要在新年期间在基督教堂进行恐怖主义袭击 , 国务院已经不止一次向美国海外公民发出警报。 也许说狼来了,狼来了,但是狼并没有来,人们对于狼来了的传闻倒不在意了。谁知 2001 年 9 11 事件真的来了。 9 11 后人们对美国的安全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是否到了恐怖气氛笼罩全民百姓的程度恐怕并非如此。国内某权威网站发表文章称美国人今年遭遇恐怖圣诞。我的直感是 2003 年的圣诞虽然比 9 11 前的圣诞节增加了警惕和防范,但是并非生活在恐怖圣诞的气氛中,如同 9 11 事件后,美国人并非完全生活在恐怖中一样。今天的极大多数美国人依然在欢度圣诞节 , 整个美国依然呈现和平与繁荣景象,只是和 9 11 事件前不同 , 在和平环境中增加了忧患意识 , 尤其在一些敏感的重点地区加强了警戒,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并不感到特别的恐怖,何况在一个美国这么大的国家里要寻找个案来说明存在恐怖问题突出地宣传,并无难处。事实上透明度和及时性反应说明灵活反应机制运行良好。公开、透明的警戒程度是国家安全预警机制的相对成熟的体现,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一种表现,比起没有任何公开预警的太平盛世宣传来说还是要强些。某些媒体的兴趣往往集中在个例上,问题在于它毕竟是个例。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是没有国家界线的 , 谁知道哪一天会轮到旁观者头上呢。 2003 年 12 月 26 日 10 时我们从索默斯出发驱车到新泽西纽沃克以西中部地区看望一位朋友,他圣诞夜刚由上海飞到纽约 JFK 机场,目睹当夜 JFK 机场情况,在他们停机的 2 号停机厅因为有报警,临时改在了 4 号停机厅,并延误了 2 个小时出机场,他到了新泽西已经半夜。而今天一路从威郡到纽约市繁华地段和新泽西十分平静,连平时的塞车现象都没有发生。只是在 15 时 30 分经华盛顿桥返回时有几位全副武装的人员在收费站处抽查可疑人员。 9 11 事件已经过去两周年了,但是它对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仍在继续,对于这种影响的评估则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认同它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为重大的事件。 9 11 前和 9 11 后我在美国的亲身感受和许多交谈中的朋友都有这样认识。 9 11 事件,不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国家安全战略等都有深远的影响。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首先是针对美国的,但同时也是针对世界各国的。以为它仅仅是针对美国的,就大错特错了。以为对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可以隔岸观火以至火中取栗,恐怕并不切合实际。以为这种国际恐怖行动可以挫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是一厢情愿的事,事实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霸主主义及强权政治只是一对孪生兄弟。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滋生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滋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都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反动。 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但是不应利用反恐来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图谋。国际恐怖主义既无法制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不可能解决本国和本民族的脱贫和解放,国际恐怖主义只能加深民族仇杀和不和,只能使本已苦难深重的国家和民族,更加陷于苦难的深渊。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越来越不得人心,因而从根本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国际恐怖主义行动只能是绝望和无能的表现。另一方面,只要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难以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要消除国际恐怖主义,还必须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图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将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消极影响而付出代价。国际恐怖主义披上宗教信仰的色彩,则具有更大的威害性。伊斯兰的复兴不能依靠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国际恐怖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伊斯兰教义。伊斯兰和基督教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应该采取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手段来解决相互间的不同见解。以为单边和多边的矛盾解决,国际恐怖主义就迎刃而解是一种政治图解式的看法,因为即使认同多边或多极世界,国际恐怖行动依然存在。国际恐怖行动既然可以袭击美国,它同样可以袭击西欧、日本和其他国家。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首先突显在美国,因而研究它对美国的影响,同样对于世界各个有着借鉴意义。仅仅从美国的角度研究9 11 事件的影响是不够的,还要从世界的角度考察 9 11 事件的影响。既然两年前美国回发生 9 11 事件,又有谁能保障在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以至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不能发生呢。美国反恐和防恐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各国都是有益的。 (写于2003 年 12 月 27 日) (学术交流网/ 美国问题观察 /2005 年 9 月 11 日首发) ***********************************************88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 美国问题观察 /2006 年 8 月 16 日再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83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3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旧文重温: 尊重历史事实还是随意改写?
黄安年 2010-3-19 18:32
旧文重温 : 尊重历史事实还是随意改写?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9 日发布 近日翻出八年前的旧文 , 谈及历史事实需要尊重 , 尤其是历史教材中重大事件时间的准确表述来不得半点含糊 , 这不仅是历史再现本身的需要 , 也是我们严禁治学的要求。现在重新发布在我的博客上。 ************************ 尊重历史事实还是随意改写?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史学评论 2002 年 3 月 11 日首发;学术交流网 / 中学历史教材 /2002 年 4 月 28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15 日重发 《世界知识》 2001 年第 24 期刊登了笔者的一篇短文《 5 月还是年内? ---- 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第二战场》,文章提到人教社 1982 年以来几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这一史实上的错误说法,文章认为历史事实问题,准确的历史时间,包括十分重要的年代以至月份,是构成史实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还清历史本来面貌基本的要求之一, 我们需要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维护历史的真实。同时认为:欧洲第二战场是按照德黑兰会议决定提前开辟呢,还是按原定计划开辟,从政治上讲,这个时间,事关苏联一直批评英美对于开辟第二战场不够积极的态度问题。,并且强调,这和教材编者所一直强调的加强思想性是第一位的说法,也是矛盾的。 《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5 期读编往来栏目发表了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历史组张玉文老师的一篇文章,提出不同看法,这篇《有感于〈 5 月还是年内〉一文中的几个观点》的短文认为,把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一问题提高到政治的层次,似乎没有必要,并且也不应该。对于到底什么时候开辟第二战场这类事情,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去关心一下即可了,不必让学生或所有国人都来为此深思焦虑。文章还强调 1982 年以来几版教材中有关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第二战场的改变实在是一大进步,值得提倡和肯定。《世界知识》编辑部在编者附记中写道:中学教材改革事关重大,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黄教授和本刊编辑部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为了回应张玉文老师的讨论,笔者有必要作三点说明: 一,教材要提供可信的史实,而不是随意改写史实 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史实在史学界是很清楚的,也没有争论。决定开辟的时间并不是规定在 1944 年 5 月 1 日以前,也不是规定在 1944 年内,而是规定在 1944 年 5 月。这是首先要明辨的史实真伪的问题。这一史实在人教社为教育部起草对全国政协委员质疑教材错误的提案的《答复》中也没有否认,《答复》称:从历史事实讲,德黑兰会议决定在 1944 年 5 月开辟第二战场(见 2001 年 8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建议、提案办理 第 569 号,对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 1846 号提案的答复》)。换句话说,《答复》也认同史实是 1944 年 5 月,而不是人教社几版教材的写法。 笔者以为我们讨论教材编写问题是不能离开这个依据可信史实这个基本前提的,至于事件的重要性、思想性、是否减轻学生负担、教材改革等都得尊重这个可信的史实,而不能随意改写它,甚至变得不可信。 附带提到人教社信得过的首都师大前校长、世界史某著名教授主编的高校教材《世界史现代编》上卷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德黑兰会议主要议题是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经过反复磋商和争论,由于苏美意见一致,英国只得放弃在地中海发动主攻的作战方案。最后商定,美英军队将于 1945 年 5 月从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高教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68 页)。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在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几个时间表述上的差别。 1944 年 5 月 1 日以前显然并不等于 1944 年 5 月; 1944 年内也不能理解等于 1944 年 5 月。既然不能等同,而从史实角度看有的提法是不确切的,怎么还算是一大进步呢? 我们的教材难道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就可以不顾历史的真实性而随意改写么?可以将 1944 年 5 月 1 日以前、 1944 年 5 月和 1944 年内三个不同的时间内涵混同么?如果教材提供学生的是错误的史实,这从根本上说究竟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呢,还是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混乱,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呢?我们要传授的是信史,而不应在史实中掺假。 1944 年 5 月 1 日以前、 1944 年 5 月和 1944 年内三个表述都是属于 1944 年的时限范围,怎么采用 1944 年内说就成了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而采用 1944 年 5 月只说就有不减轻负担之嫌呢?《答复》)解释到前者在时间上比较具体,后者在时间上则比较概括。教材编写在处理时间的问题时,编者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所以避免把每一个年份、月份都交待得那么具体。这样的解释能够自圆其说吗? 至于 1998 年试验本教材干脆不提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第 75 页)的写法,似乎是一种减轻负担的办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不可能回避何时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个问题,如果把人教社试验教材中所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事件的时间表述排列出来,并加以比较,那么有些并不比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更为重要的事件为何又在时间上标明了呢?总得一视同仁吧。 二.历史教材要重视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有功能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历史知识的素质教育,是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作为主科的语文课不能,政治课和社会课也不能,当然外语和数学这两门主科更无法取代,历史科学显然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特有教育功能。 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方法应当改变单一模式,多年来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独家垄断,固然有其历史功绩,但是难以适应面向 21 世纪的需求这是极大多数人的共识。如果我们执教 20 多年,只和独家垄断的中学历史教材打交道而不同时关注国内外其他教材和其他学术成果,那难免在看问题的视角上会受到影响。再说,如果对比研究 1982 年以来人教社几个不同版本,在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间上明显有不同提法,自相矛盾,至少可能怀疑其中有错,并非每版都对,都是改革的进步,都是什么出于改革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的考虑。 历史内容本身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绝不是一些年代、人物、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是一些干巴巴的概念和结论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这个具体时间。笔者主张历史教材的编写宜寓论于叙事,而不能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 重视历史教育、实事求是地讲授历史本身就具有思想性,就有政治意义。近年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历史教育的功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历史。历史知识丰富了,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我提倡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而讲政治、讲正气,也是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作基础的。( 1999 年 4 月 24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致白寿彝教授的信中说:《师大周报》 1999 年 5 月 7 日) 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这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教育报》 2000 年 7 月 7 日引自 2000 年 3 月 12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讲话) 2000 年 6 月 28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8 月版,第 54-61 页)这四个正确认识离不开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知识的正确了解和历史经验的借鉴。 2001 年 7 月由教育部制订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谈到历史课程改革时时认为: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关于历史课程性质时《标准》说: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 页) 现在说到决定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这一史实问题,从它开始提出到作出决定再到正式开辟,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几经曲折和争议,终于取得共识。今天作为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事件来说它给了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让学生仅仅知道 1944 年 6 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不知道开辟来之不易是不妥的。何况,事实上在何时、何地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曲折和争议。 《世界史现代编》上卷对此写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向英国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美国参战后,苏、美、英三国政府多次商讨这个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首要战略问题,他们之间意见分歧,矛盾迭起。一是在苏联和英美之间,主要表现在什么时间开辟;另一是在英美之间,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什么地方开辟。有时两者又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争论激烈,甚至困难于协调而有动摇反联盟的危险。这些分歧是苏、美、英之间不同国家利益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的矛盾。然而大敌当前,又促使它们在几经周折后求同存异,互相妥协。正是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和共同努力,使第二战场经过 1942 年、 1943 年和 1944 年 5 月几次延期后终于开辟。(高教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69 页,该章由张大卫教授执笔) 这里笔者要申明张玉文老师说我由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引发的对人教社历史教材的指责这并不确切。因为这次引发争议的是人教社有关责任人及其主管部门某些官员对于来自教师们的善意批评采取的错误态度。特别是 2001 年 8 月人教社以教育部名义对于全国政协委员的《答复》,《答复》表明人教社迄今对于历史教材中存在的错误依然缺乏严于解剖自己的态度。张文说笔者指责人教社未把思想性放到第一位,这更是误解,笔者在那篇短文中写道:会议决定在什么时间开辟第二战场和事实上在什么时间开辟第二战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更何况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英美拖延开辟和苏联要求尽早开辟和按期开辟之争一直十分激烈,怎么能把 1944 年 5 月和 1944 年内相等同?如果按照教材的错误表述,德黑兰会议决定 1944 年内开辟,则对于英美来说不就成了提前半年在 1944 年 6 月开辟了,教材编者所一直强调的加强思想性是第一位的又怎么体现呢?(《世界知识》 2001 年第 24 期) 笔者的多篇有关中学历史教材的评论主张实事求是,就事论事,遗憾的是人教社组织的署名文章对我的指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年第 3 期)和人教社广为散发的《首都部分专家学者教师座谈会中学历史教材》(即 10 26 会诊纪要)给我扣上的政治帽子,迄今仍未表示歉意。人们已经明白是将改进教材的意见善意指责为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历史知识的混乱,未把思想性放到第一位并非提意见的大学和中学教师。 张文说:黄先生在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观点,不外乎当今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偏、难、烦、怪现象,历史学科尤其如此。其实我的短文中心根本不是谈难、繁、偏、旧的现象(并非张文所概况的偏、难、烦、怪现象),我的文章主要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我不清楚,明明我没有涉及这个中心为何要算到我的头上。而且难、繁、偏、旧的现象的提法是泛指基础教育课程,并非专指历史学科。至于说历史学科尤其如此,见仁见智,至少我并不认为历史学科尤其如此。不知张文可否提供令人信服的根据?说到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这一史实上,难道偏了、难了、繁了、还是旧了?是不是说了 1944 年 5 月这个时间就偏了、难了、繁了?我们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风就见了风就是雨。我不清楚现在一些地区取消了高中世界史课程为必修的规定,这是否由于历史学科尤其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所致呢? 张文还说:进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人教社历史教材就为此进行了尝试,关于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恐怕就是其中之一吧!文章为人教社历史教材改革如此伸说,能否请具体介绍人教社的历史教材是怎样通过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就课程改革进行了尝试的。因为张文已将这样的尝试提高到了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希望所在的地步,照此看来有人盼望的教材编写和发行改革并非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 年 5 月 29 日)中所要求的教材多元化的方向走的,也许依然仅仅继续寄希望于一家出版社的独家垄断教材编写改革和出版发行了。难道这真的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希望所在吗? 三,中学教师要高度重视世界历史教育 入世意味着我国走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深入的不归路,不仅我要改而且承受要我改的挑战,走向 21 世纪现代化行列的我国,越来越需要了解世界和正确认识世界,从而也使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世界史知识的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改革开放了 20 多年的并将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将在本世纪中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中国,一个在联合国中拥有常任理事国地位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确地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不能设想一个既不能正确了解国情也不能正确了解球情的年轻一代能够适应 21 世纪面向世界的挑战,能够接好革命和建设的班。也不能设想一个只了解国情而不了解球情的人能够适应 21 世纪挑战的需要。 目前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高中阶段世界史选修,其实际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将不学世界史,这有可能使得面向 21 世纪、面向世界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球盲,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素质已经并将继续遭到严重削弱。显然在高中阶段,无论是理科班还是文科班,不开设世界史课程实为误国误民的短视行为。现在学生的学业过重负担并不是由于开设了世界史课程所带来的。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让学生没有负担,如果取消了在高中阶段世界历史课程,其后果将本该在基础教育进行的世界历史普及教育任务转嫁到进入社会后的继续教育头上。 使笔者不解的张文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干好自己的事,对于到底什么时候开辟第二战场这类事情,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去关心一下即可了,不必让学生或所有国人都来为此深思焦虑吧?笔者理解一些中学教师对于世界史课程的讲授存在着知识准备相对较弱和外语工具运用方面的困难,但是这正促使我们要更加重视世界历史的进修,提高自己的世界史教学水平,而不能成为强调涉及世界史问题这是少数专家学者关心的事。我们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如果世界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快,我们如何应对迫切需要了解世界和正确认识世界的亿万青少年!又如何切实为振兴中华的奠基工程添砖加瓦。我殷切期望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同样为努力教好世界史,提高普及教育的世界史质量而感到身上担子很重很重。 写于 2002 年 3 月 11 日 附录:《有感于〈 5 月还是年内〉一文中的几个观点》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历史组张玉文 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黄安年教授在《世界知识》 2001 年第 24 期发表的《 5 月还是年内?》一文,很受感动。这一来反映了黄先生作为历史学者的敬业精神,二来说明了黄先生作为大学教授对中学教材课程建设的热心关注。我作为一名长期使用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教师,感到有必有义务参与到当前进行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以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尽微薄之力,故对黄先生文章中的观点发表以下自己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黄先生和同行们斧正! 我感到黄先生由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引发的对人教社历史教材的指责不太妥切。 第一,把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这一问题提高到政治的层次,似乎没有必要,并且也不应该。我自己从 1978 年读高中以来至今 23 年了,一直与中学历史教材打交道,关于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不知记了多少遍,仅知道德黑兰会议后的 1944 年 6 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灭亡,并未感到还有其他什么政治意义,相反倒是对德黑兰会议前中、美、英三国召开的开罗会议及发表的《开罗宣言》别有一番感慨。中国的抗战使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有所提高,让人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所作为。我自己及我所教过的学生,每当学到这一内容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并为此感到身上担子很重很重。如果推而广之的话,我们必须先干好自己的事,对于到底什么时候开辟第二战场这类事情,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去关心一下即可了,不必让学生或所有国人都来为此深思焦虑吧? 第二,黄先生在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观点,不外乎当今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偏、难、烦、怪现象,历史学科尤其如此。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严重地不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人教社历史教材就为此进行了尝试,关于德黑兰会议决定何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恐怕就是其中之一吧!我个人理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时间由 1982 年版、 1992 年版的 1944 年 5 月 1 日前变为 1996 年版的 1944 年内,再变为 1998 年版的不提时间,实在是一大进步。单纯地让学生记忆这个具体时间究竟有多大意义,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就现行的考试体制及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来看,人教社教材无疑是向前迈了一小步,值得提倡和肯定。愿他们的步伐更大更快一些,这才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希望所在。 第三,如果上面两点意见成立的话,那么黄先生指责这本教材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历史知识的混乱,未把思想性放到第一位等等,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世界知识》编者附记: 中学教材事关重大,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黄安年教授讨论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有关问题的系列文章,本刊将继续陆续发表。黄安年教授和本刊编辑布欢迎读者提出不同意见。 (《世界知识》 2002 年第 5 期《读编往来》) www.annian.net/show.aspx?id=186cid=32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64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