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禹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乱读:忆江南
热度 1 liyou1983 2018-12-23 21:14
光阴无情,一年又过。蓟北寒夜,遥忆江南。 一 江南最美丽的城市,首推苏州、杭州。诗人白居易何其有幸,居然在贬谪未久即召回长安,后又连任杭州、苏州刺史。他的《忆江南》三首(杨慎称为三叠),抚今追昔,言简意惬,江南风情无限,蔼然之情可掬:“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山寺,杭州灵隐寺,一说灵隐东南天竺寺;郡亭,在杭州吴山即凤凰山西麓。 忆江南,原为唐代教坊曲,崔令钦《教坊记》、敦煌石室唐写本皆录此曲。中唐以后,渐渐成为新兴的曲调或词牌名称,如 天宝十三年崔怀宝赠薛琼琼《望江南》云: “ 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 ” 李德裕镇浙日所作 “ 谢秋娘 ” 即袭旧声,白居易、刘禹锡晚年在洛阳亦常唱和, 又名春去也、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安阳好等。唐末五代多为单调二十七字,宋人多为双调平韵五十四字,如欧阳修 “ 江南蝶 ” 、张先 “ 隋堤远 ” 等。冯延巳《忆江南》 “ 去岁迎春楼上月 ” ,双调平韵五十九字,别为他调。 白居易主张为时著文,为事作歌,以“新乐府”、“秦中吟”驰誉当时,留下诗文三千余篇。不过,更喜欢的还是他的长篇《琵琶行》、《长恨歌》,短调《忆江南》、《长相思》。 刘禹锡谪居天南多年,后亦任苏州刺史,他与好友的唱和之作,同样流动婉丽:“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二 白、刘之后,《忆江南》作者虽多,佳作有限,而精金美玉、风流蕴藉的还属晚唐的那几位诗人。如皇甫松二首:“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如温庭筠二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颇为怪异的,这些深情美丽的小词,差不多都是北方诗人的作品,只有浙江淳安的皇甫松是一例外。韦庄流传下来的词中,似乎并无《忆江南》。但他的多首《菩萨蛮》,弥漫其间的仍是浓郁的江南情:“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朝覆亡,北方文人大多流窜到了江南、西蜀、闽粤等偏安之地,风柔花香,日日沉醉,不再需要苦苦地追忆江南,同调之作明显少了起来。偶有所作,也是花间尊前的弦吹侧艳之词。如后蜀牛峤:“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 只是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江月不照,烟雨如梦,《忆江南》才添了亡国离别之恸:“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混轻尘。愁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三 进入北 宋,《忆江南》变为上、下片的新体,字数多了,内容也易于丰缛有致。如苏轼从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山东诸城)刺史,登超然台,表露的还是巴蜀、江南之思:“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名相李纲十一首《忆江南》,尽写生平怀抱:“广厦生风非我志,小窗容膝正相当”;“满眼生涯千倾浪,放怀乐事一声歌”。王琪则以江南的酒、燕、竹、草、雨、水、岸、月等为题,作了多首《忆江南》,如江南之雨:“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沉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 朝与暮,长在楚峰前。寒夜愁敧金带枕,暮江深闭木兰船。烟浪远相连。” 宋明以来,《忆江南》于抒写家国之情,人生之慨之外,题材更加多样,甚至还有听禅悟道、柴米油盐之作,如清末袁祖志《咏沪上景物》十七首,这实在是清泉濯足、焚琴煮鹤之举。纳兰性德的《梦江南》十首,新意不多。比较喜爱的,是明朝杨慎、王世贞、屈大均的《忆江南》。如杨慎:“明月好,流影浸亭台。金界三千随望远,雕阑十二逐人来。只是欠传杯。”“晴雪好,万瓦玉鳞浮。照夜不随青女去,羞明应为素娥留。只欠剡溪舟。”王世贞:“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杨慎,成都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及第。嘉靖三年( 1524 ),杨慎等众臣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朱厚熜之意,两遭廷杖,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随后谪戍云南永昌卫,至死未归。既然锦江春碧、芙蓉秋霞的故乡不能回去,那就姑把他乡做故乡,其《滇春好》四首之一云:“滇春好,韶景媚游人。拾翠东郊风嫋嫋,采芳南浦水粼粼。能不忆滇春?” 屈大均生长明末清初,奔走恢复,赉志以没。其《梦江南》四首,声情激楚,一字一泪,不忍卒读。如其一:“悲落叶,叶落绝归期。纵使归来花满树,新枝不是旧时枝。且逐水流迟。”
个人分类: 胡天胡帝|1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弄清楚《机汲记》的“机”说做学问
热度 6 fdc1947 2018-2-28 08:21
从弄清楚《机汲记》的“机”说做学问 近日想起来古代的水力机械,到网上一查,看到那么多人都说起唐代文人刘禹锡写的《机汲记》。刘禹锡参与了所谓“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朗州(现湖南常德)做司马。朗州城靠着沅江,当地人都饮用沅江水。刘禹锡的住宅在城里,与沅江中间隔着城墙,用水特别不方便,雇人挑水,家人用水就像用酒似的。后来,来了一位工匠,替刘禹锡设计安装了一套从沅江中取水的机械,解决了他的用水问题。他就写了一篇文章《机汲记》,记述这件事情。 问题是,工匠给刘禹锡安装的机械是什么?网上的意见大致有三种,一种意见认为是所谓“ 高转筒车 ”,《百度·古代水力机械》就是这种意见,绝大多数人都附和这种意见;有人认为是一种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也有人比较“骑墙”,把两种意见都列出来,自己不表态。 其实,刘禹锡的文章说得很清楚,这就是一种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当然这是用现代的语言在叙述),与所谓高转筒车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知道什么糊涂人,没有看懂刘禹锡的文章,或者从不知道哪里抄文章的时候把别人文章理解错了,把刘禹锡的文章与别人论高转筒车的议论夹缠在一起。而互联网上抄袭成风,你抄我抄,最后弄得一塌糊涂。也很少有人真的拿刘禹锡的文章拿来仔仔细细看一遍,真是很可悲的事情。 我在大概二十多年前浏览《刘禹锡集》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篇文章,认为该文章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应当有它的地位,当时就认真地读了,而且做了笔记。所以,一看网上对此文章的介绍,就感到大为吃惊。 《刘禹锡集》是一本只有标点没有注释的书(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版)。在互联网上也没有发现有人对《机汲记》作注释,更没有发现翻译成现代汉语,连找到它的原文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百度”到。其原因不知道是不是文科的朋友对这种在文学史上没有很高地位的文章不大感兴趣,有些机械用字也不容易准确地注释和翻译。 实际上,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并不难读,有中学的古文水平,再查一查字典,弄懂大概的意思并不困难。但是,很多人也就懒得自己去读书,连看片段都不屑去看,就糊里糊涂抄袭别人的意见。 我们做学问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做,遇到引用的文献资料,凡是可以找到的,都应当找来看一下,以免以讹传讹,这是一个做学问的基本原则 。 可能有一部分朋友对具体的机械或古汉语叙述不感兴趣,我们把对这篇文章的具体理解和机械结构等放在文章的最后来叙述。这里先说做学问的问题。 人们对《机汲记》这篇文章中机械结构即到底是什么机械的理解,只是集中在刘禹锡对此结构的一段叙述上。这当然是应当的,这是搞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我看,有人之所以对作品会有错误的理解,不光是对叙述的那关键的一段话不理解,而且对于整篇文章没有读懂。也就是说,对于为什么要用“机汲”、不用机汲的困难产生在哪里没有理解。 文章一开始就说了:“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於百雉之内。江水沄沄,周墉间之”,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地官府把他的住宅安排在“ 百雉之内 ”,百雉原义是诸侯城墙的长度,这里是城墙的意思。“江水沄沄, 周墉间之 ”,周墉在这里也是城墙。说住宅与之江水沄沄之间,隔着厚厚的城墙。 要看懂了“百雉”和“周墉”两个词,才能够弄清楚事情的缘起。 作者是要把城外的江水,越过城墙输送到城内的住宅。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才能够这样做,要建造高过城墙的“高转筒车”是一个太大的工程。所以,有的人弄不清楚这个问题,不光是没有读懂关键的段落,而是没有搞清楚大背景。 我们有时候说:功夫在什么之外,(说作诗,说功夫在诗外;说演戏,说功夫在戏外;说做科研,功夫在科研之外,如此等等),就是类似的道理 。 最后来看看“机汲”和高转筒车的问题。什么是高转筒车?《百度·古代水力机械》中是这样说的: 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筒车又称“水轮”,属于提水机械,最早出现在 晚唐 ,用于灌溉水稻。……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高转筒车的发明年代,从文献考察可推断在 唐代 。唐人刘禹锡的《机汲记》和陈廷章的《水轮赋》都形象地描绘了高转筒车的功能。 该文还给出了两张高转筒车的图画,一张是 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另一张是高 那么,《机汲记》是怎么说的?由于文章不长,我就抄录在下面,为了便于阅读,我对文字作了一点简要的注释,括号内小一号的字就是我的注释。 濒( 临 )江之俗,不饮於凿( 井水 )而皆饮之流( 河水 )。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於百雉之内。江水沄沄,周墉间之。一旦( 日 ),有工爰来( 为此而来 ),思以技自贾( 自我推销 ),且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 我看从您的房室到江边,中间也就一亩来地,只是中间有大块头的城墙在房室之前 )。请用机以汲(抽取),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 耸然矗立在中间的城墙就挡不住我们了 )。”予方异( 诧异 )其说,且命之饬力( 努力 )焉。 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 编 )竹以为畚( 筐 ),置於流中,中植数尺之臬( 木杆 ),辇石以壮其趾( 在木杆周围堆上石头 ),如建标焉。索绹以为縆( 把绳子合成粗绳 ),縻於标垂( 一头系在木杆顶上 ),上属数仞之端( 另一端系在几丈高的城墙上 ),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焉( 上面一段话说建起了“索道” )。锻铁为器( 注意,这个器就是滑轮了 ),外廉( 边 )如鼎耳( 大家都知道“后母戊鼎”的两个“耳朵”,这里用来管住滑轮中的轮子 ),内键如乐鼓( 滑轮的轮子 ),牝牡相函( 凹凸相扣 ),转於两端,走於索上,且受汲具( 水桶一类的盛水器 )。及( 到 )泉( 江水 )而修绠( 长绳 )下缒,盈( 满 )器而圆轴上引( 拉 )。其往有建瓴之驶( 滑轮向下走时像房顶上倒水那样快速下降 ),其来有推毂之易( 向上拉的时候像推车那样容易 ),瓶繘不羸( 井绳不停顿 ),如搏而升。枝长澜,出高岸,拂林杪,逾峻防( 越过高峻的阻挡物 ) ( 上面一段说滑轮在索道上运行 )。刳( 挖 )蟠( 曲 )木以承( 接 )澍( 水 ),贯(通)修筠(长的竹子)以达脉,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 上面一段说用水管把水引到家里 )。周除( 庭院 )百沃盥( 洗 )以蠲( 同涓,清洁 ),入爨( 厨房 )而锜釜( 锅、缸 )以盈( 满 )。饪餗之馀,移用於汤沐( 洗澡 );涑浣之末,泄注於圃畦( 浇园 )。虽瀵( 泉 )涌於庭,莫尚其霈洽( 充沛 )也。 昔( 过去 )余尝登陴( 城墙之上 ),撊然念悬流之莫可遽挹( 想到江水难以得到 ),方勉保庸( 勉励佣人 ),督臧获( 督促家奴 ),㪺( 舀 )而挈( 提 )之,至於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於冥冥而形於用物。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而迁焉,逐我颐指。 向 之所谓阻且艰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我也。智尽於一端,功止於一名而已。噫,彼经始者其取诸《小过》欤!( 《小过》,周易的最后一卦 ) 读完《机汲记》的原文,对于所谓“机汲”,就应当比较清楚了。当然,刘禹锡不是机械工程师,文章也不是机械制作和安装的说明书,所以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总的样子还是容易看出来的,确实是一种利用架空索道的辘轳汲水机械。
个人分类: 教育|6778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丙申中秋感怀书刘禹锡五律
热度 9 SLLee19 2016-9-15 22:45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愿世界九宵净,万景清,人民能变人间世,中国成为世界的玉京。 李兆良贺丙申中秋。
个人分类: 书艺书道|5036 次阅读|18 个评论
钢笔草书 陋室铭
liufusheng 2011-3-10 16:44
钢笔草书 陋室铭
8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法习作: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刘玉平 2008-8-2 18:40
书法习作: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 濬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724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