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物生理生态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早立方向,潜心学问,定有成绩
热度 5 wangdh 2019-11-2 13:11
早立方向,潜心学问,定有成绩 王德华 (说明:根据在第九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会会议上的发言稿整理。) 中国动物学会动物生理生态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九届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于 2019 年 10 月 25-28 日在河北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举行。这是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代表达 260 余人,学术报告很精彩,墙报也很漂亮,尤其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们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演讲,对学术的追求和热情很吸引人,也很感染人。 一年来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些进展是很令人振奋的。就我自己有限的的了解,举几个代表性例子: 在鸟类中,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雷富民研究员团队通过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三种雀形目鸟类(褐冠山雀、黑冠山雀、棕额长尾山雀)和其各自低海拔地区的近缘物种(沼泽山雀、黄腹山雀、红头长尾山雀)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 3 种高海拔鸟类可能以序列和表达水平协同改变的方式实现其适应性进化。文章发表在 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 ( PNAS )上。 在爬行动物中,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杜卫国研究员团队发现乌龟胚胎通过行为热调节可以影响自身的性别。他们利用辣椒素受体阻断剂抑制了胚胎的行为热调节,使胚胎无法选择适宜的温度发育。通过比较胚胎行为热调节受抑制和不受抑制后代的性比,发现胚胎行为热调节受抑制的后代巢温较低时基本都是偏雄,巢温较高时是偏雌的,能在卵内选择适宜温度的胚胎,其后代性比接近于 1 : 1 。他们利用行为和生理结果构建了机制模型,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胚胎行为热调节对种群后代性比的影响,表明胚胎能够通过行为热调节缓冲气候变化对种群性比偏移的影响。文章发表在 Current Biology 上。 在无脊椎动物(贝类)中,中国海洋大学董云伟教授团队通过对齿纹蜒螺、熊本牡蛎、中华滨螺、短滨螺、日本菊花螺、白脊管藤壶等物种的群落结构、地理扩散、和生理生态学特征测定,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即冬季低温是限制南方种群和南方物种向北扩散的制约因素。文章发表在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上。 在哺乳动物中,我们研究组对啮齿动物的肠道菌群对代谢产热调节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通过配对饲喂实验、菌群移植实验、药理学实验等,揭示了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这个轴系激活去甲肾上腺素— PKA 产热信号通路,促进了产热蛋白( UCP1 )的表达等。文章发表在 the ISME Journal 上。 这几个例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 1 )科学问题是从多年研究的积累中提炼出来或拓展、深入的; 2 )多学科、多技术结合,运用新技术手段; 3 )通过比较的思维方法,聚焦关键生态因素的影响; 4 )机理性探索,多个实验,从表型到控制实验 manipulation ,逐步回答科学问题。 这个范式可以作为研究生选题的参考,也可以作为年轻人科研方向的参考。 在此我也谈点个人的看法,与年轻学者们和研究生们讨论。我有一个观点:年轻学者要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年轻学者,还是有志向走学术路的研究生,都需要早点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自己愿意和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的方向,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向。同时要选择与导师的大方向既有重叠又有分离的方向,或者在导师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完全拓展新的方向。 还有一点,作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要多花时间和精力思考科学问题,勇于开拓新的领域,多拓展新的方向,多深入、多积累、多交叉和整合,多做系统性的工作。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方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回答和解决,逐步深入或拓展,潜心钻研,积少成多,一定会有成就,有创新的成绩,有不跟风的成绩。学术就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 生态学研究有国际性,也有区域性和本土性。我国地理特征多样复杂,代表性种类多样,也有不少土著物种。实际上,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领域还有很多空白。很多珍稀濒危物种,以及很多类群,对它们适应环境的生理学机理还未知。如大型野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如亚洲象、藏羚羊、金丝猴的环境生理学(或保护生理学等)还不是很多。 所以,我国的年轻学者责任重大,同时也天地开阔。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97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
热度 4 wangdh 2018-11-27 12:48
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 王德华 2018 年 10 月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了“ 第八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 2018 年 11 月在昆明召开了“ 第十四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在两次会议上,针对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们,我与青年学者们分享了一点对做科学研究的认识。 1 、做好的科学。 做好的科学 ( Do good science )。什么样的科学才是好的科学? 好科学怎么做?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需要每个学人去认真思考、感悟和践行。 一位生理学家曾对“如何做好的科学”提出 3 个标准: 1. 提出一个正确的科学问题( Right question )。 什么样的问题是正确的问题?问题还有不正确的吗?科学问题选对了,自然会有好结局。 2. 利用好的技术和方法( good methods ),做合适 ( appropriate )的实验。 方法和技术一定要用好的,新的,可靠的。同时,方法和技术与实验内容是相匹配的。虽说我们都明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但技术方法代替不了思想,技术方法是为实验服务的。实验是根据问题设计的。所以,好主意才是重要的。 3. 找出和发现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能够引导更进一步( further Step) 的工作。 做研究,就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做好的科学的一个要求是,这个答案能够引发出进一步的问题,新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不停地追问,一直深入下去。 这三个方面,如果反复运用,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一位生理学家 Schmidt-Nielsen 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为什么能够成为科学家,就是永远没有停止追问 ( never stop asking questions )。” 2 、做创新的研究。 整合生物学家家和生理学家 Bartholomew ,曾对如何做创新性的研究,提出 4 个方面的标准: (1) 提出新颖而深刻的问题( to ask new and incisive questions )。 问题很重要。新颖而深刻的问题,也就是好问题,正确的问题。 (2) 形成新的假说( to form new hypotheses )。 所谓假说就是一个主意 idea ,一个点子。有了假说,就可以有预测,就可以进行实验设计进行相关的验证工作。 (3) 用新途径或新技术诠释老问题( to examine old questions in new ways or with new techniques )。 不要排斥新技术新方法。许多老问题,由于受当时技术方法的限制,很多深层次的答案没有发现,需要新的解释。 (4) 凭直觉和智慧,发现以前(前人)没有注意到的相互联系( to perceive previously unnoticed relationships )。 这需要智慧,眼光和嗅觉都需要敏锐。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在联系,你发现了,自然就是新发现。直觉很重要,智慧很重要。 青年是未来。科学发展和创新的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年轻学者应该早些树立做好的科学,做创新的研究的意识,并刻意去践行。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163 次阅读|7 个评论
遵循天人合一古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美丽的
wangdh 2017-9-24 15:03
遵循天人合一古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美丽的 —王祖望先生在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尊敬的孙儒泳院士、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与会的各位代表及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受邀参加“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作为一名已退休的、曾经从事过生理生态学研究的老科技工作者,看到今天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的盛况及其远大、光明的前景,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此时此刻,不能不想到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孙儒泳先生满怀报效祖国的志向,从苏联学成归国,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在国内首先开展小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他不仅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宝贵的人才,还和他的研究生一起,发表了许多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论文;编著了蜚声海内外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可以说他是我国生理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无可争辩的奠基人和学术领军人。王德华先生将在随后的专题报告中有详细的介绍,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有一件事我需要讲一讲,大家也许看过由许良鸿著的《孙儒泳传》,在该书的扉页上,有孙先生亲笔题写的一段话:“遵循天人合一的古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美丽的。”题写落款的日期是2004年10月。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孙先生用毛笔题写的字迹,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天人合一”古训在孙先生心目中的地位,并将“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老的哲学概念,理解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美丽的。在我参加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缘由,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他晚年双目失明,以口授夫人笔录的方式完成了他最后一篇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在这篇传世之作中,他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和‘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和人配合着讲,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季羡林、费孝通、任继愈、张世英等学者的积极响应,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得钱穆的这一观点在国内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当前,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日益强烈,北京的PM2.5已让普通老百姓叫苦不迭,也让国家蒙受羞辱,最近不断来袭的台风、飓风让世界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在此严峻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促进巴黎协定的签订,在全球成为改善“天人”关系的主导者,而且在国内制定了历史上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法”。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五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促进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执政党承担起改善“人与天”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关系”的顶层设计,承诺在中华大地建立美丽中国,提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并在即将召开的19大上,将建立“生态文明”成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这表明“天人合一”古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已经演变成“生态文明”这个崭新的观念,为我们从事生态学研究,当然也包括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研究舞台和更多样的研究思路,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孙先生在扉页上题写的:“ 遵循天人合一古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最美丽的。 ”使之成为一个现实,为中国梦增添光彩。 最后,让我祝愿孙儒泳院士及夫人健康长寿。 预祝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议通知: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wangdh 2017-3-27 15:40
“ 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为促进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和学术交流,并庆祝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教育的奠基者孙儒泳院士90寿诞,“第七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孙儒泳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将于2017年9月15-18日在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1. 会议内容 1 )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学术交流。 现向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摘要。格式参见《兽类学报》论文摘要格式。 2 )本次会议在9月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免费参加 3 )本次会议将评选2017年度全国优秀动物生理生态学优秀青年学者,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5篇以内的代表性论文(PDF文件)发给会务组牛翠娟(cjniu@bnu.edu.cn) 4) 为鼓励研究生参会,本次会议将评选研究生优秀报告人和最佳墙报。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7 年 9 月 15-18 日。 15 日:全天报到 (15日下午安排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培训,免费) 16-17 日:学术报告 18 日:离会。 3. 会议地点 住宿地点: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等(地址、房间价格及北师大周边宾馆情况详见第二轮通知) 会议地点:待定(地址详见第二轮通知) 4. 会议注册费 会员代表¥ 1100 ; 学生代表 ¥ 900 ; 另: 家属参会需要注册,注册费: ¥ 900 。如果不参会,可以单独购买会议餐卷 。 5. 会议相关注意事项 北京市住宿较为紧张,需要参会代表尽快回复,以便统计并预留宾馆房间数量。请有意向参会的代表在3月25日前返回会议回执,有需要住单间的代表请在回执中注明。京师大厦就在北师大校园内,是最方便、住宿条件较好的四星级宾馆,因房间数量有限,可能没法满足所有代表入住。我们的住宿安排将按回执时间顺序确定。未及时返回回执的代表,临时决定参会的代表,原则上自己解决住宿,会议秘书处将尽力协助。 其他具体事项详见第二轮通知发布。 6. 会议联系人 负责人: 牛翠娟、刘定震、张立 摘要联系人:张文逸。邮箱: Zhangwenyi@gmail.com 回执联系人:刘煜昆,邢康南 邮箱: liuyukun_93@163.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七年三月八日 会议回执 姓名 单位 性别 住宿意向(单/合) 职称 E-Mail 电话 申请学术报告或墙报回执 姓名 单位 报告意向(口头/墙报) 报告题目 职称 E-Mail 电话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9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生态学前辈给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贺信
wangdh 2016-11-5 17:57
高原生态学前辈给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贺信 王德华 “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 2016年9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组委会收到了高原生态学、生理学的前辈们和西高所老领导们的贺信,从他们的贺信中可以看到老一辈科学家对我们的关怀和期待。令人高兴的是,前任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的赵新全研究员专门赴会做了大会报告“高原动物的分子适应机理”,现任所长张怀刚研究员在大会上介绍了西北高原所的发展,尤其是动物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发展和对我国学术界的贡献。一个研究所的5届所长如此关心这个学术研讨会,真的令人感动和兴奋。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祖望先生的贺信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由于今年3月老伴动了颈椎手术,行动很不方便,所以未能参加這次在西宁召开的盛会。失去了一次与老朋友和年青同行们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重返西高所,重回海北站,重温我们年青时的那段激情岁月的机会。 我们虽然老了,但对中国近年在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鼓舞。最近老同学聚会,大家对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一事感到十分振奋,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事业从跟踪变为创新的一个转折点。我们的一位学植物生理学的老同学,更是突发奇想,提出了“量子纠缠的生物学断想”,他指出: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的信息传递,除了早为人知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之外还有光子,这一发现虽然不像墨子号卫星那样引人关注,但這一项成果的生物学意义至关重大。希望有生物学家能和量子物理学家一起,进行多学科的合作,揭开生物学中尚未被解开的谜团——如人体中是否存在经络?我对这位老同学,在年逾八十的耄耋之年,依然对科学事业充满童心般纯真的好奇,十分敬佩。 西高所是我国开展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较早的单位之一,青藏高原是从事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那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塑造了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或植物独特的适应方式。很高兴看到我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也逐渐壮大。 总之,中国的科学事业任重道远,大家已经选择了這条奇妙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就横下一条心,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在逆境中坚持的能耐,坚持就会走向成功,放弃那就彻底失败。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西宁玩得开心。别忘了在海北站牦牛塑像前拍一张照片,用微信发给我。谢谢!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杜继曾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庆芬先生的贺信 尊敬的与会嘉宾、领导、主席及各位代表:大家好! 几个月前,我们收到大会组委会主席、边疆晖研究员的邀请,邀我们出席第六届(2016)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但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前往与会和聆听大家的精彩学术报告,我们深感遗憾,并致歉意。 几年来,我们应历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组织方主席的邀请,出席了历届学术会议,目睹了该学科领域的蓬勃发展,甚为欣喜。 数年后,我们将会看到在座的各位专家、教授和青年科学工作者,将会推动全国动物生理生态科学更加迅速地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从参加历届学术会议研讨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 动物生理生态学分会(注:应是专家组)自成立以来,快速发展壮大,短短数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术会议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涵盖了整体、细胞及基因分子水平,阐述了动物物种与群落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与对策,诠释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原理,开辟了遗传背景、生态免疫、基因组与进化等研究新领域。 学会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展示了我国生理生态学研究队伍的呈上啟下和传承。年轻一代人才的蓬勃崛起,使我们看到未来生理生态学发展的曙光。 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的组织原则,以及各委员轮执担任组委会主席的组织结构,是一项学会工作的创举,这可发挥各单位对学会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地区生理生态学的学术发展和人才队伍成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学科交叉和知识互动交流,这就要求学会在更大的学科范围内组织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生态学会的生理生态学与(中国)生理学会的比较生理学学科,需要相互交流与合作,适时地联合组织学术会议,一定会增加学会活力和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 最后,我们衷心祝贺第六届全国生理生态学讨论会胜利召开,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原西北高原生物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樊乃昌先生的贺词 展示动物生理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 交流新的理论和先进研究方法, 凝聚精英,聚焦方向,共谋发展新战略。 衷心祝愿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6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在西宁召开
wangdh 2016-4-2 15:11
“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在西宁召开 ( 王德华)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将于2016年9月19-20日在青海省省会西宁召开。 “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是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动物生理生态专家组组织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生理生态学 physiological ecology 、生态生理学 ecological physiology (eco-physiology) 、环境生理学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野外生理学 Field physiology 、比较生理学 Comparative physiology 、生态毒理学 Ecological toxicology 、进化生理学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保护生理学 Conservation physiology 、宏生理学 Macrophysiology 、代谢生态学 Metabolic ecology 等等冠以各种名称的研究领域。前 5 届会议已先后在温州、广州、昆明、重庆、南京等地举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突出的特点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以个体适应为核心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拓展。 生理生态学或生态生理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日显其重要性。野生动物如何应对当今日益变化的环境,其生理机制和适应策略等,对于人类应对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行业人都清楚,由于在自然条件下整体生理学相关测定的局限性,使得这个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没有引起国家政府和基金资助机构的重视。可以这样说,这个领域重视得越早,对人类自身生存的贡献就越大。 生理生态学,除了了解野生动物应对变化环境的适应机制,经济动物繁殖和饲养、动物园的管理、保护区动物的管理等很多领域,都非常需要动物生理功能随环境变化进行调节的信息。同时,生理生态学作为个体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对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贡献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位于西宁市,《兽类学报》编辑部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高原动物适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欢迎全国从事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和关注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的学者于2016年9月相聚西宁! *******************************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为了促进和探讨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战略和学术交流,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9月19-2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18日报到,19-20全天会议,21日离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动物学会联合承办。 1. 会议内容 学术交流; 现向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征集论文摘要。格式参见《兽类学报》论文摘要格式。 2. 会议时间和日程安排 2016 年 9 月 19-20 日。 3. 会议地点 住宿地点:青海省西宁市天年阁宾馆 (地址及房间价格详见第二轮通知)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地址详见第二轮通知) 4. 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5.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动物学会 6. 会议注册费 会员代表¥ 1100 ; 学生代表 ¥ 900 ; 另: 家属注册费: ¥ 800 , 仅包含与 会议代表共同用餐费用 。 7. 会议相关事宜 因需尽快确定宾馆预留房间,请有意向参会的代表尽早提交会议回执。 其他具体事项详见第二轮通知发布 8. 会后考察 (费用自理)详见第二轮通知。 9. 会议联系人 回执联系人:杨彦宾、张鑫 邮箱: d6jslst@163.com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 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六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术研讨会会议回执(复印有效) 姓名 职称、职务 性别 民族 工作单位 从事专业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地址 电话 参会随从人员人数 (指家属,参会的研究生和助手应单独填写会议回执) 口头报告题目 (如有,请填写) 论文摘要题目 (论文摘要请直接提交给摘要联系人,名称可不填写) 墙报展示 (如有请填写,多个墙报可自行续行填写) 本会议回执请于 2016 年 9 月 1 日前发往 d6jslst@163.com 注:( 1 )职称、职务一栏,博士、硕士研究生请分别填写“博士、硕士研究生”。 ( 2 )为便于承办单位安排好住宿,请确定参会的代表尽早提交会议回执。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7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组2014年学术年会随记
热度 10 wangdh 2014-12-28 16:54
研究组 2014 年学术年会随记 (王德华) 上周五( 2014.12.26 )是研究组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从早上 8:30 到下午 6:40 ,午餐时间 40 分钟, 12 个报告( 9 个学术报告, 2 个文献阅读和开题思考报告, 1 个课程学习总结报告)。 学术年会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信息量大和态度认真。 信息量大 。几乎是连续 9 个多小时的信息冲击,作为听众,从开始时的兴奋,到最后感觉有些疲劳。由于是自己研究组的研究内容,庞大信息量的冲击很剧烈。年轻学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特色,数据积累日益丰厚。从对科学问题的把握,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已彰显出成熟学者的派头。 高年级同学比较系统地整理了几年的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分析内在的逻辑性,然后很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方面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从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和训练后的表现看,达到了预期目标。 态度认真 。每个报告人的报告看得出都是认真准备过的。从 PPT 的美观、逻辑,到演讲时的熟练、沉稳,对问题的展开和深入,对结论的提升和思考,清晰、简洁、直接,很漂亮。有的报告重视了我们平时强调的开场几分钟,很艺术、很科普地开始报告,很有技巧地过渡到自己的研究主题上来。有的报告突出了系统,有的报告突出了新的结果,有的报告突出了新的思考和逻辑。有的报告重视了已有的工作基础。不同的报告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也会有不同侧面的理解。学术研究追求的新,追求的积累,追求的认真,在这次年会上表现很突出。 虽然规定了每个报告的时间,考虑到讨论交流的重要性,没有严格限制时间。的确很多新的见解和火花在激烈的交锋中瞬间就蹦了出来,一些忘记的感悟在轻松的气氛中,在各种刺激中,猛然就回忆了起来。这样讲述的人很有激情,听的人也入神。我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分享他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感悟。提问多,交锋多,思考广泛深入,互有促进和刺激,都有一种满足的感受。这应该就是学术讨论的魅力。 从事野外工作的成员,还与大家一起分享了野外工作中有趣的事情,闲暇时看到的大自然四季轮回的变迁,漂亮的野花,可爱的羊羔,美丽的彩虹,凶猛的沙尘暴,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一张张照片后面都有故事,我看到的是野外工作的艰苦,他们在野外获得数据的艰难。笑声的后面是辛苦。生态学研究,必须走进大自然。野外工作的确艰难和辛苦,很多很多的不确定性,很多很多的可变性。理不清的环境因素。这就是人们探索大自然的原动力。生物体在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影响下,如何生存,如何繁殖,哪些对策,哪些绝招,如何相关作用,各种模式( pattern )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呢? 无论野外研究,还是实验室控制实验研究,在科学问题明确的基础上,实验设计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对照,重复,分组,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倍加细心。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是严谨实验设计基础上的第二步。合适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合适的仪器设备,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如何得到有价值的结论,需要对科学假说的反复讨论和论证,需要对学术界本领域研究进展的把握和了解,需要对相关进化和生态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的统一,结果和结论的新意的挖掘,这些还需要一些耐心和智慧。 看到学生们一年年进步提高,应该是做导师最高兴的事情了。不敢大声演讲的同学,终于可以激情饱满地作报告了。一直离不开讲稿的同学,也终于能够脱离讲稿做报告了。大家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把自己的结果以最好的形式讲出来。看到这些转变和进步,自己平时积累起来的一些悲观情绪又会很容易被冲走。 今年是我对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一些理念产生动摇和质疑最多的一年。很多次,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包括我曾以为很自豪很有效的一些方面,我都曾想改变和放弃。最终,由于关键时刻个别学生的一些特别信号(如表现和话语),有些方面就又坚持了下来。我们都忍不住去抱怨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环境对于研究生各个方面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师生之间的观念冲突,我感觉是越来越严重了。自从我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就一直重视和着力于研究组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坚持了这么多年,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的确很累。在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大的集体中,要树立、传承和发展一种文化,很困难,但是要丢失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奇怪的是,消极文化很容易发展壮大起来,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遏制。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受过不同的教育,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成长环境也不同,交往的朋友也不同,很多很多的不同对导师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做导师的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认真了,就很累。放弃了,无视了,也就轻松了。也会经常问,真的会轻松了吗?一旦出现让自己心焦的事情,心灵上的负担就永远不会轻松了。 就这样,在纠结中,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认识。 不管怎样,又是一年。 最最重要的自然是要感谢为研究组发展做出贡献的研究生们! 学术年会结束,有些感触,记录下来。 学术年会作为研究组的文化之一,能坚持到今天,到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尤其大家都认真对待,都能从中获益,这是很难得的。 今年研究组取消新年聚餐。 又:今天给实验室的博士生讲授《整合生物学》课程(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耽误学生们周末休息时间,希望不会有过多抱怨。 我还是认真准备了课程内容,尽管讲的时候,感觉有些地方逻辑性不好。也尽量照顾到大多数研究生的专业兴趣,有科普、有专业,有理论、有实例。也许是上午上课的原因,很欣慰课堂上没有打瞌睡的,课堂很安静。更欣慰的是,课堂上竟然没有玩手机的,这实在太难得了。也没有学生中途离开。有些歉意的是,一个半小时后,感觉有点累,后面的内容有些赶和简单化了。留出 10 分钟的提问讨论时间,只有两位同学提问,有一位还是专门给我捧场助威去的。让我开始怀疑我这堂课的效果。自我评价的话,应该可以及格。 2008 年:我们研究组的 2008 年学术年会总结 2012 年: 我们的学术年会和新年聚会结束了 … …
个人分类: 研究组组会|562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第三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热度 3 wangdh 2014-5-15 23:00
第三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第三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实验动物开发利用论坛”于 2013 年 11 月 29 日 — 12 月 1 日 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 全国的 90 余名代表参会,会议征集摘要 116 篇,有 47 位代表在会议上报告了自己的科研进展,内容涉及兽类、两栖爬行动物、鸟类、鱼类和虾类等不同动物类群的生理生态学。从基因到种群等不同组织层次,阐述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特点。爬行动物的生活史与生理适应性、鱼类的整体代谢和活动代谢特征、小型兽类的产热和能量平衡机理、鸟类的产热适应等,都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科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是令人可喜的方面。 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基因组、代谢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方法在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运用还不多。我国学者独立提出的相关的理论、假说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仍显不足,甚至缺乏。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我国的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这需要生理生态学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 动物生理生态学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在该学科的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基础积累逐渐深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国际影响也逐渐扩大,学科发展、规划和学术传承还需要进一步强调和加强。 学科发展。 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还应扩展,尤其是要注意应用生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应用生理生态学如生态毒理学、环境内分泌学,在当今环境恶化日趋严重,食品安全、雾霾天气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健康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机体生理学功能的变化和调节值得关注。同时,生理生态学应该在动物保护和行为生态等学科领域做出贡献,新兴起的保护生理学、大尺度生理学等,应该有些布局和研究。加强应用性研究,对动物的养殖、生产、动物园管理、保护区的动物的生存和管理等,都很有价值。全球气候变化的机遇,组学时代的挑战,对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识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型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特殊动物类群(地下生活的动物、蝙蝠等)的生理生态学,还需要关注和发展。 学科发展规划。 生理生态学怎么发展,向何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关注,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应该对学科发展有所规划,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规划要结合起来。 学科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努力,这是学界共同的责任。学科要发展,人是第一位的,优秀的青年学者要尽快成长起来。我们的工作要让学界关注,让学界认可,得到学界的支持。只有学科发展壮大了,大家才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我们每个人要熟悉自己本领域的发展,本领域的重要期刊、重要学者的贡献、重要的实验室等,我们更要清楚自己所在领域的学术地位。 师承关系。 学科发展靠青年学者,青年学者要有勇气。拓展新领域,尝试新事物,的确需要勇气。要敢于放弃,敢于涉足陌生领域。青年学者要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领域,要坚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要力求做到最好。同时,积累很重要,一定要注意深入和积累。以下三个方面都很重要,需要引起重视: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新思想的提出,新领域的开拓。做到这三点,需要勇气,需要眼光,更需要加强合作和交流。青年学者,要切忌做模仿追踪性研究,一定要有独立的学术思想,独立的实验系统。生理生态学地域性很强,中国学者有智慧、有能力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研究生报告专场,有 5 位研究生获得了优秀报告奖。本次会议气氛温馨和谐。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政昆教授领导的团队为会议的召开付出了很大的劳动,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会议确定第四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2014年11月初),由重庆师范大学承办。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43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二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热度 3 wangdh 2012-12-1 18:20
“第二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第二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王德华) 继 2011 年 6 月在温州大学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后,“第二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经济动物健康养殖论坛”于 2012 年 11 月 23-25 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和健康养殖企业家近百名代表参会,会议口头报告 36 个,征集摘要 61 篇。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两天的会议, 36 个报告,安排很是紧张。会议组委会安排周到,会议井然有序,代表们都很有感受,研究生志愿者们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劳动。茶歇的水果、小点心很丰富,严冬季节能够享受南方各种花样的水果,很幸运。饮食更是丰富极了,广州的吃,花样、味道都没得说,只有增加体重了,人在美食面前只有投降。为了鼓励研究生参会,大会评选出了 5 位优秀报告人,并给以奖励。 这次会议的报告都很精彩。会议上展示了我国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鸟类、鱼类和虾类等不同类群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由于是专业会议,大家共鸣比较多,信息多、启发多、思考多,自然收获就多。让人兴奋的是,年青一代学者羽毛日趋丰满,学识、风采都到了一个层次,经过多年的积累、坚持,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卓有建树。四世同堂参加学术会议,应该是有一种别有的滋味的。 谈点会议感受。 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是学界的一笔财富。这次会议邀请了学界的王祖望先生、李庆芬先生、杜继曾先生、钟文勤先生等前辈参会,他们在两天的紧张会议中,始终是按时、认真听取每一个报告,并积极参与讨论,对年轻学者总是鼓励和肯定,提出希望和发展建议。他们的这种坚持、耐心、专注、睿智、博学,使与会者感受至深。当问及听报告一天下来累不累的时候,有老师就有了“听学术报告就是听故事,听故事怎么会累呢”这样耐人寻味的回答。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榜样,一种力量,学界很需要这种精神和榜样。 学科需要发展,需要创新。全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发展还是很迅速的,研究涉及到的面也是很广的,但原创性研究还是不足。有专家说,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与国际上都是一样的,我们缺少的是有深度的 idea 。记得在回答研究生“如何做创新性工作”的问题时,我曾说,顺路(文献)找到头,就知道哪些工作是新的了。或者找到路以后,知道了目标,不愿意花费时间顺路走到头,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开辟一条岔路。所以,学术界好的 idea 不要深藏不露,要开放交流,只有自己的脑海里穷尽了已有的 idea ,你才可能有新的 idea 。头脑开放,胸怀宽广,是合作和交流的基础,是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生态学有共同的学科特点,也有区域和地域性特点。我们要做自己的、独特的动物生理生态学,不能总是跟随着国际学术界的后面跑,总是跟随和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也很难发展起来。学术发展需要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领域和学科,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实验室是这样,一个独立的学者也是这样。 研究途径。比较是生理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通过运用新的统计分析技术,比较积累的信息数据,不同地理分布地区、不同分类单元、不同生态因素等等,适应性趋同和适应性趋异的,整合行为、生理、生化、细胞、分子、基因等不同组织层次的信息,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规律、模式的。另一个很重要的,急需发展和鼓励发展的是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等,这些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传统生态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态学的实验室在野外,在大自然。生理生态学也是一样。如果不走进大自然,不去熟悉了解认识大自然,不从大自然中发现问题,想发展、创新、突破是很难的。实际上,迄今我们队各种野生动物的生理学理解还很不够。对野生动物生理学的理解,可以有助于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可以对人类生存和生物医学有一些启发和借鉴作用。 既然生态学解决的问题是大自然中的问题,是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基本问题,所以进化生物学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动物的每一个生物学特征的背后,都有一个进化的故事。对动物进化和适应的理解,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的核心内容。这个主题,永远是主题。 这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代表参会并做学术报告。真的出乎意料,这次企业代表的学术报告确实很精彩,也很有理念。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等等,这些问题被企业所认识,并在理念上进行一些转变和改革,实在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在“道法自然”的原则下,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我的老师让我在总结的时候,要专门讲讲这个方面。企业家能够舍得把一部分财富投向研究、投向环境改善和生态保护,是应该鼓励和赞许的。要做一个有责任心和有良心的企业家。学者和企业家之间的对话,是应该鼓励的,本不应该脱节的。科学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自然,丰富人类知识;二就是科学知识的应用,理解自然的同时,科学知识要服务于人类社会。 当今环境的变化、环境的恶化、环境的污染等问题,都会改变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理和行为功能,由此产生的科学问题很多是生理学问题。生理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内稳态”,内稳态失调,生理功能就会出问题。生态学也是一样,“外环境”也有一个“稳态”问题,稳态失调就产生生态问题,如食物链、食物网、生态关系的破坏或受损等等。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在我国局部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学术界、人类和社会都急需生理生态学知识。生理学与医学关系最密切,与人类最密切,所以最应该受到关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野外生理学知识、生态生理学(生理生态学)知识、环境生理学知识如此缺乏呢?生理学的研究主体是有机体,整体生理学特征的测定在野外需要技术的支持,条件难以控制,这是野外生理学的一个难题,也是阻碍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恰是应该大力支持个鼓励的理由。举个例子,当今的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引起的毒理学问题、内分泌问题(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内分泌学等新领域),很多问题需要生理学的理解。再如,低温生物学(冬眠、蛰伏)、能量平衡与肥胖、睡眠与节律(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 这些涉及到长寿、健美、生殖的问题,都是重要的问题,也是有趣的问题,是大众关注的问题,自然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学术需要积累,学术需要带带传承,学术需要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会议上,有机会与年轻学者聊天,听到他们喜欢科学研究、希望能够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心里就有一种喜悦感。我也说,如果条件允许,有口饭吃,能坚持还是坚持下去,坚持就能看到成绩。不管大环境如何,学术总是需要一批人开创和坚持的,需要一批人静下心来、默默地坚持下去,这需要一定的毅力和耐性。 最后,用开幕式上的发言结尾吧“这些年来,动物生理生态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但各学科领域的发展不是很平衡,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类群的发展较快些,鸟类、鱼类和虾类等这些年发展势头很好。无论从类群上、生境(地理分布)上,还是领域方向上,我国生理生态学的现状与国际学术界的距离还是很大的,很多重要的领域在国内还是缺乏,如大型动物的生理生态学、两栖类的生理生态学等。在地域上,新疆干旱沙漠地区;从类群上,地下生活的动物(低氧适应)、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等,都很缺乏。从研究手段技术上看,基因组学等新方法的运用还不多。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学者独立提出的相关理论、假说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甚至缺乏,所以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我国的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这需要我们生理生态学学者的关注和参与,生态毒理学、环境内分泌学等领域的发展要鼓励。在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动物生理生态学有新的机会和机遇,也应该发挥学科的优势,做出应有的贡献。” 动物生态学家孙儒泳院士是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直在这个学科领域里耕耘、教书育人。 2011 年温州召开的首届动物生理生态学会议,孙先生人在美国,专门发来贺信祝贺会议召开。今年,又不巧他身体不适不能到会场。相信他老人家看到他们这一代开创的事业健康发展、人才队伍日渐壮大,一定是很欣慰的。借此祝愿他老人家身体健康、早日康复!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领导和生命科学学院的领导、老师、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感谢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者们的支持。感谢国家相关部门对动物生理生态学学科的各种支持和关注。 在广州3天,恰遇下雨。看到了校园里盛开的紫荆花,也在夜晚观赏了雾蒙蒙的珠江。 2013 年的会议初步决定在昆明召开。欢迎大家参会交流,期待明年相聚在美丽的昆明。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761 次阅读|7 个评论
祝贺“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热度 6 wangdh 2011-6-29 23:46
祝贺“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王德华) 2011 年 6 月 24-27 日“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教和科研院所近 30 个单位的 90 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34 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特别指出的是 34 名报告人中有 19 名是青年学者。 本次会议交流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各个方面,研究对象涉及了脊椎动物的各个类群,研究层次贯穿了从分子、基因到整体,甚至种群层次。 本次会议的主要特点: 1、 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已经进入了假说验证阶段,几乎全面融入了国际学术研究的主流中。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各个单元都在健康稳步发展,都有了很好的积累。这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2、 应用生理生态学得到了重视,环境污染与生理适应有不少研究,环境内分泌学也有所涉及。研究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是永远受到鼓励的,这也是科学家的职责。 3、 注重细节观察和机理探索,从动物的特殊行为和生理特点出发,开展相关研究。鱼类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很有特色。注重细节,仔细观察,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4、 适应的分子生理学和基因基础,会议上也有相关研究。 5、 学科交叉明显:如行为学与生理学,生理学、行为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很普遍。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科界限逐渐模糊,学科范围逐渐拓宽。 对环境的适应是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主题。我国动物类群繁多,生境复杂多样,行为和生理学特征千差万别,有许多现象和机理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了解和解释。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许多方面还需要我们去关注: 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动物地理分布和生理适应性问题; 2、 动物对高温干旱环境的生理适应问题; 3、 飞行和高空适应生理学问题; 4、 地下生活和缺氧环境的适应问题; 5、 大型动物的环境适应问题; … … 在思想方法和技术方面,全国各研究单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当今单一组织层面的结果,已经很难解释复杂多样的生理适应功能,整合的思想、比较的思想、进化的思想是需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生物学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方法技术等等要应用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理研究中来。 理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生物学理论是生理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动物各种适应策略的基础,“如果没有进化的光芒,生物学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的名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实验模型。动物种类繁多,要对每个物种都进行研究室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 August 原则在当今的选题和研究中也一直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几乎任何一个生理学(生物学)问题,都将会有一种合适的动物来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主办深入,长期积累,是非常必要的,更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切忌生理生态学研究不是“集邮”,不是单纯讲一个个的动物适应的故事。 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对于生理学尤其重要,但有学者也指出:“不要过度迷信和崇拜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要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科学问题是主要的,不要过度依赖仪器设备,不要一直重复已经存在的一些结果发现。创新是科研的精髓。 研究层次。寻找普遍规律是学者的一种向往。著名生理生态学家 Bart 说过,不同的生物学层次有不同的生物学问题,不同的层次有特定的科学问题,不同层次的研究有不同的视野,对于特定的科学问题,一定具有特殊的答案。寻找这种特定性是我们的任务。 本次会议年轻学者占主流,他们有朝气,有闯劲,在各自的领域已经逐渐成长起来,非常可喜。他们应该继续受到关注和支持,能够尽快成熟和独立起来。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两位学界前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王祖望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庆芬先生,两位先生都年过 70 ,一直坚持听学术报告,并积极提问,给参会代表很大的鼓励,给年轻学者很大的鼓舞。 中国动物生态学、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孙儒泳院士因探亲远在美国,给会议专门发来贺信:“敬贺首届全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学术会议开幕!期望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获得更加迅速健康的发展!” 生理生态学是一个交叉学科,是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结合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生理学研究的特殊性,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在野外条件下,对自由生活的动物进行相关生理测定,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由于生理学的重要性,由于其与人类生活健康和医学的密切关系,野生动物复杂多样的生理适应特点一直对生物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对人类认识大自然也经常提供新的认识视点。由于生理生态学的功能性和基础性特点,对动物行为学、行为生态学、种群生物学、群落生态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进化生物学的理论来源于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许多保护生物学的决策需要生理生态学的机理阐述,动物种群数量调节机理需要生理生态学的基础,群落的组织和功能调节,也需要生理生态学的基础,有学者提出以生理生态学测定为基础,构建生态学新的理论框架(如生态代谢理论),也是基于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老一辈科学家的坚持和努力,由于有一批热爱这个学科的学者,由于一直有热爱这个学科的青年学者的加入,使得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队伍得到了壮大,学科地位得到了肯定和认可,近年来一大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如 PNAS, American Naturist, Am J Physiol, Oecologia,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Zoology, J Comp Physiol, Comp Biochem Physiol, PloS ONE, J Exp Biol, Hormones and Behavior… … 等等。这取决于这个领域每个学者的努力和坚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科技投入的加大。 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整个会议气氛温馨、和谐,温州大学、温州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周到安排和鼎力支持,特别是会议志愿者的热情细致和周到服务,给代表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总之,这次会议收获很大,感触很多,心情很高兴。这次会议也将成为我国动物生理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祝福全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工作者,祝福我国的动物生理生态学!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56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