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成功人士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成功人士

相关日志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下)没有自由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5-7-22 04:40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下)没有自由 蒋继平 2015 年 7 月 21 日 成功人士必须付出的另一个代价是:失去自由。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这点上比较直率, 他在被媒体问及当总统和不当总统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时说: 当总统的时候不能随便乱说, 不当总统的时候, 可以说你所想说的, 但是, 说了可能没人听。 克林顿的话实际上说明成名人物, 尤其是在政界的公众人物是没有自由可言的,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 当时看到这条报道, 我立即庆幸自己不是成功人士, 更不是公众人物,所以, 可以说我自己想说的。 我想, 要是一个人连自己想说的都不能说, 那这个日子如何能过得轻松自在。 从那以后, 我利用一切机会写博文来表达自己想说的东西。 至于有没有人看, 人家同不同意我的观点, 那是别人的权利, 我无法操控。 成名的公众人物失去自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事实。 奥巴马, 普金和习近平绝对不能像我一样自由自在地到公共海边浴场去散步。 他们一定要去, 也要许多警卫和随从跟随在身边, 哪有个人隐私和自由。 由此, 我想到大自然和社会现象。 大自然中有老虎, 老虎是山中之王, 它们可以说是野兽中的成功者。 不过, 老虎虽然在山林称霸,但是, 它们也缺乏自由。 这是因为人类处处对它提防, 设置陷阱, 甚至直接枪杀。 被人类捕获的老虎, 更是被关进铁笼子中, 几乎终生没有自由。 我曾经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过, 各国政府的领导机构, 是天庭在地球上设置的动物园和马戏团。 地球上的人类把老虎狮子这类猛兽关进公园的铁笼子中, 供大众欣赏。 天庭把人类中的精英也关进一定的架构中, 用一种无形的框架约束他们的自由,并为天庭和地球大众欣赏。 鉴于这样的现实, 所以,苏东坡 说: 高处不胜寒! 意思是, 成功后, 高高在上, 孤独, 寂寞, 没有自由。 这是上帝的英明,有得必有失, 有利必有弊。 知道了这些风险和代价后, 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征途上, 是否应该理智一些, 能够综合权衡,不走极端, 以免顾此失彼, 最后落得个枉费心机,得不偿失的人生结局。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11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中)亲情的缺失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5-7-7 21:11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中)亲情的缺失 蒋继平 2015 年 7 月 7 日 许多成功人士被问及一生中最遗憾的是什么这个话题时, 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那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陪陪亲人, 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和照顾孩子。 这些成功人士在人生的征途上, 为了事业上的成功,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事业上, 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常数, 是一个有限的资源,由于着重事业, 而忽略了家庭。 这就是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道理, 也是事业和家庭这对矛盾的具体体现。 如果找找具体的原因, 造成这样处境的主要原因是成功人士因为身居要职, 经常要出差, 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要对付各种应酬。 这些活动必将直接影响到成功人士在家中的时间。 不在家, 自然不能和孩子们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不能经常在一起, 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亲情?有些成名人士的孩子, 走上犯罪和吸毒的邪途, 就是缺乏亲情关照的原因。 有些成功人士在人生的奋斗中也失去了繁育后代的机会。 中国的周恩来和彭德怀就是两个典型的代表。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他们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常的成功,可是, 从人生真正意义上来说, 他们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没有后代, 生命到此终结, 至于他们的事迹和成就, 随着时间的进程, 必将被人们淡忘。 有些成功人士, 尤其是在商场拼搏的人, 成功之后, 积累了大量的家庭财富。 因为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因而, 从金钱的数量来衡量成功的话, 那么, 成功就是罪恶的积累。 由于在家庭中积累了大量的罪恶根源, 一些成功人士的家庭就出现了内斗, 子女亲属们为了财富的分配, 互相挣夺, 不顾情面, 最后虽然赢得了某些财富, 却从根本上失去了亲情。 这样的家庭有何幸福快乐可言。 反正在我的感觉中, 成功人士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顾及亲情, 成功后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家庭事务, 而且, 要是对财产的处理不周到全面, 可能引发亲人们的反目成仇。 这些是成功人士必须付出的代价。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2103 次阅读|7 个评论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上)健康风险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5-6-30 19:49
成功人士的风险和代价(上) 健康风险 蒋继平 2015 年 6 月 30 日 我这里说的成功者是广义范围内的人士, 包括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他们可能是皇亲国戚, 达官显贵, 政界要人, 商界巨富, 文体名星,科教界的知名人士, 等等。 一般来说, 世界上属于成功的人很少很少, 他们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低很低。 因为现实世界奉行“物以稀为贵” 的法则,所以, 他们一般属于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可是, 人们通常只看到成功人士在获得成功后的光鲜一面, 而不知道成功者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在成功后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而且, 在多数情况下, 成功者在介绍成功的经验时, 一般只讲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而不提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我自己虽然不是一个成功者, 但是, 因为我的特殊个性, 我不喜欢社交活动, 也不喜欢一般的娱乐活动, 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我很少看电视, 我非常喜欢独立观察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和归纳总结, 所以, 我把从社交和娱乐活动中省出来的时间用在这种观察和思考方面。 根据我对古今中外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我得到一个个人对成功人士的看法。 我认为大多数成功者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很得意, 其实他们也有难言的苦衷。他们的苦衷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为获得成功而付出的风险和代价, 另一个是成功后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这篇博文先来谈谈成功人士面临的一个明显的风险: 健康问题。 为了简便起见, 我将成功人士面临的健康风险概要地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 过渡运动造成的肢体运动伤害。这一类人士主要是体育名星。 这些体育名星不管是在成名前或者成名后, 都要经历超强度的体育训练和运动。 大家一定知道姚明和刘翔两位 体育大 名星吧, 他们的肌体是不是受到明显的伤害。 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流出的汗水要比一般同龄人多出几百甚至几千倍。 除了他们两位外, 其他的大牌体育名星都有程度不等的肌体运动伤害的记录, 这种伤害在关节部位更为明显。 第二类: 工作量过大引发的心脑疾病。这类健康风险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 但是, 以商界和科教界更为明显。 据我观察, 成功人士中患有高血压的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人群的平均数。因而 , 我想血压与一个人的成功程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除了遗传性高血压) 。 顺便幽默一下, 要想知道你自己取得了多少成功, 只要量量你的血压就知道了。 当今的社会, 竞争异常激烈, 尤其是商界和科教界, 人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 超乎寻常地拼命工作。 他们这样做, 实际上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的。 大家可以从媒体上的新闻看到这点, 许多年轻的成功人士中年离世, 让人甚感悲切。 总的来讲, 成功人士的心肌梗塞, 脑中风等心脑瘁死的比例要比人群平均数高出许多。 成功人士得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是生活中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是引发后天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地来说,成功人士可能经常要乘飞机出差。 乘飞机的过程中, 遇到恶劣天气, 飞机的剧烈颠簸 会使乘客感到紧张。 这可能引发血压升高。 难得一次不要紧, 经常这样血压就会慢慢地变高了。 第三类: 压力过大产生的精神问题。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人的健康因素之一, 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健康因子。 这一类问题在文体名星和政界要人中较为普遍。因为文体大名星们和政界要人属于公众人物, 他们必须经常面对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质讯,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公众的监视之下, 因而, 为了保证美好的形象, 他们必须时刻小心谨慎, 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这样的处境下, 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大, 有的人患了忧郁症, 有的人开始吸毒来排除寂寞和压力。 据说中国现在文体界的一些大名星和一些政界公务员患有程度不同的忧郁症。 比如说, 崔永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还有, 播出 的柴静有抽烟的习惯。 一个女子抽烟一定是为了解决精神上的压力的。 再者, 文体大名星们的婚姻家庭关系也是精神面貌的一个具体反映,他们的离婚率要比社会平均值高一些, 这是事实吧。 他们面对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大众媒体的捕风捉影, 尤其是他们个人生活的情感话题, 更是媒体的热点和大众的八卦资料。 我的感觉是, 大多数成功者都面临以上三种健康风险中一种风险。要是你属于一个成功人士, 而且没有以上三种健康问题, 那么, 你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是极品 中的极品!
个人分类: 科研人才|29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10 Phrases Successful People Avoid (But Losers Use)
wangyk 2015-4-22 23:03
王应宽 转载 Wang Yingkuan Beijing, China April 22, 2015 At AMI-MOA Learned from LinkedIn http://www.linkedin.com/pulse/10-phrases-successful-people-avoid-losers-use-bernard-marr?trk=eml-b2_content_ecosystem_digest-recommended_articles-186-nullmidToken=AQHg8g2aiB864AfromEmail=fromEmailut=2f8QwG4w1nB6I1 Ten Phrases Successful People Avoid (But Losers Use) 2015 年 4 月 16 日 Winning and losing are about your frame of min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You can be a successful go-getter working in a mail room just as easily as you can be a loser CEO. By cultivating a winner’s mindset, you’ll set yourself up for greatest success. Check out the list of phrases below and note any that pop up in your daily lexicon. Eliminating them from your speech will go a long way to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thoughts that go along with them and help you believe that you can succeed. That won’t work. How do you know it won’t work? Even if it’s something that’s been tried before that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it won’t work this time. Shutting down ideas without trying them is definitely not the mark of a winner. I can’t do it. OK, negative Nancy, but guess what? If you can’t do it, chances are they’ll find someone else who can. Instead, approach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you’ll need to accomplish the task. Do you need more training, more support, more supplies, more time? Impossible Things are rarely impossible, so be very careful throwing this word around. In my experience, it often indicates someone closed-minded who can’t see another person’s vision. Rather than declaring it impossible, open your mind to how it might be possible. Brainstorm. Look at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Nothing amazing was ever created by declaring it impossible. That’s not fair. What are we, four-year-olds? Real life isn’t set up to always be fair, and if you find these words coming out of your mouth, you are almost certainly feeling mistreated. Instead of playing the fair card, however, try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at sometimes you’re never going to change a situation to make it fair — you might have to go out and create your own, more fair, situation yourself. It’s not my fault. It may very well not be your fault, but this phrase assumes that you’re laying the blame somewhere else. And nobody wins the blame game. Instead of focusing on blame,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How can you step in and make things right — even if you weren’t the one in the wrong? I might be able to… Might is another one of those words like try that set you up to fail. When people use words like this, it’s because they’re expecting not to be able to do whatever is being asked of them. Or, sometimes it’s used grudgingly. A client asks you to go above and beyond your original agreement, and to placate them, you say you “might” be able to add something. In either case, don’t hedge. Stand your ground and say what you mean. That’s not my job. One of the things managers loathe to hear. Sometimes, in order to help the team or move up the ladder, you need to step up and do things that might not ordinarily be in your job description. Don’t let yourself be taken advantage of, but try to look at working outside your comfort zone as an opportunity for experience and growth. Need Need is a funny word. You need food, water, and shelter. You don’t need that report on time, your team to come in for the weekend, or really anything else at work. You want it. Perhaps you even require it for things to function and flow properly. But do you need it? I think… Which sounds more powerful: I think, I believe, or I know? I think can be wishy-washy. Leaders and other successful people are decisive. Go with what you know. I’ll try. Take a page from Yoda’s book of wisdom: Do, or do not. There is no try. People tend to use the word try when they want to leave themselves an out, because they consciously or subconsciously don’t believe they can or will accomplish the task. Obviously, it is not black or white with any of these phrases and there are of course times when you would use them. 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here is more about the mindset and the words we use (as well as the way we say them) are a reflection of that. These are my top 10, but what are yours? Leave your favorite “loser mindset” phrases in the comments below so that we can add to the list.
个人分类: 信息博览|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终者忏悔的指南意义
热度 25 何裕民 2015-3-10 15:52
近来,不断有年轻成功人士因为生癌而夭折的噩耗。几年前,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 30 岁刚刚出头就死于乳腺癌,引起一片唏嘘感慨之声。其实,于娟的事情绝对不是个案。不久,复旦大学又一位年轻女教师因乳腺癌谢世。至于社会上,每天不下数千人死于癌症,许多是年轻人,不少还是十分成功的年轻人。 这些青年精英罹患癌症,其中存在着某种共性。 世界名著《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其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崔雅三十多岁,患的也是乳腺癌。大致概况是 活泼、美丽、聪慧的崔雅,三十六岁时邂逅了威尔伯,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就在婚礼前,她却被确诊为乳腺癌,于是,引发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两人相互依赖且煎熬地过五年,因癌症恶化,崔雅谢世。 临终前,她分析了自己为什么会生乳腺癌的原因,列举如下: ⑴ 长期过度地压抑自我情绪,尤其是愤怒和哀伤; ⑵ 几年前曾经历了一段重大的人生转折、压力和低潮,一连好几个月,几乎每天都在哭泣,情绪过于低落; ⑶ 太过于自我压抑与自我批判了; ⑷ 年轻的时候摄取了太多动物性油脂、蛋白质和咖啡; ⑸ 使命感太强,急于确立人生价值与目标; ⑹ 小时候常觉得非常寂寞、无助、孤立,无法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觉; ⑺ 长久以来一直倾向自给自足、自制和过度独立; ⑻ 灵性修持(譬如内观等 ) 一直都是她最根本的目标,但没有全力以赴; ⑼ 没有早一 点遇见所爱的人(她恋爱较晚),长期缺乏情感支持。 崔雅虽是美国人,但 上述致癌的缘由,在中国城市的成功人士癌症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而根据于娟等国内患者的自我分析归纳,还可以加上几条: ⑴ 拼命工作,忽略所有其他; ⑵ 好胜心太强,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 ⑶ 生活没有规律;……。 以上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心理或行为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避免的。 笔者长期醉心于肿瘤防治,因此,对临终时癌症当事人的想法也很是关注。春秋的孔夫子在《 论语 ·泰伯》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将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对活着的人,也许是有帮助的。因此,了解癌症患者的临终遗憾,对于今天的健康者,颇有醒世意义。 临床总结表明:中国城市癌症患者临终最为遗憾的,按前后次序排列,大致从高到低,可以分列为: ⑴ 我好的时候,为什么这么拼命! ⑵ 我为什么这么性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好它! ⑶ 我为什么平时不努力戒掉烟或酒(此项多为男性)! ⑷ 我为什么不会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么爱操心(此项女性为多)! ⑸ 我为什么不早点治疗某种病(常常是肝癌、胃炎、小叶增生等)! 美国有位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她 30 年亲耳所闻,认为美国癌症患者临终遗憾呈现出下列排序: ⑴ 希望当初我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⑵ 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 ⑶ 希望当初我能够控制一下生活节奏,安排点时间,照顾照顾自己的身体。 ⑷ 我当时为什么要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不及时释怀呢? ⑸ 为什么我不能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而只是习惯于掩饰,在人前堆起笑脸? 澳大利亚有位女护士,她的工作就是照看那些生命仅剩下3个月的癌症病人。她记录下了这些临终人死前最为遗憾的五件事: ⑴ 我真的希望我有勇气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 ⑵ 我真的希望自己以前没有那么努力工作。 ⑶ 我真的希望当初能够经常停下脚步,安排一些像休闲修行类的事情。 ⑷ 我真的希望当初能多与孩子及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乐趣。 ⑸ 我真的希望当时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幸福些。 日本也有医务人员总结了该国癌症患者临终前的一系列遗憾,涉及更多,按次序,主要排列如下: ⑴ 我为什么要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工作? ⑵ 我为什么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 ⑶ 我为什么始终这么忙,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⑷ 我为什么没有实现当初那个梦想? ⑸ 我为什么没有对某某人明确表白我内心真实的意愿! 很显然,尽管各国文化差异存在,但人们回忆一生(特别是作为癌症患者临近生命终点,痛苦地回忆一生)时,虽然具体表现有些差别,但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为过去的拼命工作而懊恼,因生活节奏太快而悔恨,对放弃重要的事宜(或稍微跨过一步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失之交臂)而遗憾,生活失去了不少应该有的情趣,大概可以看做是共性的! 可以说:他们的悔恨,是所有活着的人的镜子! 看来,踮起脚尖,拼命工作;性子急;没有很好生活,都是促使患者后悔的要素。回过来,是不是应该学会放慢点,让内心世界能够安宁些,兼顾些生活其他方面的内容……!一句话,能否尽可能让自我灵魂跟上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19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10个成功人士的好习惯帮你活得舒坦
luodongliang 2014-12-31 17:14
与你同行的人,比你要抵达的地方更重要。从成功人士身上学到好习惯,借鉴他们的人生经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 1.别嫉妒 别人的成功对你有激励作用,仅此而已。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能力,浪费时间去关注别人只会阻碍自己去创造成就。 2.别回顾 你会经历困难的抉择,面临失败的可能。别让小石子绊倒,你要做的是扫清一切障碍,一直前进,决不回头。 3. 别找借口 如果遭遇决策失败,或是计划被打乱,你应该找出问题的源头,它是你值得学习的一课。经常找借口,只会无法正确总结原因。 4. 别停止学习 年龄、经验、已有成就,都不是停止学习的理由。无论是百万富翁还是刚创业的小卒,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受其启发的地方。 5. 别和负能量的人交往 总有人不停地抱怨、找借口,心里都是恨。远离他们和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你应该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工作。 6. 对自己的时间有详细的规划 一天只有24 小时,时间管理非常重要。每晚列出第二天的待办事项,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能够有效地避免混乱。 7. 别害怕改变或调整 你非常愿意调整你的计划和总体战略,不断地更适应未来的需要。如果苹果不推出新产品,而是坚持做电脑,它现在就只会是一家电脑公司,而不是电子产品的大佬。 8. 别光说不做 只会描绘蓝图而不去行动没有用。成功的人会先严密计划再实践,得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成果。 9. 别只在乎钱 除了赚钱,提升产品体验和服务质量也非常重要。专注在提供卓越的服务,会让盈利变得更容易。 10. 别输给失败 许多统计指出,每10 个新企业里就有8 个失败者。成功的企业家知道每件事都有失败的可能,他们将失败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拍拍尘继续走。
个人分类: 生活|1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功人士早餐前都做了些什么
热度 1 wanfulou 2014-5-4 15:28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成功人士早餐前做些什么的作者劳拉指出,早晨是最具创造力的时间段,也是锻炼身体、创造完美身材的时间段,在万物复苏之前醒来,给自己创造一个自由惬意的时间无比重要,但是,他也提醒大家:若希望好好利用完美的清晨时光,是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做铺垫的。 我们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些良好习惯,从以下几点帮助大家迈向成功健康之路: 1、规划 好好把握清晨时光,最好前一天晚上就做好充分的准备,若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话,就提前准备好需要用的资料;若是希望参加运动的保健人士,就需要提前关注天气情况,准备好要用的衣服,并且把需要的东西最好挨着门放在容易找到的同一个地方。另外,还要安排好事情的轻重缓急。 2、运动 每天只是20分钟左右的适度运动就能够提升你的心情,并且能提供给你一天的能量,因此,起床做做晨间操,生活健康又美好。 3、用心 在你起床刷牙齿的时候,若你常用的是右手不防此时改变下思维用你的左手来尝试下,反之亦然,这种做法主要是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 4、深呼吸 每天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充足的阳光,将非常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5、吃得好 现代人基本上不重视 早餐的价值 ,久而不食早餐其实会引发很多的健康问题,例如:甲状腺、脑下垂体之类的慢性病,便秘,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问题。
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写写论文,写写博文
热度 2 shn2010 2014-4-23 10:34
在科学网上面也混了三年有余。然而终归是看得多,写得少。为什么写得少呢?一来因为自己仅仅是博士生一枚,科研界的微生物,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自然是人轻言微。绞尽脑汁挑灯熬夜写出来的东西未必能赚到几个点击率。二来自己还要指望多做实验早出成果多写论文毕业能够捧上个饭碗。时间精力有限,自然不能像科学网上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们“日撰博文三百篇,不辞尝作博文人”。前几天恰好看到程宗明博主写的博文《从一个科学网博客的“娇人业绩”说说写论文发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40979do=blogid=786750cid=3365073 里面把论文和博文进行比较,语言诙谐,内容深刻,深有感触,也跟着写点自己的感触。 论文和博文的主要功能都是交流学术思想。但是它“论文”这个概念从发明出来开始,也确实就被赋予了评价学者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的功能了。论文不同于博文。按照道理,论文应该是一件严肃的而且严谨的艺术品,而博文是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从这种程度上,论文的价值是该高出博文许多的。然而,实际上不尽如此。当论文被赋予了除了“学术思想交流”这个基本功能外,还辅以了其他功能比如 “学生获取学位的工具”、“奖励的指标”、“基金申请的参照”、“职位晋升的指标”之后,各种滥竽充数、粗制滥造的论文大行其道,论文的价值远远下降了。发表博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看,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观点,而发表论文只是为了毕业评奖升职称,所以,从这种角度上看,博文也许比论文更具有价值。 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博文,内容都是最为重要的。程博主认为博文的主题需要“跟进时尚写热点”,对此我是不大以为然的。我觉得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博文,最重要的都是, 内容要有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一篇论文有价值,就一定是有贡献的发现,要么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要么是在技术开发上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一篇论文有没有价值其实我们都能够做出基本正确的答案。博文也应该要有价值。既然博文也是要花心思写的,那么就该力求有所贡献,或者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或者能够发人深思,或者能够让读者有所收获。如果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啥想法都没有,啥收获也都没有,那你不是即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人家读者的时间吗?此外,博文的内容不能偏离客观事实,观点不能极端。极端的观点基本都是错的。那些把小概率事件当作普遍事件对待甚至当作公理对待的人是愚蠢的。信口开河,误导别人,故意标新立异,胡乱放炮最后的结果只是自毁名声而已。 关于论文和博文的标题,程博主认为最好入个标题党,对此,我也略有微词吧。标题确实很重要,因为它的好坏决定了读者会不会选择阅读。但是,标题不论怎么“高端大气上档次”都必须要够紧扣主题,否则挂着羊头卖狗肉,取个惹人眼球的题目,别人带着万分好奇打开你的博文,结果却发现里面没啥好货,会让人觉得失望受骗,恐怕适得其反。比如,如果这篇博文题目改成“一个年仅 2X 岁的博士生对科学网博主们的殷殷期待”可能点击率会高一些,但是人家点进来一看,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说不定以后就再也不看我的博文了呢。 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顶梁柱。虽然我们虽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并不好。特别是经常在各种网站上看到各种饱含负能量的新闻,简直以为中国的道德底线已经下滑到史无前例了。然而,其实各种媒体喜欢报道的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极端的,为什么呢?因为媒体人最喜欢的就是猎奇,吸引他人眼球。扶老奶奶过马路肯定上不了新闻,但是扶老奶奶过马路之后老奶奶讹诈你就肯定可以上新闻了。但是,却有许多极端的人居然把少数情况当作普遍情况,并且大肆宣传。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义务去净化社会风气,匡扶社会正义,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义,抵制社会歪风邪气,遏制谣言传播。举几个还记得的例子吧。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许多博文讨论说高校里面如何如何黑暗。这些博文就给了我们这些想进高校当老师的后辈们带来了许多负能量,思想都动摇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明阳老师指出了进高校当老师的一些好处,让我又燃气了以后去高校当老师的希望。再比如说,各种网络媒体都在报道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的这类负面新闻的时候,科学网上某位博主就以亲身经历说自己曾经被别人撞倒并扶起来但是他没有去讹诈别人还说自己没有大碍(具体内容急不得了)。再比如马臻老师在他的一篇博文里面写到他如何去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扬社会正能量的博文。 上个世纪初期,在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凌的时候,无数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志士仁人通过创建发行报纸来启迪民智,播撒革命火种,凝聚民族精神,激励热血青年,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被外族鲸吞蚕食的状况。如今我们国家在体制等各个方面还是存在太多的问题,需要社会精英们去改良,让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科学博客上聚居了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也许我们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如果能够像先辈们那样或针砭时弊,开发民智,净化社会风气,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一点点贡献,也就算是功德无量了。 然而,博文终究也都是文化快餐而已。大多数的人每天也都只是像我这样打开首页,浏览下置顶博文、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今天的置顶博文也许一个礼拜后就会无人问津,被埋在浩如烟海的新博文下面。论文亦是如此,十年以前的论文恐怕就已经鲜有人再去问津了。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别人,也许还是著书立传来得更加深刻。 鄙人一介书生,二尺薄命。虽无济世之才,却有济世之心。但求能够写点论文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写点博文净化一些社会风气,弘扬一下社会正义。若能为社会的进步略尽自己绵薄致之力,无愧此生,则足矣。
个人分类: 感悟|3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思考2
haojiewuhen 2014-4-13 15:44
首先,请原谅我,因为我在思考的时候,或者称之为“头脑风暴”的时候是用英语来反问我自己的(肤浅的以为这样很解气),所以,我就那个英语记录了: What kind of life is meaningful? Is that very important?To whom? To save people?To fight for us?To be a hero?To love? To save the planet? 其实很多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你承认吗? 或许有N 种理由让我们告诉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奋斗,必须努力,我们要过上好日子,好---日---子??? 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这种狭隘的世俗观点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 看看如今的“成功人士的判定标准”,看看各种媒体的宣传和标榜的对象,可悲! 很喜欢一句话:不能妄谈成功,成功,是将死之人的才念叨的事! 在哪里不重要,做什么才重要! 别再寻求“速成法”之路了!
3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时每刻都需要励志
jzhou65 2014-1-21 13:02
人的一生都需要励志,因为这样才能明确奋斗方向,懂得努力。 小学生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文,说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的故事,鼓励我们去阅读励志类书籍。随后的我们进入大学,听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亲身体验社会生活。 有的书籍很好,不同时间阶段读会有不同的启示。高中和大学时期,我读各种励志名言,每次读此类书籍的时候我总是热血沸腾,有股劲。 读研以后就没有再读了,前天看看武汉建筑工地上的名言,我很有感触,励志的书籍还是要读:感觉好真好! 在我们身边总有很多的事情是我们不能够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励志,改变自己。我想,这样便能够成就我们自己。 励志,这个词很有深意。艰苦奋斗就是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苦其自己,来有所成就的。一生励志,就是教导我们怎么做事,就是方案、指南、宝典。。。。。。 很多工业生产是怎么进行的呢?机械的操作。方案已定,结果就已知了。做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严谨、环环相扣,做人如此有规可循便是好的了。 励志,勤省吾身,走好人生路,实现人生价值是最值的的吧!
2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人士和碌碌无为的人的若干区别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3-7-24 05:48
成功人士和碌碌无为的人的若干区别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3 日 成功人士总是千方百计地主动寻找机遇,他们一旦发现机遇,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尽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他们甚至在没有机遇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创造机遇。而碌碌无为的人总是在坐等机遇,有的人甚至在机遇明显存在的情况下也不愿尝试,不愿付出努力来利用这些机遇。 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成功人士看到的是光明有利的一面, 因而,对获得成功抱着希望; 而碌碌无为的人看到的是阴暗不利的一面,对获得成功不抱希望,也就不去采取行动。 在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成功人士总是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因而, 他们想方设法改进自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争取在未来的工作中不重复以前的失误。而碌碌无为的人总是从外界找原因, 想方设法为自己找借口,尽量推脱责任, 不思改进, 因而, 老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在获得一些成就后,成功人士把它当成新的奋斗的基点, 从这个基点上出发,去更加努力地寻找更大的成功机遇。 也就是说,成功人士 永远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不满足于现状,只是把取得的成就当成进一步行动的资本和动力。而碌碌无为的人对获得成就沾沾自喜, 满足于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把它当成消遣享受的资本, 从而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最后必定落在后面。 成功人士知道自己的特长在那里,而且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而碌碌无为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在那里,或者不懂得利用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成功人士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他们总是尽力营造一个和谐共赢的环境,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而碌碌无为的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 不顾集体的利益, 因而, 可能是孤军作战,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成功人士一般具有远大的目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不只顾眼前的利益, 而能够从长远计议。而碌碌无为的人总是斤斤计较, 目光短浅。 成功人士具有独立奋斗的精神意志,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没有依赖思想。 而碌碌无为的人有明显的依赖思想,他们没有积极的进取精神, 患得患失,不愿努力,不肯冒风险。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544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成功人士教你创业的技巧和经验
renrenup 2013-5-21 15:34
  创业,是有迹可循的。也是需要战略与技巧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业技巧。下面是创业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创业经验,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业需赶早抓赚钱的机会   世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时间。由于时间是不可复制的,一次性的资源。一晃已经30了,青春已逝,不管是精力还是激情都开始走下坡路,不能再等了。总听到有人说,现在什么都没有以前好做,钱不好赚了。再过十年,肯定还是一样的说法。这就说明,市场是不断规范的,各行业整体利润水平是不断下降的趋势,想一夜暴富、轻松发财是不现实的了。所以,创业要趁早。可能预备还不是特别充分,但是只要大方向不错,就甩开膀子干吧。可能初期本钱会大一点,没什么,就当交点学费吧。时间本钱,换来的是赚钱的机会。   二、布满信心,不屈不挠 兼职创业 的心态。   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我们往往看着别人赚钱似乎很轻松,等到自己做的时候,怎么就那么难呢?呵呵,实在很正常,你只看到了表面,背后的辛劳和艰难别人是不会暴露给你看的。所以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有希望,就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在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假如你中途放弃,那成功的可能性就是零,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同时,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自身的能力布满信心。各行各业都在赚钱,别人能赚到钱,我就为什么不可以?多分析总结,不断调整改进,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一定属于我们。究竟,当我们总结别人成功的经验的时候,往往会说?D?D天道酬勤。我们做到了吗?一定要做到!   三、做好资金预备。   1、做好资金预算。一定要有计划,没有计划就会发现该办正事的时候钱没有了,原来钱都花到无关紧要的地方去了。创业初期,资金一般不会太多,好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艰苦 兼职创业 这几个字必须牢牢记住,创业阶段,还没到享受的时候。   2、留出备用资金。在初期预算之外,一定要多找几条后路,一旦资金短缺,要有办法解决。(事实已经无数次证实,我们的资金预算总是不够的。)不然,看到钱赚不到,真是死不瞑目啊。这年头,多好的朋友,一谈到钱多半就不吭气了,所以,找朋友借钱,不要抱太大希望。找来找去,还是家人、亲戚比较靠得住。当然,吃饭的钱一定要先预留出来。   四、合伙分歧伙   1、俗话说,与其合伙养头牛,不如自己养只鸡。合伙有太多的麻烦和纠纷,究竟,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谈起钱来都不见得好说话。所以,第一选择是自己做,亲力亲为在开始的时候很有必要。
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人士法则
zxxtu 2013-3-29 13:18
创新 法则有一条 叫“有用,社会才会埋单”, 做人也有三条:人有用(大才,极品,像jobs ),工作有用( 国家或社会运行 的必需环节 ),产品有用(技术或 商品,能 产生社会效益)。如果这三 者 都不突出,社会就不会埋单,简称人out了 。 完成 三者之一 就算是成功人士了吧 ?
个人分类: 观察|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PhDchina 2013-3-6 13:47
  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一个成功合格的管理者是所有管理者的共同心愿,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或者说,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领导干部呢?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成功人士必须应该具备的五个特质   社会科学家研究了250位最伟大的军事家、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变成为一位伟大的人,需要具备20个条件和素质,我们可以浓缩成5个特质。   第一,智力。智力是成功人士的首要条件特质,也就是说没有聪明的脑筋是不行的。   第二,监督力。就是如何带领一群人工作,他包括执行力,就是把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   第三,自信力。自信心很重要。成功者永远是做别人不想做的事的人和永远是做别人不敢做的事的人。   第四,积极主动态度。积极主动的四把金钥匙:   第一把:拥有强烈的企图心。   第二把:怀着坚定的信念。   第三把:短时间内快速行动。   第四把:采取正确的方法。   第五,果断力。做事情能够坚持,有魄力,果断决策,而且不畏一切去做。   一个人要有成功,这5个条件特质是少不了的,当然啦!一个人不需要这5个条件特质都具备,但如果你一个都不具备,是不可能变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的,换句话说,成功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某种或几种特质。   邓小平很有智力,能够管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具备很强的监督力,对于改革开放一直充满信心,做事态度主动积极,做决策时很有魄力,这就是邓小平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伟人的原因。   有人说,聪明的人与遗传也有关,这也不否认。美国总统奥巴马智商很高、很灵敏,这与其遗传环境有关,据说:往上数10代,奥巴马与布什有亲缘关系,与前总统切尼17世纪是同一祖先。   这五个特质有这样解释:   1、智力→是成功的首要条件。智力是指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像、思考、判断等。构成智力的五大因素:①观察力②注意力③记忆力④思维力⑤想象力。   2、监督力→是成功的重要方法。监督力是指监督者的监督行为的有效性,这种行为体现为二次管理的有效性,是与管理相呼应的,是对管理的跟踪与回报。可分为:监督效力、监督效率、监督效能。   3、自信力→是成功者的基础保证。自信力是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有一种从容平静的心境。自信力是一粒生命的种子,深藏在人心里,随时都可以发芽,并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自信力是一个人心中的灯光,时刻照亮着人生的坐标,辉煌着人生的过程。自信和力量是成正比的,人生需要进取的力量,也只有具备足够进取的力量的人的人生,才是激昂向上的人生。自信就是这种力量的沃土,譬如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的渴望,对社会无私奉献和对真理的无休止的追求。所以说,自信力是成功的基础,成功的保证。   4、积极主动态度→是成功的关键。在执行力的所有要素中,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是核心。有人说,在执行力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话是这么说,缺乏工作能力,执行力就无法得到保证,但工作能力可以很快培养,而工作态度则是一时难以培养成功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受到其周围成长的环境影响,如果没有一种氛围,让其刻意去改变这种习惯,是难以改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①积极主动的态度,会让人主动寻求答案。   ②积极主动的态度,会让人不断自我总结。   ③积极主动的态度,会让人特别在乎结果,能力成长快的人,一定也是态度积极主动认真的人。   5、果断力→是成功者的优良品质和基本技能。这是因为:①果断力是一个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果断力不同于盲目下结论,我们日常行为中表现果断坚决的品质特别重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特别是面对众多的抉择,不可长时间地徘徊、犹豫。②果断力是一个人基本技能。坚持自力,无须冒犯别人,果断意味着增加自身选择的余地,果断使人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果断使人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果断能增加个人品味。   二、成功的管理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   俗话说,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换句话说,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合格领导干部,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其次是管理好别人。   ㈠学会管理自己   一个管理不好自己的人,如何管理别人呢?一个每天上班不守时的人,下属会守时吗?一个书都不翻一下的人,下属会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吗?一个上班魂不守舍的人,下属会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工作吗?一个承诺经常不兑现的人,你能要求下属以城待人、诚信服务吗?   相反,一个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准时上班的上司,他的下属是很少迟到早退的!一个天天学习、不断进取的上司,他的下属如不努力就知道会被淘汰!一个严于律已的上司,他的下属也不敢造次!说白了,一个对客户必恭必敬、真诚服务的上司,他领导的下属必定会受到用户的好评!一个管理不好自己的人,他的部门怎么管也不会有起色。   ㈡那么如何管理好自己呢?   其一,严于律已,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态   人之初,性本懒,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是人的本性。磨灭斗志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保持最舒服、最喜欢的感觉。这种人,碰到困难,选择退缩,而不是挑战:可是,要成为成功的管理者,合格的领导干部,那里有舒适、平坦的道路!成功的正道是坎途,真正有智慧的人士,会选择自己一直处于艰难、危机的状况中,卧薪尝胆,保持自己的意志。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管理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让自己知难而上,热爱挑战。其实,大多数人都懂得正确的道理,能够行动的只是少数。原因在于,普通人对自己不够严格,只懂得率性而为,随波逐流。   记住忠告:对自己不严格,社会就会对你严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已经验证了的真理。   其二,言出必践,加强执行力,是管理好自己的结果   成功是一种习惯,诚信形成领导力。领导力来自好多方面,可是一个言而无信、信口雌黄的人,是没有领导力的。当领导和管理者,都要做到令行禁止。   管理自己,兑现承诺,应该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习惯!如果在下属面前,言出必践,那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假如长期如此,必将铸就个人的诚信,形成强大的领导力。上司注意自己的的承诺 ,下属如何敢信口开河说不负责任的话,做不负责任的事呢?   其三,不断学习,是管理好自己的内容   如何管理好自己,管理自己的什么事情?这个问题,要靠不断学习去填充答案。我们不能天生就懂得各种知识,即使你经过辛勤努力早已拿到了本科或研究生的毕业文凭,但它仅仅证明过去你的学习经历而已,并不代表你现在所拥有的知识与水平,学历的高低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程度的高与低,更何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可以使任何最新的知识变陈旧。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我们领导干部必须紧紧把握好时代的脉搏,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的洗礼,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管理者和领导干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青年对古文经典可择其精华下决心背出二、三十个长段,一辈子就可以运用自如,终身受益。文学家说:熟背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说:一个农村教师告诉我,背一部好书可以用一辈子,如今我还能流利的背诵*古文观丛*。   三、成功管理者必须具备优良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担负的是决策、组织、协调和指挥等重要社会角色,所以必须具备良好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一)成功管理者应具备的五个素质:   1、敏锐的政治素质:一个成功管理者和优秀领导干部,其各项政治立场、观点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是各项素质中的根本、首要和核心,对于其它素质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包括政治理想、信念、态度、立场等等,它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   2、优良的思想素质:是领导干部理论修养、作风、观念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就不可能有较好的政治素质,没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在高也难以取得成就,这就是根基。   3、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在活动中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恪守领导活动职业道德的素质。首先,具有团结协作的胸怀,宽以待人的修养,谦虚谨慎的态度;其次,要有率先垂范的作用,廉洁自律的形象和奉献的精神,养成“自重、自省、自励”的好习惯,达到“慎欲、慎微、慎独”的境界;其三,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细心和奉献的精神,鼓励斗志,勇敢迎接发展机遇和挑战。   4、广博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构成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除了要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以及现代化思维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5、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其管理者在领导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特点和个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领导水平,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具体讲要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心胸,自我克制等心理素质。一定要克服嫉妒、胆怯、紧张、偏见等不良的心理素质。   (二)成功管理者应具备六个方面的工作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形势、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领导活动范围和任务都会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这一切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是个考验。包括: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处置能力、内省能力、专业知识能力等六个方面。   1、管理能力。所谓管理,是对给定的资源、人员、资金、设备、材料、环境等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过程,以求高效益、高效率的实现目标。这包括:支配能力、使用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决断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等8个方面。   2、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一种影响力,所谓领导是指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活动的着力点是指挥方面。就是通过各种领导手段、决策、把握运行,它不同于管理能力,必须做到五点:   ①要有精准独到的眼光,发现问题,找准关键。   ②要有明确目标,不要让你领导的人无所适从。   ③要知人善任,韩非子《八经》中说的好:下君尽已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什么意思呢?下君是糊涂的君主,只会用自己的能力治国;中君是一般的君主,善于用众人的气力治国;上君是贤明的君主,善于用众人的智力治国。   ④要做好沟通协调。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协调。   ⑤要发挥好激励的作用。要了解下属需求,有针对性为下属解决困难,满足需要,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   3、发展创新的能力。运用手中各种资源权利,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作为领头人,必须具备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发展创新的能力,能够超前思维,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的途径,把握发展的关键,改善发展的质量,牢牢掌握好、运用好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建树。   4、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危害大众利益,影响社会秩序,人们不希望发生,但又会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总称。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应对和处置能力。具体做好四个抓手,三个关键:   四个抓手:从防微杜渐入手,解决矛盾于初始是根本。   从寻根追源入手,化解矛盾根源是核心。   从变堵为疏入手,避免矛盾激化是关键。   从信息公开入手,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重点。   三个关键:做好应急预案、抓主要矛盾、快速反映工作。   5、养成自觉内省的自律能力。是指管理者和领导干部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能自觉地认识、洞察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即领导者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语、行为、情绪、动机,从这些表现方式中来提高自己自尊、自重、自律、自爱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不要因别人的夸、赞、恭维而飘然,要学会谦虚、自我批评。古人倡导“吾曰三省吾身”,说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们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三次检查、三个方面检查、多次检查),替人家谋虑是否还不够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要养成并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筑防腐之堤。   6、应具有本职位的专业技术能力。领导干部虽然有共同的能力要求,但具体到某一个职位就会有不同的专业需求。比如:管农业的领导和管信息化的领导就有不同的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对一个管理者来说也很重要,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成功的管理者要学会用文化管理团队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产品、技术、管理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品牌和服务的竞争正是由企业创新力,文化力所决定的,做产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出文化。现在不少企业家、高管人员提出这样一个观念:用文化力引领企业团队未来。中国EMBA十大名师之一,孙中一这样说:为什么许多明显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企业待遇很好,但仍然留不住优秀人才?为什么企业有完善的制度,但却总是高高在上,无法落实,无数经验表明:人管人,管死人,制度管人,管累人,文化管人,管住魂。   企业想要自己团队的能力有所提升,就要注重管理人员的能力,目前中教网有: 在职博士 、 EMBA课程 、2013 北京专升本 等,适合社会各类工作人员就读,主要有社科院金融博士(http://www.zhongjiao.net/sky?source=jxf)、传媒大学EMBA(http://www.zhongjiao.net/cm?source=jxf)、西安交通大学EMBA(http://www.zhongjiao.net/xjd?source=jxf)、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DP(http://www.zhongjiao.net/edp?source=jxf)、四川软件工程硕士(http://www.zhongjiao.net/rgscu?source=jxf)、中国人民大学金融EMBA(http://www.zhongjiao.net/rucemba?source=jxf)等,从管理者的技能和管理两方来综合提高。   (一)用文化管理人,才能管住灵魂   企业文化概念: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团队)的灵魂,是无形资产,代表着企业的一种精神境界和价值观,贯穿在全体员工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展示企业的宗旨、理念、精神、品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单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讲通俗上一点,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是有利的,而且都是自觉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使之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作用于大家,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所以始终以解决问题为自己的宗旨。   2、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并共同遵守和自觉维护。   3、企业文化是习惯的。   4、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   5、企业文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关键价值。   6、企业文化是企业内全体成员的意志特性、习惯和科学文化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20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如何让创新坚持落地,成功在于坚持文化。为什么海尔管理模式搬不走,人有三商:情商、智商和韧商,而韧商是最难达到,这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难发现,企业家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还创造了各具特色 企业文化,企业家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家既是卓越的管理者,又是员工的精神领袖,他以自己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的价值取向来倡导和培植卓越的企业文化。   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不是靠财富来支撑的,最终支撑组织生命力的是文化。所以企业家和管理者有这样一种说法:用文化引领企业(单位、团队、公安)未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最具魅力的六大企业文化是:海尔集团、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联想集团、长虹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海尔文化: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平安文化:以人为本   联想文化:内核是责任   长虹文化:产业报国、振兴工业   华为文化: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文化   万科文化:寻找人文主义的光亮   我们宜昌市保安服务公司也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说:   服务宗旨:安全、可靠、守信、满意   工作制度:坚守岗位、认真负责   工作要求:规范服务、礼貌待人   工作纪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企业口号:宜昌保安、保您平安   文明规范服务五句话:一、敬礼!您好,请问您找谁?二、请您出示证件,请登记。三、请稍等,我帮您联系。四、请进,或者说对不起,本人不在,请您下次再来。五、请您慢走。我们把它制作为卡片,发给每位员工。我们把这两个五句话作为一项活动经常开展,又简称*双五*教育活动。   (二)重视自己的下属,把教育、培训、考察机会让给员工   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会长满杂草;把我的工厂拿走,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所以重视自己的员工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对员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都缺乏教训、培训、学习、考察机会,而这些机会都是管理者、领导们要走了。这就是大多数企业、团队中的一种现状:过于重视 管理者带头示范作用,忽视了员工的素质 能力提高。   例子:在很多组织里,把一切优惠条件教育、培训、出国学习考察机会都让给管理者(领导),而下属机会很少或者说没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没有得到特别的指正和训练,而管理者又没有把学习的东西传输给下属,所以下属对工作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提高不快。   结果:管理者再有能力也没有用,因为真正面对社会、群体、群众的不是管理者,而是一线工作的员工,所以,重视教育、培训员工、提高能力和水平很有必要。   1、要照顾好员工,树立员工第一。   世界 三大快递公司:敦豪、联合、联帮效益最好,其中联合包裹总裁讲过这样一句话:公司要照顾好员工,员工就会照顾好客户,进而照顾好公司利润。换句话说:一家企业如果要有很好的利润,首先必须要有很好的客户,要有很好的客户,最起码要有很好的员工,如果照顾不好员工,员工就不会照顾好公司的客户。欲取于外先安于内。试想一个员工技能低下,怨气冲天,企业怎能生产出高品质产品,又怎能对顾客微笑服务呢?生产靠员工,销售靠员工,从这个意义上讲:员工第一正是为了顾客第一。   2、使用好员工   我们刚才说的管理名言: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将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和机器、设备、工厂等相比而言,最重要的是员工,员工是人力资源,应该把他们看作是公司的财富。机器、工厂、设备靠钱可以买到,但人力资源却需要慢慢培养开发。   3、重视员工教育、培训   ①应让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   ②把更多培训、学习、考察机会让给员工。   ③从最简单的开始培训。   例东京迪斯尼乐园员工培训案例就说明这个道理:世界上有六个很大的迪斯尼乐园,生意最好是东京迪斯尼乐园,一年参观人数1.700万人次,研究这个案例就是重视员工培训,引客回头。   培训员工从最简单的做起:   ①学扫地②学照相③学包尿布④学认识方向(熟悉环境)⑤怎么与小孩讲话⑥怎么帮助丢失的小孩⑦怎样送货。   这几年我们保安公司也狠抓了对员工培训和教育,大家可以看到队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比原来好多了。   别人请保安一是为了安全,另一方面是求企业形象。所以保安服务形象、质量很重要,服务质量靠什么,靠教育、培训。宜昌市保安公司近几年发展很快,现有1300多人,不是老总有多大的本事,而是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好了,要安全、请保安在我市已形成自觉习惯,别人主动到公司请保安,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了对员工的培训。   其实培训内容很单,会说会做就行了:   例如,我们把文明规范服务五句话作为培训重点:①敬礼,请问您找谁?②请稍等,我帮你联系③请出示证件,请登记④对不起,他本人不在,请您下次再来或者说请坐⑤请您慢走。   我们常说把简单的话说到,把简单的事做到,这就很不简单了,这就是最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对员工的培训、教育我们坚持长年长抓,作为活动长期开展。   结束语: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和合格的领导干部?   五个特质不可能都具备,但一个都没有是不行的,这聪明头脑虽然很重要,善于动脑筋就行,还要有监督力和执行力,也就是说,将领导讲的,文件发的,墙上挂的,规章定的变为实际行动。自己对自己一定要充满自信,要永远向前,义无反顾,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势,不管是多大的困难,要随时用四把金钥匙破解,说话、办事一定要坚决果断,这是成功人士的优良品质和基本技能。   成功的管理者、合格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一个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合格的管理者的。   成功管理者、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素质、优良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卓越的管理能力,优秀的领导能力、发展的创新能力、妥善的处理问题能力、自觉自律内省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技能技巧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功,才能合格,否则将被历史淘汰。   成功管理者、合格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用文化管理团队,因为只有文化才能管理灵魂,文化才能引领企业、团队、单位、公安工作未来,文化才能引领中国的未来。无数事实证明,成功企业家不仅创造了工作奇迹、经济奇迹,还创造了文化奇迹,企业家既是卓越管理者,又是员工的精神领袖。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员工,最好的办法是把学习、考察、培训的机会让给员工,把员工照顾好了,员工就会照顾好客户、群众,也就照顾好了这个团队。培训员工从最简单的做起,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很不简单了。
1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人士与不成功人士
热度 2 renxl 2013-3-5 21:30
成功人士与不成功人士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图,有点儿意思:
135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职业的自信与自重
热度 3 zhaodl 2013-1-31 10:00
  我在准备4月11日“南方科技期刊论坛”的作业“期刊编辑的发展模式”。我看邀请的人比较多,可能我不去凑热闹,但我还是思考一下,为“编辑学研修班”准备。计划将编辑学研究提升到职业规划的高度来讲。另外,想解剖一下“作者对审稿意见的理解中问题”。 在学习和思考中感觉到,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编辑职业规划问题,核心是搞清楚编辑这一职业的特点和发展空间(或者说是方向)。明确了目标方向以后,就是: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完善和充实自我,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展现和推销自我。因此,前提是:编辑特别是科技期刊编辑“本职”是什么?可能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才是:基于“本职”来考虑“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这里我重点思考这样几点:   (1)编辑的“本职”,特别是在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编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2)现实中,我们忙忙碌碌的那些事,有多少是符合未来“本职”要求的?有哪些是多余的或者说是“辅助的”?   (3)现在台面上,所谓“成功人士”的几种类型,那些是符合“编辑本职”的,那些是成功于“编辑之外”?   (4)不同的“本职”指向的不同目标是什么,不同目标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5)职业精神或者说“专业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专业精神在自我成长中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我上网搜索了一下,职业精神的定义有些扯淡:“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这不是“废话”吗。我想,我们还是从职业的概念入手:“所谓职业,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分工,是人们长期从事的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这里的核心内容,我认为是“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实际上也是重复的,也就是“专门的业务”而已。也就是在社会分工中“此岗位区别于彼岗位”的“劳动”内容。岗位和岗位之间具有许多相同的业务内容,而只有这些专门的内容才是彼此区分的“特征点”。   所以,我认为:职业精神的本质是从业者对自我职业专门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我职业专门业务的自信——要做到自信就必须“精于业”,同时表现出对他人职业的充分尊重。也就是说: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职业的自信和对他人职业的尊重!   我们常常看到被奉为专家的人,往往都是在自己的职业专门业务方面“出类拔萃”。但是,在成名后却成为了“大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原来职业的专门业务上。正因为这种缺乏对他人职业专门业务的尊重,而涉足自己本来并不熟悉的“专门业务”,被冠以“砖家”的称呼——专家即砖家!   在一个专门的业务范围内深入以后,会有一些比常人更深的感悟和发现,而这种深入的发现之后再来看问题,会有触类旁通的效应——这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问题,具体问题有特殊性也具有一般性。如果从一般性的角度,宏观地看问题,可以!但如果面对具体问题就必须对特殊性给予尊重,否则就是外行!   自信与尊重,是职业精神的核心——没有对自我专门业务的自信,就没有专业特长;没有对他人专门业务的尊重,就是会失去专业特长!换个角度来讲,也就是: 职业精神就是自我的自信和自重——在自己的专门业务中不露怯,在别人的专门业务中不出丑!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10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成功人士考MBA
PhDchina 2013-1-11 13:36
  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很多公司也需要大量的有着更高能力的高管人群,所有很多人面临着提高能力的问题,MBA学位也是很多大公司比较看重的,几年前中国的学员想要获得MBA学位就必须要出国留学,费用也特别高,但是随着现在中国教育失业的发展,中国的MBA教育也逐渐完善,学员可以不必出国就可以获得MBA学位,此事也为众多学员节省了很多经费。   在中国学习MBA会有哪些发展?   MBA是中国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MBA教育抱着很大的希望,在中央电视台CCTV2一个节目中,一个MBA代表的发言,我想大家看了也会有很深的体会,中国的MBA在国内的需求还是很大的,MBA学员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湖南大学MBA学员在毕业演讲上讲到:回首中国的MBA教育,今天作为已经毕业的MBA学员,我深深地为MBA教育叫好,他是用一种互动的教育方式,提供我们学员的互动沟通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更多培养的是我们的情商,而不是智商,因此MBA的教学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化的的思考方式。非常感谢MBA教育带给我们的收获。   MBA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位MBA学员将学习感受通俗地概括为“学点词儿,认点人儿,养点神儿”。学点词儿接受系统的工商管理教育,能让学员可以更好地与单位高层沟通;认点人儿同学、老师,都是资源;养点神儿进入学习环境,养精蓄锐。   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很多学员反馈,上MBA让他们视野不一样了具体说来就是跳出了自己工作的小圈子,更能着眼全局。师大MBA学员张蕊是西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她说:“以前对于领导层的一些决定并不能完全认可,现在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不一样了,更能领会高层的意图,执行得也更好了。”   而在课堂学习之外,同学之间的分享和互动,给MBA学员带来的收益绝不逊色于课程本身。天津工业大学MBA学员李澎、赵宜春组织“职业智慧论坛”,每周一个主题,让不同领域的同学敞开交流,“启发性的东西层出不穷”。师大MBA学生梁菽玲创办的西点店,从可行性分析一直到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通过同学讨论做出的,现在,这家店已经经营得非常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分享例子。   “案例教学、走进不同企业,学到了鲜活的管理知识。”“感觉自己的情商有提高。以前经常对员工发火,现在懂得用管理思维换位思考了。” “学校邀请一位法国博士讲座,让我对西方人的沟通方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管理、情商、沟通……各种能力的提高,是MBA学员的普遍感受。在记者调查时,这些已经在单位里有不错职位、薪资待遇比较可观的MBA学员普遍认为,上 MBA ,还是物有所值的。   与学生们的感受相呼应的是,MBA的着眼点也是能力的教育。天津大学专业学位与高级管理培训学院院长牛占文认为,与学术研究生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MBA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亦即培养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乃至管理精英,MBA既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需具备相应成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
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