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绛州古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泉润旱塬景观--隋代园林降守居园池
yaoyaxin 2010-3-23 10:16
走进绛州古城的春意,呼吸中的黄土味,视野中的黄土塬,是春色中离不开的底衬。1400年前,鼓堆泉水的到来,多数流入街市城郊供民饮水灌溉,少量流进绛州刺史的衙署,衙署花园绛守居园池因此成就,南国奇意相胜、动与天游的园林意境滋润着这片黄土旱塬,绛守居园池成为绛州古城的点睛之笔,唤起历代文人墨客的咏叹。 绛守居园池,俗称莲花池,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内西隅绛州衙署后部(现为新绛中学校园)。新绛县古为临汾县,一直是府州所在,民国时期改称今名。历史上为山西南部政治、军事、商旅及文化重镇,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现在的新绛城内集中了文物古迹30余处,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园池建筑与景观久历变迁多已毁弃,但地形、地貌原状得以完整保留,遗址现仅存明代建嘉和楼、洄涟亭、半亭、嘉和楼碑刻等文物。 绛守居园池是隋唐时期一处重要的北方衙署花园。隋开皇十六年(596),临汾县令梁轨从鼓堆泉引水入园,蓄池、建亭、筑台遂成规模,大业元年(605)扩充园池。园内营建莲花池、子午梁、洄涟亭、虎豹门、香轩、望月亭、苍塘、白滨等建筑与景观。唐长庆三年(823),绛州刺史、与韩愈齐名的文学家樊宗师写下《绛守居园池记》,称:台亭沼池之增,袭以奇意相胜,果枝香畹,丽绝他郡。文以景胜,景以文名,古绛州作为当时的水陆枢纽及政治、文化中心,过往名人必游此园,唐宋文人岑参、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都游园感赋咏叹,历代传扬。1960年,现代作家、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同志考察绛守居园池,写下名文《拔开涩雾看园池》,涩雾中弥漫的美好景致、涩雾中掩藏的珍贵历史从此拨云见日,园池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隋代初创园池,在黄土高原上引注清泉,开创了在北方建园难得的基础。唐代是园池兴建的重要时期。当时园池纵20丈,横48丈,合20余亩。其中水面5亩,约占全园总面积的1/4,形成以水景取胜的北方花园。水自30里外鼓堆泉引入,大部分水在途中作田园灌溉及居民饮水之用,其余自园西北入口导入西部水池,再由水池导入园东的苍塘中。这样通过苍塘既增加了水面,又作了退水处,这种经济合理的用水方法,使蓄水与灌溉、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北方旱原独特的理水手法和建园基础。园池充分利用水池苍塘之静与悬瀑渠水之动,组成动静相济、以静为主的水景。绛守居园池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园林建筑小品作为水景的点缀。井阵形轩舍和中间高耸的香是典型的隋唐建筑,形制简明,小巧玲珑,与周围景致共同营造出古朴幽雅的园林意境。 针对园池面积较小、北方缺少自然山水风景的特点,成功地运用扩景、借景、造景等手法来扩大有限的空间和景物,营造出咫尺山林的艺术化氛围。园池选址于高原之上,提高了游人的视点,可俯视园内外景观,使天、地、人浑然一体,小中见大,造成园池虽小、景物无限的游园意境。在池、堤、渠、亭间以高矮不同的土垣代替界墙,达到景外有景、含蓄变化的错觉效果。园池的营建表明当时北方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和艺术化表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园中花木繁多,四时各异,水边有蔷薇、藤萝,塘周有桃、李、兰、蕙,亭前槐柏蔽日。 绛守居园池成功地把江南园林引入北方,开创了隋唐时期山西建筑的新门类。园池充分利用城西北望姑射山、南邻峨嵋岭、汾、浍二河环城东南而过的地势,因地制宜进行造景与布局。以水为主体,以原、隰、堤、谷、塘等地貌单元为构架,亭、榭、轩、舍等小品建筑穿插其中,植物、水禽点缀其间,成为隋唐时期一处难得的北方自然山水园。宋代对园池进行了改建,欧阳修笔下有观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榘的描述,范仲淹留下群花相倚笑,垂杨自由舞。静境合通仙,清阴不知暑的赞美。明清时期营造繁盛,逐步建成了写意山水园。通过扩景、隔景、障景等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景物进行虚实相间、若隐若现的精心处理,引起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联想,仿佛置身于自然之间。这些灵活而独特的造园手法,使园池呈现出北方园林特有的醇厚素朴之美,与江南园林明快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绛守居园池是绛州古城的点睛之笔,同时与州署大堂、绛州三楼、龙兴寺等周边景观相呼应。园池的兴建开启了后世绛州营建私家园林的风气,至今尚存薛家花园、陈家花园、乔家花园等园址。阮仪三教授曾这样评价:绛州是中国北方少有的花园之城,可以恢复、整理、发展成为北方的园林之城。园林、文化遗产与当地风物民俗的整合发展,是新绛古城历史文化常新的生长点。
个人分类: 老房子|5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