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葡萄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伴侣分子Ambroxol通过增强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改善帕金森病
CZC 2016-12-17 10:31
伴侣分子Ambroxol通过增强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改善帕金森病 前言 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基因的纯合突变能够引起戈谢氏病,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溶酶体贮积病。既往的研究表明,戈谢氏病的患者或者危险基因携带者具有较高的风险罹患PD。无论是GBA纯合突变还是杂合突变都可引起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下降,增加PD的发生风险达20倍~30倍。据估计,10%~25%的PD患者可能存在GBA1的突变,提示GBA活性下降可能参与PD的发生。 由GBA1突变导致的PD和特发性PD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但是GBA1突变者的发病年龄更早,且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但是在病理学改变上,特发性PD和GBA1突变PD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区别。GBA1突变能够导致α-synuclein水平的增加,且已经在细胞、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大脑样本病理学研究中得到证明。反过来,研究也发现α-synuclein能够引起GBA活性的下降,即使在没有GBA突变的特发性PD患者脑组织中亦发现了GBA1的活性和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这提示通过提高GBA1活性可能对GBA1突变PD和特发性PD都有益处。 接下来我们介绍的这篇文章就是发现了一个伴侣分子Ambroxol,可以显著的提高GBA1活性,并改善α-synuclein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病理表型。 首先,研究人员在野生型小鼠中检验了Ambroxol对于GBA活性的影响,使用了1、3、4、5mM这4个剂量组,发现了前三个剂量组都显著的增加了GBA1活性。这在脑干、中脑、皮层和纹状体中都得到了验证。这个实验是为了找到Ambroxol的最佳剂量,以备后续实验,研究人员最后选定为4mM。 下面这个表发现,Ambroxol不改变GBA1mRNA水平,TFAM和TFEB蛋白水平。 接下来,就是上转基因动物模型了,他们发现了12天、4mM的Ambroxol处理可以显著的增加L444P/+转基因动物(人类GBA1突变杂合子基因敲入小鼠)的GBA1活性,这改变趋势在很多脑区中是一致的。 上面发现了Ambroxol对GBA1突变的小鼠有效,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另一种转基因动物模型中来验证Ambroxol的作用。首先,他们发现SCNA转基因动物(人类SCNA基因转入代替小鼠内源性SCNA)的GBA1活性下调,这在很多脑区中是一致的。然后他们也发现了4mM的ambroxol处理可以增加SCNA转基因动GBA1活性。 接下来,研究人员又检测了SCNA转基因动物模型各脑区的 α-synuclein和p-α-synuclein水平,发现,该动物模型中脑干、皮层和纹状体的α-synuclein(脑干和皮层无改变)和p-α-synuclein水平显著增加。 上面发现了其对GBA1突变的小鼠有效,也发现了SCNA小鼠存在GBA1活性下调和相关病理的改变。 接下来,就是在SCNA的转基因动物模型验证Ambroxol的作用了,他们发现了12天、4mM的Ambroxol处理可以显著的降低α-synuclein和p-α-synuclein水平,但在不同脑区表现不同,脑干改善最显著。 总结 这篇文章表明GBA1活性在PD中显著下调,而提高GBA1活性可以显著的改善PD的病理改变。但是这篇文章似乎还缺少更多的评价指标,比如,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情况、DA水平、神经胶质细胞激活、行为学评分等;同时,研究人员似乎更应该在其他动物模型中验证这些结果,比如在MPTP诱导的PD动物模型中进一步验证。
个人分类: 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3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个新发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特征
热度 9 weijia2009 2016-10-24 07:42
几个新发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代谢特征 贾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类造血前体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肿瘤,是成年人中常见的致死率很高的一种白血病,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点五,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5-30%。近年来AML的发病率有年轻化及上升趋势,临床上迫切需要具有更加针对性的靶标性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我们知道,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为主的葡萄糖代谢紊乱是 癌细胞 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的代谢特征。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关键酶,它将异柠檬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α-KG or 2-KG),IDH突变将会使一个叫2-羟基戊二酸(2-HG)的下游代谢产物的水平升高。近年来在包括白血病和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发现了IDH1/2的突变,研究显示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参与了AML的发生,在成人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病人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AML的治疗反应、白血病残留、复发等相关,IDH不同亚型对成人AML预后存在不同的影响。 我们课题组从2012年起与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教授课题组合作,针对AML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代谢研究。我们采用以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为主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含367例AML病人的总共772份样本的血清代谢物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367例AML中仅有17%的血清2-HG水平高于正常值,提示因IDH突变产生的癌代谢物(oncometabolite)并非是AML发生的灵敏、准确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结合AML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发现血清2-HG水平在病人中越高,其治疗后的 复发和 生存情况越差,提示2-HG更可能是AML的一个有效的预后因子。 从分子机制上来解释,IDH突变使得更多的α-KG转变成2-HG(R-型),后者与α-KG竞争,降低了αKG依赖性酶的活性,导致染色质高度甲基化,从而干扰了正常的细胞分化,导致未成熟细胞增殖,引发癌症。因此,针对细胞的IDH1/2突变进行干预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目前有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和药企正在系统地研发IDH1/2的小分子抑制剂和基因抗体,希望能推出基于IDH分子靶点的抗癌新药。 由于白血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同亚型的患者其预后风险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能够在初诊时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医生将会根据这样的病人分型调整治疗方案,有效提高(高预后风险)病人的生存期。既往研究从染色体、基因和蛋白层面对AML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其细胞和遗传学特征(cytogenetic characteristics)在临床上产生出一批分子标志物,已经能够对高度预后风险和轻度风险(unfavorable risk, favorable risk)的患者进行分型。但是,这些细胞遗传学方法对于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约占AML的50%)无法进行评估和分型,也就是说医生们对一半左右的AML患者的治疗风险(复发和生存情况)无法评价,临床上依然迫切需要新的分子标志物来完善 AML 治疗风险的预测和分型体系。 我们继续针对葡萄糖代谢与AML病人预后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来自上海市瑞金医院的229例AML患者和260例健康志愿者的代谢谱进行分析,发现将葡萄糖代谢中发生最显著变化的乳酸、 α-酮戊二酸 、2-HG、丙酮酸、甘油-3-磷酸和柠檬酸6个小分子代谢物组成的组合物, 能够较好地预测 AML尤其是染色体核型正常的AML患者的预后结果,可以成为独立预测AML发生的生物标志物。这一研究结果在来自杭州、苏州、沈阳、南京、大连和北京国内多家血液病医疗中心共171例AML患者和186例健康对照的临床样本中得到了验证,组合物的代谢水平(分值)越高,预后越差。 进一步研究还显示,AML的高预后风险患者不仅糖酵解通路和三羧酸循环通路明显增强,并且相应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体外细胞研究实验也揭示糖酵解的增强对AML细胞的恶性增殖是必需的,这样的代谢特征还会诱发AML细胞的耐药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AML细胞异常活跃的糖酵解代谢可导致骨髓微环境中葡萄糖水平严重不足。而这种情况下AML细胞如何保持足量的碳源摄取以维持细胞的恶性增殖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癌症代谢新机制。在这个新的科学假设的驱动下的研究表明,AML细胞在葡萄糖缺乏情况下,启动了一个替代机制转而利用果糖。果糖是人体血液系统中的第二大血糖,它的细胞转运由SLC2A5基因编码的GLUT5蛋白转运子介导。我们在研究中发现AML细胞表达的SLC2A5基因水平越高,即利用果糖的能力越强,则病人的预后越差。使用RNA沉默技术干扰AML细胞的SLC2A5基因表达,可显著降低细胞对果糖的摄取以及果糖诱导的细胞增殖。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了一种小分子药物特异性地阻断果糖的跨膜转运,这种抑制果糖利用的方法在体外细胞模型中显示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和浸润。而在AML动物模型中,使用该小分子药物阻断果糖的AML细胞跨膜转运可显著改善小鼠的白血病症状并延长小鼠的生存。值得关注的是,该小分子药物还可与化疗药阿糖胞苷发挥协同作用,能显著改善化疗药的治疗效果。这一项研究工作于一周前 在线发表于 癌症研究领域期刊 - Cancer Cell杂志。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AML研究的几个新发现及其转化意义。因为IDH1/2基因的突变引起的代谢变异,AML患者中有一部分人血清中2-H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这样的高血清2-HG水平意味着病人预后情况较差 - 更容易在治疗后复发以及生存期较短。而合并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代谢物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可以更为精确地对大约占50%的AML病人的预后情况进行分型,而在这以前这部分病人无法用临床上的细胞遗传学方法进行风险判别。除了葡萄糖之外,我们新发现果糖是AML细胞的一个重要(替代性))能源物质,因此,负责果糖转运的蛋白转运子GLUT5将有望成为治疗AML的一个新的靶点。而这种特征性的果糖代谢表型很可能也存在于AML以外的别的肿瘤细胞中,针对GLUT5的小分子化学药物或者抗体药物有望与目前的常用肿瘤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联合使用,极大地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些基于癌症代谢的转化性研究也显示,代谢组学在临床疾病、药物研制等医学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性的作用。 原文出处: 1. Wen-Lian Chen, Yue-Ying Wang, Ai-Hua Zhao, Li Xia, Guo-Xiang Xie, Ming-Ming Su, Lin-Jing Zhao,Jia-Jian Liu, Chun Qu, Run-Min Wei, Cynthia Rajani, Yan Ni, Zhen Cheng, Zhu Chen, Sai-Juan Chen*, Wei Jia*. Enhanced fructose utilization mediated by SLC2A5 is a unique metabolic featur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therapeutic potential. Cancer Cell . 2016, 30, 1–13, October 14. Online published. 2. Wen-Lian Chen, Jing-Han Wang, Ai-Hua Zhao, Xin Xu,Yi-Huang Wang,Tian-Lu Chen,1Jun-Min Li,1Jian-Qing Mi, Yong-Mei Zhu, Yuan-Fang Liu, Yue-Ying Wang, Jie Jin, He Huang, De-Pei Wu,Yan Li, Xiao-Jing Yan,Jin-Song Yan, Jian-Yong Li,Shuai Wang, Xiao-Jun Huang, Bing-Shun Wang, Zhu Chen, Sai-Juan Chen*, Wei Jia*. A distinct glucose metabolism signatur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prognostic value. Blood . 2014, 124(10):1645-1654. 3. Jiang-Han Wang, Wen-Lian Chena, Jun-Min Li, Song-Fang Wu, Tian-Lu Chen, Yong-Mei Zhu, Wei-Na Zhang,Yang Li, Yun-Ping Qiu, Ai-Hua Zhao, Jian-Qing Mi, Jie Jinb Yun-Gui Wang, Qiu-Ling Ma, He Huang, De-Pei Wu,Qin-Rong Wang, Yan Li, Xiao-Jing Yan, Jin-Song Yan, Jian-Yong Li, Shuai Wang, Xiao-Jun Huang,Bing-Shun Wang, Wei Jia*, Yang Shen*, Zhu Chen*, Sai-Juan Chen*.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2-hydroxyglutarate leve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42): 17017–17022.
185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镁合金腐蚀研究进展(9)—葡萄糖对镁体外腐蚀/降解行为的影响
热度 1 rczeng 2015-8-12 23:43
葡萄糖对镁体外腐蚀/降解行为的影响 曾荣昌 山东科技大学 【按】Nature 出版集团旗下的《 Scientific Reports 》(科学报告)刊发了我课题组在医用镁腐蚀机理方面的科学发现。论文题目为 “ Invitro degradation of pure Mg in response to glucose ” ( 5:13026, DOI: 10.1038/srep13026 )。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血糖水平、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血糖调节障碍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预估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将从 2000 年的 1.71 亿增至 2030 的 3.66 亿。全球老龄化对生物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使得高血糖和糖尿病患者在植入生物材料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镁及镁合金具有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力学相容性,作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镁非常活泼,耐蚀性能较差。镁的腐蚀问题则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瓶颈因素。虽然有关镁合金在模拟生理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因人体内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医用镁及合金腐蚀机理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释。 影响医用镁及合金腐蚀的因素包括 阳离子( Mg ­2+ 、 Ca 2+ 等)、 阴离子( Cl - 、 HCO 3 - 、 HPO 4 2 和 - H 2 PO 4 - 等) 以及有机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和葡萄糖等)。然而,有关葡萄糖对镁合金腐蚀影响的研究很少报道。众所周知,高血糖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高血糖或糖尿病人植入镁合金后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另外,镁还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间离子,在血糖和胰岛素的调解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研究葡萄糖对镁合金腐蚀行为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基于材料与化学交互作用,以己六醇作为对照物,通过电子探针、光电子能谱等现代表面分析和电化学测试技术,全面地分析了葡萄糖对纯镁腐蚀行为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镁腐蚀过程的认识。此项研究阐明了镁在不同浓度葡萄糖模拟体液中的腐蚀机理,为医用镁合金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窗户。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经费的支持。 Abstract : Magnesium and its alloys are promising biodegradable biomaterials but are still challenging to be used in person with high levels of blood glucose or diabetes. To date, the influence of glucose on magnesium degradation has not yet been elucidated, this issue requires more attention. Herein, we present pure Mg exhibiting different corrosion responses to saline and Hank’s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glucose contents, and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ure Mg in the saline solution with glucose in comparison with mannitol as a control. On one hand, the corrosion rate of pure Mg increases with the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saline solutions. Glucose rapidly transforms into gluconic acid, which attacks the oxides of the metal and decreases the pH of the solu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absorption of chloride ions on the Mg surface and consequently accelerates corrosion. On the other hand,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ce is obtained with increasing glucose content in Hank’s solu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glucose coordinates Ca2+ ions in Hank’s solution and thus improves the formation of Ca-P compounds on the pure Mg surface. This finding will open up new avenues for research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bio-Mg materials in general, which could yield many new and interesting results. In vitro degradation of pure Mg in response to glucose.pdf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6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肥肉是怎么炼成的(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热度 5 irisamor 2015-7-31 20:11
【良心剧透】 · 我们的身体基本上只能吸收单糖 · 消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拆卸成一个一个的单糖 ·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 · 大部分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内完成的,效率非常高 · 乳糖不耐就是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出了些小问题 饭菜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想要变成肥肉贴在小肚腩上,它首先得想办法穿过胃肠道的肠道壁,进入咱们的身体。这个穿过肠道壁进入身体的过程就是咱们平时经常说的 吸收 。当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能直接被身体吸收的。还记得“糖”家的三兄弟吗?基本上,只有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这些 单糖 才能最终进入身体。所以呢,在饭菜通过消化道的过程当中,把各种各样的碳水化合物变成单糖的过程,就叫做 消化 。简单来说,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是让饭菜里的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的过程。 游荡在肠道里的碳水化合物个头儿太大,没法被吸收进入身体 各种消化酶需要先把大个头儿的碳水化合物切开来,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单糖。这个过程就叫做 消化 切割好的单糖就可以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血液系统流进身体了。这个过程就是 吸收 ( 图片来源: science.taskermilward.org.uk ) 淀粉是日常饮食中常见的最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了,咱们就跟着它,看看碳水化合物是怎么从吃进嘴里开始被一步一步消化、吸收进入身体的。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唾液腺分泌的 唾液淀粉酶 可以把淀粉里手拉着手成群结伙的葡萄糖们分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小组合:如果是直链淀粉就切割成短小一些的葡萄糖链;如果是支链淀粉就拆开来,变成简单一点的葡萄糖小枝杈,或是从某个枝杈上切下一条短小的葡萄糖链来。淀粉酶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别严格的操作规范,基本上是一拥而上、打哪儿指哪儿的奔放作风,所以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有少量的麦芽糖或者葡萄糖从淀粉枝杈的末端被切割下来游荡在口腔里面。咱们吃馒头米饭时尝出的甜味,就是这些麦芽糖和葡萄糖在口腔里游荡的时候遇见了味蕾。所以,细嚼慢咽会让馒头米饭吃起来更甜一些。 唾液淀粉酶随着食物一路向下,持续辛苦地工作着,直到胃酸破坏了它喜欢的工作环境。胃酸实在太酸了。食物中的淀粉到这里就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消化,有的变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有的变成了短小精悍一些的葡萄糖小组合,也有的可能还没来及跟唾液充分混合就被吞进胃里了。消化到一半的这些短小细腻的葡萄糖小组合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 糊精 。有时候你能在食品标签里找到它的名字,因为它是食品工业中非常理想的基础原料之一。所以下次再见到的话你就知道了,这不是什么剧毒的食品添加剂,也不是妖怪,只不过是消化到一半的淀粉而已。 接下来的消化过程是在小肠里完成的。接替唾液淀粉酶工作的,是胰腺派来的 胰淀粉酶 。一拥而上的胰淀粉酶在一番辛苦工作之后,终于会把所有的淀粉都切割成葡萄糖,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比如麦芽糖。大体上,这就是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里被消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结束之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基本上就全部都变成可以直接被吸收的单糖,或者稍微复杂一点的二糖了。接下来,就该小肠出马了。 还记得小肠黏膜的样子吗?海葵一样的小肠绒毛挥舞着微绒毛“触手”捕捉游荡在小肠溶液里的糖。不管抓住哪种二糖,微绒毛上都有专门的酶把它拆成两个单糖:麦芽糖酶可以把麦芽糖拆成两个葡萄糖;蔗糖酶可以把蔗糖拆成一个果糖和一个葡萄糖;乳糖酶可以把乳糖拆成一个半乳糖和一个葡萄糖。总之所有的二糖都会被小肠绒毛抓住然后拆开变成两个单糖。这些在微绒毛上被拆开的单糖和直接抓回来的单糖就可以穿过小肠上皮细胞,最终被身体吸收了。 专门消化蔗糖的蔗糖酶把一个蔗糖拆成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的过程(图片来源: www.sciencelearn.org.nz) 那么这些糖又是怎么穿过肠壁进入身体的呢?吸收其实是一个蛮复杂的过程。除了一小部分葡萄糖在口腔里就能被吸收之外,绝大部分的糖都是在小肠里被吸收进入身体的。小肠绒毛表面包裹着毛细血管的小肠上皮细胞就像是厚厚的两道城墙,保护着血液循环系统不会受到饭菜里有害物质的入侵。但是这样也就阻碍了养分进入身体。所以呢,被微绒毛抓住的单糖们就需要先想办法穿过第一层城墙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然后再想办法穿过第二道城墙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才能作为养分被身体利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同的糖也有各自不同的穿墙法门。比如就有专车负责把微绒毛抓住的葡萄糖和半乳糖运进第一道城墙,然后换乘另外一班专车穿过第二道城墙进入身体,小肠还会给这些专车提供运输所需要的能量供给。这个过程叫做 主动转运 。果糖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果糖虽然也有专车,但是这些专车没有专门的能量供给,只能依靠墙里墙外的果糖浓度差异来运输。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只有墙的一边挤满了果糖,另一边稀稀拉拉的时候,“糖满为患”的这边才会有果糖能够坐着专车漂到另一边去。这个过程叫做 促进扩散 。不管是哪种方式,咱们的身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效率都是非常高的。据说人类的小肠有能力每天吸收 5400克的葡萄糖 ,大约相当于20公斤白米饭 。所以,除非真的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比如那些专业运输队发生了变异,或者某种消化酶发生了变异,否则,长不胖基本上就只是吃得不够多而已。 吸收葡萄糖的主动转运过程 成功穿越的糖们在进入身体之后并不会随着血液循环系统马不停蹄地飞奔去变成肥肉,而是统统先被送进肝脏,等待进一步的安排。过了肝脏这关,一部分葡萄糖才会随着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身体各个部分被做成肥肉储存起来。这里面的故事,咱们下次再接着聊。 多说一句,前面说的碳水化合物只是“会让你长肉”的那部分碳水化合物。像膳食纤维这些不能被消化酶拆开的碳水化合物呢,也一样能变成肥肉,只不过它们在咱们身体里有着完全不一样旅程。这是后话,不要急。 结束之前,联系一下咱们的实际生活。猜猜看,为什么有的人喝牛奶会拉肚子? 问题就出在 乳糖酶 的身上。喝了牛奶会拉肚子是因为牛奶中的乳糖没有被消化掉。这些乳糖在小肠里四处游荡,本来就会让人不舒服,进入大肠之后更会成为肠道菌的美餐。肠道菌饱餐之后产生的废物和废气会加剧肠胃不舒服的症状,让人感觉肚子胀什么的,再严重就会拉肚子了。消化乳糖的工作是乳糖酶负责的。在咱们人类的小肠里,乳糖酶的工作能力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最强。因为乳糖是宝宝们唯一的碳水化合物来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断奶之后,大部分人的乳糖酶就开始“消极怠工”了。只有大约 30%的成年人能像婴儿一样有效的消化吸收乳糖。剩下的大部分人成年之后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大约只有刚出生时的5%-10%了 。这种情况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 乳糖不耐 。当然,也不用因为喝了牛奶会拉肚子就完全不吃乳制品。乳制品作为蛋白质、钙、维生素D,还有维生素B2的营养来源真真是极好的。因噎废食,没有必要,也得不偿失。其实大多数乳糖不耐的人多少都能吃一点点乳糖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0年的一项调查,大多数乳糖不耐的人每餐也能摄入大约12克乳糖 。差不多就相当于喝一小袋百利包包装的纯牛奶,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酸奶和硬质奶酪之类的产品也是不错的选择。鲜奶里的乳糖在这些产品在加工的过程当中已经被细菌吃掉,或是随着副产品被剔除掉了。 【参考文献】 Gropper, S. S., Smith, J. L.,Groff, J. L. Advanced Nutrition and Human Metabolism (5th Edition)2009. 薄荷网. 薄荷食物库. 2015. Whitney, E., Rolfes, S. R. Understanding Nutrition (International Edition):Cengage Learning; 2012.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rogram. LactoseIntolerance and health. NIH ConsensusDevelopment Conference. Bethesda, Maryland: NIH; 2010.
个人分类: 给明天的健康日志|1082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利用酶催化实现分子量相近溶质的纳滤分离
热度 2 gentleman 2015-5-28 16:28
俗话说,给我一张合适的膜,我就可以分离开这世上任何两种分子。俗话又说,千里马常有,合适的膜不常有。因此有些分子的分离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些分子量接近的水溶性小分子。比如,在生物炼制中,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最后会有大量的小分子溶质(图1),各种单糖(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和发酵抑制物(呋喃衍生物、脂肪族酸以及酚类物质)。这些分子的分离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和难题,特别是对葡萄糖和木糖的分离以及单糖与酚酸的分离。 图1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可能存在的成分 (Green Chem., 2014, 16, 4816–4838) 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单糖可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大宗化学品,但其中的发酵抑制物需提前去除,而大部分的酚酸又与单糖的分子量接近,尽管酚酸带电,但是调节 pH 值会引入大量的无机盐,同样会产生后续的分离问题。因此我们采用漆酶将酚酸聚合,这样可以增加酚酸与单糖之间分子量的差别,可以在原有 pH (酸性)下实现高效纳滤分离,透过单糖,截留住酚酸聚合物(图2左)。 葡萄糖和木糖分子量分别为 180 和 150 Da ,且均不带电荷,纳滤膜对他们的分离因子极低。而生产高纯度的木糖又是化学法制造木糖醇的前提,因此我们采用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图2右),不仅进一步增加了与木糖的分子量差距(葡萄糖酸分子量 196Da ),而且赋予两者以电荷差别(葡萄糖酸带负电),这样,采用纳滤膜可以很好的实现木糖的纯化,同时产生的葡萄糖酸也是很重要的一种高附加值化学品。 图2 漆酶催化强化酚酸和单糖的纳滤分离(左)和多酶催化强化木糖和葡萄糖的纳滤分离(右) 通过这两个例子,酶催化和膜分离的结合又有了一个新的应用,就是强化小分子溶质的纳滤分离,当你有两个大小相近的分子需要纳滤分离,可以尝试找一种酶将其中一个分子转化或者聚合,这样不仅实现了高效分离,而且还能获得其他高附加值的产物,是不是棒棒的! 文章下载地址: 1 、 Separation of phenolic acids from monosaccharides by low-pressure nanofiltration integrated with laccase pre-treatment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6738815001362 2 、 High performance separation of xylose and glucose by enzyme assisted nanofiltration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6738815004470 自评: 这两篇论文都是在确定要离开丹麦后才设计的,因此其设计宗旨就是短平快。课题组在拿了一个与诺维信合作的生物炼制大项目后,其主要发展方向就偏生物炼制这个大坑了,所以大老板一句话,我就负责这些小分子的分离了,还必须与课题组本来的主流方向 — 酶催化结合。所以我就想呀想,整出这样两个 idea ,自己做一个,带的美女博士生做一个。当然,如果比较两篇论文,还是自己写的更老到一些,毕竟自己在纳滤界混了这么多年。这是丹麦美女博士生的第一篇论文,虽然不完美,但是我觉得她潜力无穷,将来必成大器。 最后献上一张和丹麦同事们的合照,那个金发披肩的站在后排的美女就是我带的博士生。
个人分类: 学习|5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葡萄糖(血糖)检测突破性研究总结
热度 1 shawn2 2015-5-19 06:27
最近英国巴斯大学Tony教授,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杂志Chemical Review的综述性文章,总结了其在本领域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文章围绕葡萄糖检检测的新方法,尤其利用硼酸识别葡萄糖分子和在癌症细胞糖蛋白标记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总结,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血糖临床持续性监测。 作为其作者之一,在博士期间进行了此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并希望此方面技术能在中国国内得到研究,应用和开发。 全文链接如下: http://pubs.acs.org/journal/chreay chem rev 葡萄糖研究总结.pdf
个人分类: Life in UK|31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5) ---- 从水溶液的导电
热度 1 dsm9393 2014-7-28 16:57
探索“小宇宙”为何这样难? (5) ---- 从水溶液的导电性看大脑开关的缺失 都世民 水能导电,很多人都知道。因暴风雨导致路面上阻塞,水排不出去,当电线吹断时,电线落到水中会让附近行人受电击,这是很危险的,这一点很多人从电视上看到过介绍。 可是盐的水溶液与糖的水溶液,那一种导电呢?而另一种不怎么导电呢?知道的人就不会多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下面笔者从一科普杂志上看到如下解释: 将盐、葡萄糖、醋分别放入纯净水中,等它们都溶解后,将电池和LED灯泡連成一闭合回路,你会看到三个杯子連成的三个回路,三个灯泡的亮度不同,与盐的水溶液相连的LED灯泡最亮;与葡萄糖水溶液相連的LED灯泡亮度最差;与醋的水溶液相连的LED灯泡亮度居中。这个试验结果说明什么呢?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是笔者说这一问题的目的。因为屏状核是大脑开关的说法,应该通过电路的概念来说明。 盐的水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呢?这是因为盐晶体是由纳离子和氯离子组成。在微观层面,盐晶体溶于水中,被许多水分子包围着,水分子包含氢、氧原子,各原子核带正电,而离子带负电,相互中和呈中性。氧原子略呈负电,氢原子呈正电,水分子虽呈中性,但电荷分布确偏向一端。 在盐溶于水的过程中,氯离子带负电,而氢原子呈正电,互相吸。而纳离子呈正电,氧原子呈负电,互相吸。水分子多时,盐晶体的离子就被一点点剥离。使盐晶体完全被溶解在水中,变成电解液。在溶解过程中,正电离子与负电离子结合,产生的移动与电子移动而导电是类似的。 葡萄糖溶于水的情况就不相同了。因葡萄糖晶体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相互结合形成,它们是共价键。碳原子与氢原子构成的苯是无极性,不溶于水。葡萄糖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不产生正、负极性的离子,所以它不导电。 现在回过头去看大脑开关报道,看不见脑神经回路是怎么导电的?尽管有电突厥的说法,也有论文用模拟电路来解释脑神经回路,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还不成熟。脑神经元、轴突、树突、突厥等有没有极性?它们在传递信息时,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对于屏状核的组成,它在微观层面如何用等效电路来描述,研究者应该说清楚才是。否则怎么能让人信服它是大脑开关呢?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3550 次阅读|4 个评论
浅议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
热度 1 maocier 2014-4-28 11:59
前阵子,小硕准备毕业前再疯狂一把,打算尝试一下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 (glucose oxidase , GOx) 的直接电子传输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DET) )。因为前三年在纳米多孔金 (Nanoporous gold, NPG) 上做了一些葡萄糖传感器的工作,都是基于第二代模型,如果可以在 NPG 上实现 GOx 的 DET ,将是对我前面工作的一大补充。 先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二、三代葡萄糖传感器机理(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 J. Wang, Chem. Rev. 108 (2008) 814 ),这个分类是基于使用的电子媒介体 (mediator, M) 种类的不同,从而相应的酶的活性中心 (GOx 为 flavin adenine dinucletide , FAD) 与电极直接的电子传输 (electron transfer, ET) 路径不同。第一代电子媒介体为测试溶液中的溶氧,第二代为可以自我氧化还原的有机小分子,上述两种都有各自对应的问题。第三代酶电极传感器则不使用电子媒介体,而是建立起酶的活性中心和电极表面 DET 的桥梁,但 GOx 的活性中心深埋在厚厚的蛋白质中,跟电极的距离较大,要实现其 DET 是比较困难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是非常理想的,可以做到 reagent-less 。 不过经过几天认真的文献调研、探索实验和跟导师探讨,我们感到一些蹊跷。虽然前面在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纳米材料上对于 GOx 的 DET 文献报道了非常多了,但似乎这些报道里面鲜有是真正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 前面交代了,真正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工作时是不需要电子媒介体参与的,可我发现绝大多数的文献报道中,是可以看到在 -0.4 至 -0.5V 之间的 GOx 的活性中心 FAD 的氧化还原峰不假,但检测葡萄糖时还需要在检测溶液中通入氧气(如图所示,有氧气存在时(点状线)循环伏安曲线可逆性变差(有些类似第一代葡萄糖传感器的机理 2FAD+O 2 → 2FAD++O 2 2 - ),在加入葡萄糖后由于竞争关系还原峰下降了(见虚线, GOx(FAD)+glucose → GOX(FADH2)+gluconolactone ),上述两个图片来自 Anthony Guiseppi-Elie et al 2002 Nanotechnology 13 559 )。疑惑就在这里了,检测葡萄糖时还需要氧气参与的到底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么? 最近在 Analytical Chemistry 上报道的相关研究让我有拨云见日之感( Anal. Chem., 2014, 86 (1), pp 752–757 ),文章中写道“ The voltammetric studies showed that, regardless of CHIT matrix, the GOx adsorbed on CNT yielding a pair of surface-confined current peaks at −0.48 V. The anodic peak did not increase in the presence of glucose in an O2-free solution indicating the lack of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DET) between the enzymatically active GOx and CNT. The voltammetric peaks were due to the redox of enzyme cofactor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 which was not the part of active enzyme. The presented data suggest that DET may not be happening for any type of GOx/CNT-based sensor . ”也就是说虽然在 −0.48 V 看到了氧化还原峰,的确是 FAD 的氧化还原峰不假,但这个时候 GOX 已经变成 apo-GOx 了, FAD 漏出来了所以可以看到氧化还原峰(如下图所示), apo-GOx 已经丧失了对葡萄糖的感应能力。而看到的在氧气存在下对葡萄糖的信号是来源于离 CNT 较远的完整的 GOx (机理其实是第一代的使用 O2 作为 mediator )。作者干脆指出“ The presented data suggest that DET may not be happening for any type of GOx/CNT-based sensor . ”。此外,作者还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表示了担忧,“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protocols can be also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proteins in assessing the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nanomaterials. ”。 其实早在 1994 年,还在长春应化所工作的池其金老师和董绍俊院士等就已经发现了虽然在氧化处理的碳电极上观察到在负电位区间 GOx 的一个氧化还原峰,但 GOx 已经失活了。“ Although the direct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dsorbed enzymes and the electrode has been achieved as described above, the adsorbed enzymes cannot catalyze their substrates to oxidize. This shows that the adsorbed enzymes have lost their bioactivity. ”( Electrochimica Acta, Volume 39, Issue 16, November 1994, Pages 2431–2438 )。 当然,真正的让人服气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的相关报道还是有的,比如 J. J. Gooding 等人设计的通过分子线来链接 GOx 的电极体系(如下图,来自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Volume 9, Issue 9, September 2007, Pages 2218–2223 )。 对葡萄糖的检测也是在无氧环境下实现的(如下图)。不过这种设计用到的分子线应该挺贵的(自己合成的,还没商业化),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第二代的相比还是比较低的。最后总结一下,也就是说,真正的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还是可以实现的,我辈还有机会,我辈还需继续努力。
144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的论文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上发表了
热度 3 rongqiaohe 2013-9-26 10:45
非常高兴,我们的论文能够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g Biochem Biophys)上发表! 自1815年法国科学家发现糖尿病人尿中的甜味物质是葡萄糖,198年以来,全世界的同行均以葡萄糖及其相关领域为糖尿病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学美教授合作,发现了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含有大量的核糖,且较正常对照显著异常升高。该工作提示我们的同行,应该重视核糖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 潜在的理论意义 】2型糖尿病不但具有葡萄糖代谢慢性失调,而且可能具有核糖代谢失调。 【 潜在的社会和应用价值 】请国内外(包括欧美)同行重复我们的实验,如果能够重复出与我们相同的结果,为了全世界千千万万个糖尿病人健康安全,建议相关医学领域纠正和废除糖尿病“口服核糖”的治疗方法 (Steinberg T, Poucher R L, Sarin R K, et al.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Ribose in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1970, 19(1): 11-16)。 论文地址: http://www.pibb.ac.cn/pibb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341flag=1 感谢《中国科学报》报道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3/9/278223.shtm 感谢相关科技网络报道和转载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925/c1007-23029780.html http://news.ebioe.com/show/125763.htm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jx.china.com.cn/keyan/yaowen/2013/0925/14555.html http://tech.hexun.com/2013-09-25/158288283.html http://article.wn.com/view/WNAT95a3d38f5c9ea95a8309efcfd0d77fb3/#/related_news 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3/09/25/018716166.shtml 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12089 http://www.lninfo.gov.cn/kjzx/show.php?itemid=437395 还有许多科技相关的网报道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个人分类: 浅谈|4589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苦瓜可抑制癌细胞获取葡萄糖的能力
热度 1 crossludo 2013-3-26 16:14
中国产的苦瓜可抑制癌细胞获取葡萄糖的能力,使其失去能量支持而死去。   美国科学家在对实验鼠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人员给实验鼠喂苦瓜汁,结果它们体内胰腺恶性肿瘤发展的几率降低了60%。   此前的研究显示,苦瓜果实可帮助治愈Ⅱ型糖尿病。这一蔬菜中的 生物活性化合物 能激活机体里一种叫 AMPK 的酶,这种酶有助于肌肉和脂肪细胞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   此外,科学家早些时候证实,中国产苦瓜的提取物能消灭乳腺癌细胞。   苦瓜早就以有益身体健康的特性而闻名。中医将苦瓜入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个人分类: 集粹点滴|1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家16年研究解决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苷问题
oryzameng 2012-8-11 20:19
为了抵抗一些天然的危害,比如食草性害虫或疾病,植物会利用毒素来保护自己。例如油菜就通过产生硫代葡萄糖苷来达到这一目的。由于硫代葡萄糖苷的存在,油菜籽在作为饲料原料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来解决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问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阻碍这种毒素进入到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作为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被发表在了Nature杂志。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Barbara Ann Halkier教授说:“我们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我们把它叫做‘运输工程’。这种技术可以将一些不需要的物质从植物的可食用部分清除出去。” 油菜籽通常的用途是生产食用油,加工后剩下的菜籽饼除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外,还含有一定的粗脂肪、纤维素、矿物质(主要有钙、铁、锰、磷、硒和镁等)和多种维生素(包括生物素、叶酸、烟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粕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但油菜饼中含硫代葡萄糖苷较高(—般为4%~6%),硫代葡萄糖苷本身并无毒,但水解后产生有毒物质,能使动物甲状腺肿大和出现多种中毒症状,因而影响了它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得益于哥本哈根大学的这一项新的技术,油菜籽作为商业用动物饲料原料的潜力将得到大大提升。 Barbara Ann Halkier的研究团队先是在拟南芥中进行实验,他们在这种与油菜非常接近的植物中存在两种蛋白质,它们可以将硫代葡萄糖苷运输到拟南芥的种子中。研究人员随后对拟南芥中的这两种蛋白质进行了敲除,结果令人惊讶的是,拟南芥种子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完全消失了。 油菜是世界上第三大广泛种植的产油植物,这一新的技术的商业潜力不言自明。目前,世界最大的植物生物技术公司Bayer CropScience(拜耳作物科学)正在与哥本哈根大学的技术转化中心进行合作谈判,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技术来种植油菜,生产无硫代葡萄糖苷油菜籽。 据称,该研究成果来自于16年的基础研究。这一杰出的事例说明,基础研究也能产生可供社会直接利用的新发现。 原文下载: nature11285.pdf
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葡萄糖
cdli 2011-5-20 09:39
来自百度百科:葡萄糖在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是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新陈代谢中间产物。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 细想起来我的葡萄糖有:古典音乐、自然、生物、高科技、艺术、人和动物的友善和智慧的一面。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吃什么就能补什么吗?
热度 17 qpzeng 2011-3-30 13:56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人与猿猴在食物上的最大区别就是,作为主粮, 人吃熟食,而猿猴吃生食 ,但人得以从猿猴进化而来是否因食性的改变尚不得而知。 不管哪种食物,都由糖类、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构成。 比如, 大米、面粉等主粮所含的糖类主要是淀粉,而蔬菜、水果所含的糖类主要是纤维素。 人的口腔及胃肠道都有各种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后吸收利用,但人体内缺乏分解纤维素的纤维素酶,人吃进蔬菜和水果后,只能摄取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糖分等小分子,纤维素则不能利用而排泄。同样, 煮熟的肉类也要经过消化系统的完全消化,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类分解成脂肪酸、甘油及其他小分子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 食物中的大分子(多糖、脂类、蛋白质)能不能被人体利用,主要取决于人体内是否含有分解大分子的酶。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婴儿可以将奶水中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成年人却不能分解乳糖,甚至出现乳糖不耐受症。这是因为 婴儿肠道中含有乳糖酶,而成年人肠道中此酶退化 。因此,成年人应避免直接饮用未加工的牛奶、羊奶、马奶等,最好饮用经微生物发酵过的酸奶。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生物大分子而言,经过高温蒸煮、煎炒后已破坏其空间结构(变性),但要变成人体的营养成分还得依靠自身的酶。如果人直接食用半生不熟的肉类(如六七成熟的海鲜)或鸡蛋(如糖心荷包蛋), 由于各种蛋白质尚未完全变性,它们进入人的胃肠道后可以产生过敏反应 ,于是有些人吃了煮得不太熟的海鲜或鸡蛋后会出现肚子疼、呕吐等过敏症状。同时, 由于未变性的蛋白质仍然保持抗原性,因此进入人胃肠道还能激发免疫反应 。如果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年人经常吃这类未煮熟的食物,其病情可能不断加重,应予以重视! 不过,食物中的很多小分子即使加热也不会发生太大的结构变化,被人体吸收后仍然可以发挥它们原有的作用。比如, 令运动员大惊失色的“兴奋剂”就是一类不怕加热的小分子 ,包括:合成类固醇,如雄性激素类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如咖啡因等;麻醉镇痛药,如海洛因、可待因、吗啡等;精神性兴奋剂,如苯丙胺可卡因、安菲太明等;交感神经胺剂,如麻黄素、甲基麻黄素等。因此, 运动员常常因为饮食不当而误服兴奋剂,导致禁赛甚至失去运动生命,当慎之又慎! 另外,人所需要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元素必须从食物中获取,其中维生素的种类多,结构各异,但大部分维生素都不耐高温。因此,无论炒还是煮,蔬菜都不要加热过度,否则维生素全部失效。 看来,中国人吃煮熟的蔬菜没有外国人吃沙拉科学! 人与动物的蛋白质类激素(如生长激素)因氨基酸序列不同而不能通用,所以人用生长激素都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不过, 像类固醇激素这类小分子,人与动物则基本上没有差别,可以共用,甚至植物来源的性激素类物质都能为人所用。 比如,豆类中就含有丰富的雌激素类似物,可以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因此,有人推论,肉食动物的性欲高于草食动物,或吃肉多的人性欲就高。可是, 人体是可以自己合成性激素的,只要身体发育正常,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性激素的 。 总之,人吃什么就补什么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如吃动物肝脏可以补肝,因为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D、K、B2、B6、B12、PP等,但又不完全对,如吃肉并不能强化肌肉,吃油也不会积累脂肪。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做法是尽量让大分子营养物质彻底煮熟,而注意让小分子营养物质保持活性,这就要讲究适当的烹饪技巧!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6578 次阅读|33 个评论
四维PET-CT ---- 最先进的临床影像诊断技术
xupeiyang 2011-3-29 21:46
四维PET-CT融合了反映人体功能、生化代谢的PET与反映人体解剖结构的高分辨CT两种功能,以放射性核素的示踪技术为基础,通过注入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示踪剂如18F、13N、15O、11C等标记的葡萄糖、氨基酸、核苷、神经递质或受体等定量、实时的三维显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应用CT技术对这些核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定位,实现了解剖和功能图像的优势互补,使病人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得功能代谢和解剖结构双重信息的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临床影像诊断技术。   四维PET-CT的发明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肯定,被赞誉为“观察生命的雷达”,是早期诊断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冠心病和健康查体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各大PET研究中心,四维PET-CT主要用来进行早期肿瘤的探测。它可以从分子水平早期定量的发现肿瘤葡萄糖代谢等生物学异常,甚至在没有临床症状或未形成肿块之前发现病变,从而早期诊断肿瘤、鉴别肿瘤良恶性、分级分期、疗效判断、监测复发及预后评价。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淀粉的营养研究进展
wenfeng1123 2011-3-25 08:07
淀粉的营养 能量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命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淀粉和油脂。本文着重对淀粉的特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淀粉的种类   1、按照淀粉分子结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从分子结构上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直链淀粉是以α-1,4键结合,支链淀粉除α-1,4键外,还有α-1,6键。直链淀粉较支链淀粉分子小、连接葡萄糖链的氢键较强,且易与油脂(脂肪酸)等形成复合物。直链淀粉遇碘变蓝,而支链淀粉遇碘变紫至紫红色。普通玉米中支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73%,直链淀粉占27%;糯玉米胚乳中的淀粉100%为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又称可溶性淀粉,溶于热水后成胶体溶液,容易被消化吸收。支链淀粉是一种具有支链结构的多糖,它不溶于热水中。   2、按照消化降解速度:快速消化淀粉(RDS)、缓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   表1 淀粉体外消化的分类(Egnlyst et al., 1992) 淀粉类型 举例 小肠消化情况 快速消化淀粉(RDS) 新鲜煮熟的淀粉食品 快速消化 慢速消化淀粉(SDS) 大多数生的禾谷类原料 慢但是消化完全 抗性淀粉(RS) 抗性淀粉(RS) 物理包被淀粉 部分研磨的谷物及籽实、豆类 物理包被淀粉 生淀粉颗粒 生马铃薯和香蕉,高直链玉米淀粉 生淀粉颗粒 老化淀粉 煮熟后冷却的土豆、面包和玉米片 老化淀粉 化学改性淀粉 磷酸化淀粉等 化学改性淀粉   按照消化速度,淀粉可分为快速消化淀粉(RDS)、缓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而根据淀粉来源和抗酶解性的不同,又可将抗性淀粉(RS)分为4类:RSl、RS2、RS3、RS4。见表1。   RSl指的是由于机械加工而使淀粉颗粒发生物理屏蔽作用,被锁在植物细胞壁上使其不能为淀粉酶所作用的部分。常见于轻度碾磨的谷类、豆类中,也称为物理包埋淀粉。这类RS易受咀嚼或加工方式影响。   RS2主要见于未加工的或未蒸煮的马铃薯、香蕉(特别是绿色时)和高直链淀粉。因其物质结构如结晶结构、密度大等特点而产生抗消化性。RSl和RS2经过适当加工后仍可被淀粉酶消化吸收。   RS3(老化淀粉)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抗性淀粉,是凝沉的淀粉聚合物。淀粉经糊化后冷却形成老化淀粉,分为RS3a和RS3b两部分,其中RS3a为凝沉的支链淀粉,RS3b为凝沉的直链淀粉。RS3b的抗酶解性最强,而RS3a可经过再加热而被淀粉酶降解。   RS4包括化学改性、商业用的变性淀粉。主要由基因改造或化学方法引起的分子结构变化等所产生,如乙酰基、羟丙基淀粉,热变性淀粉以及磷酸化淀粉等。见表2。   表2 一些碳水化合物的体外消化率 (g/100g 干物质) (Englyst et al. 1992) 举例 快速消化淀粉 慢速消化淀粉 抗性淀粉 总淀粉 淀粉消化 指数 快速可利用 葡萄糖 面粉 40 39 2 81 49 40 玉米 73 2 3 78 94 81 燕麦 57 6 2 65 88 49 生大米 60 12 6 78 93 81 煮熟大米 78 1 1 79 98 86 土豆淀粉(生) 6 19 75 99 6 5 香蕉粉 3 15 57 75 4 6 Faba豆 27 16 6 49 55 8 豌豆 12 2 5 20 60 9 葡萄糖 100 100 100 100   二、淀粉的糊化与老化   1.淀粉糊化   淀粉糊化过程是在一定温度、水分条件下进行的,完全糊化需要淀粉与水分和热的充分接触。糊化反应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淀粉的非结晶区开始发生水合作用,水分子介入其间,破坏原有的氢键,所以此时淀粉粒体积及粘度开始增大;第二步:不定形、非结晶区的水合作用达到某一极限;第三步:水分子进入结晶区域,完全破坏淀粉的固有物性。在淀粉糊化的过程中,淀粉糊粘度先升高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   淀粉的糊化温度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别,同一种淀粉在大小不同颗粒间也存在差别。大颗粒易糊化,糊化温度低;小颗粒难糊化,糊化温度高。所以糊化温度是一个范围,相差约10℃。低温为糊化开始温度,高温为糊化完成温度。见表3。   表3 几种淀粉糊化温度 淀粉 糊化温度 普通玉米 62-72 糯玉米 65-75 小麦 58-64 大米 68-78 高粱 68-78 马铃薯 56-68 木薯 52-64 甘薯 58-74   2、淀粉老化(回生)   淀粉老化是淀粉糊化的逆过程,此类淀粉属于RS3类。完全糊化后的淀粉,若让其自然冷却,就会发生氢键再度结合,使淀粉胶体内水分逐渐脱离,即发生离水作用,最终形成难以复水的结晶物,这就是老化的淀粉。其实质为直链淀粉分子相互靠近,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双螺旋,许多双螺旋相互叠加形成许多微小的晶核,晶核不断生长、成熟,成为更大的直链淀粉结晶(RS3b)。直链淀粉结晶区的出现会阻止淀粉酶靠近淀粉结晶区域的α—1,4葡萄糖苷键,并阻止淀粉酶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与淀粉分子结合,从而赋予了直链淀粉结晶抗淀粉酶的消化能力。直链淀粉分子结晶后,支链淀粉分子的一些侧链也通过氢键连接开始缓慢结晶,但这种由支链淀粉形成的结晶可以缓慢的被消化(RS3a)。糊化的淀粉在2~4℃时最易老化。 Mee Ra Kweon等(1997)研究发现,经糊化再冷却处理后的淀粉所产生的抗性淀粉会随着淀粉分子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与抗性淀粉的得率成正比。   三、提高淀粉消化率的方法   1、化学方法   1.1 酶制剂   主要用于饲料工业的淀粉酶有α—淀粉酶、支链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支链淀粉酶的特点是,能专一性的切开支链淀粉和糖原等分支点的α—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Siversides等(1999),Summers(2001)等报道了在肉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使用复合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后,提高了饲料的代谢能值和蛋白质消化率。   1.2 化合物   化合物影响淀粉的糊化难易。氢氧化钠、尿素、二甲基亚砜、水杨酸盐、硫氰酸盐、碘   化物等促进糊化,糊化温度降低;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蔗糖等则相反。见表4。   2、物理方法:促进淀粉糊化,减缓糊化淀粉的老化   糊化处理使淀粉分子本身的结构发生变化,容易接受酶的作用,消化率增加。使淀粉糊化的最常用方法有蒸、煮、炸等。小规模养殖,可以使用煮、蒸和炸的方法。但在日趋集约化的今天,机器的使用则提高了淀粉糊化的效率,包括热滚法、喷雾法、挤压膨化、脉冲喷汽和微波法。热滚法是利用滚筒干燥机,分为配浆、糊化、稠化和干燥四步;喷雾法是在连续的喷射蒸煮器中,用高压蒸汽同淀粉乳混合糊化,然后快速干燥;脉冲喷气法是用频率为250/S的脉冲喷气燃气机将含水35%的淀粉雾化、糊化和干燥;微波法是用微波将淀粉糊化,干燥,然后经过粉碎得产品。挤压膨化法最为常见,下面重点介绍。见表5。   表4 化合物对淀粉糊化温度的影响 化合物(%) 糊化温度(℃) NaOH0.2 56-60 0.3 49-65 NaCL1.5 68-73 3.0 70-79 6.0 75-83 Na2CO35.0 64-75 10.0 67-76 20.0 78-87 30.0 92-103 蔗糖5.0 61-72 10.0 60-74 20.0 65-78 30.0 70-81 40.0 72-85 50.0 76-91 60.0 84-97   2.1 挤压膨化法   挤压膨化法是利用螺旋挤压机使淀粉糊化,再由小孔以爆发式喷出,干燥得产品。淀粉经过膨化后,其淀粉结构发生变化,表现在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其总淀粉含量降低(淀粉糊精化),同时其支链淀粉含量也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却增加。最常见的就是玉米的挤压膨化。   当玉米粉与蒸汽和水混合时,淀粉颗粒开始吸水膨胀,通过膨化腔时,迅速升高的温度及螺旋叶片的揉搓使淀粉颗粒加速吸水,晶体结构开始解体,氢键断裂,膨胀的淀粉粒开始破裂,变成一种粘稠的熔融体,在膨化机出口处由于瞬间的压力骤降,蒸汽(水分)瞬间散失使大量的膨胀淀粉粒崩解,淀粉糊化。高温、高压及机械剪切使挤压膨化比其它加工方式产生的淀粉糊化更彻底,一般糊化度可达80%~100%,与常规的煮熟工艺相比,能使植物细胞壁破裂,淀粉链更短,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消化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完全糊化后的淀粉,若在80~120℃高温下迅速脱水干燥,则可以防止其分子长链间有太多机会产生新的氢键结合,防止糊化的淀粉老化。但是完全糊化的淀粉还是会有小部分发生老化现象。例如馒头和面包中分别含有约1%和2%的老化淀粉。   影响玉米膨化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水分、膨化温度、膨化压差及腔内机械剪切力,这也是目前膨化生产中可以控制的几个因素。玉米挤压膨化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所谓湿法是指蒸汽预调质后再膨化,干法是没有蒸汽预调质,直接膨化。一般地,湿法生产比干法生产效率高,但需要蒸汽锅炉,投资要比干法大一些。   表5 生玉米与不同加工方式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 项目 生玉米 烘烤 爆裂 蒸汽压片 挤压膨化 制粒 膨胀 糊化度 28.57 30.6 46.1 60-70 80-100 25-40 40-70   2.2 蒸汽压片   蒸汽压片一般是将谷物100―110℃蒸汽调质30―60分钟,使谷物水分含量达到16%―20%,然后用预热后的压辊碾压成特定密度的谷物片。干法压扁是使干谷物通过直径较大的压辊(45.7cm)压成一些小块(类似于粗粉碎),堆积密度约为0.52―0.64kg/l。   2.3 减缓糊化淀粉的老化   对已经糊化的淀粉采取措施防止或延缓老化,间接提高淀粉的消化率。一般可采取低水分含量,进行瞬时脱水干燥,以及添加油脂、蔗糖、乳化剂等方法来控制淀粉的老化速度。单苷酯可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减少抗性淀粉RS3的含量,磷脂、油酸和大豆油等都会使抗性淀粉RS3含量降低,马铃薯直链淀粉与油酸的复合物抗消化性非常高,但在马铃薯直链淀粉中同时加入油酸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则又会使抗性淀粉RS3的含量降低。   四、淀粉的消化吸收   1、猪   小猪刚出生时,α-淀粉酶活性很低,4周龄后则增长很快。相比较,唾液α-淀粉酶活性在新生猪和成年猪中都很低。而且唾液α-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胃中可被快速降解。所以唾液α-淀粉酶对淀粉的降解作用并不显著。安装猪回肠瘘管的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当食糜到达小肠末段时大多数淀粉已经被吸收。   2、鸡和鸭   鸡唾液和胃内含较少淀粉酶,淀粉到达小肠之前是没有发生酶解的。嗉囊黏液的软化、腺胃的混合、肌胃的磨碎,使得淀粉进入小肠后能与淀粉酶更好地接触而被消化,抗性淀粉则进入大肠发酵。小肠是淀粉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明显的逆蠕动常使食糜往返于肠段之间,甚至逆流入肌胃。在α- 淀粉酶(空肠处活性最强)的作用下,直链淀粉被逐渐降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支链淀粉被逐渐降解为麦芽糖、麦芽三糖和α-糊精。小肠表面刷状缘释放的异麦芽糖酶进一步降解α-糊精中的α-1,6糖苷键。这些二糖然后经寡糖酶彻底分解为单糖,最终转化为葡萄糖,由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而参与体内中间代谢。   鸭与鸡类似。   3、反刍动物   淀粉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较多。淀粉在瘤胃内大部分被微生物发酵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一部分VFA作为碳架,被整合为微生物蛋白;另一部分VFA经瘤胃吸收进入血液参与代谢。未被瘤胃降解的淀粉直接进入皱胃和小肠(过瘤胃淀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利用。小肠中未被消化吸收的淀粉和葡萄糖,在进入到大肠后又被微生物发酵,部分吸收后,排出体外。   关于处理后淀粉消化降解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Goelema(1999)认为:膨化处理时的剪切力造成颗粒变小,而颗粒大小与淀粉凝胶化、瘤胃内蛋白质和淀粉的降解率呈负相关。Peisker(1993)报道,给奶牛饲喂膨化饲料比饲喂未膨化饲料产奶量提高。 但有相反的结论,Arieli等(1995)研究认为膨化处理导致淀粉在瘤胃的降解率减少。也有人发现,用蒸汽压片处理玉米时,提高淀粉消化率的效果要比细粉碎处理好,但出现了瘤胃pH值和纤维素消化率降低的现象,尽管提高了产奶量,但乳脂率有所下降。   4、人   人的淀粉消化吸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抗性淀粉。Cairns P(1998),赵凯等(2002)和王萍(1999)报道抗性淀粉对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少的胰岛素反应,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饭后的血糖值,尤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经摄食抗性淀粉,可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将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Baghurst(1996)认为抗性淀粉还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对于便秘、肛门直肠疾病等症状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此外随粪便体积增加,还可将肠道中有毒物质稀释以防癌症疾病的发生。Marlett等(1996)研究发现抗性淀粉在人体肠道内微生物作用下,还可产生短链脂肪酸代谢物,降低结肠pH值,减少肠道运送排泄物的时间,增加排便量等。此外抗性淀粉也被推荐为减肥食品。抗性淀粉对体重的控制来自两方面:Ranhotra (1996)认为是增加脂肪排除,减少能量摄入,减少肥胖的发生;De Deckere(1993)认为是抗性淀粉本身所含热量远低于淀粉的能量值。
个人分类: 转载 论文|4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可溶性淀粉
热度 1 lvxinyuabc 2011-2-23 09:34
可溶性淀粉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臭无味,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则可成为透明溶液,冷却后不结冰,一般用大米、玉米、小米、土豆的淀粉都可制成可溶性淀粉,但以红薯淀粉制得的可溶性淀粉质量最好。 可溶性淀粉:由淀粉经过氧化剂、酸、甘油、酶或其他方法处理而成的淀粉衍生物。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无味无臭。密度1.5。不溶于冷水、乙醇和乙醚。溶于或分散于沸水中。1%胶体溶液是透明的乳状液体。黏着力很小。供纸张上胶、纺织品上浆、化学指示剂和保护胶体用 淀粉:多糖类的一种,是植物体中储藏的养分,多存在于种子与块茎中,是无色无臭的白色粉末,密度1.499~1.513。有吸湿性。有直链淀粉(淀粉颗粒质)和支链淀粉(淀粉皮质)两部分组成。他们在淀粉中所占的比例随植物的种类而异。 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链状化合物,能被淀粉酶水解为麦芽糖。在淀粉中的含量约为10~30%。能溶于热水而不成糊状。遇碘显蓝色。 支链淀粉中葡萄糖分子之间除以α-1,4-糖苷键相连外,还有以α-1,6-糖苷键相连的。所以带有分支,约20个葡萄糖单位就有一个分支,只有外围的支链能被淀粉酶水解为麦芽糖。在冷水中不溶,与热水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遇碘呈紫或红紫色。 淀粉可以被淀粉酶或酸逐步分解,过程如下: 淀粉 → 红糊精 → 无色糊精 → 麦芽糖 → 葡萄糖 (遇碘呈红色) (遇碘不显色) 所以淀粉可以看作是葡萄糖的高聚体。淀粉除食用外,工业上用于制糊精、麦芽糖、葡萄糖、酒精灯,也用于调制印花浆、纺织品的上浆、纸张的上胶、药物片剂的压制等。可由玉米、甘薯、野生橡子和葛根等含淀粉的物质中提取而得。 淀粉指示剂:指在碘量滴定法中指示终点所用的可溶性淀粉液。可溶性淀粉在有碘离子存在时,能与极微量的碘生成蓝色的吸附化合物。反应极灵敏。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拟南芥糖信号研究
syfox 2011-2-17 15:36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生态所光合作用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滕胜研究组在拟南芥糖信号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拟南芥中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果糖特异信号途径。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 在植物中,糖作为碳骨架和能量的提供者,是一切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目前,糖的信号分子功能已得到广泛认可,糖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响应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植物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以己糖激酶HXK1为受体的葡萄糖信号途径已有较多的研究,而蔗糖信号的存在也已得到证实。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糖信号调控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外界环境的分子机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作为主要可溶性糖之一的果糖,其信号功能和相应的信号途径却未明确。 该研究利用Ler和Cvi生态型构建的LerXCvi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果糖敏感QTL的定位,通过与葡萄糖敏感QTL的比较,发现了4个果糖特异的QTL,其中的FSQ6在近等基因系中得到证实。该研究还发现,拟南芥的果糖敏感性独立于葡萄糖感受体HXK1,但仍依赖于脱落酸和乙烯信号途径。这些结果揭示了独立于HXK1的果糖信号新途径,该途径与脱落酸和乙烯信号途径的互作方式和HXK1介导的葡萄糖信号途径相似。通过图位克隆和转基因互补,证明了FSQ6基因是一个具有膜系留结构域的NAC转录因子——ANAC089。FSQ6/ANAC089的Cvi等位基因是一个功能获得性等位基因,具有抑制果糖信号的功能,该等位基因的第三外显子中发生了1-bp缺失,导致蛋白质翻译提前终止,从而产生了膜系留结构域缺失的ANAC089蛋白质。该蛋白质能直接进入细胞核,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通过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果糖信号途径。而LerANAC089蛋白虽然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但因具有膜系留结构域,仍滞留在细胞质中,不能进入细胞核行使转录因子的功能。 该项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973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虎读研
热度 1 shuilinxi 2011-2-15 00:52
老虎读大学因为刻苦努力,遂成百兽之王,于是顺利读研。 读研的时候找了兔子做导师,选兔子的原因是因为兔子的口碑比较好,大家都说他以慈悲为怀,从不杀生。 其实兔子本身就爱吃草而已。 兔子告诉老虎很多江湖经验,比如你看那只兔子,就是因为每天吃草,跳得好高,现在已经跳得半米来高了。 老虎听其言,兔子告诉老虎,清华大学有个地方刻着行胜于言,老虎遂以行动表示自己的执行力,于是每天吃草。 终有一天,老虎病倒了,到医院一查,营养不良。 老虎奄奄一息,兔子到医院来看他,旁边的狮子说,你导师人真好,还来看你。 老虎跟兔子说的头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知道颜回怎么死的了? 导师说:你还蛮关心历史牛人的吗。 打了几天葡萄糖后,老虎来到岳麓书院,看到上面写了四个字“学达性天”,说了一句“他妈的。” 第二天,老虎改吃肉,毕业的时候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三好学生,还拿到了哈佛的offer。 老虎的师弟小羊问老虎,你有什么成功感言啊,老虎说吃肉。 第二年,小羊退学,原因不详。 听说兔子要评教授了,还在吃草,说吃草跳得高。
个人分类: 寓言|2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奇异的四维空间
热度 4 readnet 2011-2-12 00:07
奇异的四维空间
在数学上,你可以随意设想四维空间甚至更高维度的空间。 但是,现实的物理空间绝不是可以随便有多少维的。比如说, 假定现实的物理空间是四维空间,那将会出现一些什么事情呢? 先来看一个例子。 字母“d”,在二维空间(纸面),你可以通过旋转把它变为“p”,却不能得到“b”。 然而,添加上一维,在三维空间,你就可以把它翻转过来,从而得到“b”。 在三维上在加一维,我们则可以作如下想象。 假定有一个人被上升到了四维空间,那么, 他在那个空间作旋转, 就可以把身体的左和右“翻转”过来。 如此翻转的结果,他右脸上的黑痣转移到了左脸,原来位于左侧的心脏则移到了右侧。 身体的细胞内本来螺旋结构为右旋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也变成了左旋结构。 事实上,他体内小到氨基酸和葡萄糖等分子,统统都会发生左右反转。 这些分子的结构可以有“左手型”和“右手型”两种类型(构型), 互为镜像关系(一种类型是另一种类型在镜子里的样子)。 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体内,基本上都是 氨基酸为左手型 , 葡萄糖为右手型 。 上升到四维空间的那个人,他身体一旋转,体内的这些分子层次的立体结构也要全都发生反转。 如果现实的物理空间真的是四维空间的话,那么就不免要出现上述这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尽管如此,现代物理学家仍然在思考宇宙存在着“第五维”,即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可能性。 如果有“第五维”,世界会变得如此奇异 小结 在三维空间能够翻转字母 字母“d”在二维平面上无论怎样旋转都不会变为字母“b”。 但是把它从二维空间抠出来,在三维空间进行翻转,就可以得到字母“b”。 在四维空间能够翻转立体 左右不对称的立体在三维空间无论怎样旋转都不会使左右反转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旋转都不会使右手拉弓的人像变成左手拉弓的人像)。 但是,在四维空间却可以通过旋转使左右交换。 氨基酸等分子具有左手型和右手型两种结构。 两者的光学性质相反,通过它们的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方向相反。 在四维空间,旋转后两者并无区别,从而将失去这种光学性质。 在四维空间可以逃出 在一维线上的一个点,若前后被堵住,这个点就被禁锢在其中。 但是,这个点可以在二维空间逃出。 在二维面上的一个点,四周都筑上墙,也被禁锢在其中。 但是,这个点可以在三维空间逃出。 同理,关在三维空间笼子里的一只兔子,若在四维空间就可以逃出来。 扩展阅读: 数学与“维”  == ★ ==   卡 鲁扎-克雷恩理论:“第五维太小,察觉不到” 吴中祥 吴中祥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矢量空间的维 数学上,“维”是矢量空间,又称线性空间 ,的重要基本概念。 所谓“维”就是矢量空间的“基矢”,矢量空间“基矢”的个数就是它的“维”的个数。 有人从可把:“点” 0 维,“直线”当作 1 维,“平面”当作 2 维,“立体”当作 3 维,简单地认为,由此就可以推论到有“无限维”。 也有人把事物的各种因素、种类,都分别当作各“维”,而组成“多维空间”。 这些, 实际上,都是误解了“维”的基本概念,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 因为, 能成为矢量空间的“维”,或“基矢”是必须满足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彼此线性无关的 。 “直线”只有 1 个“基矢”,没有任何另外的矢量与它彼此线性无关,因而,是 1 维,“平面”有两个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因而,是 2 维,“立体”有 3 个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因而,是 3 维。 对于任何维数的空间,必须是有相应个数彼此线性无关的“基矢”。 否则,就不能肯定它的维,或根本就不能构成相应的矢量空间。 我在“博客”中,已结合“相对论”,有多篇系列博文,全面介绍了“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现在还有一个系列正在进行,都包括具体地讨论物理学中,“维”的问题。 欢迎网友们批评指正、具体参加讨论。 我在标题为“时间的维”的博文,还 针对一些,关于是时间与维的不当论点 , 分析说明 “相对论”的 4 维时空的根据理由和基本特性 。 还将 针对 物理学 中 多维问题 的一些 错误观点 ,作专题的讨论。 也欢迎网友们积极参加。 王世山 王世山的个人博客 › TA的所有博文 › 查看博文 “左手材料”简介 左手材料(Left-Handed Metamaterials)是近年来材料科学和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谈到左手材料,还得先从右手材料说起。在经典电动力学理论中,介电材料的电磁特性由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两个宏观参数描述。自然界中物质的ε和μ都是正数,当电磁波穿越其中时,描述电磁波传播特征的三个物理量电场方向E、磁场方向H和电磁波的传播方向K构成与三维空间坐标呈一一对应的右手螺旋关系,这就是物理学中经典的“右手定则”。这种规律被认为是物质世界的常规,是物理界不可动摇的基本定律,相应地,自然界中存在的符合“右手定则”的介电材料即为右手材料。 在经典电动力学中,如果物质的ε和μ一正一负,电磁波将无法在其中传播。但是,如果ε和μ两者都是负数时,情况会怎样呢? 1968年,前苏联物理学家Veselago等人首次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即如果人们能够制造出介电常数ε和磁导率μ均为负值的材料,那么“右手定则”将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电场方向E、磁场方向H和电磁波的传播方向K构成与三维空间坐标呈一一对应关系的左手螺旋关系。至此,原本看似天经地义的物理学常规定律“右手定则”开始遭遇颠覆性的挑战。但是,由于当时Veselago等人的工作还仅限于纯理论性的研究,自然界中并未发现这类材料,也没有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因此这一假设在学术领域长期未被接受。 “左手材料”是指一种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值的材料。电磁波在其传播时,波矢k、电场E和磁场H之间的关系符合左手定律,因此称之为“左手材料”。它具有负相速度、负折射率、理想成像、逆Doppler频移、反常Cerenkov辐射等奇异的物理性质。“左手材料”颠倒了物理学的“右手规律”,而后者描述的是电场与磁场之间的关系及其波动的方向。 扩展阅读: 数学与“维”  == ★ ==   卡 鲁扎-克雷恩理论:“第五维太小,察觉不到”    有人说我很年轻漂亮,    也有人说我很老很丑,    您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12264 次阅读|42 个评论
多种糖混合物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
terahertz 2010-3-23 21:46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 THz-TDS)技术研究了D-(-)-核糖、D-葡萄糖、α-乳糖一水合物及β-乳糖在0.3-1.6 THz波段的光谱特性。结果显示THz波对几种糖结构的变化有灵敏响应,在测量波段内有各自特征的THz指纹吸收光谱。利用线性回归技术对含两至四组分混合体系的THz光谱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获得了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相对误差小于7.2%,并就误差产生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THz-TDS技术能够用于材料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在生物医药的无损检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1):2885-2888 Cited by: 1, Chemical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via terahertz spectroscopic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microgenetic algorithm, OPTICAL ENGINEERING 50 (3): Art. No. 034401 MAR 2011 2, Terahertz spectroscopic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explosive mixture components determination using multi-objective micro-genetic algorithm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1, 42(9):649-659 3, 太赫兹波双路比较法葡萄糖溶液浓度测量研究 计量学报 2010,31(6):567-570 4,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erahertz spectra for illicit drugs using adaptive-range micro-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1,110(4): 044902 5, 位组胺光稳定剂和抗生素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南京大学 2011 6, 低温下丙烯酸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 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 . 2010
个人分类: 太赫兹专区|4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