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翻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评介Hatim 与 Munday的新作《翻译——高级资源全书》
carldy 2011-1-7 10:58
【备注】这里引录的是张美芳教授刊发在《中国英语教育》2005年第3期上的书评。该书名为: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by: Basil Hatim and Jeremy Munda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4. 评介 Hatim 与 Munday 的新作《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 1 张美芳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澳门大学) 1. 引言 本文作者在 英国译学界的名人 一文 2 中介绍 B.Hatim 和 J.Munday 两人时曾这样说,他们 合着的《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已脱稿,此书将由 Routledge 出版公司出版。我们期待着早日拜读此两位著名学者联手合着的新作 。此书在 2004 年底已问世了,本人收到出版商寄来惠赠书一册,因此有机会先读为快,也将其纳入本人的教学参考书目之中。 《翻译:高级资源全书》是 Routledge 出版公司出版的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读者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资源,主编是应用语言学界的著名学者 Christopher Candlin 和 Ronald Carter 。 该系列丛书的设计非常有特色,每套书都分为 A 、 B 、 C 三大部分,每部分有十个或十多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横跨 A 、 B 、 C 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相互呼应。 A 部分是各个主题的导言,介绍主要术语与概念,引导读者通过实践掌握初步的分析方法; B 部分承接 A 部分的主题,引介在此领域中有影响的文章,并设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讨论; C 部分对专题继续深入探讨,设有思考题,提供更详尽的参考资料,启发读者对该专题作深入的讨论与反思,从而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由此可见,该丛书的设计者是希望通过 A 、 B 、 C 三个相互关联的篇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供不同主题的研究资源,让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中获益。 2. 《翻译:高级资源全书》概述 2.1 作者简介 《翻译:高级资源全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翻译学界的著名学者。 Basil Hatim 因《语篇与译者》 5 与《译者即交际者》 6 两书而早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随后,他相继出版了《跨文化交际》 7 和《翻译教学与研究》 8 两本同样很有影响力的书籍,前者是专着,后者可说是现在出版的《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的前期作品。 Hatim 于 1981 年在英国 Exeter 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其论文题目是 语篇语言学 。他在 Heriot-Watt 大学期间( 1980-1999 ),曾任翻译硕士课程(英语 / 阿拉伯语)主任,教授翻译理论、语篇分析、语义学、语用学等课程。 1999 年他留职停薪去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大学任教,现为阿联酋美国大学英语系教授,是本科与研究生英语 / 阿拉伯语课程的负责人;但他仍然为 Heriot-Watt 大学指导着近十个博士研究生,据说,按协议他的研究成果(专着、论文)仍然全部记在 Heriot-Watt 大学的成果本上。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修辞学、语篇语言学、翻译研究。 Jeremy Munday 因其著作《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实践》 3 的问世而得到译学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地很多大学的翻译研究生课程都把该书列为必读书目。著名翻译理论家 Andrew Chesterman 在《译者》 2002 年第一期发表评论文章( 2002 ),高度评价这一新作,认为该书再次证明,翻译研究已逐渐奠定其跨学科的地位。此书也可以说是《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的前期作品。 Munday 于 1983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主修现代语言(西班牙语和法语)。大学毕业后十年,曾在西班牙和布鲁塞尔等地任教英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同时做兼职翻译,取得实践经验后于 1992 年重返校园,次年在利物浦大学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1997 年在英国布拉福( Bradford )大学取得翻译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自 2000 年开始在萨里( Surrey ) 大学工作,在该大学的翻译研究中心任教翻译研究生课程,同时任西班牙系主任,这一职务使很多人误以为他是西班牙人,或认为他至少是在西班牙长大。其实, Munday 是地道的英国人,说一口标准的英国英语。不过,人们的估计也没有完全错,因为他的妻子是西班牙人,按中国的传统说法,他应该算是半个西班牙人了。 Munday 是一个跨学科的具多方面才能的研究型学者,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翻译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语言学、文学研究。其博士论文《翻译系统:机助系统分析 Garci Mrquez 译文》( 1997 ),就是他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语料语言学对文学翻译作进行研究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他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料语言学相关的论文,例如 西班牙语和英语的主位问题研究 ( 1998 ), 利用功能语言学研究翻译 ( 2000 ), 寻求翻译对等: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000) 翻译中的系统:描写翻译研究的一个系统模式 ( 2002 )等。 2.2 本书概要 《翻译:高级资源全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翻译研究的系统全面的参考书,其目标读者是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翻译工作者、翻译教师。 全书按系列丛书的体例,分为 A 、 B 、 C 三大部分,每部分设十四个单元。这十四个单元是:( 1 )翻译与翻译研究;( 2 )翻译策略;( 3 )翻译单位;( 4 )翻译转换;( 5 )翻译的语义分析; (6) 动态对等与信息接受者 ; (7) 语用意义及其翻译 ; (8) 翻译及其关联因素 ; (9) 文本类型及其翻译 ; (10) 语域分析与翻译 ; (11) 文本、语篇体裁、话语与翻译 ; (12) 权力与翻译 ; (13) 意识形态与翻译 ; (14) 信息技术与翻译。单元的论题横跨三大部分,例如: A1 、 B1 、 C1 的题目都是 翻译与翻译研究 ; A2 、 B2 、 C2 的题目都是 翻译策略 。每个单元后面提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书后还附有相关的词汇表。词汇表基本上囊括了翻译研究的主要术语。作者对所列词汇还做了非常周到的处理,即,凡收在词汇表的术语,在书中出现时以黑体的形式出现,以方便读者辨认查阅。 从该书的内容安排可看到,作者力图从基本理论到专门论题、由远至近地涉及翻译学领域的所有热门话题。整体说来,该书从语言学及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审视。审视的对象包括语义、对等、功能语言学、语料及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性别研究及后殖民主义等。本书以英语为基础语言,所涉的其它语种包括法、德、俄、西班牙和阿拉伯语;材料的来源除传统的文学与宗教文献外,还来源于广告和互联网等大众使用中的语料。理论参考资料全部选自翻译研究领域中有影响的学者的文章。 3. 评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供研究资源 我们常见的翻译教科书的开篇章通常是先做翻译定义,例如张培基等编的《英汉翻译教程》 4 的开篇句是,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也不例外,第一单元就是关于翻译的定义及有关翻译研究的概念。不同的是,该书不是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是用横跨三大部分的第一单元,引经据典地提供给读者全面的参考资料。单元 A1 翻译的定义 一节首先提供了三幅视觉材料,材料源于作者家附近小餐馆内表示 欢迎 的海报,上面是三面不同国家的国旗:意大利国旗下面写着 Benvenuti! ;英国国旗下面写着 Welcome! ;美国国旗下面写着 Hi! 。如何定义这种词义不对等但功能对等的翻译现象呢?作者借助了《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和《翻译研究词典》 9 中的定义,还提供了 R. Jakobson 提出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三种定义 1 0 给读者参考。 那么,什么是翻译研究呢?作者除了介绍 R. Jakobson 提出的 对等 、 不可译 等概念外,着重介绍了 Holmes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1 1 一文中的见解,尤其是详细地介绍了 Holmes 关于描写翻译的两大目标:( 1 )描写客观的翻译现象;( 2 )建立解释和预测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参数体系。 此外,作者还回顾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路程及其研究途径,例如从哲学、语言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语言工程学等各种途径研究翻译。不同途径的翻译研究又包括了多个方面,例如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料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篇语言学 / 语篇分析;文学途径翻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诗学、修辞学、文学批评、叙事学、批评性语篇分析、比较文学;文化途径翻译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电影研究、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性别研究、同性恋研究、历史、后殖民主义等。 承接单元 A1 所介绍的 翻译 的基本概念, 单元 B1 提供了两篇相关的阅读材料:( 1 ) R. Jakobson 于 1959 年发表的 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 2 ) J. Holmes 的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阅读材料后面还设计了学习任务,例如,在 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后面,任务之一是:请看 Jakobson 在文中所举的例子并将其译成你熟悉的语言。在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一文后面的任务之一是: Holmes 在文中描述了他认为的翻译研究的 最终目标 是建立 全面的、兼容性的翻译理论 ,你认为这样的理论如能建立的话,应解释及预测哪些翻译现象呢?单元 C1 承接单元 B1 阅读材料中的概念和理论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 (tasks) 及研究课题 (project) ,供教师与学生选择。总的说来,《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详尽的学习与研究的资源,读者可以从 A 部分到 C 部分详细阅读此书,也可选择性地阅读,从中取其所需。 4. 结语 《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虽然纳入 Routledge 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出版,然而,该书所涉及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应用语言学的范畴。翻译发展到今天,已成了一项兼具文学性和商业性的活动。翻译研究在过去二十多年已迅速地发展成为一门交叉性的、发展前途光明的综合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现代语言学、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等等。因此,无论是以语言学途径、现代语言学途径,还是以文化研究途径研究翻译的读者都可以从《翻译 高级资源全书》中获得相关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源与思考得提示。不过,该书用来分析研究的对象没有汉语文本,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遗憾。 注释 1. Hatim B. J. Munday.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 见《中国翻译》 2003(4) : 49-54 。 3. Hatim, B. and I.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 4. atim, B. and I. Mason. The T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7. 5. 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 6. Hatim, Basi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Longman, 2001. 7. 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8. 张培基 , 喻云根等编 . 《英汉翻译教程》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9. Shuttleworth, M M.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 10. Jakobson, R.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R. Brower (ed.) On Transla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2-9, reprinted in L.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NY, Routledge, 2000: 113-18. 11. Holmes, J.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J. Holmes (ed.)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1988. B.Hatim J. Munday, Transla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Routledge, 2004 ZHANG Mei-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 China; University of Macau ) 收稿日期: 2005-09-20 ;本刊修订稿, 2005-10-21 作者简介: 张美芳,女,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澳门大学英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功能语言学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4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中国翻译2010第1期)
热度 1 carldy 2010-12-17 16:26
【备注】这里录下的是本人与肖忠华老师合作的论文,《中国翻译》2010年第一期已经刊发,可惜因为篇幅原因,编辑老师把我们的论文开头结尾都给掐掉了,这里补上,供大家参考: 基于自建英汉翻译语料库的翻译明晰化研究 * 戴光荣 肖忠华 福建工程学院,浙江大学 摘要 :当前基于语料库开展英汉翻译明晰化研究不多,且多是译介西方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如下三类语料库: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句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展 明晰化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对词类明晰化翻译加以探讨,并通过例证,探讨其翻译策略,旨在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一种可描写性、可操作性参考。 关键词 :明晰化,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策略,平行语料库 A Corpus-based Investigation of Ex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explicitation of bi-directional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corpora are rare and most which are introductions to westerners theorie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ree corpora, i.e., Native Chinese Corpus, Translational Chinese Corpus and sentence-aligned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or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xplicit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with the help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offers illustrations abou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corpora which can shed light on the descriptive and operative suggestions for translation stud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explicitatio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rategy, parallel corpora 1. 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有一种文贵含蓄的特征,含蓄即隐。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优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所谓隐处即秀处(祖保泉, 1993 )。隐与秀,是永恒的矛盾统一体。 法国著名翻译家勒代雷( Lederer , 2005 )指出:语言符号的构成成分可以分解为显性成分与隐性成分两个部分,这两种成分随意组合,产生符号的意义。这样一来,同一文本的不同语言版本具有完全重合的显 / 隐意义结构的可能性几乎完全可以排除。在翻译的时候如何处理这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语言符号,是否有必要替目标语读者消除所有的含蓄之意,把原文意义完全明晰化?这些都值得译者及翻译研究人员认真关注。 2. 关于翻译中的明晰化研究 翻译中的明晰化,有学者将其称为显化( explicitness/explicitation ),又译外显化、明朗化、明示等(柯飞, 2005 ;吴昂 黄立波, 2006 等)。对明晰化现象的关注,以 Baker(1993) 为标志,可以分为前语料库与基于语料库两个时期(黄立波, 2007 )。 前语料库时期有关明晰化的代表性研究集中在对该术语的界定与探讨上。明晰化是由 Vinay 与 Darbelnet (1995) 共同提出的,是指这样一种现象:目标文本往往以比原文更明确的形式来陈述原文本的信息,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添加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见 Shuttleworth Cowie , 1997 )。 最早提出明晰化理论假设的是 Shoshana Blum-Kulka ,其在《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转换》中指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的处理,译者对原文进行阐释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余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明晰化程度造成的 (Blum-Kulka, 2000) 。 Nida Taber(1969) 也对明晰化做了阐释:认为好的译文往往多少比原文长,主要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通过明示原文中的隐含信息,在适当限度内增加译文的冗余度。 基于语料库的明晰化研究不同于前语料库研究的特点在于:以各语种大规模翻译语料库为基础,对相关明晰化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对英语译文进行明晰化研究的,以 Baker (1993, 1995, 1996, 1998, 2000) 的研究为典型代表,另有 ver s (1998) 、 Klaudy(1998) 、 Olohan (2004) 、 Kenny(2001) 等。对汉语译文做出相关研究的代表有 王克非( 2004 )、 柯飞 2005 )、贺显斌( 2003 )、胡显耀( 2005,2006 )、黄立波( 2006 , 2007 )、刘泽权( 2008 ), Wang Kefei, Qin Hongwu (2008 ), Xiao. Z Yue Ming(2008) ,台湾学者 W. Chen(2008) 、 Shih Chung-ling(2008) 等。 3 .基于自建翻译语料库的明晰化量化研究 为了达成英汉翻译明晰化现象的可描写性、可操作性,为同类研究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并提供可行性参考建议,本文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如下三类语料库,即汉语母语语料库、与其对应的汉语译文语料库,和句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展明晰化研究。 汉语母语库拟使用兰开斯特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LCMC )。该库是由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在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资助而建立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总计一百万词 (McEnery and Xiao 2004 )。汉语译文库拟使用 浙大汉语译文语料库 (ZCTC )。该语料库严格按照 LCMC 的抽样标准建立,用于开展翻译语言和非翻译语言的对比研究。译文库包含 500 个以同样比例从相同的 15 个语域抽取的 2000 词左右的译文样本,总计也是一百万词。为避免由于多种源语的影响而使语料分析过于复杂,译文库将只包括英译汉文本。为方便数据收集,采样年代将在 LCMC 的 1991 年前后三年基础上放宽,包括 1991 年至 2000 年出版的译文和译著。同时,尽量采用已有电子文本的作品,出于平衡语料目的所需的少数无电子版的文本通过 OCR 扫描获取 ( Xiao, He and Yue 2008 ) 。 平行语料库采用自建句级对齐英汉平行语料库。该语料库分为如下几类:汉语政府公文及英译(如党的 17 大报告)、汉语法律文本及英译、英语演讲名篇及汉译、英语哲学文本及汉译、英语政府公文及汉译等,总计达 100 万词左右。 通过检索与统计,我们应证了王克非( 2003 , 2004 )的研究发现: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都呈现目标文本扩增的特点。利用检索软件对平行语料库中的文本进行统计后发现: 中译英之后,文字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图一、图二是 wordsmith4.0 对党的 17 大报告(中英文)词表处理的统计结果截图: 图一: 17 大中文版词表 图二: 17 大英文版统计图 表格第一行是文本名称,第二行是文件大小,第三行是文本中的词次( tokens ),第四行是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第五行是类符( types )数,第六行是类符 / 词次比( TTR ),第七行是标准化的类符 / 词次比,第八行是标准化的类符 / 词次比的标准差。 汉语文本总规模为 121,810 字符,其中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为 13,450 ,英语译文总规模达 137,612 字符,其中用于创建词表的词次数为 20,848 ,词次数增加了近 7000 。汉语文本的类符 / 词次及标准类符 / 词次比分别为 17.20/44.29 ,高于英语文本的 12.44/38.17 ,也表明汉语文本的词汇密度大于英语文本的词汇密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英译汉同样存在文本扩增的现象。图三与图四显示的是英语 24 篇哲学名著翻译成汉语的统计数据。 图三:哲学名著语料库(英语文本统计数据) 图四:哲学名著语料库(汉语文本统计数据) 英语文本词表用词为 30,946 ,汉语译文词表用词达 65,969 ,词数翻了一番。英语文本的类符 / 词次比及标准类符 / 词次比分别为 13.89/39.47 ,高于汉语译本的 5.51/26.57 ,也表明汉语译本的词汇密度小。 以上数据是从宏观统计的角度入手的。微观操作层面上,笔者在利用 Trados WinAlign 进行文本对齐时,得出如下发现:英汉对译在语句层面的对应比例 1 : 1 居多,也存在一对多的情况,这些受中英文句子在断句、标点上差异的影响。英文在句法上比较严格,而汉语句子重意合,语句中多流水句,往往一句话中出现很多小句,译成英语时,就出现了一对多的现象。图五是 Trados WinAlign 显示出来的 17 大报告 一对多情形的 截图 : 图五: 17 大报告中英对齐截图 Wang Kefei, Qin Hongwu ( 2008 )利用北外通用大型汉英对应语料库开展翻译语言特征研究,发现无论从字符、类符,还是从标注类符 / 字符比,汉语译文都要高于汉语原文,而且译文的句长要高于英语原文,这说明了翻译过程中添加相关的信息,从而出现了明晰化特征。如图六: 字符数 类符数 标准类符 / 字符比 字长 句长 句段长 汉语原文(文学) 466,414 23,047 46.72 1.36 25.46 6.02 汉语原文(非文学) 222,758 11,066 41.92 1.76 27.05 7.20 汉语原文 689,172 28,437 45.19 1.49 25.95 6.35 汉语译文(文学) 578,148 24,213 47.36 1.44 25.81 7.00 汉语译文(非文学) 496,218 26,174 47.65 1.64 31.52 8.58 汉语译文 1,074,366 36,354 47.49 1.53 28.27 7.65 英语原文(文学) 546,632 22,409 43.21 4.26 16.76 6.79 英语原文(非文学) 487,673 25,739 44.37 4.87 20.24 9.32 英语原文 1,034,305 35,695 43.75 4.54 18.23 7.78 图六:北外汉英对应语料库部分统计数据 以上这些数据从宏观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明晰化在翻译语料库中是客观存在的。 各类数据给我们研究者以宏观上的启示,具体到微观可操作层面,需要对大量例证加以归纳分析。这些扩增后的译文,其明晰化特征有些体现在词语层面上,有些体现在句级层面上,有些体现在语篇层面上,甚至还体现在语音层面上。限于篇幅,下文重点探讨词类明晰化及翻译处理策略,其他层面的明晰化另行讨论。 4. 词类明晰化及翻译处理策略 上文提到的 Klaudy(1998) 将明晰化分成强制性明晰化、非强制性明晰化、语用明晰化和翻译内在明晰化 。 Vanderauwera ( 1985 )也提出各种明晰化策略:扩充压缩讯息、增加强调词及连接词、增加额外讯息及解释、使用精简指涉名词代替原文之代名词、清楚指出地理名词等。这些研究成果,具体运用到英汉互译明晰化研究,需要译者做出准确判断,进而做出抉择。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利用语料库进行词义辨别,进而做出明晰化翻译,非常便利。与传统的借助词典进行翻译的方法相比,基于语料库的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翻译中的词义辨别,大多数译者会求助于各类词典。基于语料库基础上的词义辨析,例证比词典更丰富,可让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与搭配,更好地区分词义(戴光荣, 2008 )。在指导学生翻译小康一词时候,发现学生对该词的理解不够全面。通过检索发现: 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是《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该词的不同搭配,会有不同的含义,即使是 小康社会,也有不同的英译: a well-off society (16 大报告 ) 、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17 大报告 ) 等。发展一词也一样: (1) 他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 He is a man of possibilities. (2) 在生意发展得如此迅猛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联系。 We need to be in constant contact while the business is expanding so rapidly. (3) 国家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发展核电。 An overriding national goal is the expansion of nuclear power. (4) 按照传统说法,化学已逐步发展成了四大分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 Traditionally chemistry has evolved into four provinces: organic, inorganic, physical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5) 不过,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顾虑。 Growth, however, brings new problems and concerns. 通过不同例证,可以让译者对于发展一词的不同语境、搭配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准确翻译提供前提。可以说,翻译语料库本身就是帮助译者对语言进行明晰化理解的便捷有效的工具。 4.1. 指示代词+数词+范畴词 / 属性词结构明晰化 汉语译文相比汉语原文来说,增加了许多有标记性的词汇。有学者( Wang Qin, 2008 )统计出在汉语译文中,指示代词+数词+范畴词 / 属性词这样的结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原文,如图(七)所示: 汉 语 译 文 汉 语 原 文 频 率 MI 频 率 MI 这 一 1010 0.035 334 0.019 这 种 491 0.09 39 0.012 这 件 事 123 0.017 图七 在汉语原文中,这类结构一般与单音节词搭配,如点 / 条 / 天 / 次 / 年等, 有趣的是,在汉语译文中,这类结构大多与双音节词搭配,如问题 / 条款 / 事实 / 目标 / 领域 / 计划 / 过程 / 观点等。这也表明,相比汉语原文来说,汉语译文更趋向于使用双音节词。这也可以从 LCMC 、 ZCTC 的统计表看出来: LCMC 单音节词出现次数为 412597 , ZCTC 单音节词出现次数为 403808 (每百万词次多 9789 次);双音节次则相反, ZCTC 比 LCMC 多(百万词次) 16010 次。 语料库 字 / 类符 单音节 双音节 三音节 四音节 四音节以上 LCMC 类符 3743 26245 6543 3611 478 字符 412597 365263 26525 11245 2069 ZCTC 类符 3277 20444 5143 3058 1492 字符 403808 381273 27853 9654 3446 图八: LCMC/ZCTC 音节词次比 4.2. 抽象概念词后面需增加范畴或属性词,更好传译出原语含义 汉语译文明晰化还体现在过度使用部分具有解释性或者概括性的词汇,具体体现在添加范畴词或属性词,如作用 / 状态 / 行为 / 作法 / 任务等。另外表示事务特性的性(相当于英语中的词缀 ness/ -ity ) 。检索结果表明,汉语原文(文学类)中,每千字出现性的次数为 2.9 ,而在汉语译文中高达 5.2 。这些范畴词的运用,也体现出了英语对于汉语译文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汉语。 我们把上述范畴词作为检索项,从 LCMC 与 ZCTC 得出如下的数据: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汉语原文语料库中,作用一词共出现 460 次,但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只有 56 次,汉语译文语料库却多达 88 次。 试看例句: A thin coat gives littl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cold. (一件薄上衣没有什么御寒作用。) Few can deny the impact of his leadership. (几乎没有人能否定他的领导作用。) Furthermore, we concur with Keshler and Holmnitz that these bacteria may protect the organism. (此外,我们同意 Keshler and Holmnitz 的意见,即这些细菌有可能对生物体起保护作用。)上述句中,作用一词,属于对前面抽象概念的明晰化,让译语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源语含义。其他几个检索项都出现类似的明晰化现象,请看如下检索数据: 语料库 作用 状态 行为 性 LCMC 460 ( 56 ) 125 ( 80 ) 181 ( 57 ) 409 ( 369 ) ZCTC 398 ( 88 ) 101 ( 85 ) 315 ( 91 ) 405 ( 370 ) 图九:范畴词 / 属性词的统计数据 另如: The stabil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a country. 该句中的 stability ,须把它的内涵明晰化:一个国家一定要有稳定 的形势 ,才能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汉语中常见的范畴或属性词有除了上述的作用 / 状态 / 行为 / 性等词之外,还有如心理 ( 情 )/ 活动 / 建设 / 任务 / 过程 / 现象 / 因素 / 领域 等。其他例证如 : assimilation 同化(作用)、 oxidation 氧化(作用)、 fault-finding 吹毛求疵(的作法)、 madness 疯狂 / 愚蠢(的行为)、 fatuity 顽愚(状态)、愚蠢(的行为)、 backwardness 落后(状态)、 favoritism 徇私(作风)、 loftiness 崇高(的气质)、 necessity 必要(性)、 readability 可读(性)、 correctness 正确(性)、 dependence 依赖(性)等,不一而足。 4.3. 人名后面增译解释性内容,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 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遇到人名时,我们除了要注意译名规范化之外,部分情况之下,还要对该人名所蕴含(如该人从事的工作性质、该人的作品名称、或者提出的观点、意见等)的信息加以明晰化出来,这样才能符合汉语的习惯,适合汉语读者的理解与认知方式。 通过检索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我们的假设得到了印证。例如: According to Honeyman, the Hessians had done nothing to build up defences in Trenton. 该句中的人名 Honeyman ,应该具体化为该人所从事的工作或增译相关含义: 根据霍尼曼 的情报 ,特伦顿里的雇佣军没有修筑任何防御工事。 ( 乔海清, 1999) According to Sokal, phrenology owed much of its success to practitioners who gave character readings so vague and general that they could apply to almost anybody. (根据梭卡尔 的观点 ,颅相学之所以成功,归功于颅相学从业者们给人开出的诊断是含糊且带有普遍性,几乎能适合任何人。) 4.4. 语法形态标记明晰化: 在检索翻译语料库当中发现,一些时间副词,比如正 (in the process of), 已 (already), 已经 (already), 一直 (always) 等,大都与体标记词如着 / 了 / 过共现。这体现出翻译语料库的明晰化趋向:通过着 / 了 / 过等标记形式,表明英语中完成时态、完成进行时态方面的含义。 台湾学者 Wallace Chen(2008) 通过比较科技翻译语料库发现:汉语译文相比汉语原文来说,使用更多的体现逻辑关系的连词,如而 , 但 , 因为 , 所以 , 并 , 如果 , 因此 , 但是 . 具体考察连词的使用上,发现译文更趋明晰化。通过比较 LCMC 与 ZCTC 的连词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作为翻译语料库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 ZCTC 每万词次平均出现率为 306.42 ,相比 LCMC ( 243.23 )来说,具有显著差异性 (LL=723.12. d.f=1., p0.001) 。 图十:汉语原文语料库与译文语料库连词使用统计表 5. 结语 明晰化(显)与隐含化(隐) ,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语言有共性,翻译时应将原语与译语的共性利用到最大限度;语言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翻译中,须坚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明晰化处理,以调整译文的可读性。 显是为了以显其义,而不是扩张其义;隐也不是削删其义,是隐中有显,显中有隐,手法不同,功用则一而已。 本研究借助自建翻译语料库,对翻译中的词类明晰化进行量化分析与探讨。用语料库来研究明晰化现象,具有直观明了的优势。借助数据,译者可对翻译策略做出调整。在数据与例证面前,作为译者,理应以傅雷要求的敏感的心灵,捕捉翻译中的灵感。 同时也要指出的:当前对明晰化研究有一种置疑,对翻译普遍性也存在不同的声音。我们试图避开这些争论,让事实说话,用丰富的语料来强化我们的翻译技能技巧。通过研究,我们也试图抛砖引玉:在翻译这种跨语际交往中,人类的认知思维为什么会存在明晰化现象?这现象符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这恐怕才是译者与评论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na Baker, Gill Francis and Elena Tognini-Bonelli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 233-250. Baker, M.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In Harold Somers(ed.) Terminology, LSP and Translation.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175-186. Baker, M. 1998. Rexplorer la langue de la traduction: une approche par corpus. Meta , 43(4): 480-485. Baker, M.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2000), 12(2): 241-266. Blum-Ku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2000: 298-313. Chen. W. A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Modeling Explictitation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 FIT 2008. Kenny, D. (2001), 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Manchester : St. Jerome Publishing. Klaudy, K. Explicitation . In M. Baker(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Lederer. M. How the Explicit/Implicit Bifurcation of Meaning Impacts on Translation .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005(3): 33-36. Maeve Olohan.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2004: McEnery, A. Z. Xiao (2004). 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A corpus for monolingual and contrastive language study . In M. Lino, M. Xavier, F. Ferreire, R. Costa, R. Silva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LREC) 2004, pp. 1175-1178. Lisbon , May 24-30, 2004. Nida. E. A. C.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Brill, 1969:164-5. Olohan, M. (2004), 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vers L. In search of the third code: an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Meta , XLIII, 4, 1998 Shih Chung-ling. Corpus-based Study of Differences in Explicit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for Children and for Adults . Translation Journal. 2008 No.3. 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1997:55. Vanderauwera, R. 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Minority Literature . Amsterdam : Rodopi. 1985. Wang Kefei, Qin Hongwu. A Parallel Corpus-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UCCTS), Hangzhou , September 25-27,2008. Xiao.R, He Liangzhen, Yue Ming. In pursuit of the third code, Using the 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in Translation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sing Corpora in Contrastiv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UCCTS), Hangzhou , September 25-27,2008. Xiao, Z.and Yue, M.2008. Us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 Baker (ed.)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Corpus Linguistics . London : Continuum. 戴光荣 .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互译研究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3). 冯庆华 . 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贺显斌 .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4) 胡显耀 . 用语料库研究翻译普遍性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45-48. 胡显耀 . 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 . 2006, 华 东师大 博士论文 . 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4): 303-307. 黄立波 王克非 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 . 中国翻译 , 2006 ( 5 ) 黄立波 . 基于汉英 / 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刘泽权 侯羽 . 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 . 中国翻译, 2008(5). 乔海清 . 论显译 . 上海科技翻译 , 1999 (3): 45-48. 王克非 . 英汉 / 汉英语句对应的语料库考察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6): 410-416. 王克非 等 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吴昂 黄立波 . 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 5 ) . 祖保泉 . 文心雕龙解说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 793. 【注】文中的图一、二、三、四、五、十,请见附图:
个人分类: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汇总corpus-based studies|10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捧读《译苑笔耕墨迹:萧立明论著精选》有感
热度 1 carldy 2010-7-11 01:20
今天爱人从中南大学回来,给我带回来萧立明老师赠送的礼物:《译苑笔耕墨迹:萧立明论著精选》(屠国元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长沙 2010)。 这是导师七十华诞特辑。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精装本,扉页上又看到了导师那潇洒飘逸的题字。字如其人。萧老师的字体是让我顶礼膜拜的萧体:飘逸有劲,刚柔相济。看到熟悉的墨迹,萧老师那亲切的面容马上浮现在我眼前、爽朗的笑声似乎又萦绕在我的耳际。翻开书,阵阵墨香,沁人心脾,我好像又回到萧老师的身边,聆听他谆谆教诲。 这里把屠国元教授(萧老师学生当中的佼佼者之一,现任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撰写的序言摘录一些,也让科学网空间增添华丽篇章,以飨读者。 今年是我院资深望重的教授 萧立明 先生的七十华诞。近 45 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使他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值得尊重的长辈。他担任过三届高校外语系的系领导,多个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副会长,湖南省高校高级职称的评委,以及其他组织的评委主任,荣获省部级各种奖励八次。 1994 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他的成才之路和学术研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将他的学术成果进行选编,一方面纪念他七十华诞,一方面希望对后学有所启迪。 从学术角度来看, 萧立明 先生的学术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革新传统阶段、博采众长阶段和与时俱进阶段。这本选集,就按照这三个阶段来展示他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萧立明 教授于 1965 年以全优成绩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按照当时的计划经济,分配到湖南省历史悠久的岳云中学。学校领导翻阅他的档案,一进校就分配他担任高中和初中各一个教学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用说,因为早在大学期间,他的教学实习成绩就是班上最优秀的。在文化革命中和以后的复课,中学英语每班每周只有两节,学校要他担任九个班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压力并不大,但是近 500 学生,批阅作业则是一个大问题。由于他记忆力好,因此学会了一心二用的本领。也就是在学生早自习时,一边领学生读课文 , 一边批改作业。这在当时的岳云中学,传为美谈。岳云中学是湖南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图书馆的藏书是一般中学所没有的。他借阅了当今流行的《牛津高级英语字典》编者何恩贝( Hornby )的一本专著《英语动词句型与惯用法》。反复阅读后,他发现过去在大学啃的英语语法大典只能搞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对指导教学的使用价值不高。因此他破除了原来以词法为基础的英语语法研究的思路,专注于英语的句法。后来发生的文化革命,使他不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教学实践。 197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他被调到衡阳师专,也就是现在的衡阳师范学院,开始他长达 35 年多的高校教学生涯。他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入校的学生,他们有的本身就是中学英语教师。针对这些英语基础本来不错的学生,如何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英语的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学生早就掌握了。因此,他突出英语句法和惯用法对学生施教,同时针对学生的弱点加强听说训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有一次,在《中央盟讯》的期刊上,他读到名家的一篇关于治学的文章。从此他树立了教学以科研为指导,科研以教学为基础的治学方针。教学之余,他全力展开科研工作。 1983 年前后,他翻译了两本书,正式出版:《痛苦与狂喜》(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嗜人鲨纪实》(海洋出版社);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些公开发表的,都是跟基础英语有关的英语学习与教学的论文。 由于他喜欢读书,跟学校图书馆的同事关系很好。有一次,同事告诉他,图书馆有一批旧图书待处理,对本校教师可以无偿赠送。他在旧书堆里,发现两本影印的外国图书: Suzette Haden Elgin 的 What is Linguistics ; Eugene A. Nida 的 Translating Meaning 。读这两本书竟然成了他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新起点。如所周知,当代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在中国是姗姗来迟的。 萧立明 教授接触到新的学术观点,经过自己的思考,首先对传统的教学进行一番革新。他认为,我国过去的英语教学太注重知识化,而不注重实用。所以对基础英语教 学他开始向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想进行一个突破。他担任代理主任后,将原来的传统的基础英语的教科书改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因为这套系列教材是以结构情景教学法为指导思想的,跟英国的《新概念英语》编者的外语教学思想比较接近。使用的效果是很好的。在此基础上,他构思了以结构为先导的英语教学思想。与此同时,他撰写了他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英语结构要义》,遗憾的是该书迟至 1990 年才在台湾书林出版公司出版。这本书以句法为纲,使大学生只用半个学期,最多一个学期的时间,就能了解英语的结构体系,以便以更多的精力放到英语的习得的过程中去。本文集收录的第一部分,就是他的英语句法研究。 1984 年 10 月底,萧立明教授调到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工作。当时,外语系的全学期教学任务已经排定,学校根据他的一些特长,安排他两项工作。一是去张家界进行考查,二是准备迎接以后将要担任的湖南省自学考试的命题工作,因为铁道学院成为湖南省英语自学考试的主办单位。他到张家界考察过两次,后来撰写了《湘西明珠张家界》的电视剧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电视拍摄的效果上不了档次,但在一定范围内,仍深有影响。后来他又接受湖南电视台的邀请,翻译了两个电视片的解说词:《索溪秀色》和《白鹭天堂》,后者曾获得法国嘎纳影视节的奖励。 1985 年上学期,外语系安排了他担任高年级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同时他研究 Nida 的翻译理论还不成熟,因此将我国当时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浓缩,编写了英译汉的简明翻译教程。本文集的第二部分就是他对我国英译汉规则与技巧的归纳概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学术界的繁荣和国外学术思想的引进,他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的空间。首先,他对国外语言学基本理论,同时对语言学各分支,即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思路更加开阔。不过他始终没有背离自己求知的主要目标,那就是英语教学法和翻译学研究。 对于英语教学法,众说纷纭,理论丛出,但他所考虑的是如何付之实践。他在铁道学院担任系领导之前,全院非英语专业四级统考最高通过率为 16.9% 。也许因为如此,外语系在全校的教学评估为全院倒数第一。他 和黄永安 教授担任系领导之后,由他主管科研和大学英语教学等工作,只用一年的时间,全院的四级通过率一下上升到 47% 。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铁道学院的事情。他根据教改实践所写的有关教学改革的论文,曾在铁道部有关部门的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1991 年, 萧立明 教授调到中南工业大学。学校要他担任第一届理工专业教改试点班的英语教学任务。这时候,他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法已经有了较全面的思考。他认为,英语专业也好,非英语专业也好,从语言教学的规律来说,是没有什么根本差别的。他认真学习了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制定了一条他认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思路:英语教学以功能内容为纲,以语言结构为先导,以输入强化为手段。他用该思路进行教学实践,没有增加任何课时,成绩卓著。试点第一年教学结束后,学生四级通过率为 86.5% ,第三学期达 100% ,第四学期,也就是大 学英语教学结束时,原通过四级的学生参加六级考试,通过率为 60% 。这一成绩,《湖南日报》也作过相关报道。为此,他领导的教改小组获得了当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成绩充分验证了他科研以教学为基础的理念是正确的。由于他注重实践,不首先定调子,做一个重大课题来探讨,所以这方面留下的论文不多。本编著因篇幅有限,没有作为系列学术成果来展示,只能在序言中,将实际情况略作介绍。 萧立明 教授历来担任我院英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翻译教学,教学任务的改变,也使他只能把科研的定位放在翻译研究上。当时,我国翻译界是最活跃的学术园地。有的学者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整理,提出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有的学者热衷于引进西方的翻译理论;还有些学者提出新时代的中国翻译学。 萧立明 教授不偏向那一种倾向,而是博采众长,通过吸收和消化,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他经常拜访和请教恩师 刘重德 先生和在我院任教的我国翻译前辈 沈宝基 教授,他们都坚信辩证论译的翻译思想,使他逐步形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思想,并进行长期的研究。本书收录他公开发表的系列论文,是他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1990 年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八卷集翻译理论丛书,将他的《翻译新探》列为首卷,迄今仍在港澳台高校流通,在互连网上交流。 针对自己的本科生翻译教学, 萧立明 教授将我国翻译界在处理英译汉的常用规则和技巧加以整理,建立新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是,把过去一些教科书和翻译指南列举出来多种方法分成两类,规则与技巧。规则是通过英汉语比较,指出英语表达基本上可以在汉语中找到较确切的对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技巧是通过英汉对比,指出英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为了使译文忠实、通顺、流畅,我国翻译界常采用的具体方法。他把这一新框架实施到自己教学中去,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翻新补充,历时 18 年之后才正式出版。现已成为普及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畅销书,互联网相关信息多达二十多条。 他更高层次的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研究是跟研究生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我院自 1985 年正式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授予权以来,他一直开设两门硕士生专业课程:翻译学和英汉比较研究。由于教学的需要和他自己的热衷追求,同时民间学术团体给他带来更加活跃的学术氛围,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是他在恩师 刘重德 先生指导下,和学界同仁一起创立的国家级民间学术团体: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我校是学会的挂靠单位,由 于刘 先生当时年近 80 ,其他同仁又相隔遥远,因此具体的筹备工作全部落在他身上。学会成立后,他担任了常务副会长。除了跟常务理事筹划全国学术研讨会以外,日常的秘书处工作也都落在他身上。他坚决执行 刘 先生民主办会思想,在广大会员中,他的为人有口皆碑。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民间社会团体,因此他能接触更多的国内专家。他持博采众长的态度向大家学习,认真进行英汉比较研究,同时从英汉比较研究的角度再进一步探讨翻译理论。对英汉比较研究,他的方法又跟别人不同。我国知名学者,如张 今先生 和潘文国 先生,他们都是以语法为纲来进行研究的。 萧立明 教授则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他根据国外最新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把语言结构分成静态层平面和动态层面两大层次来进行比较。他的研究成果后来正式出版,纳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十五规划中的高等院校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该书 2002 年出版,到现在已经重印了四次。最近出版社又邀请他修订补充,足见它所起的学术作用。本书收录他从静态层面进行英汉比 较的成果。 近 15 年的英汉比较研究,使他对翻译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早在 1985 年,他也受国内 一些学者的影响,主张建立翻译学,与此同时,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他在《中国科技翻译》的一篇论文中,这篇论文就是《论科学的翻译与翻译的科学》。后来,他发现要完成整个研究,非个人能力所能为,因而事实求是地改变计划,先从语言学的主要分学科去进行探讨,于是产生了多维译论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收录了他从八个分学科去探讨翻译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到来后,他正式退休,但学术追求则与时俱进。退休后他工作清闲多了,有更多的时间对自己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加以整理和修订。近九年来,他平均每年都有一部专著、编著或译著付梓出版。著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说,他的《新译学论稿》,为广大学子所接受。由于把翻译理论跟翻译实践紧密结合,他的译著跟 25 年前相比,有较大的提高。本书收录了他翻译的世界名著《无名的裘德》新译本中的部分章节,读者可以将收录部分跟他在 25 年前翻译的《痛苦与狂喜》进行比较。根据 萧立明 教授自己的说法,翻译没有理论指导是盲目的语言转换行为。懂一门外语的人,谁都可以做到,但结果只会步入字句对等的泥坑中去。他以中国传统理论为指导,具体说来,是以 钱锺书 先生的化境理论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同时又借鉴国外语言学翻译理论来具体操作。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出版社原来签约要他将所承担部分在半年内完成,但他却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是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思想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术界也是如此,不仅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遵循这一必由之路,人文科学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必由之路。编者在选编过程中发现, 萧立明 教授追求知识和进行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也基本上遵循这一客观规律的,所以才会有出版 31 部作品和发表 50 余篇论文的突出业绩。因此,编者在他七十华诞,推出这本选集,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潜在威力,在我院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得以发挥的一个侧面。但是,由于时间仓促,个人水平有限,难以全面概括他的学术成就,也许疏漏之处甚多,请 萧立明 教授海涵,同时也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屠国元) 【备注】这里附上用照相机抓拍的书内刊发的萧老师照片: 萧老师,学生在此敬祝您: 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3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四届岭南—清华翻译学研讨会征文通知
carldy 2010-3-24 11:30
第四届岭南清华翻译学研讨会征文通知 来源于: 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0-06/30/content_3418122.htm 翻译与口译研究:全球与本土语境 香港岭南大学 2010 年 12 月 18-19 日 由香港岭南大学翻译学系与清华大学外语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岭南 清华翻译学研讨会将于 2010 年 12 月 18-19 日在香港岭南大学举行。该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届于 2000 年在北京召开,今年适逢两系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十周年。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 翻译与口译研究:全球与本土语境 ,研讨会将以此为框架,集中讨论全球化语境下与翻译和口译研究相关的诸多议题,并将特别关注当前中国的翻译研究与世界各地理论发展的结合与交流。本次研讨会欢迎与下列议题相关的研究论文: l 本土与全球翻译研究 l 中国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回应 l 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视角 l 翻译研究的非西方转向 l 口译研究:东方与西方 l 书写翻译史:中国与西方模式 l 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 / 女性主义 / 社会学翻译研究路径 l 翻译传统之比较 研讨会主要工作语言为英文(会议组织方也将考虑个别较好的中文论文) 特邀会议主旨发言人: Professor Edwin Gentzler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Professor Paisley Livingston ( Lingnan University ) Professor Douglas Robinson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Lingnan University) Professor Luise von Flotow ( University of Ottawa ) Professor Wang N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 另外,是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将择优在《翻译季刊》和《视角》 ( Perspectives ) 上结集出版。《翻译季刊》和《视角》都是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型国际性学术刊物,全部论文经过匿名评审。自 2009 年开始,《翻译季刊》的论文被国际研究数据库 Ebsco 收录。有关论文提交的具体细节将在会议期间公布。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 2010 年 6 月 30 日 。摘要控制在 200-300 个单词之间,请附联络信息和所属院校或机构。请将论文摘要发送至岭南大学翻译系秘书陈彩云的邮箱: cwchan@ln.edu.hk ,或发送至是次研讨会组织委员会成员的邮箱: 陈德鸿 教授(组委会主席)( chanleo@ln.edu.hk ) 孙艺风 教授 ( sunyf@ln.edu.hk ) 黄伟仪 博士 ( wy37wong@ln.edu.hk ) 唐文 博士( m1tong@ln.edu.hk ) 李波 博士( b1li@ln.edu.hk ) 有关会务费(提交并发表论文收取港币 1000 元;学生 600 元)和相关手续等详情,请浏览岭南大学翻译系网页 http://www.ln.edu.hk/tran 。
个人分类: 翻译/语料库语言学等会议 Symposiums|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