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化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三模块报道之二——审视全局,为我所用
hkhyper 2010-11-16 17:47
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三模块报道之二审视全局,为我所用 胡坤 http://www.mscas.ac.cn/news/channel/intro3087.shtml 发表时间: 2009-11-6 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三模块的培训经过前两节课程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理论方面的讲解,进入到了实务层次的教学。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哈成勇博士和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杜伟博士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大化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情况。 中科院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三) 哈成勇博士授课 哈成勇博士曾担任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所长、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中科院知识产权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战略和理念与中科院新时期的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中科院从章程中规定了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坚持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践新时期中科院的办院方针,是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需要对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预测,制订知识产权战略,争取抢先占领制高点;需要对相关领域和方向中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分析,制订具体知识产权战略战术,规避风险,落实知识产权战略。 哈博士介绍了中科院院、所两级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传统模式缺乏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缺乏保护意识,每个研究所独立运行也存在整体性不强,无法实现合理价值。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必然要从管理走向运营,并且要在运营中突破创新。哈博士接着介绍了知识产权运营中,知识产权与资本、管理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和知识产权运营中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政策与资源问题;国有资产处置问题;技术发明人持有股权的障碍问题;中科院、国科控股与产权持有者(研究所)的关系分析,利益需求及调配问题;知识产权运营的主要资源来源问题等。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其中,还专门讲解了知识产权运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问题。 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初见成效,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合同金额取得了快速增长,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和新建研究单元,旨在加速技术转移,促进成果转化。 介绍了中科院整体知识产权运营情况之后,哈博士以计算所、理化所、广州化学所等几个代表性单位为案例,介绍了这些研究所的先进经验,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在知识产权经营中,研究所要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与企业的合作;要掌握市场动态;要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大致概况;要了解行业内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知道本研究所的核心能力;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事成果转移工作的人员要求有要有一定的素质;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定的经验积累;一定的技术背景;要有认真负责、办事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有人缘亲和力。 随后的国际知识产权运营概况让学员耳目一新,了解了自身的差距,增强了对未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正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知识产权商业运营的公司,致力于整合中国科学院的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等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工作。通过知识产权全过程运营管理,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基地;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信息库的权威基地;通过创建知识产权创造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的创造基地;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平台,形成一流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基地;通过开展专业培训业务,形成一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基地;通过专利的二次开发,形成一流专利池的运营基地,从而使公司成为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系统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 最后,哈博士分析了中科院专利的特点:①积累了数量较大的专利,但专利实施率不高,且以本单位实施为主,市场化程度偏低;②专利申请分散性大,几乎难以找到能够覆盖某一方面甚至领域的专利簇;③许多专利申请的目的仅为应付项目考评、继续申请项目以及学生毕业等,对于专利技术的保护、后期实际应用缺少必要的考虑;④专利论文化,核心技术一览无余,缺少专利战略思维和策划。针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文化、资源、人才问题等不利因素,哈博士提出了以下建议:①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立项前,就对工作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专利分析,加强源头策划;②利用好IP公司,对研究所目前存活的专利认真分析、实实在在地评估现有存活状态专利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等;盘活现存专利,使得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工程的核心部分;③以具有原创性的核心专利为起点,通过努力,整合各相关研究所的相关专利技术,使相关专利技术相互支持,或立即形成一些以核心专利为中心的专利簇,或通过二次开发形成专利簇,使得单个专利的价值获得提升。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课程四) 杜伟博士授课 大连化物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杜伟博士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大连化物所从事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的宝贵经验。 大化所是一个具有历史积累的研究所,在各个时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杜伟博士向学员们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人员的构成,结合大化所科研活动绩效考核体系,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 为了摆脱不利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历史背景,大化所将知识产权贯穿到了科技创新活动价值链的全过程,从单纯的保护模式向过程介入的服务模式转变。对于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思路:实现从传统的成果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提高知识产权数量向提高知识产权质量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产权保护向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结合。制定了由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组成的知识产权工作路线图,成立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通过电子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结合全员培训体系,提高了全所的知识产权认识和水平。 据杜伟博士介绍,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分为四个环节:商业价值抽取、技术方案求证、合同保护权益和知识产权组合。首先从有效性、种类和期限等方面进行知识产权的存量价值评估,同时从权利要求状况、市场应用前景、前期投入成本、市场寿命情况、技术成熟程度、许可和提成费等方面衡量知识产权的增量价值,然后通过确定合作模式、确定风险机会和确定责任义务的转移三步曲实现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 技术合同是转移活动的焦点,通过PCT申请时间表和专利优先权等方式控制项目合作进程和布局合作计划。最后杜伟博士提出了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未来发展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①知识产权咨询及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资金来源及业务内容的定位问题?究竟采取何种盈利模式问题?②知识产权运营与传统院地合作的关系问题? 杜伟博士从制度和政策,到管理和运营,详细介绍了大化所知识产权运营的成功经验,给学员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宝贵经验,虽然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学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知识产权运营是各个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大力投入的工作之一,也是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化所的实践证明,通过采取合理的体制机制改革,确定利于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考核激励体系,营造鼓励技术转移的氛围,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走向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来自各个不同研究所的学员们可以从中吸取养料,针对各自研究所的具体情况,有的侧重,有所借鉴,在审视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全局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勇于实践,积极促进各所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 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课程五) 为了促进学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加强互动交流,此次培训特意安排了课堂对话和交流讨论环节。 在课堂对话部分,柳卸林教授、哈成勇博士和杜伟博士就知识产权运营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①在面临国外企业要求获得技术许可时,研究所如何处理?②技术转让中的技术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国外可借鉴的有哪些?这些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是什么?③专利的撰写技巧,如何把握专利撰写中技术秘密的揭示程度?④关于研究所成立公司的问题?⑤将技术专利交由第三方机构运营的问题? 在交流讨论环节,柳卸林教授邀请了长春光机所定王书红和上海生化与细胞所的姚刚两位学员介绍了他们各自研究所的知识产权运营情况:长春光机所地处我国北方,规模庞大,承担很多国防任务和课题,技术应用导向明显,科研管理面向企业,通过成果加人才的方式实现技术转移,主要通过大型机构推动,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很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生化与细胞所自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主要以科研水平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SCI文章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技术转移工作确逊色不少,虽然地处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民间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然而既由于生物行业本身的特点,也由于研究所的发展导向问题,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工作才处于初级阶段。 这些对话和讨论的问题很多是学员们在各自研究所中也会遇到的问题,引起了学员们的兴趣和关注,许多学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体会:以前以完成课题任务为目的的专利申请不利于现实的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现行的某些激励和考核体系也不利于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良好的知识产权运营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哈成勇博士所说的,我们每一个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人都身负重任,既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强烈的职业使命,也要有精细而到位的执行能力,这样,中国科学院的知识产权工作会对国家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支撑作用!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感大化所的学术交流
jllhuang 2010-7-13 23:1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 博览群书可以让人豁然贯通 ,让人灵感不断的话,那么面对面的交流则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获取知识和灵感的方式。大化所这点做得相当出色。 六月的大连变得格外漂亮,蓝天碧海,绿树红花,所里进行的国际、国内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频繁。稍微列举一下,大化所从六月到现在就已经承办了好几次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6 月 4-6 日,由李老师牵头的 21 世纪催化科学与技术前沿国际学术会议 暨 国际催化理事会会议 举行,我们也因此有机会见到了国内外催化界包括 J. G. Lercher ( J. Catal. 主编)在内的众多牛人。而最让我兴奋的,莫过于接触到光催化的大牛 K. Domen 教授,并和他合影留念(见下),教授亲切而随和。我对整个会议的感受是学术性强,包罗的内容广泛,学术界工业界并举,基础和热点研究并存,让人眼界大开。会议的形式非常国际化,我想这是源于大化所常年频繁国际交流的积累。 6 月 6-9 日,第一届中德 催化前沿 研讨会 ( First Sino-German Workshop Frontiers in Catalysis ) 举行。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纳米催化,多相催化,电催化与能源,理论与计算催化等方面。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德国的青年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6 月 24 日,穆斯堡尔谱专题学术讨论会在生物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交流,研讨激烈。 7 月 13 日,大连化物所 - 北大物理化学研究所学术交流会举行。交流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是北大教授生动风趣的演讲,活跃的科学思维,的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灵感。 除学术交流会之外,所里还邀请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是系列的知识讲座;这既可以让我们广泛地拓宽知识面,也可以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有交流才有碰撞,有碰撞才有火花,有火花才有创新。学习应该如此,科研更应该如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化所检测到化学反应过渡态的转动分辨信息
华明 2010-3-25 09:09
今天偶然看到科学网上王丹红的一篇新闻报道,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化学反应中分波共振现象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9754.shtm 这篇文章有些内容不太严谨,感觉有必要澄清一下。 2006年,杨学明研究小组 首次 在低能F+H2HF+H反应中发现了可能由反应共振引起的实验现象。张东辉与南京大学教授谢代前建立了精确的XXZ势能面并开展了动力学计算, 证实 了F+H2反应中反应共振态的存在。 大化所实验的亮点是高分辨,具体地说是高转动态分辨。谈不上第一次观测到过渡态的共振了,原文中也没有见到第一次的字样,最多是在交叉分子束实验中第一次实现转动分辨。理论上,很多年前反应过渡态的概念和计算就有过,实验上反应过渡态的量子态分辨研究至少10年前就有。 XXZ 是个啥玩意? 读者要是没有任何背景知识,大概只有在云中漫步了。它说的应该是HHF三原子体系,或者说其它相似的体系,它的特点是3原子中间有两个原子是相同。 至于理论预测的共振态能量误差只有0.03kcal/mol, 先放上一个问号。理论误差的来源很多,能够到达那么高的精度实在有点惊人。最简单的检测办法就是,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计算一个还有可能很容易做的实验,比如换一个振动态,把F换成Cl原子。先预测,再由另外一个实验室独立地去做实验。如果真的做到那么高的精度,那也确实算是一个新的高度了。 说个题外话。这个工作本身包括实验和理论都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应该过份夸大。首先如前面提及,这个工作大家以前做过,理论上更早就有证明。另外,国际上对此类工作早就不会是热点了,因为没有多少新鲜内容了,再做下去就是提高分辨率,换个原子之类的东东,科学上无法满足好奇心,实用价值上更比不上复杂的体系,如液相化学反应,生物体系和纳米材料等等。而国内在那种气相化学反应研究的投入有些太多了,至少我担心每年毕业的大量的研究生们,他们以后该干什么去。 参考 G. C. Schatz, science, 2000, 288, 1599. 【 Schatz 教授是物理化学杂志主编,很多年前就理论预测过反应过渡态的存在。下面图示选自他在10年前在科学杂志上为两个 第一次实验观察到反应共振现象 写的评论文章,解释为何反应过渡态可能存在共振。】 Schematic reaction path from reactants to products for H + H Lowest curve : potential energy function, showing the barrier that must be surmounted for reaction to occur. Middle curve : sum of the potential energy and the zero point energy (v = 0) associated with vibrational mo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reaction path. Top curve : potential plus vibrational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first excited vibrational state (v = 1). Because the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re lower near the barrier top than in the reactants or products, the vibrational energy is lowest at the barrier, and the potential plus vibrational energy shows a well for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This well can support one or more metastable (resonance) states. It is these states that have now been observed in chemical reac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1.2) 1. B. K. Kendrick, L. Jayasinghe, S. Moser, M. Auzinsh, N. Shafer-Ray. Phys. Rev. Lett. 2000, 84, 4325. Observation of Predicted Resonance Structure in the H + D 2 HD ( v = 0, j = 7) + D Reaction at a Collision Energy of 0.94 eV http://prl.aps.org/abstract/PRL/v84/i19/p4325_1 2. R. T. Skodje..... Kopin Liu, J.Chem.Phys.2000, 112, 4536. 【杨学明好象和K.刘在台湾共事过。】 Observation of a transition state resonance in the integral cross section of the F+HD reaction http://jcp.aip.org/jcpsa6/v112/i10/p4536_s1?isAuthorized=no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