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生物体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生物体

相关日志

警惕转基因包涵体导致生物体癌变
蒋高明 2012-12-29 23:01
要将跨界的异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内,会形成“人造病毒”——包涵体或异类蛋白聚合体,这些新产生的细胞内异样机构对目标生物会造成什么影响?请看韩少坤先生的分析。法国科学家用转基因玉米喂食老鼠两年发现大量肿瘤,赵先生分析可能与转基因包涵体有关。这是一个重要科学发现。希望医学家根据这条线索继续研究,或许或产生重大科学突破。 生物专家揭开转基食致癌机理 (2012-12-29 21:42:19) 转载 ▼ 标签: 杂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t6.html 吕永岩按语:颇有建树的生物专家揭开转基因食物导致癌症的机理,这个发现值得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站出来,揭露转基因危害。转基因利益集团不搞科研做买卖,一心想让13亿人民吃转基粮,以实现极少数转基因利益相关人的发财梦,这是不能得逞的。 附:转基因“人造病毒”导致人体癌瘤包涵体 作者: 韩少坤 1. 包涵体 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一般是由完整的病毒颗粒或尚未装配的病毒亚基聚集而成;少数则是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不含病毒粒子。 2. 自从 基因工程 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表达以后,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外源蛋白质基因在细胞中的过量表达同样形成不溶性的状态。这种转基因的“人造病毒 ”在宿主细胞内同样诱发宿主对它的防卫反应,即 形成包涵体 。 3. Georgiou 等 人发现天然的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时,如内酰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过量表达,都形成了包涵体,前者的包涵体在外周质,后者的包涵体存在于 细胞质 中。其它的宿主细胞中也发现了重组蛋白质过量表达时形成的 包涵体或者聚集体 , 哺乳动物细胞 如 法国吃转基因玉米的老鼠长满肿瘤 。 4. 基于同样的机制, 基因污染了人体,外来基因在人体细胞中大量表达时,亦会形成蛋白 质聚集体,旨在包围和隔离外来基因产物,以避免对人体细胞造成伤害。当外来基因无序扩张时,则会产生更多的包涵体类样癌瘤,最终发生癌症病变。 5. 一般情况下,基因污染带来的外来基因及其产物并不参与人体生命代谢,是多余的部 分,人体细胞的自身防卫功能即刻形成蛋白质聚集体,对它采取包裹隔离措施,便形成了包涵体类样癌瘤。 细菌产生包涵体, 抗议病毒入侵和转基因“人造病毒”; 人体细胞以同样的机制产生癌瘤包涵体(异常蛋白质聚集体), 抗议转基因“人造病毒”。 韩少坤发明四项专利创新世界治病防病历史 津市市科技局-信息港 发布时间:2012/7/18 11:22:38   2012年6月20日,“一种细菌内毒素的新用途”发明专利已获公布,至此,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韩少坤先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细菌脂多糖的新用途”已于2011年9月7日获得授权,其余3项已经公布。韩少坤先生成为津市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非职务发明者之一。   韩少坤先生毕业于湖南农大生物专业,后又在浙江医科大学习。他 一直致力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对疑难杂症的致病原理和治疗方式有着独到的见解,四项发明专利内容创新了现代医药理论体系。他发明的“细菌脂多糖的新用途”,可制备成用于预防或治疗中风、结石、痛风的药物,该发明结束了治疗中风血栓疾病没有特效药的历史;他发明的“内毒素和凝聚素的药用组合物及其用途”,主要在制备人体抗癌、抗感染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是后抗生素时代抗癌抗感染的最佳选择;他发明的“一种细菌内毒素的新用途”以及“一种细菌内毒素的另一种新用途”,阐述了当代疑难杂症的发病机理皆属过敏症,首次揭示了癌症是Ⅳ型超敏性疾病的次生产物和河豚毒素导致“渐冻人症”,掌握了细菌内毒素在制备治疗和预防过敏体制性疾病以及神经退化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临床不仅用于预防和治疗Ⅰ、Ⅱ、Ⅲ、Ⅳ型超敏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糖尿病、甲亢、尿毒症、红斑狼疮、牛皮癣、各种溃疡及烧烫伤等,防衰老和抗癌症,还可用于“渐冻人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亨廷顿舞蹈症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他所研究的生物技术成果,在攻克世界疾病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将对世界生物医药技术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重大贡献。(长春)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命物体运动定律
liyibo666 2012-12-29 17:52
生命物体运动定律 自然界物质自然分类为物体和生物体及生命物体,自然界物体自发过程起源了生命。因生命物体是自然界物体的普通组成部分,运动是自然界物体的基本属性。生命物体的运动同样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所以生命物体的运动过程理应同样符合自然界自发过程。 生命物体运动定律 生命物体自动地从高压力区流向低压力区。 生命流定律 路径中生命流,跟生命路径两区的生命压力成正比,跟生命路径的生命阻力成反比。 生命流表示生命物体的定向移动,生命流的方向就是生命物体的流动的方向。 生命压力表示内外界心理压力源和生理压力源作用于生命物体力(心理力和生理力)的大小。测量路径两区的生命压力。 生命阻力表示生命路径对生命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测量生命路径对生命流阻碍大小。 生命流强度是由生命物体的移动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路径横截面的生命物体量越多即生命量越多,生命流就越大。 自然界自发过程是不可逆的,例如;水自动地从高位流向低位;热自动地从高温流向低温;电流自动地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气体自动地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扩散自动地从浓度大的区域向着浓度大小的区域等等。 以上现象体现自发过程单方向进行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异性度,也就是说存在着差别;如水位差 、温度差、电位差、压力差、浓度差、化学势差等一个相对的不平衡状态,自发过程就是向着减少这些差值的方向进行的同性度过程,也就是说向着平衡状态变化的过程,这些异性度就是推动自动发生过程的原因和动力;当水位相同 、温度相同、电位相同、压力相同、浓度相同,化学势相同,就达到同性度而失去推动自动发生过程的动力。也就是说分别差值为零时,就达到了一个相对静止的平衡状态。 因此,水位差是水流动的推动力,温度差是热传导的推动力,电位差是电流动的推动力,压力差是气体流动的推动力,化学势差是物质传递的推动力,压力差是机械运动的推动力,这些差值推动力是运动力(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生命物体自发过程判据概念同样要符合统一测量标准;生命物体自发过程判据概念就是生命压力这个概念。生命压力表示内外界心理压力源和生理压力源作用于生命物体力(心理力和生理力)的大小.。就是说;用生命压力差判断生命物体运动变化的方向和限度。生命压差是生命物体运动的原因和推动力。当压力相同时就失去推动生命物体自发运动过程的动力,生命物体停止流动。也就是说分别生命压力差值为零时,就达到了一个相对静止的平衡状态,生命物体停止流动。 生命物体是由生命力推动的运动物体,也就是说生命物体是生命动体,类似电动车是由电力推动的运动物体即电动体.研究生命物体就类似于电动车,延长生命物体的寿命就类似于延长电动车(蓄电池和车架)的寿命。二者区别在生命物体细胞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制造出来,也就是说,活细胞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合成出来,电动车的零件人类是可制造出来。 生命物体运动定律可通过自然条件下观测来验证,亦可用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就可验证生命物体的生命力是否存在,又可验证生命物体运动定律是否存在。 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生命物体的自主运动现象就检验出生命物体的生命力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活的生物体的自主运动现象就检验出活的生物体的生命力存在。 反证法。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生物体没有自主运动现象就检验出生物体的生命力不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死的生物体(生物遗体)没有自主运动现象就检验出死的生物体(生物遗体)的生命力不存在。 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生命物体的趋性现象就检验出生命物体的运动方向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活的生物体的趋性现象就检验出活的生物体的运动方向存在。趋性就是生命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结果“趋利避害”或“趋吉避凶”。 反证法。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生物体没有趋性现象就检验出生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存在,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然条件下死的生物体(生物遗体)没有趋性现象就检验出死的生物体(生物遗体)的运动方向不存在。 实验 生命物体运动及运动方向的观测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生命物体的生命力是否符合客观存在。2;验证生命物体运动定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二实验原理 通过压力源作用于生命物体、生物体、物体胁迫其运动和运动方向选择。 三实验器材 生命物体(活的生物体或称生物)小鼠等,生物体(死的生物体或称生物遗体)小鼠遗体,铁物体及实验的场地。压力源材料(食物和物化刺激物质等) 四实验方法 建立两组可比较的群体,一作为实验组.在路径两区建立心理压力源和生理压力源,压力源分不同等级。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路在径两区不建立心理压力源和生理压力源。在此实验中,两组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压力源。所以两组在运动及运动方向的差异就归结于压力源。 五实验结论 此实验可重复验证。 人运动定律 人自动地从高暴力社会地区流向低暴力社会地区再流向无暴力社会地区。也就是说,人自动地从无文明社会地区流向少文明社会地区再流向多文明社会地区。 人自动地从高压力社会地区流向低压力社会地区再流向无压力社会地区。也就是说,人自动地从无快乐地区流向少快乐地区再流向多快乐地区。 人自动地从高痛苦地区流向低痛苦地区再流向无痛苦地区。也就是说,人自动地从无幸福地区流向少幸福地区再流向多幸福地区。 人自动地从高混乱地区流向低混乱地区再流向无混乱地区。也就是说,人自动地从无规则地区流向少规则地区再流向多规则地区。 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 如果确定生命存在,就必然确定生命与非生命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如果确定生命与非生命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就必然确定生命不存在; 不可能既确定生命存在,又确定生命与非生命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如果是这样就自相矛盾,因此,二者确定不能同时确认,二者确定只能选择其一. 例如;活细胞与死细胞具有截然不同的界限.生物与生物遗体具有截然不同的界限.生物与非生物具有截然不同的界限. 例如;原子,分子,DNA,病毒层次生命与非生命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 活细胞是生命物体就是整体观点去看问题的,东方哲学的智慧. 原子,分子,DNA,病毒就是机械论和还原论解释生命现象其结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无法说明生命现象. 原子,分子,DNA,病毒物理化学运动现象与活细胞运动现象截然不同.至今用各种原子,分子,DNA,病毒不能合成活细胞,也就是说至今用各种原子,分子,DNA,病毒不能制造生命物体.这说明活细胞运动现象与物理化学运动现象截然有别. 原子,分子,DNA,病毒层次生命与非生命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就必然确定生命不存在;也就是说,原子,分子,DNA,病毒层次没有生命概念,只有非生命概念. 活细胞层次以上生命与非生命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就必然确定生命存在;也就是说,活细胞层次以上有生命概念. 尽管组成活细胞的物质与组成原子,分子,DNA,病毒的物质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况且有基本相似化学组成.但活细胞与原子,分子,DNA,病毒有截然不同的运动形式. 因此活细胞是生命物体,原子,分子,DNA,病毒是物体,生物体. 自然界物质自然分类为物体和生物体及生命物体 . 万物本质是一样的是哲学概念,不是科学概念.万物都是生命是泛生命论,万物都是生命就是确定生命不存在,生命概念就变成空洞无物的虚构无实在概念, 尽管万物本质是一样,现代物理学还是将自然界运动力(自然力)分为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 生命物体的运动现象同样是运动力(自然力)的一种,生命物体的运动现象用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都不能解释的,生命物体的运动现象只有生命力才能解释. 生命物体细胞的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区别体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截然不同. 因此;地球上生命现象是已知的客观事实,地球外是否有生命现象是未知的客观事实,把已知的生命现象明确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无论在什么层次上区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但必须符合客观存在的直观经验,因为已知的生命现象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对未知生命现象就没有必要再去臆测后参与定义了.解决已知生命现象的定义是理论生命学的任务. 明不正,言不顺, 量不定,理不通. 生命现象的定义必须具备客观存在的可观察测量性,也就是说,可重复可验证性,可定性定量性. 生命物体结构运动定律 生命物体的个体结构自动地从出生流向生长再流向发育再流向成熟再流向衰老再流向死亡. 也就是说,生命物体的个体结构自动地从诞生流向死亡. 生命物体结构运动有起源就有灭绝,有发生就有消亡周而复始又不可逆的运动规律.
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操纵组蛋白H3.3或可抹除细胞“记忆”
crossludo 2012-12-10 12:17
操纵组蛋白H3.3或可抹除细胞“记忆” 核重组 制作干细胞再向前推进一步 取出一个成熟细胞并移除其身份,从而使其可成为任何种类细胞——核重组,在修复受损组织及在化疗后替换骨髓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博士最新发表在《表观遗传学和染色质研究》杂志上的论文表明,由Hira蛋白存储的组蛋白H3.3,是将细胞核恢复多能性,即发展成为多种细胞类型的关键一步。 所有个体的细胞都有相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随着生物体的成熟,这些细胞可被重组为心脏、肺、大脑等不同类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的基因或多或少会在每个细胞谱系中永久关闭。随着胚胎的生长,经一定数量的分化后,沿着某条道路走下去的细胞将不再变成其他的东西。例如,心脏细胞不能转化为肺组织,肌肉细胞也不能形成骨头。 重组DNA的一个方法是,将一个成熟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一个未受精的卵子中。卵子中的蛋白质及其他因子,将使DNA打开某些基因的同时关闭其他基因,直到它类似于一个多能细胞的DNA。但是,以这种方法完全抹去细胞的“记忆”似乎不太容易。 调节基因活性的机制之一是染色质,特别是组蛋白。DNA缠绕在组蛋白上,其缠绕方式的变化将改变细胞可用的基因。为了了解核重组的工作原理,格登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将小鼠的细胞核移植到青蛙的卵母细胞中,并透过显微注射方式添加了荧光标记组蛋白,以观察组蛋白在细胞和细胞核内的什么地方聚集。 研究小组使用实时显微镜明显观察到,从第10小时起,在卵母细胞中表达的H3.3组蛋白(参与基因的激活)开始并入移植的细胞核内。当研究人员查看Oct4基因(参与形成细胞多能性)处的细节情况时,他们发现H3.3组蛋白也被纳入Oct4,与此同时基因开始转录。研究小组还发现,Hira组蛋白(需要H3.3协同进入染色质)也需要核重组。 遗传专家指出,操纵H3.3的路径,或许可为完全抹除细胞“记忆”并产生一个真正的多能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表明,染色质是防止临床上常用的人为诱导重组的关键所在。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将干细胞与衰老和癌症有机统一在一起呢?
热度 2 randomwallklxw 2012-10-4 20:27
身体系统中的绝大多数终末期细胞是短命的,必须在生命期间连续更换,这其中,干细胞起到最重要的发动作用;除了身体内正常的细胞更换,其他意外或偶发性的组织创伤,都需要干细胞发动的组织再生来弥补,这一过程能够被损伤过程诱导。然而,在生长中的或成年的生物体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构造出或者在组织受损的情况下再生出在结构和功能上完整的组织的能力。这就是疾病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但是这样的描述还没有将 干细胞与衰老和癌症有机统一在一起。就拿伤口愈合来说,干细胞是发动伤口愈合的最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没有干细胞就不可能有伤口愈合。干细胞是正常组织更新和受损组织再生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干细胞保持正常状态,那么人类就不会衰老;如果能够启动干细胞按照正常的模式再生组织,那么几乎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干细胞分化为祖细胞,再分化为已分化细胞,一直到终末期细胞。干细胞中的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保持自我更新,这是区别干细胞和祖细胞或者其他已分化细胞的唯一重要的。当然多潜能分化也很重要,但是不如这个自我更新那么明显。失去了干细胞机体组织就不能再更新了,如果干细胞缓慢失去“干”性,那么衰老就不可避免。所以从这个思路看,很容易将干细胞与衰老联系在一起。 肿瘤和干细胞又有什么关系?目前的理论认为肿瘤起源于肿瘤干细胞,也就是因为干细胞的干性,导致肿瘤干细胞能够不断更新,所以肿瘤很难消除,因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的一小部分。人类从正常组织分离干细胞已经很难了,而要分离肿瘤干细胞也会同样难,如果要靶向杀死肿瘤干细胞则更难了。这就是为什么肿瘤难以治疗的原因。肿瘤是如何产生呢?理论认为是由于干细胞突变、或者干细胞微环境发生变化,致使调控干细胞分化的信号丢失或错误,引起干细胞不受限制的增殖、迁移和分化,从而变成肿瘤干细胞,产生肿瘤。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肿瘤干细胞理论。 现在看,衰老是由于干细胞性质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同样的,肿瘤(也就是癌症)也是干细胞性质发生变化造成的,这样是不是把他们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呢。 参考资料: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过程,身体的功能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消失,并最终导向个体的死亡。然而,衰老还和很多疾病存在联系,例如癌症。癌症也被称为“衰老的疾病”。衰老不仅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因为它是主要的卫生保健花费原因。所以,如果想要改进个体的生命长度,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理解衰老的自然过程是最重要的事情。 尽管全世界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衰老的原因仍然很不清楚。特别是人体随着时间流逝,功能逐渐下降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西班牙的基因组调控研究中心(CRG)的一项新研究找到了一条衰老原因的重要线索,还发现了衰老促进包括癌症在内疾病的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年轻小鼠和衰老小鼠的皮肤,因为皮肤是衰老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的组织之一。衰老的很多可见特征都的确是由皮肤衰老引起的,包括脱发,皮肤变薄变皱,伤口愈合能力下降。皮肤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样,处于持续的更新状态中。会不停地用新的健康细胞取代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此来获得补充。所有的组织都依靠一群特殊的细胞来做到这点,这些细胞就是干细胞。“这些细胞有着独特的能力,它们可以生长,并分化成组织中的任何一种细胞类型,还有比非干细胞更好的抵抗压力和损伤的能力。这一再生和更新的过程被认为在整个生命中都可发生。”CRG的博士后研究员Jason Doles说,他也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人员研究了衰老过程中的皮肤干细胞,他们想知道这些干细胞功能的变化是否部分参与了衰老。他们的主要发现是,衰老的过程中,皮肤干细胞实际上失去了正常的功能。“我们发现皮肤干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受损的生长能力。我们还发现衰老的干细胞不像年轻干细胞那样耐受压力,这些发现很好地支持了干细胞功能变化可能促进衰老过程的观点。”论文的通讯作者,CRG癌症和衰老机理实验室(Mechanisms of Cancer and Aging lab)的领导人Bill Keyes说。 研究结果还不止于此,研究人员不仅发现了让皮肤干细胞衰老的新过程,还把衰老过程和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同一个研究小组的最近一项研究已经证实了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这些干细胞的调控会发生异常。鳞状细胞癌是一种致命的皮肤癌症。这一次,研究人员记录了衰老的干细胞的高通量图谱(high-throughput profiling),并找到了导致衰老时失去功能的一个可能原因。他们发现,在正常的衰老过程中,整个皮肤都发生了改变,并产生很多不同的调节炎症的蛋白。正是这些炎症调控蛋白的异常产生降低了干细胞的功能。学术界早已知道炎症和癌症的发生有关,所以这项研究对两者的联系方式作出了重要发现。 总而言之,这些发现可以帮助解释衰老过程的主要原因,以及衰老是如何进行的。者项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减缓衰老成为了可能。此外,因为揭示了炎症是干细胞失调的原因,这项研究同时也发现了癌症的可能原因。
4922 次阅读|3 个评论
神奇的表观遗传学—Bio2000
热度 4 ionchannel 2012-9-17 16:35
神奇的表观遗传学—Bio2000
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 ) : Epi=above 、 upon 。顾名思义,就是经典遗传学之上的一个学科。意思是在不改变 DNA 序列的前提下,改变生物体的遗传表型。 早在 1939 年 , 生物学家 Waddington 率先创造了 “ 表观遗传学 ” 这一术语;他认为生物体从基因到基因表型之间存在一种控制 系统 , 但当时并不清楚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经过 70 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该对遗物质进行管理、调控、修饰的神秘系统逐渐被认识。主要有: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微小 RNA 的调节等。 19 世纪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认为: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永恒主题,进化存在于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但是,种种实验表明,即便是拥有完全相同的生物体,也可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许多完全不同的表型。原因是人们生长的环境、丰富的经历、不良的生活习惯等等,都会改变 DNA 的甲基化程度,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状况,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如果把人比喻成是一个框架体系的话,那这个框架本来虽有区别,但并不是焊接成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因为后天的行为而得以改变的。比如,吸烟能使人患上癌症、后天的努力会让人更加聪明 ........ 不得不说这样的科学结果为类似于“勤能补拙”“自暴自弃”的成语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理论依据。而且,更加有意思的是, DNA 的甲基化的改变可以在某些蛋白的保护下,通过受精作用遗传给后代。也就是说:瘾君子的后代也可能更加趋向去吸毒、寡言少于的人生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孤僻 ....... 说到这里,所有的我们还有理由不去想办法去训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吗? 以上所述,似乎在说:进化是可以在短期内通过环境的改变和个体的努力定向改变的。而这一说法正好与比达尔文年长 84 岁的马拉克的观点一致,从表观遗传学这一层次上讲,马拉克确实正确。不过后来的实验也证明,许多 DNA 的甲基化,在没有环境的压力的数代后会自动丢失,也就是说 DNA 甲基化不能稳定遗传,当然这又从侧面说明了进化论的合理性。 自然界本来就错综复杂,充满着奥秘,拥有无数个面。对自然的探究,也宛如盲人摸象,当你坚信不疑的说自己摸到的是一根柱子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一条大腿。所以,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盲人,都要拥有一颗敬畏的心,在“肯定—否定—再肯定”中曲折前进,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理!
个人分类: 随笔感想|8284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分馏模式揭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向高纬度迁移
kejidaobao 2012-8-15 14: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由人类活动产生,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长期存在,具有生物毒性和富集性,可通过大气等介质长距离迁移的一类有机污染物的总称。多数POPs具有强亲脂性,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2001年5月23日,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对12种POPs给予限制或禁止生产和使用。 POPs具有半挥发性和环境持久性,可以随大气长距离迁移,进而对远离污染源的偏远地区造成污染。POPs的挥发和沉降受温度控制,温度升高时挥发量增加,沉降量减少,反之亦然,从而造成POPs在大气传输过程中不断沉降—挥发—沉降的循环过程,最终导致POPs从高温地区向低温地区迁移。Wania和Mackay系统地提出了POPs的全球分馏和冷凝模型,认为在低纬度地区,尤其赤道地区,POPs的挥发量大于沉降量,在高纬度地区沉降量大于挥发量,从而造成全球范围内POPs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定向迁移。伴随POPs大气迁移过程的是一系列的大气-地表分配过程,由于不同纬度温度差异及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POPs在迁移过程中将发生组成分异,轻质组分迁移能力更强,迁移距离更远,更趋于在高纬度地区或极地富集。该模型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所证实。 此外,进入大气中的POPs除少量在大气中降解外,大部分随大气迁移出污染源区,并再次沉降进入土壤或水体,形成“蛙跳”效应,使POPs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造成POPs的全球污染特征。同时,进入环境的POPs除少量被微生物或植物降解外,大部分将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并有可能随食物链富集放大,最终危害人类健康。全球十大污染事件之一的日本米糠油事件就是由于12种优先控制POPs中的多氯联苯污染造成的。 根据碳链长度,氯化石蜡可分为短链(C10—C13)、中链(C14—C17)和长链氯化石蜡(C18—C30)。短链氯化石蜡由于其毒性和潜在危害性已作为候选物质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优先控制POPs审查范围内。氯化石蜡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风险,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本期第68—72页刊登的王琰等的文章“环境中氯化石蜡的研究进展”,对短链及中链氯化石蜡在环境中的来源、归趋及不同介质中的含量水平进行总结。本期封面图片由王琰提供,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 刘志远)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53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热带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概况/刘进平
mingwang23 2012-8-6 15:49
基因组学( genomics )是指对 生物体 所有基因进行作图、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基因定位与基因功能分析的一门学科。植物基因组学正在彻底改变植物基础科学研究方法,并对农业、林业、能源、环境和其它工业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迎接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粮食和能源的需求,植物基因组学将发挥关键作用。数量性状位点(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 QTL )和功能分子标记( functional marker , FM )技术的成熟,人们提出所谓的基因组学辅助育种( Genomics-assisted breeding , GAB )与设计育种( Breeding by Design )概念;另外,从基因组学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也可通过遗传工程和其它新育种方法用于作物品种改良。 热带作物资源具有地域的不可替代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其中有的热作产品(如橡胶)属于国家战略性物质,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包括 8 省(区), 48 万平方公里, 1.5 亿人口,拥有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在 5% 的国土上生物多样性占全国的 30% 。热带作物特色产业已成为热区农业的主要支柱,包括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天然橡胶业,以香蕉、芒果、荔枝等为代表的热带水果产业,以木薯、甘蔗为代表的与社会长远发展相关的生物能源产业等。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热带地区是物种和基因最丰富的地区,而且一大部分是温带植物所没有的,因此对热带植物进行物种特异性的基因组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热带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对生物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加强热带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变得更为迫切。 一、国际水平 从国际范围看,若干种热带作物基因组学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水稻、番木瓜和甘蔗的姐妹种高梁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且建立了如甘蔗、香蕉、咖啡、柑桔、可可等多种热带植物的国际基因组数据库与资源库,如多种热带作物的信息系统 TropGENE-DB ( http://tropgenedb.cirad.fr/ ),这将大大促进热带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克隆。目前在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进展如下。 1 、橡胶树 巴西橡胶树( H. brasiliensis )与其它 9 个橡胶种一样,为染色体数为 36 的四倍体( 2n = 4x = 36 )。在橡胶树基因组学研究方面, Lespinasse 等利用同工酶、 RFLP 、 SSR 和 AFLP 对两个不同世代进行作图,构建了首张橡胶树饱和遗传图谱,确定橡胶树具有 18 基本连锁群,基因组很大,总图长约 2150 cM ,平均两个相邻标记之间的距离为 3 cM 。 此外, 天然橡胶 EST 数据库( Natural Rubber EST database ,NRESTdb) ( http://genome.ukm.my/nrestdb/ ) 为在线提供天然橡胶 EST 的序列、聚类、分类和注释的网络资源。 克隆了与橡胶合成有关的酶和蛋白基因如 HMG-CoA 还原酶基因、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 FPS )基因、胶延长因子( REF )基因、橡胶小粒子蛋白基因、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 GGPS )基因、橡胶转移酶基因,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如 CBF1 基因、含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MnSOD )基因、橡胶凝集因子( Hevein )基因、几丁质酶基因、死皮病( Tapping panel dryness , TPD )相关基因。目前学术界在基因表达谱与转录组学研究方面十分活跃。 2 、香蕉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 24 个国家的 37 个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全球香蕉基因组学联合会( Global Musa Genomics Consortium )( http://www.musagenomics.org/ )正联合绘制香蕉的基因组图谱,计划在 5 到 10 年内完成。此外,从香蕉基因组资源中心( Musa Genome Resource Centre )可公开获得 5 个 BAC 文库。国内外对香蕉抗枯萎病、抗病毒、抗黑条斑相关基因的分离、鉴定与克隆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研究香蕉果实成熟与保鲜的分子机理方面,克隆了乙烯的信号经转导途径相关基因及香蕉果实采后初期与成熟相关的基因等。 3 、番木瓜 番木瓜雌株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序( cgpbr.hawaii.edu/papaya )。目前绘制的番木瓜遗传图谱包括 1,498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AFLP )标记、番木瓜环斑病毒( papaya ring spot virus , PRSV )外壳蛋白转基因插入位点、形态性别类型位点、果肉颜色位点和 706 个 BAC 末端及由 SSR 标记产生的全基因组鸟枪序列,该图谱正被用于番木瓜更精细的分子细胞学图谱绘制。此外,已进行了番木瓜环斑病毒抗性基因分离、性别决定基因如雄性特异性 Y 区( male-specific Y region , MSY )的鉴定等。 4 、甘蔗 甘蔗作为最重要的糖源植物,目前也是重要的生物燃料作物。由于甘蔗属物种染色体数目较大,且存在杂合性和同源多倍性,尽管人对其不同群体的分子图谱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并未产生完整的连锁遗传图谱。 GenBank 已有超过 257,066 个甘蔗表达序列标签( ESTs ),人们对其表达谱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同源基因的水平和分化模式不明,仍然存在很大的技术局限。目前已建立一个甘蔗 BAC 文库,一部分 BAC 已完成测序。此外,由于已完成对甘蔗姐妹种高粱( Sorghum bicolor )测序,因此十分有利于进行甘蔗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5 、木薯 已构建木薯饱和遗传图谱, 1997 年成立的 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 ( DOE JGI ) 对木薯基因组进行测序,目前木薯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新成立的 The Global Cassava Partnership (GCP) 负责协调全球木薯的研究开发。 二、国内水平 在中国国内(主要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构建了橡胶树乳胶再生相关基因的差减 cDNA 文库、香蕉果实的 cDNA 文库、红树林植物海桑的耐盐相关基因的 EST 库,这此成为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的重要来源。通过差减杂交、 DDRT-PCR 和 RT-PCR 等技术累计分离克隆完整结构基因序列 40 余个,包括橡胶树死皮相关基因( Hb1-4 )、橡胶凝集因子基因 hevein 、橡胶延伸因子基因、 HMG-CoA 还原酶基因、橡胶转移酶基因、橡胶钙调蛋白( Hevea calmodulin )基因、橡胶多聚泛肽( Polyubiquitin )基因,番木瓜环班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PRSV-CP 、抗菌肽 D 、 B 基因、昆虫神经肽串联体基因( Grb-AST6 , Grb-AST9 , Grb-AST15 )、海藻糖合酶基因、香蕉 ACC 氧化酶( EFE )基因、 ACC 合成酶基因、香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 CMV-CP 等。此外还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了 20 多个与香蕉果实成熟相关的基因。其中橡胶树死皮相关基因,蟋蟀神经肽基因,香蕉成熟期乙烯合成前体调节相关基因等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在基因标记与遗传图谱构建方面,目前利用 RAPD 技术获得橡胶树抗白粉病基因、葡萄抗白粉病基因和抗炭疽病基因和无核基因的遗传标记;构建了橡胶树 AFLP 指纹图谱;开发了荔枝的 SSR 标记;利用 SSR 和 AFLP 技术对木薯高淀粉、糯性基因、抗褐斑病基因,荔枝无核基因进行标记; 利用 SSR 标记对研究水旱稻杂种与抗旱相关性状进行 QTL 定位; 通过甘蔗染色体原位杂交、原位 PCR 、 AFLP 和 RAPD 等分子标记,阐明了栽培甘蔗基因组中祖亲种血缘构成与遗传动态变化。 三、国内热带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展望 构建重要热带作物如橡胶树、香蕉、甘蔗、木瓜、木薯等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建立重要基因表达的 cDNA 文库和 EST 库;建立针对主要病害的抗病相关基因 T-DNA 插入 突变体库,筛选抗病相关基因和功能鉴定;参与重大国际热带作物基因组计划和项目合作。 开展与已测序的模式植物和热带植物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热带植物基因组构成,发掘与克隆新基因,了解物种亲缘关系与进化过程。 利用差异显示反转录 PCR ( DDRT-PCR )技术、基因表达序列分析( SAGE )、 DNA 微阵列分析、反向遗传学、 RNA 干涉、蛋白质组研究手段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和表达调控机制。 基因作为未来农林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基因专利的独占权,对重要植物基因发现与开发利用已成为植物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对我国未来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将是目前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国科研工作者未来需要克隆一批热带作物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力争克隆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使热带植物基因组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发现导致衰老重要基因
热度 2 crossludo 2012-7-22 11:31
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发现导致衰老重要基因   据美国《侨报》消息,衰老机制研究是很多生物领域科学家的研究热点,不过却一直少有成果,近期,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华裔博士潘登(Dr. Deng Pan)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导致生物体衰老的重要基因,这一研究成果震惊学界,其论文被衰老机制及老年疾病研究的最权威期刊《Aging Cell》刊登。   潘登博士说,此前的人类衰老机制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在人体细胞遭受损害后,人体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P53蛋白,从而抑制癌细胞产生,防止癌症, 但是与此同时,却会促使衰老细胞的产生,导致机体衰老 。而人们要想通过调控P53蛋白达到抗衰老的目的,就必须了解在生物体内,p53本身是如何被调控的,是被什么物质调控的?   潘登博士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正回答了这个问题。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调控P53蛋白的是一种叫做SnoN的蛋白,这种蛋白在正常细胞的表达量很少,但是在细胞受损的情况下,便会产生、进而激活P53蛋白。这一发现让潘登兴奋不已, 因为这等于获得了抗衰老药物筛选的重要标志。人们如果能够通过药物将表达SnoN蛋白的细胞清除掉,也就等于清除掉了未来的衰老细胞,从而阻止或者延缓衰老。 潘登博士说,目前,实验室正在积极寻求与药物公司的合作,希望这种药物能早日被研制出来。   潘登博士,这位目前在旧金山加州大学做博士后的华人科学家,说起自己的新成果兴奋不已,他说为此付出了6年的时间。潘登2003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从厦门大学来到美国,2006年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细胞分子生物学。而他的衰老机制研究也从那时开始。2011年,潘登从伯克利获得博士学位,来到旧金山加大做博士后,并继续他关于疾病机制及衰老方面的研究。   潘登说,6年里,他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特别是在最初的两年里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他对生物研究的热爱支持他走到现在。他说,生物领域的研究,由于要进行动物体反应实验,通常周期都很长,而且需要大量动物样本培育和筛选,研究者要付出很多耐心和精力,是一项非常繁琐、枯燥的工作,只有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在目前生物领域的研究者当中,华人占了很大的比例。潘登说,生物领域的研究,往往有90%都是失败的,但是,正是这90%的失败造就了10%的成功,他的成功便来自于对一次次失败的总结,来自于6年来的坚持不懈。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2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挪威发现神秘的古老生物体Collodictyon——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生物
nooney1986 2012-7-17 11:00
挪威科学家以20年时间在挪威湖泊观察一种以水藻为食的微小生物之后,今天宣布它是现今世上最古老的生物体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最远的亲戚。科学家表示,这种不容易发现的单细胞生物约在10亿年前演化,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生物体种类,也就是说,它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寄生虫,不是真菌,也不是藻类。科学家以Collodictyon来命名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生物体。 奥斯陆大学研究人员塔布瑞齐(Kamran Shalchian-Tabrizi)说:“我们在这座湖中发现一种不知名的生物分支,它独一无二。”“截至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有任何其他种类的生物体比这个物种更靠近生命源头。”科学家认为这项发现有助了解地球上数亿年前的生物样貌。 科学家在名为阿斯(As)的小湖污泥中发现Collodictyon. 阿斯湖位于奥斯陆以南30公里。Collodictyon有4条状似尾巴、有助移动的鞭毛,体长约30-50微米,只有透过显微镜才看得到。Collodictyon有核膜包覆细胞核,因此和植物、菌类、藻类与人类在内的动物一样 是真核生物 ,这点与细菌不同。塔布瑞齐表示,科学家利用Collodictyon的特征,于今可推断史前细胞的样貌,它可能是单细胞生物体,有着类似手指的结构以抓住微小猎物。合作研究者Dag Klaveness说:“ Collodictyon不是社会动物。” Dag Klaveness为这份研究培养数百万只Collodictyon. “ Collodictyon在单独时活得最好,一旦进食就开始自相残杀。”除了阿斯湖Collodictyon没在别处被发现。塔布瑞齐说,奥斯陆大学研究人员20年前首度在阿斯湖发现Collodictyon,虽然知道这种生物非比寻常,却不知道原来这么重要。
个人分类: 生物实验室|1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代生物体内观察5亿岁基因进化
crossludo 2012-7-15 14:36
现代生物体内观察5亿岁基因进化 一个正在制作的“5亿年项目”,不是在电影屏幕上播放的“侏罗纪公园”,而是发生在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据物理学家组织网7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被称为“古实验进化的过程”,将一个5亿岁的基因复活后插入现代大肠杆菌的细菌中,观察其超过1000代的进化过程。该研究结果公布于最近举行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国际天体生物学科学大会上。 2008年,该校生物学副教授埃里克·戈谢成功地测定了古代延伸因子EF-Tu的基因排序(EF-Tu也是大肠杆菌中的一个基本蛋白)。他说:“这接近于可以得到分子生命磁带的倒带和重放,让我们看到一个古老基因在现代生物体中是否会重复自己、重演进化轨迹,或生命能适应不同的路径。” 研究人员将古老基因EF-Tu放置于现代大肠杆菌染色体的正确顺序和正确位置,从而制造出8个相同的菌株,并让其生长。这个由既现代又古老的基因嵌合组成的细菌存活了,但比其相对应的现代基因成长速度要慢上两倍左右。 但这一含新老组合的菌株最终生长后,不仅健康水平提高到近乎现代的水准,甚至变得比其现代同类更健康。研究人员进一步观察发现,EF-Tu基因并没有突变成现代形式。反而是大肠杆菌内的现代EF-Tu蛋白在与古老基因EF-Tu交互作用中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增加了细菌的机体健康。 他们接下来将继续研究新一代的进化,观察这个蛋白质是遵循其历史的发展路径,还是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存新路径。研究人员表示,研究这一进程能解决一些进化和分子生物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个有机生命的历史是否会限制其未来;进化是否总是导致一个单一的、明确的点;或者演化是否会对一个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案。 【圈点】 基因在不断的自我复制中,会产生突变现象,形成新的遗传性状,其中,有利于生存与繁殖的遗传性状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有害的则越来越稀少。简单说来,这就是生物进化的过程。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决定了进化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漫长过程,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进化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此,与其把这个在人为控制环境下的实验称为“分子生命磁带的倒带和重放”,不如叫做某种“推演”更为合适。再者,也很难讲这样的“穿越”究竟和真实的进化史还有多大的关系。
个人分类: 科研考古|1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有向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热度 2 newniu 2012-6-23 12:35
在残酷的自然面前,只有最适应者能够生存下来。 DNA变异使生物体不断改变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环境的改变才能成功保留下来。最终结局是绝大多数变异只能以失败收场,难以繁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适应者同样能够生存并繁育后代 由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生存竞争已基本不存在。人类的DNA变异易于被保留下来 。 当前多种多样的地球生物源自两个因素:1、DNA在变异;2、竞争激烈,更适应的变异被保留,而不适应的则被放弃。在人类身上,因素1仍在起作用,特别是人类环境污染,DNA变异更加迅速。 丰富的物质条件,变异的DNA不易于被淘汰。 DNA多样化是 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 由于基因变异基于点位,即某个位置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随机的。本来,某个点发生变化,只是缓慢的线性变化。然而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庞大的人口加速了这种变化。举例说,1000个人,经过100年,有500个人在A点发生变异,那么世界上存在两类人。那么再经过100年,有500人在B点发生变异,那么世界上就会存在4类人;再过100年,有500人在C点发生变化,那么就会存在8类人。以上只是简化而不现实的例子,但足以说明人类进化是在加速的。 没事了,查了一下网页,的确有人讲这件事,下面是转载。 转载: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过去4万年来人类的进化速度在加快,最近5000年来更是飞速进化,各大洲居民今后将变得越来越不一样。美国犹他大学人类学家亨利· 哈彭丁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1 800个基因呈加速进化状态,这一数目大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数目的7%。研究人员认为加速进化的基因所产生的变异大多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当人口激增时,人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数量也随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农耕时代以来不断适应人类饮食结构变化和抵御新兴病毒性疾病的基因在快速进化,这些有益于生 存的变异基因被选择的几率增大,得以传遍整个群体。
个人分类: 笑料|34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基因技术的几项挑战
热度 2 hifly2008 2012-6-22 11:47
不懂转基因技术的人,建议不要随便发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观点!万事都有两面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既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要自欺欺人、认为它完美无缺!违背这个规律那都是要犯错误的!客观的分析,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导入基因对生物体进行高效定向性状改良的技术,在生物遗传改良、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开发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三大技术:目标基因挖掘与载体构建;基因遗传转化与表达鉴定;转基因生物体经济性状与安全性评价,但在其未来发展中也存在不少挑战。 纵观世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随着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克隆技术的蓬勃发展,功能基因组研究日新月异,目标基因的挖掘可谓一日千里,越来越多有价值的基因被挖掘并进行功能鉴定,为转基因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基因资源,但不同物种基因组和基因克隆技术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利用外源基因(其它物种中的基因)在目标生物体(转入基因的生物体)进行转化的例子还是很多!通常来说,外源基因的应用比内源基因(生物体自身基因组的基因)的转化更加不容易被人接受!可很多转基因研究发现,一些生物体外源基因性状改良的效果难以用内源基因替代,缺乏优质的内源基因用于转化,这是转基因技术在不少生物体应用的挑战之一。 其次,转基因常需要将控制目标性状的基因构建入载体中,载体系统通常包含调控外源基因表达的元件,如启动子,它决定外源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目前研究既可以控制基因在某一时间表达,也可以可以控制其在某一器官表达,并且控制基因的表达强弱!除了这些元件,载体也包含筛选转基因生物体的标记基因,用于从大量的转化生物体中筛选出哪些是真正的转基因生物体,常用的是抗生素基因,荧光标记基因等,还有一些是质粒、病毒等基因组中的关键基因,但以上这些非目标基因或DNA序列对改良目标性状毫无益处,也增加了转入之后的风险(基因漂移、食用安全等方面),虽然转基因技术中目前有标记基因删除系统,筛选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也改善了,但据我所知,还没有做到只转入目标基因(不包含载体垃圾基因或DNA序列和标记基因)就获得良好的生物体性状改良效果,而且目前还没有技术控制遗传转化对生物体的专一性,避免基因漂移,这是挑战之二。 再次,不同物种、不同生育阶段的生物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难度相差很远,以植物为例,通常来说一两年生草本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较容易,而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十分困难,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中,对于幼年态的转化比较容易,而对于成年态的遗传转化难度十分大,由于幼年态遗传转化存在童期问题!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周期依然十分漫长,相比传统杂交育种也未表现出明显优势!这是挑战之三! 最后,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于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对环境的安全性和对人的安全性。对环境主要在于对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影响,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因的漂移问题(如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通过花粉漂移!)!对于人的影响,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前期技术是否过关,如果基因安全、遗传转化技术安全,后期安全性评价也就指日可待了!如果那些技术没有过关,即使做了各种医学试验,也很难跟老百姓说清楚!虽然我们国家有一套严格的评估系统,但就像袁院士所说,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需要时间的,短测2-3年,长则10年8年,在我看来主要是技术问题,如果评估的时间这么漫长,那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性状进行定向改良的优势就不明显了! 综上所述,本人不赞同两种极端的思想,将转基因一棍子打死的人是无知,将转基因说得完美无缺的人是用心不良,都不符合客观事实,看到新事物的两面性,少一点争吵,切实解决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做点更有说服力的技术出来,大概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个人分类: 新观点|30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环境激素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1970-2012年
xupeiyang 2012-6-15 10:30
概念定义: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是指外因性干扰生物体 内分泌 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 荷尔蒙 ,与荷尔蒙的受体结合,影响本来身体内荷尔蒙的量,以及使身体产生对体内荷尔蒙的过度作用,使 内分泌系统 失调。进而阻碍 生殖 、 发育 等机能,甚至有引发 恶性肿瘤 与生物绝种的危害。 研究论文引证分析结果: 引文报告 主题=(Environmental Endocrine)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执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可查看Web of Science未收录文献的引文。 找到的结果数: 5158 被引频次总计: 128574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107520 施引文献: 69026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65266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24.93 h-index: 132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T1ImNcJCk6jhjln5nhKpage=1cr_pqid=3viewType=summary 研究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GUILLETTE LJ 60 1.163 % BARCELO D 37 0.717 % GRAY LE 32 0.620 % IGUCHI T 31 0.601 % SKAKKEBAEK NE 31 0.601 % TYLER CR 31 0.601 % WINGFIELD JC 26 0.504 % KLOAS W 25 0.485 % NEWBOLD RR 25 0.485 % FOSTER WG 24 0.465 % SKINNER MK 24 0.465 % TOPPARI J 24 0.465 % MCLACHLAN JA 22 0.427 % BALAGUER P 21 0.407 % GIESY JP 21 0.407 % DE ALDA MJL 20 0.388 % OLEA N 20 0.388 % SUMPTER JP 20 0.388 % LUTZ I 19 0.368 % MCGLYNN KA 19 0.368 % ERICKSON RL 18 0.349 % SOTO AM 18 0.349 % ANKLEY GT 17 0.330 % ARUKWE A 17 0.330 % DENSLOW ND 17 0.330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A 1871 36.274 % JAPAN 442 8.569 % CANADA 400 7.755 % ENGLAND 380 7.367 % GERMANY 369 7.154 % FRANCE 308 5.971 % PEOPLES R CHINA 302 5.855 % ITALY 289 5.603 % SPAIN 224 4.343 % SWEDEN 148 2.869 % SWITZERLAND 132 2.559 % DENMARK 130 2.520 % SOUTH KOREA 128 2.482 % NETHERLANDS 121 2.346 % BELGIUM 109 2.113 % AUSTRALIA 102 1.978 % NORWAY 93 1.803 % SCOTLAND 80 1.551 % FINLAND 65 1.260 % INDIA 62 1.202 % POLAND 56 1.086 % BRAZIL 51 0.989 % GREECE 49 0.950 % PORTUGAL 48 0.931 % SOUTH AFRICA 45 0.872 % 字段: 基金资助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71 1.377 % NIH 41 0.795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40 0.775 % EU 30 0.582 %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3 0.446 % SPANISH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21 0.407 % NIEHS 19 0.368 % NSF 19 0.368 % EUROPEAN COMMISSION 18 0.349 %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16 0.310 % EUROPEAN UNION 15 0.291 % NSERC 15 0.291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4 0.271 %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13 0.252 %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NIEHS 12 0.233 % ACADEMY OF FINLAND 11 0.213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APAN 11 0.213 %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11 0.213 % 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 11 0.213 %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0 0.194 % SWEDISH RESEARCH COUNCIL 9 0.174 %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8 0.155 % JUVENILE DIABETES RESEARCH FOUNDATION 8 0.155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 8 0.155 % WELLCOME TRUST 8 0.155 %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 EPA 166 3.218 % UNIV FLORIDA 105 2.036 % CHINESE ACAD SCI 82 1.590 % NIEHS 60 1.163 % UNIV TEXAS 59 1.144 % CSIC 58 1.124 % N CAROLINA STATE UNIV 53 1.028 % MICHIGAN STATE UNIV 52 1.008 % ENVIRONM CANADA 49 0.950 % HOKKAIDO UNIV 47 0.911 % INRA 45 0.872 % UNIV EXETER 44 0.853 % UNIV WASHINGTON 44 0.853 % HARVARD UNIV 43 0.834 % UNIV CALIF DAVIS 43 0.834 % INSERM 42 0.814 % KAROLINSKA INST 42 0.814 % UNIV MILAN 42 0.814 % UNIV TOKYO 40 0.775 % UNIV MISSOURI 39 0.756 % TULANE UNIV 38 0.737 % UNIV GUELPH 38 0.737 % UNIV TURKU 37 0.717 % BRUNEL UNIV 35 0.679 % UNIV ILLINOIS 33 0.640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498 9.655 % 2008 484 9.383 % 2010 478 9.267 % 2009 452 8.763 % 2006 409 7.929 % 2007 390 7.561 % 2004 345 6.689 % 2005 343 6.650 % 2003 281 5.448 % 2002 243 4.711 % 2012 228 4.420 % 2001 210 4.071 % 2000 174 3.373 % 1999 136 2.637 % 1998 131 2.540 % 1997 85 1.648 % 1995 65 1.260 % 1996 51 0.989 % 1993 38 0.737 % 1994 32 0.620 % 1992 25 0.485 % 1991 22 0.427 % 1984 9 0.174 % 1972 4 0.078 % 1983 4 0.078 % 1985 4 0.078 % 1976 3 0.058 % 1981 3 0.058 % 1990 3 0.058 % 1980 2 0.039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498 9.655 % 2008 484 9.383 % 2010 478 9.267 % 2009 452 8.763 % 2006 409 7.929 % 2007 390 7.561 % 2004 345 6.689 % 2005 343 6.650 % 2003 281 5.448 % 2002 243 4.711 % 2012 228 4.420 % 2001 210 4.071 % 2000 174 3.373 % 1999 136 2.637 % 1998 131 2.540 % 1997 85 1.648 % 1995 65 1.260 % 1996 51 0.989 % 1993 38 0.737 % 1994 32 0.620 % 1992 25 0.485 % 1991 22 0.427 % 1984 9 0.174 % 1972 4 0.078 % 1983 4 0.078 % 1985 4 0.078 % 1976 3 0.058 % 1981 3 0.058 % 1990 3 0.058 % 1980 2 0.039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1410 27.336 % TOXICOLOGY 1149 22.276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678 13.145 % CHEMISTRY 582 11.283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514 9.965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509 9.868 % PHARMACOLOGY PHARMACY 310 6.010 % MARINE FRESHWATER BIOLOGY 268 5.196 % REPRODUCTIVE BIOLOGY 250 4.847 % ZOOLOGY 233 4.517 % ENGINEERING 214 4.149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206 3.994 % CELL BIOLOGY 150 2.908 % WATER RESOURCES 131 2.540 % AGRICULTURE 129 2.501 % OBSTETRICS GYNECOLOGY 120 2.326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109 2.113 % BEHAVIORAL SCIENCES 100 1.939 % ONCOLOGY 96 1.861 % PHYSIOLOGY 95 1.842 % VETERINARY SCIENCES 94 1.822 % GENETICS HEREDITY 83 1.609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81 1.570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76 1.473 % DEVELOPMENTAL BIOLOGY 74 1.435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67 1.299 % FISHERIES 65 1.260 %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63 1.221 % IMMUNOLOGY 59 1.144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51 0.989 % PEDIATRICS 48 0.931 % PSYCHIATRY 37 0.717 % PSYCHOLOGY 37 0.717 % BIOPHYSICS 34 0.659 % NUTRITION DIETETICS 34 0.659 % EVOLUTIONARY BIOLOGY 33 0.640 % PATHOLOGY 31 0.601 % UROLOGY NEPHROLOGY 25 0.485 % MATHEMATIC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24 0.465 %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23 0.446 % COMPUTER SCIENCE 23 0.446 % ENTOMOLOGY 23 0.446 % MICROBIOLOGY 22 0.427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18 0.349 % SPORT SCIENCES 18 0.349 % INFECTIOUS DISEASES 15 0.291 % OCEANOGRAPHY 14 0.271 % SPECTROSCOPY 14 0.271 % ANATOMY MORPHOLOGY 13 0.252 %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13 0.252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5158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US EPA 166 3.218 % UNIV FLORIDA 105 2.036 % CHINESE ACAD SCI 82 1.590 % NIEHS 60 1.163 % UNIV TEXAS 59 1.144 % CSIC 58 1.124 % N CAROLINA STATE UNIV 53 1.028 % MICHIGAN STATE UNIV 52 1.008 % ENVIRONM CANADA 49 0.950 % HOKKAIDO UNIV 47 0.911 % INRA 45 0.872 % UNIV EXETER 44 0.853 % UNIV WASHINGTON 44 0.853 % HARVARD UNIV 43 0.834 % UNIV CALIF DAVIS 43 0.834 % INSERM 42 0.814 % KAROLINSKA INST 42 0.814 % UNIV MILAN 42 0.814 % UNIV TOKYO 40 0.775 % UNIV MISSOURI 39 0.756 % TULANE UNIV 38 0.737 % UNIV GUELPH 38 0.737 % UNIV TURKU 37 0.717 % BRUNEL UNIV 35 0.679 % UNIV ILLINOIS 33 0.640 % UNIV MICHIGAN 33 0.640 % UNIV QUEBEC 33 0.640 % UNIV OTTAWA 32 0.620 % CTR DIS CONTROL PREVENT 31 0.601 % WASHINGTON STATE UNIV 31 0.601 % HANYANG UNIV 30 0.582 % IST SUPER SANITA 30 0.582 % MCMASTER UNIV 30 0.582 % UNIV WISCONSIN 30 0.582 % DUKE UNIV 28 0.543 % NCI 28 0.543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28 0.543 % UNIV MARYLAND 28 0.543 % US GEOL SURVEY 28 0.543 % UNIV LONDON IMPERIAL COLL SCI TECHNOL MED 27 0.523 % NATL INST ENVIRONM STUDIES 26 0.504 % UNIV CALIF BERKELEY 26 0.504 % UNIV COPENHAGEN 26 0.504 % UNIV N CAROLINA 26 0.504 % UNIV UTRECHT 26 0.504 % CITY UNIV HONG KONG 25 0.485 % TUFTS UNIV 25 0.485 % UNIV CALIF RIVERSIDE 25 0.485 % UNIV CINCINNATI 25 0.485 % UNIV SUSSEX 25 0.485 % http://wcs.webofknowledge.com/RA/analyze.do?APP_RETURN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2Fsummary.do%3FSID%3DT1ImNcJCk6jhjln5nhK%26product%3DWOS%26qid%3D3%26search_mode%3DGeneralSearchSID=T1ImNcJCk6jhjln5nhKproduct=WOSPRODUCT=WOScanRun=yesmode=AnalyzeviewType=summaryparentQid=3db_id=resultSetID=3ua_url=http%3A%2F%2Fapps.webofknowledge.commaxRecs=100000maxSave=100000HISTORY=field=SJ_%E5%AD%A6%E7%A7%91%E7%B1%BB%E5%88%AB_SubjectCategory_enmaxRows=50threshold=2sortType=Valuex=13y=10 参考文献 环境激素 http://baike.baidu.com/view/414939.htm 红色警报:环境激素可能让人类不育而灭绝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20625do=blogid=582069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快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吗?-----不要盲目轻信保健品宣称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5-8 02:33
加快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吗?-----不要盲目轻信保健品宣称
某些营养品宣称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循环,扩增血管,增加血流量。。。。。。难道增加新陈代谢真的能够延缓衰老? 新陈代谢,新-新鲜,刚进入的物质;陈-旧的,废弃的,无用的;代谢-变化,转变。新陈代谢--旧去新来,更新换代。具体说来就是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人体好比是一台机器,只有不停的正常的运转才能保障人体健康,一旦某个零件,哪怕是最微小的零件出了问题立马就会影响健康。那加速这台机器的运转会使人更健康吗?我认为不可能! 首先,机器加速,必将加速零件磨损老化,虽然机体有其自身精确的调控但是机体为了调控零件的正常,对零件进行维护和维修都是需要调动其他零件来为之服务的,因此不管如何调控,对于个体来说都是有更多的零件在活动,因此必将增加消耗。 其次,机器加速并不是自身主动加速,是在外界物质刺激的条件下被动加速的。被动加速过程只是加速其中一部分零件,带动其他零件跟着加速。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功能的增强在整体上未必是增强的,也就是说不一定整体会受到影响,可能只是其中某个部分受到影响。整体和长远影响未曾知晓。 最后,即使真的有作用,那对机器的副作用还不好说,必将很多研究结果都是基于老鼠的,对人体可能不适用。 记得有研究表明,线虫饲喂七八成饱时其寿命最长。按照这个结果,可能适当降低新陈代谢会延缓衰老。佛教等的打坐是一种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据练过的朋友说的确能够精神气爽,延年益寿。 对于这些保健品宣称,我认为不必轻信。可能对于某些病人,如血流不畅者使用可能有效果,的确能够解除病痛,间接延年益寿,但是对于健康人来说,盲目的补充营养品,保健品可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不是病人,又没有病症,仅是为了延年益寿,永葆青春,请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乐观,积极,向上,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适当的锻炼身体,保持饮食均衡。
6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芯片数据功能分析中的应用
热度 1 helloating1990 2012-5-7 13:00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即全部核苷酸测序的即将完成,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心逐渐进入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向基因的功能及基因的多样性倾斜。通过对个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或不同生理状态下大量基因表达的平行分析,研究相应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阐明不同层次多基因协同作用的机理,进而在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将大大推动人类结构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的各项基因组研究计划。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而另一项崭新的技术——基因芯片已经成为大规模探索和提取生物分子信息的强有力手段,将在后基因组研究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是相辅相成的,基因芯片技术本身是为了解决如何快速获得庞大遗传信息而发展起来的,可以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必需的数据库,同时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也极大地依赖于生物信息学,因此两者的结合给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快捷通道。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和工具: 一、GO分类法 最先出现的芯片数据基因功能分析法是GO分类法。Gene Ontology(GO,即基因本体论)数据库是一个较大的公开的生物分类学网络资源的一部分,它包含38675 个Entrez Gene注释基因中的17348个,并把它们的功能分为三类: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和细胞组分。在每一个分类中,都提供一个描述功能信息的分级结构。这样,GO中每一个分类术语都以一种被称为定向非循环图表(DAGs)的结构组织起来。研究者可以通过GO分类号和各种GO数据库相关分析工具将分类与具体基因联系起来,从而对这个基因的功能进行描述。在芯片的数据分析中,研究者可以找出哪些变化基因属于一个共同的GO功能分支,并用统计学方法检定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变化基因主要参与了哪些生物功能。 EASE(Expressing Analysis Systematic Explorer)是比较早的用于芯片功能分析的网络平台。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开发。研究者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格式将芯片中得到的基因导入EASE 进行分析,EASE会找出这一系列的基因都存在于哪些GO分类中。其最主要特点是提供了一些统计学选项以判断得到的GO分类是否符合统计学标准。EASE能进行的统计学检验主要包括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或是对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了修饰的EASE 得分(EASE score)。 由于进行统计学检验的GO分类的数量很多,所以EASE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对“多重检验”的结果进行校正。这些方法包括弗朗尼校正法(Bonferroni),本杰明假阳性率法(Benjamini falsediscovery rate)和靴带法(bootstraping)。同年出现的基于GO分类的芯片基因功能分析平台还有底特律韦恩大学开发的Onto-Express。2002年,挪威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联合推出的Rosetta 系统将GO分类与基因表达数据相联系,引入了“最小决定法则”(minimal decision rules)的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对多张芯片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之后,与表达模式不相近的基因相比,相近的基因更有可能参与相同的生物学功能的实现。比较著名的基于GO分类法的芯片数据分析网络平台还有七十多个,表1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 Name Internet Site Onto-Tools http://vortex.cs.wayne.edu/projects.htm ROSETTA http://rosetta.lcb.uu.se/general/ GOToolBox http://burgundy.cmmt.ubc.ca/GOToolBox/ GOstat http://gostat.wehi.edu.au/ GFINDer http://www.medinfopoli.polimi.it/GFINDer/ FatiGO http://www.fatigo.org/ EASE http://david.abcc.ncifcrf.gov/ease/ease.jsp 表1 用GO 分类法进行芯片功能分析的网络平台 二、通路分析法 通路分析是现在经常被使用的芯片数据基因功能分析法。与GO分类法(应用单个基因的GO分类信息)不同,通路分析法利用的资源是许多已经研究清楚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生物学通路。研究者可以把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列表导入通路分析软件中,进而得到变化的基因都存在于哪些已知通路中,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哪些通路与基因表达的变化最为相关。现在已经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及检索生物学通路,对芯片的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的生物学通路数据库有以下两个:① KEGG 数据库:迄今为止,KEGG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是向公众开放的最为著名的生物学通路方面的资源网站。在这个网站中,每一种生物学通路都有专门的图示说明。② BioCarta 数据库:BioCarta 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它在其公共网站上提供了用于绘制生物学通路的模板。研究者可以把符合标准的生物学通路提供给BioCarta数据库。BioCarta数据库不会检验这些生物学通路的质量,因此其中的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并且有许多相互重复。然而BioCarta数据库数据量巨大,且不同于KEGG数据库,包含了大量代谢通路之外的生物学通路,所以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最先出现的通路分析软件之一是GenMAPP(gene microarray pathway profiler)。它可以免费使用,其最新版本为Gen-MAPP2。在这个软件中,使用者可以用几种灵活的文件格式输入自己的表达谱数据,GenMAPP的基因数据库包含许多从常用的资源中得到的物种特异性的基因注释和识别符(ID)。这些ID可以将使用者输入的基因与不同的生物学通路的基因联系起来。这些生物学通路存在于GenMAPP 的MAPP文件中。MAPP文件需要时常下载更新。它包含有许多KEGG生物学通路,一些GenMAPP自己的生物学通路和许多GO分类的MAPP 文件,全部操作简单明了。而且依靠其自带的MAPPBuilder和MAPPFinder 两个软件,使用者可以自己绘制生物学通路和对MAPP 文件进行检索。由于使用者可以自己绘制生物学通路保存为MAPP 格式,这个文件很小易于在网络上传播,所以GenMAPP数据库更有利于研究者之间的及时交流。由于上述特点,GenMAPP数据库及软件仍是现今免费平台里应用比较广泛的。2004年推出的Pathway Miner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免费通路分析网络平台,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中心建立维护,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全面,操作简便。使用者可以在这个网站中获得单个基因的序列、功能注释,以及有关它们编码的蛋白结构功能,组织分布,OMIM等信息。对于通路分析部分,使用者给出基因列表及他们的表达变化值,网站可以根据三大公用的通路数据库:KEGG、GenMAPP 和BioCarta,生成变化基因参与的通路,并用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PathwayMiner自动把得到的通路分成两大类:代谢通路和细胞调节通路。方便使用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需要查看的结果。在2006年国内也开发了用于通路分析的网络平台,即KOBAS(KO-Based Annotation System),其基于KEGG数据库建立,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发和维护。其特点是可直接采用基因或蛋白质的序列录入基因,并对录入的基因列表进行KO 注释。对于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提供了四种统计方法。使用者可以在网站进行注册,网站会为使用者保存输入的数据,方便日后直接调用。最近推出的软件Eu.Gene 整合了来自KEGG,Gen-MAPP 以及Reactome 的通路数据,并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来检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列举了部分通路分析的网络平台及它们的网址。 Name Internet Site GenMAPP http://www.genmapp.org/ PathwayMiner http://www.biorag.org/pathway.html KOBAS http://kobas.cbi.pku.edu.cn GEPAT http://gepat.bioapps.biozentrum.uni-wuerzburg.de/GEPAT/index.faces VitaPad http://bioinformatics.med.yale.edu/group KEGGanim http://biit.cs.ut.ee/kegganim/ WholePathwayScope http://www.abcc.ncifcrf.gov/wps/wps_index.php VisANT 3.0 http://visant.bu.edu/ Eu.Gene http://www.ducciocavalieri.org/bio/Eugene.htm 表二 通路分析网络平台 三、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通路分析法是芯片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之一,其与GO分类法的主要区别也正是它的弱点。在生物反应的过程中,发生表达变化的基因通常不只局限在一个通路中,而是存在于由许多调控因子和通路参与的复杂调控网络中。生物调控网络十分复杂,并没有现成的文献和数据库供参考。而且,把芯片中发生表达变化的基因放在生物调控网络的水平来看,它们通常在多个通路中都有分布,而每个通路只包含几个发生表达变化的基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通路只有部分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而且表达变化的趋势在整个通路水平上不一定是一致的。 进行生物调控网络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数据库及分析工具的支持。比如需要关于基因组调控序列(启动子和增强子)的信息,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 TFBS)的数据库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如TRANSFAC及JASPAR。而且芯片检测的基因变化应该深入到转录本水平,因为不同的转录本的转录可能是由不同的启动子启动的。外显子连接芯片(exon junction microarray)将基因组中外显子与外显子之间的连接序列做成36nt 的探针点到芯片上,与样本mRNA 进行杂交后可检测出样本中多外显子基因pre-mRNA 的剪接状况。 转录调节控制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在各种生理条件及外界刺激下的反应。不同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转录调节涉及大量转录因子的相互作用,而且基因组调控序列不只位于启动子,还包括内含子及许多基因下游序列。所以真正了解真核细胞的基因调控网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用基因调控网络来分析基因芯片数据还需要更多信息及技术的支持。 http://fhqdddddd.blog.163.com/blog/static/1869915420105931426990/?fromdmfromSearchisFromSearchEngine=yes
个人分类: 数据挖掘/机器学习|33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大化学教授被撤掉的关于生物分子起源假说的文章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2-4-28 23:02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很多小分子单元(如氨基酸,糖类,核糖)都是不对称的手性有机分子,它们通常是在生物体内各种酶的催化下形成的。然而,生命产生以前是不可能有那些酶的。手性的有机分子最早是如何被合成的,这算是个生命起源的问题。 几乎一个月前,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教授 Ronald Breslow 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就此问题投了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假说(比如在文章(见附件)的第8页提出一个自催化机理),在网上公布之后遭受很多人的指控,认为那篇文章有严重的自我抄袭行为,因此这两天被JACS杂志从网上下架。作者自己认为那篇文章算是评论性质(perspective),不应该被认为引用了发表过的文章内容就是抄袭。可惜,那篇文章的抄袭面积太大,差点就赶上了新华社记者(方舟子妻)刘菊花的中国社科院硕士论文级别,要是不做点表示,JACS很难扛得住,管他什么化学会前主席,什么科学院院士,还是自己的名声要紧:无论如何,先撤下再说。 顺便说一下,讨论那篇被废掉的论文内容应该更有意思。否则,这科学网也就跟聊天网相差不远了。 参考 : 1. 科学网诸平对此事的综合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2210do=blogid=564538 2. Ronald Breslow 的JACS文章 【点击下载被JACS删除的原文 amino_acid.pdf 】 3. 化学分子的手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rality_(chemistry )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4372 次阅读|7 个评论
炒得一手好菜,才能做得一流科研
热度 10 xuselon 2012-3-16 14:01
炒菜和科研是两个相差很远的概念。 说起炒菜,很多人都会想起妈妈。我们的妈妈们都做了一手好菜,远离母亲的日子总感觉,她做的饭菜香甜可口。就是大饭店的厨子也比不上。 然而更多的科学认为:大饭店的厨子做出的才是讲科学,配料讲究,膳食搭配合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在座科研的时候也是一个厨子。 要想成为厨子,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关于营养的知识,这就好比你搞科研要具有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我也是刚刚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厨”。最近自己经常做饭,感觉大有长进,不光做出来的饭有大饭店的味道更有科学的内涵了。 可是现在我说的就是实验,好久没有做哪些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了。有教授要我做一下关于肿瘤的实验,其实以前我也做过先关的实验,总感觉那些都是在骗人,似乎没有确凿的事实能证明那个基因就是决定这个肿瘤的发生,生物体具有复杂性,一个实验就是一个单系统的工作,对于复杂的生物响应是人们是不可能该清楚。 做菜呢?也是一个单系统的实验。有足够的辅料作料,还有你的想法,你可以经的过你卓越的才智炒制出可口的饭菜。当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我们的背景知识不是那么的深,看待问题还远远不透彻,遇见的实验结果或许不是导师所认为的那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怎么把这些调制出美味的饭菜。 试验前得细心准备是必须的,而且最好都是自己准备,一定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范去做,没有的也要借鉴已有的,做好第一部的准备。当一切备齐,只欠东风之时,你要准备试验的火候了,温火可能不太好,大火有可能会过,所以你要理论上选出几个优势的火候。这个时候该下油。火候到了,是不是马上加入葱花等辅料呢,我看不见得,有些试验不需要做很多的检测,针对相关的做就可以了。画蛇添足的结果就是你的某些实验结果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菜糊了,还不如生一点的好吃。 聆听过很多大家的演讲,你会发现,盛菜的盘子也是比较有讲究,菜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多少是另外一个问题。盘子的身价也是影响菜肴的因素之一。
53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动物体个头大小的进化:变小容易、变大难
热度 10 DNAgene 2012-2-2 00:45
世界上的生物体个头大小千差万别,甚至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间,也有成百上千倍的差别。大家最熟悉的是猫和老虎,二者长得很像,属于同一个科,猫科,体重差别上百倍。几年前,Science报道了像水牛一样大的老鼠( A Rodent as Big as a Buffalo )。这些个头差异是怎样进化的呢?看过一些恐龙记录片的网友大概知道,恐龙时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刚出现在地球上时,大小就像现在的老鼠。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的个头猛增,出现了像猛犸象、鲸鱼之类的巨兽。 最近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陆地动物体重增加一千倍大约需要5百万代,水生动物(如鲸鱼)快一些,需要大约3百万代。更有趣的是,作者发现,个体变小得进化就快多了,比变大相同倍数所需的时间快了10倍以上。也就是说,大动物中进化产生小动物很容易,但小动物中进化产生大动物就难了。 为什么变小容易、变大难呢?由于无法访问全文,暂时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深入讨论其中的原因。我做一点猜测,大家一起讨论。 进化快慢可能的决定因素存在于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基因突变,二是自然选择,三是随机漂变。 会不会个体大的突变发生频率远低于个体变小的突变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一些影响个体大小关键基因,活性增强突变会使个体变大,活性减弱突变会使个体变小。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癌症研究中获得一些启示。癌症的发生,既有原癌基因活性增强的突变引起的,也有肿瘤抑制基因活性减弱的突变引起的。也就是说,现有的正常基因,活性变强和活性变弱的突变都很常见,虽不敢说绝对相同,至少可以说差别不太大。 另一种可能就是,变大和变小的突变虽然在自然界中以类似的频率出现,但变大的突变比变小的突变适应环境的可能性小。大的容易被淘汰,小的容易活下来。想想自然界养活一种大象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境(或专业一些,生态位),而养活一种老鼠又需要多少空间和资源。变大的突变使自己进化的路越来越窄,变小的突变使自己进化道路越来越宽。小个子们高兴一下吧,我们有进化优势(开个玩笑)。 最后一种可能,随即漂变。生物界存在这样一个规律,生物体个体越大,有效种群越小,自然选择的效率越低,随机因素对进化的影响越大(这里面的背景知识,请查阅种群遗传学有关书籍)。使个体进一步变大的突变,即使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也不一定能在自然选择中保留下来。相反,个体变小,随机因素的作用变弱,只要变小的突变有利就会很快在种群中扩散。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感觉新变异对现有种群大小的影响不会太大。 参考文献 Richards S, There and Back Again.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2/01/there-and-back-again/ 。 Evans AR et al. The maximum rate of mammal evolution. PNAS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2/01/26/1120774109.abstract
个人分类: 生物进化|8096 次阅读|31 个评论
Rule-based multi-level modeling of cell biological systems
biosyssun 2011-12-22 12:10
生物体分为多个层次,如何用计算机语言去描述这些层次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此篇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模型,不仅可以用来描述细胞之间的通信,也可以描述细胞内部复杂的生物化学事件。该文章除了遵循已有的语义学语法外,还提出了 nested species 的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将一些基本的 species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增加了 multi-level 的灵活性。设计良好的生物体系描述语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生物系统的工作原理。 文章详见:http://www.biomedcentral.com/1752-0509/5/166
个人分类: 文章|2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健康长寿和儿孙满堂:福无双至------线虫研究的启示
热度 4 DNAgene 2011-12-17 09:46
一对鹤发童颜的老人,簇拥在满堂的儿孙中间,其乐融融。这是中国传统的幸福观念,国人几千年来的追求。 然而现实与梦想总是保持很大距离。现代人相对于祖辈们,可以说健康长寿了,但儿孙满堂的幸福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孤独的晚年。 最新研究发现,未开化的动物们也是如此。健康长寿和儿孙满堂之间只能二选一。 细胞内有一类蛋白质,叫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s)。这些蛋白质多才多艺。它们的基本功能是辅助蛋白质折叠。但同时,它们参与细胞对抗冷、热、DNA损伤等各种不良刺激。如果细胞中分子伴侣表达水平高,也就是这些蛋白质多一些,细胞就“身强力壮”、不怕各种小灾小病。而分子伴侣少的细胞,那就是弱不经风、整天病病歪歪了。 那就提高分子伴侣的表达量吧。研究发现,提高分子伴侣的表达量确实可以使线虫健康长寿。但同时,分子伴侣的增加降低了线虫的繁育能力。在不良环境中,分子伴侣多的个体,身强力壮,是一大优势。但如果环境条件优越,分子伴侣少的家族才会人丁兴旺。自然界没有永远的温柔乡、也没有永远的逆境。环境不断变化,不同特征的生物体也就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我猜测,人类、大象等动物,长寿的进化过程中可能就是以降低生育率为代价。 参考文献: Ruth Williams (2011) The Tradeoff of Stress. http://the-scientist.com/2011/12/15/the-tradeoff-of-stress/ M. Olivia Casanueva, Alejandro Burga, and Ben Lehner (2011) Fitness Trade-Offs and Environmentally Induced Mutation Buffering in Isogenic C. elegans. Science
个人分类: 生物进化|648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