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决定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成长
rucheng 2014-1-10 10:48
我最想知道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诱因是什么,从哪里来? 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自动的行为模式吗,或者说有多少是自动的行为模式是潜移默化的自动的行为模式。在生活的过场中有多少行为是有意识的,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反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每天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习惯,日常的很多行为都已经不再经过大脑,只经潜意识的控制直接反射而出。 可见要时常抽时间精致的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哪些自动发出的行为时需要反思的?是需要改正的,需要养成哪些优秀的、对人生目标有长远影响的习惯和行为。严格的审视自己的每一分钟,因为每个一分钟的集合,就是自己的一生的结果。不知道哪一分钟会对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通过观察和感受别人的行为和做事说话发方式来学习,而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学习到难以言传的知识。通过这个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慢慢的接触优秀的人,要向优秀的人学习,但不要完全相信,有有自己的反思和创新在里面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 通过概念来学习。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有时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过读书,通过概念,通过抽象的符号来逐渐改变自己潜意思中的东西,变得丰富和深邃。通过学习了解更多的东西,来使自己变的更有智慧,更有深度和远大。 不要被脑袋中想象的困难所羁绊,有时候很多困难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思想中,并通过这种方式来阻碍我们进一步的行为,阻碍我我们前进。 从实践中学习,知道很简单,做到非得身体力行不可。做到以后你才会知道规则,你才会知道许多难以言传的东西,才能完整的建构关于这类知识的经验,才能丰富、做事才能有力。
个人分类: 学术小记|2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避免误评误判:复审不能“不争论”
hmaoi 2013-6-2 15: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避免误评误判:复审不能“不争论” 【字体: 大 中 小 】 www.ebiotrade.com 时间:2011年07月12日 来源:科学新闻杂志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于已受理的项目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申请书内容和有关评审要求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专家对申请项目是否被批准立项起决定性作用。 免费申请试用装:NEB Q5超保真DNA聚合酶 分享到:    作者:阎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于已受理的项目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申请书内容和有关评审要求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专家对申请项目是否被批准立项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学科互相渗透加剧,很少有专家敢担保自己对本专业所有领域绝对熟悉。因此,理论上误评误判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如何尽可能减少误评误判,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话题。 笔者曾受基金委之邀,担任过面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本人认为,目前应当对评审专家的权力加以制约和限制,避免个别评审专家责任心欠缺,或者由于学识不足,出现误评乱评的情况。 在部分项目评审中,某些专家撰写的评审意见不足百字,敷衍了事。还有些专家的评审意见竟然出现常识性错误。例如,天花粉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走向国际的中药,其抗肿瘤作用已经写进教科书和药物手册,成为医学学生应知的常识。本人曾看到一份有关天花粉研究的评审意见,评审专家在项目评审意见中,要求申请者首先必须做预实验以证明天花粉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 政治学上有一共识:“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类似的,上述专家贻笑大方的评审意见,也是缘于评审专家权力过大又不受制约。 通常情况下,即使没有制度性制约,专家意见公之于众后如证实错误,发表意见的专家将会面临声誉受损的尴尬,这将成为制约专家谨慎言论的一个因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采取匿名制,即使胡乱评审、敷衍马虎乃至贻笑大方,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大可不必为因错误评审有损名声而担心。但另一方面,专家却对申请项目能否通过操有“生杀大权”。 《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这一规定实际上蕴涵着以下假设:评审专家比项目申请人专业造诣更深更内行。但是这样的假设只能说相对正确而不能说绝对正确。其实,越是创新性强的项目申请,越容易出现申请人比评审人更深入研究前沿的可能,也就更容易造成被误评误判。孟德尔的遗传学尚且被打入冷宫几十年之后被重新发现。国外的基金项目评审也非常重视评审专家与申请人的互动环节。 根据我在美国参与协助导师撰写项目评审意见初稿的体会,评审人在仔细阅读标书后,首先要写下几百字的复述文字,扼要复述项目申请书的要点(能否写好这几百字的要点可反映评审人是否认真阅读、是否读懂了标书),然后就一些疑义、不确定、漏洞,或不理解之处向申请人提问。申请人必须就这些问题逐字逐句回答。然后评审人根据这些回答是否自圆其说或词不达意,来决定自己的评审意见。这样的互动环节对发现学术思想超前的优秀项目,减少误评误判,是绝对必要的。 如今任何一本正规学术杂志在收到论文稿后,还须作者与审稿专家有“提问—回复”这样几个来回,以决定取舍。基金评审这么严肃重要岂能一锤定音?假想一旦允许基金申请者与评议专家互动会“纠缠不清”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也不符合世界上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基金申请者与评议专家互动制度所呈现的实际情况。 建议参照国外做法,增加申请人与评审专家的互动环节。这样虽然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为了不漏选优秀项目,还是值得的。 此外,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定了复审程序,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八条 申请人对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复审请求。”但同时又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如此一来,所谓“复审”只能限于纠正电话号码错误之类鸡毛蒜皮,而不能有任何实质内容,哪怕评议专家出现常识性错误。 曾有人在某单位开讲座,宣称“通过复审推翻不予立项决定的少之又少,恐怕1%都不到”。其实这未必是好现象。本来,复审程序的设立,如同司法诉讼的上诉程序一样,旨在防止冤假错案。所以,复审必须要有实质内容。既然有复审程序,却又规定“不争论”,这样的复审程序如何起到纠错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07-11 A4 科学基金)
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必规划未来
热度 2 liushan09 2012-12-19 23:04
何必规划未来
二十几岁的年纪,往往容易想要的太多。想要安逸恬淡的稳定生活,想要酣畅淋漓的奋斗拼搏;想要世事洞察的睿智明白,又想要简单干脆的纯净世界;想要成熟的心态,想要年轻的体魄;想要在浓情缱绻里迷醉,想要平淡如水的依偎;想要个可爱的小baby,想要拿到学位... 一切痛苦源于欲望。可痛苦是生之常态,欲望也只是个中性词。书说,要勇于走出心理舒适区,迎接挑战,才是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可是我苦于看不到那个叫“未来”的家伙长什么模样,这让我内心难以安定。思来想去,是自己在塑造“未来”的形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性的。这种对未来的惶恐究竟是因为自己缺少担当,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逐渐消磨掉了奋发的锐气呢?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何必规划未来?做个目光短浅的人吧,只顾低头,享受当下的生活与拼搏。
个人分类: 三省吾身|32 次阅读|9 个评论
理工类诺奖的唯一评判标准
热度 3 sulihong 2012-10-11 12:03
理工类诺奖出来了,之前有很多预测和后续评论.包括索引因子、同行认同高低和获得提名次数等等.但是这都不可能成为是否授予理工类诺奖的标准.实际理工类诺奖授权的唯一标准,只有理论与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吻合程度高低,这一唯一标准,别无其他. 很多事情从另一面思考一下,就很清楚了,如果一个索引因子很高的论文,出现与新的实验结果现象不符,那些索引因子不可能证明任何东西,也不可能作为解释后续科研的现象的依据,根据因子判断岂不是很荒谬,它所反映的是一定阶段同行关注程度,而不是研究水平高低和正确程度。 同行认可和获提名在一定阶段可以起到评价作用,但是也是有限制的,准晶出现之初,认同的是极少数;后来认同度不断提高,但是主要不是因为认同人数增加,而是新的实验结果让人们不得不认同这一结果,可以说实验在这一过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同行认可是第二位的。 诺奖毕竟是人评的,不可能排除掉人为的因素,但是如果诺奖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它的声誉衰落是迟早的事。所以理工类诺奖是把理论与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吻合程度,作为最高的唯一判断标准的,这也是其有如此极高声誉的原因。 从这点上说,与实验现象和结果吻合程度最高才是理工类科学家心目中无形最高奖赏(此语类似英文原意来源于前诺奖得主)。换我们中国人的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个人分类: 评论|940 次阅读|3 个评论
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
热度 2 xuxiujiang 2012-5-3 17:12
发明不在大小,而在于有用。下面的一些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一 抽水马桶 改善了卫生状况,减少了传染病传播的机会,为城市发展突破卫生极限创造了条件。 二、假牙 长寿的秘诀是,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如今的长寿老人特别多,假牙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安装了假牙,保证了营养,可为功不可没 三、青霉素 自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最显著的是降低了婴儿死亡率,促使人口持续增长 四、电灯 在发明电灯以前,绝大多数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自然的节拍生活,电灯问世后,人们开始颠倒阴阳,成了昼伏夜出的动物 五、化纤 在人们发明化纤以前,人们老是挨饿,因为人们不得不为了能穿上衣服而把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桑麻、棉花,穿的与吃的争嘴,使人始终处于拮据的局面。化纤替代了相当多的植物纤维,且提高了织物的寿命,人们不穿带补丁的衣服的同时,也就不知不觉吃饱了肚子 六、保温瓶 在保温瓶问世以前,人们喝水只能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滚汤的开水,要么是冰冷的生水。由于喝热水不方便,很多人因此而得病,损害了健康,缩短了寿命
2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凝固在相片上的音乐——英国摄影大师克莱夫·巴达的光影世界
whyhoo 2012-4-18 20:00
这是一部影像聚焦的古典音乐史。40余年, 16000多张黑白照片, 75万件表演人像的摄影作品,从阿巴多、捷杰耶夫、洛林·马泽尔到梅纽因、鲁宾斯坦、阿什肯纳齐、索尔蒂……一个超长名单,在这里变得都跟历史有关,而性质上却像“一分钟年华老去” 。捕捉到这些“决定性瞬间”的宠儿,就是英国杰出的表演艺术摄影大师克莱夫·巴达。 凝固在相片上的音乐 ——英国摄影大师克莱夫·巴达的光影世界 在“大师掠影——克莱夫·巴达2012摄影作品回顾展”开幕当天,克莱夫·巴达几乎不像一个摄影师,表现得既谦逊又节制,讲话时双手缺乏表现力。直到翌日聊起摄影,他才恢复了从容。   作为专注于捕捉古典音乐人影像的摄影师,这种谦逊和节制也许有独特的意味——长期在歌剧院、音乐厅、排练场这些场合拍摄,古典的优雅早已和摄影者气息相连,而他的作品被誉为“凝固于纸上的音乐”也就不难理解了。   4月5日至19日,展览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这也是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艺述英国”系列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本次展览,克莱夫·巴达还将携其40余年拍摄的代表作在广州大剧院、杭州大剧院、澳门塔石艺文馆等地巡展,时间跨度近9个月。更引人瞩目的是,这些影像讲述的故事充满了激情与力量,瞬间定格的记忆如今足以成为古典乐迷怀旧和感伤的渊薮。   “我感到有什么抓住了我”   “我不知道这种热情从何而来。我的母亲是一个画家,父亲也是一个很投入的人像摄影师。当我母亲送我一台她用一张画从别人那换来的双镜头反射式相机时,我感到有什么抓住了我。 ” 21岁那一年,母亲送给克莱夫·巴达一台相机作为生日礼物。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克莱夫·巴达就把它升级到了单反式相机。   1967年,在到处都是彩绘修道院的摩尔多瓦,克莱夫·巴达彻底着了迷。黎明时分的广场、漂亮的喷泉公众演说者、避世主义者、各种各样的怪人,把城市变成一座人文的大熔炉。也许,如同安东尼奥尼在电影《放大》中描述的那样,是真正的细节所达到的效果,把克莱夫·巴达引向了摄影这一未知的领域。   克莱夫·巴达第一次接触歌剧是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在受邀为一位指挥拍照之后,歌剧院的公关媒体人员对他说:“你有没有想过拍歌剧? ”很快,他就被邀请为歌剧《波希米亚人》的复排拍照。   “我的第一件作品是《蝙蝠》 。在奥洛夫斯基王子的舞会一场,他们喜欢请和这部歌剧无关的人客座演出。第一晚是韦恩·伊戈林、莫勒·帕克,在那之后我拍摄过好几次。几年之中,有很多人客座参演,巴伦博依姆、保罗·托特利埃和毛德·托特利埃、琼·桑瑟兰和帕瓦罗蒂,因为观众事先不知道客座是谁,所以整个场子都沸腾了。 ”在克莱夫·巴达的叙述中,一切如在当时。 “他把这个漫画起名叫《玫瑰奇摄》 ”   “在为《玫瑰骑士》拍照时,我经历了歌剧摄影过程中最为戏剧化的时刻。 ”克莱夫·巴达保留着一贯的英式微笑,显然这是他甚为得意的时刻。 《玫瑰骑士》是由乔治·索尔蒂指挥、安娜斯·巴尔莎演出的一个大制作。出于某种原因,安娜斯·巴尔莎的照片需要重拍。   一切都寄希望于最后一次彩排。当时克莱夫·巴达去得很早,却遇见了一个忿忿不平的自由摄影师。他去得更早,却被赶了出来。因为乔治·索尔蒂宣布只允许一个专门的摄影师在场拍。进去后,克莱夫·巴达才知道,安娜斯·巴尔莎已经回德国了。那天上午,歌剧院发了疯似的找人替补,最后几乎奇迹般地在一家超市里找到了安·豪沃斯这位出色的女中音,当晚就进入了排练。同时,这也是为该剧拍定型照的最后机会。   当时克莱夫·巴达用的是哈苏相机,声音很大。正拍着,一个声音怒吼:“NO shotting!”很显然,乔治·索尔蒂讨厌哈苏相机带来的干扰。作为唯一的摄影师,克莱夫·巴达没办法,只好换了安静的莱卡,退到观众席拍。歌剧院媒体负责人悄声鼓励:“向前,继续,我们一定要拍到这些照片。 ”可几分钟后,乔治·索尔蒂“不要拍照”的怒吼再次响起。最后,还是乔治·索尔蒂的夫人给克莱夫·巴达提了一个建议:“他的脖子不灵活,一般不会往他的右边看。如果你们走到他的视线之外,更远一点,我想就没事了。 ”克莱夫·巴达按她说的做了,问题随即解决。   “感谢上帝,我挺过来了,但那次还是很吓人。当时梅尔·卡尔门也在,他后来画了一幅乔治·索尔蒂喊着‘不行不行’的漫画。大家都知道《玫瑰骑士》里有一样的台词,所以他把这个漫画起名叫《玫瑰奇摄》 。 ”克莱夫·巴达说。 “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在那个时刻内心的感觉”   “我当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憧憬,令我激动、野心勃勃。而在我面前的是两位神一样的人物,特别是梅纽因,在我一个人面前演奏着,就像一次私人表演一样。我被这样的想法深深震撼了。 ”给梅纽因和鲁宾斯坦拍照的经历,让克莱夫·巴达记忆犹新。   有一年,鲁宾斯坦来了,一家杂志请克莱夫·巴达去给他拍照。在萨沃伊酒店,鲁宾斯坦打开房门,只有他一个人,当时他刚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个头发。“我完全看不出来,因为我只注意到他一头白发。而他说,‘不不不,我的头发实际上到这里,有这么长’ ,并比划了一个到肩部的动作。他说,‘我想了一个法子,把它们弄到头上面,然后用发胶喷,你看,终于把它们盘到头顶了’ 。 ”   几天后,克莱夫·巴达到他录制协奏曲的现场拍照。“忽然,鲁宾斯坦伸手到一个小袋子里,拿出一罐发胶开始喷钢琴琴键。他说,‘啊,你知道,我已经92岁了,我的手干得就像纸一样,我发现发胶有点粘,这样我就能更好地控制琴键了’ 。 ”在克莱夫·巴达看来,摄影的美好之一,就是能够将现实中的一个瞬间凝固并留存下来,剥离音乐家或是歌剧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剩下的就完全地体现为摄影家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感觉,“而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在那个时刻内心的感觉” 。   “你还是有那种要捕捉一个辉煌瞬间的冲动”   歌剧《众神的黄昏》里有一个情节,沃坦杀死了他最爱的儿子,并为自己的所为感到绝望;这时他的妻子弗瑞卡来看他是否做了她要他做的事。对这一场景的拍摄,是克莱夫·巴达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也许,这一“决定性瞬间”的拍摄,跟克莱夫·巴达所说的“感受被拍者那个时刻内心的感觉”一脉相通。当记者问到,他是如何拍到类似的“决定性瞬间”时,克莱夫·巴达认为,这跟拍摄者对歌剧音乐的了解有关:“你必须对这个歌剧的音乐色彩、人物个性十分了解,你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能预感到剧情的高潮何时到来,特别是知道人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能最好地展现个性。然后你就要寻找那个眼睛忽然发光的时刻,那是一个真正沟通的时刻。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某些层面是静止的,但你还是有那种要捕捉一个辉煌瞬间的冲动,你知道那个瞬间会非常强烈地传达到看照片的人那里。”   克莱夫·巴达埋头工作之余,最爱是阅读,然后是跟妻子去湖区散步、爬山、烹饪。   听克莱夫·巴达聊着,一个摄影大师的形象越发真实。有人说,他的作品精彩地呈现了英国音乐和歌剧40多年的历史。事实的确如此,从他的作品中,你会深刻体会到,虽然年华似水般地从指缝间流走,艺术依然留下了永恒的辉煌。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20413/
个人分类: 艺术|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为什么追求权力
xuxiujiang 2012-4-18 09:58
追求权力是为了消除命运的不确定性;是为了实现对生存条件的控制。 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对未来的憧憬与恐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们控制生存状态的冲动。社会生活中,人们生存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其他人。因为人性易变,其他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对一个人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消除其他人对自己的不良影响。由此,消除生存的不确定性形成了两条路线:一条是追求权力。控制他人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抓住了权力,生活就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生活更惬意。另一条路线是自觉地被控制,这也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当努力也是出自生存的本能,也是人性的表现形式。 由于当狗比做人更实惠,所以,古代到富人家里做家奴曾经是一种社会风尚。古代商人手下的伙计身份就是家奴,皇帝让他们当自由民,他们都不干。
5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用PhosphoSitePlus预测蛋白磷酸化位点
chengjiny 2011-7-5 16:22
做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躲不开蛋白质的各种修饰,其中磷酸化是最普遍的一种蛋白质修饰,而且往往对蛋白质的功能、结构上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一个开关性质的修饰。但是就算是一个蛋白,其可被磷酸化的潜在位点也有好多,而每种蛋白激酶对这些位点都有些选择上的特异性,即只磷酸化具有特定模序的位点(见 常用磷酸化模序(phospho-motif)总结 ),那么我怎么预测某一位点可能是某种激酶的底物呢?PhosphoSitePlus可能给出很好的答案。 PhosphoSitePlus (http://www.phosphosite.org)是一个蛋白质磷酸化位点的数据库网站,里面保存了大量人类,小鼠和大鼠的蛋白质磷酸化位点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目前已有的一些高通量和低通量分析数据,每个数据都标明了来源的文章或者筛选数据标识号,并且链接有蛋白结构,信号通路,其他修饰,甚至抗体等相关信息。当然,也可以通过激酶的角度去找信息,激酶的已知底物也都会被收录到这个数据库,同样表明了来源和相关数据。而且数据库会根据这些底物的序列的规律,制作出一张consensus site的统计图,这样就可以用来预测一些蛋白质的位点。 举个例子,我通过文献阅读推理后,考虑某蛋白可能被plk1这个激酶磷酸化,那么我们就先按照蛋白质名称找到这个蛋白,然后看它有哪些已知磷酸化位点。然后在通过查plk1激酶,看它有哪些底物,并且得到这些底物的consensus site的统计图,然后用这个图和那个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图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该蛋白的位点作为plk1磷酸化位点的可能性。如果运气好fit了,我们就可以设计实验去证实它。 当然 PhosphoSitePlus 的能量不止于此,还有很多搜索方式和功能去做磷酸化相关内容的研究,比如可以设定条件查特定的疾病、细胞系、组织的磷酸化位点情况,还可以比对的方式查磷酸化位点,等等。总之, PhosphoSitePlus 将是研究蛋白磷酸化的生物学家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
19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间什么叫愚蠢?
热度 2 wyc 2011-4-3 20:58
珍妮特·沃斯和 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的革命》, 作者声称, 世界正在经历一次 关键的转折 , 我们生活在 一场会改变我们生活、思想、沟通、成功方式的变革中, 本书将为你制定变革年代的终身学习计划。 书中写道: “全球电脑网络的发展将成为塑造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决定性因素。” “未来雇员将做机器人不能做的工作,这就是说他们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智力。” “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德遗产。 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 “你的工作场所和你 关于教育的观念将被改变, 也许被改变得几乎面目全非。(比尔·盖茨)” “人类历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赛跑。” “学校是过去 50 年来始终没有太大改变的地方之一。” “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细的光纤能在不到 1 秒的时间里 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29 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 “学校如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 “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未开垦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书中还有许多“思维模型”的卡通图。 书中强调, 人间 “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 以上转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第3卷》第272页,汪育才著《我为母校献思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基金关于研究基础的悖论
热度 2 sulihong 2011-3-9 10:21
我是一个不爱轻易发表研究结果的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不成熟的东西发出去了,会有漏洞,若领先也不必急一时之短长,所以还不如放一放;二是你发表新观点了,在如今这现实道德环境下,难免有人与你去争(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真比你发现还早,但发表晚了;还有一种就是无耻之徒惯用伎俩,无中生有)。 各种基金申请要求必须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几篇和专利等,但这要求是想当然的认识。如果你的研究真是创新性的,这方面的论文应当很少或者没有才对;即使是相关,也只表明你研究过,有经验,但你能否取得突破和创新,那只是可能性大一点,具体基金执行的研究新思路方法和过程基础才是决定性的。恰恰真正的创新大多是出其不意和带有偶然因素的,沿着已有的研究基础思路大多数情况是出不了创新性成果的。 各种基金评审对于研究基础是否应当只是作为参考,看轻一些;而把申请人的核心思路和方法过程作为重点考查内容。为了避免评审人看不到真实的工作水平,我认为附上自己的取得的部分试验数据可能比已发表的论文更有说服力。实际这些数据补充研究和总结分析后,发出去就会是一篇领先的论文。但是有些评审人要不是真心搞科学研究的,要不就是没有仔细看过申请书,往往对此视而不见,而一概说研究基础云云,这只能说明此人真不懂创新研究的规律。 科学研究还是图实为好,有了解我的朋友说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不爱发表,比较吃亏。不过古人云吃亏是福,所以我就当自己增福了。
个人分类: 评论|1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数理统计学简史
lysyxcs 2011-3-7 17:03
数理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怎样去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以对所观察的问题作出推断或预测,直至为采取一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与建议。 众所周知,概率论是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数理统计学是伴随着概率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人们认识到必须把数据看成是来自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总体,所研究的对象是这个总体而不能局限于数据本身之日,也就是数理统计学诞生之时。(确切时间至今难定论) 从现有资料看,19世纪中叶以前已出现了若干重要工作,特别是C.F.高斯和A.M.勒让德关于观测数据误差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的研究。到19世纪末,经过包括K.皮尔森在内的一些学者的努力,这门学科已经开始形成。 数理统计学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则是20世纪上半叶的事,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K.皮尔森,R.A.费希尔等学者的工作。特别是费希尔的贡献,对这门学科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6年,H.克拉默发表的《统计学数学方法》,是第一部严谨且比较系统的数理统计学著作,可以把它作为数理统计学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 20世纪以前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1)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没有超出描述性统计的范围。不过此时概率论方面有较多的发展,为以后数理统计学的建立作了准备。某些现在还很常用的统计方法,如直方图法、符号检验法等在这个时期已被使用。T.贝吐斯在1763年发表的《论有关机遇问题的求解》对后世统计思想起了很大影响。 (2)幼年阶段: 高斯等关于观测数据误差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的工作,经过以后马尔可夫等学者的发展,成为数理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时期的最重要的发展,在于确定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数据来自服从一定概率分布的总体,而统计问题就是用数据去推断这个分布中的未知方面。这种观点加强了推断的地位,而使统计学摆脱了单纯描述的性质。 这一阶段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有: 高斯等的工作揭示了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即在实际问题遇见的几乎所有的连续随机变量,都可以满意地用正态分布去刻画; 英国学者K.皮尔森引进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分布族,它包含了正态分布及现在已知的一些重要的偏态分布,即皮尔森分布族,它可以概括实用上常见的分布。特别是,他还引进了一种方法——矩估计法来估计他引进的分布族中的参数,此方法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参数估计方法。 德国大地测量学者F.赫尔梅特1875年在研究正态分布总体的样本方差时,发现了在统计上十分重要的分布。 英国生物统计学家F.高尔顿等关于回归分析的先驱性工作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面的一些工作。 二. 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数理统计学蓬勃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数理统计学的主要分支学科,都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了。这个时期的成就包含了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大多数统计方法,并占据了教科书中主要篇幅。在其发展中,以英国统计学家、生物学家R.A.费希尔为代表的英国学派起了主导作用。 K.皮尔森在1900年提出了检验拟合优度的统计量,并证明其极限分布(在原假设成立时)是分布。此结果为大样本统计先驱性工作; 皮尔森的学生,英国医生W.S.戈赛特(笔名“学生”)于1908年导出了分布—正态总体下统计量的精确分布,开了小样本理论的先河。它是在统计量的分布属于皮尔森分布族假定下导出的; 比皮尔森略晚的费希尔(1890-1962)对现代数理统计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其重要成就是: 系统地发展了正态总体下种种统计量的抽样分布(20年代),这标志着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多元分析等分支的初步建立; 建立了以最大似然估计为中心的点估计理论(1912-1925); 与F.耶茨合作创立了实验设计,并发展了与这种设计相适应的数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法(20-30年代); 引进“信任推断法”,对某些困难的统计问题,提供了简单可行的解法。 在假设检验理论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美国学者J.奈曼,K.皮尔森的儿子E.S.皮尔森。他们在1928-1938年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要旨是把假设检验问题作为一个数学最优化问题来处理。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工作是以后瓦尔德建立的统计决策理论的先驱。 奈曼尔在1934-1937年间建立的置信区间估计理论,基于概论的频率解释,并与假设检验理论有密切联系。 在狭义多元分析(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费希尔,J.维夏特,许宝騄,后者在1940年前后对这一领域以及线性模型的统计推断理论方面都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H.克拉默在1946年发表的著作《统计学数学方法》对以上所述的成就的主要部分作了扼要的总结,宣告了统计学发展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结束。 三.战后时期 这一时期数理统计学在应用和理论两方面继续获得很大的发展,由于经济和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数理统计学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显著的例子是大批生产工业产品时使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对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不少的作用。 与战前不同,战后统计理论是沿着纵深的方向和使用更复杂的数学工具的方向发展,最大似然估计和非参数统计的大样本理论,战前只有初步结果,现已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瓦尔德在1950年创立了统计决策理论,它从人与大自然进行博弈的观点出发,企图把形形色色的统计问题归并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之下。这种理论对战后数理统计各分支的发展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大大地改变了参数估计这个分支的面貌。 战后数理统计的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贝叶斯学派的崛起。50年代以来,传统的统计学发展趋于成熟并得到大量应用后,其固有的弱点开始显露,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贝叶斯统计在理论上的进展以及在应用上的方便与效益,使其观点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传统学派与贝叶斯学派之间的争论,其最后结局要取决于它们在应用中的表现,这会影响到未来统计学的面貌。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人们有可能从各个角度对数据进行透彻的分析,从中提出更多的信息,而不必总是依赖一定的数学模型。有的学者把这方面的工作称为“数据分析”,并认为是数理统计发展中的一个生长点。从另一方面看,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型(即理论)的作用。有的学者已表现出忽视模型的倾向,它可能加剧在数理统计学发展中理论与应用分家的趋势。总的来说,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数理统计学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5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私的基因》见光死
热度 1 sheep021 2011-2-25 09:55
让《自私的基因》见鬼去吧 一文写后,意犹未尽。文中“佛与牛粪”的那个例子可能会被【科普专家】被攻击,需要找个科学的例子才能一劳永逸,以科学服人。科学还真给面子,随手就可以找一些大大的科学证据:测不准原理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测不准原理:如果观测者心中认为基因是自私的,基因是决定性的,那么他就看不清其他反面的证据。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到底是波是粒子,与光无关,而是与观测者有关。同理,基因是否自私,是否是决定性的,也有观测者有关。观测者的心里想什么,眼里就看到的是什么。 所以,自私者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自私寻找基因证据。无私者也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无私而愧对基因!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与基因无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资源垄断是创新的致命障碍
热度 1 zjohnliu 2011-2-17 18:56
  资源垄断是创新的致命障碍   作者:钟祥财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1-02-16文汇报   我认为,当前创新的最主要障碍是各种创新资源被垄断。   创新资源包括知识信息、专业话语权、研发资金分配、价值评判等等。就我 国的现状而言,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垄断。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大 会发言中的《学术腐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引起热烈反响,因为其中揭露了许多触 目惊心、鲜为人知的内幕,发人深思。为什么学术腐败屡禁不止?为什么造假者、 抄袭者有恃无恐?利用权力掌控资源、结成联盟、瓜分利益,是一个决定性的原 因。当年邹承鲁院士挺身而出揭露丑闻,不仅他本人备受责难,而且他的学生也 遭到不公正对待。方舟子学术打假,被造假者雇凶袭击,居然还有人幸灾乐祸。 这说明,学术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已经到了非严厉整治不可的时候。   眼下,对创新资源的垄断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行政权力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越来越多科研单位的领导由学者担任,而 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课题由行政领导承接,此可谓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独特景观。 一个大学校长、研究院长掌控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课题经费已非罕见。不是 说当了领导就不能搞研究,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当好行政领导 不容易,既要当好行政领导又要当好研究者更不容易。有人做过计算,即使那些 领导确有足够的精力、能力和工作效率,但同时承担或主持几个乃至十几个重点 课题,不吃不睡也要上百年才能完成,何况有些“长官”学问之外的功夫可能不 差,业务水平却往往差点火候。于是,就像建筑市场一样,掌握学术资源的官员 拿到课题后层层分包,真正干事的是讲师、助教、研究生,有了成果,大头由 “主持者”拿走,卖苦力的只能分一点残羹,难怪研究生们把领导、导师称为 “老板”。为人师表者被称为“老板”是可耻的!是教育的悲哀。   二是部门权力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科技部部长万钢不久前指出,在实施科技 创新的国家战略的过程中,要警惕科技管理机构成为新的腐败灾区。政府的科技 创新项目是经由各级机构招标、发包、评审、验收的,这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 入明显增加,但一旦对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课题发包方就可能“寻租”。不仅 如此,现有的资金投放渠道和课题评审机制既难以促成健康规范的竞争,还在科 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新课题经费的使用等诸多环节留有不少制度漏洞,以致 “专业”的课题申报机构随之出现,结果有的研发机构尽管拿到项目,但在支付 了“打点费用”、“委托申报费用”以后,经费所剩无几,研发工作应付了事。 笔者是市纠风办聘请的政风行风监督员,对这方面的潜规则时有耳闻。腐败滋生、 效率不高,这样的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创新吗?   三是专业知识与权力集团、利益集团相结合。这方面的问题最为隐蔽,危害 则可能最为严重和长远。曼瑟·奥尔森是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 《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涨和社会僵化》一书中发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为什么有的国家在战后取得了迅速的经济 增长,有的国家却相对衰落了?为什么有些曾经在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民族衰落了, 有些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国家强大了?他的结论是: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 的存在,是导致一个国家衰落的充分必要条件。特殊利益集团或联盟降低了社会 效率或总收入,并且加剧了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分利集团会减缓社会采用新技术 的能力,并因此降低经济增长率;分利集团,一旦大到可以成功,就会成为排他 性的,会尽力限制分散成员的收入和价值;分利集团的增多会增加政府管制的复 杂性,甚至会改变社会演进的方向。现代社会中,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活动已 有了新的特点,其中之一是对知识信息的控制。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群一旦形成分 利联盟,往往使一些公共政策沦为少数人的摇钱树。已经蜕变为分利集团的专业 知识人群除了谋取利益,真正源于好奇和智慧的创新能力必然退化。从这个角度 看,对创新资源的垄断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一种配置不当,更严重的是将导致国家 发展的停滞。   这样的情况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困惑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府投入越来 越大,百姓的实际感受却越来越不确定时,难道不应当思考一下这中间有哪些财 富黑洞吗?当我们听到某些专业精英仍然在大声疾呼加大资金投入时,不应当警 惕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在这场讨论中提出的“挂羊头卖狗肉”和“权力部门为了自 己的利益设置新的权力”的情况吗?创新活力的激发固然需要钱,但更需要学术 研究的平等竞争,资源分配的合理公正,以及对利益集团的有效制约。 (XYS2011021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
个人分类: 它山之石(转载)|18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唯信息与量子以及量子信息
热度 1 iwesun 2011-2-3 02:20
   唯信息与量子以及量子信息      Me: 空和色的反射(1)——能量还是信息?    黄老邪: 最近好像谁转载了一篇一位王国文批判唯信息论的东西,有何评论?    Me: 是北大的那个物理教授?(可能记错)以前看过他的帖子。   他是批判量子信息的,我和他一致,那玩意儿,纯属骗子。   我说,镜仙中道崩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就概念上讲,量子已经突破的唯物的物质观,打开了人类对于起源的视野,但这东西不纯洁,是个混合物,一般是旧体制的唯物,一半是新体制的毛发,两者相互冲突,引人入邪途。    先换个说法,唯信息论就是唯数据论,只有原始数据时真实的,你后面的构造都是假的。   你说数据也不真实,确实,那没办法了,大家各回各家睡觉去吧。      从方法论上讲,相对论打破的时空的尺度的决定性,量子论打破了时空绝对的序结构,其核心方法是建立在以测量为基础的像上, 未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参照系,马赫问题。   这个半唯物半仙术的方法,很容易直接引领人们进入真正的仙术,尽管这个仙术是数学化的,但还是仙术。   简单回答黄老邪的问题,有时间的话,详细讲。   1.唯信息就是彻底的以信息为基础,重构物理学基础,量子的方法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反之;   2.唯信息要彻底解决掉物理学诞生时就相伴的鬼魂——参照系,建立没有参照系的物理学;   3.信息的方法,远远多于量子,量子的方法信息中全有;信息的方法量子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编码和反射,我连微观宏观都可以颠倒;   4. 唯信息的真实性也高于量子,任何理论面对本质,只有数据,只谈数据,比唯物编造出个物质,以及量子编造出个量子,真实的多;    真实性的标准是越靠近源头越真实,人这东西,是最会编瞎话的。   5.信息操作的逻辑性,全部是自洽的;   6.信息构造了量子,而不是反之;   7.唯信息和量子都承认“鬼魂”的存在,但态度是不同的;   8. 量子论还延续唯物的思想,存在即可被控,被利用;   9.唯信息严格区分,可利用的存在和程度; 现有的量子论中的仙术是要被驱逐的 ;   目前,科学骗局太多太多,捣弄了基因片段,就认为创造了生命;识别了10个图片的脑电波,就认为破解意识有希望;前几天又有人声称记忆是可以注入的;    识别了10个图片的脑电波,根本不是你破解了人脑,是人脑经过训练,适应了你。   逗你玩罢了。   都是骗子。   小平同志也抱乐观态度,不就是个密码么?有啥?   8bit密码和1024bit密码,已经有了本质区别,更别说轻松构造1Mbit密码。     没办法,大家都得活命,都得卖拐,再加上我本来就喜欢看科幻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Happy要紧。   大家对仙术都有需求,我本人也不例外。   但严肃地讲,这些永远是科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锋
热度 6 iwesun 2011-1-29 22:45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峰   刘锋:《 回李亚辉--镜像错乱是唯信息论错误的根源 》   刘锋同学是少数比较执着的人,不像繁体字一类,只知道把别人当枪使,自己从来不说真心话,你搞成了,他忽悠有功;你搞不成,他就耍赖,我说过么?   刘锋同学是一直想深入的讨论的,但为什么到现在,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唯物偶是知道的,唯物说些啥,我也是知道的,物理学史如何取得进展的,我还是知道的。    要真论唯物,我比你唯物,牛顿的历程,我是一个人独立走过的。   刘锋同学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直问,你的起点在哪儿,其实,我干脆和他说,起点是上帝拉倒,因为他已经下了这个结论了。    他反复讲,物质产生生命,生命进化出人,人认识世界,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信息, 你怎么把信息放到的物质之前,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呢?   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回答了,我说了,你的物质不能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内容的物质,你可以随便说,怎么说都是你对,不同的是一个体系的问题,你泛泛而谈的对是没有用的,要看适用性。   其中过程,我是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打打基础系列》《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系列》《熵系列》等等算是比较集中的,什么意思, 就是体系结构的变化,你的基础概念的内涵是变化的,一个具体概念的实际内涵,是由其体系结构决定的,这就是反射。    为啥一花一世界?其实本质原因,根本不在于物质无限可分,里面包含着无数多个无穷小的小人。    一花一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你要把花真正说清楚,其本质是要把世界说清楚,比如花的颜色,独立的一朵花,根本不具有颜色,花的颜色是花的外部世界定义的,没有外部世界,就没有花的个体特征。    反射,这个概念,你只能从信息学角度理解,如果你总是抱着唯物的观念,特性是物质固有的,生下来就有,你只能发现,而无法改变,我真的无法解释什么叫反射。    信息学的反射,是唯物世界观指导下的物理归根到底会侧地颠覆一个根本原因。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源的探讨,已经遇到了反射,而无法理解反射。 唯物的物质世界观,是无法理解反射的。 就是因为坚持唯物世界观的组成论,已经无法理解实验中的客观现象了,以为还在研究微观对象组成,其实,已经跑去研究宏观特性了。   反之亦然。    微观和宏观,因反射发生的错位,是近代物理学闹鬼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提出新的体系结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物理学的问题,你以为我是繁体字,吃饱撑了和他一样,扯扯淡就拉倒了?    你不理解反射, 你也没办法理解概念本身是有其体系结构决定的,而不是概念本身。   我把信息作为物质的基础,是一个体系结构的转换,而不是单纯的概念转换,体系结构的转换,带来了一定的概念本身的变化,这个变化,只有在你用新的体系结构思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理解。   否则,我只是用个别词句描述一个概念,咋都描述不清,因为我描述的概念的基本元素,你又会依托旧的已有的结构来理解,而不是理解一个新的体系结构。    如果,你在概念和体系两者关系上,也坚持唯物的先后次序和组成关系,我是彻底没招,只好去求上帝。   别的不能多说,我说的越多,你是越糊涂,最后我成弯弯绕了,我可不愿和繁体字同流合污。    只问一个问题,信号是什么?   我不说信息了,说信号,你不是一定要人产生意识,才产生信息么?那我问问信号是什么?    一个电子就不能和原子核交互信号么?   非得需要人么?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516 次阅读|30 个评论
一个医学研究生的观点:“金花清感”与H1N1
热度 3 liuli66 2011-1-22 16:27
一个医学研究生(可能是在职研究生)写道: “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负责地说,这是一种自愈性疾病,不用治,躺一周就能好。金花清感[删掉的文字:就是一个笑话]未必起到决定性作用。” 说一个身边发生的事。记得在甲流闹得很凶时,一个研究生患了发热高烧,担心是甲流,去医院去看。医生说,在家先休息三四天。如有问题再来看看是不是甲流。据她说,这样做,医院可以减少甲流患者的统计数。她休息三四天后,她病愈了。可以说是自愈了。 相关资料 武夷山:以不变应万变型创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0101
90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