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氯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中化学 题型突破 系列微课 题型突破18 提取卤素单质的化工流程
yaoronggui 2020-4-6 07:18
教学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741117Vf 课件下载: 题型突破18 提取卤素单质的化工流程.pptx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1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噬的上调减少氯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和肺部炎症
deptoxliu 2017-8-24 09:00
Upregulationof autophagy decreases chlorine-induced mitochondrial injury and lunginflammation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decreases chlorine-induced mitochondrial injury and lu.pdf ppt.pdf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1584915001732 Highlights •Chlorineis often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by industrial accidents. 1. 在工业事故中氯气经常被释放到大气中。 •Accidentalexposure of humans to Cl2 results in severe injury to lungs and heart. 2. 人类偶然地接触到 Cl 2 导致对肺和心脏的严重损伤。 •Exposureof lung epithelial cells to Cl2 damages complexes I and II, but not complex IV,and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s measured by the Seahorse analyzer. 3. 通过 Seahorse 分析仪检测,暴露于 Cl 2 肺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复合物 I 和 II 发生损伤,但是复合物 IV 没有发生损伤,同时还发现氯气暴露导致了线粒体生物能量障碍。 •Upregulationof autophagy by trehalose decreases mitochondrial injury. 4. 通过海藻糖干预可以通过上调自噬减少线粒体损伤。 •Exposureof mice to Cl2 results in lung inflammation and alveolar injury. 5. 小鼠暴露于 Cl 2 导致肺部炎症和肺泡损伤。 •Intratrachealtrehalose increases lung autophagy and decreases injury. 6. 气管内给予海藻糖增加肺自噬,并减少损伤。 Abstract The mechanisms oftoxicity during exposure of the airways to chlorinated biomolecules generatedduring the course of inflammation and to chlorine (Cl2) gas are poorlyunderstood. We hypothesized that lung epithelial cell mitochondria are damagedby Cl2 exposure and activation of autophagy mitigates this injury. To addressthis, NCI-H441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epithelial) cells were exposed to Cl2(100 ppm/15 min) and bioenergetics were assessed. One hour after Cl2, cellularbioenergetic function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were decreased.These chan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itoSOX signal, and treatment withthe mitochondrial redox modulator MitoQ attenuated these bioenergetic defects.At 6 h postexposure,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utophagy, which was associatedwith an improvement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Pretreatment of H441 cells withtrehalose (an autophagy activator) improved bioenergetic function, whereas3-methyladenine (an autophagy inhibitor) resulted in increased bioenergeticdysfunction 1 h after Cl2 exposure.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Cl2 inducesbioenergetic dysfunction, and autophagy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vitro.Addition of trehalose (2 vol%) to the drinking water of C57BL/6 mice for 6weeks, but not 1 week, before Cl2 (400 ppm/30 min) decreased white blood cellsin the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at 6 h after Cl2 by 70%. Acuteadministration of trehalose delivered through inhalation 24 and 1 h before theexposure decreased alveolar permeability but not cell infiltration. These data indicatethat Cl2 induces bioenerget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lung inflammation andsuggests that autophagy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气道暴露于炎症过程中产生的氯化生物分子和氯( Cl 2 )气体时的毒性机制了解甚少。我们假设肺上皮细胞线粒体受到 Cl 2 暴露的损 伤,自噬的激活可以减轻这种损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 NCI-H441 (人肺腺癌上皮)细胞暴露于 Cl 2 ( 100ppm / 15 分钟),并评估生物能量变化。 Cl 2 暴露后 1 小时,细胞生物能量功能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这些变化与增加的 MitoSOX 信号相关,线粒体氧化还原调节剂 MitoQ 的治疗减弱了这些生物能量缺陷。暴露后 6h ,自噬显着增加,与线粒体功能改善有关。用海藻糖(自噬激活剂)预处理 H441 细胞可以改善生物能量功能,而 3- 甲基腺嘌呤(自噬抑制剂)导致 Cl 2 暴露后 1 小时生物能量功能障碍增加。这些数据表明, Cl 2 诱导生物能量功能障碍,自噬在体外起保护作用。在 Cl 2 ( 400ppm / 30 分钟)之前,向 C57BL / 6 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海藻糖( 2 %) 6 周,检测 Cl 2 暴露后 6 小时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发现白细胞减少 70 %。在接触前 24 和 1 小时通过吸入输送的海藻糖的急性给药降低了肺泡通透性,但没有细胞浸润。这些数据表明 Cl 2 诱导与肺部炎症相关的生物能量功能障碍相关,并表明自噬能够发挥保护作用。 总之,这些研究强调了维持线粒体功能在从暴露于有毒物质如 Cl 2 的肺中恢复的潜在重要性,以及自噬途径作为急性肺损伤治疗策略的潜在作用。
个人分类: 呼吸毒理|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没有被二氧化碳和氩气“淹没”
热度 15 fdc1947 2017-3-19 08:53
我们为什么没有被二氧化碳和氩气“淹没” ——老华与老温的聊天 老温:嗨!老华! 老华:又在看杂志? 老温:是啊,你看,氢气球飘过一个省,最后爆炸烧伤了人。 老华:走吧,我们边走边说。 老温:好,边走边说。你是学科学的,氢气是不是因为轻才叫氢气的? 老华:是的,最早翻译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氢气最轻,所以造了一个氢字。同样,氧气就是因为我们呼吸的需要,呼吸了氧气才能够“营养”,又造了一个氧字。 老温:对,营养最早的意思就是养活生命。那么,氢气为什么轻呢? 老华: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远远比分子的体积大许许多多倍,这样,我们可以把气体中的分子看成一个个小的质点。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气体的体积、压强等性质的,就是其中分子数量的多少。在不很低的温度及不很大的压强的情况下,所有具有相同数目分子的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 老温:你是不是说,就在我们现在室内这样的的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比如一万亿的氢分子和一万亿个氧分子有相同的体积? 老华:差不多正是如此。(我们有时候常常把压强说成压力,比如说压力是多少个大气压,严格地说,这不科学,应当说压强是多少个大气压,但是大家说惯了,对方理解,也就这样了。) 老温:如果分子数目一样,体积就一样,那么,单个分子比较重的气体,它的比重也比较大。 老华:说得不错,如果咬文嚼字一下,就是单个分子质量大的,气体的密度也大。因此,看看气体分子的分子量,就可以知道气体的相对密度。一个氢分子有两个氢原子,氢原子的原子量是1,氢分子的分子量就是2。同样,氧分子的分子量就是32,氮分子的分子量是28,空气中差不多是近4/5的氮气,1/5多一点的氧气,还有一些惰性气体(例如氩气占近1%,原子量40)、二氧化碳(占0.03%,分子量44)等等,平均起来,空气的“分子量”就是差不多29。如果我们把氢气的相对比重定为2,那么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比重就分别是28、32、40和44,作为它们的平均,空气的相对比重就是29。 老温:哦,原来如此。这样,氢气的比重比空气小这么多,怪不到氢气球能够飞上天了。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了另一个问题。 既然氮分子的分子量比氧分子小,那么氮气的比重会小于氧气。为什么氮气不跑到氧气的上面,从而使得大气中上层都是氮气,底下都是氧气呢? 老华:你确实提出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氮气的比重确实比氧气小,如果我们做一个又薄又大的气球,里面充满了氮气。由于氮气比重是28,空气是29,只要这个气球足够大又足够薄,它还是能够飞上天的。至于氮气会不会都跑到氧气的上方,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比较轻的气球,例如充氢气、氦气(相对比重4)的气球,为什么能够飞上天? 老温:那是由于空气的浮力啊。根据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物体在空气中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空气的重量。这样,比空气比重小的物体,就能够向上浮起。 老华:为什么会有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老温:这个我有点说不好。 老华:一个物体在气体或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是因为这个物体上下的压强不同,大气中有大气压强,离开地面越高,大气压强就越小。物体下面的压强大于上面的压强,因上下压强差而产生向上的压力,这就是浮力。是不是这样? 老温: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中学的书上说这样说的。 老华:对于气球这样的宏观物体,作这样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再问,空气为什么会产生压强呢? 从分子的角度看,空气中的一个个分子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但是,各个气体分子又有很大的动能,它们向四面八方杂乱无章地运动,会相互碰撞,也会对某一个面作碰撞,压强是把许许多多分子对某一单位面积的碰撞作统计平均的结果。由于是许许多多分子对某一单位面积碰撞的统计平均, 压强这个概念的适用对象一定是宏观物体,换句话说,压强是一个用以观察和测量宏观物体的物理量 。 在空气中,氮气、氧气等组分都是分散的,分散成一个个独立的分子在空中运动。对于某一个分子的运动,研究的对象是分子。 对于一个分子这样的微观物体,一次碰撞就会完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因而,没有了作许许多多次碰撞的统计平均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压强、浮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空气中的一个个分子,它们都具有各自足够大的动能,在空中都可以朝各个方向运动(没有那么大的动能就凝结了,不成气体了)。在空中它们可以相互碰撞,交换能量。所以,在一个距离地面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地面上空的空气组成基本上是均匀的。并不因为氮气分子略轻而分布在上层,也不因为氩气和二氧化碳分子比氧气更重而积聚在地面附近,使得地面及地下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淹没”在氩气或二氧化碳之中,因无法呼吸到氧气而死亡。 老温:哦,你说的有道理,也就是说, 对于每一个分子而言,压强没有意义,浮力也没有意义。所以,应用浮力来说明气体会分层是错误地应用了理论 。 老华:对,正是如此。 老温:对于空气的没有分层,我有一个比方,好比一小块糖放在水里,没有溶解的时候,这块糖是受浮力影响的。由于它的比重比水大,所以沉在水底。可是当糖溶化成分子均匀地分布在水中,那么它在水中就不会都自动沉到水底下,搅匀后的一杯糖水放置一段时间并不会上半杯变得不甜了。你看对不对? 老华:对,这个比方是恰当的。这不仅仅是个比方,实际上水溶液中,溶解在水里的各种分子、离子的均匀分布,也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如果物质不溶于水,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例如油放在水中,虽然你可以把它搅拌得看上去很均匀,但是,对于分子来说,那一小滴油仍然是太大太大了,它仍然是“宏观物体”,仍然有压强差的作用,从而在浮力的作用下,油滴被浮上水面。这个道理,好像空气中的小的氢气球向上漂浮一样。 而像酒精、蔗糖,在水中溶解了,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像食盐,在水中分散成为氯离子和钠离子,它们就在水中均匀分布了。 空气中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就相当于液体中酒精和水的混合。 老温:这样我就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那天,小孙子让我看他们的题目,说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用“排空气集气法”,把产生二氧化碳的玻璃管插到玻璃瓶的底部,管里流出来的二氧化碳就能够沉积在玻璃瓶的底部,而把空气从玻璃瓶口“赶出去”。这不是二氧化碳比重大的原因吗? 老华:这是另一个问题了。在这个问题中,二氧化碳在没有与空气相混合之前,在宏观上就是与空气不同的,就好象灌在气球中的氢气与气球外面的空气不同一样 。两个问题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存在一个宏观的边界,边界两边有不同的气体,从而可以适用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 。但是它们也有差别,其差别在于气球中的气体与空气是由确定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气球。从管子里流出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也是有边界的,不过这个边界不确定,随时随地在变化罢了。这个不确定边界内的气体也受到由于压强差引起的浮力的影响,由于比重较大,也就是其重力大于浮力,所以二氧化碳下沉。 如果体系是开放的,放置时间长了,没有进一步补充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会逐渐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整个气体又会变得均匀。 这个过程就像把一块糖放在水里,在慢慢溶解的过程中,很可能水的上部并不甜而下部糖块的附近是甜的,这是“体系没有达到平衡”的情况。当糖块全部融化,再加上外界的振动或搅拌等扰动,放置时间长了,体系达到了平衡,一杯糖水就均匀了。 由于气体分子具有的动能比液体分子的动能大得多,气体的扩散速度也大得多。气体就比液体更快地混合。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遇到。 例如,如果氯气泄漏了,由于氯气比空气重得多(相对比重是71,差不多是空气的两倍半),它确实会向低处流,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它只是像水那样的流动,它同时还在向高处扩散,很快地进入我们的鼻子和嘴里,对我们身体产生极其危险的伤害。风也会把它们吹向下风处,所以,我们必须迅速向上风处逃离,以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老温:哦,这倒确实需要注意,涉及到我们的生命安全。那么,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糖放在水里会化成糖水,没有见过糖水变成一块糖和一杯水的? 老华:老兄的问题太多了,你这个问题也不是几句话讲得完的,该回家了。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老温:好吧,再见! 老华:再见!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12705 次阅读|29 个评论
武汉灰霾因氯气泄露【谣言追踪】
热度 7 outcrop 2012-6-11 16:42
我找到的《武汉青山白云山氯气管道破裂 ? 有图有真像 !》类似的谣言最早来自东湖社区: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608552-1-1.html 发布时间是今天的13点16。作者煞有介事的配图如下: 该图作为氯气泄露的证据,大量出现在相关消息中。 实际上,这张图片早在2012年1月2号就发布了,位于: http://hb.qq.com/newbaoliao/detail.htm?219064 武汉青山只有白玉山,我都不知道有白云山。 至此,可以判断原作者系造谣。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5900 次阅读|17 个评论
【谣言】武汉灰霾因氯气管道破裂
热度 6 outcrop 2012-6-11 15:59
武汉忽然之间形成灰霾天气,由于这个城市少见灰霾天气,来的也突然; 一时间网上关于灰霾天气的成因,各种传言肆起。 其中,最为恐怖的传言是“武汉青山白云山氯气管道破裂”。 但这是最不可能的一种原因,氯气泄露达到这个浓度的话,人早就顶不住了。 但相信这则传言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很多地方还有配图;不知道这些图和文字来自哪里。 在非常时期,这类传言可能造成极大的恐慌。 延伸阅读: 武汉灰霾因氯气泄露【谣言追踪】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7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所形成溶液(从稀到浓)的颜色变化
yaoronggui 2010-3-26 19:04
溴和碘在不同溶剂中所形成溶液(从稀到浓)的颜色变化 水 苯(或汽油) 四氯化碳 溴 黄棕 橙橙红 橙橙红 碘 深黄褐 淡紫紫红 紫深紫 注:碘溶于酒精后,溶液呈褐色。 需要说明的是,溴水、碘水由于浓度不同,其溶液的颜色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在有机溶剂中肯定不同,溴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以橙为主,而碘则以紫为主。所以鉴别时,应用有机溶剂萃取后,通过比较萃取层的颜色来区分溴和碘。 氯溶于水、四氯化碳、苯分别是淡黄绿色,黄色,黄绿色。
个人分类: 教学拾遗|9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