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子女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子女教育

相关日志

梁伟:科技工作者的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模式的思考
热度 1 gisliangwei 2020-6-22 07:54
梁伟:科技工作者的 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 模式的思考 —— 给夫人 的一封信 思考问题的背景。 在过去的十五年, 得益于亲朋好友与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与 夫人 相识相爱到 走入婚姻殿堂并养育一对子女, 初步构建普普通通但也较为温馨的家庭系统。 随着子女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 要求自己从仍满怀热情的人类世动力学和 WONOU模型研发的科研工作中转向 家庭及其对子女的教育 这一陌生的领域 , 为了使 家庭和子女们具有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韧性 , 这就要求 夫妻 双方 相互 协同模式、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 、 外界扰动的频繁性 等原因,双方仍需要进一步就有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主要集中在太太长期不太满意的 家庭动力及其子女教育 模式等方面 。 2 020 年春天特殊时期,全家 第一次 近距离 、 高频次的 多尺度的 互动, 推动了 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互馈 发育,并使得成员各自的演进行为 功能 有了 一些 的变化 。 深入思考了这一复杂的动力过程, 可为后期 搭建连接家庭成员互信的框架 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动力学及演进路径 的内涵 。 家庭成员及其组成的家庭本质上是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家庭动力学可以剖析为家庭成员个体动力、家庭内成员耦合动力及与其他家庭相互学习产生的动力三部分通过 关系动力 网络而形成,动力的初始值、发展大小与演进方向主要取决于动力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网络节点的动力状态 相互之间的互馈塑造作用 ,按照社会学的一般观点,具有向上连边较多而且复杂多样网络结构的家庭具有较为长远的演进潜力 , 类似于马斯克等新时期的青年科创人才的成长经历更是指向这一认识 。事实上,这个网络具有很强的时空动态性 特征 。网络中的每个家庭都会主动向上连边,保持 和维系 横向的连边,减少或去除向下的连边, 不断自组织和他组织对其动力网络系统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和 促进个人及家庭获取更多的资源 , 促进其功能的形成与发育及其可持续性。 这样会将使得网络一致处于失稳状态而具有较强的活力,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对社会促进。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 家庭 网络节点的动力学与相邻的节点 动力学 及其网络结构关系最紧密 , 这种机制分析会深入理解 “原生家庭”、“孟母三迁”、“穷到 街 头无人问,富至山林有远亲 ” 等 此类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突破现有认知局限性有一定促进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家庭个体以及其影响认识 。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减少社交成本增大了社交网络,同时更加增强了原处于重要节点的单向连接密度,网路结构更倾向于成为小世界网络, 网络各个要素的同质性会趋同, 这种网络结构一般不会增加 家庭 网络 演化 动力 , 而且更谈不上对 增加 家庭功能的影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信息网络 难以存在高效 和 具有持久性的互馈作用,仅仅依赖家庭各要素对信息的消化处理后解构和重新形成个体动力学 。增强家庭动力的机制仍然集中在不断增加向上的双向连边以及保持更多的横向连边。这就要认识到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性问题,增加个人和家庭 有效 多样性的双向连边 , 而不是仅仅是单向连边,保持持续频繁的线下 和线上 互动可能更能 增强家庭网络动力学 ,促进更好的功能演化。家庭内部以及不同家庭间在物理场景下启发性的互动思考、在户外的真实场景的感受和灵感的爆发、以及参加更多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一些创新和创造的活动可能会更有效。 大量动画片以及语音故事可能只会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仍然缺乏运用或思考的互动交流进而限制关键能力的提升。 正确面对差异,以更大的时空观给孩子们成长动力 。 现代信息社会并没有增强个体及家庭动力学,却给予更多的信息印象,这种信息印象进一步增加相互比较可能,使得大家普遍面临焦虑的感觉。迎接这样的挑战,除了正确面对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增加孩子们个体动力还是给予较为丰富的增加双向连边结构 。 通过相互学习提升孩子们的动力其实是并不矛盾,首先可能是要求我们与孩子们的互动加强和有效,并且以身作则给予增强自身的演进动力,也可以以家庭为单元与其他家庭增加双向交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帮助子女们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网络构建勇于跨越更大时间与空间尺度, 并且让他们有一种自然顺畅的感觉, 使得网络节点拓扑结构更加的多样化,这样可能会对孩子们成长更加有效。 家庭的超稳态结构及其演化动力孕育。 我们双方都来自普通家庭,在国家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辛辛苦苦精打细算过着普通日子,到今天也都到了不惑之年,从曾怀揣梦想的青年科学家也逐渐变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你也逐渐开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要做艰难协同,家庭演进动力系统将在这个稳态中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如何在这种状态下保持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网络的活力,孕育可能演化的动力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科学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个家庭的独特性使得问题的突破仍需要从家庭成员及其网络得到新的启发,开展积极有效的动力孕育及其调控模式探索,这仍将是及其充满挑战的领域,也是值得众多家庭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 穷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 ”, 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模式仍需要不断深刻理解、认真刨析并不断用于实践,方可有一点收获。长期以来,夫人对教师说教特征一直颇有微词,今后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家务工作,以及主动对照本文自己先开展变革给人以以身作则的说服力,从而促进和加深双方的互信。 一点小思考,不足之处 也 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欢迎各位也就这一问题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涌现出更深刻理论和实践,蒸馏和结晶家庭及子女教育这一历久弥新主题的智慧。
个人分类: 家庭复杂系统|2571 次阅读|1 个评论
093儿童需要“维生素N”
ggjjhh 2016-2-9 12:39
儿童需要“维生素N” 高金华 编译 不久前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9岁的小女孩到她的小朋友家去玩却惨死在一个酒吧里。她的小朋友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那位母亲半夜带着两个小女孩出去寻找快乐,结果却遇到不幸事件。噩耗传来,9岁女孩的父亲痛不欲生。其实,这位父亲和那位母亲都应该对孩子的死亡负责。如果他严格要求9岁的女儿天黑之前必须回家,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伴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一些人在儿童教育领域极力宣扬:“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不要成为他们的独裁者。”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伦理观点正在成为放纵儿童错误言行的借口。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指出:儿童需要经常服用“维生素N”。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孩子不能只喝“维生素AD钙奶”,也需要父母经常对他们说“No(不)!” 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警告越来越少了,即使在饭店里也很少听到父母教育孩子:“要说‘请’和‘谢谢’。”,“把你碗里的菜吃干净。”──因为一个人是不能这样对朋友说话的,这就是“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的观点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心理学家韦德·霍恩创立了一个“父母立法权”组织,他给年轻家长上的第一课就是:“摈弃‘你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的观念。做父母就意味着设定禁区和制定守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需要的是长辈而不是伙伴。身为父母的人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甚至仆人,这是社会角色的错位,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迈阿密市行为分析专家艾达·桑切斯特经常向朋友讲述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当她4岁的儿子耍脾气时,她就对他说:“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然后她就不理睬他,直到儿子安静下来,她才陪他玩。 五六岁的孩子不听话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你让他整理床铺和搞卫生,他们可能会说:“我不会干。”父母以为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于是父母轻而易举地去做那些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然而,等到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们已经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家伙!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必须从小抓起。不少专家警告,当孩子说“如果你给我买冰淇淋,我就收拾玩具”时,父母千万不要答应。因为这意味着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在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一向宽容的父母突然严厉起来:“我让你干,你就得去干!”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指出:“当父母身体疲劳或心情不好是,他们很容易对孩子发脾气。而这样教育孩子只能使他们更不通情达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对孩子采取始终一贯的立场,要通过讲道理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实践证明,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必须恩威并重,把宽容和严厉紧密结合起来。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8年第11期第170-178页。 原载:《江城日报》1999年8月22日第6版。(编辑:方明) 投稿标题:儿童需要“维生素N”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077影响孩子人生的四个字
ggjjhh 2016-2-6 05:15
影响孩子人生的四个字 高金华 编译 “你是傻子?”这是一位妇女对一个小男孩说的话。小男孩显然是她的儿子,走路时没有紧跟着母亲。这句话的音量很高,附近的陌生人都能听到。受到训斥的小男孩默默地回到这位妇女身旁,眼睛流露出沮丧的目光。 这只不过是一瞬间发生的小事,但人生中短暂的一刻却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在某一场合使用一两个词可能没有深思熟虑的用意,但它们往往拥有巨大的能量。象“你真蠢!”之类的短语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人马尔科姆·多尔科夫今年48岁。作为一位专业作家,他的名字在过去的24年里经常出现在书刊广告中。 多尔科夫的少年时代是在伊利诺伊州罗克爱兰市度过的。他是一个胆小、怕羞的小男孩,没有几个朋友,更没有自信心。1965年10月的一天,高中英语教师鲁思·布劳克给多尔科夫和同学们布置作业。学生们阅读了小说《杀死摹仿鸟》节选,要用自己的构思和言语来续写这本小说。多尔科夫续写了小说,然后把作业交了上出。今天他已经记不住自己续写了哪些情节,也难以想起布劳克夫人给他评了多少分。然而,令他终身难忘的是布劳克夫人在稿纸空白处写下的四个英文单词,翻译成汉语就是“写得很好!”。 只有四个字的批语。它们却改变了多尔科夫的人生。 “在看到这四个字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将来自己能干什么,”多尔科夫回忆到,“看到她的批语后,我放学回家写出了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这是我长期梦想但从未确信自己能做的事。” 后来在高中的岁月中,他写出不少短篇小说而且总要把它们送给布劳克夫人评改。她鼓励多尔科夫坚持下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她的话句句打动我的心,”多尔科夫回忆说。 多尔科夫被学校任命为学生报纸的编辑。他的自信心在增强,他的视野不断开阔,他踏上了成功之路,他步入充实的人生。多尔科夫确信,如果没有女教师在他的稿纸空白处写下的那四个字,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离开母校30年后,他携妻子回故乡参加同学聚会并拜访敬爱的老师。布劳克夫人已经退休,多尔科夫对她说:“是您给予我自信心,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能够把这种自信传递给一位姑娘,这就是我的妻子,她现在也是一名作家。”他向布劳克夫人讲述了俩人的婚姻经历。当时到他办公室打工的一位姑娘当时正在夜校读书,希望获得高中文凭。他诚恳地帮助和鼓励这位姑娘,姑娘非常尊重他,因为他是一名作家。后来,姑娘嫁给了多尔克夫,姑娘自己也成为一名作家。 布劳克夫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慈祥的目光伴随着喜悦的泪花。多尔科夫回忆说:“此时此刻,我和妻子意识到布劳克夫人对孩子的鼓励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你是傻子?” “写得很好!” 寥寥词语,它们却能塑造孩子的一生。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8年第4期第167~168页。 原载:《祝您幸福》1999年第2期第56页。(编辑:杜在媛)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074为了子女成才,你应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
ggjjhh 2016-2-5 05:44
为了子女成才,你应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 高金华 编译 现代社会,繁忙的人生。父母忙工作,子女忙学习,一家人往往在夜幕降临时才能聚在一起。除了节假日和睡眠时间,孩子们在家活动的时间大大少于在学校的时间。但是,短暂的家庭生活却在学生的成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读者文摘》公布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对渴望子女成才的中国家长会有所启迪。 他们从美国各地中学生里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共2130名学生参加了测验。根据联邦测试大纲━━《教育进步的国家标准》,在地理、历史和数学等5个学科各提出8个问题,共40题,对学生进行笔试。30个题目以上回答正确视为得高分。然后,让学生填写一份有关家庭情况的表格,研究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特性。 尽管象在其它调查中所看到的那样,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分不尽相同。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孩子比父母学历低的考得好,白人比黑人更趋向于得高分,男孩比女孩得分也高一些。但是,在每一类别中良好的家庭环境都是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孩子们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 ┃ 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学生53%得高分。 ┃ ┃ 仅同母亲一起生活的学生只有41%得分较高。 ┃ ┗━━━━━━━━━━━━━━━━━━━━━━━━┛ 家庭是否完整造成了12个百分点的差距。一个完整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更大的促进。华盛顿市得高分的学生18岁的卢克·普里斯克从他婚姻美满的父母那里学到了关键的课程:忍耐力和达到目标的责任感。他说“他们的榜样使我决心百折不挠”。卢克在课余时间里打工挣钱,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子女是爱情的结晶。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时,双方也有义务为孩子们着想。为了子女成才,夫妻双方应该努力消除分歧、维护家庭的完整。 孩子们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 ┏━━━━━━━━━━━━━━━━━━━━━━━━┓ ┃ 充满自信、认为家庭生活“相当好”或“非常好”┃ ┃的学生54%得高分。 ┃ ┃ 缺乏自信、认为家庭生活“不好”或“很糟”的学┃ ┃生只有36%得分较高。 ┃ ┗━━━━━━━━━━━━━━━━━━━━━━━━┛ 家庭是否和睦促成了18个百分点的差异。调查表明快乐的家庭有自信的孩子。明尼苏达州女生玛丽·多玻认为,“非常快乐”的家庭有助于自己获得成功。“我知道父母相亲相爱,他们更爱我。”她与那些生活在没有欢乐的家庭的女孩做了比较。“她们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从男朋友那里寻找安全,这浪费了她们不少时间。快乐的家庭却使我极少分心。” 家庭以和睦为上乘,子女是家庭的希望。锅碗瓢盆、喜怒哀乐构成家庭的交响曲。为了子女成才,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以欢乐、少给孩子以忧虑。 孩子们需要一个同餐的家庭 ┏━━━━━━━━━━━━━━━━━━━━━━━━┓ ┃ 每周同家人一起吃四、五次饭的学生60%得高分。┃ ┃ 每周同家人一起吃少于三次的学生只有42%得分较┃ ┃高。 ┃ ┗━━━━━━━━━━━━━━━━━━━━━━━━┛ 家庭成员是否经常在一起就餐形成了18个百分点的区别,是这次调查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共同进餐甚至可以弥补种族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教育专家切斯特·E·芬恩对这一现象做了解释:“如果孩子被期待,他们往往干得好。而那些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家庭更容易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中得到乐趣。”共同进餐的多寡,在完整家庭中造成更大的差距。《社会精神》一书的作者阿米塔·埃茨欧尼认为,一家人边吃边聊,对孩子知识面的扩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子女需要父母爱怜。孩子成长不但需要物质营养而且更需要精神食粮。为了子女成才,父母应该少搞一些无聊的应酬、多和孩子共进晚餐。 此外,家人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的多少等许多家庭因素都制约着子女的表现。白宫助理比尔·高尔斯顿对调查结果表示首肯,“稳定和安全对孩子非常重要。”作为一个父亲他说,“如果孩子体验到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就会帮助他们应付来自学校和未来的挑战。” 家庭是人类向下一代传授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品行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孩子们知道的很多东西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印第安纳州哈得逊学院的教育研究员丹尼斯·多伊尔认为,“他们从妈妈和爸爸那里学到这些东西。”教育专家阿米塔·埃茨欧尼形象地说,没有稳固的家庭,学校只能被迫“尽力往尚未形成的容器里装东西。” 家庭生活,塑造孩子。愿天下父母为子女成才创造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家庭环境。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4年第10期第49-55页。 原载:《家庭百事通》1999年4月(创刊号)第56页。(编辑:西窗明)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049儿子大了别烦恼
ggjjhh 2016-1-31 05:41
儿子大了别烦恼 高金华 编译 在我国,青春期男孩被称为“半大小子”,并且有“半大小子讨人嫌”的说法。父母要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应该了解青春期男孩的心理特点。 美国新泽西州的马克·利特尔和玛丽有两个儿子,14岁的安德鲁和11岁的彼得,他们和两个儿子的关系都很融洽。但是,去年夏天,利特尔夫妇发现老大安德鲁有很大变化。他在父母身边少言寡语,而在朋友面前却滔滔不绝。玛丽还注意到,“他总是把自己房间的门关得紧紧的。” 在11岁以前,孩子们都乐意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事实上,父母位于儿童谈话序列的第一位。《父母与青春期子女关系新论》一书作者迈克尔·里拉指出,“在青春期,这个序列完全颠倒过来。他们首先找自己的朋友谈,然后可能找自己的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找自己的父母。” 在帮助子女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那些了解孩子身心变化的父母处于有利地位。劳伦斯·斯坦博格是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著有《你和青春期孩子》一书。在一项涉及2万名少年、历时3年之久的调查研究中,他发现那些与父母无话不谈的少年在学业上很少遇到麻烦,也很少卷入吸毒和酗酒。 但是,有不少夫妇当初为生儿子而庆幸,现在却为儿子不说话和不听话而烦恼。以下三个方法可能有助于推倒父子或母子之间的沉默之墙,消除你的烦恼。 1、提供一所独处的空间 南希·鲁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市的中学教师,她在26年间对成千上万的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来自一所美国中学的呼声》一书。她认为,“青春期少年需要有自立感,他们不想念让父母干预自己的全部生活。”鲁宾指出,“他们的房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蒙大拿州比灵思市的乔·巴比罗和萨拉夫妇遇到了这种问题。他们有两个青春期男孩:卡洛16岁,文森特14岁。“他们进入了需要有自己“领地”的年龄段,我们不想让他们感到只有在家庭之外才能获得自由空间,”萨拉回忆说,“于是我们在地下室为他们收拾了一间屋子。” 现在,孩子们经常在那里谈笑、吃东西和玩电子游戏。萨拉说,“虽然有点吵闹,但也很有趣。我很高兴他们在那里玩,这要比在外面乱跑安全得多。” 青春期男孩还有另一种独处的需要,就是在情感和身体方面疏远父母:挣脱父母的拥抱,拒绝父母拉着自己到处跑。“当青春期少年躲避长辈的爱抚时,一些父母感到不安和困惑。其实,这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正常反应,”阿戴尔·费伯说。她是《如何讲话,孩子才愿意倾听;如何倾听,孩子才愿意讲话》一书的作者之一。她还指出,“有一点是很多父母所不了解的,当青春期孩子躲避你的爱抚时,并不是要求你马上走开,只是期望你别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 2、借助一项日常的活动 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儿童行为与发展问题专家坎戴斯·埃里克森指出,“对十多岁的男孩来说,坐下来谈话会使他们感到很不自在。父母应当设法使他们感到自然。” 同青春期男孩探讨问题,最好采取“平行谈话”的方式。纽约市心理诊疗专家罗恩·塔费尔在《用心来做父母》一书中论述了这种技巧。“当你和孩子一起从事日常活动时,肩并肩的谈话可以取代大眼瞪小眼的说教。” 这种长幼交流的机会可以纳入任何一项活动,从看电视到开车兜风。佛蒙特州谢尔伯恩市的鲍勃·多诺拉先生说,“我经常和13岁的儿子肖恩在院子里打棒球和玩篮球。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三言两语地说起一位老师或一个朋友。虽然这些对话不是严肃的交谈,但我却能够了解肖恩喜欢说什么和喜欢做什么。”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不但能减少孩子们的拘束感,而且也使父母感到轻松。“对父亲来说就更是如此,”心理学家菲利普·奥斯本说。他在《九十年代如何做父母》一书中指出,“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大多数父亲都回避同儿子面对面地‘争论’”。 3、采取一种相同的立场 几乎每个孩子都试图在不同场合把父亲或母亲当作“挡箭牌”。“可是爸爸说我能去!”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旧台词。然而,青春期男孩更喜欢表演这种家庭剧,只要他们看出父母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态度。 托马斯·弗伦是美国伊利诺斯州格伦伊林市的临床心理学家。他在《让你的青春少年健康成长》一书提出,“最简单的原则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有时孩子们会偷听父母吵架。“如果发生争吵,”弗伦建议,“要在孩子面前表明你们已经解决了矛盾,向他们暗示危机已经过去、你们又相互支持。” 对青春期子女,父母双方应具有平等的权威。然而,如果有一方是继父或继母,要实现这一目标往往比较困难。印第安纳州普利茅斯市的约翰·迪特里奇和辛迪夫妇就遇到过这种挑战。三年前约翰的儿子格里从祖父家回来和他们在一起生活。这对夫妇一起和格里交谈,齐心协力地教育他。继母辛迪经常观看格里踢球并陪同他参加比赛。“我害怕自己说错了话,会充当邪恶后母的角色,”辛迪说,“但是,我不能不冒这种风险。” 后来格里和同学打架,学校让他停学。当天晚上,格里与父亲约翰和继母辛迪激烈地争辩,然后跑出了家门。辛迪追了出去,请格里回家,一家人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格里喊到:“我不想和你说话!因为你不是我妈妈!”辛迪说:“是的。我不是你妈妈。但我要照料你,为你担惊受怕,并且我不想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格里立刻平静下来。回到家里,三口人冷静地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谈话。 专家们认为,教育青春期子女是一个协调亲子关系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费伯强调,“青春期少年需要的是一位向导、一位成熟和明智的亲人。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应值得他们信赖。” 当我们能够充当这一角色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新的满足。正象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的那样,“观察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理解他们所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这一切都是父母最有价值的责任。”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 5期第106-110页。 原载:《大家健康》1997年第11期第29~30页。(编辑:李峰)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热度 18 fouyang 2015-11-4 07:31
我们华人是公认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之一。华人的子女也的确有很多傲人的成就。但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都是怎样培养优等生,也就是在现存教育体系里取得好的评价。而如何培养“天才”,也就是让孩子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远远超过教育体系的要求而真正发挥潜力,那好像还是一门“艺术”,没有通用的方法。也许最好的途径,就是多方借鉴别人的经验。 《火花》( ” The Spark: A Mother's Story of Nurturing, Genius,and Autism” by Kristine Barnett )就是这样一本经验之谈。作者是一位母亲,她把严重自闭症的儿子杰克伯( JacobBarnett )培养成了一个数学物理神童。他十六岁就攻读博士,而且已经显现出很多超人的才能。这是一个很动人的励志故事,大多数书评都有复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其实自闭症患者成为天才的事例在文艺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都不是绝无仅有。但这也不表示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有如此美好的前景。所以这本书对于自闭儿群体的意义是有限的。然而,这位母亲的一些做法,对培养“正常”的孩子也不无教益。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目于孩子的长处而不是不足。作为自闭症患者,杰克伯当然在生活和智力上有很多严重的缺陷。而一般的“治疗方案”也是注目于这些缺陷来加以改善。但他妈妈却注意到他在识别图形和数字的模式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而创造条件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和发展。为此,妈妈果断停止了他的治疗计划,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热忱。在杰克伯三岁时,妈妈就带他去听大学教授的讲座,结果他回答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语惊四座。很快,杰克伯在数学方面不仅超越了同龄人而且超越了父母的知识范围。父母就千方百计帮他寻找外援,在他八岁时就开始旁听大学课程,十二岁正式进入大学并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 咱们华人对孩子却往往是注重缺点。拿到成绩单,先看有没有 A 以下的,然后想着怎么改进,而很少问问孩子,哪门课是轻松拿 A 的?哪门课是最喜欢的?怎样能在这门课上做更多?这样培养“好学生”是稳妥的做法,但天才的火花可能由此就熄灭了。雕塑巨匠米开朗琪罗曾经说:“其实这形体本来就存于石头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我们塑造孩子,是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来塑造,还是发掘出孩子本来的形体?前者是工匠的活儿,后者就是艺术家的作品了。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但不管怎样,有了“发掘长处”这个理念,才有向这方面努力的可能性。 发掘长处,并不意味着可以独来独往不需要融入正常社会。杰克伯的父母也花了巨大的努力帮助他过上和同龄人一样的正常生活。为了帮助行动不灵活的自闭症儿童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杰克伯父母倾其所有建造了 “ 杰克之家 ” 运动房,专门设计合适他们的运动规则,让这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运动,比赛的乐趣。但和一般家长和治疗专家的做法不同,他们用的不是强迫而是诱导。用母亲的话来说,杰克伯就好像是在树屋里独居的人。与其把树屋打烂逼着他出来,不如让他在自己的树屋中享受生活,同时告诉他外面的世界也很美好,不妨出来看一看。他们不是强求孩子拥有正常人的行为,而是利用孩子的长处来帮助他融入社会。杰克伯是电子游戏高手,父母就支持他邀请孩子来家里玩电游,让他成为那个圈子里的“领导人物”,改善他的社交状况。杰克伯的父母还以很大的爱心和耐心来教会孩子与自己的弱点共处(而不是改变那些弱点)。杰克伯对很多学校里的正常活动无法忍受。妈妈不是“讲道理”让他消除抵触情绪,而是教他用自己喜欢的事去“平衡”那些不喜欢的事。更进一步,父母走出了常规和专家的指引,去给孩子找一个最适合他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他去适应“正常”的环境。果然,杰克伯提前进入大学后,在那里如鱼得水,获得了他在普通孩子中得不到的认同和友谊。 更为可贵的是,杰克伯父母那种高度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不是为了补偿杰克伯的病痛而做出来的,而是他们作为人的一部分。对自己其它的孩子,对自己经营的托儿所里的孩子,对社区和朋友,他们都是一样的具有爱心。这就给杰克伯提供了一个充满和谐的环境,而不是让他生活在一个由别人的特别照顾搭成的泡沫里。从这点来说,杰克伯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看完了杰克伯父母的作为之后,我们也可以问一下:作为自闭症患者的杰克伯为什么能成为天才?除了本身的超群脑力和父母的爱心支持外,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觉得他还有以下的优势。首先,杰克伯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对别人的反应不敏感。所以当他做出“骇世惊俗”的事情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感受到社会的“另眼相看”,因而能保持自己的兴奋和热忱。其次,杰克伯的父 母对数学和物理懂得非常少。所以对他的钻研充满惊喜,但从未试图去“引导”。而那种引导往往是孩子兴趣和热忱的杀手。特别是当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父母往往想把他“引导”到教科书上的途径,而这并不是好事。 第三,父母把他的特殊才能只是看成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而没有想过如何来给他带来利益和前途。最后,因为 有了“自闭儿”的头衔,杰克伯没有了 “ 全面发展 ” 的负担。他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热忱以外的事。这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这些优势也许“正常”孩子经过精心的设计也能复制。但这需要父母有很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放弃普通的成长道路去追随“天才的火花”。 《火花》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经验,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万能宝典。首先,这是杰克伯因为其才能而名声远扬之后,母亲写的回忆录。因为每个母亲都有的骄傲和每个作者都有的“吸引眼球”的动机,书中难免有夸大的地方,而且不少地方有为母亲所开的托儿所作广告之嫌。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上,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全面。任何天才要成就事业,除了出众的天赋外,还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在困难和沉闷的工作中坚持下去。杰克伯似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成绩,他是毫不费力就得到的。他也会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但那是热忱的驱使,而不是自律。当杰克伯继续成长时,他早晚会遇到才能和热忱的极限,而需要有自律精神才能继续进步。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读者不要得到这样的印象:任何自己觉得不愿意做的事都是不需要做的,自己不喜欢的课都是不需要学的。 其次,要培养天才也并非一定要脱离常规的教育途径。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确很像标准化的生产线,很有可能扼杀了天才。但这个体系内也有认可,催生天才的机制,如从中学开始的各种数学竞赛,科技项目等。其实美国顶尖的科学家和各方面人才,大多数是常规中小学系统培养出来的。像杰克伯那样长处和缺陷都非常与众不同的人确实不适合常规教育系统。但他的经历只是个例,不一定是我们应该仿效的途径。 说到底,一切都是个平衡。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我们既要教他“平常”的道德,作风,习惯和基本知识,又要善于发掘他的特长,鼓励,支持他在某些方面脱颖而出。只偏重哪一面都不行。 有人说,我不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做一个普通人也挺好,也挺幸福。这我很同意。其实杰克伯的妈妈最大的愿望也是儿子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的定义是值得讨论的。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对社会是一种浪费,自己的幸福也会受到影响。设想一下,假如杰克伯除了具有超常的数学能力外一切都正常,也可以和同龄人一样上小学和中学。但是他对数学的才能和热爱不能被周围同学所了解和欣赏,他一定会觉得苦闷的吧。同样,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某种方面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没有发挥的机会也找不到知音,他们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呢。所以,揠苗助长固然不可取,削足适履也不好。对孩子还是要顺其自然,助其自然。 古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识别天才,培育天才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天才本来就不常见,而且每个天才都不同,所以很难找到普适的规律和做法。本文题目是“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其实这话并不对。每个孩子都已经有了天才的火花。父母的工作其实是不让这个火花熄灭,而且为其添油送风。作为“常人”的父母,还是可以从杰克伯这个天才的成长过程中借鉴一些经验,让自己孩子的“天才之火”发扬光大。 有关博文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04256.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9737 次阅读|35 个评论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热度 4 fouyang 2015-10-21 09:48
【这是在本地一个学校家长群里的讲座】 开学伊始,是学生们计划一年的课外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刚进高中的学生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编辑部和各种团队,肯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与上课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重要。课程是“标准化”的,而课外活动却是可以量身定做的。通过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同一个学校系统能培养出各具才艺的学生,早就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与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学生安排课外活动的经验和感想。 为什么要参加课外活动呢?在我看来,其中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目的是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领导能力,为申请大学加分。其实大学录取过程是个黑箱。哪些课外活动能够加多少分,大家只能猜测。通常认为,课外活动对于大学录取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作贡献。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学生必须有全国一级的水平才算数。另一个作用是作为人格的一部分,反映个人的能力。从这方面说,就需要在自述,推荐信等材料中反映自己课外活动的努力和成绩,与其它方面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不管追求哪个“加分机制”,其实都要求课外活动与本人的热忱相配。如果课外活动没有热忱作基础,就很难达到全国一级的水准;就算达到了,比起所花的努力来恐怕也是得不偿失。同时缺乏热忱的话,录取官从自述等材料中也看得出来。那就成了蛇足了。所以,没有绝对的“升学神器”课外活动。一切都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注:我并不主张高中活动都围绕申请大学转。毕竟高中是人生很宝贵的时光,应该有一个美好的体验。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第二类目的是学习很多知识和才能,或者锻炼性格品质。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么就是“重在参与”,取得什么成绩不是那么重要。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这类课外活动又可以分成几个亚类。有的学习与课堂内容不相干的才艺,如计算机编程,下棋,音乐等,有的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深化某些知识,如参加学科竞赛,也有的应用课堂知识做研究项目。除了学术与才艺之外,参加体育运动和公益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爱心。 第三类是扩展社交圈子。亚裔孩子往往爱学习,守纪律,在很多人眼里是“书呆子”形象。在有些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孤立,缺少知音。而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对自我认同和相互激励都有很大好处。我在中文学校教数学竞赛课,就看到很多不同学校的孩子因为对数学的共同爱好而成为莫逆之交。其它活动如下棋,计算机队等也是亚裔孩子发展友谊的好地方。如果是这个目的,也许跨出学校的空间,参加更大范围的组织如夏令营,网上课程等会更加有效。 当然,我们可以同时有不同的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同一个活动也可以满足多个目的。但不管怎样,只有目的明确了,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才能决定自己参与的程度(是要达到最好,还是尽自己能力,还是玩玩就好)。 实现了“知己”,接下来就是“知彼”,也就是了解课外活动的各种机会了。下面就我自己非常有限的经验和知识开个头,请大家补充。 最普通的课外活动就是学校的各种俱乐部和团队了。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这样的组织。在新生入校的介绍时,他们都会来做广告,拉人。孩子们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当然,也可以向老生打听各种组织的情况。对亚裔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学术性的俱乐部,如数学队,科学队,机器人队等。除了这些理科的,还有文科的辩论队,模拟联合国俱乐部,商业和经济俱乐部等。这些组织都会定期参加地区,州或全国的比赛。那里往往聚集了兴趣相投的同学,而且通过校外比赛更能扩大交友面。当然,选择这些俱乐部不能光看名称。指导老师和队里的文化对于学生的体验和可能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孩子需要仔细考察才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组织。喜欢写文章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加入校报编辑组。那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锻炼机会,因为能够得到对于自己作品的反馈,也有机会编辑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校报总编辑”是个含金量不小的“领导才能”展现机会。当然肯定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做到总编辑。但如果能扎实,认真地完成每次任务,机会还是不小的,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其它俱乐部的领导职位也是一样。虽然想做的人很多,但兢兢业业,能被大家信任的寥寥无几。 除了学术性俱乐部外,学校里还有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团队。这些活动也绝不是浪费时间。除了发展才艺,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热忱外,这些活动也很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团队精神。例如“军乐队” MarchingBand ,是为学校球队助威的团队,在比赛前和中场休息时出来表演。除了随队表演外,军乐队还要在室外进行大量的排练,每星期都要花上十多个小时,而且要耐受寒暑风雨。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老师和团队的支持下都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经历对于咱们那些温室中的花朵还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团队往往很有“家庭”的气氛,因为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几年下来,也能结成很深厚的友谊。 另一大类课外活动就是夏令营了。夏令营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亚裔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有学术性夏令营,音乐夏令营等。学术性夏令营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霍普金斯大学的 Centerfor Talented Youth ( CTY )办的夏令营了。它在全国有很多地点,每个夏天有两期。夏令营中提供学校课程的加速版,以及一些学校所没有的课程。据我所知,一般不能以这些课程抵学校的学分。但有些学校允许用夏令营中的有关课程来满足预修课要求( pre-requisite )。如果有此想法,最好先与学校的学生辅导员沟通好,再报名夏令营。 CTY 有住宿和走读两种。如果孩子年龄小,营地又在附近,可以选择走读。 CTY 可能是最早举办这类夏令营的。但现在已经相当商业化了。同类的夏令营现在也不少,但我不太熟悉具体情况。 CTY 的入营门槛很低,但要求学生参加一个标准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还有一些帮助孩子准备竞赛的夏令营。我比较熟悉的是数学方面的,有 Awesome Math, Idea Math, Math Zoom ( by Areteem Institute )等。通常这些夏令营都有自己的测试题,让学生网上下载后做好交过去。这些题目比课堂里的难很多。学生做不到底也没关系,思路好就行。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推荐信,学生自述等,和申请大学同一个路子。当然最高大上的是 Canada/USAMathcamp 。那是数学奥林匹克队员的摇篮,当然进入门槛也很高。我觉得,孩子到了这种夏令营,能学多少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知道“天外有天”,不会因为在本校当学霸就沾沾自喜。在这些夏令营中,往往还能结交不少真正喜欢数学的朋友。这些人虽然分布全国,但在大学和以后的工作中往往又走到了同一个圈子中。另外,还有个 RutgersYoung Scholars Program (YSP) ,是 NSF 与 NSA 资助的,搞了好几十年了。它主要是讲授离散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应用。与数学竞赛没有多大关系,但对于提升孩子的数学兴趣还是挺有效的。当然,以上讲的是数学方面的。除此之外,科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文科的类似夏令营也越来越多了。 如果想用夏令营为大学申请加分的话,要注意不同的夏令营的“含金量”是很不一样的。我的简单法则是:价格越低的,含金量越高。“档次”最高夏令营是 ResearchScience Institute (RSI) 。它每年六个星期,在 MIT 校园里举办。学生跟着 MIT 和哈佛的教授做研究。能进这个夏令营,进 MIT 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夏令营靠捐助运行,对学生是完全免费的。类似级别的文,理科夏令营还有几个,但我不是很了解。上面说到的 YSP 是部分接受资助的,价格也比较低。至于完全商业化的,含金量就不高了。在那些夏令营里,进入门槛高的相对好一些。 CTY 这样的基本对申请大学没有帮助(当然如果能学到东西的话还是值得去的)。当然,虽然不能当成资本,但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可以在自述中反映出来,作为学生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夏令营是在名大学的校园办的,有的还以该校命名。但其实是别的组织租借他们的地方,与学校本身没有关系。所以不要以为参加在某校的夏令营就对将来申请该校有好处。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 (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93179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7658 次阅读|9 个评论
梁启超重视教育养育出一门三院士
热度 9 xuxihb 2014-9-12 07:4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就体现出寄国家未来于少年一代的思想。一百多年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为国家崛起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科学网博主李小文在“梁启超与北师大”一文中介绍,梁 在百日维新期间曾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成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的依据。 最近,本博主还发现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亲笔题写并赠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饶钦止的一幅字(照片附于文后): 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 这是汉《张迁碑》中一段文字,大意是后代继承发扬了前辈的业绩,不辱没好声名,在家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在朝庭则忠诚正直。 当时梁启超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教授中国文化史和国文教学法。梁启超赠饶钦止这幅字应是出于对这位青年后生的勉励,其内容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 本文要为这位教育家晒出的是他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梁启超与一妻一妾育有九位子女。梁家子女几乎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其中竟有三位院士: 长女梁思顺( 1893 年— 1966 年),诗词研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想必读者们更熟悉梁家的长媳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考古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 他去世时中国科学院尚未成立学部) 。 三子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在 1932 年的淞沪抗战。 次女梁思庄( 1908 年 — 1986 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四子梁思达( 1912 年 —2001 年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 三女梁思懿( 1914 年 — 1988 年),曾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四女梁思宁( 1916 年 — 2006 年 ),曾在新四军 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 1948 年蒙冤被开除党籍, 1983 年恢复党籍。 五子梁思礼( 1924 年 —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两弹一星”工程。 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时长女已7岁,作为年轻的父亲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的痛苦后,自然而然地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少年一代。 梁启超的育儿经主要有三点:第一,平等相待,尊重子女兴趣;第二,教给子女乐观处世的态度;第三,以身作则,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勉励孩子们要做负责任的国民,在治学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鼓励从事专业研究的子女也要在音乐、文学、美术方面发展一些兴趣。 梁家子女以父亲为榜样,不仅个个才俊,而且胸怀家国。他们或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由此,梁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现代中国史上成功诠释 “ 立功、立言、立德 ” 古训的模范家庭。 附图: 饶家收藏的梁启超题字(饶明泰提供)。考祥,饶钦止的表字;“仁兄”系旧时客气的称呼,梁按年龄为饶的长辈。饶钦止出生那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有关饶钦止,请看本人以前的博文“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146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儿子组装的电脑
热度 25 Majorite 2014-8-14 08:39
儿子组装的电脑 儿子扬扬 是中学生,今年暑假里,他突然对电脑感兴趣。在参加我校为中小学生组织的夏令营期间,他对我说要自购原件,组装一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电脑,我说好啊,没有料到他还真有这样的勇气。 今天来电话,电脑装好了,采用的是 水冷却与风冷(5个风扇)却结合, 材料费2000加元(相当于人民币11000元),要我和他妈妈各认捐50%。用这个价钱,市面上可以买一台相当不错的电脑,但是肯定不如他现在做的这台快、储量大, 再说,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肯定会学到一些东西。 处理器: intel core i5 4690k 3.5 GHz 活动记忆: 16GB RAM 硬盘两个: 120GB SSD, 2TB HDD 冷却: Corsair H110 water cooling 外罩: Corsair 760T case 显示器: Asus 23.6'' 鼠标 电脑上的S5苹果手机做比例尺,大家看出他的电脑比正常电脑大几乎一倍,内部空间大,散热好,今后可利用空间大。 对于孩子的读书、旅游及其科技活动,我历来持支持态度,不怕他们折腾,就怕他们对啥都不感兴趣, 整天无所事事。 去年暑假开始, 儿子想找份暑期与周末工干干,投了几份简历,面试了一家大型食品超市,人家还真就雇佣了他,最低工资,每小时10加元, 有时还有点小费(例如,替老人把购买的食品拿到汽车上), 工作中也学到一些呆在家里与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例如,服务精神、工作态度与待人接物),一方面知道挣钱不易,另一方面用自己挣来的钱与同学去看电影、给同学买生日礼品,也乐在其中。孩子,总要走向社会的,早点比晚点好。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612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人生不要冀望于侥幸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7-7 04:27
人生不要冀望于侥幸 --- 给孩子的人生课程之四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6 日 在我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中, 我遇到了许多人生的磨难。 在面对这些人生磨难时, 我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度过难关。 因而,我坚信要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行, 不能冀望于侥幸。 我要将我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传教给孩子们, 希望他们从我的经验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 所以,在孩子们还处于年幼的时期,我利用一些机会给他们这样的教育。 1999 年夏天, 因为换一家公司, 我们全家从加州搬到 Florida.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真切地认识美国的机会, 我决定开车从美国的西海岸到达美国的东南部。 在横穿美国的路程中, 我们要经过一个著名的赌城。 我自小就对赌博没有好感。 这是因为从小就听到母亲经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父亲喜赌的不良习惯, 导致家庭财物的损失。 自己后来走向社会, 耳闻目睹了赌博对人生的危害性。 我认为赌博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怪。这种侥幸心理就是想通过不劳而获,走捷径致富。所以,我认为赌博绝对是一个恶习,必须坚决与此隔绝。 鉴于这样的认知和人生理念, 我要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赌博的危害性, 要他们自动地认识到赌博对人生的负面影响。 让他们知道赌博凭靠的是运气, 而不是知识才能, 尤其是在职业赌场更是如此。 因而,我利用这次机会, 在经过赌城时,在那里住一个晚上。 那天我们早早地就到达了目的地。 住进酒店后, 在吃晚饭时, 我对太太和两个孩子说:“吃好晚饭后, 我给你们每人 20 美元, 你们自己去赌场玩你们喜欢的项目。 你们参与赌博, 玩钱币机, 21 点, 股子都行,只要你们自己喜欢就行。 不想赌的, 就用来买你们自己喜欢的物品。 不过, 我提前警告你们, 用不了两个小时, 你们一定会空着手回来, 20 美元已经送给赌场了。” 我尤其警告太太, 只能用 20 美元玩玩, 千万不能当真地去赌。 我担心太太因为怕她用她自己身上带的钱来赌博。 不过,太太生来也不喜欢赌博。 当时儿子 13 岁, 女儿五岁。 他们拿到钱后, 就跟着他们的妈妈进入赌场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 太太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房间, 神情怪怪地告许我, 她和儿子的钱已经输光了, 只有女儿不赌,买了一些玩具。 这样的结果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乘机给孩子们说:“赌博是一种冒险行为, 全部靠的是运气。 在职业赌场内, 还要遭受他们预先设计好的圈套, 更是难有获胜的机会。 要不然, 那些开赌场的人如何生存。 要是开赌场的人是好心, 让大家可以赢钱而高兴, 那他们还不如做慈善更好。” 我觉得这样的实例教育很有效果。 儿子从这次事件中亲自体验到了赌博的冒险性。 也真正地体会到赌博是输多赢少的概率事件。 聪明的儿子是不愿意做这种得不尝失的事的。 从这样的事例中, 我给孩子们的启发是,人生有许多途径, 希望通过侥幸而走向富有的想法是不对的。 人生的成功最有效的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弥儿》之“子女教育”阅读笔记
热度 2 xxxy2011 2014-2-20 11:16
《爱弥儿》之“子女教育”阅读笔记 By WANG-DH 幼年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理念 : 最好的教育是教他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忧患 (父母希望孩子 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更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使其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 ), 感受生命中的幸福 ( 生活重在活动,要使用我们的器官、感觉、才能,以及一切能使我们感到本身存在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 二、培养孩子的习性: 1. 要么是命令父母,要么是被父母命令。所以他首先获得的观点是权势和奴役。人们很早就把这些情绪灌入他幼小的心灵。使得孩子在以后变得暴躁或孤僻,这个时候父母又抱怨孩子天行不良。 2. . 在幼年培养孩子习性,因为人在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 在他们身体的习惯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无危险地不用花太多力气就使他养成你所喜欢的习惯。 三、父母怎样做好第一位老师 1. 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父亲不是教给他一切的知识,而是教他认识他自己,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 2.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父母在跟幼儿交流时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以一个孩子伙伴的身份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3.父母应做导师而不仅是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童年自然教育 一、给予孩子恰当的关爱 1. 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他的力量,他是得不到快乐的; 即使在自然状态中,孩子们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正如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一样。  2. 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他就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一踏入社会,却发现他们原来以为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竟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当他们什么事情都不能办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是一点能力都没有了。有那么多素来没有遇到过的障碍在阻挡他们,于是他们就变得十分的懦弱和畏缩。   3. 如果他确有需要,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见他流眼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如果他认为你很软弱他马上就会变得不听你的话。 二、注重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 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评判。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才去接替它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 2 .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完全是通过节日、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当他教他们玩耍的时候,他把其他的东西也一起教给他们了。所以你不要担心他无所事事地过完了童年,要了解到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3.你想用数不清的桎梏去束缚你的学生,结果反而使他们更加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受到拘束,他们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愈闹得凶,因为他们在可能的时候要捞回由于你管得太严而遭受的损失。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 三、好学生:听话的学生 or 调皮的学生 1.农民是最迟钝不过的人,而野蛮人则是最狡黠不过的人。这是由于农民总是别人叫他怎么样做,他就怎么样做;或者他看见他父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以后也就一直做那些事他一生差不多都是象机械似的,在他身上,习惯和服从代替了理性。 2.野蛮人不定居于一个地方,没有规定要办的事情,不服从任何一个人,他对他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都不得不加以考虑,这样,他的身体愈活动,他的心思也就愈灵敏;他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成长,互相增益。 3. 博学的老师,让我们看一下,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哪一个象野蛮人,哪一个象农民。你的学生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训他的权威,他的判断依赖于你的判断,所以,你徒然使他的身体呆笨,而没有使他的心思灵活。 4. 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所以没有去求助他人的习惯。由于他不断地在活动,所以他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好好地考虑其影响;他的经验是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于人;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 四、尊重儿童的思维形象,拒绝灌输观念 1. 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孩子记住了你所说的话,但是把观念却反射掉了;他们记得声音、形状和感觉,然而却很少记得观念,更不用说记得观念的联系了。 2. 并且这些观念在他的头脑中是不连贯的;在他的思想中没有任何固定的和明确的东西。就拿所谓的天才来说,有时候你发现他的思想极其灵活,宛如一个喷泉。有时这同一个人又是那样迟钝,好象陷入了浓厚的烟雾。其实他只是一只幼鹰,时而飞入云霄,过一会儿又要回到它的窠巢的。 五、在自然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1.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在童年接触自然的这段时间里,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不过,这种注意力的产生,仅仅是由于他有那种兴趣或欲望;要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现在很多小学生报的兴趣班) 3.倘使他自行向你提出一些问题,你就看怎样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就怎样回答,而不要去考虑如何满足他的好奇心; 4.在与自然充分接触的这几年,我们不能使一个孩子对所有自然的技术和科学都获得一个概念,使他将来可以独立学习;但是象这样使他一件件地经历他必须有所认识的事物时,就使他进入了发展其爱好和才能的境地,使他向他的天资导引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成年社会教育 一、 培养其精神 1. 体质的发育总是走在理智的前面,在自然培养人的体格时,人类要致力于培养人的精神。一般的孩子在童年时就遵守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变成了桎梏。他们认为只要摆脱这种束缚,才能脱离儿童的境地,他们要想办法弥补他们在长期管束下所受的损失 2. 而爱弥儿是到了成年才遵守一般儿童在童年时期就遵守的规矩,他以自己成为一个大人和服从日益成长的理智的约束而感到光彩。因此在一般学生到了有理智的年龄正好大肆放荡,而在爱弥儿恰恰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理智的作用。 二、如何沟通 1 在播种以前,应该先把土地锄好;道德的种子是很难生长的,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使它生根;说教之所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听众在禀赋、思想、性情、年龄、性别、职业和见解上既然是这样千差万别,但是说教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2. 我们不应当过早地拿一些空洞的教条去塞年轻人的耳朵,以免他成长到正该应用这些教条的年岁时,反而对它们加以嘲笑; 3. 在讲道理这件事情上,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应该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因为,他们现在受着感官的蒙蔽,他们怎样想象就怎样认识的。 三、对其婚恋的教育 1. 当他成年时,你千万不要犹豫,而应当把你隐瞒了许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我们发现有不少年轻人对这些事情知道得很详细,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会了解得这样多,而他们能知道这些事情,也是吃过一番苦头的。既然他今后不能不进行斗争,那么,为了使他不至于遭到突然的袭击,就应当使他了解他的敌人。 2. 你始终要想到:你是大自然的使者,而不是它的敌人。如果你对他的欲念进行直接的干涉那是不好的;不过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使他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假定有一个最不能控制其感官的人发现别人在准备刑具,并且确信一刻钟后自己就痛苦地死在刑具之下,这个人肯定会马上拒绝诱惑。 3. 与此同时也要保护他不要犯下过失,给他明明白白地指出他周围的危险。正如一个梦游病者,当他昏昏沉沉地在一个深渊的边缘上徘徊时,如果突然把他叫醒,他就会掉到那个深渊中去;我们首先要使他离开那个深渊,然后才唤醒他,远远地把那个深渊指给他看。在此以前,我利用他的无知去约束他,而现在,就要通过他的智慧才能管住他。 四、培养其社会性 1. 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如果全都是在远离社会的地方度过的,则他以后到社会中去,便会终生都带有那种拘拘束束的样子,说话也总是说得不得体,举止也很生硬,而且,即使他已经习惯了社会的生活,他也无法改掉这些笨拙的地方,反而愈改愈闹笑话。 2. 一个人要是过早地了解社会习惯,他就会不加思考地终生遵从这种习惯,尽管是遵从得很好,一到了没有章法可循的时候,就会弄得手足无措了。但是,如果一个人既了解这种习惯,又明白这种习惯的道理,他就能够分别情况,对年龄、地位和性别不同的人采取合乎社会习惯的办法,能够把种种情况归纳成原则,并且把它们应用于意料不到的事情。 3. 一个军官曾说:“我跟着去寻欢作乐,为的是怕受到他们的嘲笑,一个人总不能老是象一个孩子似的。”刚刚进入社交场合的青年人,若在其中受到同他原来的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就使他轻视他原先看重的东西,别人将使他把他父母和老师的教训看作是陈腐的废话。所以要提防青年人在社会的熏陶中形成的虚荣心。 如何培养女子 一、 基本观点 1. 男人和女人在体格和性情上不是而且也不应当是相同,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也必须有所不同。他们固然应当遵循自然的教训,在行动上互相配合,我们已经尽了一番力量把男子培养成一个天性自然的男子,现在,为了使我们的工作达到完善,且让我们探讨一下怎样培养妇女,使她们适合于这种男人。 2.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导。妇女以妇女的身分做事,效果就比较好,如果以男人的身分去做,效果就比较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她们善于利用她们的权利,她们就可以占居优势; 二、注重其灵巧性的培养 1. 小小的年轻姑娘希望别人发现她们的美;一到她们能够听懂我们向她们所讲的话,我们只须告诉她们说别人在怎样谈论她们,就可以把她们管束得好好的。 2. 一个小女孩的家人是禁止她要东西的。有一次,所有的菜她都吃过了,只有一份菜大家忘记给她,这一份菜恰恰是她很想吃的。这个小女孩依次指着所有的菜盘,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这份菜我吃过了,那份菜我吃过了。”但是指到她没有吃过的那份菜的菜盘时,她一声不吭地把手指头挪过去了,于是大家就问她:“这一份菜你没有吃过吗?” “啊!没有,”这个小小的贪吃的女孩很小声地回答。 3. 上帝使女性长得那样特别机灵,从而就极其公平地补偿了她在体力方面的不足;没有这种机灵,女人就不是男人的伴侣,而是他的奴隶。正是由于她的才智优越,所以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的地位,才能在表面上服从而实际上是在管理他。 三、如何引导其认识复杂问题 阿姨:你还记得你妈妈当女孩子的时候吗? 小女孩:记不得了,阿姨。 阿姨:你的记忆力那样好,为什么记不得呢? 小女孩:因为那时候我不在这个世界上咧。 阿姨:那就是说你还没有出生? 小女孩:没有。 阿姨:你会不会永远活下去呢? 小女孩:会的。 阿姨:你现在是年纪轻还是年纪老? 小女孩:我很年轻。 阿姨:你的奶奶是年轻还是年老? 小女孩:她年纪老了。阿姨:她是不是曾经有过年轻的时候? 小女孩:有过的。阿姨:她为什么现在就不年轻了呢? 小女孩:因为她已经老了 阿姨:你将来会不会象她一样的年老呢? 小女孩:我不知道①。姨:你去年的衣服到哪里去了? 小女孩:已经把它们拆掉了。 阿姨:为什么要把它们拆掉呢? 小女孩:因为我穿起来太小了。 阿姨:为什么你穿起来太小了呢? 小女孩:因为我长大了。阿姨:你还要往上长吗? 小女孩:啊!还要往上长的。阿姨:女孩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小女孩:会变成妇人。 阿姨:妇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小女孩:变成妈妈。 阿姨:成了妈妈以后又怎样呢? 小女孩:以后就老了。 阿姨:你也会老吗? 小女孩:等我当了妈妈的时候。阿姨:年纪老了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小女孩:我不知道。 阿姨:你的爷爷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他死了①。 阿姨:他为什么会死呢? 小女孩:因为他已经老了。阿姨:老年人的结果怎样呢? 小女孩:他们都会死掉的。 阿姨:当你老了以后,你…… 小女孩(打断阿姨的话):啊!阿姨,我不愿意死。 阿姨:孩子,谁都不愿意死,可是谁都要死的。 小女孩:怎么!妈妈也要死吗?阿姨:同大家是一样的。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要老的,女人年老了以后,就要死的。 小女孩:要怎样才能够多活一些时候才老呢?阿姨:在年轻的时候老老实实地生活。 小女孩:阿姨,我以后一定要老老实实。阿姨:好极了。不过,你是不是以为你能永久活下去呢? 小女孩:当我很老,很老……阿姨:什么? 小女孩:当一个人年老以后,你说他一定会死的。 阿姨:你是不是只死一次呢? 小女孩:唉!是呀。 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能够这样回答,是因为她听见人家这样说过;但是,需要追究一下她对死亡是不是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个观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为小孩子所理解。 四、培养其社会素养 1. 她应该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了解,应懂得我们的习惯和礼数,应明白人们做评判的依据。对于他人的评判,她应当有所取舍,预见它们的后果,使它们有利于她自己。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对她的心灵和理智进行陶冶。 2. 一个男主人和女主人待客,男主人对所有一切都经管得十分周到:事无巨细。尽管女主人坐在她的位子上,然而离开屋子的客人,没有一个她没有同他谈过心;她一方面既不打乱尊卑的次序,另一方面还做到了使客人当中最小的人也要和最大的人一样受到同等的款待。主人请客人进餐,男主人因为懂得谁和谁坐在一起最合适,就按照他所知道的情况去安排客人的席位;女主人虽然不懂得这些,但她已经从大家的脸色和举动上看出应该怎样安排才对,所以每一个人都觉得他的座位很合他的心。送菜的时候,男主人依次给大家送菜,当然不会漏送;而女主人则能看出客人喜欢吃什么菜,就把那份菜给客人送去;每一个人都觉得她对他是特别地照顾。一个社交界的妇女有了这样的心灵智慧,就可以善于治家、善于待客; 五、如何选择婚姻 1. “再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人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人更难的事情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人了。 2. “婚姻是否能取得最大的幸福,在很多方面要取决于男女双方是不是相配, 由父母作主的婚姻,纯粹是就社会制度和舆论来考虑双方是不是相配的;他们所取的不是人,而是社会地位和财产;然而社会地位和财产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人才是始终如一婚姻之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 苏菲的父亲说“你的母亲是有社会地位的,我是很有钱的;我们的父母之所以使我们两人结婚,纯粹是从这两点上考虑的。我失去了我的财产,而她也失去了她的地位,我们原来是由于门当户对而结婚的,可是现在门第和财产都化为乌有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得这么幸福,完全是依靠了一般人根本不加考虑的男女双方自然相配的地方。 3. “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所以应当由你自己去选择同你相配的人,但你要选择一个诚实的男人,他的人品要能够使你感到喜欢,他的性格要同你的性格相适合。只要他有干活的能力,只要他有好的品行和爱他的家,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相当的财产的人。如果他能以自己的美德使他的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社会地位就是很光荣的 4. 有思想的男人是不应当同没有思想的女人结婚的,因为,如果他娶了这样一个女人的话,他就只好一个人单独去用他的思想,从而便缺少那种共同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此外,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运用思想的习惯,她又怎能培养她的孩子呢?她怎能判断什么事情是适合于她的孩子去做呢?连她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美德,她又怎能教她的孩子去爱美德呢?她只会宠爱或吓唬孩子,不把孩子们养成专横的人便会把孩子们养成胆怯的人,不把孩子们养成摹仿大人的猴子便会把他们养成鲁莽的顽皮儿童,在她手里是不可能养出聪明可爱的儿童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女孩子的思想。
4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热度 28 Majorite 2013-12-4 09:43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嵇少丞 李双江与梦鸽的独生子犯事之后,许多人开始反思如何教育好儿女。我个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则。 有朋友见我一双儿女不仅学习好,而且挺懂事的,问我是怎么教育的。我思考来思考去,觉得我也没有刻意去管他们,自己生活简单, 上班之后做饭打扫卫生之后,就是看书。所以,孩子从小也就喜欢上书了。我想,要是我每周招一帮人回家打麻将,吵吵嚷嚷,孩子肯定早早学上打麻将了,还以为打麻将是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呢。犹太人是不把书架放床尾的,因为靠着不洁的脚。孩子过周岁生日那天,在《圣经》的某一页涂点蜜浆,让孩子爬过去舔,从此以后知道寻求书中知识的甜蜜与幸福。 国内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为富不仁,不讨人喜欢,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平时从其父母那里学来的, 父母平时对下级粗暴使唤、贪污受贿,钱来之容易,孩子必然花钱流水,看不起穷人,父母既然能用权力、关系或金钱让孩子进好大学,孩子何必那么刻苦学习呢?令人惊讶的是,在加拿大却没有这样现象,那些富贵人家家教往往更严,孩子在学校也是爱学习、懂礼貌、团结同学、关心社会、做义工的好学生。这也是我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原因,在那里我的孩子能与家教好的同学在一起。 我女儿上过的天主教私立女子中学 我儿子读的私立中学 有位任先生给我们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一年他参加儿子学校的结业晚会时,见到当时加拿大总理穆龙尼先生(Brian Mulroney, 1984年9月17日至1993年6月24日为加拿大第十八任总理)也来参加晚会,因为他儿子也在这个学校读书。穆龙尼是一个人来的,既没有保镖傍在左右,又没有特警开路,大步流星地跨上学校大门前的石阶,走进前门的接待处报上儿子的班号,接过学生接待员递上的家长胸牌,顺手放入西装袋里。当他继续向宴会大厅走时,一位学生接待员适时地趋前一步,礼貌地说:“这位家长先生,麻烦您把胸牌挂上,多谢“。穆龙尼先生似乎故意要“考考”这位学生的应对,微笑着“刁钻”地说﹕ “在加拿大,谁不认识我?胸牌就不需要了”。这位学生一怔﹐ 很快就平静地回应﹕ “穆龙尼先生,是的,那是在公众场合。但现在是我们学校组织的私人性质的家长聚会,这里不是国会啊。每位家长都凭胸牌互相认识﹐以便大家沟通交流。在这里﹐ 所有家长一视同仁。穆龙尼先生﹐多谢您的合作﹗” 她说完微笑地转身离去。穆龙尼先生不仅没有发火,反而欣赏地点头微笑,忙拿出胸牌戴上。学校领导也没有因为现任总理大驾光临而急奔前来接驾,更没有在前排中央位置为他留座。在加拿大,执政党议员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当权的政治家在任何小节上都不会显示他们的身份矜贵,自我修为平等于国民百姓。这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加拿大第二十任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1993年11月4日到2003年12月12日期间任加拿大总理),他的女儿有三个孩子: 老大、老二与老三,这三个孩子的爷爷是著名鲍尔集团公司 (Power Corp)的创办人Paul Desmarais,那可是魁北克省的首富。有一天,克里靖女儿的二儿子在教室里把一页草稿废纸掉在地上﹐老师要他捡起来。他不经意地说,那不是他的活儿。老师再次要求﹐他回应﹐在家里那是由佣人干的活。老师当即训示﹕“不管你在家有多少佣人打理事务,这里是学校﹐你就必须遵守校规。我数至第三声之前﹐你必须把纸张拾起。否则﹐见家长。”待第二声,这小子还是负气不动。在老师数第三声的同时才把废纸从地上捡起来。老师告诉他﹕“你行动太慢了﹐且似乎气不顺。一样要见家长。”孩子他妈接到学校通知﹐第一时间带着儿子来到老师办公室﹐听完老师的陈述,回过头问其子﹕“你明白犯了什么错误吗﹖”小子满脸愧色地点头。孩子妈妈当即诚恳地向老师道歉,承认自己家教不到位,并多谢老师能严格公平相待。这位既贵又富的学生妈妈可没对老师放言﹕“你们做小学老师的竟敢欺负到我们家人头上!你们知道他爷爷是谁?他外公又是谁吗?”他外公的秘书也没有给学校校长打电话, 要求学校关怀其外孙。之后,老师们发现,这个小Desmarais连走廊地上的纸屑都主动捡拾放进废纸回收箱里。 我讲这些故事,当然都是在好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在人人平等、相互信任的社会,教育子女肯定会相对容易些。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9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jiangjiping 2013-7-21 05:45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0 日 近来读到一个故事,说一个母亲问一位大师:“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那位大师反过来问道: “你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有没有复印机,假如你发现复印件上有错字, 你是改复印件还是原稿?”据说,大师的话一说完, 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一看到这个故事,也深为这位大师的智慧折服, 同时, 也对这位大师的临场应对能力表示敬佩,更对这位大师的心胸气度表示仰慕。 不过,看完这个故事, 我产生了很多想法。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提问题的母亲很有创造性思维, 她的孩子有问题,她不去请教有孩子, 而且孩子表现很好的家长们,而是请教一个从来没有结过婚, 更没有孩子的人。你说她的思维是不是很独特,很有创造性? 我之所以对这位大师表示折服,敬佩和仰慕, 是因为这位大师对这样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也是非常挑战性的提问给了非常科学的, 十分巧妙的答案。 要是我是那位大师的话,我会首先想到提问人是不是在戏弄我, 明明知道我没有结过婚,没有孩子, 还要在我面前提及教育孩子的问题。这位大师也正因为这个致命的缺点, 他用机器来代替人作为解释。而且他的解释很科学。 从遗传学上来说, 孩子确实是父母的复印品,也就是说, 父母是原件, 孩子是复印件。大师的回答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从侧面指出孩子不听话与父母亲的言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孩子不听话, 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这个故事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我进一步想到,大师因为没有孩子, 他根本不可能知道抚育孩子的艰辛,也更不可能体会到孩子们的日常生理和心理活动。人是活的东西, 复印机是死的物品, 两者虽然有一些共性,但是却有很大的区别。 孩子们除了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外,还有很多的时间要在学校度过。 在学校中, 有老师,有同学, 还有教科书; 在家中, 有电视和电脑等大众宣传工具的影响,所以, 孩子的心理活动除了受到父母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我认为大师的回答是一个方面, 但是很不全面。听众们的喝彩好像更是捧场。 我本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想法。首先, 以身作则就不要多说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做不到的事,绝对不要求孩子们做到。 除了做好榜样外,还时刻关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 对发现任何不正常的苗头,及时地加以提醒和纠正, 保证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孩子们不只是生活在家中, 他们还要在学校接受教育,还要在社会上结交朋友, 还要在网络和媒体上接受各种信息,他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 作为父母,除了本身的言传身教外, 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动态和表现。只有时刻保持高度关注,才能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就加以解决。不过, 这种处理方式应该采用正面的启示和引导,而不是采用粗鲁的方式干涉他们的自由和意愿。否则的话, 可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40 zhuchaodong 2012-12-13 21:58
父亲,镇江丹徒东乡人氏。 父亲家境贫寒,是家中的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当学徒,从事木工。我小时候,经常半夜起来,发现父亲仍然在为第二天的集市赶制木椅。父亲的木工活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因为他做活细致,所做家具结实耐用。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父亲手艺颇受乡亲赞誉,每年也挣不了什么钱。我印象中,1983年分田到户以后,我们家中午才能够吃到一顿米饭;也是在1983年,我考取了乡里的石桥中学,却一时凑不够学费去报到。但是,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建造了4次房屋,为他的家人挡风避雨。 父亲是个热心人。我们家曾经有前后2排房屋:南面是厨房和我们家人休息的地方;北面2间小屋曾经是父亲用煤油灯孵小鸡、制作热得快(简易热水器)的厂房。有一次,村里从安庆来了一些由于发大水逃难的人。父亲就收留了他们,把背面的房屋作为他们的容身之所。这些由于家乡发大水的难民也非常感恩,对临近村庄的村民就不去讨要钱粮。印象中,他们在北屋住了1个月左右,就离开了。我们村在河东有一些田地。由于村庄和田地隔着一条河,村民去河东干活必须绕一大圈,非常费力费时。父亲就联合了村民,建造了一座便民桥,大大方便了两岸的村民。 父亲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记得小学之前,冬天比较寒冷。由于当时化肥还不是特别普及,即便有,价格也比较贵。父亲要求我和弟弟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外面拾鸡粪,作为肥料。有次我和弟弟一边找,一边哭,被起床的奶奶发现。奶奶非常心痛,说父亲比过去的地主还要心狠,还和父亲吵了一次。我还拿不稳扫帚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扫地,并注意各个角落是否有灰尘。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暗暗怀疑我是不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习基本不去过问。现在想来,父亲的严格要求,强化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实施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也深深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方式。 父亲年轻时候,精力充沛。他做木工的时候,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拉着做好的家具,早早赶到集市上去卖。孵小鸡的时候,他为了摸清各个环节,天天睡在改造成烘箱的北屋。做热得快(热水器)时,我已经上了大学。他改变了一些部件质量,足迹几乎遍及南京城。尽管有时在城里会上当,被检查,但是凭着较好的质量和诚恳的为人,父亲在南京也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当然,他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南京看求学的孩子。甚至我到北京工作以后,父亲也曾经动过来北京推销热水器的年头。不过,由于年事已高,简便热水器畅销的年代已经过去,这个念头没有实现。 父亲抽烟很多。后来发现高血压后,就遵医嘱彻底戒掉了烟瘾。现在父亲已经年近70,近几年可能由于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导致了轻度脑梗。幸好病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也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好在京沪高铁大大缩短了我和父母的距离,使常回家看看成为可能。但是前几天,父亲来电,平静地告知摔倒磕断了5-6根肋骨。估计父亲脑梗再次发作,竟无意识摔倒。母亲体弱,还是在奔波忙碌,为父亲安排拍片等就医事宜。所幸有亲戚朋友大力帮助,使我和弟弟仍然能够坚持在岗位工作。特别是同学邱为民,帮助父亲从楼道加床,搬到了病房,使父亲免受风寒之苦;同学辛爱华前往,提供专业帮助。 由于部分肋骨可能伤及肺部,明天父亲需要动手术。我本来计划今天赶回去,父亲和母亲都打电话来,让我不要回去:手术之后,医院每天只让短时间探望。晚上几次电话给父亲,都没有回复。母亲来电告知,父亲现在躺在病床上,够不到手机。几夜无眠,想到父亲多年的慈爱之处,我思绪万千。弟弟说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却难以健康地安度晚年。 补记与致谢:昨晚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就早早休息了。今天清晨,正好有个母亲的来电,我就起来,顺便也看看科学网。没有想到,自己牵挂父亲的心情点滴,就得到各位老师、同事、朋友的关心。谢谢你们! 本来前日已经去购买火车票,却接到父亲和母亲分别打来电话,不让现在回去。医院按照规定,安排了护工,术后病人需要进入监护病房,家属不让长时间陪护。因此后面父亲手术后的3-5天,我去黑龙江出差。然后就尽快回家,探望父亲,也好让母亲能够稍微休息一下。 今天下班后联系母亲,得知父亲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情况良好。父亲也已经从普通病房进入监护病房。母亲下午4点和晚上7点能够短时探望一下。我的两个表妹也闻讯来帮助母亲,并把母亲请到家中休息。 送孩子上学途中,车上正好响起歌曲“父亲”。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百听不厌,总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今天特地上网查到歌词,抄录如下,送给父亲,希望父亲度过此关,继续和他引以自豪的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乐趣。 ********************** 父亲 词曲: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 感谢大家的关心,恕无法一一回复。顺祝各位身体健康、家中老人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家人|9927 次阅读|4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