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子女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子女教育

相关日志

梁伟:科技工作者的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模式的思考
热度 1 gisliangwei 2020-6-22 07:54
梁伟:科技工作者的 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 模式的思考 —— 给夫人 的一封信 思考问题的背景。 在过去的十五年, 得益于亲朋好友与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与 夫人 相识相爱到 走入婚姻殿堂并养育一对子女, 初步构建普普通通但也较为温馨的家庭系统。 随着子女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 要求自己从仍满怀热情的人类世动力学和 WONOU模型研发的科研工作中转向 家庭及其对子女的教育 这一陌生的领域 , 为了使 家庭和子女们具有面对不确定未来的韧性 , 这就要求 夫妻 双方 相互 协同模式、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认识的局限性 、 外界扰动的频繁性 等原因,双方仍需要进一步就有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主要集中在太太长期不太满意的 家庭动力及其子女教育 模式等方面 。 2 020 年春天特殊时期,全家 第一次 近距离 、 高频次的 多尺度的 互动, 推动了 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互馈 发育,并使得成员各自的演进行为 功能 有了 一些 的变化 。 深入思考了这一复杂的动力过程, 可为后期 搭建连接家庭成员互信的框架 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庭动力学及演进路径 的内涵 。 家庭成员及其组成的家庭本质上是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家庭动力学可以剖析为家庭成员个体动力、家庭内成员耦合动力及与其他家庭相互学习产生的动力三部分通过 关系动力 网络而形成,动力的初始值、发展大小与演进方向主要取决于动力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网络节点的动力状态 相互之间的互馈塑造作用 ,按照社会学的一般观点,具有向上连边较多而且复杂多样网络结构的家庭具有较为长远的演进潜力 , 类似于马斯克等新时期的青年科创人才的成长经历更是指向这一认识 。事实上,这个网络具有很强的时空动态性 特征 。网络中的每个家庭都会主动向上连边,保持 和维系 横向的连边,减少或去除向下的连边, 不断自组织和他组织对其动力网络系统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和 促进个人及家庭获取更多的资源 , 促进其功能的形成与发育及其可持续性。 这样会将使得网络一致处于失稳状态而具有较强的活力,通过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对社会促进。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 家庭 网络节点的动力学与相邻的节点 动力学 及其网络结构关系最紧密 , 这种机制分析会深入理解 “原生家庭”、“孟母三迁”、“穷到 街 头无人问,富至山林有远亲 ” 等 此类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突破现有认知局限性有一定促进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家庭个体以及其影响认识 。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减少社交成本增大了社交网络,同时更加增强了原处于重要节点的单向连接密度,网路结构更倾向于成为小世界网络, 网络各个要素的同质性会趋同, 这种网络结构一般不会增加 家庭 网络 演化 动力 , 而且更谈不上对 增加 家庭功能的影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信息网络 难以存在高效 和 具有持久性的互馈作用,仅仅依赖家庭各要素对信息的消化处理后解构和重新形成个体动力学 。增强家庭动力的机制仍然集中在不断增加向上的双向连边以及保持更多的横向连边。这就要认识到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性问题,增加个人和家庭 有效 多样性的双向连边 , 而不是仅仅是单向连边,保持持续频繁的线下 和线上 互动可能更能 增强家庭网络动力学 ,促进更好的功能演化。家庭内部以及不同家庭间在物理场景下启发性的互动思考、在户外的真实场景的感受和灵感的爆发、以及参加更多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一些创新和创造的活动可能会更有效。 大量动画片以及语音故事可能只会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仍然缺乏运用或思考的互动交流进而限制关键能力的提升。 正确面对差异,以更大的时空观给孩子们成长动力 。 现代信息社会并没有增强个体及家庭动力学,却给予更多的信息印象,这种信息印象进一步增加相互比较可能,使得大家普遍面临焦虑的感觉。迎接这样的挑战,除了正确面对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增加孩子们个体动力还是给予较为丰富的增加双向连边结构 。 通过相互学习提升孩子们的动力其实是并不矛盾,首先可能是要求我们与孩子们的互动加强和有效,并且以身作则给予增强自身的演进动力,也可以以家庭为单元与其他家庭增加双向交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帮助子女们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网络构建勇于跨越更大时间与空间尺度, 并且让他们有一种自然顺畅的感觉, 使得网络节点拓扑结构更加的多样化,这样可能会对孩子们成长更加有效。 家庭的超稳态结构及其演化动力孕育。 我们双方都来自普通家庭,在国家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辛辛苦苦精打细算过着普通日子,到今天也都到了不惑之年,从曾怀揣梦想的青年科学家也逐渐变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你也逐渐开始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要做艰难协同,家庭演进动力系统将在这个稳态中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如何在这种状态下保持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网络的活力,孕育可能演化的动力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科学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每个家庭的独特性使得问题的突破仍需要从家庭成员及其网络得到新的启发,开展积极有效的动力孕育及其调控模式探索,这仍将是及其充满挑战的领域,也是值得众多家庭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 穷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 ”, 家庭动力学及子女教育模式仍需要不断深刻理解、认真刨析并不断用于实践,方可有一点收获。长期以来,夫人对教师说教特征一直颇有微词,今后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家务工作,以及主动对照本文自己先开展变革给人以以身作则的说服力,从而促进和加深双方的互信。 一点小思考,不足之处 也 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欢迎各位也就这一问题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涌现出更深刻理论和实践,蒸馏和结晶家庭及子女教育这一历久弥新主题的智慧。
个人分类: 家庭复杂系统|2565 次阅读|1 个评论
093儿童需要“维生素N”
ggjjhh 2016-2-9 12:39
儿童需要“维生素N” 高金华 编译 不久前在美国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9岁的小女孩到她的小朋友家去玩却惨死在一个酒吧里。她的小朋友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那位母亲半夜带着两个小女孩出去寻找快乐,结果却遇到不幸事件。噩耗传来,9岁女孩的父亲痛不欲生。其实,这位父亲和那位母亲都应该对孩子的死亡负责。如果他严格要求9岁的女儿天黑之前必须回家,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伴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一些人在儿童教育领域极力宣扬:“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不要成为他们的独裁者。”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伦理观点正在成为放纵儿童错误言行的借口。美国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指出:儿童需要经常服用“维生素N”。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孩子不能只喝“维生素AD钙奶”,也需要父母经常对他们说“No(不)!” 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警告越来越少了,即使在饭店里也很少听到父母教育孩子:“要说‘请’和‘谢谢’。”,“把你碗里的菜吃干净。”──因为一个人是不能这样对朋友说话的,这就是“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朋友”的观点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心理学家韦德·霍恩创立了一个“父母立法权”组织,他给年轻家长上的第一课就是:“摈弃‘你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的观念。做父母就意味着设定禁区和制定守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需要的是长辈而不是伙伴。身为父母的人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甚至仆人,这是社会角色的错位,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迈阿密市行为分析专家艾达·桑切斯特经常向朋友讲述她教育孩子的方法:当她4岁的儿子耍脾气时,她就对他说:“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然后她就不理睬他,直到儿子安静下来,她才陪他玩。 五六岁的孩子不听话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你让他整理床铺和搞卫生,他们可能会说:“我不会干。”父母以为等到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于是父母轻而易举地去做那些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然而,等到孩子长到十多岁的时候,父母发现他们已经变成了四体不勤的家伙!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必须从小抓起。不少专家警告,当孩子说“如果你给我买冰淇淋,我就收拾玩具”时,父母千万不要答应。因为这意味着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在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一向宽容的父母突然严厉起来:“我让你干,你就得去干!”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指出:“当父母身体疲劳或心情不好是,他们很容易对孩子发脾气。而这样教育孩子只能使他们更不通情达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对孩子采取始终一贯的立场,要通过讲道理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实践证明,要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必须恩威并重,把宽容和严厉紧密结合起来。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8年第11期第170-178页。 原载:《江城日报》1999年8月22日第6版。(编辑:方明) 投稿标题:儿童需要“维生素N”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077影响孩子人生的四个字
ggjjhh 2016-2-6 05:15
影响孩子人生的四个字 高金华 编译 “你是傻子?”这是一位妇女对一个小男孩说的话。小男孩显然是她的儿子,走路时没有紧跟着母亲。这句话的音量很高,附近的陌生人都能听到。受到训斥的小男孩默默地回到这位妇女身旁,眼睛流露出沮丧的目光。 这只不过是一瞬间发生的小事,但人生中短暂的一刻却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在某一场合使用一两个词可能没有深思熟虑的用意,但它们往往拥有巨大的能量。象“你真蠢!”之类的短语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人马尔科姆·多尔科夫今年48岁。作为一位专业作家,他的名字在过去的24年里经常出现在书刊广告中。 多尔科夫的少年时代是在伊利诺伊州罗克爱兰市度过的。他是一个胆小、怕羞的小男孩,没有几个朋友,更没有自信心。1965年10月的一天,高中英语教师鲁思·布劳克给多尔科夫和同学们布置作业。学生们阅读了小说《杀死摹仿鸟》节选,要用自己的构思和言语来续写这本小说。多尔科夫续写了小说,然后把作业交了上出。今天他已经记不住自己续写了哪些情节,也难以想起布劳克夫人给他评了多少分。然而,令他终身难忘的是布劳克夫人在稿纸空白处写下的四个英文单词,翻译成汉语就是“写得很好!”。 只有四个字的批语。它们却改变了多尔科夫的人生。 “在看到这四个字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将来自己能干什么,”多尔科夫回忆到,“看到她的批语后,我放学回家写出了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这是我长期梦想但从未确信自己能做的事。” 后来在高中的岁月中,他写出不少短篇小说而且总要把它们送给布劳克夫人评改。她鼓励多尔科夫坚持下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她的话句句打动我的心,”多尔科夫回忆说。 多尔科夫被学校任命为学生报纸的编辑。他的自信心在增强,他的视野不断开阔,他踏上了成功之路,他步入充实的人生。多尔科夫确信,如果没有女教师在他的稿纸空白处写下的那四个字,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离开母校30年后,他携妻子回故乡参加同学聚会并拜访敬爱的老师。布劳克夫人已经退休,多尔科夫对她说:“是您给予我自信心,使我成为一名作家;也使我能够把这种自信传递给一位姑娘,这就是我的妻子,她现在也是一名作家。”他向布劳克夫人讲述了俩人的婚姻经历。当时到他办公室打工的一位姑娘当时正在夜校读书,希望获得高中文凭。他诚恳地帮助和鼓励这位姑娘,姑娘非常尊重他,因为他是一名作家。后来,姑娘嫁给了多尔克夫,姑娘自己也成为一名作家。 布劳克夫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慈祥的目光伴随着喜悦的泪花。多尔科夫回忆说:“此时此刻,我和妻子意识到布劳克夫人对孩子的鼓励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你是傻子?” “写得很好!” 寥寥词语,它们却能塑造孩子的一生。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8年第4期第167~168页。 原载:《祝您幸福》1999年第2期第56页。(编辑:杜在媛)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074为了子女成才,你应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
ggjjhh 2016-2-5 05:44
为了子女成才,你应创造怎样的家庭环境 高金华 编译 现代社会,繁忙的人生。父母忙工作,子女忙学习,一家人往往在夜幕降临时才能聚在一起。除了节假日和睡眠时间,孩子们在家活动的时间大大少于在学校的时间。但是,短暂的家庭生活却在学生的成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读者文摘》公布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对渴望子女成才的中国家长会有所启迪。 他们从美国各地中学生里选取有代表性的对象,共2130名学生参加了测验。根据联邦测试大纲━━《教育进步的国家标准》,在地理、历史和数学等5个学科各提出8个问题,共40题,对学生进行笔试。30个题目以上回答正确视为得高分。然后,让学生填写一份有关家庭情况的表格,研究这些学生表现出来的特性。 尽管象在其它调查中所看到的那样,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分不尽相同。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孩子比父母学历低的考得好,白人比黑人更趋向于得高分,男孩比女孩得分也高一些。但是,在每一类别中良好的家庭环境都是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孩子们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 ┏━━━━━━━━━━━━━━━━━━━━━━━━┓ ┃ 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学生53%得高分。 ┃ ┃ 仅同母亲一起生活的学生只有41%得分较高。 ┃ ┗━━━━━━━━━━━━━━━━━━━━━━━━┛ 家庭是否完整造成了12个百分点的差距。一个完整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更大的促进。华盛顿市得高分的学生18岁的卢克·普里斯克从他婚姻美满的父母那里学到了关键的课程:忍耐力和达到目标的责任感。他说“他们的榜样使我决心百折不挠”。卢克在课余时间里打工挣钱,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读大学。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子女是爱情的结晶。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时,双方也有义务为孩子们着想。为了子女成才,夫妻双方应该努力消除分歧、维护家庭的完整。 孩子们需要一个和睦的家庭 ┏━━━━━━━━━━━━━━━━━━━━━━━━┓ ┃ 充满自信、认为家庭生活“相当好”或“非常好”┃ ┃的学生54%得高分。 ┃ ┃ 缺乏自信、认为家庭生活“不好”或“很糟”的学┃ ┃生只有36%得分较高。 ┃ ┗━━━━━━━━━━━━━━━━━━━━━━━━┛ 家庭是否和睦促成了18个百分点的差异。调查表明快乐的家庭有自信的孩子。明尼苏达州女生玛丽·多玻认为,“非常快乐”的家庭有助于自己获得成功。“我知道父母相亲相爱,他们更爱我。”她与那些生活在没有欢乐的家庭的女孩做了比较。“她们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从男朋友那里寻找安全,这浪费了她们不少时间。快乐的家庭却使我极少分心。” 家庭以和睦为上乘,子女是家庭的希望。锅碗瓢盆、喜怒哀乐构成家庭的交响曲。为了子女成才,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以欢乐、少给孩子以忧虑。 孩子们需要一个同餐的家庭 ┏━━━━━━━━━━━━━━━━━━━━━━━━┓ ┃ 每周同家人一起吃四、五次饭的学生60%得高分。┃ ┃ 每周同家人一起吃少于三次的学生只有42%得分较┃ ┃高。 ┃ ┗━━━━━━━━━━━━━━━━━━━━━━━━┛ 家庭成员是否经常在一起就餐形成了18个百分点的区别,是这次调查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共同进餐甚至可以弥补种族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教育专家切斯特·E·芬恩对这一现象做了解释:“如果孩子被期待,他们往往干得好。而那些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家庭更容易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中得到乐趣。”共同进餐的多寡,在完整家庭中造成更大的差距。《社会精神》一书的作者阿米塔·埃茨欧尼认为,一家人边吃边聊,对孩子知识面的扩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子女需要父母爱怜。孩子成长不但需要物质营养而且更需要精神食粮。为了子女成才,父母应该少搞一些无聊的应酬、多和孩子共进晚餐。 此外,家人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的多少等许多家庭因素都制约着子女的表现。白宫助理比尔·高尔斯顿对调查结果表示首肯,“稳定和安全对孩子非常重要。”作为一个父亲他说,“如果孩子体验到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就会帮助他们应付来自学校和未来的挑战。” 家庭是人类向下一代传授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品行和技能的主要途径。“孩子们知道的很多东西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印第安纳州哈得逊学院的教育研究员丹尼斯·多伊尔认为,“他们从妈妈和爸爸那里学到这些东西。”教育专家阿米塔·埃茨欧尼形象地说,没有稳固的家庭,学校只能被迫“尽力往尚未形成的容器里装东西。” 家庭生活,塑造孩子。愿天下父母为子女成才创造一个宁静而温馨的家庭环境。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4年第10期第49-55页。 原载:《家庭百事通》1999年4月(创刊号)第56页。(编辑:西窗明)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049儿子大了别烦恼
ggjjhh 2016-1-31 05:41
儿子大了别烦恼 高金华 编译 在我国,青春期男孩被称为“半大小子”,并且有“半大小子讨人嫌”的说法。父母要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应该了解青春期男孩的心理特点。 美国新泽西州的马克·利特尔和玛丽有两个儿子,14岁的安德鲁和11岁的彼得,他们和两个儿子的关系都很融洽。但是,去年夏天,利特尔夫妇发现老大安德鲁有很大变化。他在父母身边少言寡语,而在朋友面前却滔滔不绝。玛丽还注意到,“他总是把自己房间的门关得紧紧的。” 在11岁以前,孩子们都乐意告诉父母自己在想什么。事实上,父母位于儿童谈话序列的第一位。《父母与青春期子女关系新论》一书作者迈克尔·里拉指出,“在青春期,这个序列完全颠倒过来。他们首先找自己的朋友谈,然后可能找自己的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找自己的父母。” 在帮助子女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那些了解孩子身心变化的父母处于有利地位。劳伦斯·斯坦博格是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心理学教授,著有《你和青春期孩子》一书。在一项涉及2万名少年、历时3年之久的调查研究中,他发现那些与父母无话不谈的少年在学业上很少遇到麻烦,也很少卷入吸毒和酗酒。 但是,有不少夫妇当初为生儿子而庆幸,现在却为儿子不说话和不听话而烦恼。以下三个方法可能有助于推倒父子或母子之间的沉默之墙,消除你的烦恼。 1、提供一所独处的空间 南希·鲁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市的中学教师,她在26年间对成千上万的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来自一所美国中学的呼声》一书。她认为,“青春期少年需要有自立感,他们不想念让父母干预自己的全部生活。”鲁宾指出,“他们的房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蒙大拿州比灵思市的乔·巴比罗和萨拉夫妇遇到了这种问题。他们有两个青春期男孩:卡洛16岁,文森特14岁。“他们进入了需要有自己“领地”的年龄段,我们不想让他们感到只有在家庭之外才能获得自由空间,”萨拉回忆说,“于是我们在地下室为他们收拾了一间屋子。” 现在,孩子们经常在那里谈笑、吃东西和玩电子游戏。萨拉说,“虽然有点吵闹,但也很有趣。我很高兴他们在那里玩,这要比在外面乱跑安全得多。” 青春期男孩还有另一种独处的需要,就是在情感和身体方面疏远父母:挣脱父母的拥抱,拒绝父母拉着自己到处跑。“当青春期少年躲避长辈的爱抚时,一些父母感到不安和困惑。其实,这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种正常反应,”阿戴尔·费伯说。她是《如何讲话,孩子才愿意倾听;如何倾听,孩子才愿意讲话》一书的作者之一。她还指出,“有一点是很多父母所不了解的,当青春期孩子躲避你的爱抚时,并不是要求你马上走开,只是期望你别把他们当作小孩看待。” 2、借助一项日常的活动 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儿童行为与发展问题专家坎戴斯·埃里克森指出,“对十多岁的男孩来说,坐下来谈话会使他们感到很不自在。父母应当设法使他们感到自然。” 同青春期男孩探讨问题,最好采取“平行谈话”的方式。纽约市心理诊疗专家罗恩·塔费尔在《用心来做父母》一书中论述了这种技巧。“当你和孩子一起从事日常活动时,肩并肩的谈话可以取代大眼瞪小眼的说教。” 这种长幼交流的机会可以纳入任何一项活动,从看电视到开车兜风。佛蒙特州谢尔伯恩市的鲍勃·多诺拉先生说,“我经常和13岁的儿子肖恩在院子里打棒球和玩篮球。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三言两语地说起一位老师或一个朋友。虽然这些对话不是严肃的交谈,但我却能够了解肖恩喜欢说什么和喜欢做什么。” 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不但能减少孩子们的拘束感,而且也使父母感到轻松。“对父亲来说就更是如此,”心理学家菲利普·奥斯本说。他在《九十年代如何做父母》一书中指出,“尽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但大多数父亲都回避同儿子面对面地‘争论’”。 3、采取一种相同的立场 几乎每个孩子都试图在不同场合把父亲或母亲当作“挡箭牌”。“可是爸爸说我能去!”是他们经常使用的旧台词。然而,青春期男孩更喜欢表演这种家庭剧,只要他们看出父母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态度。 托马斯·弗伦是美国伊利诺斯州格伦伊林市的临床心理学家。他在《让你的青春少年健康成长》一书提出,“最简单的原则是: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有时孩子们会偷听父母吵架。“如果发生争吵,”弗伦建议,“要在孩子面前表明你们已经解决了矛盾,向他们暗示危机已经过去、你们又相互支持。” 对青春期子女,父母双方应具有平等的权威。然而,如果有一方是继父或继母,要实现这一目标往往比较困难。印第安纳州普利茅斯市的约翰·迪特里奇和辛迪夫妇就遇到过这种挑战。三年前约翰的儿子格里从祖父家回来和他们在一起生活。这对夫妇一起和格里交谈,齐心协力地教育他。继母辛迪经常观看格里踢球并陪同他参加比赛。“我害怕自己说错了话,会充当邪恶后母的角色,”辛迪说,“但是,我不能不冒这种风险。” 后来格里和同学打架,学校让他停学。当天晚上,格里与父亲约翰和继母辛迪激烈地争辩,然后跑出了家门。辛迪追了出去,请格里回家,一家人心平气和地谈一谈。格里喊到:“我不想和你说话!因为你不是我妈妈!”辛迪说:“是的。我不是你妈妈。但我要照料你,为你担惊受怕,并且我不想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格里立刻平静下来。回到家里,三口人冷静地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谈话。 专家们认为,教育青春期子女是一个协调亲子关系的过程。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费伯强调,“青春期少年需要的是一位向导、一位成熟和明智的亲人。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应值得他们信赖。” 当我们能够充当这一角色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新的满足。正象心理学家埃利斯所说的那样,“观察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理解他们所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这一切都是父母最有价值的责任。”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 5期第106-110页。 原载:《大家健康》1997年第11期第29~30页。(编辑:李峰)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
热度 18 fouyang 2015-11-4 07:31
我们华人是公认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民族之一。华人的子女也的确有很多傲人的成就。但是我们通常谈论的都是怎样培养优等生,也就是在现存教育体系里取得好的评价。而如何培养“天才”,也就是让孩子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远远超过教育体系的要求而真正发挥潜力,那好像还是一门“艺术”,没有通用的方法。也许最好的途径,就是多方借鉴别人的经验。 《火花》( ” The Spark: A Mother's Story of Nurturing, Genius,and Autism” by Kristine Barnett )就是这样一本经验之谈。作者是一位母亲,她把严重自闭症的儿子杰克伯( JacobBarnett )培养成了一个数学物理神童。他十六岁就攻读博士,而且已经显现出很多超人的才能。这是一个很动人的励志故事,大多数书评都有复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其实自闭症患者成为天才的事例在文艺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都不是绝无仅有。但这也不表示所有自闭症患者都有如此美好的前景。所以这本书对于自闭儿群体的意义是有限的。然而,这位母亲的一些做法,对培养“正常”的孩子也不无教益。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目于孩子的长处而不是不足。作为自闭症患者,杰克伯当然在生活和智力上有很多严重的缺陷。而一般的“治疗方案”也是注目于这些缺陷来加以改善。但他妈妈却注意到他在识别图形和数字的模式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而创造条件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和发展。为此,妈妈果断停止了他的治疗计划,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热忱。在杰克伯三岁时,妈妈就带他去听大学教授的讲座,结果他回答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语惊四座。很快,杰克伯在数学方面不仅超越了同龄人而且超越了父母的知识范围。父母就千方百计帮他寻找外援,在他八岁时就开始旁听大学课程,十二岁正式进入大学并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 咱们华人对孩子却往往是注重缺点。拿到成绩单,先看有没有 A 以下的,然后想着怎么改进,而很少问问孩子,哪门课是轻松拿 A 的?哪门课是最喜欢的?怎样能在这门课上做更多?这样培养“好学生”是稳妥的做法,但天才的火花可能由此就熄灭了。雕塑巨匠米开朗琪罗曾经说:“其实这形体本来就存于石头中,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我们塑造孩子,是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来塑造,还是发掘出孩子本来的形体?前者是工匠的活儿,后者就是艺术家的作品了。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但不管怎样,有了“发掘长处”这个理念,才有向这方面努力的可能性。 发掘长处,并不意味着可以独来独往不需要融入正常社会。杰克伯的父母也花了巨大的努力帮助他过上和同龄人一样的正常生活。为了帮助行动不灵活的自闭症儿童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杰克伯父母倾其所有建造了 “ 杰克之家 ” 运动房,专门设计合适他们的运动规则,让这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体验运动,比赛的乐趣。但和一般家长和治疗专家的做法不同,他们用的不是强迫而是诱导。用母亲的话来说,杰克伯就好像是在树屋里独居的人。与其把树屋打烂逼着他出来,不如让他在自己的树屋中享受生活,同时告诉他外面的世界也很美好,不妨出来看一看。他们不是强求孩子拥有正常人的行为,而是利用孩子的长处来帮助他融入社会。杰克伯是电子游戏高手,父母就支持他邀请孩子来家里玩电游,让他成为那个圈子里的“领导人物”,改善他的社交状况。杰克伯的父母还以很大的爱心和耐心来教会孩子与自己的弱点共处(而不是改变那些弱点)。杰克伯对很多学校里的正常活动无法忍受。妈妈不是“讲道理”让他消除抵触情绪,而是教他用自己喜欢的事去“平衡”那些不喜欢的事。更进一步,父母走出了常规和专家的指引,去给孩子找一个最适合他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他去适应“正常”的环境。果然,杰克伯提前进入大学后,在那里如鱼得水,获得了他在普通孩子中得不到的认同和友谊。 更为可贵的是,杰克伯父母那种高度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不是为了补偿杰克伯的病痛而做出来的,而是他们作为人的一部分。对自己其它的孩子,对自己经营的托儿所里的孩子,对社区和朋友,他们都是一样的具有爱心。这就给杰克伯提供了一个充满和谐的环境,而不是让他生活在一个由别人的特别照顾搭成的泡沫里。从这点来说,杰克伯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看完了杰克伯父母的作为之后,我们也可以问一下:作为自闭症患者的杰克伯为什么能成为天才?除了本身的超群脑力和父母的爱心支持外,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觉得他还有以下的优势。首先,杰克伯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对别人的反应不敏感。所以当他做出“骇世惊俗”的事情时,没有像一般人一样感受到社会的“另眼相看”,因而能保持自己的兴奋和热忱。其次,杰克伯的父 母对数学和物理懂得非常少。所以对他的钻研充满惊喜,但从未试图去“引导”。而那种引导往往是孩子兴趣和热忱的杀手。特别是当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父母往往想把他“引导”到教科书上的途径,而这并不是好事。 第三,父母把他的特殊才能只是看成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而没有想过如何来给他带来利益和前途。最后,因为 有了“自闭儿”的头衔,杰克伯没有了 “ 全面发展 ” 的负担。他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热忱以外的事。这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这些优势也许“正常”孩子经过精心的设计也能复制。但这需要父母有很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放弃普通的成长道路去追随“天才的火花”。 《火花》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值得深思的经验,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万能宝典。首先,这是杰克伯因为其才能而名声远扬之后,母亲写的回忆录。因为每个母亲都有的骄傲和每个作者都有的“吸引眼球”的动机,书中难免有夸大的地方,而且不少地方有为母亲所开的托儿所作广告之嫌。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上,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全面。任何天才要成就事业,除了出众的天赋外,还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在困难和沉闷的工作中坚持下去。杰克伯似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很多常人无法企及的成绩,他是毫不费力就得到的。他也会日以继夜地努力工作,但那是热忱的驱使,而不是自律。当杰克伯继续成长时,他早晚会遇到才能和热忱的极限,而需要有自律精神才能继续进步。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读者不要得到这样的印象:任何自己觉得不愿意做的事都是不需要做的,自己不喜欢的课都是不需要学的。 其次,要培养天才也并非一定要脱离常规的教育途径。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的确很像标准化的生产线,很有可能扼杀了天才。但这个体系内也有认可,催生天才的机制,如从中学开始的各种数学竞赛,科技项目等。其实美国顶尖的科学家和各方面人才,大多数是常规中小学系统培养出来的。像杰克伯那样长处和缺陷都非常与众不同的人确实不适合常规教育系统。但他的经历只是个例,不一定是我们应该仿效的途径。 说到底,一切都是个平衡。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我们既要教他“平常”的道德,作风,习惯和基本知识,又要善于发掘他的特长,鼓励,支持他在某些方面脱颖而出。只偏重哪一面都不行。 有人说,我不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做一个普通人也挺好,也挺幸福。这我很同意。其实杰克伯的妈妈最大的愿望也是儿子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普通人”的定义是值得讨论的。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对社会是一种浪费,自己的幸福也会受到影响。设想一下,假如杰克伯除了具有超常的数学能力外一切都正常,也可以和同龄人一样上小学和中学。但是他对数学的才能和热爱不能被周围同学所了解和欣赏,他一定会觉得苦闷的吧。同样,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某种方面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没有发挥的机会也找不到知音,他们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呢。所以,揠苗助长固然不可取,削足适履也不好。对孩子还是要顺其自然,助其自然。 古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识别天才,培育天才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天才本来就不常见,而且每个天才都不同,所以很难找到普适的规律和做法。本文题目是“如何点燃天才的火花”,其实这话并不对。每个孩子都已经有了天才的火花。父母的工作其实是不让这个火花熄灭,而且为其添油送风。作为“常人”的父母,还是可以从杰克伯这个天才的成长过程中借鉴一些经验,让自己孩子的“天才之火”发扬光大。 有关博文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304256.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9729 次阅读|35 个评论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上)
热度 4 fouyang 2015-10-21 09:48
【这是在本地一个学校家长群里的讲座】 开学伊始,是学生们计划一年的课外活动的时候。特别是刚进高中的学生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俱乐部,编辑部和各种团队,肯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在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可以说与上课不相上下,甚至可能更重要。课程是“标准化”的,而课外活动却是可以量身定做的。通过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同一个学校系统能培养出各具才艺的学生,早就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与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学生安排课外活动的经验和感想。 为什么要参加课外活动呢?在我看来,其中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目的是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领导能力,为申请大学加分。其实大学录取过程是个黑箱。哪些课外活动能够加多少分,大家只能猜测。通常认为,课外活动对于大学录取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丰富学校的校园生活作贡献。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学生必须有全国一级的水平才算数。另一个作用是作为人格的一部分,反映个人的能力。从这方面说,就需要在自述,推荐信等材料中反映自己课外活动的努力和成绩,与其它方面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不管追求哪个“加分机制”,其实都要求课外活动与本人的热忱相配。如果课外活动没有热忱作基础,就很难达到全国一级的水准;就算达到了,比起所花的努力来恐怕也是得不偿失。同时缺乏热忱的话,录取官从自述等材料中也看得出来。那就成了蛇足了。所以,没有绝对的“升学神器”课外活动。一切都要看各人的具体情况。【注:我并不主张高中活动都围绕申请大学转。毕竟高中是人生很宝贵的时光,应该有一个美好的体验。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第二类目的是学习很多知识和才能,或者锻炼性格品质。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么就是“重在参与”,取得什么成绩不是那么重要。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这类课外活动又可以分成几个亚类。有的学习与课堂内容不相干的才艺,如计算机编程,下棋,音乐等,有的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深化某些知识,如参加学科竞赛,也有的应用课堂知识做研究项目。除了学术与才艺之外,参加体育运动和公益活动,也能培养孩子的性格和爱心。 第三类是扩展社交圈子。亚裔孩子往往爱学习,守纪律,在很多人眼里是“书呆子”形象。在有些学校里,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孤立,缺少知音。而参加课外活动就可以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对自我认同和相互激励都有很大好处。我在中文学校教数学竞赛课,就看到很多不同学校的孩子因为对数学的共同爱好而成为莫逆之交。其它活动如下棋,计算机队等也是亚裔孩子发展友谊的好地方。如果是这个目的,也许跨出学校的空间,参加更大范围的组织如夏令营,网上课程等会更加有效。 当然,我们可以同时有不同的活动来满足不同的目的,同一个活动也可以满足多个目的。但不管怎样,只有目的明确了,我们才能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才能决定自己参与的程度(是要达到最好,还是尽自己能力,还是玩玩就好)。 实现了“知己”,接下来就是“知彼”,也就是了解课外活动的各种机会了。下面就我自己非常有限的经验和知识开个头,请大家补充。 最普通的课外活动就是学校的各种俱乐部和团队了。每个学校都有很多这样的组织。在新生入校的介绍时,他们都会来做广告,拉人。孩子们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当然,也可以向老生打听各种组织的情况。对亚裔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学术性的俱乐部,如数学队,科学队,机器人队等。除了这些理科的,还有文科的辩论队,模拟联合国俱乐部,商业和经济俱乐部等。这些组织都会定期参加地区,州或全国的比赛。那里往往聚集了兴趣相投的同学,而且通过校外比赛更能扩大交友面。当然,选择这些俱乐部不能光看名称。指导老师和队里的文化对于学生的体验和可能的成绩影响非常大。孩子需要仔细考察才能找到合乎自己胃口的组织。喜欢写文章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加入校报编辑组。那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锻炼机会,因为能够得到对于自己作品的反馈,也有机会编辑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校报总编辑”是个含金量不小的“领导才能”展现机会。当然肯定不是每个编辑都能做到总编辑。但如果能扎实,认真地完成每次任务,机会还是不小的,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其它俱乐部的领导职位也是一样。虽然想做的人很多,但兢兢业业,能被大家信任的寥寥无几。 除了学术性俱乐部外,学校里还有音乐,舞蹈,体育等各种团队。这些活动也绝不是浪费时间。除了发展才艺,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热忱外,这些活动也很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团队精神。例如“军乐队” MarchingBand ,是为学校球队助威的团队,在比赛前和中场休息时出来表演。除了随队表演外,军乐队还要在室外进行大量的排练,每星期都要花上十多个小时,而且要耐受寒暑风雨。但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老师和团队的支持下都能坚持下来。这样的经历对于咱们那些温室中的花朵还是很有好处的。这些团队往往很有“家庭”的气氛,因为每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几年下来,也能结成很深厚的友谊。 另一大类课外活动就是夏令营了。夏令营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亚裔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有学术性夏令营,音乐夏令营等。学术性夏令营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霍普金斯大学的 Centerfor Talented Youth ( CTY )办的夏令营了。它在全国有很多地点,每个夏天有两期。夏令营中提供学校课程的加速版,以及一些学校所没有的课程。据我所知,一般不能以这些课程抵学校的学分。但有些学校允许用夏令营中的有关课程来满足预修课要求( pre-requisite )。如果有此想法,最好先与学校的学生辅导员沟通好,再报名夏令营。 CTY 有住宿和走读两种。如果孩子年龄小,营地又在附近,可以选择走读。 CTY 可能是最早举办这类夏令营的。但现在已经相当商业化了。同类的夏令营现在也不少,但我不太熟悉具体情况。 CTY 的入营门槛很低,但要求学生参加一个标准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 还有一些帮助孩子准备竞赛的夏令营。我比较熟悉的是数学方面的,有 Awesome Math, Idea Math, Math Zoom ( by Areteem Institute )等。通常这些夏令营都有自己的测试题,让学生网上下载后做好交过去。这些题目比课堂里的难很多。学生做不到底也没关系,思路好就行。除此之外还要求老师推荐信,学生自述等,和申请大学同一个路子。当然最高大上的是 Canada/USAMathcamp 。那是数学奥林匹克队员的摇篮,当然进入门槛也很高。我觉得,孩子到了这种夏令营,能学多少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知道“天外有天”,不会因为在本校当学霸就沾沾自喜。在这些夏令营中,往往还能结交不少真正喜欢数学的朋友。这些人虽然分布全国,但在大学和以后的工作中往往又走到了同一个圈子中。另外,还有个 RutgersYoung Scholars Program (YSP) ,是 NSF 与 NSA 资助的,搞了好几十年了。它主要是讲授离散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应用。与数学竞赛没有多大关系,但对于提升孩子的数学兴趣还是挺有效的。当然,以上讲的是数学方面的。除此之外,科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文科的类似夏令营也越来越多了。 如果想用夏令营为大学申请加分的话,要注意不同的夏令营的“含金量”是很不一样的。我的简单法则是:价格越低的,含金量越高。“档次”最高夏令营是 ResearchScience Institute (RSI) 。它每年六个星期,在 MIT 校园里举办。学生跟着 MIT 和哈佛的教授做研究。能进这个夏令营,进 MIT 基本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夏令营靠捐助运行,对学生是完全免费的。类似级别的文,理科夏令营还有几个,但我不是很了解。上面说到的 YSP 是部分接受资助的,价格也比较低。至于完全商业化的,含金量就不高了。在那些夏令营里,进入门槛高的相对好一些。 CTY 这样的基本对申请大学没有帮助(当然如果能学到东西的话还是值得去的)。当然,虽然不能当成资本,但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可以在自述中反映出来,作为学生整体形象的一部分。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夏令营是在名大学的校园办的,有的还以该校命名。但其实是别的组织租借他们的地方,与学校本身没有关系。所以不要以为参加在某校的夏令营就对将来申请该校有好处。 谈谈美国高中课外活动 (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931797.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7653 次阅读|9 个评论
梁启超重视教育养育出一门三院士
热度 9 xuxihb 2014-9-12 07:4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就体现出寄国家未来于少年一代的思想。一百多年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为国家崛起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科学网博主李小文在“梁启超与北师大”一文中介绍,梁 在百日维新期间曾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成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的依据。 最近,本博主还发现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亲笔题写并赠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饶钦止的一幅字(照片附于文后): 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 这是汉《张迁碑》中一段文字,大意是后代继承发扬了前辈的业绩,不辱没好声名,在家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在朝庭则忠诚正直。 当时梁启超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教授中国文化史和国文教学法。梁启超赠饶钦止这幅字应是出于对这位青年后生的勉励,其内容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 本文要为这位教育家晒出的是他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梁启超与一妻一妾育有九位子女。梁家子女几乎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其中竟有三位院士: 长女梁思顺( 1893 年— 1966 年),诗词研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想必读者们更熟悉梁家的长媳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考古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 他去世时中国科学院尚未成立学部) 。 三子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在 1932 年的淞沪抗战。 次女梁思庄( 1908 年 — 1986 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四子梁思达( 1912 年 —2001 年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 三女梁思懿( 1914 年 — 1988 年),曾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四女梁思宁( 1916 年 — 2006 年 ),曾在新四军 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 1948 年蒙冤被开除党籍, 1983 年恢复党籍。 五子梁思礼( 1924 年 —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两弹一星”工程。 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时长女已7岁,作为年轻的父亲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的痛苦后,自然而然地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少年一代。 梁启超的育儿经主要有三点:第一,平等相待,尊重子女兴趣;第二,教给子女乐观处世的态度;第三,以身作则,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勉励孩子们要做负责任的国民,在治学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鼓励从事专业研究的子女也要在音乐、文学、美术方面发展一些兴趣。 梁家子女以父亲为榜样,不仅个个才俊,而且胸怀家国。他们或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由此,梁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现代中国史上成功诠释 “ 立功、立言、立德 ” 古训的模范家庭。 附图: 饶家收藏的梁启超题字(饶明泰提供)。考祥,饶钦止的表字;“仁兄”系旧时客气的称呼,梁按年龄为饶的长辈。饶钦止出生那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有关饶钦止,请看本人以前的博文“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146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儿子组装的电脑
热度 25 Majorite 2014-8-14 08:39
儿子组装的电脑 儿子扬扬 是中学生,今年暑假里,他突然对电脑感兴趣。在参加我校为中小学生组织的夏令营期间,他对我说要自购原件,组装一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电脑,我说好啊,没有料到他还真有这样的勇气。 今天来电话,电脑装好了,采用的是 水冷却与风冷(5个风扇)却结合, 材料费2000加元(相当于人民币11000元),要我和他妈妈各认捐50%。用这个价钱,市面上可以买一台相当不错的电脑,但是肯定不如他现在做的这台快、储量大, 再说,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肯定会学到一些东西。 处理器: intel core i5 4690k 3.5 GHz 活动记忆: 16GB RAM 硬盘两个: 120GB SSD, 2TB HDD 冷却: Corsair H110 water cooling 外罩: Corsair 760T case 显示器: Asus 23.6'' 鼠标 电脑上的S5苹果手机做比例尺,大家看出他的电脑比正常电脑大几乎一倍,内部空间大,散热好,今后可利用空间大。 对于孩子的读书、旅游及其科技活动,我历来持支持态度,不怕他们折腾,就怕他们对啥都不感兴趣, 整天无所事事。 去年暑假开始, 儿子想找份暑期与周末工干干,投了几份简历,面试了一家大型食品超市,人家还真就雇佣了他,最低工资,每小时10加元, 有时还有点小费(例如,替老人把购买的食品拿到汽车上), 工作中也学到一些呆在家里与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例如,服务精神、工作态度与待人接物),一方面知道挣钱不易,另一方面用自己挣来的钱与同学去看电影、给同学买生日礼品,也乐在其中。孩子,总要走向社会的,早点比晚点好。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6124 次阅读|27 个评论
人生不要冀望于侥幸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7-7 04:27
人生不要冀望于侥幸 --- 给孩子的人生课程之四 蒋继平 2014 年 7 月 6 日 在我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中, 我遇到了许多人生的磨难。 在面对这些人生磨难时, 我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度过难关。 因而,我坚信要走出一条成功的人生之路, 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行, 不能冀望于侥幸。 我要将我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传教给孩子们, 希望他们从我的经验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 所以,在孩子们还处于年幼的时期,我利用一些机会给他们这样的教育。 1999 年夏天, 因为换一家公司, 我们全家从加州搬到 Florida.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真切地认识美国的机会, 我决定开车从美国的西海岸到达美国的东南部。 在横穿美国的路程中, 我们要经过一个著名的赌城。 我自小就对赌博没有好感。 这是因为从小就听到母亲经常在我们面前抱怨父亲喜赌的不良习惯, 导致家庭财物的损失。 自己后来走向社会, 耳闻目睹了赌博对人生的危害性。 我认为赌博是一种侥幸心理在作怪。这种侥幸心理就是想通过不劳而获,走捷径致富。所以,我认为赌博绝对是一个恶习,必须坚决与此隔绝。 鉴于这样的认知和人生理念, 我要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赌博的危害性, 要他们自动地认识到赌博对人生的负面影响。 让他们知道赌博凭靠的是运气, 而不是知识才能, 尤其是在职业赌场更是如此。 因而,我利用这次机会, 在经过赌城时,在那里住一个晚上。 那天我们早早地就到达了目的地。 住进酒店后, 在吃晚饭时, 我对太太和两个孩子说:“吃好晚饭后, 我给你们每人 20 美元, 你们自己去赌场玩你们喜欢的项目。 你们参与赌博, 玩钱币机, 21 点, 股子都行,只要你们自己喜欢就行。 不想赌的, 就用来买你们自己喜欢的物品。 不过, 我提前警告你们, 用不了两个小时, 你们一定会空着手回来, 20 美元已经送给赌场了。” 我尤其警告太太, 只能用 20 美元玩玩, 千万不能当真地去赌。 我担心太太因为怕她用她自己身上带的钱来赌博。 不过,太太生来也不喜欢赌博。 当时儿子 13 岁, 女儿五岁。 他们拿到钱后, 就跟着他们的妈妈进入赌场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 太太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房间, 神情怪怪地告许我, 她和儿子的钱已经输光了, 只有女儿不赌,买了一些玩具。 这样的结果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我乘机给孩子们说:“赌博是一种冒险行为, 全部靠的是运气。 在职业赌场内, 还要遭受他们预先设计好的圈套, 更是难有获胜的机会。 要不然, 那些开赌场的人如何生存。 要是开赌场的人是好心, 让大家可以赢钱而高兴, 那他们还不如做慈善更好。” 我觉得这样的实例教育很有效果。 儿子从这次事件中亲自体验到了赌博的冒险性。 也真正地体会到赌博是输多赢少的概率事件。 聪明的儿子是不愿意做这种得不尝失的事的。 从这样的事例中, 我给孩子们的启发是,人生有许多途径, 希望通过侥幸而走向富有的想法是不对的。 人生的成功最有效的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3143 次阅读|2 个评论
《爱弥儿》之“子女教育”阅读笔记
热度 2 xxxy2011 2014-2-20 11:16
《爱弥儿》之“子女教育”阅读笔记 By WANG-DH 幼年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理念 : 最好的教育是教他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忧患 (父母希望孩子 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更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使其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 ), 感受生命中的幸福 ( 生活重在活动,要使用我们的器官、感觉、才能,以及一切能使我们感到本身存在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 二、培养孩子的习性: 1. 要么是命令父母,要么是被父母命令。所以他首先获得的观点是权势和奴役。人们很早就把这些情绪灌入他幼小的心灵。使得孩子在以后变得暴躁或孤僻,这个时候父母又抱怨孩子天行不良。 2. . 在幼年培养孩子习性,因为人在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 在他们身体的习惯未形成以前,你可以毫无危险地不用花太多力气就使他养成你所喜欢的习惯。 三、父母怎样做好第一位老师 1. 真正的保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是父亲。父亲不是教给他一切的知识,而是教他认识他自己,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教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 2.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父母在跟幼儿交流时他本身就是一个孩子,以一个孩子伙伴的身份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3.父母应做导师而不仅是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童年自然教育 一、给予孩子恰当的关爱 1. 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他的力量,他是得不到快乐的; 即使在自然状态中,孩子们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正如成年人在文明状态中也只能享受部分的自由一样。  2. 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他就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一踏入社会,却发现他们原来以为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竟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当他们什么事情都不能办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是一点能力都没有了。有那么多素来没有遇到过的障碍在阻挡他们,于是他们就变得十分的懦弱和畏缩。   3. 如果他确有需要,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见他流眼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如果他认为你很软弱他马上就会变得不听你的话。 二、注重孩子的理性睡眠时期 1.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评判。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才去接替它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 2 .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完全是通过节日、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当他教他们玩耍的时候,他把其他的东西也一起教给他们了。所以你不要担心他无所事事地过完了童年,要了解到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3.你想用数不清的桎梏去束缚你的学生,结果反而使他们更加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受到拘束,他们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愈闹得凶,因为他们在可能的时候要捞回由于你管得太严而遭受的损失。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 三、好学生:听话的学生 or 调皮的学生 1.农民是最迟钝不过的人,而野蛮人则是最狡黠不过的人。这是由于农民总是别人叫他怎么样做,他就怎么样做;或者他看见他父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以后也就一直做那些事他一生差不多都是象机械似的,在他身上,习惯和服从代替了理性。 2.野蛮人不定居于一个地方,没有规定要办的事情,不服从任何一个人,他对他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都不得不加以考虑,这样,他的身体愈活动,他的心思也就愈灵敏;他的体力和智力同时成长,互相增益。 3. 博学的老师,让我们看一下,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哪一个象野蛮人,哪一个象农民。你的学生事事都听命于一个成天教训他的权威,他的判断依赖于你的判断,所以,你徒然使他的身体呆笨,而没有使他的心思灵活。 4. 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所以没有去求助他人的习惯。由于他不断地在活动,所以他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好好地考虑其影响;他的经验是取之于自然而不是取之于人;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 四、尊重儿童的思维形象,拒绝灌输观念 1. 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孩子记住了你所说的话,但是把观念却反射掉了;他们记得声音、形状和感觉,然而却很少记得观念,更不用说记得观念的联系了。 2. 并且这些观念在他的头脑中是不连贯的;在他的思想中没有任何固定的和明确的东西。就拿所谓的天才来说,有时候你发现他的思想极其灵活,宛如一个喷泉。有时这同一个人又是那样迟钝,好象陷入了浓厚的烟雾。其实他只是一只幼鹰,时而飞入云霄,过一会儿又要回到它的窠巢的。 五、在自然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1.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在童年接触自然的这段时间里,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不过,这种注意力的产生,仅仅是由于他有那种兴趣或欲望;要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现在很多小学生报的兴趣班) 3.倘使他自行向你提出一些问题,你就看怎样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就怎样回答,而不要去考虑如何满足他的好奇心; 4.在与自然充分接触的这几年,我们不能使一个孩子对所有自然的技术和科学都获得一个概念,使他将来可以独立学习;但是象这样使他一件件地经历他必须有所认识的事物时,就使他进入了发展其爱好和才能的境地,使他向他的天资导引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成年社会教育 一、 培养其精神 1. 体质的发育总是走在理智的前面,在自然培养人的体格时,人类要致力于培养人的精神。一般的孩子在童年时就遵守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变成了桎梏。他们认为只要摆脱这种束缚,才能脱离儿童的境地,他们要想办法弥补他们在长期管束下所受的损失 2. 而爱弥儿是到了成年才遵守一般儿童在童年时期就遵守的规矩,他以自己成为一个大人和服从日益成长的理智的约束而感到光彩。因此在一般学生到了有理智的年龄正好大肆放荡,而在爱弥儿恰恰在这个时候应该发挥理智的作用。 二、如何沟通 1 在播种以前,应该先把土地锄好;道德的种子是很难生长的,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使它生根;说教之所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听众在禀赋、思想、性情、年龄、性别、职业和见解上既然是这样千差万别,但是说教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2. 我们不应当过早地拿一些空洞的教条去塞年轻人的耳朵,以免他成长到正该应用这些教条的年岁时,反而对它们加以嘲笑; 3. 在讲道理这件事情上,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应该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因为,他们现在受着感官的蒙蔽,他们怎样想象就怎样认识的。 三、对其婚恋的教育 1. 当他成年时,你千万不要犹豫,而应当把你隐瞒了许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我们发现有不少年轻人对这些事情知道得很详细,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会了解得这样多,而他们能知道这些事情,也是吃过一番苦头的。既然他今后不能不进行斗争,那么,为了使他不至于遭到突然的袭击,就应当使他了解他的敌人。 2. 你始终要想到:你是大自然的使者,而不是它的敌人。如果你对他的欲念进行直接的干涉那是不好的;不过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使他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假定有一个最不能控制其感官的人发现别人在准备刑具,并且确信一刻钟后自己就痛苦地死在刑具之下,这个人肯定会马上拒绝诱惑。 3. 与此同时也要保护他不要犯下过失,给他明明白白地指出他周围的危险。正如一个梦游病者,当他昏昏沉沉地在一个深渊的边缘上徘徊时,如果突然把他叫醒,他就会掉到那个深渊中去;我们首先要使他离开那个深渊,然后才唤醒他,远远地把那个深渊指给他看。在此以前,我利用他的无知去约束他,而现在,就要通过他的智慧才能管住他。 四、培养其社会性 1. 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如果全都是在远离社会的地方度过的,则他以后到社会中去,便会终生都带有那种拘拘束束的样子,说话也总是说得不得体,举止也很生硬,而且,即使他已经习惯了社会的生活,他也无法改掉这些笨拙的地方,反而愈改愈闹笑话。 2. 一个人要是过早地了解社会习惯,他就会不加思考地终生遵从这种习惯,尽管是遵从得很好,一到了没有章法可循的时候,就会弄得手足无措了。但是,如果一个人既了解这种习惯,又明白这种习惯的道理,他就能够分别情况,对年龄、地位和性别不同的人采取合乎社会习惯的办法,能够把种种情况归纳成原则,并且把它们应用于意料不到的事情。 3. 一个军官曾说:“我跟着去寻欢作乐,为的是怕受到他们的嘲笑,一个人总不能老是象一个孩子似的。”刚刚进入社交场合的青年人,若在其中受到同他原来的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就使他轻视他原先看重的东西,别人将使他把他父母和老师的教训看作是陈腐的废话。所以要提防青年人在社会的熏陶中形成的虚荣心。 如何培养女子 一、 基本观点 1. 男人和女人在体格和性情上不是而且也不应当是相同,所以他们所受的教育也必须有所不同。他们固然应当遵循自然的教训,在行动上互相配合,我们已经尽了一番力量把男子培养成一个天性自然的男子,现在,为了使我们的工作达到完善,且让我们探讨一下怎样培养妇女,使她们适合于这种男人。 2.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导。妇女以妇女的身分做事,效果就比较好,如果以男人的身分去做,效果就比较差;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她们善于利用她们的权利,她们就可以占居优势; 二、注重其灵巧性的培养 1. 小小的年轻姑娘希望别人发现她们的美;一到她们能够听懂我们向她们所讲的话,我们只须告诉她们说别人在怎样谈论她们,就可以把她们管束得好好的。 2. 一个小女孩的家人是禁止她要东西的。有一次,所有的菜她都吃过了,只有一份菜大家忘记给她,这一份菜恰恰是她很想吃的。这个小女孩依次指着所有的菜盘,一边指一边大声地说:“这份菜我吃过了,那份菜我吃过了。”但是指到她没有吃过的那份菜的菜盘时,她一声不吭地把手指头挪过去了,于是大家就问她:“这一份菜你没有吃过吗?” “啊!没有,”这个小小的贪吃的女孩很小声地回答。 3. 上帝使女性长得那样特别机灵,从而就极其公平地补偿了她在体力方面的不足;没有这种机灵,女人就不是男人的伴侣,而是他的奴隶。正是由于她的才智优越,所以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的地位,才能在表面上服从而实际上是在管理他。 三、如何引导其认识复杂问题 阿姨:你还记得你妈妈当女孩子的时候吗? 小女孩:记不得了,阿姨。 阿姨:你的记忆力那样好,为什么记不得呢? 小女孩:因为那时候我不在这个世界上咧。 阿姨:那就是说你还没有出生? 小女孩:没有。 阿姨:你会不会永远活下去呢? 小女孩:会的。 阿姨:你现在是年纪轻还是年纪老? 小女孩:我很年轻。 阿姨:你的奶奶是年轻还是年老? 小女孩:她年纪老了。阿姨:她是不是曾经有过年轻的时候? 小女孩:有过的。阿姨:她为什么现在就不年轻了呢? 小女孩:因为她已经老了 阿姨:你将来会不会象她一样的年老呢? 小女孩:我不知道①。姨:你去年的衣服到哪里去了? 小女孩:已经把它们拆掉了。 阿姨:为什么要把它们拆掉呢? 小女孩:因为我穿起来太小了。 阿姨:为什么你穿起来太小了呢? 小女孩:因为我长大了。阿姨:你还要往上长吗? 小女孩:啊!还要往上长的。阿姨:女孩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小女孩:会变成妇人。 阿姨:妇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小女孩:变成妈妈。 阿姨:成了妈妈以后又怎样呢? 小女孩:以后就老了。 阿姨:你也会老吗? 小女孩:等我当了妈妈的时候。阿姨:年纪老了以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小女孩:我不知道。 阿姨:你的爷爷是怎样的呢? 小女孩:他死了①。 阿姨:他为什么会死呢? 小女孩:因为他已经老了。阿姨:老年人的结果怎样呢? 小女孩:他们都会死掉的。 阿姨:当你老了以后,你…… 小女孩(打断阿姨的话):啊!阿姨,我不愿意死。 阿姨:孩子,谁都不愿意死,可是谁都要死的。 小女孩:怎么!妈妈也要死吗?阿姨:同大家是一样的。女人和男人一样,也是要老的,女人年老了以后,就要死的。 小女孩:要怎样才能够多活一些时候才老呢?阿姨:在年轻的时候老老实实地生活。 小女孩:阿姨,我以后一定要老老实实。阿姨:好极了。不过,你是不是以为你能永久活下去呢? 小女孩:当我很老,很老……阿姨:什么? 小女孩:当一个人年老以后,你说他一定会死的。 阿姨:你是不是只死一次呢? 小女孩:唉!是呀。 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能够这样回答,是因为她听见人家这样说过;但是,需要追究一下她对死亡是不是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个观念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为小孩子所理解。 四、培养其社会素养 1. 她应该对我们的社会有所了解,应懂得我们的习惯和礼数,应明白人们做评判的依据。对于他人的评判,她应当有所取舍,预见它们的后果,使它们有利于她自己。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对她的心灵和理智进行陶冶。 2. 一个男主人和女主人待客,男主人对所有一切都经管得十分周到:事无巨细。尽管女主人坐在她的位子上,然而离开屋子的客人,没有一个她没有同他谈过心;她一方面既不打乱尊卑的次序,另一方面还做到了使客人当中最小的人也要和最大的人一样受到同等的款待。主人请客人进餐,男主人因为懂得谁和谁坐在一起最合适,就按照他所知道的情况去安排客人的席位;女主人虽然不懂得这些,但她已经从大家的脸色和举动上看出应该怎样安排才对,所以每一个人都觉得他的座位很合他的心。送菜的时候,男主人依次给大家送菜,当然不会漏送;而女主人则能看出客人喜欢吃什么菜,就把那份菜给客人送去;每一个人都觉得她对他是特别地照顾。一个社交界的妇女有了这样的心灵智慧,就可以善于治家、善于待客; 五、如何选择婚姻 1. “再没有什么事情比选择一个好男人更难的了,如果说真有比选择好男人更难的事情的话,那就是选择一个好女人了。 2. “婚姻是否能取得最大的幸福,在很多方面要取决于男女双方是不是相配, 由父母作主的婚姻,纯粹是就社会制度和舆论来考虑双方是不是相配的;他们所取的不是人,而是社会地位和财产;然而社会地位和财产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人才是始终如一婚姻之是否幸福,完全取决于两个人的关系。 苏菲的父亲说“你的母亲是有社会地位的,我是很有钱的;我们的父母之所以使我们两人结婚,纯粹是从这两点上考虑的。我失去了我的财产,而她也失去了她的地位,我们原来是由于门当户对而结婚的,可是现在门第和财产都化为乌有了;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得这么幸福,完全是依靠了一般人根本不加考虑的男女双方自然相配的地方。 3. “丈夫和妻子应当互相选择。所以应当由你自己去选择同你相配的人,但你要选择一个诚实的男人,他的人品要能够使你感到喜欢,他的性格要同你的性格相适合。只要他有干活的能力,只要他有好的品行和爱他的家,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相当的财产的人。如果他能以自己的美德使他的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社会地位就是很光荣的 4. 有思想的男人是不应当同没有思想的女人结婚的,因为,如果他娶了这样一个女人的话,他就只好一个人单独去用他的思想,从而便缺少那种共同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此外,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运用思想的习惯,她又怎能培养她的孩子呢?她怎能判断什么事情是适合于她的孩子去做呢?连她自己都不懂得什么是美德,她又怎能教她的孩子去爱美德呢?她只会宠爱或吓唬孩子,不把孩子们养成专横的人便会把孩子们养成胆怯的人,不把孩子们养成摹仿大人的猴子便会把他们养成鲁莽的顽皮儿童,在她手里是不可能养出聪明可爱的儿童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女孩子的思想。
410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热度 28 Majorite 2013-12-4 09:43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 嵇少丞 李双江与梦鸽的独生子犯事之后,许多人开始反思如何教育好儿女。我个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则。 有朋友见我一双儿女不仅学习好,而且挺懂事的,问我是怎么教育的。我思考来思考去,觉得我也没有刻意去管他们,自己生活简单, 上班之后做饭打扫卫生之后,就是看书。所以,孩子从小也就喜欢上书了。我想,要是我每周招一帮人回家打麻将,吵吵嚷嚷,孩子肯定早早学上打麻将了,还以为打麻将是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呢。犹太人是不把书架放床尾的,因为靠着不洁的脚。孩子过周岁生日那天,在《圣经》的某一页涂点蜜浆,让孩子爬过去舔,从此以后知道寻求书中知识的甜蜜与幸福。 国内一些官二代富二代,为富不仁,不讨人喜欢,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平时从其父母那里学来的, 父母平时对下级粗暴使唤、贪污受贿,钱来之容易,孩子必然花钱流水,看不起穷人,父母既然能用权力、关系或金钱让孩子进好大学,孩子何必那么刻苦学习呢?令人惊讶的是,在加拿大却没有这样现象,那些富贵人家家教往往更严,孩子在学校也是爱学习、懂礼貌、团结同学、关心社会、做义工的好学生。这也是我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原因,在那里我的孩子能与家教好的同学在一起。 我女儿上过的天主教私立女子中学 我儿子读的私立中学 有位任先生给我们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一年他参加儿子学校的结业晚会时,见到当时加拿大总理穆龙尼先生(Brian Mulroney, 1984年9月17日至1993年6月24日为加拿大第十八任总理)也来参加晚会,因为他儿子也在这个学校读书。穆龙尼是一个人来的,既没有保镖傍在左右,又没有特警开路,大步流星地跨上学校大门前的石阶,走进前门的接待处报上儿子的班号,接过学生接待员递上的家长胸牌,顺手放入西装袋里。当他继续向宴会大厅走时,一位学生接待员适时地趋前一步,礼貌地说:“这位家长先生,麻烦您把胸牌挂上,多谢“。穆龙尼先生似乎故意要“考考”这位学生的应对,微笑着“刁钻”地说﹕ “在加拿大,谁不认识我?胸牌就不需要了”。这位学生一怔﹐ 很快就平静地回应﹕ “穆龙尼先生,是的,那是在公众场合。但现在是我们学校组织的私人性质的家长聚会,这里不是国会啊。每位家长都凭胸牌互相认识﹐以便大家沟通交流。在这里﹐ 所有家长一视同仁。穆龙尼先生﹐多谢您的合作﹗” 她说完微笑地转身离去。穆龙尼先生不仅没有发火,反而欣赏地点头微笑,忙拿出胸牌戴上。学校领导也没有因为现任总理大驾光临而急奔前来接驾,更没有在前排中央位置为他留座。在加拿大,执政党议员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当权的政治家在任何小节上都不会显示他们的身份矜贵,自我修为平等于国民百姓。这种以身作则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加拿大第二十任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1993年11月4日到2003年12月12日期间任加拿大总理),他的女儿有三个孩子: 老大、老二与老三,这三个孩子的爷爷是著名鲍尔集团公司 (Power Corp)的创办人Paul Desmarais,那可是魁北克省的首富。有一天,克里靖女儿的二儿子在教室里把一页草稿废纸掉在地上﹐老师要他捡起来。他不经意地说,那不是他的活儿。老师再次要求﹐他回应﹐在家里那是由佣人干的活。老师当即训示﹕“不管你在家有多少佣人打理事务,这里是学校﹐你就必须遵守校规。我数至第三声之前﹐你必须把纸张拾起。否则﹐见家长。”待第二声,这小子还是负气不动。在老师数第三声的同时才把废纸从地上捡起来。老师告诉他﹕“你行动太慢了﹐且似乎气不顺。一样要见家长。”孩子他妈接到学校通知﹐第一时间带着儿子来到老师办公室﹐听完老师的陈述,回过头问其子﹕“你明白犯了什么错误吗﹖”小子满脸愧色地点头。孩子妈妈当即诚恳地向老师道歉,承认自己家教不到位,并多谢老师能严格公平相待。这位既贵又富的学生妈妈可没对老师放言﹕“你们做小学老师的竟敢欺负到我们家人头上!你们知道他爷爷是谁?他外公又是谁吗?”他外公的秘书也没有给学校校长打电话, 要求学校关怀其外孙。之后,老师们发现,这个小Desmarais连走廊地上的纸屑都主动捡拾放进废纸回收箱里。 我讲这些故事,当然都是在好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在人人平等、相互信任的社会,教育子女肯定会相对容易些。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9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jiangjiping 2013-7-21 05:45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蒋继平 2013 年 7 月 20 日 近来读到一个故事,说一个母亲问一位大师:“孩子不听话,怎么办?”那位大师反过来问道: “你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有没有复印机,假如你发现复印件上有错字, 你是改复印件还是原稿?”据说,大师的话一说完, 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我一看到这个故事,也深为这位大师的智慧折服, 同时, 也对这位大师的临场应对能力表示敬佩,更对这位大师的心胸气度表示仰慕。 不过,看完这个故事, 我产生了很多想法。 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提问题的母亲很有创造性思维, 她的孩子有问题,她不去请教有孩子, 而且孩子表现很好的家长们,而是请教一个从来没有结过婚, 更没有孩子的人。你说她的思维是不是很独特,很有创造性? 我之所以对这位大师表示折服,敬佩和仰慕, 是因为这位大师对这样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也是非常挑战性的提问给了非常科学的, 十分巧妙的答案。 要是我是那位大师的话,我会首先想到提问人是不是在戏弄我, 明明知道我没有结过婚,没有孩子, 还要在我面前提及教育孩子的问题。这位大师也正因为这个致命的缺点, 他用机器来代替人作为解释。而且他的解释很科学。 从遗传学上来说, 孩子确实是父母的复印品,也就是说, 父母是原件, 孩子是复印件。大师的回答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从侧面指出孩子不听话与父母亲的言行有直接的关系,所以, 孩子不听话, 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这个故事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表现是很重要的。 我进一步想到,大师因为没有孩子, 他根本不可能知道抚育孩子的艰辛,也更不可能体会到孩子们的日常生理和心理活动。人是活的东西, 复印机是死的物品, 两者虽然有一些共性,但是却有很大的区别。 孩子们除了在家和父母一起生活外,还有很多的时间要在学校度过。 在学校中, 有老师,有同学, 还有教科书; 在家中, 有电视和电脑等大众宣传工具的影响,所以, 孩子的心理活动除了受到父母的影响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我认为大师的回答是一个方面, 但是很不全面。听众们的喝彩好像更是捧场。 我本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特做法和想法。首先, 以身作则就不要多说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做不到的事,绝对不要求孩子们做到。 除了做好榜样外,还时刻关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 对发现任何不正常的苗头,及时地加以提醒和纠正, 保证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孩子们不只是生活在家中, 他们还要在学校接受教育,还要在社会上结交朋友, 还要在网络和媒体上接受各种信息,他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所以, 作为父母,除了本身的言传身教外, 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动态和表现。只有时刻保持高度关注,才能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就加以解决。不过, 这种处理方式应该采用正面的启示和引导,而不是采用粗鲁的方式干涉他们的自由和意愿。否则的话, 可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40 zhuchaodong 2012-12-13 21:58
父亲,镇江丹徒东乡人氏。 父亲家境贫寒,是家中的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当学徒,从事木工。我小时候,经常半夜起来,发现父亲仍然在为第二天的集市赶制木椅。父亲的木工活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因为他做活细致,所做家具结实耐用。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父亲手艺颇受乡亲赞誉,每年也挣不了什么钱。我印象中,1983年分田到户以后,我们家中午才能够吃到一顿米饭;也是在1983年,我考取了乡里的石桥中学,却一时凑不够学费去报到。但是,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建造了4次房屋,为他的家人挡风避雨。 父亲是个热心人。我们家曾经有前后2排房屋:南面是厨房和我们家人休息的地方;北面2间小屋曾经是父亲用煤油灯孵小鸡、制作热得快(简易热水器)的厂房。有一次,村里从安庆来了一些由于发大水逃难的人。父亲就收留了他们,把背面的房屋作为他们的容身之所。这些由于家乡发大水的难民也非常感恩,对临近村庄的村民就不去讨要钱粮。印象中,他们在北屋住了1个月左右,就离开了。我们村在河东有一些田地。由于村庄和田地隔着一条河,村民去河东干活必须绕一大圈,非常费力费时。父亲就联合了村民,建造了一座便民桥,大大方便了两岸的村民。 父亲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记得小学之前,冬天比较寒冷。由于当时化肥还不是特别普及,即便有,价格也比较贵。父亲要求我和弟弟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外面拾鸡粪,作为肥料。有次我和弟弟一边找,一边哭,被起床的奶奶发现。奶奶非常心痛,说父亲比过去的地主还要心狠,还和父亲吵了一次。我还拿不稳扫帚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扫地,并注意各个角落是否有灰尘。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暗暗怀疑我是不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习基本不去过问。现在想来,父亲的严格要求,强化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实施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也深深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方式。 父亲年轻时候,精力充沛。他做木工的时候,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拉着做好的家具,早早赶到集市上去卖。孵小鸡的时候,他为了摸清各个环节,天天睡在改造成烘箱的北屋。做热得快(热水器)时,我已经上了大学。他改变了一些部件质量,足迹几乎遍及南京城。尽管有时在城里会上当,被检查,但是凭着较好的质量和诚恳的为人,父亲在南京也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当然,他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南京看求学的孩子。甚至我到北京工作以后,父亲也曾经动过来北京推销热水器的年头。不过,由于年事已高,简便热水器畅销的年代已经过去,这个念头没有实现。 父亲抽烟很多。后来发现高血压后,就遵医嘱彻底戒掉了烟瘾。现在父亲已经年近70,近几年可能由于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导致了轻度脑梗。幸好病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也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好在京沪高铁大大缩短了我和父母的距离,使常回家看看成为可能。但是前几天,父亲来电,平静地告知摔倒磕断了5-6根肋骨。估计父亲脑梗再次发作,竟无意识摔倒。母亲体弱,还是在奔波忙碌,为父亲安排拍片等就医事宜。所幸有亲戚朋友大力帮助,使我和弟弟仍然能够坚持在岗位工作。特别是同学邱为民,帮助父亲从楼道加床,搬到了病房,使父亲免受风寒之苦;同学辛爱华前往,提供专业帮助。 由于部分肋骨可能伤及肺部,明天父亲需要动手术。我本来计划今天赶回去,父亲和母亲都打电话来,让我不要回去:手术之后,医院每天只让短时间探望。晚上几次电话给父亲,都没有回复。母亲来电告知,父亲现在躺在病床上,够不到手机。几夜无眠,想到父亲多年的慈爱之处,我思绪万千。弟弟说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却难以健康地安度晚年。 补记与致谢:昨晚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就早早休息了。今天清晨,正好有个母亲的来电,我就起来,顺便也看看科学网。没有想到,自己牵挂父亲的心情点滴,就得到各位老师、同事、朋友的关心。谢谢你们! 本来前日已经去购买火车票,却接到父亲和母亲分别打来电话,不让现在回去。医院按照规定,安排了护工,术后病人需要进入监护病房,家属不让长时间陪护。因此后面父亲手术后的3-5天,我去黑龙江出差。然后就尽快回家,探望父亲,也好让母亲能够稍微休息一下。 今天下班后联系母亲,得知父亲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情况良好。父亲也已经从普通病房进入监护病房。母亲下午4点和晚上7点能够短时探望一下。我的两个表妹也闻讯来帮助母亲,并把母亲请到家中休息。 送孩子上学途中,车上正好响起歌曲“父亲”。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百听不厌,总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今天特地上网查到歌词,抄录如下,送给父亲,希望父亲度过此关,继续和他引以自豪的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乐趣。 ********************** 父亲 词曲: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 感谢大家的关心,恕无法一一回复。顺祝各位身体健康、家中老人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家人|9907 次阅读|40 个评论
读《大地儿女》:华人楷模–杨正民
Liweigang 2012-1-29 19:53
读《大地儿女》:华人楷模–杨正民
( 李伟钢 ) 本文最初写于 1998 年,发表于台湾老古文化 2001 出版的杨正民一书《值得深思》。十多年下来了,杨教授的子孙们遨游哈佛耶 鲁 ,领军精英企业。这些成功典范正是杨老子女教育的精神体现。伴随着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笔者每次遇到新的问题,会把《大地儿女》和此文拿来出来翻一翻,每看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科学网内不少博主对子女教育多有探讨,体会颇深。笔者把此文重新整理一下,加上杨老的新照片,放到博客上,旨在和大家共勉,与天下可怜父母共揣一颗心,看着孩子们堂堂正正走向社会、幸幸福福投入生活。 来巴西利亚大学之前,听国家太空研究院 (INPE) 同事周瑞博士介绍:那里有位华人教授,著有《大地儿女》一书,很值得一读。说实在话,快四十岁的人了, 很难再崇拜什么名人。由于周大姐是那么认真,不免对其人其书产生好奇。在新的工作刚刚就绪,第一项社交活动就是拜访电子系杨正民教授,想借书一读。 记得初读《大地儿女》那天,是个周六。置身于 Colina 教师公寓里,周围是那么宁静。作者朴素的笔锋、细腻的叙述,呈现出一幕幕真实感人的人生书卷。本出于消遣,随意 地看看,带来的竟是心灵的震动及对人生观新的理解和注释。难怪柏杨先生在卷首仰天长叹,质问上帝,为杨夫人的不幸遭遇打抱不平;也难怪司法界老人史锡恩先生也不禁满篇赞美之词地称杨家为 “ 扬名海外中国第一家 ” ;更有张东哲老夫子书海拾贝,诚心向社会推荐此书,向世人评价 “ 赤字之心的存养 ”... 。掩卷静思时,已是凌晨三时了,竟毫无睡意,便理一理思路,提笔疾书。将所看的、所想的,写给当时还在大陆探亲的妻子和孩子们以及父母兄妹们 ... 。 日常生活中的杨正民教授,人如其文。一年多来的相处,深感来到巴西利亚的最大收获不仅是得到了终 身 教职,更难得的是结识了杨教授这位长辈、良师和益友。按年龄和经历来说,与杨老应该是有不小的代沟,但事实上,细细品味杨老一生的所作所为、思维方式、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等等, 有太多值得现代人深思和借鉴的东西。遗憾的是,从他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美德正被不少现代人忽视、遗忘。不夸张地说,每次与杨老接触、谈话,都有不同的收获。这里,我们仅就触动最深的两三事,如杨教授是如何爱心教学、勤奋耕耘,桃李遍天下的;如何大智若愚,刻苦创业,走向成功的;以及他退休后还致力于推进中医事业的振兴等等。算是对《大地儿女》一书的拾遗补缺吧。同时,让具有爱心,尤其是让知识分子朋友们来体会 “ 华人楷模 ” 的份量而共同受益。 杨正民教授于 2010 年 爱心教书 勤奋耕耘 杨正民教授教子有方、爱心教书事例,在《大地儿女》中的“巴西利亚大学”和“孩子们的成长”两文及唐孔莜芳女士、张东哲等的评论中均有介绍。然而,笔者更是从杨教授处亲身体会到作为大学教师,示爱于教的重要性和成效。刚来到巴西利亚大学, 97 年第一学期已开学数周。系里希望我接研究生课的同时也上本科生课。有上课经历的朋友们都知道,对于华人学者来说,在非中文和非英文国家,本科生的课要比研究生的课要难上。本科生们都希望用母语(巴西是葡文)讲授。虽说已搞了十几年科研,但上本科生的课,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就去请教杨教授。 杨老高兴地说“给本科生上课好啊,二十来岁的孩子们更可爱”。他又诚恳地指出:“教书是要育人的,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书是教不好的。教书育人必须要有爱心,否则你上了课就完事了,学生提了问题你嫌烦,能把书教好吗?”,并说,“要言教,更要身教,身体力行的显出爱心来。如上课时讲慢一点,讲细一点,要求严格一点,辅导耐心一点等” 。以及,“不怕葡文讲错,如果悉心教,学生们是不会在乎的”。 的确,按照杨老的办法,每次上课时,葡文讲错了,学生们都争着帮我纠正。即使对学生要求严了点,考题难了点,只要能诚心诚意帮他们克服困难,学生们会更亲切,更佩服和更敬重老师。由于杨老的悉心执教,第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也推选我为模范教授,并出席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我们系主任高兴地告诉我,她来系里工作 十四年,也被选上两次。 杨教授有弟子两千。几次同杨老外出,都遇到他的学生前来向教授致意。这些昔日的学生,无论地位再高,总是毕恭毕敬地向杨老介绍叫什么名字、是哪一年哪班的学生,现在在哪儿工作。记得有一次,杨老一位学生专门带着全家到我们面前,向其父母介绍:“这就是我常提起的杨教授,我上大学时,他劝我晚点找女朋友;读研究生时,劝我晚点结婚;去美国读博士前,又劝我晚点要孩子” 。讲得其父母笑着称赞杨老是“父母教授”。他还有一个学生叫马努奥 (Manuel) ,因患小儿麻痹症,四肢弯曲,严重残废,是坐轮椅上学的。杨老在教学辅导上都给加“小灶”,且常鼓励他“身残要志坚”、“有什么不懂就要问,我在楼上办公,你让同学叫我,我一定会下来的”。该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紧拉着杨教授的手不放。他发奋图强,努力上进,有时提的问题很深奥,杨老说“真是教学相长,对我促进很大”。后来,该生以全 A 的成绩毕业,创造了工学院的历史纪录,被巴西总统府聘入技术室任工程师。杨老退休前,在巴西利亚大学教的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学生们联名写信致意,称杨老是他们心中最敬重的教授。在西方国家,自视为天之骄子的电机系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活动,的确少见。 大智若愚 文人致富 种种社会原因和个人因素,不少教书人都一生清苦,甚至贫苦潦倒。即使学有所成,而收入颇丰的名家学者也鲜有称富一方的。杨教授一介书生,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创业成功。一次我们拜访杨教授,谈及家庭琐事。因膝下几子,又接一方老人来同住,而当时大学老师薪水不高,不免为家境担忧。杨老却不以为然,诚心劝我们:书要教,学问要作,但首先要把家治好。有钱让孩子上好学校,为老人治病养老。他又介绍道,这么多年来,他养育四个孩子,接母亲和弟弟一家来巴西移民,同时还接济大陆、台湾两地的亲友们。几乎年年都回大陆、台湾和美国探亲,仅凭一份教书的薪水是绝对办不到的。关键在于要会理财置产。 说话间,他从书房拿出一叠泛黄的稿纸来。上面记载着杨老在巴西利亚的创业发展史。四十年前巴西迁都巴西利亚时,一切处于建设、开发中。在《大地儿女》的“巴西利亚大学”一文中,杨老介绍了他在学生宿舍生活那三四年,是他与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他们创家立业的黄金时代。他将每月的工资分为三份:一份邮寄家里为妻儿生活之用;一份为自己的生活开支;一份近 500 美元,足够分期付款在湖边住宅区买一块八百平方米的宅地。这位来自中国豫鲁交界边远地区的农家子弟深知土地的价值。这期间,他竟一口气买下了 23 块宅地。按目前市价,每块可达十多万美元。若不是靠卖出这些土地的话,与其夫人佩兰女士赴大陆等地 14 次探亲,及接出十多位亲属来巴西定居的愿望,以及后来孩子们都在美国留学有成,单靠菲薄的工资,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在听杨老介绍的时候,从他那坚定的目光和刚强的语句中发现了多少珍贵的东西:博大的胸怀和集腋成裘的方略。他说“饭要吃得饱、吃得卫生、有营养;衣能遮阳保暖、整洁就行,决不能奢侈浪费。钱要合理的增值,认定方向,见好就收”。“平时忙于上课和科研,周末分出时间来看看报纸,了解未来市区发展计划,再到市内各去溜达一番。尤其是新开发的地区,刚买到的房地产市价很低,若干年后,电到、水到、马路到,价格就会几倍、几十倍的增值。这种投资安全、公平又不用太大精力”。有人可能说那是几十年前才有的机会,他却认为机会什么时候都有,就看你能否观察到和把握得到。在不动产投资方面,大智若愚的杨老是很成功的。“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要有科研教书的能力,还要有经济头脑和持家能力”。这就是教书有成、经济富裕的杨老给我们的启示。 杨教授的无形投资:教育子女的成效,更为宏观。四个儿女均事业有成: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任卫生部门主管的大女儿一鸣;在哈弗 大学医学院任主治医生、教授的二女儿化宇;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大儿子定一和在康乃尔大学任主治医生、教授的小儿子北恒;这四位双博士包括杨老在内,都在诚心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杨正民教授于 1998 年 6 月, 作为特约顾问,到苏州参与中国针灸专家学术会议。这是杨老与台湾长庚大学等单位合作,为推进中医科学化进程的一项活动。杨老在长庚大学等单位的支持下,首先从弘扬祖国遗产,中医科学化、规范化入手,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和发展计划。已届七旬的杨老还亲自随团赴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吸取各地中医发展经验和成果,为开展癌症、肝病、中风、糖尿病等几十种疑难症的研究攸关呼吁、奔忙。 目前,杨教授已完全退休,上图是 2010 年他参与公益品加工与其他志愿者同仁的留影。愿杨老安养天年,健康长寿。 注 1 :杨正民,《值得深思》,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2001 。 注 2 :杨正民,《大地儿女》,星光出版社,台湾, 1993 。 注 3 : 杨夫人佩兰在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供养到大学毕业,送上社会后,在一次例行体检时,因医疗事故,不幸成为植物人至今。
个人分类: 巴西人文|9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者的心态
热度 12 fouyang 2011-12-1 09:27
在我们讨论子女教育的时候,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当然,在当今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人们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追求,所以很难设定一个统一的“成功”标准。但是也应该承认,“成功”与否还是可以判别的。我对于“成功”的定义就是:在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走到力所能及的最高处。 那么一个人的成功到底是靠天才还是靠勤奋?这是个“永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天才和勤奋两者都不可缺。我们也知道,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会决定一个人愿意花多少努力去争取成功。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个认识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表现和努力的程度。在2006年出版的《心态》(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y Carol S. Dweck, 2006)中,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杜维科(Carols Dweck)用她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对于“天才还是努力”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许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生于1946年的杜维科教授,从研究生时代起就关注成功背后的心理因素。她发现,人们对于失败的原因的认识(是能力不够还是努力不够),决定了他们努力的程度,从而也决定了他们今后成功或失败的程度。她的工作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开创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新领域。后来,她更进一步挖掘这个“认知”问题的根源,而提出了“两种心态”的理论。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学校,企业和运动队的训练之中。目前她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个网上训练的软件Brainology,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能接触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心态》这本书,也是介绍她的研究成果的一项努力。 《心态》这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人对于能力和成就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认为人的智力是天生固定的,与后天努力关系不大。另一种是“成长”心态,认为人的智力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发展起来的。这个基本理论听起来简单到了平庸的地步。而且也很少有人具有如此极端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但是请继续读下去,你就会看到这个问题的深远影响了。 “固定”与“成长”心态的区别并不是对于一个孤立的问题的一个孤立的回答,而是我们很多行为的基础。最基本的区别是:“固定”心态的人专注于“证明”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而“成长”心态的人则注重于发展和学习。比如,对待“努力”的态度,两者就不同。“固定”心态的人认为,真正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能有好成绩。所以他们即使有了成绩也不认为是努力的结果。相反,他们把努力看成是一种冒险:如果努力了还不能达到目标的话,就说明自己能力不行。所以他们宁可要低标准的,不费力气的“成功”,也不愿意接受高标准的,没有把握的挑战。而“成长”心态的人就不把最后的成败看得那么重。这个态度区别在破解拼图之类的小事上就会表现出来。而在更大的事上,“固定”心态的人甚至会拒绝自我提高的机会(如英语训练课程),以避免承认自己的不足。 对于“固定”心态的人来说,甚至于荣誉都会成为负面的东西。荣誉满足了他们“证明自己”的需求,却更增强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期待。而对于自己能力的高度评价不仅使他们更加看轻努力的作用,而且使得他们渴求新的荣誉,来不断地证明自己。因为成绩,他们的地位得到提升,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增长。总有一天,他们现存的能力不再能挣得新的荣誉了。这时候他们就会失去安全感,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来伪造自己成绩或阻止他人超过自己。所以“固定”心态的人即使小时候成绩亮丽,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止步不前,甚至于走上邪路。而如果遇到失败,那对他们更是致命打击,因为那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他们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或改走“容易”的道路。 而对于“成长”心态的人来说,他们注重的不是“证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成绩也好,失败也好,都是一时一事,不至于影响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估价。他们不管起点高还是低,进步快还是慢,但总是一直在进步,不会遭遇“瓶颈”。 由于对待努力,成绩和失败的视角不同,这两种心态的人所走的道路很不一样。这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是如此,而且在职场中也一样。有意思的是,两种心态的人中间都有极其成功的人士。但他们的行为与结局却不相同。就拿公司CEO来说吧。拯救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英雄CEO”艾克卡(Lee Iacocca)就是一个“固定心态”的人。艾克卡原来是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后来被解雇了。为了雪耻和证明自己,他加盟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并带领公司起死回生,成为美国企业界的英雄,甚至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但是在那以后,他不是继续让自己和公司更上层楼,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和继续证明他“天才”的自我形象。他热衷于推销自己的形象胜过公司事务。在公司面临新的挑战时,他委罪于下属,寻求政府救援,却不刻意创新,走出自己的“安全区”。而且他对别人的意见采取完全拒绝的态度。他自认 “超人一等”,对下属的福祉漠不关心,却花上几百万装修自己的办公室。最后当克莱斯勒再次面临困境,董事会以优厚的退休待遇请他“出局”时,他却把这个看成是对他人格的侮辱,而加入可能置公司于死地的恶意并购行动。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出众的热忱和才华。但不幸的是,他的“固定”心态使得他沉浸在证明自己优越的需求中,而失去了继续提高,开创更大事业的机会。 而相比之下另一个明星CEO,GE的韦尔奇(Jack Welch)则具有“成长”心态。韦尔奇对GE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二十年内使GE的市值增加了三十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他没有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是注重培养一个具有成长潜力的团队。他当了CEO以后还是经常到工厂和下级部门去了解情况,而不是把自己看成是“先知先觉”之人。为了在公司培养“成长”的文化,他取消了高管享用的“精英俱乐部”,将其改造成组织全体职工参与慈善事业的机构。他解雇了许多虽然业绩不错但不能善待部下的高管。在他的自传里,他开宗明义地申明,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他的团队而不是个人。而对他的错误,他也从不讳言。他不把错误看成是对自己价值的威胁,而看成是学习,成长的机会。由于他的“成长”心态,他的成功不是短命的,而可以持续几个年代。 不光是个人,一个组织也有心态的问题。上面说到了GE在韦尔奇领导下培养起来的“成长”文化是其成功的关键。相反,另一个一度的“明星公司”安然却具有“固定”的心态。在安然,人们相信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天才”的员工。公司对员工的筛选非常无情,每年业绩垫底的都要重新找工作。于是人人都注重于“证明自己”,自然而然就滑入了弄虚作假的歧途,最后整个公司轰然倒塌。 心态不仅影响到个人和组织的成长,还影响到人际关系呢。当然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技能,是依靠“天才”还是“努力”也是一个问题。但不仅如此,“固定”心态的人对自己和对别人往往持一种“评判”(judgmental)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所以根据能力,就可以分出人的高下。他们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对比自己“高”的人又感到受威胁,这就大大限制了交友的空间。而且他们还认为别人也在“评判”自己。为了不得到别人的否定,就不敢与别人接触太深。而对于“成长”心态的人,人的能力成就高下只是暂时的,不是人格不平等的理由。我们常说有些人性格“阳光”,他们总是假定别人喜欢他们,所以行为开朗,顾忌也少。而恰恰因为如此,他们也招人喜欢。这些人,是不是正是具有“成长”心态呢? 而且研究也证明,“成长”心态更为符合现实。首先,不管一个人有多少才能,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大量的努力。另一本书《超人》(Outliers by Malcolm Gladwell)提到了“一万定理”,也就是说要真正掌握一门技巧,不管是音乐,艺术还是体育,至少要花一万个小时的练习。这相当于十年中,每个工作日练习接近四个小时。那么反过来,天才是否需要呢?要成为出类拔萃的确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但是研究表明,即使在绘画等公认需要“天分”的领域,一般人经过短时间的训练也能达到相当的水准。然而,目前美国文化的倾向也许是过度看重“天分”。很多人看到亚裔孩子数学好,就认为他们是“天才”。谁能知道他们在家里有多少额外的功课,练习?而且美国人过于注重“自信”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看不到进一步努力的必要。另一方面,温室中培养的“自信”可能反而让人不敢接受挑战,生怕失败了摧毁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态》这本书提出的问题的确发人深思。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样能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呢?最重要的是夸奖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实验表明,哪怕是学生测验后一次性地夸奖“能力”,也会引发“固定”心态的表现。也就是说,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表扬他“花了很多力气,应该得到这个荣誉”,而不是“你这个人很棒”。甚至可以进行机会教育:“你能有这个成绩太好了,你是怎么得到的呢?”而当孩子失败时,不是用“在妈妈眼里你是最好的,”“下次你一定能拿奖”等话去安慰他,而是告诉他现实:“那个得奖的人可能比你花了更多的力气。”“你下次再争取吧,让我们现在就来订个计划。”而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提醒孩子,这只是目前情况的一个反映,而不是对他们永久的评判。事情过去了,一切归零。我们应该着眼于下一个目标了。 当然更基本的是:我们自己必须摆正心态。这不仅因为我们的心态总会有意无意地传达给孩子(特别是当我们用“评判”的态度对待孩子时),而且因为我们必须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对我们自己的评判。这个误区会让我们过度重视孩子目前的成绩,排名而不是他们的兴趣和心理健康,而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心态》这本书触及了“成功的道路”这个被广为关心的话题。它也受到了很多专家的高度评价。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这本书的组织比较松散,各章之间有很多重复的陈述,可以大段跳过。但我认为这本书至少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读物,让我们关注“心态”这个问题。作者还提供其他的训练服务,包括网上课程Brainology。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可算是一个广告吧。 有关文章: 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62614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7564 次阅读|29 个评论
十二岁的“天才神童”
热度 7 伍加 2011-11-20 21:15
【随感杂谈(9)】 十二岁的“天才神童” 伍加,2011年11月20日,周日 最近有两位小小年纪的儿童成了明星,一位是美国的托马斯·苏亚雷斯(Thomas Suarez),另一位是爱尔兰的哈里·莫兰(Harry Moran)。两位都是十二岁,两位都是所谓的“天才”或“神童”,两位都是靠电脑编程出名的。 托马斯·苏亚雷斯来自加州,正上六年级,至今已经开发出五个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放在 AppStore 上赚了 1000 美元,他还创立了自己公司 CarrotCorp。这个公司当然是他父亲帮他注册的,因为他还不到法定的年龄成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托马斯在学校成立了电脑程序开发俱乐部,在学校午饭时间向那些想学习编程的同学们“开班上课”。最近他在 TED 会议上的演讲被放在网上,使他名声大震,点击量超过百万。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ehDAP1OQ9Zw"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 TED 是 Technology,Entertainment,和 Desing 的缩写,是个私人机构,每年 TED 大会邀请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做演讲,分享他们对技术、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托马斯·苏亚雷斯能够登上 TED 会议的讲台,就表明他的表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 托马斯·苏亚雷斯之所以走红,招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他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发了 iOS 游戏,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的舞台魅力,演讲感染力。面对台下的成人观众,他能从容地分享他的创作经验与技术,自信满满,毫不怯场的神情态度。事实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是不可能理解 C 语言中的技术细节,比如指针操作,内存管理等等。他开发出来的游戏也基本上属于“Hello World” 的初学等级。但是,他能够对电脑编程产生巨大的兴趣这一点上,倒是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和教育工作者思考。 爱尔兰的哈里·莫兰(Harry Moran)(下图)也是世界上年纪很轻的游戏软件的开发者,碰巧他今年也是十二岁,正读六年级。他开发的一款游戏叫做 PizzaBot,放在 Mac App Store 上卖 0.79 美元,广受欢迎。这款游戏曾经被评为游戏组的第二名,比 AngryBirds 的评分还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是是如何建立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见仁见智,我觉得兴趣似乎是天生的。兴趣如同人的智力一样,先天遗传占 80%,后天培养最多占 20%。 当然没有后天培养这 20% 的外界条件,孩子那 80% 的先天因素也无法起到作用。如果托马斯·苏亚雷斯和哈里·莫兰都生长在穷山沟里,从来没有接触电脑,那他们也不可能因编写游戏软件而出名。反过来说,现在我们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电脑,可是他们主要用来玩游戏,真正对编程感兴趣的不多。我知道华人家庭中有的孩子在十二岁时的电脑编程水平高于托马斯·苏亚雷斯和哈里·莫兰,可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或者他们家庭的社会关系网还不足以让他们出现在大型媒体上面。 国内现在有许多“成功学”和少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我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基本常识和古今中外“天才儿童”故事的堆积;没有任何人能够提出培养“天才儿童”的诀窍和灵丹妙药。家庭影响、老师培养、外界刺激这些外在因素可能在孩子成长中起到作用,是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外在因素最多只是激发了孩子潜在的兴趣,而不可能创造出孩子的兴趣。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你想让他成为的那个人。 伍加,2011年11月20日,周日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559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亚洲传统价值在西方:财富还是包袱?
热度 3 fouyang 2011-7-20 07:13
前几篇文章谈了亚裔学生在美国申请高校可能受到歧视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亚裔学生和家长,可以怎样应对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亚裔家庭的教育方法和传统价值对孩子的影响。 说到亚裔家庭的教育,我们马上会想到“虎妈的战歌”。这本书已经有很多评论和介绍了。这里我想着重介绍另一篇关于亚裔教育的文章“纸老虎”( Paper Tigers by Wesley Yang, Yew York Magazine, May 8, 2011, http://nymag.com/news/features/asian-americans-2011-5/ 中译文链接在本文末)。这篇文章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美国公共电视台( NPR )还为此作了专访( http://onpoint.wbur.org/2011/05/17/asian-americans-bamboo-ceiling )。万维网友怡然介绍和评论了这篇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4352 ) 这是篇很长的文章。但其中心思想很容易概括,就是痛陈亚洲家庭教育的弊端,认为亚裔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成为了书呆子,社会的输家。作者认为,亚裔的“应试教育”,魔鬼式补习班,虽然造成了很高的升学率(特别是在只看考试成绩的一些学校如纽约市的几所重点中学),但也剥夺了很多童年乐趣,而且造就了亚裔学生“分数并不反映能力”的形象。亚裔父母不支持孩子的体育和社交活动,让孩子在社交训练方面明显不足,甚至连约会都不会。而亚裔的文化传统又容易招人误解,例如“喜怒不形于色”被认为是“不友好”甚至“不正常”。亚裔“多干少说”,“不出头”等价值观,使得离开考场,跨入社会的亚裔子弟在工作单位不能扮演领导角色,而成为只能干活不能升迁的“模范员工”,遭遇“竹子天花板”。文中刊登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几个亚裔青年的照片,一个个都是横眉怒目,反映了文章的主调。 那么身负了这些亚洲文化传统,应该怎样应对呢?一个方法当然是“重新做人”,学习西方主流文化的为人处世,来“融入主流”。文中甚至介绍了一个“约会训练班”,教亚裔男青年如何得到白人女孩的青睐。另一个方法是“扬长避短”,离开传统的工作场合,甚至自己创业(文中举了建立网站和开饭店这两个差别很大的例子),这样就不用面对太多的社交需求。其实这样做,也是对亚裔文化中“不冒险”传统的反叛。第三个则是同时拒绝亚洲和白人文化,自我边缘化,活出自己的特色。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用他的话来说:“你们都见鬼去吧!” 总的说来,作者对于亚洲家庭教育和亚洲文化价值的熏陶采取了负面的态度。不管你是否承认“主流价值”,接受“主流游戏规则”和争取“主流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你都必须对自己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拨乱反正”。然而有趣的是,在读者的留言中,却表现了相当不同的视角。大多数的留言表达了三个意见。首先,作者描述的现象并不局限于亚裔,而是很多新移民群体的共同体验。对于新移民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有个能带来稳定收入的技能比“领导才能”更重要。而且他们在新大陆更注重于“参与”和“融合”,而不是挑战现有秩序。这种偏向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而随着世代更替,这种“传统”也会渐渐淡化。第二,我们真的需要以“主流价值”来判断自己的成败吗?如果不能被“主流人群”在社交上接纳,不能取得“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权力,金钱等“成功标志”,是否就是失败?就需要改弦易辙?再者,亚洲文化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引以为财富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观点在亚裔下一代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有个寻求独立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于自我认同的反思。评价亚洲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不管正面负面,都是这个反思的一部分,所以也是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也相信,大多数亚裔子女不至于像作者那样偏激。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体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选择。然而,作为亚裔家长,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呢? 我觉得,亚裔传统中有些糟粕(下面会详细说到),但也有许多属于“普适价值”的精华。如“ Outlier ”一书中就谈到亚洲的“稻田经济”养成人民刻苦耐劳,不急功近利,遇到困难能坚持努力而不轻易放弃,这些都是有利于成功的因素(见“成功有秘诀吗?《超人》读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 )。另一本书“ 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 ,也谈到中国和亚洲文化善于从总体看问题,“审时度势”而不像西方习惯那样专注于细节,对于日趋复杂,非对称的世界也许是更具优势的思想方法。当然我并不是说亚洲文化比别人更优越。但是,我们亚裔做父母的既然已经对这套文化价值有所领悟有所体验,也不必全盘抛弃,从零开始学习“主流”的东西来教育孩子。而且,美国本来就是个多元的社会。如果我们的孩子比较集中于某些职业,也是正常的。除了父母本身的特长和教育方法外,作为一个种群的经验和人脉,也是影响孩子择业的因素。所以不是因为亚裔子女从政,参军,自己创业的人少,就说明亚裔教育不行。相信随着这个新移民群体在这里扎根繁衍,他们会一代一代地扩展自己的世界。历史上爱尔兰,意大利,犹太人等很多移民群体,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总之,就像我们不必为子女的黄皮肤,黑眼睛而感到抱歉一样,如果我们把自己毕生经验和知识中的精华传给了他们,那么我们也不必为他们在知识和性格上的特点和局限感到抱歉。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于亚裔教育就没有反思的地方。虽然各种文化都各有长短,但每种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看了关于“虎妈”的讨论,我觉得中国文化中一个是父母的绝对权威,一个是对所有孩子的统一标准,已经不适合时代的现实了。在农业时代,父母一生积累的经验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孩子应该多接受父母的教诲,按照父母的指引成长。而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父母的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当有限的,而每一代面对的机会和挑战都不同。所以父母的绝对权威不仅限制的孩子从别的渠道得到知识和经验,而且造成孩子服从权威,缺乏创造性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和才能要求非常多样化,再也不象古代那样只有“学而优则士”这一条路。所以对于孩子的“因材施教”很重要,需要按照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与他们一起设计和探索成功之路,而不是把一个僵硬的标准(如“全 A ”,“ AP 课”等)套在所有人身上。这也是东西方共同面对的挑战。所以,面对目前关于“亚洲式教育”的讨论,我们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固步自封,而是借此作为自己反省,提高的机会,争取在子女教育上更上一层楼。 【有关文章】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57904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0297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几本有关书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4352 亚裔美国人:考场的霸主,社会的纸老虎 http://bbs.creaders.net/education/bbsviewer.php?trd_id=601662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6861 次阅读|5 个评论
虎妈猫妈,异途同归?
热度 1 fouyang 2011-7-6 15:09
前些日子我探讨了些亚裔学生升学的问题,在读者讨论中自然提到了亚裔的“教育风格”的利弊。正好万维发表一个妈妈和女儿的故事,又引起了子女教育理念的热议。而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杂志发表了一篇子女教育文章“怎样把你的孩子送进心理诊所”(“ How to land your kid in therapy” by Lori Gottlieb, the Atlantic, July/August 2011,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1/07/how-to-land-your-kid-in-therapy/8555/)。这篇文章基本与亚裔教育无关,讨论的是美国主流父母的教育理念。但是我读了之后,却有“他山之石”的感觉。所以我先放下关于亚裔学生升学的问题,来介绍一下这篇文章和我的感想。 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批评美国主流的教育理念,即把“快乐“作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作者认为,过度地追求孩子的“快乐”,把他们与挫折,压力等一切“负面情绪”相隔离,反而让他们长大后感觉不到快乐,而且产生种种心理和人格的问题。作者描述的过于保护,过于放任孩子的父母,虽然与亚裔父母中的“虎妈”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但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我们不妨在此称之为“猫妈”。但是,读完全文,我却感到,“猫妈”,“虎妈”虽然做法不同甚至相反,但在教育理念上却有着共同的误区。以下,我们不妨以该文中谈到的三个问题来对比一下“猫妈”,“虎妈”的异同。 首先,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是个重要问题。“猫妈”对于孩子过于保护,不让他有任何负面的经历。孩子始终有选择的自由而没有任何压力和强迫。“猫妈”既对孩子的成就有很高 的期望,又不认为实现这样的成就需要艰苦的努力。在她看来,“成功”来自于聪明的策略和机会。但事实上,孩子得到很多“选择”并不能变得更明智,相反却变得困惑,而且很容易放弃(因为反正还有其他选项)。甚至在简单的是非问题上,“猫妈”也不是通过阻止和惩罚来传递清晰的信息,而是要“交谈感受”,“挖掘深层原因”,避免伤害孩子的情感。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却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他们变得弱不禁风,不能面对现实世界。当然“虎妈”绝不会这样做。相反,“虎妈”往往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把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虎妈”始终是占据着主宰的地位,孩子除了服从没有其他选择。这种做法,也很不利于健康的人格培养。孩子虽然在学业才艺上成绩很大,却在决策和情感方面不能独立,以致进入成年之后还要补上“teenage”的“反叛”这一课。所以“虎妈”“猫妈”的做法都不利于人格培养。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在尊重孩子的独立与善于引导之间的平衡。随着孩子判断能力的加强而给予他们相应的决定权和责任,为他们步入成年做好准备。 第二,是如何帮助孩子认识现实世界。“猫妈”为了保护孩子的感受,往往给孩子提供扭曲的反馈。表现不如别人时就说“重在参与”;没达到目标时就说“享受过程”。成绩不好不能说“差劲”,要说“特别”:是学校没有能照顾孩子而不是孩子不用功。“猫妈”让孩子沉浸在夸奖之中,每做一件事就换来“好棒,精彩”的掌声。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保护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但问题是,孩子不是永远生活在父母编织的保护圈里,享受这个虚幻的自我印象。一旦他们到了真实世界,需要对自己的业绩负责,需要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破碎。甚至有些人只要不持续地听到赞扬,就会有不安全感。这是“事与愿违”的一个典型例子。而“虎妈”当然不会随意夸奖孩子甚至还给孩子设定了太高的标准。但是“虎妈”对孩子在“竞争”中的地位十分敏感,需要经常评估。于是“虎妈”就非常注意孩子生活中那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如分数,名次,排名等,用那些来衡量孩子的价值。这种做法让孩子认为,人生的成功就在于“成绩单”,而对于没有考试的东西,如个人品质,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生存能力等就可有可无了。而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认知扭曲。我以后的文章还要介绍《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纸老虎》,专门讲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亚裔孩子到了社会上的困境。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保护他们是应该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多出去闯荡,特别是多犯错误,因为这时候的孩子犯错误都能得到原谅,而他们自己可以从中学到教训。而成人后,犯了错误后果更严重,他们也就越发不敢越过雷池一步。所以,让孩子早日在真实世界里“经风雨见世面”,也许比多拿几个奖杯要重要得多。 这篇文章还尖锐地指出:“猫妈”溺爱孩子表面上是出于“爱心”,实际上很可能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感情需要。他们太珍惜与孩子的“感情纽带”而不愿冒任何损害它的风险。特别是父母自己很忙,只有很少时间陪伴孩子时,他们更是乐于沉溺在“你好我好”的气氛中而不愿面对必要的冲突。他们希望自己在孩子心里是“完美父母”更甚于希望孩子成为“完美成人”。这样的父母在感情上是如此依赖孩子,以至现在大学在新生报到后都要想方设法才能把父母“赶走”。而“虎妈”的“私心”就更明显了。“虎妈”们把孩子作为为自己,为家族争“面子”的工具。孩子的表现甚至专业,职业的选择都需要面对“让我出去如何做人”的问题。还有些父母把自己小时候没能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才能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做父母的很难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动机,而是坚持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夜深人静时自己想一想,恐怕还是有必要的。 说到这里,也许需要一个“免责”声明了:这里讲的“兔妈”“虎妈”,当然不是白人和亚裔父母的全部,更不是特指母亲们。即使是算得上“猫妈”或“虎妈”的人中间,做法也有千变万化,我上面说的三条不一定都套得上。我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指出一些常见的理念误区,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关于“虎妈”问题的激烈讨论和众说纷纭,除了反映了大家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心以外,还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毕竟“虎妈”的行为模式并非千篇一律,很难用几个做法来给她们“定性”。而且同样的做法的正确性也是因人因事而异。而我觉得,从更加本质的“理念”层次上讨论,把“虎妈”“猫妈”这“两极”联系起来,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希望本文在这个“理念讨论”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文章: 亚裔学子:大学门槛格外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id=457904 亚裔学子的大学门槛:统计证据一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9766do=blogquickforward=1id=460297 秦川: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http://bbs.creaders.net/child/bbsviewer.php?trd_id=603622blog_id=88326 怡然: 谈谈孩子爬藤与培养领导能力 http://blog.creaders.net/yiranshu/user_blog_diary.php?did=88351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45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子之间(2)
伍加 2011-4-25 19:28
【子女教育(2)】 父子之间(2) 伍加,2011年4月25日,周一 爸爸在脸书上发给我一个请求,说他想做我的朋友。说老实话,我感到怪怪的,一时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这互联网络真是奇妙的世界,有时候你想找朋友聊天时,那不过只是揿一下键盘、点一下鼠标的功夫,不论这个朋友是远隔重洋,还是在万里之外,我们立即便能视频 对话。我常常想,要是古代人也有这项技术,那该避免多少爱情悲剧呀!使用互联网络,它虽然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到近在咫尺,可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虚拟 世界,并没有真正的物理接触;或者说在虚拟世界里,我们没有现实世界里那些危险和麻烦,因而我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在虚拟世界里畅所欲言。 我爸爸和我成了脸书上的朋友。这听起来非常荒谬吧?照理说,爸爸和我是现实世界的朋友,当然也可以做脸书上的朋友;只不过我感到奇怪、甚至是荒谬的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见面,可是我觉得我跟虚拟世界里的爸爸更接近,你说这怪不怪? 我爸爸这一代人都是这样,他们不善于对他们的孩子表现出很亲近的感情,尤其是爸爸对于儿子说些感情亲近的话,总觉得张不开口。当然这与他们这代人的经历和所 受的教育有关。对于他们来说,做一位“男人”,就意味着做家庭的顶梁柱,靠山墙,养家糊口,让家庭成员丰衣足食。至于说表达感情,那是娘儿们的事,说那些 婆婆妈妈的话对他们很难为情,张不开口。男人的形象应该是坚强和勇敢,而不是多愁善感,体贴入微。 给我的印象是,我爸爸和他的父母的关系就不是很亲近。他的妈妈与他不常往来;他的爸爸脾气古怪,说话生硬呆板,从来不说带有个人感情的话。奶奶曾说,爷爷说 话有时让人真受不了,一镢头一斧子地,他的一句话就能把人噎死。在爷爷和奶奶去世之前,我爸爸和他们来往的次数不多;回忆起他们接触的方式,我只能说是客 客气气的,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爸爸对爷爷奶奶很好,这没的说,因为爸爸是位善良的人,但我从来没有看到爸爸和爷爷奶奶十分亲近的样子。 根据我对爸爸这一代人以及他们上一代人的观察,我理解爸爸的行为方式和他表达感情的方式。他不对我说很亲密的话并不表明他不爱我。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爸爸常 常在出差回来时给我们带很多好吃的,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比如说在休假时,他会把我们的脏衣服全都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得整整齐齐。 作为小孩子,我管它衣服整不整齐、干不干净呢?但我也知道,这就是爸爸爱我的方式。除他之外,还有谁会在休假时为我们熨烫衣服、为我们准备好吃的呢? 在我过了二十岁生日之后,我就从没有听到我爸爸对我说他爱我。当然我也从来没有认为他不爱我;我知道有些事容易觉察出来但却不容易说出口来。事实上有许多次,当我想对我爸爸说我爱他时我自己也感到说不出口,做男人很可笑吧? 所以,当我在脸书上收到我爸爸要做我朋友的请求之后,心里真的觉得怪怪的。我已经习惯于与我爸爸保持密切关连系,但不是非常亲近的关系。比如,周日晚上一起 吃顿饭?当然可以。周五夜里一起上酒吧,不合适。如果我接受爸爸做我脸书朋友的请求,这就意味着爸爸会了解我的一切:我的朋友圈,我和朋友们的往来,我的 随机想法,我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我对其他人的评论,等等等等,这些全都被爸爸一览无余……这是不是有点对我私有领地的侵犯呀! 当然,我没有别的选择,我必须接受爸爸的请求,把他加入我的脸书作为我的朋友。如果拒绝,我有什么理由?不过在我摁下“接受”键之前,我重新审查了我以前贴 过的帖子和照片,把自己的脸书用户帐号认真清理了一下。我曾经想重新开启一个全新的帐号用于我的老朋友等,而用原来的脸书帐号让爸爸和我的雇主等人查看, 让那些了解我的个性表象的人来查看这个“干干净净”的脸书账户。 但 是最终我没有开启新的脸书账户,我还是决定接受我爸爸作为我当前脸书的朋友,对待他就跟对待其他脸书朋友一样,毕竟他是我爸爸。然而,我并不确信我应该怎 样和他在虚拟世界里沟通,我甚至不敢看他的脸书个人资料:他会不会把他和妈妈的那些抱在一起喝酒的照片贴在他的脸书上?他们这样年龄的人有他们的风格,他 们认为很酷的东西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怪事怪物。他会不会有稀奇古怪的个人兴趣,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爱好,比如剪贴“美国偶像”之类的东西?他 会不会在脸书社交上出丑露怯,尽出洋相,或在别人的帖子后面胡说八道,贴出些令人挠头的评论? 伍加,2011年4月25日,周一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2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子之间(1)
伍加 2011-4-23 19:46
【子女教育(2)】 父子之间(1) 伍加,2011年4月23日,周六 现场演唱录像: http://youtu.be/VlGLuRlhW3c http://youtu.be/VlGLuRlhW3c iframe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width="480" height="390" src="http://www.youtube.com/embed/VlGLuRlhW3c"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iframe 对于 Cat Stevens 的歌《Father Son》,我更喜欢的是它的歌词,歌词原文如下: Its not time to make a change, Just relax, take it easy. You're still young, that's your fault, There's so much you have to know. Find a girl, settle down, If you want you can marry. Look at me, I am old, but I'm happy. I was once like you are now, and I know that it's not easy, To be calm when you've found something going on. But take your time, think a lot, Why, think of everything you've got. For you will still be here tomorrow, but your dreams may not. Son: How can I try to explain, when I do he turns away again. Its always been the same, same old story. From the moment I could talk I was ordered to listen. Now there's a way and I know that I have to go away. I know I have to go. Father: Its not time to make a change, Just sit down, take it slowly. You're still young, that's your fault, There's so much you have to go through. Find a girl, settle down, If you want you can marry. Look at me, I am old, but I'm happy. Son: All the times that I cried, keeping all the things I knew inside, Its hard, but it's harder to ignore it. If they were right, I'd agree, but it's them you know not me. Now there's a way and I know that I have to go away. I know I have to go. 对于这段歌词,伍加尝试翻译如下: 父亲: 现在还不必改弦更张, 放松点,别惊慌。 你还年轻,这没法子, 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找个女孩,别再浪荡, 如果合适,就步入婚姻殿堂。 你看我,虽然老了,但过得很爽。 我曾经像你这样,年轻但很迷茫。 需要沉着冷静,遇事不慌。 凡事三思而后行, 权衡利弊,避短从长。 明天虽然还会再来, 但不一定还会有同样的梦想。 儿子: 我该怎样向你解释呢? 当我要解释时,他又转身离开。 他总是在重复同样的话,讲同样的老故事。 从我会说话时起,就被教育要听话, 现在,我有自己的主见了, 我知道我必须离开。 父亲: 遇事不必急,不必慌, 坐下来,慢慢讲。 你还年轻,这没法子, 你生活中还会有很多很多的风浪。 找个女孩,别再浪荡, 如果合适,就步入婚姻殿堂。 你看我,虽然老了,但过得很爽。 儿子: 当我要哭泣时,总把痛苦深藏心间。 这很难,但更难的是对它视而不见。 他们如果是对的,那也只是对他们合适, 现在我有自己的主见, 我知道我必须离开。 伍加,2011年4月23日,周六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进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症结在于农业户口背后的土地权益问题!
王惜宝 2011-3-20 09:57
关于如何保障进城农民工的权益问题,是最近几年一个关乎民生的焦点问题。两会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不停提议和呼吁,要公平、公正对待进城农民工,保证农民工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各项权益。可是至今问题还是迟迟得不到解决。原因何在?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农民工农村户籍背后的土地(含宅基地)的利益分配问题! 一个农民工从农村进城打工,他是在保原有土地利益的基础上来争取额外的收益!因此同样的劳动,农民工可能会得到更少的保障和权益。如果他在进城打工的同时,能够退出土地权益,这事就相对容易解决,就像原来的大学生进城上大学一样,这样他才能与城里人在公平的条件下去享受同样的利益保障。因为,一个没有土地的城里人,如果没有工作将是一无所有!同样的工作,给1000元农民工可以干,因为1000元是在他土地保障基础之上的1000元。但城里人可能不会去干。因为对城里人来说,1000元可能维持不了他的生活。 有的人可能会说,农村的土地不值钱,没有什么效益。这是一个城乡发展的区域化差别问题,是暂时的,农村的土地迟早会值钱,农民只是不在存钱,而在存土地。即使不值钱,我想没几个农民兄弟愿意退出土地权益吧。 所以,农民工在占有附加土地权益的基础上去与没有土地权益的城里人去争平等的城市权益,显然有失公平! 如果现在的农民工的权益可以与城里人一样,那些退出土地到城里上学,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们该如何? 所以 ,农民工如果愿意退出土地权益到城里落户,去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同时,那些不愿意在城里工作的城里人也可以到他所选择的农村落户,去分得当地的土地权益,这种双向流动的政策才能体现公平! 当然,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自由流动和权益保障,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必须要实现土地权益的全国统筹! 因为,假如一个来自湖南的农民工来到北京打工,他可以退出土地权益,可他的土地权益是还给了湖南省,到了北京以后,北京得不到他退出的土地权益,北京当然也不会拿北京人原有的权益去分给来京的湖南人。但是 ,土地财政是当前一个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要实现土地权益的全国统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有的关于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包括同工不同酬、社保、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此!
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海40万农民工子女即将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热度 1 陈龙珠 2010-8-27 09:04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 召开的推进素质教育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9年,上海市投入36.9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享受免费教育,在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上。至本学期开学,在沪的40万外来务工者子女中,享受本地免费义务教育的孩子已占97.3%。 今年内,上海市将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实现对农民工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   据了解,上海市18个区县中,目前已有15个区实现了农民工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农民工同住子女中约有70%进入上海市公办中小学就读,30%学生进入由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同样可获得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表示,目前在上海仅剩下1万余名外来务工者子弟,仍就读于22所需缴费就读的简易学校。这些学校中间,经过整改审查符合上海市办学条件规定者,将获得民办学校资格,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办学轨道。那些无法人资质和相应办学条件,存在学生安全和食品卫生等隐患的草台班子学校,则将最后消失。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学生将被接收进公办学校或合格的民办学校,享受免费教育。   据悉,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上海,带来非沪籍与沪籍学生受教育条件上的不均衡,成了上海基础教育在均衡优质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2009年上海9个中心城区中小学生人数仅占全市学生数的31%,9个郊区的学生人数比例则高达69%。上海市政府因此将教育资源的均衡优质建设重心全面转向郊区。去年新竣工的学校六成以上建在郊区。宝山、嘉定等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区纷纷采取政府履责、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等办法,不仅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求学问题,还通过成立联建体、由优质公办学校帮带、划片开展教研活动等方式,推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师资培训及早走上正轨,将其纳入正规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提高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使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沪籍学生享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女儿十八岁生日的信
jizesheng 2010-6-20 18:46
致女儿十八岁生日的信 可淬,亲爱的女儿: 今天,公元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九日,是你十八岁的生日。 爸爸妈妈首先祝贺你,走过了人生最轻松和快乐的十八年。你就像一只雏雁,已经丰满了羽翼,将自由地翱翔于蓝天。从今以后,你已成人,将成为具有独立承担一切法律责任的中国公民,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亲对你今后的所作所为只有建议权,只能提出建议,而一切行为则取决于你自己。 你生长在一个大学教授的家庭,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你与别的工人、农民的孩子相比,在家庭影响和接受初等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孩子无法相比的优越性,有多少孩子还要为交不起学费和书本费发愁。当然,也正是由于你自身的努力,才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取得这样令父母和家人骄傲的成绩,全家人都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不要忘记,有许多孩子即便跟你同样努力,甚至比你付出的更多也可能不会有你这样的成功。 当爸爸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说你在全校名列前茅时,别提心里有多么高兴了,真的比爸爸自己取得成绩,听到领导表扬时还兴奋。 爸爸爱你,但也曾经打过你,爸爸其实在打你的时候,心里也是流着血的,哪一个做父母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爸爸也没有办法,爸爸是在维护做爸爸的尊严,已经无法论对错,在这里爸爸向你道歉,真心地向你说一声:对不起!今后你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认为是对的,而其他人,甚至比你更强势的人认为是错的,你要主动去应对,要善于总结自己的过去,接受教训,有些事情,如果放到历史中去甄别,则当初的一己之见,或者说牺牲,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你的智商在同龄人中,应该说是高的,但在情商方面,或者说是为人处事方面,今后还需要锻炼,要谦虚,要善于与人合作,要学会与周围的人打成一片,无论是比自己高的人,还是比自己低的人,都要给人以尊重。你还要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爱护你的亲人、朋友,从关心爱护别人当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亲戚朋友都在宠着你、关心你,都在围着你来转,由此养成了你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习惯,以后可不一定是这样,在你人生的旅途上会有险滩、沙漠,也会有绿洲;会有鲜花、掌声,也会有嫉妒和白眼,你要学会主动去适应,要能够忍受挫折和失败,要不怕困难。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骄傲、不要不可一世,在遇到困难或遭到打击的时候,不能意志消沉,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快乐地生活。 你要坚强、要自信,踏踏实实地、轻松愉快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亲人永远会为你保驾护航。 你的爸爸妈妈,写在女儿十八岁生日之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次体会“身教重于言传”
honluo 2010-6-2 08:00
昨天晚上,对女儿大动肝火了一次,起因很简单,大家都认为她该早点睡觉,结果她总是用各种理由推托,结果惹得她妈妈懊恼!接着我和她妈妈懊恼,最后当然是惹得我懊恼了,于是,给她做了一次规矩! 所谓做规矩,就是我严厉教育她,她大呼小叫的,没有人来救她! 女儿大呼小叫了半天,发现外婆和妈妈都不会来救她,最后屈服了。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我很满意的,因为女儿只是屈服了,不是认识到自己错了。过程中,女儿脾气之倔强,让我非常吃惊,小小年纪大有宁死不屈的味道!讲到生病的时候,她居然说了:生病就生病,你不要管我!天!一个4岁的小孩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让我大有一种危机感!现在是4岁,可以这样教育,14岁该如何教育,24岁又该如何教育?! 在外面上课,我常常和学员分享一个观点,培养孩子,重要的就是:好心态、好人缘和好习惯。现在想来,什么是好习惯?做父亲的,该反省反省了~~~~~~~~~~ 反省我们做父母的,其实我们自己就没有把早睡当成一回事情,然后对女儿不断提要求的时候,自然不会让女儿觉得早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或许在她的眼里,父母都不急着睡觉,而且还可以陪我玩,为什么要我早点睡?!我们常说,是为了她好。天知道什么叫做为了她好。扪心自问,自己活到现在,才知道父母的好。作为一个4岁的小孩,如何理解????? 有点焦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教育女儿,但隐约地觉得身教重于言传这句话大有含义,光靠做规矩,可能培养不出我们希望的孩子,如何培养习惯值得我这个做爸爸和她妈妈的思考!
个人分类: 家庭之乐|3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孩子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txj818 2010-4-30 15:24
孩子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其实这一篇应该算《孩子的产出和产能》的续篇。最近听了一个电台广播,谈到了大学生的如何学习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什么是显性知识呢?美国的MBA打了一个比方:在学校里学校教会了学生去烧一壶开水,学生学会了,这是显性知识;学生毕业了去单位里面,要去找茶壶,这个学校没有教,找茶壶的能力就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应该是一种经验、一种机能和一种环境适应能力。 从这个概念里,想到了一些关于宝宝学习的问题。一个小孩子,女孩说话早有点(一岁半左右),男孩说话晚一些(一岁半到两岁左右)。刨去睡觉适应环境、吃奶和睡觉的时间,宝宝大概用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周围的语言(包括方言)。没有语法学习,没有课后作业,为什么就学会了呢?原因是宝宝超强学习隐性知识的能力。相比之下,很多人读到博士了,英语学了有十三年之多(从初中算起),说不会说,写不会写,就阅读理解还差强任意。为什么呢?显性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强行灌输的。其实发挥隐性知识学习能力不难,就是一个环境。要不有人说,去了美国,一个月英语就达到了美国人高中水平(已经很高了)。 其实,宝宝有很多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没有开发。比如很多孩子需要爸爸妈妈喂饭,他们喜欢吗?泊言现在已经不满足坐在小车里等着吃饭(听宝妈说的,我不在家没有看到),要求自己坐一个椅子,而且要用筷子,过年的时候用筷子叉了两个饺子喂我。呵呵,我已经感受到40年后我的德性了(生活不能自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感动的。后来有一次我们三个去吃自助餐bigpizza。泊言强烈要求自己吃饭,看着他一会拿起餐盘里的比萨咬一口,一会打开水壶喝口水,觉得越来越像个大人了。我盘子里的香辣酱和他妈面前的冰欺凌,他是绝不会动的,俨然一个遵守就餐礼仪和自我约束的成年人。我和宝妈觉得有趣,发现他有时撇着眼睛看我和爸妈怎么吃饭。虽然有时候饭会掉在身上,食物的大小和嘴巴也不成比例。但是泊言经过锻炼,已经进步很多。例如,遇到不熟悉的食物时候他通常先用指尖碰一碰,确定不烫,然后轻轻舔一下,确定是否复合自己的口味,当然目前自己还不懂得均衡营养(其实很多大人到现在也不知道)。我和宝妈商量给宝宝做了一件吃饭专用服,任凭他用手也好,用筷子也好,用叉子也好,吃完把衣服用水一冲就干净。呵呵,这是借鉴我在大学时吃麻辣火锅的经验。其实有时候,父母放权,能够诱导孩子主动学习隐性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大片上,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一会做个树屋(动画片《小怪物》),一会破解了五角大楼密码(《秘密战争》),甚至开办一所大学(《毕业通知书》)。其实孩子智商没什么区别,就看我们怎么去释放他们的主动性了。 其实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埋怨自己的老师水平差。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学生们有没有问自己是否去主动学习了呢?在工厂,演艺界,都还存在着师傅制。当然,师傅不可能教你很多,起码他会行使否决权,就是批评。当然不排除,有些素养很差,公报私仇的。更多的时候,徒弟是主动去选择,去问,去挨批评,去学习,去训练。 如果父母当了师傅,应该不会公报私仇吧? 那么怎么促进宝宝主动学习隐性知识呢?我想了想总结了几种,如下所示: 一、父母除了道德标准(如要别人东西吃)和巨大的物质损失外(如把笔记本从桌子上推到地上)外,其它方面尽可能的不干预,如吃饭,玩水等。 二、父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如,父母少上网,少看电视,多看书,作出模范姿态;提高古文鉴赏以及英文口语能力,为宝宝构建自主学习能力。 三、在策略上,学会如何勾引宝宝。如,讲到《哪吒闹海》,只讲到哪吒莲花化身,预知后事如何,自己认字看书,顺便告诉他,《大闹天宫》更精彩。 四、掌握表扬和批评的比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表扬的效果比批评好,但太多的表扬使宝宝容易骄傲,太多的批评打击自信心。一般情况下表扬多于批评,6比1比较合适。 五、尽量放慢家里现代化的速度,如电脑,豪宅,私家车。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刘备东吴成亲的故事吧。书还是要大力发展的。泊言最喜欢去我和宝妈的书房,总是围着环绕的大书架转来转去。 有的父母说,你说的不符合我们家状况。我们就是喜欢开着私家车送宝宝上学,就是喜欢周末去郊外踏春,就是喜欢开车冒雨去吃大餐。那么,问一个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其实很简单饮食男女。在饮食的时候是否顾及到长远的男女问题呢。这个问题太大,有空再细说。呵呵,一家之言,了了絮儿。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76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万历皇帝想到宝宝的教育
txj818 2010-4-30 15:22
最近偶然看到了明朝万历皇帝的上课的课程表,主讲老师是赫赫有名的张居正。如下所示: 张居正之日讲仪注八条: 1.每日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 2.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奏章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侍侯,皇上若有所咨问即召臣等至御前将本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3.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字(练字)官恭待皇上进字毕,若皇上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侍侯,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 4.近午初时,进讲通鉴(即资治通鉴)节要,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5.每日各讲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即问臣等,再用俗说讲解,各求明白. 6.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帖,随意书写一幅,不拘多寡,工夫不致间断. 7.每日逢于日出时请皇上早膳,毕,出御讲读,于膳毕,还宫. 8.查得先明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本月若遇风雨,传旨暂免. 很多人认为当皇帝很舒服,其实不然。皇帝这个职业需要从小培养,按照这张课表上课,哪个孩子能吃得消。久而久之,日常生活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他周围的环境。如万历年间的青花瓷上的花纹,通常画的密不透风,看过的人都感觉到一种烦乱和压抑感。 现在的小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科目众多,作业繁重。被学习任务压的透不过气,还当不了皇帝,亏不亏呀。这还不算,很多孩子还被家长推着去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兴趣小组,一年下来,孩子什么没学会,家长倒是琴棋书画都会了。其实,很多辅导班不是孩子想学,而是家长想让孩子去学。没有兴趣,没有动力,钱花了,效果呢? 另外很多学习班让人感到费解。如轮滑学习班,为什么要去学呢?首先,觉得学了没有什么意义,不但起不到有益的作用,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比如穿着轮滑去上学,会不会出车祸?其次,有必要学吗?将来上大学去食堂打饭,交学费,是不是也要去参加学习班呢?其实业余爱好最大的乐趣在于探索和琢磨。如果你的爱好专业性很强,或者容易出现危险,那有必要参加学习班,如学开飞机和攀岩等。 有的家人可能要问,是任其发展还是督促发展?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比如人世间杀过人的人应该占少数吧,那也就不会有判处死刑的危险,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在死刑这条线以外活动,一辈子都不会越过界限。在这个界限外,你可以作很多事情,不会有性命之忧。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乱画,孩子一开始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墙上、床单上、沙发上到处乱画。很多家长不管,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加干涉。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在公共汽车上画到别人的衣服上呢(彩绘不属于这一范畴),家长和孩子会不会被别人骂呢?而有的家长这儿不让画,那儿不让画,有可能你在扼杀下一个齐白石。那怎么办呢?这时的家长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帮孩子画一条线。只能在某些地方某些器物上画,至于画什么,怎么画,画多长时间,不加干涉。 天地之间,上面是白云和太阳,下面是草地和山峰,中间是什么?是空气。 一家之言,了了絮而。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李白的误解想到了孩子的教育
txj818 2010-4-30 15:20
对李白的误解想到了孩子的教育 ?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应该都知道李白的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这首诗作为孩子的启蒙诗篇。为什么要教这首诗?有的父母说意境很美,也有的父母说感情很真挚。为了让孩子听得懂,用口语化的语言来给孩子解释。 通常父母们会说月光照在床前。问题出来了,这第一句就有问题!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这首诗存在着一些歧义。首先,如果睡在床上,怎么举起头?怎么低头?难道把头伸在床外吗?其次,我查阅过唐朝的建筑,通常唐朝的建筑都有飞檐,而且古代的窗户和现在不一样,不仅小,而且开启的方向也同现代不同。大家都看过电视剧,古代的窗户是自下向上打开,飞檐+窗户,月光是照不进来的,窗户和床还有一段距离,即使照进来也很难照到床边。那么难道李白写错了? 其实这里的床,不是现在我们的床,而是胡床。胡床什么呢?就是少数民族用的一种器物,通常游牧的时候折叠起来,捆扎在马背上。休息的时候,解下来坐上去休息,捆扎在马背上,也叫马扎。有另一首李白的诗为证.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大意是:我的头发才刚好盖住额头的时候,常折下花兒在门前游戏。 你把竹竿當马兒地骑來骑去,我们两人绕着小马扎追来逐去。这里的床明显不是我们之前所认为的床。解释为马扎是比较合理的。比如现在重庆和四川管蚕豆叫胡豆。由此可见,《静夜思》里的李白当时是在院子里,可能是坐在马扎上酌酒赏月。后面的一系列场景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了。 呵呵,说了一大堆,要说一下对孩子的教育。其实父母教给孩子的很多东西,多少有点理解的偏差,正如上面两首诗一样。孩子嘛,没有鉴别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如本人,小时候问父亲,健美运动员怎样才可以长出一身的肌肉,父亲告诉我,吃100只鸡就可以了。到了初三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想必你也接受过这种知识吧。当然那时的信息不发达,也没有网络,父辈们都去上山下乡了,教育程度也比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呀! 其实这就是我要说的正题,对于父母而言,经常遇到孩子提问题,不知道的不要随便地杜撰后告诉他。不良后果有几个:一是当他有一天知道真相的时候,对父母产生了不信任感;二是对孩子认知结构造成伤害,影响以后的学习。如吃100只鸡就长满一身的肌肉,那么吃100只鸭有什么不同呢?100只鹅呢?吃99只会怎么样呢?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还会提出很多特别的问题,如: 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是妈妈生的,妈妈喂的,要爸爸有什么用? 为什么我站着尿尿?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等等 呵呵,太多了,很多父母要不胡乱编个理由,要不说你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我表妹5岁的时候(当是我已经22岁)曾经问父母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的父母不知如何回答。我那时好赖也是个大学,自告奋勇担当了教育小孩的责任。我撇开孕育的过程,在她们家的黑板上,配合图画的方式,把高中学习的染色体和遗传变异理论讲了一遍。她听得很认真,中间还问了几个问题,效果很好。后来还说将来要学医,不知道是不是当年我给她灌输的这些东西起了作用。 那么如果孩子问怎么办?如果父母不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知识烟波浩渺,有些知识不知道,也没有什么可丢人的。现在的信息工具很发达,大量的知识可以在网上查到,当然也要理解后再接受。你可以给孩子说,妈妈(爸爸)想一想再告诉你好吗?我想,孩子也会欣然接受的呀。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父母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其实提问题比回答问题还要困难,问题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也要能起到引起积极思考的作用。问题太大,孩子回答不上来容易引起挫败感;太容易起不到启发的作用;太无聊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我就见过一个,抱着孩子问,哪辆轿车好看,爸爸买这个好不好? 有意思吗?? 有人说,有了孩子,是给了父母一个第二学习的机会,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当然,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哟。希望父母们珍惜这个课堂。 一家之言,了了絮而。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39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孩子的“产出”和“产能”
txj818 2010-4-30 15:19
孩子的产出和产能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郑州一高三学生真牛,一口气考上9所国外大学。乍一看题目,感觉厉害,仔细阅读了详细内容,感觉真的很厉害。呵呵,厉害的不是这个高中生,而是他的父母。 为什么呢?文章的后面附加了注释,指明了申请国外大学的方法。先看看再说,如下所示: 一、必须参加SAT(美国高考),雅思或者托福考试。托福和雅思考试每月都有,而SAT考试在内地没有设考点,考生必须去香港、澳门等地考试。一般来说,考生如果没有SAT成绩,申请美国大学时,很难申请到奖学金。 二、选学校时,一定要看清对SAT或雅思、托福成绩的分数要求;用英文写个人申请,个人申请各学校要求不一样,有些需要写自我介绍,有些需要写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找老师开推荐信,一般来说国外大学都需要三封推荐信,这三封推荐信最好是班主任写一封 (对学生综合评价)、理科任课老师写一封(对逻辑思维能力评价)、文科任课老师写一封(对形象思维能力评价);找学校开成绩单。这几项都准备好后,将电子版和纸介档案同时邮寄至所选学校。 三、申请通过以后,有些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电话或视频面试。 四、等通知书,申请护照。 单是第一条就让我佩服学生的父母,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去香港和澳门吧。吃低保的学生父母应该没有这个能力吧?另外,我简单地在网上查了一下SAT的介绍。一个考生可以参加多次SAT考试。每所大学对于多次考试成绩态度不同,有采用分科最高成绩组合;也有学校取最高的那次考试成绩;极少数高校采用平均值。换句话说就是,就高不就低。因此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很多学生就多次报考,在香港有6个考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学生还跑到韩国去考。天啊!好厉害。2009年的报名费费用是63.5美刀,另加10美刀的服务费。今年价格有所上调,大概100美刀左右。一年考七次的话,按照今天的汇率(1: 6.8262 )来算的话(不排除人民币升值),大概是5000人民币左右。 上面费了很多话,究竟要说什么呢?父母为什么要这么穷折腾?(花钱+港澳游)孩子愿意远渡重洋吗?(去美国看老美怎么欺负中国,或者来个吻瘫机场的壮举)出国上学就一定比国内好吗?(浙大海归跳楼事件)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我和宝妈也谈过这个问题,想让泊言成为什么样的人。说来说去,才发现都是自己的想成为的那种人?为什么要成为那种人呢?时髦,有面子,比面人强,对某些现象不满而逃避?呵呵,可能都有吧。那宝宝会怎么想呢?我猜,大概和你想的不一样吧!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产出和产能的区别。什么意思呢?比如你生产了一个笔记本电脑,摆在桌子上,不去用,这只是个产出;而你用它计算,写文章,在网上作生意,发挥了很多作用,这就叫产能。同样对于孩子的培养也是这样,你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成为这个家,成为那个家,拿到这文凭,那个文凭,这只是产出。如果孩子真是花巨资学了钢琴,学会了欣赏美,感受心灵,那就是产能了。我和宝妈去过刘诗昆钢琴课堂,看到很多母亲(鄙视爸爸们)陪着孩子学钢琴。看着东张西望的小不点,很难知道有几个是在感受心灵。一年下来,孩子没学会,妈妈倒是琴棋书画都精通了.呵呵!当然有的父母可能会反对我,不会才要去学的嘛,这话不假。但是起码父母应该弄清了再给孩子选择呀。宝宝班上的同学去学钢琴,我们也去;去学轮滑,我们也学;去游泳,我们去办年卡。 很多父母注意到的仅仅是产出而已,参加的活动究竟有多大的产能,不知道,也顾不上知道。反正就知道多多益善吧,悲哀呀!可能有的父母会批判我和宝妈,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随便吧,怎么说都可以,起码我们知道葡萄不都是甜的嘛,呵呵。 那么怎么调整对宝宝的期望呢?其实我和宝妈是这样想的,希望孩子是个善良、快乐、心灵安静、自尊、具有判断力、会享受生活的人。所有的教育和选择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当然也要设置一个底线:大学还是要上的!而且是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重点大学。分数没有北大和清华高(考着太累),但是历史悠久,积淀较深,对一个人一生,甚至子孙都有影响。此外,不刻意培养某些能力,父母需要缔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成长。当然,做到这一点很难,所以需要父母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心智能力,扩大产能嘛。
个人分类: 子女教育|44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大女儿个头猛窜 踢足球拉老爸观战
nevergu 2010-4-19 07:52
奥巴马大女儿个头猛窜 踢足球拉老爸观战(组图) 奥巴马与大女儿    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轻松地穿上黑夹克,戴上黑色棒球帽,到西北公园的鲁道夫足球场看女儿玛丽娅踢足球。   大家都知道奥巴马爱打篮球,爱看棒球,其实奥巴马全家都是运动健将。奥巴马上周才在美国职棒大联盟MLB国民队的主球场为本季球赛开球。   尽管奥巴马全家都知道搬进白宫之后,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在公开场合出入,但是他们还是努力让两个女儿过着正常生活。今年1月,奥巴马夫妇花了一个周末上午,观看小女儿萨莎在马里兰州的切维契斯社区中心打篮球。17日奥巴马又轻车简从地变身为大女儿的球迷,跟着一群穿着足球装的女孩握手聊天。   美国媒体刊出了奥巴马在球场的照片,结果摄影机更有兴趣的是绑着小发辫,穿着白色T恤、黑短裤、白长袜的玛丽娅。奥巴马2008年当选时,玛丽娅还是个小女孩,一年多后,身材高瘦的玛丽娅只差爸爸半个头,而奥巴马可是个187公分的壮汉!   玛丽娅从婴儿时期就跟着老爸老妈跑选举,和妹妹萨莎比起来,玛丽娅成熟许多。奥巴马刚当上总统时,许多人就议论纷纷想知道当时才11岁多的玛丽娅身高多少?未经证实的数字是5尺6寸,相当于167.64公分。   住在芝加哥的自由作家何顿(Jillita Horton)当时就写道,小孩子几个月就能长高好几寸。果然没错,奥家有女初长成,今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当天才要满13岁的玛丽娅现在看起来约有175公分高,站在其他足球队员身边,宛如鹤立鸡群。   不过长得再高,在奥巴马和米歇尔眼中,玛丽娅和萨莎都还是小孩子。米歇尔很早就限制两个女儿上网、看电视和打电话的时间。米歇尔也曾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透露,她和奥巴马都亲自跟女儿说明社交网站Facebook可能带来的危险性,每次小孩在计算机前面,他们就不时询问女儿们在计算机上做什么。   相反地,奥巴马夫妇很看重女儿的阅读习惯。米歇尔在许多学校演讲时,从不掩饰她喜欢努力读书,考试得第一。先前奥巴马在全美演讲,推销医疗改革方案,经过书店,也不忘给女儿买故事书。   身为美国总统的女儿,玛丽娅和萨莎在白宫的生活跟一般青少年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她们也有很着迷的偶像,那就是年仅17岁的加拿大歌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   不过玛丽娅和萨莎跟一般青少年不同的一点是,她们请得动贾斯汀-比伯来白宫过圣诞节,去年复活节,贾斯汀-比伯又来参加白宫的滚彩蛋活动!   至于贾斯汀-比伯对奥巴马有什么印象呢?他说,跟奥巴马见面还算酷,但是奥巴马不大会念他的姓,把比伯念成了拜伯(Bye-ber)。媒体没有披露玛丽娅知不知道老爸的这件糗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育儿漫谈:“高指标人”和“多情趣人”
热度 2 fouyang 2010-3-19 07:33
一年一度的大学发榜日又来到了。怎样教育子女,把他们送进名校是这个季节的热门话题。在这个科学化,精确化的时代,大学挑选学生也依赖于一串数字:GPA,SAT,AP课数,等等等等。据说其他方面的考量也是数字化了,比如自我介绍写得好得几分,当学生会主席得几分, 乐队第一琴手得几分。。。都有一定之规。招生官员们大概就象我们在网上买照相机,按着密密麻麻的性能表逐项比较,筛选最理想的产品。我们爸爸妈妈的任务,就是设计,制造出高指标的孩子,帮他们跨进名校的大门。更困难的是,大学的定量评估公式是锁在黑箱里的,我们很难对症下药。父母和孩子能做的,一方面是通过各种传闻,故事去揣摩大学的偏好,一方面是尽全力把每件事情做好,哪里都不能失分。所以,可以说在美国进名校一点不比中国的高考独木桥轻松。 我也制造过一个高指标人。我的大女儿高中全A,SAT和AP考试全部满分,学术竞赛,社区服务,领导才能,个人才艺等都拿得出手。最后她如愿以偿被所有申请的大学所接受。但是她进了大学后,却经历了一个相当辛苦的转型过程,开始寻找自己在课堂以外的热忱和追求。她介绍给我一个网站:Study Hacks 【注一】。 博主Cal Newport是MIT的博士。他以博客和出书的方式宣传一种非传统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和家长中引起了相当的注意。这篇博文就是受他的启发而写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要上名校,除了上面说的面面俱到的高指标外,还有一条路,就是在各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有一,两件事做得特别好。特别是要有自己独创的活动,如发表科学论文,创立慈善组织,发起社会运动等。我们不妨把这种策略称为一枝独秀。这个途径听起来不那么辛苦,但实际上耗费的心力更大。因为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虽然需要很多努力,但毕竟是被动的,完成老师,家长,辅导员等布置的任务就行了。而要把一两件事做得特别好,就需要自己策划,创新,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和策略。要做到这些,光有吃苦肯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而需要对这些事有着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兴趣。所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条路径,真正走的人却不是很多,特别是在华人家庭中间。 面面俱到和一枝独秀不光是策略的不同,结果也不一样。面面俱到的做法虽然也有课外活动,才艺训练等。但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性能表上填补一个空白。而一枝独秀的努力目的不是证明自己,而是让自己成长,在这些活动和努力中丰富自己的经历,寻找自己的梦想。面面俱到培养出的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聪明肯干,能适应大学的挑战,在大学成功地生存下来,进而读上研究生,医学院,法学院等等。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高指标人。而一枝独秀培养出的,则是具有强烈热情,对自己有很好了解的人。他会利用大学的资源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关注的不是教授和书本的要求而是自己的梦想。他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发生兴趣,而且为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好奇愿意花力气去学习,探索。我们不妨称这样的人为多情趣人。当然,高指标和多情趣是对立的统一:只有指标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去发展各种情趣。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才可能做出取得高指标需要的努力。这里说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怎样才能成为多情趣人呢?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给自己一定的自由时间。在今天的学校环境,除非你是天才,否则要做一个好学生很不容易。那么多的功课,项目,课外活动,很容易就占用了学生所有的时间。通常老师和专家的训导也是:学会安排时间,利用每分每秒做有益的事,把一切纳入计划管理之中。这固然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有了合理详尽的计划,可以保证预期的任务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成。但是另一方面,计划和预期本身也是限制。它使得生活没有了惊喜和意外。我们的兴趣很可能就因为不在计划之中而被扼杀。所以一定的自由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时间很可能被浪费掉,但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所以,必须承认这一开始就有冒险的成分。这特别是对于华人家长,更是一个考验。研究表明,家长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关心有正面的作用,而家长的控制则有反面作用【注二】。也就是说,家长表现出对孩子活动的兴趣,但不参与孩子的决定,是最有利于培养兴趣和动力的。然而,要看着孩子虚度光阴甚至犯战略战术的错误而不出手救援,还真需要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呢! 兴趣,动力和分析力,记忆力一样有天生的成分。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策略。有些孩子可以给更多的自由,而另一些孩子却需要比较多的督促。但是另一方面,兴趣和动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例如,有一个教育青少年善用空余时间,远离毒品和犯罪行为的项目叫TimeWise,只通过六堂课,教会孩子们如下知识:善于利用空闲时间的重要性和益处;要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的平衡;发展兴趣和控制无聊的感觉;计划和决策的技巧;时间管理技巧;总结和应用。调查结果发现,通过这短短的训练,孩子们的兴趣和内在动力都有增强,主动性和计划,应变能力也有提高。当然,这个项目的目的不是培养明星学生而是预防青少年犯罪。但是其中的原理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注三】 美国国会赞助一个奖励项目Congressional Award【注四】,是帮助青少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的一个有用工具。这个项目不是关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竞争,而是参与者对自己的挑战。参加的人在学术,才艺,个人发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目标,然后花几年时间去达到。最高成就的金质奖章(每年几百人)可以到国会去领奖,有本选区的议员接见和发信祝贺。这种正面鼓励对于激发孩子的动力和坚持是很有帮助的。 成为多情趣人不是上大学的捷径,而是为一生积累宝贵的财富。多种自愿参与的活动能提高一个人的内在动力和好奇心。这样的人会更开放地接受新事物,对于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东西会更多地感到兴趣和吸引而不是不安和疑虑。他们会更强烈地追求和欣赏新颖,复杂和多样的事物。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好奇心的人具有较高的智力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他们也更可能健康和长寿。而且他们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更满足的社交生活,自己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注五】。所以,培养有情趣的孩子,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呢。 在这方面,股神巴菲特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并没有埋头读书。他从小就对金钱特别感兴趣,想出各种花样赚钱,以后一生都追随自己的热情和信念从事投资。而他的子女们也各有自己的道路。除了从事家庭的慈善事业以外,他的一个儿子做过企业主管,也自己出过好几本书。另一个儿子是音乐家,得过艾米奖。他的女儿大学肄业,当过秘书和编辑,后来主管慈善基金。巴菲特的名言是:我会给他们足够的钱去干一些事,但不会给他们太多,使他们不用干事。我们华裔家长一般都愿意支付孩子的大学学费,但那毕竟是我们希望他们走的路。在那以后,当孩子们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即使是我们不熟悉或不认可的,我们还能热忱而明智地支持,帮助,激励他们吗?也许这才是对父母爱心的真正考验吧。 做多情趣人不光是孩子们的事,也是一生的功课。人生一世,都是在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事之间求统一,求平衡。人到中年,对于指标的压力不象年轻时那么大了,更是追求情趣的好时光。发展,追求自己的兴趣,是身心健康和生活充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成就事业的利器。比如前不久我谈到的书《The Unthinkable》,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它讲述了一个很重要,但又未被人们系统了解的问题:如何基于人的本性来防灾救灾。书的本身逻辑条理清晰,却用许多古今美外有趣的故事贯穿起来。而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出人意外的统计数字的背后,又有着作者扎实的功课,包括亲身体验脑扫描和心理测试。这本书的作者Amanda Ripley是Times的记者。她参与九一一事件的报道后,对人们面对灾难的反应发生了兴趣。于是她关注了包括喀翠娜台风的许多灾难事件并广为采访,收集,历时七年才写出这本书,成就了一个事业。当然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职业允许她追随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但是我们每个人,是否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条件呢? 其实博客世界,也是我们培养,发展和追寻自己兴趣的好天地。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博主,毫无疑问都做到了高指标人。然而,在博客世界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让自己变得更有情趣,是不是一个没有止境而且回报无穷的旅程呢? 【一】 http://calnewport.com/blog/ 【二】 Sharp, E. H. et a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35, No. 3, pp. 359-372 (2006) 【三】 Caldwell, L. L. et a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 36, No. 3, pp. 310-335 (2004) 【四】 http://www.congressionalaward.org/ 【五】 Silvia , P. J. and Kashdan, T. B.,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vol. 3, No. 5, pp. 785-797
个人分类: 生活百感|45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你给儿子50万,猜猜他会干什么?
chrujun 2010-2-7 20:44
小孩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父母很难猜准小孩在想什么。 今天给扬扬(捣蛋大王,杨君儒,听从罗老师建议在这里写他的小名)提了一个建议。我告诉他,如果他长大后读书还是不行,我就给他50万元,让他去炒股或开店子,自谋生路,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如果炒股三年,50万变成500万,就比较厉害了。 扬扬说他不去炒股,他要去买一个私人潜水艇。我很吃惊,心想他买潜水艇干什么呢? 他说他要到海底找宝藏去。挖一箱金子50万,再挖一箱金子又是50万。 挖N箱金子,他就发财了。 他后来又补充,他可以在海底一边找宝藏,一边观察海洋生物,可谓一举两得。 大人真的很难想到小孩在想什么。 如果不知道小孩的所思所想,就无法与小孩有效沟通。 小孩的想象力真的很强,还是多问问小孩一些问题,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对于小孩的教育有帮助。 看来我真的该好好反思了。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4166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子有方之“会多少”
wangyk 2008-8-5 01:46
教子有方之会多少 王应宽 2008-08-03 本人推崇赞美鼓励式教育,主张教育孩子应坚持: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即博主之教子有方会多少。 从小在家接受的批评打击式教育,让我深感其弊,深受其害。在犬子出生刚满半岁之际,对其日后教育的思考,让我下定决心要革新思路,汲取经验,采取赞美鼓励式教育,即教子有方之会多少,伴他成长,盼他成才。 采用 赞美式教育,需要平时多鼓励孩子,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欣赏、肯定和认同会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不仅会启发孩子主动学习,还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道路。 会欣赏 欣赏他人也是一门艺术。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出生就是平等的,老天在给予你一种能力之时,也会同样给别人不同的能力。其实,任何人都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无论自己多有地位,赚了多少钱,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好好想想自身存在的问题,多观察你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有你还不理解的而且超越你很多的能力。多欣赏对方,询问别人,虚心求教,很多事情可以处理得更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独特之处。为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其优点放大数倍,给孩子以鼓励。懂得欣赏的人,也一定受欢迎,受尊敬。人际关系融洽,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相反,心胸狭窄之人,看不到别人长处,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做不好事情,也处不好人际关系。教育孩子也未必成功。 被人欣赏是一种快乐、幸福,能找到自信,会更加努力。欣赏别人和被人欣赏同样快乐。 但是,欣赏也是有原则的。如小偷技艺高超,不能欣赏。孩子犯错误不改正,坏的行为习惯等,不能欣赏。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现在小孩太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大、自我中心、唯我独尊、不肯低头的坏习惯。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学会欣赏别人,才会包容他人的缺点,变得宽容,欣赏别人的优点,提高完善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人愉快相处。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少指责孩子的缺点,才会产生亲和力,增进孩子与自己的亲子关系。用孩子的优点激励他改正缺点,达到一俊去百丑。 多鼓励 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无论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孩子尤其喜欢奖赏和鼓励。 鼓励是管理的最佳艺术。管理员工如此,教育孩子亦如此。 成功的灵丹妙药就是鼓励。如果领导都用鼓励的办法领导员工,尤其是管理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的员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肯定会上一个台阶。 鼓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鼓励,鼓励就是给孩子机会锻炼及证明自己的能力。在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还可以唤起孩子的学习激情。家长的鼓励就像一缕春风,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又像一架桥梁,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鼓励他人也体现鼓励者的个人修养。通过激励、唤醒、鼓舞他人为你的目标去奋斗,远比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更有效。 时常鼓励孩子可以树立父母的个人威信。鼓励孩子,无疑会树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可亲、可敬的形象,觉得父母是值得信赖的人,这对于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敦促孩子学习很有好处。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一言以蔽之,教育孩子应多鼓励。 少批评 尽量少批评。但少批评,并非不批评。批评应坚持原则,注意技巧和忌讳。 有赞扬就应该有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不过,批评的同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负作用,减少孩子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从而保证批评效果能尽可能的理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一个孩子,一个淘气的孩子。孩子犯错误,说错话,做错事是常事,不必针尖对麦芒,斤斤计较,凡事必纠。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淘气的孩子只要好好引导,采用鼓励式教育,培养其好奇心和创造力,而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棍棒打骂,就能出息出众。 哀莫大于心死。父母用尖刻的语言批评、奚落、讽刺、挖苦孩子,在高压政策下监督学习,表面上孩子是在听你的,按你说的去做,但实际上孩子只是在敷衍了事,因为他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同时,因为奚落、讽刺、挖苦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心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学习可能更差,最后产生逆反心理,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对父母和孩子都不利。 推而广之,在领导、管理、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需要做到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 领导在批评下属,家长在教育孩子,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是否首先扪心自问,你自己会多少。此语双关,一方面,应反省自己究竟知道多少,会干什么,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是否会做,能否做好?另一方面,就是笔者所用以指代的,在指责、批评属下、同事、学生和孩子时,您是否想到赞美鼓励式教育:会欣赏,多鼓励,少批评。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4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