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崩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米尔恩冰架(Milne Ice Shelf)发生坍塌
xuxfyuwp 2020-8-11 16:59
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产生着越来越明显影响,加拿大北极地区今年夏季的气温比近 30 年平均气温高出了 5 摄氏度,导致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北极冰架 - 米尔恩冰架( Milne Ice Shelf )发生坍塌。 7 月 30 日和 7 月 31 日,北极冰架的北部开始断裂。一块约 31 平方英里( 81 平方公里)冰块(比曼哈顿面积还要大)从冰架分离,向北漂去,加拿大安大略省卡尔顿大学水与冰研究实验室( WIRL )的代表在一份报告中讲述了以上变化。 到 8 月 3 日,脱离的冰块开始分裂成两块:一块面积约 21 平方英里( 55 平方公里),另一块约 9 平方英里( 24 平方公里),两块的厚度均约 230 至 260 英尺( 70 至 80 米)。 WIRL 代表说,冰架存留部分先前已存在的裂痕预示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冰块流失。
个人分类: 文章|4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村庄选址要找“风水宝地”
lulingkxw 2017-8-28 23:19
接连看到村庄被滑坡,山体崩塌掩埋,感到住在那个地方的人们很无奈,真是悲剧。 多么希望,给每一个村庄都找到一块“风水宝地”! 怎样的地质环境才是构造相对稳定的“风水宝地”呢?其实是有许多讲究的,这里略举几条。 例如: 从宏观的角度看,要尽量避免通向海洋的大裂带分布区,尤其是这种裂带交叉的地方,或裂带沿线近处,近期(100年内)发生过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避免处于裂带凸起对开的地方,尽量找凹陷的地方(例如河流内湾)。 …… 微观的角度看, 需要看驻地周围的山体岩石化学和岩层解理,在露头一则比较稳定,在露头的反向陡坡容易出问题;水平层叠的岩层比较稳定,倾斜的岩层则不够稳定;垂直的岩层除非是有山根的中央峰,否则也是要尽量远离的。 许多山体其实里面是空心的,或曾经空心又回缩了,这种山体构造通过卫星遥感图也能够大体辨析出来, 我们要尽量避免在这类山体未开裂的“气眼”下方定居,因为气孔闭塞容易导致气体突出,导致山体崩塌; 如果山上有开口的溶洞,因为地气进出顺畅倒是比较稳定的。 …… 我有许多辨析“风水宝地”的绝招,一想到将要和我的同胞乡亲、和地球村民分享它们,我会很幸福。 为了让更多村庄尽量免除地质灾害的威胁,以后,争取做成“风水先生”。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或可以做一个手机直播来告诉人们如何看构造,找风水宝地,我需要先备课一段时间。 从另一方面看,我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与分享者的讨论也会更快地完善自己的方法,最后,形成一个当代“风水宝典”! 一些村庄的选址有问题,没有选到地质构造稳定性比较强的地方。 以后,就会得到及时排查,分析,发现地质构造有安全隐患的,需要提醒、处理,或做必要的搬迁。新的选址更会安全很多。 (黑体字部分穿插了8月28日至29日新补充的内容。) 转帖: 专家解读毕节地质灾害:或为高位崩塌转化为碎屑流 灾害预防难度大 8月28日上午11时许,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当天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专家分析称,此次灾害或为高位崩塌转化为碎屑流。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苏立君告诉记者,崩塌以竖直运动方向为主,滑坡以水平方向滑动为主,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此次地质灾害具备了崩塌的特征,即发生的坡体较陡,且一开始变形运动即已解体,然后崩落,灾害为高位崩塌转化为碎屑流的可能性大。 据苏立君介绍,贵州所处的云贵高原,历史上构造运动就比较活跃,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且山地丘陵所占比例较大,历史上滑坡灾害就比较多。毕节地区以喀斯特地形和高山丘陵为主,区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峦重叠,河流纵横,超过10千米的河流即有近200条。河流长期的下切作用改变了坡体形态,形成了易发生滑坡的地形地貌条件。 苏立君称,山地表面、坡上覆盖较厚的堆积层是较容易发生滑坡的条件,而毕节地区的地表堆积物也比较丰富。“如果降水的浸泡,基岩面有一定坡度的话,在这个地方形成比较大的水压力,就会沿着基覆界面发生破坏。”苏立君表示。通过查看当地天气预报信息,苏立君发现,本月毕节地区降雨量并不大,且发生破坏前两天没有降雨,但本次滑坡是否与降雨有关,还需通过实地考察才能准确判断。 同时专家也强调,此次发生的崩塌式灾害,预防难度大。 “这类突然的崩塌,前期的变形一般都较小,所以我们基于变形的手段进行监测的话,一方面预警值不好确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变形值下会发生灾害;另一方面是灾害特别突然,到了一定临界条件突然破坏,预警难度比较大。”苏立君解释道。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中山区野外考察记
热度 5 xin 2017-7-14 18:47
午后,河北丰宁杨木栅子乡,天河川源头野外考察。恰逢小雨绵绵,原本打算登天河川之源山顶,不巧遇泥石流将道路掩埋,道路中断,因此,考察被迫中断,只有打道回府。 雨后的天河川,流量丰沛、水流滚滚,泥沙含量高,颜色棕色,翻滚如龙。原本以为,天河川源头属林区,河水应该清澈,未想到如此浑浊。看来,源头也存在不同程度水土流失,根据经验判断应该是人为所致。 若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山沟泥石流,部分泥沙来源,属重力侵蚀。二是山坡台地之处,多开发为农田。上山之路,皆为土石之路,侵蚀剧烈。三是河道、河岸两侧侵蚀,也是非常明显。 浊水出山,经几公里或者几十公里,水质开始澄清。但,经过杨木栅子几个村落之后,生活污染加入,水质变成另一种浑。继续向下而流,入北京怀柔宝山镇,河流边陡,河谷变窄,水流蹿急,渐清澈。 近日,近距离观察山洪发生过程河流,莫名激动,又遇小型水石流,拍其源头崩塌地貌,观当地农牧概况,领略自然风光,真是值得。 图1 泥石流掩埋道路 图2 泥石流出山口出的侵蚀下切现象 图3 专家现场诊断 图4 迫不得已的返程现场 图5 上游山石陡峻,崩塌地貌发育,提供了丰沛的碎屑物质 图6 山坡雨中牧羊 图7 滚滚山洪 图8 一种力量,一种自然美,颜色与形态,愤怒的河水 图9 山脊线,轮廓线 图10 优美线条,水墨山水,意境悠远 图11 山体如屏,色彩如画,水墨自然 图12 考察队员在庙里
582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崩塌体的早期识别与失稳预测
热度 9 qsqhopeiggcas 2017-6-25 16:11
据新闻报道, 2018 年 6 月 24 日四川阿 坝茂县发生山体崩塌(图1),造成 100 多 人被埋。 对该山体崩塌原因,有的专家认为是降雨引发,有的认为是多种因素引发。这些说法靠谱吗?崩塌能被早期识别吗?崩塌能被提前预测吗? 图 1 现场救援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624/15482570_0.shtml 不管崩塌还是滑坡,其坡体的失稳演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破坏过程,也可理解为量变质变过程。在演化过程中,每一次的地震与降雨等都会导致滑面阻滑段(锁固段)的损伤,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阻滑段发生宏观破裂而贯通,对于具有一个阻滑段的崩塌体而言,失稳即将发生。 所以说,研究斜坡失稳原因,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考虑演化过程。这样才能理解阿坝茂县山体崩塌并未发 生在 1933 年叠溪 7.5 级地震或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也未发生在前些年的大暴雨期间,而发生在今年中雨条件下的原因。 由此出发,亦能合理解释世界上某些滑坡恰好发生在暴雨期或大震时(或其后一段时间),而有些滑坡却发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图 2 )是较陡斜坡上的岩 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多发生在大于60° ~ 70° 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资料来自网络): (1) 坡度大于 45° ,且高差较大。 (2) 坡体呈孤立山嘴,或为凸形陡坡。 (3) 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4) 坡体前部存在临空面,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物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图 2 崩塌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以上说的太复杂,恐怕吃瓜群众们记不住。简而言之,对陡立的岩土体,若后缘出现明显的拉裂缝,即可认为是危险性较大的崩塌体,应马上报告给政府;若发现有掉块和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应立马招呼乡亲们撤退。 崩塌能否被预测呢?这需要两个前提:其一是要对危险性较大的崩塌体进行长期监测;其二是要有科学的预测方法。我们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崩塌体稳定性受滑面上的锁固段所控制,当锁固段损伤至体积膨胀点时,开始出现蠕变加速现象,这是失稳前的唯一可判识前兆。根据下式: u f =1.48 u c (1) 可预测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时的临界位移,进而估计失稳时间。下面来个实例说明。 1980 年 6 月 3 日,湖北盐池河发生了体积约 1.5×10 6 m 3 的岩崩,导致 284 人死亡和近 1 亿元经济损失(黄润秋, 2007 ) 。孙玉科和姚宝魁( 1983 )通过地质调查,认为该崩塌体的稳定性受单锁固段控制。根据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的位移 u c ,利用式( 1 )可预测其在宏观破裂点的位移 u f 。 从图 3 看出,预测值十分接近于岩崩的临界位移值,对应于实际破坏前 1d 。 图 3 盐池河山崩 4 号裂缝 1980 年水平位移观测记录(据孙玉科和姚宝魁( 1983 )修改) 参考(略)
个人分类: 科普|7949 次阅读|17 个评论
地质灾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12-22 23:02
滑坡、崩塌、泥石流都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大规模、剧烈的土壤侵蚀形式,也是人类无法消除的地质作用。包括深圳弃土场滑坡在内,所有的山地灾害(地质灾害,灾害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都属于人祸,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重力的搬运作用,在人类出现以前,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如果人类不侵入重力侵蚀的影响范围,滑坡、崩塌、泥石流都会和人类相安无事。但是人类活动不仅增加了大量的挖方、填方(堆积物)边坡,增加了重力侵蚀发生的规模与频率,而且不断的进入重力侵蚀和泥石流的影响范围,从而不断的制造地质灾害。 深圳光明新区弃土场滑坡事故就是深圳市野蛮发展,不断侵占自然空间的恶果。前些年深圳市在高速发展中,不断大兴土木,平整土地、拆迁、建房挖地基、修路、打隧洞等每年产生的弃土弃石和建筑垃圾达到4000-5000万方,深圳市每年还有几百万吨的生活垃圾,而深圳市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除了山体外,大部分地方都被建成区填满,因此,弃土弃渣除了一部分填海以外,如何妥善处置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光明新区发生滑坡的弃土场是建立在废弃的采石场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废弃地再利用的办法。但这次滑坡并不是一次典型滑坡,而是介于滑坡与崩塌之间的撒落型滑坡,而且滑坡之前没有发生降水。 这次滑坡最可能的原因是:弃土体中存在软弱夹层,软弱夹层上方土体在自重的作用下长期有向下的滑动分力,使滑坡体下方的拦挡建筑出现材料疲劳和塑性变形,抗剪强度不断降低,最后发生突发性破坏。 软弱夹层出可能是由于某层渣土体没有被压实(如混有大量的石渣),但更有可能是渣土体与采石场底部接触的不紧密,特别是采石场为不透水地面,如果排水措施不到位,渣土体与采石场地面之间可能存在滞水,起到了滑动面的作用。 实际上,我国山地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是青藏高原周边深切河谷地带,如川西、陇南、云南金沙江河谷、西藏林芝一带。 特别是川、滇、甘一带的大石山区,平地很少,而滑坡体和泥石流堆积扇往往是当地最为平坦的地方,不仅有村镇等居民点,甚至还有县城一级的城镇。一旦滑坡和泥石流重新活跃,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但是,全部搬迁地质灾害影响区内的居民并不现实;通过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且投资巨大。除了天然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我国还有几万座存在失事风险的尾矿库和大型弃土弃渣场,全面治理所有地质隐患的投资大概需要几千亿元甚至更多。把一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到万无一失的水平,不仅在技术上不一定能实现,而且成本可能比它所保护范围内所有财产价值高很多。 地质灾害和降雨洪水联系密切,目前我国洪灾造成的伤亡中大部分是因为山洪及其造成的地质灾害。我国目前每年大概有两千来人因洪灾及地质灾害遇难(当然,某些年份如发生舟曲特大泥石流的2010年伤亡人数可能还要翻倍),这个数字已经属于历史上的低水平,与十几年前相比也有明显降低。即使再投入几千亿进行治理(年化投资大概几十亿到上百亿),我们也不能完全消除山洪和地质灾害,无法做到零伤亡,大概只能最多减少90%的伤亡。 在无法完全排除身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条件下,防治山洪和地质灾害必须要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相结合。临灾预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根据成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暴雨)以及地质灾害的一些先兆因素进行预警。 在降水预警当中最新式的方法是X波段测雨雷达,通过0-1000米高度层中的水(雨滴)量反映降雨强度,一台测雨雷达大概可以控制一个县域面积,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一个足球场的大小,重采样时间大概是10min为间隔,可以为山洪、地质灾害发生以及城市内涝发生预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于地质灾害的先兆数据如地表变形可以通过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激光测距、GPS定位等技术进行动态、连续、实时、自动监测。对于地表变形造成的地应力变化也可以通过各种电磁传感器进行监测,这在弃土弃渣体以及坝体稳定监测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典型泥石流一般是滑坡、崩塌形成临时堰塞湖溃决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观测泥石流沟口的水位、流量进行预警。如果在降雨的情况下,流量突然减小甚至断流,那基本上已经是出现了堰塞湖。 博主回复(2015-12-23 06:06) : 我判断最大的滑动面应该就是采坑底部的边界,这是基岩与弃土堆之间的天然界面,界面两侧的岩石与垃圾之间的物理性质截然不同,并且无论是之前已经汇集的雨水,还是后期从上部垃圾堆渗入的泥水,最终仍然在底部富集。日积月累,形成这次所谓“滑坡”的最大滑动面。 以上是我的猜测,等有关部门的正式调查报告吧。 博主回复(2015-12-23 05:58) : 这个弃土场的前身已经汇集了大量的雨水,见图4. 倾倒的建筑垃圾有干也有湿。见有关报道。干的建筑垃圾每车收250元,湿泥收350元。因此,形成软硬相间、互相混杂的堆积,加之压实不紧密,这就是赵老师所讲的软弱夹层交替出现的原因。 谢谢赵老师!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37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劇情] [末日崩塌 San Andreas (2015)][720p][美国][主演: 道恩·
lcj2212916 2015-8-26 22:08
导演: 布拉德·佩顿 编剧: 卡尔顿·库斯 / 安德烈·法布里齐奥 / 杰里米·帕斯莫尔 主演: 道恩·强森 / 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 卡拉·古奇诺 / 雨果·约翰斯通-伯特 / 雅奇·潘嘉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冒险 / 灾难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6-02(中国大陆) / 2015-05-29(美国)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加州大地震(台) / 圣安地列斯 IMDb链接: tt2126355 雷·盖恩斯(道恩·强森 Dwayne Johnson 饰)正驱车前往旧金山,随着一声巨响,周围的树木与电线杆变得七扭八歪,紧急刹车查看状况的盖恩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公路被一条深不见底的裂隙截断,甚至错位,加油站被裂成两半隔着“峡谷”遥遥相对。随着这场超级地震毫无预 兆的来袭,整个城市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高楼大厦相继倒塌,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市民。更要命的是,如此强烈的地震,“摧枯拉朽”般粉碎了坚实的大坝,洪水如猛兽一般涌向已经水深火热的城市,“天崩地陷”的景象犹如“末日”已然来临……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14982367
2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室内蠕变试验,看岩石宏观破裂前兆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4-12-17 08:10
一、前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诸多学者们,经常干“拿豆包不当干粮、拿村长不当干部”的事儿。从事地质灾害预测研究的,守着岩石宏观破裂前的唯一前兆而浑然不知,还在费尽心思找前兆。其实回到实验室,看看自己或别人做过的基本岩石力学试验,再琢磨琢磨,就恍然大悟啦。研究方向错了,费劲越大,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啊。例如,“高大上”的数值模拟貌似牛叉,但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几乎无用武之地。 自然对象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找到“宗”了,谜底就昭然若揭了。寻找“宗”的过程,可以用“鸟枪”也可以用“高炮”,如果能用“鸟枪”办到,干嘛非要用“高炮”呢? “广告”做完了,该开播故事片了。 二、思路决定出路 图 1 是陈宗基与康文法先生【 1 】做过的 砂岩蠕变曲线。如果您的视力不是十分糟糕,应能看到当应力加载到某个值时,出现了一个显著的 加速蠕变 现象,这不是可识别的前兆还能是啥 ? 何时出现这种现象呢?是这样的【 2 】,当应力加载到岩石出现体积膨胀(扩容)时,这种现象憋不住就自然冒出来了。 图 1 砂 岩在阶梯状荷载下的蠕变曲线(原图引自文献【 1 】) 有人问,室内试验岩样的尺度小且应力环境简单,对复杂加载环境(温度、流体作用)下的大尺度岩体,其宏观破裂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答案是,不管如何复杂,岩石发生宏观脆性破裂前,必须经过膨胀点,加载到了这个点,就会出现加速应变或发生震群事件这个事儿,这是由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决定的,木法。 有人说,岩石里可能会有“气泡”或“水泡”啊,预测需要研究“泡泡”的问题吗?这个主要影响岩石的非均匀性,而不会影响上面说的事儿。估计有学者想把这些“泡泡”的微观结构搞明白,想把“泡泡”对介质力学行为的影响搞明白,这是常规思维和做法。问题是:这些能搞明白吗?即使搞明白了就能预测吗?仔细想想就知道,仍然不能,属于“瞎子点灯——白费蜡”。过去,诸多人士想当然地认为,解决地质灾害预测问题,必须弄明白地下介质的细节结构,但这个没法搞明白。我们的研究【 3 】表明,这并非是预测的必要条件。所以说, 思路决定出路。 实际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确实如此吗?从我们已分析过的诸多崩塌、滑坡、岩爆与强震实例(图 2-5 )看,确实如此,迄今为止未见例外。 图 2 1 964 年 6 月 16 日 日本 Niigata M7.5 地震前后 6495 水准点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引自文献【 4 】) 图 3 1976 年 5 月 6 日亚得里亚海 M6.5 级地震(数据引自文献【 5 】) (红线表示 M6.5 级地震发生时间) 图 4 Log-periodic fit of the optimal data set for rockburst event No.5 (数据引自文献【 6 】) 图 5 瓦伊昂滑坡位移观测记录(数据引自【 7 】) 三、“淘宝”心得 科研,经常会忽略身边基本的试验事实,被“复杂”砸晕了头脑而无所适从。遇到难题时,不妨回到实验室看看,想想我们是否忽略了某些潜伏的“宝藏”,是否能从中淘出“钻石”。 自然对象的演化过程大都复杂,但复杂并不代表不存在简单的规律,科研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探索出这种本质规律。尽管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但令人神往。牛顿曾说过“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可以发现新定律”,从科学发展史看,此话为真! 综上,解决科学难题,用常规思维、习惯套路不行,得另辟蹊径用另类思维探索。 参考 【 1 】陈宗基,康文法, 1991. 岩石的封闭应力、蠕变和扩容及本构方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0 ( 4 ), 299-312. 【2】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力学行为的非线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1776.html 【 3 】 “地球可入性”是地震预测的必要条件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6171.html 【 4 】张国敏,傅征祥等 . 地震预报引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 72. 【 5 】 ScordilisE M, Papazachos C B, Karakaisis G F,Karakostas V G. Accelerating seismic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strong main shocks in Adriatic and its importance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Journal of Seismology, 2004, 8: 57–70 【 6 】 OuillonG, Sornette. The concept of‘critical earthquakes’ applied to minerockbursts with time-to-failure analysis. Geophys. J.Int., 2000,143:354-468 【 7 】 Crosta G B , AgliardiF. How to obtain alert velocitythresholds for large rockslides .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 2002 , 27(36) : 1557–1 565.
个人分类: 科普|46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让它这样吧
热度 14 cgh 2014-8-8 14:52
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让它这样吧 鲁甸地震的救灾,按理说应该接近尾声了。但是,让人揪心的是,死亡人数还在跳跃式增加,红石岩附近的牛栏江堰塞湖被认为是悬着的定时炸弹。这两方面都是由于震区巨大的崩塌和滑坡造成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堰塞湖才是最好的? 一、红石岩堰塞体的基本状态 红石岩堰塞体造成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据 报道 ,截至8月5日18时,堰塞湖的入湖水量为每秒197立方米,下泄流量每秒80立方米,湖内水量约4960万立方米,并仍以每小时0.16米的速度上涨,在水位达到1216米时,堰塞湖总库容将达到2.6亿立方米。水位上涨速度在头两天保持在4-5m/天,8月6日14时水位到1176m,坝顶为1216m。 目前处置方案 是:“开槽引流、降低水位、排除险情”,将在堰塞体顶部开挖底宽5米、深8米、坡比1:1.5的泄流槽,在道路抢通,施工设备和人员进场后,预计需要5天工期。 另据报道 ,堰塞体坍塌量达到了1200多万方,开挖导流明槽土方量估计为10万方。 综合云南省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的灾后影像、震前google影像、开挖方量等数据估计,堰塞体上下游长度应该接近1000米。 震前影像显示,这次形成堰塞体的位置的南侧是一个巨大的老滑坡体,这次有新的崩塌,主体崩塌来源是北侧。 目前的施工条件不容乐观,炸药是人扛过去的,大型机械还被连续的崩塌堵在路上。有理由怀疑,副总参谋长5天完成任务的军令状能否实现。 二、有没有必要拔除堰塞体? 这主要取决于堰塞体的稳固性和堰塞湖的淹没损失。 首先来看稳定性。下图是中国地质资料馆公开发布的20万地质图,堰塞体位于图上显示的弯子西侧,崩塌的是二叠系的玄武岩和泥盆系的白云岩,从照片看,岩层倾向北西西,似乎不是顺岩层滑坡。 前面已经讲到,堰塞体上下游长将近1000米,宽应该也在近百米。这样的坝体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呢。 而堰塞体下游河道是一个近90度的大拐弯,接下来又是两个近直角拐弯。从某种角度讲,这种河道在溃坝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再来看堰塞湖淹没损失。下图是堰塞体上游的影像图和地形图。这些陡峭的地方,时刻会带来崩塌和滑坡危险,更不用说大地震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松散土。难道灾后重建还要把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还放在这里吗?为什么不可以考虑重新安置? 三、防震减灾与规划 防震重要,减灾才是目的。鲁甸地震中,滑坡、崩塌的灾害损失值得仔细评估。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让那些不适合人居的地方,还给大自然。让红石岩堰塞湖成为一个天然的湖泊,水深可以达到40-50米。也许附近更适合成为一处地震景观,而不是人们谋生的灾难地。也许,在自然的造化下,这个湖泊会淤满,会形成新的河谷…… 据我所知,在震区及西侧的凉山州,是彝族的聚集地。彝族人似乎习惯于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这似乎已经与这个时代不相匹配了,他们需要跟上社会主义步伐,享受小康生活,分享社会红利吧。 所以,红石岩堰塞湖让它在地震中形成,在流水中演化,不失为一个选择。
个人分类: 地震|13576 次阅读|30 个评论
山区地质灾害识别与避险
热度 3 pony1984621 2013-7-31 17:17
山区地质灾害识别与避险 文/马志飞 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2013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今年以来,由于降雨降雪、冰雪冻融等因素引发多起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144人死亡或失踪,较去年同期增加近2.5倍。由此可见,今年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除了那些居住在山区里的村民会面临着灾害的威胁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群体时常处于危险边缘,那就是野外运动爱好者,俗称“驴友”。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增多,一些伤亡事件也不断发生。 2008 年8月1日 下午,23名“驴友”在南宁大明山突遇山洪,其中8人被洪水冲走,后来经过多方搜救,仅救出5名“驴友”,另外3人不幸遇难。2012年9月2日,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南山镇一尚未开发的深山老林里,20多名“驴友”遭遇山洪,其中4人被急流冲走,造成1死3失踪。诸多案例,屡见不鲜,这也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山区的地质灾害问题。 与平原区不同,山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它们大多是瞬间发生,历时短暂,具有难以预测的突发性,地质学上称之为突然性地质灾害。在时间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特别是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根据防灾人员多年来的经验,在强降雨和持续暴雨中、或之后短时间内是需要加强警戒、预防 灾害的关键时刻。 崩塌的识别与避险 2010 年7月17日 下午4时左右,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青片乡上五村石人梁子崩塌隐患点,由于受强降雨影响,出现零星滚石,监测人员发现后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政府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直接受威胁的33户141名群众紧急疏散撤离至安全地带。第二天下午2时左右,发生大面积崩塌,滚入居民家中的最大滚石体积达4.5立方米,造成部分房屋建筑和家具被毁,由于群众转移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一起成功避险的典型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崩塌隐患的地方,必然是紧邻陡峭山体的地方,无论是坠落还是滚落,在重力作用下的岩、土体从较陡的斜坡上突然脱离山体,都会威胁坡脚下的建筑、道路、车辆及人群的安全。对于居住在山区里的村民而言,修路、建房都应该首先采取避让措施,其次可以修筑挡墙、防护网等进行治理。而对于那些登山的游客,则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违反景区的要求而去爬野山,因自身不守规矩而造成事故的案例时有发生;第二,碰到下雨天不要登山攀岩,也不要在山谷中停留,以免发生意外;第三,了解一点崩塌灾害发生前的征兆,比如发现陡峭的山上经常掉下小石块儿,陡峭的山体根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听到岩石的撕裂声,或者岩石之间相互摩擦的声音,这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躲避,可能崩塌就要发生了。 滑坡的识别与避险 滑坡,在有些地方,人们称之为“走山”、“跨山”、“土溜”等,其实,这都是一种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上的一个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当滑坡将要出现时,会有比较明显的征兆, 比如说:山体上顶端部位突然出现一条或多条裂缝;山体上的高塔、烟囱、电杆或树木出现歪斜现象;山体上是房屋、道路、水渠等出现变形拉裂;山体四周的岩体或土体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山脚下出现变形、挤压或隆起现象等。 最近几年,我国通过宣传教育和群测群防工作,已经成功避免了多起滑坡灾害,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四川达县滑坡”。四川省达县青宁乡岩门村是素有“川东梨花之乡”之美称,全村以梨树种植为支柱产业,层层美丽的梯田使岩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但是,7月2~6日,达县持续普降特大暴雨,岩门村村民监测员谢光全在巡查时发现地面出现裂缝,随后裂缝迅速扩大,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村委会主任,并拿起铜锣边跑边挨家挨户地报警。上级领导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赶到现场,组织转移险区内的村民。7日9时左右,全村552户2251名村民刚刚撤至安全地带,整个村庄顿时山崩地裂,“轰隆隆”的巨大轰鸣声在山谷中激荡。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整个岩门村的1658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美丽的梯田也在瞬间被扭曲解体。滑坡面长2000米,宽1500米以上,体积达3300万立方米,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但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受灾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和安置。如此特大型滑坡竟没有损伤一人,真是一个奇迹! 倘若山里真的发生了滑坡,注意逃生的时候千万不能顺着滑坡体滑动的山坡跑,要向滑坡的两侧跑,若滑坡移动速度很快,情急之下可以先抱住大树,防止被掩埋。 泥石流的识别与避险 泥石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泥、沙、石、水相混合的流动体,其中固体的体积一般超过15%,最高的可达80%。与普通的山洪相比,泥石流的冲击力更大,破坏力更强,可在短时间内流出几十万以至数百万立方米的固体物质。所以在有些地方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龙扒”、“走蛟”等。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有水源存在,具有液体的性质;其次,要有丰富的、松散的固体物质;第三,顺着沟谷走向要达到一定的落差,才能产生流动。 通常而言,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数日之后,如果出现洪水突然增大,水体变浑,沟谷深处有巨大的轰鸣声或震动感,即是泥石流爆发的前兆。 2005 年8月20日 下午3时,湖北省保康县城区普降特大暴雨,城关镇叶家湾二组一位村民发现自己家的狗狂叫不止,出门时又看到山腰水田上方的泥土掉落、山体上产生多条裂缝,并伴有沉闷的声音,便奔跑大声呼喊:“乡亲们,快跑啊,有滑坡!”在她的呼喊下,村民们纷纷逃离到安全地带。下午4时许,一股由山体滑坡引发的泥石流翻滚而下,顷刻间55间房屋化为乌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0万元。由于村民撤离避让及时,36户149名村民竟无一人伤亡。 我们在雨季出行前,一定要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大雨后尽量不要到山谷旅行,不能为了图一时快乐而一意孤行。在野外,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的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谨记泥石流将至的征兆。如果真的遭遇泥石流,要立即朝着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跑,而且要向高处的山坡上跑,绝对不要顺沟方向跑,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因为只有离泥石流发生地较远的高地或是河谷两岸的山坡高处才是安全的地方。 总而言之,山区地质灾害识别和避险,就是要牢记几个字:看天气,避风雨,多观察,心仔细,不冒险,守规矩。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62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何对崩滑灾害防不胜防?
qsqhopeiggcas 2011-8-9 11:47
近 10 年来,崩塌与滑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 1036 人死亡和失踪,约占自然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的三分之一。 1998 - 2006 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年均 53.2 亿元。 对崩滑灾害的预防无外乎三种途径:一是监测预报,二是搬迁避让,即将受崩滑灾害威胁的居民、工厂、医院等搬迁到安全的地方,三是对崩滑灾害进行加固治理。 无疑搬迁避让和加固治理是上策,但需要大量的费用。 对潜在的崩滑灾害,如果经地质调查判断还不够危险,常用的做法是对其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虽然经过国土资源部门长期细致的工作,但由于地质体本身和演化过程的复杂性,经常在基础地质调研工作中发生误判。 有一位从事地质灾害的专家曾说过“重点监测的滑坡没滑,而未作监测的滑坡滑了”,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如 三峡库区的滑坡“黑马” —— 千将坪滑坡,在滑坡前经多位工程地质学家“会诊”,认为该坡是稳定的。但该坡不仅滑了,而且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003 年 7 月 13 日 零时 20 分,一场突发性、特大型、毁灭性的滑坡灾害,降临位于长江支流青干河边的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轰隆一声巨响,巨大的山体整体下滑,将宽阔的青干河拦腰砸断,掀起 20 多米高的巨浪。短短五分钟时间里, 80 多栋农舍和 4 家企业厂房化为废墟,导致 14 人死亡,损失 4300 万。 这说明,扎实细致的地质调查和有关勘察工作是减少误判的基础,在地质上弄明白了,做好危险性分区和风险评价工作,进而指导监测工作,是减灾和防灾的重要基础。 由于崩滑灾害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稳定的监测而做出预警或预报。由于单坡的监测费用较高,经常由于经费的制约,往往不能进行长期的监测,造成监测工作半途而费而无疾而终。 通常的监测工作一般是监测滑坡的位移,主要是监测坡体表面的位移和裂缝宽度的变化,如能监测到滑带处的位移则可反映滑坡深部的位移特征,有利于做出准确的滑坡预警或预报。但由于监测技术的限制,当滑坡位移较大时,埋设的测斜管会断裂导致数据无法测量,这需要研制大量程深部位移观测仪器以解决该技术问题。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预测|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崩塌与滑坡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指数律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1-5-17 01:11
摘要:基于锁固段概念和重正化群理论,从新的思路和视角出发,提出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2 个指数律,发现斜坡失稳的临界位移与加速蠕变起点的位移和锁固段的个数有关。第一律适用于斜坡的脆性破坏分析,例如岩崩、滚石和岩体倾倒破坏;第二律适用于斜坡的蠕变破坏分析预测,例如岩滑、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以及含锁固段的黏土滑坡。多个典型滑坡实例分析表明上述指数律的广泛适用性与可应用性。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崩滑灾害的中期、短期及临阵预报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边坡工程;崩滑;指数律;锁固段;位移;加速蠕变 崩滑灾害临界位移演化的指数律.pdf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预测|10475 次阅读|1 个评论
G318 S312实例收集
Geomechanics 2010-12-1 01:06
抢了又断断了又抢 全力保障国道318线畅通 http://news.beiww.com/ 2010-11-30 09:34:05  来源: 北纬网-雅安日报 垮方抢险   一直以来,国道318线作为成都平原前往藏区的主要通道,担负着藏区群众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职责。国道318线必须畅通!这是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给国道318线沿线县区交通部门下达的死命令。   国道318线进入天全县境内后就一直沿着高山河谷前行,道路通行能力低,抗灾能力差,我们的道路保通压力十分巨大。天全县交通局技术人员表示,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道318线上的车流量逐年增加,车辆也由原来的小型车辆向现在的4轴甚至5轴汽车发展,这又给较低的道路通行能力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正如这位技术人员所说,每到汛期,天全县境内的国道318线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险情,塌方、泥石流、飞石、路基水毁每一种险情都时刻威胁着车辆的通行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天全县交通部门在县委、县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的指挥下,全力对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路段展开抢险保通工作,全力保障国道318线天全段畅通。      提前30小时抢通国道线      今年汛期,我市遭遇了多场雨量集中、持续时间长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大雨中,全市各条国省干线公路不同程度受损,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路段也未能幸免。   8月14日中午11点20分,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2674公里+900米(小地名:响水溪)路段因路基长时间受洪水冲刷,发生长约35米,高35米的路基损毁险情,造成路基和路面垮塌,有效通行路面不足3米,车辆无法通行。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当天下午5点,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3699公里+200米处(紫石乡境内,小地名小仁烟倒插木)处发生路基缺口,道路交通也被阻断。两处路基损毁将200多辆车夹在中间进退不得,此外还有3000多辆车停滞在路基损毁处的两端路段。根据市公路设计院技术人员现场查看,两处路基险情抢通时间至少需要72个小时。   雨不停地下,如果道路抢通时间过长,这么多的车辆摆在路上,太危险了。这是天全交通人的第一反应,他们多大的保通压力都不怕,就担心被阻车辆的司乘人员的安危。天全境内的国道318线依山而建,在地震以及连日来的暴雨冲刷下,山石已经极其疏松脆弱,常有飞石落下,严重威胁停滞于此的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只有用最短的时间尽快抢通道路,才能将受阻司乘人员的危险降到最低。险情发生后,天全县交通局在天全县委、县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的指挥下紧急启动应急抢险预案,迅速调配应急抢险保通队员150余人,机具8台,按照险情程度分置到各个受灾点,立即开展抢险工作。   虽然技术专家查看现场后,初步预定两处路基险情抢险保通工作至少需要72个小时,但天全交通人知道国道318线在省、市、县的重要作用,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拼尽全力,早一点抢通。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150余名天全交通人从8月14日11点30分就展开了抢险工作,所有人都尽全力,舍家忘我,不计得失,不惧飞石的工作在抢险保通第一线上。   在抢险现场,送来的盒饭摆在旁边无人问津,并不是大家都不饿,而是每一个人都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工具。在连续七八个小时的大雨中连续工作之后,谁不想喝口热汤,吃口热饭?但为了早日将道路抢通,抢险队员们顾不上吃饭、更顾不上休息,连续在抢险现场奋战了40个小时,并提前30个小时将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路段全线抢通。      成功消除定时炸弹      5、4、3、2、1,起爆!6月24日上午11点30分,一声巨响从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2727公里+900米处(蜂子河路段)传来。顿时,灰尘满天,飞石四溅。烟尘散尽之后,在场所有工作人员欢呼雀跃,拍手叫好。这意味着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国道318线天全县境内路段上最大一处山体危岩被成功爆破!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下,国道318线天全境内公路两旁的山体变得非常脆弱,在长期雨水的冲刷下,蜂子河路段逐渐出现了裂缝,今年1月份还发生过山体自然坍塌。天全县交通局负责人介绍说,如果不尽快将危岩排除,过往的司乘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测量,危岩高约40多米,长约30多米,体积约4000多立方米。已经出现裂缝的危岩,随时都有可能整块脱离山体。危岩下面就是国道318线,公路的右侧是水流湍急的蜂子河。一旦危岩发生垮塌,公路上的车流、人流将无处可躲。   在对现场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后,市交通、安监等部门展开了对排危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24日,排危工作正式进行,整个排危工作采取爆破的形式清除危岩,将使用200多公斤炸药对4000多立方米危岩进行爆破,而后对路面的土石方进行清理,彻底消除该路段的安全隐患。   按照计划,爆破处置的准备工作从24日凌晨3点就开始,从炸药的运送,炸药的装填、脚手架的拆除准备工作一直持续到24日中午11点,各项准备工作才准备就绪。   11点30分,爆破顺利进行。爆破达到预期目标!硝烟散尽,工程技术人员在对爆破现场进行观察后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随后,多台挖掘机、装载机进入施工现场,对爆破后堆积在路面上的土石方进行清理。   根据我们的工程计划,从现在开始工程机具就要开展不间断的施工,尽快将土石方清除,恢复道路交通畅通。现场指挥负责人、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巨木全说,无论如何我们将按照管制通告的时间准时完成道路疏通工作,确保道路交通畅通。   国道318线是连接西藏的交通要道,是战备公路、民族走廊,这条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在这里对国道318线上的危岩进行处置,就是要确保国道318线的安全稳定运行。最终,经过交通、公安、安监等多部门协同作战,至24日晚8点,排危路段的道路已经被清通,车辆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有序通行。 兴山养护成功排除公路边坡危岩险情 发表时间:2010-11-30 17:56:10 来源:兴山县交通运输局 作者: 陈君君   本网讯(通讯员 陈君君 唐雄)2010年11月29日下午15:30分,随着数声炮响,S312宜兴公路K151+900处千余立方米危岩体被成功爆破。   此处危岩体位于兴山县古夫镇麦仓口,岩石风化分裂十分严重,约有千余立方米危岩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岩崩,对过往车辆及行人构成严重威胁。此前已有近500立方米岩石塌落,造成宜兴公路断交12小时,严重影响了我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为排除次生安全隐患,县公路部门立即安排养护中心委托爆破公司实施作业。此次爆破将清除约1000立方米的危岩体,经两小时清除,该路段全面恢复车辆通行。(完)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崩塌灾害并非祸从天降
pony1984621 2010-8-3 17:28
作者:马志飞 巨石扰民 谁人之过 盛夏炎炎,阴雨绵绵。一到6月份,我国便普遍进入雨季,可是今年这个原本激情、火热的夏天却被无情肆虐的洪涝灾害打破了宁静,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数省区遭遇罕见暴雨袭击,近千万人受灾。 洪水破坏了人们的家园,更可怕的是,因降雨而诱发的多种地质灾害也时刻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泥石流、滑坡以及连日来各地不断出现的地面塌陷等。最令人心痛的一次灾难就发生在不久前,2010年6月28日14时左右,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村因连续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泥石流长达1.5公里左右,该村两个村民组38户107人被掩埋。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居住在大山脚下的村民来说,还常常面临另外一种灾害的威胁:从天而降的巨大滚石和落石! 新闻媒体报道,2010年6月20日凌晨4时30分许,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遭遇一次强降雨,坡洪镇局盛村郎来屯的地质灾害点监测人为了防止出现灾害,及时组织危险地带群众安全转移,5时30分许,该屯后山发生危岩崩塌,一块巨石砸中山脚下一处民房,由于转移及时,此次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可是,幸运的人总是少数,更多的人则在灾害中失去了生命。如6月2日上午,同样在广西,十多个县市遭受灾害,其中容县六王镇因大暴雨造成山体崩塌,事故造成至少15人死亡,15人失踪。 祸从天降,灾向地生。平日里看似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山体竟然在暴雨的冲刷之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的巨大岩石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一刹那给我们以致命的损伤,这就是崩塌灾害。 山体崩塌 诱因何在 崩塌是岩、土体受到风化、剥蚀、地震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从较陡的斜坡上突然脱离山体,并堆积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通常有坠落和滚落两种运动方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崩塌,其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的共性,一般而言,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和其它自然因素等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崩塌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形条件,一般都发生于地形坡度大于50。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边坡上,而且坡度越陡发生崩塌的几率就越大,同时孤立山嘴、凹形陡坡也是形成崩塌的有利地形条件。如在1980年6月3日发生的湖北省远安县盐池河磷矿岩石崩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工采矿导致山体越发陡峭,山崩时,鹰嘴崖部分山体从海拔700米处向下俯冲到海拔500米处的谷地,顷刻之间在盐池河上筑起了一座高达38米的堤坝,构成一座天然湖泊。 其次,岩性坚硬的岩石易于形成崩塌,如厚层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砂砾岩、结构密实的黄土等,这是由于越坚硬的岩石就越具有强大的抗风化能力,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下能够形成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 第三,崩塌体具有一定的分离面,岩层面、断层面、节理面、裂隙带等都是岩、土体稳定性最薄弱的地方,最易被分离。 第四,地震、强降雨、融雪、雷击等多种自然力量以及人工爆破等,都会诱发灾害发生,如2010年3月10发生的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崩塌灾害,导致15户共44人被埋,经过紧急救援最终17人获救,27人死亡。后经专家现场调查后认定,灾害原因是由于砂质黄土的孔隙度大,坡体结构疏松,融雪渗水及冻融最终诱发了崩塌灾害的发生。 因此,崩塌灾害具有典型的突发性和随机性。特别是在山区旅行,偶尔还会发生游人踩踏松动岩体而酿成灾难的事情。新闻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怪事,2010年1月29日下午,台湾花莲太鲁阁峡谷旅游景区一名大陆女游客结束游程后交回安全帽,正在回游览车的路上时,突然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石块击中头部,随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关于事故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应怪罪于连日来的降雨和地震,也有人说可能是山上的猴子丢下的或是山上的游人踩踏了松动岩体。原因扑朔迷离,始终不得而知。 灾害无情 生命无价 崩塌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每年都会发生数千起,在全国各类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一直较大。尽管这种灾害突发性强,难以被准确预报何时何地会发生,但其显著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还是给我们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空间上,崩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规律,在平原区和城市里通常是碰不到崩塌的,它主要发育在山区、丘陵区或黄土分布区,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以及依然习惯于居住在黄土窑洞的陕西、山西等西部省份的居民最易于受灾,而且在地域分布上还与年降水量较高的地区相一致。 在时间上,崩塌灾害也较为集中。今年1~5月份,我国共发生崩塌灾害927起,平均每天至少6起!但值得深思的是,它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这927起灾害中,有730起都发生在5月份!原因很简单,强降雨和持续降雨是罪魁祸首,因为在时间上,崩塌灾害的分布规律与各地区的雨季相吻合。5月份,我国南方地区共出现了5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出现了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的强降雨,导致江西、湖南、浙江等地接连出现多种地质灾害。 然而,我国降雨最集中的时间还不是5月份,而是6、7月份,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在这两个月是跟崩塌等地质灾害做斗争的最严峻的时刻! 防患胜于治患,防灾胜于救灾。崩塌的发生历时短暂,势不可挡,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房屋倒塌、建筑被毁、人员伤亡等严重损失,不利于救援。近年来最严重的及其崩塌灾害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如2009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的崩塌,死亡10人,失踪64,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2008年6月13日发生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久兴砖厂的崩塌,造成1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警钟长鸣 严防崩塌 2009 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县(市、区),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向群众宣传灾害预防的科学知识,号召大家处处留心,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同时制止非法采矿、非法爆破等各种人工诱发因素的产生,这样就能辅助于专业监测,提高监测的能力和成效,降低灾害的破坏力。 对于那些出门登山旅行的游客,该如何预防崩塌灾害呢?首先,千万不要违反景区的要求而去爬野山,因自身不守规矩而造成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其次,碰到下雨天也最好不要登山攀岩,也不要在山谷中停留,以免发生意外;第三,了解一点崩塌灾害发生前的征兆,比如发现陡峭的山上经常掉下小石块儿,陡峭的山体根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听到岩石的撕裂声,或者岩石之间相互摩擦的声音,这都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躲避,可能崩塌就要发生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崩塌灾害,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必须争取最佳救援时间,这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如山西省太原市近日发布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地质灾害发生后,事发地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报告的时间,不得超过事发后两小时。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天佑中华,多难兴邦!今年的雨季又是一个考验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时候,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早已投身到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当中,愿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与灾难的斗争中早日取得胜利!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经百难而巍然屹立!原文载于《百科知识》2010年8A期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4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崩塌灾害警钟长鸣
pony1984621 2010-6-4 21:43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马志飞 寒冬刚刚离去,美丽的大自然便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不过,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如果登山、郊游,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因为,有些灾难常常就发生在不知不觉的一刹那。 灾难频发,警钟长鸣 2010 年 3 月 6 日 9 时,路政人员在巡查中发现,陕西省商漫高速上行线 ( 武汉西安方向 ) 两岔河 9 号大桥右侧,山体上方约 600 余方的巨石滚落,致使高速公路暂时中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山体上仍有 7600 余吨危石摇摇欲坠,时刻威胁着商漫高速交通的安全。 3 月 10 日 凌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发生一起崩塌灾害,崩塌体长 103 米 、宽 108 米 、厚 8 米 ,体积约 8.9 万方,导致 15 户共 44 人被埋,经过紧急救援最终 17 人获救, 27 人死亡。后经专家现场调查后认定,这是一起自然成因的黄土崩塌地质灾害。 3 月 19 日 11 时,山西省阳曲县黄寨镇水泉崖三巷地段发生大型黄土坍塌,坍塌体宽约 300 米 ,长约 28 米 ,厚约 25 米 ,体积约 21 万方,结果造成 13 户 60 余间房屋倒塌、掩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3 月 30 日 20 时许,陕西省吴起县吴起镇走马台村一处山体发生崩塌,崩塌土方达 3000 余方,造成一户村民窑洞被埋, 3 人不幸遇难。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发生数起崩塌灾害,死伤数十人,而且集中分布在中西部黄土地区。随着气温回暖,雨水增多,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易于导致岩土体松动而致灾。频频发生的灾难,警示人们群策群力,防灾减灾。 崩塌灾害统计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地质环境公报》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崩塌灾害数千起甚至上万起,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 2005 年,除北京、天津和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7751 起,崩塌占总数的 43% ,共 7654 起,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浙江、海南等省。最严重的是 5 月 9 日 发生在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 209 国道右侧的崩塌,造成 24 人死亡, 11 人受伤, 209 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 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2006 年,除北京、上海和宁夏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2804 起,崩塌占总数的 12.8% ,共 13160 起,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安徽、湖南等省(区)。最严重的是 6 月 18 日 发生在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时济乡时桥头东岸的崩塌,造成 11 人死亡, 6 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 2000 万元。 2007 年,除北京、天津、内蒙、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25364 起。崩塌占总数的 30.4% ,共 7722 起,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重庆、福建等省(区、市)。其中湖南省发生灾害次数最多。最严重的是 5 月 25 日 发生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丰乐乡国道 108 线 2545 千米 +700 米 处的 崩塌,造成 10 人死亡, 16 人受伤。 2008 年,除上海外,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 26580 起,崩塌占总数的 30.4% ,共 8080 起,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广西 等省(区)。 最严重的是 6 月 13 日 发生在 山西 省 吕梁市离石区西属巴街道办上安村久兴砖厂 的崩塌,造成 19 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300 万元。 2009 年, 除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海南和宁夏外, 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10840 起,崩塌占总数的 21.3% ,共 2309 起,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广西、安徽等省(区)。最严重的是 6 月 5 日 发生在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的崩塌,死亡 10 人,失踪 64 ,受伤 8 人,直接经济损失 8000 万元。 从这几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崩塌的发生次数在全国各种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一直较大,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而且崩塌一旦发生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房屋倒塌、建筑被毁、人员伤亡等严重损失,不利于救援。从空间分布角度来看,崩塌灾害一般发育在山区、丘陵区或黄土分布区,易于成群成片发生,特别是在广东、广西、四川、安徽、福建等多山省份以及依然习惯于居住在黄土窑洞的陕西、山西等西部省份的居民最易于受灾。 崩塌成因及特点 崩塌是岩、土体受到风化、剥蚀、地震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从较陡的斜坡上突然脱离山体,整块地向下移动并堆积在坡脚的一种地质现象,属于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通常有坠落和滚落两种运动方式。当这种现象发生在居民区和其他建筑物的附近时,落石和滚石强大的冲击力便有可能对其造成伤害。根据坡地物质的组成不同,可以将崩塌划分为四种类型:崩积物崩塌、表层风化物崩塌、沉积物崩塌和基岩崩塌。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崩塌,其形成原因都有一定的共性,一般而言,崩塌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地形条件、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和其它自然因素等几个方面。首先,高角度的陡坡是崩塌形成的必要条件,坡度越陡发生崩塌的几率就越大,同时孤立山嘴、凹形陡坡也是形成崩塌的有利地形条件。其次,岩性坚硬的岩石易于形成崩塌,如厚层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石英岩、砂砾岩、结构密实的黄土等,这是由于越坚硬的岩石就越具有强大的抗风化能力,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下能够形成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再次,岩、土体的剥落通常都是沿着一定的构造面而产生,在成岩时期形成的岩层面以及后期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断层面、节理面、裂隙带等都是岩、土体稳定性最薄弱的地方,最易被分离。最后,地震、降雨、融雪、冻胀、强风等多种自然力量以及坡脚开挖、人工爆破等人为扰动,都会改变岩、土体的原有稳定状态,从而诱发灾害发生。 因此,崩塌灾害除了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典型的突发性和随机性,但也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按照多年来的预防经验,在强降雨和持续暴雨中或之后短时间内、强地震发生时、积雪融化时、强风天气时、坡脚开挖过程中或之后短时间内、人工爆破后短时间内都是需要加强警戒预防灾害的关键时刻。 灾害防御及治理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各类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与 2001 年以来的多年同期相比, 2009 年已成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为次少年份,因灾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是最少的年份。今年应在此基础上,继续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率。崩塌灾害的防御和治理是我国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汛期来临之前,需要格外注意防范。 第一,应采取各种工程措施,治理已发灾害和潜在灾害。崩塌灾害发生之后,崩落的大量岩、土体不仅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一次崩塌往往给下次的崩创造了条件,这种群发性的特点警示我们需要在灾害发生之后及时清理崩落的岩、土体,并及时避让或者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如人工爆破削坡减载、拦石墙支挡、钢绳网加固等。 第二,发动群众,群测群防。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有时也不能面面俱到,当地的居民通常最了解他们附近的山体特征,向群众宣传灾害预防的科学知识,号召大家处处留心,发现 险情及时上报,同时制止非法采矿、非法爆破等各种人工诱发因素的产生,这样就能对大范围内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和预警,辅助于专业监测,提高专业监测的能力和成效,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第三,在建设场地规划和施工之前必须详细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通过地质灾害调查,查清崩塌灾害发生的历史、潜在崩塌的分布区域,并结合崩塌灾害的发育程度和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划分危险性大区、危险性中等区和危险性小区,为后期的建设场地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相关依据。 第四,灾害发生后及时上报,争取最佳救援时间。如山西省太原市近日发布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地质灾害发生后,事发地县 ( 市、区 ) 政府向市政府报告的时间,不得超过事发后两小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灾情和险情,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和失踪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成因和发展趋势、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学习,一方面,是督促地方官员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工作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是要争取最佳救援时间,挽救更多无辜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2009 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选择了一批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县(市、区),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刚刚下发《关于做好 2010 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防灾工作,在 2009 年十有县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县级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力争覆盖全国 1640 个山区丘陵区县(市、区)。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和人民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灾害将会越来越少。 原文载于《生命与灾害》 2010 年第 5 期。
个人分类: 发表作品|5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脚下有路,行者无疆》之26:岩体崩塌危机四伏
pony1984621 2010-3-27 22:46
摄影时间:2010年03月27日 摄影地点:北京昌平北禾路 摄影:马志飞
个人分类: 原创摄影|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