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条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条件

相关日志

‘基金’及‘项目经费’作为职称指标是‘不科学’的。
热度 6 lin602 2012-8-26 18:58
看了这篇博文‘ 基金当作职称评审重要依据是比较靠谱的 ’,唱个反调。 本人认为,在职称评审中,项目及经费作为重要条件是非常不科学的。 一个人对科学的贡献,不是看他得到多少项目与经费,而是他实际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 得到的经费与项目,只是说,他得到了科研的条件,但不等于说他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君不见,许多牛人得到了数百万、数千万的经费,项目数一摞一摞的,但看看他们的成果,发表的论文中实质性的创新点与发现,对工业生产中技术的进步,贡献非常小。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他创办一个企业,得到了款项数千万甚至亿,厂办起来了,但由于技术不行,败了,或者性价比不行,产品卖不出去,或者管理不善办不下去了,你能说这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吗,能够评优秀企业家吗? 如果国家投许多许多钱,做一个大的研究,最后他的研究或项目没有成功,你能说用经费数及项目数来说这个人非常厉害吗? 本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正确评价学者实际做出来的科学上贡献,这是唯一的指标。 我见过:拿到千万元钱的项目,产品最后也得奖了,但转让给企业办厂,这个厂亏得一塌胡涂,血本无归(其实亏了几个厂),但这个项目成为这个学者评国家奖的重要依据。 我见过,数百万数千万的项目,发表了可怜的一点论文,特别是最后结题中的创新点或学术或工业价值非常非常低。甚至是‘炒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好点,973、863、许多重点项目数与经费,都给许多能人拿了,不但糟蹋了国家的钱,还因为这些项目数多,经费多,成为这些牛人们的重要学术资本,成为各个学校引进的优秀人才。 许多坐办公室的‘长’们,他们有不少经费,他们做科研真厉害吗?不过,事实上他们的职称还真比普通人优先。 当然,如果得到基金与经费,加上这个学者真的厉害,会利用这些钱做出重大发现,对科技做出重大贡献。这些发现与贡献完全可以说明他的水平。 还有个现象,许多项目是‘虎头蛇尾’,写得非常好,拿到钱了,最后不了了之。
6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于爱情来说,硬件条件和感觉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热度 10 cutefay 2012-8-13 23:23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但我喜欢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爱情。这种理性的分析的话可能让人觉得太现实太不舒服。 爱情从感性上看,就是两个人看对眼了,彼此产生了好感,产生了爱的感觉。因此,从感性上讲,爱情非常简单,就是一种感觉。 再从理性上来分析一下。产生好感往往不是毫无理由的,虽然爱情对于每个特殊的个体而言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总能够从复杂的爱情现象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规律。你为什么会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你更容易对什么样的人产生好感?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拿出来理性地探讨一下的。 我们把找对象看成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如果量化来看的话,每个异性在你心目中都会有一个分值,无论对于男女来说,往往是过了心目中的60分的,才能继续发展,而对方如果连自己心目中的60分都没过,往往就很难继续发展了。而这60分的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说又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人注重的方面也是不同的。例如,对于男性来说,似乎往往异性的长相方面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60分的标准,那么基本上男性是不会喜欢上这个人的。 决定一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分数的指标有哪些?总结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类指标:身高身材长相(统称为容貌)、能力和收入、工作类型、家庭背景、健康程度、年龄、人品、性格(是否能合得来)。 找对象的综合评价并非一定是以上一些指标分数的加权平均,对于某些人来说,有些指标是判断型的指标,例如,很多人会把人品指标和性格指标作为是非的判断指标。例如人品不好的,或者性格合不来的,即使其他条件再好,往往也不会产生感觉。 通过判断型指标判别之后,再就是一个加权平均的过程,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权重,只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容貌的指标占的比重更高一些,有的是能力和收入指标占得比重更高一些而已。最后得到一个综合分数的指标。 上述这样量化地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也可能会被一些较真的人问起什么是“60分”,怎么评分等问题。其实,上述只是做个比喻,而现实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无形的评价体系,会通过你的脑袋自动给出一个判断结果,结果就是你对哪个人的印象更好,对哪个人印象不好,对哪个人更有感觉,等等。 很多人为了反驳找对象不应该看重物质条件的时候,经常会举这样一个例子“嫁给一个对你不好的大款,还不如嫁给一个对你好的穷小子”,这个举例很不具备科学性啊!真的要科学地验证物质条件对一个人产生好感的影响,应该是在其他指标基本一样的情况下进行这个指标的比较,例如:对于一位女性来说,假设有两位男士容貌差不多,人品和性格也差不多,健康程度也差不多,家庭条件也差不多,年龄也是一样的,对你的真心程度也差不多,其中一个很有能力很能赚钱,赚的钱足以养活你;另外一个赚钱很少,他赚的钱连他自己都养不活,那他们俩在你心目中各多少分?你会选择谁?再聚一个适合男性的例子:假设有两个mm,除了容貌之外的其他指标都差不多,其中一个很漂亮,另外一个相貌实在不敢恭维,那么你会对哪个女孩印象更好? 这样一比,就能够看出单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了。 总之,我认为硬件条件和爱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往往硬件条件(包括身高身材长相、能力和收入、工作类型、家庭背景、健康程度、年龄、人品、性格等的统称)更好的人,对你的吸引力更大,会更容易让你产生爱的感觉。当然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就是一个人什么都好,你就是不喜欢他。虽然有这样的反例的存在,但总体的统计规律是不变的。社会科学的事情,不像自然科学那样0就是0,1就是1,往往得到的规律都是统计规律,例如二八定律,墨菲定律等等。 所以,我认为找对象的时候,说自己一点儿也不在乎对方物质条件的人,往往要么是虚伪的人,要么是自己都没明白自己的心的人。但物质条件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如果把这个指标的因素看的过重,那么就有问题了。 此外,似乎很多人认为物质条件好的人,人品一定差,一定不能嫁;也有人认为漂亮的女人,人品也一定差,一定不能娶。难道物质条件好或者漂亮的人中就没有对你真心的好人了吗?上天给每个人的福报是不同的,有的人就是能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或妻子。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并且,要抱着祝愿天下人都能够这样幸福美满的心态。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714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把握获得资助国家自然基金的条件
热度 9 whitesun 2012-8-8 09:42
从内部人士获得的信息,信息口上需要如下条件: 一般来说,申请人需要有几篇国内一级学报论文(JCST、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电子学报、通信学报等)、有几篇国际二区以上的会议或期刊论文,才能有比较大的把握。从你目前的情况看,还需要保持耐心和努力。 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我所在的科研环境,近五年内没一位已经达到上述条件,而且全学院所有人的最好论文凑到一起也只有几篇SCI,还没人发过列举的那几个国内一级学报的论文。 抱怨几句:说实话,我什么都做到了,还要资助干什么?难道是为了过的更好?为什么在艰难的阶段不能资助呢?这一规则难道就不能改改吗? 寻求全局最优的科研资助体系有什么不好?
个人分类: 科研实践|532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曾铮: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基础条件和战略对策
whyhoo 2012-7-31 12:43
摘要: 未来十年,我国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中期阶段,要素市场化 改革 任务仍然较重,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社会利益关系出现分化。我国具备了一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关键的制约因素。要通过加快经济战略转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演进和条件变化,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未来十年,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背景,为我国制订符合实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客观判断。    一、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   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未来十年,我国人均GDP将迈向1万美元。根据历史经验,通过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开放可以使一个国家迈出“低水平陷阱”,即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二战以来,只有少数的后发国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大部分国家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未来十年,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转变,经济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速   我国工业化处于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持续提高,二是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和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提高,三是制造业结构中,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低端工序产品的比重开始提高。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根据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比重逐步提高,二是工业将向深度加工化阶段转化,三是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核心工序产品比重大幅提高。因此,未来十年,我国工业化将继续深化,产业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进程将逐步加快。   (三)进入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深度城市化趋势凸显   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0%左右,按照阶段划分,已经进入中期加速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逐步适应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未来十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处于向城市化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如何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以及缓解城市人口增加与城市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这个阶段推进城市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深度城市化趋势日益凸显。   (四)商品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要素市场化 改革 任务仍然较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主体基础,产品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构成市场经济基础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仍然处于非常滞后的状态,生产要素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整体 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主体权属和功能存在根本问题,土地生产要素属性存在内在矛盾,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远没有形成市场配置的基础,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未来十年,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 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程度将逐步提高,但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   (五)经济开始重塑内外平衡,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加快   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了经济“再平衡”阶段。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国内要素成本上升、更多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新的情况,过去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的模式难以长期维系,如何实现依靠内需和外需双向引擎拉动经济发展,即扩大国内消费、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将逐步加快,经济转型的难度也逐步加大。   (六)社会利益关系出现分化,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各类社会矛盾将逐步凸显。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阶层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直接表现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总体贫富差距、区域收入差别和行业收入差别扩大,由于收入差距和其他原因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和利益出现分化,而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社会矛盾将空前尖锐,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将更趋复杂。    二、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规模实力较为雄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8万亿美元,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超过英、法、德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股东。我国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开始显现,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增大,经济抗风险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渐进加快,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随着我国人均GDP的不断增长,各类经济结构加速转型。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明显下降,由过去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转向以住行服务为主的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其次,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相适应,第三产业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最后,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将超过50%,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质量也将明显提高。这些发展都将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需求条件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我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汽车、家用电器等家庭耐用消费品销售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增长潜力仍很巨大。住房和服务性消费水平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也将大幅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也将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重大装备、科技研发等产生巨大需求。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需求条件。   (四)储蓄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能满足经济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   我国是高储蓄率国家,目前社会总储蓄率在40%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储蓄率可能将趋于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会太大,仍将保持在40%左右的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处于较高水平。在投资效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仍然较为充裕。与此同时,我国继续保持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国际优质资金供应依然充足。储蓄率保持较高水平以及外资持续流入,能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   (五)科技和教育水平逐步提升,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09年我国科研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一,科学论文数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年龄层次入学率不断上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明显提升,科技教育对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能源、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和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力装机世界第二,其中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发展速度也居世界前列。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加快,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电力和油气输运体系。交通基础设施迈上了新的台阶,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框架。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前列,国家高速公路网快速推进,沿海建成了一批大型、深水、专业化的码头,民航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速。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大大提高,为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实和优良的物质条件。   (七)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近几年,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一定进展,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互联网管理等社会管理,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了社会大局基本稳定,将为我国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推进,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得到改善。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潜在的制度红利仍然很大,将不断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进一步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   (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步凸显。第一,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不断上升,而消费率不断下降,目前消费率已经不足50%,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由此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效益不高、人民消费水平低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还远没有实现现代化,工业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还较低,关键技术自给率低,高新技术产业占的比重较低,信息化应用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43%,不但低于全球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国家51%左右的平均水平,同时服务业还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和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国整体产业的加快转型和持续发展,从而使经济增长中的矛盾更为突出。第三,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区域发展存在着区域差距大和区域分工不协调的问题,地区间分工弱化,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人口结构出现特征性转变,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   相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左右,总抚养比的下降可以较好地从人口结构层面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到2013年左右,我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上升的趋势,人口结构将发生转变,劳动力供给将开始减少,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人口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形将发生变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衰减,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面临挑战。   (三)技术引进的增长效应递减,经济增长的技术支撑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与国内廉价劳动力和软约束的资源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低成本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相关研究表明,从2000年之后,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递减,近几年递减速度有逐步加快的倾向,而自主创新的贡献率逐步上升。然而,我国自主技术供给能力还比较弱,培育与发展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国外技术外溢效应消退的情况下,新的技术生产方式又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接续,这成为未来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阻力。   (四)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利益矛盾进入激化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受改革不彻底、制度不健全、调控不到位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由1995年的51.4%下降到目前的约40%,而同时资本所得明显上升,由36.3%提高到了46.1%,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二是人群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反映收入人群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了0.4,在世界范围内看也属于较高的程度。城乡差距仍在拉大,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为3.3倍,比1985年扩大近一倍,同时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拉大。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扩大,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倍,扩大到目前的2~3倍,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明显高出合理水平。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利益分化严重,社会矛盾较为突出,对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形成了障碍。   (五)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经济发展面临更多制约条件   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投入,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由于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依靠国际市场又面临着种种风险,资源约束明显强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也较大,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阶段,我国未来资源环境消耗程度还将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全球资源供给偏紧和环境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保持国内经济较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加快推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调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未来十年,从国内发展条件变化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内部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新阶段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进行适度调整。归总而言,面对新的内部发展条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进行以下几个层面的调整。   (一)战略思路由比较优势向动态比较优势转变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过去30多年,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依据要素禀赋的特点,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原则,实施适度赶超的发展战略是这个阶段我国主要秉承的战略思路。然而,随着劳动力等充裕要素供给速度放慢,我国固有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变,要素禀赋关系变化与充裕要素成本上升将弱化并最终改变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以劳动力充裕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全球贸易分工的阶段已经正在走向尾声。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战略思维,通过技术创新等内生路径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加快提升要素的总体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资本存量质量,推动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为在全球国际分工中逐步转变“低端”生产角色做好战略储备。   (二)战略目标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都追求一个“快”字,实施赶超战略,试图在较短的时期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我国也不例外,过去30年实施了赶超战略的增长目标,单纯追求“快”的数量型增长,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的战略目标。这种发展方式与我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环境相适应,如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低、市场竞争不激烈、环境和资源约束较为宽松。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单纯追求数量型的增长目标导致了我国经济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包括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片面追求“快”的数量型增长的战略目标必然要走到尽头。因此,必须重新设定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注重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包容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战略模式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了“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模式。应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这种战略模式实行的空间越来越小。由此,我国需要对一个持续了30多年的发展战略模式做出实质性的调整,由低成本扩张型向高效率创新型转变,即由过去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降低能耗,走自主创新之路、新型工业之路、农业现代化之路和城镇化之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战略要素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如上所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战略要素条件是低成本的资源和较大的环境容量,因此以资源环境消耗为战略要素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鉴于此,和很多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使用强度较高,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然而,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由于资源稀缺程度上升,各国对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资源民族主义”上升,中国获取资源的成本将逐步提高,同时,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之面临气候变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由此,我国战略实施的要素方式应该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增强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战略重点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出于经济赶超的我国战略实施的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经济导向型的战略重点。但是,随着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特别是我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各类社会矛盾逐步凸显。首先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阶层利益关系的失衡状态,收入财富分配的不均等程度显著提高,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步伐大大加快,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出现了分化,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领域发展还比较滞后,人民能够享有的公共服务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现阶段,收入差距大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经济发展丧失必要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有可能因此而停滞。因此,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由经济主导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变,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一五”期间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 .经济学动态,2005,(11).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因素分析与展望 .资本市场,2008,(4).    刘世锦,高全成.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格局与面临的重要挑战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7).    林光彬.中国30年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与未来的道路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    吴涧生.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及面临的主要风险 . 宏观经济 管理,2009,(7).    毕吉耀,张一,张哲人.“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宏观经济 研究,2010,(2).    张志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2010,(2).    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黄范章.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走势 .经济研究参考,2010,(17).    卢中原.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 .当代经济,2011,(5).    刘世锦.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 .财经界,2011,(7).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Forward/201207/t20120731_147949.htm
个人分类: 经济|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化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以下5个基本条件
yjg2011 2012-7-11 12:04
转化医学的发展必须要有以下 5 个基本条件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已作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是必须要大力发展的。目前国内转化医学轰轰烈烈,到处成立转化医学中心,但是转化医学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有以下 5 个基本条件 : 1, 必须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成果 ,这是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否则没有转化的基础。没有可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什么?转化别人的成果,风险是很大的; 2, 必须要有 科学的转化医学的方法和技术 ,并可以经得起严格的验证,能得到国际公认; 3, 必须要有 一支热衷于转化医学的团队 。有基础研究的和临床医学的,能互相协作共同攻关,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4, 必须要 严格控制转化医学的准入门槛 :要像药物安全一样严格控制临床准入,目前必须尽快制定准入的标准,使用范围;副作用的诊断,处理和预防方法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5, 必须要有 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并有人才鼓励政策,才能维持稳定的人才队伍; 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以上 5 个方面都是领先我们的,我们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尽快成立国家级的转化医学管理部门,把发展转化医学的战略落到实处,不能总是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外表,只做表面文章。
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塑造驻港精神
whyhoo 2012-6-22 19:52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5周年。15年来,驻军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切实肩负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神圣使命。驻军建设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铸魂育人,培育了“特别讲政治,高度重使命,严格守法纪,开拓创一流”的驻港精神,使之成为体现我军性质宗旨、彰显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蕴含驻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特有文化形态,在驻军建设发展中发挥了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战略资源来抓   先进军事文化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驻军从组建之日起,就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和军事文化建设,主动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大力培育富有驻军特色的驻港精神,始终确保部队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和纯洁巩固。尤其是近年来,驻军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重要论述和《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牢固树立抓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就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切实从战略高度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抓。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确保官兵信仰纯洁的重要工程。香港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理念交流碰撞的前沿阵地,部队长期面临尖锐复杂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考验。驻军历届党委班子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把忠诚于党、永葆政治本色作为驻港精神的核心内容,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开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官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旗帜鲜明地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做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塑造威武文明之师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驻港部队是展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形象的窗口。长期以来,驻军始终把强化官兵依法履行防务和文明守纪、爱港亲民意识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树立起了威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香港市民对驻军的认同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服从和服务港澳工作大局的重要抓手。驻军官兵视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遵守《基本法》和《驻军法》,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央港澳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有效履行防务职责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先后组织了100多场次展示我军价值理念、纪律作风、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以及驻军有效履行防务能力的一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极大增强了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使命任务、特殊的编制体制和特殊的管理模式对官兵综合素质提出的特殊要求,驻军各级党委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官兵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所有军官都经过正规院校培训,大学生士兵达到30%以上,为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准确把握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突出抓好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驻港精神培育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内核,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多年来,驻军各级党委坚持把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驻港精兵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贯穿于驻军建设的方方面面,着力培育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驻港精神。   以先进军事文化“铸魂”,确保官兵“特别讲政治”。对于驻军来说,讲政治首要的是体现在理想信念坚定上。我们始终如一地抓好理论武装,切实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突出抓好军魂教育和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各项教育,夯实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驻军无小事、事事连政治”理念,确保任何工作都不偏离党的政治要求;防止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确保人民军队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不变质”。无论香港社会环境发生什么变化,部队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无论面对任何诱惑和考验,官兵始终做到坚定信念、永葆本色。   以先进军事文化“养武”,引导官兵“高度重使命”。驻军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任务,不仅政治上要过硬,而且在军事训练、后勤装备保障等方面都要过硬,这对部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有效履行职能使命,发展富有驻军特色的“防务文化”、“军兵种文化”、“宣示性文化”,着力培养官兵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不断深化职能教育,制定和完善战备、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各种预案,加强演练,始终保持部队良好的战备水平;坚持科技强军,总结具有驻军特色的训练方法,狠抓新知识、新装备、新战法训练和智能、技能、体能训练,按纲施训、科学组训、从严治训,有效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历次上级检查考评中,驻军总成绩均为优秀。   以先进军事文化“塑形”,督促官兵“严格守法纪”。依法驻军、依法履行防务、依法处理敏感事务,是在特殊环境中驻军治军的重要原则和制度。依法从严治军,不仅是履行防务、行使国家主权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树好形象、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我们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官兵文明素养、强化部队法纪意识,每月落实一堂法纪教育课,每季度开展一次文明执勤检查,常年坚持抓好文明形象训练和养成,形成了事事讲法纪、处处严要求、人人重形象的良好氛围。15年来,驻军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得到了香港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以先进军事文化“励志”,激励官兵“开拓创一流”。香港驻军实行人员轮换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长期驻军与年年大批人员轮换交流的关系,克服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始终保持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驻军建设需要长期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我们把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制成灯箱、标语牌设置在营区醒目位置,组织官兵参观军史馆、荣誉室,讲创业的艰辛、进驻的辉煌、驻港的荣耀,不断强化驻防香港的荣誉感;深入开展“爱祖国、爱香港、爱驻军”经常性教育,着力解决好“进港为什么、在港干什么、出港留什么”等问题,不断强化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广泛开展惠兵暖心活动,让官兵充分感受到驻军大家庭的温暖和各级党组织的关怀,不断强化以驻军为家的归属感;大力宣扬驻军先进典型事迹,树立鲜明的事业导向,不断强化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使命感。15年来,有两个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30多个连以上单位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三、不断探索特殊环境中部队文化工作的特点规律,与时俱进构建富有驻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体系   时代的发展、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驻港精神新的内涵,同时也给驻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起点上,驻军党委着力构建富有驻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体系,不断丰富拓展驻港精神。   抓好基本制度。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制度保证。我们把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军政主官亲自抓,逐级建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党委机关和基层理论学习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细则、基层文化建设三年规划、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见和新闻宣传、网络管理、设备器材使用等10余项规章制度,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有依据、有遵循,扎实稳步推进。   规范基本内容。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文艺体育以及军营文化等方面。我们结合实际,突出抓好以保持官兵信仰纯洁为根本的理论武装,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遵纪守法、爱港亲民为重点的文明形象塑造,以服从服务香港大局为重要任务的宣示性活动,以展示和维护驻军威武文明形象为重要目的的舆论引导,以体现人文关怀、促进官兵全面发展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军营文化,努力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内容衔接部队全面建设、涵盖部队各项任务、进入官兵日常生活。   完善基本设施。文化建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支撑。我们认真落实总政、军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规定,逐步加大投入,分步组织实施,旅团单位文化活动场所全部达到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着眼特殊严格的管理模式,在营区建起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高品质文化场所,为部队配备文化器材、设备,积极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和新时期官兵精神文化需求。   建强基本队伍。建设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坚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驻军人才战略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建设涵盖理论学习、政治教育、新闻宣传、文艺体育、心理服务、网络引导和板报墙报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骨干网。与此同时,突出抓好驻军特有的文工队、仪仗队、军乐队三支力量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驻军传播先进文化的“香江文艺轻骑兵”。   创新基本活动。我军的军事文化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内容形式。我们在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学习借鉴世界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不断探索特殊环境中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创新发展“宣示性文化”、“仪式性文化”和“爱港亲民文化”,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丰富和拓展基层群众性文化,坚持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体育每月有比赛,持续开展“紫荆杯”系列文体比赛,广泛组织歌咏、征文、影评、DV摄制、网络论坛、读书演讲、理论宣讲、心理咨询、书法美术展评等活动,确保军营文化活动常态化实效化,让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成果直接惠及广大官兵,成为凝聚、体现和进一步塑造驻港精神的有效载体,把驻港精神贯穿部队建设方方面面、融入驻港军人的血脉。   (作者:张仕波,驻香港部队司令员;王增钵,驻香港部队政治委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12/201206/t20120613_164025.htm
个人分类: 国防|1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底层百姓的日子
热度 3 sungd 2012-6-17 02:04
早晨四点,天还是黑的,他们起床了,随意做些吃的,院子里还有猪羊等着他们去喂,拉着车子上地里干活去了。 五点,已经赶到了农场地头准备下田,条件好的,穿上了防水的长筒水靴,没有这条件的,就只有和衣下去,水里的烂泥发酵得直冒泡泡,味道难闻。 中午来临,气温可以达到三十四五度,头上没有遮阳的大树,小小的草帽不足以抵挡烈日的炙烤,人像红薯,都快烤熟了,再加上困了想睡觉,有的人差点打盹扎进棉花地。 一垄、两垄、一里、两里、一块、两块、、、、、、困了,累了,都要坚持,因为只要坚持,就会化成儿子身上的新衣服,女儿脚上的新鞋子,也许还有更多,越想越有干劲,就不知道苦和累了, 中午顺带打一车猪羊草,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家里,因为家里还有放学回家的孩子等着他们做饭! 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了这片下火一般的农田里,面朝泥水背顶烈日,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这是他们一年的期盼,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朴实的他们抛开了自己的身体和尊严,拼了命的去做活,只为了心中那些小小的梦想,他们从来不曾想过自己活儿累、太阳晒,他们坚信忙过这几天之后将是甜蜜的享受, 夏夜的萤火虫啊,请为我们底层百姓送来希望和光明吧,为他们照亮前方的道路! 祖国,我们深爱的母亲,您虽然日益强大,却没能带给8亿底层深爱您的儿女们应有的快乐。 您可知道?当今中国: 有多少农民工在城市里遭受着沉重歧视?但是他们最终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有多少底层百姓的孩子渴望着被关爱? 他们最终成为了新一代的穷二代! 有多少底层百姓的孩子渴望着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他们最终感受命运摆布! 有多少底层百姓每天烈日下挥汗如雨,寒冬里单衣瑟瑟?但是他们不抱怨生活,勇敢的面对未来! 有多少……………………………….?
30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申报副教授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需具备条件
热度 4 Passport 2012-6-8 09:38
近日,本校开始一批特殊评审,其中有一条规定如下: 2 、申报副教授岗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在海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毕业满2年且特别优秀; 2) 在国内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毕业满3年且特别优秀; 针对此规定,我给联系人打了一个电话,阐述了一下对此规定的不同看法。本人认为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某些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质量和程序及过程已经基本接近和达到国外同类型大学同样学科的培养质量,其流程也大体相当。这样简单的划分国内毕业的博士生要比国外毕业的博士生多工作一年,对国内的博士毕业生是有失公允的,并且暗含着我们国内985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毕业的博士生质量不如国外博士毕业生的潜在歧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思路,因为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已经比国外的学生为国内的科研贡献了整个博士阶段,而工作之后还需要多贡献一年,为什么国内的政策对自己人这么苛刻呢?(以上和以下所指的国内高校均为985高校或国内一流高校) 联系人答应了我的分析,说和领导商量一下,后来给我电话说明,领导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也是校级领导批准的,领导的意思是国外的博士生比国内的博士生毕业时间要长,而且困难,还要克服语言的因素等。 虽然我没有进行过样本分析,但是根据本人的了解和评估,国外的博士生毕业要比国内的时间长可能在国内重点大学或者一流大学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说应该不成立,因为目前的国际培养博士生的基本流程应该是大体相似的,而且本校一位领军人物在国外只花了2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以,读博士的时间长短应该大部分与个人的勤奋努力程度有关,而制度方面的因素应该非常小。 至于说语言问题,并不是引进人才需要考核的指标。国内读博士想要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并独立发展的话,也需要在语言上花大量的时间攻克。完全是个人的问题。 基于上述几点的说明,可能还是相关条例没有慎重严谨的审核与考量,人事制度没有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科学人才的发展相契合,校级领导也未必仔细阅读和审视。 而本人为什么对此提出异议呢,因为人事制度是国内科学工作者重点关注也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一个积极寻求突破和雄心勃勃进取的985大学,其制定并公布的政策应该体现足够高的政策水平。 另外,大学是一个社会风气和社会公平的风向标与示范地,理应对此有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引导一个组织系统或者社会的价值取向。
个人分类: 事件评述|6092 次阅读|8 个评论
条件决定成败
热度 2 whitesun 2012-6-2 20:30
  最近状态很不好,想必是上职称造成的。进tbook的规划教材、专著或专利是我必须达到的应备条件之一。从2007年到现在,我一直幻想不花钱“搞到”这些东西,但我想错了,高人或许可以,我不行,第一个要权或关系,其他两个看似有实力就可以做到,但事实上大多数都是花钱出的无人看得专著和无转化价值的专利。我不花钱,发发狠,想必能弄出点东西,但也需要花钱“买”啊。   总结过去经历,分析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不固执,也许2010年以前就能上了副教授,但那样我的科研水平或许没现在高;现在或许我的科研水平高某些人一筹,但又不是突出的高,也无望被特别提拔;未来或许我的科研能力因为职称导致的科研条件的差距无法进一步提高。   其实不难发现,成败取决于条件,仿佛与能力、努力、资质无关。这里说的条件,包括有关系,有机会,愿意去做某些事。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
热度 3 zxczxc0417 2012-5-27 12:16
古人比今人更显睿智吗?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条件捐助”与“无私奉献”——写于2008地震后
ssyandmltcdj 2012-5-5 00:34
刚刚看到某些人竟然提出了有条件捐款,让我甚是震惊,盛世中国竟然也有如此之事。我们都在关心汶川,全国人民都在无私的奉献爱心的时候,竟有人如此做,如此说! 我们曾经在网上或者报纸上看到有一个类似笑话的事情,某人掉进水里,大呼救命,岸上的人伸伸手就可以救他,但是竟然救人之前先说: “ 我救你上来,你给我 100000 元 ” !因此遭到大家的唾骂和鄙视。 今天我们看到某些人竟然提出你把灾后重建的建筑项目交给我,我就捐款,不然我就不捐。这那是捐款,这是投资者的行为,这已经不是捐款者的心态。我们的这些自称儒商的商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有邵逸夫老先生的大气和大爱,什么时候才能有一点点公德心,不要这样唯利是图。 如果这次地震的中心不是汶川,而是你所在的地方,你将有何想法?是的,今天这次没有,可是你能保证你永远没有落难的时候,如果你落难了,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提出有条件帮助,你又有何想法,你还能如此冷静,如此理性,如此的视唯利是图为爱心吗?儒家讲 “ 推己及人 ” ,我们是不是应该进行换位思考一下? 今天去做志愿者的时候,从北京来了一对夫妇,他们是坐飞机专程来做志愿者,来了以后一直有些自责地说: “ 我们早来就好了! ” 我说: “ 捐多捐少都是善,来早来晚都是尽了心,能来就是勇气和善良的极至表现 ” !他们晚上就休息在了成都红十字会防灾救灾中心的楼上一个旅店,是为了方便过来帮忙,在楼上就可以看到中心是否需要人手,可以 24 小时随时候命。我问他们的年龄,他们都是 60 后了,把手中的工作都放在了一边,孩子托付给了老人照顾;我再问他们为什么来的时候,他们说得很简单很朴实: “ 我们看电视看的心里太苦了,一直想来,终于今天下了决心,本来说来一个,但是互相都不放心,就一起来了! ” 我又问他们什么时候走,他们自己也说不准,而且表示想去震中心最艰苦的地方去,什么时候这边差不多了,他们再回去!后来那个姐姐又去详细咨询了如何领养一个孤儿的事情,看着他们的所作所为,听着他们朴实的话语,我的眼泪早已禁不住了! 我以一个理工科的惯性,心里默算了他们这次的花费,双飞来回就是 4000 ,住宿每天 80 ,吃饭每天 30 ,如果呆上 10 来天就是 1000 ,这一次仅是基本生活保障就是 5000 。可是他们没有任何的要求,也没有想着提个条件,心里只有灾区人民,只有看看自己能做什么,只有无尽的爱心,只有令人钦佩的博爱!美国总统肯尼迪说: “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 这些美丽可爱、可歌可泣、令人钦敬的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你们具有的是怎样一颗博爱的心啊! 反观我们的某些自称儒商的知名企业家呢?你们的心里都是些什么呀?你们到了这个时候竟然首先想到的是灾后重建中的利润,你们真是深谋远虑!如果仅就深谋远虑这一点我真的要佩服你们,你们堪比诸葛,赛过管伊! 捐多捐少都是善,哪怕是 1 分钱那也是一笔善款,哪怕是一个亿,十个亿也是一份真诚,一份爱心,但是那都是纯粹的不带任何半点尘土的爱心,而你们呢?你们为什么一次次有如此创意的做法,你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条件的捐款,真是让人寒心,想起来就觉得如吃了苍蝇一样。这不仅仅是你们的善意无法让人理解,不仅仅是唯利是图,不仅仅是老谋深算,不仅仅是要遭万人唾骂,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只是为你们悲哀,做人做到你们这个份上,也真是够呛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的做法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等到你百年后,子孙后代将作如何评价?
个人分类: 尚书杂谈|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评职称的那些事
uxqk 2012-5-3 10:47
高校职称评定的条件,各个单位的尽管有所不同,但无非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来说。 一般教学条件都能达到,而职称的科研要求的条件就成为重心。如果评审制度的设计要尽可能客观实在的话,估计要评职称的人烦心的问题不大。怎么能做到呢?首先具有客观性的评审制度要具有连续性,不能一年一个样,考评条件要符合当下学校职称构成水平,最好能让需要评职称的老师主动参与其中来制定评审规则,如有老师抵触,不想参与,就是学校宣传不够,没有深入老师心目中,这种宣传应该由一些行政服务人员主动联系调研搞好服务,包括开会的形式,这才是高校行政人员的本职;新的评审条件出来后,必须有个过渡期,一般当年制定的规矩要在评职称年限多少年后实施比较科学,比如,副高是五年,建议制订好之后至少给以3年缓冲期;制度设计好之后就要表决,不能单单依据相关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通过就要让起草的行政服务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反对意见进行修改,直至表决通过,这一点要让行政部门人员感觉到压力,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修改,让他们无行政权力寻租的空间;再好的制度也要人员去操作,而一个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硬性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少一些定性的大致的说法,也就是说减少人为性的干预; 制度设计必须有申诉制度设计,这一点,很多高校似乎做得不够,应该鼓励职称评审申诉,不怕申诉,每一起申诉都必须较真对待,怎么较真,形成记录,这个应该是学校行政人员应有的义务,没有记录,你在行政位尸位素餐啊; 在评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归纳总结,以便下次修订评审制度时参考,比如关于论文外审,这是一个不对等的评审制度,很多人因为外审不过而无法继续后续评审,并且该制度人为性强,不具客观性,我就遇到这样的事情,2010年论文送审过了,2011年论文送审没过,相同的两篇论文,后来听说是我们学院卡了,在送到外审时,与我有个人恩怨的某位领导打招呼不让过,更搞笑的是我外审结果直到临上学校评审会前一天工作日才告诉我。这些我也不想去深究,但学校职称评审制度确实有问题;每年学校应该公布评审人员数, 要限制名额无可厚非,但必须提前公开,在进入学位评定时人员数尽可能与实际目标数相符。这一点,谁进谁不进,就要提前把关, 我个人认为,把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人的支撑材料成果应该公示,大家有主动参与权,尽可能客观。
6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进化没有方向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5-2 13:38
所谓的进化,其实没有方向。进化只不过是通过一系列条件的堆积,实现了复杂的可能性。 复杂的生物,在适应外部生存条件的时候,不一定比简单的生物更有适应能力。
3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境导致性状趋同变化,竞争导致性状趋异变化
upzl 2012-5-1 08:58
通过对广布的本地种和非本地种性状分析,来看它们在功能上是否相同,或者是否属于本地种。两类物种在存贮器官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耐受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很有意思的一条是,环境导致性状趋同变化,竞争导致性状趋异变化。所以,往往我们利用环境解释问题不通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拿物种差异说事了——竞争嘛。 Origin matters: widely distributed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benefit from different functional traits Sonja Knapp * , Ingolf Küh Keywords: alien species; anthropogenic habitats; archaeophytes; community assembly; functional ecology; neophytes; niches; novel ecosystems; species ranges Abstract Recently, ecologists debated whether distinguishing native from non-native species is sensible or not. One argument is that widespread and less widespread species are functionally different,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native. An opposing statement points out ecologically relevant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We studied the functional traits that drive native and non-native vascular plant species frequency in Germany by explaining species grid-cell frequency using trai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tatus.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frequency was equally driven by life span, ploidy type and self-compatibility. Non-native species frequency rose with later flowering cessation date, whereas this relationship was absent for native species.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differed in storage organs and in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y tolerate. We infer that environmental filters drive trait convergence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whereas competition drives trait diver gence. Meanwhile, introduction pathways functionally bias the frequency of non-native species. Source: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461-0248.2012.01787.x/abstract;jsessionid=63072A8F71A3A0A2EEBEC0EAA137D6FE.d03t02
个人分类: Literature|7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开放”的再认识:兼答博友
热度 2 zhaodl 2012-4-29 10:15
我的博文“开放不一定代表水平”被加精以后,受到了朋友们的关注,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给出了评论:开放不一定代表水平,不开放一定没水平。非常正确,我完全赞同。但是,我就是对我们现实中的一些想当然的正确认识或者说是习惯愿意进行“探究”和论证。 我上篇博文,仅仅是以一个简单的数据,提出了质疑,目的是想进一步研究探索。关于局部数据的发现和我的推论,一些朋友并不认同。是的,我也不肯定。但是,这至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角度。另外,我明确:我不反对开放,任何系统都必须开放,从开放中吸取能量,否则将是自我毁灭。这是已经被证明的客观规律——无论是社会系统、自然系统还是虚拟系统。但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也是被证明的:开放有一个度的把握,开放的程度和开放的进度,在环境条件不具备或者说外部辅助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开放对系统的作用也许是负值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 无论是关于我们现实社会、经济等等,我们都会有一种盲目的趋同,似无人类社会只存在两种人:开放和封闭。我的观点,不,是发现,似乎就将我归类于保守派之列。甚至是转向对大学学报的封闭性的批判。这种思维上的局限性,我不做过多的评论,但是我再次明确:我试图探索在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学术出版的内在规律,在系统规律的基础上再探索改变外界作用于系统的条件,以求促进系统的正面发展。期刊出版的内向和外向性的平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大学学报、学会期刊,或者商业出版是否存在内在规律的一致性?这都是我探索的问题。目前来讲,我认为值得研究。 我目前的数据正在一步一步整理,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索。也许这是一条研究的新的思路。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2907 次阅读|7 个评论
组成科研团队的条件
热度 5 lin602 2012-4-29 09:38
组成科研团队(一般来说,这个科研团队是指有其他教师参加,研究生不计算在内)许多人写了不少,据我观察,团队的组建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你自己愿意不愿意组成科研团队。有些教师嫌麻烦,为了自由,自己就想带点研究生或学生做点科研,自己做自己的主,发表点文章,拿点课题,为企业做点研发就可以了,不需要那么多人,烦。这种情况挺多的。因为团队人员多,要挣更多的经费,要跑关系,否则养不活那么多人,而这挣经费是课题组负责人的事情,其他人相对来说,这钱的压力不在他们身上。 2 有没有那么多科研经费与实验室。要知道,如果科研团队的人多,花经费就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将课题搞大,经费得到多的。我想网上许多博主都有这个体会。中国的经费多少,不完全是与水平相关,有非常多的其他因素,官位、公关能力、脸皮厚薄、亲戚朋友、道德准则都在起作用。即使与企业做研发,还有几方面原因,如果在理科学校,没有SCI文章是没有办法混下去的,做企业项目在理科学校来说,不容易。 3 有没有其他教师愿意参加你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题负责人因为比较抠门,在发表文章与用钱方面,全是为自己着想,不能够照顾到其他人,让其他人觉得全是为负责人做事,自己完全是打工的角色。 4 许多学校因为对教师没有发表文章要求,有的教师也不想多做科研工作,反正上点课就行了,拿个基本工资,自己炒点股与房子,或者多做点家务,让家里配偶去发展事业或挣钱。有的教师在家看看历史与文化书,不想做科研。当然现在压力越来越大了,慢慢在发生变化。 5 有的学校与院系规定,自己不做团队负责人,就得参加其他团队,这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有的博主写了青年教师组建团队要事先想多少问题,我觉得其实不可能想那么多,有了科研经费,有实验室与其他实验条件,你愿意请别人参加你团队,有人愿意加入,这个团队就起来了。说起来一句话,但真正组建团队在高校中还是比例比较少的。
1006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科研人生:挖掘隐性条件-认识论和方法论
williammilo 2012-4-28 14:09
博主按:认识论的具体化措施之一~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选择方向的问题 我们在科研和生活中会学到很多做法或者理论,这些做法或者理论很多都是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所有人都在无意识当中遵照这些条条框框走下去,即便我们认真思考这些方法,也未必一下子觉得有什么不妥,其中很多已经变成了常识。比如,一个算法在某个领域一直在用,并且没有人对这些算法提出疑问。在生活中,我们有一些社会约束和习俗,这些也都渗透到了我们的肌肉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即便我们完全采用这些常识性的方法,我们发现,我们仍然解决不了太大的问题 。 我们的工程依然不能让人满意,我们在生活中依然有很多烦恼 。 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在于我们仅仅在使用那些常识,而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常识,更没有真正改进过这些常识。 为什么没有理解,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我们没有分析清楚这些常识的隐性条件。 不知道这些方法的条件,自然可能就理解的不正确,使用的不正确,往往是教条主义或者经验主义。 以下几条似乎值得关注。 一、任何方法或者规则都是有前提的。 我们学习图像处理等工科课程的时候,会学习到大量的算法,这些算法很多都是启发性的或者尝试性的算法,都是某个大牛在灵感中产生的,看上去很好,效果也不错。给我们一个假象就是这些东西很完美。随着科研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原来认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或者方法,其实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成立,离开了那个条件,这个方法就不是最好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我们在社会中需要遵从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在相应条件下是必须的,但是换了条件就成了累赘。记得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有类似的感觉。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行为实际上背后隐含着大量的社会条件假设。费孝通从一个“土”字入手,详细的阐述了中国社会各种大量习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问题在于,这些习俗存在于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费孝通则是第一个采用逻辑分析的方式进行剖析的人。 二、任何方法或者规则的前提大多数是隐性的。我们遇到的很多算法,除了有严格的数学定理保证,大多数情况下,前提条件并没有直接的指明,往往都是说了一些简单的条件,深层的条件并没有触及到 。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很多方法也都有类似的现象。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即便是 创造者本人在创造的时候,也使用了一些潜意识中默认的规则,那些隐性条件顺着发明者的思路进入了新的算法,就此隐藏下来。 比如,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听说有人尝试从单张二维图像建立三维场景,这在当时是个可笑的想法,因为从数学上来看,这个问题是个严重病态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唯一解。可是这个看法在现在就不那么可笑,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所谓的3D电视,数据源并不是3D的,还是普通的数据源。这个例子说明, 我们在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事情的时候,其实无意识中使用了某种假设 。这个例子我们是认为一个问题必须是良态的,从数学上需要有解,并且是稳定和唯一的。但是我们忘了数学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考虑的问题过于广泛,而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对象在所有可能的数学范围内是微乎其微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在设定了恰当的条件之后,上述问题就变得可行。还有一个例子,即便是病态问题,也有严重程度不同。比如,一个图像模糊了,我们要变清楚,使用锐化或者去模糊的手段,早期是需要知道模糊机理和具体模糊参数,否则认为这个问题不可解。这也和上面的问题类似,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的清晰图像其实在数学世界里是非常特殊的,只要我们把我们需要的图像描述足够明白,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三、认识隐性条件是对人自身的一个严重挑战。 打破常规,挖掘前提,这些话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在实际面对常识性的方法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忘掉这些话的重要性。这 里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些知识,并且由于人的精力的有限,总是希望把一些知识固化,成为自明的知识,作为思考其他问题的基础。 但是正是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知识基础内部有不少的缺陷。笛卡尔在他的思考中,认真审视了他的所有知识,认识到他学习并掌握的几乎所有的知识可能都靠不住,能靠得住的东西非常有限,正是这种回头审视自我知识的行为使得笛卡尔成为西方现代科学的哲学奠基人的地位。康德也同样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其中找到了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缺陷。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也谈到,我们的失败就是源于我们条件有限, 我们一方面需要固化,一面还需要填补自己的漏洞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拥有很多的知识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还需要花时间深入的弥补现有知识的漏洞就更为艰难。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可能随时随地在做错误的决定和行为 。 四、每一个重大隐性条件的明朗化都是人类的进步。 人类的知识能够积累,这是人类的最高明之处。 但是积累不是简单的堆积,必须是螺旋式递进的,我 们不能躺在老祖宗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我们需要明白几乎所有老祖宗留下的理论或者方法都有其缺陷,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其缺陷,并给出我们的观点和看法,使之更加完善, 让人类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实际上,在科研中,几乎每一个重大的发明或者发现,都是把我们熟知的东西背后隐藏的东西揭示了出来。比如,牛顿之前的很多人对力的规律比较痴迷,看看在比萨做的两个铁球的实验,看看好多马拉着两个真空半球的图片, 我们不能嘲笑我们祖先的愚昧,实际上,我们比他们可能更愚昧, 他们有勇气去质疑常识,有勇气去探索已知中的重大缺陷和误区。为什么两个铁球能同时落地,是因为我们常见的很多天空落下的物体大多数是密度较低的物体。空气阻力和物体的形状、密度之间的关系没有在常识中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们看到的规律背后可能隐含着重要的差异。同样两个类似的行为,解释起来需要不同的知识 。一样的,我们现在学习或者正在使用或者遵从的很多方法或者社会规则,实际上可能需要做重要的思考和调整。 因为人类需要进步,需要找到真正适合人类的路。 五、认识隐性条件的唯一方法就是放弃迷信。 即便我们认识到任何方法或者理论都有缺陷,但是我们要认识这些隐性条件依然非常困难,但是办法不是没有 ,唯一办法就是放弃迷信 。笛卡尔放弃了迷信,重新分析了自己的知识,产生了了不起的哲学。数学领域在19世纪的公理化体系,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数学的基础问题,但是数学大厦的基础显然已经更加的稳固。能做到这些, 就是后来者不再迷信现有的东西,而是用科学的方法,用严密的逻辑进行重新分析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迷茫,之所以象瞎子一样看不到有意义的路,就在于我们在内心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迷信,我们甚至认为放弃对自己是有害的。实际上,在一行禅师的书《心力》中,特别强调, 不管是创造,还是想收获快乐,唯一要做的就是弃舍。 放弃迷信是最大的弃舍,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看到自己。不然,我们仅仅是知识的传承的载体。 当我们遇到困惑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的认识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最大的来源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让我们困惑的那些矛盾条件背后还有隐形的条件。 当我们希望有自己独有的创造力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已知中的未知,放弃内心的所有迷信,只从逻辑和有限的几个简单假设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包括重新认识自我。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一切都需要思考。当然,由于人类自身条件所限,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人类的进步是必须的,总需要有人来做。而且,如果想获得快乐,也同样需要这样做,必须的。 silong.peng@ia.ac.cn 2012.04.28
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绝路的学者’往往很优秀
热度 9 lin602 2012-3-26 07:49
已经有多个关于‘学者’自杀的报道,其中‘海归’占的比例不小。 仔细看看身边,焦虑自己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写不出SCI论文的人许多都是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而一直在国内按部就班工作的人一般这种情况要好得多。 为什么? 因为国外回来的博士及博士后及其他引进人才,给的条件比较好,回来也受到隆重欢迎,也宣传了许多,领导与同事对他们有厚望,所以自己心理上有不小的压力。 但是,回来做科研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很快拿到课题费,文章出得快,其他人都在面前人后地进行评价,这个‘人才’如何,那个‘人才’有没有本领。 我身边就有不少国外回来的‘人才’,几年没有拿到课题费,心里非常非常焦虑(当然现在有经费了),觉得自己从国外回来,做不好自己太没有面子了。 而国内普通的教师要好点,因为他做得不如国外回来的人是正常的。因为学校给的条件就普通,起点低,与普通同事差不多就行了。 我觉得,有时候将‘人才’宣传得太好,给的条件太优厚,寄托的希望太高,加上年龄又小抵抗能力差的话,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甚至成为他们悲剧的源泉。 肩膀上放的担子太沉 ,受不了。
3926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