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毕加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6年书单(15)
热度 8 zywsict 2016-11-20 17:32
作品 作者 1. 《大学四年级》 王小波 2.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刘心武 3. 《公民心事》 易中天 4. 《牛马走》 张恨水 5. 《天一言》 程抱一 6. 《此地无人生还》 杰里·霍普金斯,丹尼·萨格曼 7. 《宋子文和他的时代》 吴景平,郭岱君 8. 《蒋介石的人际世界》 程舒伟,雷庆 9 《普京全传》 赵一峰 10 《叛逆与浪漫萨科齐传》 曹松豪 11 《孤独的领导力:朴槿惠的 60 年》 千荣植 12 《毕加索的创作与毁灭》 章媛 13 《美利坚是怎样炼成的》 约翰·菲尔林 14 《景观植物百科》 王意成、郭忠仁 15 《雷劈的真相》 罗森塔尔
个人分类: 书单|401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工智能学习梵高,毕加索风格,画出的世界名画是什么样子
热度 5 liufeng 2015-9-1 19:57
作者:刘锋 2015年8月26日,德国沃纳-中心的西奥综合神经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在世界最大的电子预印本文献库arxiv.org公布他们的最新研究,用深度学习算法让人工智能系统学习梵高,莫奈等世界著名画家的画风绘制新的“人工智能世界名画” 德国科学家们在论文中写到:“在美术,特别是绘画领域,人类已经掌握了创造独特的技能,视觉体通过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风格的图像从而获得独特的视觉体验。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的算法基础是依然是未知的。然而,在视觉感知的其他关键领域,如物体和人脸识别等方面有了新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深层神经网络。 本文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高感知质量的绘画模仿。该系统采用神经表征分离与重组的内容和任意图像风格,提供神经创造艺术形象的算法。此外,在光的性能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之间进行了惊人的相似性生物视觉对比,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种路径,提出了一个算法,用以理解人类如何创建和感知的艺术形象。“ 卷积神经网络(CNN) 卷积神经网络(CNN)模拟我们大脑处理视觉时的工作状态。它们将图像分解成若干部分,并逐步找到其被训练去识别的目标。CNN已经存在了20多年,但直到近年这些算法才有了实质上的改进,并且目前在目标识别方面较其他可用算法甚至是人类专家更好。 CNN是一种深度学习算法,其训练方式与我们的大脑采用目标的多幅图像来进行训练差不多,它基于这些图像归纳出能够被算法利用、用以在图片或视频中找到目标的一幅图形。 以上这些图像结合若干著名的艺术品的风格。这些图像被创建时先学习艺术品的内容表示和风格表示,然后应用在给定的新图片中,然后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AI版的世界名画,A图片是原始照片,描绘的是德国的neckarfront T¨ubingen小镇。后面每个面板的左下角显示的是名画原作。右侧是人工智能学习后变形的A 图片,其中: B是特纳弥诺陶洛斯的沉船风格,1805 C是梵高的星夜风格,1889 D 是der Schrei的Edvard Munch风格,1893 E是毕加索的疯狂的女人风格,1910 F是康定斯基风格,1913 本文发布在微信号:中文:人工智能学家 英文:AItists 更过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与产业报道,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人工智能学家微信号
7950 次阅读|5 个评论
天价之《二个小孩》
热度 1 gl6866 2013-11-6 08:20
毕加索的名画《二个小孩》被中国的新首富,大连万达集团的王健林以1.72亿元人民币在佳士得纽约拍卖夜场成功拍下。在纽约佳士得拍卖的官网上查询,此作品的估价为900万至1200万美元,而最终价格超出估价一倍多。这次成交在拍卖界、艺术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拍卖现场大约有11位国际买家出价竞买,现场从800万美元起拍,叫价大约30次,最后他们以1.72亿人民币把这件作品收入囊中。虽然这个价格高出估价一倍,但作为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的郭庆祥表示,他们出手的心理价位是5000万美元,王健林本人也非常想拿下这幅作品,对团队层层筛选后提交的名单也是信心百倍,“也许是由于欧美经济不景气吧,我们志在必得,也是团队考量许久的结果。”这也是团队拍下的首幅毕加索画作。郭庆祥透露,拿下毕加索《两个小孩》后,王健林表态:继续关注类似毕加索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师精品,再接再厉。 毕加索是国际著名绘画大师,一生创作作品无数,可是为什么《二个小孩》却那么值钱呢?据说,这件油画作品创作于1950年,画的是他自己的两个小孩,属毕加索风格成熟期典型的代表作,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其3岁的儿子克劳德和1岁的女儿帕洛玛。据资料介绍,从当年这件作品完成一直到毕加索去世,都一直悬挂在毕加索书房的显要位置,是毕加索本人非常心爱的作品。在竞拍前,通过与西方美术史专家的研究,确认这件作品是毕加索风格成熟和创作巅峰期的精品。“毕加索到去世的时候这幅作品都还挂在他的书房里,无疑是他心爱的,情感表露比较特别。” 当然,有钱人的举措反应出他们的投资旨趣,是为中国人提了气吗?那些搞西方美术史专家的研究成果真的那么可靠吗?投资艺术品,无疑是一种保值的手段,可是在这背后否意味着,人民币本身在贬值?前不久报道,人民币8年以来千元缩水到576元,其贬值幅度令人瞠目。美联储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保证没有什么通货膨胀。 较之于 中国,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深有体会。还有一件事情也应引起注意,当年日本在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大企业也大笔收购西方的艺术品,可最后当资金链断掉后,这些艺术品也就被抵押给银行,躺在了银行的保险库中。那么万达集团的这种大手笔将来会不会也落得这个下场呢? 毕加索名画《二个小孩》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30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毕加索的话
siccashq 2013-4-11 08:33
张大千去意大利和毕加索见面,毕加索拿出几本临摹齐白石的画作,问了一句:为什么你们东方人还来西方学画? 昨天新文联播中杨振宁也说,这是中国本土团队的一个诺贝尔奖工作。口吻很像小时候几何题后‘证毕’两字。 我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学着毕加索的口吻去说话。 物理中格物致知和画中的意趣似乎互为相同,我还是喜欢齐白石老乡兼木匠的画更多一些。
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加索逝世 4月8日
xupeiyang 2013-4-8 06:37
【毕加索逝世】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对于他的一生,世人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毁誉褒贬兼而有之。1973年4月8日,这位欧洲画坛的巨匠带着和平的愿望在法国南部的穆丹逝世,长眠在地中海边的墓地中。 http://t.itc.cn/yN5Te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2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格尔尼卡(Guernica)=毕加索
carldy 2013-2-26 21:02
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的名画:格尔尼卡(Guernica) Guernica: Testimony of War It is modern art's most powerful antiwar statement... created by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well-known and least understood artist. But the mural called Guernica is not at all what Pablo Picasso has in mind when he agrees to paint the centerpiece for the Spanish Pavilion of the 1937 World's Fair. For three months, Picasso has been searching for inspiration for the mural, but the artist is in a sullen mood, frustrated by a decade of turmoil in his personal life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his work. The politics of his native homeland are also troubling him, as a brutal civil war ravages Spain. Republican forces, loyal to the newly elected government, are under attack from a fascist coup led by Generalissimo Francisco Franco. Franco promise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to the people of Spain. Yet he delivers only death and destruction. Hoping for a bold visual protest to Franco's treachery from Spain's most eminent artist, colleague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democratic government have come to Picasso's home in Paris to ask him to paint the mural. Though his sympathies clearly lie with the new Republic, Picasso generally avoids politics - and disdains overtly political art. The official theme of the Paris Exposition is a celebra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Organizers hope this vision of a bright future will jolt the nations out of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social unrest of the thirties.Asplans unfold, much excitement is generated by the Aeronautics Pavilion, featuring the latest advances in aircraf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Who would suspect that this dramatic progress would bring about such dire consequences? On April 27th, 1937, unprecedented atrocities are perpetrated on behalf of Franco against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of a little Basque village in northern Spain. Chosen for bombing practice by Hitler's burgeoning war machine, the hamlet is pounded with high-explosive and incendiary bombs for over three hours. Townspeople are cut down as they run from the crumbling buildings. Guernica burns for three days. Sixteen hundred civilians are killed or wounded. 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 http://www.pbs.org/treasuresoftheworld/guernica/gmain.html http://www.yibei.com/krecord/4dddb9627e021e5b5120d255
个人分类: 个人收藏 My favorites|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5-23 05:27
索菲亚博物馆体验毕加索风格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注:以上作品只有部分为毕加索所作】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9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毕加索大展印象
热度 11 sivaxin 2012-1-15 21:52
重庆回来就忙着改卷子和处理访学的事,好不容易抽空在最后一天去看了毕加索大展。尽管号称“大展”和实际的展览量有点名不副实,但能够在家门口近距离看到大师的作品也是难得的机会。 印象派之后西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巨匠,非毕加索莫属,无论从作品数量,人生经历,个人声望和财富,艺术风格的多变和突破等等角度,毕加索都形成了一个后辈艺术家无法跨越的高峰。这个出生于1881年的小个子西班牙男人,刚出生时差点被认为是死婴,接生的医生朝一动不动的婴儿喷了两口雪茄烟后,孩子竟奇迹般地哇哇大哭起来,而且还活了91岁。于是,在91的人生中,这个如西班牙愤怒公牛般的男子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不断向西方艺术界扔下一个又一个手榴弹,引起一场场的震动。 整个展览共囊括了毕加索40幅左右的作品,主要是油画和雕塑,与毕加索总得作品量相比,展出的作品仅仅是沧海一粟,不过作品在时间跨度上覆盖了毕加索从青年至老年的各个艺术时期,还有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作品,比如毕加索为朋友、妻子、情人、子女而创作的各件艺术作品。所以整个展看下来,可以清楚地了解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他丰富而跌荡的人生经历。 提到毕加索,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他那些光怪陆离,奇形怪状的抽象画,但实际上他的艺术风格并不仅仅局限于抽象主义,而且毕加索总在不断地否定自我,否定传统,所以他艺术风格十分多变。由于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艺术家庭,又受到身为美术教师的父亲的熏陶,毕加索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惊人的绘画天赋,而那时他的画风明显受到西班牙古典画派的影响,非常的学院派,这次展出中就有一幅毕加索15岁是画的人物画像《赤足的少女》,画面十分细致,色彩、光影、明暗、立体、透视的运用已十分成熟而老道,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基本功。 毕加索尽管是西班牙人,但却在法国生活了70多年,而且他画风的第一次转变也是从他18岁时踏入当时的艺术圣地巴黎。但最初闯荡巴黎的毕加索生活并不如意,生活穷困,艺术前途迷茫,再加上与他一同来到巴黎的好友诗人卡萨吉玛斯的离世,令他长时间地陷入忧郁、低落、消极的情绪之中,而这种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那个时期的画风上。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以凄冷、阴郁蓝色为底色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弥漫着无助、苍白的神情,之后的艺术评论家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称之为“蓝色时期”。 在巴黎蒙马特尔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很久以来就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小楼房;在这座小楼里,曾住过高更这样的艺术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终未能成名的作家、画家、诗人。这座建筑物很像塞纳河上妇女们曾经用来洗衣物的那种船,雅各布把这座破旧的楼房称作“洗衣船”。这就是毕加索的栖身之地——拉维南路13号,在那里毕加索邂逅了第一位情人和妻子费尔南德,一位年轻的女芭蕾舞者,他与费尔南德的热恋,也使毕加索的画风从清冷灰暗,转向缤纷浪漫,这一时期的作品底色明显温暖很多,甚至弥漫着童话般的色彩,所以被称为毕加索的“粉红时期”,可惜的是这次展览没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只有一幅点彩手法的画作,有点接近这一阶段的风格。 西方艺术的繁荣除了艺术家之外,画商和收藏者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巴黎这个艺术中心使毕加索得以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画商和收藏家,他也碰到了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伯乐和知己,斯坦因兄妹,这对来自美国的兄妹第一次走进毕加索的画室,就被他的画风给惊倒了,立刻用800美金购买了画室所有的作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对兄妹大批购买毕加索的作品,而且介绍毕加索认识了不少艺术评论家,画商和收藏家。一时之间,“洗衣船”画室人来人往,年轻的毕加索尝到了成名和富有。也许为了被成时的主流艺术界所认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作品趋向“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风格。 另外长子保罗的诞生,也使毕加索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幸福。这次展览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就是毕加索的《保丑角的保罗》,画中的保罗面庞白晰红润,神态单纯而懵懂,人物的轮廓线条十分纤细,仿佛保罗被一团清新的白光所笼罩,像个可爱、俏皮的小天使。 毕加索艺术风格最重要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塞尚,毕加索曾称塞尚为“我们所有人的老师”,“他们”指的就是和毕加索一同引领“立体主义”风潮的众多艺术家们,马蒂斯、布拉克、阿波利奈尔等等。“立体主义”的画风完全打破了长久以来“古典主义”、“印象派”线条柔和、精致,色彩优美,强调明暗,惟妙惟肖的特征,一反常态地以粗旷、野性的线条,视角冲击力较在的大色块来描摩人物和风景。毕加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非《亚维侬少女》莫属,据说毕加索为创作这幅作品画了无数的素描和习作,才最终完成这幅可以说是“主体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次展览上并没有《亚维侬少女》的原作,但还是看到了几幅习作。 这一时期毕加索还热衷于用不同材质,色彩的平面素材进行拼贴式“立体主义”的尝试,展览中一幅《有胡子的男人》,便是这一风格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后来“超现实主义”的征兆了。 毕加索曾说过自已少年时代就可以画得像拉斐尔那么出色了,但却花了一辈子时间才能画得像个孩子。毕加索成名甚早,立体主义之后,毕加索仍马不停蹄地寻求突破,而那个时代盛行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的风潮,让毕加索在二维的平面上探索描摩动态的人物,甚至人物的心理特征,比如毕加索最经典的侧面与正面相交的人物造型,便是想表示画中人物时而正视观者,时而以侧脸面对观者两种不同的状态。于是形成了他在“立体主义”之后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变形时期”。 这次展览所有毕加索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为生命中七位情人所绘的大量肖像作品,而且毕加索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恋爱的初期,为情人绘的肖像画大多是美好清新的,而到缘份将近时绘制的肖像则是诡异奇怪,玛拉、玛丽、方斯华皆如此,可能只有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杰闺琳,逃过了老毕的魔笔。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6636 次阅读|29 个评论
毕加索大展印象
sivaxin 2012-1-14 11:35
毕加索大展印象
重庆回来就忙着改卷子和处理访学的事,好不容易抽空在最后一天去看了毕加索大展。尽管号称“大展”和实际的展览量有点名不副实,但能够在家门口近距离看到大师的作品也是难得的机会。 印象派之后西方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巨匠,非毕加索莫属,无论从作品数量,人生经历,个人声望和财富,艺术风格的多变和突破等等角度,毕加索都形成了一个后辈艺术家无法跨越的高峰。这个出生于1881年的小个子西班牙男人,刚出生时差点被认为是死婴,接生的医生朝一动不动的婴儿喷了两口雪茄烟后,孩子竟奇迹般地哇哇大哭起来,而且还活了91岁。于是,在91的人生中,这个如西班牙愤怒公牛般的男子仿佛永远不知疲倦,不断向西方艺术界扔下一个又一个手榴弹,引起一场场的震动。 整个展览共囊括了毕加索40幅左右的作品,主要是油画和雕塑,与毕加索总得作品量相比,展出的作品仅仅是沧海一粟,不过作品在时间跨度上覆盖了毕加索从青年至老年的各个艺术时期,还有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作品,比如毕加索为朋友、妻子、情人、子女而创作的各件艺术作品。所以整个展看下来,可以清楚地了解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他丰富而跌荡的人生经历。 提到毕加索,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他那些光怪陆离,奇形怪状的抽象画,但实际上他的艺术风格并不仅仅局限于抽象主义,而且毕加索总在不断地否定自我,否定传统,所以他艺术风格十分多变。由于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艺术家庭,又受到身为美术教师的父亲的熏陶,毕加索少年时代就显示出惊人的绘画天赋,而那时他的画风明显受到西班牙古典画派的影响,非常的学院派,这次展出中就有一幅毕加索15岁是画的人物画像《赤足的少女》,画面十分细致,色彩、光影、明暗、立体、透视的运用已十分成熟而老道,可以看出画家扎实的基本功。 毕加索尽管是西班牙人,但却在法国生活了70多年,而且他画风的第一次转变也是从他18岁时踏入当时的艺术圣地巴黎。但最初闯荡巴黎的毕加索生活并不如意,生活穷困,艺术前途迷茫,再加上与他一同来到巴黎的好友诗人卡萨吉玛斯的离世,令他长时间地陷入忧郁、低落、消极的情绪之中,而这种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到那个时期的画风上。毕加索创作了一系列以凄冷、阴郁蓝色为底色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弥漫着无助、苍白的神情,之后的艺术评论家们把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称之为“蓝色时期”。 在巴黎蒙马特尔山的斜坡上有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很久以来就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小楼房;在这座小楼里,曾住过高更这样的艺术巨人以及一大批最终未能成名的作家、画家、诗人。这座建筑物很像塞纳河上妇女们曾经用来洗衣物的那种船,雅各布把这座破旧的楼房称作“洗衣船”。这就是毕加索的栖身之地——拉维南路13号,在那里毕加索邂逅了第一位情人和妻子费尔南德,一位年轻的女芭蕾舞者,他与费尔南德的热恋,也使毕加索的画风从清冷灰暗,转向缤纷浪漫,这一时期的作品底色明显温暖很多,甚至弥漫着童话般的色彩,所以被称为毕加索的“粉红时期”,可惜的是这次展览没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只有一幅点彩手法的画作,有点接近这一阶段的风格。 西方艺术的繁荣除了艺术家之外,画商和收藏者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而巴黎这个艺术中心使毕加索得以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画商和收藏家,他也碰到了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伯乐和知己,斯坦因兄妹,这对来自美国的兄妹第一次走进毕加索的画室,就被他的画风给惊倒了,立刻用800美金购买了画室所有的作品,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对兄妹大批购买毕加索的作品,而且介绍毕加索认识了不少艺术评论家,画商和收藏家。一时之间,“洗衣船”画室人来人往,年轻的毕加索尝到了成名和富有。也许为了被成时的主流艺术界所认可,毕加索这一时期的作品趋向“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风格。 另外长子保罗的诞生,也使毕加索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幸福。这次展览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就是毕加索的《保丑角的保罗》,画中的保罗面庞白晰红润,神态单纯而懵懂,人物的轮廓线条十分纤细,仿佛保罗被一团清新的白光所笼罩,像个可爱、俏皮的小天使。 毕加索艺术风格最重要的转变,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塞尚,毕加索曾称塞尚为“我们所有人的老师”,“他们”指的就是和毕加索一同引领“立体主义”风潮的众多艺术家们,马蒂斯、布拉克、阿波利奈尔等等。“立体主义”的画风完全打破了长久以来“古典主义”、“印象派”线条柔和、精致,色彩优美,强调明暗,惟妙惟肖的特征,一反常态地以粗旷、野性的线条,视角冲击力较在的大色块来描摩人物和风景。毕加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非《亚维侬少女》莫属,据说毕加索为创作这幅作品画了无数的素描和习作,才最终完成这幅可以说是“主体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次展览上并没有《亚维侬少女》的原作,但还是看到了几幅习作。 这一时期毕加索还热衷于用不同材质,色彩的平面素材进行拼贴式“立体主义”的尝试,展览中一幅《有胡子的男人》,便是这一风格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后来“超现实主义”的征兆了。 毕加索曾说过自已少年时代就可以画得像拉斐尔那么出色了,但却花了一辈子时间才能画得像个孩子。毕加索成名甚早,立体主义之后,毕加索仍马不停蹄地寻求突破,而那个时代盛行的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的风潮,让毕加索在二维的平面上探索描摩动态的人物,甚至人物的心理特征,比如毕加索最经典的侧面与正面相交的人物造型,便是想表示画中人物时而正视观者,时而以侧脸面对观者两种不同的状态。于是形成了他在“立体主义”之后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变形时期”, 毕加索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为生命中七位情人所绘的大量肖像作品,而且毕加索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恋爱的初期,为情人绘的肖像画大多是美好清新的,而到缘份将近时绘制的肖像则是诡异奇怪,玛拉、玛丽、方斯华皆如此,可能只有他的最后一任妻子杰闺琳,逃过了老毕的魔笔。
0 个评论
微博:毕加索的画
热度 2 王铮 2011-10-22 20:45
微博:毕加索的画
今天去看了毕加索画展。我突然悟到一个规律:如果我有一个纸箱子,我把箱子压平,那就是立体主义;我把压平了的纸箱再扯了变形,那是超现实主义;如果压平了涂上颜色就是接受民间艺术。哈哈,直感说罢,我说:挺美,因为他用静态表现了动态,用平面表现了拓扑结构,而这些是我们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压扁了的纸箱子《画家与模特儿》 重新映射的拓扑《女人和花》
个人分类: 微博|4374 次阅读|5 个评论
马德里走马【十九篇】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9-3 02:31
  先撂个目录:   1,笼得住人,笼不住眼神——丽池公园的水晶屋   2,从巴黎的卢森堡公园到马德里的丽池公园   3,堂吉诃德1:那漂泊在马背上的长矛岁月和英雄梦想   4,堂吉诃德2:让村妇爱,让君子恨   5,索菲亚博物馆里的毕加索   6,毕加索:世界在二维平面里转过脸去   7,我爱达利1:陈安幻觉中的达利   8,我爱达利2:时空倒错与尺度伸缩   9,让我们画幅同题油画吧:普拉多博物馆走笔   10,普拉多博物馆的16世纪   11,王宫乎?皇宫乎?   12,零公里漫想   13,无腿先生   14,啜饮半瓶马德里餐馆的“行酒”   15,税,还是不税?   16,行与走,街与路   17,在马德里吃块葱油饼   18,阳光,太阳光的   19,从瑞安到瑞安:马德里归去来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2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什么叫创造?
热度 3 wyc 2011-3-18 21:16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 “每一种创造行为, 首先是一种破坏行为。 一种思想越新颖、越重要, 它的破坏性以及继而给我们带来焦虑烦恼也就越大。 人们天性倾向于抵制新思想, 抵制的程度与这种新思想的新颖程度, 这种思想对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思想与传统和习惯相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说, 坚持保守是一种人之常情, 而创新却需要勇气和自觉。 在生活中和文献里, 人们对于“创造”所下的定义太多了, 简直不胜枚举! 例如胡适所言(胡先生曾戏言,他“说”的话可简称“胡说”): 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新花样。、、、 懒人不肯模仿, 所以决不会创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认为, 创造就是旧经验的新综合。 也有人说, 创造是干着前无古人的事业。 创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创造就是熟能生巧,巧妙之巧也! 创造源于综合,由综合而创造。宇宙飞船上的技术都是现有的, 而综合出的飞船却是原来没有的 。 因此, 创造并不神祕, 它是每个人的天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30 次阅读|9 个评论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热度 1 pingguo 2011-3-15 14:27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毕加索 坐着的玛丽·泰雷兹 你不会知道画上的人是谁,这一点 似乎在暗示,时间一去就都不重要 但你会猜到她是毕加索爱的女人 一个女人吸引人的部分都是立体的 骄傲的眼,柔软的手,月色的脸 一对掩藏不住滚落而出的春天的乳房 我是毕加索,这一点不能完全怪我 我只在纸上画心爱的女人 让她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 而女人总是深入到内心刻画我的灵魂 我擅长给她,比她想要的夸张更夸张 比她想要的色彩更饱满 比她想要的久远更久远 我乐于给她,比她的天真更天真 比她的疯狂更疯狂 比她的想象更富于想象 我是毕加索,从来都是 可是一直也不完全是 我从不停留在我的昨天 因为我喜欢创造,因为我爱的女人 一直,是一条欢跳的青春的河流 有一颗不会衰变的心,多么神秘 永远好奇永不满足的童心 而多角度的眼光,只需停在美的层面 浅一点或深一点,统统没有必要 现在,你准备好了吗——看吧 用你大自然一样流变的眼光 一个立体的女人,坐着以站立的姿态 她必然地完成在一个偶然的瞬间 2011-02-16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 1881 ~ 1973 )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凭记忆作画、从想象中得到灵感。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诗歌|12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80后春节当“毕加索”“居里夫人”
xupeiyang 2011-2-9 09:03
宅在自己房间里,除了去卫生间,连吃饭喝水也是妈妈端进来的。这种“宅春节”度假方式已在中国许多城市“80后”中流行,男性被戏称为“毕加索(闭家锁),女性则是“居里夫人”。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09/012121924812.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名家论创造
热度 1 wyc 2011-1-17 16:13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 :“每一种创造行为,首先是一种破坏行为。一种思想越新 颖、越重要,它的破坏性以及继而给我们带来焦虑烦恼也就越大。人们天 性倾向于抵制新思想,抵制的程度与这种新思想的新颖程度,这种思想对 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思想与传统和习惯相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 说,坚持保守是一种人之常情,而创新却需要勇气和自觉。但是,爱因斯坦则另有高见。他说:“站在高层次看低层次的事 物,则看得清晰、全面。所谓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人类认识的这种进化关系与特点,爱氏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 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他倒是像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新的、更宽广的视 野,并且愈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 看得见,不过显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障碍后爬上山巅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科学认识的典型 性就在于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吴大猷 毕加索 分子动力学
metanb 2010-8-19 00:21
吴大猷 毕加索 段学复 分子动力学
个人分类: 转载/链接|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约瑟、毕加索、玻尔等人的困惑
sheep021 2010-5-23 09:48
毕加索: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走进毕加索的画室,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立刻吸引了他。张大千非常惊讶:没想到毕加索对中国画悟得这么深!毕加索请他指正,他直率地说:你不会使用中国毛笔,黑色浓淡难分。中国画是用毛笔醮墨,依靠含水多少来控制深浅,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色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场写下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令毕加索叹为观止: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以为翻译有出入,请毕加索再说一遍: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张大千只好谦答:你太客气了!毕加索更加激动了: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   毕加索缓了一口气又说:如果把东西方绘画比作一块精美的大面包,那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碎屑罢了!说到这里,毕加索笑了: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见: 张大千巴黎拜访毕加索 玻尔:你们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去学习物理呢? 玻尔对中国要求出国深造的人说:中国有束星北、王淦昌这样好的物理学家,你们为什么还要到国外去学习物理呢? 见: 不可遗忘束星北 俺的困惑:为啥要到日本看机器人? 吴玉禄最近的设计也是一个代步工具拉洋车的机器人。它像真人那样高,长得四四方方很是魁梧。出工时,吴玉禄就给它戴上草帽,脖子上还挂一条白毛巾。打开按钮,乒乓球大小的圆眼睛就会滴溜溜转,用海绵粘成的四方嘴一边蠕动,一边说嘡嘡嘡!我是拉洋车的机器人,吴玉禄是我爹,现在我拉我爹去逛街,谢谢!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机器人拉着一辆小洋车缓步前行,嘴巴一张一合,耳朵忽闪,戴着草帽的机器人一边忽闪着眼睛,一边扇着招风耳,振振有辞, 吴玉禄就坐在它身后的黄包车上,通过方向盘控制前进路线。这是吴玉禄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也是他最为风光的机器人儿子。 本次世博会上日本馆展出的几台机器人也不一定比这个高级。中国宝贝就是多,多得都不知道该展出点啥了 见:天才农民发明家吴玉禄和他的机器人儿子 俺的困惑2: 耳针咋就成了伪科学呢? 风靡世界,进军美国的耳针在发源地中国却是伪科学! 见: 耳针: 美军规模部署应用,中国却成伪科学 俺的困惑3: 霍金的中国学生,不懂中国时间? 作为译著,可以尊重原文,不提及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可以,但也不能一概否认,说什么 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 之类的假话。只能证明对自己祖国文化的无知。 见: 《 时间简史 》译者序中的一个明显错误 就目前来说,英语水平比汉语水平高的国内学者恐怕不少。类似的困惑不知道能列多少。这些困惑加起来,是不是可以解答李约瑟的困惑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班牙10岁神童画风与毕加索如出一辙(组图)
xupeiyang 2010-4-29 15:01
2010-04-29 14:43:00 来源: 新华网   哈 马德 的画风与毕加索如出一辙。 这是哈马德最喜欢的两幅画:《雨林》和《非洲之王》。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28日报道,最近西班牙出现一批不同寻常的绘画作品,其大胆的黑色线条、充满生气的色彩,与法国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如出一辙。然而,这些作品却是一名刚满10岁的西班牙男童创作的,他被称为西班牙天才小毕加索,但他此前却从未看过毕加索的作品。   这名男孩名叫哈马德胡梅德汉,现在刚上小学。哈马德第一次作画是3年前,当时全家从科威特搬到英国萨默塞特。他看到父亲业余画家瓦利德手上拿着空白帆布,就借了过来。几个小时后,瓦利德发现儿子画好了一副球星罗纳尔多的简单肖像。瓦利德认为,哈马德的这个兴趣值得鼓励。   不久后,哈马德就开始使用丙烯酸树脂,画出类似毕加索作品的抽象画。哈马德的绘画技巧也很特别。他首先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象画的样子,然后将其转移到帆布上。   像毕加索一样,哈马德的部分作品受到非洲文化影响。他称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是《非洲之王》,这幅画是他在听非洲部落特有鼓点时创作的。但哈马德说,他此前从未见过毕加索或者类似的画,因此当第一次看到毕加索的作品时,他为两人相似的绘画风格感到吃惊。   哈马德今年与国际艺术机构――特纳美术馆签署协议,已经卖出了6幅作品,每幅画售价650英镑。哈马德的经纪人史蒂夫特纳说:当我看到他的画时,我感到十分吃惊。我找到了一个如此年轻却非常有潜力的画家,我很期待他未来的作品。(国际在线)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毕加索的困惑
sheep021 2010-4-19 16:33
张大千巴黎拜访毕加索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走进毕加索的画室,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立刻吸引了他。张大千非常惊讶:没想到毕加索对中国画悟得这么深!毕加索请他指正,他直率地说:你不会使用中国毛笔,黑色浓淡难分。中国画是用毛笔醮墨,依靠含水多少来控制深浅,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色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场写下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 令毕加索叹为观止: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以为翻译有出入,请毕加索再说一遍: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张大千只好谦答:你太客气了!毕加索更加激动了: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   毕加索缓了一口气又说:如果把东西方绘画比作一块精美的大面包,那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碎屑罢了!说到这里, 毕加索笑了: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这天,毕加索破例和张大千夫妇一起进餐,逛花园,合影留念,并将一幅《西班牙牧神像》赠给张大千。两位绘画大师会面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刻传遍巴黎。新闻界纷纷发表评论,认为它暗示着近代美术界东西方相互影响、调和的可能。 . . 本博评论: 困惑的应该不止毕加索和艺术界,中国人出国学习中医,西医,难到西方医家就不困惑?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5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