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爬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才叫爬山
shenxzh 2012-1-13 21:58
最近每个周末都是全家都总动员去爬五泉山,小子表现还不错,每次都能自己爬到二台阁,一般的成年人要爬得快点到山顶都会大汗淋漓。小子在爬的过程中爬累了自己会坐在台阶上说休息一会,然后继续。爬的有点爬不动的时候手脚并用,可是真正的“爬”山。
个人分类: 家有小子|2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地质学家:岩石的这种现象怎么形成的?叫什么?
热度 6 wangxh 2012-1-10 14:45
请教地质学家:岩石的这种现象怎么形成的?叫什么?
出去爬山的时候,遇到一块岩石长得很特别,就拍了下来,还生怕拍的不专业,又让别人拍了一张带俺手的。一直想问问专家们——地质学家、岩石学家或矿物学家,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怎么形成的?这种现象应该叫什么? 虽然俺是大学学地质的,但没干几年地质,而且干的是找矿——次生晕、分散流的活儿,好像一直没时间复习、巩固书本所学的东西,到现在都忘记了。上课时老师传授过秘籍:不知道产状等信息千万不要判断岩矿的任何性质,否则极易出错,然后遭人们蔑视。俺出来不怕这些个,就是可能不对也敢造。比如这块岩石,虽然在这里请教,但已经根据俺的“地学知识”对不少人“解释”过:先形成的岩浆岩断裂之后,被成分有所不同的岩浆充填形成的。虽然成分有别,但相隔时间不太长,否则不能“焊接”得如此完美!好了,俺抛完砖了(也许在内行眼里,连砖也不是),等着您的玉呢!请不吝赐教,先谢谢啊! 俺把“照片”切成4块,这样就不会被网站压缩,请各位再仔细看看。
个人分类: 教之道|4096 次阅读|17 个评论
2011年回国开店兼秋游爬山有感:两种科研方式
热度 7 nanohappy 2011-11-11 12:00
秋游爬山有感:两种科研方式 某日,与众人相约郊游爬山。 茫茫白雾中,漫山翠竹,隐隐约约,曰“竹海”,颇为壮观。一干人等,边爬边聊,嘻戏游乐,真可谓“ 寄情于山水之间,忘乎于尘世烦忧 ”,此处略去不表。 及至山顶,环视周围若干起伏山峰,就像势能高处的若干振荡峰与谷,不由得回想起近日被迫思考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做科研”。 做科研就像打拳,有很多的模式,我这里比较其中两种。其一,可称之为“峰顶跳跃式”,简而言之,一直盯着峰顶,一心只想跳上去,然后最好是不下来,再在若干峰顶之间跳跃。具体到与我相关的领域,比如,不局限于什么材料,什么器件,只要能做出完全原始创新的东西就好,最好是非传统的新概念新原理的。优点是,或许能做出重量级的工作。而缺点呢,没有下面的山脚和山腰的支撑,怕是不容易上去吧,上去了怕也是不太稳定的吧?大家都知道,昙花一现的工作在 NATURE SCIENCE 上是数不胜数的。 另外一种,可称之为“阶梯爬山式”,选定一座山峰而不是群山,一步一步爬,当然了,中间跳几步也是挺有意思的,甚至跳到山顶再回头夯实它。这是大家熟知的,不用具体到领域了。好处是容易做系统深入的工作,在确定领域内可形成一定影响力。缺点是,万一由于当初视野的原因,选的这座山峰高度不高,那么最后能爬到的高度也就有限了。 其实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被忽视了。每个人的研究背景、研究风格都是逐渐形成的,就像人的性格一样,不易突然改变。如果没匹配好,会不会其反作用呢? 或许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岂不淹死在“海”中。 道无道,非常道。
58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亲吻小珠山
热度 2 rczeng 2011-11-9 15:44
亲吻小珠山
山东科技大学位于 青岛 珠山国家森林公园 小珠山东北部山麓,南、西、北三面环山,东面朝海。 小珠山属 崂山 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 13 公里,宽约 8 公里,总面积约为 104 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 40 余座,主峰大顶海拔 724.90 米。 昨天下午 2:30 学校工会组织教职员工爬山,开展健身活动,路线从学校产业园区西门向西,到指定地点,再原路返回。 尽管来到科大一年多了,站在家里面南的窗前或阳台上,都能看到早晨太阳从小珠山左边升起,晚上从右边落下。朝阳下,袅袅炊烟从农家屋顶吹起;夕阳下,放学的孩子们在田间小路上蹦蹦跳跳;余晖中,不屈的石头坚韧地迎接寒冷的夜晚。夏季,当海风携裹漫天的雾气,迂回穿过开发区的楼群,漫浸润过小珠山山顶,飘飘渺渺来到窗前。浓雾吻在玻璃上,留下一个个唇印,最后化作串串泪珠,委屈地诉说自己多么艰难的行程。冬天,当白雪铺天盖地而来,小珠山却挺起胸膛阻挡凛冽的寒风。 我爬小珠山还是初次,充满着期待,希望能亲吻大自然,呼吸小珠山的气息。沿着蜿蜒的山路, 我不禁有些兴奋, 打望着四周围的秋色。一种他乡遇故知,与大自然久违的感觉从心中油然而生。在蓝天白云下,林荫道中的母子、村舍前的柿子、树梢上的鸟巢、山顶上的奇峰怪石、校园中的红墙青瓦,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形成视觉盛宴。我很快进入角色,爬坡下坎,不断按下快门。一路遇到返回的老师,吸引不少关注的目光。 1 小珠山日出 2 早晨的校园,背景为小珠山 3 夕阳下的校园及小珠山 4 母子情深 5 山庄 6 山里酒家 7 站在小珠山上看山科大校园,生活区A、B、C、D 以及产业园区围绕笔架山的南麓和西麓而建。教学区、学生宿舍在山的东面 8 生活区门口的致远中学校园,高楼为村里的建筑 9 山里农家乐 10 爬山的小路,农舍屋前屋后柿子树挂满了柿子 11 爬山的师生 12 13 14 曲径通幽 15 村庄 16 小珠山山峰 17 山峰突兀 ,形似鸟嘴 18 喜鹊窝高高挂在树梢上,珠山喜鹊多 19 桃花源
4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爬山的感悟
热度 4 yanghualei 2011-8-21 19:29
今天去爬山,发现田地和乡舍一般在山谷里面,也没多想为什么,但却首先想到河流一般从山谷经过,河流沿着势最小,梯度最大的方向运动,这可能也是最小作用量原理。就想起以前自己一个想法, 能否用河流的发育以及河道产生去研究人的行为,行为以及行为的轨迹类似河流发育和河道。 同样设定一样的行为法则,同时给出行为活动的背景空间,类似河流的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这样可以模拟某一种行为的产生,以及一位活动的轨迹。 我们两个从顶跑到山谷,又从山谷跑到山顶,给我们最深的感触是上山难,下山容易。就开始讨论,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人变好难,变坏容易;人上升迁,下降容易;如果你不上升,你连保持原状的可能性都会消失。就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普适的现象。如果单纯的考察物理机制,很简单,我们脚下有一个地球,就是存在地球引力,存在一个重力加速度,我们有重量。在社会中,我就疑问, 如果社会机制和自然机制一样,是什么提供给我们一个向下的力和不上进就下落的机制。不知道,只是唯象的知道,只要我们有势,若没有承载势的载体,我们就会堕落。 在山上看到山绿油油的,全被植被覆盖;当在向山谷挺进的过程中,发现山上的植被也挺稀疏的。就想,为什么从远处看到的现象和近观的景象存在出入,也许现实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对一现象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因为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致结果不同。习惯远观,也善于近,但是我们总是在远观时候,忘记近观时候可能有另一番景象。 总是喜欢从自己的一侧看风景,但往往忽视另一侧甚至一大侧的风景。 从远处看山山绿油油的,山被植被覆盖的紧紧的;从近处看时候,其并不是这样,而是存在很大的空隙。距离很远时候看不到你脸上的疤,但距离很近的时候,疤就显现了。 在回去的过程中坐车,看到大家都坐上车,就忽然想到一个吸引子的概念。我在想,当大家在中午某个时刻,可能在干不同的事情,甚至我想不到他们在做什么,按照科学的语言,就是从事的活动很无序,很乱。但现在其聚集在一起,坐上这辆回学校的班车,这是多么的有序。就想到, 是不是从无序到有序,必须存在一个吸引 子?而这个吸引子就是班车在某个时间回学校本部,大家在从事活动之前都知道这个事情,同时大家今天又想回去,并且想在那个时间回学校。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441 次阅读|8 个评论
明天去爬山
JiuBaiYi 2011-7-8 19:15
嘎嘎嘎~~~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目标的缺失与迷茫
热度 2 hanlingeorge 2011-6-21 10:06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那是挺可怕的,缺失目标的人会整天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而没有感觉或者自我感觉良好。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并在为之而奋斗,是很幸福的事情。不管奋斗过程是多么的艰辛都是如此。如果目标发生了偏移,信念产生了动摇,对一直为之努力的心中那点可怜的理想产生了怀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会让人感觉一片迷茫。 大学毕业整整12年,历经乡村、省会和首都。来北京上学到工作也快8年了,真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忙碌着什么。原来在乡村有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考研,读研期间更简单------留校当老师,在大学工作马上就是5整年,又天天在干什么呢?生活真的是丰富了,眼界也比原来远了一些。挣的工资比原来多了,但又交了月供了。我真是不理解自己。逐渐的自己在迷茫。在迷茫中不知所措。------- 不过,现在每天还能游泳和爬山,不至于太无聊。
23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研究就象是在黑夜爬山
热度 2 肖建华 2011-6-21 08:07
在黑夜中爬山时,我们只不过是能感觉到上坡还是下坡,或者是在走等高线。也就是说,对最终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但是,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往上爬肯定能到达峰峦。 如果是在坡下看不清峰峦的形势时,我们只不过是简单的往上爬,与在黑夜中爬山并无本质性区别。 在黑夜中,一个常规的爬山策略是:只往上爬。如果达到了某个峰顶,我们再也不能发现上坡的路了,就只能停下来了。等到天亮了,可能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峰包而已,高峰远着呢、高着呢。 也就是说, 如果使用:只往上爬的爬山策略,基本上到达不了最高峰 。 如果在白天爬,因为最高峰的方位是已知的,我们的 爬山策略是:走短程线路径( 测地线路径)。 短程线路径是由爬山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间的地形态势决定的。除非我们精确的知道地形态势,否则短程线路径是未知的。 因为爬山者所在位置和最高峰间的地形态势是前人没有走过的是未知的,因而,短程线路径是未知的。这样,既便是同一个出发点,面向同一个最高峰目标,每个个体选择的路径也是不同的。 这样, 谁走的路线接近于短程线,谁就最先到达峰顶。 基础科学理论充当的就是这个角色:选择近于短程线的路线。 在不同分枝的科学研究工作上,由于目标不同,起点不同,短程线路径也就不具有可比性。 也就是说,在科学上,为了走上短程线,我们可能在某些地区走下坡、走等高线,但是,它们的目的是更快的到达峰峦。 而 要确认这是接近于短程线的路线,离开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实现的。 想不明白这一点,搞简单的只往上爬策略,基本上与到达峰峦无缘。而只不过是把一个小山包当成是“顶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后爬山
热度 2 gongjintao 2011-6-13 11:57
今天下午和两个同事去爬山,自从我们约定每周爬一次山后,这是一个月来的第三次爬山了。刚下过雨的山,像一幅水墨画,让我这个北方人看到了原来只有在电视中的那份江南美景。 没事的时候去爬爬山,和大自然接触接触还是蛮好的,我们不是什么专业的爬山爱好者,不在乎征服什么有名的高峰,我们就是调剂一下自己的生活,锻炼一下自己的体魄,外加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谈论聊侃一下而已。 这次在九峰山景区外边找了一座小山爬了爬,通过山下的村子,沿着一条小径往上走去,发现小路颇陡,就拾起一段还未腐烂的树枝作为自己简单的爬山装备,继续向上走去。走在树木环绕的小路上,浑身的汗迹,透过湿润而富氧的空气,变成淡淡的气息。旁边可以听见细水流动的声音,像大自然弹奏的古筝曲,让人陶醉在其中,忘了气喘嘘嘘的疲惫。 爬到山的中间,有个巴掌大的开阔地带,够我们三人驻足俯视,下面的村庄、水库、公路及跑着的汽车 …… 在绿色中站立着,绵延着,流动着。我禁不住喊上两嗓子,把自己的精气神喊向遥远的地方,想让自然永远铭记我的那份男子汉的不屈和坚韧。 到了山顶,与对面的山遥相呼应,中间地带像一个大的平底瓷碗,有个茶园。茶园中的茶叶虽已过采摘的季节,他们两个还是摘了些,放到一个小塑料袋里,说是回宿舍炒炒,喝今年最新鲜的茶叶。我对茶叶没有研究,也没有品茗的习惯,所以就坐下来歇歇,留足精力准备下山之用。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果然如此,下山时有几次差点滑倒,虽然危险,不过没有上山时候的那样累。没有风,但刚下过雨,而且走在绿树碧草之间,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三人谈笑风生,安全到达山脚,穿过村子,走向回学校的路。 头脑中一直有一个奇怪的图片:秀丽的山水,三个男子汉走在其间,好美的一副对比鲜明的画。 (20110612下午)
个人分类: 生活杂事|5123 次阅读|4 个评论
做研究者要有怎样的心态?
热度 1 abcdewangkai 2011-1-18 19:59
都说心态决定一切,可光有好的心态又有什么用,研究者或者是研究生应该秉承怎样的信念做研究呢,开始以为研究很了不起,不断地探索,尝试,没准会有新的发现,创新,研究中主动降低目标,说是课题做控制,但是连基本的平台都没有,只好自己做,做出来却是不满意,控制更是摸不着头脑,模型嫁不出来,难,研究就是爬山,遇到瓶颈总也突破不了,想把之做好,但是不知道怎样整,不谈其他,就一心做好自己的东西,可也不行,做着就感到,自己还没做,就有做的比自己的好的,没有一个好的视角方向,能够与别人的不一样, 真是痛苦,写论文,都不想写,价值感建立在那呢?开始看一些博客,说是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但还是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不得法,没有感觉,特别有失败感,没有价值的感觉是痛不欲生,做研究的要就怎样的信仰呢,能改变些什么呢?
37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名家论创造
热度 1 wyc 2011-1-17 16:13
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说 :“每一种创造行为,首先是一种破坏行为。一种思想越新 颖、越重要,它的破坏性以及继而给我们带来焦虑烦恼也就越大。人们天 性倾向于抵制新思想,抵制的程度与这种新思想的新颖程度,这种思想对 现状的影响程度以及这种思想与传统和习惯相背离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 说,坚持保守是一种人之常情,而创新却需要勇气和自觉。但是,爱因斯坦则另有高见。他说:“站在高层次看低层次的事 物,则看得清晰、全面。所谓居高临下,一目了然。”人类认识的这种进化关系与特点,爱氏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 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他倒是像在爬山一样,愈是往上爬,愈能得到新的、更宽广的视 野,并且愈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 看得见,不过显得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障碍后爬上山巅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科学认识的典型 性就在于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健身畅谈一:运动与我(科学网“枫枫桥”)
ljry8044 2010-10-25 07:15
枫枫桥 我与运动是有缘分的,当我身体欠佳,或者是我的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运动与我有意义。 我从记事时候起,就知道自己气管不太好,很小就有支气管炎了,是什么原因,我真的不是很清楚。记得小时候,我的屁股经常是不敢好好坐着的,因为常打青霉素注射针,真疼,等我稍微好一点。我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就住校了,很偶然,可能是为了晨读英语吧,我每天早上开始跑步了 。等我上高中时候,我已经坚持长跑一年了,好像就在那个时候,我发觉,长跑可以改善呼吸系统,我因为气管炎而佝偻身体的习惯得到了改善(博主备注,我也是,呼吸系统不好,小时候一年有四个月鼻子、咽喉发炎,后来跑步锻炼,症状基本小时了,我也因此成了5000m长跑好手) 。气管不太好,伴随我很久了,现在如果天气特别寒冷,我不注意而受凉的时候,我的气管也会感到紧,有嘶嘶的感觉。不过,通过长跑我知道,跑步可以增加肺活量,可以增强体质,可以不让我听到难受额嘶嘶声。 我在高中时候经常跑步,上了大学后,也坚持参加一些活动,所以,上大学阶段算是我人生身体比较好的状态。 读博士和运动最密切的事件,要属抑郁症了, 08 年我因为各种原因抑郁症症状非常明显。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密切关注我的身体状况。我最初是每天傍晚散步一个小时,就是为了忘记萦绕在脑海里我思考的科研问题。 后来,我住的宿舍调换了,我换到了靠山近的宿舍。宿舍真的太冷了,我 09 年 7 月份搬进去住,当时还是夏天,很凉快,可是,我竟然有好几天肚子疼,很奇怪,没有原因,最后才搞清楚,宿舍太凉了,我被凉着了。没有暖气的 10 月份,也就是现在,如果我在宿舍看一天电脑,我就感觉自己手脚冰凉,很是难受,所以,我开始增加运动,我开始在傍晚爬山了,除非天气特别不好,否则我都会坚持一下,虽然可能有时候身体状态不好,一开始爬的时候,很难受,但是,等运动完毕后,真的感觉舒服了,我要是每天爬山,就可以保证,在宿舍待着,不觉得难以忍受寒冷,所以,我坚持爬山了。当然,偶尔开学的时候,我没有马上爬山,因为放假回家不怎么运动。但回学校有条件,我就爬山。我写论文的时候,我都是傍晚爬山,但现在,我每天睡的很早,晚上也不会太用脑力,我就早起爬山了,我感觉很好。起码出完汗,浑身轻松。而且,我也开始在运动后,慢慢的抻腿,舒展身体,感觉柔韧性在恢复,我原来身体的柔韧性很好,我读大学的时候,可以下腰,甚至我的上肢力量很好,我可以正面向上撑单杠,可以做到自己想做几个就做几个,好像不费劲,特别是我的腰腹力量比较好,我的腿部爆发力比较好,现在我感觉经过三个月的休养,我在慢慢有所恢复的。 因为以前的身体还不错,保证了我读博士期间,做实验所需的体力,做实验真的很累,写论文也不轻松,但是,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我开始深深体会运动对我生命的意义。我想,运动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的身体状态属于亏空太多的状态,去年年底我发觉自己心脏不太好,而且,气血两亏。所以,我开始注意加大调理的力度,吃中药,加强锻炼,注意情智调整,我想,这样我可以更好的面对未来工作的挑战,我从未觉得,锻炼身体是耽误时间,因为其实你再怎么难的工作,也不需要你弄得天天都是熬夜的状态,真的没有那个必要。着急上火,那都是假象,你以为你熬夜啦,或者损耗身体,可以干的更好,其实只能更糟。 不过我没有什么运动天分,我也谈不出更深刻的东西,我只知道运动很好,但我没有什么天分,太复杂的运动,我都学不会,不过,我还有一项纪录,还可以说一下,就是上初中时候,我一周之内学会了自行车,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会骑车,可我不会,可是我们初中离家里有十多里路,必须骑自行车,所以为了上学,我一周之内就学会了,真是奇迹。我去年学了四次游泳,可我还是没学会,四肢不协调,即使能在水里飘起来,只要一动,就沉底了( 博主备注: 其实是一动就忘记控制呼吸,吐气了。人的密度与水大致相当,吸足气后一般比水更低,不会下沉的,但吐尽气后,则容易沉底),所以,现在我只能依靠游泳的辅助用具,到水里面扑腾一两个小时。呵呵,希望将来我能学会游泳。
个人分类: 修身畅谈|43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
热度 1 boxcar 2010-8-13 19:54
曹广福老师因为一篇图文并茂的博文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1 】,又挨骂了,对此俺深表羡慕和同情。羡慕曹老师照片拍得漂亮、博文写得深刻,同情广福兄吃力不讨好,总有人读不懂文章的深意就很冒失地跑过来拍砖(匿名居多)。不过曹老师反应迅速,很快又写出雄文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2 】,更深入地分析了相关的问题。其实俺早看明白了,研究生待遇这个话题是既吸引眼球更吸引火力的,沾上了多半要挨人骂被拍砖,所以在此前俺在博文杂谈待遇【 3 】中才大耍滑头。今天早上写了篇鼓励导师和研究生说实话的博文,傍晚就借着这股劲儿说几句心底的实话(不耍滑头的实诚话),公然站出来支持一下曹广福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博士生和挑山工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挑山工们是爬山的,这个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因为当时学过一篇著名的课文挑山工【5】,当时也曾是深受感动的。可惜我出门旅游次数太少,特别是没到过正在建设和修缮的名山古刹,所以没机会亲眼看到挑山工如何卖力气干活,只能从别人的描述和照片中去体会他们的辛劳。还有一句话攀登科学高峰,也是 20 多年前我上小学时就听过的,当时觉得很崇高很神秘,更是非常神往,以至于小小年纪曾有理想要当科学家,便是也想去攀登一下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们攀登科学高峰是其本分,科学家最大的后备军广大的博士生们自然也应该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所以我才说,农民工和博士生其实都是爬山的,没啥不能比的。 其实,关于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爬山这档子事儿,我也曾写有专门的博文【 4 】,不过该文主要强调的是导师在翻山过程中的职责。现在不妨借着这个话题说说研究生(含博士生)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该做什么。如前问所论,导师固然应该带学生去翻山,在关键阶段和节点上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研究生的作用。研究生们(特别是博士生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博士生们不是两手空空、很清闲地看浮光掠影,逢良辰遇美景摆 POSE 拍靓照留下美好瞬间,更不能坐着滑竿小轿、摇着折伞优哉游哉地上山,相反,他们应该如挑山工一样是负重登山的。 博士生登山时所负之重,首先是从导师那里受领的科研任务。正常情况下,博士生手头都有导师安排下来的科研课题,无论课题难易、具体安排简繁,都有一定量的工作需要做,特别是一些以前没人做过的新东西要做(创新)。这就是博士生要背扛的砖头石块,把这些东西背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所建树,例如在半山腰修个凉亭、竖个石碑什么的,这叫阶段性成果;最不济的也是把原来不好走的山路铺上一条不断蜿蜒向上石阶,相当于建立一些方法和手段,给后人前进铺路。所以说,博士生其实是科研的挑山工。 其次,博士生负重登山,锻炼的是能力,收获的是成功的欣喜,当然也能顺便获得一些报酬。一个新的挑山工,可能没办法一下子背 200 斤的东西,但经过多次负重登山以后就可以,博士生通过负重攀登科学高峰,可以得到必要的锻炼和磨砺,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参加过一些重要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的每一个进展和每一次成功,都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当署有自己名字的科研成果得到承认之时,就像一个参加过重要工程建设的工人工匠的名字刻在落成后的碑文上一样,颇为荣光。目前国内博士生的待遇总体不高,可能也不尽合理,或许和挑山工赚的那点儿辛苦钱很难说就公平合理一样。 博士生之所以不愿意被拿去和农民工(此处主要涉及挑山工)比较,大概缘于一种具备多重前途选择性所带来的优越感。因为 读过了博士生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博士们在面临就业时是有很多选项的(至少在理论上有),可以在高校里面找个位置去当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和其他多方努力当个端真正铁饭碗的公务员,还可以自主创业当老板,更不用说可以接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做博士后等等。相比之下,那些挑山工(农民工)除了每天背 N 多的砖头瓦块石材什么的上山,或者找另一个哥们儿搭伙抬滑竿,以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当然,挑山工富裕的是力气,博士生富有的是知识和智力,按照古人留下的那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老话,博士生难免产生优越感,而不愿意被拿去和挑山工相提并论。可惜,这句话在教育落后、智力稀缺的古代或许还有一定效果,在科学昌明、文化进步、教育都产业化了博士大批量生产的今天,已经显得不那么灵光了。 ~~~~~~~~~~~~~~~~~~~~~~~~~~~~~~~~~ 参考: 【1】 曹广福: 博士生们,与他们相比,你还觉得亏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458 【2】 曹广福:博士生为什么不可以和农民工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701 【3】 吕喆:杂谈待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188 【4】 吕喆:导师要带研究生们去 翻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573 【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0NjQ1Ng==.html
个人分类: 教育|8101 次阅读|8 个评论
十渡两日游的一点感悟
taol 2010-5-17 00:19
班上组织的十渡两日游,累是累了点不过玩儿得还是很开心的。由于本人有些恐高而且不会水,胆子相对比较小,但是险峰还是ldquo;爬rdquo;了,水还是涉水了,算是对自己的ldquo;挑战rdquo;,过程中有了一些想法。 我一直是个ldquo;旱鸭子rdquo;,一点水都不会的那种。基本上不敢坐船,那种在湖中的小船虽然划过两次,但是对此还是怀着ldquo;不在河边走rdquo;的心理。昨天下午班里的人一起出竹筏,我当然也得跟着去。开始想到下水的时候我还是很不敢去的,但是看到同学都下去而且有救生衣套在身上,我索性也就和另一个同学撑着竹筏ldquo;下水rdquo;了。开始时候只有以往时候的恐惧,脑子中没想别的,就是ldquo;安全rdquo;ldquo;安全第一rdquo;。后来,慢慢地和同学一起两个人撑着竹筏走,也就知道了怎么撑,进而知道了水深水浅,之后胆子也就大了起来,能够放开了玩儿。因为知道水不深,还有救生衣,所以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也就能够开心的玩了,不再有开始时候那种恐惧心理。 想到:科研也是一样。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对未知事物的常态性的恐惧心理(之前我对水的恐惧),但是在一定的安全措施下(救生衣)和行业压力下(同学都下去了,你总不能因为胆子下不下去而看着别人玩儿吧?),开始尝试性的探索(水有多深、该怎么撑这个竹筏),在大致了解了未知事物的情况(水的深浅)和一些基本技能(至少是大致知道如何去撑更稳更快)之后慢慢就会体会其中的一些乐趣。 第二天去东湖港。 对我来说这次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虽说东湖港的景色确实漂亮,但是我着实在ldquo;华北第一梯rdquo;和那个直上直下ldquo;螺旋梯rdquo;这两个地方被ldquo;折磨rdquo;了一次,算是ldquo;不明真相rdquo;的情况下,自我挑战了一次了。 在去山顶的路上确实是在郁郁葱葱的山中和秀气的瀑布所形成的美景中的度过的。虽然也有些山路比较崎岖和陡峭,但是在ldquo;华北第一梯rdquo;和直上直下的ldquo;螺旋梯rdquo;这两个地方我被征服了一次,尽管最后我上去了,但是我没感觉到我征服了他们。 在这两个极为险峻和陡峭的地方,我感觉我几乎真的是在ldquo;爬rdquo;山而不是在ldquo;登rdquo;山,因为我几乎就是手脚并用了。上去不容易,下来也很难。我天生恐高,尽管知道不会掉下去粉身碎骨,但是向下看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腿软...... 最后当然还是活着下来了,我想上去还是值得的,因为尽管不上去肯定不会受到恐高的折磨,但是内心肯定会遗憾,肯定会失落。 想到:科研也是一样。科研路上,ldquo;跋山涉水rdquo;。科研路上许多时候不是鲜花铺路而是悬崖峭壁。即使不一定会粉身碎骨但是面对险恶的道路ldquo;恐高rdquo;还是常有的。 征服脚下的道路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套用那句ldquo;预想**必先征服自我rdquo;mdash;mdash;预想征服脚下的道路必先征服自我(要征服的也许不是悬崖峭壁上的险道mdash;mdash;由于那条路的安全措施很好,出危险的概率很小),而是自己的ldquo;恐高rdquo;!攀登科研的高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有些时候不是ldquo;登山rdquo;而是ldquo;爬山rdquo;mdash;mdash;手脚并用,真的是ldquo;爬山rdquo;。 也许到了山下,因为ldquo;畏惧rdquo;不去攀登这块险峰,但是最终你必将为此遗憾和失落,因为即使是征服失败了,变成一次ldquo;被征服rdquo;的经历,但是那也必将是宝贵的经验。科研和登山有一点很相识:是否征服失败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真正的去征服了,去做了!这也许是科研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注:华北第一梯 直上直下的ldquo;螺旋梯rdquo; 华北第一梯的图片1、3转自互联网;第二张为郭洪业同学拍摄。 直上直下的螺旋梯第一张为郭洪业同学拍摄,第二张转自互联网。 在此一并感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双塘印象
saraca 2010-5-12 23:35
玉溪市新平县水塘乡共有两个分开的水塘(池塘),名曰上水塘和下水塘。 2007年12月8日下午5点,周末,恰好有空可以跟随导师彭一块去哀牢山东坡采集标本。窃喜之余,非常庆幸导师的车子恰好有一空位。这一空位是有来历的:有时候不能同去出差的人总会这样揶揄:老师说了,没有空位。因此能有空位于我这个早就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开心的事。于是和师弟师妹一行4人,加上兼职司机导师彭,快乐前行了。只记得导师彭急匆匆地边打电话边走过来开车,在他启动车的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日本农业大学包谷系又开学了。 惊讶之余,随即大家都笑了:上次10月底去景东哀牢山的快乐情景又浮现眼前。这句话是在采集标本,认植物的时候,对犯错的人说的,简言之就是一句云南方言:日脓包!这是一句很厉害的骂人笨的话,似乎还甚于笨蛋!但大家都很快乐,很轻松,有时也戏称导师彭为包谷系的主任。在后来认识植物的日子里,只要认错植物名字时就自嘲:包谷系的!这样在一路的笑声中,大家都认识了不少植物,加深了对植物的印象。 目的地是楚雄州双柏县的鄂嘉镇,据说有原始森林,有绿孔雀等多种珍惜保护动植物。当晚留宿于楚雄,翌日清早,在淡淡的乳白色的的晨雾中,上了蜿蜒盘曲的盘山公路。 中午在途中水塘乡歇脚吃中饭,恰好碰到彭老师的一个老朋友,是西南林学院的老师,也带学生来此地出差。他乡遇故知,大家都很高兴。 席间的谈话得知水塘这个地方对于彭老师来说充满了相当多的感情。如今年届50的老师,几乎走遍了云南的每一县份,知道每个县城城镇名,对他的在植物和地理方面的认真与执着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于几乎采尽了云南大部分植物标本的教授,也许第一次出差给他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影响了他的人生足迹。 双塘,是导师彭一脚踏进玉溪地区的第一脚印:他第一次跟随其导师孙先生出差,到此地寻找刚发表的一新种。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弹指一挥间,孙先生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了.......老师嘘嘘不已:采集标本,植物分类,就是这样一代传一代,不断接力下去的!他沉思的瞬间,似乎已经时空倒流,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跟随孙先生采集标本的时光。 如今,我第一次踏足双塘,也是跟随导师采集标本。想起10年前第一次跟随彭老师出差,那是去景东无量山,恰与哀牢山隔河相望。老师在此山做了4年多的采集,完成了《无量山植物名录》一书。那次出差记忆特别深刻,茫茫群山,雨量充沛,但为了采集试验材料,还是冒雨前行。尽管阴雨霏霏,山路多处塌方,但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退缩,撑伞爬山,穿梭于林中,踏着厚厚落叶层,多了一些新奇体验;身旁山涧溪流叮咚作响,平添了几分自然的幽静和野趣。第一次野外出差,增加了我对山川的感情,激起了我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并且也锻炼了雨中采集标本的能力! 这就是双塘,双塘印象!
个人分类: 出差在外|3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