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华尔街日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6位科学家登报:全球变暖恐慌毫无必要
热度 1 Amsel 2012-2-10 11:21
  《华尔街日报》1月27日刊登了16位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全球变暖的恐慌毫无必要》(No Need to Panic About Global Warming)。现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翻译也出来了,但是标题翻译得不太好(“全球变暖说是耸人听闻吗?”)。   文章把“全球变暖”比做臭名昭著的李森科主义,谈及“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 ”是全球变暖垃圾科学泛滥的重要原因。   文章发表后,Kevin Trenberth等核心变暖分子给《华尔街日报》去信,进行了新的一波争论。   英文链接: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970204301404577171531838421366.html   中文版链接: http://cn.wsj.com/gb/20120209/opn074331.asp?source=channel   这16位科学家(翻译摘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是:   克洛德•阿莱格尔 (Claude Allegre) ,巴黎大学 (University of Paris) 地球科学 学院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Earth) 前院长;   J •斯科特•阿姆 斯特朗 (J. Scott Armstrong) ,《预测学期刊》 (Journal of Forecasting) 及《国际预 测学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联合创办人;   简•布雷斯 洛 (Jan Breslow) ,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生化遗传学和新陈代谢实 验室 (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Genetics and Metabolism) 负责人;   罗杰•科 恩 (Roger Cohen) ,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会员;   爱德华• 大卫 (Edward David)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和美国国 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会员;   威廉•哈珀 (William Happer)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物理学教授(这位被人称作普林斯顿的骄傲);   迈克尔•凯利 (Michael Kelly) ,英国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工科教授;   威廉•基宁蒙斯 (William Kininmonth) ,澳大利亚气象局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前气候研究主管 ;   理查德•林德森 (Richard Lindzen) ,麻省理工 (MIT) 大气科学教授;   詹姆斯 • 麦格雷斯 (James McGrath),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Virginia Technical University) 化学教授;   罗德尼•尼科尔斯 (Rodney Nichols) ,纽约科学院 (New YorkAcademy of Sciences) 前总裁兼首席执行长;   伯特•鲁坦 (Burt Rutan) ,宇航工 程师,“航海家号” (Voyager) 及“宇宙飞船一号” (Space Ship One) 设计师;   哈里森 • H •施密特 (Harrison H. Schmitt) ,“阿波罗 17 号” (Apollo 17) 宇航员、 美国前参议员;   尼尔•沙维夫 (Nir Shaviv)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HebrewUniversity) 天体物理学教授;   亨克•滕内克斯 (Henk Tennekes) ,荷兰皇家气象 服务中心 (Royal Dutch Meteorological Service) 前主任;   安东尼奥•齐基基 (Antonio Zichichi) ,日内瓦全球科学家联盟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 主席 。
个人分类: 全球变暖|4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愿与美深化经贸合作 唯未公开回应伊朗制裁
whyhoo 2012-1-12 10:01
前天飞抵北京的盖特纳在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谈后,昨天又先后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盖特纳已就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向中国领导人做了介绍。   美国财长盖特纳与中国领导人昨天同声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但在伊朗制裁问题上,中方则没有公开给予正面回应。   前天飞抵北京的盖特纳在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会谈后,昨天又分别会见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普遍看好在今年秋天十八大后成为中共下一代领导核心人物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盖特纳已就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向中国领导人做了介绍。被引述的美方高级官员称,“我们已告诉中方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而他们也在听。”   为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上个月出台新的制裁措施,要惩罚与伊朗央行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由于伊朗央行为大部分石油贸易提供结算,因此该措施将影响从伊朗进口石油的企业,而盖特纳此次访华的一大重点就是游说中国减少伊朗石油进口。   中国目前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对象,而中国从海外进口的石油中,有11%来自伊朗。   虽然盖特纳昨天在北京向媒体表示,中美在经济增长、全球金融稳定和防止武器扩散的课题上,都有着“非常强劲的合作关系”,但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就此次会议发布的报道中皆未提及中方领导人对美国制裁伊朗的看法。   中国此前曾多次表明,不支持单边制裁,并指防止武器扩散和正常的经贸与能源合作是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该混为一谈。   但对盖特纳提出的中美经贸合作,中方领导人都积极回应。即将在来临星期六到中东三个石油出口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发展互利互惠的中美经济关系对两国和世界都很重要。 温家宝说,国际金融危机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美关系是个考验,但也提供了重要机遇,而中方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希望双方能从根本上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按计划,应该会在今秋十八大召开前访美的习近平也呼吁中美双方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协调。   中美之间近期频频发生贸易摩擦,可是双方都在会议中努力展现合作决心。   盖特纳说,美国期待继续加强与中方的对话交流,增强互信,并在更广的领域里与中国寻求合作,使两国关系更强劲、更有韧性,以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美国总统选举即将于今年底登场,而美国过去三年的疲软经济表现必将成为总统奥巴马寻求连任的软肋,使促进中美贸易关系稳定发展愈显重要。中国目前已是继加拿大之后,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因此,同时肩负奥巴马总统特使身份的盖特纳此次访华,也被外界视为是要为奥巴马的连任铺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日前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访问时指出,盖特纳此次希望通过解决中美经贸合作问题来促进美国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由此减少奥巴马寻求连任的困难度,使民主党能够继续执掌白宫。   正在美国访问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则告诉《国际金融报》:“在美国感受最深的是,两党都想通过‘中国牌’来吸引选民。盖特纳此行就是提前和中国打招呼,如果中国不能助选,将进一步就人民币汇率和开放国内消费市场向中国施压。”   自去年中开始,要求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声音再次充斥美国国会。美国两党议员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帮助中国出口商品占得价格优势,对美国企业造成打击,并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   为此,美方试图通过汇率议案、反倾销税等向中方施压,而《华尔街日报》日前就引述匿名美国官员称,奥巴马正计划创建一个“履约问题特别工作组”(Enforcement Task Force),专门监督中国可能存在的贸易及其他商业违规行为。 据报道,这个工作组将由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能源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成员组成,而奥巴马将于本月底正式宣布这项计划。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112_001.shtml
个人分类: 经济|1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尔街日报:中国——全球行业腐败最集中之地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1-19 15:41
众所周知,自从34年前通过了美国《海外反贿赂行为法》(FCPA)以来,能源行业是到目前为止受该法诉讼案件影响最严重的。但具体说来,到底有多严重呢? 事实证明,能源业大约遭到了20亿美元的罚款。 中国存在严重的腐败风险,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你知道还有哪些国家可对行业构成最广泛的风险吗? 调查机构James Mintz Group有一个收集了每个FCPA案例的新数据库,它说用户只要点击一个互动地图,就可迅速获得此类信息。 本报博客Corruption Current有一个惹人喜爱的功能,这就是它可按行业类别进行过滤。在左边一栏中选择你要查找的行业(如能源、制造、国防等),然后就能看到对这一行业来说哪个国家的风险看起来最高。从受冲击程度而言,咨询业排行第二,罚款总额约为8.47亿美元。 Mintz Group负责有关FCPA调查的合伙人科尔卡(Patrick Kelkar)指出,中国是这个名为“腐败在哪里”(Where the Bribes Are)的数据库中唯一一个在调查涉及的所有行业中都“榜上有名”的国家。 以罚金总额看,尼日利亚排在第一位。如果你对FCPA颇有研究,这一点你很可能已经知道了。如果你是新手,可以点击两下,然后弄明白。如果你想知道哪些国家给制造业造成了最重大的损失?很简单,只需点击一下就可以发现,是中国和俄罗斯。 Mintz Group的创始人兼总裁明茨(Jim Mint)说,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创建一种可显示腐败风险的简单明了的方式。
个人分类: 时论|2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起飞的发动机 ——民工
热度 27 fouyang 2011-11-17 09:52
中国民工,对全世界来说都不陌生——走进任何商店,从汗衫,跑鞋到驴包,iPhone,上面都有他们的汗水。可是说到中国民工,你脑中会浮现怎样的形象呢?如果你和我一样的话,也许会想到轰鸣的机器声,闷热的厂房,超时工作,春运。。。也许你还知道一串统计数字:民工的数量,平均工资,文化水平。。。也许你我可以关于民工的待遇,民工的权利以及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辩论一番。。。 可是你有哪怕一个民工朋友吗?你知道任何一个民工的名字吗?我没有,也不知道。虽然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但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一群遥远的影子。他们是我中国印象的一部分,但却没有清晰的面孔和声音。他们和我,除了物品和金钱的交换,可以说没有交集。 然而,有个美国记者却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美籍华人Leslie Chang是《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她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在东莞与不少民工交了朋友。她的处女作《打工妹》(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by Leslie T. Chang, 2009)追踪了三个民工在东莞的生活经历,为举世关注的“民工潮”加上了一笔细部。 我们往往把民工看作中国巨大经济机器的部件,他们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日复一日,无休无止地工作。其实并非如此。民工们离乡背井来到举目无亲的城市打工,并不完全是生活所迫,而是被一种追求所驱使。虽然民工的文化很低,社会资源很少,选项极其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和雄心。《打工妹》主要描写的三个女工,都是十几岁就离家来到东莞。立下脚来以后,她们就开始了寻梦的努力。民工们有自己的信息交换网络和相互支持团体。他们为了更好的工资待遇而不断跳槽。他们在漫长的工作结束后还去上学,希望有一天跳出流水线成为一个白领。他们寻找各种生意机会,甚至不惜赔进所有积蓄。他们以勤奋,冒险和精明来弥补其他劣势,在多年的打拼中挣得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也超越了父辈的文化传统,而成为一代新人。 而因为农民工的存在,东莞这个新兴城市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结构。面向农民工的各种学校,训练班星罗棋布。这些学校也许没有正规的管理和合格的师资,但却提供了农民工所需要的“快餐式”训练。它们的着重点不是扎实的基础,而是为了求职的包装。靠着一知半解加上胡乱吹牛甚至伪造证书,一个农民工可以跳到其实并不胜任的工作岗位。然后她再想法弥补缺陷,生存下来。而这只是下一个跳跃的前奏。东莞也有各种各样的“交友俱乐部”,为繁忙工作的民工们提供寻偶服务。农民工的爱情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他们“寻梦”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他们对待爱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对待工作一样:机会远比忠诚重要。在这个生态中,也有着“另类”的“成功者”。有自己不会英语却“创造”了流行的英语教学法的,有胡编乱写成了“畅销书作家”的。可是你不必为此而愤怒:他们也是无数个“寻梦者”之一而已。东莞充满了混乱,血汗,欺诈,罪恶。。。但同时,那里也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对于中国,东莞似乎是天堂和地狱的交界。 本书作者自己也承认,这本书远不是全面的“农民工”调查。其实愿意和一个“老外”交朋友的农民工,也许就代表了其中一个独特的群体(所谓的“自选择”)。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特点是“中西结合”的视野。作者是在纽约附近长大,哈佛毕业的美国记者,在去中国大陆以前去过捷克,香港和台湾工作。所以她的训练和思路是西方式的。她注重的,是中国民工身上的“个人奋斗”精神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也就是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她的家庭是大陆移居台湾,最后来到美国的。她能说中文,对中国文化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她的书也不像一般的“老外写中国”那样浮光掠影。她与民工朋友相交甚深,甚至和她们一起随着“春运潮”返家探亲。在书中她还以很大笔墨记叙了她自己家庭在中国的沿革和她在中国寻根访亲的经历,把老一辈的中国人与现在的民工进行对比。所以她对于民工现象的了解深度又是普通西方记者所望尘莫及的。 在开始读《打工妹》时,我猜想这是一本描写“血汗工厂”的负面书。但是不久我就被其中正面向上的气息所深深吸引。抚卷沉思,我不由想到美国开国之初的情形。当时那个人烟稀少,野蛮落后的“新大陆”之所以能在一百多年里变成超级强国,不光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更重要的是由于敢于开拓,永不满足的民风。那些餐风饮露的淘金客,九死一生的铁路建设者,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建造了今天的美国。而在本书描写的中国民工身上,我也看到了同样的资质。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动力,也是中国真正的希望。美国的成功之处,在于给人民提供了冒险,寻梦的机会,鼓励了一代复一代的卡内基,爱迪生,福特,盖兹脱颖而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也释放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创造力,写就了经济奇迹。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不能维持这样的活力,能不能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许是本世纪两个大国“比拼”中的决定因素吧。 参考文章:对《打工妹》作者的采访 http://www.womensworldwideweb.org/?q=node/75 渔舟:中国农民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http://blog.creaders.net/yuzhou/user_blog_diary.php?did=80729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7310 次阅读|66 个评论
“瓦良格”号,象征性还是战斗力
kejidaobao 2011-9-19 13:53
李娜 8月10日清晨6点,在“瓦良格”号基础上改装的中国首艘航母平台离开码头,在一片浓雾中出海进行航行试验,这意味着中国军事向航母时代迈出了第一步。 战略意义受肯定 据悉,“瓦良格”号是苏联时期服役的航空母舰,后于1998年由中国从乌克兰手中购得。2002年3月,瓦良格号被拖至大连,开始改装工程,至今历时9年。改装如此之久,主要是为了获得建造经验。 “瓦良格”号出海,有媒体称之为“中国军事崛起最明显的象征”,也有少数评论将其贬损为“垃圾”、“挨打的靶子”,但是更多的媒体客观评价“瓦良格”号的技术实力和附加价值——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军事作用势必受到局限,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但象征意义和战略意义十分值得肯定。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27日报道称,这艘航母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说,它将使中国首次拥有在远离其海岸的地方投放空中力量的能力,同时也为中国自主研制更大型航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香港商报》8月5日发表评论称, “瓦良格”号的海试只是迈出中国航母梦的第一步,要真正建立航母群,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很长时间,但这一小步也足以令中国在争端日渐加剧的海洋上扬眉吐气,震慑其他国家。 台湾《中国时报》7月27日称,“瓦良格”号的作用在于积累航母打击群经验,形成战力至少需10年,现阶段以展现大国象征意义为主。 路透社7月27日报道指出,中国也许需要长达10年时间才能拥有航母能力,中国将至少需要两艘或者更多的航母才能拥有出色的海上能力。 航母战斗力被看低 虽然不少媒体肯定了“瓦良格”号的开端意义,但也不乏媒体看低中国航母未来的战斗力,认为反潜能力差、自卫能力低、舰载机数量和性能等问题是中国未来航母面临的致命短板。 首先是反潜能力。美国一直认为潜艇是航母战斗群最主要的威胁之一。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网站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虽然拥有了第一艘航母,但是中国水面舰队仍难以摆脱潜艇的攻击。原因是中国缺乏现代化的反潜水面舰艇,新型舰艇虽然安装有舰壳声呐,但探测距离很近,至于更有效的拖曳阵列声呐,中国只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法国进口过相关技术,在将近30年的运用与实践中只积累了非常有限的反潜技术经验。 其次是自卫能力。美国连线杂志网站7月27日称,装备宙斯盾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美航母战斗群防空中坚,要摧毁这样一艘战舰需要投入150—200架苏-27级别的战斗机。而中国现有防空驱逐舰在载弹数量、防空系统性能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然后是舰载机的问题。航母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舰载机,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能携带70多架作战飞机,而“瓦良格”号在载机数量和性能方面还相差悬殊。中国虽然拥有歼-15这样与美国航母搭载的F-18E/F空中格斗能力相似的战斗机,但歼-15航程较短,雷达火控系统不成熟,再加上配备武器单调,很难进行有效的海上突击作战。 与美差距亟待缩小 中国的航母刚刚上路,美国的航母已经开足90年,中美之间悬殊的差距无法忽视。 1922年,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诞生。现在,美国的航母舰队不仅数量庞大,一直维持在10艘以上,而且在技术上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据《参考消息》8月4日报道,目前作为美国海军航母主力的“尼米兹”级航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海上巨无霸,是美国海军独家拥有的第二代核动力航母,是目前世界上排水量最大、载机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级航母。该级航母由两座核反应炉和4座蒸汽轮机推动,全长333米,排水量达10万吨,载员6000人,价格超过50亿美元。它装备4座升降机、4台蒸汽弹射器和4条阻拦索,可以每20秒弹射出一架作战飞机。可搭载不同用途的舰载飞机对敌方飞机、船只、潜艇和陆地目标发动进攻,并保护海上舰队。以它为核心的战斗群通常由4—6艘巡洋舰、驱逐舰和补给舰只构成。 虽然“尼米兹”已是目前最先进的航母,但是美国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目前正在建造的“福特”级航母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尼米兹”成为美国海军舰队的骨干。“福特”级航母代表了美国航母发展的全新思路和趋势,它的改良重点包括提升新航母的作战能力,改善官兵在舰上的生活品质,以及降低成本。据悉,“福特”级航母配备的舰载机除了目前正在服役的 F-18E/F型战斗攻击机外,还将装备具备隐身性能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以替代目前服役的F-18C/D型机,并将大量装备无人作战飞机。此外,美国还计划在下一代航母中装备电磁轨道炮、高能激光、高能射线等新概念武器。 尽管与航母强国实力差距悬殊,“瓦良格”号毕竟开启了中国的航母之路,奠基者必将存留史册,我们期待“瓦良格”号走得更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尔街日报】温特.瑟夫( Vint Cerf):点燃美国创新之火
augustwang 2011-9-15 22:31
[转载]【华尔街日报】温特.瑟夫( Vint Cerf):点燃美国创新之火
by Vent. Cerf at Wanshington Street Journal 是不是最新的平板电脑,电动跑车或者是其它炫酷的新产品,美国人十分热衷于这些创新发明 —— 这些创新越来越多的由工作在 “ 硅谷 ” 这类的技术中心的工程师们带进了市场。 创新由很多动态部分组成,所有的部分通过合适的融合才能使这部机器顺利运行。在硅谷和美国的其它地方,创新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 工程师,科学家,商人 ) ,资本来源 ( 风险资本,流动股票市场 ) ,以及新型发展公司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相互加强的生态系统。 诸如 斯坦福大学 , 加州伯克利大学 等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风险投资公司联合注册公司也在催生新公司的诞生。就如在一些小的村庄,每个人似乎都认识其他人,每个人也时不时的从一个公司加入另外一个公司。 有时候大学或者联合实验室里诞生的新技术,被无缝地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但是,技术本身是不会自己转化的——而是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在参与转化这一过程。“硅谷”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就是技术知识的被专业人才带进市场,并且这些研究人员有能力创建新公司。大学允许教员参与每周一天的技术咨询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酝酿商业创新的种子,就如很多享有很高声誉的公司就是由斯坦福或者伯克利的教员所创建的,更不要说那些创业的学生了。 什么条件能够产生创新并且加速这一转化效应呢?影响因素包括,自由地去追求新的点子,失败的权利,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偶尔的商业失败在美国只不过是一种经验的印记,然而在其它文化中,这可能是永远的伤疤。信息共享一直被普遍认为是进步的强有力方式,因此美国大学制度越来越影响经济的发展。 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评论, 然而,全世界所有人口中知识智力是差不多的。总会有一些绝对聪明的人生活在美国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吸引全世界有才华的人来参与我们美国的创新,甚至那些进入过美国大学而后返回家乡的人士,也对美国的创新依然有帮助,甚至这些人不在美国居住。 尽管美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学院和后学院制度,美国并不能简单地培育出自己的创新家,原因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 K-12 教育体系,一种是不重视教育重要性和科学工程价值的国家文化。美国公众聚焦于体育和娱乐明星,而较少关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发明,而正是这些创新发明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安全,健康和富有活力。 自从 1900 年,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是已经发明了锂电池,它能够为从计算机到电动汽车几乎所有的设备提供电力,发明出民用的 GPS 能够是我们准确方便地到达目的地,远程控制的军用战斗机的发明能够保证海外士兵的安全,机器人能够使我们的家庭保持干净。但是,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 Bell 实验室中锂电池的发明家的名字呢, iRobot 公司的创业人,能够自动洗尘的机器人 Roomba 的发明人? 有趣的是,日本,西班牙,挪威,瑞典以及很多欧洲国家,更多地把整个国家的关注聚焦于国际科学技术的突破上,在北部西班牙,为科学技术设置了 阿斯图里亚斯王储奖章,同样,日本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举办盛大的奖项,当然,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则吸引更多的国际目光。 那么,美国该怎么办? 年轻人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科学和发明的巨大创造力,我们需要帮助年轻人做真正的科学,而不是简单的旁观,通过合作工具来帮助导师和学生更好地在如 IEEE 关注的项目研究中互动。儿童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够学得更好,而不是靠记忆。 重要的一点是,重新诠释一种更加崇尚和尊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美国文化。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是配得上更多大众的关注的。美国成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当更多地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他们的声音应当被更多的倾听。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激发年轻一代对于科学与工程的爱好和动力。 针对年轻人,能够在学校课余,与有经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一起工作的机会,应当进一步扩展。成功的例子包括,由 Kamen ( Segway PT 的创始人)创建的 FIRST 机器人项目, Google 最近实施的全球科学年会,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和国家科学教师协会签订的 50 年合作计划。通过提升人们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美国能够加速创新进程,整个国家将走向更好的未来! 温特 . 瑟夫教授, 被广泛认为是 “ 互联网之父 ” ,是 TCP / IP 协议和互联网架构的合作设计师。在 1997 年 12 月,由于创立和发展了互联网,克林顿总统将美国国家勋章颁发给 Vint Cerf 和他的同事 Robert E. Kahn 。 Cerf 和 Kahn 在 2004 年被 ACM 授予艾伦 M. 图灵奖,图灵奖也被称为 “ 计算机科学的诺贝尔奖 ” 。 2005 年 11 月,布什总统授予 Cerf 和 Kahn 自由总统奖章,该奖章是美国授予其公民的最高平民奖章。 Prof. Vint. Cerf
个人分类: 关注科学技术|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到底有多少糖尿病患者?
热度 2 xupeiyang 2011-9-12 22:13
中国十个人中有一人乙型肝炎。十个人中有一人糖尿病。你信吗? 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电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在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糖尿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仍然非常低。    邓海华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约有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糖耐量低减者。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0/11-09/2644499.shtml 环球时报-环球网2010年3月25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刊出报道称,调查显示,每十名成年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另有16%的人已处在患病的边缘。这一结果与美国11%的患病率已十分接近,超过了德国和加拿大等其它西方国家。中国现在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世界最大的糖尿病人群。 报道称,过去3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生杨文英说,2007年至2008年进行的最近一次研究显示患病率骤增,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更严格的检验手段。 中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 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普通成年人中 ,≥20岁的成年人中9.7%有糖尿病, 且其中60.7%未得到诊断。此外15.5%处于糖尿病前期。 上海市中山医院普通内科陈百华 http://news.163.com/10/0325/21/62LDOB3C0001124J.html
个人分类: 代谢病学|8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读研
dongzg101 2011-9-11 10:43
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读研 美国学校录取率提高 2011年09月10日 09:56 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 关博元 译 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美国《华尔街日报》原题:中国学生涌入美国研究院 根据美国研究生院产业集团上周二发布的一份调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美国研究院。 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上一个学年申请来美国留学的研究生增加了21%,美国学校的录取率也相应的提高到23%,这是中国学生连续第六年两位数字的增长。 这份报告分析了2011年秋季国际学生向美国研究院递交的总计591739份入学申请。根据这份报告,国际学生总体的申请率与录取率相对于2010年增长了11%。 特别是商学研究院正在接纳更多的中国及其他国际留学生。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提供的数据,与上学年相比,商学研究院计划为今年秋季入学的国际学生增加16%的录取率。这是策略上的重要转变,2010年,尽管申请人数增加了11%,录取率仅仅提高了3%。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是一个管理富布莱特奖学金项目和在世界范围内大力促进高校合作的非盈利机构,其高级顾问佩吉·布卢门撒尔认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可以承受美国的学费。不过由于经济不景气,筹集研究生教育的学费对部分美国学生反倒成了难题。 她接着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学生和家长产生了投资教育的财力和意愿。”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提供的信息,相比上一学年,在2009至2010学年美国大学与研究院录取的中国学生增加了将近30%。沙特阿拉伯于2006年发起了一个国家奖学金项目,因此来自那里的学生,在同一时期增长了大约25%,直至15810人次。这是国际学生迅速增长的两个重要来源。 巴西与中国都在为学生提供留学资助,希望他们能带着学到的新技术和新观念回国。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院副院长与教务处长帕特里克·欧斯莫说,“我很惊讶的看到这么多国家都认为这些(教育上)的投资对于他们的发展很重要,”并补充说,根据他自己的经验,这些学生回国后,将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际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现在都具有十分出色的 英语 (论坛)能力,这让他们自身对美国学校很有吸引力,录取官员表示。 美国的各个学校同样希望让学生接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思想,通过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声誉。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可以在国际大型联合企业中工作的求职者,对于商业学校来说,他们正在努力培养满足招聘人员要求的人才。 密歇根大学的玫瑰商学院希望这个秋季,国际学生参加其课程的总数,可以从去年的30%提高到34%。而在上一轮的招生工作中,国际学生的申请率已经达到了12%。 在斯坦福大学商学研究院,相对于去年的33%,今年已经有37%的学生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国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在调整其学生比例。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深资招生助理朱莉·斯通所言,尽管国际留学生的申请数量在不断提高,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近些年将其国际学生的比例控制在40%左右。 朱莉·斯通女士说:“我们是美国的一所研究院,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我们的项目中保留几分美国的味道。”(关博元 译) 相关新闻: 经济不景气 美国增发中国留学生签证 “吻瘫”美国机场 中国留学生被判社区服务 毕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录取率 美国学校 中国大学生
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虫玉米失败又一铁证
热度 3 蒋高明 2011-8-31 06:56
【本博按】 转基因巨头孟山都转基因玉米再次兵败滑铁卢,原本抗虫的玉米却不抗虫了,小小虫子对转基因成分产生了强烈的抗争,以灭杀为主导思想的虫害控制理论到底还能够坚持多久?我们拭目以待。对于虫子,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际证明,坚持一遍农药不打,虫害反而没有了,这样的成果是不是值得那些转基因狂热分子看一眼呢?转基因水稻你在国内偷偷卖可以,但出国就会被擒获的,转基因稻米出口已经是第 116次出口被捉了,还说在中国没有进入稻田呢! 顾秀林老师的两篇文章有理有据,是非曲直您自己判断吧。对于转基因这一人类近 30 年来的高科技,我的观点一致不变,用于研究吓唬人可以,用于增加产量、解决虫草害则是小儿科,它将沿着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农膜之一杀鸡取卵的农业模式继续向前走,直到不可收拾,人类重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转基因失败的铁证与中国继续出口转基因大米 顾秀林 (2011-08-30 11:15:44) 转载 标签: 杂谈 两则消息:一、孟山都的抗虫玉米失效,华尔街时报报道;二、中国继续出口非法Bt63大米 一、华尔街时报报道:孟山都的抗虫玉米失效(8-29), 下面是网页截图。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3111904009304576532742267732046.html 孟山都的这个抗虫玉米品种,SmartStax,也属于Bt类,目标害虫是rootworm;该“生物技术”玉米中所含的抗虫毒蛋白,是Cry3Bb1,今天全美国1/3的玉米都是这个品种了——我们看到,新技术推广在美国是多么有效和有力,他们真的是依靠生物技术种田啊——中国的转基因主流利益集团正在向你们看齐哈,快马加鞭地追,追。 可是这次科学给了技术一个“出乎意料”:种植这种玉米3年以上的地方,靶标昆虫表现出了抗性——仅仅需要3年。 美国的玉米地像海洋一样辽阔,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衣阿华大学的昆虫学家发现,种了抗虫转基因玉米的田地里,已经有了靶标害虫的危害。推广转基因玉米种植,开始是很受农民欢迎的,种地没有虫害该多么惬意!孟山都再次推出包含两种抗虫毒蛋白的新品种,打算修改原本20%的害虫避难所规定,把它降低到5%!修改管理条例需要做例行研究,受委托的科学家走到玉米大田里,却发现靶标昆虫已经产生了抗性! 种植抗虫的“生物技术”玉米新品种,在美国农业中引发的改变之一,是停止倒茬轮作——农场依赖上了高科技,就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庄稼——转基因的玉米没有害虫没有杂草,还怕什么呢?过去美国农场是玉米和大豆一年一换,这就是倒茬,这样可以很容易地消灭杂草、控制害虫,这一点天下的农民都知道。然而有了生物技术以后呢,倒茬用不着了,就是想倒茬也不能了——为什么?首先怪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抗除草剂,所以就可以放心地喷那“见绿杀”【中国农民对草甘膦“农达”的昵称】,农产品中的残留,被当做无害的成分吃到人和动物的肚子里,残留在土壤中的草甘膦,继续“见绿就杀”。农达残留过高的土地,种不了抗虫的玉米,只能继续种转基因大豆,种玉米的土地,也就不能倒茬了。 转基因的伪生物技术,将带给人类无边的灾难。这个灾难缓慢地、无声息地逼近我们。美国的“玉米带”,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正在培育超级虫。 种植转基因大豆的美国20个州,已经培育出几十种抗除草剂的超级草。生物技术调动起生态环境中的“变革”热潮,生物在加速演化。 华尔街时报说了超级虫有可能出现,可连美国环保署都不同意【孟山都更不会同意】,它认为下结论为时过早——是的,下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不幸,这证据将是农业受到损害的证据,是超级草、超级虫的大量涌现,而不是在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的那种证据。 转基因这科学、这技术很神奇、很新潮,它所需要的有害性“科学”证明,是满世界活着的有抗性的超级草、超级虫,还有吃死掉的人。 转基因的抗虫、抗除草剂的技术,全都失败了。中国的Bt水稻如果被中国禁止,转基因在全球的高歌猛进,就会偃旗息鼓了。 下面是华尔街时报的文章,我转帖,没有用于商业目的;作者的联系方式也在下面。 By SCOTT KILMAN Widely grown corn plants that Monsanto Co. genetically modified to thwart a voracious bug are falling prey to that very pest in a few Iowa fields, the first time a major Midwest scourge ha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a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 The discovery raises concerns that the way some farmers are using biotech crops could spawn superbugs. Iowa State University entomologist Aaron Gassmann's discovery that western corn rootworms in four northeast Iowa fields have evolved to resist the natural pesticide made by Monsanto's corn plant could encourage some farmers to switch to insect-proof seeds sold by competitors of the St. Louis crop biotechnology giant, and to return to spraying harsher synthetic insecticides on their fields. "These are isolated cases, and it isn't clear how widespread the problem will become," said Dr. Gassmann in an interview. "But it is an early warning that management practices need to change." The finding adds fuel to the race among crop biotechnology rivals to locat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enes that can protect plants from insects. Scientists at Monsanto and Syngenta AG of Basel, Switzerland, are already researching how to use a medical breakthrough called RNA interference to, among other things, make crops deadly for insects to eat. If this works, a bug munching on such a plant could ingest genetic code that turns off one of its essential genes. Monsanto said its rootworm-resistant corn seed lines are working as it expected "on more than 99% of the acres planted with this technology" and that it is too early to know what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study means for farmers. The discovery comes amid a debate about whether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that now saturate the Farm Belt are changing how some farmers operate in undesirable ways. These insect-proof and herbicide-resistant crops make farming so much easier that many growers rely heavily on the technology, violating a basic tenet of pest management, which warns that using one method year after year gives more opportunity for pests to adapt. Monsanto is already at the center of this issue because of its success since the 1990s marketing seeds that grow into crops that can survive exposure to its Roundup herbicide, a glyphosate-based chemical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kill almost anything green. These seeds made it so convenient for farmers to spray Roundup that many farmers stopped using other weedkillers. As a result, say many scientists, superweeds immune to Roundup have spread to millions of acres in more than 20 states in the South and Midwest. Monsanto became the first company to sell rootworm-resistant biotech corn to farmers in 2003. The seed contains a gene from a common soil microorganism called Bacillus thuringiensis, or Bt, from which crop bio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mine several genes for making insecticidal proteins. One of the genes Monsanto developed makes a crystalline protein called Cry3Bb1. It rips apart the gut of the rootworm but is harmless to mammals, birds and most beneficial insects. Competitors, which use other Bt genes to attack the rootworm, estimate that roughly one-third of the corn grown in the U.S. carries Monsanto's Cry3Bb1 gene. Monsanto said it generated world-wide sales of $4.26 billion from corn seed and biotechnology traits, about 40% of its overall sales, in its last full year. Until insecticide-producing corn plants arrived, Midwest farmers typically tried to keep pests like the corn borer and the rootworm in check by changing what they grew in a field each year, often rotating between corn and soybeans. That way, the offspring of corn-loving insects would starve the next year. Some farmers began to plant corn in the same field year after year. The financial incentive to grow cor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n part because the ethanol-fuel industry's exploding appetite for corn has helped to lift prices to very profitable levels for growers. According to Dr. Gassmann, the Iowa fields in which he found rootworms resistant to the Cry3Bb1 toxin had been producing Monsanto's Bt-expressing corn continuously for at least three years. Dr. Gassmann collected rootworm beetles from four Iowa cornfields with plant damage in 2009. Their larvae were then fed corn containing Monsanto's Cry3Bb1 toxin. They had a survival rate three times that of control larvae that ate the same corn. Dr. Gassmann found that Monsanto's Bt toxin still had some lethal impact on the larvae from the problem Iowa fields, and that the bugs were still highly susceptible to a rootworm-resistant corn plant from a competitor that uses a different Bt toxin, called Cry34/35Ab1. Scientists in other Farm Belt states are also looking for signs that Monsanto's Bt corn might be losing its effectiveness. Mike Gray, 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entomologist, said he is studying rootworm beetles he collected in northwest Illinois earlier this month from fields where Monsanto's Bt-expressing corn had suffered extensive rootworm damage. The government requires that farmers who pla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take certain steps aimed at preventing insects from developing resistance. Farmers are told to create a refuge for the bugs by planting non-modified corn in part of their fields. The refuge, which can be as much as 20% of a farmer's field, is supposed to reduce the chances that two toxin-resistant bugs mate and pass along that trait to their offspring. Dr. Gray said the confirmation of toxin-resistant rootworms in Iowa could force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o revisit its policy of allowing the size of these insect refuges to shrink to as little as 5% of a cornfield as crop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begin to sell seed for corn plants that can make two different rootworm-killing toxins. Part of what has attracted some farmers to Monsanto's new SmartStax corn line is that it allows them to plant a smaller refuge. But one of the two anti-rootworm toxins in that variety is the Cry3Bb1 protein at the center of Dr. Gassmann's study. The EPA said it is too early to comment on any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Dr. Gassmann's paper. Write to Scott Kilman at scott.kilman@wsj.com Copyright 2011 Dow Jones Compan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copy is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this material are governed by our Subscriber Agreement and by copyright law. For non-personal use or to order multiple copies, please contact Dow Jones Reprints at 1-800-843-0008 or visit 二、欧盟最新食品安全通报:中国出口的“意式米粉”中再次发现非法的转基因成分, 即张启发的那个“Bt63”.这至少是第 116 次在中国出口大米制品中被检出这个“张氏转基因”了。转基因的“Bt63”,把中国媒体和转基因利益集团的脸皮练成了一个超级品种,刀枪不入。张启发对中国的毒害,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一个人的毒害能有如此之深广,只有靠现代的高科技才能实现。所以,科学如果真的是第一生产力,它一定在同时也是第一破坏力,这样理解高科技,才符合辩证法。 自从曹明华的文章在文汇报上刊发以来,仅仅一个多月,张启发这个身家千万元的大科霸亲自经营的华农,也开始发出了轻轻的质疑——转基因水稻技术,看起来真的是有问题的啊! 轻轻的质疑,离开有力的行动,还有很长的距离。 下面是数据。感谢 青岛中安信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日期 通报号 产品 通报 通报 通报 来源 通报原因 分销国家 采取措施 / 类型 类型 基础 国家 / 地区 分销状况 谷物和焙烤制品 25/08/201 1 2011.BSR 食品 禁止入境 禁止入境 - 托运扣押 英国 中国香港 来自中国经香港中转的意式米粉中发现含有未经官方批准的转基因成分 (BT 63)   官方扣押 / 未分销       翻译: 青岛中安信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请尊重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翻译者。或者与我们联系。 来源:欧盟官方网站 相关英文网址: http://ec.europa.eu 根据欧盟法规( EC ) 178/2002 的规定,在欧盟国家建立了食品安全通报体系。为帮助中国企业了解进入欧盟的产品不安全事件,我们为您翻译每期涉及中国产品的预警信息。 您有任何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要求,欢迎与我们联系(电话: 0532-85718995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袁莉的博客《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http://cn.wsj.com)
dongzg101 2011-7-12 14:41
袁莉的博客 最新日志 蔡文胜访谈实录:中国互联网 蔡文胜:出身草根的天使投资 洪晃访谈实录:过程vs.结果 洪晃:中国设计师的教母 唐骏“学历门”上的反光镜 中国公司的“白人战略” 蔡文胜:出身草根的天使投资家 蔡文胜访谈实录:中国互联网的机会还有三年 2011-05-25 13:34:37 |分类: 来来往往 |标签: 蔡文胜 互联网 天使投资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原文发表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 http://cn.wsj.com )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近日接受《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的专访,就中国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和创新模式等发表了看法。以下是访谈实录节选。为简洁起见,内容进行了编辑。 相关报导 洪晃:中国设计师的教母 洪晃访谈实录:过程vs.结果 当媒体被“公关” 唐骏“学历门”上的反光镜 中国公司的“白人战略” 体验中国商界酒文化 徐静蕾: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开发商该怎样听党的话? 中国的银行家们应该学什么? 知识比学历更重要 袁: 很多人说您在互联网行业做得成功是因为您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精英心态,理解草根的需求,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蔡: 我同意一半。的确,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不会受很多局限,所以会更了解草根的需求,知道老百姓更想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服务,这是我同意的一半。 但不同意的一半是,很多人把学历跟能力挂钩,其实学历不重要,个人的知识很关键。我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我阅读了大量各种各样的书籍。举个例子,2000年我刚开始做域名投资的时候,中国有2122个县,当时80%的县的域名都被老外注册走了,之后我通过努力不断把这80%的县的域名注册回来。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这2000多个县每个县的人口分布、地理、特产等等,我都一清二楚,这样我才能对这些域名的价值做更好的判断。 草根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蔡文胜出生在福建农村,高中时辍学,经商卖些廉价化妆品。中国互联网浪潮澎湃给了他机会,卖起了中国最火的域名,赚得上亿身家,转身做了“天使投资人”。 第二个例子,2003年我开始做个人网站,也就是265.com的时候,一开始很多个人站长不认同我,因为我算新进入的。当时有几个个人站长集中的论坛,比如K666(中国站长站),我就去那个论坛里,花了很多时间把几万个帖子每个都看了一遍,这样我就能了解中国这些站长的作品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住在哪里,哪怕是湖南某个镇,某个乡,某个村。 之后,有一家做全世界网站排名的美国网站叫Alexa。2004年我把Alexa里前一万名的网站(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了解了一遍,看看这前一万名都是做什么的网站,提供什么服务,为什么它的流量上来了,这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中国互联网的投资机会 袁: 如果有人想要找您谈投资,您大概会对什么类型的企业感兴趣? 蔡: 我觉得应该分三类,一类是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用户了,比如一些游戏,已经达到了上亿用户,现在已经赚钱了,可以说成功了;第二类还在初始培养阶段,我把它当做一个孵化器;第三类,是我说的纯粹为了帮助人的,是更小的孵化器,当然,未来有一天它也许能够发展起来,这都是有可能的。 袁: 如果是从应用类型和发展方向上来分呢? 蔡: 如果是从发展方向来讲,现在我专注于三个方向:第一是移动互联网,我觉得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的机会,甚至会改变中国的互联网结构;第二是电子商务,我们都知道淘宝网很大,但整个中国的中小企业有两千多万家,目前上网的中小企业只有一百万家,还有百分之九十几的中小企业要借助电子商务来发展,这是最大的机会;第三就是目前正在做的和游戏相关的,但我不只局限于游戏,我觉得应该把游戏、动漫和电影综合起来,做成一个非常好的集合体,也就是所谓的创意产业,未来在中国这是非常大的空间。 关于“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专栏尝试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与语境写中国商业文化。专栏每两周在《华尔街日报》报纸及网络版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发表。专栏作者袁莉2004年在纽约加入《华尔街日报》,先后担任记者和专栏作者。她2008年回到北京担任《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并曾在新华社担任编辑以及驻泰国和阿富汗记者。欢迎读者发送邮件至 li.yuan@wsj.com 或在评论栏中发表评论和建议,也可以在 新浪微博 上追踪她。 袁: 您曾说过,接下来两三年中国互联网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但再往下可能就会越来越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蔡: 我觉得机会就是三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是四个亿,现在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这三年可能会迅速增加到八个亿,但到八个亿,基本上就饱和了,中国13亿人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上网,所以这三年增加的新进用户就是一个巨大机会。之后,第一,用户基本上饱和了;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该圈的地也圈完了;第三,一些商业模式和技术也基本定型了,你很难再创新了。 创新从拷贝开始 袁: 有人说中国互联网是没有创新的,就是山寨。其实中国的传统产业也是这样,服装、鞋、甚至电器,您觉得这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 蔡: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苹果所有的东西都是拷贝别人的,只是在拷贝基础上有创新。你的发展就是用前人的经验,为什么我们要看书、看电视?其实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精华,所以这个没有异议。我说了,到中国的很多东西已经进行了本土化创新。 袁: 很多人经常说中国没有创新只是世界工厂。 蔡: 这是两码事。不是说中国没有创新,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先从复制开始,从各个方面不断提炼,比如安踏、李宁,一开始也是做外包,后来它就能在复制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品牌,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也就是30年,很多东西需要积累。 不留一分钱给儿子 袁: 您个人怎么看贫富差距?你的财富观是怎样的?现在的80后、90后、很多人对这个社会不是很高兴,觉得机会都被60后、70后抢了,对这个你怎么看? 蔡: 中国的有钱人都是这30年涌现的,在1980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个有钱人。改革开放确实是释放了人的能量,让人做更多事,创造出财富。我觉得,到了某个阶段,最终每个人都会回馈社会,当然,现在很多人还停留在满足自我(比如奢侈品消费)的阶段上。 我自己的财富观,打个比方,我不会留一分钱给我儿子。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如果他努力,他自己将来也会有大发展;如果他自己不进取,你留东西给他反而是烦恼。 袁: 那您到时会看着他苦苦奋斗吗?很多80后、90后都说自己没有靠山、没有人帮助。 蔡: 他自己的教育我会帮他解决,其他的交给他自己。关于80后、90后的抱怨,我觉得这里有放大的成分,互联网有一点不好,就是会把不好的声音放大。80后、90后说起来也算不幸,60后、70后的幸运在哪里?我们尝过的苦,经历过的苦,现在的80后、90后是不懂的。 (“来来往往”专栏尝试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与语境写中国商业文化。专栏每两周在 《华尔街日报》报纸及网络版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发表。专栏作者袁莉2004年在纽约加入《华尔街日报》,先后担任记者和专栏作者。她2008年回到北京担任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并曾在新华社担任编辑以及驻泰国和阿富汗记者。欢迎读者发送邮件至 li.yuan@wsj.com或在评论栏中发表评论和建议。) 欢迎读者阅读更多 【来来往往】 文章,请 免费注册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 http://cn.wsj.com )
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食品价格上涨到底怪谁(华尔街日报)
zhao1198 2011-6-1 08:59
中国 食品价格上涨到底怪谁(华尔街日报) 供给面冲击再次被指推高了中国的食品价格,不过真正的罪魁祸首是 货币 供应的过量,而不是猪养的不够多。 http://cn.wsj.com/gb/20110531/hrd090305.asp?source=whatnews
个人分类: 中国_农业|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快乐可以这样
热度 1 rantingjing 2011-5-15 13:05
转载---会花钱也能买快乐-华尔街日报 会花钱也能买快乐-华尔街日报 如果金钱能买来健康和休闲,赶走忧虑和辛劳,那么为何研究发现金钱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微弱?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都不善于花钱。这是消费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本月发表的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 快乐可能是一个含糊的研究领域,因为要依赖于研究对象才能得知他们心中的太阳何时在发光(或依赖于脑部扫描图和皮质醇水平,这些也都具有不确定性)。不过,模糊线索足够多的话就会得出可靠的结果。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邓恩(Elizabeth Dunn)、哈佛大学(Harvard)的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和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威尔森(Timothy Wilson)三位研究人员在对前人研究进行研究时就是这么做的。结果他们为花钱买快乐的人找到了8大秘笈。 1. 去阿根廷旅行。本田车再用一年。 作者写道,花钱买经历而不是买东西。在过去对消费的普遍调查以及实践中,研究对象大多表示,相比拥有的物品,他们从所做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比较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经历将思维锁定在当下。作者写道,游离不定的思绪是不快乐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似乎常常通过回忆重温以前的活动,但对新东西的适应速度很快,也会很快喜新厌旧。 2. 助人为己 不要因为自己是好人而帮助他人,理由应该是帮助他人让你感觉良好。这是一个逐步形成的反应。人类成为少数几种拥有高度复杂的社会网络的动物,并且是唯一一种将无关之人纳入自己网络的动物,原因就在于此。(出人意料的是,白蚁也是其中之一。)作者写道,我们为改善人际关系所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使我们更快乐。 3. 买好一些的内衣,不要追求更好的影音娱乐系统 物质财富的一个问题还是在于,购买者适应得太快了。解决办法是,集中在多个小物品上,而不是一个大件。经历也是如此(穿上合适的内衣并不能算是一种经历)。研究表明,感到快乐的频率更多的与快乐本身有关,而非强度。买迷你松饼,打9洞高尔夫,休一天假。 4. 别把保险太当回事 作者之一邓恩说,我对这一点最没底气,她在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中未包含这点。如果人们快速适应美好的事物,也会很快适应不愉快的事物。那台被砸碎的笔记本电脑不会毁掉你的生活,所以不要做保护规划。邓恩说,但我不清楚的是,内心宁静是否会让人更快乐。(如我以前认为的一样,保险明显被高估了。把它当做没有足够储蓄弥补灾难性损失的惩罚吧,买保险也要按需而行。) 5. 为潜水课程攒钱,然后用现金付账 信用卡、车贷甚至按揭贷款都允许人们先消费、后付钱。代价是利息,一不小心可能会债台高筑,因此存钱并尽可能付现金就有了经济上的论据。但同时也有快乐方面的论据。用信用卡立即买东西的人失去了一个免费的快乐源泉:期待。人们在做决定时容易犯一种叫做“未来快乐感缺失”的错误,也就是认为,迟来的快乐感不会像当下经历的那样强烈。事实是相反的。迟来的快乐也一样强烈,人们在期待的过程中累积了快乐感。不妨把它当做“多重快乐”的利息。 6. 买之前斟酌损益 有些购买行为有水波效应。船需要停泊地。湖边小屋意味着要与当地的蚊子亲密接触。斐济岛的廉价之旅可能包括20小时的长途车程。凡事都有两面性。许多消费者未能考虑到这样的小麻烦,要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快乐,极大地取决于减少小麻烦、增加小快乐。另外,对这艘船和这座小屋的占有权不如你如何使用它们重要。当然,可以幻想一下你得到它们的第一天,但接着花时间想想第300天会如何。 7. 买东西别过于仔细 满心期待,不能自拔。在买相机之前,花好几周时间在相机爱好者网站搜罗信息的问题在于,你会一身冷汗惊醒并大喊某款相机缺乏输出RAW格式文件的功能,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在你的孩子咯咯笑的时候,是否能足够快地在他伸出手指挖鼻孔之前抓拍到他的笑脸。重点关注几个比较重要的功能。买那栋社区环境好、采光好的小房子,即使它没有花岗岩台面。 8. 别人快乐所以我快乐 每个人都独特的个体,但要看一件事是否给你带来快乐,最好的一个指标是要看它是否给他人带来快乐。晚上让你对电影的高标准休息一会儿,看看已经流行的大片吧。 Jack Hough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奥斯卡提名影片导演利比亚遇难
techne 2011-4-21 16:44
[转载]奥斯卡提名影片导演利比亚遇难
奥斯卡提名影片导演利比亚遇难 (美国)华尔街日报 (2011-04-21)   周三,两名摄影记者在反抗武装与政府军的战斗中身亡,其中包括2010年奥斯卡提名电影《雷斯特雷波》(Restrepo)的导演之一赫瑟斯顿(Tim Hetherington)。   赫瑟斯顿也是《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的特约摄影师。周三在利比亚西部城市米苏拉塔(Misrata),随行反抗武装巡逻队的一群摄影记者遭到一轮轰炸袭击,赫瑟斯顿不幸遇难。   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说,另一名摄影师洪德罗斯(Chris Hondros)头部严重受伤身亡。至少还有一名摄影师马丁(Guy Martin)也已受伤并正在接受手术。   洪德罗斯在遭袭时正为Getty Images工作。在他受伤的消息传出之前,Getty发布了他在周二拍摄的米苏拉塔主要街道巷战情况的照片。   反抗武装正重新占领该地区。上个月,效忠卡扎菲(Moammar Gadhafi)的部队突袭米苏拉塔并包围了这座反抗武装占领的城市。   Al Hikma医院证实赫瑟林顿已经死亡,医疗官员说共有九人在周三米苏拉塔的战斗中丧生。七名反抗武装战斗人员身亡,还有一名乌克兰医师在准备工作时遭炮弹袭击身亡。他的护士妻子因受伤失去了双腿。   官方说周三有120多人前往该医院治疗,导致资源严重紧张。Al Hikma医院已经成为米苏拉塔的创伤医院,因为该市主要医院之前遭到炮袭。   为制作影片《雷斯特雷波》,赫瑟斯顿和另一名导演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跟随美国驻阿富汗Korengal Valley的一个野战排巡逻拍摄了数百个小时。   他还曾在达尔富尔(Darfur)和利比里亚(Liberia)拍摄影片和发布新闻报道。   洪德罗斯是一名资深战地摄影记者,他曾报道过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索沃冲突,并入围了2004年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现场新闻摄影奖(Spot News Photography)。   马丁是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今年早些时候他是《华尔街日报》对埃及起义摄影报道的负责人。   CHARLES LEVINSON / STEPHEN MIL   来源:华尔街日报网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尔街日报上担心的中国问题
AnjinLiu 2011-4-13 14:28
华尔街日报上担心的中国问题
出自4月13号《参考消息》第5版:
个人分类: 人生漫步|2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GDP总量全球第二不值得惊喜
simonjo828 2011-2-19 11:38
   不管是人均,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或是经济发展的收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第二只是总量的超越,并不值得惊喜,我们需要客观的判断。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终于得到了权威确认,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关于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的消息就一直被外界关注,尤其是西方媒体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大书特书,当然国内也有不少的GDP粉丝,他们也对这个全球第二抱有很深的情结。然而,如果仅停留在总量的表面上,那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实际上,这个世界第二并没有多大惊喜,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第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普通老百姓能够从这个世界第二中获得什么?其实,随着世界第二的到来,我们的发展问题并不轻松,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距离。诚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所指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就凭借高工作效率变得富裕起来,在经济上超过了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然而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经济却快速增长。尽管他们的人均GDP仍然不尽如人意,但13亿庞大的人口数量让中国迅速位居世界前列。文章称,中国拥有11倍于日本的人口,因此人均GDP只要超过日本的1/11即可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如果中国想要击败美国,其人均GDP就要达到美国的1/4,因为目前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然而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11。   毫无疑问,中国虽然在总量上已经超日,但人均年收入相距甚远。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105位,确实差得很远。但是我们疑惑的是,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有这么高吗?事实上,中国一直就没有覆盖全国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数据,而只有两个以城乡户籍区分的人均数,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50%,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数量与农村居民数量基本相等,照此计算,去年中国总体上的人均年收入应该为12500元左右,约合2000美元。那么这个人均年收入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把人均GDP当成人均年收入了,或者把北京、上海等地人均年收入当成全国人均数据了。   透过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渐趋增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未完成,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征途漫漫,工业化还处于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此外,从居民收入差距来看,除城乡差距外,地区差距也很明显。据统计,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2324元,北京为11986元。而甘肃则为3134元,青海为3346元,云南为3369元,均不及上海市水平的三分之一。还有,2009年上海市人均GDP为11320.41美元,而贵州省不及上海的九分之一,仅为1350.98美元。至于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老问题还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整治,在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民生领域尚有诸多欠账。中国经济总量很大,可本质上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真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得到2049年,人均GDP达到25000—30000美元的水平,这还需要较长时间。   再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看,我们的效益以及利润都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10.3%,看增速,可观也很乐观,一旦透过增速看效益,难免平添一份忧思。从去年年底的节能减排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资源环境成本透支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事实上,GDP所能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则差强人意。从整体来看,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亟待提高,第二产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节能减排降耗任务艰巨,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严重不足,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走在粗放、低效的通道上。   而从经济发展的收益来看,大量的收益以及利润都被国际跨国公司所享有,我国获得的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人力加工费。海关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出口贸易中外商一直占到50%以上。可见,不仅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持续转变,效益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因此,不管是人均,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或是经济发展的收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第二只是总量的超越,并不值得惊喜,我们需要客观的判断。   刊于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2月15日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3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锱铢必较》系列之买房并非致富之道
shipo 2010-4-16 13:38
我 和妻子以高于买入价的价格卖掉了以前的四套房子,有时差价还相当大。 我们算得上很幸运。我们从来没有为买房花太高的价钱,我们总是在好学区和象样的社区买房,我们所生活的社区的房价在地产泡沫时代出现暴涨,而在泡沫破裂时,我们虽然也受到影响,但还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 Alamy 十字绣绣品:甜蜜的家 我为这些年来的买房经历建立了最基本的现金流模型,也就是卖价减去买价和装修及维修成本,结果显示,1991年至去年夏天,年均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我们去年夏天卖掉了上一套房子,买了现在这套。 接下来的情形就不妙了。如果我们被迫卖掉现在的这套房子(我估计在我们入住的10个月内它贬值了5%左右),不算我们进行修缮所花的2万多美元,我们这些年的累计回报率也会下降到每年约2%。而如果我们所在的新泽西北部社区的房价继续下跌(这种情况目前看来很有可能),回报率还会进一步缩水。 那我有没有后悔买房?绝对没有。买房并不是致富计划,而且美国人永远不应当将它视为致富之道。因为我的工作原因,我们不断搬家,在这种情况下,买房让我的家人有了依靠。通过买房,我们得以住在舒适的小区,要在这样的小区租房子可是很难的。同时,付房贷其实是一种强迫储蓄的方式,等到我们退休后,这一点应该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研究房市的迈耶(Christopher Mayer)说,我们所经历的房价上涨很有代表性。总的来说,全国的房屋增值幅度高于通胀率1%左右。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6或2007年之间的房价大幅上涨是一种失常的状态。买房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升值。迈耶说,其价值在于能住,同时不用付本来必须要付的房租。 迈耶估计,如果加上估算的租金、减去财产税,我买房所实现的2%的年回报率可以达到6%。 正因如此,你应当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买房子,但也不要太大了。超出实际需要的房子并不是投资,而是浪费,就跟租一个不必要的大公寓一样。你可以作此选择,但那样在财务上并不明智。 买房并非致富之途的另一个原因:大多数房子--尤其是我和妻子所青睐的那种老房子--都是砸钱的大坑。 就拿我们2001-2004年在新泽西州Verona的那幢房子来说吧。我们买那幢房子花了33.5万美元,在房市接近高点的时候卖了45.5万美元。年回报率接近11%。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花了4.5万美元装修浴室、打理厨房、抛光地板等等。结果是,我们的实际回报率不到7%。 将这种情况与我们现在的房子对比一下。算上我们在目前这幢房子上投入的钱和贬值的情况,我估计从去年买下它到现在我们的投资亏了近10%。迈耶预测纽约都会区的房价未来几年内还将下跌10%。 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这种情况对买房者的财务而言是个残酷的现实。但可堪安慰的是:我真的很喜欢我们的房子、所处的社区和我们现在所安顿下来的幽雅的郊区小镇。换句话说,住在这幢房子里我很高兴,刚好这所房子还是我自己的。 作者: Neal Templin 转载地址: http://chinese.wsj.com/GB/20090724/pal084253.asp
个人分类: 文摘汇|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锱铢必较》系列之旧衣难掩男儿本色
shipo 2010-4-16 13:35
我 的妻子克拉丽莎(Clarissa)会经常翻看我的衣橱,看看哪些衣服已经不适合我再穿。 我们之间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结束的。 我:你什么意思?我觉得这衣服还能再穿一阵子。 克拉丽莎:这衣服真难看,你早该扔了它。 我很少说得过她。克拉丽莎拎出来的衣服通常都会被扔掉或者捐给慈善机构Goodwill。 Patrick Conlon/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双旧皮鞋作者已经用了10年,每当下雪的时候还会拿出来穿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认为我打算抱怨克拉丽莎花了多少钱买衣服。但情况不是这样。 克拉丽莎非常懂得保养她的衣服,因此她的衣服总是能穿很久。在我们结婚的前几年,克拉丽莎甚至还穿着她十几岁时候买的衣服。 与此相反,我却很费衣服。我走路多,经常挤车,喜欢到处靠,还不时打翻食物。我会非常集中地穿几件衣服,等它们都破旧不堪了,我才添置新装。不破不买。 我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人。本月,俄亥俄一家消费者情报搜集公司BIGresearch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包括88%的女性和93%的男性)表示,他们会等到衣服破损了才丢弃。59%的受访者表示,鉴于目前经济不景气,他们会更长时间地保留衣服。 为什么会有人在衣服没破之前就丢弃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和一些营销学的教授进行过讨论,他们表示这可能和一些人喜新厌旧有关,这些人总是容易接受新时尚、新科技或是新车。那些通过穿着表达自己的人也不希望穿着被视为过时的衣服。 其他人可能只是不太在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教授罗纳德哥德史密斯(Ronald Goldsmith)表示,衣服本身没什么涵义。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教授帕蒂威廉姆斯(Patti Williams)表示,丢弃旧衣服这个问题上还存在年龄差别。她82岁的父亲成长于大萧条时期。威廉姆斯说,即便他不打算穿什么衣服了,他也总觉得自己某天还会用到,不该随便丢掉。 我父亲也是一样。我曾经把一件雨衣或夹克穿了5年,即便以我的标准来看这衣服也开始看着破旧了,我把衣服给了父亲。结果他现在还留着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要的衣服。 我一般觉得,当衣服鞋子穿不破的时候,我就在道德上赢得了胜利。我有两双远足靴,第一双是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买的RED WING牌,当时我在南加州的山脉中过了一年。这真是双很棒的鞋子。你可以看到鞋子皮上的裂缝,这是一次意外的产物,当时一把斧子差点砍到我的脚趾。我还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有段时间找不到这双鞋子。我一度怀疑克拉丽莎把它扔了,但我没有证据。后来我在1994年买了现在这双Merrell靴子。不过我现在也很少远足了。因此我基本上就是在下雪天穿穿,或是在从事园艺活儿的时候拿出来糟贱一下。按照这个穿着频率,我可能根本用不着再买远足靴了。 我该闭嘴了。记得九年前,我曾向同事夸耀自己五年来戴着同一副太阳眼镜。结果当天我就把眼镜落在了出租车上。 然后,我就买了现在这副墨镜戴了九年。这些年来,我曾不小心踩上墨镜,把它塞在裤袋里,基本上是粗暴对待它。其中一个镜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松动,我就又把它安回去。 这副有年头的墨镜前几周不见了。我知道它会再度出现的。它陪伴我已经有将近十年了,我知道它现在不会抛弃我的。 作者: Neal Templin 转载地址: http://chinese.wsj.com/GB/20090824/pal072119.asp
个人分类: 文摘汇|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锱铢必较》系列之纽约节俭生活攻略
shipo 2010-4-16 13:30
2 008年秋天,当22岁的女儿玛丽安娜(Mariana)告诉我们她打算从家里搬出去、独自在纽约市生活的时候,我们告诉她日子会很艰难。 她不相信我们的劝告。 Steve Pica 女儿最终证明我们错了。她不仅凭着她那份年薪不到三万美元的出版工作在纽约生存了下来,而且在短短一年内还攒下了5,000美元。此外,她还为自己的401(k)退休金帐户存入了约1,000美元。 在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纽约,她是如何办到的? 她和另外三个年轻人合租一套公寓,主要交通花费是每个月89美元的地铁乘车卡,她的三餐以豆子和米饭为主。 此外,她还冒过几次小险,比如把一瓶葡萄酒偷偷带进夜店,没花多少钱就和朋友们一起狂欢了一晚。都是些现在的孩子们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 勤俭持家的能力是项非常宝贵的才能,我很高兴女儿年纪轻轻就在这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夫,即使并非她所有的做法我都赞同。玛丽安娜把攒钱看作是一种游戏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节俭度日总是要从限制大的开销开始。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开销是住。在房地产危机期间,玛丽安娜和她的三个朋友得以用每月3,100美元的租金租下了布鲁克林高档公园坡区的一套四居室公寓。然后玛丽安娜自愿住进了最小的一间卧室(还有一个小工作室,这样她就可以画画了),这样她每个月的房租只有750美元。 她的第二大开销是吃。她加入了附近的一个食品合作社,以便减少食品开销。当她出去吃饭时,会选择便宜的饭馆。有一次,她在当地一家以份量大、价格低出名的烧铐连锁店点了一整只鸡,只要9.99美元。然后她把鸡骨头打包回家,做成了汤。 玛丽安娜说,有那么几次,她发现当地一家市场正在扔掉包装很好的大袋面包,她还把面包拣了回去。不过大部分时间,她的省钱之道都是从食品合作社买大量全麦、豆子、小扁豆、花生酱和新鲜蔬菜来吃。她每周会吃几次肉。 年轻人常常在娱乐上花很多钱。与此相反,玛丽安娜说她在纽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去享受免费的东西。她会去建议参观者捐款的博物馆,而不是有固定门票价格的博物馆。 她说,我最享受的一些东西并不非常贵,我最喜欢在纽约四处闲逛。 当她和朋友出去玩时,她会怂恿朋友们在出去之前先喝瓶葡萄酒,这样她在夜店里就不会太想喝酒了。不错,有几次她把葡萄酒藏在外套里偷偷带进了夜店,而不是在那里买酒喝。夜店店主们:我向你们道歉。这就是我养大的女儿。 玛丽安娜这样节俭地度日会感到缺少点什么吗?没有。她甚至还进行了两次旅行,一次是去荷兰,一次是去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两次都是住在朋友家里,一共花了她2,000美元。 我虽然对玛丽安娜的节俭引以为豪,却并不想让大家把她当作榜样。由于奖学金丰厚,加上父母的资助,她大学毕业的时候无债一身轻。而很多年轻人必须借钱才能完成学业,这就意味着他们毕业的时候必须赚更多的钱。 其他一些同龄的年轻人已经结婚生子了,而玛丽安娜的游戏计划对他们也不适用。不管怎么说,她节俭度日的能力让她有更大的自由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或许她的自由太多了。几个月前,玛丽安娜知会我们她打算辞去出版工作,这样她就能搬到北卡罗来纳州埃什维尔了,在那儿她仍是与一个朋友合用一个房间。她的房租每月只有350美元。她发现,通过做兼职和动用积蓄,她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新的爱好──画画上。她认为,在埃什维尔比在竞争高度激烈的纽约艺术圈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才能。 我和妻子都告诉她,在衰退正当头之际辞去一份有健康保险的工作是疯狂的做法。不过,玛丽安娜再次追随自己的梦想。事情就是这样。孩子们要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过的生活。 至于玛丽安娜,自12月初辞职以来,她只有一个变化。她说,因为没了收入,我过得更加节俭了。 真不愧是我的女儿。 Neal Templin 转载地址: http://chinese.wsj.com/GB/20100128/pal082413.asp
个人分类: 文摘汇|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动自行车是中国马路杀手,还是马路“被”杀手?——美国《华尔街日报》意欲何为?
热度 2 hezuoxiu 2010-3-29 15:43
2010年1月20日,《环球时报》的第6版,刊登了一篇在1月19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出的一篇措词尖锐的文章,《电动自行车何以成为中国马路杀手》。原因是:它们速度太快,没法像普通自行车那样说停就停。 《华尔街日报》还批评中国官方,说中国政府显然没想到这种环保车最终成了马路杀手,官方数据显示,2007年电动自行车事故造成2469人死亡,在当前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中约占3%!又说,2003年有87人死亡于电动自行车事故,第二年猛增到589人! 好家伙!原来中国人竟发明了如此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的新型交通工具!所以《华尔街日报》也就关心起中国居民的出行安全!中国政府竟然纵容出,一个在数量上已猛升到1.2亿辆的,新型马路杀手! 1月19日《华尔街日报》刊登的死亡数字有没有根据?确有根据,而且确实是来自官方统计和发表的数字。我手上有一份由绿源集团,一个以推动电动车产业在中国发展为目标的企业集团,所撰写的中国交通安全数据分析的科学报告,就大量引用了由中国官方所统计和发布的,乘坐各类车辆导致死亡和受伤的全部数字,其中也包括《华尔街日报》所给出的有关电动自行车死亡的数字。 为了全面展示作为马路杀手的电动自行车,杀人至死的全部证据,下面是提供一份由绿源集团所收集、整理来自官方数据,其中也包括《华尔街日报》所收集数据在内的一个简表: 2001 年到2007 年,电动自行车、自行车、摩托车、行人、城市公交车死亡人数简表: 年份 驾驶电动车 死亡人数 驾驭自行车 死亡人数 电、自合计 死亡人数 驾驭摩托车 死亡人数 公交车肇事 死亡人数 行人 死亡人数 2001 34 16190 16224 20224 2428 28274 2003 87 14664 14751 21156 1910 25673 2004 589 13655 14244 22835 1342 26741 2007 2469 7553 10022 18158 1202 21106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上述表格,同时又严格遵照《华尔街日报》的逻辑和思维模式,不难立刻做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原来在官方公布的死人数字中,其最大的杀手,竟然是路上行人,尤以2001年路上的行人的杀人最多,竟高达28274人;而2001年乘坐电动自行车的杀人人数,仅为34人。当然,马路杀手的数量,也会与时俱进。2007年,号称马路杀手的电动自行车,年杀人猛升到2469人;而行人致死的人数,却下降到21106人。 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由于电动自行车它们速度太快,所以成为马路杀手;那么行人的行走速度,显然要比电动自行车慢出很多,但是,在2007年,行人致死人数仍比电动自行车杀人致死人数,高达倍! 细思之下,其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不论是行人,或是电动自行车,都不是真正的马路杀手,而是马路被杀手。在英语语法里,主动语态、被动语态,界限极其分明。至于真正的马路杀手是谁,是哪一个国家发明的,《华尔街日报》当然心知肚明。 需要高度赞扬中国的交通管理部门。自2001到2007年,中国机动车的数量,呈指数式增加,但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却显著下降,约下降了25%。其唯一的例外,是电动自行车被杀致死人数,由2001年的34人,猛升到2469人,上升了72.6倍!但如果查一下电动自行车的累计行驶量,2001年全国约共有100万辆的电动自行车在路上行驶;到了2007年就猛升为8000万辆,亦即上升了80倍。所以,电动自行车这一马路被杀手,也就呈几十倍的增加。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动自行车+自行车的死亡人数。2001年,电+自死亡人数是16224人,到2007年就下降到10022人,亦即死亡人数减少了6202人。中国人(包括我)骑车的习惯是:多了一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就少了一辆自行车。自2001年到2007年,中国大力推广电动自行车的后果是,年减少死亡人数高达6202人。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也是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对中国人出行交通安全的巨大贡献!对比之下,中国大力整治煤矿事故的后果是,年减少死亡人数约2200人。 原因是:行驶速度较快的电动自行车,却比自行车更安全。一个重要理由是,电动自行车的座位往往设计的较矮,骑行者两只脚的后跟可以直接踩到地面;而自行车甚而连脚尖也难以踩地,因为自行车的设计要优化骑行的动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47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