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鼠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伊犁鼠兔
热度 17 wangdh 2015-3-28 15:38
伊犁鼠兔 (王德华) 这几天一则“ 伊犁鼠兔再现中国,比大熊猫稀有”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伊犁鼠兔也在突然间就火了起来。据说原因是美国国家地理刊登了2014年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已经20年没有拍到照片的伊犁鼠兔的照片。由于其外形可爱,用时髦词汇是萌,所以被迅速传播。 朋友和同学都接二连三地把相关内容通过微信这种最快的方式转给我,好像我这个曾经研究过青藏高原上的高原鼠兔生理学的人,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这些信息。从心理上,看到鼠兔这两个字眼睛就会自然发亮的。平时在电视上看到鼠兔的身影也会兴奋起来。昨晚央视的《第三极》还出现了高原鼠兔的身影,也有狐狸猎捕鼠兔的场面。 鼠兔是兔类,体型小。兔类有两大类:一类是体型小的鼠兔,一类是体型大一点的兔子。吃草,奔跑速度快,是兔子的特点。还有繁殖能力强,分布广。世界上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兔子的分布?没有野生的,也有引进的,如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兔子曾是狩猎动物。有些草原地区的鼠兔种类,如高原鼠兔,由于数量大,对草场造成危害,也一直被作为“害鼠”被灭杀。近年有学者认为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对于维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种,灭杀不得。 据报道,鼠兔现有记录25种左右,主要分布在亚洲,在北美和欧洲东缘也有分布。其中分布于我国的鼠兔种类最多,达18种之多。  伊犁鼠兔是在1983年时为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在野外发现并捕获标本,他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马勇研究员经研究后定名的,论文于1986年发表在《动物学报》上。他曾在文章中这样记录道:“ 1983 年 8 月 13 日 , 作者(李)在新疆天山山区从事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时 , 在尼勒克县北部海拔 3 320m 的吉里马拉勒山顶意外地采集到一只鼠兔标本 , 其体外部形态与量度都很特殊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勇研究员协助检索大量国外文献 , 认为是新种的可能性极大 , 但因仅有 1 号标本 , 无法排除个体变异 。 后于 1985 年 8 月13 、 14 日在该山脉东侧 20 km 以外的切柳赛沟头 , 又分别采集到两号标本 , 经鉴定确认为新种 。 1986 年由李维东和马勇正式命名为 : 伊犁鼠兔 ( Ochotona iliensis Li et Ma , 1986 )” 根据学者们的野外研究和观察,伊犁鼠兔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主要栖息是新疆天 山海拔 2800 - 4100 米 的裸岩区 , 多在亚高山草甸 、 高山草甸 、 高寒垫状植被带中的各类陡峭岩壁上生活 。 主要避护所是那里陡峭的山势 、 岩缝 和 岩洞。主要的越冬场所是山势陡峭、冬季不易积雪的大岩缝 和 岩洞 。 伊利鼠兔栖息地内的植物很贫瘠 , 多度和盖度都很低 。 栖息地气候恶劣 , 多数季节都被积雪覆盖 。 伊犁鼠兔属狭栖、狭域型种类 , 对栖息地有严格的选择 。主要天敌有 白鼬 、 石貂和各种猛禽。 据室内观察,伊犁鼠兔具有夜行性的特点,但也有观察发现伊犁鼠兔在夏季多在白昼和黄昏时间活动。鼠兔类一般都有鸣叫的特性,以显示领域性和通讯等。但很有趣的是,学者观察,并没有发现伊利鼠兔具有鸣叫的习性。伊犁鼠兔具有贮存食物的特点。由于其 在 裸岩地区分布,与草原栖息的类型在生活史特征方面有很大差异。草原上分布的鼠兔种群数量往往会较大 , 多营群居生活,种内个体间关系密切。栖息在裸岩地区的伊利鼠兔,适应寒冷环境(低温环境),数量少,处于濒危状态,易灭绝。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 IUCN ) 物种生存委员会 ( SSC ) 于1996 年将伊犁鼠兔列为世界濒危物种。 据李维东研究报道,截至 2003 年 能确定的伊犁鼠兔个体数仅有 29 只 ,他 在对伊犁鼠兔研究和考察过程中,采集的标本及定位观察的个体总数只有 20 只。 他在早些时间的文章中估计伊利鼠兔的种群数量在2500只左右,近年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推测伊利鼠兔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 关于伊犁鼠兔,基本的行为学特征(如活动节律、社群结构、婚配体制)、繁殖生物学特性、种群生物学特征(种群数量、年龄结构、寿命等)、生理学特征(代谢、消化、体温等)等等,都没有相关研究信息。由于数量少,所以难以开展相关研究。 根据现有的报道,有些问题很有趣: 1、伊犁 鼠兔的大耳朵,应该不是散热用的,用于接收声音信号的可能性大,但研究者发现,无论野外还是室内饲养,都没有鸣叫的行为。那么,在裸岩地区,鼠兔之间靠什么进行通讯呢? 2、 一直不明白当初的2500只的数量是用什么方法估测出来的。研究者观察到的个体数总共只有20只。 3、 活动节律没有确切答案,室内观察室夜行性,野外也观察到白天和黄昏活动的。 (注:有些文字是直接引自相关论文!) 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相关阅读: 1 、 兔年说兔(一) 2 、 兔年说兔(二) 3 、 青藏高原上的精灵:高原鼠兔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8276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中国又一萌物现世
lijianguo531 2015-3-26 09:54
今天早上打开新闻网页,一张可爱的照片引入眼帘,上面是一个在中国消失了近20年的萌物---伊利鼠兔再现中国,据说这小家伙比大熊猫还要珍贵。最要命的是这家伙简直是太萌了。看到这小家伙的照片真是有想亲它一口啊,萌到家了。我看把它作为中国比肩熊猫的又一国宝级的国家形象标识一点也不为过。 图片来自凤凰网!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兔年说兔(二)
热度 6 wangdh 2011-2-2 01:57
兔年说兔(二)
兔年说兔(二) (王德华) 窗外偶尔有鞭炮声响起,年的气氛越发浓了。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尽管多年在外,还是按不住那颗不安静的心。电视上说,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喜庆的日子,是祝福的日子,是感恩的日子。向往团圆,向往祥和。 咱们接着说兔子。 兔形目 Lagomorpha 动物全世界有 3 个科 (Family) 、 13 个属 (Genera) 、 92 个种 (Species) (不同的分类系统,科、种、属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专业人士不要挑毛病啊)。 上文说到野兔 Hare 和穴兔 Rabbit 的区别,还有一个区别是 Hare 的小崽子出生的时候是早成性的,就是说生下来眼睛是睁着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行走,身体被毛; Rabbit 的小崽子出生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身体裸露无毛,不能马上行走。 Hare 的体型比 Rabbit 的体型要大。 Hare 的胎仔数(窝仔数)比 Rabbit 小( Hare 2-3 个, Rabbit 5-8 个)。 Hare 一般是独居生活, Rabbit 是群居生活。有一类称为 Jack rabbit 的是 Hare ,不是 Rabbit 。也有些被称为 Hare 的种类如 Hispid hare 和 Rock hare 的,实际是 Rabbits 。 真正的 Hare 是很难驯化养殖的,所以欧兔(穴兔)被人类驯化家养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进养殖,作为狩猎动物,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没有兔子分布的地区。 兔子很胆小,上唇的中部有纵裂(称兔唇,说人类的兔唇是由于妈妈怀孕是吃兔肉导致的,是没有道理的,别冤枉了妈妈)。 说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是没有错的。还有一类兔子压根就看不到尾巴,这就是鼠兔 (pika) 。 兔科和鼠兔科有哪些区别呢?按照分类学检索表的方法分的话,鼠兔的耳朵圆,成体体长小于 350 毫米,前后肢接近等长,几乎没有尾巴(无尾或极不明显);而兔科动物体型大,成体体长大于 350 毫米,耳极长,后肢长显著大于前肢,尾虽短,但明显露出毛外。兔科动物属于中型哺乳动物,多栖息在森林、农田、草原、荒漠、山坡和河谷的灌丛中。野兔一般没有固定的洞穴(住所),如我国的蒙古兔早春栖息在较干燥的沙丘、草坡、坟堆旁,麦田里,夏秋在农田里,冬季棉田里,翻耕的土块间,冬末村庄附近的垃圾堆、草堆、饲料堆等,无固定洞穴,临时挖掘的凹陷(窝),多在夜间活动。鼠兔多栖息在草原、森林或陡峭的高山岩石地带等。 花木兰说:“雄兔足扑朔 , 雌兔眼迷离 , 双兔傍地走 , 安能辩我是雌雄 ? ”您要是看过兔子,雌雄还真不好一眼就看出来的。自然界中多数物种都有性别二型性,就是说雌雄在形态上是有差异的,如孔雀,雄性的尾巴很大很漂亮,可以开屏,雌雄就很普通。人类女性花枝招展,男性穿花衣服不多(同性恋、人妖等除外)。兔子在这方面不是很出色, 性别二型性不明显,体长和体重雌雄差异不大。如我国蒙古兔的体重雄性是 2028 克,体长是 453 毫米;雌性是 2280 克,体长是 457 毫米。达乌尔鼠兔的雄性体重是 126 克,体长是 164 毫米,雌性是 121 克,体长是 161 毫米。西藏鼠兔的体重雄性是 54 克,体长是 133 毫米,雌性是 56 克,体长是 134 毫米(寿振黄等)。 鼠兔全世界现在的记录是 30 种,在我国就有 24 种,占绝对多数。鼠兔的个体小,长得像鼠,所以有兔耗子和耗兔子等称呼。鼠兔类还有一个特点是有鲜明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啼兔。鼠兔这个名字,大概也是由于长相的原因吧。文献上说,鼠兔具有储存食物的习性,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山岩石地带的北美鼠兔就具有储存干草越冬的习性。在寿阵黄先生编著的著作中,描述了达乌尔鼠兔的贮草情况。达乌尔鼠兔在 7-9 月进行集中贮草,一般是首先将洞群周围的草咬断,拖到洞口附近,堆放成堆,每堆 3-5 斤。在栖息地这种草堆很多,有国外学者报道曾经在 2-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上千个草堆。草晒成半干后,再拖进洞内的仓库内储存,越冬用。可以在雪地里生活,雪下挖洞。 需要说几句的是,栖息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也叫黑唇鼠兔),似乎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性,但有争议。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土著物种,分布区从 3000 米到 5000 米,人类超过 4000 米就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了。我在海拔 3000 多米的地区研究高原鼠兔,没有发现有储存食物的习性,挖洞也没有发现洞道内有食物储存,偶尔见到鼠兔嘴里叼着花朵或啃断的草,没有见到草堆。但有学者在海拔 3800 米以上地区则发现了高原鼠兔生存区域内有草堆,鼠兔洞口附近有鼠兔储存的草,但没有发现鼠兔在冬季取食这些草。另外,高原鼠兔似乎也不适应雪下生活。由于高原地区风大,很少长时间积雪,所以一旦有长时间积雪对于高原鼠兔是毁灭性的灾难。曾有报道,长期积雪后,高原鼠兔饥饿而死众多,次年数量骤减。 兔类动物还有一种行为是食粪行为,就是取食自己的粪便。兔子可以排泄两种粪便,硬便和软便。兔子取食软便是一种营养物质重吸收机制,有学者说是补充氮。 说到野兔的奔跑能力和跳跃能力,在遇到捕食者追逐时,能采取急转弯的方式,躲避追逐。鼠兔由于四肢几近等长,跳跃和奔跑能力自然不如野兔。 又说了不少了,该停了,兔子还有很多故事呢,以后有机会慢慢聊。 已经年三十了,给大家拜年了! 兔年吉祥! (Jack rabbits) (高原鼠兔,黑唇鼠兔)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0105 次阅读|8 个评论
生命的坚强和脆弱
wangdh 2010-6-13 00:15
生命的坚强和脆弱 ( 王德华 ) 先说生命的坚强。 这次去青海高原野外工作中,有一项工作内容是在日出前观察高原鼠兔的活动情况,方法是用摄像机在固定区域全方位拍摄。我们的实验样地离住处有 70 多公里。为了赶在日出前将摄像机放置好,我们与司机商定凌晨 5 点出发。赶到样地时,天已经大亮了,地面上鼠兔活动频繁,看来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活动了。 6 月高原的早晨,气温还是很低,零度左右吧,地上满是霜雪。尽管穿上了毛衣外套,但晨风很容易就吹透了所有的衣层。感觉就是一个冷,整个身体打哆嗦,手也很快就有麻木的感觉。再看看高原鼠兔们,一个个像是晨练,沐浴着早上的阳光,忙碌地啃食着刚返青的青草,个个精神抖擞,异常活跃。藏族老乡的牦牛们在土墙围起来的圈内挤在一起休息着,远处也有零星的马匹和羊群在啃食着牧草。民以食为天,动物更是以食为天。可以想象在严冬季节,生存在这里的这些生命同样会暴露在更寒冷的环境中,靠着强大的生存能力,适应着大自然的变化。 6 月 2 日工作期间,突然下起雨来,一会儿冰雹又劈头盖脸砸了下来。我们将捕获的鼠兔移到车盘底下后,坐上了车,看雨,听雨,听冰雹的噼里啪啦的砸车声。地面上的鼠兔们早已经躲到洞道里去了。可是牦牛们似乎完全没有感觉到天气的变化,在行为上似乎也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悠闲不停地啃食着,潇洒地游动在细雨冰雹中。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感叹这些高原之舟的耐受能力,感叹它们面对大自然突然变化时的那种泰然。远远望去,这实在是一种大自然的默契,一种美丽的和谐,动物与自然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和谐经历了很久很久的磨合。 再说生命的脆弱。 雨停后,赶紧下车查看车底下笼子里的鼠兔情况。多数笼子里堆积的冰雹,很快就化成了水。大多数鼠兔还好,但有一只鼠兔的毛发已经被完全湿透了,颤抖得剧烈。赶紧将笼子里的水倒掉,放入一些锯末,将笼子放在了稍微暖和一点的车内。我时不时地用手捧着温暖它,但体温已经很低,躯体冰凉,生命的活力大减。很明显是在生命线上挣扎着。过了一段时间后,这只鼠兔终于没能恢复过来,生命渐渐到了尽头。在这个时候,手捧着尚未僵硬的动物尸体,你又会感叹生命的脆弱。十几分钟的光景,天地两重天。 实际上人在大自然面前更是渺小,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也更是无奈。虽说嘴里喊着人定胜天,估计最终还是天赢。我这次在野外彻底服了输。我年轻时曾在青海高原上工作多年,近几年也多次赴高原,自我感觉身体还是可以的。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野外第一次体验了高原反应。 6 月 4 日我们去野外的时间稍晚些。早饭后,利用这段空闲,我匆匆赶到原子城纪念馆,恳求人家提前一刻钟入馆( 9 点开馆),入馆后走马观花,看得匆匆,要在 9 点半前赶回住处,去野外开始一天的工作。估计是由于往回赶走得太急,很快身体就感到不适,并逐渐头痛起来,恶心起来。开始并没有怎么在意,总觉得休息一会儿会好的。到样地后,也没有对同伴过多说身体的不适,就坚持工作着。每当弯下身体从笼子里取鼠兔时,感觉头痛得厉害,恶心也加剧。在低下头取样时,也是同样的感觉。随着时间的延续,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司机问情况如何,说别硬撑着,有问题回去休息。我很随意说放心吧,没事,问题不大。实际上我心里逐渐害怕起来,我最担心的是,别昏到在地,一旦昏迷失去知觉事情就糟了。所以,我开始很小心地慢慢弯身取动物,很小心慢慢低头取样,同样是慢慢起身,一切都是慢动作,但每次都是憋气得很,头痛、难受。这样坚持到了下午 5 点多,取样工作完成了,算是结束了一天的大部分工作计划。我自己知道只要回到住处静静躺着,吃点药,一觉醒来应该就没有问题了。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像我预测的那样。回到住处,吃了 2 片去痛片,躺下就睡了。凌晨 2 点左右醒来,感觉好多了,有了饥饿的感觉。所以,在大自然面前,不能逞能的,不服不行。稍有意外,生命就可能就结束了。意外的事情听得多了,轮到自己时自然就多想了点。当头痛难忍、恶心胸闷的时候,只盼着难受早点过去,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的想法和奢求。所以,我还纳闷我为什么不能像书上描写的那样在关键时刻心里能够装着伟大崇高的理想?为什么只想着别在这个时候光荣了呢?也许是自己的思想还真是不够崇高吧。我不能怀疑别人的伟大,我只是怀疑我自己,为什么脑海里浮现不出来那些让人感动的景象来? 站在大自然中,你不会怀疑生命是坚强的,也不会怀疑生命也是脆弱的。有些生命坚强得你不由得感叹,有些生命脆弱得让你惊恐万分。你看见了,经历了,也就理解了生命的坚强和脆弱,尽管不是全部。求生是一种本能,一种向往,一种祈求。活着,就是一种福气,一种上天的恩赐。我们有理由不珍惜生命吗?有理由糟蹋生命吗? (王德华 2010.6.6 ) (摄于 2010.6.2 - 6.4; 青海)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907 次阅读|22 个评论
青藏高原上的精灵:高原鼠兔(美丽照片)
热度 2 wangdh 2008-8-6 23:00
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高原鼠兔( 到底是鼠,还是兔?) 当你走进青藏高原,你就会发现草原上活动着一些没有尾巴形态象老鼠的小动物。自从青藏铁路通车后,这种小动物在电视上亮相的频率也越来越频繁。这种动物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称为高原鼠兔。 鼠兔 ,多么奇怪的名字,那么到 底是鼠还是兔呢?它看起来形态更象鼠,圆圆的耳朵,但没有尾巴。实际上鼠兔是属于兔类的。在分类学上,兔形目动物的许多重要特征都与其快速运动和以植物为食的特点相关的。以前兔形目是与啮齿动物(老鼠一类)被化为同一大类的,后来发现啮齿动物的牙齿只有一对门齿,兔形目动物有两对门齿。牙齿无齿根,可以终生生长。 兔形目动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我们普通认为的兔子(兔科, Leporidae ),个体较大;还有一类就是个体较小、形态象鼠的鼠兔 ( 鼠兔科, Ochotonidae) 。兔子和鼠兔在个体大小上悬殊比较大,很容易区分。兔科动物全世界有 40 多种,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除了澳大利亚外,全世界都有分布(澳大利亚的兔子是被人为引进的)。鼠兔科动物全世界有 20 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蒙古和俄罗斯也有分布的鼠兔,地理位置上也属于亚洲),美洲有 2 种,我国分布的种类最多。 我们平常说的兔子还可以再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营挖洞生活的(穴居),英文中的 Rabbit 就是指的这一类。我们小时候在家里饲养的兔子,也就是家兔,是由穴兔驯化而来的。我们都知道饲养家兔是要挖洞的。家兔主要来自地中海地区,也称为欧兔。穴兔可以说是所有家兔的祖先。还有一类是在地面上建造一个简单的巢穴,稍微有点隐蔽物就可以了,如农田中的田埂边、大土块底下等,英文的 Hare 就指的是这一类了。在我国分布的兔子如海南兔、华南兔、高原兔、塔里木土等都属于这一类,也就是说我国没有野生的 Rabbit 。 鼠兔的英文是 pika ( 以前还用过 Mouse hare) 。在青藏高原上我们经常看到的鼠兔就是高原鼠兔,也称为黑唇鼠兔,拉丁学名是: 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 ,1858 。从地理分布上看, 高原鼠兔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与高原毗邻的尼泊尔、锡金等地区。植被主要是开阔的矮嵩草草甸。从近几年捕获的高原鼠兔看,体重一般在 130 克 左右,在更高海拔地区(如青海的果洛等地区) 体重还重,在 170 克 左右。当年我在青海省门源县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工作期间捕获的高原鼠兔,体重一般在 120 克左右(当然都是指的成体了)。高原鼠兔一般分布在海拔 3000 米 以上的地区,高寒缺氧,因此曾被认为是研究低氧适应的好动物模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曾建议将高原属兔作为高寒缺氧(尤其是低氧适应)研究的动物模型。这种土著小型哺乳动物,冬季不冬眠。一般认为也不储存食物,但是近几年也有些学者认为冬季贮存食物。当年我在野外工作期间,曾经在冬季试图挖过高原鼠兔的洞道系统,没有发现贮存的食物。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的达乌尔鼠兔和分布在北美的北美鼠兔,他们都在秋末冬初贮存大量的干草来越冬。秋季在洞口可以发现有成堆的晾晒的草,晾干后,鼠兔们拖进洞内贮存。我在春季捕捉高原鼠兔时,也曾挖过洞道,也没有发现贮存的草堆。但是近几年,有学者报道他们在海拔近 4000 米的地方,发现高原鼠兔具有贮存食物越冬的行为。 高原鼠兔与小型的田鼠不同,不适合在雪下或草下活动。这可能在他们的进化历史上,遇到长时间较厚积雪的机会不多,因此没有进化出这种行为习性来。在青藏高原上,由于风力强大,一般的降雪很难形成厚厚的积雪。但有积雪的机会还是有的。一旦积雪时间长的话,在严寒的冬季,白天融化一部分雪,晚上会结成冰,这样有冰层的积雪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对于不适合在雪下生活的高原鼠兔那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曾有学术论文报道,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青海海北地区曾降了一场大雪,那次积雪时间比较长,大概超过一个月了吧。由于积雪表面已经是厚厚的冰层了,高原鼠兔要取食则必须到雪层上面来觅食,一旦想办法爬到雪层上面来,当然必须要原路返回,或者找其他洞口返回到雪下的洞内。但是雪层上面哪有食物呢?这样必然造成高原鼠兔大面积的饥饿死亡。听目击者讲,道路上过来一辆运货的卡车,成群结队的高原鼠兔就直奔卡车而去,卡车过去,尸横遍野,煞是震撼!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吃上一口食物,在那茫茫草原上,在那寒风凛冽的高原上,高原鼠兔上演着那壮观的生存故事。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有些地方在零度以下了。高原鼠兔在这种严酷条件下,进化出了许多我们还不了解的生理学、行为学、生物化化和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机制,以适应其生存的环境。近几年有国外学者提出高原鼠兔可能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 (keystone species) 。所谓关键种,就是一旦将这个物种拿掉的话,整个生态系统就完全改变了以前维持的稳定状态和平衡,这种改变有可能是不可恢复的。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更多的工作还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索。我们研究组已经对这个物种进行了很多生理学方面的测定了,主要集中在能量代谢和产热调节等方面,有些工作还在继续着。其他学者对高原鼠兔的行为学、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等等也进行了许多很好的工作。不多说了,如果各位有兴趣,就去查查专业文献来读读吧。 好了,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高原精灵 高原鼠兔吧。 (王德华 2008. 8. 6 ) 提醒:照片为王德华拍摄,注意版权!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22177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