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难治性高血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难治性高血压其实不难治
hucs 2010-4-2 09:11
《江西日报》康健园版:名医谈 难治性高血压其实不难治 一方面,要认真 分析并仔细查找原因;另 一方面,要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治疗策略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胡春松 副主 任 医师 随 着高血压发病率升高和肥胖率的增加 , 难治性高血压 ( 或称顽固性高血压 ) 越来越常见。 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难治性高血压约占 30 %。无论 老年高血压,还 是 青少年或儿童高血压,均存在 难治性高血压。 这些患者不仅自身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某女士因妇科疾病拟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发现血压较高 Bp180/100mmHg ,服用 ACEI + CCB + 阻滞剂 + 利尿剂等降压药物,术前血压仍高 160/90 mmHg ,被诊断为 难治性 高血压 ,经熟人介绍来我科就诊。仔细问诊,全面体检及简单辅助检查,尿常规 11A + 镜检显示 WBC+++ ,血常规显示 WBC 9800,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 56 , I 度 AVB ,经调整降压药物和抗心律失常治疗,加用抗炎药物,患者血压很快降至正常,并顺利接受手术。 难治性高血压是指 临床上使用 3 种 或 3 种以上 合适剂量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例如 ACEI+ 利尿剂 + 钙拮抗剂 + 阻滞剂, 血压仍不能降到 140/90mmHg 以下,对于单纯收缩期 高血压 的老年人在类似的处理后,收缩压不能控制在 160mmHg 以下。 降压达标是防治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基础。 有效控制血压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发生率。 因此,应积极有效防治 难治性高血压。 一方面,要认真 分析并积极查找原因,包括: 1 经治医生选择降压药物治疗方案不合理 (40%) ,例如未用利尿剂或使用了利尿剂亦不能降压。 2 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方法不当或依从性差 (25%) 。 3 疾病本身: 原发性高血压,例如盐敏感性高血压,神经源性高血压等 存在 与高血压有关的 遗传和 基因变异 等 ; 继发性高血压 (10%) , 肾动脉狭窄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最为常见的继发性原因。此外,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增多,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患者对降压治疗反应较差。因此,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进行醛固酮和肾素检测。 4 血压测量错误以及 诊所 高血压 或假性高血压。 5 存在未控制的危险因素,例如 术前紧张状态, 或合并症,例如合并肥胖 、 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 、 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6 其它因素:外源性物质或药物干预因素的影响,存在使血压升高的药物 (2.5%) ,例如 环孢素引起的高血压; 存在影响降血压药物发挥作用的药物 (2.5%) ; 缺乏维生 素D (阳光照射不足)等。 另 一方面,要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治疗策略,包括: 1 积极控制原发病 除原发性高血压外, 继发性高血压,例如 肾动脉狭窄和嗜铬细胞瘤都是可以通过手术根治的。 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去除病因或控制危险因素。 应从内外环境 、 睡眠 、 情绪 、 运动 、 饮食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存在 各种感染、天气寒冷、失眠,情绪激动、极度缺乏运动、酗酒、喝浓茶、大量吸烟或饮食摄盐过多等都是血压居高不下的原因。应 避免紧张 、 过劳,积极减肥 、 降糖 、 调脂 、抗炎 等治疗。正如上述病例,炎症 、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是部分 难治性高血压 的常见原因。 3 合理选择优化及综合治疗方案 应以高血压治疗的七大原则和三联治疗(降压 + 调脂和或降糖 + 抗凝防栓)策略为基础,合理使用高品质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例如 CCB( 拜新同或络活喜或施慧达 ) + ACEI/ARB (雅施达或洛汀新 / 代文或美卡素) + 阻滞剂(倍他乐克或康忻或卡维地洛) + 利尿剂(螺内酯即安体舒通和或双氢克脲噻) + 活血化瘀类中药等。此外,要重视使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的非降压类药物,例如长效硝酸酯类扩血管、镇静类(如安定)治疗 焦虑 、 阿司匹林类、 钙片和他汀类( 辛伐他汀 )等。 4 对症或特异性治疗 例如, 血液灌流 或 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衰竭难治性高血压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新近,对部分 难治性 高血压 还可以通过介入手术消融肾交感神经节治愈。 同时,积极护理干预,通过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等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总之,对难治性 高血压 患者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 高血压 原因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高血压 的发病机制和难治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降压治疗方案,难治性 高血压 将不再难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