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整体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西方整体论的区别 邹晓辉 塞尔科技
geneculture 2019-8-17 09:31
中西方整体论的区别 邹晓辉 塞尔科技 949309225@qq.com15916241709 本文旨在对中西方整体论科学基础的比较指出其根本区别。其方法是:首先,比较其哲学基础,古希腊哲学理论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进而,比较其科学基础,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近现代科技差距;最后,当代中西方之间存在的语言、知识和软件三大瓶颈,而不仅仅是硬件科技的差距。其结果是发现中西方在整体论上的区别不仅在于哲学本身而且更在于与其配套的形式化技术和科学。其意义是明确了不能仅仅比较中西方哲学整体论自身的区别,而且更要关注与哲学呼应的科学两方面的认知问题和艺术与技术的问题。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整体论与还原论
fqng1008 2019-4-22 08:36
人们认识事物有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方法是从“宽处”着眼的整体论方法。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将问题的全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种方法是从“窄处”着眼的还原论方法,将需要认识的事物像拆卸机械钟表一样进行层层分解,先考察和认识被分解后的事物的组成部分,然后将这些对组成部分形成的认识组合起来,从而推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两种思维方法交织互现,共同促进,在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得以深化。我们可以将这两种认识论方法形象地概括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宽”“窄”之道。 整体论的思想古已有之。《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卦和爻反映出古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整体性认识。古代的五行学说则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实现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平衡。道家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既是形上本体,又是人生的法则。道家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一个万物一体的整体。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的著名论断。他主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有目的然后才有目的的实现;没有整体,我们就不能理解部分。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的整体论都是朴素的整体论,都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古代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古代的整体论大多停留在抽象的思辨层次,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笼统的猜测和虚无缥缈的循环,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撑。整体与局部被割裂开来,整体无法被还原到更精细的局部,微观层面的局部问题则被忽视掉,失去对部分的细化,也就更谈不上研究认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因此,一旦涉及到具体问题和事物,一旦需要使用具体的工具和方法的时候,朴素的整体论便进入了只有“直观和描述”的死胡同。可以说,朴素的整体论方法虽然是从“宽”处着眼,但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还原论方法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著名代表人物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万物都由原子和虚空构成。这一将事物细分为原子来认识事物的思想,经过转化和发展,在17世纪的欧洲形成了系统的还原论。17世纪还原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还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把我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人们经常用“盲人摸象”来比喻一些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无法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事物。笛卡尔所主张的还原论方法,就类似于“盲人摸象”。不过,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的。盲人之所以采取摸象的方法,是因为其认识大象的能力受限,只有采用摸象的方法才能够获得对象的认知。在近代,落后的实验手段和观测仪器导致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不足,科学家们只能采用“盲人摸象”的方法将自然整体进行“分割”后,先对每一个局部进行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组合起来。 因此,还原论是一种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认识方法论。它大大推动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当今人类所取得的大量的自然科学成果仍然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的。以牛顿力学的建立为标志,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还原论方法从物理学向化学、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不断渗透。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原理等科学原理无不以还原论方法为基础。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原论逐步获得了主导地位,成为了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思维定势。 还原论者追求世界背后最微小最终极的部分,认为只要时间足够,世界上未知的领域最终都能够被还原为可知的部分,没有什么是还原论不能够解决的。高级的复杂运动被还原为低级运动,生物学规律被还原为分子水平的运动规律,进而又被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世界也被还原成为由类似于“宇宙之砖”的基本粒子所构成的世界,事物的运动发展被视为微粒的分与合。这种思维方式把事物分割之后获得了认识,但是当把这些碎片化的认识进行“组合”之后,这些“组合”后的认识有时候却无法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特别是面对复杂性程度较高的事物时,还原论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狭隘性。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说:“当我对生命中的各个分子都了解清楚时,我对生物的整体图像反而模糊了。”可以说,还原论方法从“窄”处着眼,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可以从“宽处”的整体开始,也可以从“窄处”的局部开始,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能走极端,不能把认识仅仅停留在整体层次,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局部层次,要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将对事物的认识在整体和局部的各个层次联结起来,实现“宽”和“窄”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为现代整体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这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揭示了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又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世界辩证性质的内涵和外延。 从20世纪初开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整体论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20年代,强调以整体的动力结构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为以整体论为基础的认识论提供了心理学支撑。同一时期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生物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只有把有机体当做一个整体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有机体的组织原理。二战之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早期系统科学理论逐步形成,这使得整体论的方法不仅仅停留在思辨的哲学层次,而是进一步延展到科学层次,有了与之直接相关的科学理论。同一时期,运筹学、信息学、管理学的发展,促成了系统工程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的形成。这又使整体论方法在工程和技术领域得到了支撑和应用。 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构成了整体论方法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各个层面的完整图景。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组织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进一步推进了整体论的发展。1999年4月2日《科学》杂志邀请了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生态、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科学家撰写文章介绍各自领域关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进展。这期名为“复杂系统”专辑的前言的标题为《超越还原论》。这说明,用科学的整体论方法认识和研究事物已经开始形成趋势。 现代系统论不是用空洞的整体论来反对刻板的还原论,而是把系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具体性有机结合,实现了整体论和还原论、“宽”和“窄”两个层面的辩证统一。它以新的方式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普遍原理的具体化和科学化。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付 立:从还原论到整体论
fqng1008 2019-4-22 08:29
每个有幸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甚至能通过太空拍摄的照片传递到我们每个人:一颗蔚蓝色的球体,镶嵌着浮雕一般的大陆、岛屿、极地冰帽,缠绕着变化万千的白色的云,漂浮在漆黑的天鹅绒般的宇宙之中,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那样的令人怜惜。这种感动出自对地球整体性的感悟,出自对地球不可分割性的直觉,代表着我们地球观的升华:地球不再是一个由人为划定的疆界拼起来的无生命的地图,而是一个动感实足的、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升华恰恰与科学观念的转变相契合。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科学已经习惯于像拆卸钟表一样将自然还原成一组基本的、独立的零件,再通过对这些基本零件的研究来推知自然现象的性质。自然科学以这种机械的还原论方法为基础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尤其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还以为科学的大厦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零零碎碎修修补补的活计了。因为大部分重要事情似乎都已经敲定:在宏观领域,牛顿力学掌控着整个世界的运动;牛顿时空观也已经确立:时间均匀流淌,空间平直伸展,物质和能量、时空和运动互不相干各行其道。在微观领域,像太阳系一样的原子模型在许多人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它像宏观世界的微缩,又像世界中的世界,其中的规则不应与宏观世界有太大的差异。还原论的地位也因此无以伦比、毋庸置疑,并在科学的其他领域小试锋芒,于是我们看到生命被视为细胞的集合体,甚至,人是机器。 而且我们知道,在科学管理的最初阶段,泰勒就像病理学家一样进行操作动作分析,在著名的“施密特试验”中,他对铲装工施密特的操作作了细致、准确的测量,剔除其工作的无效部分,最终确定了施密特装卸效率最高时的每一个操作细节,包括铲的大小、铲斗重量、铲装重量、堆码过程、走动距离、手臂摆弧及其他操作内容,使施密特的劳动生产率由每天12.5吨增至48吨。这种将动作的流程分解到最小的单位,测量它们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再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方法,怎么看都与还原论的科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就这样,还原论的科学不但成功地建立起庞大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卓有成效;同时也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工程技术,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造了空前昌盛的人类文明。 不过,20世纪的物理科学还是出了几件让还原论无法大展身手的事情。 先是爱因斯坦发现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乃至整个宇宙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物质告诉时空怎样弯曲,时空告诉物质怎样运动。”一旦割裂它们就会产生严重失真。牛顿世界物质与时空分离、时空均匀平直的状况,只是忽略失真后的一种近似。 接着,微观领域的研究显示,在量子世界,我们无法把一个整体非常确定地分为一些组成部分,更无法把这些组成部分非常确定地组成整体。比如说,电子是粒子,同时又是波。它根本不像一颗行星绕太阳运行那样绕原子核飞速转动,在你观察到它之前,根本不可能知道它会在哪儿。所以,如果你一定要想象一下原子的模样,今天的物理学家会劝你“别这么干”,它不像你见过的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对于电子在原子中的位置和速度这两个基本量还原论是失效的。这表明量子的世界是一个非机械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还原)的世界。 随后的混沌学研究则告诉人们,我们以为是世界全部的牛顿世界,只不过是个特例,更为广大的世界是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 这些事情的出现提示人们,还原论的科学所能够认识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于是,科学开始补充整体的观念。首先,系统科学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观点,引导人们将事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考虑它所有的因素之间那种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其后,研究复杂性现象的混沌学更是通过“蝴蝶效应”这样生动的比喻,强调混沌系统中充满活力的相互作用,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由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好是还原论的科学可以解释的那一小部分世界:一个与我们的尺度相匹配、与我们的速度相协调的宏观低速世界。那些尺度极大的宇宙或尺度极小的量子世界,那些速度极快接近光速的世界,离我们的正常生活似乎很远。因此,我们也许不必为还原论的科学分神,不用关心科学的观念有了哪些变化,不必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分析术操心。然而,就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如果能够借助整体论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也会是别有洞天。 一来,整体的观念让我们珍惜现有的和谐。 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所引发的感动,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从属于一个共同的整体的认同,对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所遭受的破坏,我们都会有切肤之痛。这是从还原论那里得不到的感受。从还原论出发,地球上每个地区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亚马逊雨林大片被毁有什么关系,可以靠重新植树来补救。然而混沌学的整体论却告诉我们,雨林只是在一定限度内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破坏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因此,对于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尽力地维护。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类似地情况需要注意,比如基因疗法的使用。基因疗法包括用正常基因来替换病人体内的异常基因,向病人体内导入原本不存在的基因,对病人体内的基因进行正负调节,让本来开放的基因关闭或让原来关闭的基因重新开放等。原本人们对基因疗法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始终未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其原因正与人体的整体性相关。科学家已经发现,在改变一个基因的时候,整个人体都将做出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可能与治病的初衷南辕北辙,很有可能造成极严重的不良后果。显然,基因疗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基因(或改变了的基因)与人体原有协调状态的相容程度。 二来,整体的观念让我们关注协调的发展。 教育学上常用“木桶原理”来形象地说明全面和谐发展的道理。木桶是用一块块板子竖着拼起来的,这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这些板子的质量,而且是这些板子整体的质量。因为只能将水装到最短那块板子那儿,再多,水就会从这块短板子那里流走了。如果用这一块块板子代表着学生必需具备的素质,如德、智、体、美等,那么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便一目了然。 不过,短板固然不好,长板就一定佳吗?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场所,每个人都在尽力拼搏,都在寻求生长的空间,力争做一块长板。然而,拼搏或生长的环境是必须充分考虑的,否则,于个人于团体都会不利。举例来说,在一个企业中想把某个部门做得更好,想让它的发展没有阻力,孤立地看绝对是件好事。然而放在企业的背景下考量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并且促进整个企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如果冲击了企业其他部门,让整个企业乱了套,阻碍了整个企业前进的脚步,就成了坏事。事情本身没有错不错的,就是看时间、地点、分寸,就是看是否与整体和谐。 从还原论到整体论,我们不再在局部上一味地纠缠,而是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进步。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克迪:科学研究方法的还原论本质
fqng1008 2019-4-21 18:27
一、何为还原论? 近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运用许多具体的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与概率方法、类比方法等等,科学巨匠牛顿在构建他的引力学说中甚至还使用过历史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数学分析方法,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微积分不只适用于求面积、体积和速度,它还主要用于推导出力的公式和大小随时间与空间发生的变化。力是一种自然作用,在牛顿的理论体系中,物体及其相互作用是被 “放”到时间和空间框架中的。牛顿根据人类的日常体验与直觉认识假定,空间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由此出发推导出求解曲线包围面积的微积分公式。当牛顿运用相同的方法推算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实际上假定了,自然作用也与时间空间关系一样,是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并不是牛顿的原创,伽利略在对斜面上物体受力情况进行分解时,已经做出了相同的假定: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微积分的意义远远不仅限于数学运算和帮助牛顿推导出物体的运动轨迹与引力理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牛顿极为成功地把它与公理化演绎理论体系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公理化体系是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发明的一种理论形态,他把概念、公理(事实)和定理用逻辑关系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层层推进、步步关联的理论织体,这是人类发展出的最严谨最精密的思维成果,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就是这样的洋洋大观的理论体系。牛顿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方法详尽描述了物体的运动,把由此获得的运动规律与他提出的运动的公理(三定律)与若干基本物理与力学概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公理化理论体系,把当时已知自然知识几乎全部囊括其中。伴随着经典物理学的成功,公理演绎体系成为科学理论的 “标准模型”,与此同时,微积分作为标准的数学分析工具也成为一种几乎无坚不摧的科学方法。 人们把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升华为一种哲学世界观:每一种事物都是一些更为简单的或者更为基本的东西的集合体或者组合物;世界或系统的总体运动,是其中每一个局部或元素的运动的总和。这种观点称为还原论。采用这种由确知局部或部分之数学和物理特性,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方法,就成为还原论方法。熟悉微积分推导过程、极限理论就会知道,还原论非常合乎人的直观感觉、合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其基本含义就是整体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所有部分之总和等于整体。这在平面几何上是直观地正确的,在立体几何上也是完全不难想像的。这是空间方面。在时间上似乎也没有太大问题。 二、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 从牛顿以降,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科学研究的 “标准操作”。不过分地说,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所谓科学精神,所谓实事求是精神,本质上就是科学研究中那种追求细致入微、理论与实际相互印证的精神。整个近代科学中,所有科学分支都以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基石,用还原论方法来研究各自的对象,用公理化理论(至少是追求用这样的理论)解释自然。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生物细胞学说甚至进化学说、能量守恒原理等等,都深深打上还原论方法的烙印。 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密的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无论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与确认,海王星的发现,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各类化学药物的发明与临床验证,直至认识生命本质、遗传工程,奔月工程、地下资源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与此同时,公理演绎体系的成功则在于,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概念和理论推演,都被纳入一个前后关联的逻辑统一体中,使得人类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和思考,成为知识体系。 借助公理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关联,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是,每当预言失败时,或者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发生重大偏差时,人们能够根据逻辑和理论推导上溯到起点,调整理论预设或假定,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论,做出新的预言,实现理论创新,甚至完成科学革命 ――对客观自然的基本原理做出全新的假定,或者重新建构关于自然基本作用的规则。我们在观察电磁理论的创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的发生时,都会对这一点印象至深。这正是还原论的力量所在。在20世纪里,分子生物学、大爆炸宇宙学、超弦理论也都是沿着相似的路径发生的。 近现代几百年科学研究实践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家们自觉使用的还原论方法不但已经建立起几乎全部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且这种方法还正在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显现在它的不断创新、不断贡献给人们新知识的过程中。现在,这种生命力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收来自自然科学的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由于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合格的自然科学学科。 三、还原论方法是否可以被轻易取代 20世纪中晚期,兴起了一些反对还原论方法的见解,认为这种方法已经过时,科学的前途在于使用一些尚未经过成功检验的所谓新的“科学”方法。例如,一种叫做系统论的学说,提倡一种新哲学观,系统哲学观,又叫整体观。还有一种学问,叫复杂性研究,也认为在复杂系统之中,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盖因整体之功能不能完全解析为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二者异曲同工,对还原论观念和哲学提出批判,主张应该用整体观点看待事物,从宏观上把握事物。应该说,这些批判是部分合理的,还原论方法没有解决全部问题,科学家们不讳言这一点,反而把这当作继续努力的鞭策。 世界是复杂的,是一种巨大的复杂巨系统。运用这种叫做系统观或复杂观的见解,我们的确注意到一些我们原先使用还原论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我们对单个原子已经比较了解,但是,当数百个原子组成一个纳米结构时,它表现出的某些理化特性却是始料未及的。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 ——耗散结构,讲的是在一个与外部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的系统中,会自发形成某种有序结构,它的发明人普利高津因此获得过诺贝尔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还原论方法可以轻易被新方法(如果有这样的所谓方法的话)所取代,这些新方法试图割断自己与还原论的联系,也是不成功的。 实际上,经典物理学家们在处理多粒子系统问题时,早已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无论是研究过统计物理学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还是吉布斯,还是明确提出在微观领域因果性失效因而量子现象需要进行统计解释的玻尔,都不敢断下结论说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失效,爱因斯坦更是从不越雷池半步,对妄论科学研究方法的见解敬而远之,而冯 ·诺依曼最终还是仿照牛顿建立起量子力学的公理化理论体系。这些在不同时间、从不同侧面发动过物理学革命的大科学家都在运用还原论方法。 另一方面,不仅经典科学研究的多粒子体系,包括信息论、系统论在内,甚至复杂性研究本身,以及 20世纪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也都是循着还原论路径获得的,它们的理论推导都要使用最基本的微积分工具。这提示我们,如果要否定还原论,又要保留微积分工具,至少在策略上和行为上似乎是存在内在矛盾的。而且,从这些科学成果引申出的种种所谓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哲学意义,迄今没有带来有真正价值的新知识新见解,更没有能够做出有效的科学预言,指引人们去切实认识了解自然的努力方向。 再举一个读者都熟悉的例子。计算机运用十分普遍,它包含有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处理器,软件中则是操作系统。人们常用集成度来说明中央处理器的复杂程度,现在的奔腾 4代处理器集成了约数千万个元件。从还原论角度看,处理器由大量单元逻辑电路组成,这些电路其实很简单,都是由十多个元器件组成的单稳或双稳电路,经典电子电路理论早已对这些电路进行过透彻精确的分析――顺便提及,电子线路的动态分析,也需要微积分工具;另一方面,操作系统看上去是一个整体,其实是由大量功能软件整合在一起的。所有这些软件都是运用某种程序语言逐行逐句地编写出来的,就像哲学家编写著作那样。一个操作系统包含有数千万行这样的指令。在机器里,软件被翻译成源代码,再转译成机器码,也就是尽人皆知的0和1,或者说有与无。当电脑运行时,这些0与1在处理器里转化成高与低(电平),运算处理之后输出运算结果,当然这些结果是将转化成人们能够懂得的自然语言或图形的。要紧之处在于,计算机的性能,决定于机器内的每一个单元电路每一个微小的元器件,决定于每一行程序指令,没有对这些细节的透彻认识与刻意安排,没有这些细节的通力配合,计算机的运算功能无从实现。 试想,如果只是从总体上对计算机做一番笼而统之的观察,说一些它是个很复杂的巨系统,包含有多少个诸如此类的功能子系统,有很强大的运算能力之类的话语,总结出它有若干种 “性质”,我们对计算机的了解究竟能增加多少?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计算机科学的进步? 幸运的是,上述计算机的问题对于不是科学家的我们来说更多地只是个已知世界的问题,我们大可以仰赖计算机专家的工作,而只满足于不求甚解。可是,当我们面对迄今为止仍然隐藏在未知领域中的事物时该怎么办呢?该如何入手去了解它呢?同理,我们面对更加复杂得多又变动不居的社会时,如果不仔细考察社会中的个人、家庭、人群的种种情况并得出切实的认识,不了解村舍、工厂、商店的运行机理,不理解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挣扎和努力,我们的认识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确保其科学性呢?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论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
fqng1008 2019-1-1 16:35
生物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生物学科研的系统方法的理论 。迄今为止,生物学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方法论的革命,它们分别是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事实上,每一次科学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相对科学技术进步而言,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其方法论的革命。这是因为方法论通常对一门学科如何进行具体实践乃至真正做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更具有关键意义。那么,生物学的方法论究竟如何推动生物学的范式转换?每一次的方法论革命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生物学的方法论最终要向何处去?本文尝试以生物学方法论革命为主题,对生物学整体论、还原论和新的整体论方法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哲学思考。 一、整体论 生物学第一个经典的整体论方法论革命兴起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也是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方法论。所谓的生物学整体论是在近代的科学水平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把生物从整体角度研究的方法论 ,并在生物学史上开创性地把神学的生物学和科学的生物学划分开来,这充分体现在瑞典人林奈的《自然系统》论著中。书中所提出的纲(class)、目(order)、属(genus)、种(species)的分类概念正是整体论生物学的首创。它标志着人类开始第一次自主地和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命名和分类。此时,上帝和诸神的作用已经开始被逐渐忽略。另一方面,整体论还特别为生物学发展出两条研究进路。一种是静态的,即把人和生物用简单、静止和机械的观点看成由各种零件构成的机器。此理论以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并以英国人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为代表。另一种是动态的,即把生物看作是漫长进化链条中一环的整体论,以英国人达尔文《物种起源》为代表学说。此理论主要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动态地研究生物的整体运动。此时,生物已不再是神创造的产物,而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在这里,创世说已经被彻底搁置在一边了。 整体论生物学方法论的兴起本质上是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生物学领域的体现。事实上,近代的科学方法论正是以整体的认识论为前提,以科学实验为依据,从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近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等基础学科也均遵循整体方法论自觉和不自觉的指导。整体论的科学方法论总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重架构。首先,事物是整体性的。这是把事物作为整体研究的出发点。即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次,事物是运动性的。这反映出整体论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基本判断。最后,作为整体的运动是符合因果律的。譬如牛顿第一定律所阐述的,事物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将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的破坏为止。这为数学、逻辑和实证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条件。具体到法国人拉美特里的人是机器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人是一个机械的整体;这个人显然是活动的;而且人的活动具有因果性。比如,人要举起杠铃,就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另一方面,就达尔文的进化论而言,任何生物个体也被认为是一个整体。生物是运动的,包括进化类型的运动。而根据环境因的不同,生物可以进化出形态和种类的果的不同 。从这个层面来看,整体论的确代表近代科学充分地回答了关于生物的许多问题。 整体论的确立反映了近代生物学方法论对神学方法论的革命。神学的生物学方法论最终会被取代是由三个根源造成的。首先,神学方法论自身的缺陷,这是本次方法论革命发生的内在根源。简单地讲,系统的、精确的和能够被实证的生物学才是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此,当具备先进思想的方法论出现时,旧的方法论必然要被取代。其次,受十三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出现的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兴起的文化背景所影响。资产阶级的崛起,神权和王权的衰落,以及人性的自我觉醒都使得人们对原有的整个神学体系开始进行极大的反思。这也构成了神学的生物学方法论遭到抛弃的原因之一。最后,生物的神学方法论本质上是一种极其主观和强势的方法论。譬如,当在解释人类的外形为什么与其他动物不同时,神学方法论会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神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这使得人们想到一句古希腊人色诺芬尼的名言,如果牛也有上帝的话,它必然也是有角的。这种讽刺体现了主观的、臆断的方法论相对客观的、逻辑的方法论的孱弱,从而反映出近代科学水平的整体论在生物学领域扮演了推翻神学方法论的角色的理由。十分明显,整体论的意义正体现在相对神学方法论的先进性上。不仅因为整体论符合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同时也因为整体论也符合近代科学进步的社会文化的需求,更因为整体论的客观和开放性。 然而考本究源,由于生物学的整体论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论,因而也就决定了其必然也只能是一种线性的、可积的和原始的方法论。例如,整体论认为正常的心跳应该是规律的。根据个体的体质差异,健康人的心跳每分钟应该在六十五次左右。而事实上,即便是同一个健康人,其心跳次数也不可能是规律的。不仅早晨、傍晚这样的生物钟因素会影响其心跳,冬天或夏天的温度因素以及饥饿和饱腹的新陈代谢状态等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心跳的次数。这一反差体现了整体论中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不仅如此,显然还打着博物学烙印的整体论,与其说是对生物本身进行研究,不如说是大量关于生物的博物学知识的梳理和近代科学方法的简单移植。另一方面,对数学和物理学的生硬套用以及近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当时的生物学也只能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论。不得不说,生物是一种整体的观点固然正确,但缺乏更加精细的科技手段的生物学无法更多地解释生物的功能和机制,更不用说探讨生命的本质问题了。这预示整体论势必被更加先进的力量所取代。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整体论也并非经典科学范式中的方法论。首先,我们并不能在那个时代找到具有真正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当时的一个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群体可能同时是由博物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甚至是政治家和有神论者所共同组成的。例如,我们熟知的遗传学创始人孟德尔本身即是一位牧师;而牛顿坚称宇宙的第一推动来自上帝。其次,整体论也并非是当时研究生物的学者们所共同遵循的方法论,比如细胞学说。因此,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巧合的呈主流的方法论。而真正意义的整体论观点的提出要推延至 20世纪30年代。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当时的生物学是萌芽阶段的科学,当时的整体论也是一种被动的后知后觉的方法论。最后,此时的整体论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整体论。因为此时染色体学说已经诞生,这已经是明显的还原论的雏形。唯一不能让整体论被取代的原因是此时的还原论还远远不能称之为一种成熟的方法论,或者说尚不能系统地指导生物学的实践。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还原论终于摆脱整体论的束缚,进而成为一种现代主流的生物学方法论的呢? 二、还原论 还原论是生物学历史第二个重要的方法论,其萌芽于十九世纪整体论阶段的细胞学说和遗传学说,兴盛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作用一直绵延至今。当人们认识到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并不能帮助人们进入到生物学的核心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认识到过去的神学生物学方法论本身其实也带有某种整体论的影子以后,一般的本能反应是采取一个与整体论截然相反的理论。这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乃至分解到不能再分为止的方法进路 。我们称之为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其根本宗旨是把生物的功能和机制还原为物理运动和化学反应并进行研究。 还原论对生物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领域之中。 (1)生物物理学。其作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通过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物理特性等,从而阐明生物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规律。(2)生物化学。一种采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命物质进行研究的学科。其工作主要是为了探索生物的化学成分、构造及生命功能中的化学反应。生物化学不仅涉及生物总体组成的化学,也对生物组织以及细胞的化学构成做精确解析。譬如,通过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生物化学研究,从而阐述此类大分子的多重功能和生物结构的关系。(3)分子生物学。这是一门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的各种现象的分支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试图经由对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来阐明其内在的机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功能原理、癌的发生机制等。 以上现代生物学的成就中还原论的贡献居功至伟。因为如果我们不把生物还原到物理学、化学乃至分子水平,就无法发现其中所蕴含的诸多规律和现象,比如:遗传和变异。但是,与之前的整体论一样,采取这种方法论,与其说是生物学的科学共同体自发自觉所采取的策略,更不如说是整个科学界从物理学领域发端的还原论大潮的波及所致。其暗示生物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客体 ——生物本身仍然缺乏某种最为本质的联系,而并非生物学界的主观价值或集体愿望所致。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这些成果,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主要回答的是诸如怎么样的问题。譬如,生物内物质的物理运动是怎么样的?生物内的化学反应是怎么样的?生物发育的分子机制是怎么样的?如果对这类问题反思,我们会意识到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其实并没有更深入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生物会有这样的光合作用?为什么生物的神经功能要这样运作?生物为什么会产生癌症?这就导致一个很明显的反差,还原论生物学方法论对机制问题谈的很多,但是原理问题却谈得很少。 退一步讲,当人们声称一个方法论比前一个方法论更加先进是因为它能回答和解决更多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好的方法论是不是应该能够回答更复杂的原理层面的问题。因为机制问题是描述问题的表层特征,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出来的。而原理才是解决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关键,是功能机制背后的根本原因。这就好像神学方法论解释了上帝是如何造人的,比如,在一天的时间内,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来。但是,这种方法论并没有真正解释为什么神要用一天的时间造人的问题,也没有回答为什么神要按自己的形象来造人的问题。但我们发现神学方法论还是可以用神意不可测的理由挡住所有原理性的质疑。相对而言,整体论中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反而能够给出答案,这就是物竞天择和用进废退。至此,人们不禁会问,还原论是否仅仅体现了科技水平的进步,而在方法论的内核上却展示了某种倒退呢? 不得不承认,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在解决认识论原理层面问题的时候是无力的,而且不能帮助我们提出任何科学哲学意义上的关于生命的结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论著就是奥地利人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此书试图用物理和化学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 。尽管这一基本思想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但是书中的很多观点,诸如基因属于一种非周期性的晶状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等等观点,本质就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已经落后的还原论的一种体现。因为,如果生命用这种方法来还原,一直还原到分子、原子,甚至还原到量子,人们依然会问,这些微观粒子或者波动是生命本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或者至少是今天的科学界所难于普遍接受的。因此,这种研究方式注定是要犯一个公认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这种缺陷所致的不利情况在还原论兴盛的物理学领域却并未受到丝毫影响。究其根本就是因为物理学本身的方法论非常重视原理层面的建设。有史以来,物理学从来就不回避诸如原子、分子是怎么来的,最终又会转化成什么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乃至会不会有多重宇宙这样的深入到物质本质的问题。对照来看,在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中,生命的本质,乃至细胞的本质这样的基本原理的问题,却在生物学或者生命科学领域中经常地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这最终导致还原论的生物学方法论最终成为了无本之木,成为了为还原而进行方法研究的方法论。 三、新的整体论 20世纪30年代的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科学以及还原论所逐步显示出的诸多缺陷引发了第三次生物学方法论的革命即新的整体论的兴起。生物学的方法论研究至此再次回归到从整体的视角来看待生物的思路上来。所谓新的整体论就是今天系统生物学所采用的系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而系统生物学则是对生物系统组分的构成与关系、动态与发生进行研究,并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为特征的最新一代的生物学。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准备,系统生物学家已经初步奠定了关于建模、自组织和涌现等一系列基本生命问题的哲学基础 。我们之所以把今天系统生物学阶段的方法论称之为新的整体论和整体论的回归,是因为新的整体论的确与之前的整体论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同时又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新的整体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重架构。首先,事物是整体的而且是系统的和复杂的。其次,事物是运动性的而且是显示出自组织特性的。这反映出新的整体论对事物存在方式的崭新的基本判断。最后,整体的活动是具有因果性的但却是多线性的。那么,为什么新整体论可以成为超越还原论的新一代生物学方法论呢?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新的整体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和以前的整体论和还原论不同,系统生物学的新的整体论的方法论一开始就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物的原理性的定义,而之前的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方法论却始终没有对究竟什么是生命和生物做出正面的回答。新整体论认为:首先,生物是一个系统。而系统是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次,生物是一个复杂系统,即具有相当数量规模个体组成部分并复杂运动的系统。最后,生物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即具有自行演化功能的复杂系统。无论这种方法论的探索是否能够最终在未来经受长久的考验,新整体论的主张毕竟在解决原理问题层面符合了一个合格先进方法论的基本条件。 第二,新的整体论是整合了还原论的整体论,而不是单一的整体论。而之前的还原论则是一种完全背离了整体论的方法论。之所以系统生物学能够完全接纳还原论,是因为今天的系统生物学的科学共同体可以理解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而整体是部分的整体。既然生物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还原论的方法论在处理系统组成部分的关系和作用时当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新的整体论是在系统科学的多种理论、最新的生物学科技以及多重的研究进路的综合背景下的融合产物。首先,新整体论不仅包含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一代的系统科学方法论,而且涵盖了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和协同论新一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其次,新整体论不仅继承了博物生物学、实验生物学的成果,还吸收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最新科学技术。最后,新整体论不仅具有下而上的代谢和系统生理学的研究进路,而且还包括上而下的电生理学、动力学建模等学科的研究进路。至此,我们看到生物学发展到系统生物学阶段已经进入到方法论、科技手段和研究进路的极大丰富时期。而生物学新的整体论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诞生的。 今天的系统生物学所运用的新的整体论主要应用于以下六个方面 :(1)对所研究对象整体的DNA、RNA、蛋白质和一切代谢产物做精确分析和测量,以明确系统的结构和所有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2)对上述内容进行动态性的系统和精确的研究。(3)对上述内容进行计算机和数学的整合与模拟。(4)对生物系统的发育、病理、健康、肿瘤等现象做系统动态分析。(5)建立不同的系统模型来模拟生物系统。(6)运用发现和假说结合的手段,对模型和模型预设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最终达到目的和结果的统一,或者说达成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相互印证。简而言之,新的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已经在对认识论的贡献、对原有方法论的继承以及自身科学哲学的丰富完善和最新科技的吸收,乃至进路的选择方面都具备了新一代方法论的充分准备。新整体论较先前的两种方法论所做的最大程度的突破是从科学哲学理论上最终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螺旋演变。这标志着整体论、还原论到新的整体论从线性到非线性、从可积到非可积、从原始到复杂的演进。我们发现,这一特点同时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事物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但是,无论如何系统生物学毕竟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一个学科由诞生、发展到真正成熟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目前的系统生物学的新整体论的方法论仍存在哪些误区和问题,并放弃为之过早的乐观态度。事实上,系统生物学并非不存在发展的瓶颈,例如以下一些问题。系统生物学是功能和机制生物学而不是进化生物学吗?系统生物学往往是机械论的解释吗?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很好地利用模型对分子机制进行解释呢?涌现的属性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始终决不能回避的生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构成了系统生物学和新整体论生物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探讨的主题,而且也对新的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的有效性带来严重挑战。 另一方面,科学哲学的批判本能告诉我们还要小心新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其他问题,如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认识论的功能主要是研究知识的范围、前提和基础,以及研究知识需要的一般客观性。而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方法论,其服务对象必然是认识论。但是,又称为知识论的认识论本身并不是真理。既然阶段性的认识论并非真理,那么其研究道路就必然是无限反复而又螺旋上升的。 这些讨论为我们继续研究生物学方法论提供了更高级的标准。首先,生物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生物学阶段性的认识论。它并非生物学的终极认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把生物视为一种自组织的复杂系统离真理很可能还有很远的距离。因此,我们必须对目前的生物或生命的系统生物学认识论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否则,就可能对建模和实验产生延续性的问题。其次,新整体论的生物学方法论是为系统生物学的认识论服务的。它不仅会存在发展尚不成熟的问题,也同时必然会对认识论的积累和总结产生研究偏离的问题。即新整体论的方法论会对系统生物学的认识论带来错误的诱导。最后,我们还要警惕不能滑向英国人赫胥黎不可知论的观点,盲目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客观世界是无法被最终认识的,进而对生物学的研究发生信心的动摇。我们要坚持几百年来生物学的进展一定有其可取之处的判断,坚持科学进步过程中即便是负面案例也对一套理论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的判断。 毫无疑问,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而言,科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天不能解决 ,我们就仍不能坦言科学已经完全把生命本质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尽管系统生物学的新整体论的方法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科学哲学的结论。我们有理由相信生命的本质或许就蕴含在系统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必须明确的是生物学的最终目标始终都是要解决生命的本质问题。我们看到由方法论划分的三个生物学阶段分别解决了三个主要问题。整体论阶段解决了生物宏观进化的问题;还原论阶段解决了生物微观的物质基础问题;新的整体论阶段解决了生物的组成部分的构成、运动和发展的问题。尽管我们暂时仍然不能找到什么是生命本质的这类元问题的答案,但是生物学毕竟不断在向这个目标靠近。事实上,在每一个生物学范式中,在其所属的生物学方法论中往往都能找到下一个范式和下一个方法论的影子,比如整体论为新的整体论提供了框架,而还原论则为新的整体论提供了微观的科学实验技术手段;而且三次革命的推进体现出不断递进的过程揭示了只有对认识论的原理层面产生效果的方法论才是更为先进的方法论,也才可能对生命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系统生物学所采用的新整体论也正在发挥着与多个学科群的联系和互动功能。新的整体论不但对生物学,对整个科学体系,乃至社会科学体系都将可能具有不可限量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李建会.生物学方法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 Pigliucci , Massimo.Between holism and reductionism : a philosophical primer on emergence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2014 , 112(2) : 261-267. Charles Darwin.The Origin of Species .New edition.Hertfordshire :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 1998. Fardet , A. , Rock , E.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to study micronutrient and phytochemical bioavailability : From reductionism to holism .Medical Hypotheses , 2014 , 82(2) : 181-186. Erwin Schrodinger.What is Life? : With Mind and Matter and Autobiographical Sketch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12. 布杰德·F.C..系统生物学哲学基础 .孙之荣,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7-158. 林标扬.系统生物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还原论的分解之后,如何归纳和提炼?
chenhuansheng 2018-9-18 00:22
我此前在蔡运龙等主编的《地理学方法论》中看到过源于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论述。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归纳法与演绎法。对于还原论,印象不深。但是记得有分析,所谓分析就是分而析之,仍旧没有多大印象了。可见当时读书的收获应该不大。 科学网博主王震洪的这篇博文,让我对于还原论或曰“分析”,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所谓还原论,就从物质的组成或者问标题/矛盾的组成各方,逐一细分。大概有点像过去所谓的分解麻雀。把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分解,才可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不如此,外在的大问题不过是表象,不知道背后黑盒子例地具体内容,要解决问题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作者认为还原论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支撑和出发点。 我现在作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目前已经做了的工作,主要就是还原、分解。但是问题来了,一个问题或者现象,被分解的过细,你可能会偏题,偏离原来的设想和问题的初衷。比如你们来要研究这片森林,因为要了解细节而深入森林之后,你对森林里面的虫子、鸟等问题发生了兴趣,而忘记自己原来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来了。或者会出现“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我现已经发现了很多细节,很多具体的土地变化的具体过程和原因,都能够设想其发生的机理。但是,我如何总结、归纳,如何从宏观上描述这些变化的共同特征呢? 博文提出要进一步采取“整体论”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可是整体,并非细节的机械组合。我要得出的总体规律,不应该是细节的重复和堆砌。那么如何进行归纳和总结呢? 王的博文里面,只是提到了基于整体论思路如何看问题。但是怎么从还原论过渡到整体论呢?没有说清楚。 刚才顺便查了一些讨论地理学方法或者方法论的文章。除了笼而统之地谈论方法论、不接地气外,就谈论具体的指标和分解方法,过于具体了。 看来这是一个问题。 此外,王的博文中,提到中国当前的教育,空谈知识,不教发现知识的具体方法和思维过程。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王的博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702do=blogid=1135203
个人分类: 农牧交错带|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
热度 4 王震洪 2018-9-17 00:15
科学研究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 一个是还原论,另一个是整体论。 关于还原论。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没有长足发展,近现代自然科学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还原论没有成为认识世界的主要思维模式。 还原论或还原主义(英语: Reductionism ),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可追溯久远,但 “ 还原论 ” 却来自 1951 年美国逻辑哲学学家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此后,还原论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扩张。 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 。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工作者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模式推动的。如,化学的发展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生物是由有机、无机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化学元素构成,化学元素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中子和质子都由夸克组成;电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夸克被认为是由超弦构成。另外还有上帝粒子、中微子、轻子等。从中子和质子向下分的物质的性质研究主要是物理学研究的范畴。还原论的推动,在化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图 1 )。 图1 但是宏观的物理研究的发展也遵循还原论。如刚体(滑坡、工程体、运载工具等)运动的规律的分析。刚体运动是一个物质运动现象,这个现象由不同的过程控制或描述,包括重力、摩擦力、速度、反作用力、动能、动量、时间等亚过程或现象,这些亚过程又可细分决定它们的过程或现象。还原论的推动,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成了物理学中的里程碑。 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也受还原论推动。如人体由不同的功能器官如眼睛、鼻子、手、脚、心、肺等构成,这些器官又由功能细胞构成,骨细胞、肌细胞等,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膜、质、核又由蛋白质、脂肪、核酸、糖类等构成,这些有机物又由元素构成,元素又由原子构成 ……. 。最后,生物的基本构成和土壤、岩石是类似的,归于大同(只不过生物属性发生在一定水平的组织层次上)。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受还原论的影响。 古代人们对社会的理解都是懵懵懂懂的,社会就是社会,就是很多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有不同联系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对原始的印第安人社会、美国社会的研究, 于 1877 年发表《古代社会》一书,提出家庭进化理论,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学说。马克思对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雏形也做了一定描述;之后恩格斯系统提出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不断递进发展的理论,包括这些社会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矛盾,把不同社会内部的细节和运行暴露或还原在众人面前。 1845 年,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这个哲学概念;恩格斯认为“实践”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主题。而“实践”就是还原论的具体行动。当你看到一个现象或一个事物,你不了解时,需主动去实践,如接触、调查、分析,把这个物质或现象进行“解剖”,最后总结出规律。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去理解”(恩格斯)。毛泽东同志是社会实践的大师,他对当时的社会整体和形势有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是通过实践,即调查研究和分析得来的,这个过程就是还原过程,最后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社会实践的伟大产物,在分析问题时,字里行间闪耀着还原论的光辉。 尽管还原论来源于西方,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有还原论思想的萌芽。 易学(周易)把世界的物质归为金、木、水、火、土五类,用五类物质解释世界的本源,预测世界的变化(图 2 ),这是很直观的理论体系;先秦时期出现的二十四节气也是还原论的著名产物,把一年这个整体的季节时令变化用分解的二十四节气来定义(图 3 )。古代中国发现金、银、铜和铁,并提炼和制造出器俱都比西方早500年以上。 这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图2 图3 然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秦朝之后就被中断了。 主要是诸子百家对社会的影响让位于儒学,那种追根究底的还原论思潮没有得到应有发展。儒家主要倡导礼,义,仁,智,信、恕、忠 7 个信条,采用整体论、明理和思辨的思维方式对待事物,达到人生至善。明理主要是学习(常常是背诵)使人达到知书达理,思辨讲究纯理论的思考和逻辑推导,悟出事物间辨证关系。儒学对人的塑造和国家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缺乏实践的重视,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还原精神。这决定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和大师牛顿、门捷列夫、爱因斯坦等没有诞生于中国。而这些大师可以说是还原论的忠实实践者。 目前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受传统的影响,在教学中知识的东西传授太多,而获得这些知识的思维方式、实践方法和历史过程,讲授得太少,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养成具有对待事物无穷的还原精神或科学精神。 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 )教材编写从小学到大学,主要讲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知识间的关系,而这些知识在历史中的创新过程、实践过程没有讲述,为了应付考试,常常为学生增加知识的参考资料,难于调动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 2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没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教材、读物,而科学思维和精神直到博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培养,如自然辩证法课程,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培养,研究生阶段对养成科学思维和精神已经有点晚; 3 )在大学,一些比较庞杂的通识课程较多,占用时间,而与专业有关的思维方法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本专业发展史课程,如本专业科学家提出理论、建立公式、重要发现的创新史没有设立。 关于整体论。 整体论也 称 “ 克分子论 ” ,是 E.C. 托尔曼划分的一种行为理论。指研究整体行为的理论。把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行为分解为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研究。如研究 “ 走 ” 这一行为时,不是分别研究腿部各块肌肉的运动,而是把这些肌肉运动看成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完整行为来研究。与之相对立的理论是还原论。 整体论对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还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得到的零散资料,用系统的、整体的思想来看待,通过总结和归纳,掌握整体的特性和规律。但是科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原论,只有不断的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还原,才可能有素材进行归纳。 科学大师钱学森提出系统工程理论,对“两弹一星”科学工程的系统管理,就是一种成功的整体论实践。 在日常工作中,去开展一些调查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写个总结,这个总结就是整体论思维的体现,去调查就是还原论的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工作作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学风,就是还原论走向整体论的具体方式。 整体论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三个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其他两个是辨证思维和直觉思维)。 中国主要思想家老子、孔子、王阳明等,对待事物和社会,其思维方式主要是整体论、辨证思维和直觉思维。如《道德经》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认识,是从整体的观点来阐释的。孔子教书育人,是通过上述 7 个信条的整体培养来实现的。王阳明的心学通过思考、观察、交流,参透整体的人和事,并没有通过实验心理学,认识心理的不同变化。 中医的发展也是遵从整体论的思维模式。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理论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图 4 )。这些学说都是长期对人体的整体观察、治疗、总结的基础上建立的。如号脉、面色、身体表现、饮食等了解人体,并给药。没有还原论思想支持下建立的解剖医学,认识身体的结构;通过实验医学的检测结果,认识病因。中医常常被人诟病不是科学,主要是古代没有还原论指导下的微观实证研究,主要是治病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图4
个人分类: 作品|14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16)
罗非 2013-1-3 11:43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16)
大潮的回落 好吧,凡升起的必会落下,而我们人类已经在这种“落下”之中受苦很久了。在过去的 50 年中,被神化了的技术已经产生了难以想象的负面反响。 在沃尔特·迪斯尼的《鬼马狂想曲》中,米老鼠扮演了巫师学徒的角色,它试图重现巫师的魔法,但它即没有它老师的知识,也没有它老师的智慧。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因为米奇无法控制它所释放的力量。与此类似,现代文明已经激活了技术的力量,但却以某种受限的米老鼠般的意识在操纵它。其结果就是,同样是那个曾经给了我们青霉素、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开心手术的基于物质的医学——没有了与之相当的对不可见界的了解——已经成为西方世界中高居首位的致死原因。 在一场将科学唯物论文化资本化的最后的努力中,投机资本家们说服了科学家和公众,投资于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这个计划最初设计的目的是识别全部的 150000 种基因并给它们都申请专利保护,这个数目是新达尔文学派分子生物学家在理论推演中认为创造人类所必须的基因数。 然而,于 2001 年完成的 HGP 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只有大约 23000 种基因。那遗失的 125000 种基因显而易见地说明,新达尔文学派对某种由基因编码的生物学的信仰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药卫生系统,再加上后文将要述及的其他基本错误见解,已经限制了医药卫生的进步,并且应当对对抗性医学那不断下降的效能和日益增长的开支承担直接的责任。公众对当前对抗性医学之现状的不满反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近半数的美国人口曾经通过替代医学模式寻求过治疗。 有趣的是,大多数替代治疗实践都强调不可见的能量场在塑造人生特征中的作用。下页上的图显示了文明开始远离唯物论,走向与不可见资源界,亦即精神界的平衡的倾向。 图 3-10. 人类基因组计划尽管身为物质的努力,却是主流范式向平衡点回移中的关键点。 为了取代那种关于基因是我们命运主宰的错误信仰,一项新的科学诞生了。超遗传学这门前沿科学认为,一个有机体的生物学和基因活动直接受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超遗传学科学显示,我们不仅不是我们自己基因的牺牲品,而且还拥有控制自己的生物学,并成为自己命运主宰的力量。 坏消息当中的好消息是,社会的进化之旅正在快速地返回那个强大的中点,而且来得正是时候。每一天都会给我们上一堂新课,显示我们那不平衡的唯物论成见正在怎样地威胁着这个行星上的生命。幸运的是,我们好像正处于一条加速的学习曲线上。但是,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运动超越那条过山车般的正弦曲线,我们必须变得完全地有意识,并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并不是更强烈的精神 - 物质两极分化,而是和谐的整合。 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复苏,特别是对狂喜和其他来自天外的奖赏的痴迷,似乎预示着有一种集体共识,即我们人类正在愚蠢地全速 (fool speed ahead ,与 full speed ahead ,即全速前进谐音——译者注 ) 沿着毁灭之路前进。现在不论是身披黑袍的牧师们还是身穿白衣的科学家们都帮不了我们——至少在现存信仰体系的限度内不行。一神论和科学主义在本质上都切断了人类和自然的联系。宗教原教旨主义认为人类高居其余生物之上,而不是生物界中的一部分。科学唯物论则告诉我们,所谓生命的神奇只不过是基因骰子随机乱丢所导致的意外事件。 故事背后的故事 你是不是开始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某种新的故事了?那些旧故事一直让我们无能为力,必须听任谁的摆布,这摆布要么来自遥远的神,要么来自随机的基因事件。他们不仅没有开启我们的前进之旅,反而偷走了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其所用的手法就是在人群当中制造两极分化,迫使我们接受那种难以立足的位置。我们难道还要再次脱轨吗?还是说,我们会培养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允许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当进化之路再次把文明引到那个强大的、平衡精神性与物质性的中点时,迈出跨越性的一步呢? 图 3-11. 随着整体论,亦即所预言的即将发生的自发进化之产物的出现,主流范式会再次在精神与物质之间达成平衡, 在一个过时的陈旧模式不断地给二元性之间的斗争加油的年代,有智慧的人会记住量子物理学家们教给我们的关于物理存在的本质:在每个粒子背后,都有一个场在告诉粒子该做什么。正如本真论者和自然神论者了解精神和物质必须完全共存一样,我们正面临一场挑战,要求我们超越非此即彼,接受相容共存。正如那些啤酒广告所说的:绝佳美味 和 不占胃口。精神 和 物质。波 和粒子 。还有你 和 我 和 其他所有的人。 想一想生命的故事本身。生命就是在中点,或者说零点进入存在的,在那里能量波和物质粒子都完全在场。数十亿年来,来自太阳的能量都在轰击着构成 母星 ,也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的物质粒子。来自这些光波的能量通过某种称为 光能合成 (photosynthesis) 的过程融合到地球的无机化学物中。光波与化学颗粒的融合产生了 有机化学 ,即活的有机体的化学成分。通过 光能合成 ,阳光中的能量给了不活泼的物质以生命。因此,生命的确始于来自天空的光与地球上的物理物质的融合!现在,你能明白美洲土著本真论者是怎样产生天空父亲和大地母亲的概念的了吗? 通过与此相似的方式,本质上设计出来就是作为递送基因之手段的精子细胞,它携带的只有讯息。从这种性能上看,精子的功能等同于波,它与母亲的卵中的物质融合。再一次地,在宇宙那惊人的自相似模式整合之网中,生命被创造出来了。从讯息与物质当中生起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它不可能单纯地通过把卵和精子作为两个分别的实体加以研究来预测。是否有可能,通过整合相互对立的精神和物质,能量和粒子,雄性和雌性,我们可以创造一种你前所未见的新兴的人类社会,它所表达的一切单凭研究我们的现有和现状完全无法预测? 这种关于一个新兴人类的观念可能看起来像是天上的馅饼般的理想,但是想想其它的可能性吧。我们已经被逼到了要么进化、要么死亡的境地。你宁愿要哪一种呢?而且,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二部分, 启示录中的四种错觉 中将要看到的,我们个人的选择对我们的现实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迄今所能想象。作为结果,我们宁愿选择的东西很可能实际上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命运。 与我们自然神论祖先不同的是,我们眼前所面临的不是与某个外部世界的国王之间的战争,而是与我们自己内部意识和下意识当中各种局限的战争,与我们那扭曲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潜能的错误见解之间的战争。我们正在与敌人开战,这敌人是我们自己图像化出来的恐惧,还有我们习惯性地对那些甚至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的东西的防卫。可悲的笑话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被那些过去曾经生活过的人的信仰和局限所“遥控”,而我们自己甚至不知道这一点! 在训练大象宝宝时,人们把它的腿用粗壮的绳索绑在木桩上。不论象宝宝多么用力,挣扎多久,木桩都纹丝不动。小象最终把绳索和某种全能的、不可动摇的力量联系到了一起。在大象成年之后,只要在它的腿上缠一圈绳子,就能让它停在原地不动。因为它已经屈从于绳子的全能性了。尽管成年大象有力量挣断任何一根绳索,或者连根拔起几乎任何一棵木桩,但它从少年时代的过往编程中所获得的对局限的信仰,让这头大象纹丝不动而且温顺驯服。 受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可能会问:“究竟是哪些故事和信仰让我们下意识地被套牢、剥夺了力量而且拉住了后腿,以至于无法展现我们真正的能力?我们是被关于原罪或者无意义宇宙的不加质疑的信仰所局限了吗?尽管我们都有道德导向,但我们暗地里是否在害怕,或许强权就是公理?我们是否已经顺从于那种无处不在的信仰,即永远都会有战争和贫穷,那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好吧,把这些想法告诉圣雄甘地,或者马丁·路德·金,或者,更好一点,告诉华盛顿、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因为,正如我们将在下一章中所见的,美国诸位建国之父们那未竟的事业,很可能掌握着我们通向下一个进化阶段的钥匙。 正如他们在他们称之为“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一样,或许现在真正需要的是某种升级版的自然法则,通过这个法则,我们可以依照我们更高等的本性——作为大地母亲身上的众多细胞,同时也在无尽宇宙的精神能量之中——而生活。 这种新的方向可能是我们重归伊甸园的门票,但这一次,我们会作为有意识的园丁回归,共同创造前所未有的更美丽、功能更完善、表达更多爱的人生。
个人分类: 科普|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经科学杂谈8:整体论和定位论之争
热度 3 jingpeng 2012-11-4 11:34
神经科学杂谈8:整体论和定位论之争
人在思维的时候,到底是脑的整体在活动,还是特定的局部活动?这就是整体论(Holism)和定位论(Localism)之争,这个问题从神经科学起源开始,一直到现在,还有争议,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这个表述不严谨,但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类似于脑的某个部分是否对应特定的功能? 从粗略的神经科学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定位论越来越占优势,但正确答案却似乎是两者的统一。有点像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最后搞了个波粒二象性,看来“和谐”才是王道阿。 心之官则思 。起初,大家都以为心理活动是在心脏,心脏就那么一块,也算典型的整体论了。作为证据之一,我们至今还在用“心”来表示思维和情感活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而且鄙视工匠和实验研究,我们就没有深究,一直保持了这个观念,直到明朝的李时珍(可算半个实验家了)指出脑为元神之府。西方人开始也这么认为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认识?这应该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猜测是(1)心脏是生命的要害部位。打仗或者打架的时候,只要把心脏刺破了,这个人是必死无疑。(2)心脏是血液汇集之地,但古人对血液的功能是不知道的,很容易认为思维的活动对应着血液的流动。 脑的崛起 。第一个提出脑是心智之源的是“伟大的希波克拉底”(古希腊人都这么称颂他)。 希波克拉底和李时珍一样,也是一个医生,看来上天注定这是要被医生发现的。希波克拉底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和“医学哲学之父”,他最有名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据说全世界的医生入职的时候都要宣读他的誓言(不知道我们学校同济医学院是不是保留了这个传统~~)。因为职业关系,他接触了很多病人,能发现脑损伤和心智毛病的关联,他甚至发现了脑的对侧连接!下面引用一段他的话,证明和称颂他的发现,我们的饭碗都靠他了。 人们应当认识到:我们的愉悦、欢乐、笑声和诙谐都来(源)自脑,而且仅仅来(源)自脑;还有我们的忧愁、痛苦、流涕和哭泣。特别是,我们用脑来思考,看和听,用脑来辨别丑陋和美丽,善和恶,欢乐与不快。 正是脑,它使我们变得疯疯癫癫,语无伦次,使得我们恐惧和担惊受怕。脑使我们失眠,发生不合时宜的错误、无端的焦虑、神志恍惚,使我们行动诡谲。当脑处于病态,并且变得特别热、潮湿或干燥时,或者是它遭遇到不相适应的非自然影响时,许多病痛便发生了,它们都来自于脑。发疯是因为脑变潮湿,当脑变得异常潮湿时,它不得不移动一下,它一移动,听和视都不安稳了;所以我们有时会听到或看到什么东西,而另一些时候却听到或看到另一些东西,我们的舌头就讲出了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当脑平静时,人又可正常地思维了。 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脑在人体内具有最大的力量。 脑的分区 。认识到脑是心智之源,仍然是把脑看成一个整体,整体论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直到人们认识到脑里的不同部位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不同,才真正进入了脑科学的时代。最先发现区域差异的似乎是布洛卡(Broca) ,在19世纪60年代,他仔细跟踪研究了一位有语言障碍的病人,在他死后对脑做了解剖,发现第三额叶回后部的一个小区域有损伤 。后面紧跟着发现了一些脑区,对应不同的思维或者语言障碍。这是在功能上发现差异,再检查出对应的脑区位置,功能对应脑位置的观念逐渐普及,还出现过颅相学流行的闹剧,这是另一个故事。同样在19世纪60年代,出生了一位重要人物Franz Nissl,他发明了一种染色方法,可以把脑组织里的细胞全部染到 ,传说这项工作是他本科的时候做的~~。把脑切成薄片,可以用这种方法清晰地展现出脑的细胞构筑结构。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个集大成者Brodman,他用Nissl染色系统性地研究了脑的构筑结构,提出了一个分区体系,把脑分成了52个区,这种分区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他的这项工作也延续到现在,还没做完,目前已经发展到多样本,多种染色和成像模式,建立概率图谱进行定量分区了,最近进展详见文献 。只要你能在这里面再找到一点特别的地方,分一个子区,就是重要的进展,前几年就有个中国人提了一个新分区,具体文献忘了~~ 网状结构和神经元学说的争论 。1839年,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了细胞学说,被誉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之一。他认为所有生物体有基本的结构单元,就是细胞,这个学说很快被普遍接受,但对于脑的结构,却出现了疑惑。当时已经发现了突起的纤维结构,但对于这些突起是连结成紧密的网络,还是归属与单个细胞,出现了巨大的争议,实际上还是整体论和定位论争议的具体表现。这个争议的核心人物就是高尔基和卡哈,这两哥们一直到领诺贝尔奖的时候,还在吵架 。高尔基把自己的厨房改造成了实验室,没事就鼓捣点试剂,配着玩。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地(原理至今不清楚),他把硝酸银和重铬酸钾混合,制备出重铬酸银,把脑片丢进去浸染,再洗脱,放到显微镜里看看,居然就看到了一个个神经元,连接出突起。就这样儿,他发明了著名的Golgi染色法,这是人类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一个神经元的长什么样 ,我们最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基于这个方法 。按正常的思路,高尔基应该会认为脑是由一个个独立的神经元构成的,为什么他反而会支持网络结构学说呢?文献 给了个理由,他对光学原理理解不够~~他用的显微镜是有色差干扰的,突起分叉的细微连接看不太清,后来才出来消色差物镜(坑爹~~)。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有观察不细致的主观因素,或者高某人视力不太好~~。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或许是高某人懂的太多了,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受血管结构的影响,认为神经像血管一样,是连结成网状的。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笛卡尔,他画了个图,表示人脑里流出思维的液体,控制手臂,就像血液流动一样。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也自然影响到了高尔基。而卡哈就不同,这哥们从小就喜欢恶作剧,比较叛逆。他还有个先天优势,就是喜欢画画,小时候是梦想当画家的(像希特勒~~)。另外可能还有个“优势”,他是西班牙人!他自然说西班牙语,和那些讲英语的人是交流比较少的,他自己搞了个杂志,自己做的东西就发表在自己的杂志上。刚开始,主流学界关注很少,因此,不太容易受到主流认识的干扰!最后,最关键的,当然还是要归功于他的细心观察和详细描述,事实胜于雄辩,最后他赢了。卡哈的很多认识是非常超前的,不断地被后续的研究检验,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在神经科学界的声望非常高。所以,卡哈的声望不能用成王败寇来解释,还是归功于他的细致观察和尊重事实。网络结构理论彻底地输了,神经元学说取得了完美的胜利,实际上也是把神经系统做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一个个神经元成了独立的单元,是定位论相对于整体论的一次完美胜利。 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的四大要点 : 1、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单位,神经元是一个独立实体; 2、树突和轴突自神经细胞胞体伸展而出;神经细胞胞体负责支持与营养; 3、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自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一般是单向的; 4、神经细胞之间存在生理不连续;神经冲动可以单向跨越这些不连续,并在神经元之间进行级联传导。 功能单元的争论 。卡哈提出神经元学说,标志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开端,人们从关注脑,很快进入神经元的世界。电子显微镜发明后,很快直观地看到了卡哈预测的突触结构,把神经元学说置入无可争议的明确地位。神经元被认为是脑的结构单元,其各种电、化学活动也被逐渐明确,其中包括重要的动作电位和突触长时程抑制等。但大部分神经科学家并没有把神经元当成功能单元,主流仍然是说神经网络或者神经回路在行使功能。典型的就是Hebb的细胞集合假说,在博文《 神经科学杂谈2: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神经科学解释 》有介绍,以及克里克提的"动态核心"假说 。俺明天去苏州参加一个冷泉港的神经科学会议,主题就还是神经回路,也说明神经回路和功能结构联系的认可程度。单个神经元已经玩的很透了,但仍然无法解释一些功能现象。在回路学说里,典型的就是有人认为功能柱是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例子很明显,就是人、猴子和猫的视觉皮层上,有柱状或者条带状的功能相似区,这些区域的垂直方向的神经元响应是类似的,具体的介绍见博文《 神经科学杂谈5:大脑的CPU--新皮质的架构 》。当然也有人反对 ,因为并不是皮层的所有区域都发现有功能柱结构,大部分发现都在感觉和运动皮层。就有人提出微小柱(minicolumn)的概念 ,认为功能柱可以小到只有一列细胞!总之,功能柱连是否普遍存在都还是有很大争议的 。但有人走的更远,提出单个神经元也有特定功能!可以说是把定位论提到了极致。典型的就是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和识别人脸的单个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在人或者猴子做模仿动作的时候,这个神经元就会兴奋,包括在想象着模仿的时候,也会兴奋 。这可能意味着你想象着做某事,和你实际训练是有类似效果的!有nature的文章 ,发现单个神经元,只在看到某个人脸的时候,才会兴奋 !也有人反对,发现是一群神经元识别人脸 。目前,这些单个神经元的定位论应该还是算非主流吧。和卡哈当年类似,他的神经元学说当年也是非主流,最后咸鱼翻身,现在是板上钉钉,无人撼动了。 整体和定位的调和 。从直觉上,我个人还是认同主流的看法,特别是克里克的“动态核心”假说 。这哥们非常聪明,猜的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都中奖了,当然这不能作为直接支持证据。这个理论综合了神经元个体和网络层次,可以说是有机的调和,是一个比较“和谐”的理论。神经元之间有抑制有兴奋,会在回路上达到一个平衡,一个神经元兴奋,经过回路传输后,会作用于自身,有点像自激振荡,由此进入一个混沌的状态。回路之间是有竞争关系的,最终只有一个回路能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大脑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思维核心,而是在回路间不断的切换。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意识在一个时刻,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或者一个感官上面。我个人觉得这种理论非常合理,单个神经元的功能只能算是特例。希望我这个宝没有压错~~ 希波克拉底 参考资料: 【1】Harnish R M. Minds, brains, computers: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2.(中文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2】Schoonover C E. Portraits of the Mind: Visualizing the Brain from Antiquity to the 21st Century . Abrams, 2010. 【3】 布洛卡区,百度百科 【4】Paul C A, Beltz B, Berger-Sweeney J. The Nissl Stain: A Stain for Cell Bodies in Brain Sections . 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 2008, 2008(9): pdb.prot4805. 【5】Zilles K, Amunts K. Centenary of Brodmann’s map—conception and fate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0, 11(2): 139–145. 【6】Li A, Gong H, Zhang B, et al. 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 to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atlas of the mouse brain . Science, 2010, 330(6009): 1404. 【7】赵承渊, 医学诺贝尔之路(1906):颁奖典礼上的争论 【8】Watson C, Paxinos G, Puelles L. The Mouse Nervous System . 第1版. Academic Press, 2011. 【9】Buxhoeveden D P, Casanova M F. The minicolumn hypothesis in neuroscience . Brain, 2002, 125(5): 935 –951. 【10】Rakic P. Confusing cortical column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34): 12099 –12100. 【11】Horton J C, Adams D L. The cortical column: a structure without a function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360(1456): 837. 【12】克里克, 汪云九 译.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13】 How the Brain Processes Faces: Neural System Responsible for Face Recognition Discovered , science daily, 2011 【14】Facial recognition by single neurons 【15】Leopold D A, Bondar I V, Giese M A. Norm-based face encoding by single neurons in the monkey inferotemporal cortex . Nature, 2006, 442(7102): 572–575. 【16】Iacaboni M. The mirror neuron revolution: Explaining what makes humans social .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2008, 1. --- 两个神经科学历史简介,生动简洁 History of Neuroscience http://www.columbia.edu/cu/psychology/courses/1010/mangels/neuro/history/history.html Milestones in Neuroscience Research http://faculty.washington.edu/chudler/hist.html
个人分类: 科学-脑|720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美美与共——中西医的融合
hjf306 2010-12-13 19:52
费伦 堂叔费孝通已仙逝五周年,今年又是他老 100 周年诞辰期 ,此时此刻难以抑制对他的思念、感激之情。可以说我退休后从事 经络物质基础的探索和研究 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是他老人家的 自觉文化 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十六箴言影响着我,是他辞世前的十多年中,对我经络研究工作的精神支持,不断激励着我前进。 我原是复旦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长期从事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分子结构与分子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涵盖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术领域。 1989 年 10 月,一个偶然的原因使我卷入到一场科技界高层关于 经络有没有物质基础? 的争论中去了。我出于对数千年传承下来的这份极其珍贵的中医学遗产的热爱和尊重,据理力争。 1993 年底,在我行将退休之前(时年 63 岁),获得了 4 万元的年度研究经费,我运用多年的学术积累,以及复旦大学、中科院等先进的实验条件,开始了对 经络的物质基础 的探索。并于 1994 年 4 月 8 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获得了三项突破性的发现。 时隔二年, 1996 年 2 月,国家科委决定召开一次《香山科学讨论会》,专题讨论经络的研究,并指定我作主题发言,介绍我关于经络物质基础的三项突破性的发现。这一年的 4 月,我去看望孝通叔时,将此消息告诉了他,不想他老随即说: 我也要去参加 。我反问: 您是搞社会学的,怎么也对中医感兴趣? 他立即解释说 我当初考入清华时,是读医的,后来发现学医,将来只能医一个个病人,医不了社会弊病,才转入吴文藻主办的社会学系,所以我对生物学、医学也懂一点的 。但当时我仍不解他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会议。 1996 年 11 月 14 日,以《经络研究的进展与未来》为题的第 65 次香山科学讨论会,如期在香山饭店召开,孝通叔也准时到会。由于他是人大副委员长,会议执行主席张存浩教授(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请他老人家首先发言,他老讲了一席至今令我难忘的话语: 60 年前我曾经是学生物学的, 30 年前又学习过体质人类学。我了解到经络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新进展,我认为很有启发,我正在考虑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之中,使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和实践经验,有很多包含在传统医学中,如何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说明这一行之有效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是摆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前的历史使命 。最后他老还高瞻远瞩地指出: 希望到 21 世纪时,中西医能融合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 。孝通叔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头,为我其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从那次香山会议后,至今又度过了十四个年头,我可以向他老人家告慰的是:在这前后十七年中,我们在当时徐匡迪市长支持下成立的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 这个多学科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经络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和探索,又有了多项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初步揭示出了 经络 这个抽象概念的实质。可以明确地说:中医所指的 经络 ,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网络系统,它至少是由七种生理网络系统交叉构成。穴位是这些网络交叉的节点,穴位下特异性地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铜等多种元素,以及肥大细胞等。这七个网络是:胶原纤维网络、多糖 - 水凝胶网络、组织液网络、淋巴网络、血管网络、神经网络和内分泌网络等,所谓 经络现象 至少是由这七种网络交叉作用产生的综合性现象。这些发现证实了经络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意义,使我们有可能逐层地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找到了孝通叔提出的,实现 如何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说明这一行之有效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是摆在我们这个时代面前的历史使命 的探索道路。 经络复杂网络的发现,形象地反映出东方哲学的整体性认知思维模式与西方哲学的还原论认知思维模式的差别,实际上中西医之间隔阂,是由于东西方两种思维方法和认知角度上的不同产生的。中医习惯于对复杂体系表现出来的种种宏观现象,归纳、总结出其中的宏观的运动规律。西方科学则是沿着牛顿开创的还原论思维方法发展起来的,它是将客观世界的复杂体系分解成各个学科,通过学科分工,让专家运用实证方法,各自去探索研究某单一学科中的各种细节。但西方还原论的思维方法,目前也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局限性,由于过细的科学分工,每个专家的认知范围都相对较窄,见木不见林。在处理复杂体系的问题时,就显得无能为力,或因产生片面性,导致失误。例如西医的肾病专家认为,因肾功能衰竭引发的尿毒症,是不可逆转的,只能采取节食的办法消极地延缓患者的生命。而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病的病根在肝,由于肝功能的衰退,大量的代谢产物无法在肝脏内被彻底酶解,从而把这些未被酶解掉的代谢产物直接转移到肾脏内,从而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实际上肾是肝功能衰退的受害者。但在目前的西医分工中,肾和肝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科,互不联系,更不可能协同治疗了。我们通过对中医脏腑相生相克的理解,对慢性肾小球炎症患者的肝、脾、肾和心脏,进行综合性的针灸治疗。在坚持正常饮食的条件下,仅三个月,就使患者的肌酐指标明显下降,从而打破了 不可逆转 的定论。 实践证明,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医对生理、病理方面的认知,是值得给予重视和发扬的,中医与西医不仅不是互不相容,而是互补的。如果 中西医能融合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 而 美美与共 ,则将使 21 世纪的 现代医学 获得一个质的蜕变和更大的发展而造福人类,将是孝通叔提倡 美美与共 的极好范例。 近四年来,我从经络、中医的研究,延伸到对 整体性科学 的研究,对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诺贝尔奖的 耗散结构理论 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我认为:细胞(或许还有更小的)、人体、社会、国家、国际关系、地球生态、宇宙,都是互相 套叠 (哲学名词)的大大小小的耗散结构,较小的耗散结构是被较大耗散结构逐层包围着的,我们的客观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各个耗散结构都无法孤立地独立生存,后者成为前者的外环境,各个耗散结构为维持其自身的稳定性,其进行新陈代谢过程所需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必须从其外环境中摄取,并把代谢废物排出至外环境中。因此耗散结构之间存在着各种中国文化称之为 阴阳 的、互相协调的动态平衡,和互相依存关系,表现为 和谐 。因此处理任何问题时,都必须从整体性着眼,顾及到各个方面,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和谐 。如果像癌细胞那样只顾自己,恣意地在耗散结构内部生长,则整体性的 和谐 动态平衡就被破坏掉了,这个癌组织自身将随同耗散结构一起灭亡。 实际上,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应该虚心地承认: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还是极其肤浅的。体现为东方哲学的中国文化,在整体性思维方法及其相关理论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果能与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孝通叔十六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思想境界,就能更客观地指引我们深入地去探索、去研究这个复杂的世界,不断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矛盾,逐步实现 和谐 社会、 和谐 世界的终极目标。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9d16b0100k105.html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0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价值在于整体——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37)
newniu 2010-10-27 23:45
200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由美国在野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获得。由于他一直不被主流经济派别所喜欢,因此我称他为在野经济学家,类似于政治生活中的在野党,也不招执政党所喜欢。克鲁格曼在研究贫富差距时,曾经提到一类现象企业CEO成了摇滚明星。在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公司没有觉得一位著名的,有魅力的CEO多么重要,CEO也很少登上商业杂志的封面。可自从80年代以来,CEO却变成了跳来跳去的摇滚明星。他们的薪水也像摇滚明星一样直线上升。 为什么有人愿意给CEO这么多的薪水?许多产业研究发现,企业组织要达到卓越的成功,背后往往有一个重理想的领导者,他的理想特质会对企业和产业造成强大的影响。用简单一点的话说,CEO能把企业组织捏成高效率的整体。越有水平的CEO,拿捏水平越高,企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多。CEO的高薪水即自然、又合理。同样一个企业,人员相同、资产相同、技术相同,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获得高额利润?根源在CEO身上。 CEO为什么能实现成功领导?简单回答是CEO水平决定一切,深一些的答案则是CEO能否有效发挥出企业整体能力。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整体性,而不能从单项加和来看。这种认识方法与一般的认识方式并不相同,我们先从最简单开始。 从前,有几兄弟,常常吵架。一天,他们的父亲感觉自己不行了,十分担心死后儿子们互相打架。在某天吃过晚饭,父亲把儿子们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说: 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几兄弟都折了折,谁也折不断。父亲把这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这次,他们一折就断了。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折不断。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断了。以后,你们再吵架,就会像单个筷子一样,会被外人轻松打败。如果你们团结在一起,像一把筷子一样,没有人会欺负你们。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断。这篇寓言告诉了人们要团结,同时也说明了整体性问题。在竞争的环境中,团结十分重要。 整体性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整体性思维来自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易经》等著作里已经用整体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上世纪中期,奥地利人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整体性思维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贝塔朗菲作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他认为分而治之无法解释生物中的各种现象,必须从整体来看待。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把事情分拆开来,一个个分析,然后把结果做个加和。显然,这种思维并不适合生物系统。我们不可能首先分析半匹马,也不可能分析某条马腿。我们只能从一匹马、一群马作为研究的开始起点,分析生存的环境和身体结构。因此、在生物领域,采用整体性思维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 在经济领域,则经历了一个奇特的过程。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这即是采用整体性思维的一个例子。在此之后,经济学的研究像现代科学一样慢慢陷入分而治之的境地。人们喜欢低头拉车,忘记了抬头看一看远方。许多经济研究者并不是去研究经济现象,而是研究数学、计算机。在亚当斯密之后,300年过去了,我们又不得不返回整体。现在,许多人对此还非常陌生,不过,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人正在采用整体性思维来解释问题,比如巴菲特、郎咸平等人,另外有一些人开始采用正反馈和负反馈来研讨经济,如韩德强等。这些人的成功标志着整体性思维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正反馈和负反馈可以看作整体性解决问题的初级阶段。什么是反馈方法?简单说,反馈法即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问题过于复杂或者信息不全,不可能一开始就给出详细的解决步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采用反馈技术。市场经济即是一个反馈经济,企业生产要分析价格和需求。反馈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反馈,为什么要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描述了系统的运转过程,如果有理工科背景,理解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容易。然而只有反馈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整体性。反馈描述了系统运转过程,但他没有给出价值和价格问题。我们必须利用整体性来理解这一切。在市场中,企业之间充满了角力,力量大小决定了利益分配。力量大小由什么来决定?天时、地利、人和数千年来被人们所公认的标准。当企业做得好,获利高,价值大;否则是获利小,价值低。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近二三十年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它们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也不过十几,二十年时间。他们的财富来得十分奇怪。从表面上,只是从外面请了几个大学生,买了几把椅子和桌子,加上几台最新的电脑设备,几乎是默默无闻。在几年时间内到股票市场上市,股价不断上窜,不多长时间,人人都成亿万富翁。奶牛吃得是草,挤得是白色的奶;这些公司吞下的是草,搬出来的是黄色的金子和亮晶晶的钻石。此类公司比如像微软、Intel、Oracle、Google等。 前一些时候,微软对盗版问题采取了一项强制措施,国内一些使用盗版微软软件的用户电脑桌面每隔一个小时,就变成带有反盗版标识的全黑色。另外,在使用 OFFICE软件时,凡是没有授权的软件用户也会不间断地接收到来自微软反盗版的提醒。在此事件中,微软走到了风口浪尖,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微软是一个市值超2000亿美金的恐龙企业,不过他成立的时间并不长,1975年成立,到现在也不过三十年多一点。大名鼎鼎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就是微软的重要创始人。微软在短期能成功,依赖于他的经营创新,它颠覆多条企业界的经典哲学。微软是第一家以软件为主业的企业。1981年起,他开始为IBM的 PC机做配套。在硬件昂贵,软件稀少的年代,大家并不认可软件的价值,否则IBM也不会让微软随便搭车。 微软就如它的名字,没有硬通货,靠得是软实力。他没有多少净资产,1998年度的净资产仅为166亿美元,与此同时、微软的市面价值不低于3750亿美元,整整是净资产的21倍。换句话说,微软能够被审计出的财富不到其真正市场价值的5%,其他95%的净资产之外的财富是什么呢?许多咨询公司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微软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它的员工、顾客、品牌、知识的积累等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因素。咨询公司的观点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错,学了句大实话,微软除了资产负债表之外,只剩下人力资源、品牌等因素了。实际上,咨询公司忽略了微软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微软本身是一个有机体,同时又处于全球大市场这一有机体之中。微软的价值是由全球大市场给予的,同时又依赖于微软自身的健康运转。微软的确吸纳了很多聪明人,但是把这些聪明人简单汇集在一起能产生3000多亿的市值吗?显然是不行的。微软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单纯地由人力资源、品牌等单个因素来衡量。在美国,与微软类似的高技术公司很多,如Google、高运、苹果等。市值巨大,而净资产很少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从整体来看,公司的人力资源很重要、品牌很重要,但最重要一点在于他们形成了运转良好的有机体。从市场角度看,他们完全配得上市值。例如在 2007一年时间,微软净利润有169.6亿美元。 什么东西带给微软这么多的财富?就是我们花5元买的盗版盘。微软把这一张盘卖到几千块钱一张,而且还只 能装到一台电脑上。这些公司凭什么能赚这么多钱?从市场来看,有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从系统理论看,他们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公司自身形成一个整体,市场与公司也形成一个整体。单纯看微软的那几张光盘,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是商标不同,印刷精美一点,余下的与普通的光盘是完全一样的。然而却价值几千,这即是智力劳动的价值。 面对同样的菜品和原料,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口味的菜,价格也相差数倍。面对同样的球队,不同的教练会产生天上地下的结果。面对同样一群人,不同的CEO 带领,有的要破产,有的利润率高高在上。拥有一位出色的CEO成为大企业董事会时时关心的问题。CEO也像球队教练一样,在各企业之间跳来跳去,成为猎头争抢的对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着CEO的变化来回跳动。这表明了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使企业成为有效的整体是企业的利益所在。在早期时代,CEO虽然十分重要,但由于企业是以资金密集型为主,CEO的任务明确,容易进行监督。现在,CEO是一个艺术家,他带领的是智力开发人员,而不是一堆机器设备。另外,市场环境变化,也为CEO发挥才干提供了空间。竞争激烈的环境、高智力员工和产品,使CEO的价值得到更多体现。 此类公司凭空创造出这么多价值,很自然会产生一个分配问题,即如何分配企业利润。从表面上看,企业成功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同一级别员工的收入应该是相同的,干一样的干活,没有理由收入不同。不过从公司另外角度来看,谁拥有公司谁就有权力获得利益,即根据股票来分配收益。现在看来,这些公司在两方面都给予了考虑,利润按股票分配,不过新来的员工能够以低价购买股票。这些高技术公司,在开始阶段并没有多少资金,价值很低。 一些元老手里握有大把大把的股票,仅每年的分红就有很多,也引起普通员工不满。另外一个因素在于,很多元老也处于高位,他们本身的收入就已经很高,加上股票收入,几乎个个是亿万富翁。下面累死累活的员工却只能拿一个平均工资。因此、如何分配收入成为这些公司着重考虑的内容。 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公司上面,而且也体现在其它组织上面,比如城市。城市是作为一个有机体而存在,城市里面的任何现象必须从整体来思考,绝对不可能分割开。比如我住在乡下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在北京上班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车,也难以想象北京高高在上的房价,也无法想象那高耸入云的大楼。城市的存在是为了经济更好发展,生活更加方便。我们要考虑城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城市一直在吸入各种资源,比如人才、资本和原料。以我国农村为例,城市把优秀人才从农村吸引到大城市,把一些企业从小地区吸引到大城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以市场形式进行的软掠夺。例如日本东京地区,劳动力价格高,吸引大量的人才。这种效应具有很大的灾难性,贫穷地方的人经过努力,去了富裕的地方,最终使穷区域越穷,富则越富。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从全国经济总体形式上去寻找,真正找到城市的生命之源,而不是依靠行政性命令实现资源转移。 现在,城市地产的讨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也在这里讨论一下。下面先看看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土地公有。为此,他讲过一个澳大利亚的故事。澳洲有一处地方,在没有成立市场以前,地价是很平的。有一次政府要拍卖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在当时是很荒芜的,都是作垃圾堆之用,没有 别的用处,一班人都不愿意出高价去买。忽然有一个醉汉闯入拍卖场来,当时拍卖官正在叫卖价,众人所还的价,有一百元的,有二百元的,有还到二百五十元的, 到了还到二百五十元的时候,便没人再加高价。拍卖官就问有没有加到三百元的。当时那个醉汉,醉到很煳涂,便一口答应,说我出价三百元。他还价之后,拍卖官 便照他的姓名定下那块地皮。地既卖定,众人散去,他也走了。到第二天,拍卖官开出账单,向他要地价的钱,他记不起昨天醉后所做的事情,便不承认那一笔账; 后来回忆他醉中所做的事,就大生悔恨。但对于政府,既不能赖账,祇可费了许多筹划,尽其所有,才凑够三百元来给拍卖官。他得了那块地皮之后,许久也没有能 力去理会。相隔十多年,那块地皮的周围,都建了高楼大厦,地价都是高到非常。有人向他买那块地皮,还他数百万的价钱,他还不放手。他只是把那块地分租与 人,自己总是收地租。更到后来,这块地便涨价到几千万,这个醉汉便变成澳洲第一个富家翁。推到这位澳洲几千万元财产的大富翁,还是由三百元的地皮来的。 在初期买了城市的土地,这类似于买了企业的原始股。结局十分明显,土地价格上涨,股东获得暴利。在孙中山看来这是不公平的,城市土地的价值是整个城市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什么你什么也不做就能获得这样的收益?孙中山的看法是十分正常的。假设某企业进驻北京中关村某地,附近的地租会直接受益,然而这个企业并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的好处,完全被周围的地主们获得。同样,在某处建设了地铁,增加了地铁入口,周围地产也会得到好处,不过又完全落入业主的腰包,然而建地铁的钱却来自 财政。 在超市等大卖场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在卖场中有一些商品虽然价格不高,但是购买人较多,成为商场人气的支撑点。顾客买东西并不是买一件两件,往往会买很多,也会顺带着购买了其它商品。从而带动了整个超市的销售,例如食品类就是如此,让许多人来超市购物。 当然,许多业主会认为他们很会投资,所以才会获得高利。无论怎么说,土地是必备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谁又能离开土地而生存?它的作用类似于人的基本需求吃饭和呼吸。因此,土地对经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有效地处理土地问题。在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土地供应总体处于偏少 饥饿供应。这使模式使城市土地价格飞涨,制约了经济发展。实际上,总会在一些地方土地紧缺,另一些地方土地相对宽松。那么如何合理使用土地,管理土地,很多人已经在讨论这个问题。具体怎么办,还真需要细细考虑。一方面借鉴西方,另一方面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 最近,城市土地价格上涨,房子价格上涨,人们很自然会问为什么城市中土地价格可以上涨,而农民的粮食价格却控制得这么死?在这里,经济显然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因为你粮食重要,所以对不起,你不能涨价。类似于在某个单位,某个人因为办事努力却始终得不到升迁,原因何在?因为大家都离不开他,他要是走了,会出麻烦的。只有牺牲他一人,幸福千万人了。 从经济来看,整体性也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各种产业之间是平等的,都是不可缺少的。前两年,为什么铜价格可以从翻四倍,为什么石油可以从每桶20多美元涨到150美元,为什么房价可以从2000涨到20000?供需原理说明价格的变化的规律。价格变动方向完全由两个方式来达。比如价格下降,可能是供应增加或者需求减少;价格上升,可能是供应减少或者需求增加。 从微观上看,供需变化不定,价格上窜下跳。可从宏观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是社会的分工,都是必须的部分。只有从宏观来看价格的走势。比如房价问题,只要供应追不上需求,价格必然上升。虽然能通过金融等方式进行一些短暂的调控,但是最终结果仍然是价格上升。唯一的办法是供应增加,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最近,一些政策只是成为让上涨曲线变得好看一点的手段,而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要从整体来考虑经济体系。比如许多人认为美国人非常坏,总想把我们向死里整。我想用另一句话来问他没事了整你干什么? 你如果很富了,是不是很喜欢整穷人玩?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他希望你富,能够进口他们的商品;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你比他差,不会威胁到他,他们不会感到不安。地区之间的发展同样如此,西部地区过于贫穷,怎么能购买东部的产品?因此说经济发展在于共赢,而不是偏废。 我老家在农村,至少有一点,你不希望你的邻居是非常穷的人,否则他们会带给你许多麻烦。国与国之间也是邻居,他们也不希望你太穷,否则你也会带给他们麻烦。就像阿富汗,美国人出兵,又出钱。他们也希望阿富汗不要再贫穷,希望能消除恐怖主义温床。 在本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在纽约市郊买了一大片荒地,按常规地产开发办法,此地可建设一个独立的小区,可以是住宅,可以是办公区,可以是商业区,也可以综合化。但无论如何规划,这么一大片地,投资成区,会需要巨额资金,特别长的工期,且由于不在黄金地段,不会卖出好价格,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个投资败笔,至少,也不是个好项目。 但在此时,洛克菲勒已投入了数亿美元,取得了这大片土地的独家开发权,项目已走上了无归路。这时,联合国在美国宣告成立,但一直没有一个气派的、有规模、有档次的总部办公大楼。洛克菲勒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联合国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结论是联合国将不同于其他世界性组织,它将成为处理国际性实质问题的权威机构,它的决策将涉及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利益,为此各国都会花一定的代价来争取联合国做出对自己国家有利的决策,所以,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也必然是各国外交的重要发生地,各国会就近安营,派代表参与联合国事务。 尽管当时联合国还处于艰难维持的初期,但未来趋势必然如此。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洛克菲勒从他那片纽约的土地之中,分割出价值3800万美元的一小片,以1 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联合国,这对于尚无安身之地的联合国来说的确是雪中送炭,于是联合国决定在洛克菲勒的土地上安营扎寨。 不久,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获胜的大国们开始经营联合国,联合国的作用迅速显化,各国纷纷去争取在联合国的利益,许多建筑商、宾馆发展商等也都看准了联合国的商业价值,于是洛克菲勒以联合国做为王牌,在大片土地上规划了外交区,土地迅速增值,获利无法计数,且名利双收,这种投资效果,是用3800 万美元的传统广告投入所无法达到的,因为3800万美元买不下联合国!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2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整体论的最高境界,以及确定性的把握
sheep021 2010-7-14 12:42
经常说整体论,天人合一论,但一直没有深刻体会,刚刚在回复二傻师兄的评论时: 当你自己的【心】与世界的【心】融为一体时,世界要怎么变化,你还能不确定吗? 突然醍醐灌顶(不知道是否真的,还是自己的幻觉):原来如此!方想起《黄帝天机经》中的一句话: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把握宇宙的确定性,人心是【机】哦。否则,交友不交心,见人不见心,相互打哑谜,能确定吗?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原来是心的融合。(得道的)人心与天心(道心)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 而普通人的心为了不能与天心交融为一体呢? 因为 人就是奴隶,作为他人的奴隶,作为物的奴隶,更作为某种思想文化的奴隶。可以借用精神控制一词。精神控制的本意是某个人利用某种说教对他人进行控制。这里的精神控制是指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处在某种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中。也就是迷信和崇拜。至少人是习惯的奴隶。什么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心理。【 张檀琴 语 】 所谓的开悟、得道就是对精神控制的破执。 只有 破执这个精神枷锁之后,才能心心交融,天人合一。 其实,这些已经包含在 一体同观,不二法门 一文中,只是当时尚未有深刻体会。 至于如何实现天人交心,天人合一,佛家和道家有各自不同的方法,甚至每家都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谢谢隔壁家的二傻子师兄,不愧是天狼星的特使! 也谢谢 张檀琴 老师。 整体论的最高境界到底什么样子呢? 如何把握宇宙的【确定性】呢? 《老子》说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脑神经科学研究是否可以采用整体论?
liuxiwei 2010-4-2 14:35
脑神经科学使用模块化的方式来描述大脑功能的执行部位,早就被实验验证了。可是像大脑这样的复杂系统是否可以采用整体论的方式研究呢?不同部位的功能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呢?为什么涌现出了不同的功能?从这个研究看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同的部位是怎样协调、同步起来执行完整的认知行为的? 《自然》:一遗传缺陷影响大脑信息交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3月31日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缺陷会影响大脑海马区和额前叶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可能也是脑功能障碍的一个基础性致病因素。 这种遗传缺陷名为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缺失,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缺陷之一。此前研究已经证实,人体多个器官的异常均归因于这种缺陷,携带这种缺陷的人患精神分裂症风险比常人高30倍。 为研究这种缺陷对大脑回路的影响,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培育了一批具有类似遗传缺陷的转基因实验鼠,让它们与健康实验鼠均参加一项记忆测试,通过一个迷宫并原路返回的实验鼠可以得到奖励。测试期间,研究人员记录了它们的大脑活动。 研究人员介绍说,完成这项测试需要实验鼠大脑海马区和额前叶密切配合,海马区是大脑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额前叶主要负责思考、推理、决策以及执行任务等高级认知功能。这两个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越同步,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越佳,实验鼠的表现也会越好。测试结果显示,转基因实验鼠大脑海马区和额前叶交流明显存在障碍,它们的表现远逊于健康实验鼠。 这项研究成果4月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说,他们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确认这种缺陷是否会在人体中导致类似异常。
个人分类: 认知建模|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