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西蒙与国际象棋
Wuyishan 2013-10-15 15:51
西蒙与国际象棋 武夷山 正在浏览今年第 4 期《自然辩证法通讯》,上有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董俊林的文章《 H. 西蒙与国际象棋》,很有意思。想转载这篇文章,看看网上有没有,一检索,发现了以下这篇 2006 年的文章,那么先转载这篇吧。 西蒙与国际象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 年 05 月 18 日 《管理学家》 (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cjz/20060518/17122579017.shtml ) ​   蒲晓晔   西蒙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主要的业余爱好是徒步旅行、钢琴、象棋、绘画及学外语。他对国际象棋情有独钟,痴迷了一辈子。他似乎是要透过黑白相间的棋盘,来参透人类的玄机。在西蒙的眼中,国际象棋几乎就等于人类世界的缩影。从象棋里面不仅可以发现人类的思维习惯,更能解读符号语言的奥妙,从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行为。   国际象棋从诞生到今天,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这种活动融智力和娱乐为一体,加上它棋子形象生动,便于识别,规则也不复杂,因此,受到不少人的喜爱。西蒙从高中时就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花了两年时间认真下国际象棋。在高中毕业时,他的棋艺已经相当不错了。那时,城市的娱乐场所在晚上为下棋者大开方便之门,在那里,西蒙遇到了设计出 “ 通用下棋评估系统 ” 的阿帕德 • 埃洛,这套系统能够判断出一个棋手处于什么水平 —— 是大师,还是专家,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 A 级棋手。而西蒙则未能突破 A 级水平。一天晚上,西蒙和埃洛下棋,同往常一样西蒙输了,可他并不甘心。回家后,西蒙重新分析棋局,通过一步步推理,他发现在走第 17 步棋时如果用 “ 象 ” 进行正确进攻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   西蒙 21 岁时,有一次由芝加哥飞往纽约参加专业会议,中途经过底特律、布法罗,并让他第一次从空中看到了美丽的尼加拉多大瀑布。据他回忆,这次旅行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无关紧要的冒险。在曼哈顿,一位贫穷的演员骗取了西蒙的信任,西蒙给他 5 美元以支付逾期旅馆的账单。在百老汇,他整夜未眠,与失业的 象棋 大师下棋,每输一盘付 25 美分。通过切磋技艺,西蒙的棋艺大有长进。西蒙曾一心想达到象棋专家水平,可学术研究与琢磨棋艺不可兼得,只好一直当 “ 棋界票友 ” 。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958 年,机会来了,西蒙开始研究 “ 纽厄尔 - 肖 - 西蒙 (NSS)” 国际象棋 程序,棋艺同他的学术研究融为一体。于是,他开始经常在匹兹堡象棋俱乐部下棋,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老辣的棋手,在城市锦标赛中获得了 1853 分,水平提高得相当快,甚至击败了当时匹兹堡市最强的对手。但是,棋艺归棋艺,学术归学术,尽管西蒙有着强烈的获胜欲望和不服输心理,但他无法像职业棋手那样把时间全部耗上。即使业余参与,要想保持比赛名次,就必须每星期至少用一两天来比赛。西蒙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对棋艺的角逐,仅仅保留了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本色。象棋终究未能成为他的伴侣,只好永远做他的情人。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西蒙是人工智能和数学定理计算机证明的奠基者之一,由于下棋是人的智力运用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一种活动,西蒙对计算机下棋始终十分关切。西蒙曾很严肃地说过: “ 象棋对认知科学的重要性不亚于果蝇对现代基因学的意义 —— 它是一种无法估量其价值的标准研究环境 ” 。在他眼里,象棋已成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准工具,就像果蝇在遗传学中成为标准 “ 生物 ” 一样 ( 见西蒙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东方出版中心 1998 年 ) 。   国际象棋程序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游戏程序,它将人工智能和娱乐有机的结合起来。参加国际象棋锦标赛的国际象棋程序可以看二十多步,而且,国际象棋程序可以自动不断学习,因此可以不断的提高水平。计算机程序下棋同人大不一样。三分钟内,一个国际象棋程序 “ 深思 ” ,可以思考一亿二千六百万步,而人类的国际象棋大师,三分钟平均只能思考不超过两步。但是,人类却总有超越计算机的地方。一个大师下棋,往往不是靠思考,而是靠直觉。从这种人机差异中,西蒙开始破解人类直觉的奥秘。他发现,象棋大师对于比赛中的棋盘布局,可以在几秒内就记起来,并且常常能够依靠直觉在很短时间内找到妙招,但假如是随意摆设的棋盘布局,他们则无法如前所述的记忆,这意味着这些象棋大师对于棋盘布局的记忆,并非视觉上的,而是在棋子的攻防移动位置和阵势上的。这就是一种直觉,一种熟悉的、固化形成的习惯。由此,西蒙认为,直觉也是一种分析,只不过已被固化成习惯而已,直觉的作用是帮助人们识别熟悉或类似的情境类型。巴纳德曾经提出,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依赖于直觉进行管理。作为一名长期沉醉于理性思考的科学家,西蒙不得不在经验层次上承认巴纳德的论断正确,但又无法在理性层次上证明直觉的作用。在象棋的启示下,西蒙终于从逻辑上和原理上破解了这个 “ 巴纳德之谜 ” 。   再进一步,西蒙通过象棋发现了 “ 启发式搜索 ” 的意义。西蒙和纽厄尔在研究象棋程序时,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 棋手如何处理天文数字般庞大的可能步骤?答案是:有经验的棋手并不考虑他自己下一步可能要走的所有步骤,也不会考虑对手可能要走的所有步骤,他只需要考虑几步有意义并符合基本常理的少数棋路。简而言之,棋手对所走的步骤,是进行启发式寻找,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瞎找。人们通常按照有可能获胜的经验估计,通过试探,受到启发,寻找接近答案的某种满意方案,但不能保证一定获胜。于是,计算机的启发式搜索诞生了。电脑下棋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它的启发式搜索也是边走边试探。每走一步,都设法计算当前棋局的各种可能走法及对手各种反应的得分,然后立足于对方应棋以后自己面临的最坏局势,寻找能够争取到的有利结果,最后倒推回去,选择满意的棋步。   启发式搜索不仅是一种程序算法,它也是人工智能一般性 “ 问题求解 ” 的主要技术。在下棋策略中放弃 “ 寻求最优 ” 而代之以 “ 寻求满意 ” 的思想,后来又被西蒙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现代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   由 “ 启发式搜索 ” 推导,西蒙又提出了 “ 适应性积累 ” 。他认为,象棋游戏的输赢,是以适应性积累的方式所决定的。特别是遇上了技艺不相上下的超级棋手,比赛结果很少会因错走一步坏棋而输掉。所谓 “ 棋错一照,满盘皆输 ” ,只是具有警示意义的提醒,而不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换句话说,偶尔失误而导致全盘失败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不能作为普遍规律。真正的棋坛高手,不能把获胜希望寄托在对方的偶尔失手上,而是通过观察对手在选择每一步棋时产生的小弱点,同时不断利用这种不起眼的持续性弱点,来保护并积累起自己的优势,双方每走一步,该棋手的优势都会增强一点儿,直至最终取胜。世事如棋,所谓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的哲学原理,在西蒙这里得到了科学上的解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突然发生,其中总会蕴含着某些趋势和玄机,而这种趋势和玄机是微小差异累积而成的。西蒙的这一观点,不但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向纵深发展,而且对扫除管理活动中的投机取巧心理,对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行为进行逻辑上的创新,都有理论性的贡献。   假设有人要给西蒙塑像,别忘了,没有国际象棋作陪衬,就难以体现他的风采。
个人分类: 科林散叶|3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进程的人:赫伯特.西蒙
zlhua 2013-9-15 20:15
​ 1972年,赫伯特·西蒙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代表团成员首次访问中国,其后又多次来访。“西蒙为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与中国学术界精英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1年,在“纪念赫伯特·西蒙教授逝世十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说。 她表示,追思和缅怀西蒙一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颂扬他对中国科技技术、对中国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管理学科等发展的伟大贡献,为的是再次学习西蒙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将之发扬光大。 促进我国心理学新生 美国学者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在学术上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运筹学等众多领域,并曾获得过不同领域的10项最高水平奖,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图灵奖、美国总统科学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金奖,他还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通过研究西蒙文献在中国的引用情况,认为他对我国的科学影响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包括经济、管理、政治、计算机、法律、财政金融等领域。并且,西蒙的译著在中国产生的学术影响也不可小觑。 1983年,西蒙在心理所副所长荆其诚、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张厚粲的口译协助下,在北大进行了一学期的认知心理学讲座。 他从理论上讲解了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科学理论的层次和规律、物理符号系统、满意的原则等理论问题,还介绍了EPAM程序、启发式搜索等实际应用的问题。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吴艳红回忆道:“当时我是大二学生,还没有机会,也非常遗憾,没能聆听西蒙教授的讲座。但是我想,对当时刚刚跨入心理学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这个讲座是有很大冲击力和影响力的。” 与会者认为,这次历时3个月的讲授,不仅成为我国引进当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契机,同时也促进了“文革”后我国心理学的新生。 西蒙还与我国学术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计算机翻译古汉语、问题解决和样例学习等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作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名誉研究员,西蒙与所里的科研人员合作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其中关于中国人使用汉字短期记忆的研究,更是开创了基于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中文心理语言学先河。西蒙本人不仅在70多岁的年纪开始学汉语,还用汉字给荆其诚写过信,一笔一画间颇见工整和认真。 1994年,西蒙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是中美友好的使者 西蒙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司马贺”,并通过学生秦裕林的翻译,于1992年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漫谈科学研究方法》。 在这篇20年前的文章中,他说:“无论科学从事什么样的思辨、探索、艰辛的推理、观察和实验,其有效性和价值的最终体验,在于它是否告诉我们世界实际是怎样的,并且最好能用概括和总结世界的重要特征的术语,或者甚至能够用解释这些特征的术语。” 他甚至在文中作了这样的类比:“好的科学家,如同职业赌徒,并不完全依赖运气。他们寻找比较的优势,秘密的武器。科学有关于什么是正当的秘密武器的规矩,如不能伪造数据,不能窃取别人的数据或思想等。” 自1980年起,西蒙成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成员,并于1983~1987年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在任期间,他组织了多次学术交流和团队互访,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给中国。他是中美友好的使者,积极推动着两国间的学术交流。 中科院院士戴汝为特意赶至中科院心理所参加纪念会,他讲起了自己心中的一个遗憾。原来,西蒙非常敬重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两人一直希望有机会得缘相见,但在美国时错过了很多次机会。“所以西蒙教授到中国的时候,我想尽量促成这两位大家见面,我们也能听听他们的见解。可是很遗憾,这件事一直没有做成。” 2001年,西蒙在美国匹兹堡去世。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教授的秦裕林认为,西蒙的研究领域广泛,在数个学科都有重要贡献,甚至是主要奠基人之一,无论是在国内外的诸多领域,“我们都正沿着西蒙开创的路走”。 傅小兰表示:“西蒙以求真的挑战力为我们揭开了有限理性之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演示了启发式搜索之美,他以逻辑的思考力为我们分析了物理符号系统之美,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成就了西蒙造诣深意的国学人生。” 《科学时报》 (2011-06-17 A1 要闻)
个人分类: 商务智能|3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博又专一的赫伯特.A.西蒙(司马贺)
热度 1 zlhua 2013-7-20 21:05
武夷山 赫伯特.A.西蒙,中文名 司马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 心理 学 系教授,197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1986年美国总统科学奖获得者。1916年6月15日出生,2001年2月9日去世。 我第一次接触到他,是1983年春在友谊宾馆科学会堂听他做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引用了承德避暑山庄中乾隆皇帝的一个题匾“刚柔密大”,来说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色,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使我十分佩服他的学识广博。几年后,我有幸翻译了他的《 人工科学 》一书(商务印书馆,1987)。出书后,我给他寄了一本,并附了一封信。他还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1994年,他获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由于司马贺教授已将近80高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到北京来接受院士证书,于是,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公使衔科技参赞王曾荣先生代表我国政府专程到他的住处向他颁发证书。当时,我也在驻美使馆科技处工作。我告诉王参赞,我曾翻译过司马贺的书。王参赞在司马贺家逗留时,问他,您还记得有位武先生将您的《人工科学》译成了中文吗?他立刻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了我翻译的这本书。 从《人工科学》这本书就可以看出,司马贺先生涉猎的领域非常宽。他一生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因此,1975年,他获得计算机科学图灵奖。1995年,在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他被授予终身荣誉奖。此外,他在涉足的每一领域,如经济学与管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 哲学 ,等等,均卓有建树。有人说,他是干什么都像样,假如他当初选择投身于艺术生涯,他也完全可能成为钢琴家或画家。 司马贺的父母是德国移民,像许多其他德国移民一样,定居在美国的密尔沃基。在念大学时,司马贺在密尔沃基地方政府打工,就对公共管理者如何做预算决策(司马贺喜欢的说法是做“选择”)发生了兴趣。后来,他的博士论文就以“管理行为”作为主题。再后来,这篇博士论文正式出版,书名就叫《管理行为》。在他一生中撰写的27本书中,这一本或许是最有名的。司马贺带过的一位研究生叫爱德华.费根鲍姆,也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大牌人物。他回忆说,有一回问司马贺为什么能掌握这么多的领域,司马贺的回答使他难以忘怀:“我是沉迷于单一事物的偏执狂。我所沉迷的东西就是决策”。 在司马贺一生涉猎并有所建树的所有学科或主题中,决策确实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线索。 传统的经济理论追求最大的利润,追求最优的决策。而司马贺认为,企业实际上试图做出的是“足够好”的决策。他称自己的新观念的核心为“有限理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追求的是“满意化”(他创造的新词,由英文“满意”一词和“足够”一词组合而成),而不是最大化或最优化。 他的经济学观点与其人工智能观念是相联系的。计算机也能做选择,故而表现出了智能。弈棋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分析每一着会有什么结果,不过,它也许比国际象棋大师的分析能力还要强,因为,人类棋手能往前看8步就了不得了。他的计算机作的画,司马贺挂在办公室里。他的计算机作的曲子,有些音乐家评论说确有那么一些意思。有趣的是,司马贺对“选择”有如此深入的研究,但他本人的学术路程却不是刻意选择的,而属于兴之所至。有感于此,笔者曾写了《选择与随缘》一文,发表于1997年7月2日的《中华读书报》上。 司马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担任过中美科技交流委员会美方主席。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似乎是在管理学领域。他曾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朱新明教授等不止一位华人学者一起合著发表过多篇很有影响的心理学论文。 司马贺先生终生致力于科研,笔耕不辍,共发表了959本(篇)学术著作或论文(包括其著作的外文译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制作的司马贺教授发表物目录中,本人翻译的《人工科学》编为第665号。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费根鲍姆说,“要想单单读一本书来了解 西蒙 思想的精华,我愿推荐篇幅不大的《人工科学》,它是为科学界众多读者写的”。 参考文献 Obituary, Herbert Simon, The Economist, Feb.24, 2001 Edward A. Feigenbaum, Herbert A. Simon, 1916-2001, Science, 2001, 291 (5511): 2107 http://www.psy.cmu.edu/psy/faculty/hsimon/HSBib-1980.html (2007年8月17日追记: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之托,我翻译了《人工科学》的最后一个修订版(增加了整整一章,还有大量改动),此书于2004年出版。这一次,没有机会再送司马贺一本了。) 注: 刚柔密大 “管理决策学派”创始人、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西蒙,几年前曾应中国科学院之邀来华讲学。西蒙在报告会上讲:“让我来讲管理学,本来还是要讲一下的;可是,昨天我到了避暑山庄,看到乾隆皇帝‘四知书屋’中“刚柔密大”四个字,就不好讲了。你们的皇帝用‘刚柔密大’这四个字把国家管理得那么好,我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管理的百科全书;不仅是中国管理学的灵魂,还是世界管理的典范。不管是管理国家、公司企业、机关,还是军队,这四个字都是管理学的百科全书。” “刚柔密大”源于《周易》,原文为:“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意思是:君子知道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显,知道柔弱的一面,也知道刚强的一面;那么,他就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了。乾隆皇帝将“知微知彰,知柔知刚”通俗地表述为“刚柔密大”四个字。后来的嘉庆皇帝曾书写了一幅“刚柔相济政胥协;藏显咸孚治允宜”的对联,也悬挂在“四知书屋”里,表明他深懂其父书屋题名的用意:“知微”是要懂得隐藏自己的内心,“知彰”是要懂得宣扬自己的功德,“知刚”是要懂得发挥武力和权威的作用,“知柔”是要懂得怀柔安抚的手段——统治者只有学会灵活运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手段,才能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对管理者来说,“刚柔密大”就是做事能把握刚与柔、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刚柔相济,外柔内刚;既严谨周密,关注细节,又高瞻远瞩,把握全局。 文章来源 1. http://www.666job.com/news/html/hot_news/2012-11-01/6272.htm 2.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593
个人分类: 商务智能|2946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德尔定理和西蒙的哲学(4)
热度 3 physicsxuxiao 2013-3-3 20:21
哥德尔定理和西蒙的哲学(4)
(4)不存在的章节:悖论的制造与消解 在开始的写作中,这一章本是不存在的。因为李铭博主和二傻兄的缘故,我决定写这奇怪的一章。 对一个电子工程师而言,抛开哲学和数学种种讨论,会提一个问题,我们能构造一个可以展示的悖论吗。结论是:可以。 那就是:A=~A。就是说有个二值信号A,它的取值是0或者1,这个时候我们给它赋值,当它等于1的时候,它就等于0;当它等于0的时候,它就等于1。凡熟悉数字电路的读者,很容易构造实现这个悖论或者自相矛盾的逻辑。很简单,用反相器,电路如下图: 估计有很多学过电路的朋友会发晕:那么A到底等于0呢,还是1呢? 估计有不少朋友会跳出来发表意见: (1)义正词严派:“你违规了,这个电路不能这么接!” (2)莎士比亚派:“Be or not to be,it is a question." (3)悲观主义者:“电路烧了!” (4)乐天派:“管它呢!” 但是二傻和三糊涂,呆气十足地站在图下观看,等待了春秋冬夏又复春秋冬夏,想了又想。。。 最后三糊涂实在忍不住了,去买了74LS04和74HC04两种芯片,接上电,按图接好电路。用电压表测量结果: 如果,电压高于3.6v,就是“1”,低于0.7v,就是“0”。 结果是,对于74LS04而言,其电压值在2.4V附近浮动,所以既不是0,也不是1,而是在那个“不存在”的地带浮动着。 对于74HC04,其电压值则一会儿是“1”,一会儿是“0”,完全乱跳。 如果你去选用不同电路,还会有很多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一直取“1”的,有一直取“0”的,还有在“0”和“1”之间来回周期性跳跃的。。。。 。。。。。。。 二傻实在忍不住了,超起屁股下的板凳猛拍三糊涂的头:“我们是天狼星来的耶,我们比地球人还傻耶,我们是电路吗,是电路吗?” 。。。。。。。。 为了证明二傻是天狼星来的,也为了证明三糊涂确实是天狼星来的,两个人开始背天狼星口诀: 红的 绿的 蓝的 , 红的 绿的 蓝的 , 红的 绿的 蓝的 , 红的 绿的 蓝的 , 红的 绿的 蓝的 , 红的绿的蓝的 , 红的 绿的 蓝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三糊涂要二傻马上回答:“刚才一共出现了几种颜色?" 二傻气不忿,为了证明二傻是天狼星来的,也为了证明三糊涂确实是天狼星来的,两个人又开始背天狼星口诀: 大的 小的 ,小的 大的 ,大 的小的 ,大 的小 的,小的 大的 , 大的 小的,大的 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马上回答:最后是‘大的’还是‘小的’?” 三糊涂立马晕菜。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339 次阅读|28 个评论
正面回击:哥德尔定理和西蒙的哲学(3)
热度 12 physicsxuxiao 2013-2-23 17:34
(3)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它们的证明思路 对这个证明一直也没有太大兴趣。因为争论,刚刚浏览了一本书《哥德尔证明》,作者是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 Nagel)和 詹姆士 R. 纽曼 (James R. Newman)。这本书写得非常浅显清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 必须指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数学的真理性”没什么关系,所以拿出逻辑命题来扯毫无必要。而郑波尽博主提出用哥德尔定理来充计算机科学的当家花旦,只说明我们的计算机科学家离真正的生生不息的信息时代距离遥远。而程代展老师说:“ 任何数学体系均有它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则实在是夸大了哥德尔的工作。 书接上回,言归正传。 数理逻辑的目标,是建立推理的自动化过程,即把我们的推理过程变成计算机的运算过程。这一点正好和数学家们想通过演算的方式来建立一般化的定理证明的目标相契合-1931年,显然不是一个可以真正建立机器证明的时代。 “事实上,这正是二十世纪初在数学家们心中的普遍信念必然会存在某种固定的,严格的规则集合,用一个完全不用思考的自动机,能够完全机械地产生所有的数学真理。数学家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个?因为他们是证明概念的信奉者,而在十九世纪,证明概念的焦点变得越来越清晰,所谓一个证明似乎就是在一个形式公理系统内部进行严格符号操作而得到的必然结果。”(见《哥德尔证明》一书)把数学推导过程变成算数演算过程,是信念似的东西,在1900年,Hilbert在其著名的23个问题中,第六条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将物理学体系公理化。 这是个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想法:一个学科的体系,最基础的基石是一些公理-它们在非数学的学科也被称为定律,然后借助一些基本概念,采用形式逻辑进行推导,就可以得到这些个公理盖含的所有定理。这一点在欧式几何中体现得既清楚又美妙。虽然我们并不确知一个学科的所有定理-它们也许有无穷多-但是我们可以在公理的基础上进行证明,换言之,我们就剩下了 定理证明 的工作。进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将证明过程变成算算术,变成加减乘除,只要不是无限多步运算,自是妙不可言。 但是,这个想法在1931年被哥德尔打破了。哥德尔证明了以下两个被统称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定理(摘自wikipedia中文版): 【定理一】任何 相容 的 形式体系 ,只要蕴涵 皮亚诺算术公理 ,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 证明 也不能否证的命题(即体系是不完备的)。 Any effectively generated theory capable of expressing elementary arithmetic cannot be both consistent and complete . In particular, for any consistent, effectively generated formal theory that proves certain basic arithmetic truths, there is an arithmetical statement that is true, but not provable in the theory (Kleene 1967, p. 250). (wikipedia上英文比较清楚,但是要需要解释的太多,就不翻译了) 【定理二】任何 相容 的 形式体系 ,只要蕴涵 皮亚诺算术公理 ,它就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 For any formal effectively generated theory T including basic arithmetical truths and also certain truths about formal provability, if T includes a statement of its own consistency then T is inconsistent. (wikipedia上英文比较清楚,但是要需要解释的太多,就不翻译了)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几个概念: 形式化:不论公理和定理,它们都是用断言或者命题表述的。这些断言和命题,我们都要把它们写成公式,这是命题的形式化;而推导的规则,我们也要将它们形式化,变成公式,这是规则的形式化。 形式体系:是从一组公理出发,通过形式化的推导办法(就是把“依靠逻辑推理的数学证明过程”变成“算算术”),生成了若干定理,由这些公理和定理合起来构成的整个体系叫形式体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先会假定这些公理或者定律,是“真”的。而如果我们使用形式化的推导办法,主要是推出“真”的定理。换言之,我们说这些形式化的推导是“保真”的。 相容性:相容性是从公理出发,指依靠形式化的推导办法(就是把“依靠逻辑推理的数学证明过程”变成“算算术”),我们不能推出有一个定理既是“真的”,而与此定理相反的断言也是“真的”。比如在某个形式化的断言表明“陈安歌唱得好”是真的,那么另一个形式的断言表明“陈安不是歌唱得好”,则这个关于陈安的形式体系就是"不相容"的,也可以说这个形式体系是没有“一致性”的。 完备性:如果不用集合论,这个解释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在一个形式体系中存在一个关于某个断言的"真""假"判断,也就应该存在一个形式上含义相反的断言的"真""假"判断。比如,在一个形式体系中如果存在“蒋科学是吃素的”的“真”“假”判断,就应该存在“蒋科学不是吃素的”的“真”“假”判断,否则这个形式体系就是不完备的。 皮亚诺算数公理:是一组关于自然数的生成规则的公理,很容易查到,就不讲了。 关于哥德尔定理的证明,非常纷繁复杂,来回绕圈,据说当他证明完了,只有几十个人能看懂。我也没找到原稿,也不准备去“看懂”。这里只是简单说说他的证明办法。某个使用了皮亚诺算数公理的形式体系,其生成过程所用到的规则也会被形式化(否则我们就没办法让机器自动化了),而那些形式化了的规则,变成了"算术",我们称为“元数学”。既然这个“元数学”是“算术”,当然就变成了包含皮亚诺算术公理的形式体系。哥德尔巧妙地利用了要处理的形式体系和“元数学”上的形式体系,构造了一个悖论。最后利用这个悖论,给出了他的证明。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给出的书。 行文至此,就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说: (1)形式化的公理体系含有内在的矛盾性(哥德尔对悖论的利用)。 (2)哥德尔的理论是关于形式化的公理体系的,是数学上的一个分支,与“数学的真理性”没什么关系;扯“数学的真理性”不要来扯数理逻辑。 (3)有很多学计算机的,从事信息行业的朋友,估计就没几个人关心这么个钻牛角尖的定理。所以这定理远远谈不上是个当家花旦。 (4)可以清楚地看出,定理的成立是靠“皮亚诺算术公理”的,所以程代展老师把事说大了。而且,百度一下就知道,欧式几何公理系统在一阶逻辑下就是相容且完备的。 (敬请期待下一篇。)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流程.pdf ----------------------------讨论----------------------------------- 对研讨有意义的回复(1) SN20111212 2013-2-24 18:24 此文和其它先发表的有关博文所讨论问题的出典如下: B. A. W. Russell,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3. A. N. Whitehead and B. A. W. Russell, "Principia Mathematica," 3 volu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0-1913. (通称PM) B. A. W. Russell, "The Philosophical Importance of Mathematical Logic," The Monist,Volume 23, Issue 4, Pages 481-493, October 1913. 关于介绍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现代专业书籍,到amazon上去大概很容易找到,恕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所讨论问题的最早,最好的中文文献,本人认为是: 王浩,“数理逻辑通俗讲话”,科学出版社,1981.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中的第三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你至少先认真读读上面两篇中文文献,就自然能够了解到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其内涵远比通常那些不求甚解的胡乱解释深刻的多。 ---------------- 【作者说明】关于罗素的文献,网上没有搜到,但是找到一篇介绍罗素思想的PDF,如下。其中特别谈到了罗素悖论和罗素对一阶逻辑的贡献。 Russell, Bertrand - Reader.pdf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5822 次阅读|34 个评论
正面回击:哥德尔定理和西蒙的哲学(2)
热度 2 physicsxuxiao 2013-2-23 13:44
(2)断言的形式化 人类的智能是件让人迷惑的事情,我们总是希望用一种手段来描述人的智能并模仿之。比如我们能查觉到以下两个推理的某种一致性: 推理A:中科院研究管理的人歌唱得差,而陈安是中科院研究管理的,所以陈安歌唱得差。 推理B:清华的人个子高,而文克玲老师是清华的,所以文老师的个子比较高。 我们都熟悉,这是三段论,这个推理过程可以用公式表达: 推理A的公式化或者形式化:对象1(中科院研究管理的人)属性(歌唱得差),而且,对象2(陈安)属于对象1(中科院研究管理的人),导出,对象2(陈安)属性(歌唱得差)。 推理B的公式化或者形式化:对象1(清华的人)属性(个子高),而且,对象2(文克玲老师)属于对象1(清华的人),导出,对象2(文克玲老师)属性(个子高)。 总结以上两个公式,我们可以有个一般化的公式来表明三段论的推导过程: 公式A:对象1(甲)属性(子),而且,对象2(乙)属于对象1(甲),导出,对象2(乙)属性(子)。 这里,“甲”、“乙”、“子”都是变量名。将“甲”这个变量分别代入(中科院研究管理的人)和(清华的人),将“乙”这个变量代入(陈安)和(文克玲老师),“子”这个变量代入(歌唱得差)和(个子高),就分别得到了推理A和推理B的形式化的结果。 进一步看,我们推理还牵涉“真”,“假”的问题。比如推理A和推理B的大前提是假的,则这次推理的结果就不一定正确。也就是说,推理A和推理B的结果的“真”或“假”是无法判定的。关于断言的“真”“假”的判断,我们也可以用公式来推导。 有一门学问,称为“数理逻辑”,对应于数学里的“元数学”的一部分,就是专门玩这个花头的。当然,在历史上,这是令人激动的学问:我们模仿了人类的推理,并将之公式化或者形式化,那我们不就可以让机器做公式运算,代替人进行推理了吗?进而言之,机器不就有智能了吗? 不要高兴得太早,特别要对那些搞数学的朋友说:“没那回事。” 第一件事就很麻烦,这就是 自然语言的形式化。 仅举一例,来说明这个困难: 推理C:不是吃素的人就会吃肉,蒋科学可不是吃素的,所以蒋科学是吃肉的。 很明显,这里“不是吃素的”有歧义,对人而言,这个理解很容易,可以对机器而言,尤其是对只会算公式的机器而言,这实在是让机器迷惑。 所以,参与争论的朋友,要搞清楚,将自然语言描述的诸如“数学的真理性”等等命题,纳入数理逻辑的范畴,实在是不明智的。 (敬请期待下一篇)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840 次阅读|7 个评论
正面回击:哥德尔定理与西蒙的哲学(1)
热度 2 physicsxuxiao 2013-2-23 10:43
(1)引言 一说到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有两拨人一定不请自来:一拨是搞数学的(包括搞抽象计算机的),另一拨是搞认知心理学的,可以在你的基金本子上胡乱评论,毫无逻辑-我就吃过这个亏-会把一个简单的工程问题搞得玄而又玄,离题万里。 最近网上又开始热炒“数学的真理性”,从郑波尽博主到程代展老先生,都频频发文。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谈一下这些玄而又玄的问题。当然,这网上肯定有人知道我的师承,所以希望回应的时候,跟我讨论就行,别扯我的师承。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9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西方之间的学术竞争实质上是中、西方学者之间的竞争
热度 6 周可真 2011-12-29 00:12
四月《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来约,希望我推荐优秀哲学书籍,我就把武夷山老师所赠之书给推荐了,我的推荐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已经发表数月了。推荐内容如下: 亨特 . 克劳瑟 - 海克著:《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黄军英、蔡荣海、任洪波等译,武夷山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简介: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展示了因“对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而荣获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司马贺(又译西蒙)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并且深入地探讨了司马贺对科学的贡献及其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推荐理由: 司马贺( 1916-2001 )是 20 世纪一位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在其“穿越歧路花园”的人生旅程中,涉足过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心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且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卓有建树并因而对这些领域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诚如本书作者所说:“司马贺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为他清楚地、一贯地说明了对人性、自然和知识的看法,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 20 世纪中间 30 年许多知识分子分享的思想和经验赋予了意义。”本书实际上是以“司马贺传”的个案研究方式所展示出来的 20 世纪中后期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尤其是行为科学演变史的一个缩影,不仅为研究 20 世纪美国科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国哲学界的学者开展创新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前日在广州开会时与同学谈论起学术问题,我又向他推荐了这本书,我对他说,像西蒙这样的大家是我们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学习的榜样,中国学术要赶超西方,必要的前提是,中国学者要“见贤思齐”,努力达到像西蒙这样杰出的西方学者的学术水平,为此,首先必须具备像西蒙这样的学者的知识结构。 中、西之间的学术竞争,实质上是中、西方学者之间的竞争。像我们这辈学者是无法与西蒙他们竞争了,但是,我们应该如此提醒我们的后辈学者,希望他们不要再像我们这样文、理分家,甚至文、史、哲还要分家。一个学者固然应该专注于某个研究对象(例如专注于顾炎武),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把自己知识局限在这个领域,而是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运用广博的知识来对自己所专注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如此才可能把这个对象研究得精细、深入、透彻。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743 次阅读|8 个评论
交叉领域的大师:天才创造传奇,凡人呢?
yuliping 2010-4-3 09:39
前天恩师送我一本他审校的译著《穿越歧路的花园 》,就是 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司马贺( Herbert Simon 又被译为 赫伯特 西蒙 )的传记,作者是亨特 克劳瑟 - 海克( Hunter Crowther Heyck ),译者为黄军英、蔡荣海、任洪波等。 1978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赫伯特 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的传记还没有认真看,大致翻了翻,令人震撼的是他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功力。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寻找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学者往往是哲学家,因为哲学是高度综合归纳的产物,而且对很多学科都有借鉴作用,但是西蒙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沿着这条道路下去,他走的主要是定量研究的道路,或者这样讲,他做的工作是定量哲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词,但是确实没有更好的词汇来概括西蒙在交叉领域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西蒙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在科研领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天才只是少数。通常情况下,自己的水平怎么样只有自己最清楚,科研也有自身的规律,很多事情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学者们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第一不要妄自菲薄,圈子里面有些影响的学者大师的成就也并非高不可攀。他们在某个时代可能不错,但并不代表现在就一定处在学科前沿,比如 80 年代初期、中期的中国经济学家,当时的影响可能很大,现在看看可能成就并没有多大,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初他们的贡献(甚至这样比较也不对,为了鼓舞士气嘛)。有些有名的学者,你看他们的贡献和创新点,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平台好、会策划,加上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影响很大。 第二要认清形势,不可横向比较。不比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和一流的大师比,和天才比,整天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并为之辛辛苦苦地做学问,你的精神状态必定很糟,你会慢慢发现你和周围学者们的区别在逐渐拉大,甚至会处在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这是要尽量避免的。很多科研潜质很好的学者,或者说有可能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其为人处事往往有很多独特之处,国外对此比较包容,但在中国确实不能走极端,即使在学术圈子里,在中国太另类的学者生存状态不佳,肯定要影响做学问。 第三要有长久坚持的思想准备。科研有自身的规律,短期内取得多大成就确实不容易,当然不能和机遇很好的和特别聪明的学者相比。要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地做学问,着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万一把持不好,还容易整出点学术不端的事情出来。在你认定的领域或方向长期坚持下去, 5 年、 10 年、 15 年你肯定会是这个方向的专家,当然如果方向不对也会耽误时间,这里面要综合把握。我认为如果在你做的方向,两年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出来,就要考虑研究方向的问题了。 第四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感觉。在选择科研方向上,更多地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的感觉和大多数学者不一致,只有两种结果:杰出的思路和垃圾的思路,但是不研究是不知道的。你不能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这样你永远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科研成果。 第五,目标要远大,幸福标准要低下。做学问不妨心大一点,这样即使达不到,成就也会说得过去。现在学者们的温饱是没有问题了,至于住房,我想总会比 60 、 70 年代上海人的平均住房水平好很多。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保持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态,这是至关重要的。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题目有点大,暂时就写这么多,以后想到了再慢慢补充,希望对年轻的学者有点用。 2010年4月3日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31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