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邻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980、1990年代的地下生活
jlpemail 2015-3-2 11:37
1980 、 1990 年代的地下生活 原创:籍利平 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游玩,就是在北京南礼士路附近的地下室招待所居住的。图得是去清河方便。还记得当时礼士路附近有个中学同学。我去那里之前,只含糊说了要住 “ 地下 ” 。没想到他居然熟悉那里的多个 ERP 招待所,居然把我搜索到了,还请我吃了饭,让我去他的公司里看了看。 后来,在北京的其他地下室招待所,也住过几次。也去地下室看望过同学。我们这些低收入的人,无非是为了省钱,也就不考虑什么光线、什么空气质量啦。 最残酷的一个时段,就是我儿子刚出生那一年,二炮要建新礼堂,相中了我们居住了不到 2 年的老 “ 西房楼 ” 。我们被迫搬到了地下室去住。有人搬到了地面以上的房子。我没有,只有去和地下生活者做伴啦。 还记得,有个健谈的邻居。在我刚搬进去后不久,就拉着我聊天,聊了足有两个小时。那是一次奇特的聊天,两个邻居,站在各自的门口,在不明亮的灯光下聊天。好像邻居很开心的样子,撅嘴的丈夫也无法阻止她喋喋不休的、兴奋的聊天。聊她们三姐妹如何都嫁给了军人,很有成就感的样子。 准确地讲,那是个半地下室的 “ 住房 ” 。站在屋子里,可以看到许多双各式各样的腿在大地上行走,一个奇妙的视角。 就是在那样通风条件不佳的地下,人们仍然要炒菜做饭的。记得有个体态 丰满的邻居和她的妹妹很喜欢炒菜,地下室的走廊里,经常弥漫的是她家的油和菜香。这也是一双健谈的姐妹,翻炒菜肴的铁器撞击声,压不住她们的谈话声。斜对门那个喜欢交流的女邻居和她们同时炒菜时,地下室走廊里,几乎像开锅了一样弥漫着热烈的气氛。她们的脸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忧愁,总是笑容满面。菱角分明的墙体、 “ 门框 ” ,只能让她们暂时低一下光洁的额头。 我是不善于烧菜的,看着她们的操作,我会觉得,活着是那样美好!即使是在地下室里居住,即使空间狭窄。我的心态没有她们那样好,她们是不够随军条件的家属;我觉得自己应该有地面上的房子的,这就是心态上的差异。 有一次,自来水水管爆裂,我们自发地组织了抗洪活动。大堤是水泥修的 “ 门槛 ” 。我们 “ 超级愉快 ” 的地下生活不久就结束了,据说是一个首长秘书考察了水灾后地下室,说 “ 这哪里是住人的地方 ” 。于是,我、还有我那些快乐的邻居们都被轰了出来。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那一对儿姐妹。倒是遇见过那个丈夫沉默寡言的女邻居,我们又站马路边上聊了起来 —— 其实,我主要是 “ 捧哏 ” 的,主要是圆脸邻居在妙语连珠,她找到了一处筒子楼,过上了比地下更快乐的生活,她的脸上更加流光溢彩啦。 (2018-08-30,修订)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南人在荷兰:62. 邻家的男孩
热度 4 zhuyucai1 2014-9-26 22:46
他叫 Bas ,今年 37 岁,是个大男孩了,但个头不大,体形有点单薄。 Bas 从我们村 Best 的中学毕业后(是我小孩的校友,)成绩优异,进入 Nijmegen (柰梅亨)大学学习(是我儿子的校友,)学的是“美国学”。大学期间, Bas 去过美国实习。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 Bas 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是公务员,经济待遇良好。 几年前, Bas 结婚了。一年前,他们生了个健康可爱的男孩。 Bas 和他的太太是在公交车上认识的,两人上下班时总是在同一班车上碰在一起,真是缘分加浪漫! 有了儿子后, Bas 为了当爸爸的责任和享受,每周休假一天在家里独立带儿子,喂奶粉、换尿垫,干得不亦乐乎。 这故事有什么特别呢?你会问。 哦,忘了告诉你, Bas 是生来就没见过光明的盲人。
3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喜劇] 【邻居大战 Neighbors (2014)】【1080p + 720p】【美国】
lcj2212916 2014-8-14 22:54
导演: 尼古拉斯·斯托勒 编剧: 安德鲁·J·科恩 / 布伦达·奥伯里恩 主演: 塞斯·罗根 / 罗丝·伯恩 / 布莱恩·赫斯基 / 卡拉·盖洛 / 扎克·埃夫隆 / 戴夫·弗兰科 / 克里斯托夫·梅兹-普莱瑟 / 杰克·强森 / 莉莎·库卓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5-09(美国) 片长: 96分钟 又名: 贱邻50(港) / 恶邻缠身(台) / 恶邻居 / Bad Neighbours IMDb链接: tt2004420 影片讲述了扎克·埃弗隆饰演的一个热血又放荡不羁的青年在几次巧合之下无意中影响了邻居一家的生活,塞斯·罗根饰演那位有点屌丝的邻居。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1040886
3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P​-LINK无线路由器的设置与安装
lcj2212916 2014-5-1 11:01
【名稱】:TP-LINK无线路由器的设置与安装 【作者】:--- 【大小】:1.47M 【格式】:doc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TP-Link无线路由器”的使用。 一、无线路由器的初始设置。 二、无线路由器的安全设置。 一、无线路由器的初始设置: 架设好无线路由器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对它进行设置了。 1.右击“网上邻居”——“属性” ......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63782254
1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心的邻居!
henryyuan 2013-4-27 07:40
上月底刚搬进新公寓,已经收到了房租的账单,但是物业费的却迟迟没收到。前几天问门卫,可是他不懂英文。求助于恰好进门的一个老太太,尽管她也只会一点点英文。她第二天就帮我联系了物业公司,拿到了账单,还跟我解释账单的各个明细。虽然素未相识,但是她热心的帮助我这个陌生的邻居,确实让身在异乡的我有些感动。她谈到非常喜欢京剧,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楼下有个邻居走了
liuxuxia126 2013-4-10 17:05
03年搬到这栋楼,就有了9家新邻居。 工作后的20多年里,搬过4次家,住了5个地方。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不少邻居。 住单身宿舍时,和邻居老余关系不错,我们常常共用一个煤炉子做饭。一块煤,够我们两家用,有时候干脆就把饭菜放在一个桌子上一起吃。去美国的洪利武经常在老余那里蹭饭,加上我和老公,四个人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记得那时候刚结婚,我还坐班,做饭的是LG。我吃现成的。那时候工资少,每个月不精打细算都过不下去,除了生活,还要省些钱供妹妹们读书。我是不会算计过日子的,管钱的事就交给了他。 怀孕之后,生产之前,向领导再三要求,得到一套一个出国未归人员腾出来的平房,30多个平方,有半间卧室,一间客厅,一小间厨房和一个杂物间。没有厕所。住在那里的人多是工人阶级,和他们也打成了一片。周围的邻居待我们太好:邻居周爹爹常常把他做的米酒送给我们吃,钓的鱼也送给我们。孩子慢慢会走路,到处跑了,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这个喂一口,那个抱半天,儿子在邻居间的知名度比我们还高。我们被邻居冠之以阳阳爸,阳阳妈,没有了自己的姓名。 LG升副教授之后,终于有机会搬进了楼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雪了
热度 2 zhaoyan2012 2012-12-14 09:58
雪还在下着,窗外已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到处白茫茫的。 上班时间到了,拎包出门时却看到门前小路的积雪不见了。放眼望去,一路上都是如此。 一定又是邻居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一大早就出门扫雪来着。心中顿感敬意,他们得起多早啊?这么阴的天,一定是天还没亮就出来了? 为了忙碌人们的方便,为了大家伙儿的安全,他们甘愿早点起,受点累。 心存感激的我,每每遇到他们,都会轻轻地道一声“辛苦了!”。因为要上班,我们能做的也只能如此。 曾经少数几次巧遇我休息时下雪,便一定会放下手里的事,先去扫雪。因为实在难得有为邻居服务的机会,我倍加珍惜。不是为他们服务,仅仅是回报他们曾经无数次为我们的奉献而已。 邻居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们朴实、平凡,却善良、友爱, … … 当刮风下雨时,他们会主动吆喝大家收衣服了,收被子了。你要是不在家,他们就会先把衣物收到自己家里,等你回来再原封不动交到你的手上;当居委会通知事情、领取东西时,他们就会逢人便说,热情地告诉你别忘记了;你的门锁坏了,自行车坏了,他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 …… 最难忘一件事: 一位阿姨辛勤种的南瓜,就要收获的时候被另一位大爷摘回了家。我心想一定会爆发一场争夺南瓜之战。令我意外地是:大妈得知后,走到大爷面前,心平气和地说:“大爷:这南瓜是我自己辛苦种的,您要是特别想吃就留下吧。”大爷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这就给你拿回来。”就这样南瓜回到了主人手里,但却没有损伤邻居的和气。我惊呆了!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和谐的结局。但现实就这样展现在面前。 我很幸运,生活在这个小区;生活在敬爱的邻居们中间;不论遇到什么难事儿、烦事儿,一句话:那都不算事儿。 下雪的日子,天气阴冷,内心温暖;出行烦恼,却收获感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致敬师嫂
热度 10 张海霞 2012-10-7 15:25
假期从东北老家回来,很久没有照看的小花园里各种蔬菜已经硕果累累,早上急急忙忙摘了辣椒和豆角,竟然摘了满满的一大袋子,吃不完(妈妈那里已经堆满了我们从东北带回来的各种礼物和特产),送给谁呢?当然是邻居啦,先去敲开隔壁邻居的大门,女主人在家,非常热情地寒暄了几句,说他们害怕“人山人海”就一直呆在家里,也挺开心的。然后是给我以前的邻居小侯打电话:“在家吗?一会儿从你门口过给你们送菜去!”“我刚从理发店出来,你们过来吧,一会儿门口见!”和先生一起开上车,兴高采烈地出了门,直奔老邻居家而去!心情那个愉快呀,因为马上要见到小侯和孩子们啦,她家不仅是我们的老邻居,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还是我的河南老乡,我们两家的感情可不一般!这事要从六年前说起。 那时我们回国后刚刚搬进新家,我们两家都住在6层,小侯家601,我家602,对面,大家都是河南人,都热情好客,互相帮助,她的两个儿子跟我的女儿算是同龄人,一个比我女儿大一岁,一个比她小两岁,三个孩子一个学校,我家是我妈妈负责接送,他们家是她和先生轮流送,就这样一来二往的大家的交情就建立起来了,经常是他们帮着我妈把孩子接回来,然后孩子们就在一起玩,偶尔她很忙的时候就把孩子放在我们家由我妈照看,还跟我妈交流做饭经验,他们家在国外很多年(两个孩子分别出生在日本和美国),所以小侯学了很多西餐的做法,经常教我妈一些新花样,她本人是一个钢琴教师,业余还教我女儿练练琴(可惜小丫头实在对钢琴不感兴趣,浪费了她的一片苦心)。尽管我们在这个家住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因为孩子上学接送太折腾,就搬回学校附近来住了),可是我们两家却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节假日总是想着在一起聚聚,孩子们有活动的时候小侯总是第一时间最大热情地参加,家里有事的时候,小侯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我们都出差,妈妈凌晨突然接到我弟媳生产的电话必须出去,女儿一个人无人照看,就敲开了小侯的门,说“你帮我看看孩子,今天接送上学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女儿睁开前,第一个看到侯阿姨躺在她旁边关切地看着她,知道姥姥出去的原委之后,脱口而出的是:“你是我的侯妈妈!”平日里换季节,侯妈妈总是给她买好了合身又时兴的衣服和鞋帽送来(当然还经常有给我的、给我妈和奶奶的),她的两个儿子经常“嫉妒”这个小女生:我妈怎么对你比对我们都好?!当然隔三差五的,我妈妈总邀请小侯送完孩子来家里聊天,也给小侯送些好吃的,她们还经常通电话、拉家常,这也成为我们两家之间的佳话:侯阿姨是我女儿的侯妈妈,小侯是我妈妈的亲女儿!我们两个也是好姐妹!她很热情善良乐观而且有才华,过年过节给我发的短信都非常贴心让人感动,跟我分享很多培养孩子的经验,而且她每天都在亲自实践着做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同时还是大家的好朋友! 说小侯是好妈妈、好妻子,真是一点儿都不夸张,她的先生是北大另外一个学院的教授,忙,不是一般的忙,是每年几乎只休息春节1-2天的那种忙,平时一般7点前就到了办公室,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其实不止是他而是他们学院的风气,大家都很拼命工作(当然他们学院的产出和学术声誉也是这么干出来的,一大批年轻人都是这样拼命工作脱颖而出的,有几十个杰青,很多杰青还评不上教授)。所以,小侯就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挑起来了,孩子的学习、家里的大小事情还有各种与外界的联络,她一肩扛起,从不抱怨也从不喊累,记得有一次,家里有人送了两箱樱桃,我妈说:“你晚上回家时给小侯送去一箱吧。”我晚上9点给她打电话,她说:“我刚刚到西站送一个亲戚,赶不回去。”我说:“那我送给你先生吧,让他带回去。”于是打电话给她先生约好在他们学院楼下见,一会儿看到他穿着实验服急急忙忙地从楼里跑出来,寒暄了几句他就急急地又赶回去做试验了,我记得我说的是:“小侯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呀!”可不是吗,她一个音乐学院的老师为了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无怨无悔地支持自己的爱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为了孩子的教育她去年又是一个人孤身带着两个孩子去美国读书一年(孩子读书她教钢琴挣生活费),家里家外她都是一把手,而且对待朋友是这样的真诚和热心,想想都让人感动。记得还是住邻居的时候,小侯的妈妈(80多岁的老太太)来住了一段时间,又一次老太太跟我和我妈妈感叹:“小侯丢了自己的专业,可惜呀!”我记得我和我妈妈当时异口同声地说:“小侯挺了不起的,为了这个家,值得!”确实如此,我想女人的第一天职就是做个好妈妈,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只有有一个幸福的家,才有其他可言,而小侯做到了,所以她是了不起的女人!同样涌上我心头的还有我在美国的邻居,一个韩国教授和他的贤惠善良的夫人,那时候记得我妈的感慨是:“苏安妈妈这样照顾家庭的生活真好,比你幸福!”其实,在国内外,这样的例子很多,那些天资优秀又贤惠善良的女人们,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她们知道:女人之于事业是可以选择的,而女人之于家庭是无可替代的,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有再好的事业都不让人羡慕,而且都不幸福,我很高兴有小侯这样的好姐妹,也十分欣赏这些为了家庭而做出牺牲的好姐妹们,作为教授兄弟们的姐妹,我想称尊称你们为师嫂,在教授们接受学生膜拜的时候、在教授们接受各种奖项的时候,那荣誉奖章里面至少有师嫂你一半的贡献! 想着这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小侯家门口,热情洋溢的她穿着舒适得体、配着靓丽新潮的发型正笑盈盈地等着我们呢,我亲爱的师嫂,我可爱的姐妹,向你致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804 次阅读|24 个评论
紫茉莉的故事
热度 3 saraca 2012-7-5 13:46
图1:清新秀雅的紫茉莉花开,丑陋么? 我家住7楼,楼下光滑的水泥场地周边,每年夏天都会从石缝里冒出几株生长茂盛、摇曳多姿的紫茉莉。一旦到了夏天,几场大雨之后,那些不起眼的墙角旮旯里,就会悄悄地蹿出一抹翠绿,渐渐地,翠绿上还涂上了白色的花朵,瞧,紫茉莉开花了。 紫茉莉属于紫茉莉科植物,原产于热带非洲。它以观赏花卉的身份,全世界广为栽培种植,部分已逃逸为野生。紫茉莉有的开白花,有的开紫红色花,称其为紫茉莉有些名不符实。《滇南本草》又称其为丁香花,野丁香,故实际上,在云南多数人称之为丁香花。还好,属于温带地区的木犀科植物丁香花正好不会生长于滇南,故也不至于造成当地同名异物之混乱。在陕西有个功利性的名字叫“状元花”,实在想象不出这么一朵小巧精致的喇叭状小花与头戴大红花的状元郎有何联系?唯其小巧的花型,与人们所说的迷你丁香倒有几分联系。 扯远了,姑且不说那么多俗名上的纷争吧!还是讲讲我楼下的紫茉莉吧。 图2:借光下,背景虚化的紫茉莉 楼下的紫茉莉,种类还不少,都是逃逸生长的,年年自生自灭。花瓣有白色的,也有红黄条纹相间的,还有紫红色的。每天路过时,都会多看它们一眼。一个傍晚,火烧云还挂在天边,闲暇间,靠近了水泥墙旁的丁香花。它就生在路边的水泥缝里,仅够一拇指粗的根冒出来,但也枝枝蔓蔓,郁郁葱葱,形成了一个蘑菇云似的草本小灌木。 俯身拍摄中,四楼的邻居正好路过,他扬声问到:“拍什么呀?”“花啊!紫茉莉!”他以不屑的口气说:“这么丑的花,也拍啊!”说罢就走远了。 我听了,有些无语,略带几分沮丧。 图3:水泥逢中的生命,葳蕤且秀丽! 这时,住在一楼,年近80岁的阿姨,拄着拐杖,走过来,轻轻地说:“小李,想不 想拍我种的西番莲啊?”我听了,连连点头,高兴地跟着她来到两栋楼间的绿化带旁。邻居们都喜欢花草,在原本的草坪绿化带上自顾自地种上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所以变成了一个小菜园。 白发苍苍的阿姨,在一蓬西番莲架旁停住了,她用手轻轻拨开浓密的叶子,露出了几个圆溜溜的西番莲,让我拍。她说,平时怕调皮的孩子摘掉,所以都用枝叶尽量盖起来了。拍了西番莲,阿姨又把我带到她家1楼的窗台下,那里摆放着一些花盆,种着茄子、番茄、豆角、丝瓜、辣椒等蔬菜。花盆有不同的规格,有的是废旧的洗脸盆。阿姨小心地取下白色的网格水果袋,露出色泽光亮的番茄,让我拍。接着,又把一串串红色的小番茄、绿油油的辣椒、盛开的丝瓜花逐一指给我看,着实让我拍了个够。 阿姨看我乐在其中的样子,轻轻地说:“我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孩子们上班,我就种些蔬菜来打发时间。这样一天很快就会过去了。”看着阿姨和蔼可亲的笑脸,我会心地笑了。 图4:水果番茄红彤彤 图5:邹皮辣椒绿油油 图6:套袋番茄水灵灵 图7:阿姨种的宝贝西番莲,肯定带着对年轻时在西双版纳工作时的记忆。 图8:阿姨忙碌的身影,祝她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513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惑一梦》第二十二章
lao2004 2012-4-26 17:31
大屏幕显示崇岭区工厂样貌,一座绿色工厂静卧于群山之中,一圈飘扬的彩旗昭示着它的与众不同,画面看起来像一座插着彩旗的山峰,与周围的山峰没有太大差别,详细观察有点酷呆,没有风吹叶摆,没有沟沟壑壑,没有飞禽走兽出没。 工厂是一个综合体,能量全封密循环反复利用,因为很大,外表点缀翠绿颜色,与群山浑然一体。透视里面情景宏大壮观,弯弯曲曲的管道,一层叠一层的碉堡,密密麻麻错综复杂流水栈槽。方圆几千米耸立着车间锅炉,食物、器具,一切生产生活用品全来自于它。小跑车在中央空区行驶,材料处理机器人挥动大型机械臂前后滑动,吊掌抱起匝匝物资娴熟投入栈槽。五谷杂粮从不同方位旋转而入,汇入急流漩涡,进入巨无霸熔炉。 钨钢大熔炉里,百舸争流、万马奔腾,各种材料激荡猛进,砥砺溶合,被研磨压榨成可可浆和可可液块,成了冗杂液体和一块块花生饼,又经过一道道的激流险滩,进入准备好的一间间魔幻怪屋,出来后,生成了香饽饽的美味食品,生成了色香俱佳的各色洗液,生成了坚固耐用的家居用品。 魏民道观察了好一阵,看到家里椅子的制作过程,从材料间里溢出了一些稠酽液体,装进厚厚的白色大铁罐,内部浓烟滚滚,温度显示达一千四百摄氏度,稠酽液体流入轧模,冷却后,一块块白色坚固的小凳子成了。贴有好几层的甃井是超高温熔炉,层层有序的机床滑动刀具,齐涮涮来回拉锯,溅起的电火花和浓郁的水蒸汽,仿佛刀山火海,热量聚集温度不断上升,烟囱孔隙复杂迂曲百转千回,杂色浓烟层层叠叠过滤,到达出口,基本了无踪影,只剩下些许洁净白雾。 工厂里看不到一个人影,像极了人体的五脏六腑,针针黹黹,奇技淫巧。所有原材料从栈槽旋转而入,一批批源源不断,连枝带叶来者不拒。原材料从何而来?粮食从何而来?带着好奇随便调出了几个生产即景。沿着崇岭大圳沟逆流而上,在一片绿油油的林子里,树林三五米高,看不出什么特别,每株树上结满了一丛丛绿色小果实,机器人用长臂剪了下来,流水线运回工厂,进了锅炉出来后,制作成各种燃料和日用品,就这么简单。还有一片林子,都是些藤本植物,称为星油藤,结出果实,压榨处理后,就成为了最好的植物油,加进美味食品中,当成了每天食用的三明治和奶酪、甜饼了。 此情此景观者像是品尝一块香脆酥油饼,相当过瘾。魏民道心里这时才认同了闲人是社会高度文明科技高度发达的产物这种说法,高科技代替一系列艰苦复杂又单调反复的劳动,体力劳动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机器人完全一肩挑了。机器人的生产干净利落,没残渣、没废品、没垃圾,一切皆大欢喜。住着简洁的小屋,不烦吃不愁穿不用劳作,这样的世界真好。 清晨的阳光柔美舒霰,圣洁得让人不想惊扰,静静地躺在床上,悄悄窃听风儿与松竹和韵合鸣,眼光透过窗口远眺云彩下山林的婆娑摇曳,美美地吸几口清新的空气,新的一天来临了。 门外的脚步声如此轻缓,早起邻居的好心眼着实让人无限钦佩。伸了伸懒腰,魏民道蹑手轻脚地爬起来,简单漱洗一番,慢慢拉开房门,伸出头瞧瞧,外面的世界无比精彩! 不会是真的?屋外一位中年人身穿宽松暖衣手拿扫帚正细心地打扫走廊上的尘污,如此的专注!魏民道认识,他是位艺术家,棋艺可算是国手,这么早躬身打扫地板,太不可思议了。如此的专注,用一双细嫩的艺术家的手轻挥慢舞,生怕坌沫滑出栏外随意飘散;如此的专注,双脚交错轻松又写意,用一种玄幻的艺术家的心演绎挥洒,放松身心兼且思考艺术;如此的专注,他绝对是在等待着智慧的灵光,用勤拙的方法在轻描淡写中期待着神奇乍现!在他的身后,五六岁的小孙子古学东像模像样地擦拭着走廊栏杆,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搜寻,绝不让污泥有藏身之处。 不只一个,每层楼都有些斯文的人影晃动。难道是固定的值日?魏民道有点懵懂了,不时有邻居走过,他们都司空见惯,没有人轻易打扰爷俩的辛劳。恰逢邻居薛噱谑走来,魏民道跟着他一起走出圆楼。圆楼像个大大的魔幻屋,魏民道一次次惊讶不已,心里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又该蹦出些温情脉脉的趣事好事,他带了点猎奇之心期盼着。 上一章 下一章
个人分类: 小说习作|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缘对面不相识
热度 1 ywang69 2012-2-23 22:47
坐川航飞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免费接送。 清晨,在学校南门等川航接送中巴的时候,见到了好几位推行李包的人,我开始以为都是去机场。后来过来了一辆旅游大巴接走一批人,只剩下我和一位看起来面熟的中年人。睡眼惺忪的我也不好询问只好耐心的等待。 中巴来了,我俩都上车,司机很负责人都询问了我们的航班和手机号码。呵呵,居然同一航班,在车上一聊天才发现,这位老师居然是理学院某著名的大教授,而且和我住同一个单元,并且就在我楼上,更让人惊讶的是已经当邻居好几年了。 难怪一开始就觉得很面熟呢。 看来学校确实有点大,老师太多,不同学院的老师无缘相识,即使是住在同一个单元,这也是母亲来我这儿住不了几天就想回老家的原因。 母亲说,大城市人情太淡,哪有小城市好,走到哪里都能够碰到熟人。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35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乡邻 (1) ——裱画家、篆刻家和画家
热度 1 fdc1947 2011-10-18 20:55
我是苏州人,从 0 岁到 17 岁都生活在苏州景德路 44 号,那里地处苏州市中心。虽然几十年生活在北方,做过自己家的地方还有好些,但是晚上做梦,只要是“家”,一定是苏州景德路 44 号,从来没有别的地方。 据家母告诉我,我家最早住在苏州东中市。中市这个名称就标志着繁华,它的西端是在《红楼梦》中被称为天下一二等繁华之处的阊门,东端是接驾 桥 。那里自古为“天下街市胜”,但在太平天国时 焚于战火 ,战后重新建设,又有中兴气象。可是几十年后,倭寇侵我,中市街再被破坏,于是一蹶不振。从日伪时期开始,市中心的观前街,成为最繁华之处。家父在东中市的画室被焚于民国二十六年,但是一家人总要吃饭,于是,第二年, 1938 年,在景德路 44 号重开画室。 景德路 44 号原来是一家裱画店,字号“积宝斋”,主人名 华道勤 。华道勤先生是有名的裱画匠,苏沪一带的名画家如吴湖帆、吴待秋、樊少云等都找他裱画。由于许多画家常住上海,华道勤也就去了上海。苏州积宝斋盘给了华道勤的侄子华凤笙(家父家母都称他的小名阿宝)。但是很不幸,华凤笙先生遇到了一笔日本人的生意。由于耽误了交货日期,或应答言语“不当”,被抓进了宪兵队,打得两个多月不能起床。这样,他再也不敢开这个裱画店了,关门歇业。 华凤笙的老家在浒墅关附近。家父家母携我姐姐逃难(战争时城市会挨炸,居民出逃,现在电视上常常可见),就逃到华凤笙的村子里。回城后,原住处已经被炸毁,画室也已被人洗劫(有一些不怕死的,并不逃难,在城里趁火打劫)。于是,第二年就搬到了原来积宝斋的这个地方。 景德路 44 号是一个很普通的沿街的房子,楼下是门面,门面后头是客堂。楼上两个房间,前后两个房间之间是一个天幔。天幔是旧式房子的一种结构形式,即加了玻璃天窗的天井。这样,既增加了底层的室内面积,又改善了底层的采光。在客堂间后面还有一个灶披间,灶披间上面是阁楼和晒台。房子的主人据说在上海,连家母都没有见过他,来收房租的是他的代理人。房东有的只是一个房子空框,所有的门窗、地板、隔断等等装修都是积宝斋的,我家搬去,阿宝就把这些卖给家父了。我小的时候感到很奇怪,与别家不同,我家的墙壁都外加一层松木板,后来才知道这是裱画所用。到了 50 年代末,这些板壁、隔断等等都换了钱,填了肚子。天幔也因失修而拆除,成了天井,楼下砌了墙,黑乎乎的。 我家搬到了景德路,华凤笙先生的兄弟华凤鸣做了家父的学生,学习画人像。不过他没有出师,“逃”走了,后来知道,他去投了新四军。(我想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年轻人逃出城去,参加抗日,绝非胡编)。华凤笙先生在解放后到北京进了故宫博物院,在那里裱画。他 63 年还到我家看望家父。我在北京读书时,家父曾让我去看望他,但是我以为也没有什么事情,我对裱画又不感兴趣,因而没有去。那时我真不懂事。 40 年代,为了有固定的收入,家父做了职员。 44 号的门面上添了一个柜台,坐在柜台后面的是篆刻家张寒月先生。张先生少家父四岁,早年家中开米行,家道颇为丰裕。但他一心艺术,先学绘画,后专攻篆刻。早年受当时的绘画、篆刻界泰斗吴昌硕及其高足 赵古泥 先生指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成名甚早,二十五六岁时即与张大千、张善子昆仲过往甚多。结识 萧蜕庵、陈迦盦 、 樊少云、吴待秋、 吴湖帆 等书画名家。 那时也不得不摆摊以为人刻图书(苏州人称名章为图书,此亦古义)为生。张先生经华道勤先生介绍,曾去上海发展了几年。但是后来又回苏州。 张寒月先生自幼归依佛门,为居士,拜中国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法师为其取法名德经。因此,张先生终生茹素。家母说,张寒月天天青菜豆腐,豆腐青菜。在我家前面摆柜台多年,就像一家人一样。在空闲时曾为我(我那时还不甚懂事)用南瓜蒂刻下“大诚”二字名章,到了我略大些,见此名章,才知道原来这大诚二字还有如此写法。 1974 年春节以后,因为要请张先生刻一名章,我陪同家母去观前街承德里张先生的寓所。二十多年不见,张先生清楚地记得我家弟兄的名字,一一询问现在的情况。张先生后来百岁而终。现在还有人组织张寒月研究会,研究其艺术成果。 当我在六七岁真正记事的时候,景德路 44 号的门面上已经换写成了“程文祥湖笔庄”。程文祥先生是湖州人,比家父略长二三岁,我称之老伯伯。(过去,凡父亲之同事、朋友,无论略长或略少,均呼之伯伯、老伯伯。如张寒月先生少于家父,我也称之老伯伯。只有少父亲近二十左右岁的,才能称阿叔。这是过去的规矩。)程文祥先生住在通和坊,湖笔作坊也在那里,全家上阵做毛笔,在我家门面上是门市。但是在账台边上也有一个小桌子,做毛笔用的,在没有顾客时仍然可以做生活。程伯伯有二子一女,女儿礼英最小,一只眼睛不很好,比我大两岁。我们有时在一起玩,可是她还要干活,刚玩一会,就会被叫回干活,梳毛做笔。我要讲的是程文祥先生的长子,名礼荣,又名程良,比我大二十来岁,我称之程良阿哥。(现在网上都说他字礼荣,这个肯定不对,礼荣是他的名,他家这一辈都排一个礼字。至于程良,可能是他开始画画时给自己取的艺名。) 程良好画画,曾拜画家朱竹云为师。二十几岁的他,当时在苏州已经有的小名气了。我记得当时他画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两张画像,并排挂在店堂里,很是神气。 到 1955 或 1956 年,手工业合作化,程文祥伯伯和他们一家人都“合作”进了湖笔厂。程良经华凤笙介绍,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工作。他曾经是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的美工。解放后,中国的艺术重心无可争议的移到北京。在北京,程良结识了许多书画名家,得到他们的指导。在这方面,他有一个独特的其他人难以相比的优势,那就是他是一个做毛笔的高手。凭着他的谦虚好学,又能做得大师们最得手的毛笔,所以他得到了王雪涛、启功等许多名家的指导,终于成为有相当成就的花鸟画家,特别以画梅花著称于世。前三四年,程良先生不幸逝世了。 苏州景德路 44 号只有一丈来宽的小门面,在上世纪 30-50 年代,就联系着好几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我们的其他邻居,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那 里 已经面目全非,都变成钢筋混凝土的商业大楼,与全国其它城市的商店没有多大差别。
个人分类: 闲说苏州|56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感于老邻居的越洋电话拜年
黄安年 2011-2-6 16:39
有感于老邻居的越洋电话拜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6 日发布 兔年春节接到一些越洋电话拜年 , 有家人和亲戚打来的、朋友打来的、学生打来的、老同学打来的 , 还有老邻居打来的。常住意大利罗马的李老师是我们在北师大时六七十年代同住小红楼一门三号的邻居,当时的一门三号总共一百零五平米的面积共住四户十几口人 , 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多年来和睦相处,从未吵过架,红过脸,那时的共度难关、共享幸福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也使得虽然八十年代以来各奔东西 , 但始终保持着联系 , 时今已经四十年过去回忆起当年的美好时光依然觉得处于温饱时期的邻居关系反而比现在全面奔小康时期的独门独户二卫的邻居关系要温暖的多。 现住纽约曼哈顿的俞老师是我们在康州丹伯里社区居住时的紧邻,他退休前曾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我们这个社区华人仅占 10% ,平时和俞老师一家相互交流和照顾的机会多 , 后来他们老两口住到了在曼哈顿大女儿家 , 我们老两口这两年在北京住 , 到了春节期间电话仍不忘拜年互致问候,今年三月 , 他们两老要回国一次 , 我们又有机会长叙了。
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遥远的邻居:我与印度的故事
热度 1 zgzheng 2010-12-17 08:22
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拉近了空间距离,使得大洋彼岸的梓妈可以天天跟念梓通过Skype见面而不觉得孤独;网络加强了全世界的同步,重大消息不再是多日之后才知道的事情,现场直播只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你天天都跟遥远的人交朋友,聊天,打开家门,看到对门的邻居也出来却不认识,虽然已经成为邻居很长时间。 作为邻居,却是如此遥远。 看这几天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心中自然而然生出上面的这句话。 中国和印度,古老的邻邦,亚洲的大国,虽然千年以前就有玄奘西天取经,达摩老祖来东方将武术发扬光大,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却正如我们住在一个楼一层的邻居,彼此挨着,却又相互陌生。 中国和印度,多少年以来,就像两条挨在一起的的平行线,无限延伸,却似乎没有相交。 我对印度有印象的,大致就是小时候了解50-60年代中国在西藏边境与印度的短兵相接,却是印度军队的一败涂地。另一个所了解的,就是在小时候看的一部名叫《永恒的爱情》的印度电影(当然还有《流浪者》,不过印象不深)。也许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所以印象中那种神秘感,让我既好奇又望而却步。 我与印度人的接触也有一些,但不多。在香港做博士后和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却是接触过几位印度人,大多很低调,很友好,只是身上那股浓烈的咖喱味和混着香水的体味,让我退避三舍。每次开会,我都会下意识离那些长得像印度人的远一些,以免被熏着。 在新加坡的时候,我专门去了那里著名的“小印度”,充满着印度风情的景点。在小印度的市场,看到林林总总的印度特色的商品,友好的印度人,却没有拘束感。 后来的接触多一些,包括梓妈现在美国的老板Raj。去年随学习团去马里兰大学的时候,专门跟Raj见了一面,感觉人热情的很,也很健谈。所以梓妈现在那里工作的很愉快。 还有一位很有趣的印度仁兄,现在跟我一直联系着,跟梓妈也很有渊源! 说起来要回溯到去年夏天去新加坡的时候。那次访问我在新加坡呆了一个多月,本跟印度人扯不上什么关系。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印度一所大学的一位同行的来信,名字叫THAMILMARAN。信的主要大意是看到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网页介绍,希望跟我做博士后。 我的第一感觉是他可能搞错了,以为我是在NUS的固定教授(只是访问教授)。于是我就给他回了信,告诉他我的永久工作单位是北师大,不是NUS,我在新加坡也没有研究项目可以支持博士后的位置。回完信,我估计他不会再跟我联系了,反正我只是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穷教授,可给不起像新加坡那样的博士后工资。 没想到,过了两天,他就回信了。他说他知道,愿意到我所在的北京做博士后。这把我搞得比较被动。在大陆的博士后待遇,我想可能大家都知道,每个月所有的收入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不及新加坡博士后的零头。他大概不了解中国,太不了解中国其实工资也高不到哪里去(我所知道的即使伊朗的大学教师的月工资都在4000美元以上)! 这种犹豫在我心里很长时间。后来我告诉他,梓妈当年的八月份去意大利ICTP访问。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也去访问,所以一定要在那里跟梓妈见一面的。后来梓妈告诉我,THAMILMARAN先生确实跟她见了面,而且非常期待来北京做博士后。 后来的时间里,他一直跟我联系,还要拖家带口来北京。THAMILMARAN先生的年纪比我大,这让我更犹豫了...... 现在,THAMILMARAN先生已经在那所大学里做副教授了。跟我申请博士后的时候已经是Reader(英制,相当于讲师吧)。我想他应该过着不错的生活。 就在前几天,他又给我来了一封信,他们要主办一个非线性方面的学术研讨会,想邀请我去,顺便到他的学校访问一下。时间在我们这里的寒假期间。 很为难,一方面念梓现在不方便,那时候还要在北京上课;另一方面,印度确实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带着孩子去,我真的有些担心,卫生,饮食,...... THAMILMARAN还在希望他能有机会来北京学习访问。我很佩服他,以他的年纪,应该不大可能到处“折腾”,可他还是那么好学。 印度,我们的邻居,很近,却又如此陌生。 也许,我与印度朋友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个人分类: 随笔|2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邻居原来是个美女作家
chemicalbond 2010-6-27 23:50
我搬到现在的社区都快两年了,可是到昨天才知道邻居原来是个美女作家。 现代社会人们忙碌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的人物很少关注,个人隐私也许是其中最主要的借口。我们这个社区还算是非常的安静,虽然大家见面也迎上笑脸打个热招呼,可是彼此交往却是非常的稀少。 昨天,受到邻居的邀请去她家里参加一个聚会,我也提了半打青岛啤酒略表心意。聊天之后才知道她是个作家,出了好几本书,还上过很多次著名的电视节目。 回来查了一下,发现读者对她的书评价还不错。大概是我很少读书的原因,对她写的那些题材更没有兴趣。这里列出她的网站和她出的几本书,也许我的博客读者中有喜欢的。需要签名的话可以招呼一下 :-) http://www.elliefisher.co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10 次阅读|1 个评论
浪漫的邻居家牡丹盛开
热度 1 罗帆 2010-4-3 09:53
华中师范大学是武汉理工大学的邻居,与我上班所在的东院仅有一墙之隔。 多年以前,武汉的大学里就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其中一句是爱在华师。桂子山下,绿树葱茏,鲜花遍野,到处是莺歌燕舞。 也许因为华师偏重于人文艺术,理工偏重于科学技术,或许因为华师的女生多,理工的男生多,于是两个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校园的隔墙上就有了一个不规则的、非正式的小门。据说,除了非典闹得最凶的几天封了门,那个门永远都是敞开的。当我从那个无人看守的小门穿过时,有时会想起冷战期间穿过柏林墙的情人地下通道,其实双方都默许了它的存在。 前天傍晚,春雨霏霏,我们几个同事一起穿过那个小门,去华师的博雅园吃饭。忽然,孙教授惊喜地叫道:快看,牡丹园里的花开了!果然,对面的山坡上已是满园春色。在雨中,红的花显出几分羞怯,白的花显得几分寂寞,但依然散发出阵阵馨香。我们一边赏花,一边感叹,羡慕邻居家有这样的美景。孙教授自然流露出心中的欣喜,因为他不仅曾经在这里度过了青涩的大学时代,而且收获了甜美的爱情。 昨天中午,我又去博雅园吃饭。当然,吃饭只是借口,目的是想再去赏花。 雨停了,红的花绚丽多姿,白的花冰清玉洁。漫射的日光下,初开的花朵生气勃勃,初绽的蓓蕾稚气未脱,尤其惹人喜爱。 以前觉得牡丹过于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但这里的牡丹似乎与众不同,透出邻居独有的浪漫天性和文雅气质。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6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