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顶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盘点:各国顶尖科学家都是什么待遇
热度 2 ericmapes 2017-2-27 17:50
盘点:各国顶尖科学家都是什么待遇 2017-02-2714:15:42 来源: 环球网 http://news.sohu.com/20170227/n481821905.shtml 原标题:顶尖科学家,各国给什么待遇 杨振宁姚期智已放弃外国国籍正式转为中 科院院士 10 32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对于中国科学界乃至中国社会来说,这都是一个引发轰动的消息。然而,国内舆论场的反应再次证明,95岁的杨振宁是中国目前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科学家。有人盛赞他的科学贡献,有人议论他的婚姻是非,有人警告“群嘲杨振宁,小心寒了人才环境”,更多人纠结于“他到底爱不爱国”。“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国,晚年回到中国,享受在国外没有的待遇”,这是非议杨振宁“不爱国”中一种最典型的声音。那么在其他国家,供职于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对于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美国:当国家科学院院士,特权少   在美国科学界,代表最高水平的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其中,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在美国仅次于获诺贝尔奖的最高学术荣誉之一。   不过,成立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由杰出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协会”,没有政府拨款。成为该“协会”的院士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物质待遇不会有什么变化。院士没有特权,不能更快地晋升职称,而且如果在学术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得不到相关单位的续约。他们在为政府提供科学和相关技术服务时没有办公室,也不获取个人报酬。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含金量高,不过它对应的名称更准确地来说是“member”,也就是会员。这家“协会”的院士每年须为自己的头衔缴纳200美元的会费。如果3年不交,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据了解,美国院士的资历或许能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有帮助,不过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申请的项目内容。   说到美国科学家的待遇,有一个事例总被提起。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华人院士上世纪8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后,在其任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得到了一个特殊待遇——学校停车场的“优先车位”。不过在许多人看来,这个待遇已经很好了,因为这所大学的车位一直很紧张。   在美国,院士头衔是一种“非物质化的荣誉”,与此同时,它意味着要承担更多责任: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必须为其所在领域的年轻科学家做出表率;需要为联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广泛的政策咨询。   北美大学系统中,学校内部的教授头衔往往更有分量,能在学校享受一等的教授收入和待遇。依照北美学校的“教授治校”理念,对学者的评价不完全依赖于官方或半官方机构的认可,大学有较大的自主权。反过来说,评上院士,未必能在学校内部评上教授。   近几年,媒体对于美国科学界待遇的关注,焦点多在收入差距方面。《自然》杂志2016年的薪酬调查显示,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里,有29名医学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10名以上的非临床研究者收入在40万美元以上。然而,数以千计的博士后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    俄罗斯:院士最高每月10万卢布补贴   俄罗斯的顶尖科学家主要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该机构下设650个分支机构,拥有近5万名研究人员,自1724年成立以来,已有19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有11位。   苏联时期的一个国际大环境是美苏争霸,因此当时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军事科技部门的研究者待遇很好。有俄媒称,苏联科学院院士工资为每月700至1000卢布,是当时国内的最高待遇,据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院院长月薪(1500卢布)比苏共总书记还高,而院士的工资和政府部长工资相近。政府为科学院院士提供高级住宅、子女入学特殊照顾等待遇。苏联顶级科学家还会获得各种荣誉和称号,比如“列宁奖”“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此外,那时的科研人员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自上世纪50年代起,有不少专家学者当选为苏共党代会代表或进入中央委员会。   苏联解体后,俄经济严重衰退,政府陷入财政危机,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的2.03%下降到0.4%。由于经费锐减,俄科学家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许多年轻科学家出走,前往欧美国家寻求职位,从1991年到1994年,俄科学院研究人员总人数下降了40%。   俄罗斯总统普京2000年第一次执政后,不断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科研经费从2002年到2005年翻了三番,达到20亿美元,并将科技政策重心放在吸引和支持年轻科学家方面。目前俄罗斯科学院面临“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半数以上人员年近退休。   如今,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待遇相较于苏联时期有所下降。他们不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别墅和专车待遇,不过科学院可以建房,比市场价格便宜;科学院有医疗中心,但院士看病没有什么特权;当选院士在申请课题、项目立项方面没有优待,和其他申请者一样,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评审委员会鉴定。   俄罗斯“zarplatyinfo”网站援引俄科学院的数据显示,物理领域的院士月收入约3.8万卢布,生物领域的院士约2.7万卢布。在科研领域工作超过10年的科学家可根据学位不同获得数额不等的津贴,科学院院士最高每月可获10万卢布(10卢布约合1元人民币)补贴,不过补贴数额有可能在今年被削减。    德国:“卓越计划”、退休政策、成就奖   “越来越多的顶尖科学家回到德国。”德国新闻电视台近日报道称,德国各个“吸引顶尖科学家”的项目正在产生效果,大批外国和海归顶尖科学家来到德国搞研究。   “几十年来,德国科学家因为待遇问题出现过两次出国潮。”德国柏林教育政策专家霍茨贝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第一次是二战后,美国招揽了近千名德国顶级科学家到美国,比如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第二次是两德统一后。目前,美国有约2万名德国科学家。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干细胞研究的女科学家阿诺德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与德国相比,美国没有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灵活性更强。而且,科学家的收入比德国高出3至4倍。   进入21世纪后,德国积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科学家,推出“卓越计划”,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多国家资助,让顶尖科学家可以破格晋升教授。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的数据显示,联邦政府的研发投资2005年为90亿欧元,到2012年已提升至约138亿欧元,增幅达53%,且仍在不断上涨。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顶尖科学家税后工资是每月4500欧元以上,还有各种补贴。另外,他们当中许多人兼职提供资助的企业的高管,收入是工资的几倍。65岁退休时,顶尖科学家平均可领取最高工资72%的退休金,而一般公司雇员所得退休金平均约占工资纯收入的47%。德国社民党联邦议员劳特巴赫曾称,国家给一个教授的退休金总额大约是一个酒吧服务员的20倍。   在德国从事研究的顶尖科学家还可以获得各项丰厚的奖励。德国洪堡基金会和联邦教育及研究部2002年启动了索夫亚-克瓦雷夫斯卡亚奖,2014年以前每两年颁发一次,现在是每年颁发,颁发对象为年轻科学家,截至2015年共有120名获奖者。   索夫亚-克瓦雷夫斯卡亚奖得奖者中约2/3是在德国从事研究的外国科学家,1/3是在海外的德国科学家。每个获奖人可以拿到140万至165万欧元的奖金,在5年时间里,可以在德国机构组建工作团队,奖金的用途还包括研究人员费用、材料费、实验室和器材经费等。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的网站显示,2002年至2015年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至少有7人。    日本:企业提供奖项社会给予荣光   东京都台东区风景优美的上野恩赐公园里,坐落着日本最高学术机构日本学士院(TheJapanAcademy)。该机构院士中有13名诺贝尔奖得主,占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总数一半以上。   为优待功绩显著的学者、促进学术发展,1956年日本专门通过《日本学士院法》,明确日本学士院的法律地位。根据规定,学士院院士定员150人,为终身制。除了自身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等职业收入外,日本学士院的院士每年以“准公务员”身份领取固定工资和补助。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5年日本学士院财务报告显示,发放院士工资3.34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元人民币),院士差旅等补助经费4.36亿日元。   除了官方机构的奖金与补助外,日本各大企业纷纷拿出巨额资金,设立“朝日奖”“日本国际奖”“花王奖”等科学奖项,让日本科学家不仅衣食无忧,还获得源源不断的研究经费。日本科学家通常不会因为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会有各种机构主动找上门资助,科学家完全不受政府、社会的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   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赤崎勇,从松下技术研究所调回名古屋大学时已年满51岁,还没有特别引人关注的成就。为支持他开展化合物半导体研究,名古屋大学花巨资专门为其建造一间无尘实验室。最终,赤崎勇发明了蓝光二极管。值得一提的是,赤崎勇同时为名古屋大学培养出另一名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   日本科学家的社会地位令人艳羡。他们被称为“先生”,这个词在日本不是谁都能用,只有民众心中最崇高的职业才能有此殊荣。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就确立了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最明显的例子是,与多数国家不同,日本钞票上全是学者,没有政治家。最常用的千元钞票上,印着野口英世的头像,他是生物学家,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染上病毒而去世。万元钞票上的福泽渝吉,是日本学士院前身东京学士会院的首任会长。   少为人知的是,现在日本的明仁天皇也是一位科学家。他是鱼类学者,专门研究虾虎鱼亚目,并发表了29篇论文。外界有评价说,在其研究领域,明仁天皇是“权威”。1992年,他开始向《科学》杂志投稿,1994年写了论文《虾虎鱼种系的形态学特征之重要性》,200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基因》上发表论文。明仁天皇还是2500页厚的《日本产鱼类大图鉴》的19位作者之一,亲手撰写了其中350页内容,因此曾有日本媒体评价说,“比起当天皇,他或许更想做一名科学家”。   【环球时报驻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特约记者唐钰蒋丰水六青木柳玉鹏】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纪录][1930-2010世界杯+1960-2008欧洲杯官方纪录片][国际足坛50
lcj2212916 2014-3-20 20:10
2010世界杯国际足联官方纪录片CD2.avi 2010世界杯国际足联官方纪录片CD1.avi 2006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夏天的故事.avi 2002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七战功成.avi 1998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金杯与荣誉.avi 1994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二十亿颗心.avi 1990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点球制胜.avi 1986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英雄.avi 1982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进球.avi 1978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冠军.avi 1974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荣誉之战.avi 1970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世界在他们脚下.avi 1966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目标金杯.avi 1962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王者巴西.avi 1958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第一颗星.avi 1954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德意志巨人.avi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60-64 “初创辉煌”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68 “加油 意大利”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72 “德国制造”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76 “帕年卡的点球”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80 “西部王者”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84 加油法国 (CCAV问题,无国语配音)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88 橙衣大师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92 丹麦童话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1996 足球回家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2000 加油 蓝衣军团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2004 “希腊的奥德赛” 欧洲杯官方纪录片2008 “西班牙万岁”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0460836
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顶尖科学大师很容易私情泛滥?
热度 10 laserdai 2013-2-17 09:06
其实我多年以前就发表过自己的一个细致观察:顶尖科学大师一般都是感情丰富的人,基本上都会私情泛滥。 证据太多了,爱因斯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只要翻一翻他的传记,写得很清楚。 伟大物理学家的德布罗意,也是花花公子,但是受到当时一位极红的上流女子的过度奚落,才一气之下发奋突强,弄出了著名的 ‘ 德布罗意波’。 薛定谔应该是最有名的,他开会就带着两只心爱的猫一起去,不然怎么能是“薛定谔猫”而不是狗。 霍金换了几位太太,我就根本没有数过。 还有咱们的杨先生最近非常著名的82-28超级对称事件,人人皆知。 例子太多太多,根本举不完。 这就是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规律,留给大家讨论和批驳。 最近,当代神探 李昌钰博士的观点也充分支持了我的上面的论点。 据台湾ETtoday新闻云报道,“神探”李昌钰博士号称“现代福尔摩斯”,几乎没有什么案子瞒的过他的法眼,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被记者问到“李博士观察力细微,可否分析什么样的男人最可能偷情”,他总结了三种男人。   他表示,第一种是有钱有名的男人,因为不用去找就有人会自动贴上,“偷吃”机率就会增加; 第二种,则是多用脑力或体力的男人,因为他们必须要有“宣泄”途径 ;第三则是,基因里头“性的欲望”过剩的人,也会容易发生“偷吃”状况。    如果外遇偷情了要不要向另一半坦白呢?婚姻专家说,绝对不要!不过两种情行下则是例外,一种是与“小三”(或“小王”)发生关系时,没有做好保护措施,让配偶可能感染性病,即使出轨一次也该说出来;另一种非说不可的情况,就是婚外情快被外人爆料了,而与其被人拆穿,不如自己坦白。 所以,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为什么我以前发博文力挺段王爷和衣局了。 如此重整段振豪严重违背中国国家利益 当代纪晓岚:衣局之爱情麻辣烫必成经典名篇 因为这 些人都是过多用脑之人,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必然 。并且,我还说过,不妨给那些两国分居的‘千人’专家们在国内配给一个指标,也是完全这样的道理。 由此,如果我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国家在对待高级人才方面就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眼是说给他们足够的研究经费和财政支持,闭一只眼意思是说,这些人积极为国做出重大贡献,出点哪方面的小事情也是必然,因为是情理之中。必竟这样的人是少数,牺牲一点点世俗的道德标准,换来的是国家科技的重大发展,国家还是大赚了!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149 次阅读|24 个评论
2010年度生物学领域Top 5 工作(论文)
GumpForrest 2010-12-11 01:03
2010 年生物学领域 Top 5 工作 由生物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群体( Faculty 1000 )成员评选出2010年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五项工作。 入选的论文,都是远离公众视野、静悄悄进行的一些针对生命活动分子基础的研究,针对的问题是领域内科学家长期以来期待解决的。因此这些都是些长期连续的工作,结论十分的concrete(肯定,铁板钉钉),没有或很少有争议,可以说是四平八稳。 砷基生命、 合成基因组(俗称合成生命),还有那个新的穴居人祖先的发现,也都没有入选,嘿嘿,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实可以理解,一方面这些都是unexpected,太出乎意料了,大家可能还没回过味来,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工作不完善,还存在争议,如砷基生命,有的则是存在伦理争议,如合成生命。 No. 5 发现 机械力传导蛋白 (Mechanotransduction proteins) 论文 : B. Coste, et al.,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 Science, 330:55-60, 2010. 我们要认识世界首先得要借助于各种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获得外界的信号。味觉是化学刺激,视觉光学信号刺激,感受这些刺激信号并将其转化成细胞内可传导信号的受体分子都得到了鉴定和阐明。但是,还有一类感觉,触觉、听觉(声音震动通过鼓膜、听小骨以及耳蜗最终传导到听觉毛细胞摆动)和一些物理刺激引起的痛觉(如刺痛),都是一些机械力刺激,而感受器细胞是如何将力学信号转化成细胞可传导的信号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该工作在小鼠细胞系发现鉴定了这种机械力传导蛋白分子, Piezo1 and Piezo2 ,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 No. 4 炎症反应的放大机制 ( Inflammation amplification ) 论文 : E. Boilard , et al., Platelets amplify inflammation in arthritis via collagen-dependent microparticle production, Science, 327:580-83, 2010.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付损伤、感染和异物入侵等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体内的炎症反应是一个级联放大的反应过程。大体表现是局部红、肿、热、痛,其细胞学机理是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向组织渗出,炎症细胞向组织局部聚集,参与清除病原、促进组织修复。病理性炎症反应也和许多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如关节炎、类风湿、乙肝的干细胞损伤等,都是炎症反应过度或失去控制引起的对正常组织的破坏。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微小颗粒状的非细胞性结构,在凝血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还没有的到认识。 该论文鉴定了血小板膜上的微小颗粒结构在炎症反应的放大中的作用,为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No.3. 解析 呼吸链酶复合体I的结构( Complex I enzyme ) 论文 : R.G. Efremov, et al., The architecture of respiratory complex I, Nature, 465:441-5, 2010. 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从哪儿来?从物质代谢中获得。对于绝大多数需要氧气的生物,氧化呼吸是将代谢中间产物经过氧化呼吸链把代谢物中储存的化学能转移到 ATP 上(生物的能量通用货币)。氧化呼吸链是由一系列酶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复合体,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但是远比工厂流水线精巧、紧凑和高效。氧化呼吸链由 I 、 II 、 III 和 IV 这四个复合体组成,其中复合体 I 的结构一直未能得到解析。(记得 2005 年,饶子和领导的实验室和其它几家实验室合作解析了氧化呼吸链酶复合体 II 的结构,结果发表在 Cell 上,成为国内重要科技新闻)。这篇论文成功解析了酶复合体 I 的结构,解决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问题。 No. 2. 纤毛 是如何 交谈 的 ? ( How cilia talk ) 论文 : Q. Hu, et al., A septin diffusion barrier at the base of the primary cilium maintains ciliary membrane protein distribution, Science, 329:436-39, 2010. 恰如昆虫的触角一样,初级纤毛是真核单细胞的感受器,它接受细胞外信号并通过细胞膜蛋白向细胞内传递,但是,那些信号蛋白究竟是怎么勾搭上初级纤毛并挂在上面的? 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迷。这篇论文的研究发现证实:在初级纤毛的基底部有一个由多个 septin 分子组成的栏杆,这一结构可以固定纤毛,并控制膜蛋白的定位和分布。 No. 1. 炎症反应为寄生物喂食 ( Immune response feeds parasite ) 论文 : S.E. Winter, et al., Gut inflammation provides a respiratory electron acceptor for Salmonella, Nature, 467:426-9, 2010. 动物的消化道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类,我们称之为常驻正常菌群,不仅对消化功能十分必要,还可以对机体形成保护,抵制 / 抑制外来致病(有害)微生物的定居和繁殖。沙门氏菌是一类致病菌,该菌是怎样在与倡导优势菌群的竞争中胜出并致病的呢? 该论文发现, 沙门菌通过独特的能量获取途径在同肠道的菌群竞争中胜出。肠道的炎症反应本来是用来对付肠道病原的,但是其副产物连四硫酸盐却可以被沙门氏菌用作为能源物质,并通过氧化呼吸链获得能量,增强细菌生长,这叫借力打力,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由土摩托网友 http://t.sina.com.cn/immusoul 提供消息链接 http://www.the-scientist.com/news/display/57858/ Top 5 papers of 2010 The most highly ranked articles in all of biology, according to the Faculty of 1000 This was a year of headline science news: the first cell with a synthetic genome, a new human-Neanderthal ancestor and, recently, alien life. Oh, wait...that was just bacteria growing on arsenic. Never mind. iStockphoto.com But,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this year's most important papers were not those that made the front p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papers, but the quiet and persist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 molecular foundations of life. From the long-awaited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enzyme to how Salmonella grows in the gut, presented here in ascending order are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papers in biology of 2010, as reviewed and ranked by members of the Faculty of 1000. 5. Mechanotransduction proteins found The paper: B. Coste, et al.,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 Science, 330:55-60, 2010. A new family of proteins, characterized in a mouse cell line, shines new light on the previously mysterious molecular basis of mechanosensation in mammals. Called Piezos, these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 critical molecular component in mechanically activated ion channels, which make possible several sensations, such as hearing, touch and pain. 4. Inflammation amplification The paper: E. Boilard , et al., Platelets amplify inflammation in arthritis via collagen-dependent microparticle production, Science, 327:580-83, 2010. Researchers identify platelet microparticles -- tiny vesicles that bud from the membranes of activated platelets -- in the fluid of inflamed joints, which rarely contain blood. Importantly, depleting the microparticles using an antibody seemed to cure arthritis in mice. The discovery, published in a January issue of Science, demonstrates the previously unappreciated role of platelets in inflammatory arthritis. 3. Complex I enzyme revealed The paper: R.G. Efremov, et al., The architecture of respiratory complex I, Nature, 465:441-5, 2010. The long-awaited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complex I enzyme -- first in line in the energy-producing respiratory chain -- reveals important mechanics of this ubiquitous protein. Specifically, the structure shows how the enzyme hustles electrons and protons across membranes. The structure, published by Nature in May, is one of the largest protein membrane complexes ever solved. 2. How cilia talk The paper: Q. Hu, et al., A septin diffusion barrier at the base of the primary cilium maintains ciliary membrane protein distribution, Science, 329:436-39, 2010. Primary (nonmotile) cilia -- sensory organelles in eukaryotic cells that act as antennae -- rely on membrane proteins to send and receive extracellular signals. New findings, published in the July issue of Science, show how cilia retain those membrane proteins -- a barrier at the base of cilia made up of proteins called septins. Septins, originally identified as cell division mutants in yeast, localize at the base of the cilium where they maintain a barrier to control the localiz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s. The discovery solves the long-standing mystery of how signaling proteins are retained in the primary cilium.
个人分类: 憨人的科学|4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尖”PK“板板儿”
boxcar 2010-4-8 18:53
上周看过王宝山老师的一篇博文 顶尖教授就应该当老板 【1】,我在下面写下了 顶尖,其实也顶着块板儿上面还有板板儿。。。 这句评论。写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我对王宝山兄这个标题的前后两端的字词忽然来了感觉,觉得顶尖和板之间有一拼,很值得让这两件事物在一起PK一下,于是就有了篇新博文的构思。 顶尖、拔尖之类的提法,在最近这些年里也经常能听到,而且不但会出现在口头表达中,甚至可以写进文件(例如年轻拔尖人才)。相比之下,拔尖的层次弱了许多,似乎原来没有明显冒尖,拔了一下以后,尖才露出来,搞得有点儿拔苗助长的味道了。顶尖就不同了,说一个人顶尖,那就意味着他是最高水平的绝顶高手了,已经再无人能出其右,是地地道道的那摩温(No. 1)。 按理说,如果一个人到顶尖这个层次了,就应该再无能奈何他的事物了,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顶尖可以算是冒出个最高的尖,上面如果有块板板儿落下来,会最先和顶尖的接触,然后方才有可能轮得到更低层次的尖们。顶尖教授的头上还有板板儿,这些板板儿就是现有的体制和规则(包括明的和潜的)。如果去和这些板板儿PK,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板板儿很硬,顶尖受挫,就像拿钢针碰钢板,钢针折断,钢板无损;(2)板板儿较硬但比较脆,顶尖够硬,结果就向往水泥墙壁里面钉钢钉一样,顶尖破坏了板板儿或刺入到板板中,不过,够硬的顶尖PK这种板板儿没问题不代表其他非顶的尖们没问题,用普通的铁钉往水泥墙壁里面钉,铁钉打弯,墙壁基本无碍;(3)板板儿很软,顶尖不软,那没说的,一锤子搞定,直接穿过。 时下很多人把革除中国目前现有的一些弊端的希望寄托在少数超级精英身上,或许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他们期待着这些顶尖人才的出现和行动会给现有的体制和规则带来些变化。我们单 从这个关于顶尖和板板儿之间PK的比喻来说,这种可能性显然一方面要取决于顶尖所能耐受的强度、尖锐程度以及背后推动力的大小,另一方面要取决于板板儿的状态,包括其强度、对侵入物的阻力因素等。顶尖的优势应该主要在于其长度和锐利程度,但能否真正PK成功却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其后的推动力的大小,而这种推动力应该不是顶尖一己之力(利),通常应该是社会上一个巨大人群的诉求之力(利),顶尖的重要作用主要源自其所处的高位而成为了他们的代表。希望顶尖人才们能够充分认识、领会这一点。 ~~~~~~~~~~~~~~~~~~~~~~~~~~~~~~~~~~~~~~~~ 参考: 【1】王宝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118
个人分类: 社会|442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