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故宫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故宫

相关日志

北京美景多,游客登城墙,漫步看故宫
xupeiyang 2012-7-7 14:27
北京美景多,游客登城墙,漫步看故宫
正在修缮的东华门城墙可以“漫步”看故宫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7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Starbucks Does Not Need to Get Out of the Forbidden City!
hustfliee 2012-5-19 18:37
我们班的英语作文:很多人都支持Starbucks咖啡滚出故宫,我想说点反对意见。 After six years’ quiescent residence in the Forbidden City, the famous cafe Starbuck was exposed to a widespread debate provoked by a blog by Cheng-gang Rui, a famous anchorman in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Rui wrote that Starbucks' presence undermined the Forbidden City's solemnity and trampled over Chinese culture. And an online campaign arguing that the Starbucks was trampling on Chinese culture had drawn more than 500,000 signatures. Finally Starbucks closed its store in the Forbidden City after months of controversy. However, I do not think that Starbucks needs to get out of the Forbidden City and I have several reasons for that. First of all, 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confident. If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ent through by Chinese culture, we may conclude that Chinese culture gained its diversity and strength by conflicting with foreign cultures. This conflicting process helps the growth of Chinese culture. As a matter in fact, the period we are experiencing is just one of numerous periods that Chinese culture has to undergo. The artificial intervention may interrupt the natural process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et mature. Just like trees in the nature, the best way to ensure their health is to leave them alone. They can actually benefit from the sunshine, rain and wind. Secondly, inclusivene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believes in tolerance making larger. Due to the extraordinary inclusiveness, Chinese culture becomes much more colorful and influential in a way of discarding the dross and selecting the essence. The Starbucks’ presence in the Forbidden City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sign that Starbucks was eroding Chinese culture. Starbucks is just a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ffee shop, and it plays a practical role in serving people visiting the Forbidden City. People come to the Forbidden City in order to appreciate and admire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not for coffee in the Starbucks. We should be tolerant of foreign cultures. And we should also bear in mind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trend we cannot avoid and should not avoid. Objectively speaking, protesting the Forbidden City’s Starbuck is against inclusiveness, the essence of Chines culture. Thirdly, it is against the principal of justice to ask for the leave of Starbucks. Starbucks is a coffee shop with legal operation qualifications . Just like other shops in the Forbidden City, Starbucks has the rights to provide services to tourists to earn money. The purpose of these shops is merely commercial, not cultural. Along with Starbucks, all shops should be regarded equally. As long as they have the legal operation qualifications, they can stay in the Forbidden City. The so-called ‘eroding Chinese culture’ is unsubstantial and illegal. Fourthly, Starbucks serves as a resting home for international tourists. Starbucks is a popular coffee bar welcomed by the majority. Travelling in the Forbidden City can easily get tired. Starbucks makes visit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feel at home, and this makes the visiting much more enjoyable.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Starbucks, the Forbidden City may attract more visitors all around the world. Actually, the Forbidden City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globalization by providing diverse services. The Forbidden City should embrace its arms to welcome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Only in this way can people in the world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I want to point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so becoming a means of survival. Nowadays the Forbidden City is hardly merely an exhib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e is actually regarded as a commercial too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economics. It is unfair that we criticize the presence of Starbucks in the Forbidden City because of its discordance with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 All other commercial shops are also conflicting with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Just like other shops in the Forbidden City, Starbucks provides jobs for local people, stimulates commercial consumption and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um, I suppose that Starbucks does not need to get out of the Forbidden City. The Forbidden City is still Forbidden City despite of the presence of Starbucks.
0 个评论
故宫,俺到此二游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5-18 09:38
故宫,俺到此二游
我是第二次进入故宫。 第一次是多少年前的事。不记得了。那时候我是一个人去的,背着沉重的背包,走了一上午,下午又从北门走回南门。那一天走坏了一双鞋,还是在天安门城楼后面买了一双布鞋,不然我只好光脚回去了。 这次是和妈妈一起去的。下车直接去,也是背着一个沉重的背包。从午门背到神武门。这次不准走回头路了,我看见了故宫的角楼。 太和殿 嘉量 龟 鹤 日晷 龙头檐 龙头檐 岁月的痕迹 壁画 铜缸 狮子 这是啥? 角楼
个人分类: 走走看看|4753 次阅读|8 个评论
旅行杂记(二)游故宫
热度 2 qianlivan 2012-4-9 22:45
旅行杂记(二)游故宫
按理说在居住的城市里走动算不上旅行。不过考虑人生就是旅行以及北京巨大的尺度,在北京走动也算得上是旅行了。之前去过几次故宫,都是有客来,为了接待而不得不去的。每次都是午门进,一条直线走到神武门(明时称玄武门)出,除了看到大殿还是看到大殿,无聊得很,以至于我都不太想再去一次。 不过昨天还是和妻子一起去游了一趟故宫——因为她来北京那么多年竟然没去过。我们还是从午门进去。不过看了两个大殿就往东边拐了——那些大殿里人不是一般的多,就是在摆造型、拍照。这对于从远处来的人可能有吸引力,但对于我而言,实在只能成为把我赶走的原因。 故宫中轴线的东边有两个独立的展馆,一个是钟表馆,另一个是珍宝馆。原来来故宫的时候也知道这两个馆,但是因为另外买票,而且听起来钟表和珍宝似乎没什么意思,所以我从未去过。我妻子对文物什么的挺感兴趣,所以这两个馆是不容错过的。事实证明,到这两个馆参观是物超所值。 钟表馆里的钟表不像我原先以为的那样是些寻常的小钟,里面都是些大型的钟,造型美观,而且机构精巧。除了常见的报时小人之外,还有很多奇特的机械结构。光凭眼睛看,我都没觉得这些钟有什么不同寻常。感觉似乎就是清廷从国外进口了些华而不实的玩物。这些钟表确实是玩物,但是其他都感觉错了。这些钟起初确实是从国外进口,但是由于清朝对钟的钟爱,需求量巨大,英国人为了降低成本就在中国开设了工厂,把技术引入了中国。到后来,清朝自己开设了钟表制造局,中国工匠开始自制钟表。钟表馆里展出的钟大都是世界上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种类,因为不少是清朝自己制造,并且这么复杂的工艺,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展馆里有个小厅放映记录片,看完之后更感觉到震撼——这些钟表的机械结构实在是精巧。其中有一个钟上有一个写字的小人,这可不是装饰,这个小人真的能写字,并且字写得很好!其它各种神奇的钟感觉都赶不上这个写字小人钟,也或许还有其他的神奇待我再发现。 如果和台北的故宫相比,那么珍宝馆里的珍宝都算不上太好的珍宝。但是石鼓馆里的石鼓所蕴含的历史感还是很吸引我。这珍宝馆里的人远比钟表馆放映厅的人多,实在也看不出什么门道。走马观花就出来了。倒是门缝里的春天更能让我有所感触。 从故宫出来,和前几次的感觉完全不同。我想我还会再来故宫,因为里面可以看、可以了解的东西太多了。 写字小人 写字小人钟 门缝里的春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笔之五十一:《门路》“步步惊心得体现”
uvard 2012-4-7 20:07
门路 游玩故宫广厦间, 皇家气派显尊严; 紫禁门路皆有传, 步步惊心得体现。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1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故宫书画的“藏”与“展”
whyhoo 2012-3-23 12:27
中国文化报记者 朱永安 续鸿明报道: 和上一年不同,2012年的故宫一次次成为舆论焦点的时候,可谓一次次让人充满期待:新年媒体座谈会,公布去年门票收入,红墙内将不设办公区,新任院长的两会提案……   故宫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但如果不是近两年的焦点事件,这座古老的建筑群吸引眼球的机会并不多。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关于故宫藏画资源整合的提议,又让故宫的书画藏品成为新的话题。日前,本报记者就故宫书画的收藏、研究和展览等走访了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    书画藏品近16万件   以“博物院”之名面世已有近90年历史的故宫,首先让人想到还是红墙黄瓦与皇家生活,书画艺术在这座精美绝伦的建筑群里似乎仅仅是种点缀。然而,设若缺少了包括书画在内的丰富藏品,故宫博物院也就难称其为“博”了。   书画收藏是故宫藏品的重中之重,以明清宫廷旧藏为主,盛极一时,蔚为大观。由于战乱等原因,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不足7000件。1936年,国民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5000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则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逐渐回归故宫博物院。如今,阎立本《步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陆机、王羲之、欧阳询等名家书法成为故宫镇院之宝。据介绍,2009年彻底清查文物后,目前统计在册的故宫书法、绘画、碑帖藏品已达159580件。   故宫博物院新任院长单霁翔在两会期间回应了关于故宫、国博资源整合的提议,表示将更多地从“保持故宫文物完整性”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坦陈,故宫现在使用的很多设备建于上世纪90年代晚期,还没达到恒温、恒湿、灯光防紫外线的程度,“但调拨文物涉及的问题很多,故宫和国博的关系很好,我们有合作展览的计划,故宫也有更新设备的规划。”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日前表示,这些书画不只是一般的艺术品,还有与宫廷历史文化有关的丰富内涵,和宫殿是不可分离的。“简单说,不是一个所有权问题,而是它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藏在深宫人未识   据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主任傅红展介绍,故宫的书画藏品主要储藏于院内的14个地库中,地库温度维持在16摄氏度,湿度约55%。“1998年以前,书画藏品在地面仓库储存时,由于温湿度难保恒定,主要靠樟脑和一些草药防护,展览中也发现过蠹鱼咬噬、作品受潮的现象。书画藏品进入地库后,没有再发现这些现象。”   从1978年来到故宫算起,傅红展已在此从事古书画研究工作30余年。藏在深宫人未识的,除了许多艺术作品和历史资料外,还有很多默默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故宫人。   故宫清代帝后书画作品是近年来才受到重视的。据傅红展介绍,皇帝每年外出,行宫等地都会张贴一些绘画或书法作品进行装饰,这些作品中不少未经装裱而直接贴于墙上,特别是书法对联常常更换,一般揭下后就送回紫禁城保存。故宫仓库中长期存放的这些帝后作品和资料,作为文物得以保存,却没有按照文物标准予以定级。目前已整理2万多件帝后作品,大多还没有名称,统称“某某作品”“某某书法”。目前古书画部正在对这些作品定名,并进行整理和研究,帝后书画将对宫廷文化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前些年,伴随着文物清点工作,故宫开始了《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编纂工作。根据规划,这一被誉为“纸上故宫”的浩大工程将包含500卷内容,书画艺术则占其中200卷。目前书画部分只出版了9卷。   对于书画藏品而言,另一项巨大工程是编目工作,即对每件藏品上的题跋、印章等进行登记整理。傅红展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拥有1万多件书画藏品,编目工作于1985年即告完成,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书画藏品多、人手相对不足、设备扫描作品必要耗时等原因,编目工作无法加快,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调阅、出借藏品程序严格   记者来到故宫采访时,正赶上院内考核业务人员的实操能力。据称,此次为故宫近年来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全员业务培训,除笔试外,实操训练以书画和陶瓷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门类为主,所有业务人员利用标本、复制品进行操作练习。   傅红展介绍,目前按照一级(甲乙)、二级(甲乙)和三级的标准给藏品定级,由于书画藏品很脆弱,专业人员展阅、存放卷轴时都十分小心,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操作。无论是调阅、修复或者备展需要,从仓库中提取作品都需要经过申请、相关部门会签、院领导批复等几道手续,许多工作也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完成,如修复一件作品就会涉及院办公室、古书画部、文物管理处、文保科技部等,而全部过程也会通过网络操作记录,可以做到步步有迹可查。   许多地方博物馆、纪念馆会通过故宫网站上的目录发现自己需要借展的藏品,向故宫博物院提出申请后,故宫一般都会给予配合、帮助,大多数情况下会无偿借展藏品,但条件是故宫专业人员要考察场馆的软硬件设施。“当看到一些博物馆人员的操作不规范、展览硬件设备不足时,故宫绝不会出借藏品。”傅红展说。    博物院里的展览“难题”   对于博物馆而言,与研究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展览。故宫博物院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庞大的皇家建筑群本身就是最为耀眼的“展品”,也正因此,书画等藏品展似乎被淹没了。   武英殿的历代书画展是故宫近年来推出的常设系列展览,每年三期,第四期将于今年5月推出。该展共九期,共展出作品600余件,虽然数量上只是故宫藏画的一小部分,但件件都是精品,可以构成一部大的古代书画史。   “人们总是对这些‘大名头’更感兴趣。”傅红展说,历代书画展每期作品不多,但认真参观这样的展览至少需要一小时,观众多是慕名而来的专业人员和艺术爱好者。通过展览分流故宫游客的效果并不明显,旅游旺季时游客如潮,特别是旅行团的游客往往沿着中轴线一路走过,没有时间顾及于此。   记者采访时正值延禧宫推出明代花鸟画展。延禧宫是故宫古书画研究中心常常举办专题学术展览的场地之一。不大的展厅隐藏在延禧宫侧房中,虽然徐渭、唐寅、沈周等明代名家作品悉数展出,但除了几位学生模样的观众在探讨绘画技法,普通参观者寥寥无几。   采访中傅红展介绍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故宫藏品在本院展出影响平平,而在外展出时常常引起轰动,如《清明上河图》在上海、台湾乃至在日本展出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热情参观,高峰时期甚至会出现排队四五个小时等候参观的盛况。“《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内也多次展出过,却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景象。”   举办展览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应,是判断一家博物馆运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单霁翔近来多次对故宫展览发表看法:“办好陈列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专业功能与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故宫希望陈列展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是突出文物展品和历史事件的关系,突出文物展品与原有环境的关系,突出文物展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总之,突出故宫独有的文化特色。”   还有许多工作摆在故宫面前,展览的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故宫向博物馆属性的回归,尚待时日,值得期待。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gzdt/201203/t20120320_233909.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故宫
热度 2 metanb 2012-2-28 16:26
封建文化的象征,拆!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面对故宫,我们必须心怀敬意
whyhoo 2012-2-15 22:30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修兵报道: “故宫在社会民众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崇高而神圣。每一位社会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作为‘故宫人’,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建设好故宫博物院,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使命神圣而光荣,责任重大而艰巨。”2月14日,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以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身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步一个脚印做事   “有的朋友问我,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准备从哪里烧起?我告诉他,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宫保护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没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准备好‘水’了。”单霁翔表示,做好故宫博物院的工作,首要的责任是确保安全。一是故宫的事业是永远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过去已经确定了的事项,也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落实;二是面对故宫这处有着6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面对故宫博物院这座有着87年历史的文化圣地,必须心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审慎决策各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法,来不得半点浮躁。   “我到故宫上班以来,首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熟悉故宫博物院各方面工作情况。”单霁翔说。他分别向各位院领导讨教,了解所分管工作的情况;在8天时间里,他走访了故宫博物院的32个部处,体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环境,接触第一线工作人员,听取情况介绍,讨论当前工作,初步交换意见;利用节假日,他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在职和离退休的著名学者、文物专家和历任院领导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指导和建议。   去年,故宫博物院完成了文物藏品的普查登记工作,使故宫的馆藏文物数量从近100万件增加到了180万件,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清理、建档登记;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故宫古建筑群正在进行系统修缮,修缮工程从中路向两侧展开,不但使古建筑的健康状况得到保障,同时,经过修缮后的文物建筑逐渐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调研我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深深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为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深深感受到全体员工对于故宫博物院的深厚感情。”单霁翔说,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原院长郑欣淼和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同仁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克服了很多困难,无论是制度建设、摸清家底、古建修缮、藏品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还是安全保卫、观众服务、文化传播、两岸交流、科学管理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参观故宫应该是美好的经历和愉快的享受   1949年,故宫接待的观众为100万人次,2002年增长到了700万人次,而2011年,观众人数突破了1400万人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将持续增长。同时,故宫的观众群体存在着时间上和游览区域上的严重不平衡。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往往形成40多天的持续高峰,每天接待7万左右的观众,更有14天持续超过8万;特别是“十一”期间更是观众的参观高峰,去年10月2日观众人数超过了13万人,严重超过故宫的承受能力。在参观区域上,故宫中轴线上的观众总是格外集中。   “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正是故宫遗产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单霁翔表示,总体上必须合理配置参观时间,削峰填谷,在特殊时段采取适当的限流措施仍然要坚持下去,并且加大宣传力度,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主动配合,才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缓解接待参观压力,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据单霁翔介绍,在解决游览区域过于集中的问题上,一方面将通过修缮使更多的文物建筑群实现对公众开放;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设施、有序疏导人流等,来增大接待能力,降低单位面积的人流,减少拥堵风险。   目前,端门地区已由故宫博物院管理。“这一地区的使用必须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单霁翔告诉记者,目前端门地区已经清退了商户和临时展览。端门前的朝房和广场将主要用于为观众服务,包括改善售票环境,缓解午门拥挤程度。下一步使用安排将分为两步走:一是首先实施为观众服务的一些应急措施,迎接今年夏季的客流高峰,以缓解午门区域客流压力为目标;二是同时考虑这一区域的整体规划,细致、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整个端门地区的房屋使用。此外故宫还将调整办公用房格局,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消除隐患。   “全部规划完成后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约为8∶2,开放区包括开放展示和游客服务,未来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单霁翔说,故宫博物院会与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改善故宫周边环境、优化参观路线等方法提高参观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弱开放与保护的矛盾。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故宫博物院应该热情欢迎每一位到访的观众,既不能靠提高门票价格,挡住普通民众的参观需求,又要尽最大努力为所有观众提供优质服务,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文物保护和开放参观的关系,使故宫博物院成为能够享受精神文化的地方。”单霁翔表示,故宫将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实施首问负责、温馨提醒、咨询辅导、参观引导、提供资料、全天候讲解服务制度,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切实感受到,参观故宫博物院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对待文物要有如履薄冰之感   “去年发生的一些事情,使故宫博物院的声誉受到了损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付出加倍努力加以弥补,尽快修复受损的故宫博物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在采访中,单霁翔对众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回应。   对于故宫安防设施的问题,单霁翔表示:“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因此无论安防工作,还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护任务极其繁重。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这些永远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必须警钟长鸣,对待文物要有如履薄冰之感。”   “故宫现有的安防设施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与故宫博物院应具备的安全保卫需求和能力极不相称。”单霁翔表示,目前故宫正在实施安防改造项目。这一项目实施完成后,故宫的安防水平会有明显提高。“但是安防水平的提升需要永不停滞地开展,要及时保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更新。故宫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手段必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不但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提升安全保卫等级,更新安全保卫理念。”   对于建福宫花园用途问题,单霁翔说:“今后建福宫花园完全由故宫博物院管理,不会成为人们担心的‘顶级富豪私人会所’。”单霁翔表示,建福宫花园仍将用于举办小型展览、文化讲座、新闻发布等文化活动的场所,坚持和更加注重公益性原则,增强公众的参与性。去年以来,建福宫花园已举办多次公益活动或学术活动。   在实现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升方面,单霁翔表示,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已经正式挂牌成立,对古建筑本体、动植物、室外陈设、气象、环境、藏品、游客、安防以及配套的非古建用房、管理监督体系等10个方面进行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建立数据库,以数字化监测管理平台整合资源,实现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近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已经正式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安排年度文物建筑修缮,坚持进行科学严格的设计、论证和施工。继续加强修缮过程中的管理,加紧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报告撰写和出版工作,加强科研意识、课题意识。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故宫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修缮阶段,要坚持“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优先设计、修缮存在严重危险隐患的、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更好发挥社会功能的建筑。今后不但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大修,还要注重文物建筑的岁修,注重日常的保养和维护。   单霁翔表示,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开展日益广泛的合作,也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突出地位。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合作关系,达成两岸故宫合作的“八点共识”,不断推进全面深入合作与交流,并通过邮件、视频等方式不断加强沟通,确认进一步的具体交流计划。同时,加强故宫文化产品研发,配合每一次陈列展览,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文化产品,使更多的观众能够心满意足地将“故宫文化带回家”。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gzdt/201202/t20120215_229575.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故宫的每一栋建筑将有定性和保护方案
whyhoo 2012-2-14 18:27
单霁翔低调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已经“满月”了。   这一个月,对记者一向有求必应的他没有接受任何采访。春节期间,他照例去看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吴良镛先生。“吴先生今年已90高龄,还关心着中国的文物事业,真让人感动。”   学城市规划的单霁翔,于2002年8月出任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任近10年,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汇集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国有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圆满完成;“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让文物保护事业走向千家万户,“从过去简单的文物保护到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观念进步了一大截。”   当然,这10年也是全国文保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严峻时期,城市化的加速使大量的文物处于绝境,而民间收藏的急剧升温又使盗墓等文物犯罪有所抬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文物局设立了专门负责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检查的督察司。事实上,只要他知道哪里的文物安全出了问题,他都会直接找到相关的官员,苦口婆心地去讲道理。   单霁翔对于普通民众保护文物的自觉行为一直心存感激。2011年6月9日,他专门赶往陕西,参加“宝鸡眉县杨家村群众保护文物碑”揭碑仪式,只因为他曾经答应过要给这些可爱的农民立碑。   2003年1月19日,在宝鸡眉县杨家村,王宁贤、王拉乾、王明锁、王勤宁、张勤辉等5名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他们将27件有铭文的青铜器全部上交,这些青铜器件件都是国宝,是历次发现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次。单霁翔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去世了,相比他们发现的无价国宝来说,我们给他们的一点奖励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以前担任文物局局长时,凡是故宫的事情,单霁翔都特别认真。每一次有险情,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去年的12月26日,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在故宫博物院内揭牌成立。该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制定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制度、监测技术规范及预警标准,统筹安排、协调和指导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各项工作。这项工作其实就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实施的。   故宫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保护一直受人关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已于几年前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单院长透露,目前更加详细的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这意味着故宫的每一栋建筑都会有自己的定性和保护方案。   而从2002年开始的故宫大修计划,一直要持续到2020年。“这个工作急不得,要严格按照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一些已经修缮好的景点将会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故宫的开放规模,正是《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所倡导的“整体保护”概念的具体体现。单霁翔对故宫为了保护古建筑而采取的限流政策并不乐观,“去年一年故宫的参观人数近1500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字依然会增加。”每年150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每天平均就会有4万人。“故宫不可能提高票价,只能通过增大开放区域和提高展览水平来分流。”   故宫的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说,这一个月单院长主要都忙着四处学习了。故宫有大大小小32个机构,每天4个,上午两个下午两个,单院长依次听了所有机构对于故宫工作的看法和建议。曾经在故宫工作过的老院长、老专家、老同事,一直关心故宫的文博界专家,单院长也都一一亲自去拜访了,许多好的建议都将被积极采纳,“故宫最宝贵的其实是这些深爱故宫的每位员工。”   “故宫是全国人民的故宫,也是世界的故宫,诚心欢迎大家一如既往的监 督。”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gzdt/201202/t20120214_229485.html
个人分类: 文化|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新闻有感(两则)
等离子体科学 2011-8-3 20:57
其一:故宫“损宝”案——还是“利益相关”问题 笔者就动车追尾事故处理,指出国内在重大事故处理方面没有“利益相关方”的回避制度是引起很多问题的关键。前天看新闻,故宫又发生“损宝”案,且案发一月隐瞒不报,还美其名曰需要先调查清楚。 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而且当事单位只有协助调查的义务,没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应有国家或者国家委托独立调查部门(如公安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组织调查。不规定“利益相关方”的回避制度,而由当事单位自行组织调查,十有八九最后结论是当事部门没有责任,都是个人问题所致。 其二:以表扬为主的揭露 刚刚看新闻联播,某地一个孩子被严重烫伤送医。计程车司机为了抢救孩子千方百计及时送到医院;得知医院要收现金,又通过计程车司机间的“热线”网络“呼救”,很多热心司机赶来帮忙,你一点我一点,很快凑足三千多元,直到下半夜还有人送钱来。 央视的“春秋笔法”也是炉火纯青——通过表扬计程车司机们,揭露一些医院不见现金就不治病救人的冷酷无情! P . S .:当然也可能人家医院是先救人、后收钱。可是新闻这么一编排,给人的印象就是上面那么个印象。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旅游随想之三 从凡尔赛宫到故宫
热度 3 tingyy 2011-7-8 09:14
欧洲旅游随想之三   从凡尔赛宫到故宫
关于 凡尔赛宫和故宫的话题早就作为中学美术教学题材,从宫殿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央电视台也曾经以“当卢浮宫遇见故宫”为题拍过一个电视纪录片,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讨论了中西方的接触、碰撞和交流。在参观过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后,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一下自己的随想。 到达凡尔赛宫门前广场一下车,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镀金栅栏和宫殿屋顶的金色装饰。虽然不巧,凡尔赛宫正在进行外装修有部分建筑已经被白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但是这一点也不减弱凡尔赛宫华贵的外观。(照片 1) 进入宫内所看到的也是白色的石柱和金色的装饰构成的宏大空间。(照片2)所经过的 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内部摆设装饰着各种壁画、雕刻、巨幅油画、挂毯等等珍贵艺术品。到处彰显着一个富强国家的皇家气派。 凡尔赛宫不仅 宫殿房间(据说有 500 多间)连成一起构成整体的建筑布局,而且与外面广阔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以及大面积的喷水池和人工河一起构成了一个广大而且整体的空间。(照片 3 )与故宫封闭、分割、独立的院落式建筑布局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宫也是一个历史上富强国家的皇宫,它也有一些高大宏伟的建筑和精美华丽的内部摆设装饰,也有美丽的花园和茂密的树木环绕着的房屋。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宫殿都是木结构的,如果连成一起对防火不利。秦朝的宫殿就曾经被项羽的起义军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另外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家庭,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所以皇帝也不例外。为了便于管理,皇帝的各位妃子各自居住独立的住房是最好的方式。而欧洲的国王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虽然国王会有诸多的情人,但是王宫中只会有一套皇后房间。所以同样是皇帝,西方和东方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帝的生活是开放的,受宗教教规约束的。而中国皇帝是代表天的,他仅仅只受祖宗礼制的约束。而这个礼制本身也是前面的皇帝制定的,所以给予了皇帝以莫大的决定权。同样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同样把全国的财富集中使用来满足皇帝的奢华生活;同样为了彰显皇帝和国家的富足而兴建的宫殿,东方和西方产生了如此不同的内容。 虽然故宫比凡尔赛宫修建早了 200 多年,但是经过了多次被毁坏又重建。就在凡尔赛宫修建期间, 1644 年明朝的故宫就被李自成焚毁了大部分房屋,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清朝建都北京后,满清皇帝全面接受汉文化,仍然选择故宫作为皇宫,清顺治皇帝花了 14 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后来又经过清朝多个皇帝的修复和扩建才达到今天故宫的规模。此后 200 多年的时间它一直是满清王朝的皇宫,一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到 1925 年,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防止别有用心的人恢复满清王朝的企图,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25 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 “ 故宫 ” 。自从清王朝没落,特别是 1949 年前的 38 年中,由于中国国力衰微,始终处于动乱年代,故宫建筑日渐破坏,有多处宫殿群倒坍。直到 1949 年后,中国社会逐渐稳定,故宫才得到较好地维护。特别是 2005 年故宫开始了 19 年的大修工程,将进一步改进故宫的环境质量。不过目前感觉故宫的维护、管理还是不如凡尔赛宫。 而法国的凡尔赛宫自 1660年由法王路易十四开始建设。1762年,法国王室由巴黎卢浮宫迁来此处定居。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中的巴黎民众从凡尔赛宫挟至巴黎城内,在卢浮宫前被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地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均运往卢浮宫保存,凡尔赛宫几乎荒废。直到1833年,才由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并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凡尔赛宫宏伟华丽的建筑外观和严格规则化的园林设计对欧洲各国皇家宫殿园林的设计影响达几百年。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建筑技术,修建了风格完全不同的宫殿;东西方的皇帝都是各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却过着不同形式的奢华生活。但是无论他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中,无论到了什么年代,由于他们都把人类自身的贪婪本性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占有了大量社会资源而尽情挥霍的人最终都会被人民推翻而走向灭亡。而那些躁动起来的民众往往都把对统治者的愤怒情绪发泄到那些曾经被少数人占用的物质财富上,而加以严重的破坏。殊不知这些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精心爱护的宝贵艺术财富,本来就是应该属于国家和民族的,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财富。所以今天这些地方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归属。 至于那些博物馆中的所谓来路不正的文物 ( 主要是来自一些有古老文明而又衰败了的国家,如埃及、中东地区、中国、希腊等国家 ) ,是否应该归还原籍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在那些著名的博物馆中它们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且能够对世界各地的公众开放,其实是大好事情。在世界日益开放,全球化(包括文化交流)的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那些著名的博物馆中各国文物只要得到很好的保护,都可以维持历史现状各得其所。所谓国家的面子的确没有文物的实际保护重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林阴道还是林荫道?——老问题再次引发新议论
JYH64J98Y99H 2011-5-30 10:00
小学课本上的“林阴道”。   前几天,故宫一个别字“撼”原应为“捍”,让全国人民热烈地讨论了一把。近日,一苏州网友在其博客上称,他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不过,当他在女儿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看到“林阴道”一词时,却产生了极大的质疑:记得自己一直学的是“林荫道”。对此,教材编写者解释说“林荫道”是异读词,为防止出现混淆,所以国家语委进行了统一修改。   对于日前故宫出现的“撼”字风波,该网友称,大家之所以敢讨论,敢说这个字错了,是因为故宫不是教书育人的。大家讨论讨论,就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我觉得挺好。”但如果一个权威机构,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将错误堂而皇之地印在教科书上,所有老师都不敢质疑,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   随后,该网友特别指出,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104页“识字”中,出现“林阴道”一词,让人着实吓了一跳。“因为明显与我们老师长期教我们的区别大啊。”   经过多番联系,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姓李的市民。据其介绍,他多年前和妻子一起来苏打拼,目前开了一家体育文化广告传媒公司,女儿就读于苏州新区某小学一年级。   去年,女儿开学后,兴冲冲把教科书背回了家。后来,他无意间翻到了语文书第104页,看到了那个错别字,认为非常不妥。“可教科书上已经白纸黑字地印出来了,既成事实,我们这些家长也只能望洋兴叹啦。”李先生表示,对于教科书上出现这样的错误,他们家长感觉很无奈,也很无语。   带着网友的质疑,记者来到苏州新区狮山实验小学。在校方提供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第104页上,记者果然看到了“林阴道”一词。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陆菊敏告诉记者,他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有17年了,自从语文书从人教版换成苏教版后,这15年里一直都是“林阴道”,他们也是一直这样教的。   陆菊敏告诉记者,当他刚接触到“林阴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字印错了,因为在之前近20年的学习中一直都是“林荫道”。在他和学校同事讨论后,大家也一致认为这个词是印错了。便向出版方提出了异议,但却被告知并没有错误,“林荫道”已经统一改为了“林阴道”。“虽然我们一直对‘林阴道’有想法,但教科书就是权威,授课必须以它为准。”孙波薛马义文/摄     专家 解字   词典根据使用频率 把“林荫道”列为推荐词条   “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苏州大学语委委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曹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   曹炜说,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选择混淆词汇作为推荐词条时,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第一参考标准。   再就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曹炜还表示,编书的人肯定不是高校老师,“荫”使人想到树木,显然在表意功能更好,建议小学课本里全部换成“林荫道”。   观点 PK   教科书编写者   “荫”有两种读音 为防混淆变成“林阴”   “关于林阴大道的‘阴’究竟是用‘荫’还是‘阴’,确实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不过小学教材中使用林阴大道是根据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修改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校长详细告诉记者“林阴大道”的修改原由。   “之前的‘林阴大道’都是写作‘林荫大道’,但这个词中的‘荫’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个读音,是个异读词。这样的异读词有400多个,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统一,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一来,‘林荫大道’的‘荫’原来可读第四声,最后就都‘统读’第一声。‘林荫大道’的‘荫’和‘阴’就成了一个读音。而‘荫’在表达隐蔽、封赏等意思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荫庇’、‘封妻荫子’。那么,为什么要将‘树荫’、‘林荫大道’中读第一声的‘荫’最后都改成‘阴’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混淆。   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语言文字规范手册》,随后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中就将‘林荫大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大道’和‘树阴’。既然‘荫’和‘阴’同音字,拿掉草字头后直接使用‘阴’的话就没有了第一声的‘荫’,这样就不易再错。”   “很多家长都对现在的教材用字产生疑问,主要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觉得是教材错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直接学习的就是‘林阴大道’,就不易再出现混淆。”杨新富校长说。“根据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需要,文字需要规范。生活在变化、汉字使用在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可以理解。”语文教材是根据国家语委出台的语言标准规范来编写的,符合国家标准。   或许你不知道 腊梅?不,蜡梅!   记者发现,让人产生混淆的字还有不少,比如蜡梅的“蜡”,很多人都一直以为是“腊”。这是因为蜡梅大多会在腊月开,人们就误用成“腊”,而这种误用也逐步被人们认可,所以变成了“腊梅”。   对此,杨新富校长解释说,其实蜡梅以前一直是虫子旁,古代文献上都有记载。而且蜡梅和梅花并不是一回事,蜡梅大多是冬天开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开。蜡梅这种花的花骨朵的质感就像蜡烛的蜡。在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蜡梅还是采用了之前的用法。杨新富校长笑着说:“其实教材是非常严肃正规的,教材在编写修订的时候都会使用国家的最新标准。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比如教材里教汉字的笔顺也出现了变化。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书后面就有一些字的笔顺展示。比如说‘火’的笔顺是先两点,后中间‘人’字;‘里’是最后写底下的两横,跟家长小时候学得不一样。这其实是根据行书的写法而来的,因为行书形成了较好的书写习惯,之前一些字的笔顺容易跟行书出现打架。根据1997年国家语委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一些字的笔顺就根据行书最后作了调整。”王璟   容易混淆的几组字   1、迭与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与原来的负面影响相迭加呈增长的趋势。”这里的“迭加”应改为“叠加”。因为“叠”是层层堆积,是积累;“迭”是更迭、屡次。   2、分与份在读fèn(愤)时,容易混淆。“身分”应改为“身份”。   3、黏与粘“黏”字,1955年被作为异体字淘汰,1988年又恢复使用。粘读zhān(沾);黏读nián(年)。所以“粘合”应改为“黏合”。   4、品位与品味二者词义不同。“作品的品味不够”,这里用“味道”的“味”,也即表品尝滋味、仔细体会的“品味”就错了。应该用“地位”的“位”,也即表质量、水平的“品位”。 作者:  来源: 扬子晚报   编辑: 丁洋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物志:单士元-故宫中的精神守望
热度 1 tyyflc 2011-5-21 13:48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价值主张如何纷乱,好东西是经的起历史检验的,否则,以国人打碎一个旧世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大无谓精神和 100 年来的无数腥风血雨,早已让这座 600 年的皇家禁地变成残砖断瓦、灰飞烟灭的历史荒冢。这 100 年来,故宫里不养活物了,死物件却历久弥新,勾人馋虫,每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这就是历史文化沉淀后的现实价值吧。 在这样一个名实不符、沉渣泛起、欲火燎原的时代,可怜的人们都想为自己裸露的灵魂找寻一间精神的避难所,寄存自己永恒的圣火,大家原以为一直以来独善其身的故宫该是一座不朽的圣火殿堂。然而,一旦这座殿堂遭受无情的蹂躏和不负责任的玷污,对于那些脆弱的守望自己精神家园的人们来说,不止是一种彻底的毁灭和精神的坍塌,更是黑暗来临前的恐慌和放纵,于是,人性中最丑恶、腐烂的东西就会象恶浊一样冲破堤岸肆意横流。这与 30 多年前的打碎一切牛鬼蛇神何其相似,与其把无情的蹂躏和无度的宣泄倾到在现实面前,莫若把这份精神的圣洁寄望于永恒的历史,历史是可以沉淀一切污泥浊水的。 毋庸讳言,我是对故宫怀有神圣而敬畏之心的千百万良民之一,也是故宫历史文化的倾慕者、追随者之一,在这样的时刻,不能不让我想起一位在故宫住了 74 年,超过了所有的明清王帝的老人,他为故宫生,也为故宫死,一生在故宫经历了五个朝代,却没有带走故宫的一片一瓦,他就是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今天是老人离开我们的第十三个年头,就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真正的国宝级大师,以驱散当下笼罩在故宫上方的乱云。 在单老身前我曾有幸为老人拍摄过一部电视专题片,由此确立了他在我心中难以磨灭的精神风采,就在单老去世几年之后,在我不得不把心中的这份愿望当成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时,我看到了一本记载着有关单老一生的书。 封面上,上下印有单老两张照片。最上面那张,单老神情落寞,双唇紧闭,好像在若有所思的想着什么,眼神里充斥着哀伤。在单人照的下面,单老独自抚摸故宫里金碧辉煌的建筑,而背后是一片光秃秃的树枝。当我眼光触及到这本书封面的那一刻,我强烈的感受到了单老在光辉光环背后的另一种悲情,我被打动了,我被这本书的封面深深的吸引着。于是,我联系到了本书的作者,也就是单老的女儿单嘉筠。 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单老的女儿单嘉筠,一位六十岁的独居老人。老人在一处房租 600 元的屋子里,每天孤寂的整理着父亲留下来的浩瀚遗稿,这就是单嘉筠的生活。。。。。。此行之前,我敬佩单老的品质,了解单老的为人正直,但却从没料想单老及其家人的生活竟是如此的清贫。而聊到这个话题,女儿单嘉筠竟也淡然的寥寥一句话,一笑带过:要我想的话,首先他是从思想上觉得没有 “ 拿 ” 这个概念。他要是拿了,单嘉筠现在还至于这样老而无依、居无定所。 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丁末年,也就是公元 1907 年 11 月 22 日,在北京皇城内什刹海畔南官坊口胡同内的一座宅院内,一户单姓的家里添了人丁。父母为他取名士元。后来单士元的先人因给清宫太医院药库房制造中成药而将祖产置于鼓楼后街的酒醋局胡同前坑 7 号宅院。 他是从故宫到博物院的见证人 在清末的维新运动中,新政多端,但终归泡影。只有建立京师大学堂一事获得实现。在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 1922 年,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发起了一次平民中学的运动。也就是在北京的平民子弟、拿不起学费的人均可以来北大求学,并由北大的学生们免费教学。偶尔在课堂上竟也会看到北大教授沈坚世等人的身影。由于单士元天资聪颖又爱好文史,功课一向不错,于是很快便得到了沈坚世的赏识,并在还没读完高级班的情况下就破格被允许在北大史学系旁听, 1924 年,单士元正式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真正成为了北大的一名正式学员。 也许是巧遇,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就在单士元正式考入北大不久,也就是 1924 年 11 月 5 日,辛亥革命后仍居清宫后苑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迁出宫。当时,溥仪被迫出宫,以现在看来,也是一件极为有意思的事情。具体说来,溥仪必须出宫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从 1912 年到 1924 年这十余年里,逊帝溥仪与清遗老及怀念清王朝者,互相勾结并利用居住皇宫的便利,时刻进行复辟帝制的阴谋活动。而这些举动,逐渐引起支持民国政体的官员以及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其二,溥仪心中一直清楚长此以往自己不会久居皇宫,于是利用居住在皇宫的便利时常偷取文物到宫外变卖,这也引起了很多爱国人士的反感与愤怒。于是,在 1924 年 11 月 5 日 ,当年控制北京政局的冯玉祥发动政变,最终将溥仪逐出故宫。 是年年底故宫成立了办理逊帝出宫事宜的机构,清室善后委员会。当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单士元,经推荐来到善委会参加点查原清宫国宝物品,任职为登报挂号的小书记员。也许连单士元自己都没有想到,从那个时候起,自己将在故宫扎下了根,陪伴故宫风风雨雨走过了七十四年。 当时转眼即是 1925 年的隆冬季节,有时零下十余度的低温,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一进神武门宫门洞,西北风打的单士元身子不由自主的往宫门上的两壁上撞,几乎无法行走。那时候的单士元只有 18 岁,还是年轻人,于是单士元经常心中默语 “ 老子青牛 ” ,因为小牛犊善逆风,就这样来鼓励自己战胜严寒。单老还曾回顾说,因为当年是旧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各系军阀之战如走马灯似的更替掌权。而每换一个政府,逊淸室的遗老们就与保皇势力勾结在一起,耍尽阴谋伎俩,试图把故宫还给溥仪。而自然善委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处在极度危险之中。 1925 年 10 月 10 日,善委会终于决定以原清宫为址成立故宫博物院。自此封建专制时代的最后堡垒彻底改头换面。而对于建院典礼,单士元回忆道: “ 我与同仁为院中工作人员,最为忙碌,但却像青年人过节一样兴奋。记得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日,我辈等人都留下了激动与兴奋的泪水,我用模糊的目光望着我的师长们,似乎他们也在擦拭着双眼。。。 ” 初进故宫博物院,单士元在文献馆工作,仅仅整理清代军机处档案这一工作就持续了八年之久,与此同时继续在沙滩北京大学学习,专攻明清史和金石学。那段时间单士元听课的时候去学校,没课的时候在故宫工作。并参阅史料写出了《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年表》,填补了刚问世不久的《清史稿 表》中的遗漏部分,以此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得到导师的褒奖。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经单士元手整理的档案不计其数,而这段时期所发表的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作为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的地位。 在单士元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期间,一位教西洋 史教授在课堂讲授踏出国门的留学感受,和洋人对中国古建筑看法时说,外国人认为,中国建筑是独树一帜的。可惜的是,中国人无能力无人才研究本国的建筑艺术。在那倍受外人欺凌的旧中国建筑文化当然外人亦是如此轻蔑。而当时编写的世界建筑书籍中,也没有中国的一章一节。正是血气方刚青年学子的单士元,耳闻目睹义愤添胸的民族自尊心促使着他立志要研究本国的建筑文化。于是,从那时起,单士元就以故宫为起点,开始收集有关建筑的文献史料,并写了若干札记。从此,单士元就与古建筑的研究结下了一生之缘。晚年的单士元曾回忆说: “ 我的第一专业是对历史档案工作与研究,从事古建筑工作探研是第二专业。 ” 。 1929 年,朱启钤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刘致平先后参加。 1930 年,单士元经推荐进营造学社兼任文献部的编撰,同时继续在故宫文献馆工作,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学习,三者兼顾。在营造学社,单士元编撰了清代建筑大事年表等古代学术专著,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主张,把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民间建筑及工艺技术等方面,单士元认为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研究,应该纳入中国建筑史研究范畴。可惜在之后不久, “ 七七 ” 事变爆发,单士元的研究被迫中断,几年间积累的资料也大多散失。之后,单士元对这些古建筑研究的积累在建国后故宫的实际工作中都派上了用场。 1958 年,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的前一年。那时举国上下都开展起了大跃进运动。国家号召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鼓足干劲,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 10 周年献礼。此时的单士元已经是故宫博物院中主持古建工作的副院长。同年,上级领导郑重告知单士元,让他来主持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大修任务。而之后大修故宫的一段时期,也是单士元人生中过的最快乐,最充实的一段时期。 其一,单士元参与编写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十年》三部书。 其二,在单士元的领导下,故宫大修工程于 1959 年 9 月底全部竣工。工程范围重点是从午门到神武门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和门座,庑房门楼的修缮油饰。就这样,这繁重且具有政治意义的献礼工程在单士元的主持下,胜利的完成了。为了维护这座近 600 年的历史古建筑群体的完整庄严壮丽,单士元提出了十六字的维修方针: “ 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 ” 。 其三,将 “ 老匠人 ” 召集起来。在大修工程前后,由单士元延聘到故宫院中的技术高手哲匠总共有十位,人称 “ 十老 ” 。大修工程告竣后,单士元又请十老继续留在故宫,一是让他们向青年工人传授技术,二是请其中的三位大木工匠制作古建筑立体模型。 1960 年,党中央国务院鉴于当时情况,决定压缩城市人口,并作出了大幅精简城镇人口的决策,既著名的“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政策,故宫自然也不会例外。而上述当年作为临时工而被请来的十老,自然也在精简之内。那时单士元一次次的努力解释说,这些老工匠有这样的技术,留下来还能发挥大作用,但经再三争取,依然无果。时至今日,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些身怀绝技的工匠们先后遗憾离世,造成古建筑研究领域无法挽回的损失,万幸的是,由于单士元的默默努力,最终故宫十老的传统手艺得以绝大部分流传于世。这也许是单老毕生之中最大的贡献。 然而,春风得意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单士元在 “ 破四旧 ” 的潮流中被一撸到底。当时故宫正在进行泥塑收租院的全国巡展,内容是用泥塑揭露大地主刘文彩的劣迹,不收门票,群众可以随便看,而故宫其它各处均闭馆。单士元则被吩咐在收租院扫地,革命小将用扫把打将过来,闪避不及的单士元眼皮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 文革结束后,单士元恢复副院长职位后,干了很多 “ 不合群 ” 的事情,比如有头脸的人出国要带故宫的国家一级文物真品,他拦住了,只让带仿制品,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作为文物鉴定专家,为避嫌疑,他从来不为别人鉴定文物,不吃请,不要钱。 “ 我父亲的 ‘ 缺点 ’ 就是太执著,当年赶上了国学鼎盛时期,还保留着老派学者的作风。 ” 单嘉筠这样诉说着。 在故宫呆了一辈子的单士元是个文物痴,但他却从不收藏文物。单老常对人说 “ 干我们这行的要定下清规戒律,如果你是专家,却又收藏文物,那就说不清楚 ” 。单老在故宫工作了一辈子,整整七十四年,但最终却依然保持一尘不染。虽然清贫一生,但却为守护 国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于鉴定之事,还有关于单老的几则趣事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文物拍卖鉴定就开始一路走俏升温。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文物工作专家也有参与其中。一个国际大型拍卖公司给单士元抛来橄榄枝之后,单士元不但不参加,还在请柬上工工整整的写了一句话: “ 我是一个老文物工作者,不参与任何拍卖活动 ” 。短短几个字,铿锵有力的向人们展示出了单士元作为文人,学者所应有的操守和气节。 而对于不鉴定文物一事,单士元并不是像如今很多所谓学者的做法那样,看人不看事,对人不对事,不同级别的人给予不同待遇。作为文物界最权威的学者,单士元免不了会碰触到各界大佬向他求助鉴定之事,而单士元也需从各个方面考虑亦有回绝之难言。但不作鉴定却是他一生恪守不变的原则。 1996 年冬季,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这天与单士元相识并在中央部委工作的领导请他鉴定一件书法名家的遗墨。单士元得知后在难以启口回绝之下,命女儿单嘉筠转告对方不要带作品进故宫,并让这位领导在传达室等候,过了一会儿,一位博物院中的专职专家前来鉴定领导需看的文物,而此专家正是单士元委派交差。单士元的此种做法令在场的每一位折服。在单士元病故之后,此领导特地打来电话,表示哀悼并动情的说: “ 单老是我国文物界的榜样 ” 。 1985 年,单士元由副院长职改任故宫顾问。 其间,他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写了《我在故宫七十年》一书。这本书汇集了单士元毕生研究故宫的心血。可出版社却嫌此书的商业性不强,而单士元又坚持拒绝加入清室轶事猎奇部分内容的噱头,使得这部大家的著作难见天日。而反看书店中所陈列的无名小辈和投其所好的所谓学者大家们各施所长,争奇斗艳的拙作,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为单老感到不公和悲哀,讽刺的是,单老这本书最终的结局竟是由启功先生囊助三万元人民币,才最终获得了与那些书和作者们并排销售和 “ 竞争 ” 的机会。 其二, 1994 年,单士元以私人身份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并且见到了 60 年前随故宫文物南迁到台北的旧友那志良。之前,二人早在 80 年代就设法谋面,那志良还为此到香港守候,可惜单士元因故未能成行; 90 年代初,为见面,单老到香港守候,而恰逢千岛湖事件,两岸关系紧张,那志良因此出行受阻。 1994 年,时隔 60 年,二老终于相见时,那志良老泪纵横,连说,没办法,太欢喜了,欢喜也是要流泪的。而当年初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中,海峡两岸故宫各剩单士元,那志良两人。 一个美丽的谎言 1998 年初春,单老在医院查出了癌症,并入院治疗。入院最初的日子,历经五个朝代,为国家守护了故宫七十年之久的单士元竟然只能住四人一间的病房,看望单老的人们只能挤在狭小的空间,没有落脚的地方。而不能调到单人病房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单老的级别是司局级而不是副部级干部。可清贫,洁身自爱的单士元晚年生活早已相当清苦,又如何能够承受单人间这一笔高额的住院费用?! 那时的单老,心中想必是苦的。不是因为难以忍受日夜不间断的疼痛折磨,不是因为难以屈就在一个四人间的嘈杂病房,在单老看来,相较自己的一生,这点苦又算得什么呢?!但自己为故宫,为国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倾其所有,而最终,却得不到国家的认可,得不到呵护。这种不被认同的苦也许最疼,最痛。。。 最终,几经辗转单老的问题终于得到了一段时间的临终关怀,而帮助解决困难的这个人就是单士元女儿单嘉筠经常提到的恩人 —— 赵朴初。通过赵朴初的帮忙,单老终于在闭眼之前得到了国家的短暂认可,有关部门同意他享受副部级干部的住院待遇,但令人心酸的是,这张包含着对单老一生认可的级别证明竟是一纸空文。在单老去世之后,待遇就将被收回。。。而单老永不会得知这一切,当他拿到这张证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那天,古建专家马旭初来到医院看望单士元,单老很高兴,像个孩子一样手中拿着副部级证明说:你看,他们给我了,他们把这待遇给我了。马老听到连声说好好好,单老听后又独自伤感起来,悠悠得说:都这把岁数了才给这么一个东西,早干吗去了。。。 但单老此时虽心酸却还宽慰,因为单老永远也不会知道此时此刻,等了大半辈子,终于被自己捧在手心的却是个用以安慰自己的假证。但所有人知道,单老带着这个谎言会走得安慰,开心些。 1995 年 10 月 10 日,单老迎来了建院七十年纪念日。看着眼前陪自己走过七十年光景的红砖碧瓦,单老感慨道:余既侧身其中, 10 月 10 日 选点开幕,参加盛会,今仍然滥竽博物院中,屈指记之已七十年矣。虚度七十,实为文博白丁也。 85 年投闲置散,但为文博事业未尝一日忘怀,六十年院庆时曾经写俚语八句, 附白 : 甲子抒情 乙丑入紫禁,今又乙丑年,弹指六十载,仿佛一瞬间。桑榆已晚景,伏枥心不甘。奋蹄奔千里,直至到黄泉。 在近十年中,仍每日到院,对文博工作贡献余热,自省身心尚良好,喜逢七十年院庆又写俚语四句 , 附白 : 长跑又十年,残烛尚可燃,晚霞满天照,余勇敢移山。 狂妄无知,竟有余勇敢移山之豪言。还愿亦假我十年,参加故宫博物院八十院庆,喜在祖国升平盛世,国泰民安,必能乐寿福望也。 回首人生,单士元用四句话将自己自嘲了一番: “ 问学无成,文博白丁,老弱病残,不堪回首。 ” ,并刻闲章 “ 四有老人 ” 1998 年 5 月 25 日,故宫博物院里一位 91 岁高龄的老人因病而终。 在过去的 100 年时间,单士元是近代历史的一个个案,他的传奇性不可复制。了解单老的一生,我们所感觉到的是历史的体温和生命的律动。也强烈的感受到单老与这个城市是相契想和的。然而我们如今所处的城市随着最后一个真正学者,文物大师的离去也慢慢的淡化了原有的思古幽情,逐渐被钢筋水泥所淹没,同时也淹没了像单老这样本应具备的隐忍与单纯的持守秉性。 74 年的工作经历, 74 年的院龄,单士元是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的见证人。而对于单士元青年的那段时光,也许受益最深的就是老一代学者们对于自己品质的培养和熏陶。有一次宫里展览,单士元拄着拐杖和家人去参观,很自然的就将拐杖放到屋外的台阶边上,怕碰了文物。而这些就是他的老师在检查文物时将拐棍、雨伞都搁在外面的动作影响了单士元。后来,单老自我感慨的说道 : 我没有拿过宫中的东西换过一分钱,这是我心中的 “ 高压线 ” 。而单老这些高尚的品质到后来却悲切的成为了人生的阻力,他想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的洒在故宫之中,将自己的余热淋漓尽致的发挥到古建筑史的事业当中,但无奈现实的世界与老人内心所坚持的信念、品质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这也许就是单老隐约散发出来的些许哀伤之一吧 。
28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宫门深似海,故宫能有几重门
热度 3 sheep021 2011-5-19 12:30
从“失窃门”到“错字门”再到“会所门”、“内鬼门”、直至“解雇门”,这一场场“闹剧门”让整个故宫在漩涡里越陷越深,舆情走势更加严峻,故宫负面信息呈几何级增长。 重重宫门,一眼望不到头。 皇家禁地,渐渐浮出水面。 最新报道 • 建福宫会所门升级 故宫下属公司集体开除员工堵嘴 合肥房地产交易网10:54 • 各种“门事件”应对不当 故宫深陷舆论漩涡 金融界10:42 • 建福宫开除员工 成会所全怪“后宫作乱”? 华龙网10:24 5条相同新闻 • 真要让建福宫风波成“黑吃黑”游戏? 金融界10:06 3条相同新闻 • 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 应对不当致故宫.. 人民网10:00 6条相同新闻 • 中央部门应问责故宫 东方网09:41 4条相同新闻 • 建福宫开除所有员工 该为谁建福? 华龙网09:35 6条相同新闻 • 建福宫私人会所,故宫缘何要开除公司所有员工? 南方报网09:33 2条相同新闻 • 高初建:乱套的故宫 全景网09:06 • 故宫私人会所:故宫占35%股份 查内鬼开除员工 东方网08:44 12条相同新闻 • 掀内幕揭老底 曝光建福宫的“深喉” 是一枚权谋.. 天府早报08:33 • 戈海:下属擅作主张,上级难逃其咎 荆楚网08:23 7条相同新闻 • 建福宫为筹钱发展会员 正大量辞退员工 文新传媒08:09 • 网友公布故宫建福宫高档会所开幕典礼照片 激动网08:07 • 网友公布故宫建福宫会所开幕典礼照片 奢侈至极 中国日报08:06 13条相同新闻 • 故宫会所事件爆料人谢罪 称致员工遭集体解雇 凤凰网08:05 9条相同新闻 • 网曝故宫下属公司疑有内鬼 开除所有员工 21CN07:44 3条相同新闻 • 建福宫运营公司正大量辞退员工 东方网07:31 25条相同新闻 • 曝故宫下属公司疑建福宫事件有内鬼 开除所有员工 大洋网07:29 18条相同新闻 • 故宫宫廷公司因会所曝光疑有内鬼 开除所有员工 新华网06:58 37条相同新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余光中:乡愁
热度 3 benyang22 2011-5-18 03:30
在 黄锦芳 的博客看到 故宫乡愁版 因为我没读过余光中的《乡愁》,故从网上找来,转于此。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个人分类: 所谓文化|1987 次阅读|4 个评论
“捍”讹为“撼”,这是怎样一种征兆?
热度 6 龚胜生 2011-5-17 23:50
“捍”讹为“撼”,这是怎样一种征兆?
故宫号称“紫禁城”,有“天下第一保卫处”的护卫,可就在前几日,失窃了,而且是被一个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山东小蟊贼盗窃得手了! 故宫是文物的博物馆,号称“天下第一文物库”也不为过,管理故宫的人应该都是喝了些墨水、懂得些中国字义的,可是,在故宫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居然写着“撼祖国强盛”五个金字!真是荒唐之极! 明明是一个错别字,故宫人士居然还“引经据典”地说:没错,“捍”写成“撼”,是为了表示厚重,其意与“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的“撼”相同。天下有无知的,没有见过比故宫的人还无知的;天下有无耻的,没有见过比故宫的人还无耻的。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撼”是摇动的意思,不是有“蚍蜉撼树,谈何容易”之说吗?谁不知道“撼祖国强盛”与“捍祖国强盛”的意思正好完全相反。是谁看不得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日益强大,要来撼动祖国强盛的根基?居心何在?!如果不是故宫的人因为文化水平太低实在分不清“撼”与“捍”的字义的区别,国家安全部要好好查一下制作锦旗的人。 如果这样一出“错字门”不是敌对分子或特务分子设计的,那么,我有一种莫名的难过,因为我不知道,在这样一个地方,出现这样的错误,对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种征兆……
个人分类: 时事新闻|42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故宫乡愁版(余光中都服了)
热度 28 hjf306 2011-5-17 19:55
傍晚看到了一条微博,不知哪位牛人模仿余光中的《乡愁》,写了首小诗调侃故宫。转载过来,与众位博友分享。 小时候 故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庄严在那头 长大后 故宫是一集集的电视剧 我在外头 皇阿玛在里头 而现在 故宫是一个不锁门的保险柜 我在外头 文物在里头 再后来 故宫是一个错别字 我捍这头 你憾那头 其实一直, 故宫是一个会所 我在外头 领导在里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24 次阅读|55 个评论
[转载]我没进过的故宫(标题为博主自加)
ysxbhxf 2011-5-17 17:11
小时候,故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庄严在那头。 长大后,故宫是一集集的电视剧。 我在外头,皇阿玛在里头。 而现在,故宫是一个不锁门的保险柜。 我在外头,文物在里头。 再后来,故宫是一个错别字。 我捍这头,领导撼那头。 其实一直,故宫是一个会所, 我在外头,权贵在里头。
个人分类: 微博|2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