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全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未来简史(41)
罗非 2017-10-25 09:46
战争的真相 “ 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 ” 这个公式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流行文化,甚至改变了我们对某些重量级议题的看法,例如,战争。史上大多数时候,如果有人想知道某场战争究竟是否正义,他们会去问上帝、经文、王公贵族或牧师神父。但很少有人会去问问二等兵或一般平民的意见或感受。荷马、维吉尔和莎士比亚等人笔下的战争叙事,都是以皇帝、将军和英雄的行动为重点,虽然并未隐瞒战争的苦痛,但是各种荣耀和英雄主义却提得更多。普通士兵出场的方式,大概就像被巨人歌利亚屠杀成堆的尸体,又或是混在欢呼的人群之中,肩上举着胜利的大卫。 让我们以下面这幅画为例,主题是 1631 年 9 月 17 日的布莱登菲尔德战役( Battle of Breitenfeld )。 图34 让-雅克·瓦尔特:《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 在画中,画家让 – 雅克 · 瓦尔特( Jean-Jacques Walter )赞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 阿道夫( Gustav Adolph )带领军队在该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古斯塔夫 · 阿道夫在画中英姿勃发,颇有战神气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国王仿佛下棋的棋手,指挥战场如同掌控棋局。至于那些棋子,大概就是些没什么差别的角色,或是背景里的小点。这些人进攻、逃跑、被杀、死亡时有何感受,瓦尔特并不在意。他们就是一群不知名的小人物。 就算有些画家所画的重点已经不是指挥官,而是战场本身,仍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更看重整体的调度,而不是其中个体的感受。举例来说,图 35 是由彼得 · 斯奈尔斯( Pieter Snayers )所绘,是 1620 年 11 月的白山战役(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 )。 图35 彼得·斯奈尔斯:《白山战役》 画中描绘天主教在 30 年战争中的一场著名胜利,击败了反叛的新教异端。斯奈尔斯煞费苦心,在画中记录各种阵型、布局及部队移动,庆贺这场胜利。观者很容易就能看出不同的部队、各自的武器,以及在战斗序列中的位置。但对于小兵的体验和感受,斯奈尔斯认为其重要性就远远不如部队了。正如让 – 雅克 · 瓦尔特,斯奈尔斯所用的视角也仿佛我们是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让我们觉得战争就是个巨大的棋局。 但如果你仔细看看(可能得用上放大镜),就会发现白山战役要比棋局复杂一些。乍看像是抽象的几何图像,细看才发现是血腥的屠杀场面。在某些地方甚至可以看清个别士兵的面容,可能是在奔跑或逃跑、开枪或是执矛刺向敌人。然而就算这些场景,也要从整体画面的定位来看,才有意义。如果看到炮弹将某个士兵炸得粉碎,我们首先会知道这属于伟大天主教胜利的一部分。接着,如果这是个新教士兵,他的死代表的是叛乱和异端的公正报应。而如果这是个天主教士兵,他的死则是为了崇高事业的伟大牺牲。画面上方可以看到天使在战场上空盘旋,执着白色横幅,以拉丁文说明这场战役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如此重要:上帝帮助皇帝斐迪南二世( Ferdinand II ),在 1620 年 11 月 8 日击败了敌人。 几千年来,我们讲到战争,看到的是神、皇帝、将军,以及伟大的英雄。但在过去这两个世纪,国王和将军慢慢被推到一旁,注意力开始移到小兵和他们的体验上。比如《西线无战事》这种战争小说或《前进高棉》这种战争电影,讲的都是新兵的故事,他们对自己和世界都所知甚少,却背负了希望和假象的沉重负担。他们认为战争是光荣的、开战的理由是正义的、领军的将军是个天才,但经过几个星期真正的战火洗礼,所有的泥泞、流血加上死亡的气味,让他们的幻想一一破灭。如果他们活了下来,这些原本天真的士兵离开战场后,就会成为更聪明的人,不再相信学校、电影和政客花言巧语中的陈词滥调与理想。 但矛盾的是,现在这种叙事又已蔚为主流,甚至是学校、电影和政客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就连《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或《黑鹰坠落》这些好莱坞大片,都警告着 “ 战争与你在电影中看到的不同 ” 。随着在胶卷、散文或诗歌中得到重视,底层小兵的感受成了战争叙事的最终权威,每个人都学会必须对他们给予尊重。有个笑话就是这么说的: “ 几个越战退伍老兵才能换好一个灯泡? ”“ 你不会知道,因为你当时不在那里。 ”6 至于画家,笔下也不再出现马背上的将军或战术上的调度,而是努力描绘小兵的感受。请先回头看一下《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 阿道夫》和《白山战役》。接着再请看下面两幅,被认为是 20 世纪描绘战争的杰作:奥托 · 迪克斯( Otto Dix )的《战争》( Der Krieg ),以及托马斯 · 李( Thomas Lea )的《 2000 码的凝视》( The Two Thousand Yard Stare )。 迪克斯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军,李曾为《生活》杂志报道 1944 年的贝里琉岛( Peleliu Island )战役。在瓦尔特和斯奈尔斯的眼中,战争是一种军事和政治现象,想让我们知道某场战役发生了什么事。在迪克斯和李的眼中,战争则是一种情感现象,想让我们知道战争造成了什么感受。他们并不在乎将军的指挥有多天才或哪场战役有哪些战术上的细节。迪克斯所画的士兵可能是在凡尔登、伊普尔或索姆河,但无关紧要,因为不管在何处,战争都是地狱。李所画的刚好是贝里琉岛上的一个美国大兵,就算换成硫磺岛上的日本士兵、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的德国士兵或敦刻尔克的英国士兵,脸上也会出现一模一样的 “2000 码凝视 ” 。 图36 奥托·迪克斯:《战争》(1929-1932年) 图37 托马斯·李:《2000码的凝视》(1944年) 在迪克斯和李的画中,战争的意义并不是来自战术调动或神圣的宣告。想要了解战争,不该去仰望山顶上的将军或天上的天使,而是应该看看二等兵的眼睛。李画出了受创士兵张大的眼睛,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一窥战争的恐怖真相。而在迪克斯的画里,真相已经如此令人难以承受,必须用防毒面具加以部分掩饰。战场上空并没有飞翔的天使,只有一具腐烂的尸体,挂在残破的梁上,手指定定地指着一个方向。 像迪克斯和李这样的艺术家协助颠覆了看待战争的传统视角。更早的许多战争,残酷程度当然不亚于 20 世纪的战争。但在那之前,这些残酷的经历都处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之中,被赋予了正面意义。战争可能如地狱,同时也是通往天堂的门户。白山战役中的天主教士兵可以安慰自己: “ 确实,我感到苦痛。但教皇和皇帝曾说,我们是为了正义而战,所以我的苦痛是有意义的。 ” 奥托 · 迪克斯的逻辑则相反。他认为个人体验才是一切意义的源头,因此他的想法会是: “ 我感到苦痛,而这是坏事,所以整场战争也就是坏事。如果德意志皇帝和神职人员支持这场战争,他们肯定犯了错。 ”7
个人分类: 科普|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幻][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cam.avi/1.42G]英语[美国][2014]
lcj2212916 2014-4-1 06:05
◎译  名 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 / 美国队长2:酷寒战士(台) / 美国队长2:寒冬战士 / 美国队长:冬兵 / ◎片  名 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科幻/动作/冒险 ◎语  言 英语 ◎字 幕 英字 ◎IMDB评分 8.3/10 from 17,474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843866/ ◎链 接 http://www.pipipan.com/u/2200472 ◎文件格式 cam.avi ◎文件大小 1.42G ◎片  长 136 min ◎上影日期 2014.4.4美国/2014.4.3台湾/2014.4.3香港 ◎导  演 安东尼·罗素 Anthony Russo/乔·罗素 Joe Russo ◎主  演 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Steve Rogers / Captain America 艾米丽·万凯普 Emily VanCamp ....Sharon Carter 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Nick Fury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Natasha Romanoff / Black Widow 寇碧·史莫德斯 Cobie Smulders ....Maria Hill 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Peggy Carter 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Bucky Barnes / Winter Soldier ◎简  介    在经历了纽约大战后,美国队长史蒂夫·罗杰斯(克里斯·埃文斯 Chris Evans 饰)在华盛顿过着恬淡的 生活,努力尝试着融入现代社会。然而当一名神盾局同事遭遇袭击后,史蒂夫被迫卷入了一场威胁全球安危的 阴谋。他与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携手出击,一边防备欲将自己灭口的杀手,一 边努力揭露这个巨大阴谋的真面目。   而当敌人的邪恶计划全局曝光后,美国队长和黑寡妇得到了一位新同盟“猎鹰”(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饰)的协助。然而他们也发现自己将要面临的,是前所未遇、出乎意料的黑暗劲敌——冬兵(塞巴斯蒂 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 漫威影业出品的超级英雄大片《美国队长2》抢先北美登陆32个海外地区上映,并以7520万美元的佳绩称霸最新一期海外周末票房。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60265
3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C语言的动态全局数组
热度 1 liuchuanwu 2013-8-23 13:35
新学到的有用的知识,怕忘了,按我的理解做个笔记。可为他人参考。 一、动态数组 C语言中不能直接定义动态数组,用普通的方式定义的数组其大小不能改变。如。通过int a ;定义大小为N的整型数组,其后N的改变不会再改变原来数组大小。但我们可以间接地得到一个动态数组,即需要时通过malloc()或calloc()等动态存储分配函数分配一块空间,将其返回的所分配单元的起始地址赋给指针, 我们就可以利用得到的指针进行和数组一样的操作。 因为我们知道普通的数组名其实就是数组的起始地址,相当于一个指针常量。 例1,如我们想定义一个大小为n(例如10)的动态整型数组: ===================== int *a; int n; n = 10; //此处设为10 a =(int *)malloc(sizeof(int)*n); /*动态分配存放10个整型的内存,将所分配空间起始地址转换为 整型地址赋给指针a*/ a = 100; /*引用同一般数组,但不应超出所分配内存的大小 a 相当于*(a+5), 即从首地址向后跳过5个(整型)内存*/ free(a); //释放a所指的内存区 ===================== 在知道地址和变量类型的情况下,a 等同于*(a+i),即从首地址开始跳过i个已知类型的数据元素。这两个内存函数原型为void *malloc(usigned size);和void *calloc(unsigned n, unsign size);它们包含在stdlib.h中。两者区别有二:一是前者分配size个字节大小的连续空间,后者分配n个size字节的连续空间。二是后者分配的内存初始化为0;而前者没有;如果想改变一个已分配地址的内存区的大小可以用函数void *realloc(void *p, unsign size)。这几个函数返回void 指针类型,赋值给其他类型指针时,需经过类型转换,系统一般在编译时也进行隐式转换。 二、多维动态数组 C语言中普通多维数组其实是一维数组,只不过各元素也是数组类型。想得到多维的的动态数组,可以嵌套使用前面的方法,如将得到的动态数组的元素a 再定义为动态数组。即定义指向指针的指针,再由外向内逐级分配空间。 例2:定义三维动态数组a ,其中n1,n2,n3为正整数: ========================== int ***a; //定义指针的指针的指针 int n1, n2, n3; int i, j, k; scanf(%d%d%d,n1,n2,n3); a=(int ***)malloc(n1*sizeof(int **)); /*a有n1个元素,每个元素仍为数组(其实是指针的指针) a为数组首地址,a ,a ,...,a 为其子数组元素首地址,以此类推直至得到元素*/ for(i=0; in1; i++) { a =(int **)malloc(n2*sizeof(int *)); //a 有n2个元素,每个元素为一维数组的首地址(其实是指针) for(j=0; jn2; j++) { a =(int *)malloc(n3*sizeof(int)); //a 为一维数组,大小为n3 for(k=0; kn3; k++) { a = i*n2*n3+j*n3+k; //元素a 的引用同一般数组 } } } .......; //使用后要释放存储空间,注意由内向外逐级释放 for(i=0; in1; i++) { for(j=0; jn2; j++) free(a ); free(a ); } free(a); ===================== 多维数组分配存储空间从外往内,释放空间时要由从内往外。函数分配的内存空间,即使没有指针指向,它仍然存在,不自动回收,所以不能通过这定指针为空来释放空间。 以上通过指针和指向指针的指针在逻辑上模拟出一个动态数组。但其和普通的数组在内存分配上是不同的。真正的数组内存顺序分配,数组名并不单独开辟变量存储,其数组地址为一常数分配后不可改变,数组各维大小相等。动态模拟的数组不同维的元素并不连续,各维数组大小可以不同。 三、全局动态数组。 C语言的函数间参数传递为值传递,这与Fortran的地址传递不同。如果想通过调用函数来对原函数的变量进行操作可以将变量的指针(变量地址)传递给被调函数。另一种的方法是将变量设置为全局变量,这样其后的函数都可以对此变量进行操作了。如何定义一个全局动态数组呢,只要在函数体前声明一个全局指针,需要时在函数体内对此指针用malloc()或calloc()赋给地址即可。全局指针和其后分配的空间相当于一个全局数组。 例3,如我们想得到一个全局动态结构体数组 ======================== struct mystruct { int b; .......;}; struct mystruct *a; //在函数体外定义mystruct类型的全局结构体指针a void main() { ......; int n =10; a=(struct mystruct *)malloc(sizeof(struct mystruct)*n); //在函数内分配存储空间,把首地址赋给全局指针 a .b = 100; //使用同普通结构体数组, 此数组为全局变量 .......; free(a); } ======================== 引出:如何从文件中读取二进制数据到所分配的内存空间(或数组)呢?或者如何写到文件呢,很简但,用fread和fwrite就行。这两各函数用于在文件中读写数据块。 fread(buffer, size, count, fp); fwrite(buffer, size, count, fp); buffer是一个指针,指向读写数据快首地址。size要读写数据的字节数,count读写多少各size。fp文件型指针。 接上例如我们想从fp所指的文件读取一个大小为10的结构体数组 for(i=0; i=9; i++) fread(a , sizeof(struct mystruct), 1, fp); 或者直接读取数组全部 fread(a, sizeof(struct mystrnct), 10, fp); 或 fread(a, sizeof(struct mystruct)*10, 1, fp); 2013年8月23日
个人分类: C语言|14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局部 与 大范围
热度 1 zhaoxc 2013-4-9 23:46
电视、网络、微博和交流等无不在时时刻刻的直播着这个世界,总感觉几天 不看新闻头条、不看微博热点、不看红花博客就会被这个世界狠狠地甩在后面 ,貌似从三国唐朝穿越回来。其实想想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上面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其逆否的话也必定正确,即“如果你想跑在这个世界的前面,就要天天看新闻头条、天天看微博热点、天天看红花博客”,可这句话显然是荒唐的,我显然跑不到世界的前面,显然我就是平凡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这么一想,心里很坦然,原来那些担心真的是杞人忧天,于是就悠然自得的不管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其实再进一步想,世界用我管吗?虽然人称“超哥”,但绝对是凡人一枚,既然影响不了世界,所以就没必要为了提高太平洋的水位而把自己的一瓶矿泉水倒进长江黄河,还是自己喝了吧。其实级数和说的很清楚,这无穷多个东西堆在一块有没有意义,跟你再高调的补充仨或者悄悄的偷走俩没有任何关系,关键看这堆东西之间会不会有内在结构的契合而构成有机的整体。就像一地的零部件,恰当的组合可以构成无人驾驶飞机,否则的话也就拆吧拆吧 5 大毛一斤的回收再利用,再如一堆氨基酸,恰当的个体恰当的组合可以构成特定功能的蛋白质,有的就不晓得了。 既然顾不了全局,那就摘掉近视镜摆弄目光所及之处吧,接着这么一想,就貌似没有真正的全局搜索了,有的只是较大或较小邻域的局部搜索功能。但因为这也不能对搜索的全局丧失希望,因为每个点带上眼镜看清自己的小圈圈,这些小圈圈再有 边界 零测度的重合,这不就把“全局”给覆盖了吗,当然能找有限个圈圈就更好了,这样再说什么话的时候,我们就没必要小声的加上 n 趋于无穷的可望而不可及了。 热点传播的必定是小概率事件,你肯定从新浪头条上看不到“太阳昨天是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的报道,这也只能出现在学生的作文里了。一般来说,事件越普通,诸如概率 1 事件,最起码概率大于 0.5 ,这些事就不是事了,充其量成为邻里朋友间唠嗑或陌生人消除尴尬 的话资 ,因此其传播的范围也必定仅限于很小的邻域;对那些不是事的事,你我凡人压根也就不会关注,除非你是哲学家或者先驱;如果你摊上事,并且摊上大事了,那么事件越稀奇,其传播的速度越快、传播的范围越广,并且如果没有高阶或同阶稀奇事件发生的话,或许还要加上发酵的时间越长。 如果把这些因素都归一化,假设没有超光速的运动,定义光速为 1 ;假设考虑的传播范围限定为地球人,则传播到每个人的事件定义为 1 ;如果一件事影响之后的每一代人,则把该事发酵的时间定义为 1 ;显然一件事发生的概率是 ,则是否有 事件发生概率 + 事件传播速度 + 事件传播范围 + 事件发酵时间 = 常量? 常量是 1 ?
个人分类: 社会万花筒|3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瞎子摸象 皆因内行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18 07:14
dengjin62 2012-2-18 05:54 "这样的内行还不如外行". 可能吧, 以后什么事都由外行去干. 博主回复(2012-2-18 07:00) : 搞短期天气预报的,很难认识气候变化规律,也不承认有规律,这才能为自己的错报辩解,短报内行,预测外行。瞎子摸象,皆因内行,一孔之见,难盖全貌,为什么不能多角度多方位全面观察问题?硬说大象似长矛,孤陋寡闻。还是跳出自己那个利益圈子吧。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72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且慢“第一时间”并请保持非“零距离”
boxcar 2010-4-5 08:07
俺本家吕乃基老师日前曾写了篇题为第一时间和零距离的博文【1】 ,很可惜,当这篇博文出现在科学网的时候,我正在回老家过清明节的路上,结果没有赶在第一时间和俺本家的这篇新博文零距离接触。昨晚回到自己家后,赶紧上科学网看看有什么新博文时,匆匆读到了这篇博文,立刻写了条关于CCTV-2的第一时间的评论,今天看到本家在回复中的意思是应该写点儿续集啥的,碰巧我对这俩词儿也有些感触,就冒昧地来个狗尾续貂,接上一段下文。 在当下中国,一个好词儿一旦被发明出来,用不了多久就能让你耳朵听得磨出茧子、眼睛看得要起白内障、想起来肚子就泛酸水儿......总之两个字腻烦。我觉得第一时间和零距离这两个词夸张得有点儿让人难以忍受了,大家却仍如此喜欢滥用下去,这就难免让人感到腻烦,我今天要说,且慢第一时间,并请注意保持一个非零距离。 在信息时代,任何事件的发现及其消息在随后的传递似乎都变得奇快无比,所以搞媒体的人喜欢吹嘘第一时间,可能意在彰显其动作神速,突出零距离,更要表示不但消息渠道广泛,而且触觉灵敏,和当事人套得瓷实,关系非同一般。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第一时间和零距离也不值得太过提倡。相反,第一时间不可避免地透着某种忙乱,而零距离多了,更难脱近视眼的尴尬。 我们不妨追问一句,第一时间之前是什么?答案或许是第零时间OR负时间。事实上,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个过程,人们看到的是爆发那一瞬间,却很少有人事前就已经关注到了此前更长时间里造成突发事件的问题或者矛盾的积累过程,如果在负时间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很多突发事件根本不会发生,第一时间的忙乱或可避免。古时候传说的上医医人于未病,就是这个道理,防微杜渐把小病消灭在摇篮中,把亚健康或慢性病调理成健康,不是比抢救及时更好么!如果事件已经发生了,有关部门或主管领导在第一时间就赶赴现场,媒体记者们也于第一时间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摄像器材与采访话筒冲上前去,大概都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敬业和负责。但是,如果事先没有预案,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决策和行动是否合理有效有时也是个问题,有时或许先稳住神、弄清了情况再动作更为妥当,当然,这样就不是第一时间,而是第二甚至第N时间了,肯定要在第一时间挨骂的。如果我们细心地对一次突发事件进行完整的跟踪关注,就会注意到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回的报道可能不够准确,做出的评论有时也是值得商榷,如果因此出了问题也是忙乱惹的祸。 有没有比零距离更近的距离?答案或许只能是负距离了。就如我们可以扬言和某人零距离接触,但了解到的最多也就到可以表达的层面。要是一定想搞出个负距离的新闻报道出来,只怕要上些专业技术手段,来点儿什么X射线CT成像、THz扫描、B超、核磁共振再加上种类繁多的内窥镜和化验了,这么一番折腾下来,没病也能给人找出病来,但是,这样有意思么?刨根问底儿刨到这个层次,确实可以搞出不少狗仔队级别的新闻(诸如XX明星怀孕、XX名人患病之类),但后果是误导受众去关注这些其实没多大意义的细枝末节,却忽视了一个人的全貌或一件事的整体全局,而全局的思考和把握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关注或者一件事的观察和了解,保持一个适当的非零距离也许会更好。 总之,真正的智慧总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延展的,我们面对一个个第一时间,不妨多想想前因后果;在每一次靠上去准备零距离接触之前,请先来个远景观察、留意一下全貌。 ~~~~~~~~~~~~~~~~~~~~~~~~~~~~~~~~~~~~~~~~~~~~~~~~~~ 【1】吕乃基, 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390
个人分类: 文学影视评论|559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