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扶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橡胶,橡胶:贫穷并不美丽,但是脱贫的过程却也是。。。
热度 15 janenana 2015-12-28 12:10
20年前,我随我奶奶和叔叔坐着农用拖拉机在新开泥泞的热带雨林中前行,去看奶奶的发小,她的老伴刚刚去世。我们左弯右拐在山地雨林中蹦跶了三个小时,来到只有寥寥几户人家的基诺族山寨。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用竹子盖的小木棚,只有四面的墙和茅草屋顶。但是站在悬崖旁边往下看可以看到日落染红的云海,和云海里淹没的树木,犹如东方淡彩上面加一抹重重的橙。西双版纳平日里炎热湿气也重,但是到了九月天,空气变得清凉又清甜。奶奶的好朋友拿出家里仅有的五个鸡蛋,给我们炒了一盘菜和一个鸡蛋汤。饭后我们去看了我爸爸的“老庚”(同龄朋友),他家有两个小孩,也是住在竹条子编的小屋棚里。我记得屋子非常的小,我们以前傣族寨子里,家里再怎么穷,家里的火塘都在屋子里面。家外面的火塘一般是用来烧猪食的。但是爸爸老庚的屋棚实在太小了,火塘在外头,黑黑的炭火上面冒着些烟火。打开屋子的门,看到四面的竹墙。屋里的”地板“是裸露的红壤,因为人来来往往走得多了,看起来也结实平整。屋内的一角,竹架子放着一条深红色的毯子,已经破旧也看不出原本的颜色。 6年前,我家里要盖房子,需要一些木头,爸爸就找了他的老庚。爸爸说他们家现在改了新的楼房,还买了小汽车开着。4年前我去做野外调查,测量橡胶园的产量,我舅舅开个大摩托车载我去我爸爸老庚家的寨子。20多年前我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20年后开着摩托车虽然一路也颠簸,但是30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寨子里。奶奶的好朋友已经不在人世,她坐落于悬崖边的小竹楼也已经不在。我记得当年我站在她的小阳台上,看着悬崖下面的连着地平线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被笼罩在云海下面,夕阳快要落山,云海被渲染成金黄,橙红,然后暗紫。平静的云海,那望无边际的热带雨林里面一定是风起云涌的凶险---那是我们说的生物多样性。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坐班车从勐伦到景洪,有一段路要经过悬崖,清晨或者傍晚也会伴着浓浓的雾气,连着树林里升起的,就会连成一片云海。那时候西双版纳不管四季下午都有一层薄薄的雾气,把白天的闷和热一扫而光。下午和爸爸妈妈在地里种菜或者除草,下午等到夕阳下山雾气升起来的时候,妈妈就回把她的头巾披在我身上。我就像一个小女侠一样披着我的“斗篷”看着最后的蝴蝶采采花蜜,看着夕阳下山,在田埂上跑来跑去。傍晚我们在升起雾气的河边洗澡,在雾气和夕阳混合的朦胧中,鱼儿跳出水面吐泡泡,此起彼伏。高处芦苇花映着夕阳闪着金光。 6年前,我再回望夕阳,雾气,云海,已经少有,当然今天也是。我们种上一排排的橡胶树,收入高了,生活变好了,但是景观也变了。20多年前,我去小学上学的第一个星期还没有鞋子穿。下课要帮爸爸妈妈喂猪。我5岁的时候第一次做饭,因为够不着灶台,要站在小板凳上才能够得到锅。我小时候下课碰到旱季,就要跳两个大水桶去帮妈妈挑水,喂猪的,自己喝的,洗澡的洗菜的水。妈妈成长的过程中,少盐,少油,她一度营养不良,结婚的时候被怀疑没有足够的脂肪不能够生育。我爷爷在我五岁的时候心脏病发去世,因为那时候没有快的交通工具送他到镇上的医院及时抢救。我们那时候时常没有电。住在竹楼和木房子里,雨季的时候,屋外大雨,屋里小雨。下雨天,奶奶,外婆或者妈妈就回把家里所有的印着牡丹花的铁盆一字字拍开来,屋顶漏下的雨滴,敲打铁盆叮咚作响。我记得我弟弟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能够一口吃一个水煮鸡蛋,和洗上热水澡。因为以前我们都要小心翼翼在我们家母鸡棚里偷一个鸡蛋,煮了,妈妈用缝衣服的线从中间划开,说我弟弟拿的那一份是“多”的,我的那一份是“大”的,不然两个人每个人都想要最大的那一份。冬天洗热水澡,上一壶水开了,等到下一壶开了水就凉了,能洗一个热水澡是奢侈的。 全球适宜种植橡胶的地方 在回忆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当我做博士课题的时候,采访4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村民,他们都不愿意回到贫穷的过去,因为现在的生活不用挨饿,爱学习的孩子可以去学校上学,因为现在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我们更少看到被疾病折磨的亲人。橡胶带来了新房子,新电视机,汽车,摩托车,带来了生活的新面貌,带来嘴角的微笑和眼里的自信。但是另一头“橡胶的种植使得中国仅有的热带雨林逐渐消失“,”西双版纳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正在随着雨林的消失逐渐消失”---媒体说,杂志说,科研出版物说。橡胶是天使也是魔鬼。单一种植的橡胶林像活跃的肿瘤细胞,不只在西双版纳,海南,还在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非洲南美洲蔓延蔓延。世界上每一个被橡胶经济“脱贫”的部落,社区,民族都上演着西双版纳一样的脱贫致富的故事。我们富有了生活富足了,但是这些“好”和“幸福”是另外一方土地上的不幸,那些为我们“美好”的生活牺牲的美丽雨林,那些野生动物,那些平静的云海下面的风起云涌和盎然生机。 很多人都会觉得热带雨林的破坏和我有什么相干?“如果没有橡胶做的机器活塞,人类就不能推进整个工业文明”---我想这个应该是突出橡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作用上最重要的第一段话。我们骑车,摩托车,自行车,飞机,起重机上说有的轮胎都是橡胶的制品。动手术用的橡胶手套,避孕用的安全套也是橡胶制品。我们穿的防水防雨防滑的胶鞋,攀岩鞋还有雨衣都是橡胶制品。我们节日吹的气球,家里用的密封盒子都有橡胶的成份。橡胶树上流出来的胶乳叫做天然橡胶,橡胶制品多达7万多种,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矿起重机轮胎 (图: Richard Barnes ) 机场上的飞机轮胎划痕(图: Richard Barnes ) 每一个媒体,政府,非政府,科学家,村民,游客,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都喜欢在争斗还没有开始的就选择好自己的战地,我们歌颂扶贫,我们歌颂人人平等,安居乐业,歌颂不断上升的GDP。但是转到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恶化,转到热带雨林消失,我们就开始指责对方,西方社会指责东方,穷人指责富人。“热带雨林的消失是xx的责任。””保护热带雨林是XX的责任。“”谁是应该为生物多样性消失买单的人?“”一定是x不是我“。每个人都有一个好方法,却不是解决问题。 贫穷是不为外人所知的痛苦,但是脱贫却是每一个人的过失。关键是平心而论,我们到底愿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是元凶之一?! 图: Anthony R. Ives
个人分类: 工作博文|763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保守主义该怎样帮助穷人?
热度 11 fouyang 2015-12-9 07:31
几十年前我刚到美国时,是个身无分文的学生,靠着每个月几百元的学校资助维生。但我从未觉得过自己是穷人,需要帮助。其原因当然是因为生活水平比当时的中国已经好得多了。但另一个也许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我很清楚那是暂时的。一旦完成学业有了工作,我的收入马上会步步提高,过上小康的日子。 后来才知道,我当时属于“赤贫阶层”。美国每年都花巨款帮助那种收入水平的人。说到“同情和帮助穷人”,一般说的就是增加政府这方面的开支。从1965年约翰逊总统提出“向贫困开战”以来的五十年中,光是联邦政府,花在救济低收入人群的钱就增加了三十倍左右(除去通胀因素),在2013年达到六千亿之巨(见下图),约占美国 GDP 的 4% ,联邦总支出的 18% 。这还不包括扶助老人的社会安全和医疗照顾支出。 图一:部分联邦扶贫项目的支出沿革 ( GeneFalk: “Low-Income Assistance Programs: Trends in Federal Spending”,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y 2014 https://www.fas.org/sgp/crs/misc/R41823.pdf ) 那么花了那么多钱,美国的贫困情况有没有改善呢?如下图所示,从 1970 年以来贫困率几乎没有变化。 图二:过去五十年贫困率变化 (Dylan Matthews, “Povertyin the 50 years since ‘The Other America,’ in five charts”, Washington Post,July 201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wonkblog/wp/2012/07/11/poverty-in-the-50-years-since-the-other-america-in-five-charts ) 但要说政府的扶贫努力完全没有效果,也不符合事实。统计表明, 65 岁以上老人的贫困率降低了一半多,从 1970 年的 25% 降低到 2014 年的 10% 。同时,如果计入政府援助,贫困率要比上图所示降低 1% ( 1982 年)至 3% ( 2009 年)(来源同上图)。 这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的扶贫措施花费巨大,最明显的效果是帮助了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而对于穷人,虽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却没有提高他们自己挣钱的能力。 然而,贫困并非不可战胜的怪兽。在美国与贫困相持不下的几十年中,外面的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穷国飞速发展,到现在全球的穷人数目已经减少了一半。我们都熟悉中国的包产到户和经济特区的奇迹。印度也有类似的范例。例如在孟买有个具有一百万人口的贫民区叫做达拉维( Dharavi ),生活和卫生条件都是差到难以想象。电影《贫民窟来的百万富翁》就是在那里拍的。但那个地方同时也是个欣欣向荣的生产中心,拥有几千家小作坊。他们从孟买的垃圾中收集原料制作各种产品,有的甚至通过电商远销欧美,每年销售额上十亿美元。在非洲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脱贫成果与美国不同,当然因为其起点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脱贫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些地方主要靠的不是救济金,而是穷人自己借助了全球化所带来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苦干和才智来脱贫致富。 即使在美国,反贫困也不全是失败的记录。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与共和党占多数的国会联手推行了社会救济改革,对发放救济金加上了年限,并要求被救济者参加工作或工作训练。十多年下来,该救济金项目的领取者减少了一半,而且停止领取的人中大多数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很多人脱离了贫困。 可见,帮助穷人并非只有撒钱一途,其中也有理念差别。在本文中,我就介绍一下保守主义关于帮助穷人的理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保守主义是为富人说话的,对穷人没有同情心,更别谈帮助了。这其实不符合事实。研究表明,保守主义者的慈善捐款更多(见文末有关博文)。除了个人所为外,保守主义对于政府在扶贫中的角色也有自己的立场。保守主义理论家,保守派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Enterprise Institute )”主任布鲁克斯( Arthur Brooks )在《保守主义的良心》( ConservativeHeart, 2015 )中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布鲁克斯提出了保守主义的几项价值观。其中最中心的是“工作”。在保守派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让穷人活下去,而是让他们有工作的权利(当然是指由工作能力的人)。这不仅是“授人以渔”的可持续救助,而且也是全方位提高生活品质之必须。 人和动物不同,并非有温饱就万事大吉。人的生活需要有意义,而工作就是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显示:失业的人与有工作的人相比,即使经济状况相同,幸福感也明显偏低。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当于收入从人群的最高四分之一降低到最低四分之一的影响。不仅如此,失业对健康,寿命,甚至家人都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工作给人带来快乐。据调查,美国人中超过一半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或“完全满意”。觉得自己工作成功的美国人中,觉得生活整体幸福的人的比例比不觉得工作成功的要高一倍。工作的“幸福效应”在各个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中同样存在。工作的奖赏不仅是金钱,而且是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挣来的成功”,是再高的救济金也无法替代的。不幸的是,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在美国,适龄人群中工作的比例从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降低了百分之三,也就是说减少了大约一千万工作人数。而且如下图所示,这个下降的趋势并非由于经济危机,而是一个长期趋势。这样长期下去,对个人和社区的后果不是救济金能补偿的。 图三:美国适龄人员工作比例(来自联邦储备银行, https://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graph/?g=JUA )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穷人去工作呢?这就涉及到布鲁克斯说的第二个价值观:穷人是资产,不是负担。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给”他们金钱或“给”他们工作,而是发挥他们自身的潜力,去找到甚至创造工作。这个听起来很雄心勃勃,但却是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纽约有个公益组织叫做“ Doe Fund ”( Doe 在美国有“无名氏”的意思),专门帮助无家可归的人重新回到工作市场。除了通常的工作技能培训和介绍工作机会等服务外,这个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受训者都要先去扫街一年,而且必须远离毒品醺酒。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即被开除。这个“苦工”要求并不是惩罚,而是建立一个概念:工作是一种需要自己挣得的特权。只有具备了一个工作者的素质,才会有人愿意雇你,与你合作。 Doe Fund 成立三十年了,在帮助穷人,特别是刑满释放人员方面成果相当显著。它显示了另一种帮助穷人的途径:发掘潜力,而不是发放救济。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a hand up, not a handout 。 需要指出的是:改变穷人的行为,并非“政治正确者”说的“指责受害者”。这就像治疗疾病不是指责病人一样。穷人并非自愿选择了那种生活方式。但他们需要帮助来改变。而且“改变行为”也不是包治一切的良药。除了自身行为外,贫穷还有很多其它原因,也需要治理。特别是,也有很多穷人并非不工作,而是工作收入太低。但从保守派观点来看,“工作”和“个人价值”,是脱贫与向上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那么在这方面政府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常规的救济措施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对没有工作能力的人(老年,残疾者和心智不全者)。对低收入的群体也需要一定的补助,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能达到最低标准,特别是他们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关键是:不是给了钱就万事大吉了。 救济金会助长懒惰,培植依赖心吗?这要看你如何了解人性和有关的文化,目前也只有零星的统计证据。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就是现有的救济金体系存在所谓“收入断崖”(见篇末所附博文),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工资收入的升高导致丧失救济福利,从而总收入反而减少。这就大大影响了穷人通过工作致富的动力,让他们在“贫困陷阱”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救济项目有非常严格的存款限制。一旦存款超过几千元就要丧失那些福利。这也使得穷人不能积累资金用于创业。 “收入断崖”听起来很愚蠢,但却很难排除,因为目前很多救济的形式是非现金福利,如医疗照顾,房屋,托儿所等。这些都是“非有即无”的,无法根据收入微调。为什么这些福利不能用现金代替呢?因为政府不相信穷人会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他们可能会挥霍在喝酒上,甚至可能去吸毒。问题是,不教会他们管理金钱的能力和自律性,他们就没有脱贫的希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加州有个拿救济的青年人完成了大学学分,取得学位。报纸本来是作为正面事例报道的,但却引起了一场争论。很多人认为这不公平,为何其它学生要背债,他却可以由纳税人帮助读完大学。这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因为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种观念:政府救济是用来维持生活的,不是用来追求个人发展的。这显然对于帮助穷人的工作机会是不利的。 除了维持生命外,政府提供的安全网应该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支持创业者去冒险。研究表明,救济福利好的州往往创业的人也多,因为人们对失败的畏惧减轻了。而另一方面,如果领取救济的人愿意省吃俭用积累创业基金,那对社会,对他们自己也都是好事情。 由于以上的考虑,为了给穷人上进的动力和机会,政府的救济应该提供更多的灵活性。政府不是穷人的“父母”,不需要过多管制他们的行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应该允许他们自己寻找脱贫致富的机会。保守派一直主张用退税的办法( EITC )来取代目前名目繁多的救济项目。 EITC 根据穷人的工作收入按比例提供救济金,既有工作的动力(赚得越多救济金也越多),也可大大精简社会救济管理的官僚机构,而且受益者可以自由选择花钱的方式。这种救济方式再加上适当的就业和生活方式辅导,可以帮助穷人从“负担”变成“资产”,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贡献者,而不是终身依赖救济。 在经济仍然乏力,失业率仍然高企的今天,如何给穷人更多的工作机会呢?这又涉及到一个观念改变:保守派认为,工作不是政府“给”的,而是人们“创造”的。政府除了营造一个有利经济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以外,最好不要干涉具体的经济活动。今天,各级政府繁复的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捆住了创业者的手脚。就连开个为人编辫子的小店,也要花几千块钱和大量时间上化妆学校,取得执照。园艺,装修等适合穷人创业的行业,在很多地方都需要申请许可或执照。这些法规所要求的可观“投资”对于创业是相当大的阻力。整顿精简这些繁规缛章,或者至少对新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免证期”,也是政府可以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帮助。 我们需要记住的一点是:扶贫的目的不光是减少贫困线下的人数,更重要的是帮助那些人成为自食其力的贡献者,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工作技能,从而获得更为幸福,充实的生活。所以,帮助低端工人学习和训练,提供就业趋势指南,引进高端产业和营造鼓励创新的经济氛围,都是政府应有的职能。虽然保守派强调“自立”和“自由”,但这并非否定政府的作用。然而应该承认,今天的政府在很多地方实际上是脱贫的阻力。这才是需要舍弃的。 2016大选快要到了。不得不说,共和党目前的候选人阵容十分让人失望。不仅如此,自从共和党主掌国会以来,在政策推进上也是乏善可陈,反而是内斗不断,大伤元气。保守派的论坛上也充斥着极端势力和罔顾事实的喧嚣。所以目前我对共和党的大选前景很不看好,自己也很可能不会投它的票。但是共和党的问题并不代表保守主义思想不合时宜。本文介绍的论点应属保守派中温和理性一支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保守派理念并非在道德上低人一筹,而且也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思想框架支持。保守主义的理念看重非中央控制的探索和创新,对任何的社会“大设计”采取怀疑态度。它不认为一个“完美世界”的愿景是可能的,而注重于对不完美的现实进行小步的改善。保守主义对于人的尊严和幸福有自己的看法,并努力帮助人们去实现。所以不管共和党的命运如何,保守主义的理念还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有关博文 美国穷人:另外的百分之十五 1/4/2012 (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25280.html 1/11/2012 (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28249.html 1/18/2012 (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530124.html 美国的救济陷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884224.html 谁是乐善好施之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859551.html
个人分类: 书山有路|5017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井然有续—扶贫最前线】互联网+扶贫之二:阿贵的故事
laojing 2015-11-12 21:41
【井然有续—扶贫最前线】互联网+扶贫之二:阿贵的故事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通过一次成功网上销售青芒的尝试后,开始思考如何利用电商帮助县里的农产品销出去。这时,中国县域电商大会要举办了,作为阿里研究院活水计划学者,了解了详细情况后,跟县长建议派人参会,去学习先进经验。本来县长准备带队参会,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情,县领导走不开,没有成行,蛮可惜的。 县领导对发展电商还是非常支持的。我负责起草了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了电商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做组长,县长做常务副组长,我和另一个副县长做副组长,县工信局、商务局、农业局、粮食局、畜牧局等领导作为成员。后来还督促成立了县电商协会,成立了红米专业合作社,由于县里确实没有懂电商的人,推选我为协会名誉会长,协调联系聘请了专家顾问,指导县里电商发展。 成立了领导小组,有了政策支持,下面就是如何推进了。通过多次会议讨论,确定一边专家请进来讲课指导,一边走出去考察参观学习。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请进来走出去都会涉及经费问题,虽然花费不多,但县里财政确实困难,年财政收入3亿元,各种支出却要20多亿,缺口巨大。所以,事情还是比较难办。 我在朋友圈和几个群里发布信息,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们的支持。果然,一遍一遍的发布信息,最终打动了几个知名电商专家,他们愿意支持,而且是义务的。非常感动,虽然他们说是我的情怀打动了他们,但我还是为他们的付出感动。县里很快安排几个部门,准备与专家对接交流。 县里有梯田20多万亩,主要产红米。哈尼梯田种植的红米属于糙米的一种,是我国云南省哈尼族特有的原生态水稻品种,生长在海拔1400-1800米之间的哈尼胶泥梯田上,引高山泉水灌溉,同时施以生态农家肥冲灌于层层梯田之中,人工耕耘除草,独有的哈尼农耕文化。由于早晚温差极大,日照时间长,而且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所以至今保持着血米的纯种基因。 县里梯田是旅游资源,但却离不开水稻,如果农民不种水稻,将无景可看,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最近几年,县里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对梯田确实是威胁。怎么样才能留住农民,只能从增加种地收入上着手,红米如果能够畅销,卖上一个好价钱,农民自然会留在土地上,而不用外出辛苦打工,同时还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空心村、老人无人照顾等等问题。所以元阳这个以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特殊地方,应该先把农业搞好,才能带动旅游业,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这其中有个部门非常重视,就是县粮食局。他们全局人员全部参与,提供车辆、安排考察、布置培训会场都能见到粮食局的人。一天,粮食局局长阿贵找我介绍情况。我才知道,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粮食局这样的部门了。由于元阳是农业大县,县里的梯田里长的就是水稻,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粮食局负责给国家收公粮,最好的时期,14个乡镇都设有粮管所,职工有100多人,大家也争着进粮食局工作。现在不同了,不需要交公粮了,粮食局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了,各乡镇粮管所也撤了,连粮库也被卖掉了。现在整个粮食局就10个员工了,而且是自负盈亏,下属一个粮油购销公司,用阿贵的话说是小国有,他兼董事长。公司一直亏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面临倒闭的困境,很多员工都处于半休状态。他们听说县里计划做电商,非常希望能够参与进来。 几次会议讨论,大家达成共识,做梯田红米电商,是突破口,可以一点带面,挖掘县里其他高原农产品、山货、水果等,扶植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快递物流,形成产业链条,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阿贵是元阳当地人,世居彝族。阿贵是在县里三个乡做过乡长和书记的,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对县里情况熟悉。所以我们的交流就多起来,他比我小两岁,干劲十足,责任心强,一心想着帮助农民创收。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一个外地老板,到一个乡收红米,到县里炫耀,说跟农民达成协议可以低价收购稻谷,说你们粮食局收购的价格也没有我们低。这时,他拉着我去找县长,说一定要把低价收购的外地老板撵出去县里,压榨农民,还来炫耀。我们将来肯定会随着销量增加提高收购价格,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阿贵非常好学,也要求员工坚持学习,总能看到粮食局办公室很晚灯还亮着,在这样一个贫困县里非常少见。县里的电商培训,粮食局职工全部参加,而且非常认真地记录,提问,还做了录像。专家实地考察,粮食局也是积极参与。 后来,红米电商计划方案很快就起草完成了,还邀请到阿里的专家到县里调研考察。再后来,阿里通知县里去参加品鉴会,准备做一次宣传活动。 我先打头战,与阿里对接后,让阿贵带红米样品到阿里。阿贵第一次到杭州,路上费了很多周折,那天他迟到了。我多次电话催促他,其他两个县都是县长带队,产品早摆在那里了,等他们介绍结束了,阿贵还没有到。 我就先开始介绍,讲那里的梯田、讲那里的哈尼文化、讲那里的山山水水、讲那里的贫困。讲得小儿们个个眼睛瞪得大大的。 说看我情况这么熟,怎么都不像一个挂职副县长。但还是没有完全打消他们的顾虑,人家都是县长带队,挂职的说了算吗?这时,阿贵进来了,他满头大汗,又黑又矮,两只手里还拎着两提红米。小二们都说边境干部太朴实了,怎么看都不像局长。那天,我们作为唯一的入围者,把红米成功推荐给了阿里。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并不顺利,不是开了网店就一定可以畅销的。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于是我们就各地学习,杭州是常去的地方,然后上海、广州、深圳、昆明,线上线下,全网对接。终于有了成效。 县里红米竟然不够卖了,隔壁几个县也产红米,于是我们就开始收购,产业逐渐扩大,受到州领导重视,督促我们打造高原九红品牌。 县里也成立了九红电商公司,良好的形势,带动了物流快递公司的入驻,为了更快捷地把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还在昆明设立了仓库。 双十二,年货节,县里及时策划了一款年货大礼包,里面有高原特色九种农产品,一上网,就销售一空,加班加点生产,一直卖到春节后,还非常火爆。 县里对利于民生的事情非常支持,及时联系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红米有机认证,协助注册了元阳红等商标、原产地地理标识认证,还申请了中国红米之乡。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梯田红米的知名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阿贵也被评为全国十大创业企业家,还到钓鱼台国宾馆领了奖。不但如此,他的北京之行,收获颇多,红米的火爆,引起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关注,与县里合作开始举行稻种的培育。 最为高兴的是,元阳红水磨红米还入选人民大会堂礼品了! (to be continued,互联网+扶贫之三:互联网+文化助力哈尼古歌走向米兰世博会 ) (编者按:井然哲老师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受教育部委派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挂职扶贫一年,支边期间,运用互联网+农业,助力高原农产品销向全国;运用互联网+文化,助力千年哈尼古歌走向世界;运用互联网+旅游,助力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旅游转型升级。是国家互联网+扶贫行动计划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鉴于在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教育部、红河州人民政府、元阳县委县政府表彰。他的扶贫事迹和见解,被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转载,诸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云南日报、新闻晨报、教育部滇西开发网、滇西发展研究、阿里研究院、阿里商业评论、电商参考以及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新浪网等。)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井然有续—扶贫最前线】互联网+扶贫之一:青芒的故事
laojing 2015-11-12 12:20
【井然有续—扶贫最前线】互联网+扶贫之一:青芒的故事 你回首看得越远越透,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越明——温斯顿·丘吉尔 The fu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urther forward you will see.——Winston·Churchill 在县里挂职,周末最难熬。不光是县里的领导们都在州府住,秘书和司机家也不在县城,周末他们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留我一个人在县城宿舍里。县城很小,20分钟足够转一个遍,只有一条沿着红河滩的主街。1995年新建县城时,河滩上只有两户傣族人家,县城所在地“南沙镇”这个名字估计就是因为是位于红河南岸沙滩上的镇子的意思吧。 (元阳新县城—南沙镇) 忽然,想周末一个人下乡转转。平时,下乡,总是办公室安排好,相关局长、秘书、司机跟着,乡里村里也会提前知道,会做一些准备。这般跟着县领导下乡,“前呼后拥”,感受到的到并不是心中期许的农村面貌。于是这一次我一个人悄悄进村,想“微服私访”一下。3个多小时的山路,冒着雨后的泥泞,最终车开到了一个叫凹腰山村的小寨子。后来知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村子就在半山腰上,远处望去,恰在山凹处。 (俯瞰凹腰山村) 村口的古树下拴着一头温顺的驴。 村头是一个小学,名字就叫凹腰山小学。因为前一天晚上刚下过雨的缘故,校园里有几个人在维修校舍。我就走进校园,忙着的几个人看到我,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向我张望。我挥了挥手,算是打招呼。我担心一开口,他们会听出我是外地人。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可能早已从我的衣着,看出我不是当地人了。况且村里的人,大家彼此熟悉,一眼便看得出来谁是陌生人。他们还是没有开口问我,我只顾往前走。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根本不会说普通话,也不知道怎么询问我。只是愣愣地看着我。我也只好冲他们微笑。“是教室漏雨了吧?”他们不予回应,还是看着我。我正尴尬。这时候从一间小房子里出来一个年轻人,皮肤黑黑的,浓眉大眼。我想起一个县领导曾告诉过我,哈尼族的男人特征,就是浓眉大眼。我猜他一定是哈尼族人。 他用普通话问我:你找哪位?我说:不找谁,顺路过来看看。他说:你是县上来的吧?是不是上海来的县长?这时候,我惊住了,他们怎么会知道我来这里的,难道说有人通风报信?不可能呀,没有人知道我来这里的呀。 他可能察觉我的疑惑了,赶紧笑着说,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来县里交流演出。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赴元阳交流演出-我以副县长身份出席活动,也是第一次上YYTV,自己没留意,村民竟然印象深刻) 他看我没有否认,就赶紧拉起我的手,把我往房子里拽,生怕我跑了似的。我被拽进屋里坐下,他忙着倒水,还不停地说,到村里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我们好准备一下呀。我心里想就是不让你们提前准备的。接着,他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小学的副校长,也是村里的会计。今天周末,趁孩子们不在学校,维修一下教室,有几间教室,一下雨就漏水,影响了孩子们上课。我也跟他聊起来,学校里有多少学生,是完小吗?有多少老师?他一一作答,说完,对着那几个干活的年轻人喊了一句哈尼话,一个小伙子停下手里的活,跑出了学校。一会儿,来了一个老年人,大约年迈六旬。但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哈尼话,他说一句,眼睛便望向副校长,让他翻译给我听,我再回应他,然后再由副校长翻译给他听。这样,我知道他是村长。他说我是来过村里的最大的“官”。之前征兵时,村里来过最大的“官”是武装部的一个领导。全县有985个村寨,县领导也不可能都走到。村长非常热情,把我领到村委会。又叫来一堆人,围在一起,聊起天来。 (在村长家留影) 聊天中得知,村里目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水源的问题。村子在半山腰,饮用水都是自山顶流下来的溪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靠的都是树。森林、水系、村寨、梯田四素同构,才形成了哈尼梯田壮美的景观。村里所有的生活、生产都必须依靠这溪水。可最近两年,溪水越来越少了,村民们已经没有水源种水稻了,只好种玉米。村子四周长满了漫山的玉米。问起原因,原来是山上的森林被广东的老板买去了,树没了,水也就没了。当下,仅剩村子正上方唯一的一小片树林了,如果也被砍掉的话,村民们连吃的水也会没有的。他们多次向乡里反应,但都没有结果,最后又向县里反应,还没有得到回复。他们希望能够留住村里的最后一片树林。否则整个村子,无法维持生活,就只能搬迁了。老村长反复恳请我一定向县里反映这个事情,我痛快地答应了。然后老村长和其他人一起带我在村子周边转了转,看了村里的庄稼,玉米只能靠天收,水稻只有稀少的几小块。 哈尼族人淳朴善良,一定要留我吃饭,尝一尝他们当地的口味,多次推让,我还是拒绝了,但他们的热情早已温暖了我。我回到县城,写了一份情况报告,在周一的县政府常务会上,讲了这个事情。后来,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等领导,组成调查小组去了凹腰山村。再后来,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突然秘书带着一个老人进来。我一看是老村长。背上还背着一个竹篓。原来来给我送芒果来了,我说不能接受的,他说是村里山上摘的野芒果。秘书是哈尼族小伙,一边翻译,一边拿出一个来,说是村长要教我吃。我还很好奇,吃芒果还用教吗?村长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他自己也拿出一个来,叫我把芒果放在手里。这时我才发现,芒果非常小,一个手掌心便可完全握住。这么小,怎么吃呢?这时,村长示范着,把芒果放在手心里,两只手不停地揉搓着芒果。揉了一会,芒果变软了,然后,撕去一小块皮,用嘴对着这个小口,慢慢吸,我看到芒果变瘪了,汁水全部被吸没了。接着,他把芒果皮剥掉一点,漏出芒果核,把核放进嘴里,吮吸上面残留的果肉,享受的样子让我也不禁想尝一口。 他执意让我也学他吃一个,我就照着村长的样子,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新鲜的吃法,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甜的芒果,至今仍想念那个味道。后来得知,村长是特意来答谢我替他们村保住了那片森林。村里面没什么可送的,一大早他便去山里摘了野果,然后徒步到乡里,再搭车进城,足足用了五个小时。我让秘书把芒果分到其他办公室去,让大家都尝尝。看得出老村长有些不太高兴。我了解了这种芒果的情况,原来这种芒果在他们那里的山里到处都是,他们管它叫青芒,青的时候,是脆甜的,可以切成片吃,还可以蘸着哈尼豆豉吃。只是这些好吃的芒果,长在深山里,很难采摘。 这时,我便有了帮着他们在网上卖这种芒果的想法。后来,我联系了阿里朋友,他们策划了一起团购活动,我们还配备了青芒几种吃法的图片,引起轰动,一下就卖掉了1万多斤。虽然最后除去运输等费用,只剩下5万多元。但毕竟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 这些芒果,背到集市上卖,卖不上什么价钱,有时候一堆才能卖1块钱,为了换些零用钱,勤劳的哈尼人,不辞辛苦,起早贪黑劳作着。哈尼人的长寿是劳动换来的。 这种高原水果,在县里比比皆是,不足为奇,很多当地人自己也叫不清名字,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热血沸腾的计划着要帮村民们通过电商卖山货创收。说干就干!电商扶贫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to be continued,互联网+扶贫之二:阿贵的故事) (编者按:井然哲老师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受教育部委派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挂职扶贫一年,支边期间,运用互联网+农业,助力高原农产品销向全国;运用互联网+文化,助力千年哈尼古歌走向世界;运用互联网+旅游,助力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旅游转型升级。是国家互联网+扶贫行动计划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鉴于在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教育部、红河州人民政府、元阳县委县政府表彰。他的扶贫事迹和见解,被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转载,诸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云南日报、新闻晨报、教育部滇西开发网、滇西发展研究、阿里研究院、阿里商业评论、电商参考以及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新浪网等。)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扶贫”解读
laojing 2015-11-12 12:14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A2Nzk2Mg==mid=403091223idx=1sn=eaa8e07aa1e10a4097da0345d40dd304scene=0#wechat_redirect 【淘宝大学县长班名师观点】井然哲:“互联网+扶贫”解读 2015-10-27 淘宝大学 文 |井然哲(淘宝大学县长电商研修班特邀专家、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阿里活水计划研究学者/中国县域电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前言:今年的10月17日是国家第2个扶贫日、国际第23个消除贫困日。10月16日上午10时,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阐述中国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举措。笔者受邀参加16日下午举行的“国际发展议程与精准扶贫高层论坛”,作为点评专家,对参加“电商扶贫与机制创新”、“电商扶贫与大众创业”两个环节,包括陇南市、赣州市、光山县等地领导、大学生村官、知名电商企业代表等9名嘉宾的主题演讲进行了点评。此次论坛还向全社会发起《“互联网+扶贫”联合行动倡议书》,倡导全社会关注扶贫,以实际行动推动互联网与扶贫工作的深度融合,开创可持续性的扶贫新模式,为更多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借助互联网实现脱贫致富的机会。 什么是互联网+扶贫?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扶贫模式的探索?互联网+扶贫应该如何做?在这里笔者做一简单解读。 互联网+扶贫,就是把“互联网+”纳入到扶贫工作体系中,要以互联网手段、互联网思维融合进扶贫工作中,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和管理层面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互联网+扶贫是一种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的做法,探索得当,就会打造出新的扶贫生态系统。 为什么要进行互联网+扶贫模式的探索?因为当今社会已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描述了国家“互联网+”战略:国家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015 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近来,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战略不断涌现,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工业4.0……,一时间各种互联网+风起云涌。 “ 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教育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这样的“互联网+”的例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由此,我们说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和的关系,这种加能够发生高效的化学反应。 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特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传统行业也通过+互联网,谋求新的发展。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互联网兴起的时代,互联网+扶贫,应运而生。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提出“1000万以上”的年度减贫目标。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工程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 作为互联网+扶贫的一种形式,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将生产、流通以及消费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新天地。它能够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能让生产特色农产品的贫困群众与买家无缝对接,让其劳动产出更便捷、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收入。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在帮助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同时,让他们从骨子里有了市场意识,从而提升整个贫困地区的发展理念,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 互联网确实在激活贫困地区沉睡的资源,通过对接互联网大市场,将贫困地区的资源转换为资产,将资产转换为资本,将资本转换为财富。我们常说,离市场越近,离贫困就越远。贫困地区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再也不能错过信息化的高速列车,这趟高速列车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让贫困地区对接市场,让现实中的远隔千山万水,变成网络上的近在咫尺。 那么互联网+扶贫应该如何做呢? 笔者认为,互联网+扶贫有以下关键点和重要方面可以发力: 首先是建立运行机制。在贫困地区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成立互联网+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五级联动,强力推动互联网+扶贫。我们说,扶贫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重视非常关键,一把手亲自抓谋划、抓统筹、抓推动,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也是扶贫。今年获国家十个扶贫奖之一的扶贫创新奖的甘肃省陇南市,就是在一把手重视下,政府推动电商扶贫的典范。 其次是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群众提供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推动贫困群众搭上信息化“列车”。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对于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营造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政府要给政策,强基础,搭平台。政府要注重规划引领,政策扶持,精准服务,创新驱动。对于参与贫困地区扶贫的电商平台和大众创业企业来说,要注重练好内功,打造明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政企联动,协同攻坚,共同打造互联网+扶贫生态圈。日前,苏宁云商和国务院扶贫办签署了“全国农村电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电商扶贫双百示范行动”、电商扶贫O2O展销专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以元阳县梯田红米为例,苏宁易购上线“红河馆”不仅解决了红米的销路难题,还给当地带去了电商运营能力,给予品牌培育、商品规划、营销策划等扶持内容,从生产、销售、物流、推广等全流程,因地制宜实现了互联网+扶贫。 然后是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贫困地区交通建设步伐,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降低物流运营成本。目前,以阿里巴巴、苏宁、京东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企业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通过网上交易量的增加,倒逼物流业进农村谋发展。在拓展农村市场的同时,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了“互联网+”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精准发力。 最后是加强人才培育。要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使互联网+扶贫体系中的人才有充足保障。究竟如何培育扎根贫困地区的大众创业人才?我觉着应该不拘一格。现在出现了一大批、互联网和电商驱动的新农人,包括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还有一些农村创业青年。草根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借助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新动力。这方面地方政府部门正在作出努力尝试。比如,贵州省铜仁市当地政府将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雁归工程”与当地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引入人才返乡创业,电商企业也在县级服务点进行定期业务培训,为当地就业人员建立交流圈子,形成良性互动。这也给由“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创造了人才条件。 互联网+扶贫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在西部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大家观念认识转变,有个过程。希望这条路能越走越广,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做出贡献。 (编者按:井然哲老师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受教育部委派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挂职扶贫一年,支边期间,运用互联网+农业,助力高原农产品销向全国;运用互联网+文化,助力千年哈尼古歌走向世界;运用互联网+旅游,助力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旅游转型升级。是国家互联网+扶贫行动计划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鉴于在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教育部、红河州人民政府、元阳县委县政府表彰。他的扶贫事迹和见解,被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转载,诸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云南日报、新闻晨报、教育部滇西开发网、滇西发展研究、阿里研究院、阿里商业评论、电商参考以及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新浪网等。)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情系滇西,助力发展
laojing 2015-4-22 15:24
http://sj.shufe.edu.cn/structure/xwzz/cdkx_con_171680_1.htm 情系滇西,助力发展——学校赴滇西挂职干部井然哲工作成绩斐然 发布时间:04-22 14:23 来源:党委组织部、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4月17日,教育部滇西边境山区挂职工作总结会在云南昆明召开,第二批和第三批滇西挂职干部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第二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我校信息工程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井然哲老师作为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代表在会上发言并介绍了扶贫工作经验。 2014年4月,井然哲老师响应国家支边西部的号召,受教育部和学校委派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挂职副县长,协管教育、文化、旅游和沪滇合作。在为期一年的挂职工作中,他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调研,融入基层,身体力行,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边疆山区贫困县出实招、办实事,在帮扶贫困学生、哈尼梯田智慧旅游开发、扶植旅游电商、沪滇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斐然,所做的工作受到当地好评,被元阳县授予突出贡献奖,并得到教育部、云南省的表彰。《云南日报》“云之美·中国梦·云南故事”专版以“博士后井然哲”为题、《红河日报》“人物”专版以“一位上海副教授的元阳情”为题、上海教委新闻中心“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对井然哲老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支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挂职期间,井然哲老师走乡村、访学校、下基层,搭建沪滇帮扶的桥梁,圆困难学子上学梦,并利用各种渠道,让元阳的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推向世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思路,开启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打开了元阳智慧旅游的大门。他主导开发完成的哈尼梯田智慧旅游和农业电商项目,获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精准扶贫典型落地项目奖”,这也是从57个挂职单位中评选出的6个项目之一。此项目受到教育部和云南省领导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普遍认为可以作为滇西乃至边疆山区扶贫的成功模式进行推广。2014年11月,他作为领队带领元阳县文化传习馆演员到上海进行了为期6天的巡演,元阳县原生态的《哈尼古歌》受到上海人民的热烈欢迎,为该节目进军米兰世博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井然哲老师的协调下,学校还在干部培养、图书出版、教学物资捐赠等方面给予了元阳县大力支持和帮扶。 教育部离退休局副局长、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大理州副州长于虹评价说,“井然哲是我的一位挂友,一位温文尔雅的搞信息工程的博士后。他用电商平台让古老的哈尼梯田乘上了信息化的巨轮,用对民族文化的一腔赤诚,让哈尼古歌飞跃万水千山,唱响上海滩,唱到米兰城。知识是无边界的,理想是有翅膀的,让古老的哈尼文化插上理想的翅膀,在现代知识构筑的王国中自由地翱翔——我为井老师的智慧喝彩,为他的付出感动!” 2015年1月,学校刘兰娟副校长带队专程到元阳县探望井然哲老师,带去了学校的慰问和鼓励,高度肯定了井老师的工作和所做出的成绩。日前,学校第三批滇西挂职干部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薛亮老师已接过井然哲老师的接力棒,赴云南省元阳县开展新一轮的援滇工作。学校也将继续发挥人才和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人才扶贫、智力扶贫和文化扶贫为抓手,坚持精准扶贫与当地生态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相结合,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切实为滇西边境山区建设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闻链接: 云南日报“云之美·中国梦·云南故事”专版 “博士后井然哲”: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5-04/05/content_953031.htm?div=-1 红河日报“人物”专版 “一位上海副教授的元阳情”: http://www.cnepaper.com/hhrb/html/2015-04/01/content_7_1.htm 教育部滇西开发网“上海财经大学滇西扶贫工作获教育部表彰”: http://www.dxkf.cn/showArticle?article.articleId=7885docount=true (供稿:秦文佳 供图:红河日报、教育部滇西开发网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5年4月22日)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1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力量在心上
热度 4 xuxfyuwp 2014-11-2 22:49
写了篇关于扶贫工作的文章,发表在2014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上,较原文做了些删节,更精炼了些。将两个版本一并贴出。 扶贫莫伤“弱者尊严”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一位基层领导介绍情况时说,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政府的扶贫工作效果不够理想。他分析了一些原因,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两条:一是工作不够深入,比较表面化,较少与贫困农民交心结友、了解真实困难、体现细致关怀;二是过于注重宣传,一些领导去基层扶贫慰问,总有记者随行拍照录像,很快就通过媒体播发,四方皆知,虽说是正面宣传,但给贫困地区受助者留下的印象未必正面,甚至有动机不纯之嫌。   “被群众质疑”的状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难定论;但这位基层领导反映出的现象、问题是真实的,值得我们重视。   扶贫解困不是施舍恩惠,是弥补发展短腿,还历史欠账,是各级政府的分内职责。这项工作有无成效,要看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有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关怀、希望。而领导是否一定要亲自前往、出现在第一线,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总将“送温暖”的过程展示于媒体聚光灯下,作为政绩宣示。   从舆论宣传的角度看,媒体应将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一种责任、理念和事业来倡导弘扬,不能一味拿个案煽情、吸引公众眼球。媒体人应时刻谨记“守护弱者”原则,将镜头对准帮扶对象时,必须把握分寸、注意细节,体会当事人的切身感受,避免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伤害。   从国际通行做法来看,在慈善领域“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已是公认原则。社会心理研究发现,当有人在健康、学业、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希望能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得到帮助。但无论这些受助者的境遇多么恶劣,需要救助的愿望多么迫切,都不情愿失去自己应有的尊严。捐助若使受助者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受到伤害的也会是慈善救助事业本身。   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尽管饥饿的人们确实需要食物解决生存问题,但在面对居高临下的施舍时,也不愿为了一时的温饱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若不得已接受了这种有失颜面的救助,难免在心灵深处留下无法言说的屈辱和创伤。当有人指责一些受助者对所受帮助不知感恩时,或许是未能体会和理解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贫困而付出的尊严代价。   近年来,一些民间组织开展的慈善、送温暖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很多慈善人士、公益活动都非常低调,往往是活动结束后甚至捐赠行动过去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来龙去脉。但越是这样低调,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种“不事张扬、恳切务实、润物无声”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政府部门借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扶贫帮困方面,如何通过各方面的持续努力,将工作做深做细,取得实际效果,解决贫困问题,并得到理解,赢得人心?各级政府应深入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   扶贫,请少些麦克风、聚光灯,多走些崎岖山路,多推开几扇柴门吧。 原文: 人的力量在心上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听一位基层领导介绍工作情况时说,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政府的扶贫工作效果不够理想,不如一些教会的工作。他分析了一些原因,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有两条:一是工作不够深入,比较表面化,较少与贫困农民交心结友,了解真实困难,体现细致的关怀;二是过于注重宣传,一些领导去基层扶贫慰问,总有记者随行拍照录像,很快就通过媒体播发,四方皆知,虽说是正面宣传,体现正能量,但给贫困地区受助者留下的印象未必很正面,甚至有动机不纯之嫌。 相比之下,一些教会人员则注意与贫困人员交朋友,深入他们的家庭,交谈交心,进行精神、情感沟通,并吸引村民参加教会活动。在为贫困家庭提供资助时,不但不做任何张扬,反而特别叮嘱不对外讲,不必让任何外人知道他们受到过资助。这种做法的结果是表面上不显山露水,但实际效果则是润物细无声,使贫困农民认为教会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并愿意去教会参加活动。 这一状况的代表性如何,尚难以评估,但反映出的问题相信是真实的。重表面,轻实效,正是吻合了“四风”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解困是各级政府份内的职责,本应做好,领导是否一定要亲自前往,出现在第一线,倒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总是展示于媒体的聚光灯下。关键是解决实际问题,让需要帮扶的人感受到温暖、关怀,看到希望。从舆论宣传角度,更应将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理念和事业来倡导和弘扬,若将镜头对准某一受惠的个体,则应特别谨慎,掌握分寸,注意细节,体会当事人的切身感受,避免受到伤害。要清醒地意识到,你传送的绝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可量化的物质上。 民间组织所从事的慈善、送温暖等活动,与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不同,是一种自发自愿的活动,政府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鼓励,并提供必要帮助。一些好的做法和理念,也应注意学习,只要能做好,有成效,都是应该借鉴的,不断在实践和总结中改进工作。若出现一些欠妥的行为,则应及时纠正。 从国际通常做法来看,在慈善领域“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应是一条公认的原则。在正常情况下,当有人在经济上、生活中,或在健康、学业、工作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能通过社会的救助体系得到帮助。但无论这些受助者的境遇多么恶劣,需要救助的愿望多么迫切,都不会情愿失去自己应有的尊严。若是捐助以使受助者心灵受到伤害为代价,同时受到伤害的也一定会包括慈善救助事业本身。 在中国也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古训,尽管饥饿的人们确实需要食物解决生存问题,但在面对居高临下的施舍时,也不情愿为了一时的温饱而失去应有的尊严。若不得已接受了这种有失颜面的救助,难免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言说的屈辱和创伤。当有人指责一些受助者对所受帮助不知感恩时,或许是未能体会和理解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因贫困而付出的尊严代价。 以上观点或许会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空谈,实际发生的未必如此。确实,曾见到过这样的报道,有位老师规劝自己的学生要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困难,而学生则宁愿跪求路人施舍,认为这样的钱来得快。也见到网上传的段子,说是两个县都力争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名额,其中一个县没成功。当记者问那个县的县长为什么会失败时,县长沮丧地回答:“因为我们县实在太穷了,没有实力去争。”这类只考虑实惠,不把尊严当真的事例确实存在,但不能将这种病态的现实作为普遍的规则来接受,当社会中某些部分出现麻木时,更需要保持清醒。 另一种情况则是某些人高调施舍,被称之为“暴力慈善”,不但在中国做,还拓展的到了国外,因属于个人行为,就不多予置评了,仅就其效果而言,与应倡导弘扬的慈善事业理念偏离甚远。 在这次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时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联系到扶贫帮困工作,如何理解总书记的讲话,需要用心思考,能否通过各方面的持续努力,将工作做深做细,取得实际效果,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得到理解,赢得人心,是各级政府应回答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解决的。
个人分类: 文章|1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扶贫”措施
热度 5 fouyang 2013-11-7 10:04
【博主注:以下是2011年8月应“科学网”之邀参加网上座谈的发言,介绍美国教育制度中的“扶贫”措施。】 各位网友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笔谈。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对美国教育系统的理解,以及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公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镇或县一级的税收,也有少量的州,联邦一级的经费。学生基本按地区上学,只有极少数的学生( 5% 以下)进入按成绩录取的“重点学校”。对于学生来说,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共 13 年教育是 免费的,低收入的学生还可以在学校享受免费午餐。学校用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也都是免费的。但是有些课外活动,如外出参观,乐队用的个人乐器等,需要学生出钱。学生自己用的文具,家里的计算机,上网等也是自己负担。 美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公立,私立两个体系。公立大学是州里提供经费与收取学费相结合。通常对于本周学生,公立学校的学费远远低于私立学校。私立大学则主要靠学费与捐款。绝大多数私立学校是非营利性的,也就是所有收入都用于学校运作上。另外,联邦政府与其他一些机构常规地向大学提供研究经费。这些经费除了支付科研需要的设备与人员经费外,也为教授提供暑期的工资,以及学校一些设施的运作费用,而这些设施也可能为教学服务。研究生和 部分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也可以从这些研究经费中得到生活费甚至学费的资助。对于学生来说,上大学需要支付学费,学习用品和生活费用。这些经费主要来自家庭,自己打工收入和资助。而资助的形式有学生贷款(有些有政府担保所以利息较低),根据学生经济情况提供的助学金,以及根据学业成绩提供的奖学金。这些助学金和奖学金由学校,政府和私人机构提供。 下面谈谈美国对于贫富学生提供公平教育机会的努力。与其他国家一样,美国把良好教育看成是帮助穷困人群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美国人很为自己社会的流动性感到骄傲。虽然整个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还是较大而且近年来续续在扩大中,但穷人中进入中产阶级甚至富人的人数 比例也很高。而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于穷人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从理论上说,学校对于富人和穷人是一视同仁的,上学的机会 不受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但实际上,学区的好环极大地影响当地房地产的价格,而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能住得起好的学区,从而进入好的学校。为了均衡好,坏学区的教学条件,联邦和州政府对于穷困社区的学校有很多补助,他们的学校经费并不比好学区少。差别在于学校和社区的风气和治安,以及由此引起的教师质量等因素。 当然,学生除了学校教育外也有很多课外活动,比如体育,音乐和才艺等。很多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私人教师。美国的暑假时间较长,很多孩子会去提供学术和才艺教育的夏令营。这些都要花钱的。而这些课外活动也是大学录取的考虑因素之一。另外,也有不少学生参加大学考试( SAT )的补习班,这也相当昂贵。所以穷人的孩子在上大学的竞争方面还是有弱势。但另一方面,至少对于一般大学来说,课外活动绝非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所以穷人学生只靠学校教育的话,也不至于被拒于大学门外。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美国政府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联邦法律,要求各个州定期进行统一考试,并且按照学生的种族和经济情况来统计结果, 保证每个种族,每个经济阶层的学生都达到一定的及格率。这个法律实行了十多年了,对于提高弱势群体的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目前联邦政府正在酝酿修改这一法律。另外,政府对于贫困学区提供资助,并且对愿意去贫困学区教书的大学生提供奖学金。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私人机构为才艺出众但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让他们得以参加全国性比赛,夏令营等。还有民间组织,提供志愿者到贫穷学区教书。这种教书的经历对于有志于参与政府或社区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很宝贵的。在我看来,尽管有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各种 帮助,穷困孩子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确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劣势是缺乏家里和社区的引导和激励。如果学生能克服这个困难而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准,那么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有机会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人才。 在大学阶段,大学学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重大的负担,因此也使很多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了进入顶尖私立学校的机会。政府,学校与民间组织为了帮助穷人学生上学也做出了种种努力。美国几个名牌大学都采取了“不看需求”的录取政策,也就是说在录取学生时不考虑家庭经济条件,而在录取之后则 保证提供足够的资助让孩子能上得起学。近年来他们更把这种资助普及到中产阶级家庭,而且提供的资助也尽量不以贷款形式,以减少学生毕业后的负担。在哈佛大学中, 80% 的学生接受各种形式的资助。在一般大学和公立学校中,对学生的资助也是普遍情况。每年中学里都会举行争取大学资助的讲座。当然,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不上大学的人还是有的。对于这些人,在成年后也有在社区大学等地继续受到教育的机会。 在大学录取中,大学也尽量为穷困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例如学校把学生在中学的排名列为重要考虑因素。这样穷人在较差的学区,也有出头的机会。对于家庭清贫而自己努力的学生,大学还往往特别照顾。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虽然私立大学对于办学方针有完全的自主权,但他们也负有促进社会公平和流动性的责任,帮助穷人学生是理所应当的。而且在大学中具有各种社会阶层的学生,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研究,在同样学业成绩的申请者中,家庭穷困的学生在大学录取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我的看法是,在美国,家庭穷困的学生在受教育机会中肯定占有劣势,而且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注。目前应对的措施,除了各级政府对于贫困学区和贫困学生的资助外,主要还是靠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而且这个帮助不仅是金钱,还有在观念上对学生的引导。这方面有很多人在做,但作为整个社会来说,仍然是任重道远。 另外,美国教育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对于贫穷学生也有帮助,就是没有“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在一个人中小学,大学,就职中的各个阶段中,只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有上升的机会。虽然社会存在着选拔机制,但没有人会真正被淘汰出局。大学生刚毕业时,学历和学校档次对于找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但工作几年后,升迁,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且大学,研究生水平的进修机会对所有成人都是存在的, 不仅是理论上,而是相当常规的。所以穷人的孩子即使小时候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后也有机会追赶和超前。当然,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学校的问题了。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808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农村小学生一起欢度儿童节
热度 27 lixuekuan 2013-5-30 09:39
去年的6.1儿童节那天,党政办领导与我们几个摄影爱好者奔赴汾西县对竹村小学和小学生一起欢度儿童节。为了能赶上9点欣赏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我们起了个大早。车上装满了我们单位捐献给孩子的儿童节礼物,比如运动器材、书包、图书、作业本等。 对竹村是我们单位对口支援的贫困山区,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被沟壑隔离的坡地粮食产量很低。我们单位派一名职工常驻该村,该职工非常负责,多次被评为扶贫先进工作者。他经过细致的调研为该村制定了发展养殖业的规划。 单位出一部分启动资金为村民买来了土鸡苗、培训的鹌鹑养殖的技术人员,现在已经初现成效。 黄土高原的沟壑都是三面环山,一面开口,把开口的一面使用篱笆堵上在沟壑里养土鸡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刚刚开始的时候土鸡经常被光顾的黄鼠狼吃掉或者吓死。后来在鸡群里养几只白鹅,把鹅屎洒在篱笆附近黄鼠狼就不敢光顾鸡舍了。这些沟壑都非常大,土鸡在里面与放养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该村每年可以出产上万只土鸡,本来我们单位已经在太原为土鸡联系好了销售饭店,没有想到这些土鸡县城的饭店争相抢购,根本就不需要运到遥远的省城。 鹌鹑也开始下蛋,村民在窑洞里大量养殖,鹌鹑蛋销售情况也不错。回来的时候我们每人买了5斤新鲜的鹌鹑蛋。 由于是早晨,高速公路非常通畅。我们按时到达了对竹村中心小学。孩子们已经在学校里等待我们的到来。 农村孩子表演的节目是幼稚的,但是真诚的。在这里看到了城市里难得见到了羞怯笑容和诚恳的笑容。 学校表彰了三好学生与优秀学生干部,我们单位的领导与村、学校领导共同为孩子们发奖。 农村的孩子实实在在地把6.1儿童节当欢乐的节日度过,家长在这一天给孩子零花钱买雪糕。在表演现场地上到处是雪糕的包装纸。 我们建议我们单位的领导能不能为学校捐献几个漂亮的垃圾箱,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卫生意识与环保意识。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学校的程序结束之后我们参观了养鸡场、养鹌鹑基地。 感觉我们单位的扶贫是有成效的。 1、真诚的笑容 2、天真 3、忘记动作的小美女 4、这些球上都有自己的名字 5、闭着眼出场的孩子 6、全村人的节日 7、抢镜头的学龄前儿童 8、老师与家长 9、回眸 10、这俩孩子为什么不参与? 11、演出结束后的孩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49 次阅读|84 个评论
有感而发之也谈慈善
热度 3 zhangt10 2013-4-24 21:08
去年九月为了一个海外的儿童教育基金会去一个革命老区 家访 ,基金会的发起人特地关照一定要了解一下当地的软体环境如何,最怕对不起捐款人的就是为贪官卖单。有一部分资助是发起美国的中学生采取一对一形式,这样国外长大的孩子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祖国,并且可以锻炼策划和领导能力。很多孩子的那些资助款是靠他们卖饼干,卖卡片,或者搞活动酬来的,一千到两千块人民币一年的资助,相当于一百五十到三百美元,也是要他们几个月的努力呢。 所以当在访地的乡人问是不是美国的钱比较好挣时,我会解释这些是孩子们几十美分这样累积起来的,请不要辜负了孩子们的心意。 当时我把汇报打回的一两周内,所有的认捐就完成了。问起管这个项目具体操作的义工,她说有另外片区的一个孩子不知为何以前的赞助人今年没有继续,听他的老师说家里情况还是不好,希望可以找到新的赞助人继续。我看了下材料,父亲去世,母亲离开,祖父母要负担两个孩子的教育生活确实比较困难。但是申请材料里面的政府补贴情况和政策有很大的差距。这到底怎么回事? 我把义工给的家庭住址搜了一下,出来的结果让我无话可说。原来这个村的领导把国家发的扶贫款全都分配到了干部和亲戚的手里,真正的贫困户没有拿到钱。网上联名信有,媒体报道也有,乡领导也发过话,但是根据时间线索来看,问题根本就没有解决。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一些革命老区的贫困县并不少见。能在村干部位子做长久的家庭可能就有在上面说得上话的亲戚,外来这里工作的上级领导根本管不住。 扶贫款吞了,那些没有拿到国家资助的贫困家庭的困境可以展示给富有同情心的慈善机构,让好心人为他们的贪污来填空。 我把发现的情况和基金会的同事交流之后,还是有知情人士决定赞助了这个孩子-因为村长贪污是他无法控制的现实,这样剥夺他的机会并不公平。有的慈善组织是有监督贫困家庭申请国家资助的项目的,据说遇到过很大的阻力。 这次四川地震,大家的一致结论是不会为地震去专门募捐的。因为这里国家一定会拨款援助,基金会的那点儿钱还是用到那些不受关注的地方会更好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82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一则校园新闻看到的
xiaoyanghe 2012-11-18 16:07
下面是我所在的学校的一则校园新闻: XX书记率队赴巴马县开展扶贫调研(2012-11-15)    为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巩固和发展我校定点扶贫工作成果。11月13-14日,校党委XX书记率领学校有关人员赴我校定点扶贫巴马县的三个村开展扶贫调研活动。    调研期间,调研组一行深入巴马县那桃乡立德村、东山乡三联村村部、小学和甘蔗种植田间,与乡村干部、村民、小学生师生交谈,详细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学校派出担任立德村党组第一书记、武装部副部长XXX,三联村党组第一书记、宣传部副处级干部XXX,那敏村党组第一书记、人事处副处级干部XX分别向校领导汇报了各自在这大半年来开展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为了推进和发展扶贫成果,XX书记和XXX副书记分别代表学校给各定点扶贫村和村小学资助资金和书籍用于扶贫工作,共资助三个贫困村35.45万元,捐赠科技书籍138本;资助那敏、立德、三联村小学改善教学条件12.7万元,捐赠小学课外书籍1830本。 这则新闻中,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扶贫本来是政府的责任,现在政府把它分解下去了,所有的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没准还有私企)都要承担相应的扶贫责任。 如果有些地区比较贫困,政府能否从机制改革入手,做好分蛋糕的事。为何非要绕一个弯子呢,分完蛋糕了,再让各个单位从自己的蛋糕中拿出一块来。 2、大家都知道大学的领导都是很忙的,不去思考大学的定位,去做各种该做的事情,反而要去做这种“狗咬耗子”的事了。 3、扶贫所需的各种费用及物资来源是怎样的?是不是该和教职工们说一声?
个人分类: 时政|2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保护’与‘扶贫’--觉得怪怪的
热度 6 lin602 2012-1-24 12:18
大自然的动物保护这是一个层面,维持生态平衡。 个人养的宠物,这又是一个层面,让自己快乐! 对流浪狗、流浪猫的保护,电视上放了不少,有的花了不少钱与精力,但这就觉得有点怪怪的。 现实中的许多穷人,可能更需要多点爱心。 所以心理中觉得转不弯来。
2422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技部第25、26届陕北扶贫团考核交接仪式在佳县举行
热度 2 liuysd 2011-11-21 23:00
11月16—17日,科技部第25、26届陕北扶贫团考核交接仪式在佳县举行,考核交接座谈会由科技部农村中心扶贫处副处长胡熳华主持,榆林市市委常委、佳县县委书记钱劳动,县委常委、副县长白会武,副县长张琼出席。 11月17日,科技部第25届陕北扶贫团考核组在科技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俊明的带领下,考察了我县科技扶贫项目,先后视察了榆佳工业园区、“三优”苹果示范基地和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视察王书记一行对榆佳工业园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农业主导产业化快速发展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强调在榆佳工业园区的发展中应将发展与环保建设相结合,引进具有发展前景长远、低耗高效企业,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在下午的考核座谈会上,科技部第25届陕北扶贫团成员、挂职佳县副县长刘耀同志就学习、工作、挂职体会三方面向与会人员作了汇报。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琼向与会人员汇报了2011年佳县科技扶贫工作主要成效和科技部对佳县的帮扶情况,并希望科技部能继续在新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科技局局长王存富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对刘耀同志的工作、学习、生活予以高度赞扬,并称今年的科技扶贫工作开创了科技部帮扶佳县以来的最好成绩。榆林市市委常委、佳县县委书记钱劳动充分肯定了刘耀在佳县的扶贫工作,并称刘耀同志为人实在、平易近人、有爱心,扶贫工作思路新颖,改变了资金、物质扶贫向思想、思路扶贫转化,我们各部门同志应向刘耀同志学习。卫生局局长高振峰通过佳县开通中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佳县站点开通一事中用作风朴实、工作严谨对刘耀同志高度赞扬。 鉴于科技部第二十五届陕北扶贫团对佳县科技扶贫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佳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白会武代表佳县人民政府向扶贫团团长贾敬敦、成员刘耀颁发了佳县荣誉市民称号荣誉证书。 科技部农村中心扶贫处副处长胡熳华就各方面对刘耀同志的高度评价表示感谢,并希望刘耀同志能再接再厉,做好科技部本单位工作的同时,继续为佳县科技扶贫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交接座谈会上,科技部人事司张伟成参赞介绍了第26届扶贫团成员基本情况,并对新的挂职干部提出了要求。第26届扶贫团成员、挂职佳县副县长赵鲜东表示在挂职的一年中,将继承科技部扶贫团的优良传统,做好2011年连续工作的同时,开创科技扶贫新的局面。胡熳华副处长宣读了扶贫团职责。陕西省科技厅农业处副处长赵志远、榆林市科技局助理调研员牛建生都表示,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将积极做好科技扶贫上联下接、对口帮扶工作,最大限度的支持佳县科技扶贫事业。 考核组组长、科技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俊明在考核交接总结发言中说,感谢佳县领导、各部门对刘耀同志的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佳县县委、县政府对刘耀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年的科技扶贫工作,改变了以往的重农业扶贫向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方面转变,这是一个很好的变化。并表示科技部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佳县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榆林市市委常委、佳县县委书记钱劳动在总结发言中说,感谢科技部领导、专家对佳县的大力支持,并希望能一如既往的,而且是加大力度从各方面支持。佳县刚起步的榆佳工业园区,发展前景广阔,相信在3—5年内,佳县的发展速度将处于全国前列,如科技部能在榆佳工业园区挂牌支持,将大大加快榆佳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好的招商引资。希望科技部能将好的基地建设设在佳县,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扶贫向全面扶贫转化,开拓扶贫思路。 原文地址: http://www.sxjiaxian.gov.cn/zwgk/xwfb/201111/161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699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创新思维:重构中国扶贫战略
zhoumeng 2011-1-26 14:05
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题,以及条件、环境、标准、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期扶贫工作,应以崭新的理念,重谋路径、重组资源、重构战略。而以创新的思维,全面理清扶贫扶谁、扶贫谁扶、扶什么、怎样扶等方面的问题,是重构战略的关键   中国扶贫开发经历30多年的持续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减缓,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题,以及条件、环境、标准、对象、内容、范围、规模、方式、路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期扶贫工作,应以崭新的理念,重谋路径、重组资源、重构战略。而以创新的思维,全面理清扶贫扶谁、扶贫谁扶、扶什么、怎样扶等方面的问题,是重构战略的关键。    扶贫扶谁?   中国扶贫事业的巨大成就,得到国内外社会的普遍公认,但在扶贫标准的确定、扶贫人口的规模、扶贫对象的产生等问题上一直意见纷呈。重构扶贫战略,应对此做出明确回应,该修订的修订,该调整的调整,实行“一线制”(即低保、扶贫只划定一条线),分出两类人(即看有无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有者,扶贫部门助发展;无者,民政部门给低保)。低保到户,扶贫到人。   1.扶贫标准如何确定。   我国在1985年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标准线,以后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逐年更新,按照惯例,国家每年都把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贫困线的人口定义为贫困人口。这种完全以收入来确定贫困人口的方式,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正确的,那时的几亿农民都是从一穷二白中齐步走出来,财富占有及消费水平差别不大。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家庭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用于医疗、教育、通讯、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逐年增加,消费水平千差万别。收入是流量,财产是存量,消费是变量,在这种情况下,仅以“收入”论“贫困”,显然存在偏颇,有失公平、公正。   要科学认定贫困人口,目前应综合考虑收入、财产和消费三个要素。现实中,有些人,即使收入较低或没有收入,但财富占有较多,就不应归为“穷人”;有些人,即使收入较高,但基本生活消费更高,“上学钱挤占了买米钱”、“看病钱挤占了买菜钱”,温饱问题反而成为问题,这类人理应归为“穷人”。在贫困地区,“不上学一世穷,上大学立即穷”的悖论和“吃不慌、穿不慌,一场大病全泡汤”的现象屡见不鲜。   2.扶贫规模多大为宜。   国际上确定贫困线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恩格尔系数法、数学模型法、基本需求法和比例法。不管根据哪种方法,大部分国家的扶贫规模都在总人口的10%以上,比如印度在20%以上、巴西16%以上、越南15%以上、欧盟区的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在9%—18%之间、美国12%以上、俄罗斯13%左右、韩国14%左右、日本15%左右。2009年我国公布的扶贫对象为3597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69%。如果按这样的比例跟国际比较,中国贫困问题已经微乎其微。这也是导致一些国际组织不愿意把中国再看成发展中国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的重要根源。2010年5月,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发达国家害怕中国人好起来,中国更没有必要在贫困人口规模上讳疾忌医。   事实上,中国只是以少数地区的发达和少数人的富有掩盖了广大农村的落后和大多数农民的贫穷。有资料显示,中国0.4%的富人占有70%的社会财富。“张村有个张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家家都是张百万”,对于个体而言,我国贫困问题还十分严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等专家的研究文章称,中国尚有1亿左右的人口营养不良,占总人口的7.4%,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第一位),人均食物消费水平与美国、德国相比还有35%左右的差距。在发达国家被当成普通饮品的牛奶,在中国农村还算是奢侈消费品。2009年4月8日,世界银行在《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历程的演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的扶贫标准和投资计划依然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这一贫困人口数字远高于中国官方公布的贫困人口,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两倍。   毋庸置疑,中国的国情、财力及发展阶段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一些地方在“GDP崇拜”的价值取向下,只图表面光鲜,好的方面,标准一律松,数字一律高;差的方面,标准一律严,数字一律低。时至今日,在扶贫开发问题上,决不能只注重“数字”的“面子”问题,而应紧盯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里子”问题,积极与国际扶贫标准接轨,广泛向全社会、全世界宣布“中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表述),把需要扶持的人口全部纳入扶贫范围,真正实现扶贫措施对低收入人口的全覆盖。尤其在贫富差距已逼近社会容忍度的底线且仍处于“穷降富升”的情势下,只有真正做到对国情不回避,才能引起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才能确保在资源配置和政策设计上真正向贫困人口倾斜。根据世行测算,把贫困线提高到国际标准,只需要增加不到2000亿人民币的投入,这与约八万亿的中央财政相比实属微不足道。从国际大局来看,也更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了解、理解与体谅,使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少承担一些不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否则,不仅“一丑遮百俊”,让国际社会诟病,还要多尽一些不该尽的国际义务。   3.扶贫对象怎样找准。   瞄准扶贫对象是扶贫工作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但由于诸多因素使得瞄准问题一直是个悬在半空中晃荡的问题,操作起来想瞄准难以瞄准。一是“线”乱。2008年以前,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划分有三条线:绝对贫困线、低收入线和低保线。2008年以后,将绝对贫困线和低收入线合二为一,但仍分为贫困线和低保线。从理论上讲,贫困线应高于低保线,贫困人口应大于低保人口,但当前的现实是,低保人口多于贫困人口。理论和现实产生了悖论。这样的“线”和“数”,让人看了一头雾水;二是“头”多。贫困人口由扶贫部门找,低保人口由民政部门找,贫困残疾人由残联找,对外公布的数字则出自统计部门,几个版本的数字各不相同,相互矛盾,不知该信哪个;三是“变”快。贫困标准过低决定了贫困人口呈现出大进大出的状态,返贫和脱贫、出列和入列急剧变化,相互交织。中国贫困人口的数字一年一调整,而低保的数字通常一季度一调整;四是“定”难。即使把贫困线定好了,贫困规模定好了,但要把贫困家庭一一找出来,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落实到具体的村组户,1196元的收入与1197元的收入怎么区别?而且凭什么确定张三的收入是1196元,而李四的收入是1197元?这些问题在操作层面都很难解决。   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四部委正在开展的“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尝试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通过“两轮驱动”,实现数据共享,工作分摊。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低保的轮子”和“扶贫的轮子”大小有别、快慢不一、着力不均,“驱动”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真正做到“两个轮子”并驾齐驱,亟需对当前的制度设计做出调整。   第一,该合并的合并。将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统称贫困线。通过科学测算,重新划定一个标准线,再拿这个线“切一刀”,定出扶贫规模。也可以不统一划线,按照占总人口8%-15%的比例,由各县(市、区)根据财力状况等因素,自定扶贫标准和扶贫规模。   第二,该分开的分开。扶贫标准和规模确定以后,各县(市、区)再发动乡村一级把贫困人口清楚地分出两种类型,即根据有无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分出低保对象和扶持对象(扶持对象也是低保对象,同样享受低保政策)。民政部门管低保,扶贫部门助发展。扶贫部门只需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条件的个人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   第三,该模糊的模糊。贫困线只能“切”出规模,不能“拣”出个体。精准的阿拉伯数字反而“量”不出精准的扶持对象。在操作层面,应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有利条件,根据模糊学原理,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村组织审核、乡镇审批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具体扶贫对象。   第四,该理清的理清。对象找准以后,乡、村干部应把每家每户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把致贫原因分析得透透彻彻,然后按户按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举措。做到低保到户,扶贫到人;低保一家一卡,扶贫一人一策。在此基础上,县乡两级建档立卡,分门别类为各类扶持对象提供针对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扶贫谁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采取政策普惠扶贫,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986-2001年为第二阶段,自上而下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展有组织、有重点的专项扶贫;2002年自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开始,为第三阶段,扶贫主体由原来单一的专门机构变为各主要涉农部门,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目前,扶贫规模也由2009年底的3597万人扩大到1.5亿人,扩大到4倍多。扶贫开发进入第三阶段后,专门扶贫机构这匹“小马”,已无力拉动扶贫开发这辆“大车”,同时,由于扶贫主体的多元性和扶贫认识的模糊性,导致职责不清、力量分散、目标多重,使扶贫成效欠佳。分清职责,公共需求职能部门管,个性需求扶贫机构管,统一目标,合力攻坚,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大扶贫”格局,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   1.扶贫机构精心组织。   扶贫机构作为组织实施扶贫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后果。   一是制定规划。首先,开展调研,摸清“底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请中办、国办牵头或发文,像搞人口普查、土地普查那样,组织扶贫、民政、财政、发改委、统计、农业、残联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贫困人口大普查,彻底摸清底数,掌握重点贫困区域及面上情况。其次,编制规划。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十年、五年及年度扶贫规划,面上及重点县(区)扶贫规划以及各类专项扶贫规划(整村推进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产业化扶贫规划、移民搬迁规划、连片开发规划、贫困地区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商务等方面的规划),各省、市、县也要编制相应的扶贫规划。规划的编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又要征得相关行业部门的认可。规划要明确项目内容、负责单位、实施时间等。规划一旦定好,就要严格执行,防止“规划得很美,落实得很空”。   二是组织实施。对于扶贫对象的个性需求,扶贫部门应积极联合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一些比如上高中上大学差钱、找工作没技能、发展生产难贷款等问题;对于扶贫对象的共性需求,扶贫部门应主动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切实解决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扶贫,扶贫部门应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并为社会力量开展扶贫济困做好服务。   三是督促检查。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扶贫开发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把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职责列入年度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激励机制。扶贫部门应在分好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实施好扶贫项目的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对扶贫绩效进行考核,确保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目标实施到位,确保各行业各部门的扶贫职责落实到位,确保社会各界的扶贫行动跟进到位。   四是试点示范。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贫困地区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启了扶贫工作试点示范的先河,此后,各种扶贫试点(如“连片开发”、“互助资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等)如雨后春笋。当前,中国的扶贫还未步入“不惑”之龄,“用试点探路,以示范引路”的工作方式仍需强化。作为制度设计者,要在扶贫开发规划中有大思维、大创新、大突破,同时,要善于发现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好做法,并及时总结、提炼、推广;作为扶贫实践者,要敢于“吃螃蟹”,要拿出当年小岗人“大包干”的勇气,敢于冲破各种束缚,敢于进行各种试验。   2.职能部门主动履职。   中央自2002年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各涉农部门已由过去的配合扶贫变为扶贫主体。中央及各涉农部门为落实城乡统筹的战略部署,都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的资金比专项扶贫资金要大得多(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7161.4亿元,是扶贫资金的36.3倍),如“村村通”、“农家书屋”、“村卫生室”、“农村能源”、“饮水工程”、“校舍改造”等从条条下去的项目资金数量可观。但这些资金分头管理,分散投入,或做了锦上添花,或撒了胡椒面,扶贫成效不够明显。尤其是重点贫困地区的职能部门应多为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克服旧习惯,改变只以价格理性投资不按价值理性投入的老思维,在注重眼前看得见的效果的同时,更加重视长远看不见的社会效益。应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根据统一制定的扶贫规划,把部门资金和项目重点投放于贫困地区。如交通、水利、学校、卫生室、文化室、计生服务室、通讯、农电、科技、商务等应分别由各职能部门“包干”建设。每年年初,扶贫领导小组向相关职能部门“开单子”,下发年度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目标任务。年终,职能部门把“单子”完成情况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严格监督职能部门履行扶贫职责情况。    3.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近些年,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动员和组织包括东部沿海省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有15个沿海发达省市和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11个西部贫困省区市,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不少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力量也尽其所能,一批专门从事扶贫济困活动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星火基金会、中国老科协扶贫委员会等等;组织的扶贫活动也越来越多,如智力支边、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文化扶贫、扶贫拉力计划、春蕾计划、博爱工程、幸福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双学双比、巾帼扶贫等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由于这些行为大多只是试点示范或一种倡议呼吁,缺少整体的、全局的谋划和制度规范,更缺少法律约束,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行动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有关调查显示,全国注册的工商企业超过1500万家,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3万家,即99%的企业没有过捐赠记录。2007年,在中国民政部统计的范围内,全国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捐款仅70多亿人民币,而当年GDP为 25万亿,只占0.03%,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要达到7%、8%以上,美国的企业一般自愿拿出年纯利的10%作为社会捐助。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缓解,例如垄断行业的国企以国家的“长子”自居,却不管“家里的穷人”,此言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扶贫,既要“治穷”,也要适度“治富”。是资本主导劳动,还是劳动主导资本,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则问题。穷人致富靠的是劳动,富人发财靠的是资本。在资本越来越强力挤压劳动的背景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自1983年至2005年,居民劳动报酬占GDP比例连续22年下滑,已由56.5%下滑到36.7%,而资本报酬从1978年到2005年则上升了20%,近年二者升降尤甚),穷人要“致富”,政策须“治富”,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富人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已迫在眉睫。专家把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称为一次、二次分配,把社会捐助称为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的承担者主要是富人。一次、二次分配之后,社会资源配置仍有很大空间,必须由三次分配完成,否则贫富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穷人生存不下去,肯定要找富人的麻烦,富人想安稳,就得顾穷人,富人帮穷人也是帮自己。面对中国富人太富(2009年奢侈品消费在世界占近三分之一)穷人太多和穷人太穷的现实,社会必须积极引导富人主动反哺穷人、帮助穷人、扶持穷人,真正把“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扶贫行动。不仅从道德层面给予激励,从文化层面给予影响,更要从制度层面予以规正,从法律层面予以约束。美国的巴菲特发出声明“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还有我,正在呼吁数百名美国的有钱人宣誓,至少将他们50%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现在,也应当是中国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们站出来的时候了。亿万富豪每年捐出100万用于扶贫应作为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   4.各级政府强力主导。   政府主导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最大特色,应不断强化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   一应强化公共舆论。不少人对“贫”和“扶贫”理解狭义,一提到扶贫开发,就认为是送送温暖,搞搞救济。既然13亿人都吃饱了穿暖了,就无贫可扶了,扶贫机构也就无事可做了。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这样的舆论更加越来越有市场,就连一些扶贫工作者自身也充满疑虑:扶贫到底还要不要搞?   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贫”字拆开即“分贝”(分钱),可见,造成贫困的原因就是分配不公、资源配置不合理。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财富也是守恒的,有富就有穷,只要世界上有国家存在,扶贫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全社会都应正视现实,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国力的增强,财力的提高,扶贫标准的调整,贫困人口规模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扶贫对象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扶贫任务不是越来越轻,而是越来越重;扶贫工作不应越来越弱,而应越来越强。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也曾语重心长告诫社会“要懂得穷人经济学”,回良玉副总理多次在扶贫会议上呼吁“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扶贫声音在公共领域不是越来越强,而是越来越弱;扶贫工作不是渐入中心,而是已被边缘化。当务之急,国家应在公共舆论上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做出最坚定的政府承诺,传递出最明确的信息,表达出最强烈的政治意愿:构建和谐社会,贫困群体最需要关心!贫困地区最需要扶持!扶贫工作最需要加强!应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结束,下一个十年纲要开始实施的关键时期,召开一次最高规格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中央自2001年以来,10年间未召开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强化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对各级和社会各界提出明确要求,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扶贫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应修正社会偏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价值观混乱、敬畏感缺失、羞耻感淡漠、潜规则盛行等种种社会乱象相伴而生,“媚富鄙贫”的社会偏好大行其道。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在一些人心目中,贫困成了穷人的罪过,社会只是“怒其不争”,连“哀其不幸”的同情都变得十分吝啬。其实,只要我们对贫困的原因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对于分散的个体贫困,老病残、文化低、技能差、目光浅、“等靠要”思想严重等是造成贫困的内因,但是,对于区域性群体贫困来说,外因却成了决定的因素。一方面,外力拿走的太多——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为现代工业“虹吸”的对象,在区域畸形发展和马太效应的双重影响下,生产要素均向发达地区流动,形成对农村尤其对贫困地区掠夺式挤压;另一方面,外力给予的太少——贫困地区成为被现代文明冷落、遗忘甚至遗弃的角落,与“备受优待”的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面对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欠缺的公共服务。外力造成的严重不公与巨大失衡,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在现代社会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不利的一面,他们为摆脱贫困而付出的努力,往往比非贫困地区还要大得多。因此,应加强引导,让社会明白,富人和穷人是互相塑造的,没有穷人就没有富人,穷人是富人致富的基础。从而规正社会对“贫困”的错误理解,在全社会达成一个共识: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现行体制下的现实中国,在发生群体性贫困的区域,贫困不是穷人的错,扶贫是对穷人的补偿。   三应健全制度保障。扶贫工作需要两大支撑:一是政策和法律保障;二是系统的理论建构。资源配置相对平等、发展权利均衡分享、经济效率不断提高是减贫的重要拉动因素,需要制度保障和法律约束;改善穷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穷人发展能力、帮助穷人寻找机会是减贫的关键切入点,需要综合性的发展政策和专门的减贫计划来保障。扶贫立法应加快进度,使扶贫工作早日步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中国扶贫学应作为一部独立的社会科学研究纳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规划,对贫困的标准体系及扶贫开发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测体系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深入探讨研究,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科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扶什么?   解决温饱是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主要功能,“头痛”只需“医头”,“脚痛”只需“医脚”,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移民搬迁等扶贫举措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基本解决温饱尤其是农村实施低保制度之后的历史新阶段,扶贫开发,应从“扶贫”向“防贫”过渡,从结果扶持向起点扶持延伸,从瞄准区域向瞄准个人精准,着力在改善条件、提高能力、创造机会上狠下功夫。   1.改善条件。   一是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欠缺的公共服务,使“硬件”硬起来。2009年,一位政协委员在对四川革命老区调研后得出结论,“这些地区群众行路、饮水、上学、就医难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返贫率高、抗灾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中小学危房较多,有500多万人饮水困难,5600多个村没有村卫生站(所),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性越来越强,人们对公共消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就连买米买菜买油的私人小事,也离不开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对市场的调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就是生存都难,谈何发展,因此,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仍要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要内容。各涉农部门应真正认识到自身的扶贫责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本应承担的扶贫主体功能。二是改善“二元社会”生态,使“软件”有保障。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孕育出的二元文化,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也带有明显的二元色彩。农民的受教育权、健康权、受保障权、劳动就业权、安居权、环境保护权、资源分享权等多项权利严重缺失。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研究认为,隐藏在户籍背后的有47种权利,这正是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与城市相比更是天地悬殊。联合国把“赋权和安全保障”作为反贫的主攻方向,中国未来的扶贫也应从赋权入手,让贫困人口平等享有基本的公民权利,除在公共性需求方面逐步普照现代文明的阳光,更重要的是能在个性需求上真正实现与城里人“同票同权、同命同价、同工同酬、同地同保”,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提高能力。   实施扶贫开发最可持续的手段应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之后,上小学、初中难成为历史,但上高中、大学难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同时,贫困地区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的继续教育十分匮乏;由于医疗卫生条件过差导致的健康状况欠佳,智力的强壮和身体的强壮亟待下大功夫加强。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08年经济刺激计划中,拿出2000亿美元用于教育,而中国在“4万亿投资”中用于教育的微乎其微。提高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有效遏制当代贫困,更重要的是,能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的“循环累积效应”,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必须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发展能力入手,对贫困地区实行综合治理,各涉农部门应调整思路,密切配合,对贫困人口实行“强体增智”的综合开发,通过“人”的发展,解决“口”的问题。   3.创造机会。   坎贝尔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拥有选择的机会,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得多。最坏的生活可能是没有选择的生活,最愉快的生活是具有最多机会的生活”。贫困群体上大学的少,不是那些人先天愚笨,而是后天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贫困群体收入低,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缺少挣钱的机会;贫困群体“不幸”,不是他们“不争”,而是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阿马蒂亚·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排斥”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他在研究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饥荒历史后发现,并不能用食物短缺这一个因素来解释饥荒和贫困,饥荒只是有些人没有机会获得足够的食物,而并非现实世界中必然不存在足够的食物。机会缺失在现实社会中有种种表现,如就业机会缺失、进入金融市场机会缺失、社会保障机会缺失等。未来的扶贫工作,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造机会,融入社会。比如,与企业对接,给予他们充分就业的机会;补贴学费,给予他们上高中、上大学的机会;缴纳医保金,给予他们医疗救助的机会;成立村民发展互助资金组织,让他们有借钱发展生产的机会。    怎么扶?   长期以来,扶贫工作囿于专业,画地为牢,以减少多少贫困人口作为衡量扶贫成效的第一标准,结果贫困人口越来越少,工作的“地盘”越来越小,扶贫的路子越来越窄,话语的声音越来越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弱,这些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是大相径庭。未来的扶贫应打破条条框框,跳出扶贫抓扶贫,统揽全局,放眼长远,在继续做好“开发式扶贫”的同时,着力在“开放式扶贫”和“开拓式扶贫”上下功夫。所谓“开放式扶贫”即外争资源,做大蛋糕;所谓“开拓式扶贫”即内强措施,管好蛋糕。   1.外争资源,做大蛋糕。   首先,扶贫工作者要树立“为了减贫事业,求尽该求之人,谋尽能谋之事”的理念。由于二元文化的长期熏陶,在社会心理层面,普遍认为富人就应该“这样生活”,穷人就应该“那样生活”,连穷人自己也接受了这一现实。面对社会的不公,大都选择沉默。作为扶贫工作者,应理直气壮地当好穷人的“代言人”,想穷人之所想,想穷人还没有想到的;急穷人之所急,急穷人还不知道急的。   其次,应动员各方力量,为穷人争取更多的资源。财政扶贫资金从绝对数字上看,每年都在增长,但是放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却是明增暗降。2001年中央扶贫资金100.015亿元,2009年197.3亿元,增长不到一倍。但2001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6371亿元,2009年为68477亿元,增长到4.18倍;从中央扶贫资金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看,2009年扶贫资金仅为财政收入的0.0877%;从扶贫资金总量看,1980-2009年,30年间,中央共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西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1720.19亿元,平均每年仅57.3亿元。扶贫机构应在全社会大声疾呼,不能只研究如何让有钱人挣到更多发展的钱,不研究怎样让没钱人挣到生存的钱。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关注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尽己之力为他们做些事情。有关部门的资源掌控者和政策制定者不能只高昂着头颅关注富人的发展,应学习奥运旗手姚明时时弯下身子照顾好身边的小林浩。各级财政预算每年都应按比例法固定切出一块资金用于扶贫事业,让贫困地区真正普照到公共财政的阳光,而不是时断时续、时强时弱的“激光”;社会捐赠应大力倡导,让全国一千多万家企业能自觉行动起来,让全社会成员能自愿行动起来。   2.内强措施,切好、分好、管好“蛋糕”。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在其《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从近十多年来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单纯寄希望于经济“单兵突进”的快速增长,是无法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的——经济增长与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中国扶贫开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阶段的扶贫开发需要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准的精度,更强的力度,使扶贫开发的各类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由瞄准区域细化到瞄准个人。以县为单位开展区域扶贫是长期形成的工作方法(1986年和1994年,国家分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331个和592个,进入新世纪,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工作钱少事多,吃、穿、用、住、行,水、电、路、教、医样样都管,因此只能是“水过地皮湿”的“粗放式”扶持,虽然也强调了“进村入户”,但一村总投入只有30-50万元,什么都要干一些,什么都没干彻底,力量分散,使扶贫资金往往在最该得到资金的最后一个环节——农户那里消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应至少体现四个方面的内涵:即“全体人”、“多需的人”、“多代人”和“具体人”。就扶贫工作而言,最关键的一点是“具体人”,未来的扶贫,一定要从“瞄准区域”具体到“瞄准个体”,从“粗放扶贫”转向“精准扶贫”,从“千篇一律”转向“量身定做”。分清职责,“谁的孩子谁抱走”,扶贫部门有限的资金只用于个性需求。张三因缺乏技能致贫,就为他提供免费培训;李四发展缺资金,就帮他解决贷款;王二打工没出路,就帮他寻找就业岗位。   ——由结果扶持深入到起点扶持。由于历史和时代等多种因素,过去的扶贫主要是扶持贫困之后的问题,今后应把着眼点前移到贫困即将发生但还未发生时,从源头扶起。即由“扶贫”转向“防贫”,由被动的结果扶持转向主动的起点扶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比如对贫困户子女上高中、大学,一律全额补助,构筑“贫困代际传递”的防护墙;对因病致贫的,给贫困人口代缴医保金,避免“小病拖,大病扛,不治等着见阎王,治了拖穷子女和爹娘”的无奈。   ——由生活扶持转变到能力扶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授渔”周期较长,脱贫成效“迟缓”,再加上受“生存方式快餐化、生产方式复制型、思维方式即兴式”的影响,一些急于制造政绩的地方政府无意实施能力扶持,一些“早晨栽树就想晚上乘凉”的农户也无心参与这种扶贫方式。在未来的扶贫工作中,应设计一些简便易行、操作简单、成效明显的“套餐式”扶贫项目,开展“参与式”扶贫,引导贫困农户“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让他们通过能力的提高实现脱贫致富。比如,近年在一些地方开展的“社区主导型扶贫”,引导并教会群众自己管理资金,自己负责扶贫项目的申报、决策、实施、管理及监督,极大提高了自我组织、管理、发展和监督的能力。   ——由短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扶持延伸到中长期的“学成一技”的扶持。“雨露计划”是当前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重要扶贫措施,毋庸置疑,应坚持实施。但应将短期的引导性培训延伸到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培训。同时,应注重培训的指向性,按照“富教合一”、“学以致富”的原则,围绕“让农民当好农民、让农民兼当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的职业定位,把来自不同渠道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整合归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职业定位进行不同的“对口培训”。   ——由一次性“固化”投入拓展到可持续发展投入。扶贫资金使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资金的滚动使用,保持可持续性。以前,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一次性的“固化”投入,不能为农民提供发展的可持续资本。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村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很好地解决了扶贫资金滚动发展的问题,扶贫机构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深入推进,在大幅提高扶贫资金效率和效益的同时,努力增强可持续性。   ——由扶持龙头企业过渡到扶持合作组织。产业化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三大举措之一,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了较好的积极作用,不失为一种扶贫的好举措,但是,从长远看,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只是依附性的被动关系,很难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户永远处于“六加一”产业链中“一”的环节,设计、包装、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续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不能分享,长此以往,也将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通过这种方式,穷人可以解决温饱,但难以致富。今后,应从扶持龙头企业转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激励他们主动创业,合作服务,引导他们从“一”走向“六加一”,帮助他们在“后续产业链”中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赢得主动,获得较高的利益,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由592个重点贫困县覆盖到全国所有农村地区。自1986年成立专门扶贫机构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的工作范围主要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市、自治旗)。而全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分布在非重点贫困县(区、市、自治旗),随着国家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将有更多的贫困人口因为不在“592个”重点县而得不到扶贫开发的“特惠”政策。今后的扶贫工作,应在突出重点区域的同时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村地区,扶贫开发非重点县(区、市、自治旗)也要落实扶贫开发政策,设立扶贫开发工作机构或明确一个部门兼抓扶贫开发工作,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对这些非重点县(区、市、自治旗),国家应适度安排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省、市、县三级也应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作者:安徽省人民政府 刘奇
个人分类: 拾贝转载|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部第24届第25届科技扶贫团交接会有感!
热度 1 liuysd 2011-1-13 09:52
2011年1月12日,参加了科技部召开的第24届第25届科技扶贫团交接仪式。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办刘书文副司长、科技部有关司局和事业单位领导以及两届扶贫团成员等人参加。交接仪式由农村科技司陈传宏司长主持。 与会成员首先观看了2010年科技扶贫工作回顾片,影片对第24届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扶贫团一年来围绕产业化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我们在为上一届扶贫团所取得的成绩叫好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 根据大会议程,接下来,由科技部机关党委董三多副书记向第24届扶贫团颁发纪念证书; 由人事司李平司长宣布第三世界届扶贫团人员名单; 新老扶贫团交接,由中信所赵志耘副所长代表24届发表了扶贫感言,在老团员在交接薄上庄严签名,由科技部农村中心贾敬敦主任带领第25届扶贫团全部成员宣读了扶贫宣言,在新团员在交接薄上庄严签名,; 地方同志与主会场互动,由井冈山市龙波舟市长,安塞县侯沟门村樊明亮书记等进行了相关发言; 领导讲话,国务院扶贫办刘书文副司长充分肯定了科技部科技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规范管理扶贫挂职人员的做法,张来武副部长认真听取了第24届扶贫团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张副部长充分肯定第24届扶贫团在定点帮扶县取得的丰硕成绩,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科技扶贫工作,不但要传承革命老区艰苦奋斗、敢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也要传承历届科技扶贫团兢兢业业、开拓进取的扶贫工作精神。 交接会简短而热烈(10开始,11点结束),与会人员倍受鼓舞,引用张部长的话,就是我们将尽微薄之力,高举科技与奉献,并将这种精神,付之于长远,付之于永恒。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33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真的需要直面民生了
热度 1 liuysd 2010-12-24 15:02
前段时间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接收单位人事通知,被选派挂职锻炼一年,挂职陕西省佳县副县长进行科技扶贫,上周进行了实地交接,科技扶贫,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希望大家出谋划策,特别是农业科技相关的专家,欢迎大家光临指导,实现共盈!详细情况参考当地政府网站: http://www.sxjiaxian.gov.cn/zwgk/xwfb/201012/119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扶贫|34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挂帘美景-敲锣的低保户
medinstru 2010-4-5 19:04
图上老人敲着锣,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在刚修的水泥路面上,舒展的笑容透射出内心的愉悦。他是挂帘村一位低保户,从四月一日开始,就开始在田间村头敲锣,最先敲响了 森林防火的警钟。在这6天里,他一直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不停的敲。并且不时的观察着山上的扫墓者。倘若我们的村干部能及其十分之一,可保一方林木 安然无恙。 农村本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密集区,而低保户则是弱势中的弱势,然而,他们同样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尊严。扶贫不但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味的给予救不了他们的生活,更救不了心。只有积极的为他们铺平自力更生的康庄大道,他们的人生马车才会跑的更远 更欢快。
个人分类: 民情日记|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