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热度 2 Helmholtz 2011-9-4 11:42
施一公与饶毅:规则的破坏者还是建立者?   作者:本不想说 (新 语 丝上的这篇文章很妙,妙就妙在以玄学家的眼光而言,作者在一些学术大牛身上发现 的言行不一之处。 真搞学术者尚且有此种种问题,混江湖与混日子,或者想混成院士、好有 终身不退荣誉的和社会 地位的所谓 科研人员之中,毛病就更多了。所以,对于饶毅这种中国 学术圈子里的“坏小子”, 虽然是个异类,虽然是想捅破国内学术圈内人人头痛的潜规则, 但是对于他的院士评选出局和发誓不再申请,批评者、幸灾乐祸者远多于能欣赏他的人,其 实丝毫也不值得不奇怪,因为他在那个高高在上的祭坛里撒了一泡尿,坏了众人胃口。 ----“科学禅” 博主 评论 ) 原文链接: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shiyigong.txt   饶先生和施先生近几年一直在公众刊物发表文章,坦陈中国科学界的弊端, 赢得了无数掌声和科学粉丝。当年看到二位的文章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也曾鼓 掌叫好。可自从二位回归东土后的所作所言,真叫在下不敢盲目崇拜人了。人也 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就像现在的美女明星们一样,妆上妆下差别实在太大。   中国科学界的问题是大环境造就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和规则, 而是还有令一套对应的潜规则和内部规则。老实人总是深受其害,情商高的成功 者都是利用潜规则而上位。我国科学界的项目评审规则面上非常完善,我们的院 士评选制度也很完善。问题都是潜规则造成的,问题的暴漏都是潜规则下失败的 玩家揭露的。施饶二位除了智商高,善于做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外,情商也绝对一 流,深谙中国文化和潜规则。看起来是科学潜规则的受害者,实际上还是令一种 潜规则的建立者。试举几例供大家分析:   1. 2008年杰出青年基金事件:(见新语丝“立此存照”施一公事件)。虽 然施先生最终全职回到了清华,但2008年人事关系还在美国挂着,就来申请只有 正式职位的中国学者才能申请的杰出青年基金,这是严重的违规。虽然清华大学 和基金委明知形式审查有问题,还是按照潜规则办事,而施先生也就半推半就的 应着,这时丝毫没有了对不良文化愤世嫉俗的硬汉形象了。施先生曾试图与方先 生沟通,未果。施先生一开始就很熟悉中国文化。施先生对此连解释的勇气都没 有,最后还是饶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替兄弟出来圆场子。这是施先生第一次破坏中 国的学术规则而利用潜规则上位获得利益。   2. 国籍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随便选择自己的国籍的。如果有人有机会重 新选择国籍,则一般是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制度的高度认同。而放弃国籍,则是 对原来国籍国家的不认同甚至否定。中国人对于中国国籍的理解则更象是对祖宗 的认同一样,就像现在华人总提“祖籍”,虽然是爸爸甚至是爷爷的出生地,也 算是自己的家乡。当年杨振宁为了在美国获得地位和荣誉放弃中国国籍而加入美 国籍,其父杨武之先生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改变国籍的人要么是因为政治原因或 者有坚定政治信仰,象爱因斯坦不满纳粹迫害犹太人才改为美国藉。要么是利益 驱动,如时下演艺界名人的移民潮,搞的《建党伟业》这样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 片全是一帮假洋鬼子在主演。施饶二位原来都是中国国籍,在美国发展后改为美 国藉,动机是什么?你们真的宣誓了吗?真心宣誓了吗?二位重新回归中国,听 说都重新改回中国籍,是真的吗?见网上有关于饶先生退出美国藉的一些理由, 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失去了其道德领袖的地位,但是美国人仍然陶醉在其 国家与自我的伟大感之中。”(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049 )。饶先生的理 由能否被美国人和中国人认可暂且不论。施先生退的理由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 士的评选一定是中国国籍才可以,否则只能评外籍院士!今年饶施二位参加科学 院院士的竞选时,应该是已经改为中国藉了。不知道是不是?如果两位在2011年 初申报的时候还是美籍,那二位可是违规大了,连资格审查都过不了呀。请二位 或者知情人解释一下?   3. 与科技部的恩怨:2004年,饶先生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观点,反对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领域的立项。在文章中有“普林斯顿的分子生物 学家施一公表示,‘我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 制。2004年8月,施和其他10位旅美华人生物学者协会(该协会由在美国 工作的华人生物学者组成)的成员向温家宝提交了一份公开信。信中他们表达了 对科技规划草稿中超大型生物项目的担忧。他们认为这些项目将会失败并且还压 制竞争。”施先生还公开表示科技部是腐败之源,建议撤销科技部。而施先生和 饶先生回国后都积极与科技部沟通,并投入到蛋白质计划的大科学中去抢银子, 硬是把解放军少将立的项目抢了三分之二回来(10亿左右),此后二位再也不反 对国家中长期规划了。施饶两位先生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 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 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 力支持。(科技部回应施一公饶毅《科学》社论)。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在十一五 期间启动,施先生想当然的认为新药研制,就是结构生物学加上化学就成了(因 为在普林斯顿时他与化学系同行组了一个公司做新药),并积极与科技部主管新 药的领导沟通,并把领导请到清华大学来开讲座,最终施先生的理念还是没有被 认可。施先生想把清华做结构的和化学的一班人组织起来想抢个几亿的大项目, 结果可想而知。从此,施先生又对科技部不满了起来。2010年9月施先生和饶先 生又共同发表了轰动全国的讨伐科技部的檄文。先不管中国的科学体制如何,从 施饶二位与科技部的互动过程来看,倒像是黑社会到酒店收保护费。白吃白喝太 毛毛雨了,每年都得上大供!不给,黑白两道都收拾你。如果施饶二位不熟悉中 国文化和潜规则,这等事如何能三番五次的操作?   4.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王晓东先生当年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力邀下 回国成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给了新的政策和几个亿的资金投入,王晓东 先生搞的有声有色。施饶两位自然心里不服,但回来的晚,风头都给王晓东抢了, 现在回来分占了北大清华的山头,总想弄点事超过王晓东。北大清华给的3、5个 亿哪够用呀,2、3年就折腾光了!一年有3、5亿差不多。于是给中央领导坚持不 懈的写信要支持,终于要了50个亿下来建立北大清华生命科学特区,最后怕王晓 东有意见,又分了一部分给王晓东。2010年4月,清华北大悄无声息的各挂了一 个“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的牌子。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不是什么违法的事, 怎么不好好宣传一下呢?还是这个事做的有点不明不白,怕同行有意见?以科学 的名义忽悠国家领导人特批巨额经费,还不敢张扬,这才是更大的腐败和不公。 如果施饶二位先生不熟悉中国文化和潜规则,如何办得了此事? (XYS20110903)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3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诺奖得主能将中国的卫星弄上天吗?
热度 16 SoSoliton 2011-8-18 19:19
最近科学网就院士评选话题闹得沸沸扬扬,与所有的话题一样,群起而攻之的对象是体制。一谈到体制,大伙就都来气,大伙就想起了美国,美国的制度好,美国的人好,美国的一切都好。殊不知美国好是好,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如何灭掉中国。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们的社会总体来说还处在“猫”和“摸”的阶段,因此毫无疑问,我们的体制或多或少有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但不管什么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身去解决,如果仰仗外力,必将带来灾难,最简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问题;如果怨声载道、怨天尤人,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如果把自身置于整个大环境、把国家置于整个世界格局中来思量,可以发现有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有些事情是必须要那么去做的,无论合理与否、正确与否。 还是拿评院士来说,有些人认为不应考虑政治因素和对国家的贡献,仅看学术水平或其对科学的贡献就行了。这在美国也许可以这样做,从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来看,也应该这样做,因为科学本来是吃饱喝足之后凭兴趣做的事情,但在中国不行,中国人还没完全吃饱喝足,甚至还不时受到吃饱喝足了的人的威胁,中国人做科学的目的首先要保家卫国、吃饱喝足,同时或然后才贡献全人类。因此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中,关于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中,都强调要“热爱祖国”,“ 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就要撤销其院士称号。即使是外籍院士,也要“ 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或“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 我很难理解评院士不应考虑政治因素,我认为即使是美国也做不到。我不知道如果台湾的那位还健在的诺贝尔奖得主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要不要给这个称号?我也不知道美国人会不会授与一个伊朗或朝鲜的原子能科学家美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头衔?国人都推崇的诺贝尔奖评选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没有政治因素?如果没有,为什么凡是与中国作对非常勇敢和利害的人都能得诺贝尔奖。 我更难理解评院士不应考虑对国家的贡献,仅看学术水平或其对科学的贡献就行了。日本人会不会授与领导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院士头衔呢?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如果立场不对,那么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国人崇拜诺贝尔奖,但得炸药奖的能解决中国的原子弹问题吗? 如果一位 炸药奖 得主空降中国工作,与一位对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竞争一个 院士席位,我们应该给谁呢?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nature/science/cell论文可能比袁隆平院士多得多,其 学术水平和对科学的贡献也可能比袁隆平院士高和大,但如果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中国,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会认为袁隆平院士水平高、更伟大,因为他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对国家的贡献太大了。 崇拜诺贝尔奖获得者、崇拜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要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愿望和心情很急迫,但不能因此而贬低甚至否认中国的院士们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可能 将中国的卫星弄上天,不可能造出中国的原子弹,不可能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而没有这些,我们今天在这儿发牢骚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中国的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既然是“国家设立的”,既然是“称号”和“荣誉”,怎么就 不应考虑政治因素和对国家的贡献呢?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481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中美院士选举对比:一样院士,两种滋味
alick1 2011-6-15 18:46
院士只是学术荣誉,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也不是最高学术称号 2011年2月3日,当日是农历大年初一,贵阳市很多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贵州科技馆,学生们在观看中国院士寄语。 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随着5月23日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布,拉开了序幕。 在地学部的名单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再度跻身其中。两年前,他首次通过单位推荐成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未能进入下一轮。 相比之下,2010年4月28日,他正在辽宁朝阳野外考察,“意外”得知了自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周忠和对中国青年报说,“当选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过候选人。”他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12位当选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很多科学家并不清楚院士增选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现任《科学》杂志主编、前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表示,“选举的环节确实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度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能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院士选举可能是世界上审查最严格、形式最民主同时成本最昂贵的院士选举 和周忠和一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感觉自己被惊喜砸晕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这回事。” “我当时正沉浸在一道数学命题里。”2009年,她在后哥特式建筑的办公室里接到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席的电话。对方说:“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能够荣获美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常孙阳的喜悦并不夸张。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与兄弟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所以及三者的常设运行部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构成了“三院一会”的国家研究院体系。截至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113名院士,418名外籍院士,其中将近200人荣获诺贝尔奖。 不同于中科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选举过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始。2005年,阿尔伯特在《通向院士之路》一文中解释说,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提名材料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是谁推荐的我,我丝毫不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说。2007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这恰恰反映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流程的特点,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团体内,对外界则保密得严丝合缝,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最后的当选者。 当时,这位71岁的老太太已经是第四次参加中科院院士增选。她这样描述自己2007年第一轮评审就被淘汰的经历:“有7位院士连续三次增选都实名推荐了我,我想他们的压力肯定非常大。总让他们失望,我感到非常愧疚。每年增选时,我都不敢面对这些院士。” 李爱珍不是孤例,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袁隆平,三次申报中科院学部委员未果。直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后,他第二年才当选工程院院士。 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是中国院士增选的序曲。中科院选学部委员始于1955年,并于1991年确立了两年一度的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院士)增选。目前,中科院有院士709人,外籍院士56人。 被确定为有效候选人后,今年的这314名有效候选人还将历经半年的角逐,先后成为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在多轮差额无记名投票后,在单数年的12月公布名单。 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也新增了在候选人“单位内网公布”的环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对媒体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增选质量。“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公布范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顾海兵建言,“公开才能透明。” 一边力求公开,一边要求保密,中美院士评选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主动”和“被动”间。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院士必须独立推荐候选人,防止被动推荐。”独立性被反复强调,“不受情感影响、不为利益驱动,抵制被动推荐,准确把握院士标准和条件,并要相应地承担推荐责任”。 推荐对象也需要严加审查。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首次明确对出现问题的候选人将由“倡议自律”变为“直接处罚”。候选人一旦被发现有“材料严重不实、弄虚作假”和“通过不正当方式进行活动”等问题,将面临“终止评审与选举、取消下一次提名的资格”和“处理结果经该院常务会议审定后会被列入诚信记录”的“严厉处罚”。 “中国院士选举可能是世界上审查最严格、形式最民主同时成本也最昂贵的院士选举。”香港大学医学院金冬雁副教授评论说,“由于审查制度的严格,造成锱铢必较并纠缠于一时难于理清的细节,结果常常扼杀了真正有棱角有锋芒的人才。” 院士只是一种学术荣誉,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也不是最高学术称号 这部分源于中美对于院士的不同理解。2010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育学教授格雷格·邓肯早晨6点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那一刻,他正睡眼惺忪地坐在开往机场的出租车上。“这个荣誉,我应该如何谦卑地承受?”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如是说。 “世界上除了俄罗斯、台湾地区等极个别地域,根本不存在中国含义的院士称号。在绝大多数科技发达国家,只有科学学会会员。会员只是一种学术荣誉,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也不是最高学术称号。”顾海兵对中国青年报说。 对此,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王晓东深表赞同:“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其实只是成为其中一员,但中国将其翻译为‘院士’,这便无形中提升了它的身份地位。实际上它并没有为我带来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上的任何改变。”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学术组织,在国会立法承认、林肯总统签署的成立法案上注明:“国家科学院只能够得到受政府委托‘调查、检验、实验’的直接研究经费,但不能够因为这些服务,而从联邦政府得到任何财政拨款。” 这还包括每年200美元的院士会费。“假如三年不交会费,就转为名誉退休院士,不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科学》杂志的执行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内政部长约翰·布朗曼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说。 不仅如此,美国院士也没有任何特权。“院士不能更快晋升职称,甚至不被续约、得不到资助。”金冬雁对中国青年报说。他还记得1996年一个周日的上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消防警报误鸣,他在楼外一眼见到四五位院士,其中有人甚至穿着短裤和便鞋,而他们都是来加班工作的。 相比之下,中国科学院大部分院士还享受着国家、省市和所在单位的“三重”津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中科院院士领取的国家津贴由每人每月200元调整为1000元。 顾海兵认为,现行院士制度有两个缺陷:一是院士资格事实上由政府认定。但是,政府机构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更不应干预学术事务;二是院士被标榜为拥有“最高学术荣誉”,由此衍生而出院士专享相当于“副部级”的特殊待遇,是“学术异化”的表现。 他呼吁将“院士制”恢复为“会员制”, 把附着在院士身份上的权力与利益剥离,还其学术荣誉的本来面目。对此,他总结说:“名正则言顺。” 严格而又以学术为标准的选举过程并不能够保证当选院士一定是最优秀的,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那些不够标准的排除在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虽然十分民主,但仍会产生许多不公平的结果。”金冬雁说。 美国政治学大师亨廷顿早在1986年就成为国家科学院的候选人。按照程序,只要在职的院士们投票通过,这位“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就可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不过,在投票选举过程中,他遭到了数学家谢治·朗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在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中,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都存在着科学上的错误。 在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美国国家科学院,谢治·朗的反对意见大受关注,加上亨廷顿始终没有对这一论证提出强有力的反驳,这位政治学家就真的落选了。 对此,布朗曼以“保密条款”为由,拒绝了中国青年报的追问。他特意提到了2003年组建的“临时提名小组”,专门提名某个或某些领域的候选人。此前,新当选院士一度集中在贝尔实验室、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机构。 “女性科学家、年轻候选人和未被充分代表的新兴学科,甚至于候选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的地理因素等也要考虑在内。”布朗曼解释道。公正地审视哪些群体被院士选举所忽视,是“临时提名小组”的职责所在。 尽管如此,仍然有“沧海遗珠”的现象出现。旧金山加州大学教授詹裕农和叶公杼是惟一一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华裔夫妇。1995年,妻子叶公杼当选,但因丈夫未获提名而婉拒,美国国家科学院特地为她保留一年资格。次年,詹裕农也当选,夫妇遂双双成为院士。 历史的戏剧轮番上演。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南希·詹金斯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MCB)工作,她当选后亦婉拒。过去20多年她均与丈夫、现任IMCB执行所长尼尔·卡普兰合作,两人轮流充当论文的通讯作者。她认为丈夫一日未当选,她一日不能打破多年来夫妇共享荣誉和责任的默契。2009年,尼尔卡普兰顺利当选。 “詹金斯拒绝当选,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人们对院士选举不能完全公平的注意。”金冬雁评价道。他指出,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高锟,2010年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都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 对此,或许纽约州立大学博士曹聪对于中国院士评选的评价能够解释清楚,“严格而又以学术为标准的选举过程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当选院士一定是最优秀的,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那些不够标准的排除在外”。 身处其中的周忠和要谨慎得多。“我身边人都是很单纯的,我对于增选流程也并不了解,我只管把该交的材料交上去就完事了,剩下的就是坐等出结果。”谈及围绕着院士增选的种种传闻,他这样回应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26.shtm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院士,6年之内5项国家大奖,一年发表二三十篇文章的秘密
热度 16 sheep021 2011-3-10 21:33
哈哈,看完此文,感觉院士们也就是公关能力强一些罢了。应了那句话:能搞的,不如能混的。混与搞,依然是当今中国科学界两大主题啊。 本博曾说: 教师:搞科研混日子;学生:混日子搞科研 没想到院士们(老一代院士除外哦)也是:搞科研,混院士,混上院士继续混日子。呵呵。 继续搞!好好地搞! --- 委员曝部分单位包装院士候选人 公关费需几百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9日03:58 中国青年报   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委员总听人说,如今有的人评院士“要花钱了”。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送钱”,但他发现:快到评院士的时候,一些院士候选人就以邀请开会等名目与拥有投票权的院士接触,好吃好喝好招待。   “你能感觉到他是在扩大影响——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增加他的印象分。”陈运泰说。   对于这类院士候选人,只要对方“不太露骨”,陈运泰也就不说穿。可他发现,除了“活动”之外,有的单位或个人还很会“包装”。“为了包装‘大成果’,就把很多人的成果集中到一个人头上。这种事科技界太多了。”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发感慨。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委员在教育界别的小组会上给与会的委员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院士增选中,一位院士候选人提交的材料,令很多老院士“瞠目结舌”:此人6年之内,获得了5项国家大奖。他的水平有这么高吗?在过去,一个人一生获一两项国家奖,就很了不起了。   “这个产量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造假了?”邵国培表示怀疑。   后来,那位“丰产”院士候选人出局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也认为,目前申报院士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趋势:个别年轻人评院士的材料、奖项和论文都很多,甚至多到不可能完成。   这种“涂脂抹粉”评院士的风气,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委员十分反感。“对于那些‘包装’的,我反倒不投票。”   对于“四处活动”的候选人,马志明也没给过好脸色。他说,有人会提前来“拜访”,甚至这次院士评审会刚开完,就有人打来电话,要“预约”下一届的院士。   早些年,院士评选就是学术界自己的事情,很多院士没经过任何“包装”,“原生态”当选。   据朱清时回忆,自己当选院士前,论文数量并不多,每年平均发表两三篇文章,其中还包括与研究生一起完成的。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数量很正常,对工作质量也很满意。他搞不明白的是,“现在经常看到有的人一年发表二三十篇文章,光是写英文论文都写不过来!”   实际上,朱清时自己的文章,单是最后写英文稿一项,就要花上两三周时间。有人说,是不是他英文不好,所以完成得慢?他不同意:这不是英文好坏的问题,关键是论文要有思想。即便是用中文写论文,他也要改上好几遍才满意,何况英文。   朱清时是1991年当选院士的,他当选的过程很简单:当时他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单位最初的院士推荐名单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在推荐院士候选人截止日的前几天,两位老院士认为,应该推荐年轻一点的科学家,这个名额就落到了朱清时头上。   朱清时为自己参评院士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填写了一式三份的推荐表。当时的推荐表还是油印的,只有简单的个人情况和代表作简介。参选材料里,分量最重的当属老院士的推荐信。   随后,朱清时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也没搞任何公关。过了一段时间,他被告知当选了院士。“当时,大家都认为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高称号,没有人觉得特别。当选之后,单位也没有庆祝。”他说。   现在,参选院士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一些候选人所在的单位,也加入到“跑院士”的行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委员表示,现在,院士被炒得越来越高,这与物质利益有关。院士是一级教授,申请项目容易。一个单位能培养出一个院士是巨大的荣誉。实际上,如今只要是稍微像样点的大学,都有“培养院士”的规划。而到了院士评选阶段,更是需要“组织出面”。   为此,一些院士候选人及其单位就会做大量宣传工作,甚至会出现宣传失真乃至造假的情况。   据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左铁钏委员介绍,现在很多包装公司应运而生,教科学家如何包装自己去拿奖,俨然形成了产业。一些年轻人被鼓励去包装公司“听听课”。否则,“你傻乎乎的,写那些东西根本拿不到奖!”   “有人说,你要当院士,没有几百万元的公关费拿不下来。”她说,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学术界确实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2011年,又是院士增选年,有人又开始“活动”了。   “老百姓盼着把科研搞上去,国家也不惜代价。可是学术风气就这样被搞坏了。”一位政协委员感慨地说。他援引一位领导的表态:不希望看到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出了一堆论文,出了一堆院士,但是科技创新却搞不上去。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相关: 第三只眼看中国科学院里的新鲜事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1 次阅读|22 个评论
科技奖由申请制变推荐制没有本质区别
热度 12 pukin 2011-2-25 21:22
今天科学网博客头条是李侠老师的博文“ 评审质量:隐秘的科学之痛 ”。李老师认为解决国内科技奖评审质量问题的唯一之道就是“ 修改落伍的申报制度并适度放权,把申报制改为推荐制,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各个专业学会来完成,由他们负责组织力量挑选各自领域的优秀成果,然后组织力量评审,管理部门只需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即可,由此也免去了未来很多不该负的责任。 ” 文章最后李老师还做了一个美梦,梦到某科学家正在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获得了国家大奖,而这位某科学家事先一点不知道 本博主认为国家科技奖评选无论是采用申请制还是推荐制,两种制度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实际上造成国内科技奖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是奖数太多太滥! 国家级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获奖数量300项左右,再加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的三大奖,中国每年的科技奖获奖数量绝对超过一万项!评奖范围之广、获奖项目之多、获奖人数之众绝对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这也是中国科技界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线。而且这些科技奖的鉴定意见百分百都是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如果是国内先进你根本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建议CCTV在宣传天朝鸡的屁世界第一的时候,顺便也捎带宣传一下天朝的国际领先的万项科技成果 解决国内科技奖评审质量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国内所有的奖项!有本事的学者去竞争诺贝尔、菲尔茨、沃尔夫等国际大奖,这些奖的获得者是不分国籍、不分人种滴。这些大奖只所以享有崇高的声望,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不公开评奖过程,而且是在绝对秘密下进行的。正是因为不公开,所有才保证了大奖的公平和公正。 二是获奖数量极少。君不见诺贝尔奖每个领域的获奖者每年不超过3个;图灵奖也是每年获奖者不超过3人;而菲尔茨奖更是每隔四年才评奖一次,每次获奖人数不超过4人。设想一下,如果诺贝尔奖每年颁发几十上百个的话,估计早就名声扫地,顶风臭十里了 如果认为取消国内所有科技奖这个做法太绝对,可以先过渡几年,比如每年可以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领域保留不超过10个获奖名额。至于其它的技术领域的成果,完全交由市场来裁决。 评奖机制可以采取推荐和申请相结合的办法,但关键是要在全社会详细公示,而且公示期要至少3个月以上。一旦发现夸大或造假问题,立即取消,而且永世不得评奖 再强调一下,最理想的解决国内科技奖评选质量不高的办法就是取消所有的奖项,和国际接轨,加入到诺贝尔、菲尔茨、沃尔夫、图灵等国际大奖的竞争队伍里!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29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热度 1 zhaopei 2010-12-24 14:52
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近日单位岗位评选,高低分档,利害相关,私衷难免义愤,各自都有不平。认真填表,描绘“别人眼里的自己”的闲暇,忽又想起旧日遭遇的两桩评价,褒贬各一,印象深刻: “贬”是爷爷给的。大学节假日回老家,偶尔碰上农忙,装模作样也要下田帮工;却说那一次扶犁不慎,陇走之字,老爷子勃然大怒,“上学,上学,念了十几年的书,犁都扶不正,有个啥用!” “褒”是高中语文老师给的。她总让我想起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其夫时为媒体公司老板;某一日街上偶遇两人,老师盛赞我道:“这孩子不错,很懂事!” 岁月悠然,青丝白鬓,这一褒一贬时有泛上心头,提醒着我既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眼里的自己”,也要坚持与呵护“自己心里的自己”。
个人分类: 大千世界|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科學網編輯部的公開信
jiangjinsong 2010-12-23 10:35
致科學網編輯部的公開信 科學網編輯部: 很抱歉,本人暫時不準備參加貴編輯部組織的這次活動。 原因很簡單,從公開發佈的信息看,我對這次活動的舉行規則不是很清楚。 正如張志東博友在博文 恶搞2010科学网年度人物 中所指出的那樣: 此次评选名不顺言不正。我们到底是评选科学网年度人物,还是中国科学界年度人物? 此次评选程序不明确,漏洞多多。到底谁够侯选条件,侯选人又到底按照什么游戏规则胜出?谁决定谁胜出?什么决定什么胜出?。。。 許多關鍵問題,我們並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投票,也許可以製造一種民主的氣氛,但是規則的不透明,恐怕產生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而且,我不明白的是,在諸多博友提出意見和質疑的情況下,如 谁在恶搞2010科学网年度人物? 科学网博客2010年度人物推荐、评选、获得 編輯部為何不提供更詳盡的細節,迅速澄清,卻置之不理,這種做法似乎也與廣泛徵集民意的形式有所矛盾,讓鄙人感到殊為不解。 編輯部在介紹此次活動時,似乎對於活動如何進行的詳細規程並未提供清楚的說明,只是告訴我們: 本次活动的一切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主办方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对活动操作规程进行调整,调整内容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 如此霧裡看花的活動介紹,能讓參與者瞭解到什麽呢?能讓參與者覺得是在獲得真實民意的反映嗎? 如果有人要污蔑評選活動有什麽潛規則,搞黑箱操作,這樣粗糙的組織方式,很容易授人以柄,請三思。 我願意相信編輯部是想認真做好評選工作,也許是經驗不足,也許是有什麽難言之 有更明晰的規則出來之前,鄙人暫時不擬參加這一評選活動。 辜負好意,尚祈恕罪。 科學網博客用戶:蔣勁松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361 次阅读|9 个评论
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出炉
gongshiliang 2010-12-18 18:55
2010 年十大科学进展出炉 一种在量子范围内运作的机械装置荣登榜首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华盛顿12月16日电: 美国《科学》杂志16日公布该刊评选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一种 在量子范围内运作的机械装置 荣登榜首。 在这一装置发明前,所有人造物体的移动都遵循经典力学法则,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学家利用一个0.0002毫米见方、由金属片包裹的石英晶片设计了一种精巧装置,其运动方式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科研人员一直期望有朝一日能在量子水平上完全控制一种物体的振动,上述成果在这一方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其他9项进展包括: 合成生物学 :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合成了一个人工基因组,并用它使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单细胞细菌起死回生。这是首个完全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细胞,是人造生命研究历程中的关键一步。研究人员预计,定制的合成基因组将来可用于生物燃料、医药制品或化学制品的生产工艺。 尼安德特人基因组 :研究人员对4万年前生活在克罗地亚的3个女性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做了基因组测序,这种对DNA降解片段进行测序的新方法首次使现代人基因组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能直接比较。 艾滋病病毒预防 :一种含有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泰诺福韦的阴道凝胶可使女性感染病毒的风险降低39%,另一种药物可使男同性恋者和变性手术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减少43.8%。 外显子测序与疾病基因 :通过只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导致12种疾病的基因突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用超级计算机跟踪观察一个正在折叠的蛋白质中的原子运动,持续时间能比过去任何一种方法延长至少100倍。 量子模拟器 :量子模拟器能较快速地解答凝聚态物理学中的某些理论问题,并可能有助于最终揭开物质超导性等领域的谜团。 下一代基因组学 :更快更廉价的测序技术使人们能够对远古和现代的DNA进行大规模研究。 核糖核酸的重新编程 :重新编程细胞就是把细胞的发育时钟往回拨,使它们的表现如同胚胎中的非特异性干细胞,是研究疾病和发育的一种重要途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种用合成核糖核酸完成这一研究的新技术,比以往方法的回拨速度快2倍,效率高100倍,在治疗应用方面可能更安全。 大鼠的回归 :小鼠是科学研究中的最主要实验动物,但其实大鼠实验操作起来更容易,在解剖学上与人类更相似,只是现有研究技术对小鼠适用而对大鼠无效。科研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结果有助于关闭大鼠的某些特定基因,从而有望让大鼠大批进入实验室。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留言:2010年启迪中国科学发展的公众人物评选
jxz1963 2010-12-17 21:10
今天,我在《科学网》最上部发现了《科学网》正在和其他媒体联合组织评选 2010 年启迪中国科学发展的公众人物 。 我想:应该当一回主人公了,在 48 位候选人中我先后投了方舟子、肖传国、王德华、李小文、王铮、吴宝俊等我认为应该当选的新闻人物,并留下了几句评论性文字: 方舟子: 2010-12-179:18:36   被袭击后的方先生应该知道:打假难,科学打假更难,兔子急了都会咬人! 肖传国: 2010-12-179:30:45   肖先生无疑是科学网上的新闻人物 ( 不论功过 ), 如果今年的 科学网年度人物评选 少了肖先生 , 那这次评选就是失败的 ! 王德华: 2010-12-179:25:20   王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德行科学网数年如一日的大师; 华章尽表科学家工作生活历程! 坚强推荐!!! 李小文: 2010-12-179:28:15   小文我们推荐你 ! 王铮: 2010-12-179:21:08   铮铮铁骨,句句真言! 吴宝俊: 2010-12-179:27:17   坚强推荐宝俊博友 !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误读了“2010科学网年度人物评选”
xqhuang 2010-12-15 21:27
昨天,看到科学网关于2010科学网年度人物评选的公告,第一个反应是在科学网博主中评选风云人物,本人还很认真地在科学网博主中,寻找了十位自己心中的2010科学网年度人物。今天看了《活动概述》和已获提名人名单:钱伟长,袁隆平,唐骏,方舟子,朱清时,。。。。。。,发现我完全理解错了,原来要评选的是2010年启迪中国科学发展的公众人物。在全球范围内评选,为啥起名科学网年度人物?甚是不解。更准确一些,是不是应该科学网评选的2010年中国科学发展年度人物?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997 次阅读|7 个评论
首届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
urbanmanager 2010-9-28 10:43
首届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 启事 为探讨应对城市化挑战、破解城市病的新理念、新思路、新途径,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现面向国内外城市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以及关心关注城市科学发展的各界人士,征集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 征集主题 首届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以 农民工的户籍与市民化 为主题。论题可重点围绕大中城市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综合分析目前各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模式,探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户籍、土地、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法律及政策问题,提出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的思路和对策。 征集要求 已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理论文章、研究报告、著作、译作均可参评;参评作品要围绕主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论述精辟,论据充分,具有比较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和研究报告类正文篇幅为800015000字,著作和译作类邮寄作品两本,并提交篇幅为800015000字的内容概要;参评作品均需提交各3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并提供作者信息;每位作者投稿数量最多为2篇(部),译作须注明原著作者及其简况,作者署名以作品提交时为准。征集活动截止日期为 2010年9月30日 (时间可适当推迟)。 奖项设置 征集截止后,将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奖,对获奖作品的作者给予奖励。奖项为城市学西湖 金奖1名 , 奖励人民币10万元 ;城市学西湖 优秀奖10名 ,各奖励 人民币1万元 ;并设 荣誉奖1名 。获奖研究成果将根据其内容和篇幅,全文或摘录编入首期《城市学研究》刊物。颁奖仪式将在2010年底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城市学高层论坛上举行,获奖者来杭交通和食宿费用由主办方承担。 成果提交方式 请 登录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网站( http:// hzyjy.hznu.edu.cn ,暂挂杭州师范大学服务器,新版网站正在建设中 ),按照《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格式规范》要求 ,将 研究成果 发 至电子 邮箱 。 请仔细阅读《城市学研究优秀成果格式规范》,并遵照执行;提交研究成果的同时,请务必下载填写《城市学研究获奖成果使用的授权》,经本人签名或选送单位盖章后,请传真或邮寄发给我们。 电话:0571-85250987 传真:0571-85250985 地址: 通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路161号城市学研究中心 邮编: 邮编:310007 邮箱: lmc @swb.hz.gov.cn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 2010年7月20日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2011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
tchaoke 2010-8-15 16:39
关于开展 2011 年湖南省优秀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 点击下载附件 各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教育部和我省关于开展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文件精神,我厅将开展 2011 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2008 年 9 月 1 日 至 2009 年 8 月 31 日 在我省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博士、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含专业学位论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不接受论文答辩前已获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副高级)的作者所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 二、奖励范围 全省评选 50 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 200 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对获奖作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三、评选程序 (一)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省学位办下达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名额(见附件 1 )和有关要求,自评后将推荐名单报省学位办。 (二)省学位办组织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 (三)召开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审,初步确定优秀学位论文名单。 (四)根据教育部下达的限额数,从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择优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五)省教育厅公布评审通过的优秀学位论文名单,公示 60 日后无异议再正式行文确定获奖论文及作者、导师名单。 四、时间安排 8 月 1 日 之前,各学位授予单位完成自评和推荐工作,并将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汇总表一份(见附件 5 )和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电子版( dbf 格式,文件可从省学位办网站下载)报送省学位办。 8 月 25 日 ,各学位授予单位按要求报送其他材料。 五、材料报送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材料报送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材料报送要求: 1 、与存档原文一致的博士学位论文一式四本,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后装订,不要以书代替论文。 2 、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附件 2 )、 3000 字左右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及相应的英文摘要、有关证明材料(见附件 2 的注 1 )装订成册,一式四份,与相应的博士学位论文放在一起。 3 、 作者简况表(附件 3 ) 每篇 一式两份, 单独 装袋。 以上材料按 教育部 学位中心 65 号文件 要求报送。 第二阶段材料报送要求: 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学位论文材料报送要求按照今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的文件要求执行,我办将另行通知。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 、与存档原文一致的硕士学位论文一式二本,双面打印或复印后装订,不要以书代替论文。 2 、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附件 4 )、 1500 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及相应的英文摘要(参照教育部学位中心 65 号文件附件 2 )、有关证明材料(见附件 4 的注 1 )装订成册,一式二份,与相应的硕士学位论文放在一起。 (三)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汇总表一份(见附件 5 )。 报送的电子文档包括: 1 、 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电子版( dbf 格式,文件可从省学位办网站下载)。 2 、推荐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简况表。 六、其他事项 (一)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秘密的学位论文不参加评选。 (二)请各学位授予单位认真组织,周密部署,按时完成我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推荐工作。 (三)优秀论文评选有关附件表请在湖南省学位办网站下载。 (四)学位中心 65 号文件可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下载。 附件: 1 、 湖南省 2011 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名额表 2 、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3 、作者简况表 4 、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表 5 、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推荐汇总表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中国“海洋成就奖”评选
xu782219 2009-12-18 20:37
【科苑纪事】 新中国 海洋成就奖 评选  中图分类号 : K206 ; N092 文献标识码 : E 文章编号 : 1000-3096 ( 2010 ) 01 2009 年,为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为挖掘出新中国海洋事业 60 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重大性、突出性事迹的人物,以生动、系统地 展现 建国 60 年来海洋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家海洋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展了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外交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总参、海军、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盐业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等中央涉海部门和单位以及沿海省市分别推荐,经过 广泛征集和中国广播网、新浪网的宣传推介,结合网民投票结果由 专家评选产生。 经过两个月的评选,新中国成立 60 年十大海洋事件和十大海洋人物最终选出。 2009 年 7 月 18 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的以海洋中国 60 年为主题的 2009 年全国海洋宣传日开幕式上,隆重揭晓。 开幕式由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主持。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华华,珠海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甘霖,欧盟海洋与渔业总司国际事务与市场司司长皮埃尔阿米尔哈特,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分别致辞。 新中国成立 60 年十大海洋事件为:全国海洋综合大调查,国家海洋局成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 中国首征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国建立南沙海洋环境监测站,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多金属结核矿区,中国建造 30 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 2006 南海国际大救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 新中国成立 60 年十大海洋人物为: 新中国海洋事业开拓者赫崇本,海洋农牧化的实践者曾呈奎,国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长齐勇,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奠基者秦文彩,新中国航海家贝汉廷,南沙守礁第一人龚允冲,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国际大法官倪征 yu (左日右奥),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海上救助斗士潘伟 。 新中国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是中国海洋界的大盛事,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海洋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是对国家 60 年海洋事业最概括最简明的总结,展现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表明了国家、网民、专家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在十大海洋人物中,海洋科学家占比例最大,这表明国家、网民、专家对海洋科学的特别重视。 一、新中国十大海洋事件 1. 全国海洋综合大调查 1957 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海洋组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海军、水产部和山东大学等单位,在渤海海峡进行了第一次同步观测。随后,又在渤海和北黄海进行了 3 次规模较大的同步观测。 195 8 ~ 1960 年开展的 全国海洋综合普查和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展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以及 2003 年开始实施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为摸清中国海洋家底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 2. 国家海洋局成立 1963 年 5 月,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刘志平与其他几位组长,组织全国 29 位海洋专家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 1964 年 2 月,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由海军代管。同年 7 月 22 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124 次常委会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 10 月 31 日 ,国务院第 148 次全体会议通过:任命齐勇同志为国家海洋局局长。 经过 45 年的发展壮大,中国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中国的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和公益服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3.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开放 1982 年 2 月 15 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石油开发从陆地走向海洋。 2 月 16 日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向 11 个国家的 41 家物探公司发出了招标通知书,以超常规的态势拉开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的序幕。当年在琼东南坳陷西部合同区发现了日产天然气高达 120 万立方米的崖城 13-1 大气田。自营勘探在辽东湾发现了锦州 20-2 凝析气田;时隔不到一年,南海西部乌石 16-1-5 探井测试成功。 1986 年 6 月,在渤海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地质储量超亿吨的海上自营油田绥中 36-1 油田。 由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短短的几年间的开发就步入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的全新境界。 30 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与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7 家公司签订了近 200 个石油合同,中国海油从油气产量仅为 9 万吨的小公司嬗变为总资产突破 4 000 亿元、油气产量突破 4 000 万吨、利润超过 670 亿元的世界 500 强企业。 4. 中国首征南极建成长城站 1984 年,由国家海洋局远洋科学调查船 向阳红 10 号与海军工程救助船 J 12l 号共同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编队,远征南极考察建站。 1984 年 12 月 26 日 在南极建成中国第一个科考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随后, 1985 年 2 月 20 日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 1989 年 2 月 26 日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 2004 年 7 月 28 日 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2009 年 1 月 27 日 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 5. 中国建立南沙海洋环境监测站 应 1987 年 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决议要求, 1988 年 8 月中国在南沙群岛永暑礁上建设了一座现代化海洋观测站。该站是由国家海洋局组织业务化管理、海军实施安全保障的一个海洋环境数据国际测报网点。 南沙海洋环境监测站不仅对研究太平洋海平面的变化规律、热带海洋水文气象及南海台风、地理环境变化和防灾减灾等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和平开发利用南海海洋资源、推动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多金属结核矿区 国际海底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 1982 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1983 ~ 1990 年,国家海洋局和地质矿产部组织进行了 9 个航次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调查面积 200 多万平方公里,圈出远景矿区 30 多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申请矿区登记奠定了基础。 1990 年 8 月中国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名义向联合国申请登记。 1991 年 3 月 5 日 ,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批准了中国位于东北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 15 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开辟区。 到 1999 年 10 月为止,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 10 个航次的海上勘探工作,并结合岸上研究成果从开辟区优选出 7.5 万平方公里矿区,在当前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矿区内年产 300 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 20 年的资源需求。 2001 年 5 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以合同形式确定了中国对 7.5 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拥有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商业开采权。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拓展了中国战略资源的储备总量。 7. 中国建造 30 万吨级超大型油轮 2002 年8 月31 日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伊朗国家油轮公司建造的30 万吨级超大型油轮 德尔瓦号签字交付。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 30 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不仅实现了几代中国造船人的梦想,也打破了世界造船强国在该领域的垄断,从而使中国进入世界仅有的几个能够设计建造超大型油轮国家的行列。 2007 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 23% ,位居世界第三,同时中国的新承接船舶订单位居世界第一。 8.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 2002 年 5 ~ 9 月,由海军 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编队,完成了中国海军舰艇首次环球航行,成功访问了五大洲的 10 个国家和港口,在中华民族的航海史和人民海军的建设史上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壮举。 9.2006 南海国际大救援 2006 年5 月17 日 ,台风 珍珠凶猛地扑向南部沿海,应越南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指令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前往现场实施救助,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际海空联合搜救行动。到 6 月 2 日 中越双方联合宣布终止搜救时,以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为主的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共进行了 16 天搜寻,海域搜寻面积达 27 万多平方公里,几乎覆盖整个南海北部,共对 15 艘越南遇险渔船和 330 名遇险渔民进行了救助,搜救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10.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依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2008 年 12 月 26 日~ 2009 年 4 月 28 日,中国海军 武汉号、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首批护航任务,保护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和人员的安全,以及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主义物资船舶的安全。 护航行动历时 124 天,圆满完成为 41 批、 166 艘船舶伴随护航任务,为 46 艘中外船舶提供了附带区域掩护,被护船舶安全率 100% ,成功解救 3 艘遭海盗袭击的外国船舶,顺利接护 天裕 8 号渔船,并创下了 124 天不停靠码头补给的历史纪录。 2009 年 4 月 13 日 ,由海军 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黄山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第二支护航编队与首批护航官兵会师亚丁湾,执行接替护航任务,标志着海军护航行动进入有序接替、常态化运行的新阶段。 二、新中国十大海洋人物 1. 新中国海洋事业开拓者赫崇本 赫崇本是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海洋科学教育家、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物理海洋科学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决策的主要咨询人和主要推动者之一。 赫崇本积极推动并促成了中国海洋综合调查,有效解决了调查方法、调查资料的准确度和调查规范等关键问题,推动了中国海洋科学基础性工作的发展;他开创并推进中国对海洋学基本问题之一 水团的研究,对黄海冷水团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是中国海洋科学中最经典的发现,其专著《中国近海水系》成为重要的海洋经典文献之一。 赫崇本开创了中国海洋科学教育事业,特别是物理海洋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海洋人才。 赫崇本参与制定了国家 1956 ~ 1967 年的 1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1962 年国家 10 年海洋科学研究规划和 1977 年国家海洋科学规划。他参与领导了 1958 ~ 1961 年的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基本查清了中国近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 2. 海洋农牧化的实践者曾呈奎 曾呈奎是蜚声海内外的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呈奎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 70 余年,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具体主持和领导了 《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之一。 他提出的光合生物进化系统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生物进化论。 他穷毕生精力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理论发展成为 蓝色农业的系统实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水养殖大国,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水产捕捞产量的国家。 3. 国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长齐勇 齐勇 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连长,第四军营长、军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连长、支队长、团长。 1943 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豫鄂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旅政委、湖北军区师长兼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中原突围和淮海、西南等战役。 1950 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海军水警区司令员、海军舰队副司令员。 1964 年 10 月 31 日 任首任国家海洋局局长。 4.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奠基者秦文彩 秦文彩 194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分区武装工作队分队长、保卫股股长,解放军第十九师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组组长,石油工业部副部长。 1982 年 2 月 15 日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是新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奠基者、领导者和推进者。 在秦文彩的领导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步入了新的境界:原油产量从 1982 年的 9 万吨一路攀升至 1986 年底的近 38 万吨,总资产从 28 亿元增长至 53 亿元,净资产从 22.8 亿元增长至 28 亿元。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秦文彩的推动下,开始绽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5. 新中国航海家贝汉廷 贝汉廷 1951 年毕业于上海航务学院航海系,是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员。他先后驾驶了 20 余艘远洋轮船,到过 40 多个国家、 80 多个港口,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远洋运输事业。贝汉廷 驾驶 柳林海轮首航美国西雅图港,开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航线。在德国汉堡港装运整套化工设备,令全港轰动,达到汉堡港杂货船装货最高水平。在地中海的狂风暴雨中,突破滔天巨浪,成功救援遇难即将沉没的塞浦路斯艾琳娜斯霍浦号货轮,用行动书写了人有人的风度,船有船的风度,国有国的风度。 6. 南沙守礁第一人龚允冲 龚允冲 1990 年 1 月志愿申请到南沙守备部队工作,到 2006 年他创下了在南沙守礁累计时间最长 7 年半;一次守礁时间最长 758 天;在南沙值勤航行里程最远、范围最广 5 万多海里;出海巡逻、补给、侦察、救生等次数最多 100 多次;获取情报资料最多、价值最高计 20 多万字,获全军侦察成果一等奖 1 项、海军侦察成果奖 2 项;组织礁岛农副业生产贡献最大带头开发建设第一块人造菜地,饲养成活南沙第一栏生猪。 龚允冲在守卫南沙、建设南沙的平凡工作岗位上,为维护祖国的海洋权益作出了不平凡贡献,被广大官兵誉为 南沙守礁王 南沙守礁第一人。 7. 物理海洋学家苏纪兰 苏纪兰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 长期致力于物理海洋学、环流动力学研究,发表了 100 余篇河口和陆架动力学方面的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苏纪兰以其在国际海洋学界的杰出活动和研究成果,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副主席、主席,成为我国首次担任这一国际组织主席的科学家。 8. 国际大法官倪征 yu ( 左日右奥 ) 1946 ~ 1948 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土肥原、板垣等十恶不赦的日本战犯时,深谙英美法律的倪征 yu (造字,左日右奥)用他丰富的学识和高超的辩论技巧,对侵华主要战犯提出了有力的控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1956 年,倪征 yu (左日右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委员会法律顾问,他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建议:为了维护中国海洋主权,中国领海应以 12 海里宽度为适宜。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 1981 年 11 月,倪征 yu (左日右奥)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 1984 年,他又以资深的阅历和高尚的品格当选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中国籍国际法院法官。 9.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 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也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极限深度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为国防事业、为中国核潜艇潜进深海作出了重大贡献。黄旭华 曾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如今,年过八旬的黄旭华,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10. 海上救助斗士潘伟 潘伟原是空军某部的一名飞行员, 2003 年转业到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担任队长。几年来,在气象条件和海况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潘伟和他的队友们共救助各类遇险人员近 500 名。其中,他本人驾机完成了对 210 多名遇险者的成功救助,成功履行着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以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实践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潘伟 先后获得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项各级荣誉称号。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7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时报:申博“战争”折射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maokebiao 2009-7-14 13:41
作者:袁建胜 陈彬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14 9:00:11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科学时报:申博战争折射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如果能取得一个博士点,也就等于拥有了一块敲门砖,能够进入到相应的学术圈子中,把学术关系和学术影响慢慢打开,以后就好申请了。 ●博士点申报的本质和大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必须以学术发展和知识传承为核心和目标,脱离了这个核心和目标,申报博士点的活动就变得面目全非。 ●将学位授权点的审批权下放到学校,在现行的体制下是行不通的,会带来学位授予工作的混乱。 ●完全由国家掌控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科水平的提高,而应该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分权,教育管理部门适度控制,根据学校的整体实力、软硬件条件、学校声誉等,给予部分院校学位点的设置权。 ●高校自主权没有一个固定的边界,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大学校长曾对《科学时报》记者感叹,该校十几年来一直申请某学科的博士生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博士点),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不仅对我校该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很大障碍,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也很不利。这位大学校长言辞中颇有几分无奈甚至失望。 这位校长的无奈与失望还是温和的。 2009年2月,徐州师范大学申请博士点失利,10年来,该校已经3次申请博士点,也已3次败北。当时得知申博失利的消息,该校申博团成员有人掩面而泣不愿返校,甚至有得知消息的教授疾症发作身体崩溃。 3月3日,该校教授委员会47名成员联名呼吁全体教授停课示威,抗议评审结果不公。很快,抗议标语挂满学校,有人挂出横幅要校领导挺直腰杆,有标语甚至写到该事件是江苏学界的躲猫猫事件。学生也开始在校内散发传单,呼吁江苏省重新评审博士点申请单位。 3月27日,陕西8所高校参加了该省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汇报与答辩评审会议,西北政法大学是这8所学校之一。经过8位校长每人20分钟的答辩后,专家开始进行投票。当晚传来消息,西北政法大学落选。 西北政法大学具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50年的本科教育历史、30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在原属司法部主管的5所政法院校中,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都具有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西北政法大学一直是个例外。 申博失利消息传来,该校校园群情激愤,教师带着沮丧的心情出面安抚有情绪的学生。最后,在不知是谁的提议下,大约有四五十位教师和学生从校园出发,一路步行来到省政府,以散步的形式表达对结果的不满。 4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学正式向陕西省政府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书》,请求对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确定的第11次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进行重新评审。 博士学位授权的申报与审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今年却演变成为一场激烈的战争。 新政策与申博焦虑 早在2005年,教育管理部门就开始对博士点的审批严格控制,当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270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是当时1900多个博士点的140%,出现了申报博士点攀比的现象。当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表示,将对高校申报博士点加以控制。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随后教育部又出台相关意见《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方案以2008年~2015年作为规划周期,有两个重大改革举措。 首先是将全国各地研究生教育水平划分为4类,其中一类地区研究生教育发达,学位授权体系能够满足需要。该类地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博士点,而二类地区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学位授权体系基本满足需要,则严格控制新增博士点的数量。 其次,将博士点的审批权下放到省一级教学管理部门。 前文提到的两个申博事件的主角,均属于二类地区,对这些地区的高校来讲,如果此役失败,2015年之后,二类地区将参照一类地区执行新增博士点规划,他们将不再有尝试的机会。 因此,本次申博战争也就在二类地区的高校中率先打响。而那些暂时没有申博焦虑的三类、四类地区的高校,会随着当地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有可能成为二类地区,战争也许还远未结束。 一个博士点的背后 我们现在整个院系一年只有几十万元研究经费,申博成功,那就是上千万元的投资。徐州师范大学的一位院长如是说。 围绕着博士点,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经费只是其中一种。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下,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种不同档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待遇,和各种评奖、项目挂钩。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博士点就是一所大学水平和实力的标杆,失去博士点等于失去一切。 柯梦(化名)刚刚卸任西北某高校经济学院副院长,她所在的学院目前共有20个博士点,但2000年之前只有1个,其他的19个都是之后才申请到的。 如果能取得一个博士点,也就等于拥有了一块敲门砖,能够进入到相应的学术圈子中,把学术关系和学术影响慢慢打开,以后就好申请了。她说。 以柯梦所在的学院为例,他们奋斗了将近20年,才在1990年取得了第一个博士点,之后又取得了博士后学位流动站,后来的发展就像滚雪球一样。其实对于一些学校的优势学科来说,申请博士点不是太难,只要把一级学科的博士点申请到,其他二级学科就会滚滚而来。 在苏州大学副教授尤小立看来,博士点申报和审批是一个关键点,折射了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在指标管理的指挥棒下,申报博士点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拥有了博士点,与其相关的各种指标就会迅速提高,形成一个庞大的指标数据群,在这个数据群的推动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就有脱胎换骨似的提高。 申博潜规则 在柯梦看来,博士点申报与审批的现状是:没有博士点的总没有,有博士点的越来越好。 一旦通过一个博士点把门敲开,进入到学术圈子里,就会有比较熟悉的学术关系,在其他学位授权点的投票过程中,这些学术关系就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是不公平的。而且在博士点的评审过程中,掺杂了不少灰色操作,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中并不少见有熟人自然好办事。她说。 柯梦认为,在这种现实下,有些学校的新兴专业,要想拿到一个博士点甚至硕士点,就会拿巨额资金到北京活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腐败,而且,围绕着博士点也容易形成所谓的学霸,从而导致对学术资源的垄断,导致人情关系、帮派勾结等现象。 尤小立认为,对于一个程序不公开、缺乏监督的审批过程,潜规则是很难避免的。有的高校的工作做得很细,先期到各个评委那里活动,这样一来,虽然审批是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但却无法做到完全公正。 在尤小立看来,要想有效遏制申博中的潜规则,信息公开并接受舆论的监督是其中的关键,包括公开评委的身份和评语。 评委反对哪所学校,支持哪所学校,需要说明理由并将其公开,即使有偏见也可以,大家可以充分讨论。这样,那些拿不上台面来的潜规则就难以有施展的空间,作出的决定也就能让人信服。尤小立说。 对于申博中出现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有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造成博士点申请困难的客观原因是学校自身的条件不够,达不到评审条件。其中包括学校软硬件设施是否达标,学校的整体地位、实力以及相关学科点的主要学术人员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这些都是客观条件,如果这些条件都达到,我觉得学校没有理由不获得博士点。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某些学校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总是有更好的学校将自己比下去。别敦荣说,总体上说,目前博士点的评审还是正常的,获得博士点的单位总体上比没有博士点的单位的实力要强。 但别敦荣也认为,如果某所学校的某个专业确实很好,一次两次不通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竞争性、选择性的活动,但如果持续多次不行,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 以学术发展和知识传承为核心 在尤小立看来,博士点申报的本质和大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必须以学术发展和知识传承为核心和目标,脱离了这个核心和目标,申报博士点的活动就变得面目全非。 一方面是指标体系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围绕着博士点又有很复杂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博士点申报就失去了他的目标和方向。管理部门的导向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小立说。 要想把博士点的申报和审批转回到发展学术和传承知识的轨道上来,就必须剥离附加其上的寄生物,其中包括指标管理体系和利益诉求。 衡量学校某学科实力的标准过于僵化,特别是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学科,论文、成果和教授的数量未必能真正反映一个学科的实力,一个大师级的博士生导师,可能就代表了某学科的高度,而不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尤小立说。 大学能否自主设立博士点 既然大学对博士点的渴求如此热切,那么教育管理部门将权力下放,将设立博士点的权力下放到高校又该如何? 将学位授权点的审批权下放到学校,在现行的体制下是行不通的,会带来学位授予工作的混乱。别敦荣说,但是,完全由国家掌控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科水平的提高,而应该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之间分权,教育管理部门适度控制,根据学校的整体实力、软硬件条件、学校声誉等,给予部分院校学位点的设置权。 在具体方式上,别敦荣建议,教育部批准了一部分院校设立研究生院,这些院校的实力都比较强,可以选择在这些院校的主干学科中下放权力。 在柯梦看来,目前国内的高校自主权不够,包括学位授权点的审批在内的大部分权力都被教育部集中,这样做很容易滋生腐败,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然而,将学位授权点审批权完全下放到高校也不可能。 据柯梦介绍,目前在一些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中,一些新的、正在成长的专业,教育管理部门允许其自主设置博士点,但这些专业面临着生源不足、底气不足的问题。 柯梦认为,教育部现在把博士点的审批权放到省一级是比较合适的,一来是现在博士点的审批不仅仅要考虑学校的学科力量如何,还要考虑地区平衡、专业平衡的问题;二来也是教育部权力的一种分散,同时也可以方便地在某一区域的兄弟院校的相同专业之间形成横向的比较。 大学自主权的边界在哪里 这场关于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和审批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整个生态环境,其中的核心大学的自主权,是近年来讨论很多的话题。通常,高校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大学自主权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在别敦荣看来,高校自主权没有一个固定的边界,而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学校容忍政府干预的程度就是它的边界,而我国正好相反,是政府给予学校多大的权限,边界就在什么地方。 别敦荣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的容忍度还是太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但是这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权力到了学校没有依托。很多学校都在要自主权,但得到了权力却不知谁来行使这个权力。因为目前国内的大学并没有建立起与自主办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权力最后就落在校长和书记手中,这样一来,就可能扩大校长、书记的独断权。 在尤小立看来,大学自主权的边界问题值得讨论,但就目前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条件来看,谈论这个话题还不免是一种奢望。 我是主张点滴改良的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大学目前的问题是自主权太少,需要更多的权力。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再谈大学自主权的边界,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也不晚。尤小立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各种权力,监督是最重要的,而监督的首要途径就是信息公开。 《科学时报》 (2009-7-14 B1 大学周刊) 更多阅读 徐州师大申博失败 教授委员会停课抗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2009-7-14 12:31:41 匿名 IP:58.208.137.* 尤教授说得有道理 [回复] 2009-7-14 11:16:24 IP:124.161.67.* 什么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 [回复] 2009-7-14 9:49:36 匿名 IP:113.108.133.* 申博战争折射高等教育病态环境 [回复] 2009-7-14 9:28:21 laiguihu IP:133.6.55.* 博士点,硕士点,中国的特色!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给求伯君投一票
fanxiaoyingz 2009-6-18 18:10
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信息,说是要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对英雄模范人物我知之甚少,但是多少年使用电脑,对中国的一位软件英雄我却知道甚多,我准备给他投一票,他就是求伯君。 求伯君比我大几岁,但是他的软件我早就使用了。1998年我买了一台二手486电脑,里面预装了UCDOS的WPS办公软件。当时我对电脑很外行,需要往电脑上输入我的一些文章却无能为力。开始还用过CCDOS,但是许多软件上面都写着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而且需要购买密码才能使用,象我这种人本来没有钱去买软件,就是有钱想买,许多情况下也找不到卖的地方。所以我就干脆不用有些软件。但是求伯君的这款WPS免费软件我却使用了好几年,它那可视的、友好的、方便的界面至今记忆犹新。用这款软件我把我当时以为很重要的长篇文章输入电脑保存了起来。 后来,直到2003年我才买了第二台电脑,这时候的电脑已经是多媒体的,赛扬1700CPU,17英寸纯平显示器,所以能够使用的软件一下子就非常多。当然,当时还没有上网,就到市场上买来光碟安装软件。当然除过Microsoft的软件外,使用最多最好最实用的还是求伯君的金山公司出产的软件。开始使用WPS2000,那款软件很好用,象我需要的许多数理化公式就在工具栏里面,而MicrosoftWord的公式编辑器却隐藏很深,操作很不方便,就是现在来评价这款软件,我还是认为他是一款很适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很方便操作的软件,当然那款软件因为和MicrosoftWord不兼容,所以就慢慢不用了。后来出产的WPS和MicrosoftWord2000操作界面几乎一样,所以我就没有在乎具体使用哪个了,当然最后使用MicrosoftWord2003的时候多,但是总是感觉有不方便的地方,MicrosoftWord2003的好处就是基本不出现错误,不存在兼容问题。到了2007年,金山的WPS就完全可以和Microsoftoffice系列比美了,今年出产的2009版更加出色。 那时候用的最多的一款软件还有金山影霸,这款软件功能强大,能看VCD、DVD等多种格式的影视节目,我十分喜爱。当然由于后来出现Realplayer、Gomplayer等软件,我就淡忘了金山影霸。 我这里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求伯君的许多软件都是知识分子和广大学生的有力工具。比如,金山打字通对于初学电脑的人是一件利器。而知识分子最感激他的是金山单词通2002、金山单词通2003和金山词霸金山快译这四款软件。这四款软件都想到了知识分子的心里去了。我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使用金山单词通2002背诵英语单词,现在熟悉的单词已经有大约一万个了,而这些都是求伯君的功劳,在使用金山单词通2002之前,我掌握的英语单词最多不过两千个。相比较而言,我更加喜欢金山单词通2002,而对于金山单词通2003的感觉一般,原因就是金山单词通2002是按照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记忆规律曲线自动安排单词出现时间的,对于英语语感很差的人十分合适。当然,金山单词通2003的听写功能也的确让人赞叹,它恰恰修复了金山单词通2002不能练习听写的缺点。我相信现在许多学者的电脑上都装有金山词霸,它对于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一件利器,它屏幕取词功能使你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英语、翻译英语,功能十分强大,我曾经使用过2005版和2006版,都很好,没有它不知道的单词,他就是桌面上的英语老师。金山快译也是很好的软件,能够把十分复杂的英语基本正确的翻译成汉语,对于汉语翻译英语,只要一句句地翻译,也能够基本正确,我曾经使用过金山快译2006版,感觉不错,当然由于翻译本身十分复杂,翻译不正确的时候也是有的。 对于求伯君和他的团队出产的其它产品我也接触很多,比如金山毒霸、金山网镖、金山爱词霸等等。 可以说金山的每一款软件都是贴近网民的实际生活的,是解网民之所困,解知识分子之所难的,所以,我十分感激求伯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求伯君的软件都是免费使用的,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是收费的,但是他对普通网民也从来没有收过费,就是收费的项目,也是很好破解的。这与他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曾经用过的CCDOS、Microsoftoffice系列、瑞星杀毒、AutoCAD等等,都需要输入一个复杂的密匙系列号,才能使用,包括前一响才买的笔记本电脑,其中恼人的事情是我把电脑后面的25位密匙输入MicrosoftofficeWord2007中还是不能通过,他认为是假的,我哪里有时间和盖兹去淘神,所以就卸载了。而金山公司的软件都能直接使用。所以我很感激求伯君,他为我们这些穷知识分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为我们民族软件产业的振兴做出了杰出贡献,它为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以,我投求伯君一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有社会科学吗?——对评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科学合法性的疑问
可真 2009-3-30 08:53
我是看到了黄庆兄的《 易中天等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 》这篇博文才知道有这么回事的,之前只知道选什么最有影响的华人的事。我对易中天等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一事的第一反应,就是感觉到这有点滑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能否成立的问题,如果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存在,那末,这件事情本身就显得有些滑稽而可笑了。这个问题就是:中国有社会科学吗? 首先,什么是科学?迄今为止,无论人们在科学概念上有多少意见分歧,有一点大概是没有争议的,这就是:科学是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据此,社会科学应该是揭示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规律或普遍规律的。但是,恕我直言我所经验到的事实:自从我进入学术界以来,除了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其中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某个特殊规律以外,我不知道中国学者中有谁曾经发现了社会领域中的什么特殊规律。也许我孤陋寡闻?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我所经验到的事实是有极大局限性的,这不过是又一次说明了在知识领域超越个体经验的必要性。 但是,如果我所经验到的事实,不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也是众人的经验的话,那末,凭什么说中国有社会科学呢? 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或事实胜于雄辩么?在中国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组织者,能否向大家出示一下证明中国有社会科学的逻辑标准和经验事实来?最重的是这样的经验事实: 迄今为止,中国学者中有谁曾经发现了社会领域中的哪些特殊规律?这些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人们根据这几个被发现了的社会规律,到底可以预见哪几类社会现象?有什么证据充分表明,人们曾经就是根据这几个被某些中国学者发现了的社会规律而预见到了相关领域的现象的发生的? 被评出的所谓杰出社会科学家之名称,应该也必须与上述之事实相符合,才是名副其实的杰出社会科学家,否则就不过是忽悠人的空名而已。 我当然希望我所经验到的事实是由于本人孤陋寡闻造成的一种不具有普遍意义的狭隘经验事实,我更希望中国不仅有社会科学,而且有杰出的社会科学家,果如此,我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会感到很自豪:咱们中国也有人发现了某些社会规律,从而对人类作出了中国学者有应有的贡献。谁说中国科学落后?至少中国社会科学就不落后,如果说落后,也不过就是比西方社会科学家少发现了几条社会规律罢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因为中国原本科学底子就差嘛,新中国成立才不过60年,现在能在科学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评选出如此数量的杰出社会科学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并且又一次证明或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1117 次阅读|7 个评论
谈谈民主
cutefay 2009-3-1 20:52
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民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很多事情上,民主意味着少数服从多数,现在的民主对于以前封建社会的专制来说,要人性化得多。然而现在很多民主的结果不一定就体现公平与合理。 举个例子,某单位要评选优秀人物,根据民主投票的形式,谁的票多谁当选,而往往当选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而是最有人缘的,或者是人数最多的部门中的人缘较好的一员。再举个例子,记得很久以前有个美国搞的世界范围的关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投票(好像是这个,记不清了),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很多,投票的人也多,结果中国的古迹的票数远远超过其他的,当然我也是给中国投票的。然而客观地分析,这种民主投票,合理性较差。再来个例子,某学生会举办换届竞选,得票最高者胜任学生会主席,然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得票最高者管理和组织能力并不佳,真正能够做好工作的人未必竞选上。 当民主评选的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水平的时候,我觉得很多时候这不是民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民主的使用形式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多种多样,以下三种问题是最常见的: 1、评选者对评选对象和内容的了解程度。我觉得民主评选的结果的合理性受评选者对评选的认识程度影响很大。当评选者对评选的对象和内容有深刻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时候,评选的结果才会更合理一些。很多的情况是评选者对要评选的对象和评选的内容不大了解,随便投个票,或者当仅仅评一些简单的宣传和介绍来对投票有个粗略的认识的时候,评选结果也不可靠。 2、投票者所处的群体以及对投票对象感情色彩。就像我上面举的那个世界奇迹评选一样,因为中国人口多,所以只要投票者可以是全世界人们的话,中国相关的对象就很容易胜出。但这种评选出来的结果往往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偏好,不具有普遍性。 3、评选的标准与规则。如果评选标准太模糊,那么往往投票人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投票,而这种感觉不一定可靠,而如果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往往会可靠很多。现在网站上有很多投票,同一个ip可以投票多次,有些有心人就不停地刷票,很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所以评选的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地设计评选方式来改善的,例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由一部分对评选内容和对象有很深刻了解的小众代表大众来评选,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就是这样的,由民众推选出人民代表,来参加人们代表大会。还有各个国家之间的一些民主协议,也都不是让全世界人们来民主协议,而是各个国家的代表来做这件事情。另外,对评选的规则的合理制定,对评选者进行深入的宣传,都可以让问题改善。 民众有时候是一种妥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正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所以才民主评选。民主意味着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成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民主并没有解决根本矛盾。 民主,有时候也会被少数人利用,成为实现少数人利益的工具,有权力的人可以通过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民主规则,这样的评选看似民主,其实并不民主。 另外,民主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民主的时候,成全了大多数人,却丧失了真理。 我觉得涉及到政治问题的时候,用民主的方式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因为政治问题往往就是利益在不同的群体中分配的问题,大家都遵守民主的规则,会更和谐。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更是如此。 而其他一些问题上,则不一定要处处体现民主。例如在私企中,要任命一个经理,还不是老板说了算,没有民主。我觉得这就对了。老板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谁能够让公司多赚钱就任用谁。现实经验证明,能力很强做事很有魄力和手段的人容易给公司创造价值,而这样的人也容易得罪人,容易遭到非议,如果民主的话不一定能够选得上他。选的上的往往是老好人,老好人不容易得罪人,但往往也成不了大事。所以,有时候专制会比民主更有创造力,前提是专制的那个人能力超级强,在商场上,往往需要的是这样的人。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3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3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suqing1961 2008-8-10 08:43
苏 青 敬石开 吴晓琦 陈广仁 田若松 侯米兰 1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评选活动介绍及入选条件 2008 年 , 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为进一步整体提升全社会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激发公众关注科技、热爱科技、运用科技的兴趣,达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中国科协以发展与责任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开展了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等系列评选活动 。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以下简称科学技术)是指, 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的影响,并预示着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潮流和方向,并可预见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科技突破等。入选的 科学技术必须满足:① 须是现实社会尚未成熟,但已呈现诞生的萌芽、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取得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突破;② 须与自然科学、技术或工程某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且将具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突破;③ 须对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④ 按 50 年左右的时间尺度评估入选的科学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评选活动的通知自 2008 年 3 月 11 日 发布,截止当年 6 月 18 日,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公众推荐的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条目 725 项。 6 月 19 日 ,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有关 专家学者,从 725 项条目中遴选出 40 项候选条目; 6 月 24 日 ,本项评选活动评审专家组又从 40 选候选条目中评选出如下 30 项 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最终入选的 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将由公众从这 30 项中投票决定。 本文 介绍了 30 项候选科学技术的具体内容按第 2 轮评选得票多少顺序排列,以期向公众普及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 3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 2.1 量子通信技术 量子通信技术是量子力学与传统信息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利用光的量子特性通过单个光子或纠缠光子传输 0 和 1 的数字信息来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从理论上说,该技术可以传输超大容量的信息,且能够用于开发用经典手段无法破译的密码。但是,由于光子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在实际应用中实现远距离的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难度很大,目前量子密码在光纤中的最大传输距离只有 200 公里 左右。不过,最新的研究表明,利用通信卫星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很有希望实现更远距离乃至全球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 2.2 海水淡化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是指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它主要包括蒸馏、冻结、反渗透、离子迁移、化学法等淡化技术等。目前全世界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海水或苦咸水淡化技术获得淡水,海水淡化系统及生产量以每年 10 %以上的速度在增加。随着淡水资源紧缺形势的加剧,海水淡化将可能是 21 世纪诞生出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淡水的未来水产业 。 2.3 基因 治疗 基因治疗是利用遗传操作,在基因水平上预防或者抑制疾病的发生或恶化的一种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生物医学中快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并给一些遗传及后天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基因序列的异常是遗传疾病的基础,因此,这类疾病只能通过基因治疗的手段解决。基因治疗虽然被认为尚缺乏充分的基础性研究,但其治疗的潜力仍然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疾病的发病机制被定义在基因水平上,基因治疗的手段也必将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并有望成为今后的常规治疗方法而造福于人类 。 2.4 新型人机交互技术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机交互技术经历了穿孔纸带、批处理、联机终端、多媒体用户界面等阶段。以人为中心和使交互方式更接近于人类自然交流形式,是未来人机交互的总体特征。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使计算机能听、能说、能看、能感觉,语音将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通道。虚拟现实将是彻底实现和谐、自然、以人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方式 , 并为用户提供包括光、声、力、嗅、味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真实感觉。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将可能彻底改变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并对计算机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产生深远的影响 。 2.5 受控核聚变技术 受控核聚变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核规模,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的一种聚变能技术。目前发现的主要受控核聚变方式有:超声波核聚变、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由于具有原料充足、经济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无环境污染等优势,因而有望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2.6 对地观测集成技术 对地观测集成技术是一种通过构建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综合、协同和持续发展的全球对地观测集成系统( GEOSS ),综合多种电磁与非电磁手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卫星 - 航空 - 地表 - 地下 4 位一体、立体协同的广义遥感监测体系,以便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对地观测数据与全球变化信息的技术。该技术未来有望在地震、海啸、飓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精准监测和预警预报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准确监测和预报灾情,来防止和减少灾害,从而给人类带来平安和福祉 。 2.7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光电成像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模拟现实存在在计算机系统上创建一个具有视、听、触、嗅、味等多种逼真感知效果的技术。近年来,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增强现实技术。该技术通过跟踪用户的位置和姿态,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 或其他信息准确地叠加到 真实场景的指定位置,实现虚实结合、实时互动的新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先进制造、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医学生物、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领域,有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8 超高速交通工具 超高速交通工具是指时速超过 400 公里 的地面交通工具。它是 21 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均占用陆地不断减少,公众对地面交通提出的新需求。发展真空 ( 或低压 ) 管道交通,或许是研制超高速交通工具的一种有效途径。超高速交通工具的问世,将使省际之间的人员流动类同于今天城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从而彻底改变人们的时空观 。 2.9 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又称再生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于干细胞进行分离、体外培养、定向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并最终通过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来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的一种技术。 人们可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来替代人体中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以便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如白血病、早老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中风和脊柱损伤等一系列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从理论上说,应用干细胞技术能治疗各种疾病,且较之许多传统治疗方法,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 。 2.10 极端制造技术 极端制造技术是指在极大型或极小型或极精密型等极端条件下的制造技术,主要用于制造极端尺寸或极高功能的器件。极端制造技术的最新成果目前已初见端倪,如:微射流光纤传输系统,比目前的光纤传输速度快约 10 倍;科学家正在研制的量子计算机运行 3 秒的计算量,相当于现在计算机运行上百亿年的计算量;未来的超速飞机的时速将达 8000 公里 ,等 。 2.11 深空探测技术 深空探测技术是指人类对太阳系以外的星系进行科学探测的技术。该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地球的起源与演变、行星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奥秘,有利于人类探寻地球外生命和文明,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尽管深空探测的未来还充满挑战和风险,但人类探测深空的步伐将不会停止,并将依此不断造福于人类社会 。 2.12 高产绿色现代农业技术 高产绿色现代农业技术是以促进农产品、生态、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的新型农业发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弥补恶性农业循环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足,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促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给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它在保障人们的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能给后人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 2.13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技术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指研制开发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新型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的一种,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且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 2.14 深海开发技术 深海开发技术通常指对 500 米 以上的海洋区域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及基因资源等进行勘探、开采、利用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由于水深所带来的低温、高压、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复杂下的一系列开采技术问题。海洋资源尤其是深海资源对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尽量减少对海洋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深海开发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2.15 高温超导技术 所谓超导现象是指某些材料在极低温条件(通常为数 K )下,电阻变得很小甚至为零,并有抗磁现象。但是,低温超导现象通常很难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研究高温超导技术由此意义重大。高温超导现象在诸如电力输送、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装置、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计算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温度可达 100K 左右的高温超导材料,这为超导现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16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比特为信息处理单元,以量子比特序列为运算对象的具有全新构架的未来计算机。在量子计算中,量子比特序列处于各种特殊的量子态,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提供了极为强大的量子并行计算能力。量子计算本质上是利用了量子相干性,在量子计算机中,量子比特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相互发生作用,导致量子相干性衰减,即退相干。因此,克服退相干问题是使量子计算成为现实的核心问题。量子编码(量子纠错码、量子避错码和量子防错码等)是迄今发现的克服退相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科学家预测,最终实现量子计算的方案将可能以某种新型材料和新型量子器件为突破口 。 2.17 脑科学 狭义的脑科学是指神经科学,广义的脑科学是指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 脑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增进人类神经活动的效率,提高对神经系统疾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水平。对人脑和神经系统分子发育和工作机制的深入研究,将逐步揭示脑和认知过程的奥秘,促进认知科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并有望为人的智力开发和电脑科学带来新的突破 。 2.18 克隆技术 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根据克隆技术应用的层面不同可分为分子克隆、细胞克隆和动物克隆 3 个主要类别。分子克隆主要应用于对遗传物质 DNA 或 RNA 的操作;细胞克隆主要是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大规模地体外扩增细胞数量;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孤雌生殖和细胞核移植技术等 3 类。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克隆技术。治疗性克隆技术伴随核移植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利用核移植技术获得病人自身同源的干细胞系,分化成为目的细胞,从而达到代替病人体内患病细胞的治疗目的 。 2.19 感冒疫苗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在急性传染病中居首位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 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措施。 目前已开发出具有高度安全性,适用于各类体质和各年龄段人群及高危人群的高效佐剂流行性感冒疫苗、最新的细胞组织培养流行性感冒疫苗,以及人用 H5N1 禽流行性感冒疫苗等新产品。未来感冒疫苗的开发应与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充分合作,开展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种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研究,为疾控体系提供控制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决策依据。 2.20 核动力航天技术 随着人类对深空探测的不断拓展,航天器靠太阳能提供动力,要想去探测那些太阳能非常微弱的太阳系外部圈的行星及其卫星,将受到很大的能源补充局限。核动力驱动航天器将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有了核动力,人类可以到火星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可以在月球上建设永久基地,可以将航天器送达太阳系边缘的时间从 15 年缩短到 5 年。但新型航天器所携带的核材料仍存在安全隐患,有可能给宇航员乃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21 未来家庭机器人 人的头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还是一个发育器。 利用计算自主心智发育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可以研发出一种类似人脑的机器;在内在发育程序指导下,这种机器能与环境交互产生自主行为,发育出心智。这就是未来家庭机器人。服务用机器人的研究将开辟未来家庭服务、社会娱乐、危险作业,以及军事方面的应用新领域。服务用机器人未来有望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人类提供巨大的便利和娱乐等服务 。 2.22 生态住宅技术 所谓生态住宅是指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基本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为目的而建造的住宅,它可以使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弃物、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生态住宅技术将有望成为解决未来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措施 。 2.23 环保材料技术 环保材料是指在材料的生产、应用和回收循环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小、对自然资源浪费少的材料,主要应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建材、绿色包装等领域。目前,环保材料技术研发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减小公害;在材料使用过程中使用先进绿色材料,降低污染物排放;材料可安全回收并循环使用,同时尽量减少副产物等。未来的环保材料正向复合化、纳米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 2.24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传输能量的一种技术,现有的技术主要有:① 辐射技术:通过某种独特的接收器接收空气中尚未散失的辐射能量,并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存给附近的电池中;② 磁场共振技术:当两个物体在同一频率实现共振时,将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③ 电感耦合技术:通过相对很直接的接触来进行能量传输;④ 从环境中收获能源:将自然界出现的热能、光能和振动能转换成所需的能量。上述技术目前还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实现微小能量的无线传输,大功率、远距离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的研发成功将有可能引起能源领域的一场变革 。 2.25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旨在揭示人类智能活动规律, 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和延拓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它具体研究 如何让基于计算机的人工系统去完成人的智力行为。除计算机科学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控制、仿生、心理学、哲学及语言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目前它和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一道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 3 大尖端技术 。 2.26 光电信息技术 光电信息技术以光子或光波作为主要信息载体,涉及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研究领域,并以其极快的响应速度和处理速度、极大的传输容量、极高的信息容量和存储密度,以及微型化、集成化等特点,形成了以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和光传感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光电子产业,推动着信息化社会大步向前 。 2.27 基因修饰技术 基因修饰主要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方法修改 DNA 序列,将目的基因片段导入宿主细胞内,或者将特定基因片段从基因组中删除,从而达到改变宿主细胞基因型或者使得原有基因型得到加强的目的。基因修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基因修饰方法,在医学上可抑制某些病毒类宿主细胞内的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农业上可改变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特性,从而达到改良以及传播优良品种的目的。 但是,基因修饰的安全性以及基因修饰与人类健康、环境、文化、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值得深入探究 。 2.28 可服用芯片 诊疗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跨生物学、医学、药学、化学、物理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可将目前庞大的分立式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缩微到芯片中,然后通过仪器收集信号,对细胞、蛋白质、 DNA 等进行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然后供计算机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服用芯片疹疗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侵入人体内进行相关治疗的应用,它通过 可以服用的射频识别芯片在体内追踪监测人体的生理及健康状况 。 该技术一旦广泛应用于临床,将使诊疗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 2.29 新型电池 新型电池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电化学贮能超级电容器等。未来的新型电池将在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面向 21 世纪的重大技术领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现代化军事装备及武器、交通运输、办公自动化、矿产探查、石油钻井、医疗器械乃至家用电器等领域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 2.30 电子垃圾处理技术 电子垃圾处理技术旨在解决目前日益膨胀的电子垃圾和严重污染的环境问题,它将成为未来新的技术热点,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结论 1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任何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拥有世人无法料想的科技创新潜能,但这并不是说科技创新难以想象。科技创新具有继承性、延续性、关联性,因此可大致预测在哪些领域将会产生新的成就。跳跃、超前、创造性地预测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 )现在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仅仅是基于过去 500 年现代科学历史的推测,从哥白尼时代起,现代科学开始了它的辉煌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得到了很大深化及扩展,但有许多问题仍没有太大的变化,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力量, 关注科技问题、投身科技研究,推动科技突破。 3 )科技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科学探索过程,但科技预测往往具有想象性、猜测性、潜在性、模糊性,而且科技发展往往有出乎意料的重大突破,即就是能准确预测某一科技领域及方法,目前也很难说清这些成就究竟能到什么地步。但科学性、重要性、可能性、新颖性、探索性是构成科技问题的重要条件。依据科技发展趋势、潮流和方向,明确处于 萌芽状态、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问题,有利于聚集社会资源、科技力量、公众兴趣。 4 )人类想象力、社会需求、文化力量、技术传播、科学进步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因。通过民主海选的科技问题虽具有草根性,内容上可能层次不齐,但这类科普活动可充分激发公众科技兴趣,调动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进取心及创造性思维,促使其不束缚于固有观念,最大程度地发挥构想能力,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致谢:感谢 戴景瑞、周立伟、钟群鹏、周琪、李淼 、 游苏宁、 孔昭君、蔡荣根、 杜建一、张开逊、赵宗慈、吴立新、翁端、严纯华、邓甲昊、那日苏、王鸿生、 刘华杰、 齐志红、朱宇 等专家学者为本文提供有关撰写资料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苏青 , 陈广仁 , 齐志红 , 李娜 . 50 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上) . 科技导报, 2008, 26 ( 13 ) : 19-25. 苏青 , 陈广仁 , 齐志红 , 朱宇 . 50 项中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事件(下) . 科技导报, 2008, 26 ( 14 ) : 19-28.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 关于组织开展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 .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8213/n38274/n38485/10183853.html . 谭庆贵,胡渝 . 量子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 光通信技术, 2004,(28)9:33-35. 高从堦,陈国华 .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手册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 . ( 瑞士 ) 杰恩( K. K. Jain ) 著,任斌 主译 . 基因治疗学 .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年 1 月第 1 版 . 范志舟,费敏锐 . 一种采用智能方法的新型 VR 人机交互界面 .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0)z1:239-242. 中科院基础局 . 解决能源紧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核能 . . http://www.cas.cn/html/Dir/ 2003/08/25 /9863.htm. 安培浚 . 对地观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技术需求 . . http://www.lrn.cn/technology/dzch/200805/t20080521_232844.htm. 胡小强 . 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5 月 第 1 版 . 提出高速交通新构想的西南交大沈志云院士 . 西南交通大学网站, . http://news.sina.com.cn/c/edu/ 2006-04-07 /11149558962.shtml. 亦云 . 创新研发促进干细胞工程技术发展 . 萧山日报, 2006-04-16 . 钟掘 . 极端制造 -- 制造创新的前沿与基础 . 中国科学基金, 2004,(18)6:330-332. 邓湘金,张熇,彭兢 . 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技术初探 . 航天器工程, 2006,(15)2:45-50. 冯华 . 大田里的 新武器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 人民日报, 2006-07-06 . 苏青 . 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其相关技术 . 科技导报, 2008,26 ( 8 ): 19-23. 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 海洋网, . http://www.lrn.cn/invest/achivementspread/200712/t20071217_179031.htm. 杨天信,谢毅立,胡来平,等 . 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研究现状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3(2):122-127. 张亮,毛黎 . 量子计算机研究再进一步 . 科技日报, 2006-11-23 . 大卫 . 脑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2277 . 李晨 . 克隆技术,十年探路 . 科学时报, 2007-2-27 . 机器人进入百姓家指日可待 . 市场报, 2006-07-14 . 赵宝堃 . 何为 绿色生态住宅 . 新华社, 2003-04-14 . 王海洋 . 21 世纪的新型节能环保材料 . 光明日报, 2001-02-12 . 靳琳 . 美发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 未来充电不用电线 . 环球时报, 2006-11-20 . 张剑平 . 人工智能技术与问题解决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10. 江月松 , 李亮 , 钟宇 . 光电信息技术基础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第 1 版 . 孙超,李定国 . 基因修饰干细胞移植治疗研究现状 .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6,(33)6:264-267. 杨兰泽,高静 .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医学应用前景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21)4:319-320. 毕道治 . 新型电池技术的开发及展望 . 中国科技成果, 2003,8:35-39.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8068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