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竞争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竞争

相关日志

王垂仍编《服务业 竞争 合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社1987年】
黄安年 2020-5-30 12:51
王垂仍编《服务业 竞争 合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社1987年】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GMH 第5613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5月30日发布(第24913篇) 2019 年1月6日 -11月24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吕启祥在纸质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我们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学术探索历程的文字记录。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2019年11月25日开始集中发布笔者个人藏书中的美国问题中文藏书部分,迄今已经三个半月。按类别分大体上:【GWM00- 综合、哲学、心理学部分书目 GWM10- 社会学的部分 GWM20- 政治学(国内)部分 GWM30- 政治学(外交)部分 GWM40- 法学、军事学部分 GWM50- 经济学、坏境学部分 GWM60- 科学技术部分 GWM70- 历史学、地理学部分 GWM80- 教育学、文化、新闻、图博部分 GWM90- 语言学、文学部分 鉴于这部分藏书较多,难以完全按照分类子目和出版时间顺序上    传,但编目划分是明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书为当年出版,本书目 叙述该书出版基本信息,内容评价见仁见智,这里 并不涉及博主当前美中关系评介和观点。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晓昨天已经出版的各种书籍中有关美中关系的 各种信息 。书目发布也符合科学网主张高等教育界学术交流的宗旨。 现在发布的是 王垂仍编 , 徐小五、裘愉麟、冯炳中译,《服务业 竞争 合并》(美国经济历史经验百科小丛书第五分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社 1987 年】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 GMH 第 5613 号)】 , 北京国营双桥 印刷厂 , 1987 年 10 月第一版印制, 787X 960 毫米 , 3.5 印张, 99 页, 32 开本, 3 万字, 0.50 元。 责任编辑陈永易,责任校对蔡荣,封面设计王裕巽,统一书号 4420 ·47 。 为 避免上传时的困扰,照片 5 张 , 拍自 王垂仍编《服务业 竞争 合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社1987年】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 GMH 第 5613 号)】 , 仅仅 上传封面页、目录页和版权页、编目页。 1, 2 , 3 , 4 , 5,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素庵著《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 技术 竞争 霸权》【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黄安年 2020-5-10 08:22
黄素庵著《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 技术 竞争 霸权》【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0】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GMH 第5324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5月10日发布(第24711篇) 2019 年1月6日 -11月24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吕启祥在纸质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我们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学术探索历程的文字记录。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2019年11月25日开始集中发布笔者个人藏书中的美国问题中文藏书部分,迄今已经三个半月。按类别分大体上:【GWM00- 综合、哲学、心理学部分书目 GWM10- 社会学的部分 GWM20- 政治学(国内)部分 GWM30- 政治学(外交)部分 GWM40- 法学、军事学部分 GWM50- 经济学、坏境学部分 GWM60- 科学技术部分 GWM70- 历史学、地理学部分 GWM80- 教育学、文化、新闻、图博部分 GWM90- 语言学、文学部分 鉴于这部分藏书较多,难以完全按照分类子目和出版时间顺序上    传,但编目划分是明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书为当年出版,本书目 叙述该书出版基本信息,内容评价见仁见智,这里 并不涉及博主当前美中关系评介和观点。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晓昨天已经出版的各种书籍中有关美中关系的 各种信息 。书目发布也符合科学网主张高等教育界学术交流的宗旨。 现在发布的是 【美】多丽丝 费伯著,梅政译,《华尔街发家史》【时事出版社 1983 】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 GMH 第 5323 号)】 , 北京市海淀草桥印刷厂, 1983 年 1 月第一版, 787X1092 毫米 , 5. 5 印张, 32 开本, 164 页, 11.4 万字 , 0.69 元。 统一书号 3225 011 为避免上传时的困扰,照片 6 张 , 拍自 【美】多丽丝 费伯《华尔街发家史》【时事出版社 1983 】 【美国问题中文书目(编号 GMH 第 5323 号)】 , 仅仅 上传封面页、目录页和版权页、编目页。 1, 2 , 3 , 4 , 5 , 6 ,
个人分类: 个人藏书书目|1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申请
热度 2 Mech 2019-11-12 22:5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9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影响几何?
xuxfyuwp 2019-9-6 16:36
美国《 2017 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Innovation Act of 2017 , WRFIA )经参众两院通过后,于 2017 年 4 月 18 日由总统特朗普签署,正式成为美国的气象法律文件,对美国的大气科学研究与业务应用具有很强的约束和导向作用。这是美国自 1992 年通过了《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授权法》以来,再次为与气象相关工作立法。 《 2017 天气研究与创新法案》分为五个部分:天气研究与预报改进;季节内与季节预测创新;气象卫星与资料创新;政府气象协调;海啸预警、教育与研究。从内容性质上看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的。如法案一开始就提出,“要求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NOAA )优先考虑天气研究,以提升气象数据、模式、计算、预报和警报等方面的能力,为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保障”。这显然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后的所有内容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二是政策类的,包括管理政策和技术政策。如法案要求 NOAA 的海洋大气研究办公室( OAR )必须制定一个改进天气预报和大气事件影响评估能力的计划,优先考虑对威胁生命财产的高影响天气做出更加准确、及时、有效的预报预警;要求在实施该计划时要以开放、合作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让非政府部门参与项目,并得到支持。 第三类属于纯技术上的要求,从宏观到具体,涵盖了许多方面。如法案要求 OAR 制定出一个研究与发展及研究向业务转化的计划,目标是恢复和保持美国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要求 NOAA 制定龙卷风预警改进和延长实效的计划,实现提前一小时发布预警的目标。这两个要求都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和挑战性, NOAA 压力巨大。 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 50 年代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数值模式制作天气预报,并在业务上投入了应用,奠定了在那个时代的领先地位。但自从 1975 年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 ECMWF )成立以来,美国的老大地位便被颠覆,仅从数值预报模式准确率这项关键指标看,美国的全球预报模式已在第二梯队徘徊多年。美国显然不甘落于人后,一直设法赶超,但未见显著成效。该怎样制定一个有效计划呢?这有点难,既有技术问题,也有协调管理问题。 龙卷风的预报预警相对涉及技术层面更多一些,对这种生命史不长(一般不超过一小时)的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预报,时效的延长是个难点,哪怕是几分钟,也属不易,要考虑龙卷生成的地点、时间、走向、强弱、变化和环境等诸多因素,还要科学设计探测网,快速捕捉初始生成、发展变化信息。 制定了法律,既造成压力,也产生动力,还可以是机遇。 NOAA 发展项目的预算都要经国会通过才能拨款,经常因解释不充分遇阻,说服那些议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在法律上明确了目标、任务,有些说明、解释就可以免了,有了法律条文的约束和指导,人、财、物的支持显然都不能少。 人命关天,防御自然灾害不是小事,该支持要支持,该拨的款项自然要给。法案成了要钱的依据,国会怎样判断使用的合理性呢?国会里有专家,可以通过各种 方式调研听取意见,但要应对 NOAA 的专业人员,显然还有难度。既然要依法办事,那还得通过法律进行约束。法案一方面要求 NOAA 优先考虑对满足预报和减轻生命财产损失所需的观测、资料、信息等的需求,同时要求对其进行客观评估,明确差距所在,再提出解决方案。怎样评估需求和差距呢?法案明确规定,必须通过目前在预报业务与科研领域中已得到认可的观测系统模拟试验( OSSE )方法来进行,任何持续发展周期内超过 5 亿美元的项目都要做这样的评估。这不是一道容易通过的槛。没有显著的投入效益比,想过关仍会遇到障碍,经费不会轻易到手。通过这种有目标、有要求、有支持、有约束的法律,使需求、差距、建设、发展与任务之间构成了相对合理的管理闭环。至于在操作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是否能运行顺畅,只有让实践去检验了。 法案没有直接涉及气候,据说是因为总统不喜欢这个问题,要让他签字通过还得动动脑筋。但显然不能让法案对气候监测、预测、研究没有要求或约束,这些可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热点。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观测系统都很难清晰划分出是用于天气还是气候,所以在这一环节上不存在问题。而在法案中又专门列出了一部分内容,明确要求必须做好及时、准确的季节内和季节预报,而季节内预报的时间跨度设定为两周到三个月,季节预报的跨度为三个月到两年,这与气候预测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大区别呢?不把气候系统几大圈层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是无法完成的。这样处理巧妙地应对了可能遇到的麻烦,各方面应都可以满意。 法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明确了允许政府机构可以向商业公司购买气象数据,且要求 NOAA 避免在数据提供上出现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的不必要重复。这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未来的气象资料提供会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向为政府与私营企业共同参与的格局,市场机制应会促成更有效率的运作方式,且政府部门应尊重市场的选择。一项法规确定之后,会产生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美国气象领域的私人企业活跃度明显增强,从大气探测、数据处理到预报模式发展,都可以感受到企业的影响。 今年 1 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CES )上,国际商用公司 IBM 高调宣布即将发布“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3 公里分辨率的 GRAF ,大有向 NOAA 挑战的味道。而成立于 2012 年的 SPIRE 卫星公司已成功发射了 40 余颗用于 GPS 掩星大气垂直廓线探测的小卫星,获取的资料将向 NOAA 出售。而 NOAA 的类似发展计划是否还能如期进行,会出现不确定性,按照新的法律,不应发生重复建设。 美国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影响不仅是对其自身,很可能会波及国际社会,这是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在 2019 年世界气象大会上,安排了一次公私对话高级别圆桌会议,围绕天气预报、数据、服务等问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大会还通过了一项关于加强公共、私营和学术界之间联系的宣言。这些迹象反映了当今气象领域发展的一些趋势性变化,或多或少也与美国政策的相关影响有关。
个人分类: 文章|3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之间?
liyou1983 2019-5-20 22:51
1972年,周恩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9年,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 1950年以来,
个人分类: 不求甚解|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与明星
热度 5 自我源于思考 2018-10-8 10:43
明星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媒体的篇幅,并且长期霸占着热搜榜,甚至不得不让有关部门出台限薪令。而科学家们普遍不被大众关注,科学界的新闻,即便成为舆论热点,也多由学术不端引起。许多人以为这是价值观、道德素质的问题,但其实很多原因值得进一步思考。 首先,科学家与明星对媒体的态度不同。 科学研究不能被干扰,要在科学前沿有所突破,必须具备充实的知识基础,并通过实验反复试错,无论是学习还是创新,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持久的耐心。改变人类的发现与发明,多是在苦苦求索、思维碰撞中激发灵感,再经历不懈验证、优化而实现的。 很多明星也是从底层通过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 从洗碗工做起的明星,不止降央卓玛 一位。而文艺创作也是需要脑细胞的。很多人为了创作一首歌曲,编出一段舞蹈,也是绞尽脑汁的。不少 明星也是数十年如一日锻炼提高,以艺术家为目标。 但明星要提高自身价值,除了自身提高演技、唱功外,还需要观众的注意与支持。关注就能带来流量,流量就可以直接变现。所以科学家更对专业的期刊感兴趣,而明星却不可能完全拒绝八卦杂志与搞笑综艺。 其次,科学家与明星的个性也有很大不同。 科学家必须有强大的个性张力,须要对权威进行挑战,在各种争议中证明自己。难以否认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也有可能会让人变得孤僻、不合群。但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精神激励,科学事业也不会如此蓬勃。 而明星则需要大众的认同,一方面要让人有亲切感,需要圆融。另一方面为了引领潮流,又需要包装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跨界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多,发明跳频通信技术的好莱坞明星海蒂·拉玛,就为IT科技留下一段传奇。 再次,科学家与明星之间,都需要竞争。 很多科学家也是个性洒脱甚至放荡不羁的。科学家好名逐利也是有的,并且在科学探索当中相互竞争现象十分突出。毕竟,在科学的领域,第一只有一个,没有竞争就没有科学。特别是在企业创新系统中,竞争表现为愈演愈烈的专利诉讼战。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竞争性的创新系统,它的生命力能有多持久。 明星也需要竞争,但他们的竞争含蓄得多,没有那么激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笑星、主播越来越多,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网站,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把吸睛的视频推广出去,所以表演无下限,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问题突出。 最后,科学家也要向明星学习,科学需要取悦大众。 从近代科学以来,各种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科学表演非常流行,很多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笑气发现之后,很多表演、聚会中使用笑气,虽然它现在被列为一种毒品严禁使用,但毕竟使得笑气成了一种临床应用的麻醉剂。爱迪生为了打击特斯拉,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交流电电死大象,以说明交流电的危险性。伦琴还为德国皇帝专门表演了x射线成像。 如果把科学关到象牙塔里,不让它与大众相见,是很不明智的。科学也需要向大众进行表演。而不仅仅是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高科技产品而作的展示。科学必须要放下身段,不能高高在上。 明星有文娱资本的支持,所以才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与影响力。而我国的科技资本方兴未艾,特别是推广军民融合以来,科技资本支持下的科学家开始爆发活力。未来几十年,可以预见,在科技领域的投机活动也会泛滥。恐怕有关部门要出台政策,限制那些拿上亿薪酬的科学家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936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未来中国有没有必要继续和亚非几十亿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竞争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8-8-2 10:46
未来 中国有没有必要继续和亚非几十亿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竞争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601 次阅读|5 个评论
招聘并不是终点
jiangming800403 2018-3-29 18:52
*** 2018-3-28 15:26 现在补课已经不是“吃小灶”了,身边哪个孩子不补课。高考是选拔性的,不仅要自己考好,还必须比别人考得好才能脱颖而出。而且现在好多单位招聘看重第一学历,即便自己通过硕士、博士学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可能都进不了面试圈。 博主回复(2018-3-28 21:01) :所有的真学霸都不是靠刷题,也不是靠押题。 即使靠反复不断的强化练习考进了名校,但也不是万事大吉,将来的路可能更艰难,竞争压力更大。招聘并不是终点,即使进入了一个好单位,也不一定稳稳当当一辈子。很多华为和中兴的工程师也都面临着中年危机。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8-3-27 18:02
我相信天分。 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迷信勤能补拙。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经过了刻苦训练就能成为奥运金牌运动员一样,任何孩子都有学习的极限,一个难以逾越的分数线,这是无论投入多少精力,补多少课,都难以突破的。对于清华的学霸,700分同样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所以数学大师陈省身教育学生不要考100分。 补课或者辅导班最多是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潜力,而不大可能提高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潜力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过于依赖补课或者辅导班,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总要独立工作,工作以后,不可能一辈子有辅导班、“吃小灶”。 辅导班的超前学习,重复学习,其实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靠不断的强化训练,即使能进入重点高中、名校,但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对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9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同行是冤家
热度 1 nyj 2018-1-7 23:03
前一阵子发现门口旁的电路开关箱上贴了一摞小广告,都是开锁的,仔细一数,居然叠压了十层之多。开头我还觉得周围这么多地儿,干吗都贴到一起啊,接着就反应过来了,原来他们往上贴时就是专门压住下面的,只让潜在客户看到自己的电话号码。 旁边墙上这一处也贴了六层,还有两个图章盖的号码。 想不到这个行当居然有这么多从业者,看来也是个一本万利的活儿,就是客户太少,怪不得竞争如此激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热度 1 Mech 2017-11-6 21:31
《天眼》是新儒林长篇系列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过去说过的《 蓝眼睛•黑眼睛 》。虽然当时《天眼》是借阅,但属于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从中有所受益。我读小说本来只是好玩,但能有所受益当然也不排斥。还复印其中“精神日课”等片段。不过复印了其实也没有再看。后来买了本,也一直没有重新读。直到前一段比较忙乱,偷闲看看。 该书描述了很不平静的校园。“ 胶胶扰扰几时休 ”, 始觉校园、“何处不纷纷”。“ 高等学校年年提职称,年年定项目。此赖国家之盛德,人民之脂膏,对校园中人,则成了年年兵刃相见,岁岁你争我夺。因为职称上一级,就是人生价值的重要肯定,也是社会地位的一次重要提高;项目每到手一项,小则可以出差有钱,赴会有钱,印资料有钱,大则出专著无忧,还可以自立山头,矗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立旗者或招贤纳士,或招降纳叛,视个人秉性而定。因而职称和项目以及更加微妙的评奖,历来为兵家兵家必争之地。 (p.260) ”显然,胶胶扰扰其实是校园的常态。甚至可以说是高校活力所在,不然可能是一潭死水。 在上述常态之外,该书特别强调的进取标的是博士点。现实世界里,博士点授权审核的时间不很规则。分别为 1981 年、 1983 年、 1984( 特批 ) 、 1985 年、 1990 年、 1993 年、 1996 年、 1997 年、 2000 年、 2003 年、 2006 年、 2011 年和 2016 年。从第五批 ( 数批次时不计入特批那次 ) 以后,只审核博士点,不再审核博士生导师,因此最后批“国家博导”产生于 1993 年。按小说的出版时间,该书所描写的争取博士点的努力,是在 1993 年那次。那确实是很关键一次,前面等了 5 年,后面还要等 3 年,而且是最后一次“国家博导”。小说中的文学院院长史有亮,为自己领衔的博士点顺利通过,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对外,交接名流,四方拉票。对内,既要有足够的教授满足梯队要求,又不能对自己的带头地位有所威胁。最后,功败垂成。排名第二的教授在投票之前病故,为破坏院长报点的努力,让家属马上通知相关评委自己的死讯。院长再换梯队成员已经来不及了。 小说发生的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也不止于校园。更重要的是校园里的人,主要是教师。与教师相关的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学教师的“为” ( 致力学术研究,提升自身水平 ) 和“争” ( 获得研究资源,得到外界肯定 ) 。按老子的观点,“人之道,为而不争。”因此,套用《论语·季氏》的句式,为而不争者上矣,为而争之者次矣,争而不为着又次矣,无为无争,民斯为下矣。这大概可以概括作者的价值取向。不知是不是我的误读? 作者塑造的“为而不争”的典型人物是男一号 ( ?按出场时间可能不是最多,但作者最为肯定,而且又是单身的女一号年轻时的追求者 ) ,中文系副教授章鹤年。他看透了大学名利场中的虚无。“ 评奖啊,职称啊,出国啊,……这些名啊利啊对一个真正的学者有什么价值?什么用也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当教师上好课,当导师带好研究生,当爸爸做个称职爸爸,当丈夫当个称职丈夫,你做你该做的事,尽你该尽的心,别人给不给你模范教师、博士导师、优秀爸爸,都可有可无。 (p. 493) ” 现在的情况有所变化,就算没有价值,毕竟还有价格。例如薪酬可能有数量级的不同。不管怎样,章鹤年不与人争,只是充实自己。“ 不嚷嚷竞争其实不一定真的不竞争。我也每天竞争,不和别人竞争,和我自己!我总得不断地超越自己! (p. 498) ”作者似乎要以此为学者树立个正面形象。“ 人们总在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总在说逼良为娼。一个真正的良家妇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压力下,都不会为娼。一个真正的学者,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下,都知道怎样做学者。 (p.499) ”而且,应了老子所谓“夫唯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管受院长压制,没有及时晋升教授,但出版了几部有影响的专著,院长后来为自己的申报博士点梯队,不得不为章鹤年专门争取个教授指标。我个人或许可以相信男一号人物策略的有效性,但自知无力说服不相信的人。 不过,小说中也反映了“为而不争”的难度。章鹤年既有文革及其之前的经验教训,“ 从‘文革’开始,他还找到一种处世方式,逍遥,超脱。决不让无聊之事操纵自己,时间属于自己,清净的心境属于自己。他为国家开放高兴,为政治清明高兴,他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不让争斗来过问他。怎么样不让这类争斗过问自己?很简单,把自己变得平凡,变得微不足道,对于各种机会他从来认为可遇不可求,不管是评优秀教师、优秀教书育人者、优秀科研成果奖,都是顺水推舟,给就要,不主动伸手,不与人争抢。 (p.503) ”又有后来高强度的精神维护,所谓“精神日课”,抄写古人达观的诗句等。而且还要不断地自我疏导,“ 不超脱有什么办法?你苦恼,你烦闷,你气得生病,到头来没有任何用处,还是苦了自己,想得开什么都有了。 (p.493) ”总之,“为而不争”肯定不是捷径,而是安徒生所谓“光荣的荆棘路”。更何况,走在“荆棘路”的人,也未必人人有荣光,甚至多数并没有荣光。尤其是现在,“帽子”意味着年薪数十万上百万,不争通常没有。是否能做到“为而不争”,要看见识,看定力,看境况,甚至看天分。《庄子·大宗师》所谓,“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反躬于己,在 20 年前,我读这部小说时,对“为而不争”是“心向往之”。后来渐渐地,也体谅自己“虽不能至”。 女一号中文系教授南琦则是“为而争之”的典型。她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但情商很低。除了本科时追求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林东篱先生 ( 章鹤年研究生导师 ) 没有成功外,几乎没有什么挫折。章鹤年理解她与自己导师的恋情,仍然追求她一段时间。终于想清楚自己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心不足,与她不是同类,转而与南琦的好朋友苏倩如结婚,如童话结束时所谓“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院长的布局中,为了压制章鹤年,给南琦晋升了教授。随后,她有意无意地刺激了同事们,于是遇到各种麻烦。虽然她也想,“把能够好好地看书,好好地教书,好好地写书,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 (p.468) ”但实际上,还是不能完全放开评奖等现实中的小利益。她的治学风格也是属于灵巧一类。 “争而不为”的典型就是那位史有亮院长了。还有其他人,如院长夫人梅丽等,但都比较漫画化。史有亮的形象还是比较立体。其中“学术小卒的攻坚战”所描述,我有 “同情的理解”。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加,甚至有些佩服了。虽然可能是立竿见影可以借鉴的内容,攻坚战的战略战术细节还是不说了,不是博文主旨所在。 除了情节和人物外,小说中还有些警策之论。如“ 聪明人是不会和傻瓜争论的,如果去争,谁是傻瓜? (p.494) ”在此网络化时代,更是如此。又例如,“ 世上的人只知道求利之害为大,不知求名之害更大。求利之害显而易见,求名之害隐而难知,可是对读书人来说,求名之害才真正痛入骨髓。 (p.592) ”这话读书人可以用来律己,我本人还是希望他人“求名”。再例如,“ 人们常常自己美化一些东西,再为这些自己美化的东西而感动。 (p.365) ”这是南琦对自己单相思的反省。当年看到自己暗恋的林东篱面对学生批评时的神情,“一种仪态,一种威严,一种自尊”。多年后,明白了,“其实是一种恐惧,一种担忧,一种服从,一种无可奈何。 (p.365) ”以至于当年已经准备离婚让贤的师母病逝后,她也无意嫁给林东篱了。 小说的标题《天眼》有些费解。近从字面看,“天眼”是小说中南琦的一只猫的第三只眼睛,气功师为它所开,发掘出猫的特异功能。于是猫不仅能听得懂人话,也能说话,甚至能背诵古诗。这些特异功能后来都失去了,灵猫变成了凡猫。这只猫身世不凡 ( 南琦暗恋的先生家的猫的后代 ) ,交游广泛,为章鹤年家中常客 ( 因为有美食 ) ,也偷窥史有亮夫妻,最后还教训了梅丽。但整篇小说也不都是从猫眼所见。或许是作者想给大学来个全景图,因此称为《天眼》、 小说是写法比较古典,似有《红楼梦》的痕迹。如角色有“金陵新十二钗”和“金陵九名士”,庞大的家族,如王熙凤那样临终托梦等。至于猫的开而复闭的天眼,简直就是有而又失、失而复得的通灵宝玉。 我觉得小说可读性比较强,即使在出版 20 多年后,仍然可读。而且大学的青椒读时或许能有所启发。 附:有关大校小说的博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短篇 忆来唯把旧书谈:王安忆笔下的校园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1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中篇 2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大学小说丛谈之 《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大学小说丛谈之 《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大学小说丛谈之 《继续操练》 大学小说丛谈之 《南渡记》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博士生生活的漫画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梵歌 》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学统的坍塌 — 大学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中年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热狗》 纯教学年代的回眸 — 大学小说丛谈之《呓语》 戏谑的严肃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凉州词 》 分合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 初恋 》 固执于虚妄 — 大学小说丛谈之《饶舌的哑巴》 实在论伴侣 — 大学小说丛谈之《紫竹院的约会》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 欲望的旗帜 》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们科研人有颗率先的心
热度 6 x2t6j8 2017-11-5 11:20
我们科研人有颗率先的心, 科技前沿勇打拼。 哪里有创造哪里有我们, 占领制高点有利竞争。 蛟龙深潜超纪录, 嫦娥远访小行星, 计划 2030 年, 将五星红旗插上火星。 扬我国威,鼓舞民心! 我们目标明我们团结紧, 迈步踏上新征程,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继续创新永不停! 我们科研人有颗进取的心, 成绩面前不满足, 常挤时间做学问。 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 追问事物本身的规律。 共同涉足知识海洋, 常交流,互切磋,共探讨, 向着多出科技原创的目标, 胜利向前进!
个人分类: 随笔|720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中国商业咨询公司竞争运行发展策略思路
热度 2 WHQ2015 2017-4-14 20:35
当下我国咨询公司的运营还较为粗放,运行成本偏高,资源匹配不佳,精益管理待加强。但商业咨询公司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倒逼出一整套先进的运营体系。咨询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咨询公司间的竞争是研究质量的竞争,也是内部运营机制的竞争。 (一)高效精干的运行效率 咨询公司非常注重诊治自己身上的“管理病”。世界头号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重要文化就是“以最快捷的方式,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力把客户付费时间效率最大化。发展战略方面,咨询公司也有着精准明晰的功能定位,“只接受客户需要并且做自己能做好的业务”。众多咨询企业就像蜂巢一样各安其位,在细分领域各自深耕,“功能专业化、行业专业化与区域专业化”有力支撑了咨询业开展,譬如中为咨询专业定位于产业市场调查研究。 咨询公司内部始终保持着健康的淘汰率,对运营成本也有很精到的控制。高级咨询师必须确保咨询项目的数量和盈利能力。人员的杠杆系数、生产率、利润计划、使用利润的决策等都有专门的评估模型。当前,在员工劳动时间和服务收费标准有限的情况下,纷纷通过创新开发、自我教育、存量整合等来销售新颖高端服务。 (二)内容为王的质量坚守 做出一个咨询品牌需要一群天才踏踏实实地干上至少 20 年。从 1998 年开始,国际咨询公司不断自我加压,深度践行“质量管理”,既重视任务合同的获取,更重视项目实施流程的质量控制,将“自检、互检、抽检”贯穿于服务全过程。在产品结构上,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核心产品 + 期望产品·增值产品·潜在产品”的“ 1+3 ”结构化服务。通过“个性化的服务行为、多样化的服务过程、定制化的服务结果”,给顾客创造差异化、高附加值、能引起共鸣的优质服务。 在质量约束上,注重用业绩提升说话。许多咨询公司都奉行一个咨询质量的衡量标准:带给企业的价值产出必须在咨询费用的 3 倍甚至 5 倍以上。在服务考核上,咨询公司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北大纵横员工的绩效评价采取 360 度考核法,由客户、上级、同事三者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打分,奖优罚劣,泾渭分明。中国商业咨询公司经营发展情况: 主要类型 营收:亿元 主要类型 营收:亿元 主要类型 营收:亿元 研究报告 18.36 分析报告 17.22 调查报告 15.06 行业研究 8.52 市场研究 8.88 产业研究 4.50 调研报告 32.56 规划报告 9.81 投资报告 7.11 行业报告 8.94 市场报告 8.82 产业报告 5.82 调查研究 9.72 研究分析 12.90 投资分析 15.36 行业调研 9.42 市场调研 12.66 产业调研 6.36 信息咨询 12.71 研究咨询 17.94 规划咨询 22.67 行业分析 10.02 市场分析 9.72 产业分析 4.32 信息资讯 17.34 投资规划 21.02 投资咨询 51.65 行业调查 10.32 市场调查 11.10 产业调查 3.60 咨询公司 5.98 咨询机构 11.96 咨询报告 8.96 企业咨询 1150.73 企业调查 8.45 企业信息 7.26 行业咨询 34.82 市场咨询 45.63 产业咨询 43.69 管理咨询 1560.5 营销策划 113.7 数据分析 2.74 可行性研究 35.18 商业计划书 1.85 可行性报告 28.90 数据资料来源:McKinsey、EY安永 (三)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把服务做到极致,给用户带来最大价值是贝恩、普华永道等国际一流咨询公司坚守的价值观。贝恩把提高客户经济价值作为自己的使命,致力于为客户击败竞争对手和争取更多的回报率。不少咨询公司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当务之急,还尽力满足客户尚未想到的潜在需求。为体现对客户的责任,很多咨询公司都采用著名的“客户满意度模型”来评估。咨询任务结束后,由用户按照“咨询过程无不利影响”“按预算、按时完成咨询任务”“任务行动承诺兑现”“咨询报告质量”“交流、支持、指导”“咨询效果”“达到意外效果”七个层次分别打分,未达到满意分数将立即整改,直到满意。这种每一个细节淋漓尽致体现服务的精神,使不少咨询公司收获了可靠的顾客忠诚度,“回头业务”普遍占到总收益的 75%~85% 。 (四)新锐专业的技术手段 世界咨询行业在 13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细致的经验总结与技术开发,已在咨询理论、咨询工具与咨询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专业架构,并且持续完善。很多咨询公司都推出了用于指导咨询活动的专著和咨询工具。如麦肯锡创造了著名的“三层面理论”和“ 7S 模型”,波士顿公司成为价格战、广告战、倾销与反倾销等商业手法的重要推手,还有“经验曲线”“成长与份额矩阵分析”“情势分析”“持续增长方程式”“价值链分析”等,都是咨询公司职业技术开发的典范。 强大的技术手段在知识服务中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有实力的咨询公司可以在一周内摸清企业的关键问题,一月内彻底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在咨询报告的呈现上,国外很多公司能够熟练地使用直观投影、 3D 影像甚至 VR 技术,植入多种语言,在服务营销与传播方面拥有非常完整、成熟的手段。 (五)严格周密的员工培训 咨询界深谙员工培训的价值,倾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麦肯锡员工必须参加每年一次的全球培训、各大区的四次培训和每月一次以上的专题培训,对于新员工则有专门的基础培训。所有人员每月还要在一个约定的星期五回到总部,通过互联网进行“ HomeFriday ”学习。许多咨询公司的培训会依照咨询师的标准,首先对员工能力进行“体检”,然后对症下药,力求尽快达到职业化。在项目执行中实施“手把手教”的“教导型学习”也是各咨询公司普遍采用的方式。 (六)务实管用的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服务行业而言,知识管理就是能力管理,知识管理缺位必然出现知识过剩与知识短缺并存。贝恩、波士顿、邓白氏、中为智研等著名机构都建有完整而庞大的数据库、方法库,依靠现代通信手段联结和传播员工的个人知识,“并将个人专长融入分享信息的集体实践中”,随时为所有咨询顾问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信息。麦肯锡公司鼓励所有完成项目的员工写出心得体会系统地储存起来,方便其他员工到知识库中找“锦囊”。
1734 次阅读|6 个评论
社会不会体谅一个闹铃叫不醒的孩子
热度 18 张海霞 2016-10-8 17:21
十一长假之后的第一天,早上八点多,朋友圈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分享: 最后的话很亮:那我接着睡了,老师应该会体谅一个闹铃没响的人。亲爱的同学,在你的意识里:在家里睡懒觉天经地义,家长必须体谅你;在学校里不上课,老师应该体谅你;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将来长大走上社会,谁还会体谅睡懒觉的你吗?! 去年冬天工作急需我要招聘新秘书,在网上发了招聘启事,出乎意料啦,一个普通的行政助理职位,竟然一天就收到了几十份简历,由于这个职位要求英文比较好,其中还有不少资历很不错的海归简历,从其中筛选出 10 份简历,让助理通知他们周六上午十点来面试(因为我只有周末有时间)。 没想到,周五晚上起天降大雪,周六的早上下的很大,九点多我和助理到了办公室,准备上午即将开始的面试,看着窗外飘飞的鹅毛大雪和白茫茫的世界,两个人拿着挑出来的十份简历,讨论着上午面试的种种可能:会不会没人来?哪些人会来?秘书就开始给约好的面试人员发短信,通知他们面试照常进行,请按时到。 9 : 59 ,门口还没有动静, 10 : 00-10 : 30 第一波的三个都没有出现,有一个回了短信:雪太大,要迟到; 再等, 10 : 15 ,有敲门声,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里是面试的吗?是的,进来吧,你是? 我是来面试的,约好 10 : 30 ,我看雪大就提前来了。 正常的面试流程开始:一个山东的女孩,在外地院校毕业来北京打拼,看简历简历真的不起眼,看见真人长得也不是很起眼,英语也不是很出众。面试的表现真的比较一般。 面试结束的时候,秘书本准备很有礼貌地跟她说:明天等消息。我却制止了,说:你被录用了! 面试的女孩和秘书都瞪大了眼睛:这么快就决定了? 我说:是的,今天的面试结束了,就找你了,一个大雪天还能提前来面试而不找任何借口的人,是有培养前途的,尽管你今天很一般,可是我相信你未来一定会进步很快! 果真,不出半年,这个孩子就成长起来了,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已经成了我今天最得力的助理、凡事都可以指靠和托付的助手:肖敏! 所以,同学, 社会不会体谅一个闹铃叫不醒的孩子,而是需要一个风雨无阻去完成任务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720 次阅读|20 个评论
聆听马云(三)
xuxfyuwp 2016-9-7 21:33
要确定阿里下一步做什么,必须考虑未来的演变方向,也就是战略定位。我这样讲有些抽象,要设定一些具体标准。第一,这件事是十年后才能成功还是明年就可以做成,若是需要十年,就干,明年就能干成的事就不做了。为什么,明年的事谁都能想到,10年后的事才会是战略方向问题。第二,90%的人都赞成的事,坚决不干,7个人当中就会有“混蛋”,那么多人都拥护,说明随大流的多,真正思考的人少。或者说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事,价值也会打折扣。第三,必须要想清楚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必须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好企业要有社会担当,担当有多大,就能做多大,你若能从十几亿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你就是 “ 习大大 ” 。阿里现在之所以能影响那么多人,就是因为从全社会的视角考虑,解决大问题。 上兵伐谋,阿里有许多竞争者,但往往都咬不住我们,就是我们不拘泥于眼前的事。我们做成的事都是多年前就开始谋划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就是我们长期谋划的使命,也是需要坚持做的,需要一步一步努力。做民营企业是很艰辛的,不要指望谁会关照你。国企有政府,外企有洋人,我们只能靠自己。靠我们对使命的追求,这是很巨大的动力。爱迪生1879年创办了 “ 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 ” ,他们提出的使命是 “ 让世界亮起来 ” ,华特 ·迪士尼 创办的迪斯尼娱乐公司,使命是 “ 让世界快乐起来 ” 。一个好企业的战略核心必须有长远使命的驱动,才会保持生机和活力。 有远大的使命,还要有具体的目标,不能张口就提 “ 共产主义 ” ,那咋整呢?我们曾设定要成为世界前十的网络平台,现在做到了。我们网上的营销额去年已相当于全国第六省份的经济规模,现在设定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能达到一万亿美元,到2036年达到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规模,也就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阿里巴巴。阿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做过教师,还是敢于想象的。 现在已有4000万人在阿里就业,我们用人的标准有三个导向,一是结果导向,不能只会背书,不能做事,没有成果不行;二是效率导向,做事没有效率,你也赢不了;三是公平导向,提供公平的机会,公平的选择,绝不会强迫任何人一定做什么。判断一个人,要看智商、情商、爱商。不同特点的人,使用上是不同的。但人不能愚蠢,愚蠢就会目空一切,且愚蠢是最难治的,聪明人才知敬畏。互联网对我们都是全新的事物,对昨天要感恩,对今天要珍惜,对明天要有敬畏。 智商高的人,情商往往不高,这有一定规律性。但情商是怎么来的呢?我看是玩出来的。通过玩,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沟通,如何坚持,如何妥协,如何遵守规则,如何体现公平,如何克服困难。你看一些发达国家都很重视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的素质会提升。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力量,其中有大价值观。如团队合作,中国在集体项目比赛中成绩往往不行,连一些小国家都赢不了,单打独斗的有些还不错。这或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相对而言,游牧民族比较讲合作,没有相互配合就难以生存。 EQ(情商)、LQ(爱商)都很重要,赢得世界不是靠肌肉,而是要有大爱。有两种人要特别注意,一种是“野狗”型的,有能力,但独往独来,不会协作,不守规矩,形不成合力,小企业不能容这样的人,会坏掉整个事业,价值观不同,就要清零。还有一种是“小白兔”型的,不声不响,也不惹事,就是没业绩。可以给这样的人一些机会,但时间长了,若无改变,小白兔多了也会坏事,特别是大企业,影响到整个风气,所以小白兔该杀也要杀。 2008年,我们的企业经营情况很不好,当时设定的目标是全年盈利一元钱。为了一件事我们曾吵了一整天,就是要不要给回扣,给回扣就有办法拿到订单,不给效益就上不去。争吵的结果,是要坚持我们确定的价值观,不给回扣,坚持不下去了就拉倒,不做了。但那一年我们还是盈利了,不止一元钱。但有两个人给了回扣,被开了。这样做,大家才能认为我们是认真的,知行合一。有了信任,订单反而越来越多。 对人体的奥秘发起冲击,是近年来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300多年来科技改变了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但从对人自身的认识角度看,变化并不大,人的智慧没有多少进步。下一个30年会有很大不同,人自身的密码可能很快会被打开,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互联网在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有人问我阿里网络上的数据是否安全,国外的股东是否会拿走数据。可以说我们的网络在实践中是经受住了考验的,变得越来越强大。每天我们都会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攻击,大约2亿次/天,我们不断与这些攻击进行博弈,许多都来自网络高手,我们也在过招中得到提高,小偷水平高,警察才会厉害,我们是磨练出来的。在攻防中,我们具备了了解小偷的能力,包括他们的技术,手法,特征,变化等,还能了解攻击者在哪里,知道哪些机器是被人控制的。至于数据安全,世界上有许多重量级的互联网企业,都掌握着大量数据,这些企业的股权也都是多元化的,我也可以购买谷歌、脸书、亚马逊的股权,但不能要求提供数据,这属于一个公司的主权,是不能动的。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我们使用的设备,确实装备了许多国外品牌的机器,谈技术安全还是要建立在技术上的先进性上,否则没有意义,弓箭是无法与枪炮抗衡的。但运行在这些设备上的软件绝对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美国的大公司可以来中国卖设备,但不会卖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不会卖给你。我们用PC服务器,用LINX操作系统,都是市场上很容易获取的,但必须要开发自己的软件,从底层开始写,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互联网企业,核心技术不能依赖别人。 我们8年前决心启动“登月”计划,去IOE(IBM,ORACLE,EMC),坚持下来了,取得了成功。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才发现,IBM的机器是可以在远程关闭的,确实有风险。七、八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防欺诈技术,有专门的团队,现在我们的机器已可以自动识别两万多种欺诈技术。还有网络堵塞问题,“双11”时,第一秒钟会有七、八千万人同时冲进来下单,在美国不可能有这样的问题,自然也不会关注这类技术。美国电商不发达,是因为商业基础设施太好了,我们是在发展阶段抓住了机会。阿里诞生在中国,确实是属于这个变化的时代。 (完)
个人分类: 杂记|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仍然相信韩春雨
热度 3 SMACs 2016-8-9 11:01
就现在我所知道的信息,韩春雨博士正在进行2.0版NgAgo的改进工作,而这个工作,在1.0版报告后变得极为紧迫。虽然现在绝大数人没有重复出韩的工作: 但仍有12%的人将坚持研究NgAgo,并有10%的人将自行改进该系统: 这10-12%的竞争者,势必带来对NgAgo改进工作的竞争。谁先开发出“2.0版”,谁就是下一个制高点。这对于CRISPR系统也是如此,Zhang Feng等也是因改进,使其成为实用化的工具,而不是因发现该系统的功能而在领域内成名。(图表来自 Google Forums Round Up: First Impressions of NgAgo ) 所以,现在需要给韩博士充分的时间、空间和环境,别再打扰。按照韩博士的电话录音,应该就在9月份就会有新版系统出炉,加油。
个人分类: 杂谈|4108 次阅读|3 个评论
"衡中"模式还是成功的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8-3 19:01
据说,在大部分河北省属高校里,“衡中”的学生还是表现出更好的学习能力(比如专注力)、学习习惯(比如笔记)和成绩。当然在名校里,这种优势就很不突出了。 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强化,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所以,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天资其实相差不大,其个人成就关键在于个人努力,这既是衡中模式的成功之处,也是科学网大多数博主的个人经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衡中都可以成功。衡水中学范式不可复制的地方在于,一是规模大,二是网罗了几乎全省的优质生源,正式因为规模太大,生源也存在参差不齐,如果不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正常的学校秩序就会受到冲击。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衡中模式,但是不能说因为不适合就打倒衡中模式。不适合衡水中学的也可以不去衡水中学。 但是,实际上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现在的高中管理可能不是太严而是太松。但是一个人如果连高考压力都承受不了,将来又如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75380.html 上一篇: 利益输送 下一篇: 三四线城市(县城)的房价不可能雪崩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671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想:过度竞争
热度 4 zlyang 2016-7-8 12:02
随想:过度竞争 下文里的部分引用没有标明出处,应当是大家熟悉的事情。 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以“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是“私”的利用与强化。在利用人的私心驱动 劳动时,对私的强化,导致了利益团体(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出现,更进一步的是行业垄断。 垄断破坏了公平,可以榨取超额利润。垄断阻碍了新 生事物的出现。所以美 国1890年7月2日,美国 联邦国会通过《保护贸易及商业以免非法限制及垄断法案》,简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过于注重“私”的制度,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私心膨胀。整个人类过度破坏大自然,最终被大自然平衡掉。霍金说:“ 未来1000年 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其实, 1000内 “被毁灭”的只是人类。地球有能力保护自己。 现在的人类文明模式,过于依赖“私心”、“竞争”,这种模式是人类自取灭亡的模式。沿着这种模式发展下 去,200年内 人 类就会被“宇宙(父亲)”、“地球(母亲)”所抛弃: 为了宇宙和太阳系的平衡,只能是“包拯大义灭亲逮捕包勉,下令斩杀包勉。” 人类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可惜 大多数人 “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 熟视无睹 ,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难道 追求灾难,乃是人的天性? 追求灭亡,乃是人的理想? Oh, my God! 吓死了! 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困境, 主要靠马列主义! 两个世纪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洪水泛滥”、“‘非典’猖撅”、土地沙化……,一个一个警告,一个一个报复。这才是“人与自然”的真相。 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既 分工 ,更彼此 信任 与 合作 ! 尊敬的伟大 的阿Q先 生,是 永远的 “ 完美 胜利者 ”!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5年07月22日 ,斯蒂芬·霍金四大惊世预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7/22/c_128045025_2.htm    2012年,霍金在70岁生日前夕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谈及有关世界末日的问题时,霍金表示,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00年 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比如核战争或者温室效应。   其实,“ 200年内毁灭” 在某种程度上系误读。霍金原话更恰当的翻译是,“如果能在未来两个世纪内避免灾难,那我们(人类)就 安全了,因为那时(200年后)我 们应该已经可以移居太空了。”   霍金所说的灾难,包括战争、资源殆尽、人口过剩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在膨胀的威胁。 新华网,2010年08月10日,霍金发最 吓人言论:地球 200年内毁灭 快移民外星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10/c_12426947.htm   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至于这个时间期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新华网,2010年08月12日 ,别嘲笑霍金“ 200年内 地球毁灭”预言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12/c_12437139.htm   而与此相对的是,大自然严厉地报复人类:“ N 年不遇”的极端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能源需求提高、人口快速增长、淡水危机、疾病增多、战争威胁、粮荒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不说是人类“自私、贪婪”的结果,人类如不能在这条道路上悬崖勒马,早晚有一天,会遭遇到大自然更严重甚至是灭绝性的报复。 新华网,2012年05月03日,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03/c_123070005.htm 新华网,2015-07-17,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5-07/17/c_1115953472.htm 人民网,2015-07-16,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716/c157278-27312927.html 中青在线,2015-07-15,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7/15/content_11496421.htm   第三, 唯利是图 的社会环境是造成“ 精致利己主义者 ”的社会原因。 新华网,2016年05月27日,钱理群的学问与脾气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6-05/27/c_129021360.htm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科研经费的匮乏。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面对科学问题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科技创新变成了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风险事业,科研资金的匮乏也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而加剧。青黄不接的资金资助形式使得科学家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短期目标上,而那些需要长时间研究才有可能带来重大发现的科研问题便少人问津。   科研不端行为的严重。科学家的信誉是建立在科研诚信的基础之上,然而包括剽窃、伪造、篡改等在内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正在侵蚀着科学家的良好信誉。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检验科学是否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 2013年7月31日英国《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透露,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存在大量不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例如,2011年,德国拜尔公司的一项内部调查发现,在67项内部临床前研究中,大约2/3无法验证。2012年,美国加州一家名为安进的制药公司对53项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重复性检验,89%的研究结果无法重复。2013年5月,对美国德克萨斯州MD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至少有50%的已 发表数据无法进行重复。这些证据说明医学论文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科学共同体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赢者通吃、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激励机制。适度的竞争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竞争也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泛滥,成了科学进步的阻力。赢者通吃使得科研经费、奖励和其他的回报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发表论文的科学家身上;快鱼吃慢鱼使得草率的研究挤出了精雕细作的研究。 2015-10-19, 现在许多学科或方向的“不可信、不能重复”的SCI论文占了大多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935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73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自由、竞争与科技创新力——从“树上有只大公鸡”说起
热度 1 fqng1008 2016-6-2 17:13
读罢贾伟的“树上有只大公鸡”,大伙们不停滴叫绝,兴致颇为集中:“那就是——这只公鸡它为什么要上树呢?我思前想后,觉得答案只有一个——为了泡妞!”随后,有女网友自称,“作为一个妞,我承认因为这篇文章,我被你泡到了。我打算回去仔细写一篇,争取把你这个仔给泡到,泡到别的仔也行,多多益善”。但是,博主的回复很机智:“您这话一说,就会形成一条新滴红线,不是以泡妞或泡仔为目的的写博,都是有问题滴。” 事实上,贾伟博文的中心思想不是“泡妞”,而是借助公鸡上树拓展了自己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因为“一个人的……事业线的上升势头往往跟个人空间的增加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无独有偶,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科技成果不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管出来的”,并引发会场四千多名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共鸣,讲话被掌声数次打断。 李克强说:这就需要推进科技创新中的“放管服”,要给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政府有关部门确实有着不必要的干预太多,卡得太死。事实上,世界上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技成果,从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管出来的。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大家普遍反映,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相关制度规章不合理,条条框框太多,致使办事难、耗时长、成本高。要精简程序、简化手续,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 大家现在反映比较多的还有科研投入中的重物轻人、科研人员智力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相关经验,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人员费用的比例,就是承认人才和智力劳动的价值。 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的富起来。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不能只放在口头上,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了,讲了就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掌声)而且面子和里子要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经济上有实惠、工作上有保障、社会上受尊重。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贾伟的博文,他说:每一个大公司里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不做原创性研究,而是做开发的,每个科技人员的工作职能有严格、精确的规定,犹如一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部件,所以人们思想空间极小,只能在项目的枝节性、流程性方面贡献新思想,因而很难做出重要的、开创性的理论和技术来。而小公司里为什么就富有创新能力呢?因为核心科研人员尤其是创业者们头上没有人管着,工作思路和手段没有具体约束,容易产生野路子、怪点子。跟大公司比较,他们办公室和实验室的物理空间不算很大,但头顶上的空间比较大! 比小公司创造力更大的,是大学教授!如果说小公司的创业者还要考虑饭碗问题的话,理论上讲大学教授就是拿着薪水来产生奇思妙想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拥有自由、广阔的的视野。如果你用各种指标比较每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高低的话,实质上你是在比较大学之间的制度空间或者说是制度执行空间的大小。相对于一流的私立大学,美国很多州立大学的管理制度比较陈旧、繁琐、效率低下,教授精神空间感狭小,其创新热情也比较低! 用一个直观的例子来解释就比较清楚了。如果一个大学教授在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和私立名校之间,或者说在二流大学和一流大学之间换工作的话,跨度会比较大,而这个跨度往往不是学术上的,而是工资结构上带来的学校文化上的差异。州立大学保证教授的基本工资或者说基本比例(底薪),譬如保证每年发放9到11个月的薪水,有的学校(比较牛的州立大学像加州大学等)只保证工资的50%,即发6个月的薪水。那么其余的薪水哪里来呢?由教授自己申请各种经费来解决!而顶级的常春藤高校都是私立大学,它们教授的工资标准就比州立大学差多了,绝大多数不超过50%底薪,有的系甚至是什么也不发,全部由教授自己解决。 这样比较起来,还有谁愿意去私立名校当教授呢?多的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是教授做研究,需要申请各种经费是天经地义的,只要勤奋努力再加上有好点子,申请到经费然后支付自己工资并不难,而且经费越多,你的薪水也水涨船高;另一个原因更重要,你给自己发工资,就意味着是你养着自己甚至养着学校,不是学校养着你,当然学校就没法处处管着你了,而且要把你当爷供着,你的自由度就大多了!有了更大的驱动力(给自己挣工资)和更大的精神空间,你的创新能力自然也就蹭蹭地往上涨了!反过来,如果一个大学月月给你发工资,当然他们就要管着你了,你干好干坏每个月都拿那么多,当然也少了很多要出去竞争的冲劲,就像身在鸡场,天天被喂着被圈着,精神世界的自由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很多人感慨大学的精神空间太小,影响你的伟大的创造能力,那是因为你已经熟悉或身陷这个“鸡笼”,管吃管喝管住以后,你失去了自身很大一部分竞争力。如果必须出去觅食,要经历这个过程中的种种风雨、饥寒、甚至各种捕杀风险后,你的思想就会改变。而一旦你适应了野外生存,你也就不会再想回到“鸡笼”里去了,因为你不会愿意放弃已经获得的这一种自由度,这一种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而且你偶尔还会像鸟一样地飞身上树,在高处鸟瞰你那些同类们在下面叽叽咕咕怨天尤鸡但什么都往嘴里吃越吃越飞不起来的景象! …… …… …… 附 贾伟 : 树上有只大公鸡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8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试教育的困局——竞争
热度 1 bxlh2008 2016-3-9 12:14
关于义务教育,每年都是两会重要的议题,引发媒体和公众的热议。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两会关于义务教育的提案在朋友圈大量转发,获得一片赞赏: “ 关注两会最强音,今天莫言在两会上提出的将12年义务教育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初升高考试,取消大学等级,学习德国,欧州,一部份上大学,一部份上职业院校的提案。莫言指出当下应试教育重压下,导致大部学生厌学。催生补课,择班,择校,社会问题发生。教育是民族存亡的大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拿教育开玩笑,为了孩子,为了民族,请支持莫言,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支持的转发! ” 官方人民网和央视新闻在微博称: “ 【莫言:应将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莫言说,首先要从立法层面上给学前教育、农村的幼儿园建设给予关注。其次全社会要高度关注学前教育,因为这是全部教育的基石。国家进一步富强后是否可以考虑把学前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体系中去,我期待这一天!(央视) ”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到九年义务教育改为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解释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含义,实际上就是12年义务教育。 而莫言提倡将“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12年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教育。 赞同莫言委员关于义务教育的提案!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毕业工作,将近20年了,素质教育还是一塌糊涂,应试教育仍然唱着主角,孩子们还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校外补课大肆蔓延,择校、择班时常发生,学生厌学,教育停滞不前,最终毁的还是孩子! 《从0到1》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教育体系促使我们去竞争,成绩和分数最好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我们的教育就像一场困局,对未来有宏伟规划的学生(成为科学家、医生、教师等),到最后经过寒窗苦读,我们的梦想吞噬殆尽,陷入了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侪在传统职位上的竞争,我们每个人,每个父母为了使自己转变成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不惜花费数十万、数百万元,并且循环往复......
个人分类: 新闻纵横|4125 次阅读|3 个评论
颠覆 资本主义的 “争先” 竞争观
热度 5 张能立 2016-1-26 22:38
人类 文明 自 原始社会 以来,经历了 封建社会,走到了 当下 资本主义 社会。虽然,人类 上世纪 出现过 苏联 和 东欧 社会主义 社会,但最终 仍然 因 经济 长时间 停滞不前,民众的 人权 还不如 欧美 资本主义 国家,因此,导致 苏联 和 东欧 社会主义 运动 失败。著名 政治学家 福山,因此 乐观地 认为:“(苏联 和 东欧 社会主义 运动的 失败 是)历史的 终结”。 但是,离 1991 年 苏联 解体 已经 25年了,美国 虽然 从 苏联 解体 中,一跃而出 成为 世界 唯一的 超级 大国,但是,无论 是 国内 问题,还是 美国 面临的 国际 问题,并 没有 因为 昔日的 敌人 苏联的 解体,而自动 消亡,相反,国内 和 国际 问题 仍然 层出不穷。由此 可见,即使 是 苏联式 社会主义 终结了,人类的 文明(潜在的 新形态) 并没有 终结。 客观地说,欧美 资本主义 文明 取得了 空前的 成功。这可以 从 几个 方面 来 佐证:一是 人权 处于 人类 有史以来 最发达的 阶段;二是 民众的 物质 生活 水平 得到了 极大的 提升;三是 包括 汽车、火车、飞机、计算机、互联网 等 科学 技术 日新月异。资本主义 文明的 成功 是 建立 在 三个 最为 基本的 基石 之上:私有制、自由 和 竞争。资本主义 社会的 政治、教育 和 文化 等,都是 服务 这 3个 目标。在 私有制、自由 和 竞争 之中。私有制 和 自由 又是 竞争的 基石。 概括地说,资本主义 文明的 一切 成就,都是 资本主义 文明 独有的 竞争 造就的。 资本主义 文明的 竞争 到底 是 一种 什么样的 竞争 的呢? 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 文明的 竞争 是 一种 动物性的 竞争--“争先” 。 “争先” 是 以超越 对手,击败 对手 为 竞争 目标 。图1 和 图2 是 英国 皇室 举办的 赛狗: 图1 英国 赛狗 - 1(图片 来自 网络) 图2 英国 赛狗 - 2 (图片 来自 网络 ) 图3 和 图4 是 奥运会 比赛: 图3 奥运会 比赛 (图片 来自 网络 ) 图4 奥运会 领奖台 (图片 来自 网络 ) 从 图1 到 图4, 剥去 动物 和 人 这个 物种的 差异 来看,人 之间的 比赛(竞争) 与 动物 之间的 比赛(竞争) 完全 一致:都是 “争先”,且 成功者 都是 建立 失败者的 基础 之上。 资本主义 文明的 这种 “争先”式 竞争,虽然 不断地 将 资本主义 文明 推向 新的 高地,造就了 资本主义 文明的 繁荣,但是,仍然 存在 本质上的 问题: 1. “争先”式 竞争 总的 来说 是 为了 争财富 和 财富 带来的 生活 享受,而不是 争 真理的 发现。换句话 说,财富 和 享受 第1,包括 智性(intelligence)等元素,都要 从属 财富 和 享受 这个 目标。 2. “争先”式 竞争 是 “零和” 竞争。有人 欢喜,有人 愁。除了 智性 领域的 “争先” 之外,其它 领域的 “争先”,即使 是 该领域的 胜者,往往 也是 其它 领域的 败者。这是 因为,不以 智性的 发展 为 竞争 目标,而是 去以 财富,权力、地位 为 竞争 目标,那么,在获得 财富、权力 和 地位的 同时,这些 胜者的 智性(的 发展) 一定 会受到 财富、权力 和 地位的 制约。马云 就是 典型 例子。他 虽然 是 财富的 成功者,但是,却是 智性的 失败者。因此,马云 被 王林 这样的 “大师” 忽悠,就没有 什么好 奇怪的。 图5 马云 与 王林 “大师” 3. “争先”式 竞争 将会 带来 大量的 心理 问题 和 心理 疾病。已经 是 “先”的 人,将会 尽全力 保持 “先”。不是 “先”的 人,将会 努力 “争先”。“争先” 无望的 人,将会 自暴自弃,放弃 “争先”。不论 哪种 情况,都会 产生 各自的 心理 问题。这一点,不仅 被 欧美 资本主义 社会 大量的 心理 疾病 患者 以及 因 心理 疾病 患者 造成的 各种 社会 问题 所佐证,而且,欧美 资本主义 社会的 心理 问题,早 已经 在中国 社会 上演,现在 处于 蔓延的 阶段,我们 正在 亲眼目睹 和 亲身 感受。 正因为 资本主义 “争先” 这种 竞争 存在 自身 无法 克服的 3个 弊端,导致 资本主义 文明 必定 要被 更加 先进的 文明 -- “马克思 文明” 所取代 。 “马克思 文明” 具有 如下 3个 基本 特征 : 1. 无论 个人 还是 社会,均 是 将 追求 真理(Truth) 和 智性(intelligence)置为 所有 其它 追求 目标 之上。 人(类) 树立 这个 追求 目标,才能 消除 各种 压迫 现象 和 战争,才能 约束 自身 超过 合理 限度的 物欲。这里的 合理 限度的 物欲 是 指 人(类) 发现 和 运用 真理 所必须的 物质 条件。总而言之,人类 社会 需要 重新 回到 古希腊 那种 求智 胜过 一切的 时代,人类 社会 才能 实现 和谐式 发展。 2. 无 权力、资本 和 知识 等一切 形式的 压迫 现象。 无论 古今中外,人(类) 社会 普遍 存在 各种 压迫 现象。这一点,是 由两个 原因 造成的:一是 我们 是 类人猿的 后裔,压迫 本身 就是 动物 世界的 特征;二是 各种 “势差”的 存在,使得 压迫 成为 可能。 这里的 “势差” 指的 是 权力、财富、知识 等不同 造成的 类似 电势 这个 物理 概念的 社会学 概念 。正如 电势的 存在,导致 电子 流动 形成 电流 那样,“势差”的 存在,导致 压迫 从 压迫者 到 被压迫者 之间 传递。 “势差” 是 客观 存在的,但是,“势差” 带来的 压迫 是 人为的,是 可以被 消灭的 。人类 要想 消灭 “势差” 带来的 压迫,必须 树立 “ 追求 真理(Truth) 和 智性(intelligence)置为 所有 其它 追求 目标 之上 ” 才行。因为, 只要 各种 形式的 压迫 存在,那么,压迫 将会 使得 压迫者 和 被压迫者 双输 -- 两者的 智性 发展 均受到 压迫的 阻碍! 3. 人 与 人 之间 相互 友爱,互相 帮助,共同 进步。 只有 坚持 这点,才能 实现 每一个人的 智性(intelligence) 发展的 最大化。舍此,没有 任何 其它 途径 可以 实现 这个 目标。 怎么样 才能 实现 “马克思 文明”的 呢? 显然,采用 资本主义的 “争先” 竞争,是 无法 实现 “马克思 文明”的。要想 实现 比 资本主义 文明 更加 先进的 “马克思 文明”,必须 要 颠覆 资本主义的 “争先” 这种 竞争,采用 “马克思 文明” 所需要的 “争后” 竞争。 “争后” 竞争 具有 如下 3个 基本 特征 : 1. 始终 将 追求 真理 和 智性 视为 “争后”的 出发点 和 落脚点。 2. 始终 帮助 他人 进步 和 发展,来 实现 自身的 完善。 3. 我 能,你 更 能。你 不能,我 帮助 你 能。(If I can, you will more can. If you can't, I will help you) 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 文明的 “争先” 价值观 仍然 是 动物性的 体现,具体 表现 就是 击败 对手;“马克思 文明”的 “争后” 价值观 才是 人性的 光辉的 展现,具体 表现 是 帮助 他人。 面对 资本主义 文明的 辉煌 和 弊端,如果 无原则 赞美 资本主义 文明,这是 没有 良知的 表现;如果 无视 资本主义 文明的 伟大 成就,这是 没有 脑子(智性)的 体现。良知 让 我们 拥有 道德:他人的 人生 痛苦 也是 我们的 人生 不幸;脑子(智性) 让 我们 拥有 智慧:我们 能够 感知 什么样的 社会 值得 追求,什么样的 人生 值得 拥有。 总之,如果 不颠覆 资本主义的 “争先” 竞争,那么,资本主义 社会的 各种 社会 弊端,不可能 根本性 解决,从而 人类 文明 也不可能 发展 到 “马克思 文明” 这种 新的 文明 形态!
个人分类: 时评|136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个故事看懂职场竞争
niehuihua 2016-1-6 11:22
批评者与表扬者的博弈:一个故事看懂职场竞争 【导读】在职场竞争,作为员工,你是应该表扬老板还是直言进谏?看不惯身边的马屁精怎么办?作为老板,怎样才能做到既听取下属良言又避免内讧?高深莫测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究竟说了哪些深刻的道理?看完这篇文章,你就大致明白了。 文/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家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有一个老板和张三、李四两个能力相当的骨干。创业伊始,三人精诚团结,发誓要创造业界辉煌。为了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竞争力,老板要求他们三人之间坦诚相待,多说实话,多干实事。于是,在第一个阶段,张三信以为真,不断地就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发现的问题,对老板直言劝诫。而李四则报喜不报忧,不断地夸赞老板在管理和销售方面的能力和突出业绩。总之,无论是批评还是夸赞,都是实事求是,所以第一个阶段企业效益大大增加。因此,在第一个阶段的竞争中,张三、李四打了个平手。 在第二个阶段,企业绩效继续攀升,老板听惯了李四的甜言蜜语,心里也开始有点飘飘然了,对张三的批评便不以为然。一旦老板的口味发生了改变,张三就开始不受老板欢迎了。于是,第二个阶段张三落败于李四。 进入第三个阶段后,聪明的张三吸取教训,也开始光说好话不提批评,因此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明显进步了许多,这点很受老板喜欢,张三开始受宠了。而李四呢,因为依旧坚持说好话,看不出“进步”,于是在与张三的竞争中稍逊一筹。 第四个阶段,张三因为发现说好话更容易得到老板的喜欢和各种好处,因此坚持原来的策略。而李四则改变策略,一边不断说老板的好话,一边不断说张三的坏话。比如,李四向老板调唆:“你看张三以前不是这样,现在变了个样子,一定有问题!”老板因为听惯了李四的甜言蜜语,也觉得张三的转变有点不可思议,于是李四对张三的诽谤导致张三再次在竞争中落败。 第五个阶段,张三痛定思痛、以牙还牙,也一边说老板的好话,一边说李四的坏话。由于张三、李四整天琢磨如何讨老板欢心以及如何诽谤同事,因此不务正业,对企业的各种危机视而不见。而老板再也听不到真实的情况,因此企业经营日益滑坡,终于因管理不善和市场萎缩而倒闭。 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这是一个多阶段的三人学习博弈。老板是“委托人”,张三、李四是“代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种显性的或者隐性的契约。由于在老板和员工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老板对张三、李四等员工掌握的真实信息并不知情,比如是否撒谎、是否偷懒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可能会隐藏真实信息来骗取老板的信任,或者利用虚假信息来为自己牟取私利,比如用公司电话打私人长途等,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果老板不能觉察员工的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那么就可能导致优秀的员工反而被淘汰。比如在第二个阶段博弈中,说真话的张三就面临被解雇的危险,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为了避免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优秀的员工可以主动显示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信号,譬如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此即“信号发射”。而老板则要努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不能偏听偏信,此即“信息甑别”。光是这样还不够,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来规范管理员工,所以老板为了实现自己的效用(金钱、声誉等)最大化,就要设计一套机制来诱使员工说真话、不偷懒,此即“机制设计”。在我看来,开头这个虚拟的故事,就包含了当代流行的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和契约理论的主要思想。 本文的故事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却普遍地发生在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各种机构中,甚至在家庭、学校中这种现象也见怪不怪。很多人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到老师面前打同学的“小报告”这类幼稚而有趣的小事吧。现代经济学日益被认为是解释世界的科学。那么,通过这个虚拟的故事,流行的信息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和契约理论能给现实中的人们——尤其是企业老板提供什么启示呢? 首先,老板要做到言行一致,在员工面前故作深沉未必是一种高明的做法。 很多老板为了保持自己在员工中的权威,总是喜欢把自己搞得让员工觉得很深沉、很神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老板不能正确地向员工表达自己的目标、偏好,那么员工的行为可能会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形下,要树立企业的宗旨、使命,建设企业文化就是一句空话。但是一旦老板明确了自己的偏好,就等于向员工发射了信号,老板就要言行一致,给员工提供稳定的预期。如果表面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就会伤害那些正派耿直的员工,反而给那些善于钻营的小人以可乘之机,出现“逆向选择”。比如,如果鼓励员工提出批评建议,那么就不能给那些真心提意见的员工穿小鞋,否则大家都会只唱赞歌而麻痹大意。一旦企业发生困难,那必定是灭顶之灾。现在很多企业倡导进行所谓的“危机管理”,其实如果在日常制度中确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那么危机就可能不会发生,这正是第二个启示。 其次,要对员工进行选择性激励,赏罚分明。 老板在显示了自己的偏好之后,就要努力去甑别员工反馈给自己的信息,对于那些正确地发射了信号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那些发射了错误信号的员工给予惩罚,这叫做选择性激励。老板发射的信号应该明确为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且要用各种奖惩措施来贯彻这些制度。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无异于对良好行为的打击。如果甜言蜜语可以得到老板赏识,谁还愿意提出批评建议呢?企业规模大了之后,老板不可能整天呆在工作现场,因此要掌握全部信息,消除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但是,老板可以设计一种机制,比如“随机性干预”。老板不定期地去工作现场检查工作,一旦发现撒谎、偷懒就给予严惩,同时对说真话和表现勤奋的人给予重奖,这样就能有效地促使员工少撒谎、少偷懒。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设置多级、复合委托代理机制,比如让张三管李四,张三直接对老板负责,同时又允许李四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直接向老板汇报。这样既减少了监督员工的成本,又避免了次级委托人(张三)对代理人(李四)的“敲竹杠”行为。但是这样做又有一个新问题,一旦张三和李四合伙欺骗老板怎么办?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启示。 再次,要让员工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相对于员工掌握的涉及生产和日常管理的具体信息,老板总是处于信息劣势。一方面,为了提高团队生产力,老板希望员工之间精诚合作,及时反馈真实信息。但为了防止员工串通起来封锁信息,另一方面又必须在员工之间营造某种竞争格局。这正是当代经济学中热门的“合谋问题”。合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典型的就是下级官员夸大政绩、蒙骗上级,以便邀功请赏。为了解决合谋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设计了这样一种机制:让不同的代理人分别负责某个环节的事务,使得他们的人力资本形成专用性投资,同时保持代理人之间的适度竞争。由于任何一个代理人只掌握其中一个环节,离开老板都成不了事,自然对老板忠心耿耿。这实质上是通过对员工之间封锁信息以获取正确的信息,操作起来很难把握合适的尺度——怪不得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以上的分析都是针对老板而言的,那么对于员工有什么启示呢?很显然,员工既要拼命干活,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光琢磨事,不琢磨人”是不行的。首先要明白,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而且人的偏好是会发生改变的。面对业绩蒸蒸日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导人开始听不进批评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再要提意见,就要注意方式和场合,而且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面对同事的诽谤,光是埋头干活恐怕是不行的。要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当然是真实地发射信号。否则,很可能会被“逆向淘汰”。老板们常对员工们说“少琢磨人,多琢磨事”,实际上是在发射明确的信号和进行选择性激励,这从老板角度而言是对的。而员工既要多琢磨事,又要适当地琢磨人,这也是一种占优的博弈策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边干边学,进行“学习博弈”,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文是我当年为某管理咨询公司而作的,基本理念已经收入本人新著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2016年1月7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栏目将在7点40分左右隆重介绍《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第一时间》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由陈蓓蓓、姚雪松、黄婷婷、龙洋、周运等担任主持人。于2003年10月20日起,每天7:00-9:00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 想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吗?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聂辉华的新书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中秋节前夕 中央电视台 财经频道专门推荐,12月1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文艺之声频道对该书和聂辉华教授进行了一小时直播专访, 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签名版目前在 人大出版社微店 或 天猫 热销,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正在热售,2016年1月1日 , 本书在京东分类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10! 点击链接直接购买。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3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让全世界感到害怕,要让全世界感到温暖——华为 vs Facebook
热度 3 qyu111 2015-12-3 13:14
早上起来看到微信群里发来两封微信: 一封是Facebook公司总裁扎克伯格夫妇给他们刚诞生的女儿的一封信,同时宣告将把Facebook公司99%的股票捐献给世界儿童的健康和教育。 另一封是一篇关于华为公司成功秘诀的报道,标题赫然:“华为,为什么让全世界感到害怕?”。内容也是介绍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对他公司股份的处理,他将公司98.6%的股份分给了公司员工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我看完了只想说一句:不要让全世界感到害怕,要让全世界感到爱和温暖。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3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垄断乎?竞争乎?安能辨我是雌雄
热度 2 ncepuztf 2015-11-15 23:01
记得2008年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出国英语培训。 为了学习方便,去中关村科贸电子城买回一台文曲星。 当时在科贸二层转了几家,进行了询价和比较。 因相对来说性价比还算合适,最后在一家店停留时间较长,决定出手。 不巧,又来了一对情侣询价,也是翻看半天。 他们可能觉得贵,不甘心,就说:我们再转几家看看!女的拉着男的走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售货员妹妹忍不住嘟囔几句: 转什么转?这一层卖这东西的都是我们老板开的 ! 后来看到一个英文幽默故事,印象叫“兄弟卖布”。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偏远静谧小镇。 有一天小镇突然热闹起来,临街开了两家卖布的商铺,竞争的不可开交! 同样的某种布,甲铺比乙铺便宜不少,于是乙铺也开始降价,甲铺再降,你来我往,人们开始抢购! 第二天,又是另一个同种布,乙铺比甲铺便宜很多, 于是甲铺也开始降价,乙铺再降,你来我往,人们继续抢购! 如此各色款式的布大打价格战,折腾了几个月,小镇也热闹了几个月! 当然,他们的价格战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终于有一天夜晚,这两家店同时消失了,人们都以为他们破产了。 新接手商铺的商人对两家店铺进行装修, 发现这两个商铺的仓库是相通的 。 商人感觉好奇,就去问店铺的房东,房东告诉他: 之前租他店面的两人是兄弟 。 商人大悟! O(∩_∩)O哈哈~, 你有没有觉得后背发凉呢,那就是悟到了! 我把这叫做: 垄断上面的假竞争,或者竞争表象后的垄断!
个人分类: 科教|235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的苹果让芬兰的诺基亚下岗,提醒大家什么?
热度 15 lin602 2015-11-7 17:57
刚刚在一个群中与朋友聊天,无意之中写出了这样一句话:‘美国的苹果手机让芬兰的诺基亚下岗了’。 想想真是呀,美国的苹果可以让大西洋另一边的芬兰企业下岗,而且让其手机在全世界下架,惨烈呀。 想想可怕,这个世界已经不是国内或某一地区之间的竞争,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今后自己的企业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同行竞争关闭,还真找不到相关的政府讨说法呢。 教育也是这样的,国内高校搞什么SCI排名,也不知道什么标准,来个‘梁山排座’,而且搞出许多个版本,版本与版本之间又不大一样,如果让他们按座次坐下,版本不一样还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呢,说不定一个座位上几个学校呢。所以国内搞了不少口水战。 其实教育已经国际化了,学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找自己的学校读书,中国的许多学生就到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读书了,这是势不可挡的洪流。 发达国家的高校,可能会让不少中国的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下岗!招不到学生,学生到社会上吃不开,象诺基亚一样下架! 而我们的高校现在还是没有紧迫感,仍然过着关门睡觉做好梦的日子。好象大家在追SCI论文数及各种数据,说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关门自己玩自己的。 但如果高校的战略出了问题,总体发展方向出了问题,后面是无法弥补的。 高校与学科应该象企业一样的,各有各的绝招,‘蛇与虎的生存方式不是一样的’,而中国的高校战略都是一个模具,在这互联网时代,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怎么能够自适应这个世界对人才及高校的要求? 什么叫未雨绸缪? 有时候可能要‘不见棺材不掉泪’才行。
6824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为什么灵山的佛塔那么高?
niehuihua 2015-10-17 15:23
——西游记经济学之六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一、 灵山正在大兴土木 西天取经项目圆满结束之后,唐僧被封为 旃檀功德佛,然后回到东土大唐, 坐镇白马寺传送真经,转眼之间唐僧已有几年没有回西天灵山了。这次借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唐僧再度回到灵山。几年没见,灵山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感觉是,灵山的寺庙变得更多了,更 豪华 了。唐僧刚到灵鹫峰下,就看到一座新建的山门直插云霄,比南天门还高,上刻四个大字“西天灵山”,仿佛夜空里的四颗龙珠金光闪闪。再拾级而上,天王殿、护法堂被粉饰一新,大雄宝殿至少加高了三层。回首远眺,但见一片片新建的庙宇巍峨雄壮,一座座新建的佛塔高耸入云,气势无比壮观! 唐僧入住的“灵山国际会议中心”也是新建的,有 99 层高,取“九九归真”之意。会议中心依山傍水,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富丽堂皇,据说是七星级酒店标准。内设 18 套“佛祖套间”,每晚费用高达 50 两黄金,足够在长安买一座房子!因为唐僧是以“佛”的身份受邀参会,不必自掏腰包,否则光是这几天的住宿费用,白马寺一年的香火钱都不够啊。唐僧感到挺心疼,又挺不解: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搞这么奢华干什么? 负责接待的执事僧非常自豪地告诉唐僧,灵山香火日益兴隆,每年来朝拜的信众数以千万计,给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灵山这几年一直在扩建楼堂馆所,准备将灵山方圆 50 里的地盘纳入灵山核心区域,目前正在和周边的地主以及土豪们商谈买地事宜。不仅要在灵山扩张,而且佛祖还打算在全世界扩张。执事僧还神秘兮兮地透露:未来五年,灵山要在全球建造 50 个国家级支部,作为大雷音寺的分院。四大部洲中,南瞻部洲人口最多,可能设立 20 个分院,其中东土大唐至少设立 10 个。一听到这里,唐僧突然有点惶恐不安。在他创建白马寺之前,东土已经有少林寺等著名寺庙,它们很可能会挂牌成为第一批雷音寺分院。如果自己的白马寺不能作为雷音寺分院,不仅少了很多经费,关键是扫了自己作为西天取经回国“第一海归”的面子,因此务必积极争取这个指标。于是,唐僧心不在焉,和执事僧敷衍了几句,急匆匆去面见如来佛祖了。 二、如来透露了灵山的秘密 几年没来灵山,唐僧既是如来的弟子,又算灵山的贵客,因此他很快就见到了如来。如来在装饰精美的茶堂接见了唐僧,见面就笑呵呵地问:“玄奘,自你坐镇白马寺,一别数年了,别来无恙啊?”唐僧恭敬地回答:“阿弥陀佛,弟子一切尚好。灵山万象更新,令弟子不胜感慨啊。”如来微笑着说:“不仅仅是感慨吧,你有何心结,不妨说来我听。”唐僧犹豫了一下,还是斗胆询问:“弟子确有一事不明,斗胆向佛祖请教。我等出家人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可是灵山为何大兴土木?是否有营造奢靡之风的嫌疑?”如来听了,哈哈三笑,接着给唐僧分析了目前的形势,透露了灵山大兴土木的秘密。 当今天下三分,佛教、克里斯教和埃萨尔可谓三足鼎立。佛教发端于迦毗罗卫国,在西牛贺洲占据绝对影响,又由于唐僧西天取经,如今在东土大唐广为传颂,逐步取代了本土道教的势力。克里斯教滥觞于耶路撒冷,发展非常迅速,信众不少于佛教,尤其在北俱芦洲占有主导地位。埃萨尔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信众不少,而且非常团结,在南瞻部洲西北部尤其有影响。尽管灵山以及各处佛教寺庙香火鼎盛,但是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形势不容乐观。天下地盘虽大,但你佛教若不去占领,克里斯教或埃萨尔便要占领,这实际上是一场没有退路的“零和博弈”。 那么,怎么才能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又阻遏潜在对手呢?实不相瞒,佛祖曾经为此彻夜难眠,劳心伤神,终于想到了一个高招,名为“进入威慑策略”( entry-deterring strategy )。这一竞争策略的核心就是,以超过实际需要的力度广建寺庙,提前消耗潜在对手的资源,从而阻止对手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具体操作表现为:大兴土木,建造超过实际需要和超级豪华的佛教寺庙,以此吸引更多佛教信众并吸纳更多捐赠;然后利用更多捐赠继续大兴土木,使得信众的钱财除了生活与生产,全部变成佛教寺庙的捐赠,最终迫使其它宗教彻底退出市场。根据如来佛祖的分析,灵山大兴土木,至少有三重战略意义。 第一,巩固了佛教的地盘。信仰是什么?就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那怎么让老百姓信呢?首先就要从气场上营造宗教的恢弘气势,让人震惊,让人膜拜,才能让人信服。通过大兴土木,建造超过实际需要的更多、更大、更高的佛教庙宇,能够让信众更加臣服于佛教的力量,让半信半疑的人从此信服,让不信的人至少对佛教充满敬畏,不敢亵渎。试想,一个普通百姓,走进一座富丽堂皇、美轮美奂、高耸入云的佛教殿堂,聆听那美妙动人的音乐,感受那神秘肃穆的气氛,看到现场信众虔诚跪拜,有几个不被感染?不但佛教如此,经过商业情报机构调查得知,克里斯教的殿堂甚至造得更加奢华,据说穹顶上一幅图画就耗时十年方才完工。据后世的经济学家分析,克里斯教同样采取了进入威慑策略来抢夺其它宗教的地盘( Bercea 等, 2005 )。 第二,控制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并从中吸纳更多钱财。在有宗教力量的地区,人们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宗教。出生时要请高僧大德取名字,结婚前要验双方的生辰八字,结婚和建房时要算黄辰吉日,结婚后要来跪拜观音求子,生病时要请神灯祈福,去世后要请人超度,先人托梦时还要做水陆法会,哪一步离得了佛教?当然,这些业务都不是免费做的,基本上都要收取功德(捐款)。有钱的就多收点,没钱的就少收点。对于灵山的收费问题,唐僧对此可是感触颇深。当年唐僧来西天取经时,阿傩、伽叶居然要唐僧缴纳“人事”(贿赂),最后不得不将送出唐太宗御赐的紫金钵盂,方才取得真经。这事如来也知道,居然就默认了! 这还不算,灵山还专门针对信众的需求,招财纳宝。在大雄宝殿旁边,灵山专门修建了一个“一站式”购物广场,名曰“灵山法物流通中心”。在那里,信众可以买到大师开过光的佛珠、转经筒、佛像、菩萨像、佛龛、香烛、烛台、茶具以及经书等。而且,不同等级的大师开光的价格也不相同。菩萨级的开光宝物,价格要比没开光的高五倍,佛祖级的价格则要翻十倍以上。这几年,由于信众太多,后勤接待有点跟不上,于是灵山先后修建了一批超豪华饭店、宾馆、茶楼和国际会议中心。比如“佛缘饭庄”,主营素斋,大厨们能够用上好的素材做出荤菜的模样,口感超好,价格超贵。其中的招牌菜是“红烧排骨”,仔细看跟真的红烧排骨毫无差异,细细看其实就是豆腐做的。这类菜品既吊起了居士们的美好胃口,又满足了他们信佛“吃素”的心愿,因此素斋饭店门庭若市,门外还有很多顾客排队等候。灵山几乎没有淡季,任何时候信众要想在地段好的饭店吃顿上好的饭菜,都得花几十两银子。关键是,灵山的所有商业经营设施都是垄断经营,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根本没有砍价的权利,恐怕也不敢有这个心思。这是什么地方?灵山!跟佛祖菩萨砍价,说明自己心不诚,心不诚则信不灵,那是要遭报应的!因此,灵山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弹性为零! 可想而知,就凭这些第三产业,灵山赚了个盆满钵满。 第三,榨干剩余资源,阻止对手进入佛教的势力范围。佛教寺庙越是豪华,吸引的信众就越多,信众也越是愿意将富余的钱财以捐献或消费的方式贡献给佛教。一个虔诚的居士之家,除了衣食住行开支和生产性投入,剩下的钱基本上都捐给寺庙了。寺庙获得这些剩余的钱财之后,通过基础建设和商业投资,用钱生钱,越做越大,逐步控制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流通,实际上成了影子“中央银行”。对于灵山及其周边社区来说,灵山的“功德簿”就相当于钞票。如此,天下钱财,尽入彀中。就算克里斯教、埃萨尔想在佛教的地盘上发展信众,哪里还有剩余资源? 听了如来一席话,唐僧胜读十年书。他不禁感慨万千:高,实在是高啊! 若干年后,当人们沉醉于诗人杜牧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营造的朦胧意境时,又有多少人洞悉了背后的惊人天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 2015 年第 67 辑,收入《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却感觉无章可循?梦想打造创业团队,又深陷人员管理之难?马上点击订购 聂辉华教授的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这是 中国第一本企业理论通俗读物 , 京东创业类书籍综合排名第一!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隆重推荐,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共识网总裁周志兴先生等人联袂推荐。 京东 正在热售 ,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聂氏政经评论”(ID: ruc_nie) 。
2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企业的频繁兼并,将来意味着什么?
热度 4 lin602 2015-8-13 11:01
这几年世界上许多著名公司进行了兼并,在胶粘剂行业发生了罗门哈斯、国民淀粉、太尔、波士胶、北京天山等许著名企业的兼并,许多品牌消失了,许多企业发生了国藉的变化。 今天的消息,默克兼并了aldrich公司,拜尔公司启动了兼并的步伐。一些企业的老板跟我说,一些国际著名企业跟他们谈过多次,要收购他们的企业。 收购你的企业,接管你的业务、技术与生产,但灭了你的商标与品牌!如果一个国家的品牌慢慢被灭掉,这个国家将没有自己的竞争力,将被沦为一个落后甚至贫穷的国家。 希腊与瑞士相比,就是没有品牌的结果。这二个国家的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无法相比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国际著名公司吹起了收购中国品牌的号角,汇源如果不是国家不批,也被灭了,中国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品牌饮料了。 中国的科技界,研究经常不痛不痒的问题为了方便发sci论文,对于许多关系到民生与国家竞争力的重大问题进行回避。特别是学者对这些重大问题的不敏感甚至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二亩三分地,搞点经费好考核。特别是许多官员经费无比多,自己又没有时间看文献,对于有挑战性的研究一是没有时间搞也没有信心搞。而有时间也有精力与能力的许多教授,就是因为没有资源,没有经费,望洋兴叹。 sci论文数不少,看起来热闹非凡,甚至有点吓人,但是不研究许多核心问题,回避难点,不关心热点,不关心民生与国运,不对一些重大科研问题进行攻关,这样的研究其实就是‘小打小闹’。 世界一天一个样,而且是不可重复的。秦始皇时代的冷兵器与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与送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如果秦始皇时代用微信,扶苏就死不了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前几天与我的几个办企业的毕业生聊天,大家都在感叹,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的观念、思想、认识能否跟上这个世界,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灭中国的品牌,其实许多现象已经发生了,但是,我们的学术界政府及企业,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与对策吗? 如果中国没有品牌,就会重步鸦片战争的后尘。
23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将来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什么?
热度 14 lin602 2015-8-6 07:29
看世界历史很有意思的,从古埃及、印度、两河流域、中国开始,到波斯、希腊、罗马、西班牙、英法、德国、日本及美国,没有永远强盛的。而且强盛一段时间后就慢慢衰弱了。 很有意思的是,文明时间越长,文化中的人的竞争因素越低。图享受,怕承担责任。 希腊与罗马曾经是世界上最最厉害的国家,现在也不怎么样了。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通讯与交通无比发达,特别是交通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事,物流的便捷,人员流动的便利,世界成了地球村。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将来的世界谁有竞争力? 我认为:将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来自于‘敬业精神’与‘吃苦耐劳’。 看看许多国家慢慢的衰弱,都是人的竞争意识不强的结果。特别是希腊与意大利,人是比较懒散的。 而犹太人,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所以他们生存意识强,因此他们的财富就多。日本人在一个小岛国,生存意识也非常强烈。 中国的温州人,因为地理环境非常不好,如果不干,就没有办法好好生活,因此让他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因为造成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的神话。 孟德斯鸠写的‘论法的精神’中,内含着一种‘人弱于安逸’的观点。 因为政治上的东西慢慢一致或叫靠拢,政治对抗慢慢弱化,在如今的武器面前,人都不愿意‘共同死亡’,除非一家的武器绝对控制,所以经济上的竞争可能会更加平等。试想,一个人一天工作五小时,不可能比得上工作八小时的。 大家可能用目前的科技挣钱来说事,其实人的敬业精神起来后,经过多少年的时间与进化,科技与人力一样与敬业精神相联系的。
302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全球统一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热度 12 lin602 2015-7-4 07:45
当今的世界很有意思,每个国家都象吸毒一样的,经济都必须每年增长,否则‘毒瘾’犯了,许多人失业,安全不好,严重起来大规模闹事,甚至国家之间发动战争。 如果一个国家弱了,‘穷吵架’的铁的规律就会显现,更有一个最严重的自然规律‘万物相争,适者生存’会显现出来。经济穷,军事实力弱,那就等着吧,被强国看顺眼,收为小兄弟,如果被强国看不顺眼,许多弱国被征服的例子全写在历史书中。近期十多年,许多国家不完全是自己家庭吵架,而是其他国家的战机与导弹催毁了这个国家。当然,还冠冕堂皇。 萨达姆(也不是一个好人)的死证明一个道理,如果萨达姆比美国强大,谁上绞架还不知道呢。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事件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俄罗斯的实力不行,俄罗斯的今天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强大,经济要强大,军事要强大,要不然就要被开除‘球藉’,好象邓小平说过这样话。 这后果是什么,必须象吸毒一样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大家都清楚,除了长植物或粮食,其他工业都是以消耗资源为前提的,同时产生大量工业垃圾及生活不可循环垃圾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每生产一部汽车,每建筑一幢房子,都要利用资源,产生垃圾,破坏环境。这一二百年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可能已经超过地球有人类以来所有的破坏总和。 人坐上了高速列车,向人类的衰弱甚至消亡的目标而去。而且人已经吸了兴奋剂,停不下来,如果突然停下来,会休克晕过去,甚至一口气就过去了(如果万一触到核武器的按钮或者生化武器出来)。 如何避免这个死循环?唯一的办法就是全世界统一起来,组成一个世界级的一个‘国家’,用民主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配资源,用爱的理念来让人尊严安全地活着。 减缓恶性竞争,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开发与利用,慢慢恢复生态,有效回用垃圾,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不生产或少生产军事武器,严禁研究与生产传染性甚至有毁灭性的生物武器,让‘弱等于死亡’或‘弱就被人欺辱’的人性与组织之恶不可能发生。 这是人类的理智之路。 人有时候好象非常能,但有时候又非常无知与无奈!
1991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可以搬到华科网了耶!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5-5-27 19:07
这个功能挺好,不必一个个复制粘贴,真正可以实现狡兔双窟,提高安全系数,很棒很强大。 蒋科学的华科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85 不过,目前华科网的博客搬家功能还是半人工的,所以效率还不是很高,我刚刚看了一眼,只搬了一小部分,还要耐心等待……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83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个问题:华科网的存在会让科学网的编辑用点心吗?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5-5-26 21:54
不用说,华科网 http://www.sciencenets.com 的存在,已经让某些博主开始思考,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了。 有的朋友选择了投奔自由,有的朋友选择了坚守阵地,还有许多朋友选择了狡兔双窟…… 那么编辑呢? 华科网的存在会让科学网的编辑用点心吗? 还会像过去那样常常胡作非为吗? 答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有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不是编辑部所能决定的,自然要执行有司的指令,自然不会有任何变化。 有些问题可能会稍微用点心吧? 不过,华科网现在还不成什么气候,压力还不够大,估计对编辑部影响还不太大。 所以,即使在科学网坚守的朋友,为了自己的福利,大概也应该希望华科网兴旺发达…… 垄断总归是坏事,竞争有利用户。即使是对嵇少丞教授做派颇有微词的许多朋友,也会支持华科网,道理就在于此。
个人分类: 風中獨白|4239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二个科学网---二个小孩抢饭吃,不错
热度 7 lin602 2015-5-21 12:07
二个科学网,不错!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小孩你追着喂他饭,二个小孩就互相抢饭吃了’。哈哈。 在商业上相当于打破垄断。 这可能也是‘反垄断’法的自然结果吧。 盛久必衰,穷则必反,哀兵必胜,生死循环! 如果能够相克相生,也挺好。 前景如何,难说。 ‘主帅无能,万兵遭困’,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就就要看主帅的本领了。 科学网的事都是茶余饭后的闲聊。说穿了,有也可以,没有也没有关系,哈哈。 上酒!
3073 次阅读|9 个评论
二个科学网---既然打擂台,就应该有个规则
热度 7 lin602 2015-5-13 16:39
科学网真是有意思,这二天又有新闻了,好几篇博文说有人因为被科学网封博后到海外建一个新的科学网,与这个科学网比一比。 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好象是好事。多一个平台给大家选择嘛。 不过,既然相互比一比,应该有个规则才对。过个几年,看看到底二个网对中国科学网的贡献如何,社会会有评价的。 但中国的事一搞就乱,我觉得应该订个规则: 二个科学网之间: 1 不要互相贬低,不要相互攻击。 2 所有的博文不要互相转载,不要互相链接。 3 互相尊重,共同提高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4 尊重对方的办网理念,各自对社会负责。 5 所有的博主可以在二边发博文,但不要互相提供链接,互相转载,一篇博文可以同时二边登载,只说自己的观点。 好的竞争会有好的气氛,只要竞争有序,这也可以促进科学网的繁荣。
25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创新--行业里的大公司与小公司关系
热度 2 zhandlu 2015-5-2 10:16
创新是国家的事?是企业的事!是国企的事?不是民企? 华为有自己很大的研发部! 民营企业不应该有自己的研发部?什么条件下有能力有?如何建立自己的研发部?规模如何? 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不仅不是自己研发产品,还与小公司争夺技术,争夺国家项目,自己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却连年减少,还想复制小公司的产品。 没错,为了一个个的产品,小公司死了,大公司赚了一点钱。但有没有想过,如果大量这样的小公司死了,而大公司自己的研发部没有建立起来,最后这个行业还有活力吗?这个国家还有前途吗? 小公司只有自己创新,做出别人没有的技术和产品,而大公司,至少有两条路: 1. 自己搞研发,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产品,让别人模仿去;因为你有行业最大的资源,不用担心; 2. 自己不搞研发,鼓励小公司搞,同时用正规的手段去买技术和产品,扶持一大批小企业,作为自己的技术贮备; 华为已经到了第一条路,形成全产业链;而中型的产业行业,第二条路比第一条好,当然二者结合更好。自己有实力,有自已切身的需求,需要自己投入;同时又因为创新是小众的,有时甚至是无目标的,需要市场验证的,这部分交给小公司灵活去做,并形成很好的依存关系。即使 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不是很好的环境下,大公司比小公司有明显的优势,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其中最关键的是,认识到从多小公司们与大公司之间是上下游的关系;小公司越多,大公司前进的基础越大;多少人看出来了,同时看这么远? 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中,如果大公司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是无能,如果模仿小公司,与小公司争利,那可能是犯罪行为、是欺骗行为、同时也是自杀行为;甚至 值得怀疑这家公司是怎么做大的?
个人分类: 思想火花|29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利益输送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3-16 12:34
只要有自由裁量权,只要有竞争性的利益分配,就会有利益输送。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0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螳螂兄弟的战争
热度 8 huayanc 2015-3-15 08:58
螳螂以卵越冬,卵由雌成虫产在泡沫状的卵鞘中。卵鞘通常固定在枝条或草茎上,在北方的冬天里非常显眼。每个卵鞘约含有200粒卵甚至更多。如果把卵鞘带回室内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卵就会在深冬或早春的时候就孵化,如果若虫(幼虫)得不到喂食,它们就会相互残杀,直至剩下一个个头大的。 我们正研究的广腹细蜂科(Platygastridae)有一个属( Mantibaria )是寄生螳螂的卵的,目前全世界只有4个种。由于其种类稀少,加上寄主的特殊性,我们一直想探明这个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所以非常希望能够从螳螂卵鞘中饲养出寄生蜂以便提取DNA分析。一月份的时候,一次回家的路上我在一枝草秆上看到了一个中华螳螂的卵鞘,便把它带回了实验室。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寄生蜂没有等到,小螳螂却孵化出来了。刚孵化的小螳螂都爬到卵鞘固着的草秆顶端,然后就开始打架,被打败掉下来的就开始在办公桌上散开了。3月的哥伦布气温还很低,前两天外面的草地上还有雪,根本没法给小螳螂找吃的。眼看一场螳螂兄弟间的战争就要爆发了,好在实验室的Katherine MM超喜欢螳螂,就把它们带回家用真菌养了起来。一场战争就这样给一个女人平息了。 小螳螂正在孵化 孵化的小螳螂刚会爬就开始占领高地 我的地盘我做主 鹿死谁手还为时尚早 高手过招 勇往直前才是我的目标 立马横刀,谁与争锋
648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不慢(也驳“从前慢”体)
热度 10 schoolcao 2015-2-25 01:16
刘欢先生在春晚翻唱《中国好歌曲》学员的《从前慢》之后,科研界也开始掀起“慢体”,本人感到很费解。这些文章大多呼吁要细心品味生活,或者在科研中少浮躁。事实上,这首歌的歌词倡导的是忠贞的男女关系,学术界这些“从前慢”体的文章既与歌词表达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也不符合学术界异常复杂的现状的要求。 一、《从前慢》的歌词,关键在忠贞,不在慢。 其落脚点即核心句在“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怀念的是从前对感情的专注。这首歌的歌词是一个老人家写的,用词很含蓄,用钥匙和锁的关系比喻男女之间,“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说的是,从前男女都懂自爱,“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说的是一旦找到另一半,别人也不会来纠缠和暧昧。 可惜的是,基本上所有的“从前慢”体都在讲:心要慢点,别浮躁。很少见到谁能切题的讲:“自己科研要专注,他人也不剽窃”的。 二、学术界的普遍现状不是“快”,而是“折腾”。 1、有的忙乱,有的无所事事;有时候慌乱,有时候瞎忙。 一些学科竞争激烈,一点点经费都要激烈争夺,发文章赶鸭子上架;一些学科研究生无所事事,老师也自暴自弃。好的学校的老师忙,力争上游;差的学校某些老师基本不忙学问。应付检查的时候全校慌乱,检查过后一些事情瞎忙。一些学科忙着赚钱,一些学科心灰意冷。 实在难以用“快”来概括现状,谈何怀念“慢”? 2、科研进度有的快,不需要回到慢;有的现在就很慢,更无需谈何怀念慢。 有些领域,如航天,一直很快,还有的领域,如控制,最近快了,这是好事,千万别回到慢;但还有的领域照旧慢,谈不上回到慢。 三、全国人民从前也 从来就没有慢过 。 1、至少建国以后老百姓就没消停过, 叫人如何慢 ? 建国初期,全国人民热情高涨,轰轰烈烈的建设祖国。接着就迎来了20年的全民政治运动,不仅要抓革命促生产,还要反右、三面红旗、四清、上山下乡,还要搞大争论、大串联、批林批孔批周公。改革开放后,整个80年代都在左右摇摆中前进,接着又爆发了浩大的运动,接着又要防和平演变,五讲四美,严打,没两年又97亚洲金融危机,98抗洪,刚过去又轮子风波、轰炸驻南使馆、中美撞机,等到911不健康的兴奋了一阵,非典来了。还没歇口气,05年开始物价飞涨,07年房价疯了,09年金融风暴,工作不好找了。。。从没消停过,叫人如何慢? 2、科研工作者 更没慢过 。 建国初期的满怀豪情回国建设新中国,大跃进时要科研跃进,20年政治运动中顶风作案搞科研搞出两弹一星,接着有真理大讨论,然后就是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刚从6.4的风波后的各种教育学习中缓过来,南京大学又开始掀起了论文灌水的大浪潮,还没跟上这个潮流呢各种工程来了,评比、汇报、申报、增选,各种会议、材料搞得你头昏眼花,连自己带的研究生的名字都记不起了。什么时候慢过? 3、以后也不会慢,只会越来越快 时代变化越来越快,科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只会越快。想要慢的,就等着被收拾吧。 四、我们应该倡导的 1、对科研专注,恪守科研道德。 对自己热爱的领域奉献自己的精力,做一个坚守的锁;对别人的成果要尊重,不要剽窃,做一把“精美的钥匙”。 3、不瞎忙,不折腾。 把时间让科研工作者充分支配,少干扰,让他能有条件去专注。 3、快,不等于浮躁,慢,是等死,争分夺秒才对得起自己。 科研要深思熟虑,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灌水,但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实验验证、分析结果,都得马不停蹄,抢在人家前面,抢在自己的时间前面,抢在自己的良心前面,决不能“ 车、马、邮件都慢 。”我博士时的一个同学说他在大陆读硕士时的老板,尤其注意节省时间,凡是要研究生去办事,出校门超过200米的,都建议第一时刻打车,车费老板提前垫付,为的就是让年轻人在节省时间这个问题上不要犹豫。我读博的时候,有一次我跟导师说,要是用某种方法可能要花多少多少钱,还是想别的法子算了,我导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你最贵的是时间。”
7312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前慢’---慢慢变弱
热度 7 lin602 2015-2-23 22:44
‘从前慢’,今年春晚一节目。近期科学网上的热词。 从前慢,我的感觉大部分博友指的是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作与生活节奏慢,改革开发后,由于市场竞争,节奏不可能慢了。 毛泽东时代的集体化,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要干活,干好与干不好都没有市场竞争,所以慢点没有关系,因为上工与下工都卡时间,拼命干也受不了,节奏慢,是那时代的特征。所以集体化,让中国经济跟不上世界的步伐。 改革开放,市场竞争,不能再慢,慢就被市场淘汰。所以走路快了,工作压力大了,老板们不能慢,工人不能慢,高校的教师因为要考核也不能慢,唱歌的名星为了钱与名更不能慢。 希腊与意大利等许多以前非常富的国家,因为生活与工作节奏慢,经济上慢慢处于下风,特别是希腊经济,近期是世界热点。 今后的世界,是科技先进的世界,是生活与工作节奏快的地区与人群的世界! 许多人说日本与德国经济与科技好,你们仔细看看,他们的生活节奏是不慢的。 慢,在今后的世界经济中,是一个差的代名词。 从前慢,我们落后了,今后我们不能慢。
175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争高铁与争**点、*****站、*****科、******室、****中心……
ajygz 2015-1-29 20:26
争高铁与争 ** 点、 ***** 站、 ***** 科、 ****** 室、 **** 中心… … 看了热闹非凡的各地高铁“争夺战”,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了…… 不过,你懂的…… 相关链接: 高铁争夺战:揭秘背后的民生焦虑 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5-01-29/0000444506s.shtml 朱清建:给高铁 “ 争夺战 ” 泼盆冷水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128/c159301-26464123.html 高铁争夺战民众施压:争不到高铁 书记、市长下课 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5-01/27/content_34664397.htm 高铁“争夺战”:市委书记拜访发改委将该市纳入站点 http://www.weshequ.com/gangaotaijunqing/201501/258399.html 记者调查:“高铁争夺战”的背后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5-01/29/content_31099513.htm 揭秘各地高铁争夺战:博弈各有算盘 http://news.qq.com/a/20150127/006145.htm 高铁争夺战:拼民意还是拼人脉 http://news.banbijiang.com/zawen/shehui/2015/0129/179487.html 地方“高铁争夺战”到底拿什么去争?中青报:归根到底靠关系 http://news.163.com/15/0128/08/AH1J39DN00014SEH.html 吴旋:高铁“争夺战”,还需回归民生本位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128/c159301-2646091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规范|3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不妨养几个懒人
热度 99 fdc1947 2015-1-28 08:01
大学不妨养几个懒人 几年来,写过几篇关于大学里教师收入按“工分”分配的文章。那几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如今大学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多多少少都与给教师“记工分”有关。 “你说该怎么办?”有人问我。 我的意见是:废除记工分的办法!大家按级别拿工资 。 “这样不是又要搞平均主义,养懒人了吗?”有人会这样问。从对我前几篇博文的评论看,不少人有这样的担心。 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没有道理。公务员并没有实行工分制,学校的干部,从领导干部到办事员也都没有实现工分制,人们怎么不去问他们这样做是否搞平均主义,是否会养懒人?中小学教师也没有实行工分制,为什么人们不担心他们中会养懒人?外国的大学教师也没有实现工分制,为什么人们不去问问他们是否要养懒人? “没有了工分制高校的教师还能够相互竞争吗?”也有人会这样问。 一个高校内的教师能够竞争吗?谁和谁竞争?是数学家与化学家竞争?是有机化学家与物理化学家竞争?是物理化学内的胶体化学家与量子化学家竞争?他们怎么竞争?是竞争科学研究吗?不同质的研究如何竞争?至于讲课或其他教学,本来就是该谁上课就谁上课的事情。 “这样会不会影响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现在有的学校青年教师上很多课,有的甚至也可以争得不少“工分”。但是,我们要问的是,该不该让这些青年教师上这么多课? 大学里本科生的基础课是最重要的课程。而这些最重要的课程,例如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理应由最有经验的老教师去承担。青年教师应当趁着年轻,一方面跟着老教师学习教学,另一方面多做一些科研工作。这两个方面都有利于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让水平尚不够高的青年教师过早走上讲主要基础课的讲台,是对于青年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不负责任。 如今有的学校号称“竞争上岗”,让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竞争上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老教师都是主动退出,不与青年教师“抢饭碗”。对于老教师,这并没有多大损失,这一点“工分”,他本来就不想去挣,做点别的事情就挣回来了。况且,很多学校都有多少岁以上的教授可以免上本科生课程的规定。 在记工分的制度下,青年教师又要多做“科研”,又要争取多讲一点课,以多挣一点钱贴补家用,自己还想学习提高,搞得身心疲惫不堪。结果,家里一塌糊涂、身体江湖日下、讲课马虎糊弄、科研出不来好的成果。 学校里的钱,就是这些,并不意味记工分而多出一些钱来。记工分的办法,只是你多一点,他少一点,这样搞的结果则是弄得“鸡犬不宁”、人人不安心,为了几个小钱,你斗我、我防你。科研出不来大的成绩,教学工作一团糟。 而最倒霉的是学生。如今学生的不学习,当然与大环境有关,但是,也不能够说与如今学校不重视教学致使教学水平低下没有关系。 让教师上课,不应当靠“记工分”,而应当分派。 老教师拿了老教师级别的工资,就应当上这么多课,就应当负起搞好这门课教学的所有责任。实际上如果真正这样做了,绝大多数教师也就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去上好课的,这毕竟影响到他的声誉。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注重自己声誉的。 大学里的工作,说到底,主要就两件,第一是教学,第二是研究。而这两件工作,都是做学问,都需要一个温和的环境,而不是一个竞争的环境。 做研究是最需要沉下心来动脑筋思考的,要心无旁骛,钻到问题里头,考察问题的各个方面,才或许会有一点心得。如果要有好的发现、发明,不但要有好的学问,要有钻研精神,也还要有一点运气。所以,做研究最性急不得,心急火燎的往往搞错。如果再总是考虑私事,考虑与别人竞争,那就恐怕什么好的结果都得不到。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品德不好的人甚至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 教学也是这样,心静下来才能够把自己肚子里东西整理得有条有理,讲给学生听的时候才能够头头是道。心静才有兴趣把新的材料、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加到教学内容之中。同时,也能够把一种温和的心态传染给学生。学生也需要一个温和的环境,才能够学好。 总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环境需要温和,就像我们长晶体一样,在温和的环境中,晶体才能够长得大。在动荡的环境中,即使结晶,也只能结出一个粉末状的东西。 所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里在科研和教学上不要提倡什么竞争,大学不是竞技场,更不是角斗场。 那么,按级别拿固定工资,是不是一定不会养懒人?不见得,确实是有可能要养一些懒人的。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种过地。如果选好了种,都是好种子,注意水肥管理,使每一颗禾苗都长好,就能够丰收。但是,那是生产。生产不会产生新的更优良的品种。 如果把教师像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管理,教师就出不来好的新的成果。最多也就能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一些平庸的论文,平庸的产品,带出一些平庸的学生。 好的成果往往需要在上面所说的温和的条件下,慢慢的孕育。前人有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实际上,好的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不懈努力。也有人努力了却没有出好的成果。 在温和、宽松的条件下,可能会出几个懒人,但是,真正好的成绩,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产生。 要想出好的成果,要想出现真正的大师,就不可避免地养几个懒人。 不肯养几个懒人,搞得大家都挨鞭子往前冲,那就永远也出不来众多真正好的成绩。 我们不是总喜欢讲辩证法吗?这就是辩证法。 我说这些话,可能不少人不爱听。他们还是相信他们的鞭策和竞争。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看过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如果没有记错,他曾经说过,某原始部落的女人嘴唇上都要穿孔,套上金属圈,名呸呸来。她们看到外族的女人,感到不理解:“没有呸呸来算什么女人?”我也听一些北方的老人们说到过去的女人裹小脚时说,那时候“不裹小脚怎么嫁得出去?” 人们在习惯于畸形后,感到正常的人反而是畸形的了。我们对于工分制的看法,是否也如此? 附:部分相关博文: 记工分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2011-9-22 大学要像温吞水 2011-12-3 15:25 必须大幅度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 2014-4-28 07:50 说教师收入分配的“ 工分制” 2014-12-26 搞好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是发展科学事业的根本 2015-1-21
个人分类: 教育|28096 次阅读|172 个评论
让常识成为常态
热度 7 xuxfyuwp 2015-1-20 22:00
  前不久,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财经能源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能源之路——互联与变革”。   论坛期间,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与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进行了一场对话,在最后部分,张国宝谈了这样一段话:“以前说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也不要这样说。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他卸任后到斯坦福大学在一个40岁的中国学者崔屹带领下,做纳米储能材料的研究。朱棣文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年龄比崔屹要大。对此中国人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美国人觉得很正常。从这件事我看到很好的改变的苗头。”   如果我没理解错,张国宝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说明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很不错的。我认为这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不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这种观点从何而来,这种极端的概念欠严谨,与事实也相差甚远,按照可以测评和比较的结果,中国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通常的观点是,中国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拔尖人才欠缺,与文化环境、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等因素有关。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和市场竞争中不会改变,也包括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学习、训练后发展提升,这种情况应不少见,在欧美国家的科技界,活跃着大量曾在中国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杰出华人。以崔屹为例,他能去斯坦福大学这样美国顶尖学府工作,在国内打的基础应该不错,斯坦福大学的环境,也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   朱棣文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的美国能源部长,能够到崔屹的团队去工作。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国内习惯论资排辈、倚重权威的环境中,别说让40多岁的年轻学者领导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级别的人物,哪怕是比自己资历稍高些的教授,也未必能做到得心应手。   纳米储能燃料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方向,新能源、新材料都是科技前沿的热点,而能源的存储问题又是这些热点中的关键和难点。朱棣文先生愿意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应是凭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兴趣,也包括可以从中体现自己的专长和价值,这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该有任何诧异。   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需要个人的勤奋,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领军人才的开拓担当,谁引路在前,谁承担重任,仅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也应是常识,不容置疑。而问题恰恰在于,本不应是问题的事成为了问题,对顺理成章的事反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才健康发展的环境应是充分开放、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若不能如此,就会出现一些本不符合常理,却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个常识不能成为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常态不符合常规的文化氛围里,人的创新潜能和智慧也必然难以得到释放和迸发。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符合常规的环境,在哪里都是如此。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准的科技人才,能否如愿,形成一个对朱棣文在崔屹领导下工作不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环境应是前提之一。 《中国科学报》 2015年01月16日 投稿原文: 让常识成为常态 2014年10月18日,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财经能源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能源之路——互联与变革”。论坛期间,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与美国趋势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里夫金进行了一场对话,在最后部分,张国宝谈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说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也不要这样说。我跟他们开玩笑,朱棣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美国能源部部长,当然他后来自己不当了,到斯坦福去,干什么去,在一个中国40岁的留学生叫崔屹领导下,做纳米储能材料的研究,干这个去了,他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论年龄他比崔屹要大,崔屹他是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后来到那研究纳米储能燃料,现在朱棣文在他那工作,咱们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美国人觉得很正常,他部长不当了去干研究,而且在40岁人的领导下,我看到很好的改变的苗头。” 如果我没理解错,张国宝要表达的意思是想说明中国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很不错的,以往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并通过崔屹的成功加以印证。从整段话的逻辑来看,不是很清晰,或许是因为对话的缘故,不像写文章那么严谨,但还是给出了很值得思考的信息。 不知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都不行这种观点从何而来,显然不确切,怎么会都不行呢?这种极端的概念欠严谨,与事实也相差甚远,按照可以测评和比较的结果,中国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水平是比较高的,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通常的观点是,中国教育方式培养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不足,拔尖人才欠缺,与文化环境、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等因素有关。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学生在后期的社会实践和市场竞争不会改变,也包括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一步学习、训练后发展提升,这种情况应不少见,在欧美国家的科技界,活跃着大量曾在中国接受过基础教育的杰出华人。我不了解崔屹的学术背景,能去斯坦福大学这样美国顶尖学府工作,在国内打的基础应该不错,斯坦福的环境,也会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无论怎样,由于张国宝一开始的论点有些含混,结论也自然难以明晰了。 值得深思的倒是从另一角度给出的信息,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的美国能源部长,能够到崔屹手下去工作,在美国很正常,咱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国内较习惯论资排辈、倚重权威的环境中,别说让40多岁的年轻学者领导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级别的人物,哪怕是比自己资历高些的教授,也未必能做到得心应手。 崔屹所从事的纳米储能燃料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方向,新能源、新材料都是科技前沿的热点,而能源的存储问题又是这些热点中的关键和难点。朱棣文先生愿意到崔屹手下工作,应是凭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兴趣,也包括可以从中体现自己的专长和价值,这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该有任何诧异。 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需要个人的勤奋,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领军人才的开拓担当,谁引路在前,谁承担重任,仅取决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这也应是常识,无需质疑。而问题恰恰出在本不应是问题的事成为了问题,对顺理成章的事反觉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才健康发展的环境应是充分开放、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若不能如此,就会出现一些本不符合常理,却在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个常识不能成为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在一个常态不符合常规的文化氛围里,人的创新潜能和智慧也必然难以得到释放和迸发。张国宝没有直接谈到这一问题,但根据其提供的信息,不妨得出一个浅显的结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个符合常规的环境,在哪里都是如此。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准的科技人才,能否如愿,形成一个对朱棣文在崔屹领导下工作不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环境应是前提之一。
个人分类: 文章|4699 次阅读|6 个评论
蒲慕明:科学交流、竞争与合作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4-12-22 14:50
转载自“赛先生” 已逝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冈瑟 · 斯坦(Gunther Stent) 曾问:“如果有人给了你追求自己科学兴趣所需的所有资源,但不让你与任何其他科学家交流,你还愿意做科研吗?”许多科学家都会给出否定回答。科学是一种群体的事业。科研的快乐多来自同其他科学家交流——他们对你的工作的赞赏,以各种形式对你的帮助。交流也会导致合作,最终取得非一己之力所能获得的成果。然而,如今许多领域激烈的竞争已对科学交流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的科研机构过分强调科研工作的独立性,并以此为评断一位科学家成就的主要标准,这一切已极大地损害了科学界的合作精神。 科学交流的最重要的一面就是讨论未公开发表的成果。通过同行之间的讨论,尚不成熟的想法能得到巩固或被抛弃,具有决定性却被忽视的实验可以变得显而易见,新的想法也会出现。三十年来,作为戈登会议的常客,我发现会议的主要目标——保证“积极地讨论、介绍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已逐渐被搁置。越来越少的科学家肯报告未发表或未被期刊接受的成果。原因十分明显,在竞争激烈的领域里,要抢先做出成果的愿望和怕被别人抢先的恐惧,盖过了讨论新想法或分享未发表成果的需要。虽然大部分科学家都有不公平地被抢先的故事,但这类故事常被过分夸大,对科学群体的合作精神造成了不良影响。年轻的科学家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讨论未发表的成果时总显出不必要的多疑,因而完全错失了冈瑟 · 斯坦所提到的,与同行交流的快乐。他认为交流才是科学生活最吸引人之处。 同他人交流初步设想、初步发现,是找到潜在互利合作伙伴的最有效方法。真正的合作要求参与者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贡献相应的专长。不过,对不同作者贡献分配(credit allocation )的争论,也可能让合作以散伙收场。我曾有过不少与人合作的经验,其中一些当时也不全是十分愉快的,但是这些合作丰富了我的科学生涯,也提升了我的科学成就。在合作或发表文章的每个阶段,是很难准确地决定参与者所贡献的份量,以做出令所有参与者都满意的成果分配。然而如果能暂且将不满和纠纷搁置一边而持续合作,最终将能实现共赢的局面。事先协定合作的原则会有利于消除未来的争执,但是是否真正能持续合作常取决于参与者能将共同目标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上世纪中国生物化学家成功地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以及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合作范例。 如今我们科研机构评估科学家的方式,已成为科学合作的主要绊脚石。一个科学家的成就常常因为发表的成果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而被低估。一些机构甚至以在文章作者中的位置定量地判定贡献的份量。没有贡献而挂名的作者在目前论文发表中当然也是个问题,但是如果评审者在评估一个科学家对论文的贡献时能更加尽职,这个问题是可以妥善解决的。 在目前的大科学时代,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从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到阐明大脑中的神经环路,都需要多学科甚至多国家的专家与资源的整合。为了攻克困难问题,较小的项目也需要不同实验室协力合作。为了促进合作精神更好发展,我们的机构——特别是基金资助机构和职称评审委员会——都迫切需要制定新的评估办法,特别是要对通过合作获得的成果赋予更高的评价。只有在合作中所付出的努力得到科研机构的认可,文章发表数量、作者排名或工作的独立性不再是主要的评估标准,更多的科学家才会自由地交流与合作。 蒲慕明 中科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NSR 常务副主编 《国家科学评论》于2014年3月创刊,作为中国第一份英文版综述性学术期刊(季刊),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 原文链接: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2/165.full
个人分类: 国家科学评论|3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留学生申请世界名校竞争日渐激烈
redtree 2014-12-14 13:27
中国留学生申请世界名校竞争日渐激烈 作者:李妮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12/14 9:35:50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李妮)启德教育集团1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留学市场2014年盘点和2015年展望》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仍在逐年增长,且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申请名校的竞争日渐激烈。 此次报告以启德自有客户数据为基础,并参考美国、澳大利亚官方机构数据,以及加拿大、英国权威媒体数据,同时,收集归纳国内外最新留学政策对今明两年中国留学市场进行了盘点和趋势预测。 该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仍在攀升,尽管增速从2013年开始已显著回调,但本科及以下阶段就读人数增长依然迅猛。启德的数据显示,今年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占该年所有出国留学生的40%。来自美国2014年度的《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也显示,2013/14学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总计为274,439,较上一学年增长16.5%,其中在美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占40.3%。此外,今年赴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读本科和高中,去新加坡留学的学生中有49%读本科和高中。 但另一方面,该报告指出,世界名校录取率却在逐年走低,中国学生申请名校的竞争日渐激烈。2013/2014学年,美国常春藤联盟2010-2014年数据显示,其本科录取率正在逐年下降,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科录取率5年间降了7.2%,哈佛大学的本科录取率更是跌至5.9%。英国《每日电讯》研究也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官方申请截止日期),英国大学共收到了659,000份申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000份。其中,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本科申请量均创历史记录,分别为17,480份和16720份,而预计录取量分别仅为3,100和3,300,很多其它英国名校的申请量也达到了高峰。 即将进入的2015年,启德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张磊表示,中国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群体仍将强劲增长,很多利好政策也助推了这一趋势。如2014年11月开始,赴美学生签证有效期和商业旅游签证有效期分别延长至5年和10年,方便了学生回国和父母出国探亲。 而在加拿大,莱蒙斯顿公立教育局下属中学就读的学生,12年级开学就可获得皇后大学艺术及科学院的有条件录取,皇后大学还降低对这些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要求,加拿大还有很多公立高中与所在省份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类似的合作关系。 今年起,世界排名第43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又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至此该国最知名的8所大学中,中国学生可以直接申请7所。 各国签证政策的放宽,也使更多中国留学生将有在国外就业的机会和时间。今年法国开始发放“人才护照”,为高素质大学毕业生、创业者、投资者和高端人才等提供为期4年的居留证,还将简化这类人群来法国的行政手续。在日本,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加,以及日本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需求加大,希望招聘留学生的日本企业正在增多,日本关西地区经济界还在创建支援日本企业获得外国留学生的体制。 总体来说,各国及院校对中国留学生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名校申请,张磊建议留学还需早规划、早准备。
个人分类: 教育|8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制度设计上不能让教师‘自相残杀’
热度 4 lin602 2014-9-4 10:52
高校中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系或教研室里教师为了教授指标、为了岗位竞争而互相竞争,你上我不能上,我上你只有下。 如果出现这样的制度设计,那同事之间就要互相防着,互相拆台,甚至互相成为‘敌人’。在研究生指标、实验室、上课、项目、团队方面,一步一步大家都互不相让。 如果这样情况出现,是很麻烦的。让我想起了百家讲坛中为了当官的为了某个官位而互相置对方下台、下牢甚至死地。当然在高校没有这样残酷而已,但性质上是一致的。 本单位之间同事之间不能合作,不能互相帮助,不能同时前进,对这个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内讧成为特色时,这个单位就走下坡路了 。 让我想起了南京大学二个准院士之间的争斗,最后一个离开了,其实离开的这位也是比较厉害的。这对整个学科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是不是学术问题我没有细细了解。 因此,我认为在制度设计上,应该鼓励本单位的人合作,大家都前进,都有好的发展,你的业务好不妨碍我的发展,但是有利于整个学科的进步,而整个学科的进步,对所有人申请项目及平台建设都有利。 我认为不要实行岗位你上我下制,而是整个学校进行平衡,设置教授及教师们成绩评价标准,如果这个小单位的确好,大家都有岗位。如果这个单位太差,可以考虑引进好点的教师,科研太差的,也可以专门教学或转岗。 一下我说不清,千万不能在制度上做成一个教授岗位几个人争,‘你死我活’。而在制度上设置客观评价成绩,鼓励全学科人与人之间协作有利、共同发展的环境。 具体操作方法,这可以酌情处理。
2736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大学改革越晚越没有竞争力
热度 18 lin602 2014-8-23 07:52
近期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还是有不小感慨的。经济如果不改,现在可能连朝鲜也不如。邓小平的确是一个伟人。 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计划经济尽量少,让各企业到市场中竞争,发挥各企业的积极性,生死由市场来决定。旧的企业死了,新的企业出来了,旧的产品死了,新的产品活了。中国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慢慢提高。 但是,看看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没有动!甚至说一点没有动! 中国的大学仍然是计划经济模式! 各级政府下达招生规模与指标,下拨经费,统一教学模式,上级任命干部,一切都是‘计划’。 中国大学中的每个人,包括领导与教授们,都是‘没头脑’!因为计划模式,只要听指令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头脑。而有头脑的教师们,个个都‘闷着头不做声’,因为没有人愿意听,说了也没有用,不需要说与思。最为严重的,说了没有‘好果子吃’。 中国的大学是‘计划大学’(相对于计划经济这四个字)。这个体制如果不改,越来越落后,学生越来越多跑国外读书,最后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 邓小平走了,他没有来得及改革中国的大学体制,如果他仍然管事,我相信他已经在大学‘动手’了。 通过改革,中国的经济有了改变,如果中国教育再不改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竞争中够呛。而且越晚越被动。
24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争---今后地球上只有一个蛋糕
热度 3 lin602 2014-8-23 07:31
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中,因为交通运输及信息的限制,许多产品都是地方性的。例如:中国手表、酒、教育等。 但是,现在情况越来越不同了,在世界范围内手机以苹果、三星加其他几个牌子为主,其他许多杂牌都没有了,大家不买。看看世界各国公路上跑的汽车,也就那几个牌子。 现代交通、现代网络、现代运输,已经让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销售与竞争。以前还有关税加以限制,但慢慢关锐越来越低,关起门来是不利于本国发展的。 除了服务业(理发、餐馆、旅游等),大家购买东西会发现,不会以国家为概念,而是不管哪个国家的产品,认公司的产品品牌,而且越来越明显。 我的许多学生做化工贸易及技术,与他们八卦时,总是听说国内这厂关了,那产品从什么地方进口,原因是什么?例如:国内一大型甲醇生产企业关闭了,因为原料比中东的油、气贵,在国际市场中没有竞争力。中国的胶带大量出口,因为中国的产量非常大,有低成本优势。 许多年前,国与国之间有围墙,在围墙内竞争为主。慢慢这围墙没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了。 手机、汽车、飞机、手表等贵重产品已经在世界品牌内进行选择,而提包、香水、宾馆、快餐、服装、旅游都已经有世界品牌,或者慢慢正在世界品牌化,现在不少学生到国外读大学,其实也是世界教育品牌的竞争。 作为企业与教育,一定要有国际战略谋化,到世界上一只共同的蛋糕上,切上自己的一块。 当然,世界品牌上既有高科技产品与技术的竞争,也就劳动密集产品与人力的竞争(中国目前许多产品就是靠劳动密集竞争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管理、企业家、技术人员要从‘到世界上切蛋糕’的眼光,也需要我们在大学做教育的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给我们的学生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本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还是在国内上学,随着交通及国内外生活水平的拉近,到国外读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集团及大学之间合作与兼并也会慢慢开展与进行。 弱者,迟早要被强者‘食’。
28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超越竞争—可拓学通俗介绍(160)
anley 2014-8-21 07:29
超越竞争 —可拓学通俗介绍(160)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和超越竞争是交替进行的。在传统的市场战略中,一个新产品问世以后,很多企业尾随而至,不进行竞争是不可能的。因此,生产了一个产品,就要加入市场的竞争。当利润已经缩小到一定程度时,聪明的企业家会尽快摆脱竞争,而进入蓝海,进入无竞争的境地,但随之而来的企业又会遇到新的竞争。因此,传统红海理论中的“市面一个,手中一个,脑中一个,”实际上就是这种“竞争——超越竞争——竞争”的思想。 鼎力从红海中急流勇退,改产沙滩越野车正是壮士断腕、摆脱红海的典型案例。 为了摆脱低价竞争的红海,台湾鼎力金属公司原来生产机车,毅然关厂撤出中国大陆,改产沙滩越野车,选择别人忽略的市场,从红海中急流勇退,开创了蓝海。几年后,并购美国大厂,一跃而上国际舞台,呈现了董事长陆泰阳的勇气和魄力。 鼎力成立于1988年,很早进入中国大陆,在广州、重庆及上海,设厂生产机车引擎,最高峰时员工达到2000多人,年产6万多部引擎。1993年一部150CC的机车引擎价格是人民币5400元。外商的进入和大陆厂商竞相低价仿制。1998年,只剩下2950元。陆泰阳权衡多时,认为“3000元关卡破了,售价有可能下跌至1500元”。决定立即“打包”回家。而此时,鼎力月产8000多部引擎,就连台湾有名的“三阳”、“光阳”大厂也都积极注资大陆市场生产引擎。 陆泰阳在大好形势下却急流勇退,卖掉厂房,需要有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正如他所预料的,1999年底,150CC机车引擎跌至一台2000元。2003年跌至850元。 利用“拓展——变换——评价”来分析陆泰阳从生产机车引擎拓展到生产沙滩越野车的过程。 表 鼎力的策略 产品 大陆的鼎力 机车引擎 拓展 摩托车、机车、轿车、沙滩越野车 变 换 摩托车;机车;轿车;沙滩越野车;机车引擎+摩托车;机车引擎+机车;机车引擎+轿车;机车引擎+沙滩越野车;机车引擎;… 评价 “沙滩越野车”较优 创意 不生产机车引擎,生产沙滩越野车 鼎力回台后,几经艰难,改变生产方向,生产市场极大的重型沙滩越野车,并购了美国Cannondale公司,年产150万至170万辆,然后重金深耕欧洲市场,发展成国际生产沙滩越野车的大户。 陆泰阳采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撤”的战略。既敢于壮士断腕,急流勇退,又敢于大胆出击,开创蓝海。在现实经济中,完全没有竞争对手的纯粹蓝海是极少的,即使有,过了一段时间,随着跟随者的进入,又要展开新的竞争,陆泰阳正是在“参与竞争——摆脱竞争——超越竞争——进行新的竞争”这一循环中逐步发展自己的企业。 ——摘自《创意的革命》(科学出版社,2010) 可拓学主页: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个人分类: 可拓学的普及与推广|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情人节快乐,快乐情人劫
热度 12 xiazhi397288 2014-8-1 15:53
情人节到了!在这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日子里,各种卿卿我我,缠绵悱恻,让人欲罢不能。在他人浪漫温馨的同时,苦逼的男身汉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时还会作出“吾非高富帅,难获得真爱”的感叹和各种吐槽。看着身边三三两两,成对出没,心啊,那个拔凉拔凉感,有木有!也无怪乎古人会喊出‘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语呵~ 提起男女的相恋,好像一直都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话题。而其过程之中的艰辛择偶过程,也一直争斗不断,博弈激烈。 在动物世界的眼中,人的交往配对,跟它们这些‘禽兽’的交配行为,似乎并无两样—不都是性激素惹的祸么?其实不然。毕竟,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在兽性的基础上,更起支配作用的,或许是后天的教育、性格、才气、财力等等复杂因素。 在老一辈人眼里,儿女们的配对根本就不难,择偶就像择业一样,只要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即可。当然,文化背景、价值观、出身、经历等比较接近的男女,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更合丝洽缝,更能长久稳定的生活在一起倒是不争的事实 。 也许,你常与朋友谈论星座、生肖、血型,甚至把这些项的匹配度作为择偶的标准,诸如摩羯与金牛最搭配,O型血的人很开朗、属猴的宝宝很聪明之类,其实这些衡量方式并不准确。决定我们的样貌、健康的,有一个叫做基因的物质;而决定你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的,吸引到什么样的人,也是有着基因层面的原因滴。 生物界中,孔雀的尾巴,青蛙的歌声,是雄性在向雌性展示自己高质量的基因;人类恋爱中的一见钟情,以貌取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也可解释为对异性优质基因的识别过程。也就是说,浪漫美好的过程,其实也是有着基因贯穿始终,引导、造就的。 几十年来,生物学家们另辟蹊径,从全新的角度,为择偶过程的解读和探究,找到了全新的出口:研究表明,男女某些基因差异越大,就越容易互相吸引并结合在一起。 1976 年,日本的科学家们用小鼠实验,发现雄性老鼠更愿意选择MHC基因不同的雌鼠作为配偶。基于此,后来又有研究人员在人上进行了探索。他们通过对MHC基因差异与人类的择偶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同样看到了这么一点:无论男人女人,似乎都还是更喜欢并更倾向于寻找MHC基因与自己不同,且差异较大的异性。在1997年,芝加哥大学通过对400多对哈特莱特人夫妻的MHC基因的检测和分析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当然,此后牛津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欧裔美国人夫妻之间MHC基因的研究,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并发现此种差异要显著大于随机配对的男女。 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 人们为何更倾向于“勾搭”基因不同的异性? 这个,太难解释了,不过,这很可能是进化途径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基因策略,为的或许是能更可能大的增强基因的多样性,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恋爱专家海伦·菲舍尔(Helen Fisher)是这方面忠实的拥趸,他坚持认为:基因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爱或不爱的。在接受《心理月刊》采访时,他说道:“根据人的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活跃程度的高低,可以将人格分为4种基本的类型。而通过对28000份问卷的评估分析,很好的支持了基因构成使我们自然而然地倾慕某类人这一观点。” 当然,相貌对于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甚至着迷痴狂,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决定作用的。不管你信不信,承认与否,自《来自星星的你》饱受热捧之后,我就完完全全折服并深信不疑的了。并由衷肠的发出“这是一个看脸时代”的感慨。 听及于此,相信很多人依旧嘴硬,“我爱TA跟外貌无关,我追求的是HEART”。对此,我只能说,呵呵!不过,科学家们,说出的,可不止是HEHE了。 哈佛大学心理学科学家Emily Cogsdill研究发现,儿童们其实从3岁起就已经在开始察言观色,洞悉人性了。他们可以通过相貌来判断人的性格特征并且准确“深邃”。所以以貌取人,也并非是不靠谱的胡诌。 诚然,究其本质,还是逃不开基因层面的干系。也就是说,其实,基因是鼓励以貌取人的,外貌是读心的一个很好的外向延伸。 苏格兰斯特林大学的一项发表于PLoS ONE的研究支持了这点。他们声称,强烈的性别特征和对称的轮廓彰显着优质的基因。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化心理学家Satoshi Kanazawa也表示,对称的脸往往更好看。而不对称的脸实则暗藏着病态: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若经历寄生虫或、菌感染、中毒,或基因有突变,父母有近亲结婚等,都会导致左右脸的不对等。故此,愤青李敖所述的“爱情嫌贫爱富,偏爱俊男美女”,也颇有一番道理。 其实俊俏的外貌跟智慧的商低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就像上面的这位专家,他就曾通过英国全国儿童发展研究和美国的国家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分析,得出了漂亮孩子智商要比同龄孩子的平均智商高出12.4的结论。不过,此举极富争议—其它研究结果与之大相径庭。如,一项美国研究的结果是,男孩的相貌和智力毫无关联,但女孩的长相与智商存在着正相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相貌智力由父母遗传所致,受表观遗传的影响也很大,这点几无争论。而从社会学角度看来,后天环境的因素或许更大:更用心的教育和呵护,才智和相貌才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培养。 反正吧,以上种种,都告诉我们,基因与我们婚恋、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存在爱情深深的‘脑海里的橡皮擦’。 不扯了,最后在这个双料节——情人节和ba yi jian jun节到来之际,祝福大家节日快乐~ 附送: 孟庭苇, 《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 不知不觉,已听到泪牛满面,追忆起了年少轻狂但青葱活力的过去,再瞧瞧已年老色衰春心不再的现在。不禁长叹“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年华如水,倏忽间春夏秋冬”。想起了《失恋三十三天》那个电影,以及失恋三百三十三天的悲催自己。ANYWAY,求妞求花~~
893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先报后考、不分批录取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之道
热度 7 fdc1947 2014-7-17 07:35
先报后考、不分批录取是均衡高等教育资源的根本之道 如今,高等教育资源、特别的优质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到了几乎是 “ 人人喊打 ” 的地步。喊打容易,发牢骚、骂人容易,一般性地批评政府也不难,但是,真正有用的是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各省市之间的不均衡。 教育部重点大学即所谓 985 大学,特别是几所顶尖的“好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够把这些重点大学例如清华大学搬迁到别的省份比如河南。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得大多数省份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的省份都有高水平的大学。 也就是说,要把这些省份现有的一些大学办成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 什么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说到底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钱,一个是人。要把现有的大学办成高水平大学,当然少不了资金。如今一些大省如山东、河南等省,省级经济还应当是不错的。如果省里真正重视起来,在别的方面省一省,拿国家给北大清华一样多甚至更多的钱给某一个大学也并非绝对不能。但是,随便举例说,即使河南省给了郑州大学大量的资金,郑州大学就能够立即变成高水平大学了吗?显然不能。人们早知道了, 大学不是大楼,要有大师 。那么,有了钱,就能够请来高水平的教师?有可能,但是也很难说。退一步说,即使有了高水平的教师,就能够办成高水平的大学了吗?也还不能说就一定能。为什么不能说?这就是本文要着重指出的事情。 一个高水平的大学,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可能招收到较高水平的学生。 人还是各有特长的,特别是已经到了高中毕业的年龄,有些性质已经基本上快要定型了。比如说,如果让我一定要去学体育,您就是请来再好的教师,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运动员,即便是很差的运动员。同样,有些人并不适合读书做学问,如果把他们招来,就是由再好、水平再高的教师来教他们,他们也读不好书。当然,读不好书并不一定做不好其他工作,他们也有可能在另外的某一方面有好的发展。但是,作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应当招收较高学习水平并有潜质的学生。 从另一个方面说, 如果一个学校不能招到较高水平的学生,那些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到那个学校去工作 。也就是说, 一个招收不到好学生的学校,同样聘不到高水平的教师 。 即使给他较高的物质待遇,大多数高水平教师也不会去。 现在的高考录取办法,是一个“掐尖”的办法 。如今大多数省市特别是几个考生众多的大省,都是先考试,然后根据考试的成绩去报名,录取的时候也是分批进行。这样,不但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基本上都被几所顶尖的学校收去了,较好的学生也被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录取。 这种办法看上去对于学生很有利,学生也满意,但是,却把目前学校所分的等级“固化”了 。哪一级的学校就是哪一级的学校。济南大学 的领导和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努力,它不可能赶上 山东大学。郑州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白努力,它不可能赶上北京大学。因此说,这样的招生办法迁就了考生的利益,却限制了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 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高等教育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 。如今,各个高等学校都等着或抢着教育部给钱、给政策,自己完全没有能动性。反正 985 就是 985 , 211 就是 211 ,二本就是二本。这样一潭死水的高等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更不要说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能够在世界上有竞争力了。所以, 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涉及到教育事业的长远而根本利益的大事。 要使得高等学校之间是可以竞争的,当然需要许多方面的措施。其中在招生方面,就需要先报志愿,后高考,然后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去录取。先报志愿后高考,这就增加了某些不确定性,如果再加上对复读生的某些限制政策(例如在总分中扣去若干分,见《高考复读生是不是应该扣去一些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10221.html ),就会使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较为实际、较为谨慎,从而 逐步改变 现在的招生“掐尖”现象。当然,这种改变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动态平衡。但是,这样做了,就使得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成为可能。 当然, 类似这样的招生政策的改变只可能是使高等学校竞争成为可能的众多措施之中的一个,但是,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 但是,这样做,势必遭到众多人的反对。首先,这对于如今的掐尖子者即那几所“顶尖高校”没有好处,他们虽然仍然能够掐尖,但是,难以“满打满收”了,会漏出去一部分。资源越平衡,漏出去的越多。他们的反对力量将很大,但会在幕后,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更大的反对声音可能来自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因为这给他们增加不确定性。很多人是非常恐惧“不确定”的。他们心仪着北大清华,但是,为了减少风险,他们有可能只报考济南大学或郑州大学。这当然不甘心。他们才不来管你什么高等学校竞争,什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什么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利益。所以,考生和家长的反对声音可能更大。 要均衡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必须由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现在缺乏这些资源的地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扶助,这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 但是, 更重要的是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造成一种鼓励各高等学校竞争发展的机制 。这是比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更根本的东西。 用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来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十年八年就可以看得见明显效果的事情。 在不同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措施。措施可以改变,但是目的都是一个。 我们现在就应当走这条路,现在就应该采取某些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弄到“大家都说好”才去做的话,那就必定“黄瓜菜都凉了”。
个人分类: 教育|23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奇妙的雌雄异熟现象
热度 6 fanxiaoyingz 2014-3-4 17:27
奇妙的雌雄异熟现象 生物界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繁殖就非常有趣。植物往往具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雌雄异株异花异熟: 同一种植物的单棵树只开雄花或者只开雌花,称之为雌雄异株。常见的例子有菠菜、大麻、铁树杨、柳、银杏。雌雄异株的树也可能在同一时间开放雄花和雌花,也可能在不同时间开雄花和雌花,多数情况下,雌雄异株树的开花时间稍有差异; 2 ,雌雄同株异花异熟:同一棵树上面既开了雄花,也开了雌花。但是有些植物的雄花和雌花并不在同一时间开放,往往有一周甚至四个月以上的差异,这种同一棵树上分别生长雌花和雄花,但是不同时成熟的现象叫雌雄异熟 (dichogamy) 。例如核桃,核桃是雌雄同株树,但是核桃不同的品种其不仅开花时间有差别,而且同一棵树上的雌雄开花时间也有差别,有的是雌花先开,叫雌先型;有的是雄花先开,叫雄先型。再例如雪松,雪松的雄花在秋季开放,但是雌花却要推迟到次年的春季才开放。相差达到了四个月之久。许多雪松育苗户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往往找不到雄花,无法授粉。 3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是同一棵树上开了同一多花,花上雄蕊和雌蕊都有,叫两性花,但是雄蕊和雌蕊就是不同时成熟,避免了同一花自花授粉。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雌雄异熟 (dichogamy) 现象。 雌雄同株同花或异花植物中雌雄蕊不同时期成熟的现象。又可分为雄蕊先熟和雌蕊先熟。核桃、山核桃、栗、欧洲榛、荔枝等是雌雄同株异花异熟的果树,油梨为雌雄同花异熟果树。核桃、山核桃品种中,既有雄蕊选熟的,也有雌蕊先熟的。雌雄异熟避免了自花授粉,保证了异花授粉。 我们发现,对于某些高大植物来说,雌雄异熟有着特殊的生态意义。雪松、核桃、柳树、银杏等都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都可以生长得很高大。植物的雌雄异熟具有以下意义:避免树种退化,提高树体的抗性,耐贫瘠,增加繁殖后代的机会,把基因多样性带进本体。有了这些优势,大多数雌雄异熟树种的生态位很宽广。例如菠菜能够忍受零下 20 度的低温;例如核桃和雪松的分布从亚热带到寒温带都有。 雌雄异株和雌雄异熟在植物界并不普遍。但是雌雄个体不同,而且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不同时性成熟在动物界具有普遍性,而且意义特殊。几乎所有的脊索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的。雌雄异体的动物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雌雄个体的性成熟年龄有差异。而且这些性成熟年龄有差异的动物中雄性动物的有性时代明显长于雌性个体的有性时代。 所以动物为了获得超强的繁殖能力,在和其它生物的竞争中获得种间优势,它们进化出了三种特性:第一种,雌雄异体;第二种,性成熟年龄差异;第三种有性时代长短差异。 凡是具有以上差异的动物种群都获得了竞争优势,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取得了优势地位。有意思的是灵长类动物都具有这种特点,所以,灵长类动物在生物的竞争中获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灵长类动物分布非常广,数量庞大。而人则是其中最为强大的物种。 在人类中,男性的性成熟时间平均比同龄女性推迟 2~4 年,而女性的性衰败时间却远远比男性快,女性的可怀孕时间大约从 15 岁到 50 岁,持续大约 35 年,高峰期在 25 岁到 35 岁之间, 35 岁以后衰败很快。而男性的性持续时间大约从 16 岁到 65 岁,持续时间大约 45 年甚至更长,而且男性的高峰期从 20 岁到 50 岁,大约三十年。中医上推算女性的周期都是七的倍数,而推算男性的周期都是八的倍数。 这种同龄动物但是性成熟时期不同和性持续时间不同的现象对于动物种群的生存和数量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而对于人类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我个人认为雌雄异熟现象是种群的一种适应策略。正因为是适应策略,所以他引起了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变化,因而也是一种生态现象。 首先,雄性性持续时间加长使得种群内部雄性之间的竞争加剧。雄性的死亡率提高,保存率降低。 其次,每个雄性获得的雌性伴侣很多,因此雌性之间的竞争加剧,但是相应地雌性之间的合作也加强。 第三,雌性之间的种群内的地位出现了急剧的分化。由于雄性之间的竞争加剧,竞争失败者的种群内地位下降。因此雄性也出现了地位分化。在人类中出现的是阶级分化和阶级不公平。 第四,如何某个雄性的社会地位确定,并且相对牢固,而且缺乏有力的雄性竞争者,对于种群的优化反而不利,对于疾病的防治、遗传病的爆发,后代的远缘杂交优势反而不利。所以,这种种群内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现象是有限的。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自然界进化出了雌雄异熟现象,也出现了明显的一夫多妻的趋势。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原始社会中加剧了男人之间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就是战争出现。所以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带有明显的雄性本性特征。正常的男人们不但不需要和平,而且具有嗜血性和好战性。每一个男人从种群角度来讲都有留下自己的种而强烈排斥甚至消灭其它种的欲望。 但是,人类不是纯粹的动物,人类有思想有意识,有团结合作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性公平也是人类和别的动物的重要区别。而要追求公平公正,就必然和人类的这种长期自然进化形成的雄性性占有特性做坚决的斗争。所以在人类中既有多占有女人的一夫多妻的欲望,又有追求公平,一夫一妻的公正欲望。这两者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矛盾,基本动力,成为社会奇特的现象。而由于社会本身是混沌体,所以这两种观念和做法到底哪个正确,哪个合理无从说起。只能说“人之初性本乱”,本质上讲,爱情的真正有效期不过只有十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权应该是天生公平的,尽管人性并不公平。 可以看出,自然界的雌雄异熟现象目的是避免近亲繁殖,尽量远缘杂交,获取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生态位。而这一切目的的实现过程几乎是匪夷所思的。植物和动物是依靠什么调节其性成熟的时间的呢?它的更多的生态学意义又是什么? 人类对植物的雌雄异熟现象也有应用,例如在栽植核桃的时候,不同品种必须混合栽植,雄先型和雌先型要错开配置,保证花期基本一样。这样能够保证核桃丰产。又例如,雪松的雄花在秋季开放,那么就在秋季采取花粉,冷冻越冬,到了春季采取人工授粉,这样就能够结果,进行有性繁殖。
个人分类: 农林科技|15586 次阅读|20 个评论
是否应该叫停打车软件?
热度 4 bioxncai 2014-3-1 20:17
最近两家打车软件开发商的竞争可以说非常激烈,消费者使用打车软件打的还有奖励,奖励的钱当然是打车软件开发商支付了,软件开发商做的是赔钱的买卖,真的很担心他们会两败俱伤。不过更让人担心的是由此带来的不公平,以及如何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确实给青年人带来了方便,在手机如此普及的年代,只要在手机上按几下,出租车就如约而至,这等美事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打车软件的使用却伤害了老人、小孩和那些不会使用这种先进科技的人们,对这些人来说,打车比以前更难了! 一位电视台主持人讲过的故事让人非常感慨!一位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接到了一笔生意,匆匆赶往目的地,当他路过一所医院时,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挥手示意想乘坐出租车,恻隐之心一度使这位的哥想停车帮助老人,然而他的车已经被客人用打车软件预约了,无奈之下与老人擦肩而过。事后,那位老人在寒风中颤抖的、无助的身影一直不能让他忘怀,于是这位出租车司机作出了弃用打车软件的决定。 当我们享受着打车软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可曾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需要得到出租车帮助的人们?年过花甲的老人,眼也花了,手也抖了,已经没有能力使用打车软件了,他们难道不是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吗? 最近,马云在微博中表达了他的思考:“如何干的更智慧点。呵呵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附马云的微博:   几天前,我妈和我说她在路上打出租车,很久没有车停下来。她说她们这年龄的人不会用手机打车软件,不仅不能享受到“竞争红利优惠”,连起码的打车服务也没有了。我父亲说要不是我公司参与这个竞争以及看到很多年轻人喜欢,他早骂上门来了。   我觉得市场竞争的原则是要让市场受惠,让用户受益。不怕烧钱,更不怕竞争,但最怕伤害用户的利益,特别是老人孩子的利益。   这事还真得认真思考和对待。打车软件的朋友们,你们还想打多久啊?建议你们坐下来喝杯茶,商量一下,下一步如何干的更智慧点。呵呵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两个蛮汉打架,街上看热闹的人多,绝对不要认为别人在看比赛,别人是在看笑话。
3325 次阅读|9 个评论
赵冰峰 论情报主导竞争
bfzhao2001 2014-1-22 21:01
论情报主导竞争 《情报杂志》 2014年01期 On Intelligence-Dominated Competition 作者: 赵冰峰 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01 摘要: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垄断竞争为基本特征,经济组织进入了超组织竞争阶段。情报活动是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冶,以“情报主导竞争冶为战略模式的经济组织将集中以科技研发和创新、市场营销、竞争战略等几个领域的成功,带领其成为未来市场经济中敏捷而充满谋略的竞争者。
个人分类: 情报学|2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来告诉你们这些书呆子,你们为什么斗不过印度人
热度 1 whoiswho 2014-1-14 07:23
看到一个帖子,顶和同意的比较多,拷贝来供无事时候浏览。 发信人: woodcastle (苦涩咖啡),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我来告诉你们这些书呆子,你们为什么斗不过印度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12 06:43:57 2014, 美东) 因为,你们最懒。 他们总是希望以最懒惰的方式,赢得成功,比如闭门看书、考试、做题,练乐器、考名 校等等,以为自己很刻苦、努力,其实这些都是很懒的,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总 是渴望别人的肯定、总是给别人证明自己,还不够懒? 你要想成功,必须不停的思索跟别人斗,迎接别人的暗箭,同时要射出暗箭,不怕心灵 受伤害痛苦,不怕被嘲笑侮辱,不怕失败,不停的去攻击敌人同时承受敌人的攻击,一 直这样的去做,才行,你们只会读书做题,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根本不行。 你们有印度人内心强悍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丛林社会,从来没变过吗,到了国内的官 场,你们这些书呆子死的更难看,人家可以蹂躏你脆弱的洁白的小心灵一辈子,印度人 算个屁。 马克思说生活就是战斗。你们只会躲在小屋里做题弹琴,根本不会战斗,你从来都没有 敢并且持续的去战斗,怎么能赢? --
个人分类: 转载|2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基因产业战:中国基因技术的尴尬
热度 1 bioxncai 2014-1-6 20:21
工业化时代的监管思维和手段,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中国对基因这一前沿科技的政策必须更具前瞻性 没有机场,再好的飞机也难以飞向天空。 中国基因技术正面临这样的尴尬。由于注册死结迟迟未能解开,多地医院开展已久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被国家监管部门三度叫停。 基因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科学的顶峰。通向这一顶峰的路上,中国民营机构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了部分测序任务(1%),所幸没有被完全抛下。 其后,国内基因产业的先行者实现了由参与、接轨到同步及部分引领的跨越发展,并逆向并购了美国上游公司。但这并不代表取得这场商业战争的完胜。整体观之,中国基因产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依然处于被动。 业界认为,坐拥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宝贵的主场优势,中国基因技术和产业,完全有理由做得更好。 但前提是,中国对基因这一前沿科技的政策更具前瞻性,成为这个战略产业的助力。 工业化时代的监管思维和手段,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深圳何以能建成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服务中心和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其探索不无启示。 几乎没有哪一项技术,如基因这样事关人类自身奥秘和切身幸福,它绝不仅仅是一项赚钱与赚取眼球的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它需要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地位。 临床注册死结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被三度叫停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相关法规的滞后,以及以落后政策限制创新技术发展的体制障碍 拿到自己第16周的产检化验单时,37岁的高龄孕妇汤玉珍(化名)差点崩溃。 在这张化验单上,一项名为“21-三体风险度”的指标数为1:300,而参考值为1:270。 这意味着,汤玉珍腹中的宝宝,有很大机率患上唐氏综合征——一种可能导致先天畸形的常见胎儿疾病。 医生建议她做羊膜穿刺以确诊,但同时她也被告知,这种羊膜穿刺术有0.5%的流产风险。 就在汤玉珍万分纠结时,医生告诉她,可以考虑先做一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产前筛查,这种检测方法只需抽取5毫升静脉血,没有流产风险,准确度高达99%。 15天后,汤玉珍拿到了这项检测的结果,检测报告上看似没有定论,但是却给了她一个稍微安心的数字“1/759340072”,这是她生出“唐娃娃”(指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概率。 在国内,和汤玉珍一样做过这项检测的孕妇已经超过40万人次,但她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项在各地医院开展已久的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国家法律法规监管的灰色地带。 就在汤玉珍接受检查的前一天,这项技术在国内的主要推广者——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下称华大基因),在2013年11月1日收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口头通知,要求其停止相应的基因检测临床服务。 其中原因为何? 三度叫停 成立于1999年的华大基因是全球知名的基因研究机构,也是国内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领域的龙头老大,早年的履历包括了参与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水稻基因组计划、SARS诊断试剂研究等成绩。 但是,算上2013年11月的这一次,这一生物科技明星机构所提供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服务,已经被国家监管部门叫停三次之多。 最早的一次是在2012年4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接到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中说,华大基因进口未经注册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检测试剂,在深圳部分医院进行产前优生优育筛查服务。 这封举报信被层层批转至深圳市药监局,深圳市药监局随即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华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国Illumina公司生产的Hiseq2000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华大基因未能提供该设备及试剂的相关医疗器械或药品注册证明文件。 被举报之时,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开展近两年。除了海外市场,在境内,华大基因也已经为广东、湖北和天津的多家医院提供该项服务,检测的样本数占到全国的半数。 深圳市药监局随后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华大基因停止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依法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申报注册,并提交书面报告。 不过,叫停通知下发后近一年时间,华大基因与各家医院合作的收费检测项目依旧照常运行。 为此,国家食药监总局后来再次向华大基因下发了叫停通知。据华大基因内部人士透露,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服务受到影响,但原有的已在部分地区开展的项目,仍在正常进行。 2013年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第三次叫停这项未经国家监管部门批准的无创基因检测临床服务。 对于第三次叫停,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份华大基因向国家监管部门提交的报告中,华大基因方面表示,“将执行国家食药监总局规范管理整顿、停止临床商业活动的指令,将深圳临床检测转为免费服务和科学验证。” 注册死结 面对国家有关部门的一再叫停,一家民营企业为何敢“置若罔闻”?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华大基因并不是没有试图注册,而是按照现有的政策法规,注册程序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完成的死结。按照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包括产前筛查在内的各种人体诊断仪器以及配套试剂,只要是用于临床,都必须向国家药监部门申报注册审批。 国家食药监总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副主任曹国芳介绍,在注册审批过程中,如果是进口医疗器械,除了需要提供相应的设备技术资料,还必须满足在原产国上市的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不仅是华大基因,包括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国内众多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临床服务的技术提供方,所使用的都是美国Illumina公司的H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 而根据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510(k)条款,Hiseq测序仪及配套试剂要在美国上市,则必须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审批。 Illumina公司在中国北方区的一位代理商告诉记者,除了一款小型高通量测序仪MiSeqDx已经于2013年11月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Illumina的其他系列产品,直到现在仍没有通过FDA审批的消息。 但这并不妨碍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美国进入临床应用。 这位代理商表示,在FDA认证之外,美国还有一项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标准,只要对应实验室的人员执照齐全,而且通过了政府认证的严格质量管理,就可以对外提供自己验证过的收费临床服务。 Illumina和美国另外几家公司或机构,已通过这种标准,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推向了美国市场。 既然已经进入临床应用,这些美国设备制造商也就不再去大费周折,申请FDA的上市审批。 但在中国国内,并没有与这一修正案相类似的政策,设备要临床应用,必须注册。 这样,国内众多基因研究机构和公司所使用的进口设备,也就丧失了在国内注册审批的最基本条件。 从2009年开始,华大基因就多次向国家监管部门咨询进口测序设备的注册可能性,并尝试进行注册,但在现行的法规和规章下,申报注册一直难有结果。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深圳市药监局目前也正在协助华大基因与国家食药监总局进行沟通,希望解开这个死结,解决注册审批程序问题。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食药监总局已充分考虑实际市场情况,有可能在近期为华大基因加快审批。 曲线落地 在汪建看来,国家监管机构的谨慎并无不妥,尤其是基因这样可能危及公众安全与伦理的敏感技术,更加需要持续观察,以及政策研究准备。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新兴技术也同样存在。而在政策空白期,产业最好的办法,往往都是在确保公众利益的基础上,先行先试。 事实上,国内众多公司和研究机构,也一直在试图以其他办法,让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曲线落地。 在技术管理层面,北京市律师协会医药卫生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良钢介绍,原国家卫生部2009年发布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所有的医疗技术按照安全性、有效性等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在该办法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所属的大类别基因芯片诊断技术被划分为第三类医疗技术,由卫生部负责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但2011年,在管理实践和专家建议下,卫生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调整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类别的通知》,将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管理类别调整为第二类医疗技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由此,绕开国家监管部门层面,直接获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成为可能。 与国家级监管部门的谨慎相比,面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许多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态度积极。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这项技术得以在全国数百家医院快速落地。 比如,2011年12月,广东省物价局、卫生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关于胎儿21-三体综合征基因检测筛查列入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进行了新技术专家论证会,予以审批通过,并列入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在华大基因总部所处的深圳市,副市长唐杰告诉记者,2013年,深圳市政府决定由深圳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给予为期三年3000万元的支持,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医保范围。 据山东济宁市市长梅永红介绍,济宁目前也已经与华大基因展开合作,不仅是唐氏综合征检测项目,还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妇女宫颈癌等4种疾病的基因检测纳入十大民生工程。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济宁已检测出了8个“唐娃娃”和41个带有可能致聋的基因缺陷的孩子,为家庭为社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现实需求 地方政府的热情动力,来源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项目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中国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在每年约1600万的新生儿中,先天性致愚致残缺陷儿童总数高达90万。 仅唐氏综合征一项,中国各地政府每年就要支付82亿元左右的经费,用于患儿的医疗和社会救济,存活下来的出生缺陷儿童多为终生残疾或智力障碍,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根据华大基因、贝瑞和康提供的数据,从2011年至2013年5月,两家机构在国内进行的总样本数超过20万的临床检测中,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准确率的确达到了99%以上,远高于传统血清或B超等唐氏综合征产前检测技术的60%〜81%。 社会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刚性需求,带来了不小的市场空间。 国安证券研究员马金良分析,如果按照每年待生胎儿总数以及单次检测费用3000元计算,无创产前诊断市场容量接近500亿元,“钱”景广阔。 不过,这也让人产生另一个疑问,华大基因的商业化抢跑,是不是“为了人民币服务”? 此前,就有媒体质疑,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价格在1000〜3700元左右不等,价格远高于传统检测手段。 对此,汪建回应表示“冤枉”。他透露,此前检测价格较高的一个核心原因在于,检测试剂完全依赖于外资公司,不得不付出昂贵的成本。 “不过,我们在2013年3月已经全额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以后我们的成本会迅速地降下来。”汪建透露,预计在未来1年内,华大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价格就将降到原来的1/5甚至更低。 这意味着,这个产业的实际规模,以及华大基因的真实收益,其实将远低于外界预期。 追问政策 马金良认为,在庞大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有很大希望在政策层面最终落地,即使是进口测序仪设备注册审批这个死结,也有办法打开。 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核心设备的国产化。 2013年3月,华大基因斥资1.176亿美元收购的Complete Genomics,就是一家从事测序仪生产和服务,并且拥有CLIA认证资质的公司,这次收购意味着中国基因检测产业无自主产权测序仪设备及试剂的尴尬现状有望打破。 但无论是打地方监管的擦边球,或是通过设备国产化规避政策,都只是权宜之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要在全国开花,还是需要国家对无创基因检测进行立法规划和政策支持。 唐杰表示,过去两年来,在药监部门叫停华大基因的风波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基因产业法规的缺失。 他认为,药监部门按照现行的法规监管并没有错,但中国现在对这种从科学发现走向产业化的新技术的监管,还处于工业化时代的思维,而生物技术是一个后工业化的产物,用工业化的政策监管,整个产业就卡死了。 梅永红之前曾长期在科技部政策法规司主持工作。在他看来,如果一味地以现有政策法规来套突破性的技术,其合理性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梅永红认为,基因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事情,国家应该将扶持基因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立相应的产业标准和临床应用服务规范,制定政策引导和支持整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如何让政策立法跟上产业发展,将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考验。 下游反击战 华大基因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是一次成功的反击,但中国基因产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整体上依然处于被动 打印收藏评论(0)字号: 关注我们 全球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商业战争。一些昔日的合作伙伴,已变成竞争对手。 2013年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华大基因并购美国基因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 这桩国内首例跨国生物科技并购案,被中国生物科学界视作中国基因产业进化的里程碑。在2013年12月的一次会议上,科技部高新司一位官员回忆这起并购时仍感叹,国外生物科技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以前只听说过国内企业被收购,现在中国的生物科技企业能够走出去,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但在这样一次标志性意义的收购背后,中国基因产业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整体上依然处于被动。 战争序幕 没有人会怀疑,基因,这个揭示人类生命奥秘的学科,必将孕育出全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产业市场之一。 因此,早在多年之前,围绕基因技术的“产业战争”就已经拉开序幕。 1998年,在全球科学家还致力于描绘人类基因图谱之时,美国科学家克莱格·凡特就创办了一家名为塞雷拉基因组(Celera Genomics)的私立公司,开展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且不允许他人自由发布或无偿使用其数据。但在2000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所有人类基因组数据不允许专利保护,且必须对所有研究者公开,塞雷拉不得不将数据公开,大量后续商业计划就此无疾而终。 此后,由于基因技术产业化市场没有全面爆发,基因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处于产业链上游、拥有基因测序仪器设计制造能力的公司,和以基因测序技术和研究为主、分享产业链下游蛋糕的机构和公司之间,分工有序、一片和谐,不时传出商业合作佳话。 比如,华大基因2010年购买了Illumina公司128台HiSeq2000测序仪,成为后者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直接帮助Illumina公司完成了至关重要的商业爬坡。 同时,华大基因也借助这批设备资源,配合前期积累的基因测序技术优势,彻底稳固了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领头羊地位。 胜利反击 然而,当基因技术走出科学研究,产业化应用市场成熟时,昔日的伙伴开始因利益掐了起来。 从2010年开始,国内基因测序市场逐渐起势,在一些分析机构的预测报告中,仅中国基因测序市场的规模,就已从百亿元级别一路攀升到千亿元,全球市场更成为一块庞大的蛋糕。 于是,上游的仪器设备商们不再满足于硬件销售,逐渐向基因检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伸手分羹。从2012年开始,国外几家主要仪器商纷纷转型进入技术应用领域,并把业务拓展重点瞄准中国市场。 与下游基因测序企业相比,他们同样掌握着基因测序技术,而且还拥有国内基因测序企业所没有的核心仪器设备研发制造优势。这一点,成为打压下游企业,尤其是中国本地企业的一大利器。 商业逐利性的残酷一面,立刻显露了出来。 比如,在华大基因向国家监管部门申请基因测序设备注册审批时,按照法规需要提供设备制造商的基本资料,但当华大基因向昔日的合作伙伴索要材料时,却遭到拒绝。 同时,与华大基因合作的仪器商,还以各种借口拖延并终止已购设备的维修,并将价格本就偏高的临床使用试剂耗材提价近一倍,让华大基因近1亿美元的设备险些陷入瘫痪。 痛定思痛之后,华大基因决定通过反向收购上游公司,来补齐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短板。 而竞争者一方面直接加入对CG的抬价,另一方面在媒体和美国监管部门中造势,希望以安全威胁等理由阻止华大基因收购CG,一度让并购交易濒临失败。 最终,华大基因通过与CG董事会和美国政府的反复沟通,对竞争对手的指控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回应,加上美国反垄断法案对本国企业的限制,美国最终批准了华大基因对CG的并购申请。 整体落后 虽然华大基因完成了对CG的收购,但这并不代表着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取得了这场商业战争的完胜。 直到现在,中国基因测序产业乃至整个基因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基因测序技术和产业脱胎于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被全球生物科技界公认的、对人类健康事业影响深远的基础性技术和效益外溢性极强的产业。在美国,基因测序市场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势头迅猛,每年接受各类基因检测的人数超过700万人次,使得美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70%,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90%。 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虽然起步稍晚,但在基因检测技术水平上却并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介绍,中国也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建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不仅承担了国家生命科学和基因组重大科研任务,还掌握了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并为中国培养了优秀的基因检测人才。 但发展至今,除了华大基因,中国的基因测序市场主体仍以中小型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主,这些机构和企业大多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面向公众的检测项目少之又少,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强大竞争力。 此外,与华大基因过去面临的问题一样,国内基因测序企业在基因检测技术的关键设备上仍依赖进口,没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一旦被上游企业“卡脖子”,仍将缺乏还手之力。 产业环境之忧 在政策环境上,中外基因产业也面临不对称竞争。 美国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在全力推进基因测序产业的配套政策升级,不仅建立了严格的FDA评审制度,还推出了支持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检测标准,为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保驾护航。 2013年11月19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为美国的基因测序公司颁发了第一个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仪授权,并授权批准了配套通用试剂的临床应用,为美国的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也与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人类基因组DNA标准品,还将为整个基因测序产业建立一个风险可控的监管框架。 而在中国,国家监管部门仍对基因测序技术保持谨慎态度。 虽然《“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打响了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发令枪,但在具体的配套政策上一直有诸多限制,再加上学界和产业各方对这一新学科新业态争议不断,导致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发展难成体系。 对此,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有一个形象比喻:基因测序技术与整个产业的关系,就好像飞机和航空业一样,凭借现有技术水平,我们能够制造出飞机,但如果没有机场、飞行员等各个方面的配套,依然不可能飞上天空。 在他看来,当前全球生物科技产业化正在进入大跨步的关键时期,作为一项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必要将基因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则可以引入准入许可制度,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加强监管,为飞机配齐起飞的整套系统。 汪建认为,新一轮的全球生物科技竞争将高度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以及海外巨头进一步进军中国,华大基因曾遭遇的各种产业狙击,将会越来越普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在战略规划、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将对中国的基因企业快速发展,建立应对国际竞争的实力起到关键作用。 深圳式监管 规范加扶持的监管政策,能在确定新技术的产业化价格标准、保证企业生存同时,降低消费者的成本,实现产业与民生效益的良性循环 打印收藏评论(0)字号: 关注我们 基因产业的政策监管究竟该从何入手,一直是困扰决策部门的大问题。在这方面,“深圳模式”或许是一个很好借鉴。 最近几年,深圳生物科技产业已已已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的强大科研力量,生物产业销售收入已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高于30%,聚集了华大基因、迈瑞、华润三九、健康元、海普瑞、信立泰等一大批中国各专业领域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 在基因技术领域,深圳甚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服务中心和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库建设也加快推进,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分析能力世界第一,可溯源生物实验样本存储总量全国第一、全球前三。 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的基本思路,是找到一个控制技术风险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平衡点。 一直以来,深圳市政府非常注重引导产学研用结合,从2009年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和《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到2011年的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产业转化能力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因为其直接与人体相关,基因技术涉及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道德问题,因此,引导基因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建立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但基因技术的特殊性,又要求政府不能用固有的规章制度来监管。 因此,深圳借鉴了国际上成熟的先行先试医疗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 比如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和检测技术,深圳就结合了美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美国CLIA认证允许有资质接受政府部门监管的科研机构,对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先行先试,国内则普遍使用羊水穿刺技术。深圳结合两者规定,是否做基因检测由公众自愿决定,但是否终止妊娠,则必须接受羊穿并以羊穿结果为依据。 唐杰表示,这种监管方式,既把风险降到了可控范围,也支持了新型基因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这种共赢的监管方式,还体现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与财税优惠上。一个典型例子,就是2013年设立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业科研基金。 这样,政府为每位接受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孕妇提供600元财政补贴,并增加400元的妇幼婴儿险,华大基因等技术提供方再减免300元,检测费用就从2012年的2000元降到了700元。 通过以上规范加扶持的监管政策,既为新技术确定了产业化的价格标准,又能保证企业生存,更让消费者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实现一个技术、企业、产业以及民生效益的良性循环。 类似的政策思路,已扩展到深圳2013年规划的东部沿海国际生物谷。据唐杰介绍,深圳已规划东部沿海大鹏、盐田及坪山地区的50平方公里区域,用于建设一个国际化的生物产业基地。 唐杰表示,目前深圳市已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华大基因以及其他农业育种团队合作,未来生物谷的建设思路是将在大科学、大数据、大产业、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下,发展成打通科研、教育、产业、民生的生物产业聚集基地。在深圳的规划和构想中,这个生物产业聚集基地将实现一个大产业化的融合发展,不仅要留住国内的生物科技企业,也要把国际上优秀的基因科技研究机构和企业吸引进来。 对于国家层面的基因产业监管政策,唐杰认为,产业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如全国统筹困难较大,可考虑深圳这种小区域先行试验的做法,这也与中国设立经济特区、自贸区是同一思路。 “登山者”汪建文 如果说,雪山是地球实体高度的顶峰,那么,基因就是目前人类生命科学的顶峰。在这里,汪建同样是一个跋涉于黎明之前的“登山者”。 黎明到来之前,汪建走丢了。 那是2006年的一个深夜,在冲刺卓奥友峰的最后一段路上,汪建跟队友、向导失散。更糟糕的是,绑在手套上的探灯也掉了,他只能摸黑向海拨8201米的峰顶独自挺进。 不知走了多远,汪建看见前面有一盏灯。那是一个英国人,汪建和他搭伴爬到峰顶,才终于听到队友熟悉的中文。 与队友会合后,汪建掏出相机准备拍下晨曦,却突然被巨大的阴影覆盖。那是几十公里外的珠穆朗玛峰,在极小概率下形成的奇景——只有在合适季节,天气睛朗之日,太阳初升的几分钟里,珠峰的阴影才能在某一个角度几乎水平地拉远,笼罩远方的卓奥友峰顶。 “从此,我确定了两件事,”汪建说,“第一,一定要到最高的峰顶上,不然总难免被挡在阴影里;第二,最壮丽的景色与最伟大的成功,机会往往都只存在一刹那,转瞬即逝。” 在他的主业里,汪建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也最高最远的路。 如果说,雪山是地球实体高度的顶峰,那么,基因就是目前人类生命科学的顶峰。在这里,汪建同样是一个跋涉于黎明之前,等待阳光降临的“登山者”。 人类基因1% 在北京的中华世纪坛,有一条262米长的青铜甬道,上面用文字记载了从300万年前到公元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的7000 多个重大历史事件。 最后一条记录是——“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人类3号染色体部分遗传密码”。 “这是我们干的。”汪建说。 在他看来,基因科学直溯了人类的本源。在螺旋状的DNA结构中,60亿个A、T、C、G元素的碱基配对方式,决定了每一个人从生理到性格的特征与病变。 1986年,美国提出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学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计划把人体内约3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谱图。该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有很强的英雄情结,总觉得一辈子应该做一些可圈可点的事留下来。”1994年,在美国西雅图从事科研工作的汪建决定回国,为中国的基因组事业做点什么。 但在那个时代,中国科技界对此还并不感兴趣,没有资源资金的汪建,只能一边以生产艾滋病诊断试剂为生,一边静待时机。 1998年8月,在科技部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杨焕明任主任,汪建任执行主任,于军、刘思奇任副主任。 但汪建随后发现,国内科技界多数依然不支持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无奈之下,他们“擅自”跑到伦敦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战略讨论会,代表中国正式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1%区域的测序任务。 到了这一步,4人横下心来,决定一条路走到底。1999年7月,他们拿出几乎全部家当,从美国借来相关设备,注册成立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华大基因),与中科院等机构一起奋战一年多,最终于2000年6月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还没有电子屏幕,只能挂起一张10米长、3米高的基因图,每天有人拿着笔和尺子在上面一点点填充,”汪建说,“感觉很伟大,就像是在指挥一场战役。” 只不过,对于基因科学来说,测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从绘制图谱,到检测每一个基因代表的意义,直到通过人工干预基因,预防或治疗人体病变,还需要走一条看不见终点的长路。 从“志愿者”到“登山队” 2002年,汪建检测出了冠心病。 医院的建议是住院治疗,但受不了约束的汪建,决定锻炼身体保卫自己。 从跑步,到打篮球,到登山,汪建越爬越上瘾,最后只要几个月不上雪山,就全身发痒。 用他的好友、知名企业家王石的话来说,汪建登山水平其实不是很高,但很有激情。 在汪建看来,登山和做事业有很多的共同点。 比如,如果爬很矮的山峰,一般只要组织一帮志愿者,形成一个团,就能随便上;但要爬真正的高峰,就不能呼啦啦一拥而上,必须建立正规的登山队,要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 “一开始,我们更多也是在逞英雄,为了理想来志愿地做这个事情,有很多次发不出工资,一些人甚至砸了自己的铁饭碗。”汪建说,“但现在,我们要继续发展中国的基因产业,就不能只靠理想,需要把它做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更好地继续向前走。” 1999年,华大基因诞生于北京机场附近的一个工业园里。当时,汪建他们本来打算建立一个非营利研究机构,却发现当时的中国并不支持这样的私人实体,最后只能注册为营利性质的公司。 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华大基因没有董事会、股东和可观的回报,甚至差点在2007年倒闭。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局面下,汪建也没有对无数找上门来的资本给过好脸。华大基因刚创立时,他们向资本方求助,开始别人承诺了投资,最后却“除以二”再“除以二”,用汪建的说来说,“受尽侮辱”。 自此之后,华大基因对资本高度警惕。每当有投资人找上门来,汪建都先让他们讲,然后总结说,“你们说了不算,我不接受投票决定,我说了算,科学说了算”。 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一位老领导带着汪建四处找落脚地,有企业听说了,指着一栋装修豪华的大楼对汪建说,欢迎你们过来,这个楼我免费给你们用!可汪建愣是没吭声。回去后,老领导问他为啥不答应,汪建嘴里蹦出5个字:“绝不当二奶。” 吃人嘴短,汪建不想被资本“包养”,他的目标是让华大基因以科技驱动市场。 最近几年,基因科学逐渐从科研实验转向产业化,让他离目标越来越近。 华大基因向《财经国家周刊》提供的收入数据是:2012年约11亿元,其中,政府科研项目占比约10%,海外收入30%〜40%,国内科研服务占比20%〜30%,临床收入10%〜20%。 “未来,临床收入会大幅增加,和健康相关的收入肯定要占到99%。”按照汪建的预测,未来华大基因将创造一个巨大市场,“科技服务一百亿元,医学服务一千亿元,人人服务一万亿元”。 更“好玩”的未来 产业化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汪建的真正目标是活得“更好玩”。 玩是他的一切。他不喜欢被人称为“老板”,行事有时像个土匪,有时像个顽童,反正是不屑被世俗限制。 创立华大基因之初,为了拉另一位创始人杨焕明入伙,他跑到杨的办公室“大闹天宫”,逼得刚评上正教授的杨焕明“走投无路”。最后,杨焕明把跟单位签下的7年合同和存折一把拍在汪建面前:“我认了,工作不要了,命交给你,钱也交给你,干吧!” 汪建一直对“Olympic Games”的中文翻译耿耿于怀,“怎么能叫运动会呢?”他认为,这样一个大众的节日,或许叫“奥林匹克嘉年华”会更靠谱。 在华大基因,上班时没有员工打领带,因为汪建反感,只要他看见,就会拿着剪刀去剪一个口。同样的还有LV、GUCCI等奢侈品,汪建只要看到员工用,就会“帮”别人卖掉,然后把钱捐出做公益。 不过,手下们也有办法“收拾”他。2012年,汪建从海拔7000米的高峰玩了一把高山速降,回来后,他的汽车钥匙就被没收了——熟悉他的员工说,只要没车钥匙,没人订机票,“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汪建就没办法自己跑出去冒险了,“看他还怎么折腾”。 对自己的性格,汪建不认为是白羊座所致,他更相信基因决定性格。他觉得,自己只是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2003年的“SARS病毒战”,从拿到病毒样本,检测,到拿出试剂方案,华大基因20多个小时就基本完成。 华大基因现在正与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合作,从基因层面研究疟疾、结核病等的防治方案,帮助非洲一些地区的人走出疫病阴影。 或许,也正是因为汪建的“好玩”,在2012年,竞争对手以“生物威胁论”抹黑他时,更多的人选择了简单地相信他,正如他也简单地相信,爱无国界,基因无国界。 “扣篮”挑战 登山路上,越到高处,越是艰险。 在汪建看来,基因技术对传统医学的颠覆即将开始。 比如癌症。为什么肿瘤切除之后,过了一段又会复发,而且复发在不同的部位,甚至转成别的癌?“过去,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哪个部位有了肿瘤,再去找药物,找靶点。”汪建说,以后肿瘤可能不再以部位来命名,而是以病毒种类进行分类,从而找到更准确的病因,并进行有效治疗。 汪建认为,未来90%以上的病不会通过医院来解决,因为在人出生前,就能从基因上知道未来最可能犯什么病,应该怎么预防,出现什么先兆时预警,治疗也知道哪些药更有效,哪些药没有效果,所有的一切都是个体化、精准化的。 “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大数据平台,大计算和分析能力,这是我们最强的竞争力。”汪建说,从大数据往上走,可以催生更多的科学突破,往下走,则可以带动更多的产业突破,“这是个几乎无缝的互动体系”。 问题在于,未来实现这一切的,一定会是华大基因吗? 2010年5月22日,汪建以56岁的“高龄”登顶珠穆朗玛峰。 在这一年,华大基因开始了全面的商业发力:斥巨资购买128台新一代测序仪,开始与医院合作推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 但也从这一年开始,许多曾经默契的合作伙伴,为了更大的利益,悄然站到了他的对面。 此外,由于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华大基因在越来越多的检测项目上充当了颠覆者的角色,也让他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或明或暗的压力。 2012年7月,面对上游企业的重重封锁,汪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在一场暴雨的洗礼中,在北京十三陵附近一个私人农庄里,向深创投、红杉资本、弘毅投资、摩根斯坦利等投资机构敞开大门。 同年12月,华大基因宣布出让旗下华大科技40%的股权,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这笔融资,被用于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为华大基因的产业链条弥补关键的硬件缺环。 面对竞争对手的重重阻挠,汪建和最让他得意的接班人、CEO王俊带领华大基因的年轻团队,在3个月后,完成了他们的并购计划。 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完胜。在收购前,CG每年亏损5000万美元,对华大基因来说,它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用好则如虎添翼,用差则反成拖累。 这一切,或许将决定于国内市场。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宝贵的主场优势,让它有望成为华大基因进取国际市场的根基之地。 但前提是,中国对基因这一前沿科技的政策更加灵活,成为这个战略产业的助力,而非阻力。 “登山者”汪建也喜欢篮球,1980年代在美国念书时,就奉迈克尔·乔丹为偶像。 他常常想,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想来想去,最让他愤怒的,还是在大学打球时,被2米高的人盖帽时的无力感。 每一次,在众山之间,汪建于帐篷中听着风声睡去,总会进入这样一个梦境:他用力跳了起来,从对手的脑袋上飞过去,但却摸不到篮筐。 在基因这个赛场,他最终能越过对手的头顶,扣球进篮吗? 来源:http://www.bio360.net/news/show/8596.html 
2647 次阅读|2 个评论
雾霾---是人类将‘摇头丸’吃多了
热度 1 lin602 2013-12-8 10:35
坐在桌前透过玻璃,外面一片‘雾霾’。 如今的雾霾,主要是由于工业烧煤、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烧秸秆的结果加上居民生活引起的。 时常看到KTV中提供‘摇头丸’的报道,当一个人疲劳时,吃上几颗,马上兴奋,不知疲倦,疯狂发泄,直到力竭。 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经济增长不力,失业率增加,不少人游行示威,我在希腊还遇上几次。美国前年的占领华尔街,其实也是经济增长上出了点毛病,失业人数增加嘛。 中国尤其是这样,如果年经济增长率低一点,失业率就上去了。 更为残酷的是,经济不行,在国际上地位也不行,就要受人欺侮,几十年前的苏联,多牛气,其他国家那敢跟他干,但这二十多年,底气不足,小国家也可以跟他顶一顶,反导装置已经在俄罗斯的门口。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民还历历在目。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还在教科书中。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中国再落后,就有可以被开除‘地球籍’(大概意思)。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就必须要求经济增长再增长,否则就麻烦。 全人类现在穿着一双‘水晶鞋’,吃着‘摇头丸’,拼命不知疲倦地跳舞,直到跳不动力气耗尽为止。 雾霾,其实可能就是跳舞过程中放出的‘臭屁’,呛得大家够呛。 世界政治应该有个新规则了。
232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大学政治课或许已经名存实亡
热度 19 chenjcc 2013-12-4 11:38
R1取消了政治课,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觉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下大学有救了。现在对政治课反感的人似乎老师比学生还多,科学网就有不少网友发文,呼吁取消了政治课。可奇怪的是,当事人不反感,反而旁观者反感。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我带着几分好奇,问了几个学生。看看学生们究竟怎样看待政治课?他们的回答确实让我大跌眼界。有位同学说,老师,你们切莫取消政治课了!我诧谔,为什么?他说,政治课挺好的,又不考勤又没有作业,挺轻松的,而且分数给的还挺高的。我就是靠政治课偷闲看其他书,万一政治课被其他专业课取代,那学业压力可就大了,没时间考虑出国/考研/就业之类的事。可见,大学的政治课还是很受欢迎的,或许已经名存实亡了。 有人说,中国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政治课完成的。我不觉得是这样。不信,你在街头做个匿名调查,看大学生是信仰金钱的多,还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多。恐怕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数比没有政治课的日本还要少。现在大学很多学风不正,比如说,专选放水课,不选坑爹课。也绝对不是政治课导致的,而是某些不良政策导致的。我不相信,有哪位政治课老师会在课堂上煽动大家如何选放水课,不选很严厉的课。倒是听说过辅导员如何诱导大家选课。导致这种不良学风原因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奖学金政策,以及社会上存在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用人政策。很多学生都觉得,选严厉的课拿不到奖学金亏死。找工作时,90分比60分好看,人家用人单位又不知道你这成绩是怎么得到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就像大学只看重SCI一样。所以,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与利益分配机制有关。不良的利益分配机制会导致道德水平低下。 中国大学不止是有政治课,还有政治学习。跟政治课一样,政治学习也是名存实亡了。现在每周的政治学习不读书,不看报,也不学习中央文件,那些说教东西全取消了。那政治学习在干吗呢?在竞争。老师们在一起竞争职称,竞争岗位,竞争杰出青年,竞争选课人数,竞争SCI,竞争教师节小红花,竞争院士,竞争省部级奖,竞争学位点,竞争博士生源,竞争千人,竞争项目,竞争973,竞争经费,竞争优秀教师,竞争教学名师,竞争精品课程,竞争优秀党员,竞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等。反正都是争出来的,是否是干出来的没人知道。一年四季有填不完的表格,争不完的利。竞争的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经过几轮的竞争不把你淘汰出局就算不错了。就算你是海龟大牛,也经受不起这么多竞争。我发现这种竞争比过去的政治学习还能扼杀人才,因为你不参与竞争就会下岗,参与竞争又觉得太小人了。实际上,剑桥大学也有“政治”学习,而且每周两次,但不停课。一次在周二中午各学院免费聚餐,另一次在周五下午各系的酒会,大家在一起放松放松,交流交流,不搞什么竞争。那像我们整天搞竞争,比市场竞争还激烈,搞得每个人人心惶惶,心情都不愉快,哪还有什么心思搞学术。
8207 次阅读|20 个评论
低人权竞争优势的悲哀
Mervyn1985 2013-12-1 17:16
我们没有人权的概念,说起竞争更是简单的要死,无非是比人家钱多,比别人官大。至于人权就更好玩了,私心推测某些人想要的人权,怕只怕想要的其实是特权。这些话题不能多说,说多了会糊涂。 美国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西方的法律很有意思,比如说分成Law和Act两大类,说的通俗一点,Law就是针对所有人的、长时间有效的法律;Act就是针对特殊情况的,可以随时修正的法律。你看,历史上,美国人还费尽脑袋的专门为中国人制定了一个法律,这个法律诞生说来也比较奇葩。 大规模华人“流窜”到美国是从清末就开始了。为什么用流窜这个词,而不用移民?因为那时的华人根本就没打算移民到美国,只是想在那里挣点钱,然后衣锦还乡。当时有人做过调查,说在旧金山的华人几乎全部都是男人,比现在的某些理工科大学情况还糟糕,少数的几个中国女人还是大家共用的妓女。其他地方到美国的人,都是拖家带口,打算在美国安家落户扎地生根的,华人只是想赚点钱。 因此挣钱就是第一要务,其他的,比如工人运动、争取人权什么的,根本不关心。华工虽然得了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名声,但是即不受当时其他工人朋友的欢迎,连美国的主流社会也逐渐对这种华工起了疑心。 其他国家移民来的工人不喜欢华工,无非是两点,第一,呼吁华工参加罢工争权权利,华工不参加;第二,你不参加也就算了,人家罢工的时候你还去上班,这不是要绝人家的生路嘛!就这两点,华工就变成了当时底层民众中的异类。美国主流社会或者上流社会对华工越来越疑心是为什么呢?按道理讲,华工能干活、要钱少,那些资本家们应该很喜欢才对啊!是的,是很喜欢,但是上流社会慢慢有了警惕心,一是因为,他们认为华工来美国根本不是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园,是来挣钱的,是来榨取美国财富的;第二,华工对美国文化或者其他种群的文化完全封闭不接受,会不会发生大的种群问题?当然了,实际情况比这个复杂多了。其实不管是当时的爱尔兰移民、还是西班牙葡萄牙移民,不管是从宗教信仰上还是从政治理念上和美国的主流都是格格不入的,为什么就没有形成一个专门针对他们的法案呢? 有时候还是得想到人权。华人的竞争优势在哪里?说白了,就是低人权竞争优势。别人休假,你上班;别人度假、你上班;别人装病不来,你上班。别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你工作十六个小时。。。。。。这就是所谓的低人权竞争。 有时候在想,我们真是挺悲催的。用这种低人权竞争优势才能换来和人家旗鼓相当的效果,那些说华人或者中国留学生普遍聪明的人,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这种低人权的竞争? 不可能长期处于低人权竞争状态。说起争取人权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国际社会每年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左出一个报告、右出一个报告,让中国提高人权。我们自己听到这些,第一概念,老子的事情不要你管。而且宣传来宣传去,好像人权就限定在了政治范围。其实不是的,以休假为例。德国除了各种节庆假期外,每个人一年还有28个工作日的带薪年假。我们的人现在还在为到底是春节要不要调休,五一假期能不能再回来在费尽周折。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是人权呢?就是作为一个人你应该有的权利。罗斯福总统曾经发表过一个《四大自由》的演讲,里面提到了理想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个人应该有哪些自由不受任何人侵犯?今夕何夕,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篇演说? 所以,以后看到聪明的华人首先想一下是不是低人权竞争了?如果是,那是时间熬出来的,和聪明不聪明无关。
个人分类: 社会讨论|3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保VS职保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3-12-1 11:10
目前传闻有很多人开始退保(网上数字说有3800万,不知真假), 我相信这数据是真实的,但是虽然有人退保,新参保的人同样也不少。而且中断缴费的主要应该是农民工等灵活就业者群体。 近两年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普遍推广,在农村户籍人口中这就与职工养老保险形成了重合与竞争。虽然新农保是低保障、宽覆盖,但是国家财政补贴的比例更高,而且新农保是以家庭为单位捆绑着参保,老人若享受养老金,其子女也要参保,所以大量的农民工群体由职保转投农保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对于用工单位而言是减轻了工资负担,对于职工而言也是增加了当期消费。 农民工群体改投新农保,只能说职工养老保险还是缺乏吸引力。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2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
热度 9 lin602 2013-11-28 22:31
这个问题各人各说法。刚刚看到一博文谈到这问题。 我认为: 中国,是一只被关了二千年的老虎!已经没有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老虎的目光已经呆滞,肌肉已经萎缩,牙齿已经老化,爪子已经不利,对事情已经反映不敏捷,更重要的是没有竞争意识。 自从春秋战国结束以来,中国大一统,缺少外部的威胁。这是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只允许一个皇帝,一个思想,一个秩序。任何冒险、任何新思想都是不允许的。 直到清朝,发达国家用利炮洋枪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笼中的老虎才发现,在野老虎面前,自己是只纸老虎。 大家记得春秋战国吧,每个小国家都有可能被吃掉,国王有可能被杀甚至灭族,因此就不断有新思想、新武器、人才出现。不用人才,思想僵化,马上见效果。孔子、老子、荀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就是出于那个时期。残酷战争时期,用的是真人才,和平时期得势的经常是太监。 看看欧洲,到希特勒时代也没有统一过,现在还没有统一,欧洲的历史基本上充满着国家与国家的战争。所以新思想、新武器、真正人才层出不穷。他们是放在山上的野老虎,有竞争力。 欧洲的雕塑大多是民族英雄。 这种竞争,充满着活力,新技术革命在欧洲产生是自然的产物。
44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倭黑猩猩的社会
jiangming800403 2013-11-25 11:57
所有的灵长类中,倭黑猩猩是最喜欢分享资源而不是竞争的动物。人类早已经摆脱了食物匮乏的时代。如果人能够像倭黑猩猩一样,这世界将是和谐的。 Make love,not make war.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4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fanxiaoyingz 2013-10-21 22:39
自然界的生育法则和制衡机理 在自然界中,总体来说存在一个物种数量平衡,这个平衡就象一个物种数量的“配额”一样,各个物种的数量在各个地区是大概一定的,也许有一个范围,但是这个数量范围距离平均值并不远。如果每一个物种都遵守这个配额,那么各个物种都能够存活,从而实现生态平衡,物种平衡,从而大家都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后代,但是如果有一个物种并不遵守这个规定,大量繁殖后代,那么这个物种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引起生物界的大混乱,大倾轧,大清洗,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生物物种数量的绝对减少,进而引起生物大灭绝,而在生物大灭绝之后该物种由于缺乏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缺乏食物,从而引起自身的数量大削减,甚至引起灭绝,至少要引起生存危机(疾病危机和粮食危机),引起自身大变化。我们可以称这种自然界的制衡法则叫“上帝的秘密”,这种数量定额我们叫“上帝配额”。 在生物界中,维持这种数量平衡的一个链条是“食物链”,而食物链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条,“生态系统”则是“生物圈”的一个链条,而“生物圈”则是“地球圈”的一个子系统。在食物链中,动物数量按照百分之十法则递减,假如食草动物的数量是 100% ,那么一级肉食动物的数量一般而言是它的 10% ,那么二级肉食动物的数量只有草食动物的 1% ( 10%*10% ),那么更高级的肉食动物只有千分之一( 10%*10%*10% ),从种群最小要求上来讲,这个已经是最小数量级了,所以肉食动物一般不会超过三级。 人类也毫不例外地是这个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不仅在纯自然时代是的,而且在“人造自然”时代也是,所以人的自然数量存在一个定额,人类处在草食性和肉食性动物间,表示其实人类是一级肉食动物,其数量本来就允许较多。然而由于人类的智慧,揭示了“上帝的秘密”,打破了“上帝配额”制衡法则,人类成为“通吃型动物”,它基本上是草也吃,肉也吃,最高层次食物链的肉也吃,从而打破了生物链和食物链,引起了物种的大变动,生物大灭绝,自从人类从上帝手中夺过权力,统治世界一来,世界物种在以惊人的速度消亡着,这似乎也敲响了人类的丧钟! 在自然界中,种群之间的数量配额之间一直存在残酷的竞争,每一个物种都企图在数量上获得优势,所以就一直存在一个种群内的生育膨胀法则,这个法则促使每一个物种改变它的生育策略,多繁育其数量。假如某个生物仅仅按照“上帝配额”来繁育后代,那么最后成活到能够生育的一定远远小于上帝配额,引起的是种群数量的下降,甚至灭绝。另外,由于自然界生物互相为食物,加上生病死亡,自然灾害、气候异常等非正常死亡,所以每一个物种必须生育远远比其“上帝配额”更多的后代才能最后保存“上帝配额”。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各个种群都有一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而这个多生育后代的机理所生育的后代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祭品”来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其公平的生存权。 上帝配额之所以能够存在,本质上是“自然生产力”决定的,是太阳能在不同纬度上不同海拔上的分布决定的,这个决定因素包括了“太阳常数”,具体指标有“全年日照时数”,“全年积温”,“全年大于十摄氏度的有效积温”等指标。 为了获得“上帝配额”,甚至超越“上帝配额”,各种生物展开了生育方式的大竞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各种生殖方式,残酷而又激烈。例如蜘蛛,一般情况下雄蜘蛛分两次把一千个精子送到雌性蜘蛛的精囊中,然后把自己饲喂给雌蜘蛛作为产生后代的能量。企鹅的生殖很有意思,成千上万企鹅聚集在一起寻找配偶,找到后雌企鹅生下一只蛋,然后交给雄企鹅孵化,自己到大海寻找食物补充能量,而雄企鹅则可以不吃不喝长达四个月,最终孵化出小企鹅。有一种海洋动物叫鹦鹉螺,在交配完成后一周内会死亡,为自己后代留下生存空间。鲑鱼到了秋季繁殖期,必须游出海洋,沿一条河湾逆流而上,在河流上游的静水区繁殖,在耗尽生命的精力繁殖之后,鲑鱼会集体死亡。 从繁殖方式上,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一直在改进。单细胞动物和低等动物(包括部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只是简单的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复制生殖、出牙生殖、包子生殖、营养生殖。昆虫一般采取体内受精,变态发育,或者采取孤雌生殖;而脊索动物就已经开始了较为先进的生殖方式,例如鱼类鸟类采取的体内卵生方式,两栖类采取的是体外卵生,受精卵损失很大;而爬行类则采用卵生或卵胎生;而哺乳类则实现了胎生,虽然剩余数量减少,但是育成百分比大幅度提升。卵生比孤雌生殖先进,而体内受精的卵生比体外受精的卵生先进,胎生又比卵生先进。在胎生方式产生后进一步进化,最后形成了具有明显种内部淘汰的一公多母的群居生殖方式。 我们发现在食物链顶端的高级肉食动物,例如老虎、苍鹰等少数选择一公一母的小群体生存和生活方式。但是杂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相当一部分二级肉食性动物选择的是大群体群居方式,但是往往选择雄性淘汰机制。例如牛、羊、犀牛等草食性动物,例如秃鹫、狼、狮子等二级肉食性动物,例如人类、猿猴、猩猩、长臂猿等杂食性动物等都选择大群体群居方式。这些哺乳脊椎动物都选择胎生、雄性淘汰、大群体群居等生存生殖方式。目的很明显,就是取得物种竞争的生存优势,取得更多的数量。所以人类自从诞生一来就存在多生育多繁殖的欲望。这种欲望从寒带到温带到热带逐渐加强,寒带的人由于生存成本高,所以生育热情低,而热带的人生育热情高,生育率高,而温带的人则也有较高的生育能力。这种机理导致目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南北问题突出。 雄性淘汰成为一种生存策略被哺乳动物广泛采取,而这种方式的引用导致了疾病和衰弱者不能获得后代,因而保证了后代的健壮,强大的免疫能力,高超的竞争能力,还有种群之间的竞争意识,从而保证了种群数量的稳定甚至缓慢增长。所以经过几百万年时间,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已经远远处于优势地位。尽管哺乳动物种类不多,但是其数量和生物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个体的平均体重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地球的新霸主。但是尽管如此,哺乳动物内部依然有一个数量平衡的制衡机理。这个机理其实就是劣种淘汰的雄性竞争机理。在哺乳动物内部,雄性之间为了争夺配偶会产生残暴的战争,而雌性动物对此往往缺乏同情心。人类也一样。 所以,人类婚姻自古就是不公平的,人类在本质上、在种性上不是一夫一妻的,而是“乱性”的。从人的本性上来讲,男人喜欢美丽的健康的女人,其它女人很难获得生育权;女人喜欢强壮的男人,性欲强烈的男人,温顺的男人惨遭女人淘汰;而在氏族内部,允许男人为了女人展开争斗和嫉恨,通过争斗产生对外敌有强烈的牺牲精神的头领,对内有产生更多后代能力的雄性。所以往往种群内的英雄往往是繁育后代的能手,从动物生殖生存角度讲领袖型人物往往是有强烈征服女人的心理的,在历史上周文王、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等都是集领袖和公牛为一体的人物。但是由于人类的复杂性,许许多多的领袖并不是雄性人物。而人类也不完全是雄性竞争很残酷的种群,在竞争中有妥协,在分异中有公平。 我们讲雄性竞争是种群数量制衡的一个方法,也是保持种族强盛的一个方法。但是人类的数量制衡还有其它内生生理。例如我们发现,如果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儿子,那么这四个儿子中老大的生育热情最高,生育儿女一般也较多,但是往往老四有“反生育心理”,而老四的生殖能力也最弱,从而出现一个家族中老大老二的孩子众多。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老四对自己是最小的很嫉恨,他可能受到父母的宠爱,但是他往往受到弟兄们的欺凌,从而产生厌恶子女多的心理。另外由于人类受到粮食环境气候的压迫,迫使一部分人选择完全放弃生育,出现了所谓的反生育的理论和群体,例如中国佛教就禁止“色”,不准生育;多数道教教徒也不能生育;在欧洲,“修女”就不准生育。这些都是人类社会自发的减少生育,应对人口膨胀的方法。 自然界中则采取的是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的机制。例如,人类的自然生育率几千年都保持在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但是死亡率也保持在千分之千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保持数量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增长。在这个高淘汰的机制中,包括了地方病、夭折、生理缺陷、野生动物吃食、疾病死亡、战争死亡和父母主动弄死等不正常死亡手段。自从这些死亡方式成为非法的以后,实际上就保证了人类的膨胀趋势的持续,也保证了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持续。所以人类把自身推到了危险的境地。 但是很显然,人类不能也不可能退回到那种不能保证人类正常生活的,人类必须寻找一种即符合人类本性,又能够抑制人口膨胀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似乎已经有了端倪。我以为抑制生育但是又不违反人性的方法是放开性自由,搞好避孕科技。尤其是中国人,应该放弃谴责有性自由欲望的人。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口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人的幸福感是要符合人类本性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是苍天注定的,是几亿年演化的结果,人类无节制的生育和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高育成率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因而是危险的。 此文作为对人类人口问题的反思,和上篇博文《中国的人口问题杂论》是姊妹篇。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3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在行李箱里
xin 2013-10-17 12:37
帝都地贵,人口密集,空间狭窄,资源短缺,竞争充分,国际化趋向明显。科研比较紧缺,也比较希罕,比较世俗与功利,也比较理想化和书生气,不同人对科研理解不同。 信息社会,高度社会分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否则,就可能在大浪淘沙的社会竞争中,失去自己的角色、位置和饭碗。科研工作也是如此,是否具有门槛性的专业技能,成为能否立足社会的关键。 这些本事大多是参加工作之前形成的,工作之后多是缝补与完善,当然也存在大器晚成的现象。这些技能包括吃喝玩乐的交际能力,对各种潜规则的透彻理解和灵活掌握与应用以及前恭后踞、奴颜婢膝、强欢颜笑、阿谀奉承等基本素养,这些都是能否成为一流科学家必备技能。当然,专业技能也很重要,但能否成才情商至少占90%以上。如果能有坚实的专业技能,会成才更快。 这些情商方面的技能,有的人是天生具备的,并且玩的炉火纯青,看不到任何表演的痕迹,常让我仰慕甚至心有嫉恨。有的人是后天学习,聪明的学的还差强人意,笨的人弄巧成拙,憨态可掬,都会让人会心一笑。有的人是主动的,也有很多人是生活所迫,对社会的适应,这些都可以理解。有点跑题了。 现在的社会,有个特点,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如优盘一样,与其他人或机构组合起来,去做成一件事情。事情做完了,又需要与其他人或者机构组合搭配起来做其他事情。这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做事情,从中锻炼提高。 科研未尝不是,将仅有的小仪器、耗材和样品,放在整理箱里,与相关的仪器设备搭配,在合适的空间,固定的时间段内,做完相应的实验,接下来就是游走到下一站,做相似或者相近的事情。这样,科研居无定所,来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知识时代,信息社会,科研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一切都需要适应,需要学习,需要改变,需要妥协。 后记:本文主要目的是告诫学生和自己,需要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当然包括一定的适应社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否则前途渺茫。思路形成于前几日,有感于同事谈到社会竞争,需要自己吃饭的基本技能,更早的信息储备在优酷中看到优盘社会分工与组织。一些思想来源于科学网上的一些博文,但都淹没在时间之中,可惜现在都无从查证。有一些感触来自好友间相互倒消遣,也有些是自己对生活消极的理解与感悟。行文于今日上午,撰写在去财务处、房产处、电脑维修店、药店的路上。方式采用一指禅手机录入。先上传与QQ空间,后复印到Word修改编辑,终成此文。
3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不认同叶檀关于“大学生有一定失业率不是坏事”的论点
热度 2 manrongchen 2013-9-1 15:06
我不认同叶檀关于“大学生有一定失业率不是坏事”的论点 太原晚报 2013 年 7 月 10 日引自《解放日报》的文章,题目为“叶檀:大学生有一定失业率不是坏事”。有照片并标明“著名经济评论员:叶檀”。 读后,我本人的理解该文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大学生有一定失业率是好事;第二,大学生失业源于对在中小企业中就业存在偏见;第三,大学毕业生失业是国际趋势,是尊重市场。 我首先对文中的第一点表示强烈反对!失业对于任何人都不是好事,对于大学生同样如此。常识是:人人都必须吃饭,失业就意味着没有饭吃,一个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失业青年,如果不“啃爹”或无可啃的有实力的爹,岂不一出校门或许就无食无宿流落街头,或者变成坑蒙拐骗之徒或其帮凶,或陷入传销组织并企图获得险恶掩盖下的钱途,或者变成盗抢匪类等等等等。我作为一名高校班主任老师,对于学生“毕业 = 失业”的前景充满焦虑,于国于家于社会,大学生失业绝不是一件好事!至于“一定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其实无需考究,因为吃饭 100% 。关键问题是,在制定政策层面上,我们不能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视而不见,更不能有意或无意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以达到就业上竞争的目的。须知在此问题上一味强调竞争,是否陷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之中? 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味强调大学生就业上的竞争,高估看不见之手在其中的作用,我以为在我国目前不合时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维护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氛围吗?难道让每个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挥作用、得到生存资源、直至全面发展,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梦想吗? 第二点,大学生对于在中小企业中就业存有偏见,也许是事实,然而这个事实也不是没有来源的。有的来自家长,家长对于寒窗十年的孩子期望值也许不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名职员,因为这种职位也许存在太多的风险,同时不能给家庭带来期望的荣光;有来自大学教育的原因,高等教育多少年精英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有的并不适合中小企业就业,理论课程多于应用和操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的人才梦想和人才培养梦想,以造就一代伟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尚未从睡梦中彻底醒来;有的来自社会现实,中小企业本身在接纳大学生员工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制度不很完善、甚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就必然造成大学生对中小企业就业认识上或存在偏见,难道这种偏见只能怪大学生“有眼无珠”吗?社会得病难道仅仅让大学生吃药? 大学生失业或就业难到底是否单一或主要原因——对中小企业就业偏见造成的呢?针对 2013 年全国 699 万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开发处处长方伟说,今年( 2013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时期,客观上会减少一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人数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多方面信息显示,今年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持平。此外,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 109.12 万人, 2012 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 27.29 万人(扬子晚报 2013.8.4 )。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之一。 第三,对于大学毕业生失业就是尊重市场的说法,我更不能苟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盲区,人才培养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所谓百年树人。有些学科和专业涉及国家战略发展上很多宏观建设和管理。有些专业适合中小企业就业甚至自主创业,不需要宣传和鼓动,大学生和中小企业之间自然达成共识,接纳他们并为他们施展才华准备好舞台。将大学生就业全部交给市场来竞争,甚至从大学生就业所谓“倒逼”高校改革,有些不靠谱甚至是荒唐的。教育部对就业率低的高校专业,在招生等方面始终有系列调整政策, 2011 年 11 月 22 日新华社消息“连续两年就业不足 60% 此类专业将停招”; 2011 年 11 月 25 日报道“就业率连续两年低的专业要减计划”; 2012 年 2 月 3 日新华社电,上海“ 18 个专业将限制或减少招生规模”; 2013 年 6 月 4 日报道“高校不得增设就业率连续三年 70% 以下专业”;如此等等。 出校门的员 作为社会名嘴,在可能诱导决策层面上的发声,应当加以深入调查研究,深思熟虑,不可急于发表观点;媒体也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将“名人名言”断章取义。 大学生失业民国已有之,当时大学生很少,却失业很严重,他们发起向政府要工作的请愿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为此出台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效果并不理想(扬子晚报 2013.6.23 )。本人才疏学浅,挂一漏万,整日面对莘莘学子,对此深有所感,直抒胸臆,对个别学者的观点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识者。
285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诺奖得主忆导师吴瑞:他从不与自己的学生竞争
吴信 2013-8-7 04:37
诺奖得主忆导师吴瑞:他从不与自己的学生竞争 ​ 吴瑞 1973年,我幸运地成为吴瑞教授众多研究生中的一员。吴瑞教授以其在DNA测序领域的开创性研究闻名于世,当时,他的实验室正为寻找到DNA标记、测序和合成的新方法而兴奋不已。 回想起来,我对吴瑞教授接收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仍感到惊奇。我的专业既不是化学也不是生物化学。由于对完成自己设计的幼稚课题感到希望渺茫,当时我试图从外系转过来。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我是如何来到吴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借此展示他人格的魅力,特别是教授重视支持和扶持年轻但缺乏经验的学生。如果吴瑞教授发现了学生具备潜质,他会尽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成为科学家的机会和资源。 1973年,我与另一名研究生John Stiles共同设计了一种技术难度大但很新颖的检测特定mRNA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在康奈尔大学的教授中,吴瑞教授的实验室是开展此项课题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地方。可是大名鼎鼎的吴瑞教授会耐下心来听两个无名小卒的疯狂计划吗? 我和约翰怀着忐忑的心情去见吴教授,紧张地向他解释我们的想法。幸运的是,吴教授对我们的想法很感兴趣,他很快理解了我们的想法,微笑着点头说“很有趣”(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吴瑞教授给出的最高评价)。最终,吴教授同意帮助我们实施这一课题,并安排我们与Fred Sherman实验室建立了研究协作。 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说服吴教授以转系生的身份接收我做他的学生,这样我便可以在他的实验室完成课题中DNA寡核苷酸的化学合成部分。当时,在康奈尔大学,学生转系并不多见,吴教授不希望被误解为挖走别人的学生而得罪人。我缺乏从事这一课题所必要的化学经验,也可能是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我始终不知道吴教授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在幕后默默地为我转系扫清障碍。最终,困难都如春天融冰般逐步消散了。我想,或许是我的坚持,最终吴瑞教授同意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1974年1月,在一个伊萨卡常有的寒冷的雪天,我在吴瑞实验室里开始学习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以便化学合成我们的项目所需要的15-聚体寡核苷酸。 吴瑞实验室之所以是当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因为吴教授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新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所需要的一切资源,这样才使得实验工作进展顺利。只要有重要的新技术产生,吴教授似乎都会认识新技术的研发者,并保证此项技术可以引进到自己的实验室。吴瑞确保我们拥有第一个克隆载体、第一个限制性酶和最新的测序方法。吴教授平和的日常管理方式有利于自由科学气氛的形成。他从不微观管理,通常他允许学生去探索自己的想法;他从不严厉批评,这使得学生们自由地尝试自己的想法。当然,每当实验室有新进展时,吴教授总是很高兴,并且如果需要,他会很高兴提建议。 为了让我能尽快开展课题研究,吴教授特意让我和他的一名化学博士后——Chander Bahl共同工作,以便于我能直接从Chander身上获得从事这方面研究所需的技能。接下来的一年,因为合成不太顺利,我觉得我没有给吴教授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一年,吴教授展现了他伟大的胸怀——特别具有的耐心。他总是给予我支持和同情,从未批评我的实验缺乏进展。后来,他意识到要最终完成寡核苷酸合成我需要更多的帮助。 他并没有认为一切都要在他实验室学,他马上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和同事、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的Saran Narang博士。吴教授和Saran 安排我去渥太华进行两周的强化训练。这简直太妙了,由此我也得到了一个伟大而持久的心得: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无休止的自我挣扎,而是寻找最好的专家请求帮助。这个计划起作用了,当回到康奈尔时,我已经可以完成寡核苷酸的合成了。此后不久,我和约翰就能用放射物标记我们合成的DNA片段,用它在酵母基因组DNA检测细胞色素C基因,以及从酵母的总RNA中检测相应的mRNA。 吴瑞还通过选择不同领域学生和博士后的方法,影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从1976年至1977年,吴瑞教授邀请到Radney Rothstein到他的实验室做博士后。Rad 之前是Fred Sherman 的研究生,因此他的到来增加了与Sherman实验室在研究思路和人员方面的持续性交流合作。Rad为吴教授的实验室带来了酵母遗传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机缘巧合,将DNA导入酵母的方法在附近的Gerry Fink实验室研发成功。吴教授喜欢不同学科之间的融汇交融,他的实验室是一个真正的跨学科的科学环境。 Rad到来后,我没有按照惯例去新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而是留在吴教授的实验室。这样做虽然不合常规,吴教授还是乐意我留下来,但是他的前提是我从事完全不同方向的研究,学习新的知识。当我们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吴瑞教授慷慨地让我们带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他从不与自己的学生竞争,更愿意看到他们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 吴教授的办公室很小,堆满了书和杂志,房门打开可直接通向实验室。这样可以方便教授在进出办公室时与实验室的学生随意交谈,使他很容易了解我们实验的进展。但是他的办公室与实验室的连接也有不好之处。Rad和我经常天马行空地谈论新的想法,有时我们的讨论会兴奋过头,我记得教授偶尔会从办公室来到实验室分享我们的喜悦,同时会轻声建议我们尽量将讨论的声音降低,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的实验。 1979年我离开吴瑞实验室后,就不能经常见到他了。之后,我回过康奈尔大学五六次,每次遇到吴教授总是非常开心,我们总是分享各自实验室的最新进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吴教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已经转向水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并且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吴瑞在中国发起了CUSBEA项目。 1998年,为庆祝吴瑞教授70岁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吴瑞的学生以及吴瑞的太太Christina和儿子Albert共同在康奈尔大学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我曾经在教授家里举行的实验室晚宴中见过他们。几年以后,我们又一次与教授和他的家人在波士顿举办愉快的午餐会。吴教授喜欢与我们积极保持联系,关注我们的最新研究进展。我依然记得几年前在他的办公室与他交谈。当时他已76岁高龄但仍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水稻基因的研究中,并在追求新想法。他对其它的事也很感兴趣。 吴瑞教授不是一个热情奔放的人,他为人安静而内敛。他对你所说或所做的事的最高赞赏就是“很有趣”。教授的许多学生和博士后都独立从事研究,这的确很有趣味。他为我们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而骄傲,我们同样感谢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培养与谆谆教导。■ 吴瑞(Ray Woo),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植物基因工程创建人之一。1928年生于北京,2008年在美国去世,是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的长子。1981年,吴瑞创建了著名的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获得该项目资助的100多人,如王小凡、袁钧瑛、韩珉、施扬、吴虹、马骏、傅向东、傅新元、王晓东、金亦石、骆利群等,皆在全球知名大学任教或在产业界担任重要职位。 (作者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关系文化”的本质和根源——文化生物学的解释
热度 41 qyu111 2013-7-21 11:14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的关系文化,都知道在中国办事要靠关系,可见关系文化是中国人的标记和特色。 别的国家和民族不讲关系吗?也不是,关系在哪个国家都有,都重要。亲戚、朋友、熟人,彼此了解、互相信任,你帮我,我帮你,相惠相利,是人与人相处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国家的人都讲关系。 那中国人的关系是什么关系?特殊在哪里?为什么单单强调中国人的关系? 中国人的关系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互助关系。中国人的关系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是一种办事的方法和技巧,是拉关系、开后门、走捷径、占便宜的方法和技巧,是为了达到一种利益上的目的而专门去建立的关系。说穿了, 是一种 不守规矩、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 。 不守规矩、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才是中国人关系文化的本质,才是中国关系文化特殊的地方。别的国家虽然也有,但远没有象中国这样普遍和泛滥。中国人从吃饭、上厕所、坐车、乘船买票排队,到上学、找工作、购房、看病,到干部选拔考核、科研经费申请、各项政策制定,无处没有关系,无处没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 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勤快。一个头脑灵活、急功近利的人想轻松迅速地达到目的,结果会干什么?结果就是不守规矩、投机取巧。当一个人不守规矩得到了好处而没有被惩罚,别的人就会效仿,就会蜂涌而上,个个不守规矩、人人投机取巧。这是人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从竞争存活的角度来讲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有了关系才能打破常规、脱颖而出、捷足先登。 这个特性让中国人在僧多粥少、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个特性。关系文化,只是这种特性的一种表现。除了关系文化,这个特性的其它表现形式还有:弄虚作假、抄袭盗仿、吹牛忽悠、粗制滥造、坑蒙拐骗……。现在在中国只要牵涉到钱和利的事,处处是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宰”,被人骗,被人坑、被人利用。这,都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表现。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这么多年,现在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倒是有过之无不及。 中国人的这种特性和文化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我们的祖宗建立的?中国的老、孔、孟、庄,以及现在弘扬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便是国民党反动派地主资本家,也从来没有鼓励和宣扬过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中国的文化教育不仅不宣扬,而且从来都是批判的。 那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既然这个特性不是中国文化所鼓励的,不是后天在学校里学习来的,也不是爹妈教的,那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存在的一种东西,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和自然的习惯,只要不打压,一有机会它就会冒出来,跳出来,肆意横行。大跃进时它曾经跳出来谎报粮产和钢产,文化大革命中它跳出来表忠心、斗亲友,今天它更是在名和利的世界里无孔不入、无坚不摧。 什么是天性?天性就是基因。从文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基因在作怪。人的身体里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基因,关系文化有关系文化的基因。 既然是基因,那就要看看这个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基因在进化中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被保存、繁衍并泛滥的。 物种进化有一个原则,在生存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能击败竞争对手、更能生存和繁衍的性状就被保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试想一个荒岛上有俩个落荒者守着一堆馒头,一个是守规矩的人,另一个是不守规矩的人,谁先饿死?再试想俩个人各盖一个房子过冬,目光长远的人要开山凿石盖一个永久性的石头房子,急功近利的人搭了一个茅草屋,谁能活过今冬?再试想这俩个人从岛上获救后身上一无所有,回到家里各办一个公司赚钱过日子,一个坚持原创,自己发明产品,另一个投机取巧,仿制了别人的产品拿出去卖钱,谁有钱先娶妻生子?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守规矩、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人生存能力更强,生存机会更大,这个性状在进化中就被选择和保存了下来。特别是在生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人一定是战胜目光远大、坚持创造、循规蹈矩的人。中国目前的现状正是这样,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人如鱼得水、如日中天。如果不被打压和批判,中国人身体里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基因还将继续繁衍和泛滥下去。目光远大、坚持创造、循规蹈矩的人将无钱买房子、娶老婆,基因无法得以延续和繁衍。 问题是:为什么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基因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欧美国家里没有象中国这么泛滥?我不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没有考证,没有证据,只能凭文化生物学的原理进行猜测和推理。 文明是人类灵魂的服饰,是奢侈的文化。 目光远大、坚持创造、循规蹈矩这样的特性和文化是奢侈的特性和文化,奢侈的特性只有在不为温饱发愁的国度和人群里才能得以生存、发扬和光大。 我猜测欧美人的祖先人口稀少,且生活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食物丰富的自然环境中,温饱不用愁,不必为生存去竞争打斗。 因此,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这样的特性就被文明所打压, 具有这 种基因的人就被文明文化所歧视,这样的人就找不到老婆,生不了儿女。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 的 基因因此不能得以繁衍,从而逐渐被淘汰。 以此文化生物学原理推理,人口多和资源缺乏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基因得以繁衍和泛滥的根源。我猜想不仅是中国,其它资源匮乏和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也可能会是同样的状况。但相比之下中国人是从非洲跑出来,最有冒险精神、跑得最远的、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也是更聪明和勤奋,中国人的脑子要比别人灵得多,点子和办法要比别人多得多。君不见中国人的伪冒产品是世界之最、世界之极? 然而目光远大、坚持创造、循规蹈矩是世界文明的趋势。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被世人尊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和文化。要改变一种文化必须要认清这种文化的本质和根源。只有认识了关系文化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地去改变关系文化。只有消灭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特性,才能根除关系文化。 知道了关系文化的本质,努力就有了方向。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来改变国人的关系基因,但我们能够建立文明的制度和文化来抑制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基因的表达: 一是要建立文化制度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守规矩的性状进行打压和惩罚。 二是要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密度,阻止城市化而不是加速城市化。 三是要大力发展民生经济,解决温饱问题。 四是要建立减少竞争的文化和制度。 五是要鼓励、表彰和弘扬目光远大、坚持创造、循规蹈矩的人。 中国人是聪明、勤劳的人,中华民族是聪明、勤劳的民族。一个国家和民族只要有自信,不讳病忌医,正视自己的问题,把聪明和勤劳用到正路上,就一定能变缺点为优点,建立起一个衣食不愁、健康文明、和平和谐的社会,就能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 后记: “ 循规蹈矩”这个词既有遵纪守法的意思也有墨守陈规的意思,而现在多指墨守陈规,因此用在这里不是最合适。更合适的词应该是遵纪守法。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18455 次阅读|72 个评论
高校将面临着重大转折
热度 7 lin602 2013-6-16 09:57
许多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没有好工作已经越来越明显,花许多钱供孩子上大学,结果工作不如人意,普通百姓在审视,本来挣钱就不多,花如此多的钱,值吗? 因此普通人将越来越仔细辨别专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大学生们报考的重要指标。 大学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也会发生慢慢深刻的变化。 现在学制、专业、教学计划、学时等都被控制很紧,在市场的冲击下,慢慢也会转向。 在生存面前,变化是不由人的。 正与一全我的毕业研究生QQ聊天,毕业六、七年了,他刚刚给我发的一句话是: ‘做老师的,师德最重要,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一些很实用的技能,我觉得就是成功了。这些都是学生受用不尽的。’ 这是一个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体会。
302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当代社会的病态竞争
hanqing2 2013-4-26 08:43
摘自凯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获得权力、名望和财富的方式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它们可能来自继承权,也可能来自某些文化所赞赏的个人素质,如勇气、机智、治疗疾病的能力,与超自然的力量交流的能力,头脑的灵活多变,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素质。它们也可能来自非凡的或成功的活动,得力于某些特定品质或借助于偶然的环境机遇。在我们的文化中,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权力、名望和财富必须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去获得,那么个人就不得不进入与他人的竞争。这种竞争以经济为中心,辐射到所有一切活动之中,并渗透到爱情、社会关系和游戏之中。因此,在我们的文化中,竞争无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无怪乎我们发现它在神经症病人内心的冲突中始终占据着一个核心的地位。 在我们的文化中,病态的竞争在三个方面不同于正常的竞争。首先,神经症病人老是不停地拿自己与他人衡量,甚至即使在不需要作这种衡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尽管努力超过他人乃是一切竞争的本质,神经症病人却过分喜欢拿自己与那些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的人,与那些和自己没有共同竞争目标的人衡量并比较。他会不加分辨地把诸如谁最聪明,谁最有吸引力,谁最受公众观迎这样的问题应用到任何一个人身上去。他对于人生的感受,可以与一个骑手在赛马中对生活的感受相比较。对他来说,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这就是能否超过其他人。这种态度必然会使得他对任何事业都丧失真正的兴趣。他真正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他所做的事情的内容,而是通过这件事他可能得到什么样的成功和名望。神经症病人可能意识到自己爱与他人比较的态度,也可能只是机械地这样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过,他很难充分意识到这种态度在他身上发挥的影响和作用。 病态竞争与正常竞争的第二点不同是:神经症病人的野心不仅是要比他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是要使自己显得独一无二,卓尔不群;与此同时,他可能认为自己的目标比较起来总是最高的目标。他可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正被这种无情的野心所驱使,但也往往不是完全压抑了这种野心,就是部分地掩盖了这一野心。在后一种情形下,他可能相信,他所关心的并不是成功,而只是他正在从事的事业;他也可能相信,他并不想在舞台的中央接受观众的喝彩,而只想在幕后做些打杂的工作。他也可能承认他过去的确一度很有野心,但那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一个时期。那时候,他虽然是一个小男孩,却幻想有朝一日成为基督或成为第二个拿破仑,幻想把整个世界从战争中拯救出来。或者,她虽然还只是一个小女孩,却希望有朝一日嫁给威尔士亲王。但神经症病人会宣布说,自从那时候以后,他的野心就完全消逝得无影无踪了。他甚至可能抱怨说他现在是这样地缺乏野心,以致他简直希望能够再有一点过去的野心。而如果他完全压抑了自己的野心,他就很可能坚信,他本人与野心完全无缘。只有当某些保护性的岩层在心理分析医生的发掘下发生松动以后,他才会回忆起自己曾经有过一些宏伟夸张的幻想,或者有过一些在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例如,希望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最出类拔萃的人,或者认为自己特别聪明特别漂亮,或者因为自己身边的某个女人居然会爱上别的人男人而感到十分惊奇,甚至回想起来还十分气愤并怀恨在心等。然而,在大多数情形下,由于意识不到野心在自己的反应中具有如此强有力的作用,他都并不认为这些幻想和念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有时候,这种野心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目标上,例如才华、魅力或某些成就、某种德性。但也有一些时候,这种野心并不集中在某一明确的目标上,而是扩散到一个人的所有活动中。他务必要在他所满足的一切领域中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他可能同时希望自己既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又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医生,又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音乐家。如果她是一个女人,她可能不仅希望自己在自己特定的工作领域中名列前茅,同时还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和最善于打扮、穿戴入时的女人。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可能发现自己很难选择自己的职业或投身于任何一种生涯,因为选择一种即意味着放弃另一种,或至少是部分地放弃自己最喜爱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同时精通建筑、外科手术和小提琴演奏的确可谓困难重重。这些青少年也可能抱着许多过分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希望开始自己的工作。他们希望自己绘画象伦勃朗一样好,写剧本象莎士比亚一样好。如果刚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他们就希望能准确无误地计算血球数目。由于他们过分庞大的野心使他们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们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很容易心灰意冷,很快就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努力而开始另起炉灶。许多天赋极好的人就这样分散了自己一生的精力。他们的确有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某种成就的巨大潜能,但由于兴趣太广野心太大,所以在所有这些领域中,他们都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追求任何一个目标。到头来他们一事无成,白白地浪费了自己很好的才能。 无论能否意识到自己的野心,他们对野心所遭到的任何挫折却总是十分敏感。如果不能满足自己很高的希望,那么即使是成功也会使他们感到失望。例如,一篇科学论文或专著所取得的成功,如果不能一鸣惊人,引起轰动,而仅仅产生了一点有限的影响,就仍然会使他感到失望。这种类型的人在通过了一场困难的考试后,可能因为他人也同样通过了这一考试而认为这算不上什么成功。这种总是倾向于失望的态度,是这种类型的人为什么不能享受成功欢乐的原因之一。至于其它的原因,我将在后面加以讨论。自然,他们对任何批评也都极其敏感。许多这样的人在写了第一本书或画了第一幅画以后,就再也写不出书,或再也画不出画来了,因为即使是温和的批评也已经足以使他们心灰意懒,深感失望。许多潜在的神经症病人,都是在遭到上司的批评或遭致失败的时候,显示出最初的症状来的,尽管这些批评或失败本身算不了什么,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精神障碍。 病态竞争与正常竞争的第三点不同,是神经症病人这些野心中隐藏的敌意,即他那种“只有我才应该是最美丽、最能干、最成功的人”的态度。当然,在任何一种紧张的竞争中,都必然包含着敌意,因为一个竞争者的胜利即意味着另一个竞争者的失败。事实上,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存在着这样多具有破坏性的竞争,以致作为一种孤立的特征,我们甚至不敢说它具有病态性质。它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模式。但是,在神经症病人身上,竞争的破坏性方面总是比建设性方面更强大;对他来说,看见他人失败比自己获得成功要更加重要。更确切地说,具有病态野心的人的所作所为,就好象对他说来,击败别人比自己取得成功更重要。虽然实际上,他自己的成功对他说来乃是最重要的事情,但由于他对成功有强烈的抑制倾向──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看到──所以唯一向他开放的路径乃是成为优胜者,或至少感觉到比他人优越。而这就意味着挤垮他人,使他人降低到自己的水平,或干脆踩在自己脚下。 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上展开的竞争中,损人利己,打垮竞争者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荣誉,或设法扼制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切往往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神经症患者却受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和不区分对象的冲动所驱使,拼命地去诋毁他人。他甚至可能明知他人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实际伤害,他人的失败甚至可能对自己不利,但他仍然拼命地诋毁他人。他的这种感情可以清晰地描述为这样一种信念──“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而这不过是“只有我才应该取得成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他的这些破坏性冲动背后,可能存在着大量紧张的情绪。例如,一个正在写剧本的人,当听到他的一个朋友也正在写剧本时,竟突然陷入到一种盲目的愤怒中去。 我们在许多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发现这种打垮和挫败他人努力的冲动。一个野心勃勃的儿子,可能会不顾一切地希望挫败他父母为他所作的一切安排。如果父母硬要他注重名誉,行为得体,以便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他就会使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上臭名远扬,激起公愤。如果父母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他的智力发展上,他就可能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抑制,以致显得智力呆滞,头脑迟钝。我记得我曾经有两个这样的小病人,他们的父母起初怀疑他们智力发育不全,而后来他们却表现出很高的智力和才能。在他们企图以同样的方式来对付医生的时候,也就清楚地暴露了他们这种企图挫败父母愿望的真实动机。两个孩子中有一个孩子长时间假装不懂得我所说的一切,以便我不能有把握地对她的智力下判断。但最后我终于发现,她一直在对我玩她用来对付父母和老师的同一种把戏。这两个小孩都有极大的野心,然而在治疗的最初阶段,这种野心完全淹没在破坏性的冲动中去了。
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南人在荷兰:9. 一个“太极”的幽灵,在北美游荡 (2)
热度 6 zhuyucai1 2013-4-24 20:02
可能是受到埃克森 - 美孚使用 Tai-Ji ID 的影响,美国的两家 MPC 技术供应商开始改进他们的辨识技术。 2002 年一家公司推出了新的辨识技术,也使用自动辨识测试,向市场推销。这样 Tai-Ji ID 就有了竞争对手。他们的营销能力大我百倍。 于是我也想办法增强市场营销。除了每年开会宣讲成果和摆摊,我在休斯敦请美国人 BB 帮我推销。 BB 很敬业,给所有的美国炼油厂打过电话,还带我访问了休斯敦周围的十几家炼油厂和化工厂。其中有几家炼油厂和化工厂成为我们的客户。 我又跟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华人开的控制公司合作,请他们开发了一个测试程序,跟 Tai-Ji ID 一起卖,这样价格可以高很多。以前是用户用我的设计,自己在 DCS 中实现自动测试的功能。 2002 年一家 MPC 供货商开用户大会,组织者请埃克森 - 美孚的 WS 讲他们使用的模型辨识方法。 WS 打电话给我,说他要讲他们使用 Tai-Ji ID 的情况。他们怎么请人讲竞争对手的技术,脑子进水了?我想。出于好奇,我交了会费,去美国参加了他们的用户大会。 WS 讲完,反响很大,很多人问 Tai-Ji 在哪里。 WS 指了一下台下的我,说 Tai-Ji 就是他。这下热闹了,茶休时很多人找我谈。沙特 Aramco 公司的一位经理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不久 Aramco 公司也成了我们的客户。对此我稍有歉意,觉得自己有点不地道,跑到对手的会议上拉客户。在会上我还跟他们的产品经理谈了一会。他一方面佩服我搞出了很好的辨识技术,一方面抱怨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软件销售。 2002 年夏天在巴塞罗那 IFAC 大会上遇见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 HB 。我们互相欣赏对方的工作,但还没见过面。 HB 建议我跟加拿大埃德蒙顿的 Matrikon 合作,并给了我产品经理 WM 联系方式。我马上跟 WM 联系,他愿意随时与我见面。 11 月我访问了 Matrikon ,跟 WM 谈好了合作协议。合作的内容是把 Tai-Ji ID 嵌入到 Matrikon 的一个控制系统监控软件平台,并由 Matrikon 主要负责销售。这样在美国和加拿大又得到了十多家炼油厂的客户。加上我以前自己的销售,共有 25 家以上的北美炼油厂和化工厂购买了 Tai-Ji ID ,占市场 25% 左右。 在一个会议上,一家 MPC 供应商的一个经理跟我聊天。他说他们公司的营销人员很怕客户提起 Tai-Ji ,一提他们就不得不降价。“ Tai-Ji 就像一个幽灵一样,无处不在。”他们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是 2004 年底,我和 Matrikon 的一位工程师去美国中北部的一家炼油厂做项目。厂里负责控制的经理告诉我们,一家 MPC 供应商向他们推销辨识软件,要价很高,没有谈成。当他们的销售人员听说 Tai-Ji 要来,马上给厂里打电话,说他们的软件可以免费赠送了。 这种竞争对大家都好。因为其他公司也说辨识很重要,需要改进,等于也帮我做了广告。几年后,一家竞争对手的经理还专门向我表示感谢,说没有我率先改进辨识技术,他们大公司在这方面就停滞不前了。当然竞争对用户最有利。 我 20 年磨一剑,搞出一个辨识方法,转换成一项工业技术,又把它推向市场。最终是美国人成就了它,也从中得到了最大效益。 2003 年我出国 20 年。这一年是 Tai-Ji ID 销售最好的年之一。我已证明我的辨识技术是最好的,当初开公司的目的已经达到。本来应该高兴吧?可我却有了一种失落感,因为一下没了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搞新一代的 MPC (预测控制)技术,并且回中国做这件事。 我请交大的一个校友帮我把我的辩识书翻译成汉语在国内出版。 2004 年我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软件公司。不久我找到了浙大的 Q 老师,我们很对脾气,决定合作开发 MPC 技术软件。 “太极”要回家了。。。 结束语。 开公司的故事到此结束了。从 2004 年起我把精力转向国内,计划一方面研发 MPC 技术,一方面在国内的流程工业应用。现在看来有点超前。但当前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倍增,我们的成功机会倍涨。“太极”不急。 给我们加油吧! 上一篇: 8. 一个“太极”的幽灵,在北美游荡 (1) 下一篇:10. 正业卖软件,业余搞科研
70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招收徒弟的垄断与竞争
热度 1 yuliping 2013-2-13 11:13
赵本山领衔的东北二人转团队其实已经构成了完全垄断,其方式是通过招收徒弟这种传统的方式,就长期而言必将对二人转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相声界的拜师招徒,感觉总体好很多,充其量算得上寡头垄断,大部分是完全竞争的。 看看学术界的招研究生,其实和相声界差不多的,基本是完全竞争,当然也有寡头垄断。 无论是什么界,一旦有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相关部门要进行干涉和管制。 打击黑社会固然应该,因为违反法律;但是对于白社会而言,似乎没有违法,但本质上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主管部门要考虑进行适当的管理。 2013.2.13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038 次阅读|1 个评论
鱼缸里的三条小鱼
热度 3 zyzhai 2013-2-2 18:29
鱼缸里的三条小鱼 翟自洋 家里有只小小鱼缸,养了三条小鱼。这是去年12月初,一家三口乘坐开通不久的地铁,从极地海洋公园带回的。当时孩子看到好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围着一个小池子钓鱼,起了兴致,要我们照办。 鱼带回家,喂食和换水的任务落到了我头上。孩子的兴致没有维持多久,可这例行工作却不能马虎。毕竟,也是几条生命。 缺少经验,摸索着进行。鱼食是几年前一次不太成功的喂养剩下的,一起留下的还有用来除氯的大苏打。鱼食做成或红或绿的小小圆粒,入水后浮在水面。起先,每天或隔天喂食。有一条鱼抢食最积极。无论放得多些还是少些,过上半晌,就被消灭了。鱼的胃口好,新陈代谢快,过上四五天,鱼缸的水就浑浊了。于是,得换水。接上自来水,放入一颗大苏打,等到大苏打全部溶解,就可以用了。 以这样的喂食和换水频率,两三个星期后,鱼似乎状态都不错。于是继续。 大概五个星期之后的一天,一条鱼浮在水里不动了,肚皮鼓胀。是抢食最积极的这条。罪过,罪过。 吸取教训,降低喂食频率,改为四天一次,每次的量与以往相同。如此一来,四五天后,水还干净,换水的间隔延长到十多天。省心,省水,省鱼食。 时间已有两月,剩下的两条鱼,还在顽强生存着。 我在想,自然水体的鱼,是否会不知餍足,把自己给撑坏呢?是竞争性的小环境,改变了它们的习性么?不幸呆在鱼缸的鱼儿,只能被动等待人的喂食。喂食人的决定,影响着它们生命的长度。对于呆在地球这个“鱼缸”的人而言,假如心中没有信仰和敬畏,人类生命的长度由谁来决定呢? 痴人乱语。
4371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生物界的适者生存说起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3-1-20 22:12
上海《文汇报》有篇文章,说起英国BBC播放一部描写非洲野生动物的纪录片《非洲》,其中有些细节,引发英国观众的强烈反应。一个是描写阔嘴鲸头鹳的。鹳妈妈生了两只小鹳。一只强的,一只弱的。强的总是欺负弱的,而弱的小鹳最后已经顶不住了,奄奄一息,可是鹳妈妈最后还是把口中的水吐给强小鹳喝。观众叹息鹳妈妈的母爱如此狭隘,但编导说,鹳妈妈只能保证一只小鹳的生存,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强者生存。 还有一个细节,是有关非洲象的。一小队大象很久没有饮水了,它们在寻找水源,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其中一只小象越来越走不动了,最后倒下,停止了呼吸。象妈妈悲伤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眼中流下一行眼泪。 英国的观众们看到这里,就愤怒了。他们指责影片的主创者太冷血,拍摄者的车上有食物,有饮水,为什么就不能送给小象,而要眼睁睁地看着小象死去?《文汇报》这篇文章的作者说,动情的英国人,软弱的英国人,难道你们不懂,这就是大自然? 自打达尔文那时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所谓适者生存的原则了。后来英国的斯宾塞,还把达尔文的这种生物界原则扩展到社会领域,提出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即指人类社会也是适用于适者生存,亦即强者生存的道理。后来,斯宾塞的这个理论还遭到过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其实,从生物界到人类,这个原则的发展也是经历过长期过程的。在生物界,这个原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在人类的原始社会阶段,虽然还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但是那个时候的生存条件也是异常艰苦和恶劣的。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相关的道德伦理也就有了为了确保种群的生存,需要牺牲某些个体的观念。在这个时候,还根本谈不上什么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样的概念。在阶级社会,这个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就表现为阶级斗争。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说过,“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想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 或许可以说,生物界在早期,这种物种之间为了生存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相当残酷的。即使是在同一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竞争也同样残酷。这从某种角度上,这种竞争并不是以个体的生存为目的,而是为了保持种群的高素质,为了使种群生存的质量更高,生存的机遇更大。所以个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为了种群本身的存在与进化。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大量的个体被牺牲掉了。有的是牺牲个体的肉体生命,有的是牺牲个体的个性。当然,随着种群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所付出的牺牲代价也会逐渐减少。但似乎还不能完全取消。 人类发展进化到今天,个体生存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个体为了种群而付出的代价也大大地减少了,但是还没有完全避免牺牲。在资本时代,竞争似乎成为纯个体之间的事,其实随着人类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竞争的激烈程度应该是有所缓解的。过去是在狭小的领域内竞争,其激烈程度当然较为突出。如今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活动,竞争的残酷程度有所降低也是正常的。如果到了后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那么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竞争的质也会改变。这时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生存而竞争,也不会再是为了争夺生存质量的制高点而竞争,而可能只是展示个人技能与素质上的某种竞赛。 优胜劣汰,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诠释。在未能进入人类社会的生物界,这是攸关生命种群存亡的,包括生命个体存亡的法则。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即进入阶级社会的阶段,这是有关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生存质量竞争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与范围的扩大,这种竞争的残酷程度会有所下降,直到有一天,它只成为人们游戏(game)内的一种胜负法则,而与个体的生存无关,与个体生存质量无关。
58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应该打着“公平”旗号叫停刷票插件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3-1-20 13:41
叫停刷票插件,是对商业竞争不正当的行政干涉。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反制插件,须提高自身门槛;靠一纸禁令,今天禁这个明天禁哪个,哪天是头儿? 竞争本来就不存在什么公平,弱肉强食,创新称王,才会有人愿意创新,某党的高压政治正在扼杀这种环境。
165 次阅读|2 个评论
单模不稳定性、双模竞争、及湍流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3-1-16 15:35
有朋友问:波、不稳定性、湍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个好问题,值得说说。 波就是一种变化的时空传播。物理现象简单说就是波现象和粒子现象。在量子理论图像下粒子运动也可以用波描述。 如果波的幅度在增长(即波的能量在增加),那么或者是外部能量的驱动、或者是内部自由能的激发。后者就是我们说的不稳定性。当然前者可以看成本征模式在外部驱动下的激发(所谓“外部势力干涉”),也是一种广义的不稳定过程。这里的“波”也可以是广义的,就是说其频率可能是纯虚数——没有随时间的振荡,只有单纯的增长。 这些都是线性过程。线性不稳定的波在非线性阶段会不会发展起来?这才是关键! 如果是单一的波模式,就是说,有一个模式(波)的线性增长率比其它那些波(模式)都快得多,那么系统的自由能就会集中到这一渠道释放,从而发展成典型的非线性不稳定性——我们能看到的、会对系统造成根本性改变的不稳定性。 如果有两个模式都是快增长的,增长率都差不多,这两个模式就都发展起来。而且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其非线性发展模式一定是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即一个模式的“峰”对应另一个模式的“谷”。这就是典型的“双模竞争”。这种竞争也很“折腾”,但是系统整体的长时间平均还是“渐进”稳定的。 如果有很多模式,线性增长率都差不多,那么它们都会同时长起来。在非线性阶段,自由能就在它们之间近似地“均分”。因为总的自由能是有限的,所以它们都长不大。而且尽管整个过程也是此起彼伏,但是因为是一大批模式,所以一个特定时刻处于哪一种状态——峰值,1/2峰值、1/3峰值、。。。,95%峰值、85%峰值、。。。,“谷底”,1/2谷底、1/3谷底、。。。——的模式都有。所以平均起来就是统计上的“steady state”。这样的状态,如果模式的频率分布宽度与中心频率在同一数量级,就是典型的湍流状态。 所以,在存在自由能的时候,多模(越多越好)的状态反而是稳定的;双模还是很折腾;单模增长最不稳定。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5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山东科技最高奖得主程林: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redtree 2012-12-30 01:02
山东科技最高奖得主程林:“勉强算个科学家” 作者:廖洋 石蓬波 赵燕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29 10:35:39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石蓬波 赵燕 “我赶不上‘时髦’,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安安静静。” “五十知天命。天命是生活的轨迹,以前的已知道,未来的不可知,科研要顺势为之,不能逆势而上,生活中要有一种从容、中道的态度,安安静静才是最理想的。”2012年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山东大学教授程林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丁肇中: “程林最优秀” 8年前,山东大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盟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全面负责其热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时年42岁的程林担任首席科学家。 程林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是人类前所未有的课题,没有经验,没有借鉴,更没有任何参考。 “简单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AMS做一个‘保暖衣’,给它创造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以保证探测器在运行中不会忽冷忽热,使它不会‘感冒’不会‘生病’,不会因此停止工作。”程林的语言贴切又诙谐。 2011年5月16日,在这个被程林视为“重要性仅次于结婚纪念日”的日子,AMS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最后一个航班,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那一刻程林泪流满面。 “如今已运行一年半的时间,基本实现了初衷,探索了从前不能想象的现实,但获得准确的数据还需要时间。”程林告诉记者。 “我们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团队,在传热强化技术与换热器设计理论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辉,犹如冬天里的万家灯火,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自身的温暖和独特的个性。”当别人赞叹他的成就时,程林也总是要提及他所在团队的重要力量。 “很可能有人会因为这个项目获得诺贝尔奖,但那个人一定不是我,因为我不是物理学家,勉强算得上是科学家。”程林说。 而丁肇中却这样评价他:“1976年以来,先后有数百位中国科学家和我一起工作,程林教授是最优秀的。” “忠于家庭、忠于友谊、忠于事业” 程林今年50岁,许多年前,他曾给自己立下三句箴言:“瞻天下以为师、历寒暑求自成、沐风雨而芬芳。”如今回首,他觉得自己那时年轻气盛、功利心太强,“如果现在再写的话,我会改成‘忠于家庭、忠于友谊、忠于事业’,现在虽也有功利心,但会自觉抑制”。 去年8月份,在获得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时,程林写下这段“获奖感言”:科学研究具有竞争性,但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科学不是喝红茶加不加糖那样简单的问题,而是会影响一代人。”程林说,“我与丁肇中教授在一起工作,给我带来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并不是唯一的经历。” “科学家,就要正直做人、安静做事。”程林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保持纯洁,科学家不应该喧哗浮躁,而应该有相应的体制与环境去约束科研工作者。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有百万元奖金,当被问及奖金打算怎么花时,程林调侃说:“钱的事都是太太说了算,我不管,所以我不能确切地告诉你。但我猜测应该会去逛逛超市或者去菜市场——后者可能性会更大。” 莫言说他知道自己获得诺奖时希望能够同家人一起吃顿饺子庆祝一下。程林在获奖当晚,也和夫人平静地喝稀饭、吃包子。他说,也许获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愉快地打发了那天晚上的时间”。 采访中程林多次提到夫人。结婚25年,程林与夫人的感情相当稳定。他认为,生活不是喝咖啡送玫瑰,而是不管刮风下雨能和小孩他妈一起喝碗稀饭,跟当初结婚的人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这才是最大的爱情。 “不懂浪漫”是程林对自己的评价。“我赶不上‘时髦’,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安安静静。” 《中国科学报》 (2012-12-29 第7版 智者)
个人分类: 人物|1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灯泡、眼睛和涨价——New Year’s Resolution
热度 2 qyu111 2012-12-28 14:29
圣诞节聚会碰到一位研发灯泡的朋友,就问了他一个我疑惑已久的问题:现在的 100W 的灯泡和 30 年前的 100W 的灯泡亮度是一样的吗? 我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记得我们 30 年前家里一般用的都是 15W 和 25W 的灯泡,甚至还有 6W 的灯泡。那个时候用 25W 的灯泡就足够亮了,用 40W 的灯泡就很奢侈并且耀眼。可是现在用了两个 100W 的灯泡好像还不够亮。这是现在同等 W 数的灯泡不如从前亮了还是我们的眼睛对亮度的敏感度不如从前了? 我朋友斩钉截铁的回答:同样 W 数灯泡的物理亮度是一样的。 那就是我们的生理眼睛变了。就像物价涨价, 30 年前 10 元钱就可以吃一桌盛宴,现在 1000 元吃得也不过是家常便饭。也像身价涨价, 30 年前的大学讲师就是一个学者了,现在学者最起码也得是教授。看来现在是我们眼睛里的亮度也和其它东西一样“涨价”了。涨价的大概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还有我们的胃口、我们的鼻子、我们的耳朵、我们的皮肤 …… 。原来人的“生理价”和物价、身价一个样,也是会“涨价”的。 如果我们把眼球拿下来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 omics 生物学、网络生物学、表观遗传学 …… ,一一仔细分析了,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眼球变了,变得“贵”起来了,变得不是一两个光子就能够打发得了了。于是灯泡就变大了,点燃灯泡的电就增加了,发电的煤就不够了,小煤矿就开起来了,临水的风景就变水库了,核电站就建起来了, …… 。于是就有令眼睛接受不了的事情发生了:煤矿倒塌了,地震海啸了,核电站泄漏了,争夺油田的战争打起来了,原子弹就要爆炸了,地球就要毁灭了, …… 。 眼睛,难道这都是你的错? 眼睛就开始思考重大的哲学问题了: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到底是灯泡刺激了人的眼睛还是人的眼睛对光的欲望刺激了灯泡? 不管这个哲学问题有没有人能回答的了,什么时候能回答的了,为了煤矿的矿工,为了灾区的灾民,为了全人类的安全和世界和平,我听了我朋友关于灯的亮度的回答后回家就把灯泡换了。我等着看我的眼睛的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是不是可逆。马上就是新年了,这就是我今年的 New Year ’ s Resolution 。
个人分类: 科学|42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猎场
lhj701 2012-12-25 19:08
猎场 好像看过一部很精彩的台湾电影,大致含义是人活着就要去猎场,因为人要生存,要吃猎物,所以要去大自然打猎,而这个猎场的猎物有限,并且猎场和猎物都是自然开放的,于是矛盾与斗争就在于不同原始群里争夺猎物的过程,尽管在某些时刻,猎场也会划出势力范围,大概有隐约的界限而互不侵犯,而猎物是移动的,并且对于猎物的诱惑最终不免相互侵袭而引起群落战争,但终归还是猎场中的战争,与猎场争、与猎物争。 对于人类现代社会,虽然大抵依如此,但人现在大凡也在追逐猎物时讲究道德和意义。 道德大概为了约束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猎物,而意义在于什么? 很早以前,与一同学争论一个问题,他大学毕业,进入一电子厂,收入菲薄,而其哥没有读高中,靠收旧酒瓶子发家,收入是他当时的十几倍,谈及这个收入问题时,对比他俩收入,但他坚持说:就是收入再高几十倍,他也不会选择收取酒瓶子。当时考虑,既然钱没有贵贱之分,那么就是职业有贵贱之分,或者工作对人的生活意义有所区分? 也许追求意义是现在猎场与古代猎场的一点区别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版业应当为低质量的科普作品负责
热度 5 fs007 2012-11-26 12:33
寻正 科学网邀请我参加关于“科普”乱象的讨论,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时间差,我没接受邀请。在此发表点浅见。 我认为中国科普现状的最大责任者是中国出版业,由于中国体制上的原因,人才虽然有优胜劣汰机制,但劣币驱逐良币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媒体业要求从业人有业务能力,有能力的人就有性格,也更能保持道德上的标准,有能力就有底气,就敢顶撞上级,发表惹麻烦的东西,现在的官场文化是怕麻烦,当然这类人就很容易排斥走,就象在医学界一样,当医生太辛苦,反而收入低下,于是能干人就跳出去当药代表去了。总而言之,媒体机构业务能力很成问题。 我经常指点一些媒体的科普作品,许多地方其实如果编辑认真一点,就会发现问题。然而这样的有问题的作品仍然倡销于世,编辑的失职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因为科普作者的成长并不是天生的,比如某一天某个人突发奇想,他要写科普,于是乎一本又一本的科普书就问世了。事实上,总是有作者尝试写科普,得到大家的称赞与编辑的肯定,于是乎越写越多,再编辑成册,当写作风格形成之后,创作模式有了固定的效率,科普作者才会有大的计划,做较大的项目。所以最初指导与把关非常重要,好的编辑会让作者形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开始就写合格的作品,其基础是牢靠的,有着一个固定有效的模式,想写差的科普作品都不容易。 如果一个作者最初遇到的不是一个好的编辑,他水平低下,就无法给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所有的错误都保留接受,这个作者就毁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千辛万苦修改的地方编辑读不出来,而随便抄几句编辑居然很欣赏,他就会随便抄随便写,反正是应付交差,然后数钱。对于作者来说,即使是科学家,现代的科学家专业研究领域都窄得很,在众多科学领域内拔尖的人物只出现在现代科学诞生初期或以前,即使是科学家,要写科普都得要做研究,有时间与精力上的成本,如果成本不高就数钱,那么这个作者就会养成数钱的习惯,尤其是中国这种写科普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认真地写科普说不定是赔钱的买卖。我经常批评别人的科普,有时想想也的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因为中国科普市场象对待医生一样,高贵的服务,低贱的价格。我有工作,写科普是兴趣,所以不在乎投入产出,但这对职业作家就不行,花大量的时间,挣钱还不如去餐馆端端盘子。 科普写作不能单靠我这类业余作者,专业作者遇到劣质的编辑就是一个低起点。越过这个起点之后,我们有了一个成熟的科普作者,但他的作品可以写得好,也可以写得差,其关键是针对科普话题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现在中国学术界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少作者以为把外文译成中文就是写作,几拼几凑就出论文了,发送到杂志社,编辑看不出来,送给审稿人,审稿人没有太多激励机制,觉得读起来还象那么回事——别人外国同行都审过了发表了,当然不会差,于是乎论文出笼。跟科普写作一样,写文章抄袭外文多是新手,但是新手这么一放过,编辑就缺德地制造了习惯于抄的学者,即使这位学者成熟了,面对没有基本把关能力的编辑,他还是会用低质量的东西蒙混过关。如果你花一天时编一个框卖,卖的钱跟花三天编一个框是一样的,你会花三天时间去编吗? 中国的科普界现状其实跟出版业的混乱相关。说句不客气的话,中国病人上医院往往被恶劣对待,那是因为你付的费用并不值得更好的服务,医生给你看病收费还不如你给叫花子打发的多,这叫物有所(不)值,同样地,廉价的科普做成这样子或许也不错了。当然,这不是我们容忍劣质科普的理由,因为容忍了就断决了改进的希望。 面对医生的服务,患者基本上没有评价其质量的能力,患者会觉得笑咪咪的医生态度好,但对中国患者来说,这种服务质量现在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因为更基本的都没有保证。医生可以给你笑咪咪地开不必要的检查,让你吃有害的药,或者笑咪咪地剖开你那不该剖开的腹部,这种技术质量消费者没有办法直接评估。同样地,科普的消费者也没有能力评估作品的好坏,批评伪劣科普的声音都是专业人员发出来的。 在正常的机制下,编辑不仅仅把关自己媒体发表的作品,由于面临市场竞争,编辑也要关注其它媒体,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编辑就有评估自己领域内的作品的习惯,如果自己判断不了,会请教专业人员,多请教几次,也就把握了大方向了,也就有了评估能力。这种评估能力可以是直接地以评价的方式体现——编辑是做文字工作的,会习惯性忍不住要评;也可以是通过竞争签约作者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了竞争,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你写了劣作,会臭上你半年,没哪个编辑愿意再要你的文章,即使要,也会看了再看,还请专家评估。破产了就不容易申请到信用卡,就是这么个原理。这种机制下,优胜劣汰,才会有好的科普作者与作品。同时,优秀作者可选择性强,就可以要求更高的费用,消费者在自由市场中利益才能最大化,不用担心花了钱,虽然不多,买回的却是劣质产品。 编辑也要受社会的限制,并不每个专栏作者编辑都有权换的,实际上,可能在绝大多数专栏作者面前,编辑还不如秘书的地位高。在中国社会中,并非官员才腐败的,可能人人都腐败,只要你动用了关系制造了特权,那就是腐败,或者滥用了职权,即使你无职无权,当个看门的,也有机会腐败。腐败深入人心,编辑也有编辑的难处,使得劣质科普无人敢挡。所以中国科普乱象更深层次的是制度的原因,是缺乏市场自由与竞争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任凭社会经济力量左右自己的生活观点,因为制度的原因就自动原谅不端行为,那么社会就失去了推动力,在乱象之中,我们仍然要批评,要揭露,要纠正。科普的目的是娱乐、益智、扩知、助学、以及增强一个社会的普遍科学技术能力。一位科普界前辈说过,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科学是达到科普所有目的根基,科普批评与揭露往往能起到双重作用,一是直接达到科普的目的,二是促进科普水平的提高。凡是关注科学与科普的人,从来相关职业的人,都应当尽量尽责地维护科普的尊严与水平。 通过劣质科普蒙利的人显然都会抵制纠正揭露与批评的努力,在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些人还能赢得同情,而批评揭露者往往会被质问动机,让科普乱象乱上加乱。这些支持劣质科普的人,攻击揭露与批评者的人,谓之民贼科匪亦不为过,因为他们是侵犯消费者与维护劣质科普的帮凶。 有不少人论及科普作者的地位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远比出版业市场不规范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基本社会机制。在科普发达的国家中,科学家发展技术科学的经费来源取决于民众的赞同程度,科普就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事涉饭碗,科学团体对科普的重视就不言而喻。这不是短期可以期待改变的事情,因此,普通人只能审慎地观望。 回到我的命题上来,编辑是科普质量的关键,那么一个编辑究竟如何做才算好的编辑呢? 我觉得,一个问许多愚蠢的问题的编辑才是好的科学编辑。聪明的编辑到处都是盲点,对于科普作者基本上没有帮助,跟我约稿的编辑,我最怕的是什么都懂的类型,编辑懂得越多,发现科普作品的漏洞的几率就越小,越懂得多,编辑越爱自以为是,让作者很难写,有时削足适履。当然,我这里所谓的懂,指的是编辑的态度,而不是编辑本身知识含量,那是越多越好的。 中国人有个传说,诗人白居易爱找老大娘老大爷审稿,在他那个时代,或许还真只有老头老太才有时间陪诗人磨牙,不过,效果就很不错,他的诗很耐读。编辑就要有扮演老头老太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懂得装傻。多问些问题,问成习惯了,作者慢慢学会预期这些问题,他就想写劣质科普都不容易了。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535 次阅读|6 个评论
“共赢”是个什么概念?
热度 1 qyu111 2012-11-5 15:36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党的十八大宣传说到一个词叫“共赢”。 共赢是个什么概念?发明这个词的人大概也没有仔细想过什么叫共赢,怎么样才能共赢? 赢是相对于输而言的一个概念,有赢就有输,没有输就没有赢。如果我们共赢了,那输的又是谁呢?这个世界上,谁是应该输的呢? 要想共赢,那就意味着没有人输。没有了输,也就没有了赢。输赢的母亲是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输赢,没有竞争就没有输赢,有了竞争就一定有输赢。竞争的极端就是战争。要想消灭赢和输,那就一定要消灭竞争。没有了竞争,就没有了输赢,也就没有了战争,人类才能共赢、才能和平。 人类共赢了,输掉的就是竞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史上最经典的科技公司大战
JRoy 2012-10-12 08:28
iOS vs.Android iOS与安卓系统之间恩怨深重举世瞩目,毕竟这场战争的结果直接决定了移动领域的未来,这场战争有多激烈?已故苹果CEO乔布斯曾经说:“我将投入我所剩无几的时间和生命,投入苹果公司400亿美元资产中的每一分钱去摧毁安卓,就算是要发动一场热核战争也在所不惜,因为它是一个偷窃来的、邪恶的产品,安卓的所有者每天都吓得要死因为他们内心里明白他们是有罪的。” PC vs. Mac PC与Mac之间的战争恐怕是科技史上最激烈的战争了,奠定了此后所有科技大战的基础,谁赢了?不知道。答案恐怕还要等到几代人后才能揭晓。 甲骨文 vs. SAP 快速问答:什么样的软件价格达上百万美元?开发要花好几年时间?提示:这款软件改变了企业CIO的职责。答案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个领域两大巨头甲骨文和SAP这些年来冲突不断,互为死敌。 Facebook vs. MySpace 在热度不减的社交网络领域,Facebook如日中天,但Facebook绝非天生王者,曾经,主打流行文化、音乐和青少年生活方式的MySpace才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社交网站。然后Facebook出现了,依靠主攻年轻人群体中受教育成都高的群体,Facebook使社交网络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接受。 VHS vs. Beta VHS(Video Home System,家用录像系统)与Beta这两家公司现在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但它们却是开启“卧室娱乐”之争的先锋,VHS在这场家庭影院的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当然,没有笑太久),当年,它在全美拥有超过一千家家庭电影影碟租赁店。VHS赢了Beta却输给了DVD,而DVD最终输给了互联网流媒体。VHS的店铺消失之快堪比当年其取代卡片磁带的速度。 IE浏览器 vs.网景浏览器 微软IE与网景浏览器之间的经典大战如今已是科技公司CEO必须研究的教材案例,90年代,两者之间的纠葛最终走向了联邦法院,微软面临前所未有的关于其是否垄断的至关重要的审判。当时,一向光环环绕、智商超群的比尔·盖茨在法庭上如履薄冰,竟然被逼地不停回答“我不记得了、不记得”。 数据库之战 这场战争相对不那么为外界所知,如今恐怕只有曾经的科技记者才会记得当年那场延续了长达十年的发生在甲骨文、Sybase、Informix、IBM等公司之间的数据库之战。根绝科技作者埃里克·赖的回忆,这场战争“最终修正了数据库被人为拔高的基准线,对今天影响深远。” 传统书店 vs. 亚马逊 对于传统独立小书店甚至连锁大书店来说,没有什么比迎接大批读者进来,然后看着他们在书店悠闲看书、挑书,最终却掏出iPhone去亚马逊下订单更悲催的事情了吧。亚马逊将实体书店快要逼上了绝路。 谷歌vs. 雅虎 搜索引擎市场如今已经变成了由几大巨头、各种复杂算法组成了的每年广告收入不计其数的庞然大物,而当初,谷歌正是踩踏着雅虎而成为其中翘楚、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的。讽刺的是,过去五年,陷入泥潭的雅虎换了五任CEO,如今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信任CEO玛丽莎·梅耶尔——一个前Googler身上。 游戏大战 (任天堂、微软Xbox和索尼Playstation) 任天堂、微软Xbox和索尼Playstation 在游戏领域的竞争已经有些年头了,从最初的家庭游戏机到现在的移动平台, 确实,他们的产品各有各得好玩,如果你骄纵孩子,很有可能会把三家统统买来。我们乐于看着三家巨头激烈竞争,这种竞争推动了网络游戏的大发展。 谷歌Apps vs. 微软办公软件 当谷歌Apps以直接挑战微软办公软件的姿态出现的时候,这场竞争看起来并不公平,而且谷歌Apps用起来很别扭,似乎离一个成熟的产品还有段距离。但是科技界的竞争无处不在,任何小的胜利都是弥足珍贵,哪怕谷歌Apps只抢到了微软手中九牛一毛的市场份额也算是突破,不过,看起来微软的办公软件还将长期垄断人们的PC。
个人分类: 科技动态|1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金周随想一:中国,你早……
热度 1 flysky97 2012-10-9 00:26
黄金周随想一:中国,你早……
黄金周随想一:中国,你早…… 文/齐云龙 “十一”回家,坐在车里,堵在高速路上,想到了这些…… 中秋回家,大家纷纷争早,但还是从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堵上了…… 这个“十一”,电视里对交通拥堵关注的重点从铁路转向了高速公路( 这一转变非常重点之一是,高速公路的受益者相比铁路而言,更多的是中产阶层 ),那条免费却还需要发卡的规则看起来实在很弱智…… 当然,各大旅游景区,还是要努力创纪录的人多——这,就是中国特色…… 记得,鲁迅曾在他的课桌上刻了一个像含苞待放的花样的“早”字……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早起的虫子呢?)”…… 一直有点疑问,对于习惯于早起早睡,还有夜猫子式的两种生活的人,哪一种会更有优势,创造能力或者工作效率更高?哪一种会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国的人口如此之众,竞争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为夺得先机,人们不得不一切争先恐后……以至于,不惜钻规则的空子,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破坏规则,或者利用“潜规则” ——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不用白不用,于是很多车辆冲了上去…… 中国越来越注重“早慧”教育,因为人们认为,三岁看老,天才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的…… 奥数的是与非还在争论之中,中国幼儿园开始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开始学初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如此,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直在赶早…… 为了多休息或者急着上班,很多人没有机会吃“早饭(早餐)”…… 读研,推荐免试生的面试前,有位同学的亲戚提前探路,虽然,报考的老师没有收下她的礼物,还是很高兴地和她谈了很多,她也最终顺利争取到了名额……而当年我考研时却一直傻傻地以为,不拜访老师,不去打扰人家才是对人家的尊重…… 还有几乎一年的时间才能毕业,而现在各大名企却已经开始了人才争夺战,网络职务申请已经开始了……让我们不知道该专心去求职,将未来放在第一位,还是暂且将精力放在现在的实验和专心写好论文上……一心难以二用呀……想要有一个好的未来,时常需要把握先机……而另一方面,自己的责任还有导师的需求和利益却要求我们全心放在实验上…… 出名须趁早呀…… 中国,反对“早退”、“早恋”……鼓励的“晚婚、晚育”…… 如此竞争之下,也难以避免“早衰”、“英年早逝(过劳死)”……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为此而建立正确的规则并保证规则的执行呢? 想到了“大器晚成”,竞争之后的“晚年”…… 也想到了“伤仲永”…… 最后转一篇网友所写的【 沁园春 · 上班】,博君一笑…… 上班路上,千里车流,万里人潮。望大街内外,车行如龟,立交上下,司机烦躁,三米便停,一步不动,总是红灯憋出尿。交通如此多焦,引无数大款上公交。惜奥迪 A6 ,慢如蜗牛。奔驰宝马,无处发飙。一代天骄,兰博基尼,泪看电驴儿把车超。俱往矣,还数自行车,边蹬边笑。(转)
个人分类: 人文|34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面多加水、水多加面”
刘小鹏 2012-9-8 21:51
有的单位、有的人重视争项目,善于争项目。争到项目之后找人,找来人后就得养人,养人就得有地方,有设备,有研究生名额,有了这些资源以后呢,怎么也能出一点成果。于是乎,拿着这些成果又可以继续争项目……形成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转载自: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9/08/17457455_0.shtml 中科院院长回应“科研人员仅30%工作时间用于科研” 2012年09月08日 20:02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 T | T 5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1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吴小莉:神九飞天、蛟龙入海,2012年,中国人在太空和海底同时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振奋人心。不过,也有旁观者冷静指出,早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美国就完成了接近一万一千米的深海入潜,更将人类首次送上了月球……对比总是令人不敢懈怠的。单看中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数据,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了51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却寥若晨星。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来自中国的原创性重大的科技成果却屈指可数。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的李约瑟难题,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对于中国的科技体制,从来不乏有识之士的追问。今天,带着种种追问,我们和中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有了一次相约问答。 吴小莉:白院长好,很高兴在这儿见到你,这个地方很漂亮,咱们在中关村。 白春礼:对。 吴小莉: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 白春礼:对,为了我们一些学术活动在里面做,这是我们科学院的图书馆,也是文献情报中心,很大。也是为我们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图书、信息、情报检索的地方。 吴小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这个您觉得很熟悉吧,很有亲切感? 白春礼:对,我是作为第一任主任。 吴小莉:在这里待了多久? 白春礼:我是第一任主任也是兼职,从开始组建到这儿,现在已经有六年了。 吴小莉:六年的时间了。 解说:白春礼,1953年9月出生,辽宁人。17岁那年,白春礼加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他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归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纳米科技实验室。43岁的时候,白春礼成为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副院长。2011年2月28日,白春礼正式就任中科院第六任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我们到目前为止一共六任院长,郭沫若是第一任。 吴小莉:是,都是大家。 白春礼:到我这儿是第六任,所以说咱们实际上成立了63年了科学院,跟郭沫若同龄。郭老担任院长比较久,一直到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钱学森是回国以后,在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力学所,他担任第一任所长。 吴小莉:钱老您相信也是很有感情的,您在美国的研究机构,是钱老曾经待过的? 白春礼:对,加州理工学院还有喷气推进实验室。 解说:位于美国洛杉矶郊区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是美国太空探索和火箭发射研究的先驱机构。当年,钱学森曾经在此创下辉煌的业绩。钱学森回国之后,美国政府一度不允许中国人进入该实验室。白春礼以他的实力成为这块领地上第二个来自中国的科学家。1987年,正值出国潮在中国大陆最火热的时候,白春礼选择了回国,然而两地科研环境的差异却让他有些水土不服。 白春礼:刚回国的时候,我记得我为了争取科研项目,我写了这么厚一摞的PROPOSAL(申请书),去申请项目,只有其中一份起了作用。 吴小莉:写了多少份? 白春礼:反正这么厚,当时电脑还不行,还都是手写的,这么厚一摞的申请报告。 吴小莉:只有一份得到了结果。 白春礼:对。 吴小莉:所以您也做过周六周日的科研人员,周一到周五都写报告。 白春礼:晚上,包括晚上的时间。 吴小莉: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他们应该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科研最关键的骨干人物,却很多的时间就花在这样的一些工作上,现在是不是确实还是有这样严峻的问题。 白春礼:这个可能也是目前科技人员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花在这个非科研时间比较多,所以我们院里头呢,去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解说:调查显示,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够保证3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从事科研活动,其他时间则忙于在申请经费、评审考核和申报评奖上。为了申请一个项目,课题组通常从准备申请、到正式填表,再到答辩、中期评估、年终汇报,一年要花去四个月的时间。如果申请的项目不够多,“吃了上顿没下顿”,课题组的生存又成为问题。面对如此的恶性循环,白春礼上任伊始就提出,要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科研活动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并且把解决措施直接指向科研经费管理。 白春礼:我们院里头原来有一笔经费,我们叫重大方向性项目。我们去年改革了,把这个项目这个钱,院机关不再管了,也不需要科研人员跟我们申请,把这个钱直接给到所里来,让所长来把握这笔钱,如何的能在所里来进行支持。这样就减少了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这个时间。 吴小莉:到了研究所之后科研人员各个项目组是不是还是得要申请报告,跟所里头去申请。 白春礼:这个不一定,它这个完全由所里来考虑,因为其实所里学术委员会和所长,他们知道这个所里他们自己哪些方面应该给予重点支持,那么这样把钱给到所里来,所里就有一个比较调控的它的一个经费来支撑。 解说:白春礼告诉我,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稳定性经费和竞争性的经费各占50%。在他看来,应该适度的提高稳定性经费,降低竞争性经费,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像中国的“两弹一星”、“哥德巴赫猜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享誉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就得益于建国以来,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给予的长期稳定支持。 吴小莉:增加稳定性经费的支持,减少竞争性经费的支持(的比例),这样子的比例我们现在能够怎么样去改善它,改善的情况又如何? 白春礼:那么我也去调研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科研机构,比如说像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大的国家科研机构,它的科研经费,基本是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它不是靠竞争来,因为它要完成国家给的赋予的任务。那么它这些人员,他就不一定每天忙着要写这个申请报告,项目的报告还要接受评估,评估他要接受的,但是评估的频次是有一定要求,不会特别的频,所以这一点上,我们也希望将来这种国家科研机构,这个稳定支持项目比例啊,能够要有所提升,现在在50%,我们希望能够至少能够到,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困难了,到90%很难,比如能到70%、80%这样子,这样就会大大改善这方面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我们也希望研究所,我们不要以项目的多少来论英雄。这个实际上在国内也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说有时候考评的体系和指标体系啊,它把你承担了多少项目,尤其什么类别的项目,也作为你的绩效的一个考核指标。所以这样也会造成了有一些人争取项目,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工作的,科研工作需要花这个钱,而是说这样一个国家项目,如果我不去争取,不承担不作为首席科学家,那么他在评估绩效方面,他就会占有一个不利的地位,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的改变,使我们的科学家更多的关注于你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它的影响,它的重要性,它科学的重要性,它对于国家战略需求,这方面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吴小莉:作为中国科研实力“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拥有12个分院、一百家直属研究机构、一百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以及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络,全院的科研人员达到五万多人。众多的研究机构,造成了研究所布局项目重复、同质化等问题。曾经,有三十多个研究单位都在进行生物质能的研究,虽然彼此可能有别,但重复在所难免。 对此白春礼曾经直指,有的研究所重视争项目,争到项目之后找人,找来人后就得养人,养人就得继续争项目,形成一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 解说:为避免重复布局和同质化竞争,2011年,中科院要求各研究所制定“一三五”规划,明确本所未来五年的一个研发定位、三个重大突破和五个重点培育方向。 白春礼:比如生物我们有15个研究所,化学我们有15个研究所,它可能有很多工作是重复的,但是我们通过“一三五”的布局呢,就说要求每个所至少那个“三”,那个三项重大突破,不能所与所之间搞的一样,必须把它重新的来进行布局和调整。 吴小莉:我们是不是也看他们的“一三五”计划,是不是确实合理分配,我们才会来把我们的经费更好的设置到不同的所里去。 白春礼:对,你说的对,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每个所自己根据所里的科研的任务,科研的它的布局,来决定每个所“一三五”。 吴小莉:科学院的“一三五”计划是不是在去年都已经送上来了,看起来有没有真正重复去发展的情况。 白春礼:在一开始的时候有,一开始各个所可能搞的工作可能是相近相同,那么它报到院里来以后呢,我们院里我们重新有一个评价,每个分管的副院长和各个业务局,再组织些专家帮助他们来评议,那么这样有些做一些调整,而且帮助他们不断的修改,明确你的主攻方向。 解说: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世界上搞科研的几乎无人不晓。作为全球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个,SCI囊括了世界上最主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期刊。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SCI被引入中国内地之后,发表SCI论文数的多少,成为了一个与拿学位、评职称、和经费申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金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前程。 吴小莉:有人觉得现在的绩效很多量化,有一些科研的单位,或者是说项目组,带研究生,毕业必须要有六篇论文,所以这个论文就变的是个量化的东西,这么短的时间,真正能够出好的论文,或者是成果吗? 白春礼:你说的这个也非常对,这点呢,也是大家所诟病的一个方面,就说以前呢,我们有些单位啊,它这个评价是把这个论文作为一个唯一的和重要的评价指标,评价人也好,评价一个研究所它的绩效也好,有的时候就数它一共发了多少文章,尤其说SCI文章,就是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那么把这个文章的数量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这样呢带来一些问题,带来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大家可以为了多发文章,他可以就把这个文章把它尽快给发了,他不太可能选择一些有风险性的,创新性极强的课题去做。难的课题就不想问津,而且希望能够做容易得到成果的,容易得到结果的这样的课题,所以这样带来一个不太好的一个导向。所以我们作为科学院的研究生院,我们在4年前,不只4年,可能还要5年前就已经明确规定,我们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对于他毕业不要求论文发表,如果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认为你的学院研究生,你在学位论文期间,你已经得到了相应锻炼,你的成果已经足以毕业,就可以毕业,不是把论文作为硬性的指标要求。 解说:白春礼告诉我,在对研究所的评价体系方面,中科院也完全改变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方式,建立起了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研究所评价体系。 白春礼:我们去年开始一个新的叫重大产出导向评价体系。那么看你这个著述的成果,它的科学意义如何,它的学科领域的影响如何,国际上对它是不是认可,开辟了新的方向,解决了新的理论,这是作为基础研究的。如果作为应用研究,那看你这个成果出来以后,能不能够解决关键的,这个比如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比较关键的科学或者技术问题,是不是能够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是解决了国家安全和这个重大的公益性的问题,所以这些我们有一个这样的评价标准。 吴小莉:可以说是更个性化地去看它的绩效,而不是这种量化的方式。 白春礼:对。 吴小莉:现在有没有一些好一点的这种反馈回来? 白春礼:其实我们以前呢,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基础研究的研究所,请一些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来进行评估,来进行诊断,比如说第一个是对你科学价值的评估,而不是说看你有几篇文章发表,看看它对科学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二个呢,是一个发展态势的评估,通过这样的评估方式呢,帮助研究所来确定方向,看看它的发展态势如何,这样帮助研究所提高它的管理的水平。那么如果说是应用研究,我们也请院外的专家,我们尽量请一些用户来参与评估,而不是自己,自娱自乐,自己找一些自己的专家来评自己的。 白春礼:其实你看后面楼虽然很破旧,但是那个楼是当时中关村第一栋楼。 吴小莉:就这栋,灰色的? 白春礼:对,很破旧。 吴小莉:很古老? 白春礼:高能所,高能物理研究所。 吴小莉:这是第一栋? 白春礼:第一栋楼,中关村科学城的最早起源应该还在这里。 吴小莉:曾几何时,中关村曾是隶属于北京海淀镇的一个普通小村庄。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纷纷搬至中关村地区办公。1980年的一天,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也是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陈春先,在物理所的一个破旧的仓库,创立了中关村第一家民办科技企业。自那以后,中关村的历史被彻底改写,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高墙,包括联想、四通、科海、京海等知名的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中科院。从此,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中关村的大街小巷,闻名遐迩的“中国硅谷”由此诞生。 白春礼:1980年12月,是我们物理所的一位研究员陈春先在中关村创立了第一家民办企业,科技实体,所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与中关村科学城的建立还早,他们是吃螃蟹第一人,下海第一人,是高级科学人员下海第一人,那联想集团,这是科学院我们计算所所建起来的,当时全资的一个所办公司,现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所以1990年在香港上市了。 解说: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成功范例。即便如是,科学研究与经济的脱节问题,仍在诸多方面困扰着当前的中国。2012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重申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一个月后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温家宝再提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吴小莉:科技创新大会当中对于经济和科技这两层皮能够更紧密地结合也是再一次被提出,而这方面中科院其实走得很早, 白春礼:这方面科学院一直很重视,我们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刚才我们看到展览比如说联想,这是科学院我们最早是研究所建立一个企业,现在发展成为了国际化的大企业,像我们在成都生物所,为基础建立的地奥公司,他们也是发展非常好,做中成药,今年地奥公司,地奥心血康在欧盟上市,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治疗性药物能够在国外上市,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很多药物基本是靠进口的多,我们自己的药物能够在国外作为治疗性药物上市,在欧盟上市经过严格审查,这个很不容易,说明我们自己的创新的成果转化成一个产品真正能够造福人类,当然除了两个有代表性科技公司之外,像2011年科学院,我们这种院所办的这种企业,它的营业收入大概在将近3000亿,这也是很大的数值了。 解说:虽然中科院下属企业得以顺利将科研成果转化,然而在整个社会层面,经常会有科研成果面世,但企业无法应用;而企业提出的技术难题,研究人员并不能很好解决。 白春礼: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我们院里,几乎所有从事半导体照明的这些研究所来开会,同时我们又请了国内上市了的,从事半导体照明的企业一起来,大家来对接,研究所说我们该做什么工作,企业说我们现在目前产业化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在这过程当中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那么要使企业的需求和我们研究的这种的兴趣的方向能很好的对接,因为半导体照明,它完全是一个应用型的项目,我们全世界都很关注,能源方面它是一个节能的,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这方面我们自主的专利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占优势,但这方面我们怎么能够迎头赶上,怎么使我们研究工作能够更多能够解决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 吴小莉:在这次的对接活动之后,有没有什么样的例子发觉,特别把某一研究所的研究跟某一企业已经很好的对接起来了? 白春礼: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我们专门委托了一个人就从事这方面的,我们高技术局,我们的基础局,我们的院地合作局三个局共同来做这个工作,所以它根据企业需求,也引导了我们有些研发机构呢它调整研究的方向,而且也有通过我们像我们半导体成立整个产业联盟,它使企业更多参与我们前端的研发工作,这样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模式。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舟舟,一个缺了一根“筋”的人
qyu111 2012-8-12 14:07
这两天看电视看奥运看的都是竞争。今天换了一个台,看到了一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 “舟舟的世界”是一部 15 年前荣获第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特别奖的纪录片。 舟舟,是一个患唐氏综合症的、弱智的男孩。 “舟舟的世界” 讲的是舟舟的故事。 舟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在一个市交响乐团里拉低音提琴,每月工资 600 元,母亲是个普通的国企职工,每月工资 200 元。他从 3 岁起就跟着父亲去剧团上班,在剧团里长大。 他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演出,一起玩耍。别人演出的时候,他在旁边模仿,自娱自乐。剧团里每一个人都喜欢他。 大家为什么喜欢他?因为他缺了一根筋。 缺了一根什么筋? 缺了一根“竞争”的筋。 他在剧团里不和任何人竞争,不和任何人争吵,不对任何人造成威胁,只给每一个人带来乐趣。 他遵守规矩,吃完了自助餐知道把垃圾清理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他懂得好坏,从来不做坏事,不伤害别人; 他勤快,给每一个人搬凳子,为大家服务; 他无欲无求,给饭店表演,给商店走 T 台,不计较报酬; 他无忧无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词叫死亡; 别人在台上演出,他在台下演出。演出完了,别人朝台上鼓掌,他也跟着鼓掌; 他快乐,也给每一个人都带来快乐。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缺少这根筋,这世界会是什么样? 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有一个“傻子”叫雷锋。 故事讲完了,请大家看电视: http://tv.sohu.com/20120509/n342765395.shtml 。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运精神:友谊与竞争,和谐与进步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2-7-28 07:56
奥运会是身体健壮的年轻人之间的一场盛会,最难忘的是各国代表团进入会场时带给全世界的友好微笑。而在比赛中,他们又彼此竞争,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代表团赢取荣誉。 坦诚的友谊可以确保人们之间和谐相处,而公平的竞争又促使人类不断进步。这应该是奥运薪火传递的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指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数’死不了!
热度 11 lin602 2012-7-26 18:35
中国的孩子真辛苦,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竞争行列,特别是家长,心里都有一种‘使命感’,就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今后‘不优秀’。奥数就是这样产生的,训练自己的孩子解数学难题的能力,也是训练自己孩子今后升学的竞争力。 马上科学网要进行网上访谈,网上这二天也出了多篇关于奥数的博文,这些博文写得都是对的。 但是,中国的奥数及孩子参预的竞争,是不可能杜绝的。 有人说,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竞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比中国的孩子幸福多了,所以中国的这种孩子时代的竞争是非常不合理的,应该取消。 其实,存在的东西就有存在的理由,就象自然界的生物体,它既然存在,说明自然界适合这些生物体生长与生存。 孩子参加奥数类的培训及过早地参预竞争,说穿了,就是中国的生存环境比较严酷。 大家有没有看到,许多中国人都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危险的生产环境,死人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报道中。许多人背井离乡到城里打工,与妻子儿女分离,为了那么一点点收入,住在许多人一间的房子中,冬天冷,夏天热死人,不能与自己的配偶团聚,不与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照顾自己的父母。 即使在城里的普通人,目前的状态,高房价买不起房子,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许多人都非常吃力,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还要面临着失业,社会保险体系又跟不上。生个大病就不得了了。 我国的经济变动太厉害了,记得几十年前国营企业就是‘铁饭碗’,但后来这些国营职工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今天工资多多,明天工资就是最低层。我喜欢与出租汽车司机聊天,许多年龄大点的司机,都曾经是国营企业的‘铁饭碗’职工,现在成了开出租车的艰难职业。他们说起这些来,心里无比感慨与不平。这些人在自己切身的体会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落后就要辛苦,甚至挨饿。 在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失业,政府提供的失业保险可以让他们活着,孩子上学不要钱,大学比中国提供学费的渠道多多了。在中国如果失业,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一家人能够活下来吗? 中国社会还有个文化上特点,有钱人有权人是人上人,可以高人一等,喊一声‘我爸是李刚’,就是这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特征。没有钱,混得不好,不能够象国外人那样的文化中‘优闲’,恐怕自己孩子甚至父母都非常不光彩。 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好点,能够优秀出人头地,自己脸上光彩,别人还会赞赏,就是生病住个院,孩子有出息的话,打个电话都容易住院,好医生给治疗,有钱的话,可以用好药,进好医院,如果没有钱,许多人就回家了,等死!就是犯了点什么事,儿子一个电话,就化解了。 事实证明,孩子早点参加竞争,上个好学校,出来工作好找,工资高,也更容易进入社会上流的圈子。孩子小学中学阶段玩得多,不好好培训,从统计的观点来看,总体上要差些。 中国人的读书从古代到现在,都是首选,‘范进中举’及许多古代故事,诠释了孩子读书‘有用’论的真理。 中国人的竞争,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奥数就是其自然的产物。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其实里面有个道理,这些富家人的孩子,如果教育不当,吃穿不愁,没有生存危机,不好好学习,最后成了没有竞争力不能够继续上代的事业的人。 人人都说浙江温州人厉害,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他们在世界各地谋发展与生存。不过,如果温州人全部窝在家中,每人平均只有二、三分地,即使种的粮食全部给自己家人吃还是差非常多。长期的生存环境,让温州人慢慢形成了一个文化,‘如果自己不行,那就等饿等穷甚至不能生存’。因此温州人特别能够吃苦,而且也特别能够参加竞争,这种竞争也会传给自己的孩子,不过有的温州人让孩子好好读书,有的温州人早早地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做生意,其实做生意也是竞争的一种。 我知道,这个观点会遇到不少人的不同意。
5120 次阅读|20 个评论
身高与竞争优势
热度 3 smallland 2012-7-8 20:50
在 动物界,特别是哺乳动物,身材大小(body size)常常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动物,生活习性不同,身体大小的指标也不同。一般的动物,身体大小常常用体重来衡量。人类有点不同,人是直 立行走的动物,两个人要打架,没有躺着或坐着的,自然要站着,所以,人类的身高这个指标就变得很重要。虽然有人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但女人一般不喜欢精华, 哪怕能找个傻大个,也比太浓缩的要好一些吧。 哺 乳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一般是雄性之间的激烈竞争,当然这人类雌性之间的竞争有时也很激烈、很残酷,比如吕太后的人彘事件。即使在现代社会,雄性之间的竞争常 常需要身高的支持,譬如排球、篮球,姚明同志如果是浓缩的精华,NBA教练就不会大喊“要命”了。对于雌性,我们常说一白遮百丑,因为譬如白是年龄的重要 指标。对于雄性,或许可以说,一高遮百丑。马戏团的丑角常常被称为“小丑”,大概太高了就不会让人觉得太丑。 雌 性对雄性身高的要求自然是一种固化的本能,即使在不需要战斗的现代社会,身材高大的雄性依然是雌性偏爱的。萨科奇如果身高两米,也就不会被许多雌性蔑称为 小丑了。在各行各业,雄性的身高依然有许多隐蔽的好处。为什么说隐蔽呢?因为不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就不容易发现。在收入、职位、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雄性 的身高依然有优势,这个就不用举例说明了。在婚配市场,身高的优势就更不用举例。 有一个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身材高者生活更幸福,更满足,身高每增加一英寸,收入增加大约4个百分点。还有一个研究说,身材高的人自杀的可能性降低,身高每增加5厘米,自杀的可能性就降低9个百分点。 当然,立刻会有人站出来说潘长江过的很幸福。如果要找反例,谁都能随口说出若干--人生不是篮球场,身高不是竞争力的唯一因素。
56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华东地区的机场竞争
热度 1 huailu49 2012-6-22 15:42
目前华东地区的机场分布情况大致为:上海2个(虹桥、浦东),江苏8个(南京、无锡、常州、徐州、连云港、南通、盐城、淮安),浙江5个(杭州、宁波、温州、义乌、舟山),安徽4个(合肥、黄山、阜阳、安庆)。三省一市这样众多的机场,激烈竞争势所必然。 比如苏南地区已有3个机场,但仍要面临上海、浙江各机场的强大引力,其中南京的禄口机场恐怕是感受最深的。既然很难拉到省内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客源,那就不妨“西进”。 从1996年通航起,南京的禄口机场就开始积极地向周边城市拓展业务,至今已在省内外设立了13个候机楼,省外市场主攻安徽的芜湖、马鞍山、滁州、铜陵和宣城:2008年5月28日,芜湖候机厅开业;2008年7月18日,马鞍山候机厅开业;2008年12月18日,滁州候机厅开业;2009年11月26日,铜陵候机厅开业。此外,该机场还在无锡、苏州、扬州和宣城开设了4个城市货站。 面临南京禄口机场对安徽市场的蚕食,合肥骆岗机场只能被迫应对,自2010年2月以来,在本省合肥以外的12座城市开通了候机楼,覆盖了全省四分之三的地级市。
个人分类: 区域发展|4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撞衫
热度 2 smallland 2012-6-21 11:27
撞衫一词最早来源于欧洲,现使用比较普遍,意指两个人或以上人数在同一场合穿了相同或相近的衣服。在追求时尚、个性的群体中,撞衫往往令人尴尬。--百度百科 在“群众”的时代或“群众”的阶层,是不存在撞衫的问题,譬如毛时代,个性化是要批判的。 和 雄性相比,雌性的服装包含了更多的生物学意义。雄性的服装,主要功能是体现社会经济地位,不存在撞衫的问题。政治局常委开会,也是清一色的西服,人们也不 关心每个人的西服有什么不同。雌性的服装,具备更多装饰功能,对容貌的魅力起补充、加强、夸张等作用。同样的服装,不同的人穿上效果就不一样。更重要的, 在同一场合,不同的人穿同样的服装,就立即使两人具有直观的可比性。所以,明知对方要穿什么衣服而故意撞衫,就具有公开竞争甚至冒犯的意思。读历史故事, 有一位东汉的妃子,谦虚谨慎道德高尚,一日发现与皇帝别的妻妾撞衫,便偷偷跑回宫更换服装,还因劳累大病一场。 雌性之间的竞争隐蔽而微妙,不像雄性那样直接,就像前面曾提及的cycle的同步,都是微妙竞争方式的具体体现。
1755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英媒:中国科学的崛起存在障碍”一文回应
热度 2 luoxc 2012-5-31 12:52
我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是废除了领导干部职位终身制;我国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败,就是恢复因文革已远远落伍西方的科教职称终身制,使科研教育领域失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使科研教育界一些心术不正、道德败坏者得以拉邦结派,互相吹捧、弄虚作假,误导必须四年一换的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在危及民族生存的,来自美国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尖锐。 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必须重塑自己民族的脊梁,《易经》就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中华民族塑造的脊梁。西方科技都是“双刃剑”,“易经”能帮我们巧妙地利用有利的一刃,而避免有害的一刃。 盲目地学西方,哪怕拿再多的诺贝尔奖,中华民族也不可能振兴。 罗祥存 2012.5.31 v
个人分类: 振兴中华|3649 次阅读|5 个评论
排卵期的竞争
热度 2 smallland 2012-5-30 11:23
研 究表明--此类研究不少--排卵期的雌性更倾向于购买更sexy的服装,这个倾向受周围其他雌性的影响。如果别的雌性穿着更艳丽更sexy,就会更加刺激 她的购买欲。在一个周期的不同时间会买不同的衣服,自然与雌性之间的竞争有关。其实,两性之间只是互相利用,在生殖问题上不存在竞争,真正的竞争都发生在 性别内部(intra-sexual)。孔雀也是这样,据说穿着艳丽的游客就能刺激雄孔雀开屏。 排卵期雌性之间的竞争与这个敏感时期的配偶选择标准变化有关。在这个时期选择更“优秀”的雄性--这是个复杂的概念--自然需要让自己在百花丛中更突出。如果姐妹们穿的都像北朝鲜的工作服,就不用靠sexy的服装增加魅力了。 长期形影不离的一群年轻雌性,自然是一个竞争的和谐群体,其cycle可能趋向于同步,竞争自然也趋向于集中--看不见的竞争,无意识的竞争,生殖的竞争。
2693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北大与清华被公认落后时.....
热度 8 lin602 2012-5-6 12:51
现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是中国大学的‘一品’高校,各省的高考状元大部分是入这二个学校,国家也给他们最好的条件与经费。事实上,这二个高校在国际上学术水平如何?我想不需要多解释了。 如果那天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不行了,其他大学比他们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比北大、清华要强得多,那说明中国的行政影响会越来越小,高校管理会更接近‘真实’。 我们经常看到ST股票,现在又让A股如果不行就退市。如果北大与清华不行了,就不能让他们进入到‘二品’学校吗。让他们戴上‘ST’的帽子,先死去再投胎,以获得新生。甚至按市场规律,进行重组也行。 如果没有死,还有生吗?
301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汪丁丁:竞争与合作
sendtogzh 2012-4-30 07:05
竞争与合作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1年第31期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8日 财新传媒杂志订阅 合作总是表现为秩序,竞争则是秩序之下的具体活动。一旦秩序瓦解,竞争便重新组合为若干其他类型的秩序 汪丁丁   这是一个难题,我问过许多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们都不能回答。虽然,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或在经济学论文中,这两个单词频繁出现,很少引发问题。   讨论概念(concept),就需要回溯概念由之所生的观念(idea)和意象(image)。   概念是有内部结构的,例如要素甲、乙、丙,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单向因果链还是双向因果链。观念则不必有内部结构,它呈现出来,似乎是一团 混沌,若隐若现有一些模糊联系。金岳霖先生深研逻辑学及西方逻辑学的汉语表达,他将英文的“观念”翻译为“意念”,并且指出,概念不能有内在矛盾,而意念 允许有内在矛盾。所以,“方的圆”绝不是一个概念,充其量可以是一个意念。   心理学家西蒙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世界,总是首先有一团混沌的整体,在日用情境中熟悉了之后,整体或许逐渐有了内部结构。   有鉴于此,比西蒙教授早几十年,孙中山鼓吹“知难行易”,并列举十类事实支持这一假说。例如,人类绝不是先懂得“烹调学”才学会烹调的,人类也不会先懂得“体育学”才学会运动身体的。   总之,从意象到观念再到概念,很难,但这是知识演化的基本方式。或有反例,诸如“顿悟”。这样重要的反例,我只好在另一篇文章里探讨。   作为观念的竞争与合作,我们不难想象它们各自的图景。只要是图景,就必须是具体的,有它们对应的意象。金岳霖说,意念不是像。意念是像的抽象。意象的本底是经验,是具体的经验。所以,我们先谈经验中的竞争与合作。   儿童游戏,有许多是竞争性的。最近遇见我儿时的玩伴,四十多年未见,相遇之后他第一句话是:那时候咱俩最常玩的是军棋。可见,儿时的游戏极难 忘,几乎总连带着温暖的场景记忆。以军棋为例,胜负的标准是杀死对方主帅或占领对方大本营。但双方必须遵守规则,连长遇见营长必须死去,否则就是犯规。现 实里面不是这样,别说连长,就是班长或士兵也可能杀死敌方的营长或军长。   遵守规则,是关于合作的经验。艾智仁曾言,只要资源稀缺,就存在竞争。只要有竞争,就有歧视。因为歧视无非就是根据竞争者都认可的某一标准择优除劣。   为什么竞争者都尊重这一标准呢?一群人面对资源稀缺,不得不认可一些歧视的标准。最原始的标准是暴力,如黑猩猩社会。更文明的社会,智力可以是歧视标准,如中国的科举制。   在西方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里,美貌也可以成为歧视准则。数据表明,外貌更好的劳动者比外貌很差的劳动者,平均而言工资更高,而其他方面的条件都 不变。类似地,数据表明,当其他条件都一样时,身材更高的劳动者比身材低于平均水平的劳动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尽管他们的工作不是体力劳动。   人类学家观察到某一原始社会,以欺骗的能力为歧视标准。我推测,这样的社会今天或已消亡。在许多文明程度更高的社会里,德性是歧视的标准。科举之前,汉代借助“察孝廉、举贤良”来选拔官员。柏拉图“哲人王”的理想,或许也含有这样的倾向。   可是,若稀缺的资源不是公共权力呢?例如,让更有德性的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源?这样的激励机制,后果就是毁灭德性。不论采取何种歧视标准,前提 是可以观察到符合这一标准的行为。德性是可以观察到,只要符合德性的行为有预先的规定或达成了共识。一旦如此,那些不德的行为必然伪装成有德的。老子,当 然是最早指出这一后果的。   因缘际会,社会演化的结果,效率成为一种主要的歧视标准。怎样的行为是有效率的?通俗而言,效率就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预想的后果。如果某甲建房 的努力是一年时间而某乙只用半年时间,甲和乙建成的房,品质完全一样,那么,只要甲和乙可以交易,甲当然情愿让乙替自己建房。乙为何替甲建房?或许因为甲 有其他好处提供给乙。总之,探讨效率,不能回避的情境之一,就是交易。   用任何标准来衡量行为,只要行为是可观察的,就必须是在某些常常发生的情境里可被观察到。百年一见的情境,或许揭示出很宝贵的一种行为,但费时太久,人类社会很难根据这样的情境来分配稀缺资源。最常见的情境之一,我们称之为“市场”。   最初的交易只限于朋友而不发生于陌生人之间。这一论点,不仅哈耶克考证并阐述过,而且,我们从甲骨文的“朋”字也可推测古代交易的情境。否则,文字演变,“朋”为何与“友”联用?   交易扩张的结果,有“市”。甲骨文,就是“币”——布币或刀币。根据米塞斯的阐述,货币的核心职能只是一项:降低未来交易的不确定性。如果仅限 于朋友,未来交易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太高。因为朋友是“熟人社会”,谁家缺什么谁家多什么,彼此都知悉。熟人社会里,未来的事情也都是已知的事情,没有不可 忽略的不确定性。所以,币之发生,是因为陌生人之间要交易。钱币考古显示,先有贝,后有币。又据彭信威先生《中国货币史》,贝之职能,最初很可能与仪式和 符号有关,其次可能是佩饰,渐次演变为礼物和货币。   诺贝尔经济学家史密斯,由实验经济学转入脑科学并鼓吹哈耶克的社会演化理论,将合作秩序的演化划分为三大阶段:脑内的、家内的(熟人社会)、家 外的(市场)。在市场里,同样品质的房,乙建房的成本比甲的低,于是乙的效率比甲的高。交易的结果,乙胜出而甲被淘汰。被淘汰后,甲另寻出路,或许他有其 他技能超过乙,或许他为生计而另外开发一种超过乙的能力。   总之,竞争归根结底与生命的延续有关。延续至今仍可被观察到的生命,我们假设,总必须有某些竞争优势。脑内的格局就是如此。神经元之间,从初生 到成熟,充满着竞争。但成熟的脑,必须达成功能方面的平衡与合作。由此形成的秩序,史密斯借用哈耶克的术语,称为“合作秩序”。   秩序包含着一些规则,同时还具有某种稳定性。例如,哺乳动物脑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而且往往相互冲突的情感,典型地,我们有“爱恨交集”和“悲喜 交加”。若以金岳霖先生的逻辑学,这类情感“不可思议”,故而只能停留在意念的层次而绝无概念化的可能。脑的稳定性,要求爱和恨之间或悲和喜之间的冲突, 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不至于毁灭了脑的正常功能。那些毁灭了的脑,我们当然观察不到。   此类情形,是计量经济学家常说的“选择性偏差”。演化理论之所以始终是假说而不能是真理,因为它可以用来论证自身真理性的样本不能不具有上述那种并且非常强烈的选择性偏差。   竞争与合作并存。这是我们从上述许多具体经验中可以抽象出来的第一原理。生命现象层层叠叠,生生不息。为生命现象而提出的系统论,将生命分类为 许多层级,可观察到的底层和顶层,仍在不断扩展,形成新的底层和新的顶层,称为“生命系统”。借用哈耶克的语言,称为“涌现秩序”。竞争与合作,导致秩序 的不断涌现。沿着时间,涌现秩序可称为演化的秩序。   涌现,这一观念最重要的阐述者,不是哈耶克,而是柏格森,所谓“创化论”——创造进化论。他拒绝出席诺贝尔奖仪式,或许因为他有法国人的狂傲, 或许因为他当时的个人处境,或许,我更相信,是因为他的学说。任何诺贝尔奖这样的奖励总意味着广泛被认可的成果,于是违背了创化论的主旨。创造性的冲动, 以拒绝承认既存成果为前提。   考察生命演化的历史,我推测,最初发生的竞争与合作的并存,是被生物学家称为“共生”(symbiosis)的现象。今天可观察到的细胞,很可能是竞相吞噬的若干细胞达成共生的结果。   共生的结果,产生更高层级的生命,获得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被自然选择为那一环境的优胜者。环境突变,优胜者可能消亡。因为,最原始从而更低级 的生命形态,或许更能适应突变之后的环境。这类常见情形,我们称为“演化的非线性”——不能线性发展,故而不能翻译为“演进”。   人脑内部,神经元网络,与神经元相比,是更高层级的秩序。环境突变,网络可能瓦解。依靠幸存的那些神经元,新的网络得以形成。这是“创化”。与 此相关,概念与观念相比,是更高层级的秩序,因为有了内部结构。但环境突变,概念不再适用,我们于是回到观念和意象的层级,等待创化。   创化,是竞争与合作的再度结合。我无法想象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的情境,犹如我无法想象只有合作而没有竞争的情境。不过,当竞争与合作共生演化 时,我观察过的多数情境里,合作总是表现为秩序,而竞争则是秩序之下的具体活动。一旦秩序瓦解,竞争便重新组合为若干其他类型的秩序,或许这些新秩序之间 有竞争并开始形成更高级的秩序,或许,这些新秩序之内有竞争并维持着各秩序内部的平衡。当内部竞争达成平衡的时候,新秩序就被称为一个新的物种或生命形 态,是谓“创化”。   在哺乳动物或更高级动物的演化阶段,创化涉及情感。很久以来,观察表明,创造活动伴随着情绪的波动。叔本华认为,创造与激情相伴,或者说,创造就是一种激情。由于哺乳动物的构造,睡梦往往更容易发生激情。于是有一批特别依靠梦境来激发灵感的诗人和艺术家。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惟一的,因此他的生活必须包含一些非他莫属的性质,否则就算是浪费了生命。   怎样生活,才可产生更多的惟一性?激情,你必须有生活的激情,你必须有激情地生活。否则,因缺乏创造,你的生活就会有无数“不能承受之轻”。你寻找过,一无所获,但你寻找过了。这也是“惟一性”。寻找,意味着不重复别人的生活。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个人分类: 他人观点|2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应对手足竞争?
liyanwu 2012-4-28 09:14
Sibling Rivalry Grows Up Marianne Walsh and her sister, Megan Putman, keep track of whose kids their mother babysits more. They also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over parenting styles -- Ms. Walsh is strict, Ms. Putman is laid back -- and their weight. 'My kids play more instruments, so I am winning in piano,' says Ms. Walsh, 38, the younger of the two by 13 months. 'But she won the skinny Olympics.' Adult sibling rivalry. Experts say it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harmful and least addressed issues in a family. We know it when we see it. Often, we deeply regret it. But we have no idea what to do about it. Ms. Walsh and Ms. Putman have been competitive since childhood -- about clothes, about boyfriends, about grades. Ms. Walsh remembers how in grammar school her sister wrote an essay about their grandfather and won a writing award. She recited it at a school assembly with her grandpa standing nearby, beaming. Ms. Walsh, seething, vowed to win the award the next year and did. Ms. Putman married first. Ms. Walsh, single at the time, clearly recalls the phone call when her sister told her she was pregnant. 'I was excited because this was the first grandchild. Then I got off the phone and cried for two hours,' says Ms. Walsh. Ms. Putman, 39 and a stay-at-home-mom in Bolingbrook, Ill., remembers that she too felt jealous -- of her sister's frequent travel and promotions in her marketing career. 'The way my parents would go on and on about her really made me feel 'less than,'' Ms. Putman says. Ms. Walsh eventually married, had a son and named him Jack. Seven weeks later, Ms. Putman gave birth to a son and named him Jack. The discussion? 'That was always my boy name.' 'I never heard you say that.' Sibling rivalry is a normal aspect of childhood, experts say. Our siblings are our first rivals. They competed with us for the love and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we needed most, our parents, and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we occasionally felt threatened. Much of what is written about sibling rivalry focuses on its effects during childhood. But our sibling relationships are often the longest of our lives, lasting 80 years or more. Several research studies indicate that up to 45% of adults have a rivalrous or distant relationship with a sibling. People questioned later in life often say their biggest regret is being estranged from a sister or brother. The rivalry often persists into adulthood because in many families it goes unaddressed. 'Most people who have been through years of therapy have worked out a lot of guilt with their parent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ir siblings, they can't articulate what is wrong,' says Jeanne Safer, a psychologist in Manhattan and author of 'Cain's Legacy: Liberating Siblings from a Lifetime of Rage, Shame, Secrecy and Regret.' Dr. Safer believes sibling rivals speak in a kind of dialect (she calls it 'sib speak'). It sounds like this: 'You were always Mom's favorite.' 'Mom and Dad are always at your house but they never visit me.' 'You never call me.' 'It's not the loving language that good friends have,' Dr. Safer says. 'It's the language of grievance collection.' It's hard to know what to say in response. 'You are afraid that what you say will be catastrophic or will reveal awful truths,' Dr. Safer says. 'It's a lifelong walk on eggshells.' Sibling discord has been around since the Bible. Cain killed Abel. Leah stole Rachel's intended husband, Jacob. Joseph fought bitterly with his 10 older half brothers. Parents often have a hand in fostering it. They may choose favorites, love unevenly and compare one child with the other. Dr. Safer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sibling rivalry and sibling strife. Rivalry encompasses a normal range of disagreements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siblings. Sibling strife, which is less common, is rivalry gone ballistic -- siblings who, because of personality clashes or hatred, can't enjoy each other's company. Al Golden, 85, chokes up when he talks about his twin brother, Elliott, who died three years ago. The brothers shared a room growing up in Brooklyn, N.Y., graduated from the SUNY Maritime College in New York and married within a month of each other in 1947. Yet Mr. Golden still remembers how their father often compared their grades, asking one or the other, 'How come you got a B and your brother got an A?' He rarely missed a chance to point out that Elliott wasn't as good as Al in swimming. When the boys were ready to get married, he suggested a double wedding. Mr. Golden put his foot down. 'I shared every birthday and my bar mitzvah with my brother,' he said. 'I'll be damned if I am going to share my wedding with him.' Elliott Golden became a lawyer and eventually a state Supreme Court judge. Al Golden went into the mirror business, then sold life insurance. He says he always envied his brother's status and secretly took pleasure in knowing he was a better fisherman and owned a big boat. Once, Elliott asked him, 'I am a lawyer. How come you make more money than me?' Mr. Golden says. 'He meant: 'How come you are making more than me when you are not as successful?' But it made me feel good.' One day, Mr. Golden says, Elliott accused him of not doing enough to take care of their ailing mother. After the conversation, Mr. Golden didn't speak to his brother for more than a year. 'It might have been the build-up of jealousies over the years,' he says. His brother repeatedly reached out to him, as did his nieces and nephews, but Mr. Golden ignored them. Then one day Mr. Golden received an email from his brother telling a story about two men who had a stream dividing their properties. One man hired a carpenter to build a fence along the stream, but the carpenter built a bridge by mistake. Mr. Golden thought about the email then wrote back, 'I'd like to walk over the bridge.' 'I missed him,' Mr. Golden says now. 'I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miss him before.' Dr. Safer says brothers' rivalries often are overt, typically focusing on things like Dad's love, athletic prowess, career success, money. Women are less comfortable with competition, she says, so sister rivalries tend to be passive-aggressive and less direct. Whom did Mom love best, who is a better mother now. Brothers often repair their rivalries with actions. When women reconcile, it's often through talking. Ms. Putman and Ms. Walsh have learned to stop arguments using a trick from childhood. When a discussion gets heated, one sister will call out 'star,' a code word they devised as kids to mean the conversation is over. The sister who ends it gets the last word. 'You may still be mad, but you adhere to the rules of childhood,' Ms. Walsh says. For some years, the two didn't socialize much. But when Ms. Putman's husband died last fall, Ms. Walsh, now a stay-at-home-mom in Chicago, helped plan the wake and write the obituary. Arriving at her sister's house one day before the funeral, Ms. Walsh found her in bed, crying, and climbed in next to her. The sisters said, 'I love you,' and Ms. Putman says she realized she was going to be OK. 'Lying there, I felt that if I've got my sister, I've got my strength,' Ms. Putman says. 'She is my backbone.' --- Putting a Stop to Sibling Rivalry Fix the problem by addressing it head-on, says psychologist Jeanne Safer. •The first step is to think. Who is this person outside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you? What do you like about your sibling? Remember the positive memories. Identify why you think the relationship is worth fixing─if it i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hange. It could be a gesture, like an offer to help with a sick child, a conversation or a letter. Be sincere and don't ignore the obvious. Say: 'These conversations between us are painful. I would like to see if we can make our relationship better.' •Gestures count. Not everyone is comfortable talking about a strained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men. But phone calls, invitations to spend time together, attempts to help should be seen as peace offerings. •Consider your sibling's point of view. Try not to be defensive. What did childhood look like through his or her eyes?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see an unflattering portrait of yourself,' Dr. Safer says. •Tell your sibling what you respect. 'I love your sense of humor.' 'I admire what a good parent you are.' •And, finally: 'It won't kill you to apologize,' Dr. Safer says. Elizabeth Bernstein 如何应对手足竞争?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搜狐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玛 丽安娜•沃尔什(Marianne Walsh)和她的姐姐梅甘•帕特曼(Megan Putman)会比较她们的母亲照看谁的孩子花的时间更多。他们还会在孩子的管教方式──沃尔什比较严格,帕特曼则比较随和───和自己的体重方面相互较劲。 在应对“手足竞争”问题上,玛丽安娜•沃尔什(左)和梅甘•帕特曼找到了一种终结消极对话的方法。 沃尔什现年38岁,姐姐帕特曼比她大13个月。沃尔什说,“我的孩子能演奏更多的乐器,所以我在钢琴方面占上风。但帕特曼比我苗条。” 成年兄弟姐妹之间会互相较劲。专家们说,这一直是一个危害最大,也最受人忽视的家庭问题。“手足竞争”没有明确的界定,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常常深感后悔,却不知该怎么办。 沃尔什和帕特曼从孩提时代就相互较劲──比衣服,比男友,比成绩。沃尔什还记得,在念文法学校的时候,她姐姐写过一篇关于她们祖父的作文,并得到一项写作奖。帕特曼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大会上当众朗诵了这篇作文,爷爷站在旁边听得眉开眼笑。而沃尔什则怒火中烧,发誓要在下一年得奖,后来她真的得奖了。 帕特曼是先结婚的。沃尔什当时还是单身,她清楚地记得姐姐打电话跟她说自己怀孕时的情形。沃尔什说,“我心情很激动,因为这是家里的第一个孙辈。然后我挂了电话,哭了两个小时。” 39岁的帕特曼住在伊利诺伊州博灵布鲁克(Bolingbrook),是一位全职妈妈。她还记得自己也曾嫉妒从事市场工作的妹妹能经常旅行并拥有升迁机会。帕特曼说,“我父母会把我妹妹挂在嘴边,这真的让我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后来沃尔什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杰克(Jack)。七周后,帕特曼也生了个儿子,也取名为杰克。听听她俩都说了些什么?一个说,“这一直都是我儿子的名字。”另一个则说,“我从来没听你说过。” 专家称,手足竞争是童年时期的正常现象。兄弟姐妹是我们最早遇到的竞争对手。他们与我们争抢父母的爱和关注,而这些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感觉受到威胁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关手足竞争的现有文献大多侧重于手足竞争在童年时期的影响。但与兄弟姐妹的关系通常是我们一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关系,会持续80年甚至更久。数项研究显示,多达45%的成年人与兄弟姐妹中的某一个人互相较劲或者关系疏远。 在晚年时接受调查的人很多都会说,他们最大的遗憾是被某一位姐妹或者兄弟疏远。 手足竞争通常会延续到成年时期,因为在许多家庭中,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该隐的遗产:把兄弟姐妹从一生的愤怒、羞愧、隐瞒和遗憾中解脱出来》(Cain's Legacy: Liberating Siblings from a Lifetime of Rage, Shame, Secrecy and Regret)一书作者、曼哈顿心理学家珍妮•塞弗(Jeanne Safer)说,“大多数接受过多年治疗的人表达出很多对父母的歉疚之情,但谈到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时,他们无法清楚说出问题出在哪里。” 塞弗博士认为,互相较劲的兄弟姐妹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对话(她将其称为“手足对话”)。比如说:“妈妈一直最喜欢你。”“爸爸妈妈总是到你的房间里去,但他们从来不来看我。”“你从来不给我打电话。” 塞弗博士说,“这可不是好友之间充满爱意的语言。这是在诉苦。” 这些话会让对方很难作答。塞弗博士说,“你害怕自己说的话会产生灾难性后果,或者暴露出可怕的真相。一辈子都得如履薄冰。” 早在《圣经》(Bible)时代就存在手足矛盾了:该隐杀死了亚伯(Abel);雅各(Jacob)与拉结(Rachel)的婚礼上,拉结的姐姐利亚(Leah)李代桃僵成了新娘;约瑟(Joseph)与10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激烈地斗争。父母通常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可能会宠爱某些孩子,他们爱的天平是倾斜的,而且会在不同的孩子之间进行比较。 塞弗博士对手足竞争和手足冲突进行了区分。手足竞争是兄弟姐妹之间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的不合与较劲。 而手足冲突则不那么常见,它是对立尖锐化的产物──当兄弟姐妹因个性对立或仇恨而无法和平共处时,冲突就产生了。 85岁的阿尔•戈尔登(Al Golden)谈到他三年前过世的双胞胎兄弟艾略特(Elliott)时声音会哽咽起来。兄弟俩在纽约市布鲁克林长大,小时候同住在一间屋子里。两人都毕业于位于纽约的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SUNY Maritime College),并在1947年的同一个月内相继结婚。 但阿尔到现在都还记得父亲经常比较两人的成绩,会质问他们中的一个人,“你哥哥/弟弟得了A,你为什么得B?”此外,他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指出艾略特游泳游得不如阿尔好。 在两个儿子准备结婚时,他建议两人一起举行婚礼。但阿尔强烈反对。他说,“我每年生日都跟艾略特一起过,我们的受诫礼也是一起举行的,打死我也不要跟他一起办婚礼。” 艾略特•戈尔登当了律师,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法官。阿尔•戈尔登经营镜子生意,后来又卖过人寿保险。他说,他一直嫉妒艾略特的地位,而在知道自己的钓鱼技术比艾略特好,并拥有一艘大船时,他也会偷着乐。艾略特有一次问阿尔,“我是律师。为什么你挣的钱比我多?”阿尔说,“艾略特的意思是:‘你没有我成功,为什么挣的钱却比我多?’但这让我感觉很好。” 阿尔说,艾略特有一天指责他没有照顾好他们生病的妈妈。在那次对话之后,阿尔有一年多没再和艾略特说话。他说,“也许是因为多年来积聚了许多的嫉妒。” 艾略特多次主动联系他,阿尔的侄子侄女们也主动和他联系,但阿尔没有理睬他们。 后来有一天,阿尔收到了艾略特发给他的一封电子邮件,艾略特在邮件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两个人如何分割他们拥有的一条小河。其中一个人雇了一个木匠,要他在小河边建上围栏,但木匠错误地建成了一座桥。阿尔思考了一番,然后回信说,“我想在桥上走。” 如今,阿尔说,“我想念他,以前我从来都不会想念他。” 塞弗博士说,兄弟之间的较劲通常是公开的,矛盾的焦点一般是老爸喜欢谁,谁的运动水平高,事业更成功,更有钱等等。她说,女性则不太喜欢竞争,所以姐妹之间的较劲往往是被动攻击型,而且不那么直接。矛盾的焦点通常是老妈最爱谁,现在谁当妈当得更好等等。 兄弟之间通常会用行动来化解对立。而女性则通常借助聊天来达成和解。帕特曼和沃尔什已经学会用她俩童年时代使用的一个小把戏来结束争吵。当姐妹俩的对话火药味渐浓时,其中一个人会喊:“星”,这是两人孩提时代发明的一个暗号,意思是对话到此为止。最终由叫停对话的那个人说了算。沃尔什说,“你可能还是非常生气,但你会遵守孩提时代的规则。” 姐妹俩有一些年来往不太多。但帕特曼的丈夫去年秋天去世之后,沃尔什(现在住在芝加哥,是全职妈妈)帮助姐姐筹划守灵,并写了讣告。沃尔什在葬礼举行前一天抵达姐姐家时,发现姐姐在床上哭泣,于是她爬上床依偎在姐姐身旁。姐妹俩对彼此说,“我爱你。”帕特曼说,她意识到自己会好起来的。 帕特曼说,“躺在那儿的时候,我感觉只要有妹妹在,我就有力量。她是我的依靠。” 叫停手足竞争 心理学家珍妮•塞弗建议正面解决问题。 •第一步是要思考。你兄弟姐妹中的哪一位与你关系不合?他/她身上有什么东西是你喜欢的?保留正面记忆。弄清楚你为什么认为你们的关系值得修补(如果确实值得的话)。 •主动采取行动改善你们的关系。可以做出示好姿态,比如主动提出帮忙照顾对方生病的孩子,与对方交谈,或者写封信。态度要真诚,不要忽视显而易见的细节。你可以说,“我们说的这些话很伤感情。我想看看我们能不能让关系改善一些。” •示好姿态很重要。讨论一段紧张的关系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尤其是男性。但打电话、发出聚会邀请、伸出援手都应被视为表达和解之意。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努力去除戒备心理。在他/她的眼中,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塞弗博士说,“你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可能是不讨人喜欢的,你必须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点。” •把对方身上令你敬重的东西告诉他们。比如,“我爱你身上的幽默感。”“你是个好爸爸/妈妈,我很佩服你。” •最后一点:塞弗博士说,“该道歉时就要道歉,没什么大不了的。” Elizabeth Bernstein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个人分类: 英语学习|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淘汰的雄性
热度 2 smallland 2012-3-24 09:51
有朋友怀疑“是否女性的日趋独立会淘汰一些较弱的雄性基因”,没有数据,没有研究--或者有我没看,总之就靠猜想。我反而觉得,女性的独立不但不会更多地淘汰弱势的雄性,反而有利于保护他们。 在哺乳动物中,如果两性的体型(大小)差异很大,就说明雄性间的竞争激烈,就说明少数雄性垄断了大量的交配资源。在种类不多的极端情况,可能有90%或更高比例的雄性被排除在交配场之外,更多的弱势雄性被淘汰。 人 类的竞争已经变得不再单纯靠“体型body size”以及体型决定的暴力来决定,这就给“平等”提供了空间。平等,必然导致交配关系的相对平等,雄性不容易垄断交配资源。加上法律、道德等社会规 范,少数雄性的垄断更不容易,以至于高官也要偷偷摸摸地做--是不是偷偷摸摸就不好评估了。 人 类的本性决定必然是更多的雄性--而不是雌性--会被淘汰,而淘汰的原因不在于雌性的逐渐强大,根源还是在于雄性间的竞争。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雄性间的 竞争逐渐多样化、多渠道化,原本体型不大尖嘴猴腮的家伙也能在某一领域做出杰出的成就--譬如盗窃、诈骗等黑道上,这在遥远的猿猴时代是不容易出现的。同 时,现代社会也抑制了原始“优秀雄性基因”--攻击性--的发展,优秀雄性基因的竞争力在下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雄性竞争秩序的重新洗牌。 和 别的领域一样,在交配市场上,垄断程度没有增加,就不会产生更多的淘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更高比例的雄性被淘汰,不是雌性的日渐强大,我觉得,更多 的原因在于雄性的日渐过剩。物质文明“欺骗”了雌性的生理过程,雄性胎儿过多,原本更高死亡率的雄性胎儿更多地存活下来。
3962 次阅读|6 个评论
唉!中国式竞争!!:-(
热度 32 boxcar 2012-3-23 07:38
昨天晚上,看到林中祥老师的博文“高校吹响了‘数字竞争’的号角”【 1 】,曾经想就此话题整一篇博文。今天早上,看到赵纪军老师的评论“ 如果填过这次的学科评估表,就会明白,我们的目标管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 ,林中祥老师在下面写出的回复是“唉,中国式竞争!”这让我从中受到了启发,决定从这个“唉”字入手,写上一篇撷英博文,说一说大家面对“中国式竞争”的纠结心理。 从教 30 年的林中祥老师的这一声“唉”,道出了很多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时下的“数字竞争”时代里的辛苦与无奈。 为了填满一张张考核表,为了去接受一次次的评估、评比、评选并取得好的结果,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老师们要做多少事?课要上,学生要带,科研项目要去争,文章要发,专利要报要转化,奖项要去拿,专著教材要出,会要去开甚至抢过来办,报告要去作,要出国留学访问, …… 面对这些“要”,我们的老师们被搞得负担沉重,健康状况不佳,可能累到了需要吃“药”的地步了。 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之下,大家多辛苦都得咬牙坚持着,要“挨”过去。其实,这些“数字竞争”还好应对,更难应对的是由于竞争而引发的人际关系上那些勾心斗角。这些年,也偶尔有承担不住这些负担,没能“挨”过去,出现了心理障“碍”的老师,选择了一种曾在阶级斗争年代里被称为“自绝于人民”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无疑是“中国式竞争”的最大的悲“哀”! 事实上,在填写表格罗列的众多考评指标中,在“数字竞争”的一轮轮比拼中,有多少数字是有内涵的?又有多少数字是虚浮的?老师们每日忙碌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有意义的事?又有多少是必须应付的差事?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让某一方面的指标表现突出抢眼,甚至能够去拔得头筹,很多单位、很多人会选择重点抓某项指标。于是就有了为了多搞科研经费、多发文章而不让年轻的讲师们上课的新举措(巨错!);给文章“灌水”高手高职厚禄(教授职称 + 重金奖励);为了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而招收大批亚非拉各种肤色形象的留学生、公派大批年轻教师出国留学(流血), …… 这种为了突出某项指标而做出的努力自然不会白做,不乏在很短的时间实现重大的突破的先进案例。然而,这种指标蹿升的背后是格局的结构性破坏和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有些时候,突出单项指标的不均衡飞跃就如人的机体产生的“癌”,它的疯长会严重损害健康直至死亡。 缺乏实质性内涵的“数字竞争”,绝非高水平的竞争,而是一种在比较“矮”的层次上的竞争。在指标数字暴涨阶段,它可以带给人们激动冲动结果导致更多的盲动,助长社会的浮躁。从长远看,它只会破坏整个体系的协调发展。在这方面, 50 多年前的“大炼钢铁”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如此“哀挨矮碍”的中国式的数字竞争,多半让我等“碌瑟”摇头叹息地“唉!”而很难由衷地说出一声“爱”;当然竞争中的“稳拿”们或许可以吧?! 注:本文标题中略显诡异的符号“ !!:-( ”是一张额头上有皱纹的愁眉苦脸,是“唉”的形象表达。 参考: 【1】 林中祥:高校吹响了“数字竞争”的号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50697
个人分类: 社会|8137 次阅读|58 个评论
高校吹响了‘数字竞争’的号角
热度 6 lin602 2012-3-22 22:39
许多高校已经吹响了‘SCI论文’‘申请专利’‘项目经费’‘引进人才’竞争的号角。好象不少高校已经进行了‘目标管理’,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目标管理’最后都落实在每个教师的头上。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系主任自杀了,他绝不是最后一个自杀者。随着高校吹响了竞争的号角,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后续措施又跟不上,这种自杀情况好象不会好转,是不是有恶化的趋势我不好说。 竞争与稳定,敬业与鞭策,竞争而有序,鼓励而不失平衡,这是高校管理的最重要的问题。 中国非常有意思,要么做学术就是‘白专’,交白卷是英雄(文化大革命期间)。要么就是必须完成这些‘SCI’‘专利申请’‘项目经费’‘奖项’指标,进入白炽化的竞争环境中。就这点,身在国外的华人学者,就要用实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现实中的问题。
32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合作和竞争、文明和罪恶——读饶毅的“梦”和“聪明”想到的
热度 3 qyu111 2012-1-20 17:16
读了饶毅的“梦”文和“聪明”学说,读出了一个词: 强国 。 于是想到了强国的两个方法: 竞争和合作 。 于是就想到了这两个方法的生物学属性和可能涉及的社会学问题: 罪恶和文明 。 竞争和合作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形式。 人类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要形成不同的关系。 这些关系中的两个最根本的关系就是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竞争无处不在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处处是竞争的社会里。我们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我们竞争的人生之旅。 在家里,我们要和兄弟姐妹竞争; 在学校里要和同学竞争; 走进工作,走向社会,要单位里的同事竞争,要和整个社会竞争。 临到死,还要为墓地竞争。 我们有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有学校和学校之间的竞争,有单位和单位之间的竞争,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有民族和民族之间的竞争。等我们有一天发现了外星人,我们还要有星球和星球间的竞争。 竞争是人的生物属性 人为什么要竞争? 竞争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生物属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方式。 地球上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中生存,生物就必须竞争。竞争是地球上万物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有限的物质资源而被自然选择的一种生物属性。不具有这种竞争属性的生物,在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早就被淘汰了。 这些属性是由构成这些生物的最基本元素:基因( DNA 的信息单位)所决定的。 世界上有关生物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基因和基因的复制。 我们人的所有活动,也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的复制。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从某种意义来说,不过是一团维持基因复制的肉球罢了。 为了基因在有限的物质资源下的复制,生物必须竞争,人类必须竞争。 竞争是物质文明的源泉,是精神文明的灾难 和竞争紧密相连的另一个生物属性是“自私”。 如果一个动物竞争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自己,他也要在进化中被淘汰。 所以有中国古老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天、地就是自然。 这里不是老祖宗要鼓励人们去“为己”,而是先哲们对自然现象的客观的总结。 动物的竞争是为了在有限的资源环境里保障自己的存活和基因的复制。 因此,竞争必须“为己”,竞争必须自私。 竞争和自私,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 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的社会问题: 自私自利、贪污腐败、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杀人越货、狼心狗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都是来源于竞争和自私。 竞争,是动物的属性、是人类的原罪,是产生罪恶、制造战争、导致人类灾难和人类走向毁灭的属性。 竞争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竞争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源泉。 竞争让人类争先恐后的发明创造。 竞争给人类带来了蒸汽机,带来了电灯、电话、电视和网络。 竞争给人类带来了爱因斯坦、盖茨和乔布斯(也不一定。没有竞争,可能也有爱因斯坦、盖茨和乔布斯)。 竞争,准确的说,是加快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的 速度 。 竞争,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文明,但没有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 我们今天社会里所有的问题,都是竞争造成的。 合作 合作也是一种动物的属性。 动物中有独居动物和群居动物,合作是群居动物的属性。 人类不仅仅属于群居动物,而且是群居动物中最需要合作的动物。 合作使得人类能完成个体不能完成的大工程; 合作使得群体在竞争中保有更大的优势; 合作给人带来的是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 合作给人们的劳动增加更多的共享的快乐; 合作即能更有效的创造物质的财富,又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合作有不同层次的合作,有小组的合作,团体的合作,民族的合作,国家的合作,国际的合作。 等我们发现了外星人的时候,我们还会有星际的合作。 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合作也是由基因决定的,因为合作让人类在和其它物种竞争的时候生存的能力更强。 竞争是群体内部的个体生存方式,合作是群体对外的集体生存方式。 因此,为了生存需要竞争,为了生存也需要合作。 人类既具有竞争的基因,也具有合作的基因。 人类要在进化过程中成为和其它动物不一样的 “人” ,就要不断的去除竞争性,增强合作性。 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敲除竞争的基因,扩增合作的基因吧! 在强国的道路上,不要忘记弱化竞争,弘扬合作!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35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果‘临时工’没有饭吃的时候
热度 1 lin602 2011-11-5 13:46
看了‘ 我,临时工 ’博文,欣赏作者的那种洒脱,这种心态是所有宗教的最高境界。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非他非常向往‘天堂’,不留恋自己的生命,否则,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要吃、喝、住、女人与男人、性、尊严,特别是安全等等。 只要恋这个世界,就要恋自己的父母、子女与兄弟姐妹,他就要活着,他就要争饭吃,要种田(没有田帮别人做工),要做工(再苦也要做,否则自己的家人及自己吃喝不饱)。特别是要做官,做官可以不让人欺负,不让人睢不起,不让人嘲笑自己的父母与孩子,自己的老婆不要让‘高俅’的儿子欺负。最高层次上,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不窝囊。 人都是临时工,与‘难得糊涂’是一个层次上人的需求。他的前提是吃穿不愁,有一定的生活与社会基础,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临时工,在社会资源动荡时,他们首先被牺牲,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看看美国占领华尔街,希腊的近期上街,有几个高级白领有几个高级政府官员在街头游行示威呢? 临时工,特别是最低层的临时工,我敬畏你们。你们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史,但你们也是首先被牺牲的群体。 我是一个不太贫困也不太富裕的临时工,与那些最低层的临时工比起来,没有他们的贫困与忧愁,我们可以想想‘难得糊涂’这句名言了。
2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恶又无奈的过度竞争:美国中学摧残少年健康
热度 12 liwei999 2011-10-9 20:23
据统计, 美国中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 非常严重。 现在的高中制度是摧残少年健康的制度。我们卷入其中,非常无奈。为了考学,硬是要高中生比赛谁上的大学课程AP多,有的甚至上了十多门。这是非常坏的榜样。 学校大多7点半上学,孩子很多是午夜之后才入睡,如果遇到大的project 或者考试,此前的一周压力更大,睡眠更少。这样下去,大人都受不了,何况正在长身体的孩子。 为了考学,为了所谓常春藤,亚裔孩子往往没有玩耍的时间,没有自己的娱乐(极端功利化的所谓“才艺”不算,多数时候它是摧残的延长),没有周末,也没有寒暑假,所有的空档都被没完没了的目标填满,这些目标,除了学业,还要志愿工作,还要领导能力,还要才艺,还要能想到的可以让入学官入眼的五花八门。最可恨的是,即便做完了这一切,还是觉得做得不够,因为所谓全面考察考生能力得名校标准,实际上是无法度量和瞄准的。无法瞄准,那就只有无休止的自我加压。 亚裔社区的名校情结和偏执,推波助澜。其结果不是给亚裔孩子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而是加大了自我竞争的力度,因为亚裔考生群体太“优异”了,各校不得不采取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来平衡生源,而这种“歧视”是合法的。我们必须对孩子说:你不是总体很优秀么?不行,你不是与其他族裔考生在竞争,你必须在同族裔背景的竞争中出类拔萃。于是,无限加码加压。不仅孩子本人,家长之间,升学机构之间,也都是如此。竞争,还是竞争。高考指挥棒,在美国发挥得比祖国更加威猛。 说到底是过度竞争的现状和意识,从职场往下渗透到教育上。高校选拔学生,其实无所谓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但是他们要选拔在激烈竞争中survive甚至能应对自如的佼佼者。为此,需要陪绑的。为此不惜牺牲大多数。这个制度是为极少数天才设计的,牵累的却是大多数。 其实,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已经不少,否则也不会有 Race to Nowhere 纪录片的出现及其影响。但从意识到行动,到最终的改变,往往需要很多时间,我们的孩子是不能得益了。 如果高中禁止AP课程的开设,或者名校标准中不考虑AP的课程,或者最多允许少数几门AP作为录取的考量,情形就会改变。这样的规定虽然使得极少数超级天才吃不饱,却保障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吃不饱的尖子学生终究有别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过剩精力。 再如,如果学校延迟一个小时开课,每天取消一个课时,也会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现在不是教育经费缺乏么?干脆缩短学时、学制好了,乐观其成。人的一生很长,学完博士在岗位上也还才刚刚起步,有什么必要提早10年来牺牲孩子的健康,灌输那些“知识”? 剥夺孩子充足睡眠的代价太大,对孩子对社会都不利。睡眠不足与少年堕落(吸毒)、犯罪、患病(包括忧郁症)、自杀,都是正相关。不能不引起重视。 有人说,孩子磨练一下有好处,将来上大学、到社会上就会适应一些。这样说,当然不无道理,因为美国社会本身就是竞争过度的社会。但是,磨练有个度,现在是太超过了。要是按照这个逻辑,磨练应该从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好在美国的小学比国内强,还没有受到过度竞争的影响,因此至少小学对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进入初中就开始有高考的恶劣影响了。 【相关】 【泥沙龙笔记:说在高考发榜时】 《 高考应该多样化、市场化 》 高考快结束了吧?端午节的高考一叹 有感于美国高中生当下的 college 申请 season ZT 真实的美国高中到底有多艰苦? 华盛顿不相信眼泪 可恶又无奈的过度竞争:美国中学摧残少年健康 多少钱才能买到一张进入常春藤盟校的门票 美国的高中是炼狱 草根纪录片《 Race to nowhere 》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5439 次阅读|13 个评论
钱塘大义7:谁发出世界上“the sadest sound(最悲哀的声音)"?图
热度 1 hzluan 2011-10-7 07:46
  一首英文歌名 EI condor pasa (这歌名怎么译,请指教)的 乡村音乐我听了几遍就会唱了。这真是奇迹!为什么能学得这么快呢?我想,这可能因为我与此歌有强烈的心灵的共鸣。我将歌词整理并加注音标附在后。   其中的两句歌词 (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 说的是那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人(如农民)发出世界上最悲哀的声音。    记得在杭州八卦田(南宋皇家御地,附图),我看到碑上刻有“为国之数,务在垦草”。可见南宋这个追求安逸奢华的朝代还是将发展农业做为一项基本国策的。   但在我国被束缚于土地上的农民的绝大部分至今仍不富裕,这使我经常想起孔子说的那句话:“耕也,馁 在其中矣。”(意即“种田的人要挨饿的”)。前几年到革命老区山东莱芜调研,我看到山区农民将“百衲地”收拾得是那样的精致。以后又在差旅途中远望农家插秧种稻;我想在艺术家眼里,那“山川自相映发”的景致的确美不胜收,而农民的辛苦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谁又能体会。对他们来说,这“竞争”(Competition)真是一件“舶来品”。 EI condor pasa I'd rather be a sparrow ( 麻雀) than a snail (蜗牛) (我宁愿是麻 雀也不做蜗牛) Yes, I would ?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 I'd rather be a hammer ( 锤, 铁榔头) than a nail(钉子) ? (我宁愿是 锤子 也不做钉子 ) Yes, I would ?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我宁愿像大雁那样飞来飞去)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 ? Its saddest sound ? I'd rather be a forest than a tree ? 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d ? I'd rather feel the earth beneath my feet (我宁愿感觉大地在我脚下方而不是站在土地上) Yes, I would ?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 La...... 顶一下!
个人分类: 实务问题|46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工科与理科不应该是一个评价标准
热度 7 lin602 2011-9-20 17:39
我们学校也慢慢重视SCI论文了,武书连说,我们学校奖项不少,但SCI论文弱了点,所以高校排名向后了。 我是学理科(有机化学专业)的,现在工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化学工艺及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研究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既从事理科又从事工科的研究工作,一方面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写文章的),一方面是做开发新产品为企业服务。所以我还是有这二方面体会的。 理科是偏重发现与探索,发SCI文章应该说是比较优势的。而工科偏重于技术与应用,当然发现与探索也是内容之一,相对来说,发文章比理科的要难得多。特别是做企业项目,开发新产品,对某些产品进行技术改进,属于技术性的,甚至有些内容是保密的(有些企业有这要求),所以工科教师发高收录SCI文章是有点困难的(我是从统计及总体来谈的,不排除个体)。 工科专业,在中国的新产品开发与技术进步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许多产品都是从高校开发出来的。中国是一个与国外体制与基础有不小差别的国家,工业与技术基础落后,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究力量,全靠与高校研究所合作,甚至从国外购买技术来生产新产品。如果中国的高校工科学科,全部精力放在发表SCI文章上,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技术的进展。 要将中国产品推向市场,替代国外的产品,甚至将产品推向世界,中国的高校教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做国家自然基金与做企业项目,发表文章明显是有差别的。但我个人觉得,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并进入市场,有些产品是替代国外产品的,心里有种自豪感。企业也非常欢迎我们,其中不乏规模不小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替代了国外产品,有些产品出口到了国外。 SCI文章不能成为所有学科专业教师的唯一评价体系!!!
38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老板”被炒鱿鱼,只因 下属 告密
dongzg101 2011-9-14 05:09
“老板”被炒鱿鱼,只因下属告密 已有 169 次阅读 2011-9-11 21:45 | 个人分类: 新观察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数据造假 心理学家 科学研究 荷兰科学家因伪造数据被解雇。 据《科学家》( The Scientist )杂志网站2011年9月8日的报道,荷兰一个社会心理学家Diederik Stapel的研究,近期成为很多媒体争相宣传报道的热门话题,其原因是因其伪造数据而被解雇。 Diederik Stapel是荷兰蒂尔堡大学行为经济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Economics Research at Tilburg University)头目,经常发表一些人性基础方面有争议的发现。蒂尔堡大学2011年9月7日因为Diederik Stapel伪造数据已经公布暂停行为经济学研究所的一切活动。Diederik Stapel已经离开蒂尔堡大学。 Stapel自2006年以来就一直在该大学工作,他被认为是一位多产的研究员和一个成功的筹款者。他的研究似乎为深刻理解人脑工作提供了一种新见解,例如,《科学》(Science)杂志在2011年4月发表了的科学研究显示,凌乱或混乱的环境使人们更倾向于依靠它( Science paper published in April );但是《科学·内幕》( Science Insider )2011年9月7日报道,在Diederik Stapel实验室工作的其他下属(初级研究者),2011年8月27日与蒂尔堡大学校长Philip Eijlander的接触而且是首次接触,揭发了Diederik Stapel在研究中存在捏数据的不轨行为。《科学·内幕》同时报道说,蒂尔堡大学校长Philip Eijlander在一个电视采访中透露,“昨天(2011年9月6日)Stapel告诉我,其中有些数据的确是伪造的。”蒂尔堡大学已经邀请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前任院长、语言心理学专家Willem Levelt领导一个调查小组对涉嫌欺诈的程度进行调查,而且撤销其已经发表的所有涉嫌造假的“受污论文”。 Eijlander告诉电视采访时说,“对于告密者,我很尊重他们,因为他们发现其造假很不容易。”恰好在上一周(即8月29日止9月3日),Stapel送了一份新闻发布稿,其中声称自己的简单思维只是想让我们反社会不良现象和反粗鲁( claiming that thinking of eating meat makes people "more boorish" and less social )。新闻发布遇到质疑,因为Stapel根本就没有写这篇论文。 荷兰奈梅亨大学(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心理学家Roos Vonk、 也是Stapel造假论文的一个合作者,2011年9月7日在她自己的博客中写到,今天她相信这项最新研究很可能在那些基于捏造的数据。她以据事实得出的结论是,尽管Diederik Stapel研究小组已经收集到一些结果,但是当我们讨论这些造假论文时,我觉得很奇怪,Diederik Stapel没有提到他的助手的名字。”但在那时,她写道对她而言,欺诈的可能性不可能发生。在她的博客,Vonk称Diederik Stapel是“欧洲最好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有一个无可挑剔的名誉,他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他似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但是事实显示的结果“是我们对于一个心理学家的判断完全看走了眼”。
141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企业家想要证明什么?
热度 3 qyu111 2011-9-4 00:02
今天看到电视上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讨论中国企业家想要证明什么?说的是今天中国出了点名的企业家争着登雪山、走戈壁的现象。讨论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到底是想证明什么? 听了众多的发言和讨论后,觉得还是财经评论人吴晓波说的着一点边际;企业家是动物性最强的人。什么坚持,什么毅力,什么信念,什么好玩,什么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那全是一种动物性的文明表现,最终都是源于人的动物性。 那是动物的一种什么特性呢?那就是动物的“竞争性”,动物的“比”性。 动物的所有特性都是环境选择出来的,一个不适应环境的生物早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淘汰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在生存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竞争,就成了动物所必备的品质。越有竞争性的人生活的越好。而竞争的精神是竞争的前提。不管是在哪个领域,能够成功的人都是竞争性很强的人。竞争性和竞争愿望,是成功人士的必备条件。这样的人除了在事业上成功,一定也会想在别的领域挑战自己,也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名人”在成名之后,想去登山,想去挑战戈壁沙漠,这是他们“比”的本性的延展。 可是,这些名人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应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么做对社会,对人类的意义在哪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是为了给年轻人做个奋斗的榜样?是为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还是为了哗众取宠,争得一个明星效应? “比”,是成功人士的本性和共性,但是要“比”什么,却是值得考虑和探讨的。有了钱和出了名之后还要比什么?除了比登山,比闯滩之外,还有没有对人类和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去比慈善?比扶持教育?比对穷人和残疾人的救助? 当我们开始从比“获得”转向比“给予”的时候,我们就有希望了。
3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院士’与‘小姐’
热度 5 lin602 2011-8-18 23:10
多少年来,‘小姐’这个称呼是一个对生活环境较好的富家女子的尊称。一般穷人家女孩子是不能享受这个称号的。 但是,近年来,不要说富人家女子,就是打工女或服务员,都不能称呼她为‘小姐’,因为现在‘小姐’已经成为特殊名称,我想不用我再说得更明白了。如果你称呼服务员为‘小姐’,可能会得到她的反击或反感。 原因是‘小姐’名称得到了沾污。 中国的‘院士’是学术界最高的荣誉,许多‘大家’都在院士行列。特别是首批及前几批的院士,令学术界尊敬与信服。 但是,近年来,院士候选人或已经上的院士并不全是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无可否认,他们在学术与技术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围绕着竞争院士,许多人使出了让人无法认可的手段。许多人按实际水平,比其他人要差多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他们的‘外交’手段,甚至他们的‘特殊动作’,他们得到了‘院士’。我们听到太多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作为,他们的风格,以及他们所引起的副作用。所产生的作弊、抄袭、作假、中伤、找人,送钱甚至自杀的新闻不少。 看看公布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你发现了吗?有几个真正的‘无官’候选人?难道‘官场’出‘院士’?有几个诺贝尔奖是出于官员的?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来可能‘院士’的名称与‘小姐’的名称一样,大家都不敢用了。 声明:不是全体院士不令人尊敬,而是不令人尊敬的院士为数不少,而且在增加。但这种晕轮效应逐步破坏‘院士’在社会中的形象。
2200 次阅读|5 个评论
什么才是公平?
热度 14 cutefay 2011-8-9 22:57
很多人都觉得社会不公平,尤其对于寒门子弟不公平,我也觉得如此,所以才写了“有感于社会的不公平”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473537 )。后来仔细想了想,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 就那寒门子弟上学的例子来说吧! 有人觉得寒门子弟因为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所以能够考上好学校的机会比富家子弟要少,因此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考虑一些相关的问题: 1、某人在某大学工作为大学做出了贡献,他的孩子进该大学的附中,分数略为优待一点,这是否公平? 2、假设农村孩子高考有加分政策,可以加分20分,一城市家庭为了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省吃简用,给孩子请课外辅导,进好的中学,好不容易让孩子成绩高了20分,但一农村家庭不用付出这么多,就可以轻松加20分,这对于城市家庭的孩子公平吗? 3、假设你为了某所学校做了很多贡献,捐了很多钱修校舍,而你的子女在这所学校上学,没有一点优待,你是否会觉得有些委屈? 从古到今,人们能够享有社会资源的多寡都以金钱和权力的方式得以体现,金钱越多,权力越大,意味着能够享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这似乎是千古不变的规则,其实无论是哪个社会,人类都是默许此规则的。为何会如此?我想这种规则这是激励人积极努力的驱动力。例如,两个人,一个干活积极,另外一个干活不积极,干活积极的人要比干活不积极的人拿到更多的钱,用这些钱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或许,他会自己舍不得用钱享受社会资源,而给了他的子女。对于他的子女来说,虽然是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比另外一个家庭更好的资源,但是,这是他父母把他们该享受的资源给了他。因此,这还是公平的。倘若积极努力的人和不积极努力的人享受的资源一样,那么社会就没有驱动力了。 因此,既然我们默许多劳多得的规则,我们就应该能够默许有些人可以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于上述举的三个例子来说,我们表面上看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某些家境好的子弟享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但这是因为他的父辈把本应该享受到的一些资源变成了给孩子的教育资源,资源本身只是转移了,没有增加或者减少。因此,富二代享受一些资源,按理说也没什么不对。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何会觉得不公平?并且,也的确是不公平。 我想,不公平本身不是来自富裕和贫穷所能够获得的资源不同,而是这个社会贫富太不均了,并且来自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是不劳而获或者靠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资源的,这个社会上为富不仁的人太多。有些老百姓一个月辛辛苦苦工作,才能够拿到几百元的工资,而有些豪门子弟,几乎不用劳动,一个月就几百万几千万的收入。有些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子女谋取教育资源,有些富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诸如此类。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财富和权力往往不再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而往往是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得到的。我想,是因为这个原因破坏了原本正常的多劳多得的游戏规则,因此人们会觉得不公平。 此外,即使社会上的资源都是按照多劳多得这样的规则来分配,社会的资源也一定会慢慢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这就是马太效应,或许这也是社会的自然规律。当社会资源的集中度高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会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掌握很少资源的多数人势必会抗议。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是社会资源重新洗牌的过程。自古朝代的更替都是如此。 因此,我觉得,本质是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均、一些不正当竞争和为富不仁的现象,造成了这种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也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所在。 现在农民和工人的年收入往往只是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群年收入的零头,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倘若收入差距不这么大的话,例如工人和农民的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以上,那么农民和工人自然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包括教育资源。那么农村的教育条件自然会得到改善。 BTW:想起了一件让我觉得特不公平的事情,我高考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些父亲是县里某些领导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可能是用公款,给某些高校捐钱,让孩子保送上大学,例如保送到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等不错的学校。唉。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698 次阅读|23 个评论
镜子围脖:“竞争”与“选拔人才”是两个概念
liwei999 2011-8-3 12:52
选拔都是相对的。78-79那时候大家觉得考大学特别难,因为十年没有招生,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02/2011 23:40:28 录取率低。“80年代开始大家开始读书了,但高校招生没扩大很多,竞争才真激烈”可以被认可。但是需要明 确一点,那是“竞争”,与“选拔人才”是两个概念。人口top5%的数量并不会因为竞争激烈与否而改变。因此,宏观上看,竞争激烈与否与“选拔人才”无关。 换个说法就是:胜仗与战斗的惨烈与否无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抢,还是不抢?
热度 61 weijia2009 2011-7-27 11:43
抢,还是不抢? 贾伟 前一阵在北京开会,在宾馆吃早餐时发现人很多。这是个自助餐厅,食客一多就变了样了,吃饭像打仗似的。我随便吃了点就想离开,但走之前动了要吃点水果的念头,于是就径直跑到摆放水果的地方去排队了。等我排到了西瓜那里时(水果我通常只吃西瓜),从旁边硬是插进来一名中年男子用比我快零点五秒的时间拿到了那把镊子,然后一下子准确地夹走了三片西瓜。令我吃惊的是这名男子又把这个高难度动作重复了两次,一口气夹走了十来片西瓜。我低头一看,桌上还剩三片西瓜!“还算有文化,打劫还知道留给人一点!”我心里想着,手里不敢怠慢,赶紧拿镊子去夹剩下的西瓜,冷不防我的胁下伸出一只纤细的手,我一愣神之下,那只手在我眼皮底下灵巧地拿走了两片西瓜。原来又是一个打劫的!而且动作简单有效,一眨眼就让我的面前只剩一片西瓜可吃了!我调整了一下失落的情绪,准备去捞那盘子里的最后一块。可怜啊,没等我的夹子伸过去,那只灵巧的手从我胁下再次探出,最后一块西瓜也不见了。我愤怒地回过头去看对方,人家已经转身走了,留下一个婀娜多姿的背影给我! 08年在我辞职离开交大时,药学院的班子让我做一个全院报告,算是临别赠言。记得我在最后一张幻灯片上讲交大药学院未来如何走向一流时,我用了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老师(在刚到交大履新时)提出的建设一流大学的三点看法:(1)有选择地追求卓越;(2)重视战略规划;以及(3)加强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我跟大家说时间过去了4-5年,这三点我不知道诸位还能有几人记得住,但我个人认为它可以成为我们学院未来发展的一个准则。事实上这三点不要说交大,全国所有的重点高校都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很简单,我们太赶了,在国家日益增长的科技投入面前,我们所有人都在往上冲,每个学校都选择在几乎所有的项目上去参加竞争。因为大家都知道,出手慢的话你在自己的强项上不一定能得手;出手快的话你的弱项也极有可能赢,这就是中国科技界的特点!昨天你是搞化学的,今天你会是纳米专家,明天你的头衔也许是化学生物学的权威!在国家导向性的投入不断变化时,我们不断地变换身份、不断组织新的团队去申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卓越何在?规划何在?对世界一流高校的认识就局限在几个量化指标上了,文化何在? 不去抢就拿不到资源,吃不到西瓜!抢了一把经费到手,又不得不改行做那些跟自己领域毫不相干的项目,我们中的很多人就是这样在纠结中忙碌着,或在忙碌中纠结着。但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主动出击的,宁可坐在宝马车里纠结,也比在大太阳下挤公车强啊! 因为我们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在机会面前要抢,要赶超,期盼着走向卓越。但是我们也许没有想过这么一个简单道理,“有选择地追求卓越”跟“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是互为矛盾的。当今的发展机会的确很多,但并非是那么显而易见 - 哪里热就哪里好,在你抢到一条路的时候,你失去的可能是另一个本该让你领先的方向! 两年前我们交大的张杰校长有一个创建一流大学的“后发优势(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的提法,它指相对落后的高校可以在发展进程中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技术,跃过先行者进程中的一些早期阶段和弯路,从而缩短跻身于一流的历程。我觉得这个提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我想这里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冷静地研究别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真正得益。而以我们现在所处的热度和节奏,我怀疑我们是否静得下来、是否有这个能力去真正地去审时度势,发挥出“后发优势”来!事实上我们国家比别人晚数十年后建设的一些大工程项目也未必就让我们看出有许多“后发优势”的结果。 相信我们的城市和校园在未来会放慢脚步,作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社会终会逐渐回归理性。台湾的同事们曾跟我讲,八十年代的台湾街上你也是看不到有人排队的,后来就逐渐有序了,现在已看不到有人不排队了。我想我们的高校还是会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别人的成败,去规划自己未来的数十年甚至更长,去选择自己走向卓越的道路和契机的,只是不知道这一天要什么时候才到来。 终于开完会了,去宾馆前台退房,结果人太多又要排队。在排队的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有几位强行插进来要求前台为他们服务的顾客,其中一位干部模样的十分了得,痛斥这家五星级宾馆的服务(如此之差,居然退房还要排队),最后他说没时间等,把手中的房门卡“啪”地摔到了桌上调头就走,吓得服务员不住地喊,“先生请告诉一下房间号,”那人头也没回,扬长而去!瞧瞧人家的节奏和派头,我这颗已经被北卡的田园和乡村熏陶了三年的心再次受到了震撼!
13929 次阅读|109 个评论
[转载]高洪波:欣慰国足的进步 可以对抗任何亚洲球队
dongzg101 2011-7-23 18:42
高洪波:欣慰国足的进步 可以对抗任何亚洲球队 2011年07月23日 10:47 来源: 新华社昆明 字号: T | T 82 人参与 15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新华社 昆明 7月22日体育专电 中国之队官网22日消息, 中国男足主帅高洪波对带队以来球队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但认为球队表现不稳定,仍需改进;如果获得更大力 (微博) 度的支持,相信中国队可以跟任何亚洲球队对抗。 在上两届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队均未进入十强赛,让球迷非常失望。高洪波表示:“2009年我刚接手国家队的时候,我们已经徘徊在低水平很多年,那时我们的国际足联排名是第108位,亚洲排名第13位,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作为一名中国教练,我很高兴可以有机会带领球队提高成绩。” 高洪波说:“作为本土教练,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球队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计划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的国际足联排名是第75位,亚洲名列第五,对于这样的进步我很欣慰。尽管我们有所提高,但球队还是有些不稳定,比如遇到强大的对手时球队还是有一些起伏,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获得的支持力度更大一些,我们的后援帮助更多一些,教练和队员对比赛的专注度更多一些,相信我们可以跟任何亚洲球队对抗。” 国足的巴西世界杯预选赛将于23日打响,高洪波认为队伍目前状态良好。虽然张琳芃等球员因为征战联赛造成老伤复发,但他们都在积极恢复,“一般来讲,我们会在每个位置储备两至三名球员,虽然这些伤病会对球队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讲现在的阵容状况不错”。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与老挝队的比赛毫无悬念,但高洪波表示:“在足球中,没有大国和小国的概念。或许每个人都认为中国队强于老挝队,但我们还是提醒球员要尊重对手,我们必须努力打好比赛,并且要给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比赛。” 此前中国队并没有与老挝队的交手记录,不过高洪波认为,对手在过去数年中聘请了几位欧洲教练,球队有自己的整体风格,他们在场上组织得很好,但在身体对抗方面稍显不足。 (本文来源:新华网 )
1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75C 共赢基础 我们正在探索...
icstu1 2011-7-15 10:25
75C 共赢基础 我们正在探索...
75C 考考你的想法 逻辑推导 前提: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后的信息服务价值衡量 只能做到相对的公平,低层次的公平,高层次的公平实现还未实现。 选择: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低层次公平上的重复信息摄入(免费诱导成功)—— 是否意味 ? 低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需求提升成功 低/高成本)——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另一种选择: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信息流带动资金流、行动流——为真 低层次公平上的重复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高层次公平上的信息摄入(低成本或提供方补贴)—— 是否意味 ? 高层次(效益)资金流、行动流产生。 提供方补贴(机制)和返还(结算)方式是主要问题。 用户最大利益 = 不参与 提供方补贴(机制)和返还(结算)方式。 共赢基础 = 我们正在探索...
个人分类: K 释放激情 引爆论战|1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高招之我想
zhangyinxi 2011-7-3 09:57
前两天复旦报出同城某高校恶性争夺考生事件,昨天看到报道说北京三位文科状元(计算方法千奇百怪)全部选择了港大,今天早晨凤凰网新闻说港大目前已经招到11名内地高考头名。我在想,若保持这样的一种发展态势,那么在若干年后,清华和北大(如今其他内地其他高校招状元难啊!)还能像现在这样以状元的多少作为自己的功绩么?! 我反而觉得,招了那么多状元都没培养出一个大师,也听那什么的!这些状元毕竟只是一次考试所取得的成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审稿人“监守自盗”:“科学经济时代”的诱惑
meixianghao 2011-6-29 13:44
在本报报道了一起“监守自盗”的剽窃事件之后,记者与国内一家知名学术期刊社取得了联系,采访科技期刊界对此事的看法。没想到的是,在采访中,记者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又听闻了多起审稿人“监守自盗”的剽窃事件,而地点却转到了国外。 审稿人“监守自盗”:“科学经济时代”的诱惑 洪蔚 随着学术竞争日益走向国际化,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事件。 “类似审稿人监守自盗的事件,其发生地并不局限于中国,也是国际舞台上多次上演的‘丑剧’。”一位国内资深期刊人士告诉《科学时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起国际审稿人监守自盗的事件,受害者撰写了事件的全过程,以呼吁“打造中国自己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在当事人的要求下,材料仅供“内部使用”,事件经过从未向媒体公开。出于尊重,记者在这里隐去当事人本名,以X教授相称。 被国际审稿人“不端”了 X教授是一位中国青年科学家,某年9月,他将一篇论文A投到了美国某影响因子为4.11的学术期刊B上,直到第二年6月,才得以正式发表。 从投稿到正式发表,共花了9个月的时间,其中,仅第一次审稿,就耗时近5个月。收到评审意见后20天,X教授便将修改稿送交该刊,此后,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音信全无。 这9个月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在送交了修改稿后,苦苦等待的期间,X教授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篇与其论文内容相似的文章C,出现在美国另一家影响因子为5.65的学术期刊D上。 C文从投稿到出版,一共不到3个月的时间,而投稿日期,恰恰是X教授收到第一次审稿意见前9天。 C文与自己尚未发表的A文,有着过度相似的标题、关键词、思想,引起了X教授的警觉。第二天,他立即向B期刊主编提出抗议,并追问自己论文的审稿人,同时请一位身在美国的同行,前往B期刊编辑部现场求证。四天后,他得到论文A被录用的通知。又过了一个星期,他的猜测被证实,论文C的作者就是论文A的审稿人,而且是两个审稿人中,时间拖延得更久的那一个。 在总结这段“艰难”经历的时候,X教授说,我们是幸运的,由于种种原因,尽管C文早了几个月发表,但我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另一位国内知名大学的同行Y教授,却连续两篇论文被同一审稿人“学术不端”,分别被拖延了9个月、13个月,这期间,审稿人却先后发表了两篇同类论文,导致至今Y教授研究的原创性,也未得到国际承认。此后不久,Y教授便退出了这一研究领域。 “科学经济时代”的低成本“犯罪” 两位学者三篇论文的遭遇,让人惊心,而国外科学界对上述事件的处理,更是“潦草”得让人惊讶。 尽管X教授曾经通过中国学术界向美国学术界提出官方申诉,但是论文C作者所在大学,仅用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进行了一场“潦草”的调查,便以“剽窃证据不充分,不予进一步调查”的论调,匆匆收场。 X教授在分析这种“潦草”态度时认为:同行间的学术竞争,机构间甚至国家间的学术竞争,使得弱势者往往不得申诉。 “竞争”一词,从学术不端行为中凸显了出来。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一位观察者提出了“科学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直接与经济挂上钩。科研也是如此,我称之为科学经济。” 他认为,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看,科学界内部有其特有的经济分配原则,简单地说,原创成果、重大发现,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从而促进其产生更多的原创成果、重大发现。 在这个“科学至上”的时代,科学的创新发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于是,有一部分道德操守差的人,就会忍不住铤而走险。 同时,目前国内外的科研环境,多少有些浮躁。特别是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论文,均提去了“质”与“量”的双重的高评价,这“质”与“量”的“双高”,存在一定的矛盾,给科研工作者们造成了极大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于是也有一部分意志薄弱的人铤而走险,寻求一条便宜之道。 而某些科研机构,为了与其他机构竞争,也会“默许”甚至“暗示”科研人员,寻求“捷径”。 2009年,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曾发布了一项关于科学家学术不端行为的综合分析报告。作者是来自爱丁堡大学的一位学者,在他的调查中,约2%的科学家承认他们至少一次曾杜撰、伪造或是修改数据以润色结果,而高达34%的人承认自己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包括用直觉分析结果而忽视实际情况。 调查中,有14%的人表示知道谁曾杜撰、伪造或是修改资料,72%的人知道谁曾犯下其他可疑的不端行为。该调查还发现,医学与药理研究者的报告出现不端行为的几率最高。这与某些医学成果需要赞助商,使其商业化有关。 “相对而言,剽窃是成本最低、‘回报’最大的一种。”也因此,诱惑最大。 期刊,仅仅是爆发地 对于大多数研究领域来说,其成果是论文,而论文的出路是期刊,这也使期刊成了“学术不端”的集中爆发地。 Science、Nature、Cell等著名杂志也难于幸免。 纵观反映到学术期刊上的不端行为,无外乎几类: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以及利用审稿人身份,有意拖延竞争者稿件,压制对方。 在期刊界看来,学术不端行为,直接影响期刊的声誉,因此,各期刊在处理这类问题上,都采取较严厉态度,而不端行为多发,却又影响期刊的声誉,因此也使一些期刊在处理时颇感为难,这也解释了一些期刊为何采取“低调”与“暧昧”的处理态度。 丹麦的《晶体学报》就是一例。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在《晶体学报》C分卷和E分卷上发表的70篇论文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而《晶体学报》一直未曾“声张”,直到学术界有学者质疑后才认定其人的不端行为,才予以公开撤销论文的处罚。 “纠错,是期刊对学术界负责的必须态度。”一位期刊总编辑说。 然而,由于不端行为特别是抄袭与剽窃行为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判定方式,期刊界很难“联手”,形成统一战线。 从自然科学上看,实验数据、结果一致,若论述过程一致,就可判定发生了抄袭、剽窃;而社会科学领域哪怕以一个观点或一段关键论述是否相同就可判定是否抄袭或剽窃。当然,这种判据也因具体领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因此,各期刊根据不同情况,在裁处时也略有差异。 按照国际大多数期刊的惯例,处罚不端行为,大致有这样几个举措:声明取消论文;通知所在单位;通知基金支持单位;(有些期刊)将作者列入特别数据库(黑名单)。 但这样的处罚力度到底够不够?在期刊从业人士看来,靠期刊的力量防范和处罚不端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法律手段的介入,在论文剽窃事件上的几率相对较低,也使得论文剽窃的事件越来越多。 在采访中,一位期刊总编辑将抄袭与剽窃,称为“知识偷盗”与“知识抢劫”。在他看来,最终要靠法律手段来捍卫知识产权。 而矛盾的是,法律裁决多以“经济利益”为标准,因此,一些有专利前景的成果被剽窃,往往较容易诉诸法律,法律以未来专利可能获得的效益,来裁定赔偿与处罚的力度。 而基础性研究的论文,因很难断定其经济利益,也使裁处不确定性增大。一篇论文被剽窃,诉诸法律,可能裁定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赔偿。其中,赔偿数额的不确定性、获得低赔偿的可能性,使大多学者认为打官司不值。 学术不端多发或延迟中国科学走向成功 虽然学术剽窃是一个国际性事件,国外对学术剽窃的裁处有时也不尽如人意。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术剽窃更为严重,这正在阻碍中国迈向科学强国的步伐。 与国外相比,中国目前的诚信体系还不够完善,更进一步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在一些诚信体系较好的国家,如果出现了严重学术不端事件,这名学者声誉将彻底丧失,无法继续在该领域立足。国际上,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迫转行的大有人在。 美国有些学会,下属多家期刊,在学会的组织下,形成了期刊联盟,处理不端行为有着更统一的举措,包括“共享”黑名单数据库,被一家期刊列入黑名单的人,在联盟中受到“同等待遇”。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由科学共同体牵头、期刊配合,采取防止学术不端的联合行动。 因此,一些期刊人认为:防范学术不端的前端在学术界,从一个博士走上实验台、走上科学界的初始阶段,关于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就应该同步开始。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学报编辑张月红给《自然》杂志的一封信,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封信的标题被《自然》“润色”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这个让人颇感“刺心”的标题,引发多方议论。 信件发表后一个多星期,美国科学院院士约翰·萨佩给这位中国编辑发来了一封长信。在信的末尾,萨佩写道:“9年前,我曾预测,21世纪对于全球科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很可能来自中国;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剽窃等所谓的‘捷径’可能会延迟中国科学走向成功的时间,国际上已经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 不久前,《科学通报》首发了根据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部分内容制定的《科研诚信新加坡声明》,该声明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指导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这篇声明,从一个角度代表了中国期刊界的立场。 “从更长远看,净化学术环境还要依赖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以及法律的介入,使得有严重的不端行为者能受到严厉的惩罚,无法在科学界生存,才能解决问题。”这是目前很多期刊人的共识。 《科学时报》 (2011-06-29 A4 科学 社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3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热度 42 tangchangjie 2011-6-28 09:16
  前段时间参加了2011年973项目的复评,评审别人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有若干体会。现终评已结束,经过30多天的发酵,这些体会可以说了。现梳理出来,或许能对关心各类重大科技计划的朋友能提供一些参考。按照有关规定,这里回避了那些与具体项目以及评审细节相关的内容。    颇有特色的网上答辩. 今年的973复评,采用了网络答辩的方式,有下列特色 :    (a)单向视频+双向音频, 这是国内重大科技计划评审与答辩中的首次尝试。单向视频使得评审专家能看答辩者风采,答辩者不能看到专家;答辩中,视频流畅,双向的遥问遥答语音清晰。    (b). 可复查性 。评审过程全程(包括答辩和专家的讨论发言)全程录音录像,事后有案可稽;   这些措施保证了评审过程的可稽查性,减轻了答辩者的奔波劳顿,减少了评审过程中的场外干预,再与一贯的有记名投票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评审程序公正性,程序公正性是结果公正性的前提。       管科技就要用新科技 时代变了,泥瓦匠该住好房,纺织娘要穿靓裳,是天经地义的事;管科技要用新科技手段,是新世纪的呼声。评审答辩过程中,视频音频流畅清晰,相关的设备、软件、管理技术和应急措施都不错,科技部网络中心的技术人员真个是尽心给力。感觉到有时候技术措施往往比行政措施更简单,更铁面无私,更好操作。这次的网络答辩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计划全程管理(立项—评审-答辩-执行-验收)中,在评审-答辩这一环节的技术进步。       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竞争 。973计划申请者中高手如云,申请人多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有的项目有5-6位杰青,几位长江学者和几位”千人”、”百人”。单独看每一份申请书,都言之有理,看第一遍被感动,看第二遍被眼花;需要多看几遍,细细比较,才能优中选优。所以,与其说是评审,不如说是申请人在相互竞争,或者,用时髦的网络热词描述,是含有两种“酷”意的“PK”(cool与残酷)。       三层评审过滤 。评审有三个层次。随PK平台由小到大分为:研究方向中竞争 (PKD,PK in direction )、研究领域中的竞争 (PKF,PK in Field)和大平台上竞争(PKB,PK in Big Platform ),下面细细道来。 (a) PKD (方向内PK ),初评 。同方向专家通过网络下载文档,上载意见,独立评审。评审时间较充分,关注点较广谱,包括有创新性,指南导向、国家重大需求、提炼的基础科学问题、课题设置、可行性、甚至技术细节等,每一个弱点或短板都可能失分,估计淘汰率在50%左右。初评对象的研究水平分布区间较大,差距大的立被淘汰;差别较小且难以甄别的,或各有千秋的,留到下第二层筛选;有些项目,尽管申请人自觉用心用力,仍可能会被淘汰,不能简单地说是你不行,而是因为在同一选题中有人比你更行;通过了第一关,放到复评专家面前的项目,的确都比较好。   (b) PKF (PK in Field 领域内PK),复评 。 一个领域若干个研究方向中PK。一般地,对应于申请指南中的一个方向,有几个项目申请,评审组中有一两名同方向专家,更多的专家是同领域中的大同行,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有主持973项目或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家。专家们会全面关注项目各个方面,但可能会重点关注是否合乎国家重大需求,是否提炼出了的有意义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及课题设置,等等。   答辩时,由首席科学家申请人答辩,几位子课题专家陪同答辩,专家在评审会场用各自的密码登录电脑,阅读申请书;电脑屏蔽了外网好优盘端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   在提问和聆听的过程中,笔者常被首席科学家雄辩的风采打动。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精辟的分析、化繁为简的解释,以及敏捷的回答,引起了专家们的频频点头。(因为是单向视频,答辩者看不到专家的频频点头)。一般地,在听取答辩和小同行专家的解释之后,大同行专家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对项目正确的排序;这就像并非音乐专家的发烧友在观看歌唱比赛时,在听唱听评之后,尽管发烧友自己没有歌手唱得好,只要没有偏见,他们排出的相对次序就是基本正确的。    (c ) PKB(PK in Big Platform 大平台 ),即终评。 仍是网上答辩,由更高一层的专家组完成,其中有更多的德高望重的的院士和专家、有复评组的组长。这时,微观细节的干扰较小,终评专家会把精力集中在更为宏观的要点,例如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基础问题;答辩者在准备终评答辩时,可能需要注意这一点;这部分留待终评专家来做权威的阐述。      总之,三级评审的体系从微观逐步到宏观,分级过滤,旨在把那些 值得做 (国家重大需求, 提炼出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可以做 (研究思路,内容目标) 能做好 (首席科学家和团队)的项目选出来。    两种角色 答辩--defense,还有防御,保卫的语义;提问的专家扮演攻击者(attacker)角色, 专家为了科学的严谨而攻击,针对问题而不针对个人;而答辩者为了科学的理想而防卫;两种角色完成的一场答辩,既像红蓝军的演习,又像擂台上的竞争。    雄辩很重要 。首席科学家在答辩中扮演主角,这要求首席科学家不仅自己会做科研、会写文章,还要会表达、会讲演。要求首席科学家比子课题专家高明一些,这并不过分,至少有两点理由:   (a) 作为首席科学家,你的风采、你的人格魅力,你的雄辩,你说服别人的能力,在项目实施中都是有用的;当然,需要的还不止这些;如果项目批准,你将领导一个很大的团队, 天生你才必有用,评审专家想看看这个能力。   (b) 评审专家心里有一个假定,假定答辩者表达的水平就是最佳水平,类似于体育竞技的裁判,评审专家一般不原谅偶然的状态不好。评审专家也许在一个大领域中的一、二个方向中做过工作,知识面广的,也许能对三、四方向的项目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对一些较远的方向,在询问答辩者和其他专家意见后,凭多年在这一领域内研究的经验,能对几个同类项目做正确的排序。所以,首席科学家的presentation(答辩的表达)非常重要,要能以清晰的思路,打动评审人,做到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使小同行看到技术之先进,使大同行理解思路之高明;这是雄辩、是艺术、是对科学问题理解的深度,也是科研的能力。    一次难得的学习 评审过程中,我所见到的专家们都非常认真。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平常在校内、在教室里,因为久为人师,讲得多,听得较少,特别是听高明的讲演的机会相对少。   在评审会上,看未来的首席科学家的睿智和雄辩的风采,看到了科学的希望;听他们的高明见解,听到了又一个科学春天的脚步声;看他们遇到一个突然的诘难,能不惊不诧、从容化解的技巧和水平,真是一种享受。   每有这些靓点,赶紧在笔记上记下来,觉得受益匪浅。而最深的体会,正如本博客艺名,自从选择了科研生涯,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补充 感谢提出第30和第31条意见的朋友。要求评审有回复,自然、朴素、一点不过分。 也许,可以参考一些杂志和会议的做法,初评时,评审人的意见分为两部分: (a)返回给作者的(必填),规定对强点(Strong Points)和弱点(Weak Points)至少各写2-3条; (b)只给委员会看的(选填),例如一些需要调查核实的质疑,就适合这一类; 这样,科技部处理回复的工作就变成一道小程序了,希望有渠道的朋友转达。 相关博文(基金与科研系列) 评审别人亦学习--参加973复评的体会 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 科研生涯及基金申请 科技春耕时节的那道风景线-----基金漫谈 基金申请书要关注标志性成果 单篇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 (p) 青年学者有点累 – 议多彩的人才计划 秋季的收获与浪漫---看着同行们慢慢变老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20929 次阅读|93 个评论
员工情感管理实施理论和方法
shuhualu1016 2011-6-20 11:10
《员工情感管理实施理论和方法》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1. 当代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资源实力竞争,而是通过团队凝聚力构成的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没有团队凝聚力构成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不可能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2. 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更是一个情感化的动物,很多老板和主管都不明白这一点,而在情感上能否融和,却是企业组织凝聚力的基础; 3. 人的行为远不是完全意识的,非完全意识行为在人的行为中不到 80% ,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错误地认为人是理性存在,而没有有效的情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企业管理; 4. 没有情感管理的支持,无论多么严厉的奖励和惩罚都不足以保证员工工作不失误,可人们都总只是想通过简单的奖罚达成管理目的; 5. 没有有效的情感管理,企业组织也可能不是乌合之众,但很难保证企业形成打不烂,拖不跨的团队竞争力,这是一些高层都有所意识的,但从不知如何改进这一点。 6. 没有有效的情感管理,单有妇人之仁的关怀是不足以形成企业的团队竞力的,可现在一谈情感管理都只有效妇人之仁的关怀。 【参训对象】企业领导人、中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管理人员。 【组织方式】企业内训、公开课 【课程特点】 1. 体系的完整性,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直接指导和运用于实践操作的技术和方法; 2. 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完整地进行培训学习后就付诸实践,并有实践操作的一些关键工具; 3. 技术方法的可检验性,课程所介绍技术方法是在部分高危企业实践过,被证实效果显著。 【培训方式】 1. 理论介绍,由授课专家就其所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讲授介绍,以保证参训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 问题讨论,由培训参与人提出问题后,首先由参训人员讨论,然后由授课专家归纳总结,给出答案; 3. 案例引导,由授课专家提出一个案例后,参训人员一起讨论分析,加深对所讲内容的把握; 4. 现场答疑,参训人员可现场提出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授课专家进行解答; 5. 方法讲授:本课程强调解决问题,整个课程的关键是讲授介绍一系列的心理情绪管控技术和方法; 6. 现场练习,讲授一个技术方法后,通过现场练习,保证准确理解和运用(限于时间充余的培训)。 【课程目标】让参训人员 1. 从人的本性上认知人的行为形成过程,明了情感形成的过程; 2. 把握人的情感与其行为的关系,学会从人的本性深处关注诱导人的行为。 3. 了解人的情感管理实施的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能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自觉地运用。 【课程内容】 一.情感管理的理论 1. 管理的本质及其实施途径; 2. 人的行为形成过程分析; 3. 管理有效实施的五个切入口 ; 4. 人的行为的驱动力:情感情绪; 5.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 6. 人的情感是怎样形成的? 7. 何为情感管理? 8. 人的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9. 情感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10. 人的情感与正常心理效应的关系; 11. 一个轻生的案例解; 12. 情感关系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情感管理的一般实施思路和方法 13. 管理学十大公设之四:求知方向公设; 14. 管理学十大定理之四:理性不全定理; 15. 理性不全定理的 4 个推理; 16. 理性不全定理的 7 个推论; 17. 一个极端的案例:为一支烟杀人; 18. 管理学十大公设之六:心理缓适公设; 19. 管理学十大定理之六:关系和谐定理; 20. 关系和谐定理的 7 个推理; 21. 关系和谐定理的 6 个推论; 22. 爱的情感形成过程分析; 23. 敌对情感形成过程分析; 24. 情感管理的核心要点; 25. 情感关系融和的 4 个原则; 26. 如何通过情感关系融和提升员工职责履行质量? 27. 如何通过情感关系融和提升管理激励实施效果? 28. 如何通过情感关系融和提升团队执行力? 三.在企业组织内部全面建立情感的关系的方法 29. 企业组织不是冰冷的钢铁机器系统; 30. 企业组织为何需要情感管理? 31. 情感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2. 人的情感依存度分析方法; 33. 人的情感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34. 情感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35. 情感在企业组织内部的纵向沟通; 36. 一个案例:他为什么抱怨? 37. 情感在企业组织内部的横向沟通; 38. 情感在企业组织内部的斜向沟通; 39. 企业组织内部的情感认知; 40. 企业组织内部的情感维护; 41. 企业组织内部的情感更新; 42. 如何避免在企业组织内部发生情感分裂; 四.单项情感管理的一般实施思路和方法 43. 三千年前的姜太公的情感管理理论和方法; 44. 小团队中的情感管理实施技巧; 45. 小团队中的情感管理必须注意的问题; 46. 大团队中的情感管理实施技巧; 47. 大团队中的情感管理必须注意的问题 48. 等距离情感管理实施的方法; 49. 等中心情感管理实施的方法; 50. 保障情感关系的观念分歧处理法; 51. 保障情感关系的利益矛盾处理法; 52. 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情感管理内容。 【培训时间】 2 天。 【主讲专家】舒化鲁 舒化鲁,管理学家,企业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 1956 年生于屈原故里,中南财经大学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经担任过公务员、厂长经理、大学教授。从事企业规范化管理研究 20 多年,先后到 10 多个国家对发展稳定、基业长青的企业进行调研、考察,其中包括二十多个世界 500 强企业。他把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创建了他独树一帜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和系统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并在企业管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研究企业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发展完善企业管理咨询方法。目前,舒化鲁教授对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套系统技术方法。 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地,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 20 多个省市,就企业规范化管理、流程优化设计管理、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作过几百场专题演讲和培训,为数十个行业的企业作过培训和咨询服务。 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北京汉威中兴企业管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网 首席专家、欧中美联国际教育集团咨询培训专家、中华企管网首席顾问,并受聘为多家著名学府总裁班的客座教授。 【研究成果】 他致力于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研究和咨询 近三十 栽,把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三种源自西方的管理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溶和,创造了五行目标中和卡管理技术;把中国的大易理论和五行理论这两种古老的系统思考模型,与源自西方的流程管理技术结合,创造了企业流程竞争力打造技术,使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系统实施有了完整的技术工具。 他先后公开发表论文近 100 篇,其中 24 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六个,公开出版专著作 1 3 部。其代表作如下: 1. 专著《 为企业文化建设正本 》( 32 万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出版发行); 2. 专著 《 生 - 升方略 —— 企业管理规范化模块操作 》( 42.1 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出版发行); 3. 专著 《 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的 18 个模板 》( 24 万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 年 3 月出版发行); 4. 专著《 决战十大竞争力 》( 45 万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1 月出版发行) 5. 专著《 中国式管理系统实施方法 》( 50 万字,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年 9 月出版发行) 6. 专著《 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 》( 78 万字,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出版发行) 7. 专著《 企业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案 》( 108 万字,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3 月出版发行) 8. 专著《 管理学新原理 —— 卓越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 39 万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出版发行) 9. 课程包:《 企业如何做强 —— 企业整体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 10 张 VCD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年 12 月) 10. 课程包:《 如何自主构建强势企业文化 —— 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规范化的技术和方法 》( 12 张 VCD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 年 12 月) 11. 重大软科学项目:《私营经济发展研究》( 1998 年完成) 12. 重大软科学项目:《中西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1995 年完成) 13. 重大软科学项目:《目标管理技术方法研究》( 1993 年完成) 二、擅长的咨询项目 1 、 企业整体规范化管理导入 2 、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方案设计 3 、企业精细化管理实施导入 4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咨询 5 、企业流程优化设计管理规范化的实施 6 、 强势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方案设计 7 、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8 、企业个性化管理模式量身定制咨询 9 、安全零事故管理系统实施 10 、商业企业发展系统规划 11 、组织架构设计和优化 12 、渠道建设优化 三、擅长的培训专题 1 、企业管理规范化实施技术 2 、精细化管理技术和方法 3 、企业流程竞争力打造技术 4 、目标管理实施技巧和方法 5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建设 6 、如何自主构建强势企业文化? 7 、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创新技巧 8 、团队建设的技巧和方法 9 、零事故管理技巧和方法 10 、标准化管理实施技术和方法 服务过的部分客户 : 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 韶关电力、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省电力、丰城电厂、中电财、西津电厂、广西电网、辽宁电力 、安徽电力 零售行业:潍百集团、比优特集团、世纪泰华集团 通讯行业:中兴通讯 制造行业:济南二机、环宇集团、重汽集团、长城集团、青岛啤酒、日泰集团 医药行业:石家庄药业、长天集团 烟草行业:将军集团、红塔集团 、 能源化工:海化集团、冶金研究总院、齐鲁石化、济南化纤、 重工行业:邯钢集团、包钢集团、铁十四局、中轻集团、兖矿集团 物流行业:中远集团、长发集团、(挪)斯考根公司 工程建筑:中信建设 【联系方式】 助 理: 铁 风 咨询电话: 010-59747725 89522228 13522652711 联系 QQ : 547739174 网 址: www.shuaaaaa.com 邮 箱: tiefeng1016@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通胡大街 1 号 6 号楼 1205 室 重要说明:本课程内容,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企业内训和咨询服务。
个人分类: 重点培训课程|3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现企业战略措施的组织保障
shuhualu1016 2011-6-13 11:16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首席专家 一年初夏,我受一家公司邀请去作顾问服务。这家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因为主业市场竞争太过激烈,刚一上市业绩就出现滑坡,连续三年亏损。它的股票也加上了前缀 ST ,并且面临摘牌的危机,公司总裁也被撤换。 我去后首先与新任公司总裁作了一个深层的沟通,他对自己的前途也感到很迷茫,并且对前任总裁的撤职感到有些惋惜。他是在前任总裁栽培下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话中,我感到他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已形于言表了。 “说实在话,公司走入这个困境,责任不能归到他身上。这个公司前几年的辉煌发展,至少有他一半的功劳。前些年我们公司赖以辉煌发展的产品,就是他主持开发出来的。现在我们的主业产品遇到激烈的竞争冲击,市场份额由 56% 下滑到 9% 。这是不可避免的。谁能保证上一个新产品后,没有竞争对手跟进?谁能保证企业的主业产品市场永久保持在他一家公司手里?把市场变化的责任归于一个人……”他说得很激动,我打断了他的话。 “这里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他对这种不可避免的市场发展趋势,是不是早有预知,是不是对应采取了应对措施?” “应该说开始意识不够,有点被胜利冲昏头脑。当有几家企业上了同类产品时,才有这种意识。并且这几家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一上市就是走的成本优势战略,产品价格比我们的有明显的优势,市场价格比我们低 7% 。” “你们采取了一些什么重大措施来应对?”我问。 “我们的措施应该说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进行产品创新,但创新内容没有得到客户认同,没有产生明显的市场效果。我们还尝试过避锋的战略,进入新的行业,可都因为竞争激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我们又把重心放到原有的主业产品上来,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努力,以图通过高质量、低价格夺回市场份额。我们为落实这一战略还制定了很多具体管理办法和制度,可落实效果都不佳。就成本而言,仍然比同行高三四个百分点。我的前任,多次拍了桌子,限定一个月必须形成明显的贯彻落实效果。为此还动真格,杀一儆百,处分了一个副总。可结果仍不尽人意,几乎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下面的人员好像都疲昏了,什么反应也没有。” 他说话时带着十分无奈的表情。我不想打断他的话,只想从他的话中捕捉这个公司管理中的深层问题。 “舒教授,我也很无奈。我面对的现实和前任的一样。我接手三个月了,还没有理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所以请你来给我们把把脉,帮我们设计一个走出困境的方案。” “关键岗位的员工流失严重吗?”我问。 “没有。有些人是在观望。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措施改变现状,可能就留不住了。尽管我们公司现在效益不好,严重亏损,但人们还没有对它失去信心,还对它抱有希望。同时,我们的人员工资、福利现在都基本保证了。” “那有些人不是不干事,只管拿钱吗?” “还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我们的员工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有思路,都有自己的见解,工作起来也都很努力。” “我明白了。你们这种情况,在我国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基础管理薄弱,仅仅靠抓一个一个的市场机会谋求发展,创造的辉煌也是转瞬即逝。这种企业只要有竞争对手一进入它的市场,它的好景也就结束了。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补上基础管理这一课,还能维持发展,至少可保持稳定。否则,它的发展之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舒教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么?” “说得具体一点,这就是企业组织上下只关心生产和经营,岗位员工缺少组织保障职责的意识,忽视企业组织保障职责的落实。企业领导人只是盯住经营发展问题,忽视企业组织运行的游戏规规则的制定、完善、优化和贯彻、落实,企业经营完全靠领导人个人的权威推动。当权威发生动摇时,企业组织运行就失控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执行力问题。可很多人把这种执行力建立在领导个人的权威和魅力上,而这种基础上的执行力是相当不稳定的。一个人的权威和魅力会因为受到怀疑而降低,一个有权威的个人也会因为退休、辞职、死亡而离开这个企业。所以,企业管理仅仅盯住生产、销售的指标,是不能保障生产、销售指标提升和稳定的。做高层主管的必须投入一半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游戏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和优化工作。这才是企业形成稳定的执行力的正途。”我看他听得很入神,又多讲了几句。 “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这就是你们公司的前任大胆开发出主业产品,创造了辉煌,因而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权威,在员工看来也成了权威,也有了魅力。但竞争对手进入后,夺走了你们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辉煌没有了,发展停滞不前,并且连续三年亏损,他的权威和魅力让人怀疑了,下面的员工也就不再把他的话当一回事了。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也就下降了,企业组织的执行力也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解除他的总裁职务,可以说是董事会最无奈的选择了……” “那我该怎么办呢?”他打断我的话,似乎有点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解决方案。 这就是组织保障目标指标确定模板的意义所在。运用织保障目标指标确定模板,直接从每一个岗位员工的战略措施目标、核心业绩目标、方向限定目标达成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中,分解出每一个岗位员工应该为之作出的努力,在每一个岗位员工的工作目标体系中都明确确定组织保障目标要求,把企业组织运行的游戏规则的健全完善和贯彻落实都作为每一个岗位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这也就不仅仅是使他的核心业绩目标的达成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使整个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战略措施的实现都有了组织保障。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7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软亚洲研究院赵峰:“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好”
meixianghao 2011-6-9 09:54
“竞争让我们变得更好” ——独家专访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 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 □本报记者 计红梅 1998年,当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时,苹果公司只有60亿美元。 然而,时隔13年后, 6月3日,美国纳斯达克,苹果公司的股票市值超过微软和英特尔组合(Wintel),比两者之和还多了8亿美元。 个人电脑时代一枝独秀的微软公司,在移动时代遭遇了苹果和谷歌强有力的狙击。很多人由此质疑,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是否真的遭遇了自己的中年危机? 近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峰表示,“我们现在确实是遭遇了相当程度的竞争。不过,竞争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只有A级的人才会寻找A级的人才” “微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经常在反思,而且越有竞争,我们的反思越激烈。”对于目前的竞争态势,赵峰并不讳言,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未来的信心。 同样是6月,两年前的赵峰刚刚离开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履新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职。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确保公司未来发展的全球研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来,赵峰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微软的创新机制和氛围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无论是微软其他研究院,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都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吸引最尖端的人才,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很好的氛围做创新。”赵峰说。 2004年,赵峰离开待了8年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加盟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当时,奉命要组建一个团队的他问了图灵奖得主、数据库创始人Jim Gray一个问题,后者的回答赵峰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时我问Jim Gray,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对我们做研究最有帮助。他就跟我讲了一句话:这个人才必须是A级的。” 在美国,人才被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Jim Gray看来,如果一个团队组建者寻找到了一个A级的人,这个人也会去找A级的人;反之,如果他找了一个B级的人,那这个B级的人就会去找C级的人,一般不会找比他更强的。 “因此,微软在建立研究院的时候,招的都是最好的人才。等这些人成长,变成领导某个项目的人或者经理,他们会再出去找A级的人才。” 那么,怎样判断什么样的人是A级人才呢?在赵峰看来,主要有两点:对于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主要是看他在学术界是否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学术知名度,未来是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对资深的研究人员来说,则要看他是否是领军人物,能否对公司现在的产品和将来的产品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觉得只有这样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才能对我们的产品组作出贡献。如果找一些二三流的人才,也许他们确实能够写一些小文章,但是对公司今后的前景和未来产生的影响却会比较小。”赵峰说。 “成功需要自由的氛围” 经常有熟人或朋友对赵峰说,“我建立了一个团队,招了一些员工,这些员工很听话,我很高兴”。对此,赵峰并不认同。 “在研究领域,招听话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如果一个研究人员很听话,对自己的领导很尊敬,不敢反驳,也就很难有创新。因为如果没有发散式思维,不敢推翻权威的论调,科学就不会往前发展。 因此,在赵峰看来,研究院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打造开放、自由的研究氛围,鼓励员工挑战权威。 “在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将不确定性减少。而在研究的时候,则要尽量扩展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让研究人员探索不同的方向,最终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做出一个产品来。”赵峰说。 在这方面,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赵峰,对国内外高校的不同很有感触。 “我刚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参加一次新生聚会,认识了现代高速摄影之父哈罗德·艾格顿。”现在回想起来,赵峰还有几分激动,“当时我正在苦恼如何找一个好的课题,就问他,‘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很好的课题,让我做了以后不后悔,觉得此生都没有虚度’。” 当时,艾格顿告诉他,“年轻人,不要着急,我也没有办法告诉你什么才是好的课题,只有你自己找到这个课题之后,才知道这个课题好不好”。 赵峰觉得这个教授讲的话很有意思,和国内的导师很不同。“出于爱护学生的目的,国内的导师常常会直接告诉学生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以及一些避免失误的办法,让学生少走弯路。但实际上,走弯路和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 后来,赵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和艾格顿一样,也让他在与其他同学和教授的交流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和导师交流。 “我在研究生期间学到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怎么找课题,并评估这个课题的价值,然后继续做下去。”赵峰说,“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欠缺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能力。”因此,赵峰在与国内的学者交流的时候,常常跟他们分享这样一个理念:尽量少给学生讲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出问题,并解决它。 在研究院,他们也是这样做的。新员工到来后,研究院会让他们在熟悉环境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研究的方向,然后再和其他同事互相讨论,相互挑战,直至想法成熟。 “打造这样的氛围,需要很多时间。”不过,令赵峰欣慰的是,经过12年来的积累,现在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有了很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吸引人才进来,而且还能让他们成功。 “成功最好的机会,就是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赵峰说。 “像集市的技术交流节” 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而微软的很多产品部门在美国雷德蒙,怎样才能跨过这么大的距离和产品部门紧密交流与合作呢? 赵峰的看法是,技术转移中最关键的是人,最重要的是要在研发部门和产品部门间建立信任关系。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办法,渠道之一就是一年一度的技术节。”赵峰说。 每年举办技术节时,微软的各个研究院或研究所都会设立几个展厅展示自己的技术成果,而微软亚洲研究院至少会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员工去雷德蒙。今年3月的技术节,至少有4000多名微软产品部门的人参加。 “有点像集市一样。”赵峰回忆说,“研究部门的人员就像销售一样,向产品部门的人推销自己的技术,而产品部门的人也在很用心地了解这些技术,大家不停地交流讨论。最后,一些合作很自然地达成了。” 每年通过技术节都会建立许多新的关系。之后,大家通过电话会议、互访等形式再进一步合作,许多成果就这样成功地转移到产品里去了。 面对苹果和谷歌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微软有哪些应对策略,是记者十分关心的话题。 对此,赵峰表示,目前研究院很大一部分工作与互联网搜索有关,一方面是提高搜索的相关性,一方面是发展多媒体搜索。 微软的互联网搜索产品——Bing(必应)中有很多关键技术都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搜索团队贡献的。据市场研究公司Experian Hitwis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微软已经占有了30%的美国搜索引擎市场,超越了谷歌的增长。 此外,在云计算和人机交互方面,微软也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其愿景是实现围绕手机、电视、电脑的“三屏一云”战略。 “The empires of the future are the empires of the mind”(未来的帝国将是思想的帝国),这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讲过的一句话。赵峰认为,时至今日,这句话还非常有道理。 今后,国家间的比拼,硬实力只是基础,核心则是每个国家的软实力、创新的思想。 “不论是微软,还是中国,要想超越竞争对手,最终都要靠创新的思想。”赵峰说。 记者手记:创新要有长远眼光 □计红梅 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赵峰到了美国,在那里工作、生活了25年,直到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后又重返中国。丰富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和美国诸多的不同有深刻的感受。 谈及中国的创新,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万尼瓦尔·布什。这位美国“大科学的先驱”在倡议建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时,有过一番很重要的讲话。 万尼瓦尔·布什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投资科研,不是为了有立竿见影的回报,也不是为了马上就能赚到钱,而是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建设一个智库,培养一批非常聪明的人。这些人平时或许并不显得非常有用,但在关键的时刻,却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能否度过危机并重新崛起,就需要靠这些人的聪明智慧。 “我觉得,中国要想依靠创新实现产业转型,也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而不是一定要在五年之内有所回报。”赵峰很恳切地对我说。 在他看来,创新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氛围和土壤。只有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有随机的创新成果出现,有时候太过功利,例如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拿到诺贝尔奖,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目前一个很大的弊病是急功近利,而创新机制和环境的营造却需要很长时间。 对现在的中国科技界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先把一代人才培养起来,然后让这代人才再培养下一代人才,如果能有这样的氛围,也许过二十年以后,中国人不仅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产生一些有重大突破的、能够改天换地的科技创新成果,也是很有可能的。 《科学时报》 (2011-06-09 A3 技术·经济)
个人分类: 技术与经济|3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团队要主动出击寻找“狗鱼”
热度 13 qpzeng 2011-4-22 21:47
过去渔民们以出海捕获鳗鱼为生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因为 当渔船刚刚离开深海区还没有返回岸边时,堆积在船舱里的鳗鱼就很快死亡了 。死鱼卖不到好价钱,渔民们为此损失惨重! 可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不管他多久回来,鳗鱼总是鲜活的,因此都能卖出好价钱。原来, 老渔民每次出海前,都要事先在船舱里放几条狗鱼。 狗鱼特别好动,在船舱里游来游去,到处挑起争端、制造摩擦。 鳗鱼则视狗鱼为异己,狗鱼的“鼓噪”让鳗鱼如临大敌,非常紧张,也随之上蹿下跳,搅得水花四溅,结果无意中使得水中的氧气供应更充足,于是大多数鳗鱼就存活下来了。 这样整船鳗鱼运进渔港后仍然是活蹦乱跳的,老渔民当然就赚得盆满钵满。后来,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狗鱼效应”。 我理解的“狗鱼效应”有两层意思: 一是来自内部的竞争意识,二是来自外部的激励机制。 如果鳗鱼本身就是一种喜欢“折腾”的鱼类,那么就用不着狗鱼来“撒欢”了。正是因为鳗鱼天生就不好动,所以狗鱼才能在此“大闹天宫”! 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对公司内部人浮于事、销售一蹶不振的状况感到束手无策, 但在听了副总裁宫泽讲完“狗鱼”的故事后,他就果断地引进了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武太郎。 年仅35岁的武太郎充分发挥了“狗鱼效应”,凭着自己的销售经验取得了骄人业绩,博得销售部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而他惊人的毅力和高亢的热情把员工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于是公司的销售业绩和经营状况出现转机! 作为科研团队,竞争意识和激励机制都很重要!换句话说,既要鼓励内部人才拔尖,又要从外部引进人才。 按照这个逻辑,团队负责人应该有意识地在团队内“安插”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既可以是内部突变的“鳗鱼”,也可以是外部的“狗鱼”。这样以来, 整个团队中那些懒惰的“鳗鱼”都会因突变“鳗鱼”或“狗鱼”的加入而产生“触电”的感觉,从而在一种人为制造的紧张气氛中达到增强团队活力的目的。 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团队内没有一个人做出结果时,大家都做不出结果,而当一个人出了结果,其他人也纷纷出结果。 这就是“狗鱼”式的竞争意识在起作用。 团队负责人应该以鼓励一个人而带动其他人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这比动不动就训人并骂遍全组要好得多! 如果将“狗鱼效应”的概念扩展开来,那么 团队负责人还要主动物色国内外本领域的超强“狗鱼”,并自觉地把它们树立为本团队最强劲的对手,有意给自己的团队施加压力 。随着世界一流团队不断发表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自己的团队也会在一种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中得到好处: 那就是整个团队“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必将大大增强!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620 次阅读|29 个评论
即将外审,等待学术委员会的审判
热度 5 xiegming 2011-4-18 00:01
今年是17个副教授,学校给了1个晋升正教授的名额。上个周五刚刚进行了教授会的报告与投票,4个人报名申请,结果3个过了2/3的票数,可以进入下一轮。如果现在撤销申报,就不计次数,明年可以继续申报。如果不撤且最终没有评上,那么就计次1次,且明年自动停止申报1次。教授会时我也认真听了其他三位同事的汇报,感觉对自己还是有一定自信的,或许是一种盲目自信吧,所以决定继续往下走。当然,我心里也有一些非学术方面的担心(或许是小人之心) ,但是现在不能说,等结果出来后再说吧。 要忙的事情还很多,我不想在此花费更多的精力了。是不是教授,或者够不够教授的水平,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其实应该报告个好消息,从今年开始,工学院新旧体制人员,从平均工资的角度上,要做到同工同酬了。我们老体制的人,每年会多发两个月的工资,钱从学院出,至少近几年没有问题。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47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仪式化、门面、自豪感与竞争力
热度 1 smallland 2011-2-13 08:52
一个小松鼠面对一条响尾蛇,极力撑起自己的大尾巴,使自己看起来更大,还真把蛇给吓走了。如果没有这个尾巴,只是一个尖嘴猴腮的小老鼠,就可能斗不过蛇。 动物界的竞争,常常有一些仪式化的结构或行为,具有欺骗、夸张等特性,也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譬如雄鹿的犄角,譬如雄孔雀的尾巴。 人这么聪明,自然会充分利用夸张的“仪式”为自己谋利。10平米的小药店,可能命名东方红大药房,10个座位的小饭馆,可能命名帝国大饭店......在别的产业,表现的更突出,譬如这个“业”字就很好听,它似乎代表了整个产业,于是乎,什么××袜业,××裤业,××鞋业。某一天,突然听到北京××姑爷,一时没看字幕,还以为是谁家的女婿,原来就是食用菌嘛(蘑菇)。 此风甚至在学术界也有体现,譬如,我们连宇宙多大都不知道,就有人提出宇宙生态学,好家伙,连火星人都包括啦。 其实,这些招数是很幼稚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小孩子就很擅长这一套,一旦自己在某方面输给别人,就可能“我爸爸”怎样怎样。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吓倒对手。当然,有些人的爸爸的确厉害,譬如××他爸。 由此联想,是否中国人就天生喜欢仪式,喜欢门面,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不应有的代价。在政界,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就不用举例了。在旅游业,已经化为尘土的名人也被抢得死去活来,确有其人的尸体有人争,连一个虚构的角色也在争,譬如孙悟空的故乡。说不定哪一天,《聊斋》中的狐狸精也有人争,不管狐狸精能否吸引游客。 由此上升到整个国家,我们也习惯于因为悠久的历史而自豪,数不清的“子”们常常被搬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别的方面比不过人家,自然就拿别人没有的东西。只要是从我们这里起源的或特有的,就值得骄傲。我们也常常宣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一句很穿帮的台词:微软是哪个民族的?它做的操作系统全球都在用,并且它很“微”小。 动物界的“门面”常常能有效地抑制两败俱伤的斗争,而我们的门面似乎没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满足了自己虚荣的自豪感。
2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丰田事件看美国人如何面对竞争
热度 7 储成才 2011-2-10 19:53
美交通部调查结果: 丰田汽车没有问题 ------ 从丰田事件看美国人如何面对竞争 2011-02-10日美国交通部发布调查报告称,丰田汽车电子系统及连串汽车突然加速与汽车设计和生产质量无关,这些非本意的加速多是驾驶者误将油门当刹车而造成的。 美国交通部长拉胡德前天在一份声明中说:“丰田汽车高速行驶下爆冲,并非源自电子系统方面的问题。”   对丰田而言,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是一大胜利,此前丰田公司为汽车突然加速事件饱受打击,在全球实施大规模汽车召回1000多万辆。当时,美国国会也认为,其电子系统存在问题,并要丰田董事长丰田章男到美国国会听证,且要求政府彻底展开调查。 此后, 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协助下,对丰田汽车的软件、机械系统,以及电磁干扰感受进行评估。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副局长梅德福说:“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驾驶者误用踏板。驾驶者可能踩到了油门而不是刹车,又或是在踩刹车的同时,踩到了油门。”     在一年前敦促丰田车主不要再驾驶他们车子,从而引发恐慌的美国交通部长拉胡德,前天改而为丰田汽车背书,“我们认为丰田汽车是可以安全驾驶的。”他还披露,在女儿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向她推荐了丰田的Sienna小型客车。   其实事件一开始听起来就很荒谬可笑,只不过是美国人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其真实目的就是不愿眼睁睁的看到金融危机导致美国三大汽车厂商永久性的倒闭,作为世界汽车业的龙头丰田自然是难逃厄运了。 2011年2月11日,还有同样的一则报道“ 中国输美国石膏板不存在质量问题 ”,原因如出一辙。 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里娜飓风等多起灾难,众多房屋倒塌。由于需求急剧增长,美国国内石膏板短时间供不应求,从中国进口了部分石膏板。后美方称,这些房屋出现了臭味及腐蚀管道的现象。2008年下半年,美国媒体开始大量报道,称美国沿海高热潮湿地区一些家庭因使用中国产石膏板,屋内出现异味,一些人出现流鼻血、头疼等症状,金属器件以及空调系统变黑或者锈蚀,带来健康问题。一些美国媒体将矛头指向中国输美石膏板生产企业,甚至将此次石膏板投诉事件称为“问题中国石膏板事件”。当时,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接到3000多起投诉,涉及96家企业,中国输美石膏板生产企业几乎尽在其中。2010年4月,美国一地方法院作出判决,判处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向7个美国家庭支付赔偿费共计260万美元(知道美国人如何致富,呵呵)。 几年后的2011年2月11日,当中国石膏板在美国销声匿迹以后,包括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等众多检测机构的检验结果同样是“中国输美国石膏板不存在质量问题”。 我想中国是不是也能从中学会点什么。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的关键性产业,任何国家都需要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加以保护,美国人是这样做的,我们呢?
449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大学改革的动力
热度 2 lin602 2011-2-4 16:24
中国的大学毛病不少,如何改革?网上大家说了许多。如果分析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会发现改革是‘竞争’得让自己‘活不下去’,改革就能够实施了。 年龄稍大点的人都经历过,到‘公家菜场’买菜的经历,那时菜场、粮店、百货店不知道多牛了,别说大的国营厂了。但一旦自由市场上开始让普通人‘卖菜’,‘公家菜场’就完了,接着小杂货店解散了,再后来粮店也关门了。 中国的乡镇企业刚开始一点不引人注目,但一旦介入市场竞争,到后来国外企业的进入,让中国许多普通国营、集体企业慢慢产品销售不出去,倒闭,改革,买断工龄等。仔细分析一下,如果不是经营不下去,企业能够改制吗? 中国的高校,因为国家投入很多,加上是上层建筑,国家控制得很严,所以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竞争得让许多高校招不到学生,发工资有点困难,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可能改革重组就会自然进行了。 不过,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270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鲶鱼效应
anan 2011-1-14 19:46
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用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味道不好销量也差,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若干倍。为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想方设法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来渔民想出一个法子,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因为鲶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鲶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渔港。 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其实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Kill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   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跑得就越快。   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09428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老虎来临时
anan 2011-1-14 19:21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特别是入关在即,电信,银行,保险,甚至是公务员这些我们以为非常稳定和有保障的企业,也会面临许多的变数。当更多的老虎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83683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人相轻的进化心理学
smallland 2011-1-6 22:54
刚看了一篇 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因为要评论的太多了点,就自己写一篇吧: 动物的贪心可能无限,但竞争的对象总是有限的。小鸡抢食,只和身边的小鸡抢,至于山坡那边有什么好东西,即使它知道,也不关它的事。人的竞争也这样,只和身边的人争,至于我不认识的人,任你家财万贯,那与我无关。别的单位工资福利好,我至多羡慕,我不会想着去争,但身边的同事比我的工资高一块钱,也要弄个明白讨个说法,不是这样吗? 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争个屁劲?文人没和农民争什么,没和工人争什么,没和明星争什么,你再希望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小蜜蜂?文人的环境,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共同的文字为他们创造了一片想象中共同生活的savanna(非洲祖先生活过的稀树大草原),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存环境因为文化的原因而被从意识上缩小了,就像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小鸡,他们能不争吗? 同一村子里的农民也在争,同一车间里的工人也在争,但他们竞争的范围是有限的,他们不关心邻村和邻厂的事。 女人们在一起家长里短,泼妇们在骂街,街头的痞子在争地盘,这些都没人专门记录,而文人对骂是有记录的,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文人相轻是文学的生物学特征决定的,而不是人的问题,更不是文人的问题。同行是冤家,从动物到人,莫非如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共产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官?
chrujun 2010-12-29 09:48
一言以蔽之,共产党需要能征善战的官。 先不说战争年代毛泽东任人唯贤。就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亲自提拔了若干能征善战的人才。在中越战争中,廖锡龙是一位师长,由于打仗出色,被邓小平亲自提拔为军长,这是共和国历史上首次。现在,廖锡龙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长。据公开资料,胡锦涛主席也是邓小平亲自提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之所以走向强盛之路,与领导人任人唯贤有决定性关系。 到了今天,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竞争加剧。在中国内部,也现成了各省市、各高校、各单位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能征善战的人才,当然也需要能征善战的官。 就我工作的中南大学来说,就制定了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 肯定不是靠会拍马屁的官,而是靠能征善战的官,靠一流的人才。 同时我们看到。在任人唯亲、走后门、拉关系成风的单位,必然会导致竞争力下降、各类问题突出、甚至腐败成窝,这种单位必然会被清算。 最好的例子是中国足协,最后被一锅端。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最需要还是能征善战的官,这是主流,也是处于激烈竞争环境的中国的必然要求。
个人分类: 中国观察|252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燕昭王招贤
anan 2010-12-3 21:06
如何将企业治理好,一直是管理者的一个研究课题。有的研究有素,也就治理有方;有的研究无得,就治理失败。要治理好企业,必须网罗人才,古代燕昭王黄金台招贤,便是最著名的例子。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   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杰出的领导者应善于识别和运用人才。只有做到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无不胜。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燕昭王一样筑黄金台,但是,我们难道不可以借用报刊一角,筑起招贤台,招聘贤才么? 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本文来自: 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638553
个人分类: 经济管理|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感悟(4)——奶奶、姑姑和其它
热度 5 maocaowu 2010-12-1 07:39
家庭琐事回忆 我小时候,很淘气,很贪玩,搭梯子从墙洞里掏麻雀蛋,爬树摘别人家柿子,翻墙到菜地里拔萝卜吃。奶奶是身边最常见的人,她整天跟着我,说这里危险、那里危险、爬树不让、游泳更不让。我最大的努力是让奶奶看不到我,而奶奶最大的努力是设法找到我。她有时拄着拐棍追赶我,但几乎每次都是累的坐在地上哭。看到奶奶哭,我会收敛许多。 奶奶养了五个孩子,前面四个是女孩,听说两个儿子(我的伯父)夭折了,奶奶40多岁的时候生我爸爸。奶奶还养我这个大孙子近十年,直到她老的实在没精力照看我。 爷爷在我出生的前一年去世。爷爷的哥哥身边只有一孩子(我伯父),虽不是傻子,但肯定是缺心眼的那种,会干农活,会养牛,会照看庄稼(他能准确地发现谁偷了我们的一把庄稼,然后去他家地里反偷,有时就是报复性地明偷)。伯父光棍一条,他父母快去世时求我奶奶收养伯父,考虑到姑娘们会相继出嫁,我爸爸身单力薄,就答应了。由此,家里有了相连的两份宅基地,将近两亩大。 小时候,奶奶经常检查地界桩,我家和四家有石头界桩,其他三家相对老实,而东边的那家总是让奶奶不放心。后来确实发生过有人挪动东边界桩的情况,那是一个很小的挪动,一般人可能都看不出来,但奶奶发现了,并让我爸爸把界桩挪回原位置。 奶奶的四个女儿中,老大嫁到10公里远的外县,我爸爸出生后她经常回娘家,照料她的大孩子(我的大表哥)和我爸,他俩同岁。大姑最勤劳,一直到现在还忙碌着,80多岁了。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去大姑家看看。 二姑嫁到了城里,攀了权贵,二姑夫是一个局长,富裕生活自然好。我小时候最盼望二姑回来,可以带点桔子罐头什么的,奶奶吃几口,剩下全给孙子。但二姑总是检查我作业,上小学时,根本不爱写作业,所以当我看到她回来后,总是设法把书包藏起来。二姑在单位上入了党,提了干,在婆家要争地位,但我姑夫家人岂能轻易让她当家?所以二姑整天在怨气中生活。后来我上大学了,放假回家前先去二姑家,和二姑夫聊天,才发现二姑夫知书达理,爱看报,爱下棋,他在89动乱之后给我了许多开导,让我了解清楚国际、国内很多事情。同时也感觉到,二姑受气,和她自身爱唠叨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尝试劝她:表哥表姐们都成家立业了,孙子们围着你是一种幸福,你和姑夫应该享受幸福生活才对,不要再为一些琐事着急上火。 二姑家养花,她经常上街去卖,有时1盆花只能卖几毛钱,但手里有了活钱,就自由多了。大学寒暑假到她家,总是偷偷地给我塞几十、上百块钱,够我花1-2个月,直到我大学毕业来北京读研究生才停止。但我感觉,后来她可能把钱转移给我上大学的弟弟了。 三姑命苦,到现在生活也没有很大好转,奶奶最大的痛苦是把三姑嫁给一个神经病人。虽然后来经过治疗,三姑夫的病情基本稳定,知道下地干活了,但三姑的四个孩子几乎是她一手拉扯大的,三姑夫在家里盖房、孩子抚养再到婚嫁上几乎没有任何贡献。三姑的第三个孩子因为大人忙,疏于照看,6岁时在村边洗澡时淹死了,他比我大一岁。后来又夭折1个孩子,都是因为家里穷,我三姑夫溜逛(河南话,意思是不务正业)。每每说到这些,三姑总是流泪。 三姑家离我家只有一公里,邻村,三姑夫弟兄四个,当地的大户。奶奶的意思很明确,爸爸身单力薄,必须得留一个女儿离身边不能太远。农忙时节,三姑总是先不管自己的庄稼,回娘家干活。干完活也不在娘家休息、吃饭,赶快回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干自家的农活。三姑没有读过书,小时候她的最大任务是把我爸爸送到学校,然后回来干农活。 奶奶去世之后,东边的邻居和我家闹过一次事。他们家有两个儿子,大的身强力壮,能把上百斤的石磙搬来搬去,但相对本分,小的叫“泽庆”,力量单薄些,但当时很捣蛋,为一点小事,竟然站在自己家的平房上大骂我妈妈。三姑知道后,告诉了孩子们,我表哥带着他的几个堂兄弟,来到泽庆家门口,抓住他脖领子打了几个耳光,并让他认错服软了事。后来泽庆老实了许多,二十多年来,两家再无纠缠。奶奶生前担心的事,在她去世后发生了,但得到了恰当的处理。 小姑命比三姑要好些,她比我爸爸大一岁,小姑上了小学,估计沾了我爸爸的光,属于“陪读”。三姑回忆,当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弟弟妹妹能上学,而她不能。送完两人后她还得及时回来,要不,得到的仍是奶奶的训斥、甚至棍棒。 小姑在我爸爸结婚后一年才出嫁。她嫁给一个海军医生,当兵人平时很少回家,小姑经常一个人种地、操劳家务。孩子夭折2-3个,养大成人两个,大的是儿子,比我小一岁,小的是姑娘,比我小十多岁。我表弟小学暑假放假,她去部队探亲,就把表弟放我家。我弟兄两个,难免和表弟发生一些争执,表弟干不过我两个人,就委屈地靠着邻居家的大树,离我家门口很远,呆呆地望着自己家的方向。奶奶天黑吃饭时才发现表弟,但他死死地抱着树,哭着要回家找妈妈。 后来小姑夫退伍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好,先在一个乡卫生院,后来搬到了县城。小姑夫是外科医生,我上大学前一个多月,骑自行车时被拖拉机的车轴剐伤了腿,镇上的小郎中给了些涂抹的药,快一个月都不见伤口好。最后到小姑夫那里,他用镊子夹着棉花使劲擦伤口,把里面的脏东西彻底掏出,鲜血直流,疼痛难忍。简单包扎,1个多星期后,伤口愈合了。 爸爸二十岁前几乎没有干过农活,家里吃的水也没舍得让他挑过,都是姐姐们干的。爷爷去世后,爸爸结婚成家,小姑出嫁,生活的重担落到爸爸身上。爸爸爱劳动,他下学后(考上县上最好的高中,但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当了民办教师。在我的记忆里,爸爸除了教课,就是下地干活,把自家的地种的快成样板田了,许多人学着我爸爸种田、种菜。我上小学时,爸爸把我家宅子上的杂树全砍了,甚至包括我最喜欢的几棵枣树(后来我知道爸爸挖了枣树,说至少得留下一棵,他就把伤了根的大枣树又栽回到宅子上,但树已挖倒多日,没有种活)。那时镇上十天一集,爸爸算着集市的日子,最好是星期天,不是星期天就得事先和别人调课,请假赶集市卖树。当时碗口粗的一棵树只能卖到1块多钱,并且很不好卖。爸爸坚持着,好像卖了两年多才把树卖完。入冬的时候,在宅子上再挖好树坑,上街买了杨树苗、桐树苗,栽上。 后来我家自留地上也种上桐树苗,泡桐苗长的很快,两年就可以卖苗子了。这时我已上中学,星期天可以跟上爸爸卖树苗了,我甚至还亲自卖出去过一个桐树苗,那时已经中午,集市快散了,剩下2棵树苗,爸爸要去解手,交待我最大的那棵树苗(有鸭蛋那么粗,四、五米高,我都扛不动)需卖1块5。爸爸离开后,马上有人问价,我说1块5,买树的嫌贵,但舍不得放弃这棵大树苗,把口袋掏空才找到1.45元,我仍不同意,他硬把钱塞给我,把树扛走了。爸爸回来了,我说买树的少给5分钱,树苗是硬拿走的,爸爸笑了,说算了,钱已经给够了。 我参加工作后,一次过年回家,我替父亲卖萝卜。父亲说一毛钱一斤、八分也卖,我见几个人问了价,都没有买,觉得可能卖贵了。下面再来人问,我说六分一斤,马上又上来几个人,抢着买。一个多小时后,爸爸来了,看见一车萝卜没剩几个了,马上收摊不卖了,如果再卖,过年家里就该买萝卜吃了。 我初中毕业之后,到县城的师范学校读书,爸爸、妈妈的要求不高,说上一中专就行了,可以吃商品粮了(城市户口,不需种地)。师范第一年之后,奶奶在小姑家第二次中风,不醒人事(第一次很轻,我都不知道)。那是快过春节的时候,小姑马上通知我家,我去小姑家陪伴在奶奶身边。抢救两天后,奶奶醒过来了,她似乎认出了我,拉着我的手,但说话已经很不清晰了。我猜测她眼睛看的肯定全是虚幻的景象:说她看见有人过来拿了我家东西;问那么多人赶集,怎么都不和她打招呼呀…… 寒假结束,我不得不回县城上学。那时学校两个星期休息一次,一次休息两天,我每次休息必回家。春天来了,我下了汽车,在麦地田头的小路上走着,远远地朝我家坟地的方向看。我只怕奶奶突然去世,而爸爸又不告诉我。当看清楚我家坟地没有增加什么,才放心朝家走。夏天来了,奶奶仍在病床上,四个姑姑轮换回来照顾。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又回家,奶奶已经一个星期不主动吃东西了,病情急剧恶化,四个姑姑不敢回去,都守在我家,替我家干活、照顾奶奶。八月十六晚上,奶奶突然清醒了许多,眼神似乎明亮了许多,我很高兴。十七日凌晨,我和爸爸、妈妈、四个姑姑在院子里剥苞谷,突然觉得应该去看奶奶,但看到奶奶时,她已经闭上了眼睛,手是温的。 奶奶的娘家离我家有十里路,大家庭。奶奶的哥哥有五个儿子,弟弟没有儿子,过继哥哥一个儿子。弟弟做生意,有些钱,但几乎不来看奶奶,直到奶奶去世前不久,才来看他姐姐一眼,拉着手,安慰地说:病肯定会好的。奶奶去世第二天,他带着娘家人来,检查奶奶的衣服是否穿够了。 奶奶的寿衣十多年前就做好了,一直在箱子里放着,我小时候点煤油灯,不止一次地把油撒到箱子上,渗到了她的寿衣上。奶奶虽然很生气,但爱孙子心更切,从来没有责怪过我,但我至今仍感觉对不起奶奶。奶奶的棺材板是她第一次中风后,二姑家买的,一直堆在我家院子内,用塑料布盖着。奶奶后来很担心这些木材会另作它用,生病时总会追问:这些板子是给我做老屋(方言,棺材)的吗?我记得奶奶的姐姐有一口棺材,是解放前做的,一直留到七十年代末她去世。奶奶只看到板子,没有做成棺材,所以一直放心不下(但农村习俗,定好了做棺材的板材,根本不可能再做它用)。 奶奶晚年大多在我小姑家住,小姑考虑到她家在医院里,奶奶感冒发烧可以随时拿药治疗。大姑家穷,大姑家两个表哥的媳妇间总闹矛盾,奶奶不愿去住。二姑家有公公、公婆,也没有条件照看我奶奶。奶奶在三姑家住过一个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奶奶发誓再也不去三姑家,果真这样:奶奶到死再没去过三姑家。三姑曾经拿架子车来拉奶奶,但奶奶坚决不去。小姑夫特善良,伺候我奶奶比伺候他亲生母亲还上心,所以奶奶更愿意住我小姑家。 奶奶去世后,爸爸有了新的任务,他要学习考试,转为公办老师。40岁的人了,记忆力明显下降,学习了两三年,通过了几门考试,也没见转为公办老师,可能有些课程对爸爸来说太难了,考试没通过。直到爸爸将近50岁的时候,从教30年,才有了政策转成公办教师,并在55岁时退休。 妈妈来到这个家后,吃了很多苦,出了很大力。夏收之后,妈妈到地里捡麦子,那时地里麦子收的很干净,根本捡不到什么麦穗。但有的地块麦子收晚了,一些麦粒掉在地里,妈妈就连麦带土背回来,用水慢慢淘掉坷垃,再把麦粒晒干。妈妈在自留地头种上一片西红柿苗,整个夏天,家里最不缺的是西红柿。妈妈爱吃辣椒,所以我家的几乎每顿都有辣椒,种菜也绝对不能不种辣椒,但后来她多吃辣椒就牙疼,减了很多。弟弟爱吃臭鸡蛋,妈妈腌咸鸡蛋时要晃晃罐子,把鸡蛋弄裂几个,半个月后,臭鸡蛋就有了。妈妈会晒豆豉,有时故意不封灌口,让小苍蝇在豆豉罐内产卵孵蛆,然后把豆豉兑水煮开,弟弟和我吃豆豉时抢着挑吃里面的蛆。夏天,晚上妈妈拿着手电捉知了,炸了给三个孩子吃,慢慢孩子们都学会捉知了。夏天下雨后最忙的就是我们这些捉知了的人,我们能把房前屋后土地铲个遍来找“知了牛”。 我读博士时,将近三年没有回家。博士答辩之后,我立即考虑回家看看。到家时,妈妈正忙着磕芝麻(收芝麻的方法:把刚收的青芝麻杆正立着,晒干,再倒过来用木棍敲,把芝麻粒震出来),她见到我一愣,说回来怎么不提前告诉家里。我看着妈妈穿着我多年前退下来的旧衬衫,满脸都是灰尘,苍老了许多,我忍了又忍才没有在她跟前流泪。 参加工作之后,我尽量每年回家一次。每次妈妈都说:假期坐车的人那么多,你们就别回来了,我们有事就给你们打电话了,没打电话就是没事,你们没事也不要往家打电话。 我孩子降生前,妈妈算来算去,说肯定是一女孩,她电话里说就不来北京照料了。孩子9月底降生了,一男孩,媳妇看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你生个儿子。我打电话告诉妈妈,她问孩子多重,奶是否够吃?第三天她就和我爸爸、我弟弟坐着火车来了北京。 孩子100天,妈妈看我们实在忙不过来,孩子也没有母乳吃,她说要把孩子带回河南老家养,我和妻子勉强同意。孩子快两岁的时候,我把他接了回来,妈妈随着过来,但住了一个月后想回老家了。送走妈妈,两岁的儿子感觉到事情不妙,躺在床上,眼泪汪汪地重复着:奶奶是去南边开会了吧?奶奶一会儿就会回来,我不哭…… 孩子5岁时回老家,我爸爸特疼这个大孙子,孙子提出什么条件都会满足。孙子也爱爷爷,把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出来给爷爷,并拿打火机点上,两三根烟后爷爷就受不了了,赶快收烟盒不抽了。孩子爱吃糖,我妹妹当时在我家开一个小店,卖烟酒糖,吃糖自然不用愁,但我媳妇不让孩子吃。儿子想出一主意:把一毛一毛的零钱偷偷送给邻居家小孩,让这些小孩拿着钱来我家买糖,然后和我儿子一起出去分着吃。我妹妹发现,平时根本没钱的小孩今天突然有钱不断买糖,并追出儿子给别人钱买糖的小把戏。 爸爸和妈妈80年代在镇上盖了一座二层小楼(带一大院子),90年代又在旁边买了一座小楼(带一小院子),我估计是给我和弟弟准备的,但都没有用上。弟弟大学毕业后考了公务员,在县城工作,并买了一套房。现在正筹款买第二套,可能是替我父母买的,让他们晚年享用。但按妈妈的性格,她是不会轻易离开农村的,村子里的2亩宅基地慢慢和邻居们置换成耕地(我家老宅子地势高、又没人住,邻居纷纷占用我家宅子盖房,但愿意把同面积的耕地让给我家种)。妈妈前几年在镇上又买了一小片临街土地,计划让我妹妹家盖房子。妹妹的智力比我伯父高一点点,勉强初中毕业,弃学务农,做点小生意帐都算不很清。她有两个孩子(估计想要一闺女,结果又生一儿子),都很聪明,但属于超生,被罚了不少钱。 出差顺便回老家,爸爸看到我一脸疲惫,说:你工作差不多就行了,别干恁恶(河南话,意思是工作不要太拼命)。我表示同意,但暗自思索:不拼命,能生存吗? 心疼我的人,肯定是我的至亲;帮助我的人,肯定是我的挚友。每个人都希望社会是公平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分享社会所创造的资源和文明。提倡社会竞争是合理的,但一味地制造过度竞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只会让人们继续无端地感受着成长的艰辛和生活的悲凉! ( 完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86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四大名校”提高硕士生推免比例弊大于利
pony911 2010-11-23 21:0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551 好学生现在不多,所以大家都想了法的抓人。不仅名校如此,名师,名导也都经常如此。 都是资源稀缺惹的祸。这在以后自然资源也日益紧张的中国,社会资源的紧缺当然不会是神话。 简单看,办法好找。仔细想,非常复杂。 北约和华约不也摩拳擦掌中吗? 乱,乱,乱啊。只是苦了我们的孩子们。苦苦苦啊。
个人分类: 交流|1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散步文化和赛跑文化
qyu111 2010-10-30 11:23
在国外的时候,总是喜欢拿看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国家进行比较。 在欧洲的一些小国家里,你感到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里。这个花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那里悠闲的散步,每个人有自己的角落,自己的位置,大家平等的互相欣赏。一个幼儿园阿姨并不羡慕也不想成为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公司总裁也不会认为自己比清洁工高贵多少。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他、她喜欢的工作。 在散步的文化里,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路上欣赏风景,在享受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由轻松的环境也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你感到是进到了一个田径场,生活在这个田径场里的人每天都在赛跑,每个人都想当冠军。每个人都欣赏这么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你每天看到的,听到的,在空气中呼吸到的都是赛跑。电视上收视率最高的也是各种各样的海选大赛,婚恋也在电视上成了比赛的节目。连三岁的小孩也被家长推到舞台上参加竞赛。当你看到落选的孩子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时候,你的心真的很疼。孩子幼嫩的心灵如何承受的了成人也难承受的失败的打击。心理学家一定会说这将是孩子一生的心理阴影。 跑在前面的人生怕丢了自己的位置,跑在后面人是满脸的疲惫与焦虑。大家都跑的气喘吁吁。读书是赛跑,工作是赛跑,买房是赛跑,婚恋养儿养女也是赛跑。 在赛跑的文化里,能得到享受的就只有跑在前面的一两个人,即便是这样的享受也是短暂的和担惊受怕的,时时刻刻担心后面的人追上来。在赛跑的文化里,当然也就滋养了欺骗和使绊子。 我们为什么要赛跑,散步不好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攀比
fqng1008 2010-10-20 17:08
昨天给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讲着讲着不知就怎么说起了人的攀比性。她还一套一套的,什么少年比出身,青年比学历,中年比事业,老年比子女,晚年比寿命。我问:人为什么要攀比?她说与人的结伴性相关。 所谓结伴性,就是社会性。在一个群体里面,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就像树木一样,竞相获得太阳的光合作用。否则,你夹在人缝里,永远是芸芸众生,就像树丛里的矮树苗,缺少太阳的惠顾,就永远比别的树木低一等。所以,生物之间都要竞争,就有适者生存的规律,就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但是,人具有灵性,动物也有扶弱的品质。如果人仅仅只要竞争,只会攀比,那永远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那种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理解,那种人生观、世界观永远是狭隘的、局限的,尽管是最基本的。我认为,那样的生活永远只是一种低级的生活。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4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孩子写简历
罗帆 2010-10-18 13:48
前几天参加一个饭局,席间,年轻的小 C 讲了一件趣事。 小 C 打算送孩子进某机关的幼儿园。那家幼儿园很翘,知名度高,一般人的子女进不去。小 C 找了熟人帮忙,经过介绍,找到了幼儿园的领导。当时,领导正急着外出,听小 C 大致说明了来意,随口就说:写份简历吧!望着领导匆匆离去的背影,小 C 感到愕然。 三岁的孩子,上幼儿园 还要写简历? 俺上幼儿园也要写简历 (照片源自网络) 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回家以后,小 C 还是认真地在电脑上画了一张表格,填上孩子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出身年月、籍贯、出生地、身高、体重、地址、电话等等。他哄着孩子拍了张标准照,冲印出来后贴在表上。可是,与学习经历有关的内容,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没上过任何早教班或兴趣班,小 C 只好大致描述了孩子的性格和爱好。 过了几天,小 C 带着孩子去找幼儿园的领导,将简历交给他。领导看了后说:写这个东西干什么? 小 C 说:上回您让我写份简历呀!领导说:搞错了,小孩要什么简历? 原来,那天领导匆忙之中把小 C 看成求职的了。 听了小 C 的故事,一桌人大笑。 知名幼儿园的领导太牛了,来求的人太多,一时搞不清是大人还是小孩需要帮忙安置了。然而,不得不承认,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小孩也不能幸免。 社会竞争超低龄 幼儿园入学要简历 http://www.xasb168.com/ArtDetail.Asp?AutoID=16761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4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华恐龙园凭什么取胜?
罗帆 2010-10-9 21:20
同学聚会时,一起游览了常州的中华恐龙园,参观了恐龙博物馆。 徜徉在恐龙园里,听着金刚的吼声,仿佛走进了史前世纪的丛林之中。同学老范的儿子入了迷,竟然不想离开了。大家都说,他们一家应该留下来,让儿子多玩几天。像许多孩子一样,我的儿子小时候也特别喜爱恐龙。房间里,各种有关恐龙的画册、光碟、图片、模型,琳琅满目。一谈起恐龙,五花八门的名字及特征如数家珍。当时,我曾带他去武汉科技馆看过恐龙巡回展,去东湖旁的楚人狂欢岛恐龙乐园游玩。但是,与中华恐龙园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要是儿子小时候有这样的地方玩,那该多好啊! 中华恐龙园一瞥 近年来,主题公园在全国风行一时,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多数亏损严重,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偃旗息鼓。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国内已经累计开发了大小不等的 2500 个主题公园,总投入高达 3000 亿元。但是,其中有高达 70% 亏损, 20% 保本,只有 10% 的主题公园盈利。 中华恐龙园位于江苏省常州新区的现代旅游休闲区内,享有 东方侏罗纪 的美誉。常州并非恐龙的发源地,中华恐龙园凭什么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哪些制胜的利器?根据现场观察和访谈,查阅了相关资料,粗略地总结了五个方面。 一、系统合理的战略规划 自 2000 年 9 月正式开园以来,中华恐龙园在主题公园经营上,战略性地提出了 5+2 发展模式,战略定位是科普性极强的旅游目的地和游乐性极强的科普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的投资巨大,光靠门票很难回收,所以 环主题公园 的周边区域应统一规划和开发。结合常州新区的发展规划,围绕恐龙主题文化,逐步实现了旅游开发由 资源依赖 向 市场创造 的转变,中华恐龙园、恐龙谷温泉、恐龙城大剧场、香树湾花园酒店、三河三园亲水之旅等大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孕育而生。根据总体战略目标,中华恐龙园进行了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规划,并逐步推进和实施,成功地打造成一流文化旅游品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严格规范的品质管理 中华恐龙园的经营者是龙城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全额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其管理理念是格局造就结局、节奏把握速度、细节决定成败、气质创造文化。在景区游览,干净整洁的环境、高效有序的组织、注重细节的解说,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严格规范的品质管理,陆续获得了 国家 5A 级景区 、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 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等多项 国 字号殊荣,并通过了 ISO9001 、 ISO14001 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满足了同类型景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标杆性的景区,硬件设施齐全、运行良好,软件服务规范化、品质化的要求,形成了在国内主题公园浪潮中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三、博采众长的策划设计 恐龙园的策划设计主题鲜明,博采众长。作为标志性建筑物,恐龙馆的馆体外形运用仿生建筑设计手法,远远望去仿佛是丰盈流畅的恐龙躯体,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勾勒出恐龙馆的博览、科普及娱乐空间。与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展区类似,以生物演变史作为设计背景,重点突出恐龙从诞生、繁衍、演化直至毁灭的发展主线,揭示了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和环境的深刻主题。从园区的环境艺术、恐龙造型、游行表演、互动环节的设计,可以看出借鉴了美国迪斯尼乐园和环球影城的设计手法,从《侏罗纪公园》、《金刚》等电影布景和情节中获得了不少灵感。 麦迪龙小吃屋 峡谷餐厅 恐龙嘴里的瀑布 神气活现的士兵 四、 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 中华恐龙馆是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共建项目,是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它以古生物发生、演化和灭绝为线索,旨在弘扬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自然观。然而,如果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必然会遭受冷落。作为游乐性极强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华恐龙馆以恐龙为主题,将博物、高科技声光电、影视特效与多媒体网络等完美结合,融展示、科普、娱乐、休闲及参与性表演于一体,寓教于乐,深受青少年儿童的欢迎。 龙与恐龙化石 远古的恐龙化石 考古学家在发掘和保护恐龙化石 孩子们在画画 五、 新奇刺激的游乐项目 恐龙园区内设有穿越侏罗纪、恐龙山探险、高空滑索、高空弹射、夏日雪橇、龙海探秘、疯狂火龙钻、尖锋速递、雷龙过山车、热舞恐龙车、炫彩风车、桑巴气球、超级秋千等数十项新颖刺激的动感游乐活动,使游客放松身心,快乐逍遥。清凉宜人的鲁布拉水公园、挑战极限的游乐体验、璀璨无比的星光巡游,引人入胜。第三期的库克苏克国际顶尖的游乐项目金刚、通天塔、灵翼穿梭、魔幻魔窟、地心历险等,更是让新生代们玩得就是心跳,流连忘返。
个人分类: 管理咨询|8087 次阅读|3 个评论
竞争
metanb 2010-9-30 06:05
在过度竞争中,胜负输赢往往被放在高于真理的位置。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恶性竞争和良性竞争
热度 2 youxue 2010-9-27 11:40
密西根大学有一个全校范围的电子微束分析实验室(Electron Microbeam Analytical Laboratory),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中校园的地质系,一部分在北校园。两部分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例如每一部分都希望更新其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中校园向美国基金委申请了一次,没有成功,但有计划以后申请。今年北校园向美国基金委申请扫描电子显微镜,先通过了密西根大学的预审。 向基金委申请设备时,通常需要申请单位提供一定的匹配。这些匹配来源于大学校方,各学院,各个系,以及中校园和北校园实验室之间的互相支持。申请单位提供的匹配越多,基金申请越有可能得到批准。 北校园的实验室向地质系求援,希望提供资助用于匹配。地质系当然是希望支持中校园的在本系的实验室。而且如果北校园申请成功,则中校园从基金委得到基金更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可能性就又低了一些。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应该支持北校园的实验室使得密西根大学这个集体更强,还是不支持北校园,最好他们拿不到基金,使得我们自己再申请时的可能性更大呢?系里的执行委员会讨论结果是尽力支持北校园。理由是我们和北校园虽然有竞争,但这是兄弟之间的竞争,关键时候不应该内斗,而是应当互相支持。北校园得到了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全校有好处(对我们系的好处有一些,但不是特别大,因为他们申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我们需要的不太一样)。这道理也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虽然老美都不懂这个成语。 国内内斗似乎多一些。最有名的(大概会上史书)是大陆和台湾内斗使得一些小国家白白拿走中国人民很多财富。现在终于不如此内斗了,最近在保钓上有些默契,但合作得还是不够。学术界的内斗就不具体举例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经费应该“公平”而来
caojian123 2010-9-24 19:17
刚才看了王宝山老师的《 难道说科研经费是靠分配来的?》 一文及后面各博主的评论后,有点感想,遂成此文。 其实,鄙人没有亲自参与过国家科研经费的申请,本应不该插嘴。但据我了解的情况,可以毫不讳言的说,现阶段的科研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关系出来的。当然,少数实力派除外。 诚然,如王老师所说,靠分配来分隔经费蛋糕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操刀者握有生杀大权,容易滋生腐败。但王老师极力推崇的竞争机制也并非是解决科研经费去向不明的灵丹妙药。 正如一匿名笔者评语留言所言:在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竞争性经费比例已高达90%,有潜力的年轻人几乎得不到资助。如NSFC基本上没有提出原创观点的年轻人获得资助。长期下去,对基础研究是毁灭性的灾难。其实,2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基本评不出来已经证明,NSFC资助模式是失败的。此信息是否真实,无从考证,但也应该最够的重视。 竞争只不过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种机制,只有买卖市场完全出清的情况下,此机制才能发挥效益。然而,科研经费不是一般消费品,买方市场被一小撮人控制,属垄断资源。通常,通过竞争获取垄断资源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几乎全部科研经费最终被少数学术大亨瓜分殆尽。学术大亨是什么?无非是论文能罗列出几十篇的年长学者。至于论文实际价值如何,谁也不会计较。对年轻学者而言,和学术大亨争蛋糕吃,无疑是以卵击石。 因此,要解决好科研经费这块大蛋糕,必须公平在先,竞争在后。凡是具备科研资历的人,国家都应该无条件予以资助。我相信,每个科研者的研究思路必不相同,即使这种差异甚微,对研究创新而言已足以。创新不仅是新成果、新发明的问世,科研过程某些细节的改进和完善也在创新之列。 竞争只适用于少数学科、少数学者。对多数学科、学者而言,唯有公平,科研经费这块大蛋糕才能分得最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学生做学问
yanghualei 2010-9-7 13:30
 竞争的重要性:对立产生和谐,有差异系统才稳定,在这首先强调竞争,竞争发生在矛盾的双方,竞争对物质系统有重要的作用,没有人与自然的竞争,人类就不会行走,抑或人类就不存在,更不会你们现在在听我演讲竞争;学生还是导师应该努力寻找竞争对手  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个人认为至少不能是学生隶属导师,大学不称为大教,说明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和导师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是自己的尊重;有人说导师比学生先行一步,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导师还不如学生,即使在科研方面,导师就研究一个方向,一星期就准备一两节课,结果课讲的索然无味; 有时候知识阅历本身是一种负担;导师不应该只想到自己的科研和活动,毕竟大学是育人的地方,不是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地方,对学生不管不问的老师,应取消其招硕博资格  做人和学问的关系:个人认为不应该拿生活来说学问的事,生活一塌糊涂的人多的是;人生活方面不好,学问一定差?拉瓦锡,拉普拉斯,泰勒斯,牛顿,图灵做人生活好像都不怎么样,学问照样让你望尘莫及;一个做人在好的农民,也不会受聘于某个大学当教授;导师首先知识渊博,懂得怎么做学问,然后再想怎么做人,一个整天满口拿做人教导学生的导师,估计人品也不怎么样,学术也不怎么样!  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协作,记住中间值法则,你将来的水平是除你之外最好朋友水平的平均值,环境影响人,所以千方百计要使得你周围的人强大,因为你不是只有你自己决定的,周围人越强大,你也越强大  学生做学问的态度: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科学又事实事求是的,科学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批判,科学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怀疑;理论就像建筑物一样,理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类似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如果寿命长,说明在建筑时候材料和骨架比较先进,但最终还是被后人扯掉,进而重建的;不要迷信主流和权威,知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以前权威的否定,今天的主流可能是明天的边缘,知识本身是一种负担;学生要积极的批判,自由的创立假说;名人匆匆的过去,转变成历史,那些改变世界的观点,最终变成思想垃圾;别怕犯错,热爱矛盾,喜欢争论和交流  对学院的建议:加大讨论班交流的频率,一周至少一次,对任何问题都应该自由讨论,都应该分析,对任何观念都不都被动的接受和无条件的服从;交流太重要了,近代中国落后,在某种程度是缺乏交流,还有每个小专业都应该有个固定的讨论场所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招生的感叹
热度 1 pikeliu 2010-9-1 13:56
今年有幸受邀回到我的老家招生。我是临时被紧急召唤入伍的。五天的时间,累得喉咙发哑,看到手机就怕学生短信。不得不感叹,大学招生竞争已经白热化。 一批高分学生也在本人的鼓动下选择了我校。希望他们将来四年是人生中幸福的四年。祝愿。这批学生中,有两位是进入我校的Z省的理科新生的最高分。 招生过程中,成就感、荣誉感、失落感都会比平时放大几十倍。北京一所知名高校的同行告诉我,当一位高分学生在优惠条件的诱惑下选择了另一所高校,我的脸色都变了,非常失落。是啊,你说呢?我可是费了好大的劲,鼓动学生的,给学生讲解大学教育是什么。 如果说有一点儿成绩的话,那么要归功于: 一是,学校有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是,招生组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领导几年来与中学建立的良好关系。这种关系建立于不向考生乱承诺的信任基础上。 三是,本人的专业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所在的学科受不到重视,钱途也不太好。但是,这个学科真的没有价值?根据本人的经历,至少,这个学科会在未来日益激烈的招生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2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拾旧]解读“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
estudy 2010-8-17 23:30
在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网站上看到了汪丁丁等的讲演稿《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读后深受启迪,下面我将讲演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希望能有助于其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首先要强调人类的行为不仅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而且是合作为主。而几百年来主流经济学将几乎全部的精力放在竞争的研究上,这似乎给人感觉人类大部分时间都在竞争,其实不然,人类的进步和演化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实现。因为人们之间的互补性多于替代性。 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或者决定了人类的行为: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自古以来这二者不可分开,这一点在中国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已经将它们合在一个词里了,就叫做清理。我认为,情是合作的要求,只有富于感情(主要是同情心)的人之间才能达成一致;理是竞争的要求,只有做到理性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下生存。 在经济学开山鼻祖斯密的文字里,《道德情操论》讨论了情,《国富论》讨论了理。前者几乎倾注了作者一半的生命。但可惜的是,几百年来,绝大部分人关注的是后者,并对其做了种种有违作者初衷的解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后者在学术研究中更容易把握,另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在一开始就产生的误导下产生了某种思维定式。 好在现在有些人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了这也许人类在片面地追求竞争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才回头来反思人们渐渐认识到情和理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以后任何一方面都要出乱子。 西方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上形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思想史的世界,即亚当斯密的世界;另一个是科学前沿的世界,即脑科学的世界。二者都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回答关于人类行为中竞争与合作的问题。 回到经济学的讨论中来,经济学只关注理性最直接的表现是理性人假设显然是行不通的了,不仅在经济学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问题,而且很多其他领域的试验也证明这一说法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不是随着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是经济学与生俱来的。可能以前经济学家们都能通过种种方式给自己打圆场,而现在实在撑不下去了。 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解决。汪丁丁提了个情境理性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寻找一个打通中西学术基本范式的可能进路,但是离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或许这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契机和突破口。 这个讲演也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小看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里有一句话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了问题就是提供了一种研究和思考的思路,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没有形成思路,就无从做科学研究。而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在这样的思路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追寻下去即可。有时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可以为一门科学的创立打下基础。 2006年05月18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3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
metanb 2010-8-16 15:57
必须恰到好处;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邪恶的东西。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核电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三)
liweiyin2009 2010-8-16 13:51
核电工程建设的三大控制(三) 投资控制 任何一个工程建设公司无不关心投资控制,任何建设者绝不希望工程最后的决算超出开始的预算,甚至还想节约成本,也就是说,以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专门谈了进度控制,进度就是钱,控制进度就是投资控制的极重要的一点,但是,我也专门强调了进度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进度控制,因此,三大控制是互相牵制的。为此,业主首先必须选择好的设计公司,好的工程承包公司,可靠的设备制造厂或系统设备供货商。目前在中国,几个大的核电建设公司,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设计院和与自己合作过的工程建设公司,对这些公司的资格审查和合同价格的谈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因为缺乏竞争。不过,不管怎么说,大亚湾、岭澳和秦山二期的建设终是锻炼了一些中国自己的建设公司,知道如何进行核电,特别是核岛的土建和安装工作。但是,业主还是必须加强质量和进度方面的监督,业主必须具备优秀的施工管理干部,重视核查承包公司管理层的状况,事实上存在着新老更替和人员流动,只有承包公司有了好的管理体制和有素质的骨干力量,才能保证三大控制的整体效果。 在投资控制方面值得一提的 首先 是对设备制造厂和配套设备系统的招标谈判。大亚湾核电站在这项工作中的技术和价格谈判分开处理的做法我是赞赏的(技术人员与投标商中的技术人员的接触相对较多,由于同行的关系,难免没有倾向,加上没有经过商业机密的严格训练,或会泄露标底,或会考虑价格而在技术上分心,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对于选定的投标商,业主公司的技术人员不知道标底,不参与商务谈判,全力以赴地了解各标商的技术特点和不足,对各标商进行技术比较,然后把对各标商的技术评价排成队交给合同处,由合同处与标商进行价格谈判,务必使技术优先的标商的价格也控制在预算价格之内,有些因为没有理解标书要求在技术谈判时就退出的标商就根本不必参与价格谈判。最后结果交工程部部长或总经理部或董事会决策(取决于合同价格和他们的授权范围)。这样,所选定的供货商就可以从技术和商务两个方面都得到保证。 这里,我举几个特殊的例子。在与英、法两国水处理系统供货商进行技术讨论时,英国标商因为没有注意大亚湾夏季水温会高达30℃以上,选错了阴离子交换树脂而弃标,客观上形成了与法国标商的议标。这个结果直接影响了第二项谈判结果的选择:董事会为了保护以后英国公司投标的积极性,防止形成法国公司的投标垄断,而放弃了法国的无盘根海水泵,尽管这一决定影响了供海水泵的常规岛水泵的水压,而常规岛的这台水泵已经订货,不能更改,于是不得不将海水泵房与常规岛厂房之间的两根连接管道由¢80mm改为¢200mm,提高了管道供货的结算价,但是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由于1987年国内电气柜生产厂商尚不生产柜内分线上的带电流保护装置的开关,又加上春节放假,不能保证第一批产品供货,公司不得不改变这11个工地施工期间用的电器开关柜由国内供货的想法,为了保证核岛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浇灌,用同样的价格在香港市场上的过买了外国的标准电器柜,确保了工程进度。 保持竞争,顾全工程大局,投资在适当范围内做适度调整,尽量控制总投资额基本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 ,在整个工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引发各种各样的合同或设计变更,对这样的变更必须严格控制,合理的支持,不合理的否决。譬如,法国电力公司建议对第一次由法国土建公司(土建合同由业主公司与CB公司直接签订)供货的反应堆厂房的设备闸门和人员气闸门进行审查,要求增加审查费用时,我们考虑到这两个闸门的特殊结构,建议合同处批准这项变更,而在法国电力公司提出改进反应堆在役检查设备的安置而要求增加放射性设备检修厂房的土建设计费则坚决予以回绝,原因是业主从未介入过在役检查设备的选择,法国电力公司是从头至尾的介入者而土建设计又是由法电负责。对已经签过的合同分清责任,对签订合同时的未知因素,业主可以考虑,凡在原合同范围内,而对方应该负责的,业主一般不必承担。所有的变更,都必须由业主的设计部门进行审查,给出意见,只有技术部门统一的,合同处才与对方谈判并签署正式变更单。 一个大工程变更的项目极多,不便在此一一举例,最大的莫不如辅助厂房内管道安装质量不合格,返工和整个进度有延误而造成的巨大变更,即由外方公司接管原由中方安装公司负责的工作,接管和工程延误,损失巨大,这项变更实是出于无奈,公司不得不想办法弥补这笔巨款,终于使公司的总投资仍然没有超出。 我是一个技术人员,虽然接触了部分领导工作,但是对于投资控制的许多细节我实在还是外行,只能谈这么多。 总之,核电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三大控制缺一不可,相互影响,投资控制不是一成不可变,进度要严格控制,但又必须以质量的保证为前提。如何辩证地处理好每次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对管理者和领导智慧的考验。我在大亚湾做了一次学生,这三篇东西是我的学习心得,愿意与朋友们分享,同时也希望在建的核电站能够辩证地处理好三大控制。
个人分类: 未分类|47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拿来主义”与“游戏规则”
lwd8811 2010-8-4 18:52
拿来主义与游戏规则 刘 闻 铎 中华民族有许多好的发明,但是古代我们没有鼓励发明创造机制,许多好的发明被发明人保密代到棺材里去了,没有推广流传。直至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世界广泛采用的专利制度还很不理解。一方面,对我们自己的发明不知道如何保护,例如五十年代我们发明的水稻插秧机,外国人拿去生产还申请了专利,造成我们的插秧机无法出口。另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于仿造别人的产品,各种机械设备、家用电器、化工产品、药品无所不在。即不用投资开发,也不用冒风险,无偿地享用他人的发明创造成果,自以为是占了大便宜。我们无需动脑,只须机灵着点,等着学别人的就行了,养成了懒惰习性,泯灭了自己的创造天赋;无视世界公认的游戏规则,让人家看不起,要时时处处防范你偷人家的发明,结果你无法与世界交流,科学技术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首先游戏规则要接轨,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实施了专利法。今天,我们加入了WTO,保护知识产权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企业是否已经认同了知识产权,接受了游戏规则,能不能正确地对待专利制度,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靠专利制度的保护发展自己的企业呢?1993年南方一个企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VCD,忘记申请专利。于是,在全国数百家企业一窝蜂似的跟进,迅速掀起一个仿造VCD的热潮。随即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发明VCD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百分之百迅速下降不到百分之一,他们的大量研发投入都被仿造者无偿地吞噬掉,打了水漂。数百家仿造企业又互相压价,造成全国数千万台VCD积压,结果谁也没有赚到钱,反倒损失惨重。这就是不懂得专利保护,没有游戏规则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农机行业所特别熟悉的市场景观。 有的企业自持财大气粗,只要得到某一信息,管他什么专利不专利,照干不误,出了问题有上级或地方领导给撑腰。有些人专门在他人的专利上打主意,据说还有一套在被追究时如何钻法律空子的应付手段,比如什么是我自己搞的,不知道你有专利,改改形状、变变花样、加点特征就可以逃避侵权的追究;或者采用恶意无效来无限期地拖延诉讼;或者专门研究别人的专利,然后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成果申请立项或到处转让(还有愿意上当的);甚至把赌注压在贿赂司法官员身上等等。所有心术不正的歪点子,在法律不断完善的今天,到头来都只能受到法律的追究。这种人如果得逞就会把整个市场,整个行业搅得无法收拾。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使用其专利方法。最高法院前不久针对上述的种种无视法律的行为专门做出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的 也构成侵权(引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1.6.19)。高法同时对其它逃避侵权追究的种种手段也都相应作了严密的规定。特别是对侵权损害赔偿明确了计算方法,加大了打击力度。 我国加入WTO,是国家对全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我们农机行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能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是对企业的起码考验,所谓拿来主义、跟进策略必须以不违法为前提,别人的专利未经许可是不能随便动的。买他人技术、自己开发新产品或科研立项也必须先进行检索,否则研制成功了,恰巧属于他人的专利,就是侵权产品,也无法投入市场。对于那些专以侵犯他人专利为生的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打击。只有在规范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发展技术创新,农机工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中国农机化报》 2002.02.26.C1.1 版刊出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是谁的责任,考试的利益分析
windlight 2010-7-2 16:21
赵凤光的博客 高考与科举学有些类似, 刘海峰 科举学 研究很深入。其中的公平已经研究了很多。 但看到 怎样的视角看交通 ,还是想到这个话题,又到高考季,考试,报志愿,招生,身边不少的人分别为其而忙碌。还是略记录一下思考。 高考以及任何考试都是一个双向功能,一个是参加考试的人员,对学生而言有个出头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个是举办者提供一个舞台,供学生竞争,以及考试成绩的利用者,这两者有时是统一的,有时不是。人们经常对考试的公平感到担忧,但很少人去关注到考试的另一面,利用考试成绩的利益体关心的是什么,这就是效率问题。 公平与效率 对于高校或者用人单位等,期望从考试成绩中取得这样的信息,高分者将能比低分者更能完成自己的选人和招生工作。这时就是一个相对选拔的过程,参考者和举办者都不对的绝对成绩关心,而是关心谁是top 1还是top 5,而不是关心中间有多少人能答满分,另外一个角度是能淘汰谁,比如世界杯等。现在很多考试根据此采用了相对分值,而不是原始分值来排榜。 而另外一种公平为主,可以说考老师而不是学生的是会考类的考试,不是看淘汰谁,而是看基本知识是否掌握。比如驾校理论考试,题库是稳定的,合格标准不是60分万岁,中位数即可。这时的几分可是代表着后续的人命关天。这时的效率也可以体现在是否真的学习了相关法规。 通观这些考试,都有对考生的公平问题,但公平绝对不仅与此,还有与其他利益体的公平问题,比如驾驶理论考试如果作弊,各个学校之间竞争通过率,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取得好的成绩时,这时的公平不仅仅是考生之间的公平,还有之后这些可能的马路杀手与公路上其他可能的受害者之间的公平。这个公平怎么维护。 对考试举办者和成绩利用者的公平也意义重大,如果以作弊手段或内定手段,将精英放弃而用其弊者,实际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作为代价的。 从这角度来说,公平不仅仅是参考者之间的公平,也是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公平。质量将是超脱公平和效率的更重要的选择。
个人分类: 思辨|4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工商文明与战争
sunapple 2010-6-30 09:10
工商文明与战争 □本报首席评论员 王中宇 工商文明的社会是一个内在不稳定的社会,只有靠外来的利益输入,才能维持社会内部的稳定。所以,任何国家,只要走上了工商文明的道路,早晚会因内部压力向外扩张,而扩张必然导致战争。于是,一部工商文明的发展史同时就是一部战争史。 19世纪至20世纪,最抢眼的历史剧莫过于主权国家间的争斗,两次世界大战前无古人,而无数的生灵则成为主权国家间争斗的成本。在这场争斗中,中国的命运极为悲惨。中国人口常年维持在1亿之下,从16世纪后期开始,人口加速增长,1834年突破了4亿。道光年间,清王朝已走过它的盛世,内部矛盾急速积累。然而,中国非但没有走上向外扩张的道路,反而成了列强扩张的猎场。结果内部压力加上外来侵略,使中国长期陷于战乱。 20世纪一开头,在中国领土上就爆发了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人和俄国人彼此以骑士精神相待,而战区内中国人的生命则被视如草芥。就在这期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员岩谷孙藏痛诋讲台下诸同学:中国学生俱属亡国性质! 战争的惨祸迫使当时的知识界从战争的视角来观察一切。1903年一位署名云窝的作者在《江苏》第三期发表《教育通论》,指出: 地球列国,权利之得失,事势之盛衰,变幻纷纭,莫可究诘。自表面观之,鲜不谓兵战、商战、农战、工战之足以兴人国亡人国也;自内部审之,则此兵战、商战、农战、工战之所以胜所以败者,无一不以学战为总枢纽。 亡国亡种,人人不必居其罪,惟教育者之罪;强国强种,人人不必居其功,惟教育者之功。 不但兵、商、农、工均被视为战争,连教育都被视为学战,而且是一切战争的总枢纽,关系到国家、种族的存亡。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学界沉醉在盛世繁华之中,已没有了先辈云窝们那种锥心泣血的感受,有意无意地淡忘了战争。而此时,工商文明的全球化正走向顶峰,日渐沸腾的世界告诉我们,战争并未远去。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视角和思路,来观察和思考战争问题。 既然工商文明中的战争源自扩张和征服,既然工商文明以理性著称,让我们先从征服者的视角来观察,看看理性的征服者们是如何思考战争的。 克劳塞维茨:战争与政治 克劳塞维茨被西方视为现代战争理论的鼻祖,但他的思考集中在战争行为内部。《战争论》一书中讨论了8个主题,7个涉及战争的内部问题,顺次为: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战争计划。仅在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的第一章什么是战争中附带而有限度地涉及到了战争的根源。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 至于政治为什么会选择战争作为自己的工具,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这个工具,克劳塞维茨没有涉及,从《战争论》里我们找不到观察战争根源的视角。 马汉:扩张与海洋 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生于1840年(道光年间),他著名的《海权论》远超越了纯粹的军事分析,而是直接从工商文明社会生存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作为殖民者的后裔和军人,马汉直率地将海权、贸易与国家生存联系起来,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马汉注意到荷兰的土地不太可能养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而这就是荷兰面向大海的原动力。面向大海,造就了一代海上霸主,而海权的丧失则导致荷兰帝国的衰落。同样的故事在西班牙、法兰西、不列颠身上轮番演出。 马汉进一步指出:一个有机体绝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它要消化、吸收、分配那些得自外部的东西,而这些不可或缺的外来养分就等同于政治或经济团体的对外商业活动,它使国家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 工商文明诞生于西欧沿海地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开辟环球航线,打开了它们向外扩张的空间,寻找黄金是第一批扩张者的原始动机,随后就是占领、瓜分殖民地,掠夺资源。理性的征服者们关注的是商业航运承载的核心利益,而非耀武扬威。 如果不重振商业性航运,会有这样一支海军吗?这是值得怀疑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位独裁君主可以组建起一支纯粹军事性的海上力量,正如同路易十四的所作所为那样。然而,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样一支海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经验显示,他的海军就如同没有根系的植物一样,不久便会枯萎。 事实上,海上的扩张与工商文明的发展壮大同步,它使原本局促在西欧边陲之地的少数民族,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了数十倍,并从海上建立起对全球的统治。1800年盎格鲁撒克逊人仅1500万,到现在,他们的后裔有2.1亿,增加了14倍(见易富贤《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与之对比,同期中国人口只增加3.2倍,而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被当做问题,受到国内外关注;反观急速膨胀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却悠然自得地扮演着现代化主宰的角色,没人想到追问他们的人口膨胀问题。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哥伦布、麦哲伦受到西方的极大尊崇。在我上小学时,世界地图上还标有麦哲伦航线。 从马汉的视角看,工商文明赖以生存的海上商业性航运,就是战争的根源。凡有可能获得资源、市场的地方,一旦受到阻碍,就面临战争阴影;凡是商业性航运的航线,都是战略要地,而海权则服务于商业性航运。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合众国的贸易、商业状况不会受到外部战争的影响,这对于整个国家的福祉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敌人无法靠近我们的港口,而且还要远离我们的海岸线。 海外贸易决定国运,必须以海权保护之。海权考虑的不是边界安全,而是安全边界哪里涉及国家利益,海权就要覆盖到哪里。这就是马汉立论的基础,所有军事层面的分析都是为此服务的。 中国人的切身体验证实,马汉的立论,绝非虚妄。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八国联军侵入,直至抗日战争,外寇接踵从海上登陆,海防荡然无存。国土沦为外人的租界乃至战场。直到人民解放军大军渡江,英国军舰仍肆无忌惮地在长江上向我开炮。 1912年12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病逝。孙中山先生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浩叹。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海防(coast defence),是抵御外寇从海上入侵,我们还没有资格考虑海权(sea power)问题。直到今天,我们才刚刚开始触及海权问题,而马汉的子孙们早已设置了第一岛链、第二岛链试图围堵我们。事实上,美军一直将台湾当做不沉的航空母舰,用它来遏制中华民族的复兴。尽管在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的第六条中,美方明确承诺: 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美中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但20多年过去了,美国对台军售从未中断。最近媒体报道,美国借口天安舰事件,计划将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派往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部署,这是前所未有的威胁性举动,一旦美国航母进驻黄海,中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都将处于其攻击范围之内。 马汉的重要性在于坦白地指出了现代战争的根源:工商文明不可避免的扩张趋势。马汉的著作是写给他的自己人看的,不是为中国人写的,因而无需披上后来才编织的政治正确性外衣。阅读马汉,能帮我们理解美丽的外交、学术辞令后面冷酷的现实。 马汉的逻辑告诉我们,分析战争的危险需要关注海洋。但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仅关注海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展开于欧亚大陆,且都是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国家之间先打起来。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麦金德:封闭空间与霸权 比马汉小21岁的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注意到,哥伦布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欧洲几乎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进行扩张,西方人忙于在刚发现的遥远地方实施并记录下他们的实际的完全的政治占有。到了1904年,他写作《历史的地理枢纽》的年代,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除文明国家或半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结果以外,几乎没有留下一块需要确认所有权申明的土地。 于是工商文明面对着一个再无扩张空间的封闭环境: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与封闭的政治制度打交道,而且这将仍然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每一种社会力量的爆发,不会在周围的某个不为人知的空间和野蛮的混乱中消失,而是在地球遥远的一边引起强烈的反响,其后果是世界上政治和经济有机体中的薄弱成分,将被震得粉碎。 从开放性空间到封闭性空间,以扩张为生存前提的工商文明面对生存环境的根本变化。麦金德思考一个工商文明社会该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他很自然地从现代工商文明的前身基督教文明中寻找灵感,因为基督教文明也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哥伦布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欧洲几乎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进行扩张,而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则被圈在一个狭窄的地区内,并受到外部的野蛮世界的威胁。 麦金德注意到:在一千年内,一系列从亚洲兴起的骑马民族,穿过乌拉尔山和里海之间的宽广空隙,踏过俄罗斯南部开阔的原野,取得了欧洲半岛的中心匈牙利;由于反对他们这一需要,于是形成了周围的每一个伟大民族俄罗斯人、日耳曼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和拜占庭希腊人的历史。 据此,他将欧亚非大陆视为世界岛,并提出了著名的判断: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换而言之,工商文明诸国间从扩张的竞赛转向了霸权的竞赛。仿佛是要印证他的判断,《历史的地理枢纽》发表13年后,出现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这个起步于穷困落后的国家,在短短20余年间就崛起为主要的世界强国,成为战胜希特勒德国的首要力量,并于上个世纪中叶达到了自己的盛世。 在苏联瓦解之前,东西方之争披上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外衣。苏联瓦解后,天真的人们以为意识形态问题解决了,叶利钦的俄罗斯接受了华盛顿共识,华约瓦解了,北约也无需存在了。而事实上北约非但没有解散反而不断强化,竭力东扩,硬生生地在俄罗斯逼出了一个强硬的普金政权。而麦金德早就指出,战争另有根源: 人类的历次战争简而言之是陆地国家对于海洋国家的战争。海洋国家为扩大贸易,移植人口,于是拼命向大陆国家扩张,而大陆国家为安全所故也不断地向海洋扩张,以寻求出海口。 俄罗斯学者杜金回顾道:早在20世纪下半叶之前,当时还没有冷战这个词的时候,地缘政治学家就预测到海洋的盎格鲁撒克逊的大西洋文明与欧亚大陆大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峙地缘政治因素迟早会影响世界的两极,地缘政治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引发这种冲突的不是个别人或是以军国主义为方针的政治家,而是地理现象的客观逻辑。 于是美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仍然认为民主的俄罗斯是自己的潜在对手,并在其军事理论中确定了这一点。北约东扩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它反映出世界上的一个集团企图依靠吞并另一个集团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即北约集团吞并掉欧亚大陆。(杜金《冷战为何总是不能结束》,《红星报》1997年4月25日) 麦金德的思路告诉我们,当工商文明占据了整个地球之后,一个集团的扩张只能靠吞并另一个集团来实现。只要工商文明的内在机制不改变,争霸和吞并就是国际政治永恒的主题,恰如在经济领域中收购和兼并是永恒的主题。 对此,美国精英集团的谋士们是高度清醒的。布热津斯基于1986年发表《竞赛方案: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纲领》,指出美国世界战略的最高理想是谋求控制心脏地带和统治欧亚大陆,建立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首都、北美洲为中心大陆的美利坚世界帝国,从而确保美国在全球的主宰地位。 回顾历史,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制服了试图挑战现行利益格局的德国、日本,取代了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英国,成了西方世界的盟主;又在冷战中战胜了苏联,此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将全球绝大多数人口纳入了一个生产体系。全球化的领导机构WTO组织提供的数据,展示了全球各大区的经济地位(如图,为各大区间的净出口,箭头宽度与净出口量成正比)。 数据显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是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美国无疑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其余六大地区的财富都向它净流出。欧洲是一个次级中心,大量获得来自亚洲和独联体的财富,同时向北美进贡。而中东的能源流向亚洲后,驱动这个世界工厂主要为美国和欧洲生产财富。 这样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生产体系,距布热津斯基期待的美利坚世界帝国只有一步之遥。按照哈耶克财富控制权力的准则,全球的政治体系需与之相适应,即需要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体系。无论小布什的单边主义还是奥巴马的smart power(巧实力),都服务于此。而那些与之相悖的势力都是它必须征服的对象。 中国的地位值得玩味,在经济上,中国已经被牢牢地绑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上。以至于美国人兴高采烈地称之为Chimerica,一时看起来这像是天作之合。Chimerica里东边的人(中国人)存钱,西边的人(美国人)花钱。(尼尔弗格森《金钱的崛起》) 难怪美国国内有学者说,中美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连为一体,他们甚至把美国叫Chimerica,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谁也没有选择,谁都不能逃避。(《记住这样一个新词:Chimerica》,《现代快报》2008年11月21日) 为保证中国安于这样的地位,需要使中国的政治系统服从于美国的控制。事实上,不难看出,一批主流的政客与学者正竭力鼓吹这样的前景。 如果中国不安于这样的地位,势必与美国的核心利益正面冲突。其后果是严重的。经济上,我们现行的经济机器以挣美元利润为核心动力。是资本利润极大化导致了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导致资本家们扮演包工头的角色,靠廉价劳力为欧美代工,以挣取美钞为利润,尽管眼看着美元节节贬值。如果放弃美钞利润,资本家们的动力何在?改变这一动力无异于一场革命。 如果中国真的出现这样的革命,上图显示的世界经济格局势必瓦解,美国能坐视这样的态势出现吗?它会作何反应? 杜黑:机动性与空间维度 麦金德看到了无限扩张与封闭空间的差异,看到了航海能力造就的大西洋盎格鲁撒克逊集团与欧亚大陆集团的差异。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其实是机动能力的差异。在哥伦布时代之前,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最强大的机动能力骑兵;而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只能被动地承受骑兵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到哥伦布时代,西欧集团靠海军可以在全球投放兵力,哥伦布一代的伟大航海家们开始的变革,赋予基督教世界以最广大的除飞翔以外的活动能力。 其结果是,基督教世界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水域中间发现的空旷土地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欧洲,对于欧亚大陆来说,现在的美洲和澳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撒哈拉外侧的非洲,就是以前欧洲的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 从机动性的视角,麦金德注意到了铁路:铁路在草原上创造了更加伟大的奇迹,因为它直接代替了马和骆驼的机动性;发展公路的阶段在这里被省掉了。 麦金德生长在沙俄帝国兴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时代。早在19世纪中期,有关部门就已进行了大量论证工作。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命令,决定从最东端的海参崴动工。在麦金德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的1904年,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干线通车,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6年。或许,正是这一巨大的工程,触发了他心脏地带、世界岛等概念。 然而,工商文明带来了机动性的高速发展,就在麦金德写下哥伦布一代的伟大航海家们开始的变革,赋予基督教世界以最广大的除飞翔以外的活动能力的前一年,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一场机动能力的革命出现了。比麦金德小8岁的意大利军官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1869~1930)注意到了飞机的战略意义。 1921年,杜黑发表了《制空权》,这是麦金德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后的17年。杜黑意识到机动能力的增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由于出现飞机这种新武器,战争的影响范围将不再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之内,而将在交战国数百英里的陆地、海洋范围内直接感受到。安全和平静的生活区域不再存在,作战也不再局限于非战斗人员。相反,战场已扩大到交战国整个国境,全体公民都将成为战斗人员,因为他们都将暴露在敌方空中进攻之中。士兵和平民不再有任何区分。 据此,杜黑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并认为独立空军的重要性将迅速增大,而陆军和海军的重要性将相应减小。其实早在1909年杜黑就提出:仅靠空军的力量就能够在空中完全地结束战争。 然而,杜黑的预言直到冷战结束后才被部分地证实。刘亚洲分析了这期间美国发动的三场战争: 四十二天海湾战争,有三十八天是空中打击,地面战争只有一百小时。美军以损失一百余人的代价,歼灭伊拉克四十二个师,击毙击伤十万人,俘虏十七万人,摧毁坦克三千八百辆,装甲车一千五百辆。 科索沃战争,北约不分昼夜地轰炸了78天,直至南斯拉夫屈服。南联盟士兵走下空荡荡的战场时一言不发,一如他们没有射出一粒子弹的枪膛。 阿富汗战争,美国人仅用20天就漂亮地结束了战争,一步踏进西方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中亚。它仅仅使用了空军。不错它曾派出小股地面部队,但那是为空军精确打击服务的。现代空军的远程、精确、猛烈突击威力,在阿富汗之战中表演得酣畅淋漓。(刘亚洲《百年空军》) 就此,作为空军军官的刘亚洲自豪地总结道: 在20世纪100年时间里,空中力量走过了一段作战工具重要作战手段主要作战手段的历程;经历了小角色配角主角的过程;完成了次要作用主要作用决定作用的跃升。至阿富汗战争结束,空中力量发展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空中战争时代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最后形态,但肯定是截至目前为止的最高形态。海洋决战已成为历史。地面决战将成为历史。只有天空决战这史诗性的一页正在被揭开。(同上) 其实飞机带来的变革不只是机动性的飞跃,更是空间的扩张。 陆战、海战都是二维空间上的战争,而空军则将战争扩张到三维空间。在二维空间中形成的前线、后方、纵深、防线等概念,在三维空间中失去了意义。一支只有二维空间作战能力的军队,在拥有三维空间能力的对手面前,就像在X射线机前的病号一样。飞机的出现,导致了领空的概念,一个国家至少在法律上可以宣称自己的领空不可侵犯。但随着飞机发展为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发展为空天飞机,大气层与外太空的界限日渐模糊,领空日渐失去其意义。当任何人都可以从GoogleEarth上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部大楼,甚至可以数一数它的窗子时,连007们都开始黯然失色。于是美国人詹姆斯奥伯格发表了《天权论》,提出了天权和制天权问题。 我们、他们与战争 从克劳塞维茨到杜黑,我们看到了工商文明中强势者对战争的理性思索。工商文明显然在印证《圣经》中的《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强势者与弱势者间,战争能力的差距迅速扩大。当年中国人体验过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这只是冷兵器与热兵器间的对抗,双方还同属于二维空间;而今人们看到的是二维空间战力与三维空间战力间的对抗。 逻辑上,战争问题似已无悬念在美国人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任何对抗都是非理性的,世界只能生存于美国霸权下的和平之中。人民战争一直是我国军事思想的基础,面对新的态势,刘亚洲表示了质疑: 今天的战争属于进攻,而且是快速进攻。战争形式已不仅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当人民准备战争的时候,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了。在高科技高歌猛进的现代,军队业已小型化,打击业已精确化。战则速决。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和全民皆兵,均不足以威慑敌人。 他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正如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布莱尔所说:我们尊重人民解放军在大陆上的权威,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 刘亚洲的结论是:天空成为主战场,人民爱莫能助。(见刘亚洲《百年空军》) 刘亚洲的思考无疑是理性的。然而观察被他引为范例的阿富汗战争和海湾战争及随后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早已大获全胜,而这两地依然动荡不已,至今看不到任何可行的方案,能使这里恢复平静。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恐怖主义,而恐怖主义却蔓延到全球。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布什政府都宣称要树立民主的样板。然而西方民主需要一个基本的经济条件:利润极大化导致的社会内部矛盾能靠外部的利益输入缓解,否则激化的内部矛盾只能导致极端的社会行为。试想,没有了中东的石油,在人们动辄拔枪的美国,如何维持其民主秩序? 在全球格局中,阿富汗、伊拉克都处于利益的净输出地区。在马太效应盛行的工商文明中,全球大多数人口只能生存在这样的位置上。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经济学家和布什一样,当然不属于他们,没有兴致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超强军事霸权控制下的世纪秩序必然像硬币一样,由正反两面构成,正面是G8国家的富足、文明、秩序、民主,而其反面则是其他国家的贫困、野蛮、战乱、专制。没有了反面,正面将立即解体。所以对于正面,反面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英雄所见略同。今年5月中旬,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台采访时称: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采访中奥巴马承认:中国的生活水准和工业产值目前只达到美国1910年的水平。仅达到美国百年前的这点水准,就让奥巴马们对中国侧目而视,嚷嚷着要让中国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们的。控制了海洋,意味着可以随时掐断中国的石油供应,控制了天空意味着可以随时对中国实施精确打击。对美国而言,且不说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就是成为区域性大国都是不可忍受的: 中国作为东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大国的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将对美国的核心利益构成威胁。美国与中国冲突的潜在原因,是两国在东亚未来均势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一个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与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松散的西欧联盟,不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但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和自我伸张的中国可能构成这种威胁。在必要时进行战争以阻止中国在东亚的霸权,是否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这可能是21世纪初美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唯一最严峻的安全问题。(亨廷顿《中国恢复亚洲霸权》) 注意,用战争阻止中国发展是21世纪初美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唯一最严峻的安全问题。美国人早已极为理性地思考与中国的战争。 事实上,美国每隔几年就对中国进行一次军事战略测试。1993年,美军在公海拦截银河号;1996年派出两个航母编队到台湾海峡监控解放军演习;1999年以误炸为名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派侦察机到中国南海进行侦察,并将一架解放军战机撞毁;2009年,在黄海中国专属经济区内,美国军舰两个月至少与中方对峙5次;而今又欲派航母陈兵黄海。 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中美两国。 上个世纪上半叶,面对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的挑战,美国在战争中征服、占领了这两个国家,再让它们以小伙计的身份加入富人俱乐部,为其充当冷战的马前卒。1950年西德不到5000万人,日本刚超过8000万人,两国共占全球人口的5.18%。 而2008年中国人口13.28亿,占全球人口的19.57%。同年由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组成的富人俱乐部共7.363亿人,中国人口是它的1.8倍,已经面临深刻危机的富人俱乐部还可能扩容1.8倍吗? 况且,同为金砖四国的印度、俄罗斯、巴西都在高速发展,都力争加入富人俱乐部。这四国共28.1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41.7%,为现有富人俱乐部的3.82倍!绝大多数人辛苦,少数人享乐,这是经济学家们认同的基本秩序,金砖四国的发展态势意味着,现存富人俱乐部将不得不面对严峻的挑战。 站在以美国为首的富人俱乐部的立场上,理性的对策何在?显然,决不能容忍这一态势发展。枪打出头鸟,首先必须遏制的就是中国。必须迫使中国人老老实实地呆在Chimerica里当长工,别的休要妄想。为实现这一目标,最彻底的方法是肢解中国,分而治之。早在晚清时代,列强们就打着这个算盘,1887年,日军参谋部提出的《征讨清国策》中,就曾明确地提出要把中国分成七块,这就是东北、华北、江南、蒙古、西藏(含青海)、新疆(准葛尔)、甘肃。当年是义和团运动使列强们意识到,此路不通,这让一批梦想今夜我是美国人的精英们痛心不已,所以至今仍在渲染义和团的愚昧。 然而,这一念头从未消失。1949年美、苏都希望国共划江而治,以维护它们私定的雅尔塔体制。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人中山岛岭雄提出,将中国分为12块,即12个小国家,互不隶属,各自为政。宫崎正弘主张将中国分裂成16个小国。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主张将中国分为六个国家。台独分子、陈水扁政权驻瑞士代表王世榕(笔名王文山)则主张,将中国大陆分成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西藏、蜀黔滇桂,再加上华中以长江为界分割的南北两国,共七个小国家。他笔下的中国患在贫、病、愚、痴、贪五病和钱、色、食三孔,中国人口众多,素质低下,义和团式的、褊狭的民族主义十分危险邪恶,中国可怕而神秘,手上还握有核武器,所以必须肢解。李登辉的七块论即源于此。 这就是中国所处的大环境,令人想起百多年前先辈云窝的疾呼:兵战、商战、农战、工战、学战!是亡国亡种还是强国强种?而此时,刘亚洲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 敌人已不是当年的敌人。我们也不是当年的我们。战争当然也不是当年的战争。(刘亚洲《百年空军》) 是啊,当年的我们是毛泽东率领的农民、工人,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而今天的我们是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是代工工厂里的工人?是豪华办公楼里的裸官还是胡润榜上的富豪?是主张两极分化是好事的学者还是宣称中华民族只是梁启超所虚构的文人? 让我们回到麦金德的视角:全球化使工商文明走进一个高度拥挤的封闭空间,一个个资本集团在这空间里相互兼并,带动着一个个政权实体相互对峙。冷战时期,核武器无差别的大规模毁灭能力阻止了大国间的战争,而今高科技的美国人转向smart power,速度与精确性取代了大规模杀伤力,核门槛越来越难于遏制战争。五角大楼2月初公布的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显示,美军准备发展一种新式常规拦截导弹,名为即时全球打击,从美国发射,能在1小时内击中位于全球任何其他地区的目标。这一计划引导美国沿杜黑指引的路线狂奔,以巩固其在战争力量上的霸主地位。 面对这样的态势,必须思考并回答刘亚洲提出的问题: 我们是怎样的我们? 敌人是怎样的敌人? 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问题是,该由谁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
metanb 2010-6-24 16:38
当你谈起对自己有利的实事时,人们总会表现出将信将疑的神情;而当你讲起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人们便立刻信以为真、毫不怀疑,哪怕那是你有意的编造。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竞争与攀比之心
cutefay 2010-6-9 14:38
我近来有一个体会:人还是稍微需要一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的。适当的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能够激励人不断地去奋斗,但是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太过更不好,人也是需要淡定的。我想,这就是中庸之道吧! 我之前一直觉得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对于人是不利的,我觉得人不要总想着跟别人争,跟别人比,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了。因为每个人走的人生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总是跟别人相比只会徒增烦恼,并且会让人产生自私、嫉妒等心理。 而最近又通过一件事情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没有一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那人很容易自我放松自己,过得懒散。而如果有点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的话,人会更积极一些。我觉得人的本性里就存在着这种竞争意识和攀比之心,人都是希望比别人过得更好的。所以,这一点不需要从人本身去激发这种心态,因为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能够做的,是调整外界环境,让外界环境是一种稍微有些竞争的状态。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一个业务员在做销售业务,虽然他的薪水跟他的销售额也挂钩,但是他做事情的动力可能也不是很足,但是如果有一个跟他一样的业务员,那么他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心理:自己不希望比对方的业绩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而如果一个公司的业务员太多,多到都要内部人之间互相抢客户的时候,那么可能就起反作用了。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4927 次阅读|6 个评论
富士康“十连跳”,从雨岛效应说开去
longfo 2010-5-22 09:31
富士康十连跳,从雨岛效应说开去 今天又早早醒来了,重庆已经连续快要一个月阴雨天了,每天早上出门都要带把伞,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要落雨。最近睡眠也不是很好,一直在想富士康十连跳的事情,作为一个力主健康科普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的始作俑者,我深深感到自责,感叹于自身能力的卑微。 周末了,感觉还是有事要做,就跑来办公室,路上找了个熟悉的饭馆吃了早餐,临走老板娘看看外面又下雨了,笑说道,又下雨了,您还真有先见之名,还带了雨伞,我说,带伞是习惯,主要害怕被雨淋啊。重庆天气今年很怪,一直连绵阴雨,气温偏低,以往热乎乎的日子现在都要穿着长袖的衣衫。 就这个问题,专家有一定的说法。关于重庆,秦大河提到了雨岛效应。 他解释,所谓雨岛效应,即指由于城市建筑物增加,空调等加重热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流,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重庆这几年城市化进程很快。秦大河说,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这种效应会增加暴雨、洪涝几率。 他分析,随着城市上空热流增厚,大气凝结水气悬浮颗粒相应增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就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在上海地区 170 多个雨量观测站设立观测点,专门观测该效应影响。 他介绍,通过深入分析表明,上海城市地区近 30 年的降雨量明显高于郊区,呈现明显的雨岛效应。 我想,重庆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该效应还会更加明显。秦大河如是说。 以上来看,重庆本地的气温变化除了和大环境有关以外和自身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雨岛效应起到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从以上解释来看,雨岛效应是小环境下引起来的小环境的变化。由此我联想到了最近的富士康十连跳。其实,在这里面富士康也是受害者,他所面临的雨岛不是自身企业的雨岛,而是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形成的雨岛。 由于国家环境影响,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富士康本身就遭遇了雨岛效应,因为国内的企业属于全球产业链的下游,属于低端供应商,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产业发生的各个环节必然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竞争,这无形中就造成了产业本身的雨岛效应,由于高端产业链条的变动引发一系列的产业内部变动,给企业尤其是国内的低端产业链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和人事制度产生短时间内的扭曲,尤其表现在人事关系的细节处理上,报道称,最后一起跳楼事件中,跳楼当事人还和管理层有过口角,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突出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改变我们国内企业在雨岛效应中的被动局面是国家当局所要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们的企业已经裸露在国际视野,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雨岛,如何在这阴雨绵绵的环境下生存,我们这个小环境的决策者是要付出努力的。 所以当我们大家都把矛头指向富士康管理制度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富士康类企业面临的雨岛效应带给他们的影响或许是他们无法应对的,因为真正的产业压力不是像重庆的天气一样,拿一把伞就可以遮挡的。 要想在雨岛环境下生存,第一就是要努力改善自身的被动局面,争取走到产业链上游去,站在高端,受保护的程度就越高。第二是自身环境优化,国内的企业要优化自身环境,争取在雨岛里面塑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小环境。 其实,员工之间也慢慢铸造了一座雨岛。 首先因为外部压力的加剧,管理者失去了应有的管理职能。雨岛效应源于城市建筑物增加,空调等加重热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流,最终导致降水形成。所以公司内部矛盾的处理方式一旦被固定并且放大,很容易形成雨岛效应,造成员工思想各个方面的异化,跳楼成为雨岛效应的表现形式。 第二,员工缺乏有效地健康干预。雨岛效应也是员工之间形成的,包括了管理层,他们都缺乏健康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知识。健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如果人失去了对于健康的把握,那么人和猪狗也没了多大的差别。所以当健康出现问题以后,人不能有效地进行干预,就容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这就是雨岛效应形成了,一旦形成小环境,必然引发降雨事件,也就是跳楼事件。 第三,没有顾忌人这个层面的关怀。我们国家一直在谈人文关怀,可是在企业内部,人文关怀十分匮乏。尤其在富士康这类的公司内部,因为很多员工的工作缺乏连续性,张三可以做,李四也可以做,这样对于企业来讲,员工辞职走人还可以来新的干得更好,也就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怀,这是可替代性决定了的。所以国家就要对这个问题负责,当企业无法处理问题的时候,国家的作用就出来了,但是国家的措施几乎是零。所以要追究责任,企业内部雨岛效应的形成其实和国家有着密切关系的。 第四,人的精神的物化导致雨岛效应形成。如果说林林总总的高楼和成千上万个空调造就了重庆的雨岛效应的话,那么,企业内部雨岛效应的形成就和人的物化有很大关系。现在人很少谈理想之类的话题,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我们国内企业很少创新,这就导致了人的物化,创新能力是人最大的特质,削弱了创新,人就被物化了。在一层含义就是企业缺乏进军高端产业的雄心,企业缺乏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人的精神需要企业精神来整合,一旦企业失去了精神,人也就被物化了,加班费、奖金,这些都是物化的东西,远远达不到人的精神需求。 第五,物化的人际关系也是导致雨岛效应的罪魁祸首。一个企业要让人回归自由,一切限制自由的举措都将会引发问题。人的自由最大的需求就是真实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化的人际关系。如何确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很多大学里面就给企业确立了良好的榜样,复旦大学的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这方面的楷模。希望有关企业去学习。 分析完了富士康内外的问题,我觉得分析还很不够,毕竟个人才疏学浅,但也是提到了一点点,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其实我们国内很多企业也面临这方面的问题,雨岛效应,比如我们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民工荒,这也是雨岛效应,小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的改变,导致小环境内人员和企业的受损。 由于企业外部压力、员工健康干预措施的匮乏,国家教育部门疏导不利、企业精神的物化和对于人创新能力的限制,以及人际关系的物化等原因,现在很多外企在国内也形成了准雨岛,现在很多外企虽然每年还可以招到很多人,而且运行的还很顺利,但是准雨岛已经形成,现在业内裸辞很多,不亚于十连跳,很多人的时间被固定,身体被抛弃,精神被荒芜,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休息,于是很多人在没有找到下家之前就选择了辞职,但是由于外企现在都在人才高端市场,由于中国教育改革,大部分的人开始进入本科学习,所以一段时间内高端人才不会匮乏,现在表现为农民工匮乏,但是 5-10 年以后,高端人才的匮乏将会甚于现在的农民工匮乏,到那时,外企的雨岛就形成了,情形是否甚于富士康的十连跳,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如何应对企业内部人才的雨岛效应,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算是抛砖引玉。 第一、加强企业党团的建设,弱化党团的政治意识,加强党团的服务意识。 第二、强化企业精神,鼓励员工创新 第三、加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疏导,建立心理健康朋辈辅导站点 第四、弱化物质观念,企业更应该注重员工精神生活,比如协助解决配偶问题等 第五、国家引导企业建立固定员工制度,尝试实行员工辞职企业赔偿制度 第六、优化企业生存环境,强化国内企业的国际地位 第七、大力推行民族精神,强化民族特质 第八、学习高校,在企业内部建立兴趣协会,疏导员工情绪 第九、加强健康干预,建立常规性的健康干预措施(可联系我,我在做相关项目,正缺乏资金) 第十、改变工作管理作风,形成员工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完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桃杀三士”与知识分子管理
harmonism 2010-5-18 19:44
二桃杀三士与知识分子管理 曾纪晴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 为什么总是笨蛋统治人类?》, 主要讲的是笨蛋的统治权的来源问题,也说了笨蛋是依靠豢养聪明而邪恶的小人来进行统治的。现在要讲的是,聪明而邪恶的小人究竟是用什么办法统治其他的聪明人的呢?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二桃杀三士。该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 . 内篇谏下 . 第二十四》,全文抄录如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   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三员大将,力大无穷,功高盖世,但晏子轻松地用两颗桃子就将他们杀死了。聪明的晏子发明的这个二桃杀三士的管理办法,一直流传至今,并被历代帝王及各级官吏发扬光大,成功地控制了中国几千年聪明的文人与勇猛的武士。 二桃杀三士管理办法的秘诀就在于 士众而桃寡 ,管理者只需要创造出 士众而桃寡 的条件,就可以轻易地把众 士搞定。 士众而桃寡 也可以说是僧多粥少,本质就是资源所限,需要 竞争 方可得到。如今,这个办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知识分子管理。比如,知识分子人数众多,只需设置几个官位让他们去抢,设置几个奖项让他们去争,或者搞几个职称或头衔让他们去垂涎,或者设置几个岗位让他们去竞争,他们就会互相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啦。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各种评奖、评优搞得那么多,中国的各种 比赛 搞得那么多,中国那么喜欢搞考核、竞争上岗、搞末位淘汰的原因。只要统治者牢牢掌握住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或者精神荣誉),时不时地抛几个出来让大家去抢,他们就可以稳稳地坐下来,像看体育比赛或者斗鸡、斗牛活动一样,惬意地欣赏大家的表演啦。 2010-5-13
个人分类: 随笔时评|4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生生源大战,我甘拜下风
chrujun 2010-5-10 13:55
马军老师介绍了年轻导师招一个研究生的艰难和曲折【1】,本人也是感同身受。 据我所知,研究生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在各个地方上演。在今后10年内,由于高考人数大幅下降,研究生文凭贬值,国际高校对优秀生源的争夺,研究生生源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状态。不少导师将面临招不到研究生的困境。不幸的是,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不怕自报家丑,我招了5年研究生,有三年没有招到一人(包括今年),只有两年总计招到5个学生。 这五名学生基本上是靠我给本科生上课、做班导师和指导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拉过来的。 如果我不是靠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坑蒙拐骗,估计一个学生也招不到。 要算我培养学生的质量,从目前来看绝对是中上水平,我敢拍胸脯说我对学生是问心无愧,但为什么没有人报我研究生呢? 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1、本人没有头衔。不是教授、不是领导、不是博导。 2、本人不是富翁。几个大老板可以给野外干活的研究生开5000元/月劳务费,足以吸引大量的学生。本人不是挣钱的料,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3、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冷门。现在资源价格飞涨,找矿成了最挣钱的工作。 找矿的老师,一年挣个上百万很轻松,而我的研究方向是无数人不抱希望的找矿仪器。由于目前用的找矿仪器基本靠进口,没有几个人对研制国产仪器有信心。学生一听做国产仪器没有希望,更没有谁找我这样的导师了。 不过, 本人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我不会去动员任何一个学生报我的研究生。如果有学生想报我的研究生,我会实情相报我的处境,丑话说在前头,并问学生是否真正下定决心了。我只招心甘情愿报我的学生。 没有人报我的研究生,我也泰然处之。 在这个领域里我就是走歪门邪道的人,我不想拉学生来和我一起跳火坑。 白热化的研究生生源大战,本人愿意甘拜下风。 我现在怕带学生,我怕辜负学生的期望,我怕耽误学生的青春和汗水,我更怕学生背地里恨我,或是毕业后恨我。 【1】 马军,2010, 导师和研究生见面该如何介绍自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908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10699 次阅读|16 个评论
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
longfo 2010-5-7 20:36
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 最近重温李小龙经典《龙争虎斗》,看了影片以后感慨颇多,分享如下: 第一、 打破别人眼中的规则。 美国人在船上横行霸道,李小龙很不屑,结果美国人要挑战李小龙,李小龙说,我不用手就可以打败你,但是要到船对面的沙滩上去比武,结果美国人就跳到小船上去准备到沙滩上和李小龙决一死战,李小龙看他上了小船,就放开缆绳,结果美国人坐在小船上,被李小龙随意摆弄。 李小龙真没用手就打败了美国人,用的是脑子,而且没有违反规则(没有用手)。 第二、 遇事放松。 最经典的对白,就是李小龙教育他的弟子,战斗的时候不要像做游戏,不要充满愤怒,动作不要僵硬。当我们做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李小龙这段对白很有用, 当你放松下来,是不是会好很多,技击能量会增加很多。 第三、 注意观察,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人。 韩老大的保镖里面有一个是警察的卧底,李小龙从一进来就注意观察周围场景,注意饮食,不随意吃食物,而且当卧底一出现,李小龙就盯上了,最后帮助李小龙作了很多事情。 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找自己的贵人,他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第四、 不要峙强用强。 不要以为自己很强就可以随意浪费能量。李小龙武功高强,但是并不是随意使用,当他制服了毒蛇以后,那拿着毒蛇去制服了两个守卫。 李小龙完全可以用自己高超的武术打败他们的,但是李小龙运用了更巧妙的办法。所以,无论是多富有,多么技术高超,记住不要随意牛刀杀鸡。 第五、 运用对方的优势制服对方。 当韩老大把李小龙引入反光室,韩老大就占据了优势,因为那时他设计使用的, 但是李小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反光镜多次抓住战机,痛击敌人 。 第六、 以我为主,打破对方的优势。 李小龙最后明白了功夫的境界是找出幻影后面的真相并痛击之。于是,李小龙就打破了很多反光镜,逐步找到了敌人,从而一举杀掉了敌人。战胜敌人主要还是以我为主,打破对方的优势,找到其弱点,一举歼灭。 在科研和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着许多地方用得到这些理论呢,我们可以思考,并实践, 建议大家看看李小龙的这部片子。
个人分类: 武术|27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六部委文件的招数不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灵丹妙药
hanzs 2010-4-17 23:29
乐水老汉/文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 高校 除了招生宣传就是使劲浑身解数促进就业了。各校使用的常规招数就是层层签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状,把各个专业的就业率指标分解给院系甚至教师。有点像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据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保部、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日前也发出通知,要求促进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特别是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成了政府、高校、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的周期性常规公共事件。于是,各种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药、评论也按时百花齐放,一点也没有受到今年倒春寒的影响。其实归纳起来,这些花也没有什么新品种,也许还带点毒刺。 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就是扩招把就业困难归罪为大学生太多了。好像这些大学生如果四年前不上大学,作为高中毕业生就会更容易找到工作似的。这是不值一驳的指责,减少大学招生显然不是正解。那政府在想什么? 今年六部委发文提出了若干个推动就业的计划。 一个就是所谓岗位拓展计划。号召拓展产业就业岗位、企业就业岗位、政府部门就业岗位(当然不是公务员,而是指基层社区社工、农村村官)。显然,这些岗位数能否拓展,这六个部委说了也不算。所以计划只能算是号召,如果其他权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不积极配合,效果就不会明显。其实,扩大就业,面向全体国民增加就业岗位(不光是为了高校毕业生)本身就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否则奥巴马也不会这么卖力地通过贸易制裁这个国家那个国家了。而扩大就业岗位,从政府部门职能划分来看,也绝不是上述六个部门为主的责任。 另一个就是所谓创业引领计划。要 大力 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这就更让人搞不明白了。大力之意恐怕就是花很大人力物力精力的意思吧?那我们高校对此该不该大力呢?我看不该!为什么不该?因为不合规律,也不合逻辑。假设把毕业生大致分为有能力找到满意工作的,和找工作比较困难的两类人的话,你说大力推进自主创业是针对哪部分人的呢?针对有能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发扬风格,把工作机会让给弱者,自己去创业?这样的人恐怕很少吧。如果针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干脆自己创业吧。可地球人都知道创业更不容易,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可能一出校门就能参加对自身能力要求更高、更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去创业呢?!显然,大学刚毕业就创业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就业模式。也许这六个部委的有关领导着急上火到了脑子进水的地步了。六部委文件要求大学 开设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并探索与有关风险投资基金等结合,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千万别以为创业准备就这么简单。好在还有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质疑之声,例如新东方的俞敏洪先生,美国的华裔市长黄锦波先生,都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是事实,但必须对症下药才可以逐步解决。首先,高校要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上狠下功夫,而不是只在就业率数据上下功夫。现在政府和高校的许多做法和关注点,基本上属于击鼓传花式,只要毕业生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哪怕是自谋职业做个小买卖),他就可以被算为对就业率有贡献的分子了,政府和高校的责任好像就心安理得地完成了。至于这个大学毕业生是不是具备了较长久的、较高质量的就业能力,对原来就读大学来说就不是最迫切关心的问题了。这显然不符合办高等教育的初衷。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一名有道德、有从事某方面专业工作本领的合格公民,大学教育的落脚点也应该在此,而不只是为了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其次,政府和社会舆论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建立公平的岗位聘任机制上。以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算,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例如,我们一方面指责基础教育质量不均衡,农村教育中师资水平很低,另一方面,许多师范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甚至博士还找不到工作,政府就不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吸引他们去需要他们的地方吗?医生也是同样,一方面说看病难,医院就医不方便,另一方面,医学院的毕业生也不好找工作;还有法院系统,现在有多少素质低学历低的审判员呀,可大学科班的法学毕业生却很难进法院,为什么呀,人事制度问题!在大学内部,都还不能解决教师的优胜劣汰机制呢!因此,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混文凭现象,没有真才实学,就不会找到好工作。 一个人人都努力上进的社会,一个人人都靠自己本事吃饭的社会,显然最终的结果,也会自然会成为一个最大限度充分就业的社会。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
metanb 2010-4-4 17:11
在竞争中,阴性人总是企图通过阻拦他人而胜出,而阳性人总是企图通过改进自身而胜出--因而,阴性人占优的社会要比阳性人占优的社会在整体上大大落后。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般学者’的科研种子在石缝中发芽与生长
lin602 2010-3-15 23:01
科研需要经费,但普通学者的科研处于什么状态?我觉得,如果没有特殊背景与特殊运气,普通学者的科研之树的种子是在石缝中发芽与生长的。 从一个学校博士或硕士毕业分配或应聘到一个新的高校或研究生所,运气好的,可以分配到一个有经费的教授手下做助手,有经费也有实验条件(但不一定能够走出自己科研方向)。但许多人,是给点少量经费,自食其力,走自己的科研创业之路。自己如何建立科研方向,挣到科研经费,能够写出文章,是摆在每位科研人员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 怎么办?慢慢摸索,多看资料,结合这个单位的科研长处,找自己的结合点,找企业,申请国家及省课题,写申请书,撞大运,争取挖到第一桶金,得到第一笔经费。这就象石缝中长出的一棵树一样,顽强,不屈不挠,经得起风吹雨打,当然还要经受随时的暴风雨甚至雷电,还有心灵的不适与难受。如果科研的种子能够长出来,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也非常美丽的。她完全可以傲视温室中长出的树,也更具有其魅力,也更会得到社会与同行的认可。 难,走出自己科研方向是难的,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学者更难。 凡是有这种背景的学者,仔细想想,象不象?撒的种子不少,但只有少量的能够在石缝中长成(申请书写得不少,少数得到资助),这个地方没有人施肥,给水,还有风吹等自然不利条件,甚至在山阴处阳光不足(普通学者照顾的人不多,说不定还会有排拆),这种松长出来,非常顽强,外型说不定也有其特点,也很美丽(普通学者这样做出的科研,更有生命力,也更贴近社会需要,也更能够得到社会承认,学者也能让大家内心欣赏),这些松大都都单独生长,比较孤独也比较孤傲(许多这样的学者也是比较投入科研,不大参加娱乐活动,也有点孤傲)。 愿具有科研梦想的学者们的科研之树,象黄山松一样顽强与美丽。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7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贴] 分析师:竞争不过中国对手 谷歌是找体面理由退出
liuxiwei 2010-1-15 08:47
分析师:竞争不过中国对手 谷歌是找体面理由退出 (2010-01-14)   (北京讯)谷歌恫言退出中国市场,可能会在那些为了进入这个世界最大的网络市场而被迫做出违心妥协的外国互联网公司之间,引起广泛的反思。但也有分析师认为,谷歌只不过是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体面撤出中国市场。   法新社昨日引述分析师指出,谷歌放弃中国市场,应该不会对其商业利益造成太大的伤害,因为谷歌本来就竞争不过其中国对手。   北京博达克咨询有限公司(BDA China)分析师克拉克(Duncan Clark)告诉法新社: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环境。跨国公司一直都在埋怨购买中国货的政策、不公平的限制、黑客攻击等等,如果没有找到解决方案,这样下去是会出大问题的。   谷歌的宣布,得到了那些批评谷歌在2006年为了取悦中国当局而违反其不成文企业箴言不作恶、开始对其搜索结果进行敏感字眼过滤的人士的欢迎。   大家现在都觉得中国已经变得财大气粗,不再像以往那样愿意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克拉克认为,谷歌之所以决定把问题公开,很可能是因为有关当局已经不愿意与谷歌进一步对话了。   报道称,谷歌在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只占了35%,远远不如其主要竞争对手百度的58.4%。   国际知名经济预测研究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IHS Global Insight)在北京的分析师任贤芳说:谷歌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这可能促使谷歌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维持在互联网审查问题上与中国政府达成的妥协。   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小山(Shaun Rein)认为,谷歌可能是利用黑客攻击作为撤出中国市场的遁词。小山说:我想谷歌只是在找个体面的方式来撤出中国。谷歌在中国的业务并不好,根本就斗不过百度。
个人分类: 人生杂谈|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适度竞争,更需要合作
kksonne 2009-12-9 09:29
盛弘强 2009-12-8 如今竞争已被纳入到了各个领域,似乎凡是通过竞争就可以一枕无忧解决任何问题。有没有想过过度的竞争、无序的竞争、不公平竞争、所谓的竞争、滥竽充数的竞争、垄断性竞争、恶性竞争等等导致的后果是资源的大量浪费、人际间关系的紧张。在此,我更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是: 需要适度竞争,但更需要合作 。可以看看国外实验室教授是如何招人的。 摘自《生物实验室管理手册》一书。详见:我的博客 推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与工作的两本好书 我能容忍一个高产出却很令人讨厌的人吗?也许,但是如果这发生在像我的那么小的实验室里的话,可能要比一般情况更难容忍一些。 如果一个博士后真的没什么可取之处,我就不能招纳他进实验室 当你告诉他该怎么做某件事后,他还会四处打探看看别人到底是怎么做这件事的,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人 我不会招收一个不能在我实验室里全心全意工作的人,我要求我实验室的成员不能同时从事另一项工作。 我不喜欢有侵略性的,自我为中心的或者容易和实验室同事争斗的人。 我不会招收曾和指导老师发生过冲突的人,当然我会联系他的指导老师详细询问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一般来说,我是不会收他的。 当有人来我这里提出希望只做他自己的课题,我感到很难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课题,但是这些课题间总会有些交叉的地方。那些没有团队精神的人是不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的,这些不能和他人好好相处的人我是不会收他们的。 我在第一次招人时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我只看技术员的专业技能,但是却疏忽了技术员的思考能力。 类似思考话题参见我的其他博文: 科研配角,该如何评价? 推荐:重大科学计划实施的关键管理与协调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酸秀才基因--文人相轻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际网络开发与竞争情报处理
icstu1 2009-12-8 13:46
人际网络开发与竞争情报处理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icstu1 2009-12-8 13:37
竞争对手跟踪分析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斗越来越激烈,日子越来越难过
zhumengjin 2009-10-9 02:10
这几天科学网火药味很浓,但这里要说的战争不是指科学网学者间的意气之争,而是有感于多篇博文(新闻),想感叹一下国内青年学者面临的学术环境压力空前高涨,年轻人之间的PK越来越惨烈。 包括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资源争夺等在内,国内青年学者之间的战争级别可谓空前,造成这种境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研究生盲目扩招,不管是水货还是真金白银,反正博士、硕士满街跑,要是你在街上大喊我X博士他娘,保证会招致群殴。其次,在这里钱多人傻,速速回国坊间语的极度诱惑下,国外海龟、海带、海漂们也纷纷高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在爱国的歌声里扛着铺盖卷纷踏而至。没有办法,中国人多,就连捡垃圾的人都会为一个垃圾桶打得头破血流,更别说好歹也算知识分子的博士(后)、硕士们了。再次,大家都盯着北京、杭州、上海这类好地方,西藏、新疆、内蒙古、贵州这类偏僻的地方又不想去,导致人才和资源配置出现极度不平衡,大家窝在一起只好打架了。雪上加霜的是,年轻人上面还有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成功学者们,在学术资源获取上更是毫无优势可言,只能捡点残羹剩汁。 现实情况是:人越来越多了,一流、二流大学连博士都不要了,博士后也要挑选了,土博士们对稍好一点的单位连投简历的勇气都没有了。年轻人的生存境况越来越差,博士后的副教授起点没了,房子也没了。学官们也越来越变态,成天坐在办公室想着法子来整你,没才的要逼得你玩suicide,有才的也要让你憋出个病来,君不见有清华青年教师被逼得离家出走的、也有才三十多岁硬是被逼出癌症来的。不要说初出道的土鳖,就连发过top10%文章的牛洋博士(后)也开始不适应了,被老婆踹的被老婆踹、杀人的杀人、跳楼的跳楼,这日子是越来越艰难了。 国家投给科研的钱虽越来越多,但学术包工头们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从几千万到几亿,反正科技部宁愿科技产出成倍下降,也绝不把钱分成几百万的规模给更多的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反正年轻人申报课题越来越难,甚至连捡肉末骨渣的机会都没有了。晋升职称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好大学里稍好一点的学院,申报教授要是没有10.0的文章,申报副教授要是没有5.0的文章另加国家级课题,别说晋升,你连申报的资格都没有了。唉,战斗越来越激烈,日子越来越难过!苍天啊,大地啊,天使大姐你就别再睡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710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竞争会导致什么?
yuliping 2009-10-5 18:26
没有专门研究过竞争相关理论,仅仅是大学毕业 20 周年班主任欧阳明德教授的一句话引起的感想。 10 月 1 日至 10 月 4 日,当年的华中工学院工管 851 班回母校聚会, 10 月 2 日下午,大家相约一起去爬喻家山,欧阳老师说,现在喻家山的树长得很高了,仔细看一下,还真是。不过欧阳老师又说,喻家山的树由于载得比较密,而阳光面积是有限的,所以所有的树都是细而长,拼命向上生长,树干都弯曲而细长。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竞争,树为了争夺有限的阳光,都长成了豆芽型。也就是说,这是由于竞争带来的后果。类似的例子很多,中国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存在着过度教育问题,原因很简单,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是为了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互相超越,或者说教育已经异化成区分中小学生优劣程度的一种工具。要根本解决中国过度教育的问题,必须让社会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相对小的贫富差距,使教育回归自然,其他所有的素质教育都是荒唐的。 单位招聘也是,本来高中生的工作可能需要招大专生,本科生就能适应的工作要招聘研究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本科生为了工作只能拿专科生的工资。 返季节蔬菜也是这样,为了提前或滞后供应市场,卖个好价钱,现在返季节蔬菜几乎成了主流,味道和口感很差,要想吃到天然成熟的蔬菜似乎已经不容易了。其他例子很多,月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过度广告问题等等都是。 一般认为,竞争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创新,但是竞争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所以竞争和垄断一样,也存在不少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做做这方面的研究,看如何客观评价竞争和垄断的功与过。 在一定的条件下,应该有除了垄断和竞争的第三种或第四种模式,可能会克服垄断和竞争的某些缺点。 情形一:在一个组织内部,可以通过有效配置资源达到效率最优,比如我在单位就提出,应该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能所有学院都进行相对均匀的投入,而应该重点投入优势学科,从而扩大在省内乃至国内的影响。 对于广大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对优越的条件,弱化竞争,让他们没有压力地从事科研。真正的大师恐怕是竞争压迫出来的很少,许多都是兴趣和爱好。 情形二:政府管制,比如中秋月饼过度包装问题,由于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总体效果不错。如果政府对垄断性的机构加以管制,效果应该也不错。如对铁路、石油、电力等行业的管理。 情形三:政府间不同机构的制衡,是防止政府机构的垄断,带来政府管制效率的低下。 竞争的特点是优胜劣汰,问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劣是不能淘汰的,比如山上密集栽的树,比如弱势群体,比如要给中国所有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要加强垄断和竞争结果的定量评价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对策。笼统地说垄断不好竞争好可能是不对的,希望在垄断和竞争领域产生新的理论。 2009.10.5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营造自身科研生态
cwhm 2009-7-25 12:43
(1):问水哪得清如许,自由活水源头来 做科研,活到老,学到老,得不断补充知识,只有基础牢,知识面广,才能做出原创的高水平的科研,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同一潭死水。 (2):绿色无污染生态 做科研不能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对文章添油加醋,移花接木,这些都是科研的基本道德,如果掺杂了这些肮脏的东西,那么科研的天空不再蓝,水不再青,山不在秀。 (3):团队竞争合作 生物圈中没有哪个生物依靠个体而存活下来,多是群居。生物之间有依存和共生,做科研也一样,我们一个实验室,一个项目组,一个团队,也需要所有人分工协作,有做实验提供数据的,有测试分析的,有数值模拟的,大家协调一起才成就一个科研团队的实力,才能做出大成就。再说航空航天也是几十万人的大科研团队才让神五神六登天,实现太空之旅。 生物圈也有竞争,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不进则退。科研也一样,每个人都要保持着一种斗志,战场上无第二,前沿研究,技术专利也没有第二,整体的良性竞争才能展现科研的活力,提升科研的档次。 (4):开拓新领域 动物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圈,植物也知道把自己的种子传播的更远。做科研也一样,不能永远固守着研究生期间从事的研究方向一辈子。学科内,我们可以拓展方向,大领域内,我们可以跨学科,做交叉研究。MIT校长不是说第三次生物革命即将到来了么,那就是生物与工科的结合,学工程的再了解点生物医药,我们不是在21世纪大展身手?科研就如同一条河,支流越多,河面越宽,水才长清。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换专业需要层层审批么??
wang8306591 2009-4-26 14:20
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在研究领域换了专业是很平常的事,你要换个课题,你的导师还给你帮忙联系导师,可是在中国这几乎不可能的。这也是中国特色吧!但是做研究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兴趣啊,没有兴趣怎么能在枯燥疲劳的工作中坚持下来呢?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仅中国的教育者还是中国的研究机构都在扼杀人性,让丧失了兴趣只为了生计而在实验室里行尸走肉般毫无生气地工作着的研究生们去创造那不是痴人说梦吗?为什么中国国内出不了很有创造力大家而出国了华人却做的很好很有知名度,我想种种体制以及中国的人的特质也起了作用! 下面谈谈中科院的TOP计划,又为(转专业)唯一计划,本来转专业是很正常的事,报名者需要通过学院的筛选,然后面试,考试(考的是基本素质类似于公务员试题),在所有这些环节中,除面试外,我觉得很难判断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对于人的价值转向和前途,中科院有什么资格在人没有进入角色前就自己来评价的(即使评价也应该由领域的专家评价才能得出个人素养),考几道题就可以看出人的好坏?测试几道心理题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心理状况,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学生能够按照你需要的答案给出答案。我参加过了好几次心理测试,每每让我发笑,从题目的设计我知道我需要填的是什么,而我也不敢迟疑怕被作为精神病患者,我怀疑这样的答案,犹如怀疑三好学生称号的意义。 在所有这些当中,我最不满的就是,一个很正常正常的研究领域的调换居然还要竞争、遴选,谁能保证在这过程中的公义性呢?环节越长,效率越低!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老师和学生自己联系,两厢情愿的了解,互相选择,至于这中间的难处,是应该由院里来协调的,,但以人为本应该在这里体现!我们应该为学生个人的发展负责!这是一条生命,不可重复的,也许你今天就在扼杀中国的爱因斯坦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恰同学少年--关于好问 非勤学
liuyingwda 2009-4-22 16:38
突然跟一个高中同学取得联系,谈起从前,仿佛一下子就呈到了眼前。 94年读初中,97年读高中,六年里一直是短头发,像个假小子。高二时有过一次稍长一点,打算留起来,带了个发卡,在做完早操进教室上早自习时,一个男同学经过我的座位,盯着我的头发不知是控制不住还是预谋已久,哈哈大笑起来,高中就再也没戴过发卡,打翻了我自以为倔强叛逆不服气的信仰。 特爱问问题,尤其是高中以后,那种提问曾给我很大的心理压力。 初中时,成绩好到专横跋扈,是不是真的好到那个地步不得而知,却从来没有因为自己问问题顾虑深究过。高二年级时,语文老师读到一篇孔庆东的纯真年代,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给同学起绰号的事,管问问题最厉害的两个女生分别叫做大猛二猛,让我胆战心惊。当时邻座是个口直心快的女生,老师在读,她转过脸跟我说,就像你。我自嘲,也许我只能算二猛吧。平心而论,我确实没有文中大猛追问老师到家求学精神和勇气,而用自嘲这个词也已抬举了那时的我,我并没有那样的心胸和气势,当时是一种本能的反击。孔庆东到现在作品还是以幽默见长,在他那温情的诙谐的笔调里,我附和着大家笑着,心里却一直想也许不久我会有那样一个绰号,终究没有(或者我不知道),仅从这一点上讲,我很感激那个时候我们班的男生,因为对于当时或者说现在依然极度敏感的我,那样的一种玩笑我是否承受得起。后来回想,那种好问更多是一种自我安慰似的心安理得。好多时候,我只是希望老师在我陈述完我的观点后,说,是这样的,或者点一下头就好了。那时,我周围总有班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同学,且都是女生,一个互相非常了解彼此敬佩又互不服气的女生,曾在很短的时间内走的很近,却因这太近又变远,高一的时候,我会问她问题(本来该说请教,但是心里是很不服气的,她肯定也感觉得到),她曾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一个问题变着花样再问一次呢?当她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她很聪明,同时觉得自己聪明,不至于问她,借机回忆一个老师在我爸面前评价时更褒扬我的说辞,会突然精神一震,但事实是,高中一直到高考我从来没有考试超过她,且再也没有机会较量了。 如出一辙的是,高三时,一个非常认真负责脾气有点火爆的数学老师,在我说完后,他说,你这不是知道吗?从他的语调里潜台词便是你还问什么,不知道是他的声音太大,还是我受过二猛的刺激,眼泪哗得一下就下来了。高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第一排做,得益于我的小个子和厚镜片,当我很快的把书从老师那里抽出来坐下时,我当时深信全班人都看见了我的泪水,非常生数学老师的气,在以后的好几次数学课上头不抬嘴不张。但是过了几天,就感觉老师并没有说错什么,甚至想自己一定要学好,好好给自己争气。从那以后,一定不是我没有问过数学老师,是他再也没有那么大声说过我,在那个情况下,我又觉得自己过于难缠让别人为难了。前两天,一个女同学说看到数学老师了,他的背一看就是不舒服有什么问题,眼前马上就浮现出他当年兢兢业业的身影和看到我哭时的不解。祝他身体健康吧。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下课铃声响起,再也没有比那更狼狈的了,所有的人都看到了是我在问,也许就耽误了别的同学问。今天还跟同学说,也许我该写一封致高中同学的致歉信。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问题很少有建设性,但我总会把一些不相干偶尔也会相干的问题放到一块,举一反三,乐此不疲。关于爱问这个问题,我从好几个方面反省总结过。第一点,自信心不足,对于一件事情总是需要去让别人来认同,或者别人的确定还不如我来的深刻,那这是不是一种典型的毫无疑义的求同心理。说到自信,我实在不敢对自己下定论,我喜欢惹人注目抛头露面,喜欢发表观点妄下定论,也许这些都是自卑的华丽的外衣,当我不断的充实自己证实自己后,那种自信可能来得更惬意。第二点,就是我适合做什么。一直到现在,在听课或者报告的时候我能更快地领会到说话者的意图,在他们的启发或发问下我能想得很多很快,但是对于那种自发性的思考我来得慢,很少主动去想,在现在从事文献科研以后,在偶尔的遐想里又会一发不可收拾,贯通南北,生搬硬套,就要联系到一块了,我跟先生说,我一辈子做学生多好,那是我的特长,我听课的时候望着老师,会附和,能领会。另外说的一点就是有时候那种领会太快就会挫败老师的成就感。这是写到这里唯一一个我愿意举的例子。高一物力,讲简谐波传递那块,老师循序渐进,推理演变,要告知大家一个结论,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当他一开始表达时,我就明白了,就迫不及待的想让他知道我明白了,我开始窃窃私语说出结论,他看上去没有注意到我,我几乎就要手舞足蹈张牙舞爪了,偏偏我在第一排,多么令人生厌的学生啊。现在回想,当时并没有一种特别的愿望让他讲课中断把我提留起来表扬我,只是本能的一种反映,幼稚的肤浅的自以为是,和虚荣。到现在,我一直在贪慕虚荣过后深刻反省虚荣的毫无疑义和根深蒂固。好在,物理老师并不像数学老师那么坦白流露,不然,会死得很难看。 说起这些老师,肯定有过当时突然间咬牙切齿的,现在却心里一阵一阵暖了。学生对老师的报答比对父母的报达更不切实际。有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的近况,却不曾想起当可以此好好鞭策自己。或者随便想起哪个起那个老师就可以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了。好多同学也是。看来我的恰同学少年 又是一篇即将被搁浅的宏篇大作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代生态学理论与进化论是相容的-与英录先生商榷
wangdh 2009-2-12 11:34
现代生态学理论与进化论是相容的-与英录先生商榷 (王德华) 由于职业习惯和兴趣,读了 段昌群 先生的博文 认识环境,认识生物,认识生态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044 ) 。虽然基本同意文章的立意和某些观点,但是对于文章中某些方面论述的严谨程度尚有商讨的余地,如生态智慧的说法、对于国内对进化论的理解的评述、对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英录老先生的评论: 进化论原理与生态学原理不相容!讲现代生态学还要引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错误进化论原理,必然造成自己理论的矛盾和悖论!这一点你难道没有意识到吗?你再仔细想想,生态系统里除了人以外,还真有什么竞争吗? 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有几点与英老先生讨论,我的观点是: 1 .进化论原理与生态学原理是相容的。 2 .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基石也是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错误。 3 . 生态系统里除了人以外,当然存在着竞争。我们需要区分人类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 先说第 1 和第 2 条: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要生存,就必须适应所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变化了,生物适应的能力就需要进行变化,在行为学上、生理学上、细胞学上等等水平上,都会进行适应性调整。这是个体的表现。传统生态学的基本单元有:个体( Individual )、种群 (Population) 、群落 (Community) 和生态系统( Ecosystem )。每个层次都有独自的功能特征。但是每个层次的功能特征,都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如此五彩缤纷的生命多样性,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每一中生物都是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在适应着、进化着。每一种生物也都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在相互作用着,相互依赖着。每个层次的规律,都是基本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生态学的现象,也是完全可以用进化论来阐释的。因此生态学原理是以进化生物学为基础的。进化论是生态学的基础。 再说第 3 条:前面已经说过,传统生态学的基本单元。每个层次有每个层次的规律,如个体的进化适应策略与群体是不同的;群体与群落(生态系统)层次的进化适应策略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哪个层次,基本目的是一致的:种族延续(基因传递)。对于生态(学)系统 (Ecosystem , Ecological System) 这个层次,主要内涵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的集合体,如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信息流动),物质代谢是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这个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有竞争、互惠、寄生等等,如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关系、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食肉动物之间的关系、食草动物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关系(寄生关系)。因此,竞争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我在博文中曾说过: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No limitation, No competition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5557 ) 。自然界中资源是有限的,生物获得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就注定了竞争的普遍性。 需要提示一点: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一旦人类活动参与进来,问题就复杂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和生物资源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寂静地春天》很早就唤醒了人们的生态和环保意识。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diversity) 的研究和保护受到广泛重视,甚至提出一个物种可以拯救一个民族(大意如此,好像是那个国家的总统说的?)的说法。 60 、 70 年代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规划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Program , IBP) 由于没有考虑和重视人类活动的生态学作用,逐渐被后起人与生物圈计划 (Man and Biosphere, MAB) 替代 ,还有后来的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 , IGBP) 等等生态学研究项目,都将人类活动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生态学专业的人们是些常规知识,我写在这里只是想说明问题。达尔文理论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国的生物学界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我在给研究生上课和在一些大学讲座时,也遇到一些同学咨询和讨论相关的问题,当然大部分同学是相信和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 今天的知识已经告诉我们,生物的进化是一个事实,已经不但是一个理论,更不是一种推论(理),是有实验证据的。同时,生物学原则是不可以随便扩展(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的(如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理论)。 很欣赏英录老先生的文章和见解。我这篇博文没有其他意思,只是问题讨论。请英老先生见谅。 个人只见,欢迎讨论和指正。 (王德华 2009.2.11 )
个人分类: 纪念达尔文|10364 次阅读|6 个评论
现代竞争是一项公共事业
可真 2008-11-8 21:18
竞争是发生在人类之间的一种斗争形式,它可以是单个人之间的斗争,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斗争,但竞争之所以为竞争的特点,是在于它并不诉诸暴力,而是和平斗争。反之,诉诸暴力的斗争,若是发生在单个人之间,则为武斗;若是发生在群体之间,则为战争。竞争既不是武斗,也不是战争,可以说是属于王道范畴的斗争,而武斗与战争则可以是说属于霸道范畴的斗争。中国儒家素尚王道而黜霸道,故受儒教影响的中国人至少在理性上向来是主张和平,反对武斗和战争的,尽管在情志与行为上未必不好斗、好争,并且在失去理性的情况下常诉诸暴力来进行斗争,所以对中国人而言,也可以说竞争是理性的斗争形式,武斗和战争都是非理性的斗争形式。 在中国,理性的斗争形式,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领域是不存在的,因为从事自然经济的人们都是靠天吃饭的,他们之间无所谓经济竞争,在古代则只有巧取豪夺的土地兼并,这种土地兼并行为实属于政治范畴,乃是一种超经济的政治行为,这种政治行为往往以暴力作为后盾,且不时诉诸暴力来达成其兼并目的,所以它实质上属于霸道范畴,既不是一种经济竞争行为,也不是一种政治竞争行为。 中国传统的理性斗争主要是在政治领域进行的,这是一种在政治制度约束之下所开展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之争。这种权力之争作为一种政治竞争形式,是在世卿世禄制度已然瓦解的战国时代才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秦国的论功行赏的法治环境中,当时秦国的法律原则地规定了爵禄的高下取决于军功的大小,这是处于国际战争状态下所制订出来的一种理性的政治原则,在这种原则下人们可以开展理性的权力之争,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竞争。 秦朝之后,汉初在政治上实行郡、国并存在的双轨制,当时的政治竞争在封建制范围内是不存在的,它只存于郡县制范围内。汉代郡县制范围内的政治竞争,是在征辟察举的选官制度下开展的,其中察举是这种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它是根据人们的合乎名教的道德行为来选拔政府官员的,即所谓举孝廉是也。所以,汉代的政治竞争就是在当时的统治者实行名教治天下的政治条件下所开展的竞于道德的行为。如此,政治竞争就变成了道德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的政治工具,丧失了它固有的伦理性质,由此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同时,也由于政治竞争被现实地归结为道德竞争,政治也丧失了它固有的性质,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修身正己的私事,这就必然导致国事日益废弛。道德的沦丧与国事的废弛,是汉代名教治天下的必然结局,这意味着当时的政治竞争虽具王道性质,却既缺乏伦理效益(道),也缺乏政治效益(王),最终无以成其王道之业,而不能不亡天下而亡国。 从汉魏之际乱世中冒出来的英雄曹操,在政治上崇尚唯才是举,它后来成为魏国的选官原则,由此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战国时秦国论功行赏的选官制度在性质上大同小异,它比较适用于国际战争状态的国家治理,事实上也能带来较高的政治效益。但随着战时状态的结束,魏、晋都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差不多又重新回复到了先秦战国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使政治竞争变得不可能,而政治竞争的丧失不可避免地造成政治腐败。魏晋时期的政治腐败,一方面表现在贵游弟子的溺于清谈抑或越名教而任自然地恣情纵欲,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官场的互相倾轧和杀伐不断,由此导致国家的速亡而使天下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隋朝重新统一天下以后,在选官制度上实行了革命性的改革,破天荒地推行起科举制度来,而且这种制度一实行就实行了一千几百年,直到清代光绪时才被废止。中国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在形式上从汉代征辟察举制度下的道德竞争变成了考试竞争。由于科举考试与科举教育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故从隋朝至清朝的千余年间,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人们赖以进行权力之争的政治工具,这使得中国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追求黄金屋与颜如玉的所谓国家栋梁的手段,由此造就的国家栋梁因其原本就是冲着黄金屋与颜如玉来参加考试,参与政治竞争的,所以一旦金榜题名,其好利好色之性便日益暴露出来,据说始于宋代而一直流传至今的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或作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科举时代在政治竞争中胜出的那些国家栋梁在为官期间坐进灰色收入甚至敛财贪赃的真实写照。 因此,如果说汉代的政治竞争是使政治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修身正己的私事的话,那末,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则使政治由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国事沦丧为逐于财色的私事了,这种政治竞争是围绕着食、色,性也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一人性内容所展开的情欲之争,在这种竞争中,获胜者所得到满足的是他们期望得遂的情欲,失败者所失去的也是他们所期望得遂的情欲,故参与其竞争的人们所患得患失的是其个人的情欲能否得到满足,而不是国事的成败和国家的治乱。这样的竞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事的日益废弛,委实可以说是和汉代的名教之治殊途而同归了。 反思中国古代的政治竞争,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汉代的政治竞争所导致的是社会道德的日益沦丧,而科举时代的政治竞争所导致的是国家教育的日益沦丧。这给人的历史启示在于:借助于道德教化与教育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政治竞争,不仅达不到优化国家政治从而实现国治民安的目的,相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递降,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这种政治竞争方式实是基于缺乏公共理性的私人理性,正是这种私人理性导致人们简单地化国为家,化公为私,从而把国事归结为私事,把公共道德归结为私人道德,把公共教育归结为私人教育。也正是因其缺乏公共理性,所以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伦理和教育领域,都缺乏公共规则在政治领域只有私家王法,在伦理领域只有私家宗法、家法,在教育领域只有私家师道和相应地在学术领域只有私家师法、道统。也因为缺乏公共规则,只是按私人规则来进行竞争,参与其竞争的人们自然是经受不起竞争失败所造成的痛苦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只能归之命运对自己不公,从而怨天尤人。(如果有统一的公共规则并且大家都遵守其规则,则参与这种公平竞争的失败者就会知道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能力上有问题。) 当今中国,传统的私人理性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公共理性尚未建立起来或至少远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实际地参与到了现代社会的各类竞争中,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些竞争本质地理解为公共事业,而只是把它当作私人事业来看待。 公共事业与私人事业之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共事业所要成就的是公共利益;私人事业所要成就的是身家利益。所谓公共利益,在一个民族范围内就是民族利益,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就是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就是人类利益。正是因为有公共利益的存在,才有竞争的客观必要。现代社会的竞争,它的意义是在于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来使公共利益最大化。所谓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意味着这个民族或这个国家能够获得又快又好的发展,以便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自立地位或优越地位;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国际竞争只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如果没有公共利益的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有竞争,也决不是自觉地按照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来进行,而只会是无序而黑暗的混战,这种混战最终必然导致一切私人利益全部丧失,从而招致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毁灭。 现代公共理性就是基于对无序而黑暗的混战势必导致人人自危和人人朝不保夕的可能性的认识,从而要求建立公共国家(即共和国)来保障每个人的利益,而维系公共国家存在的政治基础就是民主,民主的政治本质就是把国家理解为公共国家的公共理性,以及这种公共理性在现实政治实践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反映多数公民意愿的民选来产生政府。 现代民主国家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越地位而成为所谓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政府是通过反映多数公民意愿的民选产生出来的,这样的民主政府相对非民主政府来说,是能够使其国民的公共利益即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反之,后者则不能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虽然它可能使其国家中极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政府之所以会垮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非民主政府,它只是使极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了四大家族,而与此同时却使国民的公共利益即国家利益日益缩小,由此最终导致人民起来推翻了蒋家王朝。 当今中国,由于改革开放,政府越来越民主,所以国家也越来越昌盛,其昌盛的表现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其原来相比过得越来越好,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政府的日益民主化。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强,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似乎还在进一步扩大。这种两极分化扩大化的趋势,是意味着中国国民的公共利益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亦即意味着中国国家利益有日益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发展趋势,因为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有可能导致中国重蹈旧中国蒋家王朝的覆辙。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有待于全体国民公共理性的建立和完善。为此,有必要在全体国民中开展一场关于公共理性的启蒙运动,特别是要进行关于公共国家和公共规则的教育,使全体国民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参与其间的一切竞争都是公共事业,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只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大化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反之,国家利益的缩小则会损害每个公民的利益,倘若缩小到一定程度,更可能导致一切公民利益都丧失殆尽即使牛如旧中国显赫一时的四大家族,也照样要被人民赶到一个角落里去过其苟且偷生的没落生活。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3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wangdh 2008-11-5 12:12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 王德华 2008.11.5) 记得在研究生院讲授《动物生态学》课程的时候,讲述动物的生存策略时,经常给学生讲的一句洋话是: No Limitation, No Competition (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 动物(生物)一生有两件大事:活着( Survival )和繁殖 (Reproduction) 。活着的目的是将基因传下去,保持家丁兴旺。因此生物界归根结底似乎就是:繁殖。 为了活着,为了繁殖,各种动(生)物面对大自然的(选择)压力,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如生活方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海陆双栖的;活动节律:有光天化日之下耀武扬威的,有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生活环境:有在草原上驰骋的,有在沙漠中煎熬的;食性:有花天酒地不吃素的,有粗茶淡饭的素食者;组织:有群体作战的,有单刀匹马闯江湖的; 家庭:有三宫六妾(一夫多妻)的,有水性杨花(一妻多夫)的,也有忠贞不渝(一夫一妻)的 动物界的丰富多彩,造成了今天的动物多样性。生物学大师达尔文告诉我们:生物界的今天是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 的结果,生物界的昨天是一曲曲自然选择的悲歌。自然选择中,性选择 (sexual selection) 又是一个重中之重。性,在生物界不回避,不隐讳,不躲躲闪闪,总是坦坦荡荡。传种接代,天经地义。生物竞争的历史,可否就是性的历史?物竞天泽,优胜劣汰,胜者为王败者寇。自然界中无弱者。生物界不相信眼泪。谁相信鳄鱼的眼泪?那你就认命吧。 活着,自然需要资源。衣食住行,哪样不是资源?这才是生物的根本利益。家族延续,配偶选择,繁殖后代,需要资源。没有配偶(有性生殖),如何延续香火?没有资源,又如何获(赢)得配偶?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万物共享一个地球。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因此,(自然界)竞争不可避免。弱肉强食,太残忍,但确是自然选择。恶性竞争,你死我活,既不可取,也不和谐。适当的竞争有利于自然界的和谐,有利于自然界的平衡,有利于自然界的良性发展。自然界没有大锅饭。笨鸟先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每种生物都有绝招。每个物种都可以卡着腰说:小样,没有两把刷子,敢在江湖上混? 资源一定是有限的!没有限制,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谈何和谐?没有和谐,如何持续? 自然界的道理,我们是不是都很明白?要知道,我们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是生物界的一员。当然,人类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双重特点。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现代 人的生物分类地位 : 哺乳纲 (Mammalia) 、 灵长目 (Primates) 、 人科 (Hominidae) 、 人亚科 (Homininae) 、 人属 ( Homo ) 、 现代人 ( Homo sapiens ) 。 (王德华 2008.11.5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80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
newniu 2008-10-18 12:25
昨天一起讨论的时间,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 我们讨论到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博弈问题。由于Internet发展,每个国家都会出现多个不同的运营者,比如CERNET,科技网,网通,电信等等吧。那么我们会考虑一个问题:一个数据包从上海到北京,它将会走哪条线路?假设数据包源地址是电信的,目的地是北京某大学的。显然,CERNET希望电信把数据包传到北京,然后再交给它。同样,电信一看目的地是到CERNET,自然希望直接在上海交给CERNET,让它们自己传到北京。 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我想在国外也同样如此。在这里,出现了运营商的博弈问题。由于路由器一般不关注源地址,CERNET把出国流量的数据包交给科技网,科技网也会照传输不误。显然,CERNET就会占科技网的便宜。那么科技网反过来要用策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 以上只是例子,并不是实际情况。不过的确从技术上可行,网络运营商应该怎么样博弈?似乎很少有人听到,也许早就有了,只是密而不宣。
个人分类: 三句不离本行|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类企业文化咋能这样呢?
陈龙珠 2008-8-7 13:07
两周前,李小文先生在其博文中( 大学生:八个韩信? ),转载了媒体新闻某制药公司打工致富的老板搞入职培训,鼓励8名(含一女)大学生在自己及其他求职者面前,彼此钻胯钻来钻去。 http://news.qq.com/a/20080714/000117.htm ,并呼吁 士可杀、不可辱 。 今日新浪网转载新闻公司组织拼酒致1名刚毕业新员工死亡( http://news.sina.com.cn/s/2008-08-07/031716074831.shtml )中写道,某公司领导让这些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拼酒,一名男性大学生一口气连喝了10杯2两装的白酒,当场倒地,另有10多名应届毕业生也陆续在酒后出现呕吐、昏迷等症状。有公司员工称我们集团总是强调竞争, 强调PK,要不是这样,这孩子也不会死。 由于现在媒体新闻的真实性已不如从前,还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虽然在校期间,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也提醒过要重视多才多艺和拼搏精神的培养,但对他们到社会后将面对诸如上述就业、发展的恶劣环境还是估计不足的。真为自己熟悉的本科毕业生和指导毕业的研究生们的生活担心啊,在此衷心地为他们能遇到一个好的领导和工作群体祈祷! 在呼吁年轻人面对就业困境和竞争压力时保持必要的理性、自尊、自强的同时,整个社会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更应该努力为他们营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呢?!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278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杨反目的启示
jlpemail 2008-2-28 15:37
两位诺奖得主,从合作伙伴到反目,其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依照两位大师的实力,假如他们继续合作的话,也许有机会再次获取物理学诺奖的。近半个世纪过后,再去追究原因,追究谁的责任比例高已经意义不大,这有些类似于更早些时候的鲁迅兄弟的反目。见解、性格等因素导致的弟兄或者伙伴的疏远、分离或者反目造成的伤害是双方的。 人是讲交情的,尤其是是国人,对于交情、感情的看重,有时候使他们误入歧途,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事情,这样几乎亲痛仇快的事情,无法避免,应该与人性的某种弱点有关。 他们的裂痕,也许出现在合作期间的某次不愉快;也许那些不愉快起初与研究本身无关。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融洽,起初不是由于观点的一致或者互补;而是互相认可对方、欣赏对方的为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竞争对手可以成为好朋友;反之亦然。但是,即使是竞争对手,私人关系也不一定僵硬,不一定要反目。具有高质量的竞争对手,是一种福气,那样才有意思。不然,与不同档次的人员竞争,赢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从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上,都不难找到相应的例子。有终生友谊之树常青如马、恩的,有患难时合作、享福时分手的;也不乏早期合作,中年分道扬镳的半截朋友。同样,一个人与某种期刊的合作,也似乎有某种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分、合之别。这种关系,类似于朋友关系,有缘分深浅、长久的差异。 合作的确出效益。但是,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两个合作伙伴的蜜月期已过,并且出现了不得不分离的症状,再强调合作意义不大;而,假如原来的合作双方,都觉得合作下去不是好事情的话,这样的合作就是互相折磨了,是互相伤害了。这样的时候,还是顺从自然,各自走路为好。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94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