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乡村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改善乡村教育,经济和文化要并重
xiaoshidaguan 2016-3-8 09:12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在两会议案提案中指出,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根源不只是在高考,而是教育配置差别大,贫困地区的学生,从小学就落在了别人后面,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他建议“中央财政应另设专项资金,直接补贴农村教师的工资”。 近几年来,有关“名校中来自偏远地区学生比例偏低”的报道时常引发舆论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在2011年左右广受关注,就连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先生也说,“穷人的孩子上职校”。而社会上也流行着“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的确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而要缓解这种现象,单一的政策恐怕很难见效,必须进行通盘考虑。 短期来看,“中央直补农村教师”政策,可以减少教师经费拨款中的分流与浪费,对于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自然是一大利好,毕竟这一问题的源头在基础教育,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乡村基础教育面临着四大困境: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导致农村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和文化认同危机;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的滞后、优秀师资流失、学校课程内容和学业评价的城市价值取向。 按照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文化障碍和经济障碍的双重作用,已成为生产与再生产社会阶层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在这种农村社会生态下,把提高农村教育的“药方”瞄向教师这一主体,显然只能“缓一时之痛”。 其实,针对这种现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与“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类似的“政府专项”“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政策,从中国科学院评估组2015年底的评估情况来看,这些政策的确提高了重点高校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比例,但在形成“长效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可见,这些政策治标不治本,要通过高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体现社会公平,实现“寒门出贵子”的愿望,必须拿出“一揽子计划”,综合施治。 一方面,要通过经济杠杆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投入上的差距,克服“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基础教育投入模式的弊端,实现农村学校软硬件办学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需重建乡村文化的价值次序,通过社区公共治理、乡村文化宣传等方式教育儿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减少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要通过榜样教育、社会舆论等措施引导农村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呼吁农村家庭教育的回归;最后,应实现“公平受教育”,在教材、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体现城乡平等价值取向,以实现城乡学生在高考中的同等优势。 ( 肖纲领) 文章来源: ( 湖南红网) 红辣椒评论 ;编辑:刘艳秋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2f7cc0102w91z.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2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我们谈论乡村时,我们在谈什么——黄灯老师文章随感
热度 21 shenlan6414 2016-2-1 21:25
上周五在微信上看到黄老师的这篇文章,读完心情很沮丧。不仅是为作者所描述的家庭境遇感到悲从心来,更是因为这半年做乡村发展项目所累积的困惑。这几天,不论是在网上(豆瓣、微博)还是在线下都在和亲友讨论相关话题。正是这些讨论促发了我写下这些随感。 黄老师的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多共鸣,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有对于所呈现家庭的同情,对于乡村发展的忧虑,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控诉,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也有对于文章个案代表性的质疑,对于黄老师文章立场的追问等等。 共鸣与争议虽然是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但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那就是对中国乡村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这一群体的关注。因为知识、话语的限制,底层的声音也只能通过他者代为言说的方式才有可能被呈现在公众面前,尽管可能偏狭。以我所在的教育学科为例:长期关注乡村教育的研究者比例,对于乡村教育真实问题的把握程度,研究成果对于现实问题的回应程度都颇为让人汗颜。而我读书所在的学校甚至因一些莫名的原因撤销了原本设立的农村教育方向的博士点。 对于这篇文章所引发的思考,我觉得作者通过隐含温情的个案描述表达了对于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未来的思索,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制度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的追问。不论是留守儿童、农二代生活方式、老人自杀,还是代际贫困、土地问题,都必须置于国家制度的社会后果之下加以思考。比如对于城市里的底层群体,即便不讨论农民工,也有很多弱势群体。不论是下岗失业家庭还是因病返贫的家庭,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和公平对待,城市中也不断有人走向底层。毕竟社会流动不是单向的,有人向上流动自然有人向下流动。 记得去年知乎曾有一篇文章叫“ 中国真的有很多穷人吗 ”的文章。作者夫妻是大学教师,双方父母都是国企员工,但在接连而至的重病面前,他们与底层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这个或许有人会问,他们都是有医保的,所以就不是制度问题。可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关注的话就会发现,即使在体制内,也分为三六九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一样,甚至国企与国企也不一样。据我有限了解,在医疗方面,大部分单位是按比例报销,有些单位是全额报销,而有些单位或者个人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式的报销。住房方面同样如此,大部分单位是按 1:1 缴纳公积金,某些单位是两份都由单位缴纳,而某些单位仍是福利分房。说到底,我们仍处在一个等级社会,而制度将这种等级或明或隐地固化了。所以我更愿意从制度正义的角度来思考乡村问题。正是不正义的社会制度使得大多数人缺乏抵御正常社会风险的能力。 回到乡村的问题,建国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制度、土地财政制度等使得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并几乎使乡村丧失了在这场以市场化包装下“自由”竞争的能力。(具体的阐述可以参考浙江大学毛丹老师的分析)在我看来,这也是黄老师在文末表现出悲观情绪的根源所在。也正是因为一些人对这六十多年城乡分隔和断裂的无视让我觉得失望。比如有网友评论说黄老师是“为了写惨而写惨”,“他们眼中惨才是真实的中国”,“如今农村生活并不差”,“制度有制度的问题,不能反省自身的家庭,问题更严重”。这与几年前北京人和京外人关于高考公平问题的争论如出一辙。 从直观上讲,一些人会说,近十年来,政府的政策已经调整,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开始城市反哺农村: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使得农村和城市在制度上的差异缩小,甚至占有一定优势(比如有言论说农民工起码失业了还可以回家种地,城市人失业了什么都没有)。且不说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城乡二元结构和人民公社,从乡村征收粮食多拿了一千亿;改革开放后以沿海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农村获得了 2 亿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单单是新世纪以来的土地财政导致的从乡村剥夺最后生存保障——土地这一事实,就可以看出在城市大跃进的过程中,乡村付出了何等惨烈的代价。(看看河南平坟事件就知道为什么说抢土地了:为保障农业耕地,国家规定地方政府每开垦同等面积的乡村土地就可以拿到同等数额的房地产开发土地指标)。当然,在各种征地过程中,乡村有人受益,道理就像城市房地产商品化有人受益一样。 前些年我一直以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分享一些好处。我甚至认为我这种所谓读了点书的人与我在乡村靠打工为生的堂弟的生活境况相比,并不见得就好一些。他们只要有活干,就能衣食无忧,对于城里人担忧的房奴问题、择校问题,他们并不用费心。这两年,我逐渐认识到,我错了。就像去年最火的皮科蒂的那本《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所言,贫富差距并非是库兹涅兹曲线所描绘的那样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缩小。皮科蒂认为是一个 U 形曲线,放在更长的时段看,在初期减少之后,会逐渐扩大。乡村在获得经济发展成果,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却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出路,并有可能走向倒退。而这个倒退的关键就在于教育,现在的乡村教育丧失了社会流动的功能。 这两年回家和堂弟等人聊天,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小孩的教育问题。我幼时读书的乡镇初中因为上世纪末的乡镇合并而逐渐走向衰落。我们 2000 年一起毕业的那个班级后来读大学的就有三分之一,其中 211 学校的有八九人,不乏清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名校,至今拿到博士学位的也有好几人。而如今,学校因生源、师资等原因只能勉强支撑。有打算让孩子升学的家长已经不愿再送到那里读书。问题在于,由于户籍限制,除小部分通过在城市购房、托关系解决入学问题的之外,其他人也只能接受现实。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由于乡村各种资源的匮乏【指多数情况,个别如政治资源(如北京的郊区、各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经济资源(靠近经济中心,如长三角、珠三角)、自然资源(各类矿产物产等、自然风光)】,教育作为底层民众社会流动最重要途径的功能日益降低。而如果不能通过教育解决向上流动问题,乡村社会就无法解决代际流动问题。如古德曼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代际继承率达到 83% ,李中清等人《无声的革命》对于苏州大学和北大的学生来源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这些年教育经费投入增加,但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师资使得教育质量提升成为不可能。问题在于,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优秀的教师留在衰败的乡村?而没有优秀的教师,乡村的学生又如何能与城市的学生竞争?因而,问题又从教育问题回到社会制度问题。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未来乡村的出路所在。然而,可能的路径却看不到希望。东北师大的邬志辉老师认为只要政府放开土地流转,资本就会进入乡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吸引和留住乡村教师,恢复乡村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且不说土地流转可能产生的风险,是否每个地方都可能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观光旅游?当地农民是否可以分享资本发展的成果?这些问题在已经尝试的地方都警示我们,如果乡村,尤其是农民在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话语权,没有有效的利益表达和保障机制,最终福兮祸兮,只能待时间来检验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我是在说社会不平等问题,但并不是评判社会不平等的罪与罚。社会不平等是一个社会事实,而不同的个人、组织,尤其是国家如何对待社会不平等就是正义问题。当然,对于正义这一价值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和选择,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而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的不论是共识也好,妥协也罢,我想结局都会比现在的局面要好的多。好吧,这算是我个人的信念问题。 写到这里,梁漱溟先生的话在脑中盘旋:这个世界会好吗? (如前声明,纯属个人随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末附上黄灯老师的原文链接 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http://www.21ccom.net/html/2016/gqmq_0129/1304.html
9760 次阅读|46 个评论
父亲的教育经历
热度 1 libseeker 2015-3-31 09:34
我对我父亲的教育经历,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时不时通过电话做点“采访”,拟作一个“小结”。 父亲的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受教育阶段(1950-1962),二是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 受教育阶段(1950-1962)。父亲是江西省乐安县湖坪汉上村人(湖坪村是王氏聚居地,包括汉上等四个村,他们属于一个家族。现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之一),1942年出生,1950年上小学,1956年小学毕业时,湖坪完小是湖坪乡、万坊乡、罗陂乡3个乡唯一的完小,只有24名毕业生。1956-1962年乐安中学初中、高中学习。1956年全县只有乐安中学一所中学,全县录取150名学生。到1962年,只有36名同学参加了高考,期间流失了一大半。高考得到崇仁县(崇仁、乐安、宜黄三个县一个考点)。乐安中学的高中是1958年创办,之前读高中得去崇仁县读。父亲是乐安中学第二届毕业生,这届毕业生应届没有人考取大学。那时的交通条件差,父亲乐安中学学习期间,只有临近毕业时坐过几次车,之前都得靠步行。从湖坪到乐安县城有60华里路程。我1990-1995年在乐安县城学习,这个时期的路况都相当糟糕,正常情况下得颠簸2个多小时,每次坐车晕车晕得厉害,如果遇上下雨天,不少路段非常泥泞,甚至无法通行。父亲曾有多次上大学的机会(最早一次是1965年获得了上大学指标),由于家庭原因,被迫放弃。1965年,爷爷已于1960年去世,父亲是家中的长子,“长兄如父”。奶奶是1976年去世,到恢复高考的时候,父亲有子女4人。 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父亲从事乡村教育42年。1962年父亲高中毕业,以顶编代课教师身份参加工作。1976年奶奶去世之后,为了照顾家庭,从罗陂中学调往湖坪中学,其实湖坪乡创办参陂附中,被附中校长王光增挖去参陂附中做“把关教师”。1981年调往湖坪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这一年我上学。,其时还可以去湖坪中学,但为了更好地兼顾家庭,因为家里还有数亩责任田(父亲之外,家中其余5口人为农业户口),选择了去湖坪中心小学,直至2004年退休。父亲是1987年被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辅导站站长、工会主席、书记等职务。在42年的教育经历中,父亲曾两次被评为抚州地区模范教师(1977年、1987年),被评为县模范教师则有数十次。我也是父亲的学生之一,父亲教过我四年级语文,虽然只教过一年,但影响是比较深刻的。父亲的演讲很有感染力,而且喜欢表演,上他的课大家都很精神。那一年我有过上主席台发言的机会(那时湖坪中心小学学生已有1000多人的规模),这对锻炼我的胆量有一定影响的。让我终生受益的是,从四年级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可以说至今未间断过。父亲教过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挺有出息”的,有的可以说是受父亲的影响改变命运。我知道有一位董姓学生,1980年代初考上南京工学院,后来又上了研究生,发展的很好,他一有机会就会去看望父亲,我小时候见过他。父亲任辅导站站长期间,鼓励小学老师学习深造,积极为他们提供机会。从1994年开始,湖坪中心小学有许多位小学老师陆续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大多是中师的底子,通过奋斗,如今他们当中已有好些已经成才成器了。我记得父亲写过一个材料题名为:“源头活水纵深渗,满园桃李向阳开”。 今天的父亲,退休已10余年。退休生活中,为修族谱、家谱投入了大量精力,是湖坪王氏大兴公家谱编修的主力,同时热心祠堂修缮等公益活动。逢集的日子帮我那已偏瘫数年的二哥看看小货摊,一得空便种些瓜果蔬菜,自给自足。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420 次阅读|2 个评论
乡村教育的精神困境
热度 1 ArcZwing 2015-1-31 20:54
回家有快一个星期了。 大雪封山太冷,简而言之冬眠了几天。 想谈谈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先上图: 我之所以不太支持在中小学就开始推行党政教育的一个原因就是,小孩子平时不太可能去看新闻联播,也不太可能了解中共党史,你让他说说,为啥习大大以人为本,为啥李总理赛过亲人,他未必说得出个一二三来。 换句话说,你让小孩子说前两句话的时候,你自己都知道这不是真心话。 孩子就是孩子,应该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童言无忌。 他们应该说奥特曼好,孙悟空好。 当然,我个人是支持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这一篇骈俪文看完,压根不提“中国”“中华”二字,只是歌颂了领导人,这是很可悲的。所以,类似于拍马屁的活,有很多庸俗知识分子和媒体记者去做。不要拖乡村的小孩下水,接受洗脑教育。 成年人则不同,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了解中央的政策,所有内容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也有选举权,有权利去表决自己的意见,有权利去当家做主,所以当一个成年人说爱习大大,爱李总理,爱党爱国家,无论是不是真心话,都是他的权利,也相对实际一些。 想起前几天 袁贵仁部长发表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想起未来大学思政形势愈加严谨,又不禁一个头两个大。 好在科学网上诸如周可真教授这样敢于仗义执言,支出中国当下形势的知识分子依旧在舆论的前沿为教育撑开一把伞,倒也不觉得内心充满负能量。 跑题了,再回到这篇文章,有六七行说的全部是安全教育问题。 确实,当乡村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一定的时候,家里父母就无法约束放学后孩子们的行动。 每年我们乡下都有孩子外出意外事故不幸死掉的。 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负主要责任。 问题是,学校毕竟不是家教,无法24小时看护学生,这种情况下,只好强调,再三强调。 安全第一,服从纪律,服从管理。军事化管理,半封闭教育。等等高中生才享受的待遇,中小学生也提前享受到了。 我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小时候都被告诫不要玩火,但是却都玩过火,也都被火烫过。 因为有些事情必须亲身经历。 听 了那么多 大 道理 ,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后会无期 因为只有被火烫过的人,才知道火是可怕的,只有玩过水,才知道水里抽筋的感觉。 不亲身经历是不会感到危险的。 不亲身经历也是不会感受到幸福的。 我们严加管教的孩子,从小没下过水,没和过泥,没抓过泥鳅,没钓过虾,没玩过火,没顶过嘴,也没离家出走,这样的孩子不可不谓部分教育者眼中的好孩子。但是这样的教育,事实上并不会提升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只是提升了他们对于一种无形监狱的依赖。这种对于体制的依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病态。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肖申克的救赎 把孩子关在笼子里,再让他们大喊自己很幸福,这不是教育。 即使抛开我自己不谈,我的表弟也是这种教育下的受害者之一。他直到大一还不知道宾馆里的钥匙就是房卡。这不可笑,这很危险。而反观美国的孩子,7、8岁就敢独自出门旅游,这种独立精神是贯穿一生的,而应试教育却只能应付到高考。 当然,我所谈的两种困境,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乡村教育单位受到的上级压力、经济压力等等,也使得他们无法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并不是学校的错。 每当我们国家喊出某种教育口号时,真正享受到的都是发达地区的孩子。 上图中,有一个调皮的小鬼加了一个词,不知诸位看官看清楚没有。 上面写着:“孬子”。 学生愚笨,偶有所感,不知所云。 唯有希望像我家乡这样的乡村中小学,最终能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PS:再上一幅图 ,这一副拍摄于家乡枞阳县城的上码头,不是为了说明什么,只是老旧的风格别有一番韵味。像是80年代的电视剧画面。
个人分类: 民生教育|10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乡村教育:我想用心爱着你
zhouguojun 2010-6-28 21:22
乡村教育之所以被普遍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的落后,更是因为它面广人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涉着金字塔的最底层。毕竟,我们国情决定:农业大国。 套用三农问题的一句话:乡村穷、教师苦、教育真落后。是的,这是乡村教育的现实,尽管少数地方的乡村教育办出了特色,但面对广大国度来说,落后仍是其普遍状况。 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落后、投入不足、观念陈旧、关照缺失等。但我以为,除了以上这些外在因素外,核心因素乃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乡村教师自身的不努力。 一、培养目的缺失 大多数乡村教师不知道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很少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或从未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他们把教书只当作谋生的手段,每天按学校要求备课、上课、改作业、放学回家,过着程序式的生活。不主动思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主动思考的教师是失败的教师,被动接受永远不会有突破。试想:在毫无生气的环境下,能培育出善于思考的学生吗?! 二、教学内容单一 乡村教育过于注重知识、尤其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尽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考分很高,但综合素养不高。在我们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我想我们关注的不应只是学生的分数,更应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情感倾注、价值观陶冶方面给予同样的倾斜,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赢在分数上,输在能力上。苟如此,不仅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三、教学方法贫乏 在现代科技迅速普及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些设施的改善确实给我们教育带来了许多益处。可我们在欢呼伟大信息时代带来益处的同时不得不沉思:为何我们用尽一切手段却培养不出中国教育的巨人。远古时代的孔子早就教导我们因材施教,留下千古流传的教育范本《论语》,当代的杨振宁、李政道等大师在民国时期受完基础教育,他们所处的时代想必没有现代的教学设施,却培养出了时代的巨人,树立起了历史的丰碑,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四、评价手段失度 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推行进程中,我们在不停地强调这一口号。尽管人人都在喊,人人都知道这一口号,可在乡村教育实践中,它也仍然只是口号。我们说,我们的乡村教育是一种失败教育,是一种耻辱教育。因为在选拔性考试的制度中,大部分学生被分数淘汰,同时也被社会不认可,被家长不认可,且家长也被背上失败的枷锁。刚才我在看某城市小学的一位六年级语文教师的博客,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节课上她给学生观看视频,这视频里是平时班上每一位学生的成功点滴积累,让我很是感动。是的,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评价也应多元,为何在各种资源相对欠缺的乡村,我们的教师为何还仍一意孤行地只关注考试,只关注学生分数,难道除了分数我们不能做点别的吗?!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楗时期,是人一生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前段时间的校园凶杀案,尽管与各种社会因素有关,难道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早两年美国发生校园枪杀案件,美国公民可自由拥有枪支,普通公民拥有枪支量达 2 . 4 亿支。那一点校园枪杀案件算什么?!如果 1% 的枪支量在中国,情况会怎样?我们紧锣密鼓、全力以赴预防的不就是一把刀吗?!(湖南师范大学博导 石鸥 老师语) 五、乡村教育:我想用心爱着你 在进行以上原因分析时,也许我观点偏颇,也许我站着说话不腰痛,但请我们每一位乡村教育工作者深思这些是否是真实的状况。我们在一味苛求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公环境、增加教师福利的同时,我们自身是否也要做点什么?! 记得我在读研时,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何继善 老师的讲座《逆境与成材》时说到,他站在教育部领奖台上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是用国家的钱堆积起来的专家!这句话使我终生受益,时隔五年( 2005 年)至今他讲演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是的,硬件环境改善是一方面,我想,更重要的恐怕是我们每一位乡村教师能主动、自觉去思考、去行动。 幸福指数不一定全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祈愿乡村教育能有大的改观,祈愿乡村教师能真正融入教育,祈愿乡村孩子能健康成长。写到此处,想到了一句诗: 试问闲愁都几许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站在大山孕育的乡村,只想说,乡村教育:我想用心爱着你!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29 次阅读|6 个评论
乡村教育的困境与愿景
zhouguojun 2010-6-28 08:02
由于工作职责和人生体验,让我对乡村教育有了特别的关注。乡村教育其实是两个领域的交集:“乡村”和“教育”。由于在乡村中成长,现在工作又与乡村密切相关,以及读研所学专业和现在的实践,迫使我不停地思考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由于其历史条件和关注的冷漠让它举步维艰并倍受歧视,在我看来,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教学投入与教学期望的困境 我国教育的精英情结,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对高等教育慷慨投入而对基础教育关注不足,迫使基础教育的办学举步维艰。按有关政策,基础教育阶段财政投入:小学生财政投入 300 元 / 生·年,初中生投入 500 元 / 生·年,一般九年一贯制学校其学生规模为 500 人左右,教师 30 人左右。可支配经费不足二十万元,主要用于水电、办公用品购置、校舍维修等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师培训、教研教改方面几乎零投入。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学校教师是“万金油”,各年级各学科教学“通吃”,这样,在教学质量推动上存在先天缺陷,理念更新上存在实质硬伤。而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分数关注过高,对人才素质期望过大,造成投入与产出不相称的两难困境。 二、教学评价与人的发展的困境 现行高考制度的分数论英雄,导致乡村教育理论上的多元评价而实质上的一元评价。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要求更新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可在高考指挥棒下,乡村教育的评价仍在分数上求索。因为没有分数,政府不同意;没有分数,家长不同意;没有分数,学生不同意。这就造成教育培养出一流的考生而非优秀的学生。 三、价值预设与背叛乡村的困境 由于话语权和政策制订均由城市人掌控,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均按城市人的价值预设。在这种价值预设下,造成乡村教育的没落和无端受歧视。大多数农家孩子付出城里人数倍的艰辛通过受教育走出乡村,走出乡村后不是回报乡村而是歧视乡村,蔑视父母。认为生长在农村是他的耻辱,肩负“乡巴佬”的枷锁而被城里人讥笑被认为心安理得,反过来是更加的仇视乡村和父母。 四、教改渲染与实质推动的困境 在一轮一轮的课改浪潮下,各种教研活动波及到乡村学校,因此,乡村课改形势一片大好。由于自身参与所观所感,让我感觉到,乡村教育的教改仍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在做秀,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上示范课的教师为了某一堂课磨了又磨,无数次演练后参加比赛,一旦表演比赛结束,仍回到原点(当然也许有少数老师持续发展)。未参与上示范课的老师在学校要求下去观看比赛,他们也就停留在观看的层面,比赛结束,该干嘛还是干嘛,没有实质的推动。 五、愿景 基于以上困境,祈愿乡村教育能受到各方面更深切的关注,关注学校、关注教师、关注学生。以期达成以下愿景: 1 、乡村学校不只有漂亮的房子,更应有和谐的校园文化; 2 、读书不应让学生有失败感,学生以后无论走哪一条路其在学校都能受到良好的陶冶; 3 、分数不再是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多元评价贯穿各环节; 4 、课改理念不只是城里人的预设,关注乡村淳朴的文化,让乡村的纵向传统与横向的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让乡村孩子感恩乡村,而不是背叛乡村; 5 、教师不再讨论牌桌文化,而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孩子的作业及随感
liudongyang 2010-4-8 21:36
儿子上中班了,秋季就要上大班。似乎学业的压力已经压来。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总有一页的作业,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对他来说,回到家中写作业是一件在妈妈反复吆喝下不得不完成的事,看了动画,还想与玩具在一起,作业总是最后要做的事情。 写字如绣花掐指一算 我小时候放学后,背着母亲用各色布片拼成的书包飞跑回家,想要干的不是写作业,而是想着到哪里交换连环画,到河边找螃蟹,或者到秋田中挖老鼠。待暮色渐浓,在母亲的高高低低的呼唤中才回到家中。吃过晚饭,没有电视可看,只好写作业。趴在黑方桌边,掏出书边卷起的课本,歪着脑袋写作业。左边是父亲的旧字典,右边是黄黄的煤油灯,头发常被火烤,听到吃啦吃啦的响声,闻到烧毛发的味道,一抬头,顺手一捋,满手糊糊的发香。母亲常常陪着我把作业写完,她在一旁做针线,或者时时指点一二。 写作业的过程谈不上太痛苦,也谈不上很喜悦,不悲不喜的感觉。现在回想,童年的野性子在一行行的汉字中磨去了,童年的奇思怪想也在1+1=2的标准答案中没有了。更变态的让人把一个汉字写两页,美其名曰是加深印象。我经历这样的事不少,到现在留下的后遗症是见到初字,还犹豫左边是示字旁,还是衣字旁 ? 待我脱离了基础教育的苦海,暗自得意时,不想自家的孩子还是未能逃脱。听说现在的基础教育比二十年前更加变态,妻子同事的儿子上小学单科考了85分,就被老师叫去谈话,说这个成绩太差,必须在95分以上才行,这样也是为你的孩子好很负责的语气。我不能想象我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是否还像现在这样好动、调皮、爱说、爱问。他能明白上学是那样的痛苦吗?为什么要学一些枯燥的东西?学一些程式化的说教?不敢想象。竞争从娃娃抓起,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升学的压力下慢慢的失去天性,失去想象,失去对自然的热爱。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父母的期望?是同伴的压力?是社会价值的惯性?孩子们没有时间来想想学习为了什么,一旦思考到这个问题时,又早已过了那个求学的天真年龄 。 没有给孩子规划太多,现在他在城市接受教育,就按城市的模式来。如果在农村接受教育,我想干涉一些,让他学会开拖拉机犁地浇水,学会播种中耕,学会辨认田间地头一草一木,学会基本的泥瓦电工,学会处理邻里的红白喜事,学会打算盘写请帖。这些东西很实在,在我们的乡村的基础教育中却没有。乡村的教育是让孩子们厌恶乡村,梦想着在城市游荡;没有教会他们谋生的技能,却使他们脱离了土地。和我年纪相仿的一帮难兄难妹,在他乡外面打工又没有在城市扎根的,最终又选择回归乡村,有些人已经对乡村水土不服。 教育,使人明事理,使人有远见,使人有爱心,使人能生存。眼下的教育呢,似乎有些偏离,我也许就是一个佐证 。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402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